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

仪器信息网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相关的论坛

  • 透皮吸收试验

    [font=&][size=16px][color=#333333]点击链接查看更多:[url]https://www.woyaoce.cn/service/info-39505.html[/url]服务背景[/color][/size][/font][font=&][color=#333333][/color][/font][size=29px][color=#353535][/color][/size]透皮试验属于化妆品、药物安全风险评估中暴露评估的重要项目,根据毒代动力学的相关解释:在研究具有一定毒性剂量下的原料和/或风险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特点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其靶器官情况,进而探讨其毒性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原料和/或风险物质经过皮肤吸收后,其代谢转化可能会对其潜在毒性、体内分布和排泄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实施体内或体外生物转化研究,以证明或排除某些不良反应。[color=#222222]如果你是化妆品或药品研发企业,在产品备案或注册过程中,毒理学相关试验是必须提交的资料之一。但是哪些产品应该做透皮吸收试验?如何做?依据标准有哪些?相信都是很多企业疑惑的地方。透皮吸收试验有两大类一类是体外试验,一类体内试验,在官方资料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官方认可的透皮吸收试验就成为企业急需了解的问题。[/color][color=#353535] [/color][font=&][size=16px][color=#333333]检测内容[/color][/size][/font][font=&][color=#333333][/color][/font][table][tr][td]服务产品[/td][td]乳膏、人工膜、乳液、药膏、贴膏、药品(甲硝唑)、凝胶、防晒霜、风湿贴、止痛贴、胰岛素[/td][td] [/td][td] [/td][td] [/td][/tr][tr][td]试验种类[/td][td=4,1]皮肤头皮吸收试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药物释放头皮吸收试验,乳膏透皮吸收试验,化妆品头皮吸收试验,水杨酸头皮吸收试验等。[/td][/tr][tr][td]试验项目[/td][td=4,1]动物实验,实验代做,方法学验证,上门实验,现场实验等[/td][/tr][tr][td=1,5]试验方法[/td][td=1,2] [/td][td=1,2] [/td][td] [/td][td] [/td][/tr][tr][td]动态扩散池法[/td][td]动态扩散池法主要是扩散介质的不断更换,可以更能模拟真实的生理条件。常用的离体皮肤有人体皮肤、动物皮肤、重组皮肤模型。目前来讲,体外扩散池法以其诸多优点仍是目前最常用的获得化妆品功效成分经皮释放曲线,及其在不同皮肤结构中分布情况的检测方法[/td][/tr][tr][td=1,3]体内试验方法[/td][td]胶带剥离技术(Tape Stripping,TS)[/td][td=2,1]胶带剥离技术(Tape Stripping,TS)主要将化学物质在皮肤的特定区域暴露一定时间后,用胶带粘贴获取角质层(SC),再用适当的分析技术确定胶带中特定物质的含量。优点是可以同时研究同一个志愿者的多个取样点,是一种用于测定人体化学物质在体透皮吸收非常有价值的工具。缺点是TS技术不适用于测定挥发性和快速穿透性的化学物质,且容易受到胶带粘贴性能、粘贴时施加的压力、溶解受试物的介质等方面的影响,对志愿者的皮肤屏障有损伤作用。[/td][/tr][tr][td]光谱法[/td][td=2,1]光谱法分为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共聚焦拉曼光谱法、荧光寿命显微成像法。优点是快速、无创、实现皮肤精准深度测量甚至实时动态了解。缺点主要是这些检测设备通常较为昂贵,而且这些光谱测试方法对实验者要求较高,实验时一般要求测试部位长时间保持不能移动,具有一定挑战性。具有局限性,主要在于,一种化学物质必须有一个特定的吸收光谱,与SC 的化学物质截然不同。此外体内试验方法还有化学测试法、组织检查法、同位素示踪法、生理反应法等[/td][/tr][tr][td]其他方法[/td][td=2,1]化学测试法、组织检查法、同位素示踪法、生理反应法等[/td][/tr][tr][td]试验标准[/td][td=4,1]GB/T 27818-2011 化学品 皮肤吸收 体外试验方法GB/T 27825-201 化学品 皮肤吸收 体内试验方法[/td][/tr][/table]哪些化妆品需要或可以不做透皮吸收试验?1.无原料和/或风险物质的透皮吸收试验,可采用国际通用的透皮吸收试验方法获取相应的数据。在提供透皮吸收数据时,吸收率以100%计;2.若满足以下部分条件:分子量﹥500道尔顿,高度电离,脂水分配系数Log Pow≤-1或≥4,拓扑极性表面积120?2,熔点200℃,吸收率以10%计;3.若化学合成的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链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道尔顿,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道尔顿的低聚体含量少于10%,结构和性质稳定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原料除外),可不考虑透皮吸收。4.吸收率不以100%计时,需提供有关情况说明。总结来讲,功效宣称有保湿、美白、延缓衰老等的化妆品,需要建立在透皮吸收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安全性评价程序。[font=&][size=16px][color=#333333]检测标准[/color][/size][/font][font=&][color=#333333][/color][/font][table][tr][td]产品名称[/td][td]检测项目[/td][td]检测标准[/td][/tr][tr][td]化学品[/td][td]皮肤吸收体外试验[/td][td]GB/T 27818-2011[/td][/tr][tr][td]化学品[/td][td]皮肤吸收体内试验[/td][td]GB/T 27825-2011[/td][/tr][/table][font=&][size=16px][color=#333333]我们的优势[/color][/size][/font][font=&][color=#333333][/color][/font][color=#222222]德检科技针对透皮吸收给药试验不断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改进,完善了许多有效评价药物透皮吸收试验的方法,可为企业提供各种产品的透皮吸收试验及研究。[/color][color=#222222][/color]

  • 【求助】关于焊条的扩散氢试验

    【求助】关于焊条的扩散氢试验

    本厂购进一批焊条,按照技术要求要做扩散氢试验,要求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检验请问本版的9位专家:能不能给讲一下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做这个试验的简单过程呢?很需要了解[em0808]

  • 免疫沉淀反应(二)——琼脂扩散实验

    琼脂扩散是抗原抗体在凝胶中所呈现的一种沉淀反应。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琼脂凝胶中相遇时,便出现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这种沉淀线是一组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复合物。如果凝胶中有多种不同抗原抗体存在时,便依各自扩散速度的差异,在适当部位形成独立的沉淀线,因此广泛地用于抗原成分的分析。琼脂扩散实验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方式和特性分为单向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单向及双向火箭电泳实验。一、单向琼脂扩散实验1. 材料(1)诊断血清(抗体:抗人IgG或IgA免疫血清)(2)待检血清(抗原):人血清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2/B1361084631_small.jpg (3)参考血清:全国统一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参考血清(批号不同,免疫球蛋白含量不同)。(4)其它:生理盐水、琼脂粉、微量进样器、打孔器、玻璃板、湿盒等。2. 方法(1)将适当稀释(事先滴定)的诊断血清与予溶化的2%琼脂在60℃水浴预热数分钟后等量混合均匀制成免疫琼脂板。(2)在免疫琼脂板上按一定距离(1.2~1.5 cm)打孔,见图1。(3)向孔内滴加1:2,1:4,1:8,1:16,1:32稀释的参考血清及1:10稀释的待检血清,每孔10 μl,此时加入的抗原液面应与琼脂板一平,不得外溢。(4)已经加样的免疫琼脂板置湿盒中37℃温箱扩散24小时。(5)测定各孔形成的沉淀环直径(mm),用参考血清各稀释度测定值绘出标准曲线,再由标准曲线查出被检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二、双向琼脂扩散实验1. 材料(1)诊断血清:兔抗人血清(2)待测血清:人血清(3)阴性对照血清(4)其它:生理盐水、琼脂粉、载玻片、打孔器、微量进样器等。2. 方法(1)取一清洁载玻片,倾注3.5~4.0 ml 加热熔化的1%食盐琼脂制成琼脂板。(2)凝固后,用直径3 mm 打孔器,孔间距为5 mm。孔的排列方式如图2所示。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2/A1361084537_small.jpg(3)用微量进样器于中央孔加抗体,于周围孔加各种抗原。加样时勿使样品外溢或在边缘残存小气泡,以免影响扩散结果。(4)加样后的琼脂板收入湿盒内置37℃温箱中扩散24~48小时。(5)结果观察:若凝胶中抗原抗体是特异性的,则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两孔之间出现一清晰致密白色的沉淀线,为阳性反应。若在72小时仍未出现沉淀线则为阴性反应。实验时至少要做一阳性对照。出现阳性对照与被检样品的沉淀线发生融合,才能确定待检样品为真正阳性。(6)结果分析:琼脂扩散结果受许多因素影响。①抗原特异性与沉淀线形状的关系:在相邻两完全相同的抗原与抗体反应时,则可出现两单沉淀线的融合。反之,如相邻抗原完全不同时,则出现沉淀线之交叉;两种抗原部分相同时,则出现沉淀线的部分融合。见图3。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2/A1361084538_small.jpg②抗原浓度与沉淀先导形状的关系:两相邻抗原浓度相同,形成对称相融合的沉淀线;如果两抗原浓度不同,则沉淀线不对称,移向低浓度的一边。见图4。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2/A1361084539_small.jpg③温度对沉淀线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扩散快。通常反应在0~37℃下进行。在双向扩散时,为了减少沉淀线变形并保持其清晰度,可在37℃下形成沉淀线,然后置于室温或冰箱(4℃)中为佳。④琼脂浓度对沉淀线形成速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琼脂浓度越大,沉淀线出现越慢。⑤参加扩散的抗原与抗体间的距离对沉淀线形成的影响:抗原、抗体相距越远,沉淀线形成的越慢,所以在微量玻片法时,孔间距离以0.25~0.5 cm 为好,距离远影响反应速度。当然孔距过远,沉淀线的密度过大,容易发生融合,有碍对沉淀线数目的确定。⑥时间对沉淀线的影响:沉淀线形成一般在1~3天出现,14~21天出现的数目最多。玻片法可在1~2小时出现,一般观察72小时,放量过久可出现沉淀线重合消失。

  • 免疫沉淀反应(二)——琼脂扩散实验

    琼脂扩散是抗原抗体在凝胶中所呈现的一种沉淀反应。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琼脂凝胶中相遇时,便出现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这种沉淀线是一组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复合物。如果凝胶中有多种不同抗原抗体存在时,便依各自扩散速度的差异,在适当部位形成独立的沉淀线,因此广泛地用于抗原成分的分析。琼脂扩散实验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方式和特性分为单向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单向及双向火箭电泳实验。一、单向琼脂扩散实验1. 材料(1)诊断血清(抗体:抗人IgG或IgA免疫血清)(2)待检血清(抗原):人血清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2/B1361084631_small.jpg (3)参考血清:全国统一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参考血清(批号不同,免疫球蛋白含量不同)。(4)其它:生理盐水、琼脂粉、微量进样器、打孔器、玻璃板、湿盒等。2. 方法(1)将适当稀释(事先滴定)的诊断血清与予溶化的2%琼脂在60℃水浴预热数分钟后等量混合均匀制成免疫琼脂板。(2)在免疫琼脂板上按一定距离(1.2~1.5 cm)打孔,见图1。(3)向孔内滴加1:2,1:4,1:8,1:16,1:32稀释的参考血清及1:10稀释的待检血清,每孔10 μl,此时加入的抗原液面应与琼脂板一平,不得外溢。(4)已经加样的免疫琼脂板置湿盒中37℃温箱扩散24小时。(5)测定各孔形成的沉淀环直径(mm),用参考血清各稀释度测定值绘出标准曲线,再由标准曲线查出被检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二、双向琼脂扩散实验1. 材料(1)诊断血清:兔抗人血清(2)待测血清:人血清(3)阴性对照血清(4)其它:生理盐水、琼脂粉、载玻片、打孔器、微量进样器等。2. 方法(1)取一清洁载玻片,倾注3.5~4.0 ml 加热熔化的1%食盐琼脂制成琼脂板。(2)凝固后,用直径3 mm 打孔器,孔间距为5 mm。孔的排列方式如图2所示。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2/A1361084537_small.jpg(3)用微量进样器于中央孔加抗体,于周围孔加各种抗原。加样时勿使样品外溢或在边缘残存小气泡,以免影响扩散结果。(4)加样后的琼脂板收入湿盒内置37℃温箱中扩散24~48小时。(5)结果观察:若凝胶中抗原抗体是特异性的,则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两孔之间出现一清晰致密白色的沉淀线,为阳性反应。若在72小时仍未出现沉淀线则为阴性反应。实验时至少要做一阳性对照。出现阳性对照与被检样品的沉淀线发生融合,才能确定待检样品为真正阳性。(6)结果分析:琼脂扩散结果受许多因素影响。①抗原特异性与沉淀线形状的关系:在相邻两完全相同的抗原与抗体反应时,则可出现两单沉淀线的融合。反之,如相邻抗原完全不同时,则出现沉淀线之交叉;两种抗原部分相同时,则出现沉淀线的部分融合。见图3。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2/A1361084538_small.jpg②抗原浓度与沉淀先导形状的关系:两相邻抗原浓度相同,形成对称相融合的沉淀线;如果两抗原浓度不同,则沉淀线不对称,移向低浓度的一边。见图4。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2/A1361084539_small.jpg③温度对沉淀线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扩散快。通常反应在0~37℃下进行。在双向扩散时,为了减少沉淀线变形并保持其清晰度,可在37℃下形成沉淀线,然后置于室温或冰箱(4℃)中为佳。④琼脂浓度对沉淀线形成速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琼脂浓度越大,沉淀线出现越慢。⑤参加扩散的抗原与抗体间的距离对沉淀线形成的影响:抗原、抗体相距越远,沉淀线形成的越慢,所以在微量玻片法时,孔间距离以0.25~0.5 cm 为好,距离远影响反应速度。当然孔距过远,沉淀线的密度过大,容易发生融合,有碍对沉淀线数目的确定。⑥时间对沉淀线的影响:沉淀线形成一般在1~3天出现,14~21天出现的数目最多。玻片法可在1~2小时出现,一般观察72小时,放量过久可出现沉淀线重合消失。

  • 【讨论】关于扩散系数测定试验的交流!

    前段时间有人到我们实验室做扩散系数的测定实验,但是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摸索了很久,才有了点眉目,今天抛出个么个问题,望有在做或做过这方面研究的版友一起讨论,与大家一同分享经验啊!

  • 皮肤渗透剂研究进展

    化妆品功效性原料物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角质层和活性表皮浸润真皮,直接作用于靶细胞。皮肤对大多数功效性原料物是经皮给药的屏障,许多化妆品功效性原料物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寻找促进化妆品功效性原料物透皮吸收的方法,是开发透皮给原科物系统的关键。它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研究得最多的是化学方法是使用渗透促进剂,此外,化学方法,还有化学结构改造,如合成具有较大透皮速率的前体药物,使用微乳、脂质体等技术,对蛋白质等水溶性大分子原洲物,离子导入和超声波等物理方法应用较多。化妆品渗透促进剂常用的可分为以下几类,见表1。 【这个表格 导不进来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 23 4楼】表1 渗透促进剂一览表 类型 举例 药物 作用机制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DMSO)、癸基甲基亚砜(DCMS) 氢化可的松、水杨酸、溴乙啡啶、茶碱、氟灭酸、丙炎松等 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变性;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有序排列;脱去角质层脂质,脂蛋白吡咯烷酮类 2-吡咯酮、5-甲基-2-吡咯酮、1,5-二甲基-2-吡咯酮 ******、正辛醇、苯甲酸、倍他米松、甲灭酸 低浓度分配进入角蛋白,高浓度影响角质层脂质流动性并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分配;增加角质层的含水量Azone及其类似物 Azone 氯林可霉素磷酸酯、褐霉素钠、氟尿嘧啶、丙缩羟强龙、地塞米松、醋酸环戊酮缩去炎松 渗入皮肤角质层,降低细胞间脂质排列的有序性;脱去细胞间脂质形成孔道;增加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角质层脂质的相转变温度脂肪酸及其酯 油酸、肉豆蔻酸异丙酯、丙二醇二壬酸酯、癸二酸二乙酯 水杨酸、雌二醇、芬太尼、********、肝素、吲哚美辛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引起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分配表面活性剂 月桂醇硫酸钠、泊洛沙姆 氟灭酸、水杨酸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物在角质层的分配醇类 乙醇、异丙醇、正十二醇、正辛醇 水杨酸、雌二醇、纳洛酮、左旋-18-甲基炔诺酮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列有序性多元醇类 丙二醇、丙三醇 水杨酸、5-氟尿嘧啶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物-组织间的结合;增加并用的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分配萜烯类 桉树脑、d-苎烯、橙花叔醇 普鲁卡因、吲哚美辛、5-氟尿嘧啶、肝素 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屏障;提高组织电导率,打开角质层极性孔道;增加药物从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胺类 尿素、十二烷基-N,N-二甲基氨基乙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层脂质结构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 ******、正辛醇、氢化可的松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环糊精类 环糊精、2-羟丙基-环糊精 Liavozolel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到皮肤表面氨基酸及其酯 L-异亮氨酸、十二烷基焦谷氨酸酯 雌二醇、左旋-18-甲基炔诺酮、茶碱 松弛皮肤的角蛋白,影响角质层脂质排列的有序性大环化合物 十五烷酮 氢化可的松 增加药物在角质层中的溶解度有机溶剂类 醋酸乙酯 水杨酸 破坏角质层脂质排列的密实性磷脂类 卵磷脂、豆磷脂、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 二氢麦角胺、异三梨醇硝酸酯、茶碱、吲哚美辛 促进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作用于角质层细胞膜脂质,改善其渗透性

  • 【求助】关于扩散皿

    请问你们一般用的是哪里生产的扩散皿,我们这边的扩散皿买了几批都质量不好,我想找质量好的扩散皿,如果那位朋友知道请联系我,我的QQ是745831341,电子邮件是cdchen2003cd@163.com 电话是13980456596,陈先生

  • 【讨论】“核污染扩散图”,造假也该认真些

    【讨论】“核污染扩散图”,造假也该认真些

    福岛事故发生之后,互联网上突然出现了一张“核辐射扩散示意图”。在中国,也有很多媒体以此图为基础,制作了相应的核扩散示意图,有见诸网站者,有见诸报端者。不过,谣言粉碎机发现,这张图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而且是个“很没有诚意”的谣言。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160911_283040_2185349_3.jpg

  • 新药物可从“根”上抗流感

    新华社堪培拉2月22日电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22日发表研究报告说,澳科研人员与多国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一种抗流感病毒新药物,可能从“根”上防治各类流感病毒。 研究人员表示,新药物的工作原理在于破坏流感病毒“识别发现”健康细胞的能力,从而阻止流感病毒传染。实验室模型中证实,该新药可有效阻止不同流感病毒株的扩散,同时也适用于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 常规流感药物“乐感清”的研发人员布莱斯金博士指出,“新药物对抗药病毒株是有效的,随着流感病毒中药理学标靶的发现,这种新药甚至可以应对未来新变异的流感病毒。”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数据,流感每年导致全球大约50万人死亡。 该项研究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巴斯大学共同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发布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说,新药物用于治疗仍约须7年时间。(记者 王小舒)

  • 激光热扩散/导热系数测试仪-德国linseis

    全球最先进的激光导热系数分析仪模块化设计—随时升级,体积更小大功率能量源—测量更准确6样品自动分析—节约宝贵时间高真空设计—测量更精确应用多晶石墨石墨非常适合评估激光法热导仪的性能优劣。对多晶石墨进行的测试曲线显示材料在室温附近导热系数达到最大,热扩散系数随温度增加递减。材料比热可通过参比法测得,测试显示比热与热扩散系数增减趋势相反。铜、铝分别测量了纯铜和纯铝的热扩散系数,测试结果如下图,热扩散系数的测量值与文献值之间的偏差小于 2%。体现了Linseis仪器性能的卓越。石墨(Isotropic)用LFA1000测量了蛤同性石墨的热扩散系数,与日本AIST机构的数据比较,偏差小于2%。德国林赛斯 (LINSEIS Messgeräte GmbH) 林赛斯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泽尔布(Selb),是一家有超过50年丰富专业经验的世界领先(热)分析仪器设备生产商,公司专门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热分析科学仪器,其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方面一直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 实验室安全防护之防止气溶胶的扩散与吸入

    无论是哪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只要操作感染性物质,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除了控制空气传播感染,还要防止气溶胶扩散,这是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二环节。在实验室中,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气溶胶的扩散,例如“围场操作”、“屏障隔开”、“有效拦截”、“定向气流”、“空气消毒”等,这些防护措施的综合利用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1)围场操作:围场操作是把感染性物质局限在一个尽可能小的空间(例如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使之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并与开放之空气隔离,避免人的暴露。实验室也是围场,是第二道防线,可起到“双重保护”作用。围场大小要适宜,以达到既保证安全又经济合理的目的。目前,进行围场操作的设施设备往往组合应用了机械、气幕、负压等多种防护原理。(2)屏障隔离:气溶胶一旦产生并突破围场,要靠各种屏障防止其扩散,因此也可以视为第二层围场。例如,生物安全实验室围护结构及其缓冲室或通道,能防止气溶胶进一步扩散,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例如,BSL-3实验室核心区和半污染区之间的缓冲间则把操作感染性材料的核心区围场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按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l9489-2004)的要求,进出核心实验室的缓冲间是必需的设置。这是因为:1)避免污染扩散,尽可能把污染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2)一旦室内出现正压,工作人员可在缓冲室内换气、净化空气、安全撤离;3)退出实验室时可在其内换鞋、脱去外层衣服和手套、必要的消毒,避免内层衣服污染或污染其他房间。(3)定向气流:对生物安全三级以上实验室的要求是保持定向气流。其要求包括:1)实验室周围的空气应向实验室内流动?以杜绝污染空气向外扩散的可能,保证不危及公众;2)在实验室内部,清洁区的空气应向操作区流动,保证没有逆流,以减少工作人员暴露的机会;3)轻污染区的空气应向污染严重的区域流动。以BSL-3实验室为例,原则上半污染区与外界气压相比应为一20Pa,核心实验室气压与半污染区相比也应为一20Pa,感染动物房和解剖室的气压应低于普通BSL-3实验室核心区。(4)有效消毒灭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消毒技术的应用,实验室的消毒主要包括空气、表面、仪器、废物、废水等的消毒灭菌。在应用中应注意根据生物因子的特性和消毒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应注意环境条件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凡此种种,都应在操作规程中有详细规定。(5)有效拦截: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内的空气在排人大气之前,必须通过高效粒子空气(HEPA)过滤器过滤,将其中感染性颗粒阻拦在滤材上。这种方法简单、有效、经济实用。HEPA滤器的滤材是多层、网格交错排列的,因此其拦截感染性气溶胶颗粒的原理在于:1)过筛:直径小于滤材网眼的颗粒可能通过,大于的被拦截;2)沉降:对于直径0.3/zm以上的气溶胶粒子作用较强。气溶胶粒子直径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重力和热沉降或静电沉降作用也可能被阻拦在滤材上;3)惯性撞击:气溶胶粒子直径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惯性撞击作用也可能阻拦在滤材上;4)粒子扩散:对于直径小于o.1Um的气溶胶粒子作用较强,气溶胶粒子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扩散作用也可能被阻拦在滤材上。依照上述原理,最不容易滤除的粒子是0.1~0.3/zm的粒子。防止气溶胶的吸入尽管采取了上述防止气溶胶扩散的种种措施,但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还是不可避免地污染实验室的空气。所以,实验室工作人员仍然需要进行个人防护,以防止气溶胶吸人。

  • 谁会做混合物扩散检测?

    目的: 通过混合物中各个物质的扩散系数不同而把混合物分开成数组峰群问题: 那位核磁同志做过? 是否需要 dosy 序列?

  • 【讨论】请教:扩散系数的数据处理!

    测定了扩散系数以后,机器会自动处理数据。但所给的数据中每一个峰都会对应一个扩散值,那么就是说对同一个分子上的几个峰就可能会几个略有不同的扩散值。那么我们在报道扩散值的时候是取所有值的平均呢,还是选取某一个峰的值呢,或者是还有其他什么处理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还遇到了同一个分子上不同峰机器给出数据差别较大的状况?这个又该怎样处理呢? 希望大家讨论下, 谢谢!

  • 【讨论】请教化学扩散和自扩散的区别及联系

    在用阻抗谱求扩散系数的时候遇到问题:化学扩散(chemical diffusion)和自扩散(self-difffusion)有何区别?化学扩散在电化学阻抗谱中可以通过warburg体现,但自扩散呢?自扩散和化学扩散是否可以通过某些公式进行联系?请各位高手不吝指教

  • 琼脂扩散

    琼脂扩散试验为什么会出现孔底渗漏现像,加完样品后应该放在多少度自由扩散和平皿需要倒置湿盒中孵育吗

  • 结合扩散法的凯氏定氮

    我的实验需要测底泥的总氮和总磷,总氮用凯氏定氮,用扩散代替蒸馏,碰到了很多问题,请帮我一起解决一下:首先,消煮到什么时候才算合适,我用380℃消煮,加土样的样品消煮液最后成蓝绿色,消煮管底部是固体物,上次液体还算清亮,但一旦冷却后就混浊了,变成奶绿色。空白样品消煮液是清亮的蓝色,没有固体物。然后,用扩散法,加好样后,40摄氏度恒温培养24小时,指示剂也没变色。我不知道问题是出在哪里了,是没消煮好,还是扩散法有问题?

  • 植物纤维热导率热扩散系数测量

    植物纤维是团絮状材料,想求助测量其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的方法和仪器[img=,690,92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81449080765_3815_5154451_3.png[/img][img=,690,92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81449084398_3527_5154451_3.png[/img]

  • 【原创大赛】【仪器故事】更换扩散泵泵液(油)

    【原创大赛】【仪器故事】更换扩散泵泵液(油)

    [align=center]【仪器故事】更换扩散泵泵液(油)[/align]现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质谱仪的真空系统的高真空泵多采用分子涡轮泵,但仍有部分机器采用扩散泵,其价格相对分钟涡轮泵要便宜一些。在过去扩散泵多一些。特别是台式[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刚出来时候是使用扩散泵。早些时候曾经更换过扩散泵油。现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更换扩散泵油的过程(以HP5972A为例)。有些地方也记不是很清楚了,照片也缺失,请谅解。一、扩散泵原理简介[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282146155196_2481_1615838_3.jpg!w690x388.jpg[/img][align=center]图1. 扩散泵示意图[/align]****************************************************扩散泵属于蒸汽喷射泵,利用动量传输原理输送气体。它的工作原理是,先通过前级泵抽获得初级真空,入口处被抽成真空系统,泵的底部是一个加热的炉盘,泵油加热到沸腾,泵油蒸汽在泵体中心的由同心圆筒状组成的泵心上升,由向下斜的喷口使得蒸汽向下喷射,动能就会传递给气体分子,使得气体分子向底部走,并被前级泵从排气口抽走。其中有部分上升到顶部的油蒸汽被上方的挡片和内壁冷凝流回到底部,再次被加热。所以扩散泵必须有冷却措施(风冷或水冷,5972A采用风冷)。扩散泵通常使用聚苯醚的泵液(油),其相对分子量是446(C30H22O3)。其特征峰是446,如果返油就会在质谱图上面看到m/z446离子峰。二、更换扩散泵泵油(泵液)[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282146361506_4987_1615838_3.jpg!w690x517.jpg[/img][align=center]图2. 扩散泵的位置[/align]*******************************************1. 按关机程序,首先vent放空质谱,关掉MS和GC电源,松开传送线端毛细管柱子放气放空(其它型号可以先打开放空阀放空)。注意:拔掉MS电源线,不仅仅是把MS和GC的电源开关关闭。2. 拆去扩散泵出口和前级机械泵连接的管子。3. 断开扩散泵电缆连线,移出外罩和扩散泵,用铝箔罩好扩散泵顶部。[img=,690,51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282245300186_8972_1615838_3.jpg!w690x514.jpg[/img]图3. 扩散泵外形*******************************************4 用GC柱箱60°C加热泵15分钟后,让泵油流入底部的油箱中,移开泵芯。5. 倾倒出泵油。放点二氯甲烷润湿,用布檫干净。6 更换全部泵油,5972泵油总量约18+-2ml,深度约12mm。5973推荐37ml。(注:更换泵油时,请使用防腐手套和安全眼镜,避免与泵油接触。)三、使用注意事项1. 经常观察仪器真空状态,保证前级泵运转良好,提供足够的初级真空。扩散泵加热前必须低于其前级耐压标准,否则泵就不能工作,并且泵油容易氧化,影响泵油的使用寿命。2. 确保扩散泵有效进行冷却,否则会有泵油蒸气返飘到质谱腔,可能会出现m/z446离子,干扰或影响质谱本底,造成污染。所以经常检查扩散泵的冷却风扇是否良好工作,扩散泵是否发热发烫。3. 定期(每年一次)检查扩散泵油的深度量,颜色,状态。如有必要,需及时更换。4. 尽量避免突然断电。如果突然停电,扩散泵无法尽快冷却,可能会返油造成质谱污染。最好使用UPS,避免突然断电。

  • 团絮状植物纤维热导率热扩散系数测量

    植物纤维是一种非常细小的纤维,整体呈团絮状,想知道如何去测量他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81432111477_3483_5154451_3.jpeg[/img]

  • 【分享】药物吸收的计算机模拟 (Modeling of Drug Absorption)

    【分享】药物吸收的计算机模拟 (Modeling of Drug Absorption)

    [color=#0021b0][size=3][font=Times New Roma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经吸收后进入血液,随血液分布到机体各组织中,在靶组织中产生药效。大多数给药途径给药(除静脉和动脉注射给药外),药物在到达在体循环之前必须通过层层半渗透性细胞膜。这些细胞膜起到生物屏障作用,有选择地抑制某些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主要由一种双分子的脂质基质构成,其中主要含有胆固醇及磷脂。膜脂质使细胞膜具有稳定性,也决定了细胞膜渗透性特点。大小和组成不同的球形蛋白质埋嵌在基质中,这些膜蛋白可以参与转运过程,也可以在细胞调节机制中起到受体的作用。此外, 在膜中还存在一些孔道, 使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水、尿素等通过。常见药物跨膜转包括被动扩散、易化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孔道转运和胞饮作用等几种类型。[/font][/size][/color][color=#0021b0][size=3][font=Times New Roman]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因其安全、方便及顺应性好等特点。口服给药必须经胃肠道吸收和经过门静脉到肝脏后才进入体循环。口服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吸收、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之为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药物由给药部位到达血液循环中的相对量称作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胃肠道的吸收度、肠壁代谢和肝脏代谢的影响。通常来说,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个体差异大,有时候会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水溶性solubility,通透性permeability),生理因素(如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肠道通过时间intestinal transit time、pH值),药物的剂型,食物,药物相互作用,胃肠道疾病等。[/font][/size][/color][align=cente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6/201006171029_225221_1623423_3.jpg[/img][/align]

  • 标准气体发生装置-扩散管 有没人用过?

    想买个标准气体发生装置,就是把纯的物质放在渗透管或扩散管内,用氮气吹,得到一定浓度的标准气体,可连续发生。比如附件中的仪器。有使用过的交流下感受,谢谢。

  • 激光闪光法测试蓄热相变材料热扩散系数——第1部分:试验技术

    激光闪光法测试蓄热相变材料热扩散系数——第1部分:试验技术

    [color=#cc0000]摘要:本文针对液体和粉体形式的蓄热型相变材料,介绍了激光闪光法在蓄热相变材料热扩散系数测试中应用研究以及各种典型液体材料和相变材料的验证试验结果。根据研究文献和验证试验结果证明激光闪光法并不是一种测量液体和相变材料热物理性能比较合适的方法,影响因素众多,测试过程繁杂,并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对于未知液体和相变材料的热性能测试很难保证相应的测量精度。[/color][color=#cc0000]关键词:闪光法、相变材料,液体、粉体、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储能,蓄热[/color][color=#cc0000][/color][hr/][color=#ff0000][b]1. 引言[/b][/color] 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者释放热量,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来实现能量的储存,可以解决能量供需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利用相变材料的这一特点将其应用到建筑材料中,吸收和储存白天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夜间释放这些热量,把室内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可降低建筑采暖和致冷的能源消耗,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 建筑用相变材料多为潜热型蓄热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优势是在较小温度区间内具有较高的蓄热密度,它可以用于建筑的加热和冷却,并可以与其它被动系统或主动系统配合使用。 如图1-1所示,在建筑中所使用的各种相变材料通常被描述为多种相变复合材料的基材,其主要目的是保持相变材料的形状稳定或对其进行包封,特别是相变材料是液态形式时。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相变复合材料基材的样品尺寸一般从几个毫米到几个厘米直到所谓的大尺寸块状尺度,如已经被用于建筑结构中的微胶囊封装相变材料,各种非工艺陶瓷材料,水泥或石膏板等,所用的相变材料不仅微胶囊封装了石蜡,而且还包含了浸注石蜡等形式,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用相变材料。[align=center] [img=1-01.液体和粉末颗粒状相变材料,690,33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21_01_3384_3.png!w690x338.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990000][b]图1-1 液体状和粉末颗粒状相变材料[/b][/color][/align] 这些相变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给出了这些材料和复合材料的蓄热能力,但测试评价热物理性能则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这些液体形状和粉末颗粒形状的相变材料而言,在采用目前传统实验室仪器进行测量时要十分小心,否则很难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文针对液体和粉体形式的蓄热型相变材料,主要介绍了激光闪光法在蓄热相变材料热扩散系数测量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典型液体材料和相变材料的测量结果,并介绍了闪光法测试相变材料中的注意事项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b][color=#ff0000]2. 问题的提出[/color][/b] 在激光闪光法中被测样品位于闪光灯和红外探测器之间,激光脉冲照射到样品的前表面,红外探测器测量样品背面的温升变化。通过数学模型来处理这个温升曲线从而测得被测样品的热扩散系数,将热扩散系数与样品材料的密度和比热容相乘得到相应的导热系数。 如图1-1所示液体状和粉末颗粒状蓄热相变材料,在微观尺度上由大量几十至几百微米尺度颗粒或胶囊构成,对于十几毫米的激光闪光法测样品品宏观热性能而言则是均匀的。由此,液体状和粉末颗粒状蓄热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测试就可以归结为液体和粉体材料的热性能测试。但由于液体和粉体蓄热相变材料的特殊性,在采用激光闪光法测试导热系数过程中会面临以下几个重要难题: (1)在激光闪光法测量液体和粉末颗粒状样品时,如液液和固液相变材料,被测样品在液液和固液相变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膨胀或收缩,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被测样品厚度将在测试过程中发生变化,会给测试结果带来巨大误差。 (2)液体和颗粒状蓄热相变材料一般的导热系数较低,大多小于1W/mK,这就要求激光闪光法测试时一是尽可能减小样品厚度,二是加大激光脉冲功率,但对于低熔点相变材料而言则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 (3)蓄热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一般较低,当激光脉冲照射在相变材料样品前表面时,很容易使得样品前表面温度升高1~5℃,从而使得样品的激光照射区域产生软化或相变,进而改变样品整体性能的均匀性给测试带来严重误差。 (4)许多蓄热相变材料都为透明或半透明材料,激光闪光法的测试过程很容易产生热传导之外的对流和辐射传热形式,就需要采用特殊手段进行规避和修正。 (5)激光闪光法测试热扩散系数的前提条件是认为被测样品在测试过程中保持材料形态不变,即在测试过程中不能产生相变,因此对于蓄热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测试则是激光闪光法无法解决的难题。 以上难题就是为什么对于液体材料大多使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热扩散系数,这些特殊方法包括同轴圆柱法和平行板法等稳态方法,瞬态法则主要有热线法。然而,为了避免液体测量中由于辐射和对流带来的影响,必须在这些方法中实施一些特殊技术手段条件,文献给出了测量液体导热系数主要方法的综述。[b][color=#ff0000]3. 激光闪光法测试蓄热相变材料的改进[/color][/b][color=#ff0000]3.1. 激光闪光法测量液体热物理性能技术研究综述[/color] 尽管采用闪光法测试液体热物性存在上述困难,一些研究人员还是尝试了将闪光法应用于液体测量。理论上闪光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测量液体热扩散系数方法,这是因为通过使用热脉冲加热水平安装样品的上表面可以大大降低对流换热的影响。 Schriempf是第一个开发特殊闪光法仪器致力于测量液体热扩散系数并成功应用到了液体水银,他用绝缘材料制成样品容器,液体表面覆盖透明石英板,就像闪光法基本方法一样测量液体样品背面的温度上升。然而他的方法不适应测量低导热液体,因为热量流经容器不可忽略,从而造成热流不再是一维热流。 Farooq等人提出了一个类似方法,基于一个外层钎焊到一环形中心间隔器的样品容器所构成的三层结构测试单元,采用这种样品容器测试水的热扩散系数。 Maeda等人还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测样品品单元,其中的液体夹持在顶部和底部铂坩埚内形成一个三层的三明治结构,并使用三层分析计算模型来进行曲线拟合,同时基于透明体假设来进行修正。 Nishi等人研究了高温下激光闪光法测量熔融金属热扩散系数的可能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样品单元,并在理论上估计了在熔融金属界面上的辐射和传导热损失影响,这使得可以分析测量不确定度。他们的结论是所开发的激光闪光法测量装置可以测量熔融镍的热扩散系数以及测量不确定度为±3%。 Coquard等人开发了一种有机玻璃空心圆筒构成的样品容器,在圆筒的顶部和底部由圆形铝板进行封闭,由此组成一种三明治结构样品进行闪光法测试,通过对背温测试曲线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液体样品的热扩散系数。采用此方法对两种液体(水和乙醇)和一个糊状物质(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了测试,总的不确定度分析结果为小于5%。但从文献中看这种方法液体样品很厚将近有7mm,对于低导热液体样品测试会造成背温温升时间过长而带来一系列的误差因素。 总之,上述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经典的闪光法,并假设通过特制样品单元或样品容器的热量传递仍然是一维热流,虽然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事实上,以上开发的测试设备是由几个具有可变热性能的部件组成,都会产生相应的边缘效应。这就是为什么使用他们的仪器测量液体样品时得不到准确液体热扩散系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热流不再是一维热流。 为了避免非一维热流情况,Tada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适当样品几何形状的方法,他们将液体夹在金属板和样品容器之间并测量前表面温度变化,从中获得液体的导热系数。他们的方法既不要求使用参考材料,也不需要测量样品厚度,因为液体样品层被视为半无限大厚,他们的方法成功测量了水和甲苯。Ohta等人使用一种几乎相同的方法来测量高温下高粘性液体的蓄热系数。然而,这些前表面闪光法都需要测量样品前表面温升并涉及到开发特殊测量设备,而这些恰恰很难实现。 根据上述文献报道和闪光法测试原理,要解决样品厚度变化和前表面物态变化对测量的影响无外乎以下几种途径: (1)在被测样品的测量区域内(脉冲激光照射区域和样品背面温度探测区域),设法保持被测样品厚度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始终不变,而在被测样品的非测量区域(边缘位置处)留出样品膨胀空间。 (2)采用夹层结构形式讲被测样品夹持在中心位置,使得激光脉冲不直接作用在样品上,一方面避免激光直接穿过透明和半透明样品直达背温探测器形成干扰,二是固定样品厚度始终不变。 (3)根据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和厚度来优化激光脉冲功率,尽可能在得到满意背面温升曲线的同时,使得样品前表面不产生融化现象。 (4)采用前表面测试技术,即激光照射被测样品前表面进行样品加热,同时在样品的前表面测量样品温度变化,而不是测量样品背面温度变化。 激光闪光法前表面测试技术是一种新出现的高速测试技术,特别适合高导热材料相变前后(熔融前后)的热扩散系数测量,因此这种方法目前主要用于金属熔融前后的高温热扩散系数测量,在较低导热系数的蓄热相变材料中还应用较少,所以本文将不对激光闪光法前表面测试技术进行介绍。[color=#ff0000]3.2. 特制样品容器用于激光闪光法液体测试[/color] 目前绝大多数激光闪光法测试都是采用前表面激光闪光加热和后表面测温方式,可以采用上述前两种途径制作特殊样品容器来进行液体和相变材料测试,文献报道了为激光闪光法液体测试配备的一种特制样品容器。 这种为液体、浆料和微细颗粒材料的热扩散系数测量开发的特制容器,如图3-1所示。该特制样品容器由一个坩埚、不锈钢环和封装盖组成,将被测样品(约50ul)装入坩埚并装上封装盖,被测样品就会充满封装盖与坩埚之间约0.5mm厚的间隙,这个间隙就是被测样品厚度。装填完毕样品后,需要在坩埚底部和封装盖顶部中心区域涂覆石墨以确保表面具有较高发射率,从而形成对脉冲加热光具有良好的热量吸收以及对非接触红外探测器具有较强的热辐射。 针对不同的测试温度范围,特制容器的材质分别为铝合金(适用于500℃以下)和铂铑合金(适用于1600℃以下)。这种结构的样品容器只适合样品水平放置的直立式激光闪光法测试设备,即样品容器和样品为水平放置,激光器和背温探测器位于样品的上部或下部,这种结构的样品容器并不适合样品直立形式的激光闪光法测试设备。[align=center] [img=3-01.激光闪光法液体和颗粒物试样容器,690,45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23_02_3384_3.png!w690x450.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3-1 激光闪光法液体和粉体样品测试专用容器[/color][/b][/align] 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图3-1所示特制容器进行样品热扩散系数测试时必须采用三层分析程序对背温检测信号进行处理,即坩埚底层、被测样品和封装盖中心层形成一个三层夹心结构的被测样品,需要已知坩埚和封装盖材料的热性能后再通过三层分析程序对背温测量信号进行计算处理才能得到被测样品的热扩散系数。如果要获得被测样品的导热系数,还需要采用其它方法测量被测样品的比热容和密度随温度的变化。[b][color=#ff0000]4. 特制样品容器的考核[/color][/b] 文献报道了采用图3-1所示特制容器对一系列液体、膏状物和相变材料进行了测试,以验证和考核特制样品容器和相关测试方法的有效性。以下内容仅为文献报道的测试内容和结果,其中有些内容并不完全代表相关材料测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这里的介绍仅是作为激光闪光法液体热扩散系数测试考核内容的借鉴和参考,文献中很多关键技术细节和遇到的问题没有报道,本文后续篇幅将会展开进行说明。[color=#ff0000]4.1. 纯水的激光闪光法测量[/color] 在材料热分析和热性能测试技术中纯水常作为一种参考物质来检验测试方法的准确性,为了验证针对液体和粉体样品所做的特制样品容器和相应的测试程序,采用了三种不同尺寸的特制样品容器对纯水在25~50℃温度范围内进行了激光闪光法测试,在每个温度点下分别进行了5次重复性测量,测试结果如图4-1所示,测试中纯水的密度和比热容数据采用了文献值,测试结果与纯水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文献值进行了比较以观察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align=center] [img=,690,46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2_01_3384_3.png!w690x461.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1 采用三种不同尺寸液体样品容器测量纯水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结果[/color][/b][/align] 图4-1中灰色区域为纯水导热系数文献值范围,采用特制样品容器所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纯水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落在灰色区域内,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略有增加,导热系数测试结果与文献值相差一般小于±2%。[color=#ff0000]4.2. 乙二醇的激光闪光法测量[/color] 乙二醇也是常用考核热分析测试方法的参考材料之一,采用特制样品容器对乙二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图4-2所示。测试结果与文献值进行了比较,假设文献值的测量不确定度为3%,并以此测量不确定度在图中绘制误差线。为了计算方便,导热系数计算中采用了文献所提供的密度和比热容数据,从所测量的热扩散系数和计算得到的导热系数可以看出测量值与文献值之间的偏差既远小于激光闪光法测量不确定度(约5%),也小于文献值的测量不确定度。从乙二醇导热系数测试结果还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增加,乙二醇导热系数几乎呈线性缓慢增大,而热扩散系数则呈线性缓慢减小,这都表示了乙二醇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对温度的依赖性较弱。[align=center][img=,690,48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3_01_3384_3.png!w690x481.jpg[/img] [/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2 乙二醇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测试结果[/color][/b][/align][color=#ff0000]4.3. 硅脂的激光闪光法测量[/color] 硅脂是一种常用的膏状物,其导热性能是硅脂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特制样品容器对硅脂进行了测量,测试温度范围为-40~100℃,硅脂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如图4-3所示。[align=center] [img=,690,47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4_01_3384_3.png!w690x470.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3 硅脂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测试结果[/color][/b][/align] 硅脂通常用于真空应用和导热脂的制备,在后续的应用中一般将大量的无机粉添加到硅脂中。而在实际情况下,只有少量的无机材料添加到油脂中,这种添加剂的原因是其密度略高于硅脂的典型密度范围(0.8~1g/cm3),在24℃室温下的硅脂糊状物密度测量值为 1.136 g/cm3。测量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热扩散系数缓慢下降,而比热容则缓慢增大,由此使得硅脂的导热系数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几乎呈线性增长。[color=#ff0000]4.4. 聚碳酸酯相变材料的激光闪光法测量[/color] 为了进一步验证特制样品容器的实用性,还对聚碳酸酯固液相变材料进行了激光闪光法测试,测试温度范围为室温~300℃。在室温下聚碳酸酯为非晶固体,在第一次加热超过玻璃化转变温度(200℃以上)后聚碳酸酯会变软并最终成为液体。根据这种特性,在采用特制样品容器制作测试样品时,要先将固体聚碳酸酯样品放入坩埚内并进行加热,当加热到200℃时将封装盖压在坩埚上,然后冷却特制样品容器至室温再开始激光闪光法测试,这样制作被测样品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坩埚和封装盖与聚碳酸酯样品之间有良好的热接触和样品端面平行度。最终所制的聚碳酸酯样品厚度为0.55mm,直径为11mm。 采用特制样品容器制成聚碳酸酯样品后,激光闪光法的测试结果如图4-4所示。[align=center][img=,690,44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4_02_3384_3.png!w690x448.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4 采用液体样品容器测量聚碳酸酯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结果[/color][/b][/align] 从图中可以看出,热扩散系数在室温~130℃范围内呈近似线性的下降,在130~150℃范围内热扩散系数发生明显的大幅度降低,这是由于聚碳酸酯玻璃化转变过程所引起的反应,在玻璃化转变过程中激光闪光法只检测到热扩散系数随温度变化只发生了轻微的改变,对温度变化并未有多少依赖性。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聚碳酸酯样品进行了比热容测试,从图4-4所示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比热容随温度几乎呈线性增大,在玻璃化转变时比热值产生较高的典型跃迁,然后继续随温度变化呈线性增大。 在文献中并没有提到聚碳酸酯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测量,只是将聚碳酸酯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呈现在图4-4中,测试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导热系数持续增大,并没有受到玻璃化转变过程的太大影响。[color=#ff0000]4.5. 聚丙烯的激光闪光法测试[/color] 图4-5显示了40~300℃范围内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聚丙烯样品的表观比热容(比热容与相变焓重叠)随温度变化曲线,在温度变化初期比热容随温度升高而持续增大,在120~210℃范围内熔化热与比热容重叠,在此温度范围内结晶材料发生融化,融化过程中所引起的焓值变化在77.5J/g处进行了评估。为了进行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分析,需要对测试曲线进行线性内插以去掉额外的焓值变化,图中用直线表示。[align=center] [img=,690,35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4_03_3384_3.png!w690x351.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5 部分结晶聚丙烯表观比热容测试结果[/color][/b][/align] 图4-6显示了在室温~300℃范围内聚丙烯样品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插值后)和导热系数测量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热扩散系数逐渐下降到120℃后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而略微的增大。比热容则在整个温度区间内都呈现出增加趋势,但在固态过程中比热容随温度增加速度较高。随温度变化的导热系数近乎为直线,这是这类半晶质热塑性材料的典型特征,在融化过程中导热系数会呈现轻微的下降。[align=center] [img=,690,45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5_01_3384_3.png!w690x458.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6 聚丙烯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样品厚度0.55mm,宽度11.00mm[/color][/b][/align][color=#ff0000]4.6. 石蜡混合物的激光闪光法测试[/color] 图4-7显示了-30~50℃温度范围内石蜡混合物的热扩散系数和比热容测试结果,这些测试是在铂铑合金坩埚制成的样品容器上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出在0~40℃为宽泛的融化区间,在表观比热容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到熔融过程为重叠的吸热效应(实心直线),在该温度范围内进行插值所得到的熔融热不会对比热容产生影响。[align=center] [img=,690,462]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5_02_3384_3.png!w690x462.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7 石蜡混合物表观热扩散系数和表观比热容测试结果,样品厚度0.506mm,在35℃时的密度为0.757gcm-3[/color][/b][/align] 从图中可以看出,表观热扩散系数测试结果显示在-30~20℃范围内呈现出一个衰减过程,然后随温度逐渐增加,在温度达到35℃后表观热扩散系数趋于恒定。 然而,在实际测试中要考虑相变区域的测量,即考虑熔融过程中的测量,这点至关重要,这主要是用于分析激光闪光法测试结果的瞬态传热方程在相变区域不再有效。在熔化/凝固过程中,考虑到焓变化的影响, 它必须通过一个附加技术来进行扩展,这种熔化/凝固通常发生在闪光源的加热时刻和样品达到最高温度后的降温时刻。利用所开发的瞬态传热方程数值解法可以考虑这种效应,考虑到测试中的三层样品结构,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非常复杂。在这项工作中使用的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不同的闪光脉冲能量下进行测试,从而在样品内形成不同的温升,然后将结果外推到零脉冲能量,从而使热扩散系数的计算不受熔化/凝固的影响。 分别在0℃和25℃下采用不同闪光脉冲加热能量对石蜡混合物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图4-8所示。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表观热扩散系数与脉冲加热能量几乎呈线性关系,在热焓变化较大的熔化温度范围内(25℃),表观热扩散系数与脉冲能量的依赖性较大,而在热焓变化较小的熔化温度范围内(0℃),这种依赖性较弱。[align=center] [img=,690,45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5_03_3384_3.png!w690x455.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8 在0~25℃范围内石蜡混合物表观热扩散系数随闪光加热能量的变化,同时显示了测试结果的线性逼近趋势[/color][/b][/align] 图4-8中还显示了使用一阶多项式对测试结果进行非线性回归的外推结果,从外推结果可以看出, 实测数据与这个线性逼近吻合在实测数据散度中,在所有的相变区域内都可以相似的逼近计算。 通过外推到零脉冲能量所得到的热扩散系数结果在图4-7中显示为修正的热扩散系数,由此可以看出,在对脉冲能量影响进行修正后,热扩散系数在熔化范围内随温度变化几乎呈线性下降。 利用修正后的热扩散系数和比热容(在熔化过程中不发生重叠焓变化)计算石蜡混合物导热系数中,同时考虑了熔化过程中的密度变化,由此得到图4-9所示的导热系数结果。可以看出导热系数在-30~35℃温度范围内逐渐降低,而在在相变过程中导热系数下降速率变缓,在全熔融区中导热系数得到接近恒定值。[align=center] [img=,690,48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5_04_3384_3.png!w690x480.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4-9 在温度-30~50℃范围内的石蜡混合物导热系数计算结果[/color][/b][/align][b][color=#ff0000]5. 试验分析和验证[/color][/b] 采用文献报道的特制样品容器进行激光闪光法液体测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并未有报道,以下对图3-1所示的用于液体的特制样品容器在激光闪光法测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color=#ff0000]5.1. 样品中空气隙的影响[/color] 为了评估测量不确定度,Coquard等人对可能导致测量误差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分析结论是样品厚度的正确测定和特制样品容器的严格灌装是关键参数,如果空气在样品所占比例为1.25%就意味的测量结果误差为15.4%, 因为这个空气层将成为热传导通道上的一个热障。[color=#ff0000]5.2. 金属样品容器的影响[/color] 图3-1所示的用于液体样品的特制样品容器材质是纯铝或铂铑合金(Pt90Rh10),其导热系数为237 W/mK 和38W/mK,与被测液体样品导热系数范围(0.15~0.6W/mK)相比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导热系数值。然而特制样品容器在坩埚与封装盖之间提供了一个侧面空气间隙,这个侧面空气间隙的热阻足够大于比被测液体样品的热阻,由此使得特制样品容器上的热传递最小化。同样情形也发生在封装盖接触面上,虽然接触面并未压力加载,但接触热阻还是会远大于液体样品热阻,也就是说特制样品容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已经最小化了。但是毕竟样品容器是由高导热金属制成,瞬态激光热脉冲加热液体样品前首先加热的是三层结构样品的顶部金属表面,热量一方面会继续前行加热液体样品,同时热量还会沿着样品容器壁产生散热线性,由此造成加热液体样品上表面的热流分布并不均匀,这是一个重要测量误差源。 Delgado等人分别对空载的特制样品容器和装有水的特制样品容器进行了测试,两个测试结果的比较如图5-1所示,当样品容器空载时的背温信号响应会更长。在选择测试软件中时间范围进行计算时,重要的是数据采集时间应该很短以避免样品容器的贡献。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采用高导热金属材质样品容器时,数据采集时间尽可能越小越好,但对于导热系数普遍较低的液体和相变材料而言,背温变化十分缓慢,数据采集实际势必较长,这显然会造成样品容器散热的严重影响。[align=center][img=,690,51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6_01_3384_3.png!w690x514.jpg[/img][/align][b][/b][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5-1 激光闪光法测量空载和有水样品容器时的探测器信号[/color][/b][/align] 由此可以看出,样品容器的设计需要接触液体样品的两个上下表面导热系数越大越好,以保证激光脉冲热量能快速加热液体样品并使得液体样品背面温度变化有效的传递出去。另一方面需要样品容器侧壁材质的导热系数越小越好,这样可以避免热量向容器四周散热。总之,这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至于样品容器侧壁热损到底对测量结果有多大影响,可以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进行准确评价。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就像激光闪光法不太适合刚性固体低导热材料测试一样,采用图3-1所示特制样品容器进行激光闪光法热扩散系数测试,并不一定适用于低导热特性的液体和相变材料。[color=#ff0000]5.3. 样品的准备[/color] 为了采用激光闪光法设备测量固体样品,一般首先要先建立真空,然后充入惰性气体氮气。然而,当这一程序应用到液体测试时,一旦达到蒸汽压,测试设备腔体内的真空和减压会导致样品中的水分蒸发,这可以通过真空前后的样品称重进行检查。因此,在对液体样品进行最终测试时,需要省略掉真空过程,而通过较长时间气体置换来建立氮气气氛环境。 样品制备时要在特制样品容器的外表面上均匀涂覆石墨以增加激光能量的吸收,并保证样品的所有部分都具有相同吸收量。由于激光照射是的样品前表面温度可以达到很高值,所以知道这个温度的上限非常重要,以避免被测样品出于相变阶段,样品为水的情况下必须避免蒸发。 另外,被测液体样品厚度的准确测量非常关键,为了保证样品完整填充入样品容器,需要从几何尺寸中计算出容器体积,并通过微量[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9p][color=#3333ff][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9p][color=#3333ff]移液器[/color][/url][/color][/url]来控制样品量。由此可见在激光闪光法液体热扩散系数测试中,对样品的制作和测试要十分的小心,试样过程十分精密。[color=#ff0000]5.4. 液体样品特制容器的进一步试验验证[/color] Delgado等人采用图3-1所示的液体样品特制样品容器,在激光闪光法设备上对三种液体(蒸馏水、正十六烷和甘油)进行了热扩散系数测试,测量结果如图5-2所示,图中所显示的测量值为五次激光脉冲测试热扩散系数和温度结果的平均值,图中还显示了与参考值相比的标准偏差。对于蒸馏水样品,最大测试误差为7.87%,测试正十六烷的最大误差为4.31%,测试甘油时的测试误差最大达到了15.38%,蒸馏水、正十六烷和甘油的参考值分别来自文献。由此可见,采用特制样品容器进行激光闪光法热扩散系数测试并没有达到文献所描述的准确度和重复性精度。[align=center] [img=,542,453]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6_02_3384_3.png!w542x453.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5-2 三种液体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及与参考值的比较[/color][/b][/align] 根据测试设备软件所提供的三层测试模型计算得到样品的热扩散系数,图5-3显示了PCM微胶囊质量分数分别为14%、20%和30%时的相变材料浆料的导热系数数值。在20℃时所得到的测量结果被认为并不可靠,这是因为即使激光脉冲造成样品温度一个非常小的增加也会导致比热容的突然改变(相变区在20~24℃之间),这种方法规定比热容是恒定的,否则计算得到的测试结果可能是无效。因此,如果留意25~30℃范围的数据,就可以观察到,在温度升高时PCM浆料的导热系数应该稍有增加。[align=center] [img=,690,53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710251536_03_3384_3.png!w690x538.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990000]图5-3 不同微胶囊质量分数14、20和30%时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color][/b][/align] 必须指出的是,PCM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会导致导热系数降低,这种行为是预期的,这是因为石蜡的导热系数比水低。另外与温度为30℃的水相比,质量分数为14、20和30%的PCM微胶囊浆料分别都经历了24、32和39% 的还原。[color=#ff0000][b]6. 结论[/b][/color] 通过以上激光闪光法测试液体和相变材料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研究文献报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受到闪光法测量原理的限制,闪光法只能测量相变材料相变前后的热扩散系数,对相变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根本无法测量,或测量结果完全不正确。 (2)尽管为闪光法液体热扩散系数测量开发了各种形式和材质的特制样品容器,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有些适合低导热材料,有些适合于高导热材料,这对实际应用有很大限制并影响测量精度。 (3)对于液体和相变材料而言,闪光法测试过程中的样品制备要求十分精细、准确定量灌装和严格控制样品厚度,同时要避免样品中形成气泡等空气隙,否则会对测量结果带来严重影响。 (4)样品容器侧壁材质侧面热损的影响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低导热液体和相变材料测试侧壁热损很可能是影响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5)激光能量需要优化,或进行一系列不同激光能量下测试来进行外推,避免前表面温升引起样品前表面发生相变,使得闪光法测试相变材料十分的繁琐。 (6)在样品厚度固定不变的前提下,要结合激光脉冲能量来对脉冲时间进行优化,避免加热时间过长所带来的对流和辐射传热的影响。 (7)为了获得液体和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除了用闪光法测试热扩散系数之外,还需要对比热容和密度随温度变化进行单独测量,整个测试过程复杂繁琐。 由此可见闪光法并不是一种测量液体和相变材料热物理性能比较合适的方法,影响因素众多,测试过程繁杂,并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对于未知液体和相变材料的热性能测试很难保证相应的测量精度。[color=#ff0000][b]7. 参考文献[/b][/color](1)B. Le Neindre, Mesure de la conductivité thermique des liquides et desgaz, in : Techniques de l’Ingénieur, Mesures et contrô le (Tech. ing., Mes. contrô le), vol. RC3, noR2920, 1996, pp. R2920.1-R2920.21(2)J.T. Schriempf, A laser flash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thermal diffusivity of liquid metal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Rev. Sci. Inst. 43 (1972) 781-786.(3)M.M. Farooq, W.H. Giedt, N. Araki, Thermal diffusivity of liquids determined by flash heating of a three-layered cell, J. Thermophys. 1 (1981) 39-54.(4)Y. Maeda, H. Sagara, R.P. Tye, M. Masuda, H. Ohta, Y. Waseda, A hightemperature system based on the laser flash method to measure the thermal diffusivity of melts, Int. J. Thermophys. 17 (1996) 253.(5)T. Nishi, H. Ohta, H. Shibata, Y. Waseda, Evaluation of the heat leakage in the thermal diffusivity measurement of molten metals by a laser flash method, Int. J. Thermophys. 24 (2003) 1735-1751.(6)Coquard, R., and B. Panel. "Adaptation of the FLASH method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liquids or pasty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48.4 (2009): 747-760.(7)Y. Tada, M. Harada, M. Tanigaki, E.Y. Eguchi, Laser flash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liquids—application to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liquids, Rev. Sci. Inst. 49 (1978) 1305-1314.(8)H. Ohta, H. Shibata, A. Suzuki, Y. Waseda, Novel laser flash technique to measure thermal effusivity of highly viscous liquids at high temperature, Rev. Sci. Inst. 72 (2001) 1899-1903.(9)Blumm, Jürgen, and André Lindeman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molten polymers and liquids using the flash technique." High Temp. High Press 35.36 (2003): 627.(10)Blumm, J., A. Lindemann, and S. Min.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liquids and pastes using the flash technique." Thermochimica acta 455.1 (2007): 26-29.(11)Delgado, Mónica,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icrocapsule mass fraction on the thermal and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a PCM slurry."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63.1 (2014): 11-22.

  • 药物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

    在人体中,大部分的环境是水相环境,体液、血液和细胞浆液都是水溶液,药物要转运扩散至血液或体液,需要溶解在水中,要求药物有一定的水溶性(又称为亲水性)。而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时,这些膜是由磷脂所组成的,又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脂溶性(称为亲脂性)。由此可以看出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的过高或过低都对药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药学研究中,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是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用P来表示,其定义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由于生物非水相中药物的浓度难以测定,通常使用在正辛醇中药物的浓度来代替。Co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或正辛醇中的浓度;C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则药物的脂溶性越高,为了客观反映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  药物分子结构的改变对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比较大。影响药物的水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因素比较多,当分子中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较大时,药物的水溶性会增大。相反若药物结构中含有较大的脂环等非极性结构时,则导致药物的脂溶性增大。  各类药物因其作用不同,对脂溶性有不同的要求。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物,需通过血脑屏障,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吸人性的全身麻醉药属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其麻醉活性只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关,最适lgP在2左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