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近红外人像仪

仪器信息网近红外人像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近红外人像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近红外人像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近红外人像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近红外人像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近红外人像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近红外人像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近红外人像仪相关的资讯

  • 近红外人山东的“家” ——近红外分会山东工作站成立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0月22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成立大会举行。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副理事长褚小立、邵学广、韩东海、刘慧颖、闵顺耕、杜一平,以及常务理事陈斌、倪力军、潘涛、张丽英、臧恒昌等近红外光谱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此次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会场.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1b4c126-5071-4f19-b42a-1d05d00218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成立大会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臧恒昌.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2949967-2a60-48f6-9f49-26295f8a797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站长臧恒昌 /p p   按照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站长臧恒昌的话说,从一开始的信心不足,到如今找准了方向和目标,山东工作站已经“孕育”了三年。工作站筹备团队秉承着边工作边筹备的宗旨,而此次完美举办近红外光谱第五期培训班,以及期间还成功组织召开了药品质量与智能制造研讨会暨2017年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山东大学制药工程专业10周年庆典等活动很好地检验和体现了工作站团队的工作能力。 /p p   山东工作站的成立、运营以及发挥作用,需要依托行业、依托用户,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臧恒昌介绍到,在筹备过程中,他先后找到了在制药行业有引领作用的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国内近红外光谱非常大的应用单位新希望六合,以及山东济南海能仪器公司,新希望六合目前已经拥有136台近红外光谱仪,海能仪器代理了美国Unity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并且正和江苏大学陈斌团队合作研制小型化近红外光谱。幸福的是这些单位或人都是热爱近红外的人,当臧恒昌找到他们的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需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三个单位也成为了山东工作站的挂靠单位,今后将与臧恒昌团队一起为工作站的发展而努力。 /p p   最后,臧恒昌谈到山东站的任务,一是成为近红外光谱在山东发展的平台 二是作为近红外分会的一部分,是近红外人在山东的家,是专家用户交流的一个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揭牌.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d81232d-9f89-49ac-b32b-3386193f2c6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授牌.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334b04e-525c-44e7-a17c-d0babbcd57d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揭牌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胡德福.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6636b88c-dbb7-483b-bea8-394883e4f3a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胡德福发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隋莉.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6ceebe8a-8ef5-480e-a749-924ee14791d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新希望六合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隋莉发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张振方.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9cd561fb-d704-4290-9f46-98c0df5788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山东济南海能仪器公司总经理张振方发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金宏利.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7f29e07-4549-4c99-baae-2046471ceb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济南金宏利总经理邹振民赠送礼物,祝福山东站海纳百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袁洪福.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18f3b98-f206-451f-835b-76bcd9aaa77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韩东海.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e1d4057-2f40-4153-a5e0-7da9a616e65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韩东海 /p p   秉持着近红外光谱分会的良好学术交流传统,山东站揭牌仪式之后,韩东海为大家做题为《近红外技术需要发散思维》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褚小立.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1c251bb-814e-48ce-8e84-d107efb99fb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褚小立主持山东站成立大会 /p
  • 海能仪器:厉害了,我们的山东近红外!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项高新分析技术。利用这项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样品的快速、无损、定性/定量分析,还可以实现现场快速筛查和加工过程实时检测̷̷随着近红外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展——目前已应用于科研、农业、食品、制药等多个领域。人才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每年都会有大批研究生、研发技术人员和应用工程师加入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队伍中。最近,在这个红色的十月,近红外领域又传来了一个重要的喜讯——近红外分会山东工作站成立!近红外人在山东的“家” !10月22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正式成立!从此,近红外人在山东有了一个“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山东大学医药学院臧恒昌教授担任工作站站长。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近红外光谱研发生产单位海能仪器,近红外光谱应用单位新希望六和,成为山东工作站的挂靠单位,今后将与臧恒昌教授团队一起为工作站的发展而努力。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站长臧恒昌教授 海能仪器为工作站提供支持! 海能仪器表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支持工作站的工作。 作为工作站挂靠单位,海能仪器十分重视近红外事业,目前正与江苏大学陈斌教授团队合作,研制小型化近红外光谱。2017年7月,更是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 Oy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全权负责SE公司NIRONE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全线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市场拓展、深度开发、模型建设以及技术支持。另外,海能还在经营的美国Unity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近红外领域交流合作的平台!山东工作站是近红外领域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工作站成立筹备期间,在团队组织下,已举办近红外光谱第五期培训班、召开了药品质量与智能制造研讨会暨2017年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山东大学制药工程专业10周年庆典等活动。山东工作站的成立,对促进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扩展近红外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积极意义。它将为国内近红外行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也将成为各会员单位合作互利的平台。在不远的未来,必将对推进国内近红外光谱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带来有利影响,为行业用户在工业生产和检验检测各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 近红外光谱分会唁函
    p   陆婉珍同志治丧委员会: /p p   惊悉陆婉珍先生逝世,全国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93.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近红外光谱 /a 学界同仁万分悲痛,谨此电唁。 /p p   陆婉珍先生是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为指导和推动近红外光谱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全国近红外光谱学界同仁心中的一座丰碑,她的丰功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国近红外光谱发展的史册。 /p p   陆婉珍先生的辞世,是我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她的音容笑貌在全国近红外人心中长存,告慰她的在天之灵,继承她的遗志,是全国近红外人的心声。 至此表示沉痛的哀悼!&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5年11月18日 /p p br/ /p
  • FIIF2021 近红外及其相关技术分论坛(第一轮通知)
    饲料行业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经过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大、中、小型饲料企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已然在饲料原料和成品品质分析方面发挥起了重大的作用。饲料行业同仁们也由十多年前不知NIRS为何物,到今天一见面就会聊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这个“时尚”话题,这是所有近红外人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不断探索和坚持才取得的成绩。  光谱检测技术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理化分析,但它已具备传统检测手段所不具有的优势:分析速度快、检测成本低、节能环保和易操作等特点,它可以提升企业的检测效率和人的分析效能,可以满足饲料生产企业日益增长的快速检测的需求。  当近红外检测方法一次次被写进饲料行业的国标时,我们这些近红外人都深深被感动。这是一种肯定和赞誉,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它促使我们更加勤勉和精进,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近红外人意识到,光谱分析技术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另外,近红外光谱在线过程分析,将会是饲料行业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的下一个十年,希望能得到更多青年学者和行业同仁们的关注。  光谱分析技术正在带领我们领略很多我们理解力之外的存在,它也慢慢的在参与解决困扰饲料行业的很多现实又棘手的问题。但直到今天,我们也依然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了光谱分析,反而是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光谱分析未知的部分升起了敬畏之心。因此,在李德发院士的倡导下,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的机会,同时促进饲料行业近红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各近红外制造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引导饲料产业和近红外仪器制造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饲料分会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国家饲料技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8月18日在北京丽维赛德酒店举办“FIIF 2021饲料行业创新论坛近红外光谱检测及其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立足于近红外专家们多年的研究成果之上,跟随者光谱去洞察生命的奥秘,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  主办单位(排名不分前后)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饲料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单位(排名不分前后)  上海创和亿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   承办单位  北京中农志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新华创业文化中心  协办单位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安迪苏生命科学制品(上海)有限公司、四川威尔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赞助单位  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巨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媒体支持  搜猪网、农牧前沿、今日养猪业、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国外畜牧学-猪与禽、饲料头条、中国饲料科技网、猪场动力网、博亚和讯网、畜牧人、中国养猪网、河北省饲料工业协会、仪器信息网等  乘车路线  会场地址:北京丽维赛德酒店,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15号  距离:地铁14号线园博园站710米 北京站35公里 北京西站16.6公里 北京南站25.8公里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55公里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5公里。  会场简介  北京丽维赛德酒店是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主展馆 ,位于园博园内,紧邻地铁园博园站,从会场可直接进入园博园景区免费参观。  参会对象(规模300人)  近红外设备研发、制造、销售及相关人员,饲料与养殖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品控专员及近红外技术应用专员,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研究生等 … …   论坛主要内容  同期活动  同期展览  设有标准展位100个(3m×2.5m×3.5m),为饲料企业、仪器制造企业及科技创新者搭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原发动力,原创技术和资本、市场对接的平台。  日程安排  报名方式与要求  关注微信公众号“饲科源”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报名。  报名时务必点选近红外分论坛选项。  参会代表请于2021年8月15日前完成在线注册,并支付参会费。  电话报名:010-62734685/4266。  参会费用与食宿安排  参会费2000元/人。费用含场地设施费、餐饮费、学习资料费 交通住宿费用自理。  2021年6月18日前缴费享4折优惠   2021年7月18日前缴费享5折优惠   2021年8月15日前缴费享8折优惠   现场报名缴费按原价收取。  周边酒店  以上价格仅限本次会议参会嘉宾,酒店会期房间紧张,尽量提前预定。  会议期间会场和酒店有接驳车往返接送  酒店分布图如下:  支付与报销  对公汇款(务必备注参会人姓名和手机号)  名 称:北京中农志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账 号:11050188360000002036  开 户 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上地支行  通过线上报名微信支付。  如需发票,请在线上报名时选择“需要发票”,微信支付后自助填写发票信息,默认电子普通发票,项目内容为“会务费”(如有特殊需求请备注),发票一经开出不支持换开。  组委会联系方式  FIIF 2021饲料行业创新论坛组委会  二〇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 2021国际近红外大会成功申办“台前幕后”的故事——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对中国近红外人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随着15日凌晨,从哥本哈根传回的中国成功申办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的好消息,中国近红外界沸腾了,其激动程度不亚于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时的盛况!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按照惯例,2021年ICNIRS大会本应在欧洲国家举办,此次中国打破惯例,拔得头筹,得益于中国近红外团队的亲力亲为、团结协作,从最初的准备,到组团亲赴哥本哈根进行现场的宣传造势,他们以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近红外技术及近红外人的精彩!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在此次申办团队中,有一位老师带队亲赴根本哈根,在申办现场组织宣传等相关事宜,可谓是此次申办成功不可或缺的功臣之一,她就是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到了刘慧颖,请她为大家讲讲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成功申办“台前幕后”的故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刘慧颖.jpg" style=" HEIGHT: 400px WIDTH: 3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6d383f9-36bd-4051-8049-9b340e129e71.jpg" width=" 300" height="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中国近红外是时候走向世界了 /span /strong /p p   经历了前期繁琐的准备和申办现场的奔走与喧哗,对于此次经历,刘慧颖老师说这是每一个中国近红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p p   对于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申办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刘慧颖谈道,“这已经是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次申办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了,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和应用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需要扩大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推广应用范围。” /p p   对全球近红外的发展态势,刘慧颖谈到,“欧洲是近红外光谱研究和应用的发源地,欧洲一些国家在近红外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很精细,从本届学术大会上的报告就可以看出。欧洲在工业过程分析应用研究、网络化研究及应用和管理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以福斯公司为例,数据共享交给定标中心研究和应用,不需要每个用户都建立一个团队,注重普及、适用性和管理功能才能得到推广。近年来,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解决方案,也代表了国际近红外光谱应用的发展前景,光靠科研团队建立的数据模型,在应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美国在近红外方面的研究、开发超前,重点在新颖性,其应用研究也在积极赶超欧洲。” /p p   而对于中国近红外研究现状现场,刘慧颖表示,中国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发展很快,其研究和应用水平与国际接近。“就我国饲料应用的技术水平来说,与国际基本一致,甚至一些方面已走在国际研究和应用的前面,值得认可。不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利润小,在近红外网络化和数据库的研究和建立上持续投入难度大,存在研究成果‘短平快’的现象。此外,在石油化工和中药制剂的过程分析上的应用研究方面,我们也需要走好持续发展的路。” /p p   刘慧颖强调:“无论从哪个行业来说,如何解决网络化运行管理体系、打破封闭的产权保护意识、协调攻关大数据共享平台,是困扰中国近红外光谱行业技术发展及行业应用的难点,不突破这一关,就会影响行业推广,永远走不出应用简单化的‘怪圈’ 再者,在小型、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开发研制和现场快速筛查的应用研究上,应以实用、快速为前提,不要以精准而限制适用,需要制定快检标准服务于民生。”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多方努力共促2021国际近红外大会申办成功 /strong /span /p p   2017年5月6日,刘慧颖接到前去参加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年会,并组织申办2021年ICNIRS举办权工作的通知。经历为期一个月的紧张准备,6月10日,一行人奔赴根本哈根,参加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年会,开启申办之旅...... /p p   刘慧颖说,“我肩负着会议期间北京申办2021年ICNIRS的组织工作重任,尽管褚小立秘书长反复向我说,成与不成不重要,不要有压力,但对我来说,心里还是感到沉甸甸的,毕竟我的心中还有南非第一次申办失利的阴影。” /p p   第二次踏上北京申办ICNIRS的旅程,刘慧颖一行人不顾旅途疲劳,心里时时想着参会代表抵达的时间和报到后组织第一次预备会议的事情。鉴于参会代表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国内没有组织预备会来研究有关申办事宜,申办团在当地时间11日早上发布了召开预备会通知,立刻拉开了申办北京2021ICNIR举办权“造势”的帷幕:国际会员注册、按计划组织召集海外申办团队、纪念品分发、申述发言、宣传片播放、投票、等待结果??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申办团队力压对手奥地利、加拿大,成功拿下2021年ICNIRS大会举办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719161250.jpg" style=" HEIGHT: 338px WIDTH: 45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445805fd-9b2e-432b-8eed-175cbc3d3dbe.jpg" width=" 450" height=" 338" / /p p   谈到此次申办成功的关键因素,刘慧颖分析了很多:祖国的强大,赢得国际友人的关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大力支持,由张莉副秘书长带队 近红外光谱分会加强了对外交流,去年邀请了国际近红外学会主席Tom参加第六届中国近红外光谱学术年会,对中国近红外的发展加深了认识和了解 纪念品的设计和制作,特别是宣传片的录制,传递了中国近红外光谱队伍、研究成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申办团队显示了非常好的精神风貌和集体力量,心有所想,力有所尽,反映在大会学术报告和墙报的宣传、申办宣传片介绍、获奖发言准备、纪念品发放的时机掌控、留学生和华人为争取投票活动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申办过程中的瞬间感动和振奋 /strong /span /p p   申办2021年ICNIRS大会举办权,是每一个中国近红外人的责任,这份使命感让每一个与会的中国代表都全身心的投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这过程中,有很多事情让刘慧颖记忆深刻,其分享道: /p p   一是临危受命。作为主要负责人,没有时间做好出国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在忙于各自办理签证的等待期间,才与参会代表联系,好在立即建立了微信群,组建了赶赴哥本哈根的“前线团队”,可以随时沟通签证进展,了解参会人数。 /p p   二是现场预备会。第一天报到,召集参会代表通知相关事情,感觉到了团队的精神面貌和力量。首先留学生和华人的加入,使现场申办队伍不断壮大,随后大家立即投入办理注册国际会员费和承担宣传任务等各项工作中,大家非常积极,场面令人振奋! /p p   三是宣传与造势。会议第一天的志愿者宣传造势为申办活动打响了第一枪,这些海内外的博士生们,用流利的英语和自信的微笑传递了中国需要国际技术交流的热诚愿望,为赢得支持打响了头炮。第二天会议的上午,在大会讲坛上进行团队集体合影留念,中国代表团人数是参会国代表最多的,这种气势和风貌给参会的外国代表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b1e905a3-8cc3-4980-af01-345ae1ec6560.jpg" style=" HEIGHT: 298px WIDTH: 45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baae069-3ed5-4f0c-9bb2-c4615a36aff7.jpg" width=" 450" height=" 298" / /p p   四是等待与喜悦。在投票后的等待时间里,我们准备了获得举办权的感言,邵学广老师连夜赶写,清晨发给我,带给我惊喜和期盼,现场讲话充分表达了中国近红外人的诚意和办好会议的信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719161314.jpg" style=" HEIGHT: 338px WIDTH: 45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725d430-07f0-4e95-8d56-1f6da8c1e163.jpg" width=" 450" height=" 338" / /p p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申办宣讲人是谁、申办宣传片时间需要剪辑等问题,气氛也曾一度凝重、紧张,不过,有现场团队在,有后备团在,一切都迎刃而解。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迎接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的到来 /strong /span /p p   2021年,中国ICNIRS大会将在北京迎接全球近红外光谱学术界的精英代表们,届时,必将是一场近红外学术盛宴,值得期待。 /p p   不过,申办成功了只是开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据刘慧颖介绍,为了向世界展现不一样的2021年ICNIRS,相关筹备工作现在就已经开始了:认真总结中国近红外技术研究和推广的经验和不足,积极做好四年时间的筹备工作,成立筹备组,设计好工作流程,采纳好的建议,注重欢迎方面的宣传和会议服务的方便性 邀请国外有关专家来北京进行技术交流 组织好国内外有特色的学术报告 两年后在澳大利亚会议上做好会议的准备工作汇报和宣传,争取国外有更多的人来北京参会...... /p p   刘慧颖表示,“我们期待,中国有更多新颖的研究报告,更多成功的行业和个体应用案例,更多年轻的近红外光谱工作者获得大会奖励,与国际专家有更多的合作,期待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由跟跑变领跑,开创一个新的里程碑。”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strong 后记: /strong 在中国近红外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申办2021年ICNIRS大会,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其中有每一个参会代表的倾情付出,离不开褚小立、韩东海、龚伟、王立波、刘慧颖、邵学广、臧恒昌、蔡文生、潘涛等一批近红外光谱工作者的精心筹备和活动。正如刘慧颖说所说,“忙过了一切预期达到的目的后,我们都能坦然的面对结果。”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我们相信2021年的北京ICNIRS大会,必将会向世界呈现一场瞩目的近红外学术盛宴,就像邵学广老师说的感言:“中国有庞大的近红外从业人员队伍,有良好的近红外光谱工作成绩。北京没有最好的面包,但有烤鸭 北京没有小美人鱼,但有长城和故宫 另外,除了有方便的机场,还有发达的高铁网络 也有一流的宾馆和会议场所。我们有热情周到的会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我们相信,一定会把会议办好。China needs NIR,NIR needs China。”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采访编辑:叶建 /span /strong /p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姚建垣:始终如一,卅年磨一剑
    p   从近红外光谱分会微信群发出的第一份“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文章开始,我便十分仔细拜读着每一位作者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人故事。诸多文章大多都是那些才华横溢的教授、学者、专家、技术大咖一挥而就的大作,从他们动人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中国近红外人的智慧、才华、勤奋和努力,看到了他们日积月累的科研沉淀和厚积薄发的冲击力,与他们相比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便越发的不敢动笔写了。近日,在翻看旧时资料时看到了下面的这些照片,给了我很多触动和感慨,不妨就从我是如何在科学巨匠的教诲下成长的故事说起,借此文缅怀陆婉珍先生逝世一周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5ec72d3b-1764-4bd2-bcff-a8c6dffe31dc.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b4e847b7-cca2-45bc-982a-624f3ef273a4.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2.jpg" / /p p   这两张照片拍摄于2004年9月下旬,适逢陆先生80大寿,席间新老朋友欢歌笑语同祝这位巾帼豪杰健康长寿。一晃十余年过去了,如今老人家已经仙逝近一年了,但每每看到照片上她那亲切和蔼的笑容,我都会怀着感恩的心想起这位科学的巨匠,人生的导师,慈祥的母亲,一位给我谆谆教诲和无私帮助,把我的事业推向高峰的引路人。 /p p    strong 偶然相见,终生不悔 /strong /p p   1997年初夏的一天,我的大学辅导老师李润霖先生到广州出差,我去看他,李老师刻意的拿出一张仪器宣传彩页资料给我,问我是否感兴趣,可否试一试。我看后是一个国外知名科学仪器企业生产的在线油品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宣传资料,仅有一页纸,资料内容有限。但就是这样一张彩页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为此我付出了近20年的艰辛和努力。此后多年很多次的想起此事,我都不能想明白自己当时的决定,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走上了近红外光谱技术这条路。当时没有人逼我,没有人要求我,甚至没有考虑过市场,从来没有想过会不会失败,但不知为什么冥冥之中总好像有人牵着我前行。送走了老师后,在几个好友的鼓励和资助下,开始了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和讨论。为了了解仪器在石油行业的实际应用情况,我联系了一个多年前与自己有过业务接触的客户,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朱玉霞博士,希望通过她了解这类仪器在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情况,为我们决策提供信息保障。1997年夏末的一天,朱博士突然打了一个电话给我,相约去一趟石科院,说有事情找我谈,于是按照约定时间与朱博士见了面。见面后朱博士讲她的导师陆婉珍院士早已开展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发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一次偶然的谈话中她把我推荐给了导师,为此导师想见见我,看看是否有合作机会。听到这个消息自己又喜又惊,怀着忐忑不安的紧张心情随她来到了陆婉珍院士的办公室。没有想到这次的偶然相见,便与先生结缘,使我的事业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记得初次见面,陆先生和蔼可亲的言谈举止,平易近人的办事作风,很快打消了我的紧张情绪。她不急不缓轻声细语的讲述了她的课题组正在开展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工作以及进展情况,使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意义。会面结束时,我问陆先生对我有什么要求,她给了我两个选择和一个建议:一是等他们的技术更完善时介入项目,风险小,但介入成本大。二是现在介入,共同推进研发项目,但风险大。一个建议是希望我有一个自己的公司可以合作。我当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成立公司,即刻介入。 /p p   1997年底,几个好友投资20万元成立了英贤仪器公司,从此我便追随着先生的研发足迹快步前进,走上了近红外光谱技术产业化的快车道。从1997年开始到2007年的十年间,是英贤仪器公司最具发展特色的期间。在此阶段几乎每个月都会与陆先生见面,她的办公室也是我接受先生教诲最多的地方,在她身边我时时刻刻的感受到科学巨匠的超群风采,她那温文尔雅、宽容大度、机敏睿智、从容有序的领导风范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记得公司成立前几年,由于缺少资金发展遇到困难,我为公司前景担忧。陆先生了解到我的难处,打电话约我去办公室探讨工作,她关心的问我公司运转情况怎么样,是不是需要资金,是不是需要她的帮助,先生告诫我要有长期规划,但不能被规划压死,要学会减负,不要把几年后的事情变成现在的困惑苦恼,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每天的那几件事情,做事不能急,时间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的。先生的几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扫去了笼罩在我心中多日的雾霾,使我感受到她那慈母般的内心是那样的心系着公司的成长,就像盼着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 /p p   2007年初,在公司创立10周年之际,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英贤仪器公司。在决定被收购的前夕,我来到了陆先生的办公室征询她的意见。先生认真的帮我分析了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趋势、英贤公司现状、聚光公司的优势等,希望我眼界放远一些,心胸宽广一些,把近红外光谱技术当做一个事业,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发展下去,寥寥数语凸显了老一代科学家的宽阔心怀,促使我做出了最终的决定。2007年后,由于工作关系的变化,与陆先生见面的次数少一些了,但每次见面依然是那么的关心近红外项目在聚光公司的发展,依然是那么关心我的成长,依然会淡淡的问我一句“你好吗”,使我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导师般的殷切希望。 /p p   陆先生不仅关注着我和公司的成长,对我们在项目中承担的制造工作也始终严格要求,多次亲自到英贤公司了解项目情况,指导我们的工作,并且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交流提高的机会。在陆先生的影响和邀请下,许多科学仪器界的前辈如:金国藩先生、严衍禄先生、蒋士强先生、闫承德先生、王顺昌先生、以及已经故去的朱良漪先生等也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热情、细心、具体的技术指导与帮助,大大推动了国产近红外技术产业化的前进步伐。在此,一并向科学前辈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p p    strong 始终如一,十年磨一剑 /strong /p p   时间如梭,转眼我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推广工作近20年了,在这之中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有徘徊不前的困惑,可就是在这痛并快乐之中,我看到了中国的近红外人不懈的努力,看到了中国近红外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这20年里我接触了许多项目和近红外人,他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项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对国产近红外光谱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p p   在1998年公司成立初期,我参与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石科院袁洪福教授主持的近红外油料品质分析研究,正在进行国内第一款CCD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工作。当时的国内仪器市场全部被国外知名品牌垄断,国内科学仪器总体制造水平落后国外二三十年,还没有一个国产近红外仪器产品。在陆先生的支持下,课题组提出了仪器硬件、化学计量学软件、模型应用技术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根据我国工业条件,把仪器、应用软件与模型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寻求整体技术突破和创新。在这个主体设计思想指导下,课题组与英贤仪器公司密切配合,先后攻克了CCD光谱仪核心技术、仪器整体恒温技术、样品池恒温技术、化学计量学商品软件技术、模型应用技术、关键部件加工技术以及仪器批量生产工艺技术等制造难关,历尽三年多在国内首先实现了国产CCD近红外光谱仪的产业化。随后,课题组瞄准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进行整体技术开发,我们又攻克了仪器正压防爆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线带压检测技术、自动取样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在线建模技术以及石科院研制的油品在线调和软件技术等,并首次在国内实现了CCD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产业化。 /p p   在与课题组合作的十余年里,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学习到了很多的先进技术思想,特别是陆先生、袁洪福教授、褚小立博士等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工作的执着与认真精神,对项目要求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态度,深深的影响着我和英贤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我们合作的产品多次获得BCEIA金奖,并且在许多石化企业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其核心技术还在其他领域得到了更深入的延伸应用。 /p p   1999年:参与完成了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瞿军教授主持的特种燃料近红外光谱应用项目并获奖 /p p   2001年:参与完成了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刘慧颖高工主持的,熊春华主任、鲁长波博士、田高友博士等人参与研制的便携式近红外燃料品质快速分析仪应用项目并获奖 /p p   2003年:参与完成了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王煊军教授主持的特种推进剂近红外应用项目并获奖 /p p   2005年:参与完成了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主持,王义明教授、杨辉华教授、肖雪博士等参与的多项中药提取在线近红外品质控制应用项目并获奖 /p p   2006年至今:参与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主持的多项农产品、果品近红外应用项目并获奖 /p p   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863、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农业、石化、国防、航天、公安消防等领域几十项近红外应用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 /p p   十年磨一剑,在这近20年中,我始终如一坚守在近红外光谱技术这块阵地上不动摇,坚持自主开发国产近红外产品,并且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支持和鼓励。 /p p    strong 踏踏实实,做好工匠 /strong /p p   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人,都知道它的难,为了这个难,中国近红外人探索了几十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记得陆先生十年前曾经对我说过,其实他们可以完全不用研制国产仪器,只要伸手向国家要钱买仪器装备就可以了,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使用问题,没有什么难的。他们之所以坚持做国产仪器,把发展国产仪器视为己任,是希望看到科学仪器在中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不希望别人卡我们脖子。科学家的言语及其朴素,但却透射出科学巨匠浓浓的爱国情怀。 /p p   2015年5月,应旧部之邀盛情难却创立了北京伟创英图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之初,我说明了创立公司的两个目的:一是传承巨匠情怀,把近红外仪器研制和应用的火种保留传播下去,二是认真做好产业化工作,以敬畏的心态踏踏实实做一个工匠。在公司创立初期我就想好,要认真的做好几个产品,请陆婉珍先生再来看看我们的产品是不是比当年进步了,我们的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了,谁料想陆先生于当年11月17日不幸辞世,成为永远的遗憾。 /p p   细想起来,从83年开始至今,在我从事科学仪器研发制造工作三十余年中,其中近20年是与近红外为伴度过的。在这些年中,我与同事们在与用户的合作中,细致解剖并分析了各种光谱仪核心技术的原理与制造特点,掌握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核心技术,例如:新型光栅扫描式光谱仪、专用光学路由器、高稳定性光源、仪器整体恒温技术、光纤光学应用技术、专用漫反射旋转探头、高精度恒温液体样品池系统、在线压力流通池检测系统、防爆式在线近红外检测系统、化学计量学软件以及仪器标准化校准工艺系统等,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数百套不同领域应用的不同型号产品,而且积累了大量的集成技术与产业化经验。当前,国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我们也在认真思考科学仪器制造领域的路在哪里、怎么走的问题。目前,我们针对自己的能力与特点,提出了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工作方向,可以按照用户的不同定制化应用需求,采用各种国内外核心光谱仪技术,利用专业的集成产业化能力和专有工艺保障,为用户提供台式、便携、手持、在线、专用等多种形式的产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p p   多年的仪器研制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目前我所从事的科学仪器制造业还不是很强大,虽然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但依然还有许多技术短板,只有不断的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总结,不断的把技术传承接力下去,才有可能实现我们制造大国的梦想。我想这也是陆婉珍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最希望看到的吧。 /p p   以上就是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p p   最后,仅以去年参加陆婉珍先生追悼会前夕写就的一段话,再次告慰天堂的先生。“明天是我们向陆婉珍院士最后告别的日子。真舍不得这位科学巨匠,慈祥的妈妈离开我们。连日的阴沉天气,细雨中夹杂着洁白的雪花,预示着老天也在哭泣。愿这些洁白雪花像一个个小天使,为我们护送着我们圣贤的慈母一路走好。永远铭记您字字玑珠的教诲,永远怀念你的音容笑貌,永远,永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e8b78f49-3421-4855-81d5-f78366b941cc.jpg" title=" IMG_81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伟创英图 姚建垣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 刘慧颖与近红外: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记得有人说过“女人天生爱做梦”。而作为一个女人,我却一直走在中国近红外人追梦的路上。  我十分感谢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研究路上的“引路人”。我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期间,由此加入中国的近红外人中,至今“执迷不悟”。回首往事,在我15年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科研工作中,清晰的记下了我国一个个鲜活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前辈和同行。按照我请教和与之合作的人排序吧: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冯新泸教授对喷气燃料质量检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机械工业部的蒋伟明先生、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的吴树恩先生、中国农业大学的严衍禄教授对外场小型仪器的试制和软件开发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研院陆婉珍院士的指教和她的团队给予的合作 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姚建垣总经理的仪器国产化。尤其是当我完成所承担的项目时,最想告慰因病早故的蒋伟明先生,感谢他1997年邀请我去美国奥特兰大参加pittcon会议,在3天的参观期间,我和严衍禄教授没有翻译陪伴,每天与参展商一起进出展馆,有幸看到了会议参展的现场、实验室、在线近红外仪器,千方百计的得到了去有关近红外仪器公司交流的机会,收益颇丰,使我坚定了目标,开始了军用燃料(车用汽油、柴油、喷气燃料)质量快速检测项目“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样机的设计、试制、实验室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的近红外光谱成套技术占有一席之地。  2009年6月,我欣然接受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的邀请,荣幸授聘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010年,我从科研工作岗位上退休,怀着对自己追求和热爱的事业意犹未尽的情结和梦想,我放弃了休闲和健身的时间,尽情地投入到了为社会学术团体服务的工作之中,为实现近红外光谱仪器国产化和提高制造水平而奔波。6年多来,我在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科学仪器生产厂商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发挥人生余热是非常快乐的事。  首先是怎样当好秘书长,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始我是专职秘书长,有一个兼职秘书,在京常委有7人,50多个委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学会不收会员费,因为是一个新兴的科学仪器,国内仪器厂商不多,活动经费有限。在学会工作中,秘书长是个“管家人”,袁洪福主任委员对我说过,首先要学会经营,我理解的经营内容包括两方面学术活动和经费收入。在学会工作中,大家都说我处处体现了一个军人和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召集开会准时,办事认真、讲究效果。我的工作方式是平时逐步与每个委员建立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的交流,慢慢去了解每个学术带头人对学科技术发展的情结和理想,做好基础性建设工作,凝聚团结奉献精神,获得了可喜成果。我在此工作期间,组织和参与了两届全国学术年会、四期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每次学术会议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人参会,研讨会都有100多人,培训班均有60多人参加,还发展了近40名新理事和14个团体会员单位。与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2013年、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会议上,我代表近红外光谱分会做了题为《为会员搭建学术创新平台,提升科技社团服务发展影响力》和《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立和评选》的汇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学术团体的工作业绩,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授予2014-2015年度的先进分会,我也获得先进个人,得到领导和业内专家们的认可和好评。我感到为近红外光谱分会打下了前进基础所付出的努力非常值得!  拜访院士是我每年必需组织做的一件事情,每逢年初我就会召集常委们集中一天时间去专门拜访,向他们汇报过去一年学会的工作情况和新一年的工作计划,以求得指导和支持,如今已成惯例。在军队科研项目合作中,我与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结识,她是我国分析化学家,热心指导我开展相关学科研究工作,至今留给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在我国搞仪器研制,就是坐车的还要管造车的”。虽然是一句笑谈,但让我从中思考的是应如何从需求去考虑设计思想和进行应用研究,在她老人家的地位、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影响下,坚定了我不畏艰难坚持前行的信心。她是成立学会的倡导者,学科研究的先驱,一直关注学会的工作进展。中国工程院金国藩院士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技术研究,在指导学会申报科技部“十二五”国家重大仪器设备专项中,认真审核申报资料并提出关键性意见。中国工程院张子仪院士是中国农科院畜牧所最先开展饲料品质检测工作的专家,一直关心和指导国内近红外技术在饲料应用研究的进展。每次登门拜访这些七、八十岁的老科学家,顷听他们发自肺腑之言的每一个建议,都给我新的启迪。同时,我注意收集荣获每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近红外专家,积极向学会推荐国家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我曾做过《军用油料》的编辑,为了能与各位委员沟通学会的工作情况,让上级有关部门了解学会学术活动的发展,我主编出版了近红外光谱专委会的《内部期刊》,每年编辑出版2期,至今已出版9期。刊物栏目有:学会动态、学术交流、技术讲座、知识问答、团队风采、仪器展台、新书介绍等。我在约稿和编辑中注意反映比较有特色的内容,报道学会活动,有针对性地分析当前技术研究和应用遇到的问题,提供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国内外各领域的学术期刊、会议论文的统计作为公益资料,报道专家团队在不同行业上研究、应用情况和发展方向,介绍关键性技术问题和新技术和国内外近红外新出版的专著和标准。同时,在建立和维护近红外光谱信息网www.ccnirs.org工作中,致力办成学术交流平台,网站链接了国际、亚洲及国内有关学会的网站。2012年为配合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还开办了学术会议网站,从会议筹备工作开始进行通知、注册及会议报道,会员们积极响应并给予了好评。  建立一个产学研用合作的平台,促进提高我国新学科技术研究、应用和制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学术团队的基本工作和目标。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我首先了解香山科学会议申办原则,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以及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我积极组织进行申报2012年香山科学会议的工作,共联系听取了不同领域的12名院士、50多个委员、专家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内科学仪器的发展、应用示范工程在有关行业的需求和可行性。记得在2011年9月和2012年3月两次填报申报表格过程中,我和主任委员两人在网上进行实时沟通修改有关内容,每次都忙到深夜、凌晨,才完成网上报送通过工作。经过艰辛努力,会议的主题申请终于得到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和理事会审定批准。2012年11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了第446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外的4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 “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问题、应用与发展战略”和4个中心议题,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为我国相关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香山科学会议对2013年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申报指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学会组织申报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满腔热忱地支持委员们从不同领域做好准备材料工作,积极推荐示范单位,一直关注和跟进项目的入选情况。就是这样,我希望机遇能给予我国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制造实现“中国梦”,在世界仪器制造业中腾飞!  组织国际交流也是学术工作内容。我任职期间,组织委员们参加过国外学术会议4次,其中为申办北京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付出了心血。在整个组织申办工作中,我协调了与国际学会3位主席的书信沟通,负责联络获取参会人员的邀请函,安排解决参会人员的签证、行程、住宿及安全问题,组织撰写和制作了申办PPT和宣传页,为了找到介绍北京旅游宣传片,我跑了西单图书大厦及旅游出版社书店。直到临出国前两天,才在北京市旅游委宣传部找到2种版本的旅游宣传片,为在宣讲人报告后播放北京风景,结了燃眉之急。我国前往参加2011年5月16日~5月20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的人员共13人,有7篇墙报展示。在会上,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宣讲了我国2015年北京申办第17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的意愿和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发放了宣传介绍资料。虽然中国申办未果,但我经历了申办会议的热诚和自信。因为中国在本学科的研究应用技术时间不长,褚小立副主任委员制作的申办宣传片充分展示了近几年中国应用研究技术的发展水平,梁逸曾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无可挑剔,令人振奋。当时我也真正体验了我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代表未成功的心情,在中国参会的每一位代表心里反响很大。会后,大家走出了情绪低落的氛围,互相激励一定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强,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在国际学术届占有一席之地。回国后,我代表参会人员撰写了《参加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的情况报告》,上交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15年,由龚伟女生积极推荐,分会组织的国际近红外期刊征文和专刊,也体现和宣传了我国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应用水平。  组织编写《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用手册》。作为一个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者,我一直渴望给每一个想当好近红外人的入门者,案头能有一本由浅入深的工具书,尽快找到一个适用的仪器、行业指导老师和合作团队,为本来就有创新难点的工作,少走或不走弯路。2014年开始,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燕泽程主任的支持和资助下,我负责分会组织人员,褚小立主编,30名编委参加,设计的70万字内容,终于2016年3月交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刷出版,作为2016年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的礼品,送给参会者。近期已预订近千册,完成了编写工作,实现了又一个夙愿,我十分感谢在手册编写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每一个近红外人。  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基金管理、评选工作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该奖项是为感谢陆婉珍院士对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引领和贡献,是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更是全国近红外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盼望。申报、实施、运行工作,可谓“来之不易”,毕竟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奖项。早在近红外光谱专委会成立后,2009年9月在征求陆婉珍院士意见的基础上,就起草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申请报告和评奖方法,并报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励办公室批准。2015年下半年,陆婉珍和闵恩泽院士向中国科学院咨询了设立“陆婉珍分析测试奖”的设立想法,得到支持。带着陆婉珍院士的期望,近红外分会再次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提出申请。由褚小立副理事长修改了奖励办法,在2015年9月的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上得到通过,设立贡献奖、科技奖2个奖项,并修改了相关条款,上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励办批准和备案。2015年10月,褚小立和我去家中拜访了陆婉珍和闵恩泽两位院士,汇报了我们的组织工作情况。按照“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奖办法,2015年10月1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下发了“关于提名和推荐2016年度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组成了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11名委员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奖办公室由我和张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励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组织评奖的相关工作。2016年1月5日,办公室给各位评委下发了评奖通知和2个文件,评选委员会名单和本届所有申请人的电子申报书,请各位评委本着对申请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申请人的全面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办公室将根据评委反馈的意见,组织相关评委进行走访调研。2016年2月28日,在北京举行评奖会,对3名建议获奖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最终通过首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2名获奖人是:特殊贡献奖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科技奖中国食品药品检定院胡昌勤研究员,推荐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颁发国际交流贡献奖龚伟研究员。在2016年3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第6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  在此设立奖励基金期间,我和褚小立亲耳聆听了陆婉珍、闵恩泽夫妇先生对设立和评审的关心和嘱托,在我的耳边总会想起陆婉珍先生提出的评选奖励原则:一是对研究开发分析测试仪器的元器件有贡献的 二是对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有贡献的 三是宁缺毋滥,奖励工作要做到可持续发展。100万元奖励基金是闵恩泽院士在重病床上捐助,看着他的笑容,从那时起,我在心里又承接下了坚守两位老科学家对我国近红外人的这份爱心和责任的任务,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奖励基金管理和评选工作将是会持续发展的,陆婉珍先生的为人和做事将会影响我一生,我始终不相信她的离去。因此,我在2015年的《近红外内部通讯》中写了陆婉珍院士在近红外学术活动中......  “只知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我从接触我国每一个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应用的前辈、学者、同行,而深深感受到的奉献精神和座右铭。是近红外光谱事业把我与你们连在一起,我喜欢和爱恋这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轻群体,我感慨是在凝聚全国近红外人的支持和信任中奋力前行,是你们激励我想梦所想,退而不休,晚年还有机会能为近红外光谱仪器国产化和技术应用的发展,尽上一份微薄之力。现在我把曾经做过的事情与大家分享,给后来者借鉴。我衷心祝愿近红外光谱之光照亮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献上我最喜欢的《共和国之恋》,让我们近红外人畅想在追梦路上:  在爱里在情里,  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在梦里,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纵然是凄风苦雨,  我也不会离您而去。  当世界向你微笑,  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  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纵然我扑倒在地,  一颗心依然举起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  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刘慧颖  (2016-05-15 写于北京)
  • FIIF 2021近红外分论坛第二轮通知
    饲料行业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经过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大、中、小型饲料企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已然在饲料原料和成品品质分析方面发挥起了重大的作用。饲料行业同仁们也由十多年前不知NIRS为何物,到今天一见面就会聊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这个“时尚”话题,这是所有近红外人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不断探索和坚持才取得的成绩。  光谱检测技术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理化分析,但它已具备传统检测手段所不具有的优势:分析速度快、检测成本低、节能环保和易操作等特点,它可以提升企业的检测效率和人的分析效能,可以满足饲料生产企业日益增长的快速检测的需求。  当近红外检测方法一次次被写进饲料行业的国标时,我们这些近红外人都深深被感动。这是一种肯定和赞誉,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它促使我们更加勤勉和精进,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近红外人意识到,光谱分析技术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另外,近红外光谱在线过程分析,将会是饲料行业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的下一个十年,希望能得到更多青年学者和行业同仁们的关注。  光谱分析技术正在带领我们领略很多我们理解力之外的存在,它也慢慢的在参与解决困扰饲料行业的很多现实又棘手的问题。但直到今天,我们也依然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了光谱分析,反而是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光谱分析未知的部分升起了敬畏之心。因此,在李德发院士的倡导下,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的机会,同时促进饲料行业近红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各近红外制造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引导饲料产业和近红外仪器制造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饲料分会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国家饲料技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8月18日在北京丽维赛德酒店举办“FIIF 2021饲料行业创新论坛近红外光谱检测及其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立足于近红外专家们多年的研究成果之上,跟随者光谱去洞察生命的奥秘,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  主办单位(排名不分前后)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饲料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单位(排名不分前后后)  上海创和亿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排名不分前后)  北京中农志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百世优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华创业文化中心  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前后)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安迪苏生命科学制品(上海)有限公司、四川威尔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赞助单位(排名不分前后)  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赢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格致同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巨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  搜猪网、农牧前沿、今日养猪业、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国外畜牧学-猪与禽、饲料头条、中国饲料科技网、猪场动力网、博亚和讯网、畜牧人、中国养猪网、河北省饲料工业协会、仪器信息网等  参会对象  近红外设备研发、制造、销售及相关人员,饲料与养殖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品控专员及近红外技术应用专员,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研究生等 … …   内容安排  日程安排  报名方式与要求  关注微信公众号“饲科源”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报名。  报名时务必点选近红外分论坛选项。  参会代表请于2021年8月15日前完成在线注册,并支付参会费。  电话报名:010-62734685/4266。  联系组委会
  • 袁洪福:近红外,我爱你!
    p   当受邀写这个故事时,我竟一时语塞,一个月过后的此时此刻,眼看就要马上要交卷了,还是没能理出个思路来(囧)。是啊,我与近红外结缘太久了,整个生活充满着全是近红外,以致不知道从哪儿写起。嗯,那就捡记忆最深的讲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2252c360-79a1-4824-8fca-083de6ad7041.jpg" title=" 袁洪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 /p p   那是1993年,恩师陆婉珍先生交给我一个科研任务就是开发国产近红外分析技术,提升炼厂化验室工作效率,以满足当时高速发展的炼油工业对日益增长的油品常规分析需求。从此,我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且是全身心投入其中至今。 /p p   1995年,我们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103组实验室内设计和搭建了一个采用固定光栅和CCD阵列检测器的短波近红外光谱仪试验装置,测得空气和汽油的能量曲线,在康柏286电脑上运算得到了第一张汽油近红外光谱。我大学学的是理科有机化学专业,线性代数知识少得可怜,那时,毕业已过去11年了,对我来讲,进入崭新的化学计量学学科,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从图书馆借了几本线性代数自学补课,好不容易找到MATLAB 4.0(4张4吋软盘),开始了艰苦的探索,那时计算机速度很慢,一个程序运行往往需要一夜,也忘记痛苦了多长时间,反正不短,终有一天,自己编写的 PLS1算法MATLAB代码程序通了,使用我们搭建的近红外装置,实现了快速测定汽油辛烷值,当时计算机经过一夜计算获得了这个结果,是在第二天一上班时才发现的,那时候E-MAIL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赶紧把程序和结果打印出来,立刻传真给当时远在美国的陆先生,真的太高兴、太激动了,其情景至今难忘。 /p p   其后历时几年时间,我们课题组(即现在褚小立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前身)开发了国内第一套化学计量学软件。将CCD近红外光谱仪器样机产品化(INCE2000),并在石化工业上进行了成功应用(150多台),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则是其示范效应对国内近红外分析技术发展的影响,这项科研成果在1999年获得BCEIA金奖。 /p p   为了推动国内近红外光谱学科发展,在陆院士组织下,我们课题组编写了国内第一本近红外光谱专著《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于2000年出版。 /p p   2000年后我们开发了国内第一套近红外在线分析仪器,在兰州石化公司催化重整工艺上进行成功应用,随后到2008年期间,在石化领域应用了10多套国产在线分析仪器,其中,广州石化汽油调和工艺应用的经济效益达1260万RMB/a,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为此感到欣慰! /p p   2006年我到北京化工大学开始了教书生涯,在一个全新的,更加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下,继续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石化了,我可以随心所欲的,不受限制地研究制药、纤维、食品、水果、医学等领域中的课题,只要我喜欢,真的很开心。在这里,我的研究方向定位于过程分析(PAT),并且是从原料到产品具体工艺过程,到物流,到消费的全过程,当然,信息也不限于近红外了。主持开发用于各种用途的专用、便携、手持和在线的多种分析仪器。每每获得技术上突破,都充满着成功喜悦。其中,去年开始到现在,我们为我国桑蚕产业写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值得和大家分享。桑蚕杂交制种第一道工序是分拣雌雄,每公斤蚕蛹约500枚左右,在分选季节,用户每天需要分选约8吨,被分选蚕蛹个数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传统人工根据蚕蛹器官特征分选,需要上千人作业。遗憾的是原先的工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退出工作岗位,而今天从事这项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个行业面临着难以为继的严重挑战。2015年我们接受了企业的委托,采用近红外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地实现了活体雌雄蚕蛹的无损高速分选(~12枚/s),错判率为1~2‰,单条生产线可以分选2吨/d,彻底攻克了制约我国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想一想,我国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辉煌,还有今天正在发展的一带一路战略,无不与桑蚕承载的文化有关,其文化至今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近红外也能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大家现在所从事的近红外是多么的有意义! /p p   我们近红外是一个大家庭,成员来自众多学科和应用领域,随着我国近红外的快速发展,我国近红外人强烈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在陆院士倡议和组织下,在2006年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期间大家推举我负责组织成立我国近红外光谱学会,我原本不胜言谈,也不喜欢上台面,深知这恰如赶着鸭子上架。还有,大家也知道现实社会中成立一个学会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不辜负陆先生和大家的重托,和刘慧颖老师,褚小立博士等京津地区的多位老师,还有姚建垣先生等,知难而上,一起开始了艰难的筹备工作。不辜负筹备组多年持续的辛勤工作,2009年终于成立了一个专业委员会。学会自开始就注重品牌学会的建设,在全体近红外人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在业界的影响越来越显著。2012年申请举办了近红外发展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以后就有了3个近红外仪器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十二五科学仪器重大科研专项的支持。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支持下,2014年成立了近红外光谱分会,规模在逐年增加,如今这个学会已成为我国近红外人的温馨之家,在每两年召开的全国学术会议上,愿与会代表人人能有颇丰的收获,能倍感受到尊重,能由衷的感到温暖和舒服。每每想到这些,就很开心。尤其,看到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快速成长,取得那么多骄人的成就,我国近红外后继有人,真是倍感鼓舞! /p p   哎呀,一不小心篇幅这么多,不希望耽搁大家更多时间,就此停笔。讲起近红外的故事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今生有幸从事了近红外,我真的很幸福!我与近红外的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近红外我爱你!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  /p p br/ /p
  • 罗海峰:近红外应用与推广,我一直在路上......
    2004年,我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了FOSS公司,由于自己以前的专业是生物相关专业,所以当时的我对近红外绝对是个十足的菜鸟,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学起,于是,我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阅读了有关光谱学和近红外的相关书籍和文献,同时熟悉了公司产品的特点和软件使用方法,当时自己感觉,原来近红外就这么回事,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呀?现在想起来, 当时的自己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真正体会到近红外的内涵和真谛。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自信满满的心情,踏上人生第一次的近红外服务的路程, 当时公司安排我去山东去做近红外分析仪的安装工作,记得那是一个油脂企业客户,在安装现场,我尽力把自己现学的对近红外的理解灌输给客户,整个培训花了我3天时间,从近红外的原理和机器的特点,定标软件的应用,我讲得力求面面俱到。 培训结束后,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感觉自己工作非常完美,客户肯定十分满意。 但最后的一个细节让我终生难忘, 培训结束时,客户问我有关实验室的手工测定误差和近红外设备的关系时,我完全没有思路,当时真是尴尬不已。现在想起来,其实对于近红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来说,不能单了解近红外本身,还可能更需要了解围绕近红外技术的方方面面,比如不同行业对近红外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行业样品化学分析方法的区别, 这些参比方法本身的误差水平直接决定着后期客户使用近红外的实际效果。要让客户真正使用好近红外设备,作为近红外的应用人员,有理由和客户一起,从不同的方面对近红外技术进行探讨,只有大家通力协作,才能让近红外设备发挥它的功效。  所以,在随后的工作中,我一直秉承一个理念,近红外不单是仪器本身,作为仪器生产厂商,我们不仅需要提供给客户稳定可靠的仪器,还需要提供可以供用户使用的数据库模型,同时,我们还有一种责任和义务,告诉客户实验室自己的手工分析在近红外分析中如何重要,并且帮助他们在实验室手工分析方面加以提高,作为厂商,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让不同化验室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交流不止是近红外设备本身,更重要的是不同实验室之间在手工分析上的相互切磋与提高。  10多年来,在近红外的服务过程中,我一直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服务和支持了饲料,油脂,乳制品以及白酒等行业的上百家客户, 在与他们长期的接触中,我从这些企业近红外使用者身上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了解了客户对于近红外应用的实际需求, 比如集团企业在使用近红外过程中,如何作到运营简单,管理高效,是我的客户提供了把近红外网络化管理的思路,于是, FOSS推出了RINA和Mosaic的网络化管理软件,事实证明,这种网络化管理思路目前在近红外的使用和推广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让集团企业的近红外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许多客户的认可。  近几年来,我多次参加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结识了许多近红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行,从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汲取了许多新鲜的思路。 比如新的建模算法, 新的应用附件,新的数据处理模式等等。 自己觉得,随着这些新思路,新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 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我愿意和各位近红外人士一起, 为大家共同的近红外事业增砖添瓦。  目前,在FOSS,借助于在近红外应用上的一点点经验,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寻找近红外应用推广的新领域, 由于近红外是一种应用技术,需要现成的数据库支持, 客户才有投资近红外的动力,这就使得新领域近红外的应用推广变得相当艰辛。于是,自己脑海里闪出一个新念头,拿出当年攻读博士学位的劲头,再花几年时间,在近红外新领域应用上做大量的样本积累工作,力求以后在新的领域把近红外技术推广到目前成熟领域的高度。 在近红外新领域应用上,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近红外虽不是我的专业,但已经成为我的职业,我必将全部精力致力于在实际应用中推广近红外技术,为近红外技术的广阔前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FOSS公司 罗海峰  2016.09.21
  • 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厂商将悉数齐聚 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日程出炉
    为全力展示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增进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近红外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承办的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拟定于2024年9月23~25日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举办。会议同期,还将举办“纪念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论坛、“中国近红外光谱三十年贡献人物”奖颁发仪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展”等相关的活动。自2006年第一届会议成功召开以来,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回眸过去近20年的历程,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见证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历史,其陪伴并带动了一大批近红外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二十年回眸 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9月相聚北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届会议不仅有专家学者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更有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仪器公司现场分享并展示最新的仪器、技术及方法,为科研以及实际应用的拓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自通知发布以来,已经吸引了国内外几乎所有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参与:会议第三轮通知: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第三轮通知 (附会议日程)会议注册网站::https://www.instrument.com.cn/cs/Nir2024/index 会议日程:日期 时间日程地点2024年9月24-25日 全天 主会场: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一层 唐朝厅2024年9月20-22日全天分场活动1:《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术语标准》研讨会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区兰苑路五号2024年9月23日14:30-17:00分场活动2:《T/CIS 17006-2022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标准专题宣讲会三层 清朝厅2024年9月23日20:00-21:00同期活动1: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委员会议一层 宋朝AB厅2024年9月24-25日8:00-17:00同期活动2:近红外光谱仪器展一层 序 厅2024年9月24日19:20-19:50同期活动3:“河南精谱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新产品发布会一层 唐朝厅2024年9月25日13:30-18:00纪念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一层 唐朝厅附件: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日程( 拟定 ).pdf展位图一览
  • 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1月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召开,由于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是在陆婉珍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议下成立的,自成立以来近红外光谱分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并配合总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力日益提升,对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与产学研对接起到了积极作用。近红外光谱分会以高水准治学态度,严谨工作作风,执着与奉献的精神,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致辞致辞中张莉副秘书长表示,期望新一届当选的理事继续发扬中国近红外人的精神,传承上一届理事会的优良作风,在全体理事的努力下,积极开展政策调研、宣传培训、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把近红外光谱分会的各项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进行了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从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的成立,到刚刚结束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褚小立在工作报告中详细回顾了近红外光谱分会这一路走来的历程。2014年9月,近红外光谱分会正式成立(仪器信息网为挂靠单位),在第一届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近红外光谱分会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标准制订与出版物、人才推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近红外光谱分会成功承办了第20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的,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在线上召开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产业发展一直是近红外光谱分会的重要工作,基于此,近红外光谱分会牵头制订了近红外光谱建模标准等相关标准,出版了《现代过程分析技术丛书》、《近红外通讯》、《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等多个类别的刊物,与仪器信息网等合作开设了多场(个)近红外光谱新技术、新应用进展网络会议/专题,举办了近红外光谱优秀论文评选及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等多个相关活动,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应用推广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开设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等,为近红外光谱的相关人才推举建立了便利通道。当前,我国近红外团队学术交流氛围浓厚,屡获奖项,多个团队还参与了国家项目。同时,近红外光谱相关标准方法层出不穷,仪器市场也风生水起。褚小立表示,近红外光谱欣欣向荣的局面来之不易,希望大家要更加团结,倍加努力!未来近红外光谱分会将在技术宣传、标准制定、人才推举等相关方面开展更多、更加深入的工作。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金国藩、陈星旦、俞汝勤、张子仪、方家熊、 王海舟、李德发、刘文清、李培武、骆清铭、 闫成德、燕泽程、严衍禄、罗国安、韩东海、胡昌勤、 刘慧颖、乔延江、徐可欣、刘建国、张卓勇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之后,会议现场投票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提名了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并表决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共计96位)。袁洪福为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王家俊、杜一平、杨辉华、邵学广、闵顺耕、吴海龙、褚小立、臧恒昌为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褚小立为第二届理事会的秘书长;唐海霞、郭隆海、杨增玲为副秘书长;叶建为秘书处人员;仪器信息网为挂靠单位。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袁洪福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在致辞中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其介绍说,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团队规模持续增长,这是全体理事和全体近红外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大家不忘分会成立之初心,将近红外光谱分会办成近红外的温暖之家!会议最后,大家还就近红外光谱分会的党小组、会费标准、工作条例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并表决通过。各位与会理事也结合各自的工作,对近红外光谱相关的标准、技术推广、团队合作等给出了建议,期待在近红外光谱分会的带领下,中国近红外光谱产业可以更好、更快速的发展壮大。
  • 2020年新春将至 近红外光谱分会拜访院士专家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20年1月1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副理事长杨辉华、理事兼副秘书长郭隆海,以及挂靠单位仪器信息网(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小师、仪器信息网编辑一行特别看望了长期以来一直支持近红外光谱工作的院士和专家们,送上最真挚的新春祝福。 /p p   向院士、专家请教学习是近红外人严谨治学的美德,而春节之前拜访院士、专家也是近红外分会一贯的优良传统了。此次拜访的院士、专家有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全国畜牧学专家张子仪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等。 /p p   一份尊敬,一句祝福,一声感谢!每次拜访院士、专家,都如沐春风,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对科学仪器的工作激情却丝毫未受影响,他们心系科学仪器的行业发展,时刻关注近红外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并为近红外的产业化发展指点迷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f50009bb-0fdb-4f31-b412-1bf60ac0bfcd.jpg" title=" IMG_33071.jpg" alt=" IMG_3307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左二)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1cceff27-55a5-4ecd-b70e-8b6a7d38f84f.jpg" title=" IMG_3284 (1).jpg" alt=" IMG_3284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全国畜牧学专家张子仪 /strong strong 院士(左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c79842c6-429c-4c9d-9c46-ac6b522e7458.jpg" title=" IMG_3285 (1).jpg" alt=" IMG_3285 (1).jp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右二)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a1a58d17-4e87-43c3-8ccc-db545782be02.jpg" title=" IMG_3287 (1).jpg" alt=" IMG_3287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左二) /strong /p p   拜访过程中,各位专家对科学仪器,特别是近红外光谱的感情溢于言表。每每提到科学仪器的发展,便如数家珍。金国藩院士从美国的光学100年,谈到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张子仪院士从国内外近红外的软件对比,谈到我国饲料行业对近红外软件的需求;严衍禄教授指出,农业领域或许是近红外光谱技术最广阔的应用天地,值得大家深耕;汪正范研究员对近红外分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日后近红外分会的发展寄予很大的期望...... /p p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拜访过程中金国藩院士还现场为仪器信息网二十周年书写了寄语:光学有光明的未来! /p p   问计于专家的同时,褚小立也向各位院士、专家介绍了2019年近红外光谱分会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并汇报了2020年及未来几年的工作计划,这其中包括2020年全国近红外光谱大会以及在中国举办的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的筹备工作情况。听取汇报之后,各位院士、专家肯定成绩的同事,也给出了热情的工作指导。 /p p   此次拜访,近红外分会也给各位老师精心准备了用近红外光谱仪分选的水果,以近红外人特有的方式给各位院士、专家送上新春的祝福! 同时,这也体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帮助,希望未来近红外技术可以更好的走入寻常百姓家! /p p   在2020新春来临之际,祝福各位院士、专家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p p strong   备注: /strong /p p   2014年9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正式宣告成立。袁洪福为分会理事长;闵顺耕、杨辉华等15位专家为副理事长;褚小立为秘书长;唐海霞、郭隆海为副秘书长;常务理事65名、理事85名;仪器信息网(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分会挂靠单位。 /p
  • 2020红外/近红外光谱新品盘点:以应用驱动产品创新
    国外某研究机构的最新市场研究显示, 2020年全球红外光谱市场预计10亿美元,2025年将达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作为一类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药、生物研究以及食品和饮料的终端用户中应用非常广泛。而同时,这些相关行业严格的法规,以及对质量水平越来越高的追求都推动了红外光谱市场的增长。  虽然2020年COVID-19的爆发和蔓延影响了很多行业发展,也使很多工厂停工或者关闭,但同时也导致了药品和其他医疗设备产量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红外光谱在医疗保健和制药终端行业的需求,进而导致市场对红外光谱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  基于市场的需求,各大仪器厂家也在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20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红外/近红外光谱类仪器共计11台,其中红外光谱仪9台,近红外光谱仪2台。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小型化、云数据管理、专用化及在线仪器等,以上新品特别注重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应用的角度着手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以下将根据2020年度申报新品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  近年来,小型化一直是仪器设计和制造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仪器小型化不仅能满足空间有限的分析测试现场使用需求,而且便于集成拓展,非常适合手持式/便携式仪器开发。  在本年度申报的仪器新品中,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推出了FTIR光谱仪引擎 C15511-01。基于精心重构光学干涉仪的设计思路,并采用独特的MOEMS技术,滨松光子成功开发出了一款高性能的微型化FTIR引擎。迈克尔逊光谱干涉仪和控制电路内置其中,仅手掌大小,却实现了在1.1-2.5μm区域超高的灵敏度,具有远超同类产品的高信噪比表现(10000:1),以及高光谱重现性。据悉,该产品可内置于便携式FTIR仪器中,实现整机小型化的同时,也可保证高性能的实现。  此外,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也推出了两款便携式的仪器新品:便携式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Mobile10-G、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Mobile10。其中,前者集成小体积长光程的9.8米气体池及内置抽气泵、电池,现场开机即可工作;后者不仅集成平板及电池,现场开机即可工作,而且具有与台式红外光谱仪一样的性能。  对于科学仪器而言,软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随着应用需求的提升,用户不仅关注仪器硬件的改进,对软件及数据的云端管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软件在云平台和云服务方面的创新,是现代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Spectrum 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不仅提供全集成的热重-红外(TG-IR)联用(EGA4000)解决方案的FT-IR平台,涵盖近、中、远红外三个波长范围,软件自动切换光源、分束器、检测器等部件。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仪器首次将云办公软件“NetPlus”引入红外光谱检测领域,数据实现云端连接。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允许从任何设备查看、上传/下载和管理云端数据,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整合的工作流和团队成员间跨实验室/设备实时协作。  对于中药材的分析而言,数据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原同方威视拉曼)推出的IT2000中药分析仪,针对中药材质量控制,通过丰富的数据库和识别算法,一键分析实现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品种识别、产地溯源和品质分析,光谱采集、分析、测试报告等同步自动完成。  应用拓展一直是近红外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找准应用环境对近红外仪器而言至关重要。很多业内人士指出,专用化和在线仪器的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在应用市场。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推出了DS2500 L近红外光谱液体分析仪,在上一代产品的基础上,该仪器由分体式改为了一体机的形式,使得仪器本身防护等级达到了IP65。另外,其智能附件设计,为分析液体样品设计了不同光程的附件,每个附件上都带有芯片,附件插入仪器后可以被读取;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了为工业在线用户设计的8通道在线检测近红外光谱仪--傅里叶变换在线近红外光谱仪MASTER10-Pro,其采用完全国内自主的傅里叶变换技术,自主国产的干涉仪,立体角镜,永久准直,抗震性强。  除了红外透射、红外反射、衰减全反射(ATR)、漫反射等大家熟悉的测量方式,在本次申报的新品中,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还推出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发射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光致发光光谱仪。红外发射光谱虽然应用范围不如红外吸收光谱广,但在一些特定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发射光谱仪 FOLI 10-RE是独立式、专用型红外发射光谱仪,其光路设计紧凑,可以明显降低辐射损失,提高辐射通量;作为一种有效的无损光谱检测手段,光致发光光谱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的带隙检测、杂质缺陷分析等。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光致发光光谱仪 FTPL-10具有弱信号探测能力强、测量速度快和用户操作使用简单等优势。在仪器性能方面,该仪器的光谱分辨率达到0.8nm以上,测量速度达到每秒1张谱图,信噪比超过500:1。  此外,荧飒光学还推出了旋转透射红外液体分析仪+FOLI10-RT,该仪器最多可同时配置4个不同光程的光学窗,非常适合液体的定量测量;天津恒创立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MATRIX-50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该产品采用专利的高能量红外光源,内置独特设计的反射镜,光源能量利用率远高于传统设计,可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ATR及显微红外应用提供足够的能量。
  • 温晓燕: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近红外是一片神秘的天地,令人神往,充满诱惑。一次偶然的机会,BRUKER公司提供我们实验室一台近红外展示机, 我负责对该仪器的管理。  我们分析测试中心的方向之一是火炸药的理化性能研究,经常用到核磁共振、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原子吸收等经典仪器,对于近红外光谱仪没有人接触过。为了使近红外和实际科研工作能够尽快结合起来,作为仪器负责人的我感到了沉重压力。工作之余,经常查阅与近红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案例,我的内心被近红外技术便捷、快速的优势所震撼,在火炸药领域近红外技术大有用武之地。然而,真正走上近红外的道路却非常漫长。当时,我的工作既有火炸药产品的常规测试,也有重点项目的科研任务。产品测试基本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每个样品多个组分的测试时间往往长达十几个小时。因而产生了一个强烈而美好的愿望:近红外技术能应用到火炸药的检测,解放劳动力。于是,工作间隙利用近红外仪扫描了好多原材料的图谱,并简单配制一些样品做可行性试验。许多产品经过试验证实近红外分析是可行性,逐渐产生了自信力,于是开始摸索实际生产的样品。  通常,实际制造产品的组分含量范围很窄,不适合近红外建模。基于实际工艺,我在实验室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样品,尽量保证其物理化学特性与生产样相品一致,经过反复优化建立了模型。经过三年努力得出了一个结论:采用近红外技术分析火炸药产品是可行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模型怎么优化,与经典方法比较,精度误差大,不能实际应用,激动之余,前景依然迷茫。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我一直丰富样品,补充数据,进一步优化模型。终于,在2011年,针对XX产品建立的近红外方法,经过大量试验验证,完全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并且形成了第一个近红外企业标准。经过六年漫长的坚持,终于取得一点可喜的进步。这点进步,对近红外技术在火炸药产品分析中的应用却是一个重要突破,为以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火炸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后经过不断尝试,努力,坚持,完善,与多个企业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火炸药产品的近红外分析技术,为行业多种重点产品的快速分析提供了典型范例。  众所周知,近红外的优势在于生产制造过程的快速无损分析,由于火炸药行业的特殊性,其产品制造过程大多采用间歇工艺,同时生产过程工艺分析和产品质量控制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过程繁琐,时间冗长。2009年,我们正式立项进行XX材料的近红外快速分析方法研究。2010年,与某公司合作开发成套快速分析技术,应用于其工业装置的实际生产。通过这次合作,对工业生产过程分析的需求有了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在此基础上,通过众多项目成果的积累,为系列典型材料生产中关键工序的质量分析建立了快速分析方法。  在近红外的道路上感谢领导同事的支持和帮助。第一个是原部门主任,现火炸药一级计量站总工张皋,他高瞻远瞩,极力推动近红外在火炸药中的发展。第二个是苏鹏飞,张主任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近红外分析,在他的努力和支持下,实现了近红外技术在火炸药产品分析的重要应用。第三个是我所科技带头人胡岚,在项目设计中为近红外开辟了广阔天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  和大多数近红外人一样,我把陆婉珍院士和彦衍录教授的书作为葵花宝典,不知道翻过多少遍。只要有机会就参加每届近红外会议,学习近红外行业各位大咖的研究成果,从他们的科研工作中汲取营养。非常幸运遇到近红外分会的各位老师,他们学术成就高,为人谦和,热心帮助每一个同路人。特别感谢闵顺根、袁洪福、刘慧颖和褚小立老师曾亲自给予的帮助和指导,让我信心满满。在通讯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幸加入到近红外微信群里,成为一员,近红外群科技特色的资料给我充电,活力劲爆的创新使人开拓视野,让我更快速及时的掌握近红外发展新动向。作为近红外道路上的一员,我非常荣幸和骄傲。
  • 武彦文:难以割舍的近红外
    回顾这十年来我与近红外,用“若即若离却难以割舍”来形容仿佛最为贴切。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武彦文  博士后期间我主攻的是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读文献和学术交流时,我不时接触到近红外光谱,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思路。恰巧当时召开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于是就抱着开眼界的心态去了,于是就被“震住”了。那届会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于初入分子光谱领域的新兵,我没有想到陆婉珍院士等近红外人已然做出了那么大的成绩。于是乎,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我有意识地把近红外相关内容添加到自己的研究当中,有时是将中红外和近红外两个波段的谱图综合起来分析解读,有时是把化学计量学方法运用在中红外的谱图分析中。随后我发表了运用中红外和近红外两种方法快速分析精油成分的文章(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31708507006772)。  尽管如此,近红外在那段工作中扮演的仍然是配角,因为我的大多数研究是定性分析,即使有定量要求我也一般考虑用中红外。此外,博士后期间的研究与实际生产结合较少,使得近红外始终没有成为我的研究主体。然而,那次参会的深刻印象,使我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近红外技术点滴发展和进步,尽管始终都是默默关注。  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后,我的研究重心有所调整,精力主要集中在分析检测与标准方法开发上。由于近红外不是标准方法,相关的检测规范尚没有建立,还不能应用在我们这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感觉自己好像与近红外渐行渐远。然而,随着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与自然科学基金等几个项目的连续资助,近红外再一次进入我的研究视野。在我所关注的食用油分析领域,近红外的优势已经充分展现。首先是成熟的碘值定量检测方法,由近红外仪器与定量模型集成的专用仪器,已经成为各个大型油脂企业的日常必需 其次是油脂原料中多种指标的快速定量,已经让近红外光谱在油料收购环节中大展身手 此外,近红外在线监测饼粕的蛋白含量,使得其威力在生产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对于油脂分析的其他应用领域,如脂肪酸组成、酸值测定以及油脂的鉴定与掺伪,近红外也在跃跃欲试。  近年来,在北科院(上级单位)与理化中心领导的不断支持下,我与团队应用近红外研发出一系列的油脂分析方法,包括芝麻油、花生油和大豆原油等油脂的真伪鉴别和掺伪分析,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等等。然而,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当我们发现近红外不适用于某些分析需求时,就把目光转到其他分子光谱上。但研究思路依然延续近红外,例如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与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甚至紫外-可见光谱结合的方法,研究油脂的氧化特性,考察油脂的提取、精炼过程,等等。目的是应用更为经济的分析技术研发出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  在应用上述几种分子光谱技术开发食用油分析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和经验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了与大家分享的念头。今年,我们团队将在课题研究之余,撰写一本专著——《分子光谱与油料油脂》。在这里,我恳请在这方面有好的实际应用案例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与我们联系,通过丰富的实例推动分子光谱在油料油脂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我特别想感谢几位良师诤友,是近红外将我和他(她)们联系在一起,燕泽程、刘慧颖、韩东海、袁洪福、褚小立̷̷。也许,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而言,在亲历一场革命性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见证和参与,更多的收获是来自前行者的支持与鼓励。    2016.5.10
  • 迅杰光远参与起草《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曾几何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与中国企业来说,在分析化学领域被称为“分析巨人”的近红外检测还是一项很陌生的技术。但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奠基人Karl Norris就已经在美国农业部的支持下,开始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于谷物、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成分快速定量检测。近红外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刚开始进入我国,但是在一些国内科研机构和仪器厂家的不懈努力下,近红外仪器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各行各业都开始逐渐出现国产近红外仪器的身影。近红外技术的国外垄断已经被打破,随着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发布了众多利好消息,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正在迎接这千载难逢的新机遇。迅杰光远作为国产近红外厂商中的一员,自创立之初就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成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MEMS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取得了对整个行业来说都领先的成绩,并作为起草单位参与了此次《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发布,以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国内近红外技术进步,彰显民族企业担当。近红外领域又一进展!《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2023年3月25-26日,由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近红外光谱技术服务平台主办,近红外光谱苏沪工作站、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协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提供技术支持的“第三届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交流会”在江苏省镇江市胜利召开。本届交流会吸引了160余人参会,近红外人欢聚一堂,共商行业发展动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褚小立在致辞中表示,微型/便携式光谱仪和工业在线分析仪是近红外光谱腾飞的两个翅膀,特别是小微型的光谱仪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小微型光谱仪的用户可能不是专业的分析工作者,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基于此,小微型光谱仪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研制面临极强的挑战性。与此同时,褚小立秘书长表示我国多项利好政策的出台也给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带来了重大机遇,表达了对“近红外光谱人”的殷切期盼。各大企业也纷纷在这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中畅所欲言,不但在分享的过程中介绍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还从多个角度对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发思路、技术指标、数据标准化、网络化等进行了探讨,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关注。此次大会同时对2月8日公布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进行了正式的发布与解读。本标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制定(简称CIS),多家近红外单位参与起草,对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陈斌教授特别介绍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通则》团体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情况,并同大家一起探讨了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思路。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了团体标准,就可以规范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性能测定方法,确保仪器性能的可靠性,使检测机构、仪器用户及生产厂家在检校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性能时有标准方法可依据 ,这对于我国近红外行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 头脑风暴:近红外产业化新模式探索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9月16日-9月17日,第十四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简称ACCSI2020)在天津东丽湖恒大酒店召开,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用”等方面的近1000位高端人士参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64ce4065-3ef9-4cd4-aee8-c9ee6474e24d.jpg" title=" 现场 (1).jpg" alt=" 现场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科学仪器的重要成员之一,近红外光谱仪器在科学研究和各行业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外相关研究机构调研显示,2019年全球近红外光谱市场3.95亿美元,预计2023年该市场将达4.85亿美元。而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高增长地区,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推进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产业化,ACCSI2020主办方仪器信息网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南开大学特别合办“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与应用推广”专题论坛。本论坛邀请了20余位近红外光谱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仪器公司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人员共议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化现状,诊断当前仪器研制及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并为下一步产业化发展寻求新方向和有效模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e20a09db-7acf-4755-b5a6-5ff9ba897509.jpg" title=" 邵学广-1.jpg" alt=" 邵学广-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主持会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主持,会议伊始,邵学广教授就发出倡议,鼓励大家头脑风暴,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出存在的问题,也要提出对解决方案的建议。邵学广教授说,大家可以提出一些“异想天开”,或者“天方夜谭”式的想法和建议,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可以碰撞出一些“火花”,为新型仪器的研发、新应用领域的开拓提供新的思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47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f166352e-6e77-4688-a0fa-c50717c970e7.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50" height=" 47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仪器标准、仪器校准规程、仪器计量认证等标准/规程是本次专题论坛中大家聚焦的一个重要话题。与会专家表示,用好近红外光谱仪器,必须要清楚了解仪器使用过程中的状态,而期间核查可以让仪器性能指标有客观的标准,因此制定近红外光谱仪器相关的计量检定规程势在必行;另外,资质认定对实验室及特定行业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悉目前已经有烟草行业相关单位正在进行CNAS认证,这对近红外行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9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bcface30-1dfb-45ac-acb4-0bc0bd901f77.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929102851.png" alt=" 微信图片_20200929102851.png" width=" 600" height=" 49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对于科学仪器而言,软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鉴于模型建立、模型传递、模型修正等因素,近红外光谱仪器对软件的依赖更加明显。与会专家建议化学计量学专家、仪器研制厂商等可以联合开发软件平台,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更完善的呈现软件的需求,并通过服务器的模式给大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近红外建模及后续维护的工作较多,“运维”在近红外仪器的售后方面尤其重要,鉴于此,很多与会代表纷纷建议推行服务收费的模式,用服务推进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推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7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12366653-c6f1-4153-92b8-d6ebc33cc11e.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600" height=" 47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应用拓展一直是近红外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找准应用环境对近红外仪器而言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草、饲料等行业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果,但是更多领域的应用拓展还需多方共同努力。不少与会代表反馈,对近红外光谱技术而言,应该根据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使用场景,研发专用的仪器;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助力应用拓展,相关应用标准的建设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与色谱等分析技术相比,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相关标准还有很大的欠缺,很多与会者表示,从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开始着手或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24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bf4c8c15-dfe4-4dd4-825e-1e4716f96f0e.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300" height=" 24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普及是大家反馈的一个共同话题。讨论过程中,各位代表纷纷表示,目前近红外的碎片化应用比较多,需要在应用方面加大宣传。更有行业应用代表介绍了自己的切身体验:传统分析化学是基于分离纯化,而近红外进行的是基于复杂基质情况下的分析,如何让在传统化学分析理念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工作者接受近红外的理念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反馈问题给出方案的同时,各位与会代表也对近红外仪器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近红外成像、短波近红外、在线近红外等新仪器、新技技术的发展值得期待!大家纷纷建议,应该成立近红外产业联盟,推进制约近红外产业发展因素的解决,共促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从不了解,到选择尝试,再到大规模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正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前行。据邵学广教授介绍,化学计量学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写入南开大学的仪器分析教程,这必然是一个新的开始。相信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再加上近红外人不懈的努力,近红外光谱技术将颠覆传统化学分析思维,并发扬光大! /p p br/ /p
  • 龚伟,一个热心于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的女科学家
    在2016年3月25日召开的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鉴于龚伟教授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国际沟通和交流所发挥的巨大贡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特授予龚伟教授国际交流贡献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领导为龚伟教授(中)颁奖  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龚伟教授,请她介绍了自己与国内近红外研究领域如何结缘、对国内近红外研究的建议,以及对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仪器信息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国内近红外光谱研究人员和工作的?  龚伟:接触国内近红外光谱研究,是源于2007年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同学聚会时不免谈到各自所从事的工作,巧合的是,有一个当时在江西省赣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事分析化学工作的同学廖燕燕,她听说我在做近红外光谱,就问我近红外光谱能不能用在纺织品检验?而我回答道,从原理上说应该可以,但是具体行不行要看到样品。  说干就干,聚会之后,廖艳艳就把尼龙、混纺、麻、丝绸、纯棉等多种类型的一共224个不同类型的布料寄给我。为了这个项目,我自费买了一台近红外仪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建立了模型。为了项目进一步明朗化,我在2008年回国帮老同学选仪器,并且第一次参加了全国近红外大会。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国内的近红外光谱研究存在哪些问题?您的建议或忠告是?  龚伟:在2008年我第一次参加的全国近红外大会上,了解了国内研究人员所做的一些工作。因为我是做近红外应用的,对这方面感觉比较深。我觉得中国的近红外方向有些走偏了,纯理论研究较多。而近红外的理论跟中红外没有区别,只不过是波数或波段的不同,除了这个都一样,中红外有的在近红外光谱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点。所以,在听到相关报告时,我马上站起来表示反对。好朋友就是“吵”出来的,当时“吵”过的几个人都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2012年,我再次回国参加了在桂林召开的全国近红外大会,期间仍然不断地宣传自己的想法,欣慰的是一些比较敏感的研究人员对此有了些感受。中国近红外人员参加2012年PAT(过程分析)国际会议,这也是我建议的。因为PAT是近红外光谱的最强应用,国外已经轰轰烈烈的“搞”了很多年,国内却很少,我们一定要尽力赶上。  而这次来参会,我明显感觉到大家对近红外的应用更加感兴趣了。不过,从褚小立寄给我的很多中国光谱杂志中发现,国内近红外主要还是用在农业、中药领域,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还很少。未来,我们应该扩大近红外的应用领域、多做些应用研究,如这次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的大会报告内容——近红外用于脑成像前沿研究。  仪器信息网:您对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龚伟:时间的向前是不可逆转的,用我们科学的语言来描绘,它是个矢量。近红外技术的发展也是随时代向前走的,也是不可逆转的。日夜突飞猛进的计算机的应用,眼前的手机的广泛使用更是让近红外技术走进了一个新天地。  经过多年发展,近红外仪器本身重量已经从几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下降到只有几百公克。最近,国内已有用手机控制的小型近红外仪器, 重量只有十几克,可以做室外的活体测定了。2015 年的匹兹堡会议上,有三家仪器制造公司展出了只有手掌大的近红外仪器。一个是Texas Instrument已正式上市的DLP2010NIR,大小尺寸是:15.9 mm X 5.3mm X 4mm。还有就是B&WTEK公司的I-Spec Nano,手机大小。最后一个就是在中国市场已有销售的JDSU公司的斜面波长渐变型扫描光谱仪。  可见,近红外仪器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那么,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也应该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向着小型化、移动化、单项应用等方向发展。精确度和准确度及波长范围等指标可能达不到实验室仪器的水平,但是在造价上却必须低到一个普通用户可以承受的程度,即价格不要超过五千元人民币,才能普及到农村乡镇一级的使用单位和老百姓家里。仪器类型方面,可以不必都去做光栅扫描、傅里叶变换型的仪器,而其他的如滤光片型的也有适合的应用方向。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  龚伟(Wei Hansen)教授,1977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1989年毕业于休斯敦大学化学系,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就职于辉瑞、联合利华、英国帝国化学工业等国际多家知名大型化工公司,长期担任科研发展部门的负责人。据龚伟教授介绍,直到1990年进入联合利华担任近红外光谱技术项目经理时,她做的第一个项目是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肥皂中的丙三醇和水。之后,龚伟教授一直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油料化工行业及化妆品行业的应用研究。  龚伟教授自2008年开始,先后4次回国参加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参加会议期间,龚伟教授积极与国内近红外光谱专家、学者和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将国外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经验介绍给中国同行,同时也深入了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积极为国内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献计献策。龚伟教授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工业实验室管理经验丰富,在很短时间就得到国内同行的熟知和认可。  龚伟教授在国际上积极宣传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先后向NIR NEWS杂志推荐发表了国内5家近红外光谱研究团队介绍。2015年12月,在她的积极推荐下,国际知名近红外光谱期刊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专门出版了中国专辑(China special issue)。龚伟教授多次邀请国外近红外光谱和现代过程分析技术方面的知名教授到中国讲学,让更多国外同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促进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也让国际充分了解中国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认识到中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起到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作用。
  • 喜讯!中国成功申办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 )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从哥本哈根传回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在丹麦举行的2017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团队力压对手奥地利、加拿大,成功拿下2021年ICNIRS大会主办权。仪器信息网作为近红外分会挂靠单位,在此表示诚挚祝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1e905a3-8cc3-4980-af01-345ae1ec6560.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1510131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十八届ICNIRS大会上的中国近红外团队 br/ /p p   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8届,旨在促进各国在近红外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的拓展与交流。今年的ICNIRS大会上,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等32人组成的申办团队远赴哥本哈根,积极筹备大会的申办工作。 /p p   按照惯例,2021年ICNIRS大会本应在欧洲国家举办,中国近红外团队能打破常规、申办成功,可见其中难度之大。这其中,离不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吴幼华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刘慧颖、臧恒昌、潘涛、褚小立、龚伟、蔡文生、韩东海、王立波等一批近红外光谱工作者的精心筹备,更离不开现场同仁的活跃奔走。现场志愿者的“造势”、其他国家华人代表的投票拉动,是大会得以成功申办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折射出我国近红外全体工作者的关爱和期望,展现了我国近红外人才辈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br/ /p p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表示:“申办ICNIRS成功是我国近红外学科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是我国近红外同仁的一件盛事,已载入史册。我谨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对ICNIRS申办成功表示最热烈祝贺!” /p p   近红外分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在申办仪式现场感言:“我们非常高兴听到中国获得了2021年ICNIRS会议的主办权,感谢internatuonal council for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中国有庞大的近红外光谱从业人员队伍,具有良好的近红外光谱工作成绩,我们一定努力办好这次会议。北京没有最好的面包,但有烤鸭 北京没有小美人鱼,但有长城和故宫 另外,除了有方便的机场,还有发达的高铁网络 北京也有一流的宾馆和会议场所。我们有热情周到的会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我们相信,一定会把会议办好。欢迎大家来北京交流,China needs NIR, NIR needs Chin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1638432-7e8e-4007-8e9b-e939e2d8061e.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15102848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团队 /p p    strong 申办ICNIRS2021国际近红外会议视频: /strong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FFDF5035ECA82B87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 熊罗英:近红外从业之路,被动抉择、莫名欢喜
    p   最近聆听了各位大咖娓娓道来与近红外的结缘之路,我感动各位近红外同仁的激情和情怀,更感叹近红外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我不知如何描述我与近红外的相遇相识相知,踌躇犹豫了许久。现在仔细想来,我的近红外从业之路,虽与各位大咖们相差甚远,却带有一丝柳暗花明的意味。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78c51adf-8012-4c8f-a452-39703a0ffca8.jpg" title=" 熊罗英2.jpg" / /p p   我专业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一般可选择从事的工作与近红外是没有交集的。毕业后最初的职业规划是配方师或者品控经理,从没想过从事与近红外相关的工作。我刚进入公司时是在科研中心,做一些饲料新产品开发试验,分析数据,写写总结报告。日子不紧不慢的过着,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命的价值在于折腾,后来我申请调岗到检测中心,在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近红外,然而我并没在意。我的职业规划是品控经理,我想去从基层做起。于是我便从检测化验开始做起,开始品管、生产、仓管各个岗位轮岗学习与代班。就这样充实的一年过去了,在我满心欢喜的以为下一个品控经理就是我的时候,我的上司给我分配了一个任务,他让我负责近红外定标整体运行情况和进度跟踪,包括近红外项目与饲料厂的对接和湿化学数据审查、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030783ae-a84d-470c-8171-0888b3c45700.jpg" title=" 熊罗英1.jpg" / /p p   这是我与近红外首次正面交锋,让我对它有了具体的印象。接下来的日子,我的生活充满了近红外的影子,我需要每个季度对近红外定标工作做一次总结分析,这让我不得不打起精神认真了解它。当时我们公司有两台近红外,一台FOSS的DS2500和一台Bruker的Matrix-I。对于一个近红外的小白来说,我工作的乐趣之一就是以一个外行人的认识标准来比对两台仪器的优缺点。我记得那段时间是最忙碌的,我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近红外,包括参加仪器厂商的应用培训以及跟应用工程师的沟通交流。刚开始我们不了解近红外这台仪器的特性,也走了不少弯路,我觉得我跟近红外的相识一直处于反复疑惑、纠结、郁闷、豁然开朗动态平衡中。直到后来慢慢熟悉和理解了,虽然小问题不断,但并不影响我们近红外项目的进展和我对它的喜爱。2013年8月,公司正式成立近红外项目小组,我被领导调任为近红外项目负责人。这偏离了我原本的职业规划,我想我应该纠结的。可是当我在升职竞聘中,面对公司的行政总经理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不去做品控经理而选择做近红外时,我很认真地回答说自从接触了近红外以后,我发现我更喜欢做近红外项目。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自己的内心需求,而我今后的职业规划里就只有一个近红外了。 /p p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所有的认知和应用都是全新,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以参考,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积累经验。因为我的经历比较特殊,我不懂近红外光谱学,也不懂化学计量学,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以品控的立场分析,近红外能够为饲料厂做些什么,怎么做,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仪器原理这些大问题交给近红外大咖们解决,我们考虑的是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有效的将近红外利用好。 /p p   现在公司的近红外项目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包括定标、应用和网络化管理。公司的近红外快速检测系统已经建立起来,截至目前管理的仪器有FOSS DS 2500 1台,Bruker Matrix-I 2台、Bruker TANGO 8台,需要给9家饲料分公司和2家鱼粉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工作。目前分公司的近红外应用情况不错,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p p   饲料行业的近红外应用以它独有的行业特点,已经走上了集团化管理的道路,未来饲料行业的近红外在线应用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它同时对近红外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仪器设备改进上还是近红外应用技术上。作为一名近红外从业人员,我心欣然向往之,并为之而努力。继续走在近红外应用的道路上,诚如肖雪博士所说,我已陷入到一个怪圈。对于刚接触到的新样品或了解的新检测项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用近红外检测,如果能,就先收集光谱和数据吧。这大概就是近红外令人如痴如醉的魅力吧,作为近红外从业者的我一头扎进去了,终生痴迷不悔。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5月5日有感而发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nbsp 熊罗英 /p p    /p p br/ /p
  • 北京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将于明年10月线上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迅 /strong 根据11月6日召开的国际近红外委员会讨论的结果,北京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第20届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2021)将于2021年10月“线上”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21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2d2ce54-d718-4ef6-9187-1d1dace9b28c.jpg" title=" 5183b303-9b41-4f8c-8835-bf093cf8e713.jpg" alt=" 5183b303-9b41-4f8c-8835-bf093cf8e713.jpg" width=" 250" height=" 21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CNIRS 2021的徽标:近红外之“中国龙” /p p   按照既定的日程,ICNIRS2021将于2021年10月17-21日在北京召开,虽然由于疫情的影响,ICNIRS2021不得不采用 “线上网络”的方式召开,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全球近红外人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热爱和情怀。即便不能面对面,每个参与者依然可以从云端深切感触到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的变化、光谱理论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的进展、仪器和测量附件性能的提高,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带来的崭新变化:数字地球、精准医疗、智慧农业和智能工厂等。 /p p   作为迄今史上第一次线上召开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2021的筹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中,特别是刚刚举办的全国第八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也给ICNIRS2021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p p   由于时差的原因,大会每天只有3.5小时的有效时间进行口头报告,预计4天可以安排40多个口头报告,其中我国口头报告预计6-8个,更多内容将都采用网上Poster的方式展示(提前录制3分钟左右的ppt)。 /p p   会议论文采用全英文,可以是多年工作的集中论述,也可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长度在4—6页A4纸。会议论文集拟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论文集不收取任何费用(近红外光谱国际会议中国正式代表的注册费暂定500元人民币,学生300元人民币)。 /p p   ICNIRS2021将是展示我国近红外光谱研究和应用实力的一次大好机会,期待各位老师提前准备,积极参与,大家携手共同呈现一场国际近红外云端盛会! /p p br/ /p
  • 我国工业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p   过程分析技术(PAT)是通过对原材料和处于加工中材料的关键质量品质和性能特征进行及时测量,来设计、分析和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一项技术。PAT有助于实时掌握各种物料的状态、含量、性质,深刻理解工业过程各个工序的工作实况和本质,更有利于生产过程的实际控制。因此,PAT对于减少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自动化程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线监测是PAT的重要内容,近红外光谱(NIR)是目前工业PAT中最重要的在线监测技术之一。 /p p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快速,而且能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在线监测技术。同时近红外光谱仪器种类多、测量附件全、性价比高等优点也是选择NIR技术实现在线监测的重要理由,因此近几十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PAT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及,代表性的应用领域包括制药、石油化工、基础有机化工、食品生产和加工、酿酒等。 /p p   整体上看,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仪器研发、算法研究、应用开发等,较欧美及日本等西方国家相比并不落后。虽然某些方面还差强人意,但也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也成功地拓展了一些我国特有的应用领域。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在线NIR领域我们却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我国在线NIR技术的应用远未到达其应有的程度和水平,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与中国目前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地位非常不相称。本文将着眼于工业领域,探讨在线NIR技术发展的重点或难点,分析制约我国在线NIR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期为中国在线NIR的快速发展奉献微薄之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9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d48837a-0182-4b6c-81c6-d3a216daed30.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823095234.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823095234.jpg" width=" 200" height=" 29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东理工大学 杜一平教授& nbsp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1、重视开发工业在线专用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其配套设备 /span /strong /p p   在线NIR技术的硬件主要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器和配套的测样装置。虽然工业过程的光谱测量一般具有抗震、耐温、防腐、防爆等要求,但经适当的设计和安装,常用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包括傅里叶变换、光栅扫描、声光可调滤光器型,以及多种分光原理的小型光纤近红外光谱仪器都可以用于工业在线监测中。大型高性能光谱仪在在线NIR中的应用是比较成熟的,在石油化工、制药、烟草等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应用。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小型光纤光谱仪器的发展为在线NIR展现出美好的前景。除了仪器小巧、价格低廉这些必然的优点以外,光纤光谱仪还具有安装容易、灵活,使用方便等优势。虽然在性能上不如大型光谱仪,但对于某些对分辨率和准确度要求并不是很高的应用对象,小型光纤光谱仪更具有吸引力。整体上看,各类近红外光谱仪器为在线NIR提供了非常广阔而灵活的选择空间,NIR仪器并不是在线NIR技术推广的难点。但毕竟工业在线监测具有特殊的要求,针对这些要求开发专用的在线NIR仪器还是非常必要的。 /p p   在线NIR可用于很多生产工序,如反应、蒸馏、混合、分离、烘干、溶解、结晶等,不同生产工艺对在线监测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门,而且监测点的环境一般也远较实验室恶劣,比如温度、湿度、腐蚀性、振动等条件都会对光谱仪造成影响。因此,在线NIR监测对检测探头和监测条件有很多具体的要求。通常使用光纤将监测点与光谱仪连接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监测点一般采用光纤探头或流通池实现光谱的采集。对于光纤探头,入射光和返回光路设计在一个探头内,使用时只要将探头插入被监测的物料内即可,因此使用方便、灵活。透射光纤探头用于对液体样品的测量,漫反射光纤探头用来测定固体样品。流通池适用于液体样品的在线测量,将流通池固定在监测点的管路上,连接于流通池上的入射光和返回光通过两路光纤进行光传输,并与光谱仪相连。实际生产过程往往很复杂,对在线监测会产生很多的制约,常见的要求包括检测探头必须耐温、耐压、耐腐蚀、耐磨等,还要考虑解决可能存在的探头堵塞、产生气泡等问题。鉴于工业在线NIR对光纤探头或流通池的特殊要求,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是根据具体工业过程的特点,开发系列检测探头用于不同需求的应用。这样做有利于检测探头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于提高在线NIR技术的开发效率,推广在线NIR具有重要意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提高应用技术人员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开发能力 /strong /span /p p   对于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技术人员来说,建模是难点问题之一,因为它需要化学计量学知识作为支撑。 /p p   建立高质量的模型(不妨称为最优模型)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简化建模过程,建立一个比较优的合理的模型就不一定很难了。所建模型是最优还是比较优,一般体现在预测误差是最小还是比较小,而在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实践中,不同模型的预测误差常常相差不大(在合理建模的前提之下),或者用户对模型预测能力要求不高,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建模过程和方法建立比较优的模型。另外,在线分析关注的是监测指标值的变化趋势,因此相对于监测结果的绝对准确度,其更注重结果的稳定性。如果采用上述的策略,建模就不太难了。 /p p   本课题组在与企业合作开发近红外光谱模型时,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我们为用户开发实用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同时,对用户的技术骨干进行建模培训,使其除了掌握模型使用和简单维护的技能以外,还要具备基本的建模能力。如果有必要,我们还提供简易的建模软件。该软件能够使不甚专业(基本的化学计量学知识还是需要掌握的)的使用者,能够用简单的若干个套路“半自动化地”完成建立模型的任务。这样做不但有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模型,还可以自主开发新的模型(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的,但能保证是较优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化学计量学人”。这种做法效果很显著,我们为某化工厂研发了一套在线近红外光谱监测装置,并建立了模型。后来该企业自主开发了第二套监测装置,而且在我们的帮助下,实现了一台在线NIR仪器顺序监测六个监测点的在线监测。再后来他们又独立开发了第三套监测系统,独立完成了建模工作。 /p p   梁逸曾教授曾经多次指出:只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化学计量学并不难学。我体会到,要普及技术人员建立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能力,培训是必需的环节,而培训的手段和方法可能更是至关重要的。仪器信息网和近红外光谱分会每年都举办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培训活动,这对于普及近红外,推动近红外的发展意义重大。 /p p   另外,本人认为:智能建模,或自动建模是解决建模难这一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建模方法的研发是非常有意义,且有重要需求的研究课题,理应引起化学计量学研究者,或NIR模型开发人员的重点关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做好产、学、研、用、政环节切实推动我国工业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strong /span /p p   在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将“产、学、研”的传统提法,又添加了“用”和“政”两个内容。“用”是指用户,意为仪器的研发离不开用户的参与或用户的要求,这层含义用在近红外光谱领域(包括在线近红外)更是贴切。下面我想重点谈谈“政”的作用。 /p p   “政”即政府,更广义地理解就是“领导”。在很多场合,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都提到:发展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我们不但要培训科技人员,还要培训领导。这句话很深刻地道出了“政”的重要性。 /p p   首先,政府重视是发展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重要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 /p p   第二,发展我国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用户企业领导的重视。在推广在线NIR时,企业领导经常担心的问题是这些技术能否影响其正常的生产,或者说,企业已经具备了正常的生产,有没有必要担一定的风险上在线NIR技术。从商业角度看,领导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这却影响了在线NIR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实际上也影响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安于现状能够保证企业今天的现状,但不一定能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培训领导”,改变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保守看法。另一个思路就是,在线NIR技术在单一企业应用成功后,在同行业中进行推广,使其具有示范作用。即,“一点红带到一片红”。 /p p   第三,发挥“政”的作用还体现在发展标准方法上。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标准方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生产企业,原材料检测、生产中间产物检测和质量控制,以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往往都依赖标准分析方法。可惜的是,在标准方法中很少看到近红外光谱的影子。推广在线NIR技术时,非标准方法往往也是企业拒绝该技术的原因。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策略就是积极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入标准方法的进程。在很多近红外人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这方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发展了很多使用近红外光谱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或地方标准,但其覆盖面还远远不足,在在线NIR领域更是如此。另外,进一步推动将NIR技术引入企业标准也是不容忽视的工作。在推广在线NIR技术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在标准化方面的需求,使近红外光谱技术完全满足要求。我们课题组在为一家中药生产企业开发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时,应企业要求,在软件中增加了账户管理系统、历史操作日志的记录与查看、用户权限分级管理系统等模块,就是为了要达到GMP的要求。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4、提高在线NIR从业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 /strong /span /p p   与实验室NIR技术完全不同,在线NIR技术是一种集机械、光学、电子、自控,以及应用领域的多学科体系。在为用户开发在线NIR技术时必然会遇到与用户现有生产过程分析技术(PAT)和过程控制技术(PCT)的融合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产企业,从事NIR开发的技术人员,或者技术团队必须要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完美的、专业的技术服务才容易为客户接受。 /p p br/ /p p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重大的需求,但其发展却受到了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导致推广和普及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出现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我国近红外人的肩上。在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这杆大旗下,团结着各行各业、各种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让我们怀着开放的胸怀,通力合作、取长补短、积极进取,为推动我国工业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做出我们应该做的努力。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杜一平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200237 /span /strong ) /p
  • 新一代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投入使用
    “只要被测目标在红外镜头探测范围内经过,仪器就能立即检获人体热图像和实际体温,操作人员同时获得准确数据 且一旦捕捉到发热病人,仪器立即自动报警。”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加紧向各地发运由该公司研发的HY-2005B系列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   据介绍,新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烧和四肢疼痛等症状。HY-2005B主要功能就是可从人群中快速筛检出可疑发热病人。目前,已有200余台HY-2005B系列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在我国各地的海关、机场和口岸安装并投入使用。   在全国第二大口岸——珠海拱北口岸,12台该系列的红外体温监测仪已安装在出入境门厅,监测仪显示屏上正不断快速显示着每位过往旅客的体温。据了解,该口岸每天有25万人次的出入境旅客,12台监测仪不仅覆盖了进入监测范围内所有人群,而且将测温精度控制在0.5℃以内。   “现在,我们已经不用要求过往旅客暂停下来,由工作人员手持点温枪对其进行一对一监测了。”珠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九洲办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使用该监测仪,既克服了传统手持式点温枪监测效率低的弊端,也减少了工作人员被传染的可能性。   除了提高监测效率,该仪器还可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干扰。据介绍,监测仪的温度范围统一设定在37.5℃~42℃之间,低于或者超过这个范围的温度值都不会引起警报。如果恰巧有旅客身上的物品温度在这个区间内,显示器上会精确地显示出高温物的具体位置,操作人员就能判断出引起报警的温度来自人体体表还是携带物。   据了解,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HY-2005B系列仪器就已开始投入使用。近年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使该系列仪器技术和功能日趋成熟,如新增加了人脸识别功能,具有误报率更低、精确度更高等特点。2008年,公司还成为国家检验检疫局唯一指定的协议供应商。截至5月2日,公司向疫情严重地区加拿大空运了13台该仪器,与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澳门地方卫生部门展开了合作。
  • 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近红外光谱发展史视频征集的通知
    p    strong 各相关单位和理事: /strong /p p   国运系于国策,战略决定成败。40年前的春天,一次科学大会,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勾勒出一幅中国未来发展的壮丽蓝图。科学春天的到来,打开了国门,用更为积极的心态去感知世界,也催动了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萌芽与迸发,更造就了今日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千花竞放,百舸争流。 /p p   中国近红外光谱,顺应历史洪流,在机遇中诞生,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迈向未来。为了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历史没有真空,为了记录中国近红外光谱迁跃史,为了2021年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中国近红外团队积累素材,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拟向所有近红外相关从业者(近红外仪器生产厂商和用户)征集视频。 /p p   视频相关事宜如下: /p p   1.视频应紧扣主题,导向积极向上,表现方式富于创意,语言生动活泼,用新时代的视角捕捉近红外光谱仪器时代变迁,用镜头语言记录近红外光谱带给中国的价值。 /p p   2.具体选题内容可围绕在中国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家的重要战略任务谈认识谈体会,围绕近红外光谱仪器新品性能参数变化,围绕“NIR在中国各领域的实际应用”阐述近红外人如何看、如何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新时代的NIR真得很酷、我的中国NIR梦,我最欣赏的NIR仪器是XX、一起告白近红外、晒晒这40年以来我用过的近红外、近红外仪器在中国的40年、我与近红外的小美好、反映近红外领域科研先锋人物,近红外领域时代楷模等重大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等。 /p p   3.视频脚本将由视频制作团队与征集方共同完善,独立视频的版权归征集方厂家所有,完整版视频版权归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所有。 /p p   视频时长:1分钟以内短视频 或 1分钟以上5分钟以内宣传视频 /p p   视频形式:实拍或者动画,形式不限 /p p   视频用途:近红外光谱会议暖场播放,培训宣传插播,行业展会科普展播,二维码形式宣传册传播 /p p   视频播出平台: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哔哩哔哩动画,抖音,腾讯微视,仪器信息网,指点网。 /p p   分会拟与指点网视频制作团队合作开展这项活动,有意参加这项活动的单位或个人请与指点网联系。 /p p   联系方式: /p p   联系人:包锞炜 /p p   E-mail:kiwi.bao@zhidian.la /p p   微信:kiwicoco /p p   二维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674a7a3-8722-47a1-b4be-811671d625ed.jpg" title=" 微信截图_20181229100357.jpg" alt=" 微信截图_20181229100357.jpg" / /p p br/ /p p   电话:15962329520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2月28日 /p p br/ /p
  • 杜一平:从可见到近红外的光明之路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随想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可见光,可见之光,赠与人类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牛顿老先生,用手中之魔镜,照耀出一个七彩斑斓之谱,从此,人们认识到未知世界的真谛。后来又出了个什么近红外光,看不见、摸不着,神秘兮兮。牛老先生之魔镜一照,呈现的不是色彩世界,而是绵延起伏的群山,群山之中雨雾缭绕,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人们垂涎欲滴,却无能为力,探秘之路异常艰辛。听说人们又找到了一个神眼,叫做化学计量学。相传该神眼太神眼了,居然能拨云见日从群山之中嗅到真金白银的味道。于是无数中华好儿女踏上了近红外之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21c16001-4b32-4935-848c-a2419794f1dc.jpg" title=" 杜一平.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华东理工大学 杜一平 /span /p p   1990年我硕士毕业,回到老家齐齐哈尔,任教于齐齐哈尔轻工学院。怀揣着年轻人不甘寂寞之心,又得益于罗国安老师的新作《可见紫外定量分析及微机应用》(1988年出版)的启发,我开始做科研了。然而从何下手呢?教研室只有72型分光光度计,于是我的科研就从可见光谱开始了,而做的是卡尔曼滤波、因子分析,后来知道这就是化学计量学。 /p p   1999年认识了梁逸曾教授,成了他的学生,这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从这时候开始,我才真正开始从事化学计量学了。2001年,当时就职于布鲁克公司的周学秋先生到访梁老师的实验室,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近红外光谱,没想到从此后我的人生与近红外就分不开了。 /p p   真正做近红外光谱研究工作应该是2002年底,我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尾崎幸洋(Yukihiro Ozaki)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开始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是尾崎老师重要的研究方向,我的博士后课题就是用化学计量学解决近红外光谱分析方面的问题。 /p p   尾崎教授是国际物理化学和光谱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很多国际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职务。在国际近红外光谱界他的知名度很高,2009-2013年间还担任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之职。值得一提的是,尾崎先生对中国非常友好,他担任包括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很多国内著名学府和科研单位的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在尾崎小组工作和学习过的中国科技人员不下60人(不完全统计),访问过该小组的中国人就更多了。尾崎教授也经常受邀来中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 /p p   当时,尾崎小组与一家日本著名的国际公司合作开发无损检测人体血糖的近红外光谱仪器,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该仪器采集的数据做数据分析。每个月都有大量的实际病人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和血糖检测数据发给我,我研究数据处理算法,期望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对很多病人进行长期的监测,每次测量前让病人喝下一杯葡萄糖水,用仪器探头在手臂内侧无出血检测近红外光谱。送到我手上的有三年连续的监测数据,每年都有数千,甚至是上万条光谱,日本科研人员的严谨工作态度令人深刻印象。 /p p   我在尾崎小组经历的一件难忘之事就是有机会见到了具有近红外光谱之父之称的Karl N. Norris教授,他是最早开展近红外光谱研究,并应用于农产品检测的人。2003年11月份,我参加了在日本筑波召开的日本全国近红外光谱会议,大会邀请了Norris教授参加,并为其颁发了日本近红外国际奖。会上终于见到了近红外的开山鼻祖。而且在这次会议上,尾崎先生邀请Norris教授访问我们的小组,这让我有了进一步接触他的机会。Norris教授结束了在筑波的行程后,由河野澄夫(Sumio Kawano,他是现任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教授亲自送到大阪,而尾崎老师让我到大阪去接Norris教授来实验室。我在大阪的梅田火车站接到了他们,河野教授请我们吃了中午饭后,我陪同Karl乘火车赶往实验室。在一个小时的路程中,我们聊了很多,有关于中国的,关于近红外的,关于他的早期工作的。很多事情现在都忘了,只记得他没有来过中国,我当时还对他说今后有机会一定邀请他来中国访问,但可惜到目前也没有实现这个承诺。另一个记得他说过的是他早期用光谱来检测鸡蛋内部是否有血丝,还有用近红外光谱进行大米的分拣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e43d5bef-edd1-4af9-82b1-f3455f9fe8d4.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Norris在Ozaki实验室:左起杜一平、Norris、Ozaki、SumapornKasemsumran /strong /p p   除了做合作公司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外,我另外一个工作就是化学计量学算法研究,在尾崎小组工作的一年时间开发了四个新算法,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五篇论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13篇。当时,SumapornKasemsumran(上面照片右侧的女士)是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就是化学计量学。Sumaporn是泰国人,但其祖先也是中国人。尾崎老师指派我来指导她,我以第二作者的身份与她合作发表了8篇论文,这些论文使得她获得了博士学位。我们后来还合作申请并获得了BUCHI公司设立的2006年的NIR Young Scientist奖BUCHI NIR AWARD 2006。当时实验室中只有我一个人是专职做化学计量学的,每当有人需要化学计量学,我都要为他们讲解化学计量学,提出工作建议,我成了推广化学计量学的一名老师。在我即将离开实验室回国时,尾崎教授评价道:一平不仅在化学计量学研究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小组的化学计量学教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尾崎老师带我进入了近红外光谱之门,也使我认识了很多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知名人士。除了Norris以外,还有日本的河野澄夫、在美工作的日本人Noda(二维相关光谱的提出者)、韩国汉阳大学的郑会一、挪威的Alfred A. Christy等。甚至清华大学的孙素琴教授,我也是在尾崎小组认识的。尾崎老师支持我参加了第九届国际化学计量学会议CAC2004(2004年,葡萄牙里斯本)、第13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NIR2007(2007年,瑞典UMEA)和第14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NIR2009(2009年,泰国曼谷),会上认识了一些国际上知名的近红外光谱人。到2010年的时候,受中国近红外光谱组织(当时称为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承办了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光谱会议ANS2010,我成功地邀请了时任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的Pierre Dardenne博士, 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秘书长Marena Manley教授, 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下任主席Ana Garrido-Varo教授,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Yukihiro Ozaki教授,他们的出席为会议增色不少。会上仪器信息网还专门采访了Pierre Dardenne、Yukihiro Ozaki、和袁洪福,并以《三大近红外光谱学会领军人共话未来发展趋势——访国际、亚洲、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负责人》为题目发表了人物专访文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c9155c14-e22d-4f36-91db-b40613a2f339.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出席ANS2010的NIR人:做起杜一平、Marena Manley、Dardenne夫人、Pierre Dardenne、Yukihiro Ozaki、Ana Garrido-Varo、梁逸曾、倪立军 /strong /p p   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近红外之路,很有感慨,有很多故事都想跟朋友们分享,而最值得回味的就是在尾崎幸洋教授课题组的经历,那是我初登近红外之路的地方。今天我所做的,还有广大中国近红外人所做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人在近红外之路上的梦想。 span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华东理工大学 杜一平& nbsp span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4月20日于上海 /span /p p br/ /p
  • 国内外厂商9月齐聚北京 共襄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
    为全力展示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增进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近红外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承办的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拟定于2024年9月23~25日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举办。会议同期,还将举办“纪念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论坛、“中国近红外光谱三十年贡献人物”奖颁发仪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展”等相关的活动。》》》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通知(第二轮)自2006年第一届会议成功召开以来,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回眸过去近20年的历程,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见证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历史,其陪伴并带动了一大批近红外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二十年回眸 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9月相聚北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届会议不仅有专家学者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更有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仪器公司现场分享并展示最新的仪器、技术及方法,为科研以及实际应用的拓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自通知发布以来,已经吸引了数十家相关仪器公司咨询、参展。部分参展厂商如下(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SI-WARE SYSTEMS上海如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广州星博科仪有限公司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蔚海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忆玺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四川威斯派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夏谱创仪器有限公司……展位图一览会议联系人:叶建老师,手机:18211196128; mail:yej@instrument.com.cn 魏晖浩老师(厂商赞助),手机:13552834693,mail: weihh@instrument.com.cn
  • 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征稿截止日期延至2024年7月31日
    为全力展示我国近红外光谱 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增进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近红外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承办的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拟定于2024年9月23~25日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举办。应广大参会代表要求,组委会决定将论文征稿截止日期从2024年7月10日延至2024年7月31日,欢迎大家继续踊跃投稿。会议投稿地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cs/Nir2024/Index本届会议将邀请国内经验丰富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专家、学者、用户和仪器专家与到会观众就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进行深入交流,并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海外华裔学者与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会议同期,还将举办“纪念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论坛、“中国近红外光谱三十年贡献人物”奖颁发仪式、“近红外光谱仪 器展”等相关的活动。》》》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通知(第二轮) 自2006年第一届会议成功召开以来,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回眸过去近20年的历程,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见证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历史,其陪伴并带动了一大批近红外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关于提名和推荐“中国近红外光谱三十年贡献人物”候选人的通知2024年是全国近红外光谱 学术会议的第十届,也是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值此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仪器信息网(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特别设立 “中国近红外光谱三十年贡献人物”奖,旨在激励近红外光谱从业人员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近红外光谱的产业化进程和应用普及。该奖项将于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期间颁发。》》》二十年回眸 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9月相聚北京 每一届会议不仅有专家学者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更有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仪器公司现场分享并展示最新的仪器、技术及方法,为科研以及实际应用的拓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自通知发布以来,已经吸引了数十家相关仪器公司咨询、参展。部分参展厂商如下(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SI-WARE SYSTEMS赛默飞世尔科技分子光谱波通(珀金埃尔默品牌)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星博科仪有限公司江西绿萌分选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如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蔚海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忆玺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北京华夏谱创仪器有限公司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四川威斯派克科技有限公司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欧克森石化科技有限公司瑞士步琦有限公司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展位图一览会议联系人:叶建老师,手机:18211196128; mail:yej@instrument.com.cn 厂商赞助联系人:魏晖浩老师,手机:13552834693,mail: weihh @instrument.com.cn
  • 高德红外人体测温产品,为大众出行保驾护航
    乘务员小姐姐竟然 “偷拍”我!人民日报、中国铁路最新官方回应来了“坐高铁,乘务员小姐姐竟然‘偷拍’我,难道是因为我帅?”近日,高铁乘客发现乘务员小姐姐“偷拍”,引网友各种脑补猜想。暗恋、抓逃犯、为吃泡面罚款留证据、拍宣传照… … 画风清奇可爱。 人民日报、中国铁路最新回应来了 那么,乘务员小姐姐真的是在给乘客拍照吗?人民日报、中国铁路官方最新回应来了:她们并不是在拍照,而是在对乘客进行体温检测。乘务员手持的并不是普通手机,而是带有红外测温功能的手持终端机。(人民日报报道原文:《高铁乘务员“偷拍”乘客?哈哈哈,不好意思… … 》,中国铁路公众号原文:列车员为什么要给我拍照?) 真相大白,网友惊呼:yyds,手机也可以是测温仪,黑科技!细心的网友还发现,从测温界面来看,这款黑科技测温产品来自高德红外。 ▲乘务员正使用高德红外cb360对乘客进行体温检测 没错,乘务员小姐姐手持的正是高德红外cb360手机测温宝。自带安卓/ios接口,可轻松连接手机,让一台普通手机秒变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有了cb360的帮忙,体温检测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携,高科技满满。 cb360手机测温宝,为解决安全测温而生 “为了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为乘务员手持终端机配备了红外测温模块,可实现远距离测温,既减少了近距离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又可以在不打扰旅客的情况下,实行快速测温。”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在回应里提到使用cb360的缘由。 诚如是,cb360是一款专为手机终端设计的安全、方便的快速体温筛查工具,搭载高德红外二十余年积累的核心红外探测器技术,性能优越,能够解决传统测温工具的诸多弊端。 cb360手机测温宝更安全,1.2米安全测温距离cb360可在1.2米的安全测温距离内实现非接触式精确测温,避免传统点温枪需近距离接触测温,带来交叉感染的安全风险。更人性化,无需旅客配合cb360无需打扰旅客,即可测量其体温,尽显人性化的科技之美。而点温枪则需要旅客积极配合检测,测温效率低。更智能,超温自动报警提示ai算法+大数据加持,测温更精准,测温精度0.5℃。被测旅客体温超标时,测温软件自动报警提示,抓拍超温人员红外+可见光图像,拥有点温枪无法比拟的优势。更便携,体积小巧,随身携带小巧机身,51x18x15.6mm,可随身携带,搭配app,即插即用,普通手机秒变热像仪。 高德红外人体测温产品,为大众出行保驾护航 事实上,高德红外人体测温产品除了在高铁车厢内协助乘务员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外,在火车站、飞机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均有应用,守护大众安全出行。 在北京西站、广州南站、深圳北站、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成都东站、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河国际机场、嘉峪关机场、泉州晋江机场、长沙黄花机场,以及全国多地超300个地铁站,高德红外的产品正积极配合防疫人员对乘客进行无接触式体温检测,为大众提供更为安全的乘车出行环境。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防疫测温产品的需求有所不同。从搭配手机即可便捷使用的cb360手机测温宝,到24h坚守在大人流量场所的ir236及qt人体测温产品,高德红外拥有覆盖全防疫场景的完善产品体系。 ir236、qt、m120、t120h、cb360等人体测温产品,正搭建起一道出行防疫测温守护之门,为大众出行保驾护航,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称,从目前情况来看,疫情总体形势可控。但是,由于本轮疫情波及范围大,人群面广,加之多个不同来源的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土疫情叠加,增加了整个疫情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只要各地严格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疫情在两到三个潜伏期内能够基本得到控制。 专家的回复,让我们信心倍增。当前,全国正一同战“疫”,防控工作仍不可松懈,高德红外售后服务人员从上周就已经开始进行全国售后巡检工作,以保证测温设备稳定运行,精准测温,助力重点公众场所严格落实测温疫控措施。 接种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我们慎终如始做好个人防护,相信胜利终将到来! *本文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中国铁路公众号
  • 中国科大在红外人工光合成领域取得进展
    通过人造材料,进行与自然界光合作用相似的化学反应,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人类所需物质,是长期以来的梦想。然而,这种人工光合成体系进行应用尝试时,面临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太阳光中低能量的光子。红外光是太阳光谱中典型的低能光子,在太阳光谱中占比达53%。通常的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只能利用紫外区和可见区的光子来驱动化学转化,制约了太阳能利用效率。近年来,国际上的等离激元催化研究团队提出利用金属纳米材料的等离激元效应来驱动催化反应的思路,以期解决半导体光催化面临的瓶颈。等离激元金属纳米材料具有吸收低能光子的能力,却难以将吸收的能量有效地利用到催化反应中去,导致化学转化活性很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研究团队针对等离激元催化的机制问题,开展了近十年的研究(Angew. Chem. Int. Ed.2014, 53, 3205;Angew. Chem. Int. Ed.2015, 54, 2425;J. Am. Chem. Soc. 2016, 138, 6822;J. Am. Chem. Soc. 2019, 141, 7807;Adv. Mater. 2022, 34, 2202367)。近日,熊宇杰/龙冉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类等离激元催化材料,发现其独特的界面耦合态直接电子激发机制,实现了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二氧化碳与水的高选择性转化。该技术使用广谱低强度光,甲烷产率高达0.55 mmol/g/h,碳氢化合物的产物选择性达100%,是目前光驱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最高纪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 Commun. 2023, 14, 221)。该团队聚焦二氧化碳与水的转化反应,基于等离激元材料的催化活性位点设计,形成金属与二氧化碳分子的有效杂化耦合体系。研究通过一系列工况条件下的谱学表征,发现在等离激元的局域电场增强效应下,其费米能级之上会出现准离散的陷阱态,有助于发生热电子的直接激发过程,并通过延长热电子寿命而发生二次激发过程,从而实现高效多光子吸收和选择性能量转移。基于该作用机制,所设计的材料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范围内,皆可驱动二氧化碳与水高选择性转化为碳氢化合物。有鉴于等离激元催化的多光子吸收特点,该团队设计优化了反应装置,实现了散射光子的高效吸收,从而突破了当前光驱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领域的瓶颈。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的支持。天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光源等的课题组参与研究。中国科大在红外人工光合成领域取得进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