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

仪器信息网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相关的资讯

  • 聚合酶链式反应自动化
    聚合酶链式反应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彻底改变了 DNA 分析和扩增的方式。自 20 世纪 80 年代推出以来,PCR 已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一种快速、定向扩增特定 DNA 序列的方法,基于 DNA 变性、引物杂交和耐热 DNA 聚合酶合成 DNA 的原理。PCR 在科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基因表达分析中,它可用于量化特定基因的表达并研究其调控。在基因分型中,PCR 能够识别基因变异并将基因型分配给特定性状或疾病。在法医 DNA 分析中,PCR 还可用于放大 DNA 的微小痕迹,并利用它们来识别嫌疑人或分析亲属关系。PCR也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这样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在产前诊断中,PCR 还用于识别未出生婴儿的遗传异常或染色体疾病。PCR 基础知识PCR 由几个步骤组成。在第一步变性中,双链 DNA 通过加热分离,形成单链。当溶液冷却时,短的合成 DNA 引物特异性结合两条单链并标记要扩增的区域(退火)。在随后的延伸过程中,DNA 聚合酶与标记位点结合并沿着模板合成新的 DNA 链。该酶通过添加核苷酸(DNA 的组成部分)来激活。通过重复变性、退火和延伸步骤,复制的 DNA 片段数量可以呈指数增长。因此,经过多次PCR循环后,原始DNA序列可以被扩增成数千或数百万个拷贝。PCR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修改,以适应特定的应用,例如,通过使用特定的酶或标记。PCR 具有许多优点,使其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高灵敏度和低材料要求。PCR 可以扩增最少量的 DNA 或 RNA,从而可以非常灵敏地检测病原体或特定序列。为此只需要少量的 DNA 或 RNA,这简化了采样和样品制备,并减少了所需起始材料的数量。通过使用与精确定义的 DNA 或 RNA 序列结合的特异性引物,PCR 可以非常具有特异性并选择性地扩增目标材料。快速获得结果;扩增过程通常可在数小时内完成。自动化 PCRPCR 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其自动化能力,可以更轻松地检查大量样本并减少相关工作量。自动化 PCR 包括自动化系统和仪器执行的所有经典子步骤。所需试剂(DNA 模板、引物、DNA 聚合酶、核苷酸和缓冲溶液)的精确配量和添加是在受控环境中进行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热循环仪用于精确控制温度循环,包括变性(将 DNA 分离成单链)、退火(引物与目标 DNA 结合)和延伸(由引物合成互补 DNA 链)的步骤。 DNA 聚合酶)。现代自动化 PCR 系统可以实时检测和评估 PCR 结果。这可以使用与特定 DNA 序列反应的荧光探针或染料来完成。该系统在 PCR 过程中检测荧光信号,以确定目标 DNA 的存在和定量。使用特殊软件分析从自动 PCR 获得的数据。该软件可以解释 PCR 结果、计算扩增曲线、确定阈值以及对目标 DNA 进行定量。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自动化 PCR 仪器,每种仪器都提供不同的功能和功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美国沃尔瑟姆)是提供各种自动化 PCR 系统的领先供应商之一,其中包括 Veriti Dx 96 孔热循环仪以及 Applied Biosystems QuantStudio 3 和 5 实时 PCR 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从实时 PCR 到数字 PCR 的各种功能,可用于研究实验室和临床环境。Bio-Rad(美国赫拉克勒斯)也是著名的实验室仪器制造商,提供自动化 PCR 系统,例如 CFX Opus 实时 PCR 检测系统和 QX200 微滴式数字 PCR 系统。除此之外,这些系统能够实时或以数字液滴格式进行精确的 DNA 扩增和检测。Roche Diagnostics(瑞士巴塞尔)提供用于实时 PCR 的 LightCycler 仪器。这些仪器可快速扩增和检测 DNA 序列,广泛应用于分子诊断。Illumina(美国圣地亚哥)是新一代测序 (NGS) 领域的领先公司,其产品组合中拥有自动化 PCR 系统。MiseqDx 仪器是一款自动测序仪,可在一个集成系统中实现基于 PCR 的扩增和 DNA 测序。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通过提取、清洗和选择性片段化来制备 DNA。Maxwell 仪器(Promega,麦迪逊,美国)等适合此目的,因为它能够自动提取和纯化可用于 PCR 的核酸。QIAcube 自动化系统(Quiagen,希尔登,德国)还可以自动纯化 DNA 样品。还有许多其他制造商提供自动化 PCR 系统。该领域的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在选择系统时,建议考虑具体要求、所需功能以及与计划应用程序的兼容性。自动化 PCR 系统应具有几个重要特性,以实现高效可靠的 PCR 结果。这首先包括精确的温度控制。它对于正确实施 PCR 各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至关重要。该系统应提供对温度循环的精确控制并保持严格的耐受温度范围。自动化 PCR 系统必须提供可靠的检测技术来测量 PCR 结果。这可以通过荧光探针、染料或其他检测方法来实现。检测的高灵敏度、特异性和重现性对于准确的 PCR 结果至关重要。质量保证和污染控制机制还应结合起来,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可以通过使用阴性对照、自动移液、封闭反应管或其他方式来实现。其他要求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该系统应支持不同的 PCR 格式(例如实时 PCR、数字 PCR 或等温 PCR),并提供设置和定制不同 PCR 反应和方案的可能性。根据应用,必须保证与常用试剂和耗材的适当兼容性。与不同 PCR 试剂盒制造商和试剂的兼容性是能够使用各种测定和方案的优势。自动化 PCR 系统还应该具有可扩展性,以适应 PCR 反应的通量以满足要求。它们应该提供并行处理大量样品以实现高通量的可能性。用户友好的软件具有直观的用户界面,是易于操作的标准配置。该软件应该能够对 PCR 方案进行编程、监测反应进度并分析数据。通常内置用于量化、阈值和分析扩增曲线的强大数据分析功能。与手动实施相比,自动 PCR 具有多种优势。通过使用热循环仪和 PCR 机器人等自动化系统可以提高 PCR 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温度循环的精确控制和试剂的准确剂量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少错误和污染。此外,自动化允许同时进行多个 PCR 反应,从而节省大量时间。自动化还可以实现复杂的 PCR 方案,例如多重 PCR [1] 和巢式 PCR [2],广泛应用于研究和诊断。图 1:自动 PCRPCR 技术的最新发展 尽管 PCR 是分子生物学中的一项成熟技术,但它仍在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提高效率、灵敏度和应用领域。与经典 PCR 相比,等温 PCR 保持恒定温度,这使得过程更容易、更快 [3]。环介导等温扩增 (LAMP) 等等温 PCR 技术无需热循环仪即可扩增 DNA。这些方法用于快速诊断传染病和遗传性疾病。此外,数字PCR(dPCR)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PCR的可能性[4]。DNA 不是在单个反应中扩增,而是被分解为数千或数百万个单独的反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精确确定 DNA 拷贝的绝对数量。dPCR 可用于检测癌症中的微小残留病、测定基因拷贝数以及准确测定病毒载量等应用。数字液滴 PCR (ddPCR) 是数字 PCR 的一种变体,其中 PCR 反应分为数千或数百万个水滴 [5]。每个液滴都含有一个或几个 DNA 拷贝。通过分析阳性和阴性液滴可以精确确定DNA拷贝的绝对数量。ddPCR 具有高灵敏度、精确度和重现性,可用于非侵入性产前诊断和癌症液体活检等应用。小型便携式 PCR 系统的开发使得 PCR 可以在实验室外使用。即时 PCR 设备用于医疗诊断,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快速诊断传染病。这些系统易于使用,不需要复杂的基础设施,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可靠的结果。PCR 和 NGS 技术的结合彻底改变了 DNA 测序 [6]。通过使用基于PCR的方法,例如测序前的PCR扩增,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增和分析特定的DNA序列。这样可以识别突变、遗传变异,并对 DNA 序列进行详细研究。参考文献[1] Hasan, M. R., Kalikiri, M. K. R., Mirza, F. (2021). Real-Time SARS-CoV-2 Genotyping by High-Throughput Multiplex PCR Reveals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Variants of Concern in Qat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uos Diseases. 112, pp. 52-54. DOI: 10.1016/j.ijid.2021.09.006.[2] Green, M.R. (2019). 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s. DOI:10.1101/pdb.prot095182.[3] Asielle, P. J., Baeumer, A. J. (2012). Miniaturized isothermal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a review. Lab Chip, 11, pp. 1420-1430, DOI:10.1039/C0LC00666A.[4] Morley, A.A. (2014). Digital PCR: A brief history, Biomolecular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1(1), pp. 1-2, DOI: 10.1016/j.procbio.2012.11.007.[5] Kojabad, A. A., Farzanepour, M. Galeh, H. E. G. et al. (2021). Droplet digital PCR for viral DNA/RNA, current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DOI: 10.1016/j.bdq.2014.06.001.[6] Ladetto, M., Brüggemann, M., Monitillo, L. et al. (2013).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for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detection in B-cell disorders, Leukemia, 28, 1299-1307, DOI: 10.1038/leu.2013.375.关于作者Kerstin ThurowCenter for Life Science Automation, Universität Rostock, Rostock, DeutschlandRostock, Germany教授、博士、工程师。于 1995 年在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 年,她取得了测量与控制工程的资格。同年,她被任命为罗斯托克大学工程学院“实验室自动化”教授。自 2004 年以来,她一直担任罗斯托克大学“自动化技术/生命科学自动化”系主任,并担任罗斯托克大学生命科学自动化中心主任。她的研究主题包括生命科学过程的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移动机器人技术以及系统集成和系统工程。原文:Autom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Wiley Analytical Science newsletter,8 February 2024供稿:符 斌
  • 5分钟出结果 基于拉曼光谱的无创呼吸分析仪为新冠病毒提供即时检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设计出一款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呼气分析模组,可在5分钟内完成新冠病毒的筛查,这是比鼻咽拭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更优的方案。此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ACS Nano杂志:《Noninvasive and Point-of-Car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Based Breathalyzer for Mass Screening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under 5 min》,论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1021/acsnano.1c0937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检测SARS-CoV-2最准确的方法,但它涉及昂贵和复杂的实验室设备,这往往意味着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得到检测结果。另一方面,快速抗原测试是一种更快的测试病毒存在的方法,但它有准确性的局限性,经常提供不一致的结果。研究人员设计了一款手持模组,该模组包含了搭载三组SERS探针分子的芯片,SERS探针分子附着于银纳米立方体上。当被测者向设备呼气10秒,呼气中的新冠病毒生物标志物会与传感器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将呼吸分析仪装入便携式拉曼光谱仪中,再根据SERS信号的变化对反应后的化合物进行表征。研究人员最近在501人身上对该原型设备进行了测试,他们也都接受了PCR检测。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显示,假阳性率为0.1%,假阴性率为3.8%。这与实验室PCR检测的准确性相当。将光谱技术应用于传染病的检测,一直是极具吸引力的应用方向,目前该应用因新冠病毒(Covid-19)检测而凸显得愈加重要。虽然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验证这些结果并使该技术商业化,然而,从智能手机测试套件到夹子式暴露监测器,这种新型呼吸分析仪是许多新出现的技术创新之一,使COVID-19检测变得简单和便携。
  • 2023PCR标准大盘点|这些行业新标准你知道吗?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PCR仪的市场需求在过去几年前一度居高不下,国产PCR仪市场总体呈现爆发式增长,但相应标准的缺失制约了行业的发展。2023年,为了促进不同领域核酸检测工作的开展和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与PCR有关的首个国家标准正式实施!除此之外,各部门也在今年陆续发布了与PCR相关的标准、规范,小编对此特地进行盘点,并与大家分享。《关于做好2023年度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工作的通知》2023年6月,国家药典委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度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工作的通知》,共有159个药品品种标准挺高项目课题,80个通用技术要求标准提高项目课题。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的修订内容在本次立项目录中。修订内容:修订《中国药典》四部100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结合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特点并进行归纳统一,修订定性试验、定量试验、实验室、设备、试剂、残留物污染等内容。完善应用范围、技术种类、样品与模板处理和产物检测等内容。研究内容:1.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专属性确认关键参数的研究。2.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专属性确认的相关要求(草案)在生化药中的适用性研究。3.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化药、生物制品中的适用性研究。4. 起草实时荧光PCR法的通用性要求。5. 增加其他核酸扩增技术概述。《YY/T 1918-2023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系统》2023年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YY/T 1918-2023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系统》行业标准,2024年9月15日正式实施。本标准适用于对核酸样本以单液滴或单核酸分子方式生成数百个至数百万个独立反应单元的设备,分析系统包括微液滴生成模块、聚合酶链反应模块和微滴检测模块等。《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点击查看完整内容)2023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以下简称《项目技术规范》),包括综合、诊断、治疗、康复和中医五个类别,约为11000多项医疗服务。其中,数字PCR技术也纳入了相关医疗服务项目,这表示国家主管部门和专家对数字PCR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也意味着其中的收费标准、临床应用规范都有迹可循。《项目技术规范》内容显示,数字PCR相关医疗服务项目共计34项,包括病原体感染检测、肿瘤基因检测,遗传病检测以及用药指导等多个领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点击查看完整内容)2023年12月,GB/T 42753-2023《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已经正式实施。《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规定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的要求、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在升温速率(≥1.5℃/s)、降温速率(≥1.5℃/s)、温度波动性(≤±0.2℃)、温度示值误差(≤±0.5℃)、温度均匀度(≤1℃)以及温度持续时间误差(≤±5℃)方面进行了温度控制性能的要求;在荧光强度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2%)、荧光强度均匀性(相对标准偏差≤5%)、荧光强度线性(r≥0.990)方面对荧光检测性能提出了要求。在评价方法中对整机性能进行评价时需要具备DNA标准物质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其中,DNA标准物质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包括线性标物和样本标物,且线性标物应为10倍浓度梯度的DNA标准物质系列溶液;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中的Taq DNA聚合酶需要符合GB/T 35542的要求,引物探针需要符合GB/T 34797的要求。《食用淀粉植物源成分鉴别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点击查看完整内容)今年12月,SN/T 5522.8-2023 《食用淀粉植物源成分鉴别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第1部分-第10部分)已正式开始实施。《食用淀粉植物源成分鉴别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系列标准规定了食用淀粉及其制品中植物源成分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方法。
  •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电位型传感器构建成功 实现蛋白分子快速高灵敏电化学检测
    p   发展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海洋生物大分子及海洋细菌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对于及时快速地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一般采用酶联免疫法、生物化学测试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技术 对全细胞的检测,则通常需要通过细胞培养实验来完成。然而,上述方法存在仪器复杂、设备昂贵、检测耗时长等缺点,仅适用于实验室分析。 /p p   在海洋环境中,贻贝可通过其足丝分泌贻贝粘蛋白,该蛋白具有优越的粘滞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秦伟课题组利用聚多巴胺类仿贻贝粘蛋白材料,成功构建了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电位型传感器,实现了对蛋白质分子及细胞体的高灵敏、高选择、快速电化学检测。他们采用基于仿贻贝粘蛋白的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电位型传感器表面原位构建了生物分子选择性识别印迹层 利用表面分子印迹层与待测生物分子之间的高选择性识别作用,实现了样品中生物分子在传感器表面的高选择性分离与富集 利用聚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指示富集前后传感器膜界面的电位变化,从而实现了对蛋白质分子及细胞体的免标记电化学检测(如下图)。该方法有效解决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难以实现免标记分析的难题,有望应用于海洋病毒及海洋致病菌的现场快速检测中。 /p p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Rongning Liang, Jiawang Ding, Shengshuai Gao, Wei Qin*. Mussel-Inspired Surface-Imprinted Sensors for Potentiometric Label-Free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Specie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doi: 10.1002/anie.201701892)。此外,秦伟课题组也于近期在该期刊发表了关于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的其它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3033–13037)。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95" title=" W020170526571669789953.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9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fa6e65f-ceeb-4ed3-8f15-be9f33a6185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 nbsp p /p p & nbsp 基于海洋贻贝粘蛋白的仿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 /p p /p p /p /p
  • DNA聚合酶分子马达精确动态工作机理研究获进展
    从细胞最基本的各种功能原件开始,进而精确认识其动态工作机理,是认识生命、有效干预生命过程的第一步。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蛋白质静态晶体结构可高效获取,为突破生命科学认知局限提供便利。解析蛋白质分子内部复杂部件的动态反应机理,是生命科学未来亟须解决的难题。明晰DNA/RNA聚合酶等马达分子精确动态工作机理,将为高效研发控制病毒复制的有效药物提供可行性前提。当前,模糊状态的工作机理,使控制病毒的有效药物研发耗时长、投入大、效率低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软物质物理实验室SM1组研究员谢平运用广义第一性原理进行理论计算和模拟,探索生命活动的核心部件——各种分子马达的工作机理。鉴于生物科学研究手段限制(传统生化实验笼统平均化、晶体结构的数据静态化和新生代单分子实验数据的分散差异性及可观测数据局限性),聚合酶分子马达等功能蛋白分子的精确动态工作机制研究面临困难,至今不甚明了,只能给出卡通画式简单模型加以定性描述。2013年,谢平提出了DNA聚合酶Klenow片段(被广泛研究的高保真聚合酶模型分子)连续动态工作机理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当时所有传统生化和单分子技术关于这一马达分子的实验数据,并对国际同行单分子实验结果实现了高度拟合。基于此模型,谢平提出Klenow聚合酶马达分子在受到外力时催化速率精确变化的理论预言。  近日,软物质物理实验室SM1组副研究员刘玉如和李伟,采用单分子操控技术检测该理论预言,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完全吻合。科研团队自主设计组装的高通量、高时空分辨率、高计算处理能力单分子磁镊仪器操纵系统,使纳米尺度实时高效测定Klenow聚合酶这一低持续性、多停顿的单分子催化反应速率成为可能。研究运用物理逻辑推理、理论计算与高质量实验结果的高通量分析,解析验证了DNA聚合酶Klenow在外力诱导下的催化活性变化,在实验中精确检测分子马达实时动态合成反应的速率变化。实验发现,在小外力(3.8pN)阻滞下,Klenow聚合酶的合成速率达到峰值,这一反直觉现象反映了高保真DNA聚合酶Klenow分子内部各部件之间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首次诠释了DNA聚合酶Klenow的连续动态自动化工作机理。从DNA聚合酶分子内部原子与DNA之间相互作用隧道和关键位点的理论计算和逻辑推理,得出酶分子在催化位点处(nth position)保持最大相对结合能,从而使得酶分子在反应过程中实现于动态微扰中始终落入起始位点的化学机械偶联机理。今后,该工作在新实验数据基础上继续深化和细化,将为未来高效研发控制病毒、细菌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有效药物奠定前驱基础。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上, 并被选为推荐论文(Editor’s Suggestion)。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图1.DNA聚合酶(Klenow聚合酶)的自动移位机理图(a),与底物DNA不同结合位点的相对结合能(b),理论预言聚合反应在不同外力下的催化速率(c)。对DNA聚合酶分子内部原子与DNA之间相互作用隧道和关键位点的理论计算和逻辑推理,得出酶分子在催化位点处(nth position)保持最大相对结合能,从而使得酶分子在反应过程中实现于动态微扰中始终落入起始位点的化学机械偶联机理。根据酶分子内部fingers结构域不断开合和与DNA模板相互作用,提出理论预言——外力对Klenow聚合酶的催化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如图(c)所示,正向外力对催化速率没有影响;反向外力在小的力值(3.8pN)左右,使催化速率显著升高,更大的反向外力使催化速率降低。  图2.单分子磁镊技术对DNA聚合酶的催化反应进行实时动态监测。(a)和(c)分别为监测反向和正向外力的实验装置示意图;(b)和(d)分别为反向和正向外力作用下酶催化反应的动态曲线;(e)为不同外力作用下的酶催化速率分布统计。  图3.理论预言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实验测量结果为红色圆点表示;运用本研究实验体系微调后的参数拟合理论结果显示为黑色实线;运用历史文献参数拟合的理论结果显示为蓝色虚线。
  • 飞行时间质谱等5项仪器校准规范完成报批
    日,2015年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年会暨规程规范审定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淑英,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调研员张晓刚,以及中国计量院、各省市计量院所、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委员及专家等5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首先对《抗生素效价测定仪校准规范》等11项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归口的计量技术规范进行了审定。  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计量院王晶研究员总结了2015年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完成《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飞行时间质谱仪》、《傅里叶变换质谱仪》、《内毒素分析仪》、《凝胶成像系统》等5项校准规范的报批。并提出了2016年的工作计划。王晶还对JJF1265-2010《生物计量术语和定义》进行了宣贯,加深了大家对生物计量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随后,会议进行了生物计量及规范规程发展的主题交流讨论。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祯指出,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在农业转基因作物、临床检验与精准医学如遗传病检测、法医学等领域,都迫切需要生物计量的支持。技术委员会顾问于亚东提出多项要求和建议,并指出校准规范工作应紧密围绕生物产业中的相关测量仪器。王在时委员提出生物计量委员会要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紧贴生物计量的发展规划。其他委员也踊跃发言,对如何推动生物计量的发展献计献策。  另据了解,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将于2015年11月初在中国计量院昌平院区举办“2015CIBM第二届中国生物计量发展研讨会”暨“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将对发展我国生物计量和标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天津计量院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校准装置》计量标准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PCR)仪的核酸检测技术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规定的新冠病毒确诊方法。因其操作便捷、相对快速高效、特异性强和较高的准确率,尤其适用于窗口期病例的及时筛查和判定,能有效防控疫情扩散。随着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的频繁使用,其温度参数或光学物理参数可能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判定结果。因此,开展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全参数的计量溯源至关重要。   天津出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土确诊病例后,天津计量院高度重视,迅速建立技术团队。建标负责人,天津计量院热工室余松林博士放弃公休日积极组织撰写材料,同时为验证计量标准的准确性获取大量实验数据,与本室专业技术人员王喆赴医院加班加点开展现场实验。经过长期努力,完成了建标材料准备,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建标申请。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校准装置》计量标准将为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荧光定量PCR仪计量校准提供技术支持,为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贡献力量。该标准可实现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温度参数,如示值误差、均匀度和升、降温速率,以及光学物理参数,如阈值循环数Ct值,溶解温度漂移和溶解温度比等全参数的计量溯源,与基于标准物质的荧光定量PCR仪计量方法相比,避免了后者可能引入的人为误差,提高了标准装置的溯源可信度。
  • 重磅!《中国药典》起草实时荧光PCR法的通用性要求以及....
    近期,国家药典委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度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本次标准提高工作,共有159个药品品种标准挺高项目课题,80个通用技术要求标准提高项目课题。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标准制修订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要求,国家药典委组织开展了2023年国家药品标准制修订标准提高项目遴选工作并确定了2023年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课题拟立项目录。(点击查看:这些仪器方法有望进入《中国药典》)本次公布的80个通用技术要求课题中涉及多项科学仪器及检测技术相关内容。包括对《中国药典》已有的技术方法进行更新,引入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修订内容在本次立项目录中,具体内容如下: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100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结合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特点并进行归纳统一,修订定性试验、定量试验、实验室、设备、试剂、残留物污染等内容。完善应用范围、技术种类、样品与模板处理和产物检测等内容。研究内容:1.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专属性确认关键参数的研究。2.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专属性确认的相关要求(草案)在生化药中的适用性研究。3.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化药、生物制品中的适用性研究。4. 起草实时荧光PCR法的通用性要求。5. 增加其他核酸扩增技术概述。回顾:2020年版《中国药典》增订PCR通则2010年,蕲蛇、乌梢蛇的PCR鉴别方法被收载于《中国药典》一部,川贝母PCR-RFLP方法被收载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增补本;2015年,金钱白花蛇PCR鉴别方法被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增补本;2020年,霍山石斛PCR-RFLP方法被收载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2020年,随着PCR相关技术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国家药典委员会讨论通过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中列入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该通则是在对大量中药、生化药原料药鉴别研究的实验基础上,参照现行《中国药典》标准及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及其他国外药典标准部分研究成果拟定形成。生物制品,如重组蛋白药、抗体药、疫苗等产品,是用连续传代的细胞株表达生产,虽然经过严格的纯化工艺,但产品中仍有可能残余宿主细胞的DNA片段。WHO、FDA、欧盟以及我国药品监管机构对生物制品中的宿主细胞来源的蛋白质和DNA残留都有限量要求。其中残留DNA会有致瘤性、免疫原性和致畸性的风险。DNA 残留是生物制品领域多年来聚焦并有待解决的事项。《中国药典》 2020年版对外源性DNA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有三种:荧光染色法、DNA探针杂交法和定量PCR法。荧光定量PCR是检测外源DNA残留的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且能进行高通量的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体外快速扩增核酸片段的一项技术并随着PCR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在生物制品(疫苗)中被广泛的应用于检验检测及质量控制研究领域。PCR在化药/生物制品中的应用篇|iCPCR2023开讲啦2023年6月28-30日,由仪器信息网举办的第七届PCR技术网络会议(iCPCR 2023)将在线开播,众位PCR技术和仪器研发专家,PCR技术应用专家,前沿科学研究PI等嘉宾将在3i讲堂分享精彩报告。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药品/生物制品】分会场,特邀多位嘉宾分享PCR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立即报名》》》 详细日程: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pcr2023/ 扫码直达报名页面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会议联系会议内容及报告赞助仪器信息网 刘编辑:13683372576,liuld@instrument.com.cn
  • 深蓝云直播课 | 定量PCR体系优化及常见问题分析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用于扩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作为第二代PCR技术,自1996年推出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动植物育种等许多研究领域,为了获得最理想的检测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从样本采集、核酸提取、cDNA合成到上机检测的流程有许多可以优化的参数。直播时间:2022年7月7日下午3点直播亮点:1、荧光定量PCR的基本原理2、荧光定量PCR的体系优化3、荧光定量PCR常见问题分析主讲人:许雪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具有多年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实验经验。目前负责深蓝云生物科技荧光定量PCR、微滴芯片式数字PCR、Echo正倒置一体显微镜的技术支持工作。 扫描下方海报内二维码报名
  • 干货分享:PCR体系构建,“酶”有选择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整个PCR反应过程中有几种不可或缺的物质,酶就是其中一种。不同的酶有不同的试验特性,根据其特性又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如何选择试验中最适合的酶是我们在试验之初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PCR实验中几种常见的酶。Taq DNA聚合酶PCR试验之初使用的是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但由于每一个循环都需要补充新的酶,其操作步骤稍显复杂。1988年科学家们从水生栖热菌中分离得到了Taq DNA聚合酶,从此DNA的自动扩增变成现实。也是由于这个酶的发现使PCR成为了一项便利、实用、普遍的技术。Taq DNA聚合酶也成为了DNA试剂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聚合酶。野生的Taq DNA聚合酶虽然已经具备良好的功能性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但由于分子诊断技术要求的精确性及各项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其扩增能力、保真性、耐热性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提高Taq DNA酶在分子诊断中的稳定性、灵敏度以及特异性。改造后的Taq DNA酶具有以下优势:1 良好的耐热性,最适催化浓度为75-80℃,95℃半小时后仍保留50%以上的活性。2 有5’-3’聚合活性,这一特性使Taq DNA酶对温度有较高的敏感性。3 有5’-3’外切酶活性,Taq DNA酶也是少数具有这一特性的DNA聚合酶之一。4 可以在PCR产物3’末端添加无模板核苷酸,这一特性可以使Taq DNA酶的PCR产物直接用于TA克隆。但它没有3’-5’的校正活性,可能在PCR反应中引起错配,这一缺点使其在PCR扩增中的忠实性大幅度降低。PfuDNA聚合酶为了避免因错配而出现的非特异性扩增,造成试验结果不准确,科学家们对Taq DNA聚合酶进行了修饰。而PfuDNA聚合酶正是利用了酶的修饰物在常温下抑制DNA聚合酶活性,加热至变性温度时修饰物失活,释放酶活,从而使PCR反应得以正常进行。它可以很好地弥补Taq DNA聚合酶的劣势,有效提高目标基因的扩增成功率,因此应用范围较广。目前市面上常用的PfuDNA聚合酶修饰方法主要有化学修饰法、配体修饰法和抗原抗体结合法,修饰原理不同其优劣势各有不同。1 化学修饰法利用化学小分子和DNA聚合酶活性中心结合封闭酶活,当温度为95℃的时候酶活性释放。优点:酶活性维持更加稳定且无任何外源DNA污染,性价比高。缺点:酶激活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PCR产物的产量降低。2 配体修饰法核酸适配体(一般指一类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单链核酸分子,DNA或者RNA)通过非共价键作用与聚合酶结合封闭酶活。当温度高于60℃酶活性释放。优点:不需要激活步骤,稳定性高,减少了样本降解的可能性。缺点:由于核酸适配体是一种可逆抑制剂,较化学修饰法来说稳定性较低,特异性不够强。3 抗原抗体结合法是当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DNA聚合酶抗体与聚合酶进行结合封闭酶活性,当温度到达变性温度时(95℃)开始释放酶活性,可以大大避免错配或引物二聚体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另一方面针对低丰度基因,封闭抗体在避免预变性前的DNA聚合酶和模板的非特异性结合的同时,增加了引物与微量的正确模板碰撞退火的效率,从而保证低丰度基因的有效检出,大大提升反应灵敏度和扩增效率。优点:酶激活时间短,保证酶活,亲和力强,灵敏度高。缺点:抗体生产成本高,试剂配比优化时间长。逆转录酶1970 年Temin发现了逆转录酶,该酶以RNA 为模板,以dNTP 为底物,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按5'-3'方向合成一条与RNA 模板互补的DNA 单链。逆转录酶具有依赖于DNA或RNA模板的DNA聚合酶活性,因此没有3’-5’外切酶活性。但其具有RNase H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逆转录酶的合成长度。由于野生逆转录酶的保真性和热稳定性较低,因此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改造。常见的逆转录酶主要有HINV1 RT、AMV RT、M-MLV RT,但由于前两种酶的应用范围较窄,因此研究者们主要针对最后一种逆转录酶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升级后的第三代逆转录酶整体性能有了明显的提升,表现在有更高的cDNA产量、更广的温度范围以及可以适用于复杂结构RNA模板,提升了cDNA的合成长度。虽然第四代的性能更好,但由于其价格过高,实际应用并不广泛。第三代逆转酶主要有以下优势:1卓越的延伸能力2 灵敏的检测范围3 优良的耐热特性4 高效的扩增性能5 超高的合成速度Bst链置换DNA聚合酶1972年Stenesh和Roe首次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中分离了Bst链置换DNA聚合酶,与Taq DNA聚合酶有相似的结构域。经基因工程改造去除了DNA聚合酶Ⅰ的 5’-3’核酸外切酶活性,但保留了 5’-3’ DNA 聚合酶活性和强链置换活性。Bst链置换DNA聚合酶作为等温扩增的核心酶,其优势十分明显:1 微量、高产扩增2 高灵敏度、特异性RT-LAMP扩增3 快速反应,可以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试验其缺点为不具有5′→3′外切核酸酶活性,因此没有纠错功能。不同的酶由于优劣势各有不同因此其常见的应用场景也各有侧重。Taq DNA聚合酶的应用范围十分的广泛,可应用于常规PCR扩增、易错PCR扩增、位点特异性PCR、RT-PCR、qRT-PCR,同时也是探针法qPCR技术的指定聚合酶;使用热启动Taq酶是提升PCR特异性的常用方法,因此热启动Taq酶常用于qPCR反应中,除此之外,由于其较高的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也经常被用于构建DNA文库、DNA测序、突变体的分析构建、基因分离、遗传病诊断、法医鉴定等;逆转录酶可以为qPCR合成第一链cDNA,有构建cDNA文库、DNA测序、末端标记DNA等作用;Bst链置换DNA聚合酶适用于较低温度下(68℃)的DNA测序、防污染的等温扩增反应,如 LAMP 等。
  • 5分钟出核酸检测结果!复旦大学团队研发出新冠检测设备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是应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时间往往需要2~24小时不等。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新冠检测设备和方法,5分钟内即可出核酸检测结果,准确率大大提升。北京时间2月8日,复旦大学刘云圻、魏大程等带领的研究团队将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工程领域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该研究团队开发的是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并将这种传感器集成在一个便携式设备中。通过微电子技术分析拭子中的遗传物质可以在0.1~4分钟检测到病毒的RNA。这种新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不但没有假阴性结果,而且还比传统核酸检测的速度快得多。研究人员试验发现,在病毒浓度极低的情况下,目前常见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无能为力,而这种微机电系统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仍可以检测到病毒。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开发成功,这种新设备便于携带,可以适应多种场合、情况下使用,包括机场、诊所、甚至在家里。
  • 扒开新型冠状病毒的外衣
    今年的春节,我们要从一只蝙蝠,哦不,是从一种病毒说起~(一)要理解冠状病毒,首先要说说病毒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我们常听说的病毒有鼻病毒(主要引起人的感冒)、HIV病毒(艾滋病的元凶)、埃博拉病毒(致死率超高)、狂犬病毒(致死率近乎100%的牛X病毒)… … 到现在为止,谁都不知道在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病毒,可能有几百万种,可能有几亿种,反正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生物体中都存在数量不一的病毒,但其中只有约5000种已经被详细描述。(二)病毒的分类病毒那么多,想要正确认识和研究病毒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依据对病毒进行分类。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疯牛病就属于软病毒感染的病)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Ⅳ等)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例如HⅣ)、烈性病毒(例如狂犬病毒)。病毒的形态:⑴球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⑵杆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⑶砖形病毒(天花病毒)⑷冠状病毒(SARS病毒)⑸丝状病毒(埃博拉病毒)… … OK,知道了病毒的分类,我们可以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理解为主要感染动物的冠状RNA病毒(注:非生物学严谨描述,仅为简单理解)(三)冠状病毒1937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首先从鸡身上分离出来。1965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到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前,已知的仅有6种可以感染人。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普遍,仅引起普通感冒和一些轻微的呼吸道疾病。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引起非典)和MERS冠状病毒(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虽然都叫做冠状病毒,但2019年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和MERS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从感染的速度和人群来看,受各种因素影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比较强,但致死率较低,只要做好防护,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大家不用过度担心。(四)传播方式1.直接传播:指患者咳嗽、喷嚏、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2. 接触传播: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的感染3.气溶胶传播(有待论证):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沫核(气溶胶)吸入后导致的感染(五)新冠病毒入侵机理这里我们分享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即使没有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快速了解。《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初步判定… … 》(六)如何识别病毒结合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月12日发布的针对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处置指南(通过RT-PCR进行nCoV检测)。1月25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中国首款法定检验机构检定合格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在获得国家药监局批文后,被发往各地医院、疾控中心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用于测定疑似患者的样本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可望加快识别疑似病例。此次研发出来的试剂盒的科学原理名为“荧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遗传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将微量的基因片段大幅扩增,从而检测出带有特定基因片段的病毒。荧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目前灵敏度和准确度最高的检测手段,也是现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手段它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检测病人样品的核酸提取物中是否含有该病毒所独有的基因。这种检测方法的前提是必须知晓病毒完整基因序列。在这一点上,我们十分幸运,因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罪魁祸首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已被科学家们破译,找到了它所独有的基因片段,因此核酸检测成为可能。划重点!要对病毒进行核酸检测,首先必须从各种医疗样本中提纯出核酸样本。截止2020年2月5日,湖北省全省累计检测样本89600多份,这接近90000的样本有咽拭子,血液等,不同的样本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得到病毒核酸。如此大的样本量,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当下,自动化的仪器设备成了解决此次疫情检测难题的急先锋。新芝生物NP-2032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可解放检测人员双手,是病毒核酸提取的必备神器!NP-2032全自动核酸提取仪 性能特点 快速高效纯化后的核酸纯度可满足各类下游实验需求核酸回收率95%,磁珠回收率95%合计约20-40min可完成32个样本提取(依试剂而定)安全可靠全自动操作搭配一次性耗材,减少人员接触内置可定时紫外消毒,高效清洁排气风扇,有效避免气溶胶污染运行中防开门报警并自动停止运动结构,保障操作安全通用性强多速度多模块供选择,且可储存100个程序,满足不同客户要求自定义裂解、洗脱温度适合于不同样本,如动植物组织、血清、血浆等操控灵活大屏幕全彩显示,触控式操作,简单易用可自定义快捷程序,一键启动人性化的观察窗、显示屏设计,方便操作▼End
  • 火热报名中!“新技术”遇上“分子POCT”,精彩尽在第八届PCR前沿技术与应用网络会议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技术,近年来经历了持续的革新与升级。在技术的推动下,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检测时间也得到了显著缩短,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即时检验(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属于体外诊断行业的细分领域,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结果的检测方式。其核心要素在于满足临床治疗或家用监护的快速诊断需求,以快速、即时得到可信赖的诊断结果为最终目标。POCT突破空间限制,解决了传统医疗器械的大型医疗器械的空间局限痛点,小型化的检测设备以及较低成本的检测项目,满足了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需求。而分子POCT作为分子生物学技术与POCT结合的产物,继承了传统PCR的高度灵敏和准确度,以及POCT的现场快速检测的特点,解决了抗原检测准确度低和传统PCR检测速度慢的痛点。全封闭检测的分子POCT设备不受实验环境限制、携带方便的优点,使其应用场所可以从大型综合医院扩展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领域也从临床诊断扩展到国门生物安全、疫情应急诊断、大型活动防疫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疫情之前,有数据表明全国分子POCT诊断市场容量仅在8-10亿元左右。自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分子检测市场需求爆涨,分子POCT凭借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便携等优势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我国分子POCT诊断产品研发生产企业数量大增,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国内行业市场规模达34-52亿元左右。5月21日,在仪器信息网举办的第八届PCR前沿技术与应用网络会议上,3位分子POCT领域的大咖将带来精彩报告,或分享产业发展趋势,或带来前沿新技术,内容干活满满,快来报名吧!(点击报名——————“第八届PCR前沿技术与应用”会议介绍——————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技术,近年来经历了持续的革新与升级。在技术的推动下,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检测时间也得到了显著缩短,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仪器信息网于2023年5月21日举办的第八届PCR前沿技术与应用网络会议,将聚焦于PCR新产品新技术及其在分子诊断、农业、食品、动植物疫病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届时,我们将邀请业内具有创新成果的仪器企业、仪器技术专家、检验医学专家、科研工作者等行业相关从业人员,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大家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平台。(点击图片参与报名)~~~~~完整会议日程~~~~~会议日程及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pcr2024
  • 揭秘川源中国蓝绿藻监测“移动实验室”
    蓝藻又称蓝绿藻、蓝细菌,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之一。由于蓝藻对高温、低光强和紫外线均有适应性,同时可以过量摄取无机碳和营养物质,受氮、磷等元素污染后易大面积爆发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蓝藻能产生各种天然毒素,主要是环肽、生物碱和脂多糖内毒素,致毒类型包括肝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皮炎毒性等。 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分别对样品中所含目标毒素及物种丰富度进行检测。 为了获取更直接的数据,公司改装了一台可直接进入现场实时检测的“移动式监测车”,“移动式监测车”还原了实验室的基本布局,装有qpcr洁净操作台、存储冰箱、耐酸碱实验桌面、防火地板、水槽及回收水水槽等。实验桌上装有可调节大小的固定条用于固定ELISA酶标仪和qCPR仪等设备。“移动式监测车”可实现:▸更及时地在采样完成后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及检测,使检测数据更具时效性。▸避免了长途采样时,样品储存长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减少运送时间、减少外部微生物影响及水样中微生物降解的状况。▸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环境检测报告。蓝绿藻实时快速监测的重要意义1. 对水体中蓝绿藻生长及毒性情况进行实时快速高效的监测并实现对蓝绿藻水华爆发的快速预警。2. 预测各水体潜在的蓝绿藻水华爆发程度及毒性程度,为有关部门实施蓝绿藻水华爆发的监测和预防提供具体的信息和方向。3. 对饮用水、娱乐用水等进行准确快速的监测,杜绝微生物及毒素带来的危害,确保用水安全。4. 推动ELISA和qPCR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不足。延伸阅读:蓝绿藻实时快速监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酶分子与抗体或抗体分子共价结合,此种结合不会改变抗体的免疫学特性,也不影响酶的生物学活性。此种酶标记抗体可与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氢体由无色的还原型变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现颜色反应。因此,可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的量呈正比。此种显色反应可通过ELISA检测仪进行定量测定,这样就将酶化学反应的敏感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使ELISA方法成为一种既特异又敏感的检测方法。 川源-同济微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运用上述ELISA方法,针对蓝藻爆发水体中常见的三种藻毒素:微囊藻毒素、拟柱孢藻毒素和蛤蚌毒素开发了合理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及流程,能够在1至2小时内完成对待测样品中毒素浓度的检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Taq-Man探针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是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以荧光化学物质测每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通过内参或者外参法对待测样品中的特定DNA序列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qPCR是在PCR扩增过程中,通过荧光信号,对PCR进程进行实时检测。由于在PCR扩增的指数时期,模板的Ct值和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存在线性关系,所以成为定量的依据。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为:SYBRGreen法和TaqMan探针法两类。本实验室运用TaqMan探针法,目前所有的探针法qPCR的理论基础都是利用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探针上存在一对能产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基团,利用PCR反应中的一些过程(酶切,杂交等),使两个基团的距离产生变化,使系统中的荧光强度或者荧光种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与PCR产物的种类和量有直接关系,通过检测这种变化,我们就可以检测出PCR反应体系中产物的种类和量。 本实验室所用的Taq-Man探针法是最经典的探针方法,设计一条与扩增产物能互补杂交的探针,在探针的5’端标记荧光基团(供体),在探针3’端标记淬灭基团(受体),当探针完整时,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距离很近(探针长度)因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基团在入射光激发下不发出荧光。PCR反应进行时,探针杂交在扩增产物上,当引物介导的延伸反应到达探针位置时,因taq酶拥有5’-3’的外切酶活性,会从5‘端切割(水解)探针,从而使5’端的荧光基团和3’端的淬灭基团分离,使它们的间距超过10nm,超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范围,荧光基团此时在合适入射光的作用下,就能发出自身波长的荧光。探针杂交是特异性的,所以荧光的种类和量能特异性的代表目标产物的种类和量。 川源-同济微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采用针对产毒微囊藻特有的毒素合成酶基因中的mcyB基因设计的引物,并运用Taq-Man探针法对样品中mcyB基因进行定量分析。此方法能够在1小时内完成对待测样品中产毒微囊藻含量的检测。
  • 纸上DNA诊断,准确度媲美PCR
    纸上DNA诊断,准确度媲美PCRDNA分析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监控十分重要,最常见最可信的DNA测试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它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但也还是需要在实验室中使用专门设备进行。如果有更方便、廉价的方法可以进行DNA分析,那么降低患者负担、提高某些疾病的早期筛查比例这些目标就更加容易实现。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David Sinton等人利用纸质设备,通过一个外加电场,使用离子浓差极化法(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ICP)完成对DNA的直接分析。该研究发表于《J. Am. Chem. Soc.》。 离子浓差极化法由Sinton在去年发明(Anal. Chem., 2014, DOI:10.1021/ac502597v),可以控制带电分子在湿纸上的运动。现在,他的研究小组将这一方法用于操纵DNA的流动方向。首先,他们在纸上打印蜡从而划分出一个储液池以及一条长而细的通道。在储液池的边缘,他们在小区域内的纸上涂覆带正电荷的Nafion聚合物。然后,将染料标记的DNA注入到储液池中。通过对纸施加电场,使带负电的DNA聚集到涂有Nafion的区域。然后切换电场的极性,DNA顺着通道向下迁移,并根据分子量和电荷的不同而分离开。再对照标准DNA的结果,就可以知道待测DNA的种类。这有些类似DNA样品的凝胶电泳,但Sinton说,这个方法更简单也更便宜,试纸仅需花费几美分。Sinton等人随后进行了临床样本的测试。仅需十分钟,就能完成人类血清样本中乙肝病毒(HBV)DNA的预浓缩、分离、检测。而且,这一技术对HBV DNA的检测限仅为150 copies/mL,因而无需预先扩增病毒,足以用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该团队还利用该方法分析人类精液样品中的片段化DNA的比例,以评估精子的活力。这一方法得到结果与经典的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法(SCSA)结果一致。在所有病例中,这种纸基方法的结论与最后基于PCR的临床诊断结论都相同,临床诊断准确率达到100%。目前,该团队正计划设计一种便携式设备,为这种纸基技术提供合适的电压,并直接观察结果。
  • 绿叶旗下基因测序公司收购美国Lifecode核心业务
    绿叶集团旗下的基因测序公司Vela Diagnostics近日宣布,收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Foster City的一家癌症分子诊断公司Lifecode Inc的数据分析业务。  Vela Diagnostics的此次收购使其能够使用Lifecode的数据集成网络,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一系列产品组合。这不仅标志着Vela Diagnostics首次进军基因组学结果分析市场,还完善了其现有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新一代测序NGS工作流程。  Vela Diagnostics执行总裁Michael Tillman指出:“此次收购巩固了Vela Diagnostics在基因组学分析和报告领域的领导地位。Lifecode的数据分析产品和服务将与Vela Diagnostics 的Sentosa? SQ新一代基因测序用报告系统软件连接,基于最新技术提供关于获批药物、临床试验及文献、体细胞突变和肿瘤药物与靶标的相关信息。”  Lifecode的数据分析业务将被全面整合至Vela Diagnostics集团旗下提供基因组学服务的Vela Genomics公司。整合一经完成,消费者将可以发送他们的变异识别文件(VCF)并获取关于获批药物和临床试验的最新信息。该软件还能追踪病史以轻松地识别过往报告中产生的变化。  背景介绍  Vela Diagnostics是集成分子诊断工作流解决方案的全球提供商,于2015年8月2日被绿叶集团收购,全球总部设在新加坡。Vela Diagnostics提供支持实时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新一代测序(NG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等疾病分子诊断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平台,为客户提供集设备、试剂与数据处理为一体的全面解决方案,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开展业务。在PCR和NGS为主的分子诊断领域,Vela Diagnostics已经通过27 项CE-IVD(欧盟)和19项 TGA(澳大利亚)认证。
  • 保障食品安全,助力动物源性成分检测,Vitae系列全自动移液工作站来帮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然而,“牛肉膏”假牛肉、重庆“假猪蹄”、“假肉丸鱼丸”等肉类掺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国家管控力度持续加强,大力推广食药监部门、相关检测机构开展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等优越性,是目前国家标准中指定的检测方法。实验原理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是指在DNA扩增反应中,以荧光化学物质监测每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通过观察荧光扩增曲线,可实现对起始模板定量及定性分析。将其应用于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后,极大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和结果可靠性。客户案例实验流程1.样品搅碎,均质,离心,取上清液2.睿科Vitae 100核酸体系配制,单通道200ul,1000ul枪头分装试剂和磁珠,约20min3.磁棒法核酸提取约40min4.睿科Vitae 100核酸转移,单通道50ul枪头移液分装,约25min5.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约120min6.数据分析产品介绍Vitae 60自动化移液工作站Vitae60自动化移液工作站是一款6盘位的小型移液工作站,灵活轻便,不占空间,尤其适用于实验室空间有限的情况,可以完成96/384孔板PCR体系构建实验的自动化,重新构建检测流程,带来成本与效率的革新。Vitae 100全自动PCR体系构建系统Vitae 100全自动PCR体系构建系统具备10个基础盘位,可从不同规格的离心管(0.2mL、1.5mL、2mL、5mL等)、试剂瓶、试剂槽中移液至PCR 8连排管、PCR 96孔板、PCR 384孔板及深孔板等;移液精确,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保证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可应用于各种基于PCR技术的检测项目。相关标准 GB/T 21107-2007动物源性饲料中马、驴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PCR方法GB/T 25165-2010明胶中牛、羊、猪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GB/T 20190-2006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 定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GB/T 21101-2007动物源性饲料中猪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PCR方法GB/T 21102-2007动物源性饲料中兔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方法SN/T 2051-2008 食品、化妆品和饲料中牛羊猪源性成分检测方法实时PCR法SN/T 4397-2015 出口食品中牦牛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法SN/T 2557-2010 畜肉食品中牛成分定性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法SN/T 2980-2011 动物产品中牛、山羊和绵羊源性成分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SN/T 2978-2011 动物源性产品中鸡源性成分PCR检测方法SN/T 4397-2015出口食品中牦牛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法SN/T 2867-2011 饲料中鱼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PCR方法SN/T 2135-2008蜂蜜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普通PCR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方法SN/T 3730.1-2013—SN/T 3730.8-2013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畜类品种的鉴定方法 PCR法SN/T 3731.1/2/4/5-2013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禽类品种的鉴定方法 PCR法等
  • 嘉兴检验检疫局首获检疫性有害生物鉴定能力验证
    近日,嘉兴局收到国家认监委颁发的编号为CNCA-09-A03-29《能力验证合格实验室证书》,嘉兴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室参加国家认监委组织的“小麦印度腥黑穗病PCR检测”能力验证项目,提交的测试结果为满意。这是嘉兴局在检疫性有害生物鉴定能力验证方面获得的第1份CNCA证书。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 Mitra)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病粒率达3%以上时,加工的面粉因具有浓烈的鱼腥味而不能食用。该病害目前在美国、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等少数国家分布,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将此病菌列入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体外快速扩增DNA的方法,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数小时内可使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到数百万个拷贝。一个反应常有25~40个循环,一个循环一般包含3个步骤(变性,退火,延伸),首先使模板DNA双链在94~95℃变性为单链,然后在较低温度下,使引物与模板结合,接着在引物的引导及Taq酶的作用下,于72℃合成模板DNA互补链。PCR技术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本次能力验证提供的样品均为随机选取,参加能力验证单位共收到3份测试样品和1份阳性对照,考查了参与测试人员植物病原真菌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 “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鉴定会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4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对过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MFBRA)”组织了成果鉴定会。鉴定专家委员会由北京化工大学刘振宇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郭占成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张经华研究员、北京石油大学孙国刚教授等10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鉴定会由中科院计划财务局成果专利处处长杨兴宪博士主持,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参加了此次鉴定会。 鉴定会现场   鉴定程序包括项目负责人做研究技术报告、仪器演示、专家宣读测试报告、用户做使用报告、专家质疑、专家委员会讨论鉴定意见及宣读鉴定意见。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并严格审核了该项目的科技查新材料、用户使用报告及证明、商业化推广情况报告等材料,并对“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整套仪器进行了现场考察。 项目负责人许光文研究员做研究技术报告 专家组现场考察   经过鉴定委员会专家的质询与充分讨论,一致形成以下鉴定意见:   1、研发单位提供的鉴定材料齐全,翔实可靠。   2、该成果首次利用微型流化床作为反应器构建了气固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同时,利用流化床反应器有效抑制扩散影响,实现了反应物快速加热 通过微型流化床反应器和集成脉冲微量反应物进样,实现了流化床中气固反应的等温微分化,研发了定点温度下的气固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等温微分测试方法与仪器,填补了快速升温下等温微分反应测试仪器的空白,所求算的气固反应动力学参数更加趋近本征反应特性。   3、研制的微型流化床分析仪紧凑实用、操作性强,配置合理。测试表明:性能稳定、数据重复性好。   4、该分析仪器弥补了以热重为代表的气固反应分析仪加热速率低、扩散影响大等不足,丰富了气固反应分析手段,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能源、材料、环境、生物等领域。   专家组还建议,该成果创新性强,研制的仪器属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尽快加强该仪器的集成和产业化。   微型流化床分析仪(MFBRA)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新型气固反应测试与分析仪器。该仪器填补了气固反应等温微分测试方法与测试仪器的空白,具有快速升温、测试结果趋近反应本征、易于操作,重复性好等特点。在2010年“第八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0)上,微型流化床分析仪(MFBRA)荣获了自主创新金奖,并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荣获自主创新金奖   先进能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装备亟需强化——访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赛鸽飞行能力鉴定仪新品推荐
    赛鸽飞行能力鉴定仪新品推荐山东云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赛鸽飞行能力鉴定仪是一种专用于赛鸽公棚的检测仪器,主要用于选拔参赛鸽子和配种种鸽。这种设备通过先进的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赛鸽的飞行能力和相关参数,如归巢能力、耐力以及隐花色素等。市场上存在一种名为“赛鸽飞行能力PCR鉴定仪”的设备,采用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先进设备,能够采集赛鸽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这种设备具有准确度高、操作简便、可快速得出检测结果等优点,为赛鸽运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此外,市场上还存在其他品牌的赛鸽飞行能力鉴定仪,如TH-FX01等型号,这些设备通常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特点,可以用于选拔优秀的赛鸽选手和种鸽。赛鸽飞行能力鉴定仪的正常运行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首先,使用前需要熟悉仪器说明书,了解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并准备好需要使用的配件和工具,例如安装盘、连接线、电源等。其次,将仪器安装在鸽舍或者训练场相应的位置,确保仪器稳定可靠,同时将连接线与鸽舍或者训练场内的电脑设备连接,以便实时记录和分析数据。在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测试项目,并设置相应的参数,测试结束后,仪器会自动记录并分析数据,生成相应的报告。最后,根据报告结果评估赛鸽的飞行能力,为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保持仪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潮湿和灰尘等对仪器的影响。同时,需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各个部件是否正常工作,例如荧光定量PCR分析仪、电源、连接线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总之,要保证赛鸽飞行能力鉴定仪的正常运行,需要遵循仪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注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并定期检查各个部件的工作状态。同时,使用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操作和使用仪器,避免误操作和错误判断。综上所述,在选择赛鸽飞行能力鉴定仪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和型号,并注意设备的准确度、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
  • BCEIA现场应用技术交流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0月23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3)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展会开幕当天下午,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PerkinElmer)在北京展览馆宾馆举办了&ldquo BCEIA现场应用技术交流会&rdquo 。 PerkinElmer广州分公司资深工程师许权辉   会上,许权辉介绍到,目前,HPLC-ICPMS分析方法美中不足之处有三点,首先是流动相和样品都有严格的PH值要求,需要多次手工调节PH值,消耗人力和时间比较大,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且不同操作者、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较大 再者,EDTA络合三价铬需要长时间的水浴控温下进行,且受样品基体影响较大,如复杂的样品基体会导致仪器出现保留时间漂移、峰型变差、回收率低等问题 还有,配置流动相需要用到多种试剂,且对试剂纯度要求很高。   许权辉表示:&ldquo 总之,HPLC-ICPMS绝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前处理,误差也出在前处理。而如果HPLC-ICPMS配合ONLY WATER KITTM,一切问题即可搞定。&rdquo   这种&ldquo 只需水&rdquo 的六价铬分析方法的优点也是三点,首先是改良的色谱柱配合&ldquo 只需水&rdquo 的流动相组合,可有效分离各种干扰因素,能够分析实际的玩具样品 该方法检出限可达0.5&mu g/kg,是第Ⅱ类玩具样品限值的十分之一 用户只需加水,无需应对复杂的化学问题,&ldquo 如此使得HPLC-ICPMS能够更加&lsquo 平易近人&rsquo 。&rdquo PerkinElmer质谱产品线经理周向东   周向东说到:&ldquo 2009年6月,PerkinElmer收购了Analytica of Branford,Inc.(AoB),AoB公司拥有ESI和分子多电荷等技术的独家知识产权,在质谱领域开发了超过65项专利技术。自此之后,PerkinElmer着重开发创新性的色谱质谱产品。&rdquo   &ldquo 无前处理的处理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色谱分析方法存在分析耗时、通量低、在样品前处理及分离时可能丢失信息等局限性。因此,对样品直接进行质谱分析的快速筛查技术表现出了很大优势。&rdquo PerkinElmer公司的DSA-TOF配有直接样品分析(DSA)系统,免去了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和色谱分离,可以充分发挥飞行时间质谱(TOF)的高分辨率、高准确度特点,能够快速分析样品并得到准确的定性、定量结果,且具有通量高的特点,可用于解决多种药品、食品非法添加和掺假问题。   PerkinElmer公司在今年的第61届美国质谱学会年会上推出了AxIONiQT GC/MS/MS复合串联质谱仪,这款新产品既具有和三重四极杆相媲美的定量能力,又具有基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的高分辨定性分析能力。AxION iQT配有专利的冷EI源技术,可高效生成分子离子峰,用于对难解析化合物进行准确定性和最优定量。AxION iQT具有超快的脉冲扫描速度,比市场上的任何GC-TQ快50倍,每秒钟可达到500幅谱图。另外AxION iQT还有很好的兼容性,可以与市场上领先的气相色谱仪完全兼容。 PerkinElmer材料表征产品线资深工程师郁露   郁露谈到:&ldquo 在相同的样品及测试条件下,用单点检测器作IR Mapping要比用阵列检测器作IR Imaging速度慢120倍,由此,红外成像并不是仅凭人力就可以替代的。&rdquo   目前,动物源性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免疫学方法、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近红外显微5种方法。   &ldquo 其中,光学显微镜是唯一确定饲料中动物源成分的官方认可方法,但定量重复性较差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免疫学方法两种方法检测成本高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因检出能力不高以作为掺假和意外污染的证据 近红外显微综合了光学显微镜和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优势,检出限高、重复性好,且不受饲料基质的影响。目前,近红外显微方法正在整个欧盟成员国家里面推广,日本、中国也已经完成比对试验,现处于申请官方标准的阶段,很荣幸的是PerkinElmer是该方法项目中唯一参与的一家仪器公司。&rdquo PerkinElmer热分析产品线资深工程师杨富   杨富则表示: &ldquo 联机系统是指连接两台或更多的分析仪器,可以增加每个样品的信息量。为什么要选择联机系统,以热分析为例,热分析测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联机系统可以节省时间,并对解释实验结果更容易、更精确,热分析测试是一种破坏样品的方法,只有一次测试机会,而联机系统则能一次性提供其他方法不能给予的更多样品信息。&rdquo   &ldquo PerkinElmer是全球唯一一家提供全部材料表征联机系统仪器的公司,包括热分析、光谱和色谱仪器,并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应用用户基础,占据了90%的三联机仪器市场。目前,PerkinElmer推出的联机系统主要分为三类,改变测试环境分析如光诱导-差示扫描量热仪、同步样品分析如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天平、逸出气体分析如热重/热分析-质谱。其中,逸出气体分析多为热重联用技术,是目前市场需求较大的一种联机系统。&rdquo (编辑:刘玉兰)
  • 三代测序技术相关仪器工艺创新概述
    DNA 测序是一种确定 DNA 分子中碱基(A、T、C 和 G)顺序的技术,在生物学、医学、法医学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疾病诊断和个性化医疗。 DNA 测序技术自 1970 年代以来经历了多次革命性的发展,从第一代测序到第二代测序,再到第三代测序。这些测序技术在原理、方法、优势和局限性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基于这三代测序技术的相关仪器工艺创新进行概述,并比较其特点和应用。  一、第一代测序仪  基于桑格测序方法,该方法使用链终止双脱氧核苷酸(ddNTP)生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通过电泳分离并通过荧光检测。 代表性仪器是 Applied Biosystems 及其 3730xl DNA 分析仪。 工艺创新主要有自动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和碱基识别算法的开发 。  a. 自动毛细管电泳:通过向填充有凝胶或聚合物基质的细毛细管施加电场来分离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的过程。 DNA 片段根据其大小和电荷在毛细管中迁移,较小的片段比较大的片段移动得更快。 毛细管电泳系统可以自动并行加载、进样、分离和检测多个样品,从而提高 DNA 测序的通量和效率 。  b. 荧光标记:将荧光染料附着到链终止核苷酸 (ddNTP) 上的过程,用于在测序反应中生成 DNA 片段。 荧光染料根据 ddNTP 的碱基类型(A、T、C 或 G)发出不同颜色或波长的光。 荧光信号由毛细管电泳末端的激光和相机或扫描仪检测 。  c. 碱基识别算法:分析毛细管电泳产生的荧光信号并确定 DNA 片段中碱基序列的过程。 碱基检出算法使用各种方法来校正信号中的噪声、伪影和错误,例如峰检测、峰对齐、峰归一化、峰反卷积和质量评分。 碱基检出算法以各种格式输出序列数据,例如色谱图、跟踪文件或 FASTA 文件 。  二、第二代测序仪  基于大规模并行边合成边测序 (SBS),它使用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终止子、可切割探针)。 DNA 分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或桥式 PCR 在固体表面或乳液液滴中进行扩增,并通过光学或化学检测进行测序。 代表性仪器主要有Illumina的基因组分析仪、HiSeq和MiSeq平台 罗氏及其 454 平台 以及 Ion Torrent 及其个人基因组机器和 Proton 平台。 工艺创新主要有测序反应的小型化、光学/化学检测方法和核苷酸化学方法。  a. 测序反应小型化:减少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样本和测序反应的大小和体积的过程,涉及使用微流体装置或显微孔阵列来限制 DNA 分子,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或桥式 PCR 对其进行扩增,减少了所需的 DNA 量并增加了测序反应的密度。  b. 光学/化学检测方法:测量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合成过程中碱基掺入所产生的光或化学信号的过程,涉及使用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根据碱基类型发出不同的颜色或强度。 光学/化学检测方法根据测序平台和化学成分而有所不同,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i. 在测序反应中,DNA 模板与引物和 DNA 聚合酶杂交。  ii. 测序反应提供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它们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例如可逆终止子、可切割探针)。  iii. 根据碱基配对规则将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添加到DNA模板的互补链上。  iv. 荧光信号或化学信号(例如 pH 值变化)由高分辨率相机或扫描仪捕获并转换为数字数据。  v. 通过计算分析信号以确定碱基身份和序列。  c. 核苷酸化学方法:涉及使用修饰核苷酸或探针影响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合成的过程。 它基于互补碱基配对的原理,其中A与T配对,C与DNA中的G配对。 核苷酸化学方法根据测序平台和化学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i. 在测序反应中,DNA 模板与引物和 DNA 聚合酶杂交。  ii. 测序反应提供经过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它们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例如可逆终止子或可裂解探针)。  iii. 根据碱基配对规则将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添加到DNA模板的互补链上。  通过光学/化学方法检测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然后通过化学或酶促步骤去除或灭活,从而允许下一个循环进行。  三、第三代测序仪  基于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不需要扩增或终止DNA分子。 通过监测将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掺入互补链的 DNA 聚合酶的活性,对 DNA 分子进行测序。 代表性仪器主要有 Pacific Biosciences 及其 PacBio RS II 和 Sequel 平台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及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平台 以及 Ultima Genomics 及其 Ultima 平台。 工艺创新主要有使用零模波导(ZMW)、纳米孔或纳米通道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 使用磷酸化核苷酸或纳米孔接头来实现连续测序 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碱基识别准确性。  a. 零模波导 (ZMW)、纳米孔和纳米通道是三种类型的纳米结构,可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以进行第三代测序。  i. ZMW 是金属薄膜中的纳米级孔径,可产生高度受限的光学观察空间。 当激光照射在金属薄膜上时,只有少量的光可以进入ZMW并激发内部的荧光分子。 这样可以检测通过 DNA 聚合酶掺入 DNA 链的单个荧光标记核苷酸或探针。 Pacific Biosciences 在其 SMRT 测序技术中使用 ZMW。  ii. 纳米孔是膜上的纳米级孔,可在膜上产生电势差。 当 DNA 分子穿过纳米孔时,它会破坏离子电流并产生反映 DNA 碱基序列的特征信号。 纳米孔可以是生物的(例如蛋白质孔)或合成的(例如固态孔)。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在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测序平台中使用了纳米孔 。  iii. 纳米通道是表面上的纳米级凹槽,为 DNA 分子拉伸和排列创造了一个有限的空间。 当荧光染料应用于 DNA 分子时,可以通过显微镜对它们进行成像,并且可以通过将荧光图案映射到参考基因组来确定它们的序列。 纳米通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造,例如蚀刻、光刻或模制。 Ultima Genomics 在其 Ultima 测序平台中使用了纳米通道。  b. 磷酸化核苷酸和纳米孔接头是两种类型的修饰核苷酸或探针,可对单个 DNA 分子进行连续测序。  i. 磷酸化核苷酸是荧光标记的核苷酸,其磷酸基团上连接有可移除的接头。 连接体可防止焦磷酸盐的释放,否则会终止 DNA 合成。 连接子还允许在每个掺入循环后裂解荧光染料,从而可以在多个循环中重复使用相同的 ZMW。 Pacific Biosciences 在其 SMRT 测序技术中使用了磷酸化核苷酸 。  ii. 纳米孔接头是具有发夹结构和条形码序列的合成寡核苷酸。 这些接头连接到 DNA 分子的两端,形成可以多次通过纳米孔的环状 DNA 分子。 条形码序列允许对同一 DNA 分子的重复读取进行识别和比对,从而提高准确性和共识质量。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在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测序平台中使用 Nanopore 适配器 。  c.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其他方法来执行需要人类智能的任务,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决策。 人工智能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第三代测序中的碱基检出准确性:  i. 使用来自不同测序平台和化学物质的原始信号和相应序列的大型数据集来训练神经网络。  ii. 开发可以纠正原始信号中的噪声、伪影和错误的算法,例如信号漂移、同聚物错误、插入/删除错误和碱基修饰。  iii. 实施可以利用多个来源信息的方法,例如参考基因组、共识序列、质量评分和元数据。  iv. 优化方法,适应不同的测序条件,例如读长、覆盖深度、测序速度和样品质量。  d. 用于第三代测序中碱基检出的人工智能方法的一些示例:  i. DeepNano:一种深度循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执行碱基识别。  ii. Guppy: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工具,使用原始电流信号执行 Oxford Nanopore MinION 读取的碱基识别。  iii. DeepMod:一种双向循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进行碱基识别和碱基修饰检测。  iv. NanoMod:一种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进行碱基修饰检测。  v. Megalodon:一种软件工具,可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读取执行碱基识别、碱基修饰检测和选择性剪接检测。  vi. DeepSimulator:一种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模拟 Oxford Nanopore MinION 从参考基因组中读取的内容。  vii. Clairvoyante:一种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对 Pacific Biosciences SMRT 读取执行变体识别。  viii. IsoPhase: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读取执行单倍型感知亚型重建。  ix. DeepIso: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读取进行异构体量化。  总之,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是DNA的三种不同读取方法,在原理、方法、优势和局限性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第一代测序是基于桑格测序方法,使用链终止双脱氧核苷酸(ddNTP)生成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并通过电泳分离和荧光检测,工艺创新主要有自动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和碱基识别算法的开发。第二代测序是基于大规模并行边合成边测序 (SBS),使用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在每个循环后终止或可逆终止 DNA 合成,并通过光学或化学检测进行测序,工艺创新主要有测序反应的小型化、光学/化学检测方法和核苷酸化学方法。第三代测序是基于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不需要扩增或终止 DNA 分子,而是通过监测将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掺入互补链的 DNA 聚合酶的活性进行测序,工艺创新主要有使用零模波导(ZMW)、纳米孔或纳米通道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使用磷酸化核苷酸或纳米孔接头来实现连续测序;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碱基识别准确性。这三代测序技术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目标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测序技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读长、准确性、速度、成本和样品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DNA 测序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这些仪器方法有望进入《中国药典》
    近日,国家药典委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度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本次标准提高工作,共有159个药品品种标准挺高项目课题,80个通用技术要求标准提高项目课题。新标准历来是行业的方向标,不断提升药品标准,将有利于制药行业更好地升级发展。本次公布的80个通用技术要求课题中涉及多项科学仪器及检测技术相关内容。包括对《中国药典》已有的技术方法进行更新,引入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等。仪器信息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药品标准提高方向,在通用技术方法落地实施前采取应对措施。 一、拟提高标准的80个通用技术方法概述 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标准制修订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经公开征集课题建议及承担单位、组织专业委员会及专家组审议、网上公示、药典委审核等程序,确定了2023年度国家药品标准提高任务。本次80个通用技术要求中,涉及中药8个、生物制品9个、药用辅料7个、理化分析17个、生物检定1个、微生物4个、制剂15个、药包材16个、标准物质3个,类别如下表所示:二、17个理化分析课题今年的17个理化分析相关课题,涉及多个《中国药典》四部的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修订。其中拟新增或研究的方法6个,对原有分析方法修订11个,囊括天平、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离子色谱、质谱等众多仪器方法。相关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如下:(一)天平与称量指导原则的增订制定《中国药典》四部天平与称量指导原则。为在药品质量研究、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药品检验中选择天平,校正、校准天平和确证天平性能,正确使用天平和规范称量,以及其中的关键要素提供科学规范和依据。研究内容1. 法规研究:全面收集、梳理全球范围内权威机构对“称量与天平”相关的法规、技术要求、指导原则以及研究性论文等文献。2. 称量操作研究:从称量操作的角度,结合药物分析实验自身特点,对重点内容进行文献对比研究,通过对生产和使用单位调研,摸清现阶段对于称量操作的总体认知和执行状况,了解行业内面临的痛点和难点。3. 天平使用研究:从天平使用的角度,结合药物分析实验自身特点,对重点内容进行文献对比研究,通过对生产和使用单位调研以及不同品牌仪器和不同实验室的验证实验,摸清现阶段生产与使用单位的总体认知和状况,从理论和数据方面为合理制定指导原则提供基础。4. 指导原则研究:对起草中国药典“称量与天平”相关指导原则的构架和内容进行研究和确定。通过前三项基础研究工作,充分总结我国行业现状,明细与全球主流和先进行业规范的差距,并结合我国国情逐一分析合理性和可行性,起草指导原则。(二)水活度测定法的增订制定《中国药典》四部水活度(water activity,aw)测定法,阐述其检测原理、适用范围、仪器装置以及检测方法等,旨在为水活度在药品领域的检测应用提供指导。研究内容:1. 开展国外药典及相关法规的对比工作。2. 开展水活度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研究。3. 开展水活度的测量方法研究。4. 开展水活度仪器校准方法及标准溶液研究。5. 开展样品测定法研究。6. 开展水活度在药物稳定性方面的应用研究。(三)0441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提高方法的先进性及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性,更好地满足我国药品研发、生产、监管的需求。开展仪器及测定方法的关键参数、定量核磁、方法验证、二维核磁、固体核磁、低场核磁等的研究。 研究内容:1. 文献及资料调研:对现行版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典进行更新检索,对其收载的核磁共振波谱法相应章节与我国药典进行详细比对,明确我国药典相应方法通则的差距与欠缺;查阅近年具有影响力的SCI期刊文献,掌握拟新增和修订内容(如固体核磁、方法验证、定量核磁)的前沿进展与实际应用。2. 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主要围绕固体核磁与方法验证两方面展开,①固体核磁部分:选择3-5种药物,制备获得其不同晶型与共晶物质作为实验样品,开展固体核磁共振研究;②方法验证部分:依托3-5个药物品种,开展定性定量方法学确认与验证研究。3. 拟定方法修订草案:在文献资料调研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补充必要术语、关键参数等文字内容,增订固体核磁、方法验证等技术内容,形成符合202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要求的“0441 核磁共振波谱法(修订草案)”。(四)0431 质谱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0441质谱法,提高方法的先进性及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性,更好地满足我国药品研发、生产、监管的需求。研究内容:1. 开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用于微量、痕量风险性杂质或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的适用性及规范性要求研究;2. 开展生物大分子药物、高聚物等质谱分析的关键点研究;3. 开展质谱法以及联用法的验证要求研究。(五)0982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激光光散射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0982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激光光散射法,调研目前不同品牌仪器的原理、操作参数的设置,使其内容与仪器的发展相适应,与我国实际应用情况相匹配,更好地指导方法的应用。研究内容:考察仪器硬软件、代表性样品(原辅料溶解性、原辅料粒径、制剂类型、制剂粒径)、方法变量和环境变量对测试方法、操作参数、测试结果的影响,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样品和不同类型原理仪器的粒度测定激光光散射法通则。(六)原子量表的规范化研究修订《中国药典》四部原子量表,与国际上最新的原子量表统一。参照IUPAC国际原子量表和国内相关标准,对各国药典原子量表进行比较,修订《中国药典》中的原子量表及表述,同时评估修订后对药典、检验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内容:1. 文献查阅:对IUPAC、各国药典以及国内相关标准有关原子量的确定以及表述进行详细研究,比较IUPAC最新原子量表和各国药典原子量的收载情况。2. 修订:参照IUPAC国际原子量表,修订《中国药典》中原子量表及表述。研究是否新增元素。3. 评估:根据比较结果,查找中国药典与IUPAC和国外药典的差别,并分析和评估这些差别对药典、检验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七)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应用指导原则的研究鉴于蛋白质组学在药物质量控制方面的独特优势,针对蛋白质类、多肽类等药品的生产、质控要求,开展《中国药典》四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应用指导原则的研究,为蛋白质类等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与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研究内容:1. 基于质谱技术开展3种有代表性的重组蛋白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在分子量测定、氨基酸一级序列覆盖率、和翻译后修饰研究的技术要素文献调研,进行重要技术要素的必要实验研究,确定分子量测定、肽谱(氨基酸一级序列覆盖率、翻译后修饰)分析的基本技术要求、需要考量的关键因素、质谱分析数据质量、鉴定结果可信度的基本要求,规定基本可接受标准。2. 基于蛋白组学质谱技术开展3种有代表性的重组蛋白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在HCP杂质发现、鉴定和定量分析的技术要素研究。调研与探索HCP杂质分析需要考虑的色谱质谱分析条件、质谱分析数据质量、鉴定结果可信度的基本要求。(八)0931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浸没池法的建立结合我国药品释放度检查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外药典和相关指导原则,制定《中国药典》四部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浸没池法的仪器装置、测定法及结果判定标准。研究内容1. 文献及相关资料调研:通过文献查阅和收集国外药典相关标准,了解国内外浸没池法应用现状及指导原则或药典中的相关规定,比对国际主流药典相关的仪器参数和技术要求。2. 开展典型药品的浸没池法溶出度研究:选取2-3种具有代表性的外用半固体制剂,开展浸没池法溶出度试验研究,考察并确定实验关键参数。为制订浸没池释放度测定法指导性操作规程提供数据支持。3. 在文献调研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931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浸没池法的仪器装置及测定法(草案)。4. 探索研究浸没池法在外用半固体制剂体外渗透研究中的应用。(九)溶液电导率测定法的增订参考各国药典中溶液电导率测定法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实际应用情况,制定《中国药典》四部溶液电导率测定法通则。研究内容:1. 建立标准测定方法,介绍电导率测定法的原理、计算公式,电导率仪器结构,电池常数的测定,温度补偿,电极的校准,液体的电导率测定等内容。2. 考察目前国内各品牌电导率仪的结构、电极等质量现状,考察各相关品种标准中收载电导率项目的可行性;考察不同标准溶液对仪器测定结果的影响,明确对分析仪器的要求;考察不同温度及不同pH值对仪器测定结果的影响,明确对分析仪器的要求;建立校正仪器用的一系列不同浓度氯化钾标准溶液。(十)光学显微镜法的增订在对光学显微镜调研、各国药典标准比对和梳理《中国药典》通则中各检测方法对光学显微镜的不同要求基础上,制定《中国药典》四部光学显微镜法,阐述仪器种类、检测原理、适用范围、仪器装置、仪器校准等,规范描述粒子的基本特征语言,如粒径表征、形状表征、表面特性等。研究内容:1. 进一步完善国外药典及相关法规的对比工作,在已完成的光学显微镜法国外药典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与光学显微镜相关的国内外法规及应用内容,梳理国内外行业标准中光学显微镜的参数要求和应用异同点,查漏补缺。2. 开展光学显微镜的市场调研,汇总光学显微镜的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比较各品牌显微镜数码成像系统的特点和操作优势等。3. 开展光学显微镜基本构造研究。系统归纳符合中国药典应用需求的光学显微镜的机械构造,光源、反光镜、聚光器等光学部件和成像系统的分辨率等参数要求。并参考国内外显微镜行业标准要求确定中国药典光学显微镜的校准和测量技术要求。4. 整理和分析各品种试样粒子的特性,系统梳理国外药典光学显微镜法、ISO/9276和国家标准GB/T15445.2-2006关于粒度分析结果的表述语言,验证典型试样的表述结果,规范中国药典中原料药、药物制剂等测量的粒子尺寸、形态特征等描述性语言。5. 形成《中国药典》光学显微镜法通则。(十一)基于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的0981结晶性检查法的修订与应用研究修订《中国药典》0981结晶性检查法,对现有文字表述进行修订。选择典型结晶性药物品种,开展基于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在结晶性检查中的应用研究,增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的应用描述。研究内容:1. 文献调研:对现行国外药典收载的技术方法进行比对,比较各自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结合目前已经发表的高水平SCI期刊论文的相关试验过程及结果,总结其采用方法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2. 方法建立:综合文献调研结果,并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初步建立基于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的“结晶性检查法”。3. 方法验证:选取《中国药典》中收载的8-10种药典收载药物品种的不同晶型物质(含晶态和无定型态),按照2.2中建立的方法,根据《中国药典》分析法验证的相关内容,充分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实验设备参数的选择,开展系统的方法学研究和验证工作,并形成基于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的“结晶性检查法”草案。4. 样品检测:(1)课题将选取8-10种药典收载药物品种,以其不同晶型物质状态样品(每个样品均包含晶态和无定型态),根据建立的基于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的“结晶性检查法”草案,开展相应的实验样品检测,为建立的草案积累实验数据。(2)结合固体药物研发技术的前沿热点,选取8-10种药物晶态和无定型态物质,开展固态核磁共振波谱法关于结晶性检查的探索性研究,为目前药物结晶性检查法收录更多定量的检测分析技术,提供相关研究方法与基础数据。5. 方法完善:根据课题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补充、完善建立的基于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的“结晶性检查法”,增加并细化测定过程的关键因素,并给出技术方法应用说明,为药品检验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十二)近红外光谱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评估其转化为方法通则的可行性。根据目前仪器的发展,修订仪器校验的内容,增订其在药品生产和质控上应用的关键技术要求,探索其作为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增强方法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1. 根据国际上仪器标准、仪器的发展,修订现有指导原则中关于近红外仪器种类及校验的内容,评估其转化为方法通则的可行性。2. 增订近红外光谱法在药品生产和质控上应用的关键技术要求,建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具体药品CMC(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上应用的技术细则和指导原则。3. 结合ICHQ13中实施近红外光谱法开展过程监控的指南,探索近红外光谱法作为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增强近红外光谱法在制药领域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十三)1001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100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结合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特点并进行归纳统一,修订定性试验、定量试验、实验室、设备、试剂、残留物污染等内容。完善应用范围、技术种类、样品与模板处理和产物检测等内容。研究内容:1.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专属性确认关键参数的研究。2.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专属性确认的相关要求(草案)在生化药中的适用性研究。3.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化药、生物制品中的适用性研究。4. 起草实时荧光PCR法的通用性要求。5. 增加其他核酸扩增技术概述。(十四)2322 汞、砷形态及价态测定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2322汞、砷形态及价态测定法。在现有砷、汞形态及价态测定法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更优化色谱条件,细化色谱参数,为提高汞、砷形态及价态分析的耐用性和准确性提供参考。研究内容:1. 汞元素形态及价态分析的优化研究。2. 砷元素形态及价态分析的优化研究。3. 通过典型海洋、动物类药材中汞、砷形态及价态的分析方法和形态分布规律研究,提出相应品种的合理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4. 研究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法测定中药材中汞、砷形态及价态的含量,考察其分离效果、检测灵敏度、抗干扰性和稳定性。5. 优化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的色谱条件,提高方法的耐用性和准确性。6. 对比与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检测结果准确性。(十五)0402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0402红外分光光度法,提高方法的先进性及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性,更好地满足我国药品研发、生产、监管的需求。研究内容1. 根据国际上仪器标准、仪器的发展,结合国内红外光谱仪的生产现状,修订现有红外分光光度法中关于仪器校验的内容。在对国际上仪器标准、仪器发展,以及各国药典和国家标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仪器校验的各种标准物质及其检验参数开展实验研究,从方法通用性、标物可及性、指标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修订现有方法,形成适合制药行业发展的技术通则。2. 根据目前仪器的发展,增订红外分光光度法不同采样模式(如透射、反射、漫反射、衰减全反射)在鉴别、定量等方面的应用,满足药品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CMC)中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注册企业的具体需求,提高方法的先进性。3. 针对现有通则中“多组分原料药鉴别”、“晶型、异构体限度检查或含量测定”等内容过于笼统的问题,补充具体方法描述,必要时给出应用实例,提高方法的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性。(十六)0513 离子色谱法的修订修订《中国药典》四部0513离子色谱法,提高方法的先进性及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性,更好地满足我国药品研发、生产、监管的需求。研究内容:1. 离子交换是离子色谱常用的机理,此外还涉及离子排斥(HPIEC)和离子对等。针对不同种类的原料药和制剂,提出采用不同原理分析方法的关键要素。2. 对离子色谱仪配置方面的色谱柱、洗脱液及检测器等进行修订。(十七)2203 桉油精含量测定法的修订在《中国药典》四部2203桉油精含量测定法的基础上,对目前使用该测定法的国家标准进行梳理,选择极性毛细管色谱柱,考察气相色谱条件,建立毛细管色谱柱气相法测定桉油精的含量,增加方法的选择性适用性,并比较新建立方法与原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在方法变化的同时保证标准执行的一致性。研究内容:1. 收集现版各国药典和其他行业标准,对比收载情况、方法及限度要求,整理细化项目研究方案,购买标准物质、待测样品和色谱柱等,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2. 结合桉油精的结构特点和理化特性,选择极性毛细管色谱柱,优化进样口温度、柱温、检测器温度、载气流速、分流比、进样体积等气相色谱条件,分别考察外标法、内标法和面积归一化法的计算方法,建立毛细管色谱柱气相法测定桉油精的含量,并经过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耐用性等一系列方法学验证,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3. 比较新建立方法与原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在方法变化的同时保证标准执行的一致性。三、小结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猛,技术在进步,新药和新检验方法的不断涌现,促使药品检验标准与时俱进。本年度拟制修订通用技术标准不仅涉及当下药物分析领域最新的技术方法,同时也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有效补充。例如将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法引入药典汞、砷形态及价态的测定;探索近红外光谱法作为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增强近红外光谱法在制药领域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基于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在结晶性检查中的应用研究,增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的应用描述等。以上通用技术方法的标准虽然尚在研究阶段,但是代表了未来我国药品标准的发展方向,相关仪器企业及应用单位,可以密切关注方法标准研究及落地进展,在通用技术方法落地实施前采取应对措施。附件2-2023年度国家药品标准提高项目课题目录(通用技术要求.xlsx附件1-2023年度国家药品标准提高项目课题目录(品种).xlsx .xlsx
  • 力挽狂澜的RNA聚合酶——DNA损伤修复的最后关卡
    生物体在正常生命过程中会面临内/外因来源的DNA损伤,DNA损伤不仅影响基因的正确复制,也阻碍其正常转录。为避免DNA损伤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生物体进化出一整套修复机制,以保证复制和转录的正确性、基因组的完整性和遗传的稳定性。常见的修复方式有光激活修复系统、错配修复、剪切修复、同源重组修复等。值得注意的是,基因转录过程也是独特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多亚基蛋白复合体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RNAP)是完成基本生命活动的一员“大将”,保守存在于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中,负责转录合成各类RNA,其核心酶发挥主要的合成作用。细菌RNAP核心酶结构最为简单,古细菌核心酶与真核生物RNAPⅡ有显著的结构保守性。真核生物中的RNAPⅠ、RNAPⅡ、RNAPⅢ核心酶结构具有同源性,但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其中RNAPⅡ负责转录所有编码蛋白的基因和许多非编码RNA。转录过程中,RNAP沿模板链的行进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基因组DNA总是不可避免的遭受内外环境带来的损伤。转录模板链上的DNA损伤,如单链断裂、双链断裂等会阻碍RNAP在模板链上的正常前行[1]。研究发现,当转录中的DNA双链产生诱变损伤时,转录模板链的修复程度要高于编码链,模板链的修复比编码链修复更快,而编码链的修复与基因组DNA的修复节奏基本一致,这说明转录中优先修复模板链中的DNA损伤[2]。RNAP沿模板DNA转录过程中,会感知DNA损伤,并招募修复蛋白,继而修复损伤DNA[3],此过程称为RNAP监视(RNA polymerase-surveilled,RNAP-S)的DNA修复。RNAP在参与转录过程中受到阻碍RNAPⅡ在感知DNA损伤时,不与受损的碱基直接发生作用,而是感知其转录发生障碍后引起的空间位阻。RNAPⅡ结构中的桥螺旋(bridge helix,BH)负责连接RNAPⅡ的两个部分,将RNAPⅡ催化位点与下游的主、次要通道分开,模板装载中越过BH的步骤可作为RNAP变位的检验点。RNAPⅡ装载DNA模板时,DNA下游模板需要越过桥螺旋才能到达活性位点添加NTPs以进行正常转录,此跨越步骤需要模板链发生显著的构象变化。但存在大规模损伤的DNA链往往由于受损的碱基与RNAPⅡ桥螺旋结构上方相结合,而不能发生正常的构象变化,RNAPⅡ无法正常装载DNA模板链,变位步骤受到阻碍,因此发生滞留现象。RNAP监视下的修复策略单枪匹马——当遇到较小的损伤如CPD、AP、Gh时,RNAPⅡ虽然受到阻碍,但不足以被滞留。在这种状态下,RNAPⅡ缓慢的经过损伤位点,并发生不依赖于模板的AMP优先的碱基错误掺入,导致转录产物mRNA中相对损伤的位点的突变,这种易错的修复方式被称为A规则。团队协作——RNAP因DNA损伤滞留在DNA模板链上时,会被转录偶联修复因子识别,此时RNAP从模板解离、回溯变位、降解,并引发后续修复蛋白的组装和修复。例如,细菌中转录偶联因子Mfd,它可以解离模板链上较强损伤处的RNAP同时引发核苷酸切除修过程。有趣的是,它也能促进较弱损伤处RNAP的变位而跨越损伤,Mfd与非NER因子共同作用,以易错的方式修复DNA损伤。原核生物中的DskA也以类似Mfd的方式使DNA损伤处的RNAP发生解离,DNA模板上的损伤进而被修复[7]。Mfd的真核生物同源蛋白CSB同样实施RNAP-S修复,其过程受到更多因素的调控。原核生物NER系统修复因子之一的Uvrd能直接使滞留的RNAP发生回溯,暴露的损伤部分进而能被修复蛋白修复[9]。真核生物中的OGG1也可引发RNAP-S-BER修复。此外,也有研究显示,RNAPⅢ在同源重组介导的DNA双链断裂修复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RNAPⅡ监视下的修复策略RNAP-S偶联DNA修复的生物学意义确保基因组的稳定——RNA-S修复对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有重要作用。RNAP在模板DNA损伤处的长期停滞会导致错误碱基掺入,从而导致RNAP-S修复的失败,而基因组不稳定将威胁细胞的存活。但在营养胁迫下发生的易错方式的修复引入的突变却提高了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细胞逃离限制生长的条件,增强了细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防御疾病——RNAP-S修复影响生物体对癌症的预防。例如与RNAP-S修复缺陷相关的柯凯因氏综合征(Cockayne Syndrome,CS)、紫外线敏感综合征(UV-sensitive Syndrome,UVSS)。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RNAP-S-NER缺陷而引起。此外,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范可尼贫血症、肺癌、亨廷顿氏病症等疾病也与RNAP-S修复途径受损有关。展 望目前人们已经较深入的了解了DNA损伤修复,并揭示了多种DNA损伤修复途径。然而在RNAP监视的DNA修复中,很多机制仍有待于研究。尤其是真核细胞RNAP-S途径的很多细节尚不清楚。但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革新,这些问题可以被回答。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靶向抑制或加强RNAP-S修复系统来治疗人类不同疾病。
  • 新冠检测中的“假阴性”结果是怎样造成的?
    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可靠的诊断检测是疫情监测和防控不可或缺的工具。新冠病毒(COVID-19)为单链RNA病毒,主要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进行分子水平检测,这就要求所采集样本的病毒RNA高度完整,才能获得准确的诊断。“假阴性”在检测方法和疫情发布的相关报导中,“假阴性”常被提及。假阴性结果可能导致:已感染患者被判定为未感染者,没有采取隔离措施回到人群中,导致更多人感染,这对疫情防控是非常不利的。造成假阴性的原因有哪些呢?样本采集:常规鼻咽拭子需用长棉签巧妙插入鼻孔并深入到鼻咽腔,采样手法/技巧、采样深度控制等都会影响样本中病毒含量,如果含量过低就会出现假阴性结果。患者病程:病毒载量会在患者病程中波动,在约两周的潜伏期内,即使正确采样,仍可能检测不到新冠病毒。检测方法: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地都在开发病毒检测方法和产品,但灵敏度和准确度会有差异,所以也可能导致假阴性的出现。检测过程:目前主流检测方法是基于分子水平的检测,若在检测中引入外源RNA酶和PCR抑制剂等生物污染物,会直接导致病毒RNA分解及PCR反应无法进行,造成假阴性。RNA酶和PCR抑制剂影响RT-PCR过程RNA酶和PCR抑制剂的存在为什么会造成假阴性呢?我们先来看一下RT-PCR的过程:逆转录(RT):病毒单链RNA逆转录为单链cDNA(互补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单链cDNA通过DNA聚合酶合成双链cDNA(ds cDNA),然后指数级扩增。*扭扭脖子,横屏查看哦!对于依赖RNA浓度水平的诊断测试,如果外源引入RNA酶和PCR抑制剂:RNA酶:单链RNA不稳定,在痕量RNA酶存在时非常容易降解;RNA酶即使痕量也能在实验室环境中造成极大破坏。若检测中引入外源RNA酶,样本中的病毒RNA会被降解,模板浓度降低,导致假阴性。RCR抑制剂:能够抑制PCR扩增反应的物质,导致扩增效率低。若检测中引入PCR抑制剂,PCR反应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假阴性。BioClean Ultra™ 测试瑞宁(RAININ) BioClean Ultra系列吸头产品,执行行业最严格且可验证的测试方法来检测生物污染物,包括RNA酶和PCR抑制剂,且方法公开。RAININ通过定量PCR (qPCR) 测试吸头是否存在可能降低RT-PCR保真性的污染物。许多其他品牌制造商虽然也声明无生物污染物,但并不完整:只标明 “不含RNA酶”,但未提供任何公开测试方法和检测限,在缺少任何指定检测限(LOD)的情况下,无法得出有关测试可靠性的任何结论;测试结果不完整:如只列出“KU (Kunitz Units)” 或 “飞克(fg)”,但不说明该污染物的具体情况或范围;不对PCR抑制剂进行检测。因此,新冠病毒COVID-19的检测可完全信任瑞宁(RAININ) 吸头产品。*扭扭脖子,横屏查看哦!免费试用 好礼相送说了这么多,是否想体验一下瑞宁BioClean Ultra吸头的“超洁净”魅力呢?瑞宁推出吸头免费试用活动,点击“阅读原文”提交试用申请,成功试用的前10名可获得清凉小风扇一个,快来申请吧!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梅特勒托利多生物制药解决方案。*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梯度PCR仪一次性成交2台!
    近日,兰州大学一次性采购2台梯度PCR仪,PCR仪适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食品工业、司法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流行病学、遗传学、基因芯片、基因检测、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等领域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特征的、以检测DNA/RNA为目的的各种病原体检测及基因分析。托摩根梯度PCR仪G2000仪具有Tm值自动计算,触屏,宽范围,温度梯度,程序暂停,温度监控,屏幕指示,个人账户,曲线加载和保存,手动模式,工作曲线展示,断电保护等功能。拥有超宽梯度功能,可实现不同退火温度的精确控制,仅一次实验就能确定特定体系相应的最优退火温度,从而可在短时间内对PCR实验进行优化,提高PCR科研效率;高效可靠的热循环系统可提高升降温速率;采用低热质合金模块可降低不同区域温度差别,大大延长了元件的使用寿命。 Thmorgan咨询热线:4000-688-151。市场部2018年1月3日
  • 585万!凌云县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建设招标
    项目概况 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搬迁新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建设—水质检测楼PCR实验室设备项目(重)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获取招标文件,并于 2022年07月25日 09:3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BSZC2022-G1-270130-CDZX 项目名称: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搬迁新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建设—水质检测楼PCR实验室设备项目(重) 预算总金额(元):5850000 采购需求:标项名称: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搬迁新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建设—水质检测楼PCR实验室设备项目(重)数量:1预算金额(元):5850000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采购水质检测楼PCR实验室设备一批,具体内容详见第二章采购需求最高限价(如有):/合同履约期限:合同生效后60日历日内交货并安装调试合格。本标项(是)接受联合体投标备注: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分标1:本项目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预留份额40%,大型企业的供应商须与中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或者大中型企业向一家或者多家小微企业分包,联合协议或者分包意向协议须约定中小微企业的合同份额占到合同总金额40%以上。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2年07月04日至2022年07月11日 ,每天上午00:00至12:00 ,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网址):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 方式:网上下载。本项目不提供纸质文件,潜在供应商需使用账号登录或者使用CA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获取招标文件(或在“政采云电子投标客户端-获取采购文件”跳转到政采云系统获取)。电子投标文件制作需要基于“政采云”平台获取的招标文件编制,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招标文件的,将有可能导致供应商无法在“政采云”平台编制及上传投标文件。 售价(元):0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07月25日 09:30(北京时间) 投标地点(网址):“政采云”平台电子开标大厅开标 开标时间:2022年07月25日 09:30 开标地点:右江区百色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百色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 1.网上查询地址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采购网(zfcg.gxzf.gov.cn)、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广西百色)(http://ggzy.jgswj.gxzf.gov.cn/bsggzy)。2.本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1)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政府采购支持采用本国产品的政策。(3)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4)政府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5)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3.投标人投标注意事项(1)本项目为全流程电子化采购项目,通过“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实行在线电子投标,投标人应先安装“政采云电子投标客户端”(请自行前往“政采云”平台进行下载),并按照本项目招标文件和“政采云”平台的要求编制、加密后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通过网络上传至 “政采云”平台(加密的电子投标文件是指后缀名为“jmbs”的文件),投标人在“政采云”平台提交电子投标文件时,请填写参加远程开标活动经办人联系方式。投标人登录“政采云”平台,依次进入“服务中心-项目采购-操作流程-电子招投标-政府采购项目电子交易管理操作指南-供应商”查看电子投标具体操作流程。(2)未进行网上注册并办理数字证书(CA认证)的投标人将无法参与本项目政府采购活动,投标人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完成电子交易平台上的CA数字证书办理及投标文件的提交(投标人可登录“广西政府采购网”,依次进入“办事服务-下载专区”或者登陆“政采云”平台,依次进入“服务中心-入驻与配置”中查看CA数字证书办理操作流程。如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需要技术支持,请致电政采云客服热线:400-881-7190)。(3)CA证书在线解密:投标人投标时,需凭制作投标文件时用来加密的有效数字证书(CA认证)登录“政采云”平台电子开标大厅现场按规定时间对加密的投标文件进行解密,否则后果自负。注:1)为确保网上操作合法、有效和安全,请投标人确保在电子投标过程中能够对相关数据电文进行加密和使用电子签章,妥善保管CA数字证书并使用有效的CA数字证书参与整个招标活动。2)投标人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完成电子投标文件的上传、提交,投标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或者撤回投标文件。补充或者修改投标文件的,应当先行撤回原投标文件,补充、修改后重新上传、提交,投标截止时间前未完成上传、提交的,视为撤回投标文件。投标截止时间以后上传递交的投标文件,“政采云”平台将予以拒收。4.投标保证金:人民币捌万元整(¥80000.00)。投标保证金的形式:银行转账、电汇或网上支付、支票、汇票、本票或者银行,保险机构出具的保函,禁止采用现钞交纳方式。采用银行转账、电汇或网上支付形式的,在投标时间截止时间前交到百色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指定账户【广西北部湾银行:[百色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广西北部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百色分行(8000895552555528738805)]、账号名称:百色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户行:广西北部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百色分行】;采用支票、汇票、本票或者银行,保险机构出具的保函等形式的,在投标时间截止时间前,投标人应当递交单独密封的保函原件。否则视为无效投标保证金。 七、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 址:广西凌云县泗城镇前进社区迎晖小区29号 项目联系人:杨景兰 项目联系方式:0776-761432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广西灿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前程路4号长乐星城第1幢10层1008号 项目联系人:韦奕 项目联系方式:0776-2988148 附件信息: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搬迁新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建设—水质检测楼PCR实验室设备项目(重)文件终稿.pdf688.1K
  • LLNL发明新型PCR技术 3分钟内完成片段扩增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核酸(DNA和RNA)快速扩增技术,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速度大大加快,可在3分钟内将基因组片段扩增10亿倍,迅速识别出病原菌。疾病快速诊断有望很快成为现实。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分析师》杂志上。   PCR技术能让研究人员把一段DNA或RNA复制上百万副本,然后用于基因组测序、基因分析、遗传病诊断、亲子鉴定、法庭鉴定、确定疾病感染等。该过程一般需要1小时到几天时间。然而,快速诊断、应急反应或传染病监控往往要求PCR技术缩短到几分钟。   领导这项研究的工程师雷金纳德比尔和同事克服酶动力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限制,用多孔材料和绝热薄膜制造出一种设备,实现了极速热循环,能每秒钟加热或制冷45℃,一次热循环不超过2.5秒。比尔特别指出:“这种设备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制冷的速度和加热一样快。”   开发出这种设备后,比尔和同事从10种商用酶中选出了2种,这2种酶的链式反应速度非常快,将一些参数略作调整,就能使反应更快。   他们用一种肠杆菌属的细菌测试了新的PCR设备迅速扩增DNA片段的能力,然后用一段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DNA片段演示了设备处理威胁公共健康病毒方面的效果。该设备完成对目标DNA30个周期(10亿倍)的PCR扩增,用时仅为2分18秒。   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开发一种实时探测设备。按照他们的设想,将来一台PCR仪器就能完成整个测试,从样本到结果只需10分钟。市场对这种设备的需求将是巨大的,除传统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研究领域,一台简单实用的实时PCR设备在养殖、农业以及食品加工行业都非常有用,可用来保障食品安全。
  • 《中药分子鉴定通则》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2016年12月12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中药分子鉴定通则(T/CACM 010-2016)》标准,并予以公告。该通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药种业有限公司起草,集结了我国中药分子鉴定二十余年发展成果,综合考虑中药分子鉴定中不同送检样本对物种、变种、种质鉴定的技术需求,兼顾准确、简便、高通量、低成本的特点,将为分子鉴定应用于中药生产全链条质量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推荐性。  本标准在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分子鉴定标准通则》。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对主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加工、经营等场所开展的抽样检验活动中,需要对其进行真实性验证或身份鉴定的,允许采用DNA分子检测方法。  标准内容  中药鉴定范围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材种子种苗,在实际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鉴定需求不同,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主要侧重于物种水平的基原鉴别 而中药材种子种苗还侧重于种下水平的种质或品种鉴定。且由于不同检测样本中DNA含量和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标准分为三个部分,即第1部分: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第2部分:中药提取物与中成药、第3部分:中药材种子种苗。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方案选择要求、仪器设备、试剂、溶液配制、检验程序、结果分析和表示、结果报告、质量保证、废弃物处理。每个部分内容分别依据各分子鉴定技术特点确定,且均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  中药分子鉴别发展历程  1994年,单引物PCR扩增用于中药材人参和西洋参鉴别(香港中文大学,Cheung K S 等)。  1995年,提出分子生药学概念,明确分子标记鉴别研究方向(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  1995年,随机扩增多态 DNA技术应用于蛇类的分类学研究和鉴定(南京师范大学,王义权等)。  1996年,Cytb序列分析用于鉴别鸡内金和鸭内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王建云, 王文等)。  1997年,PCR-RFLP和MASA技术用于人参、西洋参和竹节参药材鉴别(Toyama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Fushimi H等)  1998年,RAPD技术被用于鉴定中药复方制剂玉屏风散中黄芪、白术、防风等3味生药(台北医学院,Cheng K T等)   1999年,RAPD技术对瓜蒌农家品种种苗进行鉴别(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等)。  2000年,《分子生药学(第一版)》中提出生药鉴定分子标记研究在近源生药品种、名贵易混淆生药、动物类生药、药材道地性、生药野生与家种(养)、中药原粉制剂、中医药古迹、药用植物种子种苗鉴别的应用前景,以及技术规范化的重要性。  2001年,ITS2序列被用于16种石斛属物种鉴别(香港中文大学,Lau D T W等)  2003年,加拿大科学家提出了DNA条形码鉴别的概念并随后发起了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BOL)  2004年,《中药分子鉴定》出版(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曹晖主编)   2005年,利用SCAR标记对续命汤等40个中药汤剂中人参属物种基原进行了鉴别(韩国中央大学,Shim Y H等)  2006年,《分子生药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SNP标记技术、基因芯片技术、DNA生物条形编码等中药分子鉴定新技术,并提出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进行DNA条形编码工作。  2007年,提出ITS2通用引物,并用于48科药材基原鉴别(台湾清华大学,Chiou SJ等) 提出了中药DNA条形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士林等)  2008年,我国正式加盟国际生命条形码研究计划(iBOL)。  2009年,启动中国维管植物DNA条形码计划。  2010年,蕲蛇、乌梢蛇饮片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别法被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成为世界上首个中药、天然药分子鉴定国家标准(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等起草)   2011年,启动中国动物药材DNA条形码研究计划及建立动物药材分子鉴定标准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等)  2011年,推荐ITS作为种子植物的核心DNA条形码(中国植物BOL工作组)  2012年,川贝母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鉴别法被2010版《中国药典》第二增补本收载(中国药科大学,李萍等起草)   2012年,《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出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士林主编)  2012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牙痛一粒丸等15种中成药中的原料药材鉴定(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Coghlan ML等)  2013年,使用碱裂解法快速提取130余种药材DNA(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蒋超等)  2013年,提出中药材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策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袁媛等)   2013年,提出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等)   2014年,提出中药分子鉴定使用原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等)  2014年,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被《中国药典》第三增补本收载(陈士林等起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第53号公告)   2014年,《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出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主编)   2014年,CCP-based FRET检测技术用于中药鉴定,DNA检测灵敏度可达ng级(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袁媛等)   2015年,建立金银花种苗DNA身份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等)  2016年,团体标准《中药分子鉴定通则》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等起草)   2016年,《中国药典》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别法(通则)修订项目立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袁媛、黄璐琦等起草)
  • 罗氏收购基因组工具提供商Kapa公司的生物系统
    罗氏公司于2015年8月19日宣布,同意收购Kapa公司的生物系统,包括Kapa公司重点开发的新一代测序(NGS)酶的优化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PCR技术的应用程序。  根据罗氏所说,Kapa公司的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定制和允许大量的酶变体的产生与筛选。  “特定的应用程序可以快速选择改进性能的定制酶,加快产品开发进度,”罗氏诊断首席运营官Roland Diggelmann解释说。“Kapa公司拥有包括新型DNA聚合酶在内的令人钦佩的NGS试剂,可以提高整个测序工作流程的效率。”  Roland Diggelmann补充道,Kapa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可以补充罗氏现有的技术和产品,例如NGS目标富集产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