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实时微生物计

仪器信息网实时微生物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实时微生物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实时微生物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实时微生物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实时微生物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实时微生物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实时微生物计相关的解决方案。

实时微生物计相关的资讯

  • AB-2550实时基因表达测定系统服务于微生物研究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购买我司代理的日本ATTO公司的AB-2550 Kronos Dio实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用于微生物内蛋白表达水平的实时监测。可用于信号通路,信号转导中确定基因的上下游关系,检测RNAi的沉默效率,药物刺激后,胞内重要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实时监控胞内蛋白的表达水平,省去了做定量PCR的繁重的工作量。
  • 科华生物创始人唐伟国先生因新冠伴发基础性疾病逝世
    12月25日,体外诊断上市公司科华生物通过官网发布讣告:公司创始人、原董事长,原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唐伟国,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伴发基础性疾病,于2022年12月25日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66岁。讣告原文:我国首批体外诊断上市公司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原董事长,原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唐伟国先生,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伴发基础性疾病,于2022年12月25日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66岁!唐伟国先生,是我国体外诊断国产化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他带领科华生物自创立之初以创新技术为基石,开创了国产酶免试剂和生化试剂产品的先河,带领许许多多科华人共同铸就了中国体外诊断的行业龙头,也引领行业发展几十年。中国体外诊断的发展离不开唐先生的付出,唐先生为中国医疗行业体外诊断领域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也将永远被铭记唐伟国先生向来为人处事谦和低调,其家人亦秉承唐先生的遗愿,一切从简,不准备过甚操办,我们尊重唐先生及家人的意愿,默默在心里缅怀唐先生,不打扰唐先生家庭的正常生活。我们对唐伟国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唐先生家属致以诚垫慰问!老唐总,一路走好!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12月25日
  • 欧盟生物杀灭剂法规9月1日实施
    9月1日,欧盟生物杀灭剂法规(BPR)正式实施,从而取代生物杀灭剂产品(BPD)指令。该法规的实施,将极大地加强欧盟生物杀灭剂的市场监管,其严格力度不亚于REACH法规。   BPR新规的主要特点:   监管更加严厉。欧委会将在明年1月1日将生物杀灭剂的管理移交欧盟化学品管理署(ECHA),第一次实现由ECHA对欧盟市场的生物杀灭剂进行统一管理。新法规将在欧盟范围内强制执行,过去选择监管松懈的成员国授权方式和“搭便车”的行为将不再可行,一旦某个生物杀灭剂产品被发现不合规,相关企业将受到严厉制裁。   波及行业众多。BPR的监管范围包括生物杀灭剂产品及其处理物品。生物杀灭剂产品作为一类特殊的化学产品,主要包括消毒剂、防腐剂和害虫防治剂。生物杀灭剂处理物品涵盖众多行业及其产品,如纺织品、皮革制品、橡胶塑料制品、涂料油漆类产品、各种乳液制品和家居家装产品等。   安全门槛抬高。新法规覆盖杀虫剂、除菌剂和灭蚊剂,进一步拓展了安全保护覆盖范围。生物杀灭剂处理物品只能用认可的生物杀灭剂处理,且须附上警告标签,以便让消费者根据这些资料作出选择,保障儿童和有过敏症患者的健康。   针对BPR新规的实施,山东淄博检验检疫局提醒相关出口企业,主动关注BPR法规,积极学习了解其相关要求,加大与进口方及相关专业机构的沟通和咨询,遵守有关法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法规实施的影响。
  • 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施履吉院士逝世
    据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消息,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前北京生物学实验中心创始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施履吉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四日十二时零六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施履吉院士(1917-2010)   施履吉,男,1917年10月26日出生,江苏仪征人。施履吉教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热爱祖国,澹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耕耘不息,是我国细胞生物学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力推科学前沿,提携青年才俊,辉煌的一生为科学事业,尤其为我国的生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办法8月实施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办法 科学技术部令第15号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办法》已于2011年4月27日经科学技术部第1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 万钢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号令)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建设实验室)应当报科学技术部审查同意。   第二章 申请   第三条 向科学技术部申请建设实验室,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纳入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   (二)对于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确属必要   (三)具有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的职能和工作基础   (四)具有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   (五)具有相应的设施设备和专业人才队伍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条 申请单位应当经其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按照业务隶属关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以下简称申请单位主管部门)向科学技术部提交《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申请书》(格式见附件)。   第五条 申请单位主管部门收到申请资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形式审查。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单位补正 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规定形式的,申请单位主管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全部申请材料报科学技术部。   第三章 审查   第六条 科学技术部设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由从事实验室管理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专家组成,任期5年。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科学技术部委托对有关实验室建设申请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建议 根据实际需求,提出建设实验室审查方式建议 对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展提供咨询意见。   第七条 科学技术部将从委员会中抽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受理的申请进行审查。专家组一般不少于9人。   第八条 科学技术部将组织专家组采取会议或现场审查的方式进行审查。基本程序包括:   (一) 资料审核   (二) 申请单位陈述   (三) 专家提问   (四) 专家组讨论形成审查建议。   第九条 专家组成员应遵守诚信和回避制度,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   第十条 科学技术部根据专家组审查建议,经部务会研究形成审查意见。   第十一条 科学技术部自收到申请单位主管部门报来的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意见,以书面形式送达申请单位主管部门。审查结论分为同意或不同意两种。在1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审查意见的,经科学技术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专家评审时间不计入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二条 申请单位对科学技术部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可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经其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向科学技术部申请复核。   对于理由充分的复核申请,科学技术部将组织专家进行复核审查。   第十三条 实验室建设申请单位在实验室建设审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的,科学技术部将终止对其申请的审查或撤销已作出的审查意见,书面通知其主管部门,并根据情节轻重决定在1-3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四条 实验室建设申请与审查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应严格按照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实验室建设申请与审查工作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   附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申请书
  • 中科院成功研制激光扫描实时立体显微镜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瞬态室)超分辨成像团队研制成功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实时立体显微镜,首次把基于双目视觉的立体显微方法和高分辨率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荧光显微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三维荧光样品的高速立体成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6年12月刊的PLOS ONE 杂志上,并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384895.4)。  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光学显微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大的成像深度、更快的成像速度。特别是对于生物活体显微成像来说,生物组织对光的散射使得噪声大大增强,严重影响了空间分辨率和成像深度。为了提高成像深度,双光子激发激光扫描荧光显微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成像等领域,但是其逐点扫描的成像方式严重制约了成像速度。因为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的景深很小,要对样品完成三维成像,通常需要数十层乃至上百层的二维图像进行叠加重建得到,图像采集和处理一般需要数分钟甚至数十分钟,要快速实时地获取和显示三维图像非常困难。  瞬态室超分辨成像团队在研究员姚保利和叶彤的带领下,以双目视觉原理和贝塞尔光束产生扩展焦场为基础,提出了由四个振镜组成的激光束立体扫描装置,实现了对贝塞尔光束的横向位置和倾角共三个维度的控制,突破了只有两个自由度的传统激光扫描不能实时切换视角的限制。通过对四振镜立体扫描装置的优化设计和控制,实现了对贝塞尔光束的三自由度快速扫描,可在毫秒量级进行双视角切换,从而解决了激光扫描立体显微成像系统中双光路同时成像的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了基于双视角实时激光扫描的立体显微成像和显示系统。该系统可对样品进行立体动态成像和实时双目立体观测,其三维成像速度比传统的逐点扫描方式提高了一到两个数量级。该双光子立体显微系统为活体生物的三维实时成像和显示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工具。  “它可以让我们像观看立体电影一样实时地观测动态的三维微观世界,无需光切片,无需耗时的三维图像重构。”杨延龙如此总结这套系统的特点,他负责设计和完成了其中的立体扫描和成像显示的关键部分。“双目视觉成像是非常高效的三维信息获取方式,但是现有的体视显微镜,空间分辨率和景深互相制约,我们利用三自由度扫描的贝塞尔光束进行非线性荧光激发突破了这种限制。”  这项研究先后在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从基本原理验证、关键技术突破,到原理样机完成,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集成的各个环节。目前,课题组正在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开展生物医学应用的合作研究,期望尽快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生物活体三维快速成像和显示领域。花粉和荧光小球样品的红蓝立体图像(可佩戴红蓝眼镜观看)
  • 生物量实时监测测系统– CGQ
    什么是CGQ?CGQ (Cell Growth Quantifier)系统,是一种在线实时监测摇瓶中生物量设备,通过摇瓶底部光学检测器,对培养物进行实时跟踪检测。测量时不需要将摇瓶从摇床中取出,也无需停止摇床运作,CGQ 系统通过专利的光学测量技术,自动监测生物量浓度。使用CGQ可以获取高准确率的生物生长动力学曲线。相对于传统的取样检测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传统摇瓶中生物量检测方式传统的手动取样检测有诸多弊端:* 时间成本高(每个摇瓶的测量数据获得需要几分钟) * 手动测量 ,无法完成定时自动测量* 效率低(定时,手动操作,数据获取密度低) * 侵入性(因为需要取样测量,培养体积会变小,培养环境会改变) * 运行成本高 (需要耗材) * 每次测量取样,存在污染风险 CGQ工作原理CGQ通过底部的LED灯发射光线,检测器通过OD600nm波长进行生物量测定。生物量与检测器的光线检测量成正比。 CGQ光学法检测原理 位于摇瓶底部的LED发光及检测器 使用者可精确的实时监测生物量和生长曲线 CGQ在线检测产品特点:* 非侵入性(放置于培养瓶底部,不与培养基接触)* 持续性好,不会对微生物/ 细胞生长造成影响* 自动测量;节省操作时间和成本* 实时测量* 对任何偏差反应迅速* 数据采集量大* 在设定时间内对工艺过程进行详细监测* 平行反应监测* 可以同时监测最多16 个摇瓶 操作步骤简单:将检测器置于摇瓶底部,用于监测生物量。检测组件与培养液没有接触在摇瓶上,罩上黑色罩子,防止外界光线对检测的干扰数据收集器收集传感器信号,发送到CGQ数据中心,进行信息处理CGQ软件,通过数据处理,显示各个检测摇瓶的生物量适用于各种现有实验室培养系统:CGQ 系统可以用于多种科学应用:生长曲线指引的蛋白表达;培养基开发/优化;菌种筛选/比较;监测限制因素以及染菌;分析生长动力学曲线;优化培养条件;在线监测嗜热微生物等
  • 眼见为实:视频级原子力显微镜显示实时CRISPR基因编辑
    自2012年以来,研究人员常用一种叫做CRISPR的强大“基因组编辑”技术对生物的DNA序列进行修剪、切断、替换或添加。CRISPR来自微生物的免疫系统,这种工程编辑系统利用一种酶,能把一段作为引导工具的小RNA切入DNA,就能在此处切断或做其他改变。CRISPR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受关注的基因编辑技术,其效果得到大家一致认可。虽然科学家可通过RT-PCR、WB等方法间接证明CRISPR的功能,但仍未有直接的证据来证实。究其原因:一是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速率快,需要高速的成像手段才能捕捉到;二是生物分子比较小,通常为纳米,普通显微镜由于受光学衍射限所限不能分辨。近,日本Kanazawa University的科学家利用 视频原子力显微镜HS-AFM 成功观察到了实时CRISPR基因编辑,为CRISPR技术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HS-AFM视频结果直观显示构象差异HS-AFM视频结果显示apo-Cas9为柔性构象(flexible conformations),而Cas9–RNA则为稳定的双叶型构象(stable bilobed architecture)。 Cas9-RNA介导的PAM依赖性DNA识别Cas9-RNA靶向定位到目的DNA,形成Cas9–RNA–DNA复合体。Cas9-RNA对目的DNA进行剪切 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as9-RNA对目的DNA进行特异性剪切。 原文连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1466-8 这项工作的完成主要借助了日本RIBM公司研发的超高速视频原子力显微镜HS-AFM,HS-AFM突破了传统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速慢”的限制,能够实现在液体环境下超快速动态成像,分辨率为纳米水平。待测样品无需特殊固定,不影响生物分子的活性,尤其适用于生物大分子互作动态观测。推出至今,全球已有80多位用户,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Nature, Cell 等杂志。 新品推荐——HS-AFM来到中国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内客户,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将这款超高速视频原子力显微镜引进中国,如果您有科研上的需要,欢迎致电 010-85120280 联系我们!相关产品链接 超高速视频原子力显微镜: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80994.htm超分辨单分子动力分析仪(荧光光镊):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68358.htm高通量分子操控分析仪(声镊):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68360.htm超高分辨率双光镊: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80362.htm 层流微流控系统: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80385.htm 新一代超分辨荧光显微镜: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73664.htm双光子荧光显微镜: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32637.htm光片照明显微镜: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32856.htm
  • 159.2万!赛默飞等中标防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时荧光PCR仪、生物安全柜项目
    一、项目编号:YZLFC2022-Q1-001-FCQT-1-1(招标文件编号:YZLFC2022-Q1-001-FCQT-1-1)二、项目名称:防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备绿色通道紧急采购 --A分标(实时荧光PCR仪、生物安全柜)三、中标(成交)信息供应商名称:江西筑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张家山城北工业园十号路3楼F区02号中标(成交)金额:159.2000000(万元)四、主要标的信息序号 供应商名称 货物名称 货物品牌 货物型号 货物数量 货物单价(元) 1 江西筑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实时荧光PCR仪实时荧光PCR仪生物安全柜 Thermo Fisher乐普苏洁 QuantStudio™ 5Lepgen-96BSC-1300 Ⅱ A2 1 台4 台2 个 589000.00228500.0044500.00
  • Nature:生物电子传感,实时监测环境污染物!
    研究背景淡水受到天然和合成化学物质的污染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影响脊椎动物繁殖的化学物质和刺激微生物繁殖的无机化合物,因为它们进入环境后都会产生严重的生态影响。由于化学物质的释放可能是动态且瞬态的,需要在原位实时检测这些化学物质。这种检测也必须具有不同非生物条件的环境准确性。实时化学传感对于环境和健康监测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基因电路检测各种分子,利用这些化学物质触发有色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产生光学信号。关键问题虽然生物传感器可以满足污染物监测需求,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传感速度通常较慢,难以实现原位监测生物传感器都依赖转录调节进行检测,而蛋白质表达过程将这种传感的速度限制半小时以上,光学信号通常很难原位检测到。2、工程化微生物传感器会降低信噪比和时间响应工程化的微生物虽然提供了机械完整性和支持连续传感,但它们会衰减信号传输,进而降低信噪比和时间响应。新思路有鉴于此,美国莱斯大学Caroline M. Ajo-Franklin等人将合成生物学和材料工程相结合,开发出能够产生电读数且检测时间为分钟的生物传感器。使用模块化的、八组分合成的电子传输链对大肠杆菌进行编程,使其产生电流以响应特定的化学物质。按照设计,该菌株在暴露于硫代硫酸盐后,在2分钟内产生电流。然后,对电流传感器进行了修改,以检测内分泌干扰物。将蛋白质开关纳入合成途径,并用导电纳米材料封装细菌,可在3分钟内检测城市水道样品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设计规则,可以用质量输运模型有限的检测时间来感知各种化学品,并为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微型低功耗生物电子传感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技术方案:1、设计了基于大肠杆菌的生物传感器在大肠杆菌中设计了一种合成电子转移(ET)途径,制备了生物传感器,并评估了各个模块的性能,优化了输出模块的功能,并分析了其性能。2、证实了对硫代硫酸盐的快速检测和定量作者构建了I+C+O+菌株,测量了硫代硫酸盐依赖性EET。通过改进,获得了更高的信噪比,信号强度及再现性,证实了工程菌株产生的电信号能够快速、连续地检测和定量硫代硫酸盐。3、设计了多样化的活体电子传感器作者利用Fd开关以确定活体电子传感器是否可以多样化,证实了工程化Fd可测量合成ET途径中非代谢中间体的分析物,并将响应时间减少了约4倍。4、证实了传感器在城市水道样品的适用性作者证实了2-EWE传感器在具有不同非生物特征的城市水样中具有一致的功能,并通过改进实现了高度可再现的响应,提高了信噪比,获得了更高的稳态电流和更快的响应时间。技术优势:1、开发了超快的生物传感器作者开发了利用ET合成信号转导方法,通过结合合成生物学和材料工程开发了生物传感器,可以产生电子读数,并将检测时间由半小时以上缩短至几分钟。2、实现了城市水道内分泌干扰物的快速测量将蛋白质开关纳入合成途径,并用导电纳米材料封装细菌,可在3分钟内检测城市水道样品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快速的响应时间非常适合于环境中瞬时化学暴露的连续监测。3、开发了提高信噪比的改进方法利用细胞封装来实现比率传感,并加入导电纳米材料以提高EET的效率,这两种方法都提高了信噪比,并导致了质量传输有限的响应时间。4、为连续、实时环境传感的设计提供了研究平台本文研制的活体电子传感器为连续环境传感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平台,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长时间的准确操作。技术细节传感器设计作者在大肠杆菌中设计了一种合成电子转移(ET)途径。使用硫代硫酸盐来测试该策略,用三个模块设计了硫代硫酸盐依赖的ET途径。为了评估各个模块的性能,使用了基因组编码和质粒编码的遗传电路的组合,使模块组件能够即插即用表达。为了优化输出模块的功能,作者分析了其表达、EET以及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对细胞适应度的影响。为了测量细胞色素的表达,监测了细胞颗粒的相对红色。为了以高通量的方式评估EET,测量了诱导细胞还原细胞不可渗透的WO3纳米棒的能力。使用最佳诱导策略,表明优化的输出模块是功能性的。作者确定了耦合模块的SQR,并证明了细胞可以在表达输出模块的同时在输入模块中合成全蛋白。图 带有合成ET链的大肠杆菌传感器硫代硫酸盐的快速检测和定量为了确定ET通过全合成途径是否依赖于硫代硫酸盐,将所有三个模块集成在一起以构建I+C+O+菌株,并在BES中测量浮游细胞的硫代硫酸盐依赖性EET。结果表明整个通路就像一个硫代硫酸盐传感器。为了改善低信噪比,将每个菌株和工作电极封装在藻酸盐-琼脂糖水凝胶中。与浮游细胞相比,封装细胞对硫代硫酸盐的反应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平均增加30倍以上)。此外,相对于浮游细胞,它表现出更高的信号强度(增加5倍)、更高的再现性(标准偏差减少50%)和更高的线性(R2增加10倍)。探讨了该传感器对不同硫代硫酸盐浓度的响应,表明I+C+O+菌株的电流响应与硫代硫酸盐浓度呈线性关系,证实了工程菌株产生的电信号能够快速、连续地检测和定量硫代硫酸盐。图 活体电子传感器的封装实现了硫代硫酸盐的快速检测和定量传感器多样化为了确定活体电子传感器是否可以多样化,以响应影响脊椎动物繁殖的化学物质,利用Fd开关在翻译后对化学配体进行响应。为了量化每个反应器中4-HT诱导的电流变化,计算了IsC+O+应变相对于IC42AC+O+菌株的电流百分比差异。DMSO和4-HT信号的比较显示,在7.8分钟内以95%的置信度检测到4-HT,信号强度增加0.93%±0.33%。尽管工程Fd产生的信号低于野生型Fd,但它能够检测合成ET途径中非代谢中间体的分析物。因此,与以前的微生物生物电子传感器相比,IsC+O+活电子传感器按设计对4-HT作出响应,并将响应时间减少了约4倍。图 表达电子蛋白质开关的活体电子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内分泌干扰物城市水道样品测量在添加了硫代硫酸盐或4-HT的河流和海洋样品中测试了BES,证实2-EWE传感器在具有不同非生物特征的城市水样中具有一致的功能。由于这些城市水样的导电性差且氧化还原活性化合物丰富可能会干扰生物电子传感,引入了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TiO2@TiN纳米复合材料进入包封基质以增加接触表面并促进细菌-电极界面处的电子转移。这些纳米颗粒-活性传感器混合物在装置之间显示出高度可再现的响应,提高了信噪比,并且在1mM硫代硫酸盐存在下具有更高的稳态电流,并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本工作开发的活体电子传感器可用来专门检测与环境相关的浓度和条件下的分析物,其传质限制动力学比之前的状态快十倍。图 用导电纳米颗粒封装的活体电子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展望总之,本文研制的活体电子传感器为连续环境传感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平台。实时传感需要快速的分析物检测,在没有样品准备的情况下,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长时间的准确操作。活体电子传感器可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使用有限的仪器实时检测目标化学品。为了实现长期的环境部署,可以将碳源和辅助化学品纳入封装矩阵,以优化非生物-生物界面的电信号传输。此外,这些传感器可以被安装到通过清除环境中存在的能量来自我供电的设备中。小型、可部署的实时生物电子传感器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位置,这将彻底改变监测化学品在生态系统中迁移的能力。这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信息,减轻工业废物排放的影响,并确保水安全。参考文献:Atkinson, J.T., Su, L., Zhang, X. et al. Real-time bioelectronic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Nature(2022).DOI:10.1038/s41586-022-05356-y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356-y
  • 北大在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研究员、朱彤教授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研究员在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上的合作研究取得突破,成果以论文“Integrating Silicon Nanowir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icrofluidics and Air Sampling Technique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Biological Aerosols”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S&T)刊物上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es1043547)。   生物气溶胶包括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等的暴露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2003的SARS、2009年的H1N1流感等。此外, 国际上局部区域动荡不安,高致病微生物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可能性日益升高。科学界长期致力于开发空气中致病原的在线监测技术,但在检测时间和甄别生物物种上存在着挑战。   北大研究人员通过集成高效的空气采样、微流控样品输送和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空气中流感病毒(H3N2亚型)的在线检测。研究指出当空气中出现流感病毒时,该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1-2分钟)报警, 并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将检测信号发送到远程接收平台如手机和电脑 而当干净空气通入时没有明显检测信号。系统的选择性也通过流感病毒亚型H1N1和过敏原等得到了验证。   该研究采用了高效的气溶胶转化为水溶胶的采集方法,病毒抗体修饰的硅纳米线生物传感技术及检测信号放大和传输等跨学科先进技术和方法。论文还指出通过对样品的基因扩增(常常达几个小时)也发现含较高浓度的病毒对应着较强的检测信号。   该项研究巧妙地将空气中的生物危害转化为可视的电信号,在检测时间和物种的甄别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生物气溶胶的实时检测开辟了崭新的科研手段和研究思路。   论文也指出,对集成单元的进一步改进可使得该系统有望在实际环境中如在军事反恐、医疗卫生机构、机场等公共场所等得到应用。这是北大环境与健康研究团队在2011年的又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做为共同通讯作者,要茂盛、郭雪峰研究员是北京大学“百人计划”项目引进的青年人才,朱彤教授是长江特聘教授、北大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研究生申芳霞、博士后谭苗苗、王振兴, 其他合作作者还包括研究生王金东、武艳、徐振强。
  • 安图生物参展AACC2022|全自动核酸提纯及实时荧光PCR
    2022年7月26日至28日,第74届美国临床化学年会(AACC)暨临床实验医学博览会在美国芝加哥迈考密克展览中心举行。作为全球临床检验领域的年度盛会,AACC已成为临床检验领域的新产品发布、寻求合作的主要场所及交流平台。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900家企业参展,同时,超过2万名国际医学界专业人士参加会议。安图生物携全自动核酸提纯及实时荧光PCR分析系统AutoMolec 3000、AutoMolec 1600、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新一代全自动血培养系统BC60等多款重磅产品亮相展会,并举办了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AutoLumo A1860产品发布仪式。AutoLumo A1860具有小巧灵活,全面均衡,操作简便,多项检测等特点,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安图生物的产品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关注。安图生物国际业务人员与来访者积极互动交流,讲解产品特性,分享公司近年来的创新成果。安图生物秉持“致力于医学实验室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丰富产品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为国际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与服务。
  • 中国生物低温电子显微学研究的重要先行者与奠基人徐伟研究员逝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特聘技术专家徐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徐伟研究员生平徐伟研究员于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先后访问过瑞典的卡罗琳斯卡研究所,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美国Purdue大学 1991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建立起了我国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和三维重构技术。1973年至今,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胞超微结构以及蛋白质电子晶体学等研究。曾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电子显微学报》副主编。中国生物低温电子显微学研究的重要先行者与奠基人徐伟研究员在生物成像中心办公室徐伟研究员是我国生物电子显微学,特别是低温电子显微研究领域重要的先行者与奠基人。从常温生物样品超薄切片技术到冷冻超薄切片技术,从冷冻断裂技术到低温电镜三维重构技术,从电镜的维护维修到生物电镜技术创新,从样品制备和电镜成像的物理化学原理,到灵活运用电镜技术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等,徐伟研究员学识渊博、学风严谨,他的工作为我国的生物电镜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生物物理所所史资料中,存有徐伟研究员和张锦珠研究员合作编写的《生物物理所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详细记录了从1958年建所伊始,生物物理所的生物电子显微学研究发展历经的四个重要阶段:1958年-1966年,初创时期 1973年-1990年,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1991年-2000年,新的困难与新的探索 2000年-2010年,迎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1976年,年轻的徐伟和鲁崎唔、董仁杰等人先后加入了生物物理所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在国家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下,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在这一时期先后引入了一批先进的电镜科研设备,并开始为所内外的相关科研项目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工作。时任生物物理所所长的贝时璋先生所领导的细胞重建的部分研究工作就在电镜实验室多年持续的技术支持下完成的。因此,贝老特意在其主编的《细胞重建》一书的第一、第二两集的前言中对电镜室的技术支持表达了感谢。在完成好日常的仪器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电镜室还参与建立和发展了技术创新、电镜知识和技术推广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徐伟研究员作为主讲教师承担了长达10年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生物电子显微学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授课与实习,并主导了多次关于电镜及其应用和各种生物制样方法的技术讲座等。后来,为了在有限条件下努力提高国内生物电子显微学的水平,建立和发展生物电子显微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徐伟等人为主导完成了细胞化学技术、冷冻固定及冷冻超薄切片技术等的建立,并且达到了较高技术水平。1980-1981年徐伟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瑞典LKB公司、卡罗林斯卡医学研究院及斯德哥尔摩大学做研究工作时,因为运用高超的冷冻超薄切片技术成功制备了非常困难的样品,一时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Wenner-Gren Institute获得广泛赞誉。徐伟因此获邀与G.Roomans 博士合作为美国超微结构病理学杂志写了有关用于可溶性物质的X射线显微分析的冷冻超薄切片技术的长篇综述文章( Cryo-ultramicrotomy as a Preparative Method for X-ray Microanalysis in Pathology.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3:65-84,1982)。1978年7-9月,受科学院委派,徐伟作为组长率领一个4人专家组赴扎伊尔共和国执行两国科学合作协定,协助该国科学研究院建立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安装一台我国赠送的电子显微镜,并讲授电子显微镜原理和应用技术课程,历时3个月,圆满完成任务,受到表彰。1968年英国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Nature》上发表了论文《Reconstruc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s from Electron Micrographs 》,从此生物电子显微学领域进入了一个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新时期。1982年A.Klug因为他的这一贡献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时,这更进一步激励了一些电子显微学者决心在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1982年之后的几年中,当时的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郭可信院士,尽管不是生物学者,却敏锐地意识到电镜三维重构方法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与徐伟研究员多次一起谈论蛋白质大分子电镜三维重构时,都积极评价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并表示他所领导的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愿意作为一个基地,支持发展这一领域研究。这成为支持徐伟着手建立我国蛋白质大分子电镜三维重构研究的重要契机。1989年徐伟到美国普渡大学著名结构生物学家M.Rossmann的实验室跟随T.Baker教授学习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蛋白质大分子三维重构,并进行病毒三维结构的研究。1991年,当徐伟回到生物物理所电镜实验室准备建立我们自己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蛋白质大分子三维重构研究时,却遭遇了没有设备、没有经费、人员流失的尴尬局面。这让徐伟想到了请求郭可信院士和他的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帮助。果然,郭可信先生积极支持徐伟到他的实验室开展工作:提供实验室、出资购买了低温电子显微镜设备和材料、出面协助招考研究生等。一个课题组成立了,并且得到了在国外的王大能博士、周正洪博士等的无保留的支持。此时徐伟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是开始了建立生物物理所最早的、乃至全国最早的(同时广州中山大学也有一个小组在开展类似工作)低温电子显微镜蛋白质大分子三维重构研究。1993年徐伟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先进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努力陆续开展了青霉素酰化酶薄晶的电子晶体学结构分析 与武汉病毒所合作进行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草鱼出血病病毒三维结构研究 与植物所匡廷云院士和本所杨福愉院士合作进行了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面上等项目研究黄瓜叶绿体a/b捕光蛋白质复合体,PS-II复合体等二维结晶化及其晶体结构分析研究 与林治焕、李生广等合作开展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H+-ATP酶的二维结晶化与结构分析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兔出血病病毒三维结构研究 与物理所李方华院士实验室合作对兔子膀胱上皮细胞膜uroplakings二维晶体的投影结构分析等。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生物物理学报》、《自然科学进展》以及《电子显微学报》等刊物,并在第十四届国际电子显微学大会,第六届和第七届亚太地区电子显微学大会发表多篇论文或被邀请做口头报告。特别是徐伟与普渡大学M.Rossmann等合作历时多年完成了噬菌体Φ29的三维结构分析,论文发表在世界顶尖级学术刊物《Cell》,这是生物物理所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该刊上。同时,徐伟研究员在这几年中还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其中部分学生毕业后到美国依然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张兴博士(现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主任张兴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他在国外工作期间,用低温电镜单颗粒方法研究病毒三维结构,保持着当时分辨率世界第一的优良成绩。在2010年又以分辨率最新世界纪录3.3埃(Å)研究水生呼肠孤病毒的结构及其侵入宿主细胞机制,获得重大进展,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Cell》杂志。在人们迎接21世纪到来的时候,发达国家在低温电子显微学和蛋白质大分子三维重构研究领域快速发展,成果累累。而国内,在杨福愉院士出面主持下,再次提出应该积极发展低温电子显微镜学与蛋白质大分子三维重构研究,并向院计划财务局申请配备低温电子显微镜等相关仪器设备,并邀请徐伟研究员逐渐回到生物物理所工作。徐伟请来了物理所李方华院士、清华大学朱静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丁明孝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予以大力呼吁和支持,院计划财务局也批准了生物物理所购置先进的电子显微镜 Philips Tecnai20电子显微镜、200kV加速电压、六硼化镧发射体和全数字化控制。同时购置了Gatan 公司的Gatan 626 Cryotransfer System冷冻传输系统,由此,基本完备了做低温电子显微镜三维重构研究的条件,开启了中国低温电子显微研究的新篇章。生物成像中心的“严师慈父”生物成像中心于2006年由孙飞研究员开始组建,当时已经退休并被研究所再度返聘的徐伟研究员为生物成像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彼时,生物物理所电镜室(生物成像中心前身)有徐伟老师引进的先进电镜和配套的电镜样品制备设备。基于这些仪器,电镜室已经具备了透射电镜成像、常温超薄切片、冷冻超薄切片、免疫电镜、冷冻蚀刻、扫描电镜成像等一系列生物电镜成像的技术支撑能力。后来,徐伟研究员和孙飞研究员又一起调研采购了FEI Titan Krios 300kV场发射透射电镜,并亲自领导了电镜实验室改造和电镜的安装测试工作。接下来的几年,又陆续采购了其他电镜和相关样品制备设备。在生物成像中心发展建设的不同时期,徐伟研究员不厌其烦地为新加入的工程师们分享技术服务心得、指明技术方向,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工作经验倾囊相授。作为成像中心特聘技术顾问,徐伟研究员十几年来为成像中心对外技术服务工作出谋划策,帮助工程师们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参与工程师年度考核评价,扶持工程师们稳步成长,为生物成像中心工程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徐伟研究员治学严谨、为人和善、诲人不倦,特别是在对后辈电镜人才的培养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徐伟研究员给后辈传授技术,每每都力求把技术原理讲透,每个术语概念从其命名来源到含义都力求讲述精准。实验中,徐伟研究员经常手把手地教授实验操作技巧,并不厌其烦地为大家答疑解惑。徐老师总是教导大家:“要掌握技术,更要知道原理,用原理来指导技术应用,在技术应用的同时坚持技术创新,重视方法学研究。”徐伟研究员晚年依然重视跟踪国际技术前沿,每天阅读文献、写作直至深夜,以自身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感染众人。徐伟研究员非常重视方法学研究工作,经常在成像中心内部的讨论会上与大家分享国际前沿技术进展,指导大家的研究方向,并且和大家讨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技术专家参与中心人员承担的中科院功能开发项目技术验收等,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智慧与经验,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平日里有机会回生物成像中心,徐老师总要和大家兴高采烈地讨论一番,每次讨论都使大家受益匪浅。徐伟研究员自2017年以来,一直担任生物成像中心评审专家,负责用户实验申请的评审工作,五年间共审核了近600份细胞、组织电镜成像方向的实验申请书。徐伟研究员对每份申请书都认真对待,自己亲自查阅用户申请书中涉及的相关文献,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为用户提出更优化的技术建议和实验方案。徐伟研究员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非常注重知识的总结与整理。徐伟研究员先是负责审阅了丁明孝教授等主编的《生命科学中的电子显微镜技术》一书中近半数的稿件,该书已于2021年顺利出版,一经出版便成为各领域电子显微学研究工作者们必备的权威实验手册。同时,考虑到国内目前几乎没有系统介绍低温电镜的书籍,特别是严重缺乏有专业深度的、理论系统全面的电镜中文资料。徐伟研究员酝酿良久,慎重提出要筹备一本面向低温电镜技术的、内容详尽的专业技术指导书籍。徐伟研究员说,这本书要写得有深度,要写明白技术原理,而不是只是简单描述实验操作。同时,还要突出国内科研工作者们在低温电镜领域做出的贡献和原创性的成果。希望能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事业贡献最后一份力量,徐伟研究员晚年一直努力联合低温生物电镜领域的技术专家筹备整理书稿,这便是由他发起和领衔编写的《生物电子显微学中的低温技术》一书。在徐伟研究员的辛勤努力下,截止2022年底,《生物电子显微学中的低温技术》一书已经基本完成了全部章节的初稿内容。为了确保书稿的顺利出版,徐伟研究员于2022年9月亲自参与完成了出版基金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当时,徐伟研究员在写给书稿编写组成员的邮件中高兴地写道:“……我聘请了3位专家作为本书的推荐人,隋森芳院士、徐涛院士和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主任张兴教授,他们非常乐意推荐本书,并且已经完成了推荐表格。我已将编制好的最新版本书目录、内容简介以及两章样稿提供给推荐人以供参考,并同时提供给了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附件是这些材料,请你们阅读后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出版社要审阅书稿,我正在陆续将已完成的初稿(不是定稿,还需要修改)发给他们。今年基金申报截止日大概是9月30日,我尽力推进,希望能有较好的结果。另外,本书的目录有新的版本,内容做了调整。”《致年轻一代的一封信》2022年7月2日,徐伟研究员在发给生物成像中心从事volume EM的几位技术专家的邮件中写道:“几个月前,在与梁凤霞老师来往邮件中,她曾提到,欧洲一些人希望推动volume EM的发展,在欧洲成立了一个组织,他们筹划建立起“a world map of all facilities hosting volume EM techniques”。后来这个组织扩展到美国,她正在美国推动这件事的进展(她去年被推举为美国显微镜学会生物学部的Director)。我当时表示对此有兴趣,希望获得后续的消息。最近她发信给我,通报了事情的进展,下面是她的邮件和转发来自欧洲这个组织的邮件。我转发给各位,以便了解有关情况。回想10来年前,我和季刚与朱岩合作开启了连续切片收集器研制的项目。在季刚等几位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如今“Auto-Cuts”系统已有了不错的发展。当April 02, 2013 PM in the East Room of the White House,美国总统奥巴马与NIH的Director Dr. Collins共同宣布启动美国的“BRAIN Initiative”之后,在2013年10月我在咱们实验室做过一次题为“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 In Biological Electron Microscopy ”的讲座,介绍了美国这个关于脑科学研究的创新项目,并着重介绍了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volume EM的发展状况。转过年的2014年7月,我连续两周,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再一次以“Volume Electron Microscopy”详细报告了该领域所涉及的各项技术以及Compressed Sensing方法在电子显微学中的应用。据我所知,在当时我们是国内绝无仅有的开拓这项方法学研究的实验室,能够坚持至今并有所成,也属不易。这种技术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在保持了电子显微成像的较高分辨率的同时,能够探求生物材料中的长程关联结构。其特点鲜明,功能独到。我所以对梁凤霞老师表示我对此事感兴趣,并非我本人还想在这个领域有什么作为。我已耄耋之年,属于我的时代早已逝去。我只是希望年轻一代眼界更宽广,更具创造力。如果各位有兴趣于此事,需要深入了解情况和获得帮助,可直接请教梁凤霞老师。她是一位非常热情和乐于助人的人。”深切缅怀以寄哀思“我们敬爱的徐伟老师于今天下午不幸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得此噩耗,心情十分悲痛,愿徐伟老师一路走好,我们将继续继承徐伟老师的宝贵科学精神,完成徐伟老师未完成的事业,以更优异的成绩告慰徐伟老师在天之灵。”“很痛心收到这个噩耗,徐老师治学严谨、宽以待人,对成像中心的前身起到了奠基作用,倾注了大量心血,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愿徐老师安息,一路走好。”“不敢也不愿相信这个噩耗,此刻心情难以言表。徐老师为我国的电镜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次来成像中心时,徐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稀在昨日!徐老师一路走好!”徐伟研究员讲解电镜技术原理“得此噩耗,非常震惊。从我进生物成像中心(原电镜室)以来,从一个完全不懂电镜的小白开始,是徐老师一步步教会我帮助我。十分难过,愿徐老师一路走好……”“一直记得刚来成像中心的时候,得到徐老师悉心关照和语重心长的教导,慈祥的徐老师总是对我们非常有耐心,徐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惊闻噩耗,不胜悲戚,徐老师安息,一路走好……”“犹记得来成像中心面试、博士后入站、出站考核,徐老师都是评审专家。非常庆幸来的早了一点,还赶上了徐老师给我们开办的电镜原理系列讲座。徐老师一直关心我们成像中心的发展,担任样品制备申请书的评审专家,认真负责。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永不停歇的学习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愿徐老师安息,一路走好……”“看到照片里徐老师的音容笑貌,感觉和蔼可亲的徐老师仿佛一直还在我们身边,突闻噩耗,怎能不心生悲痛……”“16年第一次到成像中心,就看到徐老师同几位专家在会议室研讨,隐约听到几句话就被徐老师的博学严谨所深深吸引了,非常遗憾到所这几年都没有鼓足勇气去向徐老师讨教,痛惜!愿徐老师安息,一路走好。徐老师的音容笑貌和精神都会留在心中,激励我辈前行!”2007年徐伟研究员在生物物理研究所2015年徐伟研究员与成像中心工程师团队合影2019年徐伟研究员与成像中心工程师团队合影
  •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进出口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令   部令 第10号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进出口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为加强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管理,维护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现予公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部部长   质检总局局长   二○一○年四月二日     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管理,维护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管理。   本办法所称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是指从自然界分离纯化或者经人工选育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获得的,主要用于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检测、治理和修复的一种或者多种微生物菌种。   第三条 国家对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的环境安全管理,实行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制度。   第四条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进出口经营者,应当是依法成立的从事生产或者使用微生物菌剂的企业事业法人,并具备微生物菌剂安全生产、使用、储藏、运输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进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获得《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并凭该样品环境安全证明依法办理卫生检疫审批和现场查验。   第五条 环境保护部对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对辖区内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的卫生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辖区内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实施卫生检疫监督管理。   第六条 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设立环保用微生物环境安全评价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微生物菌剂样品的环境安全性进行评审。   第二章 样品入境   第七条 进口经营者应当向微生物菌剂使用活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先行申请办理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手续:   (一)进口经营者与境外经营者签订的微生物菌剂进口合同或者合同意向书的复印件   (二)进口经营者主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的微生物生产、应用和安全操作的专业学历或者资格证书复印件   (三)微生物菌剂生产、使用、储藏、运输、处理的环境安全控制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四)出口国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证明   (五)微生物菌剂在出口国的生产和应用情况   (六)拟进口用于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样品的最低数量和规格   (七)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性的其他证明资料。   前款所列材料,应当用中文或者中、英文对照文本,一式三份。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进口样品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备、内容属实的,核发《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通知单》。   必要时,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审查合格的,核发《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通知单》。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通知单》必须注明进口样品的数量和规格。《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用于样品检疫审批,一份用于样品环境安全评价数量核销。   第九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凭《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通知单》,签发样品卫生检疫审批单。   样品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凭样品卫生检疫审批单,对样品的数量、规格、外包装情况进行现场查验。对样品查验合格的,准予入境。   第三章 样品环境安全评价   第十条 进口经营者,应当委托微生物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机构对样品进行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   接受委托的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机构,应当是从事微生物研究的合格实验室(GLP),或者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国家级专业机构。   第十一条 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机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规程》和《环保用微生物菌剂使用环境安全评价导则》,对进口微生物菌剂进行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出具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并对检测数据和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微生物菌剂的微生物学检测鉴定   (二)微生物菌剂的安全性试验   (三)微生物菌剂的评价   (四)微生物菌剂的卫生学安全评价   (五)微生物菌剂及各类终产物的生态安全评价   (六)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或者使用环境评价。   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还应当附具下列内容:   (一)微生物菌剂出口国已有的环境安全评价资料   (二)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资质信息。   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一式三份。   第十二条 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结束后,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机构应当将微生物菌剂样品全部安全销毁,不得保留或者移作他用。   第十三条 进口经营者应当将样品全数交验。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机构应当根据《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通知单》,核对样品数量和规格 对数量和规格与《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通知单》中不一致的,不得出具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   第四章 样品环境安全证明   第十四条 进口经营者,应当向环保用微生物菌剂使用活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   第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进口经营者提交的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核,签署审核意见,连同申报材料、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一式三份报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报材料提交环保用微生物环境安全评价专家委员会。   第十六条 环保用微生物环境安全评价专家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提出《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性评审意见》,报环境保护部。   第十七条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性评审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进口经营者申报的微生物菌剂主要成分与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是否一致   (二)微生物菌剂中是否含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者较大风险的微生物菌种(群)   (三)微生物菌剂是否已经在出口国进行安全生产和使用   (四)项目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是否具备微生物生产、应用和安全操作专业学历或者资格   (五)微生物菌剂生产、使用、储藏、运输和处理的环境安全控制措施和事故处置应急预案是否可行。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部依据《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性评审意见》,对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合格的微生物菌剂,出具《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   第十九条 同一进口经营者的同一商品(项目)名称微生物菌剂,应当申请一个《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   已获得《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的同一微生物菌剂,有两个以上商品(项目)名称的,应当报环境保护部备案。   第二十条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届满后仍然需要进口该微生物菌剂的,进口经营者需要重新办理《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伪造、涂改或者变造《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   第五章 出入境卫生检疫审批与报检查验   第二十二条 进出口经营者按照《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管理规定》的规定,向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卫生检疫审批申请。进口经营者还应当提供环境保护部出具的《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   直属检验检疫局对准予进出口的,出具《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单》。   第二十三条 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凭《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单》受理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报检,实施现场检疫查验,并按照有关规定抽样送专业的环保微生物菌剂符合检测实验室进行检验,经符合性检验及卫生学检验合格的,方可放行。   第二十四条 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对首次送检的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验 对首次检验已经合格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验。   第六章 后续监管   第二十五条 进出口经营者应当采取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生产、使用、储藏、运输和处理的环境安全控制措施,制定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进出口经营者应当保留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生产、使用、储藏、运输和处理记录。   第二十六条 进出口经营者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或者使用环境安全管理情况和本年度环保用微生物菌剂进出口计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在进出口、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或者有新的科学依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环境保护部应当撤销其《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监督进口单位销毁该微生物菌剂,并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八条 进出口经营者应当向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或者使用活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变更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或者使用活动所在地的,应当分别向变更前和变更后生产或者使用活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变更。   第七章 罚 则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结束后,未将微生物菌剂样品全部安全销毁的,由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并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销毁,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机构出具虚假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结论的,环境保护部不再受理该评价机构做出的样品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报告。   第三十条 伪造或者涂改检疫单、证的,检验检疫机构可以给予警告或者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规定,转让、伪造、涂改或者变造《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的,或者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由环境保护部撤销《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直属检验检疫局吊销《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单》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妥善保存微生物菌剂生产、使用、储藏、运输和处理记录,或者未执行微生物菌剂生产、使用、储藏、运输和处理的环境安全控制措施和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有关国际公约、双边或者多边协议、进口国法律的规定以及合同约定,需要对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进行环境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证明的,参照本办法第三、四章执行。   第三十三条 进出口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涉及动植物安全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并办理进境动植物检疫特许审批。   第三十四条 进口经营者委托代理进口申请的,其代理人除提交第七条规定的申请材料外,还应当提供与进口经营者签订的协议以及营业执照原件。   第三十五条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入境通知单》和《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样品环境安全证明》的格式与内容,由环境保护部统一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 今日起实施!高标准引领!雅睿生物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
    今日,正式实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仪器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产化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已逐步占领国内外市场。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国产PCR仪市场总体呈现爆发式增长,但相应标准的缺失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今日,由苏州雅睿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雅睿生物”)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GB/T 42753-2023)正式实施。该标准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制定。积跬步,至千里 星空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雅睿生物作为专业PCR制造商,有近十年的研发、生产、制造PCR产品的历史。能够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并获得起草单位称号,雅睿生物信心倍增,这是公司研发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2021年7月,雅睿生物技术人员参加PCR仪国家标准工作组第四次会议。2023年5月23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 GB/T 42753-2023《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2023年12月1日,GB/T 42753-2023《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正式实施。 本次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不同领域核酸检测工作的开展以及生物分析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提升我国产品的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精诚至,金石开 雅睿生物旗下MA-6000、MA-1600Q系列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成功入选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公司也陆续荣获“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名单”、“苏州工业园区总部企业”等荣誉!践初心,担使命 在2020-2022年疫情期间,雅睿生物旗下的MA-6000和MA-1600Q系列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凭借新升级的一拖四多联机功能,在核酸检测过程中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及时间,为疫情防控排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优秀的产品性能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也受到众多领域渠道商和终端用户的好评,为抗疫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雅睿生物将持续为建设IVD领域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核心工具支撑,夯实高质量创新基石,以高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 328亿元助生物技术等科技重大专项实施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将提速 11项目获重点支持   中新网5月13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中央财政预算今年将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主要推动大型飞机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同时带动企业投资。   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会议指出,发挥科学技术在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技重大专项提前并加快实施的重点任务已经确定,对有较好基础、能够充分利用多年自主创新成果的项目 对有较好市场前景,两三年内能够实现产业化,对当前产业发展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 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集中安排资金。   会议指出,中央财政预算今年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同时带动企业投资,主要推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同时,全面展开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的各项工作,启动实施一批自主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强调,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一要落实责任制,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学组织,集中力量,系统推进。二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资源整合、开放与共享,加强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会议认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育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   会议认为,一要发展壮大生物企业。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和促进中小生物企业发展,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二要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高校和公益类科研机构等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创造和产业化。   三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   五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设立和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   六要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积极培育生物产品市场需求,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七要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监管。   会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 迅数参加《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修订版”实施细则培训班
    《中国药典》2010年版&ldquo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修订版&rdquo 及&ldquo WHO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rdquo 实施细则第二期培训班于5月26&mdash 28日在广州顺利召开。 此次培训班较第一期比在规模上更大,学员主要以广东、云南、湖南等地的制药企业和药检系统的专业检测人员为主。 培训班主要围绕三大主题来阐述: 1)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2)《中国药典》2010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修订解析、微生物计数法修订解析、控制菌检查法修订解析。 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技术探讨以及实验室规范质量控制要素交流体会。 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菌落计数是检查法的最后一步,也是判断结果的关键一步。迅数科技作为中国领先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与仪器供应商再次参加此次培训班,向培训班学员展示了迅数全自动菌落计数仪的菌落智能识别技术、自动统计功能及其他强大软件功能。 迅数全自动菌落计数仪有着Colonfast菌落智能识别技术、精确分类筛选与统计、杂质剔除、精确测量、图像编辑等强大功能,对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涉及到的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及其他方法平板能够有效的实现精确统计。在演示中学员对软件的统计结果予以的高度评价,部分学员直接表达了合作意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正在改变这人们固有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实验仪器的自动化不经能够解放实验人员还能避免实验过程对检测人员的伤害。菌落计数的自动化不仅解放了实验人员的手和眼,更提高了实验效率及统计的精确度,实现实验自动化,提升实验室规格。 本次培训班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迅数科技愿以始终如一的高品质产品和优良的服务,与广大微生物检测工作者一起,做好微生物限度检测,保证产品质量。
  • 生物气溶胶检测仪-一款用于采集空气中浮游菌的机器2024实时更新
    型号推荐:生物气溶胶检测仪-一款用于采集空气中浮游菌的机器2024实时更新,生物气溶胶检测仪在采集空气中浮游菌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下面将从精准采样、智能化操作、数据管理与分析以及快速检测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其对采集空气中浮游菌的帮助。 一、精准采样 生物气溶胶检测仪通过高效的采样模块,能够精准地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浮游菌。其采样技术确保微生物颗粒被完整且准确地收集,为后续的检测分析提供可靠的样本基础。 二、智能化操作 该检测仪多采用智能化设计,用户可轻松设置采样参数,设备将自动完成采样、检测及数据上传等一系列工作。这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 生物气溶胶检测仪提供强大的数据管理平台,用户可以对采样数据进行长短期评估管理分析。这有助于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四、快速检测 该检测仪集成了快速检测功能,大大缩短了从采样到出结果的时间。这种快速响应能力使得在发现潜在微生物污染风险时,能够迅速采取防控措施。 五、产品优势 1.空气微生物采样检测一体机集大流量采集模块、快速荧光检测模块、清洗模块等于一体,实现了全自动无人值守检测(可每天定时多时段检测),省却了人工单独采样,采样完成再转换到实验室检测的过程; 2.安卓系统RAM2G+ROM16G; 3.大流量空气采样装置(干壁气旋固气分离原理) 4.采用MPPT硅光电倍增管检测器 5.可每天定时多时段检测; 6.检测完自动报讯数据; 7.可wifi联网将数据无线上传至云平台; 8.配置数据管理平台,可进行长短期评估管理分析; 9.交直流两用,可方便长时段监测,也可方便流动检测; 10.可选配4G模块,定位模块 生物气溶胶检测仪以其精准采样、智能化操作、数据管理与分析及快速检测等特点,为采集空气中浮游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些优势使得生物气溶胶检测仪在环境监测、疾病防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又下一城!疾控中心青睐“微生物+核酸”质谱平台
    近日,融智生物“微生物鉴定+病毒核酸分型”一体化质谱平台(MALDI-TOF MS)中标马鞍山市疾控项目,融智生物技术支持工程师为马鞍山市疾控中心相关老师10余人进行了技术培训。这是一个月内,继湖北省疾控项目之后,“微生物鉴定+病毒核酸分型”一体化质谱平台再一次受到疾控中心的青睐。“微生物鉴定+病毒核酸分型”一体化质谱平台、工作站与试剂盒(上)“微生物鉴定+病毒核酸分型”一体化质谱平台装机培训现场(下)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原马鞍山市卫生防疫站、血吸虫病防治站、结核病防治所等多家单位基础上,于2000年组建而成的实施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的副县级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直属于市卫生计生委领导。主要承担全市疾病监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儿童免疫规划、公共卫生监测、卫生医学检验以及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与健康教育促进等工作。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此次中标的“微生物鉴定+病毒核酸分型”一体化质谱平台是融智生物自主研发的高端、国产临床质谱设备,它在同一台质谱仪上可实现细菌鉴定和病毒核酸检测两大功能,可对超6600种细菌(含100余种难检菌)进行精准鉴定,还可以对包含新冠病毒在内的数十种病毒核酸进行联合检测,满足疾控领域对多种病原体检测的需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为疾病监测、防控等工作提供积极帮助。融智生物不忘初心,秉承独立自主创新理念,持之以恒地在临床质谱领域耕耘,打造国际性能领先的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及解决方案,在微生物鉴定、核酸分型、蛋白定量、质谱成像领域均有创新产品推出,砥砺前行,为提升国人医疗健康水平努力奋斗。
  • 实时细胞分析系统研究获突破 为生物检测作出贡献
    为推动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来自亚太地区细胞生物学各研究领域的专家日前齐聚北京,召开了生物检测领域的新前沿技术——xCELLigence高峰论坛。   这项新技术为药物研发、毒理学、肿瘤、医学微生物和病毒学研究的分析应用提供了一个无须标记、同时又可对细胞进行实时监测的新型细胞分析平台。这不仅改变了多步骤、长时间的人工操作所带来的主观性判断偏差,也缩短了研究周期,减少了动物实验等巨大研究成本,向我们呈现出更为实时、精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与会专家希望通过xCELLigence系统平台的不断完善,对无标记的动态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为生物检测领域作出贡献。
  • 确保生物安全与发展生物经济的多维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在对人类社会科技进步欢呼之余,也为技术使人类形成的绑架性依赖隐隐担忧,尤其是当前已经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DNA进行精准调控、任意编辑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担心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物种安全风险与生态灾难。因此,在通过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物经济发展效率、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将生物安全放在首位,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2年5月10日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指出要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目标之一是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以及自身的探索精神,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正是在这样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人类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让后代的生活更幸福,不断地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而前进。从地球到太空,人类不断拓展生产疆域,在彰显科技进步能力的同时,也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与生物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获得了长足进步,不仅进一步洞察自身的生命内涵,也在不断提升着对自我的发展与改造能力。20世纪末,学术界提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命题,主要是由于20世纪人类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21世纪生物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医药方面加速发展,从基因组计划、转录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代谢组计划、互作组计划等到精准医学,为生物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持久动力。通过优化遗传育种策略和发展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为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地球上以DNA和RNA为代码的碳基生命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理论上已逐渐具备定向改造现有物种、甚至创造新物种的能力,因此,目前也已经有这样的说法,“21世纪不只是生物学的世纪,更是合成生物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对遗传代码从“读”到“写”能力的增强,在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好奇心驱动下,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更加高级的生命体,这也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的课题,例如由我国科学家新近实现的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由此可见,生物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仍然处于高峰阶段,这是由人类的创新创造能力所决定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体现。生物经济发展对生物安全的威胁和挑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样,基于质能公式(E=mc2)的质量和能量转换原理,既能够用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也能够用于研发原子弹。随着生物经济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尤其大量涉及针对DNA和RNA等遗传物质的直接或间接操作,既能够成就人类,也有可能毁灭人类。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暴露在人类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和摆脱这个问题的困扰和挑战,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出一个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怪胎”,因此必须第一时间确保生物安全的核心理念。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能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技术是否能够被掌握在可确保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控制力手中,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很多问题一开始是技术问题,但随着技术问题的解决,就逐渐演化为一个伦理安全问题,从而与生物安全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在生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趋利性很容易带来生物技术被误用、滥用甚至于被恶意利用的问题,这就要求将科技伦理、医学伦理、生物医学伦理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描述的场景为例,白血病患者因为特效药而看到生存机会,但高昂的药价又让希望变成绝望,价格相对低廉的仿制药让患者、警察、药贩子、医药公司等陷入巨大冲突。化解这些冲突的理想方法,当然是通过科技发展降低治疗成本,甚至消除此种病症。类似问题还有“罕见病药物”(也被称为“孤儿药”),同样呼唤通过生物医药科技发展研发出相应药物以惠及民众,这是社会公众对“科技向善”的现实期盼。以器官移植为例,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器官来源不足的问题,因此通过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解决器官移植的痛点是刚性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显著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科学进步,例如如何解决不同个体之间器官移植之后的免疫排斥问题。此外,在人源性器官移植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科学界将视线拓展到异种器官移植方面,例如,一名57岁的心脏病患者,面临“要么死亡,要么手术”的选择,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例移植基因编辑猪心病例。他于2022年3月8日去世,距离其接受手术约两个月。该次手术中的供体猪,在出生前曾接受过10处特异性基因改造,去除猪体内会引起急性排异反应的基因等,以便人体更好地接纳猪器官。相关案例说明需求驱动创新发展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从反向角度来思考,一旦有的人或者有的机构能够掌握将部分重要基因进一步优化、修饰的技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就有可能形成生物技术滥用的安全风险。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推动技术发展,更何况在生物经济领域,有的技术本身也会被作为引导(消费)需求而被设计出来。在需要技术的地方,就会有专利、产品,就必然会被赋予资本属性,并很容易被资本自我增殖的天性所放大,进而很容易越过生物安全的底线。如果这种能力被个别超级大国所掌控甚至垄断,例如掌握和操控基因,就很可能带来对他国的技术歧视,更可能导致全球性生物安全风险的显著增加。此类研究在早期阶段,往往会与减少疾病、抵抗衰老以及解决学习障碍等患者的现实需求有关,但如果生物医药技术研究获得突破,就完全有可能将技术用于正常人的能力提升,从而形成新的生物经济技术壁垒,引发生物安全危机。基因编辑技术尤其具有形成此类风险的可能性。曾经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贺建奎事件,就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两个人类胚胎进行了基因修改,触动了禁区,违背了科学伦理,触犯了法律。2021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人类基因编辑管治框架》和《人类基因组编辑建议》,从技术、道德、安全等多个领域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治理和监管提出建议。涉及生物经济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典型案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涉及医学伦理学的问题,很容易引发道德危机和伦理挑战,例如,在技术上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进行表达纯化并用于提高人造肉的品质(如成分、口感、外观),但是,如果其中表达的是和人类蛋白质序列高度相似或一致的成分,将其用于人造肉并作为食物使用,那么,当这些人造肉被用户消费的时候,是否具有伦理风险,即摄入的是否为“人体成分”?这虽然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但都需要通过医学伦理甚至道德法律来进行规范。如果遇到医学伦理的挑战,很容易引发严重舆情,导致社会和公众担忧,从而影响该领域健康发展。就国际领域而言,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在生物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个别国家对生物技术霸权的控制意图所导致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风险问题,为全球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如果说20世纪之前引发人类烈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天灾的话,那么,21世纪以来的传染性疾病起因,则很有可能从天灾变成人祸,而其中生物经济推动下的基因编辑和遗传操控以及合成生物技术就有可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更加凸显出必须同步甚至优先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此,生物技术推动下的生物经济发展,为生物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亟需在发展、安全与健康之间把握好理想的平衡点。发展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治理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生物经济,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否则就会由于威胁人类安全而导致整体失控。一是需要确保人类安全。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发展经济的第一原则,即在发展生物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禁止发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导致人类灭绝的生物技术,例如基因武器、生化武器、人种武器等。在个别国家单边主义思潮主导下,在资本逐利思想的驱动下,很容易在发展生物经济的外衣下将生物技术的能力无限放大、精心包装甚至伪装,假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物经济的名义,开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活动,将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等非常隐秘地进行转移和控制,导致发展中国家形成潜在的人种危机。发展中国家应提高警惕,避免成为个别大国以技术霸权掠夺资源,并通过掠夺资源巩固技术霸权的牺牲品。二是需要确保自然环境生物安全。这里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安全,不仅包括工作场所、家居环境等,而且也包括人类生活环境的全部。应该避免通过生物技术的过度发展繁荣生物经济,却带来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安全的结果,例如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等,此方面教训深刻。农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生物技术成功应用的典范。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微生态系统失衡,甚至一度在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杀虫剂(DDT),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态灾难。近年来,国内外对农药的使用作出了很多规定,既让农药发挥更好效果,也能够更好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大量使用化肥固然能够提高产量,但是伴随的问题,例如土壤结块、肥力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很容易导致生物安全问题,例如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态失衡失控,最终反过来影响人类安全。因此,通过研发新技术,例如使用土壤微生态制剂,既能显著提高土壤活力,更好地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够实现生物经济发展、更好地保障生物安全的目标。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抗生素,例如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拯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受青霉素成功的启发,制药领域研发了更多的抗生素,为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不论是人用抗生素、还是兽用抗生素,都会对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兽用抗生素也会随着食物链的传播而走向餐桌,反过来影响人体健康。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超级耐药菌增加,反过来增加了新的疾病的风险。近年来各国陆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之间平衡发展的典型例子,即以资本受益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但是却不能以付出生物安全为代价。三是需要确保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人类生活在地球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失衡必然会从外向内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也会自内而外地影响身心健康。在生物医药领域,目前已经将人体内的共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即体内生物安全,简称为“内生安全”)的重要性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即由于人体不仅生活在充满微生物的自然环境中(即体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安全,简称为“外生安全”),而且人体本身就在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含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健康的人体含有健康的共生微生物群体,罹患疾病的人体则含有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共生微生物群体。以容易导致胃炎和胃癌的细菌病原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为例,60%~70%的正常人都带有该细菌,但并非所有人都发病。Hp诱发胃炎和胃癌主要与胃肠道菌群微生态体系是否失衡密切相关。临床上目前主要使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或四环素等)进行根治性治疗,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看到抗生素对胃肠道其他正常菌群的副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内生安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在婴幼儿发育早期阶段,过度使用多种疫苗激活免疫系统,也会导致婴幼儿肠道菌群严重紊乱失调,从而诱发严重的人体“内生安全”问题,与自闭症、多动症、精神心理异常等密切相关,甚至还是导致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确保人体内的生物安全(尤指微生态安全)是保持健康、减少慢病的关键。前述导致生物安全问题的抗生素,不仅会影响体外的微生物,而且会影响体内的共生微生物,从而构成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来源因素。尤其是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学术界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慢病可能与体内的共生微生物失衡密切相关,更是将人体内的生物安全问题推进到生物经济的最前沿、甚至可能会成为发展生物经济不可或缺的前置条件,后文将详细讨论。由此可见,必须在生物安全和生物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重要的平衡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充分说明在将生物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做好生物安全,不仅需要确保体外(环境中)的生物安全,而且更要把控好体内的生物安全,否则很容易导致生物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从人体与微生物的进化共存角度分析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的矛盾关系通常意义上来说,发展与安全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安全,也需要发展。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意义。没有发展,安全也就没有价值。《规划》中指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是对正确把握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科学阐释。考虑到当前国内外仍处于与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生物安全的高风险状态,以及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疾病大量存在的现实情况,需要结合生物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针对此问题进行科学研判,迫切需要从进化角度对人的存在与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因为只有从生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经济发展与身心安全关系问题。纵观国内外针对人的研究,无论是来自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都是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的,通常不考虑人在结构上与功能上是否存在可分割性(此处指的并非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可分割性,而是指遗传角度上的可分割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的研究指出,从生命科学和生物学角度而言,人体不再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的人的存在,而是由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组成的一个联合体,即“人微共生体”。其中的微生物可以被分为两类,最重要的一类是在卵细胞中就已经存在、并被受精过程激活、从受精卵到胚胎发育乃至从出生到死亡、并伴随肉体一起消失的微生物即线粒体(mitochondria)。该类微生物以细胞器的方式终生生活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中(除过成熟的红细胞之外),由16,569个DNA碱基对组成,仅编码37个基因。另一类微生物则是在婴儿出生后,从环境中向人体传递过来、并与人体共生共存直至人体消亡的微生物系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共生于人体的内外表面,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正常情况下不进入人体细胞中(否则会导致人体感染而出现病理状态)。这些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构成了庞大的微生态体系,以肠道菌群数量为最多,可编码超过400万个微生物基因,是人类基因组所编码的2.5万个基因的150倍以上。这些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为人体提供促进营养物质分解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激活免疫等功能,人体则为其提供共生环境。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大量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自闭症甚至阿尔茨海默症等都与肠道菌群异常密切相关,从而促使学术界对于人的研究不再只是局限于人本身,而是扩展到人作为由人体与共生微生物联合组成的“超级共生体”的新角度。在笔者实验室的研究中则发现,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了摄食所必须的信号源,即“饥饿源于菌群”,结合前述线粒体是人体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来源的动力工厂而形成“呼吸源于线粒体”的认识,尤其是在中医经典理论阴阳学说的启发下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菌粒阴阳学说”,从肠道菌群在人体相对主“阴”(简称为“菌脑主阴”)、线粒体相对主“阳”(简称为“粒脑主阳”)以及“人体主和”(即人体调控阴阳平衡)的角度进行了系统阐释,不仅为理解“全人”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讨论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众所周知,生物安全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人体是否接触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病原微生物。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隔离,避免新冠病毒与人体接触而致病,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考虑到人体本身就含有大量共生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真菌,而且还包括大量病毒(例如2021年2月有研究认为正常人肠道中有14万种病毒),说明人体与微生物之间需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可以与人体共生共存,否则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衡紊乱而引发慢病风险。因此,在讨论生物安全这一主题时,一定不能抛开人体共生微生物这个核心的角度而单纯讨论人体疾病的问题,否则就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完整的。事实上,种种迹象提示,在破解人体慢病难题的关键点方面,需要对“人微共生体”进行深入诠释与科学解读。只有当能够实现人体与共生微生物的共同健康即“人微同康”时,人类才有可能从慢病高发的困局中走出来,走向身心健康的新阶段。相反,如果仍像当前一样,只是局限于关注人体本身的健康,而忽视甚至破坏了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健康,那么,就不可能实现《规划》中所指出的“身心健康”的目标。之所以从“人微同康”角度讨论生物安全问题,是源于从生命起源与进化角度对“人”在地球上出现的重要思考,即自然界在形成“人”之前,已经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过程,首先在36亿年前出现细菌,于24亿年前进化出线粒体,逐步进化出植物、动物乃至人类。在此漫长的地球生命发展过程中,分别通过将线粒体内置于人体细胞向人体赋予有氧代谢的能力(即“呼吸源于线粒体”)、通过将肠道菌群在婴儿出生后接种于肠道向人体赋予因饥饿而摄食的能力(即“饥饿源于菌群”),从而形成以人体为依托、人体细胞与线粒体的“细胞内共生”、肠道与肠道菌群的“肠道内共生”的联合共生体,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人就是人、人只是人”的朴素认识。当然,除了这两种“内共生”形式之外,人类所在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动植物体系,可被认为属于与人体“外共生”的生态环境体系。由此可见,在讨论生物安全即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方面,必须结合近年来的科学发现,认识并接纳人本身就是自然界使用作为宿主的人体和作为共生的微生物的联合进化的结果。只有确保人体内部的两套“内共生”微生物体系,人体外部即所在自然环境的一套“外共生”微生物体系和动植物生态体系的共同安全,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安全。通过实现人与共生微生物的联合安全与共生安全,即同时满足体内生物安全和体外生物安全的条件,突破以往只是以人为本、以人类为中心研究和应用的局限性,扩展到以人微共生体的协同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广域认识,在发展生物经济的时候,就能够有新的科学遵循,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这同时也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和合思想为生物经济的安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实现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思想同样也适合于本文讨论的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主题,这是因为就社会发展的主体要素与对象即“人”而言,也必须把握好“和合”的客观逻辑——“人”的出现、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是自然界在地球碳基生命方面以“和合”方式而运行的特殊产物。就“和合”而言,“和”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等意,“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联合、融合、合作等意。这两个要素,在前述基于“人微共生体”理念对“什么是‘人’”的科学解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作为细胞器、共生于细胞质、本质上属于微生物的线粒体,需要与人体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为线粒体提供氧气,线粒体则通过生化反应将碳源中的能量以氧化磷酸化的方式释放。如果线粒体出现DNA突变和损伤,将引发人体细胞出现自噬、细胞凋亡、持续性炎症反应甚至诱发癌症,表现为线粒体与人体之间“和合”关系的破坏而导致“两败俱伤”。在高原缺氧、人体组织缺血缺氧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情况下,线粒体将无法通过人体呼吸系统获得充足氧气完成有氧代谢,无法为人体提供能量,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严重损伤甚至死亡,表现为人体与共生线粒体(简称为“人粒”)的双双消亡,共生关系消失,肉体不复存在。由于线粒体只能通过母系遗传给子代,因此,一旦一个人自身的“人粒”共生关系结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肉体死亡、与其肉体共生的线粒体也同步死亡。新的线粒体则伴随着新的卵细胞被精子激活后,形成并启动另外一个新的个体的发育过程,从胚胎到出生,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开始一个新的“人粒”和合共生周期。除了上述“人粒”之间存在从受精卵到肉体死亡而终生“(胞质)内共生”的典型“和合”关系之外,“人菌”之间所存在的“(肠道)内共生”显然也符合“和合”思想的客观逻辑,只不过区别在于“人粒”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是从卵细胞受精后启动个体生命的发育过程开始的、并持续人体终生;但“人菌”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则是从婴儿出生后,自然界将以肠道菌群为主的微生物向肠道主动接种后启动个体生命的饥饿与摄食过程开始的、并持续人体终生。如果以肠道菌群为主的共生微生物群体处于正常、健康状态,就能够表现为“人菌”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的健康存在,两者之间也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状态。相反,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例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使用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出现失调、紊乱,就会导致大量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持续从肠道进入人体而导致出现慢病,与古人所说的“粪毒入血、百病蜂起”以及西方医学开创者希波克拉底所说“慢病源于肠道”是一致的,这也是慢病的重要根源。随着作为肠道菌群承载者的肉体逐渐出现慢病,免疫力逐渐下降,人体自愈能力降低,对肠道菌群紊乱失调的纠正能力也会持续下降,最终会导致“人菌”关系的破裂,即“人菌”之间“和合共生”关系遭破坏。当人体走向死亡之后,肠道菌群则从肠道内部开始分解肉体,并回归到自然界,为寻找下一个宿主、建立与新个体的共生关系、形成新的和合生命周期做准备。由此可见,在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自然界本身就使用了“共生”与“和合”的内在科学逻辑,而不是直接通过一步登天的方式来形成人这样的个体。事实上,笔者在2021年年底发表的论文《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数学模型构想》中,从数学角度(超复数、四元数)进行了表述,指出对于完整的人的表述,可能必须从“肉体的人(标量)、线粒体的人(矢量)、肠道菌群的人(矢量)以及大脑和思想的人(矢量)”的角度,以联合存在和联立共生的方式进行解读,方才能够实现对于人的完整理解。这一点也是确保在生物安全前提下实现生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生物经济做大做强,而且同时也要将生物安全做好做稳,表现在人体这个层面的四元数矢量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与医学价值》,《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第16期。【作者简介】张成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智库专家、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与肠道菌群、菌心说与双脑论、心理认知与精神障碍。主要著作有《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等。
  • 吉天仪器助力陕西省2019年饮水监测总结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
    2019年12月5-6日,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总结西安市2019年饮水监测工作情况,提高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理解和执行,决定举办2019年饮水监测总结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天仪器)有幸作为特邀厂家,为大家带来了原子荧光光度计和流动注射分析仪在疾控领域的应用和技术讲解。培训会上,吉天仪器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大家对分享的技术和应用十分感兴趣,会后与吉天报告工程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麒麟系列原子荧光光度计  产品特点  全正交双光束立体光学系统:独创的专利设计,最小化杂光影响;通道对等,极佳的一致性;支持最多四通道同测;全通道双光束,运行更稳定  直插式智能免调空心阴极灯:免调节,即插即用;寿命计时,维护提醒 ;自动识别元素灯先进的气动注射配置:恒压注射,反应过程更平稳;清洗和进样速度更快;避免蠕动泵管寿命及维护问题;密闭试剂瓶组,液位报警  温控原子化器:最佳原子化温度,提高灵敏度与稳定性;自动高度调节  iFIA7流动注射分析仪 产品特点 压力可调式进样系统:专利压盖泵技术,具备压力调节装置,相比一般压盖泵解决了不同壁厚泵管疲劳趋势不一致问题,保证长时间进样稳定,提高检测精度。 自适应光学系统:专利电路技术,根据检测方法波长自动调节,同时根据波长可自动增益调节光强,使光学系统达到合适条件,大幅降低基线噪音、漂移,增强检测灵敏度。 智能仪器监控系统:优创自动状态监控功能,各检测处理单元实时状态可视化显示,同时仪器具备自我诊断功能。 现场照片
  • 著名生物化学家张树政院士逝世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政因病于2016年12月10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张树政院士长期致力于我国微生物生物化学的研究,在白地霉糖代谢、红曲糖化酶结构与功能、糖苷酶和耐热酶、糖生物学和糖生物工程学等研究中成就卓著,是中国微生物生化的重要领军人和糖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树政院士讣告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政先生因病于2016年12月10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谨此讣告。  联系方式:喻亚静 010-64807077 010-64807468(传真) yuyj@im.ac.cn  张树政院士治丧小组  2016年12月12日  张树政院士生平  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政先生因病于2016年12月10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张树政院士1922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双井村。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到任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补习班第一分班化学系助理、医学院医学系生化科技佐,理学院化学系助教。1950年1月任重工业部综合工业研究所技师,1954年1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前身)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树政院士长期致力于我国微生物生物化学的研究,在白地霉糖代谢、红曲糖化酶结构与功能、糖苷酶和耐热酶、糖生物学和糖生物工程学等研究中成就卓著,是中国微生物生化的重要领军人,是糖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望。  1950年代初,她带领科研人员分析比较了我国酒曲中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的组成,选育出优良的黑曲霉菌种,为提高出酒率作出过重要贡献 1960年代初,她领导的科研集体阐明了白地霉的木糖和阿拉伯糖的代谢途径,发现并纯化了NADP-甘露醇脱氢酶 1970年代初,她自制仪器,合成试剂,率先在我国,建立了等电聚集和凝胶电泳新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得到红曲霉糖化酶的结晶,并对该酶进行了一系列酶学研究 1980年代,她领导的科研集体选育出β -淀粉酶高产细菌,活力当时在国际上领先,并在生产中应用 她领导的研究集体研究过20多种糖苷酶,首次发现了有严格底物专一性的β -D-岩藻糖苷酶 从嗜热菌纯化了8种酶。由她开创并由其学生继续完成的黑曲糖化酶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并于198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上述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以及不同等级的奖励,获江苏省轻工业科技成果三等奖。其中果胶酶已用于生产,右旋糖苷酶对防龋有明显效果,低聚糖运动员营养饮料为亚运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张树政院士毕生发表重要论文和综述共200余篇,主编图书7种,她长期担任《微生物学报》副主编、主编,并任多个科学机构和组织委员。  张树政院士毕生保持纯真的个性,少计名利,热心公益事业,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她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培养了近百名优秀科研人员,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和糖生物学的中坚力量。她也为我国国际科学交流、科学编辑出版事业和科普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十多年来张树政院士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科学事业。她为中国生物化学和工业微生物的发展的功绩将永垂史册,她的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和科学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张树政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多篇Science/ Nature齐发!类器官研究与发育生物学迎来“史诗级”技术革新
    近期,来自瑞士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研究所的P. Liberali组与Viventis公司工程师合作,使用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LS2在bioRxiv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pen top multi sample dual view light sheet microscope for live imaging of large multicellular systems的文章。这篇文章对该技术的核心细节进行详尽展示。 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LS2是由瑞士Viventis公司推出的一款全新光片成像平台,可实现活细胞的长时间、高分辨、高通量、多样品同时成像,非常适合对直径达300μm的光敏样品(如卵母细胞,胚胎和类器官)进行长期实时高时空分辨率和低光毒性的观察与成像。该技术一经推出便已发布多篇Science/ Nature主刊 [1-5]。点击观看: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LS2肠道类器官成像效果 摘要: 多细胞系统会在数周内从单个细胞生长成为类器官、由数千个细胞组成完整组织,此类样品的实时成像一直具有挑战性。为了跨越这些长时间、空间尺度的难题,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开放式顶部双侧成像和双侧照明的光片显微镜,专门用于单细胞分辨率的发育过程中的大型样本的实时成像。作者使用新开发的光片显微镜对多种样品进行实时成像研究,结果突出显示了其在大型标本(如成熟的肠道类器官等)中获得定量单细胞信息的能力。 研究背景: 单个细胞发育成为复杂组织的动力学、可视化以及潜在分子机制的理解是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的首要目标。然而,这些复杂的生物现象往往跨越大的空间和时间生物学尺度,特别是类器官等体外模型系统,经常受到样品间异质性的影响。设计用于此类系统实时成像的显微镜需要在每个实验中提供高样品通量才能得出结论,且需要为光散射较大的样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和高图像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光剂量并保持样品上样方便。目前,大多数的光片显微镜技术由于其低光毒性成为了克服上述一些挑战的技术方案之一。但这些技术仅限于每次实验仅对一个或极少数样品进行成像,且这些系统缺乏从对侧进行多视成像的可能性,不适合发育较大的样本。文章亮点: 本文展示了一种开放式、双侧成像和双照明的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LS2。其结合了多视图光片显微镜的优点,具有开放式几何形状和多孔样品支架,可以对大型多细胞系统进行长期多位置3D实时成像。作者通过对小鼠肠道、肝脏和唾液腺类器官、类原肠胚、水螅和人结肠癌类器官的长期实时成像,展示了该系统在各种模型系统中实现高图像质量的能力,其尺寸可达550 μm,记录时间长达12天。此外,本文获得了跨生物尺度的定量特征,并通过对肠道类器官和类原肠胚的跟踪和分割提供了详细的单细胞分析,这是新开发的Viventis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LS2才能实现的。详细数据: 本文展示的光片显微镜包含两颗相对的照明物镜(尼康10X, NA 0.2),每颗从水平面略微向上倾斜,从两个侧面照亮样品,两颗相对的成像物镜从两个方向成像(尼康16X, NA 0.8, 该系统也兼容尼康25X, NA 1.1)(图1)。这种几何形状在两个照明物镜上方创造了一个无阻碍的线性空间用于定制设计的多孔样本池(图1-2),该样本池包含多达四个可互换的样品室阵列, 用于多位置成像。浸入介质被放置在一个储层中,填充两个水浸入检测物镜之间的空间。 为了获得两个相对的光片以尽可能大的角度照亮样品,作者使用了超长工作距离的空气物镜, 通过玻璃窗将照明光耦合到浸入介质中,并设计了一个定制的校正三重透镜来补偿球面和色差。物镜区域是具温度控制的,样品被封闭在一个控制CO2浓度的隔间中。额外的光束路径是使用其中一个检测物镜作为聚光镜来照亮样品并获取透射光图像。为了以最佳方式安装不同的生物样品,作者在热成型过程中开发了由氟乙烯丙烯(FEP)箔制成的可定制腔室。该腔室适合于两颗检测物镜之间的6毫米空间区域,并允许从顶部加液、移液,满足不同生物样品的活细胞培养要求。 图1 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LS2光路图图2 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LS2物镜及样本池视图 在作者之前的工作中,使用了本文所介绍的显微镜的前身,上一代技术的显微镜只构建了一个检测物镜来跟踪发育中的肠道类器官中的细胞。 然而,所提供的成像深度不足以跟踪较大标本中的细胞,包括成熟的类器官。新设计的双成像物镜、双侧照明方法克服了这一障碍。 作者使用细胞周期报告基因FUCCI2,在3天的时间过程中对成熟小鼠肠道类器官的隐窝和绒毛形成进行成像(图2和视频2)。 在隐窝和绒毛形成的背景下监测细胞周期状态。 使用多位置成像,同时获得了多个类器官的数据集。单细胞分辨率的双色成像深度为360μm, 时间分辨率为10分钟(视频1),以无与伦比的细节显示发育中的小鼠肠道类器官的整体动力学。整个单细胞的可视化样本量要求通过双侧成像实现高图像质量。我们通过将单个检测物镜的XZ部分与融合数据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点(图2)。 随着成像深度的增加, 单个视图的切片显示出预期的退化,而融合的数据由两个视图的最佳质量组合组成,并且能够在整个体积中绘制单个细胞(视频2)。这种策略对于整个样本的3D成像是十分必要的。点击观看:小鼠肠道类器官的隐窝和绒毛形成 为了进一步评估使用两个相对的成像物镜对图像质量的改善,作者通过计算两个物镜的每个z截面的离散余弦变换DCT来比较图像质量随成像深度的增加。例如,对肠道和人类结肠癌类器官进行了比较(图3)。两种模型系统都显示,随着成像深度和距离检测物镜的距离增加,图像质量明显下降,这可以通过组合来自两个相反物镜的数据来补偿。综上所述,双重检测物镜对于保证大样本的高图像质量的重要性。 图3 肠道和人类结肠癌类器官成像及单细胞分析 为了说明新发布系统的高性能,作者对尺寸从200μm到550μm的多种样品进行了成像,并进行了长达12天的连续成像:小鼠肝类器官,人类结肠癌类器官,小鼠腮腺唾液腺类器官,和类原肠胚。此外,新发布系统的样品安装策略不仅支持各种不同标本的开发,而且可以进行平行化学扰动的实验。在相同的成像实验中,四个腔室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用于特定的条件,每个腔室内有许多单独的位置成像。我们分析了PGE、Forskolin和NaCl诱导的高渗休克对肠道类器官的机械渗透作用。3分钟的高时间分辨率(视频3)显示了对各自治疗的快速类器官膨胀和收缩。 点击观看:平行的PGE、Forskolin和NaCl对肠道类器官的影响 此外,为了证明新发布显微镜的多定位能力,作者以10分钟的时间分辨率对25个成熟的肠道类器官进行了平行成像,每个类器官的体积为360μm(视频4)。 点击观看:25个肠道类器官平行成像总结: 本文作者提出并发布了一种双侧成像、 双侧照明的光片显微镜,适用于单细胞分辨率下对多种大型生物模型系统(如肠道类器官等)进行长期多位置成像,质量适合于整个类器官的细胞分割和细胞跟踪。特殊的物镜配置使得使用多孔样品池可以同时监测多个实验条件。通过采用热成型工艺制造各种形状的样品池实现了样品特定和灵活的上样。未来,具有这种物镜配置和样本池配置的光片显微镜将进一步成为技术进步的有前途的平台。参考文献:[1] Naganathan et al., Left-right symmetry of zebrafish embryos requires somite surface tension. Nature[2] So et al., Mechanism of spindle pole organization and instability in human oocytes. Science[3] He et al., Lineage recording in human cerebral organoids. Nature Methods[4] Serra et al., Self-organization and symmetry breaking in intestinal organoids development. Nature[5] Dumortier et al., Fracking and Ostwald ripening position the lumen of the mouse blastocyst. Science
  • 新标准实施丨生物安全柜的校准有“法”可依
    生物安全柜(biosafety cabinet,BSC)是一种负压过滤排风柜,可防止操作者和环境暴露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气溶胶污染。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食品卫生、生物制药、环境监测,以及各类生物实验室等领域。目前,Ⅱ级生物安全柜因应用广泛倍受追捧而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尽管国产的Ⅱ级生物安全柜基本能满足我国生物制药等行业的需求,但市场发展依然存在诸多弊端。为了规范生物安全柜市场,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0年1月17日发布了JJF1815-2020 《Ⅱ级生物安全柜校准规范》,该标准已于2020年4月17日起正式实施。根据NSF/ANSI 49-2018《生物安全柜:设计,制作,性能和行业认证》以及YY 0569-2011 《Ⅱ级生物安全柜》中的说明,可将生物安全柜分为三级:Ⅰ级生物安全柜、Ⅱ级生物安全柜和Ⅲ级生物安全柜。Ⅰ级生物安全柜可保护工作人员和环境而不保护样品。其气流原理和实验室通风橱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排气口安装有HEPA过滤器,将外排气流过滤进而防止微生物气溶胶扩散造成污染。Ⅰ级生物安全柜本身无风机,依赖外接通风管中的风机带动气流,由于不能保护柜内产品,目前已较少使用。Ⅱ级生物安全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柜型。根据循环排风机制和排风选择的不同以及内部结构设计可分为5种类型:A1型,A2型,B1型,B2型和C1型,Ⅱ级生物安全柜的分型及其特点见表1。所有的Ⅱ级生物安全柜都可提供工作人员、环境和产品的保护。Ⅲ级生物安全柜专为高度传染性微生物媒介和其他危险操作设计,可为环境和工作人员提供的保护,其柜体完全气密,工作人员通过连接在柜体的手套进行操作,俗称手套箱,试验品通过双门的传递箱进出安全柜以确保不受污染,适用于高风险的生物试验,如进行SARS、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等。关于JJF1815-2020 《Ⅱ级生物安全柜校准规范》中规定的计量特性、对应指标、相关方法及对应仪器设备,汇总见下表2。表2 Ⅱ级生物安全柜校准项目及对应设备青岛众瑞结合自身技术储备,有针对性的对校准项目中的三项给出了解决方案。具体项目及对应仪器设备如下表3所示。表3 众瑞产品对应校准项目汇总ZR-4000型 气流流形测试仪利用专利技术的超声波雾化器产生10微米左右的高可见度及无污染的水雾,用于洁净厂房、局部洁净环境的气流流形摄影及录像。根据ISO14644-3及GMP对洁净厂房验收需要对气流方向进行评价,可适用于半导体,制药类洁净车间。ZR-6010型 气溶胶光度计是根据Mie散射理论设计的,用于检测高效过滤器是否有泄露的一套专用检测设备。仪器符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可快速实现高效过滤器的气溶胶上游和下游浓度检测,并在手持采样设备和主机上同时实时显示高效过滤器的泄漏率,可快速准确的确定高效过滤器漏点的位置。适于洁净房、层流台、生物安全柜、手套箱、HEPA吸尘机、HVAC系统、HEPA过滤器、负压过滤装置、手术室、核子过滤系统、汇集保护过滤器等的泄露检测。ZR-1300A型 气溶胶发生器是利用Laskin喷嘴产生DOP气溶胶的专用仪器,内置调节阀可调节使用4个或10个喷嘴工作,输出的气溶胶浓度在1.4m3/min-56.6m3/min空气流量下,可以达到10μg/L-100μg/L,气溶胶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适用于医疗器械检验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制药企业、高效过滤器生产厂家等对洁净室及高效过滤器的检漏。ZR-1012型 智能生物安全柜生物检测仪采用生物法对II级生物安全柜安全防护性能进行测试,符合《YY0569 -2011.II级生物安全柜》等相关标准,具备人员保护、产品保护、交叉污染保护三种工作模式,主要用来确定气溶胶是否停留在安全柜内,外部的污染物是否进入到安全柜的工作区域,以及安全柜中装置之间的气溶胶污染是否减到最小,适用于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疾控中心、计量检定部门和科研院所等部门对II级生物安全柜安全防护性能的检测。ZR-1100型 全自动菌落计数仪是针对微生物菌落分析和微颗粒粒度检测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利用其强大软件图像处理功能和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对微生物菌落分析和微颗粒粒度检测,计数迅速准确。适用于医院、科研院所、卫生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环境检测机构以及制药、食品饮料、医疗卫生用品行业等的微生物检测。
  • 全自动实时PCR技术!万孚生物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仪获证上市!
    近日,万孚生物子公司万孚卡蒂斯弈景® 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仪(以下简称“弈景® ”)正式获批,取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国械注进20223220448)。作为全球第一个可以直接使用FFPE样本和血液样本进行肿瘤基因检测的创新性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弈景® (Idylla™ )致力于提供精确、灵敏、便捷的诊断及用药指导,系统全自动运行,只需不到2分钟的简单人手预备操作。万孚卡蒂斯开创国内先河,首次把全自动一体化理念引入肿瘤精准医疗领域,打造一体化全自动分子诊断中国智造新方案。弈景® 基于实时PCR技术,整合了从样本处理到分析步骤的全过程,创新地把上述全程缩短至约120分钟,能提供准确可靠的分子病理诊断结果,及时为治疗决策提供诊断依据。弈景® 突破了传统分子诊断的障碍和壁垒,打造盒式微型实验室,系统占地不到1平方米,即可实现传统PCR实验室的功能。系统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内置程序,无需人为设定,只需不到2分钟的简单人手预备操作,降低手工影响,真正实现样本进、结果出,保证高准确性和重复性。防污染检测盒密闭设计,内置所有样本处理,即开即用,常温存储。该系统为模块化设计,通量灵活,每个控制台最多可连接8台主机,主机间独立运行、灵活上机、高效检测、结果准确,可用于各类型的实验室。作为创新性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弈景® 致力于使用更少样本,在更短时间提供检测结果,让分子检测更简单、更快速,让更多实验室可以开展伴随诊断等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目前,弈景® 已开发用于指导肺癌、结直肠癌和黑色素瘤等治疗的10多个伴随诊断产品,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精确、灵敏、便捷的诊断及用药指导!
  • IVIS 视角 | 使用生物发光成像实时监测体内葡萄糖摄取
    在活体成像技术中,一些新的光学探针及光调控技术的出现,拓展了该技术的应用领域。上期给大家分享了检测活性氧的探针,能够在活体水平监测局部炎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的释放,以及基于肿瘤微环境中高ROS水平介导的自发光动力效应,实现肿瘤诊疗一体化。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2019年发表在《Nature Methods》杂志上的文章。作者设计了一种生物发光的探针BiGluc,利用该探针即可在体内、体外实时、无创的长期监测葡萄糖的摄取。葡萄糖是大多数生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异常摄取与许多病理条件有关,如肿瘤、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到目前为止,基于18FDG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仍然是测量葡萄糖摄取的金标准。还没有光学成像技术能够很好的检测该指标。文章中作者设计了一种可以可视化和定量葡萄糖吸收的光学探针。该探针是基于结合笼状萤光素技术与生物正交‘点击’反应,即可激活的笼状萤光素三芳基膦酯(CLP)与全氟苯基叠氮基修饰的葡萄糖(GAz4)分子之间产生的生物正交点击反应,该反应导致游离萤光素的释放,此时在萤光素酶的存在下,即可产生可量化的生物发光信号,其信号强度与葡萄糖的代谢水平相关。在活体成像中,首先是表达萤光素酶的动物注射CLP, 24小时后注射GAz4,注射后即可使用IVIS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进行成像,如下图所示。图1. BiGluc.探针的设计策略点击查看视频:https://v.qq.com/x/page/y0897ftpwnc.html为了研究BiGluc探针在活体水平的应用,文中使用基因工程鼠FVB-luc+/+【该小鼠通过β-actin启动子广泛的表达萤光素酶】来进行评价。在三组FVB-luc+/+小鼠中,首先尾静脉注射CLP溶液,24h后分别灌胃GAz4(BiGluc组)、GAz4+d-葡萄糖(BiGluc+d-葡萄糖组)或PBS(背景组)。结果显示,d-葡萄糖(1:300 ratio with the GAz4 probe)的竞争能够对BiGluc信号进行抑制,使得信号值下降至背景值。从而成功证明BiGluc探针与天然底物存在竞争(下图a-c)。为了进一步研究BiGluc和d-葡萄糖的在体内的选择性,作者进行了胰岛素耐受性试验。高水平的胰岛素会导致GLUT4易位到细胞膜,随后组织对d-葡萄糖摄取的增加。因此实验中FVB-luc+/+小鼠静脉注射CLP,24h后注射GAz4 结合 PBS溶液(对照组)或者胰岛素,随后进行生物发光成像,结果显示胰岛素处理组小鼠的信号增加了三倍(下图d)。图2. 转基因小鼠(FVB-luc+/+)中d-葡萄糖摄取的成像和定量这些实验结果表明,BiGluc探针可以可靠地用于可视化研究活体水平d-葡萄糖的摄取,并且可以进行定量,从而也提示该探针可用于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研究。同样,该探针可用于肿瘤葡糖糖摄取的研究。葡萄糖转运蛋白,特别是GLUT1,在多种类型肿瘤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中使用裸鼠接种4T1-luc或4 T1-luc-GLUT1?/?细胞,肿瘤生长至体积65mm3,所有的动物注射等量的萤光素,以确保肿瘤的大小和萤光素酶的表达量相同。如前所示,进行BiGluc探针成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T1-luc-GLUT1?/?发光强度降低38%。同样文中还研究了BiGluc信号是否可以通过化学抑制GLUT1转运体来调节。众所周知,WZB-117是一种小分子的GLUT1可逆抑制剂,能够在不同的癌症中有效地阻止葡萄糖的摄取。结果显示WZB-117处理组,葡萄糖摄取信号减少50%(下图c,d)。同样文中比较了BiGluc 探针和18F-FDG-PET在肿瘤移植体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 4T1-luc-GLUT1?/-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降低,与BiGluc探针成像结果一致(下图e,f)。图3. 使用BiGluc和18F-FDG探针对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d-葡萄糖的摄取进行成像和定量这些结果都证明了BiGluc探针在研究机体葡萄糖摄取中强大的功能。相信这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以及监测与葡萄糖摄取异常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如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此外,BiGluc技术扩大了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可检测的生物分子的范围。在未来,利用新的红移萤光素-萤光素酶组合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BiGluc探针灵敏度,将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文章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19-0421-z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超5000亿元!建设P3实验室/打造IVD产业基地等,河南发布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用生物经济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为满足群众“医”“食”“美”“安”的新需求,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点击查看原文件,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左右的目标,并明确了:  构建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构建系统化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构建严密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四大主要任务,确定了: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重点产业提质工程;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四大重点工程。“网订店取” 非处方药有望送到家  打造郑州新乡生物联动发展的经济核心区  “一核、五基地”的主体产业布局、5000亿元的生物经济增加值、推广非处方药“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便民服务、高校建设P3实验室… …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我省发布《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详细阐明我省生物经济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四大体系与四大工程。  “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5000亿元  依据河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域特色,《方案》明确,我省着力构建以“一核、五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布局,“一核”即郑州和新乡联动发展的生物经济核心区,“五基地”即洛阳、濮阳、南阳、商丘、周口等5个生物经济基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生物经济,形成核心带动、基地支撑、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生物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其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左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材料和生物制造等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此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群发展成效明显,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初见成效。  明确生物经济领域四大重点工程  《方案》还明确了我省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四大重点工程。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方面,新增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转化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实现原料药绿色制造、儿童用药制剂、新型疫苗和新型抗体药物制备等技术突破。  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方面,支持郑州、新乡依托生物医药基础雄厚、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打造研发与应用深度交融、引领和示范带动明显、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重点产业提质工程方面,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作配套的生物经济产业生态。  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方面,统筹利用各级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生物经济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加大对生物经济领域相关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等。  明确四大体系重点任务——发展生物经济,河南下一步怎么干?  《方案》从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4个方面,明确了我省下一步发展生物经济的重点任务。  强化生物应用研究,支持企业打造生物创新领域“单项冠军”。具体来看,《方案》提出,要构建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生物产业基础和应用研究,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合成生物学、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生物育种、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  打造全国最大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生物经济新业态。《方案》明确,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农业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建设,优化完善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生物育种安全追控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研发水平的生物育种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企业(集团),打造千亿级生物育种产业集群。发展生物经济新业态方面,《方案》提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决策支持。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药品追溯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卫生健康”,推广非处方药“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便民服务。  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方案》提出,我省将构建系统化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其中,要加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普查、系统收集保存河南农业种质资源,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组织开展资源登记,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完善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统筹布局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短期库,分类布局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分区布局综合性、专业性基因库,实行农业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护与异地集中保存。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P3实验室,加强重大疫情预警防控。《方案》提出,我省要构建严密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支持郑州、新乡等适度超前部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统筹布局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推动省内行业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建设P3实验室,提升生物安全体系基础支撑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预警防控,构建生物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完善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端口发现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建立健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能力保障,健全流行病学及疫情溯源调查队伍,切实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 欧美生物制药企业:危急中求变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较大的比例,近年增长速度也非常快。生物和制药行业的研发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大型实验室和中小型高技术公司开展。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对这两类研发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   中小公司陷入困境,研发投入增长放缓   由于很多实验药物研发失败导致生物技术股票成为风险最大的投资之一。根据Rodman&Renshaw投资银行的报告,2008年一季度,有68家生物技术公司的现金不能维持一年,到第三季度,现金不能维持一年的生物技术公司上升为113家。随着金融市场的倒塌和风险投资的放缓,中小生物技术公司将缩减成本,节约资金,以维持更长的时间。生物制药行业中,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将放缓。   大型跨国公司加大了战略收购与兼并的力度   对于大型跨国生物制药公司来讲,当前的危机可能不是一个威胁,反而是新一轮发展的开始。辉瑞和惠氏两个制药公司合并之后,专门建立了一个科学家团队寻找和评估辉瑞公司之外的新技术和处于早期研发的药物,以进行进一步的收购和兼并。罗氏将收购基因科技(Genentech),从而有可能取代辉瑞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并成为制药公司和生物公司合并的典范。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总裁宣布将削减内部研发投入,增加资金收购中小生物技术公司。   当企业通过收购与兼并实现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研发项目也将合并。因此,在收购兼并浪潮中,整个行业的研发与创新投入有可能减少。另一方面,很多大型制药公司面临主要药物专利失效的问题。市场销售最大的3个药物,即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Plavix、诺华制药的Diovan和辉瑞制药的Lipitor专利即将失效。这3个药物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欧元。这些公司为保持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很有可能增加研发与创新的投入。但也有证据表明,大型制药公司将减小自己开展研发的投入,而倾向于收购中小公司。所以,危机对大型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还不清楚。   创新模式面临重大变化   大型跨国公司加快研发体系调整,创新模式面临重大变化,大型实验室将终结,专业团队的网络合作将成新趋势。   早在危机发生前,生物制药行业收益状况不好,投资吸引力减弱。大型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效率成为关注的焦点。研发成本、创新模式受到严重的质疑。过去多年,跨国生物制药公司不断衰退,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处于不确定之中。生物制药业过去5年的平均收益只有2.1%,而同期标准普尔500的平均收益率为3.9%。市盈率自2000年以来下降了一半。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其市盈率已低于其他很多行业。   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凸显了以上问题,同时也为大型跨国公司实施商业和创新模式调整提供了机会。大型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更加集中于少数重要领域,建立更小但更加专业的实验室。以辉瑞制药为例,该公司已宣布要将其主要实验室的规模从500~1000名研究人员缩减到200名研究人员左右,总体上要解雇10%的研发人员。在与惠氏合并后,公司的研发将收缩到一些核心领域。辉瑞期望通过调整研发机构加强研发集中度,去除官僚习气,分清内部研发的责任。辉瑞全球研发总裁认为,“大型研发机构效率有问题,缺乏责任感”,传统的药物研发战略造就了官僚体系。   除辉瑞公司之外,多个跨国生物制药公司也宣布对其研发体系进行调整。葛兰素史克传染病部门经理洪志说,他们正在寻求将生物技术灵魂、企业家精神与大公司的资源结合起来。类似调整不仅发生在大公司。百时美施贵宝研发总裁弗兰西斯?考斯说,中型公司的研发不用担心药物研发部门过于庞大的问题,但是需要改变它的研发文化。西班牙《国家报》(2009年1月21日)称这种调整为大型实验室的终结。   上述调整将导致生物技术行业创新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革命性变化已经体现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人类基因研究的快速发展利益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小型专业化研究团队的紧密合作。经济危机虽然不是生物技术行业创新模式变革的起因,但却加速了变革的进程。   离岸研发外包重要性日益凸显   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方式越来越国际化,已经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方式。国内外合作伙伴和学术机构的网络化合作使生物制药公司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很好地利用外部的专家资源。当前的危机,通过推动企业重组研发体系,正在加强这一趋势。   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研发结构重整,更加倚重于公司外部的战略合作伙伴、学术机构和外部专家网络,实施更加集中、简化的全球合作研发。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科学技术优势资源是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主要动力,这些优势资源有利于跨国公司提高创新和生产的效率。   企业商业战略的调整使企业更加集中于核心竞争力技术,如药物发现或技术发展,而将非核心工艺外包给外部专家,以降低成本。因为外包投资已经开始成熟,并为投资带来了回报,将单个技术或者一个研发单元外包的趋势将会继续增长。   据预测,到2010年前,其中20%的研发外包将转移到亚太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和新加坡是科技研发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 微生物组计划将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近期,美国正式宣布启动旨在推进微生物组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目的是在所有生态系统、大自然及人造世界里提升最前沿的微生物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水平。  那么,究竟何为微生物组?微生物组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此领域又该如何跟上国际步伐?对此,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  他介绍说,微生物组是由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其实,从滚烫的热泉到南极暗湖,微生物在地球上可谓无处不在,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刘双江告诉记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许多科学家已充分意识到,解密人类基因组基因并不能完全掌控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因为人类对与自身相伴共生的微生物菌群还了解甚少,对微生物的整体认知还不足其数量的百分之一。美国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都知道,青霉素的发现延长了人类寿命。利用好一种微生物,就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个体生命,微生物的强大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刘双江强调,当前必须把微生物研究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强化微生物在解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只有这样,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上拥有良好基础的中国,才能开发属于自己的微生物组资源和技术研发重大工程,让微生物组产生的巨大潜在效益渗透到工业、农业等领域,并持续“发酵”,进而影响国计民生。  “微生物组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其产业和临床应用前景将十分光明。因此,我们应该规划好自己的微生物组研发路线图。”刘双江为此呼吁,应充分利用微生物之间互相协作的优势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稳定的作用。“如今,无论是酿酒行业,还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行业,都在蓬勃发展。如果我们深入解剖土壤和农作物微生物组,就能有效促进传统发酵行业和新兴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未来我国的微生物组研究路线图设计,刘双江认为,未来将是微生物组的时代,我国的微生物组学以及研究技术必须走向世界及时代前沿。不过,他也强调,如今还有大量微生物在人体外难以进行人工培养,这些都限制了对微生物组的认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需求下,独立自主地启动微生物组研究计划,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为此,刘双江建议,如果能从国家层面统筹制定相关计划,将使学科得到整体性提升。此外,通过建立国家微生物组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开展微生物组资源和技术开发,并在实施过程中回答实际的科学应用问题,积极开展人体微生物组、农作物微生物组、环境微生物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全面发挥出我国在微生物资源研究以及测序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循序渐进地开展好人体、农业环境、传统发酵等方面的微生物组计划。“在此基础上,未来将会引发一轮新的微生物研究和开发热潮,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