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低频分子共振仪

仪器信息网低频分子共振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低频分子共振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低频分子共振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低频分子共振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低频分子共振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低频分子共振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低频分子共振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低频分子共振仪相关的资讯

  • 张承青电镜实验室环境约稿[6]:低频振动环境改善
    为促进电子显微学研究、电镜应用技术交流,打破时空壁垒,仪器信息网邀请电子显微学领域研究、技术、应用专家,以约稿分享形式,与大家共享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进展及经验等。同时,每期约稿将在仪器信息网社区电子显微镜版块发布对应互动贴,便于约稿专家、网友线上沟通互动。专家约稿招募:若您有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邮件投稿或沟通(邮箱:yanglz@instrument.com.cn)。本期将分享张承青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的系列约稿经验分享,以下为系列之六,以飨读者。(本文经授权发布,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系列之六 低频振动环境改善《外部振动对电子显微镜的影响及处理》一文第一稿于2010年1月完成,本篇主要内容来自该文。以前从未署名投稿,本次做了一些补充修改,第一次署名。还是怕产生误解,再说明一下吧。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电镜实验室低频振动的形成原因。在室外,如马路上、室外篮球场、操场等环境本人都曾经尝试过检测低频振动并试图发现是否存在共性。遗憾的是,从0到125赫兹频率范围内,1/3倍频程测试的包络线来看,不同的地方基本没有共性,所以结论是:这些室外环境的低频振动主要由环境物理振动产生,包括火车汽车、潮汐海浪、江河水流、远处的地下施工、甚至可能还有地球的物理震动等等。低频振动频率低、波长长,所以可以传递到很远地方而衰减不多。那么,建筑物内的低频振动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呢?大量的实测数据却显示建筑物内的低频振动主要不是由某处(不管是不是在同一建筑物内)传递过来的,而是主要由建筑物自身谐振造成的(一开始我自己也怀疑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带着疑问又继续收集归纳和总结了一百多个场地测试数据,最后还是只有用“建筑物自身谐振”来解释电镜实验室的低频振动才能说得通。实例1:多次开/关近旁的小型振动源,发现对测试结果基本没有影响,相信是牛顿第二定律F=ma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振动源功率(F)太小,无法撼动数千吨的建筑、不能引发谐振。实例2:(实际上这不是某一次测试,许多次的测试都是同样结论,为叙述方便,都归纳到一个实例中):哈尔滨某大学一楼(无地下室)、二楼、四楼、六楼和八楼的测试中发现,楼层越高振大;实例3:在苏州某半导体公司厂房内(二楼,该厂房结构粗大,相当结实)做对比测试:分别在柱边、墙边、梁边和房间正中央(该室约六十平方米,接近正方形)测试振动,结果惊讶地发现:基本相同!后来在不同城市不同建筑内测试,情况都是这样!实例4:很多测试都有一个共同结果,就是3~8Hz的振幅包络线产生一个峰值,其它频段则不然(或是没有峰值,或是峰值段无规律)。经向一位退休建筑师请教(当年天天坐公交车上班认识的,祝老先生健康长寿),我们分析是由于我国工民建标准造成,梁柱板墙规格、混凝土砂浆比例、进深开间配筋等等,这些因素致使3~8Hz的谐振构成谐振峰!实测数据还推翻了之前我以为房间中间振动会比其它地方大的错误认识,并且进而得出“低频微振是整个楼房的谐振”这一推论。在所谓“条式楼”的测试中也多次发现沿楼房长轴方向的水平振动,明显会比短轴方向小;实例5:在某大学一楼(无地下室)、二楼、四楼、六楼和八楼的测试中发现,楼层越高振大;结论:多次测试结果都证明,低频振动主要是由该建筑的谐振造成。中国的工民建规范基本一致(层高、进深、开间、梁柱截面、墙、地梁、筏板,等等),虽然有差别,但是不大,特别是对于低频谐振来说,大致可以找到共性。一般来说有如下规律:1.建筑平面形状为条式和点式的建筑,其低频谐振都比较大;其它如工字型、王字形、L形、八字形、H形、口字型、日字形等等低频谐振都较小;2.最常见的条式楼里沿长轴方向的振动往往明显比短轴方向小;3.同一建筑内,没有地下室的一楼振动最小,楼层高越高振动越差,有地下室的一楼振动与二楼接近,地下室最下层振动最小;4.垂直方向的振动比水平方向大且与所在楼层无关(当然是在同一楼层测试比较);5.楼板越厚,则振动的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相差越小(我曾经多次从测试数据成功推测出楼板厚度),绝大多数情况下振动的垂直方向比水平方向大;6.除非有某个大型振动源,同一层建筑的振动都基本相同,无论是房间中间,或者是靠近墙边、靠近柱子、横梁上方等各处,都基本一样(注意,即便在同一位置不动、间隔几分钟再测试,极可能数值都是不完全一样的,个别频点可以相差百分之五十以上)。好了,既然我们现在明白了低频振动的来源和特点,那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和提前预估某环境的振动情况啦。由于改善低频振动成本较高,有时受环境条件限制,某些方法完全不能应用(参见下面的讨论),所以实际工作中,经常是选择/更换较好场地做电镜实验室来得事半功倍。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低频振动的影响和解决方案。20Hz以下的低频振动对电子显微镜的干扰影响很大,参见以下两图。图一 图二图一与图二是由同一台扫描电镜拍摄的高分辨图像(均为300kx)。但是因为存在振动干扰,图一的水平方向(分段)有明显的毛刺,并且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明显下降。消除了振动干扰后得到同一样品的图像为图二(有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准备安装电镜的场所振动超标,则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否则电镜厂家不能保证电镜安装后的性能可以达到最佳设计标准。一般可以选择混凝土减震台(Anti-Vibration Foundation)、被动式减震器(Passive-Vibration Isolation Platform)、主动式减震器(Active-Vibration Isolation Platform)等几种方法来改善或解决。混凝土减震台需要现场施工,且必须采取特殊方法(底部和周围有弹性软垫层等),一般的土建施工方法有可能反而增加低频(20Hz以下)振动。施工中有大量土建材料进出难免影响周围环境。混凝土减震台的示意图见图三。图三质量在50吨左右的混凝土减震台,其减振效果一般可以达到2Hz以上约-2~-10dB。混凝土减震台的质量越大减振性越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大些(经多地多次实测,小于5吨的减震台在1~10Hz低频段内有谐振,反而增大了振动;小于20吨的基本无效,能够起到减振效果的须大于30吨,暂无30~40吨的数据,尽量不要低于50吨;北京某大学一两百吨减震台效果良好;重庆某研究所,地面混凝土直接做在巨大山石上,环境极差,但测得振动值极小)。在被动式减震器中,一般常用的橡胶、钢弹簧、空气弹簧(汽缸)等方式的减震器因为它们在20Hz以下的低频段效果很差,甚至往往由于谐振反而加大了振动,所以不考虑采用。只有磁力减震器的低频效果尚可,但是其性能还是远不如主动式减震器(与混凝土减震台的减振效果相近)。图四是几种减震方式的效果比较。图四 几种减震方式的振动传输特性比较仔细观察图四,我们有以下结论:1.碳素钢弹簧的谐振频率(fh)大约为50Hz,在70Hz以下的低频段不但没有减震效果,反而由于谐振而加大了震动。橡胶垫的fh大约为25Hz,在35Hz以下的低频段不但没有减震效果,反而由于谐振而加大了震动。2.小于5吨的混凝土减震台在10Hz以下有谐振加大振动,还不如不做。3.空气弹簧的fh大约在15Hz左右,在25 Hz以上有较好的减震性,在40 Hz以上有良好的减震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光学平台等精密仪器设备的减震。但是它在20 Hz以下同样有较大的谐振,所以不宜作为电镜减震的选项(有些电镜内部采用空气弹簧减震,相信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做低频减震处理时,以上几种减震方式不要考虑选用。4.磁力减震器低频减震效果尚可,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选用。5.各种主动式减震器效果都是相当好的。它们的谐振频率可以低到1 Hz以下,2~10Hz的减震效果可以达到-10~-22dB,非常适用于对低频段减震要求较高的场合。(据说最新科技产品“超级橡胶”有具良好减震性能,看到电视上说已在港珠澳大桥上应用,很想能搞一小块来测试一下是否可以应用在电镜方面,但是朋友答应的样品迄今不见踪影。有人能帮我搞块样品吗?先谢了。)一般我们认为,对于电镜来说20 Hz以下的低频振动影响大并且难以防范。由于绝大多数人不能感受到20 Hz以下的低频振动,所以经常发生明明有较大的低频振动,却因为感觉不到而误认为没有什么振动。被动式减震是利用减震设施的质量、固有振动传递特性等物理性能来达到隔阻和减弱外部振动对电镜的影响。被动式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可参考图五。图五主动式减震器的工作原理与被动式相比有很大差异。各种类型的主动式减震器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一个三维探测器检测到三维方向传来的外部振动后,由PID控制器发出等幅反相的控制信号,再由执行机构产生等幅反相的内部振动来抵消(或减弱)外部振动的干扰。主动式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可参考图六。图六主动式减震器一般常用的有压电陶瓷式、空气式、电磁式等。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执行机构不同,而三维探测器和PID控制器基本都大同小异。压电陶瓷式:利用压电陶瓷的晶体压电效应产生等幅反相的三维内部振动。空气式:由PID控制器控制进(排)气阀,连续可控的压缩空气在特殊的汽缸内产生等幅反相的三维内部振动。电磁式:PID控制器分接控制三组电磁铁产生等幅反相的三维内部振动。主动式减震器的减振效果可以达到20Hz以上约-22~-28dB(实测过许多号称可以达到-38dB的,但是,只能说:抱歉)。不同形式的主动式减震器价格亦有较大的差异。各种减震器一般在电镜就位安装之前准备好,与电镜同时安装。另外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减震沟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减震效果。图七是减震沟有效的情形。图七 图八是减震沟无效的情形。 图八一般来说,减震沟越深减振效果越好(减震沟宽度对减振效果影响不大)。常见的几种减震方法对比参见下表:电镜减震,与处理桥梁、楼宇、风振、地震等有些共通之处,但是区别更大,绝不能生搬硬套。目前国家在低频微震领域还没有必须的相关理论依据、设计规范、设计标准、设计案例、各个工民建设计单位基本都没有配备专业检测仪器,所以,和前面讨论过的低频电磁屏蔽一样,当前没有“有资质的设计部门”来做专业设计。2020.11张承青作者简介作者张承青,退休前在某电镜公司工作多年,曾经做过约两千个(次)电镜环境调查、测试,参与多个电镜实验室设计及改造设计规划,在低频电磁环境改善和低频振动改善等方面有些体会,迄今仍在这些方面继续探索。附1:张承青系列约稿互动贴链接(点击留言,与张老师留言互动): 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655934_1附2:张承青系列约稿发布回顾拟定主题发布时间文章链接序言 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2020年10月13日链接系列之一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环境调查的必要性2020年10月15日链接系列之二 电镜实验室的电磁环境改善2020年10月20日链接系列之三 低 频 电 磁 屏 蔽 实 践2020年10月22日链接系列之四 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2020年10月27日链接系列之五 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2020年10月29日链接系列之六 低频振动环境改善2020年11月3日链接系列之七 谈谈电子显微镜的接地2020年11月5日链接系列之八 温度湿度和风速噪声2020年11月11日链接… … … … … … 附3:相关专家系列约稿安徽大学林中清扫描电镜系列约稿
  • 中国科大实现低频射频场的高灵敏里德堡原子传感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里德堡原子的低频射频电场测量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非共振外差方法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低频射频电场精密探测,相关成果以“Highly sensitive measurement of a MHz RF electric field with a Rydberg atom sensor”为题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里德堡原子由于其较大的电偶极矩和极化率等独特性质,在微波测量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传感器在测量精度﹑抗干扰性以及可朔源等方面有望超越传统微波接收系统,因此该研究方向受到广泛关注,例如:美国陆军研究室、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等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Physical Review Applied 13, 054034 (2020),Physical Review Applied 15, 014047 (2021)]。尽管里德堡原子传感器在GHz高频微波频段探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MHz附近的低频波段却遇到困难,测量灵敏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低频电场与里德堡原子之间的耦合是一种弱的非共振相互作用,受限于光谱测量分辨率,人们难以测量微弱微波电场造成的扰动,这就限制了里德堡原子微波测量向低频波段的扩展。   在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基于AC Stark效应和非共振外差技术,通过引入一个本地振荡电场来放大系统对微弱信号电场的响应,最后通过测量探测光的电磁诱导透明光谱得到信号电场的强度。研究团队实现了对30-MHz微波电场(波长近10米)的高灵敏度测量,最小电场强度为37.3µV/cm,灵敏度为−65 dBm/Hz,动态范围超过65 dB。此外,研究团队还演示了1 kHz振幅调制(AM)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通过对探测光束信号进行解调,并分别方波和正弦波调制下提取初始调制信息,保真度均达到98%。图1 (a)里德堡态激发 (b)传感器示意图图2 (a)系统灵敏度 (b)和(c)AM解调信号演示 这项工作提高了MHz电场的原子传感器灵敏度,有助于原子电场传感技术的发展。该工作对里德堡原子传感器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远程通信、超视距雷达和射频识别(RFID)也有参考价值。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刘邦为本文的第一作者,丁冬生教授、史保森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资助。
  • 基于低频振荡的微点阵阵列/图案化制备仪器系统研制成功
    生物芯片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高通量手段,生物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样品消耗量少、灵敏度较高、自动化等优势。生物芯片仪器系统通常包括芯片制作单元和检测单元两个独立部分。目前商品用生物芯片制作系统大多采用基于机械手的合成后点样法,因制备工艺复杂,价格非常昂贵,使用成本较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振新课题组聚焦这一研究方向,从科研实际需求出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研制开发出基于低频振荡的微点阵阵列/图案化制备仪器系统。3月10日,该项目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  该仪器基于非接触式压电振荡技术,采用点样针与压电驱动分离的点样方式实现点样;使用的毛细管点样针便于更换、清洗,制作成本较低;通过振荡频率和振幅等参数来调控点样体积,实现了单个样品点直径在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尺度内、点样量在几百皮升至几十纳升之间的微阵列点阵制作;不仅适用于液体点样,还可以推广到粉体及固液混合物的微量分配应用中;不仅可以应用于间断性的非连续微点阵阵列制备,还可以推广到连续的微图化制备中。  目前已研制工程样机3台,其中2台已在相关科研单位试用,效果良好。已申请和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6项。基于低频振荡的微点阵阵列/图案化制备仪器系统
  • 半导体所等在纳米点棒异质结的超低频拉曼光谱研究中获进展
    胶体半导体纳米微晶,如CdSe纳米点、CdS纳米棒因其光致发光和光致发光效率很高且发射波长的粒径可调等优良光学和电学性质而在光电器件等方面有重要应用。目前这些应用已经拓展到了激光二极管、激光器、显示屏以及生物标记等领域。将纳米点和纳米棒进行组装可以得到纳米点棒异质结,不同类型的材料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异质结,而通过调控纳米棒和纳米点的尺寸比例又可以进一步对其发光性能进行调控,这无疑增加了纳米微晶的调控维度并大大丰富了光电学性质。  近年对纳米点棒异质结的光发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其带边发射不仅取决于其本征的能带结构,还会受到声子的调控。在声子辅助下,原本跃迁禁戒的暗态可能转变为跃迁允许的亮态,形成新的发射峰,从而发现了诸多带边发射的新奇现象。纳米微晶的声子主要有光学声子和声学声子。光学声子主要是由纳米微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声学声子则严重依赖于纳米微晶的形状和尺寸。由于声学声子的频率低且强度弱,学界对纳米微晶及其异质结的研究还非常少。  拉曼光谱是表征声子振动光谱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谭平恒研究组与意大利技术所教授Roman Krahne在中科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创新团队的支持下,利用该研究组自己发展的超低波数拉曼技术在非共振条件下对CdSe/CdS纳米点棒异质结的超低频量子受限的声学声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发现该纳米点棒异质结的声学声子主要包含了伸缩模(2 cm-1~10 cm-1)和径向呼吸模(10 cm-1~20 cm-1),这与纳米棒的声学模式类似,但是异质结的径向呼吸模较相应尺寸纳米棒出现了明显的红移(2-3 cm-1),且红移量随着异质结中纳米点尺寸的增加而增加。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该红移主要是由纳米点导致的呼吸模局域化所引起的。伸缩模的非局域性使得这种红移效应明显减弱。进一步研究表明,纳米点引入的平均声速度减小是导致异质结量子点径向呼吸模红移的直接原因。在改良的Lamb理论中,引入有效声速度,可以得到声速度改变的有效体积基本与纳米点尺寸相同,更进一步验证了异质结中呼吸模振动的局域性。研究还发现,通过调控纳米点位置也可以调控呼吸模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分布等性质。对于CdSe/CdS这种I型异质结来说,其吸收主要由CdS棒来决定,而光发射局域在CdSe纳米球部位,也就是说,声学模的局域部位与光跃迁位置相同,因此这为通过调控纳米点的粒径和位置来调控纳米点棒异质结声学声子辅助的光学跃迁性质提供了可能,对研究点棒异质结的光发射性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该项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学术刊物《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Mario Miscuglio和林妙玲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谭平恒和Roman Krahne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CdS纳米棒(左)和CdSe/CdS点棒异质结(右)的结构示意图、拉曼光谱以及振动幅度分布图
  • “钻石钥匙”开启单分子磁共振研究之门
    目前,由于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和无破坏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已被广泛用于基础研究和医学应用等多个领域。   但是,当前通用的磁共振谱仪受制于探测方式,其研究对象通常为数十亿个分子,成像分辨率仅为毫米量级,无法观测到单个分子的独特信息。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利用钻石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做探针,首次在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了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该成果使利用基于钻石的高分辨率纳米磁共振成像诊断成为可能。   该研究成果于3月6日发表在《科学》上,同期《科学》&ldquo 展望&rdquo 栏目专文报道评价&ldquo 此工作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质分子实时成像的里程碑&rdquo 。   此前的研究显示,基于钻石的新型磁共振技术能将研究对象推进到单分子,成像分辨率提升至纳米级。但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单分子信号太弱难以探测。   之后,杜江峰研究团队利用钻石中的氮&mdash 空位点缺陷作为量子探针(以下简称&ldquo 钻石探针&rdquo ),选取了细胞分裂中的一种重要蛋白为探测对象。首先将蛋白从细胞中分离并将标记物(氮氧自由基)固定在蛋白的特定位置,然后将此蛋白分子放置到钻石表面,此时标记物距离&ldquo 钻石探针&rdquo 约10纳米,会产生仅相当于地磁场十六分之一的极微弱的磁信号。&ldquo 钻石探针&rdquo 具有感知极弱磁信号的能力,在激光和微波操控下,它形成一个量子传感器,将单分子信号转化为光学信号而加以检测。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最终他们成功地在室温大气条件下首次获取了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并通过对比不同磁场下的多组磁共振谱的特征,获取了此蛋白质分子的动力学性质。   随后,《科学》杂志将该工作选为当期亮点并配以专文报道,盛赞其&ldquo 实现了一个崇高的目标&rdquo &ldquo 能够有效克服以往测蛋白分子结构时需要提纯和长成单晶的困难,并且能够实现对单蛋白分子在细胞内的原位检测&hellip &hellip 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质分子实时成像的里程碑&rdquo 。   此前,杜江峰组已成功探测到金刚石体内两个13C原子核自旋,并通过刻画其相互作用强度以原子尺度分辨率解析出了这两个同位素原子的空间取向,向单核自旋磁共振谱学和成像迈出了重要一步。   另外,杜江峰教授通过与德美研究组合作,检测到(5nm)3有机样品中质子信号,取得纳米尺度核磁共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同期的《科学》&ldquo 展望&rdquo 栏目专文评论为&ldquo 基于钻石的纳米磁探针,将磁共振成像的可探测体积到单个蛋白质分子水平&rdquo 。   据了解,该研究不仅将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对象从数十亿个分子推进到单个分子,并且&ldquo 室温大气&rdquo 这一宽松的实验环境为该技术未来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得高分辨率的纳米磁共振成像及诊断成为可能。   &ldquo 这项技术最直接的用途是在不影响蛋白质性质的前提下检测其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直接在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研究蛋白质分子。&rdquo 杜江峰表示,这对生命科学研究来说有极大吸引力。   因此,该技术有望帮助人们从单分子的更深层次来探索生命和物质科学的机理,对于物理、生物、化学、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   据介绍,以此为基础,和扫描探针、高梯度磁场等技术结合,未来可将该技术应用于生命及材料领域的单分子成像、结构解析、动力学监测,甚至直接深入细胞内部进行微观磁共振研究。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测量分子构象方面取得新进展
    分子半导体材料具有超长的室温自旋寿命,在实现室温高效自旋输运和调控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其结构多样性、可设计性以及丰富的光电特性也为分子自旋电子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分子半导体材料化学结构与自旋输运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是开发高效自旋输运分子半导体材料以及构建高效自旋器件的重要基础,而电子顺磁共振(ESR)技术在分子材料自旋寿命探测中的应用为该研究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测量手段。近日,孙向南课题组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在同分结构异构体的分子构象与材料自旋寿命的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Structural isomeric effect on spin transport in molecular semiconductors为题在线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上。DOI: 10.1002/adma.202402001.分子半导体通常由原子序数较低的轻元素组成,因此具有较弱的自旋轨道耦合强度和较长的自旋寿命,在室温自旋输运和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元素组成主导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自旋在分子半导体中自旋弛豫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材料自旋寿命和自旋扩散长度。同分异构是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一种典型的现象,由于同分异构体的元素组成完全相同,因此通常认为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自旋寿命和输运性能理应差异不大。ITIC和BDTIC是分子电子学研究中经典的商业化的互为结构异构体的小分子半导体材料,具有确定的化学结构和较高的纯度。基于对ITIC和BDTIC同分异构体的自旋输运性能的研究,孙向南课题组首次实验证明,尽管ITIC及其结构异构体BDTIC两种薄膜的电荷输运和分子堆积性质非常相似,但其自旋输运性能完全不同。通过进一步的电子顺磁共振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在BDTIC中形成的非共价构象锁可以增加自旋输运路径上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从而降低自旋寿命。因此,本研究表明,开发高效的自旋输运分子半导体材料必须考虑结构异构效应的影响,这也为解决未来薄膜中构象锁定量测量的巨大挑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另外,该方法也有拓展到更为广阔分子科学应用方向的巨大潜力,如分子相变、聚集态结构等研究领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杨婷婷、特别研究助理秦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培养的硕士生吴梦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郭立丹副研究员和孙向南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的资助。 图.分子半导体材料中结构异构效应对自旋寿命和自旋扩散长度的影响
  • 年度巨献,林崇熙核磁共振波谱仪系列公益讲座
    2014年4月的喜讯: 林崇熙老师为仪器信息网网友贡献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系列讲座,已确定三期报告,公益讲座,会议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系 列 时 间 主 题 第一讲 2014-04-28 14:30 核磁共振谱仪的设备或零配件的功能解析 第二讲 2014-05-27 14:30 谱图处理软件Mestrec 与 MestreNova操作实例 第三讲 2014-06-24 14:30 NMR 谱图解析范例 专家介绍: 林崇熙 博士后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部分): 核磁共振的应用利用核磁共振的 2D、变温、多种核素检测技术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 探讨简易核磁碳谱在各种溶液体系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应用 科技部十五科研攻关项目&mdash &mdash 以NMR检测手性化合物e.e.值与绝对构型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mdash &mdash 氮叶立德化学三苯基吡啶叶立德的化学研究以及官能基团转换反应的应用探讨。 系列讲座详细介绍: 讲座名称:核磁共振谱仪的设备或零配件的功能解析 时间:2014-04-28 14:30 课程介绍: 核磁共振NMR设备的功能与小故事,磁体、探头,、液氦液氮添加管路, 气路_空压机,电脑软件硬件, 联网, 变温配件, 转子-样品管。 如:磁体方面, 介绍其作用与原理, 生产磁体的公司,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铁三种磁铁的比较 顺便叙述磁场对生物的影响情况。 探头方面: 介绍多种探头的不同功能, 有二核/四核探头, 宽带探头, 低频探头, 低温探头, 微量探头, 反相探头, 正相探头, 二合一探头等. 顺便叙述碎管情况的探头处理。 讲座名称:谱图处理软件Mestrec 与 MestreNova操作实例 时间:2014-05-27 14:30 课程介绍: 重点范例介绍: Mestrec470 与 MestreNova8.0; 以及打开此二种软件程序和实例操作演示谱图的处理步骤; 操作内容包括: 氢谱的完整处理, 放置结构图与标定归属, 安插放大图, 拷贝到 words 文档 用MestrecNova 处理多种二维谱的演示; 备注:参加本次讲座人员, 可以下载获得此二软件。 讲座名称:NMR 谱图解析范例 时间:2014-06-24 14:30 课程介绍: 1、本次报告首先花几分钟时间快速回顾 part 1 的 "正确的解谱步骤", 和一些代表性谱图. 2、提供了上百个不同化合物具有特色的谱图范例 3、叙述与讨论几套含有完整的 H/ C/ 多种二维谱的范例 4、实例进行几个复杂化合物的谱图解析步骤 会议报名方式:点击链接马上报名或搜索讲座名称进行报名。
  • 第一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第一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第一轮通知)时间:2022年10月27日- 2022年10月31日地址:南京大学第一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兹定于2022年10月 27-31 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是国内首次举办小分子核磁技术应用的国际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主办,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和协办。近年来,核磁共振仪器不断更新和普及,据统计,国内目前用于小分子结构表征的核磁共振谱仪已经多达2000多台;小分子核磁共振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涉及有机合成中间体、天然产物结构鉴定,反应动力学跟踪、新药筛选、代谢组学、晶体学、小分子动态结构等丰富多样的应用,涌现了大量核磁共振新技术和新方法。本次会议将围绕小分子核磁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邀请国内外从事小分子核磁专家、学者交流相关领域进展,旨在加深从事小分子核磁领域同行间的交流,推广小分子化合物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关注并加入核磁技术研究。会议日程安排三天。第一天是开幕式和大会邀请报告,第二天继续大会邀请报告,第三天综合运用NMR技术以及RDC和RCSA等手段阐明小分子立体结构的专题研讨,同时包括有核磁数据分析、谱图解析、结构计算等内容。欢迎各位与会同行提供小分子NMR立体结构问题以及化合物结构式、核磁原始数据等,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和提高。由于我国疫情管理等要求,国外同行的报告安排线上进行。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广大从事小分子核磁领域的化学工作者积极参加,同时欢迎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会。一、 会议组织机构大会主席:郭子建院士 刘买利院士 Harald Schwalbe教授组委会秘书:杨晓亮副教授组委会成员:郭子建教授 刘买利教授 Harald Schwalbe教授 谭仁祥教授 姚祝军教授 左景林教授 俞寿云教授 江亚军教授 雷新响教授 单璐博士 彭路明教授 李伟教授毛佳飞博士 Michael Reggelin教授 Christian Griesinger教授 孙涵教授 杨晓亮副教授会务组成员:陈瑶 奚婕 李翔 洪张俊 刘川 胡佩 柯晓康 李婷二、学术交流形式 本次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专题研讨。大会具体日程将在第二轮或第三轮会议通知中陆续更新。 三、演讲嘉宾四、大会主题小分子化合物、天然产物结构鉴定的核磁方法 核磁技术在研究有机反应机理中的应用(含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学、配合物、自由基化学等)19F NMR、药物筛选核磁代谢组学研究固体核磁技DNP-NMR技术及小分子应用定量核磁技术 小分子核磁共振新技术 小分子结构计算 小分子与大分子相互作用核磁研究RDC、RCSA在确定小分子立体构型中的应用五、会议日程安排10月27日:会议报到10月28日:研讨会开幕式、大会邀请报告10月29日:大会邀请报告10月30日:专题研讨:确定小分子化合物结构,数据分析、结构计算等10月31日:离会六、会议注册费学术界3000元,企业4000元,研究生(凭学生证注册)1500元。8月31号前注册缴费:学术界2500元,企业3500元,研究生(凭学生证注册)1200元。可现场收取,如需转账,请注明。七、会议和住宿地点会议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住宿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八、重要日期2022年04月30日:会议第一轮通知2022年09月10日:会议第二轮通知2022年10月12日:会议议程通知2022年10月27日:代表报到九、会务联系联系人:杨晓亮 柯晓康 陈瑶联系电话:13305154913(柯晓康)地址:南京市栖霞区 仙林大道163号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邮编210023会议专用邮箱:smnmr2022@nju.edu.cn会议网址:https://smnmr-2022.com 会议微信:smnmr2022-NJU十、合作单位宣传媒体:MRL/波谱学杂志 仪器信息网十一、参会回执请于2022年7月30日前发回执,最终住宿安排另行通知,若有住宿要求,请及时和会务组联系。第一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报名表回执(请在7月3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回)会议邮箱:smnmr2022@nju.edu.cn姓名职称/职务性 别年 龄单位全称纳税人识别号通讯地址电 话E-mail组内学生预计参会人数住 宿单间 标间(不合住)标间(可合住 室友姓名 )备注友情提醒:会议期间正值南京金秋十月,南京正处于旅游旺季,房源紧张,请参会者务必详细注明预计参会人数,以便组委会提前协调安排住宿,谢谢!
  • 首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首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第二轮通知)时间:2022年10月27日- 31日地点:南京大学首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将于2022年10月27-3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小分子核磁技术应用国际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近年来,核磁共振仪器不断更新和普及。据统计,国内目前用于小分子结构表征的核磁共振谱仪已经多达2000多台;小分子核磁共振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涉及有机合成中间体、天然产物结构鉴定,反应动力学跟踪、新药筛选、代谢组学、晶体学、小分子动态结构等丰富多样的应用,涌现了大量核磁共振新技术和新方法。本次会议将围绕小分子核磁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邀请国内外从事小分子核磁专家、学者交流相关领域进展,旨在加深从事小分子核磁领域同行间的交流,推广小分子化合物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关注并加入核磁技术研究。会议日程为三天。第一天为开幕式和大会邀请报告;第二天仍为大会邀请报告;第三天为综合运用NMR技术以及RDC和RCSA等手段阐明小分子立体结构的专题研讨,包括核磁数据分析、谱图解析、结构计算等内容。欢迎各位与会同行提供小分子NMR立体结构问题以及化合物结构式、核磁原始数据等,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和提高。由于我国疫情管理等要求,国外同行的报告安排线上进行。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广大从事小分子核磁领域的化学工作者积极参加,同时欢迎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人员积极参会。一、会议组织机构大会主席: 郭子建 院士 刘买利 院士 Harald Schwalbe 教授组委会秘书:杨晓亮 副教授组委会成员:郭子建 教授 刘买利 教授 Harald Schwalbe 教授 谭仁祥 教授 姚祝军 教授 左景林 教授 段春迎 教授 俞寿云 教授 江亚军 副教授 雷新响 教授 单璐 博士 彭路明 教授 李伟 教授 毛佳飞 博士Michael Reggelin 教授 Christian Griesinger 教授 孙涵 教授沈文斌 教授 姜硕星 副教授 杨晓亮 副教授会务组成员:陈瑶 王晓宁 奚婕 李翔 洪张俊 刘川 胡佩 柯晓康 张慧 李婷二、学术交流形式本次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专题研讨。大会详细日程在会议第三轮通知进一步更新。三、演讲嘉宾四、大会主题• 小分子化合物、天然产物结构鉴定的核磁方法• 核磁技术在研究有机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含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学、配合物、自由基化学等)• 19F NMR、药物筛选• 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固体核磁、DNP-NMR技术及小分子应用• 定量核磁技术• 小分子核磁共振新技术• 小分子结构计算 • 小分子与大分子相互作用核磁研究• RDC、RCSA在确定小分子立体构型中的应用五、会议日程安排10月27日:会议报到10月28日:研讨会开幕式、大会邀请报告10月29日:大会邀请报告10月30日:专题研讨:确定小分子化合物结构,数据分析、结构计算等10月31日:参会代表离会六、会议注册费线下:学术界2500元,企业3500元,研究生(凭学生证注册)1200元。(注: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不建议现场缴费,请提前转账,转账流程可以扫描下列注册链接二维码)七、会议和住宿地点会议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住宿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八、重要日期2022年09月30日:会议第二轮通知2022年10月12日:会议议程通知2022年10月27日:参会代表报到九、会务联系联 系 人: 杨晓亮 柯晓康 陈瑶联系电话:柯晓康(13305154913)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邮编210023会议专用邮箱:smnmr2022@nju.edu.cn会议网址:https://smnmr-2022.com会议微信交流群:smnmr2022-NJU十、合作单位宣传媒体:MRL / 波谱学杂志仪器信息网------------------------------------------------------------------------------------------------------------------参 会 回 执姓 名职称/职务性别单位全称纳税人识别号手机号E-mail课题组其他参会人员姓名住宿单间:房间数( 间) 标间:房间数( 间) 合住□ 不合住□住宿日期2022年10月 日至 日备 注友情提醒:会议期间正值金秋十月,南京处于旅游旺季,房源紧张,请参会者务必详细填写:参会人数、房间数及住宿日期,以便组委会提前做好安排。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学家在水溶液环境中实现单个生物分子磁共振谱探测
    p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量子技术首次在室温水溶液环境中探测到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从而向运用单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环境中的构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该工作发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并被选为五篇封面标题文章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17791fb-2bec-4aac-912d-c2facfea4a51.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br/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基于钻石传感器实现水溶液中的DNA分子探测 /strong /span /p p   磁共振技术能够在溶液环境准确无损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是目前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然而,传统的磁共振技术受限于探测灵敏度,其研究对象通常为数十亿分子的宏观体系,无法实现单分子的研究。杜江峰团队利用钻石中的氮-空位点缺陷作为量子传感器(以下简称“钻石传感器”),它在绿色激光和特定频率微波脉冲的调制下,形成对磁信号敏感的量子干涉仪,将微弱的磁信号放大为量子相位信号,并利用光学手段进行读出。同时,由于钻石传感器的尺寸在原子量级,可以实现纳米尺度的空间分辨能力。因此,钻石传感器可以实现单个分子探测,并能通过磁共振谱学解析其结构和动力学等信息。 /p p   杜江峰团队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基于钻石传感器能够探测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Science 347, 1135–1138 (2015)],实现了单分子磁共振的首次突破。该实验中的蛋白质分子被生物胶固定在钻石表面。然而,水溶液环境是生物分子保持生物活性并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环境,在水溶液环境中进行单分子的磁共振探测是研究其生物功能的必经之路。杜江峰团队与南加州大学教授覃智峰合作,以双链DNA分子作为探测对象,此DNA分子被放置在钻石表面并填充水溶液以保持其生理状态。首先,为了防止DNA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该团队设计了一套化学反应流程,将DNA分子的一条链(下图红色虚线示意)一端通过氨基修饰,化学键合“拴”在钻石表面,这也保证了DNA分子在钻石表面的均匀分布 同时将一种常用的氮氧自由基顺磁标签标记到DNA的另一条链(下图蓝色实线示意),其可以在水溶液中与键合链自由地复合-解链。其次,得益于钻石微纳技术的发展,加工得到钻石纳米柱,同时改进微波操控技术,使得探测效率大幅提升,能够快速测得单分子磁共振谱,信号获取时间从小时量级缩短到数分钟。最终,该团队成功地获取了水溶液环境下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并通过谱分析得到其动力学和环境特征信息。通过谱线展宽和仿真计算得到该DNA分子自由基的运动特征时间信息 通过谱线超精细分裂大小得到该DNA分子所处的疏水性环境信息。 /p p   该工作为在水溶液环境中研究单个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是朝向细胞原位单分子研究迈出的重要一步。以此为基础,和扫描探针、梯度磁场等技术相结合,未来可将该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单分子成像、结构解析和动力学检测,从单分子层面理解生物特性和生命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审稿人评述该工作:“单分子技术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实现单个DNA分子的探测及其动力学行为研究将引起相关领域科学家很大的兴趣”。 /p p   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石发展、孔飞和赵鹏举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杜江峰和覃智峰为该文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安徽省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766fc73-bfa5-40f0-a81f-a13f1f55aed4.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551" height=" 621" style=" width: 551px height: 62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实验方案示意图。基底为钻石单晶,为提升光学性质,微纳加工得到圆柱形阵列,钻石传感器位于表面下方数纳米,DNA分子“拴”在圆柱端面上,并置于水溶液中。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49bdc77-0cbe-4552-8f10-12277b1fb637.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551" height=" 555" style=" width: 551px height: 55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实验测得的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三条峰为氮氧自由基和氮核自旋的超精细耦合所致。 /strong /span br/ /p
  • “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3年10月17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生命科学站) (以下简称“验评中心”)牵头组织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现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咨询部主任杨娟首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自2021年6月开始,联合多家单位着力于国产仪器的验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验评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参与。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是验评中心继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数字PCR仪之后,启动的第四个验评机种。希望通过学会的验评工作能够帮助国产仪器进入高端市场,助推国产仪器更好地发展。验评中心工程师杨佳莹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方案、工作计划与合作机制。随后,与会专家就验评方案当中的相关问题,从用户最关注的性能参数、技术指标、实际样品测试比对、仪器耐用性、综合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指导意见。据悉,此项目是受北京英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由验评中心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前沿计量科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百普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 首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第一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将于2023年5月16-20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是国内首次举办小分子核磁技术应用的国际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近年来,核磁共振仪器不断更新和普及,据统计,国内目前用于小分子结构表征的核磁共振谱仪已经多达2000多台;小分子核磁共振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涉及有机合成中间体、天然产物结构鉴定,反应动力学跟踪、新药筛选、代谢组学、晶体学、小分子动态结构等丰富多样的应用,涌现了大量核磁共振新技术和新方法。本次会议将围绕小分子核磁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邀请国内外从事小分子核磁专家、学者交流相关领域进展,旨在加深从事小分子核磁领域同行间的交流,推广小分子化合物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关注并加入核磁技术研究。会议日程安排三天。第一天是开幕式和大会邀请报告,第二天继续大会邀请报告,第三天综合运用NMR技术以及RDC和RCSA等手段阐明小分子立体结构的专题研讨,同时包括有核磁数据分析、谱图解析、结构计算等内容。欢迎各位与会同行提供小分子NMR立体结构问题以及化合物结构式、核磁原始数据等,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和提高。因国内疫情管控已经结束,本次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国内报告及参会均安排线下,国外报告及参会大部分安排线上。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广大从事小分子核磁领域的化学工作者积极参加,同时欢迎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会。一、会议组织机构大会主席:郭子建院士 刘买利院士 Harald Schwalbe教授组委会秘书:杨晓亮副教授组委会成员:郭子建教授 刘买利教授 Harald Schwalbe教授 谭仁祥教授 姚祝军教授 左景林教授段春迎教授 俞寿云教授 江亚军副教授 雷新响教授 单璐博士 彭路明教授李伟教授 毛佳飞博士 Michael Reggelin教授 Christian Griesinger教授 孙涵教授沈文斌副教授 姜硕星副教授 杨晓亮副教授会务组成员:陈瑶 柯晓康 王晓宁 奚婕 李翔 朱彤阳 洪张俊 刘川 胡佩 张慧 李婷二、学术交流形式 本次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专题研讨。大会具体日程将在第二轮或第三轮会议通知中陆续更新。三、演讲嘉宾四、大会主题 核磁技术在研究有机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含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学、配合物、自由基化学等) 19F NMR、药物筛选 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固体核磁技DNP-NMR技术及小分子应用 定量核磁技术 小分子核磁共振新技术 小分子结构计算 小分子与大分子相互作用核磁研究 RDC、RCSA在确定小分子立体构型中的应用五、会议日程安排5月16日:参会代表报到5月17日:研讨会开幕式、邀请报告5月18日:邀请报告5月19日:专题研讨:确定小分子化合物结构,数据分析、结构计算等5月20日:参会代表离会六、会议注册费学术界2500元,企业3500元,研究生(凭学生证注册)1200元。可现场收取,建议提前转账,转账流程见会议网页。七、会议和住宿地点会议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住宿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八、重要日期2023年02月15日:会议第一轮通知2023年03月25日:会议第二轮通知2023年04月30日:会议议程通知2023年05月16日:参会代表报到九、会务联系 联系人:杨晓亮 柯晓康 陈瑶联系电话:13305154913(柯晓康)地址:南京市栖霞区 仙林大道163号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邮编210023会议专用邮箱:smnmr2022@nju.edu.cn会议网址:https://smnmr-2022.com会议微信:smnmr2022-NJU十、合作单位宣传媒体:MRL / 波谱学杂志、仪器信息网赞助单位:北京布鲁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腾龙微波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毕得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一、参会回执请于2023年4月30日前发回执,最终住宿安排另行通知,若有住宿要求,请及时和会务组联系。参会回执 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敬请4月3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回)会议邮箱:smnmr2022@nju.edu.cn 姓 名职称/职务性 别年 龄单位全称纳税人识别号手 机E-mail参会人数住 宿单间:房间数( 间) 标间(不合住):房间数( 间)标间(合住): 房间数( 间)住宿日期2023年5月 日 至5月 日备注友情提醒:春夏交替的5月是南京最舒服的季节,处于旅游旺季,房源紧张,请参会者务必详细注明:参会人数、房间数和住宿日期,以便组委会提前协调安排住宿。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报到地点、参会路线、住宿详见附页!附一、会议报到地点南大国际会议中心大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南京市仙林大道163号,酒店联系电话:025-89686666附二、交通路线会议不设接站,请参会代表自行到达报到地点(南大国际会议中心大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1、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 乘坐出租车:禄口机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200元左右/车,约60公里,用时约1小时。(2) 乘坐地铁:在南京禄口机场T2航站楼“禄口机场站”乘地铁S1线(南京南站方向),在“南京南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3号线(林场方向),在“大行宫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2号线(经天路方向),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下车。乘公交321路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上车,乘2站至“仙林南大东门站”下车,见下图(或在校外步行1千米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的南大国际会议中心)。10-12元/人,用时大约2小时。2、南京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 乘坐出租车:南京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55元左右/车,约20千米,用时约35分钟。(2) 乘坐地铁:在“南京站”乘地铁3号线(秣周东路方向),在“大行宫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2号线(经天路方向),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下车。乘公交321路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上车,乘2站至“仙林南大东门站”下车(或在校外步行1千米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的南大国际会议中心)。6-8元/人,用时大约1小时10分钟。3、南京南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 乘坐出租车:南京南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70-100元/车,约30-40千米,用时约45分钟。(2) 乘坐地铁:在“南京南站”乘地铁3号线(林场方向),在“大行宫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2号线(经天路方向),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下车,乘公交321路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上车,乘2站至“仙林南大东门站”下车(或在校外步行1千米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的南大国际会议中心)。7-9元/人,用时大约1小时15分钟。附三、住宿1、南大国际会议中心: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联系电话:025-89686666。2、参会者可自行联系南京地铁二号线各车站和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附近的其它酒店。期待您的到来!
  • 原位变温低场核磁共振系统用于抗冻蛋白分子动力学分析
    原位变温低场核磁共振系统用于抗冻蛋白分子动力学分析什么是抗冻蛋白?抗冻蛋白是一种能抑制冰晶生长的蛋白质或糖蛋白质.自二十世纪发现以来,研究对象先后从极区鱼类,昆虫,转移到植物材料上。抗冻蛋白是生活在寒冷区域的生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产生的一类用于防止生物体内结冰而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功能性蛋白质。对于抗冻蛋白抗冻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开冰晶成核、生长和冰晶形貌调控的分子层面的机理。抗冻蛋白生长机制的模型抗冻蛋白吸附在冰晶表面,通过EAFC3效应抑制其生长.机制的模型为:一般晶体的生长垂直于晶体的表面,假如杂质分子吸附于冰生长通途的表面,那么需要在外加一推动力(冰点下降),促使冰在杂质间生长.由于曲率增大,使边缘的表面积也增加.因表面张力的影响,增加表面积将使体系的平衡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冰点降低。通过对抗冻植物抗冻活性的研究,认为抗冻植物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控制胞外冰晶形成的机制,即抗冻蛋白和冰核聚物质的协同作用.在植物体内,热滞效应并不明显,而冰重结晶抑制效应显著.吸附抑制学说是否适应于植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原位变温低场核磁共振系统用于抗冻蛋白分子动力学分析原位变温低场核磁共振系统是指可以实现在线原位改变样品温度,并在设置温度下对样品进行原位测量的低场核磁共振系统。该系统可同时实现弛豫分析和磁共振成像功能。传统的低场核磁共振系统是常温测试系统,测试过程中样品的温度保持与实验室温度(环境温度)一致,检测到的数据与样品在室温下的特性相关。而原位变温低场核磁共振系统可对样品进行程序控温(高低温),并进行原位检测,可研究不同温度下样品的特性。可对样品进行冷冻过程、干燥过程、蒸煮过程、样品冰点、食品变性过程等相关研究。 原位变温低场核磁共振系统是在常规低场核磁共振系统上加配了变温探头、控温硬件以及控温软件。系统样机如下图: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步入分子层面
    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分别采用新型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测到人体内的分子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MRI扫描的速度和精度,可在未来用于更快地检测癌症等疾病。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两国科学家使用的MRI技术都通过操控分子的旋转来提高扫描的速度和精度,从而可以在分子层面快速地完成诸如分析药物药效或推断肿瘤生长速度等工作,以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加拿大研究人员通过操纵仲氢(仲氢是航天飞机上使用的燃料),将仲氢的磁性转移到许多更容易探测的分子上面,并在动物身上进行了该技术的测试。结果表明,新技术可以将扫描的灵敏度增加1000倍左右,原来统计生物系统数据需要花费90天时间,现在只需几秒就可以完成。   美国科学团队则调整了原子核的旋转来增强信号,在旋转状态的分子之间制造了很大不平衡,并且使分子变成了功能更加强大的磁体,可以产生更详细的图像。新技术得到的信号强度可能是传统MRI中氢原子所释放信号的几千倍甚至几万倍。
  • 第一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地址:南京大学第一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于2023年5月16 - 20 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是国内首次举办小分子核磁技术应用的国际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近年来,核磁共振仪器不断更新和普及,据统计,国内目前用于小分子结构表征的核磁共振谱仪已经多达2000多台;小分子核磁共振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涉及有机合成中间体、天然产物结构鉴定,反应动力学跟踪、新药筛选、代谢组学、晶体学、小分子动态结构等丰富多样的应用,涌现了大量核磁共振新技术和新方法。本次会议将围绕小分子核磁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邀请国内外从事小分子核磁专家、学者交流相关领域进展,旨在加深从事小分子核磁领域同行间的交流,推广小分子化合物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关注并加入核磁技术研究。会议日程安排三天。第一天是开幕式和大会邀请报告,第二天继续大会邀请报告,第三天综合运用NMR技术以及RDC和RCSA等手段阐明小分子立体结构的专题研讨,同时包括有核磁数据分析、谱图解析、结构计算等内容。本次会议线下、线上相结合,大会共同主席Harald Schwalbe教授线下报告,其它23位国外专家线上报告,国内报告及参会安排线下。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广大从事小分子核磁领域的化学工作者积极参加,同时欢迎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会。一、会议组织机构大会主席:郭子建院士 刘买利院士 Harald Schwalbe教授组委会秘书:杨晓亮副教授组委会成员:郭子建教授 刘买利教授 Harald Schwalbe教授 谭仁祥教授 姚祝军教授 左景林教授段春迎教授 俞寿云教授 江亚军副教授 雷新响教授 单璐博士 彭路明教授李伟教授 毛佳飞博士 Michael Reggelin教授 Christian Griesinger教授 孙涵教授沈文斌副教授 姜硕星副教授 杨晓亮副教授会务组成员:陈瑶 柯晓康 王晓宁 奚婕 李翔 朱彤阳 洪张俊 刘川 胡佩 张慧 李婷二、学术交流形式 本次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专题研讨大会具体日程见会议网站:https://smnmr-2022.com三、演讲嘉宾四、大会主题 核磁技术在研究有机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含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学、配合物、自由基化学等) 19F NMR、药物筛选 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固体核磁技DNP-NMR技术及小分子应用 定量核磁技术 小分子核磁共振新技术 小分子结构计算 小分子与大分子相互作用核磁研究 RDC、RCSA在确定小分子立体构型中的应用五、会议日程安排5月16日:参会代表报到5月17日:大会开幕式、邀请报告5月18日:邀请报告5月19日:专题研讨:确定小分子化合物结构,数据分析、结构计算等5月20日:参会代表离会六、会议注册费学术界2500元,企业3500元,研究生(凭学生证注册)1200元可现场收取,建议提前转账,转账流程见会议网站:https://smnmr-2022.com七、会议和住宿地点会议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住宿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八、重要日期2023年02月15日:会议第一轮通知2023年03月25日:会议第二轮通知2023年04月08日:会议第三轮通知2023年05月16日:参会代表报到九、会务联系联系人:杨晓亮 柯晓康 陈瑶联系电话:13305154913(柯晓康)地址:南京市栖霞区 仙林大道163号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邮编210023会议专用邮箱:smnmr2022@nju.edu.cn会议网址:https://smnmr-2022.com 会议微信:smnmr2022-NJU十、合作单位宣传媒体:MRL / 波谱学杂志 仪器信息网赞助单位: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腾龙微波技术有限公司 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毕得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泰科施普(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台达电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宏润空压机科技有限公司十一、参会回执请于2023年4月30日前发回执,最终住宿安排另行通知,若有住宿要求,请及时和会务组联系。参会回执 第一届小分子核磁共振技术国际研讨会(敬请4月3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回)会议邮箱:smnmr2022@nju.edu.cn姓 名职称/职务性 别年 龄单位全称纳税人识别号手 机E-mail参会人数住 宿单间:房间数( 间) 标间(不合住):房间数( 间)标间(合住): 房间数( 间)住宿日期2023年5月 日 至5月 日备注友情提醒:春夏交替的5月是南京最舒服的季节,处于旅游旺季,房源紧张,请参会者务必详细注明:参会人数、房间数和住宿日期,以便组委会提前协调安排住宿。报到地点、参会路线、住宿详见附页!附一、会议报到地点南大国际会议中心大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南京市仙林大道163号,酒店联系电话:025-89686666附二、交通路线会议不设接站,请参会代表自行到达报到地点(南大国际会议中心大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1、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 乘坐出租车:禄口机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200元左右/车,约60公里,用时约1小时。(2) 乘坐地铁:在南京禄口机场T2航站楼“禄口机场站”乘地铁S1线(南京南站方向),在“南京南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3号线(林场方向),在“大行宫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2号线(经天路方向),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下车。乘公交321路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上车,乘2站至“仙林南大东门站”下车,见下图(或在校外步行1千米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的南大国际会议中心)。10-12元/人,用时大约2小时。2、南京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 乘坐出租车:南京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55元左右/车,约20千米,用时约35分钟。(2) 乘坐地铁:在“南京站”乘地铁3号线(秣周东路方向),在“大行宫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2号线(经天路方向),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下车。乘公交321路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上车,乘2站至“仙林南大东门站”下车(或在校外步行1千米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的南大国际会议中心)。6-8元/人,用时大约1小时10分钟。3、南京南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 乘坐出租车:南京南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70-100元/车,约30-40千米,用时约45分钟。(2) 乘坐地铁:在“南京南站”乘地铁3号线(林场方向),在“大行宫站”下车,站内换乘地铁2号线(经天路方向),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下车,乘公交321路在“南大仙林校区站”上车,乘2站至“仙林南大东门站”下车(或在校外步行1千米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的南大国际会议中心)。7-9元/人,用时大约1小时15分钟。附三、住宿1、南大国际会议中心: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旁,联系电话:025-89686666。2、参会者可自行联系南京地铁二号线各车站和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附近的其它酒店。期待您的到来!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上海简户低频振动台JDZD-75XPTW成功签约上海良信电器
    上海简户低频振动台JDZD-75XPTW成功签约上海良信电器2014年年初,上海简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与上海良信电器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此单并成为2014年上海简户首单之一,上海良信在我司购买了2台低频振动台,感谢贵司对我司产品的认可和支持。我方送货上门到客户指定地点,并承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设备验收合格并安排我司专业的工程师上门调试,完善售前、售后服务一直是我公司经营运作最重要的承诺,客户的满意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我们将秉承一贯专业、诚恳、诚信的原则继续努力,将上海简户的产品做得更好、更强!并且2014年简户会在这个辉煌中创造奇迹。简户仪器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端研发设计团队,曾多次荣获试验箱,试验机行业国家专利证书,下属公司曾获得CCTV央视网2010年20强仪器品牌荣誉称号。简户有幸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名企馆活力矩阵活力企业,参加为期180天“闪耀明星,寻找坐标“展示活动,在该活动中,简户在本行业里率先实施ERP及CRM管理系统。拥有全方位的完善的人工呼叫中心,受到业界一致好评!
  • 踏上新征程的磁共振波谱——2023年度北京波谱年会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20日,“2023年度北京波谱年会”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北京分子科学交叉平台协办,旨在提高波谱学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促进波谱技术的交流与推广。会议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媒体出席本次会议并进行全程报道。大会现场本次会议共安排了6个大会报告、12个技术报告、8个青年论坛报告以及13个墙报。会议特邀到第一届北京波谱会终身成就贡献奖获得者宁永成教授参加,并以“踏上新征程的磁共振波谱”为主题,邀请了活跃在我国的著名专家及青年专家作波谱前沿方法技术与应用新进展报告,组织了波谱厂家进行新产品技术报告及仪器展示,在液体、固体核磁共振波谱,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和成像波谱的方法学及其应用,国内外厂商最新技术进展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其中,大会报告聚焦最新的磁共振方法和应用,技术报告以应用和技术支持为主,青年论坛以在读和刚毕业学生为主,墙报主要展示最新进展。此外,会议还将评选优秀青年报告和墙报,以及“2023年北京波谱会终身成就贡献奖”。5月21日下午13:30-15:00,会议将专门安排到北京分子科学交叉平台,参观目前国内第一台600M固体DNP。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剑峰教授主持,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杨海军高级工程师发表了开幕致辞。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 杨海军 高级工程师《踏上磁共振波谱的新征程》杨海军首先对所有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其次,他提到,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经费支持下,固体核磁、低频脉冲顺磁等仪器数量大幅增长,得到普及,科研人员的队伍在不断扩充,涌现出了许多优异的成果。以国仪量子、纽迈科技等为代表的国产仪器,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打开了国际市场,进入先进的磁共振仪器公司行列,与老牌仪器公司同台竞技,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这些不断变化的新现象,都在表明,磁共振波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征程。同时,他还在会议中介绍道,大会设置了特别贡献奖、优秀青年论坛奖和优秀墙报奖,他希望与会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奖项的投票,既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也向德高望重的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欢迎致辞之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向俊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侯广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剑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炳文教授、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区经理丁皓等带来了精彩的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剑峰教授、清华大学李勇副教授分别主持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向俊锋 研究员《与所需求同行的中科院化学所核磁发展之路》报告中,向俊锋研究员回顾了核磁的发展历史,据介绍,目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已经拥有从300-800兆各类核磁共振设备15台套,配备超低温宽带多核探头、高梯度宽带扩散探头、宽带高分辨魔角探头、超高转速固体MAS探头,微成像探头以及低频探头等,为支持研究所的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侯广进 首席研究员《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及在多相催化研究中的应用》侯广进研究员主要介绍了通过先进的多核多维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探究双功能催化体系中氧化物表界面的活性位结构、分布以及分子筛的酸性位、孔道结构等性质,以及与资源小分子活化、调控反应产物、产物选择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对于深入理解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赵保路 研究员《ESR自旋捕集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生物中的自由基大部分都是寿命极短的,难以用ESR进行测量,需要利用自旋捕捉技术。赵保路研究员团队建立了多种测量生物和医学中自由基的技术和方法等,并开展了多种细胞和生物组织中各种自由基的功能和作用,自由基在炎症、中风、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及衰老过程产生自由基的规律和作用机理等多项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大学 李剑峰 教授《有关NO与Vitamin B12的两个故事》金属卟啉是血红素的重要模型化合物,李剑峰教授分离了首个反式双NO键合的锰卟啉单晶结构并对其做了多种波谱表征,为该类型血红素中间体的存在与性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此外,他还对作为Vitamin B12模型化合物的六配位钴卟啉进行了系统的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的研究,相关工作即将收尾。华东师范大学 胡炳文 教授《锂电池中的磁共振:从核磁共振到顺磁共振》胡炳文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原位顺磁共振EPR成像方法,可以得到锂在集流体上的沉积分布。同时,他们研究了锂枝晶的沉积,发现锂枝晶在局部的聚集。报告中,胡炳文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其团队取得的一系列科研进展,比如开发了微分谱技术,证实了Li枝晶生长为尖端生长;以P2-Na0.66Li0.22Mn0.78O2为基准体系,首次利用EPR技术揭露了氧化物正极材料的体相中“被圈闭”的分子O2(trapped molecular O2)的生成等。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区经理 丁皓《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基于弛豫动力学原理,结合温控技术,低场核磁可用于聚合物交联密度、结晶度、分散相容性、活化能及相转变温度等评价。由于无损、绿色、简便等优势,低场核磁具有将在橡胶、塑料、复合材料和粘合剂等行业得到应用。丁皓介绍道,低场核磁共振采用永磁体,无需制冷剂和屏蔽房,仪器及维护成本相对超导核磁低很多,且安装要求低,不仅便于科研平台使用,且适用于课题组或企业。清华大学 李勇 副教授主持会议参会人员合影本次北京波谱年会得到了12家厂商的大力支持,会议同期的仪器展吸引了参会代表驻足咨询。仪器展后续,会议还安排了技术报告、青年论坛、颁奖等多个环节,仪器信息网将持续为大家报道,敬请关注。
  • 张承青电镜实验室环境约稿[4]: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
    为促进电子显微学研究、电镜应用技术交流,打破时空壁垒,仪器信息网邀请电子显微学领域研究、技术、应用专家,以约稿分享形式,与大家共享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进展及经验等。同时,每期约稿将在仪器信息网社区电子显微镜版块发布对应互动贴,便于约稿专家、网友线上沟通互动。专家约稿招募:若您有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邮件投稿或沟通(邮箱:yanglz@instrument.com.cn)。本期将分享张承青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的系列约稿经验分享,以下为系列之四,以飨读者。(本文经授权发布,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系列之四 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所谓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主要由探测器、控制器和消磁线圈等构成,是一类以等幅反相磁场去抵消原有低频环境磁场的专门用于改善0.001Hz~300Hz低频电磁环境的专用设备,以下简称消磁器。消磁器按其工作范围可分为AC和DC两种,有些型号将两种统一组合在一起(究其工作原理,实质上是双频工作制),以便于同时满足两种工作环境需要。低频消磁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不占用空间,可以后期安装等优点,特别在超净间等难以制作磁屏蔽的场所,消磁器成为不二之选。当前商品消磁器国内市场主要有:Spicer(英国)Stefan Mayer (德国),很少见到的还有TMC(美国),CMC (韩国)等,国产品牌目前只有SLONG(上海)。TMC和CMC的消磁线圈设计不大合理,现场安装难度较大,实际应用中不大见到。无论哪种品牌的消磁器,其基本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都是由三轴探测器检测三维空间的电磁干扰信号,然后由PID控制器做动态跟踪控制并输出反相电流,最后用三维消磁线圈(一般都用三组六个准亥姆霍兹矩形线圈)产生等幅反相磁场,使得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磁场得以中和抵消,降低到较低的强度水平上。各种消磁器的工作范围一般不大于40mG(也有标200 mG甚至以上的,过高并无实际意义),超范围会有自动报警和自动保护动作(暂停消磁),国产品牌SLONG超范围有自动报警但不做保护动作(仅消磁效果略差)。各种消磁器的理论消磁精度都可以达到0.1mGauss p-p,也就是10nT,也有标1nT的,但这只是理论上探测器中心才所能够达到的,一般用另一个仪器是测不到的(太近相互干扰,远了“等强度球面”现象就马上出来。各种消磁器的消磁电流都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跟踪调整,有时会很大。在近旁(几十厘米范围吧)有其它微信号探测器(包括其信号电缆线)工作时,必须注意合理布线(适当保持间距,可以垂直交越,避免平行靠近布线),以防止干扰其它设备正常工作(曾发生过影响电子束曝光设备工作的实例)。消磁器的控制器消耗功率大多为250W~300W(如 Spicer、Stefan Mayer 、TMC等),国产品牌SLONG正常工况≦8W(最大40W)。消磁器的探测器有组合式,也有AC/DC分离式,(后者效果略好,但对安装技术要求略高)一般固定在镜筒筒身中部偏上处或靠近电子枪处(考虑到有些型号电镜的电子束刚从电子枪发出时速度很慢,此时最容易被磁场干扰)。探测器的具体固定位置初次安装时可以多换几处试试,哪里图像效果好就固定在哪里。多年前曾有试用双AC探测器的(目的是变“等强度球面”为“等强度椭圆球面”,以适应透射电镜需要),但效果不明显且安装调试困难,后来不大见到了。消磁系统的消磁线圈一般都是选用“准亥姆霍兹线圈”,外观有两种,一是所谓的“大线圈式”,就是将六个线圈固定在房间内各墙面和天花板/地面等处,尽量大一点、远一点;另一是根据要求定制矩形框架,并将六个线圈嵌入其中;除了超净间内及超大房间,“框架式”一般情况下应用不多。原因是一则消磁效果略差,二则对电镜的操作使用有所妨碍。从消磁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得出如下推论:1)由于存在难以彻底消除的滞后,反相磁场与环境干扰磁场必然存在相位差,所以消磁器的消磁效果是受到一定限制的;2)在三维消磁线圈包围的空间范围内,与环境磁场中和抵消后的磁场是不均匀的。是从以探测器为中心、以立体球面向外逐渐变差的。因为磁场强度与信号源(即消磁线圈)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又因为通常环境磁场的均匀度远好于消磁器产生的反相磁场,所以等强度同心球面半径越小消磁效果越好,离探测器中心越远的位置,消磁效果就逐渐变差。这也是消磁器在扫描电镜上应用较多而透射电镜上就不多见的主要原因(透射电镜需要保护的范围可达两米以上,远大于在扫描电镜)。国产品牌目前与知名品牌相比,某些方面还有差距。但在算法、能耗、外观和适用性等方面,国产品牌已经赶上或开始超越。值得一提的是,SLONG彻底解决了镜筒上强磁干扰的业界难题,探测器可以不受离子泵(IGP)的强磁干扰放置在任意最合适位置。这样实际上扩大了保护范围,改进了消磁效果。2020.10张承青作者简介作者张承青,退休前在某电镜公司工作多年,曾经做过约两千个(次)电镜环境调查、测试,参与多个电镜实验室设计及改造设计规划,在低频电磁环境改善和低频振动改善等方面有些体会,迄今仍在这些方面继续探索。附1:张承青系列约稿互动贴链接(点击留言,与张老师留言互动): 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655934_1附2:张承青系列约稿发布回顾拟定主题发布时间文章链接序言 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2020年10月13日链接系列之一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环境调查的必要性2020年10月15日链接系列之二 电镜实验室的电磁环境改善2020年10月20日链接系列之三 低 频 电 磁 屏 蔽 实 践2020年10月22日链接系列之四 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2020年10月27日链接系列之五 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2020年10月29日链接系列之六 低频振动环境改善2020年11月3日链接系列之七 谈谈电子显微镜的接地2020年11月5日链接系列之八 温度湿度和风速噪声2020年11月11日链接… … … … … … 附3:相关专家系列约稿安徽大学林中清扫描电镜系列约稿
  • 全球首台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导磁体问世
    p   8月18 日,由潍坊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导磁体样机获得成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晖等组成的权威专家检测组表示,该磁体各项指标均满足于3.0T核磁共振系统高质量成像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临床应用及医疗科研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的问世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长期垄断,也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装备研发已走在世界前列。 /p p   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导磁体是核磁共振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其磁场强度、稳定度、均匀度对系统形成的图像影响较大。850型超导磁体专为亚洲人体型设计,室温孔径850mm,磁体重量6000公斤,液氦容量1000L,中心场强达到3.0± 0.015T(特斯拉),磁场均匀度≤10ppm,应用于3.0T核磁共振系统上可进行全身各部位高质量扫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之一。相比传统的1.5T核磁共振系统,具有成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扫描噪音小等明显的技术优势,使患者可得到最快捷、最精准的诊断,为疾病的有效治疗赢得宝贵时机。 /p p   该磁体是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据国家磁电与低温超导磁体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潍坊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兆连介绍,磁体设计了先进的低温系统,可达到液氦零挥发,大大降低了设备使用成本和维护费用。同时,磁体还设计了监控模块功能,可有效监控磁体4K压力、液位等运行数据,以确保磁体安全运行。 /p
  • 科技部发布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单分子磁共振入选
    科技部25日在京公布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实现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探测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和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等研究入选。  “2015年中国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杰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副主任耿建东说。本次遴选被推荐的256项科学进展,均为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间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  按照得票排序,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  1、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2、理论预言并实验验证外尔半金属的存在   3、揭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特征   4、实现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   5、探测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   6、发现东亚最早的现代人化石   7、揭示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调控特征   8、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   9、研制出碳基高效光解水催化剂   10、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  详细解读如下:  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需传输载体本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是自1997年国际上首次实现单一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以来,科学家们经过18年努力在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成果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之首”。  量子信息技术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传输,在信息安全和运算速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量子通信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量子计算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能力,有望为密码分析、大数据处理和药物设计等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可构架多节点多用户的广域量子网络平台。而实现以上所有这些技术的一个核心单元就是多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  中国科学家找到外尔费米子  德国科学家外尔1929年指出,当质量为零时,狄拉克方程描述的是一对能量相同但具有相反手性的新粒子,即外尔费米子。8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未能观测到这种神奇的粒子。  近年来,拓扑绝缘体尤其是拓扑半金属等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寻找外尔费米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们可以作为准粒子存在于外尔半金属材料中。寻找外尔半金属材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也是该领域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201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方忠研究组(翁红明等)通过理论计算预言,TaAs家族材料就是要寻找的外尔半金属体系 陈根富研究组合成出了该材料的晶体,并观察到理论预测到的因手征反常导致的负磁阻效应 丁洪研究组(丁洪和钱天等)与合作者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证实了理论预言的三维电子能谱和费米弧。  中国科学家的一系列工作终于“找到”了外尔费米子这样一个隐身80多年的“幽灵”粒子。此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Z. Hasan研究组和清华大学的陈宇林研究组及合作者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外尔半金属的发现提出了很多新的科学问题,同时也为开发低能耗电子器件等变革性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揭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  2014年初在西非暴发了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之前的研究显示,此次疫情病毒的变异速率比以往有成倍的提高,该结果引起了全球疫情防控机构的恐慌。人们担心病毒的高速变异可能导致更加烈性的病毒变异株产生,同时大量变异可能对基于PCR技术的病毒检测产生漏检。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务春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组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贺福初等合作,对2014年9月至11月间的大量病例标本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来自塞拉利昂的175株病毒的全长基因组数据,发现在此期间埃博拉病毒在系统发生上进一步分化,遗传多样性快速增加,出现了多个新的病毒流行分支。但此疫情中埃博拉病毒的变异速率,与先前暴发疫情中埃博拉病毒的变异速率接近。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对病毒进化特点以及传播动力学的理解,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于埃博拉病毒快速变异的担忧,同时大量基因组序列的发表为现场病毒检测PCR引物设计提供了参考,并将有助于对埃博拉病毒疫苗和治疗方案的研发。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5年8月6日《自然》上。  首次测量到反物质间 相互作用力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的STAR实验将质心能量为200GeV的金离子相互碰撞,产生出大量的反质子,这为测量反质子-反质子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机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马余刚研究组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唐爱洪研究组等合作,利用STAR实验结果,通过对反质子-反质子之间动量关联函数的测量,首次提取了反质子-反质子相互作用的有效力程和散射长度。研究表明,反质子-反质子之间存在着强吸引力,可以克服反质子-反质子之间的由于同号(负电荷)所产生的库伦排斥力,结合成反物质原子核。而且他们测量得到的结果与质子-质子相互作用的对应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他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两个反质子间相互作用的直接信息,给出了对量子场论和对称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为进一步理解更复杂的反原子核及其属性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5年11月19日《自然》上。《自然》审稿人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赞赏:“这是首例反质子-反质子作用的直接测量。  人类原始生殖细胞 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调控特征  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是人类维持生命延续、代代相传的种子和纽带。在妈妈的肚子里,胎儿除了要完成自身发育,还要为其后代做好准备,形成原始生殖细胞(PGC)并进行性腺发育,以保证性成熟后形成正常的精子和卵子。  这类特殊的原始生殖细胞与其他细胞有何不同?基因表达调控的特征是什么?除了遗传序列本身,祖父辈及父母亲还把哪些表观遗传记忆留在了PGC细胞中?哪些表观遗传记忆信息必须需要清除?人类对其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研究组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研究组采用最新的单细胞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等关键技术,深度解析了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多个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的动态变化,揭示了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系列关键特征。  该项研究显示,处于发育早期的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协同表达一系列多能性基因以及生殖系特异基因。  基因组DNA甲基化作为一种关键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是调控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关键机制之一。  他们的研究首次发现女性原始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重新激活明显早于小鼠,而且SOX15 仅特异性高表达于人类早期原始生殖细胞,推测其是调控原始生殖细胞发育与性别分化的重要基因。  此外,该项研究发现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大规模的表观遗传记忆(DNA甲基化标记)的擦除,在胚胎第11周时原始生殖细胞中仅有6%—7%的DNA甲基化得以保留 但另外一方面,基因组中的一些特殊的重复序列元件上仍然残留大量甲基化,这为研究人类隔代遗传现象的表观遗传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5年6月4日《细胞》上。  发现东亚最早的现代人化石  作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起源一直是古人类学研究与争议的热点。目前,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支持现代人起源于非洲,认为现代人19万年前起源于非洲,6万年前扩散到欧亚大陆,成为当地现代人的祖先。近10年来,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确定早期现代人至少10万年前在华南地区已经出现。  然而,学术界对于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在东亚地区出现时间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和吴秀杰研究组与英国María Martinón-Torres合作等报告了对中国南部湖南省道县福岩洞的最新发掘资料。他们先后发现了47枚人类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动物化石。  研究显示,道县人类牙齿尺寸较小,明显小于欧洲、非洲和亚洲更新世中、晚期人类,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牙齿齿冠和齿根呈现典型现代智人特征。这些形态和尺寸对比分析说明道县人类牙齿已经具有完全现代形态,可以明确归入现代智人。测年结果表明,这批人类化石的埋藏年代在 8—12万年前。动物群组成则指示出晚更新世早期的特点,进一步支持测年的结果。据此可以确定,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至少8万年前在华南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这项研究以可靠的地层年代数据和详实的化石形态特征提供了迄今最早的现代类型人类在华南地区出现的化石证据,填补了现代类型人类在东亚地区最早出现时间和地理分布的空白。这是继2010年广西智人洞下颌骨发现之后,中国学者在东亚现代人起源方面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对“中国没有早于6万年的现代人”这一国际主流观点提出了有力挑战。  此外,与这群现代人同时代的北方地区,还生活着形态特征更原始的“土著居民”,道县的研究描绘了一幅中国南北地区不同人群共同存在的场景,进而提出现代人在中国扩散的可能路线为由南向北。这些发现对于探讨现代人在欧亚地区的出现和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5年10月29日《自然》上。  发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天体  发现遥远宇宙中的明亮天体对了解早期宇宙的结构极为重要,位于宇宙早期的高红移类星体是研究早期宇宙的重要探针。迄今为止,天文学家通过大型巡天已经发现了30多万个类星体,其中大约有40个类星体红移大于6(即距离超过127亿光年)。每个类星体中心都包含一个质量约为10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它们正在猛烈地吞噬其周围的物质,并在黑洞附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吴学兵研究组与合作者基于自主发展的选取高红移类星体候选体的有效方法和判据,利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2.4米光学望远镜首先观测和国外4台大型光学和红外地面望远镜后续观测,发现一个距离我们128亿光年(红移6.3)、发光强度是太阳的430万亿倍、中心黑洞质量约为120亿太阳质量的超亮类星体。  这是目前发现的在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一个类星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2米级光学望远镜发现的红移6以上的类星体。该发现证实在宇宙年龄只有9亿年时,就已经形成质量为120亿太阳质量的黑洞,这对目前的黑洞形成和增长理论以及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理论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并为未来研究早期宇宙中黑洞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实验室。相关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推荐论文发表2015年2月26日《自然》上。  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  细胞炎性坏死(细胞焦亡)是机体的重要免疫防御反应,在拮抗和清除病原感染和内源危险信号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过度的细胞焦亡会诱发多种自身炎症/免疫性疾病,最新研究显示艾滋病的发生也和细胞焦亡有关。然而人们对细胞焦亡发生的机制完全不清楚。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组与合作者,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针对caspase-1 和caspase-11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进行了全基因组范围遗传筛选,鉴定出全新的GSDMD蛋白,并证明GSDMD是所有炎性caspase的共有底物,该蛋白的切割对于炎性caspase激活细胞焦亡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这是20年来首次揭示细胞焦亡的关键分子机制,为多种自身炎症性疾病和内毒素诱导的败血症提供了全新的药物靶点。该研究还首次发现gasdermin家族蛋白(包含GSDMD)都具有诱导细胞焦亡的功能,进而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概念,并开辟了细胞程序性坏死和天然免疫研究的新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5年10月29日《自然》上。  碳基高效光解水催化剂  利用太阳光直接催化分解水同时制取氢和氧是发展清洁、绿色可再生能源的理想策略之一。在过去40年,聚焦于一步、四电子过程来研究光催化分解水,已经开发出多种无机和有机材料体系的光解水催化剂。然而,大多数光催化剂量子效率较低、稳定性较差。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康振辉、Yeshayahu Lifshitz和李述汤研究组设计构建出一种非金属碳纳米点-氮化碳纳米复合材料高效光解水催化剂,提出并示范了一种两步、两电子过程的高效完全光解水新机制,实现了可见光下高效的全分解水。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见光催化活性200天保持不变)以及较高的太阳能到氢能的转换效率(波长420± 20 nm下量子效率为16%,太阳能到氢能的转换效率约为2%)。此外,该催化剂材料还具备廉价、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5年2月27日《科学》上。还被《化学世界》、《国家科学评论》等多家科学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Steve Dunn教授评价该研究为“是该领域的彻底变革”。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和设计高效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  在纳米尺度上直接测量单个分子的组成、结构及动力学性质,是当今物质科学探索的发展趋势。自旋磁共振是重要的物质科学研究手段,在前沿科学和国民生产众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磁电感应探测原理的传统磁共振技术,通常只能测量毫米尺度以上百亿个分子系综的统计平均性质,无法实现对单个分子的直接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使用最新的量子操控技术,基于钻石量子探针和新颖的自旋量子干涉仪探测原理,实现了单分子磁共振的突破。该团队于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单个蛋白质分子(直径约5纳米)的顺磁共振谱,并解析出其动力学信息,成功将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分辨率从毫米推进到纳米,灵敏度从上百亿个分子推进到单个分子。该新技术可用来在单分子层面认识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机理,在物理、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特别是其室温大气的宽松实验条件为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尤为适宜的条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5年3月6日《科学》上。这一成果在国际同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美国化学会、德国马普所等广泛的新闻报道。《科学》杂志将该成果选为研究亮点并配发专文报道,称其“实现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分子实时成像的重要里程碑”。
  • 张承青电镜实验室环境约稿[3]:低频电磁屏蔽实践
    为促进电子显微学研究、电镜应用技术交流,打破时空壁垒,仪器信息网邀请电子显微学领域研究、技术、应用专家,以约稿分享形式,与大家共享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进展及经验等。同时,每期约稿将在仪器信息网社区电子显微镜版块发布对应互动贴,便于约稿专家、网友线上沟通互动。专家约稿招募:若您有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邮件投稿或沟通(邮箱:yanglz@instrument.com.cn)。本期将分享张承青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的系列约稿经验分享,以下为系列之三,以飨读者。(本文经授权发布,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系列之三 低频电磁屏蔽实践《低频电磁屏蔽实践》一文第一稿于2007年11月完成,曾被不知名朋友鼓捣到百度上置顶数年(未署名),本篇主要内容来自该文。此次经补充修改,第一次署名。孔乙己有名言:偷书不算偷,我抄自己的当然更不算啦。怕产生误解,特此说明一下。这里我们讨论一下低频电磁屏蔽的机理及推导计算(以下不加说明均指磁路分流法),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加以注意的事项。对“感生反相电磁场法”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见本系列之五《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许多“专业文献”在分析低频电磁屏蔽机理的机理时套用了中高频电磁屏蔽的理念和计算方法,致使计算和设计与实际结果偏差很大。有些中高频电磁屏蔽理念被盲目照搬到低频领域,造成不少误解、产生不少浪费和失误。众所周知,电磁波是磁场-电场交替传播的,既有电性又有磁性。所以往往很自然地推导出电磁波既可以用电场来度量,也可以用磁场来度量。可是这必需要做具体讨论。实际上泛泛谈论“电磁波”对讨论基本物理原理而言固然没错,但实际工作中,还必须结合频率来考虑。在频率趋于0时(频率等于零时,那就是直流磁场啦),电磁波的磁场分量趋强,电场分量渐弱;在频率升高时,电场分量趋强而磁场分量减弱。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没有一个明显的转变点。一般从零到几千赫兹时,用磁场分量可以较好地表征、度量和计算,所以一般我们用“高斯”或“特斯拉”做场强的单位;而在100kHz以上时,用电场分量表征比较好,这时就用伏特/米来做场强的单位。对于低频电磁环境,直截了当从减弱磁场分量入手应该是一个好办法。下面重点讨论屏蔽体内体积为40~120m3,屏蔽前磁场强度在0.5~50mGauss p-p(毫高斯 峰-峰值) 范围的低频(0~300Hz)电磁场屏蔽的实际应用(一般电镜实验室环境大致就是这样的)。考虑到性价比,屏蔽体材料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应选择低碳钢板 Q195(旧牌号为A3)。 我们先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1.计算式推导因为低频电磁波的能量主要由磁场能量构成,所以我们可以使用高导磁材料来提供磁旁路通道以降低屏蔽体内部的磁通密度,并借用并联分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来推导磁路并联旁路的计算式。这里有以下一些定义:Ho: 外磁场强度Hi: 屏蔽内空间的磁场强度Hs: 屏蔽体内磁场强度A: 磁力线穿过屏蔽体的面积 A=L×WΦo:空气导磁率Φs:屏蔽材料导磁率Ro: 屏蔽内空间的磁阻Rs: 屏蔽材料的磁阻L: 屏蔽体长度W: 屏蔽体宽度h: 屏蔽体高度(亦即磁通道长度) b: 屏蔽体厚度由示意图一可以得到以下二式Ro=h/( A×Φo)=h/(L×W×Φo) (1)Rs=h/(2b×W+2b×L)Φs (2)由等效电路图二可以得到下式Rs= Hi×Ro/(Ho- Hi) (3)将(1)、(2)代入(3),整理后得到屏蔽体厚度b的计算式(4) b=L×W×Φo(Ho-Hi)/ (W+L) 2Φs Hi (4)注意:在(4) 式中磁通道长度h已在整理时约去,在实际计算中Φo、Φs 、Ho、Hi等物理单位也将约去,我们只需注意长度单位一致即可。由(4)式可以看出,屏蔽效果与屏蔽材料的导磁率、厚度以及屏蔽体的大小有关。屏蔽材料导磁率越高、屏蔽材料越厚则磁阻越小、涡流损耗越大,屏蔽效果越好;在导磁率、厚度等相同的情况下,屏蔽体积越大屏效越差。因为整体材料的涡流损耗比多层叠加(总厚度相同)的涡流损耗要大,所以如无特殊情况不宜选用薄的多层材料而选用厚的单层材料。2.计算式校验我们用(4)式计算并取Φo=1, L=5m,W=4m,Φs=4000,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收集这些数据花了好几个月呢)对照比较(参见表1),发现差别很大:表1厚度(mm) 场强(%)1.5234568外磁场强度100100100100100100100实测内磁场强度60~6545~50~35~27~22~168~12计算内磁场强度18.513.99.266.945.564.633.47注:1.外磁场强度为5~20mGaussp-p。 2.为便于比较将计算数值及实测数值都归算为百分数。 3.实测值系由不同条件下的多次测试折算而得。由于各次的测试条件不完全相同,所以只能取其大约平均数。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试图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直接去分析和计算低频电磁屏蔽的效果是相当困难的。通过分析,发现计算与实测相比偏差较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并联分流电路的函数关系是线性的,而在磁路中,导磁率、磁通密度、涡流损耗等都不是完全线性关联,许多参数互为非线性函数关系(只是在某些区间线性度较好而已)。我们在推导磁路并联旁路的机理时,为避免繁杂的计算,忽略或近似了一些参数,简化了一些条件,把磁路线性化后计算。这些因素是造成计算精度差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商品低碳钢板的规格一般为1.22m×2.44m,按一个长×宽×高为5×4×3m3的房间来算,焊接缝至少五六十条,即便是全部满焊,焊缝厚度也往往小于钢板的厚度。另外屏蔽体上难免有开口和间隙,这些因素造成的共同结果就是:屏蔽体磁阻增大,整体导磁率下降。用并联分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推导出的磁路屏蔽计算式必须加以修正才能接近实际情况。3.修正后的计算公式在(4)式基础上,我们引入修正系数μ,且考虑到空气导磁率近似为1,得到(5)式b=μ〔L×W(Ho-Hi)/ (W+L) 2Φs Hi 〕 (5)μ在3.2~4.0之间选取。屏蔽体体积小、工艺水平高可取小值,反之取较大值为好。我们用(5)式取μ=3.4计算出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对照比较(参见表2),啊哈,这下吻合度基本可以满意。表2厚度(mm)场强(%)1.5234568外磁场强度100100100100100100100实测内磁场强度60~6545~50~35~27~22~168~12计算内磁场强度62.947.231.523.618.915.711.8注:其它情况与表1相同。必须指出的是,多次测试数据表明,虽然(5)式计算结果与多次的现场实测结果吻合度较高,但后来也发现个别相差较大的实例,究其原因是属于现场施工的问题。以下是在现场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1.个别部位(如门)用了薄钢板;2.钢板没有连续焊接且拼接缝过大;3.钢板焊缝深度不足,焊缝处导磁率变小,形成多处“瓶颈”;4.屏蔽体在设备基础部位开口过大且波导口处理不当;5.随意缩短波导管的长度或加工时有偷工减料现象;6.波导管壁厚过小;7.屏蔽体多点接地致使屏蔽材料中有不均匀电流;8.屏蔽体与电源中性线相连。一两处小小疏忽就会造成屏蔽效果严重劣化。这有点类似于“水桶理论” :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于这类隐蔽项目,质量往往由工艺保证。所以在选择一个可靠的施工单位、严格遵照设计工艺要求、加强现场施工监理、实施分阶段验收等方面,都是一定要引起高度注意的。屏蔽体的开口设计:设计一个屏蔽体,一定会碰到开口问题。常见开口设计的理论方法大多难以在低频磁屏蔽设计中直接应用。下面以一个房间的屏蔽设计为例来讨论。1.小型开口房间内安装的被屏蔽设备,一般都需要供应动力、能源和冷却水等等。这些辅助设施大多位于屏蔽室之外,通过进出水管、进排气管和电缆连接进来。我们可以将这些管道和电缆适当集中,统一经由一个或数个小孔穿过屏蔽体。小孔可用与屏蔽体相同的材料做成所谓 “波导口”,长径比为一般认为至少要达到3~4﹕1(现场条件允许的话长些更好)。例如小孔直径为80mm,则长度至少为240~320mm。2.中型开口空调的通风口、换气扇的进排气口等直径(或者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一般在400~600mm左右,这样算来波导口的长度将达到1200~2400mm,这在实际施工中是无法承受的。这时可以用栅格将原来的开口分隔为几个同样大小的小口。例如将一个400×400mm的进风口分隔为九个等大的栅格,则长度由1200~1600mm减少为400~530mm(栅格增加的风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设计和加工时注意以下几点:1)栅格的材料与屏蔽体相同,不要随意减小材料的厚度;2)栅格的截面尽量接近正方形;3)在长度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栅格的数量,以减少加工难度和风阻;4)栅格各处都要连续焊接,以免磁阻增大;5)各个开口接缝处,可以增加硅钢板就,以增加导磁性。3.可关闭的大型开口一般房间的门窗等开口都在1m×2m以至更大,这时应该依照门窗(均为与屏蔽体同样的材料制成)关闭后的非导磁间隙来设计波导口。设门窗关闭后的非导磁间隙为5mm(这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个别难以处理的地方可以加道折边),则波导口的长度为15~20mm。考虑到间隙是狭长的,这个长度尽量长些为好。注意这里的波导口并不是只由门窗的框构成,在所有的非导磁间隙处都要有一定厚度的折边,保证波导口的长度。为保证特殊情况下的安全撤离,屏蔽室的门框应特别加强,屏蔽门最好向外开启。下面有一个实际设计的例子:房间的长、宽、高分别为5米、4米和3.3米,原磁场强度x=10mGauss,y=8mGauss,z=12mGauss,试设计一低频电磁屏蔽,要求屏蔽体内任一方向的磁场强度小于2mGauss。参见图三。1.选用商品低碳钢板,Φs=4000,规格为1.22m×2.44m;2.按照(5)式分别从x、y、z三个方向来计算钢板厚度:μ取3.8,L×W分别以条件所给的长、宽、高代入,且与x、y、z等方向的原磁场强度对应。bx=3.8〔3.3m×4m×(10mGauss -2mGauss)/(4m+3.3m) 2×4000×2mGauss〕 =3.43mmby=3.8〔3.3m×5m×(8mGauss -2mGauss)/(5m+3.3m) 2×4000×2mGauss〕 =2.83mmbz=3.8〔5m×4m×(12mGauss -2mGauss)/(4m+5m) 2×4000×2mGauss〕 =5.28mm (若取长宽分别为10、6米,则可计算得b=2280/56000=8.91mm)全部钢板厚度至少为6mm(为防止环境磁场变化留有裕量亦可选用8~10mm),单层。全部焊缝要求连续焊接,并尽量使焊缝深度接近母材厚度。3.波导口处理(略。参见屏蔽体的开口设计)。以上实例完工后检测,完全达到设计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磁屏蔽不能改善DC干扰环境,在需要改善DC电磁干扰环境时,需与具有消除DC功能的主动式消磁器配合使用。另有一种情况,对于电源线、变压器等产生电磁干扰的,也用铁管铁盒套住,是不是也可以改善呢?千万不要!多地多处的多次测试证明,电源线用铁管套住后磁场往往不会减少反而增大,似乎可以解释为这是加大了“源”的体积,提高了磁场发散效率。2020.10张承青作者简介作者张承青,退休前在某电镜公司工作多年,曾经做过约两千个(次)电镜环境调查、测试,参与多个电镜实验室设计及改造设计规划,在低频电磁环境改善和低频振动改善等方面有些体会,迄今仍在这些方面继续探索。附1:张承青系列约稿互动贴链接(点击留言,与张老师留言互动): 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655934_1附2:张承青系列约稿发布回顾拟定主题发布时间文章链接序言 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2020年10月13日链接系列之一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环境调查的必要性2020年10月15日链接系列之二 电镜实验室的电磁环境改善2020年10月20日链接系列之三 低 频 电 磁 屏 蔽 实 践2020年10月22日链接系列之四 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2020年10月27日链接系列之五 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2020年10月29日链接系列之六 低频振动环境改善2020年11月3日链接系列之七 谈谈电子显微镜的接地2020年11月5日链接系列之八 温度湿度和风速噪声2020年11月11日链接… … … … … … 附3:相关专家系列约稿安徽大学林中清扫描电镜系列约稿
  • 大化所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揭示MFI型分子芳烃受阻运动机理
    近日,大化所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10组)侯广进研究员、陈魁智研究员团队,利用固体核磁共振(ssNMR)技术,研究了客体芳烃分子运动行为,并对分子筛孔道的限域效应提出了新的理解。分子筛独特的微孔孔道结构赋予其限域效应,对吸附分离和择型催化发挥重要作用。通常,分子筛限域效应随吸附分子尺寸和分子筛孔道尺寸临近而愈发显著,但考虑到分子筛骨架结构、酸性位点分布和吸附分子构型之间的复杂关联,在分子尺度上借助实验研究分子筛限域效应较为困难。MFI型分子筛独特的直通孔道、zigzag孔道及孔道交叉共存的环境,对以甲基取代苯为代表的芳烃分子具有独特的限域效应,芳烃相关的反应和失活机理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借助2H NMR并结合DFT计算发现,体积较大的偏三甲苯在室温下即可被MFI型分子筛吸附并占据孔道交叉处。偏三甲苯的传输扩散在纯硅silicate-1中表现为沿直通孔道的一维扩散,在孔道交叉处表现为孔道结构关联的三维受阻运动行为。动力学过程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甲基C3转动、朝向zigzag孔口112o翻转、朝向zigzag孔口和直通孔口间90o翻转、延直通孔道的跨孔扩散运动。研究还发现,在H-ZSM-5中,上述平动和转动行为受Brønsted酸位吸附影响,进一步受阻。该工作为MFI型分子筛对芳烃分子独特的限域效应提供了实验证据,对理解芳烃相关的反应和失活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成果以“Untangling Framework Confinements: A Dynamical Study on Bulky Aromatic Molecules in MFI Zeolit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ACS Catalysis上。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大化所510组博士研究生纪毅和刘正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浙大白瑞良团队发明新型分子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无创预测胶质瘤治疗敏感性
    2022年11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白瑞良团队联合山东省立医院刘英超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发表了题为“Transmembrane water-efflux rate measur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s a biomarker of the expression of aquaporin-4 in gliomas” (DOI: 10.1038/s41551-022-00960-9)的研究论文。该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水通道蛋白4(AQP4)的在体可视化技术,在胶质瘤治疗敏感性预测方面展现出初步效果。该技术可在临床环境中轻松实现,有望为未来胶质瘤精准诊断和治疗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影像学工具。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肿瘤,展现出高度异质性和难治性,是临床治疗中最棘手的难点之一。水通道蛋白4(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水通道蛋白之一,在胶质瘤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胶质瘤精准诊疗的理想生物标记物。然而,AQP4的活体检测十分困难,尚缺乏有效手段。面对该重大临床问题,浙江大学白瑞良团队及山东省立医院刘英超团队,通过医工交叉的技术手段,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了一种快速、无创的全肿瘤AQP4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弥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并首次发现AQP4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治疗抵抗存在直接相关,能够有效预测胶质瘤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该工作为胶质瘤的精准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影像学工具技术,可为胶质瘤的预后评估发挥关键作用。AQP4是一种大分子膜蛋白,在常规MRS等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不可见。作者参考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荧光标记方法,利用AQP4能够介导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活动这一现象,且单个AQP4分子能够每秒介导大量(~2.4pL)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胶质瘤细胞体积约为10pL),巧妙的提出了AQP4磁共振成像的新原理–即通过测量AQP4介导的水分子跨膜流出速率kio,从而实现对体内AQP4分子的特异性标记和信号放大。研究团队利用临床常规使用磁共振造影剂(例如Gd-DTPA)的胞外分布特性,通过进一步改造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ynamic-contrast-enhanced MRI, DCE MRI),极大提高了DCE-MRI对水分子跨膜运输测量的敏感度,在不增加患者经济和时间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对AQP4的精准测量。图1.新型AQP4磁共振成像原理和方法图解。通过测量AQP4介导的水分子跨膜流出速率(kio),特异性标记和放大AQP4在体磁共振信号,进而通过提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在kio测量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最终实现在体AQP4高分辨成像。为了验证跨膜运输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water-exchange DCE-MRI)在检测AQP4方面的灵敏度和临床转化可行性,团队首先通过构建胶质瘤动物模型,将water-exchange DCE-MRI得到的水分子跨膜流出速率kio结果与AQP4免疫组化结果做空间分布对比,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线性相关性;进而利用kio图谱引导立体定向活检,在胶质瘤病人中实现了磁共振图像与胶质瘤活检病理的空间点对点比较分析,发现新技术检测的AQP4表达依然与免疫组化结果存在高度线性相关性。最为重要的是,新技术不仅成功检测到肿瘤间AQP4表达差异,也准确检测出胶质瘤内AQP4分布的异质性以及替莫唑胺(TMZ)治疗下AQP4的动态变化。在检测特异性方面,研究团队发现通过AQP4敲除或特异性抑制均能有效减慢水分子跨膜流出速率,充分证明了新方法检测AQP4的特异性。图2.临床胶质瘤患者,Water-exchange DCE-MRI得到的kio参数图可以精准表征AQP4表达及其瘤内和瘤间异质性。为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临床转化,研究团队利用新AQP4成像技术发现胶质瘤瘤间及瘤内均存在较强AQP4表达异质性。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实验及相关技术发现,低AQP4表达的胶质瘤组织(像素),以具有胶质瘤干细胞特性的慢增殖细胞为主,对替莫挫胺等放化疗治疗不敏感,耐药生物标志物(ZEB1)高表达;而高AQP4的胶质瘤组织(像素),以快增殖细胞为主,对替莫挫胺治疗敏感,ZEB1低表达。前期研究结果提示,AQP4成像有望揭示胶质瘤对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图3.AQP4表达水平提示胶质瘤对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低AQP4的胶质瘤组织以胶质瘤干细胞特征的慢增殖细胞为主(SCC),在替莫挫胺(TMZ)治疗下存活,并且表达更多的治疗抵抗标志蛋白ZEB1。综上所述,研究团队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标记AQP4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实现了胶质瘤内AQP4的无创、高分辨、定量成像,成功揭示了胶质瘤内AQP4表达的空间异质性,并初步发现新技术能够提示胶质瘤对放化疗治疗的敏感性。该技术在常规3T及多种场强下均可实现,且可以在临床常规造影剂的配合下、无需额外增加扫描时间及成本的条件下完成,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有望为胶质瘤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工具。浙江大学博士生贾银行为第一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许尚臣和浙江大学博士生韩广旭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白瑞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英超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学段树民院士、刘冲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张建民主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Peter J. Basser教授、哈佛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的Jonathan Polimeni教授、山东大学陈增敬教授等专家的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浙江大学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等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2-00960-9
  • 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发布《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内标法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氢谱法》征求意见稿
    各位专家、委员及相关单位: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化委员会决定对《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内标法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氢谱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广泛征求意见。请登录CSTM官网http://www.cstm.com.cn/article/details/f028d4f5-4e31-4d31-8aa8-72867dfb57ee查看征求意见通知并下载相关资料附件。
  • 以“磁共振+”敲开工业市场大门——视频访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培强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财报披露,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纽迈分析)在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 7576.87 万元,同比增长27.51%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955.23万元,同比增长305.79%。公司主营低场核磁共振设备业务稳中求进,能源地矿、食品农业、体脂健康分析、教学实验等终端市场表现强劲,即使在宏观经济整体放缓的经济形势下,仍然取得销售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 /p p   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纽迈还于2018年末筹划布局海外市场,在加拿大设立了全资子公司Hydrobe Cooperation,拓展纽迈核磁共振仪器在北美及欧洲市场的生产销售。2018年最让纽迈自豪的业绩是什么,公司对于工业核磁领域有何规划,纽迈海外拓展的成果如何?2019第十三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9)在青岛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培强,请他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p p   详细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B752A76BCCDC76E1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rong  instrument:过去一年,纽迈分析取得的最让您自豪的业绩、最亮点的工作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杨培强: /strong 2018年纽迈取得的最让我高兴的业绩是,基本上达成了2017年底制定的业绩目标,尤其是科学仪器团队。纽迈集团总的业绩增长达到了将近30%。能够紧盯目标,并且通过努力实现目标,这是最让我高兴的。 /p p   其他亮点还包括公司围绕仪器的质量进行优化、固化,原来很多定制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去年团队执行的质量提升计划,闭环管理方式方法的运行和推进,使得整个团队在解决仪器问题方面达成共识,仪器质量、可靠性、稳定性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获得了客户比较高的满意度。基本上可以说我们的仪器质量在完成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的项目任务后居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这是去年取得的一个亮点。 /p p    strong instrument:在之前的采访中,杨总曾表示以后纽迈分析的重心将兼顾科研仪器和工业仪器,未来几年重点拓展工业核磁领域。请问截至目前,纽迈分析在工业核磁方面取得了哪些业绩?公司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发展计划? /strong /p p    strong 杨培强: /strong 纽迈的业务重点还是科学仪器,但作为纽迈未来成长的业务领域就是工业核磁,工业核磁去年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我们定义的工业核磁是测量单个物理量的测量仪器,就拿纤维上油率核磁共振仪器来讲,原来市面上基本都是进口仪器,但去年我们统计,纽迈已经取得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真正实现了进口替代。从工业仪器的角度来说,低场核磁的潜能还是非常大的,我们也在进一步开展更多细分领域的开拓和打磨,把我们在科学仪器上一些应用的方法向工业领域进行应用。 /p p   去年,纽迈完成了对固体脂肪含量测定的攻关,这在过去对国产核磁共振仪器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再整合上96孔的全自动前处理进样装置,我想仪器在工业界会有更广泛的应用。纽迈在工业领域还将继续实行“磁共振+”这一策略,“+”指的是把含量测试与大数据进行结合,实现智能判断、智能控制,最后实现基于磁共振智能装备的开发和推广。目前这一策略在多个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例如曾获得BCEIA金奖的玉米含油率单倍体分拣分析系统。另外仪器在干燥行业的应用也是我们要重点攻关的方向。 /p p    strong instrument:去年年底,纽迈分析发布对外投资的公告,在加拿大设立全资子公司,布局海外市场,请介绍一下纽迈分析海外市场拓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规划和目标? /strong /p p    strong 杨培强: /strong 我们在加拿大成立了Hydrobe Cooperation,现在由纽迈的联合创始人、公司董事魏渝山先生负责这一北美全资子公司的运行,负责开发北美和欧洲市场。由于北美和欧洲市场对于国内的分析仪器还是存在很多疑惑,对国产分析仪器存有很多偏见,因此我们也遇到了巨大困难,即国内的分析仪器如何为北美以及欧洲的科学家所使用。目前我们采取的措施还是让大家试用,同时也开展一些定制化的开发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在与国外竞争对手交锋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处于下风,而定制化开发也是国内企业获得市场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不能要求外国客户马上接受我们的仪器,打开市场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国外用户对国产设备的疑惑还需要我们努力攻克,用实际的数据与解决方案,好用、易用、可靠的仪器证明自己。 /p p   纽迈在北美的规划就是要建立符合欧美标准的核磁共振分析仪器,我们在产业规划上会以与欧美同行相同甚至更高的标准来设计并制造仪器,一开始就是高标准、高起点,打造成纽迈向欧美延伸的高端品牌。仪器并非从国内往国外推,而是诞生之初就位于欧美,用国外产的仪器向国外推广,这是我们总体的策略。十年磨一剑,我们有耐心让纽迈在欧美市场获得广泛认知和认同。在同一平台上,纽迈要以同等的品质和价格去参与欧美市场的竞争,让国产科学仪器走出去并且成为标杆。 /p p br/ /p
  • 140万!复旦大学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采购国际招标
    项目编号:0705-224002028090项目名称:复旦大学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采购国际招标预算金额:14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36.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招标条件项目概况: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采购资金到位或资金来源落实情况:本次招标所需的资金来源已经落实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的说明:已具备招标条件2、招标内容:招标项目编号:0705-224002028090招标项目名称: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采购项目实施地点:中国上海市招标产品列表(主要设备):序号产品名称数量简要技术规格备注1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1套频率范围不窄于:2 Hz to 50 GHz预算金额:人民币140万元 最高限价:人民币136万元 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4个月内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4个月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140万!复旦大学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0705-224002028090项目名称:复旦大学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采购国际招标预算金额:14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36.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招标条件项目概况: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采购资金到位或资金来源落实情况: 本次招标所需的资金来源已经落实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的说明:已具备招标条件2、招标内容:招标项目编号:0705-224002028090招标项目名称: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采购项目实施地点:中国上海市招标产品列表(主要设备):序号产品名称数量简要技术规格备注1宽谱光电探测低频噪声分析系统1套频率范围不窄于:2 Hz to 50 GHz预算金额:人民币140万元 最高限价:人民币136万元 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4个月内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4个月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卡脖子技术”是否突破?磁共振仪器国产化之路如何走?
    作为一种功能强大、非破坏性的结构分析方法,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食品、地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不可获缺的作用。目前,核磁共振不仅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其所应用的学科已经从化学、物理扩展到了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同时,电子顺磁共振也已经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地矿学和年代学等许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科技前沿的探索中,磁共振技术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动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设备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量产,这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应用需求的深入,我国的磁共振技术还将有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磁共振技术将提供更深入、更精确的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在能源领域,它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提高我国在能源领域的自主权;在工业领域,磁共振技术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然而,尽管国产磁共振仪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科研成果要转化为实际应用,并成功市场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为此,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将于2023年11月2日-3日联合举办“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此次会议将设置“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环节,将为大家介绍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现状,并邀请三位行业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等。(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 点击免费报名》》》)• 相关议题如下:议题一:您认为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进程走到了哪个阶段?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同时又面临什么样的困难?议题二:为了推进“国产替代”的进程,亟待攻关的技术难题或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哪些?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聚焦在哪些方面?议题三:从产学研的角度出发,高校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具体到磁共振仪器而言,有哪些需要多方共同推进的工作?• 讨论环节嘉宾简介:杨海军 高工清华大学化学系杨海军,博士,高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有机分析平台负责人。1994年至201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长期致力于开发顺磁共振新技术和展开其在探究有机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并在国产磁共振仪器应用推广方面展开工作。分别获得: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获得全国电子顺磁波谱会“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奖”优秀青年奖, 5次获得“清华大学实验室创新基金”资助等。主持并参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已经授权专利9项。论文它引3100余次,H Index为33。王钦丽 副处长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王钦丽,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处副处长,主要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目前聚焦高校仪器国产化研究。石致富 副总监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电子学本科,2014年-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顺磁共振谱仪的研制及应用研究。颜贤忠 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理学博士,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应用专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兼任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及波谱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波谱学杂志》编委。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1989年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应用波谱学硕士,2000年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博士。曾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活体动物的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动物缺血、缺氧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目前主要开展药物分析及代谢组学相关研究,为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之一,建立了综合性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并应用于新药研发、中医药现代化、重大疾病和肿瘤细胞代谢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973子课题、新药创制及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Angew. Chem. Int. Ed,J Biol Chem,J Proteome Res,J Magn Reson, Sci Rep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二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生12名,博士生5名。除此之外,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还将抽取幸运听众免费赠送孔学谦老师著作的《固体磁共振原理》和苏吉虎、杜江峰老师共同著作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原理与应用》。“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点击即可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23/
  • 赛默飞发布新一代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picoSpin 80
    学术和工业实验室现在可以用赛默飞的台式、便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核磁共振波谱仪picoSpin 80,轻松地收集液体样品中分子结构的常规高分辨核磁共振(NMR)数据。该仪器2特斯拉的磁场强度能够提供优秀的分辨率,是以往较低磁场强度所达不到的。   根据公布的技术参数,与目前许多台式核磁共振仪器相比,赛默飞的picoSpin 80波谱仪具有最高分辨率。picoSpin 80成为已经广泛使用的picoSpin 45的一个补充。   &ldquo picoSpin 80和picoSpin 45是改变游戏规则的仪器,使核磁共振分析更多被科学家所使用,尤其是在学术、工业或研发实验室,&rdquo 赛默飞分子光谱部门全球营销总监Simon Nunn说,&ldquo 与picoSpin 45相比,picoSpin 80的分析能力提升了将近两倍,能够获得更详细的光谱,标志着我们继续致力于让更多的科学家使用高质量的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承诺前进了一大步。&rdquo   picoSpin 80波谱仪的特点和优点包括:   &bull 磁铁不需液体制冷剂制冷   &bull 轻便、便携的设计使该仪器可以在多个实验室分享   &bull 易操作的液毛细管系统不需要核磁共振管或其他消耗品。 编译:刘丰秋
  • 赛默飞收购微型核磁共振波谱仪制造商picoSpin
    2012年12月21日,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宣布,其已经完成了对全球首款微型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制造者——picoSpin公司的收购交易。 picoSpin-45 NMR   2010年11月,picoSpin公司宣布推出全球首款微型核磁共振波谱仪——picoSpin-45 NMR。与以往的核磁共振波谱仪相比,picoSpin-45 NMR装置只有鞋盒大小,体积缩小了100倍左右,消除了核磁共振波谱仪成本和规模的障碍,极大地扩大了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应用范围。此外,该产品的建议零售价20,000美元,价格仅是传统核磁共振波谱仪成本的一小部分,便宜了近90%。据悉如此“物美价廉”的picoSpin-45 NMR已获得了2012年的R&D 100大奖。picoSpin-45 NMR是一个强大的化学分析工具,分辨率可达100ppb,可以应用在食品制造、医药、石油化工、法医、生物燃料、化妆品及化学教育等行业,主要用于分析液体样品。   该交易增强了赛默飞世尔光谱解决方案的产品组合,从互补型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I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扩展至全范围的气体、液体、同位素比率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同时,此次收购也使赛默飞世尔提供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化学实验室,以及做行业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实验室的一系列分析工具得以扩展。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分子光谱学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John Sos表示:“在我们现有的光谱能力上,picoSpin公司独特的产品加入将使我们能够提供更广泛的一套化学分析,为那些受NMR实用性限制的客户创造价值。”   据了解,picoSpin将被整合到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分析技术部门中的化学分析业务。同时,赛默飞世尔科技并不期望这次交易能够对2012年的财务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编译:刘玉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