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敏感电子元器

仪器信息网敏感电子元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敏感电子元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敏感电子元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敏感电子元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敏感电子元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敏感电子元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敏感电子元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敏感电子元器相关的资讯

  • “中国好电镜”系列研讨会丨电子束敏感多孔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在材料显微结构表征方面,电子显微镜(包括SEM、FIB、TEM)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科学研究,工业领域等作用日益增长。为了有效推动电子显微镜表征技术的发展,深入了解不同电子显微镜的性能特点,充分发挥仪器功效,提高广大用户的分析测试水平及解决实际使用中的难题,赛默飞将在2023年举办“中国好电镜”系列研讨会,特别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和赛默飞资深电镜应用科学家与大家交流前沿电镜表征技术。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可以对材料的结构进行直接成像,能在原子尺度上建立材料的性质与其局域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虽然高分辨率 TEM 和 STEM是大多数材料结构的常规表征手段,但由于电子束敏感材料(如典型的多孔材料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MOFs)、共价有机骨架(COFs)等)极端的不稳定性,以常规方式观察它们的局域结构仍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电子束敏感材料对电子束辐照极为敏感,在常规S/TEM成像模式下,其结构会被立即破坏变为非晶,从而无法得到其局域结构的原子排列信息。因此,如何在无损伤的条件下以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在实空间中对典型的电子束敏感材料的结构直接成像是TEM和STEM技术应用的难点。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清华大学陈晓老师为大家从原子尺度解析多孔材料分子筛局域结构及主客体相互作用,分享其使用超低电子剂量高分辨电子显微技术在电子束敏感多孔材料结构表征中的成功案例。同时邀请赛默飞透射电镜应用科学家刘苏亚博士为大家直播演示如何在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Spectra 300平台上对电子束敏感多孔材料进行超低电子剂量下原子尺度直接成像。 特 邀 报告 陈晓 清华大学化工系助理研究员 多孔材料局域结构及主客体相互作用原子尺度结构研究2023.04.20----14:30-15:30个人简介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发展多孔材料低剂量原子尺度成像方法,致力于分子筛中单分子成像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直接观测,以期从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理解和探索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进出机制以及客体分子与主体骨架间的作用行为。目前已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2篇,包括 Nature(3篇)、Science(1篇)、Nat. Commun.(4篇)、Adv. Mater.(1篇)、JACS(1篇)等。其中“A single molecule van der waals compass”(Nature. 592, 541(2021))的工作入选 2021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第三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2022 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入选2022年度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报告摘要多孔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孔道结构成为了催化、分离、医药等多个领域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分子筛作为典型的多孔材料在石油化工、煤化工裂解、异构化、芳构化及烷基化等反应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理解和探索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进出机制以及客体分子与主体骨架间的作用行为对于理解和认识这些工业化背后的微观行为尤为关键,尤其是工况服役状态下的催化剂的本征行为至关重要。该报告将以分子筛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工业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ZSM-5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研究了在超低电子剂量的条件下研究分子筛亚纳米尺度局域结构解析和原位观察限域分子动态行为的方法,在常温甚至是高温的条件下“冷冻”分子,观测了单分子进出孔道的行为,研究限域小分子动态行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这类折形分子筛中单个芳烃分子的转动行为、加入氢键力作用后定量化了分子在孔道中的作用方式,在原位观测分子进出孔道的基础上解决了60年来困扰科研人员分子筛筛分比孔道稍大点的分子的微观机制。在不断对分子筛有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为十万亿产值的工业化过程提供新的见解。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线上网络研讨会Demo演示 刘苏亚 博士超低电子剂量下对电子束敏感多孔材料进行原子尺度直接成像2023.04.21----14:30-15:30201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攻非晶合金的结构表征及相关应用。同年入职赛默飞世尔科技,主要从事透射电镜的应用支持工作,拥有十余年的电镜使用经验。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线上Demo演示
  • 褚君浩:传感器,让我们的敏感神经更敏感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华大学理学院院长。他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就专注于红外探测器的研究,并与汤定元、徐世秋两位科学家研究了一种全新的半导体材料,创造性地提出了测算这种材料特性的公式,该公式最终以三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被称为CXT公式,成为判断红外探测器新材料、新结构的参照标准。他的专著《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被国外20多个研究机构作为相关材料和器件研究的理论依据。  智能时代,传感器无处不在。传感器与计算机、通信被称为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以及是否处在国际战略竞争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各种机器设备中的传感器就相当于人类的五官和神经系统,它们让机器能听、能闻、能看,从而更好地感知、学习和进化,为我们提供高精度、智能化的服务。传感器家族有哪些成员?它们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服务?高性能传感器的市场长期被美国、日本、德国的企业占据,我国科学家如何才能在这一领域拼出一席之地?  简单来说,传感器就是用材料经过一定的设计,做成的一个器件,取代耳朵、鼻子、舌头、眼睛、皮肤的功能。它能够看得见、听得见,能够闻得出味道,能够感知到。它可以比人类的功能更强大,所以传感器要具有高性能。传感器具有的高性能,一般要超过人类的五官,能够听得到很远的声音,能够看得见红外光。  日常生活当中传感器非常多,最敏感的一个传感器大家可能没注意:你把手机靠近耳朵的时候,手机的屏幕就暗了,所以随便怎么碰耳朵,照样可以打电话,这就是手机传感器在起作用。手机里面传感器最多,而且都很小、很灵敏。现在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就是高精度、高灵敏、高速响应、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微型化、柔性化、多功能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无线通信化,另外还要绿色环保。  没有传感器就无法数字化  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搭载了多种科学探测仪器,可以探测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月表物质的成分和月球表层的结构。嫦娥四号的着陆器上还安装了4个与月壤直接接触的温度计,可每900秒测量一次月壤的温度,这也是人类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对月壤温度进行原位测量。我们进入了一个智能化的时代,上至宇宙探索,下至日常生活,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农业测产、荒野探矿、太空探月都离不开传感器,传感器信息采集功能的重要性也因此越来越凸显。物联天下,传感先行,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其最重要的“基石”就是传感器技术。那么,传感器技术怎样进行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  智能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智能化系统的运用。智能化系统有三大支柱:动态感知、智慧识别、自动反应控制。比如机器人能够把乒乓球打到,首先是动态感知,看到这个球怎么过来;其次要分析这个球会从哪里进来,这是智慧分析;然后它采取措施,打到这个球。智能化系统最后的出路就是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地球、数字城市的建设。这个系统最大的核心就是数字化,因为只有数字化才能定量化、精准化、规律化、智慧化,最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数字经济的“数字”从哪里来?就是靠传感器来的,所以传感器是大数据的源头。数据有两类:一类是文本大数据,另一类是物理大数据。物理大数据是靠传感器实时获得的,这类数据好多都是声、光等类型的,它们属于一个波动世界。这个波动世界里面的数据量特别大,一个波有振幅、有位相、有频率,还有偏振等等,再加上时间、空间等海量的大数据,就可以告诉我们好多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传感器和物联网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两个核心技术。智慧分析就是从大数据分析出一些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现在浙江省义乌市有一座大桥里面安装了好多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看它里面振动的应力波形,不同的车辆开过去波形都会有变化。如果有一天发现应力情况异常,就会报警。  传感器是支撑智能化最重要的“一条腿”。无线通信接收信号要靠传感器,通信卫星主要就是发射和接收,接收需要传感器,没有传感器,通信就中断了,后面的智能化更无法实现。可以说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智能时代;没有传感器,也没有信息化时代。  我国传感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及优势  一部智能手机中有20多个传感器,一部汽车更是有多达上百个各类传感器。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目前全球2万多种传感器产品中,我国能生产的只有大约6000种,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智能手机中,传感器几乎均为国外产品,每年我国各种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高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的占比甚至要达90%。我国传感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打开自己的一片天地?  传感器国内一般来说都能制造,在一般的应用上面也都适用,但是在高端应用、精细应用方面和国外有差距,这就要发扬工匠精神赶超世界一流。  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一本最有名的科学手册叫《LandoldtBoerstein》,这本科学手册,到现在已经有140年历史了,它每隔10年到15年要修订一次,我就是负责碲镉汞材料修订的作者负责人,因为在这个领域,我国科学家做的工作国际上认可,所以我们有这个资格来承担这项工作。  发展传感器,我国过去有一个弊端,就是买得到自己就不做了,但是红外探测器高端的买不到,就只能自己做,我们反而做出来了。其实在有些核心的关键领域还是要自立自强。我们现在好多企业,在红外传感器方面,水平不断地在提升。另外,要发展智能化,把芯片技术感受到的传感信息,智能化地分析处理,这就是当前传感器发展的趋势。  智能时代的“桥梁”  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起火,考虑到空中投水可能造成建筑及文物损毁,法方派遣无人机捕获实时图像,为消防员实现精确定点扑救提供了重要支持。这其实得益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物联网,一字之差,但两者截然不同。如果说,互联网是人们用来进行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平台,那么,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所不同的是,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红外等各种感知设备,将信息传送到接收器,再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监视、自动报警、控制、诊断和维护。如今,物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众多领域,而传感器作为智能时代的“桥梁”,在各个领域智慧建设中已不可或缺。未来,传感器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领域还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江苏无锡有一家公司,在公司每个区域里所有的转动部分都安装了传感器,这样在办公室里可以监控所有的电梯、马达是否正常。如果哪个地方不正常,控制室就亮黄灯了,马上就可以派人去修理。这就是智慧城市管理的一方面。  现在抑郁症很多,还有一些小孩患抑郁症,抑郁症当然有多种识别方法,也可以做成一个小的设备,定量分析患者的抑郁程度,这都是传感器信息获取分析的可能应用。如果我们人体里面都有传感器,比如口袋里放个心脏传感器,心电图随时可以拿到,如果一个人心脏有点不舒服了,跟医生打个电话,说我现在心脏不舒服,或者发条微信给他,这个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但如果这个传感器的信号直接送到分析中心,分析中心就能够根据GPS定位知道人在什么位置,马上通知相关机构采取措施,这就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在人类健康上面大有用处。  人类现在要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智能化系统的运用,智能化系统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传感器,传感器就是我们的敏感神经。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努力打造敏感神经,通过科技创新手段不断提升信息传感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分析水平,从而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地球的事业,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最终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 为疫苗和其他敏感药品使用正确的数据记录器
    2019冠状病毒病的黑暗隧道已初见曙光,随之而来的是分发方面的挑战。每种疫苗都面临着其自身的管理挑战,例如温度要求和分发问题。利用数字数据记录器来监测疫苗冷链运输中的温度变化对于疫苗的效力至关重要。无论您是在处理国药、科兴、辉瑞、莫德纳、阿斯利康还是其他敏感药品,您都需要优质的数据记录器来跟踪温度。随着2019冠状病毒病危机的持续,我们希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为您提供一些重要提示。随着免疫领域的发现日益增加,可靠且合规的冷链监测是确保可行和有效的疫苗分发的关键。冷链依赖于一些重要因素,例如专业的送货员、合适的包装和可靠的物流系统,这些方面都需要实现良好的控制和监测。想一想,当箱子被密封、门被关闭时,如何解决疫苗的完整性和效力问题。没有人知道容器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它必须面对什么样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温度数据记录器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们在疫苗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将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帮助您选择适合冷链监测的数据记录器。01 温度范围和精度选择数据记录器时,首先要考虑温度范围和精度。确定您处理的药品的温度范围。例如,复星-辉瑞疫苗应当储存在超低温冷冻箱中,温度介于-80°C和 -60°C(-112°F和-76°F)之间。如果您有超低温冷冻箱 (ULT),则需要一个合适的数据记录器来监测其温度。不过,美国和欧盟的监管机构最近提出了一种替代解决方案——现在,疫苗可以在-25°C至 -15°C(-13°F至5°F)温度下储存最长2周。[1]应跟踪疫苗在此温度范围内储存的总时间,不应超过2周。莫德纳疫苗可以储存在-50°C至-15°C(-58°F至5°F)的冷冻箱中。此外,在小瓶被刺破之前,它们也可以在 2°C至 8°C(36°F至46°F)的冰箱中储存长达 30天。到目前为止,强生和阿斯利康的疫苗最容易运输——它们可以在 +2°C 和 +8°C(36°F和46°F)(即正常的冰箱温度)之间储存长达六个月 [2], [3]。根据所需的温度范围选择合适的数据记录器极其重要。另一个关键点是精度。在监测对温度敏感的产品的存储条件时,高达±0.5°C的精度是值得信赖的。选择数据记录器时,应当寻找所需的规格,并注意不要在不必要的功能上支付过多成本。02 数据记录器的放置为确保理想的存储温度,每个纸箱或容器通常会使用两个数据记录器。一个应当放置在疫苗旁边,第二个则放置在容器外面。箱子里的数据记录器应当放置在疫苗存货处的中央。确保疫苗存货处和温度传感器不与冰袋直接接触,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冻结风险。箱子外的第二个数据记录器必须放置在可见位置,以监测存储环境温度。产品包装好之后,记录器应立即运行,并继续运行直至到达目的地。要测量箱内温度,可能需要选择配有延长电缆的记录器,因为超低温(例如-70°C/-57°F)可能会冻结所有电子设备。对于莫德纳和阿斯利康等疫苗,建议使用 USB 类型的数据记录器。它们通常小而薄,易于放置在疫苗旁边。现在还提供多通道设计,只需一个记录器即可同时测量内部和外部温度。如何包装疫苗和准备运输03 读取数据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点是,“谁”将读取记录器数据以及如何读取?收货人是否来自同一个国家/地区?一些数据记录器需要一个特定的读出接口,其他数据记录器则使用通用接口,例如通过 USB。对于较远的收货人或较远的目的地(例如国际运输),考虑到回运和管理,监测可能会花费很多精力。因此,一次性数据记录器可能是一种理想且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有许多新技术可以通过蓝牙、Wi-Fi或5G等方式读取数据;但是,务必确保数据全面且不存在数据泄露风险。无论您选择哪种技术,软件都应当简单易用并且支持自动生成PDF报告。04 重新校准和校准证书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一到两年返回您的温度监测设备和控制传感器进行校准。正确的校准报告通过根据国际公认的校准和可追溯性标准测试仪器来证明数据记录器的准确性。购买具有校准证书的数据记录器。由于每个温度监测设备都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损失效率,因此,应当在到期日期之前预先制定一个重新校准计划。一种替代解决方案是使用一次性数据记录器。另一种解决方案是使用传感器可更换的数据记录器。此类产品包括具有唯一对应序列号的一次性插入式传感器。这种类型的设备(包括可更换传感器)通常会随校准证书一同交付给您。05 FDA 21 CFR Part 11 合规性由于数据记录器的品牌众多,因此制造商可能会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包。但是,选择数据记录器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是它是否符合FDA 21 CFR Part 11的规定。FDA 21 CFR的一个具体重点是第11部分。它包括对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的使用。对于依靠数字数据来监测其商品的公司,尤其是制药、食品和医疗保健行业的公司,确保符合21 CFR Part 11的规定至关重要。根据21 CFR Part 11法律,系统进入需要由每个用户的唯一登录名和密码控制。此外,它还提到了“使用安全的、计算机生成的、带时间戳的审计追踪来独立记录操作员进入以及创建、修改或删除电子记录的操作的日期和时间。”选择带有合规软件的数据记录器有助于确保相关领域中的数据安全和审计日志。我们希望上述5条提示能帮助您选择合适的数据记录器。如果您需要数据记录器和监测计划方面的支持,请联系我们——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冷链流程和设置方面的指导。
  • 【瑞士步琦】收集氧气敏感及水分敏感的粉末样品解决方案
    收集氧气敏感及水分敏感的粉末样品解决方案喷干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常用于制备电池材料、多孔材料及粉末剂量药物和易挥发的香精香料物质。对于这类样品如何保证喷干后的粉末颗粒在收集时免于环境中氧气及水分的交互影响,是作为工艺开发流程中最后一个关键步骤。 研究者通常会考虑充满惰性气体的箱体作为收集这类粉末产品的实验场地,例如手套箱;同时选用惰性气体作为雾化气源,在操作过程中保证氧气及水分处于极低状态;然而,即便是小型实验级喷雾干燥仪器的体积也初具规模(步琦小型喷雾干燥仪 S-300 的高度超过1m),定制大尺寸的手套箱会增加额外费用且仪器配件的操作和拆卸极其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步琦最新推出喷雾干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环境守护者(Enviro Guard),站在防御存在于外界环境中氧气和水分干扰的顶峰。1从需求、想法到解决方案Enviro Guard 具有特殊设计的玻璃组件,配有旋塞和气体入口,可以采用氩气形成强大的氧气和水分屏障,保持材料的性质。在惰性气体条件下使用实验室型喷雾干燥仪 S-300 制备粉体颗粒后,通过气体入口引入氩气可以保护您的材料,使其免受潜在的损害。粉体制备完成后,将整个旋风分离器及收集瓶迅速移到小尺寸手套箱内,是样品处于受控的环境中。严格的实验室试验证实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可将氧气和湿度水平保持在 2% 以下,持续时间可达 5 分钟。这证明了它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为研究员提供了处理、转移和加工材料的灵活性,而不会受到环境干扰。无论是追求创新还是保存精致的配方,Enviro Guard 都能确保您的材料不受污染。与环保守护者一起体验未来的材料保护,创新与保护相结合!环境守护者 Enviro Guard (11080767) 由以下部分组成:11080595Enviro 玻璃件11068575旋塞046357螺旋盖033577盖帽040023硅胶垫022352软管夹11080766灰色橡胶塞2气体要求由于氩气的密度明显高于空气,因此 Enviro Guard 与氩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在大约 130°C 时,氩气的密度为 1.21 Kg/m³ ,与 17.5°C 时的空气密度非常相似。这种密度上的相似性使得氩气能够在粉末上形成稳定的保护层,在这个温度下有效地取代周围的空气并保持其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种特定的应用,我们只建议使用氩气,因为它具有创建和维护保护气层的理想特性。小型喷雾干燥仪 B-290/S-300瑞士步琦公司是全球旋转蒸发技术的市场领先者,并且在中压分离纯化制备色谱,平行反应,喷雾干燥仪和冷冻干燥仪,熔点仪,凯氏定氮仪和萃取仪以及实验室/在线近红外等方面是全球市场主要的供货商。我们相信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我们能给广大的客户在研究开发创新和生产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我们的所有产品均符合“Quality in your hands” (质量在您手中) 理念。我们始终致力于开发坚固耐用、设计巧妙、便于使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以便满足客户的最高需求。凭借小型喷雾干燥仪 B-290 和 S-300,瑞士步琦巩固了其 40 多年来作为全球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实验室喷雾干燥仪融合卓越的产品设计与独特的仪器功能,可为用户提供极佳的使用体验。使用实验室喷雾干燥仪可安全处理有机溶剂;S-300 配备的自动模式可节省大量时间,让整个实验过程调节和可重现性更高;远程控制可以带来极致的灵活性,同时方法编程让操作变得对用户更友好。
  • 中科院光电所研制星敏感器助力新一代北斗卫星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星敏感器,协助我国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精确调整姿态,顺利进入既定轨道。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光电所光电传感技术研究室赵汝进博士介绍,星敏感器安装于卫星平台,隶属于卫星姿轨控分系统,承担了卫星姿态测量任务,通过对多颗恒星成像、识别、跟踪、解算等流程实现卫星全自主姿态测量。相对于姿轨控中其他姿态测量设备,星敏感器作为测姿精度最高的单机,测姿精度可达到角秒级甚至亚角秒级,是卫星平台不可或缺的测量设备,也代表了现代先进卫星姿轨控技术发展方向。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了解,光电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开展星敏感器技术攻关。先后研制成功我国首台接入卫星姿轨控系统的国产星敏感器和我国首台在轨应用的国产高轨星敏感器。目前该所在研星敏感器达十余种型号,超过100台(套)。 /p p br/ /p
  • 西安光机所成功研制出“敏感器光学系统测试设备”
    近日,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敏感器光学系统测试设备”并已正式投入使用。“敏感器光学系统测试设备”系高精度、多功能、全自动化的专用测试设备,可以对各类恒星敏感器、地球敏感器、月球敏感器光学系统及其它小型光学系统的弥散斑、色偏差、畸变、焦距、入瞳、工作距进行测试,测试光谱范围0.3μm~1.5μm,弥散斑测试精度优于0.5μm,色偏差测试精度优于0.2μm,畸变测试精度可达到0.01%。该设备的成功研制,在提高测试精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原来测试一套常规的敏感器光学系统需要三天左右时间,现在只用一天即可完成测试。   该测试设备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敏感器光学系统测试设备的空白,必将极大地促进所内创新事业的发展。
  • 德国政府资助研发新型高敏感快速光学测量技术
    现代日常生活已离不开技术复杂的产品,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变,关注产品质量之外也致力于采用高效、的生产方式,通过改善程序循环来尽可能避免产品污染或是毒性负载。尤其在产品销量大的工业领域,制造方式的修正对经济与环境有显著影响。 优化生产工艺的基本条件是拥有合适的、尽可能普遍适用的高水准传感测量仪器,而目前市场上提供的设备多数不适用,或速度太慢,或对必要的检测限度不够敏感。 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德国联邦教研部近日斥资40,4万欧元,支持联合研发项目&ldquo 基于中红外激光源的光学直列流体分析仪(OIFA)&rdquo 。该项目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目标是研发新型高敏感快速光学测量仪器,成品将是模块化的、坚固的光学传感器现场设备,可以普遍用于测量各种不同的流体&mdash &mdash 气体或液体,可测量出最少量的毒素污染。应用这项技术,原先复杂的样本制备与提取、用于运行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基础设施等均可放弃。 新测量技术的设计全靠新红外激光器,这种不过大头针针头般大小的激光器在中红外波段发光,非常适宜测量多种在这个范围内吸收光的物质,既便是十亿分率范围内(parts-per-billion)的浓度也可检测出来,通过测量装置上的信号变化,显示出尽管含量极低却对工业程序、对环境与人体具有很大影响的物质。 极其出色的敏感度及快速是这项技术的独到之处。结合针对工业用户与未来潜在用户方面的必要知识,新的光学传感器可为填补市场空缺作出贡献。为评估其适用性,该项目在进程中将先生产出样机,试验应用的领域是测量高压、高温下可燃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之后还将投入实际生产场地经受检验。 以上信息有HASUC整理摘录,HASUC主营:真空干燥箱、烘箱、电子防潮箱、鼓风干燥箱、培养箱、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干燥柜、电炉、马弗炉、电阻炉、二氧化碳培养箱、霉菌培养箱、隔水式培养箱、低温培养箱、BOD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光照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人工气候箱、 恒温干燥箱、防潮箱、高温烤箱、低温培养箱、恒温培养箱、高低温箱、高低温试验箱、高低温交变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恒温恒湿箱、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培养箱、氮气柜、干燥箱、恒温箱等设备。
  • “化学+AI”检测,快速鉴别耐药菌及其抗生素敏感性
    一张试纸、一个App,即可快速检测耐药菌及其抗生素敏感性。日前,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李林教授、吴琼副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姬文辉等同学负责的项目“荧光纸基智能检测系统:包‘知’百菌”在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如何经济、快速、有效地鉴别耐药菌及其抗生素敏感性,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程度、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病人生存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变得越来越强。”吴琼介绍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是β-内酰胺酶的过表达,这种酶可在抗生素与细菌作用之前,水解抗生素的β-内酰胺四元环,破坏抗生素原有结构从而导致其失去药物活性。 一张试纸、一个App,即可快速检测耐药菌及其抗生素敏感性。日前,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李林教授、吴琼副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姬文辉等同学负责的项目“荧光纸基智能检测系统:包‘知’百菌”在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如何经济、快速、有效地鉴别耐药菌及其抗生素敏感性,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程度、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病人生存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变得越来越强。”吴琼介绍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是β-内酰胺酶的过表达,这种酶可在抗生素与细菌作用之前,水解抗生素的β-内酰胺四元环,破坏抗生素原有结构从而导致其失去药物活性。
  • 新老聚会!2022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顺利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为推动北京及广大周边省市电子显微学的学术及技术水平,促进电子显微学工作者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和交流,一年一度的新老朋友聚会的“2022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于2023年2月26日顺利举办。今年北京电镜年会不仅邀请电镜领域新老专家学者进行先进电子显微学成果分享,同时还安排多家仪器厂商介绍最新仪器设备和相关的应用技术进展。此次北京电镜年会吸引了上百位观众出席参会以及二十多个电镜相关仪器厂商参展。年会现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雪锋分享了电镜技术在辐照敏感电池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界面结构解析方面的成果;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市场部高敞介绍了日立冷场发射扫描电镜SU8600和SU9000的特点和最新应用;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葛小敏介绍了Fischione 多尺度可控环境电镜制样解决方案,包含SEM/TEM样品制备、转移、污染防治等应用案例;阿美特克公司Gatan & EDAX的陆畅博士介绍了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在表征束流敏感材料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副教授李赛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观察新冠病毒构造以及原位中和机制等最新进展;牛津仪器杨小鹏介绍了牛津仪器EBSD和EDS技术在扫描电镜高温原位分析中的应用及解决方案;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朱明芬介绍了日本电子新型钨灯丝扫描电镜JSM-IT510的产品特性和创新亮点;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关波介绍了化学所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平台情况以及冷冻电镜和Cryo-SEM/FIB技术在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成像中心副主任季刚介绍了冷冻电镜前期样品制备必要的关键技术;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杨瑞介绍了蔡司最新的集成化扫描电镜原位解决方案;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尹相斐介绍了国仪量子钨灯丝系列扫描电镜SEM2000/SEM3200/SEM3300以及场发射系列扫描电镜SEM4000/SEM5000的特点及应用案例;北京海默及易微科技公司李金树介绍了Kleindiek Nanotechnik微纳米操纵仪及其在半导体等行业中的应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郑爱国介绍了中石化石科院电子显微平台以及电子显微镜购置过程中考量因素与注意事项;Tescan公司艾钰洁介绍了TESCAN集成和旋进辅助的分析型4D-STEM特点及其应用;阿姆西(北京)仪器有限公司张栋介绍了RMC纳米超薄切片机在电镜领域的应用案例;赛默飞世尔科技杨光介绍了赛默飞全新高端电镜平台Spectra 300及Spectra Ultra如何帮助科学家打开全新的科学视野以更好地进行科研。现场观众中科院物理所 王雪锋《辐照敏感电池材料与界面结构解析》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高敞《日立冷场扫描电镜新技术介绍》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葛小敏《Fischione 多尺度可控环境电镜制样解决方案》Gatan & EDAX 陆畅《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在表征束流敏感材料中的应用》清华大学 李赛《冷冻电镜断层及原位结构技术在新发致病型病毒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牛津仪器 杨小鹏《牛津仪器 EBSD&EDS 技术在 SEM 原位分析中的应用》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朱明芬《新型钨灯丝扫描电镜 JSM-IT510 介绍》中科院化学所 关波《电子显微学技术在化学分子材料学研究中的应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季刚《冷冻电镜前期样品制备关键技术介绍》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杨瑞《原位电镜时代--蔡司集成化扫描电镜原位解决方案》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尹相斐《国仪量子扫描电镜最新进展》北京海默及易微科技公司 李金树《Kleindiek 微纳米操纵仪及相关设备的最新进展》中化院 郑爱国《电子显微镜购置过程中的综合考量与注意事项》Tescan 艾钰洁《传承 创新 跨越 | TESCAN 4D STEM – TENSOR》阿姆西(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张栋《RMC 连续超薄切片技术的两种方法》赛默飞公司 杨光《赛默飞电镜最新应用进展》参展厂商(排序不分先后)赛默飞世尔电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Tescan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阿美特克商贸(上海)有限公司飞纳电镜北京中镜科仪商贸有限公司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新兴百瑞技术有限公司速普仪器(太仓)有限公司北京格微仪器有限公司北京海默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及易微科技有限公司瑞士戴通钻石刀北京中兴百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达济科仪科技有限公司超微动力科技(香港)有限公司镇江乐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阿姆西(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 “一闹就停”、“迁址复出”,环境敏感项目靠什么脱敏?
    “一闹就停”、“迁址复出”,成为一些地方政府面对公众反对惯用模式如今,反对立项、反对投产,已经成为群体过敏反应的本能姿态。公众担心重化工、垃圾焚烧等项目的环境风险,地方政府和企业则力证其安全。上马还是暂停,成了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反思诸多因环境敏感项目上马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从源头上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我国当前环境敏感项目决策机制的不完善。当前,我国环境敏感项目决策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杜绝一起起类似事件的一再重复?在日前召开的环境健康风险交流科普会上,专家、企业代表及公众代表在同一平台上,围绕环境敏感项目上马的决策机制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对话和交流。问题一公众为何患上过敏症?与现代科技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风险不断加大,公众关注度日益提升,在诸多风险中,应对环境风险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因环境敏感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约以年约29%的速度递增,而且对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性事件。环境类群体性事件凸显了公共危机管理和风险评估与控制决策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胡志强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着风险治理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在面对一项公共风险决策的时候,公众与政府、专家之间存在着观点和态度上的分歧。不久前,福建省漳州市古雷腾龙芳烃PX项目开工不到两年再次发生爆炸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PX等环境敏感项目决策机制问题的强烈关注。从漳州古雷PX项目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其先后经历了厦门阶段和漳州阶段。不难发现,在厦门阶段,这一项目采用了相对民主的决策模式,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风险沟通和公众参与,经过一系列的专家提案、网络投票和座谈会,决策方最终放弃了在厦门兴建PX项目。但在漳州阶段,对于专家和公众观点充分听取和考量则存在不足。《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得组织实施和开工建设。漳州古雷PX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尚未经过批准时,即擅自开工建设,因此受到了环境保护部的行政处罚。虽然之后这一项目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发展规划批复”,但因其环评未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查,再次擅自开工建设的行为违反了《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一些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体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地方政府片面强调GDP,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惜上马公众反对的项目,甚至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增长。而这种现象并非个案。按照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综观世界各地的经验,环境敏感项目上马引发公众反对在所难免。公众对诸如PX、垃圾焚烧等环境敏感项目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其“罪魁祸首”缘于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缺位。“这无疑对目前我国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胡志强说。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各方为了更好地理解风险及相关问题并进行决策,就风险及相关评估相互交流以期达成共识的过程。漳州古雷PX项目从选址、论证到投入生产,未见到其进行充分的风险沟通,自始至终仅有2013年3月进行了短暂的环评公示。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专家表示,公众反对PX项目,目前还很难说是“无条件拒绝”,问题的根源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将公众视为环境决策的局外人。不知情反而加重了人们对自身环境权益不保的担忧。如果政府严格进行环评,环评报告真正公开,民众充分知情,即使民众心存疑虑,政府也可以一方面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持续完善环保设计。在浙江省宁波市民对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不知情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已经“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当人们提出质疑,政府又未能与公众平等对话,局面终至不可收拾。只有政府信息充分透明、征求民意,谣言才能止于公开。公众对PX、垃圾焚烧等项目敏感,既是由于知情权未得到充分保障,也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历史欠账的裂变反应。网民的抵制情绪与信息神秘化有关,同样,有些网友的认知也在偏向理性,“请依法公布所有的信息,不要担心我看不懂。”如今,伴随着环境权利意识普遍觉醒,人们担心重化工、垃圾焚烧等一些项目引发环境问题。地方政府事先不对项目环评进行全面公示,公众被蒙在鼓里,而项目“前期工作”却开展得如火如荼。正是这种做法引起公众心中的愤怒,并引发猛烈的情绪暴发。在采访中,一位长期从事环评工作的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说,风险沟通至少需要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和普通公众三大群体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和讨论,不同的观点应当得到充分的表达。然而一些项目的决策过程,专家和公众的观点被忽略,专家、公众和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事实上,政府即使搞了环评,企业环保规划周详,也仍有可能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局。企业环保投入越大,后期运行成本越高,建而闲置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大连PX项目搞了环评,却相继发生相邻中石化输油管线爆炸和厂区溃堤,充分暴露出单方环评的漏洞。所以,公众参与环保博弈至关重要。公众参与环保可以对企业与地方政府形成监督与制衡,有利于环境风险控制。公众参与一方面为风险项目的决策提供了合法性的来源,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公众对风险项目的疑虑。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是环评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面对面博弈,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又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在风险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方式还有许多,包括咨询会、公众调查、网络投票等。据了解,漳州古雷PX项目未进行充分的公众参与。这一重要环节的缺失,对风险沟通、风险管理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引发事故的一个因素。问题二如何让各方理性沟通与交流?透过漳州古雷PX等环境敏感项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环境敏感项目决策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共决策过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信息交流不充分;缺乏公众参与。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言,我国当前的环境风险决策机制没有有效地区分科学事实与民主价值,没有充分结合专家模式和民主模式,没有发挥出专家和公众应有的功效,只是片面地由行政机关单方面做出决策。从厦门、大连的PX项目到什邡的钼铜项目,事态发展最终都以官方向民意妥协而缓和。看起来民意似乎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严格说来没有赢家。一起起类似事件的一再重复,无疑是对社会的一次次割裂。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机制,让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民主化,让博弈不以公众与地方政府对抗的方式进行,让妥协和理解不是在撕裂之后再出现。尽管我国目前尚未有环境风险决策领域的专门法律,但涉及环境风险预防的法律却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据统计,我国当前至少有《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22部法律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预防作为其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另外,还有多部法律虽然不以风险预防为主要内容,但也涉及了日常风险规制的内容。对于已有的法律规定,各方主体必须严格遵守,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胡志强认为,环境敏感项目的决策过程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政府和企业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审批和投产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人员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的风险沟通机制至少应当做到4点:信息充分公开、过程充分开放、进行充分辩论和反思、对自身行为负责。与漳州PX项目当初的情形相似,许多环境敏感项目决策中面临的难题是公众担心项目的环境风险,地方政府和企业则极力想证其安全,此时专家的意见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专家掌握有大量的知识,在沟通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科学“自负”,但沟通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科普”的过程,而是一个专家、公众和政府三方多向交流、倾听和学习的过程。“通过风险沟通可以弥补公众知识不足,有利于利益相关方在协商过程达成理性共识。”胡志强说。一方面,要恰当发挥专家的优势,既不能过度依赖专家的意见,也不能忽略专家完全由公众说了算。另一方面,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因为知情是公众参与风险沟通的基础,相对于政府和专家,公众在风险信息的获取方面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在日前召开的环境健康风险交流科普会上,与会者认为,公众参与应当融入风险评估、风险沟通和风险决策的全过程。风险评估虽然科技性强,主要由风险评估专家主导,但是评估阶段如果公众能够适当参与,将极大地消除公众对项目环境风险的忧虑,有利于风险沟通和决策。在风险沟通阶段,公众应是主要的沟通对象。公众充分参与可以平衡专家的观点,可以监督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可以支持或改进风险项目的规划,同时也有利于分担日后可能出现的环境责任。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敏感项目决策多由地方政府单方面做出,公众意见往往得不到采纳。因此,我国当前更应当特别强调公众参与,由政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敏感项目的决策,丰富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形式,使公众参与成为环境敏感项目决策的新常态。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认识到上马环境敏感项目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联合发布的120城市污染源环境公开指数(PITI)评价报告显示,29个城市在近3年内召开过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占总评价城市24.17%,盐城、贵州、北京在召开听证会前通过媒体等广泛告知公众,尤其今年4月北京市在昌平区环保局召开的阿苏卫循环经济园项目环评审批听证会还邀请了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等参与,突破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主体的局限性。来源:中国环境报
  • 日程揭晓!iCEM 2024之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会议结合目前电子显微学主要仪器技术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电子显微学仪器技术专家、电子显微学应用专家等,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专场将增设“十周年”主题内容,围绕过去十年我国电子显微学重要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将设置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诚邀业界人士线上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二: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月25日下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郑赫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副主任/教授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14:00-14:30【十周年主题报告】: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探索与材料科学应用朱艺涵(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14:30-15:00JEM-ARM200F的性能特点及透射电镜原位观察陈桐民(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市场部产品经理)15:00-15:30辐照敏感电池材料与界面结构解析王雪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15:30-16:00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苏瑞雪(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发展(BD)工程师)16:00-16:30Al-Cu合金中位错环取向偏转行为的三维晶体学研究冯宗强(重庆大学 教授)16:30-17:00磁性二维材料的制备和磁结构的洛伦兹电镜原位研究张军伟(兰州大学 副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郑赫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副主任/教授【个人简介】郑赫,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湖北省杰青、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致力于“单晶纳米材料微观力学变形机理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聚焦引起材料塑性变形的核心因素:缺陷的形核、演变及相互作用机制。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Phys. Rev. Lett.、Nano Lett.、ACS Nano、Scr. Mater.、JMST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受邀参与编写英文书籍《In-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Springer 2023),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评中国电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担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电镜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原位电子显微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电镜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电镜中心副主任、《电子显微学报》编委等。朱艺涵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朱艺涵,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电镜中心负责人、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省科协青年英才计划及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先后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4项,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1项;主要从事先进电子显微方法学发展和物质科学应用,相关成果在Science及其子刊、Nature子刊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引用次数18000余次,H指数65;主编图书分册1部、撰写图书章节4章;现任浙江省分测协会理事、电镜与微结构青委会副主任、工业催化联盟青委会委员。获国际催化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美国显微学会主席学者奖、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贡献奖等。报告题目: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探索与材料科学应用【摘要】固体材料经典理论和视角往往建立在晶体结构周期性点阵的结构模型基础之上。而事实上,功能材料表界面、缺陷和部分有序等微观局域结构特征带来了各种新奇物性和功能应用。现代像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以正空间“可视化”方式同时实现材料长周期和局域结构原子层次直接成像和观测的全新道路,但却受制于电子辐照损伤挑战而难以直接应用于各类重要的辐照敏感材料(如分子筛、MOFs、COF等开发框架材料和有机聚合物材料等)。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希望填补这些材料的微观认知空缺,并推动相关材料和化学领域的发展。陈桐民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市场部产品经理【个人简介】陈桐民,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市场部售前技术支持。2017-2022年在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电镜师从日本电镜专家大岛義文教授,硕士阶段开始从事透射电镜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对莫尔条纹法和几何相位分析(GPA)研究晶体结构形变,TEM原位实验的样品杆研发,二维材料结构表征等有丰富的经验。2022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博士后。2023年加入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任透射电镜应用工程师,对锂电池材料,纳米颗粒,陶瓷材料,催化剂,等材料有丰富的表征经验。现任捷欧路(北京)市场部售前技术支持,产品经理,主要从事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推广和技术支持。报告题目:JEM-ARM200F的性能特点及透射电镜原位观察【摘要】主要讲解透射电镜JEM-ARM200F的仪器性能特点,包括冷场枪、超级EDS能谱和最新的SAAF探测器等最新技术。另外介绍透射电镜下的原位实验观察技术。王雪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个人简介】王雪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2019年入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20年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项目。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金属锂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等)关键材料结构和界面表征、机理研究和失效分析,尤其擅长采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辐照敏感材料。至今已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Chemical Reviews、Joul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no Letter、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引用10700余次。报告题目:辐照敏感电池材料与界面结构解析【摘要】冷冻电镜是表征辐照敏感材料的有力工具。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冷冻电镜在表征锂电池中辐照敏感材料的相关应用和成果,以便进一步了解冷冻电镜在解析电池工作机理和指导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和作用。报告人将介绍冷冻电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纳米结构、石墨嵌锂的‘阶’结构和全固态电池中固-固界面等方面的应用与成果。苏瑞雪 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发展(BD)工程师【个人简介】硕士毕业于英国Loughborough大学材料专业,毕业后在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担任高级仪器管理,后于北京欧波同任BD工程师,对电镜的操作和应用有丰富经验,致力于电镜显微分析解决方案。报告题目: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冯宗强 重庆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冯宗强,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大学弘深优秀学者。长期从事透射电镜先进表征技术开发和纳米结构金属基础研究,开发了位错晶体学三维表征新技术,提出了纳米结构材料强韧化新途径。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和重庆英才计划项目等,在Nature、Science和Acta Materiali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担任教育部轻合金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和国际期刊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和MGE Advances青年编委等。报告题目:Al-Cu合金中位错环取向偏转行为的三维晶体学研究【摘要】Al-Cu合金经固溶淬火后组织中会形成高密度位错环,其空间组态和晶体学特征对材料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自主开发的位错晶体学三维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淬火Al-Cu合金中位错环的取向分布和空间组态特征,并结合透射电镜原位加热方法研究了位错环的动态演化行为,揭示了位错环的取向偏转机制和晶体学路径。张军伟 兰州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教授,硕导,兰州大学电镜中心总工,西北四省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2016年6月在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6月9月加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4月加入新成立的材料与能源学院。主要从事材料微纳结构的分析、电镜原位科研仪器的研发与应用、二维材料磁性材料/器件/拓扑结构的电镜原位磁化动力学和矿物微结构表征研究。目前已经在Nat. Commun.、Sci. Adv.、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批授权专利11项。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项目和横向项目(科技部重大研究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报告题目:磁性二维材料的制备和磁结构的洛伦兹电镜原位研究【摘要】磁性斯格明子,作为新兴的拓扑保护自旋磁结构,以其极小的磁畴尺寸、稳定性及可调性,在自旋电子存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铁磁合金、多层膜及二维磁性材料等成为调控磁斯格明子的新途径。这些材料的磁性能主要由其成分和微观结构决定,因此深入理解结构与磁性的关系至关重要。为实现磁斯格明子在赛道存储等新型存储设计中的应用,需探究其成核与湮灭机制,并提升斯格明子密度。我们主要聚焦于Fe3-xGeTe2和Fe3-xGaTe2这两种磁性二维晶体,通过原位透射电镜和球差校正技术,成功揭示了其成分与磁结构,并发现Fe3-xGaTe2能在室温下形成磁斯格明子。同时,解决了密度低和共存问题,并通过晶体衍射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解释了DM相互作用来源,为磁斯格明子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量子物理学促进电镜技术两大新成果:敏感样品高分辨成像和原子级粒子相互作用测量
    作者:俄勒冈州大学Laurel Hamers   UO CAMCOR工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理学家Ben McMorran和他的团队想出了一种改进研究工具性能的方法。图片来源自俄勒冈州大学  量子怪诞正在为电子显微镜打开新的大门,成为高分辨成像的强大工具。  UO物理学家Ben McMorran实验室的两项新进展正在改进显微镜。这两种方法都源于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电子可以像波和粒子一样同时运动。这是许多奇怪的量子级怪诞的例子之一,在这些怪诞中,亚原子粒子的行为似乎往往违反了经典物理定律。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在显微镜下研究物体而不与之接触的方法,从而防止显微镜损坏易碎样品。第二种方法设计了一种同时对一个样本进行两次测量的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该物体中的粒子如何跨距离相互作用的方法。  McMorran和他的同事在两篇论文中报告了他们的发现,这两篇论文都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  “通常很难在不影响它的情况下观察到一些东西,尤其是当你观察细节时。”McMorran说道:“量子物理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破坏事物的情况下更深入地研究它们的方法。”  电子显微镜被用来近距离观察蛋白质和细胞以及非生物样本,比如新材料。电子显微镜将电子束聚焦在样品上,而不是传统显微镜中使用的光。当光束与样品相互作用时,其某些特性会发生变化。探测器测量光束的变化,然后将其转换为高分辨率图像。  但这种强大的电子束会对样品中的脆弱结构造成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削弱科学家试图研究的细节。  作为一种解决方法,McMorran的团队使用了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一项理想实验,该实验提出了一种在不触碰敏感炸弹、不冒引爆风险的情况下探测敏感炸弹的方法。  这个技巧依赖于一种叫做衍射光栅的工具,衍射光栅是一种带有微小缝隙的薄膜。当电子束击中衍射光栅时,它被一分为二。  McMorran实验室的研究生Amy Turner是第一项研究的主导人,她解释说:“在这些分束衍射光栅正确对准的情况下,电子进入并分裂成两条路径,但随后重新组合,使其只流向两种可能输出中的一种。其原理是,当你放入样品时,电子与自身的相互作用会被打断。”  在这种装置中,电子不会像传统的电子显微镜那样击中样品。相反,电子束重组的方式揭示了范围内样本的信息。  在另一项研究中,McMorran的团队使用类似的衍射光栅装置同时在两个地方测量样品。他们将电子束分开,使其在一个小金粒子的两侧通过,测量电子传递到每一侧的粒子的微小能量。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样本在原子水平上的敏感细微差别,了解样本中粒子相互作用的方式。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Cameron Johnson在McMorran的实验室做了博士研究,并领导了这项研究。他认为:“这项研究的特殊之处在于,你可以观察它的两个独立部分,然后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看看这是一种集体振荡,还是它们之间不相关。我们可以超越显微镜的能量分辨率和通常无法达到的探针相互作用的极限。”  虽然这两项研究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测量,但它们使用的是相同的基本设置,即所谓的干涉测量法。McMorran团队的成员认为,他们的工具可能在他们自己的实验室之外有用,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  Turner自豪道:“这是第一台此类电子干涉仪。人们以前使用过衍射光栅,但这是一种功能灵活的版本,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进行调整。”  McMorran谈到,如果有合适的材料和说明,这种装置可以被添加到许多现有的电子显微镜上。他的团队已经引起了其他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兴趣,他们希望在自己的显微镜中使用干涉仪。参考资料:Amy E. Turner et al, Interaction-Free Measurement with Electr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1). DOI: 10.1103/PhysRevLett.127.110401Cameron W. Johnson et al, Inelastic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ry with Free Electr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2). DOI: 10.1103/PhysRevLett.128.147401
  • 视频回放上线:第七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1圆满落幕
    2021年6月22-25日,由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主办,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协办的“第七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1)”圆满落幕。会议邀请50位电镜领域知名学术专家、电镜主流仪器商技术专家,依次为广大电镜网友奉上云端学术技术交流盛宴。四天线上论坛共吸引2800余位网友报名线上参会交流,有效互动答疑400余条。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Electron Microscopy,iCEM)由仪器信息网于2015年在业内首次发起,旨在促进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仪器技术及前沿科学研究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广大电子显微学科研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电子显微学专家的精彩报告,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iCEM 2021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在此再次感谢50位知名电镜研究、应用专家、电镜仪器技术专家的精彩报告。如您对对第七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1)相关建议、疑问、合作,以及关于下届会议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的议题、合作、建议等,欢迎联系(邮箱:yanglz@ instrument.com.cn 电话:15311451191(同微信)),iCEM将秉承为国内的广大电子显微学科研及相关工作者提供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而持续努力!目前,大会所有征得报告专家同意的报告回放视频已经上线,对应回放链接整理如下表,欢迎点击查看。分会场回放链接报告题目演讲嘉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6月22日上午)链接 四维电子能量损失谱高鹏(北京大学 )链接 新型多离子源双束电镜的在三维大尺寸微观表征中的应用韩伟(赛默飞世尔科技)链接 集成配准EBSD标定算法及其应用施奇伟(上海交通大学)链接 赛默飞扫描电镜技术新进展及应用管玉鑫(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链接 透射电镜原位原子尺度力-热-电研究平台及其应用李志鹏(北京工业大学)链接 冷冻电镜观察辐照敏感电池材料与界面王雪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06月22日下午)链接 原位表征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孙立涛(东南大学 )/日立环境球差校正电镜HF5000在催化领域的应用曾超斌(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链接 氧化物纳米材料在外场中的结构演变过程研究王建波(武汉大学电镜中心)链接 Fischione多尺度可控环境原位电镜制样解决方案介绍衡潘(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Low-energy transmission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imaging of large-area graphene柳鹏(清华大学)链接 扫描电镜原位高温成像研究进展与应用张跃飞(北京工业大学 )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06月23日上午)链接 基于高速相机4DSTEM大数据的超高分辨(Ptychography)叠层电子衍射成像技术王鹏(南京大学)链接 新型四维超快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应用付学文(南开大学)链接 面向超微病理样品的全自动、高通量电镜成像解决方案何伟(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链接 飞纳台式扫描电镜最近技术进展及飞纳全自动台式扫描电镜 Particle X 的应用刘晓龙(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离子束对磁性斯格明子密度的调控张军伟(兰州大学)/能源材料的原位生长及性能研究林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06月23日下午)/透射电镜标准测试分析方法的软件功能拓展初探马晓丽(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链接 生物医学透射电镜样品制作失败案例分析陈明霞(西安交通大学)链接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样品的常用制备技术马秀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电子显微镜校级公共平台)链接 高时空分辨原位电子显微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习卫(天津理工大学电镜中心)/EBSD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孟利 (钢铁研究总院)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06月24日)链接 Cu2Se基热电材料微结构的电镜研究吴劲松(武汉理工大学)链接 FE-SEM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成华秋(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链接 科技与高端制造业变革李晓旻(胜科纳米(苏州)有限公司)链接 微纳加工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李景(泰思肯(中国)有限公司)链接 纳米多孔金属塑性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储淑芬(上海交通大学)链接 MFI沸石晶体生长过程研究鞠晶(北京大学 )午歇链接 Nb0.8CoSb中短程有序结构的电子显微学研究葛炳辉(安徽大学)链接 超轻元素的电子探针分析赵同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链接 阴极发光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表征半导体材料研究中的作用Sangeetha Hari(荷兰Delmic公司)链接 FIB 3.0技术在显微学领域的应用曹丽洁(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工业催化剂中助剂的结构与分布蒋复国(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链接 新型二维材料的精细本征缺陷结构表征与材料物性关联的研究林君浩(南方科技大学 )/透射电子显微术在炼化材料领域的应用郑爱国(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06月25日)链接 H2A.B和H2A.Z.2.2开放核小体的冷冻电镜结构朱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链接 冷冻电镜成像技术最新进展高能越(SingleParticle公司)/电镜在系统性淀粉样变早期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王素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电镜室)链接 负链RNA病毒核衣壳蛋白结构可塑性研究沈庆涛(上海科技大学 )链接 新冠病毒入侵细胞关键结构研究周强(西湖大学)/ATM和ATR激酶活化的分子机制王雪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午歇链接 透射电镜技术在新冠病毒鉴定及研究中的应用宋敬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链接 蔡司最新冷冻关联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应用吴超昊(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链接 Delmic多束体电子显微镜和用于冷冻电子断层扫描的冷冻关联电镜:加速您在纳米层面上对生物系统的了解Caspar Jonker & Guido Ridolfi(荷兰Delmic公司)链接 透射电镜生物标本制样及常见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孙异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链接 冷冻光电关联成像技术——点亮细胞内部超微结构李硕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链接 治疗性抗体扰乱肠道病毒受体识别的结构基础郑清炳(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链接 冷冻电镜断层三维成像与神经突触超微结构定量化解析陶长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新型高敏感度成像技术研发成功
    英国《自然》杂志28日公开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集磁共振成像和伽马射线成像优点于一身的新型光谱成像技术,有望为开发新型医学诊断工具打下基础。  磁共振成像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这是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因为它具有卓越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分辨图像中的个体特征。而伽马射线探测器则具有高度敏感性,可用于探测微量放射性示踪剂。这些示踪剂能够定位特定的目标,因此这种图像可用于诊断癌细胞的分布和数量以及脑和心血管畸形。一直以来,这两种技术各有千秋,但双方的优点却很难兼得。  此次,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高登盖茨、威尔逊米勒及其团队成员,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成像技术,先利用磁共振收集空间信息,再利用伽马射线收集图像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在玻璃槽中进行放射性原子成像操作,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而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方法需要几十亿甚至更多的原子才能生成图像。  在目前阶段,如使用该技术获取示例图像的数据,大约需要60个小时,这对于临床应用而言并不理想。不过论文作者提出,虽然该技术手段在某些方面仍需改进,譬如说处理速度,但提高探测器的规模或者放射性示踪剂的数量或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  在论文随附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认为,该技术将有助于生物学和非生物学系统的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疾病标志物单分子免疫敏感元件及分析仪器 项目启动
    4月26日,以“聚焦智能传感器 厚植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疾病标志物单分子免疫敏感元件及分析仪器”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杭州市滨江区聚光中心召开。本项目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生命科学板块旗下杭州聚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致生物)牵头。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协办,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杭州市科学技术局、滨江区科学技术局出席了会议,共30余人参加会议。“聚焦智能传感器 厚植新质生产力”主题会议成功举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更好地发挥智能传感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的“先行官”作用,进一步推动智能传感器在生命健康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借此项目启动会的契机,举办了“聚焦智能传感器 厚植新质生产力”主题会议。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楼立群指出,聚光科技在环境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并表达了对其在生命医学领域发展的支持。他进一步表示,希望国产仪器可以不断提升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重复性,逐步替代进口仪器,提高国产仪器在全球医疗行业的影响力。聚光科技生命科学事业部总经理 吕全超对各位领导与专家对本项目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在会上表示,期望本项目可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创新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曹俊诚作为本项目负责人,分享了项目立项情况,并表示希望通过本领域多家优势单位的协同创新,提升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核心关键器件自主研制和系统可控开发的核心竞争力。随后,吕全超与曹俊诚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高新处 张毫杰、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楼立群,滨江区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孔照哲,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 姚寿坤,以及现场众人的见证下,共同宣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正式启动。项目组全体成员承诺,将以百分百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全力以赴,为项目的成功而努力奋斗。会上,曹俊诚为五位特聘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张立海、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李舟、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施卫、西湖大学副校长 仇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 姚振威 颁发聘书。会议最后,吕全超宣布项目攻关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是一种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而有限组织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题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共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聚光科技绿色科技展厅参观交流在本次会议中,各方领导和专家们在吕全超的带领下参观了聚光科技绿色科技展厅,全面了解了聚光科技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以及在智慧环境、智慧工业、智慧实验室、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以及产业化应用。吕全超表示,聚光科技作为高端科学仪器领军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企业。在未来,公司将坚持开放共赢的态度,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不断前行。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圆满召开在主题会议成功举办后,吕全超宣布进行“疾病标志物单分子免疫敏感元件及分析仪器”的项目汇报。汇报会上,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项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工作及未来规划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各课题小组负责人分别分享了相关课题内容、原理及创新方向,并对课题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报告结束后,线上线下专家针对该项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相较于化学发光,单分子免疫产品能更好地适应低丰度蛋白检测的需求,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当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张立海,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李舟也从项目本身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将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予以提升。后续项目组将认真落实专家组建议,脚踏实地,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研究任务,为癌症早期筛查指标、阿尔兹海默病指标以及细胞因子的联合检测做出重要贡献。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
  • 腐蚀敏感性试验系统“出世”,助力提升航空发动机的“酸肚量”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702所及所属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腐蚀敏感性试验系统,填补了国内腐蚀敏感性试验领域的空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7dade405-b6f8-4b6c-9324-8d19a12d9d24.jpg" title=" 摄图网_500180856.jpg" alt=" 摄图网_500180856.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航空发动机是重要的精密军用装备,其运行环境比较复杂,外界腐蚀因素的作用会影响其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航空发动机腐蚀是飞机发动机压气机和涡轮转子及静子叶片主要的表面失效形式。表面腐蚀的发生会使叶片的形状尺寸产生变化,如出现蚀点、蚀沟、掉块等,从而降低发动机性能和使用寿命。而通过腐蚀试验,可以掌握发动机材料与环境所构成的腐蚀体系的特性,了解腐蚀机制,对发动机的腐蚀过程进行控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前,由于国内缺乏腐蚀敏感性试验系统,导致航空发动机整机抗腐蚀性试验及考核无法进行,只能使用现有盐雾试验箱开展零部件的相关试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702所用一年时间相继攻克了微量盐雾气溶胶的动态发生、动态微量盐雾含量检测、短距大流量加湿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腐蚀敏感性试验系统,以满足我国航空装备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f2c2cd94-4227-44e5-ac6d-2e2570fc3587.jpg" title=" 919f43c0-36ea-488f-b06c-127f0f8e6233.jpg!w300x300.jpg" alt=" 919f43c0-36ea-488f-b06c-127f0f8e6233.jpg!w300x300.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16.html?SampleId=& IMShowBigMode=& IMCityID=& IMShowBCharacter=& SidStr="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盐雾试验箱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既有西部边陲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原低压、低温气候,也有长江流域和南部沿海有“火炉”之称的高温、高湿气候。为了适应不同的飞行作战环境,发动机需要在高原、平原、海上等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考核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因此,航空发动机在正式定型之前,除腐蚀试验以外,还要通过不同的环境试验设备,经历其他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环境试验(如高低温起动和加速试验、环境结冰试验、噪声试验、排气污染试验、外物损伤试验等),以考核发动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看看其对不同程度“酸甜苦辣”的“肚量”如何。只有在经历了各种磨砺之后,一型发动机才能作为一颗强劲而可靠的“心”推动飞机翱翔蓝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list/sort/45.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更多环境设备详情,可点击环境试验箱专场查看。 /span /strong /a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附: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702所 /strong ,始建于1956年,承担了中国航天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卫星及其地面设备的强度、环境与可靠性研究、计算、分析和试验,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获得数百项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 /strong ,成立于2009年07月,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及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专业从事环境、可靠性、结构动力学试验与检测服务及相关设备开发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p
  • 专家称别对食品添加剂太敏感
    《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6月1日开始实施后,所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必须在外包装上注明。这样一来,以往隐身于“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增稠剂”等笼统说法背后的各种添加剂统统浮出水面。这虽能让消费者知道其成分,但是新包装上动辄五六种、甚至是10种以上的添加剂吓坏了消费者。   每天吃进几十种食品添加剂   6月30日,记者在超市的食品柜台看到,大多数食品都标明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少则四五种,多则十多种,记者拿起一包蛋黄派数了一下,食品添加剂总共有14种,如麦芽糖醇、山梨糖醇、增稠剂、膨松剂等。在奶制品柜台,上架的多是生产日期在6月份的产品。记者随意拿起一袋核桃奶一看,配料表的成分只有4种,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却高达9种,占了包装袋好几行的位置。记者又拿起一根火腿肠数了一下,食品添加剂有10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每天都会吃掉几十种添加剂呢。”正在省会某超市选购食品的单身白领小王对记者说,她早餐通常喝牛奶吃面包,中午经常用方便面加火腿肠“对付”。为了提神,她每天还会喝一到两杯速溶咖啡或奶茶,口香糖和其他的饼干、糖果等小零食也常备。可是她拿着经常食用的早餐奶仔细一数,里面的添加剂竟多达10种!而她经常吃的速食面、火腿肠、奶茶的添加剂起码也各含七八种,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她每天不离口的一款口香糖竟含了13种食品添加剂!“不算其他的,光是这简单的几样加起来,我每天吃进肚子里的添加剂就有三四十种,真是不敢想象长期这样吃对身体会产生哪些副作用!”小王担忧地对记者说。“乳酸、柠檬酸钠、果胶、黄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瓜尔胶、阿斯巴甜……”正在为孩子选购乳制品的陈大姐对记者说,常喝的一种乳制品最近换了新包装,仔细看吓了一跳,一小盒饮料竟然含有10种食品添加剂!一连串陌生的化学名词,真让人担心,这些食品添加剂都是些什么东西?食用后对孩子身体有没有害处?   在省会超市,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多数市民对维生素、食用香精、柠檬酸、β-胡萝卜素、色素等添加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类似六偏磷酸钠、乳化硅油、果胶这类添加剂普遍缺乏相关知识。   专家称别对食品添加剂太敏感   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绕开的弯道。添加剂是不是有害物质?针对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的疑虑,记者采访了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分析营养系的副教授田益玲。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只要生产者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不会有害的。”田益玲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工业加工食品都需要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质量、改善色香味和口感,保障食品安全和防腐,改进食品工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平时食用的酱油里面就含有防腐剂,如果不加入防腐剂,酱油3天就会长毛变质了,防腐剂的合理使用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恰恰是能够防止因食品腐败给人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有些食品包装上标注不含防腐剂是迷惑消费者。”田益玲说,比如方便面经过油炸之后不需要使用防腐剂了,但是需要加入抗氧化剂,消费者看到包装上标注“不含防腐剂”的字样以为食品没有添加剂,其实不是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批准2500余种食品添加剂,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大体分为22大类,如增稠剂、乳化剂、着色剂、甜味剂、防腐剂、膨松剂等,主要作用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增加色、香、味及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保存时间等。   “有些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其实没有必要。”田益玲表示,目前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只要食品企业遵循《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量范围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那消费者购买的食品就是安全的,所以市民对此不用太担心。她建议消费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比如看产品包装上是否标注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QS标识及产品标准等。
  • Nature:科学家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药物敏感性
    《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数据集,揭示了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特定突变与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联。这些发现有望增进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生物学和临床方面的理解。 急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非常多样化的疾病,发病快,数周或数月,主要表现贫血,出血,骨痛 , 疲劳、发热、肝脾大。一组在形态、遗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愈后等方面均不同的异质性肿瘤。 WHO将髓系肿瘤分为四类,即AML以不成熟髓细胞在骨髓里聚集,以及骨髓造血抑制为特征。目前已在患者中观察到至少11种遗传类别和近2000种不同的突变基因。这些复杂的突变模式使得开发有效的药物疗法变得颇具挑战性,尽管目前存在少数可用的疗法,但是它们在过去三四十年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Brian Druker及其同事报告了Beat AML项目的初步结果,Beat AML是包含了562名AML患者的672例肿瘤活检的数据集。研究人员综合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测序编码蛋白质的基因)、RNA测序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研究肿瘤样本的差异。他们发现了以前未在AML中观察到的新突变,以及突变和药物治疗反应之间的关联。例如,观察到FLT3、NPM1和DNMT3A基因突变与依鲁替尼药物敏感性之间存在显着关联,这表明携带这些基因的突变版本(特别是FLT3)的患者可能对该特定疗法更敏感。 以上这些结果,加之未来基于该数据集的其他发现可能带来治疗AML的临床新方法。
  • ASD丨黑化型如何影响蜥蜴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蜥蜴,俗称“四脚蛇”又称“蛇舅母”,栖息环境广布世界各地。蜥蜴是爬行动物纲中最庞大的家族,其种类繁多,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种多样,生活于水中、栖息于沙漠、潜藏于地下、攀爬于树林、甚至是飞翔在空中,而且会为了环境的差异而演化出各种不同形态。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因为蜥蜴是变温动物,没有体内调温系统,大部分蜥蜴通过晒太阳来提高体温,需要一定温度才能活化身体,在身体晒暖之后才易于活动和进食。因此“晒太阳”吸收太阳光的能量这件事,对蜥蜴来说也尤为重要。种类繁多的蜥蜴,有各种各样的体表颜色,甚至有部分蜥蜴在不同环境下还可以通过改变肤色来保护自己。那么蜥蜴的体表颜色在气候变化时对其影响怎样呢?今天给大家推荐了解论文是“黑化型如何影响蜥蜴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气候变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确立,但气候变化对同一物种内种群的不同影响很少考虑。在变温动物中,黑化型(即由于黑色素沉积较重,皮肤颜色较深)会显著影响体温调节,因此,深色变温动物可能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以来自南非五个地点的56个健康成年多色蜥蜴 Karusasaurus polyzonus(有鳞目: 环尾蜥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其种群活动模式的影响。作者假设在未来的气候预测下,由于对预测的更温暖的气候条件的不适性增强,所有种群的活动时间都会下降。此外,由于它们目前分布在南非的最南端,因此迁移到寒冷环境的机会有限,作者预测,由于深色皮肤可能产生更强的加热效应,深色个体将比非黑色化个体受到更严重的影响。为了考虑体型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作者对蜥蜴进行了称重测量。然后利用波长范围为350-2500 nm的ASD FieldSpec3光谱仪测量了蜥蜴背部14个斑点(头部3个,躯干9个,尾部2个)的反射率并计算其吸收率(假设没有透射,1-反射率)。同时测量了岩石样品的反射率。五个采样点Karusasaurus polyzonus蜥蜴的颜色非遗传多型性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皮肤黑色素含量。【结果】与预期相反,所有种群都会增加活动时间,具体而言,深色种群将比明亮种群相对更活跃。这表明深色K. polyzonus 种群可能受益于全球变暖。南非 K. polyzonus 种群的预计活动模式和皮肤吸收率(a)个体吸收率与总活动时间的关系(b)与吸收率相关的相对于目前气候条件下活动的活动变化幅度偏秩相关系数(PRCC)测试三个时间段(当前、2040-2059年和2080-2099年)模型输出(即活动时间)和输入参数(吸收率、降雨量、微温度和体重)之间的线性关系【结论】作者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以研究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热黑化对蜥蜴生存能力的影响。与热黑色素假说(TMH)相一致,作者发现皮肤吸收率会影响体温,并最终影响变温动物的活动时间。而且,预测较暗个体的活动受升温影响比较亮个体更大。结果表明,有鳞类动物,仅次于昆虫,可能会因其有色皮肤而受到影响。研究强调了在研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考虑种群间差异的重要性,因为必须考虑这些差异来制定有效和具体的保护策略。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这些发现延伸到其他变温物种,并可能确定有色皮肤的表型可塑性,以了解物种将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请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1ODg2NA==&mid=2650311980&idx=2&sn=45606049d85b1de792c1b3c6bbe6652f&chksm=bee1a1d3899628c5bb53bd6efe72b5f5e1558f4847a0ab1a7caeecc6a5ee8f723c44eaa228f7#rd
  • 中国科大在多维探测和识别的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建新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化学电阻-电位型多变量传感器,实现了单一传感器对多种气体和火灾特征的三维探测和准确识别。相关成果以“A chemiresistive-potentiometric multivariate sensor for discriminative gas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14,2023, 3495)。低浓度气体的高灵敏探测和准确识别对于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健康诊断和工业生产等诸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气相色谱和质谱等传统气相分析技术,气体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尺寸小、易集成和实时监测等优点,有利于大规模应用。但是,常规传感器仅输出单一信号,不能识别气体,因此探测准确性低,在实用中易受其它气体或环境湿度等干扰而引起误报或漏报。这一问题严重限制了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图1. 基于双敏感电极的化学电阻-电位型多变量气体传感器的原理和三维响应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半导体氧化物电极在表面和界面上不同的响应机制,在同一电极上成功提取出化学电阻和电位两种不同原理的传感信号;进一步,采用钙钛矿型氧离子-电子混合导体氧化物取代贵金属铂电极,和常规的电子导电的敏感材料进行配对,获得了输出三个独立响应信号的双敏感电极传感器。得益于钙钛矿非常规的反向电位响应,传感器的气敏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2-乙基己醇、一氧化碳等多种危险和火灾特征气体的(亚)ppm级三维探测和准确识别,并展现出在火灾危险早期预警方面的应用潜力。图2. 多变量气体传感器在火灾早期预警中的应用这种兼具探测和识别功能的多变量气体传感器简单、高效、成本低,可适用于不同半导体材料电极和固体电解质基底,工作温度范围宽,并可进一步拓展获得更高维度的响应,为复杂环境中气体的高灵敏和准确探测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宋卫国研究员和易建新副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生张红,通讯作者为易建新副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 通知:第七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1全日程公布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6月22-25日,由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主办,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协办的“第七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1)”将继续线上举办。目前50位专家报告内容已全部确认,现将全日程公布,以飨读者。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Electron Microscopy,iCEM)由仪器信息网于2015年在业内首次发起,旨在促进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仪器技术及前沿科学研究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广大电子显微学科研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电子显微学专家的精彩报告,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iCEM 2021将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组织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共邀请50位业界知名电镜研究、应用专家、电镜仪器技术专家为大家线上分享精彩报告。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协办单位: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会议时间:2020年6月22-25日,共四天会议形式:网络在线报告、答疑官网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1/同期活动:100+往届报告视频回放合集上线、参会分享领取仪器信息网电镜资料包(见文末介绍)会议联系:杨编辑 15311451191(同微信)会议全日程如下(详细专家简介、报告摘要见会议官网)分会场Sessions时间 Time报告题目Topic演讲嘉宾The Speakers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06月22日)09:00四维电子能量损失谱高鹏(北京大学 )09:30新型多离子源双束电镜的在三维大尺寸微观表征中的应用韩伟(赛默飞世尔科技)10:00电子背散射衍射标定方法研究曾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10:30赛默飞扫描电镜技术新进展及应用管玉鑫(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11:00透射电镜原位原子尺度力-热-电研究平台及其应用李志鹏(北京工业大学)11:30冷冻电镜观察辐照敏感电池材料与界面王雪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06月22日)14:00原位表征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孙立涛(东南大学 )14:30日立环境球差校正电镜HF5000在催化领域的应用曾超斌(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15:00氧化物纳米材料在外场中的结构演变过程研究王建波(武汉大学电镜中心)15:30Fischione多尺度可控环境原位电镜制样解决方案介绍衡潘(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6:00Low-energy transmission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imaging of large-area graphene柳鹏(清华大学)16:30扫描电镜原位高温成像研究进展与应用张跃飞(北京工业大学 )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06月23日)09:00基于高速相机4DSTEM大数据的超高分辨(Ptychography)叠层电子衍射成像技术王鹏(南京大学)09:30新型四维超快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应用付学文(南开大学)10:00面向超微病理样品的全自动、高通量电镜成像解决方案何伟(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10:30飞纳台式扫描电镜最近技术进展及飞纳全自动台式扫描电镜 Particle X 的应用刘晓龙(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11:00离子束对磁性斯格明子密度的调控张军伟(兰州大学)11:30能源材料的原位生长及性能研究林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06月23日)14:00透射电镜标准测试分析方法的软件功能拓展初探马晓丽(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30生物医学透射电镜样品制作失败案例分析陈明霞(西安交通大学)15:00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样品的常用制备技术马秀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电子显微镜校级公共平台)15:30高时空分辨原位电子显微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习卫(天津理工大学电镜中心)16:00EBSD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孟利 (钢铁研究总院)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06月24日)09:00Cu2Se基热电材料微结构的电镜研究吴劲松(武汉理工大学)09:30FE-SEM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成华秋(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10:00科技与高端制造业变革李晓旻(胜科纳米(苏州)有限公司)10:30微纳加工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李景(泰思肯(中国)有限公司)11:00脱合金纳米多孔金属原子尺度结构特性刘攀(上海交通大学)11:30MFI沸石晶体生长过程研究鞠晶(北京大学 )12:00午歇午休音乐(午休)14:00Nb0.8CoSb中短程有序结构的电子显微学研究葛炳辉(安徽大学)14:30超轻元素的电子探针分析赵同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15:00阴极发光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表征半导体材料研究中的作用Sangeetha Hari(荷兰Delmic公司)15:30FIB 3.0技术在显微学领域的应用曹丽洁(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16:00工业催化剂中助剂的结构与分布蒋复国(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16:30新型二维材料的精细本征缺陷结构表征与材料物性关联的研究林君浩(南方科技大学 )17:00透射电子显微术在炼化材料领域的应用郑爱国(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06月25日)09:00H2A.B和H2A.Z.2.2开放核小体的冷冻电镜结构朱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09:30冷冻电镜成像技术最新进展高能越(SingleParticle公司)10:00电镜在系统性淀粉样变早期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王素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电镜室)10:30负链RNA病毒核衣壳蛋白结构可塑性研究沈庆涛(上海科技大学 )11:00新冠病毒入侵细胞关键结构研究周强(西湖大学)11:30ATM和ATR激酶活化的分子机制王雪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00午歇午休音乐(午休)14:00透射电镜技术在新冠病毒鉴定及研究中的应用宋敬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14:30蔡司最新冷冻关联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应用吴超昊(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15:00Delmic多束体电子显微镜和用于冷冻电子断层扫描的冷冻关联电镜:加速您在纳米层面上对生物系统的了解Caspar Jonker & Guido Ridolfi(荷兰Delmic公司)15:30透射电镜生物标本制样及常见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孙异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6:00冷冻光电关联成像技术——点亮细胞内部超微结构李硕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6:30治疗性抗体扰乱肠道病毒受体识别的结构基础郑清炳(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00冷冻电镜断层三维成像与神经突触超微结构定量化解析陶长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会议同期活动活动1 温故知新,学无止“镜” ——前六届100+报告视频回放合集为便于广大网友更好的学习电子显微学知识,在“第七届电子显微网络会议(iCEM2021)”即将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基于已经举办的六届会议内容,将100+报告视频进行分类汇总,方便大家进一步学习或收藏。100+专家报告视频回放合集: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collection/10835活动2:报名参加iCEM2021并转发朋友圈,领取电镜资料包参与方式:报名参加“第七届电子显微网络会议(iCEM2021)”并将会议官网转发朋友圈或200人以上微信群,凭转发截图领取仪器信息网电镜资料包。领取方式:加微信号15718850776 领取扫码加微信,领取资料包
  • 专家共识!可通过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与分析,为难治性肺癌患者用药提供参考
    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难治性肺癌指对标准治疗反应低,或尚无标准治疗,缺乏高效低毒治疗方案的肺癌。目前对于难治性肺癌尚缺乏明确定义及治疗相关共识。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治疗难治性肺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的专家,针对我国肺癌实际诊疗情况,参考了国内外新研究数据、相关指南共识及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本共识。 共识围绕难治性SCLC、难治性驱动基因阳性NSCLC、难治性驱动基因阴性NSCLC、精准诊疗新技术方案等四个方面分别给出推荐意见,为我国医师提供难治性肺癌的用药建议和参考。 难治性肺癌精准诊疗新技术方案难治性肺癌患者会面临多重耐药等复杂情况,临床医师可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利用类器官芯片技术、人源肿瘤异体移植瘤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及MiniPDX技术开展药物敏感性检测,结合基因测序,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推荐如表6。 其中,多数专家(64%)推荐,难治性肺癌患者可通过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与高通量药物筛选,为后续用药提供参考(证据水平:Ⅱ级)。患者来源的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PDO)在新药靶点发现和验证、肿瘤药物筛选、个体化治疗和转化医学等临床癌症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可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选择性建议其进行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为后续用药选择提供参考。一项合并17项肿瘤类器官药物性敏感检测的临床疗效预测结果显示,类器官技术在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总体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81%)。 此外,利用胸腔恶性积液构建肺癌类器官、进行个体化药敏检测取得了积极进展,可用于记录肿瘤类器官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以预测体内药物反应。因此,利用肺癌类器官进行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可行的。 艾玮得类器官药物敏感性分析服务肿瘤患者的是试药替身艾玮得生物专注于人体器官芯片及配套生命科学设备的创新研发。艾玮得药敏分析方案以器官芯片为核心,类器官+微环境实现人体高仿真模拟,构建出临床治疗有效性评估理想的预测模型,为医生与患者的治疗提高效率和有效性。 艾玮得药敏分析服务通过仿真的体外模型模拟肿瘤微环境,更准确呈现药敏反应。利用摇摆灌注仪提供动力系统,实现自动化、高通量样本动态培养。类器官/器官芯片智能成像分析系统配备智能实时拍摄、智能定位、智能AI图像处理及分析功能,数据结果更客观,节约人力的同时提升效率。所有实验操作均在智能类器官培养工作站中进行,减少污染风险,降低人员操作的批次间差异。
  • TA仪器推出Discovery系列新品DMA-850:力学敏感度达0.1mN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从美国TA仪器公司获悉,2018年2月26日,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纽卡斯尔市-TA仪器推出Discovery 系列DMA850动态机械分析仪——Discovery 系列热分析仪器的新锐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5f3da626-3356-44dc-964c-01acadc6e87f.jpg" title=" 1.jpg" / /p p   DMA主要用于表征材料在一定温度、环境以及机械刺激(应力/应变)下的黏弹力学性能。TA仪器在引领DMA测试技术基础上,再次突破测试敏感度及精度标准,将测试通用性带到一个全新高度。 /p p   据称,DMA850是目前市场上独特的采用无摩擦空气轴承的热分析仪器。它的最高力学敏感度达到0.1mN,最宽动态位移连续测试范围居远超其他商业DMA,达到25mm。线性光学编码器确保了整个测试范围内位移控制稳定、精准、高分辨率,最小动态位移控制能达到难以企及的5nm。 /p p   新型直接应变控制及智能自动应变测试控制减少了选择测试参数时的臆测,使测试在较宽温度及材料刚性范围内都能成功。TA仪器表示,这些着眼于用户便利性的产品特色将是第一次,也会在以后用户的每一次测试中给用户提供优异的数据。 /p p   DMA850的另一特色是多步仪器指令可以在组合后在一个测试程序中进行测试,甚至控应力和控应变测试以及瞬态,振荡及更多测试类型均可以组合成一个程序。这使得可以对同一个测试样品上执行全系列测试或在对样品测试之前制造一个变形历史。 /p p   同Discovery系列其他热分析仪一样,DM850由功能强大的TRIOS软件进行控制及完成数据处理。对于DMA850,TRIOS软件第一次内置了两种操作界面:快捷操作界面和高级操作界面. 快捷操作界面应用于常规的简单测试,高级操作界面则应用于高级复杂测试方法。 /p p   DMA 850可以配置高温炉、相对湿度控制系统以及五种新型冷却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其中包括TA独有的、无液氮冷却的空气冷却系统。DMA850配备超过30种样品夹具,每一种夹具的设计都着眼于样品的测试精度及使用的便利性。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关于TA仪器 /strong /span /p p & nbsp & nbsp & nbsp img style="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f80c6317-957f-4f3e-8cbe-544a99b57552.jpg" title=" 2.jpg" height=" 1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100" / /p p   TA仪器-Waters Corporation(纽交所:WAT)子公司-世界领先的热分析仪、流变仪及微量热仪制造商。总部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纽卡斯尔,目前已经在全球24个国家设立直接运营分公司。 /p
  • 科研人员成功测试新艾滋病毒检测术 敏感性高10倍
    中国网5月31日讯 据科技部消息,由欧盟资助的一个多学科研究小组成功地测试了一项开拓性的艾滋病毒检测技术,它比目前使用的艾滋病毒检测识别方法的敏感性高10倍。这一新方法更为价廉,更易于用裸眼观察读取结果,其未来商业化潜在价值巨大。   同时,这一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于不同类型癌症的早期检测。   该方法原理是借助人体自然的生物矿化过程(矿物质的产生),提取体液中微小浓度的与疾病相关的分子。通过重建骨矿化条件,产生磷酸钙晶体,形成可通过电极进行检测的超灵敏传感器。通过增加抗体,传感器可以清楚地识别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提示病变细胞发展迹象。研究人员将电极上出现的晶体作为生物检测的信号,以研究和判断细胞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决定利用金属纳米晶体替代传统的磷酸钙晶体来生成信号。这些晶体具有较强的光学性能,并可提供清晰可读的,由标准实验室仪器甚至肉眼可见的信号。这样,复杂病变就可用易于操作的步骤进行检测。
  • 43亿借壳后 贝瑞和康首次回应PE估值等敏感问题
    基因科技公司“贝瑞和康”拟43亿元借壳“天兴仪表”引发行业广泛关注。2016年12月14日,天兴仪表与贝瑞和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召开媒体说明会,回应包括“PE估值远高于借壳价格”等诸多敏感热门问题。  据媒体信息,贝瑞和康董事长、实际控制人高扬14日在媒体说明会上介绍,检测例数方面,贝瑞和康无创产前基因检测23.76万例差不多占中国大陆市场的40%左右。  高扬介绍,贝瑞和康目前的思路是全产业链、上中下游扩展。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数据库信息显示,2015年3月20日,贝瑞和康基因测序仪NextSeq CN500、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13/T18/T21)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分别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目前,贝瑞和康业务已经从基因科技的基因测序服务延伸至上游测序仪和检测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扩张和布局。  据天兴仪表《草案》显示,2015年度其检测业务占比71.52%,为贝瑞和康最核心的业务 相对比而言,华大基因的生育健康类服务占比31.52%(2015年1-6月数据)。贝瑞和康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副总王冬在说明会上介绍,相较于业务线较长的华大基因,贝瑞和康业务主要聚焦于医疗应用领域。  2015年12月,贝瑞和康进行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海通兴泰、尚融宁波、中信锦绣、鼎锋明德致知、鼎锋明德正心、鼎锋海川、珠海睿弘等,此时贝瑞和康估值达百亿元。然而,日前披露的43亿元的借壳价格却与此估值有巨大出入,并且远低于市场预期。  对此问题,贝瑞和康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副总王冬介绍:  从收购说明书披露的过程来看,近一年我们一级市场PE估值快速增长,增长的原因首先是基因测序行业由于测序成本的下降和应用项目的增加,尤其是以NIPT为代表的落地项目发展非常迅速,大家看到了基因测序这个技术在人类医疗领域、大健康领域应用的前景。  二是贝瑞和康的经营业绩,有这么好的行业,贝瑞和康的管理团队在这个行业凭借我们的能力,把它反映出来,反映成经营成果,收入快速增长,年化增长率超过30%。  三是行业内对相关政策的落地有很强的预期,所以我们2013年、2014年、2015年PE估值上升速度比较快。  四是这种预期反映到二级市场上,从2014年开始,2014年、2015年二级市场相关基因概念股估值上升非常快,基本上这些基因概念股的平均估值都在200多倍。  这四个原因使得PE阶段进入贝瑞和康的股东能够给予贝瑞和康很高的估值,前段时间(2015年12月)华大基因也披露了招股说明书,它的PE股东给它的估值也很高。  为什么我们这次以43亿,比对折还要多一点的情况(价格)进入到上市公司呢?可以说这是交易目的的不同,前几次增资股权转让是为了融资发展业务,本次交易目的是为了实现贝瑞和康的借壳上市,既然借壳上市,就要遵守证监会和相关监管机构的技术性要求。监管机构对评估技术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大家可以看到2016年上半年监管机构对这方面更加重视,所以在符合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技术性要求的情况下,要考虑对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所以在符合技术要求的前提下,跟上市公司商量,本次作价以审慎的角度出发,给予贝瑞和康比较合适的估值。
  • 浙大白瑞良团队发明新型分子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无创预测胶质瘤治疗敏感性
    2022年11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白瑞良团队联合山东省立医院刘英超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发表了题为“Transmembrane water-efflux rate measur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s a biomarker of the expression of aquaporin-4 in gliomas” (DOI: 10.1038/s41551-022-00960-9)的研究论文。该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水通道蛋白4(AQP4)的在体可视化技术,在胶质瘤治疗敏感性预测方面展现出初步效果。该技术可在临床环境中轻松实现,有望为未来胶质瘤精准诊断和治疗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影像学工具。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肿瘤,展现出高度异质性和难治性,是临床治疗中最棘手的难点之一。水通道蛋白4(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水通道蛋白之一,在胶质瘤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胶质瘤精准诊疗的理想生物标记物。然而,AQP4的活体检测十分困难,尚缺乏有效手段。面对该重大临床问题,浙江大学白瑞良团队及山东省立医院刘英超团队,通过医工交叉的技术手段,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了一种快速、无创的全肿瘤AQP4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弥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并首次发现AQP4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治疗抵抗存在直接相关,能够有效预测胶质瘤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该工作为胶质瘤的精准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影像学工具技术,可为胶质瘤的预后评估发挥关键作用。AQP4是一种大分子膜蛋白,在常规MRS等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不可见。作者参考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荧光标记方法,利用AQP4能够介导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活动这一现象,且单个AQP4分子能够每秒介导大量(~2.4pL)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胶质瘤细胞体积约为10pL),巧妙的提出了AQP4磁共振成像的新原理–即通过测量AQP4介导的水分子跨膜流出速率kio,从而实现对体内AQP4分子的特异性标记和信号放大。研究团队利用临床常规使用磁共振造影剂(例如Gd-DTPA)的胞外分布特性,通过进一步改造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ynamic-contrast-enhanced MRI, DCE MRI),极大提高了DCE-MRI对水分子跨膜运输测量的敏感度,在不增加患者经济和时间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对AQP4的精准测量。图1.新型AQP4磁共振成像原理和方法图解。通过测量AQP4介导的水分子跨膜流出速率(kio),特异性标记和放大AQP4在体磁共振信号,进而通过提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在kio测量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最终实现在体AQP4高分辨成像。为了验证跨膜运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water-exchange DCE-MRI)在检测AQP4方面的灵敏度和临床转化可行性,团队首先通过构建胶质瘤动物模型,将water-exchange DCE-MRI得到的水分子跨膜流出速率kio结果与AQP4免疫组化结果做空间分布对比,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线性相关性;进而利用kio图谱引导立体定向活检,在胶质瘤病人中实现了磁共振图像与胶质瘤活检病理的空间点对点比较分析,发现新技术检测的AQP4表达依然与免疫组化结果存在高度线性相关性。最为重要的是,新技术不仅成功检测到肿瘤间AQP4表达差异,也准确检测出胶质瘤内AQP4分布的异质性以及替莫唑胺(TMZ)治疗下AQP4的动态变化。在检测特异性方面,研究团队发现通过AQP4敲除或特异性抑制均能有效减慢水分子跨膜流出速率,充分证明了新方法检测AQP4的特异性。图2.临床胶质瘤患者,Water-exchange DCE-MRI得到的kio参数图可以精准表征AQP4表达及其瘤内和瘤间异质性。为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临床转化,研究团队利用新AQP4成像技术发现胶质瘤瘤间及瘤内均存在较强AQP4表达异质性。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实验及相关技术发现,低AQP4表达的胶质瘤组织(像素),以具有胶质瘤干细胞特性的慢增殖细胞为主,对替莫挫胺等放化疗治疗不敏感,耐药生物标志物(ZEB1)高表达;而高AQP4的胶质瘤组织(像素),以快增殖细胞为主,对替莫挫胺治疗敏感,ZEB1低表达。前期研究结果提示,AQP4成像有望揭示胶质瘤对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图3.AQP4表达水平提示胶质瘤对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低AQP4的胶质瘤组织以胶质瘤干细胞特征的慢增殖细胞为主(SCC),在替莫挫胺(TMZ)治疗下存活,并且表达更多的治疗抵抗标志蛋白ZEB1。综上所述,研究团队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标记AQP4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实现了胶质瘤内AQP4的无创、高分辨、定量成像,成功揭示了胶质瘤内AQP4表达的空间异质性,并初步发现新技术能够提示胶质瘤对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该技术在常规3T及多种场强下均可实现,且可以在临床常规造影剂的配合下、无需额外增加扫描时间及成本的条件下完成,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有望为胶质瘤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工具。浙江大学博士生贾银行为第一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许尚臣和浙江大学博士生韩广旭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白瑞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英超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学段树民院士、刘冲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张建民主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Peter J. Basser教授、哈佛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的Jonathan Polimeni教授、山东大学陈增敬教授等专家的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浙江大学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等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2-00960-9
  • 美研制寨卡病毒快速检测工具 成本极低敏感性堪比PCR
    p   《科学· 转化医学》杂志近日载文称,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快速、高灵敏且便宜的新型检测工具,不仅能直接检测到蚊子体内和人体体液中的寨卡病毒,还能区分寨卡病毒的非洲株和亚洲株,可更有效地追踪寨卡病毒的传播。 /p p   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播病毒,与登革热、黄热病和西尼罗河病毒同属。寨卡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分为亚洲系和非洲系两大谱系。感染后常见症状包括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等。孕妇感染可导致婴儿小头症等严重出生缺陷。 /p p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纽恩雅· 朝迪万等研究人员设计的新工具,基于一种叫做“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能直接从蚊子体内以及人的血液、唾液和精液中检测到寨卡病毒,其敏感性堪比目前的标准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但PCR仪器的价格从1.5万美元至2.5万美元不等,仅在实验室内使用 而新工具初步估计成本为250美元左右,能在野外使用。 /p p   研究人员利用人为掺入病毒的健康人样本及寨卡病毒感染者身上采集的临床样本,验证了LAMP的有效性。LAMP还足够灵敏,能从50只蚊虫中找出唯一受到感染的蚊子。此外,LAMP对样本处理的要求很低,而检测时间却缩短很多,这有利于对寨卡病毒的监控。更重要的是,它不会把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等与寨卡病毒相似的病原体误检测成寨卡病毒。 /p p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种新工具对监控寨卡疫情很有价值,但要通过审批进而大范围使用,估计还要很长时间。 /p p /p
  • 何念鹏、潘俊等研究人员揭示森林-农田长期转化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及空间变异的影响
    2018年,由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RI-8800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泛关注。该系统在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Q10及其调控机制方面提供了一整套高效的解决方案,为科研人员提供室内变温培养模拟野外环境的条件,让科研可以更广、更深层次地开展。目前以PRI-8800为关键设备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达27篇。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何念鹏、潘俊等研究人员在森林-农田长期转化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及空间变异的影响方面取得的进展。在该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PRI-8800测定土壤样品的Rs和Q10,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所含碳量相当于大气和植被的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Rs)是重要的碳循环过程,控制着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的碳释放。此外,全球变暖会加速土壤中碳的分解,增加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从而导致土壤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这种反馈的方向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Rs的温度敏感性(Temperature sensitivity, Q10)。 土地利用变化是当前生物圈碳循环的主要人为驱动因素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地利用变化将促进/抑制土壤碳释放到大气中,被认为是仅次于化石燃烧的第二大人为碳源,累计约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5%。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全球范围内大量森林生态系统已被转化为农业生态系统。这些与农业相关的森林砍伐,不仅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改变土壤碳循环过程,还可能削弱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由于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异常敏感,土壤Q10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响应(提升或压制),可能会对未来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人们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反馈的认识,确定Q10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生物地理格局及其调控因素至关重要(图1)。图1 不同区域森林转变为农田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潜在影响 为了更好地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Q10的影响及其空间变异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中国东部从热带到温带的19个“森林转变为农田”配对地块的土壤样品,采用由普瑞亿科研发的PRI-8800全自动变温土壤培养温室气体分析系统,在5~30 °C进行室内培养,并测量Rs和计算了Q10,此数据的获取为该项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图 2 中国东部土壤微生物呼吸Q10的空间变异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土壤Q10的纬度模式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驱动。类似的,农田土壤Q10随纬度而升高,气候因素、pH、粘粒和SOC共同调节了耕地土壤Q10的空间变化(图2)。总体而言,森林和耕地之间的Q10值随着纬度的增加趋于一致;DQ10从热带地区(9.23~3.58%)到亚热带地区(0.58~1.93%)和温带地区(–0.97~1.11%)显著下降。DQ10的空间变化受到气候因子、DpH、DMBC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森林转变为农田土壤Q10呈现了明显的阈值现象(约1.5),受到pH和MBC的共同调控(图3)。图3 长期的森林转化为农田导致Q10出现不同方向的偏离(阈值约1.5) 预计全球气温升高2.0 °C的情景下,与生物地理可变的Q10相比,使用固定的Q10平均值将导致土壤CO2排放量估算产生偏差:森林为–0.93%~3.66%,农田为–0.71%~2.05%,森林-农田转换的偏差范围为–5.97~2.14%(表1)。表1 中国东部不同生物群落在2.0°C升温情景下表土(0-20 cm)CO2排放预测 总的来说,相关研究结果凸显了与长期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生物地理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响应的潜在影响,并强调了将长期土地利用对土壤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纳入陆地碳循环模型以改进未来碳-气候反馈预测的重要性。 研究论文近期在线发表于土壤学著名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第一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潘俊、通讯作者为东北林业大学何念鹏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孙建新教授;其他重要的合作作者还包括密歇根州立大学刘远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李超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李明旭博士和徐丽博士。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71544,42141004, 31988102)、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YSBR-037)等资助。原文链接:Pan J, He NP, Li C, Li MX, Xu L, Osbert Sun JX. 2024. The influence of forest-to-cropland conversion o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across tropical to temperate zone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doi:10.1016/j. soilbio.2024.109322. 截至目前,以PRI-8800为关键设备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达26篇,分别发表在10余种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期刊上——数据来源:https://sci.justscience.cn/ 很荣幸PRI-8800可以为这些高质量学术研究贡献一份力量,感谢各位老师对普瑞亿科产品的支持和信任。即日起,如果您成功发表文章,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普瑞亿科的国产仪器设备,请与我们公司联络,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以感谢您对国产设备以及普瑞亿科的信任和支持!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针对国内“双碳”行动有效性评估,普瑞亿科全新升级了PRI-8800 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结合了连续变温培养和高频土壤呼吸在线测量的优势,模式的培养与测试过程非常简单高效,这极大方便了大量样品的测试或大尺度联网的研究,可以有效服务科学研究和生态观测。PRI-8800的成功推出,为“双碳”目标研究和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R)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温度敏感性参数(Q10)可以刻画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Q10是指温度每升高10℃,R所增加的倍数;Q10值越大,表明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就越敏感。Q10不仅取决于有机质分子的固有动力学属性,也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Q10能抽象地描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不同生态类型系统、不同研究间架起了一个规范的和可比较的参数,因此其研究意义重大。 以往Q10研究通过选取较少的温度梯度(3-5个点)进行测量,从而导致不同土壤的呼吸对温度变化拟合相似度高的问题无法被克服。Robinson最近的研究(2017)指出,最低20个温度梯度拟合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曲线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PRI-8800全自动变温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为Q10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不仅能用于测量Q10对环境变量主控温度因子的响应,也能用于测量其对土壤含水量、酶促反应、有机底物、土壤生物及时空变异等的响应。PRI-8800为Q10对关联影响因子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快捷、高效、准确的整体解决方案。可设定恒温或变温培养模式;温度控制波动优于±0.05℃;平均升降温速率不小于1°C/min;307 mL样品瓶,25位样品盘;一体化设计,内置CO2 H2O模块;可外接高精度浓度或同位素分析仪。 为了更好地助力科学研究,拓展设备应用场景,普瑞亿科重磅推出「加强版」PRI-8800——PRI-8800 Plus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 1)原状土冻融过程模拟:气候变化改变了土壤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的频率和强度。这些波动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关键驱动力,即土壤水分利用率。虽然这些波动使土壤微生物结构有少许改变,但一种气候波动的影响(例如干湿交替)是否影响了对另一种气候(例如冻融交替)的反应,其温室气体排放是如何响应的?通过PRI-8800 Plus 的冻融模拟,我们可以找出清晰答案。 2)湿地淹水深度模拟:在全球尺度上湿地甲烷(CH4)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位变化,而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不受水位影响。复杂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不同水位的变化及不同温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和调控着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该如何量化不同水位的变化及不同温度的变化下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借助PRI-8800 Plus,通过淹水深度和温度变化的组合测试,可以查出真相。 3)温度依赖性的研究:既然温度的变化会极大影响土壤呼吸,基于温度变化的Q10研究成为科学家研究中重中之重。2017年Robinson提出的最低20个温度梯度拟合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曲线的建议,将纠正以往研究人员只设置3-5个温度点(大约相隔5-10℃)进行呼吸测量的做法,该建议能解决传统方法因温度梯度少而导致的不同土壤的呼吸对温度变化拟合相似度高的问题,更能提升不同的理论模型或随后模型推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上述至少20个温度点的设置和对应的土壤呼吸测量,仅仅需要在PRI-8800 Plus程序中预设几个温度梯度即可完成多个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自动测量,这将极大提高科学家的工作效率。 除了上述变温应用案例外,科学家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诸如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甚至年度温度变化的模拟培养,通过PRI-8800 Plus的“傻瓜式”操作测量,将极大减少科学家实验实施的周期和工作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PRI-8800 Plus除了具有上述变温培养的特色,还可以进行恒温培养,抑或是恒温/变温交替培养,这些组合无疑拓展了系统在不同温度组合条件下的应用场景。 4)水分依赖性的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Q10很容易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水分依赖特性。PRI-8800 Plus可以通过手动调整土壤含水量的做法,并在PRI-8800 Plus快速连续测量模式下,实现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土壤呼吸的精准测量,而PRI-8800 Plus的逻辑设计,为短期、中期和长期湿度控制条件下的土壤呼吸的连续、高品质测量提供了可能。 5)底物依赖性的研究:底物物质量与Q10密切相关,这里的底物包含不限于自然态的土壤,如含碳量,含氮量,易分解/难分解的碳比例、土壤粘粒含量、酸碱盐度等;也可能包含了某些外源底物,如外源的生物质碳、微生物种群、各种肥料、呼吸促进/抑制剂、同位素试剂等。通过PRI-8800快速在线变温培养测量,能加速某些研究进程并获得可靠结果,如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的土壤呼吸研究、缓释肥缓释不同阶段对土壤呼吸的持续影响、盐碱土壤不同改良措施下的土壤呼吸的变化响应等等。 6)生物依赖性的研究:土壤呼吸包含土壤微生物呼吸(90%)和土壤动物呼吸(1-10%),土壤微生物群落对Q10影响重大。通过温度响应了解培养前后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对应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外源微生物种群的添加,或许帮助科学家找出更好的Q10对土壤生物依赖性的响应解析。1.Li C, Xiao C, Li M, et al.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OM determines the mineralization of recently added labile C and priming of native SOM in grazed grasslands[J]. Geoderma, 2023, 432: 116385.2.Ma X, Jiang S, Zhang Z, et al. Long‐term collar deployment leads to bias in soil respiration measurements[J].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3, 14(3): 981-990.3.He Y, Zhou X, Jia Z, et al. Apparent thermal acclimation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mainly mediated by substrate availability[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3, 29(4): 1178-1187.4.Mao X, Zheng J, Yu W, et al. Climate-induced shifts in composition and protection regulat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carbon decomposition through soil profil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22, 172: 108743.5.Pan J, He N, Liu Y, et al. Growing season average temperature range is the optimal choice for Q10 incubation experiments of SOM decomposit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5: 109749.6.Li C, Xiao C, Guenet B,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labile organic C addition on soil microbial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in a temperate steppe[J]. Soil Biologyand Biochemistry, 2022, 167: 108589.7.Jiang ZX, Bian HF, Xu L, He NP. 2021. Puls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spatial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soil carbon emission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9: 673310.8.Liu Y, Xu L, Zheng S, Chen Z, Cao YQ, Wen XF, He NP. 2021.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soils with lower substrate availability is enhanced more by labile carbon inpu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54: 108148.9.Bian HF, Zheng S, Liu Y, Xu L, Chen Z, He NP. 2020.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rate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long water table gradients in cold-temperate forest swamps. Catena, 194: 104684.10.Xu M, Wu SS, Jiang ZX, Xu L, Li MX, Bian HF, He NP. 2020. Effect of pulse precipitation on soil CO2 release in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101: 103250.11.Liu Y, He NP, Xu L, Tian J, Gao Y, Zheng S, Wang Q, Wen XF, Xu XL, Yakov K. 2019. A new incubation and measurement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temperature respons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38, 107596.12.Yingqiu C, Zhen Z, Li X, et al. Temperature Affects new Carbon Input Utilization By Soil Microbes: Evidence Based on a Rapid δ13C Measurement Technology[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 10(2): 202-212.13.Cao Y, Xu L, Zhang Z, et al. Soil 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 in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s: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9, 29: 1001-1010.14.Liu Y, He NP, Wen XF, Xu L, Sun XM, Yu GR, Liang LY, Schipper LA. 2018.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of soil microbial respi
  • 新型高敏感成像技术研发成功 集磁共振和伽马射线优点于一身
    英国《自然》杂志28日公开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集磁共振成像和伽马射线成像优点于一身的新型光谱成像技术,有望为开发新型医学诊断工具打下基础。  磁共振成像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这是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因为它具有卓越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分辨图像中的个体特征。而伽马射线探测器则具有高度敏感性,可用于探测微量放射性示踪剂。这些示踪剂能够定位特定的目标,因此这种图像可用于诊断癌细胞的分布和数量以及脑和心血管畸形。一直以来,这两种技术各有千秋,但双方的优点却很难兼得。  此次,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高登盖茨、威尔逊米勒及其团队成员,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成像技术,先利用磁共振收集空间信息,再利用伽马射线收集图像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在玻璃槽中进行放射性原子成像操作,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而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方法需要几十亿甚至更多的原子才能生成图像。  在目前阶段,如使用该技术获取示例图像的数据,大约需要60个小时,这对于临床应用而言并不理想。不过论文作者提出,虽然该技术手段在某些方面仍需改进,譬如说处理速度,但提高探测器的规模或者放射性示踪剂的数量或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  在论文随附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认为,该技术将有助于生物学和非生物学系统的研究。
  • 杨茂君教授、肖百龙研究员、高宁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发文揭示哺乳动物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的冷冻电镜结构
    p   2015年9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杨茂君教授,高宁研究员和医学院肖百龙研究员研究组合作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哺乳动物机械敏感Piezo1离子通道的结构》(Architecture of the Mammalian Mechanosensitive Piezo1 Channel)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哺乳动物机械力敏感离子通道Piezo蛋白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Piezo蛋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p p   Piezo蛋白是由美国加州Scripps研究所Ardem Patapoutian教授研究组在 2010年首次鉴定得到的第一个真核生物机械力敏感离子通道。该蛋白与目前已知的所有离子通道蛋白均没有同源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蛋白是目前已知所有膜蛋白中跨膜区最多的蛋白。自从该蛋白被发现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Piezo蛋白研究的热潮,多个研究组先后在世界顶级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阐述了该蛋白的重要生理功能。与低等生物中只存在一个Piezo蛋白不同,在高等生物中存在两类Piezo蛋白,Piezo1和Piezo2,在人类中二者具有47%的同源性。Piezo2蛋白主要在感觉背根神经节中高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主要与生物体感受外界触碰即感觉相关。Piezo1主要在肺、膀胱、红细胞和皮肤细胞中高表达,在红细胞中功能获得性突变可导致干瘪细胞增多症和裂口红细胞症等遗传性疾病。2014年,利兹大学的David Beech教授和加州Scripps研究所Ardem Patapoutian教授研究组分别独立发现Piezo1蛋白可以为血管中的传感器提供指令,能够使身体感受到血液正在流动,进而给出信号指示形成新的血管结构。这一发现奠定了Piezo1蛋白作为靶标在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意义。Piezo1结构的解析为深入理解Piezo家族蛋白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以及生物体感知外界信号的分子基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机械力敏感离子通道蛋白结构研究先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化学和化工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Douglas C. Rees教授在给杨茂君教授的贺信中写到“This is a great accomplishments - congratulations!”。 /p p   Piezo1结构不仅完美的解释了以往的细胞、生化研究数据,而且还纠正了以往研究中对Piezo蛋白的错误认识。在以往的研究中Piezo1蛋白被认为可能是以同源四聚体形式发挥离子通道功能,而我们的生化及结构证明,Piezo1蛋白主要是形成类似于螺旋桨一样的同源三聚体(图a)。同时,结构分析表明Piezo1蛋白仅含有16个左右的跨膜区,且形成两两配对的阵列结构(图b),这一点与以往生物信息学预测的含有30-40个跨膜区不同。Piezo1蛋白的胞外区由两部分组成,其N端形成一个大的螺旋状胞外区分布在三聚体中心的远端,而在三聚体的正中间有一个球状的“帽子”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这一“帽子”结构是由三个CED(C末端胞外区结构域)构成的,而CED由该蛋白的最后一个跨膜区(IH)与只有59个氨基酸的CTD(C末端结构域)相连接。CED-IH-CTD形成三聚体,其正中间为离子透过的通道区域。有趣的是倒数第二个跨膜螺旋(OH)形成了一种功能区替换(domain swap)的结构,其由埋在细胞膜内的四个螺旋形成Anchor结构域与最后一个跨膜螺旋连接,以顺时针的方式分别插入到相邻分子的跨膜区,进而稳定了三聚体的形成(图a)。数据分析表明:Piezo1蛋白位于胞外区的N端螺旋状结构域具有非常高的柔性,其可以左右摆动也可以上下平移,推测其与感受来自不同方向的外界剪切力有关。此外该结构域还由一个具有两个大约80埃长度的在细胞膜内紧贴着跨膜区的Coiled-coil结构(Beam)与CTD相连接,该Coiled-coil结构域可能起到将N端胞外区螺旋结构的形变向胞内区CTD区域传导的功能,进而促进离子通道的开放(图c)。 /p p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盖景鹏、李婉秋、赵前程和李宁宁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 高宁研究员、肖百龙研究员和杨茂君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懋斐、李若翀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支鹏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上海同步辐射及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凤凰工程基础设施)为晶体及冷冻电镜数据收集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支持。本项目受到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及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的支持。 /p p   论文链接: /p p    a href="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5247.html" _src="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5247.html"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5247.html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noimg/09d7cb9c-3894-4cfe-a575-c3672c66e507.jpg" title=" 0924_t.jpg" / /p p br/ /p p   图示(a)Piezo1冷冻电镜密度图及三维结构 (b)Piezo1跨膜区骨架形成两两配对的阵列结构 (c)Piezo1感受外界机械力的分子基础模型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