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压缩科研经费 回看高校科研环境乱象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基金”,“课题”,“发文章”等等字眼是高校教师离不开的话题。每年的五月都是收获国自然基金中标果实的时间。“ strong 没有经费就不能有高质量的实验和科研 /strong ”,这似乎已经成为科研界的共识。那么,高校经费面临削减的今天,科研经费应该压缩吗?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科研的一池清水被搅浑了呢?笔者探寻知乎热搜“南邮”桂冠老师事件,看一看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哪些不合理之处,是否需要削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北大校党委书记提出异议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大学邱水平在山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建议不要压缩重点高校科研经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邱水平对重点高校科研经费削减提出异议。他认为疫情原因使得国家经济遇到困难,但科技攻关的正值关键时期。高校是国家的科研主力,还是不要因为要过“紧日子”就压缩重点高校必要的科研经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总理“不安”,政策应该走向何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月23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谈到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和待遇的时候,竟然用到了“不安”这个描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总理指出:“现在依然有些旧的条条框框,束缚着科研人员的手脚,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解决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让更多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既赢得社会尊重,又获得应有报酬 /strong /span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多个场合讲过好多遍,有关方面发过文件,科研人员也为此鼓了许多次掌,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有些措施仍没有落实到位,这让我感到不安。 /strong /span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总理还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客观上会捆绑住科研人员的手脚”。这种“不安”深刻反映出我国科研环境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他既担心科研经费的减少会影响我们重大专项的研究进度,同时也关注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在科研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总是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矛盾。如何使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的手脚脱离捆绑?如何统筹兼顾发展科研事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光靠削减经费是不能解决的,必须直面我们遇到的具体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论文至上——南京邮电大学“水牛”老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 " 就在5月25日,一件令学术圈关注的的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南京邮电大学桂冠教授和其学生黄同学登上“知乎”热搜。起因是黄同学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bottom: 5px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17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daf4f6fe-e348-476a-91b9-84e76956466e.jpg" title=" 知乎热搜桂冠.png" alt=" 知乎热搜桂冠.png"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175"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图为知乎网站搜索“桂冠”截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Caltech”,1891年创立,是全球科技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其在校生仅千人左右,是一所典型的精英学府。平均每千名毕业生就有一人获诺奖(共74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黄同学是“南邮”本科生,曾冒充北大学生,后来保研资格被清华取消。如今,靠着“海外导师推荐”和一堆论文以及不算出色的外语成绩申请到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博士研究生资格,成为该校2020年唯一一个中国大陆学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网友披露,“黄同学”导师桂冠,3年半时间发表了300多篇IEEE论文,有200多篇期刊文章,以及70多篇会议论文。其中在OA期刊IEEE Access上发表的论文多达50篇。以平均每4天一篇的速度,被冠上了学术圈“水牛”的称号。38岁的桂老师,2015年为南京邮电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压缩感知,超分辨雷达,无线通信,宽带信号传输技术以及自适应稀疏信号处理。他还担任了论坛以及各种杂志期刊的审稿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笔者了解:OA(Open Access)期刊在国外的收费一般都在万元水平。比如IEEE旗下IEEE Access的APC高达1,750 USD,约合人民币12,481元;而MDPI旗下OA期刊Information、Sensors以及Electronics等刊物APC在1,200–2,000 CHF(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8,815–14,691元。相比传统期刊由学校图书馆订阅(读者付费)的模式,这种“OA模式”常常被人诟病“给钱就发的水论文专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按每篇文章的价格平均1万元人民币。按照“南邮”桂冠老师的惊人“产量”,300多篇文章的版面费至少300万元以上。其经济实力“可窥一斑”。根据官方资料:黄同学和其导师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共申请198个面上项目,资助项目33个(资助率16.67%),获得直接经费1968万元;申请的青年基金149个,资助项目47个(资助率31.54%),获得直接经费1151万元。而作为青年教师的桂老师,其学校拿到的国家自然基金平均为24.4万元/项。3年时间内,至少需要10个以上这样的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 " 这不由得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如此大比例的经费和论文产出。确实令人质疑科研经费应用的合理性。但问题不在发不发文章,令人产生疑问的是其文章数量和文章的质量。该学校的经费数目尚且没有进入全国前100(资助金额超过2,000万)。可以大胆推测,这个现象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也许仍有许多没有被“顺藤”摸出的高产作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行业“潜规则”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 " 生物、化学、环境以及材料四大领域是历来论文灌水的重灾区。如今,灌水现象已经在向各个领域渗透。那么,科研领域完整的“运营模式”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呢?以笔者的角度做了以下简单的梳理: /p table styl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644" valign=" to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1篇高质量论文——& gt 拿几篇这样的论文申请经费/招收硕士——& gt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color: rgb(0, 112, 192) " 拿项目经费发更多的高IF论文——& gt 拿更多的论文获得更多的经费/招收博士——& gt /span /strong /span 建立PI团队:购置仪器设备/雇佣实验技术人员/财务人员——& gt 学生发高分文章毕业(留校)——& gt 拥有年轻教师队伍——& gt 扩大知名度——& gt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并轨进行——& gt 建立更多的学科/行业标准——& gt 成为科学或者技术上的先进& #8230 & #8230 /strong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这本来是一个可以良性发展的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生存之路 /strong /span ,一个研究人员通过合适的渠道发表他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依据价值的高低发表在不同水平的刊物上。刊物的水平也会随着引用的数量而发生变化。出版物或者专利客观反应了研究人员的职业水平。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比较客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但是,如果这其中增多了很多的“人为因素”,就会带来太多的不正当竞争。如果科研工作者的进阶之路止步于“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更多的钱换更多的文章,更多的文章换更多的钱 /strong /span ”这样的死循环,加上OA期刊“交钱灌水即发表”的可能性存在,科研的乱象则难以治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人社部、中科院联合发文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早在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就联合出台了相关文件。在《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高分”(IF影响因子)论文不是考核的唯一要求,职称评定应建立科研人员代表作等制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意见》提出了代表作制度:“将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建立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同时严格代表作审核制度,保障代表作评价的公信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与此同时,强调坚持科学评价:聚焦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评价机制,实施分类评价,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尊重和体现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价值的职称评价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研仪器设施闲置浪费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造成科研经费浪费的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仪器设备的盲目采购。2018年底科技部点名批评了三家单位,在其网站公开发布了《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简称《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参加该次评价考核的共有21个部门373家单位,涉及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共计3.4万台(套),其中原值500万元以上的1173台(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76个,涵盖天文、高能物理及科考船等多个领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6个单位的考核结果较差,不仅是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等不足,个别单位还存在闲置浪费严重、提交数据严重不实等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通过评价考核,发现部分单位仪器分散化、个人化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单位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考核中有不少近三年新购置的通用仪器,全年使用机时少于200小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任重道远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实,“水论文”本来不是科研工作者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仪器购买的初衷也一定是为了服务科研而考虑的。一个大学老师的初衷本应该是教好书,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但是,这种畸形的产业模式必然会导致的本末倒置的,科技发展的未来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正如总理强调的那样:“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得是充分调动亿万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科学家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把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将会迸发出更大的创造活力。”因此,“一刀切”的削减科研经费并不能改变科研乱象。在减少科研经费的同时,需要调整政策,使得广大科研工作者真正找到做科研的初心。让纳税人的赋予的科研经费做出合理的使用。 /p p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