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谁发明了地动仪

仪器信息网谁发明了地动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谁发明了地动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谁发明了地动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谁发明了地动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谁发明了地动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谁发明了地动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谁发明了地动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谁发明了地动仪相关的论坛

  • 【讨论】张衡地动仪,到底是不是摆设

    【讨论】张衡地动仪,到底是不是摆设

    张衡地动仪的密码何在6月23日成都商报报道张衡地动仪的密码已被国内专家破译,并复原了真正的张衡地动仪。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地动仪,134年它准确测出陇西大地震,从而名扬全国。然而封建王朝却以地动仪为不祥之物而加以否定,张衡由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几年之后忧郁而终!原存于洛阳宫中的张衡地动仪也于公元190年被董卓火烧洛阳而毁,张衡地动仪从此失传。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国内根据《后汉书·张衡》的196个字的记载,复原了张衡地动仪,但这196个字的“天书”的奥妙并未被识破,因而所复原的地动仪未能起到作用。唐山大地震时它毫无反应;后来又曾拿到日本去表演也是大出洋相,反被老外讥笑。2002年地震学家冯锐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过去所复原的地震仪存在着原理性错误。原来那个“天书”中有一句关键所在的“中有都柱”被理解为“中有直立的柱子”而制作(见图一),这样一来它就无法区分一般震动与地震的差别,同时也不能敏感微小的震动。冯锐从吊灯能敏感地震的道理发现了所谓“都柱”是指“吊起来的柱子”,而且根据考古发现汉代已有吊灯的使用,张衡很可能就是根据吊灯结构设计出“都柱”的。从而冯锐就破译了“天书”中所记载张衡地动仪的密码,并且正确地复原了张衡地动仪,如图二所示。但是该报道并未提及正确复原的地动仪是否敏感到此次汶川大地震,但愿张衡的地动仪真的在失传1800年之后重新问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151614_282925_2197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151614_282926_2197752_3.jpg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在媒体发飙,对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提出质疑。“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方舟子说,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但所有这些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监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你觉得地动仪会管用么?是不是真的只是个摆设?

  • 【讨论】方舟子质疑:张衡地动仪只是摆设 无法检测地震

    “地动仪早已失传,它是否具有监测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个谜。”方舟子说,国内外不少专家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的简单描述,力图复原地动仪,但所有这些复原模型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用于监测地震,不过是“艺术品”。方舟子说,在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建成后,中国境内每年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该地动仪复原模型监测范围之内,却从来没有听说该复原模型监测到哪怕一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没有听说在北京展出的该复原模型检测到。方舟子还在文中对《后汉书·张衡传》所记载的地动仪预报的陇西地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称部分史料相互矛盾,怀疑那次地震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方舟子说,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他发明的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

  • 【转】地震释疑:张衡地动仪能否记录地震(组图)

    [color=#00008B]5月12日四川地震,牵动了全国民众的心。震感瞬间传至全国各地。一些网友认为,既然汉代就有“地震仪”,为什么依然无法预测地震呢?[/color]   也有网友指出,此前的“蟾蜍迁徙”已经预报了地震。动物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问题1   张衡地动仪能记录地震吗?   ●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能够准确记录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说,候风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   不过,史书中有关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196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以后,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可惜他们的著作都亡佚了。显然,仅根据《后汉书》中的简陋记载,要复原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根本不可能。今天的复制品,其实是在史书那些“约束条件”之下所作的新创造。   尽管如此,《后汉书》的记载,还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信息。首先,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从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罢了。这就好比我们看到闪电,就知道接下来很可能会听到雷声,但在闪电发生时,雷声也已经同时发生,只不过还没有传到我们耳朵里罢了。   其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候风地动仪是不太可能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叫P波,是纵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一种叫S波,是横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P波的速度比S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震波中的初波。据初波的震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方向。   但初波非常微弱,因为它只能从震源直直地向着地震波接收处地面传播的P波,而这部分P波携带的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一小部分。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第一哨”初波就做出响应,那么足以有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震动,比如在它附近跺脚,能引起它的反应,从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震动也当成是地震。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的“迟钝”性,它又有可能无法“感觉”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传来时才被“惊醒”,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震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   何况,记录一次地震必须有三个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强度)。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几台地动仪“联网”也可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了。

  • 中学生发明了PM2.5净化器

    [b]创新课点燃发明热情[/b]  在向明中学,有一门名为 “创新课”的课程。每次上课,上海发明协会会员黄曾新老师都会向学生介绍近期的社会热点,并激发他们的发明热情。在前不久的一堂课上,黄思勉学到“PM2.5”这个新名词,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1/10。这类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日前,我国环保部门将“监测并公布PM2.5”提上议事日程,如何治理PM2.5,也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PM2.5呢?小黄同学开始探索,在家里,她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空气净化的各种技术和设备 在学校里,她经常找黄曾新老师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设计发明方案。  “你有没有见过水烟?过去有不少人抽水烟,烟经过水的过滤,大量尼古丁、烟焦油都会溶解在水里。 ”在一次讨论上,黄老师对小黄说起水烟。能不能在空气净化器中注入水,让水滤掉大气中的PM2.5?黄思勉顿时有了灵感。不过,空气进入水后,过滤的效果估计很有限,怎样提高净化器的工作效率呢?小黄投入了新一轮的探索。 [b] 用水、雾、超声波过滤[/b]  昨天,记者走进向明中学的实验室,看到小黄的发明已具雏形。这个空气净化器由一个外壳和若干设备组成。透明的外壳里注了很多水,“水箱”底部装有三台潜水增氧泵,它们与三根导管连在一起,通过导管,增氧泵把净化器四周的空气抽入水中,产生大量气泡。黄思勉说,潜水增氧泵原本是用来养观赏鱼的,把它们装在空气净化器中,是为了将室外空气大量抽入水中,让空气与水充分接触。这样该装置就变成一个放大版“水烟斗”,使空气中的大量PM2.5溶解于水中。  光用水过滤法对付PM2.5还不够,小黄还采用雾过滤法。雾是空气中的水气与尘埃接触后产生的结晶体,雾有吸附尘埃颗粒的作用。为了制造出“人造雾”,小黄在网上反复搜索,终于买到“超声波雾化器”。这种设备原本是装在空气增湿器里的,她把三个超声波雾化器装入空气净化器,与增氧泵“协同作战”。只见超声波雾化器通电后,净化器水体就冒出一股股水雾,吸附空气中的PM2.5。  在黄老师的指导下,黄思勉还在净化器里安装了两个高压电极,正负电极通电后,能起到静电除尘的效果。  [b]希望用仪器检测净化效果[/b]  小黄表示,这个装置设计成熟后,可以把它像挂壁式空调那样安装在室内墙上,靠连在仪器上的导管抽入室外空气,将去除PM2.5的洁净空气导入室内。这个装置也可以设计得更小型化,成为PM2.5车内空气净化器,让人们在乘车出行时不会吸入有污染的气体。  小黄还设想将这个发明改进为室外空气净化装置。 “汽车尾气排放、燃煤电厂的废气排放,是大气中PM2.5的两个主要来源。如果把‘水烟斗’装进汽车和燃煤电厂,或许就能降低大气中的PM2.5浓度。 ”  当然,要让这些构想变成现实,黄思勉要用实验数据证明,她的发明能去除空气中的大量PM2.5。初步实验表明,这台装置能去除导入气体中的烟雾。寒假里,她准备做一个更精确的实验:将净化器中的水换成蒸馏水,让它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水体取样,蒸发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水中是否含有PM2.5颗粒。如果有,就证明该设备具有过滤PM2.5的功能。  对此发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明旭表示,从原理上说,这套水过滤、雾过滤、静电除尘“三管齐下”的方案是科学的,应该能去除空气中的部分PM2.5,但它的净化效率究竟多高,则需要检测报告来评判。环境监测中心使用的仪器都是用于室外PM2.5检测的,无法检测该发明的净化效果。  黄思勉告诉记者,她在网上查到,一台室内PM2.5检测仪器的售价是2万元,但学校实验室还没有资金购买。如果资金到位,或有机构提供此类检测,那“水烟斗”净化器的研发之路就能延续。

  • 当中国还在夜观天象的时候,欧洲发明了气候观测仪

    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始于远古,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能按照头天晚上的天象变化预测第二天的天气,曾出现了很多神人,比如诸葛亮,袁天罡等人。而且有很多著作,宋朝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概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走在气候观察的前面。然而进入仪器时代,中国就全方位落后了。真正运用仪器开始预测始于17世纪。1643年:在明朝灭亡的前一年,意大利人Evangeliste Torricelli 氏发明水银气压计。1648年:清朝8年,法国人Pascal 氏观测气压与高度变化。1810年:清朝乾隆年间,法国人Fortin 氏发明福丁式水银气压计。1847年:意大利人Vidie 氏发明空盒气压计。气象仪器经多年之研究与改进,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水银式气压计(Mercurial Barometer)、空盒或弹力式气压计(Aneroid or Elastic Barometer)、电阻式气压计(Resistance Barometer)、电容式气压计Capacitor's Barometer)及微压计(Micro Barograph)等。

  • 他发明了阿司匹林和海洛因,是天使还是恶魔?

    霍夫曼一生中有诸多发明创造,但正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让他成为站在天使与魔鬼之间那个颇为无奈而尴尬的人。阿司匹林和海洛因,一个如天使带来福音,一个似魔鬼引发罪恶。就连上帝恐怕也没有想到,两者皆出自同一个科学家之手。而这位科学家更不曾料到,天使与魔鬼都在百年之间风靡全世界。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一生中有诸多发明创造,但正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让他成为站在天使与魔鬼之间那个颇为无奈而尴尬的人。已有百余年历史的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并称“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它为人类减少死亡、延长寿命,尤其是为降低心梗死亡率提供了简单、经济而有效的手段。然而,从阿司匹林诞生的那一刻起,围绕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其中便包括“真正的发明者之争”。1897年的一天,29岁的霍夫曼接到导师通知,让他停止手头对煤焦油的研究,开始专攻“水杨酸”这种药物的改进,制造出更为稳定、副作用更小的解热镇痛药。霍夫曼对水杨酸并不陌生,它也并非什么新发明。事实上,霍夫曼的父亲很早之前就在用水杨酸驱除关节炎带来的疼痛,但它引起的呕吐和胃部不适让人痛不欲生。原因是,尽管水杨酸能镇痛,但它有着几乎无法去除的副作用——损伤胃黏膜,甚至导致胃出血。或许是无法忍受父亲因服药带来的巨大痛苦,霍夫曼接受了这项任务。而他所在的拜耳药厂则希望,霍夫曼能够使水杨酸从一个土方子变成更加可靠的商业化药物。此后,霍夫曼梳理了一系列论文,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生产出稳定而副作用较小的乙酰水杨酸作为替代物。从此,风湿病治疗的历史被改变了。比其他产品研发人员幸运的是,霍夫曼背后有一家强大的公司。拜耳做了其他制药公司不屑于做的两件事情,一是为化学品乙酰水杨酸取了个商标名“阿司匹林”,二是为其生产技术和工艺在很多国家注册了专利权。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的发明专利申请被通过,商品专利号为36433,这种药物开始在位于德国伍珀塔尔的埃尔伯福特工厂生产。迄今为止,上述关于阿司匹林发明者的说法,都来自于德国化学家奥尔布赖特•施特在一篇关于工业化学的论著中对阿司匹林所作的注脚。短短的几行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阿司匹林发明过程的解说词,霍夫曼也就成为了人们争相传颂的人物。直到十几年前,人们开始对阿司匹林的发现者提出新的疑问。1999年2月20日,英国《泰晤士报》为纪念阿司匹林发明百年刊登了一篇特别报道。该报道除了照搬阿司匹林的解说词外,还提及另外一位名为亨利希•德莱塞的科学家,说是经过德莱塞和霍夫曼商量后,才以“阿司匹林”(aspirin)为药名。同时,德莱塞在1899年发表的一篇题为《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药理学》的文章被重新翻了出来,并由此认定他是阿司匹林的发现者之一。2000年底,英国伦敦一所大学的药物部副主任沃尔特•斯奈德,又为当年在拜耳药厂工作的犹太化学家阿瑟•艾兴格林进行了辩护,指出艾兴格林与霍夫曼同在药剂室工作。艾兴格林1944年被德国纳粹抓进了集中营,他在一封信中首次提到,是他授意霍夫曼合成乙酰水杨酸。斯奈德还提到,霍夫曼活到1946年,但他从来没有就发现阿司匹林一事发表过自己的任何看法。霍夫曼不可能想到,在自己逝世半个世纪后会陷入一场名誉之争。然而,经他之手问世的“海洛因”,则在他生前就已切切实实成为了“魔鬼的杰作”。1897年8月21日,霍夫曼在实验室里合成了一种叫作二乙酰吗啡的物质,止痛效力远高于能让人上瘾的吗啡。老板们喜出望外,当证实一些用于实验的鱼、海马和猫吞下这些药物依然能够活命之后,公司的家属包括孩子也开始试着服用,没毒死人,也没有人上瘾。于是,在合成后不到一年,在没有进行彻底的临床试验的情况下,公司便将它上市销售。拜耳公司的老板们认为发明这一物质是“英雄般”的事迹,因此为其取名为“海洛因(Heroin)”,在德文中意为“英雄”。接下来,便是世界医药历史上最为荒谬的一页。直到上世纪30年代,拜耳公司还在销售高纯度的海洛因。世界各地都对这种药效强劲、用途广泛的药品欢呼雀跃,成千上万的病人争相服用,从婴幼儿、成年人到老人都是海洛因的消费者,它以粉末、混合剂或栓剂的形式被使用。当这种药品上市时,除了大获成功之外,看不出它有任何异常之处。医生们记录的海洛因的副作用是昏沉、晕眩和便秘,没有别的。警告海洛因有上瘾危险的医生只是少数。事实上,海洛因是否上瘾的关键在于当时盛行的服用方式,口服的海洛因经过很长时间才抵达脑部。1910年后,情况发生了改变。饱受鸦片和吗啡滥用之苦的美国在1909年通过了《排斥吸食鸦片法案》,瘾君子开始寻找替代品。与吗啡相比,海洛因的管控更宽松,吸毒者发现,海洛因能否比吗啡的“药效”更强也只是时间问题。海洛因理所当然取代了吗啡,成为被滥用的主力军。后来,柏林的药剂师米歇尔•德•里德尔在其著述中讲了海洛因问世、上市和作为药品最终没落的故事,他描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时代。事实上,海洛因并非最早出自霍夫曼之手,早在1874年,英国药剂师埃尔德•莱特就首度人工合成了海洛因,但并未引起关注。直到霍夫曼再度独立合成,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似乎是颠倒的,大家都很狂热”。

  • 拉曼光谱仪是谁发明的??

    拉曼光谱仪是谁发明的??

    最近在调研拉曼光谱仪,在goole上搜索的时候看到海洋光学号称自己是拉曼光谱仪的发明者,挺纳闷的!应该是印度科学家拉曼发明的吧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032051_328390_2401367_3.jpg

  • 美国学生发明薄纳米碳管处理技术 可过滤水中重金属

    本报综合报道 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水周”论坛上,一名美国学生因发明去除水中汞、镉、铅等有毒重金属的过滤器,获得2015年“斯德哥尔摩少年水奖”。 “世界水周”论坛发布的新闻公报称,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水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垃圾,其中往往含有汞、镉、铅等有毒重金属。夺得本年度大奖的美国少年发明了一种薄纳米碳管,用来吸收水中的这些有毒重金属,这种纳米管可被重复使用,而且所吸出的重金属可再次用于电器制造。 据介绍,这种过滤器能过滤掉饮用水和工业用水中99%的重金属,是一种水处理的革新技术。重金属处理是事关全球水资源的关键问题,这项发明的影响范围有望从家庭拓展到工业规模的水处理。 “斯德哥尔摩少年水奖”是“世界水周”论坛所设奖项之一,旨在激发青少年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兴趣,鼓励青少年发明并改进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技术。

  • 【分享】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属于物理学或与物理学有关的,可以提出 力学、光学和声学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1)力学方面 ①《考工记》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这是一本现存的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 技术规范的书籍,可能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 它记述了许多手工业的工艺制作与设施,汇集了至公元前3、4世纪时的工 程技术知识。其中包含的力学知识,主要有:关于惯性的记载、滚动摩擦的 论述、论箭的飞行与保持稳定,还记述了有关力的测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 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软科学知识。②《墨经》中有关力学知识的记载。《墨经》战国时代以墨翟(公元前 490至403年)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为“经”与“经说”两大部分。 经说是经的注解。前者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定义性质的条文,后者则带有定律 的性质的解释。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 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 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现举一条关于杠杆的理论探讨以兹说明: 经下第25条:“天(衡)而必正,说在得。” 经说:“(衡),加重于一旁,必捶(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 短标长,两相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这一条说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关系。可能是墨家探讨杠杆平衡 关系的实验总结,说明墨家发现杠杆定律较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 年。但并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定理那样完整和定量化。③侯风地动仪。这是东汉张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 一台地震仪。《后汉书张衡列传》上有下面一段记载:“(顺帝)阳嘉元年 (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 形似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 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 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 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 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 地动所从方起”。 显然,这是一种测定震源方向的仪器。可惜,后来这架地动仪失传了。 我国考古博物学家王振铎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复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书 上的记载和力学原理满意地复制成功了侯风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它主要是一 个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稳平衡。从这个仪器的制造来看,张衡已 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同时他对地震波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 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了不起的。④记里鼓和指南车。这是三国时魏人马钧根据以前的记载模仿制成的两 种利用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传动的自动机构。记里鼓是利用原动齿轮带动大 小不同的一套从轮,使车轮转动把车行的里数自动地表示出来的一种装置。 指南车是利用一套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的定向装置,使得立在车上的一个 木制人像的手永远指着固定的方向。关于这两种装置的结构,在刘仙洲教授 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第五章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2)光学方面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 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 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 像,凸面镜成像等。它已触及了几何光学很大一部分,从时间上看要比古希 腊欧几里德注《反射光学》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经》中的光学条文,不 仅是我国最早的光学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难得的各较全面的光学著 作。经下第16条:“景不徙,说在改为。” 经说:“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这一条是论述影的生成。 各家的解释在这一点上没有分歧。然而细致地推敲起来,又各有不同的见解。 主要是对于经说中的“若在”指的是“影在”,还是“物在”,有不同的理 解。经下第22条:“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 经说:“鉴:分鉴;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 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起于中缘正而长其直也。中之外,鉴者近中,则 所鉴必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易,合于中而长其直也。” 这一条讲的是凹面镜成像的规律。钱临照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解释。他特 别指出,当时不是用一个光源和纸屏进行观察,而是人脸本身为物,以眼为 屏,所以在“一小而易”和“一大而正”之间不能发现“一大而易”的情况。 他并从而推断,经文中所说的"中",是指从镜面的曲率中心到其焦点之间的 一段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 【分享】历史上最早的机械钟的发明者——一行

    公元1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机械钟。世界第一架机械钟是由中国唐朝数学家一行发明设计的,它实际上是一架附有报时装置的天文仪器,而不是一架简单的钟表。西方到13世纪才制出机械钟,比中国晚了二百年左右。 据《旧唐书·天文志》记载: “(浑天仪)按圆天的形象制作,上面按顺序示出28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水流入穴中而使轮子自动旋转。一日一夜,使之转动完整一圈。此外,在浑天仪外边,装有两个轮圈,上栓日月,使其按环形轨道运行。每天,当浑天仪向西转一圈,太阳就向东行一度,月亮则向东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转29圈之后则日月相会。当浑天仪转365圈时,太阳就转完整的一圈。他们做一个木柜,以其表面作为地平,因为该仪器有一半处于地平之下。它能准确地测定黎明、黄昏、满月和新月,迟延还是加快。再则,在地平面上立有两个木人,其前面分别置一钟一鼓,钟自动敲响以示小时,鼓自动击打以示已过一刻钟。 “所有这些运动都由柜中的机器进行,各项运动决定于轮、轴、钩、联锁杆、制动装置和锁合装置,互相抑制(即擒纵机构)。” 因为这架仪器还能显示黄道,所以当时人们对它的精巧设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公元725年这架仪器制造完成时,它被称为“水运浑天”,置于武成殿前以供百官参观。公元730年的会试曾出过论述新天文钟的命题。该文继续写道: “不久后,铜铁制作的这种机构开始生锈,不能自动旋转。于是放置在集贤院,不再使用了。” 从以上叙述可以认为,第一架机械钟是水钟向完全脱离水力的欧洲纯机械钟的过渡。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一行的钟是一架漏壶(水钟)。它只能说明第一个用于钟表的擒纵轮不是靠重力落体或弹体,而是由水力驱动的。这与漏壶中的浮标随壶中的水(或水银)面一起升降是不一样的。在机械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人民以水为动力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此之前所有的钟都是靠水力推动的水钟,因此很自然地把水作为动力了。永不停息的水流被看成是天体的永动,正如苏颂在公元1092年叙述自己的改良钟时所述: “驱动机构采用水力的原理总是相同的。天体运行不息,水流也是如此。因此,如果使水以极高的均匀速度倾注,那么天体和机器旋转运动相比就不会有什么差异和矛盾;因为不息跟随不停。”

  • 【资料】麻省理工科学家发明微型化学合成技术

    传统化学合成需要数个步骤,并且在两个步骤之间需要分离或提纯,因此微观化学只能应用于一步反应或不需要提纯的反应。而现在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来自MIT的科学家发明了完整的多步微观生产线。在最新一期《Angewandte Chemie》上,他们报导了包括3步反应和2步分离的过程。由于是一个微型反应网络,因此科学家甚至可以使得相关物质同时通过反应生成。 为了更好利用微型反应技术,科学家必须整合所需的分离步骤。由Klavs F. Jensen领导的小组最近发明了一种高效的微流体分离技术,并将其结合到整个反应系统中。微观分离和传统分离不同,由于是微流体系统,因此表面张力的作用大于重力。 微流体分离的工作原理是:一个由含氟聚合物制成的多孔膜上涂上一层有机混合物,因此水就无法通过薄膜了。而第二步分离——气液分离基于同样的原理。为了验证体系的可靠性,科学家尝试合成氨基甲酸盐——这是一种常用于杀虫剂的物质,并且是化学合成中重要的成分和试剂。 合成氨基甲酸盐的3步合成反应包括危险的中间产物,因为它们可能存在爆炸性或者对健康有害。而微型反应体系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这些中间产物会立即被消耗,因此无需分离或者储存。一旦完成第二步分离,产物可以进入多个微反应器,使得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氨基甲酸盐得以同时合成。文章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

  • 中药现代化 她的发明速效救心丸造就商业传奇

    说起章臣桂,在医药界的名声可以称得上是如雷贯耳,但众并不熟知,不过说起她的发明速效救心丸,那一定是家喻户晓。这个发明由于见效迅速,从而成为许多心脏病患者随身携带的急救药物,拯救了万千心脏病患者的生命。章臣桂老师还发明了清咽滴丸、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多个中医药品种,被称为活人无数的万家生佛。她曾是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老中医药专家带徒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章臣桂老师不但注重尖端领域的研究和突破,还非常重视中医药后续人才的培养,亲手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过有一个人虽然不是她的学生,却也时常得到她的夸赞,那就是发明冬虫夏草纯粉片的张雪峰。  高效利用的张雪峰  在朋友眼中,生长在成都这座以闲适闻名城市的张雪峰是一个喜欢“自讨苦吃”的人。尽管身怀亿万身家,却从不纵情享受,总是喜欢搞点研究项目。自打迷上了冬虫夏草之后,他放弃了成都安逸的生活,放弃了当时如火如荼的房地产行业,一头扎进了不甚发达的青海,扎进了冬虫夏草的高效利用研究项目上来。身边人都劝他,“几十年都未必能培养出一个中医专家,你又何必放弃现在这么火爆的地产行业?”张雪峰没有理会朋友们的好意劝告,入魔了似的坚持着他的研究,动辄在试验室里把自己关上很长的时间,吃饭睡觉都念叨着冬虫夏草,他希望能够象他的偶像章臣桂老师一样做出一些让人感念造福大众的功绩。  经历了足足六年的研究,投入了好几千万的经费,在国内外顶级科研团队的协助下,张雪峰终于成功发明了净制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纯粉片等系列产品。这项研究不但彻底清除冬虫夏草表面的泥沙寄生虫等有害杂质,保障了服用安全,还使冬虫夏草的利用率提高了7倍以上,纠正了冬虫夏草传统服用方法的5大误区,提高利用效果,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了许多宝贵成分的吸收率,见效更快。这项技术被国家确立为冬虫夏草的行业标准,使冬虫夏草从一千多年来的原始状况变成了现代化商品。  “别管它形状是什么,  要看它的魂!”  冬虫夏草纯粉片发明了,但还需要一个合法的身份才能面市来造福大众。这个发明是由冬虫夏草纯粉制成,无任何添加,只是物理加工而没有化学变性,符合了中药饮片的基础要求,所以张雪峰为他的发明向权威部门申报中药饮片。非常巧合的,权威部门派出的评审小组副组长就是张雪峰从未见过的偶像,他心目中的绿度母(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的化身,能除诸病苦业)——章臣桂老师。  在评审过程中,张雪峰遇到了难题,因为片剂向来是西医才有的剂型,中药饮片从未有过,所以有人反对将冬虫夏草纯粉片列为中药饮片。这个时候章臣桂老师以敏锐的学术视角提出了坚定的支持,“别管它形状是什么,要看它的魂!只要它没有进行化学加工,而且没有添加任何东西,纯粹是冬虫夏草粉来物理成型,那就符合中药饮片的规范。”  章臣桂的话得到了评审小组其他成员一致的认可。中药饮片里的第一个片剂终于诞生了,冬虫夏草纯粉片的标准成为了冬虫夏草的行业标准。张雪峰的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推向市场后由于科学的理念和卓越的效果,迅速被消费者接受和青睐,上市短短两年时间已遭遇六次脱销。  梦想的传承  章臣桂这样评价冬虫夏草纯粉片的发明,“传统的冬虫夏草服用方法可能会给人体吸收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也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这个发明使虫破膜草破壁,让冬虫夏草被人体充分吸收,避免了浪费,也保证了安全方便,高效利用,冬虫夏草这样的炮制方法是应该得到推广的。”  虽然现在中医药已经不复当年一统天下的辉煌,但章臣桂的速效救心丸和张雪峰的冬虫夏草纯粉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医药这个传承上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现代重新焕发光芒,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指出了光明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为大众带来了健康的生命。  尽管已经功成名就,不过张雪峰心里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梦想,由于冬虫夏草不能人工培育,产量稀少,所以价格极其高昂,只能被少数人享受,比起章臣桂老师的发明,造福人群太窄了一些。所以他九年前就已开始研究冬虫夏草的人工增产甚至人工培育,希望使冬虫夏草能够惠及大众。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曾经说过,“如果某人能使只长一根草的地方长出两根草,他就有理由成为比沉思默想的哲学家或者形而上学体系的缔造者更有用的人。”张雪峰希望自己是那个有用的人。  目前,78岁高龄的章臣桂依然每天一早就到研究所指导他的学生;张雪峰也和他的团队在德国、美国、青海等地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  中药现代化是一条漫长的路。传承与创新、借鉴与融入……上下求索中,他们,一直在路上。

  • 科技日历——超速离心机的发明人

    科技日历——超速离心机的发明人

    2月25日,星期二,1971年的今天瑞典著名物理化学家斯韦德贝里逝世。在斯维德伯格的一生中,令人感兴趣的是,一位曾经被他愤恨过的校长,在临死前却成了他最热爱的人。这看来有点离奇,现在却被人传为美谈了。斯维德伯格致力于胶体化学基础理论的研究。1907年他的博士论文《胶体溶液的理论研究》就表明了他在胶体领域中的巨大贡献。此外,斯维德伯格还发明了超速离心机,这对研究蛋白质化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于192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2/201402251043_491073_2646159_3.jpg

  • 【初中内容】显微镜的发明史~~

    显微镜的发明史 在16世纪末之前,人们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细胞,甚至还没有人知道细胞的存在,当时的研究只停留在动物和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或生活方式等方面。直到1590年左右,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发现和认识细胞成为可能。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发现细胞。从发明显微镜至今的400年来,显微镜在许多方面得到了改进: A、第一台显微镜是由荷兰密得尔堡一个眼镜店的老板詹森和他的父亲罕斯发明的。细说起来,詹森父子发明显微镜,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呢!事情的经过是这作的:1590年,一个晴朗无风的早晨,詹森在楼顶上闲玩。无意中,他把两片凸玻璃片装到一个金属管子里,并用这个管子去看街道上的建筑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教堂高塔上大公鸡的雕塑比原来大了好几倍,这个意外的发现,使詹森兴奋起来,他高兴地跑下楼去,把父亲也拉上楼来观看,一起和他分享这种新发现带来的愉快。当然,偶然性的发现代替不了科学上的发明。值得强调的是,詹森父子俩的修养起了决定作用,他们抓住这个偶然的发现,认真思索,反复实践,用大大小小的凸玻璃片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当然,这台显微镜只能称为显微镜家族中的“始祖”,无论是放大倍数,还是分辨能力都是相当低的。 B、1660年,罗伯特。胡克对复合显微镜进行了改良。它的右侧有一个带油灯的支架,用来为显微镜下的标本照明。 C、1683年,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中加了一块透镜。虽然只加了一块透镜,但是它能把标本放大266倍。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看到许多单细胞的人。 D、1886年,德国科学家恩斯特。阿贝和卡尔。蔡斯制作了一台与此图相似的显微镜。马蹄形的底座增加了显微镜的稳固性。底部的镜子能会聚并反射光线使光线透过上放的标本。现代复合光学显微镜已经能把标本放大到1000倍了。 E、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卢斯卡创造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TEM)。这种显微镜是通过发射电子穿过极薄的标本切片来成像的。对于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非常有用,TEM能把标本放大50万倍。 F、1965年,第一台商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问世了。它把电子束发射到标本的表面(而不是穿过标本),然后形成标本外观的精细三维图像。SEM能把标本放大15万倍。 G、1981年,隧道扫描显微镜(STM)是通过检测从标本表面逸出的电子来成像的。科学家用它可以观察到细胞外层上的单个分子。STM能把标本放大100万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显微镜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其观察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当然,我们最常使用的还是现代复合显微镜了。……通过显微镜,人们发现了细胞。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s)把软木切成极薄的薄片放在自己制造的一架复式显微镜下观察,在显微镜的视野里发现竟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室,他给这些小室取名为细胞(cell)。实际上,虎克当时所看到的只是一些死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里的内含物,虎克当时并不清楚。在Robert Hooks发现细胞的同时,Leeuwen Hooks也开始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Leeuwen Hooks是一名荷兰商人,也是一名自己制造透镜的业余科学家。他用这些透镜制造出了许多简易的显微镜。Leeuwen Hooks曾经观察过一个池塘里的水,他惊讶地的发现水中有些单细胞的生物。由此他成为第一个看到细菌等的微小单细胞生物的人。这两位科学家发现了细胞,为后人开启了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 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为了检查布的质量,亲自磨制透镜,装配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并观察到了血细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列文• 虎克把他的观察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充分肯定,并很快成为世界知名人士。 列文• 虎克的一生致力于在微观世界中探索,发表论文402篇,其中《列文• 虎克发现的自然界的秘密》是人类关于微生物研究的最早专著。

  • 【分享】美研究人员发明新型材料 可帮助医疗仪器自行充电

    电池对于植入式医疗仪器来说非常重要。当电池停止工作时,病人也许就不得不做另一场手术来置换电池。据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日前[ur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3752/index.html][color=#0000ff]发明[/color][/url]了一种致密柔韧的材料,其可以通过自身肢体动作来收集能量,病人只需通过呼吸就能维持心脏跳动。  研究小组组长米迦勒 麦卡尔平表示,这项发明的关键在于压电材料形态的创新。压电材料受到机械应力时会发生电偏振,因此运动和压力都可以产生电能。但是一般的压电材料都非常硬,而且不易弯曲,通常还带有毒性。  因此研究小组发明了[ur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other3507/index.html][color=#0000ff]纳米[/color][/url]压电仪器,它们被层层的硅树脂所隔开,就像我们从隆胸手术所知道的那样,硅树脂非常柔韧,而且不会引起人体排斥。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麦卡尔平表示这种材料的首次商业应用可能是用来替代儿童运动鞋中发光LED,但他希望这些材料以后可以应用在电力心脏起搏器,以及植入肺部。

  • 【分享】美国发明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仪

    最近,美国密苏里大学发明了一种灵敏度更高的更为迅速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仅需5到12小时就可以完成测试。  目前,食品工业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耗时较长,从检测到结果的公布需要5天的时间。因此,在结果被公布前,被污染的食品可能已经被出售,这对于近期美国WrightCountyEgg公司和HillandaleFarms公司召回5亿枚染沙门氏菌鸡蛋的事件来说,5天的时间太长。  然而,最近的美国密苏里大学发明了一种灵敏度更高的更为迅速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仅仅5到12小时就可以完成测试。  密苏里大学农业、食品、自然科学学院的AzlinMustapha和她的研究生LuxinWang在对实时PCR技术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  实时PCR技术被应用多年,用于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Mustapha表示,传统的PCR检测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等特定微生物DNA的单条基因片段进行放大,放大后,特定的DNA片段被成千上万倍的复制,运用可视技术按照细菌基因序列探测和识别复制后细菌的遗传物质可以更加容易。  然而,目前的PCR检测方法容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这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不必要的食品召回事件的发生。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PCR技术跟其它的DNA法一样,均不能将活的跟死的沙门氏菌区分开,因此这导致PCR技术提供了错误的结果。  Mustapha表示,活的沙门氏菌可以造成消费者死亡,假阳性结果可能导致大量不必要的食品召回事件。  为了克服以上PCR技术的弱点,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Mustapha等人用单叠氮溴化乙锭染料结合PCR技术对试样进行了处理。单叠氮溴化乙锭进入死的沙门氏菌体内后与DNA分子进行结合,单叠氮溴化乙锭染料使得沙门氏菌细胞在染色后不能被溶解,因此通过PCR可视技术观察不到死的沙门氏菌细胞。  相反的是,染料不能穿透活细胞,这使得检测人员可以利用这种改进的PCR技术很容的区分活的跟死的沙门氏菌,从而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该研究的优点在于,在食品进入供应链之前,检测人员可以更加迅速的检测到沙门氏菌,因此避免了食品召回事件,保证了消费者的健康。

  • 【讨论】科学家发明神奇头盔戴上即有奇思妙想

    http://i2.sinaimg.cn/IT/2011/0212/U2727P2DT20110212105836.jpg辛德勒和其团队研究的可让佩戴者更有创造力的头盔  这个世界上真有什么工具能让头脑变得更聪明吗?据英国《太阳报》2月11日报道,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科研人员还真发明了一种头盔,能让戴上的人变得更有创造力。  科学家们此前发现,因车祸左脑受损的伤者在恢复过程中其创新能力往往会明显加强,原因是左脑受损让创造力的“发源地”右脑必须更积极地开展工作。悉尼大学思维中心的研究人员正是受此启发,发明出能够通过两个电子感应器“抑左扬右”的头盔。  测试结果表明戴上头盔的学生的确能够在数学考试中大大提高成绩。不过,思维中心主任艾伦·辛德勒指出,如果学生指望使用这种头盔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可能会非常失望,因为这项发明并非直接帮助学习或者增强记忆。  他进一步介绍说,人类在想问题时往往是依据生活经验和固有的习惯,但是戴上这个头盔有助于跳出思维定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的梦想是在未来能够用某种控制大脑的方式,让人类对整个世界看得更加明明白白。”

  • 科学家发明有机分子二维网络图建立新方法

    来自德国的科学家近日制造出一种稳定的、有硼酸分子组成的有机分子二维网络图。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ACS纳米》期刊上。稳定的有机分子二维网络图是各种纳米技术过程的重要组分,这种网络图被称作“分子地毯”。然而,目前建立这样只有一个原子厚度、高质量、高稳定性的网络图,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慕尼黑工业大学Markus Lackinge领导的研究小组,基于从单个硼酸分子建立“分子地毯”的键和反应,发明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建立的“分子地毯”具有稳定的共价键,没有明显的编织错误。反应过程要移除水分子,当温度稍微超过100度的时候会产生少量水,但是这个问题在编织过程中会自动解决。如此,一个神奇的“分子地毯”就诞生了。(科学网 任春晓/编译)相关仪器及方法:扫描隧道显微镜完成人:Markus Lackinge课题组实验室: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育学院 德国慕尼黑大学地球环境科学系/化学系 德国纳米科学中心

  • 美公司发明废旧手机回收机 外形酷似ATM机

    核心提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EcoATM公司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支持,发明了一款外形与自动取款机相似、可以回收废旧手机的EcoATM终端机。用户把手机与终端机的线路相连接后,机器可以自动估算出旧手机的价值并支付现金。人们更换掉的旧手机都去了哪里?以美国为例,这里有1.56亿人拥有手机,他们平均15个月就更换一台新的,废旧手机的数量如此庞大,却仅有3%的旧手机被回收。美国一家科技公司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17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EcoATM公司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支持,发明了一款外形与自动取款机相似、可以回收废旧手机的EcoATM终端机。用户把手机与终端机的线路相连接后,机器可以自动估算出旧手机的价值并支付现金。据悉,EcoATM终端机配有大型触摸屏和“金属嘴”,除了废旧手机,人们还可以把旧的MP3播放器等放入“金属嘴”中估值。终端机会为它们拍摄数张照片,在判断这些旧机器能否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估值。EcoATM终端机存有4000多款手机的数据图库,从而为估值提供依据。EcoATM公司还开发了一套实时全球预拍系统,可以给出现场报价,这一报价是在数百个电子产品回收公司的报价数据基础上估算而来。如果客户接受报价并把手机投入回收箱,EcoATM终端机就会吐出现金。目前,EcoATM公司已在美国设置了50台终端机,其中大部分位于加州的杂货店或大型购物超市,今年年底数量将增至500台。

  • 【求购】英国科学家发明注入式骨质可解除移植之痛

    [center]英国科学家发明注入式骨质可解除移植之痛[/center]英国科学家日前发明了一种像牙膏般的“注入式骨质”材料,无须开刀就可直接被注入到断骨处,几分钟内就会硬化并形成一个可生物降解的支架,这样人体自身的骨骼就能在这个基础上生长。 据报道,这种“注入式骨质”材料由诺丁汉大学凯文• 谢克沙夫教授发明。他表示,骨科手术中传统的连接骨骼的材料骨水泥(bone cement)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热力,令周围细胞死亡,所以身体某些骨折部位不能采用。但新材料就没有这种情况,它在室温下如同牙膏一般,注入体内后,体温就让它发生硬化反应,而它在这一过程中不会释放出热量灼伤细胞。 有了这种材料,患者甚至有望彻底告别骨移植之痛。骨折不愈合和骨缺损的情况下通常需要进行骨移植手术,这需要从患者身体内取出一块骨头,比如臀部,然后植入断骨处,这种外科手术方法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如果使用这种材料,就可以很方便地注入到患者身体的正确位置,它的硬化程度完全可以和骨头相媲美。 不过,这种材料目前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它与原有宿骨的连接处比较脆弱,一个腿骨折的患者如果想要走路,那么除了断骨处用这种材料连接外,可能还需要用金属螺栓固定。 这项发明上周刚夺得了一项医学创新大奖,谢克沙夫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目前正在英国进行临床试验,最快将于18个月内在美国市场首先推出。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 【分享】云南秘密研制天文地动仪 欲破解地震预测难题

    【分享】云南秘密研制天文地动仪 欲破解地震预测难题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8/201008210749_237765_1638489_3.jpg[/img][align=left]  处于地面某一位置的望远镜,在正常情况下,地球引力g是垂直向下的,望远镜中有个水银盘,水银面的垂直方向与引力平行指向天顶,望远镜在固定时刻观测到某一恒星在天顶位置A出现。[/align][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8/201008210749_237766_1638489_3.jpg[/img][align=left]  当地下地震孕育区M受到周围应力作用,导致物质密度反常,引力方向偏移到f方向,使望远镜中的水银面指向天顶的方向发生偏移,望远镜在固定时刻观测到某一恒星在天顶的位置偏移到B,我们就可以获得偏转角θ。[/align]

  • 【转帖】日本新发明吃进塑料吐出燃料

    http://i0.sinaimg.cn/IT/2011/0222/U5385P2DT20110222080237.jpg塑料垃圾从Blest转换机的一端进入,另一端的容器负责盛装所产生的原油。http://i2.sinaimg.cn/IT/2011/0222/U5385P2DT20110222080248.jpg美国新泽西州海洋郡的回收中心,一辆单斗装载机正在推成吨的回收垃圾。借助于能够将塑料垃圾转化成燃料的机器,回收中心垃圾成山的景象将成为过去。  北京时间2月22日消息,日本发明家伊藤彰则发明了一种适于家庭使用的机器,可以将塑料垃圾变成燃料。借助于这台令人吃惊的机器,堆放在厨房里的各种塑料袋最终可以变废为宝。  通过所谓的“碳负性”过程,伊藤彰则发明的神奇机器能够将塑料袋、塑料瓶、塑料盖以及其他使用石油制造的塑料包装还原成最初的形态。根据Clean Technica网站报道,在这个还原过程中,机器首先对塑料制品进行加热,而后将蒸汽送入一个由管道和水室构成的系统,蒸汽冷却液化后还原成原油。原油可充当发电机和一些火炉的燃料。经过进一步提炼,原油也可以转变成汽油。  这款机器在伊藤彰则的公司Blest Corporation出售,因高效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据悉,1公斤塑料垃圾可转换成1公升原油,耗电量为1千瓦。还原机当前的售价为1万美元,随着需求量和产量的提高,价格有望下降。  伊藤彰则的发明并不是第一台将塑料垃圾转换成燃料的机器,但他的机器体积小巧,具有其他机器所没有的竞争优势。他的机器适于家庭使用,其他同类型机器体积过大,例如每年可处理1万吨塑料垃圾的Envion燃油发电机。每吨塑料垃圾可产生3到5桶原油,进一步提炼后可获得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等商用燃料。2009年,一家使用这种机器的示范工厂在华盛顿投入运转。  虽然燃烧这些机器产生的油仍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但它们却是应对数量日益增长的塑料垃圾的一个解决之道。Envion公司表示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多达5000万吨左右。如果将所有这些塑料垃圾转化成原油,便可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

  • 英科学家用废旧车胎发明"造雨器"阻止热带风暴

    英国科学家斯蒂芬·索尔特发明了一种“造雨器”,用来削弱甚至阻止破坏性的热带风暴。如果这个“造雨器”早点儿出现,或许让美国焦头烂额的飓风“桑迪”就不那么可怕了。这个神奇“造雨器”的原材料竟然如此简单而廉价:就是一堆废旧汽车轮胎。他设想将成千上万的轮胎捆绑在一起,来支撑延伸到海底100米深处的巨大塑料导管组。这个大型导管组将海洋表面温暖的海水与海洋深处的水混合,通过使用止回阀来降低海洋表面温度至飓风形成的临界温度——即26.5摄氏度以下,从而阻断风暴的能量来源,阻止飓风形成。 看了这则报道,有何感想?讨论:1、中国废旧轮胎去哪里啦?2、中国的沙尘暴可怕吗?可以如何改变,使它有力的阻止沙尘暴啊?3、废旧轮胎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欢迎大家讨论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7.gif

  • 【讨论】环评未批就圈地动迁背后的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10:30 中国环境报   刘效仁  据报载,由中石化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投资约50亿美元、号称“最大中外合资项目”的广州南沙炼化一体化项目,近日因不符合新开工条件,可能加重珠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被14位广东省人大代表联名提请缓建。这一项目的相关规划环评至今未获得审批通过。事实上,方圆约8平方公里的项目用地2007年6月已被征用,居民全部动迁,并被列入广东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重点建设的新开工项目。  显然,环评未批就圈地动迁违反了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土地已被征用,居民全部动迁;土地平整工程自2007年1月起展开;新镇政府也被迁往别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项目“志在必得”。但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这一项目至今未获环评审批,就意味着批准、不予批准或建议修改后再予以审批等多种可能。既然尚未确定,甚至可能遭到否决,那么项目一旦环评通不过,如此大面积的征地和动迁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个项目通不过环评审批的概率似乎更高。南沙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项目不远处正是稀有的大片湿地资源,现已建成大型湿地公园,数千种鸟类以及红树林等稀有植物在此繁衍生息。不仅如此,《广东省环保规划纲要(2006-2020)》还曾明确提出,南沙为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要避免布设大型炼油、石化和钢铁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项目。广州市发改委今年1月公布的相关规划显示,南沙石化基地等石化项目可能带来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  广州历来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个“最大中外合资项目”环评未批就圈地动迁,与当地政府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颇为不符。此举不仅违反了环评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而且与第二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相违背。据悉,凭此项目,广州规划到2020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4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年。按石化项目对下游产业有1∶16的带动效应,50亿美元投资则将带动900亿美元。在如此诱人的巨大利益蛋糕面前,环评未批就圈地动迁,以“既成事实”(包括已付出的巨大经济成本)向国家审批部门施压,谋求审批机构的“倾斜”,早成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韬略”。  环评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个“最大中外合资项目”环评未批就圈地动迁,最后将被有关部门如何处置,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 【原创】英国发明“救命水壶”可应对灾难

    据新华网伦敦2008年3月16日讯 英国《卫报》报道,一种神奇水壶近日亮相英国伦敦一个军事技术展,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可将脏水变为饮用水。  水壶的发明者迈克尔• 普里查德说,这一发明主要是考虑到急救市场,即灾难应急市场。一旦发生飓风或地震,最紧迫的后勤需求就是向受灾者提供洁净的饮用水。  普里查德说:“过时的思维是送水,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一直以来,我们只能这样做。”运输机一般只能运载够800人饮用1个月的瓶装水。同样的飞机可以携带12.5万个“救命水壶”,足够维持50万人16个月的饮用水。  这种水壶的原理是:利用手持水泵机制,迫使水从外部进入该装置内一个狭窄的卷管中。管子里充满的聚合物上有孔,直径只有十亿分之一米,这种微孔滤膜过滤器(PTFE、PVDF、PP、PES、PE、Nylon)足以过滤掉细菌和病毒。  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约翰• 克伦和彼得• 多纳基分别对这一装置进行了验证。他们利用所含细菌和病毒大大超过自然界中任何水源的污染水进行实验。经过“救命水壶”装置之后,水中无任何微生物残留,过滤后的水完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em0814]

  • 【讨论】方舟子打假再出手 舌战“解酒大力丸”发明人

    方舟子 解酒 http://img.antpedia.com/attachments/2010/11/8585_201011201722181.jpg  继肖传国案二审结案后,方舟子的博客再次热闹起来。“解酒大力丸”成为方舟子新的打假对象,其专利持有人则和方舟子就此展开了唇枪舌剑。方舟子表示,专利持有者“亦明”原是肖传国的支持者,他发文主要是希望为大家普及关于解酒的科普知识,也是想揭露“亦明”。  ■打假解酒药文章刊媒体  前天(11月18日),方舟子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世界上有解酒药吗?》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市场上的解酒药、解酒保健品没有一种已被证实确有效果的。如果你吃了它觉得有些效果,要么是因为心理作用,要么是因为水的作用:吃这些解酒药(例如RU-21)都要求用大量的水送服……”该文章也发表在前一天的《中国青年报》上。  此外,方舟子在文章中特别提到了一种高科技的解酒药:“有一位自称‘美国大学副教授’的华人近年来在国内拉投资要生产一种高科技解酒药,它的作用机理却在三个方面存在误导。”文章对酒精进入人体后分解、吸收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对这种高科技解酒药的作用机理提出了质疑。  ■专利人反驳引双方舌战  同一天,在“虹桥科教论坛”上,出现一篇题目为《给中国青年报发了一封信》的帖子,对方舟子提出的质疑进行了一一回复。“文章中提到的有个自称‘美国大学副教授’的华人就是我。对于方舟子先生的质疑,我的答复如下……”帖子的署名为“葛莘(笔名亦明),2010年11月17日于美国南卡州哥伦比亚市”。  当天下午,方舟子又发表了一篇博文,“推销‘解酒大力丸’的亦明以真名葛莘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一封信,针对我提出的三点质疑一一做出回应,却恰恰暴露出此人的无知无畏,更说明那是个骗投资的垃圾专利。”文章中又对亦明的回应一一进行了反驳。  ■专利持有人据传为肖传国支持者  昨天,方舟子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知道亦明是在2003年,当时亦明给他办的网站投过稿,但他发现稿子里有一些问题,后来没有采用,可能此后亦明对他就有了成见。“他是肖传国的支持者,这些年来一直在批判我,还专门出了一本一百多万字的书。”方舟子说,亦明现在美国一所大学教中文,经常在“虹桥科教论坛”发表批判他的帖子,“不少人在那个论坛批判我,我偶尔去那儿看看,但不怎么理会。”  方舟子说,前几天一些网友查到亦明的真名叫“葛莘”,便在网上搜索这个名字,发现他发明了“解酒大力丸”,而且他还在2003年和2007年两次回国寻找投资,但后来并没有人给其投资,更没有产品。于是网友们便在网上开始讨论“解酒大力丸”,看到大家的讨论,他便想到写一篇关于解酒药的文章,一方面是揭露亦明,主要还是想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比如告诉大家为什么有人酒量大有人酒量小。“后来我又在论坛上看到亦明在给中青报写的信中做出了回应,便写了另一篇文章。”记者昨日一直未能与亦明取得联系。请参见wiki版:方舟子打假再出手 舌战“解酒大力丸”发明人

  • 【讨论】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

    中国食品有哪四大发明?豆芽、豆腐、酱、面筋,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豆芽在《神农本草经》里已有记载,称作“大豆黄卷”:“造黄卷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干之即为黄卷。用时熬过,服食所需也。”作为骄傲的中国人,我们不妨将那位尝百草的神农氏,视为豆芽的发明者。豆芽是神农留给我辈的一小笔遗产。   豆腐也是中国的一项伟大的发明。跟科技的四大发明相比,它其实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豆腐诞生在汉代,资格够老的。传说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安徽淮南八公山珍珠泉炼丹。没炼成长生不老的仙丹,却创造了豆腐。作为炼丹炉里的副产品,豆腐虽不至于产生使生命不朽的神奇效果,但其营养价值还是不容置疑的。我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豆腐的制作过程,将大豆磨碎、榨浆,上锅灶蒸煮,直至添加石膏,或用青盐点卤,使豆浆凝固,太像一次化学实验。有人比喻其为石髓,即石头的骨髓,倒挺形象的。还有人称其为甘脂,也很浪漫。其次,酱、面筋也是中国人在食品中的独创。

  • 显微镜发明者

    显微镜是人类各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 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上图:这是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它有一根内装透镜的简易皮管,安放在一个可调整的架子上。灌满水的玻璃球用来把光聚焦到物体上。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可能是一个叫做札恰里亚斯·詹森的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 盛瀚获得发明专利一项

    盛瀚获得发明专利一项 历时10年潜心研究,青岛盛瀚终于在2011年8月12日取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一种附聚型强酸性阳离子色谱柱用填料合成方法及产品。阳离子色谱柱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际垄断,为色谱技术站稳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SH型离子色谱柱性价比高,通用性强,可有效降低仪器后期的运行成本。 同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一项:一种离子色谱气液分离装置的报警机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