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仪器信息网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相关的资讯

  • 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在美丽的常州盛大召开
    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10月18日在苏州成立,微纳米气泡研究和应用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专委会的成立旨在加强微纳气泡基础研究和应用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推动微纳气泡领域在环境、农业、生物、健康、浮选、分离等领域的发展。目前专委会已批准成立了7个示范性基地。2021年10月22~25日,我们在美丽的常州西太湖再度相约、遇见泡泡,大会聚集了国内一批勇于钻研、乐于分享、兴趣浓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微纳米气泡更好地造福人类而不懈努力”! 会议期间,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委会秘书长李兆军研究员发表致辞;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胡钧研究员分析了2020-2021微纳气泡领域的研究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带来了微气泡在水质强化处理中的若干应用研究进展;常州大学冯胜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立娟研究员、同济大学李攀副教授等微纳气泡领域的专家们做了精彩报告,并现场回答了参会者们提出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术氛围浓厚。 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此次会议的赞助商,在会议现场展示了PIXSCOPE浸入式探头和PIXCELL流通管两个规格的PBM微气泡监测系统,并做了现场演示。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聚集到海菲尔格展台,询问PBM微气泡监测系统的原理,详细了解我们展示的微气泡监测系统,对PBM的高分辨率的成像效果以及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赞叹不已。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唐远旺做了“PIXACT气泡图像及颗粒度原位在线实时检测最新进展”的报告,惊艳全场!专家学者们纷纷提问,感谢海菲尔格科技将如此高端的PBM微气泡监测系统引入中国,PBM是我们微气泡研究过程中的眼睛,可以为微纳气泡的研究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PBM微气泡监测系统是为工业过程中在线分析气泡悬浮液和泡沫体系而专门设计,可以实时监测到:气泡计数、气泡浓度、气泡流动速度、气泡尺寸分部、平均气泡尺寸(长度平均直径、面积平均直径、体积平均直径)、标准偏差、索特平均直径、累积分布(D10、D50、D90等),是引领微纳气泡研究的新航标。微纳米气泡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展现出诸多新颖的特性,从而在污水处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工业清洗、医学成像、矿物浮选、泡沫分离以及医疗健康等方面迅猛发展。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PBM微气泡监测系统等在线实时测试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会为中国的微气泡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邀请函 | 2021年年会暨第三届微纳气泡专委会年会
    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定于2021年10月22日-25日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2021年年会暨第三届微纳气泡专委会年会。会议地点:常州西太湖明都国际会议中心会议时间:10月22日-25日报告主题:微纳米气泡的直观表征方法李亚威大昌华嘉科学仪器部门应用专家,201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曾工作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欧洲某知名仪器系统有限公司,长期从事生物颗粒表征、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及稳定性研究的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生物颗粒表征工作经验。
  • 新型纳米级激光发生器新型研发成功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用于制作纳米尺度的线材以及色彩可调谐的纳米级激光发生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这些线材最小直径200纳米,融入多种其他材料,能够发出明亮和稳定的激光,有望应用于光电子领域,实现数据传输等应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这项研究由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杨培东主持。借助一种简单的化学浸渍溶剂工艺,研究人员让材料“自我组合”成纳米晶体、板材和线材。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介绍说,他们把一种含铅薄膜浸入含有铯、溴和氯的甲醇溶剂,再将溶剂加热至50摄氏度,所形成的含铯、铅和溴的晶体结构线材直径在200纳米至2300纳米之间,长度在2微米至40微米之间。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杨培东说:“让人惊异的是,这其中的化学过程相当简单。”相比之下,如果以标准工艺制作纳米线材,需要昂贵的仪器和高温等苛刻条件,效果却未必理想。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激光实验中,纳米线材作为激光发生器被置于一块石英基底上,在另外一个激光发生器激发下发出光线。研究人员确认,接受单个脉冲持续时间极短(仅为1秒钟的10万万亿分之一)的可见紫色激光脉冲激发后,纳米级激光发生器发出的光线超过10亿个周期,显示出极为稳定的性能。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按照杨培东的说法,这是据他所知迄今为止第一个完全以无机材料、即不含碳材料制作的纳米级激光发生器。而且实验表明,这种激光器发出的光线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谐,包括可见绿光和蓝光等波段。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借助透视电子显微镜,研究人员发现,纳米线材的晶体结构与天然生成的钙钛矿相似,类似于盐,易受空气中水分的侵蚀。针对这一缺陷,杨培东设想,可以用聚合物或其他材料涂覆纳米线材,保护它免受侵蚀。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纳米级激光发生器所使用的这类纳米新材料,在开发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中同样显现应用前景。杨培东说,创制纳米级激光发生器有望为这些材料开拓一个全新前沿应用领域。 /p p br/ /p
  • 重大突破:最小纳米气泡有望革新医学成像和药物递送技术——颗粒与健康会议日程抢先看
    美国莱斯大学生物工程团队开发出一种超小且稳定的菱形气泡,约50纳米大小。它是一种气体填充的蛋白质结构,可自由浮动,有望彻底改变超声成像和药物递送。与目前太大而无法有效穿过生物屏障的微气泡或纳米气泡不同,这种气泡被认为是迄今最小的医学成像结构。微气泡在超声成像和超声介导的基因或药物递送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它们可作为造影剂,在分子水平提供有关靶向生物标志物或细胞类型的相关信息。但目前的微气泡体积太大,直径约为1-10微米,这一点限制了它们在一些组织中的有效性。相比之下,新气泡可穿透组织。研究表明它们能够到达淋巴结中重要的免疫细胞群。这为以前无法进入的细胞成像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淋巴组织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大型纳米结构队列聚集在细胞内,在先天免疫反应的激活中起着关键作用,表明它们在免疫疗法、癌症预防、早期诊断和传染病治疗中具有潜在用途。这一突破为超声介导的疾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影响未来的医疗实践和患者的预后。研究对治疗癌症和传染病具有显著意义,因为淋巴结驻留细胞是免疫疗法的关键靶标。微纳米气泡等颗粒在健康领域应用潜力巨大,有望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和创新。为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趋势,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颗粒学会于7月23-24日举办第五届“颗粒研究应用与检测分析”网络会议,并特别设立“颗粒与健康”专场。点击图片直达会议页面会议特邀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委会秘书长、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娟分享《基于同步辐射等技术微纳米气泡性质研究》,特邀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侯曙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原分享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与表征测量技术,特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立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所副所长高峡分享微纳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分析测试技术。会议日程
  • 2023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在成都大邑圆满落下帷幕
    期待已久的2023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对微纳米气泡兴趣浓厚、勇于专研、乐于分享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经过三天的如火如荼的交流探讨,在成都大邑圆满落下帷幕。会议现场各位专家领导做了关于微纳米气泡研究和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口头报告,并与参会人员现场进行交流互动,茶歇期间参会代表还认真观看了现场的墙报展示,学术氛围浓厚,为共同推进微纳米气泡事业的向前发展而努力!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携带芬兰Pixact多台样机现场进行了演示,吸引了大批对微纳气泡监测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前来驻足观看,与工程师进行沟通交流。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Pixact 气泡监测 (PBM) 系统专为在线分析工业过程中的气泡悬浮液和泡沫而设计。测量基于悬浮液的直接光学成像和先进的图像分析。PBM气泡监测系统是为在线测试气泡变化过程和颗粒分布情况而设计,其结合了在线原位显微镜技术和高级图像分析技术。PBM气泡监测系统实时提供过程的显微镜图像数据,可以对气泡生成变化过程进行表征,例如尺寸分布、形态和数量等。同时测试系统专利的图像分析算法在图像数据中检测晶体和其它颗粒,产生实时的特征数字化信息。PBM气泡监测系统获得的实验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优化气泡工艺、控制过程参数以及排查过程故障。PBM气泡监测系统可以被安装到各种应用场合,包括实验室小型浮选柱、工厂级别大型浮选机、各类浮选柱等。每秒钟获得的图片包含成百上千个气泡,提供的是有代表性的测试结果。用实时相机可视化观察晶体及颗粒悬浮液(可放大、暂停等)。图像实时分析,帮助下一步过程提供决策信息。在线监测(直接在样品溶液体系中测试),并实时提供气泡及颗粒的粒度、粒径、形状等。节约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PIXCELL测试流通管多安装在生产过程管线或专门的采样管线上。当悬浮体系流过流通池,流通池上的成像装置实时获取悬浮体系的颗粒图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尺寸、不同长度、不同安装法兰的PIXCELL流通池,我们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服务。PIXSCOPE测试探头PIXSCOPE探头大多安装在反应釜和反应罐中。探头的所有光学组件,包括:相机、光学镜片和照明系统都经过选择和优化,以确保最优的图像质量,甚至是在暗黑和超浓悬浮体系中也可以得到理想的测试结果。PIXSCOPE探头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灵活的安装机制,我们提供不同的探头直径、长度、安装法兰等供用户选择,适用于烧杯、小型反应釜、中试反应釜、车间反应釜等多种不同场合。探头顶端浸入溶液体系中,液体流过探头顶端的测试狭缝时,通过透射照明的方式拍摄体系图像。PBS气泡尺寸监测系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内外选矿厂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选矿厂的检测与控制系统也要求实现稳定控制、监督控制、最优控制。浮选过程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合格的最终精矿品位、尽量提升有用成分的回收率、减少药剂消耗和提高浮选效率。浮选过程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药剂的加药量、基于泡沫信息的综合检测分析技术、浮选矿浆pH值、浮选槽液位、充气量等。浮选过程中要添加的药剂主要有:捕收剂、起泡剂和调整剂。目前,浮选系统的加药还是以人工为主,人工加药难免会造成较大误差和药剂浪费,达不到精准加药,国内外的选矿厂都在研究自动加药系统,以期实现高精度的药剂自动添加。浮选泡沫体是由大量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灰度值不同的矿化气泡组成的,包含大量与浮选过程变量及浮选结果有关的信息,浮选泡沫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在浮选过程控制上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工艺指标和自动化程度。PBS气泡尺寸监测系统是基于以上两个技术难点和检测要求应运而生的,在PBM气泡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进样系统和自控系统,测试结果可用于表征浮选机的刮泡量、判断所给药剂量是否合适、评定精矿的品味和回收率,该系统已在矿物浮选领域有成熟应用。PBS气泡尺寸监测系统的测试结果包括:气泡/泡沫图像和亮度气泡/泡沫数量气泡/泡沫浓度气泡/泡沫流动速度气泡/泡沫粒度分布(平均粒径、累计分布(D10、D50、D90等))气泡/泡沫粒度变化趋势气泡/泡沫稳定性
  • Nature子刊:灵敏度堪比PCR,且更加迅速的纳米气泡检测
    当前的 COVID-19 大流行,证明了高精度快速检测病原体的能力对于疾病的治疗和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但对传染病病原体的快速且高灵敏的检测诊断的需求实际上并未得到满足。数字免疫分析具有单分子检测和绝对定量的优点,在近二十年里得到了显著进步,与传统免疫分析相比,其灵敏度提高了上千倍。然而,数字免疫分析的检测过程非常复杂,这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以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为标签的新型数字免疫分析方法,存在着步骤繁多、芯片制备难度高、需要先进的成像技术辅助等问题,因此,多数还停留在实验室开发阶段。近日,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秦真鹏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Digital plasmonic nanobubble detection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virus diagnostic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简称DIAMOND)的简化数字免疫分析新技术,通过激光和金纳米颗粒,实现快速、精准的病毒检测。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测试中,仅需30分钟即可获得检测结果,检测灵敏度可达1个病毒RNA拷贝/微升。秦真鹏表示,DIAMOND 技术同样可以用于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等病毒的快速精准检测。例如,通过 PCR 检测新冠病毒样本,通常需要2-4个小时才能获取检测结果,而使用 DIAMOND 技术,检测时间缩短到了30分钟,而且检测灵敏度与 PCR 相当,是抗原检测灵敏度的上百倍。研究团队将该技术应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检测,将鼻拭子样本与附着了RSV 病毒抗体的金纳米探针混合,如果样本中有 RSV 病毒,那么金纳米颗粒上的抗体就会与病毒表面的蛋白结合,并在病毒表面大量累积。然后将检测样本注入微毛细管中,在两束激光照射下,脉冲激光激活金纳米颗粒,并让其产生等离子体纳米气泡,结合了病毒的金纳米颗粒会产生更大的等离子纳米气泡,没有病毒的金纳米颗粒则产生微小的等离子体纳米气泡。通过探测激光的光吸收信号即可判断样本中是否有病毒存在。在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实验中,仅需30分钟,即可完成检测,且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性,检测灵敏度可达1个病毒RNA拷贝/微升。
  • 北航冯林课题组:基于多模态声驱微气泡的多功能微对象操控研究
    现代生物技术常常利用可调节的三维操控手段来实现在生物学领域和医学领域中对微纳米尺度的生物样品的控制与应用,例如细胞分析、细胞微手术和药物递送等。其中,为了提高潜在生物医学应用效率或满足一些涉及到复杂技术的应用需求,迫切需要在微流控装置中对微对象实现可控的多功能操控,如运输、捕获、旋转等模式。然而,固定的设计和驱动模式使其难以在一个单一的设备有效地实现多功能切换。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仿生与微纳研究所冯林副教授等研发了一种基于声驱微气泡的模态可切换的多功能微操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在微流控芯片内实现可控且高效的微对象运输、三维旋转和公转等操控模式(图一)。图一基于声驱振荡微气泡阵列的多模态操控系统示意图通过采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nanoArch S140,摩方精密),研究团队设计制造了一种带有底面微孔阵列(直径100μm、深度100μm)的微流控芯片。由于液体存在表面张力,当液体通入微流道并流过底面微孔时,可以形成具有近似尺寸的微型气泡。当超声发生装置所形成的超声信号传递到微流道中,可以激励微型气泡膜振荡形成声微流。图二声驱微气泡的理论模态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基于所设计结构内气泡界面的相对灵活性,该装置可以在仅调节驱动频率而不改变压电换能器数量与气泡阵列设计的情况下切换微型气泡的振荡模式,进而实现对单独或群体生物样本的多功能操控(图三)。由于声场的驱动特性,该装置可以有效操控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的不同生物样本,包括微颗粒、细胞、绿眼虫、螺旋藻等。此外,利用平面外旋转模式的运动特点,研究团队实现了对细胞样本的三维重建,从而实现多视角的形态学复现与基本参数的测量估计。该系统所提出的声学操控方式具有多功能性、可控性、高效性以及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在进一步促进细胞研究和治疗等应用层面具有很大潜力。图三不同控制模态下微对象的运动及定量分析该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19YFB1309700)及北京新星科技计划项目(No. Z191100001119003)支持,以“Versatile acoustic manipulation of micro-objects using mode-switchable oscillating bubbles: transportation, trapping, rotation, and revolu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Lab on a chip》。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1LC00628B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4
  • 科学家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目前来说对疾病的快速和灵敏诊断仍然是一个迫切且未满足的需求。数字免疫分析技术由于其单分子检测和绝对定量的能力,在近些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复杂的操作步骤限制了其应用。  近日,美国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Digital plasmonic nanobubble detection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virus diagnostics”的文章,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是指短脉冲激光激发纳米颗粒产生的蒸汽气泡,放大其固有吸收,可通过二次探测激光进行检测。等离子体纳米气泡的寿命为纳秒,对纳米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浓度和聚集状态)十分敏感。该研究利用等离子体纳米气泡这些特性设计了一个光射流装置,使纳米颗粒的悬浮液在微毛细管中流动,使用两束激光同步激活纳米颗粒并检测等离子体纳米气泡。由于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是瞬态事件,且激光脉冲之间没有串扰,创建了约16pL的微尺度“虚拟检测区”,并以无间隔的方式对“开”和“关”信号进行计数,以此对检测目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将此方法应用于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1拷贝/µL)。  该研究提出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方法具有一步操作、单纳米颗粒检测、在室温下能够直接检测完整病毒、无需复杂液体处理等优点,是一种快速、超灵敏的诊断技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025-w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微纳技术检测及应用”系列标准宣贯会通知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新时代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颗粒分技术委员会(SAC/TC168SC1)和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4)秘书处所在单位,同时,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ISO/TC229)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纳米电工产品与系统技术委员会(IEC/TC113)、国际标准化组织微细气泡技术委员会(ISO/TC584)对口单位。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及《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相关要求,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拟于5月30日~31日在北京举办“微纳技术检测及应用”标准宣贯会,旨在为纳米技术、颗粒技术和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工作搭建沟通平台,深化标准化交流合作,加强标准化宣传,同时也为从事检测工作的科研和技术人员增进对标准制定、检测标准方法、标准应用等工作的了解提供广阔的平台,促进检测标准化的发展,提升业界标准化技术支撑水平。会议组织单位主办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协办单位: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会议时间及地点会议时间:2024年5月30日~31日(会议30日09:00开始)注册时间:2024年5月29日15:00-17:00 2024年5月30日08:00-09:00会议地点:北京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会议日程*日程尚在更新中,以现场最终日程为准扫码报名主讲老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 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专家▣ 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颗粒分技术委员会(SAC/TC168SC1)专家▣ 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4)专家▣ 纳米技术、颗粒表征、微细气泡等相关技术标准首席起草人参会对象▣ 各省市、各行业和地方从事纳米技术、颗粒表征、微细气泡标准化研究和管理人员▣ 2024年有新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的起草团队人员▣ 2024年拟申请新标准制修订项目的起草团队成员▣ 国际标准拟注册及在册专家及项目团队成员注册费及缴费方式▣ 请参加会议人员在线填写以下参会回执▣ 会议费用为1200元/人(主要用于邀请讲课教师及相关标准资料购买)▣ 本次会议食宿费用自理▣ 请于开会前将会议费汇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备注“标准宣贯会议费+参训人姓名”,并邮件zhoul2024@nanoctr.cn告知汇款结果▣ 会议费为电子发票,邮件到参会代表报名时提供的邮箱账户名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 户 行: 建设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账 号:1100 1007 3000 5926 1021展位招商▣ 会议诚招展商,面向本次参会代表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全体师生,提供三天的展示▣ 展商费用为10000元/席(设6席)会议联系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周老师 18311283997 zhoul2024@nanoctr.cn 高老师 010-82545672 13811507217 gaoj@nanoctr.cn
  • 利用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实现零件的操纵和装配
    工业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和组装,但是在微观尺度上,大多数组装技术只能将微模块简单的排列在一起,很难将其装配在一起形成一个不易分散的实体。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领导的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利用激光产生和控制的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微小零件装配在一起。这些微小零件是通过PμSL 3D打印技术(摩方精密,nanoArch S130)制备而成。在这项研究中,表面气泡充当芯片上的微型机器人。这些微型机器人可以移动、固定、抬起和放下微型零件,并将它们集成在一起,形成紧密连接的实体。以燕尾形零件的装配过程为例(图1),气泡机器人首先将带有榫舌的微型零件抬起,而后另一个移动微气泡机器人将带有卯眼的微型零件移动至指定的位置,原先的微气泡在激光关闭后缓慢消失从而使得榫舌结构插入卯眼中。用此方法装配的微型零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运动而不会分离。类似地,将不同类型的零件整体组装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例如齿轮、蛇形链条和车辆,然后由气泡微型机器人驱动它们以执行不同形式的运动。这种组装技术既简单又有效,有望在微操作、模块化组装和组织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工作以“Integrated Assembly and Flexible Movement of Microparts Using Multifunctional Bubble Microrobots”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https://doi.org/10.1021/acsami.0c17518 图1. 装配过程和实验系统示意图。A) 燕尾形零件的装配过程。B) 系统的示意图。 当激光照射在非晶硅表面时,由于光热效应,在固液界面处会产生一个气泡,并可在激光的控制下进行移动。当气泡产生在微模块的底部时,气泡可将微模块抬起。本研究利用气泡产生过程快而溶解过程慢的特点,先控制一个气泡将微零件抬起,然后利用第二个气泡移动另一个微零件。当第一个气泡缓慢消失时,第一个零件缓慢落下,两个微零件能够装配在一起。利用气泡对微零件的三维操作能力,将二维组装变为三维装配。利用不同形状的微零件,可以得到齿轮(图2)、链条(图3)和小车(图4)等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气泡的驱动下可以进行多种灵活的运动。图2. 齿轮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 图3. 链条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图4. 小车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 总而言之,该研究利用微小气泡作为机器人,对微零件进行抬起、移动、固定等操作,并利用气泡机器人的三维操作能力,将多个零件装配成整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尺度操作和装配技术。(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代利国博士提供)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PμSL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摩方精密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补充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1、BMF:请问利用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来操纵微型零件有哪些优势?潜在的应用有哪些?代博士: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可以对单个的零件进行多种形式的操作,特别是可以控制微模块的三维姿态,这是其相比于其他微纳操作技术的优势。其可以用于操作细胞、颗粒和微模块等,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等领域都有应用前景。2、BMF:请问在这次研究中,为什么采用微尺度3D打印的制备方式?代博士:我们设计的零件包含各式各样的微米尺度接头,比如燕尾形的榫舌和卯眼等,其中最小细节尺寸30μm,并且这些结构有尺寸配合的要求。摩方公司的3D打印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尺寸和形状都可以按照设计进行灵活加工,误差也在可控范围内。此外,面投影光刻3D打印技术可以批量化快速制作零件,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Chinano 2018——不仅仅有飞纳台式场发射电镜,还有荷兰高科技纳米粒子发生器
    2018 年 10 月 24 - 26 日,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将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时间:2018 年 10 月 24 日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飞纳电镜展位号:209飞纳台式扫描电镜在表征微观结构时,拥有一个能在纳米范围内观测微观结构的工具是十分关键的。扫描电镜作为表征材料的理想工具,能够观察纳米材料的特征。配备能谱仪,可以分析样品表面的元素,进而确保材料质量达到要求。秉承飞纳台式电镜系列全自动操作、快速成像、不喷金观看绝缘体、完全防震、性能稳定的特点,2018 年,荷兰飞纳发布台式场发射电镜,放大倍率 500,000x,分辨率优于 2.5 nm。Phenom LE 飞纳台式场发射电镜采用热场发射电子源,信噪比高,使用寿命长,保证长期稳定的性能。飞纳台式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一体机标配背散射电子成像、二次电子电子成像和能谱分析功能,可对各种样品进行高分辨成像及元素分析。适用于纳米材料检测——纳米氧化铁VSParticle——纳米粒子发生器VSParticle 是源自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气溶胶实验室的公司,有着超过 20 年对气溶胶制备的研究,他们坚信人类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VSParticle 专注于研究纳米颗粒的新式制备方法,在扩展材料、应用领域多样性的同时,将产品设计得非常智能及简便,以加速科学家们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世界上最快的纳米颗粒制备方案VSP-G1 是 VSParticle 公司制造的全自动纳米颗粒制备系统。这个系统能够非常高效地为研究学者们制备理想中的纳米颗粒。VSP-G1 系统可以为纳米研究创造许多新的方向:65 种元素覆盖,自由选择搭配:2018 年 10 月 24 日,飞纳电镜与您相约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期待您的到来!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刘连庆研究员:利用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实现
    工业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和组装,但是在微观尺度上,大多数组装技术只能将微模块简单的排列在一起,很难将其装配在一起形成一个不易分散的实体。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领导的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利用激光产生和控制的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微小零件装配在一起。这些微小零件是通过PμSL 3D打印技术(摩方精密,nanoArch S130)制备而成。在这项研究中,表面气泡充当芯片上的微型机器人。这些微型机器人可以移动、固定、抬起和放下微型零件,并将它们集成在一起,形成紧密连接的实体。以燕尾形零件的装配过程为例(图1),气泡机器人首先将带有榫舌的微型零件抬起,而后另一个移动微气泡机器人将带有卯眼的微型零件移动至指定的位置,原先的微气泡在激光关闭后缓慢消失从而使得榫舌结构插入卯眼中。用此方法装配的微型零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运动而不会分离。类似地,将不同类型的零件整体组装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例如齿轮、蛇形链条和车辆,然后由气泡微型机器人驱动它们以执行不同形式的运动。这种组装技术既简单又有效,有望在微操作、模块化组装和组织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工作以“Integrated Assembly and Flexible Movement of Microparts Using Multifunctional Bubble Microrobots”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https://doi.org/10.1021/acsami.0c17518图1. 装配过程和实验系统示意图。A) 燕尾形零件的装配过程。B) 系统的示意图。 当激光照射在非晶硅表面时,由于光热效应,在固液界面处会产生一个气泡,并可在激光的控制下进行移动。当气泡产生在微模块的底部时,气泡可将微模块抬起。本研究利用气泡产生过程快而溶解过程慢的特点,先控制一个气泡将微零件抬起,然后利用第二个气泡移动另一个微零件。当第一个气泡缓慢消失时,第一个零件缓慢落下,两个微零件能够装配在一起。利用气泡对微零件的三维操作能力,将二维组装变为三维装配。利用不同形状的微零件,可以得到齿轮(图2)、链条(图3)和小车(图4)等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气泡的驱动下可以进行多种灵活的运动。图2. 齿轮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 图3. 链条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图4. 小车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 总而言之,该研究利用微小气泡作为机器人,对微零件进行抬起、移动、固定等操作,并利用气泡机器人的三维操作能力,将多个零件装配成整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尺度操作和装配技术。(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代利国博士提供)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PμSL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摩方精密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补充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1、BMF:请问利用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来操纵微型零件有哪些优势?潜在的应用有哪些?代博士: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可以对单个的零件进行多种形式的操作,特别是可以控制微模块的三维姿态,这是其相比于其他微纳操作技术的优势。其可以用于操作细胞、颗粒和微模块等,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等领域都有应用前景。2、BMF:请问在这次研究中,为什么采用微尺度3D打印的制备方式?代博士:我们设计的零件包含各式各样的微米尺度接头,比如燕尾形的榫舌和卯眼等,其中最小细节尺寸30μm,并且这些结构有尺寸配合的要求。摩方公司的3D打印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尺寸和形状都可以按照设计进行灵活加工,误差也在可控范围内。此外,面投影光刻3D打印技术可以批量化快速制作零件,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E N D ——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利用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实现零件的操纵和装配
    工业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和组装,但是在微观尺度上,大多数组装技术只能将微模块简单的排列在一起,很难将其装配在一起形成一个不易分散的实体。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领导的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利用激光产生和控制的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微小零件装配在一起。这些微小零件是通过PμSL 3D打印技术(摩方精密,nanoArch S130)制备而成。在这项研究中,表面气泡充当芯片上的微型机器人。这些微型机器人可以移动、固定、抬起和放下微型零件,并将它们集成在一起,形成紧密连接的实体。以燕尾形零件的装配过程为例(图1),气泡机器人首先将带有榫舌的微型零件抬起,而后另一个移动微气泡机器人将带有卯眼的微型零件移动至指定的位置,原先的微气泡在激光关闭后缓慢消失从而使得榫舌结构插入卯眼中。用此方法装配的微型零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运动而不会分离。类似地,将不同类型的零件整体组装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例如齿轮、蛇形链条和车辆,然后由气泡微型机器人驱动它们以执行不同形式的运动。这种组装技术既简单又有效,有望在微操作、模块化组装和组织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工作以“Integrated Assembly and Flexible Movement of Microparts Using Multifunctional Bubble Microrobots”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https://doi.org/10.1021/acsami.0c17518图1. 装配过程和实验系统示意图。A) 燕尾形零件的装配过程。B) 系统的示意图。 当激光照射在非晶硅表面时,由于光热效应,在固液界面处会产生一个气泡,并可在激光的控制下进行移动。当气泡产生在微模块的底部时,气泡可将微模块抬起。本研究利用气泡产生过程快而溶解过程慢的特点,先控制一个气泡将微零件抬起,然后利用第二个气泡移动另一个微零件。当第一个气泡缓慢消失时,第一个零件缓慢落下,两个微零件能够装配在一起。利用气泡对微零件的三维操作能力,将二维组装变为三维装配。利用不同形状的微零件,可以得到齿轮(图2)、链条(图3)和小车(图4)等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气泡的驱动下可以进行多种灵活的运动。图2. 齿轮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图3. 链条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图4. 小车结构的装配过程及运动 总而言之,该研究利用微小气泡作为机器人,对微零件进行抬起、移动、固定等操作,并利用气泡机器人的三维操作能力,将多个零件装配成整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尺度操作和装配技术。(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代利国博士提供)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PμSL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摩方精密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补充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1、BMF:请问利用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来操纵微型零件有哪些优势?潜在的应用有哪些?代博士: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可以对单个的零件进行多种形式的操作,特别是可以控制微模块的三维姿态,这是其相比于其他微纳操作技术的优势。其可以用于操作细胞、颗粒和微模块等,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等领域都有应用前景。2、BMF:请问在这次研究中,为什么采用微尺度3D打印的制备方式?代博士:我们设计的零件包含各式各样的微米尺度接头,比如燕尾形的榫舌和卯眼等,其中最小细节尺寸30μm,并且这些结构有尺寸配合的要求。摩方公司的3D打印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尺寸和形状都可以按照设计进行灵活加工,误差也在可控范围内。此外,面投影光刻3D打印技术可以批量化快速制作零件,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 Nature Communications:低温AFM助力六方氮化硼气泡中的氢分离研究进展
    在原子尺寸容积内存储微量气体是科研中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其中,阻隔材料的选择是影响气体存储的重要因素:该材料必须形成气泡来包覆存储的气体,且必须在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材料本身不能与存储气体有任何的化学或者物理的相互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王浩敏研究员课题组就这项研究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实现六方氮化硼气泡中的氢分离的工作。单层六方氮化硼(h-BN)是一种由硼氮原子相互交错组成的sp2轨道杂化六边形网格二维晶体材料。在所有现已发现的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 )单原子层二维材料(2D Materials)中,h-BN是的缘体,因此其被认为是纳米电子器件中理想的超薄衬底或缘层材料。此外,h-BN还拥有高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使得它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超薄抗氧化涂层。研究表明,h-BN在1100 ℃以下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稳定的抗氧化功效。图1. 通过等离子体技术从烷中提取氢气到h-BN夹层中形成气泡同石墨烯类似,h-BN的六边形网格在结构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可以阻止任何一种气体分子或原子穿透其平面,却对直径远小于原子的质子无能为力。这一有趣的特性使之能够被很好地应用于“选择性薄膜”、“质子交换膜”等能源领域。而在本文报道的研究中, 王浩敏研究员团队则巧妙地利用h-BN这一特性,结合等离子体技术,对碳氢化合物气体(烷、乙炔)、氩氢混合气进行了“氢提取”,并将其稳定地存储在h-BN表面的微纳气泡中(图1)。图2. a: 六方氮化硼光学显微镜照片;b: 六方氮化硼34K与33K温度下的低温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图,当温度34K时存在气泡(图中亮色部分);c: 六方氮化硼气泡不同温度下的高度,当温度33K时气泡消失低温原子力显微镜的测量结果(图2)证实了被六方氮化硼气泡包覆的气体确实是氢气。文章中,作者使用了一套attoAFM I低温原子力显微镜,显微镜可以在闭循环低温恒温器attoDRY1100(attoDRY2100系列)内被冷却到低的液氦温度。在特定的测量温度下,原子力显微成像结果可以帮助研究者证实在33.2 K ± 3.9 K温度的时候气泡消失,证实了被包覆气体的消失。由于该转变温度与氢气的冷凝温度(33.18K)接近,该实验结果可以证明氢气气体存在与六方氮化硼气泡内。该工作成功地在六方氮化硼内存储了氢气,为未来氢气的存储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图3. 低温强磁场原子力磁力显微镜以及attoDRY2100低温恒温器 低温强磁场原子力磁力显微镜attoAFM/MFM I主要技术特点:-温度范围:1.8K ..300 K-磁场范围:0...9T (取决于磁体, 可选12T,9T-3T矢量磁体等)-工作模式:AFM(接触式与非接触式), MFM-样品定位范围:5×5×5 mm3-扫描范围: 50×50 mm2@300 K, 30×30 mm2@4 K -商业化探针-可升PFM, ct-AFM, SHPM, CFM,atto3DR等功能 参考文献:Haomin Wang et al, Isolating hydrogen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bubbles by a plasma treatment, Nat. Commun., 2019, 10, 2815.
  • 千人大会精彩预告:超微及纳米颗粒分析表征技术百花齐放
    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超微及纳米颗粒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要充分发挥超微及纳米颗粒的潜能,离不开对其精准、高效的分析表征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理解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成分及性能,为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优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为促进超微及纳米颗粒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交流,推动纳米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颗粒学会将于2024年7月23-24日举办第五届“颗粒研究应用与检测分析”网络会议,特设“超微及纳米颗粒分析表征”专场。点击图片直达报名页面 会议特邀上海理工大学蔡小舒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级工程师郭玉婷、刘忍肖,以及HORIBA、丹东百特、安捷伦资深工程师,分享颗粒粒度、形貌、浓度、成分、Zeta电位等多元化表征技术及相关国家标准。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蔡小舒《纳米颗粒和微纳气泡的粒度、形貌和浓度测量新方法》(点击报名)蔡小舒教授研究领域涉及到颗粒测量、两相流在线测量、燃烧检测诊断、排放和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等测量方法、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先后负责了两机重大专项项目、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重大专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等纵向项目,欧共体项目、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日立估算研究中心、美国电力研究院和德国、捷克、波兰等大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发明专利20多项。 曾任中国颗粒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上海颗粒学会等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理事长等,担任4个SCI刊物副主编、编委和多个国内学术刊物编委,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名誉主席,主席等。纳米颗粒的粒度和形貌是表征纳米颗粒的最重要参数,也是纳米颗粒应用的最主要参数。对于不同的应用,对纳米颗粒的粒度和形貌有不同的要求。而对于微纳气泡,其粒度和数量浓度以及随时间变化等参数是最重要参数。在纳米颗粒的制备中,一些纳米颗粒的浓度非常高,对其进行稀释可能会影响体系的平衡,破坏了纳米颗粒的结构。为满足对纳米颗粒粒度和形貌表征,微纳气气泡的粒度和数量浓度测量的需要,以及直接测量高浓度纳米颗粒的要求,蔡小舒团队发展了图像动态光散射纳米颗粒粒度快速测量方法,偏振图像动态光散射纳米颗粒形貌及形貌分布测量方法,后向动态光散射高浓度纳米颗粒粒度测量方法和多波长消光法微纳米气泡粒度和数量浓度测量方法等。根据这些方法研制的仪器都采用笔记本电脑供电,可以方便携带到任何需要测量的场合进行测量。本报告将介绍这些测量新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实例。HORIBA(中国)应用工程师 李倩《颗粒表征关键技术新进展》(点击报名)李倩现任HORIBA粒度产品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粒度仪的方法开发以及技术支持,熟练掌握仪器特性及使用维护,为不同应用领域的粒径测试用户开发和优化粒径测试方法、提供解决方案,在半导体、能源、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颗粒表征对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测量工具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帮助客户用颗粒表征结果指导自己的研究或生产,本次报告为大家介绍 HORIBA 颗粒表征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最新进展。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宁辉《动态光散射测试功能的延伸》(点击报名)宁辉博士为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具有十几年产品研发和产品应用的研究经历,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颗粒表征技术专家。对于纳米材料的相关应用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态光散射技术是一种基于检测颗粒的布朗运动来获取样品的粒径信息的颗粒表征手段。基于传统的动态光散射技术,结合更多的光学和分离手段,可以拓展动态光散射的应用领域和检测能力。在这个报告中,宁辉将介绍动态光散射流动模式,进行高分辨率的粒径测试;窄带滤光片的应用及其对于荧光样品的测试,及其VV和VH模式对于各向异性样品的测试。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级工程师 郭玉婷《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纳米颗粒国家标准制定及应用研究》(点击报名)郭玉婷为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全国标准化教育标准化工作组 (SAC/SWG27)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ISO/TC229)WG2和WG3工作组专家,从事纳米技术标准化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研究工作,主持制定六项国家标准,参编《纳米技术标准》书籍,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一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产品的广泛使用,纳米颗粒的检测成为纳米技术应用和潜在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使用高时间分辨模式检测、分析速度快、所需样品少、颗粒浓度检出限低,可同时测量稀溶液中纳米颗粒的成分、粒径、粒径分布、数量浓度及溶解离子浓度等。郭玉婷所在实验室牵头制定了单颗粒ICP-MS检测水相中无机纳米颗粒的国家标准,开展了纳米产品和生物组织等复杂基质中纳米颗粒的检测研究。本报告将介绍国家标准内容,交流相关研究进展,以推广该方法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工程师 董硕飞《应用单颗粒(sp)ICP-MS法对环境样品中的颗粒物进行定量检测》(点击报名)董硕飞为安捷伦资深原子光谱应用开发工程师,于2012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球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美国和法国做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其作为环境污染物的分布和传输机制。在2017年加入安捷伦全球市场开发团队后,主要从事ICP-MS新应用方法开发工作,以合作研究的形式开展颗粒物在复杂基体中的分离、检测方法研究,以及应用元素指纹图谱法和同位素示踪法进行源解析等方面的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30多篇。应用单颗粒(sp)ICP-MS技术对纳米颗粒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近些年趋于成熟,特别是在环境研究领域被更多的研究人员接受。本报告概述(sp)ICP-MS技术对降尘、海水、底泥和土壤中的纳米颗粒物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案,同时拓展该方法对单细胞中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对微塑料颗粒进行分析的应用案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忍肖《量子点材料及产品特性测试方法开发与标准化》(点击报名)刘忍肖主要从事典型纳米材料(量子点、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特性参数测试方法开发,针对产业应用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研制,迄今作为负责人/技术骨干共研制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18项、国家标准物质6项、主导2项VAMAS国际比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参编专著3部。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十三五、十四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标准研制项目等。担任国家标准委审评中心标准审核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专业领域ISO/TC 229、IEC/TC113技术专家,担任全国纳米标委会(SAC/TC279)委员观察员、全国颗粒分委会(SAC/TC168/SC1)委员观察员、全国纳米光电显示技术标准工作组(SAC/TC279/WG10)委员兼秘书长等。量子点作为一类最典型的代表性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并展现出优异的光学特性,现已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信息显示等产业领域,尤其促生了纳米光电新型显示技术产业的革新升级。本报告针对量子点材料关键特性参数测试分析方法开发、纳米光电显示技术产业应用所关注的量子点部品应用性能评测技术开发、体系性技术标准研制等进行介绍。以上仅是部分报告嘉宾的分享预告,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会议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articuology2024/
  • 首届“微纳技术检测及应用”标准宣贯会在京成功举办
    2024年5月30日-31日,首届“微纳技术检测及应用”标准宣贯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主办,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全国颗粒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68/SC1)和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4)承办,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协办,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纳米技术、颗粒技术和微细气泡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共同探讨和交流微纳技术的最新检测标准与应用前景。会议伊始,北京大学朱星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施兴华副主任相继致辞。朱星教授致辞朱星教授表示,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我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逐渐与国际接轨,获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为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国内科研机构在纳米科技标准制定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竞争,并成功主持制定多项国际标准项目。此次会议将深入探讨微纳米领域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为提升我国微纳米领域科技国际竞争力、推动微纳米领域技术产品应用发挥重要作用。施兴华副主任表示,纳米中心专注于原创性的基础应用研究,旨在为我国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支撑,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纳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自2009年起,纳米中心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中科院纳米标准检测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构建纳米技术标准体系,现已成为世界上纳米标准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纳米中心取得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推广成果。未来,纳米中心将继续围绕学术交流、标准化和产业化协同发展,用标准化推动微纳米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国家的宏观战略布局中,标准化成为中坚力量。为了强化这一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纳米中心作为纳米技术、颗粒技术和微细气泡技术秘书处所在单位,在推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纳米中心高洁教授级高工介绍了纳米技术、颗粒技术及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发展历程、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情况。纳米中心依托其独特的“1+3+1”的架构——即一个中科院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纳米技术、颗粒技术、微细气泡技术三个标委会与一个国家标准验证点(纳米材料)形成合力,未来将着力于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围绕学术交流一标准化一产业化协同发展,用标准化推动微纳米领域的科技创新,助力微纳米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的专家,就国家标准立项申请和制修订的关键要点进行了详尽的分享,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指导。全国颗粒技术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兆军研究员做了“标准立项答辩注意事项”的报告分享,给大家介绍国标委组织立项答辩工作的程序、专家审评要点,常见问题案例,帮助大家梳理立项答辩的思路和方法。国际标准可以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世界“通用语言”,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信息共享。正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国际标准已成为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制高点。纳米中心葛广路研究员深入解析了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具体路径,详细阐述了国际标准制定的完整流程。此外,他还分享了我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建设方面的进展情况,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质量水平,提升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水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积极推动国家标准验证点的建设。其中,纳米中心成功获批国家标准验证点(纳米材料)。纳米中心谢黎明研究员详细阐述了国家标准验证点的功能定位、建设目标以及纳米中心在标准验证方面的能力和验证点的运行模式。该纳米材料标准验证点紧密依托纳米科技的前沿发展,结合标准、方法、技术、设备和基础条件,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纳米材料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接下来的标准宣贯系列中,纳米中心陈岚研究员以“微细气泡技术及标准化介绍”为题进行了报告、常怀秋研究员进行了电镜技术标准立项及制定的经验分享、朱晓阳高工进行了动态光散射法标准立项及制定的经验分享、刘忍肖研究员进行了光电显示技术标准立项及制定经验的分享。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进行了“激光粒度分析仪国标的宣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柳姝副教授做了“微细气泡水中氢气含量测量标准开发经验分享”的报告。会议也邀请到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鲁海以“颗粒测量—微纳气泡应用的基石”、澳谱特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伟教授以“Zeta电位法标准宣贯”、中科院化学所李杰副研究员以“富勒烯标准经验分享”、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专家肖婷以“不同粒径测量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为题的精彩报告。报告交流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纳米中心展厅、纳米加工实验室和纳米检测实验室。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新时代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本次宣贯会议为纳米技术、颗粒技术和微细气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为科研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标准制定方法、常用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应用等方面的广阔平台。这将极大地促进检测标准化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技术支撑水平。会议报告人会议现场参观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参会人员合影
  • 跨尺度微纳米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重大仪器专项启动
    3月20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ldquo 跨尺度微纳米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rdquo 项目首次工作会议在市计测院举行。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处长谢正文主持会议,清华大学院士金国藩、同济大学院士李同保、上海理工大学院士庄松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越薇、市质监局总工程师陆敏、市科委处长过浩敏等专家和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项目总体组、技术专家组、项目监理组、用户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宣布成立。会议报告了项目及任务实施方案,介绍了项目管理办法,并由专家现场进行了技术点评和项目管理点评。   王越薇对项目推进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她要求项目所有单位本着为国家产业发展负责的精神,对项目予以高度重视。牵头单位要围绕总体目标,做细做实项目推进计划,项目各参与单位必须按时保质完成分目标,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她要求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制定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对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要协调解决,必要时召开专题会议,并且做好包括基础数据、过程记录在内的档案管理。她还要求加强项目的财务管理,牵头单位和各参与单位都要重视财务管理,尤其要提高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项目经费的使用符合财务管理要求。最后,王越薇长还代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表示,将尽全力做好项目实施单位与国家科技部的桥梁工作。   会上,陆敏要求市计测院勇于创新,集中力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通过科研项目促进科研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过浩敏感谢国家质检总局对项目的支持,肯定了重大专项对上海市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意义,并表示市科委将尽全力做好项目实施的地方配套服务工作。   &ldquo 跨尺度微纳米测量仪的开发与应用&rdquo 项目以我国近年来多项创新技术及市计测院科研成果为基础,突破我国在微纳米检测技术领域检测方法集成开发的诸多技术瓶颈,旨在攻克宏微联动多轴驱动和多测头集成、基于原子沉积光栅的纳米量值溯源等关键技术,研制用于计量、工业生产、产品检测中微形貌和几何尺寸测量的微纳米测量仪,并构建跨尺度、高精度微纳米测量与研发平台,为我国国防、航空航天、半导体制造业、微机电产业、大气污染物防治等领域提供有效的纳米计量技术支持和保障,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微纳米尺寸定量化测量的技术水平。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组织和指导下,项目经过近两年半时间的筹备和酝酿,于2014年10月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牵头单位为上海计测工程设备监理有限公司,第一技术支撑单位为市计测院,16家参加单位涉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顶级高校,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中国科学院等国内顶尖研究机构。   项目研究过程中,将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基于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着力挖掘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力,提高我国微纳米测量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并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产品、附件、服务、标准等成果,能够填补国内空白,挑战国外仪器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地位,促进纳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更树立国家在纳米制造、微电子、新型材料、超精密加工制造等领域的国际权威地位与话语权。
  • 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仪首选真空负压气泡法原理介绍
    一、引言随着预制菜市场的不断发展,包装密封性测试已成为保障食品品质和安全的重要环节。真空负压气泡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测试方法,因其准确、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的首选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真空负压气泡法的原理及其在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中的应用。二、真空负压气泡法原理真空负压气泡法是一种基于压力差或真空度变化的测试方法,用于检测包装的密封性。该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模拟包装在不同环境下的压力变化,观察包装内部是否出现气泡,从而判断包装的密封性是否良好。在测试过程中,首先将预制菜包装放入一个密封的测试腔体内,然后通过抽真空的方式使腔内形成负压。随着负压的增加,如果包装存在微小的泄漏点,空气将通过这些泄漏点进入包装内部,形成可见的气泡。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和位置,可以准确地找到包装的泄漏点,进而判断其密封性能是否合格。三、真空负压气泡法在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中的应用真空负压气泡法在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首先,该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包装中可能存在的泄漏点,帮助生产厂家及时发现并改进包装问题。其次,通过调节负压的压力,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和密封要求,使得测试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真空负压气泡法还具有操作简单、测试成本低廉等优点,使得其在预制菜包装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仪的选择与使用在选择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仪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要确保测试仪具有准确的测试精度和可靠的稳定性,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测试仪应具备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和友好的用户体验,方便用户进行快速、高效的测试操作。此外,测试仪的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也应纳入考虑范围。在使用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仪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首先,要确保测试环境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外界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其次,要正确放置预制菜包装,使其与测试仪的测试腔体紧密贴合,避免漏气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根据实际测试需求,合理设置负压的压力和测试时间等参数。五、结论真空负压气泡法作为一种先进的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方法,具有准确、高效、操作简单等优点,在预制菜包装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选择适合的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仪,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生产厂家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包装问题,保障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未来,随着预制菜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真空负压气泡法将在预制菜包装密封性测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微波毫米波捷变频信号发生器问世 解决“卡脖子”难题
    日前,203所研制成功微波毫米波高速捷变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范围覆盖10MHz~67GHz,频率捷变速度和幅度捷变速度小于95纳秒,总体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目前国内外的通用捷变频频率源,一般只有频率捷变的功能,频率捷变时间在200纳秒左右,具有简单的调频、调幅功能。而国外严格限制我国引进宽带捷变频频率合成器产品,且该类产品价格昂贵。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对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实现国产化具有重要作用。  该产品突破了高速宽带频率捷变、高速功率捷变、精确时序同步等关键技术,利用高速数字器件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宽带高速捷变基带信号,不仅可以快速产生低杂波、低相噪的单频信号,而且可以产生宽带线性调频信号和矢量信号。该产品综合指标较好,在实现宽带频率捷变的同时,保持信号的低杂波、低相噪等特性,可广泛用于雷达探测、电子对抗、导航定位、精确制导等测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203所作为一家以计量测试技术为基础的研究所,正加大基础技术领域产品的研发力度,解决“卡脖子”的难题,增强我国军工产业发展的后劲。据课题负责人李宏宇介绍道,203所具有良好的频率合成技术基础,又经过近10年潜心钻研,203所频率合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捷变频率合成、低噪声频率合成、相噪可调频率合成、宽带复杂调制频率合成等频率合成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特长。今后203所将继续紧跟频率合成技术发展趋势,持续提高频率合成技术水平,开发出更多有特色高水平满足市场需求的频率源产品,走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开发之路。测试场景
  • 清华大学《PNAS》:基于极小曲面的微纳米点阵材料的优异力学性能
    作为一种新兴的力学超材料,三维微纳米点阵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模量、高强度、高能量吸收率和良好的可恢复性等优异的力学性能,极大地拓展了已有材料的性能空间。如何通过拓扑结构设计获得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三维微纳米点阵材料是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微纳米点阵材料通常由具有特定结构的单胞在三维空间中周期阵列形成。根据组成单胞的基本元素的种类,可以将三维微纳米点阵材料分为基于桁架(truss)、平板(plate)和曲壳(shell)三种类型。目前,基于桁架的微纳米点阵材料已经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其节点处的应力集中限制了其力学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于平板的微纳米点阵材料可以达到各向同性多孔材料杨氏模量的理论上限,然而其闭口的结构特点为其通过增材制造的手段进行制备带来了挑战。相比之下,具有光滑、连续、开口特点的曲壳结构则在构筑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微纳米点阵材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近期,清华大学李晓雁教授课题组采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设备(microArch S240,摩方精密BMF)制备了特征尺寸在几十至几百微米量级的多种桁架、平板和曲壳微米点阵材料。所研究的结构包括Octet型和Iso型两种桁架结构、cubic+octet平板结构以及Schwarz P、I-WP和Neovius三种极小曲面结构。其中,cubic+octet平板结构是早先研究报道的能够达到各向同性多孔材料杨氏模量理论上限的平板结构。该团队通过原位压缩力学测试研究并对比了多种不同结构的微米点阵材料的变形特点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相对密度较大时,I-WP和Neovius曲壳微米点阵材料与cubic+octet平板点阵材料类似,在压缩过程中呈现均匀的变形特点。而Octet型和Iso型两种桁架点阵则在压缩过程中形成明显的剪切带,发生变形局域化。相应地,I-WP和Neovius两种曲壳点阵和cubic+octet平板点阵具有比桁架点阵更高的杨氏模量和屈服强度,这与有限元模拟的结果一致。有限元模拟同时揭示了曲壳和平板单胞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原因在于其在压缩过程中具有更均匀的应变能分布,而桁架单胞节点处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其节点处及竖直承重杆件的局部应变能甚至可以达到整体结构平均应变能的四倍以上。该研究表明,基于极小曲面的点阵材料能够表现出比传统的桁架点阵材料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同时其光滑、连续、无自相交区域的特点使得其在构筑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微纳米材料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图1. (A-F) 多种桁架、平板及曲壳单胞结构;(G-L)采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制备的多种不同结构的聚合物微米点阵材料图2. 利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制备的聚合物微米点阵材料原位压缩力学测试结果。(A-F)工程应力-应变曲线;(G-L)不同结构的点阵材料在加载过程中的典型图像(标尺为2 mm) 图3. 周期边界条件下不同单胞结构单轴压缩的有限元模拟结果。(A-B)归一化杨氏模量和屈服强度随相对密度的变化;(C-H)不同单胞结构的应变能分布
  • 毕克科技为 BCEIA 定制的新产品目录:氮气发生器、氢气发生器、零气发生器等!
    作为世界领先的氮气发生器、氢气发生器、零气发生器制造商,毕克科技 最近发布了新产品目录,供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 (BCEIA) 使用。营销团队一直忙于确保目录内容与网站、内部信息和宣传单同步更新。目录面目一新,迄今好评连连。目录的布局经过重新设计,产品图片和文献材料均已更新。可从 Peak Scientific网站下载数字格式的目录。它展示了 Peak Scientific毕克科技可供应的所有发生器。目录详细介绍了发生器的规格、用途和其他一般信息。每一种发生器都在用途旁配了图片。您可以了解 Genius NM32LA 和 ABN2ZAPeak 等畅销的氮气发生器、 Peak 迄今最为先进的产品、以及为所有气相色谱分析应用所设计的 Precision 系列氢气发生器、氮气发生器和零气发生器。 目录是分开的,以便客户在通常用于液相色谱分析的压缩机系统或非压缩机系统之间进行选择,然后继续浏览我们的气相色谱分析系统,最后讨论我们更为专业的 TOC、Calibration 和 Purge Gas 系列产品。使用新的目录可对任何需要的气体需求、发生器尺寸、构造和应用进行对比参照。无论是独立科学家、实验室、医学机构,还是大型化工厂,Peak Scientific 旨在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充分信息,帮助其作出购买决定。 毕克气体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祖冲之路2277弄世和中心1号楼605-606室电话:+86 21 5079 1190传真:+86 21 5079 1191热线电话:+86 400 888 1612网址: http://sc.peakscientific.com
  • 高效/便宜/轻便的紫外光源发生器问世
    高密紫外光源在信息存储、显微仪器和化学分析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29日报道,现有的紫外光源功率较低,笨重且昂贵,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更加智能化的方法来制造高密紫外光源,而且耗能更少,在信息存储、显微仪器和化学分析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该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光学快递》上。   研究人员改进了一种光学共振器,能将廉价的电信红外光变成高能紫外激光束。该共振器是一种毫米级的铌酸锂回音廊式共振器,内部制作成精密的结构并经过抛光使其表面变得极为光滑,当输入光束通过内部的共振线路后,就会获得能量。   研究人员解释说,新型共振器是一种4倍频的激光发生器,能连续发射紫外光。在实验中,他们驱动电信红外光束与共振器结合,通过一个钻石棱镜能产生紫外、可见、近红外和红外四种光谱,并可通过多模光纤收集。   “如果把激光从绿变蓝,它的效率就会下降,要是变成紫外激光就更困难。这一法则最先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用以解释为何绿色激光指示器中包含的不全是绿色激光,它其实是把一种红色激光的波长一分为二变成了绿色激光。”领导该研究的密歇根大学电力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莫纳加洛希说,“我们优化了光学共振器的结构,能在更宽光波范围获得更多能量,用小功率的红外光制出了低成本而且波长可调的紫外光源。”   加洛希还指出,紫外光源在化学探测、高清医学成像、高精集成线路印刷以及扩展计算机内存方面有广泛应用。但目标波长越短,生成激光就越困难,效率也会更低。倍频转化就像把一个喇叭的音量调高,得到一种新频率的声音。新技术驱动光束通过非线性介质,能生成光分支并使其加倍,获得的紫外光频率和能量是原来输入光束的4倍,波长是原来的1/4。
  • 宁德时代与德方纳米合资公司发生爆炸 主营纳米粉体
    1月20日,据媒体报道,云南一工厂尾气罐发生爆炸。据一位接近德方纳米人士向媒体透露,发生爆炸公司已确定系德方纳米控股子公司曲靖市麟铁科技有限公司,其余情况目前还在核实中。  据了解,曲靖市麟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公司股东为宁德时代与德方纳米合资设立,双方分别持股40%和60%,认缴出资额分别为4000万元和6000万元。公司主营纳米粉体材料试剂、纳米粉体标准样品、纳米材料产品(均不含限制项目)的研发、销售 纳米磷酸铁锂(不含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 纳米材料产品及技术进出口 货物进出口业务(国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审批的货物除外) 矿产品销售。
  • 中科院发明砷的微纳米电化学检测新方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与传感器件研究中心&ldquo 百人计划&rdquo 黄行九研究员和973首席科学家刘锦淮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研究人员在砷的微纳米电化学检测中取得新进展。   长期以来,地下水砷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ldquo 人类史上最大的危害&rdquo 。实现地下水环境中砷的痕量、高准确性、高选择性检测,是正确评估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可为环境管理和规划、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近几年来,该课题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分析行为实现环境中无机砷的可行性检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总结归纳,提出了自身对电分析技术检测无机砷的认识与理解。该研究成果也以综述形式发表在顶级分析化学杂志&mdash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上。   近期,智能所科研人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托内蒙古托克托县兴旺庄村地下水为背景,通过简易方式构建了金丝微纳米结构电化学电极,从多方面系统研究了其应用于地下水砷的电化学检测问题,并讨论地下水无机离子及有机质分子对砷检测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复杂地下水环境中砷的高效准确灵敏检测,可针对大量监测点砷污染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实现高效稳定在线检测砷的方法。研究论文发表在环境类知名期刊《危险材料杂志》上。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科院&ldquo 引进海外杰出人才&rdquo 百人计划项目以及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方向项目等的支持。 金丝微纳结构电极实现复杂环境中As(III)的电化学检测
  • 372万!广东工业大学计划采购毫米波矢量信号发生器等设备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M4400000707016896001项目名称:毫米波矢量信号发生器等设备采购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3,72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毫米波矢量信号发生器等设备):合同包预算金额:3,72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专用仪器仪表低频网络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230,000.00-1-2其他专用仪器仪表毫米波矢量信号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930,000.00-1-3其他专用仪器仪表毫米波矢量信号发生器1(台)详见采购文件1,370,000.00-1-4其他专用仪器仪表毫米波网络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19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质保期满之日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投标供应商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提供下列材料: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投标(响应)时提交有效的营业执照(或事业法人登记证或身份证等相关证明) 副本复印件。分支机构投标的,须提供总公司和分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总公司出具给分支机构的授权书。2)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提供投标截止日前6个月内任意1个月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如依法免税或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 提供相应证明材料。3)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供应商必须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提供2021年度财务状况报告或基本开户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4)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按投标(响应)文件格式填报设备及专业技术能力情况。5)参加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参照投标(报价)函相关承诺格式内容。 重大违法记录,是指供应商因违法经营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根据财库〔2022〕3号文,“较大数额罚款”认定为200万元以上的罚款,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规定相关领域“较大数额罚款”标准高于200万元的,从其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合同包1(毫米波矢量信号发生器等设备)特定资格要求如下:(1)供应商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或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不处于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中的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期间。(以资格审查人员于投标(响应)截止时间当天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及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查询结果为准,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供应商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2)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 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同时参加本采购项目(或采购包) 投标(响应)。 为本项目提供整体设计、 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 监理、 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 不得再参与本项目投标(响应)。 投标(报价) 函相关承诺要求内容。(3)本采购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2年11月30日 至 2022年12月07日 ,每天上午 00:00:00 至 12:00:00 ,下午 12:00:00 至 23:59:59 (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广东省政府采购网https://gdgpo.czt.gd.gov.cn/方式:在线获取售价: 免费获取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2022年12月21日 09时30分00秒 (北京时间)递交文件地点:电子投标文件递交至广东省政府采购网https://gdgpo.czt.gd.gov.cn/开标地点: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中路316号金鹰大厦10楼会议室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本项目采用电子系统进行招投标,请在投标前详细阅读供应商操作手册,手册获取网址:https://gdgpo.czt.gd.gov.cn/help/transaction/download.html。投标供应商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涉及系统使用的问题,可通过020-88696588 进行咨询或通过广东政府采购智慧云平台运维服务说明中提供的其他服务方式获取帮助。2.供应商参加本项目投标,需要提前办理CA和电子签章,办理方式和注意事项详见供应商操作手册与CA办理指南,指南获取地址:https://gdgpo.czt.gd.gov.cn/help/problem/。3.如需缴纳保证金,供应商可通过"广东政府采购智慧云平台金融服务中心"(http://gdgpo.czt.gd.gov.cn/zcdservice/zcd/guangdong/),申请办理投标(响应)担保函、保险(保证)保函。4.潜在投标人请同时在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广咨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网站(www.gzebid.cn)进行网上注册。网上注册:具体操作方法请浏览“广咨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平台服务办事指引网上注册指南”。咨询方式:网站客服(QQ):3151435402,热线电话:400-150-3001。5.本项目开标方式为云平台“远程电子开标”,供应商无须到开标现场,有关注意事项如下:(1)本项目供应商需上传电子投标文件并取得云平台回执、开标当天登陆供应商的账号(在投标截止时间前)。(2)供应商在投标截止时间后提示的时间内使用CA在自己的账号上解密电子投标文件,解密完成后进行电子签章确认。 6.项目事宜联系邮箱:gmetb3@163.com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广东工业大学地 址:广州市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联系方式:020-39340032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中路316号金鹰大厦13楼联系方式:020-83543065(邮箱:gmetb3@163.com)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陈工、罗工电 话:020-83543065(邮箱:gmetb3@163.com)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2022年11月30日
  • 小世界里大作为——西安交大微纳中心的创新故事
    p   1微米,是一百万分之一米 1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迈入新世纪,科技的锋芒正在向更精密更细微的层面深入。成立于2009年的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简称微纳中心),即是对介于微米和纳米尺度之间的材料结构、性能进行研究的科研机构。 /p p   成立仅仅6年,西安交大微纳中心佳绩频出:不仅每年都有成果在《自然》及其正刊《自然· 材料》《自然· 通讯》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创造了西安交大以第一作者单位在《自然》刊发论文的历史,并且很多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p p   成果、人才涌现背后,其生成机制令人好奇。 /p p strong   互补产生聚合效应—— /strong /p p strong   “梦之队”带出精兵强将 /strong /p p   生活中的铝制品通常稳定耐用,因为它的表面会自然形成一层氧化铝保护膜。但在含氢环境中,铝制品却常常会在表面鼓出气泡,导致氧化膜保护层脱落,乃至材料失效。 /p p   日前,“氢鼓泡”成因之谜被西安交大微纳中心成功破解,成果发表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 材料》上,将有助于提高石化、海洋、航空航天等领域金属材料的服役寿命。 /p p   这是该中心创造的最新成果。 /p p   2009年,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在西安交大材料学院院长孙军的邀请下,三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马恩、美国海思创纳米力学仪器制造公司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单智伟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巨,联手发起筹建了西安交大微纳中心。 /p p   这3人都是微纳尺度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阵容堪称豪华。但在微纳中心执行主任单智伟看来,这并不能保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个团队绝不仅仅是几名最优秀的人的简单集合。组建团队时,我们就有意识地找互补性强的专家合作。不能我不知道的东西,你也不知道。” /p p   联系、发现、比较,三人最终组成团队,撑起了微纳中心在世界上的学术高度:马恩教授是世界华人材料领域的权威,单智伟特长在实验,李巨擅长科研模拟。为保持与世界前沿领域的联系,三人商定,单智伟全职回国,其他两人兼职,国内国外两边跑。 /p p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不仅需要学术带头人,也需要实验技术人员。西安交大坚持“以你为主”理念,为“千人计划”专家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微纳中心成立之初缺兵少将,中心所在的材料学院,专门将学院的实验技术团队划归微纳中心管理。对这些人员,微纳中心制定了相应考核管理办法,开展轮岗,让他们“既会玩剑,也会耍棍”,有力地保障了科研的进行。科研“梦之队”由此诞生。 /p p   坚持“握指成拳”,让“梦之队”发挥最大作用。微纳中心借鉴哈佛、剑桥等大学的经验,在学生培养上,采取了团队导师制,即三位“千人计划”专家和其他老师集体指导每一个学生,克服单一导师的局限性。 /p p   异质互补、密切协作,聚合效应凸显。“我很幸运能在这些导师门下学习。他们的指导,让我很快了解到前沿领域的问题,更容易出成果。”在导师们的指导下,2012年,在读博士田琳关于“非晶态金属的弹塑性极限研究”的论文,被《自然· 通讯》在线发表,并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p p   strong  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 /strong /p p strong   最大限度把精力投向科研 /strong /p p   凌晨3点,有学生搬着马扎排队预约科研设备,且大多集中在毕业前夕——中心成立后,单智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一经了解才知道,由于采取人工预约方式,信息不对称,容易扎堆。同时,花费巨资购买的仪器设备,在周末、晚上全部关掉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p p   为破解这一问题,微纳中心一方面让设备充分运转,确保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聘请了软件工程师,开发了网上预约系统,不仅方便了学生,还实现了对学生科研和设备使用情况的跟踪。 /p p   这是微纳中心管理改革的一个剪影。 /p p   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单智伟认为,科研的本质就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为把人从低水平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在学校的支持下,微纳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改革。 /p p   为处理纷繁的日常事务,微纳中心将学校给三位“千人计划”学者配的3名秘书组成行政团队,将各种事项全部流程化,每个人负责一环,化解了无序和低效率,真正实现了让科研人员从冗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p p   微纳中心在读研究生有26名,占据团队的半数。在对学生管理方面,微纳中心一改过去每年新生入学时花大量人力进行培训的传统,将技术人员培训活动制成课件播放,实现了培训的规范化 将发表文章和获专利授权,折算成享受成果津贴奖励等,实现了激励的制度化。 /p p   除此之外,微纳中心创造性地提出,取消寒暑假,实行年假制度,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每人享有20个工作日的带薪年假。“我们不能再把研究生当成普通学生对待,而是要当作专业研究人员来看待,这样,大学才能实现从教学型到研究型大学转变。”单智伟说。 /p p   “微纳中心的学生在科研技能的学习培训速度上要远超国内的其他团队,往往硕士生第一年即具备了比很多博士生还要扎实全面的科研技能。”成功破解“氢鼓泡”成因之谜、以第一作者在《自然· 材料》刊发论文的在读博士生解德刚感慨地说。 /p p    strong 将论文视为解决问题的副产品—— /strong /p p strong   用兴趣标注科研新高度 /strong /p p   微纳中心成立6年来,实现了多名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两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以中心为主要研究团队的“微纳尺度材料形变特性及其尺寸效应”获得2010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p p   学生如何走上科技高原的呢? /p p   “科研是有乐趣的,并不是枯燥的,不需要苦大仇深。”单智伟说,中心注重吸收国际科研运行方面先进经验,坚持以人为中心,倡导兴趣驱动,注重引导学生在发现、解决身边的问题中享受科研的乐趣。“论文是科研的副产品,把问题解决了,论文自然就出来了。” /p p   “雾霾到底是什么?长什么样?”去年春季雾霾困扰时,单智伟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但没人能回答他。 /p p   在单智伟的指导下,研究生丁明帅和同学连续两个月,每天收集空气中沉降的颗粒物,测出了雾霾的成分,并测试了颗粒的力学性能,发现部分颗粒硬度达到钢铁的5-10倍。“雾霾不仅对身体有影响,对飞机发动机等设备也有影响。”当看到测定结果,学生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p p   仪器设备是科研的基础。面对动辄千万元的仪器设备,微纳中心成立之初就提出,让学生参与管理维护,并进行着国内很少有人做的设备改造工作。“每台设备都有它的局限性和极限,不熟悉仪器,就像买了辆宝马车却开在土路上一样,发挥不了最大作用。”指着自行改造的各种仪器,在读硕士黄龙超告诉记者,这使得中心的设备变得更加独特,能够做出别人无法做的事情。 /p p   由于独特的科研运行机制和文化,近年来,微纳中心吸引了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前来学习。现在,微纳中心已成为世界微纳材料领域最具实力的科研团队之一。 /p
  •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召开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将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学术问题。 会议现场 本次学术会议倡议者杨芃原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本次学术会议倡议者杨芃原教授致开幕辞。在大会报告环节,张玉奎院士、刘爱群教授、林炳承研究员、刘冲教授、蒋兴宇研究员、庄乾坤教授分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定量蛋白质组分析的挑战   张玉奎院士在其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发展的多种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   在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方面,发展了基于多维阵列液相色谱的通用型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技术;一次运行可去除58 种高丰度蛋白质,并将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数目提高2倍以上。此外,还发展了基于蛋白质印迹材料的高丰度蛋白质选择性去除技术和基于蛋白质均衡器技术的降低蛋白质丰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利用上述策略,均显著提高了低丰度蛋白质的鉴定能力。   在低丰度蛋白质富集方面,研制了多种固载金属亲和色谱材料,包括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材料、聚合物颗粒和介孔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气溶胶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球,实现了磷酸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此外,还研制了亲水材料和硼酸功能化材料,实现了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   在蛋白质分离鉴定平台方面,研制了多种固定化酶反应器,实现了蛋白质组的在线快速酶解。研制了多种色谱柱和毛细管等电聚焦柱,提高了蛋白质和多肽分离的柱效和分辨率。建立了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和多维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通过与样品预处理或在线酶解的集成,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分析通量,而且提高了蛋白质鉴定的可靠性。   在液质联用高灵敏度鉴定方面,合成了新型磁性微纳米材料,提高了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对蛋白质鉴定灵敏度。发展了针对磷酸化肽的衍生技术,可不经过富集,直接实现磷酸化肽的高灵敏度鉴定。此外,还建立了多种质谱数据处理新方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刘爱群教授 报告题目:A Breakthrough Tuning Point from Microfluidics to Optofluidics   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 是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微量化学或生物样品的合成与分析等操作的技术,微流控光学技术(Optofluidics)则是在微观尺度上通过操控流体,探索微流控系统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规律,目的是开发具有可调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的微流控光学器件与系统。微流控光学技术用于光学器件的研究是可谓是一次全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林炳承研究员 报告题目:功能化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构建   林炳承研究员长期从事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以医学诊断和药物筛选为研究和应用的主要背景,在理论、技术平台、方法发展及重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主要的分析化学操作模式已经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从原理上讲,几乎所有的分析化学操作模式均可以在微流控芯片及其周边完成。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具有微型、可控的操作单元灵活组合规模集成的本质特征,还可用于复杂体系从而在系统层面上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和完善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应当成为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分析化学领域发展和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   以细胞生物学的系统研究为基本目标的微流控芯片细胞实验室正呼之欲出。微流控芯片研究的热点正逐步转向构建各种不同类型的芯片实验室,从化学、生物到信息、光学、材料,林林总总。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流动通常通过通道或液滴实现,通道和液滴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炳承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微泵微伐对通道网络中流体的控制,实现了大样本量线虫的衰老研究,显示了环境、营养等因素对线虫寿命的显著影响,对人类衰老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有望在此基础上构建微流控芯片衰老研究实验室。借助于大规模液滴操控技术,实现了不同生物材料的液滴内合成,是微流控芯片材料实验室的一种理想模型。 大连理工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 刘冲教授 报告题目:聚合物多层微流控芯片及新型无源仿生微泵的设计与制作   刘冲教授设计与制作了一种集成浓度梯度发生器和细胞培养阵列的多层微流控芯片,利用厚胶光刻工艺和干法刻蚀工艺分别制作了SU-8 胶模具和硅模具,浇注PDMS制得芯片。   该芯片由4 层PDMS 键合而成:第一层可以实现细胞培养及检测,水滴状微结构为细胞培养腔,其一端具有微柱阵列,相邻微柱间隙为5μm,用于拦截细胞;第二层为浓度梯度发生器,从两个入口分别注入含药物和不含药物的培养液,经过混合,在通道末端形成5种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经通孔垂直进入第一层的细胞培养腔;第三层为30μm 的微阀薄膜;第四层为气体通道层,与第三层共同构成微阀,用于对浓度梯度发生器和细胞培养腔之间连通与关断的控制。   利用制作的芯片进行了A549肺腺癌细胞的培养实验,该细胞可很好地贴壁生长,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抗癌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提供了条件。   刘冲教授设计与制作了一种新型无源仿生微泵,该泵具有植物通过气孔蒸腾进行水分运输的优势。其蒸腾速率远大于自由水面,可以获得较高液体流速;运输水分是一个被动运输的过程,无需外部能源;可以通过调整参与蒸腾的微孔开度或微孔数量来控制水分流量;可以持续不间断进行水分运输,工作时间长。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蒋兴宇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生化分析及读出技术   建立在芯片系统中的生化分析具有自动化、即时现场检测、快速等特点,其中很多都应用到了微流控技术。由于微流控芯片分析中所需的样品、试剂量少,集成度高,使其在各类芯片分析中都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但是在芯片分析微型化的进程中,遇到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号的读出技术,很多芯片使用本身体积很小,但是由于检测仪器的体积过大而限制了其微型化的相关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以及基于这类材料的新型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将会使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效率更加提高。   利用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薄膜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了生物大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结合微流控芯片,纳米纤维薄膜可以提高固相免疫检测的灵敏度。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建立的新型HIV免疫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效率。一般需要4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的试验减少到8分钟之内,将多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加速进行,大大加快了检测物质相互作用的速度,并且减少了疾病检测以及检测物质相互作用试验的时间、降低对于试验条件的要求。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能够检测细胞中目标蛋白质的含量,并且可以得到目标蛋白质的近似分子量。但是传统的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技术的缺点是一次实验只能检测到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并且会消耗相对大量的抗体溶液。然而大多数的生物学研究中都需要对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含量进行监测,这导致生物学家往往需要收集大量细胞来进行多次免疫印迹分析,并且会消耗较大量的昂贵的抗体溶液。开发新型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一直备受生物技术产业界和生物学家关注。   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将微流控技术和传统的免疫印迹技术相结合,解决了以上难题。该方法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将细胞中的蛋白质按分子量大小分离为蛋白质条带,然后将凝胶中的蛋白质条带在电场的作用下转移到PVDF高分子膜上。在传统的免疫印迹分析技术中,后续的免疫检测会将这张PVDF印迹膜直接浸泡在抗体溶液中进行免疫反应。本方法创造性的将印迹了蛋白质条带的PVDF膜作为PDMS微流控芯片的基底,微流控芯片上平行的排列了很多微流管道,微流管道的方向与膜上蛋白质条带方向垂直。这样,通过在不同的微流管道中通入针对不同蛋白质的抗体,可以实现一次实验检测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n10),并且将抗体溶液的用量从原来的大约1毫升降低到小于1微升。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的蛋白质检测灵敏度不亚于传统的免疫印迹方法。   这种微流控免疫印迹的新方法可以大大的降低免疫印迹实验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并且所需的微流控芯片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该方法有望运用于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质组学等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庄乾坤教授 报告题目:分析化学资助现状与思考   庄乾坤教授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科学基金最新动向、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等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的定位是:引导源头创新、支持基础研究;强调三大战略(源头创新、科技人才和创新环境),资助种类已形成了三大系列(研究项目系列、人才培养系列、科研环境系列)。科学基金的新动向:青年基金纳入到人才基金板块,并降低资助额度(约18~20万/项),扩大青年基金的资助率,希望逐步达到30%;控制面上项目的资助率约为申请面上项目总数的1/5,并增加资助额度,近两年将逐步达到40万/项;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人才、更加侧重前沿。   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分别是:面上项目起到全面协调的作用,强调可持续、创新;重点项目鼓励学科前沿分析发展;重大项目强调集成、力争出重大成果;杰青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科带头人;重大研究计划保护创新;国际合作项目注重强强合作、平等互惠、以我为主;仪器专项则是实现创新的手段。   近两年,在基金委的支持下,已培养了一大批创新的团队和人才,比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属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优秀团队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据AC统计,1996年-2008年中国分析化学论文数在全球排名已达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在引用因子和被引用数目上还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尤其是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还低于很多国家。所以中国的分析化学研究还有待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庄乾坤教授谈到了几点思考。从分析化学的研究目标来说,是要追求“3S+2A”,3S即Sensitivity, Selectivity and Speediness灵敏度、选择性、高速度;2A为Accuracy, Automatics,准确度、自动化。从研究创新方面来说,庄乾坤教授强调3点:1)引入物理学新概念和新技术;2)创建分析仪器装置;3)瞄准国际公认的有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庄乾坤教授还提出了理论基础的学科源头论,认为数学是源头,物理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科学、环境等应用领域是下游,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准则是“下游”离不开“上游”,“上游”可独立于“下游”。   本次会议历时2天,含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是我国微/纳技术近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将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展望。
  • 新品速递|国仪量子推出任意波形发生器AWG4100
    近日,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一款量子测控核心部件产品——任意波形发生器AWG4100,并在2020年6月开始上市销售。图1 任意波形发生器AWG4100一、开发背景在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通信雷达、核磁共振光谱、半导体测试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任意波形发生器 (AWG)凭借其出色的分辨率和带宽等性能有着非常普遍和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AWG控制声光调制器实现激光调制,在离子阱实验中,利用AWG产生射频电压实现离子囚禁,或者在微波雷达方向,AWG输出的信号经调制后产生的脉冲电磁波对目标位置进行探测。随着AWG在科研和工业上广泛应用,用户对AWG分辨率和带宽等性能及良好操作体验等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任意波形发生器AWG4100设计有4个通道,每个通道可以独立产生高达1.2 GSa/s采样率、16位垂直分辨率的单端波形输出。每个通道还拥有最大512 MSa的存储深度,同时提供独立和组合播放两种模式,能够轻松应对各种不同场景的复杂波形需求。除性能行业领先外,该款产品体积小且兼具成本效益,用户使用体验极佳。主导这款产品开发设计的总工程师张俊斌博士介绍道:“我们始终以成就客户为目标,在设计这款产品时,不仅关注优异的性能指标与丰富的功能,同时也重视其外观与易用性,从产品连接到波形编辑与下载,我们的产品能够为客户节省更多调试的时间,让客户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这同样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此外,该款产品已经在公司内部磁共振产品线EPR等大型科学仪器中使用,产品线总监许克标博士表示:“AWG4100整体简单易用,特别适合科研人员,例如,设备调试只需要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配套软件的UI设计简洁易用且可以直观预览波形效果;DDS模式可快速产生四个相位相干的射频源;自定义波形编辑语法简单易懂等”。图2 实验人员使用AWG4100二、产品特点01 灵活地创建波形阵列为了支持用户生成较长且更复杂的波形,AWG4100为每个通道提供了512 MSa的存储深度。同时提供独立和组合播放两种模式,支持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同时使用多个通道,分别播放不同类型的信号,可以是常用的正弦波,也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的各类特殊复杂信号。基于以上特点,AWG4100可以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给信号的创建带来无限可能。02 简便的操作使用方式AWG4100提供操作简洁的控制软件,可以通过软件直接方便的产生正弦波信号,或者在软件上使用类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创建应用波形。同时,AWG4100还提供SDK支持用户直接使用流行的编程语言C++、Python等进行二次开发。03 面向未来的扩展AWG4100产品考虑到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比如在超导量子计算中,随着量子比特数目增加,需要更多的AWG通道及同步通道,产品支持通过高效的同步接口和选配的同步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多台设备间的同步,扩展更多的通道。04 强大的产品技术支持国仪量子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任意波形发生器AWG4100已经在公司的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等大型仪器内部使用并运行良好,目前AWG4100已全面投产,可立即交付。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为客户的使用保驾护航。三、产品参数图3 AWG4100主要产品参数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核心是实现单量子态的操控与读取,这都离不开高性能的数据采集与信号发生系统的支撑。国仪量子面向第二次量子革命推出的量子测控解决方案,除任意波形发生器外,还涵盖任意序列发生器、量子态控制与读出系统、锁相放大器等多款设备,这些都是量子信息系统的“心脏”。未来,国仪量子将继续研发性能更优,使用体验更好的量子测控系列产品,为客户提供更综合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 德国Spectrum发布两款1.25GS/s 16位任意波形发生器
    p   2016年1月13日,德国汉斯多尔夫讯——德国Spectrum公司发布了两款新型任意波形发生器(AWG& #39 s)。新产品从速度、精度以及体积上,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新产品可为客户提供1至2个通道,每个通道所输出的电子信号频率可达1.25GS/s,垂直分辨率高达16位。这种完美的表现和性能可使新款任意波形发生器在确保高精度和保真度的同时,产生高达400 MHz的高频信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d2c1a5e3-b770-4b0f-ac05-594a7bc23096.jpg"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德国Spectrum任意波形发生器 /strong /span /p p   新推出的任意波形发生器因其杰出的频率范围和动态性能获得了众多领域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的青睐,这其中包括通信、雷达、半导体、元器件测试、纳米技术、媒体测试、自动化、超声波、光学、物理学、医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任意波形发生器几乎适用于生成任意波形,这其中包括激发诸如放大器、滤波器、接收机和数字接口等类型的电子设备。此次推出的任意波形发生器能够再现真实信号。因此,它们也可用于替换或模拟丢失的系统组件。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化仪或其它设备获取波形,并通过一些常用的文件格式传送至任意波形发生器。同时,这些波形也可以通过数学方程产生或由诸如LabVIEW和MATLAB等第三方软件工具输入。 /p p   基于德国Spectrum公司研发的M4i系列PCIe平台,新产品的体积远比传统设备更加紧凑且小巧,并适用于大多数现代PC。仅需将任意波形发生器卡安装至PCIe 接口,通过Spectrum公司软件可直接获取波形。此外,用户可以对任意波形发生器进行自由编程,并与Spectrum公司研发的SBench6 控制软件配合使用。如果用户希望使用其自主研发的软件控制任意波形发生器,可通过Spectrum公司所提供的驱动器完成(适用于Windows 和 Linux系统)。一套标准的编程实例阐述了主要的信号生成功能,并通过Visual C++, Borland C++, Gnu C++, LabVIEW, Visual Basic, VB.NET, C#, J#, Python and Delphi code等语言支持。 /p p   为了能够生成较长、且更为复杂的波形,任意波形发生器提供了一个高达2GSamples的板上存储器和诸如单脉冲、回路、FIFO以及序列回放等操作模式。在FIFO模式下,任意波形发生器卡使用超速PCIe x8二代接口,以高达2.8GB/s的读取速度,持续从电脑内存向任意波形发生器传输数据。使用双通道时,两个通道可通过使用同一计时器实现数据输出的完全同步,确保误差降低到最小。如果客户有更多通道的需求,可通过Spectrum的Star-Hub时钟及触发系统将8张卡连接起来使用。Star-Hub能够帮助设备生成多达16个完全同步的通道。 /p p   为了输出真实的仿真信号,任意波形发生器可将± 200 mV 至 ± 4 V的可编程输出电平转换为高阻抗(50Ω的电阻产生的电压范围可从± 100 mV达到± 2 V)。使用16位数模转换器,任意波形发生器仍然可以生成优质的信号。在72dB信噪比(SNR)和98dB的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下,Spectrum公司所推出的两款任意波形发生器仍可达到杰出的动态性能。 /p p   此外,任意波形发生器的每条通道都使用了内部生成或以外部时钟为参考的精密锁相回路(PLL)控制系统计时。前面板多功能I/O连接器增强了任意波形发生器的灵活性,使其适用于异步的数字输入和输出,时间戳参考时钟,同步数字输出,触发器输出,运行与指针情况,PLL参考时钟和标记输出。 /p p   单通道M4i.663-x8和双通道M4i.6631-x8AWG卡可即时交付使用,附送SBench6软件、驱动器和两年厂商质保。同时,德国Spectrum公司还将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包括免费的软件和固件升级。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任意波形发生器的产品详情,请发送邮件至info@spec.com或访问官网www.spectrum-instrumentation.com。 /p p    strong 关于德国Spectrum公司 /strong /p p   德国Spectrum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全球领先的基于PC测试测量设备的设计商与制造商,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信号采集、产生与分析。公司专注于高速数字化仪及发生器技术。迄今为止,Spectrum公司所研发的模块化产品已经多达400余种,并符合诸如PCIe, LXI和PXI等业界主流的行业标准。德国Spectrum公司总部位于德国汉斯多尔夫,销售网络遍及全球并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杰出、快速的技术支持。更多信息,请访问德国Spectrum公司官网 a href=" http://spectrum-instrumentation.com/en" target=" _blank" title=" " www.spectrum-instrumentation.com /a 。 /p p br/ /p
  • “纳米尺度多场测量调控”专项启动 剑指微纳精密仪器
    2016年12月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纳米尺度多场物性与输运性质测量及调控”启动实施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何丹农教授等10余位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代表、以及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参加了会议。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担。项目旨在揭示光电、热电、磁电材料和器件的微观结构、局域响应和宏观性能的关联,分析铁电极化对光电转换的调控作用,界面和缺陷对热电输运的影响,以及微纳结构和磁电耦合的相互作用,发展基于多功能扫描探针的纳米测量与调控技术,在纳米尺度综合定量测量调控材料电学、光学、磁学、力学和热学多场物理及输运性质,并以此解决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进而形成一系列原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思想(如宏观微观协同调控测试)、新技术(如多功能扫描探针激励和多场原子力显微样品加载)、新方法(如跨尺度实验测试、数据采集、和计算模拟)和新发现(如光电、热电、磁电多场物性和耦合新机制),推动纳米技术、高速低能耗信息处理与存储、微电子器件、高效清洁能源以及精密仪器等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代表对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提出要求,强调了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重立项、重过程、重验收”的基本原则,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研究人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项目组织实施,加强课题间的交流,立足学科领域发展前沿,力争在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  项目负责人李江宇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各课题负责人就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实施方案、研究难点以及如何突破、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进行了详细介绍。项目咨询专家就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等给予指导,对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扫描探针的纳米测量与调控技术,为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