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红外画法

仪器信息网红外画法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红外画法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红外画法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红外画法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红外画法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红外画法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红外画法相关的解决方案。

红外画法相关的论坛

  • 请教两种液谱积分基线画法的比较。

    请教两种液谱积分基线画法的比较。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6/201406171835_502356_1607225_3.png图1是在自动积分后选择了谷底基线后的基线画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6/201406171837_502357_1607225_3.png图2 是自动积分后的基线画法。这两种基线画法后积分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别。请教各位高手哪一种基线画法更有说服力些。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30808_504216_1607225_3.jpg图3 是结合上面两个画法的优化处理效果

  • 色谱图基线画法的合理性

    色谱图基线画法的合理性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6/201406171857_502358_1607225_3.png图1是在积分后选择了谷底基线后的基线画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6/201406171857_502359_1607225_3.png图2 是自动积分后的基线画法。这两种基线画法后积分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别。请教各位高手哪一种基线画法更有说服力些。

  • 大英博物馆使用红外反射成像相机扫描唐卡绘画作品-红外鉴定唐卡及油画作品

    大英博物馆使用红外反射成像相机扫描唐卡绘画作品-红外鉴定唐卡及油画作品

    [img=红外反射成像技术鉴定,690,128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8/202008292247198440_9957_1620760_3.jpg!w690x1284.jpg[/img][b][size=16px][color=#ED1C24]从唐卡的Apollo红外反射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红色漆层下面的底稿有一个修改的地方[/color][/size][size=16px][color=#ED1C24][/color][/size][/b]在对这幅画的初步检查中,我们观察到很多有底稿的区域颜色漆层已经缺失了。红外反射成像被用来调查整个底稿,以及确定绘画中颜料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与边缘的颜料测试相联系。通过结合红外反射、红外反射假色和非侵入性分析,发现色调符合17和18世纪的传统唐卡画法。在红外反射图像中,红色颜料(红铅和朱砂)是透明的,所以可以“看到”颜料表面下的碳基颜料。在下面的图片中,你可以看到在最后的绘画中,人物左臂上的织物褶皱是如何改变的

  • 【原创大赛】word绘图工具绘画法帮你脱困

    【原创大赛】word绘图工具绘画法帮你脱困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0000pt]word[font=宋体]绘图工具绘画法帮你脱困[/font][/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0000pt]李学哲[/size][/font][/align][font=宋体][size=12.0000pt] 我们在做实验时经常会遇到要绘制实验用图,目前网上有很多绘图软件可以选择,功能越是强大越需要我们去认真学习,也就是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的很多绘图软件动不动要有适合的电脑版本才能安装绘图软件,软件安装好还需要能够支持软件的功能适配,还要经常升级,很多研究者有些望洋兴叹的感觉。其实有些玻璃仪器的制图等并不复杂,发论文的装置图也很简单,由于没有绘画基础,真的是有些手足无措。这里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绘图方法,也许能帮您解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电脑硬笔绘画法。[/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000pt] 所谓电脑硬笔绘画是利用硬笔技艺,结合摄影技巧,绘制出类似硬笔的图画。如下图:[/size][/font][align=center][font=Calibri][/font][img=,690,15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191914116552_6568_2345874_3.jpg!w690x156.jpg[/img][/align][font=宋体][size=12.0000pt] 我们对于实验室类装置绘图最大的问题就是绘图比例和整体效果,为什么呢?我们的[/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000pt]3D[font=宋体]想像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这在机械制图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电脑上在摄影图片上作画,做完后把图撤掉,再略加修饰就是一幅比较理想的硬笔图画习作。所以绘画的第一步、摄影。摄影要在充分考略到绘画要求的基础上拍摄照片;第二步、照片修饰;所谓修饰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下步的绘画;第三步、复制图到[/font][font=Calibri]word[/font][font=宋体]文档上;第四步、在[/font][font=Calibri]word[/font][font=宋体]文档上用绘图工具绘画;第五步、撤去图片;第六步、硬笔组合;第七步、组合图复制到图画工具里修图;(注:根据需要)也就是七步法。[/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000pt] 举例:玻璃三角瓶的绘制见下图[/size][/font][align=center][img=,690,31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191915302541_2089_2345874_3.jpg!w690x312.jpg[/img][/align][font=宋体][size=12.0000pt] 第六步在[/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000pt]word[font=宋体]文档上完成后,[/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000pt]第七步在电脑的图画工具里进行,修饰图的方法主要有复制粘贴、覆盖粘贴、橡皮擦除等技法。图上的第五步图也是完成图。[/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000pt] 不难的,快去试试吧!学习好了还可以业余作画呢!我的不少专利需要制图的,也是用这个方法完成的。[/size][/font]

  • 三色图画法

    三色图画法

    请问这样的三色图是怎么画的,用什么软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7/201207041406_375694_1772908_3.jpg

  • 【求助】为什么选择中红外而不是近红外

    我看到很多文献都是选择4000-400 cm-1 的中红外,也有选择近红外的。但是不知道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我看到有不同的人研究同样的样本,却分别选用中红外和近红外。怎么选择呢?中红外和近红外的谱图信息有什么差别?

  • 红外发射管与红外接收管的区分

    940nm  现在市场上使用较多红外发射管的是850nm和940nm 因为850nm发射功率大,照射的距离较远,所以主要用于红外监控器材上;而940nm主要用于家电类的红外遥控器上。  峰值波长:λp (单位:nm)  发光体或物体在分光仪上所量测的能量分布,其峰值位置所对应的波长,称为峰值波长λp 辐射强度:POWER(单位:mW/sr)用以表示红外线发光二极管(IR LED)辐射红外线能量之大小。  辐射强度(POWER)与输入电流(If)成正比,发射距离与辐射强度(POWER)成正比。 mW/sr:表示红外线辐射强度的单位,为发射管发射红外线光之单位立体角(sr)所辐射出的光功率的大小  半功率角:2θ1/2 指发射管其上下或左右两边所辐射出的红外线强度为该组件最大辐射强度的50%时,其上下或左右两边所夹的角度称为半功率角。  人们习惯把红外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称为红外对管。红外对管的外形与普通圆形的发光二极管类似。初接触红外对管者,较难区分发射管和接收管。本文介绍三种简便的识别方法。http://www.dzsc.com/data/uploadfile/20121019105553605.jpg 1. 根据内部结构识别  红外对管的内部结构如左图(a),(b)所示。左图(a)是红外发射管,管芯中央凹陷,类似聚光罩的形状。左图(b)是红外接收管,管芯中央的平台上有红外感光电极。红外对管的两引脚1长1短,长引脚是正极,和普通发光管相同。  2.用三用表测量识别  可用500型或其他型号指针式三用表的1kΩ电阻挡,测量红外对管的极间电阻,以判别红外对管。判据一:在红外对管的端部不受光线照射的条件下调换表笔测量,发射管的正向电阻小,反向电阻大,且黑表笔接正极(长引脚)时,电阻小的(1kΩ~20kΩ)是发射管。正反向电阻都很大的是接收管。判据二:黑表笔接负极(短引脚)时电阻大的是发射管,电阻小并且三用表指针随着光线强弱变化时,指针摆动的是接收管。  注:1)黑表笔接正极,红表笔接负极时测量正向电阻。  2)电阻大是指三用表指针基本不动。  3. 通电试验方法判别 用一只发光二极管和一只电阻与被测的对管串联,如上图2所示。图中电阻起限流作用,阻值取220Ω~510Ω。LED发光二极管用来显示被测红外管的工作状态。用遥控器(电视机遥控器等)对着被测管按下遥控器的任意键,LED亮时,被测管是红外接收管。不亮则是红外发射管。

  • 【讨论】为什么近红外定量比红外定量准

    似乎一般很少拿红外来做定量,而近红外做定量却特别准(如果线性比较好的话)。是不是这里面化学计量学的功劳很高啊?那么如果也用化学计量学软件来处理红外谱图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定量分析结果呢??似乎红外的谱图比近红外的谱图更直观,不同的组分的样品在红外区域的差异比近红外的大得多,这样看来,我觉得红外定量应该比近红外定量更准啊,如果两者同时采用计量学方法。。。。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对不???实际是红外的结果不如近红外的结果,是不是因为红外的信号太强,组分微小的变化(如水)就能引起谱图比较大的改变,同时仪器和外界的影响对红外的谱图改变也很大,这样定量就不准了。。。。而近红外因为是倍频和合频,信号比较弱,谱图比较稳定,不会因为微小的变化而导致谱图大的变化。。。这样看来,信号弱的弱点反而成了优点了。。。。还请这里的专家解答啊!!!!!

  • 新人求问,近红外和中红外

    各位大神,求助一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和中红外相比,光谱带宽更大,峰重叠更多,为什么中红外在制药行业的应用更少啊?另外红外光谱在定量的应用较少啊?

  • 近红外红外定性分析漆膜。

    我现在有个想法,能不能用红外的方法来给漆膜定性分析。目前具体的样品还没有,所以想先问问各位老师有没有可能用红外ATR来做?油漆总共分15类,如果光树脂我想应该没问题的,问题就是涂膜后,填料会不会造成影响?表面是否应该处理,如何处理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还有,我想,近红外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试试?在定性分析方面,近红外还算强大把?干挠不像红外那么严重。还请各位老师来聊聊 谁有这方面的文献还请发给我一份。这个帖子在红外发过了,不过怕在红外版沉了,在这里置顶一下,[em51]

  • 【原创大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六年近红外之路------从一台近红外到多台近红外的成长

    说明:本文参与原创大赛仅为加强传播交流,让更多人发现近红外的魅力,不参与任何奖项评选!六年近红外之路------从一台近红外到多台近红外的成长四川特驱投资有限集团 陈平近红外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应该说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所以外资企业的近红外应用较早,并且是以规模化的应用模式快速复制和扩张。而国内饲料近红外的大规模应用,大部分是最近十年间的事情。我很有幸当年毕业后正好碰见这个时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集团近红外应用和推广联系在了一起,作为近红外项目负责人组建了目前的近红外定标项目中心,经历见证了近红外在我们集团的应用发展过程。我于201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营养专业,作为学校的优势专业,不缺工作岗位,同学们除了继续深造,大部分选择配方师或饲料研发岗位从事技术工作,唯独我是例外。当时对实验室情有独钟,第一个工作项目是用ELISA方法进行霉菌毒素检测分析,并且在集团开展培训推广该技术。因为读书期间有一年半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础,这个检测简直是小菜一碟,工作之余可以兼职看看近红外。这台近红外比我早一年到实验室,此时已经有常规的成品和大宗原料模型,用于和总部最近的全价料工厂的检验。用肖雪博士的“要不试试近红外?”的想法,联系到自己的日常检测工作,我立马就想用它建立一个玉米的黄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的预测模型!虽然对近红外操作都还是一头雾水,可是说干就干,看着软件说明书,请教了一下同事操作方法,还查阅到了相关的所有文献,只有老外发表过类似的文章,有可行性,这在国内检测都还是空白呢!要是建成了可以节约多少检测成本呢,感觉读书时候的钻研劲儿又上来了,把波长间隔设到4cm-1,样品取3次平均,还想把颗粒和粉碎模型一起做,检测,粉碎,扫描,100多个样品,天天从早干到晚,然后数据分析,光谱处理,波段选择,参照老外,也自己用软件优化,结果------不了了之。现在看来,有些笑话,也感叹那时候真的很年轻。近红外说起来很简单,因为有商业配套软件,简单到我们可以把计算过程当成是黑匣子,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模型,R2要接近1,RMSECV要最小。中间却缺少了很多环节,对数据的综合解读能力也基本处于外行状态。殊不知,近红外技术是一门多学科技术,涉及到到知识面太广了,光谱学,化学计量学,统计学,还有所要检测项目相关的行业知识。我喜欢把近红外工作比喻为下棋,因为一招错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一旦一个环节错了,最终出来的数据都可能会不尽人意。很多人对近红外都能说出十之八九,可是往往那不足的一二就成了水桶原理的短板,所以即使很多人都可以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专业的建议,没关系,一一接受,但是去伪存真,扩充知识面,在建模之初做好打算比后期补救的意义会大很多。半年过去,检测工作没再继续,之前从事近红外管理的同事辞职了,我开始接手专职近红外工作。我也开始脚踏实地地把应用重心转到常量分析上,对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做了大量优化工作,在此过程中对软件操作维护已经非常熟悉了。鉴于第一台近红外在公司的“良好”应用(至少替代了很多手工分析,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总监决定在集团大规模推广近红外了。当我产假休完已经2011年底,新来的5台近红外很快摆在了我面前,等待验收调试。报警,斜率,截距,样品,数据,这些词天天在我的头脑里打转,下班都挥之不去。因为我们选择的其中一款仪器在全球都大概算是首发了,应用经验都有些缺乏,可能还有些信心太足。我们就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调试了近两个月,还是没有达到我们先前使用的单台近红外的预期结果,但是抵不住分公司的压力,还是把仪器下发到各个分公司,反馈回来的情况是------其中一个品管经理给我们总监投诉花几十万买回来一个废物。那一刻真的很崩溃。如果说前期单台近红外自己还能简单地玩一玩,现在是真心HOLD不住了。庆幸的是领导并没有批评我,还组建了四人的近红外项目组团队协助我进行湿化学分析,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厂家技术团队尽可能给予了我技术支持。虽然顶着压力,当时还是想,我就不信近红外做不出来,颇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也正是因为碰到的问题太多,促进我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进行更多的反复论证,这些问题就像是滋养我快速成长的雨露一样,带动了我很多的思考。大概过了半年时间,一直以来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雨过天晴,问题逐渐解决一些了,网络化应用的优点也逐渐显现出来,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管理的二十多台近红外,除了安装的时候亲自下分公司验收培训,再也没有太多的机会能下分公司了。现在的近红外已经成为我们分公司缺一不可的工具。去年,褚小立博士把我们近红外工作者们都拉入微信群,让我第一次有机会见识到了如此多的不同的专业背景专家,并且参加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年会见到了真人,听着他们的故事,执着和坚守是大家共同的特点,作为一个近红外迷,不是近红外专业出身,但是能够成为其中一分子被接纳,竟然毫无违和感,我很感谢这个群体对一个非学术界晚辈后生的包容。回顾这六年来的近红外工作,感慨万千,我也一直在探索论证中成长,真正无怨无悔。

  • 【求助】菜鸟提问:红外与近红外

    我刚接触红外光谱这块的内容想问下,为什么红外这块要分:近红外和红外两方面呢?这两方面有什么不同么?还有仪器上面的差异?谢谢各位了

  • 红外技术介绍

    http://www.33tt.com/htmldata/2004_07/4/16/article_263_1.html红外技术英文名称;Infrared Technique检索词:红外技术 红外探测器 红外系统技术类别:信息系统技术 探测技术 [定义]   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播、转化、测量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任何物体的红外辐射包括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段。通常人们又把红外辐射称为红外光、红外线。实际上其波段是指其波长约在0.75微米到1000微米的电磁波。通常人们将其划分为近、中、远红外三部分。近红外指波长为0.75~3.0微米;中红外指波长为3.0~20微米;远红外则指波长为20~1000微米。在光谱学中,波段的划分方法尚不统一,也有人将0.75~3.0微米、3.0~40微米和40~1000微米作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另外,由于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只留下三个重要的"窗口"区,即1~3微米、3~5微米和8~13微米可让红外辐射通过,因而在军事应用上,又分别将这三个波段称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8~13微米还称为热波段。  红外技术的内容包含四个主要部分:1.红外辐射的性质,其中有受热物体所发射的辐射在光谱、强度和方向的分布;辐射在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热电效应和光电效应等。2.红外元件、部件的研制,包括辐射源、微型制冷器、红外窗口材料和滤光电等。3.把各种红外元、部件构成系统的光学、电子学和精密机械。4.红外技术在军事上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由此可见,红外技术的研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有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背景特性,又有红外元、部件及系统;既有材料问题,又有应用问题。 [相关技术]探测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 光电子技术 先进材料技术[技术难点]   红外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红外材料的研制、红外设备的制冷、红外设备向更长波段发展、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的研制和红外设备与数据处理设备的结合等。[国外概况]   自从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至今,红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从那时开始,红外辐射和红外元件、部件的科学研究逐步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40年前后才真正出现现代的红外技术。当时,德国研制成硫化铅和几种红外透射材料,利用这些元、部件制成一些军用红外系统,如高射炮用导向仪、海岸用船舶侦察仪、船舶探测和跟踪系统,机载轰炸机探测仪和火控系统等等。其中有些达到实验室试验阶段,有些已小批量生产,但都未来得及实际使用。此后,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竞相发展。特别是美国,大力研究红外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目前,美国将红外技术应用于单兵装备、装甲车辆、航空和航天的侦察监视、预警、跟踪以及武器制导等各个领域。  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1800年,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是热敏型探测器。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它们都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20世纪初开始,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以后,它发展成在物质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仪器。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为代表的这类探测器,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推动。到60年初期,对于1~3、3~5和8~13微米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都有了性能优良的红外探测器。在同一时期内,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60年代中叶起,红外探测器和系统的发展体现了红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1.在1~14微米范围内的探测器已从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最早是用单元探测器,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后来发展为多元线列探测器。多元线列探测器先后扫过(串扫)同一目标时,它输出的信噪比可比单元探测器高n(开平方)倍,n为元数。如果多元线列探测器平行扫过(平扫)目标时,则可获得目标辐射的一维分布。以线列探测器为基础的红外探测系统,大都安装在飞机或卫星遥感平台上,平台的前进运动垂直于线列作为第二维时,就可得到目标辐射的分布图像。现在,红外探测器已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相应的系统已实现了从点探测到目标热成像的飞跃。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设备,代表着夜视器材的发展方向,它用焦平面阵列取代了光机扫描结构。目前,长波碲镉汞(HgCdTe)探测器面阵已达640×480元,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实验室水平已达256×256元,预计到2000年可达到百万元。2.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从近红外扩展到远红外。早期的红外探测器通常工作在近红外。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已扩展到中红外和远红外,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一项超波谱地雷探测计划,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地探测地雷的方法。该计划采用空间调制成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这是一种红外传感器,它已在直升机上进行了近、中波段的试验,下一步计划把工作波段延伸到远红外。远红外已经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3.轻小型化。非致冷、集成式、大面阵红外探测器方向发展。采用低温制冷技术,是为了提高红外探测器件的灵敏度和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使其具有良好的性能,但它也使红外探测器体积大、成本高。为了实现小型化,必须减少制冷设备和相关电源,因此,高效小型制冷器和无需制冷的红外探测器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采用非致冷工作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不仅可使系统成本降低2个数量级,而且可以使体积、重量和功耗也将大大减少。此外,利用材料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方面的最新技术,可使红外探测器与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能力的数据处理设备相结合,使其轻集成化、大面阵、焦平面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性能,实现对室温目标的探测。4.红外探测系统从单波段向多波段发展。正如前面所述:在大气环境中,目标的红外辐射只能在1~3、3~5和8~13微米三个大气窗口内才能有效地传输。如果一个红外探测系统能在两个或多个波段上获取目标信息,那么这个系统就可更精确、更可靠地获取更多的目标信息,提高对目标的探测效果,降低预警系统的虚警概率,提高系统的搜索和跟踪性能,适用更多的应用需求,更好地满足各军兵种的需要。目前,多波段的红外探测系统已经研制成功,如法国和瑞典联合研制的"博纳斯"末敏子弹药,就采用了多波段红外探测系统探测目标。  在红外技术的发展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60年代激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很多重要的激光器件都在红外波段,其相干性便于移用电子技术中的外差接收技术,使雷达和通信都可以在红外波段实现,并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信息容量。在此之前,红外技术仅仅能探测非相干红外辐射,外差接收技术用于红外探测,使探测性能比功率探测高好几个数量级。另外,由于这类应用的需要,促使出现新的探测器件和新的辐射传输方式,推动红外技术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影响]   产生红外辐射的物体就是红外辐射源。物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中,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0°K或-273℃)的物体都在向外辐射各种波长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也越大。我们根据各类目标和背景辐射特性的差异,就可以利用红外技术在白天和黑夜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以获取目标信息。在现代战争中,获取战场信息的优势已经成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红外技术是从空中和空间获取战场信息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许多国家均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去研究红外技术,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并产生巨大影响。1.成为军事目标的侦察、监视、预警与跟踪的重要手段。一切军事目标,如海洋中的舰船、地面部队行动及各种装备、空中的飞机、导弹,都散发热量,发出大量的红外辐射。利用红外技术装备,就可以从空中和空间对这些目标进行侦察、监视与跟踪。如侦察卫星依靠红外成像设备和多光谱仪可以白天黑夜地获取大量的军事情报。装有红外探测器的导弹预警卫星从70年代以来,一直监视着世界各国的弹道导弹发射,为国家及军事指挥部门提供警报,如目前美国国防支援计划中的预警卫星在几十秒钟内,就可以鉴别来袭导弹的发射和方向,据说将来美国的天基红外系统可在20秒内,提供有关导弹发射和方向方面的精确信息,为拦截来袭导弹提供宝贵的预警时间。又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把伊拉克的所有导弹发射尽收眼底,然后及时地把有关信息传送给美军的"爱国者"导弹部队,使"爱国者"导弹有效地拦截了伊方的"飞毛腿"

  • 【求助】红外/近红外成像系统

    最近学习中,看到有一种红外/近红外成像系统,不知道它具体有什么用,以及原理是什么?在网上搜索了没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不知道在哪儿能找到有用的东西?

  • 【原创大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难以割舍的近红外

    说明:本文参与原创大赛仅为加强传播交流,让更多人发现近红外的魅力,不参与任何奖项评选!难以割舍的近红外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武彦文回顾这十年来我与近红外,用“若即若离却难以割舍”来形容仿佛最为贴切。博士后期间我主攻的是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读文献和学术交流时,我不时接触到近红外光谱,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思路。恰巧当时召开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于是就抱着开眼界的心态去了,于是就被“震住”了。那届会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于初入分子光谱领域的新兵,我没有想到陆婉珍院士等近红外人已然做出了那么大的成绩。于是乎,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我有意识地把近红外相关内容添加到自己的研究当中,有时是将中红外和近红外两个波段的谱图综合起来分析解读,有时是把化学计量学方法运用在中红外的谱图分析中。随后我发表了运用中红外和近红外两种方法快速分析精油成分的文章(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31708507006772)。尽管如此,近红外在那段工作中扮演的仍然是配角,因为我的大多数研究是定性分析,即使有定量要求我也一般考虑用中红外。此外,博士后期间的研究与实际生产结合较少,使得近红外始终没有成为我的研究主体。然而,那次参会的深刻印象,使我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近红外技术点滴发展和进步,尽管始终都是默默关注。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后,我的研究重心有所调整,精力主要集中在分析检测与标准方法开发上。由于近红外不是标准方法,相关的检测规范尚没有建立,还不能应用在我们这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感觉自己好像与近红外渐行渐远。然而,随着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与自然科学基金等几个项目的连续资助,近红外再一次进入我的研究视野。在我所关注的食用油分析领域,近红外的优势已经充分展现。首先是成熟的碘值定量检测方法,由近红外仪器与定量模型集成的专用仪器,已经成为各个大型油脂企业的日常必需;其次是油脂原料中多种指标的快速定量,已经让近红外光谱在油料收购环节中大展身手;此外,近红外在线监测饼粕的蛋白含量,使得其威力在生产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对于油脂分析的其他应用领域,如脂肪酸组成、酸值测定以及油脂的鉴定与掺伪,近红外也在跃跃欲试。近年来,在北科院(上级单位)与理化中心领导的不断支持下,我与团队应用近红外研发出一系列的油脂分析方法,包括芝麻油、花生油和大豆原油等油脂的真伪鉴别和掺伪分析,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等等。然而,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当我们发现近红外不适用于某些分析需求时,就把目光转到其他分子光谱上。但研究思路依然延续近红外,例如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与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甚至紫外-可见光谱结合的方法,研究油脂的氧化特性,考察油脂的提取、精炼过程,等等。目的是应用更为经济的分析技术研发出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在应用上述几种分子光谱技术开发食用油分析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和经验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了与大家分享的念头。今年,我们团队将在课题研究之余,撰写一本专著——《分子光谱与油料油脂》。在这里,我恳请在这方面有好的实际应用案例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与我们联系,通过丰富的实例推动分子光谱在油料油脂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我特别想感谢几位良师诤友,是近红外将我和他(她)们联系在一起,燕泽程、刘慧颖、韩东海、袁洪福、褚小立……。也许,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而言,在亲历一场ge命性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见证和参与,更多的收获是来自前行者的支持与鼓励。

  • 【原创大赛】【我与近红外的故事】近红外从业有感

    说明:本文参与原创大赛仅为加强传播交流,让更多人发现近红外的魅力,不参与任何奖项评选!近红外从业有感南京理工大学周帅我目前从事近红外光谱在军工特殊化学品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关注近红外的定量分析方法。当前国内军工企业的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过程分析技术远不如中医药、食品、民用化工等行业先进,常用的传统湿化学分析严重制约生产的连续化,因此军工领域实际上迫切需要近红外光谱技术解决在线/快速检测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该领域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前些日子我投出的文章受到一位审稿专家的质疑,他认为近红外在军工领域的应用只处于发表论文阶段未用于实际,是因为近红外方法在这方面的应用存在明显局限性,否则早就取代传统方法了;对此我是这样回复的:与我们合作的四川某兵工单位已经将近红外技术用于火炸药成分含量的实际检测且效果良好,我们课题组承担的国防火炸药科研专项《XXX在线检测与精确计量加料技术》就是针对实际生产需要而进行的研究,并会将设计的配套仪器设备装在生产线上进行实际检验。虽然近红外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事实证明该技术是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相当一部分的快速检测问题的。近红外技术在多个领域(如医药、农业、饲料等)已有大规模应用,并出台了一大批相应的国家标准,说明近红外技术还是有可行性的。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支持军工企业的工艺技术升级,在线/快速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非常有利于推广近红外在军工领域的应用。相信在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近红外将在军工领域大有可为,而本人愿当马前卒,为国防事业和近红外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 近红外与中红外光谱分析的区别

    近红外光(NIR)是介于可见区和中红外区间的电磁波,不同文献中对其波长范围的划分不尽相同,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规定为700 nm至2500 nm。 根据红外辐射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传输特性,通常分为近红外(0.75μm到3μm)、中红外(3μm到30μm)、远红外(30μm到1000μm)。 那么,在分析原理和方法上,近红外和中红外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 国产红外和进口红外有什么差距?

    课题组有一台赛默飞9700的红外,配的MCT检测器,能做原位红外。我们小组想买一台自己小组内使用,但是经费有限,想了解一下国产红外跟进口红外技术水平有多大差距?

  • 【讨论】近红外与普通红外仪器的区别

    小妹是近红外的新手,只是知道近红外的范围是在700nm-2500nm外基本上一无所知。因为我们的红外仪器是可以扫描400-4000的,所以我不知道这个仪器跟近红外有什么区别,如果需要用到近红外,这部仪器是否也可以用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