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型近红外光谱仪

仪器信息网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相关的资讯

  • 微型智能近红外光谱仪
    table width=" 624"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border=" 1" align=" center" tbody tr style=" height:25px" class=" firstRow"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成果名称 /span /p /td td colspan=" 3" style=" border-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solid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1px 1px 1px medium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valign=" bottom" width=" 491" height=" 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微型智能近红外光谱仪 /span /strong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5px"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单位名称 /span /p /td td colspan=" 3"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491"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5px"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联系人 /span /p /td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68"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闫晓剑 /span /p /td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61"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联系邮箱 /span /p /td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6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yanxj@changhong.com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5px"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成果成熟度 /span /p /td td colspan=" 3"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491"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正在研发& nbsp & nbsp □已有样机& nbsp & nbsp □通过小试& nbsp & nbsp √通过中试& nbsp & nbsp □可以量产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5px" td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132"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合作方式 /span /p /td td colspan=" 3"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none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medium padding: 0px 7px " width=" 491" height=" 2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技术转让& nbsp & nbsp & nbsp √技术入股& nbsp & nbsp & nbsp √合作开发& nbsp & nbsp & nbsp √其他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198px" td colspan=" 4"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624" height=" 198" p style="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成果简介: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a409ff01-48b4-444a-8aff-2ac2a2194a8c.jpg" title=" 25.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61px "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61"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034fc426-af9d-43a3-b413-0ad579939de1.jpg" title=" 26.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49px "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49"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本产品是一种微型智能近红外光谱仪,采用智能手机控制,连接光谱云计算平台来完成样品光谱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功能,可以实现物体光谱数据和光谱模型的显示、变换、存储以及分析统计,可以实现被扫描物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产品采用微机电技术和创新集成系统设计,将传统的光栅、反射镜、阵列探测器、积分球、聚光镜、物镜构成的复杂折叠近红外光学系统大幅度简化,提高近红外光学系统的便携性和稳定性。拥有高效率的近红外光谱漫反射采样光学系统、高精度AD采样算法、光谱云平台架构、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算法的核心知识产权,本产品属国内首创的微型智能近红外光谱产品。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主要技术指标: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波长范围:1550nm-1850nm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光谱分辨率:20nm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波长重复性:± 2nm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扫描时间:& lt 3s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连接方式:蓝牙4.1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接口: Micro-USB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尺寸:110mm× Φ83mm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重量:300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2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电源:锂电池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5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本产品已针对多种粮食颗粒原料和半成品、纺织品、水果等成功建模,根据不同的分析成分,模型决定系数在0.85-0.97之间。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75px" td colspan=" 4"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624" height=" 75" p style="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应用前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35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本产品以微型智能近红外光谱仪终端、智能手机应用和光谱数据分析平台为整体系统,可以为行业客户搭建一套覆盖整个生产制造流程的产品质量精准控制系统,相比传统的理化分析手段,具备成本低、不需制样、快速检测的特点,在石化、农业、纺织、饲料、食品等各相关行业有迫切的刚需,是提高相关行业生产效率及投入产出的重要助手,具备稳定持续的市场需求。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35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本产品也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成份和含量分析,辅助人眼对物体进行判断甄别,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更便捷、快速、更多地了解到关于我们的环境、饮食、身体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保障衣食住行质量。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72px" td colspan=" 4" style="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windowtext windowtext border-style: none solid solid border-width: medium 1px 1px border-image: none 100% / 1 / 0 stretch padding: 0px 7px " width=" 624" height=" 72" p style=" line-height:150%"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 宋体"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28px line-height:150%" span style=" line-height:150% font-family:宋体" 本产品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br/ /p
  • 海洋光学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Flame-NIR新品上市
    上海2016年3月14日电 /美通社/ -- 近红外光谱检测是一种快速、无损、适用范围广的检测方法,可以鉴定、区别和分析多种样品,无需或只需较少的前处理,就能获得所需的光谱数据。在食品安全、鉴定鉴伪、生物医学研究等关系民生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比市场上已有的各类近红外光谱仪,英国豪迈的便携式光谱仪品牌“海洋光学”的Flame-NIR微型近红外光谱仪能为用户提供多种独特而有竞争力的价值,包括小巧便携、低价格、高性能、灵活配置、稳定和一致性,以及简单易用。  小巧便携:传统的近红外仪器,体积,重量大,Flame-NIR尺寸仅为:89.1mm*63.3mm*31.9mm,重量265g。  低价格:搭配光纤和光源,全套系统价格低于10000美金。  高性能:相对于其他低成本的NIR光谱仪,Flame-NIR近红外光谱仪配备的InGaAs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对范围内所有波长同时进行高灵敏度的测量,光谱范围最大可覆盖 900 nm~1700 nm。  灵活配置:海洋光学Flame-NIR近红外光谱仪提供预配置型号,也可以由客户根据应用提供自定义配置。狭缝可自行更换,用户可根据应用需要调节光谱仪的分辨率和光通量。  稳定和一致性:在不损失灵活性和可配置性的情况下,Flame NIR近红外光谱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较低的台间差异,这是传统的模块化微型光谱仪做不到的。  简单易用:海洋光学Flame-NIR近红外光谱仪使用micro USB接口,连接简单,上手快。通过驱动程序和软件支持,使得它易于集成到几乎任何系统。LED指示灯显示工作和数据传输状态,可以搭配光源、采样附件,是反射、辐射及透射测量的理想工具。  具有众多优势的海洋光学Flame NIR近红外光谱仪,是适用于科研,仪器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的理想产品。
  • 海洋光学微型近红外光谱仪Flame-NIR新品上市
    近红外光谱检测是一种快速,无损,适用范围广的检测方法。可以鉴定、区别和分析多种样品,无需或只需较少的前处理,就可以获得所需光谱数据。在食品安全,鉴定鉴伪,生物医学研究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比市场上已有的各类近红外光谱仪, Flame-NIR微型近红外光谱仪能为用户提供独特和有竞争力的价值。 Flame-NIR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小巧便携:传统的近红外仪器,体积,重量大,Flame-NIR尺寸仅为:89.1mm*63.3mm*31.9mm,重量265g。低价格:搭配光纤和光源,全套系统价格低于10000美金。高性能:相对于其他低成本的NIR光谱仪,Flame-NIR配备的InGaAs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对范围内所有波长同时进行高灵敏度的测量,光谱范围最大可覆盖 900nm~1700nm。灵活配置:Flame-NIR光谱仪提供预配置型号,也可以由客户根据应用提供自定义配置。狭缝可自行更换,用户可根据应用需要调节光谱仪的分辨率和光通量。稳定和一致性:在不损失灵活性和可配置性的情况下,Flame NIR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较低的台间差异,这是传统的模块化微型光谱仪做不到的。简单易用:Flame-NIR使用micro USB 接口,连接简单,上手快。通过驱动程序和软件支持,使得它易于集成到几乎任何系统。LED指示灯显示工作和数据传输状态,可以搭配光源、采样附件,是反射、辐射及透射测量的理想工具。Flame NIR用于塑料回收在线分拣 具有众多优势的Flame NIR,是适用于科研,仪器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的理想产品。
  • 基于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检测系统研制成功
    陈斌教授领衔的近红外工作室(NIR Workshop,NIRW)一直致力于近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本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与应用成为热点,美国JDSU公司成功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近红外光谱仪(Micro NIR 1700)。NIRW集中力量,经过数月攻关,终于开发出【基于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分析与检测系统】软件。该系统软件包括两部分,一是辅助建模,能够建立、保存模型。二是光谱分析,能够实现光谱采集、模型加载、模型计算和结果的实时显示。   【基于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分析与检测系统】--操作演示视频,辅助建模
  • 让需求面对面,第三届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交流会在镇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3月25-26日,由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近红外光谱技术服务平台主办,近红外光谱苏沪工作站、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协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提供技术支持的“第三届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交流会”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吸引了160余人参会。仪器信息网作为会议支持媒体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现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陈斌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大会情况,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褚小立,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万由令博士发表了致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 褚小立 教授级高工致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褚小立在致辞中表示,微型/便携式光谱仪和工业在线分析仪是近红外光谱腾飞的两个翅膀,特别是小微型的光谱仪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小微型光谱仪的用户可能不是专业的分析工作者,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基于此,小微型光谱仪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研制面临极强的挑战性。此外,褚小立秘书长还提到,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都密集发布了很多利好的消息,近红外光谱技术正在迎接着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希望各位同仁继续努力,抓住风口,用实打实的成果迎接明年的第十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万由令 博士致辞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万由令博士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许多采用各种原理研发的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现在我国红外光谱仪器研发方面相比很多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弱项,特别是核心元器件很多还是依靠进口。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各产学研单位可以加强合作,在引进、吸收、创新等方面加速国产仪器的发展,早日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让仪器仪表,特别是近红外光谱仪器在国内仪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更好的引领我国智能制造工业的数字化转型。会徽 揭幕让需求面对面,本次会议安排了多位代表分别从仪器生产商及用户两个角度分享最新的技术、方法、标准、应用,以及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旨在给近红外光谱相关从业者搭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创造一个面对面对话的机会,为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贡献每一位“近红外光谱人”的力量。山东大学 臧恒昌教授 主持会议仪器生产商发言各大企业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介绍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还从多个角度对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发思路、技术指标、数据标准化、网络化等进行了探讨,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关注。其中,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王亮经理介绍了低成本光波导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鸿飞分享了国产中短波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其应用;杭州谱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清海介绍了在线近红外水份仪应用案例;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兰树明分享了IAS-PAT100 在线分析仪设计与应用;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张顺斌展示了滨松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示例;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倪勇与大家探讨了“便携的”实验室近红外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深圳谱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玉杰就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技术指标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朱志强介绍了超表面结构微型光谱仪及其应用;上海创和亿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超提出了便携近红外应用在线化属性的几点思考;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总监田燕龙介绍了傅立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ABB 近红外主管邹贤勇经理分享了“ABB OEM-KIT 助力开发您的FTIR 分析仪”;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鄂东梅经理给大家展示了FOSS 云服务数字化解决方案;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艾宏高工分享了光谱和模型文件格式标准化。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王家俊 教授级高工 主持会议应用方需求发言作为一类应用导向型的技术,近红外光谱的发展与用户的应用需求紧密关联。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仪器有什么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又将会衍生出哪些仪器技术的进步?7位专家从烟叶、香精香料、制药、粮食、植物提取物、火炸药、果泥加工等多个应用场景分别分享了最新应用进展,并且针对当前近红外的现状提出了切实的建议与需求。其中,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王家俊教授级高工介绍了烟叶收购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常州工学院张建平教授分享了数字化调香技术的思考与探索;中国食品药品检验院尹利辉主任讲述了近红外光谱仪器在药品CMC 中的应用进展;中国粮食科学研究院韩逸陶副研究员分享了粮食快检产品评价验证及应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质量主管石文杰介绍了微型光谱仪在植物提取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火炸药一级计量站张皋总工介绍了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并提出了近红外技术在火炸药行业的需求;南京农业大学兰维杰副教授分享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果泥加工品质快速评估的优缺点分析及应用展望。在此过程中,多位专家在分享的同时特别提出了目前近红外应用存在的问题,比如王家俊教授级高工提出应重视一些采样附件的光学性能,规范相关光学材料的性能指标;近红外检测分析的网络化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升;仪器操作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不仅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多位专家也分享了近红外分析方法未来极具诱惑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机会。其中,尹利辉主任指出,近红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有前景的过程分析技术工具,近年来欧洲EMA和美国FDA都在大力推行在PAT中应用近红外技术,而且中国药典也新增了过程控制附录(含红外和近红外方法);韩逸陶副研究员分享到,中储粮正在做粮食收储过程中的近红外方法评价,其指出,目前近红外光谱方法在全国粮食收储系统,特别是品质评价方面使用还比较少,基于近红外技术的优势,未来该方面的应用可以逐步加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陈斌 教授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规范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性能测定方法,确保仪器性能的可靠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20年正式立项《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经过3年的筹备工作,该标准于2023年2月8日正式发布,对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中,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陈斌教授特别介绍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通则》团体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情况,并同大家一起探讨了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思路。陈斌教授介绍道,当前小微型近红外仪器已出现了井喷的前兆,比如,元器件日新月异的技术催助着仪器的开发;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刚性需求,智慧生活、智慧健康、智慧家庭新要求,国产化替代的刚性需求等,推动着市场的发展。同时,他指出未来市场拓展的几个重要方向:小型近红外仪器是目前国内错位发展的机遇;在线检测装置的开发是新的热点,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待测物质的化学组分感知;低价位的普及型仪器大有可为,或可变仪器为家电;工业在线需要应用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稳定,变仪器为传感器的理念值得探索;台间差问题需要彻底解决,智能建模值得思考等。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总后油料所教授级高工刘慧颖发言华东理工大学 杜一平教授 发言最后,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就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多方合作,以及未来传承表达了期许。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讨论环节,各应用单位和仪器企业根据具体应用需求、互动对接。交流现场
  • 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共同举办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
    2017年11月30日,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与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共同发起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在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副主任、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组长杜一平教授团队和倪力军教授团队的精心组织下,由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必达泰克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近红外光谱厂商为本次论坛提供了支持。并在会上介绍它们有关近红外光谱的仪器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本次论坛云集了江浙沪等地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一大批专业人士,参会人员近百人。论坛邀请了本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包括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江苏大学陈斌教授、上海棱光公司蔡贵民高工、上海创和亿公司石超先生、大连达硕公司陈爱明先生,以及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和倪力军教授。与会人员对本次论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会议期间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气氛十分热烈。论坛由杜一平教授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和此次论坛期望达到的效果,并介绍了各赞助单位。 邵学广教授是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对整个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他还详细介绍了他的课题组近年来利用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研究开发的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为与会者展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独特的魅力。陈斌教授从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仪器的发展现状,他还结合其课题组的工作介绍了近红外光谱与互联网技术携手实现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的工作,为人们展示了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在快速检测领域美好的应用前景。倪力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天然产物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互联网共享的现状和展望,她重点介绍了她的课题组在中药、食品等行业应用近红外光谱实现产品和原料的快速鉴定和检测,以及在在线监测中的应用。她也非常看好互联网技术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认为这是今后近红外光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的兰树明经理介绍了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发状况,同时宣布其公司的IAS-5000产品已经正式上线,欢迎各位老师、学者参与免费试用。 石超先生对其单位多年来在近红外光谱对烟叶加工过程中质量稳定性评价方面的工作做了详细介绍。蔡贵民高工结合他十余年来研发近红外仪器的切身体会,详细报告了该类仪器开发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对于仪器研发人员来说这个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陈爱明先生做了题为化学大数据分析的报告,从化学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的角度探讨近红外光谱今后的发展方向。最后杜一平教授给大家做了“如何获得合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的报告,针对近红外光谱技术推广中的技术难点,即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这一主题,深入讨论了难点问题的本质、建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话题,并介绍了其课题组最新的解决方案。 为期一天的本次论坛,围绕近红外光谱这一主题,通过6位专家学者和5位仪器厂商代表带来的专业技术报告,从学术研究、应用研究、仪器研发等全方位地为与会者分享了近红外光谱领域的方方面面,集合了专家们在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及仪器制造中的宝贵经验。报告以技术创新为亮点,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参加此次论坛受益匪浅。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在分子光谱技术交流上的又一次盛会,将有力地促进苏沪区域以及长三角一带分子光谱技术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
  • 世界上体积最小的近红外光谱仪登陆中国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4月15日,北京凯元盛世公司联合美国JDSU公司在北京召开“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从事近红外应用研究的专家近20余人参会,其中包括老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中国农科院蒋士强研究员等。 研讨会现场 美国JDSU公司产品应用工程师Chris Pederson   美国JDSU公司产品应用工程师Chris Pederson、亚太区市场经理邵勇健、亚洲区销售经理黄智昭及北京凯元盛世公司总经理田福成等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   本次研讨会讨论的产品是JDSU在Pittcon 2012正式推出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这款产品也是目前市场上商品化体积最小的近红外光谱仪,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体积小、性价比高。   据Chris Pederson介绍,“近年来,小型化已经成为仪器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近红外光谱仪方面,小型化主要依赖于Czerny-Turner正交型光栅技术及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但是利用如上技术,体积变小有限,或成本较高,或需要光源、光栅等移动部件。JDSU之所以可以将近红外光谱仪做到如此之小是采用了一项线性渐变滤光片(LVF,Linear Variable Filter)的技术制作分光原件。”   具体而言,LVF是一种特殊的带通滤光片,其使用了JDSU的光学镀膜和制造技术,制作时特意向特定方向形成楔形镀层,滤光片的穿透波长在楔形方向发生了线性变化,从而起到分光作用。Chris Pederson说,“在45*42mm大小的体积中,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包含了光源、滤光片、检测器等,完全不需要其他移动部件,其中光源采用双集成真空钨灯,检测器采用128线元非制冷铟镓砷(InGaAs)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由USB供电(在5伏电压是电流小于500毫安)。” 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内部构造 表: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主要参数 参数Parameter 规格Specifications 光源 双集成真空钨灯;1.8万小时寿命 照明几何 泛光照明/0角度观察 入射孔径 0.5x2.0mm 有效采样区域 2x4mm (窗口面) 分光元件 线性渐变滤光片(LVF) 探测器类型 128线元非制冷铟镓砷(InGaAs)二极管阵列 像素尺寸/节距 30x250um/50um 波长范围 1700型:950-1650nm 2200型:1150- 2150 nm 光谱带宽(光学分辨率) 4 OD (平均) 模数转换 16位 动态范围(最大) 1000:1 测量时间(典型值) 0.25秒 采样积分时间 最小100微秒;最大仅受限于暗信号 主机接口 USB2.0,最高速度(480Mb/s) 尺寸(直径x高) 45x42毫米 重量 60克 运行环境 -20~50℃,非凝结 存储环境 -40~70℃,非凝结 电源 USB供电(500毫安@5伏)   目前,JDSU有1700及2200两个型号,1700波长范围从950纳米至1650纳米,2200波长范围从1150纳米至2150纳米,同时其可以测试粉末及固体样品、液体及浆状样品,以及薄膜与不透明样品。此外,Chris Pederson还表示,“JDSU的主营业务是光学镀膜,并且从1948年就开始此项业务。LVF也是JDSU非常成熟的技术,除了现有两个型号产品外,我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更具灵活性。”   对于用户很关注的软件及模型转换问题,Chris Pederson说“目前,JDSU已经开发了实验室版本的软件,以及可以兼容USB的软件等。从Pittcon 2012推出产品以来,JDSU一直在解决模型转换问题,包括同类仪器之间的模型转换及与其他品牌台式近红外仪器间的模型转换。” 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实际应用   在应用方面,Chris Pederson介绍到,“JDSU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是针对现场、在线检测需求市场,而农业及食品是我们最先开展应用的领域,未来我们还将拓展其在制药、材料、刑侦、执法等领域的应用。” Chris Pederson还特别强调,“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并不是为了取代台式的近红外仪器而研发,而是为了解决那些不需要那么高灵敏度、而又需现场、在线测试的应用问题。我们很高兴,我们现有的合作伙伴已经做出了一些适合它的应用。”   最后,Chris Pederson说,“JDSU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在性能方面,与福斯的台式近红外光谱仪相比,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测试结果相近。而在价格方面,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价格也很具有竞争力。”   与会的专家对于此项创新技术都有较高评价,但也表示,目前,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仍然还处在从科研走向应用的路上。   目前,北京凯元盛世公司是JDSU在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通过北京凯元盛世,JDSU希望能开拓中国市场,找到适合此款产品的应用领域。(撰稿:杨娟) 合影留念
  • 近红外光谱仪相关企业走访调研
    仪器信息网讯 作为“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调研活动的一部分,2012年4月9日-11日,该课题调研组走访了江苏、上海两地的国内外近红外相关仪器厂商。   调研组成员包括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专家以及应用方法开发的专家,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该课题具体负责人,业内专家等,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总后油料研究所刘慧颖研究员、浙江大学的戴连奎教授、江苏大学食品学院陈斌教授、华东理工学院倪力军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博士、业内资深人士李云济博士、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杨丽及常静 同时仪器信息网亦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调研组部分成员 (上排从左至右分别是:燕泽程、刘慧颖、戴连奎; 下排从左至右分别是:陈斌、倪力军、褚小立)   “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此次选择的调研对象包括:近红外光谱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近红外光谱仪器领域的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的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企业等。   在调研过程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向各企业介绍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作为一个立体式的服务平台,学会希望在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的杨丽、常静向各企业介绍了专项课题的设立背景和目的,“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专项课题由科技部设立,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开展研究。为了推动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首次设立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有效实施,此专项课题构建了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确保能够促进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江苏飞格光电:半导体激光器生产企业 人均产值高达200多万   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坐落于江苏镇江科技新城。江苏飞格光电拥有最先进的激光器技术和封装技术,主要经营光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组件、光发射/接收模块、光收发一体模块等,具备光器件、光模块的全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能力。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江苏飞格光电年产值已达9000万,而其员工则不到40人,其人均产值高达200多万,是一家具有潜力的企业。 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敦平先生   江苏飞格光电主要产品之一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作为近红外光谱仪的光源。半导体激光器应用在光纤通信领域的波段是从760nm—2900nm,而近红外光谱(780—2526nm)区域与光通信用的光谱波段有很大的交集面,因此,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光谱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从分子光谱、等离子物理、高阶谐波产生的应用到大气污染的监测及癌症的诊断等。半导体激光器在光谱仪器中优势主要有可调谐性、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波长易调制性、高单色性、价格低且寿命长及高可靠性。780nm、850nm、980nm、1270—1610(20nm间隔)波长范围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以直接应用到近红外光谱仪器上。   江苏惠通:国产基于MEMS技术近红外光谱仪将产业化   江苏惠通集团主要产品为遥控器、显像管插座、连接器、控制系统装置、其它电子产品五大类,专业开发生产遥控器已有十余年,拥有40条遥控器专业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4500万只。为飞利浦、东芝、夏普等国际知名公司及国内名牌厂家配套。 江苏惠通集团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龙涛先生   江苏惠通集团工程技术中心龙涛主任热情接待了前来调研的专家们,并介绍了公司研发中心的情况以及近红外光谱仪研发过程中的问题等。惠通几年前就开始研发近红外光谱仪技术,于2010年3月,该公司的《MEMS内嵌式、便携式智能红外光谱探测器研发》项目通过了验收。但是,该仪器的一致性、光学效率等性能的提高还需要时间解决。目前,该仪器正在多个应用单位使用,通过用户的反馈不断完善仪器技术,相信不久该产品将实现产业化。   集团拥有60多人的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用于生产的技术支持 同时又内建由30多人组成的电子产品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尖端领先产品的研究开发,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RF产品及其它各类智能化产品的能力,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压电陶瓷触摸按键等的研发。   福斯:为客户提供世界上最好的专业的分析解决方案   1956年,Nils Foss先生在丹麦成立福斯公司。目前,公司在世界各地约有1155名员工,在四个国家建立了研究和开发中心、在四个国家设立了制造工厂、在20多个国家成立了销售和服务公司、世界各地拥有超过75个专用经销商。2011年福斯公司销售额约1.9亿欧元,98%的业务产生在丹麦以外。 福斯赛诺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Rikard先生 福斯赛诺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商务经理 田毅先生   在全球范围内,福斯公司有40000多个用户,几乎包括了所有食品和农业方面的前100强的跨国公司,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全世界85%的牛奶生产、80%的粮食交易和75%的啤酒生产都是使用福斯的解决方案进行测试。   福斯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拥有超过200名的高级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每年将销售额的11%投资于产品创新和开发。在福斯公司研发部门中,有一个专门进行“概念设计”的团队——研发未来10年用户会用的技术 而且福斯公司新产品研发的流程控制严格,有效规避了研发风险 同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还积极邀请了客户参与,保证了所开发的新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上海棱光:步履艰难的国产近红外厂商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由上海分析仪器总厂研究所的一部分改制而成,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研制光谱及其他分析仪器的历史。目前,公司共有员工60多人,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出口量达18%。 上海棱光原总经理 吴树恩先生 上海棱光总经理 李兵先生   吴树恩先生介绍了一些上海棱光技术创新的例子,和专家一起分析探讨了其中成功、失败的原因。李兵先生介绍了上海棱光的发展概况。   上海棱光以勇于创新为企业精神,公司技术人员比例达70%,大学以上学历达到95%,技术开发人员在分光光度计领域都有着数十年的开发经验,研发力量雄厚,并与中国农大、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开发关系。上海棱光还承担了上海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及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上海棱光主要产品有分子光谱仪器、物理光学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等,公司产品全部为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型仪器。目前,上海棱光根据国内行业及市场的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中高端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开发与应用。其中,F97系列荧光分光光度计代表了国内一流水平。近红外系列仪器是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已于2002年通过部级专家验收,自主开发研制,包括两项专利,其中S400为农产品品质快速测定仪,是针对农产品、种子、饲料工程等行业收购检测分析所用。   赛默飞:提供实验室、在线、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全线产品   赛默飞世尔科技年销售额12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赛默飞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   1982年,赛默飞在中国建立第一个销售办公室。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赛默飞在中国拥有1900名员工,服务于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超过1000名 6家生产工厂,苏州在建的大规模工厂2012年也将投产 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 位于上海的中国技术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或销售办公室,2012年还将在武汉、西安成立分公司。 赛默飞中国区市场传播总监 毛君玲女士 赛默飞中国区市场便携式光学分析销售经理 徐征宇先生   赛默飞近红外光谱仪产品和技术包括来自尼高力的研究型、在线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产品,以及来自于Polychromix公司的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Polychromix公司利用提供给NASA(美国宇航局)的MEMS技术,开发出了首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应用于医药、海关、食品安全、农业、饲料、塑料回收、织物回收、以及烟草等行业,为使用者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检测方式。   海洋光学:创新20年 定位于Key Components Provider   1989年,Michael J.Morris博士获得了美国能源部资助项目——测量海水中酸度、颜色的变化。1992年Morris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光纤光谱仪,创立了海洋光学公司。2004年海洋光学被豪迈集团收购。海洋光学加入豪迈集团后,制定了正确的市场战略和定位、完善了产品线、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和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快速扩张,保持了市场份额第一。海洋光学涉及到的技术和产品线包括光谱仪、化学传感器、度量仪器、光纤、薄膜及光学元件。至2011年,海洋光学在全球累积售出了180000套光纤光谱仪。 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首席顾问 龚雅谦先生   2006年,海洋光学在上海成立亚洲分公司 2009年,成立了蔚海光学仪器公司,开始中国本地化生产和研发 2010年,部分产品线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2011年,海洋光学亚洲销售额比2006年增长了20倍,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海洋光学在上海主要生产组装光纤和部分光谱仪产品,并且已经开始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做一系列解决方案。   海洋光学的愿景——Powered byOcean Optics,即公司主要发展方向是提供微型光纤光谱仪这个“心脏”。其大部分产品都隐藏在合作伙伴的环保仪器里面,因此大家很少能直接在市面上看到海洋光学的产品,就好像Intel的CPU一样。而其中也包括多款用于近红外光谱中的光学器件和可独立使用的近红外光谱仪。   在技术创新方面,近期,海洋光学投入10000美金设立创新奖“Blue Ocean”,“Blue Ocean”的设置旨在积聚创造性的创意和技术,激发有志之士发掘潜能改造世界,实现最终的市场商品化。Blue Ocean 奖项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奖项发布旨在为新创意新技术的评估及开发提供资金,进行概念的考证。   瑞士步琪: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业性与应用性   1939年,瑞士步琪公司创始人Walter Buchi先生创立了一间玻璃工厂,即瑞士步琪公司前身 1957年,瑞士步琪公司推出世界上首台旋转蒸发仪,有效地解决了化学实验室中有机溶液的快速回收问题,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旋转蒸发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1961年,瑞士步琪公司推出凯氏定氮仪、熔点仪 1999年,瑞士步琪公司收购了瑞士布勒集团的分析技术部门,主要引入了近红外光谱仪产品线和整个技术团队。   2005年,瑞士步琪公司在中国成立子公司——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瑞士步琪公司在中国(含香港、澳门)的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在内的一切业务。 步琦实验室设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邱世章先生   目前,瑞士步琦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有两款,如,2005年上市的NIRFlex N-500,2010年上市的IP 54防尘防水NIRMaster近红外以及2012年推出的IP65防尘防水的NIRMaster近红外。瑞士步琦近红外技术采用了专利的偏振干涉仪,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的抗震性提高了40倍 其NIRCal化学计量软件,可自动建模、评估模型优劣。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探讨   在此次近红外光谱仪器相关厂商走访活动中,专家与厂商负责人通过深入交流,探讨了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光源、探测器等工艺需要保障其稳定性、一致性、可靠性等 稳定且具有一致性的近红外光谱仪是标准化所要求的基础,同时模型传递方法的应用是以重复性极好的仪器设备为前提的   小型化、便携式、单一性专用仪器与通用性共同发展,未来可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相结合,发展专用仪器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软件的维护较其他分析仪器的要求更多一些,所以,近红外光谱要发展,最终需要有用户企业组建应用团队   专注1~2个具体的应用领域,面不要太广,即选好用户   近红外光谱市场前景很好,但是需要培育,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新产品开发中缺乏快捷的科技信息沟通、最新的元器件等   近红外光谱原理创新的难度大,其新产品技术的研发需要人力、技术的积累   应将更多的、有一定规模的国内仪器公司拉入近红外光谱领域   “做”仪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标准、上下游企业、知识产权等需要深入了解、并且要与之相符合。
  • 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正式发布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是一种在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分析技术,它利用近红外光(波长范围为700nm~2500nm)对样品进行无损检测,以快速、高效地分析样品的成分和质量。这项技术在农业、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质量控制和过程监测方面。从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全球近红外光谱市场正在经历稳定增长。某国外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近红外光谱市场规模为4.537亿美元,2022年该市场预计达5.027亿美元,2030年预计达8.064亿美元,预计2022年到2030年将以6.0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这一增长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研发支出的增加以及各行业对质量控制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在医疗保健、农业、制药、食品和饮料等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需求不断上升。中国市场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近红外光谱分析在农业、石化、制药和食品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仪器信息网2019年开展的“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市场调研活动”,中国的近红外光谱仪市场规模在2018年已经相当可观,并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国产厂商的努力,国产近红外仪器公司在台套数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中国企业在近红外光谱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持续创新能力,成功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其研发的光谱传感分析仪器及配套解决方案已在多个行业落地。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医学、农业、生命科学、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农业中,它可以用于测定谷物中的水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糖分及食用纤维含量等;在食品工业中,可以用于测定肉类、奶制品等的营养成分含量;在制药工业中,可以用于原料和活性组分的测定以及固体药剂的湿度、含量均一性等的定量表征。在技术进步方面,近红外光谱仪正朝着智能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体现在集成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自动校准、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微型化则使得仪器更小巧、便携,便于现场应用。这些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宽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消费电子、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范围。随着应用市场的拓展,用户对近红外光谱仪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据仪器信息网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单位在仪器数量和种类配置方面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此外,用户选购近红外光谱仪时的主要关注因素、信息了解渠道等也呈现不同的趋势。不过,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用户,他们对新技术的期待却是一致的,报告中,参与调研的用户也反馈了很多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对相关的仪器厂商提出了建议和需求。为了更系统的了解近年来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市场发展态势,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了“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市场调研”活动,并推出《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市场调研报告(2024版)》。本报告得到广大用户、企业以及业内专家的大力支持,近200位来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政府及第三方检测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领域的近红外光谱仪用户参与在线调研。在此,谨对报告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内容层面,《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市场调研报告(2024版)》包含了近红外光谱仪概述、主流品牌及产品、市场竞争格局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用户采购及使用情况、招中标分析等,完整呈现2023年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市场总体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如对本报告感兴趣,可通过以下邮箱 survey@instrument.com.cn/或电话:400-637-7886联系我司相关人员,咨询购买。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市场调研报告(2024版)  第一章 概述  1.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近红外光谱仪简介  1.2近红外光谱仪发展历程  1.3 近红外光谱产业发展简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仪品牌及产品  2.1近红外光谱仪主流品牌及其发展历程  2.2 近红外光谱仪主流产品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仪中国市场概况分析  3.1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市场容量及主流品牌市场份额   3.2近红外光谱仪主流品牌行业竞争情况   3.3不同类型近红外光谱仪市场份额   3.4近红外光谱仪区域市场分布   3.5近红外光谱仪用户单位分布   3.6近红外光谱仪行业市场分布   3.7近红外光谱仪成交价分析   3.8未来几年近红外光谱仪的市场空间分析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进展   4.1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4.2 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仪专场访问数据分析 5.1 近红外光谱仪专场PV、UV数据概览 5.2 近红外光谱仪专场热门品牌 5.3 近红外光谱仪专场热门型号 第六章 近红外光谱仪中标数据分析 6.1 近红外光谱仪中标情况概述 6.2 近红外光谱仪中标地区分布 6.3 近红外光谱仪中标采购单位类型分布 6.4 近红外光谱仪中标品牌分布 6.5 近红外光谱仪中标热门型号 第七章 近红外光谱仪用户采购及使用情况分析 7.1 不同类型保有分布 7.2 用户实验室仪器数量分布 7.3 仪器更换周期 7.4 仪器使用问题反馈 7.5 用户采购专注因素 7.6 用户近期采购需求 7.7 用户采购倾向性 7.8 近红外光谱仪发展建议 第八章 总结评述
  • 多向奔赴 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 ——“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9月6日,“近红外光谱拥抱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主题论坛 暨“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于BCEIA2023同期(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成功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吸引150余位近红外行业的专家、用户、厂商等相关人员参加。 会议现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技术、机器人、5G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智能化生产方面的优势不断凸显,并在化工、制药等多个行业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的拓展,近红外光谱技术也正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不断推进着智能化生活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旨在展示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会议中,近红外光谱领域的专家及厂商代表分别围绕主题开展报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及最新研发成果,让大家对近红外光谱在智能化生产与生活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多向奔赴下,近红外光谱技术前景可期!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教授级高工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褚小立在报告中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在炼油工业、石化工业、可再生能源等多领域的应用进展。其展望道,便携现场应用和工业在线应用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坚强两翼;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超强大脑;光谱数据库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动力源泉;快速、高效、安全、绿色是现代光谱技术腾飞的永久发动机。而对近红外技术而言,仪器微型化、标准化、算法的高效和维护方便、光谱数据库的扩充与共享,自感知、互联、分析、自学习、预测、决策、控制的智能工厂、智慧农业等都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张玉光报告题目:国产中短波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其应用奥谱天成以仪器生产国产化为目标,张玉光主要介绍了国产中短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报告首先对中短波近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内部构造与配置、性能指标等方面进行科普;然后,分别介绍了ATP8000、ATP8600、ATP8080、ATP8730、ATP7810、ATP7330等型号的产品及应用案例,并结合产品展现出奥谱天成对于仪器国产化的美好愿景。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质量主管 石文杰报告题目:近红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石文杰先以辣椒为例,详细介绍植物提取物的概念及提取步骤;接着,以晨光生物的工作内容为例,分享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如植物提取物的辨别、生产中的水份在线监测和提纯工艺的优化等;最后,其指出近红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领域中还将不断提升应用水平、提高性价比、提升智能化水平。天津中医药大学 李文龙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从过程分析技术到药物智能制造21世纪是智能制造的世纪,中药智能制造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报告中,李文龙详细介绍了过程分析(PAT)技术及在中药生产领域的应用,并以痰热清注射液和复方阿胶为例说明PAT是中药智能制造的关键,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不过,李文龙也指出,中药过程分析和智能制造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农业大学 杨增玲教授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传感技术在绿色循环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杨增玲以自身科研经历为例,报告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展。报告中,杨增玲介绍了新型粪肥多养分同步光谱速测技术的原理及数据库、光谱库的构建,该技术手段与传统养分测试方法相比具有时间快、操作简便、准确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此外,她还介绍了光谱速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展现出光谱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中国农业大学 孙红教授报告题目:土壤-作物近红外传感器开发及智慧农业应用孙红以感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与智能为关键词,结合自己科研成果分享报告。报告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在作物信息感知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土壤信息感知关键技术与装备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仪器信息网 李亚辉报告结束后,论坛进入《近红外光谱实战宝典》新书发布会环节,各位编委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在现场进行了赠书活动。新书发布会之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还为参会代表安排了晚宴环节,给大家创造了再次交流的机会。各位代表就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深入沟通,并建言献策。
  • 实用简评∣从NIR2023看当前近红外光谱的研究热点
    褚小立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cxlyuli@sina.com第21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NIR 2023)于202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奥地利召开。由于护照和签证的延迟,很遗憾没有现场参加这次会议。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会议摘要和会议墙报,深感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和应用方兴未艾。除了近红外光谱在“科学研究”、“过程分析技术”、“高光谱成像”等领域的快速深入发展,本次大会的关键词“小微型近红外光谱”、“数据融合”、“深度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目前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研究热点。小微型NIR虽然小微型化的近红外光谱仪在光谱范围、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优势不明显,但它具有廉价、快速、操作简单、易于野外使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O01.12)。在NIR 2023上,不仅有新的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O05.05,F05.03,P05.02)和便携式成像仪器(O07.11)的研发,还有应用方法学研究。例如,Shi等将实验室建立的土壤光谱库移植到便携式仪器上,用于田间土壤品质的快速分析(P10.09);Lippl等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工作(P10.04),以提高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在现场的部署效率。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仍然层出不穷。Gorji等人利用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测量田间作物叶片的含水量,对农田精细灌溉管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P01.22);Sherif等人一直在利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建立数据库,预测奶牛的粪便成分,从而监测养分利用效率,实时调整日粮配方(P01.53);Gillay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奶牛的饲料,并评估这些奶牛的奶生产的奶酪,以评估改善的喂养对奶酪质量的影响(P01.21)。Popp等人花了三年时间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上建立了一个校准模型,用于在田间实时直接测量药用植物的质量(PL08);Hamed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确定大麻中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化学成分的含量,这为种植者、经销商和生产者提供了一种工具,以管理其现场的质量控制并提高作物优化(P01.24)。Ikehata研究了使用小型可见-近红外光谱传感器评估蔬菜新鲜度的可行性(O01.11);Giraudo使用廉价的便携式仪器识别加工肉制品中掺假的机械分离肉(MSM )( O 01.08);Hernandez-Jimenez等人成功使用便携式NIR仪器根据品种鉴别伊比利亚火腿(P01.25);Arroyo-Cerezo等人建立了一种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快速鉴别初榨橄榄油品质和真伪的筛选方法(P01.04);加里多-奎瓦斯等人还评估了几种便携式仪器在现场检测初榨橄榄油质量的潜力,以便用于橄榄油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P01.19)。这些有希望的结果表明,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直接检测市场上的食品欺诈。Rais等人研究了使用超便携近红外技术对伪造药物进行即时无损分析的可行性,包括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和预防艾滋病毒治疗的药物(P08.09);近红外技术可以为纺织废料识别问题提供解决方案,Stipanovic等人使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对消费后纺织品进行分类(P07.20)。多源数据融合近年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综合优化和整合多个来源的信息,充分发挥多种光谱或/和图像之间的互补性,可以全面深入地挖掘信息,达到提高校正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的目的(KN11)。在NIR 2023上,出现了很多多源数据融合的应用研究实例,尤其是在食品领域。Vasefi等人开发了一种手持式多模式光谱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可见近红外(VIS-NIR)、短波红外(SWIR)和荧光(FL)光谱的反射率,用于鱼类物种识别、新鲜度评估、养殖与野生鱼识别、冷冻-解冻与新鲜鱼肉识别(O03.13);Strani等人使用拉曼光谱和近红外光谱的融合来鉴定帕尔马干酪的PDO真实性(P01.58);Bragolusi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和拉曼光谱融合的光谱方法,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定单花蜂蜜的植物来源(P01.47);Jia等人使用可见光范围(400-1000 nm)和短波红外范围(900-1700 nm)光谱成像来预测贮藏期间包装的小牛肉产品的肌红蛋白谱(P07.07)。在制药领域,Kovacs等人将近红外光谱与传统的过程控制方法相结合,预测药物的溶出度(P09.04);Tian等利用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融合技术对不同品种黄连的水分含量进行了鉴别和测定(P08.10)。在其他领域,Sormunen等人使用拉曼光谱和超光谱成像(1950-2500 nm)对高溴和低溴废塑料(O10.03)进行分类;Linderholm等人使用了五种光谱,包括分子振动光谱和原子光谱,对地质样品进行分类,多块模型的初步结果表明,光谱信息可以相互补充,提高了样本分类的准确性(P03.08);Oravec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ATR-FTIR光谱设备进行了文化遗产领域的材料鉴定研究(P03.09)。深度学习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在近红外光谱和高光谱成像的定量分析、模式识别和模型迁移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势。深度学习适用于处理大样本光谱数据集,尤其适合高相似样本的判别分析和高差异样本的定量分析。在NIR2023大会上,深度学习与光谱成像相结合在水果和农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尤为突出。Girones等人将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与3D定制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用于识别水果中的指状青霉感染(F07.01);Chun等利用高光谱荧光成像数据研究了数据增强深度学习算法,用于草莓灰霉病的早期检测(P07.03);Kim等人使用高光谱VIS-NIR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来测量东方甜瓜植物的氮水平,以实现精确的氮素供应管理(P07.08);Mo等评估了高光谱荧光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用于测定柑橘果实成熟度的适用性(P07.15)。此外,Park等人利用田间测得的土壤NIR光谱建立了土壤含水量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P10.07);Chiniadis等人提出了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和深度学习方法快速预测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的方法(P10.01);Benson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耳石近红外光谱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鱼类年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自动提取重要的光谱特征,并产生相当的精度,而且分析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O01.02,P01.07)。展望从仪器微型化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对近红外光谱的推动力,从工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如“from farm to fork”)和人们日常生活(如”point-of-care”)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看出其对近红外光谱的牵引力。在驱动力和牵引力的双重作用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将在未来得到加速发展。可以预见,在上述背景下,仪器微小型化、多源数据融合和深度学习仍将是近红外光谱领域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近红外光谱无疑已经从光谱中的“丑小鸭”变成了“天鹅”,并继续与其他谱学技术一起在农业、工业、消费、甚至人类健康等领域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质量控制的新模式(KN04,PL04,F01.02,KN08,KN10)。目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正处于其巅峰的前夜,我们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尽快到来。致谢:感谢臧恒昌教授、李连教授和郭隆海教授提供的NIR 2023会议摘要和墙报图片。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高速发展——参加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张倩 高翔 崔程(导师:吴静珠)2022年10月20~22日,为期三天的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此次会议全力展示了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增进了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近红外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本次会议中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近3000人报名参会,会议规模再创新高。此次会议共安排了80余场报告,内容涵盖了化学计量学方法、仪器与测量附件、光谱成像与过程分析,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食品、化工、制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展,为参会人员呈现了一场既有深度亦有广度的学术盛宴。以下从多种角度介绍本次会议亮点及参加会议的心得体会。首次邀请国外学者进行汇报,扩充国际视角本次会议,不仅汇集了数十位近红外领域顶尖的国内专家,还邀请了四位国际知名教授、专家站在国际视角,现场分享近红外技术的最新发展。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的Satoru Tsuchikawa教授带来了题为《State-of-Art NIR Imaging Research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的报告,详细讲述近红外成像技术在农业和林业的研究进展;来自韩国汉阳大学的Hoeil Chung教授的报告题目为《Identification of gallbladder cancer through NIR analysis of bile and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microplastics captured in perfluorocarbon》,通过对于胆汁的近红外分析和定量检测来诊断胆囊癌,展现了近红外光谱在疾病筛查领域具有的广泛应用前景;来自西班牙Córdoba-UCO大学的Dolores Pérez-Marín教授分享了报告《Current Trends in The Use of NIRS Spectroscopy for The Control of Agrifood Products and Processes》,介绍了在农产品、食品品质和生产过程控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趋势;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分析化学和放射化学研究所所长Christian Wolfgang Huck教授针对微型光谱仪的现状与未来带来了题为《Present and Future of Miniaturized NIR-Spectrometers Combined with Challenging Data Management Strategies》的精彩汇报,介绍了近年来不同分光原理的微型光谱仪应用领域发展及智能化水平提升等趋势。数十位资深近红外专家相聚云端,现场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本次会议十余位在近红外检测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教授分享了自己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十余年的经历、经验和心得体会,为青年学者进行后续的研究提供经验与启发。南开大学的邵学广教授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的需求,简述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所涉及的化学计量学方法,阐述化学计量学对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作用和意义。化学计量学的核心是正确的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而从数据中获取与分析目标相关的信息,理解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原理是保障正确使用的关键,邵教授通过将建模流程拆分,在数据集及评价、建模方法、模型评价与验证、模型监控等步骤中说明如何在近红外光谱分析实践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王家俊高工结合自己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叶原料、辅助材料质量控制与品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的经验,从近红外光谱定量定性分析与标准、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与数据挖掘应用、天然样品高质量光谱的测量与参考数据测定、化学计量学方法应用和模型应用和维护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同时也展望了大数据时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网络化的应用前景,给青年学者提出希冀。华东理工大学的杜一平教授带来自己最新的研究进展,杜教授通过对低浓度组分检测的深度思考,从样品中浓度相关性的角度探讨NIR模型的本质。他提出当样品中存在与被测组分浓度具有相关性的组分时,模型可以“借助”这种关系提升模型性能,样品组成改变时,相关性组分对模型的影响可能影响到模型预测精度,该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模型、变量选择结果、模型维护方法以及注意模型更新等。海南大学的云永欢副教授做了题为《我与近红外光谱的十年:从基础理论、方法开发到应用研究》的报告,将自己从开始接触近红外光谱到现在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精炼在20分钟内向大家进行了分享,给正在学习和进行近红外领域相关研究的在校研究生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聚焦近红外技术在食品安全、生物制药、化学化工等热门领域的最新应用本次会议不仅聚焦最新、最前沿的光谱技术,而且对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生命科学、材料等目前最热门的应用领域进行深入探讨。近红外技术在水果分级检测中应用日趋广泛。来自北京市农林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的李江波研究员进行了题为《水果内部质量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与设备》的报告。针对近红外光在水果组织中传输存在多重散射和吸收,导致水果内部有效光谱信息难以准确、稳定获取的问题,建立了水果内部光传输特性分析系统,解析了近红外光在水果内部传输机理,提出了逐步切片结合最小二乘拟合的近红外光在水果组织中穿透深度分析法,保证了近红外光谱信号的可靠获取。湖南农业大学李跑教授利用近红外光对果皮穿透能力对柑橘品种、柑橘产地、柑橘霉变进行定性无损检测:对于不同品种的柑橘鉴别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Fisher线性判别模型(PCA-FLD)+6点平均光谱(赤道4点+顶部+底部)最终实现100%鉴别率,使用同样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柑橘进行鉴别,最终结果依然非常优秀;对于霉变柑橘检测,研究了不同波段(长短波段)柑橘近红外光谱对霉变模型的影响,并指出:在建模过程中发现短波近红外光虽然穿透性要强于长波近红外,但长波近红外光建模效果要优于短波近红外。在食品行业近红外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的应用专家杨海龙结合福斯华三款近红外光谱仪在肉类行业、谷物交易加工行业以及制糖行业的应用,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进行了分享。温州大学的黄光造老师利用一类自编码器结合近红外光谱实现对奶粉中掺假的检测。四川长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刘浩工程师深入探讨了近红外光谱在白酒行业的应用: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对酒醅的快速检测,可为酿酒生产现场及时提供数据。通过组合不同预处理方法、预处理参数选择、PLS成份数建立定量模型,可以选择出酒醅的水分、酸度、淀粉、残糖的最佳建模方法;自主研发的光谱智能APP可以实现账号管理、光谱采集、光谱曲线绘制、云端模型调用和结果展示等功能。相较于传统实验室,其具有体积小巧、轻便、易携带等优点,非常适合对酿酒车间酒醅进行现场快速检测。近红外光谱在生物制药领域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药物连续化生产正在成为国际制药行业发展的趋势,来自山东大学的李连副研究员分享了报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在线应用研究探索》,以光谱稳定获取、光谱-物料实时对应、光谱模型建立等方面为着力突破点,重点介绍了山东大学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应用NIRS在药物生产在线分析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及获得的研究成果。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吴晨璐进行了题为《多光谱数据融合用于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检测》,该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的数据融合方法,以可溶性固含量和总黄酮为指标的用于检测双黄连口服液质量的方法。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龙若兰进行了题为《藏药五脉绿绒蒿提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近红外在线检测》的报告,该研究以提升五脉绿绒蒿中总黄酮含量在线检测精度为目标,为中药材在线检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崔同灿进行了题为《草药NIRS指纹图谱转换为HPLC指纹图谱的可行性研究》。在草药的流通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同批次的药材之间质量波动较大,该报告以菊花和天麻为例,研究不同校准转移方法实现NIRS指纹图谱转换为HPLC指纹图谱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该研究探索了具有不同分析信号的不同类型仪器之间的校正转移的可行性,以期解决草药快速质量评价和成分含量预评估任务,为草药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拉曼光谱成像、高光谱成像、微波频谱分析等多领域的光谱分析技术全面发展 此次会议交流不仅仅限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于其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和应用等也展开了多组报告,对拉曼光谱成像、高光谱成像、微波频谱分析和介电光谱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及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进行了介绍。来自武汉轻工大学的四位研究生分别基于拉曼光谱成像技术做了多种研究。肖晓枫同学以小龙虾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微塑料在小龙虾体内的传递途径和累积过程,并利用拉曼成像结合图像处理用于识别和可视化不同小龙虾组织中的微塑料,基于此估计微塑料的污染水平。梅婷娜同学建立了一种基于拉曼成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高效方法,以同时识别滤袋在浸泡过程中释放出的各种MPs。吕静雯同学以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研究对象,模拟了油炸行业的煎炸过程,将拉曼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定量监测油炸过程中油的降解。徐梦婷同学通过拉曼峰强度建模成功地将山茶油与低价植物油和掺假山茶油区分开,预测成功率达95%以上,为山茶油鉴别提供一种可行方案。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龙园做了题为《拉曼高光谱用于玉米种子霉变筛选检测研究》的报告:将拉曼高光谱应用于玉米种子霉变样本筛选,结果表明基于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结合胚面和非胚面权重比例为3:7构建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精度最佳,测试集精度可达90.63%。来自西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郭梦君做了题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随机森林的水中多环芳烃定量分析》的报告,报告表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RF可以实现水中多环芳烃的快速准确检测。随着微波电子学和微波测量技术的发展,微波频谱分析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快速无损测量技术。微波频谱分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的水分含量测量,包括粮食作物、轻工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等。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田军博士设计了一款煤炭水分含量智能测量系统,其将微波频谱分析与距离加权K近邻(DW-KNN)算法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水分含量的快速无损测量。广州星博科仪有限公司的创办人罗旭东针对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现状做了题为《高光谱实时分类技术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和发展》的报告,介绍了针对高光谱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数据,数据量巨大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在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来自北京工商大学崔程同学在其报告《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的花生冻伤检测》中研究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花生是否冻伤进行定性检测研究,采用四种变量选择方法CARS、SPA、VCPA-IRIV、VCPA-G在全谱范围内选择出与花生冻伤相关的特征波长,并按照每个波长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组合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最终在保证一定判别准确率前提下筛选表征花生冻伤的特征波长,并通过光谱吸收峰解析花生冻伤光谱检测机理。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杨可博士和朱杰亮同学报告了使用介电光谱检测牛初乳中掺假的检测研究,介电光谱具有波长长、在乳中穿透深度大、散射影响小等优点,在非均质乳的在线检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杨可博士通过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和介电光谱的初乳成熟乳含量定量鉴别模型来比较近红外光谱和介电光谱在定量鉴别掺假初乳中的性能。研究显示NIRS和DS均能清晰识别初乳中成熟乳的比例,但两种方法的识别特征完全不同。DS比NIRS能更好地预测初乳中成熟乳的掺假,在非均质液体食品的快速定量分析中具有良好的潜力;朱杰亮同学建立了一种基于介电光谱的成熟乳初乳掺假快速检测的新方法,利用合理的算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理。多种最新检测仪器亮相,助力近红外光谱检测发展近红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离不开仪器技术的进步,本次会议得到了12家国内外知名仪器公司的大力支持,多家仪器企业也派出资深技术人员现场分享最新的产品和技术。来自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兰树明做了题为《颗粒样品NIR漫反射光谱提高采样精度方法的研究》的报告,介绍了一种颗粒样品提高采样精度的方法,研究漫反射光谱化学计量学结果与粒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大光斑侧照式混合光学采样方法,扫描全部样品的漫反射光谱信息,并将颗粒产生的随机光谱噪声通过简单的平均方法实现有效抑制,提高颗粒样品的分析精度,使颗粒样品无需粉碎能够得到高精度的分析结果。海洋光谱的晏彬彬分享了如何在科研和生产中选择适合的近红外光纤光谱仪,介绍了海洋光学多款新款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以大波段范围、高灵敏度、全谱波段信号优化为主要升级目标,有效的提升了仪器的稳定性,数据的可靠性。珀金埃尔默仪器公司的资深产品专员郁露也介绍了珀金埃尔默近(中)红外产品及应用进展。在大会组委会努力不懈的组织与全国近红外技术用户的热情参与下,第九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顺利闭幕。会议为国内外光谱科研工作者及专业技术人士提供一个持续、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了业内交流,提高了光谱研究及应用水平。会议不仅有国外专家的研究分享,还有国内从业数十年的资深专家传授经验,更有数位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在读学生在本次会议中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了解、质疑,到认可,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实践,现在已经逐渐被各领域用户接受、认可,目前近红外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还处在迅速上升阶段。这不但得益于老一辈专家打下的坚实基础,更需要年轻学者和学生的不断进取。会议开幕式上获得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的各位老师以及会议闭幕式评选的12位获得优秀青年报告奖的青年学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闵顺耕谈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动态
    2013年9月23日,&ldquo 近红外光谱应用新进展&rdquo 专场研讨会如期召开。闵顺耕教授做题为《从NIR 2013看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动态》的综述性报告,报告中介绍了NIR 2013的概况以及会上所展现出来的近红外光谱新技术。 中国近红外光谱专家一行(第二排左二为闵顺耕教授) NIR 2013概况    NIR 2013 于2013年6月2-7日在法国召开,各领域的专家学者500余人汇集一堂,共同探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农业、环境、医药以及其他产业的应用。NIR 2013聚焦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在生态、考古、工业等领域的特殊应用。全球主要的近红外仪器与软件供应商都参加了此次会议。 而且,就像上文所说,中国近红外光谱专家一行众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NIR 2013上进行的报告以及交流的海报近400篇,其中,食品领域所占比例最大。   NIR 2013上关于近红外成像方面的报告共有10多篇,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最多。   近红外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   散射-吸收光谱新装置   传统的近红外光谱仪通常测定的是总漫反射强度,包括了化学成分的吸收和物质对光的反射两部分。而这一新装置将样品放置在两个积分球之间,利用两个积分球分别测定漫反射光谱和透射光谱,漫反射光谱与样品的组织结构、物性有关,透射光谱与样品的组成(浓度)有关。   时间/空间分辨近红外光谱应用   而能够分别测定光子吸收强度和光子散射强度的两种独立信息的光谱仪器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即时间/空间分辨漫反射光谱仪。对于浑浊样品,在其不同位置进行光谱检测,因为光在样品中传输的距离不同、光传输到不同位置的时间也不一样,通常是纳秒或皮秒级,即形成了时间/空间分辨近红外光谱。   时间分辨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制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是具体的物质测试应用则是近年来开展的。目前,光源和检测器的光谱范围扩大是此类仪器研发的发展方向。   散射介质中的气体吸收光谱   NIR2013上展出的近红外气体分析仪器至少有4种,其中一个是利用770nm、980nm两种波长,15米光程测定气体中甲烷、水、氧气三种成分的含量,该仪器主要用于天然气和环境监测中。近红外在气体检测中的应用值得重视。   漫反射成像技术   传统的漫反射成像,由于光的漫反射使得光斑变大,空间分辨率下降。现在的检测技术利用一些手段使得检测集中在照射区,照射区之外的漫反射不进行测定。目前,已有的手段包括通过光纤定位检测或利用不同波长的光成像,再通过软件进行重构,及通过硬件、软件两方面技术实现了高分辨成像。   闵顺耕教授也介绍了近红外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近红外成像技术、仪器微型化技术、近红外时间/空间分辨光谱技术、化学计量学方法与数据利用、近红外在线分析、食品品质与安全领域等。 撰稿人:刘丰秋
  • “小型化”——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方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召开 br/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1月17日,“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在无锡召开。该交流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主办、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超1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交流会由近红外产品相关从业者与近红外产品用户代表共同参与,研发、生产、应用三方从各自角度“发声”,探讨便携式近红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br/ /p p   为了凝聚苏沪及周边地区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力量,近红外光谱分会在2017年4月23日成立苏沪工作站。成立这一年多时间里,苏沪工作站已发起和主办了多场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苏沪工作站已经成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当地发展的平台,促进了近红外技术更快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68d9a76-4c24-4053-9e84-7aa83e7b8c23.jpg" style=" " title=" IMG_498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a18a9c7-98cc-426e-8ea2-36d561131cc7.jpg" style=" " title=" IMG_49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交流会现场 /p p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台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仪器或80年代的一台拉曼光谱仪器的体积,可能会占据半个实验室那么大。而现在的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已经做到了可手持大小。其中,小型化的光谱将在现场检测、实时测试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的H.W.Siesler介绍到,相关市场调查报告所示,小型光谱仪器的市场预期在2021年将达到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这个增长将以现场检测和日常生活消费类应用为基础。 /p p   不久前,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塞里奥.帕斯奎尼教授发表了一篇关于近红外光谱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文章。该综述主要从近红外的三大支柱——基础研究、化学计量学、仪器三方面展开评述。其中,关于光谱仪的研制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仪器、过程分析仪器、微型/手持光度计、高光谱成像与成像仪器等方面。对此,南开大学教授邵学广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价格更便宜、速度更快、专用、特殊功能、灵活数据传输等是小型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方向。 /p p   日前,巴斯夫的初创公司TrinamiX推出了一款名为Hertzstü ck的小型红外传感器,采用了PbS探测器,波长范围为1000-3000nm。Hertzstü ck可以作为传感器芯片安装在智能手机的电路板上。TrinamiX希望到2022年消费者就可以用到这款近红外光谱。 /p p   那么,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到底具有哪些优点和发展机会呢?当然,它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和面临的困境。光瞻智能科技的罗苏秦对此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具有低价、灵活、稳定、集成系统容易调整、即插即用等优势 而在光谱分辨率、扫描范围、灵敏度、长期稳定性、可靠性、精确性、仪器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小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机会主要在于现场检测、消费者相关市场、工业4.0和过程分析、简单应用、可以使用第三方软件等方面 而威胁主要来自于大品牌以及众多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用户对近红外的接受程度、一些失败事例会打击用户对近红外的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77ac1eb-4dec-43b1-99f0-c4367141a7e1.jpg" title=" IMG_4996.jpg" alt=" IMG_499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H.W.Siesler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a45e00b-ab40-4c61-a953-1efd8a06ce46.jpg" title=" IMG_5012.jpg" alt=" IMG_50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开大学邵学广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16f2a9d-c51b-4948-98ce-da1060df85cc.jpg" title=" IMG_5024.jpg" alt=" IMG_50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光瞻智能科技罗苏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8f5ed78-b5e3-4f3b-9c8c-e54a49a20fb7.jpg" title=" IMG_5190.jpg" alt=" IMG_519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苏大学陈斌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9659a80-f3e0-4980-92bf-4dc7972608e3.jpg" title=" IMG_4992.jpg" alt=" IMG_49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致辞 /p p   此次技术交流会,国内外多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参与,分别介绍了其产品技术特点以及在研发、应用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44702d6-8454-415f-b29d-6088a6f3bddf.jpg" title=" IMG_5067.jpg" alt=" IMG_506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 兰树明 /p p   迅杰光远2016年在无锡成立,核心业务是小型化近红外设备开发、建模服务及应用方案开发。针对目前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迅杰光远提出了研制“不操心易接受,在保障性能的同时尽可能低价格”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同时,致力于“保证光谱仪的一致性,实现远程建模,并且,建立一支专业应用团队来帮助用户维护仪器和模型”的发展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ef359a8-b9fb-4417-ae6d-1abc239da0db.jpg" title=" IMG_5085_meitu_2.jpg" alt=" IMG_5085_meitu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 蔡贵民 /p p   由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特点,使得近红外光谱仪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更侧重光谱的信噪比,弱化光谱的分辨能力 丰富的光谱预处理算法,有效弥补仪器的一些硬件设计弱点 化学计量学与应用模型的结合,拟合能力强大,让仪器光谱更加相对化,仪器无需完成所谓的标准化光谱。蔡贵民结合上海棱光研制新款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光谱仪的过程,介绍了一些研制体会,给大家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2fa5904-bbf8-4631-b30c-32c6877f607e.jpg" title=" IMG_5127.jpg" alt=" IMG_51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王亮 /p p   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激光及光电设备代理商,专注于光电领域的技术服务与产品经销。日前昊量光电与德国INSION GmbH公司签订了独家代理协议。德国INSION公司的产品,将集成光学技术应用到光纤光谱仪产品上,将光纤光谱仪所有光学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基底材料上(One-chip design),从而设计生产出了微型光纤光谱仪(厚度仅为9.5mm)。INSION超紧凑型光纤光谱仪广泛用于医疗检测,食品检测,农业机械,LED分选,化工在线检测,颜色测量,生化分析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bb1cc79-e653-4efb-b178-7b149fcbbb85.jpg" title=" IMG_5149_meitu_3.jpg" alt=" IMG_5149_meitu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吕江川 /p p   2017年,海能仪器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 Oy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Spectral Engines研发生产的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近红外光谱探测器NIRONE SENSOR,具有体积紧凑、完全可编程、高SNR和准确度、适合大批量生产、价格低、适合集成到在线或便携式设备等优点 结合丰富的光学附件、扩展附件等,为微型近红外光谱探测器的二次开发和研发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8bd1fdd-fbb8-4a93-bdbd-a2b36d800ffc.jpg" title=" IMG_5188.jpg" alt=" IMG_51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伟创英图科技有限公司--姚建垣 /p p   姚建垣在分享中,谈到了对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产业化的几点体会:尊重市场、谨慎开发,在眼花缭乱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好定制化细分小市场精准服务。蚂蚁啃骨头大有作为 明晰用户检测需求,引导用户正确应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检测误差需求要客观分析 便携分析仪可靠性、稳定性是最关键技术指标 做好产业化技术、批量化制造工艺是关键,软件是核心 温度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最大隐患,小仪器大隐患。 /p p   对于近红外技术市场的推广姚建垣也发出了倡议:不过度消费市场,保护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健康发展 不搞低价竞争,匠心做好产品制造,专心做好精准服务,留有共同发展空间,精心发展近红外光谱事业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核心是应用,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绝大多数的失败案例在于人的因素,加强应用培育、培训、指导、咨询工作极为重要 近红外光谱市场巨大,领域、行业应用众多,企业个体无法完全应付,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务,专业做好应用支持 近红外光谱技术解决了大量快检应用的痛点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解决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痛点问题也应受到关注,例如:模型应用难度、低含量检测预处理技术、批量制作工艺技术、仪器标准化技术等。 /p p   关于此次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忠研究员同时进行了手机网络直播,点击观看的人数已超过13000人次。 /p p    a href=" http://m.zm518.cn/zhangmen/livenumber/share/entry/?sharerId=c548e416719741f89-3938& circleId=71025016342a14ee5-7a91& liveId=2042667× tamp=1542607429583& from=groupmessage& isappinstalled=0" target=" _blank" strong 直播回放||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fae5447-4f00-42a2-800e-4e4a2e01ee5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1119154947_meitu_4.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1119154947_meitu_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用户与厂商交流现场 /p
  • 近红外光谱应用学术报告会在云南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11 年9 月27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与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同创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瑞升公司举办了“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授牌仪式暨近红外光谱应用学术报告会”,70多位业内专家、200多位瑞升公司的科研人员出席。 “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授牌仪式暨近红外光谱应用学术报告会”现场   会议首先举行了“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授牌仪式”,授牌仪式后,会议特邀国内近红外相关领域的院士和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由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家俊教授主持。   方家熊院士:微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 方家熊院士   方家熊院士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光谱仪发展进程:50年代后期,滤光片分光系统/热传感器型,只是离散的几个波长,测量样品需预处理;灵活性差,而且波长稳定性、重现性差。70年代,光栅扫描分光/ 单光敏元传感器型,扫描速度慢、波长精度和重现性差。80年代,“傅立叶变换”反演光谱/单光敏元传感器型。90年代,固定光栅/二极管阵列(FPA)和声光可调滤光器(AOTF)/ 单光敏元传感器型。21世纪,微纳型。其中着重介绍了第四代各种类型的微小型红外光谱仪的特点。   最后方家熊院士指出,目前我国近红外微小型机还不太普及,工农业对微小型机有需求;便携小型机引进的主要是三代机;微型AOTF型机引进力度加大;微型FPA型机基础好缺核心器件;自主生产FPA型是可行的;加强AOTF和微纳型研发是需要的。   袁洪福教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袁洪福教授   袁洪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特点;近红外在药检制药、水果分级、食品品质安全、石油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近红外分析技术相关国际标准、我国标准的现状;我国药检领域近红外分析技术展望。   梁逸曾教授:化学计量学方法与近红外光谱分析 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   变量选择为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问题,目前在多元校正和模式识别多有应用。梁逸曾教授着重介绍了采用CARS(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变量筛选方法建模来提高近红外模型的预测精度,以及解决近红外在线检测的应用问题。   瞿海斌教授:近红外光谱分析在制药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展望 浙江大学瞿海斌教授   瞿海斌教授与多家制药企业合作,研制了中药生产过程中各工艺环节的近红外在线检测系统,并针对具体情况设计了样品前处理、不开瓶检测等方法。瞿海斌教授还指出近红外光谱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样品前处理及光谱采集技术、适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过程监测方法、与其他分析仪器的集成技术、技术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方法等。瞿海斌教授呼吁与会的科研人员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共同促进近红外与药品质量的提升。   邵学广教授:近红外光谱在烟草工业生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   邵学广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常规成分、微量成分的定量分析模型研究,基于定量模型、光谱的MSPC(通过对多参数的统计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及基于近红外光谱多元统计分析在烟叶及卷烟(配方)的相似性分析中的应用。   褚小立博士:近红外光谱方法的标准化研究 中石化石科院褚小立博士   制订符合国情、准确、快速、简便、适用的分析方法标准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如促进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加强科学管理的一种关键的保障措施。褚小立博士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标准方法的地位、模型适用性判据的重要性、以及模型传递的问题。   韩东海教授:近红外光谱分析在食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   韩东海教授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在线自动分选、水果生产过程控制、腐乳生产工艺改进、葡萄酒发酵智能化、奶牛挤奶数字化、健康食品高科技化、食品专业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家俊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整个交流会针对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制药、食品领域的应用和我国在药品监督检测、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大专院校等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专家与专家之间的尖锐问题探讨、用户与专家之间的实际问题解答、主持人的精彩点评等让与会者获益良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的成立,以及该场近红外光谱应用学术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促进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与会专家参观瑞升公司及其实验室   附录1: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烟草技术、卷烟技术、健康吸烟相关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及配套服务,是专业设置全面,综合技术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   瑞升研究开发领域贯穿从种子到烟气的整个过程。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烟草的种植、调制和卷烟生产配套的各个关键环节,瑞升拥有全方位的烟草综合技术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平台,能为烟草相关企业的烟草原料开发生产、卷烟开发生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及配套产品,并为吸烟人群的健康保护提供和创造独特的瑞升价值。   瑞升一直以人的发展作为企业最核心的驱动力,不断强化人的发展和专业人才体系的构建。目前已形成了近400人的研究、开发和服务的技术队伍,拥有博士20人,硕士110人,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0人。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围绕瑞升发展目标,在相应的业务平台和创新体系中进行有机组合,辅以科学有效的机制,使瑞升的业务具备人力资源保障的优势。   附录2:云南同创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同创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农产品、食品、烟草及制药等行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评价、产品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提供技术服务的综合性第三方检测机技术服务机构。   自2001年启动建设,进过10余年的发展,分析检测研究平台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0余位员工的专业技术团队和配备价值5000万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服务领域拓展到烟草、农产品、食品级医药等行业的检测研究平台。
  • 国内首个掌上MEMS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面市
    在本次2015 BECIA大会上,无锡微奥科技公司首次发布了一款掌上MEMS傅里叶近红外变换光谱仪产品,并在现场成功演示了对7种白色药品的分类鉴别、以及对水蜜桃糖分的定量分析。图1.微奥掌上MEMS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微型化近红外光谱仪产品的开发热潮,就“微型”而言目前已有多种技术解决方案,但如何在微型化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高信噪比、高光通量、全波段信号采集、透射与漫反射功能兼具,则是真正实力的比拼。 图2.微奥掌上近红外光谱仪对不同药片的分类微奥科技这款光谱仪产品是基于微奥独特的光学MEMS微镜开发而成。该MEMS微镜具有创记录的大位移、小体积、高度集成等巨大优势,并结合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特点,仅需单个探测器即可实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近红外全谱光谱分析,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及体积。这款命名为Demeter 1000的掌上MEMS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可覆盖整个近红外光谱(800~2500nm),还可进一步扩展至中红外波段。Demeter 1000可分别通过透射和漫反射方式对液体和固体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该光谱仪可通过蓝牙将光谱分析信息直接传输到移动终端设备,从而可实现在手机上实时快速获知所测物质的成份及含量。微奥的微型光谱仪,革命性地实现了红外光谱仪的便携性及低成本性,使原来遥不可及、只有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方能使用的光谱仪产品,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甚至人手一个,用于监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如饮用水、奶制品、肉制品、果蔬品等食物的安全性、新鲜度、以及通过成分含量的摄入而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让我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图3.微奥掌上MEMS近红外光谱仪对水蜜桃糖分的定量分析微奥在本次展会上还展出了另外一款专用于工业在线检测的光谱仪,该光谱仪与掌上光谱仪均基于相同的光学MEMS微镜及光干涉平台,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粮油、安防、环境、宝石鉴定、纺织、临床医学等领域。同时,基于此相同的MEMS微干涉平台还可开发远红外、中红外、拉曼光谱仪等产品。 图4.微奥MEMS傅里叶近红外微型光谱仪 图5.MEMS微干涉平台
  • 快讯!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发!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10月20日,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首日近1700位网友报名参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博士主持开幕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致辞。(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nir2022/)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在2015年9月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博士宣布获奖结果,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授予了徐可欣教授、杨辉华教授,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授予了王家俊教授级高工,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授予兰树明总监、李连博士、 李江波博士、云永欢博士、杨敏博士。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得者:徐可欣教授、杨辉华教授徐可欣教授徐可欣教授,自近红外光谱分会成立一直担任副理事长,长期活跃在本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一线科研工作中,积极参与并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科研工作集中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原理的成分测量、特别是人体血糖浓度的无创伤测量方法及仪器的研究。无创血糖测量在世界上至今仍未能成功地应用到临床。徐可欣教授在本领域有深厚的研究经验和原创的发明,比如发现了光从散射介质出射时因吸收和散射的综合作用、存在出射光对于血糖浓度变化不敏感点的现象,继而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浮动基准测量原理为代表的多种原创性人体测量方法和技术。2000年至今在此领域就已经获得了21件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创立了先阳科技、同阳科技等高技术企业。部分核心光谱类产品已超过2000台成功地应用于环保及工业领域的在线监测中,替代了进口产品。杨辉华教授杨辉华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曾任副秘书长。积极参与近红外光谱分会的筹建、成立和组织工作。承办2012年第四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多次参与组织召开学术交流年会、技术交流会、标准评审会。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作为学会理事,积极参与中国仪器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自2005年以来,杨辉华教授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应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积极开展制药、药品、果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其它项目6项,横向课题20余项。培养近红外领域博士、硕士生20余名。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持翻译近红外成像方面专著1部,授权发明6项,参与制订近红外领域国家标准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指导的博士生获2021年近红外光谱分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王家俊教授级高工王家俊教授级高工王家俊,教授级高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标准化委员会红外光谱技术委员会委员。王家俊高工一直以来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数据挖掘和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研究工作。热心学术交流,率先组建了近红外光谱分会云南专业委员会;为2018年第七届全国/第六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昆明)的筹备和召开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注重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了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2020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GB/T 29858);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用建模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推广,获2021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8项地厅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并获相应的科技进步奖;参编组编近红外专著3部。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获奖者:兰树明总监、李连博士、 李江波博士、云永欢博士、杨敏博士。兰树明总监兰树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多年来致力于微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产业化工作,先后带领团队研发了MEMS型傅里叶变换光谱仪,MEMS型数字曝光式光谱仪以及微型透射光栅型光谱仪。其中MEMS型数字曝光式光谱仪成功应用于便携式谷物分析仪、便携式油料分析仪以及在线式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中。所带领团队开发的仪器在各领域累计应用用户超过2500家,其中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在性能和价格上独居优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使谷物收储行业享受到了近红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创造的经济价值,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民用化和普及化作出了实质贡献。李连博士李连,博士,山东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研究员,药学院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山东大学未来计划学者。自2009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初识近红外光谱至今,一直潜心于近红外光谱的学习与探索,尤其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突破近红外光谱水溶液背景干扰大的研究方面,开展了以水光谱组学结合化学方法的解析策略研究,以水为探针,建立无标记的原位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现了中药提取过程、中药制剂的质量可视化分析。同时,针对制药过程面临的模型建立应用问题,开展预处理装置研发、光谱实时对应分析、通用模型建模策略等研究,有效地推动了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科研论文15篇,参与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多次在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做报告,获得2019年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John Shenk Travel Grants,2021年The 4th Aquaphotomic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最佳墙报奖。李江波博士李江波,工学博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智能分选设备开发,研究受到多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李江波博士重视研究和应用结合,科学研究面向行业需求。经过10年的技术攻关,他和团队一起研发成功了20余套水果品质智能分级设备,已在北京、浙江、重庆、山东等地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水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个人,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科技奖。工作至今,五次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年度“优秀职工奖”,2021年被评为“建党100周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云永欢博士云永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入选海南省拔尖人才和海南省科协青年英才创新计划。担任海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海南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青年编委和《Biosensors》期刊客座编辑。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算法、热带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及质量安全检测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近年来,在复杂分析体系化学建模的基本问题上开展了化学计量学算法及应用研究,理论上证明了量测变量空间中变量选择的必要性,基于集群分析思路发展了多个近红外光谱变量选择方法,其中iRF、IRIV和VCPA方法受到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与使用,被引用超100次,为推动近红外光谱领域发展做出了贡献。杨敏博士杨敏,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红外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在地质矿产中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国土部地质调查项目。十年以来,紧追国内外矿物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独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创新。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 8篇,Ei 3篇,核心6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为地质调查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增添了一朵绚丽新花,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矿产资源中的应用紧追国际前沿。全国第就届近红外光谱大会正在进行,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nir2022/
  • 2020红外/近红外光谱新品盘点:以应用驱动产品创新
    国外某研究机构的最新市场研究显示, 2020年全球红外光谱市场预计10亿美元,2025年将达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作为一类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药、生物研究以及食品和饮料的终端用户中应用非常广泛。而同时,这些相关行业严格的法规,以及对质量水平越来越高的追求都推动了红外光谱市场的增长。  虽然2020年COVID-19的爆发和蔓延影响了很多行业发展,也使很多工厂停工或者关闭,但同时也导致了药品和其他医疗设备产量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红外光谱在医疗保健和制药终端行业的需求,进而导致市场对红外光谱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  基于市场的需求,各大仪器厂家也在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20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红外/近红外光谱类仪器共计11台,其中红外光谱仪9台,近红外光谱仪2台。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小型化、云数据管理、专用化及在线仪器等,以上新品特别注重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应用的角度着手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以下将根据2020年度申报新品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  近年来,小型化一直是仪器设计和制造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仪器小型化不仅能满足空间有限的分析测试现场使用需求,而且便于集成拓展,非常适合手持式/便携式仪器开发。  在本年度申报的仪器新品中,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推出了FTIR光谱仪引擎 C15511-01。基于精心重构光学干涉仪的设计思路,并采用独特的MOEMS技术,滨松光子成功开发出了一款高性能的微型化FTIR引擎。迈克尔逊光谱干涉仪和控制电路内置其中,仅手掌大小,却实现了在1.1-2.5μm区域超高的灵敏度,具有远超同类产品的高信噪比表现(10000:1),以及高光谱重现性。据悉,该产品可内置于便携式FTIR仪器中,实现整机小型化的同时,也可保证高性能的实现。  此外,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也推出了两款便携式的仪器新品:便携式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Mobile10-G、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Mobile10。其中,前者集成小体积长光程的9.8米气体池及内置抽气泵、电池,现场开机即可工作;后者不仅集成平板及电池,现场开机即可工作,而且具有与台式红外光谱仪一样的性能。  对于科学仪器而言,软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随着应用需求的提升,用户不仅关注仪器硬件的改进,对软件及数据的云端管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软件在云平台和云服务方面的创新,是现代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Spectrum 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不仅提供全集成的热重-红外(TG-IR)联用(EGA4000)解决方案的FT-IR平台,涵盖近、中、远红外三个波长范围,软件自动切换光源、分束器、检测器等部件。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仪器首次将云办公软件“NetPlus”引入红外光谱检测领域,数据实现云端连接。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允许从任何设备查看、上传/下载和管理云端数据,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整合的工作流和团队成员间跨实验室/设备实时协作。  对于中药材的分析而言,数据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原同方威视拉曼)推出的IT2000中药分析仪,针对中药材质量控制,通过丰富的数据库和识别算法,一键分析实现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品种识别、产地溯源和品质分析,光谱采集、分析、测试报告等同步自动完成。  应用拓展一直是近红外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找准应用环境对近红外仪器而言至关重要。很多业内人士指出,专用化和在线仪器的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在应用市场。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推出了DS2500 L近红外光谱液体分析仪,在上一代产品的基础上,该仪器由分体式改为了一体机的形式,使得仪器本身防护等级达到了IP65。另外,其智能附件设计,为分析液体样品设计了不同光程的附件,每个附件上都带有芯片,附件插入仪器后可以被读取;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了为工业在线用户设计的8通道在线检测近红外光谱仪--傅里叶变换在线近红外光谱仪MASTER10-Pro,其采用完全国内自主的傅里叶变换技术,自主国产的干涉仪,立体角镜,永久准直,抗震性强。  除了红外透射、红外反射、衰减全反射(ATR)、漫反射等大家熟悉的测量方式,在本次申报的新品中,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还推出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发射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光致发光光谱仪。红外发射光谱虽然应用范围不如红外吸收光谱广,但在一些特定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发射光谱仪 FOLI 10-RE是独立式、专用型红外发射光谱仪,其光路设计紧凑,可以明显降低辐射损失,提高辐射通量;作为一种有效的无损光谱检测手段,光致发光光谱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的带隙检测、杂质缺陷分析等。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光致发光光谱仪 FTPL-10具有弱信号探测能力强、测量速度快和用户操作使用简单等优势。在仪器性能方面,该仪器的光谱分辨率达到0.8nm以上,测量速度达到每秒1张谱图,信噪比超过500:1。  此外,荧飒光学还推出了旋转透射红外液体分析仪+FOLI10-RT,该仪器最多可同时配置4个不同光程的光学窗,非常适合液体的定量测量;天津恒创立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MATRIX-50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该产品采用专利的高能量红外光源,内置独特设计的反射镜,光源能量利用率远高于传统设计,可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ATR及显微红外应用提供足够的能量。
  • “天宫一号”里的近红外光谱仪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就是利用激光给分子进行“拍照”,用于分子的识别,因其应用领域广泛而成为世界各国军事、民用科研的尖端科目。在中国,一群勇于创新的科学家运用这项技术解决了在轨航天器有害气体检测难题,还把“驾驭”激光消除有害物质作为最新科研项目,使我国在自主控制激光这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的刘伟伟,就是这群科学家的领军人。  光谱仪搬进太空舱 宇航员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我国自主研发的“全光纤近红外光谱仪”就安放在这里。  “它能随时检测在轨航天器里的空气成分,当场获得检测结果,保障宇航员舱在内能够安全地活动并展开航天科学任务。”见到刘伟伟时,他正从实验室出来,虽然初次见面寒暄不多,可一说起自己和全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刘伟伟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载人航天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是保障航天员的舱内安全,其中有害气体的检测极为关键,如何及时发现有害气体,也一直是国际宇航界的难题。”刘伟伟团队研发的“全光纤近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就是用光学的手段对太空舱里空气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区分和分析判断,及时发现有害气体。  为什么太空舱里会产生有害气体呢?原来,“天宫一号”的太阳能电池翼、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都在资源舱内,其中还包括飞行器的燃料。“设备的电线外皮材料受热,动力燃料、制冷剂等的泄漏都会导致舱内有害气体增加。”刘伟伟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天宫一号’又是密闭空间,舱内如果出现有害气体不能及时发现的话,可能会直接威胁舱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传统的方法是定时对空气进行采样检测,一般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得出结果,可是空气是随时在变化的,几个小时之后,成分就可能大不一样。”刘伟伟继续介绍,而光谱分析方法可以远程控制激光,完全不需要进入现场采样,也能当场获得检测结果,“如果真的发现有害气体,宇航员也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与资源舱及时进行分离。这比传统的大气采样更及时更精确,也更能保障宇航员在舱内的安全。”
  • 近红外光谱专家与滨松公司展开技术交流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5年3月13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朱险峰、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理事长)袁洪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副理事长)闵顺耕、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莉、赛诺威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周宇、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赵明、仪器信息网陈丽英等来到了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进行交流及参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63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交流现场 /p p   成立于1953年的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本滨松”)是世界上著名的光科学、光产业公司,旗下设有电子管事业部、固体事业部、系统事业部、激光技术研究组四大部门,主要产品包括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光IC、CCD图像传感器、发光器件、光源、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等光电器件,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环境分析、安防、IT、分析仪器、测量、石油、天文、高能物理等领域。 /p p   在交流过程中,关于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trong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近红外光谱 /a /strong /span 的市场前景等问题,专家们谈到,目前大众普遍关注的是食品中农残、微生物等含量及其检测,对于品质关注的不多,而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解决食品等产品品质监测问题。国外近红外光谱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很成熟,例如上海拜耳公司,其工业过程监测仪器有1300多台,其中180台是近红外光谱。国内也有近红外光谱应用较好的企业,如一家饲料企业就有70多台近红外光谱。不过,仪器、检测成本等问题还有待解决。而关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法规、标准少的问题,专家们认为,新的消费可以引领出新的需求,即使国家没有要求、标准,但是老百姓有意识、有需求,该问题可以由下向上进行解决。 /p p   据介绍,日本滨松每年将营业收入的12%、约为10亿元人民币投入到研发中,公司拥有着强大的技术储备,至于这些新技术的潜在市场在哪里、如何将其产业化等等,是滨松急于与专家们交流的另一个问题,希望产学研各方之间能够展开良好合作。而与会的专家们对于滨松的新产品新技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指尖尺寸超微型光谱仪、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等产品。在交流中专家们肯定的指出,微型光谱仪、微型光电倍增管等市场需求非常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75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指尖尺寸的超微型光谱仪C12666MA /p p   指尖尺寸的超微型光谱仪C12666MA,使用了MEMS技术,拥有20.1*12.5*10.1mm的超小尺寸,相当于成人小拇指指尖大小,重量也只有5g。波长范围为340-750nm,波长分辨率为12nm Typ(14nm Max),可用于近红外拉曼光谱等便携仪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8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C12606 /p p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C12606(MEMS-FTIR)是一个紧凑的,低成本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一个迈克尔逊干涉仪以及红外探测器都打包在一个小小的光谱仪中。通过USB连接到电脑上能够进行光谱测量以及吸光度测量。据介绍,正在研发中的C12606下一代产品将进一步小型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95px HEIGHT: 316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11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世界上最小的超微型光电倍增管Micro & amp #956 -PMT /p p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便携式、小型化医疗设备的需求逐步显现,POCT(Point-of-Care Testing,及时检测)作为新兴事物正在快速发展。日本滨松的Micro & amp #956 -PMT在小型的生化分析设备、血液分析设备甚至是分子诊断设备上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可能,其独一无二的微小体型以及优秀性能,能够使POCT设备在更加小型化、便携化的同时,又可以保证不牺牲仪器性能,甚至是优化仪器性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8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C12666MA可连接移动设备进行工作 /p p   而指尖尺寸的超微型光谱仪C12666MA也可连接智能手机进行床边POCT,以及其他多种轻便测量类应用。目前,C12666MA的价格还是2000元每只,专家指出,如果该价格能够进一步降低,将完全有可能进入到每个家庭中,进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品质等检测,那么其市场需求量将非常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9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参观北京滨松展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83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世界上最大的20英寸的PMT /p p   交流结束后,专家们一行人参观了北京滨松的展厅和生产车间。在展厅中,专家们对于曾经帮助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小柴昌俊教授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世界上最大的20英寸的PMT非常感兴趣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使用滨松11200支20英寸光电倍增管进行的中微子实验的东京大学小柴昌俊教授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在因发现“上帝粒子”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工作中,由于滨松集团做出的卓越贡献,欧洲核子中心对此专门予以特殊表彰。 /p p   日本滨松非常看重中国市场,认为,中国光子产业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大,会有高速的增长。为了应对中国这样巨大的市场,1988年,日本滨松在中国建立了技术型的合资企业——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日本滨松在京成立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整合国内营业资源,加大了销售部门的权限与自由度,在中国销售日本滨松及北京滨松的产品,同时把北京滨松的产品推向亚洲其他地区。 /p p   北京滨松已建成年产40万支、生产能力超过世界需求1/3的光电倍增管生产线,同时不断向光子技术领域应用的系列产品发展。公司经营领域包括:光电器件、闪烁体、弱光探测器、核辐射探测器及电子玻璃 食品安全和环境测试仪器及核医学影像设备等光子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石油勘探、精密分析、环保监测、生物光子、生命科学、工业测控、激光加工、高能物理、宇宙研究、地矿探测等诸多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316181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合影 /p
  • SE&博世:近红外光谱黑科技助力智慧新生活
    刚结束不久的上海第18届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世界博览会(AWE 2019 ) 上,BSH德国博世展出了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以下简称SE)合作开发的近红外光谱黑科技产品X-Spect,此次跨界合作昭示着以往广泛应用于科学仪器行业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开始切实服务于民用领域。 自打博西家电(BSH 德国博世和西门子家电电器集团)在IFA2017展上带给全球观众一款概念性物质扫描仪——X-Spect起,该扫描仪的核心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也随之在家电市场上被更多人所认知。物质扫描仪这类黑科技产品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它的神奇在于:只要你拿它对着食物扫一扫,就能知道食物营养成分含量如何,熟了没有;对着衣服扫一扫,就能知道用了什么布料,上面的脏东西是什么。两年前,由于技术限制,X-Spect尚处于概念产品,而BSH亦无销售计划。两年过去了,就在大家都以为它只是个概念的时候,近红外光谱技术却让这个概念在2019年落地了。 第18届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世界博览会(AWE 2019 ) 上,BSH展出了近红外光谱黑科技X—Spect,它由BSH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以下简称SE)两家公司合作开发,上海AWE 2019 BSH展位现场。X—Spect运用了近红外光谱原理,通过扫描材料表面不同的分子结构来分析不同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X-Spect整体重量大概跟一部手机差不多,看X-Spect的反面,就可以看到核心部件——SE的近红外光谱扫描传感器,看外观尤其像手机内置摄像头。 借助SE近红外光谱扫描传感器,X-Spect可以轻松辨别包括红酒酒渍、咖啡渍,牛奶渍,口红残留,以及衣服表面残留的香水味等多种残留物。把 X-Spect 往衣服上扫一扫,只需短短几秒,就能判断出来污渍含有哪些成分,毕竟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核心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X-Spect的核心,是Spectral Engines开发的新型号NIRONE Sensor -X传感器。该产品设计基于NIRONE传感器,针对消费级应用和手持式材料分析设备的大批量生产要求,成本水平和可制造对性进行了优化。 除了NIR光谱传感器外,NIRONE Sensor X还集成RGB颜色传感器。NIRONE Sensor X给近红外应用的领域,提供了一个快捷、稳定、大批量和低价格的全新选择。 BSH和Spectral Engines的这次合作让我们看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更多可能。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未来近红外光谱黑科技能够把越来越多过去的概念变成未来的新产品,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让人类真正踏入智慧生活领域。 作为SE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海能全权负责SE公司NIRONE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全线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市场拓展、深度研发、模型开发以及技术支持。海能仪器期待对您近红外光谱的技术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 国产掌上MEMS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面市
    p   近日,无锡微奥科技公司首次发布了一款掌上MEMS傅里叶近红外变换光谱仪产品,并在现场成功演示了对7种白色药品的分类鉴别、以及对水蜜桃糖份的定量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File201510281255505043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a2b93ccf-7416-47e5-a396-59201a20189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微奥掌上MEMS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 /p p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微型化近红外光谱仪产品的开发热潮,就“微型”而言目前已有多种技术解决方案,但如何在微型化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高信噪比、高光通量、全波段信号采集、透射与漫反射功能兼具,则是真正实力的比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File2015102811322453616.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61ce5662-2486-4b66-ac69-e9bcb8fe82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2.微奥掌上近红外光谱仪对不同药片的分类 /p p   微奥科技这款光谱仪产品是基于微奥独特的光学MEMS微镜开发而成。该MEMS微镜具有创记录的大位移、小体积、高度集成等巨大优势,并结合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特点,仅需单个探测器即可实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近红外全谱光谱分析,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及体积。 /p p   这款命名为Demeter 1000的掌上MEMS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可覆盖整个近红外光谱(800~2500nm),还可进一步扩展至中红外波段。Demeter 1000可分别通过透射和漫反射方式对液体和固体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该光谱仪可通过蓝牙将光谱分析信息直接传输到移动终端设备,从而可实现在手机上实时快速获知所测物质的成份及含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File2015102811322453616.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a5f3759b-f001-4136-8da3-6aca4d700ad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3.微奥掌上MEMS近红外光谱仪对水蜜桃糖份的定量分析 /p p   微奥的微型光谱仪,革命性地实现了红外光谱仪的便携性及低成本性,使原来遥不可及、只有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方能使用的光谱仪产品,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甚至人手一个,用于监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如饮用水、奶制品、肉制品、果蔬品等食物的安全性、新鲜度、以及通过成分含量的涉入而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让我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File2015102811322453616.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7bafc42a-0cbd-41d2-90fa-b3ddcef005c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4.微奥MEMS傅里叶近红外微型光谱仪 /p p   微奥同时还展出了另外一款专用于工业在线检测的光谱仪,该光谱仪与掌上光谱仪均基于相同的光学MEMS微镜及光干涉平台,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粮油、安防、环境、宝石鉴定、纺织、临床医学等领域。同时,基于此相同的MEMS微干涉平台还可开发远红外、中红外、拉曼光谱仪等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File2015102811322453616.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3434c28f-d5d2-4162-aa7e-d1e91269f11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5.MEMS微干涉平台 /p
  • 2021红外/近红外光谱新品盘点:做适合应用场景的分析仪器
    随着应用需求的拓展,红外/近红外光谱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相较于高分辨率、成像等高性能指标,越来越多的仪器厂商将重点放在了实用上,从细节处着手,着重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2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红外/近红外光谱类仪器共计12台,其中红外光谱仪8台(含附件),近红外光谱仪4台。另外,还有7台基于红外/近红外光谱原理的专用化仪器。虽然红外光谱仪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其发展却从未停滞。随着应用需求的变化,红外光谱仪近年来的发展也呈现多样化。各大厂商相继在操作的灵活性、便捷性、智能化及兼容性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体验。2021年度,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多台红外光谱新品,包括,研究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20、双样品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S、移动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10 Pl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T等。其中,研究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20首次实现入光口/出光口多光路设计,光源和检测器自动切换,增加了科研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该产品全光谱的分辨率优于0.4cm-1,具备升级更高分辨率的能力;双样品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S实现积分球漫透射及常规透/反射测量于一体。仪器可测量不同弧度的样品,可兼容不同反射角测量附件,可配置室温检测器和/或低温电制冷、低温液氮MCT检测器,双通道A/D采集自适应;移动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li10 Plus主机和平板可智能化充电,可实现户外即开即用。该产品的集成智能化红外特征峰峰位识别功能及多组分连续差减功能,可实现混合物的快速搜索,并可更换各类测量附件,一键式卡扣锁紧,适合不同应用场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li10-R-T,采用双样品腔双通道设计,相互独立且等效使用,并可同时实现2种大型红外附件的测试,可同时配置室温检测器和低温液氮MCT检测器,双通道A/D采集自适应,实现最快60K扫描速度。此外,天津港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650S在多重防潮设计和抗电磁干扰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产品采用了更大容量干燥剂筒结构设计,更优异的干涉仪和探测器防潮设计,大幅降低更换干燥剂的频率,有效保护红外光谱仪的光学系统和探测系统。作为一类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药、生物研究以及食品和饮料的终端用户中应用非常广泛。质量控制是中药评价的关键问题,而采用单一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无法适用于成分复杂的中药体系。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建立于中药整体系统上的光谱量子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新方法,特别FTIR红外光谱测定快速,指纹特征性强,是开展中药原料药物和中成药质量控制的简单易行方法。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中药红外量子指纹一致性评价系统(LZ9000FTIR)通过FTIR红外光谱法原理,对中药红外光谱指纹进行分析测试。该产品把连续光谱量子指纹化,它能按照官能团量子指纹特征峰类型对化合物进行官能团分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其准确分析进行评价,可揭示数据背后的质量变异而作为中药的质控依据,为建立中药红外量子指纹图谱提供大量特征信息数据。随着FTIR光谱仪器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附件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促使红外光谱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的珠宝漫反射附件 IRA-51是一款设计独特的仓外大样品漫反射附件产品,测量平台位于仓外,大尺寸样品可直接置于样品台上,完全摆脱了珠宝尺寸大小的局限;Specac的Arrow系列一次性ATR单次反射附件采用最新的Si芯片技术,是一款可抛弃型ATR样品盘,其采用可回收聚丙烯制成,专门用于污染、腐蚀、胶黏、强酸碱性样品。一次使用一片,即插即用,用完即可抛弃。作为一类实用型的分析方法,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创新也更多以更加适合应用场景为目的。仪器操作的简单便捷,让近红外光谱仪走入了更多的应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用户的认可,而小型化的产品设计给在线及系统集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2021年度,福斯分析仪器公司推出了近红外多功能品质分析仪NIRS DS3,产品采用全新设计的操作软件ISIscan Nova,可预约定时开机,定时自检。新的软件系统将实时监控光源使用情况,并在预期寿命结束前500小时给出提醒,而且光源连接使用全新设计,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徒手更换,更快更简便。海洋光学亚洲公司也推出了两款近红外光谱仪,其中高灵敏度NIRQuest+近红外光谱仪采用增强光学台和孔径设计,改善光谱仪的响应,实现更低的检测极限。同时,由于灵敏度的提升,积分时间缩短,从而降低了检测时间,在流水线或流动液体样品检测时具有很大优势;Flame-NIR+ 近红外光谱仪无移动部件,坚固耐用,可用于严苛环境。产品的小尺寸非常适合集成在手持系统中,并且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自行更换狭缝,来调整光谱仪的通光量及分辨率。任何一类仪器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针对不同行业或领域开发的专用化仪器不仅可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提高通用仪器的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家产业和科技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科学仪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2021年度申报的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器新品来看,在气体和油品检测方面有多款新品推出。在气体检测方面,谱育科技的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将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化学成像三合一叠加显示。对比常规的可见成像+化学成像的图像显示,增加了红外成像的叠加显示。红外成像不仅可以在夜间提供视野支持,同时可利用红外热像显现检测区域内的高温污染云团、排口等,叠加显示于化学成像的图像上,可辅助研究污染气体云团的分布与扩散趋势。另外,产品采用了云台扫描与振镜扫描相结合的速扫描方式,提高扫描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检测区域的准确性;北京乐氏联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9100FIR 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这是一款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其采用PLS偏最小二乘法,高分辨率分析模式(1cm-1的分辨率),开放气体组分化学计量方法模型构建功能,适用于对各种排放气体进行现场在线分析,包括工业废气、锅炉烟气排放、焚烧炉排放,也可用于环境空气中无机气体、有机气体的快速应急检测;此外,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也推出了红外一氧化碳气体分析仪(CO) ET-3015AF。在油品检测方面,深圳市德沃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用于成品油检测的近红外光谱仪DW-NIR-PD。该仪器属于光栅扫描型,采用德州仪器的数字镜像整列微型近红外光谱仪InGaAs探测器。据悉,该产品收集了1000多份汽油和柴油的样品和数据,样品覆盖全国各地的大小炼油厂和检测机构的数据,并针对国内使用的油样自行开发近红外数据模型;此外上海昂林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全自动便携式红外测油仪OL1025,山东格林凯瑞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新款含油量检测红外分光测油仪GL-7100,分别在仪器的便携性和智能化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 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如何做大做强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多方位展现我国在近红外光谱领域的最新成果,仪器信息网和近红外光谱分会合作制作《近红外光谱新技术/应用进展》网络专题,同时也以此献礼近红外分会成立10周年,并寄语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田燕龙博士给大家分享其对国产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发展的理解。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5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c932139-c24b-4e87-9134-e0a5cbe9c633.jpg" title=" 田燕龙博士.jpg" alt=" 田燕龙博士.jpg" width=" 200" height=" 25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田燕龙博士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产品线布局始于国内首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一下贵单位近红外产品的定位及发展历史?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上世纪80年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应用在国内刚刚起步,但国内却没有相关仪器的制造技术。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国家科委批准下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现归属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分瑞利公司)于1987年从美国ANALECT公司引进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设计及制造技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于1993年7月27日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WQF-40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填补了国内空白。 /p p   随后北分瑞利公司在持续发展和提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技术的同时,开始拓展红外光谱仪器的应用范围,于1995年开始研发国内首台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WQF-4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见图1),并于1999年通过专家鉴定,再次填补国内空白。 /p p   WQF-400N自主设计了CaF sub 2 /sub 分束器、PbS/InGaAs探测器组件,将国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波段,由中红外(4000cm sup -1 /sup -400cm sup -1 /sup )扩展到近红外(10000cm sup -1 /sup -3300cm sup -1 /sup ),代表了当时我国近红外仪器的最高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0302749-5731-4408-8db6-7fae22339989.jpg" title=" WQF-400N.jpg" alt=" WQF-400N.jpg" width=" 450" height=" 29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我国首台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WQF-4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 /strong /p p   为丰富近红外光谱仪器产品品类、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在WQF-4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之外,2004年北分瑞利公司自主设计开发了NIR-800型近红外光谱仪(见图2)。NIR-800主要工作波段在短波近红外(800nm-1000nm),和主要工作在长波近红外(1000nm-2500nm)的WQF-400N形成了很好的互补。NIR-800外接通用PC机,采用交叉C-T的单色器结构和CCD/PDA阵列探测器接收,具有无运动部件、可靠性好、价格较低、综合像差小、杂散光低等创新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73736.htm"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0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8b076f7-526c-4c66-84a8-b76d92f3b51f.jpg" title=" NIR-800.jpg" alt=" NIR-800.jpg" width=" 450" height=" 202"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73736.htm" target=" _blank" strong 图2 NIR-800型的近红外光谱仪 /strong /a /p p   2008年,北分瑞利公司又开发出了第二代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WQF-600N。WQF-600N,该仪器采用了摆式干涉仪结构,开发了适合新仪器的CaF sub 2 /sub 分束器、攻克了动镜结构和快速摆动控制技术、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等关键技术,于2008年12月19日通过了北京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以后,WQF-6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就替代了老款的WQF-400N型,成为北分瑞利公司近红外领域的主推产品(见图3)。这款产品在2008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唯一的一款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在如今也是屈指可数的几款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之一,主要应用在大学及科研机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4915.htm"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5fb9cba-57d2-470b-a5d5-bb99218fd4f8.jpg" title=" WQF-600N.jpg" alt=" WQF-600N.jpg" width=" 450" height=" 337"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4915.htm" target=" _blank" 图3 WQF-6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 /a /strong /p p   目前,北分瑞利公司正在研究基于新一代500平台的WQF-500N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500平台使用模块化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密封型的角镜型式迈克尔逊干涉仪、高精度的24位A/D变换,快速稳定的动镜控制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技术,通过全新改版升级的MainFTOS Suite傅立叶红外光谱仪通用软件及先进的网口及无线通讯技术,在外观、软件、可靠性以及产品功能方面都实现了突破。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情况?有哪些典型的应用案例?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北分瑞利公司的近红外产品可应用于制药、农业、石油化工、食品、纺织品检测等领域。江苏大学陈斌课题组使用北分瑞利公司的傅立叶变换近红外产品,先后实现了如下应用:(1)使用近红外漫反射方法研究了甲硝唑的主要成分硝基羟乙唑,建立了近红外光谱与硝基羟乙唑含量之间的数学建模,实现了硝基羟乙唑的快速检测 (2)研究了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纺织品中羊毛成分含量的一系列过程,实现了对纺织品中羊毛含量的检测 (3)以食用植物油中主要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检测指标,通过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定量检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实现了对食用油种类和掺伪的鉴别。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目前贵公司计划或者正在重点拓展的新领域有哪些?为什么看好该领域?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全球每年发生高达1.5亿的腹泻病例中,有70%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所引起,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对食源性病菌的快速检测。目前,北分瑞利公司正在开展食源性病菌近红外检测技术和仪器的研究工作,相关解决方案正在开发当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发展趋势:MEMS技术、定制化、掌上生活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相较于光栅近红外,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的优势体现在哪里?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和光栅近红外仪器相比,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最大的优势体现在性能上,目前研究级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基本都属于傅立叶变换型。首先,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具有多路通过的特点,所有频率同时测量 其次,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光通量比光栅仪器大得多,因此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 最后,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由于采用激光定位,波长的稳定性好,且光谱的分辨率高,使得这类仪器具有较好的波长准确性与重复性,仪器间的一致性好,更容易实现近红外模型传递。 /p p   虽然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较光栅近红外仪器具有更优异的性能,但是高性能也带来了高成本的问题,在近红外仪器市场份额上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技术水平已经比较成熟,未来应该更多考虑如何降低成本。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从仪器发展及应用的角度分析,您认为目前有哪些先进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值得大家关注?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随着光学器件、新材料、5G(6G)通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迅速崛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面貌也必然焕然一新,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综合比较国内外先进仪器,在近期有如下发展趋势: /p p   (1)MEMS技术 /p p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仪器微型化的开发热潮:台式机——便携式——手持式——掌上机——芯片机。其中,近红外光谱仪倍受关注,近红外光谱仪产品越做越小,其推动力就是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的大量使用。基于MEMS微光栅、MEMS微干涉仪等开发的新型近红外光谱仪,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功耗小等优点。2017年埃及Si-Ware在洛杉矶推出了单个芯片大小的MEMS近红外光谱仪——NeoSpectra Micro,该仪器检测范围为1100nm-2500nm,其外观尺寸为18× 18mm,厚度仅为4mm。 /p p   (2)定制化 /p p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多性质同检的特点,使得其特别适合作为一种在线监测手段。很多企业在用到近红外技术时,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需求,需要单独设计在线产品。如西派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开发的HF-C06蚕蛹雌雄高速鉴别与分选设备,基于蚕蛹雌雄在化学组成上的不同,以光波为媒介高速采集蚕蛹的化学特征信息,实现了蚕蛹性别的高速鉴别。 /p p   (3)掌上生活 /p p   随着近红外光谱仪的微小型化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原来遥不可及、只有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方能使用的光谱仪产品,会逐渐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甚至人手一个,用于监测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奶制品、肉制品、果蔬品等食物的安全性、新鲜度,以及通过成分含量的摄入而实现个人健康管理。2017年1月,长虹在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发布全球首款分子识别手机--长虹H2。H2手机搭载了小型化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可对被测物体进行近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采集,并将光谱数据传输至云平台进行分析、计算、处理,得出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产与进口仪器差距犹在 市场快速增长毋庸置疑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目前国产近红外光谱仪与进口产品相比有哪些不足?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一直以来,国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产品就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对于中红外,国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产品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硬件水平上(如仪器的一致性、稳定性等),通过差异化竞争、降低价格等手段,国产仪器仍能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近红外领域,由于缺少成熟的模型数据库,使得国产仪器与国外产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p p   模型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样品类型单独建立,而且数据库的建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经常维护和扩充,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及持续的资金投入,而这恰恰是国产仪器厂商难以负担的。由于缺少模型数据库,使得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差,这又进一步打击了仪器厂商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国产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要想做大做强,在硬件提升的同时,必须从基础做起,通过积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大数据库,在为用户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利润,形成良性循环。 /p p   另外,相比别的光谱仪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专业性更强,销售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进口仪器公司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工程师,具备售前制定方案、售中指导建立校正模型、售后负责模型维护和仪器维护的能力 而国内仪器公司的销售人员大多不是化学专业出身,与应用脱节,这些都制约着国产近红外仪器市场份额的扩大。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您如何评价我国近红外光谱的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潜力?未来几年,近红外光谱的热点市场需求有哪些?由哪些方法标准或政策法规等所促进? /strong /p p strong   田燕龙博士: /strong 2017年11月,美通社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一份市场报告发布新闻称近红外市场规模从2016开始到2024年将以年复合增长率6.1%的速度增长,并占据整个过程光谱行业(拉曼、红外、近红外)55%以上的份额。近期国际知名咨询公司QY Research公司出版了行业调研报告《全球近红外光谱(近红外(NIR)分析仪)市场规模、趋势和预测2019》,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近红外分析仪器市场将达到5.6亿美元,而且未来几年近红外分析仪器市场的最高增长率将会出现在亚太地区。 /p p   就国内来说,近三年来许多近红外行业标准开始陆续制定和实施,涉及到了多个应用领域,包括茶叶品质检测(标准号DB34/T 2890-2017)、山羊绒净绒率检测(标准号DB15/T 1229-2017)、纺织品纤维定量分析(标准号FZ/T 01144-2018)、珍珠粉鉴别(标准号GB/T 34406-2017)、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中乙烯基含量测定(标准号GB/T 36691-2018)、固态速溶茶中主要成分测定(GHT1260-2019)、茶多酚制品中主要成分测定(征求意见稿已发布)、畜禽肉品质检测(计划编号20191050-T-326、20191054-T-326)、纺织纤维鉴别(申报号FZFFZT0832-2019)和中药混合均匀度与水分快速检测(团体标准已启动)等。 /p p   总体来说,国内近红外光谱仪器市场在未来几年快速增长是毋庸置疑的,唯一不可预估的是在食品、质量监控、过程控制和化学品等不同行业最终规模化的大小。 /p
  • 从“沉睡”中醒来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tyle=" BORDER-LEFT-COLOR: #000000 FILTER: BORDER-BOTTOM-COLOR: #000000 BORDER-TOP-COLOR: #000000 BORDER-RIGHT-COLOR: #000000"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UploadFile/20103/201038104210307.JPG"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陆婉珍院士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为一项迅速崛起的光谱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IR)在分析测试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教授是最早在我国开展此方面研究的专家之一,是我国这一领域公认的学术带头人。近日,陆院士接受了本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的专访,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及仪器国产化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p p strong Instrument:陆院士,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本网的专访。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十几年内发展最快的仪器分析技术之一,能否请您谈谈这项技术发展如此快速的原因是什么? br/ 陆院士 /strong :近红外是一个波段。这个波段内的吸收光谱很宽,不像中红外光谱那样。可是后来采用所谓的计量学,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由此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发展起来。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从迂回到快速发展再到饱和的过程,这就是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谓的S曲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这样的S曲线。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一次是由于一些简易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出现和Norris等人所做的工作,掀起了一个应用的小高潮,主要应用于农副产品的分析。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次是在80年代后期,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分析仪器的数字化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解决谱图扁宽、不好分的问题,这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近红外光谱的价值,各种领域的应用研究陆续展开。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三次是由于光纤技术的介入,近红外在线分析技术得以发展。 br/ & nbsp & nbsp & nbsp 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这样,每出现一个可借鉴的新技术就推动其向前发展一步。对于什么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近红外技术的再次发展,是我们每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最近出来一种新技术-MEMS,就是“微型加工”技术,应用这个技术,仪器可以做的非常小。MEMS的应用,有望推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第四次发展。 /p p strong Instrument: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三位一体”技术,这个特点使得国内技术具有一定优势,请您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好吗?另外,针对这个优势,您对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制有什么建议? br/ 陆院士 /strong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了近红外光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模型三部分。所谓“三位一体”就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快速分析的技术要求,缺一不可。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于仪器国产化来说: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一,虽然该技术对仪器硬件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但是国产仪器经过努力是应该可以达到的。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相关软件并不复杂,我们完全有能力做。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三,建立模型需要很多数据,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人力问题,我们也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完全有条件发展这项技术。 br/ & nbsp & nbsp & nbsp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和北京英贤仪器公司有合作。从英贤的发展情况来看,我认为主要受制于两个问题。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资金问题。他们是一个民营企业,当时的启动资金只有100万,虽然我们给了他们很多的便利,但是100万元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要知道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雇用到高级人才,而仪器的研发制造是不能缺少高级人才的(陆院士在此一再强调是资金匮乏而不是人才匮乏)。第二个是理念的问题,“产学研”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是实际上这后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销”,我认为目前“销”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这个理念的问题他们已经在工作中遇到了,已有所改善,所以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我们一再呼吁国家能给予点支持,能够重视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说国家应该稍微介入一点呢?就像王大珩院士说的,仪器不上去,恐怕要影响国防,要影响我们很多别的新技术。例如,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问题,没有质谱来检验,恐怕很难解决。最近,在你们网站上看到的消息:在重庆成立了几个专门做检测的公司(第三方实验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第三产业,对我们发展仪器工业很有利,我觉得我们中国应该鼓励这种公司的成立。 /p p strong Instrument:近红外光谱的应用领域有很多,但目前国内市场规模不大,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国外的情况如何?您认为该技术在应用中的进一步推广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br/ 陆院士 /strong :是的,目前它的市场不大。价钱是一个原因,这是一个经营理念的问题,仪器贵了卖不出去,卖不出去仪器就只能更贵,也是一个恶性循环。我曾建议英贤将仪器租出去,逐年收回成本,但是他们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接纳这个办法。所以说实际上还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资金问题还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然,他们在资本运作上也还没有进入最成熟的阶段。 br/ 国外市场方面的情况要比我们好。据我了解,石化领域的在线近红外分析应用已经相当多了。但是他们也认为要让老厂接受还是有困难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实际上,用户花远比我们高的价钱去买外国的仪器,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外国某些仪器的稳定性确实比我们的好,但同时大部分用户没有考虑后续维护的问题。 /p p strong Instrument:去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通过招标的方式订购了总计超过300余台进口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是不是也是出于国外仪器稳定性好的考虑? br/ 陆院士 /strong :是的。药检是一个定性问题,比较好办。财政部当时加上后续的维护费,拨了共5亿人民币的资金,如果这5亿元能够用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产品,国产近红外仪器的稳定性也能上去了(当然时间进度会有一些差异)。这个事情就是需要有很大的魄力。所以,中国仪器的问题还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5亿人民币对于我们的财政来说只是一个小数目。 /p p strong Instrument:您从1995年开始,组织开展以CCD为检测器的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当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方向?这项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哪些成果?您还进行了有关近红外的哪些研究,能介绍一下吗? br/ 陆院士 /strong :选择这样的一个方向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CCD最初是用在数码照相机上的,产量极大,仪器成本是没有问题的。第二就是近红外技术对仪器硬件的稳定性要求很高,CCD检测器没有移动部件,这个特点符合要求。可是CCD也有缺点,就是它的检测波长范围比较窄。 br/ & nbsp & nbsp & nbsp 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商品化了。 br/ & nbsp & nbsp & nbsp 我们现在主要做近红外技术的应用研究,这项技术虽然是从农业上开始的,可是在石化领域发展得极快。我们也做过模型传递的研究工作,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因为这项研究是要以仪器硬件为基础的,我们不是一个做硬件的单位,我们的人才也不是做硬件的人才,所以完全用软件来解决效果不是很好。现在,我们在软方法方面继续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如汽油调合模型的传递等。 /p p strong Instrument:在您主编的《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二版中(2007年1月),提到了一些已经颁布的ASTM标准方法,请问目前国内有哪些行业的相关检测标准是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基础制定的? br/ 陆院士 /strong :目前有一个有关饲料的国家标准,即饲料中水分、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标准号为GB/T18868-2002。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这项技术的推广。近红外光谱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目前,大家还是认为其进入相关标准比较困难,但进入标准是迟早的事情,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br/ & nbsp br/ strong Instrument:对于未来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是趋向于在线分析?实验室分析?还是两者并重,请您进行一个评述好吗? br/ 陆院士 /strong :我觉得是两者都在发展。我们当时在广州做汽油调合和重整的在线项目,都配备了实验室近红外分析仪,实验室先建立校正模型,然后再把模型传过去的,这部分投资可以很快回收回来。国际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实验室和在线几乎并重,但最近几年有些向在线分析倾斜,因为在线分析和过程控制结合可为工业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p p strong Instrument:4月20日《快讯仪器》五周年座谈会上您对仪器国产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否请您就此问题进一步谈谈? br/ 陆院士 /strong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得到的支持不够。就是说,如果国家能够将部分用于购买进口仪器的资金投入到国产仪器的研发中,这方面的工作也许会做得更好。当然我理解,现在吃奶的孩子太多,不过我们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具体方面,我有两个问题想谈谈: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一个就是我们军用的技术向民用转移,速度很慢。比如研究过很多军用技术的长春光机所,他们研究近红外技术比我们早得多,可是后来停掉了,其实这个技术当时再往民用方面转是很有益的。所以,我觉得军用和民用之间的技术交流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我们的科技也许可以发展得再快一点。希望你们网站能鼓励他们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范围内,多交流一些这方面的信息。这是对双方都有益的事,对他们来讲,他们的成果得到了应用,对我们来讲,我们也有了一个借鉴。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另一个,就是现在的仪器行业有一个恶性循环,产品做的不好,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资金,就更没有办法发展你的产品。那么,谁能切断这个恶性循环?恐怕要靠我们的政府。我觉得政府不用出太多钱,恐怕出台些政策就可以了,比如关于仪器工业的税收,时间可以拉长一点;比如采购,可以多制定一些针对国产仪器的采购政策。 /p p strong Instrument:能否请您对我国仪器行业的整体水平做一个评价? br/ 陆院士 /strong :对于国内的仪器厂商,我了解得不多,只知道以前的北分、上分、北光、北二光,现在的聚光、英贤、大连依利特、东西电子、普析通用等。按照他们现在的规模来讲,还是不足以与国外抗衡的。我们的家电行业可以与国外抗衡,它的规模很大,而且也出了不少人才、企业家。而仪器行业发展速度要慢得多,比如东西电子,他的发展方向是对的,产品多针对中低端市场,他们也非常努力,可是远没有达到像海尔那样的规模。企业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没有力量在研发上投入很大。所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仪器工业的创新还得依靠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双方合作,还要产、学、研相结合。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企业的产品比较单一,但是越做越尖端,以取得竞争力。我所知道的,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空心阴极灯就是这样,这也是一个立足的办法。 /p p strong Instrument:最后,能否请您对仪器信息网的广大网友和业内人士说几句? br/ 陆院士 /strong :中国经济是一个很有序、很特别的经济,变化很快,要推掉一些老的东西,才能建一些新的东西。我希望仪器行业的人士能够认清中国经济的特点,将自己的产业融入国家的经济体系,不管研发、生产什么样的仪器,通用也好,专用也好,都要保证让自己盈利。企业只有盈利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脱离了经济运行是不行的。科研单位的研究也要考虑这些,否则所谓的“产学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p p strong 后记 /strong :采访开始前,陆院士对我们说她希望能够通过此次采访让更多的人了解近红外技术。而且为了这次采访,83岁高龄的陆院士一大清早就提前赶到办公室,等待我们的到来。在采访的过程中,陆院士一再向我们强调仪器行业的重要性,呼吁国家扶持国产仪器的发展。陆院士的身体力行让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在此,本网也大力呼吁仪器行业的专家、厂商、用户,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中国的仪器制造业,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我国仪器行业的发展! /p p br/ & nbsp /p
  • 昊量光电参加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ANS2018
    昊量光电参加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ANS2018昊量光电参加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ANS20182018年6月22~24日,昊量光电携insion近红外光谱仪参加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同期举办的第6届亚洲近红外会议(ANS2018)。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组织,主要面向国内外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应用的专家,学者,以及仪器专家,厂商,一起就近红外光谱技术做深入交流。 昊量光电作为长期赞助商,携insion 近红外微型光谱模块亮相。 会议现场吸引力国内外400多人参加,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Tom Fearn以及来自国内的近红外专家依次做了专业报告,并且颁发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科技奖和青年奖。同期的展会现场,昊量光电展台吸引力不少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青睐,insion微型近红外光谱仪自从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以其优秀的台间差,稳定性,抗震性等优点,在农业,化工,食品检测,医疗POCT等应用广泛。 刘燕德老师携华东交通大学光电学院老师莅临昊量光电展台做技术交流,肯定了insion微型光谱模块在设备集成中的优势和应用。 此次会议,昊量光电和多个近红外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分别与粮油,水果,饲料,化工行业的应用专家做了技术沟通和产品构想。针对老客户使用产品情况,我们做了回访和体验满意度调查,为今后国内近红外光谱市场的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 迅杰光远参与起草《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曾几何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与中国企业来说,在分析化学领域被称为“分析巨人”的近红外检测还是一项很陌生的技术。但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奠基人Karl Norris就已经在美国农业部的支持下,开始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于谷物、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成分快速定量检测。近红外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刚开始进入我国,但是在一些国内科研机构和仪器厂家的不懈努力下,近红外仪器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各行各业都开始逐渐出现国产近红外仪器的身影。近红外技术的国外垄断已经被打破,随着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发布了众多利好消息,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正在迎接这千载难逢的新机遇。迅杰光远作为国产近红外厂商中的一员,自创立之初就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成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MEMS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取得了对整个行业来说都领先的成绩,并作为起草单位参与了此次《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发布,以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国内近红外技术进步,彰显民族企业担当。近红外领域又一进展!《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2023年3月25-26日,由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近红外光谱技术服务平台主办,近红外光谱苏沪工作站、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协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提供技术支持的“第三届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交流会”在江苏省镇江市胜利召开。本届交流会吸引了160余人参会,近红外人欢聚一堂,共商行业发展动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褚小立在致辞中表示,微型/便携式光谱仪和工业在线分析仪是近红外光谱腾飞的两个翅膀,特别是小微型的光谱仪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小微型光谱仪的用户可能不是专业的分析工作者,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基于此,小微型光谱仪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研制面临极强的挑战性。与此同时,褚小立秘书长表示我国多项利好政策的出台也给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带来了重大机遇,表达了对“近红外光谱人”的殷切期盼。各大企业也纷纷在这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中畅所欲言,不但在分享的过程中介绍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还从多个角度对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发思路、技术指标、数据标准化、网络化等进行了探讨,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关注。此次大会同时对2月8日公布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进行了正式的发布与解读。本标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制定(简称CIS),多家近红外单位参与起草,对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陈斌教授特别介绍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通则》团体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情况,并同大家一起探讨了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发展思路。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了团体标准,就可以规范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性能测定方法,确保仪器性能的可靠性,使检测机构、仪器用户及生产厂家在检校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器性能时有标准方法可依据 ,这对于我国近红外行业的发展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 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参加全国第八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安宏乐 段潮舒 孙岩 (导师:邵学广)  2020年11月6-8日,为期三天的全国第八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共计2000余人报名参会。会议共安排了72个报告,内容丰富,包含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模型的建立及转移、近红外光谱相关标准的制定等。此外,各位专家还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及食品、疾病筛查、生物制药、环境、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取得的最新应用进展。  为期两天的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群策群力,共同助力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以下从技术、方法、应用、仪器等几个角度分别介绍参加全国第八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温控近红外光谱、在线近红外光谱、高光谱成像等新技术引关注  本次会议中,多位专家分享了温控近红外光谱、在线近红外光谱、高光谱成像等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其中,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进行了题为《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研究》的报告,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使用高维算法、互因子分析(MFA)、连续小波变换(CWT)、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MC-UVE)、基于知识的遗传算法等化学计量学方法,邵学广教授对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指出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定量分析、结构与相互作用分析、蛋白质凝聚、LCST过程、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中特别提到,CWT计算简单,可以有效提高光谱分辨率,有助于提取物质的结构信息。报告最后,邵学广教授还从扰动光谱学、化学计量学、水光谱探针三个方面进行了展望,呼吁广大学者积极拓展近红外光谱的应用领域。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曾敬其介绍了一种智能制造黄柏提取过程沸腾时间NIR在线监测方法与装备,其首先指出沸腾时间NIR在线监测的可行性,NIR光谱的水分子特征吸收强,液态水中水分子氢键受温度影响,达到沸腾后基本稳定;然后对黄柏中小檗碱含量进行NIR在线监测,发现提取过程在线NIR光谱有效、稳定,可实现APIs过程监测;最后,建立了沸腾时间NIR在线监测MBSD模型,并验证了其耐用性。  从“点”到 “面”再到“空间”的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本次会议中同样吸引了参会者的眼球,高光谱技术为待测样品带来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其数据立方体同时包含了二维空间图像数据和光谱数据,展现了“空谱融合”和“时频融合”的特点。会议中,相关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高光谱技术在橡胶叶片、木材、马铃薯等分析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变量选择、模型转移等关键点需重视  化学计量学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作题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建模难点与应用》的报告,分别从近红外光谱模型质量问题,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固体制剂、中药、生化药物中的建模难点与应用几个角度进行了报告,并指出近红外光谱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存在三大难点,分别是药品的复杂性、模型质量和药品法规约束。臧恒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以上难点可通过工艺提升、过程分析和智能控制等技术的进步,得到大量有效数据,通过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和数据标准保证数据质量,在数据的有效支撑下产生适应性的法规,可达到释放技术生产力的目标。  在变量选择方面,暨南大学潘涛教授报告了《近红外光谱变量优选的大尺度策略分析—回顾与思考》,基于变量优选的搜索算法是采用直观特征参数进行搜索,具有通俗、便于程序化的优点。“大尺度”策略,体现在一次优化(大范围变量筛选)和二次优化(接近全局的变量筛选);天津工业大学卞希慧博士介绍到,目前近红外光谱领域广泛应用的变量选择方法有区间偏最小二乘回归(iPLS)、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MC-UVE、随机检验(RT)等。报告中,卞希慧博士重点介绍了群体智能优化(swarm intelligence)算法,包括布谷鸟搜索、蝙蝠算法、萤火虫算法、灰狼算法、鲸鱼算法等。此外,卞希慧博士还对集成建模方法和集成预处理方法进行了讲解,并分享了自己参加学术会议的学习情况和做算法的心得体会;南开大学韩丽重点介绍了利用多级同时成分分析(MSCA)方法来处理复杂的高维光谱数据。实验测量了脯氨酸水溶液在温度、浓度、pH扰动下的近红外光谱,得到四维光谱数据,通过建立三级MSCA模型,分析不同扰动对光谱的影响,并做了定量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水结构随着扰动发生了变化,进一步证明了水作为水溶液体系探针的可行性。  模型转移同样是解决近红外光谱实用性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就模型转移算法的优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中,深度学习作为当代的科技发展热点,凭借其出色的数据挖掘能力成为今后建模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模型转移、变量选择以及各种定性定量模型的建模方法,对拓展近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和改善近红外光谱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种类繁多、对使用者经验要求高,难以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当前,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培训和普及仍是近红外光谱应用领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业与食品、疾病筛查、生物制药等多领域应用取得新进展  本次学术会议的大量报告属于“农业与食品”主题,中国农业大学田喜利用短积分全透射光谱对苹果糖度进行在线检测,结果表明苹果是一个不均匀的结构体,采用局部区域的光谱是不能对整果糖度进行高精度的预测。透射光谱番茄糖度和成熟度在线检测,结果表明绿果的检测精度较高,粉果和浅红色果检测精度较低。通过苹果内部霉心病在线检测,采集不同姿态下苹果的透射光谱,结果表明,整果和核心区域光谱优于霉心病果;暨南大学李佳琪的报告题目为:《Vis-NIR光谱结合Bayes分类法运用于葡萄酒多品牌鉴别》,该报告提出一种简便的Bayes光谱多分类判别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单波长吸光度服从正态分布和概率独立性假设,并结合等间隔组合的波长选择方法,应用于葡萄酒品牌的5分类判别分析,结果明显优于经典欧式距离法。该方法可望用于多品牌葡萄酒的快速鉴别,对于规范酒类市场,促进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马玉涵博士找到了灵芝多糖中红外和近红外光谱的特征性位点,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现了对灵芝多糖的定量分析。此外,本次会议中多位老师还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罗非鱼片新鲜度检测、鱼粉质量检测、玉米种子活力研究、果蔬无损检测、乳制品检测、现代蚕桑业、油料产品品质检测和烟草等方面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在疾病筛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东北大学的李志刚博士利用FTIR-ATR光谱技术,通过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分析来进行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对导数光谱的获取与集成建模进行了介绍。报告特别指出多项式平滑(SG)算法虽然被广泛使用,但是该算法具有一些缺陷,比如数据截断、多项式阶次与数据窗口宽度参数缺乏标准化选取方法、欠缺噪声抑制能力等,因此他们设计了基于奇摄动理论和泰勒级数的高精度、抗干扰性强的导数光谱估计器DSE,用来平滑实测光谱以求取实测光谱的导数;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的杨林博士报告题目为:《基于超快激光与单光子计数技术的近红外光谱探测深层脑区血氧量的研究》,报告介绍到,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携带方便,选择性好,非渗透性,强穿透性(约3-4 cm),高时间分辨率(约100 ms)等优点,因此可用于脑部神经活动监测和疾病创伤诊断;南开大学孙岩指出近红外光谱对于水分子的结构变化非常敏感,其利用近红外光谱研究了肝素诱导的R2/wt聚集过程水结构的变化,使用尿素和海藻糖作为渗透剂,用来减缓或者加速聚集。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提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水的光谱信息,观察到了不同结构水的光谱特征,并通过二维相关光谱分析了聚集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顺序,发现与NH基团形成氢键的水分子比疏水基团周围的水分子更早的发生改变;暨南大学张静博士基于PLS-DA方法,探讨了Vis-NIR光谱分析方法用于血清乳腺癌样品判别分析的可行性,等间隔组合的波长筛选方法可用于提高血清乳腺癌筛查判别模型的效果,采用模型融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可取得良好的补偿效果,张静博士提出的方法框架对于血液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红外光谱在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也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李文龙博士提出近红外光谱能够充分反映物料的动态变化,信息丰富,适用于中药制药工艺动态复杂体系,尤其对于状态的监控和批次一致性评价至关重要。李文龙博士指出基于NIRS的MSPC技术非常适合中药制药工艺的在线监测;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徐君丽博士报告题目为:《Prediction of cell focal adhesions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预测细胞的粘着斑),其指出细胞必须首先与材料粘附,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迁移、分化和增殖,粘着斑是细胞与周围介质表面最主要的结合方式,是一个大分子复合体,连接着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材料表面的形貌、亲疏水性、表面基团和表面电负性会影响细胞在生物材料表面的粘附,该报告利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实现了预测细胞粘附在生物材料表面的情况的研究目标,揭示了细胞与生物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机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李朵采集了青海省14个不同地区的637份样品进行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展了全缘叶绿绒蒿原药材中活性成分-总黄酮近红外定量检测工作,实现了全缘叶绿绒蒿中总黄酮含量的快速、准确检测,有助于从源头控制药材的品质,为后期生产高品质成药奠定基础。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检测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杨敏博士介绍了矿物的近红外光谱现状和研究意义,指出在2000-2500 nm范围内产生近红外谱带的矿物主要有碳酸盐矿和含羟基的矿物。杨敏博士通过选择典型区(约127 km2)进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获取,得到高光谱反射率图像,通过地面土壤采样,进行室内光谱测量,建立光谱-重金属含量模型,最终实现高光谱重金属含量预测,进而检测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暨南大学的施小文指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会导致土壤及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增加,危机人类健康,常规的检测方法成本昂贵、耗时、专业性强,不适用于大规模土壤检测,而近红外光谱具有可直接测量样品、快速简单、可多指标同时分析等优点,可用于土壤中重金属分析。他们利用Vis-NIR光谱建立珠江三角洲滩涂土壤重金属指标(Cu、Zn、Ni、Cr)同时快速分析模型,该模型是基于SG平滑参数优化和EC-WSP-PLS建立的,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有助于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分析方面的广泛应用。  此外,会议还邀请了知名企业仪器专家进行了交流,罗海峰经理针对光谱技术在白酒行业应用新进展进行了报告,指出光谱技术在白酒行业可以应用于提前预测可能的造假、失误、反常的粮食原料及酒制品,可以使用近红外定量分析来检测原粮、酒中间体以及成品的营养组成。罗海峰在报告中介绍了近几年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白酒行业的应用情况,尤其在高粱原粮中直链淀粉的开发、大曲的定标开发、成品酒的各种风味指标开发、成品酒的年份分级等方面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王睿经理介绍了近红外技术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新进展,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半导体行业中清洗液、刻蚀液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无需稀释样品,可实现无损、在线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大家介绍了DS2500L近红外分析仪具有仪器校验更加简便、自动识别附件种类、恒温速度快、抗震防尘、友好交互界面等优点。  小微型近红外光谱新仪器值得期待  仪器的小型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方向,在本次会议中,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江苏大学陈斌教授的报告就聚焦了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现状与选型时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不同分光原理的小微型光谱仪数量逐年增加,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智能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陈斌教授回顾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从几十年前的滤光片型、光栅型、傅里叶型、AOTF型,再到如今的MEMS型等,充分展现了光谱仪器的演变过程与应用的新水平和新局面。陈斌教授介绍说,未来小微型仪器将在现场检测、实时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多的新方法、新原理也将用于指导新仪器的软硬件设计。不过同时,陈斌教授也指出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产业化应用才刚起步,其仪器的稳定性、分析模型的可靠性、规模化应用的一致性等很多挑战性难题还需要科研人员去攻克。  本次会议内容充实,报告严谨认真,参会人员线上讨论激烈,热情高涨,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议闭幕式还评选了10位优秀青年报告奖,值得我们学习。相信本次会议的顺利进行,将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的队伍中,共同推动我国近红外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近红外光谱的技术转化,达到更好的服务社会的目标。
  • 国内首台基于手机的近红外光谱系统研制成功
    近红外光谱具有快速、无损的优点,在农产品、化工、医药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小型化化、微型化近红外光谱仪已成为本领域的发展方向,用于实验室外的现场快速检测。   江苏大学陈斌教授领衔的近红外工作室(NIR Workshop,NIRW)一直致力于近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美国JDSU公司成功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近红外光谱仪(Micro NIR 1700)。NIRW集中力量,于2013年7月开发出Windows系统的【基于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分析与检测系统】软件。该系统软件包括两部分,一是辅助建模,能够建立、保存模型。二是光谱分析,能够实现光谱采集、模型加载、模型计算和结果的实时显示。   在此基础上,本团队开展基于安卓系统掌上设备的快速检测软件系统的开发研究,经颜辉、张索非的潜心功关,终获成功。能够用安卓手机、平板控制光谱仪的采谱、结合输入的模型,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平滑、求导、正规化等),PLS等计算,从而实现检测指标的实时显示。   目前本系统已实现丰水梨糖度的实时检测。   后期将利用手机的定位、通信功能,实现云储存、云计算,最终形成高效的检测系统。   基于手机的近红外光谱系统操作演示:
  •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上)
    p   在庆祝《Spectroscopy》创刊30周年之际,该刊邀请多位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rong 近红外光谱 /strong /a 技术领域的专家评论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p p   尽管近红外光谱不属于特别灵敏的分析技术,但由于该技术具有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特点,其非常适合于过程监测、材料科学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该刊邀请了多位本领域的专家就近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近红外使用者面临的挑战、应用领域以及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论。 /p p   本文是该刊组织的6种光谱技术最新进展评述论文之一,其他6种光谱技术为中红外光谱、拉曼光谱、ICP-MS、LIBS和XRF。 /p p    strong 过去十年近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 /strong /p p   专家们认为近红外光谱技术最新进展主要是新成像系统和仪器的小型化。 /p p   Pierre Dardenne是比利时瓦隆农业研究中心的部门主任,他认为近红外技术的两大进展是高光谱成像和便携式仪器。Gary McGeorge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高级首席科学家,他赞同Dardenne关于高光谱成像重要性的观点。“成像光谱仪和高光谱成像仪的商品化和应用是近红外领域过去十年的显著性变革”,他说,“成像技术可以给出药物中成分的微观分布信息,为进一步了解该药物的功效提供帮助。” /p p   McGeorge指出,这些成像仪器除了用于药品分析外,还可与机器视觉系统结合用于农业和食品加工领域。他说:“如果分析时只需要几个波长,这些成像系统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得到实时的图像,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 /p p   Benoit Igne是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也是近红外光谱学会(Council for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主席当选人,他认为主要的进展是近红外系统的小型化。他说:“过去5–10年,近红外最重要的进展是市场上存在的低成本、小型、专用仪器,它们可以替代大型仪器用于研发、现场和生产等场合。”Benoit Igne认为微型FT-NIR、MEMS-NIR、LVF-NIR可用于先前研究级仪器所应用的领域,例如实时分析、在线监测和过程控制。他补充说:“这类仪器的低成本特点,甚至允许仪器在出现故障时换一台新仪器,而不是维修,具备完全颠覆传统仪器生命周期的能力。” /p p    strong 局限与挑战 /strong /p p   下面专家们将讨论当前光谱学家在研发和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该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使用该技术的困难性。 /p p   Benoit Igne说:“使近红外光谱这么令人关注,同时也是使其难以应用的原因是近红外光谱对样品的基体非常敏感。”他指出,除非建立的模型经过认真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否则所建立的模型极易受样品基体的影响,例如样品的颗粒度、密度、湿度和温度,而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Benoit Igne接着说:“我们需要继续做工作,以深入了解漫反射和透射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以开发出更有效的算法来消除基体对光谱的影响,从而提高模型的稳健性。” /p p   McGeorge认同上述观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重大挑战是建立稳健的模型。他说:“建立定量方法,必须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并且在多种变化的物理干扰物存在的情况下模型依旧稳健。在建立药物模型时,要设计并实现模型的稳健性非常昂贵。光谱学家需要掌握如何在最低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减少这些干扰物的影响。”他补充说到,如果模型没有能力适应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很难让企业的领导者相信近红外技术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p p   McGeorge认为药物分析对近红外模型有额外的稳健性要求,这是因为药片和其他口服制剂所用的辅料存在固有的易变性。他说:“辅料经常来源于天然产物,因此季节、地域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会使这些材料在物化组成上的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常常会对近红外光谱特征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模型建立和商务采购谈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动因素。” /p p   Igne认为,仪器设计缺少一致性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另一个重要问题。他解释说:“由于仪器之间不一致,不能将一台仪器上建立的模型直接应用到另一台仪器上,所以模型传递往往需要不小的投入并且可能会用到复杂的算法。”他认为,对于传统分析化学框架体系而言,这些建模和传递算法是主要的障碍。他补充说:“许多近红外使用者为了避免处理模型传递问题,在推广应用时不得不采用建模时使用的那款仪器。” /p p   Dardenne谈及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模型到处可见,许多论文只给出了随机交互验证结果,却没有给出独立的验证结果。”他认为,对于农产品应用,近红外光谱的检测限也是一个挑战,对于小于0.1%含量的分析物,近红外光谱通常无能为力。他说:“由于内部相关性,有些模型看上去很好,但待测组分的信息实际上被噪声掩盖了。” /p p   Igne补充道,在分析实验室近红外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他说:“即使近红外光谱方法被证明是成功的,但人们还是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湿化学分析方法。” Igne认为,只有在线和实时信息成为企业的必需时,近红外光谱技术才能得到迅速应用。 /p p    strong 人才的缺乏 /strong /p p   近红外光谱的另一个主要挑战是,面对宽广的应用领域,严重缺乏具备充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员。因此,当企业想采用近红外技术时,很难找到可以胜任的人员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工作。McGeorge说:“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简单通过招聘的方法几乎不可能得到具有这方面技能的技术人员。” /p p   McGeorge认为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在药厂,PAT倡议计划引起了学术上的广泛兴趣,探索使用光谱如何能更好地理解制药配方和制药过程。”但是,很多学校只是使用现成的工具,而没有掌握和理解建模背后的光谱仪器和数学算法。McGeorge说:“而且,我认为许多用户被近红外仪器销售商的宣传所左右,他们将该技术宣传得非常容易,以打消用户有关建立稳健模型所使用复杂算法的顾虑。”因此,这些学校培养出的是缺乏光谱知识背景的药剂师或工程师,McGeorge说,这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对光谱没有足够的理解。 /p p   Dardenne赞同在大学和高中阶段进行更多的关于近红外光谱知识的教育,他介绍说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Ana Garrido-Varo主席正在努力做这方面的事情。Dardenne说,他们正在建一个用于近红外光谱教学的虚拟平台,不久就可以使用并且给学生提供学分。 /p p    strong 如何应对挑战 /strong /p p   Igne认为:“所有仪器制造商都在千方百计提高模型在不同仪器上的可传递性,我期待进一步减少仪器制造时的差异,那时上述传递的方法会更有效。”但是,他预计模型传递问题将持续到下一个十年。 /p p   对于样品基体的影响,据Igne介绍,现在有不少团队正在深入研究散射和吸收现象,并着手开发更好提取相关信息的算法。他说:“我认为在学术圈,这方面的研究将持续一段时间。” /p p   对解决这一问题,McGeorge看到了一些进展。“随着问题的明确,化学计量学家正在研究一些绝妙的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McGeorge说,“外部参数正交化(EPO)就是一个例子,该方法可以消除已知的系统干扰物的影响,保证所建模型对这类变动是稳健的。”他补充说,该方法可以校正消除光谱仪或原材料的系统性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已知因素引起的。 /p p   McGeorge还介绍了另一种提高模型稳健性的可能解决方法,“一种新的商品化技术,这种空间位移分析技术在一个区域照射样品在另一个区域检测信号。”他说,“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成熟,有可能成为实施近红外技术的一种完整解决方案,用于消除光谱中的物理扰动信号,从而更容易建立更稳健的模型。” /p p   Igne认为,让更多实验室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依赖于两件事:让使用者弄懂验证统计学和简化建模步骤。他说:“近红外迈向更广泛成功应用的重要一步是让非化学计量学专家更容易掌握该技术。” /p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911/172249.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下) /span /strong /a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