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水下打捞器

仪器信息网水下打捞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水下打捞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水下打捞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水下打捞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水下打捞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水下打捞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水下打捞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水下打捞器相关的资讯

  • 国内首台多功能水下检查机器人问世
    日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光电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多功能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该机器人是在中科院“西部之光”资金及相关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由光电所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完成。   与其他水下智能机器人不同的是,此智能检查机器人可以在水下高辐射环境中,从事核电水下探测、堤坝检查、管道检测、异物水下打捞等工作。验收组专家一致评价,该机器人在水下动密封技术、水下姿态检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图像识别、水下测量等关键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智能机器人与光电所先期研发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螺栓孔自动检查机器人、CRDM钩爪检查机器人、水下异物打捞机器人、排爆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形成的系列产品被核电用户评为首选产品。
  • 发布S-ROV水下机器人新品
    S-ROV水下机器人观测平台是法国TMI-Orion公司研发的一款智能型水下机器人平台,标配4个垂直推进器和4个水平推进器,在水下可实现精确的3D移动控制。S-ROV具有超强的搭载能力,可同时搭载7个附加功能模块,适用几乎所有类型的传感器。传感器接口为即插即用模式,可快速连接。S-ROV有效负荷3.5kg,最大工作深度305米,可应用于水下作业、视频观测、水质监测等领域。l S-ROV可以对珊瑚礁、人工礁石、礁石、海底等水下物体进行视频观测,为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提供视频影像资料l 水产养殖监控,可对各种网箱养殖进行视频监控,观察生物体的生长、进食、饵料剩余等情况l 水质监测,目标海域水环境剖面监测l 河流湖泊水底地质状况影像观测及水质监测l 沉船打捞搜救,水上安防抢险,飞机火箭等残骸的水下搜索打捞l 大坝、水库闸门以及水电站冷凝池、涵洞等重点水下建筑部位的安全巡查l 海底管线铺设、海底输油管道检查、海上风电业务、海上钻油平台等海底工程验收创新点:S-ROV是一款小型高精度水下机器人,其最大的创新是配有8个推进器,可以实现前后、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的行进。 S-ROV水下机器人
  • 中科院光电所成功研制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
    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   近日,由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多功能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通过了专家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机器人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在水下动密封技术、水下姿态检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图像识别、水下测量等关键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是在中科院“西部之光”资金及所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由光电所四室科研团队历时2年完成。与其他水下智能机器人不同的是,光电所研制的智能检查机器人可以在水下高辐射环境中,从事核电水下探测、堤坝检查、管道检测、异物水下打捞等工作。目前,光电所四室已先后为秦山核电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广东核电集团等多家单位提供了定制设备,产品应用后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核电智能机器人的空白,也为光电所承担的2013年国家973计划“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的基础科学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前期研发经验。 产品化的机器人检查设备
  • 盘点:当科技大佬介入生命科学
    太空与生命领域,似乎是站在科技巅峰的大佬们在主业之外最热心探索的领域。   是的,如果人类还懂得谦卑,应该说是&ldquo 探索&rdquo ,而不是&ldquo 征服&rdquo 。但是对乔布斯、比尔· 盖茨、拉里· 佩奇、马克· 扎克伯格这些先天冒险基因旺盛的人来说,他们对生命领域的探寻,总是有那么一些想要去挑战与改变现状的味道。   太空与生命,这是两个将人类的未知征程推向极致的领域。在那里,人类犹显无助与孤独(相比之下,站在科技与人文交叉路口的孤零零身影算得了什么!),但也正是这样,对它们的探索才最有意义。   下面,虎嗅带你来看一下科技大佬们都在怎么介入生命领域,特别是如何致力于从根本上延长人类寿命。   Foundation Medicine,与乔布斯、盖茨与谷歌都有瓜葛的生物科技公司   据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 Insider报道:上周,美国共有超过12家企业提交了IPO 申请,在这些企业中,有一家企业很有意思:生物科技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   Foundation Medicine的癌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因乔布斯而闻名,乔布斯是第一位尝试使用该公司技术的知名人士。   这项测试能够发现所有导致患者罹患癌症的基因突变,费用为6000美元。这项测试让&ldquo 个体化用药&rdquo 走进了新领域,让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遗传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癌症治疗。   传记《乔布斯》中写道,乔布斯为了完成该测试共花费了10万美元。尽管这最后也没能挽回乔布斯的生命,但是,根据《MIT科技评论》杂志的报道,乔布斯对那次尝试所带来的价值坚信不疑。乔布斯认为,&ldquo 我要么会是第一个能够摆脱癌症的人,或者是最后一个因癌症而过世的人。&rdquo   乔布斯去世后,曾在MIT(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工作的医生们离开了那里,组建了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   据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在Foundation Medicine的首轮融资中,微软创始人比尔· 盖茨共投资了1350万美元,持有4%的股份。谷歌旗下风投公司Google Ventures也对该公司进行了投资,持有9%的股份。在两年时间里,Foundation Medicine共从投资者那里获得了2.51亿美元的投资。   美国科技界的热门投资者、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 米尔纳(Yuri Milner)也在Foundation Medicine投资者行列中。米尔纳还对基因检测初创公司23andMe(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是谢尔盖· 布林的妻子安妮&bull 沃西基,并接受了谷歌的投资)进行了投资。   Foundation Medicine在上周进行IPO时,又融得资金1.06亿美元,其股票开盘价为18美元,高出其14美元-16美元的区间价格,该公司股价现已涨至35美元以上,增幅已达一倍余。   在生物领域投资手笔最大的:盖茨基金会   美国网站 fiercebiotech.com 今年4月以&ldquo Fierce' s 10 top biotech billionaires&rdquo 为题,介绍了生物技术/生命科学领域的十大亿万富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资金为670亿美元的比尔· 盖茨家族。   盖茨基金会多年来都举办类似&ldquo 探索大挑战&rdquo (Grand Challenge Explorations)之类的活动,该项目面向全球资助大胆而非传统性的研究计划,旨在探索和发现解决全球健康问题的创新方法。   最明确向生命科学进军的互联网公司:谷歌   谷歌于9月18日宣布成立一家名为Calico的新公司,该公司将专注于因衰老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包括危及生命的疾病、影响精神和身体敏捷性的问题等。   Google两人创始人谢尔盖· 布林与拉里· 佩奇已向董事会做出相应解释,并一致认同改进人类寿命工程的领域将有非常大的前景,因此Google对进入该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   科技大佬凑份子,组建全球奖额最高的科学奖项   Facebook联合创始人马克· 扎克伯格跟他的妻子普莉希拉· 陈,联手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bull 布林及其妻子安妮&bull 沃西基、风投家尤里· 米尔纳于2013年2月共同创建了&ldquo 生命科学突破奖&rdquo (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基金会。该组织每年会为获奖者提供300万美元作为奖励,这是目前全球奖额最高的科学奖项。   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奖励并资助那些从事延长人类生命研究的科研人员,主要包括从事对抗癌症、糖尿病、帕金森和其他疾病研究的科学家。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个人主页上写道,&ldquo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像科学家、研究人员、工程师这样的英雄。我们需要为那些治愈了疾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并改善人类生活的英雄们授予奖励。&rdquo   据媒体报道,该基金会的动议来自米尔纳,他说服了扎克伯格和布林出资创立了这个基金会。他说:&ldquo 年轻人将发现,不是只有体育和娱乐明星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有了基因图谱,我们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很有希望取得更大的进展,所以现在是时候激励一下那些最优秀的科学家了。 &rdquo 他透露,&ldquo 我的两个近亲都不幸患上了非常糟糕的疾病,其中一人得了癌症。所以我成立这个奖项也有一点私心。&rdquo 在他倡议下,几位科技大佬凑出了3300万美元的创始基金。   继上述几位大佬之后,马云夫妇成为加入赞助该基金会的&ldquo 第四者&rdquo ,每年将为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捐献300万美元。   科技巨头或大佬还在以哪些方式探索生命科学?欢迎补充。
  • 这家微型质谱商有啥 竟获多位仪器大佬力捧
    近日,微型质谱公司908 Devices收获了额外的增长型股权投资,公司加速进入生命科学市场。该公司目前已完成29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这笔投资资金来自单分子检测领导者Quanterix公司主席兼CEO Kevin Hrusovsky、 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公司CEO Jay Flatley以及这两家公司的科学创办人David Walt博士。同时,知名生命科学投资商Casdin Capital、美国Ortho Clinical Diagnostics公司主席兼CEO Martin Madaus博士、前赛默飞世尔董事会主席Paul Meister等人加入了现有投资集团。   上述投资者基本可以说是当今全球仪器圈的&ldquo 大佬&rdquo 级人物。如今在这些仪器届杰出人士的支持下,908 Devices的高压质谱技术将加速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和产品的研发。该公司总裁兼CEO Kevin J. Knopp博士表示:&ldquo 我们很高兴能够向生命科学用户提供常规分析结果,很多适用于高压质谱的应用方案即将面世。新投资者及原有投资者都属于业界远见者和先驱者,我们期待与他们的紧密合作,为新用户提供颠覆性的解决方案。&rdquo   接下来,908 Devices将会充分运用这笔额外资金,集中开发专利高压质谱(HPMS)新应用与产品线,加速进入生命科学市场。   据悉,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J. Michael Ramsey教授团队与908 Devices在HPMS设备基础性能改进与相关液体分离技术方面获得了最新突破,并合作发表了7篇文章。该研发团队提出了生物样品中代谢物的快速分析方法。   Casdin Capital管理层成员Eli Casdin说到:&ldquo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激动时刻,这项新技术帮助分子生物学的分析与控制从研究向临床的加速转化。908 Devices HPMS技术还是另外一种技术的进步,它使得常规质谱分析可以面向更为广泛的使用者与应用领域。Casdin Capital很高兴成为下一个增长阶段的一员,并期待908 Devices在生物学发现与临床观察方面的影响力。&rdquo 编译:刘玉兰
  • 这些科学仪器届“大佬”并未隐去(图)
    全球科学仪器行业有这么一些“大佬”们:他们是业内最知名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有着对最前沿技术和市场新风向的敏锐洞察力,操控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宗并购,他们的一些举动甚至可以影响整个业界。  尽管目前他们中的一些已功成名就选择退休,还有一些因企业被收购而离职,但事实上,他们至今仍活跃在这个行业,发挥着他们的重要作用。William Sullivan,原安捷伦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William Sullivan(邵律文)于1976年加入惠普(安捷伦的前身)。自2005年3月邵律文开始担任安捷伦总裁兼CEO。2012年11月他卸任总裁一职,但仍保留了CEO职位。2015年3月卸任CEO一职后他开始担任安捷伦公司顾问,直至2015年10月31日正式退休。退休后的邵律文则在2015年12月底宣布加入了半导体制造商美信集成(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公司董事会。 Douglas A. Berthiaume,原Water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Douglas A. Berthiaume原为密理博公司Waters色谱部总裁。1994年当Waters从密理博公司拆分出来后,Douglas A. Berthiaume被任命为Waters总裁兼CEO。1995年他领导Waters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1996年他开始兼任董事会主席一职。2015年6月下旬,Douglas A. Berthiaume卸任Waters公司CEO,仍继续担任Waters董事会主席一职。 H. Lawrence Culp,丹纳赫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H. Lawrence Culp自199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丹纳赫,并在2001年5月被任命为丹纳赫总裁兼CEO,那年他38岁。2014年9月,H. Lawrence Culp卸任丹纳赫总裁兼CEO。半年后,H. Lawrence Culp正式退休。退休后,Lawrence Culp还将担任丹纳赫公司顾问,直至2016年第一季度结束。 Shigehiko Hattori(服部重彦),岛津制作所会长  服部重彦自1964年4月加入岛津制作所,2003年6月就任董事长社长,自2009年6月开始担任岛津制作所会长一职。2015年6月,服部重彦辞去岛津制作所董事长、代表董事等职务,接下来将担任岛津公司高级顾问一职。Rakesh Sachdev,原Sigma Aldrich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Rakesh Sachdev于2008年12月加入Sigma Aldrich,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一职。2010年11月,他升任Sigma Aldrich总裁兼CEO,直至2015年11月默克与Sigma-Aldrich交易完成。离开Sigma-Aldrich的Rakesh Sachdev 选择加入L 特种化学品公司Platform Specialty Products担任公司CEO,并于昨天(5日)正式走马上任。Greg Lucier,原Life Technologie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Greg Lucier自2003年加入Life Tech,并担任该公司总裁兼CEO有十年之久,直至2013年12月Life Tech被赛默飞收购整合后,Greg Lucier选择了离开。随后,Greg Lucier加入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任常务董事,并在2014年7月参与了基因测序技术初创公司Edico Genome的A轮融资。2015年6月Greg Lucier正式加入医疗设备制造商NuVasive,担任CEO兼董事会主席至今。编辑:刘玉兰
  • 某基因检测公司43亿借壳上市 私募大佬坐等数钱
    停牌即将满六个月的天兴仪表用37份公告给出了基因测序服务商贝瑞和康借壳上市的详细方案——天兴仪表向贝瑞和康全体股东以21.14元/股,发行股份2.03亿股,作价43亿元购买贝瑞和康100%股权。本次交易构成借壳上市。  此次交易颇受瞩目,一方面是因为借壳方身处当前最热的基因检测板块,以前沿性的无创基因检测在国内深受追捧。另一方面常重仓借壳股的私募大佬罗伟广早在2015年三季度就已“埋伏”进天兴仪表,又为此次交易增添不少热度。  天兴仪表出售壳资源并不出人意料。这家公司原主营摩托车与汽车部品的设计销售,但由于业绩增长乏力,业绩亏损初现端倪。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15.69万元、687.82万元、-1300.87万元和-164.27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2014年第四季度,利用减少费用等方式实现扭亏为盈。而神奇般的扭亏为盈也为公司带来了2014年度盈利的年报,避免沦落为ST股,并为日后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业绩亏损让市场对天兴仪表成为壳资源浮想联翩 。从公司2015年三季度报告中可以发现,罗伟广旗下的广东新价值阳光举牌1号基金就开始大举购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达到总股本3.32% 2015年11月18日天兴仪表公告称广东新价值投资购买天兴仪表A股股份764.2161万股,占天兴仪表总股本的5.06%并一度达到举牌线。不过据2016年三季度前十大股东名单,新价值旗下共有三只基金进入前十大股东,共同持股525.34万股,合计持股比例为3.47%。  有资深投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市场向来对借壳股追捧有加,复牌后天兴仪表股价翻倍的可能性很大。天兴仪表停牌价为21.97元,市值33.45亿。借壳资产价值43亿,如果按照股价和市值翻倍的价格计算,罗伟广收获颇丰。界面新闻测算,罗伟广三只产品的平均价格各异,主要集中于19-29元的价格区间。假如复牌后股价上涨50%,新价值退出后将获益6860万元 如果股价翻倍计算,罗伟广浮盈至少达到1.26亿元。  贝瑞和康的业绩,远比天兴仪表的预期要好很多。交易预案中披露,贝瑞和康股东承诺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284亿元、3.092亿元、4.045亿元。  基因测序作为新兴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仪器提供商、中游提供基因测序的服务商、下游的生物信息分析公司,以及终端消费群体。贝瑞和康产品主要包括检测服务、试剂销售和设备销售三部分,涵盖了上游以及中游业务。预案显示,贝瑞和康截至2015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10.04亿元,采取收益法的评估结果为43.06亿元,增值率351.76%。  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溢价,贝瑞和康有其独到的优势。其主要特色为检测与诊断的“无创式”基因检测项目。通过抽血采集外周血作为检测样本,测序后进行信息分析,得出检测结果。与传统通过穿刺等对人体具有创伤性的采样方式相比,“无创式”基因检测操运营效率更高。加上贝瑞和康的不断对外收购,公司业绩连续增长。公司2013年、2014年、2015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520.25万元、3607.72万元、3687.55万元,2016年1-6月扣非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为5067.09万元。可以看到2016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2015年全年的利润。收入占比中,检测服务2016年半年报中比例达到了71.5%,收入为2.75亿元 同样这也是毛利率贡献最高的一项服务。  但是如果要完成2017年2.284亿的业绩承诺,并不那么容易。就竞争环境而言,贝瑞和康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华大基因。根据公开信息,华大基因已递交IPO资料。就2015年12月华大基因报送的材料来看,贝瑞和康的收入规模不及华大基因。2015年上半年华大基因实现收入5.61亿元,净利润为7565万元,收入来源主要是生育健康类以及复杂疾病类的检测服务。而贝瑞和康2015年同期的收入仅为8860万元,净利润为1843万元,公司体量差距可想而知。  此外,贝瑞和康的业务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销售能力。数据显示,相比华大基因20%左右的销售费用比例(销售费用占总收入的占比),贝瑞和康的销售费用比例可以高达32%,更是比达安基因16%左右的销售比例高出一倍。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虽然贝瑞和康不属于影视、游戏等四大并购“雷区”,但是就收购溢价率来说,并不能完全认为其可以过会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罗伟广的退出之路,同样也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 青岛造"小黄人"能下潜150米 搜寻探测样样都行
    "飞鱼"号水下机器人在水中进行调试。   随着青岛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产品不仅涉及了拾取、包装、机械加工、码垛等工业领域的应用,更覆盖了康复、水下、清洁等服务领域。日前,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由青岛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微型观察级水下机器人产品,填补了国内水下机器人应用的多项空白,在海洋生态调查、海洋工程、渔业养殖、科研教学、污染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12月16日,记者进行了探访,揭开这个水下机器人的神秘面纱。   体重7.5千克小巧灵敏   海底的世界充满未知,许多情况下人类无法自己下海进行探索,所以水下机器人就应运而生。不过要想在上百米深的海底一探究竟,可不是每个机器人都能做到的。&ldquo 以前需要用到水下机器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国外买,不仅价格贵,而且售后很难保障,所以我们就研发了咱们自己的水下机器人。&rdquo 该公司总经理马秀芬告诉记者。   然而当记者看到这个本领高强的水下机器人时,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复杂,一个圆滚滚的身子,前后两个摄像头,四个螺旋桨加上两个探照灯,看上去倒是有点像&ldquo 小黄人&rdquo ,甚至有几分可爱。公司的一位研发人员说,平时大家也开玩笑称它为&ldquo 小黄人&rdquo ,不过这个&ldquo 小黄人&rdquo 本领可大着呢。&ldquo 别看外表看起来没什么复杂的,其实核心的技术都在它&lsquo 体内&rsquo 。&rdquo 该公司的技术总监范平博士介绍,这个机器人身上有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不过,这个机器人的售价只有20万元左右,这也是它广受欢迎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这个&ldquo 小黄人&rdquo 名叫&ldquo 飞鱼&rdquo 号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可达到150米深,也就是说可以承受150米海底深处的压力,但是它自身的重量却只有7.5千克,这主要就得益于它外壳所使用的特殊强化高分子材料,使得它体轻却能抗压。而且这个&ldquo 飞鱼&rdquo 号水下机器人,身长不足50厘米,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小巧灵敏。   自带摄像头即拍即存   范平博士介绍,这个机器人配备了四个大功率无刷推进器,在水下活动非常灵活,能够在水下环境复杂的海域进行探寻和检测,并通过配备的1080P高清摄像头,将图像传至控制箱。&ldquo 其实你刚刚看到的只是&lsquo 飞鱼&rsquo 号的一部分,叫做潜器,加上控制箱和脐带缆才是一个完整的水下机器人。&rdquo 范平博士表示,那个所谓的&ldquo 小黄人&rdquo 是整个机器人的主体,下潜到海底进行工作,然后通过脐带缆将拍摄到的视频信号传回控制箱,并实现即时存储,而&ldquo 小黄人&rdquo 在水下的所有行动,也都由这个控制箱进行操控。   &ldquo 国外的很多水下机器人并没有存储图像的功能,都是随拍随看,但是很多客户,尤其是水产养殖业的客户都非常希望能够将图像存储下来,以便进行比较。&rdquo 范平博士说,为此他们专门在控制箱上进行了技术攻关,达到了即拍即存的效果。此外,&ldquo 飞鱼&rdquo 号的双摄像头设计也是一个特色,可以360度无死角进行观测,将水下的情况全景式地呈现在控制箱的显示器上。而且,&ldquo 飞鱼&rdquo 号还通过独特的物联网技术,将获取的信息上传至网络数据库进行分析。   由于是海底作业,所以&ldquo 飞鱼&rdquo 号的表面也进行了专门的处理,浑身的黄色涂料不仅可以防止海水腐蚀,而且还能防止海底生物的附着。此外,&ldquo 飞鱼&rdquo 号的续航能力也很强,内置了高性能电池,可以维持自身工作4小时以上。范平博士表示,&ldquo 飞鱼&rdquo 号除去自身的功能以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搭载声呐、USBL(水声定位系统)及机械手,并可扩展多种微型在线检测水质传感器,如PH计、盐度计等。而在软件方面,&ldquo 飞鱼&rdquo 号具有自动定深和自动定航等功能,也方便客户进行操作。   初试身手成功找到沉船   对于&ldquo 飞鱼&rdquo 号的应用领域,范平博士说:&ldquo 目前主要用于海洋生态调查、海洋工程探测、渔业养殖监测和科研教学等方面,青岛的&lsquo 科学号&rsquo 进港维护就是它进行水下检查的,此外也有人专门请我们去进行沉船打捞。&rdquo   范平博士介绍,&ldquo 飞鱼&rdquo 号第一次实战应用是进行沉船打捞。今年9月份,湖南某地发生了沉船事故,当地有关部门调集国内外几家大公司最先进的机器人前往水下搜救,但是都搜寻无果。之后,经过同行的介绍,刚刚研制成功只是经过几次试验的&ldquo 飞鱼&rdquo 号临危受命,远赴湖南进行搜救。范平博士回忆说,当时到了之后才发现是要在一个淡水湖里搜救沉船和遇难者。然而,水下的情况并不乐观,湖底全是交错的大树枝,地形也高低不平,而且还有很多深渊和暗洞。但是&ldquo 飞鱼&rdquo 号凭借自身小巧灵活的特点,经过三天搜寻,终于找到了沉船船体和遇难者的尸体,而且水下环境及船体残骸位置也被精确记录和定位,为随后的打捞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范平博士说,&ldquo 飞鱼&rdquo 号的&ldquo 处女航&rdquo 成功后,也有很多渔业养殖的客户来订购,主要用于海底养殖物情况的实时监测。
  • 水质分析仪器行业市场蓬勃发展
    据统计,目前已有17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的水利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为2717亿元,比去年增长7.04%。随着我国水质分析仪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未来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水质分析仪器发展主要趋势。    分析仪器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主营收入6074.7亿元,同比增长15.5%;主营活动利润435亿元,同比增长6.8%。    国家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仪器仪表产业表现出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国内仪器仪表行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质量、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面临挑战。尽管如此,近年来国内仪器仪表仍表现不俗,不断加强自己的竞争力,并购海外公司,拓展海外市场。    尽管今年仪器仪表业走势相对良好,但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日前提醒说,绝大部分企业产销及利润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行业进入了“少数企业发展较快,多数企业持平或低速增长,约20%企业亏损”的新时期。    今年以来,仪器仪表行业增幅高于大部分制造业,主要得益于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科技进步、关注民生等有关政策措施的带动。具体来看,产销占全行业约40%的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因工业改造需求上升,其增幅高于全行业2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教育、车用、医疗等仪器增幅均超过20%;电子、实验分析等科学仪器的增幅均接近20%。    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DI报告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许多产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生命科学分析仪器行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刺激了对仪器的需求,其市场长期以两位数的速度发展,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生命科学分析仪器的同行看来,中国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可提供一种需求发展来源。    水质分析仪器走俏    市场的巨大潜力让设备提供商们也闻风而动,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也让水质分析仪器市场更加风声水起。除了传统的pH计,电导率仪,浊度仪,溶氧仪,总有机碳分析仪,总磷总氮测试仪等仪器外,近年来,一些科研人员将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水质监控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些新型水下探测设备。记者近日就从泉州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了解到,该院正在研发一种可用于水质监控的水下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模仿海蜇的形体结构,在水下通过喷射水流反冲产生动力并利用翼展独特的运动算法模式控制方向和运动姿态。它可以趴在水底、静静悬浮在水中,也可以快速上升到水面上,其稳定的姿态更易于探测与侦查。基于透明材质制造的类似海蜇半圆透明头部可以容纳多向摄像头和各种较大型的传感器,如水底浑浊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这种水下机器人可以实时采集不同深度水样品,并通过相关传感器对水中物质作初步的判断。此外探测体还可加载机械抓手用于实时打捞。它可采用WiFi技术实现较长距离(有效距离20m以上)的水中岸边终端交互通信,传送图像与其他一些信息,也可采用物联网技术传送信息。    据了解,水质分析仪器有多个细分领域,包括实验室用、工业用、河流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市政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分析等。目前我国市场更倾向于多参数测定仪器,同时价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我国水质分析仪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未来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水质分析仪器发展主要趋势。我国本土企业也只有沿着这样的路线发展,才能满足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    市场生机勃勃    国家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仪器仪表产业表现出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国内仪器仪表行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质量、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面临挑战。尽管如此,近年来国内仪器仪表仍表现不俗,不断加强自己的竞争力,并购海外公司,拓展海外市场。    尽管今年仪器仪表业走势相对良好,但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日前提醒说,绝大部分企业产销及利润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行业进入了少数企业发展较快,多数企业持平或低速增长,约20%企业亏损的新时期。    今年以来,仪器仪表行业增幅高于大部分制造业,主要得益于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科技进步、关注民生等有关政策措施的带动。具体来看,产销占全行业约40%的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因工业改造需求上升,其增幅高于全行业2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教育、车用、医疗等仪器增幅均超过20% 电子、实验分析等科学仪器的增幅均接近20%.    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DI报告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许多产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生命科学分析仪器行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刺激了对仪器的需求,其市场长期以两位数的速度发展,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生命科学分析仪器的同行看来,中国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可提供一种需求发展来源。
  • 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使用超声波探头为人体植入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示意图图片来源: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科技日报北京4月19日电 (记者张梦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等植入式电子设备的患者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宣布,由电子材料研究中心宋宪哲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应用于人体植入物的超声波无线能量传输充电技术,该技术也可为监测海底电缆状况的传感器等水下仪器的电池充电。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能源和环境科学》杂志上。  电磁感应和磁共振可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电磁感应目前用于智能手机和无线耳机。但其使用的限制是电磁波不能穿过水或金属,导致充电距离短。此外,由于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有害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轻易地用于为植入式医疗装置充电。磁共振法要求磁场发生器和发射装置的共振频率完全相同,存在干扰其他无线通信频率(如Wi-Fi和蓝牙)的风险。  KIST团队采用超声波而不是电磁波或磁场作为能量传输介质。使用超声波的声呐通常用于水下环境,在器官或胎儿状况诊断等各种医疗应用中,超声波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已得到验证。然而,现有的声能传输方法由于声能传输效率低,不易实现商业化。  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模型,该模型使用摩擦电原理接收超声波并将其转换为电能,该原理可有效地将微小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能。通过在摩擦发电机中添加铁电材料,超声波能量传递效率从不到1%显著提高到4%以上。其可在6厘米的距离处充电超过8毫瓦的功率,这足以同时操作200个LED或在水下传输蓝牙传感器数据。新开发的装置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并产生少量热量。  宋博士说:“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设备可通过超声波以无线充电方式来驱动。如果未来设备的稳定性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这项技术可应用于为植入式传感器或深海传感器无线供电。”
  • 3年内投10亿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采购仪器设备等
    行走在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绿树、碧草、湖水相映成趣,12栋独立的现代科研建筑散落其中。“海洋国家实验室是2015年10月底启用的,总占地64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目前已成立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等8个功能实验室,启动了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对记者表示,在未来5到10年内,要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成与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全球一流的海洋研究室比肩的世界海洋研究中心。  打造像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样的海洋科技高地,彰显了青岛市着力打造海洋科技城、实现蓝色引领的决心。作为我国老牌的海洋科研城,青岛市拥有28家以海洋科研与教育为主的机构,拥有各类海洋人才15000人 建有海洋科学观测台站11处,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近年来,青岛市通过着力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转型升级,有力发挥了对蓝色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搭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瞄准国家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凝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是我们打造海洋科技城的重要路径之一。”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告诉记者,海洋国家实验室基础建设总投资13亿元,未来3年,山东省、青岛市还将投入10亿元经费,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采购、科研团队建设等,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确定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的重点研究方向。”  距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只有几公里远的海边,另外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也已于2015年3月份启动。在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湾畔的国家深海基地,记者看到项目一期的工程码头、车间、厂房、水池都已启用。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国家深海基地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5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码头可同时停泊两艘6000吨级的海洋科考船,并具有超强的抗风浪性能。除码头外,还建有“蛟龙号”的实验水池和维护维修车间,具备“蛟龙号”试验和维护的条件。“作为‘蛟龙号’深潜器的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具备水下勘查作业、装备研发及应用、水下监视与安全、水下运载器深潜作业、水下工程装置布放维护、水下救捞打捞等业务能力,还主要承担深海科学考察、资源勘查和环境观测,深海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海试等任务,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深海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支撑保障平台。”于洪军说。  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体系  在搭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青岛市又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大力引进新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增强海洋科技发展持续竞争力。  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的中船重工厂区,塔吊林立,各类大型海上装备齐全。深入采访会发现,其科研力量更是令人惊叹。  目前,中船重工集团在青岛已经布局建设了与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相关710所、712所、716所、702所等8个研究所,成为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创新的主力军。2014年9月,中船重工集团又与青岛签署了合作协议,总投资70亿元,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建设青岛海工装备科技城和研究院。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开展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设备等海洋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转化、实验、服务和产业化,建成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部分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在青岛,这样的海工装备高端研发机构不止一家。“我们前不久刚引进了天津大学海洋技术研究院,他们将设立12个与海工装备相关的研究所。”姜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青岛还引进了TSC天时海洋工程及石油装备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克瓦纳海工(青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项目,该项目由海洋石油(青岛)有限公司与克瓦纳公司强强联合、合资成立,将重点进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高端产品开发,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提供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工程总包、国际采办等服务。“这对优化青岛市海工装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工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姜波说。  同时,青岛市还搭建了船舶与海工装备创新平台:依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建设了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质检局检测中心,建设了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依托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建设了中乌特种船舶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实施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重点支持712所的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725所的船用压载水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使青岛在船用电力推进系统、船用压载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总包设计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姜波说。  海洋技术创新领跑全国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日前青岛市印发了《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到2020年,重点完成海洋+新模式、海洋+新业态、海洋+新产业、海洋+新技术、海洋+新空间、海洋+新载体六大任务。  其中关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目标为:到2020年,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引进和建设海洋高端研发机构20家,总数达到40家。海洋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海洋特色创客蓬勃发展,培育海洋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事实上,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趋势。除了海洋科研院所、新引进的科研机构和海洋科技型企业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发力,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向海洋科技领域进发。  传统酒类生产企业青岛琅琊台集团就是其中一例。日前,记者在琅琊台集团下属企业——青岛科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研发车间看到,科研人员正在为海洋微藻DHA产品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而忙碌,公司高级工程师徐建春说:“这种产品对宝宝的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产品附加值很高,目前已和国内知名的奶粉生产企业展开合作。”琅琊台集团已经成功转型为海洋科技型企业,成为国家863计划、国家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产业项目承担实施单位,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衣康酸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海洋微藻DHA、异麦芽酮糖研发生产基地。
  • 两千米下深海照样看得透 厉害了中国科技
    p   犹如对浩瀚星空的痴迷,人类对于海洋深处的探索也从未止步。静水流深,在广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运动有着怎样的规律?海温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观测海洋的动态并进行准确的预报? /p p   近日召开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新闻发布会,让“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众。“透明海洋”就是通过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建立预测系统,掌握海洋环境变化,实现目标海域“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透明海洋工程实施4年了,目前进展如何? /p p   构建了全球首个马里亚纳海沟观测网,成功回收万米综合潜标 /p p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深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洋底,最深处深度约为1.1万米,堪称地球第四极。 /p p   这里历来是世界深海研究的焦点,更是难点。海沟的特殊性质使其海洋动力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物种群分布及起源、地球深部碳循环与开阔大洋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马里亚纳海沟是探索海洋动力过程、物质与能量输运、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壳幔结构及极端环境下物种起源的最佳天然窗口,同时是研究深海科学与技术的最佳场所。 /p p   作为“透明海洋”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学家们正是在这里,实现了首次将“人类的眼睛”放入万米深海——他们构建起全球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还成功回收了世界首套万米综合潜标,使深海状态变化不再神秘。 /p p   山东省科技厅巡视员徐茂波在会上宣布了包括这一成果在内的一系列成绩:已经成功研发三项世界首创性技术,研制出两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并有两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p p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等5家驻山东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发起筹建,也是目前“透明海洋”工程的实施者。据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介绍,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遗憾的是,人类对2000米以下的海洋的了解多局限于“点和线”,不够全面和立体。吴立新希望通过“透明海洋”工程,可以把2000米以下海洋看通看透。 /p p   徐茂波介绍,目前,“透明海洋”工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一是技术突破。着重加强深海观测系统关键设备与技术研发,特别是水下浮力平台观测技术,形成核心自主产品,提升观测能力,突破国外封锁。二是观测网拓展。着力提高观测网的时空分辨率,从单一观测拓展为多要素综合观测,形成立体、实时、多学科的观测网。三是理论创新。深入开展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与极地环境、气候、资源的协同研究,力争在海洋环境多尺度变化机理及气候资源效应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始创新。四是预测系统构建。逐步有序构建起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气候预测系统以及针对国家具体要求的区域预测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多目标的预测体系。 /p p   想把海洋看通透,需要稳定的全球观测系统。为此,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自沉浮式剖面探测观测浮标,使我国具备了对全球海洋4000米持续观测能力。项目组还成功完成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蕴含丰富多尺度动力过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这些研发加速了观测装备国产化,有的子项目甚至可以做到所用设备均为自主研发。 /p p   降低海洋灾害强度,带动工程装备等产业转型升级 /p p   据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不完全统计,“透明海洋”工程相关课题目前已获得了超过6亿元科技资金支持。除了加深对海洋的认识,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开展海洋科技基础性、公益性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突破,影响和改善民生。 /p p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教授陈显尧介绍,近年来,由大型绿藻浒苔形成的绿潮在南黄海连年暴发,长达10年之久,对山东、江苏沿岸的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每年夏季,受绿潮影响的地区,政府部门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沿海一线绿藻进行收集、打捞和处理。“透明海洋”工程构建了渤黄东海高分辨率精细化短期预报系统,根据卫星遥感反演的浒苔生物量和其他观测数据,建立了浒苔漂移的短期预报,可以实现对一周内浒苔的漂移路径及覆盖范围的定量预报。2017年系统进一步应用到黄海浒苔的预警预测中,基于系统预报的浒苔漂移路径及覆盖范围影响,有关单位向青岛市政府提出在浒苔漂移过程中对关键区域进行先期打捞拦截,减缓了浒苔大范围侵入青岛沿海,从而降低了灾害强度。 /p p   徐茂波表示,近几年,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制订并实施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计划,因此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的需求十分迫切。这不仅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对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p p   山东省科技厅海洋科技处处长孙高祚认为,“透明海洋”工程可以及时反映近海以及远洋海洋资源开发状况和开发潜力信息,为实现海水养殖、远洋渔业等合理有序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及时提供海洋的环境和气候信息,为港口运输、海上捕捞、海上油气开发等作业活动提供安全生产保障。还可以通过对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的综合运用,对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作出预测。对于山东来说,“透明海洋”工程产生新技术、形成新动能,将会带动山东省海洋观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产业转型升级。 /p p   多学科协同创新,将建立准确的海洋模拟系统 /p p   根据吴立新的构想,“透明海洋”工程共分为海洋星簇、海气表面、深海星空、海底透视、海洋模拟器5个子计划,分别通过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超算等技术,实现对海洋表层、海洋深处、海底等的立体观测,建立可靠准确的模拟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视。 /p p   “这是一项复杂的大科学工程,需要诸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吴立新说,这绝不是一个省份、一所科技机构所能支撑的。 /p p   以深海星空计划为例,吴立新希望能制造出综合多种传感器、智能可控的几千个水下机器人,可以实现水下组网与导航。这项工作不仅难度大、花费高,更需要材料、能源、自动控制、通信等多个学科的协同研发。在海洋深处,如何完成大数据高速传输、如何实现超长续航、智能观测等技术,都是吴立新团队目前正在攻关的难题。 /p p   2017年底,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公布了“海基物联网”构想,根据该构想,美国海军可以通过部署数量众多的小型低成本浮标传感器来形成分布式网络,从而在广阔的海洋上实现持久的态势感知。这一构想与我国“透明海洋”工程大致相似,“我们提出时间更早,并已经成功开展前期研究工作,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吴立新说。 /p p   吴立新这样描述“透明海洋”工程的未来:“科学家在实验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温度变化、水声通道的变化、鱼群的变化等,并能做出预测,国家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透明海洋’工程就建设到哪里。” /p
  • 宁波材料所研发的水下矢量推进器成功完成深海4500米级海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中科院A类先导项专项研发的深海底多功能移动作业系统在我国南海进行了海上试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精密驱动与智能机器人团队参与了该项目,并提供了2套水下矢量推进器,实现了深海底爬行式多功能移动作业平台的入水出水定向、海水中调姿和海底爬行辅助推进等多项功能,顺利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和考核指标。   深海底爬行式多功能移动作业系统设计最大工作水深4500米,可在深海底实现爬行作业,属于有缆深海作业装置。该装置由光电缆提供电源动力和长距离通信,然而在作业装置的下放和回收过程中易由于海流和浪涌影响而产生不可控的旋转,不仅有损坏光电缆的风险,而且可能导致作业装置无法回收等严重问题。因此需要调姿系统时刻保持作业装置的准确航向,避免其翻转、倾覆。   为保证深海底多功能作业系统在布放与回收时的姿态控制,宁波材料所精密驱动与智能机器人团队将推进和姿态调整功能集成到一个系统,研制了基于对转双转子电机的水下矢量推进器。该推进器使用永磁同步双转子电机直接驱动对转螺旋桨,可解决传统推进装置重量大、效率低、噪声大、易侧翻或侧滚等问题,提高了水下作业装置的平稳性;矢量调姿系统采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和直线驱动系统改变推进方向,可显著增强水下作业装置的调姿灵活性和机动性。   该团队成功研发了深海电动推杆、新型矢量调节机构、对转双转子直驱电机及基于碳化硅的高效率电机控制器等功能部件,攻克了深海环境下并联机构及推进器的耐压、防腐、密封等技术难题,完全实现了推进器的国产化。研制的矢量推进器额定功率3kW,额定输出推力800N,电机效率达到82%以上;推进器的矢量姿态调节角度最大达到±30°,通过调节左右2套推进器的推力,可实现水下作业装置的定向精度优于0.1°。与传统的单桨推进器相比,该矢量推进器具有效率高、推力大、可调姿、噪音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水下潜航器、作业装置等的推进和调姿。   此次海试由探索二号试验船担任母船,宁波材料所精密驱动与智能机器人团队2名科研人员参航。水下矢量推进器搭载于深海底爬行式多功能作业系统,完成了一系列功能与性能验证测试,达到了4500米级深海装备标准,通过了现场海试专家组的考核,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
  • FRITSCH粒度仪——日本海域海洋微粒的粒径分析
    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隐藏着一个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的秘密——悬浮颗粒的复杂粒径组成。这些微小的颗粒物不仅是海洋沉积物生成的关键指标,也直接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人类社会的福祉。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采用精密仪器来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其中,Analysette 22 NeXT激光粒度仪正成为揭示海洋微世界奥秘的强大工具。海洋微粒:未知的威胁在日本海的阿贾克斯湾,研究者们收集了宝贵的样本,随后进行了深入分析。目标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揭开海底焊接与切割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悬浮颗粒的神秘面纱。这一过程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这些微米级的颗粒物,正是对人类及海洋生物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的因素。青岛鑫龙达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_水下检验, 水下清理清淤与打捞救助,水下焊接切割,水下绳据切割 (qdxld.cn)在这个实验中,从距离日本海阿贾克斯湾海岸30米的表层收集了20个水样。实验中的被测颗粒是通过使用特殊的药芯焊丝PPS-APL2 D-1.6mm(技术要求1274-001-83763787)在海水中焊接和切割金属而获得的,速度为-265mm/min。使用“VD-309P焊接整流器”作为焊接机。60秒后取样,这对应于水下焊接1个电极的燃烧时间。激光科技的力量:精准解析微小世界在这项前沿研究中,Analysette 22 NeXT激光粒度仪发挥了核心作用。这款高科技设备能够精确测量和分析颗粒大小分布,其精度之高,轻松捕捉到直径小于10μm的微小粒子。这些数据对于理解海洋环境中污染物的动态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无人为影响的海洋悬浮颗粒粒径分布的累积曲线执行水下切割后海洋悬浮颗粒粒径分布的累积曲线 执行水下焊接工作后海洋悬浮颗粒的粒度分布中,可看出所有样品中9.9μm微粒的峰值,主要颗粒分数为60%。焊接下的海洋:未被充分认识的污染源研究表明,海底焊接作业期间,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占比高达30%至60%。这意味着,这些细微的污染源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其浓度水平足以对海洋生物造成负面的毒理学效应,进而威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悬浮颗粒粒径分布测量结果的比较直方图显示,在人为影响下,水下焊接过程中主要排放粒径小于10μm的有害物质。从科研到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的紧迫使命该研究揭示了水下焊接活动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水生生物产生负面的毒理学效应,强调了研究悬浮颗粒复杂粒度组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评估和管理海洋环境中的人为污染源时。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对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吁。了解这些微粒的来源、分布及其潜在危害,是制定有效环保策略、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前提。借助如Analysette 22 NeXT这类高精度仪器,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海洋污染状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共同推动更加可持续的海洋开发利用方式。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了揭秘海洋微粒世界的利器。然而,技术的革新也要求我们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去使用这些知识,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上这片最后的蔚蓝。Analysette 22 NeXT激光粒度仪的运用,不仅是一项科学研究的成就,更是向实现海洋生态保护迈出的重要一步。
  • 中海达实现高端水下测量国产化
    2014年,江苏中海达(300177)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选址落户在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北斗大厦,开始在导航定位技术、水下声呐技术、无人平台技术等相关领域发力突破。而在当时,水下测量领域几乎被海外产品垄断,海外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并且价格昂贵。中海达的目标就是“实现高端水下测量国产化”。  水下放大镜——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海达海洋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正朝在谈及公司主营业务时说道。既然踏上征途,那么一定要有“硬核科技”加持,才能让星辰大海的奥秘熠熠生辉,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声呐技术。  “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息处理,完成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声呐。”周正朝介绍,这款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通过换能器向水中发射超声波脉冲,并接受水体反射信号,获取水中颗粒物的运动轨迹和水体分层流速信息,从而测量出水流的速度。  据了解,这款ADCP由中海达海洋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和生产,是国内首个量产化的产品。其作为水文行业流速、流量测验的利器,目前广泛运用在河流、航道流量测验及海上流场水文调查等领域。  “安全、可靠、便捷、精确,是我们研发产品的核心追求。我们相关产品的综合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周正朝表示,企业以ADCP为主力,配合中海达的其它产品,无论是面对高泥沙还是大流量,都能应对自如。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泺口镇黄河大堤南岸的泺口水文站,常年为国家防总和黄河防总测报水情,由于汛期来临,受黄河上游调水调沙及冲刷的影响,黄河山东段的河水含沙量大,流速和流量增加,使得泺口水文站一直面临在较大含沙量环境下测流的难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除了配备专业的ADCP,还派出了我们研发的最新测深仪和定位定向仪。中海达海洋公司推出“全明星”(改单引号)阵容,最终克服大含沙量的恶劣条件影响,完成了测量作业任务。”周正朝自豪地说。  乘风破浪向前去——  iBoat智能无人测量船  “要ADCP发挥出功效,所用载体平台非常重要。”周正朝说,这就要瞧瞧我们的iBoat智能无人测量船了。  中海达iBoat系列智能无人测量船,配备中海达测深仪,及HiMAX控制测量集成软件。船体采用载重型三体船设计,拥有阻力小、载重大、航行平稳、小巧轻便、可单人作业、运输方便等特点。“如果是使用传统航标船测量的话,体积大、油耗高自不用说,而且需要配足人手,无法进行单人操作。现在有了无人测量船,一个人就能搞定。开车的话,直接把船放在后备厢就行,简单便携。”  至于动力,中海达iBoat系列智能无人测量船标配智能化电池,高度集成,超大容量,而且外置可拆卸,更换电池只需三分钟。“所有测量结果都可以一体化导出,效率大大提升。”透过周正朝手持的控制台,所有信息在显示器上一目了然。  这款酷炫的无人测量船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内陆水域的河道断面测量、水库库容测量、淤积土方测量、港口施工测量、航道水深测量等专业领域。  在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淮河河道,中海达iBoat系列智能无人测量船承担着水下地形测量的重任。在作业过程中,iBoat BSA智能无人测量船既可以自动生成航迹线,又可以现场手动布线。所谓手自一体,也在无人测量船上实现。当经过复杂水域环境时,iBoat BSA智能无人测量船能轻松穿越水上树林,获取水深数据。  通过作业,iBoat BSA智能无人测量船获取了高精度的水下地形测量成果,为淮河流域的河道管理、非法采砂治理等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侧扫声呐上阵——  水下无秘密  除了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无人测量船,中海达海洋公司还自主研发了单波束测深仪、双变频测深仪、浅水多波束测深仪、惯性导航系统、侧扫声呐等专业设备。  近期,在东海某海域海上风电装机的升压站周边基础地形和海底电缆路由监测任务中,中海达海洋公司投入多台设备进行协同作业,对浅埋海底电缆进行搜寻、探测,并评估其冲刷状况,从而获取更加详实、精确的水深地形数据及水下结构图像。  “iSide 5000多波束侧扫声呐兼具低速和高速两种模式。低速模式为单波束双频侧扫,高速模式为高频多波束侧扫。一般的产品会随着量程的增加导致分辨率下降,但这款产品就能做到高速高分辨力全覆盖侧扫。简单来说,就是出来的图像更清晰,工作覆盖的监测范围更大、更精确。两种模式的搭配使用好比汽车的闭缸技术,既能做到高品质,又兼顾经济实用。”周正朝介绍。  随着产品技术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作为国产高端水下探测装备的中坚力量,中海达海洋公司的许多产品也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国家在海洋探测和水文水利领域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持和保障,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我们产品的助力下,去深入了解大川大河,浩瀚碧海。”周正朝说。  江河湖海,孕育生命万物,塑造人类文明。作为这颗蔚蓝星球上普遍又神秘的存在,其最深处的景色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我们。一切正如凡尔纳所言:“这是一种超自然而又神奇的生命载体,它是运动,是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是无垠的生命。”  中海达海洋公司所研制的海洋探测和水文水利产品,如同一艘艘承载梦想和使命的鹦鹉螺号潜艇,有了它,我们能更加轻松、便捷、从容地化身为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潜入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水波,漫游在海底两万里。
  • 跟踪污染、监测气变 声波驱动的无线水下摄像机面世
    科学家估计,超过95%的地球海洋从未被观测到过,而为水下摄像机长时间供电成本太高,阻碍了对海底的广泛探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声波驱动的无电池无线水下相机,为解决这一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相机的能效比其他海底相机高出约10万倍,即使在黑暗的水下环境中,也能拍摄彩色照片,并通过水无线传输图像数据。研究论文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上。  该相机的自主摄像头由声波驱动。它能将穿过水的声波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为其成像和通信设备提供动力。在捕获和编码图像数据后,相机还使用声波将数据传输到重建图像的接收器。因为它不需要电源,所以相机可在探索海洋之前连续运行数周,使科学家能够在海洋的偏远地区寻找新物种。它还可通过拍摄监测海洋污染情况或水产养殖场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团队成员称,这款相机最令人兴奋的应用之一是气候监测。科学家正在建立气候模型,但缺少来自95%以上海洋的数据。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准确的气候模型,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海底世界。  为制造可长时间自主运行的相机,研究人员需要一种可在水下单独收集能量而自身功耗很少的设备。相机使用由压电材料制成的传感器获取能量以及超低功耗成像传感器,即使图像看起来黑白相间,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也会反射在每张照片的白色部分。图像数据在后处理中合并时,就可重建彩色图像。  研究人员在几种水下环境中测试了相机。在其中一次,他们捕捉了漂浮在新罕布什尔州池塘中的塑料瓶的彩色图像。他们还能拍摄出高质量的非洲海星照片,照片中甚至连沿着海星手臂的微小结节清晰可见。该设备还有效地在一周的黑暗环境中反复对水下植物进行成像,以监测其生长情况。
  • 美国海军实验室测试激光水下声源技术
    据中船综研院2011年1月24日综合报道,美国海军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团队最近对一种水下声源激光技术进行了能力测试,这项技术或将可以使飞行器在不拖曳水下设备的情况下,与潜艇进行声音或数据通信 为潜艇或水下机器人提供导航数据 在浅水域定位水雷或其它水下物体。   进入21世纪,与潜入水下的潜艇进行通信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现实中为了实现通信经常要求潜艇浮出水面从而使艇组人员暴露在潜在风险之下。使用拖曳天线或浮标进行通信也会降低潜艇的机动性和匿踪能力。水下无人设备目前也还依赖于容易出错的惯性导航技术。此外,搜索水雷在任何任何情况下都仍是困难、危险和费时巨大的任务。海军实验室等离子物理组负责领导水下激光声源技术团队的特德?琼斯解释称,激光水下声源技术具备在这些领域提供帮助的潜力。   琼斯表示,目前水下发源首先需要有一个声源,这样就要求装备必须处于指定位置并且有可能受到威胁。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激光声学源,从而无须在水下放置任何物体。之前也有研究人员曾使用激光在水下产生声音,但该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激光声源技术,使其在海军和其它商用领域的实用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这些创新性的工作包括使用窄脉冲高强度激光使水电离,通过小体积过度加热产生微小往复运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声学脉冲。研究团队使用水下传播性能最好的波长,从而使其能够控制往复运动的形态和声学脉冲的强度。此外,他们还使用非线性光学聚焦技术,以提高激光源可以距离水面的高度 使用被称为群速度色散的技术来精确地控制声学脉冲。群速度色散技术利用不同颜色激光不同的传播速度,让速度低的激光作用在脉冲的开始,速度高的激光作用在结尾,以此拉伸脉冲,并精确控制纵向压缩的量。   该实验在印第安纳州克兰市格兰度拉湖水声实验场进行,标志着该技术第一次走出实验室。封装在漂浮装置内的毫微米波长激光制造了水下声学脉冲,并被远处一艘装备了水听器的船只捕捉到。转向镜引导激光通过聚焦镜片射入水面。每个激光脉冲产生一个大约190分贝声压级的声学脉冲,传播了190米,而之前实验室测试只传播了3米。   研究团队计划在春夏进行更多致力于提高水下传输距离的测试。初步实验的成果表明,有可能使用不超过1焦耳能量的激光脉冲脉冲产生230分贝的声压。   美国国内其它的研究人员在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通信和信号处理技术,海军实验室所做的研究工作将在这些领域也提供参考。琼斯表示,海军实验室希望能利用最紧凑的激光发生器产生尽可能强的声源。
  • 通用电气将拨款5亿美元采捞哈德逊河多氯联苯等有毒化学品
    北京时间12月24日凌晨消息,通用电气(GE)周四称,该公司计划进一步拨款5亿美元来采捞30多年前向纽约州东部哈德逊河倾倒的有毒化学品,从而使该公司清理活动在过去20年中的总支出上升至13.3亿美元。   通用电气今天表示,预计包括税收和解协议在内的一次性收益可抵销将计入第四季度财务业绩的税后支出。通用电气并未对整体业绩预期作出变更。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上周责令通用电气在哈德逊河中进行更深的采捞活动,来清理该公司此前向这条河中倾倒的多氯联苯等沉淀物。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多氯联苯是一种致癌物质,通用电气将这种物质用作电子部件中的绝缘体。   哈德逊河位于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北部,奥尔巴尼位于纽约市以北约150英里(约合241千米)。在1977年以前的30年时间里,通用电气向哈德逊河一段长达40英里(约合64千米)的河段倾倒了大量化学品。此后,通用电气在1977年停止使用这些化学品。   自1990年以来,通用电气用于打捞这些化学品的费用已经达到8.3亿美元左右。   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 Immelt)曾在12月14日向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正在制定一项计划,将“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完成对哈德逊河的采捞工作”。   多氯联苯不但是一种致癌物质,同时还会对人体的免疫、生殖、神经和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通用电气清理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大幅降低鱼类身体组织中的多氯联苯含量水平。   汤森路透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通用电气第四季度净利润为3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 每股收益预计为32美分。   通用电气确认称,预计该公司向康卡斯特(CMCSA)出售NBC环球多数股份的交易将在明年1月份完成,而不是在本月完成。
  • 海底捞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 涉嫌欺诈
    有媒体22日曝光,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骨头汤以及饮料均系冲兑,而且新员工培训时,会学习如何回避向客人回答汤料以及饮料的成分。对此,中新网财经频道从海底捞官网公布的企业声明中看到,海底捞承认骨头汤及饮料确系勾兑。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对媒体表示,海底捞隐瞒产品信息,涉嫌欺诈。   海底捞官网截图。      海底捞《关于媒体报道事件的说明》。   媒体曝海底捞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 教员工避答汤料成分   味千“骨汤门”还未画上句号,海底捞又被曝光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而成。   据22日的《城市信报》报道,知名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骨头汤以及饮料包括柠檬水和酸梅汤等均是冲兑而成。此外,海底捞新员工培训时,培训老师会特别提醒,回避向客人回答汤料以及饮料的成分。   据报道,该媒体记者卧底海底捞,参加新员工培训时,培训老师高洁(化名)曾特别提醒说,“如果有客人问,你们的骨头汤怎么这么白、怎么这么好喝的时候,你的回答一定要注意。虽然我们的骨头汤是各种料兑的 ,但是你一定不能这么和客人说,你就说‘不好意思,我个人了解得也并不全面,我们吧台有专门的资料,您可以到吧台那查看’。而且我们提供的柠檬水和酸梅汤,也都是兑制的,但是最近卫生部门特别注意添加剂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这么跟客人解释:‘你好,我们的饮料都是由经过ISO资质认证的大厂家提供的’,不能直接说是我们自己兑制的。”   对此,海底捞22日在其官网发表说明,称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确实为勾兑而成。海底捞回应称:“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均由带有合格资质证明的正规厂家给我们提供的原材料,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行索证、索票,操作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各个门店按照总公司标准统一规定的配比和比例进行配制。”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应提供符合各项国家标准的产品,即使产品并未违法,但也不能故意隐瞒产品信息。邱宝昌称:“消费者具有知情权,如果企业刻意隐瞒,严重者即涉嫌欺诈。”   海底捞丸子和肉类不称重 筷子掉地捡起来继续用   据22日的《城市信报》报道,除了汤底和饮料系勾兑而成外,海底捞还存在肉类不称重等问题。   据报道,海底捞店里一些由店员手工捏制的滑类菜品,如包心蟹丸、翡翠墨鱼丸、脆骨丸等,在制作时并未进行称重。店内员工称,自己已经捏了好几年的丸子了,捏出来的丸子都差不多,无需再称了。   此外,海底捞卫生问题也堪忧。据报道,记者在海底捞工作期间发现,部分员工在将筷子装进筷子套时,都未戴一次性手套,筷子套也是之前已经用过的。因为筷子横七竖八地插在筐子里,员工在装筷子的时候,记者曾两次发现,在装筷子的过程中,筷子掉到地上了,员工捡起来后未进行清洗就直接装进筷子套里。   对于曝光的各种问题,海底捞回应称,这些问题确实可能在个别门店客观存在,将根据媒体反应的情况,全面进行整改,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各项操作的规范性。   餐饮大牌纷纷走下神坛 消费者何时吃得明白?   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味千的“骨汤门”到DQ“奶浆门”,再到肯德基和永和的“豆浆门”,餐饮大牌们纷纷走下神坛,食品安全话题再次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号称用猪骨熬制的味千拉面汤底其实是用浓缩液兑制而成,其“猪骨汤精”也非进口,而是产自山东泰安。此外汤底钙含量被夸大,味千深陷“骨汤门”和“鉴定门”,涉嫌虚假宣传。   此外,肯德基豆浆被爆出是用豆浆粉冲泡而成,企业回应称“从未宣称是现磨现做”。除了宣传问题外,肯德基炸鸡用油被称每4天更换一次,后厨食品卫生被指"触目惊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食品安全到虚假宣传,餐饮大佬频出问题。众企业在大赚特赚的同时,消费者何时才能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 惊现水下智能监测之“魔鬼鱼”
    近期,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软体仿生鱼,模仿蝠鲼(俗称“魔鬼鱼”)的体态,翼展1米,取名“文鳐”。虽然在空气中的“体重”达到35斤,但在水里游动却是灵活无比,令人真假难辨。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文鳐”的核心器部件已全部国产化,其效率高、能耗低、功能多,同时具备共融性、超仿生、隐身性三大优势,满足长续航、高机动、大负载、大范围作业需求。仿生鱼产品内部具备超大有效载荷空间,基于多传感器协同的智能监测技术,通过搭载多款高精度传感器,给仿生蝠鲼装上“眼睛”和“耳朵”,可胜任对300米以内水深的水下监测等工作。在仿生蝠鲼身上搭载成像声呐测扫设备,以更灵活、成本更低的方式描绘海洋的地形地貌、鱼群情况。搭载水下成像系统的蝠鲼,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目标识别技术,通过对目标检测和图像分割进行监测实现分类识别,准确率高达90%。“文鳐”不仅外形仿生,且功能强大,仅3节微小电池便可在水里续航3个小时以上,无论是转弯、360度翻滚还是回旋,都可以畅游自如。“文鳐”可以搭载多款高精度传感器,满足对鱼群的实时状态监测,实现全空间内水下鱼群智能识别与互动。它也可以作为观赏鱼,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未来新一代“文鳐”将搭载华为芯片,实现“智慧鱼脑”。
  • 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完成北极海底科学考察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4500”)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日前,该所4名科考人员已随“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近海底科考应用,其成功下潜为我国不断深化对北极洋中脊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及地质过程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将为我国深度参与北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针对此次北极科考工作区高密集度海冰覆盖的特点,科研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声学遥控和自动导引相融合的冰下回收技术,克服了海冰快速移动和回收海域面积狭小给水下机器人回收带来的挑战,确保水下机器人在密集海冰覆盖区的北极高纬度海域连续下潜成功,并全部安全回收。 在科考应用中,“探索4500”成功获取了近底高分辨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数据,为超慢速扩张的加克洋中脊地形地貌、岩浆与热液活动等北极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最为先进的探测技术手段。 “探索4500”是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研发的深海装备。为了参加此次北极科考,科研团队对“探索4500”进行了环境适应性、高纬度导航、海底探测、故障应急处理等技术升级与改造,并开展了湖海验证工作,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探索4500”在科考中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在北极冰区良好的低温环境适应能力、高纬度高精度导航性能、密集冰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细探测能力,开创了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科考应用的先例。 极地科考一直是水下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致力于推动水下机器人的谱系化发展,先后有4种类型6台套水下机器人参加了8次极地科考,为我国水下机器人在极地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 量子激光雷达水下获取3D图像
    英国科学家首次展示了一种新型激光雷达系统,其使用量子探测技术在水下获取3D图像。该系统拥有极高的灵敏度,即便在水下极低的光线条件下也能捕获详细信息,可用于检查水下风电场电缆和涡轮机等设备的水下结构,也可用于监测或勘测水下考古遗址,以及用于安全和防御等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4日出版的《光学快报》杂志。  在水下实时获取物体的3D图像极具挑战性,因为水中的任何粒子都会散射光并使图像失真。基于量子的单光子探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穿透力,即使在弱光条件下也能工作。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激光雷达系统,该系统使用绿色脉冲激光源来照亮目标场景。反射的脉冲照明由单光子探测器阵列检测,这一方法使超快的低光检测成为可能,并在光子匮乏的环境(如高度衰减的水)中大幅减少测量时间。  激光雷达系统通过测量飞行时间(激光从目标物体反射并返回系统接收器所需的时间)来创建图像。通过皮秒计时分辨率测量飞行时间,研究人员可以解析目标的毫米细节。最新方法还能区分目标反射的光子和水中颗粒反射的光子,使其特别适合在高度浑浊的水中进行3D成像。他们还开发了专门用于在高散射条件下成像的算法,并将其与图形处理单元硬件结合使用。在3种不同浊度水平下的实验表明,在3米距离的受控高散射场景中,3D成像取得了成功。
  • 火锅行业潜规则引发热议 废弃“老油”如何变身
    近日,使用“老油”制售川味火锅底料的消息,再次搅动了整个行业的池水,同时也将火锅业沉寂已久的“公开秘密”暴露在公众面前。   川味火锅,恐怕人人都吃过,那一锅红亮亮的底料端上来,看上去诱人,吃起来美味,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四川火锅的魅力在于其麻辣鲜香,且“越煮越香”。然而,日前有媒体爆料,火锅“越煮越香”的原因之一在于使用了传统工艺“红油回收”,即对使用过的火锅油打捞残渣,经过沉淀、过滤、杀菌、消毒等处理,重新提炼后再用于火锅汤料中,这种油在火锅行业里被称为“老油”。   但即使被揭露出“老油”重复使用,一些痴迷川味火锅的消费者仍然觉得味道好才是“王道”。   四川外语学院的侯老师是地道的四川人,她说:“‘老油’才香啊!不然清汤寡水的,有什么吃头?”上海的朱小姐则表示:“我一般吃什么只要味道好,不太会想干净的问题,因为我吃得广泛,不会盯着一种东西吃,觉得危害有限。”   然而,被重复使用的“老油”危害真的有限么?   承诺杜绝“老油”非法回流   8月4日,成都地区173家火锅店公开向社会承诺:彻底拒绝火锅“老油”,加入“承诺使用一次性锅底”的火锅店行列。   有网友表示疑惑:四川火锅的传统工艺,锅底本来就是反复使用的,一次一次熬下去,锅底老油里面熬过了多少香料、熬过了多少禽肉果菜?这是由新料新鲜制作的一次性锅底能够比拟的吗?   对此,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会长何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首先要对‘老油’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食品安全法》第28条规定,用回收食品作生产原料的食品是不合法的。我们宣布拒绝使用的‘老油’是指顾客食用过的、回收再利用的锅底油。宿油行动就是要保证淘汰的‘老油’告别餐桌,杜绝非法回流。”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将有超过5000家火锅企业加入到行动中来。   不用“老油”仍然美味   “弃用这种‘老油’不等于四川火锅就不美味了。我们现在用一次性锅底,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材料组成的。比如锅底炒料,有的也是按照传统工艺提前炒制,可能需要炒好几个小时,炒完搁置两天,从而更加美味。就像炖汤一样,可以大火迅速炖开,也可以文火炖7—8个小时。”何涛介绍说,“在某种温度下达到一定的时间,什么物质挥发出来,这都是需要专业厨师去作研发的,也会有所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油脂里浓缩了一些香味物质,加热一次,浓缩一些,就会让人感觉越煮越香。加热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和致癌物就越多,它们均严重有害健康。”   何涛也表示,火锅底料不能在高温下重复使用,否则会有过氧化物产生。而协会也正在和大家商量,比如进行制造工艺的改良,汤质方面再做创新,丰富味型等。目前,对一次性锅底都没有认证,正在制定一次性锅底的标准,也会通过网上公示、舆论监督、消费者监督等方式,从技术、管理、道德层面进行监管,让公众对四川火锅有新的认识。   回收“老油”变废为宝   传承数百年的火锅“老油”即将离开餐桌,用过的“老油”到底会流向何处?   何涛表示,已与上市的生物能源企业进行合作,以1—2元/斤的价格上门回收“老油”。餐后废油回收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从火锅店废油收集、运输、入库、加工、成品出厂的严格管理程序和清晰到每一批火锅店废油从出店到进厂再到出库的台账记录,做到全程可追溯。   “给‘老油’安个新家是确保推行一次性锅底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同时也是让餐废油脂经过先进的生物和油脂化工技术处理变废为宝,成为绿色环保的生物燃料和饲料工业用油,体现最大的再生资源产品价值。”何涛说。   四川金德意饲料油脂有限公司即是此次与多家火锅店合作回收“老油”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叶彬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回收的‘老油’需经过脱水、脱杂、脱胶、脱色、脱酸、脱臭的六脱工艺,才能形成符合标准的饲料工业用油原料。脱水、脱杂是要将‘老油’中的水分和杂质去掉,而‘老油’中的胶质蛋白含量和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所以需要进行脱胶和脱酸,而脱色则是将颜色较深的‘老油’变为油脂本身的颜色。”   “整个过程都是物理精炼,没有添加化学物进行中和。回收的‘老油’里游离脂肪酸过多,有的不法企业会添加碱来中和,但这样也会产生皂角,就达不到食用级的标准。”叶彬说,“我们生产的饲料用油也要符合食用油的标准,我们叫‘动物的食品级’,比如酸价要小于2,过氧化值要小于5,水分要小于0.2 另外,重金属、黄曲霉毒素、二恶英含量等也都有相应标准。”   “养殖业所用的饲料也需要很多的蛋白质和能量,我国长期将食用油用于饲料,需要大量进口,现在将餐废用油经过物理精炼,用于饲料,也是一种节约,可以减缓与人争粮的矛盾。”叶彬介绍道。   除了做成饲料工业用油,“老油”还可以在六脱工艺之后,再经过“酯化”反应,将油脂转化成脂肪酸甲酯,从而“变身”为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用途广泛,可以用于汽车、货车、农用机械,也可用于锅炉、发电厂等工业设施。并且,它与石化柴油的相溶性较好,可以混用,节约能源。”
  • 我国首个水下观测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问世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此时此刻某个水源的水质情况如何?可以不需要原来的取样、化验、分析滞后的书面报告了,有关部门和关注水质情况的人们只要登录电脑,或打开手机APP就能实时得到有效数据。4月16日,国内第一个水下观测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通过鉴定。据悉,这项新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据介绍,提供这项高新技术的是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四名博士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联合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经过较长时间的攻关,终于成功地应用于长江流域的水下观测水质在线监测。据郭朝阳博士介绍,这项系统技术应用起来十分方便,提供的监测数据具有实时、稳定、连续、可靠的优越。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于是人们对水质监测的神经特别敏感。一项水质报告显示,中国29个重点城市中,只有15个城市中的20项饮用水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的52% 而14个城市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据了解,长期以来,我国对水质监测方式停留在传统取样和浮标监测,实时性和可靠性低,而且不能够真正达到原位监测的目的,较为先进的监测系统基本都依赖进口。而中天科技海缆研发的水下观测网集成多种声学、图像、物理、化学、生物等传感观测设备,布设在重要水源底部,进行长期连续、实时、原位观测,并能将原始数据和解算后的参数信息发送至各种信息终端,对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民生价值。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中天科技海缆总经理薛建凌表示,开发具有民生和经济价值的水下观测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对饮用水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和预警,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并能够带动海光缆,海工器件等配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项目组织者杨华勇博士表示,这一系统的研制成功,有效提高监测参数的原位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为其它应用场合,包括海洋观测、水质水文研究等提供了基础研制条件,将为我国饮用水源监测在内的环保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p p br/ /p
  • 国内首台水下工程多功能检测移动平台通过验收
    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1月8日消息,日前,由省港航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重大技术装备——“水下工程多功能检测移动平台”顺利通过验收,该装备是省港航集团承担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省级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尖30”攻关项目以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任务的重大科创成果。该平台通过多维度(水下的水下机器人平台、水面的无人船平台、水上的无人机平台)检测系统集成控制及智能算法等技术多源融合,实现专项检测、环境监测、现场指挥、应急救援四大功能,具备快速化反应、智能化检测、自动化预警、集成化处置等特性。该装备可广泛应用于水运水利等水下工程检测、水下地形地貌扫测、水上应急搜救等领域,大幅提升水下工程综合检测效率、能力和水上应急救助等能力,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15座船闸、43个港口码头、500余公里高等级航道和7座桥梁等水下建筑健康诊治中实现应用。
  • 半导体所完成水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海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发的“水睛”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完成了针对水下礁盘的摸底海试工作。海洋观测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的关键技术,受到全球的关注,但是目前海洋生物群落及环境变化监测技术仍无法满足海洋大时空数据获取的需求,特别是深海。光学成像技术可提供高分辨率、符合人眼视觉特征的图像,但是在保障高分辨率的前提下存在视场小的问题,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海底详查的需求。针对此种情况,半导体所周燕、王新伟及其科研团队研制了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水睛”,可实现水下高分辨率大视角的光学成像,具备180°下视走航观测和360°原位环视观测两种模式(图1)。本次海试中,“水睛”搭载半导体所海面移动光学试验平台“冲浪者”号(图2),在约1000平方米海域进行了水下高分辨观测,完成了海上走航式观测、定点原位观测等摸底性观测试验,验证了设备具备5900万像素下良好的实时彩色成像功能。图1 水下环视摄像机的下视及环视工作模式(上图下视模式,下图环视模式)图2 搭载冲浪者号走航式观测过程中的“水睛”摄像机此次海试,研究人员利用水下摄像机多次完成了礁盘生态系统的观测,拍摄了大量的珊瑚、海星、贝类、鱼类等,形成了水下光学彩色图像库(图3),可用于海洋光学图像处理、目标识别等算法研究。图3海域美丽的珊瑚、鱼类、海星、砗磲等除珊瑚及鱼类等生物要素外,本次海试中,在海底还发现了生物附着的碗和盘子各一只(图4)。图4 生物附着的盘子和碗此次海试由半导体所和南开大学共同组织完成,除“水睛”摄像机外,还利用多参量海洋水体测量系统完成了海洋温盐深、核素、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等海洋水体多物理化学参量采集。相关工作得到了南方海洋实验室、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经费支持。 图5 项目团队及设备在海试现场
  • 我国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搭载水下滑翔机顺利完成海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吴国俊研究员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承担的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项目将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硝酸盐、叶绿素、多环芳烃、溶解氧、下行辐照度等)搭载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西沙海槽盆地区域顺利完成海试,成功实现了高时空分辨率的海洋环境长期原位观测,连续获取最大深度达1000米的生化参量深海剖面17个,有效验证了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参数观测的影响、传感器长期漂移、深海光学探头高集成度封装等多项关键技术。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面数据。 水下移动平台搭载传感器是同时满足多学科、多参数同步海洋观测以及多过程、多界面、多尺度综合观测的重要手段。本项目正是利用这种试验手段,实现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生物化学剖面参数获取,以此填补跨学科、跨尺度观测空白,丰富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方式,为复杂的全球系统提供新的理解。此外,联合团队所研制的适合移动观测的海洋生物化学传感器为首创,这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自主观测能力。突破的传感器多项关键技术,对于推动国产海洋高端传感器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次海试同步进行了与国际先进传感器(Aanderaa4330、SeaOWL等)的比测,剖面浓度变化趋势、拐点深度和绝对浓度等比测结果吻合度高。后续联合团队将深入开展BGC-Argo/BGC-Glider两类示范应用。海试现场(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部分比测数据(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兰州化物所仿生水下黏附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黏附材料在工程材料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然而在高强度、高湿度(水下)的应用环境中(渔船、游船、划艇、潜艇等),水分子极易破坏胶黏剂的黏合界面,导致功能失效。市面上现有的大多数胶黏剂水下黏附强度低、耐水性弱,无法满足长期的水下应用需求。因此,开发具有较强界面黏合力、耐水性和机械耐受性的黏附剂是工程应用和技术领域的挑战之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峰研究员团队与兰州大学梁永民教授团队合作,基于分子链软硬片段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水下黏附性、耐水性和机械耐受性的湿黏附材料(SRAD)。 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Engineering Super-Robust Dry/Wet Adhesive with Strong Interface Bonding and Excellent Mechanical Tolerance”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兰州大学高璐瑶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梁永民教授,兰州化物所麻拴红副研究员和马延飞助理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图1 高性能黏附胶SRAD的设计理念研究人员通过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引入黏附功能组分,并协同考虑聚合物网络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平衡,最终获得黏附力和内聚力适配的高分子黏附材料。该黏附胶表现出优异的黏附性能,包括强大的界面黏合性,在金属、合金、塑料、木材和陶瓷等各种基材上均具有较高的黏合强度(干态max:7.66 MPa,湿态max:2.78 MPa);高耐水性,在水中浸泡半年后仍具有稳健的黏合强度(2.11 MPa);强机械耐受性,静态浸入水中180天后的胶黏剂@Al(在铝基底上进行的黏附)可承受30N负荷下的30次机械加载-卸载循环。 图2 SRAD的黏合强度随水下存放时间的变化图3 SRAD在多种基材的干/湿黏合强度图4 SRAD的黏合强度测试在高分子黏附胶中,分子链片段的柔性和刚性占比对其黏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极大地控制着界面黏附力和内聚力的适配性,进而决定高分子黏附材料的黏附强度、耐水性和机械耐受性。研究人员通过协调分子网络柔性和刚性之间的平衡,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超级黏附胶,在陶瓷、木材、塑料和金属的各种基材上呈现出高的黏合强度(~7.66 MPa);在高速流体剪切、静态负载和动态机械微动等恶劣环境下,表现出强大而持久的黏附性能,该研究为发展新型高性能黏附材料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促会和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等的支持。
  • 宁波材料所:面向水下可穿戴传感的耐水导电凝胶
    可穿戴传感器可以通过非侵入的方式捕捉人体的各种信号并转化为可识别的电信号,从而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在健康管理等领域展现出了重要价值。相比于传统的刚性可穿戴传感器,由导电凝胶等软材料构建的皮肤式可穿戴传感器能与动态皮肤形成紧密的共型结构,提高传感器的传感准确性和稳定性,甚至实现对人体运动状态的实时感知。   尽管基于导电凝胶的可穿戴传感器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并广泛应用于动作监测、健康管理、表情和声音识别、人机交互等诸多领域,但由于导电凝胶在水环境中存在吸水溶胀、导电组分流失、粘附性能衰退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水下探索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通过对导电凝胶进行耐水性能的设计,研究人员实现了导电凝胶基可穿戴传感器的水下传感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快速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陈涛研究员、肖鹏副研究员和魏俊杰博士基于在耐水导电高分子凝胶的构筑及其水下传感方面的研究基础,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Water-Resistant Conductive Gels Toward Underwater Wearable Sensing”的综述文章(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211758)。   在该综述中,作者首先对提高导电凝胶耐水性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封装设计、疏水网络结构和多重交联作用这三种耐水设计策略,并详细讨论了各种策略的耐水原理、具体设计方法以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为未来的耐水导电凝胶设计提供指导。随后对用于水下传感领域的耐水导电凝胶的多功能性质进行了介绍。除了水下稳定性之外,探讨了耐水导电凝胶的拉伸性质、水下粘附性质、水下自修复性质、可回收性质和3D打印性等性质对导电凝胶基水下可穿戴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和制造加工工艺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这些性质的优化改善方法。此外,对现有耐水导电凝胶在水下传感领域的具体应用方向进行了汇总,着重总结了耐水导电凝胶在水下运动感知、水下健康监测、水下通讯、水环境分析几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耐水导电凝胶在这些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的水下传感研究指明了方向。   尽管导电凝胶的耐水设计和传下传感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该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需解决。导电凝胶在水环境中的传感性能与陆上性能有着明显差异,相关的水下传感机制和传感模型有待进一步阐明;耐水导电凝胶的水下稳定性和水下传感性能测试还没有标准的方法,亟需建立统一的检测方法进行有效对比和评估;在耐水导电凝胶和水下可穿戴传感器的多功能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努力,例如实现基于变色功能的可视化感知、基于自清洁功能的抗污能力和基于生物可降解的环境友好等。   为了满足耐水导电凝胶基水下可穿戴传感器的实际应用需求,需要进一步发展与水下可穿戴传感器匹配的无线传输技术和自供能技术;如何实现多感知功能和多技术模块在水下凝胶传感系统中的一体化集成,尤其是如何实现“软”凝胶材料与“硬”电子元件的稳定界面结合依然是该领域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该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321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M690157、2022T150668)、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121J2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805204、2022YFC2805202)等项目的支持。耐水导电凝胶的设计策略与水下传感应用   (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魏俊杰)
  • 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灵魂6问,看业界大佬们如何回答?——ACCSI2024高峰论坛纪实
    2024年4月18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简称:高峰论坛)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商务副总裁周晓斌、青源峰达集团/青岛盛瀚创始人朱新勇、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芳、聚光科技总经理/谱育科技董事长韩双来、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青云和安东帕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德滨出席了本届论坛。这六位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军人物,发表了他们对于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独到见解。ACCSI2024高峰论坛由仪器信息网生命科学主编李博主持,吸引了超千位仪器企业、科研单位、检测机构的代表听会。ACCSI2024高峰论坛现场 ACCSI2024高峰论坛嘉宾阵容2023年对于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来说是不容易的一年,传统的行业市场需求下降,生物医药资本寒冬,以及国际地缘的冲突,包括地区限制性政策因素都给中国科学仪器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制造了不小的麻烦。那么,各仪器厂商们2023年的业绩表现怎么样呢?台上嘉宾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并进行解答。1位嘉宾选择“遥遥领先”,5位嘉宾选择“成功上岸”。安东帕王德滨:“遥遥领先”。2023年安东帕中国业绩有双位数的增长。我选这个答案也很纠结,不是凡尔赛。安东帕在中国运作了18年,每年业绩都在增长,似乎没有在“水下”过,所以不存在“上岸”的感觉……新芝生物周芳:“成功上岸”。2023年对新芝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我们通过开拓新的行业,不断的扎根用户,以用户为中心,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利润有所增长,最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丹东百特董青云:“成功上岸”。丹东百特2023年市占率比上年度增长了13.7%,这个增长率不是特别低,但是比2022年30%多的增长率低了不少,所以我选择了“成功上岸”……青岛盛瀚朱新勇:“成功上岸”。2023年盛瀚业绩有30%以上的增长。从2002年公司成立以来,我记得只有2015年突然有个爆发式增长,到了2016年略微有点下滑,其余每年都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当前科学仪器市场环境正面临诸多变化和挑战,请谈谈您感受最深的一项挑战,该如何应对?关键词:国际政治因素安东帕王德滨:安东帕作为一个欧洲企业,受政治因素影响比较大。比如会有贸易保护,关税壁垒,汇率波动,以及局部战争引起的原材料上涨和供应链周期等问题。我们的应对方法包括:在未来几年加大本土化进程,加大产品范围、研发和生产的力度;顺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调整公司架构,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强化服务和支持力度……关键词:经济环境变化赛默飞周晓斌: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经济环境什么时候回暖,回暖到什么程度。但公司不能干等着政治、经济的回暖,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第一点,在逆势中,不是减少投入,而是加大投入,加大我们在中国的生产力度。第二点,转移供应链,把绝大部分的供应链转移到中国来,通过供应链本土化,提高本土的制造业水平。第三点,看重技术革新,把自己的内功练好……关键词:高端人才缺乏聚光科技韩双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没有好的机制去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我们希望能吸引到更多和我们有同样理想信念的人才和我们一起做这份事业,我们还是很看好仪器仪表行业的……关键词:市场竞争激烈青岛盛瀚朱新勇:我认为当前挑战是市场竞争激烈,而且竞争会越来越严重。但这种竞争是必然的,因为有竞争才能促进进步,才会促进科学仪器产业更高品质地发展。未来,经过竞争肯定是智者生存。品质高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相反的企业会被逐步淘汰……关键词:生物医药资本寒冬新芝生物周芳:目前对新芝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寒冬,这个投资寒冬带来了下游一系列行业的低谷。我们面对这种挑战首先也是练内功,从产品思维转变到系统解决方案思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我们会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紧跟市场变化,以新治新、行稳致远;以不变应万变,做好产品、做好服务;以同心同行、共创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吸引更多的人才,共同发展,共同做好仪器事业……关键词:国际市场开发丹东百特董青云:我印象最深的挑战是国际市场开发。我认为中国科学仪器企业要想有点作为,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它有两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如何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另一个是如何面对国际客户对中国科学仪器产品的质疑。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做国际市场,在这十几年里面,我们的体会是要持续耐心地寻找合适的代理商。通过跟代理商的密切交流,和他们建立利益共同体,来解决前面提到的两个挑战。科学仪器属于国际化产品,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必须要走出去,能大步走出去就大步走出去,能小步走出去也有意义……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被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被列为了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哪些机遇能给今年的科学仪器行业带来更直接的市场机会? 关键词:智能运维聚光科技韩双来:国家现在建的环境监测网络里有很大一项支出就是运行维护,但如今政府财政也吃紧,所以有个机遇就是如何让运营保障智能化,更简易。比如让在线设备自动智能地运维,降低维护费用,环保部对此比较重视,还成立了专办。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在其他行业也一样,怎么利用现有技术进步,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让存量市场焕发生机,怎么能更高效、更节约,这些都是机会……关键词:高端产品青岛盛瀚朱新勇: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我们这个行业不同档次的产品来说,肯定是对高端产品影响更大,给产品品质提升带来很多新机会。以往,很多高端产品仅在实验室或研究所应用,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关键词:新型污染物监测赛默飞周晓斌:国家在环境监测领域除了智慧监测,也提出要实施新型污染物的监测,目前新型污染物监测还没有完整的国家标准,也没有一个最好的或是公认的标准方法,尚处在探索阶段。这样一来,以往在环境领域应用不多的高分辨质谱就派上了用场。新质生产力还包括新能源,比如汽车的锂电池,锂电池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容量问题,另一个是安全问题,会不会自燃。我们就要用到高端电子显微镜……关键词:新材料、新能源丹东百特董青云:2024年作为像百特这种材料物性表征的企业,在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这种新兴行业里会有机会。因为新能源材料前几年的投资强度都很大,热度很强,现在虽然有所下降,但投资强度也不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投资状态下,大家除了关注量的增长,更关注质的提升。大家对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的关注都会使科学仪器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关键词:新能源、AI人工智能安东帕王德滨:我想谈一下新能源,2023年我们成立了安东帕首家全球锂电池行业检测实验室,虽然锂电池行业或者新能源行业的投资热度会有一点回落,但它的市场体量还是比较大的。同时,国家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其中还有一项就是AI技术,我们很早就有工业的机器人部门,目前我们已经有两款设备成功投放市场……关键词:AI人工智能新芝生物周芳:另一个机会就是人工智能。这方面,我曾接触到了一款做抗体的产品,本来半年培养一个细胞株,还不一定能够选到灵敏度和特异性满意的株,现在用AI技术,可以全自动筛选,24小时不停地工作,极大提高了效率。我认为未来生物医药行业机器代人,提高效率、精度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大规模设备更新会成为2024年科学仪器行业的“泼天富贵”吗?3位嘉宾选择“会”,另3位嘉宾选择“不会”。赛默飞周晓斌:会。5万亿这个说法从2024年到2027年,这四年增加了25%,国家的目的是使经济拜托周期,进入快行通道,我相信国家对经济的拉动……青岛盛瀚朱新勇:不会。我觉得在当下都谈高质量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来讲,会有巨大的机会。对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种灾难。所以该大环境给不同企业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丹东百特董青云:不会。目前科学仪器设备更新是基于用户自己的意愿,没有外力去推动。如果仅凭用户自己的意愿,我觉得会引起一部分增长,但不至于达到“泼天富贵”的规模……国家对科学仪器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够吗?3位嘉宾选择“够”,另3位嘉宾选择“不够”。聚光科技韩双来:够。谱育本身的成长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包括我们研发速度快跟国家支持也有关系。此外,咱们看国家对科研投入的总量,资金金额每年都是上涨的。而且现在成立了科委,说明国家在这方面的重视力度更高了。今年科技部改革之后,经费也还在继续增加,各个部委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国家已经在尽力做这件事了……丹东百特董青云:不够。国家在科学仪器方面的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很小,而且这些项目少,申请难,监管过程很复杂。所以从大部分小型科学仪器企业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是不够。像聚光这样的大公司是少数,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小仪器公司其实没有得到国家足够的支持……新芝生物周芳:不够。“新质生产力”在两会中也是一个关键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需要培育更多能够替代进口的、高端的设备。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仪器企业能够受到政府的关心、支持,更好地成长……赛默飞周晓斌: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国家对国产仪器的支持政策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我参加过财政部邀请一些外企出席的一个座谈会,其中一个议题就是外企也能够有国民待遇,参加一些国内仪器的研发。外企也被看成一个国内企业来支持国家的政策……2024年科学仪器行业整体会上行还是下行?5位嘉宾选择“上行”,1位嘉宾选择“下行”。安东帕王德滨:下行。首先我们定义的是2024年,科学仪器实际上涉及的行业面非常宽泛。虽然刚才在讨论的过程中涉及到新能源,以旧换新,国家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但是新能源只是我们仪器行业应用领域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的行业,比如制药、石油化工等这些传统行业还没有踏出冰点。所以我个人认为2024年仪器行业是下行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市场会回升是必然的……【结语】当前,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正身处变局时刻,有资深从业者感叹这种变化近三十年未见。但相比其他行业,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表现要稳定许多。相信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指引下,国家将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科学仪器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支撑,因此,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长期前景毫无疑问是光明的。变局之下,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在2024年将如何成长,我们2025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见分晓!嘉宾合影————————————————————————————————————关于ACCSI高峰论坛:  “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起始于2010年,是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ACCSI)倾力打造的一项特色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邀请近百位位科学仪器企业及检验检测机构负责人纵横论道。我们试图通过与科学仪器行业内领袖企业家们的对话,探讨科学仪器行业的热点话题及发展趋势;我们希望通过领袖企业家们的视角,审视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机遇与前景,给参会的同行业人士以更多的启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