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光栅式传感器

仪器信息网光栅式传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光栅式传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光栅式传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光栅式传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光栅式传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光栅式传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光栅式传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光栅式传感器相关的资讯

  • 全球光纤传感器市场规模年均新增18%
    作为物联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光纤传感器因其优势与应用一直备受瞩目。从全球市场来看,2013年全球光纤传感器市场规模为18.9亿美元。预计2014至2018年,全球光纤传感器市场将以年均18%的增长幅度增长,至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43.3亿美元。   从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上看,美国对该技术的研究起步最早,且在世界上最为先进。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光纤传感器市场规模为2.35亿美元,此后以30%的年复合增长速度增长,2014年有望达到16亿美元。   相较于美国,中国的光纤传感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2000万元规模以上的传感器制造企业有260多家。但行业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小型企业占比近七成,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 少部分龙头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据高端产品市场。   虽然起步晚,中国光纤传感市场需求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仅电力领域相关产品的招标就比以往多了近百倍以上。业界人士评估,2013年,光纤传感器在中国市场的规模约有10亿元,且呈逐渐增长的态势。   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的光纤传感器有4种,分别是光纤陀螺、光纤水听器、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光纤电流传感器。   光纤陀螺有干涉型、谐振型和布里渊型三种类型,干涉型光纤陀螺是技术上很成熟的第一代商品化阶段,谐振光纤陀螺是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第二代,布里渊型光纤陀螺是在理论研究阶段的第三代光纤陀螺传感器。   光纤水听器是在光纤、光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水下声音信号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通过高度灵敏的光纤相干检测,把水中的声音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再通过光纤传到信号处理系统转换为声音信号,这种传感器按原理可以分为干涉型、强度型、光栅型等类型。   光纤光栅传感器产品包括应变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是这几年的研究热点,它们大部分属于光强型和干涉型,并且各有利弊。   光纤电流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电力领域,它能很好地避免一些由于电力过强而引发的事故。   光纤传感器目前可以直接或间接测量近百种物理量以及化学和生物量,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力、石油、建筑、医学等各个领域。   在国防上,光纤传感器可用于水声探潜(光纤水听器)、光纤制导、姿态控制、航天航空器的结构损伤探测(智能蒙皮)以及战场环境(电磁环境、生化环境等)的探测等。   在电力系统中,高电压、大电流的恶劣电磁环境使得电子类传感器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光纤传感器以其特有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在电力系统中可用于测量大型电机的转子、定子和高压变压器内部的电流、电压、温利于提高特种微型光缆外护层的固化度,但超过一定范围对提高固化度作用不大。   近年来,这种采用UV涂层作为外护层的特种微型光缆在有线制导武器和水下工程中的应用发展非常迅速,不久的将来可广泛地应用于导弹、重型鱼雷、大潜深潜水器、海底监测网络等领域。
  • 光纤传感器助力物联网发展市场容量将近万亿
    近年来,传感器朝着灵敏、精确、适应性强、小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光纤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家族的新成员倍受青睐。光纤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例如:抗电磁干扰和原子辐射的性能,径细、质软、重量轻的机械性能 尽缘、无感应的电气性能 耐水、耐高温、耐腐蚀的化学性能等,它能够在人达不到的地方(如高温区或者对人有害的地区,如核辐射区),起到人的线人作用,而且还能超越人的生理界限,接收人的感官所感受不到的外界信息。   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   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来自光源的光经过光纤送进调制器,使待测参数与进进调制区的光相互作用后,导致光的光学性质(如光的强度、波长、频率、相位、偏正态等)发生变化,称为被调制的信号光,在经过光纤送进光探测器,经解调后,获得被测参数。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于对磁、声、压力、温度、加速度、陀螺、位移、液面、转矩、光声、电流和应变等物理量的丈量。光纤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国防上所有重要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可以安全有效地在恶劣环境中使用,解决了很多行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技术困难,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市建设中桥梁、大坝、油田等的干涉陀螺仪和光栅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光纤传感器可预埋在混凝土、碳纤维增强塑料及各种复合材料中,用于测试应力松驰、施工应力和动荷载应力,从而评估桥梁短期施工阶段和长期营运状态的结构性能。   2、电力系统,需要测定温度、电流等参数,如对高压变压器和大型电机的定子、转子内的温度检测等,由于电类传感器易受电磁场的干扰,无法在这类场合中使用,只能用光纤传感器。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实时丈量空间温度场分布的高新技术,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不仅具有普遍光纤传感器的优点,还具有对光纤沿线各点的温度的分布传感能力,利用这种特点我们可以连续实时丈量光纤沿线几公里内各点温度,定位精度可达米的量级,丈量精度可达1度的水平,非常适用大范围交点测温的应用场合。   在实际生活中,光纤传感器种类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将这些传感器类型归结为两大类型,即传感型与传光型。和传统电传感器进行比较,光纤传感器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抗干扰能力较强、绝缘性好、灵敏度偏高,所以,当前在各个领域都有光纤传感器的身影。   光纤传感器助力物联网发展市场容量将近万亿   自出现光纤传感器后,它的优势与应用引起了各个国家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且对光纤传感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如今,通过光纤传感器可以对位移、温度、速度、角度等物理量进行测量。现如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将对光纤传感器研究的重点放在光纤控制系统、核辐射监控、民用计划等多个方面,同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国对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很多研究所、企业等对光纤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在2010年,张旭平的关于&ldquo 布里渊效应连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rdquo 通过了专家的鉴定。专家组都认为此技术有很强的创新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从而加速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传感器成为物联网极其重要的一组成部分。因此,传感器性能好坏决定了物联网的性能好坏。可以说,物联网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为传感器。这样一来,传感器所采集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都会对控制节点处理和传输信息产生一定影响。由此看来,传感器的可靠性、抗干扰性等都会对物联网应用性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要借助大量传感器获得各种环境参数,从而为物联网更可靠的数据信息,再经过系统的处理,得到人们需要的结果。以下是对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目前应用最广的光纤传感器有四种,分别是光纤陀螺、光纤水听器、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光纤电流传感器。其中,光纤陀螺有干涉型、谐振型和布里渊型三种类型,干涉型光纤陀螺是技术上很成熟的第一代商品化阶段,谐振光纤陀螺是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第二代,布里渊型光纤陀螺是在理论研究阶段的第三代光纤陀螺传感器 光纤水听器是在光纤、光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水下声音信号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通过高度灵敏的光纤相干检测,把水中的声音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再通过光纤传到信号处理系统转换为声音信号,这种传感器按原理可以分为干涉型、强度型、光栅型等类型 在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产品中包括应变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是这几年的研究热点,它们大部分属于光强型和干涉型,并且各有利弊。自今年来电力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这种情况下,面对着强大电流的测量问题,光纤电流传感器可以很好的避免一些由于电力过强而引发的事故。
  • 科学家研制出黑磷光纤传感器
    p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建成、喻学锋与英国班戈大学教授陈险峰等合作,成功研制出首个基于黑磷的光纤化学传感器,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超灵敏检测。 br/ /p p   倾斜光纤光栅是一种新型的光纤器件,大角度倾斜光栅结构能够将纤芯光学基模前向耦合到光纤包层,在特定的波长形成一系列离散的谐振峰,光的耦合将随着外界媒质折射率等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倾斜光纤光栅是非常适合作为传感应用的光子器件。黑磷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具有直接带隙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独特的二维平面结构、超高的比表面积、众多的活性位点,以及从可见到红外广阔的光谱响应范围,在光学检测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br/   该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将黑磷和倾斜光纤光栅相结合,揭示了黑磷纳米层独特的光学调制作用,借助于倾斜光栅这种独特的光学结构,构建成新型的超灵敏化学传感器。本研究发展了一种原位层叠的修饰技术,将黑磷纳米片高效地附着在光纤器件表面,不同厚度的黑磷纳米层展现出对光信号独特的调制性。利用这一特性,该黑磷光纤传感器能够在亚ppb浓度水平检测到重金属铅离子,具有超高的灵敏度、超低的检测限,以及广阔的浓度检测范围。黑磷新型光纤传感器的成功研发,将为化学和生物传感提供一个优越的光学检测平台,从而推动黑磷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程。 br/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等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ba34206-8377-4380-a6fe-692cf085a316.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26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26" border=" 0" / /p p strong 图.a):黑磷倾斜光纤光栅器件及其光学调制示意图,b):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实验步骤,c):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下TM模式共振的光谱图,d):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下光谱的共振强度图。 /strong /p
  • 研究开发出基于FBG传感原理的触觉传感器应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创中心研究员王磊团队在基于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原理在微创手术的应用——活体组织触诊的研究中实现了活体组织的精准力信息反馈和肿块信息的定位检测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based Force Sensor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ase Study of Ex-vivo Tissue Palpation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上。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MIS)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传统手术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与MIS有关。例如,在进行微创外科手术期间,医护人员会暴露在手术室中发现的放射线和整形外科危害中。引入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技术成为了比传统微创手术更好的替代方案;然而,机器人辅助手术过程中伴随着外科医生的触觉丧失。外科医生通过操作机器人来进行微创手术,手术期间医生无法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并且分析人体器官,因此无法保证所进行的手术的可靠性。在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触觉去感知器官的异常情况,进而判断器官中是否存在肿瘤和肿块。但随着医疗机器人的普及,这种可获得的触觉信息尚未有效集成到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中,因此要求机器需要具有更高精确度和灵敏度的触觉信息反馈。深圳先进院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中的高灵敏度布拉格光栅光纤(FBG)传感方案,与以往的电容式传感方案不同,光纤传感器与手术期间的磁共振(MR)系统和成像系统兼容。   为此,研究设计了用于微创手术的一维远端力传感器。其中,传感器结构中嵌有双光栅元件可用于解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应变和温度交叉影响,实现更精准的力觉检测。研究中,科研人员基于双光栅元件结构设计出发,推导出相应的柔性结构理论模型。通过fmincon函数对柔性件进行了基于物理模型的优化设计,确定了结构的关键参数。采用有限元法对柔性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在理论基础上验证了该柔性件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性能,并基于前馈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标定,该网络模型可精准预测力与波长偏移量的关系。研究还进行了温度补偿实验,验证了双光栅元件能够有效的进行温度解耦方案。实验结果表明,FBG传感器能够在1N范围内感知力值,平均相对误差小于满量程的2%;温度补偿后的误差0.8 mN。科研人员进一步对猪肝器官进行组织触诊实验,验证所提传感器设计在微创手术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研究实现了组织触诊中器官肿块信息的精准力反馈和定位检测,并提出了新型的温度解耦方案和传感器标定方法,为微创手术中手术机器人的触觉信息检测提供了有效技术路线,有望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介入式医疗中的手术路径导航和机器控制中的应用。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 西安光机所等在表面功能化光纤传感器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西北大学合作,在表面功能化光纤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基于通信单模光纤开发出一种免标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法布里-泊罗(Fabry-Perot)型干涉探针。该探针具有测试便捷、成本低、温度稳定性高等特点,在生物大分子光谱检测方面具备广泛应用前景。   胆固醇是细胞膜、脂蛋白、神经细胞和脑细胞中的重要脂质大分子,其浓度与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胆固醇水平检测备受关注。与目前常用的电化学法、酶分析、液相色谱、质谱等检测方法相比,光纤光谱检测方法具有体积小、抗电磁干扰、成本极低、免标记等突出特点,在生物化学检测领域备受关注。   传统的光纤光谱检测器件(如长周期光栅、倾斜光栅、表面刻蚀布拉格光栅等)受到制备仪器要求严格、温度及形变交叉敏感等困扰,在实用性上有较大局限。   该团队从光纤干涉理论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出发,采用单模光纤和光纤插芯制备光纤光谱检测器件,通过范德瓦耳斯力在光纤插芯端面依次贴覆环氧树脂-氧化石墨烯(GO)-β环状糊精多层功能膜,基于最外层β环状糊精的疏水型空心分子结构与胆固醇的靶向性吸附结合原理,实现对胆固醇分子的高灵敏度光谱浓度检测,并在尿素、葡萄糖、抗坏血酸、人体血红蛋白等生化分析领域常见干扰物作用下可以呈现出强选择性,具备可重复制备和可重复检测特性,检出限达到3.5M, 灵敏度为3.92 nm/mM。该成果为表面功能化光纤器件在生化光谱分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此外,研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EDC/NHS活化GO羧基对分子间键合相互作用影响以及β环状糊精和胆固醇分子的成键作用特性,对检测机制进行了验证分析。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西安光机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及通讯单位。图1.(a)为实验装置,(b)(c)为干涉结构。图2.(a)胆固醇检测光谱;(b)参杂/未参杂样本检测波长的Langmuir拟合;(c)选择性;(d)器件制备重复性测试。图3.XPS结果。(a) EDC/NHS未活化/活化羧基传感器的XPS光谱;(b)活化羧基传感器的N 1s光谱;(c)(d)分别为经过/未经过EDC/NHS活化羧基传感器的C1s光谱,(e)(f)分别为其O1s光谱EDC/NHS处理的传感器 (g)EDC/NHS活性羧基示意图。
  • 分场活动 | 精彩纷呈!MEMS与智能传感器技术专场在郑顺利召开!
    11月1日,MEMS与智能传感器技术专场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众多权威学者,他们针对智能传感器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薄弱环节,还有我国MEMS与智能传感器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深度探讨。会议现场照片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智能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承办,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清华大学精仪系副系主任、研究员张高飞主持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授杨军通过视频致辞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毛郑建致辞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铁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铁作了《仿生生物微纳传感器》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仿生生物微纳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并且以蜘蛛为例,讲述了狭缝传感器的研发经过,指出仿生感知技术进入微纳、分子尺度阶段,并且涉及到了仿生学、材料学、传感器、微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无线通信等学科技术领域。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仿生嗅觉传感器的硅纳米线材料,还分享了嗅觉生物敏感材料的选择方法、仿生光探测器机理及检测原理、石墨烯探测器的检测方法,报告内容环环相扣,全面清晰。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肖定邦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肖定邦先生作了《高性能微机电陀螺研究进展》主题报告。由于疫情原因,肖教授本人无法到场,但是他的线上分享也可谓是精彩绝伦,他先讲述了国外高性能微机电陀螺的研究进展情况,接下来就是核心内容蜂巢式微机电陀螺研究内容,报告中分享了蜂巢式MEMS敏感结构的优势、微半球谐振陀螺研究的结构创新设计和加工工艺创新,最后肖教授展示了微机电陀螺技术的发展趋势图,说明了微机电陀螺技术可能向环形、半环形发展的方向。清华大学副教授赵晓光清华大学副教授赵晓光先生作了《基于超材料的微机电传感器》主题报告。他先对超材料微机电的背景进行介绍,介绍中说到了超材料的单元结构设计及应用,他指出超材料对电磁场进场和光的调控,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有实际意义,并且指出量子学的进展也启发了超材料发展的进展。报告中还分享了超材料mems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基于超材料的太赫兹探测器、基于双层超表面的mem太赫兹调控器、单元结构独立可调的超材料、基于连续区束缚态的超高Q值、基于非线性超材料的非线性隔离器、智慧型超材料、可变性超材料,在报告最后,他还说到,超材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超材料模糊了材料与器械的边界,mems与超材料的结合支撑微系统及传感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东南大学教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再发东南大学教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再发先生作了《面向MEMS制造的薄膜材料和工艺参数在线测试技术》主题报告。他的报告主要从电学、热学、力学三个方面介绍了薄膜材料和工艺参数的测试内容,并且介绍了薄膜材料和工艺参数在线测试的两种方法,报告结尾详细阐述了二氧化硅薄膜介电伸缩系统测试方法及压力传感器设计的应用,这些内容对实际生产及应用都有很重要,而现场针对周教授的讲解也提出问题,周教授的回答给出了满意的答复。重庆大学教授温泉重庆大学温泉教授作了《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发展与应用》主题报告。报告首先讲述的是微光学器件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简单介绍了三种类型的光学器件,重点介绍了集成扫描光栅微镜系统,通过国外案例介绍集成扫描光栅微镜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集成扫描光栅微镜系统的阶段性进展与成果,温教授介绍到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具有体积小、低耗能、低成本的优势,报告最后介绍了潜在应用,主要分享了高光谱成像的应用,温教授还总结说到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是现代光谱分析检测设备新形势核心公共部件。汉威科技集团传感器研究院副院长刘建钢汉威科技集团传感器研究院副院长刘建钢先生作了《传感器列阵及智能传感器发展与应用》主题报告。他指出传感器的发展速度已经远高于世界发展速度,详细分析了当下传感器的行业现状,介绍了传感器的分类方式及发展方向,指出智能最为热点。报告中展示了汉威集团的智能气体传感器成果、智能光学传感器成果及环境温湿度成果,最后,刘副院长对汉威集团公司简介、发展历程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首先有利于突破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其次有利于提升我国MEMS与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利于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学术界与企业界的深度合作,最后有利于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建立并完善我国传感器领域的创新体系。这次会议让更多的企业家和研究人员在今后的道路上坚定了信心,认清了方向。
  • 美国Headwall公司利用高光谱成像传感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
    【据军事航空网站2月28日报道】位于马萨诸塞州菲奇堡市的海德沃尔光电公司的光电专家正在推出高光谱叶绿素荧光光谱成像传感器,用于高光谱作物科学、气候学研究以及植物和作物光合作用的其他应用研究。高光谱叶绿素荧光传感器采用高光谱传感器收集叶绿素荧光(CF)数据。它小而轻,重约13磅,尺寸为12×8英寸,分辨率为0.2纳米以下,可装载在目前大多数商用无人机、载人飞机和轨道卫星上。传感器收集的图像数据来自670到780纳米的叶绿素荧光发射光谱,利用其中重要的“氧气A”和“氧气-B”波段。传感器使用全反射方式以及海德沃尔公司的衍射光栅**技术以达到高信噪比性能。海德公司CEO大卫班农说,全球快速发展的食品和生物燃料需求驱动着新型传感器的开发。“由于叶绿素荧光信号相对较弱,因此可以在极高分辨率下对其进行收集的小型和轻型成像传感器就是我们研究更多全球生态系统的制胜法则。”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劳伦斯库珀博士补充道。
  • 海洋光学革命性的产品 -- Spark光谱传感器问世
    p   上海2015年8月27日电 -- 全球安全、健康和环境科技的领军集团 -- 英国豪迈旗下的海洋光学(oceanoptics.cn)发布了新一代超小型光谱传感器 Spark,该光谱传感器采用全新的色散分光光学设计,体积小巧、易于集成,相较传统的 RGB 光电二极管,Spark 带来了更新颖的技术,能提供全光谱信息,从而帮助用户进行各种光谱测试,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eea7a82c-07a2-4232-8a33-1daa0bfe380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海洋光学的超小型光谱传感器Spark /strong /p p   随着微型光谱仪应用市场的不断壮大和深入,对体积更小、检测速度更快及价格更低的光谱仪需求越来越大。Spark 的问世将开创出一个灵活的、低价的光谱仪应用市场,能够激发上千种奇特的小型化应用。 /p p   Spark 光谱传感器能输出高达1024个数据点的光谱,可用于各种光谱测试,比如颜色、吸收、散射和荧光测试等应用,可用于教育和工业领域。Spark 小巧的体积,使得它能胜任多种应用 --可以集成到手持式设备,用于生物医学、环境和质量控制(QC)相关的应用 也可以集成做在线过程监控,或者安装在无人机上等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cbaa7ff0-ca07-4d5e-ab2b-2a12576df83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rk光谱传感器的三种版本 /strong /p p   Spark 目前提供三种版本产品:一种标准即插即用型号,以及两种嵌入式,为 OEM 优化的型号。其中体积最小的型号 Spark-DET,重量小于1 g,是市面上最小的光谱设备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78557531-6bbb-45c1-bcd0-7f91e81396e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rk光谱传感器用于基础颜色测量 /strong /p p   作为一种全新的光谱传感器,Spark 不同于之前海洋光学发布的微型光谱仪(比如 STS 微型光谱仪),是海洋光学第一款采用非光栅分光技术的设备。Spark 体积非常小巧紧凑,同时它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全光谱测量的优点,对于有 OEM 量产需求的客户和设备集成商是理想选择。 /p
  • 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沁:工业基础传感器需破解核心器件产业化难题
    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需要,特别是能源、化工、交通、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针对传感器的需求,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先后组织一批国家级研究机构、专业生产企业及部分重点高校共同针对工业传感器进行攻关和生产。在经历了几代人、近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后,至今为止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全工业领域的工业传感器体系。很多传感器从无到有,相当程度满足了国家工业发展的需求。传感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密集的传感器相关政策推动了我国传感器行业飞跃发展。“十三五”期间,政府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7年工信部出台《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2017—2019)行动指南》及《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从而直接催生了重大科学仪器及设备开发、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研究两大专项。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从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究开发政策、进出口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市场应用政策、国际合作政策等全方位多方面提出部署,直接将当前新时期新阶段的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其他相关基础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在一系列政策持续出台的背景下,我国传感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基本全覆盖的产业布局,工业需求传感器从自主到引进全产业链覆盖。中低档产品在满足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实现出口,设计、研发、应用一条龙配套建设和水平普遍提升。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工业市场,针对传感器的需求已经从原始的配套变成刚性需求,巨大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吸引力不仅对国内企业,对国外工业传感器龙头企业也是巨大的吸引,美国艾默生、德国E+H、日本横河等工业传感器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成为其公司业务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支持和行业需求的双层推动下,我国工业传感器已形成由材料、器件、系统、网络等全方面构成的产业链模式,产业链规模、质量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据统计,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于工业制造业的各类传感器生产厂家约2000余家,产品基本覆盖工业制造各领域。生产的各类工业用传感器品种、规格约1.6万种。已经显现出有区域特点的传感器产业集群,重点集中在长三角,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辐射的区域布局。这些集群各有侧重优势,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备的传感器产业链。诸多瓶颈亟待突破尽管取得不俗成绩,但我国工业基础传感器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破解,主要表现在:一是顶层设计仍缺乏统筹设计,规范引导。工业传感器在仪表行业是小行业,在中国制造中更是小小行业,但工业传感器在制造强国战略中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传感器具有的专业分散和行业分属的特点,长期以来传感器行业始终缺乏统一的行业认知。虽然国家投资逐年加大、政策力度逐年增强,但传感器产业需要长期不断地培育养成的特点在地方政府、企业急于求成的作用下,想取得传感器产业化的标志性成果,往往事与愿违。二是产业规模小,盈利能力低,核心技术缺乏。以压力传感器行业为例,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厂商大约有千余家,其中民企数量约占企业总数的90%,已经成为了中国工业压力传感器、变送器行业的与国外厂商争夺国内工业用压力传感器、变送器市场的主力军。但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大于2000万元的企业不足三成,七成以上的传感器生产厂商为中小微企业,产业规模很小,自身盈利能力也不强。因此企业核心技术、企业研发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或缺乏。统计国内主要传感器厂商的产品分析也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厂商生产的压力传感器,70%以上是常规应变式、溅射薄膜式等传感器产品,30%左右为陶瓷材料为主的低端产品,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三是共性化问题多,产业化问题多。共性关键技术,如可靠性技术研究尚待突破。国外典型流程工业高端典型传感器在上世纪末已实现五年免调校,但国内相关产品免调校功能还在推广验证中。工业传感器共性技术如材料、设备、方法、可靠性验证分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巨大。四是工业传感器核心敏感技术产业化缺“芯”严重。尽管传统的工业传感器如应变、电感、电容、光栅、称重、位移量、位置量、金属弹性器件等年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有些甚至已经实现出口。但是对于高端工业传感器,尤其是高端制造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工程用配套工业传感器基本上100%依靠进口。即使国内生产,也仅仅停留在研究、样机、小批量中试阶段,相关传感器核心技术(器件)的产业化仍然“路漫漫”,严重制约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及工业制造的“自主可控”。如:国内硅基MEMS压力传感器全产业基本处于封装代工阶段,从普通硅基压力传感器、OEM硅基压力传感器到流程工业高端设备控制用变送器,核心硅基敏感芯片基本上全部进口,国内自主配套不足1%;高端智能制造、CNC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机械等配套需求的位置、压力、图像、惯性器件等传感器以欧美日或欧美日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垄断;国内工业基础气体传感器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催化燃烧式、电化学式、红外式,以及MOS气体传感器阶段,仅有少量高端的激光红外气体传感器及光离子化PID气体传感器在工业制造领域使用。新产品、新技术的工业气体传感器产业化落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五年左右。MEMS硅基压力传感器核心敏感元器件、高端气体传感器敏感芯片等虽然完成技术攻关,但产业化配套基本为零,国内产业化生产敏感核心器件及传感器高端市场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国内工业传感器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市场。高端应用的产业化发展空“芯”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关键阻碍。努力完善工业基础传感器生态第一,以德国X-Fab的精、专、特标准化核心器件产业基地为对标,建成力、热、磁、气核心器件专业定点产线,实现国内工业基础传感器基础核心器件成果产业化转移,配套快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对传感器的需求特别是核心器件的需求。工业基础传感器是制造工业的基础,首先解决当前产业急需的核心器件产业化问题,完善从材料、制造、销售、使用的一条龙产业生态,彻底解决国内工业基础传感器有“器”无“芯”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工业基础传感器对国家工业基础的基石和支撑作用,形成分工明确、配套清晰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建成中国的X-Fab专业产线。标准化定点专业产线不仅要求有良好洁净的工作环境,更需要清晰的产品(不可唯利是图)、清晰的工艺管控、素质技能稳定的管理管控团队。做到环境、产品、工艺、管控四“净”。第二,集中开展传感器跨学科培养,在人才评价、人才团队建设中树立领军人物,培养高端扛旗帜的企业;在标准、可靠性、专利等多方面加大奖励制度,推动人才队伍快速成长。第三,从材料、制造、销售龙头抓起,建成工业传感器“一条龙”生态。健全分工清晰明确的工业传感器生态链,实现传感器工业“基石”的支撑作用。加大流程工业用力、热、磁、流量、环境气体安全检测传感器和离散传感器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流程工业、离散工业传感器精、专、特、新的产业布局,培养一批各自产业领域的隐形冠军。针对隐形冠军培养在市场、技术、团队方面从不同角度给予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技术创新型企业进行扶持,在功能工业传感器生态链上培养领军企业。第四,加大对传感器中、小微企业知识成果及科研成果保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基础工艺技术的研究,降低企业科研成果转化风险,开展新型一体化智能工业传感器研究,提倡建设工业传感器小微企业的技术隐形冠军。加大国家对于传感器产业化的投入,鼓励建设产业集聚园区和公共创新平台,加速新设计、新工艺导入。加强对共性关键技术、基础工艺技术研究的投入,在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缩短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周期。强化市场应用对产业的需求牵引作用,鼓励应用厂商通过商业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智能传感器的研发与制造,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关键芯片开发,提升产品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开展新型工业传感器一体化及技术及应用研究,在感知、控制、通信、算法、智能化、网络化应用方面开展工作,满足新一代工业传感器需求。第五,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产品质量为准入门槛,企业对自身产品的质量责任保障为前提,从政策面给予工业传感器在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中的配套使用力度,给予国货配套更优惠条件,在工业传感器应用领域落实并加大力度实施国家“政府采购法”和“国货优先”政策。保障工业传感器在中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同步快速成长。
  • 俄罗斯科研人员用纳米圆盘制成的柔性光学传感器可以监测结构中的变形
    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和西伯利亚联邦大学的科研人员从理论上研究纳米圆盘二维光栅光学特性,并提出可监测结构形变的光学传感器模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材料》杂志上。该设备的工作原理基于在变形过程中结构谐振波长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光栅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被压缩和拉伸时的光学反应不同。被压缩时,共振波长没有变化,但被拉伸时,可以观察到产生移动。这种器件的灵敏度由结构变形系数相对于谐振波长的差异决定。该设备应用范围决定了其必须具有高弹性。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将纳米颗粒置于凝胶基质中或植于柔性基材上,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上。利用这些高弹性材料,使传感器看起来像软物质或活体组织。它能使传感器像 “活体植物”一样,根据光栅的变化和相应的光谱偏移,监测结构变形。这种结构利用其光栅变形进行监测,而纳米粒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从而保证其高灵敏度。采用此种方法,极大减少了设备技术难度,并降低了成本。
  • 俄开发新型生物传感器:大客流环境即时监测感染性病毒
    近期,俄罗斯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激光技术,用于制造新颖的光学生物传感器,这种传感器能够在几秒钟内识别感染性疾病。该装置通过红外光来显示有害的细菌和病毒,可以在大型的交通枢纽,如机场等需要不断监测大量的客流的环境下得到广泛应用。  这项研究发表在《激光物理快报》杂志上。该传感器是由一个规则微穿孔化的银纳米薄膜沉积在由天然矿物萤石支撑的透明基板上制作而成。生物材料样本,如刮下的鼻粘膜的样品被放置在薄膜上。然后,这一薄膜曝光在一个普通实验室中的红外光谱仪的红外光中。通过获取通过样品的光谱,研究人员可以推断出特定的细菌或病毒的存在。  为了证明新型生物传感平台可以立即检测病原微生物,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常见的细菌进行实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种快速分析可能被广泛应用于大型交通枢纽,如机场这种需要不断对流通乘客进行健康监测的环境下。目前,这种还是通过热成像摄像机跟踪体温来实现。一个发烧的乘客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感染源。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清晰的分析是必要的,要辨别出来该人是否实际上是生病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利用现有的方法调查生物材料,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要需要几天。与之相反的是,这种新技术可以立即提供出检测的结果。  这项研究由机械与光学大学、国家核研究大学、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莫斯科物理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主导进行,并与莫斯科传染病临床医院展开了密切合作。  这种新的生物传感器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灵敏度。“光学生物传感器,使用我们的技术可以检测单个细菌,”Sergey Kudryashov说,他是机械与光学大学激光技术与仪器学院和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气体激光器实验室的领导研究员。“在一些公共机构,如幼儿园、学校内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特别对于高校的季节性流行病有很好的帮助。对于在传染病医院的医生来说,这种技术可以是一个宝贵的资产,可用于早期和更快的诊断。”  该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归功于银质薄膜的光栅状结构。当红外线通过传感器时,它会定期地分布在表面上。随着光照强度变高微孔会转变成热点。生物材料中含有的微生物会在热点中有效地填充孔和吸附,这增加了他们的检测的概率。  数以百万计的微观孔利用激光进行切割,这是通过衍射光学元件进行空间复用成微束,使研究人员能够使传感器的生产自动化和更迅速。  “到现在为止,这样的传感器只能通过高倍率放大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实际的实验室分析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方法可以允许这种微孔结构覆盖更大的面积,扩展到一平方厘米面积,用以制作出应用在实际实验应用传感的原型,以方便生物材料更好的适配,”Sergey Kudryashov说。  对于光学生物传感的反洗方法并不是新创的,而只是实施过程中效果不佳。这是由于一个事实,早期的技术并不能制造真正的原型,即可用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测试和临床中实践。  这在把这项新技术用于医疗实践之前,提出了另一个科学家必须进行解决重大的挑战,细菌(红外光谱库)的参考数据库的建立,即被用来与从红外光谱仪形成的数据进行比较。  红外光谱仪的读数总是要与这种光谱数据库进行比较,即某些官能团分子的红外活性指纹的目录库。例如,在研究中使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它自己的指纹,来自胡萝卜素的类胡萝卜素片段,而胡萝卜素即是负责其颜色的一种物质。  科学家们希望在未来,由于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快速的制造工艺,以及更常见的基板材料的使用,新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平台将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此外,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明,一旦光谱库被校准,传感器将能够识别不仅是致病微生物的类型,且会包括它们的近似类型。
  • 三星开发CMOS超光谱图像传感器,有望成为光谱成像的新平台
    光谱仪在材料分析、天文学、食品化学以及医学诊断等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市场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但光谱仪的尺寸阻碍了其在更广泛领域的普及。因此,市场急需高性能的紧凑型光谱仪,不断缩小光谱传感器尺寸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使光谱仪小型化,已经进行了各种尝试,例如传统的色散方法、傅里叶变换干涉技术(FTI),以及使用带有随机滤波器阵列和窄带通滤波器的探测器等。与色散和傅里叶变换干涉系统相比,滤波器阵列与探测器的集成,由于无需长光路和光学元件的精确对准来获得高分辨率而具有优势。此外,将滤波器阵列与电荷耦合器件(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CIS)等探测器集成,可以通过单次捕捉二维图像实现高光谱成像。特别是,与随机滤波器方案相比,窄带通滤波器阵列的集成无需进行后处理分析。然而,为了获得高分辨率需要大量的信道,意味着更复杂的制造工艺,例如蚀刻和沉积,因为每个信道都需要不同厚度的薄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研究使用组合蚀刻技术来制造多信道。业界对光谱仪中使用的窄带通滤波器的谐振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仅限于改变电介质多层膜的厚度,以形成不同波长和品质因数的光学腔。这对于器件的大规模生产很麻烦,因为它需要过多的电介质沉积、蚀刻和光刻步骤,尤其是在像素尺寸级别的制造工艺。据麦姆斯咨询介绍,三星高级技术研究所光子器件实验室的Jaesoong Lee及其同事通过将被称为超表面的亚波长纳米结构集成到直接位于CMOS图像传感器顶部的带通滤波器阵列中,开发出了一种紧凑型超光谱(meta-spectral)图像传感器。由于窄带通滤波是通过亚波长光栅结构而不是通过改变层的厚度来调谐的,因此所有信道都可以通过一步光刻工艺制造。这种方案简化了制造,并且与CMOS工艺完全兼容。这种紧凑型超光谱图像传感器具有窄带高效率、与相邻信道的低串扰和高光谱分辨率。利用该器件,研究人员从波长混合图像中获得了高光谱图像。超光谱图像传感器示意图超光谱图像传感器制造研究人员在CMOS图像传感器晶圆(三星S5K4E8)上采用标准的洁净室工艺(包括PECVD和干法蚀刻)制作了超表面带通滤波器阵列。首先,研究人员为底部介质反射器沉积了多层硅和二氧化硅;然后利用电子束光刻定义纳米柱阵列;再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刻蚀(ICP-RIE)形成纳米柱阵列,并再次沉积二氧化硅以填充纳米柱之间的间隙;然后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工艺,以平整二氧化硅顶面;最后,为顶部反射器沉积了一层由硅和二氧化硅制成的多层膜。超光谱图像传感器制造过程示意图高光谱成像为了验证演示其高光谱成像性能,研究人员拍摄了由3 x 5颗多波长LED组成的LED面板的光谱图像。每颗LED可以发射多个波长的组合,这些波长被选择以显示以下大写字母:770 nm显示“S”,810 nm显示“I”,850 nm显示“A”,950 nm显示“T”,如下图(a)底部所示。超光谱成像仪的高光谱成像演示作为概念证明,研究人员拍摄了一张所有LED都打开的面板照片,如上图(b)顶部所示。图像中的所有字母都无法区分,因为面板上的所有LED都已打开。通过将这个组合图像分成20个信道,如上图(b)底部所示,研究人员发现了隐藏的“SAIT”字母。在对应829.1 nm的信道11处,由于810 nm和850 nm LED的宽带发射,“I”和“A”被结合在一起。对于更长的波长(信道12和信道13),研究人员观察到字母“I”变得更模糊,而字母“A”变得更清晰。通过实验结果,研究人员证实了这款超光谱图像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光谱成像性能。
  • 滨松推出扁平型微型光谱仪FT系列,内置高灵敏度CMOS图像传感器
    滨松微型光谱仪FT系列 C13053MA滨松新型微型光谱仪FT(扁平型)系列为封装在小且薄盒子的多色仪,其内部集成了光学元件、图像传感器以及驱动电路。使用时可通过光纤将测量光导入光谱仪,后通过USB接口传输测量结果。而该光谱仪也不需要任何外部电源,可直接通过USB总线供电。产品外形(80*60*12 mm)该产品使用了石英透射光栅,因此具备高通量的优点,而内部没有运动部件,则保证了测量能够连续稳定地进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FT系列内置了高灵敏度的CMOS图像传感器,其灵敏程度与CCD保持了相同的水平,且同时具有电源功耗低的优点。微型光谱仪FT系列连接示例该产品的光谱响应范围在500到1000nm,可应用于食品酸甜度分析、塑料分类以及膜厚测量等。另外,其还具有可用于短时间积分的触发功能,亦可胜任对脉冲发射的光谱测量。在软件方面,滨松除了拥有免费软件能够进行测量条件、获取保存数据、画图等等的设置以外,DLL函数规格也是完全公开的,因此用户可以创建自己原始的测量软件程序。点击按钮,查看产品详细信息:欢迎关注滨松中国官方微信号
  • 海洋光学研发出基于CMOS传感器的微型光谱仪
    海洋光学研发了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基于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的光谱仪。该光谱仪特别适宜于嵌入 OEM 设备中。虽然 STS 的体积很小,只有40mm x 42mm x 24mm,但是它的功能表现丝毫不逊于大型系统。主要特色:低杂散光的全光谱分析、高信噪比(1500:1)和典型1.5纳米 (FWHM) 光学分辨率。STS 是可见-近红外光谱应用的理想选择,诸如对 LED 的光谱光度及颜色测量和样品的透射、吸收测量。并且它还是 OEM 应用的理想选择,特别是需要在线监视一条或多条光谱线,又需要高重复性、稳定性的结果的应用环境中。   STS 光谱仪有350-800纳米和650-1100纳米两种标准配置。大批量的 OEM 客户还能自订波长范围,入射孔径和其他光学配件。与其他微型光谱仪不同的是,STS 自带有内嵌的光闸以实现暗背景测量。单独定价的操作软件提供了包括光闸控制等全方位的光谱采集与分析功能。客户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订制 STS 操作软件。   STS 的核心是一个1024像素的 CMOS 探测器,它位于一个交叉结构的 Czerny Turner 光具座内。该光具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特别设计的准直镜和聚焦镜,以及每毫米600条刻线密度的光栅。其光学设计和先进的 CMOS 探测器提升了 STS 的性能,使之与昂贵的大型光谱仪相比毫不逊色。例如,STS 拥有14位 A/D,功耗仅为0.75w,通过定制的入射孔径,完全能够实现小于1.0纳米(FWHM)的光学分辨率。 这也是 STS 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 复旦开发光增强化学晶体管传感器,实现中性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小分子作为分子量小于 1000 道尔顿的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无论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还是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不少小分子检测方法,包括光谱学、电化学等技术,但它们也同时存在着各种缺点,比如操作复杂、通量小、设备昂贵等。与上述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s,FET)这种传感器平台则具有诸多优点,如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即时检测等。在该平台中,石墨烯作为导电通道,当其与小分子相互作用时,和电荷转移相关的化学掺杂效应会改变它的电势,导致石墨烯 FET 通道的电导发生实时变化。其中,必须说明的是,小分子的电荷量或分析物的氧化还原性,对化学门控调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晶体管传感器,更适用于检测那些带电量较多的分子,而无法很好地检测那些电荷很少、且氧化还原性能较弱的小分子。复旦大学魏大程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以新型场效应晶体管材料的研发为研究重点(课题组主页:www.weigroupfudan.com)。近期,该课题组发现了一种光化学门控效应,可以通过引入额外的光门控调制,来提高小分子的检测灵敏度。基于此,他们在石墨烯 FET 通道上,生长了具有良好光敏性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能够吸收大量的光能量,并产生丰富的光电子,进而放大对化学信号的电流响应。图丨团队合照(来源:魏大程)接着,该团队采用光门控和化学门控协同的策略,开发了一款光增强化学晶体管传感器,实现对不同小分子,包括中性分子在内的高灵敏检测。利用该器件,他们成功检测到由细胞产生的、浓度低于 10−19M 的二羰基代谢物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至少比现有的技术低 5 个数量级。需要说明的是,MGO 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重要参与分子,此前传统的小分子检测方法,很少能够实现对浓度低于 10−9M 的 MGO 的检测。在检测 MGO 的基础上,该器件还可以通过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上设计活性位点的方式,实现对其他具有不同电荷性质的小分子的检测。并且,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分子结构进行调整,还能满足对其他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比如蛋白质、离子、核酸等。图丨光增强化学晶体管(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据魏大程介绍,该研究开始于 2018 年左右,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到三年时间。“我们先是发现了一些光增强的电学响应信号现象,但并不清楚其中的机理,后来做了很多对比实验,同时也进行反复的讨论分析,才明白其实际上是光栅效应和化学效应的协同作用导致的。”他说。同时,他也表示:“我们利用光增强技术的好处是,能够对信号放大,使晶体管传感器发展成一个通用平台,既可以检测带电量较高的小分子,也可以检测带电量较低的小分子。”图丨光增强化学晶体管(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3 年 4 月 25 日,相关论文以《用于小分子超灵敏检测的光增强化学晶体管平台》(Photo-Enhanced Chemo-Transistor Platform for Ultrasensitive Assay of Small Molecules)为题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发表[1]。图丨相关论文(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乾坤、艾昭琳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魏大程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整体来看,该研究拓宽了晶体传感器平台的应用范围,具有快速、易于操作、高灵敏等优点的传感器件,有望在生物医学研究、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中实现应用。魏大程表示:“我们实验室主要想将晶体管传感器与医疗相结合,开展一些生化检测方面的研究。不过,实现小分子检测只是研究的一部分,这里面还有许多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我们想实现对癌症的检测。虽然这方面也已经有了很多相关技术,但在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上还有研究的空间,所以接下来我们也计划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探索。”此外,生化传感领域,尤其是晶体管传感技术,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现在,临床上还没有在大规模使用的产品。该团队也正在和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希望能够基于所开发的技术,打造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产品,推动产业领域的应用。
  • 用于VR传感器测试的高亮度 RGB 积分球均匀光源
    测试VR传感器需要红、绿、蓝 (RGB) 光源。图1 VR工作室的男孩该仪器需要满足:光谱输入可控制,具有非常高的亮度水平且5cm² 开口端具有很高的均匀性。该均匀光源还必须适合特定的、空间有限的工作空间。客户要求Labsphere(蓝菲光学)设计和开发一种红、绿、蓝 (RGB) 积分球均匀面光源。亮度分布要求至少由 30% 的红色(150,000 尼特)、60% 的绿色(300,000 尼特)和 10% 的蓝色(50,000 尼特)组成。总而言之,在可见光谱区域内亮度 500,000 尼特。在正常查看光栅图和离轴 ±30° 的 5cm 亮度开口端上必须有 98% 或更高的亮度均匀性。该解决方案需要有一个带有 NIST 可溯源校准的嵌入式人眼视觉探测器,以监测开口端的亮度。客户要求结构紧凑,且开口上方和周围的严格垂直限制。图2 蓝菲光学高亮RGB积分球光源结构图Labsphere (蓝菲光学)的解决方案该RGB 积分球均匀光源设计核心是对开口端的亮度级别的满足。物理结构设计需保证结构紧凑的基础上,同时满足发光开口端亮度均匀性要求。图3 RGB积分球光源3D图为了提供强光输出亮度级别,Labsphere 采用内部为高反射漫反射材料 Spectralon® (99% 的可见光反射率)的小型积分球。光引擎采用Labsphere 设计的 RGB LED 阵列集群。光引擎接口允许其自身与积分球之间的有效耦合。积分球内部包含光引擎、光孔径和光电探测器开口孔径,以监测系统高动态范围内的亮度。光引擎配备了 100W 热电冷却器,以补偿光引擎产生的热量并保持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校准是在 Labsphere(蓝菲光学)先进的辐射测量/光度测量实验室中进行的,校准结果可溯源至 NIST。均匀性映射采用机器人控制自动化的高分辨率成像色度计进行采集的。图4 RGB积分球光源开口处光源输出图5 光谱图规格参数Red Luminance:210k nits Green Luminance: 260knits Blue Luminance:86k nits Normal Uniformity:98% Angular Uniformity: 99%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MEMS智能传感器——先进技术分论坛成功召开
    2023年11月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MEMS智能传感器——先进技术分场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来自智能传感器等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新闻媒体近200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会议。会议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工艺分会承办,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郑州市科学技术协会、郑州众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继芬、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举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由沈阳仪表院院长助理、行业中心主任张阳主持。沈阳仪表院院长助理、行业中心主任张阳领导致辞中国工程院蒋庄德院士致开幕词。蒋院士回顾了MEMS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鼓励中国传感器人在传感器产业细分领域不断攻坚克难、突破瓶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工程院蒋庄德院士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铁研究员作《微型全集成红外CO2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主题报告,分享了红外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发展现状以及最新应用领域。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沈阳仪表院研发中心主任张春光作《大型模锻压机状态监测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主题报告,介绍了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粘度传感器在大型装备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西安交通大学赵立波教授聚焦压力传感器技术做《微纳特种压力传感器技术》专题报告。杭州师范大学传感技术中心钱正洪主任作《磁传感测量与数据融合处理技术》专题报告,从磁传感芯片的设计、信号测量与数据融合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国防科技大学吴学忠教授作了《AI赋能MEMS传感器智能化发展新趋势》专题报告,从MEMS传感器智能化发展需求、技术途径、发展现状及趋势四个方面梳理了MEMS智能传感器技术发展方向。杭州晶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双龙作了《智能传感器中国芯的方案》专题报告,分享了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国产化方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铁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沈阳仪表院研发中心主任张春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赵立波杭州师范大学传感技术中心主任钱正洪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吴学忠杭州晶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双龙本次会议围绕MEMS智能传感器的前沿技术、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分享了传感器技术、产业和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顺利召开
    11月6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顺利召开。此论坛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承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代表150余人参会。论坛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协同控制所副所长刘玉敏主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凤霞为论坛致开幕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致辞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凤霞致辞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协同控制所副所长刘玉敏主持论坛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H拉达姆森以线上报告的形式介绍了红外器件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在该领域的新机遇,他展示的采用了短波红外(SWIR)技术的照片,相比传统光学照片和热成像照片有更多成像细节和成本上的优势。“这项突破性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肿瘤检测等领域。”亨利院士兴奋地表示,相关的设备和芯片都已在中国生产,这项技术拥有着光明的未来。葡萄牙使馆商务处中国区投资主管玛丽安娜威尔逊介绍了葡萄牙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和合作机遇,分享了葡萄牙在半导体、传感器、信息技术、AMKOR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在传感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及葡萄牙的营商环境等。“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动作以及应用场景都是通过传感器来进行表达和传达的。”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工业顾问刘铠文博士介绍了AI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应用—通过AI多模态测评技术革新教育评价体系。他举例,“剑桥大学老师每年要花600个小时去给学生做评价,我们研发的打分评价系统,可以直接帮老师减少80%的繁重工作量。”着重分享了AI多模态测评技术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优势与应用。IMAP大中华区管理合伙人王俊雄介绍了欧洲传感器行业的并购市场情况。“欧洲市场现在由于技术创新,汽车、医疗、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都处在爆发式的增长期。”王俊雄认为,国内很多厂商的资质和能力、产品、质量,已经完全够得上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国以色列商务发展经理刘思嘉介绍了以色列创新传感器产业、商业环境与中国合作机遇。Newsight(中国)董事长李利凯做《投资传感器产业—打造中国世界级行业领袖》主题报告,分享了投资传感器产业的心得经验。海德堡印刷电子有限公司及创新实验室总经理迈克尔克罗格尔介绍了柔性传感器带来无限机遇,分析了不同场景的柔性传感器使用方案。海德堡创新实验室业务发展主管佛罗里安乌尔里希通过汽车安全带提醒技术的实际案例,分享了柔性印刷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本次论坛围绕中欧传感器产业,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来自俄罗斯联邦驻华商务代表处、德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上海阿根廷总商会的专家、企业家们也参与其中,共同研讨中欧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新发展、新理念。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欧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让参会代表对传感器产业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与理解。
  • 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郑州传感器产业政策正式发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0ebe4fa-cdc5-4ac2-bffa-7d4286e94d77.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strong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暨展览会”于11月9日-11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992bfd4-5a67-45bc-9f3e-f65e601e16a5.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为推进河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快更好地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2019年11月9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智汇工业承办,松下神视株式会社协办的“传感器产业政策发布”活动同期在郑州举行。 /p p   陆军研究院曹国侯将军,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占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特别顾问吴幼华,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新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监事长李明远等相关领导及专家、企业高管一同出席了此次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80e2f50-135f-4d9b-bee9-d9e5d7b3af98.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占勇 致辞 /p p   会上,首先由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占勇致辞。史占勇市长提到,传感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基础环节,是各种信息和人工智能的桥梁,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装置,应用非常广泛,是物联网的基础,智能传感器更是物联网最基础的产业,其技术水平是影响物联网应用普及的关键因素。这也正是郑州正在围绕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形成智能传感器产业“一面一线多点”布局的发展方向。他指出,郑州高新区是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的中坚力量,并专门制定了《郑州高新区促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将着力突破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和智能传感器终端三大集群,通过上下游协同发展,推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e5f7706-839b-458c-ab0a-73e083d78263.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王新亭 /p p   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新亭在会上发布了郑州高新区传感器产业政策,推出含金量十足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十条”,分别从产业集聚、企业落户及项目落地、服务体系建设、市场开拓、企业并购、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奖励、金融、产业生态等方面政策支持,最高补助1000万元。智能传感器产业“十条”的正式发布将助力郑州高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对推进产业链协作,打造传感器高地,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a0d39647-627e-4e55-80f8-2097a19c137f.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未来,郑州高新区将建设约3平方公里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个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三个特色产业链”,经过3至5年的努力,建成千亿级国家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 /p
  • 常见的温湿度传感器有哪些?
    过去的温湿度传感器都比较简单,而随着技术的成熟,科技的进步,如今温湿度传感器发展也是越来越好。由于温度与湿度不管是从物理量本身还是在实际人们的生活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温湿度一体的传感器就会相应产生。 温湿度传感器是指能将温度量和湿度量转换成容易被测量处理的电信号的设备或装置。 市场上的温湿度传感器一般是测量温度量和相对湿度量。结合目前市场上的传感器类型,即使是温湿度传感器,这一类型的传感器,还会分为很多种类,有很多的类型。当然它们的应用领域也是千差万别的。下面具体来看下湿度传感器的种类都有哪些?温湿度传感器按监测方法分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 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检测部分与被测对象有良好的接触,又称温度计。温度计通过传导或对流达到热平衡,从而使温度计的示值能直接表示被测对象的温度。一般测量精度较高。在一定的测温范围内,温度计也可测量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但对于运动体、小目标或热容量很小的对象则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常用的温度计有双金属温度计、玻璃液体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电阻温度计、热敏电阻和温差电偶等。非接触式: 它的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互不接触,又称非接触式测温仪表。这种仪表可用来测量运动物体、小目标和热容量小或温度变化迅速(瞬变)对象的表面温度,也可用于测量温度场的温度分布。常用的非接触式测温仪表基于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称为辐射测温仪表。辐射测温法包括亮度法(见光学高温计)、辐射法(见辐射高温计)和比色法(见比色温度计)。各类辐射测温方法只能测出对应的光度温度、辐射温度或比色温度。温湿度传感器也分分体式和一体式两种,上面介绍了一体式,下面介绍分体式。分体式又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组成。温度传感器通过感温元件来分类可以大致分成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三大类。1: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铂热电阻是利用铂丝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基本原理设计和制作的,按0℃时的电阻值R(℃)的大小分为10欧姆(分度号为Pt10)和100欧姆(分度号为Pt100)等,测温范围均为-200~850℃。利用PT100铂热电阻作为感温元件的型号有铠装式、装配式、插座式、端面热电阻。主要应用了需要温度误差小的行业或者是精密仪器仪表。2: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是温度测量中常用的温度传感器。其主要好处是宽温度范围和适应各种大气环境,而且结实、价低,无需供电,也是便宜的。热电偶由在一端连接的两条不同金属线(金属A和金属B)构成,当热电偶一端受热时,热电偶电路中就有电势差。通过电势的变化来得出相应的温度变化。热电偶是简单和通用的温度传感器,但热电偶并不适合高精度的的测量和应用。3:热敏电阻由金属氧化物陶瓷组成,是低成本、灵敏度高的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是用半导体材料, 大多为负温度系数,即阻值随温度增加而降低。温度变化会造成大的阻值改变,因此它是灵敏的温度传感器。但热敏电阻的线性度极差,并且与生产工艺有很大关系。热敏电阻在两条线上测量的是温度, 有较好的精度,但它比热偶贵, 可测温度范围也小于热偶。一种常用热敏电阻在25℃时的阻值为5kΩ,每1℃的温度改变造成200Ω的电阻变化。注意10Ω的引线电阻仅造成可忽略的 0.05℃误差。它非常适合需要进行快速和灵敏温度测量的电流控制应用。尺寸小对于有空间要求的应用是有利的,但必须注意防止自热误差。湿度传感器的湿敏元件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 两种。湿敏电阻的特点是在基片上覆盖一层用感湿材料制成的膜,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吸附在感湿膜上时,元件的电阻率和电阻值都发生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即可测量湿度。湿敏电容一般是用高分子薄膜电容制成的,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聚苯乙烯、聚酰亚胺、酪酸醋酸纤维等。当环境湿度发生改变时,湿敏电容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使其电容量也发生变化,其电容变化量与相对湿度成正比。常见的湿度测量方法有:动态法(双压法、双温法、分流法),静态法(饱和盐法、硫酸法),露点法,干湿球法和形形色色的电子式传感器法。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智能传感器关键材料及元器件-产业基础分场活动圆满举行
    11日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魏晓伟主持开幕式。尤政、蒋庄德、周立伟等11位中外院士受邀参加。河南省副省长刘尚进、郑州市副市长马志峰、中德友好协会联合会副主席菲力克斯库尔兹出席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肯尼斯格拉特、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成录、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作大会主旨报告。相关省市领导,国际组织代表,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协会、学会、知名企业代表等嘉宾共同出席开幕式。大会现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功能材料分会、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了大会的“智能传感器关键材料及元器件”产业基础分场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云圻,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李长明,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卢钦华,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李广利,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吴保安,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奇等出席会议。论坛由河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封装与精密成形研究院院长曹军主持。曹军院长主持论坛,吴保安副总经理致辞卢钦华巡视员、李广利副主任为论坛致辞,吴保安副总经理向出席的院士、专家及代表表示诚挚欢迎。刘云圻院士、李长明院士、仪综所所长欧阳劲松、中广核高级技术专家黄美良、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级高工赵鸿滨、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廖新勤分别作了题为《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高性能传感器》、《智能传感的创新与产业化》、《新时代传感器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核电智能传感器的技术》、《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功能复合材料与柔性智能触摸传感器》的学术报告,围绕智能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高端对话,共享成果,共话未来。刘云圻院士作报告李长明院士作报告欧阳劲松所长作报告黄美良高工、赵鸿滨高工、廖新勤副教授作报告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材料创新助力技术发展”,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传感器关键材料及元件、智能传感器等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科技工作者代表、新闻媒体线下逾150余人参加。论坛现场
  • 传感器行业盛事——2022深圳国际传感器展暨高峰论坛6月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
    传感器行业盛事——2022深圳国际传感器展暨高峰论坛6月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传感器行业盛事深圳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展览会暨高峰论坛(SENSOR EXPO)确定于2022年8月23-25日在全球最大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举行展会概况随着5G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其他智慧领域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传感器作为感知与传导信息的核心组件,也成为了当下炙手可热的焦点。为推动新一代传感器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创新实践和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贸易交流,由广东智展展览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行业协会、机构、高校及媒体,于2022年8月23-2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2022深圳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展览会暨高峰论坛(以下简称:SENSOR EXPO 2022)。展会重点展示各类传感器产品、原材料及元器件、设计与制造设备、传感系统集成模块、仪器仪表、终端应用等,进行产业链的融合展出,以“专业展览+主题论坛”的形式,为行业呈现一场精彩的传感器盛宴。2021深圳国际传感器展览会已于2021年9月27-2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组委会广东智展展览有限公司联合深圳市传感器与智能化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打造,展出面积达15,000平方米,汇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展会吸引了来自比利时、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专业观众累计15,000余人次参观采购, 60多个采购团。高起点立足大湾区,Sensor Expo2022将成为推动行业交流与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2020年,大湾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两万家,位居全国之首。作为大湾区创新驱动的引擎,深圳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无人机、生物医药等未来科技领域,并取得卓越成果,直接带动了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并孕育了广阔的市场。SENSOR EXPO 2022聚焦传感器设计、制造与应用所涉及的材料、装备与技术,突出产品与技术应用,将成为推动中国传感器行业进行产品与技术展示、深入应用市场的前沿阵地。高规格SENSOR EXPO 2022将在全球最大的展馆举行SENSOR EXPO 2022选择在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举行,良好的硬件设施及服务,将为展会的品质提供更好的保证。作为全球超大型的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湾顶,地理位置优越,硬件设施先进,全馆5G覆盖,交通便利、配套完善,集海陆空铁轨五大交通优势。通往会展中心的地铁已正式开通,地铁口分别位于南、北登录大厅,为参展参观的人士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展馆同期将有汽车、新能源、智慧出行等多场下游展会举行,共享40多万平方米超大展会带来的蓬勃商机。高水平专业组展机构精心打造,凸显SENSOR EXPO2022专业品质展会主办方——智展展览为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成员单位,荣膺2015年“中国十佳品牌组展商”、2018年“中国展览产业百强展览主办机构”殊荣,在工业类及科技类展会的品质管理和长远培育上经验丰富。主办方将整合传感器行业权威机构、科研院所、活跃媒体、重点企业,共同塑造SENSOR EXPO2022的专业品质。此外,主办方将充分深耕物联网、消费电子、智能汽车、自动化、仪器仪表、国防电子、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环境监测等多个应用领域,为供需双方挖掘潜在客户,创造商业机会。高质量SENSOR EXPO 2022聚焦传感器制造与应用,五大专题融合展出SENSOR EXPO 2022展会规划面积达20,000平方米,共分为五大专题展区。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及关联模块的融合展出,能够全方位展示传感器行业各细分领域的技术与产品,让SENSOR EXPO2022真正成为传感器行业人士必须参加的交流盛宴。各类传感器展区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图像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称重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无线传感器、变频功率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热电阻传感器、电导传感器、激光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无线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雷达传感器、液位传感 器、真空度传感器、电容式物位传感器、锑电极酸度传感器、酸、碱、盐浓度传感器等;陶瓷传感器、薄膜传感器、厚膜传感器、集成传感器等;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传感器设计与制造设备、原材料及元器件展区封装与测试设备:传感器集成设备、各类封装设备、机械测试设备、电气测试设备、热力学测试设备、实验室设备等;原材料: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有机材料及其他材料等;元器件及配件: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连接器、陶瓷部件、 保护膜、光学元件、特种玻璃、变换电路和辅助电源;传感器ASIC、传感器IC接口、混合电路、LCD、密封壳体、 编码器、PCB电路板、精制螺栓、拉头材质、声波部件、温度计保护管、特种胶等配件等;传感器设计:传感器设计企业、科研院所、实验室等;传感器芯片、嵌入式系统及相关集成模块展区传感系统供应商和集成商、嵌入式软件和硬件企业、传感器芯片制造商、各类算法、通讯模块及云计算服务商、传感器AI技术服务商等;仪表仪器展区各类标准计量(量值传递)仪器、科学实验仪器、教学仪器、航空航天仪表、汽车仪表、矿用仪表、工业仪表、测试测量、变送器、流量计等;终端应用展区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物联网、机器人、消费电子(可穿戴、移动智能终端等)、智慧环境、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汽车电子、智能家居、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电力等。高体验同期举办多场行业峰会及交流活动更好的商业体验,呈现更好的展出效果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指导,广东智展展览有限公司联合湖南省传感器产业促进会、广州市半导体协会、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深圳市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珠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协会、《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等国内行业权威组织、专家学者、重点企业,在展会同期重点打造主题论坛——2022深圳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围绕传感器研发领域“卡脖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应用场景等进行技术分享和观点交流。同时举办MEMS及智能传感器技术研讨会,境外采购商洽谈会,传感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会,工程师沙龙活动,一对一供需对接会等30多场多层次的商业活动,进一步提升观展体验和参展效果。同时,SENSOR EXPO同期还有第20届深圳国际小电机及电机工业、磁性材料展览会,2022深圳国际线圈工业、电子变压器及绕线设备展览会,2022深圳国际粉末冶金、硬质合金及先进陶瓷展览会等相关工业类展会举行。参展费用标准展位光地(36㎡起租)外资企业RMB14800/12㎡RMB1200/㎡USD2600/12㎡注:双开口展位在原展位费基础上加收10%费用。展位配置说明每个标准展位提供如下基本设施:三面围板(转角位2面或1面)、一桌两椅、地毯满铺、两支射灯、220V电源插座,中英文公司楣板制作。(注:租用光地展位不含以上设施。)组委会联络处电话:020-29193588,020-29193589手机:18520254916(微信同号)传真:020-29193591E- mail:ex36035@126.com 官网网址:http://www.sensor-expo.com.cn/ 微信公众号:sensorexpoandsummit
  •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WSS)精彩抢先看!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WS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承办,大会定于2022年8月21至23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以“立足中原、辐射中国、引领国际”为理念,以“强产业、强合作、强品牌”为目标,以“国际化、智慧化、专业化”为特色,以“优秩序、优环境、优服务”为宗旨,集“会、展、赛”为一体,集聚全球传感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和进行高端对话,打造全球传感器领域顶级盛会。大会主旨报告会邀请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Barry Marshall,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Joseph Wang,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候任主席、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Saifur Rahman就传感器技术发展与应用做主旨报告。围绕传感器技术热门话题组织十场主旨报告会分场活动,每场论坛汇集院士专家、国际组织代表、海内外学术代表及知名企业嘉宾,探讨传感器技术在各领域发展趋势、应用案例,包括:(1)MEMS与智能传感器技术(2)可穿戴传感器与智慧医疗(3)鸿蒙智能传感生态(4)触觉传感器(5)油气管网智能传感器(6)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7)视觉传感器(8)传感器与智能网联汽车(9)高性能传感器敏感材料(10)传感器产业链生态建设高端对话会议同期设“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科技成果展”,展览以传感器研发创新为核心,以传感器系统集成与应用为切入点,涉及传感器应用、标准发展和相关元器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同台展示传感器产业生态圈。截至目前,共有传感器相关企业206家参展,其中世界500强西门子、江森、华为、三菱、百度云、亚马逊、明电舍等将盛装亮相。 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于2022年3月30日开赛,大赛共收到作品近400项,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150多家单位、1000余名高校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大赛。经大赛评委会评审,共评选出90项优秀作品进入决赛。8月21-22日,90项优秀作品将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一绝高下。届时,大会还将举办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及优秀作品展示。大会官网:http://www.china-wss.com/参会联系:卢佳佳 13269689196长按扫码报名携手共进,合作共赢促进国际间传感器技术的交流助推我国传感器科技与产业的大力发展!2022年8月21日-23日河南郑州不见不散!!!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将于11月5日开幕
    新闻发布会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将于11月5日重磅开幕!  10月2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新闻发布会在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WSS)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大会定于2023年11月5至7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以“立足中原、辐射中国、引领国际”为理念,以“强产业、强合作、强品牌”为目标,以“国际化、智慧化、专业化”为特色,以“优秩序、优环境、优服务”为宗旨,集聚全球传感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和进行高端对话,打造全球传感器领域顶级盛会。 2023年的传感器大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将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优势资源,强化新技术交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加强政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为目标,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探讨新型工业发展的路径,为传感器相关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将立足国际竞争环境,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科技社团的使命和职责,为新型工业对接信息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为推动新型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会期共3天,由会、展、赛三部分组成。目前,邀请到出席大会的院士有尤政、蒋庄德、周立伟、褚君浩等11名 邀请的国际代表有国际计量测试联合会主席Kenneth TV Grattan(肯尼斯格拉特)、中德智能技术研究院德方院长Axel Kuhn(阿克塞尔库恩) 邀请的国际组织有英国皇家测量及控制学会、意大利仪器制造商协会、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等。本届大会将展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产品,这些产品在灵敏度、精度、可靠性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比如,今年将展出的一种新型压力传感器,它可以对微小的压力进行精确测量,并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可以应用在医疗、工业和汽车等领域。大会将展出了一系列智能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进一步提升了传感器在智能化应用中的价值。除此之外,还将展示一些应用于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医疗健康、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传感器及系统。  传感器大会不仅是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推动产业发展的平台。本次大会及分场活动与郑州市的产业发展紧密融合,通过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和加强产业链建设等方式,大会与郑州市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技术研讨会、产业对接会和项目路演等分场活动,将为郑州市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大会致力于将郑州市打造成为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基地,为国内外的传感器企业搭建起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本次大会汇聚了众多传感器领域的知名企业,截至目前,共有传感器相关企业233家参展,其中包含京东、西门子、海克斯康、E+H、百度云、汉威等知名传感器企业将盛装亮相。这些企业通过本次展会,展示了自己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展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郑州,共同推动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今日在郑开幕
    11月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正式开幕。传感器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等进行深入研讨,分享传感器科技、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共促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大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承办,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具体执行。本届大会会期3天,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整体活动由“一会一赛一展”组成,“一会”是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系列活动,包括大会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10场分场活动、产销对接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一赛”是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一展”是同期由郑州市政府举办的科技成果展。从郑州出发,与世界对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周立伟、叶声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肯尼斯格拉特(Kenneth TV Grattan),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阿克塞尔库恩(Axel Kuhn),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陈志辉,欧洲科学院院士刘洪海等11位院士受邀出席。意大利仪器制造商协会GISI主席罗伯特古斯菲诺(Roberto Gusulfino),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副主席菲利克斯库尔茨(Felix Kurz),中国法国工商会副主席柏纪言(Fabien Pacory)等国际组织代表;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成录,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等行业专家以及西门子、紫光计算机、德国海德堡、德国莱茵集团、法国斯迪拉(Stilla)公司、海克斯康、北京智芯、汉威科技、京东、百度等知名企业代表参会。作为开幕式一项重要议程,项目签约如期举行。郑州高新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南阳市唐河县、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鹤壁市山城区,鹤壁市淇滨区、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分四轮签约项目36个,总金额约360亿元。这批项目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落地,将助推河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力引擎。特别是把传感器产业定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郑州高新区,与紫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郑州分公司、东华软件股份公司、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德国莱茵集团、法国斯迪拉(Stilla)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一口气签下24个“大单子”,总金额 300亿元,金额占比超8成。作为河南首个世界级产业发展大会,传感器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在2022年10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颁布的中国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郑州高新区位列第四,中部第一。开幕式结束后,大会主旨报告举行。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先生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肯尼斯格拉特、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成录、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分别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红外传感器” “工业应用中的光纤传感器” “开鸿安全数字底座,打造物联网传感器安全基石” “2023全球传感器产业趋势研究报告”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
  •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科技成果展完美收官!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科技成果展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2A/2B展馆举行,展览时间为8月21-23日,历时三天。本次科技成果展11000多平展出面积,近2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包括西门子、江森、华为、三菱、百度云、亚马逊、明电舍、汉威、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京仪集团、E+H、福禄克、晶华微等多家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代表着全球传感器产业的较高水平。不仅展出各类传感器,而且延伸到用传感器组装的仪器仪表、信息的采集传输通道及上位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拉长参会企业链条,向传感器产业的研发、生产、应用等领域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从传感器研制开发到最终应用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突出了传感器的市场导向和应用导向。科技成果展展示手段科技化,科技感更加突出,除了大量的图片海报展示外,更多的实物也摆在观众面前操作表演,还配合动态视频演示实际应用场景,为参展企业提供了展示与推广的平台,也为采购商及技术人员提供了解新产品、新技术的渠道。今年科技成果展效果也得到了高度肯定,作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要的产业转型升级活动,对助推河南省、郑州市传感器产业发展,助力郑州高新区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招商引资等具有重要意义。
  • 应对三大挑战 德图湿度传感器的环球之旅
    ■从1996至2001,德图湿度传感器5年全球验证 在工农业生产、气象、环保、国防、科研、航天等部门,经常需要对环境湿度进行测量及控制。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以及对工业材料水份值的监测与分析都已成为比较普遍的技术条件之一。但在常规的环境参数中,湿度是最难准确测量的一个参数。湿度测量始终是世界计量领域中著名的难题之一。这是因为测量湿度要比测量温度复杂得多,温度是个独立的被测量,而湿度却受其他因素(大气压强、温度)的影响。一个看似简单的量值,深究起来,涉及相当复杂的物理&mdash 化学理论分析和计算。 从1996至2001,testo的湿度传感器历时5年,走过世界9大国家权威实验室,接收不同的方式的检测,精度都优于1%RH。德图湿度传感器的环球之旅给各地用户以一流的长期稳定性及卓越的品质保障。高品质温湿度变送器的核心在于高品质的传感器。无论是高湿、腐蚀介质、还是常规的净化室环境,testo都能应对挑战,提供卓越的温湿度解决方案。 ●挑战高湿度&mdash &mdash 为探头创造稳定微环境 在高湿度环境下,此时传统传感器的响应速度会明显变慢,且高湿环境通常会包含一些腐蚀性介质,这些腐蚀性介质危及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高湿度环境的测量工作是对测量技术的一个挑战。 针对这个情况,德图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testo 6614。通过加热,可创造一个高度稳定的微环境,从而确保了较快的响应速度,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及良好的防腐蚀性能。外加一个用来测量实际温度的温度探头,经由微处理器计算,便可得出正确的湿度值。在此之前。高湿环境的长期稳定性与高度精确性二者一直是无法兼得的。 ●挑战腐蚀性介质&mdash &mdash 预警系统和自检测预防式维护 如今,专业的温湿度测量变送器已成为湿度调整链上可靠的连接。Testo的贡献是源于稳定的防结露的testo湿度传感器。然而,如果制程中有腐蚀性介质,传感器不久就会失效,伴随而来的是昂贵的退货(最终产品质量缺陷)和系统停工。 Testo针对以上情况开发出来了testo&ldquo 早期预警湿度探头&rdquo testo 6617。可以连续监测testo湿度传感器受到腐蚀的早期征兆。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及早得到警示。在测量错误或中断发生前就及时响应,避免损失。 由于使用了早期预警,系统管理员可以及时处理预警,及早进行探头替换,无需中断测量系统。专家都明白,与&ldquo 早期预警&rdquo 所节省的费用相比,其投资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它确保了系统的长期可用性。 ●挑战漂移&mdash &mdash 完整信号链的全方位校准 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尘土、油污及有害气体的影响,使用时间一长,电子式湿度传感器会产生老化,精度下降,电子式湿度传感器年漂移量一般都在± 2%左右,甚至更高。一般情况下,生产厂商会标明1次标定的有效使用时间为1年或2年,到期需重新标定。 德图有着完整信号链的全方位校准,探头校准方式灵活多变,除了现场校准外,因为有数字接口,我们也可对探头进行单独校准。除了单点校准(偏移量)和两点校准(借助于盐瓶或湿度发生器)以外,P2A软件支持各个模拟输出通道的调整。使用高精度的数字万用表,整个测量链路(含数模转换器)可以进行调整。
  • 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开幕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11月 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京都自动化联盟、OPC(中国)基金会、英国皇家特许计量及控制学会、意大利仪器制造商协会、马来西亚机器人行业协会联合协办的“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暨展览会”正式开幕。此次大会将持续到11月11日,大会邀请了世界知名传感器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有众多院士和省部级领导出席,并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加盟出展,国内、国际近百家媒体报道,堪称全球传感器技术的顶级盛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18c4bfb-b0a9-45b0-8651-2c94743c7c4a.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副主席李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薛一平、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陆军研究院曹国侯将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及河南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外办、省科协及郑州市政府、郑州高新区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开幕式。 /p p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尤政、蒋庄德、周立伟、谭久彬、倪光南、赵连城、褚君浩、钟山、姜会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吴宏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李长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向力,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杨军、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机械和热测量学教授阿尔夫莱德· 吉阿科莫· 西噶达,松下全球传感器首席技术官今井寿教,德国西克传感器公司首席科学家夏恩· 麦克纳玛拉,IEEE传感器委员会理事、光学传感器研究中心主任艾尔费德?刘易斯等也出席了此次大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1cdd3a3-5ff0-42b8-b2ff-e3e692974d5b.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郑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新伟开幕式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3678fa9-04e3-4ce4-9c20-a758cfaffe6b.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河南省省委常委、郑州市市委书记徐立毅致辞 /p p   近年来郑州市产业的发展,筹建了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编制了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规划,形成了涵盖多能力的产业链,在智能传感器研发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他提到,郑州非常欢迎,也真诚的期盼与会的专家以及传感器行业里面的优秀企业家与我们共商共建共享为推动传感器产业在郑州得到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a9b4003-2f46-4759-b631-ece11942792c.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致辞 /p p   随着持续不断的引进,以及互联网市场快速的增长和智能终端和费电子的普及,均成为带动智能传感器未来需求增长的主要动能,也为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传感技术属于竞争型、业务型的技术,也属于应用型技术、成熟的方案和先进的技术,中国将秉承着开放、平等、包容的形态,与国际各级组织开展专业交流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159dcb8-79db-44a1-82d3-b370a4057c50.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华致辞 /p p   传感器技术对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重要作用,李华指出,希望利用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这个平台,以促成人类感知方法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科协将一如既往对传感器大会以及传感器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更高更快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和努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55633a9-9933-4867-a0ae-b5ce2ea216d7.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任爱光致辞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部署,推动传感器产业发展,2017年郑州市发布了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传感器产业健康发展。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不仅有丰富的展览,还有很多的专题论坛,是业界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希望大家共同探讨,深化合作,务求实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a2506865-3bff-416d-bb4b-d8e5f48fbb19.jpg" title=" 6.jpg" alt=" 6.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伟讲话 /p p   河南省正在系统谋划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强省的举措,他讲到,河南省将依托现有基础,持续发力,努力把传感器产业培育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随着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的召开,必将推动传感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p p   最后进入项目签约环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2fd5f3a-2e62-4543-8d06-a7bde3865b4e.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世界传感器大会项目签约仪式 /p p br/ /p
  • 基恩士【传感器】中文版新登场!
    【传感器中心】中文版新登场 FA业界百科大全! "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器是怎样工作的?" "怎样才能选到合适的传感器?" 点击登录【传感器中心】, 获得以上及其他问题的答案! 网站截图: 关于基恩士: 基恩士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以创造高附加值为目标,不断创新。每年发布的新产品超过70%都是行业首创。基恩士坚持的直销经营方式,使得基恩士能够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客户在自动化方面的潜在和显在需求,把握市场动向。基恩士自1974年以来一直稳步成长,现已成为开发与制造传感设备的世界领先者,产品范围包括传感器、测量仪器、视觉系统、激光刻印机以及数码显微镜等全面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线。 欢迎访问基恩士官方网站。
  • 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暨闭幕式
    仪器信息网讯 11月9日,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进入后半段。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承办。本届会议吸引全国520多位行业人士到会。9日的学术报告同样精彩纷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等7个特邀报告。此外,还有3个分会场的20个特邀报告和33个口头报告。下午五点半,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并颁发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优秀报展奖”(详见: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颁发青年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洪渊   报告题目:回眸审视 放眼未来——分析化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陈洪渊以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作例,21世纪化学天空上的“乌云”就是:人类面临的环境和气候越来越糟,资源越来越少,资源/石油/污染/温室气体都是分子,而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这就是化学天空的乌云。如何拨开化学天空的“乌云”?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21世纪科学发展呈现两大趋势:学科高度分化、理论高度统一,分析学科界要对化学重新定义、重视学科交叉发展。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关亚风   报告题目:表面热电离/场发射离子化检测器/传感器——超痕量有机胺检测   超痕量有机胺检测能满足三大需求:神经毒剂预警、非接触检测含胺基毒品、非接触测量海鲜和肉食品鲜度,关亚风介绍了新设计的SID结构和原理。关亚风和大家分享了将用于2018年发射空间站上使用的舱内有害气体分析仪。依靠20多年的研究积累,他在2012年接受的2个模块(采样/控制和色谱模块)研制任务取得阶段性重要成功,工程样机一次性通过鉴定级力学试验!关亚风说:“工程样机经受住了17.8G三维正弦震动和1200G冲击震动考验”。与美国同类产品相比,工程样机性能相同,工作方式更加合理,同时工程样机在重量、功耗、体积方面大大领先!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蔚泓教授作《双光子含氟分子信标用于细胞内mRNA成像》报告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幌先教授作《生物分析中的信号放大与传感策略》报告 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作《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纳米生物检测与成像新方法》报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教授作《基于金纳米颗粒和微流控的生化传感器》报告 中南大学周飞艨教授作《生物传感与表面分析》报告。   随着最后一个大会报告的结束,在下午五点半,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会议组委会主席余孝其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俞汝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教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海龙教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霞琴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郭勇教授出席闭幕式。闭幕式上颁发了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优秀报展奖”。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海龙教授作会议总结。   会议组委会主席 余孝其 主持闭幕式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海龙 作会议总结   吴海龙在会议总结中说到,本次会议共注册代表逾410人。实际与会人数超520人,为历届会议与会人数之最。围绕8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和自由的交流:(1)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2)化学传感技术理论研究 (3)纳米技术与化学传感器 (4)新型化学传感器研究 (5)化学传感器的微型化、系统集成及产业化 (6)生物芯片和微流控芯片 (7)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及远端传输 (8)化学传感器在生命、环境、食品、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应用。全面地展示并交流了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各种原理、应用、最新进展以及成果,充分显示了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色和向产业化推进的美好前景,有力促进了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工作的发展,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设备和仪器的研发指明了方向。本次会议得到了多家企业单位和网络媒体的支持和帮助,显示了企业界和媒体对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开发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也构筑了企业界与学术界协同努力的有效桥梁 仪器信息网也对会议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实时报道。   最后,余孝其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全体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会议共同承办单位西南大学袁若院长他们付出的努力及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为此次大会圆满召开做出突出贡献各支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余孝其宣布第12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闭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