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近红外光谱传感器

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传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近红外光谱传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近红外光谱传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相关的资讯

  • 日程更新∣“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 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技术、机器人、5G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智能化生产方面的优势不断凸显,并在化工、制药等多个行业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的拓展,近红外光谱技术也正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不断推进着智能化生活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展示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将于BCEIA2023同期(2023年9月6日,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联合举办“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 ”。会议同期,还将举办《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报名预约并到场参会人员均有机会获赠《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一本!欢迎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研究的专家、用户、厂商,以及对近红外光谱感兴趣的人员到场参会。会议主题: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办方: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会议时间:2023年9月6日下午会议地址: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学术会议区W-102会议室会议日程:“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日程安排主持人: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时间报告人报告题目14:00-14:20褚小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14:20-14:40刘鸿飞(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总经理)国产中短波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其应用14:40-15:00石文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质量主管)近红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15:00-15:20李文龙(天津中医药大学 副研究员)从过程分析技术到药物智能制造15:20-15:40杨增玲(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近红外光谱传感技术在绿色循环农业中的应用研究15:40-16:00孙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土壤-作物近红外传感器开发及智慧农业应用16:00-16:20《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环节16:20-17:00讨论环节 会议联系人:叶老师,18211196128 赞助联系人:魏老师,1355283469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2023年8月17日会议联系人:叶老师,18211196128赞助联系人:魏老师,13552834693预约报名请点击:http://mhvtajakfgn3848u.mikecrm.com/gFSQam5 扫码报名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2023年8月17日温馨提醒:“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在BCEIA同期举办,参加该活动的各位老师还需要提前进行BCEIA预登记以顺利进入展会现场。预登记通道已开启,预登记即刻成为BCEIA VIP,并享有三重福利:1、会前免费获取专属胸牌及会议资料2、免费兑换午餐及饮用水3、京城20个网点的BCEIA班车免费乘坐马上扫描下方二维码预报名登记:或PC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p/103_5 或手机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w/103_5
  • 多向奔赴 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 ——“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9月6日,“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 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于BCEIA2023同期(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成功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吸引150余位近红外行业的专家、用户、厂商等相关人员参加。 会议现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技术、机器人、5G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智能化生产方面的优势不断凸显,并在化工、制药等多个行业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的拓展,近红外光谱技术也正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不断推进着智能化生活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旨在展示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会议中,近红外光谱领域的专家及厂商代表分别围绕主题开展报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及最新研发成果,让大家对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与生活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多向奔赴下,近红外光谱技术前景可期!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教授级高工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褚小立在报告中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在炼油工业、石化工业、可再生能源等多领域的应用进展。其展望道,便携现场应用和工业在线应用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坚强两翼;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超强大脑;光谱数据库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动力源泉;快速、高效、安全、绿色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永久发动机。而对近红外技术而言,仪器微型化、标准化、算法的高效和维护方便、光谱数据库的扩充与共享,自感知、互联、分析、自学习、预测、决策、控制的智能工厂、智慧农业等都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张玉光报告题目:国产中短波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其应用奥谱天成以仪器生产国产化为目标,张玉光主要介绍了国产中短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报告首先对中短波近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内部构造与配置、性能指标等方面进行科普;然后,分别介绍了ATP8000、ATP8600、ATP8080、ATP8730、ATP7810、ATP7330等型号的产品及应用案例,并结合产品展现出奥谱天成对于仪器国产化的美好愿景。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质量主管 石文杰报告题目:近红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石文杰先以辣椒为例,详细介绍植物提取物的概念及提取步骤;接着,以晨光生物的工作内容为例,分享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如植物提取物的辨别、生产中的水份在线监测和提纯工艺的优化等;最后,其指出近红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领域中还将不断提升应用水平、提高性价比、提升智能化水平。天津中医药大学 李文龙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从过程分析技术到药物智能制造21世纪是智能制造的世纪,中药智能制造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报告中,李文龙详细介绍了过程分析(PAT)技术及在中药生产领域的应用,并以痰热清注射液和复方阿胶为例说明PAT是中药智能制造的关键,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不过,李文龙也指出,中药过程分析和智能制造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农业大学 杨增玲教授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传感技术在绿色循环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杨增玲以自身科研经历为例,报告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展。报告中,杨增玲介绍了新型粪肥多养分同步光谱速测技术的原理及数据库、光谱库的构建,该技术手段与传统养分测试方法相比具有时间快、操作简便、准确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此外,她还介绍了光谱速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展现出光谱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中国农业大学 孙红教授报告题目:土壤-作物近红外传感器开发及智慧农业应用孙红以感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与智能为关键词,结合自己科研成果分享报告。报告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在作物信息感知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土壤信息感知关键技术与装备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仪器信息网 李亚辉报告结束后,论坛进入《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环节,各位编委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在现场进行了赠书活动。新书发布会之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还为参会代表安排了晚宴环节,给大家创造了再次交流的机会。各位代表就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深入沟通,并建言献策。
  • SE&博世:近红外光谱黑科技助力智慧新生活
    刚结束不久的上海第18届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世界博览会(AWE 2019 ) 上,BSH德国博世展出了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以下简称SE)合作开发的近红外光谱黑科技产品X-Spect,此次跨界合作昭示着以往广泛应用于科学仪器行业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开始切实服务于民用领域。 自打博西家电(BSH 德国博世和西门子家电电器集团)在IFA2017展上带给全球观众一款概念性物质扫描仪——X-Spect起,该扫描仪的核心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也随之在家电市场上被更多人所认知。物质扫描仪这类黑科技产品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它的神奇在于:只要你拿它对着食物扫一扫,就能知道食物营养成分含量如何,熟了没有;对着衣服扫一扫,就能知道用了什么布料,上面的脏东西是什么。两年前,由于技术限制,X-Spect尚处于概念产品,而BSH亦无销售计划。两年过去了,就在大家都以为它只是个概念的时候,近红外光谱技术却让这个概念在2019年落地了。 第18届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世界博览会(AWE 2019 ) 上,BSH展出了近红外光谱黑科技X—Spect,它由BSH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以下简称SE)两家公司合作开发,上海AWE 2019 BSH展位现场。X—Spect运用了近红外光谱原理,通过扫描材料表面不同的分子结构来分析不同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X-Spect整体重量大概跟一部手机差不多,看X-Spect的反面,就可以看到核心部件——SE的近红外光谱扫描传感器,看外观尤其像手机内置摄像头。 借助SE近红外光谱扫描传感器,X-Spect可以轻松辨别包括红酒酒渍、咖啡渍,牛奶渍,口红残留,以及衣服表面残留的香水味等多种残留物。把 X-Spect 往衣服上扫一扫,只需短短几秒,就能判断出来污渍含有哪些成分,毕竟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核心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X-Spect的核心,是Spectral Engines开发的新型号NIRONE Sensor -X传感器。该产品设计基于NIRONE传感器,针对消费级应用和手持式材料分析设备的大批量生产要求,成本水平和可制造对性进行了优化。 除了NIR光谱传感器外,NIRONE Sensor X还集成RGB颜色传感器。NIRONE Sensor X给近红外应用的领域,提供了一个快捷、稳定、大批量和低价格的全新选择。 BSH和Spectral Engines的这次合作让我们看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更多可能。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近红外光谱黑科技能够把越来越多过去的概念变成未来的新产品,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让人类真正踏入智慧生活领域。 作为SE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海能全权负责SE公司NIRONE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全线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市场拓展、深度研发、模型开发以及技术支持。海能仪器期待对您近红外光谱的技术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 近红外光谱应用学术报告会在云南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11 年9 月27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与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同创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瑞升公司举办了“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授牌仪式暨近红外光谱应用学术报告会”,70多位业内专家、200多位瑞升公司的科研人员出席。 “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授牌仪式暨近红外光谱应用学术报告会”现场   会议首先举行了“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授牌仪式”,授牌仪式后,会议特邀国内近红外相关领域的院士和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由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家俊教授主持。   方家熊院士:微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 方家熊院士   方家熊院士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光谱仪发展进程:50年代后期,滤光片分光系统/热传感器型,只是离散的几个波长,测量样品需预处理;灵活性差,而且波长稳定性、重现性差。70年代,光栅扫描分光/ 单光敏元传感器型,扫描速度慢、波长精度和重现性差。80年代,“傅立叶变换”反演光谱/单光敏元传感器型。90年代,固定光栅/二极管阵列(FPA)和声光可调滤光器(AOTF)/ 单光敏元传感器型。21世纪,微纳型。其中着重介绍了第四代各种类型的微小型红外光谱仪的特点。   最后方家熊院士指出,目前我国近红外微小型机还不太普及,工农业对微小型机有需求;便携小型机引进的主要是三代机;微型AOTF型机引进力度加大;微型FPA型机基础好缺核心器件;自主生产FPA型是可行的;加强AOTF和微纳型研发是需要的。   袁洪福教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袁洪福教授   袁洪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特点;近红外在药检制药、水果分级、食品品质安全、石油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近红外分析技术相关国际标准、我国标准的现状;我国药检领域近红外分析技术展望。   梁逸曾教授:化学计量学方法与近红外光谱分析 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   变量选择为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问题,目前在多元校正和模式识别多有应用。梁逸曾教授着重介绍了采用CARS(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变量筛选方法建模来提高近红外模型的预测精度,以及解决近红外在线检测的应用问题。   瞿海斌教授:近红外光谱分析在制药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展望 浙江大学瞿海斌教授   瞿海斌教授与多家制药企业合作,研制了中药生产过程中各工艺环节的近红外在线检测系统,并针对具体情况设计了样品前处理、不开瓶检测等方法。瞿海斌教授还指出近红外光谱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样品前处理及光谱采集技术、适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过程监测方法、与其他分析仪器的集成技术、技术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方法等。瞿海斌教授呼吁与会的科研人员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共同促进近红外与药品质量的提升。   邵学广教授:近红外光谱在烟草工业生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   邵学广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常规成分、微量成分的定量分析模型研究,基于定量模型、光谱的MSPC(通过对多参数的统计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及基于近红外光谱多元统计分析在烟叶及卷烟(配方)的相似性分析中的应用。   褚小立博士:近红外光谱方法的标准化研究 中石化石科院褚小立博士   制订符合国情、准确、快速、简便、适用的分析方法标准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如促进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加强科学管理的一种关键的保障措施。褚小立博士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标准方法的地位、模型适用性判据的重要性、以及模型传递的问题。   韩东海教授:近红外光谱分析在食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   韩东海教授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在线自动分选、水果生产过程控制、腐乳生产工艺改进、葡萄酒发酵智能化、奶牛挤奶数字化、健康食品高科技化、食品专业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家俊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整个交流会针对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制药、食品领域的应用和我国在药品监督检测、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大专院校等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专家与专家之间的尖锐问题探讨、用户与专家之间的实际问题解答、主持人的精彩点评等让与会者获益良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的成立,以及该场近红外光谱应用学术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促进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与会专家参观瑞升公司及其实验室   附录1: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烟草技术、卷烟技术、健康吸烟相关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及配套服务,是专业设置全面,综合技术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   瑞升研究开发领域贯穿从种子到烟气的整个过程。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烟草的种植、调制和卷烟生产配套的各个关键环节,瑞升拥有全方位的烟草综合技术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平台,能为烟草相关企业的烟草原料开发生产、卷烟开发生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及配套产品,并为吸烟人群的健康保护提供和创造独特的瑞升价值。   瑞升一直以人的发展作为企业最核心的驱动力,不断强化人的发展和专业人才体系的构建。目前已形成了近400人的研究、开发和服务的技术队伍,拥有博士20人,硕士110人,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0人。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围绕瑞升发展目标,在相应的业务平台和创新体系中进行有机组合,辅以科学有效的机制,使瑞升的业务具备人力资源保障的优势。   附录2:云南同创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同创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农产品、食品、烟草及制药等行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评价、产品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提供技术服务的综合性第三方检测机技术服务机构。   自2001年启动建设,进过10余年的发展,分析检测研究平台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0余位员工的专业技术团队和配备价值5000万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服务领域拓展到烟草、农产品、食品级医药等行业的检测研究平台。
  • 近红外光谱仪相关企业走访调研
    仪器信息网讯 作为“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调研活动的一部分,2012年4月9日-11日,该课题调研组走访了江苏、上海两地的国内外近红外相关仪器厂商。   调研组成员包括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专家以及应用方法开发的专家,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该课题具体负责人,业内专家等,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总后油料研究所刘慧颖研究员、浙江大学的戴连奎教授、江苏大学食品学院陈斌教授、华东理工学院倪力军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博士、业内资深人士李云济博士、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杨丽及常静 同时仪器信息网亦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调研组部分成员 (上排从左至右分别是:燕泽程、刘慧颖、戴连奎; 下排从左至右分别是:陈斌、倪力军、褚小立)   “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此次选择的调研对象包括:近红外光谱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近红外光谱仪器领域的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的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企业等。   在调研过程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向各企业介绍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作为一个立体式的服务平台,学会希望在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的杨丽、常静向各企业介绍了专项课题的设立背景和目的,“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由科技部设立,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开展研究。为了推动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首次设立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有效实施,此专项课题构建了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确保能够促进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江苏飞格光电:半导体激光器生产企业 人均产值高达200多万   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坐落于江苏镇江科技新城。江苏飞格光电拥有最先进的激光器技术和封装技术,主要经营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组件、光发射/接收模块、光收发一体模块等,具备光器件、光模块的全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能力。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江苏飞格光电年产值已达9000万,而其员工则不到40人,其人均产值高达200多万,是一家具有潜力的企业。 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敦平先生   江苏飞格光电主要产品之一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作为近红外光谱仪的光源。半导体激光器应用在光纤通信领域的波段是从760nm—2900nm,而近红外光谱(780—2526nm)区域与光通信用的光谱波段有很大的交集面,因此,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光谱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从分子光谱、等离子物理、高阶谐波产生的应用到大气污染的监测及癌症的诊断等。半导体激光器在光谱仪器中优势主要有可调谐性、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波长易调制性、高单色性、价格低且寿命长及高可靠性。780nm、850nm、980nm、1270—1610(20nm间隔)波长范围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以直接应用到近红外光谱仪器上。   江苏惠通:国产基于MEMS技术近红外光谱仪将产业化   江苏惠通集团主要产品为遥控器、显像管插座、连接器、控制系统装置、其它电子产品五大类,专业开发生产遥控器已有十余年,拥有40条遥控器专业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4500万只。为飞利浦、东芝、夏普等国际知名公司及国内名牌厂家配套。 江苏惠通集团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龙涛先生   江苏惠通集团工程技术中心龙涛主任热情接待了前来调研的专家们,并介绍了公司研发中心的情况以及近红外光谱仪研发过程中的问题等。惠通几年前就开始研发近红外光谱仪技术,于2010年3月,该公司的《MEMS内嵌式、便携式智能红外光谱探测器研发》项目通过了验收。但是,该仪器的一致性、光学效率等性能的提高还需要时间解决。目前,该仪器正在多个应用单位使用,通过用户的反馈不断完善仪器技术,相信不久该产品将实现产业化。   集团拥有60多人的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用于生产的技术支持 同时又内建由30多人组成的电子产品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尖端领先产品的研究开发,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RF产品及其它各类智能化产品的能力,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压电陶瓷触摸按键等的研发。   福斯:为客户提供世界上最好的专业的分析解决方案   1956年,Nils Foss先生在丹麦成立福斯公司。目前,公司在世界各地约有1155名员工,在四个国家建立了研究和开发中心、在四个国家设立了制造工厂、在20多个国家成立了销售和服务公司、世界各地拥有超过75个专用经销商。2011年福斯公司销售额约1.9亿欧元,98%的业务产生在丹麦以外。 福斯赛诺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Rikard先生 福斯赛诺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商务经理 田毅先生   在全球范围内,福斯公司有40000多个用户,几乎包括了所有食品和农业方面的前100强的跨国公司,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全世界85%的牛奶生产、80%的粮食交易和75%的啤酒生产都是使用福斯的解决方案进行测试。   福斯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拥有超过200名的高级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每年将销售额的11%投资于产品创新和开发。在福斯公司研发部门中,有一个专门进行“概念设计”的团队——研发未来10年用户会用的技术 而且福斯公司新产品研发的流程控制严格,有效规避了研发风险 同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还积极邀请了客户参与,保证了所开发的新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上海棱光:步履艰难的国产近红外厂商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由上海分析仪器总厂研究所的一部分改制而成,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研制光谱及其他分析仪器的历史。目前,公司共有员工60多人,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出口量达18%。 上海棱光原总经理 吴树恩先生 上海棱光总经理 李兵先生   吴树恩先生介绍了一些上海棱光技术创新的例子,和专家一起分析探讨了其中成功、失败的原因。李兵先生介绍了上海棱光的发展概况。   上海棱光以勇于创新为企业精神,公司技术人员比例达70%,大学以上学历达到95%,技术开发人员在分光光度计领域都有着数十年的开发经验,研发力量雄厚,并与中国农大、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开发关系。上海棱光还承担了上海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及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上海棱光主要产品有分子光谱仪器、物理光学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等,公司产品全部为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型仪器。目前,上海棱光根据国内行业及市场的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中高端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开发与应用。其中,F97系列荧光分光光度计代表了国内一流水平。近红外系列仪器是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已于2002年通过部级专家验收,自主开发研制,包括两项专利,其中S400为农产品品质快速测定仪,是针对农产品、种子、饲料工程等行业收购检测分析所用。   赛默飞:提供实验室、在线、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全线产品   赛默飞世尔科技年销售额12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赛默飞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   1982年,赛默飞在中国建立第一个销售办公室。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赛默飞在中国拥有1900名员工,服务于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超过1000名 6家生产工厂,苏州在建的大规模工厂2012年也将投产 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 位于上海的中国技术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或销售办公室,2012年还将在武汉、西安成立分公司。 赛默飞中国区市场传播总监 毛君玲女士 赛默飞中国区市场便携式光学分析销售经理 徐征宇先生   赛默飞近红外光谱仪产品和技术包括来自尼高力的研究型、在线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产品,以及来自于Polychromix公司的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Polychromix公司利用提供给NASA(美国宇航局)的MEMS技术,开发出了首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应用于医药、海关、食品安全、农业、饲料、塑料回收、织物回收、以及烟草等行业,为使用者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检测方式。   海洋光学:创新20年 定位于Key Components Provider   1989年,Michael J.Morris博士获得了美国能源部资助项目——测量海水中酸度、颜色的变化。1992年Morris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光纤光谱仪,创立了海洋光学公司。2004年海洋光学被豪迈集团收购。海洋光学加入豪迈集团后,制定了正确的市场战略和定位、完善了产品线、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和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快速扩张,保持了市场份额第一。海洋光学涉及到的技术和产品线包括光谱仪、化学传感器、度量仪器、光纤、薄膜及光学元件。至2011年,海洋光学在全球累积售出了180000套光纤光谱仪。 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首席顾问 龚雅谦先生   2006年,海洋光学在上海成立亚洲分公司 2009年,成立了蔚海光学仪器公司,开始中国本地化生产和研发 2010年,部分产品线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2011年,海洋光学亚洲销售额比2006年增长了20倍,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海洋光学在上海主要生产组装光纤和部分光谱仪产品,并且已经开始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做一系列解决方案。   海洋光学的愿景——Powered byOcean Optics,即公司主要发展方向是提供微型光纤光谱仪这个“心脏”。其大部分产品都隐藏在合作伙伴的环保仪器里面,因此大家很少能直接在市面上看到海洋光学的产品,就好像Intel的CPU一样。而其中也包括多款用于近红外光谱中的光学器件和可独立使用的近红外光谱仪。   在技术创新方面,近期,海洋光学投入10000美金设立创新奖“Blue Ocean”,“Blue Ocean”的设置旨在积聚创造性的创意和技术,激发有志之士发掘潜能改造世界,实现最终的市场商品化。Blue Ocean 奖项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奖项发布旨在为新创意新技术的评估及开发提供资金,进行概念的考证。   瑞士步琪: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业性与应用性   1939年,瑞士步琪公司创始人Walter Buchi先生创立了一间玻璃工厂,即瑞士步琪公司前身 1957年,瑞士步琪公司推出世界上首台旋转蒸发仪,有效地解决了化学实验室中有机溶液的快速回收问题,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旋转蒸发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1961年,瑞士步琪公司推出凯氏定氮仪、熔点仪 1999年,瑞士步琪公司收购了瑞士布勒集团的分析技术部门,主要引入了近红外光谱仪产品线和整个技术团队。   2005年,瑞士步琪公司在中国成立子公司——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瑞士步琪公司在中国(含香港、澳门)的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在内的一切业务。 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邱世章先生   目前,瑞士步琦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有两款,如,2005年上市的NIRFlex N-500,2010年上市的IP 54防尘防水NIRMaster近红外以及2012年推出的IP65防尘防水的NIRMaster近红外。瑞士步琦近红外技术采用了专利的偏振干涉仪,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的抗震性提高了40倍 其NIRCal化学计量软件,可自动建模、评估模型优劣。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探讨   在此次近红外光谱仪器相关厂商走访活动中,专家与厂商负责人通过深入交流,探讨了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光源、探测器等工艺需要保障其稳定性、一致性、可靠性等 稳定且具有一致性的近红外光谱仪是标准化所要求的基础,同时模型传递方法的应用是以重复性极好的仪器设备为前提的   小型化、便携式、单一性专用仪器与通用性共同发展,未来可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相结合,发展专用仪器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软件的维护较其他分析仪器的要求更多一些,所以,近红外光谱要发展,最终需要有用户企业组建应用团队   专注1~2个具体的应用领域,面不要太广,即选好用户   近红外光谱市场前景很好,但是需要培育,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新产品开发中缺乏快捷的科技信息沟通、最新的元器件等   近红外光谱原理创新的难度大,其新产品技术的研发需要人力、技术的积累   应将更多的、有一定规模的国内仪器公司拉入近红外光谱领域   “做”仪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标准、上下游企业、知识产权等需要深入了解、并且要与之相符合。
  • 关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应用研究的思考
    近几年以来,在国内烟草行业,随着烟草企业的联合重组与整合,对烟叶原料品类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统筹优化与合理应用原料提供技术支持,以Web Service架构的“互联网+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模式,于2015年,云南中烟构建的以原料研究为导向的烟叶原料近红外分析网络系统上线使用,通过六年多来的运行,实现了原料近红外分析检测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对评估烤烟收购质量,合理组配复烤模块单元,提供了即时的数据支持;在产品开发和产品维护方面,针对性使用烟叶原料,研发新产品配方、优化配伍和维护产品质量稳定,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特别是从“人、机、料、环、法”等方面,依据相应的技术标准(包含近红外校正模型建立、验证、应用和维护等),规范了网点的近红外光谱实验室,多年来,积累了初烤烤烟、复烤片烟和库存片烟等烟叶原料近红外分析检测大量的数据资产。系统功能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然而,为了进一步探索分析烟叶原料品质类别、配方模块(单元)相似性、质量变化趋势和规律,在综合利用近红外光谱数据、理化性质数据和一些与质量相关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时,由于集成的常规性质数据有限,满足不了质量表征的需求,加之,在网络平台上面对大量的数据处理分析,传统的化学计量学定性定量建模计算模式难于适应,制约了多变量数据(如光谱)的深入挖掘和数据挖掘的效率。为了推进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应用,本文基于烟草近红外光谱网络化应用的实践经验,抛砖引玉,与大家探讨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应用研究的一些思路。1、近红外光谱标准化烟草可视为一种多成分复杂化学体系的天然作物,迄今为止,从烟草中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达5500多种,烟草质量与这些化学成分的相关性至今尚未全部研究清楚,通常采用为数有限的常规化学成分指标(如烟碱、总氮、总糖、还原糖、蛋白质、钾、氯和灰分等),评估烟草整体质量特征时仍存在不足,普遍认为,烟草在燃吸时的整体质量特征是烟草中这些复杂成分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烟草近红外光谱包含大量潜在的物质组成信息尚未充分利用,不同质量特征的烟草具有自身的特征近红外光谱,应用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模式识别方法,如PLS-DA、SIMCA和SVM,结合近红外光谱挖掘烟草的整体质量特征归属,对寻求质量特征相似或相近的替代原料,保障规模化产品制造稳定的原料供给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个网点的近红外光谱实验室是数据“发源地”,数据质量决定了将来数据的应用价值。实验室除了从“人、机、料、环、法”等方面,依据相应的规范(包含近红外光谱测量、校正模型建立、验证、应用和维护的技术标准等)要求运行之外,显然,在网络环境里光谱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就特别重要。这就要求入网的近红外光谱仪必须具有优良的光学特性,仪器之间的差异最小,保证对不同产区网点的近红外光谱仪测量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时,仪器的背景差异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事实上,同一厂家同一型号同一个批次生产的光谱仪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可以说,近红外光谱仪之间的差异是进行网络数据共享,挖掘光谱数据信息存在的问题之一。一是借鉴模型转移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根据仪器之间的光谱差异,建立一个光谱的数学关系,然后依据这个数学关系,“软拷贝”实现光谱数据采集的标准化;二是仪器厂商提升仪器的制造水平,降低仪器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不同批次生产的仪器之间的差异,才能使其测量的光谱差异最小,不会对后续的光谱分析造成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用一台仪器采集的光谱建立的模型预测同一组样品在本台仪器上测量的光谱,与使用本台仪器的模型预测另一台仪器测量同是一组样品的光谱所得到的结果无明显的差异,在这两台仪器之间就无需建立光谱的数学关系,即简单的“硬拷贝”就可实现网络平台光谱数据采 集的标准化,要义见图1示意。在网络环境中的光谱仪可视为一个“网络传感器”,对传感器的技术要求在朝着高质量、高精度、小型化、低功耗和智能化等方向演进,对网络用户来说,期待仪器制造商生产性能一致性优良的光谱仪,乃是尤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图1 不同的光谱仪采集同一组样品,可得到基本相同的光谱,即“一个世界,一个标准”2、云化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平台云计算服务是一种集中式服务,所有数据都通过网络传输到云计算中心进行处理。资源的高度集中与整合使得云计算具有很高的通用性,然而,面对网络设备和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边缘计算相比于云计算模型,能够更加迅速、可靠和节能地响应用户需求,数据在本地处理也可以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程度。另外,边缘计算也减小了对网络的依赖,在离线状态下也能够提供基础业务服务。通过云化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平台,集成不同的烟草产地生态环境、等级、品种以及相应的近红外光谱、理化性质(包含烟叶的形态形状图像,化学成分指标等)数据是其任务之一,便于分析挖掘与感官质量相关的特征信息,服务于烟叶原料的精细化种植及科学合理应用,在近红外光谱定性、定量建模或后续的各种数据挖掘实际应用中,是基于“中心云”或“边缘云”的数据资源进行的。有时会用到中心云的数据资源,如对各大产区烟草质量进行整体性比照分析,探索各大烟区烟草质量特征,支持原料生产基地系统规划;有时会用到边缘云的数据资源,如对某个产区烟草历时性数据作趋势分析,探索烟草质量的稳定性与变化趋向,辅助基层植烟区改进或调整生产措施。所以,面向服务对象的规模、复杂程度合理部署、云化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平台就尤为重要,有利于集约化网络资源,提升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的效率,见图2示意。图2. 近红外光谱分析平台云化示意图3、构建云计算自动化(智能)建模服务系统通常,在建立样本数量大于3000个以上的近红外校正模型时,样本量越大,运算速度越慢,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越就越高,且在建模过程中,如组织训练集或校正样本集、清洗异常样本、筛选适宜的建模数据等等,基本是基于“文件夹”来操作完成的,对网络环境中的大体量的数据资源,因缺乏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网络计算手段而难于被充分利用,传统的建模方式和流程效率低、适应性差。基于网络资源进行化学计量学网络计算,现代云计算技术为化学计量学计算研究搭建了高灵活性平台。如何选择诸如Hadoop、Spark等生态圈技术,通过分布式计算提升定性、定量建模效率,并结合长期积累的建模经验、领域知识(包含相关的波长或波段选择、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其经验参数设置、模型误差水平控制等),实现自动化建模,这是我们要联合网络计算专家实现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云计算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把传统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定性分析涉及的训练集样本或校正集样本的筛选、光谱的预处理、建模等化学计量学方法(算法)网络化,开发分布式计算的化学计量学软件系统(当然,这也是数据挖掘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应用网络软、硬件资源优势,平衡计算负载,实现近红外光谱分析云计算,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思路,这无论是对近红外光谱定性定量分析的普通用户,还是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的高级用户,都具有较好的便利性和实用性。4、研发基于特征模型的网络搜索引擎基于多维质量特征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诸如烟草产地生态、等级、品种、理化性质指标、近红外光谱、形态形状图像等,选取不同的特征,通过模式识别技术建立用户预期的质量特征类模型,然后应用“基于特征模型的网络搜索引擎+类模型”搜索网络共享资源(中心云或边缘云)中具有相近或相似质量特征的样本,也就是在网络共享资源中“淘宝”,寻求在产品制造中烟叶原料的替代应用,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搜索引擎形式类似“百度”或“Google”。这里以烟草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应用举例说明,我们需要什么样功能的“搜索引擎”,近红外光谱包含丰富的化学物质结构信息,且近红外光谱与物质组成及含量相关,不同属性、特征的烟草样品具有相应的特征近红外光谱,通过结合烟草领域知识,采用适宜的化学计量学模式识别方法(如基于PCA的各种分类算法、ANN或SVM等)来提取烟草样品近红外光谱特征信息,训练能表征质量特征的近红外光谱类模型,应用验证通过的类模型和待测烟草样品近红外光谱便可预测待测样品的归属类别或特征。常规近红外光谱定性预测分析是基于“文件夹+类模型”进行操作的,而在网络环境中,近红外光谱定性预测分析必须网络化,预测是在云化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平台上,应用“基于特征模型的网络搜索引擎+类模型”寻找“隐藏”在“中心云”或“边缘云”中的数据资源(见图3示意),它承担着大体量的网络计算。基于特征模型的网络搜索引擎是“云计算自动化(智能)建模服务系统”预测分析网络化的延展,可简单视为是一个“网络预测器”,当然,这个“网络预测器”需要网络计算专家和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算法专家联手研发。图3. 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应用示意图5、其它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或职能部门,利用中心云数据或边缘云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在线统计分析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如原料生产部门可快速实现对烟叶质量指标的比较,分析烟叶质量的稳定性、质量变化走势等。开发一些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APP、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见图3示意),也是一项值得开展的工作。(作者:王家俊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下)
    p   在庆祝《 Spectroscopy》创刊30周年之际,该刊邀请多位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近红外光谱 /strong /span /a 技术领域的专家评论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p p   尽管近红外光谱不属于特别灵敏的分析技术,但由于该技术具有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特点,其非常适合于过程监测、材料科学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该刊邀请了多位本领域的专家就近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近红外使用者面临的挑战、应用领域以及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论。 /p p    a style=" COLOR: rgb(192,0,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911/172248.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0,0)"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上) /span /strong /a /p p    strong 应用领域 /strong br/ /p p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很多近红外光谱的应用领域,下面将进一步介绍当前的一些重要应用以及一些新兴的应用领域。 /p p   Dardenne说:“近红外光谱始于上世纪60年代Karl Norris在农业领域的工作,我相信,农业依旧是该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尤其是动物饲用价值的测定。” Igne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农业包括农作物、动物、林业和土壤是近红外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p p   三位专家都同意制药工业是当前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在制药领域,制药企业和监管者已经从连续生产解决方案中获得了巨大的效益。”McGeorge说,“这一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对连续生产过程进行验证,以保证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McGeorge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像近红外光谱这样的无损测量技术用于每一个生产单元来确保药物配方的一致性,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会得到快速实施。 /p p   但是,Igne对近红外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略持悲观态度。“与已建立的传统方法相比,监管限制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使用。”他说,“随着监管负担的减轻,近红外将会更容易地用于生产过程的常规控制中,类似于温度和压力传感器。” /p p   McGeorge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正在尽力设计的全球监管体系下的光谱解决方案,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要求。“目前,这些需求尚不明确,每位应用者都需要与各自的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反复又艰难的协商。”他说:“这些应用的监管路线图尚不清晰。”但是,McGeorge还是看到了已经取得的进展。他说:“情况正在发生改变,EMA发布了在制药工业应用近红外光谱的最终指南,FDA制定的指南草案正在审查中。”而且,ASTM E55委员会正在积极制订用于药厂多个环节的光谱在线和旁线分析的标准方法。McGeorge说:“通过这些努力,与早期的实施者相比,近红外的实施蓝图将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 /p p   专家们认为生物医学是近红外光谱重要的新兴应用领域。 “近红外光谱用于生物医学分析的大部分理论(吸收信号与散射信号的分离)工作已经完成,有望可以用来提高监测肿瘤和控制血糖的能力。”Igne说,“近红外光谱仪可以用在病人床边,对患者来说是重大的福音。” Dardenne指出近红外光谱用于生物医学,必需进行缜密的验证工作,一个小的错误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p p   Igne说,在传统的近红外应用领域,取样和光谱采集方式的改进使得该技术更高效,并在拓展新的应用对象。他认为,尽管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基础认知方面已经进入成熟期,但依旧存在挑战。Igne说:“如何确保从过程分析界面获取高品质光谱以及如何从样品中采集到最相关的信息,仍然是近红外光谱技术所面临的困难。” /p p    strong 近红外在生物制药中的作用 /strong /p p   近期制药企业迅速转向蛋白质产品,这为近红外光谱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p p   “对生物制药企业,将近红外光谱用于过程分析,在上游监测细胞的生长,在纯化过程表征蛋白质,这可带来很大的效益。”Igne说,“许多研究团队和企业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生物反应器的监控,并取得了成功。” /p p   “发酵对于近红外来讲是一个棘手的应用”Dardenne提醒说,“近红外检测的是NH键而不是大分子上NH的构型。”他补充说,近红外光谱可用来测定一种确定的蛋白质或氨基酸,近红外结果必须与真实值进行比较,不能表达为绝对值,而是要表达为相对于总氮含量的数值。 /p p   Igne和McGeorge指出,近红外用于生物制药领域的根本问题是水的存在。McGeorge说:“水在近红外光谱区吸收很强且谱带宽,在发酵过程中,水会降低近红外光谱提供有效信息的能力。” /p p    strong 近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strong /p p   分析化学中,联用技术通常是指将几种独立的分析技术组合到一起的检测方法,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或液相色谱-红外联用等。下面是专家们对近红外联用技术的观点。 /p p   “我们课题组已将将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了融合,也把草料的近红外光谱与粪便的近红外光谱组合以更好地预测消化率。”Dardenne说,“我们期望着NIR–Raman便携式联用仪器,甚至NIR–Raman–XRF便携式联用仪器。” /p p   Igne认为近红外成像的出现就是这类技术的实例。他说:“尽管传统的遥感技术已经应用,但是随着无人机的发展,低成本的近红外化学成像数据将会越来越多地用于农业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他补充说,近红外化学成像也可用于食品工业(例如禽类和新鲜水果)和制药工业的连续生产单元,实时监测产品的品质。 /p p   strong  未来的发展 /strong /p p   专家们对近红外光谱及其仪器的未来发展意见不一,但成本问题却是共同关注的。 /p p   “我期望低成本微型近红外光谱系统能得到广泛应用,这些系统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连接,能够像当前生产过程中pH值探针或压力传感器一样以常规方式得到应用。”McGeorge说,“近期基于LVF的超小型光谱仪的商品化,就是一个证明实例。随着这类仪器的不断应用,其局限性就会不断暴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完善,从而进一步应用于更苛刻要求的场合。”他认为随着这类仪器成本的降低,近红外光谱仪会在主流商店得到应用,甚至有可能集成到手机上。 /p p   Dardenne提到了高光谱成像系统成本降低来带影响,“就仪器而言,高光谱相机的价格将下降,使其可应用于更多领域。” Dardenne预测,高光谱成像系统将会像经典仪器一样得到实际应用,但是它能够检测到更低含量水平的污染物 同时,高光谱成像系统将会与无人机集于一体。Dardenne 说:“我们将会看到携带高光谱成像系统的无人机,用于提升精准农业水平,更有效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p p   Igne认为,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于工业现场,除了成本问题,还要将仪器的分辨率、信噪比与仪器的稳定性和耐用性综合起来考虑。他认为仪器公司将会沿着两条路发展,“原有仪器公司将会继续提升现有仪器系统的性能,而新仪器公司将会致力于设计针对特定应用的专用型仪器,不像研发实验室所用的仪器包罗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些专用仪器的功能专一。”他说:“这将显著降低仪器的成本,促进近红外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因为成本和维护一直是制约该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 /p p   Igne预计会研发出更多的多技术联用仪器,以将数据融合并能更全面地获取样品的信息。(全文完) /p p br/ /p
  • “小型化”——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方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召开 br/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1月17日,“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在无锡召开。该交流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主办、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超1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交流会由近红外产品相关从业者与近红外产品用户代表共同参与,研发、生产、应用三方从各自角度“发声”,探讨便携式近红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br/ /p p   为了凝聚苏沪及周边地区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力量,近红外光谱分会在2017年4月23日成立苏沪工作站。成立这一年多时间里,苏沪工作站已发起和主办了多场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苏沪工作站已经成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当地发展的平台,促进了近红外技术更快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68d9a76-4c24-4053-9e84-7aa83e7b8c23.jpg" style=" " title=" IMG_498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a18a9c7-98cc-426e-8ea2-36d561131cc7.jpg" style=" " title=" IMG_49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交流会现场 /p p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台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仪器或80年代的一台拉曼光谱仪器的体积,可能会占据半个实验室那么大。而现在的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已经做到了可手持大小。其中,小型化的光谱将在现场检测、实时测试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的H.W.Siesler介绍到,相关市场调查报告所示,小型光谱仪器的市场预期在2021年将达到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这个增长将以现场检测和日常生活消费类应用为基础。 /p p   不久前,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塞里奥.帕斯奎尼教授发表了一篇关于近红外光谱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文章。该综述主要从近红外的三大支柱——基础研究、化学计量学、仪器三方面展开评述。其中,关于光谱仪的研制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仪器、过程分析仪器、微型/手持光度计、高光谱成像与成像仪器等方面。对此,南开大学教授邵学广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价格更便宜、速度更快、专用、特殊功能、灵活数据传输等是小型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方向。 /p p   日前,巴斯夫的初创公司TrinamiX推出了一款名为Hertzstü ck的小型红外传感器,采用了PbS探测器,波长范围为1000-3000nm。Hertzstü ck可以作为传感器芯片安装在智能手机的电路板上。TrinamiX希望到2022年消费者就可以用到这款近红外光谱。 /p p   那么,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到底具有哪些优点和发展机会呢?当然,它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和面临的困境。光瞻智能科技的罗苏秦对此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具有低价、灵活、稳定、集成系统容易调整、即插即用等优势 而在光谱分辨率、扫描范围、灵敏度、长期稳定性、可靠性、精确性、仪器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小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机会主要在于现场检测、消费者相关市场、工业4.0和过程分析、简单应用、可以使用第三方软件等方面 而威胁主要来自于大品牌以及众多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用户对近红外的接受程度、一些失败事例会打击用户对近红外的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77ac1eb-4dec-43b1-99f0-c4367141a7e1.jpg" title=" IMG_4996.jpg" alt=" IMG_499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H.W.Siesler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a45e00b-ab40-4c61-a953-1efd8a06ce46.jpg" title=" IMG_5012.jpg" alt=" IMG_50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开大学邵学广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16f2a9d-c51b-4948-98ce-da1060df85cc.jpg" title=" IMG_5024.jpg" alt=" IMG_50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光瞻智能科技罗苏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8f5ed78-b5e3-4f3b-9c8c-e54a49a20fb7.jpg" title=" IMG_5190.jpg" alt=" IMG_519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苏大学陈斌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9659a80-f3e0-4980-92bf-4dc7972608e3.jpg" title=" IMG_4992.jpg" alt=" IMG_49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致辞 /p p   此次技术交流会,国内外多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参与,分别介绍了其产品技术特点以及在研发、应用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44702d6-8454-415f-b29d-6088a6f3bddf.jpg" title=" IMG_5067.jpg" alt=" IMG_506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 兰树明 /p p   迅杰光远2016年在无锡成立,核心业务是小型化近红外设备开发、建模服务及应用方案开发。针对目前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迅杰光远提出了研制“不操心易接受,在保障性能的同时尽可能低价格”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同时,致力于“保证光谱仪的一致性,实现远程建模,并且,建立一支专业应用团队来帮助用户维护仪器和模型”的发展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ef359a8-b9fb-4417-ae6d-1abc239da0db.jpg" title=" IMG_5085_meitu_2.jpg" alt=" IMG_5085_meitu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 蔡贵民 /p p   由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特点,使得近红外光谱仪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更侧重光谱的信噪比,弱化光谱的分辨能力 丰富的光谱预处理算法,有效弥补仪器的一些硬件设计弱点 化学计量学与应用模型的结合,拟合能力强大,让仪器光谱更加相对化,仪器无需完成所谓的标准化光谱。蔡贵民结合上海棱光研制新款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光谱仪的过程,介绍了一些研制体会,给大家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2fa5904-bbf8-4631-b30c-32c6877f607e.jpg" title=" IMG_5127.jpg" alt=" IMG_51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王亮 /p p   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激光及光电设备代理商,专注于光电领域的技术服务与产品经销。日前昊量光电与德国INSION GmbH公司签订了独家代理协议。德国INSION公司的产品,将集成光学技术应用到光纤光谱仪产品上,将光纤光谱仪所有光学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基底材料上(One-chip design),从而设计生产出了微型光纤光谱仪(厚度仅为9.5mm)。INSION超紧凑型光纤光谱仪广泛用于医疗检测,食品检测,农业机械,LED分选,化工在线检测,颜色测量,生化分析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bb1cc79-e653-4efb-b178-7b149fcbbb85.jpg" title=" IMG_5149_meitu_3.jpg" alt=" IMG_5149_meitu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吕江川 /p p   2017年,海能仪器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 Oy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Spectral Engines研发生产的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近红外光谱探测器NIRONE SENSOR,具有体积紧凑、完全可编程、高SNR和准确度、适合大批量生产、价格低、适合集成到在线或便携式设备等优点 结合丰富的光学附件、扩展附件等,为微型近红外光谱探测器的二次开发和研发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8bd1fdd-fbb8-4a93-bdbd-a2b36d800ffc.jpg" title=" IMG_5188.jpg" alt=" IMG_51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伟创英图科技有限公司--姚建垣 /p p   姚建垣在分享中,谈到了对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产业化的几点体会:尊重市场、谨慎开发,在眼花缭乱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好定制化细分小市场精准服务。蚂蚁啃骨头大有作为 明晰用户检测需求,引导用户正确应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检测误差需求要客观分析 便携分析仪可靠性、稳定性是最关键技术指标 做好产业化技术、批量化制造工艺是关键,软件是核心 温度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最大隐患,小仪器大隐患。 /p p   对于近红外技术市场的推广姚建垣也发出了倡议:不过度消费市场,保护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健康发展 不搞低价竞争,匠心做好产品制造,专心做好精准服务,留有共同发展空间,精心发展近红外光谱事业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核心是应用,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绝大多数的失败案例在于人的因素,加强应用培育、培训、指导、咨询工作极为重要 近红外光谱市场巨大,领域、行业应用众多,企业个体无法完全应付,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务,专业做好应用支持 近红外光谱技术解决了大量快检应用的痛点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解决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痛点问题也应受到关注,例如:模型应用难度、低含量检测预处理技术、批量制作工艺技术、仪器标准化技术等。 /p p   关于此次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忠研究员同时进行了手机网络直播,点击观看的人数已超过13000人次。 /p p    a href=" http://m.zm518.cn/zhangmen/livenumber/share/entry/?sharerId=c548e416719741f89-3938& circleId=71025016342a14ee5-7a91& liveId=2042667× tamp=1542607429583& from=groupmessage& isappinstalled=0" target=" _blank" strong 直播回放||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fae5447-4f00-42a2-800e-4e4a2e01ee5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1119154947_meitu_4.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1119154947_meitu_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用户与厂商交流现场 /p
  • 实用简评∣从NIR2023看当前近红外光谱的研究热点
    褚小立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cxlyuli@sina.com第21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NIR 2023)于202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奥地利召开。由于护照和签证的延迟,很遗憾没有现场参加这次会议。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会议摘要和会议墙报,深感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和应用方兴未艾。除了近红外光谱在“科学研究”、“过程分析技术”、“高光谱成像”等领域的快速深入发展,本次大会的关键词“小微型近红外光谱”、“数据融合”、“深度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目前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研究热点。小微型NIR虽然小微型化的近红外光谱仪在光谱范围、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优势不明显,但它具有廉价、快速、操作简单、易于野外使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O01.12)。在NIR 2023上,不仅有新的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O05.05,F05.03,P05.02)和便携式成像仪器(O07.11)的研发,还有应用方法学研究。例如,Shi等将实验室建立的土壤光谱库移植到便携式仪器上,用于田间土壤品质的快速分析(P10.09);Lippl等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工作(P10.04),以提高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在现场的部署效率。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仍然层出不穷。Gorji等人利用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测量田间作物叶片的含水量,对农田精细灌溉管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P01.22);Sherif等人一直在利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建立数据库,预测奶牛的粪便成分,从而监测养分利用效率,实时调整日粮配方(P01.53);Gillay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奶牛的饲料,并评估这些奶牛的奶生产的奶酪,以评估改善的喂养对奶酪质量的影响(P01.21)。Popp等人花了三年时间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上建立了一个校准模型,用于在田间实时直接测量药用植物的质量(PL08);Hamed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确定大麻中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化学成分的含量,这为种植者、经销商和生产者提供了一种工具,以管理其现场的质量控制并提高作物优化(P01.24)。Ikehata研究了使用小型可见-近红外光谱传感器评估蔬菜新鲜度的可行性(O01.11);Giraudo使用廉价的便携式仪器识别加工肉制品中掺假的机械分离肉(MSM )( O 01.08);Hernandez-Jimenez等人成功使用便携式NIR仪器根据品种鉴别伊比利亚火腿(P01.25);Arroyo-Cerezo等人建立了一种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快速鉴别初榨橄榄油品质和真伪的筛选方法(P01.04);加里多-奎瓦斯等人还评估了几种便携式仪器在现场检测初榨橄榄油质量的潜力,以便用于橄榄油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P01.19)。这些有希望的结果表明,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直接检测市场上的食品欺诈。Rais等人研究了使用超便携近红外技术对伪造药物进行即时无损分析的可行性,包括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和预防艾滋病毒治疗的药物(P08.09);近红外技术可以为纺织废料识别问题提供解决方案,Stipanovic等人使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对消费后纺织品进行分类(P07.20)。多源数据融合近年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综合优化和整合多个来源的信息,充分发挥多种光谱或/和图像之间的互补性,可以全面深入地挖掘信息,达到提高校正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的目的(KN11)。在NIR 2023上,出现了很多多源数据融合的应用研究实例,尤其是在食品领域。Vasefi等人开发了一种手持式多模式光谱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可见近红外(VIS-NIR)、短波红外(SWIR)和荧光(FL)光谱的反射率,用于鱼类物种识别、新鲜度评估、养殖与野生鱼识别、冷冻-解冻与新鲜鱼肉识别(O03.13);Strani等人使用拉曼光谱和近红外光谱的融合来鉴定帕尔马干酪的PDO真实性(P01.58);Bragolusi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和拉曼光谱融合的光谱方法,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定单花蜂蜜的植物来源(P01.47);Jia等人使用可见光范围(400-1000 nm)和短波红外范围(900-1700 nm)光谱成像来预测贮藏期间包装的小牛肉产品的肌红蛋白谱(P07.07)。在制药领域,Kovacs等人将近红外光谱与传统的过程控制方法相结合,预测药物的溶出度(P09.04);Tian等利用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融合技术对不同品种黄连的水分含量进行了鉴别和测定(P08.10)。在其他领域,Sormunen等人使用拉曼光谱和超光谱成像(1950-2500 nm)对高溴和低溴废塑料(O10.03)进行分类;Linderholm等人使用了五种光谱,包括分子振动光谱和原子光谱,对地质样品进行分类,多块模型的初步结果表明,光谱信息可以相互补充,提高了样本分类的准确性(P03.08);Oravec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ATR-FTIR光谱设备进行了文化遗产领域的材料鉴定研究(P03.09)。深度学习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在近红外光谱和高光谱成像的定量分析、模式识别和模型迁移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势。深度学习适用于处理大样本光谱数据集,尤其适合高相似样本的判别分析和高差异样本的定量分析。在NIR2023大会上,深度学习与光谱成像相结合在水果和农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尤为突出。Girones等人将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与3D定制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用于识别水果中的指状青霉感染(F07.01);Chun等利用高光谱荧光成像数据研究了数据增强深度学习算法,用于草莓灰霉病的早期检测(P07.03);Kim等人使用高光谱VIS-NIR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来测量东方甜瓜植物的氮水平,以实现精确的氮素供应管理(P07.08);Mo等评估了高光谱荧光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用于测定柑橘果实成熟度的适用性(P07.15)。此外,Park等人利用田间测得的土壤NIR光谱建立了土壤含水量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P10.07);Chiniadis等人提出了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和深度学习方法快速预测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的方法(P10.01);Benson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耳石近红外光谱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鱼类年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自动提取重要的光谱特征,并产生相当的精度,而且分析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O01.02,P01.07)。展望从仪器微型化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对近红外光谱的推动力,从工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如“from farm to fork”)和人们日常生活(如”point-of-care”)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看出其对近红外光谱的牵引力。在驱动力和牵引力的双重作用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将在未来得到加速发展。可以预见,在上述背景下,仪器微小型化、多源数据融合和深度学习仍将是近红外光谱领域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近红外光谱无疑已经从光谱中的“丑小鸭”变成了“天鹅”,并继续与其他谱学技术一起在农业、工业、消费、甚至人类健康等领域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质量控制的新模式(KN04,PL04,F01.02,KN08,KN10)。目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正处于其巅峰的前夜,我们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尽快到来。致谢:感谢臧恒昌教授、李连教授和郭隆海教授提供的NIR 2023会议摘要和墙报图片。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吴海龙:与近红外光谱缘分的点滴回忆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9776b86-95a5-4bfc-8dcb-acdf44a0cecb.jpg" title=" 吴海龙.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湖南大学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nbsp 吴海龙 /p p    strong 初识近红外光谱 /strong /p p   曾记得,我在湖南大学本科攻读分析化学专业期间修仪器分析课程时,无意之中获得了董庆年老师编著的红外光谱法一书作为课外自学教材。较详细地知道了借助红外光谱来研究煤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并用红外光谱跟踪煤相关绿色反应历程,取得较好进展。后来,听说我同班同学李志良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具体指导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方向的本科生龙义成同学在北京石油化学研究院为近红外光谱应用尽力,参与编写了化学计量学软件等,开始留意近红外光谱有关内容。尽管认识模糊,但已知有近红外光谱存在这回事了。湖南大学俞汝勤先生研究小组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购置了红外光谱成像仪,想开展化学计量学在红外光谱成像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本人参与相关工作。但后来由于湖南春天实在湿气太重,仪器抽湿维护不够到位等致使仪器成像不清晰而中断了相关研究。虽然也发表了一些论文,例如发表了可用于判断聚合物材料分子链接特性等图像处理方法工作,但遗憾的是没能形成系列成果。 /p p    strong 湖南大学与近红外光谱 /strong /p p   曾记得,我同门湖南大学蒋健晖博士、杜一平博士等,在湖南大学获得化学计量学方向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后,曾赴日本大阪关西学院大学尾崎幸洋研究室从事与近红外光谱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取得了例如结合PLS筛选近红外光谱最佳波长等好工作,而俞汝勤先生2000年以后还招收了有企业近红外光谱应用经验的博士生继续开展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相关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学研究。不仅探讨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构建近红外校正模型时,如何保证校正样本具有必需的代表性,并实现代表性样本的自动选择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波长变量选择,能否建立较通用的自动选择策略 在定量分析建模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复杂性使不论信号预处理与校正模型选择均存在较大的多义性,多种模型如何有机融合 在化学模式识别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潜力如何进一步开发等。本人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开始接触近红外光谱亦越来越多。本人的一名硕博连读生也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这样,使我们对近红外光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若干工作包括: /p p   1. 吴海龙*,韩清娟,宦双燕,林伟琦,俞汝勤,化学计量学与近红外光谱相结合研究的若干新进展,见陆婉珍等编,当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10月,第54-57页。 /p p   2. Yan-Ping Zhou, Jian-Hui Jiang, Hai-Long Wu, Guo-Li Shen, Ru-Qin Yu* and Yukihiro Ozaki, Dry film method with ytterbium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 for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ic plasma glucose assay coupled with boosting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Journal of Chemometrics, 2006, 26 (1-2): 13-21 /p p   3. Qing-Juan Han, Hai-Long Wu*, Chen-Bo Cai, Li-Juan Tang, Ru-Qin Yu,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differential adsorption bed method to study adsorption kinetics of orthoxylene on silica gel,Talanta, 2008,76 (4): 752-757 /p p   4. Lu Xu, Yan-Ping Zhou, Li-Juan Tang, Hai-Long Wu, Jian-Hui Jiang, Guo-Li Shen, Ru-Qin Yu, Ensemble preprocessing of near-infrared (NIR) spectra for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8, 616 (2): 138-143 /p p   5. Chen-Bo Cai, Lu Xu, Qing-Juan Han, Hai-Long Wu, Jin-Fang Nie, Hai-Yan Fu, Ru-Qin Yu*, Combining the least correlation design,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to reduce the size of calibration set for NIR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Talanta, 2010, 81(3), 799-804 /p p   6. Hai-Yan Fu, Shuang-Yan Huan*, Lu Xu, Jian-Hui Jiang, Hai-Long Wu, Guo-Li Shen, Ru-Qin Yu*, Construction of an Efficacious Model for a Nondestru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Liuwei Dihuang Pills from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Moving Window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alytical Sciences, 2009, 25(9), 1143-1147 /p p   7. Weiqi Luo, Shuangyan Huan*, Haiyan Fu, Guoli Wen, Hanwen Cheng, Jingliang Zhou, Hailong Wu, Guoli Shen, Ruqin Yu,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 to classify different types of apple samples, Food Chemistry, 2011, 128,(2):555-561 /p p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来,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林伟英教授课题组在有机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化学生物学应用上取得了系列新进展。 他们开发了新型HClO近红外荧光探针,其被进一步应用于活动物中HClO的近红外荧光成像。近红外荧光染料可为开发近红外荧光探针和生物影像剂提供平台,有望在活体生物成像领域得到重要的应用(J. Am. Chem. Soc. 2011, DOI: 10.1021/ja209292b)。 还合成了新颖的荧光探针分子FP-H2O2-NO。 FP-H2O2-NO在细胞内与H2O2、NO和H2O2NO作用后能产生三组不同的荧光信号。这个独特的优点使FP-H2O2-NO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分子工具来研究生物体中H2O2和NO的相互作用(J. Am. Chem. Soc. 2011, DOI: 10.1021/ja2100577)。还构建了具有大准斯托克斯位移的的pH荧光探针(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375-379)。揭示了钴离子与探针分子作用后降低卟啉部分的摩尔吸光系数而改变能量传递效率的能量调控机制,由此实现了对钴离子的比率测定(Adv. Funct. Mater. 2008, 18, 2366-2372.)。 该论文被美国科学院院士Timothy Swager在评述期刊Synfacts作为研究亮点专题介绍(Synfacts 2008, 11, 1167-1167.)。而湖南省食品测试分析中心也开展了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法在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测定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见(《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12期 )。通过透反射模式采集了114个油茶籽油(茶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NIR),利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对光谱进行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茶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的校正模型,并通过实际测定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PLS模型所预测的茶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含量与实际的化学测定值较接近,而亚麻酸的预测集与实际测定值相关性不理想,仍需进一步研究摸索。这证明近红外光谱法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和准确的方法在茶油主要脂肪酸含量测定中推广应用。 /p p    strong 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 /strong /p p   我特别难忘的是,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我们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于2008年11月19-22日期间,在湖南长沙共同承办并顺利召开了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该会议由中国分析测试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的,由我们敬爱的俞汝勤院士和陆婉珍院士分别担任大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以下内容摘自仪器信息网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本次大会为近红外光谱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展示了我国近红外光谱的一流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以大会报告和墙报的形式举行,有40余位专家和学者作大会报告、20余位优秀青年学子作分会报告,多次获得国际谷物学会、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大奖的著名近红外专家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秘书长Ozaki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也都在大会作专题报告。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陆婉珍院士在作大会主旨报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必须继续发展”中指出:自从2006年第一届近红外光谱会议以来,这项分析技术已经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注意并在几十个专业中得到了应用 但是作为一项既快捷又廉价的分析技术,其应用范围仍未达到应有的广泛程度,一方面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般大学分析专业的学生只有部分同学了解这一技术),与此同时在技术上也还存在着一些急待完善的难题,例如:(1)建立大量可长期应用的分析模型,(2)尽快发展便携式仪器,(3)形成公认的标准化方法是有效的宣传途径,(4)结合需要研究适应各种分析对象的光谱采集手段、保证其分析速度,(5)在线分析系统的集成化,(6)近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间关联于应用工作的开展,(7)近红外光谱技术过去是在不断新技术(如光纤、化学计量学及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后希望如能将更多的新技术(如激光光源提高灵敏度、微机制造MENS使其更小型化等)被引入。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在他的大会报告“近红外光谱:过去、现在和未来(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中系统回顾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给涉及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十八个阶段发展作了简洁评论,并指出操作费用低、获得数据可靠、分析速度快使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于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前景应该从定量和定性的观点上进行讨论,定性应用是回答“Does it belong?”,而不是“How much is there?” 只要其定量应用将继续得到广泛的使用,定性应用很可能变得更加普遍 另外,未来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网络化技术也可能比较突出,可望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包括在环境监测和勘探、动物和人类医疗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span /p p   陆婉珍院士与部分参会代表在一起 /p p   本人后来也曾多次参加近红外光谱为主题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深切地感受到近红外光谱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深深被国内这样一批科研同行们为发展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而努力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精神所折服、所感动。本人也愿意为我国的近红外光谱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p p   谨以此文纪念为我国近红外光谱以及石化工业化验检测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陆婉珍院士和我国国际“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之一、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吴海龙 男,理学博士、工学博士(日本)。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主任、顾问和学术委员会顾问,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长期建设责任人。兼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兼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理事及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等。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化学计量学、化学生物传感分析等方向及内容的教学和科研,发表学术论文逾260篇,其中SCI论文逾200篇。曾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12年10月,荣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最高奖--梁树权奖。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人生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span /p p br/ /p
  • 新品发布 | 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
    继 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的推出后,瑞士万通的通用化学分析平台——OMNIS 奥秘一代平台变得更加强大:除了可提供所有类型的滴定分析外,还可提供具有所有优点(快速、易用、无损、免试剂)的近红外光谱分析。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具有三个版本: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液体分析仪:适用于测量液体样品;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固体分析仪:适用于测量固体和粘性基质;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固液一体分析仪:适用于在同一设备上同时测量液体和固体样品。更快速——多参数分析,几秒钟即可获得结果使用 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你可以在 10 秒内测量液体和固体样品。由于仪器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液体样品可快速准确地调整到 25 至 80℃之间的任何所需温度;此外,仪器还可检测样品的插入情况,从而可以快速分析大批量样品,无需软件交互。固体样品的测量采用自动旋转模式,即使是高度不均匀的样品,也可确保结果的良好重现性。更简单——OMNIS 奥秘一代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使用 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无需具备化学计量学的相关知识。OMNIS 模型开发器(OMD)可以自动定义预测模型的参数,从而使近红外光谱技术变得简单。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可自动识别样品容器,确保用户按照设定的 SOP 使用正确的样品容器。这一功能结合OMNIS 奥秘一代软件清晰的用户指导可将用户出错的风险降到几乎为零。更高效——发挥近红外光谱、电位滴定和自动化的协同作用使用 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突显了通用平台的巨大优势:用户可以使用 OMNIS 奥秘一代机器人样品处理器在全自动系统中轻松地将近红外光谱与电位滴定仪 进行联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还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 了解更多关于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探索 OMNIS 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
  • 赛默飞世尔科技推出用于药品加工的全新近红外光谱仪
    Thermo Scientific TruProcessTM便携式分析仪提供快速、实时的混合和干燥分析 中国,上海,2011年3月29日&mdash 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宣布推出全新Thermo Scientific TruProcess分析仪&mdash &mdash 适用于实时混合分析、干燥及其他过程分析技术(PAT)应用的近红外光谱仪。 The TruProcess&trade 分析仪具有台式系统久经验证的精确性,可轻松与现有生产过程相集成。此分析仪不仅可快速提供可靠的实时过程分析结果,还有助于提高产量,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该分析仪采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将传统的近红外光谱仪转化为生产线近红外传感器。 赛默飞世尔科技便携式光学分析业务部副总裁兼总经理Chris Petty 说道:&ldquo 制药厂希望在混合和干燥过程中直接对物料进行实时分析, 但是这种分析不能以牺牲质量或效率为代价。TruProcess 为制造商提供迅速可靠的在线过程分析工具。通过借助近红外光谱和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这种分析仪在目前市场上提供最完整的过程可扩展性。&rdquo Truprocess体积小,重量轻,可以与绝大部分的的药品加工设备相连接。它具有集成的位置传感器和无线通信,可以在一秒钟内完成扫描,有能力监测高达25RPM转速的混合。该分析仪也可与Thermo Scientific Method Development 软件相兼容,适用于定性分析和包括干燥、混合和水分分析在内的定量应用。 欲了解关于TruProcess分析仪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thermoscientific.com/ahura, 或发邮件至ales.chemid@thermofisher.com。 Thermo Scientific Tru Process 近红外光谱仪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接近 110 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7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两个首要品牌,我们将持续技术创新与最便捷的采购方案相结合,为我们的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加速科学探索的步伐,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复杂的研究项目还是常规检测或工业现场应用。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或中文网站:www.thermo.com.cn,www.fishersci.com.cn。
  • 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通知(第一轮)
    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2)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通知(第一轮)随着日益重视的质量源于设计(QbD)和制造工艺效率,过程分析技术逐渐深入生产过程中,其市场也在不断增长。作为一类优异的在线分析设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快速,而且能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在线监测技术。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经在中国市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给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还未到达其应有的程度和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在需求的刺激下,各大厂商相继推出了不少在线近红外仪器,典型应用单位也呈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线近红外仪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增长点。不少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未来在线近红外仪器发展潜力甚至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为了进一步推进在线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分会拟定于第十六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2)期间举办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2022年4月22日)。希望借此论坛,展现我国在线近红外仪器开发和应用的成功案例,深入探讨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本届研讨会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典型应用单位代表和厂商技术人员做主题演讲,欢迎从事近红外光谱仪器,特别是在线技术开发的专家、厂商技术人员,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用户等报名参会。点击立即报名》》》论坛主办方: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分会论坛时间:2022年4月22日,会议时长0.5天论坛地点: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论坛日程待定 论坛召集及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论坛赞助:欢迎从事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的厂商参会!论坛联系人:叶女士,yej@instrument.com.cn ,18211196128关于ACCSI2022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的有效交流,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2022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2)”拟定于2022年4月20-22日(4月20日注册报到)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2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官网链接: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历届会议回顾ACCSI2021: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1/ ACCSI2020: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0/ ACCSI2019: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19/
  •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应用发展“诊断”——访江苏大学陈斌教授
    近红外光谱仪器已走过近5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50年的时间里,仪器从设计到性能以及测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配备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和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已被视为品质管理实验中必备的仪器。   然而,在仪器硬件方面,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例如仪器的主要核心部件还依赖于进口、用于测量不同类型样品的附件不够完善、光谱仪整体性能指标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等。   江苏大学陈斌教授团队自从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和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陈斌教授,探讨了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的现状,陈斌教授直言了国产仪器与进口之间的差距、国产仪器发展存在的&ldquo 瓶颈&rdquo ,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江苏大学教授 陈斌   国产近红外光谱与进口相比仍有差距   1990年代开始,国内也开始了一些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生产。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生产近红外光谱仪的厂家越来越多,如聚光科技、北分瑞利、华夏科创、上海棱光、南京中地、凯元盛世、长光思博等。但是,陈斌认为,&ldquo 上述这些企业生产的近红外光谱仪器都未达到稳定批量生产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没有批量生产的能力,而是所有生产企业都不具备批量生产的销售量。&rdquo   &ldquo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稳定性,特别是长期稳定性与国外知名公司的仪器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 信噪比也不尽人意 另外,近红外光谱仪器在标准化、模型传递、物联网、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关键理论或技术方面,还急需加强研发。这些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最基础的要求制约着国产仪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rdquo 陈斌说。   关于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进口仪器的差距,陈斌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长期稳定性差、信噪比精度差、测量附件种类少、功能单一、软件的人性化不够理想,科研院所等应用单位不愿接受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   (2)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一般光谱仪器的制造工艺,缺少一定的光学器件、电子元器件的筛选、配对检测平台,这些因素累积到整机上就造成了可靠性差、信噪比差,不能满足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一些基本要求   (3)应用行业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理解不够,仪器企业不具备针对用户要求建立校正模型的能力,仪器使用人员基础知识欠缺,不具备模型的二次开发能力。另外,进口仪器公司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工程师,具备售前制定方案、售中指导建立校正模型、售后负责模型维护和仪器维护的能力 而国内仪器公司的销售人员与应用脱节,这些都制约着国产近红外仪器市场份额的扩大。   生产积极性不高、标准制定严重滞后   2012年,我国召开了题为&ldquo 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问题、应用与发展战略&rdquo 的香山科学会议,可见国家对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的重视。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以,首先需要找出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中存在哪些亟需突破的&ldquo 瓶颈&rdquo 对于这些&ldquo 瓶颈&rdquo ,应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提高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应用的水平和规模?   关于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中的&ldquo 瓶颈&rdquo 及其解决方法,陈斌认为:   (1)大多数科研人员和使用者理解不到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近3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有不少研究人员对其应用能力理解不到位,未能就充分发挥其特点进行研究,造成了重论文发表、轻实际应用 重提高预测精度的算法研究、轻检测方法减少误差研究的现象。一般的使用者对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理解不透彻,同时也不具备二次开发、二次应用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国内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暂时还不能广泛推广到生产实际中去。   (2)无模型就无法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否应用到生产实际的关键是要有稳定、可靠的校正模型,模型建立的基础是针对特定的物料、特定的检测指标进行的。仪器生产企业需要事先做好基础工作,才能保证用户购买仪器后立即用于生产实际,但是一般的仪器生产商并不能同时具备化学分析与化学计量学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广大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起到桥梁的作用,扎扎实实为仪器生产企业、广大的用户建立大量的、实用的校正模型,同时还需要提供模型的维护。   (3)无批量就无质量   仪器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的,除了设计、每个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外,作为生产企业需要有一定生产批量的保证,才能积累大量的生产经验,才能改进制造工艺,才能建立必须的工艺过程检测平台,最终达到提高仪器的品质的目的。因此,扩大近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提高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就可以提高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仪器的品质,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反之,没有市场占有率,空谈国产仪器的质量是无意义的。   (4)无标准就无法推广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实用技术,只有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才是该技术的真正出路。要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必须要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帮助。目前,近红外光谱的国家标准非常少,该技术还停留在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中,很多情况下得出的检测数据不被行业认可。因此,尽快出台相关国家标准,得到行业的认可,才能扩大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在这方面,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大有可为,他们的工作对加快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国产化进程起着巨大的作用。   (5)加强分析技术的基础研究   虽然经过了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努力,但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许多时候还是靠经验或就事论事。如:在信息提取方面,如何评价某种光谱预处理效果的优劣?至今尚未看到从理论上进行评价的公认方法,还是仅仅通过后续的建模效果(在某种建模方法下)的比较得出采用何种预处理方法较好的结论,显然这是一种&ldquo 盲人摸象&rdquo 的方法 在校正集样品和预测集样品划分上,怎样的划分方法,怎样的划分比例,怎样的数据范围?等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基本还是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hellip &hellip   类似的问题很多,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做仔细的工作,如果还是停留在&ldquo 采用某种先进的仪器+某种光谱预处理方法+某种建模算法=解决某指标的检测&rdquo 这样的试验报告的形式上,对提高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高端与专用并重,网络化是方向   陈斌认为,目前近红外光谱仪器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综合比较国外先进仪器,以下几个方面或许是近期国产近红外光谱器发展的趋势:   (1)傅立叶变换型依然是主流产品   目前研究型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基本都属于傅立叶型,傅立叶变换硬件技术要求高,我国至今不能独立开发生产该类仪器。国内的傅立叶变换近红外仪器市场份额95%以上被国外进口品牌占有。   傅里叶变换型仪器由于采用激光定位,波长的稳定性好、光谱分辨率高、光通量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仪器之间的台间差,在光谱标准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便于校正模型在多台仪器之间转移,甚至可以在不同公司的仪器间转移。但是傅里叶变换型仪器的建模技术要求高,价格相对较高 使用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所,以及有实力的行业(药监、烟草、出入境、石油、军工等)。这类仪器的前期研发投入比较大,而且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其国产化需要有国家政策支持,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发展则需要较长时间。   (2)小型化、专用化、便携化是发展方向   为了满足生产过程中各种需求,需要开发各式各样的实用仪器,千万不能采用&ldquo 一机多用&rdquo 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也使得仪器不能面面兼顾,往往使得仪器不能工作在最佳工作点。   小型化&mdash &mdash 为了节省空间,便于在线安装   专用化&mdash &mdash 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仪器的性能,满足特定内容的检测。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只要检测几个参数,有时甚至只需要检测一个参数,研发专用仪器无论是使用成本、检测精度,还是稳定性和可靠性都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便携化&mdash &mdash 满足野外现场、突发事件的检测,这类仪器不但要考虑仪器的基本指标,还到考虑能耗问题,特别是光源的能耗,同时还需考虑累积工作时间、抗振动、工作环境等。   (3)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共享是仪器的内容   为了降低仪器对使用者要求,为了使仪器能在各种环境下始终工作在最佳工作点上,从仪器方面来讲,就是使仪器本身聪明起来,能主动适应使用者和环境的变化,仪器的智能化是所有分析仪器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网络仪器的出现使分析仪器从有形变成了无形,对于实验室仪器已经形成&ldquo 固定场所使用的分析仪器+电脑+网络=网络仪器&rdquo 的新概念 对于移动的、现场的便携仪器也应该形成&ldquo 移动式分析仪器+移动控制平台+移动网络=移动云仪器&rdquo 的新概念。我们更希望出现&ldquo 光谱传感器+手机控制平台+移动网络=移动云光谱检测系统&rdquo 这样的使用方便、简洁的新型仪器系统。网络仪器不但使得仪器的开发周期缩短,大大节约仪器的成本,也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和人才共享。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仪器更需要网络技术,更需要云服务系统 近红外光谱分技术最需要网络仪器,最需要移动云光谱检测系统。   近红外分析的特殊性(不是只学会使用仪器),要求使用者都学会化学计量学是不现实的,数据共享是充分发挥近红外仪器性能的最好方案,可以能让一位精通数据处理和光谱分析的高手远程为异地一台或多台仪器的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地服务。   (4)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大联合推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涉及到化学、数学、计算机应用、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光谱仪器和行业专业知识,所以这项技术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参与,希望大家能本着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共识,组成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研究团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共同推动我国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才能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能个用于行业的近红外光谱仪器,推动该技术的实用化研究的进程。 合影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陈斌教授简历   陈斌,男,江苏镇江人,1960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分会常务理事,第七、八届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学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理事,列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分析与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习经历: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 镇江农机学院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 江苏工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96年9月至2001年6月 江苏理工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1983年9月,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任助教   1987年10月,江苏工学院,农机学院 ,任讲师   1996年7月,江苏理工大学,农机学院,任副教授   1997年7年,江苏理工大学,农机学院,任硕士生导师   2004年10月, 江苏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任教授   2005年12月,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任博士生导师。   1982年2月从镇江农机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从1986年来一直从事农产品品质的光学检测方法的研究,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的农产品品质无损快速检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光电技术基础、光谱分析、分析仪器等课程,其中《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008年获国家精品课程荣誉,2004年获江苏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奖,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论文题目是《液态食品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工作以来从事过相关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ldquo 863&rdquo 项目1项,国家教委博士基金2项,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镇江市科技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近5年发表第一作者的相关文章共计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18篇,主编国家&ldquo 11.5&rdquo ,&ldquo 12.5&rdquo 规划教材《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部,主编专著《食品与农产品快速无损检测新技术》1部。拥有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者权登记1项。   自1996年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与农产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先后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了谷物、调味品、植物油、饮料、纺织品等物料的主要品质指标,2006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专业技术网站《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与仪器协作网(www.chinanir.com)》,10年来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水平在国内从事该技术研究的同行中得到大家的认可,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全国第一、二、三、四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报告。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食品与农产品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和智能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发,近5年来共指导研究生25余名,其中博士2名,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2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方向研究生6名。
  • 第三届在线分析仪器发展论坛:在线质谱仪、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1月1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与北京雄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煤化工、中化集团等下属企业及市政环保等用户及厂商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仪器信息网作为特约媒体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除大会报告外,会议同期举办了在线分析仪器展览会等活动,并设立A、B两个分会场对在线分析仪器技术分别进行探讨。其中,A分会场由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浙江大学潘再生教授联合主持,多位在线分析领域的专家学者、厂商代表就“标准气体的使用”、“在线质谱的应用”、“在线经红外质谱技术及应用”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 会议现场   过程/在线质谱仪的应用   过程质谱仪根据质谱定性定量的原理对工业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在多个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本分会场上,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分别探讨了过程质谱仪的研发及应用状况。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黄晓晶女士以“国产过程质谱仪的应用”为题,介绍了过程质谱仪应用领域,阐述了国产过程质谱仪的发展机会与发展现状。   在报告中,黄晓晶女士通过列举应用实例,阐明过程质谱仪依据其自动化程度高,测量范围广,分析速度快,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好等特点,在石化行业广泛应用,使企业节省了原料及能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过程质谱仪在石化行业应用的领域包括:乙烯裂解炉,环氧乙烷/乙二醇,催化剂活性评价,烯烃生产以及合成氨、甲醇装置等一些反应剧烈,需要进行快速在线分析的场合。   关于国产过程质谱仪的发展状况,她表示,国外过程质谱仪“单机价格昂贵”、“售后服务成本高”、“定制服务可行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为国产过程质谱仪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2009 年,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整合多方技术优势,推出了SHP8400 过程气体质谱分析仪。该款仪器打破了进口过程质谱仪的市场垄断,填补了我国在该项技术的空白。此仪器一经推向市场,即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该仪器采用多通旋转阀和电磁阀为进样系统,检测系统采用四极杆质量分析器和电子轰击型离子源,检测器有法拉第筒和电子倍增器两种。该仪器优异的性价比使其在石化行业的应用极具潜力。   “大力发展过程质谱仪的国产化,努力提升过程质谱仪的性价比,开拓其在石化行业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晓晶女士在其报告最后指出。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黄晓晶女士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王清华先生则介绍了在线质谱仪的主要应用情况。其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赛默飞世尔科技推出的Prima/Sentinel PRO、Prima dB、APIX dB/Quattro系列在线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仪器性能及应用领域。该系列仪器在化工、制药、钢铁冶炼、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王清华先生   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由于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分析精密度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可有效地解决过程质量信息的自动化测量难题,目前已被广泛地用于石化、制药、粮食、食品等工业领域。   在会上,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现状。他表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质量分析技术,在解决大批量样品品质分析,现场质量分析,和过程控制分析方面是其它分析技术难以比拟的,被誉为“分析巨人”。   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在处于生产结构调整时期,即从粗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向精确数字化的现代生产模式转变的时期,扭转过去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状况,向节能减排,生产最优化,合理利用有限的宝贵资源,集约型循环经济方面发展。   在工业上,采用在线近红外分析技术可实时监测原料,中间产物,和产品的性质,实现产品收率和质量最优化,凭借工业的规模生产特点,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农业上,未来发展是“精准农业”,而近红外分析仪可直接用于土壤和施肥等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全过程的品质检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推行优质优价政策,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   标准气体的应用及常见问题   作为气体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标准气体在工业生产上发挥着独特的规范和保证质量的作用。目前,标准气体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环境检测、电力能源、地震监测、仪器仪表校正等诸多领域。其制备方法包括:称量法、渗透法、分压法、扩散法、静态容量法、饱和法、流量比混合法、指数稀释法、体积比混合法。   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曲庆先生在会上除了为与会者介绍了标准气体的应用方面,还详细介绍了标准气体使用的注意事项,包括“取样阀门的选择、取样管线的选择、取样气路的气密性检查、样品气的置换、标准样品的转移、使用温度的要、进样”等方面需注意的问题。   此外,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根据多年的气体分析经验以及通过与广大客户的长期交流,总结了一些标准气体分析技术上的常见问题,并在会上与参会者进行交流探讨,包括“微量氧的分析、易吸附气体的分析、含有饱和蒸汽压较低组分的标准气体的分析、液化标准气体进样”等方面的问题。 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曲庆先生   其他在线分析技术及规范   除上述报告外,浙江大学金钦汉教授作了“过程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微型模块化实时在线控制技术”的会议报告。金钦汉教授在报告中表示,该技术对流程工业提高反应效率、加快反应速率、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自动化程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浙江大学金钦汉教授   重庆川仪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郑杰先生作了“在线分析传感器及仪表研究与发展探讨”的会议报告,对在线分析传感器及仪表的主要特性、在线分析传感器及仪表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我国在线分析传感器与仪表技术发展思路建议:在国家政策引导与支持下,产学研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微机械与微电子、计算机、信号处理、传感、故障诊断等多学科综合技术,开展传感器与仪表相关基础研究、设计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在研究与产业化过程中,尤其要在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方面下工夫,力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领先水平。 重庆川仪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郑杰先生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孙磊女士对“石油化工在线分析仪系统设计规范”进行了简要介绍,该规范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采用系统、常用在线分析仪表、分析小屋、在线分析仪管理系统”等八方面内容,规定了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中在线分析仪系统的工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适用于石油化工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在线分析仪系统工程设计。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孙磊女士
  • 海洋光学推出新型近红外光谱仪NIRQuest升级版
    &mdash &mdash 更稳定、更高分辨率 海洋光学 (Ocean Optics )于近期推出高性能,900-2200nm光谱响应的近红外光谱仪:NIRQuest 512-2.2。该产品是用于水分检测、化学分析、高分辨率激光检测和光纤特征研究等的理想设备。 (图片说明:海洋光学NIRQuest512-2.2 近红外光纤光谱仪尺寸小,且测量范围可达900-2200nm) NIRQuest512-2.2采用高稳定性、512像元的滨松(Hamamatsu)铟镓化砷(InGaAs)阵列探测器,集成二阶热电制冷和低电子噪声的小型光学平台。根据配置 &mdash &mdash 有六种光栅选项和五种尺寸入射狭缝可供选择&mdash &mdash 光学分辨率可达~0.5 nm-5.0 nm (FWHM全宽半高值),高的分辨率要求对激光特征分析是相当有用。 独特的外部硬件触发功能允许用户通过外部触发来捕捉光谱,或者在数据获得之后来控制触发其它器件。该功能有利于自动过程控制的集成开发或从同步闪光的太阳能模拟器中捕捉光谱。 光谱仪采用的SpectraSuite 操作软件是一个模块化、以Java开发的操作平台,可在Windows,Mac OS 和 Linux 操作系统下运行工作。 此外,NIRQuest512-2.2能与海洋光学的Remora网络适配器一起使用,可将系统变为通过以太网或已有无线连接控制使用的多用户光谱数据服务器。 推出NIRQuest512-2.2之后,海洋光学现提供的NIRQuest近红外光谱仪光谱测量范围选项如下: 900-1700nm、900-2050nm、900-2200nm和900-2500nm。 多种光栅、光学平台和光学附件使得NIRQuest系列能适应各种各样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物饮料监测、药物分析、环境监控和过程控制等等。 关于海洋光学(Ocean Optics)和豪迈(HALMA): 总部位于达尼丁,佛罗里达的海洋光学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您提供测量和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先进技术。海洋光学在亚洲与欧洲设有分部,自1992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售出了超过120,000套光谱仪。海洋光学拥有庞大的产品线,包括光谱仪、化学传感器、计量仪器、光纤、薄膜和光学元件等等。海洋光学是致力于安全检测领域的英国豪迈集团的子公司。海洋光学的产品在医学和生物研究、环境监测、科学教育、娱乐照明及显示等领域应用广泛,公司隶属英国豪迈集团。创立于1894年的豪迈是国际安全、健康及传感器技术方面的领军企业,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 4000 多名员工,近40 家子公司。豪迈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设有代表处,并且已在中国开设多个工厂和生产基地。 欲了解最新豪迈中国新闻并订阅RSS,请访问豪迈中国新闻博客: http://halmapr.com/news/halmacn/ 。您也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访问公司英语新闻博客:http://halmapr.com/news/oceanoptics/ 。 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请联系: 孙玲博士,总经理 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 中国上海长宁区古北路 666 弄嘉麒大厦 601 邮编:200336 电话:(86) 21 6295 6600 传真:(86) 21 6295 6708 电子邮箱: Distributorsupportasia@oceanoptics.com 网址:www.oceanopticschina.cn / www.oceanoptics.com 中文媒体联络: 刘兵斌 (Bryan Liu) 中国区市场经理 英国豪迈国际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中国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 137 号 盛高国际大厦 1801 室 邮编:200051 电话:(21) 5206 8686-111 ,传真:(21) 5206 8191 电子信箱:bryan.liu@halma.cn 网址:www.halma.cn
  • 近红外光谱专家与滨松公司展开技术交流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5年3月13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朱险峰、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理事长)袁洪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副理事长)闵顺耕、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莉、赛诺威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周宇、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赵明、仪器信息网陈丽英等来到了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进行交流及参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63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交流现场 /p p   成立于1953年的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本滨松”)是世界上著名的光科学、光产业公司,旗下设有电子管事业部、固体事业部、系统事业部、激光技术研究组四大部门,主要产品包括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光IC、CCD图像传感器、发光器件、光源、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等光电器件,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环境分析、安防、IT、分析仪器、测量、石油、天文、高能物理等领域。 /p p   在交流过程中,关于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trong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近红外光谱 /a /strong /span 的市场前景等问题,专家们谈到,目前大众普遍关注的是食品中农残、微生物等含量及其检测,对于品质关注的不多,而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解决食品等产品品质监测问题。国外近红外光谱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很成熟,例如上海拜耳公司,其工业过程监测仪器有1300多台,其中180台是近红外光谱。国内也有近红外光谱应用较好的企业,如一家饲料企业就有70多台近红外光谱。不过,仪器、检测成本等问题还有待解决。而关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法规、标准少的问题,专家们认为,新的消费可以引领出新的需求,即使国家没有要求、标准,但是老百姓有意识、有需求,该问题可以由下向上进行解决。 /p p   据介绍,日本滨松每年将营业收入的12%、约为10亿元人民币投入到研发中,公司拥有着强大的技术储备,至于这些新技术的潜在市场在哪里、如何将其产业化等等,是滨松急于与专家们交流的另一个问题,希望产学研各方之间能够展开良好合作。而与会的专家们对于滨松的新产品新技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指尖尺寸超微型光谱仪、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等产品。在交流中专家们肯定的指出,微型光谱仪、微型光电倍增管等市场需求非常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75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指尖尺寸的超微型光谱仪C12666MA /p p   指尖尺寸的超微型光谱仪C12666MA,使用了MEMS技术,拥有20.1*12.5*10.1mm的超小尺寸,相当于成人小拇指指尖大小,重量也只有5g。波长范围为340-750nm,波长分辨率为12nm Typ(14nm Max),可用于近红外拉曼光谱等便携仪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8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C12606 /p p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C12606(MEMS-FTIR)是一个紧凑的,低成本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一个迈克尔逊干涉仪以及红外探测器都打包在一个小小的光谱仪中。通过USB连接到电脑上能够进行光谱测量以及吸光度测量。据介绍,正在研发中的C12606下一代产品将进一步小型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95px HEIGHT: 316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11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世界上最小的超微型光电倍增管Micro & amp #956 -PMT /p p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便携式、小型化医疗设备的需求逐步显现,POCT(Point-of-Care Testing,及时检测)作为新兴事物正在快速发展。日本滨松的Micro & amp #956 -PMT在小型的生化分析设备、血液分析设备甚至是分子诊断设备上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可能,其独一无二的微小体型以及优秀性能,能够使POCT设备在更加小型化、便携化的同时,又可以保证不牺牲仪器性能,甚至是优化仪器性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8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C12666MA可连接移动设备进行工作 /p p   而指尖尺寸的超微型光谱仪C12666MA也可连接智能手机进行床边POCT,以及其他多种轻便测量类应用。目前,C12666MA的价格还是2000元每只,专家指出,如果该价格能够进一步降低,将完全有可能进入到每个家庭中,进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品质等检测,那么其市场需求量将非常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9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参观北京滨松展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83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世界上最大的20英寸的PMT /p p   交流结束后,专家们一行人参观了北京滨松的展厅和生产车间。在展厅中,专家们对于曾经帮助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小柴昌俊教授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世界上最大的20英寸的PMT非常感兴趣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使用滨松11200支20英寸光电倍增管进行的中微子实验的东京大学小柴昌俊教授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在因发现“上帝粒子”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工作中,由于滨松集团做出的卓越贡献,欧洲核子中心对此专门予以特殊表彰。 /p p   日本滨松非常看重中国市场,认为,中国光子产业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大,会有高速的增长。为了应对中国这样巨大的市场,1988年,日本滨松在中国建立了技术型的合资企业——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日本滨松在京成立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整合国内营业资源,加大了销售部门的权限与自由度,在中国销售日本滨松及北京滨松的产品,同时把北京滨松的产品推向亚洲其他地区。 /p p   北京滨松已建成年产40万支、生产能力超过世界需求1/3的光电倍增管生产线,同时不断向光子技术领域应用的系列产品发展。公司经营领域包括:光电器件、闪烁体、弱光探测器、核辐射探测器及电子玻璃 食品安全和环境测试仪器及核医学影像设备等光子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石油勘探、精密分析、环保监测、生物光子、生命科学、工业测控、激光加工、高能物理、宇宙研究、地矿探测等诸多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1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合影 /p
  • 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应用多方位全面发展——参加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杜一平教授课题组2022年10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通过网络线上的方式举办。本次会议邀请到国内经验丰富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专家学者、仪器专家,以及国外知名学者和海外华裔学者就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共安排了81场报告,共有近3000人相聚云端,共同分享和见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最新突破和进展。以下从化学计量学方法、应用领域、仪器发展几个角度依次介绍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收获:一、化学计量学、变量选择、模型改进与转移颇受关注化学计量学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进行了题为《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的报告,邵老师从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流程出发,详细讲述了建模样本及质量考察、参考值、光谱、奇异样本、验证集等对模型的影响。并对近年近来红外光谱建模比赛进行总结,呼吁广大学子深入思考建模原理,采取有效手段提高模型预测能力。最后邵老师还强调了机器学习在未来化学计量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引发了与会观众关于模型建立的广泛讨论;华东理工大学的杜一平教授在《相关性组分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影响》报告中指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提取过程中能够准确检出低于检测限的组分,很可能是样品中各组分浓度相关性变化对定量分析模型产生了“借助”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当样品中含有与被测组分浓度相关性高的其他组分将有利于提升模型性能,这一切入点也引起人们对近红外光谱模型更深入的思考;暨南大学潘涛教授进行了题为《近红外光谱模式识别的模型补偿融合方法》的报告,潘涛教授借鉴了博弈论和概率论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光谱模式识别的模型补偿投票策略,还分享了应用于血清乳腺癌与正常对照的二分类和饮用水三分类的实例,均能取得明显优于单个模型的判别效果。在变量选择和模型转移方面,天津工业大学的卞希慧副教授重点介绍了萤火虫算法、蝴蝶优化算法、灰狼算法等群体智能优化的光谱变量选择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光谱的变量选择。来自温州大学的陈孝敬教授做了题为《偏最小二乘法的几种改进研究》的报告,从子空间方法、鲁棒统计、模型行为探索这三个方向提出了对偏最小二乘法的改进,从而提升了模型的性能。华东理工大学的倪力军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多步波长筛选实现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转移》的报告,根据SIFT与SDSS、相关系数分析相结合的三步波长筛选方法,实现模型建立及转移过程中无需从机样品信息,可直接传递到从机的目的。会议上,还有诸多专家学者的优秀报告涉及光谱预处理方法、变量选择、模型转移等,这对于实际工作均有指导意义。二、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生物制药等多领域全面进步农产品分析是近红外光谱的传统应用领域,本次会议中也有多位专家学者报告了近红外光谱在农业产品品质分析领域的最新进展。桂林理工大学陈华舟教授在题为《基于Lévy飞行的神经网络优化模型应用于鱼粉NIR定量分析》中提出以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为基本模型,采用Lévy飞行的方式对网络运算过程进行优化,提升了鱼粉NIR定量分析模型的预测能力。基于此,其提出了实现神经网络(NN)参数选择自适应调控以及在物联分布式节点联合分析中进行应用转化的展望;温州大学的黄光造老师在奶粉掺假方面提出了一类分类方法识别食品掺假的思路,采用单类样本对自编码器建模,通过样品输入自编码器后的重建误差实现了掺假奶粉的鉴别。区别于传统的判别分析要求未知掺假食品的情况要与训练集中掺假情况一致,一类分类方法只将纯净食品作为训练集样品去判别未知情况的掺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这也为食品掺假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海南大学云永欢副教授从基础理论、方法开发、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全方位做了报告,重点讲述了基于集群分析发展的多种变量选择方法,并展示了罗非鱼新鲜度高光谱成像分析、短视频传感器用于食品检测等应用研究,并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特色农产品中的应用研究提出展望。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药品领域的质量检测同样重要。山东大学李连副研究员团队开展了以水为探针的无标记近红外光谱表征的系列研究,利用中药水光谱组学实现了中药提取过程(浸润、溶解与释放)的机理可视化,同时实现生产过程的终点判断。该团队还设计了人血浆蛋白醇沉过程智能终点判断系统以攻克生产过程光谱稳定获取与预测难点,利用图谱转换技术开展中药口服液快速检测仪(TCM-OL-001)集成研究,致力于突破PAT应用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推动我国制药生产的连续化;此外,来自山东大学药学院的研究生介绍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中药连续逆流提取设备的开发,实现了CQAs连续提取过程的快速无损监测与提取终点识别。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分析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会议中王家俊高工、刘泽高工、郑博文工程师作为烟叶加工领域的专家分别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卷烟生产过程质量评估、烤烟产地鉴别、烟叶工业分级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推动了领域内管理与标准规范的建立方法。此外,还有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农产品鉴别领域的应用,比如:柑橘品质检测、废旧纺织品识别、木材树种识别、茶叶品质快速检测、白酒年份鉴别、中药在线监测与质量检测、牛初乳中掺假成熟乳鉴别、煤炭无损测量、花生冻伤检测系统、鸭梨霉心病在线检测、调和油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会议上精彩的报告令人应接不暇,这也意味着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宽广。三、仪器改进与全新采样模式应运而生随着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特殊、复杂样品的检测问题随之产生,会议上多位专家介绍了仪器改进与创新解决方案。汉阳大学的Hoeil Chung教授对近红外光谱仪器进行了创新改进,将胆汁样本以单液滴形式处理,实现了通过胆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来判别胆囊癌,以及全氟化碳捕获的微塑料物质的定量检测;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兰树明针对颗粒样品提出新的IAS解决方案,基于侧照式采样、均质化混样、大光斑、多点光纤收集设计形成全新的混样系统,尽可能减少颗粒排布干扰对于光谱的干扰;因斯布鲁克大学的Christian Wolfgang Huck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微小型近红外光谱仪的现状和未来,以及微型便携式仪器在植物分析、收获时间优化、黑松露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本次会议内容严谨而充实,参会代表与专家学者们就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开展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不仅如此,会议还揭晓了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获得者,他们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会议闭幕式还评公布了12位优秀青年报告奖获奖名单,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了优秀榜样。如今,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入网络化时代,它将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向小型化、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更加广阔。随着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的圆满落幕,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队伍中,共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持续发展!
  • 落地!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引多方共鸣
    仪器信息网讯 为规范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及应用标准,进一步推进产业化进程,2021年4月23日下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江苏大学与仪器信息网特别于ACCSI2021同期(2021年4月21-23日,无锡)联合举办“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主题论坛,吸引了1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现场座位虚席!会议现场  中国近红外光谱的发展一直吸引大家的目光,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近红外光谱市场将达5600万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6.5%,居全球之首。市场规模强势增长的势头之下,大家也认识到,目前我国在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化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如相关仪器及应用标准还很欠缺,典型行业/领域的应用示范还不充分,仪器生产工艺还有待规范等。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8位近红外相关专家、用户以及厂商技术人员就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规范、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共同探讨。江苏大学陈斌教授主持会议,并综述了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化面临的关键问题。江苏大学教授 陈斌《近红外仪器产业化关键问题综述》  本次论坛定为实用、落地,报告伊始,陈斌教授根据自身经验对近红外产业化存在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谈了个人的看法:目前还没有1项仪器相关团体标准颁布;实验室仪器市场被国外几家公司占有 小型仪器的核心部件主要依靠进口;专用仪器种类太少;综合型“杂”家太少,学科交叉人才不足;设计理念有待升级,新技术需要及时引进;批量小,产量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急需提高等。  针对以上的情况,陈斌教授也给出了市场开拓相关的思考,比如小型近红外仪器是目前国内错位发展的机遇;在线检测装置的开发是新的热点,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感知;低价位的普及型仪器大有可为,或许可以变仪器为家电;工业在线需要应用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稳定,变仪器为传感器值得探索;台间差问题需要彻底解决,模型前移值得思考等。此外,针对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产业化,陈斌还从功能、精度、智能性、价格、实时在线检测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近红外仪器及技术需要标准化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高学军《傅立叶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的制定情况汇报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张辞海博士(代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彭黔荣发言)《实验室标准化需要近红外仪器的标准化——标准化是近红外仪器推广应用的基石》  标准化是近红外仪器及应用推广的基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制定颁布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关标准共有53项,其中国家标准18项、地方标准18项、行业标准17项,但是都是应用标准,仪器相关标准缺失。而且目前各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的仪器性能测试方法均只针对自己生产的仪器,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致使不同厂商仪器的性能无法进行比较,仪器用户在采购、比较仪器时缺乏统一的规范依据。近红外相关仪器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  2020年12月10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发布“关于拟立项(傅立叶变换近红外)CIS标准公示通告【2020】004号”。据介绍,该团标专门面向傅立叶变换型的近红外光谱仪,既适用于覆盖整个近红外区(4000cm-1~12500cm-1)的通用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也适用于测量谱段仅包含部分近红外区的专用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目前,该团标的工作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州中烟技术中心近红外法检测烟草及烟草制品中化学成分在烟草行业内首次通过CNAS认可,系行业首家!这一消息的公布引发大家关于实验室标准化与近红外仪器标准化的热烈讨论。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张辞海博士在肯定近红外技术应用前景的同时,也介绍到,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困境,比如研究人员和使用者对于近红外技术的实际应用理解不一;企业无稳定、可靠的校正模型,维护需要专业的人员花费较长的周期,应用推广难以实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硬件、软件种类繁多,用户在采购时缺乏科学依据等。一系列的问题反馈显示: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均需要标准化!  重视“榜样”的力量 以应用示范带动行业发展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线分析高级工程师 艾宏《光谱仪器示范应用平台的建设》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主管 石文杰《近红外光谱仪在植物提取行业的应用介绍》  倾听用户的声音一直仪器设计和系统搭建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成功的应用示范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次论坛特别践行从用户角度出发的理念,特别邀请了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线分析高级工程师艾宏和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主管石文杰分别分享使用心得。  近年来,中国光谱行业虽然蓬勃发展,一系列光谱厂商发展势头正好,但是大多聚焦于便携式仪器开发,在流程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仍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则是缺少可靠的在线光谱分析仪器实验平台进行测试,都是以项目驱动研发,很容易出现仪器上线以后可靠性差、售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用户对国产仪器失去信心。艾宏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合作单位在光谱仪器示范应用平台的建设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其特别介绍到,星火有机硅非常重视在线分析技术,企业购置了多台套各类型在线分析设备,为精益生产提供保障,包括在线色谱、在线近红外、在线拉曼等,给业界做了很好的榜样。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主管石文杰分享近红外光谱仪在植物提取行业的应用情况的同时,也提出了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需要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及准确性、降低仪器成本、增强安全性、制定相关标准、与其他仪器的联合应用或集成到萃取设备上应用等,值得大家思考。  “可靠性工作是与故障作斗争的系统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工/科研部长 李骞《仪器工程化可靠性提升探索》无锡迅杰光远技术总监 兰树明《IAS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开发的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  可靠性是工程化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仪器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仪器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科学仪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工/科研部长李骞指出了仪器行业在可靠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仪器研制单位重性能设计、轻可靠性工作,整个仪器行业可靠性知识和技能基础薄弱,标准规定缺乏可靠性要求、考核要求、考核方法等。  基于此,李骞指出:可靠性工作是与故障作斗争的系统工程!它是形成仪器好质量的“元细胞”,与产品功能、性能等一起构成使用质量指标,是质量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保持仪器可用性的“营养素”,仪器要做到皮实耐用就是要可靠性高,才能充分发挥仪器的使用效能,保障用户高效使用和提升科研质量;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倍增器”,可靠性增长可以使仪器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帮助仪器企业打造用户认可的“好品牌”;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剂”,能帮助仪器企业占据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化市场和高端领域市场。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个性化要求,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无锡迅杰光远技术总监兰树明围绕着客户提出的痛点,从基础关键技术上采取的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几个方面介绍IAS在近红外产品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上所作的应对方案。莱尼特种电缆(中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工程师 郑晓红《近红外领域的光纤定制化解决方案》  附件就如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翅膀,其影响着近红外应用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在本次会议中,莱尼特种电缆(中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工程师郑晓红特别给大家介绍了近红外领域的光纤定制化解决方案,引发多家仪器企业和用户单位的关注,大家纷纷就光纤的适用性,定制过程的问题等话题咨询提问。  所有的报告结束之后,本次论坛还特别安排了问答与讨论的环节,各位专家、用户代表及仪器厂商就自己关心的话题积极提问和探讨!问答与讨论环节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 布鲁克推出新一代小型化TANGO-T近红外光谱仪
    布鲁克光谱事业部长期致力于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并一直保持全球的领先地位,继2011年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化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mdash &mdash TANGO-R之后,今年又重磅推出了系列篇新品&mdash &mdash TANGO-T。   布鲁克公司将在BCEIA 2013前期举办集团新品发布会,其中包括这款产品的详细介绍,并将在BCEIA 2013展会现场进行展示,届时将是TANGO-T首次在国内亮相,欢迎广大用户、专家莅临布鲁克展位:9021,9022,9023,9024,9025,9026。   TANGO-T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具有设计精巧、系统稳健、性能卓越、操作直观等特点,为用户随时随地的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便携式检测。   TANGO-T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   TANGO-T仍采用布鲁克公司专利技术&mdash &mdash RockSolidTM(坚如磐石)干涉仪,利用了三维立体角镜技术,保证光路永久准直、性能长期稳定、数据准确可靠、仪器抗震性强;其光学镜面均采用镀金处理,反射率比铝镜提高5%以上,确保仪器的高光通量和高灵敏度,使光学性能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此外,TANGO-T还配有控温系统,可以在20-80° C范围内调节温度,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器皿的温控情况,当样品的温度达到指定要求时才会开始进行光谱扫描。   TANGO-T液体透射样品腔   TANGO-T主要用于液体样品的快速测量。配有背景自动采集功能,无需插拔样品即可测量。其体积小巧,对空间有限的实验室来说是绝佳的理想选择。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测试要求(如直接用于通风橱、手套箱或流动手推车),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且无需任何调整。   TANGO-T 配有易学易用的触屏微电脑,令使用变得更加简单:触屏式操作软件,界面友好、形象直观,支持多种语言版本,能够帮助用户更加快捷、安全的完成整个测试流程。仪器用户无需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即便未经过培训也能正确无误的实现测量。   TANGO-T有多种用途,既可用于测定油脂的碘值、FAA、不饱和脂肪酸,也可用于测定化工产品的羟值、水分以及化学助剂的鉴别.能为食品、石油、化工等行业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TANGO-T可与布鲁克具有液体透射测量功能的MPA实现模型传递和数据共享。以下是TANGO-T的测量谱图:
  • 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如何做大做强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多方位展现我国在近红外光谱领域的最新成果,仪器信息网和近红外光谱分会合作制作《近红外光谱新技术/应用进展》网络专题,同时也以此献礼近红外分会成立10周年,并寄语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田燕龙博士给大家分享其对国产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发展的理解。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5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c932139-c24b-4e87-9134-e0a5cbe9c633.jpg" title=" 田燕龙博士.jpg" alt=" 田燕龙博士.jpg" width=" 200" height=" 25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田燕龙博士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产品线布局始于国内首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一下贵单位近红外产品的定位及发展历史?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上世纪80年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应用在国内刚刚起步,但国内却没有相关仪器的制造技术。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国家科委批准下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现归属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分瑞利公司)于1987年从美国ANALECT公司引进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设计及制造技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于1993年7月27日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WQF-40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填补了国内空白。 /p p   随后北分瑞利公司在持续发展和提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技术的同时,开始拓展红外光谱仪器的应用范围,于1995年开始研发国内首台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WQF-4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见图1),并于1999年通过专家鉴定,再次填补国内空白。 /p p   WQF-400N自主设计了CaF sub 2 /sub 分束器、PbS/InGaAs探测器组件,将国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波段,由中红外(4000cm sup -1 /sup -400cm sup -1 /sup )扩展到近红外(10000cm sup -1 /sup -3300cm sup -1 /sup ),代表了当时我国近红外仪器的最高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0302749-5731-4408-8db6-7fae22339989.jpg" title=" WQF-400N.jpg" alt=" WQF-400N.jpg" width=" 450" height=" 29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我国首台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WQF-4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 /strong /p p   为丰富近红外光谱仪器产品品类、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在WQF-4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之外,2004年北分瑞利公司自主设计开发了NIR-800型近红外光谱仪(见图2)。NIR-800主要工作波段在短波近红外(800nm-1000nm),和主要工作在长波近红外(1000nm-2500nm)的WQF-400N形成了很好的互补。NIR-800外接通用PC机,采用交叉C-T的单色器结构和CCD/PDA阵列探测器接收,具有无运动部件、可靠性好、价格较低、综合像差小、杂散光低等创新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73736.htm"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0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8b076f7-526c-4c66-84a8-b76d92f3b51f.jpg" title=" NIR-800.jpg" alt=" NIR-800.jpg" width=" 450" height=" 202"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73736.htm" target=" _blank" strong 图2 NIR-800型的近红外光谱仪 /strong /a /p p   2008年,北分瑞利公司又开发出了第二代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WQF-600N。WQF-600N,该仪器采用了摆式干涉仪结构,开发了适合新仪器的CaF sub 2 /sub 分束器、攻克了动镜结构和快速摆动控制技术、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等关键技术,于2008年12月19日通过了北京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以后,WQF-6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就替代了老款的WQF-400N型,成为北分瑞利公司近红外领域的主推产品(见图3)。这款产品在2008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唯一的一款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在如今也是屈指可数的几款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之一,主要应用在大学及科研机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4915.htm"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5fb9cba-57d2-470b-a5d5-bb99218fd4f8.jpg" title=" WQF-600N.jpg" alt=" WQF-600N.jpg" width=" 450" height=" 337"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4915.htm" target=" _blank" 图3 WQF-6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 /a /strong /p p   目前,北分瑞利公司正在研究基于新一代500平台的WQF-5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500平台使用模块化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密封型的角镜型式迈克尔逊干涉仪、高精度的24位A/D变换,快速稳定的动镜控制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技术,通过全新改版升级的MainFTOS Suite傅立叶红外光谱仪通用软件及先进的网口及无线通讯技术,在外观、软件、可靠性以及产品功能方面都实现了突破。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情况?有哪些典型的应用案例?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北分瑞利公司的近红外产品可应用于制药、农业、石油化工、食品、纺织品检测等领域。江苏大学陈斌课题组使用北分瑞利公司的傅立叶变换近红外产品,先后实现了如下应用:(1)使用近红外漫反射方法研究了甲硝唑的主要成分硝基羟乙唑,建立了近红外光谱与硝基羟乙唑含量之间的数学建模,实现了硝基羟乙唑的快速检测 (2)研究了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纺织品中羊毛成分含量的一系列过程,实现了对纺织品中羊毛含量的检测 (3)以食用植物油中主要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检测指标,通过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定量检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实现了对食用油种类和掺伪的鉴别。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目前贵公司计划或者正在重点拓展的新领域有哪些?为什么看好该领域?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全球每年发生高达1.5亿的腹泻病例中,有70%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所引起,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对食源性病菌的快速检测。目前,北分瑞利公司正在开展食源性病菌近红外检测技术和仪器的研究工作,相关解决方案正在开发当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发展趋势:MEMS技术、定制化、掌上生活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相较于光栅近红外,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的优势体现在哪里?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和光栅近红外仪器相比,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最大的优势体现在性能上,目前研究级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基本都属于傅立叶变换型。首先,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具有多路通过的特点,所有频率同时测量 其次,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光通量比光栅仪器大得多,因此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 最后,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由于采用激光定位,波长的稳定性好,且光谱的分辨率高,使得这类仪器具有较好的波长准确性与重复性,仪器间的一致性好,更容易实现近红外模型传递。 /p p   虽然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较光栅近红外仪器具有更优异的性能,但是高性能也带来了高成本的问题,在近红外仪器市场份额上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技术水平已经比较成熟,未来应该更多考虑如何降低成本。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从仪器发展及应用的角度分析,您认为目前有哪些先进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值得大家关注?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随着光学器件、新材料、5G(6G)通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迅速崛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面貌也必然焕然一新,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综合比较国内外先进仪器,在近期有如下发展趋势: /p p   (1)MEMS技术 /p p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仪器微型化的开发热潮:台式机——便携式——手持式——掌上机——芯片机。其中,近红外光谱仪倍受关注,近红外光谱仪产品越做越小,其推动力就是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的大量使用。基于MEMS微光栅、MEMS微干涉仪等开发的新型近红外光谱仪,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功耗小等优点。2017年埃及Si-Ware在洛杉矶推出了单个芯片大小的MEMS近红外光谱仪——NeoSpectra Micro,该仪器检测范围为1100nm-2500nm,其外观尺寸为18× 18mm,厚度仅为4mm。 /p p   (2)定制化 /p p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多性质同检的特点,使得其特别适合作为一种在线监测手段。很多企业在用到近红外技术时,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需求,需要单独设计在线产品。如西派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开发的HF-C06蚕蛹雌雄高速鉴别与分选设备,基于蚕蛹雌雄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以光波为媒介高速采集蚕蛹的化学特征信息,实现了蚕蛹性别的高速鉴别。 /p p   (3)掌上生活 /p p   随着近红外光谱仪的微小型化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原来遥不可及、只有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方能使用的光谱仪产品,会逐渐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甚至人手一个,用于监测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奶制品、肉制品、果蔬品等食物的安全性、新鲜度,以及通过成分含量的摄入而实现个人健康管理。2017年1月,长虹在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发布全球首款分子识别手机--长虹H2。H2手机搭载了小型化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可对被测物体进行近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采集,并将光谱数据传输至云平台进行分析、计算、处理,得出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产与进口仪器差距犹在 市场快速增长毋庸置疑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目前国产近红外光谱仪与进口产品相比有哪些不足?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一直以来,国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产品就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对于中红外,国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产品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硬件水平上(如仪器的一致性、稳定性等),通过差异化竞争、降低价格等手段,国产仪器仍能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近红外领域,由于缺少成熟的模型数据库,使得国产仪器与国外产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p p   模型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样品类型单独建立,而且数据库的建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经常维护和扩充,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及持续的资金投入,而这恰恰是国产仪器厂商难以负担的。由于缺少模型数据库,使得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差,这又进一步打击了仪器厂商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要想做大做强,在硬件提升的同时,必须从基础做起,通过积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大数据库,在为用户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利润,形成良性循环。 /p p   另外,相比别的光谱仪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专业性更强,销售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进口仪器公司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工程师,具备售前制定方案、售中指导建立校正模型、售后负责模型维护和仪器维护的能力 而国内仪器公司的销售人员大多不是化学专业出身,与应用脱节,这些都制约着国产近红外仪器市场份额的扩大。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您如何评价我国近红外光谱的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潜力?未来几年,近红外光谱的热点市场需求有哪些?由哪些方法标准或政策法规等所促进?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2017年11月,美通社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一份市场报告发布新闻称近红外市场规模从2016开始到2024年将以年复合增长率6.1%的速度增长,并占据整个过程光谱行业(拉曼、红外、近红外)55%以上的份额。近期国际知名咨询公司QY Research公司出版了行业调研报告《全球近红外光谱(近红外(NIR)分析仪)市场规模、趋势和预测2019》,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近红外分析仪器市场将达到5.6亿美元,而且未来几年近红外分析仪器市场的最高增长率将会出现在亚太地区。 /p p   就国内来说,近三年来许多近红外行业标准开始陆续制定和实施,涉及到了多个应用领域,包括茶叶品质检测(标准号DB34/T 2890-2017)、山羊绒净绒率检测(标准号DB15/T 1229-2017)、纺织品纤维定量分析(标准号FZ/T 01144-2018)、珍珠粉鉴别(标准号GB/T 34406-2017)、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中乙烯基含量测定(标准号GB/T 36691-2018)、固态速溶茶中主要成分测定(GHT1260-2019)、茶多酚制品中主要成分测定(征求意见稿已发布)、畜禽肉品质检测(计划编号20191050-T-326、20191054-T-326)、纺织纤维鉴别(申报号FZFFZT0832-2019)和中药混合均匀度与水分快速检测(团体标准已启动)等。 /p p   总体来说,国内近红外光谱仪器市场在未来几年快速增长是毋庸置疑的,唯一不可预估的是在食品、质量监控、过程控制和化学品等不同行业最终规模化的大小。 /p
  • 近红外光谱厂商齐聚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9月12-1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协办的全国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桂林举行,来自近红外光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用户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本次会议中,国内外著名的近红外光谱仪生产商纷纷前来展示了本公司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所能提供的仪器及解决方案。以下是本次展会中部分参展仪器厂商的展位照片。   同时,在本次会议上多家厂商做报告介绍了最新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和技术,如赛默飞的《ThermoFisher近红外产品及其应用简介》;布鲁克的《最新产品及其应用介绍》;福斯的《近红外网络化技术及应用》;聚光科技的《近红外应用影响因素解析》;凯元盛世的《基于MEMS技术的Axsun近红外光谱仪》;JDSU的《线性可变滤光片近红外光谱仪》;珀金埃尔默的《近红外成像系统最新进展与行业应用》;济南金宏利的《AOTF近红外现代技术》。   另外,在本次会议中,布鲁克特别举办了招待晚宴,答谢广大用户的支持。 布鲁克招待晚宴
  • 让需求面对面,第三届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交流会在镇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3月25-26日,由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近红外光谱技术服务平台主办,近红外光谱苏沪工作站、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协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提供技术支持的“第三届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交流会”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吸引了160余人参会。仪器信息网作为会议支持媒体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现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陈斌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大会情况,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褚小立,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万由令博士发表了致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 褚小立 教授级高工致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褚小立在致辞中表示,微型/便携式光谱仪和工业在线分析仪是近红外光谱腾飞的两个翅膀,特别是小微型的光谱仪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小微型光谱仪的用户可能不是专业的分析工作者,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基于此,小微型光谱仪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研制面临极强的挑战性。此外,褚小立秘书长还提到,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都密集发布了很多利好的消息,近红外光谱技术正在迎接着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希望各位同仁继续努力,抓住风口,用实打实的成果迎接明年的第十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万由令 博士致辞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万由令博士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许多采用各种原理研发的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现在我国红外光谱仪器研发方面相比很多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弱项,特别是核心元器件很多还是依靠进口。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各产学研单位可以加强合作,在引进、吸收、创新等方面加速国产仪器的发展,早日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让仪器仪表,特别是近红外光谱仪器在国内仪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更好的引领我国智能制造工业的数字化转型。会徽 揭幕让需求面对面,本次会议安排了多位代表分别从仪器生产商及用户两个角度分享最新的技术、方法、标准、应用,以及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旨在给近红外光谱相关从业者搭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创造一个面对面对话的机会,为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贡献每一位“近红外光谱人”的力量。山东大学 臧恒昌教授 主持会议仪器生产商发言各大企业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介绍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还从多个角度对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发思路、技术指标、数据标准化、网络化等进行了探讨,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关注。其中,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王亮经理介绍了低成本光波导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鸿飞分享了国产中短波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其应用;杭州谱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清海介绍了在线近红外水份仪应用案例;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兰树明分享了IAS-PAT100 在线分析仪设计与应用;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张顺斌展示了滨松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示例;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倪勇与大家探讨了“便携的”实验室近红外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深圳谱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玉杰就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技术指标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朱志强介绍了超表面结构微型光谱仪及其应用;上海创和亿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超提出了便携近红外应用在线化属性的几点思考;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总监田燕龙介绍了傅立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ABB 近红外主管邹贤勇经理分享了“ABB OEM-KIT 助力开发您的FTIR 分析仪”;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鄂东梅经理给大家展示了FOSS 云服务数字化解决方案;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艾宏高工分享了光谱和模型文件格式标准化。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王家俊 教授级高工 主持会议应用方需求发言作为一类应用导向型的技术,近红外光谱的发展与用户的应用需求紧密关联。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仪器有什么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又将会衍生出哪些仪器技术的进步?7位专家从烟叶、香精香料、制药、粮食、植物提取物、火炸药、果泥加工等多个应用场景分别分享了最新应用进展,并且针对当前近红外的现状提出了切实的建议与需求。其中,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王家俊教授级高工介绍了烟叶收购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常州工学院张建平教授分享了数字化调香技术的思考与探索;中国食品药品检验院尹利辉主任讲述了近红外光谱仪器在药品CMC 中的应用进展;中国粮食科学研究院韩逸陶副研究员分享了粮食快检产品评价验证及应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质量主管石文杰介绍了微型光谱仪在植物提取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火炸药一级计量站张皋总工介绍了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并提出了近红外技术在火炸药行业的需求;南京农业大学兰维杰副教授分享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果泥加工品质快速评估的优缺点分析及应用展望。在此过程中,多位专家在分享的同时特别提出了目前近红外应用存在的问题,比如王家俊教授级高工提出应重视一些采样附件的光学性能,规范相关光学材料的性能指标;近红外检测分析的网络化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升;仪器操作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不仅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多位专家也分享了近红外分析方法未来极具诱惑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机会。其中,尹利辉主任指出,近红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有前景的过程分析技术工具,近年来欧洲EMA和美国FDA都在大力推行在PAT中应用近红外技术,而且中国药典也新增了过程控制附录(含红外和近红外方法);韩逸陶副研究员分享到,中储粮正在做粮食收储过程中的近红外方法评价,其指出,目前近红外光谱方法在全国粮食收储系统,特别是品质评价方面使用还比较少,基于近红外技术的优势,未来该方面的应用可以逐步加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陈斌 教授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规范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性能测定方法,确保仪器性能的可靠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20年正式立项《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经过3年的筹备工作,该标准于2023年2月8日正式发布,对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中,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陈斌教授特别介绍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通则》团体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情况,并同大家一起探讨了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思路。陈斌教授介绍道,当前小微型近红外仪器已出现了井喷的前兆,比如,元器件日新月异的技术催助着仪器的开发;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刚性需求,智慧生活、智慧健康、智慧家庭新要求,国产化替代的刚性需求等,推动着市场的发展。同时,他指出未来市场拓展的几个重要方向:小型近红外仪器是目前国内错位发展的机遇;在线检测装置的开发是新的热点,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待测物质的化学组分感知;低价位的普及型仪器大有可为,或可变仪器为家电;工业在线需要应用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稳定,变仪器为传感器的理念值得探索;台间差问题需要彻底解决,智能建模值得思考等。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总后油料所教授级高工刘慧颖发言华东理工大学 杜一平教授 发言最后,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就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多方合作,以及未来传承表达了期许。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讨论环节,各应用单位和仪器企业根据具体应用需求、互动对接。交流现场
  • 相聚北京BCEIA2023 共探近红外光谱如何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
    “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第一轮通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技术、机器人、5G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智能化生产方面的优势不断凸显,并在化工、制药等多个行业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的拓展,近红外光谱技术也正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不断推进着智能化生活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展示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将于BCEIA2023同期(2023年9月6日,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联合举办“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 。会议同期,还将举办《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报名预约并到场参会人员均有机会获赠《近红外谱实战宝典》新书一本!欢迎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研究的专家、用户、厂商,以及对近红外光谱感兴趣的人员到场参会。会议主题: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办方: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会议时间:2023年9月6日下午会议地址: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学术会议区W-102会议室会议日程(拟):“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日程安排主持人: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时间报告人报告题目14:00-14:20褚小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14:20-14:40刘鸿飞(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总经理)国产中短波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其应用14:40-15:00栾小丽(江南大学 教授 )工业过程近红外智能感知与模式监控15:00-15:20孙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红外光谱技术在藏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15:20-15:40杨增玲(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近红外光谱传感技术在绿色循环农业中的应用研究15:40-16:00李民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土壤-作物近红外传感器开发及智慧农业应用16:00-16:20《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环节16:20-17:00讨论环节 会议联系人:叶老师,18211196128 赞助联系人:魏老师,13552834693 预约报名请点击:http://mhvtajakfgn3848u.mikecrm.com/gFSQam5 扫码报名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2023年8月17日温馨提醒:“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在BCEIA同期举办,参加该活动的各位老师还需要提前进行BCEIA预登记以顺利进入展会现场。预登记通道已开启,预登记即刻成为BCEIA VIP,并享有三重福利:1、会前免费获取专属胸牌及会议资料2、免费兑换午餐及饮用水3、京城20个网点的BCEIA班车免费乘坐马上扫描下方二维码预报名登记:或PC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p/103_5或手机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w/103_5
  • 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共同举办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
    2017年11月30日,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与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共同发起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在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副主任、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组长杜一平教授团队和倪力军教授团队的精心组织下,由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必达泰克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近红外光谱厂商为本次论坛提供了支持。并在会上介绍它们有关近红外光谱的仪器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本次论坛云集了江浙沪等地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一大批专业人士,参会人员近百人。论坛邀请了本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包括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江苏大学陈斌教授、上海棱光公司蔡贵民高工、上海创和亿公司石超先生、大连达硕公司陈爱明先生,以及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和倪力军教授。与会人员对本次论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会议期间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气氛十分热烈。论坛由杜一平教授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和此次论坛期望达到的效果,并介绍了各赞助单位。 邵学广教授是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对整个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他还详细介绍了他的课题组近年来利用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研究开发的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为与会者展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独特的魅力。陈斌教授从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仪器的发展现状,他还结合其课题组的工作介绍了近红外光谱与互联网技术携手实现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的工作,为人们展示了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在快速检测领域美好的应用前景。倪力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天然产物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互联网共享的现状和展望,她重点介绍了她的课题组在中药、食品等行业应用近红外光谱实现产品和原料的快速鉴定和检测,以及在在线监测中的应用。她也非常看好互联网技术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认为这是今后近红外光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的兰树明经理介绍了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发状况,同时宣布其公司的IAS-5000产品已经正式上线,欢迎各位老师、学者参与免费试用。 石超先生对其单位多年来在近红外光谱对烟叶加工过程中质量稳定性评价方面的工作做了详细介绍。蔡贵民高工结合他十余年来研发近红外仪器的切身体会,详细报告了该类仪器开发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对于仪器研发人员来说这个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陈爱明先生做了题为化学大数据分析的报告,从化学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的角度探讨近红外光谱今后的发展方向。最后杜一平教授给大家做了“如何获得合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的报告,针对近红外光谱技术推广中的技术难点,即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这一主题,深入讨论了难点问题的本质、建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话题,并介绍了其课题组最新的解决方案。 为期一天的本次论坛,围绕近红外光谱这一主题,通过6位专家学者和5位仪器厂商代表带来的专业技术报告,从学术研究、应用研究、仪器研发等全方位地为与会者分享了近红外光谱领域的方方面面,集合了专家们在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及仪器制造中的宝贵经验。报告以技术创新为亮点,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参加此次论坛受益匪浅。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在分子光谱技术交流上的又一次盛会,将有力地促进苏沪区域以及长三角一带分子光谱技术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
  • 日程公布|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通知(第二轮)
    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通知(第二轮)随着日益重视的质量源于设计(QbD)和制造工艺效率,过程分析技术逐渐深入生产过程中,其市场也在不断增长。作为一类优异的在线分析设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快速,而且能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在线监测技术。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经在中国市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给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还未到达其应有的程度和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在需求的刺激下,各大厂商相继推出了不少在线近红外仪器,典型应用单位也呈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线近红外仪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增长点。不少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未来在线近红外仪器发展潜力甚至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为了进一步推进在线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分会拟定于第十六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期间举办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2023年5月19日)。希望借此论坛,展现我国在线近红外仪器开发和应用的成功案例,深入探讨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本届研讨会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典型应用单位代表和厂商技术人员做主题演讲,欢迎从事近红外光谱仪器,特别是在线技术开发的专家、厂商技术人员,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用户等报名参会。点击立即报名》》》论坛主办方: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分会论坛时间:2023年5月19日,9:00-12:00论坛地点: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论坛日程: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会议召集及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报告人报告题目袁洪福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待定臧恒昌山东大学 “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流化床中的应用研究》张德军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近红外产品经理《浅谈在线近红外项目特点及实施管理中的建议》唐果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副总监《近红外在线检测与数字孪生控制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王钧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 研发总监《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连续化生产的应用研究》赖衍清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在线近红外销售经理非接触式在线近红外应用介绍曾贤臣ABB(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销售支持经理《ABB FT-NIR光谱技术在线应用和OEM-KIT介绍》张皋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 总工/研究员《近红外技术在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论坛赞助:欢迎从事国产拉曼仪器研发的厂商参会!论坛联系人:叶女士,yej@instrument.com.cn ,18211196128关于ACCSI2023 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官网链接: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 (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全国第三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上海隆重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0月13日,为全力展示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增进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近红外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分析测试协会协办的第三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上海航空酒店开幕。来自近红外光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用户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主持会议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峰教授、上海分析测试协会副秘书长马兰凤女士分别致词,对到场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并预祝本届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致辞中说到,我国近红外光谱研究在以陆婉珍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近红外光谱研制、积累分析方法研究、化学计量学算法研究、以及各行各业的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2008年分别在北京、长沙成功召开的第一、二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为我国近红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大会为近红外光谱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信息交流平台,相信借助这个平台,并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将极大提升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础科研、应用技术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钱峰教授   上海分析测试协会副秘书长 马兰凤女士   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方家熊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闫成德先生分别致辞并做了重要讲话。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方家熊院士   方家熊院士一直致力于研究空间红外传感器技术,解决了我国首次长波红外卫星遥感传感器件和我国第一个航天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并研制成功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以及神舟三号飞船用的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目前主要进行航天用探测组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   方家熊院士首先感谢陆婉珍院士四年前倡导组织全国近红外光谱会议,感谢国内各位同行这么多年的积极研究。方家熊院士表示在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方面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如发展化学计量学、促进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增加国内外仪器公司之间合作等。并指出,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未来将向小型化、专用化等方向发展。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 闫成德先生   闫成德理事长介绍了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来的工作,通过努力现在已有42家单位加入了联盟,大家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寻找新的、共同的利益机制。   闫成德理事长表示,目前国内大多数实验室里只有10%是国产仪器,分析仪器分会计划从县一级的实验室开始做一些国产仪器示范应用,完全按照国家标准的方法在应用领域不断应用。进而探讨国产仪器在发展中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为政府采购提供指导。非常欢迎国产近红外光谱仪进入示范应用,进一步探讨近红外光谱仪器上下游产业链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此外,物联网作为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于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也值得各位专家及仪器厂家们的思考。   最后,闫成德理事长强调,为了近红外光谱快速发展,目前急需制定一个未来5-10年期间的具体发展路线,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近红外光谱从技术应用到整个产业将会有更大更辉煌的发展!   开幕式后,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梁逸曾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特邀大会报告。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陆婉珍院士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在实际应用中的课题   陆婉珍院士报告中指出,近红外光谱仪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近红外光谱标准化所要求的基础,同时模型传递方法的应用也必须以重复性极好的仪器设备为前提。但是目前制造稳定性、重复性好的仪器有很多困难,使得近红外光谱在某个领域成为标准方法或质量控制手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红外光谱的优点来源于大量的数据积累建立的模型,但是稳定模型的建立不但需要大量数据,并且依靠于准确的一次分析基础,模型的覆盖面受时间的限制也需要不断修正,所以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此外,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软件的维护较其他分析仪器的要求更多一些。目前,还没有近红外光谱长期应用的实例,陆婉珍院士希望大家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既要勇敢坚持,同时要理解情况,注意避开困难。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梁逸曾教授   报告题目:近红外数据的变量选择   梁逸曾教授报告中指出,不同样本的光谱不但相似度很高,而且每个样本所对应的变量数,即光谱的波长数目(或波数点数)都大大超过样本数。一个近红外或拉曼光谱大都有上千个波长或波数点,此数目一般都比样本数要多,致使矩阵(XtX)严重亏秩,很难使用常规最小二乘来求解。这样就出现了PCR和PLS,解决校正矩阵(XtX)严重亏秩的问题;采用cross-validation解决过拟合问题。   此外,梁逸曾教授介绍了采用CARS(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变量筛选方法建模来提高近红外模型的预测精度。   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   报告题目:正交信号校正处理近红外光谱的方法评价   袁洪福教授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依靠于样品间相对变化信息。一般,样品光谱间强度变化范围在10-3至10-4吸光度单位,即近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弱信息提取技术。近红外光谱除包括有用信息外,还包括各种共存的干扰信息。所以,研究消除各种干扰信息的方法对弱信息提取技术至关重要。   正交信号校正(OSC)是近红外光谱分析光谱预处理方法之一。袁洪福教授的报告中介绍了一种确定OSC最佳成分数的新方法,发现将OSC用于近红外光谱信号处理能显著改善光谱与性质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SK是确定最佳OSC成分数的有效方法;OSC和PLS1联用会产生过拟合现象,是重复剔除信息造成的;OSC与MLR(多元线性回归)的合理(变量选择)组合不仅避免过拟合,而且可以得到优于PLS1校正的结果。   本届会议全部采用大会报告形式,不设分会场,让参会者能更全面了解近红外光谱领域的发展。口头报告、poster及论文集结合,全面展示了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 论文墙报展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小型仪器展览会,国内外十余家著名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家和专业供应商展示其产品。   备注:仪器信息网将跟踪报道第三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敬请关注!
  • 二手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器市场达1900万美元
    二手实验室分析仪器的转售正成为科学仪器市场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红外(IR)和近红外(NIR)光谱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手仪器的可靠性和性能促进了市场对它们的需求,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显著增长。   实验室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并且拥有相对较大的使用基础。许多已有的模型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可靠的,仍然能够提供广大最终用户所要求的性能,导致大量二手仪器市场的崛起。虽然最近几年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总体需求增长已经相当强劲,但是还远不能和红外光谱相比。因此,相比红外或其他实验室技术,近红外光谱二手仪器市场相对较小。   2012年,实验室红外和近红外光谱二手仪器的市场总额约1900万美元,占整个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市场规模的比例不到2%。然而,按照销售的台数统计,二手仪器占全新销售台数的近8%的比例。二手仪器的经纪人将继续发展他们的销售和保障能力,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张,在未来几年,对红外和近红外光谱二手仪器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编译:刘丰秋
  • 近红外光谱技术如何“落地”药企
    p   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p p   为提升药品质量,国家药监局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监管制度改革,加强药品质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制药企业从药物研发、注册、生产、销售等全过程保证并保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近年来,包括美国FDA、欧洲EMA在内的官方药管机构一直在药物领域积极推动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立足从生产过程、工艺上保证药品质量,希望通过过程分析技术为产品质量的持续一致性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p p   目前,对欧美制药企业来说,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过程控制中常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应用于原辅料检测、中间体控制、过程监控等。但是,对中国化学药品生产过程控制而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据专家分析原因:在线监控设备的价格较贵,企业会更多考虑直接的经济效益、风险和成本 此外,国内目前没有过程分析设备和技术配套的相关法规,企业担心难以通过药监部门的生产变更申请 更重要的是,国内制药企业缺少成功应用的示范、缺乏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经验。因此,如何引导企业尝试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解决其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进而逐步了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性,熟悉并掌握其功能,是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国内医药领域应用的关键。 /p p   为了让近红外技术更快、更扎实地“落地”制药企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承担了中国科协2020年度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并将技术服务平台的组织协调工作与之有效结合。目前,在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来自于药检部门、科研院校、仪器厂商、制药企业等的专家正在组建科技服务团。而且,该服务团正在上述两个区域进行研讨和调研,积极推动制药企业和近红外仪器厂家的应用对接,力争做好服务工作。据悉,截至目前,己有11个仪器厂商积极申请参加在线仪器样机评价和选试,将有望推进国产仪器的研发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行业近红外光谱技术质量过程分析产学研用联合体。 /p p   根据计划,今年,近红外分会计划开展两次制药行业网上云课堂培训。5月23日,广东药科大学肖雪副研究员在科界平台开启了题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现代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展》的讲座。肖雪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中草药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过程分析技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等。本次讲座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优势,及其在药品原料、辅料、生产过程中快速检测和过程分析应用案例,其中包括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课后,专家们与有关药企技术人员还进行了座谈答疑。 /p p br/ /p
  • 相约北京怀柔|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详细日程公布
    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通知(第三轮)随着日益重视的质量源于设计(QbD)和制造工艺效率,过程分析技术逐渐深入生产过程中,其市场也在不断增长。作为一类优异的在线分析设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快速,而且能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在线监测技术。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经在中国市场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给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还未到达其应有的程度和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在需求的刺激下,各大厂商相继推出了不少在线近红外仪器,典型应用单位也呈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线近红外仪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增长点。不少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未来在线近红外仪器发展潜力甚至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为了进一步推进在线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分会拟定于第十六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期间举办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2023年5月19日)。希望借此论坛,展现我国在线近红外仪器开发和应用的成功案例,深入探讨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本届研讨会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典型应用单位代表和厂商技术人员做主题演讲,欢迎从事近红外光谱仪器,特别是在线技术开发的专家、厂商技术人员,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用户等报名参会。点击立即报名》》》论坛主办方: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分会论坛时间:2023年5月19日,9:00-12:00论坛地点: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论坛日程: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时间报告人报告题目9:00-9:30袁洪福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近红外分析技术与流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9:30-10:00臧恒昌山东大学 “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流化床中的应用研究》10:00-10:20张德军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近红外产品经理《浅谈在线近红外项目特点及实施管理中的建议》10:20-10:40唐果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副总监《近红外在线检测与数字孪生控制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10:40-11:00王钧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 研发总监《近红外光谱在中药连续化生产的应用研究》11:00-11:20赖衍清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在线近红外销售经理非接触式在线近红外应用介绍11:20-11:40曾贤臣ABB(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销售支持经理《ABB FT-NIR光谱技术在线应用和OEM-KIT介绍》11:40-12:00张皋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 总工/研究员《近红外技术在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论坛赞助:欢迎从事国产拉曼仪器研发的厂商参会!论坛联系人:叶女士,yej@instrument.com.cn ,18211196128关于ACCSI202 3 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官网链接: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 (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