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逻辑二选二仪

仪器信息网逻辑二选二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逻辑二选二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逻辑二选二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逻辑二选二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逻辑二选二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逻辑二选二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逻辑二选二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逻辑二选二仪相关的资讯

  • 《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出版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张涛领衔,多位院士、专家共同撰写的《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入选了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绘制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碳中和”路线图,以利于我国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顺利实现产业体系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此,中国科学院于2021年设立了“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百余位院士专家,围绕“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研发什么样的技术体系”这一主题,从固碳、能源、政策三个方面开展前瞻性研究,力求描绘出我国碳中和的框架路线图。项目对“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怎样实现碳中和”等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尤其是较为全面地列出了实现碳中和需要研发的技术需求清单,在国内外尚属首例。项目专家们在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材料,最终形成了这本碳中和研究的权威著作。《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一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追本溯源,系统阐述了碳中和的问题由来及相关概念,然后以技术需求清单的方式,从技术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等方面,立体化地展现了发电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固碳端的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以及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此外,书中还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设立的碳中和目标及技术、行政、财税、法规等措施,提出了对我国构建碳中和政策体系的启示。
  • 超灵敏生物医学检验! 苏州医工所在DNA逻辑电路构建方面取得进展
    基于DNA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原则,可以设计组装多种复杂的二级结构,进而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分子器件,包括分子开关、纳米机器、分子框架、逻辑电路等。这些分子器件不仅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能源、信息、生物计算等研究领域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DNA逻辑门是将DNA等生物分子或其他外界信息作为输入(input),通过DNA结构变化引发的各种表征结果作为输出(output),布尔运算后可以使得各种输入之间的相互识别关联关系得以明确。此外,通过将前一个逻辑门的输出作为后一个逻辑门的输入,可以构建多个级联的逻辑门,即逻辑电路。逻辑电路的组合、信号输出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期苏州医工所缪鹏研究员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DNA双足步行的电化学纳米机器,并通过级联链置换构建出一系列的DNA逻辑电路,用于研究复杂生物样本中多种生物分子的关联关系。首先在电极界面修饰茎环结构的轨道探针分子;在上游均相体系中引入目标触发的链置换聚合反应用于特定序列单链的大量合成;利用DNA三通结结构完成双足步行链的组装;在茎环结构驱动链的存在条件下使其在电极界面交替行走,完成电化学信号分子的富集探测(图1)。进一步地,利用不完整三通结及双链结构的设计,进行级联链置换反应构建出AND, OR门,并与NOT门联合发展出NAND, NOR, XOR, XNOR门。所构建的双输入逻辑电路表现出良好的逻辑运算、操作性能(图2)。随后,通过四通结及双链结构的设计完成了三输入AND, OR门的搭建。发展的一系列逻辑电路不仅可应用于超灵敏生物医学检验,也为生物分子信息控制、通信、生物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E013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1929)等项目的资助。结果已发表ACS Cent. Sci. 2021, 7, 1036-1044 (IF=14.553)。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entsci.1c00277 图1 DNA双足步行器的示意图及结果 图2 双输入的逻辑电路示意图及结果 图3 三输入的逻辑电路示意图及结果
  • 丁仲礼院士:碳中和的战略逻辑和技术需求
    文 | 丁仲礼在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后,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一个大型咨询项目,组织百余位来自多个学部的院士和专家,着重就此问题做了“清单式”的研究。本文将以这个研究为依据,从碳中和的概念和逻辑入手,重点介绍完成碳中和的“技术需求清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几个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碳中和的概念碳中和应从碳排放(碳源)和碳固定(碳汇)这两个侧面来理解。碳排放既可以由人为过程产生,又可以由自然过程产生。人为过程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形成二氧化碳(CO2)向大气圈释放,二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典型者是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自然界也有多种过程可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比如火山喷发、煤炭的地下自燃等。但应该指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界的碳排放比之于人为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碳固定也有自然固定和人为固定两大类,并且以自然固定为主。最主要的自然固碳过程来自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诸多类型中,又以森林生态系统占大头。所谓的人为固定二氧化碳,一种方式是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后,通过生物或化学过程,把它转化成其他化学品,另一种方式则是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深处和海洋深处。过去几十年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大致有54%被自然过程所吸收固定,剩下的46%则留存于大气中。在自然吸收的54%中,23%由海洋完成,31%由陆地生态系统完成。比如最近几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大约为4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的86%来自化石燃料燃烧,14%由土地利用变化造成。这400亿吨二氧化碳中的184亿吨(46%)加入到大气中,导致大约2ppmv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谓碳中和,就是要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我们的经济社会运作体系,即使到有能力实现碳中和的阶段,一定会存在一部分“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它们一方面还会有54%左右的自然固碳过程,余下的那部分,就得通过生态系统固碳、人为地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工产品或封存到地下等方式来消除。只有当排放的量相等于固定的量之后,才算实现了碳中和。由此可见,碳中和同碳的零排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为标志。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及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 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数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这样较大数量的排放主要由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所决定。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者合起来占比接近85%,其他非碳能源的占比只有15%多一点。在煤、油、气三类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因子最高的煤炭占比接近70%。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如此之高,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工业排放的四大领域是建材、钢铁、化工和有色,而建材排放的大头是水泥生产(水泥以石灰石(CaCO3)为原料,煅烧成氧化钙(CaO)后,势必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电力/热力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账”应该记到电力消费领域头上。根据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5亿吨二氧化碳中,约29亿吨最终也应记入工业领域排放,约12.6亿吨应记入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排放。所以我们说,我国工业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出现压缩式发展等因素所决定的。根据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现状,我们就非常容易作出这样的推断:中国的碳中和需要构建一个“三端共同发力体系”:第一端是电力端,即电力/热力供应端的以煤为主应该改造发展为以风、光、水、核、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为主。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即建材、钢铁、化工、有色等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用能以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水泥生产过程把石灰石作为原料的使用量降到最低,交通用能、建筑用能以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能源消费端要实现这样的替代,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全国绿电供应能力几乎处在“有求必应”的状态。第三端是固碳端,可以想见,不管前面两端如何发展,在技术上要达到零碳排放是不太可能的,比如煤、油、气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减碳”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如水泥生产过程中总会产生的那部分二氧化碳,还有电力生产本身,真正要做到“零碳电力”也只能寄希望于遥远的将来。因此,我们还得把“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用各种人为措施将其固定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生态建设,此外还有碳捕集之后的工业化利用,以及封存到地层和深海中。电力供应端的技术需求传统上,电力供应系统包括了发电、储能和输电三大部分,从现在业界经常谈到的“新型电力供应系统”的角度,还应把用户也统筹考虑在内。从实现碳中和的角度,我国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六方面特点:一是电力装机容量要成倍扩大。我国 目前的发电装机容量在24亿千瓦左右,如果考虑以下因素: (1)未来要实现能源消费端对化石能源的绿电替代和绿氢替代; (2)从世界大部分先发国家走过的历程看,人均GDP从一万美元到三四万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还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3)风、光等波动性能源的“出工能力”只有传统火 电的三分之一左右,那么我国2060年前的装机容量至少需要60亿到80亿千瓦。二是风、光资源将逐步成为主力发电和供能资源。其 中西部风、光资源和沿海大陆架风力资源是主体,各地分散式 (尤其是农村) 光热资源是补充。三是“稳定电源”将从目前的火电为主逐步转化为以核电、水电以及综合互补的非碳能源为主。四是必须利用能量的存储、转化、调节等技术,弥补风、光资源波动性大的天然缺陷。五是火电还得有,但主要作为应急电源和一部分调节电源之用。与此同时,火电应完成清洁、低碳化改造,有条件的情况下,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六是在现有基础上,成倍扩大输电基础设施,把西部充沛的电力输送到中东部消纳区。与此同时,加强配电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分布式能源的消纳能力。在这样的电力供应系统中,碳中和本身的目标要求未来电力的70%左右来自风、光发电,其他30%的稳定电源、调节电源和应急电源也要尽可能地减少火电的装机总量。正因为如此,未来需要促进发电技术、储能技术和输电技术这三方面的“革命性”进步。发电技术要为绿色低碳电力生产提供支撑。这里面需重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要注重发展以下技术:(1)光伏发电技术虽已发展到可平价上网的程度,但这类技术在降成本、增效率上还有潜力可挖;(2)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对电网友好,既可保证稳定输出,也可用于调峰,但目前发电成本过高,未来应在材料、装置上寻求突破;(3)风力发电技术也基本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未来要在大功率风机制造、更高空间风力的利用、更远的海上风电站建设上下功夫;(4)地热分布广、总量大,但能量密度太低,如要将地热用于发电,还得重点突破从干热岩中提取热能的技术;(5)生物质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目前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成熟的,但其在总的电力供应上的占比较为有限;(6)海洋能和潮汐能的总量不小,但其利用技术有待进步;(7)传统的水电我国开发程度已经较高,未来在雅鲁藏布江、金沙江上游开发上还有较大潜力。除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外,社会公众还得接受这样的现实:要达到碳中和,核电还得较大程度地发展,因为核电应作为“稳定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火电还得在“稳定电源”“应急电源”“调节电源”方面发挥作用,正因为如此,“无碳电力”在很长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除非我们把火电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再予以封存或利用。储能技术在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中将占有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风、光发电具有天然波动性,用户端也有波动性,这就需要用储能技术作出调节。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环保、可靠并相对廉价的储能技术,碳中和目标就会落空。储能是最重要的电力灵活性调节方式,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三大类,而灵活性调节还有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车网互动、电转燃料、电转热等方式和技术。物理储能主要有四类:一是抽水蓄能电站,它是最成熟的技术,我国以东部山地为依托,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抽水蓄能电站总量很大,但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如何建抽水蓄能电站还得探索。二是压缩空气储能,主要是利用地下盐穴、矿井等空间,该类技术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三是重力储能,简单地说是利用悬崖、斜坡等地形,电力有余时把重物提起来,需要电力时把重物放下用势能做功,这类技术我国尚处在试验阶段。四是飞轮储能,这是成熟的技术,但其能量密度不高。化学储能就是利用各类电池,大家熟知的有锂电池、钠电池、铅酸(碳)电池、液流电池、液态金属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氢、甲烷)等。不同的电池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它们在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今后会遇到电池回收、环保处理、资源供应等问题。电磁储能主要是超级电容器和超导材料储能,目前看,它的作用还有待观察。现有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是指使其“出工能力”具备灵活性,用电高峰时机组可以发挥100%发电能力,用电低谷时只“出工”20%或30%。这个技术一旦成熟,应该非常管用,尤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早中期阶段,应将其作为主打技术。车网互动是指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简单地说,今后大量的电动汽车整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储能系统,如果在电网电力有余时,它们中的一部分集中充电,而电力不足时,它们中的一部分向电网输电,这样就起到了平滑峰谷的作用。这个想法很美好,也有点“浪漫”,但如何将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实践中的可行性,估计还得创新商业模式。电转燃料就是把多余电力转化为氢气、甲烷等燃料,电力不足时再把燃料用于发电。电转热储能则是用水、油、陶瓷、熔盐等储热材料把多余的电转化为热储存,需要时再为用户放热。新型电力供应系统的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输电网络。从实现碳中和的逻辑分析,我国未来的电网将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远距离的输电规模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数倍,意味着要把西部的清洁电力输送到东部消纳区,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2)为了统筹、引导大空间尺度上的发电资源和用户需求,大电网应是基本形态;(3)贴近终端用户(如工业园区、小城镇等)的分布式微电网建设将受到重视,并将成为大电网的有效补充;(4)为解决波动性强的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电力电子装置比例高的特点,需要在电网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上实现质的飞跃。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建立一个新型电力系统,其实是逐步“挤出”火电的过程,或者严格地说,是一个把火电装机量占比减到最小的过程,留下的火电也得作“清洁化”改造。我国具有充足的风能、太阳能,从理论上讲,资源绝对足够。但能不能把这些分布广、能量密度低的风、光资源利用起来,并保证电价相对便宜,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储能技术是关键中的关键!能源消费端的技术需求能源消费端的减碳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替代,二是重建。所谓替代就是用绿电、绿氢、地热等非碳能源替代传统的煤、油、气,而重建则强调在替代过程中,一系列工艺过程需要重新建立。对此,我们可分九个领域,对能源消费端的低碳化所需研发的技术或替代方式分别作出简单介绍:1、建筑部门应在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对建筑本身作出节能化改造;其次是针对城市的建筑用能,包括取暖/制冷和家庭炊事等,均应以绿电和地热为主;农村的家庭用能,则可采用屋顶光伏+浅层地热+生活沼气+太阳能集热器+外来绿电的综合互补方式。2、交通部门可着眼于五个方面。未来私家车以纯电动车为主;重卡、长途客运可以氢燃料电池为主;铁路运输以电气化改造为主,特殊地形和路段可采用氢燃料电池,同时发展磁悬浮高速列车;船舶运输行业中的内河航运可用蓄电池,远航宜用氢燃料电池或以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少的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航空则可用生物航空煤油达到低碳目标。3、钢铁行业碳排放主要来自炼焦和焦炭炼铁,它可分两阶段实现低碳化。第一阶段是对炼焦炉、高炉等的余热、余能作充分利用,同时用钢化联产的方式把炼钢高炉中的副产品充分利用起来。第二阶段是逐步用新的低碳化工艺取代传统工艺,研发和完善富氧高炉炼钢工艺,炼钢过程中以绿氢作还原剂取代焦炭,对废钢重炼用短流程清洁炼钢技术等。4、我国建材行业的排放主要来自水泥、陶瓷、玻璃的生产,其中80%来自水泥。建材行业低碳化应从三方面研发技术,一是用电石渣、粉煤灰、钢渣、硅钙渣、各类矿渣代替石灰石作为煅烧水泥的原料,从原料利用上减少碳排放的可能性;二是煅烧水泥时,尽可能用绿电、绿氢、生物质替代煤炭;三是用绿电作能源生产陶瓷和玻璃。5、化工排放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生产过程用煤、天然气作能源,二是用煤、油、气作原材料生产化工产品时的“减碳”,比如用煤生产乙烯,需要加氢减碳,其中加的氢如果不是绿氢,就会有碳排放,减的碳一般会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因此,化工行业的低碳化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蒸馏、焙烧等工艺过程用绿电、绿氢;二是对余热、余能作充分的利用;三是适当控制煤化工规模,条件许可时尽量用天然气作原料;四是对二氧化碳作捕集—利用处理。6、有色工业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选矿、冶炼两个过程,在整个冶金行业排放中,铝工业排放占比在80%以上,因为电解铝工艺用碳素作阳极,碳素在电解过程中会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冶金工业的低碳化一是在选矿、冶炼过程中尽可能用绿电;二是研发绿色材料取代电解槽中的碳素阳极;三是对电解槽本身作出节能化改造;四是对铝废金属作回收再生利用。7、在其他工业领域中,食品加工业、造纸业、纤维制造业、纺织行业、医药行业等也有一定量的碳排放,其排放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用的煤、油、气,二是其废弃物产生的排放。这些行业的低碳化改造主要在于用绿电替代化石能源,同时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8、服务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但服务业以“间接排放”为主,即服务业用电一般被统计到电力系统碳排放中,运输过程中的用油一般被统计到交通排放中,建筑物中的用能(包括餐饮业的用气)则被统计到建筑排放中,似乎“直接排放”的量并不大。但这样说,并不是说服务业可以置身于低碳化之事外,恰恰相反,服务业亦有可以“主动作为”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大力做好节能工作,另一方面是尽可能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9、农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机械的使用,与此同时,农业中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是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的主要排放源,而这二者的温室效应能力是同当量二氧化碳的数十倍至数百倍。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农业的低碳化一是农业机械用绿电、绿氢替代柴油作动力;二是从田间管理的角度,挖掘能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但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技术;三是研发出减少畜牧业碳排放的技术;四是尽可能增加农业土壤的碳含量。根据这九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能源消费端用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从理论上讲是不难做到的,但工艺和设备的再造重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的替代和重建一定会增加最终消费品的成本。所以说,替代和重建需要时间。固碳端的技术需求提起固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然过程,即通过海洋和陆地表面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但这里必须指出,人类活动每年都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这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被自然过程所吸收,余下部分如不通过人为手段予以固定,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会逐年增高。我们讲固碳,主要是指通过人为努力固定下的那部分,而地球自然固碳过程则属于“天帮忙”,很难归功于具体的国家或实体。“人努力”进行固碳一般可分两大途径,一是生态系统的保育与修复,二是把二氧化碳捕集起来后,或加工成工业产品,或封埋于地下或海底,这第二方面就是经常谈到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Storage)。公众对生态系统固碳都比较熟悉,它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吸收的碳有一部分长久保存在植物本身之中(比如树干),也会有一部分凋落后(比如树叶)腐烂进入土壤中以有机碳的形式得到较为长期的保存,当然有机碳也会部分转化成无机碳并同地表系统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石灰石沉积。地表生态系统尽管类型多样,但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森林生态系统,这是因为森林中的各种树木都有很长的生长期,在树木适龄期内,固碳作用可持续进行;当树木进入成熟期,固碳能力就会减弱,但人们可以通过砍伐—再造林的方式继续保持正向固碳作用,而砍伐的木材可以做成家具等产品,不至于把多年来固定的碳快速返还给大气。因此,生态系统固碳的重点在于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一在于保育,二在于扩大面积。我国有大量适宜森林生长的山地,这些地区过去生态受到过较大程度的破坏,最近几十年来,一直处在恢复之中,而这些人工次生林或乔/灌混杂林都很“年轻”,有进一步发育、固碳的潜力。同时,我国又有不少非农用地可作造林之用,包括近海的滩涂种植红树林,城市乡村的绿化用地种植树木。所以说,生态系统建设在我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为固碳的另一条途径是CCUS,它包括碳捕集技术、捕集后的工业化利用技术(分为生物利用和化工利用两大类)、地质利用和封存技术。对这些技术,国内外尚处在研发阶段,真正大面积的应用尚未见到。碳捕集技术分三大类:一是化学吸收法 ,它用化学吸收剂同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盐类,再加热或减压将二氧化碳释放并收集。二是吸附法 ,又细分为化学吸附法和物理吸附法。化学吸附法是用吸附材料同二氧化碳分子先作化学键合,再改变条件把二氧化碳分子解吸附并收集;物理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天然沸石、分子筛、硅胶等对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作选择性吸附后再解吸附回收。三是膜分离法 ,即利用膜对气体分子透过率的不同,达到分离、收集二氧化碳之目的。在具体操作上,碳捕集还可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化学链燃烧捕集、生物质能碳捕集、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等技术。碳捕集后的工业化生物利用技术目前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在反应器中生产微藻,这些微藻再用作生产燃料、肥料、饲料、化学品的原料。二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温室中,用以增加温室中作物的光合作用,这个过程又可称为二氧化碳施肥。三是把二氧化碳同微生物发酵过程相结合,生成有机酸。四是把二氧化碳用于合成人工淀粉。碳捕集后的工业化化工利用又分两大类技术途径,一大类是把二氧化碳中的四价态碳还原后加甲烷、氢气等气体,再整合成甲醇、烯烃、成品油等产品。另一大类为非还原技术,有二氧化碳加氨气后制成尿素、加苯酚后合成水杨酸、加甲醇后合成有机酸酯等技术,也有合成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各类聚酯材料等技术。地质利用技术也有很多类型,这些技术有的已在工业化示范中,有的尚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比如利用收集起来的二氧化碳驱油、驱煤层气、驱天然气、驱页岩气等,这属于油气开采领域的应用,这类技术的一个共性是通过生产性钻孔把超临界的二氧化碳压到地层中,利用它驱动孔隙、裂隙中的油、气流出开采性钻孔,达到油气增产或增加油气采收率的目的,与此同时,二氧化碳则滞留在孔隙、裂隙中得以长期封存。该类技术国内外已有工业应用示范。而另一些技术则在探索过程中,比如用于开采干热岩中的地热。干热岩埋深在数千米,其内部基本没有流体存在,温度在180℃以上,开采干热岩中的热能需要打生产井并用压裂手段使岩石增加裂隙,然后在生产井中注入工作介质,让其流动并采集热量,最后从开采井中收集热量。一些研究表明: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介质,既起到开采干热岩热量的作用,又可把部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地质封存技术则是把二氧化碳收集后直接通过钻孔注入地下深处或灌入深部海水中。这里要特别指出:深海对二氧化碳的溶解保存能力是巨大的。总之,固碳的技术有多种,但这些技术不可避免地需要额外能量加入,因此有可能把最终产品的成本提高一大块。至于地质封存,尽管理论和实践上可行,但它似有“空转”之嫌。从现阶段看,只有生态固态才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碳中和的路线图规划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一个指导全局性工作的规划,并根据形势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能形成不断完善规划的工作机制。我国的目标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显然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下,要做一个能覆盖近40年时间长度的规划是不太现实的,但有一点我们是必须一开始就要做到心中有数的,那就是我国到时候还可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或者说从目前约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多少才可以宣布完成了碳中和目标。这个问题不易确切回答,但寻找答案的思路是具备的,那就是“排放量=海洋吸收量+生态系统固碳量+人为固碳量+其他地表过程固碳量”这个公式。对此,我们可以逐项做出分析。一是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在世界上已是“一骑绝尘”,风力发电技术处在国际第一方阵,核电技术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水电站的水平更是无出其右者。二是我国西部有大量的风、光资源,尤其是西部的荒漠、戈壁地区,是建设光伏电站的理想场所,光伏电站建设还可带来生态效益;东部我们有大面积平缓的大陆架,可以为海上风电建设提供大量场所。三是我国的森林大都处在幼年期,还有不少可造林面积,加之草地、湿地、农田土壤的碳大都处在不饱和状态,因此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非常大。四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物排放大大减少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将彻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其他污染物排放也将实质性降低。此外,碳中和也意味着我们将实现能源独立,国内自产的原油、天然气将能满足化工原料之需要,进口油气将大为减少,所谓的“马六甲困境”将不再是一个实质性威胁。能源独立从某种程度上还会为粮食安全提供助力。五是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将在碳中和历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因为碳中和涉及大量的国家规划、产业政策、金融税收政策等内容,需要真正下好全国一盘棋。这点我们从我国推动光伏产业的历程中就可以看出,并且诸如此类的经验未来还会不断被总结、深化。我们甚至可以预计,即使是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的那些国家,它们如想真正实现碳中和,也将在国家产业政策设计上获得助力。
  • 视角:科学仪器国产替代风潮背后的逻辑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商业首航。坐在这个航班第一排的民航局局长、中国商飞董事长、东航总经理以及工信部党组书记,向全世界证明着 中国国产替代的进程 。《华尔街日报》第一时间发文评论称,C919商业首飞意味着波音和空客几十年来的 “双头垄断地位”在中国市场受到了挑战 ,尽管这一挑战规模尚小,却颇具象征意义。 ‍是的,它象征着 我们已经不能再容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曾航在他的新书《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中提到:“从来没有一个时间点像今天这样,中国人对于“卡脖子”、国产替代有这么高的关注度。”这个过程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很多产业必须要面临一个国产替代的情况。国产替代风潮背后的逻辑‍‍‍‍2022年,国产替代发生了很多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C919大飞机、003号的航母下水……总体来看,2022年国产替代的突破是相当之大的。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在 军用领域 上,003号航母的技术水平突破新高,运用到的很多新技术,包括精密光学、特种钢材、输电与控制系统等等,使得歼20、歼16等很多先进战斗机的发动机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 民用领域 ,受到俄乌战争影响,欧洲天然气短缺,导致中国制造的LNG船在去年的市场占有率中得到大幅提升,提升至将近30%,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说明中国造船工业取得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在 汽车行业 ,国产车的表现十分亮眼。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突破50%,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突破300万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2022年的产销量双双突破700万辆;还有我们的 医疗器械 领域,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航天领域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半导体领域 去年实现了设备的重大突破,如国产光刻机,还有北方华创的蚀刻机。以上篇幅展开叙述说这么多,其实 背后是为了体现我们对基础工业水平的重视程度 。为什么要格外重视呢?举个例子,关注国际新闻和俄乌冲突的朋友能观察出来,俄罗斯打的比较狼狈,核心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观察,根源是俄罗斯 基础工业水平的大幅退化 ,前线用到的那些武器装备,我们往深处去研究,大部分都会和新材料、半导体产生联系,还有一些加工设备,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以后,基础工业水平严重衰退,相反中国的基础工业水平在过去的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这里有一个权威数据。欧盟每年会发布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的报告,在这全世界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公司里,美国占到了779家,中国是597家,那俄罗斯有多少家?俄罗斯只有1家。甚至于俄乌冲突的时候,俄罗斯要向伊朗去进口无人机。中国入选的数量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 ,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对于基础工业的研发投入上是有很大提升,尤其是华为,它的研发投入在全世界所有的公司里面是排名第二名,仅次于谷歌。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然后看这张图,这是一些顶级的工业产品,比如说歼20隐形战斗机,它里面要用到什么东西,比如说头盔瞄准系统、相控阵雷达、一体成型座舱玻璃、机身的复合材料、还有3D打印的机身框架和高推动比的航空发动机,这些技术及产品非常依赖于基础工业的进步。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去年很重要的事件:003号航母的下水。003号航母运用到的大量新技术,比如说电磁弹射,这个技术全世界仅中美两国掌握,比如说工程雷达,还有上面的先进材料,这些技术全都依赖很强的综合工业体系,这也意味着,中国基础工业上的巨大进步,让中国成为少数能生产顶级工业产品的国家。更进一步,基础工业的提升的好处不光只体现在军用领域,还反馈在民用领域,比如大疆做的无人机。不要小看这样的产品,中国在旋翼无人机领域在全世界是遥遥领先,无人机要用到的工业加工的技术的进步,这背后其实要溯源到苹果供应链,因为苹果对供应链的高标准锻炼出的中国工业加工能力,对类似大疆这样企业的成长是有很直接的推动的。一点突破,带动相关领域5~10年截止到2022年,国产替代发展相对比较好的一些产业多达十余个,有消费电子、高铁、工程机械、军工、航天……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互联网就非常典型。它和大家的日常消费联系密切,同时产业链又相对比较简单,市场有需求但又不需要有紧密的上下游联系。从研发的角度来看,造大飞机需要涉及到上千家企业、高校的协同,但是研发某个互联网产品,可能只需要十几个工程师,在一个小作坊里面就做出来了,所以说互联网的国产替代做得非常好。还有一些后发产业,比如说2000年以后才兴起的产业,像新能源汽车、无人机,这些产业的起点都很低,但正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的不断持续积累,使得在竞争的时候就没有被扔下太多。另外,在研究很多国产替代的时候发现, 往往一个点取得突破后,会协同带动相关领域、衍生行业的5-10年的巨大的突破 。就以发动机为例,这两年国产航空发动机、比如太行发动机,实际上取得较大突破。所以这两年新的机型,列装的数量比之前多很多,比如歼20、歼16还有歼10c,都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而背后的原因就是航空发动机的突破发展。同样的道理,假设我们的半导体取得重大突破,很多行业都会收益,比如说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新能源能新基建,某些产业间的联系是高度确定的。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下面要讲的,就是国产替代推进比较困难的一些产业,比如说半导体、化工、制药、工业软件、高端机床等。化工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基础科研的产业,实现国产替代的难度很大,为什么呢? 以韩国的半导体举例,韩国的高端制程芯片在很长时间里是把中国台湾甩在后面的,苹果手机早期的芯片也都是在韩国三星的工厂去做代工。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国台湾尤其是台积电,在高端制程这一领域,远远地把韩国甩在后面,标志性的分水岭是在2019年。2019年,日本对韩国实施高端半导体材料的禁运,这无疑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为什么日本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原因在于半导体材料,而材料最基础的要靠基础化学 。我们细数了一下,日本在2000年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有8位。实力差距非常明显。很多国产替代推进比较困难的行业,是高度依赖基础科研的,不止化工和制药,日本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00年之后就出了8个,而中国到现在为0。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上图是国金证券整理汇总的关于国产替代的细分赛道,并且列出了实现国产替代的难度程度,比如难或者极难。其中科学仪器被分在医药大类下,国产化率5% , 替代难度系数“ 极难 ”,核心难点为“ 系统性工程,产品稳定性需要长时间打磨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的难点甚至 涉及到其他同时被列出的细分领域 ,如:数控系统、示波器、电子测试仪器、操作系统、生物试剂、色谱填料、3.0T以上NR等等。可见科学仪器国产替代的难度之大,令人发指 。有效加速国产替代,政策该如何导向?‍ ‍ ‍ ‍半导体行业的国产替代,在过去一年里,不管是进口数量还是出口数量都在猛增,这体现了一个问题: 两极分化 。在成熟制程,28纳米以内的,进展快,未来价格将进一步降低,很多行业都会受益,因为其实真正需要用到3纳米高端芯片的领域比较少,比如电动车、手机等,甚至包括军工航天,这些产业更多考虑的是稳定性可靠性,并不是考虑了处理器的先进程度,这是一个好消息。价格使得供求关系改变,包括手机降价,电动车降价,这都跟芯片产能增加有很大的关系。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虽然中国科技原创能力跟美国比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的追赶能力极强 ,讲得更通俗些,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跨时代的产品,往往是美国人先发明的,但中国跟进得很快, 我们把这些东西产业化,大规模去制造的能力很强。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举个例子,最近最火的是什么?是ChatGPT。这样划时代的产品往往是美国先发明的,还有智能手机,苹果手机是乔布斯先发明的,电动车是马斯克先发明的,但是中国跟进得很快,往往是迅速把它产业化,具体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是全世界最擅长建工厂的国家。引用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全世界132座灯塔工厂,在工厂的建造运营以及智能化水平上, 全世界最好的132家工厂,中国占了50家。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以苹果工厂举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就十分有信服力 。苹果的工厂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工厂之一,iPhone是全世界最难造的工业产品之一,为什么会这么难?根据苹果2022年公布的供应商数据来看,全世界610个工厂,中国大陆占259家,日本96家,整个欧洲加起来只有21家,美国是49家,中国台湾是37家,韩国是30家,越南23家,印度只有9家,整个南美洲只有7家,中国占据42.4%!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比如富士康想要在郑州建造一个新的iPhone工厂,它需要哪些东西呢?首先需要快速的土地准备,要先把土地腾出来。当时郑州筹建富士康工厂的时候,有15个村子搬迁,8000多个居民要需要搬走,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把土地腾出来。当时郑州富士康工厂原址上有一家纺织厂,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是因为处在富士康规划区中,马上就让该企业搬走了,只有中国有这样的效率。其次,厂房的快速建设。原规划工期12个月,但是迅速压缩到4个月。当时建设急需一台空气压缩设备,整个河南省没有几台,就跑到郑州地铁上去看,刚好那边有一台,就把这个设备搬过来,为什么?因为郑州富士康是省长亲自抓的工程,这个工厂太重要了,比地铁还要重要,地铁可以先停工,但要优先先保证富士康工厂的建设,所以4个月的时间就把工厂建起来了。iPhone上的很多零件都需进口,电子元器件的价格的波动较大,如果走完整个进出口的报关流程,对富士康来说风险很大,所以一般这样工厂都建在保税区里面,包括上海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建在保税区里面的话出保税区就等同于出国,要再走一遍关税的流程,但是好处是进口的零部件,不用走这个流程,它很方便。当时郑州市很快就把保税区的配套做好了,当时还有郑州的国际机场,为了满足波音747货机的起降,政府对机场进行扩容,郑州的机场迅速成为了国内相当领先的货运机场,还有很重要的是30万工人的快速招聘,同时需要上万名的工程师,都只有在中国才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才能想象这样事情。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从产业政策导向上,也可以体现,中国为了奋力追赶成为全世界最擅长建工厂的国家背后的战略选择。 针对国产替代产业,大部分 东亚国家基本上都是出口导向 ,比如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越南都是非常典型的出口导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这些企业一旦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一定是有很强的竞争力 。相反你看到有很多国家,比如说像拉美的一些国家,像巴西、墨西哥,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在搞进口替代,其实这样很容易落入陷阱,尤其人口比较多的国家。因为本国国内市场大,外国商品要进入国内市场就有高关税,所以外资必须要到本地设厂,或者政府也扶持本地的工业巨头,就像印度扶持塔塔集团,但是这样会很容易掉到坑里去,牺牲本国国民的福利,因为这意味着你想买一个国产产品,需要花更多的钱,而且质量还更差。 这样的企业,不具备竞争力,真正需要用政策壁垒把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排除在外 。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对比引入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对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带动是相当之大的。特斯拉一降价,本土的品牌就扛不住了,也要降价,就会有一批排名比较靠后、竞争力很差的汽车厂倒闭,倒闭不是坏事,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好事,相当于花更少的钱开上了更好的汽车。国内的工厂经过筛选之后,到国际上又有了更好的竞争力。中国汽车出口近两年呈现的猛增的态势恰恰就验证了这个观点: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对国产替代进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带动提升效果 。而反观科学仪器行业,近几年外企巨头纷纷在国内设厂、大力发展国产化。一方面应对相关政策,另一方面降低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里的制造及运输成本。未来某一天,中国制造帮仪器买家们“把‘进口仪器’价格打下来”的时候,国产仪器是坚守不出还是一决高下呢?国产替代、自主可控五要素对于国产替代化,我们还需要有一套模型,去把那些高度确定需要国产替代的行业给筛出来,哪些行业是高度不确定性的,大家也要筛出来,避免走一些弯路。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上图是倪光南院士总结的自主可控的标准5要素:‍第一个, 知识产权标准 ,要自主可控;第二个, 技术能力 ,要自主可控;第三个, 发展主动权 ,要自主可控;第四个, 供应链 ,自主可控;第五个,要 具备国产资质 。所以如果我们用倪院士的这5个标准去衡量很多国产替代,其实会发现这几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很多项目打着国产替代的旗号在骗国家经费或者骗投资人的钱,而用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看到谁才是真正的国产替代,谁是假的、冒牌的。最后,中国国产替代最大的缺憾实际上是在原创 。前面提到了全世界大部分的科技创新,包括一些划时代的产品,包括像智能手机、电动车,还有一些药品、人工智能基本上都是美国在引领,我们要正视差距,要善于去学习美、日、德比较强的地方。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更多关于国产替代的思考,各位仪粉er可以进一步阅读《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注:本文根据2月20日《星海情报局》曾航发文及微信读书公众号而来,部分内容有改动
  • 市场局模式存在三个逻辑问题 1+1+1=3还是<1 ?
    改革的目标是把相同或相近的职能整合到同一个机构,为减少机构数量而&ldquo 拉郎配&rdquo 的做法没有道理。   最近,我们在东部某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培训班授课,课后一位县局局长把一叠基层监管现状材料给我,然后问道:&ldquo 现在连食药机构都没了,怎么就是加强监管了?&rdquo   可以听得出,基层监管者共同的担忧是工商、质监、食药合并的市场局模式对食品药品监管力量的影响,关注的核心是监管能力和专业性被削弱,监管任务则不断增加。结合今年以来我在全国17个省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各地争相效仿的市场局模式存在三个逻辑问题。   基层监管表面上看缺编制,本质上是缺人才。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市场局模式可以解决基层食药监管编制和人员不足问题,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本轮机构改革的初衷,是要增加基层食药监管的专业人才和提升能力,但三合一补充进来的编制和人员来自其他部门,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补编制原本是加强监管的手段,现在却异化为机构改革的目标,工具理性成为价值理性。   有人可能会说,三合一之后大不了就是1+1+1=3。这种想法太天真,现实情况是1+1+11。有的市场监管部门人多、队伍庞大,搞巡查和处罚有一套,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胜任工业产品生产锅炉、电梯、食品药品等专业性监管。例如,过去食品流通环节发证率很高,那是因为与食品生产和餐饮相比,流通环节的准入门槛和风险都低,可以用简单粗放的方式来管,所以才&ldquo 看起来很美&rdquo 。如果让这支队伍去监管专业化高风险的食品生产环节和药品生产经营,非但很难管好,恐怕连原来的市场巡查都没有精力做了。食品药品安全的风险在点上,但三合一的着力在面上,若过分强调用现有机构三合一来实现广覆盖,那就成了&ldquo 撒胡椒面&rdquo ,是一种不科学的资源配置方式。   统一市场监管要统一的是职能,而不是机构。   现在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市场局模式和综合执法就是要大幅减少机构数量,这就犯了倒置因果的逻辑谬误。正常逻辑是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机构才整合,现在的做法却是为了减少机构数量而把不同职能的机构整合到一起。政府管理市场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秩序,二是活力,三是安全。市场监管部门的定位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但食药监管的目标是保障公共安全,两者的层次和定位截然不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的经验都是两类监管部门分别设置。在我国,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即&ldquo 统一市场监管体系&rdquo 与&ldquo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rdquo 是放在不同章节中强调 也体现在刚刚发布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食品药品安全与质检工商被作为并列的行政执法类别分开提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重要目标是&ldquo 一事进一门&rdquo 。即把相同或相近的职能整合到同一个机构。比如一家企业在设立时既要到工商领营业执照,又要到质监办组织机构代码 企业设立后既要接受工商的检查,又要接受质监的检查。上述都是监管市场秩序的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加重了企业负担也浪费了行政资源,不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有必要整合。然而食药监管是区别于普通市场秩序监管的另一项职能,因为程序上遵守市场秩序的企业,其产品不一定是安全的,这是风险社会大工业生产的本质特征,典型例证是合法企业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ldquo 地沟油&rdquo 。可见,为了减少机构数量而&ldquo 拉郎配&rdquo 的做法没有道理。   食品药品监管的特殊性既体现在政策制定层面,又表现为监督执法环节。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只要省以上食药监管部门单独设置,仅仅整合地市和县区监管机构不会影响食药监管的专业性、特殊性和重要性,这里就出现一个转移论证的逻辑谬误。食品药品安全的特殊性既体现为物的因素,更体现为人的因素。其表现形式包括恶性利益驱动行为,大工业生产的系统性风险以及新型产品的未知危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法、无良、无知并存,因此需要在各个环节、方方面面着力。食品药品监管在政策制定层面的特殊性自不待言,但这不能同时被用来论证监督执法就可以不特殊。   以美国为例,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特征是垂直管理与属地负责相结合,分为联邦总部、派出机构和地方监管部门三个层面,全部与一般市场监管部门分开设置。FDA总部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心负责产品上市前审批,包括审批食品添加剂和颜色添加剂。派出机构则根据地理区域设置,全美有5个地区办公室(中部、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太平洋区),管理20个辖区办公室和135个监督检查站,负责食品、膳食补充剂等生产企业日常监管。例如纽约辖区办公室在港口、机场和国内生产企业密集区设多个监督检查站。此外,美国FDA隶属健康和人类服务部,这一体制延伸到基层,各州和市的地方健康和人类服务部门负责餐馆和杂货店的审批和日常监管。可以看到,美国并没有因为联邦FDA单独设置而否定地方监管部门的特殊性。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科学精细地测算基层监管队伍的规模、素质和硬件配备,提出明确标准。不能再由个别部门拍脑袋和分蛋糕。二是利用本轮机构改革契机,系统梳理目前各监管部门职能。到底哪些监管职能属于普通市场秩序,哪些与公共健康安全直接相关,例如饮用水、烟草、食盐和食品包材,争取一次性调整到位,以免将来再折腾。三是合理划分各级食药监管部门事权,做到能力、资源与权责相匹配。药品监管尽可能体现全国统一性,食品安全监管充分调动地方属地积极性,防止个别地方打着简政放权的幌子把监管事权压给基层。   (作者胡颖廉为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叶岚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候选人)
  • 阿拉丁挑战公众公司并购底线 新三板投资逻辑遭撼动
    “吸收合并一家公众公司,是否需要征得中小股东的同意?大股东固然有出售自有股份的权利,但此前向中小股东高价融资时,描绘的IPO蓝图就能一卖了之?”一位资深新三板PE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银橙传媒并购案刚折戟,“飞行员都跳伞了,我还在机舱!”小股东的哀嚎尚在耳边,阿拉丁又来挑战公众公司并购底线。  10月12日,中小板上市公司西陇科学(002584)公告,有意收购新三板创新层公司阿拉丁(830793)64%的股权。该收购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若收购完成,阿拉丁的实控人便可以“成功退出、潇洒离去”,余下的近百名中小股东只能继续留守,而这些中小股东要么是阿拉丁登陆新三板后的4次融资中进入的,要么是从二级市场买入的。  “这并非一家公司的私事,而是关系到投资者退出路径和投资逻辑,关系到新三板的根基,此前深交所11问金力泰(9.190, -0.08, -0.86%)并购银橙,核心是因为涉嫌借壳,但阿拉丁并没有借壳之忧,以目前的法规看并无违规之处,一旦通过将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成为实控人退出的新通道,让PE机构都傻眼的是,后面的新三板应该怎么玩儿?”一位长期研究新三板的业内人士表示。  阿拉丁“神灯”将为投资者带来什么,承载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重任的新三板面临重要选择,如何在追求并购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对待中小投资者,这对监管层的智慧也是一场考验。  财技高超登陆新三板两年已成功融资4轮  10月13日,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一个月的阿拉丁突发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接实际控制人通知,西陇科学已与公司股东徐久振、招立萍、上海晶真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晶真投资)、上海仕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仕创投资)达成收购股权框架协议。  这一说法在西陇科学的公告中得到印证。就在10月12日,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同样停牌了一个月的西陇科学,首次披露重组交易对手为上述四位阿拉丁的股东,标的资产为阿拉丁的64%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公告中均只明确了西陇科学收购阿拉丁股份的交易方式,初步拟定是发行股份以及支付现金。但具体收购价格是多少,其公告中并没有说明,称需要继续协商和确定。  根据最新的股价计算,阿拉丁市值9.12亿元,去年收入1.01亿元,去年净利润2977万元 西陇科学市值92.9亿元,去年收入25亿元,去年净利润9079万元。  新三板挂牌公司能被上市公司收购,那可真算是中了奖,一来收购的估值普遍比新三板高30%以上,二来换成上市公司股份享有退出的通道。那么有如此好运的四位股东究竟是什么来头?  梳理一番发现,招立萍是阿拉丁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久振、招立萍为夫妇关系,是阿拉丁的实际控制人,他们除了分别直接持有阿拉丁36.99%和19.82%的股权外,还通过100%控制的仕创投资,间接持有阿拉丁1.773%和0.197%的股权,夫妇俩合计掌控了阿拉丁 58.78%的股权。而晶真投资在阿拉丁前十大股东中排名第三,占股5.18%,真实身份是阿拉丁员工的持股平台,而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招立萍。这么看来,这真是大东家捎带创业团队跑步离场的节奏。  阿拉丁,这家名字充满童话色彩的公司,其主营高端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仪器,产品定位高端,主要走进口替代路线,已实现几乎100%的电商销售,具有远高于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  当然,阿拉丁的吸金能力不仅体现在业绩上,其融资能力也同样不俗。阿拉丁2015年年报显示,从2014年11月到2015年9月,该公司先后发起了四次融资,成功募资1.28亿元。募资对象中,除了董监高和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外,还有做市商、私募基金、信托,以及外部自然人。  2016年1月13日,阿拉丁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向上海证监局报送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材料,公司进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阶段。  2015年5月8日起,阿拉丁开始做市,首日股价冲到了46.94元,涨幅达到622.15%,5天后一度涨到47.79元的高位,但此后便一路下滑,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阿拉丁收盘价为24元。截至今年6月30日,阿拉丁共吸引来了101名股东。  对比银橙案阿拉丁并购的四大不同  大股东挥一挥手,留下了一脸蒙圈的中小股东。看到上述情况,大家也许觉得会很眼熟。在今年上半年的银橙传媒收购事件中,就出现过相似的剧情。  今年6月2日,上市公司金力泰(300225)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哈本信息、圭璋信息、逐光信息等7家公司100%股权。而这7家公司,正是银橙传媒董事长隋恒举、副董事长王宇等七位董事高管的持股平台,合计持有新三板公司银橙传媒(830999)63.57%的股权,如果交易完成,金力泰将实现间接控股银橙传媒。因为交易采用换股的方式,根据交易作价,7家公司也将合计持有金力泰26.43%的股权,超过了金力泰原实际控制人吴国政的持股比例。  消息一出,业内一片哗然,媒体热议,深交所在重组问询函中连发11问̷̷在各种争议声中,7月上旬,金力泰和银橙传媒双双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收购案,和平分手。虽然业内分析银橙传媒收购案失败的主因归结为涉嫌借壳,但当时公众的焦点更多的是放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博弈上。  乍一看,两桩收购有相似之处:大股东出让手中股份给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成功退出,但是一众中小股东只能“望船兴叹”。  但是在具体细节上,两者还是有四大不同。  第一,在交易主体上,银橙传媒出让的是七家持股平台的股权,而阿拉丁更多的是实控人作为自然人直接持有的股份,也就是说前者是出售三板公司大股东的股份,而后者是直接出售三板公司的股份   第二,在交易方式上,银橙传媒采用的是换股,而阿拉丁则是采用股份加现金   第三,在股权结构上,银橙传媒被收购的股权经换股后,已经超过上市公司金力泰实控人的股权,涉嫌借壳 而阿拉丁的市值仅为西陇科学的十分之一,两者之间体量悬殊,2016半年报显示,西陇科学实控人控股约49.69%,虽然目前收购的具体价格方案还未出炉,但在正常情况下,阿拉丁这64%的股权即使全部换成西陇科学的股份,也不可能对西陇科学实控人的控股地位构成威胁   第四,从行业上看,金力泰和银橙传媒主营业务相差甚远,一个做涂料,一个做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投放,属于跨行业收购,而西陇科学和阿拉丁属于同一行业,都涉及化学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同业竞争如何规避相爱还是相杀  公布接受IPO辅导9个月后,公司实控人突然宣布要走,其他中小股东该去哪里?  “本是一条船上的大股东倒是把股份卖掉先跑了,谁还带着我们这些揣着股票的股东向IPO这个目标前进?公司变成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了,相当于已经证券化了,多数资产已经上市,还怎么去IPO?”一名新三板投资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和许多投资者一样,揣着一个明确的投资预期来到新三板市场,就是指望投资的公司能成功IPO,实现手中股票价值的快速增长,“这是新三板的投资逻辑和其他市场不一样的地方。”  这位投资者的担心不无道理。对此,有私募人士表示,现阶段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直接独立IPO上市的,在国内证券市场几乎不太可能。一是控股公司主观意愿不强,缺乏动力 另外,也和不少中介机构有过沟通,大家都觉得即使控股公司愿意,但是审核上可能也很难获得通过。  那么分拆上市呢?证监会在2010年4月曾经表态,A股公司可以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但在当年11月,证监会官员在保荐人培训会议上重申,从严把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  再仔细看看证监会开出的六个必要条件,仅凭其中的“上市公司与发行人不存在同业竞争且出具未来不竞争承诺,上市公司及发行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与发行人之间不存在严重关联交易”,就会让阿拉丁的股东感到IPO之路希望渺茫。如果说,当初卖涂料的金力泰想收购做精准投放的银橙传媒,是追求“白富美” 的话,那么,现在西陇科学收购阿拉丁,就不知道是“相爱”还是“相杀”了。因为在阿拉丁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曾明确表示,在中国试剂行业市场中,西陇科学是阿拉丁国产试剂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若收购成行,今后两者的业务范畴是会重叠还是重新分工,新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确保对两家公众公司的中小股东都公平公允,谁来界定各自的权益边界,新的制约机制如何体现,这些都是摆在并购案面前的棘手问题,也将成为影响监管层判断的重要因素。  应提供现金选择权或换股选择权  银橙传媒收购案例中,最令投资者难忘的一课恐怕是:新三板市场并没有强制要约收购制度的安排。这是一场合法的“出逃”。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采取要约方式进行,发出全面要约或者部分要约。  而《非上市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公众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在公司被收购时收购人是否需要向公司全体股东发出全面要约收购,并明确全面要约收购的触发条件以及相应制度安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因为没有作强制要求,目前多数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在公司章程中都没有对全面要约收购做出明确说明,阿拉丁的公司章程中同样也没有,而新三板上至今没有完成过一例要约收购。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李欣律师告诉记者,从法律的角度看,只要公司章程没有设定需要全面要约,那么大股东转让股份不要约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大股东更替后,三板公司64%的资产已经属于上市公司,那么IPO已经不是努力的方向,IPO的预期名存实亡,剩下的中小投资者退出路径堪忧,公司的估值会降低,虽然阿拉丁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交易行为合法,但是会对中小股东权益带来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某私募机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他所在机构在对一家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前,除了考虑行业、营业情况、可扩展性等众多因素外,还必须考虑退出是否有明确的方向或者时间点。  “各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市场教育的一个过程,吃了亏的投资者,下一次肯定就会谨慎规避风险了。”某PE机构高层人士提醒中小投资者,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投资人一定要把相关规则了解清楚。  另有券商新三板分析师表示,整个经济结构发展到现在,并购案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公司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中小股东同股同权的要求其实也是合理的,中小股东在面临公司控制权移转,在失去对投资的控制情况下,可以充分考虑收购方的收购条件,既然他们无法影响控制权的移转,应当允许他们有公平的机会以公平的价格撤回投资,也就是提供现金选择权,或者是提供换股选择权。借助强制性收购要约,让众多中小股东做出是否与新的控股者合作的选择,体现为一种机会的公平。只是关键在于现在制度还不健全。“新三板是个新生事物,发展得很快,很多东西没跟上,要推动它的发展,需要靠配套制度来解决。”  一位全国性券商的投行总经理也持相同的看法,“中小股东应该享有平等交易的权利,在大股东转让股份给上市公司的时候,应该有权以相同的价格将股份出让给上市公司。”
  • 酒鬼酒回应被指“强盗逻辑”
    业内称白酒添塑化剂并非不可能,且塑料导管等可致塑化剂渗入,酒鬼酒今日起继续停牌   昨日一则关于“酒鬼酒塑化剂含量超标260%”的新闻在网上传开,“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的消息让国人再次惊恐起来。昨日酒鬼酒紧急停牌,其副总经理范震回应时表示,不承认检测机构资质,而且国标中无塑化剂检测一项,因此不存在超标问题,酿酒也无需添加塑化剂。对此,网上和业内均有人质疑其为“强盗逻辑”,难道没有该项检测就可含毒?   因酒鬼酒塑化剂风波,昨日白酒板块被拖累,全线下跌。关于国内白酒增加塑化剂是潜规则的消息也不断传开。中国酒业协会昨日发布的一份《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但已知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导致。   酒鬼酒昨日盘后发布公告称,为核实媒体相关报道事宜,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12年11月20日起继续停牌,待公司刊登相关核查公告后复牌。   专家称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   根据媒体报道,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酒鬼酒塑化剂含量超标260%。该报告结果显示,酒鬼酒被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而卫生部文件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酒鬼酒中的塑化剂DBP超标260%。   该报道还称送检的样品为酒鬼酒实际控制人中糖集团的子公司北京中糖酒类有限公司所出售的438元/瓶的酒鬼酒,由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检测。   此外,该报道还采访了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其认为“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酒鬼酒辩称:不是用塑料包装,用不上塑化剂?   昨日上述报道一出,激起千层浪。酒鬼酒证券部人士对外称,“公司早上才知道网上曝出塑化剂的事,为了维护股民的利益及时申请了停牌。今天生产部门已经把产品送到相关部门核实、送检,结果出来后会通过公告的方式公布。”   上述人士还表示,“公司的产品一向都是检验合格才出厂的,白酒本身是不含塑化剂的、也无需添加,是否包装方面的问题目前还不确定,因为酒鬼酒不是用塑料瓶包装的。”   酒鬼酒副总经理范震昨日的回应,也与上述人士的大同小异。范震表示,首先,公司已经和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进行了沟通,目前还不能确定媒体送检的就是酒鬼酒公司的产品,而且作出检测的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商业检测机构,其检测标准、检测手段不具权威性。   第二,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超标2.6倍的问题。由于国家检测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酒鬼酒公司也不具备塑化剂检验的手段。   第三,酒鬼酒生产仍使用传统工艺,包括酒鬼酒在内的整个白酒行业,酿酒过程中都不需要添加任何塑化剂产品来多酿酒、酿好酒,没有利益驱动。   专家称为提高品质酒企有添加塑化剂的可能   不是用塑料瓶包装,就用不上塑化剂?没有国标,不用检验塑化剂,所以就不存在超标一说?   面对酒鬼酒的回应,安徽高炉家酒董事长林劲峰昨日介绍说,目前塑化剂相关指标并不在国家检测标准的范畴,而且一般的仪器也检测不出来。但其也表示,在过去,酒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些跟塑料制品接触的环节,有可能会因此出现塑料溶解,导致出现塑化剂超标的问题。   除了白酒可能接触塑料制品外,昨日有分析人士甚至表示,国内白酒增加塑化剂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为了让年份不够的酒液看起来好看,增加各种增粘剂固化,伪造粮食酒内的糖分多粘杯挂杯的效果。   北京大学人类营养运动医学专家李可基教授则表示,企业这么做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目的是让酒的品质看起来更好。他表示,塑化剂不是食品添加剂,国家严禁将其添加到食品当中,但在食品包装上可使用。食品中被检出塑化剂,也有可能是食品包装渗入微量塑化剂或者是在制作的过程中,设备管道上的塑化剂制品渗入所导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家白酒酿造高级技师则表示,白酒里含有塑化剂不是企业特意加进去,更多原因是没有在流程管理上控制好。塑化剂主要存在在包装、罐装里。   他还指出塑化剂对白酒的味道或者保持等并没有任何有利影响。有的企业会严重超标是因为,“劣质老化的塑料管更容易导致塑化剂含量偏高。建议白酒企业采用不锈钢软管来降低塑化剂含量。”   中国酒业协会的说明指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高档白酒含量较高。已知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这些塑化剂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酒泵进出乳胶管、成品酒塑料瓶包装等。   相关链接   酒鬼酒被做空?汇添富两基金“踩雷”   昨日,记者也翻查该公司三季报公布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发现汇添富旗下两基金持834万股,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七组合持股843.22万股,山东省国际信托-泽熙瑞金1号持股313.41万股等均在其中。但上述机构或已经出逃,因为大智慧统计显示,酒鬼酒10月份以来主力资金净额流出2.7亿元,换手率85.34%,下跌13.02%。   高换手率的背后是什么?其半年报显示,6个月时间酒鬼酒做到2011年近全年业绩。7-9月,公司净利润为1.9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85.28%。   但有终端市场调查显示,酒鬼酒在大众消费市场并不火爆。本报也在8月14日时报道《复兴OR做局,酒鬼酒超预期业绩的背后》,指出酒鬼酒:接待用酒+绑定经销商+行业红利造就业绩翻倍,也被爆经销商边卖酒边买股私募也边囤酒边加仓。更有市场人士爆料称,酒鬼酒的部分经销商在这场局中股市上赚的钱缓解了他们大肆压货的压力。   如今酒鬼酒在股价年涨102%之际,突然遭遇利空袭击,更像是被做空,不知后市复牌,酒鬼酒的经销商、公司内部人员以及基金机构等各个利益相关方,会如何选择下一步路。
  • 应用材料公司推出用于先进存储器和逻辑芯片的新型刻蚀系统Sym3
    p 2020年8月7日,应用材料公司今天宣布为其大获成功的Centris& reg Sym3& reg 刻蚀产品系列再添新成员。现在,该系列产品能让芯片制造商在尖端存储器和逻辑芯片上以更加精细的尺寸成像和成型。 /p p 应用材料公司的Centris& reg Sym3& reg Y刻蚀系统能让芯片制造商在尖端存储器和逻辑芯片上以更加精细的尺寸成像和成型。 /p p 新型Centris Sym3& reg Y是应用材料公司最先进的导体刻蚀系统。该系统采用创新射频脉冲技术为客户提供极高的材料选择性、深度控制和剖面控制,使之能够在3D NAND、DRAM和逻辑节点(包括FinFET和新兴的环绕栅极架构)创建密集排列的高深宽比结构。 /p p Sym3系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独特技术特征:高电导反应腔架构能够提供特殊的刻蚀剖面控制,快速有效地排出每次晶圆工艺产生的刻蚀副产物。Sym3 Y系统采用保护关键腔体组件的专有新型涂层材料,扩大了该成功架构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减少缺陷并提高良率。 /p p Sym3刻蚀系统于2015年首次推出,如今已成为应用材料公司历史上最迅速大量占领市场的产品。时至今日,Sym3反应腔出货量达到了5000台大关。 /p p 应用材料公司的战略是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材料成型和成像方法,以实现新型3D结构并开辟继续进行2D微缩的新途径,而Sym3系列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产品。应用材料公司采用独特的化学气相沉积(CVD)镀膜技术对Sym3系统进行协同优化,让客户能够增加3D NAND内存器件中的层数,并减少DRAM制造中四重成型所需的步骤数。应用材料公司会将上述技术与其电子束检测和审查技术一同部署,以加快研发并大规模实现行业最先进节点的产量爬坡,从而帮助客户改善芯片功耗、增强芯片性能、降低单位面积成本并加快上市时间(PPACt)。 /p p 应用材料公司半导体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Mukund Srinivasan博士表示:“应用材料公司在2015年推出Sym3系统时采用了全新方法进行导体刻蚀,并解决了3D NAND和DRAM中一些最棘手的刻蚀难题。今天,在最先进的存储器和代工厂逻辑节点中,关键刻蚀和极紫外(EUV)图形化应用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增长。未来,我们将继续升级并助力业界向下一代芯片设计演进。” /p p 每个Sym3 Y系统均包括多个刻蚀和等离子清洁晶圆工艺反应腔,并由智能系统控制可确保每个反应腔都拥有一致的性能,从而实现稳定的工艺和高生产力。全球多家领先的NAND、DRAM和代工厂逻辑节点客户都在使用这一新系统。 /p
  • 环境监测企业很忙:三个逻辑看监测行业并购
    “8月底,聚光科技公布拟1.95亿元收购水污染治理工程公司重庆三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60%股权。”——这已是监测企业在本月披露的第四桩并购。  今年以来,一连串的收购案,使环境监测企业消息披露不断。事实上,今年监测企业在环保并购市场的活跃度是空前的。如下图所示,今年截至8月底,4家主要监测企业的并购金额和案例数分别为7亿元和11个。这数字意味着,在只过了一大半的2015年,监测并购金额以及并购案例数都分别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  并购潮兴起为何以下是2012年以来环境监测领域主要几家公司: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天瑞仪器的并购动作梳理。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有三个主要的并购逻辑为监测行业并购推波助澜:  第一,掘金水行业。虽然离“水十条”出台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但概念退烧并不意味着政策规划带来的真金白银退烧。水处理行业依然是带动环保行业上行的主要力量,水处理投资标的依然是业内业外企业感兴趣的目标。“水十条”中“地表水、地下水、陆地、海洋污染同时整治的,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严格监管的目标”“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监督执法机制 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形成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等内容毫无疑问利好水质及污染物监测业务。可以看到,在此利好之下,四家企业最新的并购标的全部和水业有关:两家水质监测仪器企业,两家水处理工程企业。  第二,“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进军环境治理业”已是各大环境监测企业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念叨的战略目标。“公司考虑开展环境治理业务,不排除以并购方式进入相关市场。”“公司力争在外延扩张方面做到产业链纵向或横向的整合,如有合适的有关环境治理的项目,公司会考虑参股或并购。”̷̷直到今年3月聚光科技收购鑫佰利,转型的目标才逐渐开始落地。其后,“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的风头渐劲:4月,天瑞仪器收购工业水处理运营企业苏州问鼎环保。8月,聚光科技再次收购三峡环保。至此,此类并购交易金额也已占今年监测企业并购花费的一半以上。此外,在两家还未有此布局的企业中,雪迪龙也多次表示对环境治理业感兴趣。  第三,国际并购获取优质标的。随着国内环保企业标的溢价的节节升高(2014年80多个环保并购案平均溢价率超过300%)小而美的技术型并购标的在国内已十分稀缺。大多交易金额仅为数千万元的海外并购已成为有需求企业的理想选择。在监测领域,参股、控股国外监测仪器企业以获得国际技术、产品、品牌、渠道等资源已成为监测企业的优良传统。从往年的数据看,监测领域的国际并购性价比十足:2700万元控股美国CES之后的2014年,先河环保即已收获2428万元海外营收,占公司总收入5.5%。今年,除天瑞仪器之外的三家监测企业都有对国外企业的股权收购,目标分别为英国质谱仪制造公司Kore、气溶胶颗粒分析仪制造企业Sunset,以及意大利水质在线公司SysteaS.P.A。从交易金额上看,这些国外标的依然不贵。  总结  “气十条”“水十条”,乃至aroundthecorner的“土十条”等环保规划给予监测行业一波接一波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在此动力的作用之下,几大监测企业都取得了让整个环保领域艳羡的业绩。如何借此机遇进行更加长远的布局是监测企业在盛世之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借由并购,各大监测企业给出了各自求同存异的答案。宇墨认为,监测领域的并购热还将沿着上述几个方向继续,随着各自发展战略的深入,几大企业也将在并购整合大潮之下更加分化,企业特色将进一步凸显。
  • 得利特技术创新的四层逻辑生成 探索油液水分含量分析国产路径
    石油工业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走得越来越从容自信。从能源“凛冬”到油气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国石油工业一路高歌猛进。与石油工业一同加速的还有其检测行业。作为油品质量的“把关人”,油品检测作用日益凸显。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对得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利特”)技术经理王志强来说,油液分析与他共度半生。“油品检测产品要增强核心竞争力、迈出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坚实步伐。”王志强一语道出现阶段油品检测的动力,同时解读了得利特的发展逻辑和产业路径:挑战、创新、扩张与精进。   坚韧性挑战:研发力从“量变”到“质变”   “2000年离开无线电元件厂后,我进入了油分析仪器仪表行业。”王志强回忆。长久的钻研让王志强看到行业更多可能性,同时极具挑战性的科研工作强烈吸引着王志强。“我喜欢挑战,科研毫无疑问是属于这种工作。”科研成就感和价值感让王志强在油品分析仪器仪表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加入得利特后,王志强迎来了更多挑战机会,这得益于得利特的发展思路:注重原创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得利特创立初期,王志强秉持上述企业思路,与技术团队加大科技投入,专注核心技术研发,心无旁骛地啃技术“硬骨头”。   掌握核心技术绝非朝夕,需要年复一年技术积累。在王志强与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得利特推出精品润滑油分析检测仪器、燃料油分析检测仪器、润滑脂分析检测仪器等多款仪器。如今,适合采用库伦法测量微量水分的测定仪设备面世,实现企业研发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突破性创新:满足精确微量水分测定需求   水分含量分析是油液检测的重要项目。“石油产品中的水分蒸发时吸收热量,发热量降低;而在低温情况下,燃料中的水会结冰,堵塞燃料导管和滤清器,阻碍发电机燃料系统的燃料供给。此外,石油产品中有水会加速油品的氧化生胶,润滑油中有水时不但会引起发动机零件的腐蚀,而且水和高于100℃的金属零件接触时会变成水蒸气,破坏润滑油膜。”王志强解释。   轻质油品密度小、黏度小,油水容易分离,而重质油品则相反,不易分离。这一特性对微量水分检测仪器的自动化、便捷度提出更高要求。久居油品检测技术场,王志强察觉,相比其他水分检测方法,库伦法测量自动化、节省人工等优势备受青睐。基于该种方法的测量仪器能够在尽可能节省人工的同时得到更精确数据。   “微量水分检测数据的精度、便捷度大幅提高,这是得利特库伦法测量微量水分测定仪的突破性创新点。”王志强补充。基于两个核心优势,以及智能自检等新功能,该款微量水分的测定仪受众广泛,在油液水分含量分析市场中占达到了一定份额。下一步,得利特将侧重于设备测量时的自动化,脱离人工干预,并通过电子监测,更加准确地判断出油液中水的含量。   体系性扩张:产研结合扩充技术链条   挑战、创新让得利特尝到甜头。得利特微量水分的测定仪等多款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电力、环保、医药、军工、航空等领域,并得到用户充分认可。如何实现持续性研发,保持企业机动力?这是技术企业在“后创新时代”思考的问题。   在王志强看来,产学研结合能够及时丰富技术创新力量,扩充技术链条。这一想法不仅与得利特的技术班底相映照,更与产学研融合的政策相呼应。   实际上,得利特成立之初就整合石化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空军计量总站等单位的油品、仪器方面专家,将其作为企业技术班底,加速成果转化,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我们正在与多家大学、电科院联合研发新产品。”   产学研融合为得利特建造了人才高地,推动预见性与实践性并存,调和国产仪器研、产不对等矛盾,解决油液水分析多个难题。同时,人才补充和研发合作鼓足得利特底气,其以北京为研发销售中心,开拓吉林、山东为生产加工中心,扩充企业链条。   精进性守业:精确性与智能化并进   技术跟上后,石油分析检测形势一片大好,但王志强直言:“国内对油液水含量的分析还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设备检测准确性高,但相对价格高;国产设备价格低,但稳定性、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基于上述难题,王志强带领团队提高优化电解液的配方,增强实验结果的广泛适用性、稳定性,提高关键部件工艺水平,在促进实验结果的重复性等方面下工夫,为油液水分含量分析的稳定性与工艺水平献力。   精确性技术攻克热火朝天。与此同时,更加长远、持久的计划箭在弦上。今年年初,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改造提升,实施智能制造,推进石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提及石油化工检测技术发展方向,王志强说道:“强化检测技术的数字化,控制技术的智能化是我所期待重点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这一格局离不开数字变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化工行业逐渐融合,检测过程数据获取能力不断增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监测、精益化服务系统正在完善。“高端油液检测产品还应提高智能化程度,增强核心竞争力,迈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坚实步伐。”王志强补充。   王志强透露,得利特将沿着自动化方向和智能化趋势,为国内企业提供高性能的自动化油品分析仪器和专业化的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以高效率、精细化管理、解决油品检测、设备润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后记:国产石油分析检测企业如何在产业扩张中顺势而为,与**品牌分庭抗礼,是摆在石油石化分析检测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面对错综复杂的行业形势,作为一股国产油液分析检测力量,得利特在王志强及技术团队把控下,按照四层增长逻辑和既定节奏,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创新型、智能化产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拥有突破性创新、体系性扩张,积极精益求精时,企业产能规模自然更上一层。这四层增长逻辑不仅带来良性增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或将成为众多国产油液分析检测企业的范本。
  • 把脉行业趋势,聚焦投资逻辑 | 第九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圆满举行
    2022年12月15日,由CHC医疗咨询、IVD及精准医疗产业与投资联盟(以下简称“IVD联盟”)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暨IVD及精准医疗产业与投资联盟年会”在江苏苏州成功举办。会议得到了太仓市人民政府/太仓药谷/太仓生物港的大力支持。来自IVD产业、投资及科研机构的2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纵论IVD行业发展趋势,畅谈IVD领域投资逻辑,并就智慧诊断、分子诊断、高端器械、IVD原料等细分领域展开深入探讨。IVD联盟CEO、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道志博士,IVD联盟理事长、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主席、IVD联盟CEO、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道志博士首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莅临,对太仓市政府对本次大会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表示,过去一年由于大环境的整体低迷,资本进一步收缩,一级市场的融资变得极其困难,很多创业者都感受到了“寒意”。他强调,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创业者们要“打破过去的认知”,不能老想着去融资,或者融更多钱,而是要更注重现金流的健康,“活下来最重要”。刘道志,大会主席、IVD联盟CEO、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随后,从投资人的视角出发,刘道志博士接着作了主题为“体外诊断行业的投资机遇”的大会分享。他通过数据分析,介绍了我国IVD产业的基本概况、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他认为IVD领域是近5年来医疗健康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不过在市场新常态下,尤其是IVD集采拉开序幕的当下,企业应积极制定应对策略,要主动走出去,加快海外市场布局。同时,他还全面透析了IVD行业资本市场情况,认为“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开始更加往早中期布局且对于估值更加敏感”,“二级市场赛道百花齐放,开始更关注IVD上游”。随后,刘道志博士着重解析了肿瘤早筛、生命科学仪器、POCT、质谱设备与试剂、IVD与AI技术/数据融合等行业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与逻辑。大会主席、IVD联盟理事长、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先生在开幕致辞中分享了对于新常态下IVD行业发展的切身感受。胡旭波表示,中国是全球两大单一大市场之一,中国市场的规模能培育和支持发展全球性的大公司;相信未来行业的重大创新会有很多发生在中国。另外,经过疫情的考验,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无论是市场反应、内部运营还是出海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最后,正式进入后疫情时代,创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这些都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利好机会。胡旭波相信,不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需要乐观的态度,要能够在人们普遍彷徨或迷茫的时候,冷静观察,深度思考,看到更多的行业创新机会。胡旭波,大会主席、IVD联盟理事长、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在主题为“当下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大会报告中,胡旭波从市场规模、抗疫贡献、行业趋势、未来前景、技术迭代等方面,全面解析了IVD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现状。胡旭波表示,全球IVD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IVD公司增速很快,未来临床和技术创新、自动化等将成为IVD产业的新趋势,而中国企业已准备好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而在资本市场方面,胡旭波认为IVD领域二级市场估值触底,业绩增长将推动反弹,而一级市场的融资事件和金额今年双降,大额融资轮次前移,未来将更加聚焦在临床应用和核心技术创新。未来,IVD行业国产替代加速、临床创新和全球化将是机遇所在。IVD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分会理事长朱耀毅先生,聚焦IVD行业发展趋势,作了主题为“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趋势探讨”的大会报告。IVD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分会理事长他通过对国内外IVD市场数据的解读,及宏观层面最新政策的分享,分析了IVD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并从国家宏观政策、地方政府、市场需求、行业及企业、产品技术等层面探讨了IVD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朱耀毅认为,IVD行业及企业都上了新台阶,但竞争加剧、分化不断出现,未来创新、原创技术和产品空间相当大。IVD联盟名誉理事长、华大基因CEO赵立见先生,聚焦基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了主题为“基因科技助力医疗健康”的大会报告。赵立见,IVD联盟名誉理事长、华大基因CEO赵立见首先回顾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表示基因组学技术带动了产业飞速发展,而依赖于测序仪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技术正在从人类基因组走向人人基因组。同时,他详细介绍了基因检测技术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控、感染防控、科技服务四大领域的应用、发展及华大基因的产品布局,强调全基因组检测加速了精准医学的发展。对于基因检测的未来发展,赵立见认为LDT模式的实施利于行业整体发展,未来IVD+LDT模式合法合规有序开展,将加速基因检测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应用。而从技术发展来看,未来时空组学可全面应用于意识起源、生老病死、万物生长、生命起源等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中。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IVD行业创新发展,IVD联盟候任理事长、药明奥测董事长兼CEO刘釜均博士带来“精准医疗的未来—WINS算法驱动的整合诊断”主题演讲。刘釜均,IVD联盟候任理事长、药明奥测董事长兼CEO他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从IBM Watson、Google health开始,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诊疗领域的应用,虽然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始,为什么其发展与临床应用却不如预期?结合Mayo Clinic(妙佑医疗)聚焦数字化病理的探索,刘釜均博士给出了药明奥测的发展思路—融合多组学及临床数据,打造算法驱动的整合诊断系统,构建一个广泛覆盖、全周期管理的“诊-疗-药-险”新生态。随后,他介绍了药明奥测研发的多个国际、国内首创的WINS数字化诊疗平台,并总结了“未来医学的ABC:ALGORITHM(算法)+ BIG DATA(大数据 + CLOUD(云)”的新趋势。着眼于IVD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IVD联盟副理事长,品峰医疗创始人丁伟先生作了“开辟智慧检验的新时代”的大会报告。丁伟,IVD联盟副理事长,品峰医疗创始人丁伟首先表示,中国IVD增速现已超过全球,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产IVD公司的定位应从“进口替代”向“进口升级”进化。他认为,在经过了开放试剂、仪器-试剂封闭体系、生免流水线的世代更迭后,结果更准确、报告时间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智慧检验将成为IVD产业新世代的制高点。随后,丁伟重点介绍了品峰医疗通过运输机器人、助手机器人、智慧屏、云质控等产品打造出的智慧检验解决方案—无人值守实验室,具备极致自动化、信息管理一体化、临床辅助决策等优势。下午的会议精彩继续,首先由倍朝医疗副总经理高建先生,做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查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的主题分享。高建,倍朝医疗副总经理(视频分享)他从工作实践出发,详细阐述、罗列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试验器械、实验室检查、知情同意等多个方面的40余个常见问题,并通过部分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讲解。他提醒,很多临床试验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前期培训不到位,企业在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细节,应做尽做,千万不能大意。太仓市招商局生物医药部何佳璨女士,作了“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推介”。医疗健康产业是太仓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太仓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研发创新奖励、项目投资奖励、企业创新奖励、人才扶持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持续增强产业龙头“引力”、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促进产业聚集“合力”,加快推进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何佳璨,太仓市招商局生物医药部推介分享中,何佳璨从地理区位、交通便利等方面,介绍了太仓的基础优势,从发展历程、产业部署、细分领域等方面,介绍了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从人才资源、教育及医疗配套、研发资源、产业生态链等介绍了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并着重介绍了太仓对于入驻企业的补贴、优惠政策,欢迎更多企业入驻太仓。未来五年,分子诊断企业增长新思维主持嘉宾:刘浩然:瑞凯集团执行董事兼中国区主管对话嘉宾:吴昊,IVD联盟执行副理事长,沃芬集团业务发展资深总监-中国;张勇,IVD联盟执行理事,源古纪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徐国伟,IVD联盟理事,泛因医学CEO刘浩然:由于疫情常态化,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公众对于分子诊断的认知,以及资本市场对于分子诊断的关注,都得到极大的增强。吴昊:每一款产品都有成为爆款的潜力。市场上我们常看到,有些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卖得很好;有些产品技术充满想象力,但是叫好不叫座,其中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真正解决临床需求。张勇:未来分子诊断爆款产品可能会出在这三个方面:第一是快检产品,这是当前临床上比较急迫的需求;第二是精准用药方面,尤其是在当前医保控费和精准医疗不断推进的当下;第三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催生的远程诊断、检测等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徐国伟:现在我们做体外诊断的企业,主要的客户都是医院的医生,我们首先要坐的肯定是要解决他在临床上的实际问题,而且要从成本、准确性和丰富度等方面得到认同。生命科学高端设备的创新发展主持嘉宾:顾胜寒,山蓝资本执行董事对话嘉宾:吴宏翔,IVD联盟副理事长,达科为生物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潘松,IVD联盟理事,契阔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兢,含光微纳总经理;杜林,迈迪克副总经理顾胜寒:生命科学设备,是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疗,乃至于很多自然科学研究,甚至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在一个相对动荡的市场环境中,是比较具有确定性的细分赛道,既有明确下游的需求,同时又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吴宏翔:最近两年大家一直在说“卡脖子”和进口替代的问题,这也说明我国IVD行业到了转折的时间点。一是因为市场需求的爆发,对于原料和元器件需求随之暴涨,成本也就成为了主要的制约;另外就是,国外的供应链不管从时间还是量,都很难满足我们的市场需求。潘松:生命科学设备投资标的的选择,第一要看“天花板”高度,需要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规模;第二要看技术,要符合我们现在国产化替代需求的,或者是独创性的技术;第三看性价比,中国人要干哪个行业,基本上都可以把这个行业做成大宗商品。陈兢:多元化布局方面我们的战略很简单,就是服务好细分行业的龙头客户。不管是国内产品的市场空间,还是未来出海的市场空间,最重要的是基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我们的制造和供应的能力,然后选取好自己服务的对象,然后服务好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杜林:未来的挑战,首先就是人才,在中国的自动化领域,特别是医疗自动化的领域,长期以来是被国外厂商垄断,要想突破就需要更多的顶尖人才;二是国际化,国际市场才是更大的舞台,我们在稳定国内市场后,就必须要打开国际市场。从小众到热门,IVD 原料的大风口主持嘉宾:李文罡,IVD联盟执行理事,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对话嘉宾:吴一飞,IVD联盟执行理事,引加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林苑,为度生物高级副总裁李文罡:从整个价值链的传递来说,下游试剂公司所面临的市场一定是大于原料公司所面临的市场。做原料要了解客户,我们不能光局限于原料这块,还知道客户的检测方法是什么,我的原料要匹配所有的检测方法。吴一飞:未来的5-10年,诊断原料的机遇非常大。因为在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下,国外原料在货期和供应链稳定性上不足,很多过去用进口产品的公司在寻求进口替代,所以这时候是我们做高端原料非常好的机会。林苑:作为原料公司,很希望和下游有更多的交流,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就有交流,理解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痛点。做新的产品和客户开发的时候,第一时间从立项时间越早介入对我们来说越好。疫情后时代,企业产业化增长思维主持嘉宾:刘缨,IVD联盟副理事长,软银中国基金合伙人对话嘉宾:谭洪,IVD联盟理事,星童医疗创始人兼CEO;黄晓华,IVD联盟理事,浩欧博供应链副总裁;曹坚,IVD联盟理事,拾玉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缨:后疫情时代,做投资的话,自己头部做调整的同时,也需要想我们应该投什么样的企业。高新技术一直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我们深深感受到团队是很重要的,就是对疫情的应变能力,还有整个团队适配和调配能力。谭洪:新冠只是发展过程中打了个嗝,但是打得大了一点,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来的发展轨迹上。所以未来中国的IVD市场,它会有一个整合的过程。因为很多的企业随着新的市场格局和法规,以及政策的变化,它的日子可能会越来越难过。黄晓华:正是因为新冠疫情,很多诊断知识才在人民群众中开始普及。我们很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客户越来越专业了,包括临床的医生,最终端C端的病人也在熏陶下开始关注灵敏度、特异性这样的一些指标,科普教育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曹坚:我从事医疗投资18年,越来越不愿意讲宏观,越来越微观了。确实中国经济体量很大,发展很快,但每个行业的差异度很大。我们每进入一个行业,都要转变投资逻辑,去看到这个行业的机会。技术革新,单分子+单细胞加速精准医疗主持嘉宾:段云,山蓝资本执行董事对话嘉宾:马汉彬,奥素科技创始人兼CEO;张龙,新格元高级副总裁段云:作为一个投资人,我还是会比较关注在创新的东西上,开放式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单细胞和单分子领域,不止是国内的发展,包括未来在全球的行业发展而言,都有一片非常广阔的蓝海。马汉彬:我们的平台有两个特点:1、对微量样本的分选和精准操控的能力;2、在平台上集成更多复杂的方法学和工作,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命科学工具,最早的生物显微镜,还有核磁、质谱等,都是为科研服务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从技术研发开始,慢慢向体外诊断和业务开发做逐步地迈进。同时也会更多的往系统集成方面去做尝试。张龙:单细胞测序是近几年非常火的领域,很多公司纷纷从不同赛道涌入,这也逐渐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是好事,也促使我们将产品从技术到转化,做得更加充分和扎实。对于未来而言,单细胞技术和单分子技术,都有可能变成常规的,在整个诊断领域应用广泛的技术。经过一天的观点分享和互动交流,与会的IVD从业人员纷纷表示,对于IVD产业的未来寄予了更深的肯定和希望,共同助力并且推动IVD产业的蓬勃发展。最后,也对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出席本次论坛且一直支持与关注中国IVD产业的相关领导、业界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期待明年再次相聚,共话创新。
  • 【会后新闻】前进的逻辑,P4精准医学探寻产学研资四方观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后新闻】前进的逻辑,P4精准医学探寻产学研资四方观点 /strong /p p   2018年12月1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及商图信息BMAP联合主办的P4 China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盛大开启! /p p   此次峰会以“通过大队列、大数据与多组学技术研究突破,革新肿瘤防诊治的全周期”为主题,联合政、产、学、研、资等多方资源,汇聚700多位行业同仁,通过集思广益与观点荟萃,助推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b7b3ccc-2f6b-477c-b8a0-bfa88f9628c3.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前签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50f5e21-5338-434f-b782-d44008ba9184.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0f20c27-1b86-47b4-91d9-0757b3e7b8a3.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精彩讲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马树恒,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p p   马树恒首先欢迎在座专家学者以及演讲嘉宾参加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随着基因检测价格下降,检测数据量成爆发性增长,精准医疗已经从早期的诊断、治疗发展成为保证人类健康的工具。 /p p   P4 China致力于精准医疗的国际化产学研建设,旨在将政策、资本、监管、技术、商业、应用相融合,助推精准医疗发展。P4 China将积极探索中国精准医疗发展之路,把握全球精准医疗动向,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为业界同仁打造综合型服务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8b80fbc-124a-4343-985d-ba0de16dcad9.jpg" title=" image006.jpg" alt=" image0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核酸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员, /p p    strong 话题:基因组、大数据、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 /strong /p p   大会的主旨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院士。他首先谈到对精准医学的定义,就是组学大数据+医学。这个市场非常大,包括了生物样本和数据采集,测序,分子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两年前中科院曾经预测,到2020年它的市场可能会达到1.89万亿美金。而与此同时,基因组测序的价格已经下降到100美元,这也推动了精准医疗的迅速发展。他同时指出,在精准医学中存在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基因中的暗密码,其次是数据端的海量数据处理,最后是样品端的复杂网络分析与异质化数据的整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4dbd213-4a73-4109-8e54-859e01259cc4.jpg" title=" image008.jpg" alt=" image0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C. Thomas Caskey,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院双院士 C. Thomas Caskey院士 /p p   strong  话题:新型表型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 对1,400人的案列解析 /strong /p p   最为重磅的是,来自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院的双院士C. Thomas Caskey教授现身P4 China大会,首度发表了他与团队长达十年,针对1190人大队列(平均年龄在54岁、66%男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大量详实的数据与结论,为我们展示了新型表型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潜在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488b0d6-b860-4179-b852-fa7f89404d98.jpg" title=" image010.jpg" alt=" image0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杨宏钧,阿斯利康精准医学与基因组学部前全球个体化治疗战略执行总监 /p p    strong 话题:FDA伴随诊断的国际政策法规与未来趋势 /strong /p p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共同主任杨宏钧向参会者介绍了FDA伴随诊断的国际政策法规与未来发展趋势。特别强调了法规第一是一门科学,科学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制定法律法规确保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法规也要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同步发展。第二才能对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p p    strong 了解更多查看杨宏钧博士专家访谈:行走在肿瘤诊断与治疗前沿的开拓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98fd268-7be9-467d-831a-70c59e845b27.jpg" title=" image012.jpg" alt=" image012.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圆桌讨论: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机遇(从左到右依次为:刘晓磊、唐艳旻、杨磊、徐海) /p p   上午场主旨论坛的最后,以圆桌讨论形式探讨了: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机遇。刘晓磊,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投资总监 唐艳旻,启明创投医疗健康投资合伙人 杨磊,鑫诺基因董事长 徐海,联新资本合伙人。 /p p   就1、如何给精准医疗的企业估值?是否认为当前市场过热存在泡沫? 2、怎么考虑精准医疗企业的投资退出,怎么看待港交所的创新板和上交所明年即将退出的科创板?3、如何看待CFDA对于精准医疗相关产品的注册和审批的政策,有什么评价或建议?4、精准医疗的创业项目的投后管理有哪些特点。进行了广泛讨论,让大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上述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p p   同期,12月1日下午至12月2日,队列与多组学研究转化论坛、肿瘤精准诊断与用药研究论坛、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开发论坛,三大分会场也有出彩内容不断碰撞产生。真正满足了精准医疗所需的产学研医资紧密交流的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3de5bfd-b96f-4f4f-81ca-88a307b6b1b5.jpg" title=" image014.jpg" alt=" image0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嘉宾合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cf4743e-2a23-46d3-8826-8dd4b9642c3d.jpg" title=" image016.jpg" alt=" image01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场精彩集锦 /p p    /p
  • 宣战二恶英,何处是突破口
    一直以来,二恶英污染与垃圾焚烧到底关联多大争议不断,有的出自官员之口,有的出自专家之口。综合其言论,基本可用“比较论”、“比重论”和“减少论”来概括。   “比较论”的初级版本可戏称为“烤肉论”。去年一位垃圾焚烧企业家曾说:“如果比较二恶英产生的量,那么烤肉产生的二恶英比垃圾焚烧高1000倍。”另一位垃圾问题专家也有过类似表示:“烧烤比萨同样会产生二恶英。”   烤肉和烤比萨饼的二恶英排放的确值得科研部门研究,做得好的话,还有可能成为《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二恶英排放清单工具包的重大补充。但是,这里可以先思考一下,这些活动的二恶英排放规模能和垃圾焚烧的排放进行比较吗?汽车尾气二恶英排放与垃圾焚烧排放的比较或许能说明这个问题。根据我国政府2007年公布的二恶英排放清单(2004年估算数据,至今还没有更新),全国机动车(包括四冲程、二冲程和柴油发动机,实际还包含其他一些交通工具)一年的总排放量为2.97克TEQ,而生活垃圾焚烧一年的排放为338克TEQ,二者相差100多倍。如果烧烤的二恶英排放量能达到机动车的排放量,再将之与“现代化”垃圾焚烧厂进行比较都不迟。   “比较论”的一个升级版是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厂的比较。一些政府官员和专家曾公开表示,相比填埋场,焚烧厂排放的二恶英更少。不烧垃圾怎么会产生二恶英?原来他们强调的是那些“不达标”的填埋场,那里的垃圾因“露天焚烧”和“自燃”也会产生不少二恶英。除了关注焚烧厂的二恶英问题外,环保部门还要向不达标的填埋场宣战。   “比较论”的终极版是“二恶英净产出计算”。一位专家援引欧洲的研究数据说, “垃圾焚烧后的二恶英,要比生活垃圾焚烧前所含有的二恶英少90%。”这种论点没错,但也要看具体条件。如果在德国或日本,社会监管严格,不惜一切代价控制排放,炉子可以让人很放心,完全有可能成为二恶英空气排放的净减少设施。但在中国,焚烧炉如果连国家标准都达不到,又怎么会减少二恶英?2009年,中科院科学家就对国内19座焚烧炉的空气排放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有13座达不到欧盟0.1纳克TEQ每立方米的标准,有3座甚至超出我国的1纳克TEQ每立方米的标准。欧洲、日本的理想状态和中国的实际问题难以轻易画上等号。   “垃圾焚烧二恶英排放只占中国总体排放的3.3%”,这是一位政府官员反复强调的“比重论”的数字依据。表面上是希望社会各界把注意力放在比重大的一些污染排放源上,背后则隐含“污染保护”的逻辑:污染源重视与否应根据该源占总污染的比例来确定。既然如此,又该如何衡量一个污染源的主次问题呢?   2007年公布的《国家实施计划》中,中央政府明确了一批“优先控制的二恶英重点排放源”(简称“重点行业”),而生活垃圾焚烧便位列其中,和其余行业共同构成总排放量的61.9%。只要留心一下这个重点行业的名单,就会发现比垃圾焚烧行业排放比重小的还有不少,比如危险废物焚烧、焚烧危险废物的水泥窑、造纸行业、火化机等。因此,从中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庄严承诺看,污染权重并不是衡量某一污染源是否应得到重视的标准,用3.3%这个数字来淡化人们对垃圾焚烧污染的关注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现实中比重大的污染源被率先管起来了,那样比重小的被“豁免”也有其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医疗垃圾焚烧为例,2009年中科院科学家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14座国内医疗垃圾焚烧厂中有5座连国家标准0.5纳克TEQ每立方米都达不到,只有2座能达到欧盟0.1纳克TEQ每立方米的水平。   为什么比重很小的行业也会进入《国家实施计划》的“重点行业”名单?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具有较大增长趋势”。而在《国家实施计划》中,垃圾焚烧行业就被确定属于这种情况。这可能是一些专家不同意的,他们中的一位曾在《中国建设报》上撰文称“有人认为,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厂快速发展,推断二恶英排放量显著增加,这种看法显然是武断的”。   其实,武断的恰恰是专家自己。2009年,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和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的三位专家根据最新研究出来的二恶英排放因子和政府统计数据,估算出2007年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厂的二恶英总排放量为608.36克TEQ。这一结果显示,三年间中国垃圾焚烧厂二恶英排放增长已近一倍。直至今日,三年又快过去,现在中国的垃圾焚烧厂究竟排出了多少二恶英呢?平息不必要争论的最好办法应该是政府的有关部门及时更新中国二恶英排放数据,让人们充分了解我国二恶英污染的现状。   垃圾焚烧的确不是二恶英的唯一排放源,但既然这个行业聚集了这么多人的关心,那正好是开创二恶英污染全面防控的好契机。在国家列明的“重点行业”中,哪块骨头其实都难啃,倒不如从大家都熟悉而又都想啃的那块开始。所以,政府部门和一些专家应该乐见,而不是消解社会各界“向二恶英污染宣战”的热情。
  • 创新药投资,只有两条逻辑
    2020年全球排名前十五的药企,成立时间基本分布在1850-1900年,只有两公司是晚近成立——安进1980年,吉利德1987年。创新驱动的行业不是很容易换山头吗,为什么药企能活这么长?我理解这样:1、首先,创新本身很重要,但,在制药活动中占的权重不高;药品从靶点发现,到药物发现,到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到上市后的推广销售,由多个环节密切衔接,而发散式突破性 创新主要体现在前段两个环节(靶点发现和药物发现)。对药物上市来说,到这两个环节,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环节——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到上市后销售环节,不仅不能要求发散突破,反倒要更强调稳妥有序;没有后面的环节,前面的环节经常难以实现。因此,好的前段创新插入到好的大平台上双方都能受益,这是我们能看到海外大药企一路买买买,而小药企愿意一路卖卖卖的本质原因,业务本身发展规律决定商业行为。2、其次,药品的创新,通常都不是颠覆创新,而是迭代创新;从手术,到放化疗,到靶向小分子,到靶向单抗,到免疫治疗;从一代EGFR,到三代EGFR;每一次迭代都不是摧枯拉朽式的颠覆,而是通过边际补充,慢慢补充或替代。3、小药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翻盘成大药企?安进和吉利德的案例代表了两种可能性:第一,抓住巨大的技术变革,后发企业才有可能长成大药企,198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开始在制药行业应用,安进和基因泰克这时候成立,抓住了技术浪潮,基因泰克还被罗氏买了;第二,发现巨牛无比的大爆品,才有可能靠单品,滋养研发形成可持续增长,吉利德是这个案例,他的丙肝药,几乎消灭了丙肝,即便如此,要想站稳,也很不容易。而这两可能性,可以说几十载难逢,可遇不可求。作者:齐恒辉
  • 第二届科学仪器行业简历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一、大赛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随着我国实体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科学仪器行业的人才需求随之增长,也使得高薪岗位竞争愈发激烈。作为职场新人亦或是仪器行业从业者,拥有一份版式合理、详略的得当的简历,则是在职场求职中脱颖而出的第一步!二、大赛目的:1、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简历制作这一基础技能为抓手,帮助企业筛选出拥有数字素养的高技能人才。2、提升科学仪器行业人才的数字化能力,帮助求职者掌握制作高质量简历的方法,提高从业者求职效率,通过以赛代训的实战学会如何打造个人高质量简历,以此助参赛者职场升职加薪。三、活动对象:科学仪器行业及检验检测行业的职场从业者,全国各地在校学生(限生物、化学、材料、环境、食品、光学、电子设计、计算机、机械、精密仪器等相关专业)。四、大赛时间:报名参赛时间:10月21日——10月31日简历评选时间:11月1日——11月2日获奖公布时间:11月3日五、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荣誉证书+1500元求职助力奖金+行业TOP10外企推荐)二等奖——2名(荣誉证书+800元求职助力奖金+行业TOP10国内名企推荐)三等奖——3名(荣誉证书+100元求职助力奖金)参与奖——所有报名人员(参与即可领取海量精美简历模板,入群即可抽奖)活动福利:第一波:入群即可获取海量“爆款300+简历模板”模板第二波:抽取仪器信息网“小蜜蜂”公仔第三波:抽取随机红包六、大赛报名方式:七、作品参赛要求:1.格式要求:简历1份(页数一页),统一电子版的形式采用Word 、PDF格式上传附件,不符合格式要求视为无效作品。2.内容要求:简历应符合个人实际情况,要突出个人学习专业、实习实践及特长专长,或突出个人职场经历、工作业绩、项目经验,但都应与目标职位及专业贴合。3.实战性要求:作品应在显著位置明确求职意向,行业、岗位(如无行业岗位,则不能进入二等奖奖以上候选)。4.原创要求:参赛作品应为本人撰写、设计或制作,可使用或参考各类简历模板。八、评选标准:1、简历内容(60分)版面设计(15):整体美观,排版合理,字体字号适中,重点信息突出基本信息(15):个人基本信息完整,无多余无效信息,信息完整包含姓名、联系方式、邮箱、年龄、出生年月、籍贯、毕业(就读)院校、专业,政治面貌等;求职相关的基本信息;求职意向(10):求职意向明确,定位清晰、所学专业、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实习经历、工作经历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个人经历(10):与求职意向相关岗位或有能力相关性,有相关项目经历,在项目中担任职务,工作内容,校内实践经历/社团经协/学生会工作/竞赛等,各类学生组织、学习/兴趣特长团体等。专业技能(10):所获资格证书,如计算机,外语,职业资格证书等。2、内在特征(20分)完整性(5):完整无明显,简历要素完整、时间经历完整;真实性(5):切勿夸大或矛盾,真实、符合切身实际,无明显夸大或掩饰;逻辑性(10):明显逻辑层次,时间顺序、层级顺序,因果关系等。3、自我评价(20分)自我评价(20):自我评价其实是“微简历”,逻辑条理清晰,突出个人求职优势;展示归纳总结、提炼提升等能力。九、大赛评审嘉宾:2021年科学仪器行业杰出雇主企业自资深HRD北京信立方人力资源部资深HRD十、活动主办方: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十一、活动解释权:1、出现以下情况,大赛组委会有权拒绝参赛绝或宣布作品无效:不符合作品基本要求,作品不真实,有抄袭、冒充复制他人经历;作品不完整、有错别字;《简历》中不以本人照片作为参赛选手肖像。2、参赛简历作品仅用于评选活动,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人才频道所有。十二、联系我们:座机:010-51654077-8443手机号:13261444537客服微信:zhaopin1717十三、部分十佳雇主企业展示:日立分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优莱博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天美仪拓实验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力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威尔逊发布美国威尔逊 Wilson | RH2150 洛氏硬度计新品
    威尔逊 Wilson® Rockwell® RH2150 洛氏硬度计 威尔逊(Wilson) RH2150硬度计特别为需要大量测试的客户而设计,可靠的性能与丰富的功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种研究,检测实验室,制造工厂,生产车间提供强力支持。目前RH2150 有两种不同尺寸规格,按垂直测试能力分别可满足样品最|大高度为 10 英寸和 14 英寸(254 和356 毫米)检测。核心部位采用全金属外壳物理保护,传感器可以提供防撞保护。用户界面秉承 DiaMet™ 软件的一贯风格——直观简洁、易于学习和使用。DiaMet™ 软件包可提供 DiaMet™ 的所有高级功能。自动停止夹紧装置可夹紧样品并在测试过程中使其稳定。可调节的LED工作区照明突出显示了测试位置,以确保清晰度和完全可见性。压头延长杆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复杂位置的测试,并有多种尺寸可供选择,满足不同应用(需配合样品夹持套一起使用)。0.75 in (19mm) 试台定位孔与 Wilson RB2000 和 R574 硬度计相同,简化了实验室中安装附件。机架上的操作面板可以调整或视具体情况完全取下放到一旁——确保充分的灵活性和试验过程符合人体工程学。可通过 USB 连接方便地将数据传输到存储驱动器。外部脚踏开关可以与夹紧装置实现多种联动:夹持样品后人为启动测试夹持样品后自动启动测试测试后人为解锁夹持测试后自动解锁夹持洛氏测试快速模式可在几秒钟内得到测试结果。【优势】基本和高级测试选项全新的用户界面基于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对测试模式进行编辑,得到所需要的数据统计,与完善的图表。并可设置提醒功能,满足触发条件后,辅助硬度块测量。RH2150 系列硬度计有两种配置RH2150 有两种载荷配置。RH2150 双洛氏载荷范围为1-187.5kgf,测试范围包括表面和常规洛氏标尺,布氏测深法等。RH2150 常规型载荷范围为10-187.5kgf包括常规洛氏标尺,布氏测深法等。Wilson® RH2150 系列硬度计特点威尔逊(Wilson) RH2150 硬度计特别为需要大量测试的客户而设计,可靠的性能与丰富的功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种研究,检测实验室,制造工厂,生产车间提供强力支持。目前RH2150有两种不同规格,其主要区别为垂直测试能力不同,分别可以满足高度为10in(254mm) 和 14in(356mm)样品的检测。设备的传感器采用全包裹的方式,更能确保其核心部件安全可靠。在测试过程中使用的用户界面与逻辑秉承Diamet一贯风格,直观简洁使用简单。并且还可以搭载Diamet实现全面的全自动测试。为现今工厂环境研发的先进性能标乐采纳了Wilson(威尔逊)、Wolpert(沃伯特)和 Reicherter 等硬度测试设备公司超过100年在航空行业方面的测试经验,独立自主研发了RH2150 硬度计、DiaMet操作软件和标准硬度块这一整套测试系统,确保了客户轻松实现对于质量体系管控,标准流程追溯。【规格参数】Wilson® RH2150 硬度计规格力值范围1-187.5 kgf (9.81-1838.7 N)加载方式闭环式传感器控制系统压头固定方式快速插拔压头类型120° 金刚石压头,1/16”, 1/8”, ?”, ?” 硬质合金球压头布氏球压头: 1mm, 2.5mm, 5mm 和 10mm符合 ISO 6508-1、 ASTM E18 标准的洛氏测试A, B, C, D, E, F, G, H, K, L, M, P, R, S, V, 15N, 30N,45N, 15T, 30T, 45T, 15W, 30W, 45W, 15X, 30X, 45X, 15Y, 30Y, 45Y符合 ISO 2039-1 标准的塑料测试球压头HB5: 49N, 132N, 358N, 961N符合 ISO 2039-2 标准的塑料测试球压头HRR, HRL, HRM, HRE符合 DIN 51917 电碳制品硬度测试HR2.5: 7HR5: 7, 20, 40, 60, 100, 150HR10: 20, 40, 60, 100, 150测深布氏HBW-T2.5: 6.25, 15.625, 31.25, 62.5, 187.5HBW-T5: 25, 62.5, 125HBW-T10: 100设备控制7”控制面板,用于数据跟踪、统计、间接验证、还可以通过USB或以太网端口导出数据、物理按钮用来实现启动和停止Z 轴Z 轴自动升降, 上升下降按钮夹紧装置 (选配)在测试前和测试期间通过特制夹紧帽将样品固定到位,夹紧力为 55 kgf(121lbs)工作台照明LED最 大试样高度254 mm [10 in] 356 mm [14 in]最 大试样重量50 kg (以平台为中心)距中心线深度200 mm试台带 19mm 底座的 63mm 平试台,可选配 T 型槽试台或其他试台工作温度10° - 38°C [50° - 100°F]工作湿度10% - 80% ,非冷凝设备尺寸 (深 × 宽 × 高)600mm [28in] × 350mm [21in] × 1260mm [39.2in] (尺寸1) 或 1360mm [41.2in] (尺寸 2)附件 (选配)平试台,V 型试台,千斤顶支架,压头延长件 2”、4”和 6” (仅配合夹紧装置)设备净重125 kg (275lbs)电源110 - 240V / 50 - 60Hz期待您的垂询!依工测试测量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标乐 Buehler & 威尔逊 Wilson 厂家创新点:① 自动停止夹紧装置可夹紧样品并在测试过程中使其稳定; ② 压头延长杆有多种尺寸可供选择, 可以实现在复杂位置的测试(仅需配合夹持套一起使用)。 ③ 机架上的操作面板可以调整或视具体情况完全取下放到一旁?确保充分的灵活性和试验过程符合人体工程学。 美国威尔逊 Wilson | RH2150 洛氏硬度计
  • 华虹半导体二季度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7.9%,12英寸晶圆继续放量
    8月8日,华虹半导体(A股代码688347.SH、港股代码01347.HK)披露了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二季度实现销售收入4.785亿美元,毛利率为10.5%,均实现了环比增长,销售收入符合指引,毛利率优于此前指引。得益于客户收款增加,公司二季度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9690万美元,环比上升138.3%。华虹半导体总裁兼执行董事唐均君在财报中评价称,半导体市场正经历从底部开始的缓慢复苏。在经历了数个季度的持续疲软后,市场在部分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带动下出现了企稳复苏信号。在下游市场逐渐复苏的趋势下,受益于CIS及逻辑产品、其他电源管理产品需求的增加,2024年二季度,华虹半导体部分产品的销售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逻辑及射频销售收入6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1.0%。模拟与电源管理销售收入1.011亿美元,同比增长25.7%。55nm及65nm工艺技术节点的销售收入9860万美元,同比增长16.1%。除了财务数据持续改善,公司产能利用率也较上季度进一步提升,已接近全方位满产。财报显示,二季度末,公司月产能39.1万片8英寸等值晶圆,总体产能利用率为97.9%,较上季度提升6.2个百分点。2023年下半年起,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需求向好,全球半导体市场复苏加快,为了进一步满足中长期市场需求,华虹半导体坚持多元化特色工艺平台技术研发,以提高产品供应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作为全球领先的特色工艺纯晶圆代工企业,华虹半导体稳步推进“8英寸+12英寸”、先进“特色IC+Power Discrete”的发展战略,为客户提供更充足的产能和更具优势的先进特色工艺支持。目前,全球12英寸晶圆生产建设已成为大趋势,华虹半导体在不断提升技术实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充12英寸产能,力争在12英寸特色工艺领域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公司二季度来自于8英寸晶圆和12英寸晶圆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455亿美元及2.330亿美元,其中,12英寸晶圆销售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2.8%提升至48.7%。唐均君在财报中进一步表示,公司第二条12英寸生产线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预计年底前可以试生产,届时公司的产能及特色工艺平台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挖掘出更大的潜力。伴随华虹半导体未来12英寸更大产能规模开出,公司中长期的收入水平预计将稳步提升。今日,华尔街知名机构博恩斯坦(Bernstein)将华虹半导体上调至“跑赢大市”评级,港股目标价调至30港元/股,A股目标价调至50元人民币/股。此前,摩根士丹利及高盛两大行也先后上调公司评级,表示看好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表现。
  •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弗尔德仪器中国分公司开启“新十年征程”——访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卡博莱特盖罗技术总监Dr. Timm Ohnweiler、弗尔德(上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亮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拥有大型粒子对撞机LHC,是小说《天使与魔鬼》中反物质被制造并被窃取的地方,也是《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向往不已的神圣之地。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6年夏天,在CERN这个被视为现代科学殿堂的机构里,诞生了马弗炉领域最高端的反应炉CARBOLITE GERO(卡博莱特盖罗) GLO10000/09-1G,这是一台总长度达到32.5米的定制炉,不仅可以在多个温度范围内完成7.15米线圈的加热处理,也满足加速器磁体样品所需加热循环及浸渍等需求。由于CARBOLITE GERO优异的温度均匀性和超高的安全性,这台定制炉在国内外备受赞誉,是CARBOLITE GERO高端定制炉技术展现实力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CARBOLITE GERO(卡博莱特盖罗)隶属于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Verder Scientific Division),近日,德国技术总监Dr. Timm Ohnweiler(也是该定制炉的主设计师)来到中国,在弗尔德(上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亮先生的陪同下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2017年恰好是弗尔德中国分公司成立的第11个年头,借此机会,我们也请董亮谈到了弗尔德集团旗下 Retsch(莱驰)、Retsch Technology(莱驰科技)、Carbolite Gero(卡博莱特盖罗)、Eltra(埃尔特)等几大品牌的整合发展,以及弗尔德科学仪器中国分公司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思想。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0019e46-cff1-4431-9be4-299fd0636d5a.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左: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卡博莱特盖罗技术总监 Dr. Timm Ohnweile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右:弗尔德(上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亮 /strong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进击!Carbolite Gero剑指中国高端马弗炉代表 /strong /span /p p   2012年,弗尔德集团收购英国著名品牌Carbolite,首度进军实验室马弗炉、工业定制马弗炉和箱体设备领域。2013年,弗尔德集团再度将德国著名真空、可控气氛高温炉制造商Gero纳入麾下,自此“英德工艺,熔于一炉”,弗尔德集团旗下专业马弗炉品牌卡博莱特盖罗(Carbolite Gero)应运而生。 /p p   Carbolite擅长1800℃以下的标准箱式炉、管式炉及航空行业定制炉等产品,Gero则更侧重于1800℃以上的真空炉、高温炉、金属炉及气氛炉。从温度范围、烧结方式、产品种类、客户应用来看,Carbolite和Gero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为何将两个品牌整合到一起? Timm回答说:“从30度到3000度,从普通烘箱、高温烘箱、箱式马弗炉、灰化炉、管式炉到多气氛马弗炉、真空高温马弗炉、金属炉、石墨炉等,Carbolite与Gero的整合能够优化资源,发挥品牌优势互补作用,从而提供全系列产品线,塑造起一个在马弗炉领域“高大上”的优质品牌。” /p p   整合三年来,Carbolite Gero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抢眼,在进口马弗炉品牌中的占有率也是数一数二。据董亮介绍,Carbolite服务于航空航天、陶瓷、煤炭、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实验室用户,倾向于普罗大众化的定位 而Gero炉子的价位则多在百万级别,应用在科研院校和高科技研究领域,走更加专业化、高端化的路线。他表示:“与常规分析仪器不同,马弗炉的研发生产要紧跟用户定制来走,炉子的温度越高、体积越大,温度均匀性约好,越能体现工厂的生产工艺水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弗尔德仪器将着眼于高端市场,将Carbolite Gero打造成高端马弗炉的品牌代表,以高端拉动普通,建立马弗炉品牌全新增长模式。” /p p   当前,Gero定制高温炉已在高温陶瓷、高温石墨化、金属注射成型(MIM)等领域有广泛应用。Timm表示,卡博莱特盖罗将加大在控制系统(如APP)、加压烧结等方面的创新研发,适时推出更大、更好、更全的新产品。有了英德技术和产品,董亮也信心十足:“希望像打造德国Retsch一样,把Carbolite Gero也塑造成中国马弗炉市场的第一品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dda5c97-2152-4bf3-842c-3ff2fe72b614.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ARBOLITE GERO(卡博莱特盖罗) GLO10000/09-1G反应炉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守正!固体样品前处理“领头羊”瞄准更高端市场 /strong /span /p p   弗尔德集团成立于1959年,原是一家以泵制造为主的家族式企业,历经近六十年的发展,现已成长为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跨国性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流体事业部(以容积式泵为主)和科学仪器事业部(Verder Scientific Division)。德国Retsch成立于1915年,创始人是Mr. Kurt Retsch。1989年德国莱驰(Retsch)加入弗尔德集团,一百多年来,德国Retsch一直是固体样品前处理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p p   在Carbolite、Eltra、Gero等加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Retsch一直是弗尔德仪器业务的唯一主要品牌。2006年,随着弗尔德中国分公司成立,莱驰品牌正式打入中国市场。董亮回忆说:“莱驰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取得非常好的业绩,每年的增长率在25%以上,占中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在样品前处理领域深受客户信赖,大家都公认莱驰是样品前处理领域的第一品牌。” /p p   近两年,由于采购终端需求疲软、企业运营成本上升,莱驰品牌在中国增长速度相对放缓,不过也达到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新品推出和在科研院校的推广投入。 /p p   2015年恰逢德国莱驰成立100周年,当年的BCEIA展会上,莱驰携最新高能水冷球磨仪Emax盛装亮相。作为一台独一无二的球磨仪,Emax凭借2000转/分的高转速设计和创新高效的水冷系统快速散热,解决了以往球磨仪长时间高速研磨导致样品发热的情况,无需间歇模式而大大缩短了研磨时间,并且可以将样品粉碎过程控制在一定的温度下。董亮补充说:“此外德国工厂还拓宽了X-Large产品线,提供更大处理量的鄂式破碎机和盘式研磨仪,以增加设备的粉碎能力,提升前处理的粉碎效果。”在食品、药品等传统领域增速变缓的情况下,Retsch高端系列产品的推出,为莱驰品牌闯出了一片新的“开阔地”。 /p p   作为固体样品前处理领域的领先品牌,莱驰的主要客户群集中在商检、质检、环保等政府实验室,可能80-90%的进口粉碎机都是莱驰产品。近几年,国产前处理设备在政府采购中的中标比例逐渐上升,这也给莱驰品牌带来一定触动。在保持当前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莱驰将目光瞄准高端应用市场,重点加大对科研院校实验室的投入。 /p p   董亮强调:“近几年国产仪器发展的确不错,但某些产品设备在耐用性、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方面与进口品牌仍有一定差距。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莱驰将坚持做好自己,不走低价路线,保持团队上进心,细化各项工作和服务,为客户带去更好的产品和体验。”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感谢收购,给予弗尔德中国更大的成长空间。” /strong /span /p p   回顾弗尔德仪器的“成长史”,“收购”一词,似乎陪伴了它的整个生长过程。莱驰加入的第21个年头,也就是2010年,弗尔德收购了专注于筛分技术的Endecotts 2012年,收购马弗炉制造商英国Carbolite及元素分析仪制造商德国Eltra 2013年,收购真空和可控气氛高温炉制造商德国Gero,并与Carbolite品牌整合成Carbolite Gero,也就在同一年,弗尔德将上述品牌进行了大手笔整合,正式宣布成立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Verder Scientific Division)。 /p p   伴随一系列的收购整合,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旗下已经拥有专注于粉碎及研磨技术的莱驰(Retsch)、专注于粒度粒形分析技术的莱驰科技(Retsch Technology)、专注于元素分析技术的埃尔特(Eltra)、专注于马弗炉高温技术的卡博莱特盖罗(Carbolite Gero)等4个旗舰品牌,可提供粉碎仪、研磨仪、筛分仪、粒度粒形分析仪、马弗炉、碳硫/氢氧氮分析仪在内的全系列产品线。 /p p   由于多个仪器品牌的加入,自2015年1月1日起,弗尔德中国分公司的名字从原先的“弗尔德莱驰(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弗尔德(上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董亮强调:“正是由于弗尔德科学仪器事业部的品牌不断壮大,才给了中国分公司更大的挑战和成长机会。” /p p   对于弗尔德集团在科学仪器业务上的收购,董亮认为这恰好反映了集团想要给予用户的“一站式服务”的理念。他举例说:“比如在煤炭分析过程中,客户可以使用Retsch的粉碎机对煤样进行前处理,可以用Retsch的筛分仪进行煤炭的分级,可以使用Carbolite的灰化炉进行灰化,可以使用Eltra的碳硫分析仪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比如在地质冶金领域,客户可以使用Retsch的颚式破碎仪、盘式研磨仪、行星式球磨仪对铁矿石进行粉碎,使用Carbolite马弗炉进行材料的烧结或灰化,也可以使用Eltra的碳硫及氢氧氮分析仪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比如在材料研究领域,客户可以选择Retsch的超能水冷球磨仪Emax对材料纳米研磨或合金制备,使用Retsch Technology粒度粒形分析仪Camsizer分析粉末的粒度分布和形态特征,可以采用Carbolite Gero的管式炉或高温炉对材料进行制备或工艺研究。由此可见,在许多行业和应用领域中,我们都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 /p p   除此之外,品牌的收购也给中国分公司创造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业绩的机会。董亮感慨:“尽管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我还是很感谢这些收购,让中国分公司的员工都能看到上升空间,让我们感觉公司还能再往上冲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如何实现中国服务本地化?以人为本! /strong /span /p p   弗尔德中国分公司成立于2006年,同年,董亮入职,以中国业务创始人的身份陪伴中国分公司走过了11年的发展历程。身为国外仪器公司在华的职业经理人,当被问及有何本地化的经验时,他给出的回答均与人有关。 /p p   董亮很清楚每个品牌的特点和业务方向,如Retsch与Carbolite Gero应主推高端市场,Eltra需培养一支能打“攻坚战”的优秀团队,Retsch Technology要扎扎实实地开拓符合产品特点的应用领域等,但他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员工”,公司要有一支能团结、肯负责、会服务的团队最为重要。公司每年送员工出国培训,让员工学习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同时也感受到德国总部严谨的工作作风及积极向上的氛围。11年来,一批老员工的稳定与成长,是弗尔德中国发展历程中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也是鼓舞这支团队再创辉煌的动力之一。 /p p   在售后服务方面,董亮也十分重视客户的服务体验。“在反应速度上,我们给自己划了三条‘金线’标准,按照公司现有配置和人员实力,在售后服务上尽可能提升响应速度。即使人不能马上到达现场,我们也希望通过采用视频、Wechat等形式,第一时间解决客户的最主要问题。” /p p   近期,弗尔德中国分公司还将针对客户推出一项“VIP俱乐部计划”:由员工提名重要VIP客户名单,给入选的VIP客户颁发纪念牌,再由弗尔德技术工程师对VIP客户进行定期回访,提供相应技术咨询和维护服务。弗尔德中国将借此树立一批用户典型,而客户也能享受弗尔德中国提供的一系列免费或增值服务,不失为一个双赢之举。当前,各地的“VIP计划”已陆续开展中,更多详情,敬请期待弗尔德仪器的后续报道。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后记: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6年恰逢弗尔德中国分公司成立10周年,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员工规模逾50,四个办事处,弗尔德中国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业绩、员工、产品线“翻十倍”的快速增长,这一切都是弗尔德中国员工值得骄傲的地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方针,董亮给出了更为“接地气”的目标:扩大公司规模,整体业绩再翻番、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多开几个办事处等,让每一个在弗尔德仪器工作的员工,都能看到公司的成长,看到自己的成长,也能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钱包“鼓”起来!在此,我们也祝福弗尔德科学仪器中国分公司能够蒸蒸日上,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采访编辑:韦东裕 /strong br/ /p
  • AMAT可以通过EUV和3D门全能晶体管实现二维缩放
    近日,应用材料公司宣布推出了创新技术,帮助客户继续使用EUV进行2D缩放,并详细介绍了业界最广泛的技术组合,用于制造下一代3D门全能晶体管。芯片制造商正在寻求两种互补的途径,以在未来几年内提高晶体管密度。一个是经典的摩尔定律2D缩放,使用EUV光刻和材料工程创建较小的特征。另一种是使用设计技术协整(DTCO)和3D技术,巧妙地优化逻辑单元的布局,以增加密度,而不受光刻间距变化的影响。后一种方法,包括背面配电网络和门全方位(GAA)晶体管,随着经典2D扩展速度的放缓,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推动逻辑密度改进的比例越来越大。总之,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芯片制造商,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提供具有更高功率、性能、面积、成本和上市时间(PPACt)的下一代逻辑芯片。应用材料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半导体产品部总经理 Prabu Raja 博士说:“应用材料公司的战略是成为我们客户的 PPACt 支持公司™ ,今天我们将展示七项创新,旨在使客户能够继续使用 EUV 进行 2D 扩展。“我们还详细介绍了GAA晶体管将如何以与今天的FinFET晶体管完全不同的方式制造,以及应用材料公司如何为GAA制造提供最广泛的产品线,包括外延,原子层沉积和选择性材料去除的新步骤,以及两种新的集成材料解决方案。断续器用于制造理想的 GAA 栅极氧化物和金属栅极。扩展 2D 缩放极紫外(EUV)光刻技术的出现使芯片制造商能够产生更小的特征并提高晶体管密度。然而,该行业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即EUV的进一步扩展带来了挑战,需要新的沉积,蚀刻和计量方法。在EUV光刻胶开发之后,芯片图案需要通过一系列中间层(称为转移层和硬掩模)进行蚀刻,然后才能最终蚀刻到晶圆中。到目前为止,这些层都是使用旋装技术沉积的。今天,应用材料公司推出了用于EUV的Stensar™ 高级图案化膜,该膜使用应用材料公司的精密CVD(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进行沉积。与旋入式沉积相比,应用材料公司的 CVD 薄膜可帮助客户调整 EUV 硬掩模层,使其具有特定的厚度和蚀刻弹性,从而在整个晶圆上实现近乎完美的 EUV 图案传递均匀性。应用材料公司还详细介绍了其Sym3 Y蚀刻系统的特殊功能,使客户能够在蚀刻到晶圆之前将材料蚀刻和沉积在同一腔室中,以帮助改善EUV图案。Sym3腔室轻轻地去除EUV抗蚀剂材料,然后以特殊方式重新沉积材料,以平均由“随机误差”引起的模式变异性。改进的EUV模式可提高良率,并改善芯片功耗和性能。因此,应用材料公司的 Sym3 技术正在迅速超越存储器(应用材料公司是 DRAM 市场导体刻蚀系统的头号供应商)发展到代工厂逻辑。® 应用材料公司还展示了如何使用其PROVision eBeam测量技术来深入观察多层芯片内部,以精确测量整个晶圆上的EUV图案特征,帮助客户解决其他测量技术无法诊断的“边缘放置错误”。2021年,应用材料公司eBeam系统收入几乎翻了一番,并已成为eBeam技术的头号供应商。® 工程3D栅极全能晶体管新兴的GAA晶体管展示了客户如何利用3D设计技术和DTCO布局创新来补充2D扩展,以快速提高逻辑密度,即使2D扩展速度变慢。材料工程的创新也为GAA晶体管提供了功率和性能的改进。在FinFET中,形成晶体管电路径的垂直通道通过光刻和蚀刻成型,这些过程可能导致通道宽度不均匀。不均匀性会对功耗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客户转向 GAA 的主要原因之一。GAA晶体管类似于旋转90度的FinFET晶体管,因此通道是水平的而不是垂直的。GAA通道采用外延和选择性材料去除成型,这些技术使客户能够精确地设计宽度和均匀性,以实现最佳功率和性能。应用材料公司的第一款产品是外延系统,从那时起,该公司一直是市场领导者。应用材料公司于 2016 年推出 Selectra 系统,率先推出了选择性材料去除系统,是市场领导者,客户正在使用 1,000 多个腔室。® 制造GAA晶体管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通道之间的空间只有10nm左右,客户必须在通道的所有四个侧面周围沉积多层栅极氧化物和金属栅极堆栈,以尽可能小的空间。应用材料公司为栅极氧化物堆栈开发了 IMS™ (集成材料解决方案)系统。较薄的栅极氧化物可产生更高的驱动电流和晶体管性能。然而,较薄的栅极氧化物通常会导致更高的泄漏电流,从而浪费功率并产生热量。应用材料公司的新型IMS系统将等效氧化物厚度减少了1.5埃,使设计人员能够在不增加栅极泄漏的情况下提高性能,或保持性能不变,并将栅极泄漏减少10倍以上。它将原子层沉积 (ALD)、热步骤、等离子体处理步骤和计量集成到一个高真空系统中。应用材料公司还展示了用于设计GAA金属栅极堆栈的IMS系统,使客户能够改变栅极厚度,以调整晶体管阈值电压,以满足从电池供电的移动设备到高性能服务器等特定计算应用的每瓦性能目标。它在高真空下执行高精度金属原子层沉积步骤,以防止大气污染。
  • 第十一场研讨会 | 使用正切、反切和平面切割方式制备逻辑和存储器件的TEM薄片样品
    主题:Prepare Top-down, Inverted and Planar TEM lamella from Logic and Memory Devices演讲人:Lukas HladikLukas Hladik 是失效分析半导体研发实验室的FIB-SEM、表征和去层/电子探针解决方案的产品经理。Lukas毕业于捷克布尔诺理工大学,获得物理工程和纳米技术硕士学位。他于2012年加入TESCAN ORSAY HOLDING,担任Plasma FIB-SEM的应用专家,长期从事与全球半导体行业有关的工作。时间段1:5月12日,下午3:00–4:00 (北京时间)时间段2:5月13日,上午1:00–2:00 (北京时间)全球集成电路(IC)行业不仅面临着对电子器件需求的持续增长,而且还需要面对器件性能和能耗的提高——并且于此同时还要减少其占用空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TEM样品制备已成为失效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当今3D结构的器件需要通过多个方位观察才能对缺陷进行定位。越来越精细的尺寸则决定了必须使用反切TEM薄片的方式才能获得10纳米以下的样品厚度。由于缺陷大小往往已达到纳米级别,就需要使用STEM(扫描透射电子探头)从平面方向上对TEM薄片进行观测。因此,TEM薄片提取过程可能需要多个操作步骤,甚至需要将样品室泄真空后再倒置或平面放置样品。TESCAN SOLARIS通过一种专利设置解决了这些问题,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操作步骤,就可以将块状样品的薄片转移到TEM网格上,并且不需要样品室泄真空或重新放置样品。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不需要安装任何额外的硬件。本次研讨会上,您可以深入了解TESCAN SOLARIS及其辅助系统如何在半导体失效分析实验室环境中半自动化、高质量、低束流损伤地完成样品制备。如您对本场研讨会感兴趣,点击“我要报名”立即报名参会吧!说明:为了让更多的用户可以参与到本次研讨会中,每一场研讨会都有两个时间段可供选,内容相同,与会者可自行选择报名参加其中一个时间段的研讨会。TESCAN FIB-SEM SOLARIS
  • 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公布
    人民网科技7月8日电 来自中国工程院的消息: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从449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163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公布。投诉受理截止日期8月15日。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2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陈坚 47 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 院士提名 陈立奇 64 海洋化学工程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部委遴选 侯立安 51 环境工程 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所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蒋兴伟 50 海洋技术工程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孟伟 52 环境区域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曲久辉 51 水污染防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石 碧 51 皮革化学与皮革工程 四川大学 部委遴选 孙宝国 48 食品工程 北京工商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奚旦立 70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东华大学 院士提名 谢剑平 49 烟草科学与工程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部委遴选 徐祥德 66 气象科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嗣良 68 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18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陈祥宝 53 复合材料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付贤智 51无机化工 福州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李言荣 46 功能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李元元 50 粉末冶金 华南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刘炯天 46 矿物加工 中国矿业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钱旭红 47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邱冠周 60 矿物加工 中南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谭天伟 45 生物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王海舟 69 钢铁冶金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 王耀华 59 材料合成与加工 解放军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翁宇庆 69 金属材料 中国金属学会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徐惠彬 49 功能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张宝砚 (女) 66 高分子化工 东北大学 院士提名 张建春 51 高分子化工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张生勇 69 精细化工 第四军医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周玉 53 无机非金属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周克崧 68 材料合成与加工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宗保宁 46 化学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9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董春鹏 66 水下兵器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五研究所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段正澄 7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樊会涛 46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 甘晓华 5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空军装备研究院 部委遴选 郭东明 50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大连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侯世明 71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 院士提名 黄松 61 车辆设计与制造 东风汽车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金东寒 48 动力机械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李崇坚 56 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 林忠钦 51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上海交通大学 部委遴选 刘永才 66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陆俭国 72 电器设计制造 河北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孙聪 48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部委遴选 孙逢春 51 车辆设计与制造 北京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田红旗 (女) 49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中南大学 中国科协遴选 杨绍卿 68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三研究所 中国科协遴选 杨兆升 71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吉林大学 院士提名 张卫华 48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部委遴选 朱英富 67 船舶(与海洋机构物)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部委遴选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9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陈志杰 46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空军装备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邓中翰 40 微电子技术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丁晓青 (女) 69 计算机应用技术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段宝岩 54 雷达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西军电)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桂卫华 58 控制理论与技术 中南大学 部委遴选 黄永勤 (女) 53 计算机系统结构 总参谋部某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李世鹤 68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部委遴选 刘泽金 45 激光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部委遴选 吕跃广 45 信号处理技术 总参第五十四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马佳光 67 光电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部委遴选 彭翰生 72 激光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院士提名 王耀南 51 控制理论与技术 湖南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魏钟铨 71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 院士提名 吴建平 55 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吴曼青 43 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于 全 43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赵沁平 6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教育部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郑纬民 63 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周万幸 47 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部委遴选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20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蔡美峰 66 非能源矿产开发 北京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程树康 63 电气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李阳 50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李夕兵 46 非能源矿产开发 中南大学 部委遴选 李晓红 50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 重庆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林集明 68 电气工程 中囯电力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马永生 47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毛景文 52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欧阳晓平 48 核科学技术应用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部委遴选 沈平平 68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院士提名 万元熙 69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武 强 49 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院士提名 于俊崇 68 核能工程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袁 亮 49 煤炭开发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岳光溪 63 热能动力工程 清华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伯明 60 电气工程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赵文智 50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赵宪庚 55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周守为 58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庄灿涛 66 地质与矿产探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9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程良奎 73 岩土工程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崔 愷 51 建筑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杜彦良 52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石家庄铁道学院 省、自治区、市遴选 郭仁忠 52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院士提名 何华武 53 道路与铁路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部委遴选 李建成 44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武汉大学 院士提名 吕西林 54 结构工程 同济大学 院士提名 聂建国 50 结构工程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秦顺全 45 桥梁工程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全永燊 67 城市规划(含城市交通规划)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任辉启 56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 部委遴选 任南琪 50 市政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王超 50 水文学与水资源 河海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杨永斌 54 结构工程 云林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张建云 51 水文学与水资源 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泽明 68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 部委遴选张正宇 71 岩土工程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院士提名 钟登华 45 水利水电工程 天津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周绪红 52 结构工程 兰州大学 部委遴选 农业学部( 21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曹福亮 51 森林培育 南京林业大学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曹卫星 50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陈剑平 46 植物病理学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陈温福 53 作物栽培与作物育种 沈阳农业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何启伟 68 蔬菜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康绍忠 46 农业水土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李 玉 65 微生物工程 吉林农业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李德发 55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刘 旭 55 作物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部委遴选 刘务林 56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 省、自治区、市遴选 罗锡文 63 农业机械化工程 华南农业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麦康森 50 水产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南志标 57 草业科学 兰州大学 院士提名 王保海 57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省、自治区、市遴选 熊范纶 68 农业信息化工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 于康震 49 预防兽医学 农业部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改平 48 预防兽医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省、自治区、市遴选 张守攻 51 森林经理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 赵匀 65 农业机械化工程 浙江理工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周定国 59 木材科学与技术 南京林业大学 院士提名 邹学校 45 蔬菜学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医药卫生学部(21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程京 45 医学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丁健 56 药理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部委遴选 付小兵 48 外科学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韩德民 58 耳鼻咽喉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黄璐琦 41 中药资源与鉴定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院士提名 蒋国梁 61 肿瘤学 复旦大学 部委遴选 郎景和 69 妇产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廖万清 70 皮肤病与性病学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院士提名 林东昕 53 医学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刘又宁 63 呼吸系统病 解放军总医院 部委遴选 钱忠明 58 药理学 香港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田志刚 52 免疫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王 辰 46 呼吸系统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王学浩 67 普通外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士提名 王振宇 44 消化系统病 香港大学 院士提名 吴以岭 59 中医内科学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夏照帆 (女) 55 烧伤外科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徐建国 57 医学微生物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院士提名 杨宝峰 51 药理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周良辅 67 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国科协遴选 朱宝泉 62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工程管理学部(14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凤懋润 67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胡文瑞 59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花禄森 68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栾恩杰 68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部委遴选 王安 50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王陇德 62 医药卫生工程管理 中华预防医学会 院士提名 王天义 62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 河北钢铁集团 省、自治区、市遴选 夏国洪 69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 杨善林 60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合肥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叶天竺 68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部委遴选 袁家军 46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基尧 64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赵晓哲 45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部委遴选 郑 健 47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铁道部,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部委遴选
  • 超越摩尔定律?厚度仅0.7 nm!台湾团队成功研发出单原子层二极管
    p   科学家除改善电路中晶体管基本架构外,也积极寻找具有优异物理特性且能微缩至原子尺度(& lt 1纳米)的晶体管材料。 /p p   芯科技消息,半导体技术蓬勃发展,但面对集成电路微缩化的3纳米制程极限,科学家除改善电路中晶体管基本架构外,也积极寻找具有优异物理特性且能微缩至原子尺度(& lt 1纳米)的晶体管材料。 /p p   成功大学、台湾“科技部”、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合作研发出仅有单原子层厚度(0.7纳米)且具优异的逻辑开关特性的二硒化钨(WSe sub 2 /sub )二极管,并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47" height=" 500" title=" 1.jpg" style=" width: 447px height: 500px " alt=" 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3354494-092f-4f45-a23e-f3f6ab8d514a.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根据研究团对介绍,二维单原子层二极管的诞生,更轻薄,效率更高,除了可超越摩尔定律进行后硅时代电子元件的开发,以追求元件成本/耗能/速度最佳化的产业价值外,还可满足未来人工智能芯片与机器学习所需大量计算效能的需求。 /p p   二维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科学家相信这些性质能为计算机和通信等多方领域带来革命性冲击。成大与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团队说明,其中与石墨烯(Graphene)同属二维材料的二硒化钨(WSe2),是一种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简称TMDs),能在单化合原子层的厚度(约0.7纳米)内展现绝佳的半导体传输特性,比以往传统硅半导体材料,除了厚度上已超越3纳米的制程极限外,可完全满足次世代集成电路所需更薄、更小、更快的需求。 /p p   研究团队利用同时兼具高亮度/高能量解析/高显微力的台湾“三高”同步辐射光源,成功观察到可以利用搭载二维材料的铁酸铋(BiFeO3)铁电氧化物基板,能有效地在纳米尺度下改变单原子层二硒化钨半导体不同区域电性。 /p p   指导该计划的成大教授吴忠霖表示,相较以往只能利用元素参杂或加电压电极等改变电性方式,最新发表的研究无需金属电极的加入,是极重大的突破。 /p p   该研究团队也解释,这项研究利用单层二硒化钨半导体与铁酸铋氧化物所组成的二维复合材料,展示调控二维材料电性无需金属电极的加入,就能打开和关闭电流以产生1和0的逻辑信号,这样能大幅降低电路制程与设计的复杂度,以避免短路、漏电、或互相干扰的情况产生。 /p p   由于二维材料极薄,能如同现今先进的晶圆3D堆栈技术一样,透过堆栈不同类型的二维材料展现不同的功能性。研究团对认为,未来若能将此微缩到极限的单原子层二极管组合成各种集成电路,由于负责运算的传输电子被限定在单原子层内,因此能大幅地降低干扰并能增加运算速度。 /p p   研究团对期望,若这项技术持续精进,预期可超过现今计算机的千倍、万倍,而且所需的能量极少,大量运算时也不会耗费太多能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其各项优点将对现今数字科技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团队也举例,或许未来手机充电一次就能连续使用1个月,以现阶段最火的自动驾驶汽车来说,如果所有的感测、运算速度都比现在快上千、万倍,视频中的未来汽车可能再也不是梦想。 /p p & nbsp /p
  • 复旦大学包文中课题组又发一篇Nature子刊,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助力晶圆级二维半导体的集成电路工艺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 IF 14.92文章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6230-x 【引言】 石墨烯的发现为人类打开了二维材料的大门,经历十多年的研究,二维材料表现出的各种优良性能越来越吸引科研学者。然而,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二维材料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所制成的器件不能符合工业标准。 【成果简介】 近日,复旦大学包文中教授课题组利用机器学习 (ML) 算法优化了二维半导体(MoS2)栅场效应晶体管 (FET)的制备工艺,并采用工业标准设计流程和工艺进行了晶圆器件与电路的制造和测试。文章以《Wafer-scale functional circuits based on two 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with fabrication optimized by machine learning》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本文中,晶圆尺寸器件制备的优化是先利用机器学习指导制造过程,随后使用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icroWriter ML3进行制备,优化了迁移率、阈值电压和亚阈值摆幅等性能。 【图文导读】图1. 制备MoS2 FETs的总流程图。(a)CVD法制备晶圆尺寸的MoS2。(b)MoS2场效应管的各种截面图。(c)晶体管的表现和各类参数的关系。(d)从材料制备到芯片制备和测试的优化反馈循环。图2. MoS2 FETs的逻辑电路图。(a),(b),(c)和(d)各类电压对器件的影响。(e)使用MicroWriter ML3无掩膜激光直写机制备的正反器和(f)相应实验结果(g)使用MicroWriter ML3无掩膜激光直写机制备的加法器和(h)相应的实验结果。图3. 利用MoS2 FETs制备的模拟,储存器和光电电路。(a)使用无掩膜光刻机制备的环形振荡器和(b)相应的实验结果。(c)基于MoS2 FETs制备的存储阵列和(d-f)相应的实验结果。(g)利用MicroWriter ML3制备的光电电路和(h-i)相应的表现结果。图4. 使用MicroWriter ML3无掩膜激光直写机在晶圆上制备MoS2场效应管。(a)在两寸晶圆上制备的基于MoS2场效应管的加法器。(b),(c)和(d)在晶圆上制备加法器的运算结果。 【结论】 随着二维材料的应用和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如何快速开发出符合实验设计的原型芯片结构变得十分重要。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及时修改相应的参数,得到优化的实验结果,所以十分依赖灵活多变的光刻手段。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icroWriter ML3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实现各类逻辑结构的开发,助力微电子相关领域的研究。 鉴于1套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L3系统的优良性能和高成果产出,课题组相关研究团队继续紧追热点,把握时机再添置一套英国DMO公司新款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L3 Pro+0.4 μm专业版系统,力争更优的器件性能,图中所示是目前已交付正常使用的全新版系统。希望能够助力研究团队取得重要进展!
  • 复旦大学包文中课题组又发一篇Nature子刊,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助力晶圆级二维半导体的集成电路工艺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 IF 14.92文章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6230-x 【引言】石墨烯的发现为人类打开了二维材料的大门,经历十多年的研究,二维材料表现出的各种优良性能越来越吸引科研学者。然而,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二维材料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所制成的器件不能符合工业标准。 【成果简介】近日,复旦大学包文中教授课题组利用机器学习 (ML) 算法优化了二维半导体(MoS2)栅场效应晶体管 (FET)的制备工艺,并采用工业标准设计流程和工艺进行了晶圆器件与电路的制造和测试。文章以《Wafer-scale functional circuits based on two 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with fabrication optimized by machine learning》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本文中,晶圆尺寸器件制备的优化是先利用机器学习指导制造过程,随后使用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icroWriter ML3进行制备,优化了迁移率、阈值电压和亚阈值摆幅等性能。 【图文导读】图1. 制备MoS2 FETs的总流程图。(a)CVD法制备晶圆尺寸的MoS2。(b)MoS2场效应管的各种截面图。(c)晶体管的表现和各类参数的关系。(d)从材料制备到芯片制备和测试的优化反馈循环。图2. MoS2 FETs的逻辑电路图。(a),(b),(c)和(d)各类电压对器件的影响。(e)使用MicroWriter ML3无掩膜激光直写机制备的正反器和(f)相应实验结果(g)使用MicroWriter ML3无掩膜激光直写机制备的加法器和(h)相应的实验结果。图3. 利用MoS2 FETs制备的模拟,储存器和光电电路。(a)使用无掩膜光刻机制备的环形振荡器和(b)相应的实验结果。(c)基于MoS2 FETs制备的存储阵列和(d-f)相应的实验结果。(g)利用MicroWriter ML3制备的光电电路和(h-i)相应的表现结果。图4. 使用MicroWriter ML3无掩膜激光直写机在晶圆上制备MoS2场效应管。(a)在两寸晶圆上制备的基于MoS2场效应管的加法器。(b),(c)和(d)在晶圆上制备加法器的运算结果。 【结论】随着二维材料的应用和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如何快速开发出符合实验设计的原型芯片结构变得十分重要。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及时修改相应的参数,得到优化的实验结果,所以十分依赖灵活多变的光刻手段。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icroWriter ML3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实现各类逻辑结构的开发,助力微电子相关领域的研究。鉴于1套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L3系统的优良性能和高成果产出,课题组相关研究团队继续紧追热点,把握时机再添置一套英国DMO公司新款小型台式无掩膜光刻机-ML3 Pro+0.4 μm专业版系统,力争更优的器件性能,图中所示是目前已交付正常使用的全新版系统。希望能够助力研究团队取得重要进展!
  • 203人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名单
    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候选人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全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医药卫生学部采用通信评审、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在相关专业背景学部评审),从521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3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投诉受理截止日期为7月31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各学部名单按照姓名拼音排序)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4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陈学东 50 特种设备设计与制造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02 笪良龙 48 水声工程 海军潜艇学院 03 邓宗全 58 机械设计及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04 付梦印 50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 05 高峰 58 机械设计及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06 何琳 57 船舶海洋工程力学 海军工程大学 07 侯晓 51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08 姜澄宇 6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西北工业大学 09 李崇坚 62 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0 李德群 69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11 李魁武 71 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战斗部)工程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12 李圣怡 69 机械电子工程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3 邱志明 53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 海军装备研究院 14 孙聪 54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15 孙逢春 57 车辆设计与制造 北京理工大学 16 田红旗(女) 55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中南大学17 王华明 53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8 王振国 55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 肖龙旭 53 控制理论与工程 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 20 许波 49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21 杨德森 58 水声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2 易小刚 51 专用机械设计与制造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23 张卫华 54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24 周志成 52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7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陈纯 59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浙江大学 02 陈杰 49 控制理论与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03 戴琼海 50控制系统工程 清华大学 04 樊邦奎 56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05 姜会林 69 应用光学 长春理工大学 06 姜秋喜 54 信号处理技术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07 蒋亚东 51 传感器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 08 蓝羽石 60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09 廖湘科 5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0 刘永坚 53 雷达技术 空军装备研究院 11 马晶 59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宁滨 56 控制系统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13 孙凝晖 47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4 谭久彬 60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 15 田捷 55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6 王恩东 48 计算机系统结构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7 王沙飞 50 信号处理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18 王耀南 57 控制理论与技术 湖南大学 19 吴汉明 63 微电子技术 灿芯创智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20 吴建平 61 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21 吴剑旗 48 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22 吴伟仁 61 信息与通信工程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23 杨知行 69 广播与电视技术 清华大学 24 余少华 52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5 张平 56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 26 张雨东 51 应用光学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7 郑辉 58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3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3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陈芬儿 57 精细化工 复旦大学 02 陈建峰 49 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03 顾松青 68 有色金属冶金 中国铝业公司 04 黄小卫(女) 53 有色金属冶金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05 李贺军 57 复合材料 西北工业大学 06 李卫 57 功能材料钢铁研究总院 07 刘中民 50 煤化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08 龙军 58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09 吕剑 51 有机化工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10 毛新平 50 金属压力加工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11 潘峰 51 功能材料 清华大学 12 潘复生 52 金属材料 重庆大学 13彭金辉 50 冶金工程与技术 云南民族大学 14 钱锋 54 化工系统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15 沈政昌 55 矿物加工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16 王富耻 66 金属材料 北京理工大学 17 王迎军(女) 60 生物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 18 王玉忠 54 有机高分子材料 四川大学 19 吴锋 64 功能材料北京理工大学 20 谢建新 57 金属压力加工 北京科技大学 21 张联盟 60 功能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 22 张新明 69 金属压力加工 中南大学 23 郑裕国 53 生物化学工程 浙江工业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7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程树康 69 电气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02 邓建军 51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03 邓运华 52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海油研究总院 04 葛世荣 52 煤炭开发 中国矿业大学 05 顾大钊 57 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6 康红普 49 煤炭开发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07 雷增光 54 核材料与核燃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08 李根生 53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 09 李建刚 53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10 李宁 56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1 李文昌 53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12 刘池阳 62 油气资源与勘探 西北大学 13 刘吉臻 63 热能动力工程 华北电力大学 14 刘扬 57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东北石油大学 15 罗安 57 电气工程 湖南大学 16 倪明江 66 热能动力工程 浙江大学 17 潘一山 51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8 饶宏 54 电气工程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9 汤广福 48 电气工程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20 唐立 49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1 王成山 52 电气工程 天津大学 22 王双明 60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23 王运敏 59 非能源矿产开发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24 武强 55 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中国矿业大学 25 杨春和 53 非能源矿产开发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6 赵振堂 54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7 朱伟林 59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2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2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陈军 58 摄影测量与航天测绘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02 陈政清 67 工程力学 湖南大学 03 邓铭江 55 水利水电工程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 04 冯夏庭 50 岩土工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05 孔宪京 63 水工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06 吕西林 60 结构工程 同济大学 07 孟建民 57 建筑学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08 彭永臻 66 市政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09 任辉启 62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解放军总参谋部 10 谭述森 73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解放军总参谋部 11 田军仓 57 农田水利工程 宁夏大学 12 王复明 58 岩土工程 郑州大学 13 王建国 57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东南大学 14 王炜 55 城市规划(含城市交通规划) 东南大学 15 吴志强 54 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 同济大学 16 吴智深 54 结构工程 东南大学 17 谢先启 54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8 岳清瑞 53 结构工程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9 曾光明 52 市政工程 湖南大学 20 张建民 55 岩土工程 清华大学 21 张喜刚 53 桥梁工程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2 郑健龙 61 道路与铁路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6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贺泓 50 大气污染防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02 贺克斌 52 大气污染防治 清华大学 03 李家彪 54 海底探测与开发工程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04 任发政 52 食品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 05 任洪强 51 水污染防治 南京大学 06 单杨 52 食品工程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07 施楣梧 58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解放军总后勤部 08 汪华林 46 环境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09 王琪(女) 65 轻工装备 四川大学 10 王桥 57 环境信息技术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1 吴丰昌 50 环境基准与标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12 吴清平 52食品安全科学技术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13 杨志峰 51 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 14 岳国君 52 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15 张远航 57 环境区域污染控制技术 北京大学 16 赵谋明 50 食品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 农业学部(23人) 农业学部(23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工作单位 01 包振民 53 水产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02 曹福亮 57 森林培育 南京林业大学 03 陈松林 54 水产养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04 陈志 60 农业机械化工程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05 程式华 56 作物遗传育种 中国水稻研究所 06 金宁一 59 预防兽医学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07康振生 57 植物病理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8 李天来 59 蔬菜学 沈阳农业大学 09 刘孟军 50 林木遗传育种 河北农业大学 10 沈建忠 52 基础兽医学 中国农业大学 11 沈其荣 57 土壤学 南京农业大学 12 宋宝安 52 农药学 贵州大学 13 唐华俊 54 土地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14 田克恭 51 预防兽医学 河南农业大学 15 童光志 52 预防兽医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16 万建民 55 植物生物工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 17 王保海 63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18 王汉中 51 作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 19 张福锁 54 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 张洪程64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扬州大学 21 张新友 51 作物遗传育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22 朱明 57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23 邹学校 51 蔬菜学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医药卫生学部(27人) 医药卫生学部(2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董家鸿 55 普通外科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02 付丽(女) 5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03 高天明 54 生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 04 高长青 55 胸心外科 解放军总医院 05 顾晓松 61 医学组织工程学 南通大学 06 黄从新 64 心血管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07 黄璐琦 47 中药资源与鉴定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08 贾伟平(女) 58 内分泌与代谢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09 蒋建东 56 药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10 蒋建新 52 野战外科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11 李松 51 药物化学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2 李校堃 51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 温州医科大学 13 李兆申 58 消化系统病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14 刘良 57中医内科学 澳门科技大学 15 宁光 52 内分泌与代谢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16 钱忠明 6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复旦大学 17 乔杰(女) 51 医学细胞生物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8 尚红(女) 54 临床检验诊断学 中国医科大学 19 石炳毅 64 泌尿外科 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 20 石远凯 54 肿瘤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1 孙颖浩 54 泌尿外科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22 王军志 59 生物药学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3 王小宁 57 基础医学 解放军总医院 24 张学 50 医学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25 张英泽 62 骨外科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26 张志愿 64 口腔颌面外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27 赵铱民 58口腔修复与正畸学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工程管理学部(14人) 工程管理学部(1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柴洪峰 58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02 陈晓红(女) 52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湖南商学院 03 丁烈云 59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 04 耿汝光 58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05 胡晓峰 58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国防大学 06金会庆 58 医药卫生工程管理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7 金智新 55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8 凌文 52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9 刘合 54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10 卢春房 59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中国铁路总公司 11 邱菀华(女) 68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 邵安林 51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 鞍钢矿业集团 13 汪寿阳 56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4 向巧(女) 52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
  • 中国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公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公布   中国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候选人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全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其中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在相关背景学部进行评审),从485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163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投诉受理截止日期为8月15日,匿名投诉信原则上不予受理。 中国工程院 2011年6月30日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各学部名单按照姓名拼音排序)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1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笪良龙 44 水声工程 海军潜艇学院 部委遴选 2 丁荣军 49 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 研究所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3 甘晓华 54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空军装备研究院 部委遴选 4 郭东明 5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大连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5 何正嘉 6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西安交通大学 院士提名 6 黄庆学 50 机械设计及理论 太原科技大学 省、市、自治区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7 姜澄宇 6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西北工业大学 部委遴选 8 蒋庄德 5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西安交通大学 部委遴选 9 李德群 65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部委遴选 10 林忠钦 53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上海交通大学 部委遴选 11 刘连元 69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2 芮筱亭 54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13 孙 聪 50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部委遴选 14 唐长红 52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15 田红旗(女) 51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中南大学 中国科协遴选 16 吴光辉 51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部委遴选 17 肖龙旭 49 控制理论与工程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 部委遴选 18 熊诗波 72 机械电子工程(或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太原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19 杨绍卿70 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战斗部)工程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三研究所 院士提名 20 张 军 45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部委遴选 21 朱英富 69 船舶(与海洋机构物)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第七〇一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2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陈志杰 48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空军装备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2 褚 健 48 控制系统工程 浙江大学 院士提名 3 段宝岩 56 雷达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4 高 文 55 计算机应用技术 北京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5 何 友 54 信息与通信工程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6 姜会林 65 应用光学 长春理工大学 省、市、自治区遴选 7 李天初 65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 8 刘泽金 47 激光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部委遴选 9 吕跃广 47 信号处理技术 总参谋部第五十四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0 马佳光 69 光电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部委遴选 11 苏 毅 69 激光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部委遴选 12 孙凝晖 43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13 王清月 72 激光技术 天津大学 院士提名 14 王耀南 53 控制理论与技术 湖南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15 吾守尔斯拉木 69 计算机应用技术 新疆大学 省、市、自治区遴选 16 杨秉新 71 光电子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〇八所 院士提名 17 杨小牛 50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三十六研究所 部委遴选 18 姚富强 54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总参谋部第六十三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9 余少华 48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20 张广军 46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部委遴选 21 赵沁平 63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教育部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22 郑纬民 65 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陈祥宝 55 复合材料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2 丁建生56 有机化工 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 省、市、自治区遴选 3 丁文江 58 金属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 院士提名 4 韩恩厚 49 金属材料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部委遴选 5 介万奇 52 材料合成与加工 西北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6 李 卫 53 功能材料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部委遴选 7 李言荣 48 功能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 部委遴选 8 李元元 52 粉末冶金 华南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9 龙 军 54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10 钱旭红 49 有机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11 邱冠周 62 矿物加工 中南大学 院士提名 12 谭天伟 47 生物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13 王海舟 71 钢铁冶金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14 吴 锋 60 功能材料 北京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15 徐惠彬 51 功能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院士提名 16 张宝砚(女) 68 高分子化工 东北大学 院士提名 17 张建春 53 高分子化工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8 张新明 65 压力加工 中南大学 院士提名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蔡美峰 68 非能源矿产开发 北京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2 蔡希源 58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3 程树康 65 电气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4 邓运华 48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海油研究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5 郭剑波 51 电气工程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6 何学秋 49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 7 李 阳 52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8 李晓红 52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 武汉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9 毛景文 54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0 缪协兴 51 煤炭开发 中国矿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1 倪明江 62 热能动力工程 浙江大学 部委遴选 12 苏万华 69 热能动力工程 天津大学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13 孙龙德 49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4 王双明 56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15 武 强 51 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院士提名 16 夏佳文 46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17 徐 銤 74 核能工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 18 张伯明 62 电气工程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9 张玉卓 49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20 赵宪庚 57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部委遴选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陈明宪 60 桥梁工程 湖南省人民政府 院士提名,省、市、自治 区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2 崔 愷 53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3 杜修力 48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4 杜彦良 54 道路与铁路工程 石家庄铁道大学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5 范期锦 66 港口、水道、海岸及近海工程 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6 龚晓南 66 岩土工程 浙江大学 院士提名 7 蒋树屏 59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招商局重庆交通 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部委遴选 8 李建成 46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武汉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9 李决龙 52 建筑环境工程与建筑技术 海军海防工程技术室 部委遴选 10 刘加平 54 建筑环境工程与建筑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11 吕西林 56 结构工程 同济大学 院士提名 12 缪昌文 53 土木工程材料 江苏省建筑科学 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13 钮新强 48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4 王 超 52 水文学与水资源 河海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15 肖绪文 58 结构工程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部委遴选 16 张喜刚 49 桥梁工程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17 周绪红 54 结构工程 兰州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陈立奇 66 海洋化学工程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院士提名 2 董超华(女) 66 大气科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气象局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3 段 宁 61 环境区域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清洁生产中心 部委遴选 4 贺克斌 48 大气污染防治 清华大学 部委遴选 5 瞿金平 54 轻工装备与控制 华南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6 陆汉城 66 天气预报和动力气象 解放军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7 施楣梧 54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院士提名 8 陶肖明(女) 53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香港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9 王如松 63 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中国科学院生态 环境研究中心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0 谢剑平 51 烟草科学与工程 中国烟草总公司 郑州烟草研究院 部委遴选 11 曾光明 48 固本废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 湖南大学 院士提名 12 张远航 53 环境区域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北京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3 朱蓓薇(女) 54 食品科学 大连工业大学 省、市、自治区遴选 14 朱利中 51 环境区域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浙江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农业学部(1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曹卫星 52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 2 陈剑平 48 植物病理学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省、市、自治区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3 陈如凯 70 作物遗传育种 福建农林大学 院士提名 4 高焕文 72 农业机械化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 5 康绍忠 48 农业水土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6 李 坚 68 木材科学与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院士提名 7 李德发 57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 8 李景富 67 蔬菜学 东北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9 李天来 55 蔬菜学 沈阳农业大学 省、市、自治区遴选 10 万建民 51 植物生物工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院士提名 11 吴孔明 46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12 吴普特 48 农业水土工程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3 印遇龙 55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部委遴选 14 喻树迅 57 作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部委遴选15 张国范 57 水产养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部委遴选 16 张守攻 53 森林经理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7 赵振东 68 作物遗传育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省、市、自治区遴选 18 朱有勇 55 植物病理学 云南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医药卫生学部(21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丛 斌 53 法医学 河北医科大学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2 樊 嘉 53 肿瘤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3 韩德民 60 耳鼻咽喉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4 韩雅玲(女) 58 心血管病 沈阳军区总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5 黄从新 60 心血管病 湖北省人民医院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6 黄璐琦 43 中药资源与鉴定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7 黄跃生 53 烧伤外科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士提名 8 郎景和 71 妇产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院士提名 9 李兆申 54 消化系统病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10 罗永章 49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 清华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11 马 丁 54 妇产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院士提名 12 钱忠明 60 药理学 香港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13 沈祖尧 51 消化系统病 香港中文大学 院士提名 14 田志刚 54 免疫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15 王广基 58 药理学 中国药科大学 院士提名 16 王学浩 69 普通外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士提名 17 徐建国 59 医学微生物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院士提名 18 于金明 53 肿瘤学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省、市、自治区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19 詹启敏 52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院士提名 20 张志愿 60 口腔颌面外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院士提名,省、市、 自治区遴选 21 赵春华 48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部委遴选 工程管理学部(12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道 1 曹耀峰 57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2 范如玉 68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解放军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 部委遴选 3 凤懋润 69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交通运输部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中国科协遴选 4 胡文瑞 61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5 金智新 51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省、市、自治区遴选 6 刘正光 68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艾奕康有限公司 AECOM 院士提名 7 邱菀华(女) 64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8 吴启迪(女) 63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同济大学 院士提名 9 于康震51 农业工程管理 农业部 部委遴选 10 张晓鲁(女) 59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 11 赵晓哲 47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部委遴选 12 郑静晨 51 医药卫生工程管理 武警部队总医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 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这个赛道的国产替代空间大——道达研选
    各位老铁,大家好!我是钱研君,今天又在公众号“道达号”上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道达研选。本周只有三个交易日,市场整体维持震荡走势。从板块来看,前几周火热的概念板块全线回调,比如AI和飞行汽车,而周期类板块普遍表现都不错。道达研选今年关注的板块,在本周多数也有不错的表现,比如说胰岛素、乙二酸、燃气、血透仪等。其中,胰岛素公司甘李药业表现尤为出色,本周最高涨幅接近20%。对于接下来的行情,钱研君仍然持乐观态度,对于估值具有性价比的好公司,回调就是好的布局机会。接下来,继续做一个特别版的分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科学仪器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投资逻辑。科学仪器国产替代正当时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通知。随着国务院文件的正式出台,各地方政府也开始摸排梳理本地目前的仪器设备更新改造需求。部分较为积极的省市自治区(比如安徽、江苏、河南等)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以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推动重点行业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指出,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科学仪器行业是科研活动的基石,是与半导体等行业一样易被“卡脖子”的重点战略行业。华创证券判断,国产科学仪器行业或成为本轮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之一。此外,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家接连出台多项利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减税、贴息贷款、设备专项改造再贷款等。我国科学仪器服务情况浅析多数科学仪器的使用寿命在5~10年。其中,分析仪器和化学实验类仪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10年,具体使用年限根据现场情况和设备的维护情况而定;生命科学类仪器的使用寿命稍短,一般为5~8年;物理实验类仪器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10年以上),但需要定期维护。华创证券搜集整理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上公示的129464台仪器(去重)的相关信息后发现,服务时间超过10年(2014年以前投入使用)的仪器总台数高达47224台,占比36.48%;服务时间在6~10年间的仪器总台数最多(51238台),占比40%;服务时间在3~5年间的仪器台数为25493台,占比20%;服务时间3年以内的仪器数量最少(5509台),占比4%。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上公示的129464台仪器中,产地为美国的台数高达44137台,占比34%;产地为我国(不含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的共有36747台,占比28%;产地为德国的数量排名第三(16767)台,占比13%;产地为日本的数量排名第四(10196台),占比约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科学仪器行业马太效应较为明显,中美德日合计占比高达83%。从表面上看,产地为我国的仪器台数排名第二,但考虑到贴牌产品和外资在我国开设工厂等情况的存在,科学仪器的实际国产化率应低于28%。如果将服务超过5年的记作老仪器,5年以内的记作新仪器,那么原产国为美国的老仪器占比高达80%,原产国为中国、德国、日本的老仪器比例分别为73%、75%、78%。尽管原产国为外国的仪器替换潜力更大,但新仪器占比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科学仪器国产化率有所提升。我国仪器设备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仪器设备的进口总额维持在800亿~1100亿美元,而出口额则在700亿~1000亿美元,常年存在百亿美元级别的贸易逆差。每年接近千亿级别人民币体量的贸易逆差从侧面说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大部分高端仪器的国产渗透率不足1.5%。根据第一财经报道,2016~2019年采购的20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中,质谱仪、X射线类仪器、光学色谱仪、光学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国产设备比例不足1.50%,天文领域设备的国产化率最高,但也仅有22%。科学仪器设备更新市场规模测算那么,本次设备更新涉及到的科学仪器,体量到底有多大呢?科学仪器行业具有品类繁杂、下游涉及行业广的特点,很难有权威数据统计不同种类科学仪器的市场空间。因为质谱仪和色谱仪有独立的海关进出口代码,历年的进出口额、台套数可查,所以华创证券选取这两个市场空间较大的单品进行测算。(1)质谱仪刚性替换需求高达6.09亿美元。据仪器信息网的数据,1955~2020年期间,启用的重大仪器设备中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质谱仪台数有5212台,而质谱仪的平均使用年限为5~10年。2023年质谱仪的海关进口平均单价为12万美元/台,考虑到质谱类仪器的国产化率极低,假设5212台全部替换,仅质谱仪一类科学仪器的刚性替换需求就可以达到6.09亿美元。(2)色谱仪刚性替换需求高达1.21亿美金。色谱仪的测算逻辑与质谱仪类似,2023年色谱仪的海关进口平均单价为4万美元/台,超龄服务的台数为3079台,在假设全部替换的情况下,色谱仪的刚性替换需求或可达1.21亿美元。考虑到质谱色谱类仪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10年,如果采用更短周期的替换政策,使用年限满5年即可替换,那么科学仪器的国产替代空间将会更大。华创证券采用2017年和2018年的平均进口台数和2023年的平均进口单价作为测算依据,如果执行更短周期的替换政策,那么2024年质谱仪的潜在替换空间为13.6亿美元,色谱仪的潜在替换空间为10.7亿美元。也就是说,质谱仪+色谱仪的潜在替换需求接近25亿美元,远高于刚性替换需求。通过回顾上轮贴息贷款政策,华创证券发现,头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对进口仪器品牌更为青睐,部分在华营收已突破百亿元人民币的海外仪器公司2022年依然获得了双位数增长,但国产品牌获益十分有限。华创证券认为,985/211高校的仪器设备偏重高端科研,而职业院校的仪器设备主要应用于教学演示和实训,与国产仪器设备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更为匹配。因此,职业院校能否在本轮政策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或是国产仪器能否获益的关键因素。截至2024年3月17日,已有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始要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报送仪器设备的更新替换需求。最后总结一下,华创证券认为,在内部政策大力支持和外部可能“卡脖子”的双重催化下,我国本土科学仪器公司有望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 科学家发明高效紫外发光二极管
    图中光学照片显示的是在压电光电子效应的作用下,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强度随施加的应变的增加而增加。下图显示的利用能带理论解释压电光电子效应对p-n结处能带结构和载流子输运过程的调制和改变。(图片提供:王中林)   紫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在化学、生物、医学和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这种材料的内量子效率虽然可达到80%,但外量子效率只有3%左右。如今,基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讲席教授王中林课题组发明了一种新型高效紫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在合适应用作用下外量子效率可达到7.82%,其光发射强度、注入电流能力和电—光转换效率均成倍提高。新成果发表在8月在线出版的《纳米快报》上。   王中林表示,新成果还可以扩展到从紫外到红外的整个光谱范围内的由压电材料制备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它们将在发光二极管、光电池和太阳能电流、人机界面、纳米机器人、微—纳机电系统、人机交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压电光电子学是压电效应、光子特性和半导体特性三相耦合的一种效应,它通过应变引起的压电势来调节和控制电光过程,或者反过来利用电光过程调节和控制力的作用。该效应由王中林于2009年首次发现。   王中林小组进一步把光引进压电电子学器件,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力、电和光三相耦合器件。他们发现压电效应可优化光电池,提高光探测器的灵敏度。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压电效应还可以显著提高氧化锌微纳米线发光二极管的电子—空穴复合效率,从而显著提高发光性能。这些力、电、光三相耦合的研究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压电光电子学(piezo-phototronics)领域。据王中林介绍,力、电、光三相中的两相耦合比如光电、力电和光力耦合效应已经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很多基于这些耦合效应的新型纳米器件被研制出来。这是一个远比两相耦合复杂的耦合系统,因此有更多有趣的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效应需要人们去探索,更多的器件等待人们去开发。   研究人员将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应用于紫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性能的改造中。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光发射由载流子的注入、复合和出射效率等决定。薄膜型宽禁带半导体制备的紫外发光器件,其内量子效应虽然可达到80%,但外量子效率只有3%左右。王中林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全反射限制的光出射效率比较低引起的。他和浙江大学的访问学者杨青博士经过精心设计,在N型氧化锌纳米线衬底单根微纳米线发光二极管中引入压电势,发现由压电势引起的界面处的能带改变会形成载流子沟道,从而将载流子捕获在界面附近,提高载流子的浓度和复合效率,进而提高器件外量子效率。他们制备的未加外应力的发光二极管的外量子效率达到1.84%。在固定电压下,对器件施加0.093%的压应力,可以使光发射强度和注入电流分别提高17倍和4倍,相应的电—光转换效率提高4.25倍。合适应力作用下外量子效率达到7.82%,和纳米线增强的复合量子阱LED效率相当,远远超过已报道的简单p-n结纳米线半导体光发射二极管外量子效率。   王中林表示:“我们所发明的这些氧化锌纳米器件可整合成一个自主发电、自动控制的智能纳米系统 完全基于氧化锌纳米线,我们能创建具有记忆、处理和感应能力的复杂系统,系统所需要的电能均取自外部环境。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将纳米尺度的发电机、传感器、光电子器件和逻辑运算器件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自驱动和自主决策的智能纳米系统。”
  • 总投资46亿元,新昇半导体二期开工
    1月4日,新昇半导体新增30万片集成电路用300mm高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项目正式开工。新昇半导体成立于2014年6月,由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目前已建设完成一期15万片/月产能目标,累计实现销售已超过170万片。新昇半导体不仅承担并全面完成了“40-28nm技术节点的300mm硅片技术研发”的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同时承担了“20-14nm 300mm硅片成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专项任务。新昇半导体生产的300mm硅片产品可广泛用于存储器芯片、逻辑芯片、模拟芯片、IGBT功率器件及通信芯片等集成电路产业。据澎湃新闻网报道,新昇半导体公司承担的新增30万片集成电路用300mm高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项目,总投资46亿元。建设一条30万片/月产能的300mm高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的生产线,将大大提升我国大尺寸硅片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打破300mm硅片生产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官网资料介绍,二期30万片/月产能将于2021年底达成,届时将会形成产能规模效应。为充分满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对硅衬底材料的迫切需求,解决大硅片的自主可控问题,新昇将立足临港新片区,实现100万片/月产能建设最终目标。
  • PartMiner新的质量检测中心在深圳成立
    PartMiner宣布在中国深圳成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将对采购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筛选和检测,包括被动元件、主动元件、低密度IC,以及高密度IC等。此外,该中心也将负责PartMiner在中国的仓储与物流运营。   PartMiner质量检测中心所提供的检测与筛选服务包括元器件真假辨别、法规符合检验(WEEE、无铅、RoHS)、功能和特征测试、烘烤性和可焊性方面的测试。其它测试服务,比如对X射线和解封的检测,也可由PartMiner当地的合作伙伴提供。该中心的部分检测设备包括LCR测试仪、逻辑IC测试仪、漏电测试仪、显微镜、可编程曲线跟踪仪、工业级数码相机、闪光测试台和烘箱等。可对所检测元器件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   PartMiner CEO David Churchill说道:“新的质量检测中心是为保持我们所采购的电子元器件高质量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对该中心的巨额投资表明我们对客户的一贯承诺,为客户从全球市场采购到质量可靠的电子元器件产品。”   PartMiner质量检测中心将由Miles Wang负责管理,并由经验丰富的元器件测试工程师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