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热分析质合仪

仪器信息网热分析质合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热分析质合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热分析质合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热分析质合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热分析质合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热分析质合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热分析质合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热分析质合仪相关的资讯

  • 综合热分析仪:基本原理、应用场景
    综合热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物理等领域的仪器,能够同时测量物质的多种热学性质、设备综合热重分析仪TGA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本文将介绍综合热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及其优劣比较。上海和晟 HS-STA-002 综合热分析仪综合热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是热平衡法,即通过加热和冷却待测物质,并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学性质。在具体操作中,将待测物质放置在加热炉中,加热炉会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加热和冷却,并使用热电偶等传感器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学性质。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物质的热容、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等参数。综合热分析仪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材料科学领域,可以利用综合热分析仪研究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变行为等性质,以确定其加工和制备工艺;在化学领域,可以利用综合热分析仪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反应速率常数,为新材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依据;在物理领域,可以利用综合热分析仪研究物质的热学性质和物理性能,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持。综合热分析仪的优点在于其能够同时测量物质的多种热学性质,且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此外,综合热分析仪还具有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可以大大减少实验操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然而,综合热分析仪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对实验条件要求严格等。总之,综合热分析仪是一种重要的仪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优劣比较。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综合热分析仪,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综合热分析仪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并推动材料研究和开发的进步。
  • 综合热分析仪:探索物质行为的温度之谜
    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等领域中,热分析技术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综合热分析仪(STA),作为这一技术的重要工具,能够揭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本文将深入探讨综合热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其对科研的贡献。上海和晟 HS-STA-002 综合热分析仪综合热分析仪是一种精密的热测量仪器,能够测量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各种热学参数,如温度、热流等。这种仪器通过监测物质在受控温度程序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来研究其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在科研领域,综合热分析仪的应用广泛。例如,它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变行为、分解反应、燃烧特性等。此外,通过测量物质的热学性质,科研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一步探究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性能表现。在材料科学中,综合热分析仪被用于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过程。通过监测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科研人员可以优化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总的来说,综合热分析仪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属性,为新材料的开发、新药物的研究以及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综合热分析仪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其在科研中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
  • 综合热分析仪:探索物质行为的温度之谜
    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等领域中,热分析技术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综合热分析仪(STA),作为这一技术的重要工具,能够揭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本文将深入探讨综合热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其对科研的贡献。上海和晟 HS-STA-002 综合热分析仪综合热分析仪是一种精密的热测量仪器,能够测量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各种热学参数,如温度、热流等。这种仪器通过监测物质在受控温度程序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来研究其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在科研领域,综合热分析仪的应用广泛。例如,它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变行为、分解反应、燃烧特性等。此外,通过测量物质的热学性质,科研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一步探究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性能表现。在材料科学中,综合热分析仪被用于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过程。通过监测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科研人员可以优化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总的来说,综合热分析仪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属性,为新材料的开发、新药物的研究以及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综合热分析仪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其在科研中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
  • 超越环保采购南京大展综合热分析仪
    什么是综合热分析仪?综合热分析仪又称之为同步热分析仪,它是一款可以同步测量热重与差热信号的仪器,广泛应用在塑胶高分子、涂料、医药、食品、金属和化工等行业。超越环保是一家从事环保行业,其采购的这款DZ-STA200高温同步热分析仪,可以进行高温测试,温度可升至1200℃,能够快速分解材料,并且对其数据进行分析。  DZ-STA200综合热分析仪具备哪些优势呢?  1.炉体加热采用贵金属合金丝双排绕制,减少干扰,更耐高温。  2.采用陶瓷杆作为连接杆,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优点。  3.供电,循环散热部分和主机分开,减少热量和振动对微热天平的影响。  4.采用上开盖式结构,操作方便,并且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炉体更换。  5.主机采用隔热装置隔绝加热炉体对机箱及微热天平的热影响。  在仪器的调试现场,技术人员对其DZ-STA200综合热分析仪进行了安装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了实际的测试实验,对其操作人员进行仪器实验和图谱分析培训工作。针对实验中,仪器使用问题进行解答,保证让其操作人员充分了解仪器。
  • 钱义祥——高分子物理与聚合物热分析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24px " 高分子物理与聚合物热分析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热分析老人 钱义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05-10 /p p   « 高分子物理» 、« 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 、« 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 聚合物结构分析» 、« 聚合物量热测定» 、« 热分析与量热学» 手册、« 高聚物与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 等专著中,论述了高分子物理理论和近代研究方法。聚合物热分析是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之一,高分子物理是高聚物热分析的理论基础,用高分子物理的概念解析热分析曲线,探索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p p   一、高分子物理与聚合物热分析 /p p   1.聚合物热分析 /p p   热分析是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热分析是研究物质变化和变化规律及调控变化的近代研究方法。聚合物热分析的研究对象是高聚物。聚合物热分析最常用的热分析方法是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在特别情况下,也采用热机械分析(TMA)和热分析联用技术(TG/气体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是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输入给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热流速率或加热功率(差)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技术。DSC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有: /p p   研究结构及动态变化 /p p   表征玻璃化转变和熔融行为 /p p   分析多组分高聚物体系的组成 /p p   研究高聚物链缠结及化学交联 /p p   研究高聚物的结晶行为 /p p   表征高聚物的微相结构 /p p   研究高聚物共混相溶性 /p p   反映共混高聚物中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p p   研究聚合物的热历史和处理条件对高聚物结构的影响。 /p p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是用来测量样品在周期交变应力作用下,其动态力学性能与时间、温度、频率等函数关系的一种仪器。动态力学热分析测定高分子材料(非晶高聚物、结晶聚合物、交联聚合物、共混高聚物)在一定条件(温度、频率、应力或应变水平、气氛和湿度)下的刚度与阻尼 测定材料的刚度与阻尼随温度、频率或时间的变化,得到高聚物的温度谱、频率谱和时间谱。用高分子物理理论解读DMA的温度谱、频率谱和时间谱,获得与材料的结构、分子运动、加工与应用有关的特征参数。 /p p   聚合物热分析是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之一,是近几十年中热分析发展最活跃的领域。它已经应用到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研究的几乎所有领域。运用聚合物热分析研究(测试)聚合物的非晶态(玻璃化转变及ΔTg) 聚合物的结晶态(结晶-熔融过程、熔点和熔融晗ΔH、结晶温度和结晶晗、温度对结晶速度的影响、结晶温度对熔点的影响、、高分子的链结构对熔点的影响、共聚物的熔点、杂质对聚合物熔点的影响、结晶度测定) 聚合物液晶态 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聚合物的高弹性与黏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松弛-蠕变、应力松弛、滞后现象、力学损耗、黏弹性与时间、温度的关系-时温等效)、表征力学松弛和分子运动对温度和频率的依赖性等。上述热分析研究的问题都是高分子物理所关注的问题。 /p p   热分析是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它辅以其它近代研究方法,如光谱、波谱、色谱、激光光散射、X射线和电子显微技术等方法,运用高分子物理理论,弄清高聚物的一级、二级和聚集态结构,并研究结构与材料功能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由此合成具有预定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或根据需要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改性合成高聚物或天然高分子以创建新的材料。同时,研究高聚物结构对材料加工流动性的影响,确定材料加工成型工艺。研究高聚物分子运动,弄清材料的力学性能、流变性、电学性能。由此,在高分子物理指导下不断制备出预期的高分子材料。 /p p   热分析方法是在不断发展的。如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DSC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高分子物理尤其是高分子结晶学相关问题研究的常规实验手段。然而随着对高分子结晶和熔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们对DSC 的温度扫描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于结晶速率较快的半结晶高分子而言,在不够快的冷却速率条件下从熔体降温至较低温度的过程总是能够发生结晶成核,从而干扰了在较低温度区域对高分子结晶成核行为的研究。 /p p   其次,高分子材料在诸如注射、吹拉膜和纺丝等实际加工过程中发生结晶时的冷却速率均大于常规DSC 所能提供的降温速率,因此很难利用常规DSC 模拟研究高分子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所经历的结晶环境。第三,大多数半结晶高分子折叠链片晶都处于亚稳状态。在常规DSC 的升温扫描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伴随高分子片晶由亚稳态向更稳定状态的转变,从而干扰最终的熔融实验结果,使得我们难以获得最初的高分子晶体内部聚集态结构相关信息。 /p p   近年来,出现了商业化的闪速示差扫描量热仪Flash DSC。推动了高分子结晶研究的进展。因为高分子结晶与熔融问题的研究不仅对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与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密切相关。随着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高分子结晶与熔融行为的表征对实验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闪速示差扫描量热仪Flash DSC所具备的快速升降温能力、超高的时间分辨率、易于操作等特点,在高分子结晶与熔融问题的研究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 p   Flash DSC在高分子的结晶方面的应用有:Flash DSC 可以实现对熔体降温过程中结晶成核和生长的精确控制,甚至可以得到大多数半结晶高分子的无定形态,从而为大过冷度下高分子等温结晶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Flash DSC 所具备的超快速降温能力可与加工过程中的冷却速率相匹配,这为加工过程中结晶行为的模拟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p p   Flash DSC 研究高分子结晶问题的实例有:等温总结晶动力学 等温晶体成核动力学 非等温结晶峰比较 成核剂和填料对结晶行为的影响 共聚单元对高分子结晶的影响。 /p p   Flash DSC用于高分子晶体的熔融研究:快速升温可精确地判断高分子晶体的升温退火行为,并且时间窗口与分子模拟相互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亚稳态原生高分子晶体的信息。通过进一步的应用与拓展,诸如多尺度下高分子晶体的熔融行为和极性大分子热降解温度之上的熔融行为都可以得到有益的探讨。 /p p   Flash DSC 研究高分子晶体熔融问题的实例有:升温扫描过程中多重熔融峰的鉴别 高分子片晶不可逆熔融 高分子片晶可逆熔融 极性大分子晶体的熔融。 /p p   总之,Flash DSC 在高分子结晶和熔融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有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高分子结晶学相关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1] /p p   2.高分子物理 /p p   高分子物理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的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分子物理属于物理学的一个分支。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阐明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通过分子运动揭示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 /p p   高分子物理的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是高分子的结构,包括单个分子的结构和凝聚态结构。结构对材料的性能有着决定性性的影响。第二方面是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其中主要是黏弹性,这是高分子材料最可贵之处,也是低分子材料所缺乏的性能。研究黏弹性可以借助于力学方法(DMA方法)。结构和性能之间又是通过什么内在因素而连接起来的呢?这就是分子运动。因为高分子是如此庞大,结构又如此复杂,它的运动形式千变万化,用经典力学研究高分子的运动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只有用统计力学的方法才能描述高分子的运动。通过分子运动的规律,把微观的分子结构与宏观的物理性能联系起来。因此,分子运动的统计学是高分子物理的第三个方面。 /p p   高分子结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分子运动统计学三部分组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涉及高聚物结构表征、分子运动、物理改性及理论研究。在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中,高分子化学是基础。高分子化学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改性,它担负着高分子科学研究提供新化合物、新材料及合成方法的任务。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指导着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和高聚物作为材料的合理使用。高分子物理涉及高分子及其凝聚态结构、性能、表征,以及结构与性能、结构与外场力的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高分子工程研究涉及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成型工艺及聚合物作为塑料、纤维、橡胶、薄膜、涂料等材料使用时加工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高分子成型理论、成型新方法等内容。当前的高分子科学已形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三个分支领域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整体学科。[2] /p p   高分子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它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才艰难诞生。高分子物理也就在这个过程产生,并且为高分子科学的诞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高分子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H.Staudinger(1953年),Ziegler和Natta(1963年)、P.J.Flory(1974年)、A.J.Heeger,GacDiarrnid及H.Shirakawa(2000年)的重大贡献主要是建立在可靠的高分子表征基础上。我国老一辈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唐敖庆、冯新德、钱保功、徐 僖、程镕时等均具有坚实的高分子物理理论基础,他们为高分子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 /p p   3. 高分子物理与聚合物热分析 /p p   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是高分子物理的基本内容。聚合物热分析研究对象辖于高分子,是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之一。聚合物热分析的研究领域和高分子物理的研究领域常常是相叠的,热分析研究的问题常常就是高分子物理所关注的问题。下面从四个方面讨论高分子物理与聚合物热分析的关系。 /p p   1)« 高分子物理» 关于高分子物理的研究方法的论述 /p p   何曼君编著的« 高分子物理» 一书的内容提要中,特别指出该书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表明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是高分子物理的基本内容。 /p p   « 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 一书基于高分子物理基本原理和理论,介绍了如何测定和研究高聚物的近代研究方法。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很多,热分析是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之一。 /p p   2)高分子物理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精确科学 /p p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精确科学。为了有效地研究和开发高聚物新材料,常常运用高分子物理和近代研究方法(热分析)研究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和功能的关系。 /p p   3)高分子物理理论解析热分析曲线 /p p   热分析是高分子近代物理研究方法之一。热分析实验得到高聚物的热分析曲线,仅显示真理,却不证明真理。高分子物理是聚合物热分析的理论基础。只有用高分子物理理论对热分析曲线进行解析才能阐明高分子的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p p   用热分析方法研究新材料,通常步骤是:材料的热分析测试—用高分子物理理论解析热分析曲线—改进后的材料再进行热分析测试和热分析曲线解析。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开发得到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当然,研发过程中辅以其它近代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p p   4)运用高分子物理和近代研究方法研发新材料 /p p   新材料的研发是建立在可靠的表征上。高分子物理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运用近代研究方法(热分析)表征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高分子结构与功能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在高分子物理指导下制备出预期的高分子材料。表征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和功能关系的近代研究方法有光谱、波谱、激光光散射、X射线、电子显微技术和热分析。热分析是表征高聚物结构、性能和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热分析)研究高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离不开高分子物理理论的指导。 /p p   由上表明: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是高分子物理的基本内容。高分子物理与聚合物热分析的关系是:热分析是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高分子物理是高聚物热分析的理论基础。运用高分子物理理论解析热分析曲线,关联转变与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高分子物理与热分析是相辅相佐的学科。许多学者进行两栖跨界研究。如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刘振海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和热分析工作。编著了十八本热分析著作。他师从唐敖庆、冯之榴, 在高分子物理方面也很有建树。1962年,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举办的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上,发表的论文“聚丁二烯吸氧动力学”评为优秀论文 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从苏联杂志“高分子化合物”翻译的译文,有关聚丁二烯结构与性能的文章发表在« 化学通报» 上,另外,还有多篇有关高分子物理的译文发表在四川主办的一份快报上。 /p p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常常是利用手头现有的设备亲自动手制备线膨胀仪、应力松弛仪等,为实现自动记录,迫切需要将变量转换成电信号,这其中的关键部件就是差动变压器。刘振海最先绕制了零点低、对称性好的差动变压器,这在当年的科学报上曾有过报道。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过梅丽跨界高分子物理和热分析两个领域,既教授« 高分子物理» 课程,又从事热分析,特别是DMA的实验研究。她编著了« 高分子物理» 、« 高聚物与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 的著作。 /p p   南京大学胡文兵编著了« 高分子物理» ,参加翻译出版了斯特罗伯著的高分子物理教材。他的最新研究是高分子结晶和熔融行为的Flash DSC研究。在张建军教授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上发表了Flash DSC研究聚丙烯的结晶和熔融行为的论文。陆立明:1985年就读华东理工大学获得聚合物材料工学硕士,后又前往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攻读高分子物理三年。在上海市合成树脂研究所工作期间,从事聚合物开发研究,运用热分析等近代研究方法表征高分子塑料合金的特性和特征。2009年,陆立明等人编译出版热分析应用手册丛书,这套丛书汇集梅特勒-托利多公司瑞士总部和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公司科技人员的智慧而潜心编著的。有热塑性聚合物、热固性树脂、弹性体、热重-逸出气体分析、食品和药物、无机物、化学品、认证等分册。其中塑性聚合物、热固性树脂、弹性体等分册通过大量实例深入地介绍和讨论了热分析在聚合物方面的应用,并用高分子物理解析聚合物的热分析曲线。 /p p   4.用高分子物理解析高聚物热分析曲线 /p p   论述« 热分析曲线解析» 的文章初见于2006年的热分析专业会议上。十多年过去了,热分析曲线解析的现状还是像« 热分析法与药物分析» 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至今还没有一本通用的专著可查考,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解析方法可借鉴,各种物质的热分析表征散见于有关学术期刊与著作中。聚合物热分析曲线解析的现状亦如此。 /p p   下面说说用高分子物理解析高聚物热分析曲线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和解析是认知学中的两个元素。用高分子物理解析高聚物热分析曲线具有探索性和研讨性。热分析曲线是热变化时物理量变化的轨迹。解析热分析曲线就是循着物理量变化的轨迹逆向追溯热变化的物理-化学归属。用高分子物理理论解析高聚物的热分析曲线,探索结构与材料功能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是热分析曲线的价值体现。用实验的真实数据作图得到热分析曲线。物质变化的现象在热分析曲线上显现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反映的一种形象,是显性信息。显性信息显示真理,却不证明真理。简单地说出曲线的变化情况,即看图说话而缺乏深度分析,它是不能揭示变化规律的。唯有用高分子物理理论对高聚物的热分析曲线进行解析,曲线才具有价值。 /p p   用高分子物理理论对热分析曲线进行解析,进行分子运动-高聚物结构-性能与加工之间的关联 解析热分析曲线时,既要解析显性信息,还要解析隐性信息,如变化的规律性、与热变化同时发生的结构变化及蕴含在曲线内的曲线(如DMA曲线中隐藏的李萨如曲线),追问曲线的内涵,诠释曲线,揭示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对曲线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关联,这就是热分析曲线的解释学。用高分子物理理论解析热分析曲线完成了“存在→价值”的转换过程。热分析曲线是存在,当热分析曲线同你的研究(需要)发生联系时,曲线便产生了价值!愿你踏上解析热分析曲线的实践活动之旅,使热分析曲线由存在转变为价值的曲线。 /p p   为了要解析高聚物的热分析曲线,热分析工作者要通晓高分子物理,要像物理学家那样思考高分子物理问题。用高分子物理理论解析热分析曲线就是将高聚物的转变与高聚物结构-性能-加工进行关联的过程。关联是一种受经验、知识、理论支配的活动,不同的人由于其具备的经验、知识、理论的背景不同,关联的深度和宽度不尽相同。 /p p   下面列举一个用高分子物理解析典型非晶态聚合物的DMA曲线实例:高分子材料黏弹性是高分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通常选用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来研究高分子材料黏弹性(动态模量和力学损耗)。典型非晶态聚合物的DMA曲线(温度谱)如图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49131bc-639b-4526-bf50-e274436c8e6b.jpg" title=" 典型非晶态聚合物的DMA曲线(温度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典型非晶态聚合物的DMA曲线(温度谱) /p p   由图可以看到,随温度升高,模量逐渐下降,并有若干段阶梯形转折,Tanδ在谱图上出现若干个突变的峰,模量跌落与Tanδ峰的温度范围基本对应。温度谱按模量和内耗峰可以分成几个区域,不同区域反映材料处于不同的分子运动状态。转折的区域称为转变,分主转变和次级转变。这些转变和较小的运动单元的运动状态有关,各种聚合物材料由于分子结构与聚集态结构不同,分子运动单元不同,因而各种转变所对应的温度不同。玻璃态与高弹态之间的转变为玻璃化转变,转变温度用Tg表示 高弹态与黏流态之间的转变为流动转变,转变温度用Tf表示。 /p p   玻璃化转变反映了聚合物中链段由冻结到自由运动的转变,这个转变称为主转变或α转变,这段模量急趋下降外,Tanδ急剧增大并出现极大值后再迅速下降。在玻璃态,虽然链段运动已被冻结,但是比链段小的运动单元(局部侧基、端基、极短的链节等)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发生由冻结到相对自由的转变,所以在DMA温度谱的低温区,E’-T曲线上可能出现数个较小的台阶,同时在E”-T和Tanδ曲线上有数个较小的峰,这些转变称为次级转变,从高温到低温依次命名为β、γ、δ转变,对应的温度分别记为Tβ、Tγ、Tδ。每一种次级转变对应于哪一种运动单元,则随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构不同而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据文献报道,β转变常与杂链高分子中包含杂原子的部分(如聚碳酸脂主链上的-O-CO-0-、聚酰胺主链上的-CO-NH-、聚砜主链上的-SO2-)的局部运动,较大的侧基(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上的侧酯基)的局部运动,主链上3个或4个以上亚甲基链的曲柄运动有关。γ转变往往与那些与主链相连体积较小的基团如α-甲基的局部内旋转有关。δ转变则与另一些侧基(如聚苯乙烯中的苯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酯基内的甲基)的局部扭振运动有关。 /p p   当温度超过Tf时,非晶聚合物进入黏流态,储能模量和动态黏度急剧下降,Tanδ急剧上升,趋向于无穷大,熔体的动态黏度范围为10~106Pa.s。从DMA温度谱上得到的各种转变温度在聚合物材料的加工与使用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非晶态热塑性塑料来说,Tg是它们的最高使用温度以及加工中模具温度的上限 Tf是它们以流动态加工成型(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吹塑成型等)时熔体稳定的下限 Tg~Tf是它们以高弹态成型(如真空吸塑成型)的温度范围。对于未硫化橡胶来说,Tf是它们与各种配合剂混合和加工成型的温度下限。此外,凡是具有强度较高或温度范围较宽的β转变的非晶态热塑性塑料,一般在Tβ~Tg的温度范围内能实现屈服冷拉,具有较好的冲击韧性,如聚碳酸脂、聚芳砜等。在Tβ以下,塑料变脆。因此,Tβ也是这类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在Tβ~Tg温度范围内,高分子链段仍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能力,所以能通过分子链段的重排而导致自由体积的进一步收缩,这正是所谓物理老化的本质。[4] /p p   以上实例说明,动态力学热分析是研究材料黏弹性的重要手段,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和次级转变准确地反映了聚合物分子运动的状态,每一特定的运动单元发生“冻结”?自由转变(α、β、γ、δ)时,均会在动态力学热分析的温度谱和频率谱上出现一个模量突变的台阶和内耗峰。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解析非晶态聚合物的DMA曲线,揭示材料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 /p p   二. 高分子物理著作 /p p   五十年代未,高分子物理学基本形成。自六十年代以来,高分子研究重点转移到高分子物理方面,并出版了很多高分子物理的著作。何平笙所著的« 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书未的附录详细地介绍了有关高分子物理的教学参考书。本文特将此附录列于文后,供参考。并把其中几本高分子物理的著作做一简单的介绍。 /p p   1. 胡文兵 « 高分子物理» 英文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aa4cea4-6b0f-494d-a8a3-5ee692a50104.jpg" title=" Polymer Physics.jpg" width=" 400" height=" 59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A molecular view on the fundamental issues in polymer physics is provided with an aim at students in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nd material science courses. An updated translation by the author, a renowned Chinese chemist, it has been proven to be an effective source of learning for many years. Up-to-date developments are reflected throughout the work in this concise presentation of the topic. The author aims at presenting the subject in an efficient manner, which makes th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eaching polymer physics in settings where time is limited, without having to sacrifice the extensive scope that this topic demands. /p p   该书受欢迎程度继续位列2017斯普林格出版社电子图书的前四分之一。胡文兵教授的另一本高分子物理译作是: /p p   StroblG. 1997. ThePhysics of Polymers. 2nd Ed. Berlin:Springer /p p   这是一本近十年来有影响的高分子物理教材,Strobl本人多次来国内讲授有关他提出的高聚物结晶的理论,中文译本是斯特罗伯著,胡文兵,蒋世春,门永锋,王笃金 译《高分子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p p   胡文兵教授最新研究:高分子结晶和熔融行为的Flash DSC研究。 /p p   2. 何平笙编著 « 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科学出版社200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8e02164-b40b-4d8a-855b-151089d39859.jpg" title=" 新编高聚物的机构与性能.jpg" width=" 400" height=" 50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06px " / /p p 前言 /p p   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成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以来,由已故的钱人元院士开设的& quot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quot 课程已50余年了,根据钱先生讲课笔记整理出版的《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一书(科学出版引,1981年第二版)被许多高校选做教材。近10年来、编者不但在授课时添加了高分子物理的新成果、新发现,更重要的是对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究,加深了对已有体系、知识点的全新理解,深受学生好评,因而在2005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也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书就是在上述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新编而成的。 /p p   高分子科学由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加工三大部分组成。高分子化学主要是研究如何从小分子单体合成(聚合)得到高分子化合物——高聚物,高分子加工则是研究如何把高聚物制成实用的制品,而高分子物理则包含有以高聚为对象的全部物理内容。 /p p   作为大学本科生的课程,“高分子物理”实在难以承担这个“包含有以高聚物为对象的全部物理内容”的重任。这一方面是由于“高分子物理”目前还达不到通常物理学各分支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仍隶属于化学大框架下的高分子专业学生也难以接受更多、更深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事实上,“高分子物理”目前还主要是讲述高聚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仍然采用“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作为书名。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高分子化合物大致可分为低聚物和高聚物,但作为材料来使用的大多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的高聚物。低聚物主要用作黏合剂、高能燃料等,不包含在本书的范围之内。因此,全书仍然使用“高聚物”这个名称。 /p p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探求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揭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以期对高聚物材料的合成、加工、测试、选材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编者认为,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有三个层次,即通过分子运动联系“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关系、通过产品设计联系“凝聚态结构与制品性能”关系和通过凝聚态物理知识联系“电子态结构与材料功能”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是国内教材,还是国外教材大都只涉及上述的第一个结构层次,内容基本上只是“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要详细理解第二和第三个结构层次,需要开设正规的“流变学”和“凝聚态物理”的专门课程,尽管这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围,但上述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关系三个层次的理念,已牢牢树立在编者心中,并力求在本书编写中体现出来。 /p p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高分子物理学家以高分子链单元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从链单元间的相互吸引在凝聚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一国际上独创的观点出发,纵观高聚物的全部相态——高聚物溶液、非晶态、晶态和液晶态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若干国际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在高分子物理领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形成了有我国特色的高分子物理学派,还独创了全新的电磁振动塑化挤出加工方法等,编者都尽量在本书中反映这些成果。此外,本书还增添了高聚物宏观单晶体、可能的二维橡胶态等新内容,指出了不同结晶方式(先聚合、后结晶,还是先结晶、后聚合)会得到完全不同的高聚物晶体、重新考虑了Williams-Landel-Ferry(WLF)方程的意义,认为它是高聚物特有分子运动所服从的特殊温度依赖关系等,全面介绍了编者对已有体系和知识点的新理解。 /p p   如前辈所言,编书如造园,取他山之石,引他池之水,但一山一水如何排布却彰显造园者的构思。书中引用了众多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教材和专著中的论述或研究成果,谨向所有作者致以深切的谢意,不及面询允肯,敬请海涵。感谢朱平平教授、杨海洋副教授对书稿所提的宝贵意见,感谢李春娥高工为本书打录和校订文稿 本书内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连年讲授,也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讲授过7次,校、所多届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安排都提过不少好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后附录中列出了有关高分子物理详细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录,以供读者查询和进一步阅读。附录中还列出了编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三十余篇有关高分子物理教学研究论文的目录,读者可参考阅读并分享编者教学研究的心得。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不吝批评、斧正。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何平笙 2009年4月 /p p 内容简介 /p p   本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的新编教材,是2005年“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内容的全面体现。全书系统讲述高聚物的近程、远程和凝聚态结构,以及高聚物的力学、电学、光学、磁学、热学、流变和溶液性能,通过分子运动揭示“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规律,更进一步提出包括“凝聚态结构与制品性能”关系和“电子态结构与材料功能”关系在内的三个层次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理念,以期对高聚物材料的合成、加工、测试、选材、使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全书还介绍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编者多年教学研究的心得和对已有体系、知识点的新理解、新认识。 /p p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科化学类、化工、轻工纺织、塑料、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等工科材料类本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对从事高聚物材料工作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p p   3. 何曼君 张红东 陈维孝等. « 高分子物理» 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p p   是国内有代表性的高分子物理教材,为多所高校所选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d4bba6b-93c0-4f52-be05-deb5b6a543d9.jpg" title=" 高分子物理.jpg" width=" 400" height=" 519"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19px " / /p p 序 /p p   本书自1983年出版以来,是国内高分子物理教学的首选用书,虽在1990年作了修订,到现在也达十多年了。为了反映高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需要更新。编者们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新教材和有关文献,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将本书重新编写,使之更能符合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相信本书会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当然,还会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欢迎使用者对编者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于同隐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06年10月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1990年修订版序 /p p   高分子科学的发展,以20世纪30年代H.Staudinger建立高分子学说为开端。此后高分子的化学,特别是高分子的合成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现代的大型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大都肇始于这一时期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W.H.Carothers的缩合聚合,K.Ziegler和G.Natta的定向聚合,对理论和生产都是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高分子物理化学也有相应的发展,主要是研究高分子的溶液,为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莫定了基础。 /p p   60年代以来,研究重点转移到高分子物理方面,逐渐阐明了高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为高分子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建立了新的桥梁。这一时期的著名代表是P.J.Flory,他对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都作出了很多贡献。Staudinger ,Ziegler,Natta和Flory都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 /p p   本书的内容主要从分子运动的观点,来阐明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着重在力学性质和电学性质方面,同时也兼顾到物理化学和近代的研究方法,可以供大专学校作为教材,也可供有关的高分子工作者参考。 /p p   本书由何曼君、陈维孝、董西侠编写,于同隐校订。最初以油印讲义的形式,在复旦大学试用,得到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南开大学、华南工学院等单位有关同志的鼓励,特别是顾振军、王源身、史观一等同志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复旦大学高分子教研室的许多同志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协助本书的出版,也一并表示感谢。 /p p   由于高分子物理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本书内容有很多值得商讨的地方 加上编者的水平和技术上的原因,本书还存在很多错误,望读者不吝指正。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于同隐 /p p 第三版前言 /p p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理科高分子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编写的,也适用于低年级研究生和其他与高分子相关专业的学生。本书的内容涉及面较宽,阐述深入浅出,便于自学,还附有习题和详细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p p   建国初期,我国高分子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由于钱人元等老一辈科学家纷纷回国,在国内开创了高分子的教学和科研事业,在他们的带领下,少数高校中建立了课题小组或科研组,开始培养高分子方面的人才,并为教育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一批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些人已晋升为院士。 /p p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大部分商校都设有高分子专业,有的已发展成为一个系甚至一个学院,并设立了很多相关的专业,它们大都把高分子物理作为必修的课程。1983年我和陈维孝、董西侠合编的《高分子物理》一书编印出版,并在1990年作了修订,该书在国内被广泛采用,当时满足了广大师生的需求,得到了好评。此书曾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然而,高分子物理这门学科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理论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国内外新的专著也很多。自从我翻阅了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的论文后,更加感觉到,我们需要将这些新的内容介绍给读者。为此,本人特邀请陈维孝和董西侠两位抽出时间来和我一起在1990版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此书,同时还邀请了复旦大学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张红东教授参加本书的编写。 /p p   首先,在本书内加入“第一章概论”。使初学者对高分子物理有一初步的认识,并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内容也写入这一章内 在第二章中引入了Kuhn链段的概念,并在高分子构象中介绍了末端距的概率分布函数的另一种推导方法 在第三章的高分子溶液性质中增加了de Gennes的标度概念、θ温度以下链的塌陷,以及溶液浓度和温度对高分子链尺寸的影响等 在新增加的第四章高分子多组分体系中,介绍共混聚合物和嵌段共聚物的相分离和界面 关于高分子的凝聚态分设为非晶态和晶态两章,在非晶态章中删去了与高分子成型加工课程中有重复的部分,并在其黏流态中介绍了高分子链运动的蛇行理论 原先聚合物的力学性质内容较多,现也分设为第七、第八两章,在第八章中增加了高弹性的分子理论 在第九章中除了介绍聚合物的电学性能外,还介绍了聚合物的光学性质、透气性以及高分子的表面和界面等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除原先介绍的近代研究方法和有关的一些仪器、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实例外,还介绍了各种仪器的近代发展情况,如测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绝对方法——飞行时间质谱,小角中子散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p p   本书的分工是:第一章由董西侠编写,本人修改 第二章由张红东编写,本人修改 第三、四、九、十章由我和张红东合编 第五、六、七、八章由陈维孝编写,本人修改 全书由我主审并定稿。 /p p   在编写此书时,我总是怀念起老一辈科学家们对我的教导和指点,谨以此书表示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不少专家和学生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何曼君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06平10月1日 /p p 内容提要 /p p   本书于1983年首次出版,1990年出版了修订版,曾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等奖项、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国内高分子物理教学的首选用书。为了反映高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编者们结合了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新教材和有关文献,删繁就简,推陈出新、重新编写了本书,使之更能符合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p p   全书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共分十章,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多组分体系,聚合物的结晶态、非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电学、光学等性质,以及聚合物的分析与研究方法等等。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阐述高分子的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p p   本书内容涉及面较宽,阐述深入浅出,还附有详细的参考资料,适合作为高等学校高分子专业的教材某些较深入的内容可供教师参考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也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p p   4. 过梅丽 赵得禄 主编 « 高分子物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ff9663c-26c9-48de-97e6-13af091fd610.jpg" title=" 高分子物理2.jpg" width=" 400" height=" 494"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94px " / /p p 序 /p p   处于知识爆炸时代,信息如原子裂变一样快速增长:处于改革年代,人们有更多的选择与机会。 /p p   与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分子物理专业初创时期缺乏教材的情况不同,目前仅国内出版的《高分子物理》教材就已有多个版本。不论深浅,全都包括高聚物结构、分子运动及性能三大部分。但作为业基础课教材,各编者又自然而然地按所在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选择了具体内容,各具特色。 /p p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分子物理课程经历了较大的变更,1987年以前,与大多数工科院校一样,该课程定位为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约80学时,自1987年起,该校材料科学工程系在拓宽专业面的思想指导下,率先开设了全系公共专业基础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它以金属物理和高分子物理的部分内容为主,综述了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共性与特性。与此同时,相应削减了高分子材料专业中高分子物理的教学时数。此后,随着教改的深人,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计划中,高分子物理(54学时)与高分子化学、金属物理、电化学原理及近代测试技术等课程一起,被定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p p   本教材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根据高分子物理在大类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要求编写的。与国内大多数高分子物理教材相比,本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p p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书由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带*号)两大模块组成。在基础部分,主要通过与金属、陶瓷材料的对比,阐明高聚物在结构、分子运动和性能方面的基本特点、内在联系及基本研究方法 在提高部分,适度引进了理论推导、研究新方法与最新进展,为有兴趣深入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p p   紧密结合高分子材料及成型加工的实践与应用,重点放在高聚物的凝聚态结构、力学状态、高弹性、粘弹性和熔体流变性方面 除结合热塑性高分子材料以外、较多地涉及热固性树脂体系与复合材料 除结合通用高分子材料以外,较多地涉及航空航天用高分子材料 此外,适当涉及功能材料的功能性。适当结合高分子科学发展史引入概念。简化已在其他课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如晶体结构与研究方法、相图分析、波谱分析原理与方法及一般力学性能等。 /p p   本书所涉及量的名称和单位符合国标规定,但有下列例外: /p p   聚合物的分子量:按照国标,应该用相对分子质量替换传统名称分子量。但由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可以很宽,不像小分子物质那样有一个确定的值 对于一个具体的聚合物样品,其相对分子质量又具有多分散性,须用各种统计平均值表示,如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等 在聚合物-性能关系中,还涉及临界相对分子质量等。为简明起见,本书仍沿用分子量这一名称。 /p p   高分子溶液浓度按照国标,应该用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表示。但在未知聚合物样品确切的平均分子量之前,无法从溶质质量计算其摩尔分数,因此,通常多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百分数表示浓度。本书也采用这一习惯表示法。 /p p   温度按照国标,T代表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但在本书引用的插图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以摄氏度为坐标,如果改为热力学温度,可能会改变曲线形状,为读者参考原文带来不便 如果用t代表摄氏温度,则又有悖于高分子物理中以T x表示各种特征温度的规则。为此,本书同时采用了T/K和T/℃这两种表示温度的方法。 /p p   本教材第2、9章由过梅丽和赵得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合作编写。其他章由过梅丽编写。 /p p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华幼卿教授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诚挚感谢。同时也非常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杨继萍副教授在教材整理中的细致工作和良好建议。 /p p   编者希望本教材更适用于材料科学和工程大类专业。效果如何,尚待实践检验。诚请老前辈、同仁和学生们提出批评和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编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05年3月14日 /p p 内容简介 /p p   本书系统地介绍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即高聚物的结构、分子运动与性能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突出高聚物区别于金属、陶瓷和其他低分子物质的特点。内容涉及力、热、电及光学等性能,但从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需要出发,以力学性能为主,兼顾其他性能。本书由基础和提高(带*号)两大部分构成,以适应不同层次专业对高分子物理的教学要求。基础部分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研究方法 提高部分涉及一些理论推导。 /p p   本书可作材料科学和工程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p p   5.过梅丽 « 高聚物与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 化工出版社2002,是一本很好的有关高聚物东台力学测试的著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208e7e3-d019-4baa-ac7f-eeab1bb30bb7.jpg" title=" 高聚物与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jpg" width=" 400" height=" 57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71px " / /p p 前言 /p p   著名高分子物理学家A.Tobolsky曾说过:“如果对一种聚合物样品只允许你做一次实验,那么所做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固体试样在宽阔温度范围内的动态力学试验(If you are allowed to run onlyone test on a polymer sample, the choice should be a dynamic mechanical test of a solid sample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p p   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是指材料在振动条件下,即在交变应力(或交变应变)作用下做出的响应。它不同于材料的静态力学行为,后者是指材料在恒定或单调递增应力(或应变)作用下的行为。材料的疲劳行为也属动态力学行为之一,但疲劳测试通常是在较高的应力水平(例如在材料断裂强度的5O%以上)下进行的,而本书所述的动态力学分析则一般在很低的应力水平(远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下进行,所得到的基本性能参数是材料的动态刚度与阻尼。 /p p   测定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动态力学性能的变化就是所谓的动态力学热分析(dynamic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简称DM-TA)。动态力学热分析是研究材料粘弹性的重要手段。在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缺乏商品仪器,大多数实验室都用自行研制的设备进行研究。70年代以来,商品仪器一一问世,迅速更新换代。仪器的功能、控制与测试的精度、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速度不断提高,在材料研究特别在高聚物与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p p   推动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无疑是该项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p p   ①于任何材料,不论结构材料或功能材料,力学性能总是最基本的性能。对于在振动条件下使用的材料或制品,它们的动态力学性能比静态力学性能更能反映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性能。 /p p   ②聚物及其复合材料是典型的粘弹性材料。动态力学试验能同时提供材料的弹性与粘性性能。 /p p   ③态力学热分析通常只需要用很小的试样就能在宽阔的温度和/或频率范围内进行连续测试,因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材料的刚度与阻尼随温度、频率和/或时间的变化。这些信息对检验原材料的质量、确定材料的加工条件与使用条件、评价材料或构件的减振特性等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p p   ④ 态力学热分析在测定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和次级转变方面,灵敏度比传统的热分析 技术如DTA、DSC之类的高得多,因而在评价材料的耐热性与耐寒性、共混高聚物的相容性与混溶性、树脂-固化剂体系的固化过程、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特性和高分子的运动机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与理论意义。 /p p   目前,先进的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已拓展到能兼测材料的静态粘弹性,如蠕变、应力松弛等。 /p p   但是,与静态力学测试技术和传统的热分析技术相比,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毕竟较短,因而人们对它的原理与应用潜力还认识不足。虽然在国内已出版过一些有关动态力学分析的译著,但一方面,其中所涉及的数学与物理理论较深,另一方面,所涉及的仪器已明显跟不上动态力学热分析仪蓬勃发展的趋势。而在有关热分析的著作中,则对动态力学分析技术的介绍一般都相对单薄。 /p p   笔者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物理实验室,于20世纪70年代学习、仿制并改进了振簧仪和悬线式动态粘弾谱仪,从此开始了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80年代引进了杜邦公司的DuPont DMA 982/1090B,在多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汇集了数十幅DMA温度谱,纳入《高分子材料热分析曲线集》,由科学出版社于1990年正式出版。同时,也开展了超声传播法测定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动态刚度的研究。但是上述动态力学试验法均主要适用于刚性材料,且不便于测定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频率谱。为适应品种繁多、性能范围宽阔、试样形式多样和应用目标各异的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的研究,本实验室于90年代引进了Rheometric Scientific DMTA Ⅳ,并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标准《塑料与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强迫非共振型试验方法》(HB 7655~1999)。在近30年的实践中,笔者对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及其应用有了一些体会,也获得了一些经验,遂萌生了总结一下的想法,以便与同行交流共勉。 /p p   动态力学热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与技术。但对大多数同行而言,更侧重于应用。因此,本书撰写的指导思想是实用。目的是阐明几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p p   动态力学热分析能提供哪些信息? /p p   这些信息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p p   如何处理与应用这些信息了? /p p   为此在撰文中坚持下列几项原则。避免过于深奥的理论与数学推导重点阐明物理概念。 /p p   在全面阐述自由衰减振动法、强迫共振法、强迫非共振法和声波传播法的基础上,介绍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强迫非共振法。紧密结合最新的ISO和ASTM标准讨论试验方法。结合典型实例(但无意作文献综述〉阐明动态力学热分析的应用性突出在新材料与新工艺中的应用。结合实践讨论动态力学热分析数据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提供较多图谱,提高直观性与可读性。但不同于手册,不求全。原理部分,给出示意图谱实例部分,给出实测图谱。 /p p   但是,囿于本实验室的仪器类型有限,笔者只可能主要围绕所使用过的仪器进行讨论,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所幸者,目前国际上许多先进的商品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尤其是强迫非共振仪,尽管在结构、外形上各具特色,规范、明细上略有差异,但它们的基本原理与功能正日趋一致。因此,相信“解剖麻雀”的哲学思想定会被同行所理解与接受。 /p p   在本实验室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的建设与发展中,刘士昕先生曾做出重要贡献,虽然他目前不再从事该项工作。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他的热忱支持,并获得他的同意,引用我们曾经的合作成果,在此谨表示诚挚的感谢。 /p p   在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中,笔者的研究生孙永明、刘贵春、阳芳、王志、范欣愉、汪少敏和董伟等做了许多实验工作,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愉悦。 /p p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美国Rheometric Scientific有限公司及其中国总代理北京瑞特恩科技公司在提供资料、联络同行专家、养护设备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p p   在本书图谱绘制过程中,笔者的丈夫,陈寿祜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和耐心,帮助笔者完成了细致繁琐的工作,笔者的感激之情难于言表。鉴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误,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p p   内容提要 /p p   本书分三角部分。介绍了动态力学热分析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及其在高分子材料、工艺研究中的应用。在原理部分,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在动态力学行为上的反映、主要参数的物理意义及时-温叠加原理。在式验方法中,结合ISO、ASTM和GB试验标准,全面介绍了自由衰减振动法、强迫共振法、强迫非共振法和超声传播法的仪器与计算分析,并以强迫非共振法为重点,详细讨论了形变模式与试验模式的选择原则、可能获得的信息及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在应用部分,列举了大量研究实例,说明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在塑料、橡胶、纤维、复合材料的评价、设计和工艺研究中的实用性,还给出了数十幅典型材料(包括部分金属材料在内)的典型动态力学性能温度谱,或频率谱,或时间谱。本书可供大专院校的学生和研究测试人员参考。 /p p   6. 朱诚身 « 聚合物结构分析» 科学出版社2010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该书用101页的篇幅介绍了热分析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4c55c0a-7579-43f9-b5fe-e1dd74957aef.jpg" title=" 聚合物结构分析.jpg" width=" 400" height=" 50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06px " / /p p 第一版序 /p p   聚合物是重要的结构与功能材料。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1世纪将成为高分子的世纪。以前那种仅停留在研究合成方法、测试其性能、改善加工技术、开发新用途的模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对聚合物材料发展的需要,而代之以通过研究合成反应与结构、结构与性能、性能与加工之间的各种关系,得出大量实验数据,从而找出内在规律,进而按照事先指定的性能进行材料设计,并提出所需的合成方法与加工条件。在此研究循环中,对聚合物结构分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使之成为高分子科学各个领域中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因此聚合物结构分析已成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掌握高聚物结构分析技术不仅对学术研究至为重要,也将为生产实际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 /p p   由华夏英才基金资助、郑州大学朱诚身教授主编的《聚合物结构分析》一书,正是为从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学者、教师、学生、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的一本有关聚合物分析方面的专著与参考书。本书主要内容是关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聚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及结构分析中所涉及的理论、思维方式、实验方法等。有关材料来源于最新出版的学术专著、学术期刊中的有关论文,以及作者多年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成果与经验。 /p p   与目前已出版的国内外同类著作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全面。本书是目前已出版著作中内容相对最完备,介绍方法最多的著作 ②操作与思维方法并重。本书一改同类著作中仅介绍方法原理与操作方法的传统,通过对各种方法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全面介绍其发展历程与趋势,在方法介绍的同时使读者学到系统的思维方法,使之从发展的角度掌握各种研究方法,指出了创新之路 ③应用性强。通过对各种应用实例,特别是作者亲自研究体会的介绍,使读者能更容易掌握各种结构分析方法的应用。因此本书是一本内容完整,体例新颖,富有特色的学术著作。 /p p   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程镕时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院 院士 /p p 第一版前言 /p p   随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迅猛发展,对高聚物结构的认识愈加深人和全面的同时,对聚合物结构分析提出了更为繁重的任务,掌握现代分析技术,测定高分子各层次的结构,探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每位从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工作、研究与学习的人士必备的基本功。本书正是为从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加工等领域的学者、教师、学生、工程技术人员等提供的一本有关聚合物结构分析方面的专著与参考书。 /p p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来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并吸取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体完成的。其中第一章绪论由朱诚身执笔 第二章振动光谱与电子光谱由王红英、孙宏执笔 第三章核磁共振由孙宏、王红英执笔 第四章热分析由朱诚身、任志勇、何素芹执笔 第五章动态热力分析与介电分析由何索芹、朱诚身执笔 第六章气相色谱与凝胶色谱由汤克勇执笔 第七章裂解色谱与色质联用由汤克勇执笔 第八章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由何家芹、朱诚身执笔 第九章广角X射线衍射和小角X射线散射由毛陆原、李铁生执笔 第十章液态与固态激光光散射由李铁生、毛陆原执笔。全书由朱诚身统稿。 /p p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华夏英才基金的资助,以及北京化工大学金日光教授、四川大学吴大诚教授的热情推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编辑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杨震先生给予多方指导,杨向萍女士在立项过程中给予热情帮助 在撰写过程中郑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王经武教授、曹少魁教授对本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宝贵意见!郑州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生陈红、张泉秋、刘京龙、历留柱在文字打印和插图绘制等方面作了许多具体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p p   特别要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程镕时先生,百忙中为本书写序,给予热情推介。最后还要感谢作者的家人,在事业与写作方面给予的理解与支持。 /p p   由于作者学识、经验方面的局限,和学科方面的飞速发展,本书内容与行文方面难免存在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朱诚身 /p p 第二版前言 /p p   本书自2004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欢迎与支持,很快被第二次印刷、被许多学校选做教材和考研参考书,并在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近年来高分子科学的飞速发展,聚合物结构分析方面的研究对象日益增多,深度与广度越来越大,研究方法与手段日新月异,因此在本书库存几乎告罄之际,责任编辑杨震先生建议作者修订再版,就有了本书,即《聚合物结构分析》的第二版。 /p p   参加第一版撰写的作者,除王红英不幸英年早逝,任志勇、孙红因其他工作没有参加编写外,其余都参加了修订 刘文涛、申小清、郑学晶、周映霞、朱路也参加了修订工作。 /p p   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主要删除了每种研究方法中一些较老、目前已不采用的研究内容与制样手段,补充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每种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趋势。每章参考文献删除了一些较早文献,补充了最新研究文献。 /p p   修订较大的章节有: /p p   第四章热分析。删除了部分由仪器本身误差造成的影响,增加了近年来受关注的操作条件影响因素 增加了若干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仪器,以及新近出现的各种仪器之间的联用技术。 /p p   第八章考虑到涉及的各种分析方法,将题目由。“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改为“显微分析” 删除了透射电镜制样技术,增加了电子能谱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内容。 /p p   第十章在第一版中的体例与其他章有些不一致,第二版中第九、十两章作了较大的调整:第九章题目由“广角X射线衍射和小角X射线散射”改为“广角X射线衍射” 原来小角X射线散射的内容调到第十章,该章题目由“液态与固态激光光散射”改为“小角激光散射和小角X射线散射”。 /p p   全书由朱诚身策划,其中第一章绪论由朱诚身执笔 第二章振动光谱与电子光谱由刘文涛、申小清、周映霞执笔 第三章核磁共振与顺磁共振由毛陆原、申小清、郑学晶执笔 第四章热分析由申小清、刘文涛、朱诚身执笔 第五章动态热机械分析与介电分析由何素芹、申小清、刘文涛执笔 第六章气相色谱与凝胶色谱由汤克勇、郑学晶、朱诚身执笔 第七章裂解色谱与色质联用由郑学晶、汤克勇、周映霞执笔 第八章显微分析由何素芹、刘文涛、朱诚身执笔 第九章广角X射线衍射由毛陆原、朱路、李铁生执笔 第十章 小角激光散射和小角X射线散射由李铁生、朱路、毛陆原执笔,全书由朱诚身统稿。 /p p   本书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杨霞、周强先生在修订过程中给予多方指导,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p p   鉴于学科方面的发展之迷,而作者见闻之携、本书桀误之处势所难免,尚请读者不吝赐教。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朱诚身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09年7月16日 /p p 内容简介 /p p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高聚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及结构分析中所涉及的理论、思维方式、实验方法等。内容包括:振动光谱、电子光谱、核磁共振、顺磁共振、热分析、动态热机械分析、动态介电分析、气相色谱、凝胶色谱、裂解色谱、色质联用、显微分析、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激光散射、小角X射线散射等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在聚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及解析方法等。 /p p   本书可供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从事有关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研究和生产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p p   7.现代高分子物理学(上、下册) 殷敬华 莫志深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9697a33-0ebd-4e17-9955-760bc0976eeb.jpg" title=" 现代高分子物理学上.jpg" width=" 400" height=" 57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7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20cdbe7-135f-46c5-b68e-0ccd89169b70.jpg" title=" 现代高分子物理学下.jpg" width=" 400" height=" 57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71px " / /p p 内容简介: /p p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本书全面介绍高分子物理的主要发展领域和现代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全书共二十六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主要介绍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分子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形态学、晶体结构和液晶态、高分子杂化材料、导电高分子和生物降解高分子结构特点和应用、高聚物共混体系的界面和增容及统计热力学、高聚物的物理和化学改性等。下册主要介绍现代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质谱学基础、电子显微镜、热分析、表面能谱、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振动光谱和光学显微镜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高聚物中的应用。各章既有基础理论、基本原理深入浅出的介绍,也有翔实的应用实例。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攻读高分子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和高分子材料生产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p p   8. 张俐娜 薛奇 莫志深 金熹高编著 « 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e055736-d49c-48ed-a4cc-f7992a9da969.jpg" title=" 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jpg" width=" 400" height=" 54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41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书的第五章高聚物热分析和热-力分析,详细介绍了热分析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DSC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构及动态变化表征玻璃化转变和熔融行为分析多组分高聚物体系的组成研究高聚物链缠结及化学交联研究高聚物的结晶行为表征高聚物的微相结构研究高聚物共混相溶性反映共混高聚物中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热历史和处理条件对高聚物结构的影响DMA动态力学分析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评价高聚物材料的使用性能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表征高聚物材料的微相结构研究高聚物的相互作用表征高聚物的共混相容性研究高聚物的溶液-凝胶转变行为。 /p p   序言 /p p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基础和应用科学,并且高聚物材料及产品的迅速增长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进入21世纪后高分子科学与技术将发生更大变革和突破,而且对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起更大作用。为适应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要求在该领域的工作者对高分子物理的理论、实验方法和原理以及实际应用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尤其对于很多高分子科学工作者而言,他们需要知道运用哪些高分子物理近代仪器和方法以及如何得到可靠的数据和信息采指导他们的科研。 /p p   同时,为了培养一大批从事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高级科技人才,必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教材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组织了国内一批在高分子物理前沿工作而且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科学家以及该校青年教师编写《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一书。环顾近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面的教科书及专著,都力求包含最新成果,因而内容越来越广,深度越来越深,篇幅也越来越长。为此,这本书采用了创新的格式把研究生必修的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和图表阐明,同时列举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实例帮助读者理解、记忆和正确运用高分子物理理论和方法。因此,这本书具有简单、明确、知识新和学习效率高的特点。我衷心祝愿新一代高分子学子能从书中受益,并为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南京大学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02年5月 /p p 内容简介 /p p   本书基于高分子物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简要介绍了如何测定和研究高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链构象、化学结构及其组成、结晶度及取向、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子运动及力学松弛、热性能、界面及表面、复合物粘接、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等方面的先进方法,以及光谱、波谱、色谱、激光光散射、X射线和电子显微技术。本书收集了大量具有创新思想和科学价值的实例,以指导读者更有效地应用先进仪器和方法从事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全书共收集约400篇参考文献,内容丰富、新颖、简明易懂,是一本较全面、深入的高分子物理教材,适合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橡胶、塑料及高聚物材料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生、教师、科技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参考。 /p p   9. 刘振海 « 聚合物量热测定» 化工出版社200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4786940-732a-4fb5-999e-aa7cb65e5742.jpg" title=" 聚合物量热测定.jpg" width=" 400" height=" 548"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48px " / /p p 前言 /p p   自1963年差示扫描最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产生以来,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表征中这种方法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DSC仅是诸多热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可从近年高分子热分析的发展趋向来看,DSC这种方法构成了高分子热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高分子科学出现了一系列以DSC为主或仅基于此种方法的学术著作,诸如《聚合物材料的热表征》(E.A. Turi ed.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ic Materials. NewYork:Academic Press, 1981 2nd Edition, 1997), 该书由第1版的970页发展到第2版的2420页《热分析基础及其在聚合物科学中的应用》(T. Hatakeyama, F. X. Quin, Thermal Analysis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to Polymer Science, Chichester:JohnWiley & amp Sons,1994 2ndEdition, 1999) 《高分子DSC》(V. A.Bershtein, V. M. Egorov.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ofPolymers. New York:Ellis Horwood, 1994) 国际刊物Journal of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于2000年第1期出版专辑Advances in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ic Materials。 /p p   尤应注意到,就在近年(1992年)在DSC的基础上推出一种更新的热分析方法——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temperaturemodulate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MDSC ), 这种方法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就1998年的不完全统计已有300多篇论文发表,并很快出版了专辑【JTherm Anal,1998,54(2)】。预计这种调制技术可用于各种热分析方法,将引起热分析技术一系列新变革。 /p p   作者长期从事高分子热分析科研、教学和学会工作,近年还各自主持了一段学术期刊工作,我们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业务经历。我们合著有中、英文版《热分析手册》(中文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 英文版, Chichester: John Wiley & amp Sons, 1998)。并分别出版了《热分析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与& quot Thermal Analysi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to PolymerScience& quot (详见上述),主编《应用热分析》(东京:日刊工业新闻社,1996)。我们合著这本《聚合物量热测定》,连同上述著作,望能描绘出热分析一个较为完整的轮廓。 /p p   这本书系统介绍高分子DSC的基础(如热力学基础,DSC和MDSC的基本原理及其产生与发展,高分子的结晶、熔融和玻璃化转变等及由此而引申的各项应用,如相图、单体纯度的测定),及其在该领域在国内外取得的最新成就(如高分子合金的相容性、液晶的多重转变、水在聚合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相互作用、联用技术等)。热力学和量热学分别是热分析的理论与技术基础,Wunderlich教授所著由Academic Press(New York)出版的学术专著: Macromolecular Physics Vol 3 Crystal Melting (1980),ThermalAnalysis (1990)和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ic Materials(2nd Edn,Turi E D ed,1997)一书的第二章对热分析的热力学基础做了十分精辟和系统的论述 G.W.H.Hohne,W.Hemminger, H. J. Flammersheim所著Differential ScanningCalorimetry An Introduction for Practitioners ( Berlin:Springer,1996)堪称在阐述量热学(量热仪的传热过程)方面的佳作。作为国际热分析协会教育委员,我们愿将上述著作的有关内容介绍给国内的广大读者,本书基础部分——第一、三章和第二章的编写,分别参考了上述著作,以飨读者。 /p p   本书的第一、二、三章及附表由刘振海参考上述学术专著编写,第四、六、七、十章由畠山立子(T.Hatakeyama)编写,第五章由刘振海、陈学思、宋默编写,第八章由刘振海、陈学思编写,第九章由张利华编写。 /p p   借此机会,对于此书撰写和出版过程中给予我们鼎力相助的热分析与量热学杂志主编J.Simon教授、国际热分析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E.A.Turi教授、福井工业大学畠山兵衞教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黄葆同院士、汪尔康院士、中科院长春分院黄长泉研究员、吉林大学陈欣方教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利祥研究员、唐涛研究员、化学工业出版社任惠敏编审、杜进祥编辑,以及对给予出版资助的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和精工电子有限公司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p p   受篇幅所限,本书侧重于原理的叙述,而对于浩如烟海的大量文献资料未能充分收入,日后如有机会出增订版,乐于做进一步的增补。也因时间仓促,本书定有许多疏漏,望读者不吝指正。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刘振海(长春)畠山立子(东京)2001年9月 /p p 内容提要 /p p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聚合物材料量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各类应用,着重介绍差示扫描量热法和近年出现的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突出反映了该领域国内外最新成果与研究进展。全书分为两部分,共10章:第1-3章为基础部分,介绍热分析的热力学基础知识、差示扫描量热法、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以及结晶聚合物的熔融与结晶过程 第4~9章介绍DSC在聚合物分析方面的应用,包括在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热焓松弛、多相聚合物体系、液晶性质、水与高分子的作用、高分子合成、聚合物辐射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第10章介绍热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技术。 /p p   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可供从事聚合物热分析、高分子材料研究及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p p   近年来,国内又出版了几本新的高分子物理著作,如马德柱主编 «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结构篇、性能篇)科学出版社2013。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8d46319-7149-4855-9981-f1bc2f4732d9.jpg" title="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结构篇.png" width=" 400" height=" 57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7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ab8609d-34fd-45b9-b521-9b7c8af3bcd2.jpg" title="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性能篇.png" width=" 400" height=" 519"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19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华幼卿 金日光 2013,« 高分子物理» ,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1683dd6-bae7-4b66-8ee0-953320ede7f3.jpg" title=" 高分子物理3.png" width=" 400" height=" 55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56px " / /p p   焦 剑主编 2015 高分子物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61354d67-bc56-4530-8714-c418d24e384f.jpg" title=" 高分子物理4.png" width=" 400" height=" 60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606px " / /p p   本文编撰过程中,参阅了上述高分子物理著作并作为文献引用,在此表示感谢!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参考文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1] « 高分子结晶和熔融行为的Flash DSC 研究进展» 李照磊1,2周东山1胡文兵1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2] 何曼君 张红东 陈维孝. « 高分子物理» 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3] 张俐娜 薛奇 莫志深 金熹高编著 « 高分子物理的近代研究方法»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4] 朱诚身 « 聚合物结构分析» 科学出版社2010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5] 何平笙编著 « 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科学出版社2009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附录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有关高分子物理的教学参考书 (按出版时代排列)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Alfrey. 1948.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Polymers. New York:Interscience Publisher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早期有关高聚物力学性能的专著、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Flory P J. 1953. Principle of Polymer Chemist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高分子科学的经典教材,被誉为高分子科学的”圣经”,一直到现在仍被美国众多大学选为教材,Flory也是高分子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钱人元,1958,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我国科学家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撰写的有关专著,被翻译成英文和俄文出版,至今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柯培可Ⅱ Ⅱ,1958,非晶态物质。钱人元,钱保功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介绍原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对我国有相当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Mason P. Wookey N. 1958. The Rheology of Elastomers. Paris:Pergamon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为数不多专门讲授弹性体力学性能的著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徐僖,1960,高分子物化学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为国内高校工科院校早期的高分子专业教科书,有一定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Tobolsky A V. 1960.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Polymers. New York: John Wiley & amp Sons l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比较经典的高分子物理教材性质的书,对我国高分子物理教学有相当的影响。其中有关化学应力松弛的内容仍然具有权威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Tanford C. 1961. Physical Chemistry of Macromolecules. New York: John Wiley & amp Sons I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在高分子溶液方面写得较好的教材。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卡尔金,斯洛尼姆斯基,1962。聚合物物理化学概论、郝伯林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牡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前苏联学者的一本著作,对我国高分子物理起步有较大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Bueche F. 1962.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s. New York: Interscience Publisher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比较经典的高分子物理教材性质的书,对我国高分子物理教学有相当的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Nielsen L.E. 1962.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s. New York: 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也是一本比较经典的高分子物理教材性质的书,对我国高分子物理教学有较大的影响,有中文翻译本,即1965年冯之榴等译《高聚物的力学性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Volkenstein M V. 1963. Configutational Statistics of Polymeric Chains. New York :Interscience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原苏联学者的专著,俄丈原书系1959年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有很高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卡尔金等,1964,高分子物理进展(论文集),钱人元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较全面介绍原苏联学者成果的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高分子学会,1965,レオロジーハンドブック (流变学手册),东京:丸善株式会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有很多早期的实验教据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MandelkernL. 1965. Crystallization of Polymers.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Andrews E. H. 1968. Fracture in Polymers. Edinburgh: Oliver & amp Boyd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有关高聚物断裂和强度的专著,因为是文革期同出的书,国内图书馆较少有收藏。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Alexander L E.1970. X-ray Diffraction Methods in Polymer Scie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amp .Sons I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和田八三久.1971.高分子的固体物性,东京:培风馆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日本学者撰写的内容比较深的高分子物理著作。国内没有流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Billmeyer F W. 1971. Textbook of Polymer Science. New York,:Wiley Inierscience I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一本在西方影响很大的教材,但一直没有再版,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Peebols J J H. 1971.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in Polymers. New York,:John Wiley & amp SonsI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有不少关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统计理论的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Tobolsky A V, Mark H F. 1971. Polymer Science and Materials. New York,:Wiley Interscience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有中文译本,即1977年托博尔斯基AV,马克HF编,聚合物科学与材料翻译译组译《聚合物科学与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Kakudo M. Kasai N. 1972. X-ray Diffraction Methods in Polymer Science.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Jenkins A D. 1972. Polymer Science,A materials science handbook, 1 and 2.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一本上下两册大部头著作,内容极为丰富。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TreloarL R G. 1958. The Physics of Rubber Elasticity.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一本最详细介绍有关橡胶高弹性的专著。国内有中文译本,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版就翻译成中文,第三版由王梦蛟,王培国,薛广智译,吴人洁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高分子学会,1972,高分子的分子设计3:分子设计和高分子材料的展望,东京:培风馆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论述通过分子设计来制备高分子材料的设想· 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小野木重治,1973,高分子材料科学,东京:诚文堂新光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来自日本的一本教材,也有一定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Kausch H H, Hassell J A, Jaffee R I. 1973.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f High Polymers,NewYork: Plenum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内容较专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Haward R N. 1973. The Physics of Glassy Polymers.London: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对玻璃态高聚物的力学性能有详细介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晨光化工厂,1973,塑料测试,北京: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一本有管高聚物性能测试早期的著作,当时有相当的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Wunderlich B. 1973. Macromolecular Physics. Vol. Ⅰ, Ⅱ,Ⅲ. New York:Academic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三卷的大著,专门讲述高聚物的结晶行为,很有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amuels R J. 1974. Structured Polymer Properties.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莫特N等.1975.材料——微观结构及物理性能的概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翻译组译,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该书有关“高聚物材料的本质& quot 和& #39 & #39 复合材料的本质”两章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其中Mark提出的提高高聚物性能的三角形原理有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Arridge R G C. 1975. Mechanics of Polymers. Oxford:Clarendon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从力学观点讲述的高聚物力学性能的专著。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Tager A. 1978. Physical Chemistry of Polymers. Moscow: MIP Publisher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由原苏联学者撰写的高分子物理教材,用英文出版,从中可了解不少原苏联学者的科研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Andrews E H. 1979. Developments in polymer Fracture-1. London: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Andrews又一本关于高聚物断裂和强度的编著,有相当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Tadokoro H. 1979. Structure of Crystlline Polymers. New York:John Wiley & amp . Sons I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Blythe A R 1979.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剑桥大学& quot Cambridge Solid State Science Series& quot 系列中的一本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十二室,1980,压电高聚物,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Cherry B W. 1980. Polymer Surfa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剑桥大学”Cambridge Solid State Science Series”系列中的一本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Williams J G. 1980. Stress Analysis of Polymers.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amp Sons I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从力学观点讲述的专著,书中数学内容较深。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Ferry J D. 1980.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Polymers. New York:John Wiley & amp Sons I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高聚物黏弹性的专著,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林尚安,陆耘,粱兆熙,1980,高分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由于全书既有高分子化学又有高分子物理内容,不便使用,影响不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施良和,1980,凝胶色谱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对普及凝胶色谱法有很好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Bailey R T, North A M, Pethrick R A. 1981. Molecular Motion in High polymers. Oxford: Clar-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endon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Young R J. 1981. Introduction to Polymers.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一本非常简明的高分子教材,其中有不少有关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如聚双炔类宏观单晶体的结构与性能。英文也非常通顺易读。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Bassett D C. ] 981. Principles of Polymer Morp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剑桥大学”Cambridge Solid State Science Series”系列中的一本书。有中文译本,即1987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年巴西特著,张国耀,梨书樨译《聚合物形态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潘鉴元,席世平,黄少慧.1981.高分子物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该书介绍的有关形变-温度曲线的论述仍有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彼得· 赫得维格,1981,聚合物的介电谱,第一机械工业部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范克雷维伦D W.1981.聚合物的性质:性质的估算及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许元泽,赵得禄,吴大诚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尼尔生L E.1981,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丁佳鼎译,北京:轻工业出版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赵华山,姜胶东,吴大诚等,1982,高分子物理学,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为化学纤维专业写的教材。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沈得言.1982、红外光谱法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我国学者写的较早的有关高分子物理的专著。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eanor D A. 1982.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Ward I M. 1982. Developments in Oriented Polymers. London: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Bohdanecky M, Ková rJ. 1982. Viscosity of Polymer Solutions. New York: Elsevier Scientifi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Burchard W, Patterson G D. 1983. Light cattering from Polymer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尼尔生L E.1983,聚合物流变学。范庆荣,宋家琪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WilliamsDJ.1983.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 and Polymeric Materials.WashingtonD. 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以编著形式撰写的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Ward IM 1983.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lid Polymers. 2nd Ed.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一本Ward写的英国研究生教材,国内曾前后两次把它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翻译成中文出版,即1988年沃德著,徐懋,漆宗能等译校《固体高聚物的力学性能》,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斯坦R S.1983.散射和双折射方法在高聚物织态研究中的应用,徐懋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Kinloch A J, Young R J. 1983. Fracture Behavior of Polymers. London: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内容比较全面的有关高聚物断裂的专著。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1983,高分子物理实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Williams J G. 1984. Fracture Mechanics of Polymers. New York:John Wiley & amp Sons l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塞缪尔斯R J.1984.结晶高聚物的性质,徐振森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Elias H G. 1984. Macromolecules I,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2nd Ed. New York: Plenum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韩CD、1985.聚合物加工流变学、徐僖,吴大诚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Aklonis J. MacKnight W J. 1972. Minchel Shen,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Viscoelasticity. NewYork:Wiley-Interscience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一本很好的有关高聚物黏弹性的入门书,1983年第二版,并由吴立衡翻译为中文,即吴立衡译,徐懋校《聚合物粘弹性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可惜的是作者之一的华人科学家沈明琦英年早逝,没有能参加这第二版的写作。位沈明琦1979年在复旦大学讲课为后来出版的《高聚物的粘弹性》一书打下了基础,即于同隐,何曼君,卜海山,胡加聪,张炜编著《高聚物的粘弹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冯新德,唐敖庆,钱人元等,198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论,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其中钱人元和于同隐有关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和玻璃化转变的章节很有参考价值。奥戈凯威斯R M.1986,热塑性塑料的性能和设计,何平笙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钱人无院士推荐翻译的有关材料性能与制品关系的专著,是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的进一步深入。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吴大诚,1985,高分子构象统计理论导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可供有关专业研究生阅读。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唐敖庆等,1985,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卓启疆,1986,聚合物自由体积,成郁: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专门讲述高聚物中自由体积的小册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钱保功,许观藩,余赋生等,1986,高聚物的转变与松弛,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多年工作的总结,有大量的实验数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考夫曼H S,法尔西塔J J.1986,聚合物科学与工艺学引论,吴景诚,钱文藻,杨淑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郑昌仁,1986,高聚物分子量及其分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Doi M, Edwards S F. 1986. The Theory of Polymer Dynamics. Clarendon: Oxford University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有机玻璃疲劳和断口图谱编委会.1987,有机玻璃疲劳和断口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夏炎.1987.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为师范生写的教材。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拉贝克JF. 1987,高分子科学实验方法,物理原理与应用,吴世康,漆宗能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提供大量的高分子实验,是一本高分子实验方面的权威性著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何家骏,1987,高分子溶液理论导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斯珀林L H.1987,互穿聚合物网络和有关材料,黄宏慈,欧玉春译,佟振合校、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吴大诚,1987~1989,现代高分子科学丛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共十本书,其中与高分子物理有关的是: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1)孙鑫,《高聚物中的孤子和极化子》,1987。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2)吕锡慈,《高分子材料的强度与破坏》,1988。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3)吴大诚,谢新光,徐建军,《高分子液晶》,1988。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4)许元泽,(高分子结构流变学》,1988。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5)古大治。《高分子流体动力学》,1988。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6)江明,《高分子合金的物理化学》,1988。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7)赵得禄,吴大诚,《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1988。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8)吴大诚,Hsu S L,《高分子的标度和蛇行理论》,1989。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日本纤维机械学会,纤维工学出版委员会,1988,纤维的形成、结构及性能、丁亦平译,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朱永群,1988,高分子物理基本概念与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第一本有关高分子物理习题的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鲁丁J A.1988,聚合物科学与工程学原理,徐支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潘道成,鲍其鼎,于同隐,1988,高聚物及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朱善农等,1988,高分子材料的剖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穆腊亚马,1988,聚合物材料的动态力学分析,福特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李斌才,1989,高聚物的结构与物理性质,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周贵恩,1989,聚合物X射线衍射、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Campbell D, WhiteJ R 1989. Polymer Characterization: Physical Techniques. London: Chapman& amp Hall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国内少有人拥有此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王正熙,1989,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和鉴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林师沛,1989,塑料加工流变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雀部博之,1989,导电高分子材料,曹镛,叶成,朱道本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克里斯坦森R M.1990,粘弹性力学引论,郝松林,老亮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杨挺青,1990,粘弹性力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胡徳,1990,高分子物理与机械性质(上、下册),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我国台湾学者编写的高分子物理教材,内容偏重高聚物本体的性能,不涉及凝聚态以及溶液和相对分子质量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Fujita H. 1990. Polymer Solutions. Amsterdam:Elsevier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chmitz K S.1990. 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by Macromolecules.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弗洛里PJ.1990,链状分子的统计力学,吴大诚,高玉书,许元泽等译,吴大诚校,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弗洛里又一本大著,是高分予理论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朱锡雄,朱国瑞,1992,高分子材料强度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JoachimD E.1992,Relaxation and Thermodynamics in Polymers Glass Transition. Berlin: Akademie Verla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郑武城,安连生,韩娅娟等,1993,光学塑料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周其凤,王新久,1994,液晶高分子,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有不少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Grosberg A Y, Khokhlov A R. 1994. Statistical Physics of Macromolecules. Woodbury: AIP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黄维垣,闻建勋,1994,高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当年的一本进展性质的汇编。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左渠,1994,激光光散射原理及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应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谢缅诺维奇,赫拉莫娃,1995,聚合物物理化学手册,闫家宾,张玉昆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薛奇,1995,高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光谱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Gedde U W. 1995. Polymer Physics. London: Chapman & amp Hall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叶成,习斯 J.1996,分子非线性光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大柳康,1996,实用高分子合金,吴忠文等译,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周光泉,刘孝敏,1996,粘弹性理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一本由力学专家写的书,对数学的推导有独特之处。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吴培熙,张留成,1996,聚合物共混改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朱善农等,1996,高分子链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Doi M. 1996.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s. Clare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1996,高分子实验控术,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已出第二版。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Hans-Georg E. 1997, An Introduction toPolymer Science. New York: VCH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刘凤歧,汤心颐,1997,高分子物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2004年出了第二版。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何天白,胡汉杰,1997,海外高分子科学的新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blG. 1997. ThePhysics of Polymers. 2nd Ed. Berlin:Springer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一本近十年来有影响的高分子物理教材,Strobl本人多次来国内讲授有关他提出的高聚物结晶的理论,中文译本是斯特罗伯著,胡文兵,蒋世春,门永锋,王笃金译《高分子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hi L H, Zhu D B. 1997. Polymers and Organic Solids, Beijing: Science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为纪念钱人元院士80寿辰而汇编的文集,由国内外著名学者介绍当今最新科技成果,钱人元,1998,无规与有序——高分子凝聚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钱人元院士带领开展的国家攀登项目“高分子凝聚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的通俗介绍,我国很多科学家对高分子物理的贡献都有深入浅出的论述。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蔡忠龙,冼杏娟,1997,超高模量聚乙烯纤维增强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该书中有关聚乙烯热学性能的介绍很有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邵毓芳,嵇根定,1998,高分子物理实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江明,府寿宽,1998,高分子科学的近代论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纪念于同隐教授和钱人元院士80寿辰而汇编的文集,由国内外著名学者介绍当今最新科技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吴人洁等,1998,高聚物的表面与界面,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吴培熙,张留成,1998,聚合物共混改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沈家瑞,贾德民,1999,聚合物共混物与合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托马斯EL. 1999,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详细介绍高分子物理近年成果的专著,适合作为进一步深造的参考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朱道本,王佛松,1999,有机固体,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介绍导电高聚物的专著,有许多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王国全,王秀芬等,2000,聚合物改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梁伯润,屈凤珍等,2000,高分子物理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为合成纤维专门化的学生写的教材。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顾国芳,浦鸿汀,2000,聚合物流变学基础,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金日光,华幼卿,2000,高分子物理,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工科院校所用教材,2007年已出第三版。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闻建勋,2001,诺贝尔百年鉴——奇妙的软物质,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有关高分子学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通俗介绍,对了解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轨迹有启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杨玉良,胡汉杰,2001,跨世纪的高分子科学丛书——高分子物理(分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何天白,胡汉杰,2001,功能高分子与新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平郑骅,汪长春,2001,高分子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有关高分子科学的高级通俗读本。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erling L H. 2001. Introduction of Physical Polymer Science. 3rd Ed. New York: Wiley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布里格,2001,聚合物表面分析,曹立礼,邓宗武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殷敬华,莫志深,2001,现代高分子物理学(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名为研究生教材,实际上是一本很好的进展性专著。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韩哲文,张得震,杨全兴等,2001,高分子科学教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既有高分子化学内容也有高分子物理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Bower D I.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以”国外名校名著”系列影印出版了该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刘振海,2002,聚合物量热测定,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杨小震,2002,分子模拟与高分子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附有软件光盘,很实用,其软件可利用来开设高分子物理实验。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过梅丽,2002,高聚物与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很好的有关高聚物动态力学测试的著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吴其晔,巫静安,2002,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一本详细介绍聚合物流变学的研究生教材。内容详尽,很有参考价值。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Qian R Y (钱人元),2002. Perspectives on the Macromolecular Condensed Stat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是钱人元院士把自己在& #39 & #39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中若干基本问题”国家攀登项目中的成果介绍给世人的一本专著,包括很多我国科学家对高分子物理的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Colby R B. 2002. Polymer Phys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TeraokaI. 2002. Polymer Solu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Properties. New York: Joh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Wiley & amp Sons Inc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非常好的有关高分子溶液的专著,内容较深。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张祖德,朱平平等,2001,中国科学院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化学类科目考试纲要,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和中国科大研究生必读参考书,2002第二版。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de Gennes. 1979. Scaling Concepts in Polymer Physic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Gennes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Gennes是又一位高分子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把理论物理中的许多概念用在了高分子科学上,创立了高分子物理中著名的“标度理论“。该书已由吴大诚等翻译成中文、即德让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摘自« 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何平笙编著 科学出版社 /p
  • 流变仪与热分析在聚合物加工与表征方面应用技术交流会
    尊敬的先生/女士:   2010年3月1日,全球服务科学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与热分析仪器和热物性分析仪的主要供应商德国耐驰仪器公司宣布,双方将携手进一步拓展中国地区的销售业务,并将举办各种流变学和热分析领域的应用技术交流会。   作为重要的应用领域,双方将首先携手在聚合物加工和表征技术方面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广泛全面的支持,兹定于2010年4月为大家呈现一系列精彩的技术交流会。交流会由两个公司的资深技术专家进行深入全面的讲解,内容丰富实用、图例精彩,相信一定会为您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我们真诚的邀请您的参与。交流会的具体内容及详细安排如下: [交流会内容]:  ■聚合物实验设置和准备 ■ 聚合物在实验室测试用样品的共混  ■微量混合与注射技术 ■ 样品制备与优化  ■毛细管挤出流变学 ■ 聚合物熔体与溶液拉伸流变学  ■稳态测试与蠕变回复 ■ 动态振荡测试  ■热分析技术在聚合物表征方面的应用 [技术交流会时间、地点]:  4月1日 杭州,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上午9:00~下午 3:30  4月8日 青岛,青岛科技大学 上午9:00~下午 3:30  4月15日 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上午9:00~下午 3:30 为了更好地为您服务,请填妥报名表并传真或Email给我们: 姓名 电话/手机 拟参加交流会 场次 □ 4月1日 杭州 □ 4月8日 青岛 □ 4月15日 南京 其它参加 人员姓名 单位 传真 地址 邮政编码 Email [详情咨询]: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联系人:冯敏 联系人:李静 电话:021-68654588-2257 电话:021-51089255-686 传真:021-64451101 传真:021-58663120 Email:info.mc.china@thermo.com Email: jing.li@netzsch.com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热分析仪国际招标中标公告
    一、项目编号:0834-2341SH23A055/06(招标文件编号:0834-2341SH23A055/06)二、项目名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热分析仪三、中标(成交)信息供应商名称:上海济越国际贸易有限供应商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奥纳路55号1幢607室中标(成交)金额:118.0832000(万元)四、主要标的信息序号供应商名称货物名称货物品牌货物型号货物数量货物单价(元)1上海济越国际贸易有限综合热分析仪法国凯璞科技集团Themys1套EUR160000五、评审专家(单一来源采购人员)名单:戴维林 李忆 叶军安 由文辉 赵亚欢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采用差额累进之计算方法100万以下(含)1%,100~500万(含)0.8%,500~1000万元(含)0.45%,1000万元以上0.1%,保底价:7000元,最高限价:72000元 。本项目代理费总金额:1.1447000 万元(人民币)七、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八、其它补充事宜1.本项目的校内编号:招设2023A00076。2.本项目为国际招标,招标公告、中标公告详见机电产品招标投标电子交易平台。3.本项目的评标结果已在机电产品招标投标电子交易平台(网址为:http://www.chinabidding.com)上公示,截至本项目评标结果公示截止日期,无投标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对该评标结果提出异议,根据《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试行)》,本项目的评标结果已自动生效。 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向参加本项目投标的所有供应商表示感谢!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联系方式:陈老师 021-54747169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上海市共和新路1301号D座二楼            联系方式:林佳文、吴乾清 电话:86-21-66271932、86-21-66272327,13764352603@163.com、18930181850@163.com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林佳文、吴乾清电 话:  86-21-66271932、86-21-66272327
  • “聚”先锋 | 热分析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之热重篇
    热重分析(TG或TGA)是指测量程序控制温度和气氛条件下试样质量对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类技术;热重分析除直接给出试样质量随温度变化的信息(TG谱)外,还可以同时给质量变化率(DTG谱)随温度变化信息。典型的热重谱图如下图所示。热失重曲线通常包含几个部分:第一阶段,小量的初始失重,来源于溶剂的脱附;第二阶段,有时还有第三阶段,通常是试样分解的结果。热重分析在聚合物研究中主要用于评价热稳定性、定性鉴别聚合物、研究热降解动力学和机理和分析复合材料组成等。下图是几种常见聚合物的热重谱图,可以看出,几种聚合物的热分析温度显著不同,其中PI较其他几种聚合物而言有着更高的热分解温度(注:热分解温度只能用于评价聚合物热稳定性,并不标示聚合物作为的材料使用的最高或者最低使用温度,见后文)。由于不同聚合物有着较为典型且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因此,热重分析也常被用于根据热分解温度定性鉴别聚合物。除了上述用途外,热重分析还常被用于共聚物组成或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组分分析。下图是EVA树脂的热重谱图,由于VA(Vinyl Acetate)与E(Ethylene)部分有着显著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可以将二者界定开来,进而由其质量损失率确定二者的占比。除了共聚物组成分析外,热重分析还可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组分分析。下图是一种橡胶的热重谱图,可以由各段的热损失率推测其在该橡胶重的占比。注意除温度改变外,上述示例中通过改变气氛来界定聚合物及其填充炭黑的占比。
  • 浅谈热分析技术与同步热分析仪的应用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font-size: 20px " strong 浅谈热分析技术 /strong /span /p p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以热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p p   在目前热分析可以达到的温度范围内,从-150℃至1500℃(或2400℃),任何两种物质的所有物理、化学性质是不会完全相同的。因此,热分析的各种曲线具有物质“指纹图”的性质。 /p p   通俗来说,热分析是通过测定物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物理性质(目前主要是重量和能量)的变化来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或者对物质进行分析鉴别的一种技术。 /p p   197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热分析协会(ICTA)第七次会议上,给热分析下了如下定义:即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的关系的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数学表达式为:P=f(T) /p p   其中:P代表物质的一种物理量 T为物质温度。 /p p   所谓程序控制温度一般是指线性升温或线性降温,当然也包括恒温、循环或非线性升温、降温。也就是把温度看作是时间的函数:T=Φ(t),其中t是时间,则P=f(T或t)。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font-size: 20px " strong 热分析的起源和发展 /strong /span /p p   1899年英国罗伯特-奥斯汀(Roberts-Austen)第一次使用了差示热电偶和参比物,大大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正式发明了差热分析(DTA)技术。1915年日本东北大学本多光太郎,在分析天平的基础上研发了“热天平”即热重法(TG),后来法国人也研发了热天平技术。 /p p   1964年美国瓦特逊(Watson)和奥尼尔(O’Neill)在DTA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美国PE公司最先生产了差示扫描量热仪,为热分析热量的定量作出了贡献。 /p p   1965年英国麦肯才(Mackinzie)和瑞德弗(Redfern)等人发起,在苏格兰亚伯丁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热分析大会,并成立了国际热分析协会。 /p p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热分析研究内容、方法及应用 /span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热分析方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通过对物质加热、冷却等反应实验,热分析可得到如下研究内容: b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0b4db0f-6c3a-4927-94b6-92d8ef1f996e.jpg" title=" 热分析研究内容.png" alt=" 热分析研究内容.png" / /p p   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热重法(TGA) /span 和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差热分析法(DTA) /span ,其次是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span ,这三者构成了热分析的三大支柱,占到热分析总应用的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75% /span 以上。 /p p   热分析只能给出试样的重量变化及吸热或放热情况,解释曲线常常是困难的,特别是对多组分试样作的热分析曲线尤其困难。目前,解释曲线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把热分析与其它仪器串联或间歇联用,常用气相色谱仪、质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逸出气体和固体残留物进行连续的或间断的,在线的或离线的分析,从而推断出反应机理。 /p p strong 热分析仪的应用 /strong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568"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68" colspan=" 5" valign=" top" style=" 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 p style=" line-height: 125%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TGA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热重分析仪) span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DTA /span (差热分析仪) span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DSC /span (示差扫描量热仪)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25%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TMA/DMA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热机械分析仪) span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EGA /span (复合分析联用)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1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bottom: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left: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top: none padding: 0px 7px "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橡胶、高分子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塑料、油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纤维、涂料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染料、粘着剂 /span /p /td td width=" 11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top: none border-left: none border-bottom: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食品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生物体、液晶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油脂、肥皂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洗涤剂 /span /p /td td width=" 119" valign=" top" style=" border-top: none border-left: none border-bottom: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医药、香料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化妆品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有机 span / /span 无机药品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病理检测 /span /p /td td width=" 10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top: none border-left: none border-bottom: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电子材料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木材、造纸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建筑材料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工业废弃物 /span /p /td td width=" 11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top: none border-left: none border-bottom: 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right: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冶金、矿物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玻璃、电池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陶瓷、黏土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25%"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纺织、石油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热分析具有试样需求量少、方法灵敏、快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获得需要复杂技术或长期研究才能得到的各种信息。 /p p   热分析仪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部分行业重要的质控分析方法: /p p   ①金行业里铁合金、保护渣检验等生产前期原料控制过程中,热分析已列为控制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p p   ②在我国申报新药中,热分析已列为控制药品质量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p p   ③在煤炭/焦碳行业,热分析已成为测定产品品级的重要分析手段 /p p   ④陶瓷行业的主要原料检测仪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font-size: 20px " strong 恒久高温综合热分析仪器简介 /strong /span /p p   HCT-4综合热分析仪是北京恒久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根据国际热分析协会制定的热重分析法与差热分析法为理论标准,结合国际技术发展情况实现全部自主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先进的热重法与差热法综合热分析仪器。该仪器具有温度高,恒温时间长,重复性高等特点。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fb6f84f-33a3-4142-8486-70c3f1e68ab6.jpg" title=" HCT-4综合热分析仪.jpg" alt=" HCT-4综合热分析仪.jpg" width=" 400" height=" 316"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316px " / br/ strong span 恒久HCT-4综合热分析仪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差热测量系统: /strong 采用哑铃型平板式差热电偶,它检测到的微伏级差热信号送入差热放大器进行放大。差热放大器为直流放大器,它将微伏级的差热信号放大到0-5伏,送入计算机进行测量采样。 /p p    strong 热重测量系统:采 /strong 用上皿、不等臂、吊带式天平、光电传感器,带有微分、积分校正的测量放大器,电磁式平衡线圈以及电调零线圈等。当天平因试样质量变化而出现微小倾斜时,光电传感器就产生一个相应极性的信号,送到测重放大器,测重放大器输出0-5伏信号,经过A/D转换,送入计算机进行绘图处理。 /p p    strong 温度测量系统: /strong 测温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先经过热电偶冷端补偿器,补偿器的热敏电阻装在天平主机内。经过冷端补偿的测温电偶热电势由温度放大器进行放大,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将自动计算出此热电势的毫伏值。 /p p   HJ热分析工具软件使用微量样品一次采集即可同步得到温度、热重和差热分析曲线,使采集曲线对应性更好,有助于分析辨别物质热效应机理。对TG曲线进行一次微分计算可得到热重微分曲线(DTG曲线),能更清楚地区分相继发生的热重变化反应,精确提供起始反应温度、最大反应速率温度和反应终止温度,方便地为反应动力学计算提供反应速率数据,精确地进行定量分析。 /p p   HCT系列热分析仪器应用范围涉及无机物、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冶金、地质、电器及电子用品、陶瓷、生物及医学、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农林等领域应用于物质的鉴定、热力学研究、动力学研究,结构理化性能关系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科研所、设计院、高等院校等专业实验室、及应用在化工/安全/矿业等生产检测部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供稿:北京恒久) /strong /p
  • 教育部发布色质光电镜热分析等30个仪器分析方法教育行业标准 12月起实施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10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教育部关于发布《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nbsp 方法通则》等30个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 nbsp ” /span (下称“通知”)。通知表示,经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 30个教育行业标准,并将自2020年12月1日起实施。&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0个教育行业标准主要为多种仪器分析方法通则,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 nbsp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离子色谱、气相色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热分析、旋转流变仪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通知原文如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78d84ca-2630-459b-b300-f9ef1fdadf6f.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教高函〔2020〕7号&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教育部关于发布《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nbsp 方法通则》等30个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 nbsp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 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 建各高等学校,有关单位:&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经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以下 30个教育行业标准:&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65-2020 & nbsp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66-2020 & nbsp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67-2020 & nbsp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68-2020 & nbsp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69-2020 & nbsp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0-2020 & nbsp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1-2020 & nbsp 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2-2020 & nbsp 圆二色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3-2020 & nbsp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4-2020 & nbsp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5-2020 & nbsp 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6-2020 & nbsp 氨基酸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8-2020 & nbsp 超导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测试方 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79-2020 & nbsp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0-2020 & nbsp 元素分析仪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1-2020 & nbsp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2-2020 & nbsp 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3-2020 & nbsp 聚焦离子束系统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4-2020 & nbsp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5-2020 & nbsp 金相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6-2020 & nbsp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7-2020 & nbsp 多晶体X射线衍射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8-2020 & nbsp 单晶X射线衍射仪测定小分子化合物的晶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体及分子结构分析方法通则&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9.1-2020 & nbsp 热分析方法通则& nbsp 第1部分:总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9.2-2020 & nbsp 热分析方法通则& nbsp 第2部分:差热分析&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9.3-2020 & nbsp 热分析方法通则& nbsp 第3部分:差示扫描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量热法&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9.4-2020 & nbsp 热分析方法通则& nbsp 第4部分:热重法&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89.5-2020 & nbsp 热分析方法通则& nbsp 第5部分:热重-差热 分析和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90-2020 & nbsp 旋转流变仪测量方法通则&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JY/T 0591.1-2020 & nbsp 物性测量系统方法通则 & nbsp 第1部分:直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流磁性测试&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上标准自2020年12月1日起实施。&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教 育 部& nbsp & nbsp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9月29日&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此件主动公开)&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部内发送:有关部领导,办公厅、政策法规司、科技司&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教育部办公厅&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20年10月9日印发&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br/ /p
  • 如何选择热分析仪
    p   热分析仪是一种利用程序控制温度的状态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温度的关系一类的仪器。目前已经被广泛得应用在生产实验等许多领域中。大多数客户在选择热分析仪的时候比较茫然,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型号。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下热分析仪的一些参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首先我们知道,热分析仪是测量物质的许多理化性质与温度之间的一些关系。那么它能达到的温度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一个方面。市场上的热分析仪大多数都在1000多摄氏度左右。但是在这上面也有区别。如对应不同材质的待测物品时,所需要的温度也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玻璃的材质大多数为二氧化硅,其熔点一般在1200℃左右。因此就需要1250℃左右甚至更高的。但是对于一些相对温度需求比较低的,如一些碳酸钙,硫酸钙的岩石之类,大多数温度在800℃左右,选用1000℃的即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次,需要选择的是哪种类型。市场上大致可分为三种:差热型,热重型,综合型。其中差热型可以对热差温度,灵敏性,量程等一些参数经行测量。热重型则可以对热重温度,灵敏性,量程等经行一些测量。综合型则综合了以上两种的全部性能,能够分别对热重差热进行测量。在测量样品一些不同的性能时,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仪器,以及考虑性价比。相对来说,综合型的性价比当然最高,也是许多客户的首选。其他一些如分析法,则是相对应其差热型,热重型来说。差热型一般DTA型的分析法,热重型则是TG-DTG型。 /p
  • 新品 | 日立分析仪器推出新款DSC系列热分析仪,用于高级材料开发和质量控制
    英国牛津[2021年1月19日]:日立分析仪器公司(Hitachi High-Tech Analytical Science)是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分析和测量仪器的制造与销售,现已推出全新DSC系列(一种用于高级材料开发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差示扫描量热仪)。作为日立分析仪器高规格热分析系列的最*新产品,新款DSC可为实验室和制造商提供一个进行详尽和彻底DSC分析的新选择。RealView® 尖*端技术实现分析可视化RealView(选购件)样品装置可在DSC测量期间获取样品视觉信息,实时捕获与DSC直接相关的样品图像。这可帮助识别物理性质变化,而DSC输出中添加的视觉信息使结果解读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在进行失效分析、异物分析和调查异常结果时亦如此。RealView系统核心的高分辨率摄像机允许在-50ºC极端低温条件下观察样品。RealView系统包括颜色分析(RGB、CMYK和LAB)并可记录样品图片和视频,是使用新款DSC进行研究、教学、故障排除以及受影响区尺寸测量的理想之选。将储存相关结果(注明DSC输出时间和温度),以供日后分析与研究。检测最小热事件在复杂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制造中,微量添加剂可对性能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对热分析仪识别越来越细微的热事件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款DSC系列旨在提供当今高级材料热表征所需的最*高性能。新款DSC系列的两种型号均得益于独特的炉膛设计和新开发的传感器,可提供世界一*流的灵敏度和无与伦比的基线重复性。此类新技术可帮助检测和隔离最小热事件(即使是复杂材料中的微量热事件)。用于深度可靠分析的新开发的传感器新款DSC600采用新开发的热电堆型DSC传感器,可为更高级材料开发和失效分析提供最*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此外,新款DSC200型号也针对传感器进行重新设计,在提供高灵敏度和稳定性的同时具有低成本封装。两种型号均采用新型炉膛配置,可提供+/- 5 µW基线重复性。这可确保对痕量材料的可靠和精确检测,提供各种应用领域(包括研发和进出库成品的质量控制)所需的性能。内置安全装置的大容量样品分析除注重性能以外,新款DSC系列还具有许多其他功能,可支持高容量和深入的热分析。自动进样器选购件包括一个独特的四叉样品架,在同时分析多达50件样品时能具有出色的可靠性。此外,还增加创新的安全功能, 用户可以选配具有防夹功能的电动盖,其在加热炉未回落到安全温度前会保持锁定,以防烫伤用户。双重冷却系统可节省时间和成本新款DSC系列所含的双重冷却系统能简化-80ºC温度以下的分析,无需在需要液氮冷却时手动断开电气冷却系统,从而节省用户的时间。内置混合系统允许同时连接两个冷却系统。有三种冷却系统可供选择:空气冷却、电气冷却或液氮冷却。对于那些注重在室温和室温以上温度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的用户而言,空气冷却系统是理想之选。大多数测量均使用电气冷却系统,这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实现低于室温这一条件。只有在特定测量需要时,例如分析某些橡胶或弹性体的转变,才能选择液氮冷却系统。日立分析仪器产品经理Ashley-Kate McCann表示:“日立设计的新型新款DSC系列可满足研发实验室和质量控制部门在开发新材料方面的需求,并确保聚合物、化学品、陶瓷、金属、石化产品和食品在内的众多材料质量。除全新的传感器和炉膛设计以外,公司还改进了尖*端的RealView样品观察装置。此外,公司还纳入了能直接响应客户要求的新安全功能。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在谈及热分析时,日立明显与众不同。”新款DSC600和新款DSC200正在热销中,有需求请联系日立分析仪器。
  • 热分析技术之热讨——2017年度北京热分析学术研讨会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月16日,首届“2017年度北京热分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天文馆4D科普剧场召开。120余位热分析领域技术/应用专家、分析工作者、厂商代表等参加了本次年末热分析学术交流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f0004ae2-65e6-4a73-92de-7ce67186f5ed.jpg" style=" " title=" IMG_40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现场 /strong /p p   年会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合作,了解热分析技术和交叉学科的最新进展,推进热分析技术在分析科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p p   作为首届举办,研讨会邀请多位热分析领域专家做了热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最新相关应用动态等报告,同时也请部分知名热分析仪器生产商代表,分别介绍了最新的热分析仪器设备及相关热门仪器技术。 /p p   作为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热分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潘伟首先向与会人员表示了感谢及2018的新年祝福。接着,为大家分享了本次研讨会的首个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faa87f0-e656-43a4-815d-cff0b188d673.jpg" title=" IMG_399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清华大学 潘伟 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测量固体电解质中氧扩散系数 /strong /p p   目前,测量材料中离子扩散的方法主要为同位素法和电导率测试法。而同位素法测试不方便,电导率测试法由于受其他载流电子及电场驱动力的影响,难以精确测量氧等其他离子的扩散系数。潘伟团队近几年研究了一种采用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显微技术测量固体电解质中氧等其他离子扩散系数的方法。报告中,潘伟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测量操作步骤等,结果表明该方法测量氧离子的扩散系数是有效的,并认为,此法或能拓展到材料中离子迁移的原位研究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5ce0274a-82d5-49d8-985e-12dac1e329cf.jpg" title=" IMG_40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张建玲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绿色溶剂体系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strong /p p   与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不同,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使用无毒、无害的绿色溶剂。张建玲的研究领域正是绿色溶剂体系性质及其应用研究,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其团队设计的一系列绿色溶剂体系,并详细列举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包括:超临界CO2/水/MOF乳液体系提供MOF高级组装新途径、超临界CO2/水/金属配合物胶束体系提供CO2光催化转化新途径、离子液体促进MOF室温合成等。最后,对于热分析,张建玲认为原位动态跟踪、表征不同性质的仪器的联用、极限条件环境研究等技术将是时下技术的热点或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c6614413-c9f3-42ae-a33a-6b6ad52008e7.jpg" title=" IMG_406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吴光恒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DSC测量和歼-15 /strong /p p   吴光恒在报告中,以富有风趣的形式介绍了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概念及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接着讲解了材料的制备及测量方法,测量手段包括量热、磁测量、X射线结构分析、显微观察等。其中DSC设备就可以用来测量居里温度,接着分享了一个相关的测试实例:作为辽宁舰的舰载机,J-15的磁性材料肩负动力控制系统中迅速切断动力等重要功能,该磁性材料曾出现故障报警相关问题,之后吴光恒团队通过DSC测量居里温度的方法使问题成功解决。这也表明了,理化测试可以对国家重大需求做出直接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839eddd-98a9-4c96-aff9-fc2ad8cc5cfa.jpg" title=" IMG_407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大学 分析测试中心 章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TG/FTIR /MS检测中逸出气二次反应问题探讨 /strong /p p   热重分析是一种唯象形的表观技术,可获知质量变化的温度区间和变化量,却不能获知失去的是什么物质。报告中研究的则是根据样品结构,结合失重率推算,对分解剩余物进行红外检测或元素分析。章斐首先介绍了逸出气二次反应定义及分类,接着讲解了该反应研究的意义:合理解析热重曲线(如通过铌酸铵草酸盐的TG/FTIR测试发现了其分解过程存在逸出气二次反应,部分CO发生了气化反应)、避免残氧影响、机理研究等。最后对热分析方法小结时,概括到:所见即所得,所得何所源(是否有逸出气二次反应衍生气体?是否与残氧二次反应?是否有仪器污染带来的干扰峰?),测样如勘案,探索无止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0f20c10d-e411-4e6a-b47e-3363478e02d9.jpg" title=" IMG_41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PerkinElmer公司 杨富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PerkinElmer公司热分析多联机技术及应用 /strong /p p   仪器检测的未来特点,杨富认为是大通量、更全面数据,实时过程监测,无需极强的专业知识。在这种趋势下,PerkinElmer公司可提供综合型检测解决方案,与热分析相关的多机联用平台就包括盯控/热脱附模块、气质联用模块、显微/成像模块、红外光谱模块、热重/同步模块等。多机联用平台可以克服诸多弊端,如TGA/FTIR灵敏度较低、多组分检测时较困难,TGA/MS成本较高、谱图库有限、TGA/GCMS没有实时分析等。而多联机技术则可实现成分分析、质量监控、过程控制、异物分析等多领域应用的应用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8549224-2cac-4503-a7d4-2cc789b4874b.jpg" title=" IMG_418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张武寿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等温量热计新进展 /strong /p p   张武寿在报告中分三部分介绍了其团队关于等温量热计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介绍了大体积、高功率量热计,其应用包括电池充放电研究、大体积样品热容量测量、反应热测量等。接着介绍了高温、高压量热计,该设备设计背景主要是用于油砂氧化过程的研究。最后介绍了等温滴定微量热-光谱联用仪,接着以视频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该设备的原理及实际应用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d0aa6b0-cca4-4772-a27d-82b8f4f7ad1e.jpg" title=" IMG_42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人民大学 牟天成 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低共熔溶剂的热稳定性研究 /strong /p p   在报告中,牟天成首先讲到,热稳定性和分解温度是相对的概念,接着提出了长期稳定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定量离子液体分解和蒸发的方法。通过热稳定性的研究表明,低共熔溶剂和离子液体不同,前者先分解成两个独立的组分,然后一组分分解或蒸发,后者的阴离子或阳离子先分解,然后另一个离子分解。另外,热重分析还可以用于其它方面,如应用其“重”(如作为碳化炉使用制备碳材料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091c7d7-f4b8-47fd-aa34-0908e0caf1a3.jpg" title=" IMG_428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 吴玉庭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低熔点混合熔盐的配制与性能提升 /strong /p p   目前,储热已成为第二大储能技术,由于熔盐具有传热无相变、传热均匀稳定、传热性能好、安全可靠等优点,熔盐储热成为前景广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吴玉庭介绍了一系列低熔点混合熔盐的制备,检测方法包括DSC检测、XRD等,同时,还讲解了为提高储热性能,制备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亚硝酸钠代硝酸锂、某种添加剂替代硝酸钠等,最终使得三元碳酸盐的熔点显著降低77摄氏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55463cb-58d0-4c66-8605-3a4763641999.jpg" title=" IMG_43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王海峰 副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热分析仪器校准的研究进展 /strong /p p   王海峰首先以熔点的测量为例,讲解了计量的作用。其作用即检定和校准,检定是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校准时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示值误差的一组操作。DSC的校准包括温度、热流等,DSC的性能评价包括分辨率、时间常数、信噪比、基线噪音、漂移、升温速率、炉温误差等。热重分析仪的校准包括质量校准、温度校准等。热重分析仪的性能评价包括温度重复性、温度示察误差、升温速率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c322e43-9cf6-4ce2-a91c-bd7cb0dfc7a3.jpg" title=" IMG_433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陆立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升降温最快的商品化DSC梅特勒-托利多Flash DSC /strong /p p   陆立明首先通过PET的DSC曲线实例对比了常规DSC技术和超快速DSC技术测试结果的不同:超快速DSC由于速度足够快使得PET测试过程没有明显机构重组发生。接着介绍了最新产品Flash DSC 2+,其超快升温速度可达3000000K/min。Flash DSC的应用包括等温实验、iPP升温速率变化测试、PET微晶结构变化与升温速率的关系、糖精的熔融和分解、工艺模拟测试(如添加剂的作用)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919626f-1ccc-447b-a300-e6ca1b364156.jpg" title=" IMG_437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曾智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热分析谱图识别与检索-Identity方法与案例 /strong /p p   曾智强认为,热分析谱图的鉴别不同于一些分析仪器图谱的“指纹图谱”性质,由于诸多变量因素影响,“相似谱图”往往对其更实用。耐驰Identity数据库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将测量曲线与数据库中的参考曲线逐一比较,得到相似度列表,考虑到材料的背景信息,可以对材料进行判别。目前,Identity数据库将包括DSC、TGA、DIL/TMA等图谱,涵盖聚合物、有机物、食品、药品、元素单质等领域材料,目前约含有谱图1100个,且可由使用者自行扩展,多个用户可通过网络共享数据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640a92a7-12b9-4401-ac20-63e491e345d2.jpg" title=" IMG_439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夏红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反应过程逸出气体的质谱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strong /p p   反应过程逸出气体的质谱定量传统分析方法包括两种:一是PTA法,该方法在线标定,精度可保证,可解决温度依赖效应,但气体成分需已知,仅适合单一气体逸出 二是归一化法,该方法可以离线标定,精确无法保证,气体成分需已知,无法解决温度依赖效应。夏红德提出了新的定量方法:ECSA等效特征图谱法,该方法避免了温度依赖效应,保证了时间连续性,原则上可测任何气体,机理上适合任何反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09bc387-f2cf-4289-a674-1ead7fa50ab4.jpg" title=" IMG_44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苍飞飞 高级工程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热分析技术在轮胎剖析工作中的应用 /strong /p p   苍飞飞首先介绍了轮胎剖析的流程,包括物理性能检测、胶料组分分析、成品性能检测等。接着介绍了热分析技术在轮胎剖析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相关标准方法包括橡胶和橡胶制品热重分析法成硫化胶和未硫化胶的成分、橡胶总烃含量的测定热解发等。具体案例及问题中表示橡胶烃含量测试过程中干扰因素有很多,如:胶料中结合硫或酚醛树脂类等不被溶剂抽出的有机物,对定量检测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cb5ab46-4f77-43d4-9785-8152a11a4840.jpg" title=" IMG_442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李琴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热联用技术在材料分析测试中的应用 /strong /p p   李琴梅主要介绍了四种热联用技术在材料分析测试中的应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要用于定性分析、组分分析、结构分析、降解分析等 高压DSC及联用技术常见应用领域包括催化剂研究、化学反应的微尺度模拟等 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技术可用于同步热分析特殊测量、聚乳酸高分子材料热降解过程等 热分析-X射线衍射联用技术可应用于苯乙烯晶型转变研究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f548082-274f-4d4e-b04b-8e559b477e64.jpg" title=" IMG_396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fc0b4ad7-1df5-4490-8d8c-578f9de9725e.jpg" title=" IMG_396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bca51ed-d2c2-4a57-ac0e-ba6b8fa563d4.jpg" title=" IMG_396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珀金埃尔默仪器有限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397e322-832a-4744-a114-346fe05f5f58.jpg" title=" IMG_41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 /strong br/ /p
  • 热分析钱义祥老先生:热分析仪器(方法)选择的哲理
    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本文系仪器信息网独家约稿,未经许可,其它媒体不得转载)   /span /p p & nbsp & nbsp & nbsp 应用先进仪器和方法进行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如何选用近代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呢?钱义祥老先生的这篇“热分析仪器(方法)选择的哲理”将有助你选择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帮助你从多种备选对象中进行挑选与确定,使你学会择优选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25eddf60-8d71-4ed7-b6ac-1205345e0568.jpg" title=" "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503px " height=" 503"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钱义祥老先生某次出差夜晚其学生拍摄 /strong /p p    strong 1.1 & quot 选择& quot 的哲理 /strong /p p   人,不由自己的选择而出生,朦胧地踏上漫长的选择之路。选择伴随科学人的一生,渐进渐行,格物致理(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并加以运用)。人是选择的主体,“选择”是一个最易产生共鸣的话题。 /p p   从哲学的角度看,选择是反映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其自身的存在现状、目的需要、价值尺度,对依赖主体活动而存在的事物的多种可能性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抉择。它是主体积极能动、自觉自由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这种力量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过程中,既存在于人的思维过程中,也存在于人的实践行为中。 /p p   1.1.1研究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p p   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研究方法总是以符合研究需要为前提,与科学研究相适应,因此研究方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更新过程。 /p p   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地说,无非是资料、研究方法和结论三个方面。我们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目的是了解他获得的结论及获得这个结论的方法。科学史的书籍记录了科学家的发现和科学家获得发现的方法。可见研究方法及其选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合理性、新颖性、独创性、可实现性。为避免选择性偏差,对研究课题和热分析方法了解得越深越多,选择热分析方法就越有依据,就越合理和适用,越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p p   1.1.2热分析方法选择的主体是人 /p p   选择是一个词语,这个词语主要是指一个人要挑选什么,要做出什么决定,选取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字眼。“选择”是存在于人的思维和实践行为方式中的积极能动的能力。 /p p   热分析方法选择的主体是人,是人的实践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方式是由人的选择来确定的。选择决定于主体,并不是说主体可以随意选择。主体的选择不仅受到客观外部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主体自身存在状况的限制。 /p p   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人的能力是选择的关键。应该培养,发展、完善主体, 提高主体的选择能力。成功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的,满足主体的需要。 /p p   热分析方法的选择不仅受到主体自身存在状况的限制,也受到客观外部条件的制约。受仪器的制约和限定的典型事例是微重力下的热分析研究。微重力科学作为一门近代科学,是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微重力的热分析研究有望应用于空间材料科学,其研究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仪器和研究方法。目前商品化的热分析仪器仅适用于在万有引力条件下进行热分析实验,微重力条件下的热分析仪器尚待开发。微重力的热分析研究必定伴生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立。方法的创立反过来又指导微重力的热分析研究。 /p p   选择意味着在多种事物中挑选一种事物或多种事物。热分析方法选择过程中,选择本身也是一种探索,乃是对人的选择能力的一种检验。 /p p   选择是一个过程,有可能在弹指一瞬间完成;有时通过“试错”来选择热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 某些特例,也有可能永远选择不到一个好的方法来研究你的问题。如热分析动力学研究,要从诸多的热分析动力学方法中选择、修改或建立新的动力学方程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实验、选择和修改动力学方程常常耗费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p p   1.1.3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 /p p   选择正如人要走路,面对多条路,走哪条路?如何走这条路?便是你的选择了。科学研究亦如此。“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是一本如何选择科学研究方法进行高分子物理研究的参考资料。 /p p   “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由高分子物理和近代研究方法二个词复合组成。“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内容是高分子的结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分子运动的统计学 近代研究方法有高分子光谱及波谱分析、X射线分析、高聚物热分析、高聚物显微分析。人们选择近代研究方法研究高分子物理中的诸多问题。选择过程是属于人的行为活动,需要宽厚、交叉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活动。由具有高分子物理背景和科学分析仪器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担当高聚物结构(性能)的表征和研究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他们具有“多种学科在他头脑里汇合”的优势。 /p p    strong 1.2热分析方法选择 /strong /p p   “热分析方法选择”是在第二届江苏省热分析技术应用与进展学术研讨会(2008年—扬州)上提出来的。是几十年的热分析实践中悟出的一个概念,是关于“热分析方法选择”问题的哲学思考。 /p p   “热分析方法选择”有二层意思: /p p   第一层意思是:“选择”是一个哲学问题(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热分析方法选择”是“选择”的哲学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p p   第二层意思是:“选择”是一种行为活动,贯穿于热分析方法选择和实验条件选择的全过程。 /p p   1.2.1科学研究与方法的关系: /p p   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的结果。而每一项重大的科学理论或技术突破,往往伴生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立。方法的创立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实践活动。 /p p   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无法达到研究的目的。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否适当是决定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一项关键性因素。 /p p   方法是指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技术和工具。要方法行之有效,就必须对方法进行有选择的、合理的运用。 /p p   方法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的进展和效果。要针对具体问题,有目的地选择适用的方法。对于方法选择的准则依次是适用,高效简单、完美。在科学研究中选择热分析方法时可参考这个标准。 /p p   1.2.2热分析仪器(方法)选择 /p p   热分析方法是近代研究方法之一,它在科学研究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对热分析方法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择优选择。 /p p   在科学研究中,“热分析方法选择”突出体现了“选择”的哲学思想的普适性。它包括二个内容:热分析方法(仪器)选择和实验方法(条件)建立。 /p p   热分析方法包括 DSC、TG/DTA、TMA、DMA 和热分析+。各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热分析仪器(方法)应用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科研人员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热分析方法,如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30e9b3e7-7048-4006-ae95-bae75680a739.jpg" title=" 1.png" / /p p   上图表明:热分析应用是按转变、反应与热物性参数进行分类。这种分类 /p p   方法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可以囊括各个学科领域的所有应用。热分析应用进一 /p p   步细分,并选择相应的热分析方法。 /p p   物理转变: /p p   涵盖结晶、晶型转变、汽化、升华、吸附、解吸附、吸水、居里点转变、玻璃化、液晶转变、热容转变等。 /p p   化学反应: /p p   涵盖分解、氧化、还原、固态反应、燃烧、聚合、树脂固化、橡胶硫化、催化反应等。 /p p   物质特性参数: /p p   比定压热容、纯度、膨胀系数、热导率等。 /p p   热分析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实用技术。“热分析怎样来解决你的问题?你的问题怎样用热分析来解决?”,你面临的就是选择热分析仪器(方法)来解决你的问题。选择先于实验,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根据研究内容,选择热分析仪器(方法)。选择活动的主体是科研人员,要体现主体的能动性,即体现科研人员的能力和特有的积极能动的自由本质力量。在选择过程中,科研人员对研究内容和热分析仪器(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做出合理有效的选择。针对具体问题,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热分析方法。 /p p   列举几个实例: /p p   1. 玻璃化转变测量方法的选择 /p p   高分子物理中有一个重要的转变—玻璃化转变。研究玻璃化转变有三种热分方法:DSC、TMA、DMA。哪种方法好呢?根据样品的特性,你要做出合理的选择。一般情况下,粉末样品通常选用DSC方法; 树脂固化样品通常选用TMA方法 成型制品通常选用DMA方法。 /p p   DSC、TMA、DMA测量玻璃化转变的方法原理及灵敏度不同,如下表: /p p   DSC:检测的物理量是比热容 Cp 比热容变化约30% /p p   TMA:检测的物理量是膨胀系数 α 膨胀系数增加多至300% /p p   DMA:检测的物理量是模量 E 模量变化高达3个数量级 /p p   由上表可知:仪器灵敏度DSC & lt TMA & lt DMA。 测量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DSC方法制样方便。但玻璃化转变的信号很微弱时,那么就要改为选用TMA、DMA方法。封装材料使用的环氧树脂,通常选用TMA测定固化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Tg。 /p p   2. 高聚物次级转变的热分析方法选择 /p p   为什么要选择DMA方法来研究次级转变呢? /p p   从被选择的客体及其特性说起。被选择的客体是DMA方法和次级转变。 /p p   用DSC方法测量高聚物的热性能,能够检测到高聚物的Tg,但检测不到高聚物的次级转变Tβ。因而研究工作就在玻璃化转变层面戛然而止。仅仅测量玻璃化转变满足不了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需要。 /p p   DMA方法研究高聚物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力学状态和热转变。非晶高聚物力学性质随温度变化,它的力学状态是玻璃态、玻璃化转变区、高弹态及黏流态;发生的转变有次级转变、玻璃化转变、流动转变。DMA方法方便地测试到高聚物的次级转变、玻璃化转变、流动转变,因此用DMA方法研究次级转变打破了高聚物研究止步于玻璃化转变的现状。 /p p   高聚物发生的次级转变和玻璃化转变都是松弛过程。玻璃化转变是高聚物中链段由冻结到自由运动的可逆转变。次级转变是高聚物中小尺寸运动单元由冻结到自由运动的可逆转变。从材料结构、分子运动角度进行逻辑推理,潜意识感到次级转变和玻璃转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高分子物理和研究报告中,很少有人提及次级转变和玻璃转变的关联性,故只能淡墨轻描。选择DMA方法测试次级转变、玻璃化转变及其关联性就有它的现实价值。DMA方法测量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和次级转变,获得与材料的结构、分子运动、加工与应用有关的特征参数。因而在评价材料的耐热性与耐寒性、共混高聚物的相容性、树脂-化剂体系的固化过程、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特性和高分子的运动机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与理论意义。研究高聚物次级转变和玻璃化转变都很重要,都是不容忽视的。选择DMA方法研究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次级转变和Tβ-Tg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p p   高聚物在玻璃化温度以下,链段运动是冻结的,但更小的运动单元仍然可以发生运动,出现多个次级转变。高聚物次级转变之一是Tβ,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参数:它表征材料韧-脆转变,是材料的脆化温度和低温使用的极限温度;Tβ-Tg是高聚物发生物理老化的温度区间;β转变时力学内耗峰tanδ值与材料的冲击强度有对应关系;Tβ-Tg是屈服冷拉的温度区间,是加工工艺的必须控制的参数之一。 /p p   DMA是利用分子运动由局部原子振动变为区域的链段运动及更小的运动单元的运动引起高聚物的黏弹性大幅变化的原理测量高聚物的热转变。DMA方法的灵敏度高,它不仅可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g,还可测定次级转变温度Tβ。图中蓝颜色框中的tanδ即为高聚物的次级转变温度Tβ。均相非晶态高聚物的 /p p   DMA曲线如图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fe1a822b-e30b-4dce-a087-c79623b71406.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均相非晶态高聚物的DMA曲线 /strong /p p   3. 物理老化和化学老化研究的热分析方法选择 /p p   高聚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化学老化、物理老化和光老化。它们发生在不同的温度区间,测定这些特征温度是必须的。 /p p   化学老化通常发生在Tg以上,采用DSC、TMA、DMA方法测定得到玻璃化转变温度Tg。 /p p   物理老化通常发生在Tβ-Tg之间,采用DSC、TMA、DMA方法测定得到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选择DMA方法测量得到次级转变温度Tβ。 /p p   膜的物理老化研究选择调制DSC和TMA、DMA方法。膜的调制DSC曲线和应力-温度曲线如图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1209b375-4e9a-4bcc-b5db-4ec484081cc2.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分子链残留内应力和热焓松弛的MDSC曲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bc98072a-f72a-4853-a5b2-1e02ad87eb7d.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膜的物理老化涂层的应力-温度曲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未物理老化涂层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物理老化涂层B /strong /p p   涂层温度低于Tg时,发生物理老化。由于物理老化涂层的应力对温度的依赖性,用Tg曲线区域内的极小值表征(图中B线2点处),其幅度的大小与物理老化程度有关。物理老化影响材料的机械、热和电性能。一般来说,弹性模量和硬度随着物理老化而增大,而应力松弛速率变化使玻璃态的膨胀性降低。 /p p   光老化选择光化学反应量热仪PDC方法。PDC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d33624e5-302b-4758-a971-9a1d491bff47.jpg" title=" 5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PDC的结构示意图 光化学反应量热仪PDC /strong /p p   光化学反应量热仪PDC的原理:是将不同波长、不同照射强度下的紫外光照射在试样上,测量热效应。它既可进行光固化实验,也可以进行高聚物的光老化研究。 /p p   4. 选用多种热分析方法,全面表征高聚物的热性能。 /p p   为了全面表征高聚物的热性能,“全选”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就是选择DSC、TG、TMA、DMA方法,全面表征高聚物的热性能。 /p p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把所需要的各种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这也是常见的方法选择。如热分析与FTIR、GC/MS、MS联用。 /p p   5. 绝热材料的热分析方法选择 /p p   温石棉是导热性极差的绝热材料。 /p p   温石棉中含有Mg(OH)2。Mg (OH)2脱水方程式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Mg(OH)2 → MgO + H2O↑-△H /p p   由方程式可知:Mg (OH)2脱水时,它既有重量损失,而且伴有能量吸收。因此Mg(OH)2含量可用TGA方法定量,也可以用DSC方法测定。 /p p   由于温石棉导热性差,选用DSC方法,依吸热峰面积定量Mg(OH)2含量,误差较大。而选用TGA方法,TG曲线上显现的失重台阶就是氢氧化镁的脱水量。根据失重台阶计算Mg(OH) sub 2 /sub 的含量,数据准确,重复性好。 /p p   6. 标准试验方法 /p p   鉴于热分析方法的结果受诸多实验因素的影响,为利于热分析的学术交流 /p p   和相互间的数据比较,国际标准化组织就几种主要热分析方法及应用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如差示扫描量热法(仪)的标准和规范、热重法的标准、热机械分析的标准、动态力学性能的标准。实验都要按标准和规范执行。如玻璃化温度测定、熔融-结晶过程测量、比热容测定、氧化诱导期测定、结晶动力学测定、分解温度和分解速率测定、分解动力学测定、线性膨胀系数测定、针入度测定、模量、损耗因子、应力-应变曲线等。 /p p   研究材料和制造产品时,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按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实验是一种强制性的选择。如封装材料T260/T288/T3O0(Time to Delaminate)热分层时间或称“爆板时间”测定必须按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 /p p   借鉴热分析文献综述中提及的热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也是一种选择。 /p p   开发新的热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适应研究的需要。 /p p   7. 改造已有的方法以适应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p p   外加电场、拱形铜片、夹具组合等DMA实验是夹具适应性改造的实例。 /p p   外加电场的DMA实验 /p p   外加电场:将外加电场加在样品两端,测定试样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实时原位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刺激--形状记忆效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a874a62b-fbcd-4369-826c-51f93a236e14.jpg"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拱形铜片的应变—应力曲线测试 /strong /p p   选用压缩夹具。样品嵌在自制的限止长度变化的试样固定器上,整体置放在下探头。上探头临界接触试样的弧形部位,如图所示。 /p p   采用应力控制模式,测定应力 —应变曲线。就得到了客户要求的规定形变量下的应力值。它是挠度测定的反过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6567bd82-1dbb-4380-9fdf-8ae80e26e752.jpg"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夹具组合 —“蹦床夹具”实验 /strong /p p   标准夹具组合使用:上夹具用压缩夹具,下夹具用双悬臂夹具。 /p p   用下夹具夹持薄膜试样。薄膜试样上固定放置一个直径6mm的氧化锆圆柱体。然后将上夹具(压缩夹具)压在氧化锆圆柱体上。 /p p   循环加载/下载应力,进行应力—应变循环实验。 /p p   测定试样蹦床落点的力学性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96453279-d8d2-424c-b8af-b3ea6b5d214e.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DMA模拟蹦床实验示图 /strong /p p   8. 移植方法 /p p   移植方法是当前科学方法发展的重要方面。移植包括科学概念、原理、方 /p p   法以及技术手段等,从一个领域移植到另一个领域,或科学方法相互渗透和转移,多种方法形成一个新的方法。移植方法是科学整体化趋势的表现之一。热重/差热分析-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是移植方法的实例。 /p p   固相微萃取(SPM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集萃取、浓缩、解吸、进样于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将其移植到“热重/差热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中,即将固相微萃取(SPME)接入到“热重/差热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中去,改造成“热重/差热分析-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 实验时划分温度段取样,解决逸出气取样问题,该系统已应用于原儿茶醛热解行为的研究。 /p p   1.2.3选择实验条件,建立实验方法 /p p   热分析实验结果常常依赖于实验条件,因此根据样品的特点选择实验条件,建立试验方法。 strong 见下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55058ec9-039f-4514-a5b4-52594968ae1a.jpg" title=" 9.jpg" / /p p   列举几个实例: /p p   1. 含能材料的热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的选择 /p p   热性能是含能材料的非常重要的性能之一,热分析能全面地表征含能材料的热性能,它在含能材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含能材料分解过程的复杂性,要遵循“选择先于实验”的原则,切忌拿到一个含能材料的样品,随手称取10mg样品,冒失地进行TG实验或DSC实验。这将可能发生爆炸,损坏仪器和造成人员伤害。 /p p   含能材料的热分析实验前,你必须先了解含能材料的分解特性和爆炸特性,谨慎地选择实验条件。试样量是致关重要的,因含能材料分解时放热量大,特别是有强烈自加热的分解过程。为防止峰的扭曲,试样量应尽量少,如0.05-0.3mg。然后谨慎地进行TG实验。如选择DSC方法,实验时要防止试样溢出,污染传感器。含能材料的TG/DTA曲线和DSC曲线如图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6ea118da-ce02-4330-ae46-1e021cd8c1c1.jpg"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含能材料的TG/DTA曲线 含能材料的DSC曲线 /strong /p p   含能材料的TG/DTA曲线上的失重和放热峰呈歪斜型,是强放热造成的扭曲。样品量减少到0.3mg以下,峰型趋于正常。 /p p   2. 聚丙烯玻璃化温度测定 /p p   选择是目的性很强的实践行为。按选定的热分析方法和实验条件进行热分析实验,常常是一次或多次“试错”的选择过程。当实验结果达不到主体的要求时,可选择另一种热分析方法或更改实验条件,再次进行实验。多次试错,直至你得到了满足需要的结果。例如选择DSC方法测定聚丙烯玻璃化温度。升温速率选用10℃/min时,弱小的热效应难以被发现,DSC曲线上未见玻璃化转变峰。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仪器灵敏度大大提高, 当升温速率达到150℃/min时,其玻璃化转变过程中的台阶状变化变得明显 strong , /strong 如图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17f85e3d-9bde-4dce-ba00-bdb474182035.jpg" title=" 11.png" / /p p   3. 选择真空或加压条件解决热分析峰的分离问题 /p p   热分析峰的分离问题常常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解决的。例如塑料中增塑剂的挥发和塑料分解,在常压条件下,两种效应可能在相同的温度区间发生。而减压条件下,塑料中添加的增塑剂在塑料分解之前挥发,那么实验就可选择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多种热分析仪器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实验。 /p p   如果在常压下发生两个重叠的化学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可能受压力升高的影响比另一个反应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压力DSC将两个反应进行分离。例如有机物的分解温度随惰性气体压力的增大而提高。 /p p   4. 选择“强化影响因素”的实验条件 /p p   有多种因素影响热分析的测量结果。可以使用简化、纯化、强化实验影响因素的方法,加速现象的进程。当然它与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结果是有差别的。可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偿和修改。在纯氧条件下进行氧化诱导期测定,是强化实验影响因素的实例之一。 /p p   1.2.4热分析方法的取代和重新选择 /p p   热分析方法随研究“需要”而“变”。物质热性能研究的深入,促进热分析方法的发展。热分析方法的发展,又促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p p   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一种批判、分析和评价的方式思考热分析方法的选择。被选择的热分析方法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实践出相应的改变或重新选择。 /p p   “问题-方法-标准”的思维模式具有普适性。研究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热分析方法,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对方法规范化的表述可制订为标准。制订的标准也是不断修订。 /p p   实例1:选择热分析方法测定药物熔点 /p p   热分析方法介入药物熔点测定。选择热分析方法测定药物熔点,取代毛细管法,已成趋势。 /p p   在药品检验中,药物的熔点是鉴别药物真伪和衡量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药物熔点通常是用经典的毛细管法测定,人为视觉误差大,初熔点难以判别。2015中国药典推荐热分析方法取代毛细管法。 /p p   选择DSC或DTA方法测量药品熔融的全过程,可提供准确的熔化温度,熔程、熔融焓及多晶型、纯度等信息。对那些熔融伴随分解、熔距较长,用毛细管法测定较困难的样品,选择热分析方法则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选择几种热分析方法如DSC与TGA相结合的方法可给出更准确地判断。 /p p   实例2:热分析方法自身在发展,方法选择也在演变。 /p p   热重法是热分析技术中发明最早的。常常选择TG研究高聚物的热分解。随着TG技术的发展,新的功能不断出现,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选择的TG方法也随科学研究的深化而演变。 /p p   TG方法的演变,促使高聚物热分解的研究不断深化,如下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f1f85a2e-ad5d-413f-abfe-9890dfc34bff.jpg" title=" 12.jpg" / /p p   表中提及了观察系统。观察系统是热分析的新功能,引入图形思维概念。热分 /p p   析实验同时得到热分析曲线和形貌图像。对热分析曲线和观察到的形貌图像同 /p p   步进行解析,追溯热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 /p p   1.2.5方法选择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p p   创造性思维是能引发新的和改进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引发新观念的产生,批判性思维是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检验,以保证其有效性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包含了几个核心要素:解读、分析、评价、推理等。在方法选择中,要批判性地思考热分析方法问题。 /p p   热分析方法选择过程中,要求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平衡发展。创造性思 /p p   维和批判性思维将推动热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发展。 /p p   实例1:骤冷PET初始结晶度测定 /p p   选择传统DSC测定骤冷PET的初始结晶度。DSC曲线表明:通过熔融焓与结晶焓的焓值之差计算得到初始结晶度,热焓值之差为50.77-36.59=14.18J/g,表明它是部分结晶高聚物。而广角X射线衍射测定的结论:骤冷PET是无定形,与DSC结果相矛盾。这个矛盾逼迫科研人员以一种批判、分析和评价的方式去思考。科研人员凭借辨析和判断能力,判明数据真伪。 /p p   温度调制DSC方法的创新思维是对传统DSC方法局限性的批判。温度调制DSC选择了一种特殊的升温方式:在一般线性加热或冷却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正弦的加热速率,这是创新;以基础升温的慢的升温速率来改善分辨率,并以瞬时快速升温速率提高灵敏度,这是对升温速率影响分辨率与灵敏度规则的遵循。从而使调制DSC将高分辨率与高灵敏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在同一个实验中既有高的灵敏度,又有高的分辨率。温度调制DSC既有创造性,创造性中又包括对规则遵循。温度调制DSC是对规则遵循中孕育创造性的范例 /p p   创新,就是选择方法,创造新的可能性。温度调制DSC使可逆峰与不可逆峰的分离成为可能。温度调制DSC利用傅里叶变换的叠加法,得到可逆热流和不可逆热流,可逆峰与和不可逆峰被区分开来,从而显著提高微弱转变、多相转变和定量测定结晶度的可信度。选择温度调制DSC ( MTDSC )方法测定骤冷PET的初始结晶度。如图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bd043b05-4380-4e3a-8a5a-c8de6e507766.jpg" title=" 13.jpg" / /p p   温度调制DSC曲线显示:骤冷PET初始结晶焓值由冷结晶焓与熔融焓之差得到,其值为134.3-134.6=-0.3 J/g,表明骤冷PET初始结晶度极低,基本上为无定形形态。温度调制DSC的实验结果和广角X射线衍射测定的结果相符合。 /p p   实例2:油品氧化诱导期测定 /p p   常压下测定油品的氧化诱导期,由于油品蒸(挥)发,导致数据波动。基于高压能延迟挥发。创造性思维引发新观念的产生,高压DSC仪器出现了。人们放弃常压下测定油品的氧化诱导期的方法,而选择高压DSC测定油品的氧化诱导期,并编制了油品的氧化诱导期测定的相关标准。 /p p    strong 1.3“热分析方法选择”的编辑 /strong /p p   全球无数台的热分析仪器每天都在运行,专业人员实时解析由实验得到的热分析曲线,并撰写成成千上万篇的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是科学研究中运用热分析方法的成果积累和沉淀。整理、编辑这些对科学有价值的资料,进而建立“热分析方法选择”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是人们的期盼。编写“热分析方法选用实例”是一项聚沙成塔的工作,编辑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p p   “热分析方法选择”表格可以由实验室(个人)编辑。“热分析方法选择”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必须由图书馆、出版社和专业技术学会编辑。 /p p   1.3.1实验室编辑“热分析方法选用” /p p   热分析的专业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每天都在选择热分析方法,设计试验方法,进行大量的热分析实验。积累的资料如淙淙的小溪,常流不断,常流常新。经常翻一翻、查一查积攒下的实验资料,从自己的实验实践中,寻找研究内容和热分析方法的对应性,有助于今后热分析方法选择。将你的热分析实践活动用表格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编写的“热分析方法选用”的实例,供自己查用。 /p p   “热分析方法选用实例”示意如表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8f3c3f0a-65cc-4c71-8dd5-e22d63225641.jpg" title=" 14.jpg" / /p p   每个实验室都可以绘制一张“热分析方法选择”实例的表格。天天填写新的实例,就像每天记日记一样,持之以恒。当表格内储存量足够丰富时,就成了个人的数据库,可把它当作个人的手册查询。当你拿到一个样品或欲进行一项科学研究时,你可以从“热分析方法选择”实例的表格中检索到你所需要的热分析方法和实验条件。 /p p   某实验室绘制的“热分析方法选用”实例的表格,如表2示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b92eb8d6-f844-424f-b9cd-fe4b33fa3934.jpg" title=" 15.jpg" / /p p   “热分析方法选择”和“热分析应用”是孪生的文本。“热分析方法选用”和“热分析应用”的内容是互通的。编辑“热分析应用”的表格或文本,与“热分析方法选择”相对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三 热分析应用的文本格式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0c1dab46-ea77-47b9-8e36-0e674fbdabb1.jpg" title=" 16.jpg" / /p p   每个实验室编辑、制作“热分析方法选择”表格,各具特色,绽放选择之美。 /p p   1.3.2“热分析方法选择”的检索系统建立 /p p   热分析主要学术刊物与著作有热分析杂志、热化学学报、热分析文摘、热分析文献综述及刘振海等人的学术著作和热分析国际会议和国内的热分析专业会议的论文集。在网上和文库可搜索到更多的选择热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论文。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科学网站统计,每年仅就报道DSC一种技术用于结晶过程的论文就超过1100篇。 /p p   以“热分析文献综述”为例。“热分析文献综述”是从二年间发表的几千篇热分析文献中,收录其中的200篇。“热分析综述”涵盖包括热分析方法和校准、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热分析在无机物、聚合物、含能材料药物、生物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应用。“热分析文献综述”既阐述了科学研究的内容,也涉及热分析方法的选择。 /p p   文献综述和科技论文的基本内容是:谁,研究了什么问题、选择了什么方法、得到了什么结论。将热分析文献综述和科技论文的文体转换为以“研究内容”和“热分析方法选择”为关键词的文本形式,就成为“热分析方法选用”的文本系统,如表四示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四 研究报告的文本转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e806a669-89d1-4099-9c64-5cb3e577b9c1.jpg" title=" 17.jpg" / /p p   “热分析方法选用”索引分类,可以按材料分类;也可以按物理转变、化学反应、热物性参数测定分类;或者按时间顺序排列。编辑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的意义是能够满足研究方法选择的需要,根据研究内容,快速地选择到相应的热分析方法。 /p p   “热分析方法选择”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的编辑非个人能力所能担当。应由自然科学资金资助,委托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和热分析专业学会进行。 /p p   1.3.3选择云端中“热分析”那朵云 /p p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里,云端飘浮朵朵云彩,我选择“热分析”那朵。利用云端的热分析资料,对热分析数据进行计算、解析,实现它的科学价值。 /p p   耄耋之年仰望科学的天空,浏览“云数据”,好似天真的玩童仰望令人神往的宇宙星空一样,托腮观测无边无界的边际,享受浩瀚之美! /p
  • 法国塞塔拉姆热分析海外布局 发力“中国智造202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法国塞塔拉姆品牌一直陪伴着中国用户,是中国科技进步与工业飞速发展的见证人。塞塔拉姆品牌热分析持续开发出测试温度高达2500℃的热重分析仪、可耐压1000bar高压反应量热仪、火炸药、推进剂等含能材料测试绝热量热仪、滴落式比热容测试仪、气体水合物量热仪等独具特色的尖端科研利器,在我国军事工业,顶级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开发工作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作为测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温度关系的专业仪器,热分析在材料科学、高分子、能源、化工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在众多国际品牌中,深耕热分析及量热领域七十多多年的法国塞塔拉姆仪器(SETARAM)是毫无争议的代表。随着我国精密仪器市场的蓬勃发展,法国塞塔拉姆仪器借助法国政府商务代表团及法中商会牵线搭桥,无惧疫情影响逆势上扬,将大中华区升格为独立战略区并投资设立了首家法国本土外的精密仪器制造厂-凯璞博渊(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工厂的创立是首例国外热分析厂商在中国大陆进行的战略革新的标杆,预示着法国凯璞科技集团已开始提前布局中国智造2025战略,同时也是国内热分析行业引入国外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尝试。海外生产基地落户中国,是法国塞塔拉姆品牌第一次和法国本土以外的拥有不同技术背景,不同文化的一群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企业合作。一方是欧洲老牌工业国家的管理节奏,注重系统及流程,另一方是中国团队的灵活管理及高效执行力,这种互补协同效应在双方团队的充分互信的基础之上,使我们的热分析项目本土化运营的实施周期大为缩短,从产品线导入、经销商渠道和售后服务等业务模块组织精心布局,到严苛的供应链构建、本地化零件测试、技术人员培训、生产标准检验等诸多方面的筛选和验证都达到了法国总部工厂在线质量管理标准,在华产品约60%出口返销到欧洲、美洲及亚太地区。凯璞博渊(无锡)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聚焦于精密仪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业务,承担法国凯璞科技集团Setline产品线科技成果转换的重任。在中国生产Setline系列通用型热分析仪器,包括:差示扫描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全自动差示扫描量热仪、全自动同步热分析仪、循环冷水机等仪器。凯璞博渊(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外团队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中引进先进平台技术、吸收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使Setline系列产品焕发了新的活力!凯璞博渊(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已具备500台标准热分析仪的组装、调试能力,建立了经法国工厂认证的符合欧盟标准的热分析备件仓库和供应链网络。预计到2025年,合资公司可组装10款集团产品并建成提供集团多款仪器备件供应服务的综合性海外生产基地。SetlineDSC / DSC+ 差示扫描量热仪SetlineDSC / DSC+ 差示扫描量热仪主要用于测量材料的熔点温度、相变温度、结晶温度、热焓值、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氧化诱导时间等热物性指标。仪器操作便捷,功能强大且易于维护。进口部件、欧盟标准确保获取高质量数据的同时兼得重复性与可靠性,具有无可比拟的进口产品替换性与超高性价比。SetlineSTA 同步热分析仪 + Calisto热分析软件SetlineSTA / STA+同步热分析仪同样拥有使用方便、维护简单和性价比高的特点。TG/DSC/DTA同步传感器采用热流型平板式设计,在一次实验中可获得热量与质量的变化,满足高频率、高强度实验环境(特别适用于高校教学实验室、橡塑化工企业技术研发与质量检验领域),具有易学耐用、操作简单、温度应用范围广阔和低维护成本等显著特点。SetlineSTA采用垂直炉体下天平结构,高精度光电天平采用SETARAM品牌引以为傲的Eyard光电天平技术,传承其强大的技术基因,天平分辨率可达0.02μg,应对疫情封控专门研发的一键锁定功能,既实现了用户自主安装的能力,同时也为高质量的量热测试带来了革命性地创新!Setline TGA 上悬挂式独立热重分析仪SetlineTGA热重分析仪最主要特点在于传承了法国原装天平的技术精髓-采用独立悬挂等臂微型上天平系统!专为TGA应用设计的悬丝配件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困扰热天平界的浮力效应,极低的Dyne标准提供了高至0.00XXμg的超级灵敏度!SetlineTGA采用了除核心天平外的大量通用平台配件,可获得全系列器件及耗材的及时供应。相比国产仪器,Setline产品倾注了中、法、瑞研发团队共同心血,技术资源与实力更高。在核心组件、传感器、电路采集系统及工作站软件等方面更为先进,测试数据准确度、重复性与仪器稳定性均全面优于当前国产仪器。相比同类进口仪器,Setline产品有一整套中国团队参与研发、生产及售后维护,仪器使用成本低,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快,质保时间长,采购成本合理,几乎低于进口仪器一半,性价比极高。Setline的成功上市为国内热分析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内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合资工厂的创立是首例国外热分析厂商在中国大陆进行的战略革新的标杆,预示着法国凯璞科技集团已开始提前布局中国智造2025战略,同时也是国内热分析行业引入国外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尝试。此次里程碑式的本地化运营项目的成功意味着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法国凯璞科技集团看好中国市场预期,积极开启中国智造2025行动,与中国用户共同分享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术成果,昂首阔步地进军国际市场!
  • 专家漫谈|热分析技术在药物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本文 /strong strong 作者: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李忠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热分析法,顾名思义,是围绕物体热量发生了变化来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测试的技术的总称,包括记录给予被测物热量后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物体发生变化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测定。药典中收录的热分析法,广义的有转化点/熔点测定法、热重分析法、差热/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热载台显微镜分析法、微量热法(欧洲/英国药典)、溶液量热法(欧洲/英国药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0661热分析法中只收录了其中的三种。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目前来说,在我们药品检验工作中采用热分析法对药物进行质量控制的应用主要有:原料药熔点的测定、化学对照品的纯度测定、药物水分的测定等,应用的项目与品种并不多。中国药典2015年版并未收录具体的需要用热分析仪来做质量控制的品种,2020年版是否有品种收录目前还未知晓。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各企业注册标准中,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测定熔点的品种有替格瑞洛、利培酮等,下图1是一张不同企业替格瑞洛原料药的热分析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企业产品的熔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微小的差异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纯度,而较大的差异应该是来自于不同的晶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5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c71b7d9d-0621-4e0b-b52c-b8be3c48db91.jpg" title=" 图1 替格瑞洛DSC分析图.jpg" alt=" 图1 替格瑞洛DSC分析图.jpg" width=" 500" height=" 52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替格瑞洛DSC分析图 /strong /p p   热分析法在药品质量控制中应用面较窄的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热分析仪相对于一些传统的药品检验用仪器(例如熔点仪、烘箱、减压干燥箱等)价格要贵得多,客观上限制了在熔点测定与水分测定中的应用。而对于化学对照品的纯度测定,热分析法只是一个辅助测定的方法,或者说是一个验证用其他方法测定出的纯度值是否准确的方法,并不能用热分析法得到的纯度值去给对照品赋值。所以,热分析法对于化学对照品纯度的测定这一应用,只有在化学对照品发行单位得到较多的应用[1,2]。 /p p   当然,在药物的制造过程中,有不少企业已经采用快速水分测定仪(水分天平)来做中间体物料的水分监测。快速水分测定仪是利用热失重法测定样品的水分含量,由称量与加热装置(红外)组成。其原理与热重分析仪一样,也应该算是一种热分析的仪器。 /p p   尽管在药品终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目前还不广泛,热分析技术作为一门成熟的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过程中角色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近5年来在药物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有:药物多晶型的研究[3-6],药物共晶的研究[7],药物新剂型研究[8-18],生物相容性材料[19,20]的表征,药品包装材料(聚乙烯、聚丙烯等材质)与液体药物的相容性研究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应用。 /p p    strong 一、药物多晶型的研究 /strong /p p   各国药典收载的多晶型药物有188种,水合物有307种,无定形(型)物有113种[21],这些药物的研究过程都或多或少地用到过热分析技术。 /p p   2015年研究者Akhtar Siddiqui等[3]发表的研究文章中用DSC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尼莫地平两种晶型的定量测定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为质量控制提供了可能。 /p p   2016年研究者Yusuke Hattori等[4]发表的研究文章中用DSC研究了采用熔融-骤冷和研磨法获取加替沙星的无定形物。这两种方法制备的无定形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是无差别的,但是它们的DSC图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图2就是两种无定形物的DSC图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e018c82b-c99f-4dff-ae98-4fa8d738bd6f.jpg" title=" 图2 加替沙星两种无定形物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图谱.jpg" alt=" 图2 加替沙星两种无定形物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图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2 加替沙星两种无定形物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图谱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研磨法制备 (B)熔融-骤冷法制备 /p p   对于低温下药物的结晶过程、低温下药物晶核形成的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另一个研究的热点。2017年研究者Ioannis Nikolakakis等[5]发表的研究文章中采用熔融-骤冷法对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熔融的过程以及对骤冷后得到的玻璃体进行表征均使用了DSC仪。2018年研究者Yuan Su等[6]发表的研究文章中用类似的方法对灰黄霉素进行了研究,提出在超低温状态下(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玻璃体发生断裂,在断裂面形成了晶核,因此不仅熔融-骤冷法不一定能得到无定形药物,而且对于无定形药物的保存也要注意贮藏条件可能产生的影响。 /p p    strong 二、药物共晶的研究 /strong /p p   共晶是提高药物溶解度的一个有效手段,而DSC是表征共晶形成成功与否的强有力技术。2018年研究者Patrycja Garbacz等[7]发表的研究文章中对吲哚美辛与糖精共晶、呋塞米与对氨基苯甲酸共晶进行了研究,典型的DSC图谱见图3。由图中可见,原料比例为1:2时吲哚美辛与糖精形成了共晶,即熔点只有一个。其他检测方法,例如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都无法区分物理混合物与共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5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fbfeed1-7583-4e9d-bab7-1ff5558465af.jpg" title=" 图3 吲哚美辛与糖精共晶研究的DSC图谱.jpg" alt=" 图3 吲哚美辛与糖精共晶研究的DSC图谱.jpg" width=" 500" height=" 25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 吲哚美辛与糖精共晶研究的DSC图谱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吲哚美辛与糖精物理混合物(1: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吲哚美辛与糖精物理混合物(2: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c)吲哚美辛与糖精物理混合物(1: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d)吲哚美辛与糖精共晶(原料比例1: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e)吲哚美辛与糖精共晶(原料比例2: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f)吲哚美辛与糖精共晶(原料比例1: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g)吲哚美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h)糖精 /p p    strong 三、药物新剂型的研究 /strong /p p   纳米脂质体、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聚L-乳酸电纺纤维、温敏性水凝胶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药物载体,也是药物新剂型。对于药物载体是否成功载药的研究,DSC是一个有效的表征手段,以2018年Li Pan等[18]对载虾青素的纳米脂质体研究为例,图4为采用DSC对原料药、辅料、原料药与辅料的物理混合物、载药纳米脂质体进行研究的图。载虾青素的纳米脂质体显示了与辅料大豆磷脂酰胆碱以及二者的物理混合物不同的DSC曲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9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fc4b38c6-cf08-49f0-b45d-11e2bd953a3e.jpg" title=" 图4 载虾青素的纳米脂质体研究的DSC图谱.jpg" alt=" 图4 载虾青素的纳米脂质体研究的DSC图谱.jpg" width=" 500" height=" 39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4 载虾青素的纳米脂质体研究的DSC图谱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虾青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载虾青素的纳米脂质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c)大豆磷脂酰胆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d)虾青素与大豆磷脂酰胆碱的物理混合物 /p p   对于载虾青素的纳米脂质体研究,研究者不仅使用了DSC,还使用了TG,图谱见图5。TG曲线可被分为三段,分别代表了三步分解过程:失水(138℃之前)、大豆磷脂酰胆碱分解(138~315℃)、虾青素分解(315~500℃)。TG曲线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药物的组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cd90f3d6-0c0d-47b8-94ec-55fbf677c8b9.jpg" title=" 图5 载虾青素纳米脂质体的TG图谱.jpg" alt=" 图5 载虾青素纳米脂质体的TG图谱.jpg" width=" 500" height=" 35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5 载虾青素纳米脂质体的TG图谱 /strong /p p   由以上这些应用来看,随着采用热分析法对于药物多晶型的研究工作日益的广泛,以及仿制药与原研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需求,采用热分析技术作为成品的质量控制手段的可能性也会大幅提升。因此,可以预见,热分析技术在药物质量控制领域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p p br/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rfxjszywzlkzzdyy" target=" _self" strong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专题 /stro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rfxjszywzlkzzdyy"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3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275383cf-9219-4e35-ace8-f04a0943596e.jpg" title=" 192042020200616.jpg" alt=" 192042020200616.jpg" width=" 600" height=" 131"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br/ /p p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p p   [1] 刘毅,吴建敏,严菁,等. 熔点对照品标化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15,24(3):264-270 /p p   [2] 刘毅,吴建敏,吴涓,等. 差示扫描量热法在化学药品对照品纯度分析中的应用,中国新药杂志,2017,26(10):1115-1118 /p p   [3] Akhtar Siddiqui, Ziyaur Rahman, Mansoor A. Khan. Application of chemometric methods to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to estimate nimodipine polymorphs from cosolvent system.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2015, 41(6):995-999 /p p   [4] Yusuke Hattori, Ayumi Suzuki, Makoto Otsuka. Characterization of melt-quenched and milled amorphous solids of gatifloxacin.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2016, 42(11): 1851-1856 /p p   [5] Ioannis Nikolakakis, Kyriakos Kachrimanis.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orthorhombic paracetamol from supercooled melts studied by non-isothermal DSC.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2017, 42(2): 257-263 /p p   [6] Yuan Su, Lian Yu, Ting Cai. Enhanced crystal nucleation in glass-forming liquids by tensile fracture in the glassy state. Crystal growth & amp design, 2018, DOI: 10.1021/acs.cgd.8b01427 /p p   [7] Patrycja Garbacz, MarekWesolowski. DSC, FTIR and Raman Spectroscopy Coupled with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a Study of Co-Crystals of Pharmaceutical Interest. Molecules, 2018, 23, 2136 doi:10.3390/molecules23092136 www.mdpi.com/journal/molecules /p p   [8] 冯巧,张亚轩,夏志伟,等. 温敏型水凝胶聚(N-异丙基丙烯酰-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前端聚合法制备及性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5,31(4):37-46 /p p   [9] 王浩,康卫民,张亚秋,等. 壬苯醇醚聚ε-己内酯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及释放.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5,32(4):249-255,270 /p p   [10] 王浩,郭衎,刘影,等. 十六烷基磷脂酰胆碱复合聚ε-己内酯电纺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36(2):1-5,附页1-2 /p p   [11] 吕洁琼,林君红,崔升淼.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对穿心莲内酯载药性能及药物释放的影响. 广东药学院学报,2016,32(5):555-558 /p p   [12] 吕志阳,杨雨微,陈璟,等. 热熔挤出技术制备银杏总内酯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中药材,2016,39(7):1610-1613 /p p   [13] Li Pan, Hongyan Wang, Keren Gu. Nanoliposomes as Vehicles for Astaxanthin Characterization In Vitro Release Evaluation and Structure-PXRD DSC. Molecules, 2018, 23:2822 doi:10.3390/molecules23112822 www.mdpi.com/journal/molecules /p p   [14] 赵娜,史雨,王中彦. 和厚朴酚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表征.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36(6):469-473 /p p   [15] 管庆霞,张悦,邹淑君,等. 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表征及体外释放行为分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8):66-70 /p p   [16] 郭爱灵,姚涛,潘斯庆,等. 复方葛根素水飞蓟宾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表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2):59-63 /p p   [17] 黄佳娜,崔银,张天,等. 载塞克硝唑泊洛沙姆复合聚L-乳酸电纺纤维的表征和释放行为考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0,51(5):605-612 /p p   [18] 盛晓丹,刘臻,罗砚曦,等. 聚多巴胺修饰的载榄香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抗肿瘤活性研究. 中草药,2020,51(10):2745-2754 /p p   [19] 王秦峰. 聚乳酸的热性能研究. 上海化工,2019,44(2):14-16 /p p   [20] Carlos David Grande Tovar, Jorge Ivá n Castro, Carlos Humberto Valencia, et al. Nanocomposite Films of Chitosan-Grafted Carbon Nano-Onion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Molecules, 2020, 25:1203 doi:10.3390/molecules25051203 www.mdpi.com/journal/molecules /p p   [21] 张建军,钱帅,高缘主编. 晶型药物研发理论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1 /p p br/ /p
  • 聚合物热分析新方向 将仪器和数据直接应用于生产工艺——访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市场应用总监曾智强
    第三十四届Chinaplas2021国际橡塑展近日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此次展会吸引了上百家仪器厂商参展。仪器信息网在展会上采访了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市场应用总监曾智强。对于传统热分析如何从材料性能参数检测到最终实现真正把仪器和数据转换成生产力,转换成和工艺相关的比如工艺改进或工艺设计,是耐驰近年来一直努力在做的新的应用方向。采访视频如下:本次展会,耐驰带来了用于聚合物热分析表征三台仪器,分别是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14、旋转流变仪Kinexus lab+和介电树脂固化检测仪DEA 288。DSC在聚合物检测中应用广泛,耐驰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14具备独有的DSC谱图检索匹配功能,可用于加工质检、来料控制和问题产品回溯等多种应用场景;旋转流变仪Kinexus lab+是企业级流变测试平台,可用于测定聚合物熔体,聚合物溶液、悬浮液、乳液、涂料、油墨和食品等的流变性质的仪器,可以表征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能快速、简便、有效地进行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帮助用户进行原料检验、加工工艺设计和预测产品性能;介电树脂固化检测仪DEA 288通过测量热固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的介电性质的变化来研究其固化过程,该技术可应用于热固性树脂、涂料、粘合剂、油漆、复合材料、电子材料等诸多领域,不仅能用于实验室的研究开发,也能用于生产车间的在线监控。耐驰展位仪器产品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14旋转流变仪Kinexus lab+介电树脂固化检测仪DEA 288热分析的概念在工业市场已经逐渐普及,工业用户对于热分析的作用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接受度越来越高,其在工业界的市场潜力会持续增长。相信未来热分析也会走出象牙塔,从纯科研走向企业应用,帮助实际生产设计和生产工艺向前迈进一大步。
  • 交叉学科热力学探讨|2024年热分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分会场直击
    仪器信息网讯 8月10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4年热分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市大成宾馆开幕。此次研讨会围绕“探索热力前沿,助力双碳战略”主题,针对当前热力学和热分析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内容涵盖能源、材料、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境等多学科领域。150余名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学者、技术专家和仪器生产厂商等参加学术交流和技术探讨。主会场现场会议第二天日程,前沿科学论坛、交叉科学论坛、青年科学论坛等三个分主题会场同时展开。以下为第二分会场——交叉科学论坛全天报告集锦,以飨读者。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天津大学梁红艳教授以《电催化剂的表面自重构行为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重点探讨了双碳背景下电化学在制氢和二氧化碳还原中的应用。强调了催化剂自重构行为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了解自重构机制、发展监测手段、分析影响因素以及利用自重构提高性能的研究思路。梁红艳详细介绍了在碱性环境中镍铁基催化剂和铜基催化剂的自重构行为及其对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还原性能的影响。也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控催化剂的自重构行为来优化其性能,为未来工业应用中的高效电催化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周清副研究员以《低共熔溶剂定向解聚废PET制备聚氨酯材料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强调了废PET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物理法和化学法在废PET处理中的应用。接着详细阐述了利用二元醇和聚二醇纯碱法将废PET解聚为小分子或大分子产物,并进一步制备聚氨酯弹性体的过程。也展示了所制备聚氨酯材料的优良性能,并介绍了离子液体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该研究为废PET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推动了相关数据库的发展。中国石油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李建申以《超高分子量枝链聚合物驱油剂合成及表征方法》为题分享报告。针对传统聚合物驱油剂存在的问题,如成本高、分子量低、配置复杂等,李建申提出了利用反向乳液合成具有高支链结构的聚合物驱油剂的方法。该方法合成的聚合物在静态下粘度高,动态下粘度低,有利于降低泵注能耗并提高驱油效果。报告还分享了该产品在岩心驱替实验中的优异表现,并透露目前正与大庆油田合作,计划开展现场试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德重教授以《功能化低共熔溶剂捕集二氧化碳的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必要性。接着详细阐述了低共熔溶剂的优势、捕集机理以及通过调节氢键强度和官能团空间位阻来优化捕集性能的研究。此外,也探讨了功能化低共熔溶剂在低温下的再生性能,为未来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江苏科技大学李照磊副教授以《受限条件下聚乳酸立构复合结晶的热分析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聚乳酸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立构复合结晶的重要性。随后探讨了分子量对立构复合结晶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分离、缠结和纯度中毒等可能的解释。他还发现了氢键和构象转变在结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最后,通过在纳米受限孔道中进行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受限条件对立构复合结晶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夏永鹏副教授以《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调控》为题分享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并指出固态储氢技术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接着详细介绍了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改进方法,包括合金化、纳米化和催化掺杂,并分享了通过这些方法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热/动力学性能的具体研究工作。最后,还提到了正在开展的数据驱动组件材料研发和原位装置搭建工作,以及联合复旦大学开展的仪器研制项目。厦门大学彭丽副教授以《多孔复合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在贵金属回收方面的应用》为题分享报告。贵金属价格昂贵且资源有限,因此回收废弃电子产品中的贵金属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介绍了两种复合材料:介孔二氧化硅和聚合物复合材料,以及微孔二氧化硅和聚合物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结合了二氧化硅的高比表面积和聚合物的功能性,实现了贵金属离子的快速且高选择性捕获。最后,彭丽提到这些复合材料在实际水体测试中表现出色,并有望与产业界合作,实现大规模生产和成本降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梅清清研究员以《废塑料绿色转化新技术》为题分享报告。对于废塑料资源化利用,传统回收方法如物理回收存在局限,而化学回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梅清清特别关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回收,介绍了一种通过催化剂将PET转化为高价值单体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回收塑料的经济性,还可能推动产业化发展。报告还提到了在PET回收中使用的催化剂,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提高产品纯度和经济可行性。该技术已在实验室取得良好效果,并正在进行中试和工业集成尝试。天津工业大学孙跃教授以《超分子手性膜及其对映体分离的热力学研究》为题分享报告。报告指出手性分子在医药领域的重要性,强调了对映体分离的技术挑战和应用价值。介绍了超分子手性膜的设计理念,包括促进传输和阻碍传输两种理论,并探讨了手性膜材料的精准合成与加工方法。孙跃团队通过主客体自组装和配位导向自组装,成功合成了具有特定空腔的手性大环化合物,并应用于手性膜的构建,实现了对手性分子的有效分离。此外,研究还涉及了光响应纳米通道和手性大环的合成及其在分离性能上的提升。最后,对未来手性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河南师范大学仇记宽副教授以《有机晶态多孔框架微环境调控及其在分离和光催化中的应用》为题分享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晶态多孔材料的发展背景和其在分离技术及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潜力。针对现有材料在分离效率和光催化效果上的局限性,仇记宽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孔环境调控和局部电子结构调控,以提高材料的性能。通过合成含不同羟基数量的框架材料,利用氢键作用增强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同时,通过引入光响应分子和制造框架结构上的缺陷,实现了氨气的高效捕获和低能耗释放,以及提升了材料的光催化效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也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郭然以《热分析联用-逸出物综合分析系统新进展》为题分享报告。介绍了热分析联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仪器的更新换代和联用接口的标准化,提高了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和兼容性。郭然强调了在面对样品复杂性提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更多维度的表征来获取样品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热分析主机与ICP-MS等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来实现有机和无机气体产物的综合分析。他还提到了数据处理的挑战,包括标准化方法开发和数据综合系统的研发,旨在提高热分析联用技术的准确性和应用范围。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合肥工业大学刘节华教授以《金属-H202动力电池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长续航动力电池的研究背景,强调了水下探测技术的进步和对高性能水下动力的迫切需求。重点讨论了金属双水电池的潜力,特别是锌、镁和铝双水电池,这些电池具有比传统锂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其团队通过合成新型催化剂和利用生物质材料,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功率密度和稳定性。报告展示了通过多策略合成的催化剂和生物质衍生结构在提高电池性能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双水电池在未来水下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高军研究员以《高选择性仿生碱金属离子通道材料》为题分享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仿生碱金属离子通道材料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材料能够实现高选择性和超快的离子筛分,具有在废水处理、提锂、石油增产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报告中,高教授详细阐述了实现高选择性离子传输的策略,即尺寸能量双匹配,并通过多孔冠醚晶体等材料示例展示了钠、锂离子的高选择性传输。此外,还提到了通过表面化学的调控来优化离子通道的性能,以及在实际应用中与油田合作进行的中试规模实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裴副研究员以《电催化界面微环境的构筑其对反应路径的调控》为题分享报告。首先强调了微环境对电催化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通过改变电荷和亲疏水性来调控反应路径的策略。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掺杂表面活性剂来改善催化剂表面的电荷性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修饰来提高特定产物的选择性,例如在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高效生成甲酸。此外还讨论了疏水性对反应路径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核壳结构稳定纳米颗粒并促进碳-碳偶联反应。最后,提出了对电催化界面研究的一些思考和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探索新的实验手段以直接检测局部电场和中间体吸附能等。北京服装学院郑佩珠副教授以《环糊精改性木屑对染料吸附行为研究》为题分享报告。指出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介绍了环糊精因其良好的水溶性和木屑因具有丰富官能团和孔洞结构而在污水处理中的潜在应用。详细阐述了通过将环糊精与木屑结合制备的改性木屑在提高染料吸附效率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改性后木屑结构更加疏松,有助于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木屑在吸附速率和吸附量上均有显著提升,且吸附过程受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影响。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揭示了吸附机理,表明改性木屑对染料的吸附主要通过物理吸附过程,且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TA 仪器(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郭艳霜以《热分析及流变表征技术在聚合物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示例》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塑料污染的全球性问题,并指出在传统塑料的优化和回收利用中,热分析和流变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接着分享了如何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来测定聚合物的特征温度,评估回收树脂对热性能的影响,以及通过调制温度DSC实验来分析共混材料的相容性。还讨论了热重分析(TGA)在评估聚合物耐热性和分解动力学方面的应用,以及氧化诱导期测试在快速筛选材料稳定性方面的价值。此外,也介绍了流变技术在评估聚合物加工工艺中的流动特性和粘弹性方面的应用,以及动态机械分析(DMA)在表征最终产品力学性能方面的重要性。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太原师范学院侯玉翠教授以《离子液体萃取分离油酚混合物及共沸精馏脱除中性油的研究》为题分享报告。介绍了使用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来分离油酚混合物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煤焦油及生物质油中的酚类物质。她详细阐述了利用氯化胆碱与酚类物质形成低共熔溶剂的萃取过程,并通过反萃取和蒸馏实现分离与回收。侯教授还探讨了多种离子液体的萃取效果,并提出了通过多级闪蒸和共沸精馏降低中性油含量的创新思路,展示了工艺过程的节能优势。陕西科技大学何珍红教授以《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制备丙烯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丙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宗的精细化学品的重要性,并指出传统生产方法主要依赖于石油、煤和天然气,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团队研究了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这一环境友好型替代方法,利用二氧化碳的弱氧化性催化反应,同时产生一氧化碳。重点介绍了使用氮化镓催化剂在分子筛上的改性工作,并通过调控分子筛的结构和酸碱性来提高催化性能。此外,团队还探索了光热催化路线在低温下的应用潜力。河南师范大学朱安莲教授以《离子液体对 NAD+反应性的影响和调控》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NAD+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接着重点探讨了离子液体对NAD+参与的两类主要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其团队通过离子液体筛选,发展了一种高效的立体特异性的ADP核糖化方法,并实现了ADP核糖化多肽的一步合成。此外,还初步探讨了离子液体对NAD+氧化还原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李荣斌副教授以《以矢量化思维开展反应过程的热分析以及智能化考虑》为题分享报告。报告提出,为了实现降碳目标,需要深入研究化学反应过程,并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工艺改进和优化。强调了热分析在研究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也指出了现有方法在处理复杂反应时的局限性。介绍了矢量化思维在解析反应过程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化的方法定量分析反应过程,并构建了多维信息的矢量化方程。他还探讨了智能化技术在热分析领域的应用潜力,包括使用深度学习进行反应过程的智能解析和标定。最后,总结了矢量化热分析的优势,并展望了其与AI算法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合影留念
  • 【精】“热分析老人”钱义祥汇总50年来热分析主要书籍著作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284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1381b543-5c59-4406-8bcd-a35cc15e379c.jpg" title=" 00.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284" / /p p    strong 前言 /strong /p p   《热分析著作汇编》由热分析“老人”钱义祥钱老师罗列总结了从70年代开始至今,共计39本关于热分析行业的主要系列书籍,并对其进行了摘要与归纳,以供热分析同仁参考使用。尽管很多书籍已是年代久远,也或许和现在的发展形势已有脱离,但是作为热分析的历史、热分析的历程、热分析的基础,编者相信,这些书籍绝不会也不该被热分析同仁所遗忘,毕竟这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代代热分析人的心血与热情! /p p   热献网在此再次感谢钱老师为我们做的总结与归纳,也希望钱老师的热情能给到大家以帮助,从而引发一代代新热分析人的新热分析情怀。 /p p   热献网编 /p p   2018年4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一、刘振海热分析书籍”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聚合物量热测定》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ece1de4-a90b-41ce-b54f-2ccd158cc9ff.jpg" title=" 02.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聚合物材料量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各类应用,着重介绍差示扫描量热法和近年出现的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突出反映了该领域国内外最新成果与研究进展。全书分为两部分,共10章 第1-3章为基础部分,介绍热分析的热力学基础知识、差示扫描量法、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以及结晶聚合物的熔融与结晶过程 4-9章介绍DSC在聚合物分析方面的应用,包括在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热焓松弛、多相聚合物体系、液晶性质、水与高分子的作用、高分子合成、聚合物辐射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第10章介绍热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技术。本书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可供从事聚合物热分析、高分子材料研究及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仪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87a8166-2155-43d1-988b-9c0cda537704.jpg" title=" 03.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是《分析仪器使用与维护丛书》的一个分册。 /p p   书中系统介绍了各类热分析与量热仪的原理、基本结构、元件和单元 各类热分析与量热仪及标志仪器性能的各项指标,表征实验数据质量的各项参数 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和各项标准实验方法 并以药物、矿物和含能材料为例,列举了热分析的典型应用、量热技术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应用 仪器常见的故障处理等内容。 /p p   本书可供热分析与量热学科研与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工厂等有关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分析化学手册第六分册-热分析 第一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f8d528b4-0e13-4e14-85ce-1aa08b5a69da.jpg" title=" 04.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系《分析化学手册的第六分册》,是继“基础只是与安全知识”“化学分析”“光学分析与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核磁共振波普分析”之后,为读者提供的热分析方法与数据集。本书由中日热分析专家合作编著而成,全书由3部分构成:热分析方法、热分析曲线及曲线及数据集。汇集了高分子材料,矿物、建材、药物、含能材料、催化剂、稀土配合物等方面的千余热分析曲线。在热分析常用数据表部分,列出了标定物质的比热容、熔点与融化热、基本物理常数、热分析术语对照等。 /p p   本手册可供各行业中从事热分析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热分析为测试手段的广大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查阅与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分析化学手册第八分册-热分析 第二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e94953af-3bdd-4b9d-a516-b82f1612345f.jpg" title=" 05.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第二版《分析化学手册》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删和补充。全套书由10个分册构成:基础知识与安全知识、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电分析化学、气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热分析、质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第二版《分析化学手册》中注意贯彻了国家标准GB《量和单位》的基本原则,注重所用单位与有关国标规定的一致性。在取材上突出实用性,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数据与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容。在内容上注重科学性与准确性。在编排上强调系统性与查阅方便。本分册囊括了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各类应用,基本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包括热分析的基本定义、术语以及有关物质的转变、反应和特性参数等约100项应用的原理、实验及数据处理 第二部分是约1000条各类物质(如:聚合物、食品、药物、矿物、含能材料等)的有代表性的热分析曲线及其简明的解释 第三部分是热分析常用数据表。本次修订更加突出反映了中日科学工作者近年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分析化学手册 热分析与量热学 第三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fbad100-bb0f-4bb3-b19e-afa4b00485ee.jpg" title=" 06.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 /p p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个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进行拆分,扩充为6册,最终形成13册。 /p p   本分册为《热分析与量热学》,在上一版《热分析》的基础上新增补了量热学的内容。全书由两篇组成,第一篇为热分析与量热分析基础,全面阐述了热分析和量热学方法,包括发展历史、基本定义、术语以及有关物质的转变、反应和特性参数,热分析仪器及方法应用的原理、实验与数据处理,量热分析仪器、测量方式、对各类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热的测定 第二篇为热分析、量热分析曲线与数据集,汇总了聚合物、食品、药物、矿物、含能材料等物质的具有代表性的热分析曲线和数据,以及量热分析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实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与量热仪及其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424fd56-d61b-43d1-b799-01978b109741.jpg" title=" 07.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类热分析与量热仪的原理、基本结构、元件和单元 各类热分析与量热仪及标志仪器性能的各项指标,表征实验数据质量的各项参数 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和各项标准实验方法 数据库的建立、维护与查询,以及计算机病毒的一般性常识 并以聚合物、药物和矿物为例,列举了典型应用,以及微量量热技术在诸多方面的应用 仪器的常见故障处理等。 /p p   本书可供热分析与量热学科研与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工厂等有关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简明教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ca1b7245-d263-4519-994b-6e5f201077df.jpg" title=" 08.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热分析简明教程》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遴选的研究生教材。首先扼要介绍热分析的发展历程和热分析实施方案的制订。然后系统地介绍了热分析术语,并给出了新的理解和诠释 主要热分析仪器的原理与结构及其最新发展 影响热分析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相关的标准与规范,这是从事热分析工作的基本依据。最后按观测物质的各种转变、反应和特性参数,介绍典型的应用实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二、Mettler热分析系列书籍”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应用基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9102ee7-5467-4e2e-8e4e-0d2101e721b6.jpg" title=" 09.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热分析应用基础》是为适应广大热分析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对热分析基础和应用方面知识的需求,由陆立明编著的图书,本书是《热分析应用手册系列丛书》的一个重要分册,系统全面介绍了各种热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诸如DSC、TGA、TMA、DMA、热光分析、TGA/MS和TGA/FTIR联用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以及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表达,并着重阐述了玻璃化、二元相图、纯度测定、多晶型、吸附分析 还从热分析实验方法、条件(参数)选择到评价体系、实施方案制订了若干步骤。最后附有ISO、ICTAC等国际组织制订的各项热分析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塑性聚合物》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ee366efc-9a67-42e9-a353-a5a60a89db9a.jpg" title=" 010.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热塑性聚合物在加热时熔融或流动,由无规缠结的(无定形热塑性塑料)或以微晶方式部分有序的(半结晶热塑性塑料)线性大分子组成。它们在农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建筑工业、电气工业、纺织等行业广泛运用。本书不仅可作为应用手册查询,也可以作为实验指南,对热分析工作者及热分析学习者有帮助和裨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固性树脂》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ef3cc6bf-662d-4fec-afc9-fb94d3afb745.jpg" title=" 011.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是《热分析应用手册系列丛书》之《热固性树脂》分册。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面的评述和对常用于热固性树脂表征的分析技术的扼要说明 第二部分论述各个热固性树脂的化学性能和讨论这些材料的用途。这部分是供热固性聚合物领域的新人和期望学习更多热固性树脂性能和应用的人们使用的 第三部分讨论可用不同热分析技术研究的性能和效应 第四至第九部分集中于实际例子。按照树脂体系类型被细分。应用实例描述了在热固性树脂的生命周期中可被研究、测试或只是检查的不同性能。与其他分册一样,本书以中英文对照方式出版,读者可以阅读中文,同时可对照原著。无论对热分析工作者,还是热分析学习者,应该都有帮助和裨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弹性体》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b160e2aa-eedb-4b61-b684-ba68829c9be1.jpg" title=" 012.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热分析应用手册系列丛书& #39 之& #39 弹性体& #39 分册通过大量实例全面深入地介绍和讨论了热分析在聚合物弹性体方面的应用 **至D13章热分析方法简介 弹性体的结构、性能和应用 弹性体的基本热效应 D14至D15章介绍了大量的应用实例 包括对结果的详细解释和导出的结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逸出气体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e275f200-1181-40fa-94c4-f65bbe90afe8.jpg" title=" 013.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热分析应用手册系列丛书》之《逸出气体分析(汉英对照)》分册着重阐述TGA-FTIR和TGA-MS两种联用技术。手册的**部分讲述这两种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包括一些实际内容和图谱解析的介绍。第二部分讨论在我们实验室用TGA-FTIR和TGA-MS做的15项不同的应用,以及两个相对较少使用的TMA和MS联用技术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三、70年代至今热分析系列书籍”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法与药物分析》 王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c2338f45-bda0-4c7e-b9d3-3afa8ebd1051.jpg" title=" 014.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王玉主编的《热分析法与药物分析(精)/中国药 品检验系列丛书》主要内容涉及热分析基本概念和常 用术语,着重介绍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很为广泛的三种 热分析技术:热重法、差热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 及其基本原理、常用分析方法和常用仪器,讨论了热 分析曲线及反应终点的判断,以及热分析动力学及计 算,结合药物分析的特点,介绍了热分析在药物熔点 测定、鉴别、定性以及纯度测定、药物晶型研究等多 方面的应用实例,很后讨论了热分析技术的进展。 /p p   本书适合广大药学工作者,特别是药物分析、药 品检验人员使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及其应用》 陈镜泓 李传儒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d2932479-309a-40e5-a41f-db90faa8e6bc.jpg" title=" 015.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热分析是测量物质受热或冷却时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的一类技术。热分析仪器操作渐变,灵敏,速度快,所需试样量少(以毫克计),得到的科学信息广泛。 /p p   本书公分三篇十四章。在介绍热分析概念,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的评述了热衷发(TG),微商热重法(DTG),差热分析发(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逸出气体和检测法(EGA和EGD)及热分析与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除介绍仪器的原理,类型,构造,操作技术及特点外,还论及热谱图的解释和数据处理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尤其着力与理论和使用两方面阐述热分析技术在物理,化学,化工,石油,能源,地址,仿制,塑料,橡胶,纤维,医药,食品,生物,陶瓷,玻璃,火药,土壤,冶金,建筑,煤炭,电子及空间技术等领域中的应用。为方便读者,本书还在附录中收入了“国际热分析协会”对于热分析命名法和有关规定,以及各种商品热分析仪器的型号和性能。 /p p   本书可供可言,生产部门的科技人员,从事热分析的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动力学》 胡荣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f4f19e2-efcf-48dd-9198-9bc1e2ef5338.jpg" title=" 016.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以热分析动力学方程为主线,汇集了近60年来国内外热分析动力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全书内容共13章。首先,回顾了热分析动力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两类动力学方程和三类温度积分式的数学推导。其次,系统地总结了近60年发展起来的用微、积分法处理热分析曲线的成果。第三,涉及最概然机理函数的推断 动力学补偿效应 非线性等转化率的微、积分法。第四,阐述了一级及经验级数自催化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 诱导温度与诱导时间的关系 等温热分析曲线分析法 等温和非等温结晶过程DSC曲线分析法。第五,扼要地论述了非等温条件下热爆炸临界温度和临界温升速率的估算方法。书中还编入143道源自最新文献的习题,书末附有简明答案。 /p p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物理无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材料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科研院所、生产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及热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聚合物结构分析》 朱诚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b1b56792-698c-4d7f-9927-d7f09e64d328.jpg" title=" 017.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高聚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及结构分析中所涉及的理论、思维方式、实验方法等。内容包括:振动光谱、电子光谱、核磁共振、顺磁共振、热分析、动态热机械分析、动态介电分析、气相色谱、凝胶色谱、裂解色谱、色质联用、显微分析、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激光散射、小角X射线散射等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在聚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及解析方法等。 /p p   本书可供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从事有关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研究和生产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含能材料热分析》 刘子如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bb0198c6-da7a-495e-b271-e09436b856d0.jpg" title=" 018.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书比较全面地解读热分析曲线和特征量,并以此研究含能材料的热性能、热分解和相互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热安定性和相容性的评价 热物理常数测试方法的建立 热分解的动力学和机理 炸药结晶体的& quot 局部化学& quot 行为 液体发药的过冷性质 熔体的非等温动力学。具有创新性的内容,提出了由DSC获得的熔融熔(H)与组成(X)关系建立二元和三元相图的方法 高压DSC特征量与固体推进剂燃速的相关性 用动态力学性能预估复合或交联推进剂的物理老化寿命 极限力学性能与动态力学性能的相关性等。本书涉及的热分析仪器种类较多,有通用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差热分析(DTA)和热重-微商热重(TG-DTG)技术,还有高压差示扫描量热(P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MA)以及热分析与其他方法如与红外和质谱联用技术:TG-DSC-FTIR、TG-DSC-MS和热裂解红外原位池等先进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实验》 徐 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14aa864-8ff1-445c-97bb-f759e955aa92.jpg" title=" 019.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热分析是研究程序控制温度下物质性质与温度间关系的一个分析测试技术,它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所能应用的领域极广,包括无机、有机、高分子、冶金、陶瓷、玻璃、医药、食品、地质、电子、能源、建筑、生物等各个领域。 /p p   由于热分析仪器种类较多,并且在高校科研、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仪器开放共享已成为必然领域,因而对热分析仪器的实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笔者在培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热分析专著繁多,但是适合实验教学的却很少,因此根据多位专家学者的经典著作,以及平时积累的零星资料,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摸索,编写了这本《热分析实验》,力图向初学者简明扼要地介绍热分析原理、种类、结构的基本知识,使其系统规范地掌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深刻理解图谱特征、含义,了解实验影响因素和技巧,进一步提高综合表征能力。 /p p   本书一共七章,第一章介绍了热分析基本的定义、术语、概念和标准,仪器分类、现状和发展,以及常用参考书 第二章介绍了热分析仪器的结构和组成、常用附件、检验和校正的方法 第三、四、五章分别介绍了常用热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实验方法和图谱解读 第六章介绍了热分析仪器的综合表征和联用技术 第七章介绍了常见的热分析实验、仪器操作、注意事项。 /p p    strong 书名:《高聚物与复合材料动态力学的分析》 过梅丽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55b513b-9823-4c9c-86b1-a95e08fb0dd8.jpg" title=" 020.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分三部分,介绍了动态力学热分析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极其在高分子材料、工艺研究中的应用。在原理部分,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在动态力学行为上的反映、主要参数的物理意义及时-温叠加原理。在试验方法中结合ISO、ASTM和GB试验标准,全面介绍了自由衰减振动法、强迫共振法、强迫非共振法和超声传播法的仪器与计算分析,并以强迫非共振法为重点,详细讨论了形变模式与实验模式的选择原则、可能获得的信息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在应用部分,列举了打两个研究实例,说明动态力学热分析在塑料、橡胶、纤维、复合材料的评价、设计和工艺研究中的实用性,还给出了数十幅典型材料(包括部分金属材料在内)的典型动态力学性能温度谱,或频率谱,或时间谱。本书可供大专院校的学生和研究测试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质谱法》 陆昌伟 奚同庚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d5d3df2-b019-49a7-be6e-3424373c2f31.jpg" title=" 021.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系统地介绍热分析和质谱分析联用技术的原理、分析方法、仪器结构和参数选择,以及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热化学和热物理等领域中的应用。热分析质谱法是热分析和质谱分析两个分支学科交叉形成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体现了热分析和质谱分析两种技术耦合或联用而形成的优势互补,是对传统热分析技术的突破,也是质谱分析的新发展,已成为研究材料热分解过程,反应动力学、热化学反应机制等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发展前景良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药物分析图谱》 魏觉珍 陈国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a9fb3501-6817-47ab-8551-914e45c584f9.jpg" title=" 022.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全书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差热、热重分析的基本概念,影响差热、热重分析的因素,药物的差热分析表征及其解析 二是191种药物标准品(含对照品)的差热、热重分析图谱 三是药物的中文名称索引和英文名称索引。本书是药物热分析人员的一部工具书,对药物分析、药物检测和药物工业生产、开发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书还可供医药科研、大专院校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ANSYS热分析教程与实例解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a2a7790-6934-4bc3-965a-8f7e081e5d6a.jpg" title=" 023.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ANSYS热分析教程与实例解析》按照深入浅出的原则,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流方式对不同的工程应用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本书的主要特色是通过& quot 提示& quot 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p p   本书适合理工院校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教师使用,可以作为ANSYS学习教材供高等院校学生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从事热分析领域科学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p p    strong 书名:《矿物热分析粉晶分析相变图谱手册》 陈国玺 张月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310c475d-e01d-4951-bb99-b64c31594412.jpg" title=" 024.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是矿物热分析,X光粉晶分析及岩矿鉴定人员的一部工具书,也是矿物,矿物物理,矿物材料,地球化学等有关方面工作者的基本研究资料和实用的参考书,亦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法及其在陶瓷领域中的应用》 陈建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d8f0ba9-9a37-4108-9978-8084df62e683.jpg" title=" 025.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本书介绍了热茶分析、失重分析和线收缩率测定等发方法的基础只是和作者在热谱曲线判读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并着重介绍利用这些方法来掌握陶瓷原料的相组成和构造特点,以及估计坯料加工工艺的确定提供材料。同事对能使陶瓷制品导致废次的一些烧成缺陷,从坯料的热变化特性和制品装烧制度方面加以剖析,进而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书中手机了一些典型陶瓷矿物原料的差热曲线以及作者测绘的国产陶瓷原料、坯釉料200余宗的差热曲线,有助于生产部门参考。 /p p   本书可供从事陶瓷生产和科研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陶瓷专业师生以及从事其他硅酸盐原材料研究的有关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基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f0872b1-5433-42cd-ba98-24cd677d02da.jpg" title=" 026.jpg" / /p p strong   摘要: /strong /p p   近一个实际来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热分析仪器日新月异的改变使热分析方法得到了进展,目前热分析技术是具有国际性的,我国的热分析工作者日益增多,并正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趋向纵深。 /p p   根据广大分析工作者的要求,为更多地了解和推广热分析仪器和方法,本会首次尝试举办一次“热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的讲座,并撰写了本讲义,其中有国际热分析学者的重要研究,也有我国热分析工作者的本身工作,由于时间匆促,作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一定不少,聆请各位专家、学者、热分析工作者以及读者们批评赐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铀矿物和含铀矿物的热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8472b983-97ff-4cf7-a1cf-1e8d122184c9.jpg" title=" 0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中国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ц.л.安巴尔楚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г.и.巴萨洛娃 C.A.戈尔热夫斯卡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H.г.纳扎连科 P.п.霍扎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矿物差热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8b80b73a-e0d2-4d31-93c0-b70d4e76c047.jpg" title=" 02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中国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辽宁省地质局中心实验室年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75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实用热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093c268-61ac-4b99-ac18-3203f67475e1.jpg" title=" 029.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纺织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于伯龄 姜胶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9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差热分析:DTA技术及其应用指导》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a9218225-119e-4d49-8cf4-5faa777a974f.jpg" title=" 030.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波普,尤德 著 杨红征 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201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常用热分析仪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8845226-527f-40cb-8870-838efa78a969.jpg" title=" 03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徐国华 袁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9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高分子材料热分析曲线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38d8cb4-cf34-4336-9300-71d178ad1c99.jpg" title=" 032.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高家武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9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矿物差热分析鉴定手册》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a00f845f-91a6-4225-bcd3-dd36a6e06fb6.jpg" title=" 033.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黄伯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87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fd904fc6-dc60-4e36-afdf-3a2d69ba39db.jpg" title=" 034.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李余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87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a8f613e-a7b0-4209-8b89-366754c3a610.jpg" title=" 03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神户博太郎 著 刘振海等 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82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c9e456a6-5472-4bbe-ad10-d10455cbe7dd.jpg" title=" 036.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蔡正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93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学式分析仪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3ebca67-6713-4ba8-bc51-b9c0fe545b6c.jpg" title=" 037.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张仲礼 黄兆铭 李选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84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差热、热重分析与非等温固相反应动力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6c65bfa-3529-4cd5-856d-ab77d6db7369.jpg" title=" 038.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沈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95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炸药热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d6906b9-347c-4d79-b94c-049762e7df57.jpg" title=" 03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楚士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94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书名:《热天平》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d469a613-c4e8-4db8-9939-a47efe9ebc40.jpg" title=" 0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作 者 宋鸿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年 份 1985年 /p
  • 群贤毕至 共探未来|2024年热分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前沿科学论坛直击
    仪器信息网讯 8月10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4年热分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市大成宾馆开幕。此次研讨会围绕“探索热力前沿,助力双碳战略”主题,针对当前热力学和热分析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内容涵盖能源、材料、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境等多学科领域。150余名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学者、技术专家和仪器生产厂商等参加学术交流和技术探讨。主会场现场会议第二天日程,前沿科学论坛、交叉科学论坛、青年科学论坛等三个分主题会场同时展开。以下为第一分会场——前沿科学论坛全天报告集锦,以飨读者。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天津科技大学刘苇教授以《低共熔溶剂在生物质组分分离和利用方面的研究》为题分享报告。低共熔溶剂(DES)作为新兴的绿色溶剂,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刘苇教授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主要聚焦于DES在生物质组分高效分离中的应用,通过DES预处理技术,实现了对生物质的关键组分进行精准、高效的分离与利用。此外,DES还在木质素精制与品质升级方面的展现了巨大潜力,并开辟了生物质基材料功能化改造的新途径。厦门大学杨述良副教授以《高性能纳米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为题分享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一种哈茨木霉菌体绿色构筑单原子催化剂的新途径,能够基于菌体本身杂元素实现对单原子配位结构的调控,实现在超低金属(0.02 wt%)含量下实现硝基化合物的温和高效加氢。并开发了一种可控的绿色工艺,以哈茨木霉菌丝球为基底制备性质可调的MOF/菌体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加氢能力。山东农业大学韩峰副教授以《绿色溶剂中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醇的亲核取代反应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针对醇的直接亲核取代反应存在的金属、酸催化剂导致C-O键的断裂,对环境不友好等问题,他设计了一种无金属绿色催化体系,活化C-O键,提高催化效率和选择性。设计了吡咯烷的功能化离子液体,开创绿色溶剂中布朗斯特酸型无金属催化剂实现烯丙醇的还原反应。同时,引入柔性侧链的策略突破了绿色溶剂中产物选择性调控问题。郑州大学贾晗钰副教授以《离子凝胶基热休眠有机电化学晶体管》为题分享报告。该研究实现了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热休眠模式调控,通过引入特定的温敏凝胶作为介电层来改变其在不同温区下的跨凝胶离子迁移行为。引入离子交联剂可有效提升温敏凝胶基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热休眠能力,为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功能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全新策略。华东理工大学李会会研究员以《面向二氧化碳转化应用的电催化材料设计》为题分享报告。李会会研究员深耕该领域,发展了一种高效、绿色的合成技术路线,推动电催化材料的批量化制备;构建了高效电催化测试体系,探索膜电极组装工艺条件,优化关键材料;并建立了反应器结构参数-电催化性能数据库,实现C2+产物的高选择性稳定输出。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兰州大学赵继华教授以《催化苯乙烯环氧化、CO2环加成反应以及一锅法反应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通过MOF衍生双金属氨掺杂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苯乙烯与C02一步法合成苯乙烯环碳酸酯反应研究,发现催化剂的微孔结构有利于CO2的吸附,NaClO氧化改性后提高了催化剂对CO2的吸附能力。山东农业大学苗成霞教授以《绿色催化体系温和条件下高效实现二氧化碳环加成反应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通过对含氮金属配合物、含氮钴配合物、含氮镍配合物等物质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进行研究,发展了新的四氮配体合成方法,采用最后一步拼接N4的方法,具有后处理简单、产率高等优点,为该类催化剂的放大制备莫定基础。获得了四氮铁、钴和镍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将其分别用于单组分催化环氧化物与CO2的环加成反应,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的转化。创制了一系列生物质基离子液体,并将其用于催化二氧化碳的环加成反应,阐述了氢键作用对反应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周宝文副教授以《绿氢和可再生燃料:面向碳中和的能源动力解决方案》为题分享报告。聚焦提高能源转化器件与系统的效率,揭示了过程的能量转换和分子转化机制,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并形成了示范装备,拓展了工业余热利用等多元场景,为未来零碳能源动力解决方案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从意以《高性能Cu纳米材料催化CO2加氢性能研究》为题分享报告。吴从意老师设计了基于非贵金属体系的纳米反相催化剂,来提升CO2加氢制甲醇催化效率,研究发现氧化物/金属反相构型在C0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表现出可以媲美工业催化剂良好的性能;反相ZrO2-X/Cu催化剂中的界面结构是活性位点,甲酸根是甲醇形成过程的活性中间体;小尺寸的ZrO2-X和高Cu0/Cu+表面积是催化剂高活性和高CH3OH选择性的关键因素。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珂副研究员以《电子驱动的氢转移过程与机制研究》为题分享报告。王珂利用外场条件下的原位光谱质谱-反应中间体微观动力学方法研究外场能量转移机制,改造设计了新型原位光谱反应器,建立了瞬态动力学定量研究外场强化机制新方法。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南京工业大学穆立文教授以《界面处高粘流体功能性设计及应用》为题分享报告。穆教授通过对界面高粘度流体功能性设计及应用,定量解耦了流体的摩擦阻力与粘性阻力,创制了高粘流体的高精度粘度仪;构筑了界面特性-滑移-传热性能关系,实现了生物发酵反应器传热强化。河南师范大学李志勇副教授以《光热转换吸附剂的设计及 NH3的高效脱附》为题分享报告。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开发新能源氨成为研究热点。氨燃烧仅生成氮气和水,且储氢能力强,是理想的能源候选。然而,氨也是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和生态构成威胁。针对氨的工业脱附,李志勇及其研究团队致力于通过光热转换材料降低脱附能耗,利用太阳光激发材料升温,实现低能耗脱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艳磊副研究员以《纳米限域离子液体构筑及其功能调控》为题分享报告。当前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大、能耗高、污染重的现状,亟需发展新型绿色介质体系,助力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纳米限域离子液体体系跨越了纳观、微观和宏观等多个尺度,结构-传递-反应密切关联,传统热力学模型无法直接适用。基于此,王艳磊建立了电子-离子-界面功能的多尺度机理化模型,支撑绿色化工的创新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邹涛副研究员以《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LIMS)在热分析检测领域中的应用》为题分享报告。首先,阐述了分析测试所当前的运行状况;紧接着,介绍了热分析实验室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功能、独特优势以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展望了热分析实验室在未来发展的潜在趋势与方向。河南师范大学李瑞鹏以《离子液体催化生物质降解》为题分享报告。固体生物质是未来碳中性能源组合的基石,有望代替化石能源可持续生产化学品。基于此,李瑞鹏针对该领域深入研究,离子液体催化木质素模型底物醇脱水制烯、催化木质素模型底物芳香醇脱氢制芳香酮及纤维素及其平台分子转化等研究内容,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李瑞鹏深入该领域,聚焦于利用离子液体催化技术,成功推进了多项重要研究,包括:木质素模型底物醇脱水制、木质素模型底物中芳香醇脱氢制芳香酮,以及纤维素及其平台分子的转化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生物质转化利用的科学内涵,也为推动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宝贵力量。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华东理工大学陈龙特聘研究员以《高比能高安全水系电池设计与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通过对水系电解液设计调控,可以部分抑制析氢析氧的发生,并且拓宽电压窗口。采用高浓水系电解液制备了开放式水系锂离子电池,有效解决爆炸隐患。利用与水不溶的有机溶剂溶解氯气,开发了氯液流电池可以大幅提高电池的库伦效率,且无需隔膜,能够大幅降低液流电池成本。利用特定孔径多孔碳吸附氯气,开发了氯超级电容器能够大幅提升水系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浙江工商大学谢湖均教授以《食品胶体与界面热力学》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食品胶体与营养实验室人员组成及现况。随后,详细分享实验室成员在食品胶体与界面热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如下:卵白蛋白-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弱可以调控蛋白复合物的相行为;EGCG可能提高玉米醇溶蛋白-卵白蛋白难溶性复合物的聚集速率,促进蛋白质分子之间的聚集;Mg2+抑制玉米醇溶蛋白聚集,促进卵白蛋白聚集,抑制蛋白复合物聚集。江南大学桑欣欣副教授以《上转换材料辅助近红外光聚合机制及应用研究》为题分享报告。传统光固化技术使用的紫外光源穿透能力有限,限制了其在复杂感光材料体系中的应用。上转换粒子辅助近红外光聚合(UCAP)技术使用高穿透性的近红外光来实现感光材料的固化,有效解决了有色材料和复合材料难以光固化的问题。桑欣欣及其研究团队通过结合微观表征手段和实时光动力学监测技术,探明了UCAP的固化机制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推动UCAP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南京理工大学郭耸副教授以《微观分子结构对典型危险化学品热解安全特征影响的研究》为题分享报告。研发并推广应用危险物质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安全防护技术,加强重大装备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是当前的重大需求。在此背景下,郭耸对偶氮类危化品的放热行为及特征参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基团类型与基团位置主要决定了热解反应类型与物质热解稳定性其基团体积的作用并不明显;自加速分解温度则受基团体积影响更大;基团体积通过作用于物质的特征温度而影响综合热解特性参数。浙江大学糜基以《先进碳氢燃料量热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分享报告。高超声速飞行技术,是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之一。以吸热型燃料为核心,构建飞行器热管理A0C系统,燃料同时承担冷却换热和燃烧推进的双重任务。而吸热型燃料的热物性研究是热化学过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他研究了碳氢燃料的热物理、热化学过程,获得了燃料热化学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参数。合影留念
  • 日立热分析仪带你解锁易拉罐中的秘密
    在看我,在看我,还在看我,在看我就把你喝掉!这是一个某罐装饮料的广告词,记载了我们童年的记忆,那个红色的易拉罐配上可爱的人物表情,深受小朋友们喜爱。 瓶装饮料从最初的玻璃瓶,到后来的铝罐、塑料瓶,到现在一共发展了100多年。1963年易拉罐在美国发明,在以往的灌装基础上,在顶部设计了易拉环,这是实用性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因此普及很快。那么问题来了,罐装饮料的罐身材料采用的主要是铝,马口铁等金属,但是如碳酸饮料,茶水,牛奶等都是酸性或弱碱性物质,如果用金属材料来储存,会对金属材料有腐蚀作用,那么我们怎么来防止饮料腐蚀性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用日立热分析仪来解锁其中的秘密实验条件:将易拉罐截取约Φ5mm的小块,然后用日立热分析仪对这个样品进行分析。 首先用日立热重-差热同步热分析仪STA7300分析:结果可见,约200℃产生了失重现象,在200℃铁和铝等金属肯定不会分解的,这个失重的成分是什么呢?这个成分就是,为防止饮料腐蚀,在易拉罐内壁涂覆的高聚物多层薄膜。 然后我们用日立热机械分析仪TMA7100进行分析:采用针入式探针,可对由于淋膜层的玻璃化转变及熔融导致的软化温度进行评价。另外,也可得知淋膜层厚度约为20μm。由此可见,在Φ5mm的材料中含有的高聚物多层薄膜非常微少,经测定重量约为0.292mg。使用日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7020进行分析,可见即便含量微少,淋膜层及罐子的复合样品,也可明确的测出淋膜层的熔融峰。 综上所述,日立热分析仪具有基线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即便是微量的样品,也可准确地捕捉到微小转变和微量变化,为新材料地开发作参考!关于日立TA7000系列热分析仪详情,请见:日立 DSC7020/DSC7000X差示扫描热量仪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80326.htm日立 STA7000Series 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31021.htm日立 TMA7000Series 热机械分析仪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31022.htm日立 DMA7100 动态机械分析仪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9214.htm 关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于2013年1月,融合了X射线和热分析等核心技术,成立了日立高新技术科学。以“光”“电子线”“X射线”“热”分析为核心技术,精工电子将本公司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株式会社日立高新,因此公司变为日立高新的子公司,同时公司名称变更为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科学,扩大了科学计测仪器领域的解决方案。日立高新技术集团产品涵盖半导体制造、生命科学、电子零配件、液晶制造及工业电子材料,产品线更丰富的日立高新技术集团,将继续引领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更多信息敬请关注日立高新官方网站:http://www.hitachi-hightech.com/cn/
  • 日立热分析仪 诚招各区代理
    日立高新技术科学现诚招华北、华东、华南区域热分析仪产品代理商,欢迎有兴趣的经销商来电来信洽谈。  日立热分析仪拥有世界顶级的基本性能与丰富的扩展功能,在灵敏度,稳定性,操作性,可视性等方面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技术,日立一直是日本国内热分析仪最主流的品牌,经过四十余年的考验,拥有压倒性的市场占有率和极佳的口碑。用户涵盖从高分子、无机材料到药品、食品等的生产、品控、研发等各个行业。  作为日立高新技术科学旗下知名产品,经过四十余年的生产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有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差热同步热分析仪TG/DTA,热机械分析仪TMA,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四类产品。  为加快拓展中国市场,现诚招华北、华东、华南区域代理商,欢迎与我们有共同信念,并有强烈推广意识的公司加入。我们也将提供最完善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共谋发展。 更多详情,请联系:杨杰 先生日立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电话:(021)-5027-3533邮件:jie.yang.zt@hitachi-hightech.com-----------------------------------------------------------关于日立高新技术科学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于2013年1月,融合了X射线和热分析等核心技术,成立了日立高新技术科学。以“光”“电子线”“X射线”“热”分析为核心技术,精工电子将本公司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株式会社日立高新,因此公司变为日立高新的子公司,同时公司名称变更为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科学,扩大了科学计测仪器领域的解决方案。作为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的子公司,以往的精工电子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很多客户以及研究机关,学术机关的各位的支持,因此得以开发先进技术,并提供给广大客户能安心使用的仪器。
  •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应用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应用(内蒙古) 报告题目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第一场: 报告时间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8:30~12:00 报告地点 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 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三楼多媒体教室 第二场: 报告时间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下午 15:00~17:00 报告地点 内蒙古大学综合教学楼0411 报告人 杨胜鹰 先生,TA仪器资深应用专家,中国北方区经理 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曾于北京某著名石化企业从事高分子加工应用及新型功能高分子的合成研究工作。1996年起至今,一直从事TA产品线技术支持工作,累积了多年的实际样品操作和材料开发经验。 报告内容: (1) 热分析技术(DSC/TGA/DMA/TMA )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2) 流变仪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接待单位联系人:邹小红 电话:13911754075 主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材艺学院 美国TA仪器公司 更多活动讯息,请登录 www.tainstruments.com.cn
  • 热分析联用仪市场调研报告(2020版)重磅发布
    1977年,国际热分析协会(IC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rmal Analysis)第七次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并对热分析进行了如下定义: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之间关系的一类技术。热分析技术分为九类十七种,在化学、化工、冶金、地质、建材、燃料、轻纺、食品、生物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应用在成分分析、材料研制和应用开发、化学反应的研究、环境监测、稳定性的测定、微量物证检验等方面。  热分析仪器由程序温度控制器、炉体、物理量检测放大单元、微分器、气氛控制器、显示和打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7部分组成。其核心部件主要有电子天平、热电偶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在中国热分析仪器市场,活跃着TA、耐驰、梅特勒、珀金埃尔默等近30家仪器企业。据统计,中国热分析仪器市场年产值应为近10亿元人民币。  随着新的学科和材料工业的不断发展,热分析所研究的物质由无机物(金属、矿物、陶瓷材料等)逐步扩展到有机物、高聚物、药物、络合物、液晶和生物高分子、空间技术等领域,对于表征分析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热分析技术,联用技术应运而生,通过热分析仪与其他仪器的联用,可以获得更多的结构与性能信息。热分析联用技术是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对一个试样采用两种或多种热分析技术,分为同时联用、串接联用、间歇联用等,常见于热分析仪与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的联用。  仪器信息网于2020年年末之际重磅发布了《热分析联用仪市场调研报告(2020版)》,以内参报告的形式梳理了当前的市场状况。由于热分析联用仪涉及多类仪器的联用等因素,本报告以热分析仪市场为主线,分析热分析联用仪的市场情况。  亮点1:本报告盘点了国内外主要的热分析仪器厂商,对于其厂商规模与产值、产品线进行了横向分析。  亮点2:本报告中首次披露了热分析联用仪、热重分析仪/热天平(TGA)、同步热分析仪(S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DTA)四个专场的用户关注热度,从中窥见哪些品牌最受用户关注。  亮点3:通过用户调研分析哪些品牌在用户中的知名度较高,用户在采购时最倾向于采购何种品牌的产品,对于影响用户采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全面解析。  亮点4:进行了仪器的应用分析,可以了解哪些应用领域的用户分布较多。  亮点5:调研了耗材配件的更新周期,了解用户更换坩埚等的周期。  亮点6:收集了普通仪器用户和专业仪器用户对于仪器改进的建议与意见。  目录  第一章 热分析联用仪概述................................................................................................ 1  1.1 热分析技术......................................................................................................... 1  1.2 常用热分析仪简介............................................................................................. 11  1.3 热分析联用仪简介及分类.................................................................................. 16  第二章 国家与行业标准................................................................................................. 21  第三章 热分析联用仪市场分析....................................................................................... 34  3.1 主要热分析仪厂商............................................................................................. 34  3.2 厂商规模及产值................................................................................................ 57  3.3 厂商产品线分析................................................................................................ 59  3.4 中标情况分析.................................................................................................... 62  3.5 仪器信息网专场热度分析.................................................................................. 75  3.5.1 热分析联用仪专场................................................................................... 75  3.5.2 热重分析仪/热天平(TGA)专场............................................................. 76  3.5.3 同步热分析仪(STA)专场...................................................................... 77  3.5.4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DTA)专场.............................................................. 78  第四章 热分析联用仪用户调研....................................................................................... 79  4.1 调研用户属性分析............................................................................................. 79  4.1.1 调研用户行业分析................................................................................... 79  4.1.2 调研用户单位类型分析............................................................................ 80  4.1.3 主题网络会议参与倾向性分析.................................................................. 82  4.2 联用技术及联用仪器品牌认可度分析................................................................. 83  4.2.1 联用技术分析.......................................................................................... 83  4.2.2 红外光谱品牌认可度分析......................................................................... 83  4.2.3 气质联用品牌认可度分析......................................................................... 83  4.2.4 质谱品牌认可度分析................................................................................ 83  4.2.5 紫外光谱品牌认可度分析......................................................................... 84  4.3 热分析仪使用与配置分析.................................................................................. 85  4.3.1 常用热分析仪类型分析............................................................................ 85  4.3.2 应用分析................................................................................................. 85  4.3.3 检测途径分析.......................................................................................... 86  4.3.4 配备数量分析.......................................................................................... 87  4.3.5 使用年限分析.......................................................................................... 87  4.3.6 价格区间分析.......................................................................................... 88  4.4 用户采购分析.................................................................................................... 89  4.4.1 采购渠道分析.......................................................................................... 89  4.4.2 采购调研方式分析................................................................................... 89  4.4.3 采购调研时间分析................................................................................... 90  4.4.4 国产/进口倾向性分析............................................................................... 90  4.4.5 采购影响因素分析................................................................................... 92  4.4.6 品牌知名度分析....................................................................................... 96  4.4.7 品牌倾向性分析....................................................................................... 96  4.4.8 品牌复购分析.......................................................................................... 97  4.4.9 采购周期分析.......................................................................................... 97  4.4.10 三年内采购意向分析.............................................................................. 98  4.5 耗材配件分析.................................................................................................... 99  4.5.1 常用耗材配件.......................................................................................... 99  4.5.2 耗材寿命分析.......................................................................................... 99  4.6 售后服务分析.................................................................................................. 100  4.6.1 产品故障率分析..................................................................................... 100  4.6.2 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分析.......................................................................... 100  4.6.3 用户培训分析........................................................................................ 101  4.6.4 回访紧密度分析..................................................................................... 102  4.6.5 软件升级分析........................................................................................ 103  4.6.6 解决问题能力分析................................................................................. 103  4.6.7 售后服务意见与建议.............................................................................. 104  4.7 用户意见与建议............................................................................................... 105  4.7.1 普通用户意见........................................................................................ 105  4.7.2 专业用户意见........................................................................................ 105  第六章 总结................................................................................................................. 117  参考资料...................................................................................................................... 122  如对本报告感兴趣,可通过以下邮箱guancg@instrument.com.cn联系我司相关人员,咨询购买报告相关细节!
  • 热分析及热物性仪器中标披露及新品速递(2021上半年)
    自2021年1-6月,中国政府采购网陆续发布了热分析及热物性仪器的中标数据。仪器类型涵盖了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热机械分析仪、导热仪、热膨胀仪、熔点仪和量热仪等。仪器品牌方面,进口品牌出现了TA、耐驰、梅特勒-托利多、珀金埃尔默、塞塔拉姆、林赛斯、岛津、理学、Rubolab、费尔伯恩、瑞士步琦、马尔文等的身影;国产品牌中,则出现仰仪科技、卓光仪器;总体来看进口仪器中标情况优于国产;采购需求中,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同步热分析仪产品中,出现部分高温、高压产品的购买需求;仪器价格方面,热重分析仪和量热仪均有出现单台套价格超过200万,综合热分析仪、导热仪、热分析联用仪单台套价格最高超100万,高压产品单台套价格均在200万上下;采购数量上,各采购单位采购每类型仪器一般为1台套。仪器信息网热分析板块品类先锋(截至2021.8.20)仪器专场(点击查看相应专场)品类先锋(点击查看相应品类先锋仪器)热重分析仪/热天平(TGA)耐驰差示扫描量热仪(DSC/DTA)菁仪北京恒久同步热分析仪(STA)耐驰日立分析仪器热分析联用仪理学耐驰热机械分析仪塞塔拉姆日立分析仪器热膨胀仪TA仪器导热仪TA仪器耐驰熔点仪仪电物光量热仪三德PARR值得注意的是,在单一来源采购公告中,大连理工大学有两款仪器进行了单一来源采购,理由基本归纳为经调研国内外仪器无法满足技术需求,故只能进行单一来源采购。1. 大连理工大学单一来源采购Rubolab的RuboSORP-TGA MP-SHT型号高压热重分析仪 Rubolab 磁悬浮天平超高温超高压热重分析仪公告中提到的单一来源采购理由:“大连理工大学煤化工研究设计所长期从事煤炭及生物质、固体废弃物等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在煤炭分质转化、煤焦油的深加工和生物质及工业固废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以解决能源转化、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和材料等科学和技术问题。目前正在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低变质煤直接转化制高品质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基础研究”和“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及机制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研究内容是测定煤及生物质等固体燃料在不同反应气氛、不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变化过程重量的变化,从而认识固体燃料中不同组分的反应特性,为煤炭分质转化、生物质及工业固废的合理利用等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实验室有常压热天平,无法满足高压和还原性气氛下的反应要求。本项目拟通过构建高压、高温质量监测系统,对物质的热解及气化、石油裂化、催化剂活化、腐蚀和活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因此实验环境包括高温、高压、氧化性和还原性气氛及水蒸气条件等。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高温高压热重分析仪中,部分产品只适合氧化性气氛,无法在还原性气氛(如氢气)和水蒸气条件下运行,而加氢及水汽重整是拟开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无法满足本项目技术需求。德国儒亚的产品是带有磁悬浮天平、加样电梯辅助系统、高压冷壁反应器、电加热炉和GDU 全自动高压动态气体蒸汽引入和压力控制系统以及质谱接口,允许的温度/压力为:1500℃@50 bar。实验的气氛允许接入不同的气体或者气体的混合气,可以测试所有有机和无机气体,包括腐蚀性气体和蒸汽能满足本项目的技术要求。因此,只能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进行采购。”2. 大连理工大学欲单一来源采购梅特勒-托利多的RC1mxTM全自动实验室反应量热器 梅特勒-托利多 全自动实验室反应量热仪 RC1mx公告中提到的单一来源采购理由:“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H502实验室拟开展化工热安全方面的研究,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的方法,主要围绕典型化工介质和反应工艺(聚合反应、热分解反应、过氧化反应)热安全特性,对不同工况下的聚合反应、热分解反应、过氧化反应等化工工艺的失控过程进行研究,考察冷却温度、搅拌速率、加料速率、自催化速率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分析反应体系压力温度变化,提出合理的反应失控判据。基于以上基础开展化学反应失控抑制与泄放技术研究,优化泄放位置,开发新型高效的淬灭剂和快速响应的喷料装置,建立安全泄放压力预测模型和泄放面积计算方法。基于该项目研究内容,需采购全自动合成反应量热仪。项目研究围绕的反应工艺常伴有高温、高压及多组分复杂工况,同时研究需对进料速率、搅拌速率、冷却温度进行精准控制,进而对反应失控系统温升、最高温度、最大压力、最大温升速率、最大升压速率进行精确快速测量。因此,购置的全自动反应量热仪的最高温度需达到300℃左右(乙烯聚合反应最高温度),并具备提供低温反应环境的能力,最大压力应不低于20个大气压(低压法合成聚乙烯的最大压力),控温速率迟滞性要小。经调研,国内部分全自动反应量热仪的最高温度为200℃左右,无法达到300℃,同时控温采用外置加热/冷却装置,存在控温缓滞。某全自动反应量热仪校准加热器功率较大易产生热点,影响反应体系和原有的实际工艺条件。国外部分全自动反应量热仪的最高温度为200℃左右,无法达到300℃,且设备的最大压力为常压,无法进行压力较高的实验。且采用外置加热/冷却装置进行控温,存在控温滞缓,校准加热器功率较大易产生热点。而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RC1mxTM全自动实验室反应量热器温度范围为-70-300℃,最大压力可达100bar,采用内置快速冷热硅油混合控温可实现没有缓滞的快速冷却及加热,校准加热器功率25W(选配5W)不容易产生影响反应体系的热点。因此,只有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RC1mxTM全自动实验室反应量热器能够满足本项目温度、压力、控温等技术要求的需要,只能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进行采购。”2021年上半年新品速递日立高新技术推出NEXTA® DSC系列热分析仪,用于先进材料开发和质量控制2021年1月19日,英国牛津—日立高新技术分析科学公司(Hitachi High Tech Analytical Science Corporation)(日立高新技术全资子公司,从事分析和测量仪器的制造和销售),推出了用于先进材料开发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新型差示扫描量热仪——NEXTA DSC。作为日立高新技术高级热分析仪系列的最新产品,NEXTA DSC为实验室和制造商两者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可以进行最详细和彻底的DSC分析。详见《日立高新技术推出NEXTA® DSC系列热分析仪,用于先进材料开发和质量控制》
  • 专家/网友之‘热’讨——2018“热分析研究方法及技术应用”网络研讨会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1月27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2018第四届“热分析研究方法及技术应用”网络主题研讨会成功召开,会上热分析领域8位邀请专家与网络另一端的近300名在线报名观众进行了一场关于热分析技术的‘热’烈探讨与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89dd013-7a8e-4306-bd82-97d6a4dc080e.jpg" title=" 003.jpg" alt=" 003.jpg" / /p p   “热分析研究方法及技术应用”网络主题研讨会一年一届,首届于2015年12月开启,研讨会旨在为热分析领域专家学者及一线使用用户提供一个形式更加灵活高效的在线交流与学习平台。 /p p   以下为本届网络主题研讨会精彩摘要,以飨读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80fe110-aeba-4e7d-90d5-139bb1341086.jpg" title=" 丁老师.png" alt=" 丁老师.png" / /p p   基线是热分析技术尤其是热重法、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的重要问题之一,实验过程中的基线对最终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热分析曲线解析和实验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基线的影响因素。丁延伟在报告中试图从实验时对基线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不同基线的形状,对于在实验时如何确定合理的实验条件、在曲线解析时如何充分考虑基线对所得到的曲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0457acf-ab9d-4019-b93e-f87dad31be6a.jpg" title=" 范老师.png" alt=" 范老师.png" / /p p   范玲婷在报告中,结合梅特勒Flash DSC的应用案例,分别介绍了热分析测试过程中,冷却速率对多晶型物质结构及对亚稳态混合物的结构形成的影响,升温速率对结构重组和熔融过程的影响。最后介绍了获得更多样品信息的其他方法,包括新的高级多频TMDSC技术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4ac14be-5c4c-454f-adda-f1bfb5e804c7.jpg" title=" 李老师.png" alt=" 李老师.png" / /p p   由左旋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 PLLA)和右旋聚乳酸(Poly(D-lactic acid),PDLA)共混所形成的聚乳酸外消旋共混物可生成熔点更高和力学性能更好的立构复合晶(Stereocomplex crystal, SC),其正成为聚乳酸研究领域的突出热点。Flash DSC是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快速扫描芯片量热技术的商业化进展,其高达240000 ℃/min的降温速率可实现对半晶高分子热历史的精确控制。以聚乳酸外消旋共混物为研究对象,借助于Flash DSC的突出优势,李照磊团队发展了区别于C. Schick和R. Androsch等人新的成核动力学热分析研究方法。此外,结合Flash DSC和显微红外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外消旋共混物中氢键的形成对SC/HC竞争生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外消旋共混物中氢键的形成可能是立构复合晶形成的先决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4550b4c-3f0e-4f1b-9920-2844a264c864.jpg" title=" 张老师.png" alt=" 张老师.png" / /p p   张建军报告中主要介绍了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的分类及一些热分析动力学处理方法,如:非线性等转化率微分法、 非线性等转化率积分法、改进的非线性等转化率积分法、 Kissinger-迭代法、Ozawa-迭代法、双等双步法等以及这些方法在固相反应体系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现有方法的成功与局限性。并提出了应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研究时的一些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7231592-edc4-41ab-bba0-be65472e21fd.jpg" title=" 苍老师.png" alt=" 苍老师.png" / /p p   橡胶制品种类繁多,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对新型橡胶制品的研究工作一直是企业提升橡胶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苍飞飞采用热分析技术,对橡胶制品成分分析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工作,为橡胶制品配方的拟合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并且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解读,明确对橡胶测试的影响。案例如:不同工艺生产的氟醚橡胶,在聚合物定性中无法区分,但通过差热扫描量热仪,发现两者有本质性的差异,因此继续开展相应的表征工作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211eb47-dfe2-40ea-95b0-6f81a6f24fcd.jpg" title=" 张武寿老师.png" alt=" 张武寿老师.png" / /p p   大体积量热计可测量10 ml至100 L量级体积的样品,可用于二次电池性能表征、核废料无损检测、低能核反应热功率测量、动物新陈代谢直接测量、化工中试反应热测定、煤与原油低温氧化机理研究、大体积样品(如相变建筑材料、蓄热材料、蓄冷材料)的热容量和高温样品的热含量测量等多个领域。报告中,张武寿主要分别介绍如下内容:大体积量热计概述 塞贝克量热计原理 大体积塞贝克量热计特点 卷积降噪技术及其与传统降噪技术的比较 技术展望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2aa42e7-cf3b-4700-a96d-2cdd8209be75.jpg" title=" 李林玲老师.png" alt=" 李林玲老师.png" / /p p   近几十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微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受限于纳米尺度下的凝聚态结构和动力学行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高分子材料受限于纳米尺度时,其众多的物理性质会表现出较大的本体差异性,比如熔体粘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物理老化速率,晶体熔点,结晶度,晶体取向,结晶动力学等。借助由Schick教授课题组发展的超灵敏差分交流芯片(AC-Chip)量热仪,李林玲课题组研究了膜厚从几到几百纳米范围内聚合物超薄膜的玻璃化转变行为,并借助无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光谱(FRET)方法构筑了聚合物超薄膜中分子链结构与动力学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利用常规量热学和介电谱方法,该团队还系统研究了聚合物在二维纳米孔道中的玻璃化转变和结晶动力学行为,探索了二维纳米受限态下调控聚合物材料凝聚态结构和动力学的方法。 /p p   更多信息、在线问题交流及讲座视频点击关注: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hermalanalysis/#a0"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热分析研究方法及技术应用”网络主题研讨会主页 /span /a br/ /p
  • 热分析仪器支持全球突破性研究的10个示例
    作者:Olivier Savard热分析提供了关于材料特性的基本信息,以及材料在现场的可能表现。这一点及其相对简单性,使得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这样的技术对于那些开发用于苛刻应用的新型材料的企业来说非常宝贵,例如药物和医疗器械。以下仅举10个示例说明热分析仪系列如何支持全球突破性的研究。1. LED散热器新材料的发展由于铝的成本低、重量轻,且其性能可通过改变成分来定制,因此聚合物复合散热器是铝的绝佳替代品。人们有意以此方式将石墨烯用作纳米填料,但是它的大表面积使得通过聚合物基质难以均匀分散。为了解决此问题,《Graphene-bas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LED thermal management》作者Cho等人正在试验石墨烯和聚合物之间的桥接材料,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来确定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转变温度。2. 开发具有特定表面特性的聚合物新材料研究的目标之一是创造高强度、低重量和良好热稳定性的材料。此类特性可通过蜂窝结构表现,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创建具有功能化空腔的微图案化聚合物表面。控制颗粒在此类材料中的分布对于控制它们的特性至关重要。《Amino-functionalizedbreath-figure cavitiesinpolystyrene–alumina hybrid films: effect of particle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的作者Lakshmi等人正在研究聚苯乙烯-氧化铝杂化膜。文中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同步重量分析仪来测定苯乙烯改性氧化铝颗粒的有机含量。3. 药物释放的水凝胶表征《Analysis of Water State and Gelation of Methylcellulose Thermo-reversible Hydrogels by Thermal Analysis and NMR》的作者Nishimoto等人一直在研究在制药应用中用作水凝胶的甲基纤维素(MC)。MC水凝胶的某些特性,如凝胶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药物的释放。本研究中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来评估MC和聚乙二醇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4. 测定合成材料的基本热性质只要热行为是新型合成材料研究的关键部分,热分析即对表征热性质至关重要。例如,《Designing the thermal behaviour of aqueous biphasic systems composed of ammonium-based zwitterions》的作者Ferreira等人一直致力于设计铵基两性离子(ZIs)的热行为。差示扫描量热仪在确定ZIs的基本热性质(包括分解温度)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5. 壳聚糖接枝苯乙烯工艺的优化开发新型聚合物材料面临的挑战通常是获得合适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壳聚糖的表面特性通过在其上接枝苯乙烯来改性。对所得材料的表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热分析在确定共聚物材料所得的热稳定性方面发挥了作用。本研究《Amino-functionalized breath-figure cavities in polystyrene–alumina hybrid films: effect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使用了差示扫描量热仪。6. 研究潜在聚变能材料的热性质钛酸锂被视为一种可提供聚变能反应堆所需的氚的潜在材料。钛酸锂通过碳酸锂和二氧化钛之间的反应产生,《Investigating thermal and kinetic parameters of lithium titanate》的作者Sharma和Uniyal对这一反应进行了研究。热重分析(TG)用于全面理解该反应中涉及的动力学机制,用于该研究的热分析仪器为差示扫描量热同步重量分析仪。7. 研究超薄材料的热性质如何变化随着材料变得越来越小,其性能越来越依赖于表面特性,而不是体积特性。这项研究(由《Morphology and phase transitions of n-alkyl alcohol microcrystals》的作者Iwasa等人完成)结合了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原子力显微镜来了解表面特性对n-烷基醇微晶相变行为的影响。8. 曝光后药物有效性分析一些药物在光照下会降解。《Photodegradation assessment of ciprofloxacin, moxifloxacin, norfloxacin and ofloxacin in the presence of excipients from tablets by UPLC-MS/MS and DSC》的作者Hubicka等人的这项研究集中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此类材料会产生光降解,这将降低其抗菌效果,并可能导致副作用。结合UPLC-MS/MS方法,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来比较辐照前后的样品。9. 了解片剂中的药物释放和溶出度片剂药物在体内的溶解方式是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项研究中,《The DSC approach to study non-freezing water contents of hydrated hydroxypropylcellulose (HPC)》的作者Talik和Hubicka研究了水合羟丙基纤维素(HPC)的非冷冻水含量,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溶解度的化合物和不同分子量和黏度的HPC的药物释放。用于研究的热分析仪为差示扫描量热仪。10. 影响材料多晶型转变温度的因素研究多晶型物质可以从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Tunable Polymorphic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的作者Yokata等人研究了三联吡啶(terpy)的多晶型效应,发现转变温度可调,具体取决于起始晶体的研磨水平。研究中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不同条件下的转变温度。
  • 热分析仪核心部件原理简介
    p   常规的热分析仪器主要有热重分析仪(TGA),差热分析仪(D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机械分析仪(TMA)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 /p p   热分析仪器测量各种各样的物理量需要靠其核心部件来实现。这些部件有电子天平、热电偶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电子天平 /strong /span /p p   电子天平是热重分析仪(TGA)和同步热分析仪(STA)的核心部件,是测量试样质量的关键。 /p p   电子天平采用了现代电子控制技术,利用电磁力平衡原理实现称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44413c9-13e5-46ab-a916-78c021d42f3e.jpg" title=" 电压式微量热天平.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电压式微量热天平 /strong /p p   天平的秤盘通过支架连杆与线圈连接,线圈置于磁场内,当向秤盘中加入试样或被测试样发生质量变化时,天平梁发生倾斜,用光学方法测定天平梁的倾斜度,光传感器产生信号以调整安装在天平系统和磁场中线圈的电流,线圈转动恢复天平梁的倾斜。在称量范围内时,磁场中若有电流通过,线圈将产生一个电磁力F,可用下式表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F=KBLI /p p   其中K为常数(与使用单位有关),B为磁感应强度,L为线圈导线的长度,I为通过线圈导线的电流强度。电磁力F和秤盘上被测物体重力的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达到平衡。即处在磁场中的通电线圈,流经其内部的电流I与被测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只要测出电流I即可知道物体的质量m。 /p p   无论采用何种控制方式和电路结构,其称量依据都是电磁力平衡原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热电偶传感器 /strong /span /p p   热电偶传感器是所有热分析仪器均会用到的部件,用于测定不同部位(试样、炉体)的温度。 /p p   热电偶传感器是工业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接触式测温装置。这是因为热电偶具有性能稳定、测温范围大、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等特点,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能够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信号,并且输出直流电压信号,使得显示、记录和传输都很容易。 /p p   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即热电效应。热电偶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用所产生的热电势测量温度。 /p p   热电偶的热电势是热电偶工作端的两端温度函数的差,而不是热电偶冷端与工作端,两端温度差的函数 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的大小,当热电偶的材料是均匀时,与热电偶的长度和直径无关,只与热电偶材料的成份和两端的温差有关 当热电偶的两个热电偶丝材料成份确定后,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的温度差有关 若热电偶冷端的温度保持一定,热电偶的热电势仅是工作端温度的单值函数。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连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导体A和B的两个连接点之间存在温差时,两者之间便产生电动势,因而在回路中形成一个大小的电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位移传感器 /strong /span /p p   位移传感器是热膨胀仪(DIL)、热机械分析仪(TMA)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中会用到的核心部件。通过测定直接放置于试样上或覆盖于试样的石英片上的探头的移动,来测定试样的尺寸变化。 /p p   LVDT位移传感器,LVDT(Linear Variable Differential Transformer)是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缩写,属于直线位移传感器。LVDT的结构由铁心、衔铁、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组成。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分布在线圈骨架上,线圈内部有一个可自由移动的杆状衔铁。当衔铁处于中间位置时,两个次级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等,这样输出电压为0 当衔铁在线圈内部移动并偏离中心位置时,两个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不等,有电压输出,其电压大小取决于位移量的大小。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改善传感器的线性度、增大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设计时将两个线圈反串相接、两个次级线圈的电压极性相反,LVDT输出的电压是两个次级线圈的电压之差,这个输出的电压值与铁心的位移量成线性关系。线圈系统内的铁磁芯与测量探头连接,产生与位移成正比的电信号。电磁线性马达可消除部件的重力,保证探头传输希望的力至试样。使用的力通常为0~1N。 /p
  • 日立高新技术推出NEXTA®DSC系列热分析仪,用于先进材料开发和质量控制
    2021年1月19日,英国牛津—日立高新技术分析科学公司(Hitachi High Tech Analytical Science Corporation)(日立高新技术全资子公司,从事分析和测量仪器的制造和销售),推出了用于先进材料开发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新型差示扫描量热仪——NEXTA DSC。作为日立高新技术高级热分析仪系列的最新产品,NEXTA DSC为实验室和制造商两者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可以进行最详细和彻底的DSC分析。  日立高新技术推出NEXTA®DSC系列热分析仪,用于先进材料开发和质量控制  最先进的RealView®技术使分析可视化  可选配的RealView样本单元在DSC测量期间能获得可视的样本信息,实时捕获可直接与DSC信号相关联的样本图像。这有助于识别物理性质的变化,并且DSC结果中附带的可视信息使得结果更易于解释,尤其是在进行故障分析、外来颗粒分析和调查异常结果的情况下。RealView系统核心的高分辨率摄像头能在低至-50℃的极低温度下观察样品。当使用NEXTA DSC进行研究、教学、处理重大问题和测量受影响区域的尺寸时,RealView系统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包括了颜色分析(RGB、CMYK和LAB),并将记录样本的图片和视频。数据结果以DSC结果的时间和温度为参考进行存储,便于之后的分析和研究。  检测最小的热变化  复杂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制造中,微量添加剂对其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对热分析仪揭示日渐微小的热变化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NEXTA DSC系列的设计旨在提供当今先进材料热特性所需的最高性能水平。NEXTA DSC系列的两款型号都得益于独特的炉设计和新开发的传感器,以提供世界一流的灵敏度和无与伦比的基线重复性。这些创新有助于检测和分离最小的热变化,即使是复杂材料中的痕量变化。  可进行先进、可靠分析的新型传感器  NEXTA DSC600得益于新开发的热电堆型DSC传感器,为更先进的材料开发和失效分析提供了所需的最高灵敏度和分辨率。NEXTA DSC200型号还对传感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在经济高效的封装中提供了高灵敏度和稳定性。这两种型号都采用了新的炉体构造,可提供+/-5µW的基线重复性。这确保了对痕量材料的可靠和精准检测,提供了可广泛应用所需的性能,包括研究和开发以及进出口成品的质量控制。  内置安全装置的大容量样品分析  除了注重性能外,NEXTA DSC系列还有许多其他功能,以支持高通量和深入的热分析。自动进样器选件包括一个独特的四叉样品架,在一次性分析多达50个样品时表现出极好的可靠性。创新的安全功能已被加入,如自动盖设计,用于在预设温度激活自动目标检测(防止烫伤)。  双冷却系统节省时间和成本  NEXTA DSC系列中包含的双冷却系统简化了低于-80℃的分析,无需在需要液氮冷却时手动断开电气冷却系统,节省了用户时间。内置的混合系统允许同时连接两个冷却系统。可选三种冷却系统:空气冷却、电气冷却或液氮冷却。空气冷却是在室温及以上温度测量感兴趣的理想选择。大多数测量将使用电气冷却,这有助于降低室温下测量的成本。只有在需要进行特定测量时,如分析某些橡胶或弹性体的转变时,可选择液氮冷却。  日立高新技术分析科学产品经理Ashley Kate McCann说:“我们设计了新的NEXTA DSC系列,以满足研发实验室和质量控制部门在开发新材料方面的需求,并确保包括聚合物、化学品、陶瓷、金属,石油化工和食品在内的多种材料的质量。除了全新的传感器和加热炉设计,我们还改进了最先进的RealView样品观察装置。我们还加入了新的安全功能,直接响应客户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在热分析方面,我们明显不同。”  NEXTA DSC600和NEXTA DSC200现在可以订购。联系我们的专家了解更多。
  • 2022年热分析仪新品年中回顾:国产新品节节高
    据调研机构数据,2021年全球热分析仪器市场规模为4.8343亿美元,且市场规模在2021-2028年间以4.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全球热分析仪器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8年达到约6.6434亿美元。近年来,各大热分析厂商纷纷在新品研发上加大了投入,仅2021年就上市了3台进口新品和11台国产新品,其中包括进口热分析仪厂商日本日立分析和法国凯璞科技-塞塔拉姆;国产厂商则包括天美、绵阳菲纳理、上海众路、南京汇诚、上海和晟、杭州仰仪、厦门海恩迈。纵观国内热分析新品上市情况,近两年,国产热分析仪新品上市数量出现明显多于进口产品的趋势。2022年全球热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为5.0567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国内仅上市1款新品(据不完全统计),上市热分析新品为北京恒久的差示扫描量热仪HSC-4。2021年热分析上市新品回顾厂商名称2021年上市新品(点击查看详情)日立分析日立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DSC600&DSC200(上市时间:2021年1月)法国凯璞科技-塞塔拉姆法国塞塔拉姆 热重分析仪Setline TGA(上市时间:2021年10月)天美(原精科/上平)天美(原精科/上平)智能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30(上市时间:2021年7月)绵阳菲纳理绵阳菲纳理Calvet式3D微量热仪 UT310上海众路上海众路差示扫描量热仪(10.1寸工控机操作)DSC-500DS(上市时间:2021年6月)上海众路热重分析仪TGA1150A/1450A(上市时间:2021年5月)南京汇诚南京汇诚导热系数测试仪(高导专用)HCDR-SP(上市时间:2021年11月)上海和晟上海和晟热重分析仪HS-TGA-101(上市时间:2021年5月)上海和晟差示扫描量热仪HS-DSC-101(2021年4月)上海和晟差示扫描量热仪(半导体制冷)HS-DSC-101A(上市时间:2021年4月)杭州仰仪杭州仰仪电池等温量热BIC-400A(上市时间:2021年6月)厦门海恩迈厦门海恩迈芯片式热重分析仪以上热分析新品介绍可参见:《2021年热分析厂商仪器新品盘点:3台进口,11台国产》北京恒久2022年上市新品介绍: 北京恒久差示扫描量热仪HSC-4(上市时间:2022年1月)北京恒久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始建于2000年,是一家以生产销售热分析仪器(差热分析仪、综合热分析仪、同步热分析仪、微机差热天平、微机差热仪、热重分析仪、微机热天平、差示扫描量热仪、氧化诱导期分析仪、微机卧式膨胀分析仪、高温高压热天平、大剂量热天平)(物化类仪器、催化剂评价装置、固定床评价装置)为主导,定制各种高压耐腐蚀类化工设备、流化床设备、实验室物化设备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生产厂家。仪器新品创新点:外接光固化控制系统,可实现对单体、多体溶液在一定强度光线照射下快速完成固化的曲线测量。光源使用温度范围-100°C-200°C ,光源波长范围(315-500 nm),可以方便地通过控制软件进行设置触发。仪器新品介绍:1.热流式差示扫描量热仪重复性好、准确度高 ,特别适合于比热的精确测量。2.自主研发的气相色谱、质谱连接头、恒温带、恒温控制器,可充分保证焦油及各种反应气体的二次检测。3.完善的两路气氛控制系统,采用质量流量控制器;测量过程中,可以选择二路进气方式,软件设置自动切换。4.仪器配有标准物质,用户可自行进行各温度段的校正,减少仪器的误差。全程自动绘图,软件可实现各种数据处理,如热焓的计算、玻璃化转变温度、氧化诱导期、物质的熔点及结晶等等。5.大屏幕液晶显示,实时显示仪器的状态和数据,两套测温电偶,一套显示工作时样品温度,另一套电偶实时显示炉温。热分析仪器主要厂商简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DTA):塞塔拉姆、北京恒久、众路、汇诚仪器、梅特勒托利多、大展、和晟、耐驰、TA 仪器、日立、林赛斯、珀金埃尔默、贝讴仪器、马尔文帕纳科、京仪高科、久滨仪器、理学、岛津、佳航仪器、依阳、柯锐欧、盈诺、天美、正瑞泰邦、德国林赛斯。热重分析仪/热天平(TGA):耐驰、塞塔拉姆、北京恒久、梅特勒托利多、德国林赛斯、众路、大展、京仪高科、汇诚仪器、TA 仪器、和晟、盈诺、珀金埃尔默、久滨仪器、力可、迈可威、佳航仪器、埃尔特、天美。同步热分析仪(STA):耐驰、日立分析仪器、塞塔拉姆、理学、众路、汇诚仪器、日立、京仪高科、和晟、珀金埃尔默、德国林赛斯、新科、久滨仪器、梅特勒托利多、TA 仪器、北京恒久、佳航仪器、盈诺、大展、贝讴仪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TMA/DMTA):耐驰、IMCE、日立、梅特勒托利多、麦特韦伯、TA 仪器、塞塔拉姆、珀金埃尔默、岛津、日立分析仪器、安东帕、林赛斯、德国林赛斯热膨胀仪:TA 仪器、德国林赛斯、柯锐欧、耐驰、依阳、京仪高科、Orton、北京恒久、林赛斯热分析联用仪:珀金埃尔默、耐驰、理学、北京恒久导热仪、热导仪:TA 仪器、耐驰、夏溪电子、林赛斯、Hot Disk、依阳、德国林赛斯、汇诚仪器、和晟、柯锐欧、大展、众路、京都电子、SEO、蓝姆达熔点仪:仪电物光、卓光、佳航仪器、海能、盈诺、本昂仪器、步琦、Standford、梅特勒托利多、天光、楚柏、SRS、Stuart、精拓仪器量热仪:菲纳理、赫伊尔、仰仪科技、三德、金铠仪器、马尔文帕纳科、耐驰、PARR、梅特勒托利多、民生星、DDS、塞塔拉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