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安诺优达测序仪

仪器信息网安诺优达测序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安诺优达测序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安诺优达测序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安诺优达测序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安诺优达测序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安诺优达测序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安诺优达测序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安诺优达测序仪相关的资讯

  • 安诺优达引进Illumina HiSeq X Ten系统 布局精准医疗与科研测序
    p   2016年4月11日,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宣布引进全球最高通量的美国Illumina公司的HiSeq X Ten测序系统。结合此前和Illumina在桌面测序仪生产的战略合作,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安诺优达的基因测序平台实力,也为精准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32, 96)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医疗 /strong /span /a 和科研服务两大核心业务领域的数据吞吐量建立重要竞争力,为全球化业务拓展建立硬件基础。 /p p   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Illumina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仪生厂商,其生产的HiSeq X Ten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大最快的测序系统,单套系统每年可完成大于18000份的标准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该平台的引进,结合安诺优达目前已有的大规模测序和技术研发能力,将显著提升其在临床测序和科研服务领域的竞争力,也为国际和中国的精准医疗计划的实施提供优秀的基因数据生产平台。 /p p   作为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的领先性企业,安诺优达于2015年已经开展与Illumina在临床领域的战略合作,由安诺优达负责中国领域小型测序仪的生产和临床报批以及相关临床应用的研发,从而推动新一代桌面测序仪NextSeq 550AR在生育健康和肿瘤检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为中国用户提供全球最先进的基因检测解决方案。随后安诺优达宣布与阿里云(阿里巴巴旗下云计算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基因数据云平台,着眼大数据云端化趋势,从而为用户提供基因数据互联网应用平台。通过这些战略合作,安诺优达将在基因数据的生产、存储和分析等方面进一步形成服务用户的重要基础。此次对HiSeq X Ten超高通量测序系统的引入也是该战略的一部分。 /p
  • 安诺优达宣布与Oxford Nanopore达成合作,引进最新的PromethION高通量测序平台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诺优达)宣布正式与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Oxford Nanopore)达成合作,引进Oxford Nanopore最高通量测序平台——PromethION,此举将进一步增强安诺优达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基因组学服务能力,扩大基因组中心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提供多种测序平台的协同服务,安诺全力服务合作伙伴,为生命科学多个领域,如农业、基础研究、医学和健康等领域的研究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核心工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PromethION是Oxford Nanopore推出的最新款超高通量测序设备,它支持实时、长读长、直接DNA和RNA测序工作流程。PromethION一次最多可运行48个测序芯片,每张测序芯片包含多达3000个纳米孔通道,最多一次可有144000个有效通道进行测序。所有芯片同时运行通量可达Tb级,能够满足科研用户超高通量的、快速周转测序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b65d9c5-8623-4e1d-b793-bccee632c745.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83" height=" 318" style=" width: 483px height: 31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4px " PromethION 高通量测序仪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成立至今,安诺优达已具备大规模的研发及服务能力,建立了领先的实验体系,搭建了生物大数据云计算生态系统 配备了包含Oxford Nanopore PromethION、PacBio Sequel、Illumina HiSeq X Ten、NovaSeq 6000、NextSeq 550AR等新一代测序仪的大规模测序平台。今年7月,安诺优达南方中心——浙江安诺优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成。多项举措将进一步拓展安诺优达在基因测序领域的战略布局,为打造国际领先的大规模基因组中心建立硬件基础,也为开展全球化的基因测序业务建立重要竞争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安诺优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14f9059-a56f-4666-a341-8c76c2d217a2.jpg" title=" 微信截图_20181207115758.png" alt=" 微信截图_20181207115758.png" width=" 176" height=" 104" style=" width: 176px height: 104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安诺优达总部位于北京,在浙江义乌建有南方中心,是中国知名的基因企业、亚洲一流的基因组中心。先后获得国家发改委首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企业、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2016中国最具科技引领力企业等资质荣誉,并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专注于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类医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两大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目前已在测序设备和分子诊断试剂、医学检测与研究、科研服务、基因大数据和云平台服务等方面具备了优秀的产品体系,形成了覆盖业务上游、中游、下游的全产业链布局及强大的Bio-IT产业化服务能力,赢得了广大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8fc39c1-adc0-4b5c-bf19-7c5dedfa829d.jpg" title=" 微信截图_20181207120145.png" alt=" 微信截图_20181207120145.png" /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Oxford Nanopore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开发基于纳米孔科学的颠覆性电子单分子传感系统。Oxford Nanopore的新型电子DNA/RNA测序技术正用于一系列生物研究应用。包括大规模人类基因组学、癌症研究、微生物学、植物科学和环境研究。纳米孔技术具有完全的可扩展性。像Flongle这样的小型适配器解决了对按需、快速、小型测试或实验的需求,并且可以在实验室或现场使用。口袋大小的MinION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测序设备,可以提供大量长读长测序数据。对于较大的基因组学项目,台式GridIONX5可以按需一次运行多达五个MinION测序芯片。最近推出的PromethION是纳米孔测序的高通量设备,旨在按需使用多达48个测序芯片,每个测序芯片可提供超过百Gb的测序数据。 /span /p
  • 2014 临床基因测序大格局年
    经过几年的行业演化,2014年已经进入了形成中国行业大格局的时间点了,当然,行业刚开始上升,未知数太多了,只能说大格局。今年如何经营与运作将比以往更显著地影响行业中公司的未来。而一直觊觎中国庞大市场的上游测序硬件厂商,也充分意识到这一难得的机遇。未到半年时间里,行业大动作频频,让基因测序行业甚是精彩。   行业中的企业都在寻找自身的机会与定位,且行且珍惜。   行业里的亲密关系   谈到中国的临床测序,肯定绕不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毕竟这个是目前基因组测序中的成功典范,焦点在此,资源和力量也集中在此。基于孕妇血浆游离胎儿DNA的现象进行开发,国内几家公司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了。按照行业分析的结果,市场基本被华大基因(BGI)、贝瑞和康(BERRYGENOMICS)、安诺优达(ANNOROAD)三家公司所占领,后达安基因匆忙加入,不算晚,毕竟是上市公司,凭借现成渠道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下简称华大、贝瑞、安诺和达安),剩下不多的份额由其他公司共享。   华大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范围的基因组行业巨头,网上太多报道了,不多说,其科技服务业务正筹备上市。贝瑞和安诺的几位创始人背景比较类似,属于中外合璧,而且都有在华大基因和海外工作留学的经历。华大内部的员工早年曾笑称两个公司为&ldquo 华小&rdquo ,如今两个&ldquo 华小&rdquo 已经不小了。基于这一关系,三个公司之间相当了解对方,员工之间私下交流活跃。华大位于深圳,当地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媒体上的曝光度近年极高,贝瑞则因为与夏家辉等方面的合作让人熟知,而位于北京的安诺则行事低调。在技术上,无论在实验流程、成本控制、算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三家公司的无创产前技术相当,得在研发实力上较量。而达安则属于上市公司杀入新兴业务。不过由于企业自身的DNA缘故,在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实力不如前三者。   试点之争   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和安诺优达在无创产前检测的商业模式基本一样,通过医院建立几乎唯一的渠道,给孕妇提供服务。达安则借助已有的渠道开展业务,但本质上与三家公司基本无异。   无创产前业务一直囵于灰色状态运行。华大和安诺基于自身的独立医学检验所开展业务,贝瑞和康则更多借助夏家辉院士主办的遗传病医院为牌子销售。担心临床测序,特别无创产前业务的失秩,国家卫计委和药监局在今年春节后叫停了无创产前业务并准备实施临床试点审批。由于申请者众多,各种监管和行政流程也未能在短时间内理顺,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然未有试点批准时间的公布。乐观得看,第三季度试点将落定。按照常理推测,华大、贝瑞和安诺等将会入选。拿到试点资格就拿到船票了吗?这就见仁见智了。   测序仪厂商龙虎斗   华大基因最早展示了它整合产业链的野心,通过收购美国Complete Genomics(CG)公司,获得了美国人的测序仪,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这一机器难以小型桌面化,意味着机器不能往外销售。但这不妨碍华大利用此机器向药监局申请机器和无创产前试剂以及分析软件的批文。由于收购CG后与Illumina关系不佳,CG也不能外销,再考虑多种商业原因,华大和Life Technologies(Life)公司合作,帮助后者的Proton测序仪进行国产化的运作,以国内民企机器身份提交医疗器械申请。这也一定程度反应了华大对自己的CG机器缺乏信心。另一方面,达安也与Life公司走在了一起,成立合资公司,同样走Proton国产化申请的道路。   因此,对Life公司而言,虽然它的测序仪在技术竞争力不如Illumina的机器,但在中国市场运作上却迈出了聪明一步。因地制宜,此种策略可以大大缩短机器和试剂等的cFDA注册时间,并且可借助华大和达安的现成的无创产前技术力量和试剂生产经验快速拿到这一产品的相关批文。一旦拿到合法身份,Life将凭借着时间优势通过合法的方式大量销售机器和试剂,快速占领医院渠道,从而领先Illumina。   如果Illumina未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策略的重要性,按照美国式思维,那么其很可能丧失中国市场的领先优势。最终Illumina放下傲娇的身段,开始了与贝瑞的合作。通过未公开的协议,估计会走与Life一样的路线申请机器和无创产前检测的批文。时间有多快,只能拭目以待了。   尽管如此,由于Life同时联合华大与达安进行申报和布局,属于双拳出击,明显要比Illumina的单腿走路要有优势。   可见,下游应用公司掌握数据和渠道,再加上时间因素,对测序仪厂商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战略价值。到目前为止,华大、贝瑞和达安的策略都比较明显了,都牵手了上游测序厂商。安诺至今为看到公开的相关行动,如果其与任一家测序仪厂商合作,那么对另一家都不是一件好事。不管如何,Life和Illumina两个全球最大的测序仪生产厂家将极有可能成功借助国内应用公司的力量,通过无创产前检测这一先锋业务奠定在中国的临床测序市场的老大地位,由于测序仪是开放平台,可以开展几乎全方位的各种临床测序应用,在医院采购后,就很难短期内被替换掉了。因此,国产测序仪厂商的劣势就很明显了,错失时机无异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医院的馅饼or陷阱   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很多医院一直希望自身能够掌握无创产前检测这一技术,从而不需要通过与临床测序公司合作而直接对孕妇服务。不过,四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中国未有任何一家医院能够掌握此项技术。这些医院的妇产专家可能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无创产前检测技术与常规生化检测完全不同,它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结合,光测序不能成事,后面的数据分析几乎没有医院能够独立完成研发。没有一个生物和IT复合人才的团队是不能成事的,光人才配备就得挑战大部分医院现有的人事管理。就算勉强完成研发,成本控制、数据和实验稳定性保证以及样本流程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配备一两个技术人员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医院对这一点不要抱有幻想。   因此,当医院听到这些无创产前检测公司提出要赠送测序仪时,别高兴太早,听起来很美好,但这种行为更多是一种商业策略。用不起来,没有真正价值,平添烦恼。如果医院要求这些公司进行全套技术输出,谈何容易,毕竟这些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医院在这个测序仪投放这一事情上,肯定不能期望短时间内就能拥有技术。   基于目前临床基因检测行业所处的技术阶段和中国医院的实际情况,绝大部分医院应考虑与公司合作,这是最优选择。如果确实要建立医院自身的临床级别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那么待机器高度自动化和集成化后再行动不迟。商业的力量将推动产前基因测序、肿瘤和遗传病等方面的应用走向越来越傻瓜化。这一天不会来的太慢。   篇幅所限,没法说得全面,有时间我会详细分析这一块。   结束语   2014年,监管部门对临床测序的叫停和试点开展,加速了中国特色的基因行业大环境的形成,这个大环境使得上下游整合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也将催化测序仪大鳄Illumina和Life在中国市场的主导格局。国内的企业,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和达安基因,开始形成行业第一梯队并建立自身的优势。
  • 基因检测仪成中国测序产业“卡脖子”环节
    2014年7月8日,华大基因在北京启动&ldquo 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rdquo 计划,预计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大幅降低中国的出生缺陷率。首度聚焦唐氏综合症和粘多糖病、鱼鳞病、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等罕见遗传病。   由于对身体没有创伤,唐氏综合症的基因检测方法称为无创产前检测,这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基因临床应用。今年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ldquo CFDA&rdquo )首次批准华大基因成为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的提供机构。由于出色的临床表现,深圳市已在2013年将无创产前检测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无创产前检测只是人类基因测序应用的冰山一角,其下的冰山是人类数以万计的疾病诊断、预防、治疗,或将颠覆传统的医疗手段。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称,未来90%以上的疾病治疗都是个体化、精准化的。   时间和成本的急剧下降促使基因科技步入产业化。报告显示,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国已经产生了1:178的投资回报率,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每年投入2美元,却取得了约1万亿美元的回报。   综观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设备及配套试剂几乎完全被国外垄断,合作开发模式成为中外公司互利共赢的途径 测序服务市场精彩纷呈,无创产前、遗传疾病、肿瘤检测等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个体化医疗大幕已缓缓拉开 中国政府的监管思路更加灵活开放,但仍然落后于产业界期望。   国外几近垄断基因测序系统设备 &ldquo 华大已有各类测序仪200多台。&rdquo   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基因测序系统,它包括基因测序仪、试剂耗材及软件,目前,除软件系统外,仪器和试剂几乎完全被国外Illumina、LifeTech和Roche垄断。   唯一的例外是2013年3月,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基因检测仪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ldquo CG&rdquo ),弥补了其缺失的硬件环节,华大基因为此付出了旗下华大科技40%股权以换取风险投资13.98亿元融资。   国内其他公司如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等,目前只能采取与国外公司合作授权的形式,基因检测仪成为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ldquo 卡脖子&rdquo 环节。   但国内也并非不存在自主研发基因测序仪的公司。2013年10月28日,紫鑫药业发布公告称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开发第二代基因测序系统,据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任鲁风介绍,其检测仪不做唐筛,而是关注基因突变、微生物、类风湿、糖尿病等疾病检测。   然而,国产测序仪还处于研发和商业化的早期。安诺优达CEO梁峻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机器与国外的整体相比暂时没有明显竞争优势,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rdquo   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迄今为止已产生了三代技术。   业内普遍认为,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是现今最稳定、应用最广的基因测序技术,但NGS仪器市场被国外几个龙头垄断。来自申银万国的数据显示,2013年Illimina以5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其后是LifeTech38%以及Roche的8%。   illumina的HiSeq技术在中国市场独领风骚,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等公司均采购了多台HiSeq系列测序仪,并基于此研发配套系统。   目前,中国基因测序公司对测序仪器比拼激烈,其中华大基因的测序仪数量和种类最为齐全,汪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华大已有各类测序仪200多台。&rdquo   华大基因收购的CG测序仪备受关注。2014年6月30日,CFDA批准华大基因为首家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的提供机构,其测序基础即是CG系统。然而业内存在质疑之声,如申银万国研究报告称,CG只能测序人类基因组,并且无法做无创产前检测。   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华大制造执行总裁牟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这是CG此前商业模式的选择,事实上,CG测序仪可以检测人、动物、植物等多物种。华大接下来推出的一系列服务将改变这种看法。&rdquo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有观点称,只要买到测序仪即可开展测序服务,从而造成市场混乱。但梁峻彬认为,不可能如此简单,&ldquo 没有对基因科学的深刻认识,不可能做到自主研发,大量的后续开发更加重要。&rdquo   由于基因测序系统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巨头手中,除紫鑫药业外,中国公司通常选择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再到国内贴牌的模式,从而成为国家认可的机构。   不过,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仪器和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却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贝瑞和康、安诺优达与Illumina合作生产新型测序仪、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基于CompleteGenomics的测序平台)、达安基因的DA8600(基于LifeTechnologies的IonProton测序平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 基因测序争夺进入细分领域 肿瘤市场或掀激烈比拼
    9月初,华大基因发布了&ldquo 国内外遗传性肿瘤报告免费咨询活动火热开启&rdquo 的消息,称消费者可以拨打免费电话,向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华大医学咨询肿瘤基因检测的相关事宜,检测内容包括男性15种、女性16种常见肿瘤筛查,以及罹患肿瘤后的辅助治疗、复发监控等测序手段。   华大基因集团成立于1999年,据称其已开展的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涉及20多类癌症,累计样本12000多例,该公司的无创产前试剂盒等基因医疗器械,于今年6月30日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继无创产前测序争夺战开展数年后,国内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市场,除龙头华大基因外,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体量较小的公司亦开始布局肿瘤市场,甚至雅虎公司也开始在日本市场开展相关基因检测服务。   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大多数肿瘤是由遗传、环境及感染引起,并且均从导致基因损伤开始。在国际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弗兰西斯· 柯林斯看来,所有癌症的根本机制都是DNA序列的损坏,他在《生命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这些损坏触发了某些信号,导致细胞无限制生长,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   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基因检测发现她身上携带一种&ldquo 错误&rdquo 基因,致使她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达到87%和50%,朱莉称自己已切除了乳腺。   2014年9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全球癌症报告2014》,研究称,2012年全球癌症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令人不安地增加,新增癌症病例有近一半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国内肿瘤基因测序市场发现,各公司的研发进展和范围各异、推广渠道较为单一、尚未形成通行的市场价格,受监管滞后及部分医生观念的影响,肿瘤基因测序的市场障碍仍会在一段时期内存在。   但趋于一致的是,几乎每个公司都异常重视肿瘤基因测序市场,在此领域,或将掀起激烈竞争。   哪些肿瘤领域成为争夺对象?   无须精确计算,肿瘤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远大于无创产前,国内基因公司的争夺从研发阶段即已展开。事实上,研发直接决定了今后的目标客户、合作医院及市场规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涉及肿瘤基因检测的公司至少包括华大基因、安诺优达、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及诺禾致源。   此前,在无创产前领域,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占领主要市场,安诺优达份额在10%左右,但肿瘤基因检测的研发进展却并不遵循上述市场占有率。   其中,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的进展最为快速,肿瘤检测即华大医学&ldquo 生死战略&rdquo 战略中的&ldquo 死&rdquo 战略之一,该公司已有上市计划。   据悉,华大医学的肿瘤套餐已于近日出炉并正在推向市场,目标客户既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此套餐涉及肿瘤种类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为全面的。   健康、高危人群适用于&ldquo 遗传性肿瘤筛查&rdquo ,其中包括男性15种、女性16种常见肿瘤的筛查,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常见癌症均在套餐范围内 罹患肿瘤的患者则适用于个体化治疗套餐,定位于针对性用药、预后复发监控等。   安诺优达并不追求肿瘤覆盖种类,其CEO梁峻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初期,我们主要针对女性易发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等。把这几种肿瘤的检测、解读做精、做细。&rdquo   在梁峻彬看来,肿瘤基因测序的切入点非常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据悉,安诺优达即将推出类似肿瘤测序套餐,或将以女性癌症的个体化治疗切入。   诺禾致源甚至放弃了无创产前市场而将所有精力集中于肿瘤测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去年底,诺禾致源正式进入临床检测,癌症检测部门副总经理于洋说:&ldquo 这个市场的空间更大。&rdquo   截至目前,诺禾致源尚未披露其具体纳入肿瘤范围的方案。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诺禾致源的肿瘤测序准备从三个方向切入,&ldquo 个体化用药指导、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预后(手术后)复发监测是我们的三个方向。&rdquo 于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无创产前市场位居第二的贝瑞和康却在肿瘤测序方面尚无实际动作,该公司在2014年7月公布&ldquo 无创单基因疾病检测方法&rdquo ,涉及到肿瘤领域,只是称&ldquo 该方法对肿瘤检测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dquo   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则于2012年推出了&ldquo TM15检测&rdquo ,该产品定位于早期筛查,并未涉及个体化治疗。   博弈定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各公司肿瘤基因测序的推广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与医院合作及直销。   肿瘤医院和医院肿瘤科既是基因测序公司研发争夺的主战场,也是未来的主要推广渠道,尤其是最高级别的公立三甲医院。   华大基因的合作医院数量最多。除北、上、广、深大城市的知名肿瘤医院外,华大基因还与天津、贵州等地的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并与海外多国研究机构、高校合作研发相关课题。   此外,华大基因也开发了直营或代理商推广模式。以直营为例,其在大本营深圳设立&ldquo 优康门诊&rdquo ,以及全国电话咨询直营。   诺禾致源的战场目前集中于北上广,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主。不过,诺禾致源还未推出产品目录,目前与医院合作主要进行临床试验,并准备报批手续。   安诺优达除了与解放军总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外,据梁峻彬称,2013年底公司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成立研究中心,对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实施基因检测以积累样本数量。   贝瑞和康则未对外披露其肿瘤测序的研究及推广进展。   各公司肿瘤基因检测的价格目前为自主定价,国家价格监管部门还未对这一行业制定指导价格。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包括无创产前、心血管、肿瘤类基因检测的价格差距较大,从数千元到万元级别以上的产品均有涉及。   如达安基因的&ldquo TM15检测&rdquo 市场零售价格为2800元 诺禾致源的产品还未推出,但据于洋称,单病种测序的价格为几千元不等。   梁峻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一般而言,单个病种的基因筛查类型价格大约在3000元或以上。&rdquo   截至目前,慈铭体检的报价最高,其顶级套餐价格高达7.6万元。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基因测序价格并不算低,以2012年4月的肿瘤筛查为例,美国23andMe公司的价格为207美元,Geneplanet公司为525美元,Accu-Metrics公司为989美元,Map My Gene公司的筛查价格最高为2200美元。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公司的筛查种类略有差异。   监管滞后产业障碍犹存   与国内各基因公司的研发、推广进展相比,中国监管层的审批则明显滞后。   截至目前,经国家药监局审批的基因测序产品仅有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肿瘤个体化治疗则仅由国家卫计委批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家机构均为国有背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获批后,三家医疗机构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进展较慢,其中,华大基因在近期与湘雅医学检验所建立合作关系,间接获得了肿瘤基因测序的入场券,其余基因公司尚未与上述三家医疗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故目前处于研发、积累临床数据、报批阶段,为医院提供基因测序科技服务,而不能直接针对消费者。   除监管外,肿瘤基因测序还面临传统医疗利益格局和部分医务工作者观念的影响。   以肿瘤个体化治疗为例,一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在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后,则可明确该患者适合服用哪类药物、进行哪类治疗方案,与轮番使用药物、放化疗手段相比,既节省了患者支出,又可减轻副作用,但这可能会降低医院收入。&rdquo   不过,也有基因业内人士认为,费用的下降或许并不明显,因为检测费用会相应提升。   此外,目前并非每个医生都认可基因测序的效果,&ldquo 每天在一线忙于治疗的医生很难有充裕时间关注基因测序、免疫治疗等前沿领域,那些在科研上有追求的医生,才更愿意接受新型疗法。&rdquo 清华大学医学中心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张明徽称。
  • 基因测序纳入医保 二胎优生有望普及
    基因检测技术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重大革命。为加快基因检测技术普及惠民,推动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近段时间,湖南省和贵州省相继发布了关于支持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的政策。  贵州省:《支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政策措施(试行)》  日前,贵州省公开发布《支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政策措施(试行)》支持政策。政策主要支持以下九个方面:组建网络化基因测序机构体系、支持拓展业务空间、探索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支持基因测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融资支持、落实财税扶持政策、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组织协调。此次政策提出高龄单独两孩孕产妇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享受全免费政策。  完善基因检测收费标准体系:高龄单独两孩孕产妇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享受全免费政策。  为了推动基因测序普及,贵州政策探索多元化付费机制,总结黔西南州兴义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妇女宫颈癌(HPV)筛查试点经验,探索建立财政补贴、医保报销和个人自付共同承担的基因检测付费机制,适时向全省推广。加快推动治疗药物基因检测、罕见病基因检测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高龄单独两孩孕产妇唐氏综合征等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享受全免费政策。  支持拓展业务空间:运用基因检测技术开展精准医疗和个体化用药  政策提出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医学检验服务整体外包给具备资质的基因检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采购方式推广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 采取政府采购和患者自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针对地中海贫血的遗传筛查和产前诊断、高龄产妇无创DNA检测以及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基因检测。依托贵州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建立精准医学中心,运用基因检测技术开展精准医疗和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湖南省:《湖南省促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若干政策(试行)》  2015年8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湖南省促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为加快海南省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提出了12项政策,包括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开展和推广遗传病基因检测、开展基因检测试点、大力推广个性化医疗、将部分基因检测费用纳入医保等。  根据此政策,湖南将选择一批试点地区开展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专项行动,针对曾生育智力障碍患儿或夫妇之一系智力障碍患者的对象,且现无存活子女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由省政府专项基金和指定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共同出资,免费开展“先证者诊断”及产前诊断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出生概率。  基因测序纳入医保,二胎优生有望普及  二胎政策与基因测序千丝万缕的关联  近日,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一时间炸开了锅,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关于二胎政策对基因测序领域的影响评估报道也越来越多。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于基因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特别是国内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相关项目的企业,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根据广证恒生研报中的数据,二胎政策将使二代基因测序在优生优育领域的市场规模至少扩增到1.1-1.2倍,约为30亿元;无创产前检测(NIPT)作为二代基因测序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二胎政策使或将使其市场将扩大至约200亿元;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即第三代试管婴儿,其市场扩容所需的三大催化因素是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政策放开和市场需求,因此,在具备了各方面条件后PGD市场将有望扩增至100亿元左右。  无创产前检测(NIPT)与二胎优生  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养老抚幼功能弱化,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此次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优生依旧会是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如何优生,这里孕妇的产前检测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无创产前检测(NIPT)在2011年底引入美国和西欧,并迅速商业化应用到中东,南美,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无创产前检测在我国正式进入轨道之前也遭遇了不少坎坷。2014年2月国家卫计委紧急叫停了国内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项目,然而2014年12月国家卫计委又谨慎的放开了包括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项目的试点应用单位,从此正式拉开了二代基因测序用于医学临床相关项目的序幕。  随着研究的深入,无创检测的条件和范围有望不断扩大,延伸至包括微缺失/重复综合征和常见的孟德尔遗传病等。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市场规模稳步增加。早期的染色体和其他遗传性异常检测为更好的孕期护理创造了条件,同时可以更为合理的调动有限的医疗资源服务于有遗传异常的新生儿的健康管理成为可能。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及生育年龄的延后,高龄孕妇越来越多,二胎政策放开后,高龄产妇的数量将会增加。研究显示,高危及高龄孕妇怀有染色体非整倍体与其他染色体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NIPT临床数据显示,高龄孕妇中三大染色体非整倍体阳性率约1.36%,高风险孕妇中三大染色体非整倍体阳性率约0.94%。无创产前检测的出现,使高龄及高危产妇的的产前诊断进一步优化。  基因测序纳入医保,优生渔翁得利  无创产前检测(NIPT)作为二代基因测序应用最成熟的领域,倘若基因测序纳入医保完全落实,那么二胎优生将渔翁得利。如今在国内,局部省份相继出台政策,贵州发布高龄单独两孩孕产妇唐氏综合征等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享受全免费政策。湖南省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免费开展“先证者诊断”及产前诊断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出生概率。  此次贵州政府特别指出关于新生儿筛查以及高龄产妇产前检测的收费问题。为了完善基因检测收费标准体系,贵州省政府探索建立财政补贴、医保报销和个人自付共同承担的基因检测付费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采购方式推广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 采取政府采购和患者自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针对地中海贫血的遗传筛查和产前诊断、高龄产妇无创DNA检测以及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基因检测。此政策对于当地二胎优生无疑又是一重大利好消息!  备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贵州省人民政府官网、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网、生物医学互助平台、健康点。
  • 一文读懂“精准医学”和“基因测序”A股投资机会
    2014年以来,CFDA和卫计委密集推出精准医学相关政策。 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精准医疗计划将在今明两年启动,并敲定在2030年前,中国精准医疗将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 在日前举行的&ldquo 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rdquo 上,国家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透露,目前,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正在准备精准医学计划工作,待到完善后会上报国务院,并有望把其列入国家&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发展的重大专项。 什么是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是从现在的&ldquo 对症医疗&rdquo 到未来&ldquo 对个体医疗&rdquo ,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生物医学特征设定不同的医疗方案。前提技术包括:基因测序(目前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将每个人的基因测序成本从1亿美元降至1000美元)、生物医学分析和生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 精准医学是对传统医学的一场大变革。包括个性化用药(肿瘤个体化治疗是最重要运用)、指导药物开发、生物大数据等。数据处理是目前精准医疗最大的瓶颈。 海通证券认为: 1、基因测序产业将首先乘风起飞; 2、接下来生物组学对个性化用药、个性化治疗将成为逐步替代传统医疗手段的临床实践,对药物研发的指导也将对为新药研发带来新的指引。 3、精准医疗更有望同时给移动医疗等相关产业带来全新的机遇。 基因测序市场 快速发展,国内市场亦增长迅速 BCC Research 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 年全球测序技术市场总值已达到4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该报告预计2018年测序服务的全球市场总值将达到117亿美元,为2013年市场总值的3倍。 与之对应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的商业应用2011年底前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随后无创产前检测作为第一个医疗应用开始推广,至2013年市场规模达到约10亿元人民币,市场潜力超过百亿元。 基因测序市场的产业链: 上游是设备仪器和耗材供应企业,下游则是测序服务和生物信息分析服务企业。 目前市场上主流新一代测序平台主要由美国Illumina、Ion Torrent/Life Technologies (2014年被Thermo Fisher收购)、454 Roche、 Pacific Biosciences这四大生产商制造。Illumina已经成长为基因测序行业的寡头,垄断了全球设备市场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其生产的下一代高通量测序仪HiSeq系列一直是市场上最为畅销的产品。 Illumina股价走势(月线): 中国市场潜在的投资机会 最近的一些实质性进展: 2014年12月22日,国家卫计委发布第一批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名单,湖南、北京、广东、重庆等地区的多家单位入选,包括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安诺优达等。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临床应用试点共包含3个专业,分别为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四个试点专业唯独剩下&ldquo 肿瘤诊断与治疗&rdquo 一项。 一个月前有了下文:2015年3月27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和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入选。 推荐标的: 达安基因:行业龙头 是基因测序产业链布局最完善的上市公司,拥有最全的高通量测序牌照。 迪安诊断:与阿里健康合作O2O 国内首批获得肿瘤诊断治疗项目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资格,公司可以利用现有的医院渠道和阿里健康的O2O渠道快速铺开肿瘤诊断服务。 仙琚制药:药物开发模式创新的标杆 旗下索元生物利用逆向全基因扫描技术,挖掘大型跨国制药企业II、III期临床试验失败但对特定患者有效的药物,筛选出对药物敏感的的亚组病人,快速获取临床晚期潜力新药,引领新药研发新模式。
  • 基因测序产业链透析
    基因测序技术早已应用于医疗行业,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为医疗检测带来了方便和提升了准确性,其发展潜力巨大。基因测序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 现在整个行业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政府监管均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公司基因测序服务以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为主,2013年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   今年2月CFDA与卫计委叫停基因测序业务后,3月份启动试点单位申报,各龙头公司现处于CFDA申报阶段,短期对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非常看好行业长期发展的潜力,但短期我们认为应客观认识行业发展现状,对于有潜力的优质公司给予长期关注。   华大基因拟上市消息近期引发A股市场对基因测序行业的热情与兴趣。基因测序行业作为高端中的高端行业,市场虽然具有浓厚兴趣,但由于很强的技术知识要求使市场难以把握基因测序的实质核心与客观现状。   我们认为有必要向市场深入浅出地、客观地阐述基因测序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我们的核心观点。笔者曾于美国从事癌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与医药研发,对国外基因测序行业具有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调研,向大家阐述行业的客观情况。   一、基因测序行业产业链   从基因测序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三个主要环节来剖析该行业,是比较清晰有效的方式。   (1)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基因测序仪器与耗材试剂,国外的主要公司是Illumina、Life Tech以及Roche 国内多采取与国外公司合作授权的形式,主要公司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与达安基因 从事自主研发的公司主要有紫鑫药业(与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等。   (2)中游是基因测序服务,而现今国内最主要也是最成熟的基因测序服务是无创产前基因测序,美国的主要公司有Sequenom, Verinata Health,Ariosa Diagnostics 和Natera 国内市场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   (3)下游消费群体包括医院病人、药厂及科研机构等。   (一)上游:基因测序仪与耗材试剂   1. 基因测序仪器是基因测序的基础,而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迄今已经产生三代技术:分别是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即Sanger测序技术 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主要有Roche 的454 技术,illumina 的Solexa,HiSeq 技术和ABI 公司Solid 技术,Roche454技术已逐渐淡出,计划于2016年正式停产,现今主要以Illumina的HiSeq技术为主 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TGS(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主要以PacBio 公司的SMRT 技术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主。   2. 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是现今最稳定,应用最广的基因测序技术,NGS仪器市场被国外几个龙头所垄断,2013年Illimina以5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其后是Life Tech38%,以及Roche8%。   3. 国内公司采取两条路径:   3.1 一条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生产新型测序仪)、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基于Complete Genomics的测序平台)、达安基因的DA8600(基于Life Technologies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3.2 另一条是自主研发的模式,如紫鑫药业(和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紫鑫药业的基因测序仪采用的焦磷酸发光测序技术,类比的是与Roche454类似的基因测序技术,在测序读长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测序通量及成本上与Illumina的技术有较大不同,中科院与紫鑫药业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最终的Beta测试版。科研机构中,中科院基因组所的于军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谢晓亮教授都是该领域中的领先研究者。   (二)中游:基因测序服务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基因测序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一定将带来从未病预防领域到基因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的突破。从现在来看,我们认为基因测序服务主要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应用领域:   1.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业务:目前最主要及最成熟的基因测序服务   1.1无创产前检查针对的是一些常染色体疾病,最常见的有21三体综合症、Edwards综合症和Patau综合症。传统的检查方法是通过孕妇B超,发现高危后,再做羊水穿刺,进行诊断,具有一定风险。而无创产前基因测序可通过孕期检查,抽取母体外周血得到胎儿DNA,通过基因测序的方式判断胎儿是否患病,检出率可达99%以上。   1.2市场容量   我国每年有2000万怀孕母亲,现在平均每次无创产前基因测序费用约为3000元(终端价格),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检测量的提升,我们若以每次检测费用1500元计算,假设50%的渗透率,估测市场容量为2000万人*50%渗透率*1500元/次=150亿元。   而现在国内市场大小约仅为10亿元左右。在CFDA今年二月份叫停基因测序业务之前,国内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我们预计2013年华大基因与贝瑞和康的无创体检量均为14万次左右(华大基因略高),按终端价格3000元计算,终端销售额均在4亿元左右。而其他公司如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总共加总的检测数量约为1万例左右,这其中达安基因占比较高。   今年2月由于受到CFDA叫停影响,除个别地方外,基因测序服务已基本暂停,对今年的业绩收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贝瑞和康一方面申报临床试点,另一方面通过和Illumina合作,申报基因测序设备认证,双线推进基因测序业务在国内的认证。   2. 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2.1 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   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对患者基因组测序,分析确认某致病基因是否突变,从而对该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乳腺癌患者中,25%的患者是由于HER2 基因突变造成,而另外75%的患者,是由于其它单个或多基因的突变造成的。基因泰克的靶向单抗药物赫赛汀,专门用于治疗25%的HER2基因突变的患者。这时如果这另外75%的患者用赫赛汀治疗乳腺癌将是无效的。因此对乳腺癌患者首先进行基因测序,确认是否是HER2突变,可以很好的对症下药,决定是否使用赫赛汀进行治疗。   2.2 用药敏感性   中国每年耳聋儿童中有不少是因为药物敏感导致的&ldquo 一针致聋&rdquo 。耳聋基因可通过线粒体遗传,耳聋基因阳性的儿童表面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会&ldquo 一针致聋&rdquo ,若对新生儿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测序筛查,则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2.3 虽然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的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困难在于:(1)科学界对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刚刚开始,基因和疾病的关联关系研究仍处在比较初级阶段。以癌症为例,除去环境因素,某种癌症的发病往往不是单基因决定的,而是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失调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所以首先第一点从基因到疾病的单一关联关系就很难确认。(2)现在针对某一特定基因的靶向单抗药物数量较少,处于研究发展初期。(3)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大规模应用需要基于以上两点的大数据支持,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3. 未病基因测序(疾病风险评估):尚属非常初期阶段,需要未来研究支持及大数据支撑   未病基因测序是指通过对人体进行基因测序,结合一些已知的疾病和基因之间的关联数据,&ldquo 推测&rdquo 出该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概率。基于与1.2基因测序靶向药物相同的原因,以及我们所知的疾病是外界环境和内在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病基因测序(疾病风险评估)尚属非常初期阶段。在美国, FDA已于2013 年底叫停23andMe相关的基因测序服务,而23andMe 目前正在向FDA 申请注册健康检测类产品。   (三)终端用户   从广义的基因测序行业应用来讲,终端用户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医院、独立实验室等的临床应用。二是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应用。   1. 临床应用   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主要就是我们以上提到的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业务和基于基因测序的药物靶向治疗,其中主要以无创产前基因测序业务为主。现在国内基因测序基本都是以医院外包给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独立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的模式。   基因测序服务主要分为四大步即:采取血样、基因测序、数据分析与最终反馈。这些步骤对实验室的稳定性和操作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技术、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医院自主进行此类基因测序服务的可能性较低,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外包模式(独立实验室模式)将继续保持主流模式地位。   2. 科研机构   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应用现在处于市场分散化加速的阶段。过去由于技术、成本的原因,国内主要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主要通过外送给华大基因等基因测序机构来进行。   近年来随着Illumina、Life Tech等公司技术的发展与提升,带来的变化是基因测序仪器价格逐渐下降,测序成本和操作难度逐步下降,现在很多的科研机构已经从Illumina等公司购置了自己的基因测序仪,进行自我服务,所以整个科研机构行业的基因测序处于一个分散化加速的阶段。   二、政府监管   (一)从无监管、到叫停、再到试点申报   1. 2014年以前,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处于无监管状态,基因测序设备基本完全进口国外设备,基因测序服务主要是无创产前基因测序基本由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两家垄断。   2. 2014年2月,CFDA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通知,宣布包括产前基因测序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 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   3. 2014年3月,即基因测序叫停一个月后,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已经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且符合申报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试点,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同时明确申请试点的基因测序项目,如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   (二)企业申报   1. 国内领军企业的&ldquo 两手准备&rdquo   1.1 以贝瑞和康为例,目前国内企业通过CFDA认证,合法进行基因测序业务,有两种可能的路径。一是按照卫计委规定,申报临床试点,若通过审批,则可合法进行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测序等业务。二是通过和Illumina合作(产品买断贴牌模式),向CFDA申请注册新型基因测序设备。二者如有一项通过审核,均可合法恢复基因测序业务。   1.2 与国外公司合作的&ldquo 快车道&rdquo   目前行业中的领头企业,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等,都已经启动了报批和注册工作。他们采取的都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果进展顺利,国内这种仪器设备的正常审核时间约为1-1.5年   1.2.1 华大基因:华大基因2013年收购了美国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并将其测序仪更名为BGISEQ,华大基因以此平台向食药总局申请注册。目前,仪器正在委托日立公司进行改进,之前的仪器只能做人的全基因组测序,不适合应用到无创产前检测领域。   1.2.2 贝瑞和康:贝瑞和康和Illumina联手生产新型测序仪,向CFDA申请注册。但是这种新型测序仪是否是Illumina最新的NextSeq未获得公开披露。   1.2.3达安基因:2012年,达安基因宣布与美国Life Technologies战略合作,启动基因测序分子诊断项目。达安基因也以基于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申报注册,目前已获得国家受理号,申请工作已接近尾声。   2.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也采取两条路径:   2.1 一条是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合作贴牌模式,这种模式申报的是国内产品。   2.2 另一条是通过自主申报的模式,据悉,Illumina等外资公司也有产品在中国进行直接申报,这种模式是为进口产品申报,首先该产品需要有FDA的批文,然后在中国国内走CFDA的进口申报程序,所需时间可能更长。   三、结语   未来,基因测序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   现今,我国乃至全球基因测序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虽然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跌破1000美元,但对基因组的解读、临床大数据的积累才刚刚开始。   在我国,基因测序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弱,主要依赖进口与合作 基因测序服务的应用还仅仅主要局限于无创产业检测业务,虽然未来有百亿的市场空间,但现今整个市场仍不到10亿元。政策叫停,各龙头公司仍处于CFDA申报阶段,短期对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技术在进步、政策在探索、市场在成长,我们需要给这些从事基因测序的上市及未上市的优秀企业一些耐心和时间,长期关注,帮助成长。
  • 基因测序普遍应用仍待临床准入
    只需几毫升外周血,少量体液,甚至是唾液或漱口水,就可以捕捉、测量人体中某些特定的基因片段,预知疾病风险或早期诊断疾病,甚至,发现癌症滋生的蛛丝马迹。作为生物科技前沿,基因测序技术尚未广泛临床应用,就因为安吉丽娜.朱莉、乔布斯等明星的追捧而赚足眼球。   在中国,基因测序技术的投资与应用,今年如同坐上&ldquo 过山车&rdquo ,2月被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卫计委以&ldquo 未经审批滥用&rdquo 为由,全面&ldquo 叫停&rdquo 临床使用 其后,国家食药总局又将酝酿多年刚刚出炉&ldquo 创新医疗器械的优先审评审批&rdquo 政策,优先用于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并于7月初宣布,批准华大基因两款基因测序仪及其检测试剂盒注册为医疗器械,允许上市。   就在上个月,国家食药总局明确表示,已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达成共识,&ldquo 用于临床基本诊断的基因测序产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后方可使用&rdquo 。   纵观市场,供给一方,已有多家基因测序企业整合优势技术与融资,希望效仿华大基因,快速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优先审评审批的&ldquo 绿色通道&rdquo ,以抢占医疗服务市场先机 需求一方,仅 &ldquo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rdquo (俗称&ldquo 无创产筛&rdquo )一项,&ldquo 单独二孩&rdquo 政策每年多带来的百余万高龄孕妇,已扩生出数以亿计的市场空间,更遑论公众对患癌风险的恐惧渴望。   但是,在基因与疾病的复杂关系中,基因测序技术如何能更规范地应用于临床,诊断、监测、辅助治疗某种特定疾病,而不会变成忽悠骗钱、甚至挑战伦理的&ldquo 神术&rdquo ?无论是监管部门、行业,还是普通公众,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已于6月30日批准华大基因两款基因测序仪及其检测试剂盒作为医疗器械注册。这距今年2月4日,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文叫停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还不到5个月。   即使在基因测序技术已因CLIA(临床试验室改进法案)制度已较普遍应用于临床的美国,基因测序诊断产品要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医疗器械认证,也并不容易,用时一般在两年左右甚至更长。   对此,国家食药总局的官方解释是,基因测序诊断产品,适用于今年3月起试行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国家食药总局将继续对申请医疗器械注册的其他基因测序仪产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   然而,利好政策,虽激活了曾因&ldquo 叫停令&rdquo 一度陷入停顿的中国基因测序业界,却也引发一些质疑声音。   7月15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任鲁风教授,在科学网上质疑国家食药总局的审批过于仓促。   此前两天,任鲁风还以公民身份,向国家食药总局提起政务信息公开申请,希望该局详解对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审批的具体流程。   就在同时,国家食药总局也回复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问题,指出获得医疗器械注册只是一个开始,基因测序技术要想正式应用于临床,还须经过卫生计生部门的临床技术准入。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分类审批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研究试点。临床研究项目不仅包括此次获批的医疗器械适用征: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也包括之前有效性颇受争议的癌症早期风险检测。   释疑1   获医疗器械审批临床即可使用?   国家卫计委   仍将分类评估、准入测序技术临床应用   虽然已有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作为医疗器械审批,但新京报记者获悉,国家卫计委仍将分类审批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研究试点。临床研究包括之前有效性颇受争议的癌症早期风险检测。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7月给新京报的书面采访答复称,3月以来开展的基因测序临床研究试点仍在审批中,正在对各地申报机构进行核实、分类,随后将组织专家进行评估,以确定试点单位,规范、有序开展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   华大基因技术负责人赵立见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基因测序临床研究试点将分四类审批,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单基因病检测 此前被夸大宣传、市场滥用的肿瘤早期风险检测和个体化用药 还有试管婴儿前,对胚胎进行遗传病检测。   目前,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相关负责人已先后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正在协助一些三甲医院,积极接受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或研究的试点审批。   释疑2   基因测序如何规避伦理等风险?   国家食药总局   基因测序仪将作为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管   今年2月,两部委在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的&ldquo 叫停令&rdquo 中称,基因测序技术未经审批即广泛应用,缺乏安全性、有效性、伦理风险的评估和监管。   任鲁风等业内人士也曾公开发声,担忧在没有完善技术监管的现状下,&ldquo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rdquo 很容易被应用于胎儿性别鉴定 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推广,存放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大量基因测序数据一旦泄露,不仅暴露公民个人隐私,也可能造成基因歧视。   国家食药总局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童敏表示,刚刚获批的医疗测序诊断产品,属于《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中的三类医疗器械,即安全风险性较高的医疗器械。国家食药总局将据此对未来基因测序技术及相关诊断产品的临床使用开展监管。   童敏说,针对新获批作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国家食药总局正在组织相关的省级食药监管部门,对这种新产品的生产及临床使用情况,进行摸底和例行监督检测。   深圳拟聚拢基因测序企业   7月初,坐落于深圳国际生物谷的华大基因拿到我国首个针对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的官方批准文号后,深圳市市长许勤立即召开华大基因发展专题研究会议,部署充分发挥华大基因在全球基因测试分析领域的领军作用,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深圳国际生物谷为平台,聚集更多的优质创新资源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优秀企业,打造生物产业高地。   实际上,去年年底公示实施的《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范(2013-2020)》,即明确要探索有利于生物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争取将生物谷上升为国家战略。   7月8日,深圳市市场与质量监管委员会巡视员王夏娜在北京向媒体介绍,深圳国际生物谷将建立以华大基因为依托的生物聚集地,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诊断平台,生物样品和细胞库。聚集10家以上高水平的医学机构,1到2家以上的特色学院,新建三家以上的国家级研究平台,探索建立中国生物科技联合高等研究院。   &ldquo 毫无疑问,生物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发展潜力和空间最大的,对经济社会影响最深刻的高技术领域,未来深圳将不断完善生物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体系,在各方面提供更具针对性、有效性的服务,支持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生物技术企业加快发展,让世界及国内有意落户深圳的生物技术企业,在深圳有长足的发展。&rdquo 王夏娜的一番话,足以显示深圳市聚拢基因测序企业的愿景。   现状   多家基因测序企业&ldquo 追赶&rdquo 申报   7月初,拿到医疗器械&ldquo 准生证&rdquo 的华大基因在京启动&ldquo 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rdquo 计划,宣布两款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注册的基因测序仪BGISEQ-1000和BGISEQ-100,将通过与医院共建联合实验室、第三方检测等形式,在临床大规模推广无创产前基因测序服务。   此前,和华大基因比肩竞争的国内其他基因测序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拿出自家的技术核心款基因测序仪,&ldquo 追赶&rdquo 向国家食药总局申报医疗器械注册。   7月22日,贝瑞和康与美国Illumina公司正式宣布合作,选择使用Illumina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作为贝瑞和康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提交临床检测项目的注册申请的核心技术平台,在中国提供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的临床检测业务。&ldquo 叫停令&rdquo 前,在&ldquo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rdquo 临床服务领域,贝瑞和康的市场份额,紧随华大基因。同期,贝瑞和康还高调宣布其自主研发的&ldquo 无创单基因疾病检测&rdquo 技术,称利用特定的引物和独特的扩增方法,能够将血浆中游离的碎片化目标DNA悉数捕捉、富集,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实现单基因病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7月底,另一家成立只有两年的基因测序企业&mdash &mdash 安诺优达CEO梁峻彬也向媒体表示,已就公司拥有的基因测序测序仪、试剂盒及配套软件向国家食药总局申报医疗器械注册 同时,也在携核心技术申请由国家卫计委审批的临床研究试点。   安诺优达和贝瑞和康都位于北京,也是基因组技术出身的三家公司之一。   经过两年的发展,向来低调的安诺优达已获得两轮融资,目前占据国内市场份额10%。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安诺优达的定位,除无创产前外,还力图在试管婴儿、不孕不育等生育服务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等领域进行差异化竞争。   上个月,国家食药总局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公司也已就其生产的基因测序仪产品提出了注册申请。   对于合规申报医疗器械注册的其他基因测序仪产品,国家食药总局也将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的要求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前景   基因技术或引发个性化医学革命   从PCR,到基因芯片,到近10年来崛起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可谓一边探索性地建立规则,一边又飞跃崛起式地打破规则。   生物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由于基因与人体生老病死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未来10-20年,可能会出现一场个性化医学的革命。&ldquo 这种革命不仅包括疾病的风险监测、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还有助于更多靶向药物的开发,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最合适的那种药&rdquo ,基因检测业内人士吴彬介绍,基因技术很早就被寄予厚望,从2003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但人们对于这项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早期。   &ldquo 基因测序只是健康服务的第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解读与针对性治疗。&rdquo 安诺优达CEO梁峻彬如是理解基因测序带给医疗界的颠覆作用。   深圳市市长许勤还曾公开提出,基因科技不仅是大科学、大数据、大产业,还要有大健康,要让科学发展能够惠及民生,深圳将利用基因检测诊断技术,在未来几年内有效地控制21三体、18三体综合征等一系列致残、致疾等重大的遗传性疾病,就像当年消灭天花和血吸虫病一样。   无创产筛   个人体验   价格没变速度快了   记者采访到一位曾经进行过产前无创筛查的准妈妈,她告诉记者,自己在今年5月份,即孕周16周时进行了基因产前无创产前检查,这位准妈妈介绍,自己在位于顺义的某家医院进行了相关检测,&ldquo 过程很简单,医院的妇产科会代采血,现场完成采血后,与相应的检测机构签订合同并交款,收费为2500元。而且现场只接受POS机刷卡,不接受现金交易。7-10个工作日即可出结果,检测结果出来后,一般会先发短信通知我们,然后会将检测结果快递给我们。如果检测结果发现有问题,检测机构会补偿做羊水穿刺的花费&rdquo 。   至于为何选择产前无创的筛查方式,该女士介绍,&ldquo 我是通过做医生的朋友了解到羊水穿刺有一定的流产率,基因检测的准确率与羊水穿刺相当,而且是一种无创手段。我在两年前生育第一个孩子时也选用了同样的方式,当时是在一家私立医院做的,程序基本是类似的,但当时出结果比较慢,要15个工作日左右,价格与现在差不多,这次生二胎医生建议进行羊水穿刺,而且当时医生也告诉我基因检测已经被叫停了,后来我在一些妈妈群里看到有人讨论说还可以做,就找了相应机构。&rdquo   普及后价格能否更亲民   有望降至1000元以下   北大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张晓红介绍,使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ldquo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rdquo ,是准确率较高的产前筛查技术,可以避免多数孕妇接受风险较高的产前诊断(俗称&ldquo 羊水穿刺&rdquo )。但从成本和可及性考虑,医院不推荐每个孕妇直接接受&ldquo 无创产筛&rdquo ,&ldquo 毕竟价格不菲,也不是医保报销项目&rdquo 。张晓红表示,羊水穿刺对孕周有所限制,由于所提取的为胎儿细胞,不宜太晚进行,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每天8个工作小时最多可分析3例,目前北京仅有6家医院可以进行,供需矛盾比较集中。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ldquo 叫停令&rdquo 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的价格由提供底三方检测的测序企业与医院或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协定,一般在2000-3000人民币之间。华大基因总裁汪健表示,作为国家批准的医疗器械,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将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随着技术的普及,未来两三年内,&ldquo 无创产筛&rdquo 服务的价格,有望降至1000元以内。王夏娜此间表示,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服务,在深圳已正式纳入生育保险报销范围,以减轻孕产妇家庭的负担。   &ldquo 无创产筛&rdquo ,只是基因测序技术的一个小应用。随着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已从2001年的9500万美元,降至2011年初的2万美元以下。目前,全球多家基因测序研究机构和企业,已加入&ldquo 1000美元一个人类基因组&rdquo 的目标竞赛。业界称,1000美元,接近于做一次核磁共振的费用,是可以被各国医疗保障体系接受的价格。
  • Sanger测序仪再添利器||德诺杰亿加速基因测序国产化进展(政策篇)
    基因测序技术作为“颠覆式创新”技术,自诞生以来给生命科学、医学、农业、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测序仪是融合各行各业高精尖技术和设备的巅峰产品,其中包含机械、工程、电子、自动化、物理学的声光电、数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前沿科学知识,功能作用极其精密,研发的技术壁垒极高。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在测序行业的上游处于垄断地位。自2011年“十二五”规划鼓励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以来,国家多部委以及地方各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鼓励研发创新、产品采购和加快产品上市等多方面来支持国产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大力推进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替代。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近几年国产设备替代成为诊断行业的大势所趋,基因测序仪作为一款高端精密仪器更是行业焦点。2015年国务院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纳入制造业发展的10大重点领域,鼓励国产企业加强创新,攻坚克难。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需加强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到2030年,实现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2017年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医疗器械朝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迈进,致力于推动医疗器械科技生产的跨越式发展。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指出,推进医疗器械国产化,加速国产医疗器械崛起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把加速创新医疗器械审批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点。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 (2019-2022年)》指出,加快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推动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等精准化应用。国家卫健委发布《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中明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要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临床服务需求来定。二级及以下医院和非临床急救型的医院科室,要引导优先配置国产医疗设备。2020年《广东省财政厅关于规范省级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审批和进口产品核准管理有关事项通知》指出,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从严核准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拟采购的产品有国产同类产品的,原则上不允许采购进口产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该法律从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生物安全法是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统领性法律,该法的出台,有助于从法律制度层面解决我国生物安全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确保生物技术健康发展,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维护国家生物安全。2021年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建立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仪器仪表品牌。广东卫健委发布的《省级卫生健康机构进口产品目录清单的公示》,明确可采购进口的医疗设备数量仅46种,相比于2019年132种,大幅削减包括基因测序仪在内的86种医疗器械设备。此前,浙江省也发文要求数十种医疗设备移出进口清单,明确支持国产优先。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基因与生物技术”作为七大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领域之一,“生物技术”作为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基因技术为未来产业,更提出要不断提高基因测序效率、降低测序成本。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3部门发布《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zengzhi税政策的公告》明确,为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进步,继续对内资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可以说,测序技术的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实现科技自主,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保障我国生物信息安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自主可控至关重要。在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如何获取更高的通量?如何实现更便捷的操作体验?如何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成为目前市面上最关注的难点和痛点。Sanger测序仪U8000德诺杰亿从创立至今,始终以市场端需求为发展战略,坚持创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深耕底层技术,致力于“金标准”测序技术国产化,通过组件打造标准化柔性模块技术体系,夯实比较优势,降低使用成本和维保成本,测序数据安全可靠,保障国家生物信息安全。经过多年的持续奋战,德诺杰亿先后自主研发了单通道和四通道的Sanger测序仪U3600/U4000,并于2023年4月份正式获得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京械注准20232220238)。近期,德诺杰亿成功研发Sanger测序仪U8000,在延续了U3600/U4000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通量再次升级,是一款易用、方便的台式系统,采用了八通道集成式一体化可替换式耗材,可在最大限度减少仪器操作时间,轻松开展基因片段分析及Sanger测序实验,无需进行预运行校准或更换凝胶聚合物、缓冲液或毛细管,独特的集成式U盒设计可在同一块板上同时进行测序和片段分析,加速基因测序国产化进展。
  • Webinar:“小贝开讲”之捕获测序样本制备自动化解决方案
    时间:2017年8月24日 15:00 - 16:00内容简介: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NGS)的发展,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应运而生。所谓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是指根据已知特定基因组区域序列设计寡核苷酸探针,通过核酸分子杂交反应将目标区域捕获下来,随后进行二代测序的方法。它是基因芯片技术与NGS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优势明确,既满足了研究需求,又降低了成本,非常适合精准医疗的发展。用Biomek FXP 自动化工作站进行捕获测序的样本制备,减少了手工操作时间,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结果的重复性和均一性。Biomek FXP 可自动化完成从核酸提取到杂交捕获的整个流程,搭配AMPure XP试剂能够实现高通量的反应体系纯化。 本次在线讲座,我们邀请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部自动化产品专家庞志敏博士与大家一起探讨,捕获测序样本制备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讲人简介:庞志敏 博士Product Specialist Beckman Coulter Life Sciences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目前就职于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命科学市场部,负责Biomek自动化工作站产品线的基础及高级应用培训和日常应用支持、答疑。熟悉各类自动化产品及大型的自动化流水线系统,对于二代测序文库构建平台尤为擅长,为诺和致源、安诺优达、博奥、爱普益、迈基诺、诺诗康瀛、漫瑞、信诺佰世以及北京大学等多家生物公司和高校的高通量NGS文库构建平台,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和长期技术支持。点击此处轻松报名。
  • 基因测序:治癌的故事 资本涌入 还不是投资泡沫
    截至2016年9月,共有32家精准医疗公司完成融资,其中A轮20家、B轮11家、C轮1家 共有9家公司得到亿元以上的融资。这当中绝大部分是基因测序公司,缺乏核心技术与较好的营业模式。围绕着基因测序是否存在“泡沫”,近期在业界掀起激烈讨论。  基因测序领域是否真的已经过热?  分享投资享投就投投资经理张耀洋对基因测序领域有深刻理解,他将在以下分享中回答几个关键问题:  基因测序是什么?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行业里什么公司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基因测序行业是否过热?  近几年,尽管国家卫计委和CFDA对基因检测临床应用市场加强了监管,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基因检测相关业务。以下是网上统计的部分现有的基因检测服务机构:  华大基因、博奥生物、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碳云智能、世和基因、泛生子、吉因加、百迈客生物、圣谷同创、康普森、嘉宝仁和、源宜基因、博淼生物、圣庭集团、中美泰和、斯克尔基因、华牛生物、微旋基因、安诺优达、基云惠康、爱普益、麦基诺基因、量化健康、诺赛基因、毅新兴业、博恒生物、百麦华康、华生恒业、路思达、鑫诺美迪、中科紫鑫、海克维尔、瑞德百奥、英木和、溯源精微、华弈生物、奥维森、布斯坦、信诺佰世、银河基因、华诺时代、药明康德、云健康、派森诺生物、晶能生物、美吉生物、宝腾生物、凡迪生物、佰真生物、南方基因、烈冰科技、生工生物、鼎晶生物、锐翌基因、欧易生物、翰宇生物、泛亚基因、尤尼曼、联合基因、吉玛生物、康成生物、赛安生物、吉凯基因、上海敏芯、阿趣生物、博苑生物、丰核信息、生咨生物、英拜生物、凌科生物、泉脉生物、卓立生物、达迈生物、基因科技、基龙生物、源奇生物、赛优生物、湘雅医学检验所、希匹吉生物、吉凯基因、百世嘉、派航生物、思路迪、锐翌生物、惠研生物、嘉因生物、允英医疗、虹舜生物、捷易生物、祥音生物、伯豪生物、千年基因、博大威康、易基因、海普洛斯、瀚海基因、裕策生物、蓝图基因、普元科技、早知道科技、英马诺生物、恒创基因、瑞奥康晨、华因康、达安基因、拓普基因、基准医疗、锐博生物、燃石科技、基迪奥生物、永诺生物、坤图生物、美格生物、金域检验、瑞科基因、赛哲生物、洪祥生物、贝达药业、谷禾生物、浙江天科、中翰金诺、杭州英睿、壹基金、然钠生物、晶佰生物、联川生物、奥拓生物、艾迪康医学、迪安诊断、博圣生物、菲沙基因、康圣环球、贝纳基因、生命之美、数桥科技、锦奥生物、大众源生、帕诺米克生物、金唯智生物、贝斯派生物、天昊生物、苏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Qiagen、赛业生物、中宜金大、亿康基因、所罗门兄弟医学、迪康金诺、广而生物、苏博生物、锐创生物、健海生物、盘古基因、天津生物芯片、国信凯尔、先导药物̷̷  基因测序,或称DNA测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测定DNA上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的排列方式。这里说基因测序主要是为了区分两个概念,基因检测和基因测序。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搞混。  基因检测包括:PCR,FISH,芯片技术,基因测序。基因测序技术是基因检测的一种。基因测序目前主要有一代测序 (Sanger测序)、二代测序 (illumina/Life Tech)、三代测序 (单分子测序)等。  PCR、FISH和芯片技术,主要是通过已知序列去调查特定确定的片段序列或位点的有或无,重点在“检”,而基因测序技术是把基因序列上的核苷酸一个一个的测出来,重点在“测”。相比较而言,基因测序的精准度最高,随着基因测序的成本下降,最终测序技术将取代前三种技术。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二代测序,即NGS。  整个基因测序行业,上游的仪器制造已经被illumina、life tech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中上游的试剂盒产品大部分并不具备技术壁垒,所以主要的机会都在中下游的服务应用。  基因测序应用的分类  基因测序的应用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非人类基因组应用,另一部分可以归为与人类基因组及健康疾病相关应用。  (一)非人类基因组应用包括:科学研究、农业应用、环境污染监测等。  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应用主要包括:遗传育种、食品及药材鉴定。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微生物测序。这部分业务多来自政府的政策性投入。  (二)与人类基因组及健康疾病相关的应用主要包括:司法鉴定、消费级应用、医疗级应用三大类。精准医疗中的基因测序属于这里的医疗级应用。  1、司法鉴定  司法鉴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政府法务部门的刚需,这是一块稳定的市场,且高毛利,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司法鉴定对基因检测技术要求相对于消费和医疗级应用并不高,壁垒在于政府渠道并与政府部门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类型的公司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2、消费级应用  消费级应用的测序公司在市场上有一些,主要涉及人类的一些个性特征性基因检测如天赋基因,酒精耐受,家族起源分析等,再就是根据相关基因营养学提供保健、健身、体重控制等保健服务,还有基于相关基因的易感或慢性疾病预防。由于目前这些检测主要的依据来自于科学研究文献,但相关知识、数据积累不够,检测分析结果跟事实并没有百分百的对应关系,参考意义有限,因此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购买有非常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非刚性需求。  个人消费端市场目前比较混乱,没有形成规范。其中,早期开展的普通人个人基因组疾病风险预测,目前被FDA归为医疗设备进行管理,停止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公司开展相关的业务,表明了FDA对疾病风险预测业务的严谨态度。  这类公司中,代表性的如google旗下的23andMe。  消费级的应用,目前的问题在于产品不成熟和需求的不确定。这种类型的公司,如果盈利模式单单只是通过对消费者提供这种服务,很难实现盈利,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知识的积累,基因与环境作用的机理的发现,在保健市场和疾病防治、慢病防治领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美国保健品市场在 100-300亿美元,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00亿元,在保健品服务市场上,以基因检测作为保健养生的前导服务,与传统保健服务相结合,可以对保健服务进行优化。  另外,如果这种公司,在给消费者提供消费级服务的同时,跟消费者签订协议,要求可以将其的基因组检测结果免费用于科学研究用途,那么,这类公司就会变为数据公司,后面的估值逻辑可能就变得不一样了。例如23andMe公司,这几年通过在网上销售个人基因检测服务,已经收集了超过一百万例标本数据,当然这个过程是烧了不少钱的。这一百多万例人的基因组标本是个宝库,很多药厂、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都可能是潜在的服务客户。  如23andMe与Genentech公司合作,就向其提供部分数据库,以帮助其对3000多名帕金森患者做全基因组测序,以进行后续的相关治疗药物研发。  ▲23andMe的产品资料  3、医疗级应用  医疗级应用是基因测序行业的主要应用发展方向,也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以及咨询机构的测算,未来其在基因测序所有应用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最终将超过70%。  目前,医疗级应用主要有:生殖健康 (NIPT、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遗传性疾病检测、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基因组学及新药研发、体检及疾病筛查、医学基础研究、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肿瘤诊断及治疗等。医疗级应用的基因测序技术,是精准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的热点。  这些应用,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的检测,一类是探索性的检测。  验证性的检测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依据和对疾病诊断的标准,如生殖健康领域的NIPT检测,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检测SOP,主要针对13、 18、21号染色体的三体检查,这类公司对技术团队的要求不高,因此市场以营销和普及为导向,尽管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由于没有竞争壁垒,目前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再投资的价值。  而带有探索性的复杂的检测,例如肿瘤诊断及治疗,需要高通量测序,检测出的突变结果可能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探索和研究,对团队技术要求高。  ▲NIPT检测  以市场规模最大的肿瘤检测方向为例:  根据illumina的测算,在所有这些应用中,目前针对人类第一大杀手疾病——肿瘤的基因测序将会占比最高,市场需求最大。  关于国内的肿瘤测序市场规模方面,可以做个简单的测算,目前每年新增癌症患者300万人左右,且发病率呈上涨趋势。每个病人的诊疗花费大约在10万,整个市场规模大约在3000亿,而根据医疗过程中,药、检、诊所占的比例,肿瘤的基因诊断市场规模可达百亿级别。  肿瘤本身是一种基因病,肿瘤细胞的基因在不断的发生突变,肿瘤组织是动态变化的,每个时期所检测出来的基因组可能都有发生变化,目前相关的知识和数据均处在摸索和积累阶段,仍然需要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投入。  关于肿瘤的NGS基因检测,目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实体瘤的突变基因组panel测序,一类是外周血的ctDNA检测。ctDNA是液体活检的一部分,液体活检还包括CTC和外泌体的检测。  开发实体瘤NGS panel的代表公司有Foundation Medicine (FMI),该公司的主要产品 FoundationOne检测315个癌症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和28个基因内含子的重排区,其检测方法2013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但正如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病理专家指出,实体瘤NGS panel只是测量实体肿瘤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而不能追踪到肿瘤发生的全过程,人体内肿瘤的状态是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如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癌症患者,如果仅仅取某个部位的癌组织,并不能反应患者的整体情况,但对所有癌组织都取样又不好操作。并且,实体瘤组织活检的相对滞后性对患者的治疗也不利。  ▲FoundationOne的主要检测项目  ctDNA的监测则只需要外周血标本,可以实时开展。外周血中的ctDNA的含量与肿瘤负荷及肿瘤进展相关,通过NGS对ctDNA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早的发现肿瘤的变化。  ▲ctDNA检测  ctDNA另一个应用是肿瘤的早期筛查。最新的研究证明ctDNA在肿瘤早期已存在于外周血中,如果开发出高灵敏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很好的先导指标,较影像学及其他检测更早的发现肿瘤的发生。  另外,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ctDNA也能较好的监测肿瘤的复发及状态变化,对残留的微病灶进行 (MDR)进行监控。  ctDNA的检测相对于实体瘤的NGS panel检测要求更高一些。较早进入ctDNA检测领域的代表公司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的PGDx公司,该公司在2014年获得了无细胞DNA分析的许可,目前其在ctDNA领域有多项领先技术。    ▲PGDx公司的ctDNA检测产品:PlasmaSELECT 64  目前,Illumina、塞默飞、FMI等公司均在研发ctDNA检测。如Illumina公司在2015年投资4000万美元的Grail 公司,据FastCompany报道,近期有望完成一笔17亿美元的融资该公司计划,以在英国开展涉及50万人的大型ctDNA临床试验,目的正是为了划定正常人的ctDNA基线,从而开发设计出肿瘤早筛产品。  行业里什么公司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实际上,基因测序服务并非大家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是测序,这只是其中的一步。整个过程实际上包括: 样本处理(提取、建库及捕获),上机测序,架构算法及数据处理,医学注释对应解读及问题解决。  在这四个步骤中,除了上机测序只需要买illumina等公司的测序仪直接测,没有什么壁垒之外,其他三个步骤各公司之间差异大,均可形成壁垒。  以肿瘤的ctDNA检测为例,因为血液中的ctDNA含量低,捕获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罗氏旗下的NimbleGen在2014 年发布的CAPP-seq技术,以及约翰霍普金斯PGDx的Bert教授发明的Safe-SeqS技术,文后附参考文献。目前市场上做ctDNA的公司基本都是采用这两种技术。另外,贝瑞和康的cSMART捕获技术仅用于NIPT,还没有应用于肿瘤的文献及报道。上面两种技术虽然已经公开报道,但是每个公司的实验室掌握情况可能并不相同。 据我们调研的一家公司,他们在做ctDNA检测时,捕获技术的实验摸索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分子实验团队的要求比较高。  架构算法方面,虽然有传统的开源算法可以模仿,但这些算法最开始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准确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专业的生物信息团队进行优化提升。因为在测序的医疗应用方面,精准的要求是首要的,即患者基因有什么样的变化,数据必须百分百的准确得到。从测序仪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需要后期经过基因组的比对,数据的过滤筛选等多个步骤才能得到基因组上的变异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基因数据分析和解读也是基因测序服务的关键环节。  最后是医学注释和解读,拿到了准确的患者基因情况,需要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对患者的基因情况进行医学解读,这就对医学解读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既懂得生物信息学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来完成工作。因为目前对肿瘤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中,因此,这部分工作还带有一定的探索性,除了对既有的知识的认知,还需要一定的研究分析能力,以发现新的突变和药物靶点。  另外,标本数据的积累,数据库的构建也十分重要,这需要生物信息团队和医学解读团队协作来完成,对硬件和软件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类公司通常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并且都在不断的收集数据。  高水平的医疗级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仍然是投资市场上的稀缺标的  因此,一家完善的医疗类基因测序公司,至少包括完整的分子实验团队、生物信息团队和医学解读团队。按照这个能力的标准要求,实际上,国内市场上的能有这样水平的基因测序公司不超过十家,即使是卫计委发放试点牌照的一些LDT试点单位也未必能做到。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标准是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组织的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室间质评,符合一定标准的实验室参与评比,由卫计委打分给出最终的评判结果。  基因测序重点在诊,而对于患者而言,诊断之后,重点在治。因此,行业内一些优秀的公司,除了在肿瘤DNA的测序上不断改进升级,也像 23andMe一样,向下游的疾病治疗进行延伸,与制药公司及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展治疗方法的研发和药物的研发,如细胞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研发。  除了肿瘤之外,遗传性疾病的NGS检测,植入前胚胎遗传诊断,目前行业增速也非常快。在药物基因组学、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领域,NGS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应用  最后回到开头,基因测序是否过热?根据上面的分析,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广泛,行业内的公司并非全部都扎堆在精准医疗的诊断领域,并且实际上,高水平的医疗级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仍然是稀缺标的。  前段时间,礼来公司的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药物Solanezumab倒在了三期临床,上十亿美金的研发打了水漂。 在医疗行业中,相比起制药来说,基因测序行业的沉没成本要小得多。再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钱多而优质资产少,这种现象并非医疗领域独有。  因此,目前资本在优质的基因测序公司的投入上,仍然是不够的。
  • 未来90%疾病不用去医院 但中国基因测序业三大痛点待突破
    p   近期,“基因界腾讯”华大基因的上市,成为近年来A股最受关注的IPO之一。法国凯辉基金执行总监杨海鼎解读道:“华大上市给投资者一个信号,基因测序是一个造福人类的产业。” /p p   基因测序产业在近两年备受资本热捧,且暗战不断。从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来看,被称为“基因界腾讯”的华大基因正在告别“一家独大”的日子,整个产业链已将走向细分领域深度竞争的局面。那么具体来说,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市场当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已经具有了哪些优劣势?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产业发展格局?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3/4j/201708011429559600.jpg" width=" 500" height=" 300" / /center p   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重构市场新格局 /p p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基因测序的发展市场十分广阔。从疾病发病率趋势看,近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新增肿瘤患者人数约为43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约280万人)。麦肯锡咨询指出,从实现时间和疗法本身的潜力角度,癌症的测序应用将会是最大的市场。 /p p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基因测序上游长期被国外公司所主导,我国基因测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几乎采用同一个套路,即引进国外的基因测序仪,用于开发中下游的应用。这样便导致了测序成本居高不下,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成本的压力是不容小视的阻力,也直接导致基因测序的普及速度缓慢。 /p p   但在近几年,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发生重大的格局变革。自2006年,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出(以及近期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的成功研发),测序仪技术的突破使得测序成本急速下降,催生了基因测序市场的繁荣。国际著名投资咨询机构BCC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 7.94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59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6/oe/201708011430239681.jpg" width=" 580" height=" 314" / /center p   未来90%以上的病将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 /p p   从商业价值角度来看,基因技术是对传统医学的一场颠覆。比如对于癌症的治疗。过去很多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并且会复发在不同的部位,甚至转成别的癌症。但在基因测序的“精准医疗”的定位下,可以有预防和预知的功效。比如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被检测出遗传了产生突变的癌症基因,便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 /p p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游产业链。据了解,有20多家公司在基因数据库与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发基因数据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度,70多家公司锁定肿瘤相关领域。基因测序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癌症诊断、产前DNA检测和遗传疾病检测等项目。比如产前DNA检测可通过对孕妇外周血的基因测序,了解到胎儿的基因情况,诊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有异常情况而导致一些临床疾病。 /p p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认为,未来90%以上的病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因为在人出生前,就能从基因上知道未来最可能犯什么病,应该怎么预防,出现什么先兆时预警,治疗也知道哪些药更有效,哪些药没有效果,所有的一切将都是个体化、精准化的。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k/su/201708011430557124.jpg" width=" 580" height=" 371" / /center p   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下游竞争优势明显 /p p   到现在,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行业呈现了四面开花之势。据了解,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有200多家公司进入该行业(包括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与2016年底借壳上市的贝瑞和康,以及新三板挂牌的18家基因企业)。 /p p   2015年,在基因产业有数量众多的公司成立,并发生了多起收购事件,收购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业或抢占地盘。其中比较重大的收购包括药明康德、千山药机、迪安诊断、绿叶集团、汤臣倍健等公司。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转型到基因产业,各路“玩家”的出现表明对基因产业的发展前景的看好。 /p p   总体来看,国内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以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位于前列,其中贝瑞和康在今年4月26日成功借壳上市,赶在华大基因之前成为基因测序第一股,而华大基因这次的上市成为了国内基因行业首家非借壳在A股上市的公司,算得上在2017年基因测序产业的一大事件。 /p p   除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巨头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数量也在日益飞涨,这些初创公司的核心人员大多来自上述基因巨头(如华大基因等公司)。这些初创公司采取了与大公司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价格战、贴近终端消费者、细分市场等策略。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r/te/201708011431145206.jpg" width=" 499" height=" 299" / /center p   三大行业痛点有待进一步突破 /p p   目前,对于整个基因测序行业仍处于早期摸索的发展阶段,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突破。 /p p   首先是在产业布局方面,出现了大批公司扎堆在细分领域的问题。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价格竞争、服务混乱。 /p p   比如,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由医生开方子,通过医院的肿瘤科、检验科、病理科等科室,以临床试验的形式为个人开展诸如癌症基因检测、遗传病基因检测等服务。这样长期便逐渐形成了产业的“灰色地带”,需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规范。 /p p   其次是技术资质的认可。在中国,基因检测产品要在临床医疗使用,需要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提供基因检测诊断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目前,CFDA只批准了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注册证,其他的临床应用都没有注册证。 /p p   这样使得一些相关产业智能将焦点放在科研方面。而随着测序仪的不断更迭,科研服务类开始出现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现象。以华大基因为例,从成立之初到2014年,基础科研类服务一直是华大主营业务收入的最大贡献板块,但受上游供应商钳制导致缺乏自主定价权以及竞争对手的兴起等因素,华大近三年在这一板块的收入每年以超5000万元的速度下降,这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p p   再次,中国基因测序企业受测序仪器上游供应商的钳制。由于目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上游设备供应,被数家美国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的基因测序公司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使用的二代测序仪器主要由美国公司提供。测序仪的垄断,使所处于中下游的服务提供商不仅失去测序服务的自主定价权,还会受到供应威胁。 /p p   为摆脱上游供应商的钳制,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做了不同的尝试。华大并购了美国测序仪制造商CG(Complete Genomics),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但业内人士分析:“CG的读长太短,目前的测序仪还是Illumina的更优一些。短期内中国想要生产出自主研发的、比Illumina技术更好的测序仪还比较困难”。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n/if/201708011431392436.jpg" width=" 500" height=" 313" / /center p   未来基因测序将基于大数据应用来发展 /p p   从产业格局来看,和玉另类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认为:未来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导致“两极分化”局面的形成。曾玉表示:“投资机构看重公司的全盘战略,没有长期竞争力与固定价值观的公司,可能就会消失。基于基因测序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应用,是基因测序产业的下一个大事件”。 /p p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基因市场。如誉衡基因和京东合作开展基因健康业务 IBM、Intel、阿里、华为等也纷纷将基因大数据作为云平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p p   从市场应用来看,虽然如今国内应用市场仍以二代测序仪为主,三代测序仪在科研机构少量使用。但未来一定是属于三代测序仪乃至更新版本的天下,并且这一领域上游的测序仪机器会变小。比如英国的测序新秀Oxford Nanopore,研发出了一种平板大小的台式测序仪PromethION,已经上市的便携式测序仪MinlON,更是只有U盘大小。 /p p   与此同时,基因产业的商业模式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从过去的B2B模式到现在B2C模式的衍生,催促着基因行业积累越来越多的数据,而随着目前AI等数据挖掘技术不断的提升与结合,未来关于基因测序技术也会有更多精准的算法不断涌现,相信为全民服务的精准医疗的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 /p
  • 美国龙头企业寻求扩张 基因测序市场广阔
    美国基因测序龙头企业Illumina股价在过去10年里大幅上涨16倍,特别是在近四年里上涨了六倍,目前市值已达到270亿美元。Illumina长牛表现的背后,是市场对基因测序应用前景以及该公司产品线的高度看好。在Illumina的研发推动下,人类基因测序成本显著下降,为该技术的商业化推广扫除了障碍。近年来,Illumina持续推进业务向全产业链的扩张,业绩增长迅猛。  寻求全产业链扩张  Illumina成立于1998年,主要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分析基因变异和生物功能的集成系统。最初该公司的业务并没有太好表现,直到2007年收购Solexa公司后,Illumina才在新兴的基因测序领域崭露头角。  2014年1月,Illumina推出HiSeq X Ten基因测序仪,使基因组测序成本大幅下降至1000美元。这一里程碑式的产品为Illumina赢得了强劲的市场需求,奠定了Illumina在全球基因检测设备市场的龙头地位。  据Genomeweb市场调查结果显示,Illumina占据了全球测序仪器市场71%的份额 赛默飞世尔以16%的市场占有率居第二 罗氏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为10%。  近年来Illumina业绩持续加速增长。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营收分别为11.5亿美元、14.2亿美元和18.61亿美元,增幅分别为8%、24%和31%。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累计营收达到16.3亿美元。  盈利方面,今年前三季度Illumina盈利分别同比增长130%、120%和26%。从毛利率趋势看,2013年Illumina毛利率水平为64.2%,2014年上升至69.2%,截至第三季度末进一步提高至70.5%。  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上,仪器与数据分析被视为核心环节,技术壁垒最高。在牢牢控制上游仪器制造市场后,Illumina已经开始向下游产业链扩张,于2013年先后收购测序服务提供商Verinata和数据分析软件供应商NextBio,目标是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在美国权威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2014年度全球创新企业50强”中,Illumina高居生物科技企业榜首。  受益于投资者对行业前景看好及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Illumina股价出现爆发式上涨,2011年10月以来涨幅接近六倍,近10年来的涨幅高达16倍,今年上半年一度创下每股220美元的历史新高。良好表现使Illumina成为华尔街的宠儿。截至第三季度末,共有62只对冲基金持有该公司股票,总市值达到22.5亿美元,占流通市值的9%,其中不乏孤松资本等明星基金。  基因测序应用前景广阔  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通过血液或唾液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能够预测个体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以及各种行为特征等。由于能锁定个人病变基因,基因测序成为精准医疗的入口,被视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  基因测序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代技术。第一代是Sanger测序技术,主要利用光学技术,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基因,然后用激光光源去捕捉荧光信号从而获得待测基因的序列信息。这种方法虽然检测可靠,但价格不菲,用时也十分漫长。2003年4月,多国科学家采用的Sanger测序技术完成了首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历时13年,耗资30亿美元。  眼下以Illumina的Solexa、HiSeq为代表的全球第二代基因测序(NGS)已成为基因测序最主流的技术。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测序成本、提高了测序速度,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准确性。据Illumina官网介绍,其HiSeq X Ten产品由10个超高通量测序仪组成,每年能够为超过1.8万个基因组测序,每个基因组的测序成本低至1000美元。这是全球首个突破1000美元成本门槛的测序平台。  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推动了基因检测成本的大幅下降,为基因检测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据BCC Research 预计,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800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约45亿美元,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20%的增速,至2018年将达到约117亿美元。  另据Illumina数据,全球NGS的应用市场规模预计为200亿美元,其中肿瘤诊断和个性化用药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  进军中国市场  近年来,Illumina参与了全球多项重大基因项目。去年,英国卫生部选择Illumina旗下分支机构作为“优先合作方”,参与英国政府的10万人全基因组测序项目,所获得的基因组信息将用于癌症及一些罕见病、遗传病的治疗和研究。此外,Illumina还为包括美国实验室控股公司、安进 、Quest诊疗以及位于欧洲的Biomnis、Genoma、人类基因和实验室诊断中心等多家机构提供基因测序设备。  Illumina还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脚步。上周,Illumina和诺禾致源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应用于生殖健康和肿瘤的二代测序平台。此前,Illumina已分别于去年5月、今年6月与中国基因测序企业贝瑞和康以及安诺优达建立合作。  Illumina高层表示,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市场对该公司而言已处于“核心”位置,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巨大,目前仅次于美国,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超越美国。
  • 国家药监局发布| 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公告
    国家药监局关于成立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的公告(2021年第137号)为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体系,国家药监局决定成立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现予公布,组成方案见附件。  特此公告。 医用高通量测序.docx  国家药监局  2021年11月11日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组成方案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主要负责医用高通量测序专业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基础通用标准包括相关术语和定义、数据与数据库格式及定义、参比基因组等标准;产品标准包括核心工具产品(仪器、原材料、建库等前处理产品、试剂产品、生物信息数据分析软件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控制)等标准;方法标准包括遗传性疾病诊断及防控、肿瘤精准诊治与监测、传感染精准防治、大健康等应用领域的技术方法、方法评价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研发、转化管理、试剂仪器原材料质量评价方法等标准;管理标准包括实验室建设、涵盖样本采集、处理、存储和共享等检测平台规范化、数据管理规范化、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等标准。第一届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人员名单见下表,秘书处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承担。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负责业务指导。第一届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人员名单序号姓 名工作单位职 务1金 力复旦大学组 长2王佑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组长3李金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组长4张河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组长5黄 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秘书长6刘东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成 员7梅享林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成 员8杨 忠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成 员9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 员10林 戈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成 员11冯 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 员12陈 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 员13应建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 员14纪 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 员15周 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 员16张国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成 员17张 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成 员18白净卫清华大学成 员19童贻刚北京化工大学成 员20高 媛山东大学成 员21刘 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成 员22周李华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成 员23邓 涛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成 员24孙 嵘北京市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成 员25赵 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 员26黄伦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 员27何静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成 员28陈亭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成 员29颜莉华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 员30陈 芳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 员31李 庆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成 员32许兴国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成 员33杨学习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 员34彭智宇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 员35胡云富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 员36曹志生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 员37刘聪智上海思路迪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成 员38邵 阳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 员39梁 波苏州贝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成 员40夏 涵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 员41覃 兰迪安诊断技术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成 员42聂俊伟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 员43李厦戎北京聚道科技有限公司成 员44李元浩烟台荣昌生物制药公司成 员45杨晓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成 员46朱宝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 员47张之宏广州燃石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成 员48李丽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秘 书49张 超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观察员50王文庆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观察员51张 莉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观察员52刘园园湖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所观察员53陈子天赛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观察员54高旭年广州邦德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55李菁华菁良基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观察员56伍启熹北京优迅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观察员57张建光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观察员58张介中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观察员59张 巍广州嘉检医学检测有限公司观察员60肖 锐浙江博圣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观察员61莫俊业罗氏(上海)医药咨询有限公司观察员62楼 峰北京橡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63陈维之无锡臻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64白 健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65郑晓婉普瑞基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观察员66高志博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67蔡兴盛广州迈景基因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68唐东江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观察员69陈实富深圳市海普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70刘 蕊上海鹍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观察员71董 华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观察员72易 鑫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73凌少平志诺维思(北京)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74王 洋北京希望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观察员75蔡从利武汉致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观察员76任海萍国药集团医疗器械研究院观察员
  • 诺禾致源与华大智造达成合作!拓展高通量测序服务矩阵
    2023年12月29日,诺禾致源与华大智造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引入华大智造旗舰机型DNBSEQ-T7测序平台,以满足客户对测序服务平台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拓展高通量测序服务矩阵。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服务测序公司,中国生命科学服务百强企业,诺禾致源拥有覆盖全球的业务服务能力和难以比拟的测序平台化规模,丰富全面的测序服务产品,以及多年积累的项目经验,始终致力于为全球的科学界提供专业、稳定、优质、高效的测序服务。新测序平台的引入将进一步印证,诺禾致源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和综合的服务能力及技术支持。华大智造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彭欢欢(左)与诺禾致源产品中心总经理李依雪(右)作为双方代表签约诺禾致源产品中心总经理,李依雪表示:“华大智造的T7平台在低成本、低重复序列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广大客户的测序需求。我们希望能够不断拓展基于T7平台的应用场景及相关测序服务产品,尽可能地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希望该平台能更好的助力分子育种的业务布局。”华大智造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彭欢欢表示:“华大智造始终致力于为中下游用户提供先进的生命科技工具,基于独有的DNBSEQ技术,DNBSEQ-T7已经全面升级生化、流体及光学系统,且高效多产的产品优势已在全球范围内支撑的多个国家级别大人群基因组项目中得到验证。我们期待此次与诺禾致源的合作,能够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大规模基因组学发展,为行业伙伴赋能。”华大智造DNBSEQ-T7基因测序仪DNBSEQ-T7测序平台日产出通量高达7Tb, 具有低重复序列、低标签跳跃率、低成本、高准确率等优势。诺禾致源此次引入DNBSEQ-T7测序平台,旨在借助该平台的高准确性及超高通量优势,进一步的拓展全基因组、转录组等研究领域的应用, 为客户提供更灵活多样的测序策略选择,同时促进大样本量队列研究项目的进程推进,极大的缩短数据交付的进程,快速建立基因数据库,推进后续分析研究的发展。此外,诺禾致源表示,新平台将支持其在国家种业振兴战略下的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应用,结合诺禾致源NGP液相芯片、低深度重测序等生物育种前期基因分型重要工具,通过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快速高效培育新品种,助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双方团队合影留念(华大智造副总裁彭欢欢左三,华大智造全国大客户总监赵明左四,诺禾致源产品中心总经理李依雪右五,诺禾致源中国区总经理孙振左五)关于诺禾致源: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315),成立于2011年3月。公司专注于开拓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性能计算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公司构建了高素质的综合团队,团队成员来自海内外名校,同时,诺禾致源建立了高通量大规模的基因测序平台和高性能计算平台,以支持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健康领域对大数据分析和存储的需求。业务遍及全球6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客户超过7,000家。与众多学术机构建立广泛合作,截至2023年6月,联合署名或被提及的SCI文章达20,000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20,000。取得软件著作权320项,专利62项。合作伙伴包括370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650余家医院、2600余家医药和农业企业。作为国内基因测序领域佼佼者,诺禾致源业务覆盖基因测序、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支持等,为全球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医药研发企业和农业企业提供综合服务。诺禾致源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围绕基因科技产业的上中下游,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拓宽产品和服务的领域,从而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推广产业发展。关于华大智造: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智造”,股票代码:688114)成立于2016年,业务布局遍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累计超过2,600个用户,并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科研、生产基地及培训与售后服务中心等,已成为当前全球少数几家能够自主研发并量产从 Gb 级至 Tb 级低中高不同通量的临床级基因测序仪企业之一,始终秉承“创新智造引领生命科技”的理念,致力于成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专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为精准医疗、精准农业和精准健康等行业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
  • 诺禾致源引进Illumina最新高通量测序仪HiSeq X Ten
    诺禾致源(Novogene)引进Illumina 最新发布的高通量测序仪HiSeq X Ten,成为该系统的全球首批用户,这也将是国内测序通量最高、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的平台。引进最新的测序技术将进一步加速癌症和遗传疾病研究,推动基因检测和个体化医学进入新时代。     HiSeq X Ten由10台HiSeq X测序仪组成,是定位为&ldquo 测序工厂&rdquo 模式的系统,适合运行于大型基因组测序中心,为各类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海量、高效率的测序服务。该测序仪每次运行仅需要3天时间,即可产出高达1.8Tb的数据,数据产出效率为现主流测序仪HiSeq 2000的12倍。整套系统每年可完成18,000 人全基因组测序(以30倍测序重复度计)。   诺禾致源同期将引进NextSeq 500测序平台,该平台可在11~30小时内产出20~120 Gb数据。这些新仪器与诺禾致源原有的6台HiSeq2500/2000 和4台MiSeq 测序仪搭配,可提供多种测序读长、通量和时间周期选择,将满足各类科研及应用对成本和速度的差异化需求。   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等技术已成为发现致病基因、探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重要工具。癌症和遗传性疾病的解析需要对大量样本进行高深度测序,而成本和通量仍然是测序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HiSeq X Ten完成一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所需试剂成本约为$1,000,首次让&ldquo 1000美元基因组&rdquo 成为现实,将加速科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在临床诊疗方向,基因组测序可应用于患癌风险评估、个体化靶向用药指导、遗传疾病筛查等,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及精准治疗。在健康管理方向,个人基因组测序可提供全面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对疾病进行个体化评估和对易感基因携带者进行预防,将极大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减少甚至避免医疗投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新技术也带来了新挑战,HiSeq X Ten的超快数据产出和超大数据规模对高性能计算资源、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管理系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需要新开发各类应用软件和配套相应资源。诺禾致源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学解决方案提供者,努力开拓基因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团队汇聚了众多在基因组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开发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验的多学科交叉人才。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提供高质量的测序数据和专业的生物信息分析服务,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与国内外数百家科研机构及医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多项科研合作成果发表于顶尖学术期刊。诺禾致源期望与国内外科研及医疗机构深入合作,抓住革命性技术突破带来的新机遇,共同开创个人基因组新时代。
  • 喜讯||德诺杰亿U系列Sanger测序仪荣获科技成果批准登记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对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选准高起点,避免重复研究”的精神,科学技术部2000年第12次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德诺杰亿申报的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U系列Sanger测序仪成功通过审查,批准登记,登记号为:9112024Y039。科技成果登记由科学技术部管理指导全国的工作,以客观、准确、及时为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全国科技成果信息的交流。根据科技成果登记办法要求,成果登记分为应用技术成果、基础理论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办理应用技术成果登记应当提交《科技成果登记表》及相关的评价证明(鉴定证书或者鉴定报告、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报告、行业准入证明、新产品证书等)和研制报告;或者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书、植物品种权证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和用户证明。德诺杰亿自成立以来专注于测序和片段分析研究领域的持续创新工作,致力于“金标准”测序技术国产化。U系列 Sanger测序仪是德诺杰亿公司推出领先行业的毛细管电泳(CE)分析系统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毛细管电泳及技术的Sanger测序仪,是一款中等通量、易用、方便的台式系统,是基因检测方法的“金标准”仪器。此仪器采用集成可替换式耗材,可在最大限度减少仪器操作时间,轻松开展基因片段分析及Sanger测序实验。无需进行预运行校准或更换凝胶聚合物、缓冲液或毛细管,可在同一块板上同时进行测序和片段分析。目前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包括无创产检、遗传生殖、伴随诊断、液体活检、基础科研、感染性疾病等。关于我们德诺杰亿(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精密检测设备与诊断试剂跨界定位融合发展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瞪羚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北京民营企业中小百强企业,13项产品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证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公司以底层技术创新平台为基础,建立分子检测仪器/试剂/耗材/软件的完整供应链,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自动化、全流程检测实验室解决方案。公司是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耗材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及Sanger测序创新平台制造商,经过数年发展,公司形成了“基因分析”、“样本前处理”及“荧光原位杂交”三大技术平台,申请专利90余项,各类注册证50余项,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精准、高效、便捷、价廉的分子检测整体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疾控、公安司法、政府专项、食品安全、农业牧业等,潜在市场规模数百亿元。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四街99号汇龙森科技园和经海三路109号天骥智谷,I期面积 5000平方米,配有GMP生产车间,质检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试剂研发实验室、设备检测实验室、配套仓储等。-END-扫描关注我们
  • 第二届Illumina生殖与遗传系列(郑州站)暨“碰撞 · 融合 · 发展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热点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030e069c-036c-468c-ab5f-60920ca9932c.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34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34" border=" 0" / /p p   在这桂花飘香的八月,生殖遗传学术热潮再度掀起。2017年8月9日,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诺优达和Illumina公司联合举办的 “第二届Illumina生殖与遗传系列(郑州站)暨碰撞& nbsp · & nbsp 融合& nbsp · & nbsp 发展 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热点高峰论坛”,在郑州大学附第一附属医院隆重召开。论坛以“规范NIPT 临床使用,加强遗传咨询,探索高通量技术在临床应用发展”为主旨,邀请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孔祥东教授、刘宁博士、美国高级遗传咨询师Sucheta Bhatt博士、安诺优达孙阳博士、Illumina大中华区生殖与遗传市场经理谭珂博士,共同探讨遗传学传统检测技术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碰撞,体系的融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未来的发展之路,分享NIPT临床实践、遗传咨询、NGS实验室搭建等热点议题,现场座无虚席,井然有序共同享受这场学术盛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7bac0d4-c835-463a-8055-b59d2d8eeba3.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7236016-f406-4696-87ed-4b53833d55b6.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场参会者学习热情高涨 /strong br/ /p p   同时,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合作媒体,对这次会议进行了全程同步直播,线上线下互动热烈。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1.NIPT临床应用热点解析与案例分享 —& nbsp 孔祥东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5d01d001-6d6d-4ce6-b775-974b941ef894.jpg" title=" 4.jpg" / /p p   孔祥东教授首先分析了我国NIPT的技术规范,强调了NIPT必须建立以产前诊断机构为核心,产前筛查机构为采血点,以具备能力的医学检验所和其他医疗机构为技术支撑的技术服务网络。结合自己科室所开展NIPT的临床经验,他认为,高龄、唐筛高危、双胎及多胎妊娠、辅助生殖的孕妇,可以进行NIPT检测,但需要对受检者进行充分的遗传咨询。而针对于NT≤3.5mm的孕妇,如NIPT结果正常,建议中孕期羊水核型分析联合CMA检测,当NT≥3.5mm的孕妇建议直接产前诊断。最后孔教授指出NIPT有望替代唐氏血清学筛查,作为简约而不简单的NIPT技术需要在临床规范化使用。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2.Genetic Counseling: A Bridge to Understanding Genetic Information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 nbsp Sucheta Bhatt博士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4d38fdd-c468-48d2-931b-ac52a8ea4497.jpg" title=" 5.jpg" / /p p   Sucheta博士介绍了遗传咨询的内容,分享了美国遗传咨询师的工作职责,由浅入深的介绍了如何进行遗传咨询,其过程包括病史采集、绘制家系图、风险评估及教育,鉴定并讨论合适的检测选项,评估总结以及随访计划。随后Sucheta从NIPT角度示范了咨询要点,NIPT局限性以及“正常”、“异常”结果的考量,并分享了典型病例,引起了与会者们的热度关注与探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3.NIPT临床实验室搭建 —— 孙阳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27c36ec7-dda0-4b7c-8082-1b4eb191e158.jpg" title=" 6.jpg" / /p p   安诺优达临床应用专家孙阳博士,向在场人员展示了安诺优达的高通量测序实验室的整体解决方案。他谈到,院端测序平台搭建的实质,是将企业成熟的技术平台、实验方法、项目经验整体迁移至院端,其涉及到两个核心关键点:技术转移和质量控制,即对院端进行完整的技术输出,并在此基础上,保障检测流程各个环节的顺利运转,质控合格。安诺优达拥有成熟IVD产品:获得CFDA认证的NextSeq 550AR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试剂 (国械注准20173300330;20173300331),为院端NIPT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4.复发性流产的遗传学病因分析和遗传咨询 —— 刘宁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72e2434f-2503-43a1-a5a6-1f4930f40d5d.jpg" title=" 7.jpg" / /p p   刘宁博士在其演讲中谈到,超过60%的早期复发性自然流产是由胚胎染色体异常所导致,对于复发性流产可以采用的检测技术包括了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基因芯片以及新一代测序。刘博士分享了本院419例流产物CMA结果发现非整倍体异常36.75%,微缺失微重复异常19.72%,并运用典型流产案例阐述了遗传咨询以及选择合适检测方案的重要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5.从孕前到产后:精准遗传学检测 —— 谭珂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9bf8262c-af2c-4cb1-a762-29b74d0e97de.jpg" title=" 8.jpg" / /p p   谭珂博士从出生缺陷三级防控的角度入手,探讨了从孕前到产后所能应用的精准遗传学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一级防控包括了携带者筛查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针对携带者筛查,AMCG、ACOG等国外指南强调了基于高通量检测技术的扩展性携带者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筛查方案为发病率较高的单病种检测,而国外共识更关注育龄人群,高发疾病常规检测,高通量测序应用更为成熟。PGS可从遗传学角度找出最具潜力植入的胚胎,改善辅助生殖临床结局。 /p p   作为二级防控,NIPT已是临床高度关注的新型产前筛查方案,除此以外,基因芯片以及NGS技术可以提高产前诊断检出率。在新生儿筛查领域,谭博士对基于NGS的高效新筛模式寄予了期望。最后呼吁行业同仁们更多关注新技术能给实践带来的临床价值,共同努力解码基因组改善人类健康! /p p br/ /p p strong 关于Illumina /strong /p p Illumina公司通过解码基因组而改善人类健康。我们注重创新,这使我们成为DNA测序和芯片技术的全球领导者,并为科研、临床和应用市场的客户提供服务。我们的产品应用分布在生命科学、肿瘤学、生殖与遗传、农业及其他新兴市场领域。如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Illumina中国官网。 /p
  • 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推动转化医学发展
    从1980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Sanger与美国生物化学家Walter Gilbert建立DNA测序技术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了。在这三十年,DNA测序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使研究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回顾过去,第一代测序技术帮助人们完成了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内的多种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数据库的建立。第二代测序又以更高的通量,更简易,标准化,自动化的操作以及不断降低的测序费用加速拓展着测序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大大促进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核酸蛋白相互作用等相关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还让人们看到了其在转化医学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让人们对个性化医疗时代充满期待。 Life 2014转化医学高峰论坛5月16日在位于临安市郊区的中都青山湖畔大酒店举行。应本次高峰论坛主办者Thermo Fisher旗下的Life Science Solution(原Life Technologies)的邀请,笔者与同事也来到了这个风景秀丽的度假胜地。当然,吸引我们的并不是青山湖的翠绿和静谧,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探究当前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转化医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亲身感受转化医学在中国发展的热度,寻找未来基因测序相关市场新一轮增长的驱动力。 转化医学的概念起源于美国,过去10余年,从美国到欧洲,从欧洲到亚洲,各主要经济科技大国,都相继跟进,形成风靡全世界的一场学术甚至社会运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了把研究经费投入到既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又与临床比较接近的基础研究领域,就是给基础医学科研这个在天上飞的风筝栓根线,线的一头要攥在临床医生们手里,以利于把NIH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同时能提高临床医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还有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能培养出大量具备现代科研意识,生理生化遗传等基础领域知识丰富的医生。 而在我神州大地,这一学术运动更逐步演变成在政府主导下的一次医学革命,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活跃的转化医学大国。笔者粗略了解了一下,出席本次论坛的近四百位代表,或者是直接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或者是和医院有合作关系。而对于当前中国公立医院(特别是那些三甲医院)的临床大夫们,搞科研,发论文已成为职位晋升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很可能成为未来转化医学的主力军。 本次论坛的焦点之一就是&ldquo 二代基因测序在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中的应用&rdquo 。毫无疑问,这需要临床医师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对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不是靠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专业的人士正确的回答。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慧君副研究员在她的演讲中就指出,未来的临床医生应该具有一定的遗传和基因检测的知识,临床医师需要和实验室人员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团队,从而使分子基因诊断能够真正指导临床治疗。这也是分子基因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蓬勃发展,基因序列测序速度极大提升、成本大幅下降,使得基因组测序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以Life Technologies的Ion Proton&trade 基因测序仪为例,在使用当前的Ion PⅠ&trade 芯片的情况下,只需几千美元即可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个人全基因组测序。而这一成本有望在Ion PⅡ&trade 推出后缩减至1000美元以下。 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推动DNA序列数据的大量积累,同时伴随着相应的个体疾病、体征等数据的积累(例如:目前上海儿童医院转化中心正在建立出生缺陷样本库,以用于儿童遗传病的研究及未来的临床治疗)。当数据足够多以后,如何理解这些数据就成为关键。微观层面上,分子生物学家利用基因敲除等技术逐个研究基因对生物表观性状的影响,在很多重要的点上取得了突破。宏观层面上,统计学等数据分析技术被引入来大规模系统研究基因序列与生物表型的关系。基础科研成果的积累逐渐带来临床应用的突破。 从本次高峰论坛上笔者了解到,目前基因测序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普通人的疾病筛查,通过测定已知的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序列位点,来推断其未来罹患该种疾病的概率。比较典型的例子像大家所熟知的无创产前DNA检测;另一类是针对癌症等致命性疾病的伴随诊断,通过测定某些特定的基因序列位点(例如:肺癌的KRAS突变和EGFR突变),在一系列的药物或治疗方案中找到对特定患者最为有效的药物或方案。 相较于这些常见的,具有特定表型的相关目的基因,更大量存在的是那些功能上难以确定的,但可能与某种疾病相关的罕见个性化突变基因。对于数量庞大的此类未知功能基因,科学家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需要收集到足够的样本,然后再设计模型实验进行确证。而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前,针对单独个案里的某个测得的单基因突变,即使医师怀疑它可能是驱动突变,但到底该不该向病人报告?就算是对于那些绝症患者,死马权当活马医,将结果报告给了他们,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靶点药物,依然是于事无补。所以还得为这个单独个案去开发靶点药物。难怪有参会代表私下开玩笑说,现阶段的个性化医疗恐怕只有那些亿万富翁们能够享受得起。 大量的工作有待科学家和医生们去做,其中自然也就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今年二月,二代测序被短暂叫停,但不久之后,卫计委开始开放包括二代测序在内的新的技术的临床应用试点,就是要选择一些病种,选择一些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或医院来开展。虽然是有选择的,有限的。但是待产业慢慢成熟后,可以预期其市场容量将是巨大的。 据悉,全球提供基因检测的机构有近2000家(其中绝大部分在美国)。在中国,有上百个机构已在运营基因检测医疗服务,有的更在资本市场上发酵募资。除了大名鼎鼎的华大基因外,还有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安诺优达等公司。可以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有1502种,其中1214种已经或正在应用于实际检测,288种在实验室阶段。在美国,每年进行此类检测的就有700多万人次,使得美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了70%,直肠癌发病率降低了90%。 据初步估计,中国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有上万亿元人民币。基因检测正引导着预测医学的发展,并应用于疾病预防、基因诊断、个体化治疗等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着医疗产业的形态,也将改变整个健康产业的形态。(主编当班)
  • 【融资】四代测序企业安序源完成近亿美元B轮融资
    6月20日消息,今日,四代测序企业安序源宣布完成近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继2021年10月获得A+轮融资后,安序源再次获得资本青睐,累计获得投资额过亿美元。本轮融资由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和云锋基金共同领投,康桥资本、国投招商、五源资本等跟投。据悉,该笔融资将用于安序源测序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测序仪生产基地的建设,以及商业化拓展等,以助力安序源四代测序技术的迭代,加速产业化进程。让更低成本、更高效便捷的长读长测序产品惠及更多终端用户,并推动生命科学和医疗产业的发展。安序源成立于2016年,由多名硅谷连续创业家、资深工程师及科学家创立,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的企业。近年来,基因测序市场发展迅速,年复合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但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具备上游测序仪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寥寥无几,拥有自主可控的专利技术的中国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同时,目前市面上主流测序技术为二代高通量技术(NGS),存在读长较短、流程复杂、仪器庞大等不足之处,制约着测序应用企业和测序服务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此,安序源自主研发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先进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第四代测序仪,拥有低成本、快速小型化、高精度、和长读长的优势,能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单个碱基进行重复测序,在科研及临床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安序源还成功开发了可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子诊断的微流体Bio-CMOS平台,无论是面向床边诊断和消费者的低成本手持式设备,还是用于独立实验室和医院的全自动仪器均可使用。安序源第四代基因测序仪 安序源创始人田晖博士表示,我们的国际化跨学科团队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突破制约测序产业发展的瓶颈。公司自主研发的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前沿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第四代测序仪兼具低成本、小型化、高精度、和长读长的优势,能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单个碱基进行重复测序,在科研及临床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安序源首个医疗器械GMP生产基地也将于2022年内完工并投入试生产。这次再度获得多家知名专业机构的投资,是对我们团队和产品的认可和信任,也意味着安序源将承担更大的责任、迎接更高的挑战。公司将继续努力,加速实现测序产业升级和低成本测序全面普及的美好愿景。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战略合作与业务发展部负责人陈冰表示:“NGS技术发展已有十数年。虽然全球范围的新冠大流行加速了该技术的广泛使用,但由于高度集成平台的技术壁垒和成本限制,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率依然很低。测序技术的普及和下沉需要同时具备小型化、低(购置和测序)成本、高精度、高效率的测序平台的出现。我们将全力赋能安序源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自有知识产权的跨学科团队的发展,我们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测序产业的升级,及基于低成本测序的精准医疗将全面普及。”中金资本总裁、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单俊葆先生表示:“全球范围内,基因测序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引领产业迭代和市场扩展,拥有核心技术的优秀企业会迅速崛起。安序源拥有自主研发的bio-CMOS核心芯片技术和一支具有连续成功创业经验的国际化多学科团队。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支持安序源这样优秀的企业,期待公司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不断推进测序技术的发展,早日实现低成本测序全面普及造福患者的美好愿景。“云锋基金执行董事黄潇博士表示:“基因测序仪是高端诊断和先进精密智造的‘明珠’,长读长测序是基因测序的下一代趋势技术。安序源创始人田晖博士‘海归’6年带领团队自主创新开发了新一代长读长基因测序仪。我们邀请云锋投资企业作为用户进行了样本测试,验证了安序源测序仪的产品性能,公司通过半导体芯片的独特设计有能力将现有测序成本下降2个数量级。我们相信安序源独具匠心的自主专利技术创新和测序成本革命性的下降,将为全球基因测序行业带来变革,预祝安序源在生物医药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乘长风破万里浪。”康桥资本董事总经理马可表示:“基因测序是现代生命科学最核心的技术之一,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基因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对基因组研究、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等产生深远影响。安序源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四代测序技术,具备低成本、快速、小型化、长度长,准确率高等潜在优势,有效解决当前测序行业的痛点。放眼未来,生命科学仪器的快速创新和国产替代是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投资的重要切入点。值得一提的是,安序源是康桥资本健桥成长基金团队设立后的首个投资项目,康桥资本将利用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长期打造的生态环境积极助力企业发展。”国投招商生命科学团队表示:“基因测序技术是推动人类生命科学领域知识进步的重要底层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Sanger测序技术被发明后,相关领域的技术进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目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仍然面临着不能很好统一读长、准确度、测序成本以及测序时长的问题,以安序源为代表的微流控Bio-CMOS芯片技术路线将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个最新最优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我们看好安序源基于中 美两地布局的全球化研发团队通过其自身不断努力可以最终实现上述目标,为全球生命科学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五源资本董事总经理井绪天表示:“近年来我们很高兴看到生命科学领域中新的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基因疗法、细胞疗法、合成生物学等都在未来拥有巨大的研发和应用空间,而这背后对于基因测序工具的长读长、高精度、低成本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能持续满足这些标准的新测序平台将成为下一代生命科技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安序源集合芯片、计算、合成生物学等技术,验证了一套全新的测序方法论可以实现成本、通量、长度和精度的全面突破,非常期待安序源能够为生命科学行业的研发效率进步作出贡献。”
  • 优迅医学测序仪USCISEQ-2000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
    近日,优迅医学测序仪USCISEQ-2000(国械注准20223221756)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批上市。USCISEQ-2000是一款全能型桌面测序仪,检测通量大、数据质量高、应用范围广,可运用于科学研究、临床医学、疾病防控等多种领域。USCISEQ-2000的上市获批是监管机构对优迅医学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优迅医学在完善自身测序平台产品布局上又迈进了重要一步。性能USCISEQ-2000可满足多样本、大数据、多组学测序要求,为用户提供全面、灵活、高效的测序选择。优异的数据表现:基于独特的DNBSEQ核心技术,赋予仪器更高的准确性、更低的标签跳跃和重复率,数据利用率高;全面的应用覆盖:支持多种读长,不仅能够满足生育检测、肿瘤检测、病原快检方向的检测需求,转录组、WES、WGS再到司法个体识别领域均可满足用户需求,全面覆盖目前科研及临床领域的应用范围;高效的数据产出:便捷高效,可保障数据交付周期;数据通量大,最大数据产出720G/run。灵活的算法和更高的通量让USCISEQ-2000适用于大中型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项目,而优迅医学此前获批的另一款USCISEQ-200(国械注准20213220064)主打小巧、方便、灵活的特点,更适用于小型基因组测序和靶向测序项目,优迅医学拥有的2款基因测序仪将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临床的多样化需求。应用广泛USCISEQ-2000适用范围广泛,既适合科研用户平台建设,也可以满足临床样本的快速交付,特别是为院内开展产前检测及肿瘤伴随诊断基因检测项目提供了更多优质的选择。目前,优迅医学基于USCISEQ平台,拥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覆盖从样本处理、支持多场景应用的测序平台,至信息分析解读的标准化全自动分析解读一体机,可为临床提供多种应用方向的智能化基因检测一站式解决方案。优迅医学在IVD方向长期致力于测序平台和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工作。而此次USCISEQ-2000的获批,以及优迅医学肿瘤ctDNA伴随诊断试剂盒申报工作的不断推进能够进一步推动国产高通量测序平台在临床医疗和科研领域普及应用。
  • 引狼入室还是自主创新 ——对二代基因测序产品获批的冷思考
    国外厂商与部分基因测序企业的合作,促成产品&ldquo 超常规&rdquo 迅速获批,这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将产生严重影响。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官网发布消息,称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等一批医疗器械注册获批。这是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首次获批上市。一时间业界轰动,新闻媒体也将其视为基因测序领域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但仅仅在几个月之前,今年2月,卫计委和CFDA联合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国内开展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业务遭受重创,行业内几大机构也经历寒冬:华大上市受阻,贝瑞和康上市受阻,安诺优达投资信心动摇,诺禾致源进军产前诊断急刹车。   笔者认为,之前卫计委叫停二代基因测序的动作,虽然业内哀嚎声一片,却是促进个体化医学检测标准化发展的良好开端 但是现在几款产品通过审批,虽然大家一片叫好,笔者却有一些质疑。   首先,短短四五个月之内,4款产品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批和临床实验,时间远远不够 再者,根据CFDA食药监械管印发的〔2014〕13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翻阅相关记录,&ldquo 绿色通道&rdquo 中也并无获批产品的创新审批记录。   其次,根据华大基因的收购记录,去年3月收购CG公司所获得的测序系统,以及LifeTech公司的Ion Proton系统,与BGISEQ-1000和BGISEQ-100两款仪器密不可分,试剂盒则是这两款机型的配套基础测序试剂。   国外厂商与部分基因测序企业的合作,促成产品&ldquo 超常规&rdquo 迅速获批,难免有国外厂商将技术&ldquo 国产化&rdquo 转移的嫌疑,这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来说,将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自主创新基因测序难免会因此受到国外&ldquo 大鳄&rdquo 的技术挤压,影响其占据市场的步伐 其次,将影响国内自主创新的氛围,倘若都将目光从自主创新上移开,专注于与国外进行&ldquo 超常规&rdquo 合作,谁还会把心思放在自主创新上?   说得严重一点,如果国内企业贪图一时之快引狼入室,我们永远改变不了给国外企业打工的身份,更何谈科技创新和自主产业发展?   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国内企业的一大难题。并且,由于该领域涉及到光学、自动化控制、温度控制、生化反应、生物信息分析等多个学科,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缺乏技术积累,在将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上也遭遇了不少困难。   当前,自主创新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器研究单位有四五家,研发的二代基因测序设备均没有发展到上市的标准。国家目前也在推进各种政策,让国内能有相关基因测序设备可使用。   卫计委正在实行两条路线对基因测序业务进行认证:一条是CFDA实施的认证 另一条是医政医管局筹立的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推进类似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CLIA)的认证,对设备条件、实验室环境、操作流程、检测项目等进行规范和认证,如果没有CFDA的认证,但是符合这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也可以实施检测项目。该工作去年已经开始推行。   这些政策显示了国家推进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健康发展的决心,但在自主创新基因测序领域的投入却十分匮乏。根据相关数据,&ldquo 十二五&rdquo 以来,针对测序技术研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支出不足2000万元。相比之下,美国平均每年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已连续资助10年。   中国的医疗市场堪比全球巨无霸,国外厂商&ldquo 垂涎欲滴&rdquo 已久。随着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对中国市场的围剿已显露雏形。反观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技术,虽然还不足以与国外&ldquo 大鳄&rdquo PK,但终归已有四五家企业取得了具有显示度的进展。而且,国产基因测序仪器也更能够接中国本地市场的&ldquo 地气&rdquo ,成本也比进口产品低,不用受制于人,在进口国外设备时频繁受到逐年上涨的价格限制,假以时日必将承载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希望。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和扶持政策,我国未来个体化医疗这个万亿级市场将成为外企的&ldquo 活期存折&rdquo 。
  • 南方周末:基因测序的灰色江湖
    如果不是医生的建议,27岁的李若不会去体验风靡当下的高科技检测技术&mdash &mdash 基因测序。   2014年5月,一次例行体检中,李若发现自己患乳腺疾病的风险较高。为进一步确定,医生建议她做一次肿瘤易感基因测序。   基因测序,通过对被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进行检测,既可诊断疾病,亦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使用某些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   一个熟知的例子是,2013年,美国著名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根据基因测序结果选择手术切除双侧乳腺以降低患乳腺癌风险。在中国,更为大众熟知的应用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术。   &ldquo 基因测序是疾病鉴定的金标准,而癌症的发生和抑癌基因、致癌基因等多种因素相关。&rdquo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诊断副教授郭奕斌解释。   几乎没有犹豫,李若就接受了检测,她被抽了5毫升静脉血,放入最精妙的仪器解读。30亿个碱基对是她的遗传密码。如文字校对一样,测序仪器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是否有&ldquo 拼写错误&rdquo 。   但她不知道的是,自己所做的这项检测当时已被政府叫停了。   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卫计委)一纸叫停了临床基因测序,原因是相关产品和技术并没有通过审批便在市场上流通开来。未经审批就做诊疗,算是非法行医,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但这并未浇灭人们对中国市场的热情。两个月后,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制造商Illumina的掌门人杰伊· 福莱特雷(Jay Flatley)先生就急匆匆跑来中国,并高调表示:&ldquo 我十分看好中国基因测序市场。&rdquo   四个月后的2014年6月30日,食药总局批准了二代基因测序产品上市。其中,华大基因的两款测序仪和试剂盒通过审批。   &ldquo 为什么包子给张三而不给李四?&rdquo   从叫停到有限放开,中间仅仅相隔4个多月。相比之下,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首个二代基因测序产品的审批花了11个月。   &ldquo 这是食药总局在规范市场。&rdquo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评价,但他也曾发表文章质疑总局审批速度过快,过程涉嫌违规。   争议焦点便是华大基因拿到审批的测序仪器和试剂产品都不是在国内生产的。我国规定凡进口设备必须通过原生产国审批,而这几款仪器和产品至今没有得到美国FDA审批。   国内机构也一直在进行国产测序仪的开发。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吉林中科紫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样机正式亮相。   但目前,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全都采购了国外的仪器和数据库。   &ldquo 包子好吃,这个是没有争议的,现在争议的是为什么给张三包子吃而不给李四?&rdquo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   华东某大学教授则认为,&ldquo 这是目前中国科技界纠纷最大的一桩案子。&rdquo 据南方周末此前报道,成立于1999年的华大基因是国内整个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的龙头老大。该机构曾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ldquo 中国部分&rdquo 等多项国际科研任务。   &ldquo 生物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堵是堵不住的。如果完全放开,就会形成井喷的需求。&rdquo 中山大学临床检验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振宇很理解政府这种放开。   在食药总局叫停到放开基因测序之间,卫计委亦于2014年3月下发试点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通知,但对申报条件进行了一定限制。据悉,上百家机构踊跃申报,但业内估计最终获批的将不到10家。   政府的谨慎是有理由的。和中国一样,2013年11月26日,FDA叫停了谷歌参与投资的23andMe公司的基因测序服务,引起了轩然大波。   FDA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一封警告信称,这家公司违反了联邦法律,只有获得FDA批准的医学测试才被允许做出此类声明,由于该仪器的错误判断可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发生。   &ldquo FDA相信基因测序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信息,但是,这必须要在FDA的监督下,以确保它们的安全和有效性。&rdquo FDA体外诊断器械评价和安全办公室主任阿尔贝托· 古铁雷斯(Alberto Gutierrez)博士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中如此说道。   无所不能的检测功能   在政府信号发出之前,这一严肃医疗行为就已经悄然走上商业化道路。一些机构打起了擦边球,原本只能用于科研的检测现在却直接接收客户的血样,自己检测或送去相关检验机构。   据了解,中国只放开了三家机构的临床检验资质,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其他机构只用于科研项目。   李若的血液由医院以科研的名义送去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这家全国规模最大的检验机构为国内30个省份的13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外包服务。   在这类机构通常是,病人到医院做检查,医生或护士会告知病人现在有外包的基因测序服务可以做,由病人自愿选择。   一些没有检测能力的基因公司,则会把样品送去较大的检验机构。一方负责推广,一方负责检验。银河基因、基因检测网、北京利普康基因检测网都是如此送检的。   银河基因相关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会把样品送到国家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由他们给出健康风险评估报告,&ldquo 检测乳腺癌、子宫癌等易感基因,准确率可以达到99.9%&rdquo 。   另一类接受基因测序的机构则是高级的体检中心,譬如美年大健康。关于食药总局的禁令,基因测序机构自有解读:&ldquo 国家叫停的,只是临床诊疗服务,我们做的是健康咨询报告,跟那个没有关系。&rdquo   还有一些更匪夷所思的项目。一些自称可以进行基因检测的公司,在网页上列出形形色色的检测项目:酒精代谢能力检测、天赋基因检测、气质基因检测,甚至贴心打包出&ldquo 高管套餐&rdquo 、&ldquo 白领套餐&rdquo 。这类检测手续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将自己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或者头发放到采样盒中,快递给检测公司,检测公司会在数日后提供解读报告。   一家公司的客服小姐甚至如是诱惑南方周末记者:您想一下,现在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每个月都要几千块钱,您花一两千给孩子做个天赋基因检测,就知道孩子擅长干嘛了,可以省下好多钱呢!   &ldquo 定价纯是周瑜打黄盖&rdquo   之所以众多公司削尖脑袋挤入基因测序市场,更多源于市场监管不完善,定价不统一,市场潜力巨大。   几年前,就有分析师估计,中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超千亿。目前聚集在这个产业链上的有几十家公司。最出名的便是华大基因,它被西方媒体称为&ldquo 基因工厂&rdquo 。   按卫计委统计,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孕妇,如果一半的孕妇接受产前基因测序,仅&ldquo 唐筛(唐氏综合征筛查)&rdquo 一项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00亿~150亿元/年。   而基因相关疾病的诊断市场空间更大。目前,已知的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及线粒体疾病有八千多种,明确与基因变异对应的遗传病有3672种。   &ldquo 中国每年新发的肿瘤病人有好几百万,患病后都需要基因诊断。&rdquo 安诺优达的CEO梁峻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基因测序的竞争大幕才刚刚拉开。不管是原来研究技术的,还是资本圈,都很关注这个新兴行业。   然而,基因测序不在卫生行政部门准入的医疗技术项目之列,物价部门也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以李若为例,她为检测20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花了5980元。   在未被叫停之前,慈铭体检公司北京奥亚医院的&ldquo 基因检测&rdquo 体检套餐价高达76000元,检测68项基因的价格为34000元。   博泰基因公司则罗列了17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21种肿瘤易感基因单项检测项目,甚至还有3项儿童天赋基因测试。收费高的近万元,低的几百元,其中乳腺癌易感基因检测一项收费4800元。北京利普康基因检测网给出的全项基因检测,也近三万元。   &ldquo (基因测序)的价格和成本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定价纯是周瑜打黄盖。&rdquo 前述业内人士评价道。   没有基因测序解读能力?   相比昂贵的检测价格,更让消费者费解的是检测结果,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慌。   整整30天,李若等到了测序结果。但却令她坐立难安&mdash &mdash &ldquo TP53基因杂合性突变&rdquo 。TP53属于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这一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胰腺癌、白血病、脑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但检验机构的解读却让她一头雾水。&ldquo 根据1~3文献表明,这与乳腺癌风险有显著相关性 根据4~6文献,这一变异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无明显相关性。&rdquo 因此,广州金域检测中心给出的结论是&ldquo 该突变的临床意义不统一&rdquo 。   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检验机构人员坦陈无法做进一步解答,也无法给出建议,而多家三甲医院的专家们意见也不一,甚至有医生告诉她癌症只是早晚问题。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解云涛主任医师则完全否定了检测结果。&ldquo 这个位点不能说明是突变,只能说是基因的多态性。检测中心完全是胡乱做。&rdquo   基因测序结果的解读成了目前最大的难题,这也是众多科学家不愿意推进其商业化的原因之一。   &ldquo 预防性测序还是有争议的,只有少部分基因和肿瘤的关系非常明确。更多易感基因在肿瘤发病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并不清楚。&rdquo 梁峻彬说,他们公司更多地把业务放在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上。   更重要的是,目前各家基因测序机构的测序平台、分析方法、数据库都不一样,这也对最终解读形成障碍。&ldquo 没有第三方的机构可以评估数据的准确性。&rdquo 北京一基因企业的总经理说。   &ldquo 在产前唐筛上,美国一般要测出3000万条序列才能下结论,而国内很少有能做过1000万条的。&rdquo 任鲁风说,&ldquo 数据量越低,可能错误率越高。&rdquo   任鲁风指出,(国内检测机构)相互之间都没有参照和评估,各家是各家的。&ldquo 策略是我最多给出风险值,不会确诊。如果真出了问题,有的机构会给检测的人保险赔偿。&rdquo   谁拥有你的基因?   &ldquo 基因是每个人无法改变的标志,如果有人告诉你或者你的家人基因突变了,你可能会坐立不安。&rdquo 美国的遗传咨询师Bonnie LeRoy会对每一个向她咨询是否需要做测序的人提醒。但这种提醒,在中国几乎没有。   &ldquo 当基因检测公司业务拓展到疾病检测,潜在的利弊都可能会被放大。现在或许还没到健康人去测序的阶段。&rdquo 哈佛医学院副教授、个体化遗传基因测序中心副主任罗伯特· 格林(Robert Green)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虽然罗伯特· 格林领导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但他一直非常谨慎推荐临床使用基因测序,认为现在对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基因测序的利弊还有相当多的猜测,但数据很少。在他看来,大多基因检测根据变异结果,提供风险评估。但评估并不会改变个人既定的风险类别,也不会改变相应的医疗建议。   另外,检测结果可能增加大众的心理压力,导致不必要的医疗行为。&ldquo 迄今为止,很少有证据表明健康行为和健康结果因此(基因测序)提高了。传统遗传学从业者的可贵品质之一是细心的解释和指导,但在现在的基因测序服务中很难想象。&rdquo 罗伯特· 格林说。   南方周末记者以怀疑自己有家族遗传病的风险为由向数十家医疗或体检机构咨询时,对方无一不强调检测能力的专业性,但对可能引起的心理恐慌及解读能力只字不提。   在行业规范相对较高的美国,摆在遗传学家和伦理学家面前的是:医生应该从患者基因中检测何种信息、多少信息应该被告知其家庭,以及谁应该拥有和控制数据。   &ldquo 我强烈建议父母抵制给孩子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除非是经过正式的医学评定,对测试的实用性和限制进行评估后,才可以进行。&rdquo 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遗传学首席专家Louanne Hudgins告诫父母们。   &ldquo 等你知道了你的基因信息或者别人的,你是否会用基因配对来寻找配偶?等富豪的基因突变被子女知道了,他们会不会提前为财产争得头破血流?老板知道了有基因缺陷的员工,会不会想要辞退?&rdquo 朱振宇用了一连串的反问。   针对基因信息的保密,美国有很多措施,甚至有些州在出台基因保密法案。但在中国,基因测序的结果都保留在各家医疗机构里,没有成体系的规范。   &ldquo 我们的信息到处泄露,孕妇一进医院,手机号就被卖出去了。&rdquo 朱振宇并不相信基因测序机构能够守密。   寻求规范之道   显然,在基因测序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之前,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行业规范化是先决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政府部门只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产品注册的规定规范基因企业的产品注册,这是最为简单也是最机械的办法,没有考虑基因组医学和基因测序发展的特征和现状。   目前有两种途径可以成为正规的基因测序机构。一是以医疗器械的报批程序,通过食药总局的审批。二是申报成为卫计委批准的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这被业内视为一条以产品为主线,一条以应用为主线。   华大基因两款测序仪和试剂盒通过审批后,正在申报更多的基因测序试点和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 其他机构也跃跃欲试。其中,贝瑞和康与Illumina联手生产的新型测序仪向食药总局申请注册 达安基因则与美国LifeTechnologies进行战略合作,以他们的IonProton测序平台申报注册 安诺优达则积极申报卫计委的试点单位。   据任鲁风介绍,美国大量的基因测序单位不是通过FDA审批,而是用一项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CLIA)来规范。目前,美国有近25万个CLIA实验室由另外一个政府机构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管理。FDA只管产品,CMS监管服务质量。   &ldquo 应该通过政府的力量吸收最好的技术力量,再聚集专家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rdquo 任鲁风一直呼吁行业标准化,建议学习美国的CLIA模式。他和所在团队也承担了卫计委关于测序技术在个体化医学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答。而李若仍在寻找更多的医生来解读测序结果的意义,担心着罹患癌症的风险。&ldquo 如果早知道没法解读,我宁愿不知道这个结果。&rdquo
  • 又一基因测序仪获证 系华大合作初创公司产品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批注注册117个医疗器械产品的公告,其中一台基因测序仪上榜。本次批准获医疗器械认证的基因测序仪为北京优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USCISEQ 200基因测序仪,注册证编号为“国械注准20213220064”。优迅USCISEQ 200基因测序仪企查查显示,北京优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恩迪生物出资1.03亿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健康咨询、健康管理(须经审批的诊疗活动除外),销售医疗器械Ⅰ类、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玻璃制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该公司与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有合作关系。
  • 喜讯 || 德诺杰亿国产原研测序仪喜获医疗器械注册证
    近日,德诺杰亿(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国产原研基因测序仪正式喜获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Sanger测序仪 京械注准20232220238。01德诺杰亿自成立以来专注于测序和片段分析研究领域的持续创新工作,致力于“金标准”测序技术国产化。U系列基因分析仪是德诺杰亿公司推出领先行业的毛细管电泳 (CE)分析系统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毛细管电泳及技术的基因分析仪,是一款中等通量、易用、方便的台式系统,采用集成一体化可替换式耗材,可在最大限度减少仪器操作时间,轻松开展基因片段分析及Sanger测序实验。无需进行预运行校准或更换凝胶聚合物、缓冲液或毛细管,可在同一块板上同时进行测序和片段分析。产品优势1一体化耗材设计使操作更便捷2单碱基高分辨率36色荧光通道可拓展至8色4DNA检测更快速5基因数据更安全6快速响应维保服务体系7仪器采购及使用更高性价比02科学仪器是一个国家战略的核心科技力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由于基础薄弱,我国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在建设世界生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研仪器特别是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如何尽快实现国产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德诺杰亿正式秉持着这一历史使命,积极布局、研发、攻克基因测序领域面临的技术难点、痛点,经过多年的持续奋战,本次U4000基因分析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正是德诺杰亿多年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我国自研创新技术实现基因分析市场国产替代的一个里程牌时刻,解决了我国“金标准”测序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03基因检测作为一项相对标准化的检测手段,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通过基因检测,临床患者可以获得避免对自身副作用较大的大范围杀伤治疗方式,比如化疗和放疗,转而接受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精准靶向用药模式,而基因测序仪正是精准医疗的必备仪器。U4000基因分析仪作为核酸序列分析的“金标准”平台,在临床方面应用比较范围广泛,可开展在肿瘤领域、生殖遗传病领域、感染疾病领域、慢性病领域开展大量的精准医疗检测项目。04临床医学是循证医学,作为医生、检验医师在面临患者时不但要了解、熟悉和掌握患者的大体诊治目标和方向,更要了解、熟悉和掌握经过大量临床问题的而总结出的最佳医疗实践指南,临床指南是指导医生临床实践和决策的重要文件,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而Sanger测序仪作为“金标准”技术平台就被写入各大临床指南,作为诊疗的依据: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CSCO肺癌诊疗指南2021版》《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检测体系技术标准》《结直肠癌及其他相关实体瘤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中国专家共识》《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1版)》《淋巴瘤诊疗指南2020》《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男性生殖相关基因检测专家共识》......
  • 任鲁风:对二代测序产品获批事件的不同观点
    引言   7月10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向我采访有关CFDA批准二代测序产品上市的看法,我第一句话就是,我说的你们敢发表不?所幸,对我的采访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今天的第八版,题为&ldquo 引狼入室还是自主创新&mdash &mdash 对二代基因测序产品获批的冷思考&rdquo 。   这次采访,记者希望我能写一篇文章,我&ldquo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rdquo 的写作风格估计不为人所喜,只能贴在这里抛砖引玉了。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正文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要成为资本的傀儡 &mdash &mdash 对二代测序产品获批事件的不同观点 任鲁风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14年7月2日,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公告,&ldquo 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rdquo ,一时间业界轰动,新闻报道横飞,俨然成为基因测序领域里程碑性质的大事件。本人在这个圈子厮混些许年头,面对这一为众多媒体推崇的重大进展,在北京高温橙色预警的时节,背生阵阵寒意。到底是划时代意义还是闹剧收场,十多年前疯狂的基因检测产业溃败的教训让人不寒而栗。   关注这一行业的人士相信不会陌生,此次华大获批的4个产品,说穿了就是华大去年3月收购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所获得的测序系统,以及LifeTech公司(Life Technologies,现被Thermo Fisher收购)的Ion Proton系统(也有说法是Ion Torrent系统,但从唐筛测序技术上看,Ion Torrent即使采用318芯片,其最大500万条读出序列的通量也远远不够用,国外在唐筛方面的应用一般需要测到3000万条序列),摇身一变成为了BGISEQ-1000和BGISEQ-100两款仪器,至于试剂盒,则是这两款机型的配套基础测序试剂。从CFDA数据库信息显示,这两款仪器在武汉生产,试剂则是在深圳生产。对此,本人的直接反应就是,困惑和疑问。   本人有幸去年底在深圳瞻仰过华大的CG系统,当时仅有的4台设备,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医疗器械注册流程所需的标准体系建立、产品检验、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当真如公告中所言,&ldquo 在相关产品注册工作中精心组织、加强协作、严格审评,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了工作的进度&rdquo ,可谓前所未有的效率。   LifeTech的Ion Proton系统2012年9月宣布上市,就开始在美国FDA申请注册,至今未果,华大在去年10月份购入一批,应该还不是如CG一般买断技术,结果同样8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注册证书,老美是不是该自惭形秽一下,而且,这个证书是不是应该给LifeTech共享一下,毕竟是人家的技术,人家的设备,连芯片耗品也是人家的。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此次发证的两个试剂盒产品,根据CFDA数据库信息,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一项,即便都是罗列了测序前建库的试剂,压根没有测序反应的试剂组分,特别是对于Ion Proton系统最为关键的半导体测序芯片也没有提及。我们不得不当一次好奇宝宝,&ldquo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rdquo 难道不应该是建库加测序吗?Ion Proton I芯片是不是也能在&ldquo 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11栋六楼西侧、综合楼九楼(901-905室)&rdquo (CFDA公布的试剂盒生产场所)国产了?亦或是注册审评过程中的专家们,啥叫建库啥叫测序,傻傻分不清楚?   为什么这么急于拿证,不惜落人口实,实际上关注一下近半年来基因测序产业风潮就能有所了解。今年2月,卫计委和CFDA联合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主要影响的就是此前风风火火的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业务,该行业国内几大机构经历寒冬,华大上市受阻,贝瑞和康上市受阻,安诺优达投资信心动摇,诺禾致源进军产前诊断急刹车。再看如今,六月份华大放出消息,搞定20亿融资,随即针对这一应用的产品注册获批。不难看出,并非水到渠成,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能按时拿下注册,资本市场上将输干玩净。注册中的效率和变通是否与之有关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但是所谓的科技创新、产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资本运营手中的玩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中国的医疗市场堪比全球巨无霸,国外厂商从来都是垂涎欲滴的表情。受限于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前还只能腼腆的过来咬一口,现在面对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产业的爆发式发展,终于耐不住要亮出獠牙了。LifeTech与达安基因和华大或明或暗的合作,Illumina和贝瑞和康的技术&ldquo 国产化&rdquo 转移,都将实行对中国市场的围剿。虽然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与国外大鳄PK,但终归已经取得了具有显示度的进展,假以时日必将承载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希望。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匮乏(十二五以来,针对测序技术研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支出不足2000万元,美国平均每年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已连续资助10年),国内企业贪图一时之快、一己之利引狼入室,我们永远改变不了给老外打工的身份,更不要谈什么科技创新和自主产业发展之类了。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和扶持政策,我国未来个体化医疗这个万亿级市场将成为老外的活期存折。   言尽于此,谨以此文给有识之士和弄潮骄子消暑降温。   2014年7月11日凌晨   后记   其实,我和华大没有任何新仇旧恨可言,相反,我还相当推崇华大在基因组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在我为数不多的授课中都对华大的成就做出过客观的评价。虽然我能理解作为企业所不得不承担的压力,但是任何凌驾于国家民族责任、行业健康发展规律和政策法律法规之上的行为,只为满足一己之利一时之快,终将为人所唾弃。虽知此举会在圈中得罪些许大佬,庆幸的是,我好歹还留有一丝血性和一点狼性。   2014年7月13日,我以公民身份正式向CFDA提出政务公开申请,申请内容如下:   所需信息的内容描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法》,本人因工作和研究需要,向贵局申请对以下信息公开。   一、&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6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7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8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9号&rdquo 四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工作的相关资料,具体包括:   1、申请注册时间   2、申请注册提交的资料目录   3、出具产品检验报告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名称,检验报告出具时间和报告结论   4、完成产品临床试验并出具临床试验报告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名称、资质证书,以及在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证明   5、产品说明书   6、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审评意见的技术审评机构名称,审评意见出具时间和结论   7、注册并发放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二、&ldquo YZB/国4121-2014&rdquo 、&ldquo YZB/国4131-2014&rdquo 、&ldquo YZB/国4132-2014&rdquo 、&ldquo YZB/国4095-2014&rdquo 四项产品标准的相关资料,具体包括:   1、标准提交审批和通过审批时间   2、标准通过审批证明。   三、&ldquo 武汉华大基因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rdquo 、&ldquo 华大基因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dquo 两个医疗器械生产单位的相关资料,具体包括:   1、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四、贵局组织研制完成的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相关国家参考品的可公开的有关资料。   所需信息的用途:   本人多年来从事基因测序技术、设备、应用和市场方面研究开发工作。贵局于2014年6月30日批准&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6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7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8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9号&rdquo 等四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因该四项产品均涉及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从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角度出发,本人认为有必要了解相关产品在国内医疗器械注册和生产监督管理层面的政策导向,以及相关工作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以指导本人在此领域工作中完善认识,并通过法律法规认可的途径开展后续相关工作。恳请批准。   时至发布此帖为止,尚未收到CFDA的任何回复。
  • 含基因测序仪、PCR仪、液质联用仪等 国家药监局公布5月批准医疗器械产品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2年5月批准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共164个。其中,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09个,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23个,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30个,港澳台医疗器械产品2个(具体产品见附件)。其中包括广州微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基因测序仪、无锡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时荧光PCR分析仪、Waters Corporation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Novadaq Technologies ULC的荧光成像设备等仪器设备。详见下表:2022年5月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序号产品名称注册人名称注册证编号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1椎体扩张球囊导管河北瑞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405812结扎夹及施夹钳无锡东峰怡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205823一次性使用不可吸收闭合夹江苏冠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205834椎板固定板系统北京安颂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5845一次性使用输液延长管佳康医用器材(青岛)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5856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管路云南三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005867血管内造影导管泰尔茂医疗产品(杭州)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5878软性亲水接触镜湖南多富丽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605889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江苏康友医用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58910膝下用PTA球囊扩张导管江苏金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59011一次性使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导管深圳市凯思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59112一次性使用夹子装置江苏安特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2059213微导管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59314枕颈胸后路内固定系统浙江科惠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59415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四川海汇药业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59516一次性使用血栓抽吸系统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59617六项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多重荧光PCR法)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59718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北京英诺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59819人EGFR/KRAS/BRAF/ALK/ROS1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广州市金圻睿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59920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四川沃文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0021磁控胶囊式内窥镜系统深圳市资福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0122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HAV-IgM)检测试剂盒(光激化学发光法)科美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0223人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试剂盒深圳市爱康试剂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0324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检测试剂盒(光激化学发光法)科美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0425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武汉海吉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0526体腔热灌注治疗机西安好博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9060627A群轮状病毒/腺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0728八项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质控品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0829基因测序仪广州微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2060930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厦门市波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1031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器北京安和加利尔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1132一次性使用射频消融针中山和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1233脱细胞角膜植片广州悦清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6061334金属接骨螺钉漳州海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1435外科疝修补补片深圳市沃尔德外科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1536椎间融合器北京市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1637前足锁定接骨板系统重庆熙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1738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重庆医药集团威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61839钛板固定椎间融合系统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1940疝修补补片江苏三联星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2041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上海正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62142骨填充材料陕西佰傲再生医学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7062243一次性使用压力延长管湖南博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62344穿刺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真健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2445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上海杏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1062546高频手术设备浙江伽奈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2647麻醉机河北谊安奥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62748病人监护仪飞利浦金科威(深圳)实业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7062849实时荧光PCR分析仪无锡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2062950婴儿辐射保暖台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63051心电信号分析软件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1063152超声高频外科集成手术设备赛诺微医疗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3253呼吸机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63354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系统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3455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序康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3556抗人球蛋白(抗IgG+C3d)检测卡(微柱凝胶法)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3657人类SFRP2和SDC2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上海锐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3758人K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上海思路迪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3859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四川沃文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3960抗IgG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微柱凝胶法)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4061一次性使用血管内成像导管全景恒升(北京)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4162血管内成像设备全景恒升(北京)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4263一次性使用无菌自毁注射器 带针湖南省绿洲惠康发展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64364根管充填材料朗力生物医药(武汉)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7064465一次性使用注射笔用针头普昂(杭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64566软性亲水接触镜福建优你康光学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6064667棘突间内固定系统河北瑞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4768高频内窥镜手术器械杭州澳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4869封堵器介入输送系统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64970椎体扩张球囊导管苏州派康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4065071导引导管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65172磁共振成像系统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5273聚丙烯疝修补补片柯惠医疗器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5374椎体扩张球囊导管江苏艾迪尔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4065475金属股骨颈固定钉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5576血栓抽吸导管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65677软性亲水接触镜江苏彩康隐形眼镜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6065778可吸收复合止血膜陕西佰傲再生医学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65879外周血管高压球囊扩张导管苏州天鸿盛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65980输尿管内窥镜鹰眼(香河)内窥镜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6081磁共振成像系统深圳市贝斯达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6182血管内造影导管泰尔茂医疗产品(杭州)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66283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66384金属骨针无锡倍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6485带袢钛板上海方润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6586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可回收输送系统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66687一次性使用输液接头上海正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66788髋关节假体-股骨柄优适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6889不可吸收带线锚钉杭州锐健马斯汀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6990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设备孚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7091注药泵配用液袋爱普科学仪器(江苏)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67192球囊导引导管上海璞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67293椎体融合器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7394甲胎蛋白(AFP)测定试剂盒 (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北京泰格科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7495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 (PCR-荧光探针法)泰普生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7596患者程控充电器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2067697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7798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赛诺威盛医疗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7899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苏州波影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79100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系统重庆博仕康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80101膝关节置换辅助测量系统山东易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81102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厦门宝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82103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威海开影医疗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683104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684105胸主动脉支架系统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685106一次性使用支气管导航定位设备用导管常州朗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86107肺结节CT图像辅助检测软件广西医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10687108支气管导航定位设备常州朗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88109牙体牙髓手术导航系统苏州迪凯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689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110一次性使用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Shockwave Medical, Inc.国械注进20223010222111一次性使用乳房旋切穿刺针带冲洗管SenoRx, Inc.国械注进20223010227112二维外膨胀弹簧圈MicroVention, Inc.国械注进20223130228113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滤过器B.Braun Avitum AG国械注进20223100229114胃蛋白酶原I/II(PG I/II)质控品Fujirebio Inc.国械注进20223400230
  • 201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与发展前景预测【组图】
    p   strong  201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 /strong /p p   随着测序成本的显著降低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的显著上升,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在这一领域做出前瞻式布局:鼓励高端测序仪的研发和商业化、建立配套的生物信息计算平台、推进基因组领域的科学研发和临床转化。 /p p   近几年来基因测序仪市场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4.7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8.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初步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约为33亿美元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1:2007-201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b86747411da1ba50" height=" 354" width=" 512" / /center p   strong  201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竞争格局 /strong /p p   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是现今最稳定,应用最广的基因测序技术,NGS仪器市场被国外几个龙头所垄断,Illumina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仪制造商,占到全球84%的市场,2016年Illumina一共发布了两款新产品,分别是下一代(NGS)靶向测序系统 MiniSeq,和新一代肿瘤测序解决方案TruSightTumor170。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2:全球基因测序仪竞争格局(单位:%)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291edaa5003ae8c3" height=" 372" width=" 406" / /center p   具体到测序仪型号,Illumina的HiSeq 2000 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测序仪,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3:全球第二代测序仪(按仪器型号)市场格局(单位:%)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f869514306749dd6" height=" 382" width=" 477" / /center p   综观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测序仪的开发模式主要是自主研发和外延并购两种。在发展初期,技术不成熟,企业多以自主研发为主 市场发展成熟后企业间并购逐渐增加,如2006年Illumina收购Solexa、2007年Roche收购454 Life Sciences、2010年 Life Technologies 收购Ion Torrent 等。 /p p   正是由于这种发展模式,第二代测序技术发展初期出现多强争霸的局面,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优秀产品的不断壮大以及重大并购事件的发生,行业集中度不断增加,形成了强者恒强的局面,短期内Illumina 等公司的行业垄断地位难以被打破,其它公司也难以进入测序仪市场参与竞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4:全球测序仪领先企业并购历程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1d810cd043fc5f7e" height=" 221" width=" 341" / /center p   strong  中国基因测序仪研发上市模式 /strong /p p   反观国内,由于全球市场长期被国外几家大的测序仪生产商所垄断,并且采取与国内领军者合作的模式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国内企业很难进入这一领域,比如 Illumina为了防止任何一家下游企业壮大,通过与多家公司(比如贝瑞和康、安诺优达等)合作的策略垄断市场,从而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同时又通过下游企业的代理和市场推广来培养市场。 /p p   因此,我国的测序企业要想进入测序仪市场,突围的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并购国外的测序仪生产企业,在其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推出自主品牌的测序仪,比如华大基因(300676)并购Complete Genomics后相继推出了BGISEQ-100、BGISEQ-1000、BGISEQ-500几款仪器 二是采用自主研发模式,通常适用于那些财大气粗的公司,比如华因康基因、紫鑫药业(002118)、瀚海基因等。然而,无论是并购还是自主研发的测序仪,与市场上主流的测序仪相比还是存在诸如性能差、成本高等弊端。 /p p   因此,与国外知名测序仪生产企业合作,在其测序仪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具有特殊用途的自主品牌的测序仪是突围的最佳模式,比如达安基因(002030)、贝瑞和康、博奥生物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5:国内测序仪研发模式与上市情况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dbf4533714d0b6cd" height=" 353" width=" 510" / /center p   strong  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前景预测 /strong /p p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总结,未来上游测序仪的发展,预计会有如下特征: /p p   1、根据Frost& amp Sullivan调查说明,测序成本、测序质量、读取长度、通量大小等依然是选购测序仪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Illumina的核心技术“桥式PCR产生DNA簇”以及“可逆末端终止反应”受到专利保护,中短期内依旧由国外测序仪巨头垄断,其形成的技术壁垒较长时间内难以被打破,国产测序仪的发展还需时日。 /p p   2、测序仪市场增长放缓,Markets& amp Markets预测,虽然测序仪复合增长率为15.4%,但是由于测序服务以及测序数据分析更加快速的发展,测序仪增长率仍低于整个基因测序市场的增长率。 /p p   3、随着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如果其能提高测序准确率及测序通量,未来测序仪市场中三代测序仪的需求还是值得期待。 /p p   保守估计,到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将达到106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6:2016-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前景预测(单位:亿美元) /p center img alt=" 20180503-ae5dfac6ff2bdc5d" src=" http://u.thsi.cn/fileupload/data/Input/2018/cc8a30fdf928928712cddf7ee0733bd1.jpg" height=" 319" width=" 499" / /center
  • 对话诺奖得主Gilbert:我所理解的大数据和全基因组测序
    Knowing your DNA will is not a panacea.-by Walter Gilbert   沃特· 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与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学的早期研究者之一。   1980年与弗雷德里克· 桑格因为发展了测定DNA序列的方法,而与保罗· 伯格(Paul Berg)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运用桑格直读法原理,独立地提出更简便的测定核苷酸顺序的方法&mdash &mdash 化学降解法。他用化学反应将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它们的一端相同,并标有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各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最后一个核苷酸,就能决定DNA相应位置上的排列顺序。   2014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林道召开的&ldquo The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rdquo (林道的诺贝尔奖得主会议)上,来自美国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的Mohit Kumar Jolly采访了这位开创了测定DNA序列的方法的诺贝尔奖得主。 Walter Gilbert和Mohit Kumar Jolly2014年在林道   Mohit Kumar Jolly (MKJ): 看来您的介绍,您曾获得在剑桥大学拿到数学博士后,很快成为哈佛大学的理论物理教授,后来又从事分子生物学工作,并在诺贝尔化学奖领域取得成就。您能跟我们谈谈是如何做到在这3个不同的领域跨界的吗?   Walter Gilbert (WG):其实,在我的人生中,已经多次改变研究领域,因为我一直想探索新事物。我在大学里,是学习化学和物理的科班出身,但却发现化学无聊,于是我专注于高能量的量子场论。   在取得我的博士学位后,我在哈佛大学从事物理教学,主要研究量子力学和电磁学。   后来,我在英国剑桥的一次聚会上遇到了詹姆斯· 沃森(James Watson)。他给了我六篇文章,让我了解他们在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我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后,觉得他们的工作很有趣。   因此,在送走了我带的即将毕业的理论物理学毕业生后,我成为了一名分子生物学家。   在那个时间点上,我甚至还开了一家名叫"Biogen"的生物公司,并且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了该公司5年的CEO。这对于一个搞科研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   在2002年,我关闭了我的实验室 现在我成为了一个当代艺术品的生产商和消费者。   Walter Gilbert :&ldquo I have always found it very easy to change fields. In this process, I have realized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make you think about all different kinds of things in the world.&rdquo   &mdash &mdash 我一直认为跨界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ldquo 让你思考世界上不同的人和事&rdquo ! Gilbert向另一个诺奖得主Brian Kobilka展示其作品   Mohit Kumar Jolly (MKJ): 我们知道您曾因发现DNA测序而获得诺贝尔奖,那您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全基因组测序会越来越便宜的呢?   Walter Gilbert (WG):DNA测序费用会不断下降,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1985年的时候,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费用高达30亿美元 而在今天,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仅需5万美金。我希望:到2020年,无论是医院还是第三方检测,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的费用可以下降到几百美金。   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全基因组测序并不意味着一定是&ldquo 精准医疗&rdquo ,我曾经对我自己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但是它忽略了局部的基因组重排,因此这算不上是绝对的&ldquo 精准医疗&rdquo 。   或许在普通人看来,只要我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后,就可以通过编辑我们的基因来设计高智商的后代,但是我只能说这是个&ldquo 神话&rdquo ,因为在生物学上,并不是一个基因就对应唯一属性。 Walter Gilbert talking to a Young scientist at #LNLM14   Mohit Kumar Jolly (MKJ):目前有关&ldquo 个性化医疗&rdquo 的主题讨论得相对火热,您怎么看待&ldquo 个性化医疗&rdquo 的前景?   Walter Gilbert (WG):站在我个人角度,我是很看好&ldquo 个性化医疗&rdquo 的发展的。然而现在市场上对&ldquo 个性化医疗&rdquo 存在2大对立的观点。   站在患者的角度,每一个患者都有不同的新陈代谢机制,即使是患了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样的癌症,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亦不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它们分类成有限的亚型,然而开发针对这些亚型的药物,但是它们的有效率并不是很高。   另一种观点是站在大药厂、药物研发商的角度,他们并不喜欢&ldquo 个性化医疗&rdquo ,他们更喜欢标准化的方式 否则,他们大批量生产的&ldquo 仿制药&rdquo 怎么卖?   让我很困惑的是:药企为什么没有意识到&ldquo 当基因测序越来越深入,其病例的亚型就将分类的越来越细,这将进一步有助于药物的临床试验&rdquo 。因此我认为,制药大亨们想要占领&ldquo 基因测序&rdquo 市场的制高点,他们得首先转变下自己的观念。   Mohit Kumar Jolly (MKJ):当下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另一个热门话题是&ldquo 大数据&rdquo ,您怎么看?   Walter Gilbert (WG):&ldquo 大数据&rdquo 即是要收集大量的数据集,发现基因和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收集的数据是有作用的,但是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解释它。   另外,你必须记住,所有的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并不意味着生物学上的显著。所以说,大数据绝对不是万能的。   Mohit Kumar Jolly (MKJ):最近还有一个争议性较多的问题,是关于&ldquo 基因专利&rdquo 申请的,您怎么看待&ldquo 基因专利&rdquo 申请的?   Walter Gilbert (WG):我同意最高法院的决定,即我们不能申请任何自然存在的物种的专利。由于基因是个体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它不应该被允许申请专利。   不过,我认为有些公司申请基于某个特定基因会产生某些疾病的基础上的诊断方法(基因测试)是可以授予专利的。   并且我认为,专利完全是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社会上层建筑,给做出了某项发明的作者提供回报的垄断行为。因此,专利只能控制商业行为,而不是用来独霸学术研究的,科学研究更应该是开发的与共享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