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蓝藻荧光计

仪器信息网蓝藻荧光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蓝藻荧光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蓝藻荧光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蓝藻荧光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蓝藻荧光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蓝藻荧光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蓝藻荧光计相关的解决方案。

蓝藻荧光计相关的论坛

  • 【分享】何为水中蓝藻(有图)

    何为蓝藻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至33亿年前,现在已知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产。有少数可生活在60℃至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真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 【转帖】太湖蓝藻水华生成机制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告诉记者,从4月初开始,太湖西南部出现成片蓝藻水华。目前,太湖水质呈中度富营养化,已经具备蓝藻水华暴发条件,但蓝藻暴发具体时间、程度还要看未来气象、水文条件。 秦伯强表示,太湖蓝藻水华生成和湖水的营养盐浓度、水温、水位、降水、风向、水流等水文、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从太湖目前状况看,湖水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较高,已经形成“藻型生境条件”,一旦气象、水文条件具备,就会出现蓝藻大规模暴发。 近年来,太湖每年夏天高温时节,都会出现大规模的蓝藻水华。水华形成后,在水流和风向作用下,一般会向岸边堆积,形成厚厚的蓝藻层。这时,一部分蓝藻会被人工打捞,另一部分则自然降解,回归湖泊。等到气温、水文条件再次具备,蓝藻水华又会大规模形成。通常来说,在夏季高温期,这样的过程2个星期就会重复一次。 秦伯强认为,蓝藻水华是湖泊自身释放营养的一种途径,一般不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去年无锡太湖水危机发生,除了气温偏高、水华提前暴发因素外,还有风向条件有利于水华在水厂周边的岸边上堆积,使得蓝藻水华污水团最终污染取水口。 秦伯强说,自去年水危机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贡湖水厂周围采取了清淤等措施,减少了水华堆积、滞留的条件。水利部门一直在进行“引江济太”,使得贡湖湾的水质明显好于往年。因此,今年太湖出现饮用水危机事件的概率很小。

  • 【原创】我在我们县取水口拍到的蓝藻照片

    【原创】我在我们县取水口拍到的蓝藻照片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 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担当了运载体的作用。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就是因此得名。但是蓝藻也不全是蓝色的,不同的蓝藻含有一些不同的色素,有的含叶绿素,有的含有蓝藻叶黄素,有的含有胡萝卜素,有的含有蓝藻藻蓝素,也有的含有蓝藻藻红素。红海就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藻红素的蓝藻,使海水呈现出红色。分类与科属  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和念珠藻。   蓝藻属蓝藻门分为两纲: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藻殖段纲藻体为丝状体,有藻殖段。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33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危害与天敌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  蓝藻等藻类是鲢鱼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编辑本段]爆发原因  蓝藻爆发成因为富营养化。过量的养分主要来自于以下这些源头:  1. 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67%的氮流入水体,随之流入墨西哥湾,波罗的海和太湖中超过50%的氮也来自化肥的流失。  2. 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  3. 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含有大量营养废物如氮和磷,这些元素都能导致富营养化。  4. 工业污染,包括化肥厂和废水排放。  5. 燃烧矿物燃料,在波罗的海中约30%的氮,在密西西比河中约13%的氮来源于此蓝藻大事件  2007年5月28日起,无锡太湖区域蓝藻大面积爆发,引发无锡市自来水严重污染,市区纯净水被哄抢,政府虽及时采取措施,但已经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62147_184900_1611705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62148_184902_1611705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62149_184907_1611705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62149_184908_1611705_3.jpg[/img]

  • 太湖七年投入千亿仍治不好蓝藻

    2007年5月的蓝藻事件之后,中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数轮太湖治污行动,成效并不明显,甚至,太湖污染还在加重。随后,新一轮太湖治污展开。千亿元经费随后投出,这在中国的治污史上,未有先例。然而今夏太湖再发大面积蓝藻,成功仍远。  公众不禁要问,七年已过,上千亿元投资为何仍然难换太湖水清?如今,引江济太(引长江水置换太湖水)工程已实施,沿湖污水处理厂遍布,数千家环湖污染企业已关停或搬迁,上百只船在随时打捞蓝藻。甚至,2014年4月前,为防蓝藻暴发,水利部门特意让太湖水位比常年高20厘米,相当于增加了15%至20%的太湖水量。  事实上,自从2007年5月太湖暴发严重蓝藻并造成无锡城区停供自来水后的七年间,蓝藻已成太湖常客,每年4至6月间随着气温升高均“如约而至”。蓝藻从未离开,只不过,无锡有了长江水源,蓝藻不再会造成无锡市区停水,媒体也不会像2007年一样报道太湖蓝藻新闻,公众对蓝藻也开始见怪不怪。  公众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不实施引江济太和蓝藻打捞,太湖蓝藻是否可能仍像2007年一样严重?多位太湖治理专家看法是,蓝藻问题虽仍较严重,但不能因此就说治湖失败。七年治湖的最大成绩,是有效遏制了太湖污染恶化。  专家指出,太湖目前污染状况尚谈不上好转,未来治污稍有松懈,先前成绩就可能毁于一旦。“七年以来,容易做的事都做了,剩下的都是难事了,未来治理难度将会更大。”  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太湖不仅是3900万人的饮用水源地,也成为工业的牺牲品。  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4%的太湖流域,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城市化率高达50%以上,流域内有37个大中城市及县级市,大小企业6万家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0.8%。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废水被排入水域面积5551平方公里、河道总长约12万公里的太湖流域。  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暴发,导致以太湖为水源的无锡市区停水。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2007年2月发布通报,太湖流域省界河流水质94.4%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太湖只有41.4%的水域达三类(三类以上为清洁水,三类以下为受污染水),其余为四类、五类和劣五类。太湖18.8%的水域为轻度富营养水平,其余81.2%的水域为中度富营养水平。  当湖水中的氮含量是磷含量的15倍至20倍时,是蓝藻大量繁殖的最佳条件。其生长最适宜的水温,在25度到35度之间,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泛滥的时间也越长。  蓝藻分泌的藻毒素对人的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与消毒剂漂白粉的反应生成物三卤甲烷(THMs)更是公认的致肝癌物质。而且在应急处理过程中所添加的高锰酸钾也属于强氧化剂,如果不能在后续处理中将其清除,有导致皮肤烧伤、内脏水肿衰竭的危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有关部委会同苏浙沪两省一市曾经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治理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12月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要求在1999年1月1日零点前太湖地区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当时该行动的目标是,2000年各出入太湖河流的水质都要达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和规划要求,实现太湖水体变清。  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 年规划》:2000年太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入湖主要河道水质要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太湖水体变清。  而到2000年12月,即达标排放两年后,全太湖总氮、总磷含量与达标排放前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质相比较,只是略微下降。而且,1999年12月与1998年12月相比,主要污染物浓度还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进入新世纪后,太湖水不但没有变清,甚至持续恶化。  2007年的无锡水危机发生后,江苏省马上修订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将太湖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造纸、印染、电镀等企业和项目,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000余家,利用环境标准倒逼经济结构升级。  在国家层面,2008年6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力争到2020年,使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各项水质指标均有较大改善,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好转,努力恢复太湖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总体方案》要求,以现有治太工程布局为基础,扩大引江济太工程,增加引江入湖水量,完善并扩大太湖湖体循环,恢复太湖与长江、周边河网互动,促进水体有序流动,缩短换水周期。  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进入湖体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太多,这些元素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农业的化肥使用、生活污水、养殖污水排放等。秦伯强说,目前的污水收集只是对于部分集中的工业点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大量的其他分散的企业、城乡居民、养殖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等尚未实现收集处理。蓝藻一时难除,无锡想到的办法除了及时打捞,还有开辟第二水源地。2008年12月,长江引水锡澄供水工程二期通过验收,长江水覆盖到了全市所有地方,标志着全市人民都能喝上长江水。  2014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全文,拟投资1164.13亿元,用于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是太湖治理投资重点,面源污染治理上升为主要矛盾,投资金额较原方案增加67.66%。在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源治理、管网建设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曾经和日本专家共同制订了太湖治理方案,当时的估算,如果要把太湖的水质水平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要花费2500亿元。他们主要是参照日本琵琶湖的治理经验,日本的投入相当于1800亿元人民币,花了30余年,蓝藻才基本消失。  2500亿元的投资,包括了对湖体本身和整个流域的治理以及污染源的搬迁。刘树坤说,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大概需要5000亿元。“只在湖里做文章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解决太湖的问题要用十八般武艺。现在是水污染的势头基本控制住了,也就是把恶化的势头减慢,还没看到开始好转。”[

  • 【转帖】专家称太湖蓝藻已成常态 呼吁民众理性看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0日01:40 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 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引起了部分群众不必要的惊慌。对此,专家呼吁,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采取科学的措施积极治理,不必恐慌。  蓝藻是存活在地球上三十五亿年的生物,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对此,长期研究太湖的中国环科院湖泊基地负责人金相灿教授认为,太湖目前水质处于劣五类,主要是总氮超标,营养状态为轻度和中度,水体水质仍处“藻型生境条件”状况,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生态后果,只要温度、水流和光照等条件适宜,蓝藻水华仍会大规模发生。  专家认为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事实上,去年三四月份的太湖蓝藻情况远比今年严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最新的监测数据表明,今年3月份,太湖水质有所改善。[em0814]

  • 美国学者发现转基因蓝藻可用于制造化学燃料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8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化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对蓝藻进行了改造,使其能生产出丁二醇,这是一种用于制造燃料和塑料的前化学品,也是生产生物化工原料以替代化石燃料的第一步。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论文领导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化学副教授渥美翔太(音译)说:“大部分化学原材料都是来自石油和天然气,我们需要其他资源。”美国能源部已经定下目标,到2025年要有1/4的工业化学品由生物过程产生。生物反应都会形成碳—碳键,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利用阳光供给能量来反应,这就是光合作用。蓝藻以这种方式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0多亿年。用蓝藻来生产化学品有很多好处,比如不与人类争夺粮食,克服了用玉米生产乙醇的缺点。但要用蓝藻作为化学原料也面临一个难题,就是产量太低不易转化。研究小组利用网上数据库发现了几种酶,恰好能执行他们正在寻找的化学反应。他们将能合成这些酶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引入了蓝藻细胞,随后逐步地构建出了一条“三步骤”的反应路径,能使蓝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2,3丁二醇,这是一种用于制造涂料、溶剂、塑料和燃料的化学品。渥美翔太说,由于这些酶在不同生物体内可能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在实验测试之前,无法预测化学路径的运行情况。经过3个星期的生长后,每升这种蓝藻的培养介质能产出2.4克2,3丁二醇——这是迄今将蓝藻用于化学生产所达到的最高产量,对商业开发而言也很有潜力。渥美翔太的实验室正在与日本化学制造商旭化成公司合作,希望能继续优化系统,进一步提高产量,并对其他产品进行实验,同时探索该技术的放大途径。

  • 【转帖】中科院研制成功有机污水处理剂 可治蓝藻污染

    新华网合肥6月1日电(记者蔡敏)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日前研究出一种有机污水处理剂,均匀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钟即可使氮、磷及藻类絮凝沉淀,再通过磁分离技术,彻底移出污染物,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中科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专家介绍说, 这种有机污水处理剂是以粉煤灰等几种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料与壳聚糖等材料复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改性,制成粉剂或水剂母料。试验表明:这种水处理剂与富营养化湖水混凝,先产生絮凝物,再伸入磁铁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类。 研究人员指出,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只能凝结、沉淀污染物,不能将其移出,时间长了往往再次爆发污染。这项新成果因为加入了磁分离技术,可实现彻底根治氮、磷及蓝藻的目标。 长期以来,湖泊、河流氮磷超标,导致蓝藻过量繁殖的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工作。连日来,太湖蓝藻汹涌更引起了全国范围的高度关注。 5月初,安徽巢湖蓝藻暴发,科研人员在岸边搭建简易平台,湖水流经15米沟渠,出水口COD、总磷、总氮和藻浓度比入水口湖水分别下降97.59%、85.28%、60%、99.52%。

  • 【转帖】安徽启动三级预案应对巢湖蓝藻 加强综合治理 建立长效机制

    巢湖西半湖7月18日暴发面积百平方公里以上的蓝藻水华,东半湖沿岸也发现带状蓝藻水华。为此,安徽省要求流域各市启动蓝藻防控应急机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饮水安全。同时及时把防控预案及具体应对措施报告省委、省政府,以便做好综合决策。  目前,巢湖蓝藻防控工作尚处于应急状态,为确保不因蓝藻暴发而导致水质发黑发臭,确保饮用水安全,安徽省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及长效机制。首先,加强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快巢湖污染治理科技攻关,实施巢湖环境生态修复与保护,改善巢湖水环境质量。  建立蓝藻防控工作长效机制。明确省市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蓝藻打捞任务分解到点,落实到人,并把蓝藻应急工作转为常态化管理。建立蓝藻防控预警预报中心。由环保、气象、水利等部门共同承担预警预报分析工作,定期或不定期会商、研究蓝藻防控措施,调度、通报和预报蓝藻防控信息。  加强巢湖饮用水源保护。合肥、巢湖市应尽快设置饮用水源地安全屏障,建立蓝藻应急预案和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机制、问责办法、工作考核及实施意见。在蓝藻暴发期间,实施蓝藻打捞清运及处置,强化自来水深度处理。  为确保饮水安全,巢湖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启动了《巢湖市城市饮用水源地蓝藻暴发应急预案》三级预案,明确防控措施:立即采取取水口围栏保护措施、根据长江水位情况适时从长江调水、组织力量进行蓝藻打捞、加强巢湖水质及自来水水质监控、加快双桥河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并加强入河排污企业环境监管等。

  • 求助:蓝藻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各位做有机物的大侠,最近我们要做蓝藻中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的分析,不知道那位有前处理(萃取)的方法?我查了以下文献,方法很少,几乎没有,谢谢各位的帮助了!

  • 【转帖】太湖等水域仍可能爆发蓝藻 无锡将改从长江取水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10日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介绍,由于水质基本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太湖等水域仍然可能爆发蓝藻。为了解决去年蓝藻大面积爆后导致的水源安全问题,无锡市将改从长江取水供居民使用。针对网友关心的太湖等水域蓝藻爆发问题,凌江解释说,藻类在一定温度、光照作用的条件下,就会大规模的爆发。现在太湖、巢湖已经远远超过了藻类爆发的基本条件,虽然目前采取措施不让任何污染物排入进去,但是蓝藻仍然可能爆发,短时间内不要爆发蓝藻是不现实的。凌江说,“如果太湖还像去年一样大规模爆发藻类,我觉得也是不奇怪的,因为水质基本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在温度和水温合适的条件下,还会有蓝藻爆发情况。”凌江介绍,巢湖藻类爆发有200年的历史,只是不像现在这么严重。现在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主要是控制营养物质。虽然目前努力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但是控制富营养化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去年太湖等水域蓝藻大面积爆发以后,大规模藻类死亡,导致水溶解氧下降,并散发臭味。在这种情况下,无锡市把在太湖的取水口移开,暂时移到湖中心,短期内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从长远来说,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无锡市将改从长江取水供居民使用。

  • 【资料】熊猫快报--苏浙沪共治太湖蓝藻

    发布时间:2008年8月19日 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领导的见证下,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政府8月7日共同通过了《关于太湖水环境治理和蓝藻应对合作协议框架》,确定要进一步完善太湖流域两省一市水环境治理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深入开展太湖治理工作协作和加强信息通报等方式,加强跨区域合作,深入开展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 此次太湖水环境治理及蓝藻应对协调会,由江苏省政府牵头组织,苏浙沪两省一市政府分管领导以及发展改革、环保、水利、建设等部门负责同志,太湖流域无锡、常州、苏州、湖州市及有关县(市、区)负责同志出席。 为加强太湖流域两省一市联合治控水污染,前不久,在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确定了要重点抓好环境合作平台建设,并明确由江苏省负责环境合作平台建设的牵头协调工作。江苏省在充分征求上海市、浙江省环保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长三角两省一市环境合作平台建设工作计划》,明确了平台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重点、时序进度等内容。 在这次协调会上通过的《关于太湖水环境治理和蓝藻应对合作协议框架》中,进一步明确治污目标,确定实施一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清淤、围网养殖清理等重点治污工程,切实加强太湖主要出入湖和跨界河流的综合整治,以促进太湖水质的根本好转。下一步,两省一市将一手抓应急准备,一手抓长效治理。着力抓好调水引流,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清淤和区域生态修复工作,继续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实施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 淡水蓝藻毒素研究进展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6725]淡水蓝藻毒素研究进展[/url]

  • 【转帖】巢湖西半湖蓝藻扩至110平方公里 气象卫星实时监测

    新华网合肥7月29日电(记者蔡敏 何宗渝)记者日前从安徽省环保局了解到,气象卫星最新遥感图片显示,巢湖西半湖蓝藻聚集面积扩大至110平方公里。 安徽省环保局水环境保护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巢湖西半湖水质仍为重度污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70;东半湖水质中度污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8。 为紧盯巢湖蓝藻发展动向,安徽省引入气象卫星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人工采样发布蓝藻预警。据最近一次卫星遥感图片显示,25-26日巢湖西半湖北岸、中部有蓝藻集聚,面积为110平方公里。 安徽省环保及气象专家分析,受台风“凤凰”影响,29日后,巢湖地区连续几日午后都将会有短时雷阵雨等明显降水过程,这对巢湖蓝藻进一步爆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据了解,安徽省气象部门今后将进一步利用卫星获取蓝藻和水体叶绿素等参数的等级、强度、面积,同时做好气温、风向、风速、降水、气压等气象要素测定,为巢湖蓝藻预警提供更准确的预报。 另据了解,合肥市日前成立了巢湖蓝藻防控指挥组和打捞专业队伍,并购置8艘蓝藻打捞船实施机械打捞。巢湖市则购置了2艘吸藻船,负责饮用水源区的蓝藻打捞。

  • 【已应助】乙炔还原法测定蓝藻固氮的文献。谢谢了!

    【序号】:1【作者】:严玉洲;黄有馨【题名】:乙炔还原法测定蓝藻固氮酶活性的技术条件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起止页码】:1982年08期 【全文链接】: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JSNY198208007&dbname=CJFD1982

  • 蓝藻代谢物质分析

    [color=#444444]最近用maldi-TOF MS做的数据,是分析铜绿微囊藻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代谢物质变化,了解到产脂肪酸、烃类、脂质类等类的物质,得到的质谱峰比较多,怎样确定这种藻产的代谢物质是什么呢[/color]

  • 【分享】谈藻色变,不如退而治污

    来源: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作者:曹永旭 时间:2008年3月6日 2007年,可称为“蓝藻年”,由于当年夏季太湖蓝藻暴发,随后,各地一些湖泊、水库相继遭受蓝藻影响,令人谈“藻”色变。其实,蓝藻种类繁多,且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早就与人类和平共处,长期以来相安无事。 水中的藻类是水生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大种群,是在水中能够适应悬浮生活,易于在风和水流作用下作被动运动的植物群落,也可称之为浮游植物或浮游藻类。藻类植物具有共同的特性,但在植物体的体型、构造、色素组成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可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植物分类,藻类可分成几类,每类在分类学上为一个“门”,藻类分门的主要依据是它们所含的色素和植物体的形态、构造,一般将淡水藻类分成11门,有蓝藻门、红藻门、隐藻门、甲藻门、褐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等,每一门再分纲、目、科,蓝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蓝藻种类有几千种(或说已知约1500多种),可形成水华的有近百种,其中能产生毒素的有几十种。 藻类植物是生物食物链中最重要的初始环节之一,水中的浮游藻类可直接或间接的作为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以往认为家鱼不能消化蓝藻,但近来也有蓝藻被鱼体吸收利用的报道,有不少蓝藻还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有的蓝藻可作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 等,还有螺旋藻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居各食物之冠。还可从蓝藻中提取胰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等胰腺或胰周感染性疾病,或用于治疗脑气肿及脑缺血等疾病。 在洁净的天然水体中,生存着一定数量的藻类,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之中,呈现出生物多样性,各种藻类和谐共存,互相制约。由于蓝藻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当湖水遭到严重有机污染,氮、磷等物质的含量超标时,水中的营养状态失去了平衡,再遇上适宜的温度(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等条件,蓝藻容易成为优势种,水中的其他藻种受到抑制,相对数量减少,水体中的蓝藻大量繁殖,个体数巨增,造成蓝藻暴发疯长。 藻类的个体大小一般在2~200微米,肉眼难以看到,需用显微镜才可以分辨,在自然水体中,当其大量繁殖时,才使水色和浑浊度有所改变,此时人们还不以为然,直到蓝藻疯长,形成大片蓝绿色的藻块或藻的薄层,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支持藻类疯长的氮、磷等物质,在水中无色无形,数量再多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水中氮、磷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排水、家畜排水、.水产养殖和底泥之中: 人类的生活污水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氮、磷等营养物,主要是来自人类的排泄物和洗涤剂,生活污水中的氮主要来自人体食物中蛋白质代谢的废弃产物,人体代谢废物中也含有磷,含磷合成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使生活污水中的磷含量急剧上升。 工业废水也是水中氮、磷的重要来源,不少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氮、磷的废水,如焦化厂、化肥厂、石油化工厂、纺织印染厂、制药厂等废水中均含有大量氮,而食品加工、发酵、鱼品加工、化肥、洗涤剂生产、金属抛光等工厂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磷,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生化处理后,剩余的大部分氮、磷随出水排入河道,也是城市附近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 农田中施用的氮、磷肥料,除一部分真正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外,其余的被土壤吸附,残留和溶于水中,相当部分通过雨水冲淋带入江河湖泊。在农田中施用氮肥的30%,磷肥的5%未能被利用,近年来,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可耕地土壤质量的降低,导致肥料成分容易流失,氮和磷大量进入水体。 饲养家畜家禽的废弃物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氮和磷,如以单位个体计,牛排泄物的污染量约为人体排泄物污染量的4倍,随着雨水的冲刷,大量地进入水体。 水产养殖业的残饵,悬浮物以及鱼类的排泄物,粪便的污染,引起了养殖场和其周围水域的水质,底泥的环境恶化及水中氮、磷含量的增加。 在底泥表层或其上面的新生沉积物中所含的氮、磷,直接或通过底泥粒子间的间隙水等溶入水中,形成二次污染。由此看来,蓝藻并不可怕,作为一个物种也有其存在和生长的理由,可怕的是,人类毫无限制地向水中排放污废水,直到造成蓝藻危害,还在指望老天帮忙。 没有意识到应该限制人类自身的排污行为,只是被动地清除蓝藻和稀释水体,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来年很可能暴发更可怕的蓝藻危机。

  • 拟柱胞藻毒素的检测

    蓝藻(也称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出自由氧。蓝藻广泛分布于淡水、咸淡水、海水和陆生环境。蓝藻能产生一系列毒性很强的天然毒素(称为蓝藻毒素,Cyanotoxin),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三类:环肽、生物碱和脂多糖内毒素。当湖泊、河流等蓝藻大量繁殖而形成水华时,其中的鞘丝藻、束丝藻、Umezakia、拟柱胞藻,主要是拟柱胞藻(Clindrospermopsis)细胞破裂,产生拟柱胞藻毒素(又称筒胞藻毒素Cylindrosperm opsin),简称CYN,分子式是C15H21N5O7S,分子量415.4,易溶于水、甲醇、二甲亚砜;是具有细胞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遗传毒性的生物碱毒素,拟柱胞藻毒素是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能导致肠胃炎、肝损伤、肾损伤、肠损伤,可能危及人体的健康。WHO《饮用水水质准则》对拟柱孢藻毒素表示了关注,暂时没有提出健康指导值。 我们已经完成该检测方法的确认,开始进行该藻毒素的检测了。

  • 【转帖】巢湖投放食藻鱼 环保又创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11:32 CCTV《第一时间》   可能不少人对这两年太湖、滇池等地爆发的蓝藻危机还记忆犹新。为了对付这些疯长的蓝藻,安徽巢湖最近采取了一个新的方法:投放食藻鱼。  这160万余尾食藻鱼其实就是花、白鲢鱼,它们是蓝藻的天然“克星”,花鲢或白鲢每增长1公斤体重就能吃掉4 0到50公斤的蓝藻。记者在生态保护区的鱼苗投放点看到,到处是一派忙碌景象,从各地渔场采购来的鱼苗都要集中到这里统一过磅、装船、再运往湖中进行投放。巢湖渔业局工程师李洪远:我们主要放的是家鱼,这种鱼它主要是滤食性鱼,一来它在湖内生长以后可以给渔民直接带来经济效应,第二这种觅食性鱼类在湖内生长以后,它可以吃食一部分湖靛。减轻巢湖富营养化压力。  据介绍,这次投放的鱼苗都在5到6寸长,投放到湖中一年左右就能收获。这一轮新投放的的鱼苗预计可增加渔业资源1000多吨,年底产值可超过750万元,是投入的15倍。

  • 【转帖】国标“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已实施

    又一标准: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7/014680.shtml 由水生所制订的国家标准“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GB/T 20466-2006)于2006年8月24日颁布,2007年1月1日实施。新近由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中均增加了“存于水中藻类植物微囊藻毒素等的检测”的指标。本次国标的颁布,规范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方法,为保障我国饮用水和水产品的质量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近五年来,在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项目、自然基金项目、武汉市攻关项等项目的资助下,水生所宋立荣研究员领导的藻种资源与藻类毒理学科组重点攻克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技术体系,先后发展了产毒藻类全细胞鉴别、酶联免疫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开发出毒素纯品高效制备流程和酶联免疫试剂盒,上述产品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微囊藻毒素理论研究和检测技术的发展。2006年,该学科组还建立了底泥和土壤中微囊藻毒素的快速分析测试技术,解决了国际上长期无法开展微囊藻毒素在土壤-水-底泥界面迁移的分析技术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蓝藻毒素在土壤中迁移的动力学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上先后报道。

  • 更加疯狂的蓝藻

    更加疯狂的蓝藻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021604_536942_17710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021604_536943_17710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021604_536944_17710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021604_536945_17710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021605_536946_17710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021605_536947_17710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021605_536948_177108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021605_536949_1771086_3.jpg

  • 【求助】藻类分析仪

    请问有什么仪器可以测定藻类的,就是鉴定水样中各种藻类(如蓝藻、绿藻、硅藻),并且能够测定各种藻类的含量,及叶绿素的含量,有这样的仪器么?叫什么名字呢?

  • 关于藻毒素。叶绿素的问题

    我要测蓝藻中的藻毒素,可是洗脱之后,收集的液体都是深绿色的,用什么来去除叶绿素,并且尽可能少的损失藻毒素

  • 【分享】微囊藻毒素介绍

    一、概述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向水体排入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藻类(Algae)由此而获取丰富的营养而大量繁殖。最近的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比例分别是53%,28%,48%和41%,我国则是60%。在富营养化的淡水水体中,当有适宜的化学物理条件时,水体中的藻类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Water Blooms, 也称湖靛);这一现象若发生在海洋里则通常称为赤潮(Red Tide)。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最大的一个表征是水华的出现,每年夏、秋季节,在一些淡水湖泊均会形成大量水华,致使水质日趋恶化。当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在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尤其是藻类能释放生物毒素——藻毒素(Algae Toxins),这些类次级代谢产物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安全。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也增加,有毒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更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淡水中蓝绿藻属(Cyanobacteria,Blue-green Algae)分泌产生的蓝藻毒素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污染范围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藻毒素。其中的微囊藻毒素LR (Microcystin-LR)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急性危害最大的一种淡水蓝藻毒素。由于未及时地检测水质情况的污染变化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致使这些毒素富集于鱼类或贝类中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直接存在于饮用水或娱乐用水中,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全球已经发生了多起有关藻毒素中毒并引起死亡的事故。近年来淡水藻类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 2100循环水箱水质变蓝

    2100循环水箱中水质变蓝,初步怀疑是长了蓝藻类的微生物,请问大家有碰到过类似情况吗?应该怎么处理?

  • 【讨论】调查下论坛里有多少人对藻类水华感兴趣

    从太湖爆发蓝藻开始,国内对这方面的报道和研究逐渐增多。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人也做了不少相关的研究工作。现调查下论坛里有多少人对这块感兴趣,或者也在从事此方面工作的,人多的话我们可以发点这方面的原创大家一起讨论

  • 【分享】“水华”研究的利器

    功能:1) 可对蓝藻、绿藻和硅/甲藻自动分类(定性)2) 可自动测量水样中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叶绿素含量(定量)和总叶绿素含量3) 可同时测量水样中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光合作用和总光合活性4) 可测量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5) 可自动记录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快速光响应曲线6) 用户可做自己的参考光谱7) 可连接记录仪或示波器记录原始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应用领域: 多用于水生生物学、水域生态学、海洋学、湖沼学、水质监测和预警、微藻生理学、微藻抗逆性、环境科学、生态毒理学、极地藻类(冰藻)研究等领域,对于了解自然水体中藻类种群的动态变化、水华/赤潮预警、野外水体中光合作用的时空变化、校正初级生产力的计算等有较大帮助。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