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快速经济模

仪器信息网快速经济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快速经济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快速经济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快速经济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快速经济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快速经济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快速经济模相关的解决方案。

快速经济模相关的资讯

  • Promethus助力AAV血清型检测——快速,经济,简便,可靠 !
    前 言重组腺相关病毒 (AAV) 载体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高转导效率和在非分裂细胞中的长期基因表达,已发展成为最有前途的基因治疗技术。基于 AAV 的基因疗法对于治疗遗传性失明、肌肉萎缩或出血性疾病等遗传疾病具有很大的前景。存在多种天然存在的和工程改造的 AAV 血清型,它们的衣壳序列不同,因此在细胞嗜性上有所不同,在AAV研发工作中快速地评估不同血清型的AAV是十分重要的。# 文献解读 #https://doi.org/10.1016/j.xphs.2019.10.031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使用nanoDSF 技术测量,作为确定 AAV 衣壳 Tm 的一种简单替代方法。该研究表明,nanoDSF 测量是一种简单、准确和快速的 SO-DSF 替代方案,它能够以出色的精度表征 AAV 衣壳稳定性,并且不需要任何其他染料。AAV 颗粒由 3 个结构病毒蛋白(VP1、VP2 和 VP3)和一个大约 4.7 kb 的单链 DNA 基因组组成,其中包含 2 个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ITR) 之间的 2 个基因 Rep 和 Cap。Rep 编码多种非结构性 Rep 蛋白,这些蛋白对于病毒基因组复制和包装至关重要。Cap 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它以大约 1:1:10 的比例从不同的起始密码子产生 VP1、VP2 和 VP3 蛋白。不同的 AAV 血清型不仅具有不同的细胞趋向性和转导谱,而且它们的结构特性和稳定性也不同。后一个特征也反映在热稳定性上,并导致衣壳的血清型特异性解链温度 (Tm)。nanoDSF 方法基于 AAV 衣壳蛋白序列中色氨酸残基的内在荧光,其在 AAV 血清型中高度保守,其光谱特性取决于其局部环境。从疏水环境到亲水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在紫外范围内激发时色氨酸的发射光谱发生红移。通过这种简单的测量,可以在 1 小时内确定不同 AAV 血清型的 Tm,检测浓度大约 2Ⅹ1011 cp/mL,样品体积仅为 10 μL。文中作者对不同血清型的AAV进行了检测,并且检测了不同生产实验室生产的AAV都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区分,其中,除了AAV3/AAV8及AAV9/AAV10这两对不能很好的有效区分,作者报导对于其他AAV血清型都是可以很好的快速区分的,并且仪器的准确度与重复性都是十分优秀的。为了检测仪器的对不同血清型AAV的区分度,作者使用不同血清型的AAV进行混合后,如上图所示,不同比例混合下的AAV可以很好的在Promethus上得到区分。而检测样品的浓度可以低至2Ⅹ1011 cp/mL,样品体积仅为 10 μL,可以很好的节省实验样品进行更多地其他分析。在本研究中,使用nanoDSF方法来确定AAV衣壳的Tm,作为血清型鉴定的方法。使用nanoDSF测量Tm是一种简单、快速(30-60分钟)和高通量(48个样品/30-60分钟)的方法,用于以低成本和低材料输入(2Ⅹ1011cp/mL,10 μL)测定AAV-Tm,从最终产品和过程控制样品中很容易获得如此少量的材料。由于nanoDSF测量也允许检测与工艺相关的杂质,因此该方法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用于在纯化过程中监测样品纯度和分析批次间的一致性。尽管 nanoDSF 可以快速可靠地确定 Tm,因此可以了解 AAV 衣壳的类型,但最明显的问题是具有非常相似的热稳定性水平的 AAV 衣壳,例如 AAV3 和 AAV8 或 AAV9 和 AAVrh10无法进行区分。但这一限制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的缓冲液来克服,在这些缓冲液中,AAV 血清型表现出不同的热稳定性并允许区分对。除此之外,该方法很容易区分所有AAV血清型表现出不同的热稳定性并被有效区分出来。此外,可以精确测量 AAV的混合物,并且可以在 1:10 的浓度比下区分 1 个样品中的 2 种血清型。由于nanoDSF方法在常用的配方和储存缓冲液及洗涤剂中具有独特的稳定性,不会受到缓冲液成分影响,因此它为AAV血清型鉴定提供了一种快速、经济、可靠的方法。新品PR Panta蛋白稳定性分析仪
  • 得利特推荐水质检测设备--经济型COD快速测定仪
    随着政策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市场需求释放,为进一步占领和巩固水务市场份额,技术和规模优势突出的水务企业纷纷加快区域布局,通过市场竞争,介入其他区域污水处理业务并加紧拓展新业务市场,形成供水及污水处理一体化的业务格局。未来水务行业进入者增加,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由于水务行业规模效应明显,部分实力强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增长,行业集中度将提升。 供水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疫情过后,水生态安全仍将是我国的长期战略,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的身体健康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认为国家仍将持续加大对水生态安全各方面(供水、污水、水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资本开支力度,水生态一体化、系统化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也将持续推进。B1160经济型COD快速测定仪运用密闭消解管密闭消解,在强酸性溶液中,用含有一定量的重铬酸钾的专用氧化剂,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于165℃恒温消解水样,使水中还原性物质被氧化,在不同波长下测定其未被还原产生的Cr6+和被还原产生的Cr3+的总吸光度或测定被还原产生的Cr3+的吸光度。仪器特点1. 符合HJ/T399-2007,测定准确有效2. 采用**高亮度长寿命冷光源,光学性能,光源寿命长达10万小时3. 大屏幕液晶屏幕,全中文显示,数据直读,操作简单省时 4. 消解比色一体,无需换管,测定简单、快速,无安全隐患5. 可保存标准曲线20条及200个测定值(日期、时间、参数、检测数据)6. 内存标准工作曲线,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标定曲线7. 具有曲线覆盖干涉功能,防止误操作覆盖曲线8. 具有数据储存功能和数据断电保护功能,方便查询历史测定数据、防止数据丢失9. 消解仪采用智能PID温度控制技术及双重防超温保护系统,加热安全均匀、速度快。通于COD、总磷、总氮等项目的消解技术参数测量方法:HJ/T399-2007《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测量量程:0-2000mg/L(分段测定)检测下限:5 mg/L消解温度:165℃,15min分辨率:0.001mg/L准确度:COD值>50mg/L示值误差不超过百分之5%重复性:≤3%光学稳定性:≤0.001A/20分钟仪器尺寸:270mm*220mm*95mm仪器电源:AC(220V±10%),50Hz环境温度:5~40℃环境湿度:≤85%无冷凝仪器重量主机:<1.4kg,消解器6kg
  • 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4月1日,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系列专题研讨会中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专题研讨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吸引100余位业内人士参加。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专题研讨会现场   美国培安公司市场部产品经理曾秀英女士做了题为“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及其经济效益”的报告。 美国培安公司市场部产品经理 曾秀英女士   曾秀英在报告中首先将我国与欧盟、美国在食品入市方面的通行做法做了对比,我国通常做法是:取样后,做一次实验室检测,产品达标则入市,不达标则禁止上市 而欧盟、美国通常做法是:对产品做两次检测,先做快速检测,产品达标则入市,不达标则做进一步检测,产品达标的直接入市,再次不达标的则禁止上市。 我国与欧盟、美国在食品入市通行做法的对比   曾秀英介绍说,快速检测技术在我国食品生产过程中,将越来越受重视。相比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在生产流水线上随时抽取样品,在现场快速、准确的检测,更有利于控制产品质量,节约原料及时间成本。   为了表达更直观,曾秀英分别对食品中常见的水分、脂肪和蛋白测定进行举例说明。她说,在食品水份测定中,美国AOAC微波方法测定所需时间要远远低于我国常用的烘箱方法。在同一样品测定中,微波的方法通常只需要3分钟,而烘箱的方法则需要几个小时不等。   在脂肪测定中,常用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及罗兹法(碱水解法)。曾秀英介绍说,索氏提取法对结合态的脂肪难以萃取 酸水解法会使一些蛋白、糖等物质碳化,磷脂在酸条件下分解成脂肪酸和碱 罗兹法会造成糖分高的样品焦油化。这三种方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差。而美国CEM脂肪测定仪按照美国AOAC标准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利用脂肪中氢原子在特定磁场中产生的衰减信号,来定性脂肪含量,无需试剂,不会发生炭化、焦油化、磷脂分解等副反应,准确度高、检测时间短。   在蛋白测定中,曾秀英介绍说,传统的凯氏定氮法是以氮元素的总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这种方法无法甄别一些类似于三聚氰胺、二聚氰胺的非蛋白含氮物质,造成样品蛋白质含量的误判。而美国CEM真蛋白质测定仪,采用氨基酸标签技术,利用特殊试剂和氨基酸结合的方法测定总真蛋白质的含量,时间只需要5分钟,自动化程度高,测定准确。   曾秀英在报告中提到,检测速度快、精确度高、操作简便、“无试剂化”、便携化是未来食品生产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撰稿:孙立桐
  • 我国生物经济规模将迈上新台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解读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我国生物经济规模将迈上新台阶(产经观察)生物经济是什么?小到一颗种子、一剂疫苗,大到一家电厂、一片产业园区,都可能属于生物经济的范畴。陕西杨凌,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一排排自动化温室整齐排列,正在研发的玉米长势良好。在这里,科研团队采用生物育种技术,短短几个月便完成了玉米近400个世代间的转化。上海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有关T细胞免疫治疗(简称CAR—T疗法)的研发如火如荼。将病人体内抗癌卫士T细胞采出,加上“北斗导航”CAR,变成更有战斗力的CAR—T细胞,再回输至患者体内,这种新型精准靶向疗法正为患者带来抗癌新希望。山东菏泽,国能单县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一台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配合一台高温高压水冷振动炉,以秸秆为燃料,一年可发绿电2.29亿千瓦时。生物发电,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每年还净减排二氧化碳逾10万吨、二氧化硫约1500吨。日前,《“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将给生物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利好?企业有哪些期盼?记者进行了采访。生物经济为何重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规划》明确,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等显著特点,已经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在促进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说。作为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科技突破不断涌现。看“点”,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看“面”,我国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我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全国约80%的上市企业、90%的国家一类新药、85%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强调,“十四五”时期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只有成功把握这一重大机遇期,加快解决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好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创方法,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生物经济加快实现由大转强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出台恰逢其时。“《规划》将生物经济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说。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重点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规划》对生物经济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目标。不过,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要实现目标,需突出重点。为此,《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健康产业领域最受关注。《规划》提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接下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说。农业产业关系百姓饭碗。《规划》提出,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产业体系。其中,《规划》明确,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当前,生物农业的优势已开始显现。在山东济宁市,玉米种植用上生物复合肥“菌越丰”,不仅比传统化肥增产7.31%,还能改善土壤质量。在广东河源市,鹰嘴桃施用中化生物有机肥,与普通肥料相比坐果率提升15%,成熟采摘期果实平均增重14%,作物抗旱耐涝能力也同步提升。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潜力巨大。《规划》明确,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例如,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加快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藻类生物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生物信息产业前景广阔。《规划》要求,面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坚持风险可控”是重要原则之一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生物经济,“坚持风险可控”是重要原则之一。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例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机制,集约化建设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提升生物安全科研和生产保障能力。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生产和调度效能,完善各类疫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另一方面,《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健全生物资源监管制度,开展生物资源全面普查,构建生物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规范生物资源安全共享,建立国家生物资源共享体系,推进生物资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换,实现我国生物数据资源统一汇交共享。守好安全底线,也要积极创新监管,才能为生物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此,《规划》提出,建设若干生物经济先导区,先行先试科技创新、准入与监管等生物经济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上海浦东新区已有相应探索。在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中,部分生产原料和制剂需要进口,且储存温度需维持在零下196摄氏度。如何既确保安全,又提高通关速度?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创新推出入境特殊物品试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入选“白名单”的企业,可提前预估生物制品用量需求,一次提交进口申请,一次审批,不用再逐批申请。前端放开了,后续监管也得跟上。在浦东新区,通过联合监管平台,多部门参与控制风险。企业提出用量申请后,由商务委、海关等部门联合进行集中评估,给出通关证明。随后海关给予口岸放行,由建交委和公安部门实时做好途中监管,卫健委对企业实地开展生物安全实验室监管,生态环境局则负责入境特殊物品在实验室消耗后的用量和医疗废弃物管理。试点开展以来,“白名单”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研发速度明显提升。2021年,我国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8%,实现利润在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41.7%。发展生物经济,资金支持少不了。《规划》明确,为支持生物经济发展,我国将统筹利用各级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生物经济发展,加大对生物相关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鼓励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质能财政补贴政策。“接下来,各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规划》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王翔说。
  • 瘦肉精快速检测避免产品不合格造成经济损失4百亿
    中广网北京2月29日消息 29日上午,科技部召开新闻通气会,由社会发展科技司介绍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的一批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   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表示,社会发展司的民生科技工作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期间加大了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力度,围绕着老百姓关注的难点和热点民生问题,强化科技创新,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关于社会大众感兴趣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问题,社发司的专家也一一作了解答。   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社发司介绍了针对“瘦肉精”等重要非法添加物的一批监测技术及检测产品。近三年来,瘦肉精快速检测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瘦肉精快速检测产品的广泛使用,避免了因产品不合格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百亿元。此外,在国家科技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还共同研发出了三聚氰胺、氯霉素、磺胺类、黄曲霉毒素等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化合物检测的酶联免疫试剂盒和胶体金检测卡58种,已在全国范围类推广使用。
  • 安恒助航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济南钢铁集团公司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济钢集团内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完成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   作为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的合作伙伴,安恒公司组织了人员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报道,我们通过与济钢的合作,亲身体会了济钢的“每天从求新开始”的企业宗旨和“可尊、可信、共创、共赢”经营管理理念,不仅是济钢的燃气电厂创造了循环经济的典范,而且济钢还有非常多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和综合资源利用项目。以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例,钢铁行业是高耗水企业,水资源的缺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状况更为严重,如何提高供水工艺、保障供水安全、保障安全生产、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济钢就创新地提出了钢铁企业“分区域、小半径、分质供水、闭路循环”的先进治水理念并积极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我们为济钢精神所鼓舞,我们为济钢发展而欢呼,并将通过我们在水质分析监测方面与济钢的项目合作,为实现济钢2005年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的目标,为济钢继续完成吨钢新水从4.5吨向3.8吨的更高目标跨越和持续实现污水“零”排放的做出安恒公司的努力。
  • 三年达到千亿规模!北京发布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日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对外发布《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根据方案,北京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将低空经济产业规模提升至1000亿元。据悉,本市将扩大航空应急救援应用,在延庆、平谷、密云、房山等有条件的区推动常态化低空物流配送应用,探索建立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的低空客运航线。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介绍,北京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术服务覆盖京津冀、辐射全国,低空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大幅提高,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为此,北京市明确了持续加强低空经济技术创新引领、加快形成低空安全管控全国标杆、巩固低空制造全产业链竞争力、构建监管及运行服务技术支撑体系、优化低空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打造全国低空飞行应用创新示范共6方面的重点任务。方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北京将通过整机牵引,突破新型复材结构、新能源动力、复杂环境适应性等核心技术。  到2027年,本市将在无人机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通用飞机等低空装备制造、低空智联网、垂直起降场、低空安全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低空产品及服务。各有关单位:  为推动本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低空产业技术创新,探索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四部门制定了《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2024年9月30日  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发展低空经济,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低空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加快探索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显著提升北京市低空经济引领示范、辐射带动能级,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人才、政策等优势,统筹产业发展和低空安全,坚持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瞄准新领域新赛道,聚焦新技术新能源,加快低空产业技术创新,着力发展低空制造、技术服务,推进低空应用及生态建设,加强央地合作、区域协同,将低空经济培育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导示范产业,将北京打造成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城市、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面向全国,走向国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术服务覆盖京津冀、辐射全国,低空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品牌标识度大幅提高,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低空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在技术创新、标准政策、低空安全、应用需求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示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2027年,建设一批低空经济领域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低空安全技术,国际、国家标准参与度明显提升。基本构建起支撑无人航空器(端)—网联空域及立体基建(网)—数字空管及安防(云)—智慧飞服(服)—多元应用(用)的技术创新体系。  低空安全能力领先。到2027年,建立起覆盖各类无人机及“低慢小”航空器、多种技术搭配、高中低空高效协同的安防反制能力,形成单区域低空防御+社会面低空安全管控综合解决方案及安防模式,确保首都低空安全,打造全国标杆。  产业能级显著跃升。到2027年,在无人机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通用飞机等低空装备制造、低空智联网、垂直起降场、低空安全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低空产品及服务。  监管运行更加高效。到2027年,突破一批数字化低空飞行及监管服务技术,建立空天地协同的监管运行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布局、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建设一批无人机、eVTOL等第三方检测验证技术研发和服务机构,打造服务低空经济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2027年,统筹考虑基础条件和发展需求,科学谋划、适度超前、新旧融合建设低空基础设施。加大既有通用机场设备设施综合利用,推动建成飞行管控服务平台、检测实验室、中试基地、起降场等设施,构建形成便捷高效、智慧精准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  应用场景形成示范。到2027年,围绕应急管理、物流配送、空中摆渡、城际通勤、生态安全、特色文旅等,形成1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典型应用场景。基本建成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空域航路资源及低空应用生态。  三、重点任务  (一)持续加强低空经济技术创新引领  1.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低空经济领域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研发,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2.促进科创成果转化落地。发挥在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用,鼓励牵头部署低空经济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器,孵化转化一批创新成果、产品和技术。加强北斗、5G等卫星通导遥技术应用,促进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  3.加快推进标准制定。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低空经济领域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制定,加快团体标准制定,不断提高京内单位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制修订的参与度。  (二)加快形成低空安全管控全国标杆  4.攻克低空安全管控关键技术。支持京内企事业单位加强光电对抗、控制信息干扰和数据链干扰等无人机反制技术研发,形成多体系融合的无人机反制手段,着力突破复杂环境区域内无人机侦测、识别、定位难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支持构建低空安全风险预测与应急处置大模型,实现异构、多样、高速低空飞行器的立体防御及非常态化低空安全隐患的高效处置。  5.加强低空安全技术验证。推动京津冀联动,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通过设定多级防御圈应对不同危险级别的空域入侵,强化重点目标单位的安全技术验证。加强无人机及新型低空飞行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攻防演练,着力确保信息安全。鼓励企业加快开发低空安全管控技术、装备、软件检测验证系统平台,吸引全国低空安全技术设备企业来京检测和验证。  6.构建低空安全防范体系。在京梯次配备多种软硬反制系统设备,提高立体管控水平。探索建立一体化指挥体系架构,创新低空安防推演能力,构建快速预警、精准识别、有效处置的城市级低空安全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形成重点区域低空防御及常态化低空安全服务保障的示范应用集成,培育可推广复制的经验模式并在京津冀地区及全国推广。建设低空安全产业园,打造低空安全示范区。  (三)巩固低空制造全产业链竞争力  7.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通过整机牵引,突破轻质高强新型复材结构、新能源动力、复杂环境适应性等核心技术。积极发展氢能动力推进系统,加快固态锂电池、高功率密度航空电机、高效电控系统、混电推进系统等技术攻关。聚焦机载装配、地面配套等需求,支持光电、雷达等多功能、高性能、轻量化、低成本任务设备及地面系统设备研发。瞄准复杂环境适应性及高安全防控,加快长距离、高可靠、抗干扰、反劫持、防破解的飞控系统研制。加强无人机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推动无人机向智能化与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低空高端制造、增材制造等产业。  8.支持先进整机研制。依托北京科技创新及需求集中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区引进、培育无人机、eVTOL、吨级货运无人机、新型通用航空器等先进整机制造项目及优势企业。支持京内企事业单位突破低空飞行器研发设计、模拟仿真、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打造长续航、大载荷、多功能的工业级无人机及空中交通运输装备,探索仿生、混合布局、特种飞行平台等新构型整机开发,提升无人机飞行平台通用化、模块化搭载任务执行能力。  9.培育优质多元企业主体。鼓励企业推进优势互补,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面向全国市场及低空装备制造、低空飞行应用、低空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加快在低空经济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技术服务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四)构建监管及运行服务技术支撑体系  10.发展数字化低空飞行及监管服务技术。充分发挥北京市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自动驾驶、通信及无线电、数字经济等技术优势,鼓励企业开发低空智联网和空域管控服务系统,构建通感一体、空天地协同的技术支撑能力。鼓励在京科研机构、企业、通信运营商等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国,提供飞行器智能化控制、同空域多机种融合飞行、低空通信导航监视、低空感知探测数传、无线电频谱创新应用、空域精细划设、数字低空规划及全空间协同管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11.创新检验检测及适航验证技术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在京设立无人机、eVTOL等安全性可靠性检测验证技术研发和服务机构,提升生产检测、应用验证、综合测试等技术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支持轻小型无人机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大型无人机及eVTOL适航验证机构建设,鼓励在京单位与京外机构联合,在河北、天津等省市布局建设一批试飞、测试基地或专业分支机构。  12.打造服务低空经济的产业生态。依托北京教育、人才、金融、数据等资源,支持低空科普教育、人才培训、金融保险、数据服务等产业化发展,支持建设低空金融、数据算力服务中心,发展低空产业咨询、垂直起降场地建设服务、商务交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低空经济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健全低空数据管理制度,强化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加强数据生产、传输、处理和使用全流程安全管理。  (五)优化低空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  13.加强起降及服务保障场地建设和利用。充分发挥现有通用机场功能,提升低空飞行器起降、停放、补能、维修、托管等服务能力。统筹规划建设无人机、eVTOL等起降场网络,存量整合、集约布局,完善无人机识别、通信、定位、导航、监视、气象、电磁等设施建设,在自然灾害多发等区域布局起降场所,探索高频次、全天候、大容量、智能自主起降场布局应用。完善路网、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强全市航空资源统筹利用。  14.提升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统筹推进飞行控制、监管、服务等智慧化平台及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提升低空飞行保障能力。优先支持延庆、平谷、密云、海淀、房山等区建设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平台,做好技术标准统一、系统接口预留,为后续与市级、国家相关平台对接和互联互通提供基础条件。鼓励企业建设中试、验证等共性技术平台,加强综合性中试验证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形成行业完整中试能力,补齐创新链产业链协同短板,加速产业化应用进程。结合市内各区低空空域实际,加强城市低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实景三维数据成果,链接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建设城市低空高精度空域数字底图,划设低空目视航图,服务保障低空飞行应用。  15.加快推动示范建设及区域协同。在延庆、平谷、密云、海淀、房山、大兴、经开区等有基础条件的区开展低空新基建、应用新场景及运行新模式示范建设,推动建立空天地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及无人装备运行管控体系,加快将北京纳入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统筹。加速推动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推进京津冀地区飞行服务平台统一建设、协同运行、信息互通。加强北京低空技术、装备等在天津、河北等地区应用,推进资源共享,加快形成京内技术输出+京外技术验证及服务应用的协同发展模式。  (六)打造全国低空飞行应用创新示范  16.扩大航空应急救援应用。结合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需求,推动在全市开展低空应急通讯、消防灭火、巡查投送、医疗救护等领域应用示范,推进救援航空器的常态化备勤、救援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加快构建先进的航空救援指挥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实现快速响应。加快推进房山通用航空装备应急救援创新应用试点,打造城市航空应急救援运行基地。  17.推进航空物流配送应用。在延庆、平谷、密云、房山等有条件的区推动常态化低空物流配送应用,并拓展到京津冀重点地区。开发干支末航空物流配送航线,开展无人机城际运输及末端配送应用示范,探索智慧物流新模式,推动构建航空物流配送网络。  18.创新并开放多元应用场景。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加大无人机在城市管理、空中交通、生态治理、农业生产、园林绿化、文物保护、安防巡查、电力巡检等领域的应用。特色文旅方面,在延庆、密云、平谷、房山、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等有条件的地区开发和推广低空观光、飞行体验、高空跳伞等低空旅游产品。空中交通方面,探索建立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的低空客运航线,挖掘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城际空中通勤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和推进机制。成立市级工作专班,探索管理新模式,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及市内资源的统筹协调,推动制定一批低空经济重大政策、重点事项,解决重要问题。研究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军地民协同机制,统筹推进空管服务、运行监管、产业发展、需求集散、统计分类等各项事宜。  (二)创新政策手段并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区出台政策措施,在资金、土地、人才、空域等方面加大投入。用好专项产业基金,聚焦低空方向,引导社会资本、专业机构投资。深化企业服务,加强金融保险、贷款等支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引入先进产品技术,推进无人机产品及技术服务走出去。  (三)汇聚形成各方协同的资源力量。加强央地协同、区域联动,鼓励相关区建立协同机制,各企事业单位组建联合体等,加快形成北京市低空经济发展合力。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等作用,释放其资源,引领带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集聚一批专家、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资源,支持成立低空经济专家委员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四)加强宣传推广和文化培育。依托服贸会、中关村论坛等重大活动举办低空经济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国家级相关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区建设低空产品展示空间,搭建低空经济共性技术交流平台、公共服务保障平台,定期开展需求对接、项目推进等活动。加强政策宣贯,广泛开展无人机进校园等科普教育活动,营造全市低空经济发展良好文化氛围。
  • 瑞士万通参加“第二届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空气质量管理策略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空气质量管理策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9-10日在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成功召开,共有来自世界各地近200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就如何防控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献计献策。 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做大会报告。瑞士万通公司作为会议的赞助商参与了此次会议。与会的各国专家有很多是瑞士万通环境分析仪器PILS(空气样品液化器)以及MARGA(在线气体组分及气溶胶监测系统)的用户,瑞士万通的产品专家与他们进行了有益的交流,用户对于此两种仪器在空气质量分析领域所起到的作用极为赞赏,非常满意使用瑞士万通分析仪器所获得的实验数据。
  • 响应“设备大规模更新”,Huber提供经济环保的解决方案!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改委对此表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可以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使得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可以说,既惠企,又利民,一举多得。随着方案的启动,Huber利用自身产品特点,也开始积极响应并以实际方案助力该行动进行。01设备更新—— 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 大型设备升级Huber近些年针对不同行业推出了各类新产品。例如汽车工业应用,我们推出专用的Unimotive系列,可直接使用防腐蚀水-乙二醇溶液运行,温度范围-45至+150℃,适用于温度模拟、材料测试以及温度相关的应力和负载测试等。★ 小型设备改革- 小型的桌面温控仪器,如Piccolo帕尔帖制冷器,采用热电效应制冷,零制冷剂实现绝对环保,后期免维护。运行时如耳语般安静,非常符合实验室环保制冷和安静操作的要求。- 高温系列产品也推出了一款密闭式循环器Chili,温度范围+65...300℃。Chili密闭式系统允许使用Marlotherm作为导热液体,而不产生有毒气体,能绝对满足实验室的安全操作。- 超低温冷阱CT 50,采用天然制冷剂冷却,温度范围-50...50℃。尤其适用于实验室蒸发任务,是专为实验室高效溶剂回收而开发的。02经济环保—— 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Huber 制冷循环器具有现代化特征,坚固耐用且服务友好。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操作成本和能耗。此外,Huber几乎所有型号都可使用天然制冷剂作为标准配置,且不产生额外费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低碳的产业转型和环保目标,并带来以下优势:★ 环境兼容性 使用全球升温潜能值极低的天然制冷剂,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投资安全 设备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它们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未来法规而产生意外成本的风险,从而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性。★ 维护无忧 Huber温控设备的制冷系统今后也可以得到可靠的维护和修理。考虑到法律规定(含氟气体)未来进一步的限制,采用合成制冷剂的设备可能无法保证后期的维护。03标准提升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我们的产品也在不断提升控制器功能以适应新的需求。例如集成通讯是目前非常紧需的功能,我们的Pilot ONE则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通讯控制器上方标准设有RS232、USB、以太网及传感等器接口,方便记录数据、通信和远程控制等。或可通过连接其他设备进行总成控制(如Profibus)。★ 技术即插即用,功能多样(控制器可以更换设备操作,避免重复设定流程,减少冗余工作);此外,控制器的编程功能方便用户设置多个温控步骤(高达100步),适用于复杂多样的温控任务。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我们除了注重自身品质的提升,更注重产品对环境的保护,在不伤害环境的同时,提供最经济的温控解决方案!如果您也正在寻找经济环保的温控解决方案,快联系我们提供方案支持吧!收藏划线
  • 聚光科技与您共襄盛会——第五届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国际学术研讨会
    p   2017年11月17日,由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学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广州大厦隆重开幕。作为立足粤港澳、放眼全国和世界的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为主题,总结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过往经验,梳理现状,展望未来,并就亟待解决的防治问题与防控战略进行交流研讨。 /p p   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家,港澳台地区及中国内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保决策部门、企业、咨询机构等600余人参加本次盛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等政界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刘文清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 /p p   作为本次大会的冠名赞助商,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盛大亮相本次大会。17日上午,聚光科技董事长叶华俊及其团队出席了本次大会开幕式。现场盛况空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决策者、业界同仁欢聚一堂,共同助力于大气环境科研成果向管理政策的深度转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向科学化和精细化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7257005b-40bc-4f06-ad9d-0dfccf0717df.jpg"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在开幕式致辞 /strong /p p   在开幕式致辞后的粤港澳清洁空气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发表了报告,阐述了粤港澳地区在空气质量改善上走过的路,并对未来在粤港澳乃至中国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期待和展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9b332402-f34d-4677-9014-434a0eded09d.jpg" title=" 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发表报告 /strong /p p   17日下午,聚光科技产品研发中心气研究部项目经理唐静玥在“监测与预报预警”分会场为与会代表带来题为《大气复合污染组分监测技术进展》的报告。结合相关实例,唐经理介绍了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整体解决方案、光化学污染监测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方案在我国大气组分监测中的运用,并与参会代表进行现场交流。唐经理还提到,聚光科技近年来在大气监测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先后参与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大气颗粒物组分-光化学监测网建设、厦门金砖会议空气质量保障、G20保障等重大项目。聚光科技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致力于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能力,为大气复合污染监测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对颗粒物及臭氧的成因进行诊断、溯源、分析,提供全流程服务,为科学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有效依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e58fb9a5-2699-44d2-ad5c-0d85fa7b5b4d.jpg" title=" 3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唐静玥发表《大气复合污染组分监测技术进展》报告 /strong /p p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同时,大会还开设企业展示区,为参会者们提供自主交流平台。在聚光科技展台上,OCEC-100大气碳质组分分析仪、PANs-1000在线监测系统、大气重金属分析仪AMMS-100等聚光科技自主研发仪器一一亮相,吸引了众多行业同仁的目光。聚光科技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及领先的科研视角紧扣业界发展脉搏,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与累积,如今已具备完善的大气复合污染检测领域产品平台及解决方案,助力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提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8f4cebca-1d64-4ecb-be20-c0c863a31401.jpg" title=" 4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聚光科技展台 /strong /p p   当晚,在“聚光科技· 中科光电之夜”欢迎晚宴上,叶华俊董事长为晚宴致辞,向来自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展示了聚光科技的科研实力、在大气监测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未来的宏伟愿景。聚光科技将持续技术创新,不断加强产品技术能力、强化产学研和国际合作,与业界同仁携手为大气污染防治做出贡献,合作共赢,共守青山绿水,共享金山银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f0d4474d-3dce-4990-bdb6-32fa7f376b24.jpg" title=" 5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叶华俊董事长在晚宴上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ac1ed3ad-2d22-498c-bf18-486079d1e590.jpg" title=" 6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晚宴现场 /p p   此次大会将在未来两天持续进行,届时将有更多行业同仁和业界专家为大家带来更加精彩的分会场报告以及其他多彩纷呈的活动。 /p
  • 【瑞士步琦】近红外快速分析布丁类食品——经济、安全、高效的测量方案
    近红外快速分析布丁类食品布丁作为一类广泛被消费者所喜爱的食品,对其产品的质量控制难点主要集中在脂肪和干物质的测量上,传统湿化学检测方法需要使用浓酸液进行反应和清洁,不仅对分析人员的安全具有一定的风险,废液的处理也十分繁琐。即便使用相对快速的盖勃法测定产品中的脂肪含量,但每个样品依旧需要约三十分钟的时间来获取数据,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充分的清理。整个流程还会用到其它实验试剂、耗材,并且多数不能循环利用。比起传统分析方法,近红外检测几乎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也避免大量使用各种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整个检测过程非常迅速,实验后对容器的清洁也十分方便。下面对于某布丁样品的检测应用是采用步琦傅里叶近红外和流通池附件实现的。 1案例分享使用步琦 NIRFlex N-500 扫描 316 个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采用盖勃法和红外分析为样品的脂肪和干物质提供参考值,二者的灵敏度分别为 0.05 % 和 0.1 %,所建立的近红外模型如图所示。▲图1:布丁的近红外模型上:脂肪模型;下:干物质模型 2近红外分析优势省时一次测量可以同时测定多种参数,样品准备与后续清理的时间非常短,通常在 2 分钟到 5 分钟内就能完成平均每年能够节省等待结果的时间约 400 小时平均每年能够节约样品处理的时间约 150 小时环境友好减少 30% 有害化学品的使用减少 30% 化学试剂的浪费节省清洁环节中热水的使用量不需要在实验室每天都进行危险的操作▲ 图2 左:步琦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 NIRFlex N500 右:流通池测量附件采用近红外分析能够在成本、时间与环境等多个方面带来湿化学方法所不能及的收益,同时得益于便于上手的操作方式和步琦完备的售后支持,使得客户能够基于功能齐全的化学计量学软件不断完善属于自己产品的模型,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结果。
  • 中科光电应邀参加第五届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年11月17-19日,第五届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是由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承办,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为主题,共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港澳台以及中国内地等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单位以及企业近700人参加。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前特首梁振英、郝吉明院士、唐孝炎院士、安芷生院士以及刘文清院士等多为领导及国内外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作为此次会议的冠名商,与业内专业人士共襄盛会,一起探讨科学成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阐述了粤港澳地区在空气质量改善上走过的路,并对未来在粤港澳乃至中国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期待和展望。在会议报告中,中科光电技术工程师介绍了《基于差分吸收原理的臭氧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应用》,对臭氧激光雷达的原理、监测数据做了详细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对臭氧的生成、沉降、传输等过程进行剖析,科学的分析和充足的经验,得到了现场专家的认可。工程师表示,在未来臭氧雷达的市场应用中,中科光电将做好臭氧雷达的组网应用平台的应用,并联合大气监测数据综合诊断分析平台、大气光化学反应监测方舱,致力于成为设备集成、数据分析领域的综合绩效服务商。中科光电工程师汇报此外,中科光电以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车、雷达组网、超级站数据分析平台等解决方案赢得不少专家学者的认可。公司展出的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同行的驻足参观。该雷达是中科光电与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光所”)刘文清院士团队共同研发生产。目前,该雷达占领了国内全部市场,并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期间发挥了重要的空气质量安保作用,取得了优质的监测结果。郑君瑜老师,香港环保署雷国强博士参观我司展台国内外专家学者参观我司展台将经验转化为技术是中科光电不断壮大的关键。通过这一次高端学术会议的交流,中科光电获取了更多行业经验,也得到更多业内人士的肯定,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业内的影响,为提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助一臂之力。
  • 默克密理博饮用水溴酸盐检测经济解决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健康需要安全的水质作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水中的消毒副产物--溴酸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今,瓶(桶)装饮用水被人们日常大量饮用,而国家质检总局近期公布对瓶(桶)装饮用水质量抽查结果,其中6种饮用水被检出含有高浓度致癌物“溴酸盐”,一些知名企业生产的饮用水中溴酸盐严重超标,溴酸盐的检测日益受到生产企业和公众的关注。 目前,饮水化学消毒法主要包括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等。其中,臭氧消毒因副产物的危害明显低于液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且成本较低,正被广泛应用,尤其是桶装水和瓶装水生产行业。但用臭氧对矿泉水消毒的过程中,会将水体中自然存在的溴化物氧化为对人体有害的溴酸盐,而溴酸盐则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虽然溴酸盐含量短期内不会对饮用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任何危害,但是长期饮用这种高溴酸盐含量的饮品,将增加癌症的患病率,过量食用溴酸盐会损害人的血液、中枢神经和肾脏等。 ISO 15061:2001国际标准以及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批准发布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国家标准(GB8537-2008)都对饮用水中的溴酸盐有明确的限值规定。这些标准中都规定瓶装水中的溴酸盐含量不得高于10μg/L,并且要求瓶装水的包装上必须标注溴酸盐的含量。这就对溴酸盐的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用于测定溴酸盐的方法有化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由于饮用水中的溴酸盐的含量较低,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是离子色谱法以及一些新型的联用技术,然而由于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费用昂贵,仪器操作相对复杂,检测过程中易受氯化物等物质的干扰,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弊端,德国默克公司采用简单而高精度的分光光度法测量饮用水中微量的溴酸盐含量,已成为很多瓶装水生产企业、自来水厂溴酸盐检测方案的首选。 德国默克饮用水中溴酸盐检测经济解决方案,主要是利用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内置标准溴酸盐测量曲线,无需校准。使用者只需进行简单的水样预处理即可,该方法是基于3,3二甲基萘啶与碘化物和溴酸盐的化学反应产生红色色团,使用默克Nova60或Pharo系列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550nm处的吸光度得出样品中溴酸盐的含量。此方法的检测范围为0.003–0.120 mg/l。并在实际样品的对照实验中,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维护量小、易操作、成本低廉的特点,是测定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的理想方法之一,同时默克的分光光度计内置了170多条标准曲线,涵盖了所有的常规水质分析项目。所有Spectroquant® 测试盒带有条形码自动识别功能,仪器自带试剂空白值,节约用户成本和时间。AQA质量保证功能,确保用户每次测量的准确性。其中,很多中测试方法被德国DIN以及美国USEPA认证,并提供完整的批次文件和分析质量证书。德国默克饮用水中溴酸盐检测经济解决方案所需试剂和附件:碘化钾 GR(1.05043.0250)3,3二甲基萘啶(1.03122.0001)乙酸100% GR(1.03122.0001)高氯酸70-72% GR(1.00519.1000)高纯水GR(1.16754.9010)50 mm方形比色皿(1.14944.0001)0.45 μm滤膜(测试浑浊样品时用)所需测量仪器:Spectroquant® NOVA-Photometer (NOVA 60/ 60A)Spectroquant® Pharo Spectrophotometer (Pharo 100/ 300)测试试剂配置方法:试剂1:将1g的碘化钾溶于100ml的高纯水中,将此溶液避光室温密闭保存,有效期1年左右。试剂2:将0.125g3,3二甲基萘啶溶于25ml加热后的乙酸(温度不能超过50°C),直至二甲基萘啶完全溶解。该溶液避光密闭保存可长期使用,放在冰箱里保存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建议尽量使用新配制的试剂,以保证分析质量。样品的预处理:需使用干净的水样,如有必要,可使用0.45μm滤膜进行过滤(针对浑浊样品)。在一个400ml玻璃烧杯放入200ml的样品进行蒸发至干,将剩余残留物用高纯水定容到20ml的标准容量瓶中。测试步骤简介:取10ml经过预处理的样品至一个空白试剂管中,首先加入0.10ml的试剂1后摇匀,然后加入0.20ml的试剂2后摇匀。接着加入0.20ml高氯酸摇匀后静置30分钟。最后将反应后的样品转移至50mm方形比色皿中,放入仪器测量槽,选择方法号195即可得到最终测试结果。 关于默克密理博 默克密理博是德国默克集团旗下的生命科学部门。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广泛的创新的高性能产品、服务以及专业的合作,确保我们的客户在生物科技与专业治疗领域的药品生产中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取得成功。在新科学和工程领域专业的视角与合作,位列全球三大生命科学研发合作伙伴之一,默克密理博将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客户们战略伙伴,帮助他们提升其在生命科学的能力。 默克密理博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比尔里卡,全球拥有员工10,000名,在67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其2010年总收入达17亿欧元。默克密理博在美国和加拿大以EMD密理博的名义经营。备注:此处默克为德国达姆施塔的默克集团。 关于默克 默克集团的所有新闻稿都将通过电子邮件分发,并同时在默克集团网站上发布。请您登录http://www.merck.de/subscribe进行在线登记,选择项目或取消。默克集团是一家全球化的医药和化学企业,2010年总销售额达93亿欧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68年。目前在全球68个国家拥有近40,000名员工,共同打造默克集团的未来。企业的成功来自于具有默克员工不断地创新。公司的业务都在德国默克集团 (Merck KGaA) 名下开展。目前默克家族持有德国默克集团约70%股份,自由股东持有约30%的股份。1917年,默克设在美国子公司Merck & Co. 从集团公司剥离,并从此成为独立的企业。
  • 社科院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成立
    6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成立揭牌仪式在中国气象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伟光、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为联合实验室揭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等领导出席,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主持了揭牌仪式。 王伟光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跨部门、跨学科联合建立实验室,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合,在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创新,以保护全球气候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把握争取并引导国际话语权,积极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国际合作。目前,发达国家对我国减排施压,在承担大国责任的同时,我们还要维护发展权益,保证发展空间。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研究为我们寻求这一两难问题的正确解决提供了重大的理论支持。 郑国光指出,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适应国家需求,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加强在气候变化与经济系统交互作用机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学方面以及气象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宽我国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领域,为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以及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保障。 郑国光说,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而我国在气候变化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因此,联合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我国在哥本哈根谈判中确定发达国家2012年后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以及发展中国家国内实质性的适应和减缓行动等焦点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他希望,联合实验室要科学规划研究方向和重点,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建立“开放、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同时要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力争建成一个高水平、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的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实验室。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气候变化、IPCC国内外活动、气象经济学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合作,特别是在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全球温室气体人均历史累积排放等方面开展了很好的合作研究。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依托这个联合实验室平台,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观测、气候系统模式研发等方面的科研基础优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优势,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创新性成果,将实验室建设成我国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实验室。 揭幕仪式后,还举行了“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学术报告会。
  • 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在2008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率先提出了在我国要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议。今年“两会”,他提出要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着力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未来经济新增长点。   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化、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   为了汲取先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教训,构建我国区域发展的理性模式与格局,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与保障生态安全,探索类似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共性解决途径,选择在五大区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地区、成渝经济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开展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针对五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吴晓青建议,首先要积极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机制。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为导向,实施分区域的差别化调控政策,积极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引导机制和约束机制,将五大区域建设成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示范区域。   二要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吴晓青表示,应该研究制订相关的生态红线标准,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考核、监督和检查。   三要优化五大区域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从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和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出发,按照“区域统筹、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制定优化五大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提高重点产业集中度,构筑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   四要加快五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行更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等措施,引导相关地区加快推进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摆脱过于依赖重化工的传统产业发展路径。   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外,还要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对未来经济结构进行规划。为此,国家提出将环保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去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听取了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汇报,专题研究新兴产业发展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发展环保产业的宏观战略意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涵盖环保产品、环境服务、洁净产品、废物循环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产业体系。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已超过8000亿元,从业人员约300万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环保产业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节能减排和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   为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吴晓青提出了6点建议,突破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   一是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的管理体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环保产业综合管理体制,统一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国家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建立投、融资及市场激励机制。建立包括发债、担保、项目融资、环保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在内的融资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环保产业。提高污染治理收费标准,明确收费方式和费用使用机制。   三是完善价格、税收等配套政策。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节能环保产品和项目目录,优惠范围全面涵盖环保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装备制造、环保服务等各个相关领域。   四是推动环境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制定和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条例》,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研究建立对环境基础设施社会化运营的财政补贴机制、环保设施运营特许经营制度。   五是组织实施环保产业调查和重点环保工程。尽快开展新一轮的全国环保产业调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并带动相关领域技术规范的建立以及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培育环保领域的龙头企业。   六是进一步促进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及装备创新体系。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保技术以及“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的先进设备,国家要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其开展示范和推广。
  • 生物经济的时代价值及前景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以来,全球生物技术突飞猛进,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影响持续升级,社会各界对生物经济空前重视,生物经济时代正式拉开序幕。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与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相关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将发展生物经济纳入国家战略政策的主流。可以预见,生物经济将成为未来大国科技、经济竞争的主战场。针对这一趋势,人民论坛推出特别策划《生物经济的时代价值及前景展望》,关注生物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变革机遇等问题。如何看待当前全球生物经济演进的总趋势?如何在生物经济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一起来看。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生物经济时代开启了人类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之后,又一个划时代并且影响深远的文明阶段,展现出与信息经济时代迥然不同的全新景象。生物经济的发展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认知方式乃至能源保障、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趋势一:生物经济勾勒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美好蓝图当前,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生命科学逐渐成为继信息科学之后世界科学研究最为活跃领域。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和医学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接近自然科学论文总数一半,《科学》杂志2021年发布的十大科学突破中有七项与生物技术有关。全球研发百强企业中,生物医药行业占近三分之一,排名第一。近年来,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生命科学通用技术快速发展,其开发成本正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现代生物技术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带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生物经济美好蓝图跃然在目。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向医药、农业、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为人类解决疾病、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重大挑战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随着再生医学、细胞治疗等新兴生物技术加快应用,人类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将被攻克,有效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人类预期寿命。育种技术与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表型组学等跨领域技术加快融合,将有效保障粮食供给,改善生态环境。生物合成法、生物基材料等技术广泛应用,生物制造产品在未来十年将逐渐替代约三分之一的石油化工、煤化工产品,将为人类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创造更好条件。趋势二:生物经济或将成为未来大国科技经济战略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生物经济时代加速演进,一些发达经济体纷纷颁布实施顶层生物经济发展战略。例如,德国继2011年11月发布《2030年德国生物经济战略研究:通往生物经济之路》之后,又发布新版《国家生物经济战略》(2020年1月);欧盟先后发布《持续增长的创新:欧洲生物经济》(2012年2月)、《欧洲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加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2018年10月);美国继2012年4月发布《国家生物经济蓝图》之后,又陆续发布工程生物学、医疗创新政策等专项法案以及《为未来生物技术产品做好准备》(2017年3月)、《美国生物经济发展建议:最大限度支撑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2019年7月)、《保护生物经济》(2020年2月)等战略文件。正如2017年11月德国生物经济理事会发布的《生物经济政策:七国集团战略概览与分析》中所描述的:“近年来,生物经济的实用性和巨大发展潜力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生物经济政策已成为全球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各国依据本国资源、技术和产业储备等,开辟了生物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和政策手段。比如,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等国主要结合本国生物资源禀赋、能源供给特征和工业转型需求等,确立了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重点领域生物经济发展策略;2017年,美国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研发预算已占非国防研发投入近一半。可以预见,在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生物经济将成为大国科技经济竞争的主战场,未来世界各国围绕生物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的竞争将愈演愈烈。趋势三:生物经济将赋予国家安全新的内涵和使命伴随合成生物、基因编辑、神经科学等前沿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国家安全已突破陆、海、空、天、电五维空间,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同时,国际生物安全形势严峻,生物武器研发屡禁不止,生物战的威胁依然存在。针对特定种族群体的“人种武器”“基因武器”具有致命性和传染性强、杀伤面积大、危害时间长且发现难度大等特点。据统计,全球已有20—30种可作为现代生物战剂的病原体微生物、毒素。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病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接连发生,全球累计经济损失达到数万亿美元,并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技术滥用、生物恐怖、实验室生物安全漏洞、基因资源流失等现象并不鲜见。国际上围绕生物资源跨境流动、生物技术跨境开发及应用的争端日益增多。2018年9月,美国首次发布全面解决各种生物威胁的系统性战略《国家生物防御战略》,提出增强生物防御风险意识、提高生物防御单位防风险能力、做好生物防御准备工作等五大目标。在当前生物安全领域新背景新形势下,各国和地区需要加紧布局发展生物经济,提高防范生物安全风险的能力,加快构建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国家安全体系,以期有效防范生物威胁、管控生物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共同支撑全球安全治理现代化和人类长治久安。国际培育发展生物经济的做法和经验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生物技术开发和推广就已高度重视,方式手段上经历了从对生命科学领域着力培养,到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推广,再到当前将生物经济作为并行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的新经济形态,从供需两端全面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生态环境。有关做法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10年间尤为明显。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底层平台通用技术成为热点。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强布局前沿引领技术,增强颠覆性创新,积极抢占生物经济领域战略制高点。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具有通用性、平台性的底层技术,成为各国加大研发投入的重点。例如,基因组学领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2018年5月启动“All Of Us”项目,计划未来10年开展100万人基因组测序;英国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内开展500万人基因组测序;欧盟计划未来3年完成对欧盟地区100万人的基因组测序。合成生物学领域,美国、日本、欧盟、意大利、俄罗斯的相应战略规划中都将基因组编辑作为重点技术之一;在美国2019年发布的《生物经济行动:实施框架》中,提到的多个新研究领域都应用了合成生物学技术;英国相应生物经济战略中明确要支持工业生物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将其作为平台技术,在更循环、更绿色的生物经济中实现应用;新加坡专项资助合成生物学研发计划。产学研联合攻关,科技创新持续实现新突破。例如,生物存储和计算领域,微软公司实现全自动DNA信息存储,突破DNA存储技术走向商业数据中心的关键步骤;斯坦福大学开发出低能耗类脑“人造突触”,实现运算、存储同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发出以DNA为存储介质、可在几乎任何物体中存储信息的技术“万物DNA”。强化生物技术更好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顺应生物经济时代生物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的时代特征,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面向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医”“食”“ 美”“ 安”等重大需求,部署生物经济发展重点。例如,美国生物质研究与开发理事会(BR&D)在前期纲领性文件《国家生物经济蓝图》指引下,于2019年3月发布《生物经济计划:实施框架》,指出下一阶段国家将面向能源、农业、工业等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求,聚焦先进的藻类燃料系统、基因编辑、生物质转化和碳循环等领域。加拿大于2019年5月发布首个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加拿大生物经济战略——利用优势实现可持续性未来》,指出要进一步最大化生物质和残余物价值以实现自然资源有效管理。2019年7月,欧洲生物产业协会(EuropaBio)发布《生物技术工业宣言2019——重振欧盟生物技术雄心》,确认要以创新生物技术、造福人类和地球为宗旨,提升欧盟生物技术工业竞争力,呼吁欧盟决策者重新建立一个更为健康、更高资源利用率、由生物技术驱动的欧洲。日本发布的《生物战略2019——面向国际共鸣的生物社区》战略中明确,将重点发展事关医、食、住、能源等相关的九大领域,包括:高性能生物材料,生物塑料,可持续农业生产系统,有机废弃物和废水处理,健康护理和数字医疗,生物医药与细胞治疗,生物制造、工业与食品生物产业,生物分析、测量和实验系统,木质建筑和智能林业管理等。确保部门间统筹协调体制机制顺畅。从过去几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布的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等顶层设计看,生物经济涵盖领域众多、涉及扶持和监管部门复杂、对公共政策以及体制机制协调性依赖程度高等特点已经得到共识各国高度重视通过增加部门间统筹协调性确保生物经济繁荣于顺畅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生态中。例如,2020年5月,美国国会关于工程生物学研究的新提案指出,联邦政府部门要持续加强与国防部、农业部、卫生和公众服务部等部门的协调。德国2020年新版《国家生物经济战略》提出,政府将任命一个独立的、成员广泛、跨界联合的咨询委员会机构,确保在多个相关团体参与下,提出多项目标、实施计划并落实具体建议。英国由商务、能源、工业部门联合发布报告,由政府、产业和研究部门共同推进生物经济转型。民间智库、金融机构等产学研单位也是积极构建完善生物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如2022年4月发布《美国生物经济:为灵活和竞争性的未来规划路线》报告的美国施密特未来智库(Schmidt Futures),即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人工智能和国防创新委员会主席、前谷歌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发起。这一智库于2021年10月成立合成生物和生物经济工作组,成员主要由物理、伦理、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以及创新型公司的风险投资家、行业领导人和生物技术联盟的领导者等组成。持续加强生物经济相关决策的公众参与和舆论引导。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不同,生物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场效率革命,更事关人类生命本体的改造进化,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决策部署需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例如,在公众较关注的转基因产品开发和推广问题上,无论是积极主推的美国,还是相对谨慎的欧盟,都想方设法将转基因审批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并邀请公众参与。美国的做法包括:转基因生物释放和注册同期必须发布环境影响报告,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需接受公众评议,美国环境署生物技术科学顾问委员会会议面向公众开放并将会议记录在网上公布。欧盟则要求食品安全管理局对新的转基因产品出具评估报告,由欧委会将评估报告公布在网上并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公众评议。此外,针对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属性,以及关乎公众“医”“食”“ 美”“ 安”等方面的重要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着力就提升公众对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度、培养相应消费理念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例如,法国提出了支持生物经济供需匹配的十大行动;英国研究与创新署将支持企业和学术界以透明和负责人的机制运作,以增强公众信任,公开有效地宣传创新生物基产品,由此提升公众对新产品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确保向生物基经济转型时可以获得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益处;意大利在《意大利的生物经济:为了可持续意大利的新生物经济战略》中提出,要从消费者的角度促进对生物基产品的需求,收集关于消费者在生物基产品方面的信息,考虑如何形成新的市场,并利用生物基服务,开发创新性、包容性的商业解决方案。如何在生物经济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我国培育发展生物经济的路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大力支持生命科学领域重大技术研发和攻关;最近20年集中资源推动生物产业发展;2022年5月,我国顺应全球生物经济时代发展大势,发布首个国家层面的生物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生物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着眼于当前国际生物经济发展新趋势,立足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生物经济规模体量大且产业体系健全等优势,我们可以从夯实科技基础,壮大核心支柱产业,强化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筑牢生物安全屏障,优化生物经济制度生态等方面科学规划、统筹设计、前瞻布局、扎实推进,努力在生物经济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 夯实生命科学创新基础。一是进一步夯实生物经济繁荣发展的技术基础。密切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要求,面向制约生物技术应用推广的“卡脖子”问题,加快部署推广一批新的生物技术攻关计划。强化产学研共同参与的生命科学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揭榜挂帅”制度。二是在国际科技合作形势正在发生趋势性扭转的大背景下,坚持开放创新,广纳海内外各类人才、团队,更好利用海内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资本,加强跨境科技合作项目,降低创新要素合作的制度性障碍。三是壮大一批产业集群,引导创新资源向前期有积累、有基础、未来有潜力的地区进一步倾斜,例如,大力支持苏州、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重点生物产业集群建设,使其成为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我国生物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② 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一是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环节入手,重点发展利用基因检测等手段的重大疾病早筛,支持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发展,同时,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材料等技术融合,开发先进诊断技术和产品、装备,强化中医疗效判断和机制研究;在疾病医疗环节,推动抗体药物等生物药、推进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的原创药物开发,拓展先进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细胞治疗等新技术临床应用,鼓励中西医结合。二是推动生物农业发展。一手抓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能和质量提升,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学等生物育种技术,确保粮食、肉蛋奶、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积极推进玉米、大豆等作物和畜禽、水产品良种攻关,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一手抓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制剂、天然农业生物药物等农业制品,推动动物基因工程疫苗、高效检测试剂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生物饲料。三是推动生物质应用发展。面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重大需求,积极开发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四是鼓励生物信息产业发展。持续挖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产生的巨大创新效能和产业动能,推动信息技术发挥在支撑新药研制方面的作用,运用“互联网+卫生健康”等手段优化便民服务,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开发、医保支付、医养结合方面的应用。③ 强化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更高效率更深层次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一是软环境、硬设施并重,加大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健全生物资源监管制度,开展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完善技术,谋划建设若干生物资源高标准宝藏库。二是健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强化科学评价,加强生物资源利用平台支撑,推进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三是加强生物资源安全管理,完善国家层面的生物资源共享体系。另一方面,要筑牢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加大力度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研究成立生物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围绕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生物安全等方面,加快构建前瞻性制度框架,不断完善构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针对性的生物经济法律体系、适应国情的生物安全和伦理风险防控体系。二是提升生物领域生产企业产能水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宽相关产品生产准入条件,健全从研发到生产、制备、耗材及相关配套产业链条,确保疫苗、医疗耗材及民用健康产品等特殊物资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突发时期产量供给。三是加强对生物经济科普宣传。针对公众对新发突发传染疾病的恐慌和对医疗新技术新服务的疗效及安全性、生物技术产品环境友好性的疑虑等问题,强化科学宣传、舆论监督、正确引导和典型报道,帮助公众提升科学认识,减少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慌。④ 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生态。在供给侧,要持续深入推进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改革。坚持底线监管、审慎监管,着力推动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环节改革,进一步明确产品准入标准、监管机构以及相关时限。在需求侧,要着力深化招标采购和定价制度改革。要发挥政府采购撬动市场的作用,激励有条件、有潜力的区域实施更多生物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应用示范带动项目,增加公众对于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前建立健全涉及伦理、安全底线的重大问题争端公共决策机制,持续规范产品、服务市场秩序和配套服务的质量。此外,要加强生物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针对生物产品种类多、链条长、涉及管理部门多等特征,围绕形成生物产业良性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统筹生物技术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建立适应生物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提高监管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重点在聚拢全球创新资源、准入、定价、监管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探索构建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体系。作者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姜江
  • 重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西部环保需求值得期待!
    p   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在成渝地区腹地打造带动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有助开拓经济发展回旋空间,增加经济发展韧性。 /p p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认为,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提并论”,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如若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极大增强其在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和辐射带动作用,就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推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而言,是一招大棋、活棋。 /p p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驱动能力强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国际都市圈所拥有的发展共性,同时将迎来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开放合作格局、一体化机制构建、城乡要素流通融合等新的发展机遇。 /p p    strong 成渝经济圈范围较小做法较务实 /strong /p p   新华社5日发表网评解释,名称之变显示中央对成渝地区日益重视。这也更加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意味着两地要加强协同发展,以自身发展带动其他城市发展,由点及面推动整个系统,乃至西部地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p p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蒲勇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过去的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覆盖范围很广,牵涉很多不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有难度。成渝经济圈则将发展范围缩小,先聚焦重庆和成都及它们之间走廊地区的发展,这个做法比较务实。 /p p   “分步走、分阶段,先从比较发达中心的地区入手。这样的发展比较稳定,而不是一下子很大规模地启动。” /p p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出台的成渝城市群,包括四川和重庆42个市区县,涵盖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逾256个新加坡大小)。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宁波诺丁汉大学讲座教授、长江学者姚树洁受访时说,据他估算,成渝经济圈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与成渝城市群规划相比,范围缩小逾三分之二,但经济体量仍然庞大。 /p p    strong 成渝地区经济可成另一台经济引擎 /strong /p p   尽管中美贸易战目前趋于缓和,但全球经济疲软,国际形势动荡,严重经济危机可能一触即发。蒲勇健认为,中国现有三个经济增长极集中沿海地区,涉入全球化进程较深,在全球经济的变动中曝险较高。 /p p   他认为,成渝地区经济以内需拉动为主,工业体系相对发达,市场和人口聚集够大,也与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可成为中国另一台经济引擎。 /p p   他说:“从国家层面考虑,在西部把第四极做起来,这块经济和全球化相对有一个防火墙,可以缓冲沿海经济可能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使中国经济有一个回旋空间。” /p p   “就像大船在海里遇到海啸一样,它有一个压舱石,使整个就业、科技经济发展,不至于全部都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冲击。” /p p   成渝地区正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重庆和成都目前均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基地。跨境电商、整车进口、高端制造等新兴业态也正快速成长。 /p p   新华社引述数据显示,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已从2014年的3.76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约6万亿元,增速位居中国全国前列,经济体量占西部地区城市群经济总量逾三分之一。 /p p strong   产业“西进”步伐加速 西部环保需求值得期待 /strong /p p   多年来一直跟踪观察产业转移的半月谈记者,近期在调研时发现,以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正从前些年的序曲、发展阶段,进入到现在的高潮时节,正从20年前的趋势、10年前的定势,进入到当前的大势阶段。其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正成为一种剧烈、壮阔的经济现象。 /p p   蒲勇健预测,未来很多国家层面的战略性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研发,可能落户成渝地区。他说,中美近年交恶让很多旅居西方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考虑归国,但不愿落户房价物价昂贵、生活节奏过快的中国沿海城市。成渝经济圈的启动,有望提供海归专家所向往的就业和生活。 /p p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西部地区将成为下一个制造业高地,环境污染防治需求也有望爆发。 /p p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同时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是说,在交通、产业、科技、生态等方面,成渝两地将开展全方位、更密切的创新协作。未来,两地将共建生态联防联控机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p p    strong 中国环博会成都展被成都市政府列为“1113”重大项目 /strong /p p   慕尼黑博览集团是全球十大展览公司之一,每年在德国、中国、印度、土耳其、南非等多个国家举办7个环保系列展。慕尼黑IFAT展始办于1966年,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水和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以及自然能源领域全球风向标。 /p p   2019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受成都市政府的邀请,慕尼黑博览集团6月在成都开辟了首个中国西部子展——中国环博会成都展,该展被成都市政府列为“1113”重大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p p   2019首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汇聚了来自11个国家的321家知名企业华丽亮相,在21,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集中呈现市政、工业、农村的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先进解决方案。为期三天的展会吸引了19,620名国内外专业观众到场参观。无论是从展会规模、展商品质、观众数量还是展会效果来看,中国环博会成都展都已一举成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兼具规模与品质的旗舰环保展。 /p p   首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共集结321家国内外行业翘楚,展示市政、工业、农村领域的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全产业解决方案。包括成都环境、景津、先河、格瑞德、崂应、格林曼、力合、国林、洛克、易顺通、天尼威、中斯水灵、迅尔、格源、茂源、章鼓、首誉、金锣、鑫盛、三达膜、傲江等国内知名企业悉数亮相。随着国企资本的强势进入环保领域,也将会涌现出更多优质企业及创新技术,企业将携其最新产品及研发的最新技术齐聚四川成都,为西部发展提供环境解决方案,共同助推西部环保产业的提质增效。 /p p   2020年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将继续遵循专业化、国际化、务实发展的宗旨,带领西部环保行业进击更高峰。革新性地帮助行业更直观地了解国际环保行业发展的背后动力,搭上全球发展的列车,构筑中国西部环保新未来。 /p p br/ /p
  • 循环经济对实现“双碳”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商务部原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表示,循环经济正在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全球进入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阶段,世界各国政府相继出台和更新“双碳”发展的国家战略。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论坛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意在探讨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循环经济,促进生产生活等领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实现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未来。来自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资料显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途径。  国研智库产业研究室主任徐乾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由循环经济带来的相对减碳量达25%。  从目前来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固废综合利用率快速提高,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但崇泉表示,从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以及国内资源需求和利用水平来看,我国仍需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冬伟表示,由于循环经济的前期投入一般比较大,但是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经济激励仍不足。另外,相比西方而言,我国循环经济在一些关键领域,或者关键环节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出台配套细则。  对此,崇泉也表示,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法律和政策保障和支持。他指出,我国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战略部署,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是完备的,但相关的法律保障方面有待完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需求,需要结合实际进行适当地修改。  “应加强循环经济价值链整合,提高价值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崇泉说,关注电子、化工、纺织、塑料等农业、食品等关键行业的价值链,将循环经济理论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从上游过程、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全生命周期,真正实现再生,即“从摇篮到摇篮”的发展理念。 同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最后,崇泉强调,应搭建循环经济“政、产、学、研”平台。他表示,以科技赋能循环经济,深化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是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应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为整个闭环的整个环节带来收益,实现多方共赢。
  • Renishaw推出具有自动功能的新型经济型测座
    Renishaw最新推出了用于自动坐标测量机(CMM)的RTP20紧凑型测座。这种低价位经济型测座具备“机动”测座的功能,配有集成的TP20触发测头。 世界领先的坐标测量机传感技术供应商Renishaw推出了RTP20(“绕杆式”)测座。它是一种独创的配有集成测头传感器的经济型测座,具有机动测座系统的功能及优点。它基于Renishaw现有的MH20i测座,能够进行以15度为增量的自动重复定位,配用集成的TP20触发式测头,为自动坐标测量机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触发测头系统,将显著提高测量能力。 新型RTP20测座允许集成的测头利用A轴和B轴以15度为增量移动,具有168个可重复定位的空间位置,只需对每一测尖位置进行一次标定即可。由此避免了昂贵、费时的重新标定程序,从而确保了快速的零件检测能力。因此用户能够很容易接近待测特性,确保测头以最佳角度对工件进行精确测量,从而优化了系统性能。 RTP20手动测座的“自动”定位功能是通过一种创新的方法实现的,它利用坐标测量机的运动来实现“机动”测座的操作。这一定位过程是由以下三步单独的操作组成: • 测座上的外置锁定杆顶到专用球(此球装在测量机工作台的一个杆上),解除测座锁定。 • 然后利用CMM运动使位于测座“A”轴转环中的轴套与装在标杆上的球接合,围绕杆推动测座,使其在“A”轴和“B”轴方向旋转。两个轴均可通过相同的解锁操作进行重新定位,提高了工作效率。测座定位后,轴套脱离球面。 • 再次利用测量机运动使锁定杆顶住专用球,完成定位操作,锁定测座。测座准备就绪,可对零件特性进行测量。 集成的TP20测头底座可与所有现有的TP20模块兼容。已标定的测头模块间能够实现可重复互换,加上测座的分度/可重复定位功能,从而能够实现最大生产力。虽然模块可以手动更换,但与MH20i不同的是,RTP20可与MCR20模块交换架配合使用,实现全自动模块交换。集成的测头底座还使坐标测量机的工作空间得以优化。 现有的TP20模块系列产品提供了一系列可选的触发力和6向传感模块可选,而且EM1和EM2加长模块提高了测量的触测能力。磁性三点机械定位机构能够在发生意外碰撞的情况下提供防撞功能。 RTP20为坐标测量机用户提供了经济型、入门级的机动测座的功能,在A轴和B轴均能以15度为增量进行重复定位。它可以通过测头柄安装在新的以及现有测量机上,所需的只是要对每个测量位置以及探针组件进行初次标定。RTP20得到所有标准坐标测量机控制器的完全支持,包括Renishaw的UCC系列控制器。
  • 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
    《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一、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助力江西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先机,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助力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行稳致远,支撑江西经济换道超车,省科技厅基于近期院士专家团队针对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研究报告,在组织专家多次咨询、反复论证基础上,汇总编制了“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以下简称:技术目录),技术目录编制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对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及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以管窥豹力图以技术目录的形式描绘数字经济相关重点技术领域发展概貌;另一方面,对江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短板及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为江西未来数字经济的技术发展思路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尽管技术目录编制团队本着求全、求准、求精的原则,但鉴于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并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态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及细分领域庞杂、交叉且千头万绪,受到对全省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产业及技术发展情况掌握不全、不细的局限,技术目录在结构上不可避免有内容交叉、边界模糊等情况,在内容取舍上也难免断章取义、挂一漏万,相关内容后续持续完善和补充。(二)内容概要技术目录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数字关键技术、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数字融合关键技术。1. 数字关键技术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两大要素,发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驱动作用,发挥数字技术创新作为重要推动力的引擎作用,共同构筑数字经济内生动力。因此,数字关键技术主要聚焦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探讨相关领域核心技术,以信息感知、传输、分析处理、人机交互这一逻辑脉络逐一梳理,涵盖了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计算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以数据为主的信息安全技术。随着网络与计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目前数字关键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高可靠、智能化、可溯源等特点,多技术交叉与集成成为主要趋势。江西应立足于在物联网、大数据(重点在数据清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着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5G+扩展现实(XR)、云边端协同、数字孪生+数据中台等方面,推进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创新。2. 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文件,数字产品制造业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我省在以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领域、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好基础。结合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方向、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前沿趋势,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阶段和江西产业发展基础差异,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主要聚焦电子信息原材料、专业芯片、新型显示、核心元器件、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关键技术。随着 AI 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场景需求激增,数字产品及其配套器件技术也随之变化,从垂直分离向协同集成转变,多摄深度感知与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高效语音识别交互技术成为数字硬件产品技术研究热点;随着元宇宙概念兴起与推动,支持沉浸感、交互感与存在感高度融合的虚实融合技术方兴未艾。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供需面临多重挑战,近眼显示存在产品一致性难题,大带宽低时延网络与雾计算、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仍遭遇瓶颈,全身型虚拟化身、沉浸声场、追踪定位、环境重构等技术面临重大挑战。江西应着力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及智能设备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补齐技术短板,培育技术竞争优势。3. 数字融合关键技术数字融合的核心是产业数字化,包括工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以及服务业数字化。目前,数字技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态的融合将持续加速,驱动产业数字化的创新裂变。云计算+X、AI+DT、AI+大数据、AI+VR、AI+大数据+区块链成为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云计算是当前数字融合的主要制约和技术发展瓶颈。江西应着力在工业设计、信创软件、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等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布局打造数字创意产业、信创软件业、行业及VR 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等5个重点产业集群。(三)使用建议数字经济内涵极其丰富,涵盖的技术领域十分庞杂,技术目录结合数字技术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立足我省产业、技术发展基础和重点方向,尽可能系统完整地梳理相关技术目录,希望能为全省的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用好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目录,建议如下:1. 把握主流趋势。数字技术是当今时代发展最为迅速,对经济社会渗透和影响最为深刻的技术领域,把握数字技术主流趋势有利于看清发展方向,辨别和避免掉入技术陷阱,有助于牢牢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2. 紧扣产业需求。数字经济的主体是融合经济,主要特征是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的赋能和助力。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基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避免导致脱离现实需求的数字泡沫。3. 注重扬长避短。数字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仍然无法避免在一些领域出现不足和技术短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弥补技术短板,既是技术发展需要,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技术目录(一) 数字关键技术1. 感知技术(1) 传感器技术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传感器技术,智能光纤传感器技术,新型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特种作业环境下无源传感器、北斗高精度定位及智能传感器技术,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力学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技术,可靠性设施实验传感器技术,模拟仿真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电子自动设计(EDA)传感器技术。(2) 识别技术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抗环境干扰及方言语音识别技术,复杂环境下(如自动驾驶)的字符识别技术(OCR),新型生物认证技术(如声纹识别、步态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3) 音视频采集技术视频管理能力(高清增强、编转码、点播、上传、直播、推流、互动、分享等),音视频通信能力(一对一、一对多),泛智能监控能力(对讲、车载、看护),视频质检能力(工业视觉检测、互联网内容审查、分析、互联网内容审查、工业视觉检测)。(4) 短距离通信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WIFI 6 无线传输技术,Bluetooth 5无线传输技术,超宽带技术(UWB),Lora无线通信技术。(5) 北斗技术基于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区域短报文通信技术,以北斗高精度定位和精准授时服务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提供精准时空数据服务。2. 网络传输技术(1) 5/6G5/6G低成本智简网络技术,5/6G减碳技术,6G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技术,5G上行增强技术,5G空口带宽切片技术。(2) 物联网基于5G的新一代物联网技术,无源UHF RFID标签技术,支持多源、海量数据接入的智能感知技术,低功耗、高安全、高速率的新型短距离通信技术,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研发技术。(3) 工业互联网工业机理模型构建、封装技术,基于5G+时间敏感网络(TSN)融合的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工厂技术,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设备运行性能及负载分发技术,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智能决策技术,基于区块链的产品防伪溯源技术,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设计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质检技术、标识解析技术。(4) 车联网高精度地图及车载终端定位技术,路侧融合系统研发技术,车联网边缘-区域-中心多级平台协同技术,基于5G的V2X(车联网)通信技术,车载终端身份、安全认证技术,车路协同核心融合算法及多级计算技术,面向服务的新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构建技术。3. 计算技术(1) 大数据数据采集设备研发技术,物理世界数据的标准建模及特征分析技术,多源异构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数据开发治理一体化,数据资产管理技术,数据融合计算技术,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开放动态评估技术,数据压缩存储技术,基于大数据的装置运行监测技术。(2) 云计算容器及容器管理、容器编排技术,服务注册发现、服务代理等微服务技术,云原生安全技术,云原生检测分析技术,云原生应用融合技术(如云原生AI、云原生区块链技术),云网融合、云边协同技术,高度安全的去中心化云技术。(3) 边缘计算本地缓存和转发技术,跨层优化技术,资源管理技术,服务迁移技术,边缘缓存技术,边缘节点管理技术,边缘智能技术,带宽管理能力(灵活设置上下行带宽、差异化服务),流量路由能力(灵活配置路由规则,特定业务流路由),用户标识能力(基于用户标识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多接入边缘计算技术。(4) 区块链非对称加密算法,混合型对等网络技术,运维管理、安全防护、跨链互通等扩展技术,多共识支持技术,高兼容性数据存储技术,高效率智能合约设计技术,轻量级、低能耗分布式账本技术。(5) 人工智能物体运行机理模型构建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算法轻量化、低成本化部署技术,人工智能开源开发工具、研发平台实现技术,自动机器学习技术,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AI芯片技术,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数据计算与存储深入融合的类脑芯片技术,人工智能大规模训练模型。(6) 算力网络算力原生,算力卸载,存算一体,基于OXC光电联动全光组网的全光灵活调度技术,新一代SD-WAN、应用感知及无损网络等技术,确定性网络,算力度量,算力标识,算力感知,算力路由和在网计算技术,算网自智,算力结构,泛在调度,异构计算/多样性算力技术。(7) 超级存算大型硬盘阵列技术,MPP架构分布式计算技术,智能磁带技术,光盘塔技术,大容量蓝光存储技术。4. 人机交互(1) 定位及导航民用集成化、小型化、多样化定位终端设计技术,目标检测跟踪技术,智能避障技术,遥感测绘技术,远距离数字通信技术,高可靠、广覆盖的复杂环境下“北斗+”融合定位技术,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地理地图基础组件,蓝牙AOD高低精度融合技术。(2) 虚拟现实AR点云关键技术,云渲染关键技术,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内容管理分发技术,基于边缘计算的5G超高清VR 8K内容分发切片技术,新型VR渲染和输出技术,3D立体显示技术,VR光学空间定位技术,光学惯性混合算法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3D眼镜跟踪技术。(3) 数字孪生感知和标识技术,多物理建模技术,数据融合与渲染技术,模拟仿真推演技术,交互与控制技术,数字线程技术,数字空间构建物理对象的精准数字化映射。(4) 元宇宙内容创作技术和治理技术,创建身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技术,超写实虚拟人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CIM平台构建。5. 信息安全(1) 信息安全防御技术DLP数据防泄漏、IDPS入侵防御技术,WAF应用防火墙、SWG安全网关、EDR终端防护技术。(2) 信息安全检测技术AST应用安全检测、NDT安全诊断、VCCT保密测评技术,UTM统一威胁管理(IDS、IPS),态势感知、SIEM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PPE个人信息安全、漏洞信息共享技术。(3) 信息安全测评技术等保测评、密码评测、安全认证、电子取证技术,安全评估、渗透测试、供应链库技术。(4) 信息安全数据技术VIRUS病毒解析、SPY反间谍、NI网络情报技术,NES加密解密、DataRec备份恢复、NMS舆情监控技术。(5) 隐私计算数据脱敏技术、差分隐私技术、同态加密技术、安全多方计算技术、联邦学习技术、可信计算环境、个人信息保护技术。(6) 量子通信后量子密码技术,量子密码技术,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技术。(二) 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1. 电子信息原材料硅基混合光电集成技术,硅基III-V族激光器,sGrOI晶圆制备技术,高密度储存技术,弯曲诱导振荡剪切技术,片上光互连技术,锗基石墨烯生长技术,锗基单品石墨烯晶圆制备技术,MEMS薄膜晶体生长技术,微结构光电子材料制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外延技术,紫外LED及电力电子技术。2. 专业芯片Mini/Micro LED芯片技术,高效低功耗5G射频和基带技术,半导体晶圆生产和封装测试技术。3. 新型显示可折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Mini/Micro LED高精度芯片键合技术,硅衬底GaN基LED外延技术,高质量、高锢组分、厚InGaN膜材料生长技术,高光效Mini/Micro LED芯片结构设计及制备技术,巨量转移技术,高效氮化镓基红光Micro LED 技术,高良率、高性能、高纯度和小尺寸的新型InGaN 基红光LED技术,大尺寸AMOLED面板生产技术。4. 核心元器件高频射频滤波器(包括BAW、FBAR 滤波器等)技术,有机材料涂层、全固态激光器、毫米波芯片等产业关键技术,北斗芯片及模组技术。5. 移动智能终端(1) 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编解码技术,多摄深度感知技术,复杂环境下语音识别技术。(2) 智能可穿戴设备语义识别与推荐算法技术,全形态柔性模组技术,近眼显示技术。(3) 感知交互设备全身型虚拟化身技术,光场采集与显示技术,低负载三维渲染技术,沉浸式大空间多人定位系统技术,AR空间计算技术网络与雾计算技术,基于VR的轻量化终端应用技术,沉浸声场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脑机交互、体感交互、眼动追踪等交互技术。(4) 系统软件泛在操作系统开发。(三) 数字融合关键技术1. 工业数字化(1) 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技术,高性能伺服电机系统。(2) 智能无人机与反制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自动避障、智能导航技术,无人机新型电池研发制造,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飞行控制技术,无线电压制技术、网捕拦截、激光拦截和欺骗干扰等技术。(3) 智能制造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生产安全监管技术,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技术,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超精密加工技术,供应链协同优化技术,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技术,设备故障检测与预测性维护技术。2. 农业数字化(1) 智慧农业农田环境信息检测技术,病虫害识别技术,作物长势检测、预测技术,农产品智能检测分级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农技知识交流,一体化智慧养殖。(2) 智能农机智能灌溉、驱虫、饲料投喂设备,植保无人机技术,基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播种、收割等各类机车,农业机器人、丘陵山区实用高效作业装备。3. 服务数字化(1) 物流数字化智能路径规划等智能配送技术,AGV智能仓储技术,物流园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车载终端等物流设备研发。(2) 教育数字化教育机器人研发技术,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研发,电子黑板等数字教学设备研发。4. 社会治理数字化(1) 数字政府政务数据中台建设,一体化政务云平台建设,政务数据隐私计算和多方计算、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电子政务、电子签章。(2) 智慧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如智能路灯)的研发技术,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城市统一地址编码、城市知识图谱建设。(3) 智慧医疗智能化医疗器械研发技术,AI医疗辅助诊断等技术,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4) 智慧低空空域地理信息引擎、多源异构融合算法云平台、云端数据自动化处理引擎,新型飞行载运工具。(5) 智慧通航空天地一体化空管体系,城市空管体系,航空器制造数字化,数字网格空域离散建模。(6) 智慧消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干扰复合、多光谱光束的感烟、多光谱成像的智能化新一代火灾探测器,氢氟烃替代高效环保型气体灭火技术,锂离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技术和热失控燃爆事故早期预警与灭火技术装备,闭合式循环呼吸等智能化防护装备,大跨度及隧道、地下空间智能化灭火救援机器人。5. 数据价值化(1) 数据确权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确权技术。(2) 数据交易可信数据空间系统架构技术,数据交易流通平台建设。(3) 数据定价算法定价理论和算法实现技术。
  • 确保生物安全与发展生物经济的多维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在对人类社会科技进步欢呼之余,也为技术使人类形成的绑架性依赖隐隐担忧,尤其是当前已经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DNA进行精准调控、任意编辑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担心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物种安全风险与生态灾难。因此,在通过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物经济发展效率、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将生物安全放在首位,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2年5月10日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指出要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目标之一是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以及自身的探索精神,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正是在这样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人类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让后代的生活更幸福,不断地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而前进。从地球到太空,人类不断拓展生产疆域,在彰显科技进步能力的同时,也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与生物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获得了长足进步,不仅进一步洞察自身的生命内涵,也在不断提升着对自我的发展与改造能力。20世纪末,学术界提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命题,主要是由于20世纪人类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21世纪生物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医药方面加速发展,从基因组计划、转录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代谢组计划、互作组计划等到精准医学,为生物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持久动力。通过优化遗传育种策略和发展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为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地球上以DNA和RNA为代码的碳基生命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理论上已逐渐具备定向改造现有物种、甚至创造新物种的能力,因此,目前也已经有这样的说法,“21世纪不只是生物学的世纪,更是合成生物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对遗传代码从“读”到“写”能力的增强,在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好奇心驱动下,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更加高级的生命体,这也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的课题,例如由我国科学家新近实现的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由此可见,生物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仍然处于高峰阶段,这是由人类的创新创造能力所决定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体现。生物经济发展对生物安全的威胁和挑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样,基于质能公式(E=mc2)的质量和能量转换原理,既能够用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也能够用于研发原子弹。随着生物经济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尤其大量涉及针对DNA和RNA等遗传物质的直接或间接操作,既能够成就人类,也有可能毁灭人类。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暴露在人类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和摆脱这个问题的困扰和挑战,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出一个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怪胎”,因此必须第一时间确保生物安全的核心理念。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能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技术是否能够被掌握在可确保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控制力手中,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很多问题一开始是技术问题,但随着技术问题的解决,就逐渐演化为一个伦理安全问题,从而与生物安全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在生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趋利性很容易带来生物技术被误用、滥用甚至于被恶意利用的问题,这就要求将科技伦理、医学伦理、生物医学伦理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描述的场景为例,白血病患者因为特效药而看到生存机会,但高昂的药价又让希望变成绝望,价格相对低廉的仿制药让患者、警察、药贩子、医药公司等陷入巨大冲突。化解这些冲突的理想方法,当然是通过科技发展降低治疗成本,甚至消除此种病症。类似问题还有“罕见病药物”(也被称为“孤儿药”),同样呼唤通过生物医药科技发展研发出相应药物以惠及民众,这是社会公众对“科技向善”的现实期盼。以器官移植为例,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器官来源不足的问题,因此通过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解决器官移植的痛点是刚性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显著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科学进步,例如如何解决不同个体之间器官移植之后的免疫排斥问题。此外,在人源性器官移植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科学界将视线拓展到异种器官移植方面,例如,一名57岁的心脏病患者,面临“要么死亡,要么手术”的选择,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例移植基因编辑猪心病例。他于2022年3月8日去世,距离其接受手术约两个月。该次手术中的供体猪,在出生前曾接受过10处特异性基因改造,去除猪体内会引起急性排异反应的基因等,以便人体更好地接纳猪器官。相关案例说明需求驱动创新发展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从反向角度来思考,一旦有的人或者有的机构能够掌握将部分重要基因进一步优化、修饰的技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就有可能形成生物技术滥用的安全风险。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推动技术发展,更何况在生物经济领域,有的技术本身也会被作为引导(消费)需求而被设计出来。在需要技术的地方,就会有专利、产品,就必然会被赋予资本属性,并很容易被资本自我增殖的天性所放大,进而很容易越过生物安全的底线。如果这种能力被个别超级大国所掌控甚至垄断,例如掌握和操控基因,就很可能带来对他国的技术歧视,更可能导致全球性生物安全风险的显著增加。此类研究在早期阶段,往往会与减少疾病、抵抗衰老以及解决学习障碍等患者的现实需求有关,但如果生物医药技术研究获得突破,就完全有可能将技术用于正常人的能力提升,从而形成新的生物经济技术壁垒,引发生物安全危机。基因编辑技术尤其具有形成此类风险的可能性。曾经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贺建奎事件,就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两个人类胚胎进行了基因修改,触动了禁区,违背了科学伦理,触犯了法律。2021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人类基因编辑管治框架》和《人类基因组编辑建议》,从技术、道德、安全等多个领域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治理和监管提出建议。涉及生物经济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典型案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涉及医学伦理学的问题,很容易引发道德危机和伦理挑战,例如,在技术上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进行表达纯化并用于提高人造肉的品质(如成分、口感、外观),但是,如果其中表达的是和人类蛋白质序列高度相似或一致的成分,将其用于人造肉并作为食物使用,那么,当这些人造肉被用户消费的时候,是否具有伦理风险,即摄入的是否为“人体成分”?这虽然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但都需要通过医学伦理甚至道德法律来进行规范。如果遇到医学伦理的挑战,很容易引发严重舆情,导致社会和公众担忧,从而影响该领域健康发展。就国际领域而言,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在生物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个别国家对生物技术霸权的控制意图所导致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风险问题,为全球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如果说20世纪之前引发人类烈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天灾的话,那么,21世纪以来的传染性疾病起因,则很有可能从天灾变成人祸,而其中生物经济推动下的基因编辑和遗传操控以及合成生物技术就有可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更加凸显出必须同步甚至优先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此,生物技术推动下的生物经济发展,为生物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亟需在发展、安全与健康之间把握好理想的平衡点。发展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治理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生物经济,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否则就会由于威胁人类安全而导致整体失控。一是需要确保人类安全。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发展经济的第一原则,即在发展生物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禁止发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导致人类灭绝的生物技术,例如基因武器、生化武器、人种武器等。在个别国家单边主义思潮主导下,在资本逐利思想的驱动下,很容易在发展生物经济的外衣下将生物技术的能力无限放大、精心包装甚至伪装,假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物经济的名义,开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活动,将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等非常隐秘地进行转移和控制,导致发展中国家形成潜在的人种危机。发展中国家应提高警惕,避免成为个别大国以技术霸权掠夺资源,并通过掠夺资源巩固技术霸权的牺牲品。二是需要确保自然环境生物安全。这里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安全,不仅包括工作场所、家居环境等,而且也包括人类生活环境的全部。应该避免通过生物技术的过度发展繁荣生物经济,却带来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安全的结果,例如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等,此方面教训深刻。农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生物技术成功应用的典范。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微生态系统失衡,甚至一度在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杀虫剂(DDT),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态灾难。近年来,国内外对农药的使用作出了很多规定,既让农药发挥更好效果,也能够更好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大量使用化肥固然能够提高产量,但是伴随的问题,例如土壤结块、肥力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很容易导致生物安全问题,例如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态失衡失控,最终反过来影响人类安全。因此,通过研发新技术,例如使用土壤微生态制剂,既能显著提高土壤活力,更好地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够实现生物经济发展、更好地保障生物安全的目标。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抗生素,例如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拯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受青霉素成功的启发,制药领域研发了更多的抗生素,为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不论是人用抗生素、还是兽用抗生素,都会对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兽用抗生素也会随着食物链的传播而走向餐桌,反过来影响人体健康。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超级耐药菌增加,反过来增加了新的疾病的风险。近年来各国陆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之间平衡发展的典型例子,即以资本受益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但是却不能以付出生物安全为代价。三是需要确保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人类生活在地球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失衡必然会从外向内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也会自内而外地影响身心健康。在生物医药领域,目前已经将人体内的共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即体内生物安全,简称为“内生安全”)的重要性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即由于人体不仅生活在充满微生物的自然环境中(即体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安全,简称为“外生安全”),而且人体本身就在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含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健康的人体含有健康的共生微生物群体,罹患疾病的人体则含有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共生微生物群体。以容易导致胃炎和胃癌的细菌病原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为例,60%~70%的正常人都带有该细菌,但并非所有人都发病。Hp诱发胃炎和胃癌主要与胃肠道菌群微生态体系是否失衡密切相关。临床上目前主要使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或四环素等)进行根治性治疗,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看到抗生素对胃肠道其他正常菌群的副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内生安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在婴幼儿发育早期阶段,过度使用多种疫苗激活免疫系统,也会导致婴幼儿肠道菌群严重紊乱失调,从而诱发严重的人体“内生安全”问题,与自闭症、多动症、精神心理异常等密切相关,甚至还是导致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确保人体内的生物安全(尤指微生态安全)是保持健康、减少慢病的关键。前述导致生物安全问题的抗生素,不仅会影响体外的微生物,而且会影响体内的共生微生物,从而构成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来源因素。尤其是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学术界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慢病可能与体内的共生微生物失衡密切相关,更是将人体内的生物安全问题推进到生物经济的最前沿、甚至可能会成为发展生物经济不可或缺的前置条件,后文将详细讨论。由此可见,必须在生物安全和生物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重要的平衡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充分说明在将生物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做好生物安全,不仅需要确保体外(环境中)的生物安全,而且更要把控好体内的生物安全,否则很容易导致生物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从人体与微生物的进化共存角度分析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的矛盾关系通常意义上来说,发展与安全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安全,也需要发展。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意义。没有发展,安全也就没有价值。《规划》中指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是对正确把握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科学阐释。考虑到当前国内外仍处于与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生物安全的高风险状态,以及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疾病大量存在的现实情况,需要结合生物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针对此问题进行科学研判,迫切需要从进化角度对人的存在与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因为只有从生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经济发展与身心安全关系问题。纵观国内外针对人的研究,无论是来自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都是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的,通常不考虑人在结构上与功能上是否存在可分割性(此处指的并非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可分割性,而是指遗传角度上的可分割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的研究指出,从生命科学和生物学角度而言,人体不再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的人的存在,而是由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组成的一个联合体,即“人微共生体”。其中的微生物可以被分为两类,最重要的一类是在卵细胞中就已经存在、并被受精过程激活、从受精卵到胚胎发育乃至从出生到死亡、并伴随肉体一起消失的微生物即线粒体(mitochondria)。该类微生物以细胞器的方式终生生活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中(除过成熟的红细胞之外),由16,569个DNA碱基对组成,仅编码37个基因。另一类微生物则是在婴儿出生后,从环境中向人体传递过来、并与人体共生共存直至人体消亡的微生物系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共生于人体的内外表面,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正常情况下不进入人体细胞中(否则会导致人体感染而出现病理状态)。这些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构成了庞大的微生态体系,以肠道菌群数量为最多,可编码超过400万个微生物基因,是人类基因组所编码的2.5万个基因的150倍以上。这些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为人体提供促进营养物质分解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激活免疫等功能,人体则为其提供共生环境。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大量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自闭症甚至阿尔茨海默症等都与肠道菌群异常密切相关,从而促使学术界对于人的研究不再只是局限于人本身,而是扩展到人作为由人体与共生微生物联合组成的“超级共生体”的新角度。在笔者实验室的研究中则发现,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了摄食所必须的信号源,即“饥饿源于菌群”,结合前述线粒体是人体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来源的动力工厂而形成“呼吸源于线粒体”的认识,尤其是在中医经典理论阴阳学说的启发下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菌粒阴阳学说”,从肠道菌群在人体相对主“阴”(简称为“菌脑主阴”)、线粒体相对主“阳”(简称为“粒脑主阳”)以及“人体主和”(即人体调控阴阳平衡)的角度进行了系统阐释,不仅为理解“全人”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讨论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众所周知,生物安全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人体是否接触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病原微生物。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隔离,避免新冠病毒与人体接触而致病,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考虑到人体本身就含有大量共生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真菌,而且还包括大量病毒(例如2021年2月有研究认为正常人肠道中有14万种病毒),说明人体与微生物之间需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可以与人体共生共存,否则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衡紊乱而引发慢病风险。因此,在讨论生物安全这一主题时,一定不能抛开人体共生微生物这个核心的角度而单纯讨论人体疾病的问题,否则就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完整的。事实上,种种迹象提示,在破解人体慢病难题的关键点方面,需要对“人微共生体”进行深入诠释与科学解读。只有当能够实现人体与共生微生物的共同健康即“人微同康”时,人类才有可能从慢病高发的困局中走出来,走向身心健康的新阶段。相反,如果仍像当前一样,只是局限于关注人体本身的健康,而忽视甚至破坏了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健康,那么,就不可能实现《规划》中所指出的“身心健康”的目标。之所以从“人微同康”角度讨论生物安全问题,是源于从生命起源与进化角度对“人”在地球上出现的重要思考,即自然界在形成“人”之前,已经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过程,首先在36亿年前出现细菌,于24亿年前进化出线粒体,逐步进化出植物、动物乃至人类。在此漫长的地球生命发展过程中,分别通过将线粒体内置于人体细胞向人体赋予有氧代谢的能力(即“呼吸源于线粒体”)、通过将肠道菌群在婴儿出生后接种于肠道向人体赋予因饥饿而摄食的能力(即“饥饿源于菌群”),从而形成以人体为依托、人体细胞与线粒体的“细胞内共生”、肠道与肠道菌群的“肠道内共生”的联合共生体,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人就是人、人只是人”的朴素认识。当然,除了这两种“内共生”形式之外,人类所在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动植物体系,可被认为属于与人体“外共生”的生态环境体系。由此可见,在讨论生物安全即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方面,必须结合近年来的科学发现,认识并接纳人本身就是自然界使用作为宿主的人体和作为共生的微生物的联合进化的结果。只有确保人体内部的两套“内共生”微生物体系,人体外部即所在自然环境的一套“外共生”微生物体系和动植物生态体系的共同安全,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安全。通过实现人与共生微生物的联合安全与共生安全,即同时满足体内生物安全和体外生物安全的条件,突破以往只是以人为本、以人类为中心研究和应用的局限性,扩展到以人微共生体的协同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广域认识,在发展生物经济的时候,就能够有新的科学遵循,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这同时也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和合思想为生物经济的安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实现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思想同样也适合于本文讨论的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主题,这是因为就社会发展的主体要素与对象即“人”而言,也必须把握好“和合”的客观逻辑——“人”的出现、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是自然界在地球碳基生命方面以“和合”方式而运行的特殊产物。就“和合”而言,“和”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等意,“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联合、融合、合作等意。这两个要素,在前述基于“人微共生体”理念对“什么是‘人’”的科学解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作为细胞器、共生于细胞质、本质上属于微生物的线粒体,需要与人体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为线粒体提供氧气,线粒体则通过生化反应将碳源中的能量以氧化磷酸化的方式释放。如果线粒体出现DNA突变和损伤,将引发人体细胞出现自噬、细胞凋亡、持续性炎症反应甚至诱发癌症,表现为线粒体与人体之间“和合”关系的破坏而导致“两败俱伤”。在高原缺氧、人体组织缺血缺氧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情况下,线粒体将无法通过人体呼吸系统获得充足氧气完成有氧代谢,无法为人体提供能量,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严重损伤甚至死亡,表现为人体与共生线粒体(简称为“人粒”)的双双消亡,共生关系消失,肉体不复存在。由于线粒体只能通过母系遗传给子代,因此,一旦一个人自身的“人粒”共生关系结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肉体死亡、与其肉体共生的线粒体也同步死亡。新的线粒体则伴随着新的卵细胞被精子激活后,形成并启动另外一个新的个体的发育过程,从胚胎到出生,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开始一个新的“人粒”和合共生周期。除了上述“人粒”之间存在从受精卵到肉体死亡而终生“(胞质)内共生”的典型“和合”关系之外,“人菌”之间所存在的“(肠道)内共生”显然也符合“和合”思想的客观逻辑,只不过区别在于“人粒”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是从卵细胞受精后启动个体生命的发育过程开始的、并持续人体终生;但“人菌”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则是从婴儿出生后,自然界将以肠道菌群为主的微生物向肠道主动接种后启动个体生命的饥饿与摄食过程开始的、并持续人体终生。如果以肠道菌群为主的共生微生物群体处于正常、健康状态,就能够表现为“人菌”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的健康存在,两者之间也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状态。相反,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例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使用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出现失调、紊乱,就会导致大量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持续从肠道进入人体而导致出现慢病,与古人所说的“粪毒入血、百病蜂起”以及西方医学开创者希波克拉底所说“慢病源于肠道”是一致的,这也是慢病的重要根源。随着作为肠道菌群承载者的肉体逐渐出现慢病,免疫力逐渐下降,人体自愈能力降低,对肠道菌群紊乱失调的纠正能力也会持续下降,最终会导致“人菌”关系的破裂,即“人菌”之间“和合共生”关系遭破坏。当人体走向死亡之后,肠道菌群则从肠道内部开始分解肉体,并回归到自然界,为寻找下一个宿主、建立与新个体的共生关系、形成新的和合生命周期做准备。由此可见,在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自然界本身就使用了“共生”与“和合”的内在科学逻辑,而不是直接通过一步登天的方式来形成人这样的个体。事实上,笔者在2021年年底发表的论文《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数学模型构想》中,从数学角度(超复数、四元数)进行了表述,指出对于完整的人的表述,可能必须从“肉体的人(标量)、线粒体的人(矢量)、肠道菌群的人(矢量)以及大脑和思想的人(矢量)”的角度,以联合存在和联立共生的方式进行解读,方才能够实现对于人的完整理解。这一点也是确保在生物安全前提下实现生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生物经济做大做强,而且同时也要将生物安全做好做稳,表现在人体这个层面的四元数矢量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与医学价值》,《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第16期。【作者简介】张成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智库专家、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与肠道菌群、菌心说与双脑论、心理认知与精神障碍。主要著作有《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等。
  • 低碳经济迎来好时机 十二五或撬动6万亿市场
    6月17日,我国迎来首个&ldquo 全国低碳日&rdquo ,低碳发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近年来,我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中长期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是必然选择   &ldquo 倡导全面践行绿色、节能、低碳理念,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rdquo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说,对于一个13亿人口大国而言,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动低碳发展,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02%。   &ldquo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掉以轻心。&rdquo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说,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部分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这表明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显现,呈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我国环境问题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能源消费总量还会相应增长。转变传统的高碳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解振华表示,我国人口规模庞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现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我国面临的唯一选择。   低碳撬动6万亿元市场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世界各国已经把通过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共识,这也带动了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ldquo 十一五&rdquo 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已初具规模。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正全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到&ldquo 十二五&rdquo 末,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8万亿元,在整个节能减排领域的市场空间将达到6万亿元。   按照测算,&ldquo 十二五&rdquo 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投入将达到2.3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吸纳就业人口3000多万人,年均增长15%以上。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要达到1.8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由5%提高到30%。   &ldquo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绿色低碳市场的发展将非常广阔,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大机遇。&rdquo 解振华表示。   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共赢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低碳发展不仅是压力,更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远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跃表示,企业不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视为&ldquo 赔本买卖&rdquo ,而要努力挖掘其中的商业机会,实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认为,工业企业不仅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要主体,也承担着为节能减排提供产品、技术和装备的主要责任,其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全社会低碳发展的进程。因此,工业企业应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ldquo 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研发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打下扎实基础。&rdquo 解振华说,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政府和企业都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增加投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应该共同研发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技术,解决好未来的技术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解振华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财税、价格、投资、金融等经济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环境税改革,着力发挥市场手段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水价、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建设,加快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标准,建立汽车、燃油经济型指标。   专家指出,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潜力还很大,必须全面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
  • 热烈祝贺|坛墨质检被评为常州市天宁区“三新经济示范企业”!
    2020年3月10日,常州市“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动员大会顺利召开。会议提出了“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吹响了“勇争一流再出发,奋力夺取双胜利”的冲锋号角。天宁区在分会场组织参会,区内参会企业家倍感振奋,纷纷表示将为天宁“全力冲刺五十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区委书记宋建伟代表区四套班子,向受到表彰的企业和企业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过去一年为天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的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坛墨质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燕飞女士受邀出席动员大会,大会通报了2019年获省级以上荣誉情况;以及受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名单,并宣读《关于表彰2019年度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的决定》。我公司因在2019年度发展势头良好,被评为常州市天宁区“三新经济示范企业”! 重大项目强化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一直以来,坛墨质检始终秉承“质量赢信誉,信誉得效益”的企业理念,紧跟国标,严格管控,运行iso导则34管理体系,精耕细作,并结合自主研发的crm客户管理系统,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科技、系统集成等先进技术,为超过10000名实验室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准确、专业的产品与服务,为中国标准物质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贡献坛墨力量。
  • 环保与经济这笔大账该怎么算?
    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水十条”“大气十条”等相继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关注和热议—— “‘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我国环保投入共计2.33万亿元,拉动GDP增加2.56万亿元,占前3年GDP的1.64%。”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结合上述数据表示,加强环境保护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在日前环保部举行的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多位专家谈道,环境保护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损失等方面有较好的贡献和优化作用。 然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新环保法、“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实施,环保力度持续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热议。“环保力度太大造成一些地方经济下行”的声音也时有出现。 那么,我国的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到底有何影响?环保能否成为优化经济发展的抓手?专家们认为,让事实和数据说话,是最有力的回答。当前经济下行主因并非强化环保 “环境保护是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影响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的观点,也是环保部刚刚完成的一个分析报告的基本判断。 环保部科技司副处长陈胜介绍,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组织技术专家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形成了这份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环境保护对经济的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淘汰落后产能带来GDP减少。据宏观测算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减少了GDP1869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0.12%,影响较小。《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淘汰落后产能共造成GDP减少约1148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0.03%,其中炼钢行业减少812亿元,总体影响较小。 报告同时指出,尽管宏观测算的结果反映出部分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整体来看只是在短期内对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两高一资”行业产生了遏制作用,而对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设备制造业等新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明显优化了产业结构。 根据对唐山的实地调查,近两年来,唐山市持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因市场和环保等因素关停取缔的企业达2382家,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经初步测算,钢铁行业关停影响现价产值276.5亿元,占钢铁行业总产值的6.4% 水泥行业关停影响现价产值6.5亿元,占水泥行业总产值的2.5% 焦化行业关停6家,影响现价产值47.3亿元,占焦化行业总产值的9.5%。以上企业合计影响税收18.46亿元。 尽管在短期看,唐山市经济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唐山市产业结构偏重趋同、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竞争力不强以及传统产业的产品价格全面下跌等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增长乏力。 理性看待环保与经济发展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关系,是实现环保优化经济发展要过的“认识关”。过不了这一关,就难免会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行动上徘徊不前。有“减法”就有“加法” 通过能耗和污染排放的“减法”,助推效益提升的“加法”,是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加减法”。 王金南介绍了更多的数据:据测算,“大气十条”的实施将拉动我国GDP增长1.94万亿元,增加就业196万人。“水十条”的实施需要环保总投入4.6万亿元,带动GDP增加5.7万亿元,累计增加非农就业约400万人,带动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1.9万亿元。 “在宏观层面上,我国逐年增加的环保投入起到了拉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等较为积极的影响。”王金南说。 此外,严格环保法规标准将倒逼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逐步淘汰从而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使工业所占比重下降了0.36%,污染密集型行业比重下降0.39%,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0.24%。“大气十条”“水十条”的实施对产业结构具有明显优化作用,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高污染行业比重显著下降,涉及大气、水治理的高新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比重将有所上升。 王金南进一步举例,浙江省通过提高环保标准,整治关闭224家铅蓄电池企业,而该省蓄电池行业生产总值不降反增,较整治前增长41.3%,利润增长75%。 对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表示,国内一些研究表明,当环境管制成本增加1%时,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授权数量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增加0.12%、0.30%和0.22%,证明了适当的环境要求利于企业赢利。 环境保护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是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测算,“水十条”的实施,投资中直接用于购买环保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达13926亿元,间接带动环保产业产值增加4856亿元。 另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已达677亿美元,居全球之首。仅以淄博为例,2014年该市环保投入达400多亿元,环保投资的增加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淄博市环保产业仍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并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0.7%。“绿动力”需持续给力 “中国正在迎来绿色发展的时代,这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后已经呈现出几个重要的创新,首先提出了绿色发展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胡鞍钢说,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再到“十三五”,我们正在走向总量减排与经济发展脱钩的阶段,尽管环境质量改善仍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将为新兴经济体提供探索出一条路,成为环境治理良好的国家。 王金南认为,运用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重要的是增强绿色驱动力。“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加大环保有效投资,以环保大投入带动绿色经济大发展,完善环保市场化机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环保标准不断加严情况下,若缺乏可行、可靠、稳定的治理技术,企业要达到新排放标准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应同步加快相应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着力解决环境技术瓶颈问题。王金南建议,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以气水土3个十条及“十三五”规划为抓手,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强的国家绿色清洁能源、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物资源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智慧环保等8大工程体系,以绿色投入带动产业发展。 环保部的上述分析报告同时建议设立国家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基金,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培育环保企业做大做强,整体拉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 严格环境标准法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已成为专家的普遍共识。此外,为最大限度减小环境保护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疏堵结合,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建立完善相关保障性政策,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渡过“难关”,这也是不能忽视的。来源:经济日报
  • 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 基因组学列第七
    麦肯锡发布了一项报告,里面研究了技术对未来经济影响程度。研究的对象是一些正在取得飞速发展、具有宽泛影响,且对经济影响显著的技术。相反,那些过于遥远的,仅能影响1、2个行业的,以及2025年之前不大可能实用化的技术(如混合动力),或者是虽然即将成熟但不够大众化的技术(如私人太空飞行)等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以下就是麦肯锡列举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程度(含消费者盈余在内,即消费者并未支付的因创新而获得的价值),当然,这种影响评估只是粗略的,不会像GDP数字那么具体。   如上表所示,麦肯锡认为,未来10多年最具经济影响性的技术应该是那些已经取得良好进展的技术&mdash 如已经在发达国家普及并在新兴国家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 知识工作的自动化,比方说用计算机语音来处理大部分的客户电话 物联网,比方说将传感器嵌入物理实体中用来监控产品在工厂的流动 以及云计算。按照麦肯锡的估算,到2025年,这些技术每一个对全球经济的价值贡献均超过1万亿美元(即便是预测的下限)。   不过麦肯锡的报告中令人感兴趣的预测是,一些比较性感的新潮技术,如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可再生能源等的经济影响相对较低。   这种炒作热度(关于技术炒作可参见Garnter的技术炒作周期)与潜在经济影响力的失联可以从下图(纵向坐标为炒作指数,以过去1年发表的效果技术文章数衡量 横向坐标为潜在经济影响)看出。经济影响力最大的技术并非炒作最厉害的。在图中,只有右上角的技术&mdash 移动互联网是名符其实的,即炒作与经济影响力相当。而相对而言,知识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先进机器人技术就要低调许多。   以下就是这12项技术的关键摘要:   1、移动互联网   价格不断下降能力不断增强的移动计算设备和互联网连接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3.7&mdash 10.8万亿美元   生活:远程健康监视可令治疗成本下降20%   主要技术包括:   无线技术   小型、低成本计算及存储设备   先进显示技术   自然人机接口   先进、廉价的电池   关键应用包括:   服务交付   员工生产力提升   移动互联网设备使用带来的额外消费者盈余   2、知识工作自动化   可执行知识工作任务的智能软件系统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5.2&mdash 6.7万亿美元   生活:相当于增加1.1&mdash 1.4亿全职劳动力   主要技术包括: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自然人机接口 大数据   关键应用包括:   教育行业的智能学习   医疗保健的诊断与药物发现   法律领域的合同/专利查找发现   金融领域的投资与会计   3、物联网   用于数据采集、监控、决策制定及流程优化的廉价传感器网络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2.7&mdash 6.2万亿美元,对制造、医保、采矿运营成本的节省最高可达36万亿美元   主要技术包括:   先进、低价的传感器   无线及近场通讯设备(如RFID)   先进显示技术   自然人机接口   先进、廉价的电池   关键应用包括:   流程优化(尤其在制造业与物流业)   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智能水表、智能电表)   远程医疗服务、传感器增强型商业模式   4、云   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通过互联网或网络提供服务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1.7&mdash 6.2万亿美元 ,可令生产力提高15-20%   主要技术包括:   云管理软件(如虚拟化、计量装置)   数据中心硬件   高速网络   软件/平台即服务(SaaS、PaaS)   关键应用包括:   基于云的互联网应用及服务交付   企业IT生产力   5、先进机器人   具备增强传感器、机敏性与智能的机器人 用于自动执行任务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1.7&mdash 4.5万亿美元   生活:可改善5000万截肢及行动不便者的生活   主要技术包括:   无线技术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先进机器人机敏性、传感器   分布式机器人   机器人式外骨骼   关键应用包括:   产业/制造机器人   服务性机器人&mdash 食物准备、清洁、维护   机器人调查   人类机能增进(如钢铁侠)   个人及家庭机器人&mdash 清洁、草坪护理   6、自动汽车   在许多情况下可自动或半自动导航及行驶的汽车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0.2&mdash 1.9万亿美元   生活:每年可挽回3-15万个生命   主要技术包括: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先进传感器,如雷达、激光雷达、GPS   机器对机器的通信   关键应用包括:   自动汽车及货车   7、下一代基因组   快速低成本的基因组排序,先进的分析,合成生物学(如&ldquo 写&rdquo DNA)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0.7&mdash 1.6万亿美元   生活:通过快速疾病诊断、新药物等延长及改善75%的生命   主要技术包括:   先进DNA序列技术   DNA综合技术   大数据及先进分析   关键应用包括:   疾病治疗   农业   高价值物质的生产   8、储能技术   存储能量供今后使用的设备或物理系统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0.1&mdash 0.6万亿美元 ,到2025年40%-100%的新汽车是电动或混合动力的   主要技术包括:   电池技术&mdash 锂电、燃料电池   机械技术&mdash 液压泵、燃气增压   先进材料、纳米材料   关键应用包括:   电动车、混合动力车   分布式能源   公用规模级蓄电   9、3D打印   利用数字化模型将材料一层层打印出来创建物体的累积制造技术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0.2&mdash 0.6万亿美元   生活:打印的产品可节省成本35-60%,同时可实现高度的定制化   主要技术包括:   选择性激光烧结   熔融沉积造型   立体平版印刷   直接金属激光烧结   关键应用包括:   消费者使用的3D打印机   直接产品制造   工具及模具制造   组织器官的生物打印   10、先进材料   具备强度高、导电好等出众特性或记忆、自愈等增强功能的材料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0.2&mdash 0.5万亿美元   生活:纳米医学可为2025年新增的2000万癌症病例提供靶向药物   主要技术包括:   石墨烯   碳纳米管   纳米颗粒&mdash 如纳米级的金或银   其他先进或智能材料&mdash 如压电材料、记忆金属、自愈材料   关键应用包括:   纳米电子、显示器   纳米医学、传感器、催化剂、先进复合物   储能、太阳能电池   增强化学物和催化剂   11、先进油气勘探开采   勘探与开采技术的进展可实现经济性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0.1&mdash 0.5万亿美元,2025年每年可额外增加32&mdash 62亿桶原油   主要技术包括:   水平钻探   水力压裂法   微观监测   关键应用包括:   燃料提取能源,包括页岩气、不透光油、燃煤甲烷   煤层气、甲烷水汽包合物(可燃冰)   12、可再生能源&mdash 太阳能与风能   用清洁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发电   到2025年的影响力:   经济:0.2&mdash 0.3万亿美元,到2025年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0-12亿吨   主要技术包括:   光伏电池   风力涡轮机   聚光太阳能发电   水力发电、海浪能   关键应用包括:   发电   降低碳排放   分布式发电
  • 爆火的低空经济,仪器企业与检测机构如何分一杯羹?信立方携手合作单位出席2024雄安新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发展大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
    低空经济领域,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正逐渐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变革力。随着无人机技术、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以及相关低空应用的快速发展,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市场规模来看,2023 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 5059.5 亿元,增速达 33.8%。乐观预计,到 2026 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低空经济腾空而起,为上下游产业打开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作为研发质控等关键环节的重要参与者,科学仪器企业与检测机构该如何分一杯羹?2024年7月5日,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国雄安集团主办的“2024雄安新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发展大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雄安国际酒店召开。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我要测网母公司)作为本次活动的支持单位,积极组织南京质检院、华测检测、广电计量、国检集团、北京化工大学、国药控股等多家合作单位出席,与低空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各方力量共同探讨低空经济的发展趋势、政策环境,以及在交通、物流、农业、文旅、安全等多业态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之路。2024雄安新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发展大会现场  “未来之城”迈出低空经济关键一步  雄安新区作为中国的“未来之城”,承载着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在空域和区位优势的加持下,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生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的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深度融合,创新并开放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开幕式上,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主任于国义,中关村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金峰,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晖分别为本次大会致辞。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扈德辉做《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报告解读》。开幕式上隆重发布《雄安新区关于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12条强有力举措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在雄安新区振翅起飞。低空经济相关主题演讲,左为中国科学院王建宇院士、右为西北工业大学潘泉教授  会议同期举办多个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包括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低空经济大厦揭牌、雄安中关村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发起成立仪式、雄安新区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签约仪式、低空经济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主题演讲环节,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范恒山,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光学遥感和光电探测专家王建宇,中国通号党委副书记张权,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西安辰航卓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泉等9位专家及企业界代表分别带来低空经济政策、系统、应用场景、测试验证等相关主题的精彩演讲。  仪器企业、检测机构如何前瞻布局新赛道  低空经济政策频发,行业发展持续推进,科学仪器企业及检测机构该如何前瞻布局?还是需要先从对低空经济的理解开始。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领域的主要产品有备受关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消费级、工业级)、直升机、传统固定翼飞行机等。产业链上游包括设计研发、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为分系统与总装集成,下游则是空中交通、物流配送、低空安全、生态监测、文化旅游、立体交管、农林牧渔等应用场景。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展示  在环境监测与保护方面,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多光谱相机、水质传感器及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等,已成为实时精准、无干扰的生态监测利器。无人机飞行高度适中,能快速覆盖大片水域,通过水下摄像设备和水质传感器,采集到包括溶解氧、pH值、蓝藻密度、浊度等水质信息,并及时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通过智能算法和分析技术及时识别水质变化及潜在污染风险。此外,低空飞行设备的原材料涉及铝合金、钛合金等金属材料以及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在航空器轻量化的设计需求牵引下这些将逐步成为材料领域的新宠,科学仪器在其中大有可为。  近两年,华测检测、广电计量等头部检测机构也争先布局低空经济亿万产业新赛道,涉及到为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等提供包括环境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有害物质检测、失效分析、化学分析、VOC测试、零部件强度试验,材料性能测试、无线射频检测以及功能安全评估等服务,检测机构在低空经济产业链正逐步建立起先发优势。参观雄安中关村科技园与雄安规划展示中心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还深入探访了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细致参观了雄安规划展示中心。信立方积极参与当晚主办方策划的“雄安低空之夜”,与政府领导、投资机构、企业代表重点围绕低空经济在交通、物流、农业、安全等多业态在雄安的应用场景进行需求对接。作为中国的“未来之城”,雄安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以及丰富多样的试用场景,正逐步构建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沃土。低空经济有望从这里腾飞,北京信立方作为资源嫁接的桥梁,愿携手仪器企业与检测机构投入更多关注。
  • 上半年医药经济运行分析及全年预测
    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工业生产、销售、经济效益保持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发展的推动下,行业投资加速,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增长速度缓慢,面临较大的国际市场压力。   产销持续增长增幅稍有回落   据有关统计显示,1~6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6.6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8%)16个百分点,但增幅较一季度下降1.36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7.0%)7个百分点。   其中,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制剂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909.8亿元和1393.3亿元,同比各增长6.8%和20.8% 中成药制造业和中药饮片加工业分别完成956.2亿元和235.9亿元,同比各增长18.3%和26.2% 生物生化制品业完成403.2亿元,同比增长22.4%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完成425.7亿元和238.2亿元,同比各增长19.6%和26.5%。除化学原料药外,其他6个分行业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6月,医药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519.9亿元,同比增长17.7%,增幅水平较一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制剂业分别完成863.9亿元和1312.5亿元,同比各增长7.1%和18.8% 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加工业分别完成891.4亿元和226.7亿元,同比各增长18.5%和26.7% 生物生化制品业完成383.7亿元,同比增长23.1%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完成413.9和231.0亿元,同比各增长20.3%和27.6%。除化学原料药外,其他6个分行业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6月,全行业整体产销率94.8%,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药、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成药、生物生化制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产销率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24、0.31、0.87、0.16、0.54和0.52个百分点,化学药制剂产销率较上年同期下降1.59个百分点。   1~5月,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44.3亿元,同比增长17.95%,相对于全国工业平均22.9%的负增长,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其中,化学药制剂业实现利润111.6亿元,同比增长16.8% 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加工业分别实现利润69.6亿元和11.1亿元,同比各增长27.9%和30.7% 生物生化制品业35.9亿元,同比增长20.7%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35.2亿元和14.3亿元,同比各增长28.9%和52.1%。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药饮片加工、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中成药和生物生化制品5个分行业利润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化学药制剂利润增速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实现利润54.1亿元,同比下降了4.13个百分点,多年来首次负增长。   1~5月,医药行业亏损企业1636家,行业亏损面为19.9% 累计亏损额21.5亿元,同比增长2.4%。   1~5月,医药保健产品出口总额121.9亿美元,同比下降2.77%,出口增长仍然乏力。其中,化学药原料出口64.5亿美元,同比下降10.0% 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42.6亿美元,同比增长4.0% 西成药出口4.4亿美元,同比增长2.7% 生化药出口4.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2% 植物提取物出口2.53亿美元,同比增长18.8% 中成药出口6130万美元,同比下降9.1% 中药材及饮片出口1.9亿美元,同比下降14.2%。   1~5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6.3亿元,同比增长44.2%,较2008年全年累计25.9%的增幅有很大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带动行业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   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世界经济的衰退,我国医药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愈发严峻,业内专家们预计,2009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工信部工业消费品司医药处处长李宏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等专家分析认为:   其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医药出口面临较大压力。不少企业反映,国外订单额下降、长单变短单、大单变小单、订单减少、下单仍以老客户为主情况较为普遍,出口量下滑。受环保标准提高、实施新劳动合同法等政策性因素影响,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金融危机导致部分国家货币贬值,尤其是我国医药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其货币卢比对外汇率大幅度下调,而人民币升值相对较快,使得我国很多原料药的出口价格被迫抬高,加剧了产品出口压力。   其二,受国际市场影响,化学原料药产值效益增速大幅下滑。在我国医药行业各分行业中,化学原料药出口比重最高,受国际市场影响也最大。1~5月,化学原料药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0%,比上年全年增幅下降了65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受阻,1~5月化学原料药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仅为6.6%,而利润总额同比增幅下降了4.1%,产值增速大幅回落的同时,效益增幅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负增长。   其三,药品安全存在隐患。今年以来“双黄连注射液”、“香丹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品种又接连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药品质量安全事件,暴露出我国现有部分注射剂品种,研制基础较薄弱,生产工艺有缺陷,质量水平不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其四,环保压力较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8年6月颁布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新建制药企业必须按新标准设计和生产,老企业则要求在限期内完成整改。由于新标准要求高,企业与地方、园区公共设施之间在废水治理、排放上尚未形成合作配套机制,仅靠企业自身条件,环保治理成本很高,许多企业和地方医药经济发展急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需求旺盛增长仍可期待   对于下半年行业走势,业内人士普遍充满信心,认为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推动下,国内医药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医药行业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预计2009年产值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效益增幅保持在15%~20%之间。   上述乐观的预测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国内市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即将出台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国内医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医药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国际方面,尽管有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较大,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对我国医药产品的需求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优势产品在短期内不会被其他国家的产品所替代,加之我国政府促进出口发展政策的实施,全年医药产品出口将保持正增长。   从行业方面看,随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行业优胜劣汰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资源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实施医药技术改造专项、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适时提高出口商品的退税率等产业政策的积极推动下,今年我国医药行业效益水平在调整中将保持较快增长。
  • 经济衰退期间的黄金投资——发现隐藏的价值
    黄金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对象之一,既符合当前的经济实用性,也符合许多文化的古老传统。通货膨胀、各种经济因素导致的货币贬值和全球不确定性通常使黄金成为一种避险资产。然而,物品真正的价值常常隐藏在表面之下,通过精确可靠的XRF(X射线荧光)测试,进行全面的贵金属分析,有助于发现一件物品的真正价值。金银价格上涨除了经济周期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金价,其中包括对黄金的需求。全球最*大黄金需求国之一是印度,因为印度对珠宝有着巨大需求,且对珠宝所蕴含的吉祥之意有着强烈追求。无论是婴儿出生、婚礼还是任何节日,黄金或白银始终是人们的首购之物,具体取决于预算情况。如果节日即将来临,金价可能还会继续上涨数月。在金价飙升的不确定时期,虽然投资者可能会购买更多金条、金币、金块或金锭,但个人客户往往只购买其所需要的物品,导致金店常客数量下降。然而,另一方面,随着金币所有者在典当行以现金换取黄金,典当行的黄金贵重物品赎回量小幅上升。这些交易使得全球假黄金诈骗案例数量有所增加,最近在一些国家出现了一些臭名昭著的假黄金诈骗案,已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 逐件进行精确分析珠宝和金条的真正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贵金属的元素成分。使用XRF可轻松快速地对贵金属进行测试。XRF贵金属分析仪测试准确、无损,可确保价格合理,而无需使用化学测定、火试金法或替代测试方法进行分析。日立的XRF贵金属分析仪可轻松快速地测定金(Au)、银(Ag)、铂(Pt)和钯(Pd)的含量,还可验证稀有贵金属,如锇(Os)。除了确定精确成分外,该分析仪还可测量镀层厚度,如铜合金上的金镀层和金合金上的铑镀层。XRF光谱仪可测量较小的区域,能提供较高的精度,使得检查每件产品的成分、确切克拉重量、镀层和完整性变得极为简单。作为日立黄金检测产品系列的一部分,以下两种无损XRF光谱仪可供选择(具体情况视验证流程而定):台式X-Strata920微焦斑XRF光谱仪或轻便手持式X-MET8000“XRF枪”。X-Strata920 XRF黄金分析仪是金银纯度标记中心、黄金精炼厂、冶炼厂和测试实验室的理想工具。这是一种高精度仪器,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物品,能够测量物品上细小的单独部件,例如连接件、扣子、镶嵌物和宝石托。这款分析仪具有多种准直器、样品舱和基座配置,是一种多功能仪器,可精确测量极小部件。X-MET8000手持式XRF光谱仪是进行热门黄金纯度分析的理想工具。其仅重1.5kg,非常适用于小型空间。典当行、珠宝店老板或验证机构可根据现场需要,使用X-MET8000光谱仪的“傻瓜相机”式操作功能,轻松获取克拉值、分类或成分。该款仪器配有一个作为专家模型标准的轻型支架和一个可选台式支架,这是贵金属和珠宝测试中非常受欢迎的附件。您是否希望了解更多关于日立推出的适用于贵金属测试的XRF光谱仪的信息?日立的本地专家很乐意与您讨论,帮您选择最适合您进行贵金属分析所需的分析仪。
  • 维德维康参加第十三届中国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高层论坛
    12月10日,由中国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高层论坛组委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高层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论坛汇聚了1200余位商业领袖及行业精英,来自政界、经济界、企业届、文艺界等不同领域的大咖与专家在论坛上建言献策,共同打造中国农牧领域权威性的交流平台。此次会议由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主办方战略合作。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应邀参加,展位号:05号。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蔡辉益先生主持。农业部畜牧业司王俊勋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饲料工业是支撑畜禽养殖生产的重要产业,也是衡量畜牧现代化水平标志的产业。我国在风险控制上建立了生产规范、安全评价、风险监测、监督执法等机制制度。我国的饲料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为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我国饲料行业也西药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正视环保问题、科技创新问题等,这都是“十三五”期间需要一一化解的难题。蔡辉益理事长主持开幕式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携新品荧光定量快速检测系统、饲料中真菌毒素及兽药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卡等产品参展,工作人员现场为大家展示了荧光免疫定量分析系统和快检产品的使用方法,并就参会人员提出的相关检测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 饲料安全是饲料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畜产品安全的源头,是关系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因此,对饲料产品的监控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保障。维德维康会持续突破创新,研发出优质稳定的快速检测产品,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饲料安全是饲料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畜产品安全的源头,是关系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因此,对饲料产品的监控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保障。维德维康会持续突破创新,研发出优质稳定的快速检测产品,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 《数字经济大变革》——读懂数字经济,把握时代脉搏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席卷全球,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前所未有。数字经济对于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一次巨大的机会,也推动商业模式、商业蓝海、娱乐方式、用户体验的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进一步让大众提升数字经济素养和数字经济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日,由数字经济学家陈晓华与沐盟集团董事长吴家富共同主编的《数字经济大变革》正式出版,本书围绕数字经济这一核心主题,从数字经济的发展历史、数字经济的本质和原理、数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数字经济的三个核心要素、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对这一轮数字经济革命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性的阐述。其中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部分,加入了新能源、生物医药及智能科技领域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案例和解决方案,印证了数字经济的变革深入到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本书还邀请到第一届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谢钟毓为本书做序,在此特别感谢谢老对本书编写的大力支持,谢老在序言中表示:《数字经济大变革》一书是作者在数字经济领域多年积累成果的呈现,本书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探索、发展数字经济与重构治理模式提出宝贵的经验,涵盖多项该领域典型企业的实践案例,对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也衷心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到这项伟大事业之中,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数字经济大变革》的出版是对数字经济普及以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持,全面解读未来十年数字经济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对个人而言,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成长机会;对企业和组织而言,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未来发展机会;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如何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中寻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数字经济被称为第五次财富发展的风口,前四次分别是下海、发股、房改、互联网,而当前是发展数字经济最好的机遇,随着数字经济规划的出台,涌现出一条价值十万亿的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占到GDP总量的10%以上,这个10%必然意味着数字经济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当前国内大多数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消费疲软,必须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率,从而出现新的财富增长点,无论是对于投资还是消费,都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本书中有所收获,真正做到读懂数字经济,把握时代脉搏。请在小程序里购买。#小程序://京东购物/ZixbrJSJDL2yh3b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