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行业风险分析

仪器信息网行业风险分析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行业风险分析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行业风险分析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行业风险分析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行业风险分析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行业风险分析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行业风险分析相关的解决方案。

行业风险分析相关的论坛

  • 2010-2015年中国压力试验机行业投资风险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近几年我国压力试验机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受益于压力试验机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压力试验机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发展形势都十分看好。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使得压力试验机行业近两年发展速度略有减缓,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渐消退,我国压力试验机行业重新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入2010年我国压力试验机行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由于新进入企业不断增多,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行业利润降低,因此我国压力试验机行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一现状,压力试验机行业业内企业要积极应对,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技术,加强企业竞争优势,于此同时压力试验机行业内企业还应全面把握该行业的市场运行态势,不断学习该行业最新生产技术,了解该行业国家政策法规走向,掌握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充分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及自身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以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 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压力试验机行业投资风险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共九章。本报告首先介绍了压力试验机行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环境等,接着分析了压力试验机行业全球市场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压力试验机行业做了运行态势分析、运行特性分析、上下游关联产业分析、竞争格局分析、优势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最后对压力试验机行业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投资建议。本报告是全面了解压力试验机行业以及对压力试验机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 风险检测--数据分析问题及风险评估

    我们在做风险项目检测,该项目是在产品标准规定中未进行限制的,行业中的潜规则。请问这些数据是是采用什么风险数据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评估。

  • FPSO原油外输溢油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

    [font=Encryption][color=#898989]摘要:[/color][/font][font=Encryption][color=#666666] 通过对FPSO原油外输溢油风险进行分析讨论,初步确定了外输作业中溢油风险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原油外输作业溢油风险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FPSO原油外输作业溢油风险等级进行评价.算例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及时判断外输作业中的最弱失效环节,并能及时预测溢油风险等级,从而有效降低FPSO原油外输作业溢油事故风险.[/color][/font]

  • 风险分析如何做?

    新版ISO17025:2017的条款8.5讲的是“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那么我们实验室要怎么做呢?之前只分析过有机溶剂的危险和建立的安全管理文件。感觉新标准不知包含这点内容

  • 关于质量风险分析

    今年我们实验室复评审,老师给我们开了个“实验室未能提供质量风险分析记录和报告,与CNAS-CL10中的4.12.1不符合”,本人真的才疏学浅,上网找了好久,也无从下手,各位小伙伴们,请问这该从那里下手,咋分析啊,分析什么内容?最惨是分析后还要开出预防措施。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9.gif

  • 【资料】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风险分析包括三个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情况交流。1.定义 根据CAC工作程序手册(1997年,第10版),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的定义如下,需要说明的是,风险分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因此有关术语及其定义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危害(hazard):食品中可能导致一种健康不良效果的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因素或状态。 风险(risk):一种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以及这种效果严重程度的函数,这种效果是由食品中的一种危害所引起的。 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包含三个部分的一个过程,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情况交流。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包含下列步骤的过程:(ⅰ)危害识别,(ⅱ)危害描述,(ⅲ)暴露评估,以及(ⅳ)风险描述。 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可能产生健康不良效果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危害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对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对化学因素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对生物或物理因素,如数据可得到时,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 剂量-反应评估(dose-response assessment):确定某种化学、生物或物理因素的暴露水平(剂量)与相应的健康不良效果的严重程度和/或发生频度(反应)之间的关系。 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 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备选政策进行权衡,并且在需要时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控制选择、包括规章管理措施的过程。 风险情况交流(risk communication):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的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

  • 如何理解“运用过程的方法分析风险和机遇”?

    [font=宋体][color=#222222]采用过程方法建立和实施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在RB/T 214-2017中4.2.2 j)条款,明确了管理层应“运用过程的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那么,如何理解“运用过程的方法分析风险和机遇”?[/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在质量管理学中“过程”定义为: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影响的一组活动。[/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过程方法:是指PDCA循环,也叫戴明环。P (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D (Do) 执行,根据方案和计划,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 (Check) 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执行中存在的问题。A (Act)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按照风险管理理论,任何类型或规模的组织都面临风险,组织的所有活动也都涉及风险。对于实验室来说,风险贯穿了实验室活动的全过程,可运用过程方法分析风险和机遇。[/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P (Plan)计划,应结合自身管理体系运行能力和水平,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分析,识别出风险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D (Do)执行,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点进行分析,确定导致风险的诱因及可能的后果,实施所需的应对措施。[/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C (Check)检查,实施应对措施,并对效果进行评价,应对措施应是可评价的,评价其是否消除或降低了风险,并再次识别会不会出现新的风险。[/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A (Act)处理,当识别出新的风险,实验室应再次运用过程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应对,使风险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实验室按管理体系运行,风险最小,而且可控;不按管理体系运行,风险很难控制,发展的越快,风险就越大。应对风险与机遇毫无疑问是实验室的一种能力。[/color][/font]

  • 产品安全风险监控分析制度

    产品安全风险监控分析制度 风险分析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和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公司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保护消费者健康,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条 为有效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制度,规范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第三条公司质检部(化验室)本着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制定、实施公司产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第四条 生产车间按照各生产工艺要求实施生产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卫生指标符合要求。 第五条 公司质检部对入库、出厂产品按批次进行定期抽查或批量检验,并及时接受当地质监部门的监督抽查,确保消费者食用产品的质量安全。

  • 【原创大赛】实验室风险分析和控制

    [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font='楷体'][size=18px]按照认可准则要求,实验室应对组织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予以识别并加以控制。因此,实验室应对[/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检测活动范围内所涉及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那么,实验室的风险都包括哪些,如何来识别风险并加以控制或处置。[/size][/font][/align][font='楷体'][size=18px]1 风险识别[/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针对实验室的风险识别可以从实验室的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辨识。人,主要从实验室人员的技术能力资质要求操作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机,就是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方面进行分析评估,仪器设备的风险包括仪器的准确性可靠性,是否按时定期校准,仪器期间核查是否及时进行等;料,指的是实验的药品试剂、样品等符合要求管理规范。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药品试剂质量不达标,样品管理不规范导致混乱错用等风险;环,指的是试验环境条件不满足检测要求,风险主要有:环境温湿度、灰尘电磁等不满足试验要求等。针对不同的实验室采取的辨识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室应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辨识方法,系统全面的对各环节风险予以辨识。[/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2 风险评估[/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和处置[/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实验室[/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人员在识别到风险因素后[/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实验室应[/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根据实际情况[/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及时[/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组织相关人员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可[/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视[/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风险严重度、发生率的分析,以[/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实验室制定的相关制度[/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对于风险指数大的风险,若没有相关程序对其进行要求的,则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制定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防控措施[/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技术负责人审批通过后,由相关人员按照要求实施控制及验证工作,确保风险消除或减小到可接受范围内。对于无法消除的风险需进行监控。当风险评估结果表明[/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实验室[/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暂时无法消除[/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此项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时,技术负责人应组织[/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相关[/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人员制定应急措施,防止风险发生或进一步扩大。[/size][/font]

  • 【讨论】化工行业怎么摆脱高危风险?

    进入7月份以来,我国化工行业事故呈现高发态势:7月19日,大连新港油管发生爆炸事故,致使1500吨原油入海。7月28日,南京栖霞区迈皋桥原南京塑料四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过百人住院治疗。7月底,吉林化工7000多个化工原料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  化工行业事故频发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一直居高不下。化工、石化等高污染风险行业,则是突发环境事件的多发行业。  当前,化工、石化行业成为高危行业,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目前我国化工、石化行业整体布局不合理。2005年,松花江发生水污染事件后,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化工、石化行业的排查结果显示,我国总投资约1万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近年来,各地化工、石化项目纷纷上马,这些项目大多布局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城市近郊,新增了许多风险。  二是由于利益驱动,对化工、石化项目不严格把关,环评等把关手段流于形式。让这些化工、石化项目布局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城市近郊,明显不符合现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但是这些化工项目都能顺利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不令人称奇。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择手段,争相上马能给当地财政带来丰厚回报的化工、石化项目。  三是环境应急工作需走向常态化。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由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检验了当地的应急能力,结果表明,环境应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应急应与环境应急有效衔接。大连新港油管爆炸事故发生后,扑救过程中现场曾连续发生多起爆炸。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大连新港输油管道间的距离很小,一条管道出现事故,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此外,事故现场储油罐的相互距离也很近。事发现场的10个罐体分属于不同公司,这些罐体以建设单位为主,其应急功能建设也都“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协同配合的统一应急预案。对于正在进行的海上油污清理工作,有关专家表示,当地的溢油处理能力尚不能满足船舶溢油事故的需要,主要是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较低、溢油应急处理设备和装备短缺、缺少专业应急队伍等。  我国化工、石化行业事故频发,应吸取的教训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  要注重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要开展化工、石化行业的规划环评,使环境保护提前介入宏观决策,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从事后补救走向事前预防。  严格化工、石化新建项目审批。原则上新建化工、石化项目要进入专业园区,零星项目不再审批。同时,严格执行环评制度,认真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  夯实基础工作。要全面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建立环境应急基础数据库,各地环保部门对潜在的事故源要做到心中有数。组织编印《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处置手册》,制定完善本辖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处置程序。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做好专家与技术储备。每年都要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模拟处置危险化学品污染危及下游饮用水水源事件等,提高实战水平。  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应对危机。环保、消防、安全生产、供电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共同应对生产事故可能演变成的环境污染事故。

  • 【第三届原创参赛】REACH应对的必由之路——材料学风险分析

    [align=center][size=4][font=宋体]材料学风险分析在REACH应对中的必要性与流程[/font][/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font=Times New Roman]The necessity and Procedures of Risk Analysis on Materials for REACH compliance[/font][/size][/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3]文/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国际认证部 陈庆今[/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3][/size][/font][/align][color=navy][font=宋体][size=3]摘要:[/size][/font][/color][size=3][color=navy][font=宋体]在应对[/font][/color][color=navy][font=宋体]REACH[/font][/color][color=navy][font=宋体]方面,对于企业而言,目前最有必要开展的工作是“材料学风险分析”。这样不仅可以给企业节省检测成本,而且可以极大地减少企业的有害物质管理成本。[/font][/color][/size][color=navy][font=宋体][size=3]关键词:[/size][/font][/color][color=navy][font=宋体][size=3]材料学风险分析、REACH、必要性、流程[/size][/font][/color][color=navy][size=3][font=Times New Roman]Abstract: [/font][/size][/color][color=navy][size=3][font=Times New Roman]For REACH compliance, “Material Risk Analysis” is the counter-measure predominantly important to all relevant enterprises, which can not only reduce test cost, but also reduce cost for hazardous substance management greatly.[/font][/size][/color][color=navy][size=3][font=Times New Roman]Key words:[/font][/size][/color][color=navy][size=3][font=Times New Roman]Material Risk Analysis, REACH, necessity, procedure[/font][/size][/color][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3][/size][/font][/align][size=3][font=宋体]一、[/font][font=宋体]什么是材料学分析[/font][/size][font=宋体][size=3]在应对REACH方面,对于企业而言,目前最有用的知识是“材料学风险分析”知识。可惜,大部分企业现在不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连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弱。[/size][/font][font=宋体][size=3]一般意义上的材料学分析是指对构成产品的材料进行化学物质组成的分析。在应对REACH法规时,材料学分析主要是指企业在面对高度关注物质通报和危险物质限制要求时,在进行物质的检测前,先通过材料学知识、物质的市场供应信息等途径分析产品中含有某种受控物质的可能性,以减少不必要的检测、降低受控物质识别成本的过程。[/size][/font][size=3][font=宋体]二、[/font][font=宋体]为什么要进行材料学分析[/font][/size][size=3][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SVHC和危险物质的数量决定了应进行材料学分析[/font][/size][size=3][font=宋体]REACH[/font][font=宋体]法规已正式公布的第1、2、3批高度关注物质共有38项,第4批正在征求意见,有11项。按照也就是说,REACH法规要求考虑通报的高度关注物质将越来越多。那么,最后究竟会有多少高度关注物质呢?[/font][/size][size=3][font=宋体]REACH[/font][font=宋体]规定的高度关注物质包括CMR1,2类物质、PBT物质、vPvB物质以及与上述物质的毒性类似、需要同等关注程度的物质。这样的物质大概有1000种左右。可以想象,一个企业面对如此众多的SVHC,想要通过产品检测来确定产品中SVHC的存在情况是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的。[/font][/size][font=宋体][size=3]我们再看看REACH法规规定需要限制的危险物质。REACH法规规定的需要限制的危险物质共有52大类,另外,从2009年6月1日后,又有6类物质从76/769/EEC指令中转移到REACH法规中生效。而且,被限制的物质的种类也是会不断增加的。请注意,58类物质,并不是58种物质!特别是REACH附件XVII中规定的第3类物质、第28类、第29类、第30类、第40类及条规定,涉及的物质不会少于1000种,另外还有如第8类多溴联苯、第23类镉及其化合物、第43类偶氮染料、第52类PFOS都是跟物品类产品相关,且包含多中物质的限制要求。这么多的限制物质,不先通过材料学分析进行排查,完全通过检测其识别含量是否超标,也是不可操作的。[/size][/font][size=3][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企业应进行材料学分析[/font][/size][font=宋体][size=3]检测将带来巨额成本。而且,在供应链内不同层次中,对同种材料进行同样的检测,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先进行材料学分析,将首先排除完全不需要检测即可确定不可能存在的物质。这就大大减少了需要检测的材料,大大减少了材料中需要检测的物质种类。不需要检测的材料和项目,在不同供应链层次中,都不需要检测,将进一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检测费用。[/size][/font][size=3][font=宋体]3[/font][font=宋体]、有助于节省大量的管理成本[/font][/size][size=3][font=宋体]REACH[/font][font=宋体]高度关注物质的通报要求以及危险物质的限制要求,完全不依赖检测是无法完成的。从企业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实践来看,检测的风险不在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在于检测过程的策划和实施情况,即对检测过程的控制。需要检测的物质越多,检测过程控制的工作量就会越大,检测过程的管理成本就会越高。另外,这两个要求也不是仅通过检测就能够完成应对的,还会牵涉信息收集、过程控制、变更控制等内容,这些工作的多少,也与需要控制的物质的数量有密切关系。[/font][/size][font=宋体][size=3]通过材料学分析,减少需要进行检测的材料和物质,将大大减少物质的控制成本。[/size][/font][size=3][font=宋体]4[/font][font=宋体]、检测识别并非REACH本意,也不是业界希望的途径[/font][/size][font=宋体][size=3]在REACH法规的《物品中物质要求指南文件》中,第35页明确指出:如果其他获得信息的方法失败或过于复杂,进行化学分析以检查/满足REACH物品中物质含量的义务就可能是最后的依靠了。化学分析可能产生非常含糊的结果,可能非常昂贵,因此,不是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在进行化学分析时,在以下方面可能会面临困难:[/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物品取样:物品可能由不同的部件和材料构成,非常复杂。因此,很难获得一个能代表物品的样品。[/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从物品中抽提物质:[/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s[/size] [/font][font=宋体][size=3]可能在抽提时生成本不存在的物质;[/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s[/size] [/font][font=宋体][size=3]不能完全抽提出全部物质,比实际的物质量可能要少;[/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分析方法:有很多的方法。[/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s[/size] [/font][font=宋体][size=3]物质可能是多组分物质,而测定时可能只是测出了化合物/化学组分;[/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s[/size] [/font][font=宋体][size=3]测量可能只是表明存在某些元素(如卤素)或分子量而不是物质;[/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s[/size] [/font][font=宋体][size=3]如果含有多种不同物质时,可能需要进行多个分析以识别物质,这时,如果不清楚要测定什么物质时,选择测定方法将特别困难;[/size][/font][font=宋体][size=3]在指南文件的第37页,明确建议了识别SVHC的以下流程:[/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通过从行业出版物、产品标准等收集信息,通过应用物质可能存在于物品中的一般概念(如一种SVHC是气体,那么在许多的物品中都不可能存在),来缩小可能存在与物品中SVHC的范围;[/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考虑物品中是否存在可能超过0.1%的SVHC。痕量存在的物质一般不超过此浓度。[/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通过供应链获取物质的存在信息。[/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作为最后的手段,对可能存在的SVHC进行针对性的检测。[/size][/font][font=宋体][size=3]工业界也普遍认识到,先进行扫描式的材料学分析是识别产品中物质存在的合理步骤。如第四章介绍的电子电气界联合制订的JIG指南文件,直接给出了对电子电气产品扫描式材料学分析的结果。[/size][/font][size=3][font=宋体]5[/font][font=宋体]、检测机构的能力决定应该先进行材料学分析[/font][/size][font=宋体][size=3]如果大家见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就能发现,对于REACH要求控制物质的检测,很多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是通过检测材料中某种元素的存在情况来推知某种受控物质的存在情况。这实际上并不是很科学。[/size][/font][font=宋体][size=3]也就是说,检测报告上面报告的结果,并不真正是产品中某种物质存在的真实情况。有些甚至通过简单的材料学分析就可以发现与实际情况明显不一致。[/size][/font][font=宋体][size=3]所以,必要时检测不可少,但不要迷信检测。懂检测,才能用好检测这个工具。[/size][/font][size=3][font=宋体]6[/font][font=宋体]、无良检测机构的检测陷阱[/font][/size][font=宋体][size=3]由于广大企业对REACH物质的检测非常陌生,有些检测机构或人员枉顾职业道德,用一些貌似专业的建议欺骗企业,使得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成本。[/size][/font][font=宋体][size=3]这关键还是靠企业自己对检测要有所了解。[/size][/font][font=宋体][size=3]三、材料学分析的大流程[/size][/font][font=宋体][size=3][/size][/font][font=宋体][size=3]上面已经对REACH中SVHC的材料学分析流程有所提及。对REACH规定的危险物质、其他法规要求控制的物质、REACH法规要求通报的高度关注物质,其材料学分析流程都可以采用图1的流程进行:[/size][/font][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3][color=navy][font=宋体] [/font][/color]图1 材料学分析流程[/size][/font][/align][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进行产品的材料学分析[/size][/font][font=宋体][size=3]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毒理性质、作用、应用来判断物质在某种材料和产品中的存在可能性。[/size][/font][font=宋体][size=3]一般而言,物质的化学组成可能导致物质形成一定的化学构造,一定的化学组成和构造会决定它的理化性质和毒理性质,而一定的理化性质和毒理性质则会决定它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具备一定的作用和功能就决定它的用途,应用范围就决定了什么材料中可能含有这种物质。然后,含有这种材料的产品,自然就可能含有这种物质了。[/size][/font][font=宋体][size=3]而针对某个产品进行材料学分析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产品具备某种功能、性能、外形构造等决定其需要的部件构成和部件的功能、性能,部件的功能、性能决定其需要的材料性能,要获得确定的材料性能,需要材料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其中需要有什么样的化学成分,然后,再配合这样的物质的市场供应情况、价格等信息来确定产品可能的化学组成。[/size][/font][size=3][font=宋体]一般而言,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并不难获得。而主要化学成分一般也不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REACH[/font][font=宋体]法规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SVHC[/font][font=宋体]或危险物质。[/font][font=Times New Roman]REACH[/font][font=宋体]法规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SVHC[/font][font=宋体]或危险物质一般是作为材料的添加剂加入以改变材料的性能或保护材料的稳定等。这样的信息并不容易了解。[/font][/size][size=3][font=宋体]所以,要进行产品的材料学分析,先应对受控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SVHC[/font][font=宋体]、危险物质、其他有害物质的上述信息有详细准确的了解,然后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font][/size][font=宋体][size=3]这里的难点是:从哪里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上述信息呢?大量阅读各行业有关产品的材料组成的专业书籍是必需的。随便从互联网上找到的信息是不可信的,将他们当作判断的依据,可能带来很大的偏差,或者覆盖过于广泛的材料,没有多大的作用。所以,信息的权威性、专业性、全面性非常重要!通过互联网查找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是非常有帮助的。[/size][/font][size=3][font=宋体]在这里,笔者向读者推荐一个完全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网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font][font=Times New Roman]OECD[/font][font=宋体])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eChemPortal[/font][font=宋体]网站,该网站汇聚了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物质研究报告。网址如下:[/font][/size][url=http://webnet3.oecd.org/echemportal/Home.aspx][size=3][font=Times New Roman]http://webnet3.oecd.org/echemportal/Home.aspx[/font][/size][/url][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了解材料学化学组成[/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要更加准确地进行材料学分析,必须对各种材料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了解。这可以通过阅读各种材料学书籍、了解各种材料标准来获得。阅读行业的材料学专业书籍,能获得该行业是否会用到这种物质,其作用如何,将是非常有用的。[/font][/size][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判断物质在产品中的最大可能浓度[/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REACH[/font][font=宋体]法规对[/font][font=Times New Roman]SVHC[/font][font=宋体]的通报要求和供应链内信息沟通要求都和一个指标有关,即[/font][font=Times New Roman]0.1[/font][font=宋体]%。当某种[/font][font=Times New Roman]SVHC[/font][font=宋体]在物品中的质量百分比超过[/font][font=Times New Roman]0.1[/font][font=宋体]%时,才需要考虑通报问题,也才需要给客户传递物品的安全使用信息。[/font][/size][font=宋体][size=3]对危险物质的限制方面,要么是限制危险物质在某种物品制造时的应用,要么是限制危险物质在含有该种物质的材料中的浓度,要么是限制危险物质在含有该物质的部件或物品中的含量,要么是限制危险物质在产品单位表面积中的含量。除了要求不可以使用外,都涉及一定的限值问题。[/size][/font][font=宋体][size=3]其他任何限制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法规,都一般会给出物质在某个物料层次中的含量限值,如在均质材料中、在部件中、在产品中的含量。[/size][/font][font=宋体][size=3]既然如此,如果某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在产品中可能存在,但其浓度绝对不可能超过规定的限值时,也是不需要考虑检测的。[/size][/font][size=3][font=宋体]以对高度关注物质进行材料学分析为例。现在公司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15[/font][font=宋体]中高度关注物质中,有几种涂料、油漆、胶粘剂、密封剂、电解质等材料中颇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涂料、油漆、胶粘剂、密封剂和电介质等材料应该算是高风险材料。但是,在很多产品中,这些风险材料占整个产品的质量百分比一般比较小,加上高度关注物质在这些材料中存在的质量百分比本身就不高,两者相乘,风险进一步减低。[/font][/size][font=宋体][size=3]从专业书籍、专业的物质研究报告中能得到某种物质在某种材料中的一般用量,即最大的可能浓度,然后在结合材料占整个产品的质量百分比,就可以做出比较准确度判断了。[/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了解物质在市场上的供应情况[/size][/font][font=宋体][size=3]在对产品进行了材料学分析和最大可能的含量分析后,就能够判断某种受控物质是否可能存在及超标的可能性了。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这种物质在市场上的供应情况以进行交叉判断。即使从材料学角度分析材料中可能存在某种受控物质,但如果市场上完全没有这种物质供应的话,包括国外市场,那么,也是不可能在产品中出现的。[/size][/font][font=Wingdings][size=3]v[/size] [/font][font=宋体][size=3]根据检测结果的统计来确定材料风险[/size][/font][font=宋体][size=3]很多公司已经在有害物质控制方面配备了很好的检测设备,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测机制,日常会开展很多的检测,对长期检测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很容易发现公司使用的物料中,一般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是哪些,从来没出现过的物质是哪些,可以进一步印证前面的分析结果。[/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font=宋体][size=3]材料学分析是具有专业性很强的一个工作,完成以上工作学要比较专业的人员,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工作,即使知道了这些方法和流程,对一般的企业而言,也很难开展。企业可以借助外部专业机构的协助来完成此工作。[/size][/font]

  •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font='楷体'][size=18px]实验室的安全有其显著特点,因其工作内容的不同,往往会使用到化学试剂、气瓶等。面对这些因素,如何来做好防范。下面就实验[/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室常规性风险予以总结分析。[/size][/font][/align][font='楷体'][size=18px]1、气瓶装卸作业[/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主要风险点分析:吊装、叉车作业、搬运中,存在气瓶倾倒、掉落风险,主要后果为[/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坠落砸伤[/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特气泄漏、钢瓶爆炸。[/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针对[/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装卸作业对象为氮气集气格和液氮罐,防范重点在氮气集气格和液氮罐的吊装和[/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短距转运[/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中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防范措施:[/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运送气瓶车辆进入[/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时,由工作负责人将气瓶运送车辆,接引并按规定路径引导至接卸作业区;对接卸作业区进行警示隔离,作业期间禁止无关人员靠近;接卸作业前由现场安全监督人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检查作业工具是否符合要求,安全措施是否到位、个人防护用品穿戴是否规范并签字确认;作业中作业人员严格按照[/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工作任务单》[/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作业范围工作内容[/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和《气瓶装卸[/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操作规程[/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要求规范操作;[/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接卸作业完毕由安全监督人将车辆引导送出。[/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2、气体使用中的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主要风险点分析:气体泄漏中毒、窒息的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如实验室用到[/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均有强刺激气体,气瓶间和实验室配备气体泄漏报警仪,纯气现用现开,如发生泄漏[/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可立即[/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识别和处理,因此防范重点在气体泄漏报警仪的[/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完好性和[/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可靠性,以及加强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方面。[/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防范措施:每个工作日对气瓶间进行巡检,使用前对气瓶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包括调压阀、供应压力、伴热温度等。保证气瓶间和实验室配备气体泄漏报警仪、EMO紧急[/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关停[/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装置、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保证安全装置的完好性[/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完善应急[/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处置方案[/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及培训。[/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3、用电安全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主要风险点分析:检测仪器设备漏电、过载、过热的风险。主要涉及、空压机[/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大型精密仪器、大功率试验设备[/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马弗炉以及所有用电的操作使用。[/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防范措施:用电设备、线路容量、负荷应符合要求;设备均设置过热、过载、漏电保护;岗位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执行;管理人员按岗位职责定期检查。[/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4、烫伤和冻伤[/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主要风险点分析:马弗炉存在高温烫伤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烟气分析仪[/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和BET测试中存在液氮冻伤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防范措施:穿戴并规范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口罩、劳保鞋、防护手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使用结束及时关闭电源。[/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5、火灾的风险[/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主要风险点分析:实验室电气设备、加热设备,办公区电器设备的使用中,存在燃烧导致火灾的风险。该风险发生概率不高,但后果[/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较[/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严重。[/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防范措施:电气设备、加热设备定期更换元器件;对照标准严格规范行为,杜绝违章使用电器设备;参加消防知识培训及演练,会使用消防器材。[/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6[/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其他风险(酸碱腐蚀、电离辐射)[/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主要风险点分析:ICP、化学滴定等岗位酸碱会出现皮肤腐蚀的风险。这类风险发生概率低、后果一般。[/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防范措施:[/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建立危化品台账,专柜存贮、双人双锁保管;领用登记;定期检查核验账物卡信息;在现场配置相应的防护和应急物资。[/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穿戴并规范使用[/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个人[/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安全防护用品(口罩、手套、护目镜[/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等[/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杜绝违规操作[/size][/font][font='楷体'][size=18px];按要求做好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工作。[/size][/font]

  • 分享电子书《校准和检定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本书论述在测量仪器的计量校准(或检定)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标准自身存在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被检仪器检定结论的正确性,即有可能将原本不合格的仪器误判为合格,从而造成用户风险;或者将原本合格的仪器误判为不合格,从而造成厂家风险。本书对这两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定量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解决的方案。  本书论述深入浅出,提供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背景分析,同时提供大量图表,以方便在实际工作中查阅和使用。主要供从事测量仪器的制造、使用、校准和检定人员,以及计量管理部门的技术干部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第1章 预备知识 1.1 理解仪器的指标 1.2 何谓测试不确定度比第2章 检定结论的总体风险 2.1 总体用户风险的产生原因 2.2 总体厂家风险的产生原因 2.3 常见检定条件下的总体风险概率 2.4 对两种总体风险的简单评论 2.5 小结第3章 限制总体用户风险的对策 3.1 用保护带压缩总体用户风险 3.2 总体用户风险攀比高tur准则 3.3 保护带对总体厂家风险的影响 3.4 确定压缩因子k的其他几种方法 3.5 根据不同方法确定的k因子 3.6 小结第4章 单 台仪器检定结论的风险 4.1 单台仪器检定结论用户风险的产生原因 4.2 单台仪器检定结论的厂家风险 4.3 典型检定条件下单台仪器检定的风险概述. 4.4 小结第5章 限制单个检定结论用户风险的对策 5.1 用限制总体风险的方法来限制单台仪器检定结论风险 5.2 作者建议采用的限制单台仪器检定结论用户风险的方法 2.3 小结第6章 具有被检仪器先验知识时单台仪器检定结论的风险 6.1 具有被检仪器先验知识时单台仪器检定结论的用户风险 6.2 具有被检仪器先验知识时对单台仪器检定结论的厂家风险 6.3 典型条件下的用户风险 6.4 具有被检仪器计量特性先验知识时典型条件下的用户风险值 6.5 已知被检仪器具有高斯分布特征性时对用户风险的限制方法  6.6 小结第7章 单台仪器检定结论的风险权衡 7.1 风险权衡问题的提出 7.2 两类风险之间的关系 7.3 用户优先因子和风险的定量权衡 7.4 用户优先因子和保护带的关系 7.5 小结第8章 下检定结论时的一些实际考虑 8.1 出具检定结论的可能方式 8.2 对“另一个测试限”的选择 8.3 典型条件下的允差带“扩展因子” 8.4 小结

  • 如何理解和实施风险管理?

    [font=宋体]按照风险管理理论,任何类型或规模的组织都面临风险,组织的所有活动也都涉及风险。新版ISO17025的发布,将风险管理引入到实验室,实验室越来越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虽然没有要求采取正规的风险管理方法,但自身应该有一个相对规范的风险管理过程。[/font][font=&][/font][font=宋体](1)确定检验检测行业的主要风险。在《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4353-2009)中,解释组织的风险,有4种风险,法律风险、质量责任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font][font=&][/font][font=宋体]检验检测行业具有管理和技术都是标准化的特点,风险分析应有自身的角度和重点。结合实验室管理运行的实际,应重点关注两类风险:[/font][font=&][/font][font=宋体]一类是合规运行风险,法律风险,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来说,就是合规运行风险,主要来自于监管部门,监管部门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实现了常态化监管;监管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能够发现管理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现已出台《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违规运行将会面临撤销资质、停业整顿、限期改正、罚款,甚至会面临法律后果。[/font][font=&][/font][font=宋体]一类是结果有效性风险,质量责任风险,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来说,就是结果有效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都是围绕结果有效性展开的。这个风险来自于客户及使用结果的相关方,我们是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报告一旦发出就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会出现虚假报告、编造数据和数据不实等风险。[/font][font=&][/font][font=宋体]这两类风险最能体现出检验检测行业的市场特点、技术特点,明确了检验检测内部的两类风险,风险管理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确保“合规运行、结果有效”,可以进一步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程度,比如合规运行的风险,不能出现虚假报告和不实报告;结果有效性风险,不能出现数据结果质量问题。这就使我们对风险管理的目标、准则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font][font=&][/font][font=宋体](2)应做好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形成风险评估报告。[/font][font=&][/font][font=宋体]1)风险识别,应关注会有什么问题发生。对于实验室来说,每项检验检测活动都会涉及风险,风险贯穿了实验室活动的全过程。基于这一逻辑,检验检测活动是标准化、流程化的、程序化的,对工作流程中各个关键点进行风险识别,就可以识别出风险源,形成一个风险列表,也就是“风险源清单”,称之为“检测流程分析法”。识别每一流程的风险,关键在于参与人员的技术能力、操作熟练程度、对相关规定熟悉程度、工作经验等。当然,也可以按要素(人、机、料、法、环、测)进行识别,实验室可自行规定风险识别的方法。[/font][font=&][/font][font=宋体]实验室应对内部应对风险的环境心中有数,同样是风险因素,对不同的机构和人员来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个机构是风险,对另一个机构可能不是风险,这与内部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关。[/font][font=&][/font][font=宋体]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应考虑导致风险的原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font][font=&][/font][font=宋体]考虑到检验检测行业管理和技术特点,管理体系本身就具有降低风险的功能,采用定性分析也可以达到风险分析的效果。比如,对发生的可能性分为:很可能、有可能、可能性小、一般不可能;对影响程度分为:较大、中度、较小、很小。[/font][font=&][/font][font=宋体]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为后续的评价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所以,分析的越准确,后续措施越有针对性,应对成本会降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会越高。[/font][font=&][/font][font=宋体]3)风险评价,可以说检验检测活动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消除所有的风险是不现实的。风险评价,就是要回答:哪些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哪些风险是需要处理的?采取什么应对措施?[/font][font=&][/font][font=宋体]评价结果可分为“合理”“可接受”“不容许”三种情况,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关注”“过程控制”“采取应对措施”等,实验室应根据实际确定。[/font][font=&][/font][font=宋体]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要不要专门的风险评估报告?还是基于检验检测行业的技术特点,没有必要专门编写风险评估报告,但可将其中的部分内容纳入到应对风险和机遇措施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font][font=&][/font][font=宋体](3)应做好风险应对。[/font][font=宋体]应实施应对风险的措施,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识别出了风险点,确定了导致风险的诱因、可能性及后果,明确了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应包括具体的业务和管理活动、责任人及执行时间。然后,就应组织实施相关措施。应对风险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措施,应整合运用各种措施,以改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font][font=&][/font][font=宋体]应对风险方式包括:规避风险:不参与或退出可能导致风险活动;客户要求的偏离影响诚信或者影响结果有效性,不能接受,可以不参与相关活动。承担风险:对某个项目进行分析,有风险,但风险可控,宁愿承担这些风险,也要抓住这个机遇。消除风险:消除风险源。改变风险:改变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或者后果。转移风险:做出免责声明,应合理制定免责条款。分担风险:与客户分担风险。保留风险:通过对信息进行充分分析,认为风险可控,会保留风险,寻求机遇。[/font][font=&][/font][font=宋体](4)应做好效果评价:[/font][font=宋体]实施应对措施并对效果进行评价,采取措施是否改变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是否消除或降低了风险?是否存在剩余风险?应明确评价责任部门和人员,可利用内部审核之机进行评价。[/font][font=&][/font][font=宋体]实施风险应对措施会引起风险的改变,应识别会不会出现新的风险,当识别出新的风险,应再次进行分析和应对,适当时实施改进,使风险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font][font=&][/font][font=宋体](5)记录,应做好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部记录,确保风险活动的可追溯性。[/font][font=&][/font][font=宋体]风险管理旨在保证机构恰当地应对风险,提高风险应对的效率,增强应对措施的合理性,有效配置资源,确保风险管理实现其预期结果[/font][font=Calibri] [/font][font=宋体]。[/font]

  • 如何开展QC080000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的风险分析

    [align=center]如何开展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的风险分析[/align][align=center]陈庆今 博士[/align][align=center]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align]ISO 9001: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基于风险的思维,要求组织在理解组织环境和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将基于风险的思维应用到体系过程的策划和实施中、用于确定文件信息化的程度,用于识别风险进而确定应对风险的措施,最后要评价措施的效果。风险意识和风险思维对有害物质管理体系而言,不能算是新概念。QC 080000制订的初衷和基本目标就是要控制产品中含有有害物质超标的风险。2012版在设计开发和供应商管理条款,已经明确提出要识别物料风险和供方风险并进行分级管理。要管控好产品有害物质,风险思维是基本理念。QC 080000:2017只是将基于风险的思维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按照ISO 9001:2015架构列出专门条款提出风险识别和控制要求:l 识别风险和机会时,从生命周期视角考虑内外部过程、产品、服务、材料;l 组织应保持和保留识别结果的文件化信息(明确要求保留风险识别结果的信息,这点是ISO 9001没有的要求),包括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入产品的有害物质或潜在有害物质;l 组织应策划应对风险和机会的措施,将其融入HSPM体系,评价措施的后果,包括如何预防或降低HS风险。那么,l 对产品有害物质控制而言,可能存在哪些风险?l 如何进行风险分析?l 风险识别需要建立和保持哪些文件化信息?这些是本文及后面系列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对于有害物质控制而言,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对于产品有害物质控制而言,存在的风险要从法规和客户的要求倒推才更清晰。只有可能出现被监管部门或客户查获违反相关要求并实施处罚的情形,才能算是风险,其他的都是浮云。哪怕实际违反了但是查不出来都可以不算是风险。法规和客户的要求,组织可能违反的就是风险。具体而言,组织在有害物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l 交付给客户或投放到市场的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所有产品有害物质控制相关法规);l 适用时,产品该加贴的标识标签缺失(e.g., EU RoHS, CN RoHS, 日本RoHS, 欧盟电池指令、玩具指令、WEEE指令);l 产品无法追溯(e.g., EU RoHS);l 适用时,无法及时提供产品有害物质相关文件、合格声明(e.g., EU RoHS, EU REACH);l 适用时,相关文件保存期不足(e.g., EU RoHS);l 适用时,未在供应链内沟通有害物质相关信息(e.g., EU REACH);l 适用时,未向监管机构通标相关信息(e.g., EU REACH);l 适用时,未披露产品有害物质相关信息(e.g., CN RoHS);l 适用时,未考虑相关变更控制(e.g., EU RoHS);l 适用时,产品未做适当的警告(e.g., 美国加州65);l 适用时,不能配合按照监管机构采取整改措施(e.g., EU RoHS);l 适用时,未能有效撤回或召回产品(e.g., EU RoHS);l 适用时,指定授权代表/唯一代表后,未能给他们充分授权,或者未能提供充分资源(e.g., EU RoHS, EU REACH);l 不能满足客户的新物料确认、提交检测报告、提供产品化学组成信息、提交承诺书/签署协议、建立管理体系、接受相关审核、变更通报等要求(客户要求);l ……二、如何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包括考虑风险的原因和来源,风险后果及其出现的可能性。现在的控制措施及其后果和效率也应该考虑在内。对于上述风险,具体可进行如下分析:1. 产品有害物质超标这是产品有害物质管理最大最基本的风险。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的直接原因肯定是产品中含有了有害物质,而且是过量的有害物质。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用于制造产品的原料中有害物质超标,但是也不排除产品制造工艺引入或生成了有害物质,甚至也不排除过程运行环境导致有害物质的生成。分析这个风险,是一个非常专业且繁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材料学知识,而且要专门做材料有害物质调查和研究,另外还需要对产品制造的工艺风险和环境风险做具体分析。对某个具体的组织,需要先清楚[b]什么是有害物质?这个问题并不简单。[/b]对不同组织而言,需要管控的有害物质并不都是一样的,所以必须先识别出组织需要管控的有害物质。只有识别出组织适用的有害物质,才清楚管控对象。例如,欧盟REACH法规的附件XVII列出了大量的危险物质,目前接近70类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满足这70类物质的管控要求,组织需要仔细分析这些管控要求,看看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否在管控范围。不在范围内,对组织而言,这种物质就不算是有害物质,无需考虑。例如对电子产品而言,REACH附件XVII中大概只有10来种物质需要管控。组织应该明确列出需要管控的《有害物质清单》及法规对这种有害物质的具体管控要求(注意:这个[u]需要管控制的有害物质清单[/u]与[u]组织存在的有害物质形成的清单[/u]是两码事,后者是真正存在于组织物料中的有害物质的清单)。识别出需要管控的有害物质后,就要对公司的产品进行有害物质风险识别。不是每种材料中都可能含有每种有害物质,也不是每种有害物质都可能存在于每种材料中,这是基本概念。公司产品中某种有害物质可能超标,意味着产品中含有某种[b]风险材料[/b],这个风险材料可能含有的某种(些)有害物质超标了。那如何识别这些风险材料呢?要做好这个分析,需要组织拥有比较专业的人员,对不同材料分别进行不同有害物质存在的可能性分析。由于现在受控的物质很多,构成产品的材料种类也非常多,且组织还不一定知道材料的材质是什么,需要供应链支持。所以,这个工作确实是非常繁重的,但又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只有认真地做好了这个工作,才能将后面有害物质控制工作量减到最少,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管控效率,降低管控成本。例如:同样是塑料,PVC是非常可能含有很多有害物质的材料,而相对而言PE含各种有害物质的可能性小得多。总体而言,有机材料的风险比无机材料高得多;金属材料除了表面处理的风险较高,其本体的风险并不高。经过这样识别,排除不大可能含有害物质从而不需要管控的物料,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可能含有某种或某几种有害物质的《[b]风险物料清单》[/b]。这种分析,最好能做到均质材料层级。有的公司进一步将物料存在某种有害物质的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等级,这个就更加需要专业背景知识和数据支撑了,一般的企业能够识别到有无风险就不错了,很难识别出一个中风险的情况,一般就是有无风险两个等级。但是,分析到这一步还不是最终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做物料来源分析,即识别出物料的[b]风险供应商[/b]甚至整个上游供应链风险所在。要将向公司供应风险物料的供应商全部识别出来,然后进一步识别供应商的有害物质管控能力(即供应商的可靠性),这个能力则可以划分高中低等级。结合材料风险和供应商风险等级,最终风险分析的结果是确定了风险等级的物料,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且每个物料的供应商都是对应一一列明的,都列明在《风险物料清单》中。除了物料本身带来的风险,有些工艺也是有风险的。[b]风险工艺[/b]的识别需要更多的化学知识,有时也需要一般的物理学知识,有些则通过简单观察就可以发现。要特别关注发生化学反应的工艺(如铬电镀或其他表面处理工艺、喷涂工艺、胶粘工艺等),发生物理性污染的工艺(如焊锡膏搅拌棒混用),发生浓缩效应(如焊锡膏回流和油漆干燥等)、偏析现象(如波峰焊)的工艺。有些过程设备本身或其运行可能导致风险(如焊接工具、注塑设备清洗),有些过程运行环境可能导致风险(如产品储存条件),都可以认为是工艺风险。识别完后,建立《风险工艺》清单。直接导致产品有害物质超标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b]风险过程[/b]的人为失误。这里说的风险过程,并不是指前面说的风险工艺,而是涉及人员失误导致过程输出出现风险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一类直接涉及对物料的处理,如物料和产品储存、发料、领料、上料、制造、标识、包装、出货、不合格品处理、维修、维护等;另一类则不直接涉及物料,但其过程运行结果却与产品符合性密切相关,如法规和客户要求识别与评审、内部信息传递、产品设计开发、采购、供应链管理、客户沟通、人力资源保障、物料和产品检验等。对这些存在风险的过程,都应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识别其后果及发生的可能性,综合考虑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建立《风险过程清单》。识别这些风险,几乎涉及所有部门。进一步要控制这样的风险,当然也需要相关部门先依据风险来源制订出应对措施。2. 产品该加贴的标识标签缺失EU RoHS, CN RoHS, 日本RoHS, 欧盟电池指令、玩具指令、WEEE指令等法规都有标识加贴要求,有的还需要加贴品名、规格、序列号等有助于追踪的信息,当然都是针对最终成品的要求。有很多客户会要求加贴公司专有标识。这些没做到,就都是风险了。没做到的后果可能就是直接被执法机构查处,或者被客户退货甚至罚款。这种风险发生的根源在于组织不了解这些要求,或是在产品制造包装环节忽视了这些要求。这可能涉及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品质部门。必须对产品做何标识在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且传达到相关岗位。3. 产品无法追溯(e.g., EU RoHS)在实施产品有害物质管理时,产品必须要做到可追溯,否则就无法满足法规的要求。例如,欧盟的市场监管部门在发现产品有害物质超标后,最常见的处罚就是要求召回产品。如果产品无法追溯,那么就不可能实现相关产品的召回了。要确保产品全部召回,必须做到产品可追溯,而且最好是做到上下游都可追溯。向下可追溯确保产品撤回或召回,是为了满足执法的要求;向上可追溯,是为了查找到导致有害物质超标的物料供应商,获得经济补偿,并要求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防止再出问题。无法追溯一般是产品追溯信息不充分造成的,可能与产品编码设计或是包装环节的加贴有关。对产品的标识信息必须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且传达到相关岗位。4. 无法及时提供产品有害物质相关文件(e.g., EU RoHS, EU REACH)不能提供法规规定的相关文件,也属于违反法规要求的,当然这个要求一般只与成品制造企业相关。而客户要求提交的一些证明文件,如承诺书/协议、产品化学物质组成信息、检测报告等,则可能与供应链内所有层次的企业有关。这样的文件有些是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完成(如技术文档、承诺书、产品化学组成信息),有些是业务部门提供,有些由质量/检测部门提供。组织应该规定需要建立什么文件。5. 相关文件保存期不足(e.g., EU RoHS)制订的文件,有些并不是需要跟随产品的,法规可能会规定一个保存期,如RoHS指令的技术文档和合格声明要求保存10年,都是预备将来被市场监管部门要求提供时准备的。这样的文档的保存可能是产品开发部门、产品认证部门、质量部门等的责任。保存期不够也是风险。必须明确规定文件的保存期。6. 未在供应链内沟通有害物质相关信息(e.g., EU REACH)这是REACH法规的一个要求,当产品中SVHC含量超过0.1%时,需向物品的接收者传递物品的安全使用信息。信息来源于哪?一般而言是产品设计开发部门,产品设计开发完成了,就明确了产品中是否含有SVHC,其含量是否超过0.1%。不明确就是风险。7. 未向监管机构通标相关信息(e.g., EU REACH)向欧盟出口产品的企业,如果自己就是制造商,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与SVHC相关的4个条件)需要向欧洲化学品管理局通报规定的信息。如何判断4个条件是否达到,达到时通报什么信息,信息从何而来,都是组织要考虑的。这个不仅与产品设计开发部门有关,也与销售部门关系密切,可能还需要品质/检测部门配合。需要通报时,通报所需的信息一般来自设计开发的输出。组织要分析自己是否需要满足此要求,适用时,未能做到也是风险。8. 未披露产品有害物质相关信息(e.g., CN RoHS)中国RoHS要求在成品的说明书中披露产品中含有有害物质的信息,还要通过产品标识披露产品的环保使用年限信息。这个做不到也是风险。这些信息应该在产品设计开发定型后就是明确的。9. 未考虑相关变更(e.g., EU RoHS)欧盟RoHS指令规定,产品设计或特性发生变化,或当引用的符合性标准发生变更后,因应这种变更,要考虑持续符合性。不跟踪相关变化,或者知道变化了不做相关调整,都存在一定风险。这个主要和设计开发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和品质部门相关。应该有相关变更的记录。10. 产品未做适当的警告(e.g., 美国加州65)有的法规要求在产品上做出警告,有害物质方面典型的是美国加州65。加州65是比较难跟踪的法规,虽然法规本身没有给出产品有害物质限值,但加州独特的司法诉讼制度导致大家都很紧张。无论如何,你的产品超过法院判决的有害物质浓度时,别忘了加贴规定的警示,适用时在规定网站披露具体信息,否则存在风险。这个风险主要由法规跟踪部门、产品认证、生产部门配合应对。11. 不能配合按照监管机构采取整改措施(e.g., EU RoHS)这里虽举欧盟RoHS指令为例,但其他法规的实施应该都是类似的。欧盟执法机构可能会要求提交证据文件,或者其他的要求,制造商要密切配合。一般会涉及销售部门和品质部门。12. 未能有效撤回或召回产品(e.g., EU RoHS)违反了法规,执法机构给出的最常见的出发是撤回或召回产品,必须保证全面彻底的做到,否则还有风险。这个主要和销售和品质部门相关。13. 指定授权代表/唯一代表后,未能给他们充分授权,或者未能提供充分资源(e.g., EU RoHS, EU REACH)授权代表/唯一代表根据法规规定,都是要承担一定的义务的,这些义务的履行,往往需要制造商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如提供技术文档和合格声明),未能提供就存在风险。这些工作,一般和组织的销售部门相关,但所提供的资源可能与产品设计开发部门相关(如技术文档和合格声明),也可能有品质部门负责。14. 客户的有害物质管理性要求不能满足客户的新物料确认(销售、设计开发、品质部门)、提交检测报告(销售、品质/检测部门)、提供产品化学组成信息(销售、设计开发、品质/检测部门)、提交承诺书/签署协议(销售部门)、建立管理体系(品质部门)、接受相关审核(品质部门)、管控供应链(采购、品质部门)、变更通报(品质、销售部门)等要求,会带来客户处罚的风险。这个明显会涉及多个部门。完成风险分析后,根据标准的要求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措施应该与体系运行过程相结合。笔者将再撰写系列文章介绍组织各运行过程如何运行才能控制潜在的风险。先将与产品有害物质控制相关的主要过程罗列于下,后面的内容将逐一介绍这些过程存在的风险。l 要求识别及内控标准建立与实施过程l 合同评审过程l HSF产品开发过程l 相关文件制定、保留和提供过程l 采购和外部供方管理过程l 物料管理过程l 生产过程l 产品标识和追溯过程l 产品HS检验过程l 信息沟通过程l 知识管理过程l 能力保障过程l 基础设施控制过程l 环境控制过程[align=center][img=,219,219]file:///C:\Users\chen\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543.tmp.jpg[/img] [/align]

  • 风险点分析评估与管控

    引起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实验室存在风险点,大部分都属于人为因素引起,物品和环境引起的风险,也可以通过管理上的手段达到防控的效果,因此对人员的培训、能力确认、行为的规范、工作的要求、过程的监督,以及对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尤为重要。(1)人: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判断失误、疏忽大意或健康异常等原因导致(2)物: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试剂耗材变质等导致(3)环境:场所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粉尘及自然灾害导致风险评价方法LEC评价法(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K.F.金尼提出)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 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criticality,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风险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 检测或校准实验室不符合常见类实例分析——风险

    [font=宋体]在得知实验室认证认可实战宝典可能不能与大家如约而至时,作为计量人和论坛人,自己又结合仪器使用心得分享初衷,特根据自己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认可评审经历,按照常见不符合的大类别和有代表性的不符合项,进行了收集和分析、整理,选出一些常见的问题和风险,列举事实描述、原因分析、纠正和纠正措施实施、完成情况和验证情况,此内容都是通过评审组和组长审核通过关闭的不符合项,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再结合自身对问题的举一反三和发散,提出了自己一点宝贵建议,对案例进行分析。[/font][font=宋体]以此供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参考。希望对大家在完善管理体系和质控、预防或消除风险、实施内部审核、提高对不符合项进行有效高效的纠正及纠正措施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建议。[/font][back=yellow]8[/back][font=宋体][back=yellow]检测或校准实验室不符合常见类实例分析——风险[/back][/font][font=楷体_GB2312]事实描述不符合[/font][font=楷体_GB2312]:[/font][font=宋体]《应对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中,未对实验室的公正性风险和校准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风险予以识别。[/font][font=宋体] [/font][font=楷体_GB2312]不符合依据条款:[/font][font=宋体]CNAS-CL01:2018/8.5.1c[/font][font=宋体])[/font][font=楷体_GB2312] [/font][font=楷体_GB2312]原因分析不符合[/font][font=楷体_GB2312]:[/font][font=宋体]在换版程序文件时,新要求《应对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中,未能意识到实验室对公正性风险和校准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风险予以识别的重要性,对17025新增的风险要求认识不够深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不符合的发生。[/font][font=楷体_GB2312] [/font][font=楷体_GB2312] [/font][font=楷体_GB2312]制定的纠正/纠正措施[/font][font=楷体_GB2312]:[/font]1[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质量管理部[/font][font=宋体]修订[/font][font=宋体]《应对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对实验室对公正性风险和校准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风险予以识别提出明确要求;[/font]2[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质量管理部组织量传室全体人员,[/font][font=宋体]针对[/font][font=宋体]《应对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font][font=宋体]进行培训[/font][font=宋体]学习[/font][font=宋体],提高[/font][font=宋体]实验室人员[/font][font=宋体]对[/font][font=宋体]应对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的理解[/font][font=宋体],并能够对风险进行把控。[/font][font=楷体_GB2312] [/font][font=楷体_GB2312]纠正/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font][font=楷体_GB2312]:[/font][font=楷体_GB2312]完成了[/font]1. [font=宋体]完成了[/font][font=宋体]《应对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修订[/font][font=宋体];[/font]2. [font=宋体]完成了对新修订的程序文件的培训宣贯,提供了《人员培训记录表》;[/font][font=楷体_GB2312] [/font][font=楷体_GB2312]纠正/纠正措施的验证[/font][font=楷体_GB2312]:[/font][font=宋体]根据[/font][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份证据(附件[/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表明纠正措施有效。[/font][font=宋体]建议明年在监督人员的工作计划中纳入[/font][font=宋体]实验室对公正性风险和校准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风险[/font][font=宋体]的专项检查。[/font][font=楷体_GB2312] [/font][font=楷体_GB2312] [/font][font=楷体_GB2312]案例总结:[/font][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新版17025大家换版就应该新加风险与机遇的程序这是从9000中引入的,基本就弱化了预防和纠正相关程序了,做好定期风险识别很必要。[/font][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同时,除了风险大家也要关注机遇的发现和识别,我们这块做的比较到位,主要是实验室开展现场工作,一般返回后,进行出差报销时需要同时提交出差总结报告,汇报业务完成情况,以及发现问题和潜在的机遇。[/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3[/font][font=宋体])实验室活动中检测和计量工作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机遇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font][align=left]1 [font=宋体]人员方面(例如:人员的专业水平、[back=yellow]人员安全操作的风险、非相关人员安全的风险[/back]、注册计量师、内审员、授权签字人等);[/font][/align][align=left]2 [font=宋体]仪器设备方面(例如:仪器的计量溯源、仪器的故障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3 [font=宋体]服务供应方面(例如:耗材采购、外部服务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4 [font=宋体]计量[/font]/[font=宋体]检测方法(例如:方法选择的风险、方法确认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5 [font=宋体]环境设施方面(例如:环境合规的风险、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6 [font=宋体]报告证书和记录方面(例如:报告审核的风险、报告中数据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7 [font=宋体]服务客户方面(例如:客户对所提供服务的技术水平等不满意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8 [font=宋体]评审机构认定认可文件方面(例如:计量法、规程规范、[/font]A025[font=宋体]、[/font]G001[font=宋体]、[/font]RBT214[font=宋体]等)。[/font][/align][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若按照试验活动前中后划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font][align=left]1 [font=宋体]实验室活动前:[/font][/align][align=left]a[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合同评审的风险,例如:计量检测方法是否适用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样品风险,例如:计量检测样品信息与计量检测委托单不符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c[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信息保密风险,例如:在与客户沟通时泄露其它客户的保密信息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d[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沟通风险,例如:未能将客户的计量检测需求有效地传达给相关人员的风险。[/font]2[font=宋体]实验室活动中:[/font][/align][align=left]a[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人员风险,例如:计量检测人员资质不足。[/font][/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仪器设备风险,例如:仪器设备未定期计量溯源。[/font][/align][align=left]c[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试剂耗材风险,例如:使用无证标准物质。[/font][/align][align=left]d[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计量检测方法风险,例如:未使用适当的计量规程、规范。[/font][/align][align=left]e[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安全风险,例如:粉尘、噪音、爆炸等方面的风险[/font][/align][align=left]3 [font=宋体]实验室活动后:[/font][/align][align=left]a[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计量检测样品存储和处理的风险,例如:样品丢失;[/font][/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数据结果风险,例如:人为更改或伪造计量检测结果;[/font][/align][align=left]c[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报告风险,例如:计量检测报告未审核签字;[/font][/align][align=left]d[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信息安全和保密风险,例如:客户信息、报告和数据信息泄露。[/font][/align][font=宋体]6[/font][font=宋体])实验室危险源风险:[/font][font=宋体]实验室主要危险源有机械、电气、高低温、呼吸危害、毒物、化学等危害等。[/font][font=宋体]实验室常见的事故类型包括机械伤害、触电、火灾、灼烫、中毒、压力容器爆炸等。[/font] [font=宋体]实验室能量源有机械的驱动装置、电源装置、热源设备、产生、储存有害物质的装置、容器、压力容器等。能量载体包括机械动力部分、带电体、高温物体、高温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若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失控、失效或破坏将会产生各种不安全因素。[/font] [font=宋体]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font]3[font=宋体]个方面的问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失误导致的事故占据主要位置[/font],[font=宋体]例如[/font]:[font=宋体]计量耐电压测试仪时[/font], [font=宋体]未穿戴防护用品[/font], [font=宋体]导致触电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指的是物的故障[/font], [font=宋体]例如电线老化漏电、加热设备温控系统失灵、连接管路破裂气体泄漏等。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系统运行的环境[/font],[font=宋体]包括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粉尘、照明等物理环境以及实验室的软环境。[/font][back=yellow][/back]

  • 【原创大赛】实验室廉洁从业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

    [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近年来,随着国家依法治企和廉洁从业工作深入推进,实验室在廉洁从业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做好实验室廉洁从业工作也是大势所趋符合发展要求,实验室廉洁从业有哪些风险,如何来防范这些风险。虽然实验室都会制定公平性公正性声明和相应管理程序,但对廉洁从业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没有具体分析。[/align][align=left]实验室的廉洁从业风险包含这么几个方面:上级重大决策执行、履职尽责、检验业务流程等环节存在较大廉洁风险,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检验业务流程中的廉洁风险。[/align][align=left]在检验业务流程中的廉洁风险主要包含:仪器设备采购、样品采取、不合格检测数据处理等风险。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一分析。[/align][align=left]1. 仪器设备采购[/align][align=left]在仪器设备采购环节,存在检测技术人员在仪器技术指标编制、技术评标等环节,存在不公正指向性编制技术参数要求,技术评选时与厂商传统谋取个人私利。实验室应针对这个环节采取如下防范措施。一是,采购制度要严谨科学,并严格执行制度;二是,加强对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制定完备的监督约束措施;四是,加大惩治力度,使从业人员心存敬畏之心。[/align][align=left]2. 样品采取[/align][align=left]在样品采取环节,主要表现出的廉洁风险是,采样人员被供货商利益诱导。不按照采样规则采取样品,甚至选择性采取优质样品。针对这个环节的防范措施。一是,有要求采样人员严格按照采样规则进行采样,做好采样记录;二是,采取技术措施,加强采样环节监督,例如:视频取证等;三是,加强采样环节监督抽查,发现问题从严处理;四是,对采样人员定期轮换制;五是,加强采样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align][align=left]3. 不合格检测数据处理[/align][align=left]在检测数据管理环节,存在的廉洁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检测人员、数据审核人员、技术管理人员与客户串通,将不合格数据修改为合格数据。防范措施;一是,加强对检验人员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职业操守和思想修养;二是,严格执行检验管理制度,加强检验复核审核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三是,强化留样抽检制,对异常结果进行不同人员比对检验,认真分析,查找根本原因;四是,加大惩处力度。发现违规问题及时组织调查,对责任人从严从快从重处理,起到震慑作用;五是,定期开展廉洁风险警示教育活动,以此来警示教育从业者,时时刻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防范廉洁风险。[/alig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