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高清视频解码器

仪器信息网高清视频解码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高清视频解码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高清视频解码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高清视频解码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高清视频解码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高清视频解码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高清视频解码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高清视频解码器相关的资讯

  • 墨西哥就电视机及解码器制订新标准
    墨西哥政府目前正就拟议对电视机和电视信号解码器制定新的安全标准建立新的技术规范的提议向利益相关方寻求评议意见。评论提交的截止日期为9月3日。   PROY-NOM-192-SCFI/SCT1-2013标准对电视机及电视信号解码器建立了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商业信息和符合性评估要求。除此之外,电视机还被要求至少能接收、转化和再现使用ATSC A/53标准传输的信号。此外,该提案建议但并不要求电视机能够接收使用A/72标准传输的视频信号。而兼容性电视机则必须要求能接收、转化和再现数字电视(TDT)、高清电视(HDTV)和标清电视(SDTV)信号。电视机还被要求符合NOM-001-SCFI-1993 (家用电子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或等效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电视解码器将要求至少能将使用ATSC A/53标准传输的信号接收、转化和再现为NTSC/M模拟格式信号,同时有能力接收使用A/72标准传输的视频信号。
  • 奥运食品安全检测:餐桌上看不见的网
    如果想成为奥运蔬菜,“出身”非常重要,据了解,所有奥运蔬菜的种子全部出自于北京延庆县奥运蔬菜种子资源圃,这些种子完全要出自于最为优质的母树上,而这些母树必须没有虫咬、未施过农药和激素的历史。   奥运蔬菜从种植到基地采摘、初步洗净、进入蔬菜供应商环节直到餐桌,一直处于严密的安全监控之中。   奥运蔬菜个个有档案 电脑认证后才能拆封蔬菜   北京怀柔区宝山镇,海拔300多米,常年平均气温比市区低3~4℃。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西红柿奥运品种试验基地就位于这个镇的杨树下村。   虽说西红柿本身就是夏季蔬菜,但它对温度的要求非常高,温度太高太低都会导致西红柿的香甜和红润度不足,所以研究人员就设计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大棚,“这个大棚除了普通大棚应有的塑料膜做外罩外,里面还有两层纱网,分别为黑白两色。黑色在最外层,主要用来遮阳,白色主要用来防虫,而每次人进来时都穿着黑色衣服,防止虫子飞进大棚,因为虫子会跟着明亮的颜色走。“为了保证西红柿的天然和安全,这里的西红柿不上农药,但夏天虫子非常多,这一招是防止很多小虫子进入棚内。”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司力珊介绍。   防虫只是个基础工作,接下来的流程控制才至关重要。   首先,这些蔬菜都是有案可查,每个蔬菜从种子到上餐桌都有明确的电子档案。在这期间,蔬菜在哪里生产、施了哪些肥料、由谁运输、由谁加工等等都将详细记录,最后由专人把蔬菜进行分类打包,冷藏保鲜到专用的冷箱中,外面打上封条和条形认证码,送到“奥运厨房”时,也会有专人用解码器刷一下认证码,只有通过电脑认证才能将这箱蔬菜拆封并进行分类加工。   相对于蔬菜,动物管理的难度更大。从喂养、防治、配制饲料到宰杀,必须要运用很多科学技术来管理。北京奥运会猪肉供应商千喜鹤集团市场部史银松介绍,每天都会有专业的营养师给猪配饲料,而且这些饲料的配方完全是有机(无污染)的,并且定时定期给猪打疫苗,同时每一头猪都会有专人记录每天的进食、排便的时间份量等,如发现异常将会有专业医师进行治疗。   而养猪的地方也是消毒式管理,在这里有很多监控器,随时了解猪的情况,而且这些仪器可以对场地里一些异常的东西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清理,以免猪误食。当然这些过程也是可追溯的,完全是电子化记录。   宰杀时运用掉挂充分放血的方式也属新创,这样可以把猪体内的血完全放干净。脱猪毛是一项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史银松说,在脱毛前先用感应式火燎毛,这样可以把毛先弄软,再用立式蒸汽烫毛,把毛孔打开直接进行脱毛,运用这样的技术不会把猪肉烫坏或烫软,更利于保鲜和美观。   当然,保证食品安全只是食品管理当中最基础的一步,能否减少杂质,更好的利于各国运动员吸收也是奥运各食品供应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食品检测 各有各法   我们平时食用的食品可能会出现如下几个污染因素,如农药、脂肪酸甲酯(FAMEs)、兽药、霉菌毒素、包装污染、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触目惊心地字眼,让人们开始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就像检测兴奋剂一样,研究人员对于这些“食品毒素”的检测也必须运用科技手段。   农药是用在水果蔬菜上常见的有害物质,但有些农药属于无色无味,用肉眼和嗅觉根本觉察不出,安捷伦科技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牟一萍告诉记者:“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仪和液-质联用仪被广泛用于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的筛查中,以检查产品中是否含有禁用的农药。”这种仪器不但可以快速检测出食品里是否含有农药,而且还能反映出是哪种农药,含量多少。   为了保持食品的新鲜,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卖家惯用的方法,牟一萍介绍,这些食品添加剂会提升食品的颜色、外观和味道,但它毕竟是化学物质,会对人体带来健康威胁,现在有一种技术可以分解出食品中的添加剂,并让食物达到可食用标准。   而霉菌毒素是自然产生的毒素,它污染了食品,从而导致食品的不安全。现在已有法规来严格规定食品中霉菌毒素的限量。食品中的重金属主要是因为天然或是被污染导致的,微量的金属元素是食品中重要营养成分,但是高含量或某些重金属则是有毒的。如近来在一些鱼和贝类食品中发现含有高毒性的甲基汞,针对这两种食品“杀手”,液-质联用仪可以检测出它们的影踪,并能测出重金属的元素及其形态,在检测过程中,有些化学物质是非常容易挥发的,这时候就要利用仪器的冷处理来进行分解,从而检测出食品里的“毒素”。但遇到不易挥发的化学成分时,将使用加热检测法,更快提取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也有不使用仪器就可以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甲醛是一种毒性较强、能破坏生物细胞蛋白的物质,可引起人体过敏、肠道刺激反应、食物中毒等疾患。一般用于腐竹、粉丝等水发性食品里,但只需2滴甲醛检测试剂后,就能知道食品里是否含有甲醛,首先取出1ml水发产品的浸泡液放入离心管中,滴加2滴甲醛检测试剂后,若样品呈现橙红色、浅红色均为有甲醛,没有颜色变化则是无甲醛的表现。
  • 2023年中国特殊食品行业热点回顾
    2023年,我国特殊食品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保健食品新功能发布,政策“组合拳”红利不断;特医食品获批数量创新高,降关税等利好政策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婴配乳粉注册管理办法发布,鼓励行业研发创新;标准管理出台新规,标准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热点一、保健食品新功能发布,政策“组合拳”红利不断8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该细则是从制度上改革我国以往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评价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以制度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带来了新机遇,将加快行业整体创新的步伐。8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及配套文件的公告。该公告将进一步规范保健功能声称管理,落实企业保健功能声称和研发评价主体责任,实现保健功能目录的科学动态管理。6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和《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大豆分离蛋白》《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乳清蛋白》,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原料目录和功能目录的进一步扩充,为企业开展产品备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原料目录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配套解读文件,明确了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在产品备案时,可以单独作为原料使用,也可以将两者复配使用,亦可与列入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营养物质配伍使用。保健食品备案目录扩充和首次允许复配,意味着备案产品将更加丰富。12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明确了保健食品标志框架、图形比例、印刷颜色要求等内容,指导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进一步规范标注保健食品标志,正确引导消费,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热点二、特医食品获批数量创新高,降关税等利好政策满足特殊人群需求截至12月31日,我国共有70款特医食品获得批准,包括2款进口产品,68款国产产品,获批数量创历史新高。国家自2016年7月1日实施特医食品注册管理以来,共批准了164款产品,包含48款婴儿配方食品,53款全营养配方食品,62款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和1款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12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除了继续强调特医食品安全监管,还明确鼓励研发创新,满足临床需求,优先审评罕见病类别、临床急需且尚未批准新类别等特医食品。该办法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效率,促进罕见病类、临床急需类等新产品上市。年内,山东省和贵州省先后出台医疗机构经营使用特医食品管理办法。据统计,自2016年5月天津出台医疗机构使用特医食品处方应用指南以来,全国已有13个省级、6个市级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特医食品经营使用管理办法,包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海南、四川、贵州等省市,以及南京、济南、徐州、泰州、南通和潍坊等城市。12月2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特医食品进口关税调整为零,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关税降低至5%,鱼油软胶囊进口关税降低至6%,其他婴幼儿食品进口关税降低至2%。此举将有利于增加进口产品的供给,满足我国特殊人群对此类产品的需求。热点三、婴配乳粉注册管理办法发布,鼓励行业研发创新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新版注册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和注册管理实践,进一步严格产品配方注册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并鼓励企业研发创新,不断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品质。该办法对拟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从申请与注册程序、标签与说明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是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和国家民族未来的特殊食品。据统计,截至 2023年年底,我国约有134家的1028个新国标配方产品销售流通。办法的出台,将有助于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也将进一步完善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保障婴幼儿“口粮”安全,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热点四、母乳低聚糖等74种“三新食品”获批,党参等9种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为企业生产提供更多原料选择2023年全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共批准74种“三新食品”。最受关注的是10月7日发布的《关于桃胶等15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将母乳低聚糖中的2’-岩藻糖基乳糖和乳糖-N-新四糖正式批准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应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调制乳粉(儿童用),以及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党参等9种新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将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9种物质纳入目录是自2021年《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新增,对丰富食物来源,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特殊膳食用食品中氨基酸管理的公告》。明确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20余种氨基酸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管理。公告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氨基酸类物质在特殊膳食用食品中的使用管理,促进我国相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推进以氨基酸为蛋白来源的罕见病类特医食品的研发上市,更好满足病患需求。热点五、标准管理出台新规,标准治理体系日臻完善8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该规定搭建了先进适用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渠道,将有效促进团体标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增加推荐性国家标准供给,提升国家标准质量水平。8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颁布《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将为企业标准化工作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激发企业标准化工作内生动力。11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出台了《行业标准管理办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强化标准协调配套,为破除行业垄断和市场限制提供规范支撑,以标准化工作引领和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是对2010版文件的修订,首次明确食品安全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还对工作职责、国家标准管理、地方标准备案等进行了明确。热点六、以科研创新为引擎推动发展,特殊食品产业界成果丰硕2023年,中国特殊食品产业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9月发表在《Precision Nutrition》上的一篇文献计量分析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上一年度全球新发表的24,582篇营养相关论文,结果表明中国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均排名第二位,最有影响力的10位学者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位列第二。汤臣倍健成功递交“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保健食品新功能申请,该申请针对中国人群血流健康影响的临床验证及相关机制研究,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伊利集团首次精准测定了中国母乳的氨基酸组成,该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此成果将有助于我国婴配乳粉的进一步研发创新。美赞臣中国发布了研究成果——儿童12月龄前使用富含乳脂球膜和乳铁蛋白的婴儿配方奶粉在5.5岁时改善了神经发育结果,该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临床方法,该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上。达能在中国全面推出AI黄金便便解码器,该研究历时3年之久,通过解码器小程序,仅需拍照和AI神经网络识别,即可给出专业肠道自护力评估建议。蒙牛乳业、帝斯曼-芬美意和国际香精香料公司开发的母乳低聚糖通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审批,其中,三家公司均获得了 2’-岩藻糖基乳糖的批准,帝斯曼-芬美意还获得了乳糖-N-新四糖的批准。热点七、特殊食品企业积极作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上,飞鹤建成了行业内第一条乳铁蛋白自动化生产线并获得生产许可,实现了乳铁蛋白的提取、保护和国产化。澳优乳业联合江南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益生菌产业化生产示范线正式投产,该示范线对我国益生菌全产业链布局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践行社会责任上,安利公司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碳中和路线图,承诺将于2038年实现企业碳中和,8款蛋白粉产品宣布实现全线碳中和,并获得中国零碳蛋白粉产品认证,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产业力量。珍奥双迪事业创办人、荣誉董事长陈玉松和完美(中国)董事长古润金等4人被健康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授予“健康中国2022年度产业人物”荣誉称号,该奖是对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家贡献的肯定。热点八、两届特殊食品行业盛会分别在济南和温州召开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先后于3月22日至25日和11月15日至17日分别举办了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两届大会累计举办了42场活动,先后有19位院士,12位部级领导,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00余位相关部门负责人,300余位行业专家,200余位行业企业领袖参会分享,共有4600余名代表分别参加了两次大会。中国特殊食品大会是行业政策解读、信息交流、产业互动、国际合作、趋势研判和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是特殊食品产业重要的年度活动。两次大会,相关政府部门对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和婴配乳粉等领域进行了专场政策法规宣贯,院士专家们对最新研究成果、技术突破和创新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企业领袖对产业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大会发布了《个性化营养发展专家建议》《中国特殊食品常用词典》等7项成果,启动了《食品营养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团标)》《中国婴幼儿科学喂养指导》等3项研究,签署了6个合作框架协议,举办了4场政府企业合作对接活动,有效推动了举办地济南和温州的特殊食品产业发展。中国特殊食品大会的圆满举办,树立了发展信心,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了特殊食品产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热点九、婴配乳粉新国标实施,市场过渡稳定,婴配乳粉审评注册工作作品《为了孩子们》荣获国家中央机关工委表彰婴幼儿配方乳粉新国标于今年2月份正式实施,按照规定,只有通过新国标配方注册的产品才能进口或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新国标的实施将倒逼市场竞争转向品质竞争,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我国婴配乳粉审评注册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保障了婴幼儿口粮供应,在新旧标准交替中,做到了平稳过渡,摸索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婴配乳粉审评注册的标准化规范流程,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满足了市场需求。围绕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注册受理、审评、核查工作实际,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审评中心拍摄的作品《为了孩子们》入选“从我做起——中央和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巡礼”活动,并荣获“百优作品”奖。2023年,恰逢食品审评中心成立30周年,30年来,中心以推动食品审评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助力特殊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 更便捷 更高清:奥林巴斯发布全新工业视频内窥镜IPLEX G-Lite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7月6日, “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 在厦门开幕,论坛以“NDT将进入IOT时代”(无损检测将进入物联网时代)为主题,汇集海内外专业人士,共讨无损检测新技术、新产品、新发展。 /p p   作为全球精密、光学技术知名企业,奥林巴斯第九次出席本次论坛,并在论坛上发布全新工业视频内窥镜IPLEX G Lite。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5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ed2b6318-12cb-4e65-8b97-bc5a69650bd6.jpg" title=" 01.jpg" height=" 253"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PLEX G Lite新品揭幕 /span /p p   据介绍,相比前一代便携机型,IPLEX G Lite在便携性、防护性、操控性图像质量以及功能性上都有了更加革新的突破。无论是工业现场制造检测还是工业设备检测维护,IPLEX G Lite都能轻松应对,助力专业人员轻松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其主要特点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234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81c8e5f-13e9-4c8b-a7df-4dd4dbd0cff2.jpg" title=" 02.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234"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全新IPLEX G Lite工业内窥镜 /span /p p    strong 小巧便捷 /strong ——IPLEX G Lite工业内窥镜的重量仅为1.15千克,并且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方便操作人员工作时的持握,使检测过程更加轻松。同时,IPLEX G Lite工业内窥镜和其配件都可以整齐的放入专用旅行箱中,并放置在飞机座椅上方的行李舱中,为操作人员前往远途工作场所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适合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88570d9-7b51-4c4d-bc89-ad3760bb7a5d.jpg" title=" 03.jpg" height=" 33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参会者现场咨询 /span /p p    strong 防护性好 /strong ——IPLEX G Lite可经受各种严苛工作环境的考验。工业检测有时需要在高湿度、灰尘、电磁环境,甚至是爆炸性环境等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符合IP65防尘防水标准,并且通过了美国国防部测试(MIL-STD),操作人员可以在任何的严苛环境中利用其进行工业检测,保障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安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a8c487e-ea27-4fd7-a911-a59e11ba67d6.jpg" title=" 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奥林巴斯产品展示 /span /p p    strong 高清画质 /strong ——在保障了便携性和防护性的同时, IPLEX G Lite还可以为操作人员提供清晰的画面和简便的操作。操作人员在利用工业内窥镜在深入管道等空间狭窄的产品内部进行测量时,常常因为环境过于昏暗,而光源又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亮度,使最终的成像效果差强人意。全新的IPLEX G Lite工业内窥镜具有亮度更强的LED光源,即使在大而深的区域中也可提供明亮的照明。可更换的黑光光源和红外线光源更可以拓展内窥镜的功能,使操作人员不仅可以观察细微划痕,更能在黑暗中拍摄图像。同时,IPLEX G Lite工业内窥镜内置了WiDER图像处理系统和降噪算法,不仅能在图像中呈现具有清晰微小细节的图像,还能将图像中的噪点降至最细,确保色彩的还原。此外, IPLEX G Lite工业内窥镜还能保障清晰流畅的视频获取,即使是观察动态物体,视频画面也不会产生卡顿。并且开发了专用的APP软件,能与其它智能设备进行无线数据传输。 /p p    strong 简单操作 /strong ——IPLEX G Lite为操作人员提供了更简便、快速的操作。TrueFeel 电动导向控制,使前端探头的导向十分精准而且灵敏。操作人员通过轻触操纵杆,就可精确控制前端探头部分进行观察。此外,操作人员使用工业内窥镜在风电的齿轮箱等油雾环境检查时,镜头上很容易沾染上工业油液并难以看清图像。而IPLEX G Lite工业内窥镜配备的防油光学适配器可以利用独有的专利设计来进行排油,操作人员可大大减少取出插入管、清洁镜头等工作,便可获得清晰的图像,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p
  • 从0到1,“厦门智造”福流生物纳米流式仪助力疾病筛查
    福流生物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测试。  福流生物分子实验室研发场景。  文/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郭文晨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纳米有多小?如果将1纳米和1米比较,就好像是高尔夫球和地球作比。1纳米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病毒的尺寸还要小得多。  厦门创新创业园企业福流生物自主研发的纳米流式检测仪,就好比打开了一扇通往纳米世界的窗口。比如,它可以精准识别出癌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助力癌症早期筛查和诊断;再比如,在食品安全领域,它可以快速鉴别致病菌,让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生物无处遁形。  凭借着灵敏度高的硬核实力,福流生物的纳米流式检测仪热销海内外,成为“中国智造”高端科研仪器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梅奥诊所、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牛津大学等全球最顶尖研究机构和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武田制药等高科技生物制药公司都是它的客户。  回国创业  实现产业化“从0到1”的突破  福流生物的故事要从创始人朱少彬博士说起。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朱少彬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他回国创业,立志让研究多年的纳米流式检测技术走出实验室。  起初,产业化之路并不平坦。“纳米流式检测技术是一种流动检测的方法,流体的稳定性决定着设备的稳定性。光流体的设计我们就改了20多个方案。”这是一项艰苦且枯燥的工作,朱少彬用母校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来激励自己,一次次修正、升级方案。  针对光机电一体的研发需要,朱少彬勇攀技术高峰,努力学习机械设计、自动化、软件等相关知识。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仅用时一年多就研发了5代原型机。朱少彬事后总结说:“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信心,用信心支撑创业激情,这对一名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夏天,福流生物研发的第一代商品化纳米流式检测仪亮相国际流式细胞大会。起初,参会者们并不觉得这个只有微波炉大小的仪器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有专家和研发机构试用过样机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仪器居然蕴藏着“大能量”——可以对细菌、病毒、亚细胞器、细胞外囊泡、纳米药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等,在单颗粒水平进行高通量、多参数定量分析,较传统流式细胞仪的散射检测灵敏度提升4-5个数量级,粒径表征分辨率媲美透射电子显微镜,这在行业尚属首创。  2017年,随着福流生物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公司获得来自外泌体领域的国际领头羊企业Codiak Biosciences的第一张订单,至此,福流生物实现了产业化“从0到1”的突破。  解码细胞外囊泡信息  助力疾病筛查  细胞外囊泡检测是福流生物纳米流式检测仪的高频应用。“细胞外囊泡可以理解为细胞‘吐泡泡’,是细胞间物质通讯的重要介质,相比正常细胞,癌细胞可分泌更多的细胞外囊泡,且在‘吐泡泡’的过程中,会把蛋白核酸等物质带出来,进入血液、尿液等,所以我们可以借由血液、尿液等人体组织液的样本,通过使用纳米流式检测仪,快速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朱少彬说,纳米流式检测仪如同一个“解码器”,能解码人体组织液中的细胞外囊泡的信息奥秘,进而协助疾病筛查以及术前、术后的效果跟踪。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都在与时间赛跑,加强疫苗研究、病毒研究,这也为福流生物带来了新机遇。“我们的仪器可以检测病毒的信息,以及疫苗的纯度、药物承载量等。疫情期间,公司加强病毒应用方面的宣传,得到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的认可,仪器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也随之走高。”朱少彬说。  随着福流生物在业界知名度的提升,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客户数量的增多,意味着需求变得多元化,技术升级的步伐得跟得上客户及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得做好精细化的服务,提升品牌价值。”朱少彬说,公司研发团队持续推动产品的迭代升级,丰富产品线,满足科研、临床、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客户需求,接下来还将顺应智能化趋势,打造支持自动检测的仪器,提升检测效率,实现“样品进、结果出”的目标。
  • 基因测序科技文章登上《福布斯》封面
    新浪财经讯 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于2010年12月底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ldquo 基因测序科技突飞猛进&rdquo 。文章对基因创业企业家Jonathan Rothberg和他发明的功能强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做了介绍。文章认为,这项发明可能会在医药、食品、能源,甚至消费产品上的一场革命,由此形成规模可达1000亿美元的科技市场。 图为2010年12月底出版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封面     Rothberg发明的长宽高仅24X20X21英寸的基因解码器(decoder),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件看似玩具、或是掌上电脑的小设备,的确可能是自个人电脑以来对科技界的又一次巨大冲击,且未来还会形成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市场。   解码器外部有一个8英寸的触摸屏,左侧有可把数据下载到iPhone的端口,屏幕下方有4个分别标有○、X、□和+符号的测试管。它们分别代表了形成人体DNA的最基本4个化学物质,鸟嘌呤(核酸的基本成分,guanine)、胞嘧啶(cytosine)、腺嘌呤(aden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这台以硅芯片为基础建造的个人染色体检测仪(Personal Genome Machine,PGM),是当今世上体积最小、检测成本最低的上市产品。它可在2小时之内,以很高的精度解读出1000万个基因代码符号(letters of genetic code)。与现有使用大型电脑和服务器的DNA扫描设备不同,PGM可置于办公桌上,且售价仅5万美元,是当前具有同类功能仪器的十分之一。这也是史上首次科学家个人、社区医院和高校能够负担起的仪器。   这项由Rothberg和其他工程师发明的小玩意还可用于改变医药、农业、纳米科技和在其他可再生燃料的探索。Rothberg称,在不远的将来,大夫通过DNA测序(DNA sequencing)就能对肿瘤部分的遗传缺陷点位进行修补,并根据癌症患者的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用药。患有先天性罕见疾病的儿童,可通对他们的更多染色体组做针对性的解码,以消除估计和误诊。   PGM更适合于室外医疗环境。在第三世界工作的救险人员可使用这种便携式基因解码器跟踪造成水污染的细菌,或病毒。机场卫生官员能利用它对旅行者的基因做采样分析,在传染性细菌和病毒大规模爆发前对其进行跟踪。工程师还可利用PGM来设计和培养未来燃料的微生物。DNA测序还有助于农户培养出生长更快,抗虫害更强、更耐旱,且施化肥更少的谷物品种。合成生物学家(synthetic biologist)还能做到让细菌为人类服务,以制出洗涤液、服装、家具,甚至能够对裂缝有自我愈合功能的水泥。   根据Rothberg的看法,基因测序今后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正如上世纪是物理学时代一样,本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他深信基因测序科技商品化后所形成的市场,可达到像医学检查成像(medical imaging)科技那样的1000亿美元规模。   Rothberg创建过4家与遗传学相关的企业。发明PGM仪器的Ion Torrent公司,是Rothberg在3年前梦想能快速、便捷地检测DNA后所创建。Rothberg的发明引起了一家名为Life Technologies的专业生产实验室设备企业的强烈关注。在PGM正式生产前,Life Technologies去年秋季以3.75亿美元价格收购了Ion Torrent。有分子遗传学专家认为Rothberg有很美妙的创意,并能使项目团队合作的很顺利。    图为Ion Torrent公司生产的个人染色体检测仪   基因组学(Genomics)的功效确实被过分宣传,到目前为止,其功效尚未都显现出来。当科学家10年前首次完成基因图谱时,他们曾标榜新科技能让老年痴呆、心脏病和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更高效。但这一幕至今未出现。药品批准程序让事情变得更糟。对心脏病、糖尿病和其他常见病的遗传根源的探索,几乎让普通患者得不到任何有用信息。   Rothberg认为,这是因为新科技还未强大到足以破解潜伏在像癌症和孤独症之后的基因秘密。人们从高中生物课本中就了解到,每个细胞中心内有60亿个构成DNA双螺旋体的化学代码(chemical letters)。其中一些可能处在遗传混乱状态,其大量作用尚待发现。散布在DNA周围的是2万个基因,这些物质在掌控身体,如何制造包括胰岛素、肌肉、血色素、脑组织、骨骼和凝血因子在内的几乎所有身体所需的内容。那怕基因内深藏只有一个出错的化学代码,都将会增加患上癌症或糖尿病的风险。   寻找基因中致病的错误代码,并将它们从多种无害基因变化体中分离出来,将是破解巨量信息的重大挑战。但是,迎接挑战的科技也在高速改进。政府雇用的研究人员10年前,在花费了纳税人的30亿美元资金后,终于首次成功揭开了人类基因编码。在像基因传奇人物克雷格· 文特尔(Craig Venter)等一批私人机构的努力下,人们现在只需花1万美元,再等上数周便能精确地解读自己的整个DNA序列。至今已有近3000人,其中大多数是在研究课题中获得了测序结果。有基因测序专家称,能够获得测序结果的人数到2012年时会猛增至数十万人。在美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主任Francis Collins看来,现在能做到的事情在数年前简直想都不敢想。   尽管顶级的医学刊物在连篇累牍介绍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科学家还是未接触到DNA解码科技(DNA-decoding technology)。现有的基因测序仪器如同上世纪60年代售价高达60万美元的大型电脑,每项测序结果都需等上1周,并还需要技术团队来运行测序仪器。据高盛公司的报告,在全球1400套的测序仪器中,有半数都安装在20个大型学术和政府研究中心内。   Rothberg发明的设备可通过高速分析和分析设备广泛扩散来改变这一切。他称,当前仅400个实验室在进行基因组学的研究。但他想借助PGM把该领域扩大到4000个研究团体,由此让针对遗传学问题的研究团体的能力成倍提高,让目前难以进行的实验大量增加。据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员Jonathan Eisen和哈佛大学基因研究员、基因测序开拓者和Ion Torrent公司顾问George Church的看法,未来对这种新仪器、新科技的需求极大。他们甚至认为PGM未来会像iPad那样,每个遗传学者人手一个。   但是,测序科技和仪器到目前还只是很小的市场,硬件规模仅15亿美元,面对的用户都是科学家。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估计,医学基因检测和另一些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s)构成了另外的26亿美元市场。   Rothberg大胆设想的未来20年可能会出现的市场行情如下。   治疗癌症是短期内的最大应用市场。当今癌症患者治疗的开支都达到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一些乳腺癌患者已开始接受专业化的基因检测,以帮助大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若类似基因测序能成为欧、美两地400万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仅此一项就可形成200亿美元市场。还有些患者因肿瘤扩散和变异,因此可能需要多次做测序,由此让市场总规模可达到400亿美元。   另100亿美元市场可能来自对患有罕见遗传疾病,或有其他基因危险因子(genetic risk factor)的儿童和成年人做测序。另外,对基因测序所获得的复杂信息的理解和说明,以及向患者解释这些信息的意义这一全新的医疗专业领域,也会带来另一100亿美元市场。   在医院、机场和在购物中心等一些公共场合跟踪传染病,以分解出微生物,并防止它们流行的业务大约也能形成100亿美元的市场。   若测序成本继续下降,富裕人群作为一种预防手段,会开始对自己和下一代的新生儿做基因组测序。若每年有5000万人以每次检测花费2000美元计算,市场规模也可达100亿美元。这样,全球市场规模已达800亿美元。   畜牧业筛选最佳配种和使农作物更高效产出的种子优选,可能再带来50亿美元的市场。   还有像探索其他人造生物燃料,设计用于洗涤液的新型酶,以及一些目前尚未想到的新应用,也可轻松形成150亿美元的市场。由此让PGM应用市场共计达1000亿美元。   与所有创新中潜伏的不确定风险一样,基因测序仪器也可能会失败。其成功有赖于新科技进一步提高的速度,使用新设备后的研究者能有新发现的速度,特别是治疗当前各种疑难杂症的新药是否能尽早出现等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   基因检测的价格还会下降,让每次检测如同检验血糖和胆固醇等血指标一样而成为利润率更低的项目。但即使如此,该领域的市场也可达400亿美元。Rothberg发明的设备可能无法获胜,就像1980年代垄断着PC市场的Commodore64家用电脑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一样,PGM也可能有同样命运。   目前至少有十多家创业企业在这一领域内竞争。位于加州Menlo Park地区的美国太平洋(11.01,-0.04,-0.36%)生物科学公司(Pacific Biosciences)在创投基金投入3.7亿美元后,又于去年10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筹集2亿美元。公司的基因测序仪器将于今年初面市,它还是首次可对单个DNA进行测序的仪器。在相距不远的山景城(MountainView)的整合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甚至认为,DNA测序会变为一项像病理学那样的服务业。在此领域内,所有信息都需要送到超大型的中央实验室去处理。   与早期PC机情形类似,Rothberg发明的小巧仪器PGM尚无法与Illumina公司的巨型设备匹敌,因前者每次只能对人类基因的很小一部份做测序。它仅有助于大夫检测少数致病基因引发的肿瘤,并核查针对特定肿瘤的药物是否有效,或用于传染病研究人员想要核实唾液,或水中究竟有哪些种类微生物存在。   至少眼下Illumina的CEO Jay Flatley认为PGM对公司产品构不成威胁,因为公司的研究进展比任何竞争对手都快。的确,Illumina的设备每次基因测序处理的信息是PGM的1000倍。Flatley还称,公司的研究团队正集中精力开发能让IonTorrent公司很快会被淘汰的新一代测序科技,其中包括能对单个DNA分子做测序的技术。   然而,Rothberg发明的秘密在于,这台首个DNA解码仪器全部是构建在硅片上,且可迅速提升性能。他称,今年上半年对仪器的升级,可使其性能比原型机高出10倍。他认为自己的科技是建立在投资已达1万亿美元的微芯片开发和制造基础上。因此,它同样也符合可快速更新换代的摩尔定律(Moore' s Law)。他最终希望能把PGM的尺寸做到像iPad一样大小。   Rothberg还看到了PGM用于医保的潜在机会。大夫已开始使用HIV的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s)来预计,哪一类药物更适合治疗患者的病毒。他称,大夫们在寻找这一治疗途径的更佳方法,PGM能帮助他们。他还表示,未来6个月内推出的另一种新机型,每次能处理200个或更多的基因信息,这也是肿瘤学家亟需的,可尽快做出诊断,并开出药方的仪器。   PGM的应用还远不止用于癌症治疗。一些婚后想繁衍后代的夫妇,在怀孕前做基因检测大有必要,此程序可确保婴儿不会患上因神经鞘脂代谢有关的隐性常染色体遗传病,泰-萨氏病(Tay-Sachsdisease)。这对PGM的应用是绝佳机会。   Rothberg以前绝不相信,名为结节性硬化症(TSC)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是能够治愈的。但随着基因测序研究上的快速进展,他对治愈此病的前景更乐观。
  • 基因测序将形成1千亿美元的科技市场
    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于2010年12月底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ldquo 基因测序科技突飞猛进&rdquo 。文章对基因创业企业家Jonathan Rothberg和他发明的功能强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做了介绍。文章认为,这项发明可能会在医药、食品、能源,甚至消费产品上的一场革命,由此形成规模可达1000亿美元的科技市场。   Rothberg发明的长宽高仅24X20X21英寸的基因解码器(decoder),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件看似玩具、或是掌上电脑的小设备,的确可能是自个人电脑以来对科技界的又一次巨大冲击,且未来还会形成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市场。   这台以硅芯片为基础建造的个人染色体检测仪(Personal Genome Machine,PGM),是当今世上体积最小、检测成本最低的上市产品。它可在2小时之内,以很高的精度解读出1000万个基因代码符号(letters of genetic code)。与现有使用大型电脑和服务器的DNA扫描设备不同,PGM可置于办公桌上,且售价仅5万美元,是当前具有同类功能仪器的十分之一。这也是史上首次科学家个人、社区医院和高校能够负担起的仪器。   这项由Rothberg和其他工程师发明的小玩意还可用于改变医药、农业、纳米科技和在其他可再生燃料的探索。Rothberg称,在不远的将来,大夫通过DNA测序(DNA sequencing)就能对肿瘤部分的遗传缺陷点位进行修补,并根据癌症患者的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用药。患有先天性罕见疾病的儿童,可通对他们的更多染色体组做针对性的解码,以消除估计和误诊。   PGM更适合于室外医疗环境。在第三世界工作的救险人员可使用这种便携式基因解码器跟踪造成水污染的细菌,或病毒。机场卫生官员能利用它对旅行者的基因做采样分析,在传染性细菌和病毒大规模爆发前对其进行跟踪。工程师还可利用PGM来设计和培养未来燃料的微生物。DNA测序还有助于农户培养出生长更快,抗虫害更强、更耐旱,且施化肥更少的谷物品种。合成生物学家(synthetic biologist)还能做到让细菌为人类服务,以制出洗涤液、服装、家具,甚至能够对裂缝有自我愈合功能的水泥。   根据Rothberg的看法,基因测序今后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正如上世纪是物理学时代一样,本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他深信基因测序科技商品化后所形成的市场,可达到像医学检查成像(medical imaging)科技那样的1000亿美元规模。   Rothberg创建过4家与遗传学相关的企业。发明PGM仪器的Ion Torrent公司,是Rothberg在3年前梦想能快速、便捷地检测DNA后所创建。Rothberg的发明引起了一家名为Life Technologies的专业生产实验室设备企业的强烈关注。在PGM正式生产前,Life Technologies去年秋季以3.75亿美元价格收购了Ion Torrent。有分子遗传学专家认为Rothberg有很美妙的创意,并能使项目团队合作的很顺利。   寻找基因中致病的错误代码,并将它们从多种无害基因变化体中分离出来,将是破解巨量信息的重大挑战。但是,迎接挑战的科技也在高速改进。政府雇用的研究人员10年前,在花费了纳税人的30亿美元资金后,终于首次成功揭开了人类基因编码。在像基因传奇人物克雷格· 文特尔(Craig Venter)等一批私人机构的努力下,人们现在只需花1万美元,再等上数周便能精确地解读自己的整个DNA序列。至今已有近3000人,其中大多数是在研究课题中获得了测序结果。有基因测序专家称,能够获得测序结果的人数到2012年时会猛增至数十万人。在美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主任Francis Collins看来,现在能做到的事情在数年前简直想都不敢想。   尽管顶级的医学刊物在连篇累牍介绍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科学家还是未接触到DNA解码科技(DNA-decoding technology)。现有的基因测序仪器如同上世纪60年代售价高达60万美元的大型电脑,每项测序结果都需等上1周,并还需要技术团队来运行测序仪器。据高盛公司的报告,在全球1400套的测序仪器中,有半数都安装在20个大型学术和政府研究中心内。   但是,测序科技和仪器到目前还只是很小的市场,硬件规模仅15亿美元,面对的用户都是科学家。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估计,医学基因检测和另一些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s)构成了另外的26亿美元市场。   Rothberg大胆设想的未来20年可能会出现的市场行情如下。   治疗癌症是短期内的最大应用市场。当今癌症患者治疗的开支都达到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一些乳腺癌患者已开始接受专业化的基因检测,以帮助大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若类似基因测序能成为欧、美两地400万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仅此一项就可形成200亿美元市场。还有些患者因肿瘤扩散和变异,因此可能需要多次做测序,由此让市场总规模可达到400亿美元。   另100亿美元市场可能来自对患有罕见遗传疾病,或有其他基因危险因子(genetic risk factor)的儿童和成年人做测序。另外,对基因测序所获得的复杂信息的理解和说明,以及向患者解释这些信息的意义这一全新的医疗专业领域,也会带来另一100亿美元市场。   在医院、机场和在购物中心等一些公共场合跟踪传染病,以分解出微生物,并防止它们流行的业务大约也能形成100亿美元的市场。   若测序成本继续下降,富裕人群作为一种预防手段,会开始对自己和下一代的新生儿做基因组测序。若每年有5000万人以每次检测花费2000美元计算,市场规模也可达100亿美元。这样,全球市场规模已达800亿美元。   畜牧业筛选最佳配种和使农作物更高效产出的种子优选,可能再带来50亿美元的市场。   还有像探索其他人造生物燃料,设计用于洗涤液的新型酶,以及一些目前尚未想到的新应用,也可轻松形成150亿美元的市场。由此让PGM应用市场共计达1000亿美元。   基因检测的价格还会下降,让每次检测如同检验血糖和胆固醇等血指标一样而成为利润率更低的项目。但即使如此,该领域的市场也可达400亿美元。Rothberg发明的设备可能无法获胜,就像1980年代垄断着PC市场的Commodore64家用电脑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一样,PGM也可能有同样命运。   目前至少有十多家创业企业在这一领域内竞争。位于加州Menlo Park地区的美国太平洋(11.38,0.38,3.45%)生物科学公司(Pacific Biosciences)在创投基金投入3.7亿美元后,又于去年10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筹集2亿美元。公司的基因测序仪器将于今年初面市,它还是首次可对单个DNA进行测序的仪器。在相距不远的山景城(MountainView)的整合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甚至认为,DNA测序会变为一项像病理学那样的服务业。在此领域内,所有信息都需要送到超大型的中央实验室去处理。   Rothberg发明的长宽高仅24X20X21英寸的基因解码器(decoder),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件看似玩具、或是掌上电脑的小设备,的确可能是自个人电脑以来对科技界的又一次巨大冲击,且未来还会形成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市场。   这台以硅芯片为基础建造的个人染色体检测仪(Personal Genome Machine,PGM),是当今世上体积最小、检测成本最低的上市产品。它可在2小时之内,以很高的精度解读出1000万个基因代码符号(letters of genetic code)。与现有使用大型电脑和服务器的DNA扫描设备不同,PGM可置于办公桌上,且售价仅5万美元,是当前具有同类功能仪器的十分之一。这也是史上首次科学家个人、社区医院和高校能够负担起的仪器。   这项由Rothberg和其他工程师发明的小玩意还可用于改变医药、农业、纳米科技和在其他可再生燃料的探索。Rothberg称,在不远的将来,大夫通过DNA测序(DNA sequencing)就能对肿瘤部分的遗传缺陷点位进行修补,并根据癌症患者的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用药。患有先天性罕见疾病的儿童,可通对他们的更多染色体组做针对性的解码,以消除估计和误诊。   PGM更适合于室外医疗环境。在第三世界工作的救险人员可使用这种便携式基因解码器跟踪造成水污染的细菌,或病毒。机场卫生官员能利用它对旅行者的基因做采样分析,在传染性细菌和病毒大规模爆发前对其进行跟踪。工程师还可利用PGM来设计和培养未来燃料的微生物。DNA测序还有助于农户培养出生长更快,抗虫害更强、更耐旱,且施化肥更少的谷物品种。合成生物学家(synthetic biologist)还能做到让细菌为人类服务,以制出洗涤液、服装、家具,甚至能够对裂缝有自我愈合功能的水泥。   根据Rothberg的看法,基因测序今后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正如上世纪是物理学时代一样,本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他深信基因测序科技商品化后所形成的市场,可达到像医学检查成像(medical imaging)科技那样的1000亿美元规模。   Rothberg创建过4家与遗传学相关的企业。发明PGM仪器的Ion Torrent公司,是Rothberg在3年前梦想能快速、便捷地检测DNA后所创建。Rothberg的发明引起了一家名为Life Technologies的专业生产实验室设备企业的强烈关注。在PGM正式生产前,Life Technologies去年秋季以3.75亿美元价格收购了Ion Torrent。有分子遗传学专家认为Rothberg有很美妙的创意,并能使项目团队合作的很顺利。   寻找基因中致病的错误代码,并将它们从多种无害基因变化体中分离出来,将是破解巨量信息的重大挑战。但是,迎接挑战的科技也在高速改进。政府雇用的研究人员10年前,在花费了纳税人的30亿美元资金后,终于首次成功揭开了人类基因编码。在像基因传奇人物克雷格· 文特尔(Craig Venter)等一批私人机构的努力下,人们现在只需花1万美元,再等上数周便能精确地解读自己的整个DNA序列。至今已有近3000人,其中大多数是在研究课题中获得了测序结果。有基因测序专家称,能够获得测序结果的人数到2012年时会猛增至数十万人。在美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主任Francis Collins看来,现在能做到的事情在数年前简直想都不敢想。   尽管顶级的医学刊物在连篇累牍介绍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科学家还是未接触到DNA解码科技(DNA-decoding technology)。现有的基因测序仪器如同上世纪60年代售价高达60万美元的大型电脑,每项测序结果都需等上1周,并还需要技术团队来运行测序仪器。据高盛公司的报告,在全球1400套的测序仪器中,有半数都安装在20个大型学术和政府研究中心内。   但是,测序科技和仪器到目前还只是很小的市场,硬件规模仅15亿美元,面对的用户都是科学家。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估计,医学基因检测和另一些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s)构成了另外的26亿美元市场。   Rothberg大胆设想的未来20年可能会出现的市场行情如下。   治疗癌症是短期内的最大应用市场。当今癌症患者治疗的开支都达到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一些乳腺癌患者已开始接受专业化的基因检测,以帮助大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若类似基因测序能成为欧、美两地400万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仅此一项就可形成200亿美元市场。还有些患者因肿瘤扩散和变异,因此可能需要多次做测序,由此让市场总规模可达到400亿美元。   另100亿美元市场可能来自对患有罕见遗传疾病,或有其他基因危险因子(genetic risk factor)的儿童和成年人做测序。另外,对基因测序所获得的复杂信息的理解和说明,以及向患者解释这些信息的意义这一全新的医疗专业领域,也会带来另一100亿美元市场。   在医院、机场和在购物中心等一些公共场合跟踪传染病,以分解出微生物,并防止它们流行的业务大约也能形成100亿美元的市场。   若测序成本继续下降,富裕人群作为一种预防手段,会开始对自己和下一代的新生儿做基因组测序。若每年有5000万人以每次检测花费2000美元计算,市场规模也可达100亿美元。这样,全球市场规模已达800亿美元。   畜牧业筛选最佳配种和使农作物更高效产出的种子优选,可能再带来50亿美元的市场。   还有像探索其他人造生物燃料,设计用于洗涤液的新型酶,以及一些目前尚未想到的新应用,也可轻松形成150亿美元的市场。由此让PGM应用市场共计达1000亿美元。   基因检测的价格还会下降,让每次检测如同检验血糖和胆固醇等血指标一样而成为利润率更低的项目。但即使如此,该领域的市场也可达400亿美元。Rothberg发明的设备可能无法获胜,就像1980年代垄断着PC市场的Commodore64家用电脑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一样,PGM也可能有同样命运。   目前至少有十多家创业企业在这一领域内竞争。位于加州Menlo Park地区的美国太平洋(11.38,0.38,3.45%)生物科学公司(Pacific Biosciences)在创投基金投入3.7亿美元后,又于去年10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筹集2亿美元。公司的基因测序仪器将于今年初面市,它还是首次可对单个DNA进行测序的仪器。在相距不远的山景城(MountainView)的整合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甚至认为,DNA测序会变为一项像病理学那样的服务业。在此领域内,所有信息都需要送到超大型的中央实验室去处理。   相关新闻:DNA测序最大赢家:Illumina公司   对包括生物科技投资者在内的大多数人而言,人类基因工程是一大失败,未能带来新药物、医学新突破和其他的实际好处。因此,在我开始发表我称为&ldquo 基因周&rdquo 的系列博文之时,让我们回顾一下所有医学类股票中表现最佳者,其中不仅涉及生物科技,还涉及医疗设备和药物。   生物科技领域里的最大赢家们   公司 5年总回报 5年年均总回报 Illumina公司 798 % 55% Alexion制药公司 695% 51% Dendreon公司 544% 45% Perrigo公司 341% 34% 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 327% 33%   很容易看出,最大赢家就是Illumina公司。自2005年末以来,这家DNA测序设备主要生产商为投资者带来了近800%的总回报率,年均高达50%,这得益于该公司销售增长了12倍,从2005年的7,300万美元增至去年的约8.79亿美元。该公司目前的盈利为7,200万美元,但高盛估计,这个数字到2012年将增至3倍。[详细]
  • 晶圆表面缺陷检测方法综述【下】
    上接:晶圆表面缺陷检测方法综述【上】4. 基于机器学习的晶圆表面缺陷检测机器学习主要是将一个具体的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模型,求解该问题,然后评估该模型对该问题的影响。根据训练数据的特点,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本文主要讨论这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在晶圆表面缺陷检测中的应用。机器学习模型比较如表2所示。表 2.机器学习算法的比较。分类算法创新局限监督学习KNN系列对异常数据不敏感,准确率高。复杂度高,计算强度高。决策树-Radon应用Radon以形成新的缺陷特征。过拟合非常熟练。SVMSVM 可对多变量、多模态和不可分割的数据点进行高效分类。它对多个样本不友好,内核函数难以定位。无监督学习多层感知器聚类算法采用多层感知器增强特征提取能力。取决于激活函数的选择。DBSCAN可以根据缺陷模式特征有选择地去除异常值。样本密度不均匀或样本过大,收敛时间长,聚类效果差。SOM高维数据可以映射到低维空间,保持高维空间的结构。目标函数不容易确定。半监督学习用于增强标记的半监督框架将监督集成学习与无监督SOM相结合,构建了半监督模型。培训既费时又费时。半监督增量建模框架通过主动学习和标记样本来增强模型性能,从而提高模型性能。性能取决于标记的数据量。4.1. 监督学习监督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型,它基于该模型对所需的新数据样本进行预测。监督学习是目前晶圆表面缺陷检测中广泛使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目标检测领域具有较高的鲁棒性。Yuan,T等提出了一种基于k-最近邻(KNN)的噪声去除技术,该技术利用k-最近邻算法将全局缺陷和局部缺陷分离,提供晶圆信息中所有聚合的局部缺陷信息,通过相似聚类技术将缺陷分类为簇,并利用聚类缺陷的参数化模型识别缺陷簇的空间模式。Piao M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的晶圆缺陷模式识别方法。利用Radon变换提取缺陷模式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法测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将缺陷特征划分为特征子集,每个特征子集根据C4.5机制构建决策树。对决策树置信度求和,并选择总体置信度最高的类别。决策树在特定类别的晶圆缺陷检测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但投影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不足以代表晶圆缺陷的所有空间信息,因此边缘缺陷检测性能较差。支持向量机(SVM)在监督学习中也是缺陷检测的成熟应用。当样本不平衡时,k-最近邻算法分类效果较差,计算量大。决策树也有类似的问题,容易出现过度拟合。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和高维特征的分类中仍然具有良好的性能,并且支持向量机的计算复杂度不依赖于输入空间的维度,并且多类支持向量机对过拟合问题具有鲁棒性,因此常被用作分类器。R. Baly等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将1150张晶圆图像分为高良率和低良率两类,然后通过对比实验证明,相对于决策树,k-最近邻(KNN)、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回归)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非线性支持向量机模型优于上述四种晶圆分类方法。多类支持向量机在晶圆缺陷模式分类中具有更好的分类精度。L. Xie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晶圆缺陷图案检测方案。采用线性核、高斯核和多项式核进行选择性测试,通过交叉验证选择测试误差最小的核进行下一步的支持向量机训练。支持向量机方法可以处理图像平移或旋转引起的误报问题。与神经网络相比,支持向量机不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因此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训练数据样本进行分类。为复合或多样化数据集提供更强大的性能。4.2. 无监督学习在监督学习中,研究人员需要提前将缺陷样本类型分类为训练的先验知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存在大量未知缺陷,缺陷特征模糊不清,研究者难以通过经验进行判断和分类。在工艺开发的早期阶段,样品注释也受到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无监督学习开辟了新的解决方案,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标记数据样本,并根据样本之间的特征关系进行聚类。当添加新的缺陷模式时,无监督学习也具有优势。近年来,无监督学习已成为工业缺陷检测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晶圆图案上的缺陷图案分类不均匀,特征不规则,无监督聚类算法对这种情况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广泛用于检测复杂的晶圆缺陷图案。由于簇状缺陷(如划痕、污渍或局部失效模式)导致难以检测,黄振提出了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新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自监督多层感知器检测缺陷并标记所有缺陷芯片的自动晶圆缺陷聚类算法(k-means聚类)。Jin C H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BSCAN)的晶圆图案检测与分类框架,该框架根据缺陷图案特征选择性地去除异常值,然后提取的缺陷特征可以同时完成异常点和缺陷图案的检测。Yuan, T等提出了一种多步晶圆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相似聚类技术提供不同精度的聚类结果,根据局部缺陷模式的空间位置识别出种混合型缺陷模式。利用位置信息来区分缺陷簇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多个簇彼此靠近或重叠时,分类效果会受到影响。Di Palma,F等采用无监督自组织映射(SOM)和自适应共振理论(ART1)作为晶圆分类器,对1种不同类别的晶圆进行了模拟数据集测试。SOM 和 ART1 都依靠神经元之间的竞争来逐步优化网络以进行无监督分类。由于ART是通过“AND”逻辑推送到参考向量的,因此在处理大量数据集时,计算次数增加,无法获得缺陷类别的实际数量。调整网络标识阈值不会带来任何改进。SOM算法可以将高维输入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同时保持输入数据在高维空间中的拓扑结构。首先,确定神经元的类别和数量,并通过几次对比实验确定其他参数。确定参数后,经过几个学习周期后,数据达到渐近值,并且在模拟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都表现良好。4.3. 半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是一种结合了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机器学习方法。半监督学习可以使用少量的标记数据和大量的未标记数据来解决问题。基于集成的半监督学习过程如图 8 所示。避免了完全标记样品的成本消耗和错误标记。半监督学习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图8.基于集成的半监督学习监督学习通常能获得良好的识别结果,但依赖于样本标记的准确性。晶圆数据样本可能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晶圆样品数据需要专业人员手动标记。手动打标过程是主观的,一些混合缺陷模式可能会被错误标记。二是某些缺陷模式的样本不足。第三,一些缺陷模式一开始就没有被标记出来。因此,无监督学习方法无法发挥其性能。针对这一问题,Katherine Shu-Min Li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的半监督框架,以实现缺陷模式的自动分类。首先,在标记数据上训练监督集成学习模型,然后通过该模型训练未标记的数据。最后,利用无监督学习算法对无法正确分类的样本进行处理,以达到增强的标记效果,提高晶圆缺陷图案分类的准确性。Yuting Kong和Dong Ni提出了一种用于晶圆图分析的半监督增量建模框架。利用梯形网络改进的半监督增量模型和SVAE模型对晶圆图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主动学习和伪标注提高模型性能。实验表明,它比CNN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5. 基于深度学习的晶圆表面缺陷检测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GPU算力的提高以及卷积神经网络的出现,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定性的发展,在表面缺陷检测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深度学习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具备广泛的特征映射和特征描述知识,才能手动绘制特征。深度学习使多层神经网络能够通过抽象层自动提取和学习目标特征,并从图像中检测目标对象。Cheng KCC等分别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晶圆缺陷检测。他们使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自适应提升决策树(ADBT)和深度神经网络来检测晶圆缺陷。实验证明,深度神经网络的平均准确率优于上述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晶圆检测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任务需求,将深度学习模型分为分类网络、检测网络和分割网络。本节讨论创新并比较每个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性能。5.1. 分类网络分类网络是较老的深度学习算法之一。分类网络通过卷积、池化等一系列操作,提取输入图像中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然后通过全连接层,根据预设的标签类别进行分类。网络模型如图 9 所示。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特定问题的分类网络。在晶圆缺陷检测领域,聚焦缺陷特征,增强特征提取能力,推动了晶圆检测的发展。图 9.分类网络模型结构图在晶圆制造过程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缺陷耦合在晶圆中,称为混合缺陷。这些类型的缺陷复杂多变且随机性强,已成为半导体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这一问题,Wang J等提出了一种用于晶圆缺陷分类的混合DPR(MDPR)可变形卷积网络(DC-Net)。他们设计了可变形卷积的多标签输出和一热编码机制层,将采样区域聚焦在缺陷特征区域,有效提取缺陷特征,对混合缺陷进行分类,输出单个缺陷,提高混合缺陷的分类精度。Kyeong和Kim为混合缺陷模式的晶圆图像中的每种缺陷设计了单独的分类模型,并通过组合分类器网络检测了晶圆的缺陷模式。作者使用MPL、SVM和CNN组合分类器测试了六种不同模式的晶圆映射数据库,只有作者提出的算法被正确分类。Takeshi Nakazawa和Deepak V. Kulkarni使用CNN对晶圆缺陷图案进行分类。他们使用合成生成的晶圆图像训练和验证了他们的CNN模型。此外,提出了一种利用模拟生成数据的方法,以解决制造中真实缺陷类别数据不平衡的问题,并达到合理的分类精度。这有效解决了晶圆数据采集困难、可用样品少的问题。分类网络模型对比如表3所示。表3. 分类网络模型比较算法创新Acc直流网络采样区域集中在缺陷特征区域,该区域对混合缺陷具有非常强的鲁棒性。93.2%基于CNN的组合分类器针对每个缺陷单独设计分类器,对新缺陷模式适应性强。97.4%基于CNN的分类检索方法可以生成模拟数据集来解释数据不平衡。98.2%5.2. 目标检测网络目标检测网络不仅可以对目标物体进行分类,还可以识别其位置。目标检测网络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两级网络,如图10所示。基于区域提案网络生成候选框,然后对候选框进行分类和回归。第二类是一级网络,如图11所示,即端到端目标检测,直接生成目标对象的分类和回归信息,而不生成候选框。相对而言,两级网络检测精度更高,单级网络检测速度更快。检测网络模型的比较如表4所示。图 10.两级检测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图 11.一级检测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表4. 检测网络模型比较算法创新AccApPCACAE基于二维主成分分析的级联辊类型自动编码。97.27%\YOLOv3-GANGAN增强了缺陷模式的多样性,提高了YOLOv3的通用性。\88.72%YOLOv4更新了骨干网络,增强了 CutMix 和 Mosaic 数据。94.0%75.8%Yu J等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主成分分析的卷积自编码器的深度神经网络PCACAE,并设计了一种新的卷积核来提取晶圆缺陷特征。产品自动编码器级联,进一步提高特征提取的性能。针对晶圆数据采集困难、公开数据集少等问题,Ssu-Han Chen等首次采用生成对抗网络和目标检测算法YOLOv3相结合的方法,对小样本中的晶圆缺陷进行检测。GAN增强了缺陷的多样性,提高了YOLOv3的泛化能力。Prashant P. SHINDE等提出使用先进的YOLOv4来检测和定位晶圆缺陷。与YOLOv3相比,骨干提取网络从Darknet-19改进为Darknet-53,并利用mish激活函数使网络鲁棒性。粘性增强,检测能力大大提高,复杂晶圆缺陷模式的检测定位性能更加高效。5.3. 分段网络分割网络对输入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进行像素级分割。大部分的分割网络都是基于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结构,如图12所示是分割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通过编码器和解码器,提高了对目标物体特征的提取能力,加强了后续分类网络对图像的分析和理解。在晶圆表面缺陷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图 12.分割网络模型结构示意图。Takeshi Nakazawa等提出了一种深度卷积编码器-解码器神经网络结构,用于晶圆缺陷图案的异常检测和分割。作者设计了基于FCN、U-Net和SegNet的三种编码器-解码器晶圆缺陷模式分割网络,对晶圆局部缺陷模型进行分割。晶圆中的全局随机缺陷通常会导致提取的特征出现噪声。分割后,忽略了全局缺陷对局部缺陷的影响,而有关缺陷聚类的更多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其原因。针对晶圆缺陷像素类别不平衡和样本不足的问题,Han Hui等设计了一种基于U-net网络的改进分割系统。在原有UNet网络的基础上,加入RPN网络,获取缺陷区域建议,然后输入到单元网络进行分割。所设计的两级网络对晶圆缺陷具有准确的分割效果。Subhrajit Nag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结构 WaferSegClassNet,采用解码器-编码器架构。编码器通过一系列卷积块提取更好的多尺度局部细节,并使用解码器进行分类和生成。分割掩模是第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分类和分割的晶圆缺陷检测模型,对混合晶圆缺陷具有良好的分割和分类效果。分段网络模型比较如表5所示。表 5.分割网络模型比较算法创新AccFCN将全连接层替换为卷积层以输出 2D 热图。97.8%SegNe结合编码器-解码器和像素级分类层。99.0%U-net将每个编码器层中的特征图复制并裁剪到相应的解码器层。98.9%WaferSegClassNet使用共享编码器同时进行分类和分割。98.2%第6章 结论与展望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光刻技术的不断完善,晶圆表面缺陷检测在半导体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该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晶圆表面缺陷检测相关的图像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早期主要采用图像信号处理方法,其中小波变换方法和空间滤波方法应用较多。机器学习在晶圆缺陷检测方面非常强大。k-最近邻(KNN)、决策树(Decision Tree)、支持向量机(SVM)等算法在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度学习以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为晶圆检测领域注入了活力。最新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经发展到4 nm,预测表明它将继续朝着更小的规模发展。然而,随着这些趋势的出现,晶圆上表面缺陷的复杂性也将增加,对模型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提出了更严格的挑战。因此,对这些缺陷的分析和处理对于确保集成电路的高质量制造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在晶圆表面缺陷分析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1、晶圆缺陷的公开数据集很少。由于晶圆生产和贴标成本高昂,高质量的公开数据集很少,为数不多的数据集不足以支撑训练。可以考虑创建一个合成晶圆缺陷数据库,并在现有数据集上进行数据增强,为神经网络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样本。由于梯度特征中缺陷类型的多功能性,可以使用迁移学习来解决此类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迁移学习中的负迁移和模型不适用性等问题。目前尚不存在灵活高效的迁移模型。利用迁移学习解决晶圆表面缺陷检测中几个样品的问题,是未来研究的难题。2、在晶圆制造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缺陷,缺陷样本的数量和类型不断积累。使用增量学习可以提高网络模型对新缺陷的识别准确率和保持旧缺陷分类的能力。也可作为扩展样本法的研究方向。3、随着技术进步的飞速发展,芯片特征尺寸越来越小、越来越复杂,导致晶圆中存在多种缺陷类型,缺陷相互折叠,导致缺陷特征不均匀、不明显。增加检测难度。多步骤、多方法混合模型已成为检测混合缺陷的主流方法。如何优化深度网络模型的性能,保持较高的检测效率,是一个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在晶圆制造过程中,不同用途的晶圆图案会产生不同的缺陷。目前,在单个数据集上训练的网络模型不足以识别所有晶圆中用于不同目的的缺陷。如何设计一个通用的网络模型来检测所有缺陷,从而避免为所有晶圆缺陷数据集单独设计训练模型造成的资源浪费,是未来值得思考的方向。5、缺陷检测模型大多为离线模型,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实时性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个自主学习模型系统,使模型能够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的生产环境,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缺陷检测。原文链接:Electronics | Free Full-Text | Review of Wafer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Methods (mdpi.com)
  • 突破瓶颈,沃特世开启中药HD高清全新时代
    沃特世公司于10月16日至18日出席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作为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领域的行业领导者,沃特世公司以“突破瓶颈,开启中药HD高清全新时代”为主题亮相会议,并为与会嘉宾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本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办。作为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盛会,会议旨在促进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交流合作,为中医药科技界、企业界代表提供有价值的前沿信息,助推中医药产业继续保持优质、高速、创新发展。大会现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启高先生在大会开幕辞中表示:“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历经十二年,是一个重要的中医药交流平台。希望大家通过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共同分享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经验与智慧,携手为中医药创新与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此次参会的重头戏,沃特世于大会上发布了高清离子淌度从“定性”、“定量”到“成像”的全新解决方案。这一系列创新多样的离子淌度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突破研究瓶颈,多维度解决中药分析工作的各种难题。沃特世拥有完整的离子淌度高分辨质谱产品线、灵活多样的HD高清采集模式此次发布的解决方案包括:1)多重IM高清分离及IMSn沃特世独有的全新环形离子淌度技术,可以突破传统高分辨质谱分辨率的限制,获得中药样品更全面的高清信息。灵活多样的离子淌度多级工作模式,也使得对中药成分的结构分析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TAP(Time Aligned Parallel)TAP碎裂功能是基于DIA的多级功能,较常规离子阱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丰富的碎片离子信息,从而获得更可靠的成分鉴定结果。3)HD-DDA在分析复杂的中药样品时,常规DDA技术由于四极杆选择性的限制,经常会出现二级质谱存在干扰的难题。HD-DDA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二级质谱干扰,提高鉴定准确性,助力更多科学发现。4)HD-MRMHD-MRM是基于离子淌度的高分辨定量技术,能够突破三重四极杆及常规高分辨质谱定量限制,获得更佳灵敏度。5)HD高清质谱成像结合离子淌度的成像技术,解决质谱成像成分干扰难题,获得更加高清空间信息。在10月18日举行的“中药与天然药物领域新技术与新进展”分会中,沃特世公司中药/天然产物市场开发经理李晨博士以题为《洞悉无遗——全新高清离子淌度技术突破中药研究瓶颈》的主题报告开启了整场分会。报告介绍了沃特世灵活多样的全新HD高清离子淌度技术,及如何多维度解决中药“定性”、“定量”到“成像”的一系列难题。沃特世公司中药与天然产物市场开发经理李晨博士发表演讲大会期间,沃特世还在现场展示了此次发布的全新技术解决方案与相关产品,以及该解决方案在中药领域中不同场景的创新应用案例,吸引了与会嘉宾的高度关注。沃特世展位关于沃特世公司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测量仪器公司,作为色谱、质谱和热分析创新技术的先驱,沃特世服务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已有逾60年历史。公司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运营,下设11个生产基地,拥有约7,000名员工,旗下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沃特世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沃特世的规模与实力与日俱增,在大陆及香港、台湾均设有运营中心,拥有六百多名本地员工,并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设立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自2003年成立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来,今天的中国已成为沃特世全球营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作为分析科学家的合作伙伴,沃特世始终坚持提高本地技术能力、支持本地技术人才培育,并推动制药、食品安全、健康科学、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凭借出众的人才与全球布局,沃特世已经为其商业合作伙伴创造了显著的价值,并致力于满足广大中国消费者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
  • 光博会盛启 | RayThink燧石技术高清热成像技术引领未来视界,新品震撼发售!
    9月11日,第25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以下简称“光博会”)在深圳盛大开幕。光博会历经25年,汇聚了全球光电行业生态圈,本届活动规模再创新高,3700余家科技企业在此“秀”技术,“晒”产品,专业观众超120000人次。从精密的红外机芯到便捷手持热像仪,从精准的在线测温到全能的多光谱云台。Raythink燧石技术带来了前沿的热成像、激光技术及产品。“热成像能这么清晰?比我手机相机还清楚啊”此次光博会,这款Turing F1920非制冷高清红外机芯重磅发售!热成像分辨率达1920x1080,重新定义了热成像技术的视觉边界!高清的红外图像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驻足围观。高 | 高清像素,高集成度Turing F1920分辨率不仅达到了1920x1080,红外图像更高清!还搭载了全球顶尖的8微米红外探测器,红外热成像效果实现质的飞跃。即便是最细微的温度差异也能被精准捕捉,呈现出更加层次分明、细腻丰富的红外“视”界。搭配成熟的IP67级防水安装方案,千兆网络及丰富的SDK,使客户开发变得简单高效,降低二次开发成本。快 | 快速聚焦、快速识别Turing F1920采用最新的镜头控制技术,毫秒级聚焦。无论极端高温或低温的恶劣环境下,镜头依然能够保持卓越性能,全温段全程齐焦,变倍过程不虚化!多 | 多镜头,多场景镜头选择丰富,拥有定焦无热化、定焦电调、连续变焦等多种类型镜头选择,使Turing F1920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复杂场景。82°宽视野,满足从广阔视场到精细捕捉的多样需求。稳 | 稳态图像,稳定输出电子防抖技术、稳定可靠的30Hz数据流,为Turing F1920的监控性能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在高空强风等恶劣条件下也能输出稳定、清晰的视频图像,不错过任何一帧重要信息。 光,见证了宇宙的诞生,是历史的低语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他重塑了我们对“视”界的认知,激发了Raythink燧石技术对未知“视”界的无限遐想与探索欲望!未来,Raythink燧石技术将继续坚定技术创新,赋能千行百业,推动建设绿色、安全、智慧的美好社会!
  • 解码DNA签约华大智造 成为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20×2全球首个企业用户
    近年来,测序技术在精准医学、农业育种等多个科研及临床领域被广泛应用,国家级别的基因组测序项目不断涌现。这对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的通量、成本、精准度、智能化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基因测序的关键设备,测序仪的每一次重要突破都会给行业带来进步。近日,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发布了一款刷新行业测序通量以及测序成本的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20×2(以下简称“T20”),真正开启了100美金基因组时代。2023年4月25日,华大智造与解码(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解码DNA”)共同举办T20超高通量测序仪签约仪式。T20测序仪推出后,刷新了业界测序通量及单例测序成本记录。本次签约,华大智造与解码DNA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携手促进科学领域研究发展和成果转化,赋能生命科学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意味着,华大智造T20测序仪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首个企业用户订单,解码DNA也将进一步提升第四方检测服务能力。上海市医学会生物医药转化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范金成,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顾兵,浦东生物产业行业协会副总经理、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刚,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谯毅,解码DNA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潘加奎,解码DNA副总裁肖飞,华大智造首席运营官蒋慧,华大智造中国营销中心产品市场总监雷莹等出席签约及揭幕仪式,并共同为“解码DNA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华大智造首席运营官蒋慧表示:“生命科技是当今最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我们作为生命科技工具上游平台提供商,致力于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先进、优质的工具。我们期望T20测序仪能够持续为解码DNA的业务赋能,同时能够充分发挥T20超高通量、超低成本的优势,为基因科技普惠人人时代做出贡献。”解码DNA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潘加奎表示:“自2020年以来,解码DNA携手华大智造陆续引进了4台T7测序仪,其卓越的性能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今天,解码DNA作为T20测序仪的全球首个企业用户,进一步提升了解码DNA作为第四方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的能力,赋能整个生命科学产业。”此外,基于华大智造T20超高通量测序仪等测序平台,“解码DNA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中心”的建立将为大人群队列、时空组等特定基因研究应用场景和科研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助力解决测序供需矛盾,加速科研研究进展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合作与交流,推动基因大数据发展,进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今年2月,华大智造曾携手解码DNA合作开发基于DNBSEQ-T7的应用拓展。同月,华大智造与包括解码DNA在内的21家企业伙伴正式组建华大智造国产测序联盟,为构建行业生态奠定良好基础。伴随着基因测序技术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中下游应用场景,使得基因组学中下游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被誉为“超级测序工厂”的T20测序仪每年可在完成5万例人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将单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低至100美元以内,为基因科技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海量基因数据的计算、存储及管理带来的挑战,华大智造T20为超大规模的基因组项目提供可选的一站式工具包,包括样本制备系统及试剂、自动化建库设备、建库试剂,以及一系列支撑海量数据处理的工具和模块,全方位护航基于超高通量测序的科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的需求。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华大智造业务遍及六大洲超过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累计超过2000个用户。未来,华大智造将基于其独有的DNBSEQ测序技术,依托超高通量测序平台,秉承“创新智造引领生命科技”的理念,与业界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持续推动生命科学产业良性发展。关于华大智造华大智造成立于2016年。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华大智造拥有员工总数超过2,800人,研发人员占比约36.01%,业务布局遍布六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累计超过2,000个用户,并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科研、生产基地及培训与售后服务中心等,已成为当前全球唯二能够自主研发并量产从 Gb 级至 Tb级低中高不同通量的临床级基因测序仪企业之一。关于解码DNA解码(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是一家专注于多组学研发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第四方检测服务”,为第三方医学检验所、生物企业等科研机构提供全面、精准、极致的测序和检测服务。
  • 国内首次利用Sanger测序法解码棘颚口线虫线粒体基因组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兴全领导的家畜寄生虫病创新团队最新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解码了颚口下目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为颚口线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分类学研究奠定基础。  据悉,颚口线虫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线虫,但对其分子生物学研究甚少。该团队利用传统的Sanger测序法解码了棘颚口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棘颚口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呈环状,长度为14079 bp。与其他线虫相比,棘颚口线虫的线粒体基因排序发生了显著的重排。此外,该研究还基于12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了多种动植物线虫的系统发育树。基于所构建的系统树,本研究还探讨了颚口下目在线虫纲中的位置,发现颚口下目与蛔虫下目亲缘关系最近。  该团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深圳华大基因(BGI)等国内外有关单位的支持、合作下,还成功解析了犬弓首蛔虫全基因组及转录组,为深入研究犬弓首蛔虫及其他相关寄生虫的基因功能及生物学特性、研制新的防控制剂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及资源。
  • 德国耐驰热膨胀仪 DIL 402 Expedis:突破量程与分辨率的局限
    对于传统的热膨胀仪,测试量程与分辨率这两个参数很难两全。如果分辨率上升,测量范围通常下降,反之亦然。德国耐驰公司热膨胀仪DIL 402 Expedis通过新型自反馈光电位移测量系统 NanoEye 克服了这一技术上的矛盾。Nanoeye是一种新型的自反馈光电位移测量系统,在过去尚不可能实现的测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最大的分辨率。这是市场上第一个支持调制力(振荡型载荷)的水平膨胀仪系列,藉此打破了膨胀测量和热机械分析(TMA)之间的鸿沟。  热膨胀仪DIL 402 Expedis分为:Classic,Select ,Supreme三个版本。后两个版本是专门为研发和复杂的工业应用而设计的:即全面的、配置齐全的Supreme版本和可升级的Select版本。       功能原理  在测试中,如果样品膨胀,图形中的所有绿色部分都会在线性导轨(蓝色)的引导下向后移动。光电解码器直接在适当的刻度上确定相应的长度变化。     识别功能与数据库  用于识别和解释DIL测量的包括几个耐驰的数据库,其中有来自陶瓷、无机、金属、合金和聚合物或有机领域的上百条数据。此外,还可以创建特定于用户的库。它们可以与计算机网络中的其他用户共享。  识别允许从测量曲线的绝对值、斜率或形状中识别未知样本。这也为比较已知的样品与未知样品、评价材料质量提供了可能性。所有测量值都可以存储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并且始终可用于识别或质量评价。
  • 提升性价比,新品FLIR T1010高清红外热像仪强势来袭!
    六类新品在上月已隆重上市菲粉们是不是已经关注许久了呢你最想了解哪一款?今天小菲就先来详细解说下新款高清红外热像仪——FLIR T1010FLIR T1010高清红外热像仪拥有出色的测温范围(-40℃至+650℃),高达310万像素的分辨率(采用UltraMax® 技术)以及现代、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全面优化工作流程,可协助用户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高清图片,捕获更多细节FLIR T1010利用FLIR Vision Processing™ 的强大功能,可提供具有极少噪点、细节丰富、细腻的图像。★ FLIR T1010搭载的1024×768探测器是FLIR手持式热像仪中的Max分辨率;★ 借助FLIR Vision Processing™ 将高清分辨率、MSX® 和UltraMax® 图像增强技术与FLIR的专利型自适应滤波算法相结合,可生成达310万像素的明亮清晰的热图像;★ 灵敏度较高,能够检测到小至25mK的温差,从而生成清晰的低噪点图像,让您能在检测期间捕捉更多细节,避免遗漏任何潜在问题。卓越性能,让检查更轻松FLIR T1010与FLIR OSX™ Precision HDIR光学器件相配合,将以精度测量温度,拍摄出色的图像质量,让您无论从哪个角度、多远距离,都能获得准确的温度读数,助您轻松排查设备故障。★ FLIR T1010支持1~8倍连续数字变焦,还可通过USB辐射视频录制,通过实时图像增强(单触式电平/跨度区域调节)等功能在热像仪里调整图像,改善测量值;★ 搭配UltraMax™ (超级放大)增强测量精度,提升了距离系数比,借助FLIR高保真OSX精密型HDIR镜头,可远距离精确定位微小的温度异常问题,还可以适配多种镜头,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专业设计,尺寸紧凑易使用FLIR T1010配有坚固紧凑的框架和120°旋转式聚光装置,可将目标置于舒适的可视范围内。加上响应迅速的新型用户界面,先进的报告软件,均可全面助您提高工作效率。★ FLIR T1010配备了4个可编程按钮、敏捷的图形用户界面可轻松浏览屏幕,设置工作文件夹等;★ 使用随附的FLIR Thermal Studio Pro软件可轻松分析红外图像,及时报告发现结果,T1010配备机载路线检测模式,因此您可以从FLIR Thermal Studio Pro(带Route Creator插件)下载调查计划并在您的热像仪上运行。FLIR T1010高清红外热像仪凭借FLIR目前能达到的最清晰的图像最真实的温度灵活性成为了热成像专家的工具
  • 欧盟廉价快速DNA基因组测序与解码技术获得突破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提供220万欧元资助,总研发投入290万欧元,由欧盟6个成员国及联系国塞尔维亚(总协调)、德国、英国、爱尔兰、瑞士和以色列跨学科科研人员组成的欧洲NANODNASEQUANCING研发团队。历时3年多的研发创新活动终于修成正果,即廉价快速的DNA基因组测序与解码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新技术每分钟可测序100万个碱基对,意味着人类个体约30亿DNA碱基对,完成DNA测序与解码仅需数小时。   NANODNASEQUANCING研发团队廉价快速的DNA基因组测序与解码技术,基于单个分子的电学特性,跳过了耗时费力又容易出错的DNA复制和化学反应步骤。研发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四大基本核苷酸碱基(Nucleotide Bases):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Guanine)、胞核嘧啶(Cytos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在2伏特电压下均显示出导电性。根据此原理,研发团队设计开发出全新的紧凑型便携式DNA检测装置,促使DNA核苷酸碱基通过具有纳米结构侧电极(Side-Electrodes)的微细纳米孔(Tiny Nanopores)。试片充电后核苷酸碱基将自然形成DNA链排序。关键技术突破在于解决了离子阻塞电流和横穿电流通过纳米孔的DNA测序两大技术难关,并申请了单分子电学特性与DNA测序亚纳米结栅器件(Sub-Nanometre Junction-Gate Device)发明专利。   研发团队总协调人、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Belgrade)物理研究所的塞黑奇(ZIKIC)教授称,廉价快速的人类DNA基因组测序与解码技术突破,应该成为科学史上的革命性事件。其开发应用前景如何评价均不过分,将为人类开启动植物个性化研究的全新路径。例如,医生可根据病患自身独特的DNA结构,早期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 中科院:“深度学习”赋能SEM\TEM表征纳米颗粒材料形貌
    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是科学家研究纳米颗粒材料性能的重要科研途径,对于推动纳米颗粒材料创新十分重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表征纳米颗粒材料形貌的重要工具。   然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产生的图像,会因为较大的背景干扰和庞大的纳米颗粒数量,使获取纳米颗粒材料形貌信息变得困难。如何在海量而复杂的图像中实时准确地自动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成为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工厂研究室王卓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通用框架,用于对前述两种电子显微镜所产生图像中的纳米颗粒形貌进行快速、准确地在线统计分析。 该项研究近期获国际学术期刊Nanoscale (影响因子8.307)封面(Outside Front Cover)刊载,文章题目是A deep learning-based framework for automatic analysis of nanoparticle morphology in SEM/TEM images。 纳米颗粒分割模块结构示意图   该通用框架主要包括纳米颗粒分割模块、纳米颗粒形状提取模块和纳米颗粒形貌统计分析模块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纳米颗粒分割模块的设计中,研究人员将轻量化空洞空间池化金字塔模块、双注意力机制和改进的多尺度渐进融合解码器相融合,能够对纳米颗粒形貌特征进行多尺度多维度的快速捕获和融合,提高该通用框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试验结果表明,研究人员提出的模型在数据集上测试达到86.2%的准确率,并且将模型部署在嵌入式处理器上处理速度可达11FPS,可以满足电镜端的实时处理需求。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在科学智能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是科学家探讨纳米颗粒材料性能的重要科研途径,对于推动纳米颗粒材料创新颇为重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表征纳米颗粒材料形貌的重要工具。然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产生的图像会因较大的背景干扰和庞大的纳米颗粒数量,使获取纳米颗粒材料形貌信息变得困难。如何在海量而复杂的图像中实时准确地自动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成为挑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工厂研究室王卓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通用框架,用于对前述两种电子显微镜所产生图像中的纳米颗粒形貌进行快速、准确地在线统计分析。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 deep learning-based framework for automatic analysis of nanoparticle morphology in SEM/TEM images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Nanoscale上。该通用框架主要包括纳米颗粒分割模块、纳米颗粒形状提取模块和纳米颗粒形貌统计分析模块三部分。其中,在纳米颗粒分割模块的设计中,研究人员将轻量化空洞空间池化金字塔模块、双注意力机制和改进的多尺度渐进融合解码器相融合,可对纳米颗粒形貌特征进行多尺度多维度的快速捕获和融合,提高该通用框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科研人员提出的模型在数据集上测试达到86.2%的准确率,并将模型部署在嵌入式处理器上处理速度可达11FPS,可以满足电镜端的实时处理需求。Nanoscale封面(Outside Front Cover)纳米颗粒分割模块结构示意图
  • 蛋白质组:解码生命“天书”
    人类和老鼠的外貌可说是天渊之别,但实际上他们却有着近99%相同的基因组。何以&ldquo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rdquo ?正是蛋白质放大了他们基因上的细微差别。 日前,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全面启动。&ldquo 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几近万倍地放大。&rdquo 亚太蛋白质组组织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 初表示,这一计划的实施将对基因组序列图进行&ldquo 解码&rdquo ,进而全景式揭示生命奥秘,为提高重大疾病防诊治水平提供有效手段。 解码生命的&ldquo 密钥&rdquo 提起蛋白质,大家并不陌生。它是生物体内一种极为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约占人体干重的54%。 不过,&ldquo 蛋白质组&rdquo 一词却鲜有人了解。其实,蝴蝶由卵变虫、成蛹、再破茧成蝶,幕后&ldquo 操盘者&rdquo 并非基因组,而是蛋白质组。&ldquo 1994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率先提出蛋白质组这个概念,指某个时刻、某个组织、器官或个体中所有蛋白质的集合。&rdquo 贺福初说。 科学家们之所以对蛋白质组产生浓厚兴趣,还要从人类基因组计划说起。2003年4月,耗资27亿美元、经由6国科学家历时13年奋战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绘制完成为标志,画上了句号。 没想到,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mdash &mdash &ldquo 科学界曾经认为,只要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是错了&rdquo 。国际蛋白质组组织启动计划主席萨姆· 哈纳什说,事实上,我们此时只了解10%的基因的功能,剩下的90%仍是未知的。 &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不像事前所预期的那样,能够逾越蛋白质这一生物功能的执行体层次,揭示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基因组序列只是提供了一维遗传信息,而更复杂的多维信息发生在蛋白质组层面。&rdquo 贺福初表示。 就 人体而言,各个器官的基因组是一样的,而它们之所以形态、功能各异,正是其结构与功能的物质基础&mdash &mdash 不同的蛋白质组在&ldquo 操盘&rdquo 。&ldquo 就像蛹化蝶,无论形态如 何变化,基因组是不变的。&rdquo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小红说,人的每一种生命形态,都是特定蛋白质组在不同时间、空间出现并发挥功能的 结果。比如,某些蛋白质表达量偏离常态,就能够表征人体可能处于某种疾病状态。 &ldquo 无论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还是病理过程,最直接的体现是蛋白质以及它们的集合体&mdash &mdash 蛋白质组。&rdquo 上述专家们表示。&ldquo 生,源于基因组;命,却一定由蛋白质组决定。只有蛋白质组才能根本阐释生命。&rdquo 贺福初说。 独辟蹊径的&ldquo 中国画卷&rdquo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形之际,已有科学家提出解读人类蛋白质组的想法。其目标是,将人体所有蛋白质归类,并描绘出它们的特性、在细胞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科学》杂志在2001年,也将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其&ldquo 热度&rdquo 仅次于干细胞研究,名列第二。 不过,严峻的现实挑战,让这一想法迟迟停留在&ldquo 纸上谈兵&rdquo 阶段。&ldquo 生物蛋白质数的差别大概是基因数差别的三个数量级左右,人类基因总数大概2万多个,人体内的蛋白质及其变异、修饰体却是百万级的数量。&rdquo 贺福初表示。 不仅如此,人类基因组图谱只有一张,而蛋白质组图谱每个器官、每个器官的每一种细胞都有一张,且在生理过程和疾病状态时还会发生相应改变。工程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但困难并未阻挡住科学家们对其探索的脚步。1995年,首先倡导&ldquo 蛋白质组&rdquo 的两家澳大利亚实验室分别挂牌成立蛋白质组研究中心。随后欧美日韩等国均有行动。 1998年初,从事基因组研究的贺福初敏锐地嗅到这朵夜幕后悄然盛开的&ldquo 莲花&rdquo ,逐渐将精力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 2001年,&ldquo 基因组会战&rdquo 尚未鸣金,《自然》、《科学》杂志即发出&ldquo 蛋白质组盟约&rdquo 。同年秋,&ldquo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rdquo 开始孕育。 2002 年4月,贺福初在华盛顿会议上阐述&ldquo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同年11月,&ldquo 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rdquo &ldquo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正式启动,贺福初担任&ldquo 人类 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主席。其后两年间,德国牵头的&ldquo 人类脑蛋白组计划&rdquo 、瑞士牵头的&ldquo 大规模抗体计划&rdquo 、英国牵头的&ldquo 蛋白质组标准计划&rdquo 及加拿大牵头的 &ldquo 模式动物蛋白质组计划&rdquo 相继启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种以生物系统为单元的研究策略酝酿之初饱受诟病。贺福初回忆,在华盛顿,中国人提出蛋白质组计划必须按生物系统(如器官、组织、细胞)进行一种战略分工和任务分割,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议四起。 &ldquo 要想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全景式分析人类蛋白质组的宏大目标,必须以人体的生物系统作为研究单元和分工的规则。这个策略,10年来合者渐众,不过目前仍存争议,中国的先见之明可能得在下个10年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rdquo 贺福初坦陈。 定位疾病的&ldquo GPS&rdquo 历经10余年的努力,以贺福初为代表的中国蛋白质组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向世界交了一份漂亮答卷: 成功构建迄今国际上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蛋白质组的表达谱、修饰谱、连锁图及其综合数据库; 首次实现人类组织与器官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面对接; 在 炎症诱发肿瘤等方面,发现一批针对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潜在药靶、蛋白质药物和生物标志物。如,2008年,张学敏课题组首次发现炎症和免疫的 新型调控分子CUEDC2,可作为肿瘤耐药的新标志物,从而为克服癌细胞耐药提供了原创性的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思路。2010年,周钢桥课题组&ldquo 逮到&rdquo 肝 癌的易感基因,为肝癌的风险预测和早期预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生物标记。2012年,张令强课题组研制出世界上首个能特异性靶向成骨细胞的核酸递送系 统,提供了一种基于促进骨形成的全新骨质疏松症治疗途径,向解决骨丢失无法补回这一医学难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4年,张令强课题组首次在国际上揭示 泛素连接酶Smurf1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且导致病人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子&hellip &hellip 上述几项成果均发表于国际顶级的《科学》、《自然》系列杂志。 还没来得及分享这一喜悦,激烈的角逐又让他们绷紧了神经。日前,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美国、印度和德国等合作完成的人类蛋白质组草图。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成果有助于了解各个组织中存在何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与哪些基因表达有关等,从而进一步揭开人体的奥秘。 &ldquo 尽 管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确实是蛋白质组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贡献。&rdquo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直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指 出,虽然中国在蛋白质组的一些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国外有些团队正快马加鞭,我们不得不警醒,否则很快将被甩出第一阵营。 6 月10日,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全面启动实施。&ldquo 蛋白质组,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发现新型诊断标志物、治疗和创新药物,可以全面提高疾病防 诊治水平。这个项目完成后,将揭示人体器官蛋白质组的构成,一旦哪一部位出现异常即可实现&lsquo GPS定位&rsquo ,进而找到针对性的诊断措施、干预措施和预防措 施。&rdquo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第一阶段,将全面揭示肝癌、肺癌、白血病、肾病等十大疾病所涉及的主要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了解疾病发生的主要异常,进而研制诊断试剂以及筛选药物。这将在2017年左右完成。 &ldquo 这是真正的原始创新,也是中国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rdquo 贺福初强调说。
  • 精密测量院在高分辨率高精度油气勘探地震成像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精密测量院毛伟建研究团队在高分辨率油气勘探地震保幅成像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散射波场和点扩散函数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创新提出高精度人工智能速度建模、逆散射保幅成像条件以及点扩散函数深度域反演技术,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深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储特征反演和预测难题给出了新的思路。该系列研究成果2022年在国际著名地学Q1区学术期刊上发表5篇论文,其中2篇发表在《IEEE地球科学和遥感汇刊》 (《IEEE TGRS》), 3篇发表在《IEEE 地球科学和遥感快报》(《IEEE GRSL》)上。准确的速度模型在高精度地震成像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个非线性逆问题,传统速度建模方法由于数据中缺少低频分量、计算效率低等问题在实际地震勘探中受到限制。团队借助深度学习方法逼近不同数据域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函数的强大能力,来解决原始地震数据高效速度建模问题。在这项工作中,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数据驱动反演方法,该方法基于具有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的多尺度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以直接从原始地震数据中解决具有不同尺度速度模型的反演问题。通过设计压缩矩阵压缩输入数据,网络可以获得任意尺度的预测。三种不同尺度的测试数据的反演结果随着地震勘探进入更精细的岩性成像阶段(如:深水、深层、复杂储存、非常规储存等),如何正确理解地震成像结果,成为极为关键的问题。传统的地震成像以求取地震反射率为目标,在深层成像阶段会出现成像数值不准确等问题。该团队以地震波散射理论为基础,提出各向异性逆散射反演成像条件,并将此成像条件用于逆时偏移。该方法能够有效计算地层参数扰动值,为超深层保幅地震成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各向同性逆散射反演成像(左)与各向异性逆散射反演成像(右)的对比地震勘探经历了从二维走向三维,从叠后走向叠前,从时间域成像走向深度域成像的发展过程。然而,目前在工业界,仍缺乏在深度域直接进行反演的有效技术。现有方法无法满足精细储层解释的需要并计算量很大。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发展了一种基于点扩散函数的深度域最小二乘反演方法,避免了“时深转换”的过程,大幅提高了反演效率。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均衡照明,清晰刻画断层面,明显提升空间分辨率。并且计算量只有传统数据域最小二乘方法的1/10。标准高斯束偏移及其波数谱(左)与PSF处理结果及波数谱(右)的对比该系列研究分别以“Deep Learning Based Seismic Variable-size Velocity Model Building”、“Amplitude-Preserving Imaging Condition for Scattering-Based RTM in Acoustic VTI Media”、“Elastic Least-Squares Gaussian Beam Imaging With Point Spread Functions”为题发表在《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上;以“Multi-Parameter True-Amplitude Generalized Radon Transform Inversion for Acoustic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edia With a Vertical Symmetry Axis”、“Born Scattering Integral, Scattering Radiation Pattern, and Generalized Radon Transform Inversion in Acoustic Tilt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edia” 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 五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是博士研究生杜蒙、孙史磊、段伟国,副研究员欧阳威,博士后梁全,通讯作者均为毛伟建,博士后石星辰和程时俊是合作作者。上述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中石油科技重大专项和中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联合资助。
  • 2022中国半导体创新大会,涌现科技荣获两项奖项
    2022中国半导体创新大会中,中国电子商会公布了企业和产品两个维度的创新奖,涌现科技经过2个多月的严格评审与激烈角逐,获评“2022中国半导体行业创新企业”、“2022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具创新突破产品”两项荣誉。涌现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聚焦基于人工智能的人眼视觉与机器视觉融合编解码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视频编解码算法深度融合,通过平衡的算法和芯片设计优化,为行业提供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专用芯片、模组、软件工具及针对特定场景的全栈应用解决方案。此次获得最具创新突破的产品是由涌现科技自主研发的,面向全景超高清AI视频应用的智能编码处理器——Seirios-I视频转码硬件加速卡。Seirios-I视频转码硬件加速卡具有超强兼容性,可以直接安装在执行编码和转码的视频处理服务器上,支持H.264/H.265/VP9等多种格式超清视频编码,单卡最高支持16路1080P高清视频实时转码,编码效率比现有标准提升50%、功耗降低90%,同时还兼容FFmpeg和GStreamer,能够轻松实现从软件转码方案到专用硬件加速的无缝提升。目前,Seirios-I系列已经完成与华为鲲鹏、中科曙光、浪潮、宝德、飞腾、麒麟软件、统信等40多家芯片、操作系统、整机厂商的适配认证工作,广泛应用于互联网视频平台、云桌面/云手机/云游戏、广电超高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节点。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处于变革之中,5G、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空间不断扩张,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涌现科技将持续推动自主技术创新、产品力提升为全面数字化发展提供算力基础。
  • 乔纳森罗森伯格:生物科技领域的乔布斯
    在过去七年间,他将自己创办的两家基因研究公司454 Life Sciences和Ion Torrent Syst以超过5亿美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实属不错的创业者,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富豪。有人预测,他因为在基因测序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而罗森伯格却喜欢人们这样的称呼,&ldquo 生物科技领域的史蒂夫· 乔布斯&rdquo ,虽然目前他的创新并不像苹果创始人那样众人皆知。   Jonathan Rothberg的基因解码之路   人生的第一次触礁   1993年,刚获得耶鲁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的罗森伯格,在他的地下室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公司CuraGen,这是最早一批用自动化方法搜寻新基因的公司之一,1999年Curagen公开上市。第二年市值就达到了50亿美元。2001年,Curagen签下当时生物技术行业最大的一单生意,和拜尔公司签订15亿美元的合同,研究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药物。然而Curagen很快遭遇滑铁卢。它的第一款针对化疗副作用的药物研发失败,和拜尔的合作也不了了之,投资者们开始担心了,只退缩不前进。于是在2004年,罗森伯格被排挤出公司。2009年,药物研发公司Celldex Therapeutics仅以9500万美元就将Curagen收购。   这期间,在1999年他成立了454生命科学公司(454 Life Sciences),归属CuraGen公司旗下,2005年底,454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基于焦磷酸测序法的超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系统&mdash &mdash Genome Sequencer 20 System,开创了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by-synthesis)的先河,2006年,454公司又推出了性能更优的第二代基因组测序系统&mdash &mdash Genome Sequencer FLX System (GS FLX) 在2007年初,罗氏诊断(Roche Diagnostics)与CuraGen公司签订协议,以1.5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454公司,Roche自2005年就已经成为了454的独家分销商,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收购能巩固对未来454测序仪的使用权。2008年10月,全新的GS FLX Titanium系列试剂、耗材和软件的补充,让GS FLX的通量一下子提高了5倍,准确性、读长也进一步提升。   激情上路   在离开Curagen后,2004年,罗森伯格与大卫.韦茨(David Weitz)成立了雷恩丹斯技术公司(RainDance Technologies),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比勒利卡,是一个利用高通量微液滴技术(RainStorm&trade 技术)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研仪器和试剂的新兴生命科学公司,旨在专注研发更好的医疗保健成果,并降低癌症及遗传病研究、检测和治疗的成本。该公司创新的RainStorm&trade 数字液滴技术让新一代测序和基因检测系统如虎添翼,带来了明显更优的性能、成本、解释性和易用性 RainDance的系统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主要科研机构、临床遗传学实验室和医院 RainDrop&trade 数字PCR系统大大超过其他数字PCR系统,在PCR分析的灵敏度、多重分析和绝对定量方面表现优异 2014年2月推出的癌症基因捕获试剂盒ThunderBolts Sequencing Panel,能够捕获样品中肿瘤医疗相关的癌症突变基因,使研究人员可快速经济地对火线标本进行癌症基因序列测定,通过国际销售和服务业务以及全球的经销商和商业服务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支持。据动脉网了解,罗森伯格于2009年离开RainDance Technologies,具体原因不详。   将基因测序技术带到每一个实验室或诊所   2007年,和儿子诺亚的一次对话促成了PGM的诞生。8岁的孩子询问父亲是否能发明读懂思想的设备时,罗森伯格迸发出一种想法,是否可能创造一种可以阅读&ldquo 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电子信号&rdquo 的微型化学感应器。这一想法导致了Torrent芯片,一种可分析基因的半导体的诞生。这极大地简化了工序,削减了机器的成本。2007年,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创办了Ion Torrent,后来又得到了23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资助。吸取了454公司的惨痛教训,这一次他权握了多数股,以免再次被逼出局。   2010年2月,仅三年后,Ion Torren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半导体测序仪&ndash 个人染色体检测仪PGM ,PGM的核心是一块有2100万个晶体管的硅芯片,据了解运算能力相当于一台95年的台式电脑。基因解码器(decoder) 长宽高仅 60.96*50.8*53.34 cm ,解码器外部有一个8英寸的触摸屏,左侧有可把数据下载到iPhone的端口,屏幕下方有4个分别标有○、X、□和+符号的测试管,它们分别代表了形成人体DNA的最基本4个化学物质,鸟嘌呤(核酸的基本成分,guanine)、胞嘧啶(cytosine)、腺嘌呤(aden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   世界上第一台半导体测序仪--PGM   PGM   PGM 是当时,也是当今世上体积最小、检测成本最低的上市产品。它可在2小时之内,以很高的精度解读出1000万个基因代码符号,与现有使用的大型电脑和服务器DNA扫描设备不同,PGM可置于办公桌上,是当前具有同类功能仪器的十分之一,所以也被称为&ldquo 椅上型&rdquo 测序仪。且售价仅5万美元,与传统测序仪不同的是,它不需要激光、成像仪或标记,价格当然要便宜很多。这也是史上首次,科学家个人、社区医院和高校能够负担得起的测序仪。罗森伯格表示,PGM 除了可用于改变医药、农业、纳米科技和在其他可再生燃料的探索,在将来,大夫通过DNA测序还可对肿瘤部分的遗传缺陷点位进行修补,并根据癌症患者的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用药,患有先天性罕见疾病的儿童,也可通过对更多染色体组做针对性的解码,以防误诊。   而在PGM正式生产前, Life Technologies 2010年秋季以7.2亿美元价格收购了Ion Torrent,Life Tech在收购Ion Torrent后,迅速推出了测序仪,直到2011年,随着新款芯片的上市,产量提高了100倍以上,且读长达到400个碱基对。2012年年初,Life公司再接再厉推出了功能更为强大的Ion Proton测序仪,和PMG定位于小型基因组、基因合集、基因表达、ChIP-SEQ的快速廉价检测所不同的是,Ion Proton则关注的是人类基因组、人类外显子组、全转录组测序,Ion Proton测序仪仅需一天便可完成个人完整基因组测序,而费用仅为1000美元。2012年9月,新仪器Ion Proton开始发售,产量更高。   生命科技公司(Life Technologies)的产品Ion Proton   再探新机会:健康孵化器   直到2013年6月,正值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与以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之际,罗森伯格选择了辞职,而吸引赛默飞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Ion Torrent,虽然它只占Life Tech整体收入的一小部分。罗森伯格是Ion Torrent公司创始人以及推动该业务的关键人物,辞职后,投资者们纷纷好奇罗森伯格在合并之后的公司职位,他却选择了离开。在2013年7月,创办了LAM Therapeutics,专门研发治疗肺淋巴管肌瘤病(LAM)lymphangioleiomyomatosis的药物,团队主要由生物化学、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共十名左右。这还不算&ldquo 追求的新机会&rdquo 。直到最近,媒体爆出一家健康新创公司孵化器4Combinator催生的公司Butterfly Network,在11月初筹集了8000万美元,而该孵化器正由罗森伯格于2014年7月在康涅狄格州设立。探寻生命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一路不变,珍爱健康生命   而Butterfly Network也是由罗森伯格和一批来自麻省理工林肯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于2011年创立,Rothberg 担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该公司致在建立一个收集数以千计图像的数据库,然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中获得新的临床治疗手段。目前已经开发了以全新方式透视人体的新型医学成像设备。Butterfly的产品理念是,取代价格高昂的医学成像设备,让用户只需花费8秒钟就能获得一张完整的医学影像。   buteerfly   对未来的期望,罗森伯格表示,希望Butterfly能够拥有深度学习的能力,模拟神经网络处理大量人体数据,可以做到语音识别的功能,达到人工智能的目的。让大家知道,选择Butterfly,就是选择珍爱健康生命。   基因时代里的爱的故事   在罗森伯格一个个基因解码的辉煌成功背后,有着一个严肃又充满力量的任务,他17岁的女儿患有轻度结节性硬化症(TSC)又称Bourneville病。这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心脏、肾脏、皮肤、肺部、骨骼、眼睛和脑部等等良性肿瘤(在美国只有约5万名患者)。   他的二儿子诺亚1999年出生之后呼吸困难,尽管后来被证明没有大碍,但他还是期望能找到一种快速扫描基因的方法,那样也许就能找到疾病的根本,还可以推动制药公司针对疾病的药物研发,&ldquo 所有的动力最终都是个人的,&rdquo 罗森伯格说,&ldquo 因为我们都想影响我们所爱的人,如果纯粹为了学术,我可能会去创办一家人工智能公司。&rdquo   Jonathan Rothberg 历来荣誉奖项:
  • 大连化物所利用原位化学交联—质谱技术解码细胞中蛋白质动态结构
    近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1810组)赵群研究员和张丽华研究员等人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龚洲副研究员合作,提出了利用原位化学交联—质谱技术(in vivo XL-MS),解码细胞中蛋白质动态结构的策略。该策略将AlphaFold2的结构作为先验信息,结合in vivo XL-MS数据与多种结构计算方法评估结构与交联信息的匹配度,重构了细胞内多种蛋白质,尤其是多结构域蛋白质和固有无序蛋白质(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IDP)的原位动态结构。为深入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微环境中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活细胞内蛋白质的原位动态结构对于揭示其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助力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发展迭代,AlphaFold2实现了对蛋白质结构的全面预测,然而该方法对柔性区域的结构预测仍面临挑战。近年来,in vivo XL-MS以高通量、高灵敏,且对蛋白质纯度要求低等优势,在解析活细胞内蛋白质的原位动态结构方面展示出重要潜力。张丽华团队一直致力于in vivo XL-MS新技术研究,实现了蛋白质原位构象和相互作用的规模化解析(Anal. Chem.,2020;Anal. Chem.,2022;Anal. Chem.,2022;Anal. Chem.,2022;Anal. Chem.,2023;Angew. Chem. Int. Ed.,2023;Nat. Commun.,2023)。   本工作中,针对多结构域蛋白质,研究团队提出了将结构域作为整体,利用结构域间的XL-MS数据对细胞内蛋白质动态结构建模,实现了三种多结构域蛋白质——钙调蛋白、hnRNP A1和hnRNP D0在细胞内的动态结构表征。此外,针对IDP,研究团队提出了两种互补的结构表征策略:一是将XL-MS信息直接转换为距离约束用于IDP的结构计算,二是首先使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无偏采样,然后基于XL-MS数据对采样结构进行评估和筛选。利用这两种策略,研究团队解码了高迁移率组蛋白HMG-I/Y和HMG-17在细胞内的动态系综构象。   上述成果以“Decoding Protein Dynamics in Cells Using Chemical Cross-Linking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1810组博士研究生张蓓蓉。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资助。
  • 阿拉丁代谢物 | 解码生物体的代谢蓝图
    阿拉丁代谢物 | 解码生物体的代谢蓝图 「一」 代谢物——生物体内外的化学“翻译官” 代谢物是生物体内外的化学物质,反映了生物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代谢活动。它们不仅是研究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途径的关键工具,更是解析生命奥秘的重要窗口。 「二」代谢组学——揭示生命的“翻译图谱” 代谢组学通过全面分析生物体内的所有代谢物(代谢组),揭示生物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全面代谢状态。这种系统生物学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生物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机制,还为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个性化医学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阿拉丁® 代谢物的科研应用 (1)生物标志物的探索者:精确捕捉并分析生物体内的微小变化,为早期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助力精准医疗。(2)药物开发的智囊团:深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安全性,加速新药研发进程,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健康风险的预测师:通过代谢物分析,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支持个性化健康管理和预防性医疗。 为什么选择阿拉丁? (1)卓越的品牌影响力和信誉保证: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阿拉丁连续十几年被评选为“最受用户欢迎的试剂品牌”,深受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A股上市公司的信任。(2)全面的产品覆盖和高效的供应链:拥有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仓库和超过7.5万种常备库存产品,为您提供广泛、全面的选择。(3)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阿拉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便捷的在线购物体验。我们以进口替代为己任,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意识,为科研创新提供可靠支持。(4)科技驱动和持续创新:我们通过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推动科学进步。作为上市公司,阿拉丁公司以稳定的生化试剂质控和标准,为客户提供信心和支持。 产品货号产品名称规格/纯度包装规格U111899尿素99.999% metals basis25g/100g/500g/5kgL118493L-乳酸≥98%(T)1g/5g/25g/100gG116306D-(+)-葡萄糖超纯级,≥99.5%25g/100g/500g/1kg/5kgK105570α-酮戊二酸99%,用于细胞培养25g/100gH2748824-羟基壬烯醛≥97%1mg/5mg/25mg/50mg/100mgH110523氢化可的松98%1g/5g/25g/100gD106380去氢表雄酮99%1g/5g/25g/100g/500gP129960前列腺素E1≥98%(HPLC)1mg/5mg/25mg/100mg/250mg 欢迎访问我们的官网,了解更多关于阿拉丁代谢物的信息。
  • 遵义市省防汛指挥系统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初步验收
    12月29日,聚光科技子公司东深电子承建的贵州省遵义市省防汛指挥系统升级改造项目C2标初步验收会议在遵义市水利局顺利召开。 会议首先由我方项目经理向贵州省防办、遵义市水利局相关领导汇报了项目建设过程,并现场登陆省级平台对东深电子建设的视频站点进行演示。本工程视频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前端高清网络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接观看需要监视的场所的现场情况,可以把被监控场所的清晰图像传输到监控中心,使被监控场所的情况一目了然。前端高清网络摄像机像素为200万,存储格式为1080P。另外视频图像监视系统是基于全IP网络的和TCP/IP网络协议的信息传输和管理系统,系统以网络集中管理为理念,采用C/S架构,运用先进的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以专业的视频专网为传输手段,可以实现视音频编解码设备和用户的集中管理,完成视音频信息采集、储存和网络传输,适应现代视频监视系统的发展趋势,具备传统模拟视频监控的所有功能,同时也解决了传统视频监视系统规模较小,难以扩容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视频综合监控系统,必须是高性能、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以便支持今后不断更新和升级的需要,从而保护投资。东深电子水利视频监视系统具有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易于维护、扩展性强的特点,另外工程运行安全可靠,视频、音频信号和全部数据都采用数字化方式在IP网络上高速传输,用户可以从视频网络上的任意一点查看任意一台摄像机的监控实况和录像,同时标准的网络设备大大节省用户投资,完全适应现代化以及业主的要求。 听完我司汇报后,省防办彭主任及现场的验收专家们对视频站点的接入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最后,验收组专家一致同意,本项目顺利通过初步验收。
  • 中国二手车(济南)车况检测中心应运而生
    由于专业市场资源的长期垄断,二手车市场不规范、不透明、不专业的现象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二手车鉴定评估环节中,目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目测、耳听阶段,评估水平严重滞后,问题车辆不能彻底“查体”,加大了消费者对车况的担忧,降低了够买欲望。这样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就成为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了严重制约整个二手车行业发展的罪魁祸首。如何才能让消费者了解二手车的真实车况呢?成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就成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本着“先检测,后买车,购买放心二手车”的理念,为突破二手车市场车况检测评估瓶颈,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中国二手车网站在济南推出全国首家二手车车况检测中心。新成立的二手车车况检测中心检测项目全部依托先进的检测仪器,排除人为因素对车辆检测的影响,出具客观的检测数据 标准规范的服务流程,确保服务结果的准确性 检测中心自身不参与车辆交易、维修等环节,是行业中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此外,检测中心还配备了专业的鉴定评估人员,进一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和权威。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济南二手车检测中心提供全面的项目检测,包括全自动车身电子测量、电脑漆面检测、综合性能检测(底盘测功)、发动机缸压检测、发动机内窥镜检测、电脑故障诊断等,帮助消费者淘到质量好,价位合适的爱车。对此,有关专家及业内人士表示,成立二手车检测中心,依托设备检测车况是健全二手车评估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专业检测中心的出现,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规范了二手车市场秩序,为加快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检测项目介绍   检测项目包括碰撞事故检测和性能检测,碰撞事故检测包括全自动车身电子测量、电脑漆面检测,性能检测包括综合性能检测(底盘测功)、发动机缸压检测、发动机内窥镜检测、电脑故障诊断。   1、自动车身电子测量:采用超声波技术,将车身测量数据与原厂数据利用电脑进行对比,来分析车辆的事故情况和使用情况。   2、电脑漆面检测:通过全车各个点位的漆面厚度检测,判断车辆的事故情况和修复况。   3、综合性能检测(底盘测功):利用汽车底盘测功机,检测车辆的输出功率、加速性能情况。通过尾气分析仪,对车辆的排放进行检测,并通过排放检测数据,推断车辆发动机的燃烧情况。   4、发动机缸压检测:利用缸压表对发动机每个汽缸进行压力检测,测试其气密性。   5、发动机内窥镜检测:利用光导纤维的传光,传像原理和光纤的柔软可弯曲的特性而制造.观察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消声器,燃料管等的积碳,堵塞和磨损的情况 。   6.电脑故障诊断:作为车辆性能检测的第一步,利用电子解码器,读取车辆故障码和车辆电子系统工作状况。
  • 高达300万/项,涉及流式细胞术|基金委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昨日,基金委网站发布了5项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分别是:免疫力数字解码、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点支持项目300万/项,拟资助6-8项在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中,2023年度资助研究方向分为培育项目和重点资助项目:【培育项目】2023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20~25项,资助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 2026年12月31日”;培育项目具体研究方向5个:1. 健康状态免疫力特征与变化规律。2. 重大疾病状态免疫力动态感知机制。3. 免疫力量化表征及数字化呈现的新理论与新方法。4. 免疫复杂系统的时空动态特征。5. 基于免疫力数字解码的重大疾病预警。【重点支持项目】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8项,资助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 2027年12月31日”。重点支持项目具体研究方向4个:1. 免疫力大数据的标准化获取与深度挖掘。2. 免疫组库等多样性特征的数字化呈现。3. 跨尺度免疫力大数据资源平台及关键技术。4. 跨尺度免疫力大数据耦合与中国人群群体免疫力特征解析。多次提及流式细胞术、多重流式荧光技术在培育项目中的方向5中,提及新组学技术、流式技术及其他可视化技术等免疫检测新技术:在附件的数据标准中,提及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以及多重荧光流式细胞术:以下为项目指南全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年8月28日  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病原入侵,清除抗原性异物,监控及维系机体健康稳态的综合能力。免疫系统巨大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免疫力的关键基础,而传统研究模式未能系统揭示免疫力生成和演变规律。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多角度阐明免疫力的科学内涵,全景式认知健康及疾病状况下人体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基于整体观念和复杂系统视角,通过融合数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理论与技术,以新研究范式破译免疫力密码,促进精准诊疗,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  一、科学目标  基于高质量、标准化的免疫力大数据,开展人体免疫力整体性和系统性数字化解析与重构研究,揭示免疫力构成的生物基础、免疫力维持的关键特征和免疫力调控的普适规律,进而阐明免疫力的科学内涵;对免疫力进行定量化表征和数字化呈现,建立人群免疫力特征图谱,分析免疫力与衰老、疾病等重大生命健康事件的关系并阐释其内在机制和规律;开发基于免疫力数据的疾病风险预警、免疫力可视化和免疫力年龄测定等关键技术,建立个体和群体的免疫力档案,开展基于免疫力干预的健康维护及疾病防治新策略,形成未病先防、疾病早诊、预后评估、个性化医疗和健康管理新模式。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免疫力复杂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动态规律。  针对免疫力复杂系统的高度多样性、时空动态性、多维交互性、自主适应性和模式记忆性等特点,采用动态化、跨尺度、多层次的全景研究新范式,以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免疫力复杂系统的时空动态特征,阐明免疫力的组成要素、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等生物学内涵,揭示免疫力本质规律和深层运行机制。  (二)多模态免疫力定量表征及数字呈现。  建立不同免疫力表征状态的人群队列,获取并分析免疫分子和细胞的多样性信息,系统解析在分子、细胞、细胞间关联、器官、人群等不同尺度的免疫力数据,形成标准化的多维免疫大数据群,对多源、高维、跨尺度的免疫力数据进行耦合、重构与全景化表征,实现免疫力数字化呈现和量化评估,精准刻画免疫力肖像。  (三)基于免疫力解码的疾病诊疗与健康评估。  阐明重大生命健康事件的免疫力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获取重大疾病在器质性病变前的免疫力信号,设立基于免疫力解码的疾病分子分型、精准诊疗与预后评估标准,并整合传统医学证候辨识和“治未病”等理念与方法,构建疾病预警系统,及时评估健康状态并发现疾病早期隐患,为关键生命过程的免疫力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三、2023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聚焦我国高发病/高死亡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健康人群,针对不同免疫状态,获取高质量、多维度、时空动态的免疫力大数据,建立相关基础数据设施和关键技术群,旨在阐明免疫复杂系统动态协同模式和时空交互规律。本计划拟设置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资助相关研究: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立足研究范式创新,对于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健康状态免疫力特征与变化规律。  围绕不同年龄阶段(如婴幼儿、青春期、成年、老年等),不同健康状态(如长寿、中医偏颇体质等),或特殊生活环境的人群,鼓励采用高通量多组学技术,采集生理状态下免疫细胞发育与新型细胞亚群、免疫识别与活化、免疫记忆与耗竭、免疫代谢与表观遗传等免疫力数据,丰富免疫系统可测量参数,延展免疫力大数据的覆盖维度,解码免疫行为并揭示深层规律,建立健康个体的免疫力档案。从免疫力维度表征机体的健康状态,实现人体免疫年龄及健康状态的数字判读。  2. 重大疾病状态免疫力动态感知机制。  针对我国高发病/高死亡率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等重大疾病,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证候等不同尺度,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等关键环节的免疫特征信息,如免疫微环境、免疫调节与耐受、移植免疫排斥、免疫细胞及其亚群、肿瘤新抗原等,揭示免疫力时空变化与疾病演进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建立微观免疫力数值与宏观疾病表征之间的定量映射关系,阐明免疫力在重大疾病时空演变过程中的动态规律和机制。  3. 免疫力量化表征及数字化呈现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建立从免疫细胞群和免疫分子等免疫载体数据中捕获用于量化免疫特征信息的新方法,发展诸如可解释机器学习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对多源、高维、跨尺度的免疫力数据进行耦合重构,开发前沿计算模型和大数据解析算法,提取可以表征免疫力的多维信息,实现免疫力的数字化与全景化呈现。  4. 免疫复杂系统的时空动态特征。  针对代表性疾病或免疫过程,基于复杂系统的视角,研究免疫力组成元件、关系集合、系统结构等关键要素,融合还原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定量研究免疫力的层次性、涌现性、动态稳定性、自主适应性等复杂系统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与免疫分子、细胞行为或证候表征等的映射关系,探究免疫复杂系统运行的主要特征、普适规律及深层机制,定量探索免疫力的科学内涵和生物基础。  5. 基于免疫力数字解码的重大疾病预警。  围绕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重大疾病的“未病”状态,比对病变前后及健康人群的免疫力大数据,通过免疫检测新技术(如新组学技术、流式技术及其他可视化技术等)和免疫数据智能化分析新方法,挖掘疾病演进的特异免疫应答模式,鉴定可以表征疾病演进的免疫力信号,构建免疫力维度的疾病预警模型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从免疫力视角发现重大疾病的早期关键特征,实现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立足研究范式创新,对于前期研究基础积累较好,特别是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它申请项目能够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且共同对总体科学目标形成重要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免疫力大数据的标准化获取与深度挖掘。  建立不同免疫状态如健康群体、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高发病率类型)、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结肠癌、胰腺癌等高发病/高致死肿瘤)等中国人群大样本队列,获取疾病不同阶段(如发生、发展、治疗前后等)的标准化数据,完善免疫力多维大数据收集的标准与规范,研发多尺度免疫力数据融合与分析的新方法,发现疾病发生发展等过程中的免疫力特征。  2. 免疫组库等多样性特征的数字化呈现。  建立TCR、BCR和MHC等免疫多样性大数据捕获新方法(如重轻链全长获取和功能性配对等),发展免疫组库大数据的编码规律深度挖掘、疾病关键特征提取、高维特征信息数据降维和多样性分子功能聚类等关键核心技术,基于多样性免疫特征量化表征人体免疫力水平,揭示免疫力多样性特征与疾病和健康的内在关联,刻画群体和个体免疫力数字肖像和时空图谱,从免疫组库视角揭示人体免疫力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  3. 跨尺度免疫力大数据资源平台及关键技术。  建立大规模人群队列免疫力数据管理的标准规范和共享机制,研发免疫力跨尺度、多源、多粒度大数据(不少于3种数据类型)汇交存储、审编处理和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构建我国免疫力大数据资源创新平台(具备PB级能力),保障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和安全共享利用,实现免疫力数字解码项目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平台的高质量建设。  4. 跨尺度免疫力大数据耦合与中国人群群体免疫力特征解析。  系统整合多中心多来源的数据,开展多尺度免疫力大数据耦合、分析等新方法研究,为多中心多来源的数据提供生信分析与验证等支撑;基于免疫系统的复杂多样性和免疫力的科学内涵,构建系统表征免疫力特征和规律的数学模型,实现免疫力的整体量化和全景化展示;提取能够表征群体免疫力的关键微观免疫数据和宏观人群特征,发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不同种族、年龄、性别和体质等群体的免疫力多样性和差异性,创建中国人群免疫力特征图谱,开展基于免疫力干预的健康维护及疾病防治新策略及新措施研究,实现群体层面免疫力的健康监测与干预。  四、2023年度资助计划  2023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20~25项,资助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 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8项,资助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 2027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程序。  1. 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直接费用等。  2.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3年9月27日- 10月9日16时。  3.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免疫力数字解码”,受理代码选择T03,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不超过5个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 申请人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首先明确申请对应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四)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10月9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0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2. 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数据标准详见附件),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3.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须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五)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三处  联系电话:010-62327096 附件数据标准   所有产生的队列数据须有完备的个体临床信息及匹配的高通量组学数据。个体临床信息包括个体健康体检信息和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和随访等;高通量组学测序数据细分为基础型数据与拓展型数据。项目负责人必须提供所有样本的基础型数据,鼓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创新免疫特征检测技术产生拓展型数据,进而从更多维度表征免疫力状态。项目申请书须描述样本数量及年度数据产生及提交计划,基础型数据及拓展型数据的样本数量与数据类型覆盖范围将被纳入评审和考核标准。  一、样本收集要求  肿瘤样本须有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血液样本。样本须有准确的病理信息,包括诊断、治疗、预后和随访等信息,要配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须用新鲜的组织提取细胞进行建库。样本须有冷冻的组织,若有剩余样本,须冷冻保存以供后期实验验证。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病等疾病样本根据疾病特点和检测手段取样,具体要求可参考肿瘤样本。要求如下:  1. 样本采集标准  1.1 组织标本:组织标本应尽量去除坏死组织、血渍污物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成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OCT包埋、福尔马林固定、液氮速冻、组织解离等初步处理,以上步骤应在标本离体60分钟内完成。肿瘤标本应包括无坏死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其他类型组织标本如淋巴结须选取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区域,组织标本的质量须至少满足基础型数据的实验需求;  1.2 外周血样本:按照不同的实验要求抽取相应量的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量须满足基础型数据实验需求。依据实验需要对样本进行离心、冻存等处理,血浆或血清的提取须在30分钟内完成,-80℃保存。其他相应操作如免疫细胞分选等应在抽取后12小时内完成。  2. 样本的质量控制  2.1 肿瘤组织:肿瘤组织质量不低于0.5克,肿瘤样品纯度(肿瘤细胞核占比)不低于60%,肿瘤组织坏死率小于20%。全血样本体积大于5毫升。肿瘤组织须有病理切片以准确判断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类型和组织学特征。其他组织要求参考肿瘤组织的质量控制标准;  2.2 血液样本:须无凝血和溶血等情况,如进行免疫细胞分选,每例分离出的PBMC数量应大于8×106,T细胞数量大于3×106,B细胞数量大于1×106,细胞存活率大于95%。  3. 样本的运输:使用冰袋、干冰或者液氮进行组织样本及外周血标本的运输。  4. 样品的保存:冻存于-80℃冰箱或者液氮中,须分装保存,不得冻融超过一次。  5. 样本必须注明详细的临床病理信息,具体要求如下:  5.1受试者的可追溯唯一ID(如身份证号、住院号等);  5.2 受试者的病理诊断、诊断时间、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如TNM分期)、病理切片编号;  5.3 样本采集时间地点、样本采集方式(活检/手术切除等)、样本保存方式(冷冻组织、冰冻切片、石蜡切片等)、样本量(克、毫升)、样本纯度(肿瘤细胞核占比等)、组织坏死率;  5.4组织样本及血液样本所作检测名称、检测技术路径、质控报告(如有)。  二、临床信息数据类型  1.健康群体:可追溯唯一识别ID、性别、年龄、人种、民族、地区、血型、身高、体重、预防接种史、过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免疫疾病家族史、感染疾病史、手术史、用药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临床数据。  2.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除覆盖健康群体应收集的资料外,还应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检查(初次诊断时)、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病理报告、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等。  三、高通量组学数据类型  1.基础型数据  1.1外周血:  TCR-Seq、BCR-Seq、单细胞多组学检测技术(scRNA-seq、scATAC-seq、scTCR-seq、scBCR-seq)  1.2 组织样本:  TCR-Seq、BCR-Seq、WES(包括组织样本和对应个体外周血)、RNA-Seq、单细胞多组学检测技术(scRNA-seq、scATAC-seq、scTCR-seq、scBCR-seq)  2. 拓展型数据  具体包
  • 养蜂业的新研究—FLIR T1K高清红外热像仪揭示蜜蜂的隐藏行为!
    养蜂业传承至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蜜蜂为人类带来的蜂蜜、蜂花粉、蜂王浆、蜂胶、蜂蜡等食品药品,还对农业生产有推动作用。那么在养蜂的过程中,蜂箱内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两名英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吧~致力研究蜜蜂的真实行为许多关于蜜蜂行为的研究要么是理论假设,要么是基于实验室观察。但这样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实验室环境几乎不能打造合适的空间,来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对蜜蜂的复杂影响以及它如何影响蜜蜂的行为等。据悉,在野外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传统图像上,但在长时间观察的时期内,没有人将其与实时辐射数据相结合。为了让研究更加贴合实际,艺术家兼电影制片人Barbara Keating在屡获殊荣的电影摄影师和环保主义者James McAleer的支持下,在为期一年的研究中,使用FLIR T1K(T1040)高清红外热像仪解锁了一个隐藏的研究领域:深入探索蜂巢,以观察其在蜂巢内的活动。Barbara Keating和James McAleer高灵敏度热像仪让研究更细致考虑各种内外因素后,Keating和McAleer在Newcastle市中心一个封闭的城市监测点筑巢,该监测点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原料。本次深入研究的持续时间非常久,使其成为该领域人士的“必看之作”。每个月一次,在整整24小时的时间里,Barbara和James轮流监控红外热像仪中的信息,同时记录蜜蜂的行为,确保注意到任何异常行为。凭借高灵敏度的FLIR T1K(T1040)高清红外热像仪,让研究人员能够监测昆虫的微小细节,甚至包括它们翅膀颤动等最难以察觉的运动。关键的是,他们的研究是在不干扰蜂箱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在以前是完全无法做到。“通过这段时间采集到的红外热成像信息,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对蜜蜂及其行为的了解。”Barbara说。“当你进入蜂巢的表面,开始观察蜜蜂的个体和集体各种各样的活动时,你根本不知道它们相互交流的方式,它们分享食物和热量的方式尤其令人着迷,我们确实在收集以前没有人收集过的数据。”James兴奋地说道。虽然他们从未见过的研究数据的确切细节还不能具体说明,但Barbara指出,他们观察到的行为似乎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相矛盾,这可能会对养蜂学(蜜蜂的科学研究)以及我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理解产生广泛影响。打破常理:非接触监测得出新理论“我想到了使用红外线监测,因为这不需要打扰蜜蜂领地。因此,我能够在不干扰和改变它们行为的情况下观察它们,这对客观研究至关重要。”Barbara说解释道。 “选择FLIR热像仪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我们注意到,蜜蜂的某些行为并不像我们在养蜂课程、讲座和会议上所说的那样,这并不是真实的。”比如,养蜂人一直被告知在冬季要拆除蜂箱的屏障,以确保各种大小的蜜蜂都能自由活动,并从蜂箱的储藏室中消耗蜂蜜。养蜂人通常被告知要拆除“蜂王隔离器”(一种类似筛子的机制,可以将蜂王和较大的蜜蜂固定在原位),否则蜂群就会死亡。这是因为大蜂王将无法通过,而且由于蜂群不会抛下她,它们将在整个冬天挨饿,但她的观察与这一观点相悖。当谈到加热和冷却蜂箱时,Keating解释说,蜜蜂的行为几乎是自发性的:“它们振动飞行肌肉来产生热量,但热量需要分布在周围,它们通过扇动翅膀在蜂箱内产生对流来实现这一点。“我试图分离出特殊的温暖区域进行研究,FLIR红外热像仪可以捕获所有实时辐射数据,因此我将所有这些信息通过FLIR Thermal Studio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更精细的细节。本次在研究中使用的菲力尔产品是FLIR T1K(T1040)高清红外热像仪,其配有1024x768像素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其灵敏度是非制冷传感器行业标准的2倍,所生成的图像质量非常出众。搭配尖端技术——UltraMax高清图像增强技术和FLIR MSX® 多波段动态成像专利技术(专利号:201380073584.9),能生成最高达310万像素的明亮清晰的热图像,有了它才能在此次蜜蜂监测的实验中看清图像细节,得出不一样的结论!FLIR T1K拥有专家为用户量身定制的创新功能与用户界面如此出色的高清红外热像仪在各行业的检修和研发过程中都能帮您精准看透其中的温度变化您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难题?FLIR T1K没准可以帮您解决哦~您可以拨打官方客服电话直接咨询呀!
  • 沃特世SYNAPT G2-S高清晰质谱系统亮相ASMS 2011
    2011年6月5-9日,美国质谱学会年会 (ASMS 2011)在美国丹佛市科罗拉多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期间沃特世公司推出了SYNAPT® G2-S高清晰质谱系统。预计该质谱系统将在9月底向全球发售。 沃特世SYNAPT G2-S 高清晰质谱系统   和上一代质谱系统相比,SYNAPT G2-S的质谱峰信号强度提高了30倍,信噪比提高了5倍,定量下限也提高了10倍。借助于高分辨率定量飞行时间(QuanTof™ )分析器,其线性动态范围可达五个数量级,具有超过40,000FWHM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以及峰容量分析,使得SYNAPT G2-S能在更低的浓度下,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使得获取复杂样品的细节信息变得简单。   沃特世公司SYNAPT产品经理Alistair Wallace博士说,“SYNAPT® G2-S高清晰质谱系统将成为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仪器等的重要补充,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准确研究分子结构的工具,可以弥补传统分析仪器的不足之处。”   SYNAPT G2-S还具有丰富的软件系统,可以提高实验能力,满足科学家的实验需求。如可视化MSE数据查看器、高清晰度成像软件、蛋白质组学和生物制药专用应用管理软件等。   此外,SYNAPT G2-S具有Waters 独特的离子源结构,可以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所允许使用的最广泛的离子源,如电喷雾(ESI)、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大气压光致电离(APPI)、纳升级电喷雾(NanoFlow ESI)、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ALDI)、ASCi、ASAP等。它还与其他公司的离子源兼容,包括Prosalia公司的DESI源、IonSense公司DART源、Phytronix公司的LDTD源和Advion公司的TriVersa nano Mate源等。   SYNAPT G2-S质谱系统可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生物标志物发现,医药/生物制药,脂质组学,结构鉴定,代谢组学,聚合物分析,石油表征,代谢物鉴定和食品研究等。   关于沃特世公司   沃特世是标准普尔500 (Standard & Poors 500)指数股之一,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其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热分析仪以及流变学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全球的实验室, 2010年公司收入达16.4亿美元,员工人数达5,400人。更多信息请访问:www.waters.com。
  • 获奖作品公布 | 首届“徕伯杯”3D细胞培养和类器官摄影大赛
    首届“徕伯杯”3D细胞培养和类器官摄影大赛,自2022年9月15日开幕以来,受到了国内3D细胞培养和类器官研究领域相关科研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和广泛好评。在大赛前期两个月的作品征集阶段,我们收到了众多国内类器官相关交叉学科的专家和学生积极的投稿,累计收到摄影稿件72份,由徕卡显微系统和伯桢生物市场部审核筛选出的入围作品共59份。最终,经过了一个半月的网络投票与专家组评审,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专项奖6名,以及阳光普照奖44名。现将最终获奖名单公示如下:一等奖1名作者:张慧文作品简介:小鼠肠道研究用途:小肠发育形成过程研究方法:荧光标记不同类器官细胞群 DAPI,AF488,AF555,AF647奖品:Apple Watch Series 8 + 一等奖定制奖牌&证书二等奖2名作者:叶军作品简介:肿瘤类器官研究用途和研究方法:图中所展示的是采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构建的肿瘤类器官。作者:李志超作品简介:肿瘤类器官研究用途和研究方法:样品为肿瘤病人来源的尿路上皮癌类器官,肿瘤类器官经过多维度验证后,将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肿瘤耐药机制研究。奖品:飞利浦空气炸锅 1个+ 二等奖定制奖牌&证书三等奖6名作者:孟盛雯作品简介:正常类器官研究用途:小鼠小肠类器官P3Day9研究方法: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作者:马璐瑶作品简介:肿瘤类器官研究用途和研究方法:我的样品是肝脏穿刺标本的肝癌类器官,用于体外药物实验。作者:张凤枝作品简介:肿瘤类器官点击作品图片浏览更多样品类型:心脏类器官研究用途:揭示多谱系细胞形成心脏类器官过程中的细胞命运转变及潜在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方法:单细胞测序分析,流式细胞分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作者:束琳作品简介:肿瘤类器官研究用途和研究方法:结直肠癌类器官传代后摄,用于研究结直肠癌药敏情况作者:黄琰作品简介:脑类器官样品类型:91天 脑类器官研究用途:低剂量重金属镉对大脑类器官神经细胞分化的长期影响研究方法:免疫荧光染色 RNA测序 Western Blot作者:宫千淳作品简介:人肺类器官研究用途:用于冠状病毒致病机制相关研究研究方法: 利用不同种类的冠状病毒感染人肺类器官,探究宿主-病原的相互作用机制,助力新发病毒的预警预测。奖品:东芝2T移动硬盘 1个 + 三等奖定制奖牌&证书专项奖6名类器官超现实艺术性专项奖作者:戚亚东作品简介:正常类器官研究用途和研究方法:肠道类器官细胞日常培养观察专项奖作者:郑晓源作品简介:肿瘤类器官样品类型:肝癌类器官研究用途:用于药物筛选、精准医疗、生物功能验证研究方法:ATP、live/dead(钙黄绿素/PI)、crispr-cas9系统进行生物功能验证普通光源正置显微镜下杰出图像专项奖作者:崔秀杰作品简介:肿瘤类器官研究用途和研究方法:正常胃上皮类器官+胃癌类器官;肿瘤治疗药物敏感性及药物毒性研究;类器官构建及药敏实验倒置显微镜平台共聚焦专项奖作者:代艳萍作品简介:脑类器官样品类型:第63天 脑类器官研究用途:利用大脑类器官研究NANS基因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免疫荧光染色 RNA测序 活细胞成像共聚焦显微镜下杰出图像专项奖作者:贾功雪作品简介:正常类器官研究用途和研究方法:通过体外受精获得绵羊早期胚胎进行体外培养。体视镜下杰出图像专项奖作者:孔瑞泽作品简介:正常类器官类型:心脏类器官研究用途和研究方法:由于缺乏合适的模型,人胚胎早期心脏发育以及异常机制仍不清楚,利用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作为模型可解码器官发育的事件和潜在机制。奖品:小米平板5Pro12.4 1部 + 专项奖定制奖牌&证书阳光普照奖44名黎雨尘周高适蒋成凡韩成孙星朱恩吉朱佩轩阮思颖李惠如李华善王显文倪成铭唐佩兰Bing Li琳琳李明乾葛晓民井老师孙云皓张麟腾孙千惠张一帆王心烁李羽谢诗哲邢绪东吉聪聪惠贤瑞陈先生施银杰郭健颖王倩倩吴素馨梅英秀王航薛巍松何佳郭浩翔李娇吴俊辰陈真妮王庆哲韩政界庄老师奖品:徕卡定制显微镜积木玩具1套+伯桢定制钥匙扣1套恭喜以上获奖作品!同时也感谢各位创作者对细胞培养和类器官摄影之旅的实践和付出,带我们领略微观世界中的奇遇,感受生命别有的错落和精致。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出徕伯杯系列作品赏析,更有来自评审团的专业点评,内容精彩纷呈,敬请期待吧! 了解更多:徕卡显微
  • 盘点:北京大学6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1年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六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获奖项目简介01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名称: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代表成果图片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主要完成人及单位高文(北京大学),马思伟(北京大学),王荣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王苫社(北京大学),周建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王稷(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简介项目发明了超高清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突破了传统视频编码和计算框架,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和自主的AVS系列标准,提升了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支撑了我国首个超高清频道CCTV-4K的开播等重大应用,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七十多亿元。0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名称:高分子分散与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体系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代表成果图片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主要完成人及单位杨槐(北京大学),张兰英(北京大学),朱思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王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孙健(北京大学),李克轩(西京学院)项目简介该成果创立了高分子分散和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PD&SLC)新体系,开发出其规模化加工技术,突破了现有高分子分散液晶(PDLC)和高分子稳定液晶(PSLC)体系无法兼具优异电-光(或热-光)与力学性能的技术瓶颈。基于该体系,开发出系列高性能液晶和调光膜产品。0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名称: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 代表成果图片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主要完成人及单位刘若川(北京大学)项目简介p进霍奇理论是当前算术几何和代数数论研究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核心分支。本项目在p进霍奇理论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特别是对非交换p进霍奇理论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解决了p进模形式领域一些多年悬而未决的猜想。04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名称:单壁碳纳米管的可控催化合成代表成果图片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主要完成人及单位李彦(北京大学),杨烽(北京大学),杨娟(北京大学),褚海斌(北京大学),金钟 (北京大学)项目简介单壁碳纳米管在信息、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李彦团队发展了一系列合成单壁碳纳米管的催化剂体系,提出了基于催化剂设计的单一手性纳米管生长策略,为困扰领域内二十年的难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名称:活细胞化学反应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代表成果图片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主要完成人及单位陈鹏(北京大学),赵劲(南京大学),昌增益(北京大学),李劼(北京大学),林世贤(北京大学)项目简介发展了适用于活细胞的化学反应和工具,建立了活细胞“化学工具箱”, 突破了在活体内“原位”研究蛋白质功能的技术瓶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发展了“生物正交剪切反应”,开拓了利用外源化学反应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新途径,使我国在生物正交反应领域进入国际前沿。0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名称:具有界面效应的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代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