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紫外法光源

仪器信息网紫外法光源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紫外法光源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紫外法光源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紫外法光源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紫外法光源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紫外法光源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紫外法光源相关的解决方案。

紫外法光源相关的资讯

  • 高效/便宜/轻便的紫外光源发生器问世
    高密紫外光源在信息存储、显微仪器和化学分析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29日报道,现有的紫外光源功率较低,笨重且昂贵,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更加智能化的方法来制造高密紫外光源,而且耗能更少,在信息存储、显微仪器和化学分析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该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光学快递》上。   研究人员改进了一种光学共振器,能将廉价的电信红外光变成高能紫外激光束。该共振器是一种毫米级的铌酸锂回音廊式共振器,内部制作成精密的结构并经过抛光使其表面变得极为光滑,当输入光束通过内部的共振线路后,就会获得能量。   研究人员解释说,新型共振器是一种4倍频的激光发生器,能连续发射紫外光。在实验中,他们驱动电信红外光束与共振器结合,通过一个钻石棱镜能产生紫外、可见、近红外和红外四种光谱,并可通过多模光纤收集。   “如果把激光从绿变蓝,它的效率就会下降,要是变成紫外激光就更困难。这一法则最先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用以解释为何绿色激光指示器中包含的不全是绿色激光,它其实是把一种红色激光的波长一分为二变成了绿色激光。”领导该研究的密歇根大学电力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莫纳加洛希说,“我们优化了光学共振器的结构,能在更宽光波范围获得更多能量,用小功率的红外光制出了低成本而且波长可调的紫外光源。”   加洛希还指出,紫外光源在化学探测、高清医学成像、高精集成线路印刷以及扩展计算机内存方面有广泛应用。但目标波长越短,生成激光就越困难,效率也会更低。倍频转化就像把一个喇叭的音量调高,得到一种新频率的声音。新技术驱动光束通过非线性介质,能生成光分支并使其加倍,获得的紫外光频率和能量是原来输入光束的4倍,波长是原来的1/4。
  • 新品分享|紫外辐射照度仪—快速测量多种光源下的紫外线辐照度
    优云谱新推出的紫外辐射照度仪,能够在各种光源强度下实现快速、准确的紫外线辐照度测量。这款设备广泛适用于光固化、光刻、光照治疗、杀菌消毒、理疗荧光分析、植物栽培、水处理、气象和农业生产等多个行业,为各类紫外线光源的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了解更多紫外辐射照度仪产品详情→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581072.htm外辐射照度仪采用高清全触摸屏设计,使操作更为简便,信息呈现更加直观。得益于其高精度的受光器,设备在弱光条件下仍能快速读取数据,测量精度显著提升。智能量程切换功能可自动识别并调整量程,实现从弱光到强光的一机式全程测试,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流程。紫外辐射照度仪由主机与探头组成,主机可根据不同需求搭配多款探头,即插即用,满足多种应用场景。该仪器不仅适用于实验室和工厂,也适合各种现场操作,几乎涵盖了所有应用领域中的质量控制,确保了紫外线光强和能量测试的准确性。功能特点:高清触摸屏:4.3寸高清电容屏设计,操作简便,显示直观。高精度测量:采用高精度受光器,支持从弱光到强光的一机测试。超大量程:量程变化范围高达10亿,适应广泛的测量需求。智能量程切换:仪器可根据光源强弱自动调整量程。多功能使用:主机可搭配不同受光器,实现多种光源下的测试。实时温度监测:内置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测试环境温度。符合国家标准:符合《JJG879-2015紫外辐射照度计》检定规程和《GBT34048-2017紫外辐射表》国家标准。精准计时:内置计时器,精确记录每次测量时间。数据存储与导出:可保存30组测试数据,并通过PC软件读取与生成报告。这款紫外辐射照度仪以其强大的功能和高精度的测量能力,成为您在多种行业中进行紫外线检测的理想选择。
  • 首台纳秒深紫外激光源样机研制成功
    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研制成功   日前,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在中科院理化技术所研制成功。3月20日,项目总体部总经理詹文山,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理化所所长刘新厚等共同见证了第一台样机出所。3月23日,样机顺利运抵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将完成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的整机组装调试。   据专家介绍,2007年12月,“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在财政部及中科院计划局、基础局的大力支持下立项。该项目利用中科院在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及激光技术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优势,计划研制7台(套)(第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领先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重大科研装备,建立深紫外科学仪器研制基地,取得从材料到器件到应用的全面优势,引领DUV(深紫外)前沿重大科研装备的突破,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科学与技术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推动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命、资环等领域创建新的科技前沿。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ns 脉冲177.3 nm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通过优化倍频系统及KBBF先进热管理技术,激光输出功率获重大突破,比2006年提高20倍,稳定输出功率达4 mW,最大输出功率为34.7 mW。
  • 杨学明:“点亮”世界上最耀眼的极紫外光源
    一个人如果对一个方向没有兴趣,就很难真正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好的发展,兴趣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内在推动力。杨学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以下简称大连相干光源)项目近期传来好消息——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研究员江凌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团队与清华大学教授李隽研究组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在类冰中性水团簇七聚体中发现了多个棱柱状和笼状结构,为揭开液态水至微冰的氢键网络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领导该装置研发建设的杨学明来说,团队成员的重要发现值得庆贺,大连相干光源持续产出重量级成果更令人兴奋。作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学明几十年来遨游于钟爱的学术世界,在国际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更让杨学明感到自豪的是,他推动和主导了诸多原创科研仪器的设计研发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科研仪器的水平。“我是个很幸运的人,一辈子都在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而且这些事多少为国家作了些贡献。”杨学明感慨道。从零开始,回国入职大连化物所杨学明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出现在2001年。此前,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杨学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了几年博士后工作,而后应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的邀请,赴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工作,从副研究员干到终身研究员,一待就是6年。2001年,杨学明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访问。回到攻读硕士学位的母校,杨学明感慨万千,他那颗想要回国干一番事业的心更加炽热。彼时,因出色的学术成绩,杨学明已蜚声业内。正在外地出差的、时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包信和得知他造访的消息,第一时间拨通了他的电话,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到所里工作。杨学明欣然接受了邀请。而这一声应允,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原本蒸蒸日上的科研事业要中断,辛苦研制的科学仪器无法搬迁随行,还要从零开始组建科研团队… … 杨学明深知,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将要面临怎样的艰辛。但他依然很坚定。回国后,杨学明担任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拨给杨学明1000万元启动经费,并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自由而优越的科研环境。入职后,杨学明的第一项工作是研究氟加氢反应共振态。“氟氢体系是化学激光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杨学明说,幸运的是,他很快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由杨学明领导完成的研究工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短短几年,他所带领的团队就成为化学反应“共振态”领域国际知名的研究团队,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成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回首过往,杨学明动情地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成果给国家科研带来价值更重要。”站位高远,领导研发高端科研仪器除了产出系列重磅成果,让杨学明更骄傲的,是一件件自主设计研发的科研仪器。这些仪器是杨学明驰骋学术战场最有力的“武器”,是他与钟爱的化学世界对话的工具。过去20多年,正是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杨学明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我的工作就是用实验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而研究工作的水平取决于实验思路的设计及特殊仪器设备的研制。”杨学明说,“在当代绝大多数科学领域中,先进科学仪器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仪器也是国家科技硬实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杨学明领导研发的总预算达1.4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大连相干光源已于2018年通过验收。这是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也是全球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是世界上最亮的极紫外光源。极紫外光源是对分子进行激发和软电离最有效的光源,有助于科学家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开展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研制一个高亮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是杨学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时就有的一个梦想。“这也是我回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最想做的事情之一。幸运的是,我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这个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杨学明说,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当年资助了体量相对较大的科研仪器设备研发,体现了其魄力和远见。利用这一先进光源,在已开展的实验研究中,科研人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目前,杨学明正在积极推动我国新一代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发展,努力推进深圳规划中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和大连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项目的建设,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极紫外和软X射线光源。和当年建设大连相干光源一样,杨学明深知,高重频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是,我们就是想要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杨学明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国家在很多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科研仪器研发的底子还是相对薄弱。科研领域许多方面受制于人,就是因为我们在高端科研仪器研发方面的实力不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杨学明在不同场合为发展高端科研仪器鼓与呼。遵从兴趣,投身化学研究领域杨学明的研究内容是原子、分子级别的化学反应过程。原子、分子… … 这个微小却变幻无穷的世界让他着迷。和很多知名科学家从小就因各种机缘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不同,杨学明坦言,他直到进入大学后,才对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上初中时虽然对化学很感兴趣,但那主要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与学科本身关系不大。”杨学明笑称。虽然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但中学时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最终还是将杨学明带到化学的世界。“考研时,我极其坚定地选择了化学方向。”杨学明说,“一个人如果对一个方向没有兴趣,就很难真正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好的发展,兴趣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内在推动力。”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大学物理专业背景,后来成为我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上的优势。”杨学明说。个人经历让他深知做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性,以及在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紧迫性。2017年11月,杨学明有了一个新身份——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我非常有幸一直走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也特别兴奋有机会参与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些事情,特别是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方面做些努力。”杨学明说。如今虽然事务繁杂,但杨学明依旧将至少一半的工作时间留给科研。“让我感到最快乐的,可能就是整天在实验室里面思考科学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杨学明说,“科研工作对我来说,就像南方人每餐都要吃米饭一样,一顿不吃就好像少了点什么。”
  •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重大仪器专项启动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新型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及其前沿装备开发(1)”启动   5月22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新型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及其前沿装备开发(1)”项目启动会在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召开。科技部条财司,中科院条财局,理化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项目工程总体组、技术专家组和用户委员会成员及项目主要学术骨干等近50人参加了启动会。   为促进项目良好运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会领导、专家就如何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做好项目相关知识产权研究,强化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用,实现部件的标准化和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建议。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中科院理化所牵头,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产业化技术支撑,中科院物理所、电子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主要应用单位参加,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年度项目支持。项目旨在围绕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等领域前沿研究对深紫外科研装备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我国独有的可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KBBF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其实用化的棱镜耦合使用技术,开展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工程化研究,为我国深紫外领域的相关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 中国第一世界最亮 大连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出光
    大连光源   1月15日,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在经过3个多月的调试后,这个总长100米的大装置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评价称:“大连光源是中科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给分子“拍个电影”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先进光源,也是当今世界先进国家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先进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自由电子激光能够给分子‘拍电影’,比如记录化学键断裂的动态过程,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中科院上海应物所所长赵振堂说。  而要拍好这部“电影”,离不开神奇的极紫外光。  当波长短到100纳米附近时,一个光子所具备的能量就足以电离一个原子或分子而又不会把分子打碎,这个波段的光称为极紫外光。  “在科学实验中,需要探测的原子或分子数量可能非常少,存在时间也非常短,普通的极紫外光源无法满足这个需求,必须要有高亮度的极紫外光源,即极紫外激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戴东旭解释称,“极紫外激光只能在‘特殊物质’中产生,这个‘特殊物质’就是脱离原子核而单独存在的自由状态的电子。”  但是,一台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设备在世界上尚属空白。  这让科学家感到,中国的机会来了。  中国第一 世界最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资助下,由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联合研制的大连光源项目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2014年10月正式在大连长兴岛开工建设,并于2016年9月底安装完成,首次出光。  至此,大连光源成为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也是世界上最亮的极紫外光源。  光源的每一个激光脉冲可产生超过100万亿个光子,波长可在极紫外区域完全连续可调,具有完全的相干性 该激光可以工作在飞秒或皮秒脉冲模式,可以用自放大自发辐射或高增益谐波放大模式运行。在这样的极紫外光照射下的区域内,几乎所有的原子和分子都“无处遁形”。  “大连光源属于第四代光源,在化学、能源、物理、生物、环境等重要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率先建成这一先进光源,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杨学明说,“大连光源的成功研制也为我国未来发展X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基础。”  例如,举国关注的雾霾问题,就可以利用大连光源来研究。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与水分子作用后,形成分子团簇,这些团簇在生长过程中吸附大气中各种污染分子,生长为较大的气溶胶颗粒,并逐渐成长为雾霾。利用大连光源极紫外软电离技术,就可以研究雾霾的生长过程,从根本上理解雾霾形成的机理,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王恩哥看来,在当今世界,大科学工程对于科技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次握手 造就典范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合作、协同是中科院的优良传统。”赵振堂认为,“现在看来,打破研究所之间藩篱,整合各所力量,集各家之长来建大科学装置,是投入产出比最小、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大连化物所以及上海应物所的项目专家将进一步把大连光源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实验研究用户装置,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一个独特的科学研究装置。
  • 深紫外激光源研究:推倒200nm上的一堵墙
    激光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宽。但多少年来,波长小于200nm的深紫外波段,一直是个神秘又难以逾越的坎。   200nm上的这堵“墙”把人类挡在了外面。由于深紫外激光源的缺席,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只得搁置。   但中科院的一群科学家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30年来,他们不但找到了深紫外光学材料和激光源,还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自2008年启动以来,“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进展顺利,多台仪器已初步用于前沿科学研究。   正如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所说:“上帝没有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光源,我们就要自己去找。”   突破200nm   上世纪90年代初,非线性光学晶体接连将Nd:YAG激光波长从近红外拓展到可见光,甚至近紫外波长区。这带给人们一种隐约的希望:如果能找到一种晶体,使激光波长拓展到深紫外光谱区,人类将有望认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介入了这一课题。   “80年代我们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科研基金,15万元。”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创天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虽然现在看来这笔钱并不多,但当时已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在这笔经费的资助下,陈创天的研究如虎添翼。1991年,他在发现硼酸盐系列非线性光学晶体后,运用分子设计工程学方法发现了KBBF晶体。5年后,他证实了此晶体可实现深紫外相干光输出,最短波长达到184.7nm。   从此,深紫外的时代开启了。在此基础上,陈创天研究组于2005年陆续发现了RBBF、CBBF等非线性光学晶体,从而拿到了完整的KBBF族非线性光学系列晶体。   许祖彦则形容自己的工作是“二传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问世后,如何将其研制成实用的精密化激光源,并配合后续的仪器研制,是他面临的最大难题。   但20多年前,中国大陆还没有这方面的实验装置,陈创天和许祖彦不得不跑到香港科技大学,借用了他们的实验室。两个人窝在实验室里,每天工作到深夜一两点,终于搞出了KBBF晶体棱镜耦合装置。目前,该装置仍是该晶体唯一的实用化技术。   之后两人密切配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KBBF晶体倍频输出深紫外激光,并最终发展出实用化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   2009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KBBF晶体“真是一块完美的晶体,它确实可促使某些领域向前发展”。   “看到图像的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深紫外光源的问世尽管已经震惊世界,但对许祖彦来说,他的工作才只做了一半。   “科技发展如此之快,为保证我们的仪器始终保持领先,科研人员必须不断调整技术方案。”项目工程总体部总经理、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詹文山说。为此总体部还设立了一个工程监理部,这在国内的科研项目中都很少见。   对这种经常要推翻重来的工作方式,许祖彦表示“很理解”。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团队满足了仪器研制人员变更技术方案的多项技术要求,解决了光源与8台仪器对接的工程问题。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强是“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PEEM)”子项目的负责人。“PEEM就像一条美人鱼,‘头’是电子发射技术,‘尾’是电子显微镜技术。这种技术可对物质表面结构、电子态、化学反应等进行原位、动态研究,在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但是,现有的PEEM激发光源为气体放电光源或者同步辐射光源,这些光源亮度较低,空间分辨能力一般只能达到20~50nm,限制了PEEM的广泛应用。   2007~2009年,傅强等人利用深紫外激光高能量、高光束流强度、相干性等优点,研制出一套性能优越的深紫外激光PEEM系统。利用这台仪器,大连化物所已在石墨烯原位生长、界面限域化学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我们第一次做这种仪器,中间遇到很多困难,有半年多的时间情绪也很低落。”傅强坦陈,“不过2009年夏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显微镜成像图,那一刻觉得什么都值了。”   与深紫外光电子发射显微镜类似,深紫外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基于飞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一台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也基本研制完成,正在调试当中。   不过,对更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来说,这个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的项目,究竟有着怎样的应用前景?   以“短”见长的深紫外   目前已有的深紫外光源一类是准分子激光器,另一类是同步辐射光源。准分子激光器脉宽宽,难以满足激发态快速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而同步辐射光源虽具有较快的时间分辨,但装置体积巨大,科研人员只能把实验搬过去做,带来许多不便。   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在时间、空间和能量分辨率上,都有着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些仪器装备将来有望小型化,甚至可以进行市场化推广。”中科院院士李灿介绍。   李灿负责研制的深紫外拉曼光谱仪就是一个例子。目前这台仪器已初步应用于催化、材料、能源、生物、环境等领域。在水污染检测中,仪器灵敏度达到了环境水污染国际最低检测限。“只要一滴水就能检测水污染。”   詹文山透露,目前2mm以下的KBBF晶体已可小批量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受国家工业水平限制,8台仪器还不能全部实现商业化,但中科院已在考虑选取其中的1至2个,逐步进行产业化的尝试。   2006年,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中科院物理所考察时曾说:“如果没有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也很难有新的理论上的突破。一种新仪器新装备的诞生,往往是打开一个新方向新领域的关键桥梁。”   这句话,许祖彦一直记得,项目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也记得:“这些年来,我们证明了‘材料—器件—装备—科研—产业’的自主创新链是可行的,也证明了中科院此类研究性和工程性均很强的科研项目是可行的。”
  • 明星产品—— 贺利氏Amba® ,紫外固化理想的替代光源
    用于固化应用紫外汞灯贺利氏Amba® 产品系列可提供弧长从12毫米到3.9米的光源。无论是单支光源,或是批量生产,我们都能灵活应对。Amba® 额定功率范围从80W/cm到400W/cm。对于特殊长度、特殊输出特性和MH添加剂,我们定制Amba® 光源能完美匹配您的需求。对于特殊的OEM设计,我们的研发部门和应用中心提供深度技术咨询。 优点: 卓越的品质和可靠性 200%性能保证 超过10000种光源类型(还可提供特殊长度,特殊输出特性和MH添加剂) 在整个光源寿命期间提供稳定的高效的紫外固化辐射 高密封性、高纯度石英玻璃、高品质电极和连接器确保更佳性能 定制光源:满足您的个性化需求Amba® 紫外固化灯是为优质可靠的固化效果而打造的。我们致力于生产始终如一的高品质灯管,不止使用最佳的原材料,还有最新技术和引以为豪的工艺水平。所有Amba® 紫外灯都拥有“200%经测试”性能保证。每根灯管在出厂前都不止经过一次测试,而是两次测试。Amba® 光源始终保证其高品质和高稳定性。 需要灯吗?贺利氏的专业人员就能帮您选择合适的光源! 贺利氏的紫外固化业务部门,拥有从有极灯、无极灯到LED的不同紫外光源,满足您的多种固化需求。 紫外(UV)固化是一种光化学过程,是利用高强度的紫外线进行照射,将工业中广泛使用的油墨,油漆,黏合剂加以瞬间固化。与传统的干燥方法相比,紫外线固化具有诸多优点: 提高生产速度 降低废品率 提高抗划伤性和耐溶剂性 并且易于实现超强粘结 ★ 广泛的应用领域★贺利氏特种光源的紫外固化光源广泛用于多种工业紫外线固化应用,从胶粘固化、汽车零部件、汽车头灯、CD制造、柔版印刷、玻璃雕刻、地板、图画艺术、喷墨打印、大幅面打印、标签打印、金属雕刻、窄幅和宽幅、胶版印刷、光学镜头涂层、包装、PCB制造、电子元器件、医疗仪器、导线标记、紫外清漆、紫外精饰̷̷ 我们拥有专业的研发部门和应用中心,可以提供深度技术咨询,定制光源,满足您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完善的售后服务技术部门,为您的工业生产提供质量保障。
  • 捐赠紫外杀菌灯 | 贺利氏特种光源在行动, 驰援黄冈抗疫一线
    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势汹汹,黄冈市毗邻武汉,当地医院和抗疫一线紧缺高级别的防护和抗疫用品。贺利氏特种光源作为全球紫外技术和产品的领军企业,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义不容辞。 “我们积极调动了生产、采购、物流、销售等各部门同事,积极筹备和落实了近1000套紫外杀菌灯,捐助给湖北黄冈地区急需杀菌物资的抗疫一线,为控制疫情贡献我们的力量。” 贺利氏特种光源总经理叶辉说到。 2月11日,贺利氏特种光源紧急联系了顺丰速运,安排专车将我们捐赠的紫外杀菌灯从上海运向湖北,送往黄冈疫情防控指挥部。预计将在13日送达,并及时发放给急需的辖区医院,为医护人员打赢“战疫”助一臂之力。 近日,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新版诊疗方案中写到,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对此,贺利氏技术专家进一步介绍:大部分细菌和病毒接受的累积紫外剂量达到20mJ时,其灭活率可以高达99%以上。253.7nm的紫外线能有效破坏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或RNA),使细菌和病毒等无法完成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从而杀灭细菌病原体,杜绝传染源。 在过去的一周,贺利氏特种光源积极参与”明课堂”网络抗击疫情的系列线上讲座,总经理叶辉和销售总监赵轶分别受邀介绍了紫外杀菌的技术、应用和趋势,也介绍了紫外杀菌技术使用的注意事项,以专业的知识向广大听众普及紫外杀菌技术和知识,帮助抗击疫情。
  • 大连化物所“极紫外光源技术及其在能源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团队”通过验收
    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总体报告和三个核心成员报告,了解了财务审查情况,现场查看了项目典型成果,经质询讨论,一致认为:项目团队完成了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全部任务,达到了项目预期目标,成果显著,同意通过验收。专家一致建议持续支持。  该项目执行期为2019至2021年。经过三年时间,项目组突破了基于常温加速器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双脉冲运行模式关键技术,发展了面向未来的基于超导加速器的高重频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关键技术,开辟了独特的质量选择中性团簇的红外光谱关键技术,有效填补了国内和国际空白,使我国在新一代光源的研发和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行列。项目组基于极紫外光源技术,发展了国际领先的实验技术,结合精确的理论计算在原子、分子、量子态分辨水平上揭示了气相、团簇、催化、表面等能源基础领域重要化学过程的基本动力学规律,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为大气雾霾、表界面催化、光催化、星际化学等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创新策略。  该项目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先进研发能力的极紫外光源技术团队,积累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大型科学装置,先进实验站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的丰富经验,同时也掌握了基于极紫外光源的气相、团簇、催化、表面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知识、实验技术以及理论计算方法,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 王麒:支持数千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及光刻验证装置布局成都科学城并纳入“十四五”规划
    据红星新闻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四川启阳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麒提交了《关于支持成都科学城加快布局建设天府(国家)实验室的建议》,建言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推动国家实验室集中布局成都科学城,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王麒 (图源 红星新闻)其中,王麒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优先在成都科学城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大科学工程。“支持数千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及光刻验证装置、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超高速低真空磁浮交通及动模研究平台、超高通量多功能堆研究设施、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布局成都科学城并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打造更多抢占制高点的川版‘国之重器’,建设国际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据了解,成都科学城科技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数千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及光刻验证装置”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十研究所承担,总投资约41亿元,拟通过“数千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及光刻验证装置”,建立大功率极紫外光源,通过光刻光源预处理系统及光刻验证系统,验证自由电子激光用于光刻的各种关键物理及工程问题,完成10nm节点光刻演示验证,建立首台千瓦极紫外光刻工程测试样机,为我国掌握大规模极紫外光刻(EUV)生产能力、突破芯片制造“卡脖子”问题提供条件。项目拟于2021年启动建设,2026年底完成验收。目前,极紫外光源是制约我国EUV光刻机的关键部分。而国内各种EUV光源的研究也在逐步进行中。而目前我国EUV光源受制于功率限制,无法应用于工业量产,而工业生产至少需要达到250W功率,ASML实验室已经达到了1kW的EUV光源功率。
  • 如何利用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对彩色涂层板进行紫外老化试验?
    要利用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对彩色涂层板进行紫外老化试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准备样品:将彩色涂层板切割成适当的尺寸,确保其适应QUV试验机的样品架。同时,应注意保护样品表面以免划伤或损坏。设置试验条件:根据所需的试验条件,根据试验机的指引或使用手册,设置合适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参数。这些参数应该基于所模拟的实际使用环境。2.安装样品:将切割好的彩色涂层板样品固定到试验机的样品架上,确保样品表面与试验机光源之间的距离是均匀且适当的。3.运行试验:启动试验机,根据设定的试验条件,让样品暴露在QUV试验机的紫外光源下。试验的时间可能根据需求而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4.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样品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表面质量、表面结构、光泽度和物理性能等。这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光谱测量和物理性能测试等方法进行。5.结果分析:根据试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评估彩色涂层板的紫外老化性能。比较试验后的样品与未经紫外老化的对照样品的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通过QUV紫外老化试验,可以帮助评估彩色涂层板在长期暴露于紫外环境下的耐候性能和色彩稳定性,以指导产品改进和选用合适的材料或材料配方。在进行试验前,最好理解QUV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和样品的实际使用条件,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是简单、可靠、易用的紫外老化试验机。世界各地使用的QUV紫外加速老化试验机数以万计,它是世界上使用广泛的紫外老化试验机。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使用特殊的荧光紫外灯管模拟阳光的照射,用冷凝湿度和水喷雾的方法模拟露水和雨水,真实地再现由阳光造成的材料损伤。损伤类型包括褪色、光泽消失、粉化、龟裂、开裂、模糊、起泡、脆化、强度减小和氧化。QUV可方便地容纳多达48个样品(75mm x 150mm),完全符合国际、国家和行业规范,确保了测试程序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 选择紫外或紫外可见传感器时需要了解的 5 个问题
    分光光度法可适用于在线仪器,是监控水和污水处理设备的重要方法。分光光度法是一种测定分子对光的吸光度的方法,此方法在在线传感器上的应用已越来越准确和可靠。WTW IQ SensorNet系列紫外(UV) 和紫外可见(UV Vis)传感器具有适用于特定污水处理应用的内置出厂校准,不仅提高准确性,还可减少校准的频次。内置UltraCleanTM超声波清洗,减少校准频次的同时完全去除更换损耗品的必要(如试剂或刮刷),最大限度减轻了维护工作。本系列传感器甚至还支持通过单个传感器测量多个不同参数,如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悬浮物 (TSS)、紫外线透射率(UVT-254)、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量 (TOC)和其他碳参数。 本系列传感器是水和污水处理设备的一项重要投资,为操作人员提供极大便利。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为确保选择最符合应用的传感器,来看一下选择紫外可见传感器时需要考虑的5个问题。紫外和紫外可见传感器的优势1、无需试剂,即可在线进行硝酸盐、亚硝酸盐、COD、BOD、TOC、UVT-254、NOx和TSS测量2、单个传感器最多可测量并显示五个参数3、UltraClean™ 超声波清洁技术可防止结垢,维护较为简单4、持久耐用的材质:钛和PEEK(聚醚醚酮)即使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仍可保持稳定5、紫外和紫外可见传感器每次测量可扫描256个波长,从而实现更好的准确度和浊度补偿6、工厂已针对过程中的位置进行了校准(进水、二级处理、出水)7、用户可自行校准,从而在应用情况不理想时提高准确度参数硝酸盐:来自硝化过程中NH4转化的人类排泄物的生物污染物。亚硝酸盐:来自人类排泄物的生物污染物,是硝化过程中NH4和NO3的中间型。生化需氧量:微生物在分解流水中的有机废物时消耗的氧气量。被看做是对存在的有机物的量化,并且排放量受到国家污染排放消除系统(NPDES)的排放限制。总有机碳:样品中有机结合的碳量。被认为是对存在的有机物的量化和水质指标。与BOD或COD相比,该测试通常是表示有机物的一种更方便直接的方式。紫外线透射率:在254mm 波长处透射的紫外线百分比。该参数用于指示水中的有机物含量,通常与BOD、COD和TOC相关。该测量值通常用于在消毒过程中自动控制紫外线剂量。总悬浮物固体:水样中被过滤器捕集的悬浮颗粒的净重。该参数通常用作水质的指标,并用于定量分析活性污泥系统(混合液悬浮物,MLSS)中存在的微生物。需要测量什么及测量原因选择紫外或紫外可见传感器时,需要搞清楚的首要问题是测量什么及原因。需要测量什么参数?应用场景是什么?如何使用传感器?取决于应用场景,通过单个传感器监控多个参数可能更为有益。以下是紫外可见传感器在污水处理中最常见的一些应用。 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是生物脱氮除磷(BNR)应用中常见的测量参数。硝酸盐在工艺优化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确保高效地完成硝化、监控硝酸盐去除、控制脱氧区的碳投加量以及确保出水中的氮含量达到排放标准。亚硝酸盐的使用情况较少,因为它是硝化工艺的中间阶段。如果污水处理设备出现亚硝酸盐积累问题或使用快捷反硝化工艺,监控亚硝酸盐将会很有用处。碳碳参数在污水处理中同样具有广泛应用。COD、BOD和TOC是量化样品内碳含量的常见测量参数,其中BOD和TOC专属于有机碳。例如,通常会测量二级处理中的COD来监控有机物负荷。在二级处理中,COD可指示一级或二级处理的效率,或量化需要碳源(反硝化和除磷)的生物处理工艺中的有机碳含量。此外,监控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或进水设施中的COD有助于确定重度负荷来源或提供预警探测。长期以来,这些碳参数的测定都需要昂贵或耗时的实验室程序,因此难以实际使用。如今,借助在线紫外可见传感器,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参数实现原本难以实现的工艺控制和预警检测。紫外和紫外可见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单个传感器获得多个参数将对操作人员有所助益。例如,TSS是曝气池的常见测量参数,指示微生物浓度(MLSS –混合液悬浮物)。利用包括 TSS与COD组合的传感器,操作人员即可获得用于监控食料与微生物比(F/M 比)的必要信息。使用单个传感器监控多个参数可从单个传感器获得更多有用数据,从而带来附加值。选择紫外可见传感器时,确保查看各传感器的可测参数列表(表1)。单波长传感器和光谱传感器有什么不同?一些制造商仅生产单波长传感器,而其他像WTW一样的制造商除单波长传感器外还生产光谱传感器,后者可提供更多参数和更高的准确性。前面我们一直在谈论光谱传感器,在光谱传感器中,每次测量时都将扫描256个波长的紫外光和可见光以获得所需参数的浓度。此类传感器通过测量每种波长处的吸光率来生成“光谱足迹”。然后,根据传感器中编制的算法将每个“光谱足迹”计算为以 mg/L 为单位的浓度(Smith, 2019)。相比于单波长传感器,光谱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更高,因为物质分子会吸收一段波长范围内的光,而并非仅吸收单个波长。附加波长具有许多优势,包括为每个参数提供更多吸收数据、使用一系列波长进行浊度修正,甚至有助于检测不同形式的有机分子。紫外可见光谱传感器扫描的256个波长跨越紫外和可见光范围,从200至720nm(图1)。紫外光谱传感器扫描的256个波长范围为200-390nm。在这个波长范围内,紫外传感器将能够同时测定并区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通常吸收短波长紫外光(尽管单波长传感器可以提供有用的数据和趋势,但与光谱传感器相比,其准确度和可重复性不佳。使用单波长进行测量和浊度修正时,此类传感器可能无法检测到某些形式的有机分子,无法区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也无法准确补偿浊度。单波长和光谱传感器各有优势,所以哪种更适合您的应用呢?使用单波长传感器能够以适中的价格获得有机物或氮氧化物的趋势数据,并且甚至有些应用专门需要用到单波长传感器,例如紫外线消毒需要UVT-254。然而,光谱传感器已针对特定应用(进水、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校准,并且由于此类传感器扫描256个波长,从而准确性、可靠性都比单波长传感器更高,浊度修正也更准确。测量光程是什么?为什么很重要?测量光程是指光源和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在分光光度法测量中非常重要。测量光程(又称狭缝宽度)是根据比尔-朗伯定律计算光吸收率时的一个计算因子,并且受样品水浊度的影响极大。因此,紫外可见传感器通常具有固定的测量光程,并针对特定应用提供不同的狭缝。IQ SensorNet紫外可见传感器有2种测量光程可供选择:1mm和5mm(图 2)。1mm狭缝用于监控未经处理的污水和二级处理,因为这些应用通常浊度较高。5mm狭缝用于监控处理后的出水、低浊度污水,有时还可用于监控一些地表水或饮用水应用。取决于应用类型,其他制造商可能还会提供10-50mm的测量光程。选择YSI紫外可见传感器时,注意701型号传感器为 1mm测量光程(适用于未经处理的污水或活性污泥),705型号传感器为5mm 测量光程(适用于低浊度的处理后出水)。如何安装紫外可见传感器?紫外可见传感器一般比其他在线传感器更大、更沉,因此在确定安装选项时应特别考虑。与所有在线传感器相同,应基于安全性和可达性来选择安装位置和方式。要确保可以轻松接触到传感器,以便偶尔进行维护,因此有足够的操作空间非常重要。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要求的扶手和过道安全标准。同样,紫外可见传感器的安装也应易于使用,并使传感器易于操作。最后一点,由于传感器可能比较沉,安装的稳固性也非常重要,必须能够承受相应重量,尤其是对于存在堵塞问题的污水设备。紫外可见传感器在污水中最常见的安装方式为浸入式安装。浸入式安装通过将传感器直接浸入集水池或水流中,直接测量过程用水。WTW紫外可见传感器提供两种沉浸式安装选项:刚性安装或摆动/链条安装。刚性安装包括将紫外可见传感器固定至一个金属杆上,然后将金属杆安装至护栏或墙壁上。当需要较稳固的解决方案,如水比较湍急或水中有堵塞时,这种安装类型是最佳选择。对于一般的沉浸式安装应用,摆动和链条安装更具优势。使用这种安装,传感器将更容易操作,因为传感器悬挂在链条末端,通过链条便可轻松地在集水池中进行升降。摆动臂将传感器伸出集水池外面,但是也可容易接近,只需将传感器摆动至靠近护栏的位置就能够拆下传感器进行维护。 对于像处理后的污水出水、污水回用或饮用水等清水应用,流通池可能是最佳选择。在这些应用中,由于缺乏合适的位置或因NSF要求,不能使用沉浸式安装。使用流通池时,紫外可见传感器将采用壁挂式安装,流通池会形成一个腔体让水流经光学窗口。水流持续运送至传感器进行测量,然后排出。无论将WTW紫外可见传感器用于清水还是污水应用,选择最适合的安装选项都非常重要,这样既能够确保传感器正常运行,还可将维修工作量保持在最低限度。 如何维护?尽管紫外可见传感器的维护要求不高,且不需要试剂,但仍然需要偶尔进行保养以优化运行。相比于其他在线传感器,WTW紫外可见传感器具有所需维护工作量最少的巨大优势。本系列传感器具有内置的独特自动超声波清洗系统UltraCleanTM技术。该系统不仅有助于保持测试窗口长久清洁,而且整个系统都置于传感器内部,所以没有需要更换的密封件或挂刷。保持紫外可见传感器清洁对传感器性能至关重要。因此,紫外可见传感器通常带有自动清洁系统,这可有效降低传感器总的维护时间。WTW提供两种类型的自动清洁系统:一种是所有传感器中都已内置的UltraClean;另一种是空气清洁系统。UltraClean超声波清洁系统轻微振动传感器的光学窗口,清除堆积的固体。这种技术已被证明在具有较多固体的污水应用中非常成功,WTW的ViSolid(TSS)和VisoTurb(浊度)传感器中同样也应用了此技术。WTW紫外可见传感器的另一个自动清洁选项是空气清洁系统。该系统使用空气压缩机定期向光学窗口上喷放压缩空气,清除任何可能干扰测量的固体。WTW空气清洁系统直接与传感器相连,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器进行编程控制,根据所需时间间隔进行清洁。两种自动清洁系统都能使传感器在废水应用中保持数周的准确读数。应根据需要进行校准,例如当传感器首次安装、移动到新位置或传感器对参考样品的测量不准确时。WTW紫外可见传感器具有双通道测量系统,其中一个相同的参比通道用于监控并校正光源灯或探测器的老化,防止任何潜在校准漂移。这样可免去常规校准的麻烦,但是仍建议使用实验室参考样品对传感器测量值进行常规验证,以确保传感器的准确性。
  • 美军拟研发拉曼紫外激光器用于生化探测(图)
    美军的生物联合防区外检测系统(JBSDS)。JBSDS是防区外化学与生物威胁监测的应用实例,利用激光雷达(LIDAR)来探测一定距离外的气溶胶。DARPA希望通过LUSTER项目开发出小巧的大功率紫外激光器来实现类似功能。   中新网3月6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一项新研究,旨在开发出一种结构小巧、性能可靠的紫外线探测设备。   该研究项目名为&ldquo 战术有效的拉曼紫外激光光源&rdquo (LUSTER)。DARPA向业界寻求设计方案,以开发结构紧致、高效低成本、可灵活部署的深紫外(deep UV)激光生化战剂探测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以节省空间、降低重量和功率需求,也比当前的同类装置要敏感很多。DARPA的目标是:新紫外激光器的体积不超过目前激光器的1/300,同时效率提高10倍。   拉曼光谱分析是利用激光来测量分子振动、从而迅速准确地识别未知物质的方法。紫外激光的波长特别适合进行拉曼分析,但美国国防部当前所使用的战术紫外线探测系统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其性能也有限。   DARPA项目经理丹格林介绍说,目前探测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太大,需要用卡车运送,而LUSTER项目的目标是开发出具有突破性的化学与生物战剂探测系统,可以单兵携带,并且效率大幅提高,同时,DARPA希望新系统的价格也能在目前探测系统价格基础上&ldquo 抹去几个零&rdquo 。   目前&ldquo 紧凑型中紫外技术&rdquo (CMUVT)项目已经完成,DARPA希望在此基础上研制LUSTER。CMUVT项目研发出了创纪录的高效大功率中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紫外线波长接近LUSTER的紫外光波长。 但发光二极管对化合物识别的灵敏度有限,因此DARPA希望LUSTER项目能够开发出新的激光技术,使其准确度和灵敏度不低于当前昂贵的激光系统,而其稳定性和成本又与发光二极管相当。   格林透露,除了用于探测战场或国内大规模恐怖袭击中可能出现的化学与生物战剂,紫外激光器还有许多其他用途,例如医疗诊断、先进制造和紧凑的原子钟。   LUSTER项目可考虑采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只要他们能够发出220-240纳米波长的深紫外光,其功率输出大于1瓦,功率转换效率大于10%,导线宽度小于0.01纳米。
  • Lambda(λ )DNA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
    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其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具有吸光性,因此实验室常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核酸的浓度和纯度。通常在260 nm波长下,吸光度显示为1时,表示双链DNA(dsDNA)为50 μg,单链DNA(ssDNA)为33 μg,RNA为40 μg。由此,我们可以根据260 nm下的吸光度计算DNA浓度。另外,蛋白质的吸收峰波长是280 nm。因此,可计算出DNA(260 nm处)与蛋白质(280 nm处)的吸光度比值,并将该比值除以预期值,从而判断DNA的纯度。应用数据测定条件仪器:U-5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波长范围:230~330nm响应:低速样品Lambda (λ) DNA(日本基因株式会社)TE缓冲液附件单样品池支架Eppendorf公司的微量样品池测量结果 图1 Lambda (λ) DNA的标准曲线图图2 Lambda (λ) DNA的吸收光谱如图所示,根据吸光度测定结果绘制了Lambda (λ) DNA在2~60 ng/μL范围内的曲线图,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999,数据良好。其中Lambda (λ) DNA浓度在30 ng/μ L时,吸光度比(A260/A280)为1.96。根据吸光度比≥1.8时表示为高纯度,因此本样品的纯度较高。总结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DNA,操作简单,测量速度快,在核酸定量中使用频率高。日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5100采用轻巧紧凑的设计,搭配长寿命光源和双光束系统,为DNA 分析提供可靠方案。END公司介绍: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日立集团旗下日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本公司秉承日立集团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始终追寻“简化客户的高科技工艺”的企业理念,通过与客户的协同创新,积极为教育、科研、工业等领域的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和优质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主要产品包括:各类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表面科学仪器和前处理设备,以及各类色谱、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广大的日立客户,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沈阳等十几个主要城市设立有分公司、办事处或联络处等分支机构,直接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专业优质的各类相关技术咨询、应用支持和售后技术服务,从而协助我们的客户实现其目标,共创美好未来。
  • 小知识—紫外检测器应用原理
    紫外检测器小知识  1、原理  紫外吸收检测器简称紫外检测器(ultraviolet ?detector,UVD),是基于溶质分子吸收紫外光的原理设计的检测器,其工作原理是Lambert-Beer定律,即当一束单色光透过流动池时,若流动相不吸收光,则吸收度A与吸光组分的浓度C和流动池的光径长度L成正比。物理上测得物质的透光率,然后取负对数得到吸收度。  大部分常见有机物质和部分无机物质都具有紫外或可见光吸收基团,因而有较强的紫外或可见光吸收能力,因此UVD既有较高的灵敏度,也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是液相色谱中应用广泛的检测器。  为得到高的灵敏度,常选择被测物质能产生大吸收的波长作检测波长,但为了选择性或其它目的也可适当牺牲灵敏度而选择吸收稍弱的波长,另外,应尽可能选择在检测波长下没有背景吸收的流动相。  紫外检测器的波长范围是根据连续光源(氘灯)发出的光,通过狭缝、透镜、光栅、反射镜等光路组件形成单一波长的平行光束。通过光栅的调节可得到不同波长。波长范围应该是根据光源来确定的,不同光源波长范围也不一样。  光波根据光的传播频率不一样而划分的。紫外的测量范围一般为0.0003---5.12(AUFS),常用为0.005---2.0(AUFS)。紫外光的范围一般指200-400 nm。吸收度单位AU (absorbance unit) 是相当于多少伏的电压,范围的大小应该适中较好,实际工作中一般就需要1AU左右。  2、用途  紫外检测器使用于大部分常见具有紫外吸收有机物质和部分无机物质。紫外检测器对占物质总数约80%的有紫外吸收的物质均可检测,既可测190--350 nm范围的光吸收变化,也可向可见光范围350---700 nm 延伸。  紫外检测器适用于有机分子具紫外或可见光吸收基团,有较强的紫外或可见光吸收能力的物质检测。一般当物质在200-400 nm 有紫外吸收时,考虑用紫外检测器。  3、优点  紫外吸收检测器不仅灵敏度高、噪音低、线性范围宽、有较好的选择性,而且对环境温度、流动相组成变化和流速波动不太敏感,因此既可用于等度洗脱,也可用于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对流速和温度均不敏感,可于制备色谱。由于灵敏高,因此即使是那些光吸收小、消光系数低的物质也可用UV检测器进行微量分析。  不足之处在于对紫外吸收差的化合物如不含不饱和键的烃类等灵敏度很低。
  • 得利特技术组讲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历史
    得利特技术组发现客户以及我们销售,有很多对于我们的水质分析仪器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想给讲一些分析仪器的发展史,本次就给说下关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的辐射吸收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仪器。主要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处理器等部件组成。光源的功能是提供足够强度的、稳定的连续光谱。 紫外光区通常用氢灯或氘灯.见光区通常用钨灯或卤钨灯。单色器的功能是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分解并从中分出所需波长的单色光。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两种。可见光区的测量用玻璃吸收池,紫外光区的测量须用石英吸收池。 检测器的功能是通过光电转换元件检测透过光的强度,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常用的光电转换元件有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及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分光光度计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光路系统可分为单光束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按测量方式可分为单波长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按绘制光谱图的检测方式分为分光扫描检测与二极管阵列全谱检测。 发展历史1852年,比尔(Beer)参考了布给尔(Bouguer)在1729年和朗伯(Lambert)在1760年所发表的文章,提出了分光光度的基本定律,即液层厚度相等时,颜色的强度与呈色溶液的浓度成比例,从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这就是的比尔朗伯定律。1854年,杜包斯克(Duboscq)和奈斯勒(Nessler)等人将朗伯比尔定律应用于定量分析化学领域,并且设计了台比色计。1918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制成了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此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经不断改进,又出现自动记录、自动打印、数字显示、微机控制等各种类型的仪器,使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 没想到!紫外内窥镜竟然可以这么给力!
    不知道大家有听到过紫外内窥镜吗?紫外内窥镜究竟有哪些好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探讨一下!我们用先进的UVLED光源模组技术,代替传统的UV适配器或者外置笨重的无防护性能的UV光源。先进的UVLED模组可以无缝内置到奥林巴斯的工业内窥镜中,无需任何外置附件和软件升级,即可现场实现荧光功能的切换。这些先进UVLED光源,能产生一定量的紫外线。这种紫外线输出对于检查员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将RVI内窥镜和紫外线检查结合起来。利用这一有趣的组合,我们能够确定该设备的新应用领域,并利用这一附加功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工业内窥镜。标准白光 UV光导向叶片以及精密铸件检查通过脱蜡铸造工艺和各种其他铸造方法制造的精铸零件通常要经过着急渗透和显影检查是否有任何缺陷。使用以前的紫外线方法,您可以清楚地查看组件的外部,但很难查看内部。使用我们的紫外线光学适配器,现在可以使用紫外线光获得内部结构的清晰视图,还可以将发现的结果记录到存储卡上。压气机叶片检查使用我们的紫外线内窥镜查看某些压气机叶片的内部。刚性内窥镜可进入压缩机叶片内部的距离有限,但4毫米直径的UV内窥镜可操作至几乎达到低压压缩机叶片的末端,并在对叶片进行着色渗透后向检查员显示叶片内部。 涡轮机转子奥林巴斯UV内窥镜的另一个有趣的应用是燃气轮机转子内部,这些大型复杂项目可以再次用着色渗透剂冲洗,然后用内窥镜检查表面缺陷。油路轴承表面和小型内孔是典型的关注领域。IPLEX GX/GT8英寸高清触摸屏UV光源模组可更换可更换插入管,最长可达10mWIFI图像实时传输功能具备3D测量功能多样化的产品线,可集成4mm和6mm探头线
  • 中国深紫外技术独步世界 制成8台前沿仪器装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科学家利用独创、独有的深紫外技术和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已成功研制出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等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均为当今世界所独有的科研利器,居深紫外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陈创天(左)与实验室科研人员,向媒体展示研制成功的一种光学晶体。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陈创天,展示经过20多年努力,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以及发明的棱镜耦合技术。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10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许祖彦(右),在其领衔研发成功国际首创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的实验室与青年科研人员交流。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记者10月27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进展顺利,现已研制成功的8台前沿装备还包括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基于飞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等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设备,另外1台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研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正在调试之中。目前,多台仪器设备已初步用于前沿科学研究,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中科院整合麾下理化技术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科研资源,在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下,设立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设计出从“材料-器件-装备-科学研究”完整研发体系。在成功研制8台重大仪器设备的同时,还搭建有深紫外非线性晶体和器件研制平台、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研发平台和深紫外应用仪器开发平台,核心器件深紫外晶体及器件已实现小批量生产,为仪器设备后续发展尤其是产业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深紫外固态激光技术突破是中国新型科学仪器研发的难得机遇。中科院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正组织专家进一步调研,一方面,将研制成功的8台仪器设备中技术成熟、具有市场潜力的发展为商品化仪器设备,推动中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 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人才、技术力量,继续研发新型深紫外科学仪器和设备。   据介绍,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指输出波长在200纳米以下的固体激光器,与同步辐射和气体放电光源等现有光源相比具有高的光子流通量/密度、好的方向性和相干性。中科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经过20多年努力,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并发明棱镜耦合技术,率先发展出实用化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
  • 我国投资1.8亿深紫外固态激光项目世界领先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指输出波长在200纳米以下的固体激光器,与同步辐射和气体放电光源等现有光源相比具有高的光子流通量/密度、好的方向性和相干性。   中科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经过20多年努力,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并发明棱镜耦合技术,率先发展出实用化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   中国科学家利用独创、独有的深紫外技术和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已成功研制出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等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均为当今世界所独有的科研利器,居深紫外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进展顺利,现已研制成功的8台前沿装备还包括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基于飞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等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设备,另外1台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研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正在调试之中,多台仪器设备已初步用于前沿科学研究,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中科院整合麾下理化技术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科研资源,在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下,设立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设计出从“材料-器件-装备-科学研究”完整研发体系。在成功研制8台重大仪器设备的同时,还搭建有深紫外非线性晶体和器件研制平台、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研发平台和深紫外应用仪器开发平台,核心器件深紫外晶体及器件已实现小批量生产,为仪器设备后续发展尤其是产业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深紫外固态激光技术突破是中国新型科学仪器研发的难得机遇。中科院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正组织专家进一步调研,一方面,将研制成功的8台仪器设备中技术成熟、具有市场潜力的发展为商品化仪器设备,推动中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 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人才、技术力量,继续研发新型深紫外科学仪器和设备。
  • 科技前沿中国发声:8台深紫外激光装备世界独有
    10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许祖彦(右),在其领衔研发成功国际首创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的实验室与青年科研人员交流。   ●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20纳米技术领域占一席之地   3月14日,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据介绍,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从理论研究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   而据记者了解,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中国科技界,近期不断实现突破,在国际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发出“中国之声”。“中国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构思大手笔的时候了。”最近,《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中科院院士和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涛说,中国论文数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们不缺数量,应该更重视成果的质量。”张涛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采访对象们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肩负战略使命   2012年诺贝尔奖发布时,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曾表示,缺乏原创,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与世界科学发展的距离。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重大原创成果和开创性工作还比较少 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但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够多。”郭光灿说。   中科院各研究所所长在2013年的新年规划中,都进一步明确了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开展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战略使命。   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说,从中国科学院的角度看,在国家层面要发挥战略作用的话,意味着研究所的成果应该代表国家水平。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央和社会各界对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期望很高,产业界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尽快调整结构并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民也期待有更好的农业成果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我们目前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十几年的积累,和这些期待仍有距离。”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周杰说。   立足创新前沿   张涛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科技界应该在世界前沿领域真正提出些原创性的想法或发现”。   2011年,理化所牵头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获得突破,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等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均为世界独有的科研利器。   2012年,8台装备中有两台获批科技部产业化项目,为前沿装备产业化工作作了铺垫。   同样在2012年,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在22纳米CMOS关键技术先导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2纳米CMOS技术是全球正在研究开发的最新一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各国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力争抢占技术制高点。有国际评论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迟早要做这样的技术。   叶甜春认为,过去全球微电子最先进的技术领域,没有中国任何位置。现在在最先进的20纳米技术领域,中国也有了一席之地,下一步应考虑更前沿的技术创新。   突破产业桎梏   我国每年集成电路的进口额,超过石油、铁矿石、粮食等的总和。“尽管集成电路需求很大,但是我国这一产业相对弱小。”叶甜春说。   集成电路是全球化的产业,每年全球研发资金几百亿美元,产业投入数千亿美元,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面对国外若干个“航母舰队”构成的整个国际化产业链,中国企业研发力量不足,尚无航母级企业。   “在着力建立企业研发力量的同时,把我们的研发力量慢慢融入企业,交给企业,然后我们再去作更前瞻的研究。”叶甜春说。   同样依赖进口的还有大型低温制冷设备。作为大科学装置的支撑技术之一,中国有50%,国际有80%的大科学装置需要用到这种设备。   2012年,理化所自主研发的2KW@20K低温制冷机获得成功。理化所所长张丽萍前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理化所和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正在起草协议,届时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首台(套)大型低温制冷机将接受实地应用的考验。   “让应用证明,中国自己制造的大型制冷设备能够与国际品牌相媲美,为该产品的国产化奠定基础。”张丽萍希望,以此来赢得用户对国产设备技术和质量的认同。   此前,理化所低温制冷机曾与林德、法液空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共同竞标散裂中子源工程。虽然理化所并未中标,但是,因为理化所的参与,国外厂商被迫降价40%。   接受记者采访的研究所所长普遍认为,总体来看,我们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够多。要想更好地发出“中国之声”,就要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项目,并且项目要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作贡献。   相关新闻:我国投资1.8亿深紫外固态激光项目世界领先
  • 新品上市-贺利氏Semray引领紫外LED市场革新
    贺利氏创新高效固化工艺的紫外LED即插即用解决方案在2016年国际印刷展览会(Drupa 2016)上首次亮相。工业印刷和固化工艺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经验和应用知识。众所周知,可靠的固化系统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停机时间,并提供极佳的品质。尤其是在今天,工艺要求必须更加高效和省时。贺利氏特种光源有限公司结合了其在特种光源领域的操控力和生产过程中的优势:“我们接受客户对我们提出的挑战,开发了多功能的Semray系统,它非常易于操控和集成”,贺利氏特种光源光电元件主管Michael Peil博士解释道,“新的LED系统用途广泛,满足许多不同固化工艺的要求,而且不会影响质量和性能。”新的紫外LED系统在6月份开幕的国际 印刷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并满足了五大核心需求。生产率传统的紫外LED系统永久性地安装于生产线上。如需维修或者出现故障,必须拆卸整个系统,成本高昂而且耗时。Semray对其进行了简化:它独特的背板概念(模块化概念)允许以即插即用的方式安装和拆卸紫外LED部件。无需使用工具即可更换部件,也不用断开任何数据线和一根电源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停机时间,紫外LED系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节约了维修作业过程需要的宝贵时间和高昂资金,提高了生产率,并且极大地简化了该系统在设备中的集成。紫外光输出强度公式非常简单:内置越多的紫外LED芯片意味着功率越大。但是,貌似简单的事情实施起来却很难,因为实际上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其挑战是在最小的可能面积上产生尽可能多的紫外光输出,同时保持较低的发热量。Semray采用特殊的微型光学组件集束辐射,将散射光减少至最低限度。通过这种方式,到达产品的紫外能量显著增加,实现极高的恒定紫外光输出,以优化固化工艺。即使在工作距离很大时也能保持相同的质量。“所有这些特征的相互作用以及对LED进行调光的能力,让我们的客户更加获益。”Peil博士评价说,“从而使得紫外光输出可以准确地适应其应用。”可改造和升级紫外LED芯片市场发展迅猛,在其使用寿终时,传统LED需要全套系统更换。贺利氏公司的Semray具有可升级能力。每个紫外LED部件可以在整个系统内轻松更换,甚至每个紫外LED通道都可以互换,这样可以实现转换和升级至最新的紫外LED技术或者其他波长,升级费用更加合理,整个系统更具有经济效益。灵活性紫外LED系统的工作任务是极其多样化的。固化工艺需要不同的机器宽度和每个LED之间不同的工作距离,这对系统的影响很大。目前的系统必须为每种产品宽度使用匹配的紫外LED,使得仓储复杂并且成本高昂。Semray为其带来了“自由”,由于模块化设计和革命性的背板创新,紫外LED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固化任务而灵活地调节。从减少机器宽度到改变波长,从延长工作距离到提升工艺速度,一切皆有可能!紫外LED部件具有77cm的工作宽度,可以轻松地在背板上安装或拆卸,也可以独立控制。“我们的客户通过Semray可以非常快速地响应发生变化的固化要求,可以优化其客户的解决方案,并且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扩展他们自己的业务模式。”贺利氏特种光源美国公司总裁Sven Schalk博士表示。性能优异稳定固化系统必须可以应对日常生产的繁重压力。紫外LED系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受到衬底上芯片的焊接、散热极其他因素的影响。Semray结合先进的材料、一流的设计和独特的技术知识,实现了卓越的性能。这种杰出性能来源于贺利氏自主开发的微型光学组件,自有板载芯片生产 ,以及专属的系统开发和制造技术。自动调节冷却系统也有助于性能的提升,我们基于CAE模拟系统,研发了SFC(自动调节风扇控制系统)更加均匀和稳定的发热控制,结合来自贺利氏集团的顶级传热胶材料,及其他装配和廉洁材料,该系统提供最理想的温度。此外,还改善了固化工艺的效果,延长了紫外LED系统的使用寿命。结合石英玻璃板、操作简便、智能检测温度和影响变量,使得紫外LED经久耐用,在工业生产中非常稳定。
  • 符合紫外新标准的众瑞便携式紫外烟气综合分析仪技术特点
    新标准 本月15日正式发布的两项紫外新标准(HJ1131-2020/HJ1132-2020)明确了规定并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弃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便携式紫外吸收法的测定。青岛众瑞仪器研发的两款相关仪器均符合新标准要求。紫外差分法仪器分冷干法和热湿法两种类型,为方便广大用户了解我司的这两款产品,以下进行详细介绍。ZR-3211型便携式紫外烟气综合分析仪(C款 冷干法) 本仪器包含ZR-D05DT型烟气预处理器和ZR-3211型便携式紫外烟气综合分析仪(C款 冷干法)两部分。 其中ZR-D05DT型烟气预处理器集加热采样管和导气管、冷却装置快速除湿于一体。ZR-3211型便携式紫外烟气综合分析仪(C款 冷干法)性能指标均符合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烟气测试仪的有关规定。主要技术特点:1、采用紫外光谱差分吸收技术(DOAS) 直接测量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SO2、NO、NO2等气体浓度,无需NO2转化器;可拓展对H2S/CS2/NH3/CH3SCH3/CH2O/C6H6等气体的测量。 由于NO2对光的吸收比较弱,如果光源选择不合适,或者算法不够先进,无法直接测量NO2。有些紫外烟气分析仪无法直接测量NO2,采用NO2转化器的仪器,使用不便,NO2转化率容易不达标新发布的《HJ1132-2020》中规定2、双量程分析设计,根据SO2、NO高低浓度值自动切换量程;3、采用进口脉冲氙灯作为紫外光源,预热时间小于10min,使用寿命长; ①独特的无光纤光源、气室和光谱仪一体化结构,避免了光纤带来的不稳定和故障; ②光强调节结构能够在气室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情况下,简单的进行调节,即可继续工作;③气室带有修护窗口,即使气室受到严重污染,也可以通过拆开气室进行擦拭完成维护,无需返回厂家进行维修,提高仪器的出勤率。4、内置锂电池,支持3小时以上采样,交流供电断电能够自动切换供电而不必中断采样; 5、触屏按键双输入方式,操作方便灵活;触屏按键双输入6、烟气预处理器采用全程恒温伴热、后端高效制冷除湿等多重防护,采用符合国标的加磷酸方式,有效防止二氧化硫气体被冷凝水吸附,以及消除氨气干扰。 ①主机内置除水模块,能够将抽进主机的液滴进行气水分离后,带有蠕动泵动态排出,避免液滴进入气室和电化学传感器,造成仪器故障,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可靠性。 ②冬季气温接近冰点时,预处理器输出的烟气经过进气管路仍然会有冷凝水产生,这些冷凝水有可能进入到主机内部,造成仪器故障。除水模块就避免了这种原因的故障,提高了仪器出勤率,能够更好的为检测公司创造价值。③高效制冷除湿:采用大功率两级电子制冷,制冷温差大,可处理含湿量达30 Vol.%的烟气,输出气体露点稳定;④冷凝室采用符合国标方法的加磷酸(HJ 57-2017)方式,有效降低SO2等的损失,消除或减小氨、硫化氢等气体的干扰,适用于高湿、烟气成分浓度低的工况;③现场检测对比数据:工况信息:青岛某热电 含湿量:约10% 烟温:50℃7、仪器具备测量烟道动压、静压、烟温、流速、含湿量等工况参数的功能。各工况参数8、光谱图形动态显示,方便用户掌握仪器工作情况; 光谱图形动态显示9、分钟数据与总平均数据动态保存,导出excel表格,标配蓝牙打印机,方便报表打印。现场采样:ZR-3211型便携式紫外烟气综合分析仪(H款 热湿法) ZR-3211型便携式紫外烟气综合分析仪(H款热湿法)采用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测量烟气中的O2、NO、NO2和NH3,可选O2、CO、CO2、H2S传感器测量气体浓度,不受烟气中水蒸气影响,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特别适合高湿低硫工况测量。主要技术特点:1、采用紫外差分法直接测量SO2、NO、NO2和NH3;2、采用脉冲氙灯作为紫外光源,光谱范围宽,NO2吸收较强,相比氘灯光源示值更为稳定。 有些紫外仪器采用氘灯作为紫外光源,测量NO2信号弱,示值波动也较大。采用脉冲氙灯作为紫外光源,光谱范围宽,NO2吸收较强,示值较为稳定。NO2的吸收谱,吸收区域在450nm左右最强我公司仪器光源图谱,在450nm范围内依然较强的光其他厂家仪器光源图谱,在400nm以后基本无法检测3、内置冷凝除水模块保护电化学传感器,采用蠕动泵自动排水,仪器可连续工作,无时间限制; 内部除水装置采用蠕动泵动态排出泠凝水,能够保证仪器长时间连续工作。4、内置进口含湿量传感器,采样的同时测量含湿量;热湿法烟气分析仪,需要测量含湿量,进行干湿浓度转换,和在线数据进行比对。(新发布的《HJ1131-2020》/《HJ11322-2020》标准中均有所规定)5、采用特殊设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光路(已申请发明专利),容易装配和调试,便于仪器维护和校准。 ①相对于冷干法,热湿法仪器较易污染,且维护难度大。 ②我公司采用特殊设计的反射器件,光路非常稳定,容易装配和调试,可在采样现场进行维护。6、预热时间短,仅需10-15分钟; 7、批量打印分钟值和总平均值,功能更加人性化;8、 选配套管式皮托管,能够在采样的同时进行工况测量;9、选配高温探针,满足烟温高和烟道壁较厚的工况。10、采用真空隔热管,隔热效果好。现场采样:
  • 欧盟研制成功高效紫外发光二极管
    p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5.html" target=" _self" 紫外 /a (UV)辐射灯光通常应用于水净化处理行业和水产养殖场,直接杀死有害细菌和加速有机或无机污染物的化学反应中和过程。但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紫外辐射灯光源含有汞(Mercury)元素成分,将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新的风险。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中小企业主题提供110万欧元,总研发投入140万欧元,由欧盟4个成员国及联系国爱尔兰(总协调)、英国、捷克和挪威,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SMEs)和4家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的欧洲AQUA-PULSE研发团队。利用先进的二氧化钛(TiO2)作为紫外光催化材料,成功研制开发出更高效更廉价的紫外发光二极管(UV LEDs),被欧委会称作水净化处理行业的“突破性”技术。 /p p   研发团队反复测试不同紫外发光二极管的材料配置,包括TiO2紫外发光催化材料,直到结构功效性价比实现最佳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的原型,已通过各项技术、环境和安全可靠性验证,可有效清除水中的有害细菌和其它污染物。设立于挪威的一家企业,已开始生产应用于鱼缸水净化处理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紧凑型净化装置 而设立于英国的一家企业,正在开发生产应用于家庭、办公场所和饭店的新型水净化处理装置。 /p p   2013年,全球水净化装置市场规模已达350亿欧元,且市场快速增长。目前,研发团队联合工业界合作伙伴集中优势资源,正在积极研制生产可应用于大型饮用水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创新型净化处理装置,包括应用于水产养殖场。 br/ /p
  • 中国建全球唯一可调波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器
    摘要:3月12日,总预算达1.4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在大连正式启动。它将成为国际上唯一一套工作在50~150纳米区间且波长可调的全相干高亮度的自由电子激光器。   对原子、分子的探测是物理化学研究的基础,但由于现有仪器设备的限制,大多数分子和自由基难以被单光子电离,使很多研究无法深入,成为困扰科研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一项旨在解决该难题的实验装置即将在我国建设。3月12日,总预算达1.4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在大连正式启动。它将成为国际上唯一一套工作在50~150纳米区间且波长可调的全相干高亮度的自由电子激光器。   项目总负责人、中科院院士杨学明表示,该装置的研制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能源等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实验水平,并极有希望成为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   强强联合   项目负责人之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戴东旭介绍说,能源研究中,煤的热解等燃烧过程的中间产物往往以原子、分子、自由基的形式存在,这些微观粒子被电离为离子后才能变成电信号被测试到。因此,对微观粒子的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率和物种分辨的探测和研究至关重要。   但是,大多数分子或自由基的激发电离波长都处于极紫外波段(50~150纳米),而传统激光器产生的基本波长一般在近紫外到近红外波段(300~1000纳米)。这造成了传统激光激发电离微观粒子需要吸收多个光子,其效率和灵敏度会呈几何量级的降低,并且容易把产物打碎。   为解决该问题,科学家提出了利用自由电子激光产生极紫外波段相干光的技术。该技术被认为是探测微观粒子最有效的途径。自由电子激光的波长可涵盖从硬X射线到远红外的所有波段,特别是利用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技术产生的自由电子激光具有超高峰值亮度、超快时间特性和良好的相干性,应用价值巨大。   但该技术直到近十年才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其中,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在几年前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自由电子激光,并成功进行了相关实验。   而在大连,一位在科研中多年受困于粒子探测难题的科学家坐不住了。他就是以自己研发仪器进行实验而著名的杨学明。杨学明找到上海应用物理所,希望双方能够合作开发新设备。   上海方面通过经验积累后也意识到,有把握将自由电子激光的波长从200纳米降到150纳米以内,并实现波长可调。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经过几年论证,在2011年联合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   1月20日,上海应用物理所宣布:由该所研究员赵振堂领导的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HGHG自由电子激光大范围波长连续可调。   “在这个项目中,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是完美结合。”戴东旭表示,上海光源的建成使上海应物所拥有了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经验,并掌握了大量的关键技术。   从“敢想”到“敢做”   据戴东旭介绍,自由电子激光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始兴旺发展起来。目前,几家研发自由电子激光的相关单位各有所长,其中一些在波长等指标方面较为领先,技术难度很高,但还没有一家可实现波长可调。   位于合肥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目前能提供国内真空紫外最好的实验条件,在过去曾协助杨学明课题组做出很好的实验成果。但同步辐射光源毕竟不是激光,在相干性、峰值功率和时间特性上尚存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大连化物所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出要求,上海应用物理所在设计中将目标瞄准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据悉,该项目的设备将主要由我国自主研发。“这项技术国外也处在发展阶段,有些特殊指标只能自己制造,从国外买设备也需要从头研制。”戴东旭说。   在1.4亿元的项目总预算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1.03亿元用于自由电子激光和实验装置的研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自筹约0.4亿元用于基建和公用设施。该项目的科学目标是研制一套基于HGHG模式的波长可调谐的极紫外相干光源以及利用这一性能优越的光源的实验装置。这也将成为世界上独特的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的实验平台。   据悉,目前经费已经到位,装置计划将于2015年年底前建成。而且会在全国实现仪器共享,可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能源等多个领域。戴东旭说:“装置建成后,以前测不到的将能测到,以前不好的信号将变清晰,以前做不了的实验也敢做了。”
  • 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实验获重大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悉,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艰苦努力,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DUV-FEL)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实验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自由电子激光是激光家族的一个新成员,被国际上公认为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在亮度、相干性和时间结构上,都大大优于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国际上竞相发展的新一代大科学装置。   自由电子激光的工作模式主要有“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和“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两种。其中,“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工作模式需要短脉冲激光和高品质电子束流的精确相互作用,技术比较复杂,但是性能较“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工作模式更好。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艰苦努力,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2010年12月中旬成功进行了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与饱和的实验,这是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进行了自放大自发辐射实验和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调制实验之后,所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与饱和的国家,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主要关键技术,为我国未来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建设和运行单位。“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目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正积极开展自由电子激光新一代大科学装置的预研。
  • 涂料氙灯老化试验与紫外光老化试验差异分析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专业生产(供应)销售涂料氙灯老化试验机列产品,公司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专业的销售和技术服务团队,凭着经营涂料氙灯老化试验机系列多年经验,熟悉产品的各项技术支持,供货周期短价格最优,欢迎来电咨询!一、自然气候老化试验自然气候老化试验方法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气候老化实验结果更符合实际,所需的费用较低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虽然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自然气候老化试验,但国际上比较认可的试验场地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因为其阳光充足。但自然气候老化试验的不足之处是试验需要的时间长,试验人员可能没有这么多年的时间等待一个产品的测试结果。另外,即使是佛罗里达,气候不可能年复一年的完全相同,故试验结果的再现性也不理想。二、氙弧辐射试验氙弧辐射试验被认为是最能模拟全太阳光谱的试验,因为它能产生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正因为如此,在国内外被认为是最广泛采用的方法。GB/T1865-1997(等同于 IS0113411:1994)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即氙弧灯光源稳定性及由此带来的试验系统的复杂性。氙弧灯光源必须经过过滤以减少不期望的辐射。为达到不同的辐照度分布可有多种过滤玻璃类型供选择。选用何种玻璃取决于被测试材料类型及其最终用途。改变过滤玻璃可以改变透过的短波长紫外光类型,从而改变材料遭受破坏的速度和类型。通常运用的过滤有 3 种类型:日光、窗玻璃和扩展的紫外光类型(国标 GB/T1865-1997 中提到的方法 1 和方法 2 对应于前两种类型)。典型的氙弧辐射都配备一个辐照度控制系统。辐照度控制系统在氙弧辐射试验中很重要,因为氙弧灯光源的光谱自身内在稳定性就比荧光紫外灯光的光谱差。国外有人考察了一盏新氙弧灯和一盏用过 1000h 的旧氙弧灯光谱的区别。结果发现,光谱能量分布不但在光源的长波长范围随灯的使用时间延长变化显著,而且在短波长的范围内也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引起的原因是氙弧灯的老化,是它的自身内在特性。对这种变化也可采取多种补救措施。例如提高更换灯管的频度以减轻灯光老化的影响。或者可用传感器控制辐照度。尽管存在因灯老化引起的光谱能量分布变化,氙弧灯仍不失作为耐候性和耐日光照射试验的一种可靠的和反映实际的光源。大多数氙弧辐射试验在模拟润湿条件时采用水喷淋和/或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国标 GB/T1865-1997 提出的"表面用水喷淋")。水喷淋方法的局限是当温度相对较低的水喷到温度相对较高的试板上时,试板会冷却下来,这会使材料遭破坏的过程减缓。在氙弧辐射试验中,要求使用高纯度的水以防止试板表面形成沉积物。因此运行费用较高。三、紫外光灯照射试验紫外光灯照射老化试验利用荧光紫外光灯模拟太阳光对耐久性材料的破坏性作用。这与前面提到的氙弧灯有区别,荧光紫外灯在电学原理上与普通的照明用冷光日光灯相似,但能生成更多的紫外光而非可见光或红外光线。对于不同的曝晒应用,有不同类型的具有不同光谱的灯供选择。UVA-340 型的灯在主要的短波长紫外光光谱范围能很好地模拟太阳光。UVA-340 灯的光谱能量分布(SPD)与从太阳光谱中 360nm 处分出的光谱图很近似。UV-B 型灯也是通常使用的加速人工气候老化试验用灯。它比 UV-A 型灯对材料的破坏速度更快,但其比 360 nm 更短的波长能量输出对很多材料会造成偏离实际的试验结果。辐照度(光强度)控制对于获得准确而有重现性的结果是很有必要的。大多数紫外光老化试验装置都配备了辐照度控制系统。这些精确的辐照度控制系统使用户做试验时能选择辐照度量。通过反馈控制系统,辐照度能被连续和自动地监控并精确地得到控制。控制系统通过调节灯管的功率而自动地对因灯管老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照度不足进行补偿。荧光紫外光灯因自身内在的光谱稳定性使辐照度控制简单化。所有的灯源随时间老化都会变弱。但荧光灯与其他类型的灯不同,它的光谱能量分布不会随时间变化。这一特点提高了试验结果的重现性,因而也是一大优势。有试验表明,一盏使用了 2h 的灯和一盏使用了 5 600h 的灯在配备了辐照度控制的老化试验系统中的输出功率无明显区别,辐照度控制装置能够维持光强度的恒定。此外,它们的光谱能量的分布也无变化,这同氙弧灯有很大区别。使用紫光灯老化试验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模拟较为符合实际的室外潮湿环境对材料的破坏作用。材料置于室外时,据统计每天至少有 12 h 频繁地遭受潮湿作用。因为这种潮湿作用大多表现为凝露的形式,因而在加速人工气候老化试验中采用一个特殊的冷凝原理来模仿室外潮湿。在这样的冷凝循环过程中,要加热试验箱底部的水槽以产生蒸汽。热蒸汽保持试验箱的环境在高温下有 100%相对湿度。试验箱设计时,要使试板实际上构成试验箱的侧壁。这样试板的背面暴露在室温的室内空气下。室内空气的冷却作用使被测的试板表面的温度比蒸汽温度降低几度。这几度的温差可使水在冷凝循环过程中连续不断地降到被测试表面。如此产生的冷凝水是性质稳定的、纯净蒸馏水。这种水能提高实验结果的重现性,排除水沉积物污染问题并且简化试验设备安装和操作。因为材料在室外受潮的时间一般很长,所以典型的循环冷凝系统最少要有 4 h 的试验时间。冷凝过程在加温条件下进行(50℃),就会大大地加快潮湿对材料的破坏速度。长时间的、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冷凝循环比其他诸如水喷淋、浸渍和其他高湿度环境的方法更能有效地再现潮湿环境破坏材料的现象。四、结 语虽然国标规定且国内目前通行的耐老化试验方法是氙弧辐射,但在国外氙弧辐射和紫外光老化试验都是应用广泛的试验方法。这两种方法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原理。氙灯照射试验箱仿制全部的太阳光谱,包括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其目的是模拟太阳光。而紫外光老化试验并不企图仿制太阳光线,而只是模仿太阳光的破坏效果。它是基于这样的原理,长期在室外暴露的耐久性材料,受短波紫外光照射引起的老化损害最大.另外,即便是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老化试验,还有一种加速的方法,就是将被测试样板装在能随太阳升起降落而转动的样板架,使样板大部分时间保持被阳光直射的状态,以获得加速试验结果。20 世纪 80 年代前采用碳弧灯或直接用紫外灯照射,进行平行试验,也可缩短检验周期,究竟哪种试验方法是最好的呢?没有简单的答案。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要测试的材料,材料的最终应用场合,所关心的材料遭破坏的模式和财力等方面的因素。更多关于 氙灯老化试验机:http://www.standard-group.cc/productlist/
  • 液相维护小贴士:紫外检测器篇
    小伙伴们大家好,之前我们讨论了泵和进样器的维护之后,今天我们来聊聊检测器。有人说Chemistry代表Chem is try很有意思。化学的美妙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中学化学老师曾经说过“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扩展到我们的分析工作中,也决定了分析手段,所有的分析都有规律可循,缘分“结构”注定!在色谱实验室中紫外检测器是必备的,70%以上的物质都可以用紫外检测器来分析,今天我们就扒一扒紫外可见检测器。一、紫外检测器的原理紫外-可见光检测器(UV-Vis Detector, UVD)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测器,遵循的原理是朗勃比尔定律。吸光度(A)=摩尔吸光度(ε)×光程(b)×浓度(c)。吸光度定义为透射率的负对数,它是透射光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吸光度(A)= lg(1/透射率(T))。紫外检测器的灵敏度与溶剂的影响、背景吸收、示差折光效应有关,不同种类溶剂有其截止波长,溶剂的质量好坏对其截止波长有影响,溶剂质量与含紫外吸收的杂质、溶解在其中的氧气、缓冲液溶质的紫外吸收等因素有关;背景吸收减少线性范围、许多溶剂会产生背景吸收。常见结构的紫外吸收紫外可见检测器还有个Plus的兄弟——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器简称PDA(Photo-Diode Array),有的品牌也称为DAD(Diode Array Detector),一般来说,紫外检测器比DAD的灵敏度高约1倍。但DAD也有它的优势,一是可以对未知物进行波长扫描确定zui佳吸收波长,二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波长,三是可以进行峰纯度的检査。 紫外检测器与DAD的区别为:紫外检测器是光源发出的光先分光,让特定波长的光通过狭缝,这样光的强度可以调节,然后通过流通池,光束被流通池里的样品吸收,未吸收的光达到光电二极管,产生电流变化,DAD光源发出的光不分光,让全波段波长的光通过狭缝,然后通过流通池,光束被流通池里的样品吸收,未吸收光被分光,各种波长的光落在不同位置的二极管上,各二极管产生电流变化。因为是后分光,所以DAD不同波长处光强度并不一致,波长分辨率也不及单波长的紫外检测器,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提高某些波长的灵敏度。二、紫外检测器的优缺点切勿用裸手触摸石英灯泡,因为在后来打开灯时指纹会不可避免地损坏灯。灯的位置在设备中精确确定,不需要进一步调整。灯更换后的组装步骤与拆卸相同,只是按相反的顺序。打开本机并点亮灯,如果没有发生错误,请关闭灯,然后进行新灯泡的校准。更换钨灯的步骤近似,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单聊。以Wisys5000为例清洗流通池窗片/更换流通池窗片污染的流通池会降低光的传输,增加噪声,很难使信号归零。最简单的清洗方法是用合适的溶剂冲洗拆除的流通池。清洗前必须从仪器取出流通池。根据污染物的特性选择互溶性系列的溶剂。它可以使用有机和无机溶剂和稀释酸溶液(如用1:10 到 1:20的稀硫酸或硝酸溶液)。此操作完成后用纯溶剂冲洗流通池。连接流通池到系统,当有液体流过时,观察是否泄漏。如果有必要更换有裂纹或受污染的窗片,或改变制备流通池的光学路径,拧下螺钉,拆下流通池盖并取出窗片和密封件。使用干燥的注射器往里推空气可以更好的移除密封的流通池窗片,不要用手触摸窗片。指纹会阻挡紫外线辐射的通道,并有可能损坏的窗片表面。将干净的窗片插入到流通池中,以便在流通池中调整所需的光路。检查垫片的完好情况 和密封件的密封面是否有窗片碎片或任何其他杂质。损坏的密封件须更换。今天的话题就扒到这里了,下期见。
  • 紫外老化试验箱与氙灯老化试验箱的区别分析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紫外耐气候老化试验箱采用荧光紫外灯为光源,通过模拟自然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和喷淋(模拟下雨)、冷凝(模拟湿气露水),对涂料、塑粉、塑料材料进行加速耐候性试验,以获得材料耐候性的结果。可模拟自然气候中的紫外光、雨淋、高温、高湿、凝露、黑暗等环境条件,通过重现这些条件,合并成一个循环,并让它自动执行完成循环次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自然气候光老化试验方法通常分为二种,一种是模拟紫外光老化,另一种是模拟全阳光老化。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气候老化实验结果更符合实际,所需的费用较低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虽然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自然气候老化试验,但国际上比较认可的试验场地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因为其阳光充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但自然气候老化试验的不足之处是试验需要的时间长,试验人员可能没有这么多年的时间等待一个产品的测试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氙弧辐射试验方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氙弧辐射试验被认为是较能模拟全太阳光谱的试验,因为它能产生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正因为如此,在国内外被认为是较广泛采用的方法。GB/T1865-1997(等同于IS0113411:1994)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即氙弧灯光源稳定性及由此带来的试验系统的复杂性。氙弧灯光源必须经过过滤以减少不期望的辐射。为达到不同的辐照度分布可有多种过滤玻璃类型供选择。选用何种玻璃取决于被测试材料类型及其zui终用途。改变过滤玻璃可以改变透过的短波长紫外光类型,从而改变材料遭受破坏的速度和类型。通常运用的过滤有3种类型:日光、窗玻璃和扩展的紫外光类型(国标GB/T1865-1997中提到的方法1和方法2对应于前两种类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紫外光灯照射试验方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紫外光灯照射老化试验利用荧光紫外光灯模拟太阳光对耐久性材料的破坏性作用。这与前面提到的氙弧灯有区别,荧光紫外灯在电学原理上与普通的照明用冷光日光灯相似,但能生成更多的紫外光而非可见光或红外光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对于不同的曝晒应用,有不同类型的具有不同光谱的灯供选择。UVA-340型的灯在主要的短波长紫外光光谱范围能很好地模拟太阳光。UVA灯的光谱能量分布(SPD)与从太阳光谱中360nm处分出的光谱图很近似。UVB型灯也是通常使用的加速人工气候老化试验用灯。它比UVA型灯对材料的破坏速度更快,但其比360nm更短的波长能量输出对很多材料会造成偏离实际的试验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结语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虽然国标规定且国内目前通行的耐老化试验方法是氙弧辐射,但在国外氙弧辐射和紫外光老化试验都是应用广泛的试验方法。这两种方法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原理。氙灯照射试验箱仿制全部的太阳光谱,包括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其目的是模拟太阳光。而紫外光老化试验并不企图仿制太阳光线,而只是模仿太阳光的破坏效果。它是基于这样的原理,长期在室外暴露的耐久性材料,受短波紫外光照射引起的老化损害较大。 /p p br/ /p
  • 紫外可见光谱仪在吸光度测量中的应用 | 鉴知技术
    1.吸光度测量原理当入射光频率与物质分子的震动频率一致,或者入射光引起物质分子电子能级跃迁,都会产生光学吸收现象。溶液的浓度越高,穿过溶液的分子也会相应地被吸收越多。当一定强度的光线通过物体的时候,被吸收部分越少,透过部分越多反之也然。1852年比耳确定了吸光度与液浓度及液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称为朗伯-比耳定律。朗伯比尔定律是吸光度测量的基本定律,是描述物质对某一波长光吸收的强弱与吸收物质的浓度及其液层厚度间的关系。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b、吸光物质的浓度为c的单一均匀的,非散射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成正比。A=kcb=lg(I0/I)A: 为吸光度k:为摩尔吸收系数(常用单位 L/(mol*mm))c:为浓度(常用单位 mol/L)b:为光程(常用单位 mm)I0:入射光强度I:透射光强度图1 吸光度原理图2.应用系统介绍(1)发光源:能够输出稳定功率以及且连续光谱的辐射源,紫外波段实验室常使用脉冲氙灯或氘灯,可见波段实验室常使用卤钨灯。(2)样品池:用于放置待检测样品,常用直接盛放样品的器件为石英比色皿,厚度一般为10mm,适用于紫外到可见光波段范围。(3)检测设备:又称分光光度计,将光学分光器件和能实现光电转化的探测器集成。本此测量应用使用的系鉴知技术的SR50C光纤光谱仪,光谱仪内置脉冲氙灯同步触发功能,除了可搭配如下图一样的比色皿样品固定架进行测试,同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搭配侵入式光纤探头或流通池进行取样。 (4)显示器:连接光谱仪和笔记本电脑,显示测量过程中的数据,本此测量应用使用的系鉴知技术自主研发的上位机软件。图2 脉冲氙灯吸光度检测系统图3.实验示例鉴知技术拥有自主研发的整套光谱吸光度测量系统和相关的配件,本次实验采用KNO3溶液,光谱仪采用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的微型光纤光谱仪SR50C,在室温环境下进行测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光谱仪型号:SR50C(200-400 nm)波长范围nm分辨率 nm可根据客户需要定制:波长范围,分辨力大小,光谱仪尺寸大小200-4000.5比色皿光程KNO3 浓度mg/L220nm 吸光度275nm 吸光度相关系数R210mm0.20.0432780.0446110.99780.30.0672250.0658580.40.0873060.087540.50.1150570.1081420.80.1664770.1617651.00.2072560.20099表1 KNO3溶液在220nm,275nm处的吸光度根据表中数据,绘制硝酸钾溶液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线性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图3 KNO3溶液浓度与吸光度线性关系结论:由图得知硝酸钾溶液的吸光度与其浓度具有较大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拟合系数R2=0.9978,标准曲线的方程式是:A = 0.1985.74C + 0.0048可根据拟合的标准曲线,将未知浓度样品的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的方程式中,得出未知样品的浓度。因此,鉴知紫外可见光谱仪能够在吸光度测量中有较好的测量结果满足客户的需求。4.SR50C光纤光谱仪优势体积小,重量轻,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适用于微量元素分析;测量准确性和一致性高;价格优惠。5.典型行业应用参考行业或典型应用光源光谱仪附件高校或实验室代替分光光度计氘卤组合SR50C,SR75C, ST90S10mm 紫外石英比色皿样品池抗紫外光纤在线水质仪器分析脉冲氙灯/氘卤组合SR50C,SR75C10mm 紫外石英比色皿样品池抗紫外光纤衰减器烟气在线仪器分析脉冲氙灯ST90S光纤、气室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脉冲氙灯SR50C,SR75C,ST90S-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脉冲氙灯SR50C,SR75C-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鉴知技术”, 是一家以光谱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缉私缉毒、液体安检、食品安全、药品检测等诸多领域,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和更快捷的物质识别方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