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家重点实验室仪

仪器信息网家重点实验室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家重点实验室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家重点实验室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家重点实验室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家重点实验室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家重点实验室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家重点实验室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家重点实验室仪相关的资讯

  •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汇总
    在我国的科研平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目前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共有多少家?详细名单有哪些?近日网上流传了一份名单,仪器信息网特别摘录,以飨读者。  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国家科研水平最高标准的体现  国家实验室在国外起步较早,一些国外著名实验室培养出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939年建立,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中国的国家实验室最早建立于1984年,已建成的有6个,已批准正在筹建的有14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行业科研水平最高标准的体现  我国目前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16个,其中高校171个,中科院系统67个,国家部委47个,企业31个。布局在企业国家实验室知名的有依托华为公司的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具体情况如下表:  一般情况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主持。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布,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所高校的发展推动力是巨大的。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50个城市,排名前十的是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广州、成都、沈阳、杭州、兰州。  全国有31个省市有国家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排名前十的是北京、上海、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四川、辽宁、浙江。  全国有近百所高校有国家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排名前十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 3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 药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279" title=" 003.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27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1cfd4acb-491e-4c16-bb5f-a306a6b7dc9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仪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strong /p p   日前,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召开,32家联盟成员单位的100多代表出席会议。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致欢迎辞,科技部基础司郭志伟副司长,江苏省科技厅景茂副巡视员,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张永清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祝贺联盟成立。 /p p   在联盟大会预备会议上表决通过了联盟章程、首届理事会理事名单、首届理事会理事长单位、轮值副理事长单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李佳研究员获选担任首届理事会理事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758" title=" 00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75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bc5bb25d-65e2-4195-8edd-bd0fe8e023f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是在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的倡议和指导下,由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9 个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出倡议,得到 2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9 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港澳伙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积极响应,共同发起成立的学术联合体。联盟中包含北京大学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新药研究等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鼎力加入。 /p p   “我们都知道药物研发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成果转化率较低。药学领域的 3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立足药学,却又各具特色。组建联盟可以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联盟启动仪式上,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发言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阵地。作为科学研究中的 “国家队 ”,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借此契机,共同实现我国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 /p p   另附32家联盟成员单位和理事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7fadaf95-80e9-4c00-8162-4cc53dc33802.jpg" / /p
  • 盾构及掘进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1月6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所属中铁隧道集团设立的“盾构及掘进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施工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中铁隧道集团申报的“盾构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河南省盾构及掘进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盾构刀盘刀具与地质适应性设计技术研究、主驱动与传动系统技术研究、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究、碴土改良装置与泥水环流系统技术研究。近五年来,中铁隧道累计承担盾构技术领域国家863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2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5项。目前实验室在土压平衡盾构、泥水平衡盾构和复合盾构的自主研发方面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盾构地质适应性设计、刀盘刀具研究及碴土改良装置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四十六站: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陶瓷实验室)。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教育部系统唯一从事高性能陶瓷材料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学科的基础上,1988年陶瓷实验室被列为世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1991年正式批准建设,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陶瓷实验室主任潘伟教授介绍到:“陶瓷实验室位于清华大学逸夫技术科学馆二段内。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4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 实验室还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获得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支持。   “陶瓷实验室以高温结构陶瓷、信息功能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能源环境材和生物陶瓷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类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瞄准陶瓷新材料领域的科学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进行集中研究。”   目前,陶瓷实验室主要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部委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和横向项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瓷实验室在铁电压电陶瓷材料、结构陶瓷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陶瓷胶态成型技术、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陶瓷实验室占地约6000m2,有各种功能齐全、水平先进的大型工艺装备和实验仪器86台(套),总价值10000万余元,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温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DSC/TG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仪、频谱和介温谱自动测试系统、电滞回线测试装置,高温力学测试机、颗粒分布自动分析仪、高温综合热分析仪、高温导热系数测试仪、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放电等离子烧结炉、气压烧结炉和多功能高温烧结炉等。 安捷伦B1505A功率器件分析仪/曲线追踪仪 (对材料进行特性分析,使其达到效能与安全需求) HORIBA JY公司LabRAM HR型号高性能拉曼光谱仪 (通过拉曼光谱对材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结构分析) 日本岛津S7000型X射线衍射仪 (主要功能:物相分析/1200℃以下的相变分析/残余应力分析/纤维取向分析/薄膜样品分析) 日本岛津SSX-55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主要用于进行各类物体的显微形貌分析、微区成份分析及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德国耐驰DSC/TG分析仪 (主要用于真空条件下的差热实验和热失重实验,测试陶瓷材料的收缩曲线及膨胀系数) 德国FRITSCH A22激光粒度仪 (适用于金属氧化物、陶瓷、粘土、催化剂以及其他无机材料颗粒的粒度分布特性测试。) 美国布鲁克海文ZETAPLUS0 Zeta电位仪 (适用于Zeta电位和粒度的测试,用来表征胶体体系稳定性和颗粒表面带电性能的重要参数。)   此外,陶瓷实验室还设精细陶瓷分室(在清华大学核研院),占地2500m2,现有在编人员20人。该分室两次被评为一级实验室,也是北京高技术实验室。在开展生物陶瓷、纳米陶瓷、超细粉体、精细陶瓷及无损评价上取得出了明显成果,其中获得部级一、二、三等奖九项。建成了三个中试中心,包括超细粉体、精细陶瓷部件及生物陶瓷制品研究中心,还与美国企业建立了生物功能材料中心。   通过了解,陶瓷实验室在进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工作。   (1)在新型陶瓷的制备技术,信息功能陶瓷元器件等领域成功进行了应用转化。利用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成果建立了陶瓷胶态(注射)成型中试基地,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开发了造纸机全陶瓷脱水元件、高功率金红石陶瓷电容器、超大功率新型复合陶瓷臭氧发生器薄壁管、高性能陶瓷系列微珠等产品。在河北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陶瓷胶态注射成型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占地166亩,现已建成近万平米的生产车间和年产5000吨陶瓷微珠生产线,预计实现年产值2亿元。   (2)在功能陶瓷领域进展显著,所研制的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材料,其成果已在广东风华公司和深圳宇阳公司等片式元件产业化基地实现了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另外,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压电变压器及背光电源已在西安康鸿公司实现产业化,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在国家有关部委及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在西安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片式压电陶瓷变压器和多层压电陶瓷驱动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对推动西部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瓷实验室依托单位-清华大学材料系所获奖项   附录1: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mse.tsinghua.edu.cn/ceramiclab/index.htm   附录2:潘伟教授简介   潘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日本神户制钢公司钢铁技术研究所工作。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在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党委副书记,副系主任,系主任,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现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书记,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教代会提案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位分委员会主席。   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硅酸盐通报》、《复合材料学报》、《无机材料学报》、《过程工程学报》、“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杂志编委。   近期主要研究:高温陶瓷热障涂层材料、透明陶瓷材料、可加工陶瓷复合材料、有机无机功能复合材料、陶瓷微波烧结、梯度功能陶瓷材料,陶瓷生物仿生,纳米复合陶瓷材料,纳米功能纤维及敏感器件等研究。并从事《材料化学》和《材料合成热力学》的教学工作。先后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863”课题研究。   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励,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20篇。   附录3: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所获奖项荣誉   1978年“高压钠灯”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7年“陶瓷分离环”等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复合氮化硅陶瓷刀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点实验室立项   1995年 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正式验收开放   1996年“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材料组成及低烧技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8年 国家教委所属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02年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材料学”评为重点学科, 全国第一   2004年“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5年“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5年“非均质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联”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重点学科“材料学”评估全国第一。
  • 临沂市首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立
    近日,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中药制药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这是我市获批成立的第一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预期可成功开发制药新技术及应用新方案6项,创新研究开发新药10种。
  • 河南省又增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自省科技厅的消息,科技部近日批准依托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建设“车用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自去年我省一次性获批组建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我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的又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使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数量跃居全国前列。   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可再生的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等相关研究。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86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3人,高级工程师19人,博士15人) 建设总面积333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027万元。目前,该实验室已与美国、巴西、瑞典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关系 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了5名博士后。近几年,该实验室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研究经费8700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论文58篇,出版学术专著5本,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7项。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筑起了我省冲击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研发高地,有利于装备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对于加快“三体系一载体”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必将起到有效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 多个省份获批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
    近日,广东、浙江、山东等多个省市地区陆续发布2024政府工作报告,或对2023年工作进行了总结。整理了工作报告中有关高等教育、科技发展的重点内容,以飨读者。广东省广东省发布了2023年工作回顾。在“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释放强大动能”方面,提到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全面顺利运行,获批组建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浙江省发布2023年成绩单,其中提到:首家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上海市近日《2023上海科技进步报告》出炉,其中提到:上海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900项,经费33.96亿元。上海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9项(累计1385项),获中央财政资金预算支持28.03亿元(累计193.11亿元)。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沪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3+4”总体格局初现。张江实验室、临港实验室和浦江实验室3家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4家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中,合肥实验室上海基地、广州实验室上海基地揭牌成立,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积极筹建中。上海牵头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26家、新建9家。山东省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达到2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新布局7家省高新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达到8家。创新人才加速集聚,顶尖人才达到164位,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28人,5名个人、1个团队荣获“国家工程师奖”。2024年目标中提到:充分发挥实验室体系支撑作用,全力服务保障崂山实验室建设,新创建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布局2家省实验室,重组200家省重点实验室。深入实施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抓好康复大学建校招生、空天信息大学筹建。江西省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新增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家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启动建设。南京市在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累计达23家,占全省近四分之三。重庆市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完成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增12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宁波市宁波市在2024主要目标任务中,要“奋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助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具体措施提到:提升科创平台能级。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战略合作,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高站位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东海海洋综合试验场,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5家,力争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零的突破。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加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全力支持宁波大学通过“双一流”验收、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实施高校学科专业“161”提升工程,扩大在校研究生规模。武汉市在2023年工作回顾中,武汉市有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和新建;6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有力推进。在2024年,武汉市计划:优化重组和新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合肥市在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淮南市在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淮河能源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安徽理工大学实现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入选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淮南师范学院在省属高校科技创新“赛马”中位居前列。淮南联合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辽宁省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新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11家。新增两院院士6人,总数达61人。2个团队和3名个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奖。2024年重点工作中提到:加快建设辽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辽宁基地。沈阳市在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园加快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投入运行,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正式挂牌,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开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落地项目51个。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6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2.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1.4%。以“325沈阳模式”突破“卡脖子”问题,“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填补国内空白。新增两院院士5人,全年引育高层次人才634人、高技能人才4.2万人、“带土移植”创新团队102个。大连市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首批235个细分领域实验室确定入驻,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主体完工,辽宁滨海实验室、黄海实验室投入使用,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5个,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2024年工作重点提到:积极推动国家级平台建设,推进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建设化学动力学、精细化工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力争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3家。高水平建设地方特色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黄海实验室和大连凌水湾实验室全面投入运营,大连金石湾实验室开工建设。建设涉海领域创新研发载体,推进海岸和近海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纳入国家大科学装置战略布局。长沙市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省“4+4科创工程”在长项目有力推进,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项目开试,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完成升级改造,省“四大实验室”进入实体化运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筹建。新增各类创新平台604家,其中国家级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入列7家。新增标准化中职学校25所、高职院校2所,长沙工业学院通过高校设置省级评估。省“4+4科创工程”在长项目:即四大实验室,包括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四大重大科学装置,包括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其中在长项目是指: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四川省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全国重点实验室新获批2家,13家完成重组。福建省2023年主要工作成效中提到: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新增两院院士5人,2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天津市在2023年工作回顾中提到: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24年工作重点中提到: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突破20家。山西省2024年重点工作中提到:推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与转型发展相关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占比达到 65%;建设 3-5 家省实验室,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实施 20 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 100 项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含通讯录)
    p   2016年3月29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报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度报告、2014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报告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本次报告公布了201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况、总体运行情况、队伍建设、评估报告、部分重要成果及各个实验室的通讯录等内容。 /span /p p   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5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2014年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给予支持以保障实验室的健康发展,下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达30.45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经费达2亿元。 /p p   25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主要集中在以下8个学科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80px " title=" QQ截图20160330092506.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969607d4-fd05-4f77-95ca-b573aff63603.jpg" width=" 600" height=" 280" / /p p   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设备先进、科研环境优良的研究支撑平台。截至2014年底,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289.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台数473942台,总价值299.4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QQ截图201603301018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569ff912-41c0-4d0f-a03b-c93bb04971f7.jpg" / /p p    strong 更多信息请查看: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03/ueattachment/98ca1fdb-408f-47cc-be59-ec0c467a91e1.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报告.pdf /a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含通讯录 /strong /span )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度报告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本次报告公布了2014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体运行情况、在各行业技术领域发展情况以及相关案例等内容。 /span /p p   截至2014 年底,我国共建成国家工程中心346 个,包括分中心在内为359 个,分布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目前,346 个国家工程中心分布在工业高新技术、农业和社会发展三大技术领域。 /p p   其中在2014 年,国家工程中心批准计划投资168.56 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77.18 亿元,同比增长1.57%和3.46%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86px " title=" QQ截图20160330103430.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66f7ac2d-812e-48cb-b41f-05cda8aa336a.jpg" width=" 600" height=" 286" / /p p    strong 更多信息请查看: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03/ueattachment/065667e5-fc75-41b6-9e7a-2bcb898d766f.pdf"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度报告.pdf /a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2014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本次报告公布了2014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况、总体运行情况、部分重要成果及各个实验室的通讯等内容。 /span /p p   截止2014年底,正在运行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99个。这些实验室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域,体现了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的总体态势。 /p p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属部门以地方科技厅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主要分布在以下8个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64px " title=" QQ截图20160330104115.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cb1e0c14-07ad-4b21-9bd4-caefa566248e.jpg" width=" 600" height=" 264" / /p p    strong 更多信息请查看: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03/ueattachment/c80056e3-236b-4aeb-91ca-bd4be02f9238.pdf" 2014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pdf /a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含通讯录 /strong /span ) /p
  • 山东将新建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200家省重点实验室
    近日,山东省工信厅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实施先进制造业“2024攻坚提质年”工作方案》意见的公告(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2024年,高标准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力争年内创建7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200家左右,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比重达到75%;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左右、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左右。  鼓励企业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标准为牵引,大规模开展设备更新改造,力争推动400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带动工业技改投入900亿元左右。  全文如下:关于公开征求《实施先进制造业“2024攻坚提质年”工作方案》意见的公告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鲁办发〔2024〕1号)要求,在坚持“分年度统筹谋划、分步骤推进实施”的原则下,我厅牵头起草了《实施先进制造业“2024攻坚提质年”工作方案》。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在2024年3月20日前就文件内容和是否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提出意见。意见可通过中国邮政EMS快递方式邮寄至济南市历下区省府前街1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研究室,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邮箱:sunchen@shandong.cn。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3月12日实施先进制造业“2024攻坚提质年”工作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先进制造业战略部署,进一步实施省委、省政府《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鲁发〔2022〕15号),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鲁办发〔2024〕1号)要求,将2024年作为先进制造业“攻坚提质年”,并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深入推进“三个十大”行动,持续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2024年,力争在产业创新、结构升级、融合赋能、生态优化、园区建设、开放招引6个方面实现突破提升,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为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更为坚实基础,切实为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山东力量。  二 重点任务  (一)聚力在产业创新上攻坚提质  1.推进高层级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力争年内创建7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200家左右,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比重达到75%;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左右、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左右。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新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0家左右,新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左右、省级示范企业80家左右,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1%左右、研发机构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R&D经费支出增长8%左右。  2.促进高水平创新能力提升。持续推进“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围绕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一体化设计攻关任务,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钙钛矿等领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效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专项行动,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性意见,建强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推广机制,加快山东科技大市场建设,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一体化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评价和运用转化。  3.强化高质效创新要素对接。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持续强化跨部门产学研融合工作机制,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要素对接等方面深化协作。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赴全国优势学科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持续开展创新产品遴选,编制发布全省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全年组织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活动5场左右,培育推广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600项以上。  4.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优化‘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高水平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聚焦先进制造领域,实施好顶尖人才、海外英才集聚三年行动,完善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对接落地机制,年内全职引进10名左右先进制造领域顶尖人才。深入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探索在重点领域优化配额制,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问题,全年新引育产业亟需领军人才170人左右,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15家,持续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争取承接工信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国家试点,争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推动16个试点县(市、区)因地制宜探索县域人才集聚和产才融合的新路径、新机制。  (二)聚力在结构升级上攻坚提质  1.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以冶金、石化、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六大产业为重点,瞄准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一业一策”制定改造提升方案,优化事后奖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技改支持政策,分行业梳理一批高质量技改典型案例、遴选一批高水平技改服务商,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对接交流活动,加强技改全要素供需精准对接,2024年,组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2万个左右,拉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左右。鼓励企业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标准为牵引,大规模开展设备更新改造,力争推动400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带动工业技改投入900亿元左右。  2.加快重点行业布局优化。推动钢铁行业控住总量、优化提升、节能减排,创新突破高性能海工钢、特种合金钢等关键品种,力争全年高端精品钢产量占比达到48%左右。提升电解铝行业发展质效,高端铝材产量与电解铝产量比率达到2:1以上。严格落实焦化行业年度产量3200万吨左右控制目标,按节点有序推进产能整合转移,做好退出装置关停工作。认真落实轮胎行业管理新政策,推动高性能子午胎、非公路轮胎等高端项目建设。  3.加快优势产业巩固提升。以高端化工、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母机、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农机装备、高端铝材、现代食品等九大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力争全年主要家电产品、动车组产量以及食品工业、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产业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势,造船三大指标稳居全国前列,高端化工营业收入占全部化工产业比重达到52%左右。  4.加快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安全应急装备、磁悬浮等九大产业为重点,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抓“新三样”发展风口,不断壮大磁悬浮产业规模,加快布局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着力争取国家高技术船舶专项支持。聚力做强数字核心产业,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加快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紧盯乘用车重点企业项目,扩大商用车企业领先优势,力争全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达到60万辆左右、锂电产能达到140GWh左右。  5.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以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七大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产业技术路线,组织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加速典型场景应用示范,集中打造15个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未来产业集群。高标准制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具体支持政策,加紧抢占新赛道。  (三)聚力在融合赋能上攻坚提质  1.扎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汇聚500家左右优质服务商,全年服务中小企业1万家。开展工业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培训,年内培训企业50万家次”,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左右,新增“上云用数赋智”中小企业15万家以上。加快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分层次培育一批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5G工厂,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数实融合新模式,打造重点行业“产业大脑”30家以上、“晨星工厂”2000家以上,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场景)20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左右。  2.促进工业互联网突破发展。聚力做大做强国家“双跨”平台,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50家以上,持续巩固提升全国领跑优势。加快打造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大生态,建立优质服务商资源池,通过“工赋山东”系列活动、服务商免费诊断等,推动供给侧资源与需求侧企业同频共振。实施“工赋百景”行动,打造100个左右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场景。  3.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先进制造业需求,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计划,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试点,研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支持政策,以总部经济为重点,积极吸引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创意设计等领域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信息服务业,培育省级首版次软件产品100个以上。举办第五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扎实开展服务型制造山东行、工业设计进百企等活动,推动出台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加快典型模式推广应用。  4.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认真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动态更新工业领域先进节能降碳技术推广目录,扎实开展节能降碳技术和装备推广交流活动。持续推动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级培育建设工作,力争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工业园区2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0家。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做好结果运用,推动资源向优质产业、优质区域和优质企业集聚,切实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四)聚力在生态优化上攻坚提质  1.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持续健全梯度培育格局,进一步加大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企业培育力度,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瞪羚独角兽300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高标准建设“专精特新专板”,组织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挂牌培育。加强“小升规”种子企业培育,实施升规纳统激励政策,力争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万家左右。  2.深化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深入落实“链长制”工作机制,优化调整11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0条左右重点产业链,动态梳理更新产业链图谱和清单,积极引育“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一体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定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加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备份系统建设。积极服务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企业承担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  3.持续开展融链固链活动。深入实施产业链融链固链专项行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支持中小企业深入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打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融链固链共同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良好生态。全年组织省级以上对接活动30场以上,带动举办各级对接活动1000场以上。  4.加快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动力装备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新培育10家左右省级集群,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3830”集群发展格局。立足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吸引集聚一批优质中小企业,新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0家左右,力争国家级集群数量继续领跑全国。实施“头雁”领航计划,“一企一策”“一群一策”,提升“雁阵形”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领军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聚力在园区建设上攻坚提质  1.培优做强工业类开发区。突出经开区、高新区等工业类开发区主战场地位,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指导做好园区开发运营和规划设计,健全开发区信息统计体系,提升开发区核心承载功能,每个开发区集中资源力量打造1-2个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园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在符合国家政策和开发区规划布局的前提下,以经济基础条件好、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县域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省高新区。  2.科学有序发展化工园区。落实加快全省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强化工园区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智慧化工园区建设,着力做好化工园区扩区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园区快审快扩,加快形成“一园多区”联动发展新格局,确保年内应入园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55%以上,坚持减量整小上大、减油增化延链,稳妥推进200万吨及以下淘汰类常减压炼油装置关闭退出,完成国家下达的720万吨化肥保供任务,推进合成氨下游高端化工产品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9万亿元左右。  3.积极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加快创建一批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择优支持争创国家示范区,同步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县(市、区),开展一批新型工业化创新课题研究,构建示范城市、示范县(市、区)、创新研究课题多维度立体支撑体系,引领带动全省上下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年内创建3个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10个示范县(市、区)、30个创新研究课题。  (六)聚力在开放招引上攻坚提质  1.加快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实施境外市场开拓计划,开展“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新业态出海专项行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更大力度开拓东盟、中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稳住对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出口,深化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等领域对外投资合作,带动技术、产品“走出去”。加强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接,完善进口供应链综合服务载体,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重点原材料进口。打造“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品牌,举办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等促消费活动200场以上,推动更多山东制造产品开拓新市场。  2.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持续开展“投资山东”招商系列活动,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新的制造业投资项目。发挥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新加坡山东周、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项目洽谈会等平台作用,瞄准日韩、欧洲、新加坡等重点国别地区“敲门招商”,着力引进更多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企业和项目。办好港澳山东周、鲁台经贸洽谈会,推动华商企业科创合作,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  3.抓牢重点项目建设储备。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谋划布局更多具有夯基垒台作用的优质项目。发布年度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实施季度“千项千亿”计划,每季滚动推进500个重点项目、服务500家重点企业,全年新贡献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紧盯2024年首批600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和100个数字经济标志性项目,建立“一对一”专员服务机制,确保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高规格召开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推进会,树立“大抓项目、狠抓投资”鲜明导向。  三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先进制造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定期召开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切实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深度对接和资源整合,及时研判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运行情况,研究谋划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前瞻研究省内外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分析论证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路径。  (二)加强要素资源保障。深化“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省市县分级建立重点工业项目库,全方位加大资金、能耗、环境容量、土地等保障力度,统筹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统筹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融资对接,高质量举办产业投融资大会,优化融资增信、欠款清理等机制,构建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和金融机构多联直通对接渠道。  (三)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畅通“面对面会商”“省长直通车”等渠道。加快推进《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出台实施,以法治手段护航高质量发展。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严格规范执法检查,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开展惠企政策宣贯活动,扩大企业政策知晓面,加强政策兑现落实。聚焦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强政策解读和新闻宣传,深入挖掘和推广经验成效,营造聚力攻坚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 国家重点实验室首钢分实验室揭牌
    推动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12月28日,混合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及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钢分实验室在首自信公司揭牌。首钢分实验室的成立,将使首钢的科技创新工作逐步实现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向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转变,由单纯的应用型创新向基础理论型创新与效益型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转化,必将进一步推动首钢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迈出新的步伐。   首钢分实验室依托首自信公司,利用首钢总公司的行业背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规划发展的前提下,结合我国新一代钢铁工艺流程的发展需要,瞄准支撑国家和钢铁工业新建及改造工程的国家级重大项目,解决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信息与自动化控制领域重大科学应用的技术难题。首钢分实验室将在国家实验室的指导下,在我国冶金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攻克科技难关,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   总公司领导强伟,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孙彦广出席并讲话。强伟说,首钢分实验室的成立,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必将对我国冶金自动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他希望首钢分实验室在国家实验室的指导下,勇于承担企业急需的攻关课题和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攻克科技难关,拿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首钢的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孙彦广表示,通过首钢与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长期友好的合作,使首钢分实验室发展成为具有行业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钢铁工业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研发的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承接国家和企业重大自动化技术创新课题,为我国成为钢铁工业强国做出贡献。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达,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云贵,首自信公司领导、首钢技术研究院负责人等出席。
  • 山西33家重点实验室发起实验室联盟
    为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着力打造高效协同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9月28日,由山西省科技厅提出并组织,全省33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的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在太原正式成立。   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专项研讨和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 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协同搭建对外公共服务平台 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推进人才团队和学科交叉融合 围绕重大发展需求,开展项目合作与联合研发 引深产学研用合作,推进创新战略联盟构建。   我省现有重点实验室33家,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共建3个,省级27个。多年来,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吸引和集聚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产出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成为我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研究的核心力量、骨干平台和重要基地。
  • 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入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近日,张家港检验检疫局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实验室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成为全国首批28家“二次规划”重点实验室,同时升级为江苏检验检疫局Ⅰ级实验室。   自1983年张家港港开港以来,张家港口岸累计进口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运木材总量超过3200万立方米,连续7年成为全国最大的海运木材进口集散地。但由于材种复杂,材性各异,木材合理利用水平低下,造成了宝贵木材资源的浪费,木材产业的长足发展急需专业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对此,该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木材实验室建设,着力提升木材检测能力,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08年下半年开始,该局启动申报国家级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重点实验室工作。   该局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实验室立足专业从事进口木材携带有害生物、木材材种鉴定及林产品检测等业务。截止目前,实验室拥有1000余种有害生物标本和500余种10万号的进口木材实物标本,拥有多台德国蔡司生物显微镜、木材构造特征成像系统、组织切片机、荧光自检仪等先进仪器。编著出版了《进口木材原色图鉴》等4部专著,研制国家标准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与木材流通协会、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广西大学等保持良好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效、准确、公正”的鉴定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促进世界林产品合法性贸易提供技术帮助。   2009年以来,该局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实验室新增加69个木材材种鉴定的扩项,使CNAS认可项目达到74项,并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组织的杂草、昆虫两大类4项能力验证,还以120分的高分通过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动植物检疫实验室监督检查。实验室自2月份开放以来,已陆续接受国家质检总局、江苏检验检疫局、江苏科技厅等系统内外单位51批516人次的视察和业务交流。
  • 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与医学)评估专家公示(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11月15日,科技部公布了《关于对2016年生物领域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进行公布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受科技部基础司委托,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会同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承担2016年度生物领域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根据评估分组,组建四个评估专家组,每组专家参与本组的材料审核、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等环节的评估工作。按照评估有关要求,现将每组评估专家名单进行公布。现将评估专家名单附录如下:  附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附件:评估专家组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pdf
  • 国家实验室不能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放大版”
    李朋德委员:国家实验室建设必须依托行业  “国家实验室一定不能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放大版’,它应该深入扎根行业、领域,具有良好的行业和学科交叉性。这样才可能产生新的、更好的重大科技成果。”3月4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委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从2000年以后开始酝酿国家实验室建设,最早先成立了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紧接着,2003年科技部批准第一批共计5个国家实验室并开始筹建。2006年12月5日,科技部召开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通气会,决定扩大国家实验室试点,启动海洋、航空航天、人口与健康、核能、洁净能源、先进制造、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农业和轨道交通10个重要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但截至目前,国家实验室基本处于筹建状态。换言之,国家实验室到底是个啥模样,尚在探索中。  在李朋德看来,国家实验室类似一种新型科研机构。他认为,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案例参看,国家实验室应具备平台、项目、机制、体制四位一体的标配。这样的实验室,有实体、有大的国际项目、能把世界各地优秀科学家积聚起来。  “国家实验室不能只强调基础研究,也要依托行业去策划和建设 不能全是基础研究,全是高精尖的,不能脱离产业,要接地气。”李朋德说,“国家实验室机制要更灵活,不要将它拘泥在一个城市。其实,它可是全国某个行业或领域中的多个优秀实验室的集成,是产业的整合。这种实验室才能带来国家的产业升级,技术的突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委员认为,行业实验室会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学科交叉带来更好的支撑。“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了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都是核领域实验室。我们曾对美国实验室做过调研,他们能源部有17个核领域实验室,大部分聚集基础性综合性研究,还有就是涉及核动力舰船和核武器、核能等。我国也应该在核领域组建实验室,加强国防力量,促进军民融合。”  李朋德希望,尽快开展新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对已建设的国家实验室跟踪与服务,关注它们的研究是否站在世界前沿、站在国家亟须上,不能一批了之。
  • 新疆12家实验室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天山网讯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了解到,“十五”以来,自治区大力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新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等12家实验室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新疆重大疾病及再生医学动物实验研究实验室等5家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新疆12家实验室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天山网讯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了解到,“十五”以来,自治区大力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新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等12家实验室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新疆重大疾病及再生医学动物实验研究实验室等5家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皖四家实验室入选第2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前,科技部公布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名单,我省4家实验室名列其中。   新获批的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依托淮南矿业集团组建的“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组建的“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组建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组建的“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待遇为何“低人一等”
    &ldquo 设立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设立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待遇明显&lsquo 低人一等&rsquo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lsquo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rsquo 的观念在一定程度让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圈子&rdquo   ■一线对话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恩东兼任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说:&ldquo 企业是国家经济和创新发展的支柱,国家要在发展和创新中实现飞跃,需要更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rdquo   1991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王恩东就进入浪潮电子研究所,除第一代小型机外,他主持了浪潮几乎所有服务器的研发及&ldquo 973&rdquo &ldquo 863&rdquo &ldquo 核高基&rdquo 课题等多个项目,跨界学术和企业,让他对我国科研现状的思索理性而客观。   将创新主体向企业转移,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关键技术攻关层面向相关企业倾斜,王恩东认为,国家实验室建在企业,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他将设在浪潮的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比做桥梁,产学研在这个平台上被合理调动,对创新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尽管如此,王恩东仍认为社会思维方式和国家扶持力度仍需较大改善。   现在社会上对企业争取科研项目资金的做法仍有质疑,认为企业会把国家研发投入做成利润。&ldquo 国家投入对企业是雪中送炭,它是对企业创新的正向鼓励,其创新成果带来的推动力和收益一定远远大于当时的投入。&rdquo 王恩东说,&ldquo 在国家对企业科研的投入上,美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dquo   上世纪50年代,为推动企业创新,美国政府给企业投入的创新资金占企业创新资金的50%以上,最高时达59%,至今这个比例仍在10%左右。王恩东认为,以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合理的国家投入比例应该在30%&mdash 40%,但却还不到10%。   在中国古代的士、工、农、商之说中,工和商被排在最末,这种对工、商业者的轻视在现代社会并无质的改变,导致整个社会不重视企业及企业创新,导致设立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设立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待遇明显&ldquo 低人一等&rdquo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ldquo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rdquo 的观念在一定程度让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圈子而难以沟通和融合,科研机构研发与实际脱节、企业诉求不受重视等问题均与这一现状有关。   &ldquo 虽然美国政府并没有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它把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或研究院当成国家项目的载体。&rdquo 王恩东认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统一考核、统一权力和义务。在加强对企业重点实验室考核的同时,对一些基础性成果的考核指标应一视同仁。另一方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样,具备可以申请国家自然基金、973等基础研究类课题的资格。他也希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和高校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联合实验室,采取入站双导师制,即企业重点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可以作为联合导师,培养博士和硕士,具备学位授予权。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联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这四个平台分别处于产业创新链的不同位置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恩东说:&ldquo 期待国家在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加大对它们的支持,引导平台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国家创新平台的联动发展,整合产业创新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rdquo   此外,王恩东希望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对企业国家实验室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充分发挥企业国家实验室背靠企业的特点,开展基于应用需求的重大原创研究,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达220个 设备总值80亿
    记者从10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国自1984年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以来,经过25年不懈努力,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发展到220个,固定人员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开展并完成了大量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仅去年就承担了各类课题2万多项,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特别是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队伍结构中,体现了以中青年为骨干,高学历、高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人员为主的特点。200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30岁到44岁的青年科研人员占总人数的56.2%,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员占到70.2%,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员占到47.3%。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队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仅以2004年到2008年的自然科学一等奖为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奖比例高达50%。200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试点国家实验室在《科学》上发表论文5篇,在《自然》及系列刊物上发表论文38篇。   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廖小罕副司长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中组部人才工作局胡建华副巡视员和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副巡视员,分别就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做了讲话。牵引动力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经验交流发言。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工信部、农业部、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等主管部门相关司局和地方科技厅(委)负责同志,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依托单位代表近400人参加了会议。   曹健林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符合中国国情,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方式。科技部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建立稳定运行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完善评估工作,建立预警机制,并希望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要继续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和管理。
  • 中国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 先期投入14亿
    中国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三日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上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将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个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稳定支持力度。中国中央财政本月将先期下达开放运行和自主选题研究经费十四亿元人民币,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工作随后布置。   科技部部长万钢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技“将帅”人才的“摇篮”,国家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将对中国科技事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还透露,中国今年将全面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对综合国力提升等发挥关键作用。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稳定支持,旨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该专项经费主要支持原则是:突出投入重点、稳定长效支持;创新支持方式、理顺经费渠道;科学精细管理、注重绩效考评。   中国一九八四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经过近年快速发展,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百二十个,固定人员一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八十多亿元人民币。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中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均有突出贡献。 从现在开始,全国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获得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今年3月,中央财政将先期下达开放运行和自主选题研究经费14亿元,加上后续下达的科研仪器设备经费,预计全年的投入将达到20亿元左右。   按照“突出投入重点、稳定长效支持,创新支持方式、理顺经费渠道,科学精细管理、注重绩效考评”的原则,今后国家将在持续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引进择优机制,分档安排经费。各实验室的开放运行费分为600万元/年、300万元/年、200万元/年三档,自主选题研究经费分为600万元/年、500万元/年、400万元/年、300万元/年四档,用于大型设备购置、改造和试制的科研仪器设备经费另行布置。
  • 又一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p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称,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模拟与保护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p p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模拟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12月被生态环境部批复建设,依托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p p   实验室致力于在城市生态过程与效应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模拟、城市生态风险评估与防范、城市生态修复与调控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通过揭示城市生态系统演变机理,诊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城市生态系统风险,构建城市生态资产管理体系,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探索城市生态调控的途径和手段,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以重点实验室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培养优秀创新性骨干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发展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国家和地方提供相关标准、规范和导则。 /p p   2019年10月,生态环境部对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模拟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 /p p   生态环境部认为,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模拟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确定的建设任务。建设期内,重点实验室围绕城市生态过程与效应、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模拟、城市生态风险评估与防范以及城市生态修复与调控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在摸索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揭示城市生态系统演变机理、探索城市生态调控途径和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同时,重点实验室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达到了验收要求,同意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p p   下一步,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模拟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仍将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围绕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加强合作交流,注重科学研究与环境管理的结合,进一步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p
  • 中国已建9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部已先后两批批准建设9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科技部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议,向落户大型客机研制企业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民用飞机模拟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颁授统一形象设计的企业国家实验室标牌。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国际上著名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研究机构,依靠持续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中国的企业近年来创新能力有长足进步,但在落实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原创带动产业振兴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今后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现有的9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于材料、矿产、能源、医药、信息、制造、农业、交通等8个学科领域,其中,依托中央直属企业及子公司建立45个,依托地方国有企业建立25个,依托民营企业建立26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中国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7600余人 自2006年以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500余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10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80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00多项。
  • 郑州又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基
    28日,郑州机械研究所的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在高新区奠基,这是继中铁隧道集团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之后,我市开建的第二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市委书记连维良为项目奠基发来贺信,副市长王跃华出席奠基仪式。   郑州机械研究所的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去年科技部批准建设的5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去年我省有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组建,其中我市有2家,全部落户高新区。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总面积约为76.3亩,总投资约3.06亿元,计划明年6月份投入使用,主要分为实验室、试验研发大楼、钎料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及配套工程。该实验室重在前沿、共性、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以新成分新功能钎焊材料、绿色高效钎焊材料、钎焊材料先进成型技术、钎焊材料质量及可靠性、钎焊技术及装备为五个主要研究方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我省重要的新型钎焊材料研发制造基地。
  • 江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居全国省份第一
    打开手机,影像就能跳出二维屏幕,浮现于屏幕上方,为手机用户营造一种全息影像效果&hellip &hellip 这不是科幻大片,而是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研究的全息影像技术。记者从11月14日由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ldquo 十二五&rdquo 以来,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249项。   目前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97家,其中国家级28家,居全国省份第一,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承担了一批国家及省重大科研任务。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任务299项,其中国家重点专项3项。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对校外人才有&ldquo 三顾茅庐&rdquo 精神,对校内人才像&ldquo 萧何月下追韩信&rdquo 般爱才 实验室人才队伍采用灵活待遇制度和&ldquo 柔性&rdquo 聘用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从3G到5G移动通信的升级换代始终走在前列,推动我国移动通信的整体研发跨入国际竞争行列。东南大学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告诉记者,5G相对于4G而言,速度和容量每年都将翻一番,等到5G网络正式面向市场后,速度估计可达现在的千倍。5G网络除了速度和容量上成番激增,也会更加注重用户视听觉感官体验,如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
  • 哈尔滨引入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大项目
    6月8日讯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加大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推动大项目牵动建设,促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至6月6日,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首批入驻项目陆续启动,汇聚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大项目。   科技创新城是哈尔滨市承载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该城自去年3月份启动建设至今,科技要素已呈快速集聚态势,有53家国家、省、市和高等院校的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科研机构入驻,其中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这么多国家高端实验室和重大项目落户哈尔滨市,在全国尚且罕见。到今年底,科技创新城累计开工规模将达到200万平方米,入驻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将达到70家,集聚中高层次科技人才6000名以上。   科技创新城已落户的科研院所和大项目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超精密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科技学院的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黑龙江省干细胞技术研究中心等。其中,超精密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将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双工件台系统样机研发”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及70余项发明专利的产品开发。   大批高端研发项目的入驻哈尔滨,得益于高新区为项目和人才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配套服务环境。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高新区计划连续五年每年投入1亿元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 连续两年每年投资5亿元,建设中科院技术转化中心 每年筹资5000万元,设立中科院技术转化专项资金 为各类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提供3年住房补贴 每年将出资200万元,为孵企业提供为期3年的房租补贴 连续3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上市企业予以专项支持 配套建设五星级酒店、会馆、幼儿园、中小学校,并为入驻科技创新城的专家、教授和各级各类研发人员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 新型陶瓷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览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型陶瓷在性能上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热和机械性能方面,有耐高温、隔热、高硬度、耐磨耗等;在电性能方面有绝缘性、压电性、半导体性、磁性等;在化学方面有耐腐蚀等功能;在生物方面,具有一定生物相容性能,可作为生物结构材料等。但也有它的缺点,如脆性。因此研究开发新型功能陶瓷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内研究新型陶瓷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发展新型陶瓷科学与技术,开拓新型材料领域的学科前沿。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新材料探索、高性能结构陶瓷、陶瓷材料先进制备工艺、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陶瓷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成立契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于1987年被评为重点学科,1988年列为世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1991年开始建设“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研队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实验室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固定科研人才队伍。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潘伟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龙土教授。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53人,其中教授2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副教授19人,高工及其他人员7人。研究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3人(占总数约8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研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透明氧化铝陶瓷与高压钠灯、复合氮化硅陶瓷刀具、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及低烧技术、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纳米骨修复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五十余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通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逐步建成为我国在新型陶瓷材料与精细制备工艺,特别是信息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成立契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促进我国高性能陶瓷的研究和发展,扩大我国在该领域中的影响,1988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1989年1月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更名为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研队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两院院士严东生先生任实验室名誉主任,陈立东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东亮先生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8人,其中院士3人(含两院院士1人),研究员39人。35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占全室人员的45%。自实验室建立以来,先后有2人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5人当选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23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研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高性能陶瓷材料设计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氮化物相图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大尺寸钨酸铅闪烁晶体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扫描电声成像系统及其相关器件和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纳米微粒及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6)新型介孔及低维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7)计算材料科学研究与能量转换材料的微观设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上这些重要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发表200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实验室概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首批及“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其硅酸盐材料专业至今已有50多年的建设历史。1992年由原国家建材局批准成立硅酸盐材料部门开放实验室,2000年成立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研队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90人,其中研究人员80人,技术支撑人员7人,管理人员3人;78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98%);研究人员中有正高职称65人、副高职称13人。形成了一支由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富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研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技术成果在全国千余条水泥、玻璃、陶瓷、墙体材料等生产线,以及港珠澳大桥、武汉天兴洲大桥、南海岛礁等一大批“一带一路”控制性重难点工程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环保与经济效益,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排2、5)、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1、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单位排2和4)、省部级一等奖和特等奖15项(9项排第1)、二等奖19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型陶瓷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也希望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能加入新型陶瓷研究的队伍当中。 /p
  • 国内唯一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科技部组织专家日前在北京对依托解放军总医院建设的&ldquo 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rdquo 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圆满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建设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肾脏病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解放军总医院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 3亿元打造动车组国家重点实验室
    昨日,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在旅顺开发区北车基地举行奠基仪式。项目由中国北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承建,投产后将为提升我国铁路技术装备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额为3亿元人民币,在规划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设牵引系统实验室、辅助系统实验室、网络通讯一致性实验室、机车网络控制系统实验室、机车集成控制实验室等20个实验室。   牵引与控制是轨道车辆装备的核心技术,是动车组和机车等高速、重载铁路装备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机车和动车组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中国铁道部等多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由中国北车会同铁科院等单位于去年共同申报建设。整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完成验收,2013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并挂牌运行。
  • 洛阳市新增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增至18家
    近日从洛阳市相关部门获悉,河南省科技厅日前公布了2016年度拟新建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名单,洛阳市4个重点实验室入围,占全省新增数量的1/7。至此,洛阳市省级重点实验室增至18家。  洛阳市新入选的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河南科技大学的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省高温结构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洛阳师范学院的省电磁变换与探测重点实验室、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  洛阳市现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部依托企业建立,数量居全省之首 拥有市级重点实验室60个。这些重点实验室在企业、科研院所承担省市科技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洛阳市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 医学免疫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09年10月25日,在科技部基础司的委托下,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对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验收。基础研究司、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总后卫生部科训局及第二军医大学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并讲话。浙江大学郑树森院士任专家组组长。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曹雪涛教授所做的建设验收报告,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张从昕教授代表依托单位介绍了相关支持情况。专家组还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并与实验室人员进行了座谈。   经过验收,专家组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实验室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得到免疫学界高度评价的创新性成果。实验室还将基础研究的结果积极应用于临床,疗效甚佳。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采取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措施,切实加强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团结协作、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实验室还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设备运行和开放使用效率高,为实验室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专家组认为,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按计划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大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等建议性意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