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立方米气候箱

仪器信息网立方米气候箱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立方米气候箱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立方米气候箱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立方米气候箱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立方米气候箱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立方米气候箱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立方米气候箱相关的解决方案。

立方米气候箱相关的资讯

  • 北京1月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 史上首次达到国家年标准值
    p   今年1月份北京PM2.5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0.7%,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年标准值,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八。据悉,这也是北京首次月均浓度达到国标。 /p p   今年一月份,北京优良天数达到25天,占比80.6%,其中一级优和二级良分别为11天和14天。一直到2月14日左右,北京空气质量最多为轻度污染,基本上都维持在优良水平。 /p p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相关人士介绍,2017年1月份,北京市PM2.5的月均浓度为116微克/立方米,和往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下降幅度达到70.7%。34微克/立方米的PM2.5月均浓度达到了国家年标准值,而且达到了历史最低的水平,甚至比过去夏天最低的36微克/立方米还低。这也让北京跻身于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前十名,排在第八位。 /p p   北京空气质量在2017年的12月首次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十名,排名第九,而今年一月份又上升了一位,排名第八。 /p p   据了解,空气质量的6项污染物中有3项是冬季主要污染物,分别是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除了PM2.5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0.7%外,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均有明显下降,其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8、42和64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55.6%、35.4%和51.1%。 /p
  • 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成效显著
    近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发布。该报告指出,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当前水平下降1/3以上,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报告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国内大气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领域50余位一线学者共同编制。报告以“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为主题,对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五个方面20项指标进行分析。报告追踪了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其中,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2021年全国PM2.5浓度均值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同时,我国能源结构持续调整,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不过,报告召集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表示,下一步,碳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非常繁重。目前,我国PM2.5浓度是欧洲和美国的的2~4倍,是世界卫生组织保护人体健康的指导值的6倍。同时,臭氧是另外一个关注的主要污染物,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50个城市臭氧超标,臭氧已成为对我国空气质量影响仅次于颗粒物的污染物。此外,当前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方面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报告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05个城市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协同下降,有17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同步升高态势,亟需在城市层面进一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2022年度报告第五工作组召集人宫继成表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同时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之间也有非常复杂的关联。从健康的角度来考虑二者协同减排,并提出可能的减排路径,对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报告指出,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报告指出,我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推动全国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年评价值有望下降至13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进一步以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推动能源深度低碳转型,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年评价值将下降至10微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左右。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指出,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措施以及政策行动的统筹,也体现在目标及效果的协同。社会和学界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报告对引领相关学术研究、支撑管理部门决策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则强调,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工作需更加关注地方特色,立足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力求协同效益最大化。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指出,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重大战略需求,在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积极探索,该报告正是成果之一,未来该校将鼓励学者持续深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 首台!国产化40立方米液氦罐箱通过液氦介质型式试验
    近日,基于TSG R0005-2011《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要求,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理化所和航天晨光联合研制的全国产40m3液氦罐箱顺利完成了液氦介质型式试验,并取得国内首个液氦罐箱“特种设备型式试验证书”,这标志着我国首台通过型式试验的40m3液氦罐箱研制工作圆满完成。氦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是国家安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性地位。液氦储运装备是氦资源远距离输运不可或缺的关键装备,但液氦储运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在国内尚属空白。理化所自2021年开始致力于大容量液氦储运装备研制工作,经过研究团队两年多的努力攻关,逐步突破了液氦罐箱工艺流程及总体安全结构设计、液氮冷屏绝热强化、绝热支撑与绝热材料漏热减损、高真空获取及其长效保持等系列核心技术,并与国内制造厂商航天晨光合作,成功研制出国产化40m3大型液氦罐箱,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大型液氦罐箱设计规范与工艺包体系,并顺利完成液氦介质型式试验,取得了国内首个液氦罐箱“特种设备型式试验证书”。该国产化40m3液氦罐箱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已实现液氦储运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自主可控,为我国大规模氦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首台通过液氦介质型式试验的国产化40m3液氦罐箱
  • 家具产品将可整体检测 两项新国标已起草完成
    不少消费者担心家具甲醛超标,又纠结于送检后家具被破坏不能继续使用。今后,这种担忧可以打消了。记者近日从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举行的开放日活动上获悉,《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修订)已起草完成,根据新标准,未来家具可整体放入环境气候舱进行有害物质检测,检测后家具不会被破坏,可继续使用。   此外,《软体家具沙发中有害物质限量》、《软体家具床垫中有害物质限量》两项新制定的国家标准也已完成起草,目前三项标准正等待有关部门审核后公布。软体家具新标准将增加对甲醛、偶氮等环保性能的要求。   据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罗炘介绍,目前委托中心进行家具检测的主要有三类人群:家具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一般来说,由于夏天温度湿度较高,气体释放速度快,消费者委托送检数量较多。   罗炘介绍,今年夏天中心共受理了十几个消费者委托的家具检测项目,经检测后约六成是合格产品,四成不合格。不合格问题主要出现在甲醛超标、开裂变形等,出现问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远郊区县建材城或从小企业购买的家具。   据了解,目前家具检测采取按件收费,每件家具检测费用在500元左右。检测方法是按照材质构成的不同分别取样,再将样品放入标准空气中进行提取和分析。   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李继光介绍,今后将新增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中心有11个大型环境气候舱,最大的30立方米,最小的1立方米,可供家具进行整体检测”。   据悉,目前由中心参与起草的《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修订)已经完成,标准中规定,家具可在温度23 、湿度45%的恒温恒湿状态下进行整体 检测。此外,软体沙发、床垫新国标出台后,沙发、床垫也可按照此方法进行非破坏性检测。
  • 世界最大雾霾实验室总体规划揭秘
    中科院大气环境模拟系统   随着不断侵袭而来的灰霾,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也在不断努力寻找研究的方法、方式。&ldquo 应加快建设大型大气环境模拟舱,为我国大气环境研究和灰霾治理提供重要平台,&rdquo 中科院&ldquo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rdquo 课题组首席研究员贺泓屡次提出呼吁,建议推进大型烟雾箱的建设。   事实上,贺泓提出的大型烟雾箱建设只是庞大的&ldquo 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rdquo 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规划,包括两个大型烟雾箱在内,&ldquo 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rdquo 一共由六大系统及其辅助设施构成,总投资5亿元,规划占地50亩。   日前,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北京举行的&ldquo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rdquo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首次看到该系统的总体规划图。   雾霾实验室什么样?   总占地约50亩 六大系统模拟大气环境   此前,有外媒报道称,中国科学家计划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ldquo 烟雾箱&rdquo 以模拟灰霾的形成和治理,报道称项目并已得到批准。   但是该项目的筹备负责人、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对此明确否认。贺泓说,&ldquo 烟雾箱&rdquo 只是中科院一项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发改委批复。   今年三月初,在北京举行的&ldquo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rdquo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贺泓首次公开展示了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的总示意图。   华西都市报记者从这幅总示意图发现,系统内的核心建筑群呈扇形分布,根据规划大气环境模拟系统总占地约有50亩,其中共包括六大子系统,分别为大气光化学模拟舱、大气气溶胶模拟舱、检测系统、数值模拟系统、超级观测站、预模拟及辅助设施。   贺泓说,大气光化学模拟舱和大气气溶胶模拟舱俗称就是&ldquo 烟雾箱&rdquo 系统。   据介绍,早在2008年中科院就已对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的建设提出规划设想,在2010年依据&ldquo 十二五规划&rdquo 提出申请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dquo 大气环境模拟系统&rdquo ,虽然未通过发改委评审,但之后至今该系统一直被列为备选项目。   雾霾实验室什么用?   初步预算5亿元 研究中国灰霾治理策略   那么这个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项目需要多少钱才能完成?   贺泓说,整个项目目前初步预算需要5亿元。据一位业内人士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该项目之所以迟迟未获批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耗资巨大,在评审层面存在分歧。   不过该人士认为,随着治理雾霾的紧迫性越来越强,而该项目的计划和目标又相对非常完备,因此&ldquo 在当下这个时期很有可能会获得批复或者部分批复。&rdquo   此前,贺泓在多个场合呼吁,应加快建设大型大气环境模拟舱,为我国大气环境研究和灰霾治理提供重要平台。   贺泓介绍,目前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建成了多个大型大气环境模拟舱。例如,德国SAPHIR大气模拟反应室(370立方米)、西班牙EUPHORE烟雾箱(204立方米)、美国加州UNC烟雾箱(150立方米)等。   贺泓说,这些国家都发展出了适合本地大气污染状况下的空气质量诊断和预测模型。其中,欧洲的烟雾箱主要进行单一的大气化学过程研究,并验证了多个大气化学机制 美国、澳大利亚的烟雾箱则主要用于复合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和健康效应的研究。   &ldquo 由于雾霾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具体情况。&rdquo 贺泓强调,&ldquo 灰霾研究和控制需要根据我国的污染状况和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制定不同策略。&rdquo   按照贺泓的设想,大气环境模拟系统中的两个烟雾箱都是300立方米,如过建成,将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气环境模拟实验室。也将是世界最大的烟雾箱,&ldquo 箱子是用来模拟大气的,箱子越大,墙壁效应越小。&rdquo   雾霾实验室咋运转?   研究二次颗粒形成 建预测及控制模型   据介绍,烟雾箱常用由塑料膜、玻璃、不锈钢等惰性材料制成的容器来模拟大气层。   目前我国仅有为数不多的中小型模拟舱。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建有30立方米室内烟雾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建有50立方米的光化学烟雾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建设的4个6立方米室外烟雾箱,此外,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也拥有目前国内较完备的烟雾箱。   贺泓说,我国中小型模拟舱研究存在诸多局限,受容量、规模所限,小型烟雾箱无法真实再现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   贺泓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亟待建设符合国情的大型大气模拟舱。   据贺泓介绍,大气是开放体系,而大型烟雾箱是一个较大的封闭系统,在里面可模拟各种大气中发生的反应。中国的这两个大型烟雾箱在建成后,将重点研究大气二次污染颗粒的形成机制,为评估污染控制技术和措施效果、有效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现阶段,气态前体污染物如何在大气中快速转化形成二次细颗粒物是我国大气雾霾研究的前沿和挑战性科学问题,其中很多转化过程现在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因此,贺泓乃至中科院也对这条他们设计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制订了一系列的科研目标:拟建大气环境模拟系统,以大气光化学模拟舱和大气气溶胶模拟舱为核心,可模拟我国实际大气污染状况下的二次污染物形成过程,揭示大气二次污染形成机制,获得评价气溶胶的气候和环境效应,并于外场观察和数值模拟耦合,形成闭合实验体系,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污染预测、诊断及控制决策模型。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集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决策服务、新兴产业带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平台。   全国布网 追踪大气灰霾   中国科学院在2012年启动成立了&ldquo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rdquo 课题组,由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院贺泓担任首席研究员。   该专项计划用5年的时间,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机制,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污染元凶:燃煤和机动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是&ldquo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rdquo 专项组之&ldquo 大气灰霾溯源&rdquo 项目负责人。去年,王跃思的课题组首次发布报告&ldquo 京津冀灰霾中检出大量危险有机化合物&rdquo ,并引起广泛关注。   王跃思说,当时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他认为,中国雾霾出现的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就是&ldquo 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rdquo ,并指出这一&ldquo 危险的信号&rdquo 。   王跃思介绍,中科院在全国布设了由40个站(点)组成的大气质量联合观测网,覆盖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为我国大气质量开展长期、定位和联网观测提供精确的科学数据。   通过多年对污染较重的京津冀地区PM2.5的跟踪调查,王跃思发现这些地区PM2.5主要的来源均为燃煤、机动车、工业和餐饮。其中,河北城市燃煤、机动车、工业和餐饮所占份额分别约为44%、14%、9%和8%,天津分别约为25%、21%、18%和6%,北京的则为30%、22%、12%和13%。   王跃思说,从数据上看,燃煤和机动车排放是两大主要污染源,二者在重污染时段所发生的作用占到70%以上。   污染颗粒:60%为二次生成   作为&ldquo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rdquo 课题组的首席研究员,贺泓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二次颗粒物的形成。贺泓说,研究发现在成霾污染过程中,二次生成细颗粒物可占PM2.5的60%~70%以上。   PM2.5来源可分为一次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源(二次生成)。一次源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 二次源则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颗粒物。   贺泓说,硫酸盐在成霾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监测数据显示,通常硫酸盐在大气PM2.5颗粒中的占比在15%至20%之间。而二次污染生成过程中,燃煤、重化工、机动车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经过大气氧化作用,也变成硫酸盐和硝酸盐颗粒,从而加剧雾霾的发生。   贺泓说,截至目前仍不太清楚某些二次粒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正根据现有的大气模拟环境试验和外场的观察和数值模拟进行交互验证,形成闭合试验体系。   贺泓表示:&ldquo 今后,我们要加强大气新粒子成核机制,二次粒子形成、增长和老化机制的研究,特别是霾形成机制中的关键过程。&rdquo
  • 揭秘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1年11月10日,张力军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2011年11 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表示,PM2.5纳入评价后仅2成城市空气质量达标。   概念辨析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颗粒来源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性状危害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健康损害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 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和PM10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响尤为显著。   监测标准   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PM2.5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PM2.5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PM2.5的密度。全球空气质量地图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的两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PM 2.5平均值的地图。 在这张图上红色(即PM2.5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中国监测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于2011年1月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评价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20个国内评价城市普遍未开展细颗粒物监测。值得注意的是,伦敦、巴黎、纽约等对PM2.5进行频密监测和发布的国际城市,其污染水平也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新德里等城市,也早已开展了PM2.5的频密监测和发布。   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以下简称《测定》)开始实施。《测定》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2011年11月10日,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第七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标准将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第一过渡时期的数值,来说明PM2.5指数的污染危害。   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透露,世卫组织的标准与美国标准比稍微松一些,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治理策略   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需采取统一而不是分离的应对战略。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有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与温室气体增暖作用是相反的,互相抵消的。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气溶胶将会使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表现得更显著,这将进一步增加CO2减排的压力。因而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它们是密切耦合在一起的。   必须发展更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和气候与生物地球化学变量的长期监测系统。利用这种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报上述两方面的重要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反馈机制,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性任务。如果试图把全球变暖维持在一规定的阈值的环境战略中,就不仅要考虑二氧化碳减排,而且也必须同时考虑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及其气候后果。   为了从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节约和获得双赢的效果,应该采取协同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低碳战略,即应该采取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战略。尤其将来随着空气污染的不断治理和改善,可大大降低气溶胶的冷却作用,这将进一步加大未来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否则全球气温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和量值上升。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战略尤其重要,因为这两个问题不但同时存在,而且同是因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同时迅猛增长,益使空气污染严重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从同一源头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但经济上更为有效,而且可同时解决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   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综合或集成技术,使两者排放量都能得到减少和控制 组织各方力量编写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气溶胶排放清单 进一步改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观测网,尤其是气溶胶观测网更需扩大和加密 进行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气溶胶——云——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发展气候模式(全球和区域模式)与空气污染模式相互耦合与嵌套的集合模式系统,为建立中国中长期空气污染及其环境和气候影响的业务预报提供科学基础和支持 建立耦合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系统,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未来情景预测,提供对社会和经济部门影响的后果和严重性评估。
  • “红线生存”进逼中国 敲响发展警钟
    一道道红线摆在我们社会发展的面前   雾霾犹在,沙尘又来。2月28日的早上,北京城笼罩在一片“灰黄”之中。市民们“淡定”地戴上口罩,匆匆出门上班 虽颇为无奈,却已见怪不怪了。   然而对空气质量的担忧正在蔓延。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与常年同期相比,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日数普遍偏多。2月,江苏、河南的平均雾霾日数分别为13.7天、9.9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雾霾的出现有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大气可以自净的能力。”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告诉记者。   3月1日起,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19个省、区、市的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始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新增量。   这并不是一种临时的应对之策。前不久,环保部在对外公布的《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拟实行PM2.5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如果我们把类似的“总量控制”“底线控制”称为红线的话,就会发现,这样的红线正在越来越多。   最近划定的是“能源红线”。今年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提出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   去年划定了“用水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18亿亩“耕地红线” 大家不太熟知的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红线”“入海污染物总量红线”“二氧化碳强度红线”等等,红线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政策,而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夏光说,资源环境红线会越来越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什么叫最严格?就是体现在各种规定、各种标准、各种限制上,这就是红线。”   红线的增多,表明我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逼近了资源环境的极限。对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院士忧心忡忡。他了解到这一采访话题后,带病在医院病房接待了记者。   “不划定红线能行吗?我们不能跟美国比,美国年人均消耗生活能源十几吨标准煤,我国现在还不到一吨标准煤。要按美国那样去消耗,我们能承受得起吗?”陆大道说,不仅仅是能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的使用,都要考虑现实国情。   “我们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多,虽然资源总量不少,但任何资源被这么庞大的人口一除,都显得相对不足了。”陆大道说,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   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经超过承载能力。   环境问题同样如此。大气、水体、土地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污染物排放压力,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镇附近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不是臭的,水质全是劣V类甚至更低。前不久多地“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正是对这一现状的无奈抗议。   红线已经不可避免地要与我们共存,我们不仅要被动地去适应它,更要主动地去捍卫它。   “这是发展逻辑的一个根本变化。”夏光说,长久以来我们假定发展只是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投入,现在则必须要把环境资源的限制考虑进去。这一变化不是简单的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资源节约等等,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造运动。   夏光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脚点在“文明”二字上。这不仅要求政府成为“绿色政府”,在决策中、执行中有环境资源意识,也要求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提升、环境权利觉醒,这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要在教科书的第一页,翻开就能看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陆大道说,只有从孩子抓起,从小树立牢固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希望红线的增多能引起我们更大的警惕和戒惧,但并不是圈定我们发展的空间。“事实上,压力就是动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具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动力的国家。”夏光说,尽管这条路会很长、很难,但他充满信心。
  • 紫金矿业再次渗漏500立方污水
    两周前因污水大量渗漏到汀江而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昨晚再次发生渗漏事故,所幸在8个多小时后被基本堵截。   今天(17日)上午,中国青年报记者获悉紫金矿业昨晚又发生事故,随即赶赴事故发生地上杭县。中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致电紫金矿业公司副总裁刘荣春进行求证,刘表示,迄今为止未接获此类信息,外界的传言不足采信。下午,有两家媒体记者先期赶到事故现场,但被保安拦在大门外。保安说“调查组正在调查取证,外人不得入内”。之后,本报记者在上杭县委宣传部官员的陪同下,才被允许进入现场。记者看到,黑乎乎的污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入刚挖好的应急池,而池内连防渗膜也没有铺完整,周围几辆推土机还在进行培土加高作业。   在厂区办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职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昨天晚上10点半,公司下属的紫金山金铜矿值班人员巡查时发现,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水通过排洪洞流到汀江,经采取堵截、调度等措施,今天上午7点基本堵截住污水外排汀江。初步估算,此次渗漏污水约500立方米。   当记者问及事故原因时,这位工作人员以自己不懂技术为由不予回答。   记者注意到,此前官方调查组公布的7月3日发生重大渗漏事故的原因之一是“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江”,而“2009年9月福建省有关环保部门检查时发现排洪洞有超标污水排入汀江,要求企业立即进行整改,但直至本次事件发生企业仍未整改到位”。昨晚发生的渗漏事故是否出于同一原因,今后是否还会发生类似事故,这是此间民众迫切关心的问题。   多家媒体记者曾建议上杭县委宣传部联系紫金矿业,请企业方面安排合适人员在今晚就此次事故的原因向媒体进行答疑,但紫金矿业有关负责人答复说“晚上在山上开会,没有时间和记者见面”。   晚上,本报记者打通紫金矿业公司副总裁刘荣春的电话,问他中午为何向媒体否认昨晚发生过事故,他辩称并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而且“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说没有”。之后,《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再次致电刘荣春,他解释说自己当时的确不知道再次发生渗漏的消息,他是下午才知道这事的。   另据紫金矿业今天发布的公告称,公司已决定对紫金山金铜矿分管安全环保工作的副矿长和紫金山金铜矿环保安全处处长进行停职检查。据悉,刚刚离开上杭的环保部调查组在渗漏事故再次发生后,又紧急重返事故现场。
  • 刷新亚洲纪录!“深地工程“向万米进军
    11月15日,中国石化部署在塔里木盆地的“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誉为“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日产原油200吨、天然气5万立方米,完钻井深达9432米,刷新亚洲陆上最深井纪录,完美实现了钻穿“地下珠峰“的目标。图为跃进3-3XC井全景(来源于中国石化报)。石立斌 摄该井于今年5月1日开钻,经过177天施工,于10月26日完钻,其成功钻探再次证明我国深地系列技术已跨入世界前列,为进军万米超深层提供了重要技术和装备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添利器。“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为何被誉为“深地一号”?2022年8月10日,中国石化命名顺北油气田为中国石化“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深地工程”命名的油气项目也是中国石化首次命名“深地工程”。在超深井找油,就相当于站在珠穆朗玛峰顶,将球投入山脚下的篮筐,难度可想而知。“深地一号”自建立以来,在钻探深度上不断获得新突破,8937米!9403米!9432米! 即将向万米进军!突破不仅体现在深度,还在油气产量!目前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钻探深度超8000米的油气井达108口,已落实4个亿吨级油气区。 深层、超深层已经成为我国油气重大发现的主阵地,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勘探潜力巨大。通过“大兵团”联合攻关,中国石化在深地油气富集理论、深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深地油气领域的主力军。
  • 大气中首次检测到新型极活泼化合物 可能影响全球气候与人类健康
    据26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地在大气条件下检测到了氢三氧化物(ROOOH)。这是一种全新的化合物,可能会影响人类健康和全球气候。  所有的过氧化物都有两个相互连接的氧原子,使它们具有高反应性并且通常易燃易爆。它们被用于各种用途,从美白牙齿到清理伤口,甚至用作火箭燃料。近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大气中是否也发现了三氧化物——三个氧原子相互连接的化合物,比过氧化氢更具活性。  科学家最新研究明确证实,在大气条件下,过氧化氢自由基(RO2)和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也会形成ROOOH。当化合物在大气中被氧化时,它们通常会与OH自由基发生反应,形成新的自由基。当该自由基与氧反应时,会形成过氧化物(ROO)的第三个自由基,该自由基又可以与OH自由基反应,从而形成ROOOH。这是气态物质,其基团由三个连续的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组成,氢原子与有机残基键合。  研究论文资深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化学系亨里克格鲁姆吉尔嘉德教授说:“我们发现的这类化合物在结构上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它们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我们尚未发现的影响。”  研究人员预计,几乎所有化合物都会在大气中形成ROOOH,并估计它们的寿命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这使得它们足够稳定,可与许多其他大气化合物发生反应。异戊二烯是最常排放到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之一。研究表明,释放的所有异戊二烯中约有1%转化为ROOOH。  研究人员估计,大气中ROOOH的浓度约为每立方厘米1000万。相比之下,OH自由基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氧化剂之一,每立方厘米约有100万个自由基。  研究团队还强烈怀疑,ROOOH能够渗透到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即所谓的气溶胶中,这种颗粒物会对健康构成危害,并可能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由于太阳光同时被气溶胶反射和吸收,这会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也就是地球吸收并反射回太空的阳光比例。当气溶胶吸收物质时,它们会增长并促成云层的形成,这也会影响地球的气候。  研究表明,用质谱仪直接观察氢三氧化物是可行的。这意味着可在不同系统中进一步研究这些化合物,包括量化它们在环境中的丰度。
  • 【北京空气质量变好了,还是变差了?】数说PM2.5遭遇战与变化趋势
    北京空气质量变好了,还是变差了?这是问题吗?这当然是问题,尤其经过经济学家严谨的观察和数据分析,一切并非那么“显而易见”。  在本文中,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胡大源教授以详实的数据描绘了“PM2.5遭遇战”,并分析了PM2.5的变化趋势。  胡大源教授认为,既然目前北京空气污染物的清除主要靠“等风来”,那么对未来几年风速风向变化的不确定性就应当有充分的预期。一旦遇到2011年和2012年冬季那样的持续静稳天气,PM2.5年均浓度很可能还会出现反弹。  PM2.5遭遇战与信息公开  在北京市各项空气污染治理措施中,耗资巨大的“煤改气”作用最为显著,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二氧化硫持续改善。1994年为83每立方米微克,1998年曾上升到120微克,此后持续下降,平均每年降幅为11.5%,2015年北京年平均二氧化硫浓度仅每立方米15微克,低于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20微克的一级标准。  但对公众感受影响更大的是能见度的变化。然而,在环保部门发布的各项监测指标中,大多是气态污染物,并不直接影响能见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研究结果不断得到验证:悬浮在空气中更为细小的颗粒物(如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北京冬天通常的气候特征是干冷多风,然而2011年10月中旬至2012年2月中旬,北京却经历了一个多雪的冬天,先后下了10场中雪或雨夹雪。平均风速低于常年,空气相对湿度高,这些气象条件都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平均能见度只有往年的50%至60%。  2011年10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让PM2.5(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走进了公众视野。“北京空气质量指数439,PM2.5细颗粒浓度408,空气有害̷”。  对此,我国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回应为:“PM2.5是老问题,不是新问题,更不是新发现”。2012年1月,“环保部门整理文献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已由2000年的每立方米100到110微克降至2010年的每立方米70到80微克”。  2012年2月,中国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与此同时,北京开始实验性的监测并实时发布每日PM2.5监测数据。在“2013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中首次公布了PM2.5质量浓度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90微克,美国大使馆监测的2013年北京PM2.5质量浓度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102微克。围绕北京PM2.5数据,“中美监测结果比较”在实时检测结果公布之初曾经引发媒体的热议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下图是我们收集到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北京年均PM2.5浓度的研究与监测结果,其中右侧2013至2015年PM2.5浓度监测数据是2014年以后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正式发布的。如果我们将时间到推至2010年,不难看出“北京10年来PM2.5呈下降趋势”并不明显。无论是美国大使馆的每立方米102微克,还是1993年北京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每立方米90微克,均明显高于 “2010年的每立方米70到80微克”的结论。  数据造假是公众深恶痛绝的弊端,也是造成政府有关部门失信于民的重要原因。美国大使馆的PM2.5年均浓度由于监测数据信息公开,便于核对,因而容易被公众认为可信。而北京环保部门并未公布PM2.5年均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和监测数据,无法核对,因此被认为容易受行政干预而降低可信度。尽管有关部门正式发布了PM2.5的实时监测数据,但实时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必要的审核及补充修正后生成正式记录,年均值应该是在正式记录的日均值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此外,北京35个监测点的记录如何平均?是否加权?均应该明确说明。可核对是公众监督的基础,不可核对又怎样保证数据的准确?更谈不上获得公众的信任。  对于这场由特殊天气条件引发的北京PM2.5遭遇战,尽管美国大使馆公布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PM2.5监测数据“不合法”、“空气有害”或许夸大其词,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信息公开,体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空气质量上存在的巨大差距。  北京PM2.5的变化趋势  与TSP和PM10相比,PM2.5(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最大。然而北京有关部门发布的PM2.5年均浓度监测数据只有短短的三年。因此,推断和探讨过去10余年间北京的PM2.5浓度状况,就成为分析判断北京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的关键。国内外研究成果均表明,PM2.5在PM10的占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收集了过去十余年年全国304个PM2.5和PM10的年均浓度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推算出北京在2000年之前PM2.5浓度约在125微克左右,与最近三年平均浓度86微克相比,总的来看,呈现出持续波动下降的趋势。  下图为北京PM10监测值与PM2.5模型推测值的变化趋势  事实上,北京的各项空气污染治理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收集了北京1999-2015期间140个PM2.5浓度月度数据,在控制主要天气因素(如风速)和季节变化等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分析能源结构调整和烟尘粉尘减排等治理措施与PM2.5浓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市日均天然气消费每增加100万立方米,PM2.5浓度就平均下降1微克/立方米。2000年北京市日均天然气消费量为353万立方米,2015年涨到了3983万立方米,15年间增长了3600万立方米。从理论上看,在其它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煤改气”对北京PM2.5下降做出的贡献高达36微克/立方米。为此,北京居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单就供暖一项来粗略估算,成本就增加了3倍左右。  与TSP相比,在北京对于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治理难度通常会更大一些,根据我们收集到的北京年均监测记录估算的PM10平均每年降幅约在每立方米4至5微克之间。根据监测记录建立模型估算的结果为:北京PM2.5浓度平均每年下降2至3微克。  从理论上讲,PM2.5的下降幅度不大可能超过PM10。这不仅由于PM2.5是PM10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PM2.5组成成分更为复杂,治理过程不仅事关工业排放,还会涉及居民出行与日常生活习惯,因而持续下降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三年来北京PM2.5的持续下降既是人努力的结果,也有天帮忙的成分。既然目前北京空气污染物的清除主要靠“等风来”,那么对未来几年风速风向变化的不确定性就应当有充分的预期。一旦遇到2011年和2012年冬季那样的持续静稳天气,PM2.5年均浓度很可能还会出现反弹。  长期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环境治理只注意到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面,而忽视了涉及社会经济与传媒沟通方面的规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年来环境信息不公开的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判断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系错位。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讲述前景理论时谈到:“评估与中性参照点(如现状)有关,高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所得,低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损失”。尽管北京十多年前的空气质量更糟糕,然而由于环境质量信息公开程度低,公众与传媒不了解实际情况,一遇突发情况,政府有关部门的回应又难以服众,致使媒体和公众在批判北京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时,单凭感觉和记忆,或以发达国家的现状作为参照系,代替了北京以往的空气质量变化实情,从而得出结论:北京的空气质量变差了。  这种参照系错位,不但不利于公众对已有成就的认同,而且增大了未来空气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难度。暂且不论北京PM2.5下降到每立方米60微克需要付出的何等代价及其不确定性,即便几年后达到了上述目标,仍与主要发达国家十几微克的现状相距甚远。
  • 北京五大水系全遭污染 官厅水库已不能作饮用水
    近年来,北京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五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官厅水库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昨日证实,北京东南地区河流水质几乎都是劣V类。这一判断基于该组织持续的实地调研。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绿家园志愿者王京京对《第一财经日报》称:“公众能够明显感受到北京的河水没有以前清澈了。”   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数据称,2011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据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介绍,北京正常水资源需求在50亿~60亿立方米,但从近10年来看,北京真正资源量平均只有21亿立方米,缺口比较大。与此同时,水污染情况也较严重。   自2011年6月开始到2012年5月,在绿家园志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支持下,每周六的“乐水行”活动中,志愿者都会到北京城区及周边的河流进行调研,现场取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在检测结束后,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标注出每一条河流的位置,并且标注出水质情况、测量时间、气候、位置等。   北京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永定河、蓟运河、北运河、大清河、潮白河)。王京京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五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官厅水库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仅用于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以及补充城市河湖用水。“值得注意的是,密云水库的水也开始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据分析,除降雨减少、持续干旱和人口增加的原因外,点源污染加重是重要原因。绿家园志愿者调查发现,随着工业逐步离开北京,生活污水成为北京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排量非常大,而且分布面广,有众多的小污水排放口。   北运河为主要的排污河,以通惠河、西坝河、清河为主,这里的污水没有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中,使得河水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此地区的河道大多为劣V类水质。   据媒体报道,北京石景山区有75处污水口,工业废水直排河道。北京市水务局的一项数据显示,清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5万吨,而2010年高峰期污水来水量为每日50万~70万吨。   “北京的人口提前10年达到了1800万,可污水处理规划还在按原来的城市规划进行,这导致污水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熊建新说。   作为北京城市内近郊区的重要排污河道,北京东南地区的河流水质几乎都是劣V类,北京西北地区的水质相对较好,但依然有个别河流是劣V类。而不同的河流水质情况各异,这主要与河流水质的来源和功能有极大的关系。   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2011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也称,2011年北京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略有改善”,但仍需“深化水污染治理和污水再生利用”。   上述公报称,北京在改善水环境状况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密云、怀柔水库等饮用水源地水质监管,提高全市污水处理水平,建成永定河“四湖一线”工程和北运河引温入潮二期工程。北京市政府日前宣布,“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建成18座污水厂和5座再生水厂。
  • 北京五大水系全遭污染 官厅水库已不能作饮用水
    近年来,北京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五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官厅水库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昨日证实,北京东南地区河流水质几乎都是劣V类。这一判断基于该组织持续的实地调研。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绿家园志愿者王京京对《第一财经日报》称:“公众能够明显感受到北京的河水没有以前清澈了。”   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数据称,2011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据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介绍,北京正常水资源需求在50亿~60亿立方米,但从近10年来看,北京真正资源量平均只有21亿立方米,缺口比较大。与此同时,水污染情况也较严重。   自2011年6月开始到2012年5月,在绿家园志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支持下,每周六的“乐水行”活动中,志愿者都会到北京城区及周边的河流进行调研,现场取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在检测结束后,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标注出每一条河流的位置,并且标注出水质情况、测量时间、气候、位置等。   北京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永定河、蓟运河、北运河、大清河、潮白河)。王京京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五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官厅水库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仅用于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以及补充城市河湖用水。“值得注意的是,密云水库的水也开始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据分析,除降雨减少、持续干旱和人口增加的原因外,点源污染加重是重要原因。绿家园志愿者调查发现,随着工业逐步离开北京,生活污水成为北京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排量非常大,而且分布面广,有众多的小污水排放口。   北运河为主要的排污河,以通惠河、西坝河、清河为主,这里的污水没有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中,使得河水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此地区的河道大多为劣V类水质。   据媒体报道,北京石景山区有75处污水口,工业废水直排河道。北京市水务局的一项数据显示,清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5万吨,而2010年高峰期污水来水量为每日50万~70万吨。   “北京的人口提前10年达到了1800万,可污水处理规划还在按原来的城市规划进行,这导致污水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熊建新说。   作为北京城市内近郊区的重要排污河道,北京东南地区的河流水质几乎都是劣V类,北京西北地区的水质相对较好,但依然有个别河流是劣V类。而不同的河流水质情况各异,这主要与河流水质的来源和功能有极大的关系。   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2011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也称,2011年北京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略有改善”,但仍需“深化水污染治理和污水再生利用”。   上述公报称,北京在改善水环境状况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密云、怀柔水库等饮用水源地水质监管,提高全市污水处理水平,建成永定河“四湖一线”工程和北运河引温入潮二期工程。北京市政府日前宣布,“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建成18座污水厂和5座再生水厂。
  • Picarro | 揭秘中国长江流域溶解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空间分布和调控因素
    长江,全长6300余千米,中国第一大河,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长江承载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温室气体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当下,长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亚热带河流,碳氮存储量备受科研研究所关注。今天的推荐的文章将带大家揭秘中国长江流域溶解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空间分布和调控因素。河流,尤其是(亚)热带地区的大型河流,在全球温室气体预算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尺度温室气体预算中忽略水生成分可能会高估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和氮的储存量,但由于河流数据集的空间分布偏差,对潜在生态过程的理解不足,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的估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长江是世界上最大的亚热带河流,近几十年来面临着密集的人类活动。三峡大坝(TGD)不同时空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河口河流碳输出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还缺乏关于长江流域温室气体浓度大尺度纵向模式和驱动因素的研究。长江从青藏高原流入大海,其水文形态和生物地球化学配置梯度较大,为理清大尺度格局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想系统。为生成溶解温室气体浓度的空间数据集,了解和预测温室气体的空间趋势,以及深入了解不同温室气体来源在大型河流尺度上的作用。研究人员于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4日期间在长江干流和支流进行了采样活动,收集了温室气体浓度(CO2、CH4和N2O,Picarro G2508气体浓度分析仪)和水化学参数(原位水温、电导率、pH值、溶解氧、NO3–、NH4+、溶解总磷 (DTP) 浓度)的测量结果,并将结果与上、中、下游的水文形态特征相结合。【结果】(a-c)长江干流和支流中CO2、CH4和N2O摩尔浓度箱线图,分别按上、中和下游分类。(d-f)分别为长江干流中观测到的CO2、CH4和N2O浓度图。采样点组显示了预测长江干流温室气体浓度的参数之间的关系。(I)影响温室气体浓度的预测因子的回归树。(Ⅱ)各终端节点内采样点的空间表征,表明长江沿岸温室气体浓度相似的采样点具有相同的预测因子。CO2、CH4和N2O的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5、0.13、0.20,R2分别为0.49、0.31和0.68。【结论】研究首次系统地估计了长江沿岸温室气体(GHG)的纵向变化以及土地覆盖和水生物地球化学对三种温室气体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江中游地区CO2和N2O浓度较高,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非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湿地覆盖度高、溶解氧低时,河流温室气体排放量高。湿地和氧气,而不是三峡大坝和支流,分别是CO2和CH4浓度空间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令人惊讶的是,CO2可以很好地预测N2O,这意味着它们有共同的驱动因素或来源。作者建议在估算长江流域温室气体排放时考虑湿地对温室气体预算的贡献及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根据研究,未来对大型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通过减少养分负荷来调节外部输入和内部代谢。
  • 环保专家:中国已成世界上PM2.5污染最严重地区
    21日上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PM2.5(细颗粒物)分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部门的环保专家就&ldquo PM2.5危机&rdquo 展开探讨,专家们表示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PM2.5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ldquo PM2.5危机&rdquo 分论坛以&ldquo 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rdquo 为主题,专家学者就近年来大气污染形势及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就近年来引发公众热议的PM2.5的成因、发展形势及治理开展深入谈论。   去年以来,中国多省(市、区)出现连续严重的雾霾天气,部分地区甚至出现PM2.5指标爆表的极端情况,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热议。   &ldquo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PM2.5污染最严重的地区。&rdquo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历史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伦敦的PM2.5指标约在10至20微克/立方米,而北京在高峰期达到了90微克/立方米左右,广州等城市也达到了50微克/立方米左右。   &ldquo 我国大气的平均能见度从1961年的4-10千米减小到如今的2-4千米。&rdquo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表示,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出区域性不断蔓延的趋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要通过对大气污染实施污染物协同管理,实施区域和部门协同共同控制PM2.5。   环境保护部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表示,要讲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的主线,全面检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加速空气质量改善进程。
  • UNEP:废水是一种被低估且不该被浪费的资源
    2015年8月2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题为《规范调整污水处理的良好实践:法律、政策和标准》(GoodPractices for Regulat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Legislation, Policies andStandards)的报告。该报告详细介绍了阿根廷、芬兰和新加坡将废水高效处理并取得经济收益的案例,证明了污水处理是一个可靠的投资项目,同时表明了污水处理不仅有益于人类健康,而且已延伸到林业灌溉、工业、沼气、家庭用水、热能、电力以及肥料等各个领域。美国每年在废水处理上的投资高达300亿美元。例如,在北美有75%的废水经过处理,而处理过的废水只有3%被重复利用,然而在低收入国家只有8%的废水经过处理。报告以墨尔本为例说明了废水利用的状况,其最大的废水处理设施同时是一个受湿地拉姆萨公约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墨尔本通过一个超一万公顷的泻湖系统利用自然过程每天处理超过一半的城市废水,大约5000万立方米。这个处理系统的副产物是沼气,它可以被收集起来用于发电,这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等。这项研究也展示了如何利用法律影响水质及其可用性。例如,177个国家的宪法明确规定人类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也已经促进了阿根廷的马坦萨-里亚丘埃洛河流域水质的净化。流经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河流正在被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和来自3000多家工厂(占国家GDP的24%)的工业废水所污染,使得儿童死亡率比相邻的省份高达2倍之多。阿根廷最高法院下令建立一个多部门参与的公民社会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已经确保清除了河流内的7万吨垃圾和24.3万立方米的垃圾代谢产物。报告也探索了不同类型废水处理措施的可能性。例如,芬兰的联合动力协作系统,城市依赖工厂提供自给自足的热能和自身所需的50%的电力,然后他们在偏远的农村建立合作企业来处理工厂产生的废水。约旦的As-Samra工厂,可以提供农业生产用水和提供95%自给自足的沼气。目前,新加坡40%的淡水资源靠进口,他们也正在寻找水质处理的创新解决方案,以达到在2060年实现用水独立的目标。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现在新加坡已经建立了4家水回收工厂,每天处理54.72万立方米的废水。本报告发布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世界水资源周活动上,同时也是对河流、湖泊和湿地水质恶化而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三分之一所做出的及时反应。牛艺博 编译. UNEP报告称废水是一种被低估且不该被浪费的资源. 资源环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 2015, (18):1.原文题目:Good Practices for RegulatingWastewater Treatment: Legislation, Policies and Standards
  • 从五号沟LNG的实践看城市燃气的调峰储存和安全供气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近年来,随着国内天然气市场的不断发展,天然气消费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气荒”也多次光顾。数次大面积“气荒”凸显了冬季天然气的供需矛盾,也引发了业界对城市燃气调峰储值问题的关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上海五号沟LNG站是上海市天然气安全应急保障和调峰能力的过度供气设施,具有LNG接收、储存和气化的功能。针对五号沟LNG站以及目前我们的天然气调峰储存和安全供气系统等问题,我们采访了五号沟LNG一期、二期扩建项目的仪表和控制系统负责人谢深,请他进行了介绍。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谢深表示,近年来我国内管输天然气供气量发展迅速。随着国内几个进口LNG项目陆续投产,LNG已经成为我国天然气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建和在建的LNG项目,都位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五号沟LNG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天然气液化站,也是国内将LNG用于城市燃气调峰尺存的首次尝试。自竣工以来,一直保持着上海天然气供应的重要作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随着我国各地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西气东输”天然气生产输送逐步达到其设计能力,气源的供应调节能力将不可避免的被削弱,调峰问题将日益严峻。而随着天然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燃气机组项目的陆续投运,上海冬、夏两季的季节高峰用气需求将不断提升。同时,上海天然气供应主要来自东海平湖和西气东输,前者海上钻井平台易受海上气候影响,台风季节开采作业存在中断风险 而后者近4000公里的管线随时可能因为不可抗力、人为损坏等因素导致供应中断。除此之外,由于电厂季节性强且小时峰谷差大的运行特性,对天然气主干网的调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考虑到气候变化等客观因素,上海更应该未雨绸缪,在现有主力供应气源的基础上,扩大应急备用气源规模。2009年底,我国部分地区由于雨雪低温天气出现的天然气“气荒”,也说明了上海提高应急调峰气源建设规模的必要性。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五号沟LNG的一期、二期扩建,都是由于上海天然气安全供应和保障、天然气调峰及阶段性的供需问题日益突出,采取的工程建设解决方法。谢深说,他在设计整个控制系统的时候是基于现有气源的供应特性,结合上海实际、切实可行的调峰方案——在充分利用各大气源的调峰功能的基础上,依靠外围高压管道储气和五号沟LNG站联合调峰,因此有必要增加五号沟LNG站储存能力,提高小时调峰和应急调峰能功,实现天然气安全可靠供应。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为了保证LNG站的安全控制,谢深设计ESD紧急停车系统和FGS火灾和灭火系统。ESD紧急停车系统不仅可以对生产过程因超出工艺设定的安全极限所带来的风险及时响应而且具备自我修正能力,使生产状态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FGS火灾系统分区设置,可全面排查烟、火、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确保LNG站的安全运行。同时,在对整个控制系统规进行划时,谢深选用了容错性控制方法,利用强大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以太网网络冗余并同步系统控制器及防火墙,通过提供更多的节点之间的通信路径,使整个控制网容忍包括个别节点单故障和多故障的发生。这种容错性控制,使用集成通信技术方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减少了试运转调试和维修成本 为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做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在二期扩建结束后,将增加2座10万立方米的LNG储罐和2台气化能力为10万立方米每小时的气化罐。随着“十二五”期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内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其中天然气比重大幅增高。上海能源发展将形成五大气源互补供应格局,天然气供应规模将由“十一五”末期45亿立方米跃升至100亿立方米左右。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已经初步行成,东南沿海的LNG接收站也初具规模,天然气消费量不断攀升,天然气稳定供应的风险也不断增大,建立与消费市场相匹配的天然气储备已成为必须。据谢深说,五号沟LNG站近年来发挥的作用证明,在地区地理位置合适的情况下,利用小型LNG接收站作为城市燃气的调峰储存是合理的、有效的、经济的、必须的。 /p p br/ /p
  • 我国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
    6月25日,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我国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气田投产后,每年可向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满足粤港澳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使南海天然气供应能力提升到每年130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海南省全年用气量的2.6倍。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开发使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打开南海深海能源宝藏的“钥匙”,实现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进的历史性跨越。难在哪儿?下海和上天一样难。国际上一般将水深超过3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1500米水深以上称为超深水。深水不只是“水深”,水深的量变带来了作业难度的质变。海面下水深每增加1米,压力、温度、涌流等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开发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尽管我国浅水油气开采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深水油气田开发起步较晚,举步维艰。另从地质条件看,“深海一号”气田所处海域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三大板块交汇处,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凹陷结构多样、水深变化大,地质结构复杂,在钻井过程中要克服高温、高压、超深海水、极端天气等诸多难题。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油曾与外方在南海进行合作勘探,外方认定该区域没有勘探价值退出开发。中国海油自己设立深水课题研究组,展开科技攻关,开始自营勘探。作为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的深水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的设计建造存在太多首创和首次应用,后续建造、安装、调试每个环节都困难重重。比如,在平均作业水深的1500米的深海实施钻完井技术,几家国际石油巨头都失败而归。一面加快地质研究,一面做好装备、技术、人才储备。2014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该深水区钻获大型气田“深海一号”,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这是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方,也是“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投用以来首次在深水领域获得的重要发现,证明了南海琼东南盆地巨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由此拉开了“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的序幕。“深海一号”能源站有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以全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开发者们一边逐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技术的代差,一面探索建立自主知识体系。学习、模仿、跟跑… … 历经7年的持续攻关。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12项关键核心技术… … 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球,“深海一号”大气田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采用了十余项世界级和国内首创技术,让中国人在1500米的深海站稳了脚跟。为高效开发“深海一号”大气田,中国海油采取“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并为其量身定制了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能源站由上部组块和船体两部分组成,总重量超过5万吨,最大投影面积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其船体工程焊缝总长度高达60万米,可以环绕北京六环3圈;使用电缆长度超800公里,可以环绕海南岛一周。据“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介绍,能源站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的高标准设计,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它的建造实现了世界首创立柱储油、世界最大跨度半潜平台桁架式组块技术、世界首次在陆地采用船坞内湿式半坐墩大合龙技术等三大世界技术突破,以及13项国内首创技术,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集大成之作,刷新了全球同类型平台建造速度之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我们不仅建立起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乃至在国际上立起深水开发“中国标准”。比如,水下采气树的设计、选型、生产等系列相关技术标准,为世界深水勘探开发贡献了中国智慧。“深海一号”能源站在3艘大马力拖轮的牵引下驶向南海陵水海域价值何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看海上,海上油气增储上产看深水。我国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仅南海油气资源总量就站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1/3。“深海一号”气田的勘探突破和成功开发,表明我国已具备自主勘探深海油气资源的能力。不仅打开了一扇通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更坚定了我国进军深水、在南海深水区找油找气的信心和决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依托“深海一号”能源站的建成投用可带动周边新的深水油气田开发,形成气田群。预计到2025年,我国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三个盆地天然气探明储量将达1万亿立方米,建成“南海万亿大气区”,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深海一号”项目不仅对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同时带动了我国造船、钢铁、机电等民族工业的发展。该项目总投资约236亿元,带动了国内造船业攻克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建造,还联合相关厂家开展了深水聚酯缆、钢悬链线立管等15项关键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攻关。以“深海一号”为示范工程,中国海油正努力构建以国内产业链为主的深水工程技术体系,不断带动“全链条”能力提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更多石油化工相关信息,请关注仪器信息网6月29-30日“石油化工分析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点击免费报名~
  • “明华紫外万里行”第六站—京津冀
    导读:新国标“GB/T 37186-2018 《气体分析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差分吸收光谱分析法》”已于2018年12月28日发布,并将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为更好践行*相关政策对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我公司根据多年废气监测经验,多方实验验证,提出“热湿法+紫外差分光谱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并于2018年,完成对新型“紫外烟气分析仪”的整机设计。 明华电子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种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设备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仪器设备。明华电子以“共赢互惠,诚信永恒”的合作理念,以先进的技术、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与立志从事环保事业的同仁携手并肩,共创美好家园。京津冀地区综合环境情况 京津冀地区位于东北亚中国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被称为“*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地处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邻黄土高原,东临渤海,气候温暖,水热同期。 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简称“2+26”城市)2018年1–12月,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0.5%,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 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2018年9月27 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小组通过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方案指出要深化有组织排放控制,火电、钢铁、石化、化工等锅炉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 毫克/立方米。我公司把“MH3200型紫外烟气分析仪”的现场验证第六站放在了京津冀,为此区域有组织排放提供准确详实的监测数据,助力此区域火电、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 “共赢互惠,诚信永恒”,明华电子将持之以恒,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环保监测行业,为中华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 灰霾笼罩中国东部 恢复蓝天至少需二三十年(首席研究员吴兑先生)
    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 近百年来,全球经历了一次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重大变化,灰霾现象就是其中之一。11月22日,在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型科普系列讲坛活动&ldquo 小谷围科学讲坛 &rdquo 上,来自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吴兑先生做了有关灰霾主题的演讲,为听众揭开个中奥秘。以下为其演讲和答问的主要内容: 灰霾的两大成因 灰霾的成因,主要与化石能源的燃烧相关。人类活动排放颗粒态污染物,比如水泥厂、发电厂都会直接排放颗粒物,汽车尾气会直接排放黑碳粒子,人类活动也会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被氧化过后会生成硫酸盐,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或者说碳氢化合物)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主要是烯烃、烷烃、芳烃这三类物质的反应),这些反应的现象就是臭氧浓度的升高,最终生成了与过氧乙酰硝酸酯等等有关的二次气溶胶,这类物质都是气溶胶细粒子,造成了能见度的恶化,也就造成了所谓的灰霾天气。我们都熟悉的两类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其实质都是灰霾天气,其中后者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污染,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污染。 除此之外,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也加速了灰霾的形成。土地利用变化,就是下垫面的改变。城市化之后,下垫面变成了硬的,水泥或者沥青,它的热容量非常小,比植被和水体小得多,吸热放热都非常快,所以造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气候变暖和污染事件。 灰霾对健康的危害 灰霾能造成小儿佝偻病高发,因为它阻碍了阳光辐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不能从食物中直接摄取维生素D,得到维生素D的唯一途径就是皮肤的光合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晒太阳。灰霾使太阳辐射减少,紫外线减少,使得我们合成的维生素D减少,因此不能在骨骼中固定钙。小孩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的钙量非常大,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佝偻病。 灰霾治理长路漫漫 灰霾治理不是一下就可以看到成绩的。伦敦治理环境花了50多年,才把泰晤士河治理好,空气也治理好,其能见度50年来是持续好转的。洛杉矶也已经治理得比较好。 能见度恶化,是因为大气中的细粒子增加,即PM 1的气溶胶粒子浓度,从20微克每立方米增加到40微克每立方米,能见度就从四五十公里恶化到十几公里;气溶胶粒子增加到80微克每立方米,能见度就恶化到八九公里;浓度再继续增加时,能见度的变化也还是在这个范围。只有从40微克每立方米到了20微克每立方米,才能真正恢复蓝天白云。这个过程,美国和欧洲花了近五十年,这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可能是二三十年。我们不能急,不能一下子就治理好,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时间。 提问:你好,吴教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气溶胶,它是怎么产生的? 吴兑:气溶胶是合成词,是气体介质和大气中的颗粒物的混合物、胶体,英文名叫aerosol,实际上和牛奶类似,牛奶是在水的介质里漂浮着一些脂肪类、蛋白类物质,而在空气中漂浮的颗粒物就是气溶胶。最原始的气溶胶概念包括气体介质和空气中所有的颗粒物质,最大的是冰雹,其次是雨滴、雪花,再其次就是一些土壤尘、火山尘、海盐粒子,以及刚才看到的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黑碳、有机碳 (就是大量的有机化合物),这些细微的粒子都漂浮在大气中,通称气溶胶。 学术界有三个认知的过程,第一个气溶胶在广义上应该是气体介质和其中漂浮的颗粒物总成;第二步是把介质去掉之后就缩小到大气中的颗粒物;第三个是把大气中的降水物质全部排除,把冰雹、雨滴、冰晶、雪花全部排除掉之后,剩下的仅仅是一个狭义的气溶胶概念,就包括土壤粒子、沙尘粒子、火山灰、海盐粒子和一些元素碳粒子、有机碳粒子和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粒子(比如病毒、病菌、动植物有机碎片),这个合起来就是现在最狭义的气溶胶概念。 提问:我想问一下霾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怎么样减少霾的形成? 吴兑:灰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就是特殊的地形或者气象条件使气流停滞,比如珠三角形成严重的灰霾天气的原因就是形成了气流停滞区;第二是有过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即在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空气就会受污染,出现灰霾。 减少颗粒物的排放和形成,使得灰霾现象减缓,不光要政府努力,我们每个市民都要参与其中。这其实就是和我们所谓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和环保生活习惯直接相关联。灰霾的形成和温室气体、气候变化的来源是一致的,就是由于我们燃烧的化石燃料,这是个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控制污染,不能简单地只控制硫,简单控制氮,简单地只控制某种污染物比如PM 10、PM 2.5、PM 1。我们应该控制本源的是碳,碳的排放决定了经济规模。碳排放控制住了,硫的排放、氮的排放、颗粒物的排放也相对控制住了。 所以不能只治标不治本,我们过去的环境政策就是二氧化硫控制、酸雨控制,早期的粉尘控制,或者现在的氮氧化物控制,这些都是治标的措施。我们国家非常成功的环保措施,第一个就是80年代的消烟除尘,大颗粒减少了;然后进入二氧化硫污染时代,就是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经过大气中氧化生成硫酸盐;现在进入光化学污染时代,主要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细粒子,也就是亚微米尺度的气溶胶。 这些事,我们个人其实是有办法的,比如,它的本源是碳排放,我们节约能源就行了。空调的温度适度,人走关灯,都可以减少碳排放,也就减少了灰霾的形成。比如,在座有很多靓妹,我倒建议各位靓妹买点贵价的,时髦的时装,穿的时间长点,别买非常便宜的,三两天一换,或者穿完了就扔,这个不好,虽然很便宜,但是整个在经济循环的链条里面是非常污染和不环保的,宁可穿一些贵价的,穿的时间长一点。其他当然了,减少纸质文件,纸质交流,因为纸直接跟森林有关系,森林还能吸二氧化碳。所以我们有一个理念,所有能源的发电站扩建,都让它有替代的,比如要在南沙扩建一个电厂,就要求在其他地方建一个多少亩的森林,这些都是治理气候变化和灰霾的办法。 提问:珠三角、长三角或者黄渤海这些相对发达的,工业化比较前沿的地区,它们之间在灰霾现象上有没有不同,或者有规律吗?工业燃料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谁的贡献更大? 吴兑:非常专业的问题,也是现在非常敏感的热点问题。首先我们国家有4个大的灰霾区,其中你提到三个,一个就是黄淮海平原,一个是长江三角洲,一个是珠三角地区,还有一个是长江河谷,也就是从川渝到武汉。 黄淮海地区到长三角到长江河谷这三个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珠三角是相对孤立的。从治理难度来讲,黄淮海平原和长三角要比我们珠三角治理难度大,珠三角协调好粤港澳就可以有效治理灰霾。 在组成成分上,黄淮海平原,北京地区的灰霾和沙尘暴还是有一定关系的,起码有1/3是跟沙尘粒子有关。而我们珠江三角洲的灰霾天气主要都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形成的灰霾。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的灰霾对人体危害比北方的危害要严重,就是因为它是以有机物为主的。珠三角地区的灰霾主要是人类活动的排放物质生成的,我们要下更大力度治理。 你刚才第二个问题,珠三角地区灰霾来源的研究,我们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我们看到过一些合作单位,比如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他们做的一些工作的结果我们也引用。大概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中,对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粒子颗粒物的贡献是交通源的排放占第一位,贡献率比较小的是贡献20%,比较大的能贡献40%。但是不管它的贡献率是20%还是40%,在所有排放中都排第一位。其次才是大工业排放。 细粒子的排放,主要有这么几个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刚才我们说交通源的排放是细粒子的主要来源。交通源是包含几个方面:一个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直接有黑碳粒子排放、另外是汽车尾气有氮氧化物,你烧柴油也好、汽油也好,它只跟燃烧温度有关、还有就是碳氢化合物,它和氮氧化物都是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所以交通源里头排第一位的是汽车尾气;交通源里头排第二位的就是加油站,所有的加油站都存在有大小呼吸,排放了很多挥发性有机物,新的油往里边一罐,废气就排出来了;第三个就是轮胎的摩擦,我们这儿一脚刹车一脚油,轮胎跟地面摩擦,直接排放黑碳,因为轮胎就是橡胶加黑碳组成的。 除了交通源排放,现在最需要控制的就是家庭装修业。胶合板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做鞋的、做文具的、做化妆品的,这些东西排放的都叫碳氢化合物,尤其是头发定形的摩丝。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少化妆,哪怕少用化妆品也行。家庭少装修,能10年装修一次就不5年装修。溶剂的排放也是重要的。 我们现在面临新型复合大气污染,交通源的排放和其他生产溶剂的排放是占很大部分的。所以去年经济危机,鞋厂都减产、关闭、停产,工人都回家,排放就少了。广州市政府采取的50项空气质量治理措施,其中有3项针对灰霾的就很到位,在全国率先直接针对新型复合污染的来源。就是汽车尾气治理、加油站治理、溶剂生产和使用企业的治理,这三项都是非常到位的,都是直接针对灰霾天气的。 提问:吴教授,请问霾有没有可能传染病毒呢? 吴兑:我们已经接触过最早是SARS,后来是禽流感,后来是猪流感。这三次全球性的瘟疫,都说明它们和人之间有传染的可能,也不知道是谁先谁后,这个病毒在人和动物之间都可以引起症状。我研究的内容和这个有一点关系的,只是说气溶胶可以作为 SARS、禽流感、猪流感病毒的交通工具,因为气溶胶表面可以是坑洼不平的,它的凹面可以有一些水凝结,为病毒病菌提供生存条件。虽然原来认为这三种病毒都是近距离飞沫传播,但是由于气溶胶的存在,病毒病菌可以把气溶胶当汽车、火车,气溶胶可以把这些病毒带得非常远。比如禽流感,鸟在天上一飞,在天上一拉,都变成气溶胶,飞来飞去就传染开了。(注:本文有删节)
  • 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部署在资阳市的资阳2井完钻井深6666米,测试获日产125.7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日无阻流量306万立方米;部署在乐山市的金页3井完钻井深5850米,测试获日产82.6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此前,金石103HF井也取得重大突破。上述探井目标储层均为寒武系,多井、多地获得高产页岩气证实了深层、超深层寒武系页岩具备规模增储潜力,有望成为页岩气新的接替层系,对推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实现突破的寒武系页岩时代老,埋藏更深,页岩厚度薄、规模改造难度大,至今未能实现商业突破。西南油气分公司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形成了新的页岩成藏模式,在乐山市部署的金石103HF井于2022年10月首次实现寒武系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其后,在乐山、资阳地区部署的金页3井、资阳2井等多井接连获得高产工业气流。
  • 过度开采且污染严重 地下水水质如何监测?
    3月22日是刚刚过去的“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又是“气候与水”,水环境的污染和治理似乎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提起水质安全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总是饮用水、河流、湖泊甚至是海洋等地表水,而作为全球水系统中极其重要的地下水,往往很容易被忽略。狭义上的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各种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括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在《水文地质术语》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虽然埋藏于地表之下,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但实际上地下水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据了解,全球地下水的总量多达1.5亿立方公里,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十分之一,井水和泉水就是我们常见的地下水。作为地球上的重要水体之一,地下水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其水量稳定、水质好,因此地下水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用水来源。而一些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然而,在我国大气“阴霾”尚未全然散退之时,地下水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开采和污染危机。近10年来我国地下水供水量每年约1000亿—11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供水总量的18%,全国年均超采近17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也严重威胁着地下水的水质安全。根据有关部门的相关监测,我国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着严重污染。因此,加强地下水系统的保护、科学治理以及有效监管,对于确保我国城乡居民用水安全,有效改善地下水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地下水开采时间长且程度深,再加上地下水的流动性及其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地下水的检测要比地表水及其它水体的检测更加困难,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所以地下水的检测,离不开现代科学仪器和分析技术的支撑。在地下水检测之前,需要对地下水先进行采样。伴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不同类型的地下水采样设备已经被研制出来,有包括自动水质采样器、全自动多功能地下水采样器、智能地下水采样器等采样设备和系统。根据结构不同,还可以分为取样筒式采样器、惯性式采样器、气体驱动式采样器、潜水电泵式采样器。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事实上,现在的水质分析是相当完备的,而且水质分析的方法也正在逐步向连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重金属分析仪、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水质毒性分析仪、余氯分析仪、水中VOC检测仪、氨氮测定仪以及污染指数测定仪等仪器仪表共同组成了地下水的监测网络。作为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那些埋于地底、不为人知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弥足珍贵。从长远利益出发,我们有必要了解地下水的污染状况、途径和原因,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保护地下水的安全。24小时客服如果您对以上色谱分析仪器感兴趣或有疑问,请点击联系我们网页右侧的在线客服,瑞利祥合——您全程贴心的分析仪器采购顾问.------责任编辑:瑞利祥合--分析仪器采购顾问版权所有(瑞利祥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河南、河北启动陶企超低排放改造
    p   继2017年12月河南省率先出台《河南省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2018年10月底前完成全省陶瓷、钢铁、水泥、碳素、玻璃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 /p p   近日,河北省环保厅也发布消息,2018年将开展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行动,对钢铁、焦化、陶瓷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以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p p    strong “2+26”城市治霾阶段性告捷 /strong /p p   近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发布了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1-12月,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其中,“2+26”城市秋冬治霾攻坚战阶段性告捷。 /p p   环保部近日对外通报了2017年10-12月“2+26”城市空气质量状况,“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范围为49-97微克/立方米,平均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3%。 /p p   根据2017年8月环保部等十部委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六省市政府印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的秋冬季中,“2+26 ”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 /p p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17年第四季度“2+26”城市治霾成果明显,超额完成了任务。但也要看今年第一季度的成绩,因为国家考核最终看整体六个月的PM2.5平均浓度。而1至2月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气候条件偏差,进入月份以来,“2+26”城市已多次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 /p p   事实上,在采暖季工业企业大多关停的情况下,虽然“2+26”城市污染指数有所下降,但依然污染预警频发,对工业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已成为环保部门下一步采取的重要举措。 /p p   超低排放改造是大气治理重点 /p p   国内的超低排放改造是从煤电行业开始的。2014年9月,发改委、环保部、能源局下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2015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决定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正式拉开了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序幕。 /p p   2017年9月,环保部大气司司长刘炳江表示,非电行业是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我国钢铁产量占世界的50%,陶瓷砖占60%,水泥占60%,平板玻璃占50%,电解铝占6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的排放量占全国四分之三以上。 /p p   随着近十年治理,煤电减排的潜力已非常有限,未来减排大头在非电工业和民用散煤方面,加大非电工业治理与冬季错峰生产力度,是进一步释放减排潜力、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正确途径。 /p p   有专家指出,水泥、玻璃、钢铁、焦化、陶瓷等非电行业都有一定的减排空间。因此,加大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为非电行业执行更低排放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p p    strong 河南河北率先启动建陶业改造 /strong /p p   从2013年到2017年,河北对电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开展脱硫、脱硝、除尘等改造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钢铁烧结机、球团二氧化硫浓度2015年起全部达到低于国家标准20微克/立方米标准。 /p p   近日,从河北省环保厅了解到,河北2018年将开展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行动,对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p p   2017年12月,河南省发布了一份关于《河南省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全省钢铁、水泥、焦化、炭素、电解铝、玻璃、陶瓷7大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p p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2018年10月底前,完成全省60家陶瓷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其中,对6月底前实现超低排放的陶瓷企业,将实施绿色环保调度,适当减少2018-2019年冬季错峰生产时间和停限产比例。 /p p   在此之前,2017年11月,山东省对《山东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2376—2013)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山东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征求意见稿)》。该标准针对65t/h及以下锅炉大幅调整了浓度限值和执行时段,将核心区限值修改为“超低排放”,燃煤锅炉2018年底前执行,其他锅炉2019年底前执行。 /p p    strong 烟尘浓度减排是最大难点 /strong /p p   超低排放改造方案的出台,看似给了燃煤陶瓷企业一条“活路”,其实要真正达到国家和省出台的标准并不容易,个别指标或者说根本不可能达到。 /p p   按照《河南省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要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喷雾干燥塔和窑炉工序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要分别不高于1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100毫克/立方米。 /p p   “只要已经上了脱硫塔的陶瓷企业,二氧化硫35毫克/立方米的目标基本都可以实现,这个没有什么难度。”河南一陶企负责人告诉记者,“氮氧化物浓度取决于窑炉配方、烧成配方,目前一般在70-150毫克/立方米区间,取决于原料的波动”。 /p p   该负责人表示,“最难达到的指标是烟尘浓度不高于10毫克/立方米。就目前的检测技术,根本无法区分烟气中的水蒸气和烟尘,浓度不高于10毫克/立方米,就要保证烟气中既没有粉尘、也没有细微的小水珠,这个实际检测中是达不到的”。 /p p   不仅仅烟气指标很难达到,陶瓷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投入也是非常大的。另一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超低排放改造每条瓷砖生产线至少需要500万元”,特别是对于生产线比较多的陶瓷企业,一次性几千万的投入,对企业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更何况即使是超低排放改造达标后,还要按当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参加污染管控。 /p
  • 钟南山详解PM2.5:可进入肺泡全面影响人体
    风霜雷电、雨雪云雾,原本平常的自然现象,为何引起人们如此多的关注?原因就是一个叫做PM2.5的字眼。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还不到人类头发丝的1/2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PM2.5虽然个头小,但是对空气质量的破坏性却是最大的。有人说,这样的大雾天气就是因为大气污染的原因,PM2.5难辞其咎。那么大雾天气真的和污染有关吗?PM2.5到底有多可怕?中国之声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   首先要区分灰霾和雾霾天气   大雾天气到底是不是空气污染造成的,潘小川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潘小川:“我看不一定是大气污染,倒有可能跟气候变化或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关系,北京地区现在温度相对增高,湿度在增加,雾还是和湿度有更大的关系。”   钟南山指出,首先要区分灰霾和雾霾天气,我们所担心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在灰霾天气下。   钟南山:“灰霾天气相当大的部分还是和污染有关系的,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工厂散发出的挥发性的氮氧化物,燃烧石油产品的废气等等,但是它需要一些条件才会形成很明显的灰霾天气。雾就是由于气温的关系,湿度比较高的话变成雾气。”   PM2.5可以直接进入肺泡 对人体产生全方位影响   PM2.5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钟南山直言不讳,这个大小的颗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钟南山:“5以上的话就到气管支气管,但是5以下,特别是1到3微米的话,就会进入肺泡里去,肺泡是用来做气体交换的地方,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对其它都会有影响,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   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不是颗粒物本身 而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   如果用潘小川教授做过的一个调研来举例,我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PM2.5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话,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   潘小川同时指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不是颗粒物本身,而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   潘小川:“实际上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从1996年起,PM10被纳入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今年以来,PM2.5被越来越多的提起及讨论,钟南山指出,官方发布数据与民众自身感受的巨大差距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一的监测标准。   钟南山:“灰霾的天气越来越严重了,影响到人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这个提出来是很自然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关部门认为大气的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引起公众的质疑,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大家评判的标准不太一样。”
  •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
    水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的&ldquo 心腹之患&rdquo 。新华社记者为此深入调研,从即日起连续两天播发系列报道,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这是红色的警讯&mdash &mdash   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 国控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 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 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hellip &hellip   记者近期深入全国多个省市调研后了解到,伴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情况触目惊心,水安全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京津冀人均水资源仅286m3   &ldquo 每天早晨先把水缸、水桶添满,洗菜水不敢倒,留着冲厕所。&rdquo 今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温馨家园等多个小区分时段停水,居民刘女士让儿子特意买几个桶专门储水。   水厂表示,今年雨水少,区域内新楼盘入住人口增加,地下水位降低,供水严重不足。   马驹桥的这一幕,是日趋严峻的城市缺水状况的缩影。   &ldquo 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水生态严重受损,三者交互影响、彼此叠加。&rdquo 环境保护部等七部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开展调研后,如此评价当前京津冀地区的水安全。   史上,京津冀土肥水美。而今,呈现在调查者眼中的是怎样的情景呢?   &mdash &mdash 人均水资源仅28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ldquo 极度缺水标准&rdquo 。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mdash &mdash 地表水劣V类(丧失使用功能的水)断面比例达30%以上,受污染的地下水占三分之一   &mdash &mdash 平原区河流普遍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   海河,流经京畿,滋养一方。但2013年调查,其主要支流皆重度污染,Ⅲ类以上污染水超过60%。   全国六成地下水水质较差极差   京津冀如此,全国亦然。《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质污染,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   再看湖泊。同一份公报显示,国控重点湖泊中,水质为污染级的占39.3%。31个大型淡水湖泊中,17个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白洋淀、阳澄湖、鄱阳湖、洞庭湖、镜泊湖赫然在列,滇池水质重度污染。而且,大量天然湖泊消失或大面积缩减,&ldquo 第一大淡水湖&rdquo 鄱阳湖和&ldquo 气蒸云梦泽&rdquo 的洞庭湖湖面大幅缩小,&ldquo 水情即省情&rdquo 的湖北湖泊面积锐减、湿地萎缩。   现实是沉重的&mdash &mdash 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署评价标准的&ldquo 严重缺水&rdquo 和&ldquo 缺水&rdquo 城市。   趋势是严峻的&mdash &mdash 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   &ldquo 目前,全国年用水总量近62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500多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rdquo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陈明说。   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发出警告:用水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差距的扩大,以及大面积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有可能在中国引发一场严重的缺水危机。这一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它正在变成现实威胁。   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从事环境法研究30多年。她一针见血地指出:&ldquo 雾霾大范围发生,人们经常碰到,因此被称作国家的&lsquo 心肺之患&rsquo 。而水安全问题,正在构成中华民族的&lsquo 心腹之患&rsquo 。&rdquo   &ldquo 扭曲的义利观&rdquo 是重要动因   河北沧县小朱庄村村民朱建勇,看到从地下抽上来的水散发着异味,并呈铁红色,惊慌莫名。村里一家养殖场的主人称,数百只鸡因饮用这样的水相继死亡。   监测显示,村子附近的建新化工厂不仅向河流排污,还向周边沟渠倾倒废渣。这个发生在去年4月的生态事件,虽已过去一年多,但村民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ldquo 过去我们沧州挖几米深就能得到地下水,而现在一些地方要深入地下几百米才能抽到水,有时即使抽到也是污染水。&rdquo 当地一位基层干部说。   只顾眼前利益、注重一己之私&mdash &mdash &ldquo 扭曲的义利观&rdquo 是造成耗水过度、水质污染的重要社会心理动因。   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mdash &mdash &ldquo 被污染的政绩观和发展观&rdquo 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现实&ldquo 推手&rdquo 。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说:&ldquo 在水环境形势极其严峻的海河流域,各地都在发展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只顾发展,不管环境。&rdquo   水污染加剧多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正是由于人们向大自然无度索取,使得本已稀缺和变脏的水,变得更稀缺、更脏。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全国主要江河湖库划定的6834个水功能区中,有33%的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或氨氮现状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且为其纳污能力的4-5倍,部分河流(段)甚至高达13倍。
  •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双碳”背景下,工业部门是成都破题的关键
    “过去几年,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但是也面临新的挑战。”4月26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围绕《双碳推动绿色发展,筑牢公园城市底色》作了主旨演讲。在他看来,生态环境的质量是公园城市的底色,它好与不好直接影响最后公园城市建设的效果。“十三五”以来,成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取得“双赢”的局面,在大气污染防治、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等领域都取得积极进展。比如,PM2.5浓度下降31.6%、遥望雪山天数达到60-70天,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取得积极进展。不过,与此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空气质量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较大,高水电优势发挥不充分,在交通结构中公路货运占比超过95%……“成都是工业牵引,特别是轻工业占比较高,在碳达峰和提前达峰情景下,工业部门仍然是成都破题的部门。”贺克斌表示,成都如果进一步提高减污跟降碳之间的协同度,减污效率会有明显提升。“四大结构”调整面临挑战“从国际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城镇化达到50%的时候,逐渐就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城市病,同时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相应水平的时候,城市病里涉及的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会显现出来。”贺克斌表示,当人均GDP达到8千至1万美元左右,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就会达到一个转折点。在他看来,成都在提出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跟达到的人均GDP也有非常相近的契合。“十三五”以来,成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呈现出双赢的趋势,比如大气、水质、生物多样性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和用地结构等方面依然面临新的挑战。比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很好进展,但是最近三四年也逐渐面临困难——跟北京等城市相比,改善的速度越来越艰难,“四五年前跟北京差不多都是41(微克/立方米)左右的PM2.5的浓度,而去年北京已经达到30(微克/立方米),成都仍然在38(微克/立方米)左右。”贺克斌认为,主要的困难在于成都常说的“四大结构”调整。首先是能源结构,化石能源占比达到61%,这是比较大的挑战。高水电的优势发挥不充分,化石能源消费量仍然较大;第二是交通结构还是以公路货运为主,占比超过95%。与之相比,铁路货运占比仅为2.4%;第三是产业结构不优,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进一步打造以空气质量为重要标志的公园城市的底色有很重要的影响;第四是用地结构,包括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两山之间,给空气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一些特定的困难。提高减污降碳之间的协同度“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正在推进的碳中和进程,正在使世界经济的发展从对能源资源依赖走向对能源技术的依赖。”贺克斌认为,这种趋势给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驱动力。截至去年末,全球共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承诺,已经覆盖全球80%以上的GDP、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口,是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发展影响非常大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世界经济正在转型的标志就是对能源资源的依赖转向对能源技术的依赖。“现在世界的化石能源分布极不均匀,三种化石能源前五位储量国,占据全球四分之三的煤和三分之二的油气。虽然风光资源分布也不均衡,但不均衡程度和化石能源不可比,各国都有一定的新能源风光资源。”贺克斌认为,未来各国经济的驱动力是如何能够加快合作,建成大规模稳定使用新能源的技术。比如,全球气候投融资迅速增长,2022年能源转型投资、绿色债发行和碳市场的总规模一年之内增幅在50%至100%。在他看来,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双碳行动,是进一步筑牢公园城市生态环境底色的新动力。根据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总体分析,成都属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人均排放支撑相对较高的人均GDP”的关系,未来碳达峰也是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走向相对高的人均GDP,“这是比较有利的条件,可以看到未来的驱动力。”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碳达峰及部门驱动力分析,贺克斌认为,成都是工业牵引,特别是工业里面的轻工业占比较高,所以在碳达峰和提前达峰情景下,工业部门仍然是成都破题的部门。“如果我们还要考虑通过绿色经济发展带动减碳和减污的协同,进一步巩固公园城市生态环境底色的话,可以看到在工业里面,特别是水泥、钢铁、供热这些工业部门的进一步提升,是未来破解成都高质量发展问题的重要钥匙”。与此同时,贺克斌认为,从全国主要的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来看,成都如果进一步提高减污跟降碳之间的协同度,减污效率会有明显提升。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到2030年成都的空气质量(PM2.5)可以从现在的3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甚至更好,“‘十四五’达到35(微克/立方米),‘十五五’走向接近上一个台阶的空气质量。”
  • 家具行业将实现无损检测 家具新国标将出台
    环保家具是否“真环保”?“零甲醛”家具是否真的不释放甲醛?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会质疑的这些问题即将得到法律的保障。   近日,《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修订)已起草完成,即将出台。今后,家具送检后有望检测不再“开膛破肚”,可继续使用。根据新标准,未来家具可整体放入环境气候舱进行有害物质检测,检测后家具不会被破坏。   据了解,目前,家具检测方法是按照材质构成的不同,分别取样,再将样品放入标准空气中进行提取和分析,而今后将增加非破坏性检测方法。据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李继光介绍,中心有11个大型环境气候舱,最大的30立方米,最小的1立方米,可供家具进行整体检测。“这种方法确保家具检测后不会被破坏,可继续使用”。   据悉,新标准中规定,家具可在温度23℃、湿度45%的恒温恒湿状态下进行整体检测。一旦新国标出台,沙发、床垫等也可按照此方法进行非破坏检测。   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人士介绍,夏季是消费者送检家具最多的季节,原因是“觉得家具有味儿”。今年夏天,消费者因“气味”送检的家具中有四成鉴定为不合格,不合格原因主要是甲醛超标,另外六成为合格产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气味在单位时间内的释放速度加快,通风状况不好时,闻起来气味较浓,因此消费者会产生误解。   据透露,新制定的《软体家具沙发有害物质限量》、《软体家具床垫有害物质限量》强制性国家标准不久后也将出台。这意味着,沙发、床垫的质量检测将纳入环保项目,今后消费者可以对软体家具的甲醛、重金属、增塑剂等含量提出检测需求。预计,新国标实施后,软体家具检测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表示,新国标更科学、更严谨,检测内容更多样,对消费者的保障也将更加全面。   业内人士表示,在此之前的家具检测方法中,总有些费力耗财又不讨好,存在漏洞。因为家具成品和成套家具与测试样品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成品家具及成套家具的材料,在实际面积与检测样品面积上存在极大差异。例如,制作一个普通写字台大约需要3平方米以上的板材,制作一套卧室柜需要10平方米以上的板材,即使是一个床头柜所需要的板材面积也在1.5平方米左右。二者面积相差了几十甚至上百倍,以旧标准检测的结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那些家具成品中有害物质的释放量。   据悉,新标准预计最快将于今年年底施行。新国标的实施,将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家居安全。家具协会的负责人介绍,修订后的新家具检测标准将在三个方面体现其优势:其一,整体检测,结果更可靠 其二,无损检测,检测风险低 其三,环保家具,更名副其实。
  • 广州大学王家海教授团队:立方体核酸结构解决纳米孔传感器大问题
    研究背景单分子分析技术在生物传感和生物医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纳米孔作为最有前途的单分子传感技术之一,在超灵敏、易操作和无标记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纳米孔技术在DNA测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探索和生物分子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固态纳米孔是纳米孔技术中常用的一种的,其具备优异的机械稳定性和孔径灵活性。然而,由于其相对蛋白质纳米孔而言分辨率和选择性较低,在开发生物传感器进行单分子分析时,存在两个重大挑战:(1)尺寸较小(1~10nm)的化学或生物靶标物由于其与纳米孔的较弱相互作用而难以产生可识别的过孔信号;(2) 广泛存在于生物样品或缓冲液中的蛋白质干扰物会显著提升纳米孔的噪声水平,甚至淹没过孔信号。为解决这两大挑战,王家海教授带领团队中陈达奇老师共同设计了新型传感策略:1、以核酸立方体结构作为信号分子提升小目标的信噪比,实现了超高信噪比的过孔信号;2、利用CRISPR–Cas12a技术,将小片段核酸被测物的浓度成功转化为核酸立方体的数量,并耦合了PCR扩增技术进一步提升检测灵敏度,实现了对核酸片段超高灵敏度与选择性的检测,突破了上述两点技术瓶颈,并应用在HBV的检测中。图1 技术原理图:利用DNA立方体为信号分子,并应用CRISPR–Cas12a技术将目标核酸片段浓度转化为DNA立方体的数量,产生高信噪比、高选择性的过孔信号。王家海教授为第一作者、团队成员陈达奇老师为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Analyst上发表题为“A signal on-off strategy based on the digestion of DNA cubes assisted by the CRISPR–Cas12a system for ultrasensitive HBV detection in solid-state nanopores”的研究工作,广州大学第一单位。工作亮点在本工作中,我们开发了克服固态纳米孔两大挑战的有效方法:1、将DNA立方体用作信号转换器,可以实现超高(50:1)信噪比(SNR)过孔信号,即使在富含蛋白质干扰物的缓冲液中,这种信号也依然能保持。为了探索信号最优的纳米结构,我们尝试了以下4种结构,分别为环形M13mp18 DNA、Lambda DNA、DNA四面体和DNA立方体。四种结构都可以在不含稳定蛋白的缓冲液中产生可见易位信号,但是DNA立方体是其中信噪比最高的。而当稳定蛋白在缓冲液中时,仅DNA立方体能维持稳定的过孔信号,其他三种核酸纳米结构作为信号分子的过孔信号都不同程度地淹没在玻璃纳米孔传感器的增强噪声中。因此,最终选择了DNA立方体来开发我们的传感策略,因为它具有极高的信噪比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图2 在不同缓冲条件下,DNA立方体作为信号转换器的性能。(a) 环形M13mp18 ssDNA、Lambda DNA、DNA四面体和DNA立方体在含有或不含BSA的缓冲液中的过孔信号。(b) DNA立方体在含有不同浓度BSA的缓冲液中的事件率。DNA立方体的浓度均为30nM。2、在CRISPR-Cas12a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BV)靶点引发的DNA立方体裂解,从而构建出了一种传感策略。当HBV阴性时,过孔信号正常;当HBV阳性时,过孔信号消失;从而实现了HBV阳性或阴性分类,其检测限达到3aM。并且,这个方法选择性非常高,对其他病毒序列如HPV、HIV等均无假阳性现象。此外,利用我们的方法,本工作中的所有反应缓冲液都可以购买后直接使用,其成分无需为了纳米孔应用做进一步优化,这对固态纳米孔的商业化应用有很大帮助。图3 传感器在实际样本中的性能。对其他类型的病毒如HPV和HIV样本,均显示阴性。对于HBV样本,当浓度超过3aM,便可以识别出阳性结果。文章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an/d2an01402e
  • 美国TSI公司协助人民日报求证高层建筑扬灰层
    &ldquo 高层建筑的9&mdash 11楼是扬灰层,脏空气到这个高度就会停顿,这里的污染物密度最高&hellip &hellip &rdquo 这则关于楼房扬灰层的说法流传甚广,引起一些人的担忧。扬灰层存在吗?空气中的颗粒物会在9&mdash 11层的高度聚集形成污染区吗? 2013年6月14日,美国TSI公司和建研爱康公司协助人民日报&ldquo 求证&rdquo 栏目进行了实地的现场测试。测试地点为人民日报社内一幢22层高的宿舍楼,采样点为各楼层的楼梯间靠近窗户的位置,检测方式为每5秒钟对可能勾起进行 采样,持续一分钟,分别得出每楼层PM2.5和PM10浓度的平均值。此次测试使用了TSI 8532智能粉尘检测仪,检测结果显示:各楼层PM2.5的浓度平均值为196微克/立方米, PM10为204微克/立方米。各个楼层之间的数值变化不大。因此,通过测试,可得出结论:所谓&ldquo 9&mdash 11楼是扬灰层&rdquo 的说法不科学。PM10、PM2.5浓度与楼层无关,与楼房所在区域的&ldquo 微气候&rdquo 有关。 关于此次测试的相关报道刊登在了2013年7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4版。亦可通过以下链接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702/c1008-22039235.html阅读该报道并观看现场测试的视频。该视频也可通过优酷网的美国TSI公司专用空间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wODA2NTI4.html进行观看。 美国TSI公司 2013年7月 10 日
  • 全国政协委员严琦建议杜绝一次性餐具上餐桌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成为了一号提案,倡导低碳生活也成为一段时间以来的流行语。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绿色环保的餐饮习惯就是其中之一。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严琦就提出提案,建议加强监管,杜绝一次性餐具上餐桌。   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而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的今天,被示为“森林杀手”的方便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侵蚀着属于我们的森林。严琦表示:“以一次性筷子为例,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4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要消耗近500万立方米木材,减少森林面积200万立方米。筷子工厂生产出筷子后,通常要用大量清水冲洗,这样便会造成木材和水的双重浪费。”   除了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外,严琦委员还表示,别看很多一次性筷子干干净净的,其实隐藏着很多卫生隐患,“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要用硫磺熏,双氧水和硫酸钠浸泡、漂白,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对此,严琦建议:“从源头上控制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尤其是对不符合要求的一次性制品生产厂家坚决取缔,同时通过监管,逐渐减少直至停止一次性制品的生产。建议相关部门和行业对于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危害进行广泛宣传,增加国民环保意识和卫生安全意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