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厂家
暂无
暂无
最近我公司有一片自来水管道泡在水中,不知是地下水渗透还是管道漏水,请各位高手指教辨别方法.已知自来水为地下水,取水深度40-60米,采用加氯消毒,但到此余氯甚小,此处也有反水现象,地下水位很低.
地下水由于分布广、水质好且开发费用低而成为全世界重要的供水水源。中国北方生活供水的一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也是干旱期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然而,地下水水质日益面临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威胁。地下水水质监测是评价水质状况最可靠的方法,并可作为供水水源保护的早期预警系统。它为水管理部门和水用户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世界上正在执行两个巨大的地下水质监测和评价项目: 一个是欧盟的水框架计划; 另一个是美国的国家水质评价计划。
工作人员用听漏杆,查漏水点,此项技艺已传承近百年。 带着耳机,听地下的声音;掏开井盖,借用一根长杆,听水流的声音。他们有时被人误当成是搞地震预报的,有时被误当成“偷井盖的”。其实,他们是听漏工,每晚行走在看不见的地下水管上,用耳朵捕捉管漏声,堵住流失的自来水。连日来,记者走近他们,揭开“听漏”背后的故事—— 修练13年,撰写听音辨漏“宝典” 听说要采访听漏工,武汉市水务集团推荐了一位“少壮派”听音辨漏专家——汉口供水部漏控所主任李永光,听漏工里面的第一位大学生。李永光至今听漏13年,并写出一本听音辨漏“宝典”。 1997年,李永光从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勘探专业毕业,当年,武汉市水务集团为提高听漏工文化水平,特意引进首位大学生搞听漏。李永光说,学校里并没有听漏这个专业,听漏只是一门延续了上百年的技艺。刚开始,他跟着老师傅听漏,啥也听不出,听多了才有体会。上世纪90年代底,听漏部门也引进了一些洋机器,但上面都是外文,一些听漏工操作起来觉得不方便,李永光将外文一一翻译清楚,“玩熟了”又教给同事。 李永光说,听漏工并不是耳朵比别人好,而是善于分辩不同的声音。长期听漏,他总结出一些经验,为培养后续人才,去年初,他总结写出首部听漏教材《检漏工手册》,被同事们奉为听音辨漏“宝典”。 听漏设备价值一套房 听漏“四宝”:听漏杆、探管仪、检漏仪、电子听漏仪 经过听漏专家的简单培训,记者准备到听漏一线体验一下实际操作,但被告知必须晚上才行。“为么事?”“白天哪里听得清楚,只有夜深人静才容易听。” 8月12日晚9时,记者来到武昌供水部漏控所,听漏队队长张万庆先展示了夜间听漏“四宝”:听漏杆、探管仪、检漏仪、电子听漏仪。张队长介绍,四样仪器有三样是进口设备,加起来总价值接近50万元。 这4件设备各有特点,最传统的听漏杆有近百年的使用历史,最现代的电子仪器是近10年才启用。听漏杆长约1米5,材质是铜和钢,听杆顶部是个园柱形的空木,扭开,里面有一个用来放大声音的簧片。探管仪则是通过对地面的扫描,了解地下的管道走向。检漏仪能大致估算出漏点位置。电子听漏仪则是将一个小爪样的声音采集设备搁在地面上,另一端连着耳机,听漏队员通过耳机监听地下声音,判断大致漏水点。据了解,通过上述操作,可锁定半径0.5米范围内的漏点。 张万庆有近30年的听漏经验,他告诉记者,早先听漏,就是骑一辆自行车,沿线听水管。发现管漏就做下记号,第二天,会有工人来维修。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增添了一些听漏仪器,但使用最多的还是传统听漏杆。张万庆说,因为夜间工作,又拿着设备,听漏队员时常被冒认为搞地震预报,还有警察看到他们深更半夜掀开井盖,误会是偷井盖的。 记者听漏一头雾水 师傅领进门,听漏在个人,出师需要两到三年 时针慢慢指向晚上10点,听漏队员吴海辉、王威整理好装备,准备出发。吴海辉告诉记者,武昌地下自来水管网有3000平方公里,每晚,队员们分片听漏,至少要走5公里,平均每天发现2个漏点。可别小看这些漏点,如果不及时堵塞,漏点会越来越大,严重时浸泡地基,导致管道挪位,最终引发水管爆裂。 听漏队到达南湖花园恒安路段,听漏的步骤是沿着水管边走边听。这从哪里听起?记者一头雾水。听漏队员王威传授诀窃:地下埋设的水管每隔200米左右会有一个阀门,打开井盖后,将听漏杆放在阀门上,就能判断是否存在漏水。 在一个十字路口处,王威听完阀门声,示意有情况:“附近有漏水,大约在20余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