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

仪器信息网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隔爆真空电磁起动器相关的资讯

  • 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
    7月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心研制建设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已于近日启动试运行。该装置达到了4秒微重力时间、10μg微重力水平、过载加速度不超过5g、实验间隔不大于10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单程落塔、抛物线飞机等相比,装置在实验效率、实验载荷强度要求、运行成本、不同重力水平模拟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倪思洁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电磁技术室副研究员张永康介绍,充分有效的地面验证,是空间科学实验的前提和基础。地基研究能够大幅缩短实验周期、降低实验成本、提升空间实验成功率,是天基研究的重要补充手段。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有效解决了探空火箭、失重飞机、落塔等传统地基微重力设施存在的实验成本高、准备时间长、过载较大等缺点。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采用电磁抛射的方式在地面构建微重力实验环境,即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将实验舱垂直加速到预定速度后释放,实验舱在上抛和下落阶段为科学载荷提供微重力环境。在实验效率方面,传统落塔平均每天仅可以做2-3次实验,抛物线飞机每次可以飞行30架次以上,但实验准备周期约2-3个月。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可以达到每天近百次实验的频率,准备时间1-2天,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效率。在实验载荷强度要求方面,传统落塔在降落回收阶段,试验舱和实验载荷要承受20g左右的冲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常规科学仪器的使用。在本装置中,实验舱所受的电磁驱动力是全程可控的,无论是微重力、月球重力还是火星重力模拟实验,实验舱的回收加速度都可控制在3g左右,因此常规科学仪器都可以用于实验。在运行成本方面,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装置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度左右,运行成本较低,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张永康介绍,目前正在开展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正在规划建设20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力争实现微重力时间20秒、载荷500公斤的国际领先指标,构建国际微/低重力实验中心,为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提供高效便捷的地基微/低重力研究平台,并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相关技术验证条件。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效果图。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供图
  • 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
    地面也可以做微重力实验了。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由该中心研制建设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日前启动试运行。该装置采用电磁抛射的方式在地面构建微重力实验环境,即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将实验舱垂直加速到预定速度后释放,实验舱在上抛和下落阶段为科学载荷提供微重力环境。目前,该装置可以维持的微重力时间可达4秒、微重力达10μg(十万分之一重力加速度)、过载加速度不超过5g(5个重力加速度)、实验间隔不超10分钟。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效果图。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供图“与传统单程落塔、抛物线飞机等相比,该装置在实验效率、实验载荷力学强度要求、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副研究员张永康解释,在实验效率方面,传统落塔平均每天仅可以做2-3次实验,抛物线飞机每次可以飞行30架次以上,但实验准备周期约2-3个月,新装置每天可以开展近百次实验,准备时间1-2天,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效率。同时,在实验载荷强度要求方面,传统落塔在降落回收阶段,试验舱和实验载荷要承受20g(20个重力加速度)左右的冲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常规科学仪器的使用。在新装置中,实验舱所受的电磁驱动力是全程可控的,无论是微重力、月球重力还是火星重力模拟实验,实验舱的回收加速度都可控制在3g(3个重力加速度)左右,因此常规科学仪器都可以用于实验。此外,在运行成本方面,该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度左右,运行成本较低,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充分有效的地面验证是空间科学实验的前提和基础。地基研究能够大幅缩短实验周期、降低实验成本、提升空间实验成功率,是天基研究的重要补充手段。“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有效解决了探空火箭、失重飞机、落塔等传统地基微重力设施存在的实验成本高、准备时间长、过载较大等缺点。”张永康说。据悉,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正在规划建设20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力争实现微重力时间20秒、载荷500千克的国际领先水平,构建国际微/低重力实验中心,为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提供高效便捷的地基微/低重力研究平台,并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相关技术验证条件。
  • Vacuubrand普兰德桌面一体式真空控制器:不再被爆沸拖累!!!
    合臣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德国Vacuubrand普兰德授权代理商 爆沸是一种剧烈的沸腾,指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由于压力急剧下降而迅速沸腾蒸发,体积急剧膨胀而显示出的一种爆炸现象。 减压蒸馏是通过降低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从而降低溶液沸点的一种蒸馏模式。随着抽真空的进行,减压蒸馏系统内的空气迅速被抽走,瓶内的溶液沸点降低,溶液的饱和蒸汽压降低,当压力下降到溶液的饱和蒸汽压时,溶液的蒸发会与蒸汽的冷凝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溶液呈现沸腾状态,但当压力继续下降时,汽液两相平衡状态会被打破,液体会迅速大量蒸发汽化造成剧烈沸腾,从而产生爆沸,损失样品。 为了防止爆沸,我们可以通过真空控制来实现,VACUUBRAND提供2种真空控制方法:1. 通过电磁阀精确控制负压管路的开或断;2. 通过变频电机精确调节真空泵的运转速度; 不管是哪种控制原理,均不需要引入外部空气或者惰性气体来控制压力。 比如这款单品,VACUUSELECT桌面一体式真空控制器: 比如这款单品,PC 3001 VARIO select:旋转蒸发选择自动蒸发,则不再需要实时看护实验过程。-健启动即可自动探测沸点并可根据蒸发的进行实时自适应调节压力。即使复杂的混合溶剂,也可以快速且平稳地蒸出,不必担心发生爆沸或起泡现象。四真空干燥箱选择预定义的干燥应用程序,或快速创建自己的多级干燥过程真空离心浓缩使用自动蒸发,即使是高沸点的溶剂或容易爆沸的样品也易于浓缩。快速,简单,且无需任何参数设置。 VARIO变频泵通过调整电机转速提供精确的真空控制。这保证了*佳的工艺时间和可重复的结果。VARIO变频泵按需运行,可实现最大的能源利用率,极长的维护间.隔,和安静的工作环境。 VACUUSELECT使您的工作更加简单、便捷和高效。您.可从各种预定义好的应用中直接选择,或是快速创建自己的常规应用。VACUU-SELECT直观的用户界面,让一切尽在指尖。 VACUUBRAND化学隔膜泵提供优异的经久耐用性-即使在高化学腐蚀的条件下。高质量的氟聚合物、精确的制造工艺和高水准的质量控制,保证了VACUUBRAND化学隔膜泵具有毫不妥协的化学耐受性、长久的维护间隔和稳定可靠的性能。 合臣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进口、国产通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供应商。 主要供应英国Radleys、德国Mbraun(布劳恩)、德国Vacuubrand(普兰德)、德国Huber(富博)、德国Heidolph(海尔道夫)、德国IKA(艾卡)、瑞士Mettler Toledo(梅特勒-托利多)、德国Christ、瑞典Biotage(拜泰齐)、美国Waters(沃特世)、美国Unchained Labs(非链)、上海一恒(Being)、合臣科技自产、英国Stoli Chem、德国Micro 4 Industries等众多品牌产品,还供应其他优质的国产通用实验室仪器。(文章转载修改自 普兰德BRAND实验室 公众号)
  • 超高真空大抽速磁悬浮复合分子泵重大仪器专项启动
    1月16日,由北航仪器光电学院刘刚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超高真空大抽速磁悬浮复合分子泵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北航召开。科技部条财司吴学梯副司长、孙增奇处长、工信部科技司技术创新处范书建处长、王锐主管等领导出席会议,项目专家组中国计量院张钟华院士、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专职副理事长李跃光、中科院光电所周维虎研究员、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汪洪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董海义研究员等莅临启动会。会议由范书建处长主持,吴学梯副司长在产品应用及产业化、成果落地及加强与企业合作、承担单位切实落实好法人职责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作了重要指示。项目牵头单位北航张军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词,感谢科技部和工信部对该项目给予的支持、指导和帮助,指出学校将全力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北航唐文忠校长助理、仪器光电学院房建成院长、发展规划处樊尚春处长、实验室及设备处赵罡处长、工研院蔡茂林副院长和各参研单位及应用单位代表50余人也出席了本次启动会。   该项目由北航牵头,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产业化单位,合作研发单位包括北京北仪创新真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海斯德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应用示范单位包括中国计量院、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中科院电子学所、中航工业618所、航天三院33所等6家单位。本项目以北航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核心技术,以及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破的系列化高速磁悬浮永磁电机技术为基础,利用北京中科科仪、北京北仪创新真空的机械分子泵的技术积累,依靠自主创新,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中、小三类超高真空磁悬浮分子泵,填补国内空白,提升我国高端科学仪器及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   会上,刘刚教授介绍了项目研究的必要性、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任务指标以及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等。其他参研及应用示范单位就各自承担课题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等作了详细汇报。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参研单位优势互补、高效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并就仪器研制工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为下一步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组织管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 张承青系列约稿[2]:之二 电镜实验室的电磁环境改善
    为促进电子显微学研究、电镜应用技术交流,打破时空壁垒,仪器信息网邀请电子显微学领域研究、技术、应用专家,以约稿分享形式,与大家共享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进展及经验等。同时,每期约稿将在仪器信息网社区电子显微镜版块发布对应互动贴,便于约稿专家、网友线上沟通互动。专家约稿招募:若您有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邮件投稿或沟通(邮箱:yanglz@instrument.com.cn)。本期将分享张承青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的系列约稿经验分享,以下为系列之二,以飨读者。(本文经授权发布,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系列之二 电镜实验室的电磁环境改善凡是有电源的地方、有用电设备的地方、几十米内有地下电缆的地方,距离地铁沿线几百米内的地方,甚至只有金属管道和金属梁架的地方,都可能有高达数十甚至数百毫高斯的AC和DC干扰。因为低频电磁干扰往往是多源复合的矢量,低频电磁干扰的强度变化一般无规律可循(也有例外,如单一主源情况),短时间内就会有大幅波动。实际测试中,发现城市一般环境下(周边数十米范围无楼房和明显可见的输电线变压器等),AC也可达0.5~1.0毫高斯,郊区周围几百米内无人工设施环境AC可低于0.05毫高斯(看看人类干的好事)。水平方向AC磁场干扰(对不同品牌和精度的电镜标准不同,并且与人的主观感觉也有直接关系,所以无法给出一个确切数值;一般可以认为3~20mG就是强干扰吧)轻则使图像垂直边缘产生毛刺,重则使图像分割成若干幅。水平方向有强DC磁场干扰时,图像会漂移和扭曲。由于DC干扰频率低速度慢,低倍率和短时间实验时我们可能注意不到,或者误认为是其它原因。垂直方向的AC和DC仅干扰电子束飞行速度,致使难以聚焦和消除象散,但不会产生毛刺和变形等图像瑕疵。各电镜厂商对于自己不同型号的电镜,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如果初步选定的电镜实验室室环境超标,那就要采取措施改善至合格,否则电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厂商是不管的,呜呜。因为DC的频率(0.001~1Hz)和AC的频率(基频50Hz)相差四个数量级以上, “量变引起质变”,面对不同性质的对手,应对方法显然应该不同,所以我们要把AC和DC分开讨论。常见的AC干扰源有许多:附近(包括楼上和楼下)的供电用电设备,如变压器、配电柜(箱)、走廊里桥架上的供电电缆线、多余并盘成环形的电缆线、附近的电炉、深冷冰箱、风机、中央空调主机、深井泵、空压机、五米内的UPS(100kVA以下)、冷却水箱等等,都是常见的干扰源。复和叠加后我们经常可以测到3到6毫高斯,偶然也有高达18到22毫高斯的(不多,我一共只碰到没几次)。有些电镜需要配备UPS和冷却水箱,它们的摆放也要注意。冷却水箱一般放在辅助设备间里,只要尽量原离镜筒即可。但是摆放UPS时需要注意,除尽量远离镜筒外,一般UPS主机产生的水平(X/Y)方向AC杂散磁场强度是不一样的(UPS技术标准中没有这一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曾经实际检测到某品牌UPS主机产生的X方向磁场比Y方向大两三倍的情况,本人还有过将UPS主机水平转动一个角度就大大减少AC、扫描电镜分辨率立马提高一倍的实际经历。另外有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竟然也会产生磁场。如消防水管(广州某部门实测)、工字钢底梁(北京某博物院实测)、有铁质护套管的普通日光灯照明电线(武汉某半导体长实测)、暖气片及暖气管道(哈尔滨某大学实测)、老式结构建筑的水管(长春某研究所实测)等,都在三米左右测到过1~3mG的AC磁场,并使用“梯度测试法”反复确认,可以明确锁定源头。某些经常被怀疑、实际往往却“不是坏蛋”的有:电梯(最容易被怀疑到的无辜者,因为它的动力部件在很远的顶层,电梯轿厢完全不产生AC磁场)、小功率空压机和真空泵(可能蹦蹦蹦叫的挺响,实际一两米外就衰减到1mG以下)、小型挂式或柜式空调(耗电量大的主机一般在几米之外,室内部分基本不产生磁场)等,不必在它们身上浪费时间。DC干扰源不多,大型UPS站、电解槽、直流电动机调速的轧钢机等都是可疑对象。不过最常见的还是来自地铁。我国目前地铁供电有直流750V(京津)和1500V(沪)两种制式,地铁在启动出站时电流变化最大,那时的DC干扰也最强。上海地铁二号线在地面三百米远处DC变化可达15mG以上,750V供电的地铁线路DC干扰更大些(不要忘了磁场是电流产生的哦)。顺便说一句,高铁和动车是交流供电,和地铁不一样,主要是AC, DC电磁干扰往往很小。知道了原因,那么很多时候我们“惹不起躲得起”,考虑到“磁场强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找到主源(有时也找不到)后,有时避开同一楼层供电支路的“上游”,搬开十几米或者换一个房间/换个楼层/换个楼就搞定,一分钱不花,哈哈。这里报告一个坏消息,据本人十几年、两千多次的实践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处可躲”,那就只好破费些银子,做个磁屏蔽或者买套消磁系统吧。对于AC我们有两个解决方案:被动式磁屏蔽(又分为磁路分流和感生反相磁场两种,详见本系列之五《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和主动式消磁系统(详见本系列之四《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但对于DC,目前我们只有选用具有DC消磁功能的消磁系统这唯一的解决方案,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可以证明两种被动式磁屏蔽都不能搞定DC。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本人其它相关文章,这里不再进一步展开。目前国家在低频低频电磁屏蔽方面还没有专业标准和规范,也没有技监部门来监督管理,各个工民建设计单位基本都没有配备专业检测仪器,所以,当前没有“有资质的设计部门”来做专业设计。2020.10张承青作者简介作者张承青,退休前在某电镜公司工作多年,曾经做过约两千个(次)电镜环境调查、测试,参与多个电镜实验室设计及改造设计规划,在低频电磁环境改善和低频振动改善等方面有些体会,迄今仍在这些方面继续探索。附1:张承青系列约稿互动贴链接(点击留言,与张老师留言互动): 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655934_1附2:张承青系列约稿发布回顾拟定主题发布时间文章链接序言 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2020年10月13日链接系列之一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环境调查的必要性2020年10月15日链接系列之二 电镜实验室的电磁环境改善2020年10月20日链接系列之三 低 频 电 磁 屏 蔽 实 践2020年10月22日链接系列之四 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2020年10月27日链接系列之五 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2020年10月29日链接系列之六 低频振动环境改善2020年11月3日链接系列之七 谈谈电子显微镜的接地2020年11月5日链接系列之八 温度湿度和风速噪声2020年11月11日链接… … … … … … 附3:相关专家系列约稿安徽大学林中清扫描电镜系列约稿
  • 断路器28昼夜及温升特性试验装置与天津电传所喜结善缘
    随着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此类断路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GB10963.1-2005《电气附件 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 第1部分:用于交流的断路器》标准的要求,对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产品的耐热性、耐异常发热和耐燃、温升试验及功耗测量、脱扣特性、运行短路能力等检验项目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每一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总会有很多企业的产品是不符合标准的规定。Delta德尔塔仪器针对GB10963.1-2005标准中28天(昼夜)试验专门设计研发了相应的28昼夜试验装置,通过实际试验验证断路器长期工作的可靠性。 2020年底,Delta德尔塔仪器接到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委托非标定制一款“断路器28昼夜及温升特性试验装置”,天津电传所老师对设备提出的要求如下,设备定制生产周期要求两个月内完成。本项目设备已经于2021年3月份顺利验收结束。 (Delta德尔塔仪器交付天津电传所&28昼夜及温升特性试验台) 1、设备概述: 1.1、总说明 本“采购技术要求”所要求采购的 28 周期试验装置用于“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低压元器件直流短路、交直流寿试验能力提升项目”。该设备以满足相关工程的试验能力为准,设备供应商为此可以进行必要的优化与性能提升,故最终技术数据以最终实际协商一致的数据为准。1.2 、供货范围: 本“采购技术要求”所要求的供货及服务范围包括:28周期试验装置的设计和制造与检验、运输、现场安装以及其他必要的售后服务和培训等。1.3、运行条件:海拔高度:≤1000m;环境温度:-10℃~+45℃;z大日温差:≤25℃;日相对湿度平均值:≤95%;安装地点:户内;一般情况下仅有非导电性污染,必须考虑到凝露和潮湿引起的绝缘下降。2、性能要求:2.1、功能用途 依据国家标准GB10963.1中9.9款,对MCB进行28 天试验、断路器1.13~1.45倍延时脱扣试验,也适用于GB16916.1第9.22.1.5中1.25倍脱扣电流试验。兼顾产品做200A 以下的温升试验,环境温度、湿度本设备不包含。 2.2、技术标准: 本项目设备的设计、制造、试验等遵循以下标准,但不限于此,且下列相应标准号的标准在合同签订时有更新版本发布时,应满足该更新标准要求。(1)GB10963.1-2005 电气附件 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断路器 第 yi 部分:用于交流的断路器;(2)GB 10963.2-2008 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第 2 部分:用于交流和直流的断路器;(3)GB16917.1-2014 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带过电流保护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RCBO)第 1 部分:一般规则;(4)GB14048.2-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 2 部分:断路器。 3 、主要设备(部件)技术要求: 3.1 、电源构成: 本装置为三相电源,也可以作为 3 个单相回路进行检测。 3.2、关于输出电压的要求: 标准要求:电路的开路电压至少为 30V,分辨率不低于 0.1V。电源具备电容补偿, 以减少对实验室电源的容量要求。测试电流:0~200A 可长期连续工作,分辨率 0.1A。电流波形:正弦波。3.3、其他要求: 装置应配备稳流功能,配备 9 个工位的续流功能(即可同时进行 9 只 3 相试品的串联试验)。续流要求时间在 1~2s 内实现,并能防止续流后瞬间的电流过冲。装置应具备触摸屏或液晶显示器等元件用于电流显示和设定。标准规定在z后一个周期后需要将电流升到 1.45In,因此要求能够实现至少 2 段电流和时间设定,用于实现断路器特性检测 2 种电流的转换功能。2 个电流转换之间的时间应保证“5s 内稳定的从第yi个电流稳定的升到第二个电流”。3.4 、温升测量记录测试通道:54 通道;设备能带电测量:测量范围:0-200℃;温度传感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量精度:0.2 级;温度曲线显示:具有温度数值以及曲线显示记录;系统应带记录温升的功能,在z后一个流过电流期间,应测量接线端子的温升。 3.5、安全配置: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运行指示,试验结束指示,故障报警自动停机。 3.6 、其他要求 具有基于 Modbus RTU 或 Modbus TCP 通讯协议,可组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设备。 4、安装与调试 在设备安装完毕后,需要根据相关设计文件和订货设备的技术资料,进行调试工作。调试前需确认技术资料完整、有效,与系统及设备实物状况一致,对备进行检查以及完好性和功能验证,也包括参数整定等。 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直属研究所,现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电气传动自动化系统工程、中小型水力发电设备成套、低压电控配电装置和新能源电控设备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和检测认证。自1954年8月成立以来,荣获了15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取得了近千项科技成果,承接了万余项国内外工程项目,见证了国家冶金、矿山、交通、国防、电力、石化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天津电传所是国家ji"国家电控配电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部属 "中小型水力发电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挂靠单位,所拥有的先进检测手段多年来承担着行业产品的试验、检验和认证任务,特别是低压配电产品强制性安全(3C)认证工作。依托于该所的"电气传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电气传动及自动化工程化系统和产业化产品的各类实验室,为国家电气传动工程化研究开发与工程化验证能力以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大大提高了国家电气传动及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Delta德尔塔仪器专业致力于为3C低压电器企业提供符合IEC 60898-1:2015+A1:2019 电气附件.家用和类似设施用的过电流保护断路器.第yi部分:交流操作断路器 《Electrical accessories - Circuit-breakers for overcurrent protection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installations - Part 1: Circuit-breakers for a.c. operation》、GB14048.1-201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yi部分:总则》、GB14048.2-200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yi部分:断路器》、GB10963.1-2005《电气附件-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 断路器 第yi部分:用于交流的断路器》、GB 10963.2-2008 《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第 2 部分:用于交流和直流的断路器》、GB 16917.1-2014 《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带过电流保护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RCBO)第yi部分 一般规则》、IEC60947-1:2011《Low-vo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Part1:General rules》、IEC60947-2:2006《Low-vo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Part1:Circuit breakers》等标准的检测设备。 Delta德尔塔仪器为3C低压电器实验室提供以下项目的专业检测设备:低压断路器——检验项目及设备低压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及熔断器组合电器 ——检验项目及设备一般工作特性额定运行短路分断能力额定极限短路分断能力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带熔断器的断路器的性能综合试验耐湿热性能试验附录B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附加试验附录C用于相地系统中的断路器附加试验附录F电子过电流保护断路器附加试验附录H用于IT系统中的断路器附加试验温升介电性能泄漏电流额定接通和分断能力操动器机构的强度操作性能额定短时耐受电流额定短路接通能力熔断器保护的短路耐受能力熔断器保护的短路接通能力耐湿热性能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过载试验接线端子机械性能电磁兼容(EMC)(如适用)低压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检验项目及设备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检验项目及设备耐湿性能耐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温升动作条件及动作范围介电性能额定接通和分断能力外壳防护等级(如适用)接线端子的机械性能接触器耐受过载电流能力约定操作性能短路条件下的性能电磁兼容(EMC)(如适用)辅助触头的通断能力和额定限制短路电流(如适用)保护功能报警功能控制功能(验证面板控制功能)热记忆功能故障记忆功能(验证面板显示)一般工作特性额定运行短路分断能力额定极限短路分断能力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带熔断器的断路器的性能综合试验耐湿热性能试验附录B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附加试验附录C用于相地系统中的断路器附加试验附录F电子过电流保护断路器附加试验附录H用于IT系统中的断路器附加试验交流半导体电动机控制器和起动器——检验项目及设备控制和保护开关电器(设备)——检验项目及设备介电性能温升极限操作性能动作和动作范围混合式电器中串联的机械开关电器的接通和分断能力及约定操作性能短路条件下的性能接线端子的机械性能带外壳的控制器和起动器防护等级EMC的试验耐湿性能动作范围温升介电性能操作性能短路条件下的性能接通和分断能力电磁兼容性耐湿性能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外壳防护等级接近开关——检验项目及设备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检验项目及设备标志温升介电性能正常条件和非正常条件下开关元件的接通和分断能力限制短路电流性能结构要求防护等级动作距离操作频率电磁兼容性冲击耐受能力振动耐受能力耐湿性能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附录BII级封装绝缘的接近开关的附加试验具有整体连接电缆的接近开关的附加试验结构要求操作操作控制、程序及范围温升介电性能接通和分断能力操作性能能力短路接通能力短路分断能力短时耐受电流限制短路电流EMC耐湿性能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外壳防护等级设备用断路器 ——检验项目及设备家用及类似用途机电式接触器 ——检验项目及设备标志检查一般规则检查、机构检查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标志耐久性螺钉、载流部件及其连接的可靠性,连接外部导体的接线端子的可靠性防触电保护耐热耐异常发热和耐燃防锈介电性能温升28昼夜试验耐漏电起痕脱扣特性额定电流下的性能额定通断能力下的性能在规定的过电流条件下的性能限制短路电流能力温升试验动作与动作范围额定接通和分断能力介电性能约定操作性能耐湿性能过载电流耐受能力抗锈性能标志耐久性耐撞击性能检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接线端子的机械性能安装、维修用螺钉和螺母性能验证耐热性能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试验耐漏电起痕耐老化性能外壳防护等级短路条件下的性能
  • 这种电磁波强过X光、超声波 有望病前检出癌细胞
    今年重庆市高交会展示现场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仪  患癌之前就能检查处癌细胞,这还是真的。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下称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获悉,该研究中心历时3年研究的太赫兹生物医疗研究项目即将结题。该研究项目发现,电磁波太赫兹波能直接“看到”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如果用于生物医疗领域,有望在患癌之前检测到癌细胞,目前,中科院已与第三军医大学展开合作,太赫兹技术或将攻破癌症难治的大门。  太赫兹近场成像光谱仪局部   中科院海归教授领队3年出成果  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 0.1~10THz 之间的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上位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  据了解,太赫兹波段的光谱对于物质结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太赫兹脉冲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也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因此,太赫兹生物探测技术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前沿领域。  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下属研究机构。2013年,研究中心成立后不久,就在重庆市科委的支持下开展太赫兹生物医疗的项目研究。目前,太赫兹技术研究团队有科研人员14人,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比例超过55%。  研究中心主任崔洪亮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他在太赫兹生物探测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早在10年前,在美国教学的崔洪亮率先倡导太赫兹光谱检测和识别化学和生物战剂的研究,首次取得在溶液环境下成功测得三文鱼DNA的太赫兹波吸收图谱,这一突破性的成果领先国际同行近十年。  崔洪亮带领的团队花费了3年的时间研究太赫兹生物医疗项目,该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结题。这意味着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在太赫兹生物医疗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仪局部  检测癌细胞能力超过X光、超声波  据了解,X光穿透性很强,无法细致地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 超声波穿透性又稍弱,照射不到细胞内部,只能“看到”直径大于1毫米的癌症肿瘤。而太赫兹波却恰好能够检测到细胞内部生化信号变化,分辨出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  崔洪亮认为,生物医疗是太赫兹应用的一个独特的领域,“在生物医疗领域,X光、超声波等传统医学检测手段无法检测到DNA等生物大分子,太赫兹技术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该项目立项之初,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就与第三军医大合作。研究中心利用第三军医大提供的信息建立数据库,以此作为太赫兹检测癌细胞研究的基础。第三军医大则把研究的成果逐步运用于临床医学。  崔洪亮表示,如果太赫兹波技术能够发展成熟,癌细胞有望能在其未扩散之前被检测出来。目前,通过太赫兹技术,中心在实验室里已经能检测出肺癌早期在支气管中癌变的细胞。而在太赫兹技术更为成熟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研究人员已经通过该技术检测出皮肤癌、乳腺癌、结肠癌和胃癌等多种癌细胞。  太赫兹波技术在未来的医疗卫生领域或将有更进一步的应用。  据崔洪亮介绍,当太赫兹波在生物医疗方面的研究彻底取得成功时,医生有望利用太赫兹技术治疗癌症。相比于治疗过程中同时杀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化疗、放疗等传统手段,一定频段内的太赫兹波可以实现只针对癌细胞而无损正常细胞的良好治疗效果。  目前,研究中心已经研发出用于细胞检测的太赫兹光谱仪。但由于设备体积较大,一直仅限于实验室使用。研究中心下一步打算把设备做得更小,以便于日后投入生产线,真正把该设备送进医疗卫生行业。
  • 欧盟拟统一各成员国电气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法律
    2012年2月,欧盟通报了“关于统一各成员国有关电磁兼容性的法律的指令提案”。   该委员会提案涉及使管理电气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基本要求的现行法规(指令2004/108/EC)与新立法框架的规定,特别是与决议No 768/2008/EC保持一致。该提案是与新的立法框架保持一致的一揽子9个欧盟指令的一部分。所提出的修订涉及强化经济运营者的义务,特别是产品的可追溯性,加强通报机构的要求,以及精简保障条款的程序。   详情参见: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11:0765:FIN:EN:PDF
  • 国内首套电磁超声裂纹检测器完成测试
    12月3日,管道局检测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套电磁超声裂纹检测器完成整机牵拉试验。   据悉,电磁超声裂纹检测器目前国际上只有三套样机,而管道局检测公司研制的48英寸口径的电磁超声裂纹设备在国际上尚属首套。   天然气管道在运行中,由于应力作用,管体会产生裂纹。随着裂纹的加大,将直接导致管线沿纵向撕裂状爆炸,撕裂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危害巨大。管道局检测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从事管道漏磁检测的甲类综合检验机构,经过4年潜心研究,历经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室测试和试验,终于攻克被誉为管道检测史上&ldquo 哥德巴赫猜想&rdquo 的电磁超声裂纹检测技术。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安排8.6亿元启动18个项目
    5月11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1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1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8.6亿元。其中,围绕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方向,拟部署不超过3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每个项目500万元。原则上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示范应用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1. 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 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 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考核指标:固态复合正极比容量>400mAh/g;复合金属锂负极比容量>1500mAh/g;固体电解质厚度<15μm,室温电导率>1mS/cm,锂离子迁移数>0.8;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容量>10Ah,比能量>600Wh/kg,循环寿命≥500 次。有关说明:支持一般项目的同时,并行支持不超过3个不同技术路线(互相之间、与一般项目之间技术路线均明显不同)的青年科学家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1.2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材料及结构,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高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千瓦级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氢气、天然气、醇类等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集成不同燃料应用 场景的SOFC系统,研究系统快速启动响应技术,研究系统在模拟行驶工况下的应用安全。考核指标:建立车用SOFC关键部件、电堆与系统技术及理论体系。完成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的结构设计和验证,电流密度 ≥300mA/cm2条件下,电压衰减≤4‰/千小时(运行时间≥1000h);形成低成本金属连接体及涂层材料加工工艺,连接体高温服役5000h,ASR≤30mΩ‧cm2;掌握SOFC电堆组装技术,单电堆功率≥1.0kW,电堆功率密度≥1.0kW/L,电效率≥60%;完 成氢气、天然气以及醇类等为燃料的SOFC系统开发,额定发电功率≥50kW,启动3分钟达50%输出功率,发电效率≥55%(DC,LHV),建立系统安全性能评价体系。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 5 年。1.3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考核指标: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储氢系统有效储氢质量≥32kg,氢气泄漏率≤10mL/h,供氢能力≥7g/s,系统服役寿命≥10年;形成相应气瓶与瓶阀的自主知识产权及产品标准,制 定系统零部件、总体结构、集成设计等安全设计准则。其中,70MPa氢Ⅳ型瓶满足T/CATSI 02007—2020要求、容积≥400L,单瓶质量储氢密度≥6.8wt%,单位储氢能力碳纤维使用量<10.7kg/kg H2;集成瓶阀设计压力≥70MPa,内置电磁阀寿命≥50000次, 瓶阀功耗≤8W,瓶阀质量≤1.2kg,瓶阀集成电磁开关装置、过流量装置、超温超压泄放装置(TPRD)、温度检测装置和手动操作装置;调压阀组循环寿命≥50000次,输出压力波动范围10~15%,波动持续时间≤10s,输出流量≥7g/s,质量≤1.2kg;车载氢系统控制器具备独立加氢模式、红外通讯、6路以上氢安 全检测通道,具备加氢状态控制与停车氢安全巡检策略;加氢口及加氢枪加注速率≥7.2kg/min,加氢口使用寿命≥20000次,加 注过程瓶内气温≤85℃。大流量氢气流量控制阀组最大喷射流量≥7g/s(阀组流量),内外氢气泄露率≤0.3mL/h@30bar,耐久性: 喷射阀开闭次数不小于4亿次(比例电磁阀全开闭次数不小于500万次);大流量氢循环引射器压升≥50kPa,引射比≥2.2,电堆功率覆盖范围60~400kW;大流量氢气循环泵系统压升≥50kPa(采用氢气混合气体,循环流量≥3000slpm,氢气浓度≥90%),功耗≤1.5kW,效率≥46%,噪音≤70dB,寿命≥20000h。建立快速加注机械接口标准、通信协议和加注操作规范,并形成标准送审稿;加注协议标准符合国际通用需求。2. 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在电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方面,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 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新材料与新器件方面,研究高性能超级铜线(包括但不限于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 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考核指标:超级铜线在20℃的电阻率≤1.90×10-8Ωm,180℃的电阻率≤2.57×10-8Ωm,并应用于高性能电机样机;1200V SiC MOSFET单芯片通流能力≥ 250A@150℃,导通压降≤2.5V@250A/150℃,最高结温250℃ , 阈值电压偏移≤0.1V@150℃;SiC电机控制器峰值功率体积密度≥70kW/L@峰值功率300kW,EMC 达CISPR等级4要求;提交电驱系统产品对标测试与技术分析报告共5份,每年样本量2套,提交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标准规范1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在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方面,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在高密度轮毂电机方面,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 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考核指标:轮毂电机总成30s峰值转矩重量比≥20N∙m/kg;轮毂电机总成系统最高效率≥92%,系统CLTC工况综合使用效率≥80%;轮毂电机在额定转速点(额定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2dB(A),防护等级不低于IP68,冲击振动标准不低于传统轮毂指标,电磁兼容性能满足Class4级及以上,轮毂电机总成产品实现装车运行。形成可靠性与耐久性测试规范。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高效清洁燃烧(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喷射、高EGR率、新型点火、高压缩比、可变机构技术等)结构优化、高效热管理、高效后处理、先进控制策略、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先进混动控制系统、高效混动控制策略、混动专用电机及电池、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考核指标: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45%,整车排放满足国六b+RDE;机电耦合系统机械传动效率≥95%,机电耦合系统综合效率≥85%(注:WLTC工况电平衡工况下的发电和驱动的加权综合效率);产品可靠性及寿命满足整车要求,实现装车运行。所搭载的整车0~100km/h加速时间≤7s,A级车在电量维持模式下油耗≤0.0018×(CM-1415)+3.8L/100km。混合动力专用高效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1米噪声总声压级≤90dB(A);机电耦合系统在其基速点(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8dB(A), 完成产品公告的量产车。3. 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探索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新形式,研究混合关键级任务调度与分配机理,建立域内、域间高可靠软件动态资源共享协议,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机制,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体系,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考核指标:架构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软硬件独立和域间协同计算,架构支持算力集中的弹性中央计算平台和分布区域管理控制器实现整车软件定义功能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软硬件接口≥400 个,接口包括:智能化传感器接口,原子服务接口,车—云标准接口和车与路侧设备接口等,标准接口支持2种以上的操作系统。电子电气架构一体化技术平台支持C-V2X信息交互,车辆相关软件升级时间≤20分钟,车载网络通讯速率可达10Gbit/s,时间敏感业务流转发时延小于50微秒,时间同步精度小于20纳秒。具有高可靠的冗余防失效机制,形成架构冗余设计准则和预期功能安全的解决方案。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磁安全要求,通过GB/T 18387和GB 34660标准 测试。建立信息安全纵深防御设计准则和防护策略。形成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仿真、评估、优化和测试验证评价体系。在2家以上整车企业获得应用,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 3 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 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考核指标:典型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时域不少于5s,长时域 轨迹预测误差≤0.6m(横向)和≤2m(纵向);支持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自我进化训练,涵盖典型道路场景≥5类和交通参与者≥4类,在线学习系统的更新周期≤30min;车载计算装置运行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算法模块时,单位功耗算力≥2Tops/W,主要功能模块平均延迟150ms;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 样本片段≥1万个,边缘场景类型≥80类,自动驾驶性能评估模 型的准确性≥90%;训练平台支持≥100个交通节点虚拟交通场景,支持不少于20辆实车的封闭测试场或开放示范道路的验证; 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与场景理解紧密相关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规划等系统的性能局限分析技术、结合系统正向开发流程的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 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考核目标:开发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系统一套,实现预期功能安全的实时保障,并在不少于20个边缘场景下进行技术验证;搭建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孪生高性能云计算平台1套;开发自动驾驶系统预期功能安全分析、仿真测评和管理工具软件1套;开发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案例库1套,测试用例≥300条;搭建预期功能安全实车测试平台1个;完成≥100万公里实车道路数据采集,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场景≥1000个;完成预期功能安全量化开发及测试评价体系标准或草案1项。4. 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面向智能汽车与信息通信及智能交通一体化,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体系构建、分析与构型优化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融合机理,解构系统要素功能间协同机制与耦合规律,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建模方法;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开放性、涌现性和演进性特性,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重构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 理系统测试验证与量化评估方法,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协同实现方法,构建典型参考系统以及系统确认方法。考核指标: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特性分析、建模、设计、评估、验证、协同实现、系统确认与系统工程方法; 架构体系包含设计分析维度≥7个;总系统架构包含系统需求定义≥2000项,系统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要素不少于4500个; 系统建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4个类别的模型融合;系统设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7个维度的系统全生命周期重构设计考量,且可支持不少于50个用户端的数据库并发访问修改和唯一设计版本溯源;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包含不少于7个维度的量化关键指标且总数不少于50个;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典型参考系统原型的可支持不少于16类智能汽车运行场景和不少于3000项测试用例的测试验证;完成相关理论著作不少于3项,技术指南或路线图不少于3项,完成系统工程应用手册1套。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 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考核指标:地图模型支持动静态多层数据调用,包括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的应用接口协议,地图覆盖公里数≥1万公里;高精度地图每100米相对误差≤15厘米,基于专业采集车地图更新 准确率≥99%,基于众包数据地图更新准确率≥90%;超视距无盲区感知检测准确率≥90%,动态信息传输延迟≤1秒;基于车载北斗卫星定位终端,多源信息融合实现高精度定位,试验场条件下,静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厘米,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0厘米,有卫星信号覆盖的常规城市综合路况下,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20厘米;支持具备车路协同感知功能的高精 度地图示范区域2个以上,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5项。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考核指标:高精度自动驾驶仿真软件的极限工况动力学模拟精度≥90%;开放道路自动驾驶事故场景案例≥1000例;云控平台数据规模支持PB级,仿真任务执行成功率≥99.9%,达到10000个/分钟用例生成速率及 10000个/小时用例测试速率;数字孪生测试系统支持车速200km/h,最大制动强度10m/s2,最大转向角 40°;数字孪生支持虚、实传感器信号叠加;工具链支持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全流程测试,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不少于2项, 服务自动驾驶车型不少于20个。5. 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考核指标:汽车电控单元软件开发及验证的关键工具链能够满足V型开发流程,研制覆盖软件建模、软硬件测试、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等环节的关键工具不少于4种;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能够支持系统图形化建模、连续与离散仿真、状态机建模等不少于3项的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支持图形化测试用例搭建、支持自定义测试用例库、测试用例库及测试计划统一管理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 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能够支持不少于2种类型标定协议,支持用户可定制的图形标定界面,支持标定数据的记录以及刷写等 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支持总线监测分析、总线激励、诊断服务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自主开发工具的云上服务平台实现云端用户登录不少于1000人次/12个月,工具链包含的云端模型库中有效模型数量不少于50个。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考核指标:搭建支持多样本(≥20个)同步试验、试验温度范围-40~250℃、湿度相对湿度65%、压力≥15psig(磅/平方英寸)的环境应力试验系统,以及可施加电源(电压范围0~20V且分辨率10mV)偏置的寿命试验系统;搭建EMC测试环境,支持传导干扰(20Hz~108MHz)、辐射干扰(20Hz~40GHz)、HBM_ESD(10kV)、电源间断跌落实验(时间≤1ms);搭建支持1024数字通道资源,5G通讯速率,激励电压范围-0.5~+1.5V且分辨率为10μV的ATE测试系统;开发车规计算芯片测试系统,支持GPU/AI 等多种架构车规计算芯片在不同系统配置下(内核可配置、主频测试精度最小100MHz)的算力测试(范围覆盖 5~20TFlops、5~300Tops)及能耗测试(最高精度0.1W);设计开发支持车规芯片半实物和实物芯片的功能安全测试系统,测试范围覆盖车规计算芯片的总线、存储、DDR、时钟、IO、中断等硬件模块及底层软件,完成1~2款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开发至少1000条;开 发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国密算法(SM1~SM4)检测系统,支持被测芯片≥5000次/秒签名验签测试,开发支持置信度(ɑ值0.02~0.05) 任意定义且不少于4个真随机源任意开关的随机数据采集及随机性水平的测试平台,开发信息安全测试用例(包含安全攻击用例)至少100条;在车规芯片测试方面形成5项以上标准提案。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 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 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 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 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考核指标: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装备;开发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智能无损检测系统不少于2套,测试准确度不低于90%;搭建车载氢系统安全性定量化评价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上进行应用验证,在线监测系统安全响应时间小于1秒;车载氢系统微量泄漏检测精度高于50ppm;车载氢系统严重泄漏预判准确率>95%;形成5项以上动力电池系统和车载氢系统安全性评价相关标准提案。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 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考核指标:建成车桩数据交互平台,实现跨平台车桩数据互联互通,跨平台的数据互通与调用平均响应时间≤1s,高并发服务能力≥200万个,接入充电桩≥100万个,车≥100万台,车型≥100个,抗DDoS攻击能力≥200G/s;数据传输可靠性>99.95%, 信息安全通过三级等保评测;构建城市公共充换电场站建设规划模型和技术规范;充电桩利用率提高≥30%,车辆充电等待时间降低≥30%;快换电池系统兼容电池包类型≥3种,可更换车型≥3个,电池更换时间≤90s;无线充放电系统双向功率≥30kW, 工作间隙≥20cm,输出电压范围 DC250-900V,10%到 100%负载 范围内系统效率≥92%,最高效率≥94%,满足多车型互操作性, 实现3个以上车型搭载验证。6. 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 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考核指标:12米纯电动客车:整车能耗≤52kWh/100km (CH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300km(CHTC 工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 85%,车辆冷启动时间≤8min,空调制热功率≥14kW,COP≥1.3。55℃环境下,空调制冷功率≥22kW,COP≥ 1.7;研制车型≥2个,30分钟最高车速≥100km/h,0~50km/h 加速时间≤15s,最大爬坡度≥25%,实现百辆级验证应用。B级乘用车:整车能耗≤14kWh/100km(CL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500km(CLTC工 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85%,车 辆冷启动时间≤5min,空调制热功率≥4kW,COP≥1.3。55℃环境温度下,空调制冷功率≥7.5kW,COP≥1.7;研制车型≥2个,最高车速≥180km/h;0~100km/h加速时间≤4s,满载最大爬坡度≥30%;实现千辆级验证应用。6.2 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 研究颠簸路面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大幅变载荷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新型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湿滑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 应用。考核指标: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整车平台原理样机1套;小尺寸(0.5m×0.5m×0.5m)障碍物检测距离≥100m,距离检测误差≤0.3m,重载车辆在100吨及以上载重条件下停靠控制误差≤0.5m,可实现16%坡道的坡停坡起;开发自主可控的电驱动系统,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特定场景与工况下综合能效提升20%,在 1km/h车速下仍可有效电制动;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1套;在典型场景下开展不少于50台100吨及以上载重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运行,并稳定运行1年以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平均能耗降低 15%;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1项。附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揭榜挂帅榜单.pdf形式审查条件.pdf编制专家名单.pdf
  • 仪器设备总值6719万元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
    日前,新一轮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遴选工作已经结束。据近日科技部下发的《关于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通知》(国科办基〔2011〕20号),原则同意“杂交水稻”等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华中科技大学“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实验室入选。至此,华中科技大学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5个。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实验室定位于面向国家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强电磁工程的前沿动态,研究强电磁工程的基础理论、挑战更高的电磁参数、开拓电磁技术新的应用领域,重点开展电磁特性分析理论与方法、高电磁参数单元技术和复杂电磁系统优化与控制等方向的研究,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研究基地、优秀人才培养和汇聚中心、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   实验室所依托的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1名,其中研究人员6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2人 拥有55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和脉冲功率技术、聚变与等离子体、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等三个大型实验基地,总面积超过10000 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719万元 近五年来,实验室科研经费达4亿元,其中纵向课题经费达2.3亿元,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ITER计划专项、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项目和课题55项,在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科学和技术支撑。   在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路钢、校长李培根及有关校领导多次亲自主持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申报中的相关问题。科发院精心组织,指导和参与了实验室指南争取、申报材料编写、现场整合等申报全过程的工作,并和电气学院共同组织申报研讨会、预审会,在实验室的定位、凝练方向及队伍整合等方面充分听取全国电气工程学科以及能源学科众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也得到了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热情指导。在实验室的场地调整和整修等方面,学校设备处、基建处等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该实验室的成功申报,是电气学院全体师生多年来共同努力与长期积累的结果,特别是在学院三位院士的带领和指导下,学院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和辛苦付出,也必将极大地推动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将根据科技部的通知精神,认真做好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可行性论证工作,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完善建设方案、落实队伍组织,争取尽快进入正式立项实施建设,并全面完成好实验室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任务
    2月1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21日,修改意见请于2月21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gxs_njc@most.cn。附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关于“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稿中提到,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21年度指南拟在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 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指南任务。1.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1.2 高安全、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动力电池低温环境充放电性能衰减的电化学机理,研究加热方式、加热策略对电池安全、电池寿命的影响机制,研发动力电池系统无损极速加热新结构、新方法及其加热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全气候环境条件下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充放电方法和控制管理技术,极端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耐候性,研发全气候电池系统技术;研究动力电池可靠性与车载振动、环境温度、动态载荷等交变应力的耦合关系及其疲劳损伤规律,高挤压强度下的安全性防护方法,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安全评估与预警方法;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爆炸当量估计方法、热失控扩展路径及特性、热失控延缓和阻断控制机制;研发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高安全、全气候的新结构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系统。1.3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开发(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长方形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结构及流场设计,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开发不同燃料场景应用的SOFC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与SOFC耦合的快速启动响应技术,提出效率优化与冷热电管控策略。1.4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 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2.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 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高密度轮毂电机: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轮毂驱动系统集成: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 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结构优化、高压喷射、高压缩比、高效燃烧、电动气门、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结构集成优化、动态协同控制、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搭载专用动力电池,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3.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研究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技术,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技术,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技术,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 -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结合系统开发“V”字流程的正向危害分析、风险辨识以及机器学习算法不确定性及可解释性研究,构建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4.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面向车路云网的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通信与系统动力学融合构型建模技术,研究异构可组合模型形式化表达和模块化开发技术,建立系统设计模型库;研究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高效协同的体系架构框架构建技术,突破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和构型优化关键技术,建立系统需求、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并发组件设计技术,研发可溯源连续传递数据库,建立系统云协作总体设计软件工具;研究实验系统评估和验证 技术,研发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在环半实物试验装置及测试案例集;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实现技术,研究建立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协同的示范平台。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 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 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 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5.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 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 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运行应用大数据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6.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6.2 智能电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 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研究多尘、颠簸等场景下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连续大长坡、大幅变载荷等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主辅一体式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多态湿滑大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露天矿山等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应用。
  • 出口欧盟灯具自2013年2月1日起新增电磁辐射要求
    由于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s,EMF)对人体会造成头晕、呕吐、罹患儿童白血病、成人恶性脑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丧失生育功能、癌症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所以在照明领域,为保护暴露其中的人体头部和躯干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减少其对人身造成的影响,需建立一个评价在照明设备周围空间电磁场的合理方法。为此,欧盟针对灯具产品也提出了EMF的要求,2010年11月1日,CEN发布了有关照明设备对有关人体电磁照射的评定的标准EN 62493:2010。   该标准提出了灯具对人体的电磁辐射的评估要求,标准中规定的需要进行EMF评估的照明设备包括:   以照明为目的、具有产生和分配光的基本功能、并打算连接到低压供电网络上或者用电池工作的所有室内和室外照明设备   一般照明设备指所有工业、住宅、公共场所和街道照明设备   主要功能之一是照明的多功能设备   用于照明设备的独立附件。   标准不适用于:   航空器和机场使用的照明设备   道路机动车辆的照明设备(除公共交通工具乘客车厢内的照明设备外)   农用照明设备   船上照明设备   复印机、投影仪等使用的照明设备   在其它IEC标准或CISPR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无线电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兼容要求的器具。   所有的照明设备的内置部件不在本标准之列,例如:内置电子变压器、内置电子镇流器等。   标准适用产品范围与EN 55015/A2:2009类似,覆盖了大部分灯具产品,具体提出四个方面的电磁辐射限制要求:   电源端骚扰电压(20 kHz—30 MHz)   辐射场磁场分量(100 kHz—30 MHz)   辐射场电场分量(30MHz—300 MHz)   频率范围内电场感应电流密度(20 kHz—10 MHz)   其中前三项要求已完全被EN 55015/A2:2009覆盖,EN 55015/A2:2009为灯具申请CE/EMC时的主要适用标准之一,这表示现阶段如果厂家在申请CE/EMC的同时申请EN 62493:2010的认证,将能大幅减少测试费用得到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认证许可。而对于新增的电场感应电流密度限制,EN 62493:2010给出了测试方法和设备要求。   目前,EN 62493:2010已进入过渡期。在2012年2月26日发布的OJ公报(OJ C 061 of 29/02/2012)将EN 62493:2010纳入了LVD指令的协调标准清单,其执行日期为2013年2月1日。为了降低市场风险,生产厂家宜尽早进行测试评估。   详情参见: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C:2012:061:FULL:EN:PDF
  • 国内首次!中国电科将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应用于电磁屏蔽工程
    近日,中国电科33所与大同墨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对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及其工程应用技术的联合研究,在国内首次将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应用于屏蔽工程,并完成了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屏蔽防护样板间的施工,屏蔽效能达到40dB,可实现电磁波阻隔99.99%。石墨烯是一种碳六元环组成的蜂窝状二维纳米材料,sp²杂化碳原子贡献的可自由移动的电子赋予了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电磁屏蔽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不含有金属元素,具有比重小(~0.36g/cm³)、耐腐蚀性好、稳定性高、成本低廉等特点。石墨烯屏蔽涂料区别于传统的钢结构六面体式屏蔽结构,在常规房间内进行综合电磁防护设计后,在墙面上涂覆该屏蔽涂料,结合其它电磁防护产品,配合电磁防护手段,可实现40dB以上的屏蔽效果。石墨烯屏蔽涂料施工工艺简单、房屋面积利用率高,相比传统的钢结构均有显著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该方案已经在山西多单位开展应用。
  • 科威尔电磁流量计|进口电磁流量计月初大促销
    高准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德国(kewill)在中国的总代理商,现在为回馈广大客户,现月初进行电磁流量计的促销活动,欢迎广大用户来电咨询:021-54430662   科威尔(kewill)进口电磁流量计特点优势:   ●电磁流量计是一种测量体积流量的仪表,测量的结果与流速分布,流量压力,温度,密度,粘度等物理参数无关   ●测量管内无活动部件,便于维护管理,所以传感器的使用寿命长 无阻流部件,因为无压力损失   ●被测液体电导率最低可达5&mu S/cm,配合各种衬里材料,可适用于测量各种酸、碱、盐溶液及泥浆、矿浆、纸浆等介质的流量,精准度较高,通常为± 0.5% ± 0.2%   ●由于感应电压信号时在整个充满磁场的空间中形成的,是管道截面上的平均值,因此传感器所需要的直管段较短,一般为前5D后3D  5光敏键,可免开盖操作 中文菜单显示,更加方便国内用户的使用。   ●传感器部分只有内衬和电极与被测液体接触,只要合理选择电极和内衬材料,即可耐腐蚀和耐磨损,保证长期的使用  7测量可靠性高,重复性好,长期免维护。量程比高达1000:1   ●双向测量系统,可测量正向流量,反向流量   ●高清晰度背光LCD显示,汉英菜单操作,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易学易懂   ●转换器性能可靠、精度高、功耗低、零点稳定、参数设定方便、LCD显示,可以显示累计流量、流速、流量百分比等参数   ●采用16位嵌入式微处理器,运算速度快,精度高,可编程频率低频矩形波励磁,提高了测量的稳定性,低功耗   ●全数字量的处理,抗干扰能力强,测量可靠,精度高,流量测量范围可达150:1   ●超低EMI开关电源,使用电源电压变化范围大,抗EMC好   ●具有RS485、RS232、HART和Modbus等数字通讯信号输出   科威尔(kewill)电磁流量计广泛应用于石化、钢铁、电力、冶金、纺织、制药等领域,德国原装进口,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   促销热线:021-54430662 传真:021-54707123   更多流量计、电磁流量计信息:www.jkdcllj.com
  • 质检总局5个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启动
    近日,由我局组织实施的“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基于频域可变的高端电磁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的开发与产业化”、“微膜泵驱动核酸微全分析仪”和“动态多谱分析仪的开发与应用研究”5个项目正式启动。为有效实施对项目的管理,我司组织成立了项目监理组、项目总体组、技术专家委员会、用户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并制定了各自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开展高端动力装置机械功率关键参数扭矩和速度精密测量技术的研究,攻克扭矩标准装置中高精密空气轴承支撑部件的核心技术及双天线雷达测速收发模块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动力装置的扭矩测量仪器(20kNm扭矩标准机)、高端动力装置速度测量仪器(双天线雷达测速仪器)和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装置。项目研制成果将有望为我国高端动力装备扭矩与速度等功率测量建立可靠的计量溯源体系,并将在仪器开发、产业化示范、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频域可变的高端电磁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项目”以频域可变局部磁化技术为基础,利用电磁耦合非接触的优势,开发具有磁致伸缩导波/漏磁/电磁超声一体化功能的频域可变电磁检测仪,为从微观上研究材料损伤的磁学、电学和声学特性表征和宏观上在役构件腐蚀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我国公共安全和能源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对所开发的仪器,进行大型常压储罐底板腐蚀在油检测和油气输送管道金属损失多功能内检测应用开发,扩展其功能。最后,攻克频域可变电磁检测仪小批量制造过程中的相关难题,全面提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建立高端电磁检测仪器的产业化基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仪器封锁,服务于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事业,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以开发具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多功能离子色谱仪并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将发挥对我国离子色谱仪器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引领作用,多功能离子色谱仪将在环境、食品、电子、能源和化工领域广泛应用,是环保、质检等相关部门获取基础数据必要的分析工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微膜泵驱动核酸微全分析仪”项目基于在微流体膜泵驱动及聚苯乙烯微流控芯片精密注塑技术业已形成的突破,重点攻克检测器单元技术、核酸扩增部件集成接口技术、芯片功能组件微制造技术和复杂基质痕量核酸微流控预富集技术,开发将核酸分子检测步骤中的细胞裂解、核酸提取纯化、核酸扩增与检测功能高度集成于芯片系统并实现自动化操作的微全分析仪器,同时开发专用芯片批量制作、试剂灌装、封装生产工艺。研发仪器在检验检疫、疾病诊断与研究、环境监测、生物计量等领域进行应用开发,开发配套检测方法、建立检测数据库、完善仪器性能,形成检测标准或操作规程。为食品安全与检验检疫、疾病诊断与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动态多谱分析仪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重点攻克TGA-IR热重单元与红外光谱单元联机接口技术、TGA-GCMS热重单元与气相质谱单元联机接口技术、不同状态样品在各检测单元间的传输进样等关键技术,强化系统集成,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动态多谱分析仪 以葡萄酒、白酒、调味品、食用油、乳粉等涉及民生的大宗和“名、优、特“食品为重点应用对象,研究建立动态多谱仪分析方法 研发具有用户自建模功能的动态多谱特征信息数据库和识别模型,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 山东首个汽车电子零部件电磁兼容实验室建成
    新华网山东频道7月12日电 山东省首个汽车电子零部件电磁兼容实验室日前在山东省科学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实验室将面向社会开放,为汽车整车企业及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提供测试服务。   记者从山东省科学院了解到,实验室开展的测试基本涵盖了汽车电子零部件电磁兼容测试的所有项目。这个实验室将面向社会开放,为汽车整车企业及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提供测试服务,同时利用省汽车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形成的汽车电子产品设计和测试能力为企业提供汽车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整改服务。   据介绍,随着汽车电子设备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工作频率的不断提高,汽车内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容易发生汽车内部电子设备相互干扰的情况,有可能给汽车的安全行驶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所有装车的汽车电子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电磁兼容测试。(完)
  • 无损检测企业贵专电磁科技获种子轮融资
    近日,基于漏磁原理的非接触式检测传感器提供各种重要场景下钢丝绳的安全状态智能监测解决方案的贵专电磁科技完成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合肥市科创集团种子基金投资。百一资本担任财务顾问。钢丝绳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能源、交通、军工、农林、海洋、冶金、矿山、石油天然气钻采、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必不可少的部件,全球每年消耗量在500万吨以上,我国占比50%左右。重要用途钢丝绳监管严格,标准要求每日检查,强制定期报废,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人工目检的手段。主要原因是钢丝绳无损检测技术很不成熟,在线监测更是空白。对于底层技术逻辑,创始人陈松年介绍,钢丝绳因为由钢丝合成股再捻制成绳,其结构复杂一直是无损检测的难点。目前钢丝绳无损检测,国际上只有“漏磁”原理相对“准确”,但是因为此原理受电磁干扰和复杂工况的原因影响很难实现在线监测,技术门槛高是国家矿监局在16年提出的“卡脖子”技术。贵专磁科技成立于21年8月,是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磁约束技术的成果转化,开发的“漏磁法原理的非接触式传感器” ,具备很高的准确率和很好的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项技术填补了钢丝绳在线智能监测的国际空白,使钢丝绳实现“安全、经济”成为可能。目前公司开发的“钢丝绳安全与可靠性智能监测平台”已经在矿山和港口多个集团有了成功应用。团队方面,聚集了包括电磁和微波学、电子学、人工智能和行业资深的科学家、专家,拥有丰富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贵专电磁创始人陈松年,拥有17年钢丝绳应用行业经验,6年钢丝绳无损检测研究与应用,参与制定与起草相关技术的多项标准和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课题,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季振山长期以来负责国家大科学核聚变装置硬件系统及电磁兼容研发工作,在安全连锁系统、信号调理、 以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电磁兼容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随着国家“智慧化矿山”、“智慧化港口”等智慧场景建设的推进,22年伊始,钢丝绳智能监测已经列为智慧化项目的强制验收标准,市场需求激增,前景广阔。本轮融资完成后,贵专电磁将加快研发脚步,保持公司技术的领先性,持续获得更多客户认可。
  • 电磁环境保护新标准即将出台
    来自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的最新消息称,新近在京举行的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修订最后一次审议会议,同意由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编写的送审稿经修改后报环保部审批。至此,更名为《电磁环境公众暴露控制限值》(GB8702)的新电磁标准即将在近期公开发布。新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在全国电磁环境保护领域已经达到领先水平,并将在该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电网和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建设发展迅速,公众对电磁环境安全的关注也空前高涨。原《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一家技术水平较高又中立的单位来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   早在2000年9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联合信息产业、环保、广电、电力以及卫生部等单位组成了标准起草小组。但由于受技术条件制约,修订工作10年未决。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下文要求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承担修订该标准的任务。该站组织精干力量,广泛吸收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充分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经两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送审稿。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近期喜报频传。不但新投运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数据评价中心、质谱仪实验室等先进设备,省辐射环境安全监测重点实验室也于去年底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立项论证。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成为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又一里程碑,对进一步提高我省核设施、核技术和电磁能利用项目环境安全和监测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得到了省科技厅、环保厅的大力支持。
  • 超大型电磁振动台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获批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ldquo 超大型电磁振动试验台动力学设计、控制及装备研制&rdquo 正式得到批准立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该项目拟通过开展超大型电磁振动台台体优化设计、大型抗高倾覆力矩水平滑台系统设计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单台振动台推力(研制出60吨超大推力电磁振动台)等性能指标 研制面向航天领域的振动测试集成系统,开展航天领域大型部件、结构件及系统的复杂力学环境振动测试与分析技术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在大型航天器研制过程中的动力学实验水平,旨在为未来国家战略发展中涉及的众多大型结构与重大装备,如航天航空、交通、船舶、发电设备和数控机床等领域的大型部件及系统的动力学试验提供支撑。   作为全球振动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东菱公司在超大型电磁振动台的设计和研制上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首创的35吨和50吨超大推力电磁振动台曾圆满完成了&ldquo 神舟系列&rdquo 、&ldquo 天宫系列&rdquo 、&ldquo 探月工程&rdquo 、&ldquo 北斗&rdquo 、&ldquo 大飞机&rdquo 、&ldquo 轨道交通&rdquo 、&ldquo 风电&rdquo 、&ldquo 物联网&rdquo 等众多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环境试验任务,其优越的技术指标和稳定的工作性能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此次能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再一次印证了东菱公司在超大型电磁振动台的设计和研制上具有不可比拟的核心优势。   据了解,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根据国家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以科学目标为导向,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而设立的。该项目由中央财政专款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旨在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 新型金属材料光电磁检测仪器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3月31日,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钢研)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承担的新型金属材料光电电磁检测仪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验收会在永丰高技术产业基地召开。   参加验收会的有北京市发改委领导、五位行业专家以及公司负责人等。与会专家在听取了项目实施情况的详细汇报后认真查阅了项目验收报告,并在现场参观了生产线的产品生产以及研发情况之后,对项目的实施情况给与了较高的评价:该项目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商品化金属原位分析仪,国内首台应用于火车车轮在役电磁超声探伤仪,国内首台动态冲击试验机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中的金属原位分析仪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项目建设和研发过程中取得多项专利、发表多篇论文。项目圆满完成了申报书中的各项目标,为促进国产高技术检测仪器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钢研利用自身在分析检测仪器技术方面的研发优势和很强的转化能力,借助国家支持,目前在金属材料分析检测技术和仪器研发生产方面取得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测试仪器研发和产业化的成功案例之一。
  • 新款空气压缩机日常保养注意事项
    新款空气压缩机日常保养注意事项  组成结构  油循环系统  在启动前,启动油泵控制系统,油泵控制系统启动后保证空压机各润滑件润滑良好,同时油泵控制空气压缩机系统可通过内置的温控阀来调节内油压和油温,以满足系统需要。  折叠水路循环系统  冷却水通过管道入空压机中间冷却器对级压缩排出的气体行冷却降温,再入后冷器对排气行冷却,另路冷却水水管道经过主电机上的两组换热器冷却电机绕组,还有路对油冷却器行冷却。  配电系统  空压机为2000kW压电机(10kV)采用压启动,控制柜为户内交流、金属铠装抽出式开关设备,开关设备由固定的柜体和可抽出件即手车两大分组成,实现控制、保护、监测的目的,具有“五防”能。  屏保护系统  中央信号装置分为事故信号和预告信号两种。事故信号的主要务是在断路器事故跳闸时,能及时地发出音响信号,并使相应的断路器灯光位置信号闪光。预告信号的主要务是在运行设备发生异常现象时,瞬时或延时发出音响信号,并使光字牌显示出异常现象的内容。  日常保养  1、每日或每次运转前:  (1)油气桶泄水  (2)检查油位  (3)周边设备准备,如送水送电,打开压缩机出口等  2、运转500小时:  (1)空气滤芯取下清洁,用0.2MPa以下低压压缩空气由内向外吹干净。    (3)更换冷却液。  (4)清洁空气滤水杯的滤芯;  (5)清洁泄水阀滤芯。  3、运转1000小时:  (1)检查气阀动作及活动位,并加注油脂。  (2)清洁空气滤清器。  (3)检视管接头紧固螺栓及紧固电线端子螺丝。  4、运转2000小时或6个月  (1)检查各管路  (2)更换空气滤芯  (3)更换油过滤器  (4)更换空气滤水杯的滤芯  (5)更换自动泄水阀滤芯  (6)补充电机的润滑脂  5、运转3000小时或年:  (1)检查气阀动作情况及阀板是否关严。  (2) 检查所有的电磁阀。  (3) 检查各保护压差开关是否动作正常。  (4)更换油细分离器。  (5)检查压力维持阀。  (6)清洗冷却器,更换○型环。  (7)更换空气滤芯、油滤芯。  (8)检查起动器之动作。  6、每6000小时:  (1)清洗冷却液路系统  (2)更换螺杆空压机级冷却液(排气温度在85度以下的更换周期)。  7、1年或2年内:  (1)更换机体轴承、各油封,调整间隙。  (2)测量电动机缘,应在1MΩ以上。
  • 关于节能灯电磁辐射研究性试验分析报告
    2012年3月19日下午,在位于北五环外的森馥科技公司的屏蔽室里,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电磁兼容实验室主任倪建平,森馥科技公司总经理朱琨及几位感兴趣的记者和公众,共同见证了对于节能灯的电磁辐射测试过程。 目前电磁辐射的安全方面我国当前的通行标准是《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专门针对节能灯的电磁辐射检测尚没有标准,如果按照国外标准,则针对灯具的电磁辐射检主要是参照《照明设备涉及人体暴露于电磁场的评估》EN62493:2010(IEC62493:2010),由于不同的标准需要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检测方法,因此,针对节能灯的电磁辐射检测,我们将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本次测量),按照中国现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进行,采用目前与此标准相适应的德国Narda公司生产的NBM550电磁辐射分析仪和EHP200A选频电磁分析仪,第二阶段,初步定在4月中旬,采用与EN62493:2010(IEC62493:2010)标准相应的意大利PMM公司生产的VDH-01灯具电磁辐射检测专用仪。我们将会进一步跟进我们的工作,为大家提供进一步的检测结果信息。 本次检测 仪器一:NBM550电磁辐射分析仪,频率范围是100KHz-3GHz 仪器二:EHP200电磁辐射选频分析仪,频率范围是9KHz-30MHz 仪器生产商:德国Narda公司 测试地点:北京森馥科技有限公司屏蔽室 测试灯具: 1)节能灯4款,功率分别为9W,13w,18W,36W, 2)白炽灯,功率60W 3)LED灯,功率2W。 4)备好的另外一盏卤素灯则因为接口不同而无法进行测试,略有遗憾。 在5厘米和20厘米的距离下不同灯具的电场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白炽灯和LED灯的电场强度低于节能灯。而不同品牌不同功率的节能灯,随着距离的变化,其测试结果呈现显著差别,并且两台测试仪器因为其测试频宽、工作原理等区别及距离的微小差异,测试结果在某些时候也呈现显著差别。 在这一阶段的测试中,测得最大值来自NBM550,在测试36W节能灯,距离为5厘米时出现,其最高值为109.04v/m,而相应的EHP200A的测量数据为46.00v/m,造成这种测量差别的原因在于NBM550仪器的高阻线与信号发生偶合而带来测量的不准确,因此,在此情况下,EHP200A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由于在实际使用中,人体与灯具的距离通常都会大于20cm,所以,在此次测量中,我们以20cm的测量结果作为主要参考数据,从整个测量的结果来看,在20cm处的测量,没有超标的情况发生,可以放心使用。 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醒的是,根据测量的结果表明,节能灯功率越大,距离越近,其电磁辐射强度越高,因而,功率较大的节能灯,在作为台灯使用时请保持良好的使用距离。 此外,为摸清节能灯的电磁发射规律,我们还对功率分别为13W和36W的两盏节能灯进行了20K-1MHz的选频测量,结果如附表二,测得电场强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41KHz和35KHz,与节能灯电子镇流器变换频率20KHz&mdash 100KHz的范围相吻合。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标准中,40v/m的限值仅适用于100KHz-3MHz频段,而产生节能灯电磁辐射的主要频率则在20KHz-100KHz之间,不在此标准的约束范围之内。鉴于我国尚未发布低于100KHz电磁场的国家标准,我们在这里仅公布此次检测的数据结果。至于是否超过标准,关心这一问题的朋友,我们将在第二阶段(初步定在4月中旬),采用与EN62493:2010(IEC62493:2010)标准相应的VDH-01灯具电磁辐射检测专用仪进行检测,为大家提供进一步的检测结果信息。 赫晓霞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附一:测试记录表 编号 灯具类型及功率 测试距离 cm NBM550 (100K-3GHz) EHP200A (100K-1MHz) 背景值 0.40 1 节能灯 9W 5 23.00 21.20 20 7.02 0.82 2 白炽灯 60W 5 1.45 2.28 20 0.35 0.39 3 节能灯 18W 5 75.10 18.42 20 10.12 0.84 4 LED 2W 5 1.20 1.8820 0.31 0.56 5 节能灯 36W 5 109.04 46.00 20 21.11 7.30 测试:倪建平 朱琨 记录:赫晓霞 附二、考虑100KHz以下的情况 编号 灯具类型及功率 测试距离 cm EHP200A (20K-1MHz) 6 节能灯 13W 10 16.58 20 6.14 7 节能灯 36W 10 44.38 20 测试谱图: 1、13W节能灯,距离10CM
  • 车内检测出电磁辐射 远超变电站
    英国辐射保护委员会官网设定0.4μT为危险值广州某变电站3米内电磁辐射强度为0.7μT雪佛兰这款车被车主检出车内辐射高达19μT   近日,一则题为《震惊,科鲁兹车内电磁辐射非常之大》的帖子在多家车汽论坛上引起热议:多位雪佛兰科鲁兹车主检测出车内辐射超标。据检测,科鲁兹行驶中主驾驶位置的电磁辐射强度达到19μT,而专业机构检测的广州某变电站3米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强度仅0.7μT,也就是说,车内的电磁辐射强度是变电站的近30倍。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无公众环境下工频电磁辐射强度安全范围的国家标准,而英国国家辐射保护委员会官方网站上把危险值设定在0.4μT,瑞典更是率先正式承认强度在0.2μT以上的工频电磁场对人体有害。    在主驾位排挡杆下部左侧面,记者录得辐射高达19μT。    车主:车内电磁辐射超过变电站周边   记者联系上了发帖的车主郭先生。郭先生称,他于2010年12月在广州某4S店购买了一辆雪佛兰科鲁兹汽车(1.6LSLAT天地版标配)。   近日,郭先生从朋友处借得一台家庭电磁辐射测试仪,欲测试家里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强度有多大。当他无意中在自己的车上打开测试仪时,结果让他非常震惊:车内辐射远远大于电脑、电视等产生的辐射。发动机怠速运行时主、副驾驶的辐射达到了4μT(微特斯拉),行驶过程中辐射最高更达到15μT,排挡杆下部左侧面(主驾驶位置)更达到19μT以上,越低的位置辐射越强,最下面已超过20μT。随后,郭先生找到多位科鲁兹车主,对其科鲁兹汽车进行检测,发现其车内的电磁辐射强度与自己车内电磁辐射强度大小差不多。根据郭先生的投诉,记者昨日也用电磁辐射测试仪测试了多辆科鲁兹汽车,均得出相同的数据。   4μT、15μT、19μT究竟是多大辐射?据了解,省环境辐射研究检测中心的专家曾对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110千伏小港变电站、天河区的110千伏林和变电站、110千伏盘福变电站分别做现场环境检测,得出结果是磁感应强度0.6μT,3米处则为磁感应强度小于0.7μT。也就是说,车内辐射已达变电站周边辐射的几十倍。   厂家:专业机构出检测报告才能受理   郭先生告诉记者,当发现辐射有可能超标后,他和另外一名车主刘先生便向上海通用公司投诉,该公司第二天回复说,目前为止尚未收到类似投诉,也没有发现类似问题,要求郭先生先将车开到4S店检测。   郭先生于是将车开到买车的4S店检测。但该店称,没有检测工具。于是,郭先生就用自己的检测仪检测了该店的另外几台科鲁兹以及雪佛兰景程和科帕奇。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发动机怠速运转状态还是在行驶中,科鲁兹车内的电磁辐射都大于景程并远大于科帕奇。发动机怠速运转状态,景程主副驾驶的辐射和在1μT左右,而科帕奇主副驾驶的辐射更低至0.02μT以下。   对于检测结果,4S店并不否认,但该店表示,必须要有专业的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证明辐射确实超标,才会处理此事。到目前为止,通用公司和4S店尚未给郭先生任何其他回复。   记者与郭先生和车友们一起又找来天籁、凯美瑞、君威等多款车与科鲁兹进行检测对比,检测发现,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除了科鲁兹之外,其它车的电磁辐射强度都小于0.4μT。   专业机构:国家无标准无法检测   记者联系了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及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希望能为科鲁兹作出车内电磁辐射的专业检测。作为环境监测的权威机构,这两个机构均有检测电磁辐射并出具相关报告的业务。   但是,两个机构均表示,目前只能测量国家有标准的无线通讯机站及变电站的辐射值,无法测量汽车内的辐射值,因为国家对于汽车车内的电磁辐射尚无任何相关标准。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几家有资质的监测机关,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我们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生产厂家和4S店都不处理我们的投诉,要我们拿专业机构的检测报告才肯处理,但专业机构又没法为我们出具检测报告,真是投诉无门啊!”车主刘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   记者致电广州电器科学科究院的一位工程师,据工程师介绍,我国对汽车电磁辐射的检测,也仅仅停留在电池对其他元器件的电磁干扰领域,至于对人体的影响,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及计划。   公众环境电磁辐射的标准   我国还在采取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辐射保护协会推荐限值0.1mT,相当于100μT   电磁辐射的安全范围是多少?其强度超过多少了会对人体有害?我国对于公众环境电磁辐射的标准和规范集中在射频电磁辐射,主要的标准有1988年6月1日实施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198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这两个规范都只规定了100KHz及以上频率电磁波的辐射限值要求。对于工频电磁辐射的安全范围,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国家规范。对公众环境工频电磁辐射限值,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直采取国际辐射保护协会推荐的限值0.1mT(相当于100μT)。   目前,英国国家辐射保护委员会官网把危险值设定在0.4μT(4mG),国际上认同儿童居住环境中的磁场强度也不应超出这个标准。瑞典则首个认为强度在0.2μT(2mG)以上,就会对人体有害。   汽车车内电磁辐射是工频辐射还是射频辐射?   不少网友将其归为工频辐射,市环境监测中心相关专家昨表示目前尚不能定论   电磁辐射分为工频(低频)电磁辐射和射频电磁辐射:工频电磁辐射较为典型的是变电站、高压电线和家用电器、笔记本等产生的电磁辐射,这部分设备因为使用交流电,其电磁场变化频率较低。   射频电磁辐射较为典型的是微波站、电视塔、基站等产生的电磁辐射,这些设施对外发射频率较高的电磁波(一般是MHz及以上单位)。一般对于低频电磁辐射强度,使用电磁感应强度来表示,其单位是特斯拉T,旧单位是高斯G,其换算单位是1T=10000G。一般环境电磁辐射强度数量级在毫高斯级别(mG)或微特斯拉级别(μT)1μT=10mG。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300.00万元采购真空泵,空气压缩机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真空泵,空气压缩机 开标时间: null 采购金额: 1300.00万元 采购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采购联系人: 姚瑶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山东英大招投标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 刘孔明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院区综合楼建设项目医用气体系统采购与安装采购需求公示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状态:预告 更新时间:2021-09-1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院区综合楼建设项目医用气体系统采购与安装采购需求公示 中标信息(http://):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院区综合楼建设项目医用气体系统采购与安装采购需求公示 一、项目概况及预算情况:本项目共分1个包,采购预算1300万元。二、采购标的具体情况:详见附件三、论证意见:详见附件四、公示时间:本项目采购需求公示期限为3天:自2020年9月4日起,至2020年9月7日止五、意见反馈方式:本项目采购需求方案公示期间接受社会公众及潜在供应商的监督。请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本项目需求方案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并请于2020-09-08前将书面意见反馈至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于公示期满5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未在规定时间内处理或者对处理意见不满意的,异议供应商可就有关问题通过采购文件向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质疑;质疑未在规定时间内得到答复或者对答复不满意的,异议供应商可以向采购人同级财政部门提出投诉。六、项目联系方式1、采购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联系人:姚瑶联系方式:686167572、采购代理机构:山东英大招投标有限公司地址:山东济南历下区马鞍山路2-1山东大厦8406联系人:刘孔明联系方式:85198189一、项目概述本工程总用气点1008个,其中ICU30个,普通病房917个、其他用气点61个;设备带:安装设备带的用气点有966个,其中普通病房917个,其他用气点49个。医用气体系统机组设备:按医院用气点1008个选型。二、招标范围1、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2、医用中心压缩空气系统3、医用气体管道系统4、病房设备带及配套设施5、医用气体集中监测报警系统6、医用呼叫护理信息系统(真彩液晶)7、上述系统的安装与施工8、上述系统施工后的检验与验收9、投标人应按上述招标要求提供施工医用气体施工图纸及施工所用设备机械及材料。三、技术参数(一)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由油润滑旋片式真空泵、真空过滤器、负压真空罐、活塞式真空电磁阀、负压传感器、负压吸引管道组件、阀门及集气缸、电气控制系统、一体化撬装平台组成。1.技术要求(1)▲整机一体式撬装设计,模块拼接,以两台泵为单位模块化无限拼装,便于安装及移位(需提供实物照片证明)。(2)真空泵选用油润旋片式式真空泵,双机组配置,单机组抽气量≥300 m/h。(3)单机功率:≤7.5KW。可以单台工作,也可以同时启动,也可以交替跟踪启动,当一套不工作时、机组互为备用。每个真空泵连续工作≥50000小时。(4)具有断电恢复自动启动功能及集中监测自动报警功能。2.主要配置及参数要求:(1)油润旋片式真空泵1)知名品牌,进口产品,确保排气纯净无油污染。2)双机组配置,单机组抽气量≥300 m/h,单机功率≤7.5kW,电机能效等级为IE2及以上。(需提供产品彩页证明)3)额定压力:-0.04~-0.078MPa(可调)。4)噪音:≤74dB(A)。5)旋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提供产品彩页证明)6)具有油过滤器,使泵体内的油保持洁净。7)配备气镇阀,提高真空泵的排水能力,可处理更大容量的蒸汽。(需提供产品彩页证明)8)需具有高效的抽气系统,集成式回油管路结合先进的排气过滤器,确保排气洁净无油污染。9)保养可由操作人员轻松完成。除了定期更换机油和滤芯之外,无需实施其他保养工作。(2)真空过滤器1)处理气量≥30m/min2)医用级活性碳除菌过滤器,确保排出的气体符合环保标准,避免院内感染,真空罐自带集污功能,配备排污口定期排除污物。(3)负压真空罐1)单个容积≥1.5m。2)材质:优质碳钢。工作最大负压:-0.078Mpa3)符合国家劳动安全监察标准。(4)活塞式真空电磁阀1)适用范围:105~6.710-4Pa;2)适用温度:-30~ 50℃;3)线圈温升:≤65℃;4)开闭时间:≤3s;5)电源电压:标准出厂:220V/50Hz。(5)负压传感器1)精度:0.5%FS;2)供电电源:11V~28VDC;3)输出信号:4mA~20mADC(两线制);4)工作温度:-30℃~80℃。(6)负压吸引管道组件1)管材、阀门:脱脂紫铜管,国家标准。2)质量和安全性能按国家标准。(7)集气缸1)材质:碳钢,四进一出。(8)电气控制系统1)▲电气控制系统,由三个控制箱组成,包含两个真空泵专用控制箱及一个中央控制箱,强弱电分离。当压力达到报警压力值时,能声光报警,并能随压力变化控制真空泵的启停,增加机组的寿命和保证节能。(需提供实物图片证明)。2)▲三个控制箱需分别自带真彩液晶触摸屏(需提供实物图片证明)。3)中央控制箱负责弱电控制,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集成控制,可让机组实现追随运转、轮流运转双重控制(提供产品彩页证明),按需求以压差和时间差控制真空泵先后启动或轮流启动,保证稳定的压力值及各真空泵均衡的运行时间。4)中央控制箱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控制方式,并具备超限声光报警提示及断电恢复后自动启动。5)▲每台真空泵的专用控制箱负责强电控制,并与中央监控箱连接,即使中央控制箱故障,真空泵也可通过其专用控制箱独立控制运行(需提供实物图片证明)。6)▲真空泵专用控制箱的箱门设置双重保护开关,打开箱门需先关闭负荷断路开关,起断电保护作用(需提供实物图片证明)。7)配置远程监测报警功能,为医用气体集中监测报警系统及远程维护提供实时数据信息传输。(9)一体化撬装平台1)整机撬装式设计,便于安装及移位。3、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提供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二)医用中心压缩空气系统医用空气压缩设备由高效螺杆式空压机、空气储罐、气体过滤系统、吸附式干燥机、精密调压模块、压力传感器、露点传感器、一氧化碳检测仪、压缩空气管道阀门组件、分气缸、电气控制系统、设备机座平台等组成。1.技术要求(1)双机组配置,单机额定产气量≥1.5 m/min。(2)单机组功率≤11KW。(3)医用压缩空气输出压力:0.4~0.78MPa(可调)。(4)露点温度:≤-30℃。(5)露点和一氧化碳在线实时监测。(6)医用空气质量:符合GB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及欧洲EN 737-3标准。(7)工作压缩机故障时,备用压缩机能自动启动,以保证系统正常工作,不间断供气。(8)当压缩空气站输出压力≤0.4 Mpa、≥0.85Mpa报警。(9)▲具有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出具的医用空气压缩机检测报告。(需提供检测报告)2.主要配置及参数要求:(1)高效螺杆式空气压缩机1)知名品牌。吸气双层空气过滤,出气量大,低噪音。2)单机额定产气量≥1.5 m/min,输出压力:≥0.40~0.78MPa(可调),功率≤11KW。3)▲机组采用整体化设计,将主机、连接管路及油气分离系统集成压缩模块,降低泄漏及压力损失(提供彩页或实物图片说明)。4)24小时工作设计,自动工作方式5)智能化电脑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中/英文界面显示。(2)吸附式干燥机1)处理气量≥3.4m/min,与空压机相匹配。2)空气露点温度≤-40℃3)配套电控箱,包括UL/ULG面板,数字电子控制器。4)配置先进的微处理器控制器将干燥机的性能维持在最佳水平,控制器持续不断监控干燥机的性能,有异常时发出警报,从而将停机时间减少到最低;5)配置不锈钢吸附剂滤网防止下游空气系统污染,易取出方便清洁,减少停机时间;6)低底架弯角管路设计,便于维修减少停机时间,同时较低的底架便于立式运输和安装;7)集成键盘设计,能为用户提供所有内部功能和可选功能显示。(3)气体过滤系统1)主路过滤器:除去其中≥99%的颗粒、水、油和其他杂质。无滤芯耗材,降低维护成本;2)前级精密过滤器:处理气量≥1.8m/min,特种高效过滤材料,过滤精度≤1m,去除油雾,使空气含油量≤0.5ppm。配压差指示器,分别显示压降与运行效率,及时提醒更换失效滤芯;3)中级精密过滤器:处理气量≥3.12m/min,特种高效过滤材料,过滤精度≤0.01m,去除油雾,使空气含油量≤0.01ppm,配压差指示器,分别显示压降与运行效率,及时提醒更换失效滤芯。4)后级精密过滤器:处理气量≥3.12m/min,除去空气气中细菌、微尘、微生物、异味。使空气含油量≤0.003ppm。5)除菌过滤器:处理气量≥3.12m/min,特种高效过滤材料,过滤精度≤0.01m。使空气含油量≤0.01ppm。(4)空气储罐1)材质:优质碳钢,外表漆喷。2)最大工作压力:1.0Mpa。3)有效容积≥1m。4)设置安全阀,底部设有电子排污阀及手动排污阀。5)符合国家劳动安全监察标准。(5)精密调压模块1)双路模块化设计,确保一路故障,另一路仍能稳定供气。2)输出压力0.4~0.78Mpa可调。(6)压力传感器1)高精度数字智能化芯片,全温度线性数字补偿。2)不锈钢材质,激光焊接,介质隔离。(7)露点传感器1)有自动校准功能。2)抗冷凝结露,露点测量范围-60至 60C,精确度2C。3)露点超限时的LED灯报警。4)可通过RS485用户端口,方便快捷的维护和数据传输。(8)一氧化碳检测仪1)检测方式:固定、在线检测,扩散式测量、泵吸式、流通式可选。2)测量范围:0-1000ppm、2000ppm、10000ppm、20000ppm、100000ppm、0-20%VOL。3)分辨率:0.1ppm、1ppm、0.01%VOL。4)精度:3%FS。5)响应时间:≤30秒。6)最大传输距离:≥1100米(Rvv0.75平方毫米屏蔽电缆)。7)工作温度:-20℃~ 50℃。(9)分气缸1)一进四出,不锈钢材质。(10)压缩空气管道组件1)管材、阀门:脱脂紫铜管,国家标准。2)线材:质量和安全性能按国家标准。(11)电气控制系统1)▲真彩触摸屏人机界面,PLC可编程控制器集成控制(需提供图片证明)。操作界面需动态实时显示设备流程及运行工况,可调整运行参数,调出运行记录及故障记录。2)▲追随运转、轮流运转双重控制(需提供产品彩页证明)。可按需求以压差和时间差控制空压机先后启动或轮流启动,保证稳定的压力值及各空压机均衡的运行时间。3)配备压力、露点和一氧化碳在线监测,实时检测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和一氧化碳浓度,超限报警,确保气体质量符合GB 50751-2012标准。4)自动和手动两种控制方式。5)超限声光报警提示及断电恢复后自动启动。1)可选配远程监测报警功能,为医用气体集中监测报警系统及远程维护提供实时数据信息传输。3、提供空气压缩机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三)医用气体管道系统1.中心供氧管道系统技术要求(1)规格和数量详见招标清单。(2)不锈钢管符合GB/T14976《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标准。(3)每层走廊管进监测报警箱前安装一个氧气截止阀(区域阀),每间病房设备带内进气端安装氧气维修阀。(4)毎病区设一个阀门箱、气体二级稳压箱、区域监测报警箱,便于集中控制、监测该病区的氧气压力状况,可将氧气、负压、压缩空气集成一体。(5)主管道工作压力:0.4~0.5MPa(可调)(6)管道、氧气终端压力:0.4MPa(7)氧气终端设计流量:手术室和用氧化亚氮进行麻醉的地点氧气设计流量:100L/min,所有其他病房用点氧气设计流量:10L/min。(8)系统小时泄露率:0.2%(9)氧气管道接地电阻:10(10)最远终端压力损失:10%(11)氧气管道应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10。(12)管道须有氧气管道标识以及气体流向标识。(13)具有医用中心供氧系统检验报告(提供检测报告)2.医用中心吸引管道系统技术要求(1)规格和数量详见招标清单。(2)不锈钢管符合GB/T14976《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标准,铜管符合YS/T 650-2007《医用气体和真空用无缝铜管》标准要求。(3)吸引主管到每个楼层的区域监测报警箱前端必须设维修截止阀(区域阀)一个,病房设备带内进气端安装负压维修阀便于测试和维修。(4)毎病区设一个阀门箱、气体二级稳压箱、区域监测报警箱,便于集中控制、监测该病区的负压压力状况。可将氧气、负压、压缩空气集成一体。(5)系统最大抽气量:≥2X300m/h(6)终端负压值:-0.04MPa~-0.78MPa(7)吸引终端设计流量:大手术室设计流量:80L/min,小手术室所有病房床设计流量:40L/min。(8)系统泄露率:0.5%(9)吸引系统接地电阻:10(10)负压的增压率为:每小时≤1%(11)管道须有负压管道标识以及气体流向标识。(12)具有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细菌检测含量报告(提供检测报告)。3.医用中心压缩空气管道系统技术要求(1)规格和数量详见招标清单。(2)不锈钢管符合GB/T14976《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标准,铜管符合YS/T 650-2007《医用气体和真空用无缝铜管》标准要求。。(3)压缩空气管道到每个楼层的压力检测箱前端必须设维修截止阀(区域阀)一个,病房设备带内进气端安装空气维修阀便于测试和维修。(4)毎病区设一阀门箱和一区域监控报警箱,便于集中控制、监测该病区的压缩空气压力状况,可将氧气、负压、压缩空气集成一体。(5)分管道、空气终端压力:0.4MPa(可调)(6)空气终端设计流量:手术室为40L/min,ICU、新生儿、高护病房为80L/min,其它病房床位为20L/min(7)系统小时泄露率:0.2%(8)空气系统接地电阻:10(9)管道须有气体管道标识以及气体流向标识。(四)病房设备带及配套设施1.通用技术要求:(1)▲必须符合国标GB 9706.1-2007《医用电器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要求,(提供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复印件)。(2)▲设备带内部为全封闭式4腔结构,包括有气路腔、强电腔、弱电腔、灯腔,做到气电分离,强弱电分离。(3)▲设备带内部电路接线采用接线端子,符合GB 9706.1-2007《医用电器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标准。(4)▲设备带材质选用6063-T6优质铝合金,表面静电喷塑,铝型材壁厚≥2mm。(提供铝合金的材质证明文件)。(5)▲面板为一体式,表面无拼装缝,可将面板翻转整体打开。(6)▲气体终端防护罩:每个气体终端的防护罩均要固定安装在操作面板上,不易松脱丢失,具有弹簧助力功能,坚固耐用,翻盖次数应不少于10000次。(提供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复印件)(7)▲气体终端、呼叫、开关、插座维修操作时,无需打开面板,可直接在面板上进行维修。(8)设备带位置设计按院方要求设计,离地高度应便于医护人员操作。(9)▲具有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的关于设备带的医用电气设备的检测报告。(提供检测报告)2.设备带个性化要求:(1)普通病房设备带(需提供实物样品证明)1)面板颜色:可选配。2)设备带尺寸:高度≥246mm,厚度≥76mm。3)每床标准配置:氧气终端1,负压终端1,空气终端1(选),阅读灯1,照明开关1,5孔电源插座10A2,网络接口1。(具体配置详见材料清单)(2)抢救室设备带(需提供实物样品证明)1)面板颜色:可选配。2)设备带尺寸:高度≥310mm、厚度≥100mm3)▲设备带上下配置专用导轨,用于固定仪器支架放置监护仪、输液泵等抢救设备。4)每床标准配置:氧气终端2,负压终端2,空气终端2,5孔电源插座10A3,3孔电源插座16A1,等电位接地端子2,网络接口2。(具体配置详见材料清单)(3)壁画式设备带(需提供实物样品证明)1)结构尺寸:高度≥500mm,宽度≥700mm,厚度≥150mm。2)材质:铝合金、冷轧钢板。3)表面处理:喷塑抗菌涂层4)每床标准配置:氧气终端1,负压终端1,空气终端1(选),5孔电源插座2,阅读灯1,灯开关1,网络口1。(具体配置详见材料清单)5)▲将氧气吸入器和负压调节器隐藏在壁画中;6)超强静音导轨,全开状态壁画无倾斜,导轨采用内藏式安装,打开面板,看不见导轨,保证美观;7)壁画表面采用水晶工艺,美观、易清洁、抗菌、防尘,样式可配合医院装修风格选择。3.气体终端:(提供实物样品证明)必须符合国标GB 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9706.1-2007《医用电器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要求:(1)▲德制标准,快速自封插拔式接头。须获得权威认证机构TUV颁发的相关安全合格的认证证书(提供证书证明),符合DIN 13260-2标准。(2)▲全金属材质;使用寿命大于5万次插拔。(提供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复印件)(3)▲具有带气维修功能,终端维修部分可快速拆卸,无需打开设备带操作面板,可在操作面板上直接带气维修。(4)采用ISO规定的颜色色标,不同气体插口各异,防止误操作。(5)采用快速自封插拔式,具有通、断、拔三位功能。每种终端的气体插口形状不同,符合德制标准,具有不可互换性。(6)终端压力≥0.35-0.78Mpa,可调。终端流量:最大≥60L/min(五)医用气体集中监测报警系统1.系统技术要求(1)能实时显示各区域监测报警器传来的压力、流量和报警信息,实时动态显示各气站设备的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运行状况、运行参数,包括设备的启、停状态。记录故障信息、报警信息,并将该信息传送至管理者手机。(2)要有超大容量的数据库,可24小时不间断记录:压力、流量、纯度、温度、露点等参数。(3)能保存5年的历史记录,并可按条件查询和备份。(4)能提供各种历史趋势曲线,能分析用气量以及高峰用气时间段,能为合理安排气站设备运行方式提供有力支持。(5)系统可以接入以太网,软件基于B/S架构平台,可实现远程网络共享及分级密码设置功能。(6)▲具有权威机构出具的医用气体报警系统检测报告,提供检测报告(复印件加盖投标人公章装入投标文件)。2.区域气体阀门箱必须符合国标GB 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GB 9706.1-2007《医用电器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要求:(1)可选1~6路气体控制,整合一体,箱内安装有区域内各种气体阀门,对本病区区域内气体进行通断控制。(2)▲紧急门锁装置,当遇紧急状况又无法快速取到钥匙时,启动紧急装置,可直接打开阀箱门,关闭阀门。(3)▲具有氧气备用接口,当氧气站故障时,可通过备用接口,接入氧气瓶,对区域进行临时供气。(4)透明视窗。3.区域气体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真空泵,空气压缩机 开标时间:null 预算金额:1300.00万元 采购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山东英大招投标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山东
  • 海洋地震-电磁一体化探测技术及设备顺利完成海试
    7月5日,记者从南科大获悉,南科大海洋地震-电磁探测系统研发团队已于近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海域开展了海上试验,凭借最新研制的地震-电磁一体化探测系统和地震-电磁联合反演软件,率先成功完成了4个测点地震-电磁一体化数据采集。 探测系统样机及主要研发人员 南科大供图经过三年的潜心攻关,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主任陈晓非、何展翔带领海洋地震-电磁探测系统研发团队,研制出地震-电磁一体化探测系统和地震-电磁联合反演软件,可为深海目标提供“B超+CT”联合的多参数探测。与传统海洋勘探方法相比,一次性探测获得的数据和效率均提高了2.5倍,能够有效识别含油气目标,消除非唯一性和多解性,为今后海洋资源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 试验现场 南科大供图据了解,目前研究团队已申报专利20余项、登记软件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仪器样机2套。团队将继续加快系统和软件的研发和完善,在未来几年里对南海资源及深部热点目标进行科学攻关,探索海底构造演化、资源分布规律,推动我国海洋科学和资源勘探开发事业。
  •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推出新一代电磁力天平
    新一代电磁力天平基于模块化理念设计而成,它由许多独立的模块组合而成,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块。模块包含电磁力传感器模块,内校系统模块,运算控制模块,显示模块,RS232接口模块,USB接口模块等。脉宽调制电磁力平衡技术,提高了天平的抗干扰能力。 新一代电磁力天平 新一代电磁力密度天平 产品特点: 模块化电磁力平衡传感器 量程指示白光大屏幕液晶显示器 高灵敏度轻触按键 内藏式下称吊钩 玻璃门运输保护锁 RS232接口模块 USB接口模块 内置时钟 独立清零、去皮按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漕路456号8号楼5-6楼 邮编:200233 电话:021-64956777 E-mail:sales@hengping.com http://www.hengping.com
  • 搭“核辐射”顺风车 电磁辐射检测仪热销国内市场
    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公布京城辐射环境信息引起市民对于生活环境中辐射指数的关注,部分市民还自购仪器自行测量电磁辐射。23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测试仪器技术标价不一且规格混乱,还有人借“核辐射好帮手”推销。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市民自测辐射行为并不可取。   检测仪称能测“核辐射”   热销辐射测试仪、钻石信誉电磁辐射检测笔、台湾原产电磁辐射测试仪……在淘宝网输入“辐射”二字,各种广告语扑面而来。日本地震后,平日无人问津的辐射检测仪搭上了“核辐射”的顺风车,销路大开。仅以电磁辐射测试仪为例,这种仪器价格从八九元到上百元、上万元不等,一款声称从德国进口的标价36000元。而一款198元的家用测试仪一个月内竟卖出182件,还有一款来自香港的电磁辐射检测仪称是“核辐射好帮手”。而据专家介绍,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与核辐射无关。   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产品的各种技术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的仪器测量频宽是50赫兹到3000兆赫兹,也有仪器的频宽为50赫兹到5000兆赫兹,有些厂家自行规定了低频和高频,低频为5赫兹到40万赫兹,高频则为30兆赫兹到2000兆赫兹。不仅如此,仪器误差也不同,有的是3%,有的是5%。   而专业人士指出,应该根据辐射源的频率来选择测试仪的频宽。而对于低频和高频的区分,厂家的划分也不科学。一般来说,超低频有不同限值,用的较多的是50赫兹或者100赫兹。高频则是10万赫兹到30兆赫兹,30兆到300兆为超高频,300兆到30万兆属于微波频率。   专业机构1500元起测   目前,北京市环保局并无附属的对外测试电磁辐射的单位,市场上活跃的一般是第三方检测机构。   “主要是测‘房’测‘站’。”一家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测的数据大多是用来打官司用的,有测小区附近的高压线电磁场的,有测机房和设备的,还有居住在变电站或者手机基站附近的居民也要求测试辐射环境。他们一般会根据客户所处的地段和要求,测量出电场或者磁场强度、功率密度,并出具一份报告。   这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因为个人测试的数据并未经过CMA国家计量认证,不具有法律效力,居民打官司时还得请专业公司来测。   由于是专业测试,这些机构的开价也不低。北京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中心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测试一般3个点起测,一个点500元,一次至少1500元。另一家检测机构谱天测试中心同样是3个点1500元起测。工作人员还“关照”记者:“如果个人测,我们能优惠点。如果是开发商或者物业委托,就走对公价格,自然要贵点。”据了解,该机构给小区做一个环境评价,平均价格是3万元到4万元。   电磁辐射环境有国标   对于自测电磁辐射行为,专业人士指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北京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中心的一位金姓工程师告诉记者,检测设备购买后得先拿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做检定,之后才会使用,使用过程中也会按固定周期拿去检定,以保证仪器的灵敏度。市民个人购买仪器检测,在准度上就无法保证。   那么,什么样的辐射环境才算正常?环保部颁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指出,在30兆赫兹到3000兆赫兹这一公众最敏感范围内,电磁场功率密度的标准限值为0.4瓦每平方米,低于这一数值才比较安全。关于超高压选变电设置的工频电场、磁场强度限值,我国推荐0.1毫特斯拉作为磁感应强度的评价标准。   金工程师还建议,市面上的各种电磁辐射测试仪器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性能差别很大。且电磁辐射受环境影响因素很大,即使误差较大也难以识别,测出来的数据并没有说服力。如果真有这方面需要,建议市民邀请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去测试。   相关链接:   受日本核危机影响 核辐射检测仪器需求大增   韩国没有可批量检测商品的大型核辐射检测设备   日本强震 韩国“哄抢”核辐射测量仪
  • 我国首个复杂电磁环境重点实验室在洛阳成立
    12月5日,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举行。据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主任聂皞介绍,该实验室是国内目前唯一从事此类研究的科研实体。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指的是电子信息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受各类电磁信号的综合作用导致其信息获取、传输、利用等信息链路环节产生的内在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电子信息系统正常工作产生的影响。   聂皞说,该实验室的建立,将有效促进我国高性能电子信息系统的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增强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据介绍,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10月9日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依托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联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及开放交流平台,汇聚了国内外有关研究力量,自筹建以来,已出色完成了国家30余个重大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 山东省建成首个汽车电子零部件电磁兼容实验室
    日前,山东省首个汽车电子零部件电磁兼容实验室在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据悉,该实验室为山东省汽车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按国际一流国内先进标准进行建设,拥有标准的3米法半电波暗室、各种用途的屏蔽实验室5间和静电放电测试室以及1个ISO7637实验室。   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介绍,实验室配有包括德国R&S公司提供的EMI和EMS测试系统、瑞士EM TEST公司提供的BCI测试系统、ISO 7637测试设备以及静电放电设备等国际先进的检测仪器,可提供辐射发射、传导发射、辐射抗扰度、传导抗扰度、大电流注入、抛负载和瞬变脉冲、静电放电测试等,基本涵盖了汽车电子零部件EMC测试的所有项目,能够满足符合国际相关标准的测试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各大汽车厂商等企业标准的要求。   该实验室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将为山东省汽车电子技术研发提供完善的检测及测试服务 同时该实验室也将面向社会开放,为山东省汽车整车厂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商提供检测机测试服务,将对山东汽车行业振兴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