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工业网关

仪器信息网工业网关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工业网关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工业网关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工业网关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工业网关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工业网关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工业网关相关的解决方案。

工业网关相关的资讯

  • 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规划发布
    6月29日,由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在京发布。作为《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的子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发布,是公司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智能电网工作部署、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各方力量,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建立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工作体系,开展试点工程,进行重大专题研究,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智能电网在世界范围内是新生事物,我国现有关键设备(系统)对智能电网建设支撑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建立一个系统、完善、开放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在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包括7个技术领域、28个技术专题和137项关键设备的研制规划。该规划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状况,针对“已有设备”、“在研设备”和“待研设备”,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策略,制定每一类设备的研究内容、目标和计划。该规划是关键设备研制工作的行动纲领,可作为科研、制造企业的设备研制指南,同时也可作为制定相关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依据。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在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包括8个专业分支、26个技术领域、92个标准系列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明确了可以直接采用、需要修订、需要制定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该规划是用于指导公司智能电网企业标准编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技术指南,也是我国智能电网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编制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栾军在发布会上说,智能电网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要尽快形成政府主导,行业组织、电力企业、制造厂商、研究机构、高校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良好局面。两个规划的发布,是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成果。公司将继续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智能电网创新发展。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发展智能电网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标准先行。这两个规划对我国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及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有利于促进和带动智能电网及相关领域与产业有序发展。
  • 安捷伦借工业测试仪器拓展渠道
    1 月14 日,安捷伦科技隆重召开主题为“安全便捷 橙动中国”的工业电子测量仪器中国经销商年会暨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具有优秀移动性、高精度和良好经济性的安捷伦工业电子测量仪器系列产品。安捷伦同时还宣布,部分手持式仪器开始使用更醒目的橙色作为外表颜色,以突出体现安捷伦在确保用户安全方面的不懈努力。这种颜色更鲜明,具有更高的可见度,并且在工业上通常用于表示“警示色”,可以提醒用户注意安全。   安捷伦副总裁兼基础仪器部总经理 Ee Huei Sin 表示:“全球越来越多的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希望,测量仪器能够方便地运输、安装和维护。为满足这些需求,仪器必须具有以下 3 个关键特性:移动性、精度和经济性。安捷伦工业电子测量仪器(IET)的设计初衷是为这些关键领域提供高价值的测试设备。其中包括台式、手持式和模块化设备,例如基本型电源、 台式和手持式数字万用表、手持式示波器、USB 数据采集设备、显示器测试仪、Agilent VEE 软件和连通性网关。”她特别强调,“客户要求的其实是低端化的高端产品,我们希望借助安捷伦的高端科技实力,专注于基于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研发。”目前,IET已经成为安捷伦增长最为快速的部门,即使遭遇经济危机冲击,依然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   最新推出的安捷伦 U1210 系列手持式钳形表 具有高达 1000 A 的大电流测量能力,能够测量直径达 2 英寸的电缆。为进一步保护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高电压和大电流环境下进行工作的安全性,安捷伦 U1240B 和 U1250B 系列数字万用表(DMM)和 U1210A 钳形表具有 CAT III 1000 V、CAT IV 600 V 的安全等级。上述数字万用表均获得 IEC 61010 和 CSA 标准认证,并通过了比这些标准更严格的附加高压(“高压绝缘试验”)测试。   在本次经销商大会上,记者见到了安捷伦工业电子测试仪器的全国各地授权一级分销商和不同产线的授权代理商。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通过工业电子测试仪器和基础仪器的推广,安捷伦正在不断加强自己在全国的分销渠道建设,亚太区渠道经理陈力就坦言:“安捷伦的高端仪器确实更适合直销模式,但基础仪器和工业测试仪器则更适合交给代理商,因为他们可以提供更好地市场覆盖和产品供货,能够让许多较为偏僻地区的用户可以快速购买到急需的安捷伦产品。”在现场有许多相关的电子分销商正是伴随着安捷伦近年来在工业电子测试仪器和基础仪器方面的优秀市场表现共同成长。   另一方面,陈力也介绍:“虽然我们的竞争对手进行了渠道整合,但这对安捷伦是个机遇而非简单的挑战。因为安捷伦的渠道策略更为专业更为集中,让代理商能够明确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销售的产品领域,通过培训代理商相关知识,使其也会变得更为专业的产品代理商,从而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一些原有竞争对手的代理商最近纷纷加入安捷伦代理商家庭,这就是最好的成绩。”
  • 相约杭州!2024中国工业设备智能运维大会即将隆重启幕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工业设备智能运维技术大会即将于4月21-23日在杭州隆重启幕。作为工业设备智能化运维领域备受瞩目的交流合作平台,本届大会以“创新赋能智维新程”为主题,旨在为工业设备智能运维领域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搭建高端合作交流平台,共享实践经验。本次大会将正式发布《中国工业设备智能运维产业发展蓝皮书》。作为工业设备智能运维领域第一本系统性的行业指导文件,我司被邀请编纂了蓝皮书,梳理总结了工业设备智能运维的技术体系和,汇聚了40余家头部央企、高校、研究院所的先进技术和行业实践经验,为行业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把握行业发展机遇的过程中提供重要参考。我司总经理熊向军先生,将于4月22日下午发言,发言内容 “基于图像和人工智能磨粒分析的油液清洁度在线监测系统及其应用” 。欢迎届时各界领导聆听。润滑油油液品质在线检测分析仪是基于数字图像和视频处理技术,通过检测油液颜色,颗粒数量,判断油液的劣质化程度和污染情况,并且溯源分析是因为疲劳磨损、切削磨损或点蚀磨损等某些因素造成,将数据通过有线网关或无线网传输至数据中心,从而实时提供油液的污染信息,延长油液的寿命,减少机器的停机时间, 提前制定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方案,实现预防性维护保养。
  • 工信部公布未来三年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任务 仪器仪表将扮演重要角色
    工信部官网今日公布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网络体系强基行动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互通工程提到,将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模型实验室:面向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开发100个以上网络信息模型;标识解析增强行动中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增强工程提到,将推动主动标识载体规模部署:面向汽车、船舶、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基于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技术的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应用,部署不少于3000万枚,建设各类主动标识载体可信管理平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原文如下: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2018-2020年起步期的行动计划全部完成,部分重点任务和工程超预期,网络基础、平台中枢、数据要素、安全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2021-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制定本计划。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目标,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统筹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安全,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拓展融合创新应用,深化商用密码应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壮大技术产业创新生态,实现工业互联网整体发展阶段性跃升,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发展目标。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标识解析体系创新赋能效应凸显,二级节点达到120个以上。打造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20个区域级分中心和10个行业级分中心。——融合应用成效进一步彰显。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重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新模式应用普及率达到30%,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成效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统一、融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关键领域标准研制取得突破。——产业发展生态进一步健全。培育发展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1~2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5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有效实施,聚焦重点工业领域打造200家贯标示范企业和100个优秀解决方案。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安全服务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创新示范园区。基本建成覆盖全网、多方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重点任务网络体系强基行动。行动内容:1.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研制异构网络信息互操作标准,建立多层级网络信息模型体系,实现跨系统的互操作。2.推进企业内网升级。支持工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3.开展企业外网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探索云网融合、确定性网络、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技术部署。推动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安全设施等接入高质量外网。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研究互联互通新机制。4.深化“5G+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探索5G专网建设及运营模式,规划5G工业互联网专用频率,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5G网络化改造、应用孵化、测试验证等服务。5.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地图。打造覆盖全国各地市和重点工业门类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运行、应用的全景视图,为建网、用网、管网提供全面支撑服务。专栏1: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互通工程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计划。支持工业企业综合运用5G、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技术,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实施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示范计划。支持地方和龙头企业建设10个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开展面向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网络互联试点示范。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选择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支持企业利用交换中心实现网络互通、平台互联。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模型实验室。面向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开发100个以上网络信息模型。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针对重点行业培育30个左右典型应用场景。编制发布“5G+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时间节点:到2023年,打造50个企业内网改造建设标杆,高质量外网基本覆盖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成8个“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应急部、国资委。标识解析增强行动。行动内容:6.完善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建立标识编码分配协调机制。提升国家顶级节点服务能力。引导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递归节点。建设兼容开放、服务全球的标识解析服务系统,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域名等网络基础资源的支撑能力。7.加速标识规模应用推广。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等融合发展。加快解析服务在各行业规模应用,促进跨企业数据交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部署,推进工业设备和产品加标识。增强标识读写适配能力,推动标识在公共领域应用。 8.强化标识生态支撑培育。加快推动标识解析核心软硬件产业化。支持标识解析中间件研制及规模化应用,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系统适配。增强标识资源对接、测试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标识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专栏2: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增强工程持续建设标识解析节点。加强根节点建设和对接,提升国家顶级节点对标识、域名等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打造基于标识的工业互联网运行分析平台。引导企业建设二级节点不少于120个、递归节点不少于20个。构建基于标识解析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各地部署不少于20个融合节点,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标识资源分配、管理、互操作等基础服务。加强标识规模化应用推广。培育一批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拓展冷链物流、应急物资、智慧城市等领域规模化应用。组织开展全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创新大赛,遴选100个典型应用案例。推动主动标识载体规模部署。面向汽车、船舶、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基于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技术的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应用,部署不少于3000万枚,建设各类主动标识载体可信管理平台。加强标识产业生态培育。构建软硬件协同开发平台,研制一批高性能、高可靠专用设备。建设标识数据服务资源池,提升行业、产业数据服务效率。时间节点:到2023年,国家顶级节点具备标识、域名、区块链等综合服务能力,标识注册总量超过150亿,日均解析量达到千万次量级。 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三)平台体系壮大行动。行动内容:9.滚动遴选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工业资源要素集聚,加速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变革。10.建设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数字基础好、带动效应强的重点行业,打造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行业知识经验在平台沉淀集聚。面向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区域,打造区域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11.发展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特定工业场景和前沿信息技术,建设技术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前沿技术与工业机理模型融合创新,支撑构建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体系。12.提升平台技术供给质量。加强平台设备接入、知识沉淀、应用开发等支持能力。突破研发、生产、管理等基础工业软件,加速已有工业软件云化迁移,形成覆盖工业全流程的微服务资源池。推动基础工艺、控制方法、运行机理等工业知识的软件化、模型化,加快工业机理模型、知识图谱建设。深化“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能力。13.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制定工业设备上云实施指南、工业设备数据字典,培育设备上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方式降低上云门槛和成本,创新“挖掘机指数”“空压机指数”等新型经济运行指标。14.提升平台应用服务水平。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工业互联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培育解决方案服务商,建立平台解决方案资源池和分类目录,开展服务商能力评价。编制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建设平台监测分析系统,提供平台产业运行数据分析服务。专栏3: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化升级工程加快平台推广应用。引导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汇聚更广范围生产要素资源,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能源、医疗医药、建筑等重点行业及产业集聚区,支持建设50家行业和区域特色平台,支持建设云仿真、数字孪生、数据加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等技术专业型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深化多层次平台试验验证。面向发展基础良好的特定区域,支持建设20家区域一体化平台,开展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试验验证,促进区域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与协同发展,加速区域产业资源共享和设备上云,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和生态建设。培育平台创新解决方案。强化平台工业数据集成管理及工艺、控制、运维等工业机理建模能力,研发构建数字孪生创新工具,打造一批“平台+产品”“平台+模式”“平台+行业/区域”创新解决方案。建设平台数据监测与运行分析系统。完善平台数据字典,开展平台基础能力、运营服务、产业支撑等运行数据自动化采集,研发平台运行监测及行业运行分析模型,编制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时间节点:到2023年,工业企业及设备上云数量比2020年翻一番,打造3~5家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70个行业区域特色平台、一批特定技术领域专业型平台。责任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国资委。(四)数据汇聚赋能行动。15.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国家中心的数据汇聚、分析、应用能力,推进区域分中心与行业分中心建设。研究工业互联网数据权属确定、价值评估、资源交换、效益共享等机制,制定数据交换接口标准规范,推动国家中心、各区域和行业分中心之间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16.打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综合服务能力。面向政府提供工业经济和产业运行监测指挥、应急事件预警协调等服务,面向行业提供数据管理能力提升、工业资源共享、解决方案推广等服务,为企业提供设备与业务系统上云、产融合作、供需对接等服务。17.培育高质量工业APP。推动共性经验知识沉淀提炼,发展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共性工业APP,以及基于知识图谱和智能算法的可适性工业APP。打造一批经济价值高、推广作用强的行业通用工业APP。面向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个性化需求,培育一批企业专用工业APP。发展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工业智能解决方案,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区建设,发展工业APP商店,促进工业APP交易流转。18.推动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构建平台数据字典互认机制,统一工业数据、算法模型、微服务等调用接口。鼓励开展联合攻关、互补合作,制定平台间接口规范,推动机理模型和工业APP的跨平台调用与订阅,打造协同发展、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19.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聚焦本质安全水平提升,针对原材料、危险化学品、矿山、民爆、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及评估体系,建立风险特征库、失效数据库、安全生产评估模型和工具集,提升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专栏4: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面向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医药等流程行业及电子、汽车、装备、建筑等离散行业,建设行业大数据分中心,加强行业数据资源管理。加强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与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联动衔接,搭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中小微企业数据集成和共享平台,探索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在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基础较好领域,建设一批统一规范的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汇聚数据资源达到PB级。建设场景驱动的高质量数据集,鼓励开展工业算法创新。开展数据创新应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开展数据灾备服务,提升应急保障服务能力。时间节点:到2023年,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20个区域级分中心和10个行业级分中心。建设高质量的工业微服务和工业APP资源池,工业APP数量达到50万个。责任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应急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能源局。(五)新型模式培育行动。行动内容:20.发展智能化制造。鼓励大型企业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力度,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工艺仿真、生产制造、设备管理、产品检测等智能化水平,实现全流程动态优化和精准决策。21.加强网络化协同。支持龙头企业基于平台广泛连接、汇聚设备、技术、数据、模型、知识等资源,打造贯通供应链、覆盖多领域的网络化配置体系,发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共享制造、分布式制造等新模式。22.推广个性化定制。鼓励消费品、汽车、钢铁等行业企业基于用户数据分析挖掘个性需求,打造模块化组合、大规模混线生产等柔性生产体系,促进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打通,推广需求驱动、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的新模式。23.拓展服务化延伸。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搭建产品互联网络与服务平台,开展基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产品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打造设备预测性维护、装备能效优化、产品衍生服务等模式。24.实施数字化管理。推动重点行业企业打通内部各管理环节,打造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可视化管理模式普及,开展动态市场响应、资源配置优化、智能战略决策等新模式应用探索。专栏5: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推广工程面向领先制造企业与特色中小企业组织新模式应用标杆遴选,依托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等制定发布新模式应用实施指南,加强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鼓励地方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宣贯与培训,支持建立一批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应用体验中心,鼓励创新应用探索实践。时间节点:到2023年,面向垂直细分行业,形成100个左右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实现在200家以上工业企业复制推广。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资委。(六)融通应用深化行动。行动内容:25.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引领推广、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融通发展模式,鼓励领先企业推广供应链体系和网络化组织平台,打造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带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和订单、产能、资源等共享。26.加快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支持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先进生产模式、资源组织方式、创新管理和服务能力,打造跨产业数据枢纽与服务平台,形成产融合作、智慧城市等融通生态。专栏6:工业互联网融通应用工程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推动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实施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计划。鼓励开展融通应用示范培训宣贯,支持建立一批面向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融通应用展示中心。鼓励开展工业互联网融通应用大赛,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一二三产业融通集成应用场景,打造产融合作、工业旅游等典型模式。持续开展行业融合应用试点示范。在流程制造行业普及高价值设备资产管理、安全环保管理优化、全流程一体化优化等模式,提升装备装置、控制系统的数字改造与连接水平。在离散制造行业推广在制品质量检测、设备健康管理、规模化定制、供应链追溯、跨领域融通服务等模式,推动企业加快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改造与精准管控。支持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等制定发布行业应用推广指南。时间节点:到2023年,面向重点行业形成150个左右行业特色明显、带动效应强的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支撑融通应用的模型资源库与服务平台,形成40个左右融通应用典型场景。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应急部、国资委。(七)关键标准建设行动。行动内容:27.强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协调推进组、总体组、专家咨询组作用,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规划体系研究及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重要事项的统筹协同。28.完善标准体系。结合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趋势,完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明确标准化重点领域和方向,指导标准化工作分领域推进实施。29.研制关键标准。加快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产业亟需标准研制。强化工业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广实施《专利导航指南》系列国家标准(GB/T39551-2020),提升行业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知识产权数量、质量同步提升。30.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等国际组织活动及国际标准研制,加强与国际产业推进组织的技术交流与标准化合作,促进标准应用共享。专栏7: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程 实施工业互联网标准引领计划。加快制定网络、平台、安全体系架构、通用需求、术语定义等基础共性标准。加快制定“5G+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模型、工业大数据、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标准。加快制定面向原材料、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标准。实施工业互联网标准推广计划。推进标准在重点行业和企业中应用,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符合度评测,以及行业标准应用水平评估评价工作。提升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标准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时间节点:到2023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统一、融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完成60项以上关键标准研制。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八)技术能力提升行动。行动内容:31.强化基础技术支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原始创新水平。鼓励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企业联合推进工业5G芯片/模组/网关、智能传感器、边缘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研发。加强工业机理模型、先进算法、数据资源的积累、突破与融合。32.突破新型关键技术与产品。支持领先企业加快网络、标识、平台与安全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动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技术研究,加强融合产品及其解决方案的测试验证和商业化推广。33.以新技术带动工业短板提升突破。加强5G、智能传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对工业装备、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的带动提升,打造智能网联装备,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实时优化能力,加强工业软件模拟仿真与数据分析能力。专栏8: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创新工程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技术攻关。支持工业5G芯片模组、边缘计算专用芯片与操作系统、工业人工智能芯片、工业视觉传感器及行业机理模型等基础软硬件的研发突破。实施技术产品创新突破计划。攻克5G与TSN等新型网络、新型标识与可信解析、平台数据模型管理与应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防护等工业互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研发新产品。加强对工业互联网与传统技术的融合与带动提升。鼓励装备企业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自主作业、云端协同作业等智能化装备。鼓励工业软件企业基于平台打造功能组件和数据模型灵活组织复用的软件产品,带动设计仿真、工艺优化等功能强化。支持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企业打造边缘控制器、边缘云与智能网关,推动边缘计算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过程控制系统的融合,构建具备智能计算与实时优化能力的边缘工业控制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支撑。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支撑。时间节点: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工业5G芯片/模组/网关、边缘计算芯片等基础软硬件产品基本成熟。责任部门
  • 江苏省明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及仪器品类,组织供需对接
    近日消息,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七部门共同印发《江苏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江苏省重点更新的仪器品类,如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等。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将围绕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组织省内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产品供需对接。加快发展装备再制造,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再制造发展竞争力。江苏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为重点,坚持市场化推进、标准化引领、软硬件一体化更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15%以上,重点行业落后低效设备更新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左右,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到2027年,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大幅提升,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装备高端跃升行动  1.加快替代落后低效设备。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排查,针对工业母机、工程机械、农机、电力装备、基础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化纤、电动自行车等行业,加快更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一定年限的机床、铸造设备、锻造设备等;工程机械、农机行业更新冲、剪、弯成形机床以及机加设备、焊接设备、涂装设备、热处理设备、表面处理设备等;电力装备行业更新变压器铁芯智能生产设备、高效电机定转子冲片、机座等模具和电线电缆数字化生产线等;基础零部件行业更新先进铸造设备、精密锻造设备、高效冲压设备、先进钣金设备等;仪器仪表行业更新数控加工设备、检定装备等;纺织、化纤行业更新化纤新材料成套装备、短流程纺纱织造装备、新型非织造布装备、绿色印染装备等;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喷涂和烘干设备、电动或气动装配设备、绝缘耐压测试仪、循环充放电测试仪等。(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加快推广高端先进设备。针对航空、光伏、集成电路、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鼓励企业适应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趋势,更新升级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重点推动民用航空行业围绕大飞机配套系统与部件、航空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机载系统等领域升级改造电子元器件检测验证平台、金属成分检验检测设备等;光伏行业更新应用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真空蒸镀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光伏环境测试仪等设备 集成电路行业更新先进封装测试设备等;动力电池行业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 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新一体化压铸成型、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焊点检测等设备。(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加快升级试验检测设备。聚焦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在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 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4.加快扩大优质设备供给。围绕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组织省内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产品供需对接,强化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鼓励企业抢抓政策机遇,立足市场需求持续强化产品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业母机、机器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电力装备、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优质、高效设备供给。加快发展装备再制造,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再制造发展竞争力。(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赋能行动  5.推进设备数字化改造。组织编制“1650”产业体系“智改数转网联”行业实施指南,引导企业以设备数据采集为重点,通过部署传感器、射频识别、网关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微改造”“轻改造”,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购置工控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检测装备等数字化生产设备,加快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升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6.推进设备智能化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聚焦关键环节和典型场景,推动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支持企业在建设智能车间的基础上,融合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一批智能工厂。鼓励重点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一批“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争创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到2027年,新增智能车间3000个、智能工厂1000家。(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7.推进设备网络化联接。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企通工程,持续加大企业外网建设力度,高质量建设“双千兆”网络,确保工业互联网外网“万兆入园、千兆进企”。聚焦设备互联互通、工厂网络安全等需求,利用工业PON、TSN、工业无线等技术加快推进企业内网改造,建设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和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实现生产要素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加快推进云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到2027年,全省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60%左右。(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数据局、省通信管理局)  (三)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8.提升重点工艺装备绿色化水平。深入实施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对标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标杆水平、环保绩效A级水平,鼓励企业应用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和高效环保设施。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工序产品能效水平,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钢铁行业主要对高炉、转炉、电弧炉、精炼炉、特种冶炼装备、焦炉、轧制线及配套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建材行业主要对水泥、玻璃、玻璃纤维等领域开展减污降碳改造,推广协同处置、全氧燃烧、原燃料替代等先进适用的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有色金属行业主要对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废旧有色金属分级分选等关键装备进行更新改造;家电等重点轻工行业加快二级及以上高能效设备更新,加快提升重点行业工艺装备绿色化水平。到2026年,工业重点领域产线(装置)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以上。(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  9.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有序推进工业领域节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遴选一批高效节能装备,聚焦锅炉、电机、变压器、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加快更新换代和改造提升,积极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推动各领域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10.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主要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为重点,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面向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造纸、皮革、食品等已出台取(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更新一批冷却塔等设备。(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本质安全提升行动  11.推动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引导化工、钢铁、有色、粉尘涉爆企业加快实施老旧装置更新升级和工艺流程优化改造,妥善化解老旧装置工艺风险大、动设备故障率高、静设备易泄漏等安全风险。到2027年,累计更新达到设计年限或未规定设计年限但实际投产运行时间超过20年的化工装置150台(套)以上;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完成70台(套)以上固定式浇铸炉和40套钢丝绳深井提升系统装置设备更新改造;钢铁企业炼铁工序和煤气柜操作区操作系统更新改造20家以上;重点粉尘涉爆企业设施设备更新400家以上,铝镁金属粉尘企业工艺改造100家以上。对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使用年限较长和环保、安全、职业卫生、技术指标落后的老旧生产装备,组织各地按年度、分行业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对民爆行业,推动“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替人”,完成无人化生产线改造。(责任部门:省应急管理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2.推广应用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改造升级与配备。围绕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城市特殊场景火灾、紧急生命救护、社区家庭安全应急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先进可靠安全装备。(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应急管理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大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江苏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以及中小微制造企业设备购置更新改造贷款担保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江苏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银行机构单列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信贷计划,合理确定贷款利率。落实国家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税收优惠政策。(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税务局、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  (二)强化先进标准引领。严格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能源效率强制性标准。执行消费品质量标准,制定全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提高质量安全治理水平。围绕我省产业特点,加快制定完善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储能、光伏、电动自行车等产业发展急需标准。积极推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责任部门: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完善要素保障支撑。鼓励各地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建立技术改造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优化技术改造项目手续办理流程,对不新增用地、用能和排放的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探索实施节能审查、环评告知承诺制。围绕设备更新改造衍生的复合型技能岗位需求,强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为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提供有力支撑。(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  (四)加快技术攻关突破。推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大关键设备和软件攻关力度,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和自主创新产品“迭代”等机制,持续开展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和推广活动,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新模式应用政策,定期编制发布“两新”目录,加快国产设备和软件的推广应用与迭代升级。(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强工作统筹,做好国家层面的汇报争取和工作衔接。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总结推广经验。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对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跟踪调度,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积极报送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做法和政策举措,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择优向国家推荐并因地制宜在省内宣传推广。  (三)强化通报激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季度对各设区市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情况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申报等方面予以优先推荐支持。  (四)做好政策宣贯。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工作信息,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提高政策的使用率和转化率,切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内蒙古应急管理厅王俊峰厅长、乌兰察布市苏和副市长一行视察天皮山工业园区安环一体化项目
    乌兰察布察右前旗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天皮山冶金化工园区安环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经过6个月现场踏勘、选点设计、安装实施和调试运行,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和整体验收。  2018年12月26日,内蒙古应急管理厅王俊峰厅长、乌兰察布市苏和副市长、市安监局韩越飞局长一行,在察右前旗杨印书记、前旗安监局王官平局长的陪同下,参观视察了天皮山冶金化工园区安环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成果。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环境资源事业部在天皮山安环一体化项目的负责人王龙代表施工单位,在监控指挥中心向视察领导全面介绍了项目背景、建设内容、建设历程以及当前建设成效,并对信息化智慧管理平台进行了系统演示。视察领导对当前平台建设成果的创新性、全面性、适用性以及聚光科技的关键技术产品表示了肯定,并在会后探讨了平台建设的成效,以及在乌兰察布、内蒙自治区的示范价值和推广应用。  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现阶段,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污染集中堆积、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等突出问题。察右前旗天皮山冶金化工园区是当地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自2011年正式实施以来,旗政府一方面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秀企业引进;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管理要求,在加大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安全生产监管强度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针对天皮山冶金化工园区安全、环保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全面、快速提升工业园区监管能力,帮助园区内企业及时自查,逐渐实现污染排放下降,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通过天皮山园区安环一体化平台建设,为打造自治区级生态园区和循环园区奠定管理基础。乌兰察布市苏和副市长一行视察天皮山工业园区安环一体化项目王龙对环保、安监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介绍
  • 仪器信息网关于2008年10月30日晚升级停机公告
    为了更好的为各位网友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仪器信息网技术部将于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晚上20:00-22:00对主服务器存储进行扩容,届时网站将会出现短暂无法访问现象,请各位网友谅解。   特此通知!!   仪器信息网技术部
  • 仪器信息网关于个别网站侵权问题的严正声明
    p 致广大仪器厂商及用户朋友: /p p   近期,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客户投诉个别网站效仿仪器信息网的网页和相关产品,甚至采用冒用仪器信息网名义等不正当手段对客户进行产品销售和业务推广等方面的欺诈行为,以混淆广大仪器厂商对我公司旗下网站服务产品及网页特色的认知,在此特别发出警示和声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aad156f-8c30-4357-a9cc-b2c8696511b7.jpg" title=" 严正声明.jpg" / /p
  • 仪器信息网关于2010年8月17日晚服务器升级公告
    尊敬的仪器信息网用户:   为了更好地为各位网友提供更优质服务,仪器信息网技术部将于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晚上18:00-20:00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升级,届时网站将会出现短暂无法访问现象,请各位网友谅解。   特此通知!!   仪器信息网技术部   2010年8月17日
  • 349项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349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序号计划号项目名称制修订截止日期120202567-T-607精油 产品标签标识通则制订2022/2/8220202659-T-607玫瑰精油(大马士革)制订2022/2/8320203837-T-607日用香精修订2022/2/8420200694-T-605锰铁、锰硅合金、氮化锰铁和金属锰 锰含量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硝酸铵氧化滴定法及高氯酸氧化滴定法修订2022/2/7520200693-T-605锰铁、锰硅合金、氮化锰铁和金属锰 硫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和燃烧中和滴定法修订2022/2/7620190733-T-605锰铁、锰硅合金、氮化锰铁和金属锰 磷含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修订2022/2/7720211117-T-312疑似毒品中甲基苯丙胺检验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法修订2022/2/7820180749-T-604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 第3-2部分:子系统接口网关 数据配置制订2022/2/6920193073-T-604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 第4部分:主站与网关信息交互规范制订2022/2/61020210900-T-469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修订2022/2/61120204897-T-469板式热交换器机组修订2022/2/61220204035-T-306科技资源核心元数据修订2022/2/61320210901-T-469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 第2部分:热交换器修订2022/2/61420210899-T-469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 第4部分:空冷器噪声测定修订2022/2/61520210902-T-469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 第3部分:传热元件修订2022/2/61620193187-T-469基于工业云平台的个性化定制实施规范制订2022/2/51720192136-T-469信息技术 云计算 云资源管理系统性能测试指标和度量方法制订2022/2/51820201805-T-348挖泥船离心式泥泵制订2022/2/51920201472-T-604小型熔断器 第8部分:带有特殊过电流保护的熔断电阻制订2022/2/52020201550-T-801载人航天术语制订2022/2/52120204924-T-469工业云服务 知识库接入与管理要求制订2022/2/52220204926-T-469工业云服务 资源配置要求制订2022/2/52320210944-T-469国际贸易单证样式 第1部分:纸质单证修订2022/2/52420194234-T-469政府网站网页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规范制订2022/2/52520203870-T-604数控机床远程运维 第1部分:通用要求制订2022/2/52620213055-T-604智能工厂 面向柔性制造的自动化系统 通用要求制订包装容器 金属方桶修订2022/2/5
  • 互联互通,实时监测——澳柯玛温湿度冷链监控系统
    多台医用冰箱、冷藏箱、冷库、冷藏车等固定或移动测温环境,如何能实时监控各个制冷单元的温湿度情况,以防意外发生呢?茂默科学此介绍一款数字化冷链监控系统澳柯玛温湿度冷链监控系统(温度记录仪)。澳柯玛智能温湿度监控系统是新一代监控产品,系统安装使用简单便捷,数据准确安全数据由数据传输模块直接通过移动网络上传集中服务器,用户只需登录即可查询或下载相关数据系统可应用于固定存储环境,也可应用于移动运输车、运输箱等环境。数据采集模块AKMS-03是一款集自身存储和云端存储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温湿度记录仪,基于澳柯玛自主研发二代的物联网通讯技术interBow与云端服务器实时通信,传感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安全可靠。AKMS-03外观小巧轻薄,比S1略大,设计有悬挂、粘贴、吸附等多种置放方式,适用于医用冰箱、冷藏箱、冷库、冷藏车等固定或移动测温环境。深低温采集模块AKMB-03DAKMS-03D是一款工业级智能深低温采集器, 基于澳柯玛自主研发二代的物联网通讯技术interBow与网关实时通信, 传感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安全可靠。AKMB是一款用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移动网关,基于interBow无线通讯技术可同时与多个采集器进行通讯,实时接收采集器的传感据,并通过2G网络将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体积小,防护级别较高(IP54)可应对移动车辆、仓库、冷库等大多数工作环境。茂默科学力求解决行业内客户对科学仪器选型难、维护难的处境。欲了解更多澳柯玛相关的产品,Welcome to consult~咨询有惊喜哦!
  • 新品首发 | 必创科技2022年度旗舰新品Cat.1无线温振传感器VA530震撼来袭
    一款基于公网信号传输、部署更便捷的智能传感器,您想了解吗?通过手机随时查看设备运行工况的“设备智能听诊器”,您感兴趣吗?必创科技2022年度首款支持蓝牙、基于公网输出无需部署网关的旗舰新品正式上线啦~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精心打造低功耗技术持续优化适用场景更为广泛数据采集更加准确可靠传输方式选择灵活多样更适用于煤炭、冶金、石油石化、工业制造等多种智能化升级行业场景更便捷无需部署网关采用Cat.1,数据直接通过4G基站传输到客户平台端,高速率大数据量的传输方式,更有效为客户积累数据资源。蓝牙传输BLE 5.0 传输,通过BeeToolkit,可现场直接触发、读取采集数据,快速实现节点配置、校准操作,实时帮助用户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更智能特有低功耗传感器协同处理技术,24h无间断监测设备启停状态内置高频响、高精度三轴加速度及温度传感器,两种感知单元融合检测,数据采集更准确,采集速度更高效通过内置的原始数据分析和异常识别算法,实时发送报警状态支持自定义数据采集,最大采样点数可达10000000点更适用支持Nano sim和eSIM,兼容移动、联通、电信3大运营商超低功耗,体积小巧,即装即用,整机使用年限达2年以上(传感器默认工作模式下测试结果)更安全防爆设计,有效避免火花风险,电池更换安全可靠,支持现场快速更换磁吸、螺柱、胶粘或选配防坠绳索及订制底座等多种安装方式可供用户选择,全方位保障用户设备安全平台服务Cat.1无线温振传感器VA530无缝链接必创科技监测平台BeeMonitor和BSC云平台系列产品,配置简单,访问便捷。用户可实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故障预诊、健康状态定级和智能化维护。BSC云平台BeeMonitor监测平台系统架构为用户带来的价值提升设备运维效率,降低设备运维成本,减少维保人员劳动强度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减少宕机时间,保障企业生产连续性故障智能预警,安全风险提前预知提醒,保障设备及人员安全,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帮助企业推进智能化升级,加快数智化管理进程必创科技多年深耕感知技术领域,始终坚持用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力争为更多用户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欲摘王冠 先利其“器”
    李国红(左)和朱平 30纳米染色质左手双螺旋结构模型   生物物理所两名创新课题组组长朱平、李国红率先解析出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问题,也是目前为止最有挑战性的结构之一,困扰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30余年。   由&ldquo 一三五&rdquo 学科布局凝练,在中科院&ldquo 先导专项&rdquo 、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稳定和持续的支持下,生物物理所两名创新课题组组长朱平、李国红的竭诚合作碰撞出新火花。   近日,他们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DNA和蛋白质折叠形成的30纳米染色质的高清晰三维左手双螺旋高级结构。在教科书中,30纳米染色质纤维被描述为&ldquo 螺线管&rdquo ,但该结构从未被正式以结构生物学手段得到解析。这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问题,也是目前为止最有挑战性的结构之一,困扰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30余年。   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重大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几个因素的不断完善。&ldquo 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是研究所确立的3个重大突破之一,而围绕国际一流的科学问题,我们组建了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条件平台,也一直在探索国际一流的体制机制。&rdquo   瞄准&ldquo 硬骨头&rdquo   &ldquo 我们鼓励科学家保持十年磨一剑精神,重视原始创新工作,安心坐冷板凳。&rdquo 徐涛鼓励所里的科研人员扎扎实实作有长期深远或有重大意义的研究。   生物物理所从贝时璋院士时代到现在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要产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科研成果,生物物理所不仅要善于选择研究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同时还需充分尊重科学家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   李国红和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瑞明都从事表观遗传调控研究。2008年,他们在美国的一次促膝长谈第一次提及30纳米染色质纤维超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ldquo 我们聊到了表观遗传领域几个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认为解析30纳米染色质纤维的结构对于理解表观遗传调控机理将非常重要,因此当年许瑞明主持的科技部&lsquo 973&rsquo 项目中把30纳米染色质纤维结构的研究列为重点内容。&rdquo 李国红告诉记者。这是李国红梦寐以求的未知世界,从2003年至今,他一直在为此努力。   2008年,徐涛、许瑞明等一批从事基础前沿研究的科学家达成共识&mdash &mdash 包括30纳米染色质纤维超分子复合体等在内的一些重大科学的&ldquo 硬骨头&rdquo 一定要啃下来。   骨头难啃,因为这个研究的难点之一是样品的制备。在人体内,任何环境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30纳米染色质的很大变化,而在体外环境下就更难得到高度均一的样品了。另一个难题则是解析结构生物学中常用的X射线晶体、核磁共振等方法,在30纳米染色质纤维这样一个超大分子复合体面前都无能为力。   &ldquo 国外只有少数几个实验室坚持下来,大多只是采取内部合作,很难在两个难题上衔接起来,所以进展一直比较缓慢。&rdquo 李国红说。   2008年,生物物理所开始着手组建创新课题组团队,早一批进来的科学精英依靠对科学才能的洞察力和对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选拔杰出人才、支撑他们的研究。  跨学科的&ldquo 双螺旋&rdquo   研究员朱平2008年以&ldquo 百人计划&rdquo 身份加入到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在美国期间以冷冻电镜和电子断层成像方法为主要手段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具有扎实的工科背景以及丰富的冷冻电镜研究经验。   一次见面,朱平从许瑞明那里得知,以许瑞明正在主持的科技部&ldquo 973&rdquo 项目为契机,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个涵盖冷冻电镜30纳米染色质纤维研究的团队雏形已经形成。同时,许瑞明一并将李国红在美国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朱平。   &ldquo 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方向,我立即给李国红打了电话。&rdquo 初次交流,朱平觉得李国红是个&ldquo 很实在&rdquo 的人,加上两人性格和品性相近,老家也离得近,&ldquo 感觉更近了些&rdquo 。   李国红早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马普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而后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Danny Reinberg实验室做博士后。20年的实验室工作磨炼出他的精湛的样品制作&ldquo 手艺&rdquo 和淡定的心态。2009年,他以&ldquo 百人计划&rdquo 身份回国,正式加入到该团队中来。   虽然,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室不在一个楼层,但他们可谓是&ldquo 双螺旋结构&rdquo 般的合作无间&mdash &mdash 样品由李国红组装好,再由朱平在冷冻电镜技术上做好准备。双方都毫无保留,一旦有进展互相通报讨论。   宽松环境造就多面&ldquo 狙击手&rdquo   朱平刚回国时,生物物理所正在筹建电镜平台。   &ldquo 所长徐涛认为已经有苗头显示,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冷冻电镜将有大发展。&rdquo 朱平的看法与徐涛不谋而合。当他发现电镜平台准备购买的电镜并不是最好的那款,他立即向徐涛提出了建议,并最终得到了支持。   &ldquo 2008年,四部委平台建设论证批经费是2300万元,而设备购置实际需要2800万元,研究所的领导想了很多办法,最终解决了500万元的经费缺口。&rdquo 生物成像中心主任孙飞告诉记者。   重大科学成就无不与技术支撑系统直接相关。在过去三大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奖项与仪器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紧密联系。   徐涛认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促成了如今30纳米染色质高级双螺旋结构解析成果的产出。蛋白质科学平台的建立,使得生物物理所在蛋白质科学领域率先走了一步。   &ldquo 既要尊重和依靠学术带头人、科技骨干的创造力,同时也要看重和依靠技术支撑人才的创造力。我们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条件的支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把两类创造力结合在一起。&rdquo 徐涛将他们看成生物物理所的财富。   配备编制、体面的薪酬待遇、考核标准是在科学家高水平的论文致谢部分有名字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保证了生物物理所有一支稳定技术支撑队伍。   也正是这样一支具备了多面狙击手的队伍,并且互相形成有机关联,才能够打硬仗,向高水平科学问题发起挑战。   给科学家4年&ldquo 豁免期&rdquo   &ldquo 所里稳定地给了我几年的支持,许瑞明也不停地鼓励我。&rdquo 所以,刚刚回国的李国红一开始就瞄准了高难度目标。   而朱平坦言,他在南沟泥河的小院子里能够静下心,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需要像外界传言那样&ldquo 到处去跑关系&rdquo 。   &ldquo 我以前听人开玩笑说,科学家不是在争取经费的路上就是在评审的路上。经费多头申请迫使科学家哪有钱往哪钻,只能导致研究所科研方向发散。&rdquo 作为所长,徐涛始终在思考,对于优秀的研究机构,应该考虑给予稳定支持,&ldquo 还他们自由,让科学家腾出更多时间思考科学问题&rdquo 。   目前,根据中科院的&ldquo 一三五&rdquo 规划,生物物理所将研究方向凝练,集中资源支持三个突破和五个培育方向。&ldquo 30纳米染色质纤维超分子复合体的组装和调控机理&rdquo 就属于突破方向之一&ldquo 真核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rdquo 。   除此之外,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也给了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空间,进一步保证了该联合攻关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同时,生物物理所还将科研评估延长为四年一期的国际评估,瞄准国际最高水平。如果评估结果为优秀,研究所又将保证以后四年的稳定经费支持。   &ldquo 通过科研机制的调整,更稳定的经费支持,我相信科研人员不用扬鞭自奋蹄。&rdquo 徐涛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对优秀的团队给予更大更稳定支持的时候了。
  • 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需求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
    据Research Nester 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全球 CMOS 图像传感器市场预计在预测期内(即 2022-2031 年)以 6.32%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到 2031 年将达到 395.4 亿美元。对高清图像捕捉设备不断增长的需求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   例如,索尼公司于 2019 年 6 月推出了 IMX485 型 1/1.2 4K 分辨率背照式 CMOS 图像传感器和 IMX415 型 1/2.8 4K CMOS 图像传感器。索尼创造了这两款安防摄像头传感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一系列监控应用中的安全摄像头,例如防盗、灾难预警和交通监控系统,或商业综合体。   此外,医疗保健行业对 CMOS 图像传感器的需求不断增长。它们通常用于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病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进行的主要手术数量达到惊人的 3.1 亿次,其中 4000 至 5000 万次发生在美国,2000 万次发生在欧洲。   CMOS 图像传感器广泛用于安全和监控目的。CMOS图像传感器具有将光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能力。安全是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由于盗窃和犯罪事件的增加,预计将安装更多具有 CMOS 传感器的安全摄像头,从而促进市场增长。据估计,大约 82% 的窃贼在闯入之前会检查警报系统是否存在。   但是,由于隐私问题,它们不能随处安装。因此,许多组织提出了有望推动市场发展的创新想法。例如,2021 年 12 月,佳能发布了一款全新的户外 4K 摄像机,既可以用作传统摄像机,也可以用作安全摄像机。此外,它还可以组合 4K UHD CMOS 图像传感器捕获的每个 4K UHD 像素。   按照报告,全球 CMOS 图像传感器市场分为五个主要区域,包括北美、欧洲、亚太地区、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和非洲地区。   到 2031 年底,亚太地区的 CMOS 图像传感器市场预计将获得 177.593 亿美元的最大收入。政府对智慧城市的举措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委托 ERNET India 和 IISc 开发 LoRa 网关(极网关),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计算设备,可以连接摄像头、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其他传感器。这是   此外,北美地区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到 2031 年底收入将达到 125.79 亿美元,2022-2031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6.14%。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增加推动了市场增长。到 2025 年,美国大约 85% 的移动用户预计将拥有智能手机。包括智能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在内的各种电子产品都包含该地区需求巨大的传感器。许多智能手机制造商在其智能手机中使用图像传感器。例如,小米 12S Ultra 智能手机包含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传感器。作为新系列的一部分,小米推出了 12S 系列,其中包括徕卡设计的 Ultra。   根据报告,到 2031 年底,消费电子领域的收入预计将达到 270.104 亿美元。消费电子领域对 CMOS 的需求增加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这种 CMOS 技术广泛用于智能手机。CMOS 以使用更少的功率而闻名,因此它们在智能手机中的需求正在增加。它不是在单个实例中捕获整个图像,而是以扫描类型的方式捕获图像。此外,带有 CMOS 传感器的相机具有更好的饱和能力,因此许多制造商将其安装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中。例如,安森美半导体推出了 XGS 系列中最新的 CMOS 图像传感器。称为 XGS 16000 的 16Mp 传感器可为工厂中的机器人和检测系统提供出色的全局快门成像。XGS 16000 以低功耗提供出色的性能,同时为典型的 29 x 29 毫米工业相机提供最高分辨率,在 65FPS 时仅消耗 1 瓦。在北美,到 2031 年底该部门的收入最大,为 85.764 亿美元,而在亚太地区,该部门预计到 2031 年底将实现 121.243 亿美元的最大收入。   预计到 2031 年底,背面照明 (BSI) 部分将获得最大的收入,在预测期内以 6.68% 的最高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这种增长可归因于 BSI 技术在高质量和更高像素相机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生产商对 BSI 技术的偏好正在增加,预计这也将带动需求增长。例如,索尼在 4200万像素的 Sony Alpha A7R Mark II 中添加了一个 BSI 全画幅传感器。Sony Cyber-shot RX10 II 和 RX100 IV 均具有“堆叠式”传感器,可实现更快的连拍和高速视频录制。在亚太地区,该细分市场预计在预测期内以 7.34%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 京仪科技挂牌成立 打造北京物联网国家队
    北京京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仪科技) ,2010年12月15日在北京挂牌成立。据介绍,京仪科技是由京仪集团联合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和京能集团共同发起设立。   据了解,京仪科技的组建,标志着京仪集团AIE(自动化、仪器、新能源)三大产业板块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京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子波介绍说,京仪科技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通过收购与合作,打造相对完整的产品链。在电力、石化、冶金等国民经济主导领域,不断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工业节能、环保、安全管理水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   京仪科技总经理崔健介绍,凭借多年积累的传感技术、物质组分测量技术,发展“低成本、微型、低功耗、高可靠”的现场测量产品,结合北京市物联网整体部署,牵头组建北京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打造北京物联网创新发展的国家队,重点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 关于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Beijing Instrument Industry Group Co., Ltd. 英文缩写BIIC)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并按照《公司法》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集科研、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工程设计和系统工程成套为一体的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0亿人民币,拥有14户工业企业、1户研究总院(2户研究所)、1户科技孵化平台、1户学校,与ABB、艾默生、奥林巴斯等多家国际公司建立了长期合资合作关系。   京仪集团重点发展自动化系统及仪表(C)、科学仪器(I)、电力电子和新能源(E)三大产业板块,并以此为基础向节能、环保、安全等新领域拓展。自动化系统及仪表产业,具有完整的自动化仪表产业链,具备为客户提供自动化领域全方位解决方案和“交钥匙”的工程能力。科学仪器产业,主要包括分析仪器、测绘仪器和真空仪器等,产品具有智能化、专用化、小型化和联用化的特征,同时提供环保监测、生命安全等领域的解决方案。电力电子和新能源产业,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同时为用户提供电力电子元件和电源装置。
  • 863计划6个重大项目和4个主题项目开始申请
    科技部10月28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6个重大项目和4个主题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详情请见: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一期)重大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高速铁路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大规模煤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及工艺集成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重大项目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大型光伏(并网、微网)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及自动化生产线”重大项目(第一期)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脱汞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主题项目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焚烧烟气二恶英类监测及风险评估技术”主题项目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铝/铬亚熔盐清洁生产共性关键技术”主题项目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地下金属矿智能开采技术”主题项目申请指南
  •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 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 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 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 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 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 日本的 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 韩国的 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 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应用牵引 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3.坚持技术创新与培育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   4.坚持示范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 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9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   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2.推进传输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开发。   3.加强处理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的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的研究。   4.巩固共性技术基础。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的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与寻址等技术的开发,推动频谱与干扰分析等技术的研究。   (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1.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2.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3.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依托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的研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应用标准。   (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与应用服务业。重点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快培育应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1.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积极支持物联网通信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与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   3.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与决策等基础设施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发展,推动物联网应用创造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展。   (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 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做好一批“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 加强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影响力强的产业体系。   引导企业间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的物联网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   (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1.开展经济运行中重点行业应用示范。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2. 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维护方面的应用模式创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监测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现有开发区、园区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按照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长期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初步完成我国物联网区域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基础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以重点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高起点培育一批物联网综合产业集聚区 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已有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发。研制物联网信息安全基本架构,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各环节安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与关键标准。重点开展隐私保护、节点的轻量级认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检测与容侵容错等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2.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对各类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工作。重点支持物联网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研制,测评系统开发和专业评估团队的建设 支持应用示范工程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机制建立,在物联网示范工程的规划、验证、监理、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从源头保障物联网的应用安全可靠。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前部署,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布局,提高网络速度,促进信息网络的畅通、融合、稳定、泛在,为新技术应用预留空间,实现新老技术的兼容转换。加强对基础设施性能的分析和行为预测,有针对性的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   (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利用现有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提升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物联网公共服务与运营机制,确保形成良性、高效的发展机制。   1.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明确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建设和完善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快公共支撑机构建设。依托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资源,建设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公共支撑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3.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区域、各行业现有平台建设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应的社会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的现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   专栏1 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1. 信息感知技术   超高频和微波RFID:积极利用RFID行业组织,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   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 信息传输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   异构网络融合: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 信息处理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   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4. 信息安全技术   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标准化推进工程   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专栏2 标准化推进工程   标准体系架构: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标准,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开展顶层设计,构建并不断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共性关键技术标准:重点支持标识与解析、服务质量管理等共性基础标准和传感器接口、超高频和微波RFID、智能网关、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   重点行业应用标准:面向工业、环保、交通、医疗、农业、电力、物流等重点行业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载体,总结成功模式和成熟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行业应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框架,重点推进物联网感知节点、数据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物联网安全监测体系,明确物联网安全标准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标准化服务:整合现有标准化资源,建立国内外标准信息数据库和智能化检索分析系统,形成综合性的标准咨询、检测和认证服务平台,建立物联网编码与标识解析服务系统。   (三)“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培育10个产业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3 “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产业聚集区:培育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测试认证中心为主体的综合物联网产业聚集区 紧密结合相关行业应用特点,在感知制造、通信运营、应用服务等领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   骨干企业培育: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   (四)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经济领域应用示范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典型大企业为主导,民生领域应用示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重要标准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优秀解决方案并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专栏4 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智能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智能农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   智能物流: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交通: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路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   智能电网: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   智能环保: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建立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   智能安防:社会治
  • 全年收入15亿,环境监测系统增长20%!雪迪龙公布2022年全年财报
    日前,雪迪龙公布2022年年度报告。财报显示,雪迪龙2022年全年营业收入15.05亿元,较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13.81亿元)增长8.97%。同时,仪器信息网关注到,2022年雪迪龙环境监测系统收入8.61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57.20%,较2021年增长20.27%。其他领域中,工业过程分析系统收入0.9亿元,占全年收入5.98%;气体分析仪及备件收入2.1亿元,占全年收入13.67%;系统改造及运营维护服务收入3.2亿元,占全年收入21.2%;节能环保工程收入0.3亿元,占全年收入1.95%;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雪迪龙全年研发投入近1亿元,占营业收入6.44%。据了解,作为2023年经营管理计划,雪迪龙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色谱、光谱、质谱、能谱和传感器五大核心技术平台为基础,结合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和大数据资源中心,加快 5G、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与监测技术的融合应用,广泛拓展环境监测、温室气体监测、工业过程分析、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端+云+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此外,基于“双碳”战略的实施及其带来的传统工业节能改造需求以及新能源行业和产业升级发展的市场空间,雪迪龙还将大力拓展碳排放/温室气体监测和工业过程分析等成长业务,并持续关注新污染物监测、噪声监测等新兴市场机会。财报指出,环境监测行业为政策驱动型行业。目前,以污染源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监测因子覆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VOCs、二氧化碳、甲烷、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重金属等。进入“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仍需进一步巩固。有关大气环境领域下一步的监测热点。财报提到,我国《“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要求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碳排放监测及温室气体监测将逐步开展并纳入常规监测体系,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将成为大气环境监测主线,继续深化应用大气走航及遥感监测,进一步开展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及溯源监测及重点流域监测,逐步优化推进土壤环境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及农村环境监测。
  • 微塑料、双酚A上榜!上海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
    随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单位联合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并宣布该清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四大类14种新污染物治理被国家提上日程。各地方亦对此积极响应,全国各大省份的具体行动方案在去年下半年陆续出台。近日,根据《上海市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沪府办规〔2023〕3号)和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印发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生态环境部2022年第28号令),上海市印发《上海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以下简称《清单》),据悉,该清单将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对比国家提出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上海在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类)、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OA类)、十溴二苯醚、短链氯化石蜡、六氯丁二烯、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三氯杀螨醇、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其相关化合物(PFHxS类)、得克隆及其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壬基酚这几项新污染物的要求上几乎相同。此外,上海提到抗生素(抗菌药物)这类新污染物,并提出要推进自来水厂在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有效去除抗生素等新污染物。仪器信息网关注到,与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不同的是,《清单》特别提到微塑料,要求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厚度低于 0.025 毫米的超薄型塑料袋、厚度低于 0.01 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以及,对于双酚A,《清单》要求落实国家禁止、加工使用有关要求,如禁止销售含双酚A的婴幼儿食品容器,热敏纸产品中不得含有双酚A。详情参见:
  • 邢台市生态环境局205.00万元采购VOC检测仪
    详细信息 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 河北省-邢台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4-10 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 -- 项目概况: 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邢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116.131.179.226:8888/sszt-zyjyPortal/”或“招采进宝河北专区hb.zcjb.com.cn”自行下载招标(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5月4日9时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HBYH2023-002 项目名称: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项目 预算金额:205万元 最高限价:205万元 采购需求:购置VOCs快速检测仪,数量2台(套);购置VOCs红外泄漏检测仪数量1台(套) 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30日历天内完成供货安装及调试。 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否二、供应商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20】46号)文件,本项目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2023年4月11日至2023年4月17日,每天上午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通过邢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116.131.179.226:8888/sszt-zyjyPortal/”或招采进宝河北专区“hb.zcjb.com.cn”免费自行下载。 方式:免费下载。 售价:0元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2023年5月4日09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网上开标,供应商应及时登录招采进宝河北专区在线参与开标。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1)已在“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注册登记的供应商,办理河北CA后,可直接登录“招采进宝河北专区”(http://hb.zcjb.com.cn)下载招标文件。(2)未经资格确认(注册登记)的供应商(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前需按照“邢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关于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的通知”(116.131.179.226:8888/sszt-zyjyPortal/zyjyPortal/portal/informationid=1879)要求,进行注册登记。具体事宜可咨询0319-2686133。(3)投标文件需使用CA数字证书加盖电子签章并进行加密。办理河北CA可咨询400-707-3355。(4)潜在供应商(投标人)如对招标文件有疑问或异议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招采进宝河北专区”提出。若供应商在使用“招采进宝河北专区”的过程中遇到任何操作性问题,可咨询客服电话:400-616-6620。(5)招标文件等资料发布后,即视为已送达所有潜在供应商,潜在供应商(投标人)须从“招采进宝河北专区”自行下载,并及时查看有无澄清或修改。潜在供应商(投标人)未下载相关资料,或未获取到完整资料,导致投标被否决的,自行承担责任。(6)本公告发布媒体:中国河北政府采购网、邢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招采进宝河北专区。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采购人名称:邢台市生态环境局 采购人地址:邢台市振兴北路6号 采购人联系方式:焦甲君 电话:0319-202038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采购代理机构名称:河北悦和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采购代理机构地址: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富民路路东53号 采购代理机构联系方式:张苗 电话:0319-2580288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张苗 电 话:0319-2580288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VOC检测仪 开标时间:2023-05-04 09:00 预算金额:205.00万元 采购单位:邢台市生态环境局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河北悦和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 河北省-邢台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4-10 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 -- 项目概况: 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邢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116.131.179.226:8888/sszt-zyjyPortal/”或“招采进宝河北专区hb.zcjb.com.cn”自行下载招标(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5月4日9时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HBYH2023-002 项目名称:挥发性有机物执法能力建设项目 预算金额:205万元 最高限价:205万元 采购需求:购置VOCs快速检测仪,数量2台(套);购置VOCs红外泄漏检测仪数量1台(套) 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30日历天内完成供货安装及调试。 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否二、供应商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20】46号)文件,本项目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2023年4月11日至2023年4月17日,每天上午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通过邢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116.131.179.226:8888/sszt-zyjyPortal/”或招采进宝河北专区“hb.zcjb.com.cn”免费自行下载。 方式:免费下载。 售价:0元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2023年5月4日09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网上开标,供应商应及时登录招采进宝河北专区在线参与开标。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1)已在“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注册登记的供应商,办理河北CA后,可直接登录“招采进宝河北专区”(http://hb.zcjb.com.cn)下载招标文件。(2)未经资格确认(注册登记)的供应商(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前需按照“邢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关于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的通知”(116.131.179.226:8888/sszt-zyjyPortal/zyjyPortal/portal/informationid=1879)要求,进行注册登记。具体事宜可咨询0319-2686133。(3)投标文件需使用CA数字证书加盖电子签章并进行加密。办理河北CA可咨询400-707-3355。(4)潜在供应商(投标人)如对招标文件有疑问或异议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招采进宝河北专区”提出。若供应商在使用“招采进宝河北专区”的过程中遇到任何操作性问题,可咨询客服电话:400-616-6620。(5)招标文件等资料发布后,即视为已送达所有潜在供应商,潜在供应商(投标人)须从“招采进宝河北专区”自行下载,并及时查看有无澄清或修改。潜在供应商(投标人)未下载相关资料,或未获取到完整资料,导致投标被否决的,自行承担责任。(6)本公告发布媒体:中国河北政府采购网、邢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招采进宝河北专区。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采购人名称:邢台市生态环境局 采购人地址:邢台市振兴北路6号 采购人联系方式:焦甲君 电话:0319-202038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采购代理机构名称:河北悦和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采购代理机构地址: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富民路路东53号 采购代理机构联系方式:张苗 电话:0319-2580288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张苗 电 话:0319-2580288
  • 华盛昌喜获2023“物联之星”年度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称号
    近日,物联之星2023中国物联网行业年度榜单结果公布,华盛昌喜获“2023年度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称号,同时其旗下路卡手表+M90入围2023年度中国物联网行业创新产品“传感器产品”榜单。“2023‘物联之星’中国物联网行业年度榜单” 评选活动“是由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AIoT星图研究院、IOTE组委会、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主办,是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格隆重、影响力大的评选活动,其权威性和客观性深受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8月,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数据经济占GDP比重已超四成。全国多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也已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在不断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深圳的华盛昌不仅是一家集专业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测量仪器仪表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更是一家物联网百强企业。一方面,华盛昌自创立至今,其发扬持续创新精神,成功开发了红外热像仪、颗粒物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激光测距仪、非接触式人体测温仪、工业红外测温仪、数字万用表、数字钳形表、电力测试器、照度计、噪音计、风速计、气体检测仪、酒精测试仪、甲醛测试仪、涂镀层测厚仪、工业内窥镜,差压计和多功能测试仪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覆盖电力、暖通、制冷、消防、石油、化工、冶炼、电子制造、轨道交通、环境治理等专业领域,研发生产的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的信赖与好评。另一方面,在巩固创新发展测量测试仪器的同时,华盛昌也在不断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数字社会、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号召,其结合自身33年覆盖各个行业应用场景的各类检测设备和测量数据,大力推进物联网平台和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客户提供行业领先的检测设备,更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智能化领先行业的“传感器+智能网关+云平台+应用定制+AI智能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各行业实现降本增效,数字化升级改造,为行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此次“物联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华盛昌为2023年度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并评选旗下路卡手表为2023年度中国物联网行业创新“传感器产品”,这不仅肯定和认可了华盛昌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更是大大激励华盛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努力,持续加大在物联网领域的投入,更加深入研究物联网行业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推出更多更优质的解决方案,普惠更多用户。
  • 德国IKA产品惊艳亮相315晚会,为质量检测保驾护航
    “315晚会”对老百姓来说,早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信息炸弹,在央视演播厅里现场检测红参的含糖量,个中奥妙,您已经get到了吗?不少热爱养生的人都会选择购买红参进补,市场上的红参会通过2种方法加工——用糖为辅料或用传统工艺蒸制(不掺糖)。红参加糖后会增重(变相降低成本)、增色(掩盖化学增重剂的白色),药效和营养价值与不掺糖的红参有很大区别,长期食用会对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那么红参是否含糖的科学检测到底是如何进行的?相信认真的观众昨晚就发现了——主持人撒贝宁简单观察了红参是否饱满、褶皱(参纹)数量,最终还是通过正中央的三台神秘的蓝色仪器——德国IKA畅销的C-MAG HS7——来做了“最强检测”!今天就让小艾带着您,一探红参的秘密!将红参样品粉碎研磨后,过1mm筛网,然后通过称重、定容、静置、过滤、水解、中和等步骤,制备得到试样水解液。而C-MAG HS7则是负责另一个关键环节——使锥形瓶中的碱性酒石酸甲液和乙液迅速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状态。这时使用试样水解液进行滴定,直至锥形瓶中溶液的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通过滴定管刻度记录此时消耗的试样水解液体积。IKA产品亮相315晚会,为质量检测保驾护航采用国家《食品中蔗糖的测定》(GB/T5009.8-2008)中的公式,将上述V值带入,即可计算得到红参总糖分的含量。红参总糖含量变化率在95%置信区间,含量在24%~53%之间是加糖处理的,这是红参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也是原产地或产品鉴定的一个理化指标,更是检测机构科学判断红参是否含糖的直接依据。更多精彩:高硬度的中药材如何进行前处理呢?在制备为试样水解液之前,还有非常关键的一步——粉碎/研磨——直接关系到红参中有效成分的释放。请参考A11基本型对红参的实际研磨效果:想了解更多,敬请访问IKA官网关于 IKA ( www.ika.cn ) IKA 集团是实验室前处理, 量热分析, 混合分散工业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磁力搅拌器, 顶置式搅拌器, 分散均质机, 混匀器, 恒温摇床, 研磨机, 旋转蒸发仪, 加热板, 量热仪, 实验室反应釜等相关产品构成了IKA实验室分析的产品线, 而工业技术主要包括用于规模生产的混合设备, 分散乳化设备, 捏合设备, 以及从中试到扩大生产的整套解决方案. 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Staufen, 在美国,中国, 印度, 马来西亚, 日本, 巴西等国家都设有分公司. IKA成立于1910年,IKA集团现在可以自豪地回顾过去100年的历史。
  • 国务院发物联网指导意见 2015年形成产业体系
    中国政府网17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指导意见》指出,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   《指导意见》提出了九个方面主要任务,包括加快技术研发,突破产业瓶颈 推动应用示范,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 壮大核心产业,提高支撑能力等。其中,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   对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此外,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   《指导意见》明确,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的作用,统筹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政策,集中力量推进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支持标准体系、创新能力平台、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建设。   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物联网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设立一批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   业内人士认为,《指导意见》出台将利好该产业“先锋”射频识别领域,包括其中的电子标签、读写器等,信息存储处理、软件和IT服务等领域也有待资金进入。
  • TUV 南德意志集团举办安徽省光伏行业国际认证培训班
    合肥2011年8月31日电 /美通社亚洲/ -- 由安徽省商务厅牵头,TUV 南德意志集团于近日在合肥市举办了安徽省光伏行业国际认证培训班。旨在帮助企业了解光伏产品出口标准,突破贸易壁垒,顺利通过欧盟等全球主要市场的认证。   TUV 南德意志集团光伏专家现场发言   光伏是21世纪最具市场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产业。其相关产品、技术、设备发展迅速,正在引发全球性能源配置的革命。   安徽,作为全国性的光伏产业基地,被公认是全国光伏产业的摇篮。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一些颇具竞争力的光伏企业。目前,安徽省已经形成了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和滁州四市,以拉硅、硅电池切片、光伏组件封装、光伏并网关键设备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安徽省“关于加快我省光伏产业发展的建议”内容指出:“以合肥高新区为例,其中已有光伏企业20家,预计到2012年将集聚光伏企业5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到2015年,集聚产值过百亿元以上企业3-5家,产业链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商务厅大力邀请 TUV 南德意志集团共同举办了光伏行业国际认证培训班。来自 TUV南德意志集团从业多年、有丰富的标准执行以及讲课经验的技术专家及资深审核员向与会者介绍了光伏行业各国准入制度、解读欧盟测试标准及案例分析 还针对体系认证给光伏企业带来的益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TUV 南德意志集团光伏事业部许海亮先生提到“要实现中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增长,推广和使用国际管理体系标准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突破技术贸易壁垒、扩大光伏产品出口必不可少的助推剂。而帮助企业读懂各国准入制度,将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是 TUV 南德意志集团这样的第三方机构的职责所在。”   安徽光伏产业凭借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经历着高速的发展。此次,安徽省商务厅与 TUV 南德意志集团联合举办的光伏行业国际认证培训班,也证明了当地政府带领企业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将安徽省光伏产品顺利推广至国际市场的决心。   关于TUV 南德意志集团   TUV 南德意志集团(TUV SUD)于140多年前在德国成立,是全球领先的技术服务公司之一,服务范围覆盖测试、认证、检验、资讯及专家指导等多个领域。公司在全世界拥有600多个代表处,员工约16,000人,着力为客户提供技术、体系及实际运作中的优化服务。   TUV 南德意志集团(TUV SUD)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已有近20年历史。至今,已为20,000多家客户提供了相应服务。
  • 中小学实验室纳入5万亿设备更新计划(附仪器配置标准下载)
    2024年初,科学仪器行业迎来5万亿设备更新的“泼天富贵”。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随后,各省市积极响应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在教育领域,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仪器信息网关注到,河南省在实施方案中首次明确支持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验仪器更新,甘肃省紧随其后,提出中小学按照各学科教学仪器配置标准配备,此后,上海市在行动方案中提到,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中学加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置,云南省在实施方案中也指出,推动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可以预见,随着各省市实施方案的逐步落地,中学实验教学仪器的更新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采购市场。本文特整理教育部发布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数学和小学数学6个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为相关仪器厂商提供参考。根据配置标准,初中物理要求配置微型教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天平、各类传感器、激光测距仪、示波器等;初中化学要求配置电动离心机、烘干箱、电子天平 、各类传感器、溶解氧测定仪、COD 测定仪 、手持气体检测仪、土壤成分分析仪等;初中生物要求配置高压灭菌器、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各类试剂;初中地理要求配置试验箱、二氧化硫检测仪、PM2.5检测仪、水准仪 、激光测距仪、各类传感器、声级计、电子天平等;初中数学要求配置标尺、经纬仪、传感器等;小学数学则要求配置托盘天平、简易天平、数字天平等仪器设备。初中学科部分仪器配置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_T 0619-2019)》.pdf《初中化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_T 0620-2019)》.pdf《初中生物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_T 0621-2019)》.pdf《初中地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_T 0622-2019)》.pdf《初中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_T 0618-2019)》.pdf《小学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_T 0617-2019)》.pdf
  • LCMS质谱专用可远程控制的智能氮气发生器
    LCMS质谱专用可远程联网控制的智能氮气发生器Chromalytic HF30A公司总部位于斯图加特地区的比蒂格海姆-比辛根,是德国传统工业区之一。Durr Technik 隶属于DüRR 集团,公司在许多国家都有商业合作伙伴和销售点,客户超过4600个。我们有超过四十年的生产压缩机和真空泵的经验,创新发展的部门,高度现代化的产品,满足DIN EN ISO9001的品质认证,使我们有能力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各种严苛要求。 我们非常兴奋能够为市场带来新的氮气发生器,这源于我们在实验室气体发生器的几十年的经验及专业。作为Durr Technik集团公司的一员,我们的气体发生器能够依赖于Durr Technik集团在工业久经考验的空气压缩机技术,对我们的客户来说,这意味着可靠及值得信赖的氮气供应,这都归功于我们的产品核心空气压缩机-突出的质量及耐久性。设计之初,我们就能够保证超长的电机寿命,建议且低成本的维保,我们能够提供多年的维保品备件。创新的空压机多模式管理能够完美的处理机械磨损的降低及性能的平衡,最终为客户降低使用成本。 Chromalytic HF30A优势Durr Technik的空气压缩机技术专为LC-MS质谱系统优化的产品极低的使用成本可靠的氮气供应,适应各种应用环境简易的维保智能多机冗余联控物联网机联网智能氮气发生器冷凝水智能蒸发系统,无需排放冷凝水,减少操作 随着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ECO模式成为我们所有产品的标准配置,当氮气需求降低时,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及机器磨损。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多机组智能联控能够满足高负荷的需求以及提供冗余解决方案,这都归功于内置的Ethernet和Modbus,通过将HF30A与可选安全VPN网关结合,我们甚至能够通过WLAN,wifi或者4G为我们的客户实现远程控制。气体发生器由一个简易的多余元触摸屏控制,为了用户的便利,我们配置了远距离可视化的气体发生器工作状态指示。 流量 运用技术 出口压力 氮气纯度 电源要求 外壳防护等级 运行温度 相对湿度 氮气露点功率噪音(1米处)外观尺寸 高宽深 重量32Nl/min高效膜制氮0-7 bar /0-102 psi99.5%220V,1Ph IP545℃-40℃ /40℉-100℉5%-90%RH-40℃1.7KW59db 69.5cm80cm60.5cm123kg LCMS应用:TGA/DSC 热分析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液质联用系统(LCMS) 自动采样系统 热重分析仪(TGA)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实验室:  Agilent安捷伦,Thermo Fisher赛默飞,AB SCIEX,Waters, Bruker, 岛津等品牌气相色谱仪GC-MS和液质联用仪LC-MS。GC-MS FID, FPD, NPD,ECD, TCD 检测器。FT-IR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ELSD蒸发光散射检测器,Sample Evaporators样品蒸发器,TOC总有机碳分析仪,Glovebox手套箱,Purge & Calibration 吹扫和校准,NMR核磁共振,DSC:差示扫描量热法,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MP-AES),CAD电喷雾检测器.
  • 关于举办2023年(第六届)配电技术高峰论坛的通知
    为提升配电网建设、运维和管理高质量发展水平,积极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联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定于2023年3月2-3日在北京举办2023年(第六届)配电技术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本届高峰论坛以“标准化赋能新型配电系统建设,数字化助力安全可靠优质供电”为主题,聚焦配电网数字化与智能运维技术、配电网信息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配电网防灾减灾技术及应用,新型配电系统背景下的网源互动技术、柔性互联技术、商业模式探索实践等热点专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及地点报到时间:2023年3月1日 10:00-22:00会议时间:2023年3月2-3日会议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二、会议主要内容(一)主旨论坛1.“双碳”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配电网发展;2.《标准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行动计划》工作构想与成果;3.配电网创新研究成果;4.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公告;5.主动配电系统的国际发展动向及展望。(二)专题论坛专题论坛一:配电网数字化与智能运维技术主要内容:配电网数字化平台建设、配电网数据中台与大数据分析、智能融合终端、智能交直流断路器,配电网状态评价与在线监测技术、带电检测关键设备、数字孪生与全景仿真、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智慧配电站房、数字化供电所,配电网智能运维过程管控与趋势分析、工程及设备综合评价标准、物资招标技术规范、设备入网检测标准等。专题论坛二:配电网信息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内容:基于智能融合终端的配电网本地通信技术、电力无线物联专网,基于NB-IoT、4G、5G多网协同创新应用技术,5G网络切片技术、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基于智能融合终端的网络安全交互与核心芯片、主站及终端可信计算、配电网网络安全管理、区块链安全管理、车联网安全、北斗网络大数据及网格化管理等。专题论坛三:配电网防灾减灾技术及应用主要内容:配电网灾害监测及预警技术、配电网灾害预防及快速处置技术(地震、覆冰、洪涝、大风等)、配电网接地故障处理技术(火灾)、配电网故障快速自愈技术、配电网灾后应急处理与快速恢复供电技术、配电网防灾减灾工程改造与关键设备等。专题论坛四:新型配电系统网源互动技术主要内容:新能源发电技术(氢能、风能、光伏)、微电网及微能源网技术、分布式能源并网运行与消纳技术、源网荷储多端协同运行控制技术、分布式储能技术、配电网节能技术、建筑配用电技术、农村配电网清洁能源体系建设等。专题论坛五:新型配电系统柔性互联技术及应用主要内容:低压直流配用电解决方案、低压柔性互联装置、柔性电力电子技术、配电网柔性可控技术提升、智能柔性开关、多能互补与柔性互联关键技术(微电网、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储能、车网协同等)。专题论坛六:新型配电系统商业模式探索主要内容:V2G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虚拟电厂、电力市场与碳交易、综合能源、需求响应与负荷预测、配电网建设改造标准化应用(典型设计)、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关键技术、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技术导则、能源互联网规划技术、增量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工程案例及商业模式分享。(三)配电青年践行说主题论坛论坛主题:为美好而创造主要内容:为展示配电领域青年专家风貌,大会组委会组织各单位推选出电力行业配电领域7~10位45周岁以下的科技研发、技能带头人,围绕配电技术创新、建设新型配电系统的探索、青年创新创业、青年社会责任等议题进行演讲。演讲人推荐条件详见附件1。(四)论坛论文征集面向国内外配电技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征集技术论文。《电网技术》《高电压技术》《浙江电力》作为期刊支持单位,为本次论坛提供论文刊发渠道。被上述期刊录用并参加本次论坛交流的论文将由《电网技术》《浙江电力》正刊、《高电压技术》增刊刊发。论文征集相关事项详见附件2。(五)配电网标准化成果墙本届高峰论坛将联合配电领域相关标委会梳理近三年标准化工作成果,在会场以成果展板的形式呈现,宣传、推广配电技术标准化成果,推动标准与专业的融合。(六)智能配电设备互动体验区本届高峰论坛设置线下智能配电设备互动体验区,通过搭建场景化的环境、邀请参会人员亲身体验等形式,立体展现配电设备制造企业及技术服务商的设备和技术解决方案。三、组织单位指导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主办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承办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能国研(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协办单位: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四、参会人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各省、地(市)电力公司、电力科研机构、电力设计院、高等院校以及国内外从事配电设备研发、制造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技术管理人员。五、报名注册(一)报名费用电力公司及科研院所1200元/人,EPTC电力技术协作平台协作单位及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成员单位2000元/人,其他单位3000元/人,投稿作者参会3000元/人。会议期间不安排接送站和住宿,食宿自理。(二)报名方式本次会议采用网上报名,请参会人员于2023年2月27日前登录中电联会议培训服务平台(报名网址:http://huiyi.cec.org.cn/),登录后点击本次会议图标进入报名系统,收到“短信确认码”后即报名成功。网上报名流程见附件3。(三)缴费方式会议费可提前汇款或现场缴纳,汇款信息如下:开户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菜市口支行账 号:0200001809200437865行 号:102100000185提前汇款请在2月27日前完成,汇款时请注明“2023年(第六届)配电技术高峰论坛+姓名”。六、会议联系人王 丹 13501231985(日程安排)杨 琦 13911250731(参会咨询)曹 玥 18510001580(商务合作)张伟豪 18518354192(会议统筹)王黎明 18310385257(投稿咨询)张 莹 010-63253528(会议支持) 附件:2023年(第六届)配电技术高峰论坛论文征集相关事项.doc“配电青年践行说主题论坛”演讲人推荐条件.doc2023年(第六届)配电技术高峰论坛网上报名流程.doc科技[2023]7号--关于举办2023年(第六届)配电技术高峰论坛的通知-1.pdf
  • “扬帆”行动计划起航,将支持相关仪器仪表研发
    7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十部门联合印发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扬帆计划”)。扬帆计划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和协同联动的基本原则,要求实现5G应用关键指标大幅提升、重点领域5G应用成效凸显、5G应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关键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在突破5G应用关键环节的过程中,半导体和仪器设备的支持不可或缺。对此,扬帆计划提出,要加快弥补产业短板弱项,加大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关键射频前端器件等投入力度,加速突破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带动设计工具、制造工艺、关键材料、核心IP等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加快轻量化5G芯片模组和毫米波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终端模组性价比,满足行业应用个性化需求,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支持高精度、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的5G射频、协议、性能等仪器仪表研发,带动仪表用高端芯片、核心器件等尽快突破。附件:5G应用发展主要指标.pdf以下为扬帆计划详情: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5G融合应用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5G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发展模式,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升级,培育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特制订本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实体经济主战场,面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需求,统筹发展和安全,遵循5G应用发展规律,着力打通5G应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标准融合,打造5G融合应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牵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5G应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垂直行业、社会民生等方面对5G应用的需求潜力,激发5G应用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围绕5G行业应用个性化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奠定5G应用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遵循5G技术、标准、产业、网络和应用渐次导入的客观规律,紧扣国际标准节奏,有重点地推动5G应用发展。坚持重点突破。聚焦5G发展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协议标准互通、应用生态构建、产业基础强化等关键共性问题。支持基础扎实、模式清晰、前景广阔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示范引领5G应用规模化落地。坚持协同联动。加强各方沟通衔接,畅通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作。发挥行业、地方等积极性,出台并落实支持5G应用发展的政策举措。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深度互联和协同合作,形成“团体赛”模式。(三)总体目标到2023年,我国5G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打造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深度融合新生态,实现重点领域5G应用深度和广度双突破,构建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双支柱,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5G应用“扬帆远航”的局面逐步形成。——5G应用关键指标大幅提升。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50%,5G网络使用效率明显提高。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200%。——重点领域5G应用成效凸显。个人消费领域,打造一批“5G+”新型消费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用户获得感显著提升。垂直行业领域,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电力、采矿等领域5G应用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5G+车联网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农业水利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社会民生领域,打造一批5G+智慧教育、5G+智慧医疗、5G+文化旅游样板项目,5G+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每个重点行业打造100个以上5G应用标杆。——5G应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联动的机制初步构建,形成政府部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5G应用融通创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100种以上的5G应用解决方案。完成基础共性和重点行业5G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研制30项以上重点行业标准。——关键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5G网络覆盖水平不断提升,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过18个,建成超过30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一批5G融合应用创新中心,面向应用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能力进一步增强。5G应用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打造10-20个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树立3-5个区域示范标杆,与5G应用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二、突破5G应用关键环节(一)5G应用标准体系构建行动1. 加快打通跨行业协议标准。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重要事项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化组织合作机制,尽快实现协议互通、标准互认,系统推进5G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加速推动融合应用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5G应用产业方阵行业组织优势,促进融合应用标准的实施落地。2.研制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标准。系统推进重点行业5G融合应用标准研究,明确标准化重点方向,加强基础共性标准、融合设备标准、重点行业解决方案标准的研制,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突破重点领域融合标准研究和制定。3. 落地一批重点行业关键标准。发挥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带动各方进一步强化协作,合力推动5G行业应用标准的迭代、评估和优化,促进相关标准在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专栏1: 5G应用标准体系构建及推广工程构建5G应用标准体系。加快研制芯片/模组、网络、平台、安全体系架构、应用需求、术语定义等基础共性标准。开展5G确定性网络、增强上行速率、高精度定位、抗电磁干扰等面向行业需求的增强技术标准研究,加快创新技术和应用向标准转化。加快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标准制定,推进行业融合终端、网络建设标准研制。推广重点行业5G应用标准,选择医疗、工业、媒体等重点领域,率先推动5G应用标准落地。提升5G应用标准公共服务能力。开展行业5G应用标准测试评估认证,推进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到2023年底,形成基础共性和重点行业5G应用标准体系,完成30项以上重点行业关键标准研制。(二)5G产业基础强化行动4. 加强关键系统设备攻关。持续推进5G增强技术基站研发,巩固中频段5G产业能力。组织开展5G毫米波基站研发和端到端测试,加快技术和产品成熟,奠定5G毫米波商用的产业基础。按照5G国际标准不同版本阶段性特征,R15版本聚焦高速率大带宽应用,R16版本聚焦高可靠低时延应用,R17版本聚焦中高速大连接应用,分阶段开展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导入。5. 加快弥补产业短板弱项。加大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关键射频前端器件等投入力度,加速突破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带动设计工具、制造工艺、关键材料、核心IP等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加快轻量化5G芯片模组和毫米波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终端模组性价比,满足行业应用个性化需求,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支持高精度、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的5G射频、协议、性能等仪器仪表研发,带动仪表用高端芯片、核心器件等尽快突破。6. 加快新型消费终端成熟。推进基于5G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超高清视频终端等大众消费产品普及。推动嵌入式SIM(eSIM)可穿戴设备服务纵深发展,研究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设备工程化攻关,重点突破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内容制作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降低产品功耗,提升产品供给水平。专栏2: 面向行业需求的5G产品攻坚工程增强5G基站行业适配能力。针对高温、高湿、防爆等特殊场景,研制适配各行业需求的专用5G基站。加大适配大上行、低时延、大连接、高精度定位等需求的新型基站研发,满足5G行业应用需求。推动5G模组规模化商用。构建模组分级分类产业化体系,指导行业面向差异化场景需求开展精准化产品研发,持续提升模组的环境适应性,不断降低规模化应用门槛。建设行业终端产品体系。丰富面向行业的终端产品形态,真正实现5G行业终端到现场、到产线、到园区。加快推动基于5G模组的高清摄像头、工业级路由器/网关、车载联网设备、自动导引车(AGV)等各类行业终端的研发和迭代演进。推进行业高端装备加快在研发和生产中预置5G能力并开放接口。到2023年底,满足行业需求的5G基站、模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5G行业终端产品、高端装备逐步成熟。三、赋能5G应用重点领域(一)新型信息消费升级行动7. 5G+信息消费。推进5G与智慧家居融合,深化应用感应控制、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等技术手段,发展基于5G技术的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监控、智能音箱、新型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不断丰富5G应用载体。加快云AR/VR头显、5G+4K摄像机、5G全景VR相机等智能产品推广,拉动新型产品和新型内容消费,促进新型体验类消费发展。8. 5G+融合媒体。开展5G背包、超高清摄像机、5G转播车等设备的使用推广,利用5G技术加快传统媒体制作、采访、编辑、播报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推广高新视频服务、推动5G新空口(NR)广播电视落地应用,提供广播电视和应急广播等业务。开展5G+8K直播、5G+全景式交互化视音频业务,培育360度观赛体验,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推动5G在大型赛事活动中的普及。(二)行业融合应用深化行动9. 5G+工业互联网。推进5G模组与AR/VR、远程操控设备、机器视觉、AGV等工业终端的深度融合,加快利用5G改造工业内网,打造5G全连接工厂标杆,形成信息技术网络与生产控制网络融合的网络部署模式,推动“5G+工业互联网”服务于生产核心环节。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产品服务等环节,聚焦“5G+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行业,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持续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支持5G在质量检测、远程运维、多机协同作业、人机交互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化应用,不断强化示范引领,推动成熟模式在更多行业和领域复制推广。打造产业生态,推广区域应用,鼓励各地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不断拓展5G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领域的应用。10. 5G+车联网。强化汽车、通信、交通等行业的协同,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联系,共同建立完备的5G与车联网测试评估体系,保障应用的端到端互联互通。提炼可规模化推广、具备商业化闭环的典型应用场景,提升用户接受程度。加快提升C-V2X通信模块的车载渗透率和路侧部署。加快探索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支持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推动车联网基础设施与5G网络协同规划建设,选择重点城市典型区域、合适路段以及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等,加快5G+车联网部署,推广C-V2X技术在园区、机场、港区、矿山等区域的创新应用。建立跨行业、跨区域互信互认的车联网安全通信体系。11. 5G+智慧物流。加强5G在园区、仓库、社区等场所的物流应用创新,推动5G在无人车快递运输、智能分拣、无人仓储、智能佩戴、智能识别等场景应用落地。加速基于5G的物流物联网数据接入、计算和应用平台建设,推进端边云协同的物流自动化智能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实现物流行业自动化运输、智能仓储和全流程监控。12. 5G+智慧港口。研制适用于港口集装箱环境的5G辅助定位产品,加快自动化码头、堆场库场数字化改造和建设。推动港口建设和养护运行全过程、全周期数字化,加快智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广5G在无人巡检、远程塔吊、自动导引运输、集卡自动驾驶、智能理货等场景的应用,助力港口智能化。13. 5G+智能采矿。加快可适应采矿环境具有防爆等要求的5G通信设备研制和认证,推进露天矿山和地下矿区5G网络系统、智能化矿区管控平台、企业云平台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广5G在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各类矿区的应用,拓展采矿业远程控制、无人驾驶等5G应用场景,推进井下核心采矿装备远程操控和集群化作业、深部高危区域采矿装备无人化作业、露天矿区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14. 5G+智慧电力。突破电力行业重点场景5G确定性时延、授时精度、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搭建融合5G的电力通信管理支撑系统和边缘计算平台。开展基于5G的工业控制与监测网络升级改造,推广发电设备运维、配电自动化、输电线/变电站巡检、用电信息采集等场景应用,实现发电环节生产的可视化、配电环节控制的智能化、输变电环节监控的无人化、用电环节采集的实时化。15. 5G+智能油气。开展适应油田油井复杂环境的5G特种终端设备的研发,推进多协议智能数据采集5G网关、监控产品的研制,实现与油气领域通信接口的有效衔接。实施5G在油田油井、管线、加油站等环节高清视频监控、管道泄露监测、机器人智能巡检、危化品运输监控等业务场景的深度应用,为油气采集、管道传输、油气冶炼等环节提供安全高效的智能化支撑。16. 5G+智慧农业。根据农业农村数字化需求,重点推进面向广覆盖低成本场景的5G技术和应用。丰富5G在智能农业的应用场景,加快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在无人农业作业试验等农业生产环节中的5G应用创新,发展5G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直播等领域应用。加强数字乡村与5G融合应用,提升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利用5G推动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信息消费。17. 5G+智慧水利。推进5G技术与水利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5G、物联网、遥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提高水利要素感知水平。结合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场景,研究人工智能施工系统顶层设计和模型算法实现,在5G人机协同应用方面实现突破。(三)社会民生服务普惠行动18. 5G+智慧教育。加快5G教学终端设备及AR/VR教学数字内容的研发,结合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场景化交互教学,打造沉浸式课堂。推动5G技术对教育专网的支撑,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研究制订网络、应用、终端等在线教育关键环节技术规范。加大5G在智慧课堂、全息教学、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综合评价等场景的推广,提升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能力。19. 5G+智慧医疗。开展5G医用机器人、5G急救车、5G医疗接入网关、智能医疗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加强5G医疗健康网络基础设施部署,重点优化覆盖全国三甲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便民医疗点、医养结合机构等场所,打造面向院内医疗和远程医疗的5G网络、5G医疗边缘云。丰富5G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场景,重点推广5G在急诊急救、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场景的应用,加快培育技术先进、性能优越、效果明显的智慧医疗服务新业态。20. 5G+文化旅游。突破数字内容关键共性技术,推进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端云协同渲染、三维重建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适配5G网络的AR/VR沉浸式内容、4K/8K视频等应用。打造AR/VR业务支撑平台和云化内容聚合分发平台,推动与5G结合的社交、演播观影、电子竞技、数字艺术等互动内容产业发展。促进5G和文旅装备、文保装备、冰雪装备的融合创新。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培育云旅游、云直播、云展览、线上演播等新业态,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文化和旅游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文化和旅游体验新场景。21. 5G+智慧城市。加大超高清视频监控、巡逻机器人、智慧警用终端、智慧应急终端等产品在城市安防、应急管理方面的应用,建设实时精准的安全防控体系。加快智慧表计等产品在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部署,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提高城市感知能力。围绕信息惠民便民,加快推广基于5G技术的智慧政务服务。以社区、园区、街区等为基本单元加快数字化改造,形成一批5G智慧社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全方位数字化社区生活新服务。推动5G技术在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四、提升5G应用支撑能力(一)5G网络能力强基行动22. 提升面向公众的5G网络覆盖水平。加快5G独立组网建设,扩大5G网络城乡覆盖,持续打造5G高质量网络,推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新建5G网络全面支持IPv6,着力提升5G网络IPv6流量。强化室内场景、地下空间、重点交通枢纽及干线沿线5G网络覆盖,推动5G公网上高铁,提升典型场景网络服务质量。推广利用中低频段拓展农村及偏远地区5G网络覆盖。23. 加强面向行业的5G网络供给能力。加快提升端到端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室内定位等关键技术支撑能力,推进面向行业的自贸区、工业园区、企业厂区、医卫机构等重点区域5G覆盖。支持各地结合区域需求,建设5G行业虚拟专网,探索建网新模式,形成区域先导效应。。调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性,发挥需求导向和资源整合作用,打通5G应用关键环节,打造一批5G应用标杆案例,为5G规模应用提供示范引领。建设5G融合应用创新中心。推动5G应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进行产品工程化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持续建设完善5G应用仓库,加强创新要素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提供5G应用高端研发服务和生产性服务,支持建设面向重点行业需求的应用测试验证实验室,加快形成5G应用技术验证、质量检测等服务能力。创建5G应用创新引领区。5G应用安全能力锻造工程提升5G应用安全管理能力。
  • 聚光科技助力中国好粮油体系建设
    日前,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主持、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和南京财经大学共同参与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粮食收储专用近红外装置与组网关键技术研发》顺利通过项目课题验收。  本项目课题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研究开发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的要求,根据《粮食科技“十二五”规划》中“推广信息技术带动产业现代化”、“开展对快速收购检测技术的开发集成与示范”的要求,以开发制约粮食产后收储环节快速品质检测装备技术为突破口,重点开展粮食收储品质快速检测近红外分析装备、分析模型、组网技术与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为粮食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本项目通过双模式自校正等创新设计,在良好的仪器硬件基础上,突破了近红外分析仪一致性瓶颈,结合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水分、蛋白、淀粉、面筋、脂肪酸值、品尝评分等相关指标分析模型,开发了粮食快速分析专用的近红外分析系统(如下图1所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近红外网络化应用开发和研究,构建了近红外仪器传感层、数据分析层和应用服务层的三层近红外网络分析系统(如下图2所示)。通过粮情数据采集、标准化、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汇总分析,为粮情监测、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目前所开发的近红外网络分析系统在四川省粮食局检测中心站得到成功的应用示范。图1:粮食分析专用近红外分析仪图2:三层网络系统示意图  通过本项目实施,可构建全国性的粮食品质监测网络,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品质安全,为我国粮食粮情分析提供良好数据支撑,为粮食政策决策提供品质数据依据。同时为粮食产后收储环节数字化检测网络示范提供网络软件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的质量控制效率与水平。  本项目所开发的专用近红外分析设备及网络具有如下优势:  1、性价比优势:价格为同类进口产品三分之二甚至一半,性能与之相当  2、模型优势:经过项目开发的本土化的应用模型更适合我国粮情  3、安全优势:粮食质检部门一般都承担军粮检测工作,近红外网络安全则军情安全,严守近红外网络软件的“盯位”功能,保障国家安全。  另外本项目成果由项目承担单位聚光科技进行推广,具有24小时响应的服务、备件及服务的快速响应优势和定制开发改进优势。  聚光科技目前拥有员工人数3000余人,其中研发中心现有研发人员近600人(其中硕博士人数超过60%),聚光科技承担实施了国家重大课题、建设部组织课题、国家发改委科学仪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863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创新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牵头制订了中国分析仪器领域第一项国际标准,负责起草三项主导产品的国家标准(已完成两项)。公司自主研制的各项创新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三十余项奖项,公司申请专利100多项,其中近红外光谱分析相关专利19项。  聚光科技在2007年收购合并国内最早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公司英贤仪器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近红外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客户专业提供成套近红外分析技术及应用服务。先后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组成强大的分析专家队伍,为用户提供应用方法和技术咨询服务。并且承担了国家863、浙江省重大科学仪器发展专项等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建立了一个综合实力强的近红外分析仪器研发基地,所研制的产品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BCEIA金奖”、“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奖”、“自主创新金奖”等众多奖励。
  • 新能源汽车充电事故频发?FLIR A70守好电池出厂质量“第一关”
    近年来因省钱、环保等特点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但是你知道吗?如果充电不当其非常有可能发生火灾!源于网络,侵删8月29日下午,厦门思明区槟榔东里一辆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发生起火,据公共场所视频显示,下午1点08分,这辆停放在充电站内,正在充电的汽车,突然发出两声异响。紧接着,车底便伴着浓烟蹿出一阵火光。汽车电池起火原因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由多个电池串联叠置组成。一个典型的电池组大约有96个电池,充电到4.2V的锂离子电池而言,这样的电池组可产生超过400V的总电压。当电池之间存在不正确的机械连接时,就可能导致高电阻、电源损失甚至电池起火。新能源汽车电池由多个电池串联叠置组成然而,检查每个电池之间的机械连接可能很困难。可见光相机检查系统可用于验证组件是否处于正确位置和方向,但无法验证连接的电气连续性。此外,连接器的表面是反光的,这给照明和相机的放置带来了挑战。根据行业规定,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通常需要保存每次验证和生产线结束测试的性能历史记录。这要求他们需要借助精确和可重复的测量工具,以便能够快速比较得出的测试数据,来确定电池趋势和潜在问题。如果连接不良导致破坏性火灾,该数据也可用于辩护诉讼。红外热像仪全天候监测电池随着热成像技术的推广,制造商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查电气系统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些热像仪可用于检测由不良或松动的电气连接引起的电阻增加而引起的温度升高。它们还可以帮助识别其他潜在问题,比如负载不稳定、电路过载、绝缘性能下降或电线损坏等。如果需要7*24小时全天候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可以选择FLIR固定安装式红外热像仪,它可以轻松集成到新能源汽车制造的许多自动化过程中。使用FLIR Bridge Pro与现有基础设施或CMMS软件的连接提供了附加价值并提高了可用性。FLIR BridgeFLIR Bridge是一个工业物联网(IIoT)边缘网关,在一个集线器中收集热数据和传感器数据,还允许制造商将热数据传输简化为首选软件。Bridge有助于将热数据与其他传感器数据和序列号信息集成,因此可以标记有问题的连接,以便进行评估和可能的维修。所有这些都可以减少车辆中的不良连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为我们的车辆提供更安全的电池。热像仪不仅可以识别热点,还可以输出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精确温度信息。这使得终端用户可以灵活地监控电池连接的大小和类型。根据电池组的物理尺寸、连接位置以及热像仪的安装位置,还可以实现单个热像仪同时检查多个连接。FLIR A70智能传感器热像仪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和测试过程中使用FLIR红外热像仪,可提高电池组和电缆连接完整性的置信水平。比如FLIR A70这样的智能传感器固定安装式热像仪可以识别更多的潜在松动连接,从而减少电池系统的线路末端故障。FLIR A70热像仪监控电池组测试FLIR A50/A70智能传感器热像仪非常适合需要机载分析和警报功能,用于状态监测和早期火灾探测应用的用户。FLIR A50/A70热像仪搭载Wi-Fi、集成可见光镜头和ONVIF S兼容选项,其机身小巧方便集成,是一款灵活可配置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众多行业客户的独特自动化需求。A50/A70热像仪可以帮助企业保护资产,提高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正常运行时间并降低维护成本。说到新能源汽车,就离不开充电的问题电池质量是保障安全充电的根本因此广大制造商们一定要在电池出厂前严格监测,确保电池质量在保障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方面FLIR有多款产品均可守护电池的安全FLIR A系列智能传感器热像仪可作为“安全卫士”全天候监测生产过程FLIR T500系列热像仪可精准定位电池内部的微小故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