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单层摇瓶机

仪器信息网单层摇瓶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单层摇瓶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单层摇瓶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单层摇瓶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单层摇瓶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单层摇瓶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单层摇瓶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单层摇瓶机相关的资讯

  • 【网络讲堂参会邀请】如何沉积纳米粒子 ——纳米粒子单层膜沉积实用指南
    如何沉积纳米粒子——纳米粒子单层膜沉积实用指南 纳米颗粒的二维致密单层膜沉积是多种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例如,纳米粒子单层膜可以作为传感器上的功能层,也可以用来生产用于纳米球光刻的胶体掩模。但是,怎样才能高效、可靠地得到具有三维自由度的纳米颗粒溶液,并将这些颗粒限制在横跨大基底的(二维)单层中呢?传统的纳米颗粒沉积技术纳米颗粒沉积技术种类繁多。一些相对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包括溶剂蒸发、浸渍镀膜和旋涂镀膜。然而,这些技术可能会浪费大量的纳米颗粒,并且无法有效控制纳米颗粒的密度和配位结构。溶剂蒸发溶剂蒸发容易产生所谓的咖啡渍圈环效应,这种效应是由马朗戈尼流动引起的。这将导致不均匀沉积,中心的纳米粒子沉积稀疏,而边缘则形成多层纳米粒子沉积。 浸渍镀膜另一方面,如果只是用纳米粒子覆盖基底,浸渍镀膜将是一种很好的技术。然而,使用这种方法沉积纳米颗粒单分子层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浸渍镀膜需要大量的纳米颗粒,这在处理昂贵纳米颗粒材料时将成为一个大的限制因素。 旋涂镀膜旋涂镀膜也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法,因为它易于规模化放大,而且在半导体工业中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技术。然而,使用这种方法,薄膜的质量和多个工艺参数紧密相关,如:自旋加速度、速度、纳米颗粒的大小、基材的润湿性和所用溶剂。这使得对薄膜属性的精确控制变得非常困难。而且,一般旋涂镀膜需要大量的纳米颗粒溶液。 气液界面的单层镀膜在这里,气液界面沉积纳米颗粒单层提供了一种高度可控的沉积方法,可以将其沉积在几乎任何基底上。纳米颗粒被限制在气液界面,界面面积逐渐减小,使得纳米颗粒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从而可以实现控制沉积密度的目的,因为单位区域面积沉积的纳米颗粒的数量很容易计算,这样对纳米颗粒的需求量就会大大降低。 单层薄膜形成后,可以通过简单的上下提拉基底即可将界面上的薄膜转移到基底上。 在线网络研讨会报名如果您对如何制备纳米颗粒单分子膜感兴趣,想获取更多这方面的知识,请报名参加由伦敦大学学院的Alaric Taylor博士举办的题为“纳米颗粒单分子层薄膜沉积实用指南”的网络研讨会。报告人Alaric Taylor简介:Alaric Taylor博士是伦敦大学学院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研究员,他在纳米光子材料的制造,尤其是通过在气-液界面开发胶体单层自组装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报告内容:? 详细讲解纳米颗粒沉积的具体操作? 指出需要注意的事情? 讲述纳米颗粒沉积的技巧 报告时间:2018年9月13日下午3:00(北京时间)报名联系:如需参会,请填好下列表格中的信息发送至,邮箱:lauren.li@biolinscientific.com;姓名单位邮箱电话特别提醒:因为可能会涉及电脑、系统、耳机等调试问题,建议大家提前5-10分钟进入链接。
  • HORIBA | 中科院金属所全新二维层状材料,实现厘米级单层薄膜 |前沿用户报道
    供稿| 洪艺伦编辑| Norah、孙平校阅| Lucy、Joanna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热学等性质,在电子、光电子、能源、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理论预测得到的层状母体材料已经超过5,600种,包括1800多种可以较容易地或潜在地通过剥落层状母体材料得到的二维层状化合物[1],像是石墨烯、氮化硼、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黑磷烯等均存在已知的三维母体材料。在目前已知的所有三维材料中,块体层状化合物的数量毕竟不是多数。因此,直接生长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相应块状母体材料的二维层状材料,成为突破和扩展二维层状材料范围的新“希望”。它们有望为新物理化学特性的发现和潜在的应用前景提供巨大机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TMCs和TMNs)就是这类材料。然而,由于表面能量的限制,这些非层状材料倾向于岛状生长而非层状生长,往往只能得到几纳米厚度的、横向尺寸约100微米的非均匀二维晶体,这就使得大面积均匀厚度的合成依然困难。那么,如何解决呢?近日,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任文才研究员团队,提出一种新方案——采用钝化非层状材料的高表面能的位点来促进层状生长,最终制备出一种不存在已知母体材料的全新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MoSi2N4,并获得了厘米级单层薄膜。本次“前沿用户报道”专栏就将为大家介绍这一研究。图1 二维层状MoSi2N4晶体的原子结构:三层(左)的MoSi2N4原子模型和单层的详细横截面晶体结构; 01“平平无奇”Si,实现材料新生长关于二维层状材料的研究,任文才团队多有建树,他们早在2015年就发明了双金属基底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制备出多种不同结构的非层状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晶体材料。但正如上文提到的,这些材料由于表面能限制,使得该富含表面悬键的非层状材料倾向于岛状生长,难以得到厚度均一的单层材料。令人惊喜的是,团队成员在一次实验中打开了新思路。他们在研究如何消除表面悬键对非层状材料生长模式的影响时,想到了从电子饱和的角度出发,发现硅元素可以和非层状氮化钼表面的氮原子成键使其电子达到饱和状态,而硅元素正好是制备体系中使用到的石英管中的主要元素。因此,他们决定从制备体系中的石英管中的Si元素入手,研究Si元素的加入对非层状材料生长的影响。团队成员惊喜地发现, Si元素可以参与到生长中去,成为促进材料生长的绝佳“帮手”。这一意外的发现开启了探索的新方向,他们反复试验,最终确认Si的引入的确可以改变材料的生长模式。他们在CVD生长非层状二维氮化钼的过程中,引入硅元素来钝化其表面悬键,改变其岛状生长模式,最终制备出新型层状二维材料材料——MoSi2N4。图2 (A)单层MoSi2N4薄膜的CVD生长(B)用CVD法生长30min、2h和3.5h的MoSi2N4光学图像,说明了单层薄膜的形成过程(C)CVD生长的15mm×15mm MoSi2N4薄膜转移到SiO2/Si衬底上的照片;(D)一个MoSi2N4薄膜典型的AFM图像,显示厚度~1.17nm;(E)MoSi2N4结构的横截面HAADF-STEM图像,显示层状结构,层间距~1.07nm02Si钝化效果显著,MoSi2N4成功制备任教授团队还对比了加Si与不加Si之间的区别,发现采用Si来进行钝化的方式效果显著,帮助他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不存在已知母体材料的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MoSi2N4,并最终可获得厘米级的均匀单层多晶膜。从下图3就可看出,下图为Cu/Mo双金属叠片为基底,NH3为氮源制备的单层和多层材料。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在不添加Si的情况下,仅能获得横向尺寸为微米级的非层状超薄 Mo2N晶体,厚度约10 nm且不均匀;而当引入元素Si时,生长明显发生改变:初期形成均匀厚度的三角形区域,且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三角形逐渐扩展,同时又有新的三角形样品出现并长大,最后得到均匀的单层多晶膜。利用类似制备方法,他们还制备出了单层WSi2N4。图3 经过高分辨透射电镜的系统表征,发现层状MoSi2N4晶体的每一层中包含N-Si-N-Mo-N-Si-N共7个原子层,可以看成是由两个Si-N层夹持一个N-Mo-N层构成(A)单层MoSi2N4晶体的原子级平面HAADF-STEM原子像;(B)多层MoSi2N4晶体的横截面原子级HAADF-STEM图像03高强度和出色稳定性,后续研发令人期待厘米级单层薄膜已经制备,其性能如何呢?该团队成员继续展开了论证。他们与国家研究中心陈星秋研究组和孙东明研究组合作,最终发现单层MoSi2N4具有半导体性质(带隙约1.94eV)和优于单层MoS2的理论载流子迁移率,同时还表现出优于MoS2等单层半导体材料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另外,通过使用HORIBA LabRAM HR800拉曼光谱仪进行拉曼光谱测试,获得了显著的拉曼信号,这为后续材料的快速表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些物理性能的提升,无疑为MoSi2N4进入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后续这一材料将在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高透光薄膜和分离膜等领域做更深入的应用探索。不仅如此,团队成员通过理论计算预测出了十多种与单层MoSi2N4具有相同结构的二维层状材料,包含不同带隙的间接带隙半导体、直接带隙半导体和磁性半金属等(图4),这一研究结果也进一步拓宽了二维层状材料的范围,尤其壮大了单层二维层状材料的大家族,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先导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图4 理论预测的类MoSi2N4材料家族及相关电子能带结构该研究成果不仅开拓了全新的二维层状MoSi2N4材料家族,拓展了二维材料的物性和应用,而且开辟了制备全新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的研究方向,为获得更多新型二维材料提供了新思路。04文章作者&论文原文任文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研究,在其制备科学和技术、物性研究及光电、膜技术、储能等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主要论文160多篇,被SCI他引24,000多次。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含5项国际专利),多项已产业化,成立两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文章标题: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layered two-dimensional MoSi2N4 materials. Science 369 (6504), 670-674.DOI: 10.1126/science.abb7023免责说明
  • 突破低温壁垒!科学家在单层WSe2中揭示量子新奇迹!
    【科学背景】随着二维半导体研究的深入,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因其独特的光电特性和材料纯净度而引起了广泛关注。TMDs作为一种重要的范德华半导体材料,具有在低温和低载流子密度下表现出丰富的量子多体基态的潜力。然而,实现这些潜力的关键在于制作在低温和低载流子密度下仍能保持透明的低电阻欧姆接触,这一直是一个重大挑战。制作单层TMDs电接触的主要问题在于肖特基势垒的形成和费米能级钉扎现象。工作函数调谐金属可以帮助降低肖特基势垒高度,而在接触区域掺杂半导体可以用于减少势垒宽度。然而,通常用于实现对厚半导体透明电接触的技术,如离子注入和扩散金属接触,不能应用于单层TMDs,因为它们的原子薄结构。尽管转移金属、范德华材料和半金属等接触材料已经被应用于TMDs,但这些技术在低温和低载流子密度下的高性能接触仍然难以实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Cory R. Dean教授的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新型接触方案,利用范德华电子受体α-RuCl3,实现对单层WSe2的高透明p型接触。作者将α-RuCl3与WSe2的一侧接口,以在接触区域引入大量空穴掺杂,而在另一侧使用几层石墨形成金属接触。通过机械组装将电荷转移和接触层引入二维半导体,使作者能够在一个全范德华异质结构中实现完全接触和封装的二维半导体。本研究解决了在低温和低载流子密度下实现高性能电接触的难题。通过电荷转移接触方案,作者测得了创纪录的空穴迁移率和极低的通道载流子密度,使得作者能够研究在低载流子密度和强磁场下的量子输运特性。在这些条件下,作者观察到了维格纳晶体预期形成的密度下的金属-绝缘体相变(MIT),以及单层WSe2中分数量子霍尔效应(FQHE)的电输运特征。此外,范德华组装的设计灵活性使得电荷转移结构可以应用于依赖二维半导体电输运的各种器件,包括那些设计在室温下运行的器件。通过改进器件组装和接触界面的掺杂剖面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接触性能。新型范德华电荷转移材料的识别可以为工程化的稳健n型和p型接触提供平台,其电阻有望接近或优于少层TMDs中报告的最低值。本研究为未来的器件在理解和利用TMD异质结构中的各种相关基态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科学亮点】1. 实验首次采用电荷转移层实现了单层WSe2的高度透明p型接触,成功测得了创纪录的80,000&thinsp cm² &thinsp V⁻ ¹ &thinsp s⁻ ¹ 的空穴迁移率,并在低至1.6&thinsp ×&thinsp 10¹ ¹ &thinsp cm⁻ ² 的通道载流子密度下进行了测量。2. 实验通过将α-RuCl3与WSe2接口,引入大量空穴掺杂,同时在另一侧使用几层石墨形成金属接触,实现了完全接触和封装的二维半导体,确保了高性能接触在低密度下的表现:&bull 在低温和高磁场条件下,首次观察到密度低至1.6&thinsp ×&thinsp 10¹ ¹ &thinsp cm⁻ ² 时的金属-绝缘体相变(MIT),该密度下预期维格纳晶体形成。&bull 在强磁场下,首次在单层WSe2中观察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FQHE)的电输运特征。&bull 通过范德华组装的设计灵活性,电荷转移结构能够应用于各种二维半导体器件,包括在室温下运行的器件。3. 该实验的成功展示了高纯度单层WSe2在低载流子密度和高磁场下的优异量子输运特性,指出了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器件组装和掺杂剖面设计进一步提升接触性能的方向:&bull 新型范德华电荷转移材料的识别,有望为稳健的n型和p型接触提供平台,电阻可能接近或优于目前报告的最低值。&bull 新接触方案的实现,为理解和操控TMD异质结构中出现的各种相关基态的输运特性提供了新的机会。【科学图文】图1:电荷转移接触结构。图2:低密度硒化钨WSe2的输运性质。图3: 低密度金属-绝缘体转变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MIT。图4:观察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科学启迪】本研究开创性地展示了通过电荷转移接触实现高性能电输运特性的可能性。这一创新方法为二维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引入α-RuCl3作为电子受体,作者成功在单层WSe2中实现了高透明p型接触,显著提高了空穴迁移率,并能在极低的载流子密度下进行测量。这一技术突破使得在低温和高磁场下研究二维半导体的量子现象成为可能,尤其是在观察低温金属-绝缘体相变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方面,提供了新的实验平台。范德华组装的设计灵活性也表明,这种电荷转移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依赖二维半导体电输运的器件中,包括那些在室温下运行的设备。未来,通过优化器件组装和接触界面的掺杂剖面设计,电接触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此外,识别和引入新型范德华电荷转移材料,将有助于开发出更加稳健的n型和p型接触,可能接近或超越目前少层TMDs中最低电阻值。这些技术进展不仅推动了基础物理研究的发展,还为下一代高性能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奠定了基础,有望在未来的量子计算和高效电子器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原文详情:Pack, J., Guo, Y., Liu, Z. et al. Charge-transfer contact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orrelated states in high-mobility WSe2. Nat. Nan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4-01702-5
  • 研究|具有超低热导率的宽直接带隙半导体单层碘化亚铜(CuI)
    01背景介绍自石墨烯被发现以来,二维(two-dimensional, 2D)材料因其奇妙的特性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兴趣。特别是二维形式的材料由于更大的面体积比可以更有效的性能调节,通常表现出比块体材料更好的性能。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具有优异性能的二维材料被报道和研究,如硅烯、磷烯、MoS2等,它们在电子、光电子、催化、热电等方面显示出应用潜力。在微电子革命中,宽带隙半导体占有关键地位。例如,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材料氮化镓(GaN)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电子设备和蓝光LED中。此外,氧化锌(ZnO)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透明电子领域的n型半导体,其直接宽频带隙可达3.4 eV。在透明电子的潜在应用中,n型半导体的有效质量通常较小,而p型半导体的有效质量通常较大。然而,人们发现立方纤锌矿(γ-CuI)中的块状碘化铜是一种有效质量小的p型半导体,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在与n型半导体耦合的应用中很有用。例如,γ-CuI由于其较大的Seebeck系数,在热电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二维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一般具有额外的突出性能,因此预期单层CuI可能比γ-CuI具有更好的性能。作为一种非层状I-VII族化合物,CuI存在α、β和γ三个不同的相。温度的变化会导致CuI的相变,即在温度超过643 K时,从立方的γ-相转变为六方的β-相,在温度超过673 K时,β-相进一步转变为立方的α-相。因此,不同的条件下,CuI的结构是很丰富的。超薄的二维γ-CuI纳米片已于2018年在实验上成功合成 [npj 2D Mater. Appl., 2018, 2, 1–7.]。然而,合成的CuI纳米片是非层状γ-CuI的膜状结构,由于尺寸的限制,单层CuI的结构可能与γ-CuI薄膜中的单层结构不同。因此,需要对单层CuI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全面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预测了单层CuI的稳定结构,并系统地开展电子、光学和热性质的研究。与γ-CuI相比,单层CuI中发现直接带隙较大,可实现超高的光传输。此外,预测了单层CuI的超低热导率,比大多数半导体低1 ~ 2个数量级。直接宽频带隙和超低热导率的单层CuI使其在透明和可穿戴电子产品方面有潜在应用。02成果掠影近日,湖南大学的徐金园(第一作者)、陈艾伶(第二作者)、余林凤(第三作者)、魏东海(第四作者)、秦光照(通讯作者),和郑州大学的秦真真、田骐琨(第五作者)、湘潭大学的王慧敏开展合作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p型宽带隙半导体γ-CuI(碘化亚铜)的单层对应物的稳定结构,并结合声子玻尔兹曼方程研究了其传热特性。单层CuI的热导率仅为0.116 W m-1K-1,甚至能与空气的热导率(0.023 W m-1K-1)相当,大大低于γ-CuI (0.997 W m-1K-1)和其他典型半导体。此外,单层CuI具有3.57 eV的超宽直接带隙,比γ-CuI (2.95-3.1 eV)更大,具有更好的光学性能,在纳米/光电子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单层CuI在电子、光学和热输运性能方面具有多功能优势,本研究报道的单层CuI极低的热导率和宽直接带隙将在透明电子和可穿戴电子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以“The record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onolayer Cuprous Iodide (CuI) with direct wide bandgap”为题发表于《Nanoscale》期刊。03图文导读图1. 声子色散证实了CuI单层结构的稳定性。单层CuI(记为ML-CuI)几种可能的结构:(a)类石墨烯结构,(b)稳定的四原子层结构,(c)夹层结构。(d)稳定的γ相快体结构(记为γ-CuI)。(e-h)声子色散曲线对应于(a-d)所示的结构。给出了部分状态密度(pDOS)。通过测试二维材料的所有可能的结构模式,发现除了如图1(b)所示的弯曲夹层结构外,单层CuI都存在虚频。平面六边形蜂窝结构中的单层CuI,类似于石墨烯和三明治夹层结构,如图1(a,c)所示作为对比示例,其中声子色散中的虚频揭示了其结构的不稳定性[图1(e,f)]。因此,通过考察单层CuI在不同二维结构模式下的稳定性,成功发现单层CuI具有两个弯曲子层的稳定结构,表现出与硅烯相似的特征。优化后的单层CuI晶格常数为a꞊b꞊4.18 Å,与实验结果(4.19 Å)吻合较好。而在空间群为F3m的闪锌矿结构中,得到的优化晶格常数a=b=c=6.08 Å与文献的结果(5.99-6.03 Å)吻合较好。此外,LDA泛函优化得到的单层CuI和γ-CuI的晶格常数分别为4.01和5.87 Å,为此后续计算都基于更准确的PBE泛函。通过观察晶格振动的投影态密度,发现Cu和I原子在不同频率下的贡献几乎相等。此外,光学声子分支之间存在带隙[图1(g)],这可能导致先前报道的光学声子模式散射减弱。相反,在γ-CuI中不存在声子频率带隙[图1(h)]。图2. 热导率及相关参数的收敛性测试。(a)原子间相互作用随原子距离的变化。(b)热导率对截断距离的收敛性。彩色椭圆标记收敛值。(c)热导率相对于Q点的收敛性。(d)单层CuI和γ-CuI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函数关系。在稳定结构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单层CuI和γ-CuI的热输运性质。基于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分析验证了热导率的收敛性[图2(a)]。如图2(b)所示,热导率随着截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出现了几个阶段。热导率的下降是由于更多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和更多的声子-声子散射。注意,当截止距离大于6 Å时,热导率仍呈下降趋势,说明CuI单层中长程相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这种长程的相互作用通常存在于具有共振键的材料中,如磷烯和PbTe。通过收敛性测试,预测单层CuI在300 K时的热导率为0.116 W m-1K-1[图2(c)],这是接近空气热导率的极低值。单层CuI的超低热导率远远低于大多数已知的半导体。此外,计算得到的γ-CuI的热导率为0.997 W m-1K-1,与Yang等的实验结果~0.55 W m-1K-1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Yang等人的实验结果测量了多晶态γ-CuI。此外,单层CuI和γ-CuI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完全符合1/T递减关系[图2(d)]。考虑到温度对热输运的影响,今后研究声子水动力效应对单层CuI热输运特性的影响,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可能是很有意义的。图3. 单层CuI和γ-CuI在300 K的热输运特性。(a)群速度,(b)相空间,(c)声子弛豫时间,(d) Grüneisen参数,(e)尺寸相关热导率的模态分析。(f)平面外方向(ZA)、横向(TA)和纵向(LA)声子和光学声子分支对热导率的贡献百分比。超低导热率的潜在机制可能与重原子Cu和I有关,也可能与单层CuI的屈曲结构有关。声子群速度[图3(a)]和弛豫时间[图3(c)]都较小,而散射相空间[图3(b)]较大。总的来说,单层CuI (1.6055)的Grüneisen参数的绝对总值显著大于γ-CuI (0.4828)。即使在低频下Grüneisen参数没有显著差异[图3(d)],单层CuI和γ-CuI的声子散射相空间却相差近一个数量级,如图3(b)所示。因此,低频声子弛豫时间的显著差异[图3(c)]在于不同的散射相空间。此外,单层CuI的声子平均自由程(MFP)低于γ-CuI,如图3(e)所示。因此,在单层CuI中产生了超低的热导率,这将有利于电源在可穿戴设备或物联网的应用,具有良好的热电性能。此外,详细分析发现,光学声子模式在单层CuI[图3(f)]中的较大贡献是由于相应频率处相空间相对较小,这是由图1(g)所示的光学声子分支之间的带隙造成的。图4. 单层CuI的电子结构。(a)单层CuI和(h)γ-CuI的电子能带结构,其中电子局部化函数(ELF)以插图形式表示。(b-d)单层CuI和(i)γ-CuI的轨道投影态密度(pDOS)。(e)透射系数,(f)吸收系数,(g)反射系数。在验证了CuI单层结构稳定的情况后,进一步研究其电子结构,如图4(a)所示。利用PBE泛函,预测了单层CuI的直接带隙,导带最小值(CBM)和价带最大值(VBM)都位于Gamma点。PBE预测其带隙为2.07 eV。我们利用HSE06进行了高精度计算,得到带隙为3.57 eV。如图4 (h)所示,单层CuI的带隙(3.57 eV)大于体γ-CuI的带隙(2.95 eV),这与Mustonen, K.等报道的3.17 eV非常吻合,使单层CuI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直接宽频带隙半导体。此外,VBM主要由Cu-d轨道贡献,如图4(b-d)的pDOS所示。能带结构、pDOS和ELF揭示的电子特性的不同行为是单层CuI和γ-CuI不同热输运性质的原因。电子结构对光学性质也有重要影响。如图4(e-g)所示,在0 - 7ev的能量范围内,单层CuI的吸收系数[图4(f)]和折射系数[图4(g)]不断增大,说明单层CuI在该区域的吸收和折射能力增强。相应的,随着透射系数的减小,单层CuI的光子传输能力[图4(e)]也变弱。当光子能量大于7 eV时,CuI的吸收和折射系数开始显著减弱,最终在8 eV的能量阈值处达到一个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与声子的吸收和传输能力相比,单层CuI对光子的反射效率较低,最高不超过2%。对于光子吸收,单层CuI的工作区域在5.0 - 7.5 eV的能量范围内,而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在1.62 - 3.11 eV之间。显然,CuI的主要吸收光是紫外光,高达20%。
  • 基于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单光子源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东省量子调控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朱起忠与香港大学博士翟大伟、教授姚望合作,在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激子特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他们在理论上提出了基于层内激子产生偏振与轨道角动量锁定的单光子源及其阵列的方案。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no Letters。  单光子源在量子信息和量子通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TMD)中的激子可以作为很好的单光子源,具有高度的可集成性和可调控性,并且莫尔周期外势中的激子普遍被认为可以实现单光子源阵列。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大量研究。  然而,目前研究的基于TMD的单光子源发出的光子只有偏振自由度,而我们知道光子除了偏振自由度外还有轨道角动量自由度。能否利用TMD中的激子来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以及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光子呢?如果可以做到,这将在充分利用TMD中单光子源的优势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新的产生内部自由度纠缠的单光子源,预期将在领域内引起广泛的兴趣。  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考虑TMD层内激子的能谷轨道耦合的基础上,发现通过利用将TMD铺在各项同性的纳米泡上产生的各向同性的应力束缚势,应力外势中的激子本征态具有能谷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特性。利用光与激子的耦合理论,他们进一步证明了这样得到的能谷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激子可以被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光子激发,也可以通过激子复合发出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单光子。  研究组又进一步提出,基于转角氮化硼衬底产生的大周期莫尔外势,TMD中的带电激子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发出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单光子源的阵列。  该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TMD中的激子产生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单光子源及其阵列的一种新方案,对基于TMD的单光子源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迪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朱起忠为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
  • 单层石墨烯一维褶皱到扭转角可控的多层石墨烯的转变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转角石墨烯受到国内的关注。转角石墨烯所具有的大周期莫尔晶格(Moiré pattern)及其所带来的能带折叠效应可以诱导出丰富、新奇的电子结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小角度上,电子结构中所出现的平带会衍生出较多不寻常的现象,如超导、强关联、自发铁磁性等。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机械剥离和逐层转移的物理方法对转角石墨烯样品进行制备,而该方法存在条件苛刻、产出率低、界面污染等问题。为发展更加高效的制备技术,科学家通过对化学气相沉积法中衬底的设计,陆续突破了几种类型的转角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难题。然而,关于多层石墨烯的转角周期的可控制备方面,尚无比较普适的解决办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寻找到一种石墨烯的折纸方法,可实现高层间周期的转角石墨烯的可控制备。研究发现,铂金表面生长的石墨烯会形成一定的褶皱,褶皱长大后向两旁倒下,并在一些位置撕裂形成一个四重的螺旋位错中心。褶皱倒下时会折叠其一侧的石墨烯,带来与褶皱的“手性”角(也就是褶皱的方向与石墨烯晶向的夹角)具有两倍关系的单层转角。科学家称之为“一维手性到二维转角的转化关系”,并利用折纸模型对该现象进行了形象的演示。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所形成的螺旋位错再生长带来的新奇现象,并发现各层石墨烯会随着再生长形成具有周期性的四层转角结构,其中第1、3层与原始石墨烯的晶向相同,而2、4层的晶向由褶皱手性角所决定。因此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周期转角多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即通过控制石墨烯褶皱形成的方向,制备具有特殊层间转角周期的多层石墨烯。该方法可用于多种可以形成褶皱的其他二维材料。      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过石墨烯螺旋的一维到二维的生长将手性转化为转角》(Conversion of Chirality to Twisting via 1D-to-2D Growth of Graphene Spirals)为题,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图1. 石墨烯折纸现象的记录与演示。(a-d)原位ESEM实验所记录的褶皱形成、倒下和再生长的过程;(e-h)相应过程的示意图;(i-l)利用折纸模型演示褶皱的形成、倒下和再生长。图2. 螺旋位错附近的再生长过程。(a-d)原位SEM实验所记录的多个反向螺旋位错附近的再生长过程;(e-h)动力学蒙特卡洛对该过程的模拟演示;(i)原子尺度分辨率STM所表征的石墨烯褶皱“手性”角;(j-l)利用折纸模型演示褶皱倒下时形成的螺旋位错及下层石墨烯出现的转角;(m-t)螺旋位错再生长所带来的四层周期转角结构示意图。图3. 石墨烯螺旋的再生长和合并。(a-f)原位ESEM实验所记录的褶皱出现到最终生长成多层转角石墨烯的全过程;(g)TEM表征下的多层转角石墨烯;(h)原子分辨率的多层转角石墨烯表征图;(i-k)动力学蒙特卡洛对该过程的模拟。      图4. 多层螺旋石墨烯和多层堆垛石墨输运性质的区别。(a)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的螺旋位错中心;(b-d)输运性质检测时的实验设置;(e-g)多层螺旋石墨烯和多层堆垛石墨的电阻和磁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 快速单层单次扫描技术实现质子闪疗,助力肿瘤治疗
    武汉大学医学物理团队针对目前的肿瘤放射治疗手段——闪疗(FLASH),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质子闪疗技术的快速单层单次扫描技术(基于自主设计的静态和动态的脊形滤波器),可大幅缩短质子笔型束扫描时间。该方法能够满足FLASH所要求的高剂量率的同时,提供与标准的调强质子治疗可比的剂量分布,同时大幅缩短常规笔行束扫描时间,有望推进质子闪疗的临床转发步伐。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脊形滤波器的质子闪疗”为题,近日发表在放射治疗的权威期刊《医学物理》。论文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医学物理专业博士生张国梁,通讯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彭浩。该项目由武汉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无锡新瑞阳光粒子医疗装备公司共同参与。目前全球质子治疗中心和治疗患者数目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5%,近年来在中国也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多家肿瘤治疗机构都在筹建质子中心。质子闪疗有望在未来肿瘤治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为国产质子治疗相关技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机遇。据彭浩介绍,闪疗是一种在超高剂量率下进行的超快速放疗手段。和传统剂量率照射相比,闪疗可以在不改变肿瘤控制效果的同时,减少辐射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闪疗效应的一种可能解释是高剂量率导致组织中的氧气耗竭,使正常组织产生辐射抵抗,其他解释包括活性氧化物质和免疫反应。质子放疗由于其先天的剂量率和布拉格峰的优势,是FLASH临床应用的首选。在国际上,质子设备厂商(如IBA,VARIAN等)和诸多质子中心都在开展相关研究,如瑞典的IBA公司给出了基于Hedgehog的解决方案,美国的Varian公司也提出了类似光子放疗中多叶光栅的动态束流调制方案,其目的均为实现快速的束流调制。针对此问题,武汉大学医学物理团队与国产质子设备商新瑞阳光合作,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用于质子FLASH的扫描方案。质子笔型束扫描时间长的原因在于,多层能量切换时间(秒级),难以满足闪疗所需的瞬时高剂量率的要求。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单能量单层束流扫描技术,通过自主开发设计的脊形滤波器,可以一次照射完成束流调制和适形实现瞬时高剂量率的质子闪疗。相比IBA和Varian两家国外厂商的方案,研究团队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基于Dose而非Fluence的调强,能在保证高剂量率的同时做到治疗靶区内的剂量适形,也能大幅的缩短治疗时间。以头颈部和肺部肿瘤为例,相比于传统的质子调强治疗,扫描时间可缩短5—10倍左右。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2/mp.15717
  • 研究发展出单层二硫化钼低功耗柔性集成电路
    柔性电子是新兴技术,在信息、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柔性集成电路可用于便携式、可穿戴、可植入式的电子产品中,对器件的低功耗提出了极高的技术需求。相对于传统半导体材料,单层二硫化钼二维半导体具有原子级厚度、合适的带隙且兼具刚性(面内)和柔性(面外),是备受瞩目的柔性集成电路沟道材料。然而,推动二维半导体柔性集成电路走向实际应用并形成竞争力,降低器件功耗、同时保持器件性能是关键技术挑战之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广宇课题组器件研究方向近年来聚焦于二维半导体,在高质量二维半导体晶圆制备、柔性薄膜晶体管器件和集成电路等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的代表性工作包括实现百微米以上大晶畴及高定向的单层二硫化钼4英寸晶圆,进而利用逐层外延实现了层数控制的多层二硫化钼4英寸晶圆;率先实现单层二硫化钼柔性晶体管和逻辑门电路的大面积集成;展示单层二硫化钼柔性环振电路的人工视网膜应用,模拟人眼感光后电脉冲信号产生、传导和处理的功能。 近期,该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汤建、田金朋等发展了一种金属埋栅结合超薄栅介质层沉积工艺(图1),将高介电常数HfO2栅介质层厚度缩减至5 nm,对应等效氧化物厚度(EOT)降低至1 nm。所制备的硬衬底上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操作电压可以等比例缩放至3 V以内,亚阈值摆幅达到75 mV/dec,接近室温极限60 mV/dec。同时,研究通过优化金属沉积工艺,使得金属电极与二硫化钼之间无损伤接触,避免费米能级钉扎,使接触电阻降低至Rc 96%)、高性能(平均迁移率~70 cm2 V-1 s-1)以及均匀的阈值电压分布(0.96 ± 0.4 V)。当操作电压在降低到0.5 V以下时,反相器依然具备大噪音容限和高增益、器件单元功耗低至10.3 pWμm-1;各种逻辑门电路也能够保持正确的布尔运算和稳定的输出(图3);11阶环振电路可以稳定地输出正弦信号,一直到操作电压降低到0.3 V以下(图4)。 该工作展示了单层二硫化钼柔性集成电路可以兼具高性能和低功耗,为二维半导体基集成电路的发展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铺垫。相关结果近期以Low power flexible monolayer MoS2 integrated circuit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3633)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的支持。该研究由物理所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完成。
  • 上海光机所在单层MoS2偶次谐波的频移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利用强场激光驱动单层MoS2的偶次谐波频移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Frequency shift of even-order high harmonic generation in monolayer MoS2为题,发表在《光学快报》(Optics Express)上。固体材料中的高次谐波辐射是重要的探测物质基本性质的光谱学技术,已被用于重建晶体能带结构、探测Berry曲率和检测拓扑相变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二维层状材料备受关注,为进一步研究高次谐波产生带来新的契机。由于材料仅有单个或少数个原子层厚度,其空间尺度远小于驱动激光的波长,可有效避免非线性传输的影响,因而成为探讨激光场驱动超快动力学的理想材料。其中,单层二硫化钼(MoS2)因非中心对称结构和显著的非线性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此前,该团队在MoS2的HHG光谱中,观察到偶次谐波表现出异常增强,并将其归因于贝里联络控制不同半周期间的光谱干涉 。此外,量子轨迹分析表明跃迁偶极矩相位和贝里联络会调制释放光子的能量和动量,但目前尚无实验观察证实。   研究团队利用实验室自建的中红外激光光源激发单层MoS2产生高次谐波光谱发现,当驱动激光偏振沿扶手方向时,偶次谐波中心频率会产生显著移动,且频移的谐波能量与单层MoS2带隙能量相接近。此外,研究还发现相邻级次的偶次谐波频移方向相反,即6次谐波红移,而8次谐波蓝移的现象。该团队基于半导体布洛赫方程和电子轨道鞍点计算,揭示了频移产生的微观物理机制,证实了偶次谐波的频移现象主要来自带间极化过程。理论分析进一步表明,跃迁偶极矩相位和贝利联络共同调制电子-空穴对复合的时刻和动量,导致相邻半周期释放光子的频率变化,进而改变不同谐波级次的中心频率,最终引起MoS2光谱六次红移和八次蓝移。该研究揭示了跃迁偶极矩相位和Berry联络在非中心对称材料强场光学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剖析非中心对称材料中的超快载流子动力学。图1. 模拟的高次谐波光谱再现了实验观测。图2. (a)带间光谱不同级次的频移,(b)谐波频移随晶体方位角的依赖关系。
  • 仪器情报!非接触式光拉曼技术揭示单层MoSi2N4的异常高热导率现象!
    【科学背景】二维半导体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们具有潜在的在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特性。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已知的二维半导体普遍存在着热导率较低的问题,这限制了它们在高性能器件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具有高热导率的二维半导体。在这种背景下,MoSi2N4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半导体受到了关注。相较于已知的二维半导体,MoSi2N4具有更高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光学透射率以及断裂强度和杨氏模量等方面的性能。然而,尽管其结构更加复杂,MoSi2N4被预测具有异常高的热导率。为验证这一预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国家材料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Wencai Ren教授等人进行了实验测量,并发现悬浮单层MoSi2N4的热导率高达173 Wm–1K–1,远高于已知的二维半导体。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他们发现这种异常高的热导率得益于MoSi2N4的高德拜温度和低格林尼森参数,这两者都与其高杨氏模量相关。这项研究不仅为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提供了有望实现高性能的新材料,而且为设计具有高效热传导的二维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科学亮点】(1)实验首次利用非接触的光热拉曼技术,对悬浮单层MoSi2N4的热导率进行了实验测量。(2)通过该实验,我们在室温下测量到了约为173 Wm–1K–1的高热导率,这一结果远高于已知的二维半导体如MoS2、WS2、MoSe2、WSe2和黑磷。(3)这一结果证明了MoSi2N4具有异常高的热导率,为其作为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候选材料奠定了基础。(4)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MoSi2N4的热导率高的原因,主要归因于其高德拜温度和低格林尼森参数,这两者又强烈依赖于材料的高杨氏模量,后者是由最外层Si-N双层引起的。【科学图文】图1: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的MoSi2N4晶体的表征。图2. SiO2/Si衬底上单层MoSi2N4晶体的拉曼表征。图3:利用光热拉曼技术对悬浮单层MoSi2N4晶体的热导率测量。图4:单层MoSi2N4晶体的异常高热导率。图5:对单层MoSi2N4异常高热导率的理论分析。【科学结论】在单层MoSi2N4中发现异常高的热导率,不仅确立了该材料具有同时高载流子迁移率的基准二维半导体,可用于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器件,还为设计具有高效热传导性能的二维材料提供了新的见解。然而,本研究中测得的单层MoSi2N4的热导率低于理论计算结果,这可以归因于以下两个事实。首先,MoSi2N4晶体具有一定浓度的热力学平衡点缺陷,如通过iDPC-STEM成像观察到的N空位。与其他二维材料中的缺陷类似,随着N空位密度的增加,Si-N双层的热导率显著下降。此外,N2空位在高频声子散射中起主要作用,而N1空位影响较小。其次,MoSi2N4中的褶皱,作为一种形式的平面外扭曲变形,会导致强烈的声子局部化和增强的声子散射,从而类似于其他二维材料,降低了热导率。在未来,制备具有高质量的硅片尺度单晶单层MoSi2N4是利用其高热导率和载流子迁移率用于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关键。原文详情:He, C., Xu, C., Chen, C. et al. Unusually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suspended monolayer MoSi2N4. Nat Commun 15, 4832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8888-9
  • 上海光机所在单层WSe2-Si超快太赫兹发射光谱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合作,在二维WSe2-Si的混合维度异质结中瞬态电流太赫兹发射动力学以及谷自由度探测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Ultrafast Drift Current Terahertz Emission Amplification in the Monolayer WSe2/Si Heterostructure”为题发表于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基于单层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作为同时具有强的自旋动量锁定效应与能带可调等丰富的光电性质的二维半导体,在片上集成光源、新型光电探测和谷电子学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图1 (a)太赫兹发射光谱系统示意图;(b) 太赫兹脉冲时域波形;(c) 异质结中耗尽电流辐射太赫兹示意图。本工作首次利用非接触的超快太赫兹发射光谱技术探测了TMDs-Si异质结中耗尽场放大的瞬态光电流,并利用其探测了其中单层二维材料放大的谷自由度并实现了全光操控。本工作为基于二维-三维混合维度异质结的谷电子学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使用时间分辨太赫兹发射光谱系统,研究了单层WSe2-Si异质结经飞秒激光泵浦后的超快太赫兹发射动力学过程。通过对太赫兹发射机理的分析,发现并验证了WSe2-Si异质结中增强的耗尽电场加速载流子迁移,从而导致更大的瞬态电流与对应10倍增强的太赫兹辐射的作用过程。图2 (a) 光学选择定则示意图;(b) 单层WSe2与异质结中的泵浦光手性依赖现象。同时,利用时间分辨太赫兹发射光谱系统可在无需特殊环境(低温、磁场、应力)的室温条件下探测到单层WSe2与WSe2-Si异质结中泵浦光手性依赖的谷光电流,证实了二维-三维异质结中自旋动量锁定效应的存在,同时也发现单层WSe2材料的谷-动量锁定的光电流手性在异质结中得到了保留。由此利用谷光电流偏振依赖特性,也可以实现对半导体材料发射太赫兹的有效调控。硅基二维-三维材料异质结中实现太赫兹辐射放大的方法拓展了基于超快光学方法的太赫兹辐射源提升效率方式,对于新型片上可集成的太赫兹芯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超快太赫兹发射光谱在室温条件下对于TMDs材料中谷光电流的无接触探测拓宽了探测自旋动量锁定效应的方法路径,为基于此类异质结的谷电子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Nature Physics: 低温恒温器成功助力强磁场拉曼实现单层CrI3中二维磁振子的直接观测
    对称性是影响物理系统各项性质的一个基础因子。由于维度的降低,原子层厚度的范德华材料是研究对称性调控量子现象的天然平台。二维层状磁体材料中,磁序是对称性调控的一个额外自由度。有鉴于此,近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许晓栋教授课题组在《自然-物理》杂志上发表了低温强磁场拉曼光谱研究单层与双层CrI3晶体材料磁振子的工作,验证了对称性在二维材料体系中对磁振子的实际影响。单层CrI3材料中存在两种自旋波(见图1),一种是面内声学模式,另一种是面外的光学模式。之前文章中理论预计该自旋波隙大约是0.3-0.4 meV(2.4-3.2 cm-1), 原则上可被拉曼光谱探测到。图1. (a-b)单层CrI3材料的两种自旋波,a)面内声学模式,(b)面外光学模式;(c) 单层CrI3的反射磁圆二色性成像图(内置图左,单层CrI3的光学照片); (d-f)单层CrI3的低温强磁场拉曼光谱数据,磁场分别为0T, -4T, 4T。图1d数据显示在无磁场时候,由于瑞利光的存在,拉曼光谱无法测到信号,而当施加强磁场时,低波数拉曼可以明显观测到拉曼信号(见图1e,1f)。并且通过分析,证实了测量得到的斯托克斯与反斯托克斯低波数拉曼信号完全符合光学选择定则。通过分析拉曼峰随磁场变化的数据(图2a-b),研究者发现拉曼峰位与磁场强度成线性关系,分析表明拉曼信号反应的是二维材料CrI3的磁振子信息。计算得到单层CrI3在无磁场时的自旋波隙是2.4cm-1 (0.3meV),与理论预测完全吻合。而拉曼信号随温度升高(见图2c),信号强度越来越弱。图2. (a-b): 单层CrI3拉曼信号随磁场强度关系图。(c): 拉曼信号随温度变化图,磁场为-7T。(d): 单层CrI3中的光学选择定则示意图。图3. (a) 双层CrI3在6T下的拉曼光谱,(b): 双层CrI3拉曼信号随磁场强度关系图。(c): 双层CrI3拉曼光谱随磁场变化数据,在0.7T左右磁场有反铁磁与铁磁转变。双层CrI3与单层CrI3不同,双层CrI3中同时存在反铁磁与铁磁态。图3a是双层CrI3在6T磁场下的拉曼数据。双层CrI3在强磁场下表现类似铁磁态的单层CrI3,拉曼信号与磁场强度成线性关系(见图3b)。通过分析拉曼信号(见图3c)与磁圆二色性 (RMCD)信号,表明双层CrI3在在0.7T左右磁场有反铁磁与铁磁转变。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德国attocube公司的attoDRY2100低温恒温器来实现器件在低温度1.65K下通过磁场调控的低温拉曼光学实验。文章实验结果表明CrI3晶体是研究磁振子物理和对称性调控磁性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图4:低振动无液氦磁体与恒温器—attoDRY系列,超低振动是提供高分辨率与长时间稳定光谱的关键因素。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377018.htm attoDRY2100+CFM I主要技术特点:+ 应用范围广泛: PL/EL/ Raman等光谱测量+ 变温范围:1.8K - 300K+ 空间分辨率: 1 μm+ 无液氦闭环恒温器+ 工作磁场范围:0...9T (12T, 9T-3T,9T-1T-1T矢量磁体可选)+ 低温消色差物镜NA=0.82+ 精细定位范围: 5mm X 5mm X 5mm @ 4K+ 精细扫描范围:30 μm X 30 μm@4K+ 可进行电学测量,配备标准chip carrier+ 可升到AFM/MFM、PFM、ct-AFM、KPFM、SHPM等功能 参考文献:[1] Xiaodong XU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two-dimensional magnons in atomically thin CrI3, Nature Physics, (2020)
  • 为什么你需要一台全自动实验室洗瓶机
    | - 为什么你需要一个实验室洗瓶机在实验室工作的人都知道,洗涤实验器材是一项繁琐且重要的任务。 很多实验室会购买实验室洗瓶机来简化这项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为什么你需要一个实验室洗瓶机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洗瓶机。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实验室洗瓶机可以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不需要手工洗涤每一个实验器材,而是可以将所有器材放入实验室洗瓶机内,按下按钮,就能完成一天的洗涤工作。此确保器材的洁净度达到标准,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说到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洗瓶机,我们需要考虑实验室的需求和预算。首先,你需要确定你需要一个多大的洗瓶机,比如是单层,双层、还是三层,甚至是大型清洗设备,这取决于你需要洗涤多少实验器材。其次,你需要考虑一些基本参数,比如洗涤时间、温度、洗涤剂浓度等,这些都会影响洗涤效果。最后,你需要考虑预算问题,确定你可以承担的价格范围。总之,实验室洗瓶机可以为你的实验室带来不少好处。它可以减少实验人员的大量洗涤工作,确保实验器材的洁净度,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选择实验室洗瓶机时,你需要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预算,选择一个适合的机型。
  • 破职称瓶颈 : 江苏首次将高校实验技术设置到正高层级
    p   2017年6月1日,江苏修订出台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评价标准》,在国内率先对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行系统设计,首次将高校实验技术系列设置到正高层级,明确正高级实验师职称,解决了长期以来实验室技术人员职称层级设置不健全的问题,突破了深层次制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瓶颈。 /p p   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科研仪器开放、运行、使用和维护的支撑条件,是科研仪器提供开放服务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简称国务院70号文),制定和发布了《关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106号,简称省政府106号文),要求建立健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服务激励约束机制,重点强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职称、评价等政策保障。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高校院所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升和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分析测试标准、方法的研究和仪器研发等,对分析测试人员开展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培训服务,不断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2016年,组织专家按7个仪器大类,编写了8套培训教材,举办多场专题操作培训,培训人员300余人次 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技术领域,设立分析测试方法、标准研究课题60余项,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形成多项具有实用价值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p p   下一步,江苏将按照国务院70号文和省政府106号文件要求,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积极探索仪器开放共享评价体系、实验室技术人员考评体系及激励机制等,充分释放高校院所管理单位的服务资源,有效调动实验技术人员服务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型仪器设备服务效益。 /p
  • 一文了解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什么是原子层沉积技术原子层沉积技术(ALD)是一种一层一层原子级生长的薄膜制备技术。理想的 ALD 生长过程,通过选择性交替,把不同的前驱体暴露于基片的表面,在表面化学吸附并反应形成沉积薄膜。 20 世纪 60 年代,前苏联的科学家对多层 ALD 涂层工艺之前的技术(与单原子层或双原子层的气相生长和分析相关)进行了研究。后来,芬兰科学家独立开发出一种多循环涂层技术(1974年,由 Tuomo Suntola 教授申请专利)。在俄罗斯,它过去和现在都被称为分子层沉积,而在芬兰,它被称为原子层外延。后来更名为更通用的术语“原子层沉积”,而术语“原子层外延”现在保留用于(高温)外延 ALD。 Part 01.原子层沉积技术基本原理 一个完整的 ALD 生长循环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脉冲第一种前驱体暴露于基片表面,同时在基片表面对第一种前驱体进行化学吸附2.惰性载气吹走剩余的没有反应的前驱体3.脉冲第二种前驱体在表面进行化学反应,得到需要的薄膜材料4.惰性载气吹走剩余的前驱体与反应副产物 原子层沉积( ALD )原理图示 涂层的层数(厚度)可以简单地通过设置连续脉冲的数量来确定。蒸气不会在表面上凝结,因为多余的蒸气在前驱体脉冲之间使用氮气吹扫被排出。这意味着每次脉冲后的涂层会自我限制为一个单层,并且允许其以原子精度涂覆复杂的形状。如果是多孔材料,内部的涂层厚度将与其表面相同!因此,ALD 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Part 02. 原子层沉积技术案例展示 原子层沉积通常涉及 4 个步骤的循环,根据需要重复多次以达到所需的涂层厚度。在生长过程中,表面交替暴露于两种互补的化学前驱体。在这种情况下,将每种前驱体单独送入反应器中。 下文以包覆 Al2O3 为例,使用第一前驱体 Al(CH3)3(三甲基铝,TMA)和第二前驱体 H2O 或氧等离子体进行原子层沉积,详细过程如下:反应过程图示 在每个周期中,执行以下步骤: 01 第一前驱体 TMA 的流动,其吸附在表面上的 OH 基团上并与其反应。通过正确选择前驱体和参数,该反应是自限性的。 Al(CH3)3 + OH = O-Al-(CH3)2 + CH4 02使用 N2 吹扫去除剩余的 Al(CH3)3 和 CH4 03第二前驱体(水或氧气)的流动。H2O(热 ALD)或氧等离子体自由基(等离子体 ALD)的反应会氧化表面并去除表面配体。这种反应也是自限性的。 O-Al-(CH3)2 + H2O = O-Al-OH(2) + (O)2-Al-CH3 + CH4 04使用 N2 吹扫去除剩余的 H2O 和 CH4,继续步骤 1。 由于每个曝光步骤,表面位点饱和为一个单层。一旦表面饱和,由于前驱体化学和工艺条件,就不会发生进一步的反应。 为了防止前驱体在表面以外的任何地方发生反应,从而导致化学气相沉积(CVD),必须通过氮气吹扫将各个步骤分开。 Part 03. 原子层沉积技术的优点 由于原子层沉积技术,与表面形成共价键,有时甚至渗透(聚合物),因此具有出色的附着力,具有低缺陷密度,增强了安全性,易于操作且可扩展,无需超高真空等特点,具有以下优点: 厚度可控且均匀通过控制沉积循环次数,可以实现亚纳米级精度的薄膜厚度控制,具有优异的重复性。大面积厚度均匀,甚至超过米尺寸。 涂层表面光滑完美的 3D共形性和 100% 阶梯覆盖:在平坦、内部多孔和颗粒周围样品上形成均匀光滑的涂层,涂层的粗糙度非常低,并且完全遵循基材的曲率。该涂层甚至可以生长在基材上的灰尘颗粒下方,从而防止出现针孔。 ALD 涂层的完美台阶覆盖性 适用多类型材料所有类型的物体都可以进行涂层:晶圆、3D 零件、薄膜卷、多孔材料,甚至是从纳米到米尺寸的粉末。且适用于敏感基材的温和沉积工艺,通常不需要等离子体。 可定制材料特性适用于氧化物、氮化物、金属、半导体等的标准且易于复制的配方,可以通过三明治、异质结构、纳米层压材料、混合氧化物、梯度层和掺杂的数字控制来定制材料特性。 宽工艺窗口,且可批量生产对温度或前驱体剂量变化不敏感,易于批量扩展,可以一次性堆叠和涂覆许多基材,并具有完美的涂层厚度均匀性。
  • 研究揭示层间拖拽输运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长淦、副研究员李林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冯济课题组合作,通过构筑氮化硼绝缘层间隔的多种石墨烯基电双层结构,首次揭示了在层间拖拽这一复杂的多粒子输运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量子干涉效应。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量子干涉效应是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直接体现。在固体材料中,弱局域化、普适电导涨落和Aharonov-Bohm效应等独特量子输运现象,都源于载流子扩散路径之间的量子干涉。然而这些量子干涉行为均发生在单一导体内的载流子输运过程,可以在非相互作用的单粒子框架下很好地解释。与之相比,诸如层间拖拽效应这种路径更为复杂的多粒子耦合输运中是否会展现出类似的量子力学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所谓拖拽效应,是指对于两个空间相近但彼此绝缘的导电层构成的电双层结构,在其中一层(主动层)施加驱动电流,层间载流子之间的动量/能量转移会诱导另一层(被动层)载流子移动,从而在被动层产生一个开路电压或闭路电流。此前,拖拽效应被广泛用于研究载流子长程耦合特性,发现如间接激子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等层间关联量子态。然而,对这一独特输运过程本身的外场响应特性及可能的量子效应研究还十分缺乏。石墨烯基二维电双层结构为在二维极限下深入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作为天然且理想的二维电子气,石墨烯本身载流子类型和浓度均高度可调,且利用氮化硼作为绝缘层,两层石墨烯之间的间距可以低至数纳米,从而使得在更广阔参数空间内表征层间拖拽特性成为可能。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构筑了双层石墨烯/氮化硼/双层石墨烯(以下称双层/双层)、单层/单层以及单层/双层等多个石墨烯基电双层结构。通过系统的外磁场下拖拽响应特性测试,研究团队发现在很大的温度/载流子浓度范围内,低磁场区间内拖拽磁电阻均会明显偏离经典库伦拖拽行为,并且这种偏离的符号直接取决于石墨烯层的能带拓扑性。如对于双层/双层和单层/单层体系,拖拽电阻在电子-电子区间的修正均表现为低场的电阻峰,而对于双层/单层体系,则为电阻谷。通过对拖拽输运过程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观察到的低场修正可以很好地归因于由时间反演和镜面对称联系起来的两个层间拖拽过程之间的量子干涉,而其干涉路径则由空间分隔的两个石墨烯层层内载流子扩散路径共同组成。这种层间量子干涉的产生依赖于两层石墨烯中空间重叠的扩散路径的形成,其中中间绝缘层的杂质势散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新型量子干涉效应的发现,将固体材料中的量子干涉行为,从单一导体内单一粒子输运行为,拓展到多个导体间多粒子耦合输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量子干涉的物理内涵。此外,相比于传统层内量子干涉导致的磁阻修正,层间量子干涉导致的拖拽磁电阻的修正显著增大,从而有望为发展新原理存储器件提供新的思路。
  • 半导体所在多层石墨烯边界的拉曼光谱研究方面获进展
    单层石墨烯(SLG)因为其近弹道输运和高迁移率等独特性质以及在纳米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方面所具有的潜在应用而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每个SLG样品都存在边界,且SLG与边界相关的物理性质强烈地依赖于其边界的取向。在本征SLG边界的拉曼光谱中能观察到一阶声子模-D模,而在远离边界的位置却观察不到。研究发现边界对D模的贡献存在一临界距离hc,约为3.5纳米。但D模的倍频模-2D模在本征SLG边界和远离边界处都能被观察到。因此,D模成为研究SLG的晶畴边界、边界取向和双共振拉曼散射过程的有力光谱手段。   SLG具有两种基本的边界取向:&ldquo 扶手椅&rdquo 型和&ldquo 之&rdquo 字型。与SLG不同,多层石墨烯(MLG)中每一石墨烯层都具有各自的边界以及相应的边界取向。对于实际的MLG样品,其相邻两石墨烯层的边界都存在一个对齐距离h。h可以长到数微米以上,也可短到只有几个纳米的尺度。当MLG的所有相邻两石墨烯层的h等于0时,我们称之为MLG的完美边界情况。MLG边界复杂的堆垛方式以及存在不同h和取向可显著影响其边界的输运性质、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边界局域态的自旋极化等性质。尽管SLG边界的拉曼光谱已经被系统地研究,但由于MLG边界复杂的堆垛方式,学界对其拉曼光谱的研究还非常少。   最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生张昕、厉巧巧和研究员谭平恒等人,对MLG边界的拉曼散射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首先对MLG边界进行了归类,发现N层石墨烯(NLG)的基本边界类型为NLGjE,即具有完美边界的jLG置于(N-j) LG上。因此,双层石墨烯(BLG)的边界情况可分为BLG1E+SLG1E和BLG2E两种情况。研究发现:(1)NLG1E边界与具有缺陷结构的NLG的D模峰形相似,其2D模则为NLG和(N-1)LG的2D模的叠加。(2)在激光斑所覆盖区域的多层石墨烯边界附近,相应层数石墨烯的2D模强度与其面积成正比,而相应的D模强度则与在临界距离内的对齐距离(如果h
  • 锂金属电池保护薄层 可提高电池效率并允许冷充电
    p 据外媒报道,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团队表示,想要开发可靠、快速充电、适宜在寒冷天气下工作的汽车电池,自组装薄层电化学活性分子或将成为解决方案。 /p p br/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70cad0b3-66f1-47a4-989c-f6ad1caabc2a.jpg" title=" 202009011201548733.jpg" alt=" 20200901120154873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锂图片来源:PSU官网 /p p br/ /p p 金属电池是继锂离子电池之后的下一代电池,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机械工程教授、电池和储能技术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Donghai Wang说,“这种电池使用的是锂负极,能量密度更高,但存在枝晶生长、效率低和循环寿命短等问题。”研究人员表示,具有电化学活性的自组装单层,可以分解成合适的构成部分,保护锂负极表面,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p p br/ /p p 这类电池由锂负极、锂金属氧化物正极和电解质构成,其电解质中含有锂离子导电材料和保护性薄膜层。在快速充电或在寒冷的条件下,如果没有保护层,电池中可能逐渐长出锂枝晶,最终会导致电池短路,大大降低电池的实用性和循环寿命。Wang表示:“关键在于调整分子化学,使其能够在表面自我组装。”在充电时,这种单层可以提供良好的固态电解质界面,从而保护锂负极。 /p p br/ /p p 研究人员将这种单层膜沉积在薄铜层上。在电池充电时,锂撞击单层并分解形成稳定的界面层。部分锂与剩余的层体一起沉积在铜上,原层分解的部分在锂上面进行重组,从而保护锂,防止生成锂枝晶。 /p p br/ /p p 据研究人员介绍,利用这项技术,可以提升电池的存储容量,增加充电次数。Wang说:“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形成一层膜。这种膜可以分解并自动转化,然后留在铜上并覆盖锂表面。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无人机、汽车或一些水下低温应用的小型电池中。” /p
  • 兰州化物所高熵合金基高温太阳能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研究获进展
    高熵合金通常被定义为含有5个以上主元素的固溶体,并且每个元素的摩尔比为5~35%,具有优异的力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在较多领域展现出发展潜力。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高祥虎、研究员刘刚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组分调控、构型熵优化和结构设计,制备出系列高熵合金基高温太阳能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  前期,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由红外反射层铝、高熵合金氮化物、高熵合金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组成的彩色太阳能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其吸收率可达93.5%,发射率低于10%。研究人员发现,单层高熵合金氮化物陶瓷具有良好的本征吸收特性,因此制备出结构简单的涂层。以高熵合金氮化物作为吸收层,SiO2或Si3N4作为减反射层得到的涂层吸收率可达92.8%,发射率低于7%,并可在650°C的真空条件下稳定300小时。  近期,为进一步提升涂层吸收能力,研究人员选用不锈钢作为基底,低氮含量高熵合金薄膜作为主吸收层,高氮含量高熵合金薄膜作为消光干涉层,SiO2、Si3N4、Al2O3作为减反射层,形成了从基底到表面光学常数逐渐递减的结构(图1)。研究通过光学设计软件(CODE)进行优化,利用反应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提高了制备效率。涂层吸收率可达96%,热发射率被抑制到低于10%。研究人员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研究了涂层光吸收机制。长期热稳定性研究表明,高熵合金氮化物吸收涂层在600°C真空条件下,退火168小时后仍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计算涂层在不同工作温度和聚光比的光热转化效率发现,当工作温度为550°C、聚光比为100时,涂层的光热转化效率可达90.1%。该图层显示出优异的光热转换效率和热稳定性(图2)。  研究人员将吸收涂层沉积在不同基底材料上制备的涂层依然保持优异的光学性能,并在铝箔上实现了涂层的大规模制备。对不同入射角的吸收谱图研究发现,吸收涂层在入射光角度为0-60°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收率。研究人员模拟太阳光对吸收器表面进行照射,在太阳光照射下,涂层表面的温度超过100℃,表明该材料在界面水蒸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Solar RRL、Journal of Materiomics上。上述工作开发出兼具优异光学性能和耐高温性能的高温太阳能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拓展了高熵合金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功能应用。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区域重点项目和甘肃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图1.光学模拟结合磁控溅射方法制备太阳能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图2.光谱选择性吸收机制和热稳定性研究
  • 同是三层石墨烯结构 电学性质因何大相径庭?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日本科学家研制出两种新材料,它们都是三层石墨烯结构,但由于堆叠方式不同,却各具独特的电学性能,这项研究对于光传感器等新型电子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从2004年,两位科学家首次利用清洁石墨晶体的透明胶带分离出了单层碳原子,石墨烯就因其迷人的特质吸引了无数研究者蜂拥而至。它的强度是钢的200倍,不仅非常柔韧,而且是一种极为优良的电导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石墨烯的碳原子呈六边形排列,构成了蜂窝状晶格。在单层石墨烯上再堆叠另一单层石墨烯,就可以形成双层石墨烯结构。有两种堆叠方法:让每层石墨烯结构的碳六边形中心彼此正对在一起,就构成了AA堆叠结构;而将其中一层向前移位,使得其碳原子六边形中心位于另一层石墨烯的碳原子之上,就构成了AB堆叠。AB堆叠的双层石墨烯材料在施加外部电场时,具有半导体的性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刻意堆叠三层石墨烯结构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样做却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三层材料的物理性质是怎样随层与层间堆叠方式的不同而变化的,并从而对新型电学仪器设备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现在,日本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的研究者已成功研制出两种具有不同电学性能的三层石墨烯结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他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加热碳化硅,一种是在加压氩气环境下将碳化硅加热到1510摄氏度,另一种是在高真空环境将碳化硅加热至1300摄氏度。随后用共价键已被破坏成单个氢原子的氢气喷涂两种材料,两种不同的三层石墨烯结构就大功告成了。在加压氩气下加热的碳化硅形成了ABA堆叠结构的三层石墨烯,其顶部和底层的碳原子六边形精确对齐,中间层稍有移位。高真空环境下加热的碳化硅则形成了ABC堆叠结构的三层石墨烯,每一层碳原子六边形都比其下面一层稍稍向前移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fda047f2-d0aa-4cca-894b-6475b2f605a5.jpg" title=" 同是三层石墨烯结构 电学性质因何大相径庭?.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4px " ABA堆叠状三层石墨烯(图a)与ABC堆叠状三层石墨烯(图b)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们检测了这两种三层石墨烯结构的物理性质,发现他们电学性能差异显著。ABA型石墨烯与单层石墨烯类似,是十分优良的电导体,而ABC型石墨烯却更像AB型双层石墨烯结构,具有半导体的性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ABA型和ABC型两种不同三层石墨烯结构的成功制备,将从堆叠层数和堆叠序列的角度,拓宽石墨烯基纳米电子器件的研发可行性。” 相关研究人员在NPG Asia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这样总结道。 /p
  • Nature Nanotechnology :大面积可控单晶石墨烯多层堆垛制备技术新突破
    多层石墨烯及其堆垛顺序具有特的物理特性及全新的工程应用,可以将材料从金属调控为半导体甚至具有超导特性。石墨烯薄膜的性质相对于层数及其晶体堆垛顺序有很大变化。例如,单层石墨烯表现出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对于超高速晶体管尤为重要。相比之下,AB堆垛的双层或菱面体堆垛的多层石墨烯在横向电场中显示出可调的带隙,从而产生了高效的电子和光子学器件。此外,有趣的量子霍尔效应现象也主要取决于其层数和堆垛顺序。因此,对于大面积制备而言,能够控制石墨烯的层数以及晶体堆垛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近日,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Young Hee Lee教授和釜山国立大学Se-Young Jeong教授在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以“Layer-controlled single-crystalline graphene film with stacking order via Cu-Si alloy formation” 为题报道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来实现大面积层数及堆垛方式可控的石墨烯薄膜的突破性工作。为石墨烯和其他2D材料层数的可控生长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扩散至升华(DTS)的生长理论,实现层数可控生长的关键是在铜箔基底上先可控生长SiC合金,具体来讲(如图1所示),先在CVD石英腔室内原位形成Cu-Si合金,之后将CH4气体引入反应室并催化成C自由基,形成SiC,随后温度升高至1075℃以分解Si-C键,由于蒸气压使Si原子升华。因此,C原子被留下来形成多层石墨烯晶种,在升华过程中,这些晶种横向扩展到岛中(步骤III),并扩展致边缘。在给定的Si含量下注入不同浓度稀释的CH4气体,可以控制Si-Cu合金中石墨烯的层数。图1e显示了在步骤II中引入不同稀释浓度CH4气体时C含量的SIMS曲线,在较高CH4气体浓度下,C原子更深地扩散到Cu-Si薄膜中,形成较厚的SiC层,然后生长较厚的石墨烯薄膜。由此实现可控的调节超低限CH4浓度引入C原子以形成SiC层,在Si升华后以晶圆尺寸生长1-4层石墨烯晶体。   图1. 不同生长过程中的光学显微镜结果,生长示意图及XPS能谱和不同生长步骤中Si和C含量的二次离子质谱SIMS曲线 随后,为了可视化堆垛顺序并揭示晶体取向的特电子结构,进行了nano-ARPES光谱表征,系统研究了单层,双层,三层和四层石墨烯的能带结构(图2a-d),随着石墨烯层数增加,上移的费米能逐渐下移。另外,分别根据G和2D峰之间的IG/I2D强度比和拉曼光谱二维模式的线形来确定石墨烯薄膜的层数和堆垛顺序。IG/I2D随着层数增加而增加(从0.25到1.5),并且2D峰发生红移(从2676 cm-1到2699 cm-1)。后,双层、三层和四层石墨烯的堆垛顺序通过双栅器件的电学测量得到了确认(图2i-k)。在双层石墨烯(图2i)中,沟道电阻(在电荷中性点处)在高位移场下达到大值,从而允许使用垂直偶电场实现带隙可调性。在三层器件上进行了类似的测量(图2j),与AB堆垛的双层相反,由于导带和价带之间的重叠,沟道电阻随着位移增加而减小,这可以通过改变电场来控制,从而确认了无带隙的ABA-三层石墨烯。在四层器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带隙调制(图2k),确认了ABCA堆垛顺序。 图2. 不同层数的石墨烯样品的nano-ARPES,拉曼及电学输运表征 本文通过在Cu衬底表面上使用SiC合金实现了可控的多层石墨烯,其厚度达到了四层,并具有确定的晶体堆垛顺序。略显遗憾的是本文并没有对制备的不同层数的石墨烯样品进行电导率,载流子浓度及载流子迁移率的标准测试。值得指出的是,近期,西班牙Das-Nano公司基于THz-TDS技术研发推出了一款可以实现大面积(8英寸wafer)石墨烯和其他二维材料100%全区域无损非接触快速电学测量系统-ONYX。ONYX采用一体化的反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弥补了传统接触测量方法(如四探针法- Four-probe Method,范德堡法-Van Der Pauw和电阻层析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及显微方法(原子力显微镜-AFM, 共聚焦拉曼-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之间的不足和空白。ONYX可以快速测量从0.5 mm2到~m2的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的电学特性,为科研和工业化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检测手段。ONYX主要功能:→ 直流电导率(σDC)→ 载流子迁移率, μdrift→ 直流电阻率, RDC→ 载流子浓度, Ns→ 载流子散射时间,τsc→ 表面均匀性ONYX应用方向:石墨烯光伏薄膜材料半导体薄膜电子器件PEDOT钨纳米线GaN颗粒Ag 纳米线
  • 7英寸石墨烯触摸屏重庆问世
    一种可以随意卷曲也不会影响使用效果的触摸屏在重庆研制成功。1月22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重庆宣布:他们已经实现了15英寸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并成功地将石墨烯透明电极应用于电阻触摸屏上,制备出7英寸石墨烯触摸屏。   该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副主任史浩飞表示,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据了解,触摸屏是目前最简单、自然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赋予了多媒体崭新的面貌。透明电极作为触摸屏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目前,市场上的主导产品采用的材料为氧化铟锡,不仅价格高,而且易碎。新兴的石墨烯触摸屏,具有原材料获取方便、制造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低碳环保等优势,优异的柔韧性更使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史浩飞透露说,广州、深圳等地的风投机构已对石墨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在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洽谈合作。研究人员也正积极进行产业化的设备改造,预计年内达到批量生产的能力。2015年后,市场上有望见到能够卷曲的触摸屏产品。
  • 张承青电镜实验室环境约稿[3]:低频电磁屏蔽实践
    为促进电子显微学研究、电镜应用技术交流,打破时空壁垒,仪器信息网邀请电子显微学领域研究、技术、应用专家,以约稿分享形式,与大家共享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进展及经验等。同时,每期约稿将在仪器信息网社区电子显微镜版块发布对应互动贴,便于约稿专家、网友线上沟通互动。专家约稿招募:若您有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邮件投稿或沟通(邮箱:yanglz@instrument.com.cn)。本期将分享张承青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的系列约稿经验分享,以下为系列之三,以飨读者。(本文经授权发布,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系列之三 低频电磁屏蔽实践《低频电磁屏蔽实践》一文第一稿于2007年11月完成,曾被不知名朋友鼓捣到百度上置顶数年(未署名),本篇主要内容来自该文。此次经补充修改,第一次署名。孔乙己有名言:偷书不算偷,我抄自己的当然更不算啦。怕产生误解,特此说明一下。这里我们讨论一下低频电磁屏蔽的机理及推导计算(以下不加说明均指磁路分流法),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加以注意的事项。对“感生反相电磁场法”感兴趣的朋友,请参见本系列之五《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许多“专业文献”在分析低频电磁屏蔽机理的机理时套用了中高频电磁屏蔽的理念和计算方法,致使计算和设计与实际结果偏差很大。有些中高频电磁屏蔽理念被盲目照搬到低频领域,造成不少误解、产生不少浪费和失误。众所周知,电磁波是磁场-电场交替传播的,既有电性又有磁性。所以往往很自然地推导出电磁波既可以用电场来度量,也可以用磁场来度量。可是这必需要做具体讨论。实际上泛泛谈论“电磁波”对讨论基本物理原理而言固然没错,但实际工作中,还必须结合频率来考虑。在频率趋于0时(频率等于零时,那就是直流磁场啦),电磁波的磁场分量趋强,电场分量渐弱;在频率升高时,电场分量趋强而磁场分量减弱。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没有一个明显的转变点。一般从零到几千赫兹时,用磁场分量可以较好地表征、度量和计算,所以一般我们用“高斯”或“特斯拉”做场强的单位;而在100kHz以上时,用电场分量表征比较好,这时就用伏特/米来做场强的单位。对于低频电磁环境,直截了当从减弱磁场分量入手应该是一个好办法。下面重点讨论屏蔽体内体积为40~120m3,屏蔽前磁场强度在0.5~50mGauss p-p(毫高斯 峰-峰值) 范围的低频(0~300Hz)电磁场屏蔽的实际应用(一般电镜实验室环境大致就是这样的)。考虑到性价比,屏蔽体材料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应选择低碳钢板 Q195(旧牌号为A3)。 我们先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1.计算式推导因为低频电磁波的能量主要由磁场能量构成,所以我们可以使用高导磁材料来提供磁旁路通道以降低屏蔽体内部的磁通密度,并借用并联分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来推导磁路并联旁路的计算式。这里有以下一些定义:Ho: 外磁场强度Hi: 屏蔽内空间的磁场强度Hs: 屏蔽体内磁场强度A: 磁力线穿过屏蔽体的面积 A=L×WΦo:空气导磁率Φs:屏蔽材料导磁率Ro: 屏蔽内空间的磁阻Rs: 屏蔽材料的磁阻L: 屏蔽体长度W: 屏蔽体宽度h: 屏蔽体高度(亦即磁通道长度) b: 屏蔽体厚度由示意图一可以得到以下二式Ro=h/( A×Φo)=h/(L×W×Φo) (1)Rs=h/(2b×W+2b×L)Φs (2)由等效电路图二可以得到下式Rs= Hi×Ro/(Ho- Hi) (3)将(1)、(2)代入(3),整理后得到屏蔽体厚度b的计算式(4) b=L×W×Φo(Ho-Hi)/ (W+L) 2Φs Hi (4)注意:在(4) 式中磁通道长度h已在整理时约去,在实际计算中Φo、Φs 、Ho、Hi等物理单位也将约去,我们只需注意长度单位一致即可。由(4)式可以看出,屏蔽效果与屏蔽材料的导磁率、厚度以及屏蔽体的大小有关。屏蔽材料导磁率越高、屏蔽材料越厚则磁阻越小、涡流损耗越大,屏蔽效果越好;在导磁率、厚度等相同的情况下,屏蔽体积越大屏效越差。因为整体材料的涡流损耗比多层叠加(总厚度相同)的涡流损耗要大,所以如无特殊情况不宜选用薄的多层材料而选用厚的单层材料。2.计算式校验我们用(4)式计算并取Φo=1, L=5m,W=4m,Φs=4000,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收集这些数据花了好几个月呢)对照比较(参见表1),发现差别很大:表1厚度(mm) 场强(%)1.5234568外磁场强度100100100100100100100实测内磁场强度60~6545~50~35~27~22~168~12计算内磁场强度18.513.99.266.945.564.633.47注:1.外磁场强度为5~20mGaussp-p。 2.为便于比较将计算数值及实测数值都归算为百分数。 3.实测值系由不同条件下的多次测试折算而得。由于各次的测试条件不完全相同,所以只能取其大约平均数。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试图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直接去分析和计算低频电磁屏蔽的效果是相当困难的。通过分析,发现计算与实测相比偏差较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并联分流电路的函数关系是线性的,而在磁路中,导磁率、磁通密度、涡流损耗等都不是完全线性关联,许多参数互为非线性函数关系(只是在某些区间线性度较好而已)。我们在推导磁路并联旁路的机理时,为避免繁杂的计算,忽略或近似了一些参数,简化了一些条件,把磁路线性化后计算。这些因素是造成计算精度差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商品低碳钢板的规格一般为1.22m×2.44m,按一个长×宽×高为5×4×3m3的房间来算,焊接缝至少五六十条,即便是全部满焊,焊缝厚度也往往小于钢板的厚度。另外屏蔽体上难免有开口和间隙,这些因素造成的共同结果就是:屏蔽体磁阻增大,整体导磁率下降。用并联分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推导出的磁路屏蔽计算式必须加以修正才能接近实际情况。3.修正后的计算公式在(4)式基础上,我们引入修正系数μ,且考虑到空气导磁率近似为1,得到(5)式b=μ〔L×W(Ho-Hi)/ (W+L) 2Φs Hi 〕 (5)μ在3.2~4.0之间选取。屏蔽体体积小、工艺水平高可取小值,反之取较大值为好。我们用(5)式取μ=3.4计算出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对照比较(参见表2),啊哈,这下吻合度基本可以满意。表2厚度(mm)场强(%)1.5234568外磁场强度100100100100100100100实测内磁场强度60~6545~50~35~27~22~168~12计算内磁场强度62.947.231.523.618.915.711.8注:其它情况与表1相同。必须指出的是,多次测试数据表明,虽然(5)式计算结果与多次的现场实测结果吻合度较高,但后来也发现个别相差较大的实例,究其原因是属于现场施工的问题。以下是在现场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1.个别部位(如门)用了薄钢板;2.钢板没有连续焊接且拼接缝过大;3.钢板焊缝深度不足,焊缝处导磁率变小,形成多处“瓶颈”;4.屏蔽体在设备基础部位开口过大且波导口处理不当;5.随意缩短波导管的长度或加工时有偷工减料现象;6.波导管壁厚过小;7.屏蔽体多点接地致使屏蔽材料中有不均匀电流;8.屏蔽体与电源中性线相连。一两处小小疏忽就会造成屏蔽效果严重劣化。这有点类似于“水桶理论” :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于这类隐蔽项目,质量往往由工艺保证。所以在选择一个可靠的施工单位、严格遵照设计工艺要求、加强现场施工监理、实施分阶段验收等方面,都是一定要引起高度注意的。屏蔽体的开口设计:设计一个屏蔽体,一定会碰到开口问题。常见开口设计的理论方法大多难以在低频磁屏蔽设计中直接应用。下面以一个房间的屏蔽设计为例来讨论。1.小型开口房间内安装的被屏蔽设备,一般都需要供应动力、能源和冷却水等等。这些辅助设施大多位于屏蔽室之外,通过进出水管、进排气管和电缆连接进来。我们可以将这些管道和电缆适当集中,统一经由一个或数个小孔穿过屏蔽体。小孔可用与屏蔽体相同的材料做成所谓 “波导口”,长径比为一般认为至少要达到3~4﹕1(现场条件允许的话长些更好)。例如小孔直径为80mm,则长度至少为240~320mm。2.中型开口空调的通风口、换气扇的进排气口等直径(或者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一般在400~600mm左右,这样算来波导口的长度将达到1200~2400mm,这在实际施工中是无法承受的。这时可以用栅格将原来的开口分隔为几个同样大小的小口。例如将一个400×400mm的进风口分隔为九个等大的栅格,则长度由1200~1600mm减少为400~530mm(栅格增加的风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设计和加工时注意以下几点:1)栅格的材料与屏蔽体相同,不要随意减小材料的厚度;2)栅格的截面尽量接近正方形;3)在长度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栅格的数量,以减少加工难度和风阻;4)栅格各处都要连续焊接,以免磁阻增大;5)各个开口接缝处,可以增加硅钢板就,以增加导磁性。3.可关闭的大型开口一般房间的门窗等开口都在1m×2m以至更大,这时应该依照门窗(均为与屏蔽体同样的材料制成)关闭后的非导磁间隙来设计波导口。设门窗关闭后的非导磁间隙为5mm(这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个别难以处理的地方可以加道折边),则波导口的长度为15~20mm。考虑到间隙是狭长的,这个长度尽量长些为好。注意这里的波导口并不是只由门窗的框构成,在所有的非导磁间隙处都要有一定厚度的折边,保证波导口的长度。为保证特殊情况下的安全撤离,屏蔽室的门框应特别加强,屏蔽门最好向外开启。下面有一个实际设计的例子:房间的长、宽、高分别为5米、4米和3.3米,原磁场强度x=10mGauss,y=8mGauss,z=12mGauss,试设计一低频电磁屏蔽,要求屏蔽体内任一方向的磁场强度小于2mGauss。参见图三。1.选用商品低碳钢板,Φs=4000,规格为1.22m×2.44m;2.按照(5)式分别从x、y、z三个方向来计算钢板厚度:μ取3.8,L×W分别以条件所给的长、宽、高代入,且与x、y、z等方向的原磁场强度对应。bx=3.8〔3.3m×4m×(10mGauss -2mGauss)/(4m+3.3m) 2×4000×2mGauss〕 =3.43mmby=3.8〔3.3m×5m×(8mGauss -2mGauss)/(5m+3.3m) 2×4000×2mGauss〕 =2.83mmbz=3.8〔5m×4m×(12mGauss -2mGauss)/(4m+5m) 2×4000×2mGauss〕 =5.28mm (若取长宽分别为10、6米,则可计算得b=2280/56000=8.91mm)全部钢板厚度至少为6mm(为防止环境磁场变化留有裕量亦可选用8~10mm),单层。全部焊缝要求连续焊接,并尽量使焊缝深度接近母材厚度。3.波导口处理(略。参见屏蔽体的开口设计)。以上实例完工后检测,完全达到设计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磁屏蔽不能改善DC干扰环境,在需要改善DC电磁干扰环境时,需与具有消除DC功能的主动式消磁器配合使用。另有一种情况,对于电源线、变压器等产生电磁干扰的,也用铁管铁盒套住,是不是也可以改善呢?千万不要!多地多处的多次测试证明,电源线用铁管套住后磁场往往不会减少反而增大,似乎可以解释为这是加大了“源”的体积,提高了磁场发散效率。2020.10张承青作者简介作者张承青,退休前在某电镜公司工作多年,曾经做过约两千个(次)电镜环境调查、测试,参与多个电镜实验室设计及改造设计规划,在低频电磁环境改善和低频振动改善等方面有些体会,迄今仍在这些方面继续探索。附1:张承青系列约稿互动贴链接(点击留言,与张老师留言互动): 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655934_1附2:张承青系列约稿发布回顾拟定主题发布时间文章链接序言 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2020年10月13日链接系列之一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环境调查的必要性2020年10月15日链接系列之二 电镜实验室的电磁环境改善2020年10月20日链接系列之三 低 频 电 磁 屏 蔽 实 践2020年10月22日链接系列之四 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2020年10月27日链接系列之五 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2020年10月29日链接系列之六 低频振动环境改善2020年11月3日链接系列之七 谈谈电子显微镜的接地2020年11月5日链接系列之八 温度湿度和风速噪声2020年11月11日链接… … … … … … 附3:相关专家系列约稿安徽大学林中清扫描电镜系列约稿
  • 润度生物发布润度Stab S2可叠加式小容量全温振荡培养箱|摇床新品
    Stab S2可叠加式控温振荡培养箱是RADOBIO摇床的新升级产品,它继承了Stab S1 一贯的高精密制造工艺,将摇板升级成镀铬铝合金材质,外观呈现拉丝效果,美观大方,同时在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内部可容纳培养瓶的舱室空间增加了30%,并集合了材料工艺、控制系统等领域的多项革新,是实验室细菌培养最首新选。产品优势:⊿ 简洁LCD按键式控制器,直观控制易操作◆ 按键式控制面板直观易操作,可以不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可以很容易的控制某个参数的开关以及改变其参数值◆ 可以设置多段式程序,设置不同温度、转速、时间等培养参数,程序之间自动无缝切换(可选)◆ 完美的外观,显示区显示温度、转速。通过显示器上加大的数字显示和清晰的符号,您可以在更远的地方观察⊿ 主动控湿功能(选配)可将湿度控制到95%r.h,微量培养液体一周挥发量可以控制在10%以内(可选)◆ RADOBIO专利的内嵌式加湿及湿度控制模块,采用精确控温的不锈钢加热盘加湿,可以保证湿度控制稳定可靠,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加湿方法的弊端◆ 如果需要加湿,控制进水电磁阀将自动打开,高温加热盘在杀菌的同时将水快速汽化成分子水汽,利用自身体积膨胀进入培养箱,随培养箱的内部循环系统,迅速扩散到整个培养箱◆ 由于高温下液体水全部汽化为游离的分子水,所以水汽不易在培养箱中冷凝,可以达到最好的加湿效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传统的超声波加湿水汽容易二次冷凝的弊端◆ 高温加湿同时起到杀菌作用,避免传统加湿容易在水盘内生长杂菌从而造成染菌的弊端⊿ 专利的内嵌式遮光帘,轻松推拉方便避光培养(可选)◆ 对于光敏性介质或生物,可以通过拉上遮光帘进行培养。可推拉式遮光帘可防止日光(紫外线辐射)进入培养箱内部,同时保留了观察内部培养情况的便利性◆ 遮光帘处于玻璃窗与外箱面板之间,不仅方便而且美观,完美解决粘贴锡箔纸的尴尬⊿ 双层玻璃门,保证优异的隔热性与安全性◆ 内外双层安全玻璃门,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和安全防护⊿ 门加热功能有效防止玻璃门起雾,随时观察细胞培养情况(可选)◆ 门加热功能有效防止玻璃窗出现冷凝水,使得摇床在内外温度差异较大时也可以很好的观察内部摇瓶⊿ 紫外杀菌系统,灭菌效果更为出色◆ 紫外UV 杀菌单元可有效灭菌,UV杀菌单位在休息时可以打开。门开关可确保打开时自动关闭紫外线灯(可选)⊿ 全不锈钢弧度转角一体内腔,可直接用水清洗,美观且易于清理◆ 培养箱体防水设计,所有对水或雾气敏感的部件包括驱动马达及电子部件全部置于箱体外部,所以培养箱可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培养◆ 培养过程中的任何意外碎瓶不会对培养箱造成损害,箱体底部可以直接泼水清洁,也可以用清洁剂、灭菌剂彻底清理箱体,以保证箱体内的无菌环境,底部放液口可以轻松放出清洁用液体,处理完毕后还可以完全密封⊿ 机器运行近静音,多层叠加高速运转无异常震动◆ 采用专利轴承技术、启动稳定、几乎无噪音运行,即使多层叠加也无异常震动◆ 机器运行稳定,使用寿命更长⊿ 一体成型夹具,稳定耐用,有效预防夹具断裂带来的不安全事件◆ RADOBIO的所有夹具是直接从整块不锈钢板材上切割下来制作成型,稳定耐用,不会发生断裂,可有效防止夹具断裂摇瓶甩出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不锈钢夹具的固定臂经过塑封处理,可防止割伤用户,同时减少与摇瓶间的摩擦,带来更好的静音体验◆ 提供各种容器夹具定制服务⊿ 一体式风机大幅减少背景热量,节约能源◆ 相较于传统风机,一休式风机可将舱室内的温度更为均一稳定,同时有效减少背景热量,在不启用制冷系统的情况下,具备更为宽阔的培养温度范围,这样也节约了能耗⊿ 推拉式拉丝效果镀铬铝合金摇板,轻松放置培养容器◆ 铝合金摇板更为轻盈坚固,拉丝镀铬效果美观大方,且易于清洁◆ 可推拉式设计,在特定高度和空间仍可方便轻松放置培养容器⊿ 摆放方式灵活,可叠加,有效节约实验室空间◆ 可以单层落地使用或台上使用,也可以双层或三层叠加使用,三层叠加使用时顶层托板拉出距地面高度仅为1.3 米,实验人员可以轻松操作◆ 随任务而增长的系统,当培养容量不再足够时,无需增加更多的占地面积,可以轻松叠加至最多3层,而无需进一步安装。叠加的每个振荡培养箱均独立运行,可提供不同的培养条件⊿ 多重安全设计,保证操作者及样品的安全◆ 优化的 PID参数设置,不会造成升降温过程中的温度过冲◆ 全优化的振荡系统及平衡系统 , 可以保证在高速振荡时不会出现其他不需要的振动◆ 意外断电后,摇床将会记忆用户的设定参数,并在来电后根据原设定参数自动启动,同时自动提示操作者曾经发生的意外情况◆ 在工作中如果用户打开舱门,摇床振荡板将自动柔性刹车,直至彻底停止振荡,关上舱门时,摇床振荡板将自动柔性启动,直至达到预设定的振荡转速,不会出现速度骤升带来的不安全事件◆ 当某参数远偏离设定值时,自动开启声、光警报系统◆ 侧面配有数据导出USB端口,可以轻松导出备份数据,数据存储便利安全技术参数:型号Stab S2控制界面按键式LCD显示屏振荡转速范围30~350rpm转速控制精度1rpm振幅 25/26/50mm (可定制其他振幅)温度控制模式PID 控制模式温度控制范围 4℃ ~65℃温度显示分辨率0.1℃温度稳定性±0.1℃温场均匀性±0.5℃加热功率550W制冷功率250W定时功能0-999.9小时托板尺寸 510x410 mm 最大承载量35 kg承载锥形瓶数量40 x 250 ml ;26x 500 ml ;16 x 1000 ml ;8 x 2000 ml 选用粘性片承载量将增加10% 左右外形尺寸(长 x 宽x 高)单层:1000 x 830 x 615 mm( 含底座)双层:1000 x 830 x 1220 mm ( 含底座)三层:1000 x 830 x 1825 mm( 含底座)箱体容积160L光照Fl 管,30 瓦UV 灭菌标配工作环境温度5℃到40℃电源220~240V/50~60Hz重量单层145kg创新点:? 简洁LCD按键式控制器,直观控制易操作? 主动控湿功能(选配)可将湿度控制到95%r.h,微量培养液体一周挥发量可以控制在10%以内(选配)? 专利的内嵌式遮光帘,轻松推拉方便避光培养(选配)? 双层玻璃门,保证优异的隔热性与安全性? 门加热功能有效防止玻璃门起雾,随时观察细胞培养情况(选配)? 拉丝全不锈钢弧度转角一体内腔,美观且易于清理? 机器运行近静音,多层叠加高速运转无异常震动? 一体成型夹具,稳定耐用,有效预防夹具断裂带来的不安全事件? 一体式风机大幅减少背景热量,节约能源? 推拉式拉丝效果镀铬铝合金摇板,轻松放置培养容器? 摆放方式灵活,可叠加,有效节约实验室空间? 多重安全设计,保证操作者及样品的安全润度Stab S2可叠加式小容量全温振荡培养箱|摇床
  • 哈工大吴晓宏教授团队攻克超黑涂层常温制备技术瓶颈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吴晓宏教授团队在超黑涂层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团队攻克了超黑涂层常温制备技术瓶颈,得到了一种朗伯特性显著的高稳定超黑涂层。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宽光谱吸收高达99.8%,光线80°入射时总散射积分低至1.5%,可凝挥发物为0.00%,全面满足多种基体、复杂形面、超大面积实施工艺和空间极端环境应用需求,性能与技术成熟度均优于国内外现役同类产品。超黑涂层能吸收几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绝大多数精密光学仪器,都需要超黑涂层来屏蔽光学干扰,提升信噪比和探测能力。此外,超黑涂层能够隐藏高低起伏的物体轮廓,可为设备或人员提供必要的保护。20多年来,吴晓宏教授团队潜心攻关、攻坚克难,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不断取得突破。针对工况条件,“量身定制”出一系列满足服役环境的超黑涂层,已交付遮光罩、挡光板、光阑筒、定标黑体等产品数千件,成功应用于我国风云、海洋、高分、环境、通信技术试验等数十颗国家型号卫星和天启、天雁、天拓等近百颗商业卫星,有效提升了我国航天器光学载荷的在轨探测能力和定位精度,为保证载荷全寿命周期高性能稳定运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实施超黑涂层的遮光罩哈工大全媒体(卢松涛 文/图)
  • 层状材料的原子力显微镜
    • James Keerfot• Vladimir V Korolkov原子力显微镜(AFM)是一种测量探针和样品之间作用力的技术,它不仅可用于测量纳米级分辨率的表面形貌,还可用于绘制和操作可使用纳米级探针处理的一系列性能。在这里,我们只谈到了最先进的AFM在层状材料研究中的一些能力。我们希望探索的第一个例子是如何使用AFM来研究垂直异质结构中的层的注册表,这会产生许多有趣的现象[1,2]。根据层间和层内的结合、晶格周期和两个重叠薄片角度的对称性和失配,可以观察到单层石墨烯(SLG)和六方氮化硼(hBN)[3]之间的莫尔图案或扭曲控制的双层二硫化钼(2L-MoS2(0°))[4]中的原子重建等特征。在图1中,我们展示了我们的FX40自动AFM如何使用导电AFM(C-AFM)和侧向力显微镜(LFM)来测量这些特征。这两种技术都源于接触模式AFM,其中悬臂由于排斥力而产生的偏转用于通过反馈回路跟踪表面形貌。LFM测量探针在垂直于悬臂梁的方向上扫描时的横向偏转,而C-AFM绘制尖端样品结处恒定电压和力下的电流图。除了传统的形貌通道外,AFM还使用这些模式,为研究垂直异质结构中层间扭曲和应变影响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莫尔测量”。图1:Park Systems的FX40自动AFM(a)用于使用LFM(c)和c-AFM(d)测量hBN和单层石墨烯(b)之间的莫尔图案。对于具有边缘扭曲角和有利的层间结合的样品,可以测量原子重建,这是石墨上平行堆叠的双层MoS2的情况(e)。与莫尔图案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重建,可以使用LFM(f)和C-AFM(g)测量不同配准的区域。除了探索层状材料的形态和注册,原子力显微镜还具有一系列功能模式,可以用纳米尺度的分辨率测量诸如功函数、压电性、铁电性和纳米机械性能等性能。在图2中,我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单程边带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B-KPFM)[5]来同时绘制尖端和具有不同层厚度的MoS2薄片之间的形态和接触电势差(CPD)。MoS2薄片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转移到Si上,在MoS2和Si之间留下截留的界面污染气泡。通过比较形貌(见图2b)和CPD(见图2c),我们看到由于MoS2层厚度和截留的界面污染物气泡的大小,CPD发生了变化。通过从地形数据中提取相对应变的估计值,该估计值基于尖端水泡相对于平坦基底的行进距离,可以直接将CPD和一系列层厚度的应变关联起来[6]。图2:KPFM是用Multi75E探针和5V的电驱动(VAC)和5kHz的频率(fAC)在硅(天然氧化物)上的MoS2上进行的(a)。对于多层MoS2薄片,同时绘制了形貌图(b)和CPD(c),揭示了由于层厚度和捕获污染物的气泡的存在而导致的CPD对比度。通过从地形图像中提取相对应变的估计值,我们绘制了各种泡罩尺寸和MoS2厚度的相关应变和CPD(d),如图图例所示。在我们的最后一个例子中,我们将研究如何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来决定性地操纵层状材料。在图3 a-c中,我们比较了90 nm SiO2/Si中2-3层(L)石墨烯薄片在使用阳极氧化切割之前(见图3b)和之后(见图3c)的横向力显微镜图像,其中尖端使用接触模式保持接触,同时施加40 kHz的10 V AC偏压[7]。除了阳极氧化,原子力显微镜还能够对层状材料进行机械改性。图3d-f中给出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其中使用Olympus AC160探针(刚度~26N/m)将聚苯乙烯上的3L-MoS2薄片缩进不同的深度。如图3f的插图所示,压痕深度(使用非接触模式监测)与压痕力密切相关。以这种方式修改局部应变已被证明可以决定性地产生表现出单光子发射的位点[8]。图3:在接触模式(a)下,通过向探针施加AC偏压,对少层石墨烯进行阳极氧化。通过比较(b)之前和(c)之后的LFM图像来证明薄片的确定性切割。也可以在聚苯乙烯上进行几层MoS2的压痕,证明了机械操作(d)。通过非接触模式AFM监测的压痕深度显示,压痕力范围高达~7.2µN。总之,我们已经展示了AFM如何能够提供比表面形貌多得多的信息,并且可以执行的一套功能测量和样品操作过程为关联测量提供了新的机会。易于使用的功能以及使用最佳探针自动重新配置硬件进行功能测量的能力,使Park的FX40特别适合此类调查。References[1] R. Ribeiro-Palau et al. Science 361, 6403, 690 (2018).[2]Y. Cao et al. Nature 556, 80 (2018).[3] C. Woods et al. Nature Phys. 10, 451 (2014).[4]A. Weston et al. Nat. Nanotechnol. 15, 592 (2020).[5] A. Axt et al. Beilstein J. Nanotechnol. 9, 1809–1819 (2018)[6] E. Alexeev et al. ACS Nano 14, 9, 11110 (2020)[7] H. Li et al. Nano Lett., 18, 12, 8011 (2018)[8] M. R. Rosenberger et al. ACS Nano, 13, 1, 904–912 (2019)原文: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layered materials,Wiley Analytical Science作者简介• 詹姆斯基尔福(James Keerfot)Park Systems UK Ltd, MediCity Nottingham, Nottingham, UK.弗拉基米尔科罗尔科夫(Vladimir V. Korolkov)Park Systems UK Ltd., MediCity Nottingham, UK.弗拉基米尔于2008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海德堡大学,专攻薄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随后在诺丁汉大学任职,在那里他发现了自己对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热情,并成为SPM技术的坚定拥护者,以揭示纳米级的结构和性能。他率先使用标准悬臂的更高本征模来常规实现分辨率,而以前人们认为分辨率仅限于STM和UHV-STM。弗拉基米尔目前发表了40多篇科学论文,其中包括几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尽管截至2018年,他的专业知识为SPM技术的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的工作仍在激励和影响该领域的学术冒险。
  • 台式ALD,Nat. Mater.!二维晶体管介电层集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台式三维原子层沉积系统-ALD体积小巧,可放在实验桌上多片4,6,8 英寸样品同时沉积厚度均匀性高于99%适合复杂/ 掺杂薄膜沉积二维半导体表面沉积利器...... 随着现代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基于硅半导体的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尺寸不断缩小,目前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在新兴材料中,二维半导体可达到原子级厚度且保持高载流子迁移率,理论上可实现优异的栅极控制,因而被认为是用于下一代场效应晶体管的理想沟道材料。然而,由于二维半导体表面无悬挂键,很难在其表面集成高质量的介电层,这是目前该领域的重大难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翟天佑团队以无机分子晶体Sb2O3作为缓冲层,发明了一种在二维材料表面集成超薄高k介电层的普适性方法。利用该缓冲层法制备的HfO2/Sb2O3复合介电层可实现0.67 nm的等效氧化层厚度(EOT),是目前报道的二维晶体管介电层中zui低的。高质量的界面降低了界面态密度,由单层MoS2沟道和HfO2/Sb2O3复合介电层构成的FET在0.4 V的超低工作电压下即可获得超过106的开关比,其栅极控制效率优于目前报道的其他所有FET。该项成果以“Scalable integrationof hybrid high-κ dielectric materials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为题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Materials。 Sb2O3缓冲层的作用机理如下:一方面,Sb2O3可与二维半导体间形成高质量的范德华界面;另一方面,Sb2O3覆盖了二维材料原有的疏水表面,提供了高度亲水的表面,提升了与传统原子层沉积(ALD)工艺的相容性,便于集成超薄高k介电层。图1a展示了在MoS2二维半导体表面集成HfO2/Sb2O3复合介电层的过程。作者利用热蒸镀法制备了Sb2O3缓冲层,随后使用美国Arradiance公司的GEMStar系列台式原子层沉积(ALD)系统制备了致密均匀的HfO2层(图1b)。此外,作者还利用该台式ALD设备在MoS2/Sb2O3上生长了常见介电层Al2O3和ZrO2(图1c, 1d),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图1. (a)在MoS2二维半导体表面集成HfO2/Sb2O3复合介电层的过程,(b)-(c)样品的AFM图像。 随后,作者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Sb2O3缓冲层对ALD过程的促进原理。如图2a-2b所示,H2O分子在MoS2表面的吸附距离为约3&angst ,在Sb2O3表面的吸附距离减小至约2&angst ,接近于水中氢键的长度。同时,H2O分子在Sb2O3表面的吸附能大幅高于在MoS2表面的吸附能(图2c)。上述结果表明Sb2O3缓冲层可促进ALD过程中的前驱体吸附,有助于介电层的生长。图2. H2O分子在(a)MoS2和(b)Sb2O3表面的吸附构型,(c)H2O分子在MoS2和Sb2O3表面的吸附能。 本文所使用的美国Arradiance公司的GEMStar系列台式原子层沉积系统如图3所示,在小巧的机身(78 * 56 * 28 cm)中集成了原子层沉积所需的所有功能,可容纳9片8英寸基片同时沉积。全系配备热壁,结合前驱体瓶加热,管路加热,横向喷头等设计,使温度均匀性高达99.9%,气流对温度影响减少到0.03%以下。高温度稳定度的设计不仅可在8英寸基体上实现厚度均匀的膜沉积(其厚度均匀性高于99%),而且适合对具有超高长径比孔径的3D结构进行均匀薄膜覆盖,在高达1500:1长径比微纳深孔内部也可均匀沉积。此外,该设备还具有节约前驱体原料,制备效率高,性价比高等优点。该设备已帮助国内外用户取得大量Nature、Science级别的研究成果。图3. 美国Arradiance公司生产的GEMStar系列台式三维原子层沉积系统参考文献:[1]. Scalable integration of hybrid high-κ dielectric materials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Nat. Mater., 2023, DOI:10.1038/s41563-023-01626-w
  • 默克携手IPPM,继续专注层析产品——记2016生物制药层析技术高峰论坛
    默克中国与国际制药项目管理协会(IPPM)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联合举办了2016生物制药层析技术高峰论坛,来自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多家生物制药企业共约300位专家用户参加了高峰论坛。默克资深层析产品及应用专家携手业内层析应用专家共同分享了层析技术最新进展及应用案例,与会者对层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上海场北京场王慕阳女士-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销售副总监致欢迎词。默克百年层析源于1904年,为全球首家层析生产商,从1904年生产出二氧化铝填料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开发各种填料和层析柱,经过110年的发展,现已拥有多种填料和层析柱。王慕阳表示默克推出的众多优异的层析产品,推动着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帮助用户解决了层析工艺研发和生产中的诸多问题。众所周知,2015年默克公司发布新LOGO形象。在本次论坛上,王慕阳为与会者诠释了默克的企业风格的创新变化。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销售副总监 王慕阳会议邀请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艺开发副总裁李泽生博士致开幕辞。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层析市场技术经理蒋华平主持本次论坛。本次论坛就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的应用、工业规模下的装住及填料寿命的验证、反相填料在胰岛素分析方面的应用等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共同探讨。德国默克高级市场部经理Dr. Lars Peeck向与会者分享了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应用案例。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于上个世纪上市,目前在应用于多种上市生物制品生产中。报告中分享了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在抗体及血液制品中的应用,指出,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系列产品在病毒去除等多个方面具有高流速、低倍压的特点。报告人:德国默克高级市场部经理Dr. Lars Peeck报告题目: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在生物制药应用中案例分享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生物工艺开发高级经理吴云涛就层析填料使用寿命和清洗验证的应用探讨和工业规模层析填料装柱方法进行了分享。报告对装柱原理进行了介绍,并从装柱原理如何指导装柱、装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装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报告人: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生物工艺开发高级经理 吴云涛报告题目:工业规模层析填料装柱方法德国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层析产品研发总监 Dr. Michael Schulte分享了反相硅胶填料在小分子药物工艺中的应用优化及胰岛素案例。报告分析了胰岛素药物市场发展和市场潜能,分析了糖尿病患者的市场发展,预测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也由此,胰岛素药物的潜在需求市场巨大。Dr. Michael Schulte还就胰岛素生产工艺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生产过程中几类较难去除的杂质。此外,Dr. Michael Schulte还表示,默克的层析填料已有百年历史,在胰岛素的生产和研发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并以默克现有两个系列反相填料产品为例,给出某些胰岛素生产工艺中杂质去除的策略及方法。报告人:德国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层析产品研发总监 Dr. Michael Schulte报告题目:反相硅胶填料在小分子药物工艺中的应用优化及胰岛素案例分享会议还邀请多位嘉宾就层析填料相关技术发展及应用做精彩报告。报告人:药明康德高级研究员 蒋俊俊报告题目:药明康德高通量工艺开发平台介绍及应用分享报告人: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 郭旺明报告题目:应用Eshmuno® A 亲和层析去除FC 融合蛋白的电荷异构体报告人:海正药业生物药研究所所长 缪仕伟报告题目:层析工艺与抗体关键质量属性报告人:德国默克产品经理 Ms. Katrin Jaenicke报告题目:填料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本届高峰论坛引入主题元素——竖琴,蒋华平对代表着世界先端生物制药科学技术的行业与古典乐和竖琴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次论坛的主题元素进行了阐释。演奏表演会上,与会嘉宾和现场听众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与会听众就工作中所遇到的层析填料相关问题积极提问,现场交流热烈。北京场(左起:吴云涛、Michael Schulte、Katrin Jaenicke、Lars Peeck、张滨)上海场(左起:胡哲嘉、吴云涛、Michael Schulte、Lars Peeck、缪仕伟、郭旺明)与会专家互动交流为使用户近距离了解默克层析产品,本届论坛上,默克公司设立了机具艺术感的产品展示区域,展示层析系统、层析柱和填料等多种产品。产品展示本届论坛在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亚太区层析市场经理胡哲嘉博士的致辞中闭幕。
  • 默克携手IPPM,继续专注层析产品——记2016生物制药层析技术高峰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默克中国与国际制药项目管理协会(IPPM)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联合举办了2016生物制药层析技术高峰论坛,来自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多家生物制药企业共约300位专家用户参加了高峰论坛。默克资深层析产品及应用专家携手业内层析应用专家共同分享了层析技术最新进展及应用案例,与会者对层析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上海场北京场  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销售副总监王慕阳女士致欢迎词。默克百年层析源于1904年,为全球首家层析生产商,从1904年生产出氧化铝填料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开发各种填料和层析柱,经过110年的发展,现已拥有多种填料和层析柱。王慕阳表示默克推出的众多优异的层析产品,推动着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帮助用户解决了层析工艺研发和生产中的诸多问题。众所周知,2015年默克公司发布新LOGO形象。在本次论坛上,王慕阳为与会者诠释了默克的企业风格的创新变化。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销售副总监 王慕阳  会议邀请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艺开发副总裁李泽生博士致开幕辞。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层析市场技术经理蒋华平主持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就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的应用、工业规模下的装住及填料寿命的验证、反相填料在胰岛素分析方面的应用等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共同探讨。  德国默克高级市场部经理Dr. Lars Peeck向与会者分享了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应用案例。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于上个世纪上市,目前在应用于多种上市生物制品生产中。报告中分享了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在抗体及血液制品中的应用,指出,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系列产品在病毒去除等多个方面具有高流速、低背压的特点。报告人:德国默克高级市场部经理Dr. Lars Peeck报告题目:Fractogel® 离子交换填料在生物制药应用中案例分享  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生物工艺开发高级经理吴云涛就层析填料使用寿命和清洗验证的应用探讨和工业规模层析填料装柱方法进行了分享。报告对装柱原理进行了介绍,并从装柱原理如何指导装柱、装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装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报告人: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生物工艺开发高级经理 吴云涛报告题目:工业规模层析填料装柱方法  德国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层析产品研发总监 Dr. Michael Schulte分享了反相硅胶填料在小分子药物工艺中的应用优化及胰岛素案例。报告分析了胰岛素药物市场发展和市场潜能,分析了糖尿病患者的市场发展,预测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也由此,胰岛素药物的潜在需求市场巨大。Dr. Michael Schulte还就胰岛素生产工艺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生产过程中几类较难去除的杂质。此外,Dr. Michael Schulte还表示,默克的层析填料已有百年历史,在胰岛素的生产和研发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并以默克现有两个系列反相填料产品为例,给出某些胰岛素生产工艺中杂质去除的策略及方法。报告人:德国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层析产品研发总监 Dr. Michael Schulte报告题目:反相硅胶填料在小分子药物工艺中的应用优化及胰岛素案例分享  会议还邀请多位嘉宾就层析填料相关技术发展及应用做精彩报告。报告人:药明康德高级研究员 蒋俊俊报告题目:药明康德高通量工艺开发平台介绍及应用分享报告人: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 郭旺明报告题目:应用Eshmuno® A 亲和层析去除FC 融合蛋白的电荷异构体报告人:海正药业生物药研究所所长 缪仕伟报告题目:层析工艺与抗体关键质量属性报告人:德国默克产品经理 Ms. Katrin Jaenicke报告题目:填料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本届高峰论坛引入主题元素——竖琴,技术经理蒋华平对代表着世界先端生物制药科学技术的行业与古典乐和竖琴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次论坛的主题元素进行了阐释。演奏表演  会上,与会嘉宾和现场听众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与会听众就工作中所遇到的层析填料相关问题积极提问,现场交流热烈。北京场(左起:吴云涛、Michael Schulte、Katrin Jaenicke、Lars Peeck、张滨)上海场(左起:胡哲嘉、吴云涛、Michael Schulte、Lars Peeck、缪仕伟、郭旺明)与会专家互动交流  为使用户近距离了解默克层析产品,本届论坛上,默克公司设立了极具艺术感的产品展示区域,展示层析系统、层析柱和填料等多种产品。产品展示  本届论坛在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部亚太区层析市场经理胡哲嘉博士的致辞中闭幕。
  • 上海一恒隆重推出带紫外光监测与控制的新原料药和新制剂药物的光稳定性测试箱
    一恒研发的综合药品光稳定性试验箱(带UV监测与控制),在原一恒GSD\GSP\GP综合稳定性试验箱基础上增加了可见光和紫外光的监测与控制, 是制药和化妆品企业进行GMP认证的必备设备。符合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中光稳定的性测试条件。 用概途述:◆人性化设计● 全新无氟设计:高效率、低能耗、促进节能,使您始终走在健康生活的前沿。● 微电脑控制器:控制稳定、准确、可靠,采用304不锈钢内胆,四角半圆弧形,易清洁,便于操作。● 独特风道循环:确保工作室内部风力分布均匀。● 箱体左侧标配有一直径25mm的测试孔。◆连续运行保证● 两套进口压缩机自动切换,确保药品试验长时间连续运行不发生故障。突破国内药品试验箱无法长时间连续运行的缺陷。● 连续运行无需化霜,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化霜产生箱内温湿度波动。◆ 品质保证● 温湿度控制器、压缩机、循环风机等关键零部件均采用进口产品,具备长时间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等特点。◆ 安全功能● 独立限温报警系统,声光报警提示操作者,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不发生意外。● 温度偏低或偏高及超温报警,湿度偏高与偏低报警。● 标配可锁闭的门:避免试验过程中误开门,而导致UV光线损伤实验人员。● 可设密码保护的用户控制面板,避免非实验人员误操作。◆ 进口湿度传感器● 选用能在高温状态运行的湿度传感器,避免干湿球湿带频繁更换带来的烦恼。◆ 资料记录与故障诊断显示● 当试验箱发生故障,动态显示屏会出现故障信息,试验箱运行故障一目了然。● 可连接打印机或485通讯接口,用电脑和打印机记录温度和时间曲线,为试验过程数据储存与回放提供有力保证。◆ 可程式触摸屏控制器(型号中带“P”为标配)● 采用超大屏幕触摸式荧幕画面,荧幕操作简单,程式编辑容易。● 控制器操作界面设中英文可供选择,即时运转曲线图可由屏幕显示。● 具有100组程式1000段999循环步骤的容量,每段时间设定最大值为99小时59分。● 资料及试验条件输入后,控制器具有荧屏锁定功能,避免人为触摸而停机。● 具有P.I.D自动演算功能,可将温湿度变化条件立即修正,使温湿度控制更为精确稳定。● 具有RS-232或RS-485通讯界面,可在电脑上设计程式,监视试验过程并执行开关机等功能。光照系统详解:● 一恒仪器光稳定性药品试验箱的光照系统符合lCH中关于QlA和QlB新原料药和新制济的光稳定试验要求也符合相应国际标准,满足2005版化学药物稳定性试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品强光照射试验要求。适用于制药企业对药品与新药的温湿度和光稳定性试验。● 光照系统可选择搁板式光照系统或外门光照系统,含可见光灯管和紫外线灯管,可单独控制可见光灯管和紫外灯管,也可选择单层或双层可见光灯管或紫外灯管;可调节载物样品搁板在工作室内的高度。(双层下光照系统选配)◆ 辐照度显示监测与控制● 突破现有药品稳定性试验箱辐照度无法显示与监测的缺陷,减少可见光和紫外灯管由于灯管老化引起的辐照度衰减,而造成药品稳定性试验误差。光照强度也可按照用户试验要求进行无级调节,我们还提供带光传感器可见光和紫外光测量探头,和经过第三方认证的辐照度监测仪,便于用户观察和校准。◆ 专业紫外线灯管● 专业紫外线灯管符合ICH中关于QlA和QlB新原料药和新制济的光稳定试验要求,相对于其他紫外线灯管,具有品质稳定和光谱功率均匀等特点,并且光源光谱功率分布不会随着灯管老化而造成衰减,好处是能重复更多的测试结果。◆ 产品规格齐全:更多产品咨询,请电话总机电话:021-56904023

厂商最新资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