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测试需求分析

仪器信息网测试需求分析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测试需求分析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测试需求分析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测试需求分析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测试需求分析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测试需求分析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测试需求分析相关的解决方案。

测试需求分析相关的资讯

  • 谈高校分析测试平台对科学仪器售后服务的几点需求——访东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周轶然
    随着科学仪器行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分析仪器市场蓬勃发展,相关用户数量激增,对应售后服务市场在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售后市场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大量增加的业务和客户量对仪器厂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仪器性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售后服务质量成为了用户采购仪器时越来越关注的因素。为促进产业交流,优化仪器售后服务市场,为用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仪器信息网特邀请用户代表为科学仪器行业售后服务现状与未来发声。正值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仪器信息网采访了牛津仪器设备的忠实用户东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周轶然老师。访谈中,周主任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及应用,高度评价了牛津仪器客户服务值得信赖的高服务水准,为单位平台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周轶然老师周轶然,东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分析测试中心物理部的管理工作与扫描电镜类仪器的分析测试工作。参与东北大学金属材料方向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在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等期刊发表论文,获辽宁省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先进个人称号等荣誉。仪器信息网:请您简要介绍您所在行业领域?您的主要工作研究内容以及其意义?周轶然老师: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显微分析技术以及高性能变形铝合金组织性能控制。材料显微分析技术是材料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析方法,通过该技术可以了解材料的微观形貌、元素成分和组织性能,对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另一方面,我利用材料显微分析技术针对铝合金的组织性能控制进行了针对性研究。铝合金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轻工建材、通讯、电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针对其组织性能的研究可以开发出强度更高、韧性更好、更耐高温的先进铝合金材料。仪器信息网:您主要使用牛津仪器的哪些仪器设备?采购这一品类设备的过程中,您综合考量了哪些因素?周轶然老师:经常使用的仪器主要是背散射电子衍射仪和能谱仪,去年我中心还采购了一台牛津仪器的原子力显微镜。在采购仪器时会考虑其功能是否满足本校及辽沈地区的研究测试需求,同类设备在本校的保有量,技术指标是否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售后和升级服务是否有保障,以及设备价格等因素。东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2023年购置的牛津仪器Cypher ES 原子力显微镜仪器信息网:您使用过牛津仪器哪些形式的售后服务?您如何评价牛津仪器的售后服务?周轶然老师:我们经常使用的售后服务包括仪器培训、在线支持、维护保养、应用支持及耗材网上商城等。牛津仪器公司的售后服务非常关注用户体验,只要提出服务需求,公司会及时响应,迅速派出资深工程师到场来解决所有问题。使用线上支持服务时工程师也非常耐心的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迅速排除仪器故障。仪器信息网:对于牛津仪器在线商城、仪器培训、应用支持、维护保养、升级服务、设备搬家、远程在线智能支持等提供的售后服务,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案例分享?周轶然老师:牛津仪器可以说是从多个维度上帮助用户使用设备,每年组织仪器培训,我校师生参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除了牛津仪器公司自有的应用工程师外,牛津仪器还会邀请客户中一些仪器操作方面比较资深的老师介绍他们在分析测试过程中的一些宝贵经验,比如牛津仪器的服务直播讲堂,也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在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或出现故障时,牛津一起公司总是为客户提出最快速便捷的解决办法。去年年底我中心的EBSD探头发生故障后,设备需要送到总部维修,牛津仪器的售后为我们协调到公司的演示机给我们继续使用直至维修设备返回,即便牛津仪器总部返修的速度很快,但为了不耽误中心的测试服务,牛津仪器客户服务工程师也多次来到我们中心为我们更换探头,最终保证了我们中心测试服务几乎没有间断。配有牛津仪器能谱仪和EBSD的扫描电镜仪器信息网:您对牛津仪器售后服务工程师有着怎样的印象?在与牛津仪器售后工程师的交流中有着怎样的收获?周轶然老师:对牛津仪器的售后工程师的印象主要是比较专业,好多工程师都是连续在牛津仪器工作多年的老工程师,经验非常丰富。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基本是立刻就可以给出答复。并且也具有足够的耐心,不会留下故障隐患,对客户的指导也非常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让客户的技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仪器信息网:针对您当下或者潜在的需求,您希望未来牛津仪器能够提供或进一步改善哪些售后服务?周轶然老师:希望牛津仪器在本地备件库可以更加丰富,进一步加强零配件需求的时效性。需要更换的零配件能够直接在本地进行替换和维修,不必每次都返回牛津总部去维修,加快维修速度。同时希望牛津仪器在仪器升级方面提供更多优惠的方案。
  • 引领高端需求 彰显专业品质 | 揭秘欧波同第三方材料显微分析测试服务
    欧波同有限公司斥重金打造的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于2016年建设落成,此中心的落成标志着我国商业化高端一站式材料分析测试服务有了新的突破,以“高端、高效、专业”而闻名的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让材料领域客户趋之若鹜,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拨开它的神秘面纱。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硬实力”惊人。该中心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相关专业制样设备及附件设备的材料显微分析研究中心,其分析测试能力范围覆盖了整个微观世界。目前拥有高端扫描电子显微镜3台、环境扫描电镜1台、台式扫描电镜2台、透射电镜2台、光学显微镜10台,以及其它附件设备,如能谱议、波谱议、EBSD、氩离子抛光仪、冷热台等,可为材料显微研究提供综合完整的分析解决方案。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软实力”过硬。从纳米尺度到微米尺度,所有的样品,在微观分析领域都可以通过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找到解决方案。研究中心提供的服务涵盖了:材料微观形貌分析、成分分析、晶体结构分析、夹杂物分析、矿物分析。同时可以提供原位拉伸、原位加热等分析检测服务。研究中心聘请了具有多年经验的业内专家,还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失效分析及行业解决方案等相关服务。十余名专业的分析测试团队及金属、电池、催化、地矿、热处理、高分子等行业的应用专家团队全天候为您提供服务,以您的需求为己任,为您提供真实并有说服力的分析数据与分析结果。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OPTON MTC 研究中心立足客户深度需求,定位高端材料显微分析技术服务,致力于一站式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与其他普通检测机构不同的是,我们所提供的并不是简单地拍摄电镜微观图片“无脑式”的检测服务,而是为您的材料检测进行“综合会诊”并更加关注您材料检测背后的深度需求,为您的产品的预研、开发、生产/质控、产品检验提供可靠数据与权威分析报告,进而帮助您达成改善工艺、提高产品性能、研发新材料等测试目的。 如果您正在经历或者曾经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欢迎您随时与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取得联系: 情况一:没有高端的大型仪器设备(如电镜)、相应的附属设备(如能谱、EBSD、阴极荧光等)来做测试或测试设备无法满足测试需求;情况二:样品需要特殊制备;情况三:技术人员不会分析数据,希望获得结论性材料显微分析测试报告;情况四:需要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提供失效分析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在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亦致力于高端显微分析设备的表征技术在国内各行业应用的推广,旨在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测试分析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在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工艺(条件)优化、失效分析、质量管控等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材料显微表征和分析问题。我们将秉持“开放、分享、合作、共赢””的精神与广大材料领域客户携手一同推进我国材料微观检测技术服务发展与进步!
  • 切合社会需求 提供差异化服务――访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
    采访前言:日前,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与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合作开发的WFX-810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作为国内原子吸收光谱高端新产品已经频繁亮相于国内各大仪器展会。而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在激烈的检验业市场竞争中,加强市场需求研究,尝试根据服务对象建立行业实验室提供特色服务,减少了同质竞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益。仪器新品的技术优势和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特色发展都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好奇。日前,在中国(广州)国际分析测试/科教仪器/生物技术展览会会展期间,本网编辑荣幸的采访了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江韩先生。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 Instrument: 请介绍您在光谱等仪器领域,已经成功投入市场和正处于实验室研发等阶段的成果? 陈主任:这些成绩是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仪器研发团队多年奋斗的结晶,饱含了几代专家的心血。我们与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合作开发的WFX-810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就是团队多年努力的成果,早在10几年前,我中心就和北京瑞利分析公司合作研发出WFX-100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以后又衍生出200、300系列等等。 目前,样品前处理技术已经越来越受重视,普遍来说,样品前处理的时间已经占据样品分析全过程的一半。我们与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北京优联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十五”攻关项目“快速溶剂萃取仪”已经在北京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目前已经处于试产阶段。旨在缩短分析工作者花费在前处理上的时间,提高分析精度,并且可以大大降低萃取溶剂的用量,这在倡导节约和环保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而我们中心开发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网络直连式农药残留速测仪NC-800系列等,根据国家标准方法专门设计,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粮食、茶叶、粮食、水及土壤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在广州的许多超市和菜市场,可见到我们的仪器在工作。 Instrument: 请问您和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合作研发的WFX-810弥补了哪些国内同类产品的技术空白?有哪些相对国内外同类产品来说独有的优势? 陈主任:当前,客户迫切需要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较高、性价比高的国产高端原子吸收仪器。WFX-810应运而生,充分切合了客户的相关需求,填补了这一块的市场空白。 WFX-810独创的双灯双原子化器并联光路,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确保光程最短、光学元件最少、光能量损失最小,测试数据非常理想,我个人认为仪器稳定性及可靠性要优于传统单灯双原子化器一体化仪器。火焰法与石墨炉采用恒磁场横向塞曼背景校正装置,具有很强的双原子化器全波段高背景吸收校正能力。高升温速率的石墨炉电源与主机一体化设计,塞曼法的准双光束特性实时扣除基线漂移,提高了分析精度。 Instrument: 原子吸收光度计国内外品牌林立,请介绍WFX-810的市场定位-包括市场定价,目标客户群体及市场运作方面的考虑? 陈主任:WFX-810定位于国内高端市场,给打算购买国外产品的用户多提供一个选择。目前市场售价大概在三十多万人民币。WFX-810的石墨炉原子化器的性能优良,与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不相上下。火焰法与石墨炉采用恒磁场横向塞曼背景校正,对高污染状态下的监测有独特的优越性,在食品、环保领域等相关应用方面很有竞争力。 Instrument: 为什么选择与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合作开发,您认为,国产原子吸收光谱乃至国产仪器应当如何应对国际同类品牌的强势竞争,尤其是在国产仪器价格相对低廉,利润微薄,而国内很多用户迷信洋品牌的情况下? 陈主任:我们测试中心和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有多年的合作历史。双方本着互相谅解、互相促进的原则,在仪器开发领域携手并进。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章诒学先生、宋友才先生等深受同行敬重的仪器设计专家和具备丰富仪器工艺和研发管理经验的原子吸收部门领导酆秀岩先生等各位同仁,在仪器开发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多极为宝贵的建议,双方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WFX-810的研制成功。在此,还要感谢国家地质测试中心杨啸涛研究员、我中心何华焜研究员等多位专家提供的重要支持。 首先,还是得承认国内品牌仪器与国外先进的品牌仪器有些技术上的差异, 只有认识到问题才有可能去想办法解决。作为仪器研发人员,我们有义务去承担这个社会责任,研发出缩小差距甚至领先于国外同行的产品。当前,国内仪器厂家与国际仪器厂家在硬件软件方面普遍都存在很多差距。国内仪器厂家很少听说有制定技术路线图,产品发展思路连贯性不足,也不利于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同样的仪器,国际厂商可能投入几千万,而国内厂家可能才能投入几百万,囊中羞涩导致了研发视野的缺陷,设计不够细腻,很多该做的工作可能就没有做或者简化了。而资金的缺乏也导致了企业只有在产品卖到钱后,才能投入研发,如此恶性循环,必然进一步削弱技术竞争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些国产优秀产品的实际性能也不赖,而且售价只有国际先进品牌同类仪器的一半,价格上的优势也应当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国产仪器,而不是盲目追求进口产品。 Instrument: 对于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界与产业界脱节的现象,你从自身经验出发,有哪些好的建议? 陈主任:当前,很多科研工作在立项时可能就与产业化的联系不是很密切。而验收过程中,科研成果的评价考核指标与产业化也存在脱节,有点类似传统教育中的高考指挥棒。科研的直接目标是为了出文章、评教授,弱化了产业化方面的追求。许多仪器科研项目停留在探索性研究的阶段,停留在实验装置的阶段,不少人就以为可以卖钱了,而产业化是要精密计算的:工艺如何,可靠性如何,卖给谁,市场调查的情况如何,售后服务的情况估计如何,产品估计可以红多久,估计赚多少钱等,这要多方面的人力财力加入进来做的。打个比方,科研人员是主角,还得有导演、舞台灯光、美术,还得有跑龙套的,大家还得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是个精细的系统。如果是个草台班子,期望请个名角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看是不行的。 建议我们的科研同行在工作中,多深入调研,在社会需求中找题目;产业界和科研界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精诚合作,才能去研发一些切合市场需求、受用户欢迎的产品。 Instrument: 您所在的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积极应对市场竞争,根据服务对象建立行业实验室,请问现在目前提供哪些特色服务,改革的初衷、历程以及收获的成效? 陈主任:任何单位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定位,明确单位的使命是要解决社会的哪些问题,才能在社会上存活和发展。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我们中心始终不渝的宗旨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按技术来进行分工和运作的专业实验室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分析检测服务的需求。从本质上说,按技术专业进行分工和运作,是以我为中心的一种机制,而按服务行业进行分工和运作,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机制。因此,当我中心的设备、技术队伍和业务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要抓住机会,逐步发展一批为特定行业领域提供分析检测服务的特色行业实验室,作为现有专业实验室的有益补充。 目前我中心提供未知物剖析、工业诊断分析已经形成较强的优势,对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相关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根据物流业特别是航空业货物运输的安全需求,高起点构建了符合国际航联(IATA)规范的货物运输安全条件鉴定。针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伴随着的第三方司法鉴定需求,我们高起点构建了微量证物分析和司法毒物分析并已经获得政府的许可。通过调研,发现发达国家普遍使用油液诊断技术给机械设备“体检”和“看病”,这有点类似人抽血化验诊断身体疾病,通过对设备润滑油的分析来预知设备是否潜在故障。美国有二三百家这种专业实验室,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需求是巨大的,对降低污染物排放、节能和设备人员安全有重要意义,我们建立了油品实验室。不是有人说我们某些传统工业“傻大黑粗跑冒漏”吗?我们分析工作者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外我们还有数千项普通的分析测试项目,构成了我们的服务优势。 我国目前有众多的分析检验实验室,国外检测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竞争不可避免,有些人觉得很悲观。但分析检验是个大的概念,只要分析清楚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通过差异化的服务,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某些国外巨头自比分析领域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但是大家的口味不可能都吃肯德基和麦当劳啊,附近人群构成、消费能力如何?开成川菜、粤菜馆是否也有生意?如果你觉得本钱小,门面小,做点豆浆油条果子煎饼或许日子也挺滋润。我认为,只要认真下真功夫研究好社会需求,没有活不好的道理。 另一方面,我呼吁政府消除行业保护,采购公共技术服务,降低社会运行成本,附带通过这样的竞争来提升本土分析业的生存能力。想想程控交换机领域,如果当年行业“保护保护”,把华为中兴的苗子给灭了,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样子。 Instrument: 请问目前,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哪些国家大型研究、监测或验证项目? 陈主任:目前,我们测试中心与加拿大检测机构合作承担了国际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研究项目。“十五”科技支撑条件平台项目“快速溶剂萃取装置”刚刚通过验收,正在全力推进产业化。不久前,我们申请的“十一五”科技条件建设项目“光谱仪器光源”项目获得立项。我们还承担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粤港合作重大科研项目。此外还有多项广东省的重点科研项目。 Instrument: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众多分析测试中心逐步由公益性研究机构形象成功的切换成兼顾商业化意识的企业形象,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无疑是成功的典范,请介绍如何兼顾公正和效益两方面呢? 陈主任:应该说,我们分析测试中心并没有完全商业化,也不是以盈利为最大目标。大宗普通检验我们做,特殊技术要求的分析,如上面我提到的未知物剖析,精兵精将投入,经济上并不特别划的来的,我们也做。这与国内外的一些检测技术公司是有所不同的。当年建立这些分析测试中心是为了解决国家和区域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遇到的分析测试方面的共用技术问题。我们将自己定位为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客户需求的事业单位,想方设法的多提供一些切合实际需求的差异化服务。在创造服务利润的同时,我们也谨记自身作为测试机构的社会责任,要在本领域尽自己的本事排忧解难。日前,我们与中山大学签了协议,在我中心建立公益性的博士后科研基地,我们转移了部分分析的效益来支撑基地的运行,是“赔本生意”。但从我们中心的定位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学科发展和中心的长期技术优势,关系到未来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采访后记: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积极务实地关注和切合社会需求,创建有特色的分析服务模式,在分析测试机构众多、竞争激烈的局面下,打开了一片“蓝海”。这种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思维模式,值得众多测试机构和仪器厂商的借鉴。分析测试中心作为本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之一,在本网人物专访对象所属单位中还是被遗忘的角落。以后,我们将在人物专访、业界新闻等重要栏目中,多展现国内众多分析测试机构的风采。 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网址:http://www.fenxi.com.cn 采访编辑:廖庆铃
  • 国内化学试剂需求年增长率为10%-15%——ACCSI 2014化学试剂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应用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4月18日上午9:00,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ldquo 达沃斯论坛&rdquo &mdash &mdash 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在北京京仪大酒店正式召开,化学试剂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应用论坛同期召开,论坛围绕化学试剂、标准物质及其应用等主题展开报告和讨论,50余位代表参加。 化学试剂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应用论坛现场   化学试剂是科研的先导和支撑,是科研的生命线,是科学研究、分析测试必备的物质条件之一。据《化学试剂》杂志主编刘昉介绍,目前化学试剂行业产能在不断扩大,搬迁、投资、上市、并购等频繁发生。其中2013年全球色谱试剂市场估计可达45.98亿美元,2018年可跃升至76.0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6%。 《化学试剂》杂志主编 刘昉 报告:2012-2013中国化学试剂发展报告   十二五期间,我国日益加强对试剂产品、试剂企业及试剂行业的严格管理,中国试剂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日趋良好的发展环境。刘昉在《2012-2013中国化学试剂发展报告》中介绍到,2012-2013年度国内化学试剂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稳定、成长看好,年增长率10%-15% ,预计试剂销售总额约为100亿。试剂需求的五大板块为:科研、分析检测、医药制造与医疗、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兴能源材料,其中标准品的需求已占到试剂总量的5%以上。   现在国内大概有1000家化学试剂的生产企业,其中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成员企业有113家。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数据,化学试剂经营品规数量约为 40000种,化学试剂生产企业品规数最高为3000种。不过,目前试剂企业仍然存在产业布局分散且不平衡、产品结构尚属低档重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资金以及人员的限制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刘昉还分析到,国外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试剂和与新材料、药物研究相关的试剂发展迅速,目前各公司均看好中国市场,加强了在中国的投入。 天津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磊 报告题目:中外试剂的标准对比分析   据张磊博士介绍,中外化学试剂标准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相对欧美来说,中国在化学试剂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在包装、运输及使用方面的标准和制度还亟待完善。对于某些试剂来说,中国的监管很严,企业很难从正常途径得到。而且由于中外法律/标准不同,在进出口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影响科研和检测的需求。   在报告中,张磊博士还谈了几点有关化学试剂行业发展的建议:化学试剂行业发展要与国际接轨,要积极吸收欧美成熟的管理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要与时俱进。同时张磊博士还建议国标GB的执行因具有强制性,应属于法律,国标GB/T的执行因不具有强制性,不具有法律效益,建议改为行业标准等。   一个新的试剂支持一个新的方法,掌握一个新方法是创造和创新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化学分析试剂也发展为多种类型的仪器分析试剂、领域测试试剂,化学试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届论坛中,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员张庆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邹明强、解放军总院主任医师/教授田亚平等分别就化学试剂在分析检测、临床诊断等方面应用作相关报告。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员 张庆合 报告题目:化学试剂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概述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邹明强 报告题目:几种纳米试剂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的应用 解放军总院主任医师/教授 田亚平 报告题目:生化试剂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此外,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教授级高工臧慕文还介绍了国内外商品化元素标准溶液的研制生产单位、元素标准溶液的品种、特点等相关问题。据其介绍,目前国产元素标准溶液,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质量,均已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教授级高工 臧慕文 报告题目 :成分仪器分析中的元素标准溶液 关于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   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联合主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我要测网(www.woyaoce.cn) 协办。ACCSI 2014设有8个分论坛,包括仪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论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论坛、核磁技术论坛、环境监测仪器技术论坛、食品检测标准与前沿技术论坛、化学 试剂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应用论坛、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人才发展论坛、仪器买家供需见面会。300余位相关政府领导及业内专家、300余位仪器企业负责 人、40家媒体及200余位其他有关机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 拓展个性化需求或是电镜未来一个很好发展方向——访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负责人鞠晶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了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负责人鞠晶,就电镜的未来创新发展方向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鞠晶老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级工程师、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原位电镜技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以及无机固体结构化学。采访中,鞠晶老师谈到,电镜类的仪器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仪器的稳定性和空间分辨率都是非常高的,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科领域的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外,鞠晶老师讲到,下一步,电镜的发展应该聚焦在个性化特殊需求的发展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传统意义上的电镜在电子显微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上的应用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能用到电镜的领域非常多,比如化学、高分子,一些软物质等等,这些对于电镜高真空、高束流等条件其实是有一些相冲突的地方,在电镜中拓展这种兼容性可能是在这些领域的科学家比较希望看到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以下视频进行观看。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EC512912C31F4A52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 国产电镜让采买市场更多元,对原位技术需求是深入反应体系——ACCSI2024访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负责人鞠晶
    “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ACCSI2024 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的高端人士共计15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科学仪器行业的前沿趋势与发展机遇。年会现场,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负责人鞠晶老师。在访谈中,就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的概况、平台在电镜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国内电镜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当前面临的不足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一下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概况?鞠晶老师: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电镜平台是在15年前成立的,现在拥有非常全的电镜设备,包括球差电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很多电镜制样设备以及多台套的原位电镜设备。仪器信息网:目前贵平台电镜应用情况如何?主要应用于哪些学科领域?鞠晶老师: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电镜平台是面向北京大学全校各个科研院所以及面向全社会进行测试服务的,因此涉及到的科研领域会比较广泛,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以及地质、考古等多个学科。仪器信息网:请您给大家分享下有哪些具体的案例?鞠晶老师:比如说我所在的化学学院,就是一个以化学反应著称的一个领域,那么以往的传统的电子显微学其实是比较少的涉及到化学领域,但是近几年由于电镜原位技术的发展以及电镜制样设备的进步,使得很多在传统的电子显微学上不能做的或者是比较难处理的体系现在都能够实现。比如常用的聚合物体系,因为它很多是不耐电子束辐照的,或者是里边有一些有机溶剂,这样在电子束下可能会不稳定。这样通过平台的制样设备以及原位电镜,像液体环境、冷冻环境,就可以使这些聚合物的体系在电镜里也能进行成像。仪器信息网:当前的电镜设备或电镜技术,能否满足贵平台的需求?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改善?鞠晶老师:因为平台的电镜最初购买的一批是在15年前,但电镜的更新和替代也是非常快的。经过这15年的发展,有一些新的设备是能够跟得上现在科研的要求的,但是对于一些老旧的电镜仪器,现在就处在需要更新替换的阶段。这些老旧的电镜仪器和很多制样设备、原位反应设备不能够很好的匹配,现在就需要更新替换。好在现在有很多原位电镜的设备很及时的补充到了市场上,像最初可能更多的是使用美国或者日本的电镜设备,但现在就有了国产电镜这个选项,就有很多领域可以用到国产电镜做市场的补充。仪器信息网:从应用角度,您认为目前国内电镜应用水平如何?鞠晶老师:其实国内的电子显微学领域应该在世界上都是处在非常好的一个梯队或者说是水平。有很多领域都是处在世界最前沿的科研阶段的,比如在金属的表征上、在原位的表征上,其实都是处在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这也得益于我们国家这20年来对科学仪器的持续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仪器信息网:从电镜技术角度,近几年来您最关心的创新电镜技术有哪些?对应技术主要为应用带来哪些变革?如果给电镜企业提建议,您希望哪些技术或哪些方面需要电镜企业进一步关注或改进?鞠晶老师:我结合一下我的专业特点,因为我其实是做晶体结构和作化学反应这样的专业背景。其实现在电镜的发展更多的是向个性化或者是广泛领域的专业发展,因为最初电镜创制之初主要是为了材料学的研究服务的,比如金属材料领域用电镜会相对较多,但是现在由于很多专业学科的要求越来越多,所以现在生命科学领域或者化学领域用电镜的需求反而是超过了最传统的材料学领域的。我所在的化学学院就对原位电镜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无论是催化领域,包括有机合成、聚合物的反应过程等等,其实都需要电镜能够追踪整个反应的最初发生、反应过程、最后终态,从而得到非常多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提炼出整个过程当中它的反应机理和反应机制是什么,这对化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科学问题。电镜,尤其是原位电镜,现在可以很好的提供一个途径和手段,这是我觉得近10年以来在化学学科电镜带给我们的一个新的突破。现在原位电镜技术上,虽然无论是国外和国内的很多厂商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但是在把这些设备应用到具体的反应场景中,可能还是缺乏一定的追踪或者持续跟进的能力。因为现在更多的就局限在模型体系,一个简单的催化模型或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但事实上对于化学来说,它的反应体系是各种各样的,复杂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原位设备能更多地深入到这些具体的反应体系当中,提供更关键的技术支持是非常好的。仪器信息网:今年是仪器信息网成立25周年,请您谈谈对仪器信息网未来有哪些建议或者期待?鞠晶老师:我的确是伴随着仪器信息网的成长和发展,也见证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我对仪器信息网也有很深的感情。因为从我进入到电子显微学这个领域不久,我就接触到了仪器信息网。仪器信息网其实给了我很多帮助,认识到很多同行,有更多的学术上的交流,并且从仪器信息网的课程和讲座上学习到很多的知识。所以我觉得仪器信息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交流平台、学习平台,以及获得更多得跟企业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机会都是非常好的。因为以前我们和仪器公司之间有比较大的鸿沟,我们提很多需求,仪器公司不是很直接的能够正视这些问题,通过仪器信息网这个平台很好的沟通和桥梁的作用,让使用者和仪器厂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顺畅。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仪器信息网做得非常好的一块。
  • 仪器仪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今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在《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产品结构调整迫切,特别是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现代制造业,清洁能源,大飞机、海洋工程、智能电网等专项,城市轨道交通,民生领域等新兴产业,为仪器仪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而行业传统的服务市场,例如火电、冶金、等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市场需求大,机会多,变化剧烈,行业调结构、上水平任务十分艰难。   明年石化行业增加值增速放缓   如今,开局之年已接近尾声,而我们仪器仪表行业所服务的石化、钢铁等行业也相继出现不甚积极的信号。比如,11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显示,1~10月,石化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但报告同时预测,受下游产业对石化产品需求下降、节能减排压力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石化行业增加值明年增速将逐步放缓等。诸多因素引导下,仪器仪表行业将面临结构拐点。   1)产能过剩问题显现钢铁行业何去何从?过数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业正步入峰值,产能过剩问题逐步显现。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工信部有关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需求将进入峰值弧顶区,约在8亿吨左右,行业将呈现低增速、低盈利的运行趋势。提高钢铁各项标准,加快产品升级将是十二五期间钢铁业的重要任务。   2)解析仪器仪表行业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国内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仍有巨大的差距,比如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低水平重复,产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在高端精密仪器上仍严重依赖进口,大量进口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其中仪器仪表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尤为突出。   3)入选2011重大技术装备的仪器仪表。为提高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国民经济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1年版,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   4)电力装机总量十月底突破10亿千瓦。国家电监会总监谭荣尧今天透露,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发电装机总量已经突破10亿千瓦,预计全年可达到10.4亿千瓦。谭荣尧今天在ABB电力世界论坛上表示,尽管装机总量已经超过10亿千瓦,但是增速依然低于用电总量的增速,所以如果明年煤电矛盾得不到解决和水电继续疲软的情况下,电力供应将会持续偏紧。   未来5年,我国对各类仪器仪表的市场需求很大,主要是:   1、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   当前,国民经济的运行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在基础设施,基础行业、农业、房地产业及高新技术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因此,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新建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还有一大批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强的社会竞争力,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总趋势来看,对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将形成较大的社会需求。未来五年,年需求量的平均增速可达15%以上。   2003年电力工业实现新增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2004年年预计新增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未来五年,电力工业大体将维持每年新增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新增项目估计对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的需求年增15%。石化系统目前大部分主控系统采用进口产品,随着国产系统可靠性的提高,将会争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估计需求量至少能年增5%。冶金行业2003年钢产量2.22亿吨,年增21.9% 钢材产量2.41亿吨,年增25.3% 十种有色金属年增19.1% 氧化铝年增11.2%。国家目前对冶金行业过热的调控,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未来五年,估计至少能维持年增15%的需求水平。大型港口、建材、轻工、未来五年都有一批新建项目,估计这些行业的需求将年增10%以上。环保领域是“十五”期间国家支持发展的重点之一,是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需开拓的新领域 其它如农业现代化、楼宇自动化、仓库自动化、城市交通自动化等方面的市场需求都是新的增长热点。   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任务相当艰巨,未来五年仍将有一批20万千瓦以下的中小型发电机组,50多套中型乙烯装置,70座炼油厂,500多座加热炉,20多万台工业锅炉等都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大部分要提高自动化水平,以新型数字式自动化仪表更新原有的模拟仪表。   2、科学仪器   科学仪器按原机械系统仪器仪表分类方法,除包括各种分析仪器外,还包括光学仪器、试验机及实验室仪器三类。光学仪器主要包括各种显微镜(生物显微镜、体现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等)、大地测绘仪器(经纬仪,水准仪等)、光学计量仪器(工具显微镜、投影仪、角度测量仪器及机床附属光学仪器等)、物理光学仪器(摄谱仪、光量计、分光光度计、单色仪、偏振仪、折射仪等)及光学测试仪器等。试验机主要包括各种金属材料试验机,非金属材料试验机,无损探伤仪及动平衡机等。实验室仪器主要包括精密天平,干燥箱,真空仪器、应变仪、环境试验仪器,热量计及声学仪器等。下面按分析仪器、光学仪器、试验机及实验室仪器四部分分别描述。   (1)分析仪器   我国分析仪器产品进口量多年居高不下,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进口的物理和化学分析用仪器总值11.9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4.6%。表明国产产品在技术水平、品种、质量、自动化程度、智能化及成套性等方面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也表明用户对高水平分析仪器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主要进口产品有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色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光谱仪、污水监测仪、气体和烟雾监测仪、高性能荧光光谱仪等。从进口产品性能水平档次分析,中、高档产品所占比例分别为55%和45%。随着我国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及新工艺、新材料来提高国产分析仪器水平,进口产品增幅将逐步减小。   预计未来五年,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主要用户部门的需求量中,要求具有九十年代后期技术水平的中档成套分析仪器占60%、低档分析仪器占25%、高档分析仪器占15%。国家及企业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需要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生物医学领域中,大型医院及科研单位需要可靠性、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分析仪器产品,中小型医院主要需要中低档产品。环保领域需要的大气及污水成套监测仪及系统,中低档产品占65%,中高档产品占35%,轻工、纺织等其它应用领域需低档产品占35%、中档产品占50%,高档占15%。   我国分析仪器是科学仪器中发展最快的一类仪器仪表,“九五”期间分析仪器销售额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目前,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加入WTO之后,国内诸多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对工业生产产品质量在线分析、食品安全和环境有毒有害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生命科学的重视,可以预测未来五年国内对分析仪器的需求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2)光学仪器   光学仪器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与人民生活。目前光学仪器的供需状况可以概括为:产品生产数量大,增加幅度明显,供需基本处于平衡。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状况,而高档产品品种少、缺门多、而且与国外产品的性能存在明显的差距。2003年国产光学仪器销售额达129.5亿元,年增长率达41.2% 2003年光学仪器进口额达16.9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125.2%。   预计至2008年光学仪器的需求量可达400万台,其中双筒和天文望远镜产量将达到200万台。产品结构是对普及型中低档产品的需求大于对高中档产品的需求 对成熟产品的需求大于新开发的产品 对名牌产品的需求胜过对普通产品的需求。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经纬仪、水准仪、投影仪、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阿贝折射仪、双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仍是光学仪器各类中需求量较大的系列产品。      (3)试验机   试验机多年来国内市场需求特点是量大面广的产品,如液压万能试验机、硬度计等常规产品需求量较大。但近年来,对电子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数显硬度计等电子式、数字式以及汽车、航空航天专用破坏性和非破坏性设备需求愈来愈大。今后试验机面临微机化、智能化、数字化、多功能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市场份额的比重将会明显增大,专用产品、各种在线检测、质量控制等成套设备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攀升。   由于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国外试验机产品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更加迅速,其潜在功能、长期稳定和操作特性远胜过我国产品,且国内尚有1/4品种还处于空白 所以目前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外产品对我国试验机市场的渗透。2003年国产试验机销售额达8.43亿元,年增长率为6.7% 2003年试验机进口额达2.03亿美元,年增长率达21.3%。   试验机到2008年国内市场总需求量可达7万台以上,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将占50~60%。其中金属试验机需求量约18500台(套),非金属试验机17500台(套),工艺试验机4500台(套),力变形检测仪器2000台(套),平衡机6000台(套),振动台与冲击台1000台(套),无损检测仪器25000台(套),汽车平衡机1500台(套),产品品种达1500种。   (4)实验室仪器   国内市场对高中档实验设备需求增长较快,低档产品需求增长平稳。随着微机的迅速发展,大中型成套设备的微机化、模块化设计以及网络控制技术日益发展,使实验室仪器的智能化产品需求上升。未来五年,预计年需求精密称量天平仪器2.2万台左右 环境试验设备2.5万台左右(包括干燥箱在内) 热学仪器中热量计需求量在800台左右 动力测试仪器中大型测试系统年需求量400套左右,小型仪器年需求25000台以上,声学和振动仪器年需求量5000台 实验室离心机中低速大容量和高速大容量产品年需求量250台左右 低速、台式离心机年需求1900台左右。   3、医疗仪器   我国有13亿人口,31万多个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仪器有广阔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从温饱进入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情况有了显著改善,中国已成为全球医疗仪器十大新兴市场之一,已成为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首先,社区卫生服务将进一步展开,加上广大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客观上要使量大面广的常规诊治仪器的需求上升。其次,我国人口已接近13亿,超过65岁的人口占全人口比例已超过6%,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从而使我国医疗仪器市场的总需求量高于国际市场的增长速度。第三,我国常见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但肝炎等传染病和血吸虫病等地方疾病仍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因此,我国的疾病谱也正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转化阶段,要求更多、更安全可靠的医疗仪器满足市场供应。第四,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实施,医疗机构逐步向明确分工转变,综合性全能医院数量将有所抑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五年对应于基本诊治项目的常规诊断和治疗仪器将会有较大增长率,高档医疗仪器的增长率将有所回落。2003年国产医疗仪器销售额超过78亿元,年增长率为9.8% 2003年医疗仪器进口额达9.93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28%。主要进口医疗仪器品种包括X射线诊断仪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病员监护仪,心电图记录仪等。对未来五年医疗仪器具体需求预测为:   (1)增长率大于20%的品种有:常规医用诊治仪器   (2)增长率为10~15%的品种有:心电图机、床旁监护仪、黑白B型超声诊断仪、通用X射线诊断机、呼吸机、麻醉机、内窥镜、手术无影灯等。   (3)基本保持持平的品种有:X-CT、MRI、彩色B超等。   (4)预测负增长的品种有:X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系统,伽玛刀等。   4、电子与电工测量仪器   (1)电子测量仪器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近几年发展速度极快,2003年国内企业销售额约28亿元,年增长率为22.4% 2003年电子测量仪器进口额达10.05亿美元,年增长率达成26.7%。“十五”期间,国家将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到战略高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信息产业的开发、生产、维护的基本手段是电子测量仪器,从而预测信息产品电子测量仪器将有较大发展,未来五年仍将保持20%的年增长率,到200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的销售额有望达到70亿元以上。   此外,中国家用电器产品发展迅速,如数字电视、DVD、多媒体产品等的开发及大规模生产,将为家用电器的电子测量仪器带来较大的发展需求。   (2)电工测量仪器仪表   电工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和能力,产品已达到一定水平,大宗产品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其市场占有率在95%以上。“十五”期间,市场对高过载、长寿命、电子式、数字式产品需求增加,同时要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其中感应式电度表的需求将逐步过渡到25~30年长寿命、6倍以上过载能力电度表,电子式电度表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同时,采用集中自动抄表系统对各用户实行远程抄表是一种发展趋势。2003年国内电工测量仪器仪表企业销售额达115.66亿元,年增长率为35.9% 2003年电工测量仪器仪表进口额达2.15亿美元,年增长率达40.1%.未来3~5年内电工测量仪器仪表产品市场需求仍将有所增长,电工仪器仪表年需求量将超过6000万台(套)。其中:电度表产品需求4800万台,安装式电表700万台,便携式电表250万台,数字仪表150万台,其它仪表需求100万台。各产品的需求结构亦在变化,电度表产品中电子式电度表比重将逐步加大,到2008年电子式电度表比重将超过40% 安装式电表、便携式电表、数字仪表的技术含量也将增加,产品水平不断升级。因而未来3~5年,尽管产品年需求总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总销售额却会不断增加。预计未来3~5年,整个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销售额每年仍将增加10%,其中电力部门需求占90%,其它部门需求占10%。   5、其它各类仪器仪表   由于我国仪器仪表技术装备除机械工业外分属20多个国家部门和大集团公司的现状,很难对其它各类测量仪器仪表的国内市场需求作出较全面的预测。但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及2003年仪器仪表市场销售和增长率趋势分析,初步可预测未来五年发展速度超过20%的专用设备测量仪器仪表类别有:汽车专用仪表,环境测量专用仪表,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地质勘探和地震预报专用仪器,核辐射测量仪器,商品质检仪器仪表,出入境检验、检疫仪器仪表等。   鉴于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加快环保建设步伐、加大环保建设投资、培育环保产业这一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需要,面对我国50000多个环境监测站、18000多个重点排污企业和大量的城镇污水处理及企业废水处理这一个巨大的市场,今后环保仪器仪表工业产品市场将有大幅度的增长。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2003年国产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销售额为10.56亿元,年增长率为33%,预计到2005年将扩至20亿元,而到2010年将超过60亿元,由此可见,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未来5年国内将需要大量环境质量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 以燃煤电站或锅炉为代表的烟气分析仪表监控系统 地面水环境质量检测仪表及监控系统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为代表的污染源监测仪表及自控系统等。
  • 土壤检测需求激增 标准技术亟待完善——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唐昊冶&工程师龚华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母亲”不断遭受着各种污染的伤害。近些年,沉默的土地在不断的污染积累中开始事故频发,“镉大米”“癌症村”“砷中毒”“血铅超标”等土壤污染带来的问题一次次冲击着公众的心理防线。土壤污染在危害人们健康的同时,也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重创,面对严峻的土壤污染现状,土壤分析检测作为开展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近期,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唐昊冶及工程师龚华,就我国土壤研究及土壤分析检测领域现状、土地资源和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的新动态以及分析仪器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61f33a2-edad-4259-b6b5-6c84d7641378.jpg" title=" 11111111111111111111_副本.jpg" alt=" 1111111111111111111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唐昊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241d6ece-4729-4583-a0b9-69b79a72c214.jpg" title=" 2222222222222222222_副本.jpg" alt=" 2222222222222222222_副本.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工程师 龚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土壤所”)建立于1952年,其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前的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作为我国土壤研究领域的带头人,南京土壤所已建立起完善的土壤学科体系,也成为我国专门从事土壤科学的综合性研究所。在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研究所分类改革过程中,南京土壤所成为首批特色研究所试点单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多年来,南京土壤所聚焦农业安全和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并举,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促进成果产出能力的提升。它旗下的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具有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和计量认证(CMA)资质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作为研究所里的技术支撑部门,中心为各研究部、课题组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也为各课题的前沿研究需求,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此外,中心也开展了土壤、水、植物和空气的理化分析,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有机物残留分析等相关检测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土壤污染现状 政策回应社会关切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2014 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超标点位为19.4%。总体来看,土壤污染的两大来源分别是农业与工业:以耕地为例,其主要污染物就包括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等 与农业污染相比,工业污染主要是镉、砷、铬、铅等重金属的超标,虽然污染面积相对较小但易富集、难去除、威胁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近年来,数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关的事件被陆续曝光,比如河南省新乡市的“镉小麦”事件,该稻田周边土壤的镉含量竟为20.2mg/kg,已超过国家标准的67.3倍 湖南省衡东县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却是源于近在咫尺的重金属污染企业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和实施可以说是土壤修复事业的一大里程碑 2018年由环保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颁布,这是我国首次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土壤污染防治,该法律于2019年1月起施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利好产业:土壤检测行业发展迅猛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修复方兴未艾,并将持续处于上升期。正如环境治理监测先行一样,土壤污染修复市场的崛起带动了土壤检测行业的发展。唐昊冶表示,随着“土十条”的深入推进实施,国家对于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的需求日益突出,相关检测行业随之蓬勃发展,土壤分析检测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等各方的关注和投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在政策利好的护航下,土壤检测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然而目前我国的土壤检测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土壤重金属检测相关标准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基于此,唐昊冶提到,目前国家标准将土壤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其中农用地标准更多关注农产品的生产,涉及重金属元素、有机物等指标。而建设用地的土壤标准更关注人体健康及人居环境,主要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指标。因此,土壤检测相关标准也需针对土壤类型作出相应调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当前土壤分析检测方法虽然较多,但是相关的标准却比较缺乏。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分析相对应的国家标准均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作为检测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经典的无机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但此方法存在着分析干扰大,检测效率低,检出限受限等特点,不符合高效快速的发展趋势。另外,目前土壤重金属检测国标所覆盖的重金属元素种类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科研及社会需求。”龚华补充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唐昊冶坦言,很多分析仪器最初并不是针对土壤领域研发的,比如有些仪器是针对材料分析而设计的,但随着土壤检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仪器抗复杂基体能力和成体系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该领域未来关注的重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此外,国际常用的方法中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作为检测仪器,其可靠性得以证实。“对比国内外土壤重金属的检测标准,可发现国内的现行国标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未与国内分析技术的发展水平实现同步,所以迫切需要制定此类国家标准以适应科研及社会的需求”。龚华说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土壤分析检测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加速技术创新,中国土壤学会已正式批准设立“土壤分析技术委员会”。由南京土壤所主办的 “第一届全国土壤分析技术研讨会”即将于11月27-29日在南京举办。研讨会将围绕“现代分析技术在土壤学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开展讨论,并将首次聚集土壤学科以外相关专家以及政府、行业、企业代表与土壤研究者共同探讨土壤领域分析技术及前沿应用发展 会上,土壤分析技术委员会将正式成立。“这一专门委员会的成立将为完善现行检测标准,推动现代分析技术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与理论研究,促进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起到重要的带头作用。”唐昊冶介绍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分析仪器与土壤检测行业共发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配备了珀金埃尔默公司(PerkinElmer)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仪器设备。这些光谱和质谱仪器在分析测试中心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检测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a7720ed-d36a-482c-9564-0d50cd9524ee.jpg" title=" 333333333333333333333.jpg" alt=" 33333333333333333333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实验室部分仪器掠影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龚华表示,土壤分析中常会遇到高盐基体样品,而珀金埃尔默公司的ICP-OES的耐高盐十字交叉雾化器可进饱和食盐水,具有很好的耐高盐和强酸的特性,帮助其很好地解决了土壤样品的检测难题,而即开即用的优点,又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分析效率 同时NexION 2000 ICP-MS具有四级杆的碰撞反应池,在去除质谱干扰上具备技术上的优势 四极杆反应池独有的电子稀释功能,实现了一个样品中几十种高低含量的元素一次性测量,减少了稀释带来的误差,也很好地保护了ICP-MS的检测器,同时该仪器具有优秀的扫描速率,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纳米颗粒、单细胞领域的前沿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谈到对检测仪器软、硬件及技术服务的需求,唐昊冶表示,土壤样品种类多、样品间差异大、基体复杂、对仪器的抗干扰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复杂的基体也会提高仪器的维护频率和成本,希望仪器的维护步骤可以简单易操作,最好能有模块化的维护提醒,以利于新手操作。不仅如此,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作为科研单位,希望仪器的软硬件可以更加开放,以满足一些深入研究的检测需求。”他说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此外,龚华提出,希望厂商在“前期服务”中给予用户更多的配合和支持。他举例说,就无机元素分析领域来说,珀金埃尔默的工程师做得很好,他们的光谱专家杨仁康老师一直致力开发土壤的快速消解和检测方法,传统的土壤消解需要4-5个小时,而珀金埃尔默的快速消解法可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并将快速消解好的样品,成功应用于他们的原子吸收、ICP和ICP-MS上检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消解办法本底不好控制的老大难问题。“他们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态度很值得赞扬。”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后记: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而致,而且中国的土壤污染不同于国外,很多国外技术上的共性问题虽可以引进,但最终还是要经过消化、改造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土壤污染特性的问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近些年,我国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分析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许多检测机构的团队管理水平、环境分析技术能力等还未跟上需求,数据质量和分析效率没有保证。采访中,唐主任提到,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的定位更在于为行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更多的地方检测机构和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当地需求,推动行业做大做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即将于11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土壤分析技术研讨会以及新成立的土壤分析技术委员会,也都让业界十分期待,这些专业平台的建立,无疑将引领土壤分析检测行业向着更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点击了解: a href=" http://www.issas.ac.cn/xwzx/xshd/201908/t20190816_5361012.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分析技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土壤分析技术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line-height: 1.5em " 采访编辑:陈星羽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line-height: 1.5em " 撰稿编辑:万鑫 /p p br/ /p
  • 标记免疫分析需求大 标准建设迫在眉睫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6年4月9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一次筹备会在北京市丰台科技园新华医疗大楼圆满召开。解放军总医院颜光涛,工信部王学恭,科技基础平台中心卢凡,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张渝英、吴波尔、尹碧桃,中国计量院李红梅,军事医学科学院荫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医院、企业相关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br/ /p p   本次筹备会由荫俊主持。会议流程包括:颜光涛介绍专委会筹备组工作情况、专委会管理办法(草案)、推荐委员名单,荫俊介绍筹备组下一步工作设想,军事医学科学院吕明介绍专委会成立大会事宜及其他领导发言。 /p p   据颜光涛介绍,专委会于2015年11月12日申请,12月11日经过中国测试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批准,官方网站预期5月初上线,微信公众平台预期4月中旬运营,常设办公地点在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6号楼318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颜.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eadb9389-5285-470c-b187-ea2fcf6b8fd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标记免疫专委会推荐主任委员颜光涛教授 /span /p p   目前,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我国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生命科学 /strong /span /a 、重大疾病防治、健康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医疗 /strong /span /a 、生物防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检疫检定的关键性技术支撑平台。据了解,各领域,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总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其中,专业实验室超过12000家,研发企业与机构超过1500家,资本市场推动已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随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产业规模的增速将大大加快。同时,基因组学、精准医疗、生殖健康、互联网医疗、养老康复等产业的融合,预计到2025年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有望突破万亿市场规模。 /p p & nbsp & nbsp & nbsp 荫俊在讲话中提到我国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及也面临像因相关标准缺失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d7a03130-adf3-4db5-9994-64f902723d7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军事医学科学院荫俊教授 /p p   此外,荫俊还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专委会下步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2016年6月18-19日召开第一届学术峰会与专委会成立大会筹备工作;确定管理办法、工作制度与第一届专委会组织管理的工作架构;组织制定发展规划、主要工作目标、服务内容与工作机制;组建工作组与各专业学组,明确任务分工与制定工作计划;设立专委会工作网站,手机终端工作APP;委员单位需求与建议调研,建立专家与会员单位数据库,完善信息与工作平台等。 /p p   同时,专委会拟关注的技术领域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包括: /p p   1.标准与质量体系建设 /p p   基于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与产品的质控标准,相关领域分析测试的实验室规范,新型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产品的评价与认证体系研究,标记免疫试剂生产和质量控制行业与国家标准研究,标准的临床评价与推广,组织协调标准研究的科研协作。 /p p   2. 分析测试设备硬件与软件系统平台 /p p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与自动化设备的整合研究,新型标记免疫分析仪器设备研发与质量控制体系,单机、模块与自动化测试流水线的信息与控制系统,标记免疫分析检测数据库及云平台建设。 /p p   3. 标记免疫分析测试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p p   遴选重点研发机构组建联合开放实验室,遴选重点企业联合组建第三方中试与产业化技术中心,遴选重点企业提供第三方研发外包、产品注册、认证服务,临床转化医学、上市后再评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 /p p   4. 产医研用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p p   建立会员单位间的共性技术协作机制,形成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联合攻关协作机制,组织协调会员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大平台与产业化专项,新型分析测试技术与产品的转化应用研究,实验室成果向生产企业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实施。 /p p   5. 学术交流培训与技术推广 /p p   组织召开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年会及不定期专业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专家技术咨询(设立领域专家咨询组),新技术及新产品培训及应用推广,国家级与部门继续教育(学分制),创新技术平台与产品的成果鉴定与奖励申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王.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d6d2f301-cc6c-4ee9-8102-c546a9c798b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信部王学恭处长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卢.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5de9b8d0-5f1e-4d9c-81f5-83eedc7297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技基础平台中心卢凡处长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张.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8e955dbe-62fd-4e18-9a83-3a45a5895fb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张渝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吴.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30ce2708-52fb-477b-af10-1f65837a4ac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吴波尔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撰稿:史秀明 /p
  • 2009年会仪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2009年4月9日,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祖彦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学会蒋士强教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邹明强研究员、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明凯先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站长丁中元先生5位业内知名专家就检验检疫、环境监测等行业的科学仪器市场需求以及科学仪器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祖彦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祖彦院士作题为“DUV-DPL”的大会特邀报告,DUV- DPL为全固态深紫外激光器。中科院全固态深紫外激光器研制的成功,使我国激光科技研究突破了200nm以短的深紫外壁垒,实现了实用化、精密化,并申请到了中国、日本、美国的专利,就目前情况而言,中科院的专利已垄断了深紫外全固态激光研究的全部领域。还极大推进了我国科研人员在激光科技研究领域继续深入,促进了我国前沿科学、光电子产业发展,为这一技术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持续保持优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紫外激光器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学会蒋士强教授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学会蒋士强教授作题为“在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急需发展科学仪器而建设科学仪器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和产业联盟”的大会报告。报告从食品安全检测、检验、分析和监控中对科学仪器设备的需求;在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对科学仪器设备市场总需求的预测;我国科学仪器产业面临着外部的挤压及内部恶性斗争的严峻形式;建立我国科学仪器创新体系,加速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化水平的具体建议四个方面详细做了介绍。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邹明强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邹明强研究员作题为“浅谈质检系统的装备需求及研发新进展”的大会报告。在简要介绍了2008年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时间频发的宏观背景之后,邹明强研究员对质检系统科学仪器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对实验室仪器仍有需求,但已呈现减缓的趋势 而对可现场使用、快速、针对性广、灵敏、准确的筛选分析方法与仪器有迫切的需求。最后结合质检系统的情况,介绍了拉曼光谱现场速测系统、PCR微流控芯片仪、增敏金标检测卡的研发新进展。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明凯先生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明凯先生作题为“2008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整体状况分析”的大会报告。朱明凯先生首先对2008年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产销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利润增幅急剧下降;分行业经济运行状况不平衡。目前国内市场对科学仪器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可以预见2009年我国科学测试仪器行业将具有较强发展态势。最后,殷切希望科学仪器行业的企业在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强化管理,提高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等方面继续努力。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站长丁中元先生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站长丁中元先生作题为“中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需求分析及技术发展趋势展望”大会报告。报告中重点介绍了以下内容:一,环境保护对环境监测提出新要求,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应急监测工作将是今后工作重点。二,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时间、空间、数据可靠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监测空间从城市向农村、郊区广域扩展,从地面向空中与地面立体发展;监测频次从定期向连续全天候监测发展;监测项目从无机污染物向有机有毒污染物发展;监测要素从单要素监测向多要素组合监测;监测方法从实验室向在线、自动、快速分析;监测技术不只化学法,更加重视光学、遥感和生物学发展。最后,分析了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与设备、环境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污染源在线监督监测仪器、应急与反恐快速便携式仪器、遥感监测仪器设备等典型环境监测仪器的市场需求。
  • 肉制品行业分析仪器市场及需求概述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食品行业一直是分析仪器的主要市场,食品检测机构包括政府检测、第三方检测,从事食品研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检测室以及食品生产企业等是分析仪器的主要采购单位。我国规模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达35437家,基数大市场比重高。然而参考仪器信息网《28类食品生产企业采购大户调查》,肉制品生产企业因为产业链长、检测项目多等因素一直是分析仪器厂商的主要竞争市场。下面概述肉制品行业分析仪器市场及需求。 /p p    strong 肉制品生产企业数量级区域分布 /strong /p p   2012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88022.20亿元,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产值为10427.94亿元,占比为11.8%。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规模以上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数量为3622家,占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总数量的10.2%。 /p p   在区域分布上,山东省肉制品生产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四川、江苏、河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省份。这与这些省份是养殖大省有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insimg/443a3f68-ba75-4699-83cd-ca081708877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548dd4" 图1 全国肉制品生产企业分布图 /span /strong /p p    strong 肉制品生产企业检测项目 /strong /p p   肉制品生产企业主要有原料进厂检测及产品出厂检测两个环节,其中原料进厂检测主要做安全指标检测,先有快速技术做筛查,如果结果阳性然后采用实验室检测进行复查。肉制品相关检测项目在食品企业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及国家抽检项目(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000000" 详情请参见专题 /span /strong : a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ff000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app457.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ff0000" strong 肉制品国家抽检项目 /strong /span /a 、 a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e36c0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app45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e36c09" strong 肉制品生产企业实验室建设 /strong /span /a )中都有详细规定,而对生产企业本身来说,检验项目只针对特定几个指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548dd4" 表1 肉制品生产企业常见检测项目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QQ截图2015110910533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insimg/e05df7c0-9486-4cd1-8ce9-7cf9cccbbd20.jpg" / /p p   检测这些项目的分析仪器主要以质谱、色谱、光谱三类为主。(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survey/Report_Census.aspx?id=51" target=" _self"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ff0000" 检测标准及对应分析仪器请见:《中国肉制品企业分析仪器市场研究报告》 /span /strong /a ) /p p    strong 三大谱品牌的市场格局 /strong /p p   仪器信息网通过网络调查搜集到130个有效样本,了解从事肉制品检测用户的实验室中,三大谱的厂商品牌情况。涉及的品牌有安捷伦、沃特世、岛津、赛默飞、日立、伍丰、依利特、珀金埃尔默、浙江富立、耶拿、北分、东西、精科、吉天、海光、AB、布鲁克、普析、聚光、天瑞等。 /p p   从统计分析整体情况来看肉制品检测行业市场,色谱仪、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品牌中,安捷伦、珀金埃尔默、吉天在肉制品检测行业中有很高占有率。其中在液相色谱类仪器中安捷伦、沃特世品牌占有率较高,气相色谱类仪器中安捷伦、岛津品牌占有率较高 在原子吸收光谱仪类别中铂金埃尔默、安捷伦品牌占有率较高,原子荧光光谱仪类别中吉天、海光品牌占有率较高 液质类仪器中安捷伦、沃特世品牌占有率较高,气质类仪器中安捷伦、岛津品牌占有率较高。 /p p    strong 食品检测机构分布 /strong /p p   根据2013年7月,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获取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CMAF)的检测机构总计3500-3900家,其中国家级获证机构410家。做肉制品检测专项的典型实验室包括有:国家粮油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肉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徽省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p p   仪器配备方面,以坐落漯河市的国家肉制品监督检验中心为例,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自动电位滴定仪、自动定氮仪、自动脂肪含量测定仪、荧光定量PCR、酶标仪、凝胶净化仪、固相萃取仪、微波消解仪等现代化分析检测设备120余台套,总价值1600余万元,并建立了百级微生物实验室和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p p   在省份分布上,山东、广东、河南、湖南等省份机构最多(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511/160190.s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ff0000" 详情请参见资讯:市场调查之国内食品检测机构分布情况 /span /strong /a )。 /p p    strong 肉制品企业对检测仪器需求 /strong /p p   肉制品生产企业的正规化、集团化、规模化、集中化是肉制品行业的未来趋势,对肉制品检测仪器有较大的需求。然而此种趋势仍然较慢,对肉制品生产企业采购分析仪器影响不明显,也因此目前肉制品生产企业对分析仪器采购规模变化趋势平缓,如肉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没有较大变化外,出现爆发式采购可能性较小。 /p p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快速筛查产品在肉制品企业应用市场却发展迅速。此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国家层面要求肉制品生产企业增强自检能力,而肉制品生产中小企业居多没有能力购买价格昂贵的分析仪器,快速筛查产品由于价格低检测速度快恰好迎合此种需求。 /p p   肉制品生产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快速检测产品如应用在兽药残留、“瘦肉精”检测的ELISA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检测试剂卡、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等。快速筛查产品由于其检测速度快、成本低、便携性等优点,在肉制品检测应用方面越来越成熟。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撰稿:孙立桐 /p
  • 王习术教授:国家重大需求与试验机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仪器信息网讯 为提高广大试验机用户的应用水平,并促进用专家、用户、厂商之间的相互交流,2012年5月16日,在CISILE 2012召开期间,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试验机分会与仪器信息网主办、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与我要测网协办的“第一届中国试验机技术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综合楼二楼204会议室成功举办。 如下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王习术教授所作报告的精彩内容: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王习术教授 报告题目:国家重大需求与试验机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对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试验机行业的需求,王习术教授首先介绍到,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的需求,将加快发展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型精密测试设备、新型仪表及传感器三大重点需求。   在这种新形势下,试验机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拥有垄断技术的国外试验机厂商与国内大众化的试验设备生产商“群雄割据”,而且由于低成本、低水平,国内生产厂家间形成了无序竞争;(2)50-60年代的试验机设备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3)因为大多数试验机企业只提供设备,不提供试验技术服务,而用户对设备的充分利用能力又十分有限,这就导致设备的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4)国内主要企业主要采用购买方式武装自己的试验机产品,使得大部分利润流失;(5)研发技术队伍薄弱,销售人员与技术部门沟通不畅,用户反馈的技术信息缺乏有效的传达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广泛使用。   对于当前我国对试验技术与试验设备有强劲需求的行业,王习术教授盘点到,一是铁路工业,二是电力系统领域,三是航天航空领域,四是土木工程行业,五是海洋工程。随后,关于如何实现试验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王习术教授以日本的经济发展为例,提出我国应该在注重产品可靠性的同时,还要在产品售后服务上下功夫,使其用户的认可度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应建立相关的联盟,造就高素质的试验机行业技术队伍。   最后,王习术教授总结到,先进测试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对材料结构和性质的深入研究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正向着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以实现全盘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会议现场
  • 南京麒麟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满足不锈钢检测需求
    南京麒麟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满足不锈钢检测需求2018年11月份,南京麒麟公司对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回访,该公司在今年年初从南京麒麟科学仪器集团引进一套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该公司主要生产不锈钢等产品,生产效益一直比较好,化验室仪器使用极其频繁,且原先购买的麒麟品牌普通碳硫分析仪,已经满足不了原材料检测要求,对碳硫含量的测试结果精准度要求更高,为提高产品品质,采用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来解决此问题,现场检测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都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南京麒麟现场培训并技术讲解指导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是麒麟自主研发一体化设计,使操作更简单,气路距离短,且分析时间短,增加了测试数据的稳定性。经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调试及培训指导操作实践,所有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在数据精准的条件下,测试时间得到了翻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化验员专心学习过程 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已与麒麟公司合作多年,本单位是机械设备行业内优质企业,主要生产压力容器的设计、通用机械、化工设备的设计、船舶及辅机制造等。拥有高级技工十多名,现有健全完善的理化分析室。一体红外碳硫分析仪除了检测不锈钢,还可检测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合金等原材料中元素的质量分数,测量范围:碳0.001~10.0000%、硫0.0005~0.5000%……南京麒麟科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检测中心2018年11月23日
  • 频谱分析仪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国内企业逐渐向中高端方向发展
    频谱分析仪是一种研究信号频谱结构的仪器,主要应用于射频和微波信号的分析,包括频率、功率等,可以用来测量滤波器、发射机等电路系统,还可以采集环境无线电信号、分析环境频谱状态,是一种多功能电子测量仪器。频谱分析仪有两种类型,分别为实时频谱仪和扫频调谐式频谱仪。   根据频谱分析仪测量频率范围,可把产品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低端产品测量频率范围在60GHz一下,主要应用在生产检测、教育教学等领域,需求量较高;中端产品测量频率范围在60GHz以上-20GHz以下,主要被应用在研发、信号分析、射频模块测试等领域,需求量相对较小;高端产品测量频率范围在20GHz以上,主要应用在超宽带、微波毫米波块等领域,需求量较小,但在5G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来需求有望增长。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频谱分析仪市场调查及行业分析报告》显示,频谱分析仪主要被应用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汽车、新能源、教育科研、航空航天、电子医疗等领域,应用范围较广,受终端产业发展带动,全球频谱分析仪市场需求持续攀升。随着频谱分析仪需求的增长,市场规模随之攀升,在2019年全球频谱分析仪市场规模约为14.1亿美元,到2020年达到14.7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增长到16.4亿美元。和全球市场相似,我国频谱分析仪市场规模也呈现增长趋势,在2020年达到20.1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24.7亿元。   频谱分析仪行业技术壁垒较高,美国、欧洲等国家在该领域起步时间较早,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且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市场中占比更高。目前全球频谱分析仪市场主要被是德科技、罗德与施瓦茨占据,其中是德科技产品最为丰富,市场占比更高。   我国且因在频谱分析仪领域起步较晚,技术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在高频率、高带宽的产品方面,目前国内中高端市场被外企占据。但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长期的经验累积,我国企业逐渐向中端 市场布局,已经有部分企业实现中端产品的国产替代,如鼎阳科技、普源精电、固纬电子、创远仪器等,且逐渐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新思界产业分析人士表示,频谱分析仪应用范围较广,随着近几年全球和我国工业逐渐向智能化发展,对于频谱分析仪需求持续攀升,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在生产方面,国外企业具有技术和丰富经验,在中高端市场占比较高,但本土企业凭借着技术和经验累积,已实现中端产品的生产,且有向高端化发展的趋势。
  • 2019年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对分析仪器需求增长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虽然全球石油需求缓慢下降,但天然气消费量正在稳步增长。分析仪器对这些行业至关重要,它们促进了石油和天然气产品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和交付。根据外媒最新数据,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应用对分析仪器的需求正在增加。 /p p   上个月,外媒发布了“2019年石油和天然气分析仪器市场:上游和下游”报告,该报告研究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全球分析仪器市场,以及炼油厂废弃物处理、电力和公用事业等其他密切相关的行业。 /p p   报告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行业,并调研了市场上使用的各种分析仪器,如台式、便携式和工艺规模的应用工具。仪器包括色谱、质谱、分子光谱、石油分析仪和一般分析技术等,主要供应商有安捷伦、布鲁克、HORIBA、岛津和Teledyne。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dcecfd5-d5ce-4438-8a8e-bc924bb9238a.jpg" title=" 摄图网_500708807_副本.jpg" alt=" 摄图网_500708807_副本.jpg" / /p p   2018年,石油和天然气应用的整体分析仪器市场估计超过20亿美元,估计2019年将实现个位数增长。去年,工艺、色谱和材料表征技术构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应用最广的技术领域。 /p p   大部分市场需求来自下游行业,因为该部门需要进行各种关键参数测量,以确保下游设施(如炼油厂和工厂)的运行安全性和效率。合同测试以及勘探和生产也占需求的很大一部分,但由于石油行业整体需求放缓和平稳,预计某些技术行业的增长将低于平均水平。 /p p   仪器需求也受到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区域趋势的影响。例如,预测石油和天然气应用的色谱需求在北美和欧洲将会激增,但在特定的亚洲国家则会出现更为温和的增长。同样,预测日本和亚太地区对原子光谱技术有着健康的需求,而对某些工艺技术的绝大部分需求仅由北美驱动。 /p p   欧洲、北美和中国负责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最大份额,其他亚太国家(不包括日本),如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也被视为生产市场的强大竞争对手。 /p p   俄罗斯日益增加的石油和天然气商品进口,以及非洲大陆天然气使用量普遍上升,正在推动欧洲的需求增长,而加拿大的管道扩建计划和美国对石化工厂的关注正在推动北美的产量增长。然而,由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仍在继续,以及欧洲通过英国退欧的经济不确定性,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无疑将受到影响。 /p
  • 院士领衔!第四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大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11月24日,为充分发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的交流,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办,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和大连科学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仪器信息网和仪器学习网合作支持的第四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大会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培养高水平测试人才,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诚邀分析测试行业的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参加,共同就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分析测试新方法与新技术和分析测试学术应用前沿等相关议题进行专题报告及交流。仪器信息网作为本次大会的支持媒体特对本次会议进行报道和同步直播。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欧阳钢锋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杨东华副校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艳处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院士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李景虹院士分别致辞。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欧阳钢锋教授 主持据欧阳钢锋教授介绍,从今年5月以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汇聚了近200所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平台,数百位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联手打造了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目前,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已成功举办11期,累计观看人数超45万。今年8月19号到21号,在镇江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也取得巨大成功。中山大学杨东华副校长 致辞杨东华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分析领域青年人的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山大学历经近百年风雨,初心不改,始终致力于青年人才培养事业。近年来,学校发展及办学规模得到极大拓展。目前,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学校正扎实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经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仪器设备先进、综合分析测试能力雄厚的大型理化分析中心之一。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建设支撑学校科研发展需求的“仪器设备配置一流、检测技术水平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一流”的校级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截止2022年10月,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327台/套,总值约2.4亿元。2018年开始,测试中心除了日常的测试服务外,还建立了“精准服务”机制,通过开发新方法,搭建改造仪器,为全校相关学科提供定向技术支持和服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艳处长 致辞曾艳处长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科发展对校内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日益增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各个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一方面重视仪器开放共享,优化测试服务,加强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一流分析测试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团结凝聚青年测试人才巩固高校建设。青年分析测试人才应当与时俱进,敏锐抓住机遇,着眼于更专业、更细致、更全面的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开发,提高服务水平。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自2017年成立以来,为青年分析人才交流、合作、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曾艳处长希望青年部能够更好的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二是发挥事业平台的作用,三是发挥人才蓄水池的作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院士 致辞江桂斌院士表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团结全国分析测试单位和广大的测试工作者,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同时,协会加强与国际分析测试以及分析仪器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中国分析测试科技技术的普及、提高和发展。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作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分支机构之一,推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事业、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李景虹院士 致辞李景虹院士强调,青年的培养是支撑我国科技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非常重要的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生力军,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的活力所在,也是科技发展的希望,更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明天。因此,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一直是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2017年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正式成立,以吸引、团结和服务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更好的来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获奖名单开幕式上由欧阳钢锋教授隆重颁布了“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获奖名单。该奖项是赛默飞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合作冠名设立。本届评选共有来自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的10位分析测试领域青年研究学者获奖。开幕式后进入了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告由广东工业大学栾天罡教授和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主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谭蔚泓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和广州大学牛利教授等分别带来精彩报告。广东工业大学栾天罡教授主持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教授 主持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报告题目:环境与食品污染物及风险评估的仪器方法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生活已离不开使用化学品,仅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就有22类,1960多种添加剂。因此,大量新污染物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环境与人体,而环境中的化学分子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报告中,江桂斌院士列举了轮胎中抗氧化剂6PPD引起的毒理效应;溴化物产生的毒理效应;防晒霜正在杀死珊瑚;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来源等数个案例说明了环境中污染物的危害。目前污染物治理已受到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同时社会发展也对分析测试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分析仪器发展现状、环境监测仪器需求和风险评估仪器方法等内容。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 谭蔚泓院士报告题目:人脸识别式分子诊疗单一biomarker难以定义疾病种类,如一个癌症相关基因难以定义癌症种类,可来源同病人、可能来源于不同器官,还可能是来源于正常细胞等。人脸识别依靠对脸部多个参数进行测定而形成特征图谱,是最有效的多参数表征方法,而多参数特征测定最能有效提高识别和诊断的精准性。人脸识别式诊疗即对多个疾病标志物进行同时检测,并且对疾病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解析,用多参数共同定义疾病的分型与进展情况。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等使得诊疗必须基于海量数据和多参数表征,多参数特征确定能有效提高疾病诊疗的有效性,人脸识别式的诊断必然是分子诊断的未来。谭蔚泓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如何实现疾病的精准诊疗的多个案例。报告人: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报告题目: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化学测量学瘟疫是人类跗骨之毒,天花、流感、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估计,目前还有约160万种未知的野外病毒存在,其中很可能存在致病性和传播力更强的病毒。病原体快速检测和病原学分析的的化学测量学方法是应对突发性烈性传染病的战略性技术储备。李景虹院士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新冠、猴痘疫情等)中快速、灵敏、便捷检测病毒并获取特异性生化信息的重要性,分享了SARS病毒抗原免疫检测、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的快速检测、猴痘病毒的基因进化监测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为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报告人:广州大学 牛利教授报告题目:面向生物分析应用的分析仪器设计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许多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分析技术方法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补充,特别是分析仪器技术方法的发展提高,使得生物分析应用,无论是准确度、灵敏度、时间分辨率等技术指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使得操作更简便、数据更多维、耗材更廉价。牛利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在研究中对生物分析及仪器系统的探索,研制开发了几种在生物分析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分析仪器设备,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仪、电化学探针刻蚀及显微成像、石英晶体微天平、高通量生物芯片制备及读取设备和食品抗氧化容量分析仪。相信通过本次会议,一定能使广大青年测试人才共同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经济社会发展。明日报告日程:本次会议,仪器信息网同步直播,点击下方图片报名观看直播:
  • 赛默飞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达成战略合作
    2021年3月19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 (以下简称:高校分测分会)于2021年3月18日在上海赛默飞中国客户体验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次合作将依托赛默飞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技术及方案,结合高校分测分会的丰富研究成果和平台资源网络,通过打造直播交流平台、设立专业创新奖项等举措,促进校企合作、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加速人才培养,携手打造一流的高校分析测试研究人员交流、合作、创新、发展平台。赛默飞与高校分测分会签约仪式合影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一系列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得以有效落地。在此背景下,高校分测分会为全国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提供了交流平台,以“专管共享,有偿使用”为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高校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了行业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赛默飞一直坚持企业的自身发展与中国的科研事业发展相融合,不断加强与国内高校及科研平台的合作,推动中国本土化科研能力提升及成果转化。此次合作,双方将通过“赛默飞智汇科研直播间”共同推广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技术与研究成果,为科研人员创造学习交流的科研分享平台。同时,将设立“2021赛默飞青年人才创新奖”,进一步激励青年学者及研究人员的科研创新。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冯时瀚(Hann Pang)表示:“赛默飞始终重视与中国高校科研平台的合作。此次非常荣幸与高校分测分会合作,赛默飞将充分发挥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全球技术优势,助力中国高校科学研究平台的长远发展。我们将继续秉承‘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承诺,贴合科研需求,助力中国本土化创新,推动世界领先技术在中国高校科研平台的落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高校分测分会主任委员李景虹院士表示:“希望借助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和赛默飞的合作模式,开拓并扩大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范围,联合企业的力量,推动全国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事业、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 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相关“分析仪器”需求扩大
    2010年版《中国药典》已经出版上市并于今年7月正式实施。新版药典变化很大,其中一大亮点就是现代分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应用,这势必将使得广大药企和药品检测机构对“分析仪器”需求扩大,同时也将给众多分析仪器厂商带来商机。仪器信息网编辑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涉及新增和扩大需求的现代分析技术相关药品标准进行了整理汇总。   色谱类仪器:   离子色谱仪(IC):附录中新增了离子色谱法。首次在化学品种标准方法中引入分离效能较高的离子色谱法作为法定方法,这无疑将会促进该方法在药品标准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仪(CE):化药品种中采用了分离效能更高的毛细管电泳法。   薄层色谱仪(TLC): 新版药典仅新增薄层色谱鉴别就达2494项,药品标准中大量使用专属性较强的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质谱类仪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中药质量控制中首次采用LC-MS联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中药分析的准确性、灵敏度与专属性,以解决常规分析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新版药典采用ICP-MS测定中药品中砷、汞、铅、镉、铜的含量。   光谱类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火焰分光光度计:新版药典加大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火焰分光光度法在无机离子的含量测定和检查方面的应用。   红外光谱仪:在原料药鉴别中进一步扩大红外光谱法应用,并逐步用于制剂的鉴别,增强了鉴别的专属性。   光学类仪器:   显微镜:新版药典仅新增显微鉴别就达633项,所有的药材和饮片及含生药粉的中成药基本都增加了专属性很强的横切面或粉末显微鉴别。   水质分析仪器:   总有机碳测定(TOC)、电导率测定仪: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等制药用水的标准中新增总有机体碳测定法和电导率测定法。   药检专用仪器:   渗透压测定仪:2005版药典静脉输液中渗透压仅作为原则性要求,而2010年版《中国药典》作为强制性要求静脉输液必须进行渗透压测定。   内毒素测定仪:新版药典中提高疫苗制品内毒素残留量限值。   生命科学仪器:   PCR仪:新版药典一部品种中某些动物药如蛇类、川贝母等,都采用了PCR方法。   此外,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还采用了生物自显影技术、细胞膜技术、生物活性测定等生物方法建立药材的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方法如对易霉变的桃仁、杏仁等新增黄曲霉素检测,方法和限度与国际一致。   网友观点:   针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给分析仪器厂商带来的机遇,网友千山万水表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国内仪器厂商更多的应该寻求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设备研发,不要都成国外进口的了,这样让人很心痛。”   网友东风恶表示:“一些大的公司都有一个行业法规部门,及时和预测政府的政策的变化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如这次的总有机碳分析仪。”   网友feixue810316表示:“2010年版《中国药典》已经增加了TOC,而目前最好也就是美国OI和GE两厂商的TOC。据我所知,有的药厂已经采购了TOC。估计明年将会产生比较大的采购潮。”   网友魅力星光表示:“期望国产仪器能趁TOC销售的名义火起来…” 而“新版药典现代分析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扩大”、“药品标准的大幅提升”背后所带来深层次的思考是什么?网友土老冒豆豆表示:“标准的提高,测试仪器的增加,都是一个‘表’,我们期待有关方面能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好‘药品安全’这个‘里’,由表及里。” 总而言之,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新鲜出炉”,与以往不同的是“亮点纷呈”,值得关注。 更多详细信息, 请访问仪器信息网专题:2010年版《中国药典》 更多网友讨论, 请访问仪器论坛“中药分析”版, “化学药分析”版
  • 高端对话:分析测试的发展与未来
    为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和发展,由《分析测试学报》(简称《学报》)、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主办的“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编委换届会议”于2023年11月26日-28日在广州顺利举行,得到了广大读者观众的积极参与。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析测试行业面临着多种机遇与挑战。因此,本次论坛特别设置了高端对话环节,邀请5位分析测试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畅谈分析测试的发展与未来。为了让广大《学报》读者共享本次科技盛宴,特将高端对话的内容予以整理刊出。11月26日上午在广州召开的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大会报告环节,一场关于“分析测试的发展与未来”的高端对话吸引众人瞩目。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担任主持人,《学报》主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院士,《学报》编委、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教授,《学报》编委、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周振教授为主讲嘉宾,共同围绕“分析测试与环境、分析测试与学科交叉、分析测试与智能化、分析测试与仪器”等对话主题开启了一场高端对话。主持人张新荣教授:大家好!本次的高端对话环节特别邀请了4位行业专家分享有关分析测试发展与未来的问题。在刚结束的大会报告中,江桂斌院士特别强调了关于新污染物的治理问题。下面,首先有请江院士谈谈新污染物环境毒理效应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以及下一步新污染物防治的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有哪些?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江桂斌院士:我们目前面临两项艰巨的任务,第一个是减碳。要控制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第二个是新污染物的治理。由于海量化学品的使用,使得环境中存在大量结构和毒性未知的新污染物。治理新污染物的关键是从检测开始。首先我们需要通过质谱等技术对未知污染物做结构与含量分析,同时现场检测仪器也至关重要,比如Portable的传感设备等传统或现代技术。另外,这对于分析测试行业也是全方位的挑战,比如样品前处理技术,如何在大气、水、土、底泥、生物体等复杂介质中富集和提取超痕量的污染物,并获取其结构等信息。因此新污染物的研究需求将全方位提升我国分析仪器行业水平,同时也为分析仪器产业带来机遇。另一个问题是新污染物的毒性到底如何?如果一种化学品毒性很低,或有毒性但只是在试剂瓶里,那么我们无需担心。事实上,我们需要对化学品的实际赋存浓度和毒性进行风险评估。比如开发细胞水平的毒性评价技术,如果能够利用传感器进行细胞毒性测试,就可以避免细胞培养过程可能存在的系列问题。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革命性的工作。此外,新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难题,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研究与AI技术等进行多方面考虑。因此,对于新污染物治理这样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需要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政策等全方位的进步,这也给分析仪器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主持人张新荣教授:谢谢江院士。其实新污染物治理和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都密切相关,因此大家对新污染物的研究兴趣颇深,刚才您提到的关键点也引发了我们思考。首先,样品前处理是新污染物检测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实现很好的富集和分离,甚至实现自动化前处理,都将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并减轻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其次,从测试部门建立更先进的新污染物评价体系也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任务。因为评价体系也涉及测试,做完毒理之后还需通过测试得到结果。所以江院士能否给我们指点一下,如果测试人员下一步希望往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发展,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江桂斌院士: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是广泛快速地开展不同领域的研究。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不需要去Follow其他人的脚步,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关注国内决策依据和我们国家的实际需求。其次,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也很重要。近期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14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其中部分化合物并不属于新污染物,如二硫甲烷、三硫甲烷等,该类试剂的检测方法也相对简单。与此相比,全氟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检测就复杂得多。我们需要解决干扰问题,并设计特殊的仪器设备以实现准确测定的需求,包括提高在生物体等复杂介质中的检测能力。这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机遇。对于每个学者来说,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研究方向。作为国家层面,对新污染物的治理是国家基础研究的核心内容,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非朝夕之功,也不能仅通过几年攻坚战来实现。众所周知,2011~2013年我国的PM2.5污染非常严重,全国300多个地级市的平均值为72。经过10年的努力现已降至28~30,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新污染物不能采取同样方法,它需要清单式的管理。哪些化合物应纳入清单取决于基础研究,如果一种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含量是逐步降低而不是增加,那么我们可能无需过多关注。那些与我们的生产和使用密切关联的,特别是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和毒性之间存在关联的化合物需要系统研究。有机污染物分析相比于重金属检测更复杂,重金属检测基本通过ICP-MS、原子荧光、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几种光谱即可解决,而有机污染物分析则任重而道远,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平台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比如购置各种质谱仪器等,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员来操作各种仪器设备。目前还有很多地方环保机构对于新污染物的了解不多。因此从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是个复杂且长期的问题,但同时也蕴藏着很大的机遇。《学报》主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主持人张新荣教授:新污染物的确是一个充满机遇又富有挑战的全新研究领域,新污染物检测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感谢江院士的分享。刚才刘买利院士谈到了In-cell的问题,并指出In-cell将来可在新污染物及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起到很大的作用。过去科研人员普遍认为质谱灵敏度高,但核磁不高。尤其做到细胞层面后,灵敏度对核磁是一个重大挑战。现在请刘院士为我们介绍目前核磁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备受关注的国内核磁仪器,已发展到什么程度?刘买利院士:核磁共振历来都是分析测试行业重要的测试手段之一。国内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可追溯到五六十年代,最早做出了一个360兆的核磁共振谱仪,同时也进行了顺磁共振谱仪的研究。目前核磁共振主要有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磁共振成像仪两大分支。核磁共振波谱仪目前相对先进的程度可达400~600兆,生产该仪器的公司以中科牛津为代表,已在国内销售150多套400兆仪器,现又承担了一个600兆仪器的研制项目。这些技术均为国内自主研发。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国内较为普遍,生产企业多,产量也较大。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有东软和联影。东软最初做的是永磁类型的成像仪,现在开始制作1.5T、3.0T等超导型成像仪;而联影已经成为国内龙头企业,新开发的5T人体磁共振成像仪和9.4T动物磁共振成像仪已经上市,其市场份额达20%~30%。精密测量院研制的超灵敏肺部磁共振成像仪获得医疗许可证,与联影合作开发的多核磁共振成像仪,低温磁共振探头进展顺利,预期很快会进入市场。大家都知道,低灵敏度是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中的固有缺点和首要挑战,现在也有一些可以大幅提高灵敏度的技术,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团队开发出了基于NV Center的技术,可实现单个分子检测。精密测量院研制的超灵敏肺部磁共振成像仪利用光泵(Optical Pumping)技术将限号强度提高了数万倍。肺部作为人体内唯一不含水的器官,不含水在常规磁共振成像仪上就没有信号,光泵技术可将氙气转化为超灵敏的肺部信号源进行探测。此外,氙气还可穿过屏障进入血液,因而氙的成像可以观察肺部的两大功能:气体通气跟气体交换功能,从而实现肺功能的研究。该仪器是我们承担的基金委重大仪器研究专项,已结题和产业化,并获得三类临床许可。现已与医院合作用于新冠后肺功能的后续影响研究。低温动态核极化(DNP)技术可以把信号强度提高四个数量级以上,今年得到基金委部门推荐项目的支持,研制高灵敏分子磁共振成像仪。所以灵敏度低虽是一个问题,但好的方法和技术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实际上,分析测试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集成。通过集成,获得我们需要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刘买利院士主持人张新荣教授:刘院士刚才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分析测试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运用的领域。学术界普遍认为分析测试的第一次革命是因为物理学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发展,建立在四大平衡基础上的化学分析才获得了发展,第二次是因为电气化、机械化,才有了仪器分析。最近,学术界普遍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的科技潮流,有请张校长谈谈,分析测试领域怎么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张学记教授:谢谢张老师,这问题正好也是我的研究领域。正如刚才刘院士所说的,分析测试是一个交叉学科,而我目前主要研究的智能传感同样是分析测试的一个分支,也属于多学科交叉范畴,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实验室学生的学科分布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得以体现。以前的传感技术是被动传感,从分子识别到信号转化再到信号放大,而现今的传感技术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充分结合。7~8年前我们实验室首先提出了智能生物传感的新概念,随后我们对其基础理论和研发方案进行了数年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出智能传感系统。在新冠期间该系统已投入全国60多个城市使用,同时还为我国特殊情况下举办的冬奥会提供了2万多套系统,圆满完成了冬奥的检测任务。因此,智能传感技术实际是传统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现正将智能传感发展为可穿戴式智能传感,并致力于向植入式智能传感发展,数据也从单一走向集成,最终目标是打造Digital Life,即数字人。一旦成功,数字人将使人类生命从碳基向硅基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永生。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分析测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江院士刚刚提到分析测试的经费从何而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应用落到实处,经费就不成问题,因为分析测试学科仅仅在医疗诊断领域,每年的费用就非常可观。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分析测试产生的GDP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作为分析测试的从业者,我们应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行业做得更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谢谢!《学报》编委、深圳大学副校长 张学记教授主持人张新荣教授:说到经济,要请教我们学者型的企业家周振教授。国产仪器这些年的发展特别快,希望周教授从企业角度谈谈我们国产仪器的发展,因为现在一方面大众认可国产仪器发展的很快,另一方面购买者面临国产和进口仪器的选择时,还是会有所动摇。那么这究竟是仪器的质量问题,还是我们的观念问题,有请周教授从企业角度、用户角度谈谈如何更好地推进国产仪器发展?周振教授:我想从4个角度展开讨论。首先要探讨当前国产分析仪器发展现状。理论上,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在分析测试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目前还无法制造最高端或质量更好的仪器,以质谱仪器为例,中国的商品质谱仪器发展只有20年历史,而美国已有百年,商品质谱仪器也有80年。中国想用20年的发展经验赶超美国80年的成就几乎不可能,所以国产科学仪器依然很难满足尖端的科学研究,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国产替代,如何推动国产仪器的快速发展就成为了一个课题,以禾信为例,前期走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在我国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过往十年中,紧跟政策需求,推出颗粒物源解析质谱、VOCs走航质谱等特色产品,让公司得以快速发展。第二点是根据当前国情,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多方位发展。作为国家、企业、团队以及个人,这4种身份和层次的差异,需要考虑的角度也不一样。从国家的角度,在目前紧张的国际关系下,科学仪器被禁运的风险很大,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自主制造仪器的能力才能应对极端情况。从企业的角度,最终目的是生存、盈利和发展。科学仪器行业实际上是在啃硬骨头,其体量不大,利润不高,而其所需投入大,所以纯粹的科学仪器企业要实现盈利是很难的,需要国家支持。从团队和个人的角度看,技术研究人员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作为分析测试人员,则希望仪器能够获得有效的检测结果,这两个层面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再回到国家层面,如果中美关系和谐美好,企业则专注于研发专精特新的仪器即可,但目前情况,禾信作为质谱仪器领军企业不仅要研发高精尖仪器,也要涉足主流测试仪器,还要不断积累技术和人才,我们要格外努力。第三个谈谈发展路径。企业想走专精特新的仪器研发路径,本质上是因为国产仪器在正规的“阵地战”上无法与国外竞争。我们目前还属于新生代,只能先打游击战,通过研发特殊应用以谋生存,然后再积累技术。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在测试过程中,有新发明、新方法,或有高端实用的需求,请与我们的终端仪器相结合,共同创造我们自己的仪器,共同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我认为目前中国分析仪器企业最需要大家支持的地方。第四个是要有发展信心。国家会越来越重视科研仪器的发展,以前我们科学仪器的两个五年计划只投资200亿左右的经费,而国外大企业一年就是100亿,而且是建立在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基础上,而我们只有两个五年计划。但十五五期间国家一定会加大投入力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禾信作为国产科学仪器中的一员,近些年扩展了包括高分辨液质、气质、无机质谱等多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质谱产品线,形成了在环境新污染物检测、食品农产品检测、毒品毒物检测、饮用水检测等多个细分方向的应用方案。基于政府及客户对国产科学仪器的支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请大家给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多一点时间、容忍、理解和支持,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分析测试行业的辉煌,谢谢大家。《学报》编委、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 周振教授主持人张新荣教授:谢谢周振教授。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是个特殊行业,这个行业不能仅靠企业发展。中国科学仪器若想发展,科学家要具备创新力,企业要具备精密制造的能力,同时用户也要尽可能的使用国产科学仪器,并在使用过程中给予一些更好的建议,让我们国产仪器能够更好、更快地进步。这种需要创新研发、精密生产、用户反馈等多层面多角度的合作特征,也是仪器行业最特殊的一个地方,所以在这行业发展进程中大家的互动非常重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上午的对话就到此,让我们再次对4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 第二十次全国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及地方分析测试协会负责人会议胜利召开
    2016年6月2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和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共同协办的第二十次全国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及地方分析测试协会负责人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成都顺利召开。来自政府部门、各级分析测试中心及协会、科研院校、生产制造企业等20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我要测网和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也出席了本次盛会。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我国分析测试事业的发展,为分析测试行业的“十三五”奠定良好的开局。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围绕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分析检测实验室发展模式的探讨;科学仪器以及相关标准研发重点的交流。会议现场本次会议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主持,来自科技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认监委、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作会议专题报道。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吴波尔为大会致开幕词,她向与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吴波尔吴波尔简要介绍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一系列工作。她首先介绍了第十六届BCEIA的基本情况:参会观众达55000人次、参展企业461家、展出新仪器3000多台,同时大会专题报告、学术报告数量达到300多场。接着,她介绍了协会的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协会作为团体标准的试点单位,在2015年一共推出了5项团体标准。此外,协会在科技奖推荐、分析测试人员培训、新产品鉴定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随后,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吴成、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肖咸君分别为大会致辞。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吴成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肖咸君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吴学梯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吴学梯作题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相关工作情况介绍”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深远影响,并介绍了两文件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主要改革措施以及改革进展。同时他介绍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两个项目,就项目组织、项目管理、经费支持、过程管理等方面作详细讲解。他还说道,十三五期间国家支持方向将集中在国产仪器关键核心部件的开发应用、高端通用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专业重大科学仪器开发及应用示范三个方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储晓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储晓刚作题为“食品安全分析测试工作进展”的主题报告,他说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在报告中,储晓刚提到了食品安全分析测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思路、新机遇、新风险、新难题,他说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整个测试过程的标准化控制是关键,并分析了香港关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中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监测监管部主任乔东 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监测监管部主任乔东作题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报告,他说国家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工作可以概括为“统一性、开放性、便利性”三个方面:统一性:认监委将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进行统一改革,通过“A+B”模式,统一管理检验检测机构的通用资质,对特殊领域的机构区别管理。此外,认监委对机构资质评审、以及评审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统一管理;开放性:逐步放开内资机构、非民营机构、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的管理,对外资机构也放开了对其经营年限的限制。便利性:首先是对机构资质的许可期限从3年延长到6年,并把评审时间缩短到45天、取消评审所需费用。 北京理工大学的邓玉林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邓玉林教授作题为“空间环境对生物微进化规律影响及国际空间站搭载科学实验研究”的主题报告,他分享了其在太空环境中的科学实验研究,重点提到科学仪器、分析测试对太空环境科研的重大影响,他还提到了其承担的空间多指标生物分析仪的研发事宜。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化分析与无损检测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黄姝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化分析与无损检测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黄姝珂作题为“开放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深入推进成果转化工作”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四川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并重点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化分析与无损检测协作网的中子分析检测服务、射线数字成像等特色业务以及成果转化典型。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陈江韩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陈江韩作题为“以测试中心作为核心支撑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实践”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一种由检测中心为核心,通过专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市场机制,集中解决科学装备展示、人才培训、企业孵化、科技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效资源配置新方式,并展示了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部分成功案例。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秘书长南毅大会下午由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秘书长南毅主持。 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颜光涛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颜光涛作题为“标记抗体在免疫诊断技术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抗体在临床诊断中的特点,结合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检测中心的工作,阐述了分析测试方法在临床诊断的重要作用。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研究员汪正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研究员汪正范作题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团体标准试点工作”的主题报告。作为团体标准的试点单位,汪正范介绍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在团体标准工作的进展、成效以及2016年工作计划。 贵州科学院院长谭红贵州科学院院长谭红作题为“国家食品安全创新工程—互联网+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新业态”的主题报告,她简要介绍了食品安全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联盟的基本情况、工作情况以及未来的规划,并呼吁检测机构积极遵循诚信原则,共同推动中国分析测试行业健康的快速发展。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丁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丁辉做总结发言,他说分析测试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更要对科技的发展和使用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大会主题报告之后,主办方组织参会代表进行分类讨论。 分组讨论此外,赞助本次会议的仪器厂商有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成都亿阳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成都科林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赞助厂商展位参会代表合影
  • 需求导向 拓展革新 人机互融——13位专家寄语热分析仪器与技术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data-role=" paragraph" class=" " p style=" text-align:left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 microsoft=" " font-size:=" "    /span 为促进国内热分析领域研究人员间的互动交流,仪器信息网组织举办了第六届“热分析与联用技术”网络研讨会,聚集13位热分析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了为期1.5天的学术交流。会后,仪器信息网对参会专家进行了采访,各位专家 span style=" caret-color: rgb(255, 0, 0) " 就未来热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left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pan style=" caret-color: rgb(255, 0, 0) " br/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6912977f-0586-42c2-b2a2-45c2d8ee63c7.jpg" title=" dc64b974-3f8a-4762-8154-ecf147efea05.jpg" alt=" dc64b974-3f8a-4762-8154-ecf147efea05.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3333333333333333"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丁延伟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丁延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自2002年开始从事热分析与吸附技术的分析测试、实验方法研究等工作,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分析测试研究会青年部秘书长。曾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主持修订教育行业标准《热分析方法通则》(JY/T 0589.1~4-2019),以主要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编著《热分析基础》(2020年3月,512千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热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曲线解析概论》(2020年8月,387千字,化学工业出版社)。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丁延伟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概括来说, span style=" caret-color: red " 在热分析仪器方面,未来热分析仪器的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span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1.提高仪器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稳定性。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是多年来热分析仪器研发人员的一直努力的目标,随着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这些性能指标还有提升的空间。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2.扩展仪器功能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例如: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i)在不影响灵敏度的前提下拓宽温度范围;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ii)可实现超快的加热/降温温度调制、热惯性能的快速等温实验;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iii)配置自动进样装置来提高仪器的利用率;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iv)开发适用于仪器的光照装置、温度控制装置、高压实验装置、真空实验装置、电磁物装置等可用于特殊用途的实验附件。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在研发时,应注重加强热分析仪器标准化、全局化、微型化、智能化,实现高新技术的集成,加强仪器网络化和测控软件的研发。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3.加强并推广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目前热分析仪可以实现与红外光谱、质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拉曼光谱、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技术的联用,由于联用时连接部件的不完善以及成本和应用领域等多方面的限制,联用技术自二十进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以来,直到近二十年才开始出现速建发展,这类方法,由于功能较常规仪器强大,有着十分远大的发展前景。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4.拓展软件功能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随着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飞速发展,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显得越来越方便。随着热分析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的不断深入,这些需求对热分年的数据处理的要求是动力学方需求越来越小。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目前的动力学分析虽有商品软件,但由于动力学方法本身的复杂性和快速的发展,一款成型的商品软件很难满足大多数要求,这就要求商品化的动力学软件要能够功能强大并且可以及时反映出动力学最新发展。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5.开发可以满足特殊领域需求的新型热分析仪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的测试需求,近年来新型的热分析仪不断出现,如Mettler Toledo公司推出的一种可以实现每分钟几百万度加热速率的差示扫描量热仪,这些仪器有的已经实现商品化,有的仅限于实验室使用,使用这些新型仪器完成的科研论文在一些学术期刊中经常可以见到。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6.在不影响仪器性能的前提下减小仪器的体积,节约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7.不断拓宽热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热分析仪器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快速扩展,市场需求呈现出良好态势。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热分析技术有望在这些新的领域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全球热分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热分析技术将继续保持现有的高速发展势头,其在各领域中将得到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入的应用。 /strong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318e036d-cb40-4028-a1c0-6ec346a7a79a.jpg" title=" 韩婷.jpg" alt=" 韩婷.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3333333333333333"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区热分析仪器部技术经理 韩婷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韩婷,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区热分析仪器部技术经理。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博士,研究方向为各类添加剂对多种工程塑料理化性能的影响。从事热分析相关应用近十年,具有丰富的仪器使用和材料热物性分析经验,对于各新兴行业热分析的前沿应用有独到见解。致力于推动和完善特色的联用系统在各行业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class="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韩婷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热分析技术起源于130年前,近60年商业化的热分析仪器问世并高速发展。1977年在国际热分析协会会议上才有了统一定义。现在,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数据处理快速发展,热分析测量技术也变得更加准确和便捷。当下,随着人们对物质表征的需求、对机理分析研究的深入,对分析仪器的依赖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热分析仪器逐渐往高精度、高灵敏度、多功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在仪器的软件操作性方面,逐渐在向全自动化、智能化和合规化发展。与此同时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全部需求,发展与完善热分析技术与其他分析测试手段的多种联用技术必是大势所趋。热分析与红外、质谱、气质、湿度、紫外、显微镜等仪器的联用技术均已出现,未来诸如与拉曼、XRD等更多仪器的联用方案也将随着特定测试的需求陆续登场,同时多级联用的方案也会越来越完善,各类表征方式百家争鸣,相得益彰。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f14bb229-7728-4443-bbed-53bf9874fc69.jpg" title=" 夏红德.jpg" alt=" 夏红德.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2"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夏红德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size: 17px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 microsoft=" " font-size:=" "    /span 夏红德,博士,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目前主要研究质谱定量解析技术、反应过程机理的分析与研究,重点研究热反应过程控制机理与工艺流程改进。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质谱工作原理的反应过程定量分析理论——等效特征图谱法(ECSA?),实现了复杂反应过程逸出气体中不同组分质量流量的精准测量,为深度解析基元反应过程及其动力学特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该技术已获得日本、德国、美国等全球领先设备供应商的高度认可,目前获得日本理学公司的支持,研发国际领先的质谱解析方法,与德国耐驰公司建立长期数据分析合作伙伴关系。相关测试分析技术已经广泛成熟的应用于能源、药物、环境、化工、材料、地质、半导体、文物等领域,推动国内诸多领域检测标准的技术创新并促进其在国际上形成技术领先地位。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夏红德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热分析技术的目标在于发现热反应过程动态规律,而同步热分析技术虽然提供了检测手段,但是该技术仅给出反应过程在某一时刻的两个参数,质量与能量的标量数值信息,从理论上讲仅能分析两个同时发生的过程,但是实际的样品及其反应过程的复杂动态变化的,需要依靠气体组分的产率(非浓度参数)标量信息,才可解析反应过程特征。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为了适应解析复杂反应过程特征的广泛需求,未来热分析技术的发展将侧重以下几点: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1. strong 完善热分析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体系。 /strong 尽管热分析技术发展了几十年,各类操作标准与规范在形式上内容丰富,数据分析以花样翻新的数学手段为主,存在大量默认的逻辑误区及失真假设,失去了真正的物理意义。未来将发展基于热力学规律与质量守恒的科学基础理论体系。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2. strong 联用检测手段应建立反应过程的质量平衡体系 /strong 。热分析联用技术形式较多,但GC、FTIR、GCMS等从原理上给出的是气相组分浓度,无法建立反应过程质量平衡体系。质谱定量分析应基于科学原理,构建主动面对复杂未知反应过程的同时多组分检测技术,避免传统“黑箱”逻辑与线性假设造成的不良影响,而ECSA& reg 定量分析方法将不仅改变热分析研究体系,还将深入各类反应过程的机理分析。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3. strong 能量(DSC、DTA)的热力学方程将引入物质变化项。 /strong 反应过程的发生伴随物质种类变化,未来DSC、DTA分析理论中将考虑物质质量、种类的变化项,理论基础将更符合实际。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4. strong 应用层面将以质量能量耦合分析解析复杂反应过程。 /strong 对于复杂反应过程将原位检测全组分质量变化,而非浓度、相对转化率等相对参数,结合能量标量信息变化特性,利用质量、能量守恒等解析基元反应,并促进反应动力学的全新认识。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547af3fa-c245-437c-af9c-2f542a43579d.jpg" title=" 曾洪宇.jpg" alt=" 曾洪宇.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3333333333333333"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法国凯璞科技集团塞塔拉姆仪器技术总监 曾洪宇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size: 17px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 microsoft=" " font-size:=" "    /span 曾洪宇,博士,担任塞塔拉姆技仪器中国区技术和应用中心负责人,毕业于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主攻材料专业,师从施剑林院士。曾博士曾派驻法国里昂塞塔拉姆总部参与热分析和量热仪器的技术研发工作,从事热分析研究工作近15年,是最早一批将塞塔拉姆理论与操作融会贯通的实践者。作为塞塔拉姆中国区最资深的技术专家,曾博士对塞塔拉姆独有的EYRAUD天平和卡尔维三维量热技术具有独到见解。曾博士在热分析及量热方面的建树,已成为塞塔拉姆中国,以及亚太区域技术与应用的中流砥柱。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class="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曾洪宇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热分析及微量热是普适性的经典分析测试技术,是材料、化学、生物、安全等研究领域的有力工具。但广泛的应用不代表不存在局限性,当前制约热分析及微量热进一步提升应用价值的因素暨热分析及微量热仪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如下几点: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1. strong 应用的普适性 /strong 。首先是对样品的普适性,即通过传感器,样品容器及仪器总体设计优化以适应各类型样品;然后是测试条件的普适性,即在单一主机基础适应各种气氛/真空、温度条件,摆脱束缚;最后是对对“操作者”普适性,即提升人机界面效能,简化操作流程,提升售后支持服务效能,降低对使用者专业技能要求的门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2. strong 功能的拓展性 /strong 。即走出传统热分析及微量热的思维定式,提升与其他分析测试手段、仪器装置等联用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原位数据,更加全面解读材料及相关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3. strong 仪器的智能化 /strong 。综合以上两点,仪器自动识别样品,自主选择条件,并进行初步数据分析及筛选,最终做到样品放进去-测试报告/文章送出来,实现家用电器级别的使用体验。这不单单是热分析仪器制造商的梦想,也应该是是所有仪器供应商对产品的终极目标。当然达成这一目标的路还很漫长,需要业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d9ba1251-c72b-442d-88da-a65937fc4a77.jpg" title=" 徐颖.jpg" alt=" 徐颖.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2"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高级实验师 徐颖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徐颖,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负责热分析仪器。主要从事各种材料的热性能的研究,熟悉高分子、材料、药物、有机、无机等各类样品的热分析表征,论著1本(《热分析实验》,学苑出版社,2011年出版),发表论文20余篇。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class="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徐颖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1.& nbsp & nbsp strong 仪器结构 /strong 方面: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操作更方便,如触屏式、远程监控这些新的技术将越来越多得到应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配件使用趋向傻瓜式、用户亲和力更好(配件更换简单插拔、组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观察更直观,通过光学镜头,数码记录或者石英窗口,直接观察到测试过程中样品外观的变化。&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2.& nbsp & nbsp strong 仪器软件 /strong 方面: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使用更亲和,新手易操作(如内装推荐对应实验所用常用测试程序,自动校正模式等等)。热分析仪器种类多,均可通过同一软件多窗口控制,分析和测试整合于同一软件。&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3.& nbsp & nbsp strong 数学方法的应用 /strong 。例如HIGHWAY高分辨技术、TTS(时间温度等效推主曲线)技术均通过数学方法推演得到所期望的测试结果。如高分辨技术是指在常规升温速率下记录数据,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峰温/曲线分离和阿伦尼乌斯一级动力学)来模拟不同升温速率的测量结果,尤其适用于重合曲线(热重或热量信号)的分离,利用软件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分辨率。TTS在DMA测试中用来推算样品在极端(高或低)频率下的力学性能。峰分离技术将部分重叠的两个峰分别计算峰面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nbsp 4.& nbsp & nbsp 联用技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气氛下,对一个试样采用两种或多种热分析技术,大致分同步联用、串接联用和间歇联用。同步联用最常见的是和差热分析法联用,例如热重仪、静态力分析仪、动态力学分析仪在样品附近配备热电偶传感器,从而可以同时获得DSC或DTA信号。此外在各种热分析仪器中我们常常配备光学附件,例如DSC& nbsp 或流变仪和紫外、红外、热台、拉曼、显微镜、XRD粉末衍射等联用,观察反应或者变形过程的同时,样品特征光谱、外观、特征衍射峰是否发生变化。还有DTA、TMA、DMA和介电传感器DEA联用,以同步获得材料电学特性。另外还有一种湿度控制配件,也属于同步联用,将热分析仪器的测试环境加入湿度元素,来观察不同湿度对所检测物理量的影响。串接联用、间歇联用都属于对逸出气(反应气体产物)的分析鉴定。一般是热分析仪器和红外、质谱或者气相等方法联用。有助于对反应气体产物定性定量,并对反应机理加深理解。&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5.& nbsp & nbsp 温度扫描方式的创新,例如调制技术MDSC、MTGA是在传统的线性控温基础上叠加一个正弦振荡,由此可以将可逆、不可逆热效应分离,提高了灵敏度、分辨率。再如快速DSC,每分钟几百万摄氏度的升温速度可以观察到常规测试下无法抓取的热现象。&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rgb(51, 51, 51) padding: 1em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6.& nbsp & nbsp 微量热仪的发展,样品用量小,可实现无破坏检测,可以多个样品进行平行或者不同条件的测试,主要应用于生化、食品和含能材料的研究。能进行热效应较弱的测试,灵敏度、精度远高于常规DSC,也适用于观察液体、气体参与的反应。 /span /p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5218b70a-4f9f-4828-86b5-b236fdfaa33d.jpg" title=" 于惠梅.jpg" alt=" 于惠梅.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华东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于惠梅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size: 17px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 microsoft=" " font-size:=" "    /span 于惠梅,博士,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热力学和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 报告人长期从事热分析研究工作,开展了联用技术以及脉冲热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中逸出气体的定量新方法,申请实用新型和国家发明专利共7项。2012~2013年赴美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开展了温室气体CO2的捕获和转化利用研究工作。起草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和上海市企业标准,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等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共40余篇。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class="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于惠梅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热分析技术是在程序温控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它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各种转变,例如熔融、相变等过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测试方法。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在这些单一热分析的基础上,出现了联用技术。例如热分析跟质谱分析和红外光谱联用,可以实现对逸出气体产物的质荷比和有机物官能团的表征分析,同时热分析还实现了同色谱质谱联用。这些联用技术拓展了热分析的表征范围,成为热分析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除了联用技术,动力学也是热分析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单一热分析和联用技术,以及热分析动力学这三部分,未来将成为研究材料的热分解过程、热动力学、热化学反应机制的重要研究手段,发展前景良好。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4a59881b-99ab-4cc9-9037-8195c6b5f11c.jpg" title=" 刘文广.jpg" alt=" 刘文广.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3333333333333333"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珀金埃尔默技术专家 刘文广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size: 17px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 microsoft=" " font-size:=" "    /span 刘文广,珀金埃尔默公司材料表征产品线技术支持,主要负责分子光谱,热分析仪器及联用分析设备的应用支持工作。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刘文广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EGA联用技术涉及到热分析、光谱学、& nbsp 色谱学的内容,对检测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未来的仪器与软件发展应该会进一步提高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完善各模块的谱库等基础资料,减轻操作人员学习上手和日常使用的难度;另外使用GCMS对逸出气体混合组分进行分离与鉴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受限于色谱分离的效率,目前Offline模式的质谱分析要花费很多时间,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比如珀金埃尔默公司的Fast& nbsp GC技术,会大幅缩短气相色谱分离分析的时间,显著提高EGA分析的效率。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ce07ce8e-c7a2-4f52-990b-c18a0b44e88c.jpg" title=" 王晓红.jpg" alt=" 王晓红.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晓红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王晓红,女,1976年8月生,中共党员,1999年7月大学毕业入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副研究员职称。从事含能材料热分析,动力学,构效关系及计量学研究,发表各类科技论文四十余篇,2014年~2015年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生物与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访学。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class="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王晓红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1. 多机联用技术会进一步扩展和发展,原来的DSC-TG,发展到DSC-TG-MS, DSC-TG-FTIR, 进一步发展到DSC-TG-MS-FTIR,DSC-TG-GC-MS, DSC-TG-TPR-GC等。以后会有更多的联用仪器加入其中。同时,联用方式也会变得多样化,有串接方式,并行方式,连续和间断方式等。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2. 仪器工作温度范围也会变得更加宽泛,选择余地更大。温度范围不仅有室温到600摄氏度低温段,还有室温到1650摄氏度高温段,-150摄氏度到1650摄氏度范围。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3. 未来的仪器一定需要自动测量技术成熟,减轻人力的压力。仪器自动化进样技术的发展和自动谱图分析技术结合联用新技术将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4.数据库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必将变得普遍,谱图分析技术会更加快捷便利。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d043531d-057b-4474-af80-9a9f358b1a10.jpg" title=" 李忠红.jpg" alt=" 李忠红.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2"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检验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忠红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李忠红,博士,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检验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药师。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药品检验工作已有30年,一直未脱离实验工作,具有丰富的药品质量控制所用仪器的操作经验。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药品质量标准提高以及新仪器、新方法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工作。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class="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李忠红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热分析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长足的进步。从网上可以看到国内各大分析测试平台以及各大高校的热分析仪器有很多种,例如闪速差示扫描量热仪(Flash DSC)、超高温同步热分析仪(带自动进样器)、热膨胀仪、热流法导热系数测量仪、激光闪射法导热系数测量仪、闪射法导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反应量热仪、绝热加速量热仪等,以及热分析法与其他各种仪器的联用仪,例如热重分析与质谱联用(TG-MS)、热重分析与气相色谱联用(TG-GC)、热重分析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TG-GC-MS)、热重分析与红外光谱联用(TG-IR),等等。另外,一些原位X-射线衍射仪也有温度控制装置,可以被认为是热分析联用技术的一种。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上面这些仪器,可以说完全能够满足新药研究的需求。当然,如果从药品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热分析仪要成为药物分析实验室日常用的仪器,我个人认为还需要向小型化发展。虽然从广义来说,实验室常用的熔点仪和现在一些企业用作中间体水分控制的快速水分测定仪(水分天平)也属于热分析仪器,但是我们作药物研究的人提及的热分析仪,主要还是指的热重分析仪、差热分析仪与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分析仪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应用还是不少的,在药品质量标准中被使用的也越来越多,目前来说,在我们药品检验工作中采用热分析法对药物进行质量控制的应用主要有:原料药熔点的测定(DSC仪)、化学对照品的纯度测定(DSC仪)、药物水分的测定(TG仪)等,然而具体应用的品种与项目还未被《中国药典》所收录。所以,一个分析方法要被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广泛采用的话,需要仪器的普及,要将热分析仪从大型仪器的角色转化为小型仪器的形象,这样才能被药企普遍接纳,大量采购。从另一方面来说,仪器的普及也可以促进药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促进国家药品标准的提升。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还有,我一直想了解一点,在热分析领域国产仪器是否能达到与进口仪器同等的精度,是否可以在检测领域占领一定份额的中低端市场。实验室的能力验证是仪器比对的一种形式,很期待在药品检验这个领域也有热分析相关的能力验证,这样可以给国产仪器一个展示性能的机会。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总结一下,我认为未来热分析技术的发展应该有两个方向:一是研究型,继续发展各种联用技术,尤其是原位联用技术,争取在更少的实验步骤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二是实用型,向仪器小型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70fbaa5f-ce82-44a4-871d-b5738210860e.jpg" title=" 李琴梅.jpg" alt=" 李琴梅.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3333333333333333"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副研究员 李琴梅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李琴梅,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主要从事新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以及测试方法开发等研究工作,包括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检测方法研究等。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及财政专项13项,横向课题近30项。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8篇。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李琴梅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经过多年发展,热分析仪器在微型化、自动化、灵敏度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热分析仪器通过结合先进技术实现了快速、准确、便捷地测量,热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随着热分析仪从单一功能、低精度、使用温度低逐渐发展到联用技术、高精度、高灵敏、使用温度达2800℃,热分析仪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对热分析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揭示热过程的本质,单靠一种或两种热分析技术已不能满足技术需求。热分析联用技术可以同时采用多种热分析技术或热分析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测量物质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能得到更为丰富的信息。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联用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b4450d85-ff06-4526-affb-a4a9d083197a.jpg" title=" 曾智强.jpg" alt=" 曾智强.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3266666666666667"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市场与应用总监 曾智强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曾智强,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此后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 Surry 大学任研究员,从事陶瓷基复合薄膜方向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发表有二十多篇论文并获得3项发明专利。2003年曾智强博士加入德国耐驰,担任市场与应用总监,致力于拓展德国耐驰热分析、热物性测量系统的应用。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class=" " br/ br/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class="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曾智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热分析是一种宏观的材料分析方法:通过施加“热扰动”,观测材料的“宏观”物化性能,从而分析材料的成分/结构变化或者反应。传统意义上的热分析往往用来发现变化,然后一般需要通过其它手段才能对变化本身进行研究。例如,DSC能够观测到相变反应并且测量到相变温度,但需要结合XRD等方法才能确认从某A物相转变到某B物相。个人浅见,热分析技术发展目标无外乎使得热分析方法在材料研究工作中更深入、更有效、更简便。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在硬件方面,热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应该是“耦合”。也就是说将更多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步测量,同时从多个角度观测同一个样品,将得到更综合的信息,对材料的研究将更加透彻。同步热分析(TG-DSC)、逸出气分析(TG-FTIR\MS\GCMS)就是耦合,由此得到的数据,无论是丰富程度还是深入程度,远优于单独的热分析数据。我期待将来会出现更丰富、更“奇葩”的耦合技术,例如将热、声、光、电技术的充分结合& #8230 & #8230 必将打破传统热分析的壁垒,让热分析为更多人服务。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在软件方面,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如何更直接地解读热分析谱图,并将热分析图谱更直接地应用于实践。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适用于热分析谱图的检索软件,这可以说是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但是路还很长,因为热分析图谱有其特殊性,而且非常容易受到测量条件的影响,所以提高识别可靠性、普适性是不小的挑战。另外,尤其对于企业用户,如何通过适当的算法,把热分析谱图直接转化为工艺相关的数据,例如某成分的含量、用于QC的某个参数等等,这也是很有潜力以及挑战性的课题。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29f8dd68-3b6d-4ee5-b432-e2283f1edfea.jpg" title=" 李照磊.jpg" alt=" 李照磊.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3333333333333333"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江苏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副系主任 李照磊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李照磊,1984年1月生,理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化学会会员,江苏省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胡文兵教授。目前担任江苏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副系主任,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金山青年创新英才”。主要从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结构转变的热分析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多项校企合作横向课题项目。在ACS Macro Letters、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Polymer、Thermochimica Acta、Polymer Testing、Polyme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10项。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李照磊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差式扫描量热技术是高分子物理尤其是高分子结晶学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实验手段。随着高分子结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差示扫描量热仪的扫描速率正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首先,高分子熔体以不够快的冷却速率降温时,人们很难实现对高分子在较低温度区域成核行为的研究; 其次,常规仪器所能提供的降温速率很难模拟高分子材料在诸如注射、吹拉膜和纺丝等实际加工过程中的结晶行为;第三,半结晶高分子折叠链片晶处于亚稳状态,常规升温扫描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伴随高分子片晶由亚稳态向更稳定状态的转变,从而使研究人员难以获得最原始高分子样品的相关信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超高速扫描量热技术逐渐成熟,并发展出了商业化的产品,已经能够很好地解决前述高分子结晶研究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超高速扫描量热技术不仅使得对一些非常重要但是热信号较为微弱的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变得可能,其微量样品的特点也使其在纳米材料领域具备了突出应用潜能。作为热分析技术发展的重要分支,高速扫描量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值得领域内研究人员重点关注。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 1.59em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226bccd1-5e75-41e6-baca-d402c6ec1d57.jpg" title=" 苍飞飞.jpg" alt=" 苍飞飞.jpg" style=" width:auto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data-ratio=" 1.3266666666666667" data-w=" 15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国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总工程师 苍飞飞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苍飞飞,副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目前就职于北京橡院橡胶轮胎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国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1.59em font-family: " microsoft="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试验检测中心从事橡胶检测工作20年,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主持或参加纵向及横向项目30余项 完成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参加中国化工科学研究院第一届科技论坛论文“轮胎中各部位多环芳烃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获得鼓励奖 参加国家制修订工作11项,其中“橡胶制品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与制定”作为主要起草人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进步二等奖 参加国际标准修订比对工作3项 “自主研发改造仪器项目”获得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化工“五小”活动获得二等奖 发明专利2项 实用新型专利3项。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100135"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auto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 section style=" flex: 1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 #f4fbf5 border-radius: 100% margin-left: 4px overflow: hidden " /section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30px "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5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50%" /section section data-autoskip=" 1"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letter-spacing: 1.5px font-size: 14px color: #333333 padding: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苍飞飞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9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热分析技术与橡胶行业性能测试息息相关,目前橡胶行业包括6个子行业:轮胎、橡胶板/橡胶管/橡胶带、橡胶零件、再生橡胶、日常及医用橡胶制品以及其他橡胶制品制造。热分析技术在橡胶行业中应该广泛,如热重、差热、动态粘弹谱等等,让我们从数据上了解不同配方、不同橡胶性能的差异,但热分析技术还需要根据橡胶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模具及参数,让配方工程师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橡胶的特性。联用技术也是热分析发展的一个方向,单纯的热分析只能从单一(如:数值变化)角度了解橡胶样品的变化,没有直观的表征变化的化合物类别或种类,联用技术让我们的想象有了理论依据,通过合理的利用联用技术,可以使微量的样品带给我们巨大的资料,让我们从中解读更多的信息。希望热分析技术能够有更多的联用技术诞生,为测试工程师提供更多的帮助。 /span /p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 #3fc357 overflow: hidden " data-width=" 100%"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width: 7px height: 90px background: #3fc357 align-self: flex-end margin-left: 4px flex-shrink: 0 margin-bottom: -4px overflow: hidden " br/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role=" paragraph" p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 microsoft=" " font-size:=" "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 17px " 综合以上观点,需求导向、拓展革新、人机结合是未来热分析仪器与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希望在热分析领域的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更快地涌现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需求的新型热分析仪器与技术。 /span /p /section /section p br/ /p
  • 色谱前处理技术专题|岛津:以特色前处理附件不断满足气相色谱多样化分析需求
    近年来,为了提升色谱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满足实验室对实验流程自动化等方面的需求,色谱前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新型前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同时高自动化、智能化前处理设备也逐渐推出并普及。为了展示当下色谱前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应用现状,探讨未来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色谱前处理技术发展专题”,并面向广大色谱前处理技术企业、色谱前处理领域专家学者及业内相关从业人员广泛约稿。以下为岛津的供稿,分享了岛津围绕气相色谱技术,推出的各种特色前处理附件产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创新技术,满足广大分析人员的多样化需求。--------------------------------以特色前处理附件不断满足气相色谱多样化分析需求岛津制作所自1957年推出岛津第一台商用气相色谱仪GC-1A以来,到今年已经65年了。在这跨越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中,岛津始终秉承以用户为本的理念,努力践行“匠人精神”。在这个创新过程中,围绕气相色谱主机,岛津不断推出各种特色前处理附件产品来满足广大分析人员的多样化需求。前处理附件可谓是气相色谱分析的第一道关口,对于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合适和质量过硬的前处理附件,分析的准确性将无从谈起,可以说前处理附件是高质量气相色谱分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岛津围绕气相色谱进样技术开发了非常完善的前处理附件,包含液体自动进样、顶空自动进样、固相微萃取进样、热脱附进样、热裂解进样、气袋自动进样等。同时,围绕各个领域分析人员的具体需求,创新开发了系列特色技术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中,这些技术已经广泛服务于石油化工、环境监测、医药卫生、食品安全、教育科研等众多领域的实验室中。液体自动进样液体自动进样是气相色谱最常用的进样方式之一,广泛用于食品安全、教育科研、医药卫生等领域。岛津液体自动进样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专为GC-5A气相色谱仪所开发的AOC-5液体自动进样器,采用了竖直进样方式,这也是首台亮相中国的岛津液体自动进样器。随后不断创新,又陆续推出了水平进样方式的AOC-6, 以及搭配了方形样品盘的AOC-14等多个明星产品型号。在多年技术积淀的基础上,岛津于1996年正式推出AOC-20经典型号,在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AOC-20系列已经畅销超过25年了,成为气相色谱历史上非常受欢迎的代表性进样产品之一,为全球各地气相色谱仪用户所熟知。2021年,岛津重磅发布了AOC-30系列,这是岛津最新一代高端液体自动进样器型号。图1. 岛津AOC液体自动进样技术创新之路针对液体进样的使用场景,分析人员常常会关注三个方面的核心性能:交叉污染、样品通量和使用体验,岛津AOC-30的开发人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发和创新。以交叉污染为例,一些特定分析项目中的化合物非常容易产生残留,比如毒品中甲基苯丙胺分析,甲基苯丙胺响应值很高,非常容易造成下一针的残留,对分析人员造成困扰。AOC-30支持多达4种溶剂来洗针,且可自由设置这4种溶剂交互的洗针程序,实现低交叉污染性能,可以很好的满足此类的分析需求。这一性能特点在化工、科研、工业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欢迎。图2. AOC-30可支持多达4种溶剂的交互洗针程序以样品通量为例,对于一些分析任务比较重的实验室,比如第三方检测机构来说,由于样品量大和仪器长时间连续分析,以往可能会出现批处理分析中,洗针溶剂意外耗尽的风险。针对此问题,AOC-30实现了支持多达12个4mL溶剂瓶的溶剂量,这样超大容量的溶剂使得分析人员再也无须担心溶剂意外耗尽的问题,有助于大量样品长期稳定可靠的连续分析,再加上双塔进样,分析效率翻倍。图3. AOC-30支持双塔进样模式以分析体验为例,针对各个领域中的多样化进样需求,为了不断提升操作体验,AOC-30围绕“Analytical Intelligence”理念,特别设计了【进样助手】功能——基于多年积累的专业分析经验,将适于典型特性样品的六种进样参数预先内置在系统中,分析时仅需设置进样体积和洗针溶剂类型,然后“一键选择”预置的方法参数,即可创建适合的进样方法。比如针对乙二醇,白油,硅氧烷、甘油、润滑油和柠檬油等高粘度样品分析需求,特别预置有【粘性样品模式】;针对内标法进样分析的需求,特别预置有【多层进样模式】,实现自动加内标。图4. AOC-30进样助手功能操作过程针对样品量大和追求完全自动化的法规类型实验室,AOC-30还开发了样品盘读码器功能。可读取样品瓶上的条形码或二维码,自动在工作站中录入样品信息,如分析日期,样品ID,客户信息等内容。此模块读码准确度高,因此能够避免手工录入错误信息的风险,目前已经支持国际通用的13种条形码规格和7种二维码规格。此功能受到医药CRO、临床检验等领域用户的广泛欢迎。图5. AOC-30样品盘读码器模块作为岛津高端液体自动进样器,AOC-30设计了一系列能够满足当下和未来实验室所需的自动化和远程操作等多方面的功能,为现代实验室赋能。正是基于多方面的创新设计,AOC-30斩获了2022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 2022)和iF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 2022 )。图6. AOC-30高端液体自动进样器气袋自动进样气体进样在石油化工,教育科研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传统上,很多分析人员使用气密针进样或者手挤压气袋进样,此时由于气体的扩散性,这两种操作方式都非常容易造成分析结果的不稳定,重现性差。针对这个现状,岛津开发了cGBS-2030气袋进样器,使得分析作业从原本危险的环境转移到干净的实验室中进行,同时很好解决了硫化物吸附和操作体验不佳这两方面的问题。在石油化工领域中,气体中硫化物的分析通常是一个难点,其原因在于常常会出现由于硫化物吸附现象而导致分析数据不稳定的问题。cGBS-2030气袋进样器采用了惰性化流路设计,从而很好的支持硫化物及其他活性组分的分析,可以得到良好的分析效果。图7. cGBS-2030气袋进样器的分析效果当多个气袋样品等待分析时,由于气袋的体积和形状方面的原因,常常存在连接和操作的诸多不便,cGBS-2030气袋进样器采用可旋转式设计,大幅提升了连接气袋及气瓶的便利性,同时进样指示灯即时掌握进样状态。专门设计的3COsolution 辅助软件,可非常便捷直观的设定和显示气袋安装、分析、拔除、吹扫时间、平衡时间、进样时间等操作,并支持LabSolution软件。大幅改善传统气袋进样器的硬件和软件操作体验问题。正是基于多方面的创新设计,cGBS-2030气袋进样器斩获了2022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 2022)和iF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 2022 )。图7. cGBS-2030气袋进样器顶空自动进样顶空自动进样技术在环境分析、食品安全、医药CRO、公安司法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岛津顶空进样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研发和生产的HSS-2A(搭配GC-9A),可支持多达40位样品量,随后又推出了HSS-4A(搭配GC-17A),进样针和样品瓶温度均可设置到150℃,且支持顶空自动进样和手动进样之间的便捷切换。在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岛津陆续发布了HS-10,HS-20,HS-20 NX等产品。图9. 岛津顶空和热脱附进样技术创新之路顶空自动进样技术除了通量之外,大家经常关注的就是高沸点残留和操作体验这两个问题。岛津研发人员在HS-20 NX产品设计之初,就重点探讨和解决了这两个分析痛点。HS-20 NX继承并提高了HS-20在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中的优异性能,同时兼容用户友好型设计,是科学研究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好助手。图10. 岛津Nexis GC-2030加强版搭配顶空自动进样器HS-20 NX在残留性能上,HS-20 NX一方面采用了创新的隔离流路设计,与传统顶空相比,隔离流路可有效减小排空阀中残留物质向定量环的扩散,有效降低交叉污染;另一方面在GC和HS之间采用内置的超短惰性流路设计,可支持高温设定,满足高灵敏度分析要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沸点物质的残留。研发人员曾测试树脂脱气中环硅氧烷的分析,即使300℃下高沸点物质可以获得高的回收率。图11. HS-20 NX隔离流路设计和短传输线设计在操作体验方面,HS-20 NX可嵌入气相色谱仪的LabSolution软件中实现完全控制,同时引入了在气相色谱仪中应用非常成熟的ClickTek 技术,实现免工具安装色谱柱,简化色谱柱更换及日常维护。对于顶空分析灵敏度要求更高的分析项目,为了进一步提高顶空方法的灵敏度,岛津开发人员专门设计了Trap型号(包括一个电子冷阱),可对宽沸点范围内的物质进行富集,这相比于传统方式,灵敏度再提高10~100倍。这三个前处理技术是岛津众多特色前处理附件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岛津围绕气相色谱主机,不断在前处理相关产品上开拓创新,满足各个领域广大分析人员的多样化需求。岛津在气相色谱领域深耕六十余年,是世界上气相色谱历史最悠久的品牌之一,一直致力于气相色谱仪相关技术的创新。近年来岛津气相色谱研发团队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与家电相媲美的易用性”,研发时完全以用户的立场作为出发点,以此来开发真正能诠释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内涵和潜能的创新产品,而这样的理念也同样适用于气相色谱相关前处理附件的开发工作。面向未来,针对石油化工、环境监测、医药卫生、食品安全、教育科研等广泛领域用户在分析操作中实际需求,希望通过更多岛津特色附件的导入,不断扩充气相色谱的使用场景,不断改善用户的操作体验和分析效果,不断满足气相色谱多样化的分析需求。
  • 第二十六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隆重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8月20日,第二十六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在历史名城镇江顺利召开,会议由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连科学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协办。大会现场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现场与会嘉宾超300位。八月的镇江,热情似火,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分析测试机构的300多位专家代表相聚于兆和皇冠假日酒店,就新时代下高校分析测试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中如何充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会议现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桂斌院士致辞江桂斌院士介绍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举办的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1)、BCEIA金奖以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奖(CAIA)等情况。虽然在疫情大背景下举办,BCEIA 2021仍然在人数等方面创造了新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于 1989 年设立了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仪器奖。二十年来,共有三百余台国产分析测试仪器获此殊荣,有力地推进了国产分析测试仪器的发展,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经国家奖励办同意,该奖项自 2019 年起正式定名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简称“BCEIA金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分析测试科学奖(简称CAIA奖)是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我国分析测试领域唯一的社会团体奖项。自1993年设奖以来,对加强分析测试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推动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提升我国分析测试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大学校长 颜晓红致词颜晓红首先对于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所有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介绍到江苏大学(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1960年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设独立建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一间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高校。颜晓红还特别提到,仪器设备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人员水平、服务机制等对大学的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此次大会为高校分析测试机构从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有利于高校分析测试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简短的开幕式后,本次会议进入到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海舟院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司一级巡视员乔东、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处长曾艳、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艳肖分别带来精彩的报告。《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工作报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李景虹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简称: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分支机构,同时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其宗旨是推动全国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事业、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当前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拥有会员单位130家,其中985高校49家、211高校83家,且近两年新增会员单位达到11家。李景虹院士从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定位,以及其在实验室管理研究交流、实验室资质认定、分析测试标准化、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新污染物治理——从基础研究到国家战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新污染物可以定义为任何人工合成或自然存在的化学品或微生物,其环境赋存可引起显著的已知或可疑的毒性作用与健康危害。报告介绍了新污染物从最初的基础科学研究问题发展为国家重要战略的历史及其最新工作进展。基于此,江院士提出几点思考,包括新污染物治理需要平衡化学品使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平衡化学品使用与人民美好生活展望的需求。江院士也呼吁国家设立“新污染物治理研究专项”,并制定符合我国化学品生产和行业特点的化学品风险管理评估技术体系,强化批准机构及生产企业主体追溯的全链条责任,提高管理层、学术界与公众对新污染物的认知水平。《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王海舟院士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定意义上说,标准就是“规矩”;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大战的技术继承,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工信部、国标委一系列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构建了标准化的三个理论,包括:1.熵减理论;2.矩阵式结构理论;3.多维交织链网构型理论。报告主要介绍了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定义与认知等内容,王院士还以高速列车车轮车轴部分高通量表征科学试验创新方法标准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完善优化事实标准不断链提升了工艺与试验技术能力,保障了数据链的有效性,有力支撑了高速列车车轮车轴的评价。《检验检测行业管理及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司一级巡视员 乔东报告从检验检测行业管理信息、机构信息以及与高校分析测试机构相关信息进行介绍。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5.2万家,且检验检测机构的数量近十年保持着10%的增长速度;尽管在2021年疫情大背景下,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从业机构数量也以近10%的增长速度发展。不仅如此,规模以上(年收入1000万元)检验检测机构的体量也以1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但行业中96.31%为小微型企业(人员少于100人)。报告最后,乔东向高校分析测试机构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如:大力推动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开放度、合理协调高校分析测试机构的人员关系等。《高校检验检测机构现状与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处长 曾艳报告主要从高校检验检测机构现状、近两年高校评审组工作以及改革与发展探讨等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介绍。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全国有国家资质认定证书的机构共3000余家,由31个行业评审组管理,国家级高校检验检测机构119家。高校检验检测机构涉及24个专业领域,主要为材料、化工、药品、环境、水质等。不仅如此,报告还对高校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科研项目情况、产出论文等方面进行了盘点。《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工作介绍》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李艳肖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医药科学、医药技术、食品科学、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工作的支撑平台,也是科学研究的公共平台,更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共享平台。当前该中心共有人员16人,拥有微观分析、磁共振、X射线衍射、色谱质谱、成分分析以及分子光谱等六大平台,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李艳肖报告中还介绍了江苏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开展工作的最新进展。大会报告环节分别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中山大学欧阳钢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崧教授主持。大会报告主持人参展商掠影本次会议为期两天,除大会报告外,会议还设置了五个平行分论坛,主题分别聚焦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与资质认定、科学试验创新方法标准化、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能源材料、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环境催化。与会嘉宾合影会议期间隆重举办了第一届“信立方杯”高校分析测试技术培训微课大赛颁奖典礼。颁奖典礼荣幸的邀请到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吕弋教授担任主持人。第一届“信立方杯”高校分析测试技术培训微课大赛(简称:微课大赛)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联合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仪器信息网和仪课通平台共同举办,旨在贯彻教育部启动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升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技术培训技能,有效支撑高校人才培训发展的需求。本届微课大赛总计收到61个视频作品,来自21所高校的22个会员单位。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学术奖励评审委员会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从专业性、创新性、视频内容、视频呈现等四个方面,对申报的培训课程视频进行评审,经过形式审查、函评和会议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仪器信息网同时举行大众网络投票,4.7万人的41万票评选出“最受欢迎主讲老师”10名。颁奖环节中参赛老师对本届微课大赛赞不绝口,多次强调提交的参赛作品经过了认真的准备策划,准备过程本身也是对以前工作的回顾和提炼,很好地促进了实验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的提升。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吕弋教授主持颁奖典礼“最受欢迎讲师奖”奖项颁发(颁奖嘉宾: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海霞(右一)、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艳凤(左一))三等奖奖项颁发(颁奖嘉宾:重庆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教授(左一)、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副主任刘丰秋(左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实验中心主任刘文齐(右一))二等奖奖项颁发(颁奖嘉宾: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艳凤(左一)、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张兆国教授(右一) )一等奖奖项颁发(颁奖嘉宾: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处长董林教授(左一)、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海霞(右一))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杨海军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关于微课大赛更多信息欢迎查看: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3iWEIKE附:第一届“信立方”杯高校分析测试技术培训微课大赛获奖名单
  • 2018广州国际分析测试展-我们来了
    万众期待的广州国际分析测试及实验室设备展览会暨技术研讨会(CHINALAB2018)于3月26-28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拉开帷幕。 该展会由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科技合作研究促进中心以及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分析测试设备展览会,云集逾四百家分析仪器及实验室设备企业。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携EClassical 3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及Supersil系列色谱柱亮相该展会。依利特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 大连依利特在此次展会上展出的Supersil系列色谱柱,能够满足多数样品的分析要求,其色谱分离效能更高、使用寿命更长、批次差异性更小。 Supersil系列色谱柱具有独特的表面处理技术,确保硅胶表面的均一性和惰性,极窄的孔径分布,极均匀的粒度分布,极佳的批次重现性;极低的金属离子含量(≤10PPM);通过多次的封尾技术,最大限度的消除了残余硅羟基的影响;具有更强的酸碱耐受性,PH值范围更广,从而扩大色谱柱的使用范围。 大连依利特秉承着“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方针,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严格把关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大连依利特不断的自我超越,为客户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优秀产品。
  • 北大分析测试中心关妍高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Women in STEM——致敬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活动
    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近年来,“她力量”一直闪耀,特别是随着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谷爱凌北京冬奥会两金一银的闪耀成果,女性的柔美与刚毅再一次冲上热搜。在分析测试领域分布着广大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她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她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在美丽与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202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将至,仪器信息网聚焦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特别策划“Women in STEM——致敬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专题活动,邀请行业女科学家们分享自身的成长经历与职业历程,展现这个行业女性从业者的别样魅力。本文的主角是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关妍高工。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关妍高工仪器信息网:展开讲述进入行业的时间与契机,为什么选择分析测试领域?关妍高工:从事这个工作就像冥冥中的安排,自己的运气比较好,成长中总有贵人指点。我从事分析测试工作,主要感谢我现在的同事(北京大学中级仪器实验室的老师们)。在博士学习期间,我的课题需要大量的表征工作,非常感谢北京大学公共测试平台--中级仪器实验室的老师们,在他们耐心和高水平的培训指导下,我对仪器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知道分析测试工作对于教学科研稳步进行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更认识到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对推进科研工作进程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博士毕业后,我有幸加入到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从事大型仪器的管理、培训和分析测试工作。感谢学院学校的政策,给我们提供的平台,注重我们的培养和提高,让我能专心的研究业务和技术,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水平的分析测试服务和技术支撑。我喜欢分析测试工作的另一侧面--仪器新功能开发和应用。我喜欢与仪器的互动,喜欢迎接科研中个性化分析需求的挑战,喜欢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适配的附件,我非常喜欢分析测试工作,还要感谢工作中结识的老师和技术专家们,让我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常规中创新,助力我解决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于材料表征中一些测试难题。每每看到同学们拿到满意的数据,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喜悦,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仪器信息网:分别展开讲述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分别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关妍高工: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东北人,很好相处,爱交朋友,喜欢逗乐,所到之处笑声不断。感觉工作和生活中的我是矛盾的,工作中的我是“八卦”的,为了使检测工作能有高效开展,我会和送样人确认样品性状,传递方式和保存环境等各个细节;工作中的我是“吝啬”的,我设计了多种微量样品附件,满足微量样品的测试需求,努力做到“粒粒”回收。分析测试中的我非常“计较”,为了确保测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我会高度保证加样过程的一致性,一度怀疑自己有“强迫症”。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严谨求实,勤奋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探索拓展仪器功能和新的测试方法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对工作的热爱,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技术支撑。仪器信息网: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中的角色,及如何解决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关妍高工:非常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爱人的支持包容,让温馨的家庭成为了我工作最强大的支撑和后盾。因为检测的需要,加班是工作的常态,我的爱人会主动照顾女儿、孝敬老人,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工作的妈妈们一定会面临“加班”和“陪娃”的选择题,我常常会在享受孩子懂事同意你去加班的同时,又会心疼孩子这迫于无奈的懂事。后来,我带着女儿到工作单位,让孩子了解我的工作性质,看到我认真工作的状态,经常和她聊自己工作中的感受和分享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下班后全心地陪着她,找到了我们共同的爱好--“品鉴美食”和羽毛球,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越发的独立和自信,成了我生活中的小帮手。喜欢作家路遥所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 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我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遇到事情,尽量预先做个计划,然后有条不紊的实施;工作生活中设定小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明确化,完成的过程中就不会耗费很大的精力,也更容易挑战成功,而每个小的成功又鼓励我,让我更坚定的坚持,不断地成长和提高。仪器信息网:对分析测试领域女性从业者在职业设计规划上的建议?关妍高工: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坐等机会。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作为一名分析测试领域女性从业者,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职业规划,职业不仅仅是改善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感受兴趣,挑战和自我成长,不断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和目标,全身心的投入、锲而不舍的努力去实现。仪器信息网:“后浪”逐渐崛起的今天,对于未来发展或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愿景?关妍高工:做好本职工作,继续学习先进技术,把握相关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和提升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满足师生科研中仪器表征的个性化需求,改进管理仪器的制样分析方法、拓展仪器功能、研制仪器适配配件及推广,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撑。在显微荧光成像(confocal/FLIM)和显微荧光光谱检测方面得到更优质的实验结果。仪器信息网:“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请您为大家推荐一本看过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关妍高工:《不抱怨的世界》,希望大家都可以通过一心一意的投入、锲而不舍的努力将梦想转变为现实。邀请您也戴上紫手环,接受21天的挑战,由内而外体验正面思考的力量,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能量。
  • 相聚武汉|第五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大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1月20日,为充分发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在仪器开放共享、技术培训、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恰逢今年“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第五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大会在武汉大学成功召开。大会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办,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联合主办。大会为期两天,会议主题为“青年自强担使命 科技拓新创未来”,吸引超200位来自全国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代表参会交流。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现场报道。大会开幕式现场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主任王建波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王建波教授首先分别介绍了参加本次大会的领导和专家、嘉宾代表,对大家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今年恰逢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前身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建立40周年,也正值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本次会议也是对两个重要周年的献礼。接着简要介绍了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自2019年3月创立以来的四年建设、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一些成果。并祝与会者通过会场内外的技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能够开阔眼界,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收获满满。武汉大学校长助理陈慧东致欢迎辞陈慧东首先谨代表武汉大学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一直致力于推动高校分析测试领域的发展。作为会员单位之一,武汉大学于2019年3月成立了科研公共条件服务平台,目前已取得系列成果。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各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欢迎各界专家和企业代表更深入的参与,帮助武汉大学和兄弟单位进一步建设好分析测试平台,全面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发挥好平台支撑作用。最后,依次感谢了各位专家对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和帮助、各位报告嘉宾的无私分享、各位与会专家的莅临和参与,以及所有为筹备此次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并期望在座的每一位青年人才都可以在大会的分享与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大会主席、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教授致辞李景虹院士首先祝贺第五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的青年部大会胜利召开,并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是一个学科交叉的平台,也是一个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平台,新时代下又赋予社会服务的新的使命,分会也得到各委员会单位的大力支持。委员会始终把青年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比如增加很多青年奖项、发展微视频大赛、新技术活动等,期望能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分析测试领域。本次是青年部第五届大会,再次为大家创造了很好的交流机会。在此要感谢武汉大学付出的努力,也祝贺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条件服务平台在短短四年取得的快速发展与成绩,祝贺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有幸本次会议成为校庆的一部分。同时,也感谢了大会背后的组织工作者、参与者、赞助本次大会的仪器企业。最后期待青年部能够更好的发展,将来能够更多的服务大家,也希望大家多提出建议,让青年部与大家共同成长。大会学术委员会、清华大学正高级工程师姚文清宣布“第三届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获奖名单第三届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三等奖颁奖合影(三等奖获奖者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康燕、北京大学王晓鸽、重庆大学邹函君、南方科技大学邓云生、天津大学王意、 哈尔滨工业大学邹永纯)第三届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二等奖颁奖合影(二等奖获奖者分别是:东南大学吴亚锋、四川大学孙明霞、山东大学李小菊)第三届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一等奖颁奖合影(一等奖获奖者为:南京林业大学戴婷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教授大会报告题目: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显微成像多层次的生物功能单元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单分子水平观测分子相互作用过程对理解生物功能单元形成机制至关重要。当前,单分子分析主要依靠荧光标记,但荧光标记可能会影响分子本身的功能,而无标记成像能提供分子的本征信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无标记、响应速度快等优势,是无标记分子分析的标准技术,被广泛用于药物筛选、分子诊断、生物分析等领域。李景虹院士分享了团队在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显微成像技术方面开展的系列仪器技术创新工作。包括无标记成像技术ISR-IPM超分辨技术的补充延展、SPRM技术与电化学技术结合的技术等,表明表面等离子体显微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与丰富的功能性,是生物和化学分析的重要手段。该技术将在纳米材料构效关系、生物物理学研究、超灵敏生化分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教授大会报告题目:关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周小元教授首先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共品台的发展现状。接着结合重庆大学公共平台的建设历程,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重庆大学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协同共建”三种建设模式,重点布局和建设“基础共性+领域共性”两大类公共实验研究平台。从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以来,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要围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发展理念。取得的系列成效包括支撑学科、技术能力提升、建成两大特色平台、服务企业等。同时平台建设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畅、高端人才不足、职称晋升导向不明确等问题。最后,分享了针对测试服务与技术研究的关系、技术队伍建设、针对存在问题一些创新举措的思考。武汉大学袁荃教授大会报告题目:长余辉发光材料和微生物代谢袁荃教授从仪器应用者的角度分享了其在微生物代谢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微生物代谢是微生物分解及合成各种代谢物的一系列生化反应,长余辉是激发光关闭后仍能持续发光的现象。基于微生物体系电子传递引发的Fe3+/Fe2+信号转化,建立了一个包含希瓦氏菌“路由器”、光学纳米探针“验证器”以及沼泽红细菌“致动器”的微生物循环通信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通讯通过为沼泽红细菌提供电子给体,在铁氧化代谢通路作用下,将电子定向运输给沼泽红细菌,用于提高沼泽红细菌体内还原力NADPH水平,进而促进生物合成效率。武汉大学郑赫教授大会报告题目:原位原子尺度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郑赫教授分享了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与进展,课题组基于透射电子显微学,针对低维器件基础研究的重大战略需求,逐步形成一些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看看聚焦界面原子结构与物性(看),发展外场作用下界面及缺陷动态演变理论(动),以及探索结构及物性调控的可能(控)等。接着分别介绍了此三个研究方向取得的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如纳米材料的畴结构与畴界的倒空间解析、表面主导的金属纳米线的塑性形变机理、探索利用应力场实现表面结构调控等。最后介绍了课题组从原子结构到电子结构、从单一外场到耦合外场、多尺度结构表征等未来研究计划。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透射电镜产品经理袁建忠大会报告题目:日本电子高空间分辨率与高时间分辨的透射电镜技术进展日本电子自2009年推出首款商业化球差校正透射电镜JEM-ARM200F以来,在空间/时间分辨技术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袁建忠分别介绍了日本电子时下主流200kV和300kV球差校正透射电镜机型以及各自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200kV最受欢迎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型号为JEM-ARM200F,已更新至第四代,该型号配置的是德国CEOS公司合作的六极子ASCOR球差校正器,低压表现优异,尤其在二维材料表征方面很受欢迎。基于该产品的新技术产品是JEM-Z200MF(MARS)无磁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可用于原子尺度观测磁性材料。300kV的旗舰机型是JEM-ARMF300F2,配备自主开发的12极子球差校正器和新型冷场发射枪,分辨率达40.5pm,且能谱分辨率可达原子分辨率。基于该产品的最新技术发展一是新的球差校正器Dleta Cs ,该校正器在修正球差的基础上,还限制了色差的扩展,性能进一步提升。二是发展在透射电镜中引入一个二次电子摄像头,使得原子分辨率从二维升成三维图。三是发展超快透射电镜,对应技术包括脉冲超快剂量控制和超快相机技术等。赛默飞世尔科技科学研究市场高级市场经理范超大会报告题目:颠覆认知,重塑可能——赛默飞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引领组学革命范超表示,现有高分辨质谱纠结于提升分辨率和质谱灵敏度,往往会损失二级图谱数量;而得到更多二级图谱来提高鉴定效率又会损失分辨率,从而在数据质量上不可兼得。而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完美解决此问题,其Orbitrap质谱分析器与Astral非对称轨道无损质量分析器可在保证高分辨率Full Scan的同时,利用Astral快速扫描的优势得到足够多MS/MS图谱,这就打破了以往质谱分析的不可能三角。满足每天180个蛋白质样本8000多个蛋白质组分析的同时,轻松在1小时内将分析深度推进到12000个蛋白质。同时在代谢组学方面,可以轻松在一针上样中同时定性定量,解决了对于代谢大队列研究的瓶颈,而这些数据也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验证,特别是在单细胞领带来新的革命。大会报告后,会议依次展开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专场报告和两个平行分会场报告,分会场报告精彩内容,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同期展商集锦
  • 近期制药行业分析仪器采购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药品仿制药比例则高达90%,占据国内制药市场的主体地位。有专家指出,国内国有企业的创新主力军地位不明显,药物创新力量多来自海归人员的新创企业。作为国内制药行业主体力量的化学药生产企业,在发展传统药物品种的同时,开发新的品种,尤其是生物制药品种将成为推动中国制药市场继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  制药行业现状:增长放缓  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制药企业多达1.3万家,与其相关的商业企业达42万家。201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收入1.24万亿人民币,同期利润1,26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9%,低于14年上半年的14.7%。在与医药行业相关的三个子行业(中药饮片、生物制剂和制药设备)中,在15年上半年的利润增速均高于同期水平。同时,在制药设备方面,由于2015年新版药品GMP认证“大限”将至,许多制药企业都开始大规模采购制药设备,从而带动了近期制药设备的增长。  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将成为新药创新的引擎和加速器  “十三五”重大专项发展规划于2014年6月16日启动,并制定了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产品和技术为主线、协同创新为动力、完整体制机制为支撑、取得标志性成为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十三五”重大专项的预期目标及考核指标是,研制30个新药,8~10个为原创性新药 研制并推动20/30个化学药及高端制剂实现国际化发展 研制20~30个临床急需开发的品种 突破10~15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 发展10~15项前瞻性技术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及协同创新新模式,使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重大专项发展规划将重点针对10类疾病治疗,强化源头创新和转化研究。在化学药领域,重点开展针对靶点、新机制创新药物以及新释药系统、新制剂的研究开发 在中药领域,重点开展基于经典名方及疗效特色明显的中药复方、院内制剂,以及由活性成分、有效部位和组分构成的新药 在生物药领域,重点开展新型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新型疫苗、新型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生物类似物药物等的研究开发,并加强新佐剂、新辅料的研发。  在新药创制上,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巨大差异,以及国内患者对新药的渴求,使得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备受瞩目,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成为新药创新的引擎和加速器。同时,在新药创新过程中需要用到更多先进的分析仪器,这些将带动分析仪器行业的快速发展。  2015版《中国药典》颁布,将带来部分仪器市场增长  2015年版《中国药典》(简称新药典)编订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药典重点加强了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控制要求。药典收录的质量控制技术,可以反映我国当前医药发展和检测技术的现状,并将推动我国药品质量提高,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在新版药典出台后,会对一些药品的市场走势造成影响。但从经验看,药典的实施对市场的影响深度不会太大。同时,药典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药品监管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政策文件,随着药典的更新,未来的作用会进一步体现。  在新版药典的检测方法通则中,除扩大收载与修订完善制剂通则及与质量相关的检测项目外,还加强了对药品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环境和检测条件规范的要求,增加了新的成熟可靠方法的应用。共整合共性检测方法通则63个,新增27个检测方法通则,包括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拉曼光谱法(拉曼光谱仪)、汞和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HPLC-ICP-MS)、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仪)、X射线衍射法(X射线衍射仪)等。这些不断完善的检测方法使药品安全性有效性控制全面加强。通过药典质量标准检查方法的提升,可逃避药品生产工艺的提升,同时可将竞争对手淘汰。譬如当年高效液相仪的提升就是一次行业升级淘汰。  新版药典中对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增加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仪)和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仪),以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硫检测的灵敏度 为加强对中药材残留农药的控制,防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随意滥用农药,保障中药的安全性,通过方法适用性研究,完善了原有的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仪),将农药残留检测种类由原来的只能检测9种增加到可以检测22种,并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质联用仪)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质联用仪),将可检农药残留种类能力提高到229种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法(液质联用仪),检测中药材中真菌霉素残留量,检测种类由原来的4种提高至11种,提高了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度 对溶出度和释放度测定法(溶出度仪)合并,在篮法、桨法和小杯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桨碟法和转筒法,不仅为加强质量控制提供更多检测方法的选择,以满足检测实际的需要,也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专属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收载这些先进的分析技术,最终将引导企业采用专属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效率更高的检测方法。  总体而言,2015年中国制药行业的仪器市场将在行业布局大调整的态势下发展,新版药典的颁布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将进一步为中国制药行业带来机遇,同时针对于制药企业相关的子行业——分析仪器需求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尤其是色谱和质谱类相关的仪器和耗材。  生物制药行业成为分析仪器行业增长必争之地  纵观2015年中国制药市场发展,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单抗、新型单抗等不断涌现,中国药企紧跟国际创新的前沿,有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我国形成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开发平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骨干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未来几年,生物制药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众多生物药专利到期浪潮袭来,原研药企正在想方设法延长专利保护期,生物仿制药企业则在积极从各方面增强竞争力,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同时,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分析仪器市场的快速增长,与之相关的一些设备,包括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PCR扩增仪将迎来发展的良好时机。
  • 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举办生态纺织品分析技术报告会
    4月18日,由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主办的“关注民生—生态纺织品分析技术报告会”举行,来自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北京纺织工程学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标准委员会、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北京服装学院、SGS通标公司、北京雪莲公司等单位代表70余人参加了会议。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点行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纺织品与人类全身长期接触,其有毒有害物质的残余对生命健康的危害甚至高于食品非法添加剂,但目前公众关注度较低。总体而言,我国生态纺织品的检测技术、标准水平和仪器装备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其话语权与我国纺织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地位极其不匹配。针对目前生态纺织品检测方面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提高国产仪器的影响力,对生态纺织品中禁限量物质、检测技术、标准、前处理技术以及生态纺织品的检测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在生态纺织品的检测需求、多种禁限量物质的国产仪器检测技术、ASTM中的纺织品检测项目、生态纺织评前处理技术要求及解决方案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会议报告,同时就“服装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生态纺织品检测现状及国产仪器发展”和“如何增强国产仪器的影响力”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研讨会结束后,与会者参观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和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   通过本次技术研讨,加强了纺织品检测不同专业交流,有利于检测、仪器和标准等联合合作,提升社会各界对生态纺织品的检测技术及禁限量物质的关注和重视,有利于民生健康并促进我国生态纺织品的技术水平提高,提升北京地区及我国的话语权。
  • 一个“乐在其中”的分析测试人 分子荧光魅力何在——访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关妍博士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各大高校,都有这样一群人,虽然没有教授的头衔,虽然没有科研工作者瞩目的SCI文章,却一直在默默付出。尽管,也曾有抱怨,也曾有感慨,但在“痛并快乐”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默默付出,乐在其中......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关妍博士就是其中一位。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关妍,2009年博士毕业之后开始与分子荧光光谱仪“亲密接触”,据其介绍,从最初单纯的用仪器,到现在的“DIY”,关妍与分子荧光光谱仪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认为,分子荧光光谱仪不再是冷冰冰的仪器,而是可以提供客观详实数据的“朋友”,关妍说她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走近一线的分析测试人员,听关妍聊一聊与分子荧光光谱仪的那些故事......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关妍.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66c4aa81-4571-44e9-9547-02d005ee486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关妍博士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小众”仪器,不再“小众”的应用 /strong /span /p p   谈到分子荧光光谱仪,关妍也承认,相对于质谱、色谱等分析仪器,这类仪器略显“小众”。 “很多时候,分子荧光光谱仪只是用于材料的发光性质的表征,可并非所有的材料都发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应用。”关妍解释道。 /p p   不过,虽然看似“小众”,但是随着科研需求的发展,分子荧光光谱仪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中,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以前,做化合物研究的时候往往先从样品的组分和结构分析入手,随之延伸到性质方面研究,特别是研究生物探针,基本发光和物性性质一定要搞清楚才能用于应用,这样的情况下,分子荧光光谱仪就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p p   不仅如此,据关妍介绍,近年来,随着仪器功能的扩展,分子荧光光谱仪的用户群体也在逐渐壮大。“以前大部分送样测试的分子荧光光谱仪的用户是做材料研究的,现在扩展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新能源、照明及配位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测试内容也在扩展,比如很多做生物的用户,扩展到采用荧光寿命进行生物标记及其在生物体内的状态分析,环境学院、地空学院、采矿及考古专业的科研工作者等都开始使用了。希望分子荧光光谱仪像电镜一样,更多学科采用这个高灵敏度的科研表征工具。 /p p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科研不是停留在完成一个材料的制备和基本性能表征,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其实用性和功能化。而发光是一种代表性的功能化应用,相应的,很多有发光性能的材料就有了测试的需求。不仅如此,近几年,之前经典物理认为不发光或者弱发光的材料也被拿来重新检测,比如纳米硅、石墨烯量子点和碳量子点等。” /p p   就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而言,目前配备了9台分子荧光光谱仪,涉及5个品牌,其中关妍博士主要负责HORIBA公司的Nanolog荧光光谱仪和DeltaFlex荧光寿命测试系统两台产品。从职责上来说,这两台仪器首先辅助本校的教学科研,同时也外接样品,涉及的研究对象包括量子点、上转换材料、荧光发光粉、钙钛矿等多种类型。“基本上化学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很多,而同时在学科交叉的趋势下,生物、环境、地质等领域的样品也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仪器照片.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2a72c61-664c-4b0b-aedb-8ff75317f8b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Nanolog及DeltaFlex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他们选择分子荧光光谱仪时更看重这些关键点...... /strong /span /p p   选择一款适合的分子荧光光谱仪有哪些关键点?就北大分析测试中心而言,关妍给我们分析了以下几大因素,包括仪器性能以及仪器操作等多个方面。 /p p   “由于我们是一个平台,总体要求在功能全的基础上,性能还要优一些。不过,如果大而全不如小而精的话,我们会选择后者来保证其专业性。”关妍介绍到。据悉,在购买荧光寿命测试系统的时候,关妍比较了多个厂家,最终选择HORIBA 的DeltaFlex也是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仪器操作简单、相应的配置性能好、具有多种扩展性等。“其中光源、检测器、计时单元是三个关键因素:一套设备覆盖了皮秒到秒的测试范围 配备了紫外可见区和近红外区两个波段的检测器 此外,计时单元的响应速度等也决定了测试的准确性等,测试速率是满足预期的。” /p p   “在仪器功能方面,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仪器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当我们进行功能拓展的时候,方不方便进行,与已有设备是否兼容等。” /p p   “再者,从高校采购的角度来说,和资金也有很大的关系。就目前分析测试中心的服务对象和资金水平而言,我们比较关注的是仪器的性能,如光栅、检测器等关键部件的参数,以及信噪比、稳定性等。”关妍举例道,“在近红外检测器方面,有单点PMT和IGA(铟镓砷)CCD检测器等,我们选择了后者。因为,对荧光很强的样品,单点和面扫描没有太多的区别,而对于荧光非常弱的样品,例如单壁碳纳米管的分类分级的检测,后者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玩转“小”部件,仪器使用才能淋漓尽致 /strong /span /p p   对一线分析测试人员而言,用仪器和用好仪器其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而关妍对自己的要求则是如何把仪器使用的淋漓尽致。其介绍道,“每个分析测试人员甚至是前来送样的学生操作仪器都没有问题,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把样品测好,这其中不仅有一些技巧和实验参数的测定,而且对一些‘小’部件的研究经常会给实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解决之前一直困扰大家的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DSC0069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28eaf8f2-30ab-40f1-99b4-22d2d6940d55.jpg" / & nbsp img title=" DSC0069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9ebb2c6-f101-40c7-bea3-db07ff87dde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DSC0068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df7f3c9-1708-4aaf-a9a7-8e1abf7cde4b.jpg" / & nbsp img title=" DSC0069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75fb87a1-e897-47b6-b9ac-9011183eead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这些“小”部件需要发现的眼睛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采访过程中,一谈起自己心爱的仪器,关妍就滔滔不绝,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而关妍也就自己所负责的Nanolog, DeltaFlex两套系统着重给我们介绍了她的使用体会,特别是很多“小”部件的“大”用处。 /span /p p   据关妍介绍,很多时候大家可能更关注光栅、检测器等分子荧光光谱仪的关键部件以及检测方法,但是对仪器的一些特殊功能却往往忽略了。比如Nanolog上的“front face”,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按钮,但是其对高散射样品,以及自吸收特别强的样品具有神奇的疗效。关妍解释道,“front face”模式,光路只打到样品的前表面,靠反射模式检测,进而收集信号。对自吸收特别强的样品,只需变动一个按钮,就可能得到一个完美的数据。 /p p   再者,做荧光寿命的时候,仔细观察就会发现,DeltaFlex的样品槽,液体是垂直放置的,而固体是倾斜的,这是理所应当还是精心设计?关妍介绍说,对固体样品而言,杂散光的抑制非常重要,而一定角度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减弱甚至避免杂散光的干扰。不仅如此,如此设计的固体样品槽还可以根据样品的薄厚、高度进行调整,方便各种样品的测试,特别适合面向多学科的测试。“有时候并不是样品难测,而是没有充分利用仪器给我们创造的条件。” /p p   “这两台分子荧光光谱仪器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DIY’的地方很多,给科研留了很多可能性,这也是我们比较喜欢的,比如开放式的样品仓,可以配置不同的检测器以及激光器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分子荧光光谱仪未来发展方向:功能性拓展、联机等 /strong /span /p p   很多人提到,与其他分析仪器相比,分子荧光光谱仪器新品推出的速度相对较慢,对此,关妍谈到,“分子荧光是最皮实的仪器,光路是确定的,光源基本上是唯一的耗材,而且从现在的制作工艺和性能来说,光栅等部件都很耐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家留下了更新慢的印象。” /p p   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分子荧光光谱仪已经到达瓶颈阶段?关妍表示,虽然对仪器主机而言目前已经比较稳定,但是在功能性拓展、联机等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p p   一方面,目前无论氙灯狭缝打入还是光纤导入,入射光斑都比较大,这样的光斑尺寸导致得到的结果多是整个样品的平均值。如果想看一根单晶,微区检测就很重要,这就涉及到和显微镜的联用等。 /p p   另一方面,在附件方面,分子荧光光谱仪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这也是用户呼声最高的地方,包括光源、检测器、即插即用的附件、无需过多调整的附件耦合、微量样品池、变温附件等多方面。“从小附件,到大附件,当前对功能化附件的要求不断增加。希望仪器具有更多适合需求的功能化附件,或者预留更多接口满足DIY的需求。”针对这一点,关妍还特别强调道,“附件匹配的时候不仅需要各个厂家硬件的完美耦合,软件方面更重要,希望能开放更多的编辑功能。” /p p   当然在仪器本身的基础上,关妍也在尝试进行一系列仪器及附件的改进,比如通过增加一个脉宽控制模块,实现半导体激光器应用于上转换寿命测试,这个对于脉宽敏感的上转换材料发光分析特别重要。 /p p   此外,在仪器使用方面,关妍表示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在仪器校正方面最好做到全谱范围,希望在检测器上可以有大的突破,中间不用换光栅 希望有更好的定性和定量的标准,包括检测方法和仪器校正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一线分析测试工作者:痛并快乐着 /strong /span /p p   作为一线分析测试工作者,每天在实验室面对冷冰冰的仪器,是否会感到枯燥、无聊?对此关妍不以为然,其表示跟仪器打交道的时间久了,感觉很亲切,而且仪器给出的就是真实的表象,挺喜欢自己的工作。“关键是要看你对这个工作是不是感兴趣,心态很重要,如果没有投入自己的心思,一定做不好。” /p p   不过,谈到分析测试一线人员的职业经历,关妍给我们的形容是:痛并快乐着。她说,痛有两种概念,看到好的设备没有的时候比较痛 另外,有时候不被理解也是一种痛。“国内有些人对仪器管理的定位是不正确的,往往导致自我价值认同上的偏差。此外,刚刚毕业的博士生从事这个行业需要一个情感经历的过程,特别是当看到与自己同龄或者同期毕业的人现在以‘青千’的身份回来,而自己只能评工程岗位的职称,并且晋升机会少的时候确实比较痛。” /p p   不过,相对痛而言,关妍感受更多的是快乐,她说,“在工作过程中能帮助到大家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通过我们的工作可以促进老师和同学的科研进展,感觉自己的付出很值得,这是自我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随着科研的进步,大家在思想上也逐渐意识到检测的重要性,国内的很多政策也在往这个方向倾向,我们感觉分析测试人的地位在逐渐提升,这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p p   关妍表示,以前分析测试一线人员一直都比较低调,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其实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源和交流机会。“一方面,希望仪器公司可以给我们提供最新产品和技术的信息,最好可以有试用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希望同行之间可以多互动,信息共享,互通有无。”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后记:一线分析测试工作者,他们与仪器有着最亲密的接触,了解仪器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本次走近分子测试一线工作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有关分子荧光光谱仪的技术和应用情况,更为这样一群分析测试人员点赞。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落到分子荧光光谱仪,虽然是一类“小众”的仪器,但是随着科研工作者科研需求变化而导致的更新换代、国家对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支持而导致的新购,未来市场前景依然值得期待。而从技术层面而言,联机以及功能化附件是目前反馈最明显的需求。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概况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简称: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北京大学最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可以出具权威检测报告的分析测试机构。中心挂靠化学学院,化学学院院长(书记)兼任中心主任,2011年与化学学院中级仪器实验室合并,是北京大学乃至周边单位重要的分析测试平台。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自成立以来,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多次重点投资及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陆续装备了光谱、质谱、色谱、X射线衍射、能谱、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磁、元素分析、热分析等在学科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的仪器设备,总价值约7340万元的先进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65台套,代表仪器包括:多功能成像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高分辨质谱等,实验室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成分与结构分析方面的仪器设备已基本配套,部分仪器还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资质认定。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目前,中心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成份与结构分析、表面分析、热分析和物性测定分析等分析测试服务。校内主要用户单位包括化学、物理、环科、工学、交叉、生命以及医学能学院。中心的仪器均参加了北京大学校内分析测试基金开放服务,每年约完成1/3基金测试任务,基本满足校内教学和科研的测试需求 中心参加了北京地区协作共用网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实验室的开放工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各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冶金、医药卫生、材料和食品等部门和行业提供大量可靠的分析测试数据。1993年,中心首次通过计量认证,2012年9月通过换证复审,成为可以向社会相关单位提供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为了达到公正、科学、可靠、准确的要求,多年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以计量认证为契机,对人员培训、档案管理,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确保中心有序高效运行 实验室开放管理、远程监控、在线预约等手段,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仪器使用率 注重新的测试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力求公正、科学、可靠、准确,分析测试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合影.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0017b56-0ac9-4336-9e2f-f597ec828c7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大分析测试中心老师合影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采访编辑:叶建 /span /strong /p
  • 第二十七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在郑州举行
    2024年4月20日,第二十七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在郑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下称“高校分会”)主办、郑州大学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承办、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分析测试协会色谱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协办。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处长杨建安,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教授,河南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张国宝等嘉宾出席本次会议。会议包括6个主题论坛:分析测试平台管理与资质认定、分析测试技术标准宣贯、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能源材料、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生命分析、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环境催化。通过3位院士和8位杰青长江等11个大会报告、45个邀请报告及若干普通报告及墙报展示,围绕前沿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发展等相关热点问题,分析测试平台发展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开展研讨交流。来自全国高校、中科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及国内外仪器企业6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现场张玉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作了《失控蛋白质组学分析新技术》大会报告。江桂斌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大会致辞并作了《分析测试仪器的技术进步与国家需求》大会报告。李景虹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作《高校分析测试分会2023年工作报告》和《细胞基因通路中G-四链体的生物分析化学》大会报告。郑州大学副校长 刘春太教授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在大会致辞中介绍了郑州大学建设和发展情况,表示年会提供了与分析测试领域专家、学者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必将促进该校相关学科的交流互鉴、融合发展。会议同期举办了高校分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项目启动”、“CMA资质认证闭门会议”、“高校分会常委会”、“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论坛”、“研究生快闪论坛”等活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项目启动,按与高校分会合作时间顺序,依次进行。高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 欧阳钢锋教授和赛默飞企业市场与传播高级总监 杨冬岚女士签署战略协议高校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和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企业市场与传播高级总监 杨冬岚启动《第四届赛默飞青年人才支撑计划及学术交流》高校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 董林教授和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会议运营部内容总监 宋苑苑女士签署战略协议并启动《第三届“信立方杯”高校分析测试技术培训微课大赛》高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 欧阳钢锋教授和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与品牌中心总经理 陈艳凤女士签署战略协议签署战略协议。高校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和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藏牧先生启动《第一届“皖仪科技”卓越工程师提升计划》高校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 高禄梅教授和中数云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帆先生签署战略协议并启动《仪站维保平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