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简易数控晶仪

仪器信息网简易数控晶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简易数控晶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简易数控晶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简易数控晶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简易数控晶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简易数控晶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简易数控晶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简易数控晶仪相关的资讯

  • 我国数控机床领域新增产值超700亿元
    p   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956项,立项国家及行业标准407项,研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2951项??记者26日从科技部会同工信部召开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数控机床专项”)成果发布会上获悉:数控机床专项实施8年来硕果累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在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实现了突破,新增产值约706亿元,先后为核电、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和新型战机、运载火箭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制造装备。 /p p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和专项技术总师卢秉恒院士介绍,数控机床是工业的“工作母机”,其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卢秉恒表示,通过专项8年的引领和带动,形成了涵盖航空航天、汽车、机床等重点领域的十大标志性成果。 /p p   高档数控机床水平持续提升,国产装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自主提出的“五轴联动机床精度的S形试件标准”已通过国际标委会审定,实现了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检测领域标准零的突破。高档数控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关键功能部件实现批量配套。高档数控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提高到了5%左右。 /p p   罗俊杰和卢秉恒表示,下一步数控机床专项将围绕机床行业全产业链布局,持续聚焦于航空航天、汽车两大重点服务领域,衔接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新需求,着力补齐重大装备短板,推动制造业战略性转型升级。 /p p & nbsp /p
  • 中国高新技术人才再创佳绩,斩获数控车、数控铣两枚金牌
    中新网柏林10月16日电莱昂贝格消息: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数控车和数控铣2个项目于10月10-15日在德国莱昂贝格举行,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名选手参赛。经过6天激烈角逐,中国选手吴鸿宇获得数控车项目金牌,周楚杰获得数控铣项目金牌。目前,中国代表团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完赛的7个项目中,已获得5枚金牌和2个优胜奖。据悉,世界技能组织定于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15个国家分散举办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共62个比赛项目。该赛事为世界技能大赛正式比赛,作为2022年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替代活动。中国共派出36名选手赴瑞士、德国、法国、芬兰、韩国、日本和奥地利参加34个项目的比赛。德国此次共承办9个项目的比赛,中国参加数控车、数控铣和增材制造项目。
  • 2020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资产规模将到达2700亿元
    近年来,国防、航空、高铁、汽车和模具等重要装备制造业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从而带动了机床行业的大幅增长,过去5年中国数控机床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39%,过去10年年均复合增长29.94%,过去15年复合增长22.10%。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带动下,中国设备工具购置投资增长率在未来5-10年内将持续维持20%左右的水平,机床行业的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在需求的拉动下,中国数控机床产量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行业仍将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数控机床需求的增加,其产量数控化率均会持续稳定提升。由于数控机床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行业壁垒较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全球范围内,行业格局变化都比较缓慢。同时数控机床又属于机械行业,其设备及部件的购置费用较大,加之数控机床技术更新较大,其资产规模逐年加大。  前瞻结合近年来中国数控机床行业资产总额数据及中国经济增长数据,按照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初步估计到2020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资产规模将到达2700亿元。
  • 制造装备数字化数控磨床研究中心成立
    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省孝感市人民政府举行了“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控磨床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华工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公司投资孝感市鄂职九洲数控机床公司”签字仪式。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我国最具科研实力和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和湖北省孝感市的合作由来已久。   据悉,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与孝感市重点企业的科技合作达到29项,总投资额达2.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孝感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数控曲轴磨床的研发为例,这项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长春机械院第七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参展预告
    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两年一届的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将于2012年4月16日至20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是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姊妹展,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于2000年创办的以展示中国数控机床为主的高品位展会,已成功举办六届,被视为两年一次的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名家名品检阅大舞台。本次展出面积达到8.6万平方米,创历届CCMT新高,将有1100余台套整机展出。我公司也将携配有自动上下料装置的机电伺服式全自动轴类校直机和SLX型深冷箱参展,展台面积27平方米。诚挚欢迎各界嘉宾光临我公司展台参观洽谈! 【会议时间】2012年4月16日至20日 【会议地址】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展 台 号】E馆E-D815展位 【联 系 人】隋进民,刘 健 【电 话】0431-89589688 【传 真】0431-89589688 【电子邮件】hksales@ccss.com.cn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发布 高档数控机床创新布局助力“中国制造2025”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2017年6月26日,科技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数控机床专项”)成果发布会。发布会由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解敏主持,专项牵头实施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罗俊杰副司长和专项技术总师卢秉恒院士介绍了数控机床专项实施取得的成果和应用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W02017062960883296636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025aff3-7c80-4461-9436-b6c5c7910ce0.jpg" / /p p   数控机床是工业的“工作母机”,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既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的紧迫要求。数控机床专项实施八年多来,广大机床企业、用户企业和专家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 /p p   据罗俊杰副司长介绍,2009年至2016年,数控机床专项共安排课题562项,中央财政资金投入91.14亿元。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956项,立项国家及行业标准407项,研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2951项,新增产值约706亿元。 /p p   高档数控机床水平持续提升,机床主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专项实施前的400~500小时已普遍提升至1200小时,部分产品达到2000小时以上。 /p p   高档数控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关键功能部件实现批量配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提高到了5%左右。 /p p   以五轴加工中心为代表的高档数控机床,在飞机典型结构件、航天复杂与精密结构件、飞航导弹发动机零部件等领域实现批量示范应用,为大飞机、新型战机、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制造装备。 /p p   龙门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制造技术趋于成熟,重型锻压装备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制造系统核心技术。 /p p   据卢秉恒院士介绍,2016年底,我国自主提出的用于检测五轴联动机床精度的S形试件标准已通过国际标委会审定,实现了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检测领域标准“零”的突破。 /p p   关于今后的发展,罗俊杰表示,数控机床专项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全面提升以数控系统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攻克机床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技术 加大应用验证和示范,满足国家战略新需求,为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供支撑。同时持续探索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技术研究和高端人才基础,继续加大落实专项研制设备制造过程的工艺验证和用户领域的示范应用,优化产品性能,提升可靠性、成套成组工艺和智能化水平。在军工机床长效合作机制基础上,持续推进国产数控机床与军工行业深入合作,积极搭建机床行业与军工、汽车等重点领域的产需对接平台,有机床企业与用户联合开展预研,为用户提供包括设备及典型工艺方案在内的成套解决方案。 /p p br/ /p
  • 雷尼绍推出具有开创意义的接触式扫描系统,为高端数控机床带来全新过程控制方法
    跨国工程技术公司雷尼绍近日宣布,将于2013年秋季正式推出用于数控机床的SPRINT&trade 高速模拟接触式扫描系统。 SPRINT系统采用新一代的机内模拟扫描技术,不仅使过程控制实现跨越式提升,还能够准确、快速地从棱柱形或复杂3D工件上采集形状和轮廓数据。 借助雷尼绍与关键工业领域的重要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SPRINT机床扫描系统将为高价值数控制造过程带来重大变革。 在叶片制造领域,SPRINT系统为叶冠整修和叶根无缝连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能力。高速测量叶片断面加上数据高度完整性(即使在叶片的前后边缘也不例外),确保能够呈现真实的工件状况,从而有利于进行适应性加工。设定、叶片准直、叶片扫描和数据采集等自动化程序在精度和循环时间方面明显优于触发式系统。 在多功能机床加工应用领域,SPRINT机床扫描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过程控制功能,包括出色的可重复直径测量循环。通过采用标准件比对方法,SPRINT系统成为了一种&ldquo 主动&rdquo 控制器,能够确保在大型工件上进行自动化的测量-切削过程,并确保直径尺寸精确。该方法能够自动控制直径尺寸,并且公差仅为几微米。工件径向跳动、机床中心线和圆度等测量功能还可以显著提高多功能机床的制造能力。 SPRINT系统还具有其他功能,可在数秒内完成对数控机床的线性轴和旋转轴的快速性能检测,因此无需操作人员过多干预便可实施日常的机床监控方案。 每种SPRINT应用都由针对特定行业的相应软件工具包驱动和支持,例如SPRINT叶片工具套件。这些工具套件包括机内数据分析工具,可自动在内部循环运行,向数控加工过程提供测量反馈。 SPRINT系统的核心是创新型OSP60扫描测头。OSP60测头的模拟传感器的分辨率在三个维度上均达到0.1 &mu m,精度极高,可全面深入探测工件外形轮廓。测头采用的模拟传感器技术可提供持续的偏移量输出,该输出与机床位置相结合,可得到工件表面的真实位置数据。该系统每秒能测量1000个真实3D数据点,其出色的分析能力为工件测量、检测、适应性加工和机内过程控制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还可优化机床利用率和循环时间。此项新扫描技术开创了全新的过程控制方法,这是其他测量方法以前所无法实现的。 除了极为快速而精准的3D测量外,SPRINT模拟扫描系统还可提高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程度,无需操作人员干预。 SPRINT系统采用多项专利技术,通过强大的静态和动态空间误差补偿(这些误差通常与高速机床运动相关)功能来实现无与伦比的高速、高精度3D表面数据采集。 SPRINT系统是一种具有突破意义的高速、高精度工具,拥有无限广阔的应用前景,支持多种测量和过程控制方法;在降低废品率和返工率的同时,还可缩短测量循环时间,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 东方德菲即将参展CCMT2014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2014),将于2014年2月24至2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我公司作为此次展览会的国际展商出席该展览会,展位号是N1-920. 在本届CCMT展览会上,我公司主要展布的展品是奥地利Alicona公司研发生产的全自动刀具测量仪InfiniteFocus G4 和InfiniteFocus SL。Alicona全自动刀具测量仪 全自动刀具测量仪是奥地利Alicona公司专门针对刀具检测而研发的一款全新产品,操作原理是世界领先的自动变焦(Focus-Variation)技术,该技术是光学系统的小景深和垂直扫描相结合。仪器的垂直扫描精度可以达到10纳米,既可以测量刀具的形貌,也可以测量刀具刃口和槽型内外的粗糙度。它的功能如下:1 不同槽型的表面粗糙度的测量2 不同槽型的3D形貌测量3 回转刀具的3D 形貌测量、轮廓测量4 刀具刃口的钝化半径的测量5 刀具刃口的钝化值(K a b)自动测量6 刀具刃口的粗糙度的测量7 刀具磨损的偏差测量、磨损体积的测量8 刀具刃口的角度测量(前角 后角 揳角)9 不同倒棱的倒棱宽度、角度
  • 240万!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检验仪器设备采购
    1.项目编号:MASCG-0-F-H-2022-0166 2.项目名称: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检验仪器设备采购与安装(包2、包3第二次)3.预算金额(人民币):240万元(其中:包2为120万元;包3为120万元)4.最高限价(人民币):同预算。5.采购需求:包2: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仪(进口产品)1套;包3: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仪(进口产品)1套;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合同履行期限:中标之日起4个月内交货;并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培训工作。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8.本项目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是
  • “面向数控机床的激光多自由度误差同时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顺利通过鉴定
    近期,由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冯其波教授主持完成的“面向数控机床的激光多自由度误差同时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顺利通过鉴定。科技成果鉴定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召开。校长王稼琼参加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任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天津大学叶声华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谭久彬院士、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李得天院士任副主任委员,委员包括北京理工大学赵维谦教授、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张力研究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祝连庆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立军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连栋教授、宁波天瑞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李全林高级工程师组成。鉴定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张彤主持。会上,王稼琼代表学校致辞,对六位院士及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对我校成果鉴定和奖励申报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我校冯其波教授团队在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测量与仪器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冯其波教授就该成果的研究背景、研究历程及主要创新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现场演示了所研制的测量仪器。鉴定委员会审阅了测试报告、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济社会效益报告等材料,高度肯定了冯其波教授带领团队二十余年来在装备制造与精密测量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直线轴、转轴六自由度误差同时测量技术和五轴数控机床42项误差激光直接测量技术方面属国际领先水平。
  • 上海已建成完整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测和防治体系,会用到哪些仪器与设备?
    5月10日,2024年上海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岗位技能竞赛在松江泖港镇举行。据悉,上海目前已建立了系统完整的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测和防治三大体系,建立了90个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建成了一支180余人的测报员队伍,守“沪”森林安全和健康。 市林业总站介绍,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上海目前已建立了系统完整的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测和防治三大体系,建立健全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  全市设立了10个林业植物检疫行政服务窗口,依法承担本市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调运检疫、产地检疫、绿化(林业)工程植物检疫复检以及国外植物引种的受理与审批。140余名林业植物检疫员负责全市的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对调入、调出及现有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依法实施检疫,确保林业生态安全。  全市还建立了90个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专门负责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建成一支180余人的测报员队伍,这支队伍常年活跃在林地内,对发现的各类林业有害生物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上报,指导防治工作。在各林地养护单位做好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全市还建立了5支市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队伍,随时准备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的发生。  据了解,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92.78万亩,森林覆盖率18.81%。  根据“十四五”规划,本市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9.5%以上,越来越丰富的森林资源更加凸显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在此,林业部门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高全民防范意识,遏制林业有害生物人为传播危害,保护林业建设成果,为城市森林的健康保驾护航,共同建设美丽幸福的生态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通常使用一系列专业的仪器和设备来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仪器:1. 无人机监测设备:无人机可以搭载高清摄像头或其他传感器,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空中监测,能够覆盖大面积的林地进行快速扫描和数据收集。(图源:仪器信息网安洲科技展台)2. 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这类系统可以监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土壤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对于分析和预测有害生物的发生和扩散具有重要作用。(图源:仪器信息网北京力高泰展台)(图源:仪器信息网托普云农展台)3. 林业调查仪:包含多种工具,协助植保工作者进行林木健康的测报工作。(图源:仪器信息网三维麦普展台)4. 自动虫情测报灯:配备智能化设备,如快速检测仪器,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虫情测报灯系统还包括远程拍照式虫情测报灯和太阳能虫情测报灯,这些设备利用光、电、数控技术,实现害虫的诱集、分类统计、实时报传、远程监测和预警。(图源:仪器信息网天合环境展台)(图源:仪器信息网九丞智能展台)5. 松材线虫病快速检测仪: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一株松树感染后,最快不到50天就死亡,三到五年,整片松树林就会毁灭。松材线虫极难发现,小到“微米级”的它深藏在木材中,检测人员要将松木锯成符合要求的木块,再剪成碎片取样,将线虫从疫木中分离到液体中,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自1979年松材线虫传入中国后,已有10多个省份发现这种疫病,上海处于“包围圈”中,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图源:仪器信息网天合环境展台)6. 农林生态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用于农林病虫的远程诊断、预测、预报、预警、研究和监测控制等工作。这些仪器和设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集成到更广泛的监测系统中,以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监测林业有害生物,为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莱伯泰科与俄罗斯签订200块数控电热板供求合同
    BCEIA展会期间,俄罗斯Ekohim公司总经理和市场部经理访问了莱伯泰科公司,在详细了解公司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后,与我们签订了采购200块微控数显电热板的意向合同书,**批70块微控数显电热板将在近日发往俄罗斯。 莱伯泰科公司的电热板规格齐全,品种众多。根据不同的加热温度范围、加热面积、基体材质、控制器及数显构成了众多型号、一系列的微控数显电热板产品。目前产品销往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在中国已有数千家各类实验室正在使用莱伯泰科的电热板。
  • 北京疾控中心采购千万元LCMS、GCMS等仪器
    2013年2月21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2012年建设项目的招标公告,采购仪器包括超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气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采购金额为965万元。详情如下所示:   项目名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2012年建设项目   招标编号:TC13V0G7   采购人名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采购人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中街16号   采购人联系方式:010-64407307   采购代理机构全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采购代理机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14号院9号楼   预算金额:965万元   采购货物名称及数量: 包号 包设备名称 数量 是否允许进口 控制金额(万元) 技术参数 1 PCR仪(高通量 详见招标文件 是 90 有动态温度梯度PCR功能,可以同时运行16个不同的温度,每个温度孵育时间相同 超低温冰箱(-85℃) 是 16 密封条:双重门密封胶条,外加一层保温层镶嵌在箱体内,确保最佳密封和绝热效果,共3层。 荧光显微镜 否 8 转换器:滚珠轴承、声响内定位五孔转换器,五孔端面等高,误差小于0.005mm,同轴度误差小于0.03mm。 2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是 180 梯度模式:预编11种梯度曲线,分为线性、步进、凹线、凸线四种类型 高效液相色谱仪 是 56 色谱泵:一体式独立柱塞,数控直线驱动色谱泵技术,双压力传感器反馈回路,无混合器和阻尼器 3 超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 是 400 电喷雾离子源:流量5ul/min ~ 2.5ml/min 4 气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仪 是 150 最大升温速率:250℃/min,以0.01℃/min增加 气相色谱仪 是 65 最大扫描速度:≥20,000 u/sec   项目用途:自用   投标人的资格条件: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7.符合招标文件的有关规定。   交货地点:用户指定地点 交货时间:用户指定时间,以具体招标文件约定为准。   招标文件发售时间:2013年2月21日至2013年3月4日 (节假日除外),上午9:00至11:00 下午1:30至4:00(北京时间)。   招标文件售价:200人民币/包,招标文件售后不退。   招标文件发售地点: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海淀区皂君庙14号院9号楼)505室   评标方法: 综合评分法   分值如下:价格部分30分 商务部分15分 技术部分55分。   投标报价得分=(评标基准价/投标报价)×30%×100   (评标细则详见评标方法和标准)   投标截止时间:2013年3月13日上午9:30(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13年3月13日上午9:30(北京时间)   开标地点: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项目联系人:曹武宁 010-62135624   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2013年2月21日
  • 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 分析检测行业发展新趋势
    8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介绍了“十三五”规划建议稿起草过程以及“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情况和改革发展追求的目标。  分析检测行业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建议稿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初露面貌时,一起来看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分析检测行业提出了哪些新趋势和要求?国内的分析检测行业未来的发力点在哪?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第四,关于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8月,我们确定要抓紧实施已有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已经部署的项目和新部署的项目要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诸如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均是围绕国家使命,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主要考虑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编者按:十三五《建议》五大基本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和核心,将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对《建议》所做的说明中,重点说明的九大问题中也包括组建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问题。创新发展战略升至新高度,作为创新的最重要的源泉与基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改革与作用发挥必须受到重视。  《建议》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分,多次强调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部署,包括“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 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等,特别是首次重笔阐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部署:“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我国专利数量现在是世界第一,但专利技术转化率却还不到15%,科研成果的低产业转化率导致创新资源与成果被大量浪费。  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中,最受益的是大学衍生企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校企”,以及各类科研院所所拥有的企业,比如中科院等所拥有的企业本身就是产、学、研融合的产物,连接着高校与科研院所最前端的科研创新成果,如分析仪器行业内的大连依利特、钢研纳克等。另外,促进科技与产业对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主体,是孵化园区,国务院自去年起已经部署了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园区类上市仪器公司也是值得我们后续持续关注的。环境监测治理管理制度变革  第八,关于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综合起来,现行环保体制存在4个突出问题:一是难以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二是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三是难以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四是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  建议稿提出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地)县的监测监察机构,承担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市(地)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县级环保局不再单设而是作为市(地)级环保局的派出机构。这是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这项改革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力争“十三五”时期完成改革任务。  编者按:五中全会公报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此外,也作出了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的要求。有环保专家表示,今后五年环境质量将不再恶化,出现转折,而环保监测监察垂直管理则将有效避免地方干预监测数据,并加强对地方的环保责任的追究。  从宏观层面讲,“十三五”环保投资规划有望达到10万亿元级别,而“十二五”规划仅在4-5万亿元,可以预见“十三五”规划环保投资将呈翻倍增长趋势。从固,气,水、土多方面环境监测的业务逐渐切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分析仪器行业内雪迪龙、聚光科技、先河环保等多家企业有望实现突破。  另外,随着我国对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仪器技术装备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空间,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的重视,海洋专用仪器将获得较多的科研资金支持。食品安全检测创造更大空间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诉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种顶层设计上的治理思路,意味食品安全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食品安全检测对分析仪器,尤其是快检仪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三五”会不会给快速检测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标准规范创造更大空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宁夏发布臭氧污染防控建议
    近日,宁夏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区发出臭氧污染防控建议,宁夏各地要聚焦臭氧污染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通过应急减排和调整生产作业时段等措施,实施有目标、有计划的前体物减排,最大限度减少重点时段臭氧升高影响。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太阳辐射增强,臭氧污染风险升高,预计5月中旬银川都市圈或将出现今年首个臭氧污染天。根据数据比对,2021年宁夏五地市共出现臭氧污染天78天次,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增加39天次。建议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依法依规查处未按规定在密闭空间或设备中生产使用VOCs污染防治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超标等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VOCs含量不符合标准的原辅材料和产品行为,实现源头防控臭氧污染。根据防控建议,宁夏各地要常态化开展高污染、高排放机动车上路行驶整治行动,加强柴油货车等机动车全过程管控;广泛推广采用静电喷涂等高涂着效率的涂装工艺,产生的VOCs废气集中收集和治理;督促相关企业及辖区内园区对裸露土地采取防尘网苫盖等抑尘处理措施,对积尘严重道路进行湿扫除尘或固化处理;遇有大风天气,各地市应停止建成区内土石方作业、渣土清运,最大限度减少局地扬尘污染。
  • 实用建议:如何合理设计稳定的冻干蛋白配方(一)
    为什么要用冻干的方法制备稳定的蛋白药物产品?在蛋白药物治疗的早期研发中,有必要设计一种在运输和长期储存期间稳定的配方。显然,水溶剂的液体产品对于生产来说是很容易且经济的,对于终端使用者也是十分方便的。水溶剂的液体产品存在的问题1. 大多数的蛋白以液体状态存在时,易于化学(脱酰胺或氧化)和/或物理降解(聚合,沉淀) 2. 如果严格控制水溶剂蛋白的储存条件,并且对配方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减缓其降解,但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精确控制储存条件通常是行不通的,蛋白会因受到多种应力的作用而变性,包括摇动,高低温,冷冻等 3. 尽管会设计配方和运输条件尽可能规避这些应力导致的损害,但是仍然不能足够阻止在长期储存过程中造成的损害。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尽量减少化学降解的条件会导致物理损伤,反之亦然,那么就无法找到提供必要的长期稳定性的折衷条件。解决方案:冻干配方设计合理的冻干配方,理论上可以解决以上存在的所有这些问题。在干燥的样品中,降解反应可以得到充分的抑制或减缓,蛋白产品在室温状态可以仍然维持其稳定性,保存期可达到数月或数年的时间。而且,在运输过程中,短期的温控偏离,冻干的蛋白样品通常也不会受到损害。即使在两种或多种降解途径需要不同条件才能实现最大热力学稳定性的情况下,干燥产品中反应速率的降低也可以实现长期的稳定性。因此,一般来说,当配方前研究表明在液体配方中不能获得足够的蛋白稳定性时,冷冻干燥提供了颇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冻干蛋白配方可能遇到的问题然而,相对水针剂产品,只需要简单灌装即可来说,冻干过程较为复杂,且耗时、成本高,再有,一个十分关心的问题,如果配方中没有合适的稳定赋形剂,大多数蛋白制剂在冻干的过程中至少部分会因冻结应力和脱水应力而变性,结果通常是不可逆的聚合,通常是在冻结之后立即聚合或在储存过程中,小部分蛋白分子发生聚合。因为大多数的蛋白药物是非肠道给药,即使只有百分之几的蛋白聚合也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只是简单的设计一个配方,允许蛋白能承受冻干过程中的应力,但是无法确保冻干后的样品能有长期的稳定性。一个较差的冻干配方,蛋白很容易发生反应,须要求在零度以下储存,这样的配方应当认为是不成功的。本文将提供一些实践的指导,用于配方的设计,可以在冻结和干燥过程中保护蛋白,并且在室温条件下长期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再有,会简要地讨论,配方设计须考虑到工艺条件的物理限制,已获得最终低水分含量的良好蛋糕。我们将不讨论冻干工艺的设计和优化,也不会偏离关于赋形剂选择的实用建议,以解决关于这些化合物稳定蛋白质的机制的争论。有丰富经验的药物科学家可能跟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可以将蛋白药物产品推向市场,然而,我们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对于稳定的冻干蛋白配方设计还不太了解以及具有很大挑战的那些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开始。 配方设计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当合理设计冻干配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从整体来看,工作会比较复杂,但如果能很好的理解决定最终成功的主要限制因素,那么就会容易很多。01蛋白的稳定性首先记住蛋白产品选择冻干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其不稳定性,整个配方中最敏感的成分也是蛋白质,那么在配方设计中首要关心的是赋形剂的选择,能够提供蛋白好的稳定性。02最终药物配置在配方研发开始之前,须确定好最终药物的配置,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给药途径(常为非肠道给药),共同给药的其他物质,产品体积,蛋白浓度,冻干盛装容器(西林瓶、预充针或其它)等,如果最终药物需要多次使用,在配方中需要加入防腐剂,这个可能会降低蛋白的稳定性。03配方张力在选择赋形剂时,可能会考虑设计等张溶液,甘露醇和甘氨酸通常是良好的张力调节剂,这些赋形剂经常优于NaCl,因为NaCl具有较低的共晶融化温度和玻璃态转变温度,使得冻干更难进行。另外,如果样品中含有相对低的蛋白量,经常会加入填充剂,避免在冻干的过程中蛋白损失,甘露醇和甘氨酸同时也可以充当这个角色,因为他们会最大程度的结晶并且形成机械强度较高的蛋糕结构。然而,须意识到单独使用晶体类的赋形剂通常不能够在冻干过程和储存期间给蛋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04产品的蛋糕结构最终冻干的样品须具有优雅的外观结构,较强的机械强度并且没有出现任何塌陷和/或共晶融化,水分残留要相对较低(1g水/100g 干物质),如果产品发生塌陷,不仅外观不能接受,而且会导致样品最终的水分含量较高,复水时间延长。05产品玻璃化转变温度为了确保干燥后蛋白具有长期稳定性,非晶态成分(包含蛋白)的玻璃转化温度要高于计划的储存温度。水是无定形相的增塑剂,需要保持较低的水分含量确保样品的Tg 要高于运输和储存的最高温度。06产品塌陷温度一般来说,达到最终的目标,在整个冻干过程中,需要维持产品温度在其玻璃转化温度以下。在干燥过程中,当冰晶升华时,对于非晶态样品,产品温度须维持在其塌陷温度以下,塌陷温度通常与热致相变温度(也就是最大冻结浓缩无定形相的玻璃态转变温度Tg’)一致,同时,也有必要维持产品温度在任何晶体成分的共晶融化温度以下。在实际中,这些温度可以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或冻干显微镜来测定。在配方开发中有必要测定产品的塌陷温度。 冻干显微镜Lyostat5及搭配使用的DSC模块为什么要测定塌陷温度?在低于产品的塌陷温度下干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产品的温度越低,干燥的速度越慢,干燥的成本就越高。通常,在-40℃以下干燥是不实际的,同时样品能降低到的温度还受一些物理条件的限制,比如冻干机的性能以及产品的配方。在配方开发过程中,药物研发人员应该与工艺工程师(设计冻干工艺人员)紧密配合,并且清楚了解放大化生产型冻干机与实验室研发冻干机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生产型冻干机和实验室冻干机在工艺参数控制方面会有所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生产型冻干机较大,在冻干过程中每瓶样品的产品温度差异较大。因此,如果对冻干过程熟悉的研发人员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配方科学家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由于误判导致将较好的配方排除在外。对于塌陷温度较低的产品,也有一些方法,如可以通过控制过程参数来实现短时快速干燥。配方设计需平衡蛋白稳定性和塌陷温度很明显,配方设计的一个目标是保证蛋白稳定性的前提下提供较高的塌陷温度,产品的塌陷温度主要取决于配方的组成,如果蛋白的含量超过所有溶质的20%,会对Tg’有较大的的影响。尽管单纯的蛋白溶液通常用DSC很难测出Tg’,根据实验得出,增加蛋白含量,对于大多数的配方来说,均可以提高Tg’。通过外推法得到纯的蛋白溶液的Tg’,大约为-10℃,远远高于大多数的单一赋形剂的Tg’(如蔗糖的Tg’为-32℃),因此,从工艺过程的经济角度考虑,更期望配方中较高的蛋白质和稳定剂比例,然而,蛋白的稳定性通常随着稳定剂与蛋白含量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因此须在高的塌陷温度和较好的稳定性方面做出平衡。并且,如下文讨论的内容,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蛋白质在预冻过程中抵抗冻结应力损伤的能力就会得到改善,那么在高蛋白浓度和高稳定剂和蛋白重量比的情况下,稳定性是最好的,这样,就会导致整个配方较高的固形物浓度,给工艺带来困难,总浓度超过10%的配方将比较难冻干。如何改变Tg'?在升华之前对配方进行一些处理可以改变Tg’,如经常使用的退火处理,在退火处理过程中,会从无定形相中移走一小部分成分,如使用甘氨酸作为晶体的填充剂,取决于预冻的方法,可能一部分的甘氨酸分子会保留在样品的无定形相中,甘氨酸具有相对较低的Tg’(-42℃),因此让甘氨酸尽可能的结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提高样品中无定形相的Tg’,加快干燥,节省成本。对于赋形剂结晶,设计理想完善的方案,可以用DSC模仿冻结和退火工艺的条件来进行,这个方法可以参考Carpenter 和 Chang的文章内容。 在哪些步骤蛋白需要维持稳定性?实际上,从灌装到最终干燥的产品复水,每一步均会对蛋白造成损伤,并且要求配方的成分能够抑制蛋白的降解。在快速处理步骤(如灌装,预冻,干燥和复水等)中,主要的问题通常是物理损害,如低聚物的形成和/或蛋白沉淀;通常,蛋白从液体到固体的转变,相对与减缓化学变化,更多的会减缓蛋白的物理变化的速率,因此,储存过程中的化学降解经常是更严重的稳定性问题。在储存期间或复水时,蛋白也会发生聚合。在预冻和干燥过程中,受到冻结和干燥应力的作用,蛋白的结构很容易遭到破坏,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抑制蛋白去折叠(变性),那么降解过程就会达到最小化,因此,配方设计主要的关注点就是在这些过程中能够保护蛋白,在干燥后的样品中具有较高的Tg及较低的含水量,能阻止样品内部发生化学反应,更好的保持蛋白的天然性能。01在预冻过程中的蛋白的稳定性特定的蛋白是否易受冷冻破坏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除了在配方中包含适当的稳定剂外。一般来说,会考虑三个很重要的参数:蛋白浓度,缓冲液的种类以及预冻方法。蛋白浓度增加蛋白质的浓度能够提高蛋白对冻结变性的抵抗力,可以通过简单地测定冻融后蛋白聚合的百分比,该百分比与蛋白质浓度呈反比。通常,如果预冻过程中去折叠的蛋白分子部分与浓度无关,那么预计增加蛋白浓度会增加蛋白聚合。然而,现在人们认为,增加蛋白质浓度会直接减少冷冻诱导的蛋白质去折叠。据推测,冻结阶段的损伤包括蛋白在冰水界面的变性,假设只有有限数量的蛋白分子在这个界面变性,增加蛋白的初始浓度会导致较低比例的变性蛋白。处于实际的目的,将蛋白浓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配方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较高的浓度,就显得特别简单了。缓冲液种类缓冲液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主要引起问题的是磷酸钠和磷酸钾,在预冻和退火过程中,二者的pH值会有明显的变化。对于磷酸钠,其二元碱形式的容易结晶,导致在冷冻样品中,剩余的无定形相中的pH会降到4或更低。对于磷酸钾,其二氢盐结晶后,pH会变到接近9. pH改变的风险以及对蛋白的损害可以通过提高最初的冷却速度,限制退火步骤的时间,降低缓冲液的浓度等来控制,所有这些措施可以降低盐类结晶的机会。快速冷冻,不进行退火也限制了蛋白质在暴露在冷冻状态下的时间。尽管其他的赋形剂能够辅助抑制pH的改变,较好的方法是避免使用磷酸钠和磷酸钾。在预冻阶段pH有较小变化的缓冲液包括柠檬酸盐,组氨酸,Tris溶液等。预冻方法排除由于pH变化造成的问题,在实验中发现,预冻过程中,蛋白质受破坏的程度跟冷却的速率有关系,较快的冷却速度形成的冰晶体较小,冰的比表面积越大,受破坏的程度越大,这个推测是由于蛋白在冰水界面变性导致。冷却的速度通常受冻干机设备本身性能的限制,然而,一些对冷冻敏感的蛋白,即使慢速冷却也会导致其变性。02、在干燥和储存过程中蛋白的稳定性尽管整个蛋白分子在预冻过程中保持了其原有的结构,然而,在后续的脱水干燥过程中如果不加入合适的稳定剂也会面临变性的风险。简单的说,当去除蛋白分子的水合外层时,蛋白质天然的结构便遭到破坏。对多个蛋白的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无合适的稳定剂存在时,在干燥的蛋白样品中,其结构将会遭到去折叠。如果样品迅速复水,损伤的程度(如,聚合百分比)与干燥蛋白质的红外光谱的非天然表现直接相关。因此,降低复水后结构的破坏需要减小预冻和主干燥过程中蛋白结构的去折叠。而且,即使样品立即复水后100%的天然蛋白分子被恢复,干燥的固体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去折叠的分子。在复水过程中分子内的再折叠可以主导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聚集,在复水后表现为100%的天然分子。适当的赋形剂可以阻止或至少减轻蛋白结构的去折叠,配方是否成功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检查干燥后蛋白的二级结构来立即判断,更重要的是,发表的一些研究显示,干燥样品的长期稳定性取决于干燥过程中天然蛋白的保留量,如果干燥后的蛋白样品存在结构上的去折叠,即使样品在低于其Tg温度以下储存,蛋白也会很快被破坏,因此,红外光谱法可作为蛋白配方的另外一种工具,研发人员可以在冻干后对样品进行检测,确定其结构是否遭到破坏。欢迎先关注我们,下一期内容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实用建议:如何合理设计稳定的冻干蛋白配方(二)”,详细分享:蛋白样品冻干的首选赋形剂有哪些、基于成功蛋白冻干配方会导致最终失败的一些细节问题等。莱奥德创冻干技术分享关注“莱奥德创冻干工场“,立即获取冻干线上技术分享内容。基于对于冻干研发的一些考量,莱奥德创创建了金字塔冻干技术分享平台:包含了从冻干理论基础,到配方和工艺开发,再到放大及生产,以及进阶的设备管理和线上线下专题内容分享。内容结合了来自Biopharma的冻干理论指导体系、来自于莱奥德创产品经理及应用工程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及国内外专家的专题内容。获取方式Step 1: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莱奥德创公众号Step 2:点击菜单栏“冻干讲堂” Step 3:点击你感兴趣的内容Banner Step 4:开始学习 更多关于冻干技术分享平台的介绍请点击下方阅读:● 冻干免费技术内容获取-莱奥德创金字塔冻干技术分享平台► 点击阅读如果您对上述设备或冻干服务感兴趣,欢迎随时联系德祥科技/莱奥德创,可拨打热线400-006-9696或点击下方链接咨询。译自:《Rational Design of Stable Lyophilized Protein Formulations:Some Practical Advice》 John F.Carpenter,Michael J.Pikal,Byeong S.Chang,Theodore W.RandolpH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Vol.14,No.8,1997* 如有理解错误之处,还请参考原文关于莱奥德创冻干工场上海莱奥德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前沿的冻干设备应用和制剂开发相关服务,依托于合作伙伴加拿大ATS集团SP品牌和英国Biopharma Group等的紧密合作,致力于促进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升级,助力中国大健康行业的持续发展。莱奥德创在上海及广州设有实验室,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及国内外专家支持体系。莱奥德创面向生物制药、食品科学等各个领域行业客户,提供冻干研发、放大、委托生产及培训等服务。前期研发● 产品配方特征研究:共晶点温度(Te)、塌陷温度(Tc)、玻璃态转化温度(Tg'、Tg)测定等;● 实验室工艺开发:冻干工艺开发:冻干制剂配方开发,工艺确定,申报材料撰写;● 冻干工艺优化:利用中试冻干机上PAT工具优化及缩短工艺;● 冻干产品质量指标测试:水分含量,冻干饼韧度分析;● 咨询服务:如产品外观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其他troubleshooting等;工艺放大/技术转移● 冻干工艺转移/放大: 远程技术指导+现场服务;● 小批量冻干生产(NON-GMP),临床一期生产(GMP);其他业务● 企业小团队线上线下培训服务:冻干原理,工艺开发,设备使用维护等;● 冻干设备租赁服务。400-006-9696www.lyoinnovation.com莱奥德创冻干工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富特南路215号自贸壹号生命科技产业园4号楼1单元1层1002室德祥科技德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在越南、广州、上海、北京设立分公司。主要服务于大中华区和亚太地区——在亚太地区有27个办事处和销售网点,5个维修中心和2个样机实验室。30多年来,德祥一直深耕于科学仪器行业,主营产品有实验室分析仪器、工业检测仪器及过程控制设备,致力于为新老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公司业务包含仪器代理,维修售后,实验室咨询与规划,CRO冻干工艺开发服务以及自主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检验机构及知名企业保持密切合作,服务客户覆盖制药、医疗、商业实验室、工业、环保、石化、食品饮料和电子等各个行业及领域。2009至2021年间,德祥先后荣获了“最具影响力经销商”、“年度最佳代理商“、”年度最高销售奖“等殊荣。我们始终秉承诚信经营的理念,致力于成为优秀的科学仪器供应商,为此我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始终相信,每一天都在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 北京检验检疫局“出入境检疫重大疫原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预警体系的建立”通过专家验
    北京检验检疫局“出入境检疫重大疫原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预警体系的建立”通过专家验收 -------------------------------------------------- http://www.bjciq.gov.cn 2005年10月31日16:10 10月25日,由北京检验检疫局主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出入境检疫重大疫原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预警体系的建立” 课题通过了科技部“863”专家组的验收。 据了解,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有:研制出了疯牛病诊断用抗原、抗体,并得到了意大利国立高等卫生研究院的验证;建立了疯牛病ELISA诊断筛选方法及其试剂盒;建立了压电生物芯片(即: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疯牛病快速检测技术;建立了疯牛病预警体系;克隆了SARS 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基因;建立了SARS冠状病毒RNA磁性捕获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PCR技术;建立了炭疽芽孢杆菌特异性基因序列双重Taqman PCR检测体系和 基于致病基因pagA的炭疽杆菌Real time PCR快速诊断体系;建立了霍乱弧菌Real time PCR快速分型及定量检测方法;取得了两项发明专利。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口岸防控疯牛病、SARS、炭疽和霍乱等疾病的工作中必将发挥有益的作用。 科技部“863”专家组对照项目合同逐项认真进行了审查、并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一致认为,课题组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优秀。
  • 我司成功中标《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自动比表面和孔径分布仪等项目
    在上海销售经理的直接参与下,经公司同事协同合作,我司成功中标《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自动比表面和孔径分布仪等项目。 欢迎广大客户咨询本公司相关仪器。
  • 聚焦“十三五”规划建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QQ截图2015110413511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insimg/c85f0590-8108-4eb0-898b-9f5e583b586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片源自新华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习近平 /strong /p p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p p   一、建议稿起草过程 /p p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建议,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好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p p   为此,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三五”规划建议,成立由我担任组长,李克强同志、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 /p p   1月28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和建议。2月10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建议稿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p p   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问题并提出建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制定建议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特别是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提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文件起草组在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真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p p   文件起草组成立9个多月来,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7月底,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 /p p   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建议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议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p p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更加深入和更具前瞻性的分析概括。二是建议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三是建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四是建议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五是建议重视促进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六是建议更加注重通过改善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举措,把更多公共资源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p p   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p p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p p   建议稿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p p   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 /p p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p p   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p p   另外,考虑到建议通过后,还要根据建议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两个文件之间要有合理分工。所以,建议在内容上重点是确立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则留给纲要去规定,以更好体现和发挥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p p   在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二是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 /p p   在结构上,建议稿分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讲“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并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p p   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第三部分讲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7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6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8个方面展开。 /p p   第八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八部分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6个方面展开。结束语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p p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p p   建议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和重大举措。这里,就其中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p p   第一,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建议稿提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不小。考虑到正向引导市场预期和留有一定余地,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建议稿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p p   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6%-7%。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这是因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将持续乏力,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形成新的市场空间需要一个过程。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资源安全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将压缩经济增长空间。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风险,如杠杆率高企、经济风险上升等,都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同时,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p p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p p   第二,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9%计算,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现在,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问题是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带来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 /p p   建议稿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 /p p   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意义重大。从供给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看,对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个目标,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p p   第三,关于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今后,脱贫标准所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大致能够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可以继续采用。 /p p   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 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 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第四,关于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8月,我们确定要抓紧实施已有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已经部署的项目和新部署的项目要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诸如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均是围绕国家使命,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主要考虑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span /p p   第五,关于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现代金融发展呈现出机构种类多、综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交易频率高、跨境流动快、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国家均加大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监管标准、形成互为补充的监管合力和风险处置能力。 /p p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加强金融监管提出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的改革任务。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p p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是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负责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审慎管理 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 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p p   第六,关于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就是一项硬措施。这就是说,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p p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现在看,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据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的基础上,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也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要研究建立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 /p p   第七,关于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当前,国内粮食库存增加较多,仓储补贴负担较重。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p p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国家可以根据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开展这项试点,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同时,要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耕地轮作休耕情况复杂,要先探索进行试点。 /p p   第八,关于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综合起来,现行环保体制存在4个突出问题:一是难以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二是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三是难以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四是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 /p p   建议稿提出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地)县的监测监察机构,承担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市(地)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县级环保局不再单设而是作为市(地)级环保局的派出机构。这是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这项改革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力争“十三五”时期完成改革任务。 /p p   第九,关于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现在的生育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一方面,据调查,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来,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1100多万对。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请的只有169万对,占比为15.4%。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p p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经过认真测算,认为实施这项政策是可行的。 /p p   同志们!讨论、修改、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指导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引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议稿提出的目标、理念、任务、举措,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建议稿更加完善。最后,让我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 /p
  • 2015年杰青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布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4日—8月18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5年8月4日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 所在国别(地区)  1 王汉生 男 博士 教授 高维复杂数据的理论与应用 北京大学 中国  2 蔡阳健 男 博士 教授 光束调控及应用 苏州大学 中国  3 古 英 女 博士 副教授 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的交叉和应用 北京大学 中国  4 万贤纲 男 博士 教授 计算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中国  5 他得安 男 博士 教授 医学超声检测 复旦大学 中国  6 徐莉梅 女 博士 研究员 相变与临界现象理论研究及其在复杂液体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 中国  7 陈志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X射线成像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清华大学 中国  8 杨立军 男 博士 教授 非牛顿流体射流不稳定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9 孙文昌 男 博士 教授 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 南开大学 中国  10 吴恒安 男 博士 教授 材料纳尺度力学行为和机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1 曲绍兴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材料的力学问题 浙江大学 中国  12 武海军 男 博士 教授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南京大学 中国  13 宝音贺西 男 博士 教授 不规则引力场中的轨道理论 清华大学 中国  14 方陶陶 男 博士 教授 宇宙结构形成演化的多波段观测 厦门大学 中国  15 陆朝阳 男 博士 教授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6 王刚锋 男 博士 教授 微纳米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7 孙斌勇 男 博士 研究员 Langlands 纲领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  18 孙立涛 男 博士 教授 纳米材料的表面结构调控及其动态过程的显微学研究 东南大学 中国  19 刘江来 男 博士 研究员 粒子天体物理实验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20 李 竞 男 博士 研究员 偏微分方程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  21 何 源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功率射频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  22 周善贵 男 博士 研究员 核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  23 胡 峻 男 博士 教授 代数群,量子群,赫克代数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24 范一中 男 博士 研究员 理论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  25 洪春雁 女 博士 教授 拓扑高分子的合成及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26 黄伟新 男 博士 教授 催化表面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27 李 昂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全合成的策略与方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  28 曾明华 男 博士 教授 溶液配位化学及功能配位化学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  29 秦安军 男 博士 教授 基于三键的高分子合成化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30 张文科 男 博士 教授 聚合物单分子力谱 吉林大学 中国  31 王新平 男 博士 教授 元素自由基化学 南京大学 中国  32 黄岩谊 男 博士 教授 单细胞分析 北京大学 中国  33 林道辉 男 博士 教授 纳米材料污染化学 浙江大学 中国  34 彭海琳 男 博士 教授 纳米材料化学与纳米器件 北京大学 中国  35 吴传德 男 博士 教授 仿生框架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质研究 浙江大学 中国  36 杨清正 男 博士 教授 超分子光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37 巢 晖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中国  38 王金兰 女 博士 教授 低维材料理论化学 东南大学中国  39 王靖岱 男 博士 教授 化学反应工程 浙江大学 中国  40 张望清 男 博士 研究员 非均相自由基聚合 南开大学 中国  41 王春江 男 博士 教授 催化不对称1,3-偶极环加成 武汉大学 中国  42 夏 帆 男 博士 教授 生命分析化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43 王宏达 男 博士 研究员 结构生物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  44 唐金魁 男 博士 研究员 功能配合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  45 楚 霞 女 博士 教授 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 湖南大学 中国  46 张建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胶体界面化学热力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  47 李兴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芳烃选择性官能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  48 苏海佳 女 博士 教授 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49 巩金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能源催化 天津大学 中国  50 陈春城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光催化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  51 叶明亮 男 博士 研究员 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  52 罗军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  53 邓伟侨 男 博士 研究员 材料模拟与设计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  54 赵 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  55 吕雪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蓝细菌代谢工程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中国  56 马忠华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 浙江大学 中国  57 严建兵 男 博士 教授 玉米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  58 范衡宇 男 博士 教授 哺乳动物卵巢功能的分子调节机理 浙江大学 中国  59 叶 升 男 博士 教授 微生物生物化学 浙江大学 中国  60 贺超英 男 博士 研究员 植物果实进化发育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  61 唐定中 男 博士 研究员 植物抗病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  62 欧光朔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迁移与细胞骨架 清华大学 中国  63 田志喜 男 博士 研究员 大豆功能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  64 缪 炜 男 博士 研究员 原生动物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  65 杜卫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爬行动物胚胎生理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  66 钱志勇 男 博士 教授 纳米生物材料 四川大学 中国  67 李国红 男 博士 研究员 基因转录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  68 任 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种猪遗传改良 江西农业大学 中国  69 艾庆辉 男 博士 教授 水生动物营养生理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  70 李 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分子免疫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国  71 徐书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群体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2 徐永镇 男 博士 研究员 RNA剪接与昆虫发育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3 陈剑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黏附与迁移机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4 应 浩 男 博士 研究员 甲状腺激素作用与代谢调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5 雷 鸣 男 博士 研究员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6 王佳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植物小分子RNA与年龄途径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7 李澄宇 男 博士 研究员 系统神经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8 黎胜红 男 博士 研究员 植物特殊结构中的次生代谢产物与生物功能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  79 蒋 毅 男 博士 研究员 人类视知觉研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  80 杜 岩 男 博士 研究员 物理海洋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  81 王喜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地理学 北京大学 中国  82 王风平 女 博士 教授 深部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83 胡修棉 男 博士 教授 沉积学 南京大学 中国  84 王开存 男 博士 教授 地表能量平衡与气候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85 崔 峻 男 博士 研究员 火星电离层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  86 姚槐应 男 博士 研究员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  87 田 军 男 博士 教授 古海洋学 同济大学 中国  88 段晚锁 男 博士 研究员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可预报性的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89 王厚杰 男 博士 教授 河口海岸学:现代黄河入海沉积物从源到汇的关键沉积动力过程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  90 罗 义 女 博士 教授 环境地球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91 郭 锋 男 博士 研究员 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  92 史志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土壤水蚀机理与过程模拟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  93 姜卫平 男 博士 教授 坐标时间序列非线性变化的物理机制 武汉大学 中国  94 李建春 女 博士 研究员 岩体爆破振动分析和预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  95 兰恒星 男 博士 研究员 工程地质动力学与地质灾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96 杨岳衡 男 博士 高级工程师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97 裴 韬 男 博士 研究员 时空数据挖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98 梁尔源 男 博士 研究员 树轮生态学与气候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  99 魏 勇 男 博士 研究员 行星空间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100 孙有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第四纪地质学与古气候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  101 刘 庄 男 博士 教授 功能纳米材料在新型肿瘤治疗方法中的应用探索 苏州大学 中国  102 张浩力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兰州大学 中国  103 门永锋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分子物理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  104 傅旭东 男 博士 教授 山区河流与流域泥沙动力学 清华大学 中国  105 于 荣 男 博士 教授 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清华大学 中国  106 阮新波 男 博士 教授 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07 李秦川 男 博士 教授 机器人机构学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  108 范 峰 男 博士 教授 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09 肖 睿 男 博士 教授 固体燃料热解气化 东南大学 中国  110 张幸红 男 博士 教授 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11 朱锦涛 男 博士 教授 聚合物有序结构材料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12 何正友 男 博士 教授 电力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  113 段 炼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 清华大学 中国  114 吴 刚 男 博士 教授 结构工程 东南大学 中国  115 王同敏 男 博士 教授 合金凝固行为与控制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116 杨全红 男 博士 教授 碳功能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和层次化构建 天津大学 中国  117 李永乐 男 博士 教授 桥梁风振与车振 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  118 刘世元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19 潘安练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信息光子材料与器件 湖南大学 中国  120 王晓东 男 博士 教授 传热传质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  121 熊立华 男 博士 教授 径流形成与预报 武汉大学 中国  122 韩庆华 男 博士 教授 大跨空间结构 天津大学 中国  123 孙玉文 男 博士 教授 数字化制造与数控加工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  124 王天友 男 博士 研究员 内燃机气流运动与喷雾 天津大学 中国  125 李润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磁性材料与器件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  126 李 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储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  127 徐 波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与高性能亚稳材料 燕山大学 中国  128 李伟华 女 博士 研究员 海工腐蚀与控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  129 田 明 男 博士 教授 特种及功能性弹性体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130 朱万成 男 博士 教授 深部岩体损伤与破裂及其致灾机理 东北大学 中国  131 何茂刚 男 博士 教授 流体热物理性质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32 强志民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工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  133 秦高梧 男 博士 教授 计算材料学辅助的新材料设计与制备 东北大学 中国  134 刘宣勇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物陶瓷涂层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  135 宋云涛 男 博士 研究员 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关键科学与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  136 邓 军 男 博士 教授 矿井热动力灾害防治 西安科技大学 中国  137 刘 鸿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工程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国  138 郭建春 男 博士 教授 低渗与致密油气藏压裂酸化 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  139 单忠德 男 博士 研究员 数字化绿色制造理论、技术及装备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  140 王 凌 男 博士 教授 智能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 清华大学 中国  141 史保森 男 博士 教授 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42 董晓臣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生物光电子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  143 曾晓洋 男 博士 教授 高能效片上系统(SoC) 复旦大学 中国  144 张志军 男 博士 教授 天线与电波传播 清华大学 中国  145 张 民 男 博士 教授 自然语言的结构分析与机器翻译 苏州大学 中国  146 张钦宇 男 博士 教授 空天通信理论与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47 谢 冰 男 博士 教授软件复用 北京大学 中国  148 张新鹏 男 博士 教授 多媒体信息隐藏 上海大学 中国  149 罗 均 男 博士 研究员 机器人扰动控制技术 上海大学 中国  150 刘华锋 男 博士 教授 定量医学成像 浙江大学 中国  151 金仲和 男 博士 教授 MEMS与皮卫星 浙江大学 中国  152 刘 雷 男 博士 研究员 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的能带工程及缺陷杂质调控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  153 吴立刚 男 博士 教授 非连续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54 屈军乐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学光学成像 深圳大学 中国  155 陈文光 男 博士 教授 高性能计算机的评测、性能优化与编程 清华大学 中国  156 刘宏伟 男 博士 教授 雷达信号处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57 李宏亮 男 博士 教授 图像视频分割与编码 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58 薛晨阳 男 博士 教授 微纳米传感器原理与集成 中北大学 中国  159 刘雪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光纤激光非线性理论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  160 李朝晖 男 博士 教授 多维光信息传输与处理 暨南大学 中国  161 裴 丽 女 博士 教授 新型光电子器件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  162 张勇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互联网环境下大规模视频内容分析与处理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  163 管海兵 男 博士 研究员 虚拟化方法与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64 丁进良 男 博士 教授 数据驱动的复杂工业系统运行优化控制及其应用 东北大学 中国  165 王 亮 男 博士 研究员 视觉模式分析与理解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  166 王大轶 男博士 研究员 航天器自主导航与控制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中国  167 冯志勇 女 博士 教授 认知无线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  168 陈诗一 男 博士 教授 风险管理与经济效率分析 复旦大学 中国  169 路江涌 男 博士 教授 国际创业 北京大学 中国  170 舒 嘉 男 博士 教授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东南大学 中国  171 霍宝锋 男 博士 教授 供应链管理 浙江大学 中国  172 吴建军 男 博士 教授 城市交通系统管理复杂性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  173 王 灿 男 博士 教授 碳减排影响机制与政策 清华大学 中国  174 李志纯 男 博士 教授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交通需求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75 刘俊岭 男 博士 研究员 血小板活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76 徐文东 男 博士 教授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中枢可塑性 复旦大学 中国  177 李建明 男 博士 教授 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病理学 苏州大学 中国  178 周家国 男 博士 教授 心脑血管药物药理学 中山大学 中国  179 周荣斌 男 博士 教授 固有免疫受体与疾病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80 赵 晨 男 博士 教授 视网膜变性疾病 南京医科大学 中国  181 张华凤 女 博士 教授 肿瘤生物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82 易 凡 男 博士 教授 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山东大学 中国  183 高成江 男 博士 教授 抗病毒天然免疫 山东大学 中国  184 居胜红 女 博士 教授 分子影像和功能影像 东南大学 中国  185 程 翔 男 博士 教授 免疫炎症与冠心病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86 陈心春 男 博士 教授 感染免疫 广东医学院 中国  187 高 飞 男 博士 研究员 配子发生及相关疾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  188 赵 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受体药理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  189 鞠振宇 男 博士 研究员 老年医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  190 张 浩 男 博士 主任医师 心血管外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中国  191 胡荣贵 男 博士 研究员 肿瘤与蛋白质稳态异常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192 朱波峰 男 博士 研究员 法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93 夏 昆 男 博士 研究员 神经精神等重大疾病的遗传学基础 中南大学 中国  194 杨清武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  195 郝继辉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学(消化系统肿瘤) 天津医科大学 中国  196 余 鹰 男 博士 研究员 前列腺素与心血管疾病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197 程永现 男 博士 研究员 中药药效物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  198 舒跃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流感病原生物学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中国  199 余宏杰 男 博士 主任医师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  200 李文辉 男 博士 研究员 乙肝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
  • 何悦建议对典型地下水污染实现全面监控
    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天津委员何悦说,地下水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3,一旦被污染,尤其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很难通过传统水处理工艺解决。现在,我国地下水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从根本上遏制将威胁群众的用水安全。   何悦委员建议,尽快完成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调查和评估 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 尽快出台相关立法,对水污染者予以刑罚,并处以高额罚款 改变地方政府考核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生态保护。
  • 北京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改革迈新步
    近日,北京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顺利通过了CNAS组织的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现场评审,确认了其所属7个实验室检测范围覆盖71个领域,1336个检测项目,629个检测方法。这标志该局技术中心在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实验室统一管理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完成技术中心初步改革后,未来的发展方向该如何走,在经过论证后,北京检验检疫局要求其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继续深化改革,使该中心整体实现“全面、均衡、渐进、实效”的发展思路。   为了将发展思路的蓝图描绘得更加细致,该局领导班子将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向定位在“实验室名称统一、管理方式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统一和认可统一”上,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   为了消除原来技术中心6个检测中心下属的7个实验室体系认可证书、实验室名称不一致、管理模式有差别、信息管理平台使用不同步的弊端,今年年初,北京检验检疫局首先对技术中心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设立了4个管理部门和8个检疫检测实验室。其中,质量部作为该中心质量体系管理部门,负责该中心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维护和监督改进,其职能在这次中心统一认证工作中凸现出来。   在此次认证工作中,该中心质量部牵头组织各实验室人员编写了该中心统一的质量体系文件。此次编写汲取了各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精华,依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并明确了该中心质量管理体系中人员的职责。该中心负责人分别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担任不同的管理责任,各实验室内设质量管理员、技术管理员、试剂管理员、质量监督员等。此前,为了确保该中心的质量活动及其结果持续符合质量体系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该中心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内审,一方面可以检验体系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不符合体系管理规定和执行上缺乏有效性的行为,寻找原因,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以便改进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共发现27个不符合项,反映了新体系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质量部在内审后立即组织各部门进行整改,整改的效果在管理评审会议上进行研讨。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的机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实现质量目标。   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该中心深化改革的核心,为其实现“全面、均衡、渐进、实效”的发展思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p   北京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是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北京地区出入境产品的法定检测、公共技术委托检测以及相关科研、标准制定等工作,并致力于为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以及消费者提供全面的产品检验、检疫、鉴定及技术培训、咨询等技术服务。中心现有正式干部职工135人,其中博士后11名、博士18名 研究员11名、高级工程师58名 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 仪器设备近两千台套,价值超2亿元 拥有9个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开展食品、化妆品、纺织品、玩具、动植物及其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的检测。 /p p   北京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以“依法检测、科学管理、结果准确、优质服务”为宗旨,实现了实验室名称统一、管理方式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和认证认可统一,并严格按照ISO/IEC17025国际标准要求进行管理和运作,均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 定期参加国际知名认可机构组织的国际间能力验证活动,并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跟踪国内外技术动态,确保检测技术与国际同步。与主要贸易国官方检测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熟知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和地区的标准、安全法规和技术发展趋势。竭诚为中外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促进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经过十七年的发展,BIQTC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检验检测服务机构之一。 /p
  • 北京疾控1500万大单告诉你:移动P2实验室如何配置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中技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受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委托,就“移动式车载P2+微生物检验试验车购置项目”项目(项目编号:0701-204160030234)组织采购。 /p p   北京北铃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以1578.7 万元中标,配置清单中包含P2+移动式微生物试验检测车、恒温温箱、实时荧光PCR仪、生物安全柜、全自动旋转式核酸提取仪、掌上离心机、三代测序仪等设备。赛默飞、伯乐等仪器厂商均有中标。 /p p   详情如下: /p p    strong 一、项目信息 /strong /p p   项目编号:0701-204160030234 /p p   项目名称:移动式车载P2+微生物检验试验车购置项目 /p p   项目联系人:强文晓 /p p   联系方式:010-63348541 /p p    strong 二、采购单位信息 /strong /p p   采购单位名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p p   采购单位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中街16号 /p p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010-64407307 /p p   strong  三、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strong /p p   采购代理机构全称:中技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p p   采购代理机构地址:北京市西三环中路90号通用技术大厦 /p p   采购代理机构联系方式:强文晓 /p p    strong 四、成交信息 /strong /p p   招标文件编号:0701-204160030234 /p p   本项目招标公告日期:2020年04月20日 /p p   成交日期:2020年04月26日 /p p   总成交金额:1578.7 万元(人民币) /p p   成交供应商名称、地址及成交金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a2afc5ad-23dc-46c5-9f7e-cc27ff0fab35.jpg" title=" 2020-04-26_175014.png" alt=" 2020-04-26_175014.png" / /p p    strong 五、成交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服务要求: /strong /p p   包号1 /p p   品目号1-1 /p p   品目名称:P2+移动式微生物试验检测车 /p p   数量:2辆 /p p   规格和型号:选用沃尔沃FH460 62R B 底盘 /p p   单价(元):3530000 /p p   品目号1-2 /p p   品目名称:恒温温箱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Herathem OGS100 /p p   单价(元):19900 /p p   品目号1-3 /p p   品目名称:实时荧光PCR仪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QuantStudio 7Flex /p p   单价(元):999995 /p p   品目号1-4 /p p   品目名称:生物安全柜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ESCO LA2-4A1 /p p   单价(元):198000 /p p   品目号1-5 /p p   品目名称:全自动旋转式核酸提取仪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GeneRotex 96 /p p   单价(元):399950 /p p   品目号1-6 /p p   品目名称:掌上离心机 /p p   数量:4套 /p p   规格和型号:Eppendorf MiniSpin /p p   单价(元):14997.5 /p p   品目号1-7 /p p   品目名称:三代测序仪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Min ION MKIC /p p   单价(元):173400 /p p   品目号1-8 /p p   品目名称:冰箱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HYC-68A /p p   单价(元):5000 /p p   品目号1-9 /p p   品目名称:高压灭菌器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YX-280D(24L) /p p   单价(元):49500 /p p   品目号1-10 /p p   品目名称:数控金属浴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Labnet D1200-230V /p p   单价(元):39950 /p p   品目号1-11 /p p   品目名称:低温冰箱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DW-40L92 /p p   单价(元):49000 /p p   品目号1-12 /p p   品目名称:高通量恒温扩增核酸分析仪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RTisochip-W /p p   单价(元):599600 /p p   品目号1-13 /p p   品目名称:标签机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i5100 600dpi /p p   单价(元):69870 /p p   品目号1-14 /p p   品目名称:PCR仪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applied biosystem Veriti /p p   单价(元):99990 /p p   品目号1-15 /p p   品目名称:光学显微镜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DMI1 /p p   单价(元):139900 /p p   品目号1-16 /p p   品目名称:Egel电泳仪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Life Technologies G8300 /p p   单价(元):20000 /p p   品目号1-17 /p p   品目名称:核酸快速定量仪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Invitrogen Qubit 4.0 /p p   单价(元):20000 /p p   品目号1-18 /p p   品目名称:全自动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系统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FilmArray 2.0 /p p   单价(元):999950 /p p   品目号1-19 /p p   品目名称:全自动核酸定量PCR检测 /p p   数量:2套 /p p   规格和型号:LifeReady1000 /p p   单价(元):449500 /p p   成交供应商名称:北京北铃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p p   成交金额(人民币元):15,787,000.00 /p p   成交供应商地址:北京市密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路甲50号 /p p br/ /p
  • 中国光谱仪器的发展——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四十年厂记
    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大型光谱仪器的研制开发及商品化生产在我国是一个空白。1968年12月,中国工业主管部门决策在北京建立一个光谱仪器定点专业生产厂—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的前身)。先后使1米平面光栅光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成为商品化的产品,其后它们在国内的兴起、成长、发展、更新、变化过程对于探索我国光谱仪器发展有典型意义,值得剖析研究。   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是我国AAS的投入期,这一时期国际光谱仪器发展的特征是是迅速商品化和产业化规模化。在此期间,国产仪器与同期的进口仪器在主要技术指标及功能上相比较。虽有差距,但并不很悬殊 发展态势确实给仪器的使用者、研究开发者、设计者、制造者以鼓舞。更多地商品仪器装备了更多的用户单位,因而使用更多用户单位的分析工作者、分析专家通过对国产仪器的应用实践,寻找出商品仪器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缺陷和问题,并动手改进它、提高它、为仪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八十年代初国家推行开放政策,一则使中国仪器的研制者、使用者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和使用国外先进仪器,二则微机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光谱仪器技术性能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微机浪潮的微机硬件和各种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电子元器件进入了中国,因而仪器的微机化和多样化成为步入成长期的国产仪器的时代特征。   进入九十年代,追随世界仪器发展足迹,提高仪器自动化与现代化水平成为我国处于成熟期发展的主要特征,国内各企业致力于利用微机对仪器逐步实现自动控制,自动化程度高一些的仪器可直接由微机按内置诸参数值将仪器调节到最优工作状态,朝仪器现代化迈出一大步。   当前,我们仪器的现状确实使仪器的未来面临挑战,面对我国光谱仪器的发展,企业独立的、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局面应尽快改变,走合作、联盟之路,才能使中国仪器不但在国内市场生存发展,而且为真正的进入全球市场创造条件。   经历了四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光谱仪器专业制造商,汇集了众多光、机、电、计算机、化学等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了产品质量及技术上的国内领先地位。公司研发制造六大系列30多种产品:原子吸收光谱系列、原子荧光光谱系列、原子发射光谱系列、紫外/可见光谱系列、红外光谱系列、拉曼光谱系列及光栅单色仪系列等光谱分析仪器。公司拥有大型精密数控加工中心、大型精密数控冲床、数控压弯机等高精度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具备光学加工、光栅复制等尖端技术,以及用于仪器高低温试验、耐高压试验、震动试验等可靠性实验室,为实现仪器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可靠保证。1997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公司产品不仅在国内国际性招标中屡屡中标,而且出口美国、东南亚、中东、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公司主导产品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自1970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至今,40年来向国内外广大客户先后提供了20多种型号20000多台仪器,占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自1984年起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优质银奖、多次荣获BCEIA金奖。   创新求发展,品质铸名牌。我们将不断开发更新更好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国产仪器的振兴,为光谱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瑞利产品发展史:   1972年,成功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商品化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D-Y2型和平面光栅光量计WZG-200型 同年推出企业第一台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974年,成功研制WP-1型平面光栅摄谱仪。   1975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D-Y3型   1978年,成功研制出WDP500-D/E型光栅单色仪。   1979年,成功研制出具有数字显示功能的WFX-1C/1D型原子吸收。   1982年,成功研制出WFX-1E型原子吸收 同年成功的研制出7501-A和7503-A型光电直读光谱仪。   1983年,成立紫外生产班组,开始批量生产800-D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984年,成功的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备火焰、石墨炉、火焰发射、氘灯与自吸收效应双背景校正的WFX-1F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此系列仪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技术开发优秀项目一等奖、北京市经委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986年),国家经委科委优秀机械电子产品及中国出口名特产品金奖(1987年)、第三届BCEIA金奖(1989年)等。在世界银行国际招标中一举标并批量出口。同年成功研制出7502-B型ICP原子发射光谱仪。   1986年,开始生产D3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同时引进生产了瑞士康强公司的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988年,开始生产改进型的D3A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990年,开发、生产普及型紫外和可见分光光度计80-1、801-1   1991年,成功研制出7501-B和7503-B型光电直读光谱仪。测控系统更加小型化,计算机系统由8位升级至16位 同年生产900-D4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年产量达到近700台。   1993年,7月27日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WQF-40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于1994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成功研制了WFX—1F2B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使微机的应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年成功开发了WQF-30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并于1996年12月,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年成功研制出WLD-1C和WLD-3C型光电直读光谱仪。   1995年,推出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100型,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96年,与著名原子荧光光谱专家张锦茂先生合作,研发成功新一代原子荧光光谱仪AF——610型。荣获国家级新产品奖(2000年)、BCEIA金奖(2001年)。   1997年,成功的研制出WFX-100系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此系列荣获北京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9年)、BCEIA金奖(1997年)国家重点新产品奖(2001年) 同年成功的推出了成功研制出WDD-2型电脑发光测试仪。   1998年,成功的自主研制开发了国内首台WQF-400N 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 同年成功研制出WLD-2C型ICP光电直读光谱仪。   1999年,推出AF-610A型原子荧光光谱仪,采用了最新的五项专利 WQF-410/31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制成功,后被列入国家经贸委颁布的2001年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并获得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工业联合会及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2002年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铜奖 同年我国第一台WQF-4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研制成功。   2000年, WQF-20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制成功。   2001年,研制开发出WHH-1型红外测油仪。   2002年.成功的研制出高度自动化的WFX-200系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此系列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05年)、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国家重点新产品(2005年)。   2003年,成功的推出了WFX-310/3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单片机操作,经济实用 WQF-51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于4月17日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2005年WQF-510被列为国家经贸委等四部委2005年度重点新产品,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年,WQF-51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被认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几年下来获得转化项目专项数十万元的资金支持。2007年2月,该产品获得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称号。   2004年,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推出世界首台环保型多元素同时测定原子荧光光谱仪AF-630/640型,荣获2005'BCEIA金奖、第十五届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同年成功研制出具有先进水平的WLD-4C型光电直读光谱仪,并于2005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6年12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了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证书。并且该项目于2006年12月获得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9月获得了由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2005年,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及美国DIONEX公司多年合作潜心研究,推出世界第一   台联用技术原子荧光光谱仪AF-610D型,开创并建立了用于As、Hg等元素形态分析的色谱   -原子荧光在线联用系统及方法 同年AF-610B/610C型原子荧光光谱仪也成功面市 同年WQF-52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制成功。   2006年,成功的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双原子化器的火焰/石墨炉塞曼扣背景校正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810型和中国第一台统一协同控制的形态分析检测仪AF-610D2 经北京科学技术文员会鉴定,WFX-810塞曼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技术指标优良,为国产原子吸收光谱仪创立了一个新类型,技术领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5月荣获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博览会自主创新金奖、全国发明协会第十七界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007年BCEIA金奖、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同时AF-610D2型也获得同界BCEIA金奖的殊荣 同年成功的研制出成功研制出WLD-4D型多道光电直读光谱仪。同年推出了微波消解仪MSP-6600。   2008年,WQF-660型专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制成功,同时成功的研制了WQF-6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和WQF-510A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成功的升级了原子荧光光谱仪630/640型,新型号为630A/640A,带联用技术接口,可升级后直接进行元素的形态分析,扩大的分析领域。同年推出微波萃取消解仪MSP8600。   结束语:四十年来,中国社会融入了世界文明的主流,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激励着我们开拓进取。我们从早期开发研制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到今天拥有了七大系列70余个品种,理性回眸,迈步前进,我们将不断创新,不断研制出技术更先进、质量更可靠的科学分析仪器,振兴民族工业,让瑞利品牌,享誉中华!
  • 2016年度国家杰青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布
    关于公布201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的通告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4日—8月18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6年8月4日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 所在国别(地区)  1 周远扬 男 博士 教授 群及其表示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  2 张文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微机电系统动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3 吴兴刚 男 博士 教授 粒子物理理论 重庆大学 中国  4 郭国平 男 博士 教授 半导体量子计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5 张 希 男 博士 教授 几何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6 彭海平 男 博士 教授 实验粒子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7 邓友金 男 博士 教授 高效蒙特卡洛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8 胡 俊 男 博士 教授 非标准有限元方法 北京大学 中国  9 吴成印 男 博士 教授 飞秒强场原子分子动力学及超快成像 北京大学 中国  10 胡忠坤 男 博士 教授 冷原子干涉引力精密测量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1 陈 焱 男 博士 教授 量子多体物理的理论与计算研究 复旦大学 中国  12 陈玉琴 女 博士 研究员 银河系化学与运动学演化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  13 李洪全 男 博士 教授 流形上的调和分析 复旦大学 中国  14 韩德仁 男 博士 教授 非线性规划理论与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  15 王祥玉 男 博士 教授 高能宇宙线和高能中微子的起源及相关天体 南京大学 中国  物理问题的研究  16 卢明辉 男 博士 教授 人工带隙材料 南京大学 中国  17 张 平 男 博士 研究员 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电子性质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中国  18 李 岩 女 博士 教授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 同济大学 中国  19 胡建生 男 博士 研究员 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实验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  20 冯 雪 男 博士 教授 实验固体力学 清华大学 中国  21 陈列文 男 博士 教授 重离子核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22 罗喜胜 男 博士 教授 实验流体力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23 黄 勇 男 博士 教授 偏微分方程 湖南大学 中国  24 齐颖新 女 博士 研究员 血管力学生物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25 沈其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  26 田善喜 男 博士 教授 电子诱导的分子反应动态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27 罗正鸿 男 博士 研究员 聚合反应器模拟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28 朱守非 男 博士 教授 催化有机合成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29 谢 涛 男 博士 教授 形状记忆高分子 浙江大学 中国  30 雷晓光 男 博士 研究员 小分子探针导向的化学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31 刘小华 女 博士 教授 不对称合成 四川大学 中国  32 刘志洪 男 博士 教授 荧光分析 武汉大学 中国  33 王书肖 女 博士 教授 大气污染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34 曹达鹏 男 博士 教授 纳微材料化工热力学基础及可控制备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35 唐睿康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矿化 浙江大学 中国  36 汪夏燕 女 博士 教授 微纳尺度分离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  37 聂宗秀 男 博士 研究员 颗粒质谱与成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38 栾天罡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分析与生态化学 中山大学 中国  39 戴志晖 女 博士 教授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  40 宋宇飞 男 博士 教授 多酸插层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41 赵 斌 男 博士 教授 功能配位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42 刘 俊 男 博士 研究员 光电功能高分子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  43 王 维 男 博士 研究员 流态化与多相流反应工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  44 何 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中国  45 闻利平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材料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  46 王建国 男 博士 教授 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基础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  47 王亚韡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  48 霍峰蔚 男 博士 教授 配位聚合物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  49 汤亚杰 男 博士 教授 天然产物生物制造 湖北工业大学 中国  50 杨海波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51 王 博 男 博士 教授 用于有害物质捕捉检测的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化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52 陈立桅 男 博士 研究员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 中国  仿生研究所  53 李金恒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合成方法学 南昌航空大学 中国  54 李国辉 男 博士 研究员 理论与计算生物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  55 刘健华 女 博士 教授 兽医药理学 华南农业大学 中国  56 汤富酬 男 博士 研究员 发育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57 周大旺 男 博士 教授 分子免疫学 厦门大学 中国  58 王一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 清华大学 中国  59 吕海东 男 博士 教授 视觉认知神经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60 杨茂君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清华大学 中国  61 毛同林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细胞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62 张 锋 男 博士 教授 人类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及其生物学功能 复旦大学 中国  63 窦道龙 男 博士 教授 疫霉菌效应子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  64 刘建祥 男 博士 研究员 植物逆境生物学 复旦大学 中国  65 武振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单胃动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66 罗 杰 男 博士 教授 作物代谢组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  67 朱朝东 男 博士 研究员 昆虫系统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  68 黄广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病原真菌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  69 王晓雪 女 博士 研究员 微生物生理与代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  70 秦 峰 女 博士 研究员 玉米抗旱性的分子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  71 张 彦 女 博士 教授 植物生殖生物学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  72 牛书丽 女 博士 研究员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73 黄志群 男 博士 研究员 森林土壤学 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  74 黄亿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  75 张 雷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增殖与分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6 杨运桂 男 博士 研究员 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  77 曾 艺 女 博士 研究员 乳腺干细胞的调控机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加拿大  78 仇子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自闭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与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9 朱楚洪 男 博士 教授 组织工程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  80 周 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心血管发育与组织再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81秦礼萍 女 博士 教授 同位素宇宙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82 马坚伟 男 博士 教授 勘探地球物理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83 汪亚平 男 博士 教授 河口海岸学:潮控河口海岸沉积体系与地貌演化 南京大学 中国  的现代过程研究  84 刘 瑜 男 博士 教授 地理空间模型与分析方法 北京大学 中国  85 刘俊国 男 博士 教授 自然-经济系统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南方科技大学 中国  86 黄小龙 男 博士 研究员 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  87 张 强 男 博士 教授 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 清华大学 中国  88 张 颖 女 博士 教授 黑土污染与生物修复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  89 袁林旺 男 博士 教授 地理信息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  90 姜大膀 男 博士 研究员 古气候模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91 陈玖斌 男 博士 研究员 金属稳定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  92 黄 雨 男 博士 教授 地震工程地质学 同济大学 中国  93 郭庆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地球环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94 傅平青 男 博士 研究员 气溶胶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95 陈海山 男 博士 教授 陆气相互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  96 刘全有 男 博士 教授 成烃-成藏油气地球化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 中国  勘探开发研究院  97 倪喜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古灵长类学与古人类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中国  研究所  98 韩永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焦炭与烟炱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  99 赵 亮 男 博士 研究员 地震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100 吴元保 男 博士 教授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  101 郝青振 男 博士 研究员 第四纪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102 俞 炜 男 博士 教授 高分子流变学与高分子加工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03 李寒莹 男 博士 教授 单晶复合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浙江大学 中国  104 沈 洋 男 博士 副教授 无机/聚合物复合电介质的理性设计与性能调控 清华大学 中国  105 罗小兵 男 博士 教授 器件封装中流动与传热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06 余学斌 男 博士 教授 金属基储氢材料 复旦大学 中国  107 牛军峰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108 卢新培 男 博士 教授 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09 张拥军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南开大学 中国  110 王树青 男 博士 教授 海洋结构健康监测基础理论及应用关键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  111 张建民 男 博士 研究员 水电工程泄洪消能和防冲保护 四川大学 中国  112 苏仕健 男 博士 教授 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113 尤业字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14 朱嘉琦 男 博士 教授 红外增透保护薄膜及金刚石单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15 公茂琼 男 博士 研究员 混合工质深度制冷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  116 彭芳瑜 男 博士 教授 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17 贾宏杰 男 博士 教授 综合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与运行优化 天津大学 中国  118 王慧远 男 博士 教授 轻合金非平衡凝固与组织控制 吉林大学 中国  119 徐赵东 男 博士 教授 结构抗震 东南大学 中国  120 王守国 男 博士 教授 磁性功能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  121 詹良通 男 博士 教授 环境岩土工程 浙江大学 中国  122 刘 刚 男 博士 教授 金属材料的强韧化与变形断裂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23 卢义玉 男 博士 教授 水力化网格碎裂煤层增透理论与实践 重庆大学 中国  124 詹 梅 女 博士 教授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设备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  125 王建强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汽车智能安全 清华大学 中国  126 靳 健 女 博士 研究员 高分子分离膜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 中国  仿生研究所  127 伊廷华 男 博士 教授 结构健康监测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128 刘乃安 男 博士 研究员 森林火灾动力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29 刘 咏 男 博士 教授 粉末冶金 中南大学 中国  130 魏振忠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31 崔光磊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 中国  研究所  132 张亚雷 男 博士 研究员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同济大学 中国  133 蒋丽忠 男 博士 教授 高性能结构抗震及稳定性 中南大学 中国  134 刘红忠 男 博士 教授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35 史 迅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机热电能量转换材料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  136 侯 健 男 博士 教授 油气藏渗流力学与提高采收率方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  137 薛 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  138 王建华 男 博士 教授 社会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  139 刘 畅 男 博士 研究员 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与应用探索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  140 李智军 男 博士 教授 面向人机协作的可穿戴康复机器人基础理论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与关键技术  141 李向阳 男 博士 教授 无线网络性能分析、优化与保障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42 彭承志 男 博士 研究员 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43 吴淮宁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动态系统智能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44 林宙辰 男 博士 教授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北京大学 中国  145 徐淮良 男 博士 教授 超快强场激光非线性光谱学 吉林大学 中国  146 宋令阳 男 博士 研究员 无线协作通信 北京大学 中国  147 王亦洲 男 博士 研究员 图像结构的感知机制与计算 北京大学 中国  148 缪 峰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研究 南京大学 中国  149 陈红胜 男 博士 教授 新型隐身 浙江大学 中国  150 吕建成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网络子空间学习 四川大学 中国  151 徐明伟 男 博士 教授 大规模网络路由理论与技术 清华大学 中国  152 吴 飞 男 博士 教授 多媒体分析 浙江大学 中国  153 柴 利 男 博士 教授 滤波器组框架理论及应用 武汉科技大学 中国  154 马凯学 男 博士 教授 微波毫米波电路及集成系统 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55 金 石 男 博士 教授 多天线无线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 中国  156 朱樟明 男 博士 教授 低功耗模拟前端集成电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57 沈国震 男 博士 研究员 柔性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158 王雪松 男 博士 教授 瞬态极化成像雷达理论与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59 韩鸿宾 男 博士 教授 脑信息提取、处理分析与成像新方法研究 北京大学 中国  160 徐 坤 男 博士 教授 微波的光子调控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  161 何 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新型二维硫族半导体及电子、光电子器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  162 曾 涛 男 博士 研究员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与信息处理方法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163 刘建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高速光电子器件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164 黄志明 男博士 研究员 红外与太赫兹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  165 谢少荣 女 博士 研究员 智能与自主机器人 上海大学 中国  166 詹乃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复杂安全攸关嵌入式系统形式设计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  167 李肯立 男 博士 教授 高效能计算 湖南大学 中国  168 郑思齐 女 博士 教授 城镇发展与管理 清华大学 中国  169 靳庆鲁 男 博士 教授 制度、体制改革与会计及财务问题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  170 方 颖 男 博士 教授 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厦门大学 中国  171 余淼杰 男 博士 教授 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北京大学 中国  172 朱旭峰 男 博士 教授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清华大学 中国  173 周 鹏 男 博士 教授 能源经济与管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  174 王兆华 男 博士 教授 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及政策建模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175 虞先濬 男 博士 教授 胰腺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 复旦大学 中国  176 贾立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肿瘤分子生物学 复旦大学 中国  177 沈 颖 男 博士 教授 运动和精神疾病的小脑调控机制 浙江大学 中国  178 徐 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心力衰竭心脏重塑 北京大学 中国  179 杨 莉 女 博士 副教授 急性肾损伤 北京大学 中国  180 王 辉 女 博士 教授 临床微生物学 北京大学 中国  181 杨 波 女 博士 教授 抗肿瘤药物药理 浙江大学 中国  182 徐 骁 男 博士 教授 肝移植原病复发的分子机制及防治研究 浙江大学 中国  183 张智红 女 博士 教授 肿瘤免疫光学分子成像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84 陈 悦 男 博士 教授 癌症干细胞的药物化学 南开大学 中国  185 王 平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微环境与泛素化调控 同济大学 中国  186 徐 峰 男 博士 主任医师 肺部感染的分子发病机制 浙江大学 中国  187 卜 军 男 博士 主任医师 心血管系统内科学(冠心病事件链机制及其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干预)  188 李春英 女 博士 教授 皮肤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  189 张占军 男 博士 教授 中医药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190 石 明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学(消化系统肿瘤) 中山大学 中国  191 张纪岩 女 博士 研究员 免疫信号调控与炎症消退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中国  192 黄 园 女 博士 教授 克服组织和细胞屏障的高效递药系统的构建 四川大学 中国  与机制研究  193 李成涛 男 博士 研究员 法医学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  194 罗 成 男 博士 研究员 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  195 范志朋 男 博士 研究员 口腔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中国  196 许 琪 女 博士 研究员 重性精神疾病发病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  197 刘光慧 男 博士 研究员 利用多能干细胞技术研究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  198 白晓春 男 博士 教授 骨与软骨退行性病变的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 中国  199 王延江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  200 周 欣 男 博士 研究员 超灵敏磁共振成像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
  • 新一代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投入使用
    “只要被测目标在红外镜头探测范围内经过,仪器就能立即检获人体热图像和实际体温,操作人员同时获得准确数据 且一旦捕捉到发热病人,仪器立即自动报警。”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加紧向各地发运由该公司研发的HY-2005B系列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   据介绍,新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烧和四肢疼痛等症状。HY-2005B主要功能就是可从人群中快速筛检出可疑发热病人。目前,已有200余台HY-2005B系列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在我国各地的海关、机场和口岸安装并投入使用。   在全国第二大口岸——珠海拱北口岸,12台该系列的红外体温监测仪已安装在出入境门厅,监测仪显示屏上正不断快速显示着每位过往旅客的体温。据了解,该口岸每天有25万人次的出入境旅客,12台监测仪不仅覆盖了进入监测范围内所有人群,而且将测温精度控制在0.5℃以内。   “现在,我们已经不用要求过往旅客暂停下来,由工作人员手持点温枪对其进行一对一监测了。”珠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九洲办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使用该监测仪,既克服了传统手持式点温枪监测效率低的弊端,也减少了工作人员被传染的可能性。   除了提高监测效率,该仪器还可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干扰。据介绍,监测仪的温度范围统一设定在37.5℃~42℃之间,低于或者超过这个范围的温度值都不会引起警报。如果恰巧有旅客身上的物品温度在这个区间内,显示器上会精确地显示出高温物的具体位置,操作人员就能判断出引起报警的温度来自人体体表还是携带物。   据了解,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HY-2005B系列仪器就已开始投入使用。近年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使该系列仪器技术和功能日趋成熟,如新增加了人脸识别功能,具有误报率更低、精确度更高等特点。2008年,公司还成为国家检验检疫局唯一指定的协议供应商。截至5月2日,公司向疫情严重地区加拿大空运了13台该仪器,与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澳门地方卫生部门展开了合作。
  •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采购一批仪器设备
    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ldquo 招标代理机构&rdquo )受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ldquo 招标人&rdquo )的委托,就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3年第一批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招标编号: 0773-1341GNOB13833)(以下简称&ldquo 项目&rdquo )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以国内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招标采购。   1、 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现邀请合格的投标人就下列货物及有关服务提交密封投标。有兴趣的投标人可从招标代理所在地址得到进一步信息和查看招标文件。   2、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对该包中的全部内容/品目进行投标,不得拆分,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评标、授标以品目为单位。 包号 品目号 设备名称 数量(台) 用途 简要技术要求 用户单位 1 1 纤维高清显微图像检测分析仪 1 测量细度、成分、横截面形态及面积、异形度 物镜:10倍、20倍、40倍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 弹子顶破强力机 1 用于各种纺织品、非织布、皮革等材料,在经纬及各个方向同时受力(弹性膜片法)时,扩张力和扩张度的性能测定 测力精度:&le ± 0.2%F.S  3 万能材料试验机 1 多种材料强力试验 采样频率:2000次/秒  2 1 全自动定量浓缩仪 2 纺织品中偶氮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 蒸发管容量:&ge 150ml  3 1 土壤线虫提取仪 1 主要用于在短时间内分离土壤、植物等样品中的线虫 可以分别自动提取土壤自由生活线虫和胞囊线虫 2 超声波细胞破碎仪 1 水产品检测前处理,PCR实验前处理 采用 4 ℃ 水浴超声波  3 1立方米气候箱 1 甲醛检测 内容积:1000L ± 2%  4 1 全波长酶标仪 1 ELISA结果判定;蛋白质、核酸浓度测定 读数范围:0-4Abs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 1凝胶成像系统 1 三色(RGB红绿蓝)荧光系统。采集多通道荧光(fluorescence)、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比色(colorimetric)及Stain-Free免染成像等核酸凝胶、蛋白凝胶、印迹膜等的数字图像,并对获得的图像进行数据分析。 透照台:不小于25× 30cm  6 1 超低温冰箱 2 血清样本保存 容积:&ge 519L  2 电子显微镜 1 出入境人员疟原虫血涂片筛查 物镜转盘:6孔物镜转盘  3 定量PCR分析仪 1 进行核酸扩增试验 温度控制精度:0.1℃  4 凝胶成像仪 1 进行电泳结果的观察和存储 白光光源:顶置LED白光  5 控温摇床 1 梅毒RPR/TRUST检测 最小转速 (可调节):10 rpm  6 高压蒸汽灭菌锅 1 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操作 保温温度: 45-60℃    3、 *投标人资格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信誉,具有履行合同能力和良好的履行合同的记录,具有良好资金、财务状况的企业法人   (2)国外设备制造商或其代理商须在国内设有满足售后服务要求的服务网点和技术支持体系   (3)产品所属厂家和其授权代理商均可投标。若代理商投标,需出具所投主要产品所属厂家针对本项目的直接授权函,同时相关厂家失去其所授权产品的投标资格(产品所属厂家包括其在国内的独资公司。接受产品所属厂家代理商的转授权,但需提供上述代理关系的证明。)   (4)产品厂家同一包授权参加投标的代理商不得超过一家,若授权两个(含)以上代理商,则所有的授权及其投标文件均无效   (5)所投产品的原产地均应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或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正常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的合格来源国。   (6)按本招标邀请的规定获取招标文件。   (7)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8)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4、招标文件发售购买方式:   (1).有兴趣的投标人可于2013年9月6日至2013年9月27日每天(节假日除外)9:00-16:00(北京时间)。在采购代理所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查询和购买招标文件。   (2).投标人可以电汇的形式支付标书款,在开标现场向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索取标书款发票。   (3). 招标文件售价:300元/包,若邮购每份须另加50元人民币,售后不退。   5、 所有投标文件须在下面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之前递交至指定地点,逾期收到或不符合规定的投标文件将被拒绝。全部投标都必须附有不少于1%投标总价的投标保证金。   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2013年9月30日上午9:30时 (北京时间)   投标文件递交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1516会议室   6、兹定于下列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公开开标,届时请投标人派1至2名代表出席开标仪式。   开标时间:2013年9月30日上午9:30时 (北京时间)   开标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1516会议室   7、招标机构名称: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   电 话:010-68405035   传 真:010-68405006   联 系 人:张亚萍、谢雨亭   邮 编:100089   8、标书款和投标保证金专用账户:   开 户 名称: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开户行名称:招商银行北京海淀支行   帐 号:867080112810001   备注:以电汇方式购买招标文件、递交投标保证金、支付中标服务费须在电汇凭据附言栏中写明招标编号、设备品目号及用途。
  • 费业泰:用“微米”丈量人生的密度 留下精密仪器领域“费家军”
    2007年,费业泰被授予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终身贡献奖” 神舟浴火腾飞升空,蛟龙耐寒深潜入海,高度精密的仪器在热胀冷缩时会产生什么变化?如何才能保证它们正常运转?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离不开精密仪器学科的支撑。  在我国精密仪器领域,很多知名专家自称“费家军”,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导师——我国现代精度理论及工程应用的奠基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费业泰。在把60年人生奉献给精密仪器事业后,今年2月26日,费业泰教授在合肥逝世,享年82岁。  60年努力,奠基我国现代精度理论及工程应用  “精度”与“误差”这对反义词,是人类科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费业泰一辈子的工作,正是不断消除误差,追求越来越高的精度。  1955年,费业泰在合肥工业大学留校任教,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来到新开办的精密仪器专业。那时,新中国工业建设刚刚起步,我国对精度与误差的研究几近空白,机械工业总是难逃噪音大、震动大、能耗大的“傻大粗”模式。  现在精度测量以微米为标准,而当时的标准是毫米甚至厘米,相差千倍、万倍,为了改变这一切,费业泰养成了没日没夜工作的习惯。由于精密仪器特别敏感,为了确保实验质量,多年来,费业泰在忙碌一天后,晚上仍会趁夜深人静继续待在实验室。  经过长期的研究,费业泰提出了精度误差理论,半个多世纪来,这一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我国精度评定的基本方法以及精密仪器学科的理论基础。  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向阳与背阳的两面温度相差数百摄氏度,由于膨胀系数标准有误,用什么材料才能确保卫星正常使用,一直长期困扰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九十年代末,时任我国某型卫星研制部门负责同志找到了费业泰。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费业泰发现原有的检测方法和计算标准存在较大误区,于是创新膨胀系数的检测和制定方法,不仅成功解决了精密仪器的稳定问题,还依此提出了全新的热误差理论体系。  在我国精密机械领域,曾一度陷入加工设备每个部件都要高精度的误区。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本,而效果也并不稳定。针对这一情况,费业泰在我国率先提出“最好的部件在一起不一定能有最好的性能”这一理念,找到了误差传递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提出了新的方法,不再要求每个部件均为高精度,而是通过不同部件之间的最优组合,保证机械设备的高精度。这一方法成为我国最新精度理论的重要内容。  60年来,费业泰承担并完成了40余项高水平科研项目,发表过320余篇论文,获得9项省部级奖励,是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我国重点科研项目解决了大量实践难题,被称为我国精度理论的开拓者。2007年,费业泰被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ICMI)授予终身贡献奖。  2010年,费业泰入选“感动工大十大人物”  潜心钻研,淡泊名利拒绝美国抛出的“橄榄枝”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费业泰的9本专著之一,他的学生、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于连栋教授介绍,该书198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教材,成为我国精密仪器学科理论的开拓之作。30多年来,该书再版7次,被全国200余所高校采用,很多年轻一代的杰出青年、长江学者,都是读着它迈进了精密仪器科学的殿堂。  “做科研不能带有一点功利心。”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苗恩铭教授至今牢记着费业泰的教导。  其实热误差理论,费业泰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发现并进行总结,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热误差的研究一直是领域内的“冷门”,甚至其理论的科学性也受到质疑。  如今苗恩铭率领的热误差研究团队,在全国已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但最初这个研究之“冷”,曾让他想到放弃。  “科研不能追名逐利,什么方向热门做什么,你在科学的路上走不远。”费业泰的一再告诫,让苗恩铭坚持了下来。如今,热误差理论,已经成为精密仪器学科典型的三个学科方向之一。而热误差理论研究团队,也不断在我国重大项目中建功立业。  费业泰的老伴郭子顺还记得,1989年费业泰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客座教授时,他所负责的波音公司一项科研项目原计划要做9个月,但在他的努力下仅用时6个月。费业泰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兴趣,向他抛出橄榄枝,表示如果他愿意留下,就可以拿到绿卡。但费业泰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甚至放弃了应得的3个月优厚报酬,毅然提前回国。  虽然淡薄名利,但费业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  “中国数控机床的落后,让老先生一直耿耿于怀。”苗恩铭说,费业泰在1980年代发现热误差后,研究了国际上近30年来数控机床精度的发展,预测未来机床如果要提高精度,必须利用其材料结构的热特性来设计。  当时费业泰找了很多国内大型企业,建议企业进行相关研发提高产品精度,但当时普通数控机床很好卖,他的建议被一一拒绝。1990年代中期,费业泰受邀到日本作学术报告,他的理论引起现场日本、德国专家的注意,并特意向他请教。2005年,日本企业生产了第一台热亲和数控机床,现在这种机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数控机床之一。  “现在很多国内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又去模仿,但只能模仿个外形,其实它的核心思想是我们这边出来的,但是当年国内却没有人相信。”苗恩铭说。  2013年,80岁的费业泰仍坚持工作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关注每个学生前行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费业泰不但对学生因材施教,还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们做好榜样。  “费老师知道每个学生的特点,哪怕我们毕业了,他还会一直关注着。” 于连栋说,费老师去世后,有同学在微信群里晒出老师以前寄来的信,老人家对这位学生从专业方向到人生道路,都给出了言辞真切的建议,让人十分感动。  费业泰一生严谨,今年48岁、早已是博士生导师的胡鹏浩教授回忆起恩师的严谨时说:“怕挨训、被训怕了,但总是被训得心服口服。”  2003年的暑假期间,时任学院副院长的胡鹏浩去找费业泰汇报工作,因穿着随意让老师很不高兴。  最初胡鹏浩不以为然,他觉得不是工作日,也不在正式场合,穿着随便一些无所谓,但老师的反问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老师说,如果现在学院有急事,需要你立即送一份材料到教育主管部门,你觉得你现在的穿着合适吗?这就是费老师的做事风格。”  “我参加工作后,学校安排我授课,但费老师坚持让我再等一年,用一年的时间备课。” 费业泰的学生、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夏豪杰副教授说,费老师认为“照本宣科是没有质量的授课”,只有精心准备,才能真正传授给学生知识。  除了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费业泰带给学生的,还有做人的道理。  2004年,胡鹏浩评上了教授,但费业泰却说其实不希望他这么早获评,随后老先生的一席话让胡鹏浩非常感动。  “他说虽然我评上教授,但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沉淀不够,可能会碍于面子,到哪都端着架子,不懂的也不好意思问,时间一长,就会越来越空。”胡鹏浩说,从那时起,他不管到哪,遇到不懂的就会直接问,  2011年夏天,77岁高龄的费业泰在北京进行完一项国家专项答辩后,急着赶回合肥,由于北京暴雨,等到23点仍然不能起飞,临时也买不到火车票。  “下着大雨,他跑到火车站,没有票又回到机场,这么大年纪,我看着很心疼,就劝他住一晚明天再走,他却坚持要当天回去。”当时随行的夏豪杰说,当天老人家等到凌晨4点,才得到登机的通知。  早上7点,费业泰带着一身疲惫抵达合肥,随后立即赶到办公室时,这时夏豪杰才发现,费业泰坚持赶回来的原因,只是答应给一位研究生修改论文。  “费教授辛勤工作60年,精于专业,一心教书育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军说。  2013年,80岁的费业泰仍坚持工作  2013年,费业泰与学生们在桃李园合影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