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新芝细胞融合仪

仪器信息网新芝细胞融合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新芝细胞融合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新芝细胞融合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新芝细胞融合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新芝细胞融合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新芝细胞融合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新芝细胞融合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新芝细胞融合仪相关的资讯

  • 科学家发明细胞融合新法
    新华社华盛顿1月4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日发表公报称,该学院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高效的细胞融合新方法,大大提高了细胞融合的准确率。   细胞融合又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的现象。自发的动物细胞融合几率很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诱导细胞融合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发展起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各个领域。   据麻省理工学院介绍,过去,人工诱导细胞融合技术面临的最大障碍是难以高效地将细胞正确配对。例如,科学家希望将分属不同类型的细胞A和细胞B进行配对融合,通常情况下,除了得到所需的AB型细胞外,还会得到很多不需要的AA型和BB型细胞。而该学院科学家开发出的新方法,则能够保证获得所需要的配对细胞,提高了细胞融合的准确率。   细胞融合技术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例如,可通过把病变组织和器官的细胞与健康干细胞融合,对患者进行治疗 还可通过阻止癌细胞融合控制癌症发展等。   这项研究成果已刊登在4日的《自然• 方法学》杂志网络版上。
  • 首台LF301细胞电融合系统落户中科院细胞生化所
    日本BEX公司的活体/单细胞基因电转化系统及细胞融合系统,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尤其是新款的 LF301细胞融合系统和CUY21VIVIO-SQ活体电传孔系统,因其独到的方波波形加上电阻/电流测量专利技术,以及数十种可供选择的电极,使得细胞融合、基因的转移变得高效而方便!   BEX提供数百篇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的应用文献,及几十个protocol供参考!   日前,首台 LF301细胞电融合系统 落户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化所&ldquo 动物实验技术平台&rdquo 。用户的融合实验顺利,对仪器的性能高度赞赏!      双细胞胚胎融合前后的对照   产品咨询热线:13918980949 侯先生
  • 奥然科技LF301电融合仪中标
    奥然科技于2009年10月在中国农科院海南香饮所的设备采购中,中标一套日本BEX* LF301细胞电融合仪。 日本BEX是世界知名的电穿孔仪、细胞融合仪生产商,LF301是其最新型号的细胞电融合仪。奥然是BEX的中国总代理。
  • 东胜创新举行“BTX电穿孔、电融合技术的应用”全国巡回讲座
    近日,东胜创新主办的“电穿孔、电融合技术的应用”巡回讲座分为三场依次在广州、上海、北京举行。在广州的专场已于10月21日圆满结束,来自美国BTX公司的技术专家Robin E. Butler介绍了“Electroporation and Electrofusion——A methodology for efficient gene transfer in In vivo, In Utero,96 Well and Fusion applications”。 接下来的两场分别将于 10月22日下午14:30—17:00在上海中国科学院营养所35号楼2楼多功能厅; 10月24日上午 9:00—11:30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新综合楼马协三层举行。 上海的专场还将增加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丁玉强研究员介绍“在体子宫内胚胎电转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北京的专场还将增加由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卫恒习介绍“电融合技术在转基因动物克隆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 一、电穿孔、电融合技术的应用范围: 哺乳动物细胞或组织的转染、细菌和酵母的转化、动物细胞融合、活体/离体基因或药物导入、卵内基因或药物导入、核转移、植物组织和原生质体的转化、杂交瘤生成、胚胎操作、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蛋白质电整合/电插入。 二、美国BTX公司——电穿孔、电融合专家 自1983年成立以来,以电穿孔仪、电融合仪为主要产品,开发了电穿孔、电融合、转染、转化等方面的众多最新技术和产品,成为电穿孔、电融合领域全球领先的专业厂家。 三、东胜创新BTX产品链接 http://www.eastwin.com.cn/product_btx.asp
  • “100家国产仪器厂商”专题:访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为推动中国国产仪器的发展,了解中国国产仪器厂商的实际情况,促进自主创新,向广大用户介绍一批有特点的优秀国产仪器生产厂商,仪器信息网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启动了“百家国产仪器厂商访问计划”。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专程走访参观了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丽珍女士,副总经理肖长锦先生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编辑。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芳女士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芝)创业于1989年,致力于生命科学仪器的研发与生产。公司现在已经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CE安全认证证书、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主要生产销售的产品有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超声波清洗机、高压气体基因枪、无菌均质器、分子杂交炉等科学仪器,公司已拥有几十项专利。   探索研发与市场有效结合之路,重点发展国际水准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与设备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丽珍女士   蔡丽珍副总经理介绍到,“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超声波清洗机等超声波产品是新芝最早的产品。早在1989年,总经理周芳女士就发现了生命科学仪器巨大的潜在市场,及时的开展生物相关仪器的研发,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从那个时候开始,周总就带领着新芝的研发人员开始了创业之路。这是新芝人都了解的新芝的发芽——探索研发与市场结合。”   (1) 中国最大的超声波粉碎机生产基地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长锦先生   经过20年的发展,新芝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超声波粉碎机生产基地。目前,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已形成新芝—JY98-IIIDN、新芝—JY92-IIDN等系列产品。肖长锦副总经理介绍说,“随着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超声波粉碎机已经不仅仅用于实验室,向工业型方向发展的趋势已越发明显,而且部分产品已经用于工业生产中。” 关于新芝超声波粉碎机的发展,肖长锦副总经理介绍说,“种种原因使得新芝不断的寻找新的市场契机,未来新芝一方面要不断改进产品的外观和易操作性,使得新芝的超声波粉碎机更加人性化,而另一方面要发展工业型超声波粉碎机,拓展超声波粉碎机的产品线。” 杯式超声波粉碎仪   (2) 超声波清洗机远销海外   谈到超声波清洗机,蔡丽珍副总经理介绍说,“超声波清洗机不仅仅是用于实验室,在生活中,像眼镜店等很多地方也都可以看到。超声波清洗机是新芝的重要产品之一,产品远销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27个国家,出口的超声波清洗机占新芝超声波清洗机总销量的20%~30%,超声波清洗机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近三分之一。” 超声波清洗机   (3) “中国第一枪”——基因枪   谈到新芝的高端技术产品,不能不提到用于动植物转基因研究的基因枪系列产品,新芝生产的基因枪被誉为“中国第一枪”,不仅国内独有,而且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并且在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生命科学仪器产业化项目。如今新芝研发生产的用于基因相关研究用的仪器还有基因导入仪、细胞融合仪、高通量组织研磨机等产品。据蔡丽珍副总经理介绍,用户对新芝该系列的产品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未来新芝还会加强相关产品的研发。 高压气体基因枪 基因导入仪   参与国家重大课题,致力于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新芝二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关注前沿技术的发展,并积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项目合作,目前新芝正在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疫苗体内基因导入创新性通用技术平台”项目。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授牌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   肖长锦副总经理介绍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传染病疫苗的研究,新芝负责相应仪器的研究开发任务,该项目持续时间是5年,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预计相关仪器会在明年或后年进入市场,该项目的完成将实现通过基因枪将艾滋病疫苗的DNA直接打入人体的细胞的设想。将建立和完善体内基因导入创新性通用技术平台,这既可以用于重大和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又可以用于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免疫治疗,还能够用于基于质粒DNA的基因治疗,是一种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性技术平台。”   肖长锦副总经理还介绍,“只有不断的开展合作,积极开发产品,才能不断拓展新芝的产品,才能保证新芝的产品处于领先的地位,更好的服务生物产业。肖长锦副总经理还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与宁波大学的合作,申请相关课题,希望能够实现产、学、研、政的互动,使新芝更好的发挥国产企业推动中国科学仪器事业发展的作用。”   样品前处理设备作为“不动产”,未来发展秉承“三要”原则   关于新芝的未来,蔡丽珍副总经理表示,新芝将样品前处理设备品作为新芝的“不动产”。“新芝的产品起家于样品前处理设备,发展于样品前处理设备,未来将继续样品前处理设备的研究和生产,新芝的产品定位非常明确,样品前处理设备就是新芝的主打产品。目前新芝的样品前处理设备还有恒温槽、干燥机、匀浆机、分子杂交仪等系列产品,这些只是新芝产品发展历程的一步,未来将会研发更多的生物样品前处理设备。正是因为定位明确,注重技术与市场,新芝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成为国内生产系列生命科学仪器的知名专业公司。”   蔡丽珍副总经理进一步表示,“但是新芝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继续发掘新的市场,除工业、农业、环保、药业等领域,新芝已经开始进军医用市场,积极开展用于医疗领域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前处理设备。新芝每年用于新产品研发的资金占每年销售总额近10%的比例,研制的医用超声波清洗机、低温恒温槽等产品已经在有关医院开始使用,并且部分产品已经远销英国、俄罗斯等国。”   蔡丽珍副总经理提到周芳总经理经常强调,未来新芝的发展要秉承三“要”原则:   “要寻求发展,只有啃硬骨头”   作为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最大短板是资源匮乏。“要寻求发展,只有啃硬骨头,那就只有一条路——创新!”   “要与国际尖端技术保持同步”   通过不停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拓眼界,在实际研发中,做到知行合一,敢想敢干,这样才能与国际尖端技术保持同步。“我们的标杆就是国际最尖端的研发技术!”   “要在创新中寻找企业发展机遇”   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重大专项,在具体的参与中,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能力,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 生产车间   附录1: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scientz.com/   http://scientz.instrument.com.cn/   附录2:宁波新芝荣誉与成就   2011年 控股宁波华东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2009年 承担国家卫生部科技部 “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   2009年 新芝科技荣获中国教育装备行业最受欢迎“十大实验室仪器设备企业”奖   2009年 周芳董事长荣获中国教育装备行业最具影响力“十大风云人物”奖。   2005-2009年 无菌均质器在湖南省、陕西省、辽宁省卫生厅、山西省质检院、疾控中心项目中标。安徽省、贵州省、内蒙古、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西省卫生厅疾控中心项目投标中标。   2008年 第二次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 高压气体基因枪等生命科学仪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验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生命科学仪器产业化基地。   2008年 周芳董事长主编的《争取活过一百岁》书法集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7年 无菌均质器、高压气体基因枪、分子杂交炉等产品取得CE国际认证   2007年 入驻宁波的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并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6年 杯式超声波粉碎机获国家专利。   2005年 无菌均质器获国家专利。   2004年 基因枪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基因导入仪等产品取得CE国际认证   2001年 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推荐为“十大知名生命科学仪器品牌”
  • 供需对接,创新融合 ,北裕仪器亮相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智慧水务展!
    供需对接,创新融合北裕仪器亮相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智慧水务展!2020年8月31日-9月2日,中国(上海)国际水处理展览会盛大开幕。展会将传统的市政、民用和工业水处理与环境综合治理及智慧环保相融合,众多优质企业参加展会,让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行业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商贸交流平台和助力高质量经济发展。展会期间,北裕仪器作为参展商之一,展示了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便携式离心机、便携式抽滤器等一系列优质仪器分析产品,公司的产品手册、现场的真机演示,受到国内外合作伙伴及用户的热切关注!技术人员现场热心解答仪器应用范围、特点、指标、技术与服务等解决方案,为大家全方位展示了公司的品牌实力与技术产品优势,获得了同行及客户的好感!作为世环会系列展之一,上海国际水展、上海国际空气新风展、上海国际舒适家居展等世环会旗下展会形成全产业链格局以及强大的规模效应,三天的精彩连连,值得每一位业内人士细细品味!北裕仪器的宣传推广不仅源于一直以来的匠心精神,更源于优秀的产品质量和更加精进的研发,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竭力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 坚持产品导向,打造中国生命科学仪器精品——访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佳军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作为国内领先的生命科学仪器民族企业——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芝生物”)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在生物实验室小型通用仪器领域的表现令人侧目。成立于1989年的新芝生物,如今已走过三十个年头。前不久,新芝生物举行了盛大的“新芝30年”庆典,期间,仪器信息网专访了新芝生物总经理朱佳军先生,以了解新芝生物30年来的创新与坚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00" height=" 400" title=" 朱佳军.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alt=" 朱佳军.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6d009fa-8fdf-46f2-8afa-a32f7071a648.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新芝生物总经理 朱佳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三十年守正创新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回顾新芝生物三十年来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借来18平米的办公场地创立新芝科技研究所,一直发展到如今拥有18000平米厂房的国产生命科学仪器领先企业,新芝生物在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卓著成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1989& nbsp & nbsp 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成立,研发中国第一台电动玻璃匀浆机;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1994& nbsp & nbsp 研发中国第一台自动频率跟踪的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01& nbsp & nbsp 改制成立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十大知名生命科学仪器品牌”;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02& nbsp & nbsp 研发中国第一台基因枪、第一台无菌均质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03& nbsp & nbsp 研发中国第一台细胞融合仪;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04& nbsp & nbsp 基因枪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06& nbsp & nbsp 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生命科学仪器产业化基地;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07& nbsp & nbsp 入驻宁波国家高新产业园区,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08& nbsp & nbsp 研发中国第一台高通量组织研磨仪;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09& nbsp & nbsp 承担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科技重大科技专项;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11& nbsp & nbsp 国家发改委授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14& nbsp & nbsp 挂牌全国股份转让系统 (股票代码:430685);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2018& nbsp & nbsp 成立新芝药检、新芝国际贸易子公司。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芝生物最早靠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和电动玻璃匀浆机两个产品起家,凭两个“拳头”打天下。后来客户有越来越多的定制需求,而新芝生物研发团队很好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定制订单。在这样的基础上,新芝生物开发了后来的一系列产品。据朱佳军介绍,当时有实验室客户反映,有些进口仪器的服务不理想,在售后、维修成本、响应时间上都不太好。“后来有客户找到我们,问我们国产企业能不能做,于是在这样前提下我们开发了多款仪器,其实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三十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朱佳军坚信,守正创新是科学仪器行业的正道。“也有企业嘲笑过我们傻,但是我们今天还在,而好多做仪器的企业已经不在了。新芝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自己的品牌,坚持做好产品,我们不做贴牌,不打价格战,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走到现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做生物实验室小型通用仪器精品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芝生物的产品定位一直是做生物实验室里小型通用仪器。朱佳军表示:“对于实验室用户来说,小型通用仪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想把这块儿做得更好、更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本身是研究所起家,新芝生物对技术研发和仪器制造十分重视。“因为做仪器能够更好地为终端客户服务,因此,我们不断地在仪器研发、制造方面增加投入。”朱佳军如此说到。据他介绍,新芝生物在研发上的投入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几年,随着超声波应用的不断扩展,新芝生物的用户群体开始由实验室向工业领域扩展,新芝生物的超声波产品现在广泛应用于环保、新材料、石油化工等领域。在超声波除垢、防垢方面,和实验室相比,工业用的仪器普遍需要大功率,要求长时间作业,比如石化行业要求仪器24小时工作不间断;此外,要求多通道和定制。所以,工业领域对仪器的技术要求更高。“我们一直坚信最好的竞争力就是我们的产品,新芝生物是中石化的优质供应商。凭借三十年的积累,目前来看,我们在工业领域做得还不错。”朱佳军自我评价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为配合公司“更好地为终端客户服务”的战略目标,新芝生物还开发了基因枪、基因导入仪等产品。“尤其是像基因枪这样的产品,产值并不高,全世界也没有几家在做。那为什么我们一直坚持在做这个产品呢?因为从事转基因工作的用户确实需要这个仪器。”朱佳军笃定地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坚持以服务为中心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芝生物在全国各地有29个办事处,本着以服务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新芝生物一直致力于服务终端客户、经销商。“从我们设立第一个办事处时起,我们的创始人周芳董事长就跟我讲过,‘我们不做销售网点,我们只做服务点’。我们各个办事处的员工都知道自己身上的使命,我们为终端客户服务,为经销商服务。”朱佳军如是说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芝生物的服务包括售前技术支持和售后技术维修服务。有时,为做好客户服务,新芝生物的工作人员会进驻到客户的实验室,帮助客户完成实验。朱佳军解释说:“这就对我们办事处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不仅要了解仪器,还要了解客户的实验流程,比如仪器在实验室里如何应用、如何拓展、跟其它仪器如何衔接等。尤其这几年,定制的仪器越来越多,对我们办事处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介绍,新芝生物的销售团队平均入职年限高达八年以上。“刚开始销售团队也有一定的迷惘,但是沉淀下来以后,他们发现做好售后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销售工作。”朱佳军介绍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做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响亮的民族品牌 /span /strong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195"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谈及中国生命科学仪器的发展现状,朱佳军认为我国生命科学仪器总体情况与国外相比是滞后的,尤其在一些高端仪器品类差距更大。“大家对中国制造有一些不太好的印象,所以我们想要做一些中国的生命科学仪器精品,让新芝在小型通用仪器品牌里做到绝对的强势,成为用户首选的品牌。”他谈到,“纵观世界上科学仪器厂商,其实做到综合的整体强势不是很多,大多数仪器厂商还是做得比较专精。中国的企业也需要这样的精神,不应为追逐利润而一味扩张,还是要先把根基打得扎实一点。” 朱佳军相信,随着国家对生命科学仪器越来越支持,对知识产权自主性越来越重视,国产生命科学仪器在未来一定有质的飞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去年,新芝生物在企业内部曾做过一个“员工对企业发展期望”的调研。“当时大家都说不仅要做中国的新芝,更要做世界的新芝,要让新芝品牌响彻国内外。说实话,我其实很震撼,新芝员工对企业的情感比我想象要厚重的多。所以,凭借我们三十年的积累和员工的浓厚情感,新芝未来肯定能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里一个响亮的民族品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后记: /strong 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环境,新芝走过的路,取得的经,不一定能够全部适用于当下。但相信在科学仪器领域,“守正”是不会错的。三十年,面临的诱惑很多,但是一路走来,新芝生物始终没有偏离过方向。坚持做自己的品牌,专注产品,不打价格战,不做贴牌,这份坚守值得许多国产仪器厂商学习。 /p
  • Nature | 非小细胞肺癌新的驱动因素与药物靶点:CLIP1-LTK融合蛋白
    肺癌是最具侵略性的肿瘤类型之一,根据致癌因素对病人进行分层的靶向治疗会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1】。然而在NSCLC中最常见的肺腺癌中有25-40%的病例中找不到具体的致癌驱动因素【2】。为了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致癌驱动因素进行进一步地探究,2021年11月24日,日本国家癌症中心东医院Koichi Goto研究组与Susumu S. Kobayashi研究组合作发文题为The CLIP1-LTK fusion is an oncogenic driver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揭开了非小细胞癌肺癌新驱动因素CLIP1-LTK融合蛋白,并发现了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药物参考。致癌驱动因素的发现会揭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比如在76%的肺腺癌样本中受体酪氨酸激酶-RAS-RAF通路会出现体细胞致癌驱动突变【3】。而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可以帮助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其他的致癌驱动因素,比如CD74-NRG1蛋白融合【4】。而基于这些研究响应开发出来的激酶抑制剂会对病人的治疗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013年,作者们构建了多机构联合的肺癌基因组筛查平台LC-SCRUM-Asia,该平台可以识别肺癌的致癌驱动因素,并在临床开发分子靶向治疗。作者们希望利用该平台寻找目前无法治疗的NSCLC患者中的致癌驱动因素。为了对新的致癌驱动融合基因进行鉴定,作者们对目前LC-SCRUM-Asia平台中目前成因未知的病人样本进行了全转录组测序分析(Whole-transcriptome sequencing,WTS),从中鉴定发现了一个符合阅读框的转录本:位于染色体12q24的CLIP1以及位于15q15位置的LTK融合转录本(图1)。LTK和ALK构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ALK/LTK亚家族,而CLIP1是微管末端跟踪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图1 CLIP1-LTK融合蛋白结构域示意图随后,作者们想知道该融合蛋白与肺癌之间的关系,所以对LC-SCRUM-Asia平台中所有572个肺癌样本都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有两个病人表现出CLIP1-LTK融合转录本阳性的特征,占NSCLC病人比例的0.4%,并且这两个病人体内没有其他已知的致癌驱动因素。该结果说明CLIP1-LTK融合转录本的出现可能是NSCLC的特征性致癌原因。CLIP1-LTK融合蛋白中具有coiled-coil结构域,该结构域会协助蛋白质的二聚化,因此作者们想知道该融合蛋白是否会形成二聚体从而组成性地激活LTK的激酶活性。通过CLIP1、LTK以及CLIP1-LTK分别在细胞中进行瞬时转染,作者们对LTK的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发现与其他组别相比CLIP1-LTK的转染显著增加LTK的磷酸化水平, 也就是说在融合蛋白存在的情况下LTK具有更高的激酶活性。随后,作者们找到了CLIP1-LTK融合蛋白中的激酶活性缺失突变位点,该结果进一步地确认了CLIP1-LTK是组成性激活的。另外,作者们也对CLIP1-LTK融合蛋白的定位进行检测,发现CLIP1-LTK融合蛋白与LTK本身在细胞表面的表达模式不同,由于该融合蛋白缺乏LTK的跨膜结构域,所以CLIP1-LTK融合蛋白主要定位在胞质之中。进一步地,通过对细胞进行表型分析,作者们发现瞬时转染CLIP1-LTK融合蛋白的细胞会表现出圆形的细胞形态,同时细胞之间也会缺乏接触抑制,这些结果说明CLIP1-LTK融合蛋白使得细胞具有转移特征。为了证实CLIP1-LTK融合蛋白在体内的转移活性,作者们将体外培养的细胞移植到裸鼠的体侧(图2),发现只有CLIP1-LTK融合蛋白会导致肿瘤产生因因而是致癌驱动因素,并且该融合蛋白发挥作用依赖于其激酶活性。图2 CLIP1-LTK融合蛋白会导致肿瘤产生以上的结果表明,CLIP1-LTK融合蛋白可能会是NSCLC病人体内的潜在治疗靶标。所以作者们首先对CLIP1-LTK融合蛋白转染的细胞中施用了一些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或正在研究酪氨酸受体激酶抑制剂,发现其中Lorlatinib的处理会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进一步地,作者们对病人进行Lorlatinib 100mg每天的常规剂量进行临床治疗,发现CLIP1-LTK融合蛋白激酶活性受到抑制,同时肿瘤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图3)。图3 CLIP1-LTK融合蛋白分型的NSCLC病人施用Lorlatinib会抑制肿瘤生长总的来说,该工作发现CLIP1-LTK融合蛋白是非小细胞肺癌新的致癌驱动因子,并表明激酶抑制剂Lorlatinib可以靶向该融合蛋白。未来将需要对CLIP1-LTK融合蛋白进行分子靶向抑制剂的临床开发,以及对该致癌驱动因素进行临床筛查和验证。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35-5
  • 人工智能将融合、推动甚至颠覆科学仪器和分析测试技术是大势所趋
    p    strong 撰稿:中国农业科学院 蒋士强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一)、怀念与启示。 /strong 每当议及科学仪器与测试分析时,总使我想起 strong 王大珩院士 /strong 生前对科学仪器精辟的定义:“ strong 科学仪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strong ”。同时也使我想起 strong 邹承鲁院士 /strong 生前一直坚持的立论:“ strong 科学是认识自然,大至宇宙,小到基本粒子。而技术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strong ”。科学仪器和测试分析(以下简称为科仪与测试)在学科分类上是二级乃至是分支学料,但又是跨多学科,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工具和产物,大家分析一下,众多与科学仪器和分析测试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就一目了然了。在行业地位上处于第二产业的分支中的分支。但是在当今全世界都在谋求科学和技术全方位的、不断的、甚至颠覆性的创新,以造就各领域、各学科、各产业、各行业的腾飞,使社会财富和政经不断增值和振兴,以满足 strong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strong 。无论是探索科学发明和技术的创新,乃至具体到确保和提髙质量,直至更新、换代,都需要科仪和测试,即在学科和产业体量不大,并不显眼的领域,将越来越彰显出“庙小显神通”的作用。当今人工智能新浪涛己经来到之时,如何应对,急待探索和实践。 /p p   (二)、 strong 要充分认知人工智能大幕己开启、新浪涛己经来到,科仪和分析测试领域的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固守原有思维模式、思路和策略。 /strong 我国传统思维比较保守,惯于从四书五经等典籍中,寻找治国安天下的方略,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英国人写的,科学救国是近代一时思潮,后来受到批判,将社会发展、变革的推动力被阶级斗争等取代了,直到现代光辉的近30年、40年、70年才有所突破。就以机器和仪器而言,一字之差,前者是解放人的体力,后者是扩展、延伸人的感官,两者不断地融合、昇华& #8230 直到如今将脑科学、人的智慧,渗透、移植、乃至深化、超越地赋于各领域、产业、行业、事物的戴体(客体) 。寻求我国的轨迹,可说也是世界潮流的涌动波及和启迪的结果,恕我直言,我国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但学界、业界乃至大众也有历史造成的不良习俗,多喜于学之外表,不求真谛,不仅缺乏异想天开的创造性,而乐于找捷径、跟风、蹭边、冒名& #8230 & #8230 。如早先,把仅能测电阻、电流、电压的三用表叫成“万用表” 把清涼油加点药料就叫“万金油”,& #8230 & #8230 。“人工智能”、“智能”、“智慧”等响亮而谜人的冠词,在各行业、各种产品上已有泛用之势,国内是乎更盛。但在国际上的仪器仪表、科学仪器、测试分析的领域,国外产品命名和广告宣传,还是比较谨慎的, strong 很少冠用人工智能 /strong ,即使其功能上具有某些初级人工智能的部分要素,如各种图谱的识别、解释、训练、自校正、自检等,这是值得学习的。 /p p   (三)、 strong 人工智能逐步渗透、融合于科学仪器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历史回顾 /strong /p p   在科学仪器、实验室设备和分析测试技术中,经历了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之后,逐步渗透、融合了部分“人工智能元素”、“专家的部分智能”,如:可编程,进而可自检、自校正的自动进样器和样品前处理工作站 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英文缩写LIMS)是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需求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结合网络化技术,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和一切资源以及行政管理等以合理方式进行管理,通过LIMS系统,配合分析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检测效率,降低了实验室运行成本并且体现了快速溯源和痕迹,使传统实验室手工作业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得以顺利解决 又如各种谱仪和联用仪中,应用了各种控制和分析的专家系统(有时称工作站、软件包等),先是出现在进口仪器的操作系统中,接着国产仪器设备也逐步跟进,而且学者们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例如: strong 卢佩章院士于1992年12月就出版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及专家系统》,2012年3月的版本是,由卢佩章院士、张玉奎院士和梁鑫淼增订的,是一本经典性的著作。在回味人工智能在分析测试技术中的应用时,非常贴近的实例,是早在上世纪末的近红外分析测试技术的突破,国外以Karl Norris博士、国内以陆婉珍院士、严衍禄教授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就建立了近红外光谱模型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算法等技术、以及用标样校正(训练)图谱模型的技术。 /strong 1998年湖南大学许亚兰发表论文,提出了模糊智能仪器这一新构想,针对这一构想,论文从其原理入手介绍了模糊智能仪器的相关基础理论--模糊数学与人工智能,其次在传统微机化仪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智能仪器。2004年由南开大学出版了裴雷著的《科学仪器软件平台研发——人工智能软件包开发》,提出:以软件为关键技术的通用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改变软件配置来适应不同的需要,功能更加灵活、强大,更适合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仪器通用软件平台,可带动我国分析仪器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分析仪器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中科院化工冶金所、中国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的石乐明、张懋森、李志良的论文中指出:专家系统在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应用,例如谱图解析,分析方法与分离路线的设计与优化,分析仪器工作参数的优化以及故障的诊断等。2010年11月1日,在化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中,发布了“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一文提出: 知识系统、知识工程已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最显著新技术。2015年9月12日,在能源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中,发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技术”一文。2016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李晓霞等发表论文,报导建立了HIN(chemicalinformationnetwork)。其实国内外生产的大型、专用型的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波谱仪、基因导入仪、基因测序仪、蛋白质纯化系统、细胞融合仪、电泳仪、病毒免疫荧光分析仪、层析仪、生化分析仪和各种联用仪以及大型样品自动处理设备等,都渗入部分初级人工智能, strong 确切地说都有一定基础和苗头,只是有待于逐步完善。 /strong /p p   (四)、 strong 从以上(三)所述的案例中,近乎可得出一个规律,即:有强力的应用人工智能科技的需求,而且开发应用者、实施者对人工智能有足够的认知,二者碰撞即能产岀鲜艳的火花。 /strong 为此我建议在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的学界与业界,宜先行有关人工智能的科普(在我国规划中就列有 strong 人工智能的全民科普的布署 /strong )。对学界、业界领军机构、人士、决策者,都有良好的科技学术基础,对类似以上列举的二本著作,肯定能熟读而有启迪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不是炒岀来的,也不是抄岀来,更不是吹岀来的,是学者和业界同心合用探索、啃岀来的。 /p p   (五)、 strong 依据众多人工智能的著名院士、学者论述,我感悟人工智能与科学仪器和分析测试有着一些相似性,但因学科和产业的层次、目标、定位、历经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又有巨大差异。科仪和测试技术应该充分借助于人工智能的巨大驱动力和利用以下相似性: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目前用的办法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神经网络或者准符号模型等 目的是研制出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表现形式是会图像识别& #8230 & #8230 ,会人机对话& #8230 & #8230 ,会自动运行& #8230 & #8230 ,会思考、证明、诊断& #8230 & #8230 ,会学习& #8230 & #8230 ,会表示认知结果& #8230 & #8230 。鉴于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专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应用背景需求明确、领域知识积累深厚、建模计算简单可行,(任务单一、需求明确、应用边界清晰、领域知识丰富、建模相对简单)因此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如图像检测分析& #8230 & #8230 ,都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 /strong (最初级的数据大多来自传感器和己有文献), strong 都涉及众多学科,是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差异是人工智能更深,涉及到当今和未来的科技、产业乃至于社会变革。更新、是近60年来兴起的。更大、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更神、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strong 而仪器与测试是原系古老庙小、时显神灵 更通俗的比喻是:后者古老的小庙、小神,既需依靠大神、大庙,也宜发挥庙小有神灵的特点, strong 我很赞赏将人工智能科技,逐步渗透、融合于科仪和测试的机理、构思、设计、研发之中,并在实施中与精细工匠精神相结合,推动科仪和测试技术发展,甚至颠覆其面貌。 /strong /p p   (六)、 strong 科仪和测试技术也应走人工智能应用上的细分工与专用化之路 /strong ,下棋人工智能机器人,决不能用于自动驾驶车辆& #8230 & #8230 ,当今高档的科仪和测试技术系统,越做越大、越复杂,有利于生产厂家赚钱,而买家只用其中部分功能,科仪和测试技术设备中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必能使科仪和测试技术设备走向细分工和专用化,硬件可能更简化,研发出各种新型传感器,当今庞大的科学仪器可能变成各种专用的传感部件,科仪将更灵敏、更小巧,测试分析将更具智能化,其实,万能的仪器设备都是假的。例如就食品安全检测而言,就应开发出检测某类、某种,甚至特定有害组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其硬件将更精而少,而更神通,轻便和价廉。 /p p   (七)、 strong 学科和产业发展上应注重社会需求驱动,中医学的人工智能化将是我国的瑰宝。 /strong /p p   科学仪器和测试分析技术在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可说一支独秀,这原系这两界本身就是大学科、大产业,有巨大社会需求,也正因此,不论在仪器设备或测试技术方面都很快地融人工智能技术,已有不少案例(请参阅上述三、),编撰者一直关注中医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在去年4月份发表的《人工智能化将猛力推动甚至颠覆现有科学仪器与测试分析技术的面貌》一文中用 strong “中医学的人工智能化将是我国的瑰宝” 表述 /strong ,引用了2017年以前较详细媒体报导的资料,但近二年未见更多的报导,但愿是疏漏, strong 我仍坚信中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将大有作为。一方面应尽快抢救极其丰富的著名中医学大师积累的中医诊断中病人型像学和病案、宝方的经验,并转化为图像和数据,同时在中医院校引进人工智能专才,推进人工智能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strong /p p   (八)、将传统的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的机理,变为模块、模型、模式, strong 将感知数据转变为图像,也许是得以融入以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和图像分析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捷径 /strong ,即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这也许是近年来,国外把许多传统的谱仪分析,转为图像分析的原因。 /p p   (九)、 strong 人才的培养、吸纳和借助。 /strong 科仪和测试界本身就需多学科人才,而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人才是关键,据媒体报导,华为拥有700多位数学家、300位物理学家、200位化学家,而且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高级人材奇缺,科仪和测试业还属小庙,养不起“大和尚”即人工智能专才,那只能从原来从事计算机软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中培养人工智能中级人才吧!当然也宜与从事人工智能的机构合作,吸纳和借助人才资源了。另外、今后开源的模型、算法等会越来越多,据报导,西方有不少中小型企业、机构,就是针对自已应用目的,利用开源的资料,修改、嫁接、而用之。 /p p   (十)、 strong 共建大数据共享联盟。 /strong 大数据分析是人工智能神力之一,也是科学仪器和测试分析技术跃进的梯子,而测试分析领域的数据也非常可观,以庞国芳院士的团队为例,就己公开岀版了色谱、质谱、核磁共振图谱集三大本,五亿多个数据吧!大数据在大数据分析,乃至于人工智能中的地位业内人士比我更清楚,我只是呼吁通过已有联盟机构,协同共建更大的分析测试大数据共享联盟, strong 是时候了! /strong /p
  • 服务土壤“三普”--新芝多通道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声波的全部频率是指10-4~1014Hz,其中20Hz以下称为次声波,20~20000Hz为人耳可接收声波,超声波是指频率20kHz以上的声波。超声波具有能流密度大、方向性好、穿透力强等优点。超声波特点  进入21世纪后,超声提取分离技术广泛用于医药、食品、油脂、化工、环境检测等各个领域,其中在环境检测领域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4月,国家环保部正式发布《HJ911-2017 土壤和沉积物有机物的提取超声波萃取法》,正式将超声波列入土壤样品处理相关标准中,采用超声波提取土壤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和石油烃等特定物质。  超声波提取原理 利用超声波具有空化效应、机械效应及热效应,还可以产生乳化、扩散、击碎、化学效应等许多次级效应,这些作用增大了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提高介质的穿透能力,促进目标物有效成分溶解及扩散,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有效成份或目标物的提取率。  超声波提取特点 提高所提成分回收率,缩短提取时间,提取过程中无需加热,节约能源,低温提取,不易改变所提取成分的分子结构  操作方便,流程简单,减少提取溶剂的使用量,节约成本  改进了繁琐的传统提取工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土壤样品的超声波提取 在环境检测过程中,土壤样品可采用超声波提取特定待测物,例如半挥发性有机物和石油烃等,但样品需经过前期制备处理方能进入提取过程。  首先,从野外采回来的土壤样品,常常含有石头、根系、玻璃、废金属等杂物,应先将杂物除去,再混匀,按四分法粗分。  其次,需要去除95%以上的水,主要干燥方法有:①干燥剂法(常用的干燥剂有:无水硫酸钠、硅藻土) ②真空冻干法(挥发性组分、热稳定差的组分损失小) ③自然风干法(只适用不挥发性物质、稳定性强物质,例如多氯联苯等)。  最后,对样品进行均化处理,为了保证样品充分,混匀,干燥的样品经研磨、过筛、均化后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和结果的重复性。  超声波提取是由新芝低温冷却循环泵控制样品温度,新芝多通道超声波粉碎机可以在3-10分钟内完成一次多个样品的提取过程,高效便捷,大幅度减少人力、物力成本。部分应用场景图  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保证样品能够被完全翻动,并且根据目标物性质设定合适的超声功率及提取时间,往往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等可以缩短提取时间避免样品挥发或分解。整个提取过程需重复提取3次并合并提取液。当样品颗粒度较小,可以与溶剂充分接触以提高提取效率。  《HJ911-2017 土壤和沉积物有机物的提取超声波萃取法》中规定适用于多环芳烃、酚类、酞酸酯类和有机氯农药等半挥发性有机物及不挥发性有机物的提取。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提取不稳定的有机物(如有机磷农药等),该类物质易挥发、分解,会大大影响回收率。 FYI 超声萃取法也适用于固体废物中石油烃的提取,超声萃取法、索式提取法、水平振荡法也已被发现可用于固体废物中石油烃的提取。由于提取得到的石油烃分子量较大,粘度较高,采用超声萃取法可以有效提升提取效率。  新芝超声多通道超声波细胞粉碎机系列集合图* 多通道超声波细胞粉碎机性能特点  新芝土壤全家桶*▼End
  • 中国检科院张峰团队融合离子淌度质谱和脂质组学技术发现可表征真菌毒素侵染人类细胞的生物标志物
    近日,中国检科院张峰首席专家团队在毒性快速评价研究领域取得科研新进展,构建了一种基于脂质组学和离子淌度质谱的真菌毒素侵染细胞评价模型。真菌毒素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毒性强,并可通过食物链累积和传递,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真菌毒素的毒性评价主要采用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开展,体内模型评价准确性高,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长、基质效应强等问题,且低剂量的真菌毒素往往无法满足动物实验毒性评价的用量要求。体外模型具有条件可控、周期性短等优点,但是开展基于真菌毒素侵染细胞毒性模型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低剂量真菌毒素侵染时细胞状态变化不显著,难以进行毒性评价。研究团队将脂质组学技术引入体外毒性评价领域,融合离子淌度质谱技术,筛选出真菌毒素侵染人源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并研究了真菌毒素侵染导致的人源细胞脂质变化规律。经统计学差异分析发现,受伏马毒素B1侵染的HepG2细胞模型生物标记物为神经鞘脂类和甘油磷脂类,受黄曲霉毒素B1侵染的细胞模型生物标记物为甘油糖脂类,受赭曲霉毒素A侵染的细胞模型生物标记物以甘油磷脂类为代表类。检测标志物的含量可以用于评价新型真菌毒素的毒性大小。该方法相比于细胞模型毒性评价实验,具有两大优点:一是方法灵敏度高;二是可通过标志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精准评价复合毒素的毒性。相关研究由在读研究生陈兰在导师张峰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得到了陈凤明博士等老师的指导帮助,研究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影响因子6.986)2022, 94, 18, 6719–6727,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支持。图1 不同真菌毒素侵染细胞脂质组学生物标记物筛查表1 不同毒素侵染细胞的代表性生物标志物FormulaDescriptionAFB1C41H76O5DG(18:2(9Z,12Z)/20:0/0:0)C51H98O6TG(14:0/16:0/18:0)C59H110O6TG(18:0/18:1(9Z)/20:1(11Z))C61H112O6TG(18:1(9Z)/20:1(11Z)/20:1(11Z))C63H116O6TG(18:1(9Z)/20:1(11Z)/22:1(13Z))FB1C32H65NO3Cer(d18:0/14:0)C34H69NO3Cer(d18:0/16:0)C45H76NO6PPE dO-40:9C45H91N2O6PSM(d18:1/22:0)C47H93N2O6PSM(d18:1/24:1(15Z))DONC37H72O4DG(O-16:0/18:1(9Z))C36H69O8PPA(13:0/20:1(11Z))C39H78NO8PPC(10:0/21:0)C35H30O17Thonningianin BC46H82NO8PPC(16:0/22:5(4Z,7Z,10Z,13Z,16Z))OTAC37H68O4phenolic phthiocerolC36H69O8PPA(13:0/20:1(11Z))C45H76NO6PPE dO-40:9C45H88NO9PPS(O-20:0/19:1(9Z))
  • 华粤行细胞生物学新技术研讨会—广州站!
    2012年3月19日,华粤行仪器有限公司(我司)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举行细胞生物学新技术研讨会,与该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的师生们进行了一次丰富精彩的技术交流。 会上,我司市场经理向与会师生们介绍了美国biospherix低氧培养系统、日本NEPA GENE 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及细胞融合仪等新产品,并就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我司市场经理介绍新技术、新产品 积极交流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南方医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烈欢迎,大家对我司介绍的细胞新技术及新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表示期待新产品能在不远的将来为中心的科研工作发挥作用。 华粤行细胞生物学新技术研讨会全国巡回正火热进行,诚邀各科研院所业内人士合作交流,共同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发展。
  • 北京倍辉科技携手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举办CUY21 EDIT II超级多模式细胞/活体基因电转化仪试用活动
    继2013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CUY21 EDITII电转化仪的免费试用活动大获成功之后,应广大客户要求,我司于今年10月份开始,再次举办大规模的免费试用活动。这次携手单位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各所。截止至目前为止,已为客户演示实验多达50多次,覆盖细胞、活体种类多达30种之多,比上半年翻了一倍。此次演示实验大多是极难转染的细胞种类,如NIH/3T3、NG108-15、raw264.7、SSC、Sertoli、HepG-2、HEK293、N2a、A549、K41、LN229、PC3、LCL、CHO、NIT1、EAhy926,原代小鼠胚胎干细胞以及细胞系,原代小鼠β胰岛细胞团等。 试用活动覆盖多个学科领域。CUY21EDIT II对比脂质体转染,具有显著提高转染效率的特点;对比慢病毒转染,更是克服了对细胞产生毒性,进而影响后续实验开展的弊端。CUY21 EDITII独有的性能优点,特别是恒流转化模式,为那些极难转染的细胞另辟蹊径。 以下举例部分细胞转化效果图。随着试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有更多用户能够体验到这款超级仪器带来的神奇转化效果。如需更多转化protocol或转化效果图,请联系我司各地办事处。 HepG-2细胞转染效率达近98%,存活率达98%(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提供)NIT1小鼠胰岛瘤β细胞转化效率约达100%,存活率约100%(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提供) 极难转染的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SC)转化效率达50%小鼠胚胎干细胞细胞系转染效率达到75%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提供上海同济大学提供 CUY21 EDIT II 超级多脉冲细胞-活体基因电转化仪 超强机器,超级性能----全球同步上市………… CUY21EDIT II超级多模式定电流活体/细胞基因电转化仪是日本BEX公司2012年10月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采用最先进的脉冲芯片控制技术,首次实现了恒电流输出转化,并可根据样品差异进行多脉冲选择。超强的脉冲模式,不需要特殊转染试剂即可高效神奇的转染难转细胞及活体。 关于BEX公司BEX公司成立于1990年,是活体转基因技术及细胞融合技术全球领导者。BEX研发制造在转基因领域最为著名的CUY21电转化仪以及LF系列细胞融合仪。BEX公司于1998年全球发布第一台CUY21EDIT专业活体基因转化仪,从此开创了活体基因转化的新时代,奠定了CUY21做为全球唯一公认的专业活体/细胞转基因仪器,已有2000余台CUY21全系列转化仪服务于全球科研工作者,发表于Nature,Cell及Science等顶级杂志的文献高达数百篇。 国内独家代理商:北京倍辉科技有限公司 www.bio-sun.com.cn info@bio-sun.com.cn
  • Leica的宠儿——PAULA(细胞培养个人自动实验助手)
    可能很多人对Leica的产品PAULA(Personal AUtomated Lab Assistant)相对陌生,此产品的推出被Leica高层极度重视,被视为“掌上明珠”。PAULA是一款与客户共同设计开发的用于细胞培养实验室常规应用的数字细胞检测仪,是世界首台细胞培养个人自动实验助手。PAULA是可以放置在细胞培养箱中的小型倒置荧光显微镜,具有相差和红绿两色荧光的观察功能,在平板中直接下载APP进行连接观察和使用,可以实时进行实验的分析和检测为下游实验获取最佳细胞提供保障。细胞实验中无法进行样本的实时监测、对细胞计数的不准确和浪费时间、细胞状态不适用于下有实验、缺乏细胞的生长曲线以及转染蛋白的表达水平等问题会一直环绕在每一个实验操作者的身边。PAULA的出现这些烦恼将不再存在。PAULA部分功能简介使用用户管理模式进行使用:Administrator, Standard User, Guest(只能拍照)三种用户类型进行使用,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彼此之间的实验数据,保护实验数据的安全。管理员身份可以对其他账号进行管理和查看,及时进行实验的指导和完善。数据自动命名:根据培养的细胞系种类和实验人员姓名来对细胞培养瓶进行命名,该命名会自动匹配到所拍摄的图片、视频、分析结果等等。并且配有条形码、二维码的扫描功能,准确的记录观察样本的信息。样本信息记录集成化数据库:所有数据都储存在电脑中具有备份功能、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具有过滤功能并且可以直接将结果导出到Excel中。集成化数据库Audit trail:操作记录可查,数据结果可被归为文档格式实验操作查询PAULA中含有分析模块,可以直接对样本进行分析和检测,抛弃只能人工目测检测的方法,使实验更佳严谨和专业:细胞融合度检查:没有PAULA之前只能靠目测进行估算,这种方式缺乏规范性、并且误差较大,很容易会对下游实验造成不良影响。PAULA可以进行自动快速检测,进行保存,并且可以绘制生长曲线、划痕实验检测,通过邮件提醒功能得知实验已经完成,不用担心样本的生长状态不适合而导致实验失败。细胞融合度检测和划痕实验检测转染效率检测:将外源基因导入样本细胞中对带有荧光细胞和总细胞数的检测,从而进行转染效率分析。转染实验和HELA细胞转染图北京德泉兴业商贸有限公司为徕卡授权代理商。徕卡显微系统是显微镜和科学仪器领域的全球先驱。十九世纪,公司从家族事业起步,如今成为全球知名企业,以无可匹敌的创新精神铸就辉煌历史。与科学界一贯的紧密合作是徕卡显微系统创新传统的关键,从而将用户的想法付诸实践并根据用户需要为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徕卡显微系统的全球运作分为四个部门,它们均已成为其各自领域的领头羊:生命科学部门、工业部门、病理系统部门以及医疗显微镜部门。徕卡病理系统是一家自主运营的公司,为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适用于组织学中的每一步工作,并帮助提高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的生产率。公司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设有代表处,在 7 个国家设有 12 家制造厂,在 19 个国家设立了销售和服务机构,并且具有全球性的代理商网络。公司总部设在德国的韦茨拉尔 (Wetzlar)。
  • 媲美基因测序仪的科学仪器“明珠”?国产自研单细胞光导系统实现商品化
    单细胞光导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融合光电半导体技术与微流控技术,打造一个单细胞分选、培养、分析以及回收功能的多功能单细胞平台,能够高效、快速、精准地进行各种基于单细胞分辨率下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和操作。目前,该技术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抗体发现、细胞株构建及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极大精简和缩短了新型生物药物相关研发工作的流程。目前,全球主流供应商仅有Berkeley Lights 一家。据悉,彩科生物完成了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研发及商品化工作,实现了该领域国产零的突破。为了一探究竟,近日,仪器信息网实地走访了位于苏州的彩科生物,并与CEO程鹏博士进行了对话交流。走访彩科(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生命科学主编李博(左);彩科生物CEO程鹏(右))芯片上的抗体发现实验室——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程鹏表示,“寻找药物新靶点,一直是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激烈竞争的焦点和难点。随着时间推移和易筛靶点被大量挖掘,新药研发面临着“低垂的果子被摘完”,潜在靶点难以筛选的窘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发明新的药物发现工具迫在眉睫。然而,国外上游工具开发企业对中国药物研发的实时需求响应速度缓慢,尤其新应用开发领域,重视程度远不及欧美市场。作为一家专注于为生命科学提供先进研究工具的本土企业,彩科生物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基于整个研发团队的多学科交叉技术背景和坚定的工程师精神,通过数年时间成功自主研制出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程鹏补充说,“随着流式细胞技术、微流控技术和光流体技术等相关生物技术发展和成熟,单B细胞技术不断革新和完善,成功地从实验室走向了商业化应用。相比于杂交瘤等传统平台,利用单B细胞技术搭建的单B细胞平台能够直接对单个B细胞或其分泌的抗体进行分析,绕开了传统的细胞融合和大量铺板的繁重低效的工作,使科学家摆脱了融合的限制和负面影响,同时,平台可以实现对单B细胞不同程度的高通量筛选,有效简化实验流程,从而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基于新一代单B细胞克隆技术,彩科生物自主研发的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能够在芯片上直接完成单细胞抗体筛选、抗原结合及功能测试,将抗体药物早期发现周期从4-6个月缩短至1-2个月,大大加快了抗体药物开发进程。”彩科的研究员们使用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进行相关实验坚持底层创新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程鹏认为,“底层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促进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发展进步的两大关键因素。底层创新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开发和创新以及新材料发现等,这些研究在短期内可能无法产生明显的商业效益,但它们是科技发展的基石,为未来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代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已经步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考角度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和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多学科交叉融合旨在结合不同学科之间地研究思路,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最高效地产生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程鹏表示:“从零做起,研发过程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其难度不亚于基因测序仪”。据程鹏介绍,开发单细胞光导系统初期面临着研发难度大、国内供应链尚未成体系、诸多工艺设计也无前车之鉴等诸多挑战与困难。彩科生物拥有经验丰富的多学科交叉背景研发团队,始终坚持底层创新理念,综合运用半导体、微电子、生物工程、机器学习、材料化学以及自动化等多学科技术,实现了光电技术和微流控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其中,多个核心零部件生产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不仅要研究材料本身性质,也要对材料开发工艺进行全新设计。最终,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多方协作,彩科生物完成了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从研发到发售各个环节的工作。细胞生物学进入“单细胞”时代,LyTARS™系统应用前景广阔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早期基于群体细胞分析所获得的平均性数据,往往忽略了细胞个体间差异。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单细胞多组学、空间转录组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帮助科研人员能够深入研究单个细胞的DNA、RNA、蛋白质,以单细胞分辨率组合多层信息,揭示单细胞基因组、转录组、甲基化、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数据。程鹏介绍说,“彩科生物是一家旨在开发高效的产品以挖掘高分辨率的海量生命科学信息企业,以核心技术平台μ-MPF(Micro-scaled Multi Physics coupled Force)为基础,搭建了多个应用平台,其中包括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和多重单分子检测平台。其中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在细胞生物学研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它能更好地保留B细胞的多样性,在早期阶段即可得到高质量的阳性hits,避免“优秀克隆”的丢失。通过将独特的光电定位技术与微流控设计结合,不仅能够在一张芯片上精准地对单细胞进行挑选,还可以直接进行培养、实时而不间断地利用多个不同的荧光通道,监测细胞状态,对单细胞或单克隆进行多种实验,并根据实验时读取的特定结果导出需要的目标细胞和目标克隆。另外,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还可以实现在线on-chip检测。除此以外,该系统还具有更丰富的功能性筛选,包括阻断实验、交叉活性等检测,不仅检测类型多样,检测的灵敏度也极高。”程鹏非常看好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未来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也非常期待与更多国内优秀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让彩科生物的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尽快服务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打包环节后记:近年来,中国高端科学仪器的制造和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生命科学仪器在国产化上已取得积极进展,市场也涌现出诸多优秀国产仪器,比如流式细胞仪、基因测序仪等,国产高端科学仪器正在开启宏大时代。LyTARS™单细胞光导系统成功研制不仅仅攻克了又一项国产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卡脖子”难题,也侧面证实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实现科技创新和解决复杂的重大问题有效途径。程鹏博士毕业于美国理海大学,从事基于半导体芯片的单分子基因组测序仪器的研究。创办彩科之前在精密科学仪器企业Asylum Research工作,负责APAC的技术团队。苏州彩科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为生命科学提供先进研究工具的公司,一直专注于开发高效的技术平台以挖掘高分辨率的海量生命科学数据。目前,公司以核心技术平台μ-MPF (Micro-scaled Multi Physics coupled Force) 搭建了多个应用平台,其中包括单细胞光导平台、单分子灵敏度生物分子检测平台及多重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平台。
  •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抗HIV的脂肽病毒融合抑制剂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法,然而患者一旦停药,HIV病毒会迅速反弹。同时艾滋病患者长期服药也面临药物毒性积累和病毒耐药等问题。因此实现停药后的病毒控制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目标。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脂肽病毒融合抑制剂LP-98,能够有效治疗、预防SHIV(一种HIV和猴免疫缺陷病毒的嵌合病毒),并且在部分恒河猴中实现了停药后的病毒稳定控制。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期刊,标题为“Efficient treatment and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in rhesus macaques by an HIV fusion-inhibitory lipopeptide”。  脂肽病毒融合抑制剂能够阻断HIV病毒与细胞膜融合,从而阻止病毒入侵细胞。科研人员筛选出具有高效、长效抗病毒活性的脂肽病毒融合抑制剂LP-98,并对21只感染SHIV的恒河猴施以LP-98治疗。结果发现,其中5只恒河猴在停药后实现了病毒的稳定控制,其病毒DNA以低水平隐藏于深部淋巴结;16只恒河猴在停药后出现病毒反弹,其病毒DNA以高水平聚集在浅表淋巴结。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部分恒河猴实现停药后病毒稳定控制的机制,发现CD8+ T细胞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LP-98可有效阻断SHIV和SIV(猴免疫缺陷病毒)经过直肠、阴道或静脉途径的感染,从而为暴露前预防提供了新策略。  这项研究成果为HIV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也为后续研究治疗药物靶点提供了重要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1382-9?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092867421013829%3Fshowall%3Dtrue#%20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Cell》期刊相关报道,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聚焦外泌体】之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的准备
    对于外泌体研究的新手来说,细胞培养上清液是非常好的实验材料,外泌体相对容易收集。我们可以首先从细胞上清开始来熟悉整个外泌体的研究流程,充分了解整个流程需要使用的仪器、试剂以及准备时间,对我们后续的实验安排有很大帮助。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有足够的初始细胞上清液来收集外泌体,以保证我们能够拿到足够多的蛋白、核酸来进行后续分析。我们可以逆向思维,通过后续检测所需蛋白/核酸量——外泌体量——细胞上清量,来确定初始细胞上清体积。先从细胞上清开始,熟悉了整个过程后,我们再进行其他相对较难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01细胞系选择无论贴壁细胞或是悬浮细胞,能分泌更多外泌体的细胞系肯定是优先选择的。一般说来,肿瘤细胞的外泌体分泌水平要高一些,但并不是所有肿瘤细胞系都能分泌足够多的外泌体,我们可以借鉴文献中的细胞系推荐1。以常用基因转染的HEK293为例,是比较公认的分泌外泌体水平较高的细胞系。或者,以每100ml的细胞上清收集到的外泌体蛋白可达到5~20μg范围作为标准2,例如我们可以从100ml的细胞上清中获得10μg的外泌体蛋白,如果后续要做蛋白质组学分析(需50μg蛋白),那么初始细胞上清就需要扩大到之前的5倍,500ml,500ml上清差不多是通过离心方法可处理的大样品量了。如果后面收集到的外泌体蛋白都不够进行一次WB,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换个细胞系了。如果外泌体蛋白小于3μg,那么考虑到扩大体系的实验难度和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那证明我们用的细胞系不太合适做外泌体研究。*虽然很多生物样品或是细胞系在文献中没有出现过,许多外泌体相关的数据库(ExoCarta, Vesiclepedia, Evpedia等)可以提供帮助,在上面我们可以查到有哪些细胞系已经有人成功进行外泌体提取了。或者也可以咨询一些做外泌体的生物公司,看看他们是用哪些细胞系来制备商业化的标准外泌体样品的。02优化细胞培养条件及细胞系选择影响外泌体质量和回收率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收集之前细胞的培养状态。好的收集时间段是细胞状态好、生长旺盛,即处于对数期的细胞3,并且在细胞传代之前收集细胞上清,这个时候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量达到高4。准备好的细胞上清液,细胞密度也要适合,贴壁细胞如果细胞密度过高会出现接触抑制,对所分泌的外泌体也会有影响。所以,理想的条件是在细胞融合达到70%~80%后的40~48h后收集外泌体(此时约融合至90%)。要注意,为了避免FBS外泌体的污染5,收集外泌体的40~48h之前需换成无血清培养基,注意此时40~48h仅作为推荐参考。像有些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h后没有发生存活率和细胞形态改变,那么可以进行上清收集。如果出现死细胞增加、细胞形状改变、状态变差等情况时,使用EV-delepted FBS培养基来代替无血清培养基,EV-delepted FBS可以直接购买也可以自己制备(使用SW 41Ti转头在4℃,35,000rpm(Rmax 210,000 ×g)离心16h后小心收集上清)。但是这样仍无法完全避免血清外泌体的污染,需要清楚样品中血清外泌体的含量,增加一组没有培养细胞的培养基的平行样品作为阴性对照是必要的。03外泌体的提取方法目前被大家认可的方法就是超速离心,因为超离的方法可以收集到完整的细胞外囊泡群,并且几乎所有的实验材料(细胞上清、血液、体液等)都可以通过超离的方法来进行外泌体提取。当然超离的方法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样品量很小的情况下,超离对外泌体的回收率不高,但是超离作为一种物理分离的方法,可以在不破坏外泌体群体特性的情况下进行分离的。当前,除了超离外还有许多外泌体分离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再根据我们的实验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外泌体提取方法。超离方法是可以获得整个外泌体群体,适合于研究整个外泌体群体特性。Yoshioka博士:众多外泌体分离方法中,我们使用超离沉降的方法作为实验室提取外泌体的标准方法5(见下图)。这个Protocol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小心收集细胞上清并低速(4℃,2,000xg,10分钟)去除悬浮细胞(死细胞)。2.用0.22μm孔径过滤器过滤上步中收集到的包含外泌体的上清液,去除大颗粒和细胞碎片。3.将上步中的滤液进行超离处理,使用贝克曼库尔特SW 41Ti水平转头、13.2ml超净离心管(Product Number:344059,Beckman Coulter),4℃下35,000rpm(Rmax 210,000xg)离心70分钟。离心过后外泌体在离心管底聚集成沉淀,通常是肉眼不可见的。然后用预先过了0.22μm孔径过滤器的PBS进行清洗,洗掉与外泌体一起沉降的成分,例如微颗粒和蛋白。小心倾倒掉第3步超离后的上清,残留少量液体进行2~3s的涡旋振荡重悬沉淀,然后加入PBS,重悬后的样品同样的条件再进行一次超离。再次超离过后的外泌体仍然需要重悬,倾倒掉上清后,再进行2~3s的涡旋振荡重悬,这时的外泌体样品就可以进行下步分析了。从离心管中转移外泌体样品到储存管(比如1.5ml微量离心管)时,在吸取时我们可以用移液枪先大概测量一下样品体积,后面在储存管中补充PBS到我们之前预估的样品体积,比如,我们想收集到100μl的外泌体样品,但是从离心管中转移到微量管中只有80μl(注意:使用13.2ml超净离心管,平均下来每次收集到的外泌体样品大概80μl),我们加20μl PBS到微量管中再混匀一下就可以保存了。外泌体样品可以在4℃保存,并且要尽量早的用于分析。另外,外泌体样品是不能反复冻融的,与细胞类似,反复冻融过程会破坏外泌体。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外泌体是具有异质性的,整个外泌体群还可以细分为亚群(例如尺寸、蛋白表达等),不同的亚群也具备不同的特性,正如前文所说,通过超离的方法可以收集完整的外泌体群体。也有些文献也报道过使用不同的离心条件,可以将尺寸大小不同的外泌体亚群分开。目前,还没有特别统一的外泌体超离提取步骤,像转头类型、离心管类型、离心力以及离心时间等离心条件在不同的文献上都会有些许的差异。04参考文献1. Yokoi A. In Takahiro Ochiya, Yusuke Yoshioka. Exosomes encourage the medical innovation. Kagaku-Dojin Publishing Co., 2018 p.122-134 [Article in Japanese]2. Valadi H et al. Nat Cell Biol. 2007 9(6): 654–6593. Beckman Coulter. Interview article: Basics and Vision of Exosome Research. 20154. Urabe F et al. Clin Transl Med. 2017 6(1): 455. Yokoi A. In Takahiro Ochiya, Yusuke Yoshioka. Exosomes encourage the medical innovation. Kagaku-Dojin Publishing Co., 2018 p.122-134 [Article in Japanese]
  • 朱旭华:让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植保专业深度融合 推进植保智能测报的进程
    为进一步推广普及大数据应用技术,加快病虫测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5月28日-30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云南昆明举办植保大数据及智慧测报应用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国司各省(区、市)植保(植检、农技)站(局、中心)分管领导、测报科科长、防治科长和有关专家以及有关智能测报工具研发单位代表等共一百余人参加会议,托普云农作为植保智慧测报应用技术的先行企业代表之一出席会议。 会上,托普云农常务副总经理朱旭华作了专题汇报,报告围绕托普在智能型虫情测报灯的研发过程与应用成效等内容展开。朱副总经理在汇报里提到,托普从2012年开始研发智能型虫情测报灯,中途遇到了不少技术与应用难题,例如设备如何克服高温、低温、台风等恶劣环境,他对这些主要的关键难点与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向友商敞开心扉,共享经验心得。 副总经理还表示,托普云农研发的虫情测报灯的诞生,离不开产学研模式的深度结合,他强调,智能测报灯是电子及信息技术与植保专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产品的成功需要我们厂家深厚的技术实力与体系内专家的专业紧密融合。目前,基于这种模式,托普研发的虫情测报灯在各种应用环境下的测试验证,优化迭代,已在二十多个省份的进行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我们的智能型测报灯在各地有效地进行了虫情的自动识别和测报,对植保系统机器换人,减轻工作量,提高测报及时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内蒙古草地螟的及时监测发现。” 据资料显示,去年6-7月份,托普云农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境内负责搭建的两个测报点内单灯诱蛾分别为3.76万头、1.12万头,这些数据帮助相关部门快速获取、分析、判断虫情,及时制定防治方案,指导虫情防治工作,快速、有效地遏制了虫情的大规模蔓延,成功守护了区域内350万亩种植地的粮食安全。托普云农在兴安盟的植保支撑工作受到了认可与感谢 在报告的最后,朱副总经理呼吁道,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使产品不断优化和迭代升级。基于推动加快病虫测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互通有无,深入交流,针对问题难点,凝练解决方案,并建立行业执行标准,有效推进相关任务的工作进程。“如今,虫情测报工作形式严峻,我们更应敢作敢为,担起更大的责任。众人拾柴火焰高,托普愿与大家携手并进,为推动植保信息化乃至农业信息化的进程而贡献一份托普力量。”
  • 突破进口大型流式牛乳检测垄断,微流控融合单细胞成像技术大显身手——访朱良漪奖获奖企业中科苏净生物邵高祥总经理
    2023年初,备受业界关注的2022年“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评选出“创新成果奖”3项,“青年创新奖”5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与仪器信息网联合采访了“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获得者,倾听了解他们的获奖感受、研发过程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2022年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创新成果奖”获奖证书苏州中科苏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获得2022年“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之“创新成果奖”,获奖成果是“基于单细胞铺展微流控芯片与纳米荧光单细胞成像技术的细胞现场快速分析系统”。基于此,仪器信息网邀请苏州中科苏净生物总经理邵高祥向大家介绍其研制成果及对养殖乳品行业的重要应用等方面的看法。该项目针对养殖企业、乳品企业、消费者对牛奶体细胞数检测的需求,从科技创新、工程转化及应用推广三方面需求出发,研制出牛奶体细胞现场检测系统,具有“现场条件下、3min内、成本低于10元、单细胞成像与绝对计数”的特点优势。目前该技术成果主要面向的用户包括:奶牛养殖企业、普通奶牛养殖户、大中小型乳品厂、乳品加工企业、乳品检测中心实验室、兽医实验室等。 奶牛健康&奶质量关键指标——牛奶体细胞数SCC牛奶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 SCC),是指每毫升的牛奶中所含有的牛体细胞的数量,该项数值对养殖企业、乳品企业、消费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SCC的高低代表牛只乳腺是否受细菌感染的健康程度,同时也标志奶品的质量,因此作为奶牛健康和原料奶质量的关键指标,被纳入原料奶收购的计价体系进一步指导奶牛养殖。2004年农业部颁布《生鲜牛乳中体细胞测定方法》行业标准、2016年中国农垦乳业联盟颁布《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企业标准,将SCC限定为国际最严格的欧盟标准(400k/mL),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增强我国乳品的国际竞争力,SCC现场检测技术则成为标准制定以及实施的重要支撑。 突破大型流式细胞仪对牛乳体细胞检测垄断现有金标准检测方法(显微人工计数法和流式细胞计数法)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前者检测时步骤多、费时费力且对专业水平要求高,后者则需进口的流式细胞仪,不仅价格昂贵、且需专业操作与维护。二者虽能对SCC实现精准检测,但均无法满足养殖企业、乳品企业的行业需求。现有的牛奶体细胞总数检测仪以进口大型流式细胞仪为主,性能优异,但存在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操作复杂、专业性强的痛点。现场快速的检测方法手段有限,严重制约了牧场管理、乳品厂质检的工作效率。本项目以值得信赖的精准检测性能,打破市场底价的仪器价格,低廉的单样本检测成本,实现现场条件下、3min 内,牛奶原奶中体细胞的精准计数,突破了大型流式细胞仪对牛乳体细胞检测的垄断。遵循需求牵引并依托科技创新研制满足需求的新技术产品,从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托高性能荧光染料实现快速染色,基于单细胞铺展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单细胞成像与绝对计数,实现了在现场条件下、高灵敏度与低成本的牛体细胞数检测,为SCC检测以及国标完善实施提供新技术手段。 微流控技术&单细胞成像技术强强联合一体化浇筑基于狭缝流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是实现单细胞成像检测的核心,以单细胞铺展微流控芯片为核心,将其与纳米超速荧光染料和牛体细胞计数仪有机整合,形成了基于单细胞铺展微流控芯片与荧光单细胞成像技术的牛奶中体细胞现场检测系统。整个项目成果构成基于对单细胞铺展微流控芯片、纳米超速荧光染料以及智能传感的牛体细胞计数仪的创新设计与工程量产。实现了整个微流控芯片的结构、操作鲁棒性与结果精密性的提升;而纳米超速荧光染料则是通过微波加热合成聚集态不淬灭的量子点,该项技术更是实现了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抗酸染色等细菌的超速普染,从而为针对细胞更为快速、有效、均匀的染色奠定了基础;牛体细胞计数仪通过硬件结构与软件算法两方面的优化与联用,实现了单细胞精准成像基础上的单细胞信号自动识别、自动采集、自动计数。单细胞铺展微流控芯片技术相比于其他微流控芯片技术具备两方面优势,创新设计方面依托狭缝结构使得微量液体中的细胞实现单层铺展并减小高浓度蛋白的遮盖;芯片核心区由进样口、分析区及引流槽区构成,引流槽区与排气孔配合,防止检测过程中的气泡干扰,与分析区配合可以减少检测中乳样品的堵塞。此外,整个单细胞铺展微流控芯片有双测量复核芯片,进一步提升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工程量产方面,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通过多模具优化,实现了成本可控、高量产与高成品率的大批量产。微流控技术联合单细胞成像技术的优势:(1)使用场景:非专业人员现场便携检测;(2)检测成本:仪器成本低、单次检测成本低;(3)操作简便、反馈快速、结果立等可取。 市场需求与技术能力倒挂亟需缓解获奖项目成果相关的仪器与配套试剂(milkCELL100 牛体细胞计数仪及配套微流控芯片/染色剂)已于 2019年12月12日与哈罗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总代理商协议与100台仪器(含10000片试剂)订购合同。并被三元乳业、君乐宝乳业、奶牛养殖等畜牧企业应用于原奶、过程奶质量监测检测等环节,被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用于奶牛健康管理、牛奶品质检测的行业监管。伴随《生鲜牛乳中体细胞测定方法》、《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等行业/企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有需求与技术能力倒挂的现象(奶牛养殖场/养殖户数量居多、需求巨大,但没有技术手段;乳品企业数量较少、没有旺盛需求,但技术手段先进充裕。)迫切需要缓解,最小的市场需求量也会超过十万台,试剂每日消耗更是巨大,这是以自有知识产权产品支撑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机遇。 展望由微流控芯片、纳米荧光染料、智能传感有机融合所构建的“单细胞铺展技术及单细胞成像/绝对计数”技术平台,具有针对细胞分析拓展其它应用领域的潜力,未来可将其拓展至临床即时检测领域(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分别进行指尖血的人白细胞总数检测、免疫+细胞联合检测。附:关于“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朱良漪,原机械部国家仪表总局副局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名誉理事长,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领域最早的开拓者,影响中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的奠基人。为纪念朱良漪先生矢志不渝推动我国分析仪器事业发展的精神,以及激发企业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分析仪器的创新工作中,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承办执行“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共分为“创新成果奖”和“青年创新奖”两个奖项。“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的设立不只是对朱老的怀念与敬意,更是对分析仪器创新精神的坚守与传承。自2017年举办至今,“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已成功颁发五届,先后有15项分析仪器创新成果、18位青年创新科学家获奖。
  • Cell Research|邓宏魁/李程等课题组合作利用小鼠二细胞胚胎建立具有形成类囊胚能力的新型全能性干细胞
    2022年5月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联合中心邓宏魁课题组与李程课题组、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徐君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rivation of totipotent-like stem cells with blastocyst-like structure forming potent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化学小分子筛选组合,建立了一个新的全能性干细胞培养条件,可以支持从小鼠二细胞胚胎及扩展型多能干细胞(EPS细胞)建立全能性干细胞系。这种新型全能性干细胞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在分子特征和发育潜能上与小鼠二细胞胚胎高度相似,并且可以在体外被诱导形成在转录组水平上类似于体内囊胚的类囊胚结构。从左到右分别是李程、邓宏魁和徐君(来源:北京大学官网)如何在体外制备全能性干细胞,长期以来一直是干细胞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在小鼠中,只有受精卵及二细胞胚胎具有全能性:单个细胞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生命个体。随后发育形成的囊胚细胞可以被用于建立多潜能干细胞,滋养层干细胞及原始内胚层干细胞。然而,这些干细胞的发育潜能是受限的,无法同时发育到胚内和胚外组织。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小鼠多能干细胞群中存在极少量的表达小鼠二细胞胚胎分子标记MERVL的细胞,被称为二细胞样细胞(2-cell like cells),具有二细胞胚胎的部分分子特征(1)。然而,这种细胞无法在体外进行稳定的培养。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二细胞样细胞与体内二细胞胚胎仍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体外研究全能性的模型仍存在较大局限性(2)。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采用化学小分子调控的手段来建立调控干细胞的发育潜能的新方法(3-6)。2017年邓宏魁团队报道了一个新的小分子组合(LCDM),可以在人和小鼠中建立扩展型多能干细胞(EPS细胞)(4)。EPS细胞具有胚内胚外发育潜能,并且可以被诱导形成类囊胚(Blastoid)结构(7)。然而,与小鼠二细胞胚胎相比,这种细胞的分子特征与二细胞胚胎还有较大差异,细胞的胚外分化潜能也存在局限性,诱导获得的类囊胚结构中存在较高比例的中间态和中胚层样细胞(8)。最近北京大学杜鹏团队、中山大学王继厂团队等报道了全能性干细胞的诱导条件(9-10)。当前,如何直接自小鼠全能性胚胎建立全能性干细胞,仍是全能性干细胞研究的“金标准”。在本研究中,团队通过化学小分子高通量筛选,鉴定了能够在EPS细胞中诱导提高MERVL及Zscan4阳性细胞比例的化学小分子。通过进一步的组合优化,发现了一个可以将EPS细胞诱导为全能性干细胞的小分子组合CD1530,VPA,EPZ004777,CHIR 99021 (CPEC组合),诱导获得的全能性干细胞能长期稳定地在体外培养。更为重要的是,CPEC组合可以在体外支持从小鼠二细胞胚胎直接建立全能性干细胞系。研究者将由CPEC组合支持建立的全能性干细胞命名为全能潜能干细胞(totipotent potential stem cells, TPS细胞)。研究者进一步从转录组、表观特征、嵌合能力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TPS细胞的分子特征和发育潜能。他们发现TPS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表达大量的全能性特征基因,并且下调了多能性的分子标记。进一步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TPS细胞群中存在一个在转录组水平与中期二细胞胚胎高度相似的细胞亚群(约10%)。他们定量分析了TPS细胞、杜鹏团队报道的TBLC中的全能干细胞亚群、二细胞样细胞与二细胞胚胎的转录组相似度,发现TPS细胞中的全能干细胞亚群与二细胞胚胎的相似程度是最高的。ATAC-seq和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也表明:TPS细胞具备了二细胞胚胎的表观修饰特征。在发育潜能分析方面,他们通过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单细胞嵌合实验证明了:单个TPS细胞具备了同时向胚内和胚外发育的能力。为了严格证明TPS细胞在体内的胚外发育潜能,他们对E17.5的嵌合胎盘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TPS来源的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多种胚外滋养层细胞类型。并且,他们发现tdTomato标记的TPS细胞与有GFP标记的受体胚胎形成的嵌合胎盘中,存在大量的tdTomato单阳性嵌合细胞,高表达滋养层细胞的分子标记,排除了由细胞融合导致的假阳性可能。这些结果表明了TPS细胞具备了与二细胞胚胎相似的分子特征和发育潜能。自组装形成类囊胚结构的能力是评估细胞全能性最为关键的功能性标准之一。研究者证明了通过调控早期胚胎发育的信号通路,可诱导TPS细胞高效形成类囊胚结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表明,TPS诱导的类囊胚结构中存在与小鼠E4.5囊胚中类似的上胚层、滋养外胚层、原始内胚层细胞,并且在转录组水平上高度相似。通过转录组数据的定量分析,研究者进一步比较了TPS-类囊胚结构中的滋养层细胞、小鼠滋养层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组合诱导类囊胚中的滋养层细胞,发现TPS-类囊胚结构中的滋养层细胞更类似于着床前囊胚中的小鼠滋养外胚层细胞。并且,不同于EPS细胞诱导的类囊胚结构,TPS-类囊胚结构中并不存在大量的中间态细胞及中胚层样细胞。将TPS来源的类囊胚结构植入体内后,可以诱导蜕膜化反应,但是仍无法像正常囊胚那样发育成个体,提示诱导类囊胚的方案仍需优化。最后,研究者分析了CPEC组合在TPS细胞中诱导和调控全能性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抑制HDAC1/2和Dot1L的活性、以及特异激活RARγ通路,对TPS细胞的诱导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有趣的是,当用CPEC组合的小分子联合处理小鼠二细胞胚胎时,他们发现这些小分子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维持小鼠胚胎中的全能性分子标记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HDAC1/2、Dot1L、RARγ通路的协同调控对于小鼠全能性调控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该研究利用化学调控的方法从小鼠二细胞胚胎中建立了新型的全能性干细胞,该细胞具有与二细胞胚胎相似的分子特征及双向发育潜能,能够形成与体内着床前囊胚更相似的类囊胚结构。这一工作不仅为体外研究全能性提供了更为合适和可靠的模型,而且朝着在不同哺乳动物物种中利用全能性胚胎捕捉、维持全能性干细胞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邓宏魁教授,李程研究员,徐君研究员是这一研究成果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徐亚星,赵晶薷,任奕璇,王旭阳和吕钰麟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本工作获得了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 高通量自动化成像及分析设备使用心得——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韩帅
    为帮助广大实验室用户及时了解高内涵成像前沿技术、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向用户传递准确、实用的技术干货和宝贵的实验经验,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策划“高内涵成像技术”主题约稿活动(点击查看)。本期,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化学生物学平台技术主管韩帅博士谈一谈高通量自动化成像及分析设备方面的使用心得。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韩帅 高级工程师韩帅,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化学生物学平台技术主管,负责功能基因组筛选、高内涵筛选及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等技术体系搭建,为药物新靶标发现等高通量筛选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建立了多种基于高内涵的高通量筛选体系,作为主编组织编写了《高通量筛选技术实验手册》及《高内涵成像与分析实验手册》;利用自动化设备建立了基于384孔板模式的单细胞转录组自动化建库体系。所建立的技术体系帮助用户在Nature、Cell、Cancer Cell、Nature Genetics等知名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俗话说:“眼见为实”,显微成像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检测手段之一。随着自动化技术与显微成像技术的融合,以及图像分析技术的提升,涌现出了一大类高通量自动化成像及分析仪器。这类仪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大量图片,而且能够从中提取出多种参数的定量信息。这些特点使其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传统高通量筛选检测方式因检测指标相对单一而带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目前,高通量自动化成像及分析设备在高通量药物筛选、功能基因组筛选及其他多样品检测项目中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涉及的领域也涵盖了细胞信号通路、肿瘤、神经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干细胞等多种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是一个以高通量实验技术为手段,为功能基因组筛选及药物筛选等通量化实验提供服务的技术平台。显微成像是我们开展高通量筛选项目的重要检测手段之一。为了最大程度满足中心乃至全国用户在高通量成像及定量分析方面多元化的实验需求,平台目前配备了5台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势的高通量自动化成像及分析设备。为了帮助用户获得最佳数据,我们对成像实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实验标记体系选择、成像设备选择及图像分析方法设置。其中实验标记体系及图像分析方法设置在《高内涵成像及分析实验手册》中有详细描述,本文将结合我们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的体会,重点就如何选择合适的高通量自动化成像及分析仪器进行讨论。我们参考平台现有的设备,将自动化成像分析仪按照性能特点大致分为三个类别,下文将分类探讨其特点及应用。1. 高内涵成像分析仪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通常具备高分辨率、多通道成像、大样本容量和高通量的能力,配合强大的图像定量分析软件,适用于高度复杂的细胞和生物分子研究,如细胞表型分析、药物筛选等。具体来说,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使研究者能够在微观水平上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微观细节;其次,多通道成像使得研究者可以同时获得多个生物标记物的信息,为复杂生物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高通量性能使得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样本成为可能,支持高效的大规模实验和筛选。高内涵成像分析仪配备非常强大的图像分析软件,这是它区分于其他类别高通量成像分析仪的最主要方面。其软件可以自动识别、分割细胞及细胞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数目、形态、强度、定位、运动轨迹、纹理等多种参数进行定量化分析。大多分析软件的界面呈现为可自由组合的多种分析模块,用户可以像使用命令语句编写程序一样,根据实际需求非常灵活地将模块按照特定逻辑进行个性化组装,最终获得所需参数。分析软件还可以提供单个细胞的数据,并可根据单细胞数据对整体细胞进行亚群分类,非常适合异质性培养体系的分析。对于动力学实验,分析过程中配合细胞追踪模块(cell tracking)可以拿到每个单细胞的动力学变化数据。很多高内涵的分析软件中还加入了机器自学习或人工智能,对于复杂的表型或高通量筛选过程中会出现的不可预测的多样化表型进行智能化分析。这种智能化的图像分析有助于从庞大的图像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加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根据光路设计的不同,高内涵又分为共聚焦高内涵及宽场高内涵两大类。共聚焦成像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去除了来自非焦面的信号,从而极大地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使图像更清晰。但这并不意味着宽场成像在所有应用中都劣于共聚焦成像。在我们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宽场成像可以满足大部分日常需求,例如荧光强度、细胞形态、细胞迁移、周期、类器官大小和数目检测等等。在某些对信噪比要求较高的实验中,共聚焦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例如,对比较厚的样品(如类器官或多层生长的细胞)进行成像并需要对单个细胞进行精确定量时,共聚焦成像会去除大量来自非焦面的信号,从而给出更准确的数据;当关注的细胞亚结构尺寸较小(例如自噬小体、蛋白聚集体等呈现为点状的结构)时,共聚焦成像会获得信噪比更高的图像,使计数或荧光强度的分析更加准确;另外,对于信号较弱的样品,由于共聚焦成像一般使用能量强波长单一的激光作为激发光源,且通过pinhole过滤掉大部分来自培养基及板底的背景信号,图像信噪比会较宽场成像有非常显著地提升。高内涵成像分析仪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细胞生物学中,它们被用于研究细胞形态学、细胞内信号传导、亚细胞结构等方面。在药物筛选和药物发现中,高内涵成像分析仪可以用于评估化合物对细胞的影响,加速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过程。此外,这些设备还在生物标记物研究、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 分析功能相对简单而明确的自动化显微镜相比于分析功能丰富而灵活但操作门槛较高的高内涵成像分析仪,另外一类仪器应用场景明确且操作简单更易上手。这类仪器在成像方面具有高度自动化的功能,成像速度快,能够拍摄高质量的明场及荧光图像;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使得操作者能够轻松设置实验参数、调整显微镜设置,并进行图像采集;但物镜配置往往以低倍镜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这类成像仪器的应用场景基本以细胞整体水平的观测和分析为主,不适用于对分辨率要求更高的细胞亚结构水平的检测;分析软件提供的分析功能相对简单而明确,界面大多以已开发好的分析流程呈现给用户,用户只需优化部分参数的设置即可。结合我们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这类仪器较多的应用是细胞计数、细胞活死分析、病毒感染/质粒转染效率分析、细胞融合度分析/生长曲线绘制、基因表达/细胞整体荧光强度分析、克隆个数分析等。概括来讲,如果实验的定量需求基于细胞计数,或是整体荧光强度,或孔内特定区域的分析(如细胞克隆或细胞融合度),都可以考虑这类自动化显微成像仪器。由于这类仪器低倍镜成像速度快,在以酶标仪读值作为主要检测指标的高通量筛选体系中,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用户在实验结束之前利用自动化显微镜收集全孔图像,便于后续酶标数据分析过程中对阳性孔或数据异常的孔回溯图像,从而帮助筛选者有效减少传统高通量筛选体系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例如,实验结束前,在不影响酶标检测体系的前提下,利用核染色或明场成像统计孔内细胞数,可辅助校正由孔间细胞数差异导致的酶标读值变化。总之,这类仪器虽然功能相对简单,但它们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图像获取及简便的定量分析解决方案。3. 自动化活细胞长时程监测设备若要对活细胞样品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拍摄,通常需要在拍摄过程中提供二氧化碳、温度及湿度控制。虽然大多数自动化成像仪器能够实现二氧化碳和温度的控制,然而对于需要长时间跟踪拍摄的实验,如细胞生长曲线监测和细胞迁移监测往往需要持续数天,湿度控制对于确保在观察期间细胞处于最适宜状态变得尤为关键。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自动化活细胞长时程监测设备。自动化活细胞监测设备的湿度控制有多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体积较小可直接放入细胞培养箱内使用的活细胞工作站,细胞培养箱为成像设备内的样品提供所有环境控制。这类仪器通常具备多个板位,能够实现对中等通量样本的同时监测。另一种方式是成像设备自身搭载自动湿度控制模块。另外,对于开放式的自动化显微镜,可通过在载物台上加装具有活细胞环境控制模块的腔室(chamber),来实现在拍摄过程中对活细胞环境的控制。然而,这类设备一次只能实现一块板的连续拍摄,更适用于低通量样本监测。此外,我们平台还采用了将高内涵成像设备通过机械臂与自动化培养箱整合的方式,实现活细胞长时程监测。当一块样品板完成拍摄后,机械臂将其送回自动化培养箱,继续下一块样品板的拍摄。这种运行方式也可实现中等通量的样品监测,但只适合拍照时间点间隔较长的实验。在某些研究项目中,还会出现对氧气浓度有要求的实验(例如研究低氧或高氧环境对细胞的影响)。这种情况对环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成像设备或培养箱搭载氧气浓度控制模块。自动化活细胞长时程监测设备通过连续、实时的图像采集,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和记录细胞的实时变化。对于研究细胞的实时响应、细胞迁移、细胞周期、细胞增殖等过程至关重要,确保我们不会错过微观层面上的关键事件。综上所述,高通量自动化成像分析设备的不同类别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各具特色,为科学家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发展。高内涵成像分析仪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及丰富多样化的定量分析指标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分析功能相对简单而明确的自动化显微镜为分辨率要求不高的通量化检测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图像获取及简便的定量分析解决方案;而活细胞长时程监测设备则使得细胞动态过程的观察更为全面和细致。这三类设备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未来,随着这些设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会更好地服务于生命科学研究。如有技术干货、科研成果、仪器使用心得、生命科学领域热点事件观点等内容,欢迎投稿,投稿邮箱:zhaoyw@instrument.com.cn,关于征稿内容要求也可邮件咨询或电话联系:13331136682(同微信)。
  • 江苏弗泰生物科技融合蛋白试剂首次出口美国
    生意社7月26日讯 日前,江苏弗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融合蛋白试剂获得泰州海关出境通关许可,远销美国,成为国内首批经过海关允许出口的同类试剂。   据介绍,融合蛋白是目前世界上为数很少的以抑制为作用机理的重组药物,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器官移植。泰州中国医药城引进以海外科学家郑心校教授为技术领军人,以高层次人才张栋博士、黄序博士等为骨干的技术团队,建立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重组蛋白类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平台——细胞及蛋白质治疗研发中心。目前,弗泰生物已建成哺乳动物细胞、原核细胞表达等产品生产线,创制出数十种具有全新功能的融合蛋白试剂,并接到了来自日本、美国的订单。 (金陵)
  • 新芝发布新芝全自动核酸提取仪NP-2032新品
    产品说明 NP-2032是新芝生物基于临床大规模基因分析的需求上推出的一款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本机采用磁珠分离技术,根据选择相应的试剂盒对多来源样本(如血液、动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核酸进行分离纯化。整个仪器性能稳定,噪音低,操作实现自动化且快速、简单,可同时纯化32个样本。是临床基因检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学科研究的得力“助手”。工作原理 利用机器内磁棒架上的磁棒,将吸附有核酸的磁珠移动至不同的试剂槽内,再利用套在磁棒外层的磁棒套,反复上下运动搅拌液体,混合均匀,经过细胞裂解,核酸吸附,清洗与洗脱,最终得到最纯的核酸。性能特点快速高效纯化后的核酸纯度可满足各类下游实验需求核酸回收率95%,磁珠回收率95%合计约20-40min可完成32个样本提取(依试剂而定) 安全可靠全自动操作搭配一次性耗材,减少人员接触内置可定时紫外消毒,高效清洁排气风扇,有效避免气溶胶污染运行中防开门报警,保障操作安全通用性强多速度多模块供选择,且可储存100个程序,满足不同客户要求自定义裂解、洗脱温度适合于不同样本,如动植物组织、血清、血浆等操控灵活大屏幕全彩显示,触控式操作,简单易用可自定义快捷程序,一键启动人性化的观察窗、显示屏设计,方便操作仪器参数型号NP-2032样品通量1~32处理体积50-1000ul磁珠回收率95%磁棒数量32提纯孔间差CV裂解温度室温-120℃洗脱温度室温-120℃震荡混合不同需求的混合方式操作界面7寸触摸屏,8个快捷程序文件内部程序预设8组程序,可储存100组程序程序管理新建、编辑、删除、另存为等仪器扩展接口标准USB照明系统有杀菌消毒紫外消毒排气方式风扇数据储存可储存,内置SD卡尺寸422x422x470(mm)创新点:1、快速高效,核酸回收率95%,磁珠回收率95% 2、安全可靠,全自动操作搭配一次性耗材,减少人员接触 新芝全自动核酸提取仪NP-2032
  • IVIS视角 | 穿上 “细胞膜吉利服”的纳米载体在体内必将威力大增
    众所周知,多功能纳米载体可以有效识别肿瘤细胞并且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是目光转向体内,这些纳米载体往往在免疫系统的攻击下集体失灵。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将会感知纳米载体的入侵,并且非常努力的把我们精心设计的载体清除掉。一旦纳米载体被清除掉,药物就很难到达目标肿瘤区域,很难实现杀伤肿瘤的效果。因此,纳米医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在不破坏免疫系统的前提下,让纳米载体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传统的解决方案我们都是通过在纳米载体表面携带各种伪装工具,尽量和免疫细胞捉迷藏,能躲则躲,绝不露面。但是这些载体也很容易迷路, 到达深层肿瘤部位的很少,并且在和免疫系统的斗智斗勇中,还会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新的抗体从而加速纳米载体的清除,因此很难达到治疗的效果。而随着仿生纳米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让纳米载体穿上“吉利服”,不但可以在免疫系统中潜伏下来,还可以大摇大摆的从免疫细胞的眼皮底下蒙混过关,发挥极大功效。这种“吉利服”就是细胞膜提取物,不同种类细胞提取的细胞膜包覆在纳米载体表面还可以表现出特殊的功效,像红细胞膜或者一些免疫细胞膜可以提高纳米载体的体内循环时间,肿瘤细胞膜可以特异识别同源肿瘤等。穿上“细胞膜吉利服”之后,纳米载体将显现各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成为近年来多功能纳米载体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T细胞膜包裹下仿生纳米药物的免疫识别增强通过糖代谢技术,获取嵌入叠氮基团(N3)的功能化T细胞,并提取功能化T细胞膜包裹在吲哚菁绿/聚合物纳米载体表面,构建仿生纳米光敏剂。功能化T细胞膜上不但原本的抗原受体可以赋予纳米光敏剂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并且N3基团可以识别肿瘤细胞糖代谢靶点,从而实现纳米载体在肿瘤内部的富集,通过小动物光学成像可以清楚的看到T细胞膜包裹下仿生纳米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靶向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肿瘤的精准可视化治疗。功能化T细胞膜仿生纳米颗粒实现特异性的肿瘤靶向和精准光热治疗参考文献:T Cell Membrane Mimicking Nanoparticles with Bioorthogonal Targeting and Immune Recognition for Enhanced Photothermal Therapy. Advanced Science. 2019: 1900251.2、生物学重编程全抗原细胞膜助力纳米疫苗的研发将肿瘤细胞和树突细胞融合细胞的生物学重编程细胞膜包覆在金属有机化合物表面,构建肿瘤疫苗可以在融合细胞膜表面表达大量免疫刺激分子,从而使得包裹融合细胞膜的纳米载体像抗原呈递细胞一样直接作用T细胞从而激活免疫反应。通过小动物光学成像,可以看到重编程细胞膜包覆的纳米载体在体内长循环到达肿瘤部位的过程。到达肿瘤部位的纳米载体还可以被树突细胞识别,从而诱导树突细胞成熟,增强免疫效果,最终消除肿瘤,从而拓展肿瘤治疗平台。生物学重编程细胞膜包裹纳米载体的过程以及肿瘤免疫的激活参考文献: Cytomembrane nanovaccines show therapeutic effects by mimicking tumor cells and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3199.3、肿瘤细胞膜包裹的黑磷纳米载体拓宽光热肿瘤免疫治疗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含有对患者特异性的新抗原,是成为制备个体化肿瘤疫苗最好的材料来源。作者利用细胞膜封装的方式在二维光热黑磷量子点(BPQDs)表面包裹肿瘤组织的细胞膜,从而制备具有光热效应的纳米肿瘤疫苗(BPQD-CCNVs),并且把纳米肿瘤疫苗和集落刺激因子(GM-CSF)装入热敏水凝胶中。皮下注射水凝胶后可以在红外光的作用下持续释放纳米疫苗以及集落刺激因子,招募并激活DC细胞,从而捕获肿瘤抗原并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同时,尾静脉注射PD-1抑制剂,阻断PD-1/PD-L1免疫检查点通路,增强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通过活体光学成像我们可以对肿瘤进行生物发光标记,从而长期连续监测肿瘤在体内的发展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光热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清除实体肿瘤同时抑制术后转移的复发。(A)光热肿瘤免疫实验设计思路;(B)FITC标记的水凝胶在体内的降解情况;(C)个性化光热肿瘤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术后实体肿瘤的复发;(D)个性化光热肿瘤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术后肿瘤的转移。参考文献:Surgical Tumor-Derived Personalized Photothermal Vaccine Formulation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ACS nano. 2019, 13(3): 2956-2968.珀金埃尔默拥有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其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为生物医学的各种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干细胞、传染病、炎症、免疫性疾病、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基因治疗、纳米材料、新药研发、植物学等)提供了完整的成像解决方案。点击链接,获取相关产品及应用资料:https://account.custouch.com/perkinelmer/site/#/list/15?_wxr_1564535099232&refresh=true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小动物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成像设备”项目启动
    3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田捷研究员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小动物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成像设备”项目召开项目启动会,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   本项目由自动化所牵头,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以及第四军医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四家单位共同参加,是迄今为止自动化所资助额度最高的国家基金委项目。   针对重大疾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的国家战略需求,该项目拟研制小动物光学多模融合分子影像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以光学分子成像模态为核心,同机融合核素和结构成像模态,从细胞分子、功能代谢和解剖结构等多个层面系统全面地提供生物体生理病理信息。围绕多模成像设备研制这一核心目标,该项目涉及到成像模型、重建算法、成像设备、融合平台、验证评价以及医学生物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该设备将用于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理、早期精确诊断以及药物疗效定量评价的医学生物应用研究,为肿瘤早期精确诊断和药物定量疗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该项目的实施对推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启动会上,田捷研究员还就项目总体情况、“小动物光学、结构、代谢三模态同机成像设备构建与研发”课题研究方案的报告、项目各子课题分别就课题定位、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具体指标、研究计划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基金委医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尔丹、综合计划局郑永和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曹凝副局长、院高技术局杨永峰处长、基金委综合计划局谢焕瑛处长、医学部三处李恩中主任,中科院项目评估监理中心金启宏研究员、刘涛副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建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吴培亨院士、沈绪榜院士等九位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莅临启动会。
  • 医工融合协同创新 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5月16-18日,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在清山会议中心圆满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命科学仪器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康复医学会为大会的支持单位。大会为期1.5天,以“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为主题,80余位科研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吸引近30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以及相关领域企业代表参会。大会现场大会主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周连群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吴成铁、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廖希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陈江龙、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毛伟为大会致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院士、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院士、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谢飞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吕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院长于成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缪丽艳、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所长王强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卢潮、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旭翔、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伟等专家领导莅临大会现场。吴成铁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廖希明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江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毛伟 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本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设置了1个主论坛和5个专题论坛,主论坛环节,四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院士分享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张玉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外泌体蛋白组技术进展》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尺寸为30-200nm的囊泡,存在于体液、组织及细胞培养液中,携带脂质DNA、RNA、蛋白质等重要功能性成分,其中干细胞外泌体在临床方面有重要应用,如用于治疗脑损伤。但是目前干细胞外泌体用于临床还面临规模化制备的多方面问题,纯度、通量和质控是制约外泌体临床发展的瓶颈。传统的外泌体富集方法主要包括超速离心、膜过滤等,但存在回收率低或者纯度低等问题。张院士团队合成了反向富集微球材料,利用外泌体尺寸差异实现外泌体的反向富集,效果好于传统方法。张院士还详细介绍了鹿茸干细胞外泌体的应用,包括治疗小鼠肠炎、皮肤创伤、骨缺损等。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智能化推动国产化:我国基础医疗装备自主创研的可行路径》当前智能化改造是实现我国医疗装备国产化的重大机遇,用AI技术可用来提升医疗装备性能,解决“卡脖子”难题,更优质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徐院士介绍了在这一方向上的两大探索,一是分布式微剂量CT,二是快速/超快MRI。徐院士讲到,X射线辐射是一类致癌物,新一代CT系统的核心应该是低剂量,当前的国际专家共识是:真正的低剂量成像时代尚未到来,目标是追求sub-mSv的微剂量成像。其次,分布化是新一代CT系统的发展趋势,分布式CT影像中心有多个应用场景,能够解决院际/院内自由部署、集成度高难以实现低剂量等诸多问题,让CT的商业价值、医疗价值、社会价值更大。目前徐院士团队成功研发分布式微剂量CT已经在有些医院安装,其算法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商业化CT系统,同时还在做小型化便携式CT系统。此外,徐院士介绍了新一代MRI的趋势,核心是解决成像速度慢的问题。徐院士最后总结了智能化带动国产化的可行性技术途径:软硬分离、数物融通、用计算换性能、个性化代替菜单式、上下游贯通、大数据与AI技术的深度使用。王振常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基于CT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智能检测系统的创建》王院士介绍了国内外结直肠癌病变筛查的情况,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193.2万,死亡93.5万,超过93%的结直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从息肉增生到癌变周期5-10年。有数据显示,CTC检出息肉灵敏度≥6mm为80%,≥10mm为88%,结直肠癌灵敏度为96%,CTC≥10mm的癌前病变及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可与肠镜媲美。美国2008年将CTC列入指南,2018年将其列入联邦医保。我国结直肠癌新发已上升到全球第二位,由于医疗资源不足、依从性低,肠镜很难用于筛查。结直肠癌缺乏有效防控体系,现有CTC技术存在检测精度低、效率低、无法实现自动识别和定位等问题,急需系统创新。在此背景下,王院士团队开展了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工作,核心创新包括三点:基础算法创新、多视角联动技术和病变识别方法创新。目前已经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下一阶段重点是降低假阳性。这项工作充分体现了算法、工科和专用系统等多方面的交叉融合。陈学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医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与器件》陈院士介绍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及产业化进展和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器件的开发情况。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酸酯类等)的特点是性能可调、成本偏高;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等)特点为从硬塑料到柔性材料,成本可控,应用前景好;和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纤维素等)成本较低、可塑性差,需进行预处理方可塑化加工。陈院士介绍了团队己内酯合成研究进展,对这类材料的表征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性能一致。己内酯应用场景可拓展至外科医疗、手术缝合线、胶黏剂、航天阻尼、农用地膜等。陈院士还详细介绍了聚乳酸合成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聚乳酸产业市场现状:2022年全球聚乳酸总产能约63万吨,应用领域如制作吸管、3D打印等。目前,陈院士团队已获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个,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1个,Ⅰ类器械注备案证24个。陈院士讲到,做科学研究,不仅要发文章,更要产业化,实现应用。苏州市高新区科技招商中心主任端洪菊作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推介苏州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46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43万亿元,全国第二,被网友称为“地表最强地级市。”是经济强市、工业强市、产业强市。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开发建设,1992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占苏州2.5%的土地,创造出近8%的经济总量,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1835亿元,蝉联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这里创新资源高度聚集,产业集群活力迸发,不仅有多个院所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力量,还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和新能源、光子及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主论坛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周连群研究员主论坛后,大会特别设置了“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前沿论坛”、“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前沿技术论坛”、“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交叉论坛”、“生物医学仪器与康复治疗前沿交叉论坛”、“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5个专题论坛,80余位科研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分享了报告,其中不乏领域学术带头人,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在上述方向的新技术、新进展,论坛的成功召开为推动“生-医-工交叉融合”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分论坛掠影茶歇交流企业风采
  • 西南交通大学举办跨学科科教融合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沙龙活动
    6月9日,西南交通大学举办“‘智能+’——‘芯’力量、‘数’我强”跨学科科教融合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沙龙活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四川省计算机学会高专委代表,学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科学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单位负责人,微电子、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专业和学科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数据科学高水平人才培养集体、大学生集成电路科创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代表;微电子、先进传感器、芯片开发设计、大数据、神经网络、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数据科学等方向的研究员、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参会。活动以“交大‘智能+’——‘芯’力量、‘数’我强,跨学科科教融合共享”为主题,围绕集成电路与传感器芯片设计与开发、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两大热点的科研和教学成就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议由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卫飞飞主持。会上,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副处长刘尧、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贺剑、科学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平、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处长赵彦灵、四川省计算机学会高专委副主委李天瑞教授分别就共享发展、科技导向、开放支持等省、校开放共享政策做了介绍。刘尧围绕四川省科技创新券和省共享平台促进科创主体与四川省优质研发资源的对接,提升创新能力,助力科创工作发展做了说明,指出科创券和省共享平台将努力为科创主体拓宽创新视野,提高创新研发效率,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贺剑围绕“十四五”开局之年大仪开放共享书写高质量发展,从能力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手段创新为抓手的软硬件建设和高密度,高强度,持续性的实干、实绩,回顾和总结学校2021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介绍了“精准规划、精准建设、精准服务、精准投放”为目标的2022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管理工作新思路。王平以科研工作更加聚焦国家需求,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找准目标,做自身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科技“特长生”为主题,介绍了学校以“智能微纳传感”专项为牵引推动学校物理、材料、计算机、通信、机械等学科进行更新迭代、交叉融合相关工作,展望学校下一步在“智能感知”的拓展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智能+”交叉融合。赵彦灵回顾了交大计算平台从80年代计算站到如今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发展历程,指出计算能力不断发展,但是计算平台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的建设的初心不变、效果不变。李天瑞就国家“东数西算”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战略布局,说明了四川省和学校对接国家部署,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全网算力服务资源池、网络互联互通等科研基础能力的机遇和挑战。共享交流由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三个板块组成。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板块中唐小虎教授和邸志雄讲师分别用高水平人数据科学才培养和大学生芯片设计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案例,展现了交大的教授很简单:用科研成就团队,用育才成就未来;交大的讲师也很简单:入职6年,国家级科技创新实验竞赛奖21项,其中一等奖(含特等奖)过半的风采。各美其美板块中,张帼威等7名在读博士生以在生物传感器、MEMS芯片、超导量子芯片、低噪声放大芯片的研制和物联网边缘计算、交通感知GPU计算、帕金森病与神经网络的研究,通过跨学科科研交流,分享了科研经验、成果和大型仪器共享共用的成效。美美与共板块中,信息学院微电子系主任向乾尹副教授、西南交大-中车微电子学院宋文胜教授、材料学院冯庆国研究员就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科学前沿,用详实的数据、稳妥的规划和感人的成绩,为与会者打开了一幅幅通向未来的美丽画幅。交流活动中充满了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情感和情感的交融,交流环节后大家又意犹未尽的参观了犀浦校区先进传感器/精密制造实验室。“十四五”开局伊始,西南交通大学完成了以分析测试中心新址搬迁的能力创新、以助管队伍和自主上机的机制创新、以信息开放共享平台实时预约使用和APP手机端软件开发的条件创新为抓手的硬件建设。完成了以大信息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和测试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发布为基石的制度创新、以“高密度,高强度,持续性”的大仪平台及测试仪器设备使用培训、青年科技人才技术交流、研究生跨学科仪器操作交流和显微摄影大赛及大学生高水平科创竞赛的手段创新为支撑的软件建设。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得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越来越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使用和推荐。该校表示,将以本次沙龙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精准规划、精准建设、精准服务、精准投”放为目标的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管理工作,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 Nature技术突破:质谱和显微技术首次完成“图像融合”
    来自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了质谱分析和显微技术的第一次&ldquo 图像融合&rdquo ,这一技术突破将能极大的提高癌症的诊断效率和治疗疗效。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thod杂志上。   显微技术能帮助研究人员获得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但&ldquo 这种技术无法给你具体的分子信息,&rdquo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生化和质谱研究中心主任,文章的通讯作者Richard Caprioli博士说。   而质谱技术能完成组织中蛋白,脂质及其它分子的各种精确分析,但是图像处理过于粗糙。如果能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将能令研究人员获得高分辨率的体内分子构成。   &ldquo 对我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rdquo Caprioli博士说。   Caprioli表示这项技术能重新定义外科范畴,比如肿瘤外科手术时癌细胞与正常细胞边界的界限。目前这一界限是由组织学决定的,也就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外观获取的。但是不少癌症患者在手术后又会复发,这有可能是因为一些癌细胞看上去像是正常细胞,如果利用质谱技术进行蛋白成分分析,那么就能精确标记癌细胞范围了。   这一技术成果由多名研究人员完成,包括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Raf Van de Plas博士,范德比尔特大学Junhai Yang博士等。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采用了一种称为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编者译)的数学方法,从而能将质谱信息的每个像素投射到显微成像的对应位置上,获得一个全新的&ldquo 预测&rdquo 图像。   这在概念上类似于绘制标准曲线的实验点,Caprioli 说,虽然在这些真实测量点之间没有&ldquo 实际点&rdquo ,但是可以通过之前的实验进行预测。&ldquo 我们预测数据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rdquo 他说。
  • 加速温控设备工业化布局,积极拓展生命科学仪器版图——ACCSI 2024访宁波新芝生物董事长周芳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4月18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ACCSI2024 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的高端人士共计15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科学仪器行业的前沿趋势与发展机遇。年会现场,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芳,以下为采访视频:(1)2023年,新冠产品销售大逆风、生物制药行业资本寒冬等诸多挑战给生命科学仪器企业业绩制造巨大下行压力。但新芝生物2023年净利润5872.07万元,同比增长46.51%,请问新芝是如何做到的?周芳:回顾2023年,确实是跌宕起伏的一年。经历2022年末延续的一季度贴息贷款的疯狂,美国生物法案的实施,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后疫情时代呈现市场需求萎靡,经济复苏速度低于预期的现状。面对行业变局,我们新芝生物积极克服大环境不利因素,坚持创新,紧紧围绕用户需求,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提升产品品质,拓展下游应用场景,优化管理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强化销售能力,积极开拓下游市场。2023年公司总体业绩基本持平,净利润有所增长,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2)据悉,新芝生物拟购买宁波阿弗斯恒温制冷技术有限公司55%股权。请问您收购它的考量是什么?周芳:新芝生物一直把恒温水浴产品作为重点发展的产品线之一。原来我们的定位主要是面向研究型领域,例如高校科研、企业研究中心。但随着行业发展,我们了解到工业化阶段也需要大量的温控设备,例如在制药、新能源、化工领域的研和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我们认为这一块也是比较大的市场。阿弗斯以高低温温控技术为核心,专业针对产业化应用阶段开发不同温度段不同产品需求的高低温一体机,例如低温可做到-150摄氏度,高温可达350摄氏度,技术能力强,产品丰富,与新芝生物现有产品品类与未来规划有较强的互补,所以开始了深度的合作。同时,新芝生物在全国各地设有30多个销售办事处和售后服务中心,具备成熟的渠道资源,新芝生物已经成功孵化了新芝冻干产品线,未来也必会成功孵育新芝阿弗斯,成为国内工业高低温一体机的领先品牌。(3) 此次参加ACCSI2024,新芝生物带来了哪些新产品和大家见面呢?请您介绍一下新产品在功能、设计和技术等方面做了哪些升级和创新?周芳:我们带来了新一代的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MGC-500。这是一款针对绝对厌氧的高通量微生物培养监测应用开发,包含气体监测功能,能够对于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控,保证腔体的厌氧环境的稳定性,能实现最高192样本的培养与生长监测。同时在软件算法方面做了大量升级与数据补充,保证数据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产品适用于例如肠道微生物研究、奶制品发酵、其他厌氧发酵微生物研究等领域。此外,我们还带来新一代基因导入仪,除了在外观上做了全新的设计,整机和配件均开模制造,更符合现代科研工作者的审美以及对于产品质感的要求,我们核心对于内部的瞬间放电模块进行了极大的升级,除了能够稳定针对于微生物细胞的基因转导,我们也开发了方波放电的模块,可以应用于不同细胞的转染和药物递送等技术要求更高的领域。(4)年初,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您觉得它会成为2024年科学仪器行业的“泼天富贵”吗?新芝将如何把握这波市场机遇?周芳:国家此次发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政策,对于我们科学仪器行业绝对是利好消息,对国产仪器公司有积极促进作用。至于是不是泼天富贵,利好力度有多大,目前我们还在评估。现在我们每天关注仪器信息网的设备更新政策专栏,分析各地政策,积极布局跟进,推出了专项的以旧换新的解决方案,利用仪器信息网等新媒体,抓好市场宣传工作。我们相信,新芝生物和在座各位都能抓住这次机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5)您如何看待国产科学仪器行业2024年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您还看好哪些市场机遇?周芳:对于2024年国产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我总体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从生命科学行业的下游市场需求来看,尤其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处于相对低谷,企业客户这部分的业绩增长存在一定的压力。但在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在国家设备更新的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教育科研、政府实验室、医院等市场今年存在比较大的市场机会,新芝生物一半的收入来自于这个市场。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蓬勃发展,我们很多产品在这个领域也有应用需求,因此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取得好成绩。谢谢!(6)今年是仪器信息网成立25周年,请您谈谈对仪器信息网未来有哪些建议或者期待?周芳:我先祝仪器信息网25周年快乐!仪器信息网这些年来,在唐总的带领下,在团队的努力下,在行业里面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已经是第一梯队。希望仪器信息网能够与国内厂家有更多深度的合作,为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带来等多的视角与创新支持,像政策解读、行业发展、厂家合作等方面。最后,预祝本次2024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圆满成功!祝仪器信息网未来发展越来越好!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将带动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共计192个发展试点,涉及面向供应链管控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面向现代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的新型能力建设、面向数字孪生的数据管理能力建设等细分领域。。实际上,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备受青睐,更是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而国务院也要求对其加大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力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更是推动了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兴起和发展。2020年12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上,王志军表示,要提升传统产业链中锻造长板,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将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同时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竞争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将带动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将带动新型产线建设,相关仪器市场将爆发推动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十分被看好。近年来,不少企业纷纷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各地掀起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热潮。然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智能制造产业园顺势成建设热点。据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在建或者已经建成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数量达到158个。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园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数量分布超三成。2020年,“新基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新基建本质上是融合了信息技术及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分为信息、创新、融合三类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各行业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在此背景下,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先进制造业也成为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不仅能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不仅将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效益,还能有效带动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智能制造的实现离不开智能装备,智能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中国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产线建设热潮来临,相关仪器设备市场将爆发。目前,国内仪器仪表对进口依赖度较高,外资品牌占据着国内实验室检测仪器的大部分席位。2019年,随着国内传统产业推动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重大工程、成套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海洋工程、环境治理、检验检疫等诸多领域对仪器仪表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智能化设备的开发大大拓展了仪器仪表设备应用深度与广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对仪器研发提出了新要求智能制造引领仪器仪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智能化已成为仪器仪表的必经之路。未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需要本着创新优先、重点突破、技术融合、夯实基础、多元投入的原则,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制造过程中的感知、分析、决策、控制和执行等环节,融合集成先进制造、信息和智能等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绿色化。同时,相关企业也需要重点发展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份仪表与高可靠执行器,智能电网先进量测仪器仪表,材料分析精密测试仪器与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新型无损检测及环境、多用热值测定仪、安全检测仪器,国防特种测试仪器等各类试验设备。重点发展高可靠性力敏、磁敏等传感器,新型复合、光纤、MEMS、生物传感器,仪表芯片,色谱、光谱、多用热值测定仪、质谱检测器件;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电力电子器件及变频调速装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对仪器研发提出了新要求。仪器生产企业也要实现智能制造除了传统制造业外,仪器生产厂商也需要实现智能制造。仪器制造基本呈现出单一产品小批次、小批量、多种型号的定制化生产特点,同时对精度具有很高的要求。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线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用于仪器制造则成本高昂,且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定制化需求。而智能制造更吻合仪器制造的生产特点。目前智能制造在传统制造业中已经实现了小批次、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模式。以犀牛工厂为例,根据犀牛智造的官方宣传,犀牛制作可以实现100件起订,最快7天交付成品,这对于中小品牌商的生产痛点,无疑是个利好。传统的制造工厂,一般5000件、上万件起订,不同的起订额度对应着不同的产品单价,中小品牌商一般处于风险考虑和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不敢大批量订购。随着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的推进,仪器制造业通过与智能制造的深度绑定,将能更好的降本增效,满足用户的定制化需求,缩短产品生长周期和提高市场应对效率,同时生产线式的制造方式能使得生产精度更高。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