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识别门禁器

仪器信息网识别门禁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识别门禁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识别门禁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识别门禁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识别门禁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识别门禁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识别门禁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识别门禁器相关的资讯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助力人脸识别技术硬件: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的研究与开发
    “扫码时代”或成过去式,“刷脸时代”已悄然而至人脸识别科技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现金支付到刷卡支付,再到今天无处不在的扫码时代,一部智能手机既可以出行无忧。但您是否为忘带手机、手机没有网络、或者电量用完而感到焦急、困扰?别担心,“扫码时代”或将成为过去式,“刷脸时代”已悄然而至!从身份审核到线下支付,从乘坐地铁到取快递、领养老金,“刷脸”正在变得一路畅通。这一变革的核心就是人脸识别(脸部识别)技术。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电脑、银行柜员机、检票闸机、智能门锁、门禁、考勤、安检系统、远程认证、支付系统等已悄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脸识别--这种非接触式、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方法,是一种即体贴又便利的方法,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现有的指纹识别系统,例如当冬天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或者您手里刚好拿着其他东西时,指纹识别就显得不那么方便了。 人脸识别和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人脸识别技术,这一重大进展硬件上可以通过所谓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简称VCSELs)来实现。 VCSEL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与传统的边缘发射激光二极管不同,它的发射垂直于芯片表面,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封装成单个芯片上包含数百个发射器的发射阵列。用于智能手机的 VCSELs芯片通常发射的红外线,体积非常小,成本低廉,为脸部扫描提供了良好、安全的辐照性能。此外, VCSELs不仅可以用于人脸和手势识别,还可以用于通信、近距离传感器、增强现实显示、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的激光雷达等。 因此,表征VCSELs的发射光谱、功率、光束轮廓、噪声等是这些器件发展和改进的关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用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的表征虽然辐照度传感器和快速光电二极管可以测量VCSELs激光器的功率和光束轮廓,但它们不能确定其发射光谱。 在这里,结合了步进扫描技术(StepScan)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其高灵敏度、宽光谱范围、杰出的时间和光谱分辨率,被证明是理想的VCSELs激光器表征方法。来自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Wolfgang Elsaesser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使用布鲁克高性能VERTEX80v真空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VCSELs激光器进行了详细的微秒尺度时间分辨偏振(斯托克斯偏振参数)分析,很好地支持了VCSELs基础开发的理论模型。VERTEX80v真空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瑞士步琦】火眼金睛近红外——快速识别金线莲真伪
    快速识别金线莲真伪金线莲又称金线兰,作为一种主要生长于我国南部地区珍贵的中药材,内含糖类、黄铜和苷类等活性成份,其中氨基酸与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于国产西洋参与野山参。据记载金线莲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抗炎、镇痛与镇静的作用,能够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风湿等疾病。因其全草可入药,且也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室内观叶植物,市场售价较高,素有“金草”、“药王”的美称。尽管金线莲售价高昂,但市场依旧供不应求,在 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此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攫取高额利益,经常使用与金线莲同科的台湾银线莲冒充出售,二者活性成份虽然相似,但其含量比例却相差悬殊,仅多糖提取率一项就差距3倍之多。甚至还有使用外形相似的斑叶兰或血叶兰掺杂在金线莲中一同出售。针对金线莲质量检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性状鉴定、显微鉴定、DNA 鉴定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这些检测手段尽管有较高分析精度,但通常也有耗时久、效率低、破坏样品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等弊端。而近红外光谱分析作为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就非常适合鉴别金线莲的真伪。1应用案例不同批次的金线莲和银线莲样品各 80 批,每批约 160 g。用于掺杂的斑叶兰和血液兰共计 2000g。上述样品分次清洗 3 至 5 遍,随后置于 60 °C 的烘箱中干燥至恒重,粉碎后过 60 目筛。经过处理后,纯金线莲和纯银线莲样品各 80 个,掺入斑叶兰和掺入血叶兰的金线莲样品分别有 84 个,共计 328 个样品。上述样品采用 Buchi NIRFlex N-500 测量其近红外光谱图,测量范围 10000-4000 cm-1,分辨率 8 cm-1,扫描次数 32,各类样品的平均光谱如下:随后将采集到的 328 条光谱每类按 3:1 的比例随机划分至预测集与校正集,校正集中的样品再次按同样比例随机划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集合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因近红外光谱数据是序列数据,随后采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对其进行特征提取,并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对CNN进行参数优化。作为对比,还分别对最近邻算法(KNN)和支持向量机(SVM)进行优化并建模验证。最终三种算法对应最优参数模型的预测精度如下表所示:通过判别准确率结果不难发现,经过贝叶斯优化后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B)具有最高的判别精度,说明贝叶斯算法能有效地提升超参模型的分类性能,并且近红外光谱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金线莲真伪及掺杂品。3参考文献柴琴琴, 曾建, 张勋. 基于贝叶斯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金线莲伪品鉴别[J].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2): 391-396.
  • 新型集装箱汽车衡称重识别系统技术鉴定会在天津成功召开
    2008年4月28日,由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称重设备系统有限公司、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集装箱双箱称重系统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课题组人员在作相关报告 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振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调研员赵燕,中国衡器协会秘书长刘晓华,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黄有方,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见粹,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董明望,秦皇岛港集团李欣、塘沽计量检定所董伟组成,交通运输部科教司领导仉伯强、李奇出席并主持了鉴定会。会上,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用户报告,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并对现场演示进行了考察。 鉴定委员们在激烈讨论此次课题 该系统通过采用三个独立的称重平台设计,配合多秤接口的称重仪表,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各轴(轴组)只要停在不同秤台上,就可以实现通过一次静态称量车辆的总重及各轴重的称重计量,计量精度达到OIML( III)级。经过专家认真讨论,一致形成以下鉴定意见: 1. 该项目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完整,符合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技术鉴定的要求; 2. 该系统在受力结构上采用了分体式称重平台替代了传统的整体式称重平台,具有创新性; 3. 建立了识别系统的力学模型,进行了双箱称重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轴荷变化的误差修正方法; 4. 成功开发了该系统的识别软件,建立了&ldquo 基础车型数据库&rdquo 、&ldquo 车辆信息管理库&rdquo ,软件功能齐全,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 5. 该项目实现了一次双箱过衡单箱分别计重,提高了集装箱港口生产效率,为船舶合理配载提供依据;同时具有识别超载集装箱功能,为港口集装箱装卸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该项目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技术先进,创新性强,为集装箱物流口岸的智能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新型集装箱汽车衡称重识别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在港口及集装箱物流行业有着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 我国率先实现紧邻不同分子的拉曼光谱识别
    p   纳米尺度上的化学识别对于微观结构的设计与功能调控至关重要,而实现相邻不同分子的化学识别则代表着识别技术的一种极限挑战。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科学团队董振超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紧邻的不同分子的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4.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拉曼光谱 /a 识别。该成果7月2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 纳米技术》上。 /p p   董振超介绍说,由于拉曼散射光中包含了丰富的分子振动结构的信息,不同分子具有不同“指纹”特征的拉曼光谱,因此拉曼光谱技术已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但常规拉曼技术无法在分子水平上识别微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而新兴的针尖增强拉曼(TERS)技术则结合了拉曼光谱技术高化学灵敏度和扫描探针显微术高空间分辨的双重优势。此前,董振超小组将非线性过程融入到TERS中,在单个分子体系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化学识别。 /p p   实际的微观体系常由不同分子组成,识别相邻的不同分子具有更为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董振超小组选取了两种结构相似的卟啉衍生物分子,研究结果表明,既便二者同属卟啉分子家族,利用超高分辨的非线性TERS技术,仍然可以对距离在约0.3纳米的不同卟啉分子进行清晰的化学识别,所测得的拉曼光谱具有各自特征的振动“指纹”,能够明显区分分子的“身份”和结构。 /p p   董振超表示,该成果对于任何需要在分子尺度上对材料的成分和结构进行识别的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有望在未来的表面反应、催化、分子器件、甚至包括蛋白质测序在内的生物分子高分辨识别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p p br/ /p
  • “最强大脑”安检仪投入使用 0.7秒识别89类违禁品
    p   25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发布了新款AI人体安检仪,其搭载了人工智能处理器,如同拥有“最强大脑”,可在0.7秒识别89类违禁品样本,检测准确率超95%,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p p   目前公共场所普遍采用磁金属探测加人工手检模式,速度慢、工作量大;部分场所使用X射线人体安检仪,可能对受检人员造成辐射伤害。 /p p   据悉,航天35所2015年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研发,并已实现成果转化。2017年初,35所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室,这是航天科工集团内第一个专门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部门。目前该所已经围绕智能化技术发展,构建了技术领先、优势互补的外部合作研发体系。 /p p   以此为基础,35所展开了将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安检仪上,用时不到两个月完成了技术攻关,使安检仪智能化水平实现飞跃,且在效率和辐射安全上有着绝对优势。该产品的内置天线可以捕获人体皮肤表面反射的毫米波,一次安检的辐射量仅为手机信号的千分之一。受检者只需站定,抬起双手,安检门可在2秒内读取受检者皮肤以外的所有信息,生成毫米量级分辨率的360度检测图,对腐蚀性物质、易燃易爆液体、胶状物等传统安检设备无法检测到的非金属危险品、违禁品“一览无余”。 /p p   同时该安检仪采用智能隐私保护技术,在成像记录上模糊显示人体面部、性别器官,在判读显示屏上只显示虚拟人偶。如有携带违禁品,则在人偶相应区域做出标识。 /p p   此外,该产品具备超强学习能力,能对层出不穷的违禁品进行学习,通过简单地升级软件,即可满足不断更新的安检需求。 /p
  • 只需几秒 PTR-TOF 在线飞行时间质谱仪器仅靠呼气可快速识别新冠病毒
    一周以来,新冠疫情又在全球各国持续蔓延,多国疫情二次爆发。德国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已经爆发;而法国则不排除“局部封城”可能;美国疫情反弹如同“坐火箭”般已超过442万例,死亡超15万例;而日本疫情在刚刚结束的4天小长假里急剧恶化,4天累计确诊数逼近1200人。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近期,一家法国医院宣布,有一款极高灵敏度的人体呼出气体分析仪有望能快速识别并检测出新冠病毒。  据路透社消息,这家位于法国南部城市里昂的Croix Rousse医院正在用一台新的分析仪器对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测试,该仪器通过在线分析呼出的气体,能在几秒内识别患者是否患有新冠肺炎。与传统的PCR测试所不同的是,该分析仪器不需要通过不舒服的鼻咽拭子采样和耗时长达几十分钟的等待时间,就能立即获得检测结果。  Croix-Rousse医院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主管Christian George对路透社表示:“这款仪器与经典的呼吸气体分析仪的原理相同。仪器记录了呼出的气体组分,然后检测出疾病的痕迹。”  该试验已经进行了三个月,Croix-Rousse医院希望在年底之前将其全部投入使用。法国里昂 Croix Rousse医院内配有呼出气体采样系统的Vocus PTR-TOF  TOFWERK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基于飞行时间质谱的分析仪器公司,并在真空系统设计,高速数据采集软硬件,数据处理展示软件等方面具有创新技术,为实验室检测和场外监测提供多种类的仪器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内客户,2019年在南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南京拓服工坊科技有限公司。  TOFWERK公司的Vocus PTR-TOF是一款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在线VOCs检测仪,可以同时分析多至上百种挥发性有机物。为配合呼出气体中的新冠病毒的检测,Vocus PTR-TOF搭配了可加热控温的进样管,同时配备了一次性的止回呼气嘴咬,防止可能的相互感染和污染。其可移动设计也让这台Vocus PTR-TOF在急救病房和诊断分流点等地点自由部署并进行测量。Vocus PTR-TOF能全谱捕捉数百种VOCs的分析能力大大提升了识别与新冠病毒或者其他病例相关的二次代谢物和特征物种的可能性。   Tofwerk首席执行官Marc Gonin博士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Vocus PTR-TOF是一款应用非常广泛的VOCs检测仪,包括从油井排放检测到实验室样品中的芬太尼鉴定。我们的仪器愿景是希望能够检测到狗狗可以嗅到的任何东西。事实上,狗狗可以嗅到一些疾病指标物和爆炸物,而我们正在努力做到这一点。”  据Gonin博士称,该试验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并及时获得COVID-19病毒检测的灵敏度水平。  该仪器是通过分析人体呼出气体中存在跟新冠病毒或者因其引起的肺部感染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从而识别出新冠病毒,这也大大加速了疑似患者和无症状患者的排查工作,为疫情控制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手段。  也是基于这个目标,法国IRCELYON和ISA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位于里昂的Croix Rousse医院内部署了一台Vocus PTR-TOF。在里昂大学传染病研究中心(CIRI,INSERM)和Croix Rousse医院的ICU和传染病部门的紧密合作下,研究人员正在分析诊断为阳性和阴性的志愿者们的呼出气体,其数据分析也在同步进行中。
  • 牛津仪器与中国首家VCSELs人脸识别的开发及制造商开展业务合作
    牛津仪器等离子技术部(OIPT)—现今光电设备制造商的领导者,宣布华芯半导体Sino-semic将选择OIPT的Cobra® plasma刻蚀系统做为他们在泰州的生产制造设备。华芯半导体Sino-semic作为中国第一个VCSELs人脸识别芯片的开发商和制造商,认为牛津仪器的工艺能力和本地支持是他们决定采用高性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蚀刻Cobra系统的关键因素。华芯半导体Sino-semic的副总经理李军评论:“我们之所以选择牛津仪器作为我们ICP刻蚀设备的供应商,是因为他们提供最前沿的等离子体处理系统和工艺支持,这对于我们的生产计划至关重要。”Cobra工艺解决方案旨在支持前沿设备应用,如激光、射频、功率器件和LEDs先进制造。“这标志着VCSEL设备进入另一个激动人心的产量增长阶段”,牛津仪器等离子技术部的董事总经理Richard Pollard说,“我们很高兴能为华芯半导体Sino-semic这样具有开创性的制造商提供VCSEL芯片解决方案。”
  • 食品中禁限用药物及环境污染物识别检测技术研究取得最新进展
    针对食品安全和北京市环境污染现状,北京市科委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ldquo 食品中禁限用药物及环境污染物识别检测技术研究&rdquo 课题。目前,该课题在食品中禁限用药物识别检测技术研究和环境污染物识别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通过研究,建立了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性激素、精神药品等60种药物的禁限用药物识别谱库,建立了动物肌肉、肝脏、肾脏等动物源性食品中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性激素、精神药品等多种禁限用药物同时定量检测方法,构建了食品中痕量多环芳烃、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多组分检测技术体系,覆盖了23种多环芳烃、3种烷基酚、17种邻苯二甲酸酯的食品污染物,涉及的食品种类包括烧烤肉制品、食用植物油、水产品三类重点食品。   本课题通过食品中禁限用药物和环境污染物识别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与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能力,完善首都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体系,为政府科学决策、快速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岛津共同开发成功高精度细菌识别软件Strain Solution
    &mdash 日本爱知县「知识基地爱知」重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mdash 近日,岛津公司参与的由日本爱知县产业界、学术界、政府合作推进的共同研究项目「知识基地爱知」中的重点研究项目「食的安心・ 安全技术开发项目」获得重要成果。岛津公司与学校法人名城大学农学部・ 田村广人教授共同开发了「对应AXIMA微生物鉴定系统的高精度细菌识别软件Strain Solution」。本软件可以高精度、迅速识别从食品等中分离的细菌。 作为「知识基地爱知」项目核心事业的重点研究项目,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支持下展开活动,受爱知县的委托,由公益财团法人科学技术交流财团实施。该项目依托大学等研究机构,由产业界、学术界、政府合作推进研究开发,并谋求通过企业实现事业化・ 产品化。 岛津公司参与的「食的安心・ 安全技术开发项目」,旨在开发高精度、快速检测危险农作物及食品安全的有害化学物质、固态异物、微生物的技术,是有10所大学、6所政府研究机构、24家企业(截止2013年8月1日)参与的大型项目。 爱知县的加工食品产量位居日本第二,县内的食品相关企业超过700家,农作物出产量也非常大。为此,对于高精度・ 快速・ 廉价的安全性测试系统有很高的需求。该项目的成果可望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帮助搞活地方产业、提高食品安全以及降低由食品异物混入事故造成的损失。 岛津公司作为综合精密仪器生产厂家,携长期培育的卓越技术参与了该项目中的Group theme1「农畜产品等中有害化学物质的高端检测装置的开发」以及Group theme3「食品等微生物的高端检测装置的开发」,积极推进研究开发。最近,在Group theme3中开发的食品等分离细菌快速・ 简便识别技术的实用化获得成功,已做为产品销售。此技术使用了岛津基质辅助激光解离离子化飞行时间型质谱仪(MALDI-TOFMS)。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牛津仪器与中国首家VCSELs人脸识别的开发及制造商开展业务合作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2a1856b-5f19-444e-9f7e-0996f61d2509.jpg" title=" 640.webp.jpg" alt=" 640.webp.jpg" / /p p    strong 牛津仪器等离子技术部(OIPT) /strong —现今光电设备制造商的领导者,宣布华芯半导体Sino-semic将选择OIPT的Cobra& reg plasma刻蚀系统做为他们在泰州的生产制造设备。华芯半导体Sino-semic作为中国第一个VCSELs人脸识别芯片的开发商和制造商,认为牛津仪器的工艺能力和本地支持是他们决定采用高性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蚀刻Cobra系统的关键因素。 /p p   华芯半导体Sino-semic的副总经理李军评论:“ strong 我们之所以选择牛津仪器作为我们ICP刻蚀设备的供应商,是因为他们提供最前沿的等离子体处理系统和工艺支持,这对于我们的生产计划至关重要。 /strong ” /p p   Cobra工艺解决方案旨在支持前沿设备应用,如激光、射频、功率器件和LEDs先进制造。 /p p   “ strong 这标志着VCSEL设备进入另一个激动人心的产量增长阶段 /strong ”,牛津仪器等离子技术部的董事总经理Richard Pollard说,“ strong 我们很高兴能为华芯半导体Sino-semic这样具有开创性的制造商提供VCSEL芯片解决方案 /strong 。” /p
  • 中国科大在多维探测和识别的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建新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化学电阻-电位型多变量传感器,实现了单一传感器对多种气体和火灾特征的三维探测和准确识别。相关成果以“A chemiresistive-potentiometric multivariate sensor for discriminative gas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14,2023, 3495)。低浓度气体的高灵敏探测和准确识别对于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健康诊断和工业生产等诸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气相色谱和质谱等传统气相分析技术,气体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尺寸小、易集成和实时监测等优点,有利于大规模应用。但是,常规传感器仅输出单一信号,不能识别气体,因此探测准确性低,在实用中易受其它气体或环境湿度等干扰而引起误报或漏报。这一问题严重限制了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图1. 基于双敏感电极的化学电阻-电位型多变量气体传感器的原理和三维响应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半导体氧化物电极在表面和界面上不同的响应机制,在同一电极上成功提取出化学电阻和电位两种不同原理的传感信号;进一步,采用钙钛矿型氧离子-电子混合导体氧化物取代贵金属铂电极,和常规的电子导电的敏感材料进行配对,获得了输出三个独立响应信号的双敏感电极传感器。得益于钙钛矿非常规的反向电位响应,传感器的气敏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2-乙基己醇、一氧化碳等多种危险和火灾特征气体的(亚)ppm级三维探测和准确识别,并展现出在火灾危险早期预警方面的应用潜力。图2. 多变量气体传感器在火灾早期预警中的应用这种兼具探测和识别功能的多变量气体传感器简单、高效、成本低,可适用于不同半导体材料电极和固体电解质基底,工作温度范围宽,并可进一步拓展获得更高维度的响应,为复杂环境中气体的高灵敏和准确探测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宋卫国研究员和易建新副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生张红,通讯作者为易建新副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 历时5年耗资7000多万 川大智胜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通过验收
    p   川大智胜(002253)发布公告称,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速高精度结构光三维测量仪器开发与应用”项目的技术验收。 /p p   据介绍,该项目研制时间为2013年10月-2018年9月,项目总经费7692万元,其中国拨3,540万元,企业自筹4,152万元,川大智胜为项目牵头单位,四川大学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公安科研中心等为合作单位。项目目标是研制开发高速高精度结构光三维测量仪器的原理样机、应用样机和多种不同应用的工程样机,为产业化作好准备。 /p p   川大智胜称,项目完成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速高精度结构光三维测量仪器开发与应用”研究,包括三维测量仪器关键技术与核心算法、高速高精度三维测量基本型仪器等开发研究,研制出高速高精度结构光三维测量成套仪器样机;针对三维人脸快速测量与识别仪器、国防和工业三维测量仪器、可视化场景投影参数测量与校正仪器,开展了应用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研制了相应的关键部件,完成了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样机的工程化开发,开展了产业化初期准备工作;项目完成了立项目标。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738965d2-da1e-40d6-a906-097b24d76b75.jpg" title=" u=3510971274,933980349& amp fm=173& amp app=49& amp f=JPEG.jpeg" alt=" u=3510971274,933980349& amp fm=173& amp app=49& amp f=JPEG.jpeg" / /p p /p p   川大智胜表示,发明了时空二值特征编码技术,突破了高速度和高精度三维测量同时实现的普遍性技术难题,仪器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同时实现高速高精度测量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p p   通过技术验收,包括验收前的第三方技术测试和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确认了项目开发的五种工程样机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水平,为下一步产品化和推广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p p   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二维人像识别应用,遇到若干瓶颈难题。一是动态识别难题,对任意光照下任意姿态变化的人脸识别能力差;二是防止仿冒难题,难于鉴别仿冒者用活动视频或三维面具进行的仿冒。表1列的前两种仪器,正是针对解决这两个瓶颈难题而开发。公司已经按四川省统一部署,参与公共安全领域的高精度三维人脸建库、动态识别和高防伪门禁的应用示范。 /p
  • “食品表征属性与品质识别新技术及设备研究”课题启动
    近日,“十二五”863计划“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主题项目的第七课题“食品表征属性与品质识别新技术及设备研究”启动会在北京召开。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中国检科院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项目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启动会。   “食品表征属性与品质识别新技术及设备研究”课题根据当前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采用可视芯片、基因条码、电子鼻、生物质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开展食品真实表征属性生物识别新技术研究、食品感官品质仿生识别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食品安全品质属性生物与仿生识别技术装备研究三个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构建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和食品的表征属性与感官品质现代化分析技术体系,改变目前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真伪鉴别、品种鉴定、产地鉴别、品质评价标准缺乏和指标混乱的局面,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全国近10家优势科研单位参加了该课题,承担了主要研发和推广示范服务的任务。   启动会上,课题负责人就课题的总体情况作了汇报,课题的研究团队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与交流,到会的领导和专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此次课题启动会的召开,使课题各研究团队对各自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更加明确,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 BCEIA 2023即将启幕,北京国睿多款智能试剂柜等你来体验
    2023年9月6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即将盛大开幕,北京国睿将携带多类型智能试剂柜及实验室管理系统参展,欢迎大家莅临E1243北京国睿展位交流探讨!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智能试剂柜GR1880 标准化管理柜防火防爆钢化玻璃视窗集漏液托盘电子台账温湿度监测智能试剂柜RF780 精准定位智能柜RFID精准定位RFID精准识别一物一标签,智能溯源人脸识别秒登录多维数据统计智能试剂柜GR2010 信息化管理主柜一主多副,规模化管控自动获取试剂余量搭载条码打印配置手持扫码UPS不间断电源智能试剂柜GR2060 信息化管理副柜统一智能管控适用于大中型实验室防火防爆耐腐蚀内腔自动生成流转记录RFID智能试剂柜RF2095WM 智能称重安全柜权限精准分配余量自动获取关门自动盘点禁忌配伍提醒搭载智能除湿系统试剂库管理中控平台RLCC 试剂库管理中控平台支持条码读写和RFID读写危化品全流程管理可对接电子门禁、监控等统一管理多类型试剂柜适用场景广泛......欢迎大家莅临E1243北京国睿展位交流探讨期待与您相约九月北京共赴一场行业盛会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
  • 中国科大在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 实现一氧化碳等准确识别
    多变量气体传感器在火灾早期预警中的应用。 中国科大 供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建新副教授课题组近日在多维探测和识别的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据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化学电阻-电位型多变量传感器,实现了单一传感器对多种气体和火灾特征的三维探测和准确识别。  低浓度气体的高灵敏探测和准确识别对于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健康诊断和工业生产等诸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气相色谱和质谱等传统气相分析技术,气体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尺寸小、易集成和实时监测等优点,有利于大规模应用。  但是,常规传感器仅输出单一信号,不能识别气体,因此探测准确性低,在实用中易受其它气体或环境湿度等干扰而引起误报或漏报。这一问题严重限制了气体传感器的应用。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半导体氧化物电极在表面和界面上不同的响应机制,在同一电极上成功提取出化学电阻和电位两种不同原理的传感信号,并进一步配对获得了输出三个独立响应信号的双敏感电极传感器。得益于钙钛矿非常规的反向电位响应,传感器的气敏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2-乙基己醇、一氧化碳等多种危险和火灾特征气体的(亚)ppm级三维探测和准确识别,并展现出在火灾危险早期预警方面的应用潜力。  据介绍,这种兼具探测和识别功能的多变量气体传感器简单、高效、成本低,可适用于不同半导体材料电极和固体电解质基底,工作温度范围宽,并可进一步拓展获得更高维度的响应,为复杂环境中气体的高灵敏和准确探测提供了新思路。
  • 近红外假药识别系统科研项目启动
    目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支持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已经启动了近红外假药识别系统的科研项目。拟建立的假药识别系统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该系统可先确定药品与其标签标识名称是否一致,再调用适当模型快速检验药品的质量或判别药品是否为特定企业的产品。  片剂   在片剂生产中采用透射NIRS技术进行质量监控已有应用。目前,美国的一些制药企业已经采用这种分析方法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方法,产品的活性成份可以在无损的条件下,40秒钟内检测完毕。这种在线的检测方法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可以使得大量的分析工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例如,国外有人将反射NIRS技术应用于对乙酰氨基酚包衣片的质量控制,实现了不破坏衣膜即可有效测定片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反射NIRS和透射NIRS技术测定片剂中药物含量的效果。结果显示,透射NIRS技术更能获得片剂的完整信息,有助于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更适用于片剂的含量测定。还有研究人员成功地将NIRS技术应用于临床试验中外观完全相同的供试品和安慰剂的鉴别,有助于确保临床试验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胶囊   通常,胶囊壳水分含量低于10%时,则太干、易碎 若含量高于18%,则囊壳易软化、发黏。国外研究人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PLS回归等多元校正方法,利用NIRS技术对胶囊在不同湿度和温度下的吸湿性进行旁线分析。该方法样品无需预处理,耗时1~2分钟,预测结果准确。另有研究人员通过透射NIRS方法采集光谱、PLS建模,成功分析了胶囊的活性药物含量和均匀度,并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了相比,显示出更高精密度、回收率及重复性。国外研究人员还采用NIRS技术分析活性药物白消安与辅料混合均匀性及胶囊的含量均匀度,结果显示,在白消安含量范围为5~35毫克/粒胶囊时,NIRS技术能够获得较好的线性、准确性和精密度。   冻干品   冻干技术往往可将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制成速溶型制剂。NIRS技术主要用于冻干品的孔隙率和残留水分的测定。研究人员采用MLR建模,成功地测定了冻干样品的残留水分,和KarlFischer滴定法测得的结果相关系数达0.98,预测偏差为0.02毫克/瓶。还有研究人员将NIRS模型应用于监测储存过程中空气湿度对冻干产品吸湿性的影响。与KarlFischer法相比,NIRS技术更少依赖于测定环境,是一种更有效的水分测定工具。国外有研究者也采用NIRS技术成功地测得了密封玻璃瓶中冻干样品的水分含量。通过扫描密封玻璃瓶底部来采集光谱,调出已建模型,即可测得瓶中冻干样品水分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NIRS方法更方便且效率更高,尤其对于昂贵的抗肿瘤药物,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检测成本。   生物降解型植入剂和微球   生物降解型缓释植入剂或微球的传统含量测定方法需要先将骨架材料溶解后,再提取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往往费时且成本很高。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PLS回归建立校正方程,测得了植入剂中牛血清白蛋白和干扰素α-2a含量。该技术无需蛋白提取过程,可准确检测到低于70微克的蛋白质。另有研究人员分别采用透射NIRS和反射NIRS法采集光谱,通过波段选择、光谱预处理和PLS建模后,测定了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作为囊材的微球中茶碱的含量 采用反射NIRS法测定了微球中盐酸洛美沙星的含量。结果显示,PLS建模的NIRS技术测得结果与紫外(UV)法测得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现阶段,NIRS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还基本处于探索、开发和评估阶段,国外只有少数制药企业开始将NIRS技术应用于特殊药物部分生产环节的监控。但是,该技术已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目前已成为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一种标准分析方法应用于药品检测,《美国药典》第25版也已在附录中增补了NIRS分析方法。由此可见,随着近红外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等不断发展,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NIRS技术将在制剂研究和生产领域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 金属所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手势识别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基于手势识别技术的可穿戴柔性电子设备在医疗健康、机器人技术、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颇具应用前景。研制性能优异的柔性应变传感器是实现高性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的重要基础。感器的灵敏度决定可穿戴设备的感知精度,而在过载、瞬时冲击、多次循环弯曲/扭折等条件下的机械鲁棒性将影响可穿戴设备实际应用环境条件下的长期可靠服役。截至目前,采用简单方法制备兼具高灵敏度和机械鲁棒性的柔性应变传感材料颇具挑战性。如何将基础研究所获得的高性能柔性应变传感器推广应用到人机交互系统等实际应用场景中,将会为此类器件的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薄膜与微尺度材料及力学性能研究团队,在前期柔性基体金属薄膜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柔性器件传感的力学原理,提出将裂纹类传感器的传感机制引入高机械鲁棒性蛇形曲流结构中,通过对传感层进行巧妙的高/低电阻区调控实现高灵敏度传感的学术思想,研制出灵敏度与裂纹类传感器相当(GF 1000)且机械鲁棒性优异的柔性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在过载、冲击、水下浸泡、高/低温等严苛环境条件的作用下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稳定响应周次达10000周。同时,该传感器具有响应和回复时间快(图2.柔性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a、高/低电阻区调控前的响应曲线;b、高/低电阻区调控后的响应曲线;c、在不同峰值应变下的循环响应曲线,极限检测应变;d、响应和回复时间。图3.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机械鲁棒性。a、循环稳定性;b、最大可承受应变;c-e:对严苛环境的耐受力。图4.可穿戴手语翻译系统。a、应用场景示意图;b、系统框架;c、手语手套;d、无线电路板;e、用户界面。图5.手语识别验证。a、6种由复合手势组成的手语;b、手语翻译系统对6种手语的识别准确率;e、手语翻译系统的各项性能汇总。
  • 【赛纳斯】手持式痕量爆炸物探测器,快速识别可疑物
    所谓爆炸物泛指能够引起爆炸现象的物质,例如雷管、炸药、黑火药等,粉尘、可燃气体、燃油、锯末等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爆炸的物质,广义上也属于爆炸物。如电视剧《开端》里高压锅内的爆炸物,如果能提早发现,也能杜绝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如今特殊环境下所拥有的检测仪效果多样,通常使用环境复杂,针对检测爆炸物这一点,具体环境的差异存在而导致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手持式痕量爆炸物探测仪 SHINS-P200SHINS-P200是赛纳斯联合嘉庚创新实验室公共安全联合研究中心,研发的最 新一款手持式痕量爆炸物探测仪,采用蓝牙无线连接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抽气采样,5秒快速识别爆炸物,可连续实时监测,当仪器周围环境炸药浓度或采样质量达到探测限时,仪器能快速发出报警指示。“电子鼻”即是仿照生物的嗅觉系统而研制出的检测气体的传感器或集成系统。赛纳斯SHINS-P200产品基于功能仿生狗鼻的启发:狗鼻内部粘膜有约3亿个气味受体细胞,气体分子与这些受体细胞接触,引起级联放大的生化反应,进而识别气体成分。基于功能仿生材料设计,具有“一点接触、多点响应”的链效应特点的荧光淬灭爆炸物检测技术被普遍认为是灵敏度最高、选择性最好的可实用化、可微型化的技术,有利于“电子鼻”传感薄膜的制备。赛纳斯SHINS-P200型产品基于自主技术产权,打破了目前国外企业垄断荧光淬灭安检产品的现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颠覆了现有检测方法局限,创新性的发展了微型化、智能化、非接触式爆炸物检测的超灵敏“仿生电子狗鼻”,对未来战争、航线保障、反恐防爆、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用领域 1、反恐排爆侦查 2、应急响应部门探测危化品 3、公共治安巡防安检 4、海关查验可疑物品 5、公共交通、货物运输安检 6、高级别防护目标、重大活动安检 产品特点与优势1、手持式、重量500克,方便携带 2、一键式操作、简单方便、易学易用、使用性强 3、耗材元件更换简单,无需复杂拆机操作 4、警用安全防护设计 5、仪器报警后,按复位键即可重新检测,无需校准或等待步骤 6、环境适应性强 7、开机时间小于3秒 8、可检测40 余种爆炸物,包括: 民用炸药(硝酸铵、黑火药、鞭炮药、点火药、TATP 等) 军用炸药(TNT、DNT、特屈儿、苦基胺、黑索金、太安等 液体炸药(硝基甲烷等) 应用案例 1、城市及边境检查站可疑物安检排查 2、重要场所日常安检爆炸物排查
  • “高精准分子识别有机半导体光电双模智能嗅觉传感器”项目启动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为牵头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高精准分子识别有机半导体光电双模智能嗅觉传感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上海召开。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领导、中科院重任局领导、项目咨询专家组、项目和课题单位管理部门、项目核心成员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项目咨询专家组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吉林大学卢革宇教授、海关学院谢秋慧教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研究员、复旦大学邓勇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刘欢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尤睿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段国韬教授组成。   会上谢晓明所长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对与会领导及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各位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可行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并表示将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并取得创新成果。项目负责人兼课题三负责人付艳艳研究员、课题一负责人马骧教授、课题二负责人黄佳教授,分别就项目和具体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及推进计划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汇报。   项目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本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并着重指出在未来研究过程中,项目团队各课题承担方应紧密合作,强化协同机制,确保项目各关键节点把控及整体研究目标顺利实现。此外,专家组聚焦课题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点及项目实施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等方面,共同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意见。经专家质询答疑、技术指导和综合评议,项目实施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论证。
  • 超小光学纳米传感器能识别爆炸物和变质食物
    必须依靠大型实验室分析仪和专业警犬来判断变质食物和可疑爆炸物的日子或许很快就要一去不复返了。根据国外媒体的最新报道,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对气味分子非常敏感的光学纳米传感器,从而大大减少了物质检测的成本和时间。   据悉,这种光学纳米传感器内置的金属有机薄膜能够收集气味分子,然后通过低成本的等离子纳米晶体将所捕获的化学信号放大,就好似微型的镜片一般。它不仅可以检测环境中最常见的二氧化碳,而且对很多其他化学物质也有相当高的灵敏度,能够满足各种目的的检测需要。目前,俄勒冈州立大学已经将这项技术申请专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特种队员用这么一小片传感器就能准确识别藏匿的爆炸物,而普通消费者则可以用它来检测购买的食物是否已经变质。
  • 科学家开发仪器检测系统 自动识别食品生产线异物
    我国是水果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水果不但品种丰富,而且以水果为原料的食品如罐头、果冻等加工产业也颇具规模。然而,在水果果料的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不经意地混入诸如毛发、纤维丝、纸屑、金属、油漆等异物,从而对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采用人工裸眼检测加工过程中在制品是否沾染异物,存在效率低、漏检率高、劳动量大等缺点。   据《农业工程学报》报道,我国科学家已开展对果冻、罐头生产线上灌装前切割成块状的多种水果果料进行图像监控、自动判断是否沾有异物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人们吃到甚或看到食品中有异物总是很恶心,为此而向销售、生产商索赔的事件不时发生。生产商为确保食品中无异物,需要在生产中设置多道检测工位,绝大多数是人工裸眼目检。人的眼脑手配合具有高度智能和柔性,能够识别和提出各种异物缺陷,然而视觉疲劳、生理和主观因素会带来工作质量的差异和效率低下。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来代替人工检测,是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趋势。   随着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和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的形势,企业迫切希望应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检测。但是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加工质量方面,国内外原有研究成果主要只针对完整且表面相对干燥的果体进行大小、形状、成熟度、表面损伤与缺陷等的检测与分级,而在异物检测方面,只有针对单一品种果料如桔瓣上的某种异物进行检测的研究。   罐头、果冻等产品加工中,为了方便灌装,果肉一般分割成块状,但各种水果分割后的形状和大小不同,而异物形状、大小也多样,如毛发、纤维丝为细长型,油漆、金属屑等为块状 各品种水果颜色多样,如苹果为淡黄色、橘瓣为深黄色、椰果为白色,而各种异物的颜色也多样,如头发为黑色、油漆和纤维丝多为彩色、铁屑为银白或黑色。各种异物和果肉之间的尺度、色度差异情况很不相同,这些特点给异物自动识别带来了巨大挑战。   “基于机器视觉的果肉多类型异物识别方法”一文作者针对罐头、果冻生产中的多品种、多规格、湿态反光果肉上各种可能出现的异物,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多类型异物自动检测系统。利用机械装置将果料自动单层排布在传送带上,安装在适当位置的工业相机对传送中的果料进行监视拍照,将采集到的果料图像输送到计算机中,由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果料与异物的颜色和亮度差异特点,将各品种果料分成两大类,分别采用不同的图像处理策略识别异物。   对颜色比较丰富的果料如黄桃、菠萝等根据果肉与异物的颜色进行分割识别异物 对颜色为白色或透明的果肉如椰果、明胶等根据异物的边缘轮廓识别异物。经过大量试验验证,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多品种果料输送线上的多类型异物并将含有异物的果料剔除,为企业自动化生产与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研究报告刊登在《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3期,题为“基于机器视觉的果肉多类型异物识别方法”,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全燕鸣教授。
  • 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室物资管理实践
    前言 我国信息化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起步较晚,早期建设往往只是为了满足一时需求,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室运行中涉及的设备、试剂、耗材等物资越来越多,业务流程、环境、文件记录、质量管理等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管理水平日益成为制约实验室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本文以某实验室为例,分析在实验室规模扩大、物资扩充现状下,如何利用RFID技术建设与之匹配的实验室物资管理基础设施这一课题。管理现状 1.人工登记工作繁琐,信息可追溯性较差。 目前,某实验室主要从事研究性质的前沿课题,使用的仪器、设备、原物料多元化,登记建账工作量大、流程多,很容易有操作错误的现象;一些过期失效、无标签的化学品未能及时处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卡片与标签等载体经常容易更改、损坏,对后续库存清查和统计管理造成困难,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过期废液堆积、乱放没人管 2.业务日益复杂,管理环节薄弱导致工作停滞。 随着研究领域各学科的相互融合和交叉,进入某实验室工作的各层次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基层人员兼任库房甚至危化品管理员的现象已是常态 ,这部分人员没有这方面专业技能、仅依靠纸笔和经验无法全面管理各种信息;实验室物资分配金字塔式集中处理、资源调度层层审批的形式也使得中间环节臃肿,无法及时处理一线问题,常常导致空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工作却陷入停滞。被未知人员随手放在桌上的管制化学品 3.监管与合规性要求提高,发展不稳定 现阶段,行业指导实验室运行的各类型标准达到200多项,仅涉及实验室管理的就有15项、涉及实验室安全有23项,针对不同科室进行的设计标准有10余项,粗放、权责模糊的管理方式让实验人员疲于应付监管,日益影响到实验室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总是要“应付”检查技术应用概况 国内很多实验室已经逐渐认识到信息化在管理中的作用,纷纷开始引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是指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需求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世界范围内实验室管理的主要手段,LIMS在实验类文档的归档、实验安排、设备的管理、人员资料管理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具体在解决物资管理方面,管理软件始终无法提供存储所具备的条件,更是无法约束工作人员在入库,领用等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所以如何将管理思路可执行化,必须通过配套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如信息的自动录入识别、过程操作记录、定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引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无需在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起机械或光学接触,通过无线电信号来识别特定的目标并且读写相关数据,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RFID技术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日趋完善成熟,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物流管理、门禁系统管理、图书管理等行业领域。 通过RFID与LIMS的结合,使得我们在无需接触物资的情况下,达成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管理对象的效果。RFID标识物面积小、可并发/快速识别、具备独立性,适合用于绑定实验室大量同类型试剂耗材、小型高价值试剂、严格监管危化品等物资,同时在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也更加灵活。RFID提供了物资数据信息化的接口,将物资与管理系统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管理更大空间里的物资,更便捷的利用数据分析、机械自动化、AI等技术,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严谨的智能化管理。方案设计 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室物资管理系统旨在进一步优化及提升实验室物资管理系统流程,避免由传统管理人为操作带来的流程管理疏漏、手动登记及多平台操作带来的人为误差,实现将人、事、物统一平台,统一出口,统一管理。 方案中,所有管理区域采用立式操控平台作为控制中枢,是区域管理的核心,可以与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能存储柜、手持操作终端等硬件交叉组网连接,实现对所有管理区域、硬件存储设备的软件交互和数据信息集中处理,一套控制端可支持1280个管理柜组网进行工作,还可实现对于区域货架或普通柜体内试剂耗材的电子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备份保证数据安全,管理者可在办公电脑上实时访问中控平台,查看所有物资的管理现状。 1.根据管理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基础存储设施 某实验室大楼不仅物资多,管理的场景更是复杂,物资种类繁多,属性不一,所以针对不同的管理需求及应用场景,在软件管理基础上配备不同智能硬件设施,满足不同物资的存储需求。 2.根据管理需求不同,构建不同的管理模块 实验室物资管理系统在不同领域实验室的应用情况差别很大,作为一种实验室管理的先进工具,作用关键是能否解决实验室物资管理上的实际问题。 3.根据实验室信息化发展现状,采用不同的部署方式 管理软件采用开放式的架构设计,支持集群方式部署,动态增加服务器。能够通过数据库适配、面向服务接口适配、页面DOM数据抓取的方式整合各种应用,并对外提供基于JSON协议统一规范的接口,并且可以通过数据缓存的方式,极大的缓解服务压力。 4.聚焦智能化,提供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室物资管理系统覆盖管理需求的全部环节,基于RFID技术识别、计算、录入的数据杜绝了人为失误、非法篡改等影响,可进行高质量的数据分析、挖掘,为实验室整体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与结论 本设计提供了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信息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样本,在电子流转、无纸办公、成本管控、合规管理、安全保障、数据支撑等多个方面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的智能化与科学性。
  • 皖仪打造全新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11月1日,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VIS(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正式对外发布:   旧logo(已停用)   正式更改为     新logo以皖仪英文WAYEE为主要设计元素。是WAY(英文原意为道路,这里特指皖仪的科技之路)、Electron(电子)和 Ecology(生态环保)的综合体,后两个”E”代表了皖仪的主营发展方向。另,”EE”更是Excellent(卓越优秀)和Eqilibriun(平衡和谐)的综合体,寓意公司有优秀的人才,卓越的产品性能以及和谐的发展理念。   新VI的启用,有利于精细与延升皖仪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 有利于规范形象使用,构建皖仪的品牌模式:有利于重新树立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向心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众认同,统一公众形象 有利于突出差别性和识别性,提高竞争力。              VIS(Visual Identity)通译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层面。 它是指在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平面设计等手法将企业的内在气质和市场定位视觉化、形象化,是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社会存在与其周围的经营及生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区别、联系和沟通的最直接和常用的信息平台。公司从2010年4月开始着手企业VIS的规范与新形象的设计,公司新logo于今年8月定稿,全套VIS设计规范于今年10月底全部完成并在全公司内投入使用。公司VIS系统详细规范了企业标志制作与运用规范、企业专用字体制作与运用规范、企业标准色与辅助图形制作与运用规范,各种组合制作与运用规范,以及在企业办公用品、公共关系赠品、员工服饰、标识符号指示、商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运用规范与示例。自本月起,公司将根据VIS标准逐步规范所有视觉载体的运用,VIS系统的规范运用将更有利于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推广,打造优秀品牌形象。
  • 在线近红外+人工智能实现废旧纺织品自动识别分拣——寻找光谱仪器“创新的力量”系列约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全文160余次提到了“创新”关键词。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对科学仪器产业而言,“创新”更是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对科学仪器的创新和研发高度重视,先后设立了“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科研计划等。2021年11月,北京“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新一代光谱等关键技术。不断高攀的前沿研究是创新,差异化的产品发展也是创新。为了展现光谱仪器的创新成果,分享光谱仪器研发和应用中的创新思维,共同促进光谱仪器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寻找光谱仪器创新的力量》活动。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服装学院/塔里木大学龚龑教授,给大家分享创新成果,并探讨创新的方法和思维。北京服装学院/新疆大学龚龑教授仪器信息网:您认为目前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及应用有哪些创新的研究方向? 龚龑: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近红外光谱数据库的建立及更新。校准模型的预测性能直接决定了近红外光谱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能力,而校准模型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样本类型单独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已有一个地区的苹果水分含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校准模型,这个模型适用于同一地区的苹果,却不适用于不同地区苹果的水分预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扩充苹果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如果能获得全世界苹果的近红外光谱和水分属性,那么所建立的校准模型的涵盖性就会非常强,适用于任何地区的苹果水分分析。(2)近红外光谱仪的创新。校准模型的预测能力充分依赖输入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而光谱数据通常不一致。要获得一致的光谱数据,需要测量光谱的光谱仪长期保持性能的稳定。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光谱仪器件会随时间老化,测量人员的操作也会对光谱数据的一致性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已建立的校准模型失效。同时,光谱仪之间测量的偏差也会导致对同一被测物定量定性分析的失败。(3)提高检测精确度。在近红外的波段区域,含氢化合物的吸收系数较小,所以尽管使用高效的化学计量学软件建立分析模型,其最终定量分析的预测结果也始终无法达到真实值。检测限较高,通常达到0.1%左右。为了克服检测限高的问题,可采用样本预处理方法(比如固相微萃取等富集方法)提高精检度,但如此操作会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失去其优点和特色,反而不是最佳的分析方法。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相比,在废旧纺织品分拣中有哪些优势?龚龑:近红外光谱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非常迅速的分析技术,它具有无损、快速,应用广泛等优点,在化工、农业、环境、医药等领域发展极为广泛。与化学计量学软件、光谱仪和应用模型结合,拓展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领域。近红外光谱仪目前在过程分析技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飞快。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扩大其涉足领域以及应用的实效性,除应用于农业和食品分析外,还涉及生物、高分子、制药、石油化工、纺织、纤维等学科,只要是对有机物检测分析的行业基本上均可使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在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现已逐步涉及谷物等农产品分析、饲料分析、石油化工、药物分析、疫情疫病诊断等方面,并伴随出现在专著出版、仪器制造和软件开发中。随着软硬件的更新换代,NIR还有望应用于其他更多方面。拉曼光谱具有无损、快速、制样简单、可微区分析、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拉曼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拉曼光谱在鉴别时,为了提升鉴别准确率,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拉曼光谱对环境要求不高,而且非接触式稳定性高,但是在纺织领域还有待探索,在以后的废旧纺织品鉴别研究中都可以进行研究。图1 训练过程中损失值,训练精度和测试精度变化图图2 不同成分比例废旧聚酯/粘胶混纺织物近红外光谱仪器信息网:贵课题组有哪些创新的成果?最突出的创新体现在哪里?龚龑:我们课题组为突破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发展利用的瓶颈,与新疆乌鲁木齐海关、深圳海关、新疆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合作,采用近红外光谱仪设计了一套废旧纺织品自动识别分拣设备(如图3所示)。该设备实现废旧纺织品从输送、检测、分拣、回收利用等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全面提升纺织行业废旧纺织品检测、分拣的自动化水平,降低废旧纺织品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资源的浪费,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为推动纺织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3 废旧纺织品分拣设备该设备是基于近红外光谱来识别纺织品中的纤维种类和含量。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克服了算法自主编写以及工控机对接的难题,最终开发一种废旧纺织品自动识别分拣系统。该系统利用自行开发的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装置,建立了一个在线近红外(NIR)光谱库,包括聚酯、棉花、羊毛等十几种常见纺织品。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废旧纺织品的识别和分拣中,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废旧纺织品的在线近红外定性识别模型,有效提高废旧纺织品中不同纤维成分的检测准确性水平和速度,从而提升产业化加工效率。图4 废旧纺织品检测试验仪器信息网:人工智能与废旧纺织品分拣有什么联系?龚龑:人工智能分拣设备主要通过云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融合传感器(分为触觉、视觉传感系统,目前普遍应用的为视觉传感系统)、机器臂/喷气设备等软硬件配合开展工作。具体构成及运作原理如下:(1)云端大数据:采集各种各样纺织样品的图片,包含废纺织品、旧纺织品、混纺织物等各种状态下图片,形成云端数据库。(2)人工智能算法:设备中内置的人工智能算法通过云端海量图像数据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前期海量数据的采集保证了无论废旧纺织品是何种状态、是否被遮挡,机器人都可以识别。(3)融合传感器:利用计算机视觉扫描快速移动的物体,通过CCD视觉、激光视觉、近红外视觉等识别传感系统相耦合,综合判断目标物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结构等)与内部特征(材质),实现废旧纺织品精准定位与细分判别。然后将识别结果传输给协作机器,控制机器臂/喷气设备运动。(4)机器臂/喷气设备:机器臂/喷气设备从传送带上准确地抓取要回收的纺织品,投放到相对应的分类收集箱中。人工智能软件识别与机器臂/喷气设备相结合,类似于人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和人的双手相结合,具备了识别和执行的能力。(5)数据回传:分拣完成后,设备将相关的数据再返回云端,与部署在各地的智能分拣设备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智能提升。例如,部署在某纺织分拣中心的智能设备可以向部署在全国各地不同智能设备,不同设备还可以互相继承废弃物识别的经验。该数据还能用于帮助项目运营方了解设备状况及并进行产量、工作量、效益等运营维度的统计。仪器信息网:您对未来光谱仪的创新发展有什么样的展望?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技术或者应用?龚龑: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制造工艺、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其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推动力量,从工农业生产、服务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到其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需求、牵引力量。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未来一段时期内,近红外光谱技术将会得到加速发展,以近红外光谱为核心的商业产品将在不同业务领域进一步提供深化和细化的服务,近红外光谱有望成为与时代发展特征(如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最相关的一项分析技术。尽管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有一些技术壁垒和难题需要攻克。例如,目前光谱数据库或模型的仪器供应商依赖(Vendorlock-in)问题,即各厂商的仪器之间存在的台间差异,使其普适性的应用迁移变得困难,需要从仪器标准化、算法和软件等多方面协同努力方能得以解决。再例如,无论是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还是深度学习算法,都是在有监督学习的框架下建立定性或定量分析模型。所谓有监督学习就是每个训练集样本是带有标签的,即每个样本的光谱对应着一组参考值(真实的浓度值或类别)。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产生大量无标签的光谱资源,这些光谱没有对应的参考值,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大量无标签的样本信息进行半监督或无监督分析模型的构建,有可能是未来很值得研究的新方向。仪器信息网:基于光谱仪的发展现状,您在产学研的道路上开展了哪些工作?龚龑:近年来,我负责并结项了一些相关课题,包括2019年的“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检的增强拉曼散射微流控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和2020年新疆兵团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棉纺筒纱智能分拣包装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应用的研究”等,同时还有一些横向课题“运用拉曼光谱技术针对纺织行业气体污染与有毒物质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应用”、“城市废旧纺织品成分快速鉴别、分拣与再利用技术”等等,都是运用光谱技术进行了应用与创新。我培养的研究生也在光谱领域进行了探索,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上海纺织科技》、《毛纺科技》等发表相关论文,在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银一铜。我觉得在产学研的道路上我们还要继续前进,现阶段的学生培养模式还需继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适合当前产学研的一种新模式。团队介绍:北服检测215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在龚龑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主要致力于纺织服装标准的制定以及光谱分析技术。制定纺织服装标准可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环保纺织品的研发、生产和加工。随着光谱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光谱分析方法也相继建立,并出现相应的光谱分析仪器。光谱分析方法在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方面有着优越的表现,并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食品、化工、医药、环境、纺织、空间探索等领域。团队近两年联合南京中拓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发废旧纺织品分拣设备,运用近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分析,研发分类算法以及装备设计及制造,实现废旧纺织品从输送、检测、分拣等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全面提升纺织行业废旧纺织品检测、分拣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降低资源对环境影响及资源浪费的目标。
  • 生物识别技术在亚太地区具有巨大潜力
    在2009年年头的时候,有许多行业人士担心在经济衰退的时候生物识别行业如何继续走下去。正如所料,确实有少数与生物识别相关的工程被推迟甚至是取消,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原有的预算都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遭到削减。   根据国际知名调研机构Frost & Sullivan的亚太区高级分析师对智能卡和自动识别行业的分析,指出在2009年的上半年,许多小型厂商的收入大幅度减少了。"尽管如此,生物识别行业仍然在健康地发展,特别是在政府部门主导的工程下,生物识别行业的发展依然一枝独秀。"   语音生物识别技术,在2009年里随着亚洲和欧洲的银行开始测试语音识别银行的运营情况,才开始崭露头角。语音生物识别技术还有着相当大的改进空间,从而使得这项技术更加完美,生物识别行业的众多从业人员对此表示乐观。   指纹识别生物技术则是目前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行业在亚太地区70%的收入都是来自于指纹识别。"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数年随着诸如手掌静脉和掌型识别逐渐变得更加可行和普遍,指纹识别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降低其应用范围。由于许多人没有接触过这项技术,因此这项非接触手掌静脉识别技术会集中在亚太地区进行推广。"Rajendra如此表示,"通过引入非接触手掌扫描仪,生物识别技术就会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被广泛地接受。比这更多的是,由于静脉识别技术的先进性在于需要非接触手掌扫描仪,因此其他想使用该项技术的地区就必须使用这种非接触媒介。由于这种设备允许个人拥有自己的手掌扫描,而且无需任何身体接触,因此在美国的医院也开始使用非接触手掌静脉扫描仪。"   在行业趋势方面,Rajendra先生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生物识别技术讲逐步融合在1个单元里,提供更准确的验证功能。"在亚太地区,许多系统集成商都在专注于提供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从而能够提供一个更高级别的安全技术。除此之外,系统集成商开始为生物识别智能卡集成了更多的应用,"他说,"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和智能卡的整合,生物特征验证就可以在离线的状态下实时进行,降低成本。现在,有许多集成了生物识别技术的ID卡开始广泛地在政府身份证、边境管制、银行和农村金融得到应用。"   Rajendra先生编写了一个适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扩张农村市场的时候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在过去的3年里反映非常良好,"生物识别技术已经让众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以往这是被认为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那里没有适用于身份验证的通信线路。"在不久的将来,Rajendra先生认为生物识别系统不但不会显著减少,而是会出现在同样价格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产品。   "随着扫描速度的改进和新的分析软件出现在市场上,生物识别技术不再单纯地以安全为目的,而是作为工具来收集和消化信息,这样将有助于一个组织的管理。由于不同类型的安全技术越发的集中在一幢建筑里,系统集成商也开始实现生物识别系统与其他安全系统互通,实现无缝的操作。"
  • “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在京成立
    我国规划制定20余项生物特征识别标准   近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国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成立,工作组组长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波担任。   据IBG(国际生物识别集团)发布的《2007至2012年度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报告》预测,到2012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将超过74亿美元。如今各种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已在金融、电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赵波表示,作为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标准方面,从2004年就开始了该领域的标准研究工作,并于2005年申请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的正式国家成员体。目前,工信部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跟踪研究的同时,还申报了20余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国标委工业二部副主任戴红对于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的成立寄予厚望。据她介绍,为了促进我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加快开展标准化工作,国标委已正式下达了20余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标准制定计划,涵盖了生物特征识别的术语、数据交换格式、公用数据框架、产品互操作、测试、评价等各个方面,希望通过工作组的建立,充分凝聚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相关的产学研用各界力量。
  • 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获IEEE世界智能计算大赛冠军
    7月2日至5日,2023年IEEE进化计算大会(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大会上举办了世界智能计算大赛及颁奖仪式。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Multiobjective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Competition(神经网络架构搜索竞赛)世界冠军,是南昌航空大学首次在人工智能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获此殊荣。  IEEE计算智能学会(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的旗舰会议进化计算大会(CEC)是计算智能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24年,内容涵盖了与进化计算、群体智能以及机器学习等主题相关的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研究。为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本届大会于3月面向全球研究人员发布了9项极具挑战性的竞赛,其中Multiobjective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Competition竞赛以深度神经网络过度依赖人工设计为研究背景,聚焦于神经网络架构自动化与智能化设计,旨在推动神经网络结构设计与优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该项竞赛中,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博士生何超在黎明教授指导、张聪炫和陈昊教授协助指导下设计开发了算法“A Two Populatio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Handling NAS Problems(一种用于神经网络架构搜索的双种群协作进化框架)”,该算法在所有公开测试集上均取得最佳性能表现,最终夺得该项竞赛的冠军。  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长期从事机器视觉与智能感知、视觉检测与图像识别、智能计算等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近年来,在IEEE TPAMI、TIP、TMM、TCSVT、CVPR、ECCV、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西省重点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和学会奖励5项,团队先后入选江西省“5511工程”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西省首批示范型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
  • 地沟油识别法网络疯传 专家:关键在识别指标缺失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公安部近期破获了一起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被摧毁。关于"地沟油"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正当卫生部全力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的时候,一则《中学生发明简易识别地沟油》的消息在网上疯传的同时也引来广泛争议,一个中学生发明的简易装置真能识别地沟油吗?这种方法有多少科技含量?   其实早在今年4月份就有媒体报道了这条消息:“最近上海的高中生通过半导体制冷片让地沟油立即分层现出原形。”“汪益乐表示,地沟油是动物油与植物油的混合物,二者冰点不同,采用物理方式快速降温,地沟油就会分层显形。”   这则旧闻因为最近公安部侦破的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引发公众对食用油的恐慌而再次被拉出水面。网络用它惯有的语气和字眼轻易夺得了大家的眼球。   "地沟油生生把孩子逼成了发明家,上海中学生发明地沟油鉴别方法:地沟油因反复使用,其中动物油含量高,相比植物油,其黏度冰点不同。普通植物油要零摄氏度,而地沟油在8摄氏度即凝结。将自家购买的食用油放进摄氏8度左右的冰箱,如凝结,即为地沟油。请相互转告吧!"一时间,帖子被网友疯狂转载。但也不乏冷静的声音,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谣言粉碎机"发表文章称,作为一个"检测方法",它是否靠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有没有正常的食用油在8℃下凝固?如果有,这样的正常油就会被"冤枉" 其二,有没有地沟油在8℃下依然不凝固?如果有,就会导致这样的油"漏网"。有网友就质疑说,"为什么我家的花生油在8℃情况下也会凝固呢?" "这样的方法到底科学不科学?"对此,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学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陈会明认为单靠这种方法鉴别是否地沟油并不太科学。   陈会明:从这个方法它本身上它可以做一个定性,不能做一个非常准确的方法,就是从物理上来讲的话跟他溶液里头所拥有无机盐的量,和它有机物整体的量、它的溶度是有关系的,而且这个方法要成为一个相对来说定性判定的方法我觉得还需要做一个仔细的论证吧。   目前我国正开展严厉打击地沟油行动,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检验方法。而事实上,"地沟油"检验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国内外尚未建立科学可行的"地沟油"检验方法。根据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我国食用油全部应检的理化指标一共有9项。居民日常购买量最大的花生油、大豆油等,只需检测其中的酸价、过氧化值、浸出油溶剂残留、总砷、铅、黄曲霉毒素、苯等6至7项。而按这些检测标准,地沟油甚至是"合格"的。所以陈会明认为,导致目前我国地沟油流向餐桌的关键问题不是是否有检测方法而是没有标准。   陈会明:关于这种油判定的标准现在有一些问题,没有一个具体规范指标的标准,这也是个最大的问题。工业用的话要保证它绝对是个工业用途或者是这样一个用途的渠道,这个渠道也没有很好的建立,所以说我觉得问题在这里,就是没有一个指标的标准,另外一个就是这个渠道不是很好。   陈会明认为,如果不给地沟油寻找更多合理的用途,即使检测方法再简单也无法真正杜绝地沟油流向餐桌,当年的三聚氰胺就是前车之鉴。   记者:所以你觉得它不是检测方法有没有的问题?   陈会明:不是检测方法的问题我觉得是我们对于地沟油现在其实还没有一个严格的指标标准,然后我们对食用油的标准,只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一些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对地沟油进行简单加工以后就能满足你这个指标,理论上它就可以按照你国家的规定按照你的标准就可以作为食用油,它不违法。
  • 我国将建三级致病菌识别网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印发《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工作实施方案》,并在江苏、山东等8个工作基础较好省份,选取第一批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按照《方案》要求,编制相关配套技术文件,组织技术骨干培训,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指导各地开展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建设。  《方案》指出,国家致病菌识别网是以网络化信息平台为依托,采用病原识别、分子分型、基因组流行病学等新型调查分析技术,开展细菌性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的实验室网络,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国家中心实验室设在中国疾控中心,由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负责 省级和地市级实验室分别设在省级、地市级疾控中心。识别网中病例信息及其菌株来源主要为属地医疗机构 同时遴选工作基础好的医疗机构为哨点医院,常规开展相关病例信息及菌株收集工作。  致病菌识别网要推广应用病原细菌感染检测、耐药分析、分子分型、基因组流行病学等监测技术,提高细菌性传染病检测、监测和疫情溯源能力。监测网络信息系统要开展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信息共享,实行实时分析,提高疫情监测与分析的精准性。推进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实验室监测的深入整合,形成更为灵敏准确的传染病监测新模式,提高暴发疫情发现和来源识别能力。促进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进一步协同配合,提高细菌性传染病监测和疫情处置综合能力等。
  • 重磅升级|小小“黑匣子”,竟能识别上万种物质
    重磅升级|小小“黑匣子”,竟能识别上万种物质 5月11日,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将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和氟胺酮等18种物质列入的公告》,决定正式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并新增列管氟胺酮等1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公告自2021年7月1日施行。(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全球已发现的1025种非植物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中,合成大麻素类有297种,占近三分之一;我国已发现103种,潜在数量可能高达成千上万种。在我国已列管的170种新精神活性物质中,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数量最多,达5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继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后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其特点是危害大,潜在数量多,且隐蔽性高。 北京云端光科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实现所有拉曼产品可以检测上万种物质!其中包括新精神活性物质三百多种:芬太尼105种,合成大麻素55种,卡西酮类 68种,苯乙胺类24种,还有其他新活性精神物质,不止涵盖了国家列管的所有新精神活性物质,还包括很多潜在的具有危害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公司所有拉曼产品,依托先进的“云-网-端”架构和强大的物联网技术突破传统产品的局限,做到了“小身材,大本领”。利用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混合物成分比例快速分析;多个拉曼共享同一个大脑,支持数据库实时在线更新,解决了市面上其他拉曼产品数据库升级的难题;另外在抗荧光干扰模式下可以实现海洛因、芬太尼等部分荧光干扰物质识别。 同时,利用智能的“云-网-端”架构,云端检测大数据平台可实现数据库管理、人员监控、设备管理等功能。检测记录实时上传,数据防篡改,避免人为干预,客观呈现结果,提升办事效率;平台统计数据大屏实时呈现,动态评价检测终端,实时提升检测能力。云端大数据多维度统计,形成全局数据监测,掌握各地区的工作状态,通过对全局数据分析可提前风险信息预警,提高工作效率。北京云端光科技术有限公司拉曼系列产品,凭借着体积小,检测速度快,可自建数据库,自动识别混合物等多种优点,多次获得国内外业界奖项。通过云端光科系列产品,帮助执法人员提升工作效率,为中国的禁毒事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