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石墨烯生长炉

仪器信息网石墨烯生长炉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石墨烯生长炉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石墨烯生长炉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石墨烯生长炉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石墨烯生长炉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石墨烯生长炉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石墨烯生长炉相关的解决方案。

石墨烯生长炉相关的资讯

  • 《Nano Letters》新成果:原位发现石墨烯在限域空间里的反常刻蚀、再生长行为
    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研究员徐小志与上海科技大学教授Zhu-Jun Wang、北京大学教授刘开辉、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丁峰合作,在低维材料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原位发现了石墨烯在限域空间里的反常刻蚀、再生长行为。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Nano Letters。二维限域空间具有原子尺度的间隙、强的物质相互作用和独特的纳米微环境。这种限域空间里往往可以允许常规条件下不能发生的反应,因此,在材料科学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和理解二维限域系统中的真实催化行为是极其必要的。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受限催化过程的理解仍然是基于结果反馈的后期分析,缺乏原位可视化研究技术及体系。研究人员采用双层石墨烯与铜基底构成的二维限域系统作为研究模型,原位可视化地研究了其反常的刻蚀与生长行为:一是,被铜和上层石墨烯限制的下层石墨烯出现了有趣的反常刻蚀行为(比上层石墨烯的蚀刻速度快十倍以上);二是,在较低的温度下(~530 ℃),下层被蚀刻的碳可以在受限的界面内传输,并以非常高的效率(约12%)转移到上层石墨烯晶格,实现了在无碳源供给情况下的石墨烯生长。该研究工作揭示了二维限域空间中反常催化的动态过程,为受限体系下的催化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从而为未来高效催化剂的设计铺平了道路。Zhu-Jun Wang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梁智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孔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小志研究员、刘开辉教授、丁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据悉,徐小志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2019年引进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表面物理研究。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2c00549
  • 单层石墨烯一维褶皱到扭转角可控的多层石墨烯的转变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转角石墨烯受到国内的关注。转角石墨烯所具有的大周期莫尔晶格(Moiré pattern)及其所带来的能带折叠效应可以诱导出丰富、新奇的电子结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小角度上,电子结构中所出现的平带会衍生出较多不寻常的现象,如超导、强关联、自发铁磁性等。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机械剥离和逐层转移的物理方法对转角石墨烯样品进行制备,而该方法存在条件苛刻、产出率低、界面污染等问题。为发展更加高效的制备技术,科学家通过对化学气相沉积法中衬底的设计,陆续突破了几种类型的转角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难题。然而,关于多层石墨烯的转角周期的可控制备方面,尚无比较普适的解决办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寻找到一种石墨烯的折纸方法,可实现高层间周期的转角石墨烯的可控制备。研究发现,铂金表面生长的石墨烯会形成一定的褶皱,褶皱长大后向两旁倒下,并在一些位置撕裂形成一个四重的螺旋位错中心。褶皱倒下时会折叠其一侧的石墨烯,带来与褶皱的“手性”角(也就是褶皱的方向与石墨烯晶向的夹角)具有两倍关系的单层转角。科学家称之为“一维手性到二维转角的转化关系”,并利用折纸模型对该现象进行了形象的演示。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所形成的螺旋位错再生长带来的新奇现象,并发现各层石墨烯会随着再生长形成具有周期性的四层转角结构,其中第1、3层与原始石墨烯的晶向相同,而2、4层的晶向由褶皱手性角所决定。因此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周期转角多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即通过控制石墨烯褶皱形成的方向,制备具有特殊层间转角周期的多层石墨烯。该方法可用于多种可以形成褶皱的其他二维材料。      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过石墨烯螺旋的一维到二维的生长将手性转化为转角》(Conversion of Chirality to Twisting via 1D-to-2D Growth of Graphene Spirals)为题,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图1. 石墨烯折纸现象的记录与演示。(a-d)原位ESEM实验所记录的褶皱形成、倒下和再生长的过程;(e-h)相应过程的示意图;(i-l)利用折纸模型演示褶皱的形成、倒下和再生长。图2. 螺旋位错附近的再生长过程。(a-d)原位SEM实验所记录的多个反向螺旋位错附近的再生长过程;(e-h)动力学蒙特卡洛对该过程的模拟演示;(i)原子尺度分辨率STM所表征的石墨烯褶皱“手性”角;(j-l)利用折纸模型演示褶皱倒下时形成的螺旋位错及下层石墨烯出现的转角;(m-t)螺旋位错再生长所带来的四层周期转角结构示意图。图3. 石墨烯螺旋的再生长和合并。(a-f)原位ESEM实验所记录的褶皱出现到最终生长成多层转角石墨烯的全过程;(g)TEM表征下的多层转角石墨烯;(h)原子分辨率的多层转角石墨烯表征图;(i-k)动力学蒙特卡洛对该过程的模拟。      图4. 多层螺旋石墨烯和多层堆垛石墨输运性质的区别。(a)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的螺旋位错中心;(b-d)输运性质检测时的实验设置;(e-g)多层螺旋石墨烯和多层堆垛石墨的电阻和磁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 北京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构件纯度测定 辉光放电质谱法》等2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
    各CASA成员单位:由赛迈科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起草的标准T/CASAS 036—202X《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构件纯度测定 辉光放电质谱法》、T/CASAS 048—202X《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已形成征求意见稿,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现面向CASA成员单位征求意见。 T/CASAS 036—202X《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构件纯度测定 辉光放电质谱法》规定了采用辉光放电质谱法测定等静压石墨构件纯度的方法,包括术语和定义、试验原理、试验环境、仪器设备、试剂与材料、试样、试验步骤、试验结果及试验报告。本文件适用于单个杂质元素含量范围为0.01mg/kg~5mg/kg的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构件纯度的测定,所述构件包括碳化硅单晶生长炉中的加热器、坩埚、籽晶托等内部构件。碳化硅粉体合成用加热器、坩埚等石墨热场部件,以及碳化硅外延生长用石墨基材的纯度测定可参考本文件。 T/CASAS 048—202X《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描述了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本文件适用于纯度要求达到5N5(质量分数99.9995%)以上的碳化硅单晶生长用或碳化硅粉体合成用等静压石墨,包括碳化硅单晶生长用加热器、坩埚、籽晶托等内部构件,以及碳化硅粉体合成用加热器、坩埚等石墨热场部件。 请于2024年8月24日前填写《CASA标准文件征求意见表》反馈至联盟秘书处。TCASAS 036 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构件纯度测定方法 辉光放电质谱法-征求意见稿.pdfCASA标准征求意见表 .docxTCASAS 048碳化硅单晶生长用等静压石墨-征求意见稿.pdf
  • 后摩尔时代石墨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从“买不到”到“买不起”,自2020年底开始的全球范围内的“缺芯荒”,有着愈演愈烈之势,芯片价格飙涨至5倍仍不见停。全球性芯片荒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时日,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冲击着全球百余行业,从汽车、钢铁产品、混凝土生产到空调制造,甚至包括肥皂生产,都或多或少受之影响,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至少要到2022年全球芯片供应链才能恢复正常化。随着5G通讯、智能汽车及线上化办公的发展,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对芯片的需求就提升了数个级别。芯片产业的发展,对单晶晶圆及单晶硅材料的需求也一夜暴涨。众所周知,单晶晶圆及单晶硅材料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基本材料,也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石。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半导体晶圆材料为单晶硅晶圆,此外还有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以及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1975年,Intel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后,集成电路一直沿着“当价格不变,每18个月晶体管的密度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的路径发展。单晶硅作为芯片产业中最为关键的基础材料已发展了数十年,在晶体管尺寸接近物理极限、经济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集成电路发展遇到了挑战,产业发展进入“后摩尔时代”,如何在摩尔定律之外进行材料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6月9日,世界半导体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军发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集成电路的发展有可能会绕开摩尔定律,往异质集成电路上发展。所谓异质集成电路,即是将不同工艺节点的化合物半导体高性能器件(芯片)、硅基低成本高集成器件/芯片(都含光电子器件或芯片),与无源元件或天线,通过异质键合成或外延生长等方式集成而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单晶化石墨烯无论是作为外延生长衬底材料,还是新型器件材料,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角蜂窝状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具有线性色散的狄拉克锥形能带结构,载流子有效质量为零,迁移率极高,拥有非常优异的物理性能。而石墨烯薄膜材料又有单晶和多晶之分。与传统的多晶石墨烯相比,单晶化石墨烯具有多种优势。多晶石墨烯晶粒畴区小且不均一,晶粒尺寸通常为5-20 µm,但单晶的晶粒最大可达厘米级。单晶石墨烯的载流子迁移率室温下约为 300000 cm2/Vs,远高于多晶石墨烯由于存在晶界限制的1000-3000 cm2/Vs。此外,多晶石墨烯层数调控性差,且存在大量的本征缺陷,这导致了其电学、力学、热学等诸多优良性质的降低。相比之下,单晶石墨烯性能优异,可构筑高性能的电子器件或光电子器件,逐渐成为硅基电子学器件的有力竞争者和补充者。石墨烯材料想要进入芯片、光电等高精尖领域,类比于基于硅晶圆的硅电子器件,基础则是单晶化石墨烯材料的批量制备。图1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单晶石墨烯晶圆(左)与多晶石墨烯(右)光镜图像对比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Graphene Flagship)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单晶石墨烯生长技术,即通过光刻技术在衬底表面打上用于石墨烯单晶晶体生长的“晶种”,随即通过调控生长技术,控制石墨烯晶体在指定位置的晶种上生长,最后形成约100 μm级的单晶石墨烯晶体。这种方法可以自由控制晶体生长位置,便于在制备光电子器件前期妥善排布材料空间,同时降低了各类生长耗材的使用。然而,这种制备方式虽然技术可控,但工艺难度较高,生长效率低,不便进行产业化放大,难以满足市场中日渐增长的产业需求。图2 a-d为欧盟旗舰计划“晶种”技术单晶石墨烯生长及转移过程;e为单晶石墨烯阵列SEM图像;f为单晶石墨烯在铜箔上的光镜图像;g为转移至SiO2/Si后的光镜图像高品质单晶石墨烯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石墨烯材料性能和品质最极致的追求。市场数据表明,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目前最大单晶石墨烯尺寸在4厘米级,且仍旧处于科研研发状态,欧洲最大CVD石墨烯生产商Graphenea也仅能产业化制备晶畴为20 μm的多晶石墨烯材料,远低于集成电路产业的要求。我国虽然是石墨烯制备的产业大国,无论在企业数量还是石墨烯产能上,都傲居全球榜首,但主要集中在粉体材料或低品质多晶薄膜材料,而高品质石墨烯薄膜的批量制备技术依然是当前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CGIA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年底,中国拥有约1.7万家石墨烯相关注册企业,但据统计,真正开展业务的仅3000余家,而粉体制备及相关应用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同时,由于缺少稳定的生长工艺和可靠的制造装备等原因,传统CVD制备方式批量生产的单层石墨烯薄膜材料多为多晶石墨烯,从事高端单晶化CVD石墨烯薄膜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毫无疑问,单晶石墨烯生长工艺更加复杂,处理技术更加困难,但单晶石墨烯没有晶界,具有更高的平整度、机械性能、均一性及光电性能,是石墨烯应用于高性能电子及光电器件集成的理想材料。尤其是在异质集成、生物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及其外延材料的生长上,对单晶化石墨烯材料有着更高品质的要求。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及刘忠范院士团队深耕石墨烯产业十数年,在单晶化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生长上突破了产业化的技术壁垒,通过特殊的衬底处理工艺,可实现A3尺寸衬底上高品质石墨烯薄膜的宏量制备,年产能15000片/年,以及10x10 cm2铜基单晶石墨烯薄膜的制备,年产能90000片/年。无论在产品尺寸、晶粒畴区还是质量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单晶化石墨烯产品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表1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单晶石墨烯产品参数尺寸通过短短五个月的市场化试运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单晶石墨烯产品已收获包含军方、中车集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50余家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订单,其中超半成和异质结构、半导体材料、光电器件相关。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单晶化石墨烯产品,逐渐在异质集成领域崭露头角。基于强大的市场需求及核心基础地位,伴随疫情带给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全球都在加码发展半导体产业。“未来的变化是产业‘赛道’可能会变,新材料和新架构的颠覆性技术将成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选择。”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在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如是表示。后摩尔时代,异质集成作为绕道摩尔定律创新的途径之一,结合石墨烯等新兴光电新材料,开辟石墨烯颠覆性应用技术,为我国早日实现“中国芯”具有重要意义。
  • 如何为石墨烯研究降本增效?—访苗雁鸣博士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Geim等使用将胶带粘在一块石墨上然后再撕下来的简单方法,首次制备并观察到单层石墨烯,开启了石墨烯材料的研究热潮。石墨烯具有理想的单原子层二维晶体结构,由六边形晶格组成,这种特殊的结构赋予了石墨烯材料独特的热学、力学和电学性能。10多年来石墨烯的研究及其制备快速发展,应用日益广泛。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不论是实验室制备还是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始终受到高度关注。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暨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以下简称QD中国)销售总监苗雁鸣博士。苗雁鸣 博士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销售总监石墨烯制备和加工技术研发的现状和挑战在石墨烯材料的研究热潮下,石墨烯制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吸引着科研人员的探索。苗雁鸣博士谈到,经过几年的发展,石墨烯在制备技术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石墨烯的研究离不开材料制备设备,据介绍,微机剥离是最早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质量也较高,但其可控性较差,制得的石墨烯尺寸较小且制备效率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外延生长法需要超高真空和较高的温度,条件较为苛刻,且难以控制石墨烯的吸附能量和附生形态。氧化石墨还原法是大量制备石墨烯的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强酸的氧化性也会引入很多缺陷,影响石墨烯的性能。CVD制备石墨烯工艺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CVD仍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可能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石墨烯的手段。传统的大型薄膜生长设备价格昂贵,单价甚至高达数百万,用户预算压力大。即使用户购买了小型设备,薄膜生长条件的摸索往往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使用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苗雁鸣博士表示,即便是国产设备也以大型生产设备为主,小型台式设备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因市场和投入原因在产品性能,如控制、自动化及薄膜生长精度方面都有所欠缺。除了石墨烯的制备技术外,石墨烯以及二维材料的应用和加工技术也是研究重点。例如,在石墨烯的逐层刻蚀、二维材料层内量子点的制备,以及精准刻蚀方面,传统硅基半导体的刻蚀工艺功率较大,容易导致材料刻蚀边缘部分变性而影响性能,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针对二维材料的精准刻蚀和加工技术在未来的新型材料和器件方面必定会有更广泛的应用。QD中国联合Moorfield为用户提供台式高精度薄膜制备与加工系统QD中国基于对国内已有用户群体的了解,认识到目前国内对高性能的小型薄膜制备设备是有广泛需求的。QD中国最终选择了英国Moorfield nanotechnology 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Moorfield公司已经成立26年,他们在欧洲为科研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多种产品和技术服务,其生产的设备已经进入了欧洲的顶级实验室,诸如曼彻斯特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诺森比亚大学、巴斯大学、埃克塞特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亚森工业大学、西班牙光子科学研究所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等都是Moorfield的用户和长期合作者。Moorfield台式系列产品有石墨烯/碳纳米管快速制备CVD系统、磁控溅射和金属/有机物热蒸发系统、精准刻蚀和热处理系统,包含了从材料制备到加工的整个过程。QD中国会根据用户的具体研究方向和内容推荐最为适合的设备和制备方案。相对于同类产品,Moorfield所开发的设备具有小巧,智能,灵活的特点,但性能已经可以和大型设备相媲美。在性能优良的基础上让用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台式高性能CVD石墨烯/碳纳米管快速制备系列—nanoCVD苗雁鸣博士表示,Quantum Design以测量起家,产品追求自动化和智能化,以解放用户。Moorfield的台式设备为完全触屏,可以通过屏幕设定进行自动生长薄膜,沉积的薄膜能够贴合用户需求。薄膜生长往往需要摸索条件,耗费大量时间,而nanoCVD针对常见的几种应用,内置部分可自动控制氛围、生长时间等参数,设置自动进行薄膜沉积,中间各种操作流程切换也无需用户干预,从开始制备到取出样品最快只要30分钟。在探索制备工艺以及研究石墨烯应用方面为用户节省了大量时间。nanoCVD不仅是为用户提供了一台设备,更是为用户提供了石墨烯的制备方案。台式超精准二维材料等离子软刻蚀系统—nanoETCH在石墨烯加工方面,Moorfield软离子刻蚀设备nanoETCH可以实现对石墨烯的逐层刻蚀、层内缺陷制造、石墨基材的表面处理等精准的加工。苗雁鸣博士介绍,相对于传统硅基材料的快速刻蚀,nanoETCH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精准”和“软”上,传统硅刻蚀的功率较大,称之为硬等离子体,mW级输出功率的nanoETCH则称之为软等离子体,对刻蚀功率的精准控制可以实现对石墨烯的逐层刻蚀,在刻蚀的边缘部分也不会对材料的物理性质造成影响,并且不会使光刻胶变性,出现难以去除的残留物。在二维材料的层内制造点缺陷可以调节材料能带结构,对于材料在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石墨基材表面的处理有利于使石墨基材的表面更为干净、一致,有利于剥离出更大尺寸的石墨烯。台式精准气氛\压力控制高温退火系统—ANNEAL为制备高质量的样品,Moorfield推出台式精准气氛\压力控制高温退火系统。退火和热处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管式炉或者箱式炉,但是这些比较粗放的热处理方式在条件的控制上不够精准,对于很多条件要求苛刻的材料只能是大量退火“择优”挑选,并且可重复性较差。而对真空或者特殊气氛有要求的材料就更难以处理了。Moorfield台式精准气氛\压力控制高温退火系统是利用薄膜材料生长的理念来对材料进行热处理,将退火上升到样品制备的高度和精度。将材料放入真空腔体,系统可配分子泵满足高真空的要求,系统还可以配备“尾气”稀释处理模块,可满足包括氢气在内的各种气氛的要求。不止于石墨烯研究的薄膜沉积技术2020年底推出的nanoPVD和nanoCVD在引入国内一年的时间中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有诸如西湖大学、宁波大学、大连理工以及一些企业用户等多个项目成交,还有一些项目正在进行中。从开始摸索到略有门路,苗雁鸣博士深感这一市场广大,因为二维材料本身应用很广,不光是科研,还有一些研究所、研发单位以及一些公司等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各行各业几乎都会用到这种镀膜的设备,苗雁鸣博士感叹道。薄膜生长技术可以应用在各行各业,石墨烯只是其中比较受关注的领域。苗雁鸣博士表示,石墨烯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石墨烯是比较热门的,所以专门研发了一套系统,其他的薄膜,包括金属薄膜、半导体薄膜等,都可以用PVD和CVD的方法生长,台式nanoPVD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新材料、新体系的探索,为用户提供更多可能。苗雁鸣博士提到,最近Moorfield薄膜生长设备的用户英国剑桥大学christopher j. russo教授研究组利用高质量的薄膜生长与加工技术制备了用于冷冻电镜样品制备的“hexaufoil”金属网,该金属网使得冷冻电镜观察生物大分子样品时样品的位置漂移小于1Å,进一步提高了冷冻电镜的成像质量,成果刊登在2020年10月的science杂志上。Moorfield台式设备的推出完善了QD中国在材料领域从制备、加工到测量的服务。苗雁鸣博士表示,如果客户有特别的需求,Moorfield也可以进行定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加工,生产贴合用户需求的设备。设备的开发要与市场结合,nanoCVD是针对石墨烯的专用设备,如果有市场需求,未来还将开发更多其它类型的专用设备。如今,Moorfield薄膜生长设备已在材料领域中逐渐崭露头角。
  • 石墨烯前沿最新综述精选(内附石墨烯网络研讨会参会福利)
    石墨烯具备超强导热性与导电性、以及轻质高强、柔性、透明等无比伦比的特性,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自2004 年问世以来,关于石墨烯的研究热度持续不减,新兴研究领域不断被开拓。本文对近期石墨烯领域的部分综述进行盘点汇总,以此总结该领域最新前沿科研成果,以飨读者。(鉴于篇幅的原因不能面面俱到,如有遗漏,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宁波材料所在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及其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方面取得进展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等终端产品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需求越来越强。目前,产业界主要采取硅碳复合路线来提升硅基负极应用水平,但高比容量的硅碳负极材料嵌/脱锂过程体积膨胀巨大,循环过程中活性材料会发生结构失效导致电接触变差,表面固体电解质膜反复破裂/再生导致电解液快速消耗,锂离子电池可逆容量迅速衰减。针对硅碳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刘兆平研究团队从源头出发,创新性地构筑了高机械稳定的自机械抑制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刘兆平团队将氧化亚硅和石墨烯浆料在液相体系混合均匀,其中沥青作为添加剂,通过喷雾干燥、高温热处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等一系列工艺,制备类球形的石墨烯/沥青裂解碳封装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SiOx/Graphene/C,简称SGC),SGC复合负极材料可维持石墨烯宏观结构的完整性和机械稳定性。自机械抑制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制备研究表明,SGC复合负极材料可抑制SiOx摄锂量,降低体积膨胀,提升循环稳定性。该高性能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已成功实现产业化,研制出能量密度达350-400Wh/kg的系列新型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俄罗斯借石墨烯涂层开发出新材料:用“微电厂”取代电池技术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与俄罗斯科学院微电子技术问题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沉积石墨烯涂层技术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硅纳米复合材料,这一研发成果将加速直接放置在电子产品印刷电路板上的“微电厂”技术的发展。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半导体与电介质材料科学系副教授叶卡捷琳娜戈斯捷娃解释说:“我们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方法,在硅结构整个深度的孔道内壁上沉积多层石墨烯涂层。目前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生产用于高效微燃料电池的电极。这种电源不仅可以为设备提供长期备用电源,而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取代电池。”郑大《ACS Nano》:MXene/石墨烯气凝胶实现超强电磁波吸收!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课题组通过定向冷冻法和肼蒸汽还原法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的含有磁性Ni纳米链锚定的三维MXene/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命名为NiMR-H)。特殊的取向结构和介电/磁性组分的异质界面有利于获得优异的吸波性能,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多重极化和电/磁耦合效应。NiMR-H气凝胶制备示意图及结构形貌表征图中国科大实现二维石墨烯室温铁磁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闫文盛研究组与副研究员孙治湖合作,通过磁性金属原子精确可控掺杂策略,实现二维石墨烯的室温铁磁性。该研究组利用两步浸渍—热解的方法,在氮原子辅助下,将钴原子掺杂在石墨烯晶格中,样品在室温下饱和磁化强度为0.11emu/g,居里温度达到400K。通过同步辐射软、硬X射线谱学技术和多种X射线谱学解析方法,研究人员证实样品中的钴是以平面四边形四氮化钴结构单元原子级分散于石墨烯晶格中的,排除了磁性起源于钴相关第二相的可能,四氮化钴结构单元是室温铁磁性的主要来源。精确可控的钴原子掺杂激活石墨烯室温铁磁性曹原一周连发两篇《Nature》:魔角石墨烯再次突破021年4月1日,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曹原(通讯兼第一作者)&Pablo Jarillo-Herrero等研究者,通过进行热力学和输运测量,研究了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MATBG)的对称性破缺多体基态和非平凡拓扑现象。同时,也使魔角石墨烯的理论和实验都更趋近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为我们开发新型的量子材料,带来了更多可能。4月7日,曹原再发《Nature》,本文是关于魔角石墨烯中的Pomeranchuk效应的熵证据。当前相关态的杂化特性和能量尺度的大分离对于双层扭曲石墨烯中相关态的热力学和输运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大学:利用OAT法实现超高垂直石墨烯薄膜生长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陈旭远教授团队在三维竖直石墨烯制备及储能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氧辅助“修正”(OAT)工艺以消除过密的石墨烯片层,阻止片层随时间增长而聚集,克服了生长过程中竖直石墨烯厚度饱和的现象。未聚合的竖直石墨烯陈旭远团队利用这种方法合成了高达80微米的超高竖直石墨烯,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获得了241.35mF cm–2的面积比电容,展现出了优越的电化学性能及储能能力。值得注意的是,80微米的高度并非该合成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大值,通过氧辅助“修正”工艺可以获得任意高度的竖直石墨烯。这项工作对于高负载竖直石墨烯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IC兼容的制造工艺和出色的储能能力使得OAT竖直石墨烯在集成芯片、器件领域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ACS Macro Letter》3D打印明胶氧化石墨烯墨水实现自发成肌分化釜山国立大学Dong-Wook Han与韩国亚洲大学Ki Dong Park教授团队在高分子领域顶刊《ACS Macro Letters》上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由富含酚的明胶(GHPA)和氧化石墨烯(GO)组成的3D可打印生物墨水,是诱导肌发生的材料的组成部分,可通过双重酶介导的交联反应原位形成水凝胶网络。原位可固化的GO/GHPA水凝胶可以成功地用作3D可打印的生物墨水,以提供合适的细胞微环境,并促进C2C12骨骼肌成肌细胞的成肌分化。总体而言,研究团队建议功能性生物墨水可能在肌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有用。GO/GHPA水凝胶基质的3D生物打印和理化特性“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随着业界对石墨烯的高度关注,我国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产业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石墨烯的“杀手锏”级应用仍在探索中,石墨烯标准、检测体系不完善,产品鱼龙混杂,市场亟需标准化。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联合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将于2021年5月11日举办 “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会议。邀请业内专家以及厂商技术人员就石墨烯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化等展开探讨,推动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日程报告主题报告人单位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晶圆生长研究进展王浩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待定刘峥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待定谭平恒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石墨烯导热增强复合材料与热界面材料林正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二维半导体及异质结的生长与光电性能调控肖少庆江南大学石墨烯等低维纳米材料的标准化动态和展望丁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更多报告邀请中……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进入报名页面。(会议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raphene2021/) 报名参会加入会议交流群,随时掌握会议动态
  • 超级蒙烯材料:石墨烯家族的新成员
    引言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的单层碳原子构成的蜂窝状二维原子晶体材料,是古老的碳材料家族的新成员,拥有无与伦比的物理化学性质。石墨烯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石墨烯粉体,通常由数十纳米到数十微米的微小石墨烯片堆积而成;另一种是通过碳源高温裂解反应生成的连续态石墨烯薄膜。存在形态不同,性质差异很大,用途也完全不同。石墨烯纤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石墨烯形态,通常从氧化石墨烯粉体出发,经有序组装、 化学还原、高温处理等工艺制得。石墨烯纤维的结构比较复杂,作为初始结构单元的氧化石墨烯微片通过化学还原和高温化学反应形成准连续的石墨烯薄膜,其片层间的堆垛结构依处理工艺差别很大。从堆垛结构上看,石墨烯纤维接近传统石墨;而从宏观形态上看,它类似于碳纤维。石墨烯粉体通过与高分子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电学乃至热学性能,派生出一类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 理论上讲,高温外延生长而成的连续态单晶石墨烯薄膜最能体现石墨烯的本征优异特性,如超高载流子迁移率、极高的热导率以及超强的力学强度等。这种连续态石墨烯薄膜通常生长在铜、镍等金属表面,金属的作用是降低碳源裂解温度和石墨化温度。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原子级厚度的石墨烯的优良导电、导热特性会淹没在宏观厚度的金属生长衬底贡献的电子汪洋大海背景中。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石墨烯从金属生长衬底表面剥离下来,转移到目标支撑衬底上。实现单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剥离转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连续态石墨烯薄膜的发展未来,这是制约石墨烯薄膜应用的瓶颈所在。超级蒙烯材料是本研究团队提出的新概念,为破解连续态石墨烯薄膜应用的剥离转移瓶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温生长过程和巧妙的工艺设计,在传统材料表面沉积连续态石墨烯薄膜。借助高性能石墨烯“蒙皮”,赋予传统材料全新的功能,让原子级厚度的石墨烯薄膜搭乘传统材料载体走进市场(图1)。不同于石墨烯涂料在材料表面的物理涂敷,这种直接生长的连续态石墨烯“蒙皮”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石墨烯的本征特性,是普通石墨烯微片材料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冠之以“超级”的原因所在。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超级蒙烯材料体现了连续态石墨烯薄膜应用的新理念,借助传统材料衬底,解决了超薄石墨烯薄膜的无法自支撑问题,同时回避了金属衬底上薄膜生长的剥离转移难题。超级蒙烯材料是一类新型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高温工艺实现石墨烯与传统材料的直接复合。例如,利用特殊设计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广泛应用的传统玻璃纤维表面生长石墨烯,即可得到新型“蒙烯玻璃纤维”材料。石墨烯蒙皮的存在赋予蒙烯玻璃纤维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为传统玻璃纤维带来全新的性能。尤其重要的是,纳米级到亚微米厚度的石墨烯蒙皮基本上不改变衬底材料的宏观形态,因此超级蒙烯材料具有工艺兼容性强的巨大优势,在不改变现役工程材料加工工艺的前提下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可借力现役工程材料的广阔应用市场,将石墨烯薄膜推向实际应用。超级蒙烯材料是石墨烯家族的新成员,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生长衬底材料的选择是发展超级蒙烯材料的关键所在。原理上讲,衬底材料需要耐受石墨烯生长所需要的高温条件,确保其本征特性不发生显著的改变。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够找到可行的工艺路线实现石墨烯的直接生长。高品质连续态石墨烯的可控生长是实现其优异性能的重要前提。此外,衬底材料在工程领域已经获得广泛应用,以便为超级蒙烯材料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应用场景。超级蒙烯材料可分为蒙烯非金属材料和蒙烯金属材料(图2)。蒙烯玻璃纤维是典型的蒙烯非金属材料。蒙烯氧化铝、蒙烯碳化硅以及蒙烯氮化硼等都是蒙烯非金属材料家族的重要成员。蒙烯金属材料通过在金属衬底上生长石墨烯获得,包括蒙烯铜、蒙烯镍、蒙烯铟、蒙烯锡、蒙烯钢等诸多种类。按照衬底材料的形态分类,超级蒙烯材料又可以细分为蒙烯箔材、蒙烯纤维、蒙烯粉体以及蒙烯泡沫等多种形态,构成琳琅满目的超级蒙烯材料家族。不同形态的超级蒙烯材料进行后加工处理或者与其他材料复合,将进一步丰富超级蒙烯材料家族的内涵。蒙烯玻璃纤维蒙烯玻璃纤维是超级蒙烯材料概念的第一个具体实例。通过高温化学气相沉积过程,在传统玻璃纤维表面生长连续态石墨烯薄膜,实现石墨烯与玻璃纤维的有机结合,是一类全新的石墨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是广泛应用的传统工程材料,2019 年全球玻璃纤维产量约800万吨。我国是玻璃纤维生产大国,全球占比达65%以上。玻璃纤维兼具轻质、高强、耐高温、柔性等诸多优异性能,是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风能发电、工程建筑等领域的重要基材,如飞机机身、火箭和导弹外壳、雷达罩等都采用玻璃纤维作为主要的复合材料增强体。蒙烯玻璃纤维继承了玻璃纤维的本征特性,同时赋予其高导电、高导热等新的性能(图3)。原子级厚度的石墨烯薄膜可搭乘传统玻璃纤维载体,走向实际应用,从而开辟出石墨烯材料应用的新天地。制备蒙烯玻璃纤维材料存在着诸多技术挑战。通常情况下,石墨烯的CVD生长会选择以铜、镍为代表的金属衬底。金属衬底具有催化活性,对于碳源前驱体的裂解、石墨烯成核、外延生长等基元过程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石墨烯的结晶质量、生长速率以及层数可控性。然而,玻璃纤维是非金属材料,催化活性很弱,因此碳源前驱体的裂解过程主要是热裂解。为了确保碳源前驱体充分裂解,CVD生长温度通常很高,这就要求玻璃纤维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事实上,除石英纤维以外,普通玻璃纤维材料很难满足这 一苛刻的生长条件。在由C―O四面体骨架构成的非晶态玻璃纤维表面,活性碳物种的扩散势垒非常高,导致生长的石墨烯畴区尺寸很小,且取向不可控。通常情况下,玻璃纤维上生长的石墨烯 存在畴区尺寸小、缺陷密度高、层数可控性差、均匀性差、生长速率慢等问题。此外,与平面衬底上的CVD生长不同,玻璃纤维丝束及其织物的特殊结构形态也给传质和传热过程设计带来新的挑战。2013年以来,本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传统玻璃表面石墨烯的生长方法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高质量石墨烯生长方法,材料体系从平面玻璃到石英光纤,进一步拓展到玻璃(石英)纤维。针对玻璃纤维上的石墨烯生长问题,通过空间限域生长、生长助剂引入、碳源前驱体设计、衬底表面调控以及流场设计等手段,打破了玻璃纤维衬底在碳源裂解、石墨烯成核、层数控制、结晶质量以及均匀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实现了高质量蒙烯玻璃纤维丝束和织物的可控制备(图4)。例如,针对玻璃纤维织物表面上石墨烯大面积生长均匀性差的难题,发明了“互补性碳源生长法”,通过不同裂解温度的混合碳源设计,调控活性碳物种沿流场方向的浓度分布,制备出大面积均匀的蒙烯玻璃纤维织物。 蒙烯玻璃纤维的低成本和规模化制备是走向实际应用的前提。在放大的CVD生长系统中,大腔体内流场与热场的均匀性控制难度大幅增加,直接影响着石墨烯在玻璃纤维表面的生长质量、速 率、均匀性等关键指标,最终制约着材料生产的品质、产能与成本。在利用静态CVD系统制备大面积蒙烯玻璃纤维织物的过程中,活性碳物种沿流场方向的不均匀分布直接导致石墨烯的生长均匀度下降,进而造成生产良率的降低。同时,由于玻璃纤维的催化惰性,石墨烯的生长速率通常很低,因此成为制约产能提升和生产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利用玻璃纤维织物轻质、柔性、高强度的特点,本团队设计了动态“卷对卷”规模化CVD生长系统,并对气体流场、生长区热场、温度控制系统、进料控制系统等关键模块进行了系统集成,研制出第一代蒙烯玻璃纤维织物规模化制备装备。在该系统中,玻璃纤维织物以均匀的速度连续传入CVD腔室内完成石墨烯的高温沉积生长,最大可能地保障织物表面不同位置都经历相同的流场与热场环境,从而大幅提升生长均匀性。目前,本团队已成功突破蒙烯玻璃纤维织物的放量制备工艺,建成了年产能10000平方米的中试生产示范线(图5)。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蒙烯玻璃纤维的生产成本仍然较高,尺寸、良率受限于装备制造技术与材料制备工艺,这也是蒙烯玻璃纤维材料制备领域的未来攻关重点。图5 蒙烯玻璃纤维织物的规模化制备。(a–c)动态“卷对卷”规模化制备系统;(d)蒙烯玻璃纤维织物实物照片Fig 5 Mass production of graphene-skinned glass fiber fabric. (a–c) Roll to roll growth system (d) Photographs of graphene-skinned glass fiber fabric.与物理涂覆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不同,高温生长工艺既保证了石墨烯薄膜的连续性和高性能,又保证了石墨烯与玻璃纤维之间的强附着力。通过调控石墨烯的厚度,蒙烯玻璃纤维的面电阻可在1–5000Ω∙sq−1范围内调控。蒙烯玻璃纤维完美地结合了石墨烯和玻璃纤维的优良特性,是一种全新的柔性导电导热材料,有望成为电热转换领域的杀手锏级材料。研究表明,蒙烯玻 璃纤维织物拥有极为出色的电加热性能,在~9.3 Wꞏcm−2功率密度下,升温速率达~190 °C∙s−1,且达到饱和温度后的温度不均匀性 3% (20 cm × 15 cm)(图6) 。蒙烯玻璃纤维还具有优异的红外辐射性能,表现出良好的灰体辐射特性,红外发射率高达~0.92 35,36。与铁铬合金、镍铬合金等传统电加热材料相比,蒙烯玻璃纤维拥有超高的电热转换效率,实测数据高~94%。因此,作为新一代轻质、柔性的电热转换材料,蒙烯玻璃纤维在电加热、辐射热管理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众所周知,高性能复合材料大量用于空天飞行器、武器装备、风机叶片等制造过程中,玻璃纤维则是其中重要的构成单元,已经形成成熟的复材加工和成型工艺。原理上讲,纳米级到亚微米级厚度的石墨烯薄膜的引入基本不会改变相关工艺流程,也不会影响玻璃纤维制件的内部结构与力学性能(图7)。因此,蒙烯玻璃纤维材料的一大优势是其良好的体系兼容性和工艺兼容性,这是其走向实际应用的巨大推力。 蒙烯玻璃纤维材料在飞行器的防除冰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飞行器高速飞行过程中,机翼前缘、发动机进气道等关键位置的结冰一直是困扰航空领域的难题。目前,金属基电加热技术是实现防除冰的有效手段,其防冰效果好,除冰效率高,性能稳定。但是,传统金属基电热材料面临着高功耗、低柔性、不耐极端环境等问题。同时,基于飞行器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不断攀升,玻璃纤维作为重要的复合材料基材在飞行器中已得到大量应用,随之而来的是金属基电加热防除冰材料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结合强度和稳定性问题。蒙烯玻璃纤维的问世完美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尤其其良好的透波性能使其成为特种应用领域的杀手锏材料。蒙烯玻璃纤维是第一个实现实际应用的超级蒙烯材料,展示了超级蒙烯材料的巨大理论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为原子级厚度的石墨烯走向应用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也为新型石墨烯基复合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展望正如前述蒙烯玻璃纤维的具体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载体选择和材料设计,架起连接理想的单层石墨烯基元到实用宏观材料的桥梁,实现石墨烯的优异特性向宏观实用场景的有效传递。在超级蒙烯材料设计和制备过程中,衬底材料的选择和预处理、石墨烯的可控生长、石墨烯—衬底的界面调控、后加工成型以及批量制备工艺与装备等极为关键,也是超级蒙烯材料走向应用的基础。由于超级蒙烯材料的多样性和复杂的电子声子耦合,这一全新的复合材料领域有可能孕育新的物理发现,催生新的技术创新,甚至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支撑衬底的选择是超级蒙烯材料设计的关键所在,决定着制备可行性、材料性能以及应用前景。支撑衬底可分为非金属和金属两大类别。上文详细介绍了蒙烯玻璃(石英)纤维材料。实际上,很多常见的非金属材料(如氧化铝、氮化硼、碳化硅等)表面,都有直接高温生长石墨烯的研究报道,这说明以这些材料为衬底的超级蒙烯材料制备具有可行性。尤其是在蓝宝石(α-Al2O3)表面,通过甚高温方法生长得到的石墨烯薄膜质量很高,层数和结构的控制性也很好;而氧化铝纤维作为一类新型氧化物纤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耐高温、机械柔性、化学稳定性以及绝缘性,已逐渐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翘楚。在超级蒙烯材料设计理念指导下诞生的蒙烯氧化铝纤维集石墨烯和氧化铝纤维的优异特性于一身,有望成为新一代轻质高强、高导电、高导热复合材料。大多数过渡金属因具有部分填充的d轨道,或者能形成可吸附和活化反应介质的中间产物而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是高品质石墨烯生长的良好衬底。而以铜、铝、铟、锡等金属材料为代表的导电、导热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的各个领域,例如输配电网络、雷达微波管、电磁屏蔽、电子芯片封装等。随着这些领域的迅速发展,对金属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轻质、高强、高导电、高导热、耐腐蚀、抗电磁屏蔽 等特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成为众多高端装备的亟需材料。已有研究表明,石墨烯蒙皮的引入可显著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例如,以铜箔、铜丝、铜网、铜粉等不同形态的金属铜材作为支撑衬底生长石墨烯,再经过热压复合等工艺处理,可得到具有高导电、高导热、高载流量的蒙烯铜材料;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铜、铝表面生长少层石墨烯或垂直石墨烯纳米片,可显著提升金属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增强抗腐蚀能力。这种全新的金属基蒙烯材料有望促进飞行器电缆、电机、电触头、隐身涂层基板、雷达微波行波管等结构功能部件的升级换代,在飞行器减重、防雷击以及电磁对抗、电磁防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超级蒙烯材料中,作为支撑衬底的体相材料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石墨烯通过蒙皮或以复合 界面的形式介入其中,带来新的功能(如导电、导热增强等)。由于石墨烯“蒙皮”很薄,从单原子层到亚微米厚度可调,而支撑衬底材料的特征尺寸通常都在微米到毫米量级,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石墨烯的相对比重、构筑连续的石墨烯网络、调控石墨烯与衬底材料的耦合强度,以最大化地发挥石墨烯的性能,成为超级蒙烯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后加工工艺可为超级蒙烯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改善提供新的调控空间。各种蒙烯金属材料基元的进一步复合成型可制造出丰富的界面结构。可以想象,在此类新型复合材料体系中,石墨烯会带来更多的导电、导热通道,而金属为石墨烯提供更多的载流子。需指出的是,高温生长过程、后加工工艺以及石墨烯与金属衬底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金属衬底的体相结构重构,进而带来新的调控空间或需要解决的技术挑战。此外,对于超级蒙烯纤维材料来说,不同的编制结构和图案化设计也会影响其力学、热学和电磁学性能。近年来,粉末冶金、增材制造、复材加工成型等相关领域的快速技术进步也为超级蒙烯材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依托。应当指出的是,超级蒙烯材料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材料设计、高温生长、物性测量和应用探索方面空间巨大。例如,蒙烯粉体材料比表面积大,易于加工,有利于发挥石墨烯的优异性能,但高温生长过程面临着难以分散、易于团聚、不易工程放大等难题。对蒙烯金属粉体制备来说尤其如此,有效控制高温生长过程中的金属粉体团聚和碳源前驱体传质至关重要。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发展了鼓泡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方法,但生长效率和粉体质量的控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蒙烯非金属材料,由于缺乏催化活性,通常石墨烯的质量和生长速率较低。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发展了限域空间法、助催化法、甚高温法等特殊生长方法,与金属表面催化生长的石墨烯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此外,目前所报道的蒙烯金属仅限于铜和铝,其导电性和导热性提升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晰,石墨烯与金属界面结构的调控方法 和规模化制备工艺还远未成熟。在应用探索方面,石墨烯的导热性和导电性为人们所青睐,超级蒙烯材料的问世有望促进电力电缆、信号传输、导热散热等结构功能器件的升级换代。需要关注的是,具体应用场景下超级蒙烯材料的短板,如高温生长工艺带来的载体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等。有针对性地发展超级蒙烯材料的生长方法、规模化工艺和装备是这一新兴领域发展的关键。毋庸置疑,这一新概念材料的提出将有力推动石墨烯与传统材料的融合,为破解连续态石墨烯薄膜材料的实用化开辟新路,为加快石墨烯材料的产业落地提供新的动力。
  • 谈烯论道 | “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 网络会议即将开播!
    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报告指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石墨烯作为新型碳材料中的“王者”,在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技术方向中均有应用潜力,在上海、浙江、山西等省“十四五”规划中均被重点提及、加快发展。业内认为,除石墨烯电池等趋于成熟的商业应用外,石墨烯在建筑节能、碳捕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随着碳中和战略的实施,石墨烯产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助力碳中和,石墨烯究竟该怎么用?本文特列举石墨烯在碳捕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飨读者,并附“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参会福利。 变废为宝, CO2也可以制备石墨烯! 2019年7月,据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官网报道,该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石墨烯的方法,目标是电池和电子产品的潜在应用。他们采用一种全新的工艺,在高达1000℃的温度下,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与氢气一起,借助经过特殊处理的活性催化金属表面,最终直接转化形成石墨烯。从事本项研究的负责人马里奥• 鲁本教授表示:“如果金属活性催化表面中形成了适当的铜和钯平衡,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烯的过程将直接在简单的单步过程中进行。” 在更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生产了具有多层厚度的石墨烯,可在电池、电子元器件或过滤膜材料中取得应用。(DOI: 10.1002/cssc.201901404 )二氧化碳(红-黑)和氢气(灰)在铜-钯表面上经过催化反应转变成石墨烯(黑)(图片来源:E. Moreno-Pineda, KIT)石墨烯高效过滤器将碳捕获成本降低2-4倍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 Kumar Varoon Agrawal 教授团队采用石墨烯材料研制出新型的二氧化碳过滤器。该团队在石墨烯上制备了二氧化碳分子大小的小孔,这些小孔使得二氧化碳能够通过,同时阻挡了氮气等其他比二氧化碳分子大的气体,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工业废气的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这种石墨烯过滤器不但非常薄,而且在效率和速度方面也远超市面上的大多数过滤器。Agrawal 教授预计这项技术将使碳捕获成本降低近 30 美元/吨二氧化碳,而其他商业技术的成本要比这高出 2 到 4 倍。(DOI: 10.1126/sciadv.abf0116)石墨烯二氧化碳过滤器示意(来源:EPFL)瑞典研究者利用石墨烯+太阳能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2020年7月,据外媒报道,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尝试利用太阳能,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之后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用其技术是有可能用二氧化碳和水选择性地生产出甲烷、一氧化碳或甲酸。研究人员将石墨烯和立方碳化硅结合,研发了一种石墨烯基光电极,可以保持立方碳化硅捕获阳光能量并制造出电荷载体的能力。石墨烯在保护碳化硅的同时,还起到了作为导电透明层的作用。石墨烯基光电极可以与铜、锌或铋等各种金属制成的阴极结合,通过选择合适的金属阴极,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选择性地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如甲烷、一氧化碳和甲酸。甲烷可用作燃料,用于适用气体燃料的车辆,而一氧化碳和甲酸可以被进一步加工成为燃料,用于工业。(DOI:10.1021 / acsnano.0c00986,)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为促进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将于2021年5月11日举办 “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会议。邀请业内专家以及厂商技术人员就石墨烯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化等展开探讨,推动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日程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人09:30-10:00石墨烯的原子尺度表征与环保应用进展孙立涛(东南大学)10:00-10:30石墨膜导热测试技巧方法李金艳(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10:30-11:00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晶圆生长研究进展王浩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11:00-11:30石墨烯材料检测方法介绍刘峥(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1:30-14:00午休14:00-14:30石墨烯基材料的拉曼光谱研究谭平恒(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14:30-15:00石墨烯导热增强复合材料与热界面材料林正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5:00-15:30二维半导体及异质结的生长与光电性能调控肖少庆(江南大学)15:30-16:00石墨烯结构表征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胡学兵(景德镇陶瓷大学)16:00-16:30石墨烯等低维纳米材料的标准化动态和展望丁荣(全国纳标委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进入报名页面。(会议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raphene2021/)报名参会加入会议交流群,随时掌握会议动态
  • 上海微系统所等制备出石墨烯基量子电阻标准芯片
    电阻标准是电学计量的基石之一。为了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和量值传递扁平化趋势,推动我国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测量体系,补充国家量子化标准,开展电学计量体系中电阻的轻量级量子化复现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至关重要。与传统砷化镓基二维电子气(2DEG)相比,石墨烯中的2DEG在相同磁场下量子霍尔效应低指数朗道能级间隔更宽,以其制作的量子霍尔电阻可以在更小磁场、更高温度和更大电流下工作,易于计量装备小型化。此外,量子电阻标准的性能通常与石墨烯的材料质量、衬底种类和掺杂工艺相关。如何通过克服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成核密度与生长调控的瓶颈,获得高质量石墨烯单晶,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器件结构和工艺,开发出工作稳定且具有高比对精度的量子电阻标准芯片至关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报道了采用在绝缘衬底表面气相催化辅助生长石墨烯,成功制备高计量准确度的量子霍尔电阻标准芯片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以“Gaseous Catalyst Assisted Growth of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 for Quantum Hall Resistance Standard Device)”为题,发表于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上。研究人员首先采用氢气退火处理得到具有表面台阶高度约为0.5nm的碳化硅衬底,然后以硅烷为气体催化剂,乙炔作为碳源,在1300°C条件下,生长出高质量单层石墨烯。该温度条件下衬底表面台阶依然可以保持在0.5nm以下。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可以制成量子电阻标准器件,研究团队直接将该量子电阻标准器件集成于桌面式量子电阻标准器,在温度为4.5K、磁场大于4.5T时,量子电阻标准比对准确度达到 1.15×10-8,长期复现性达到3.6×10-9。该工作提出了适用于电学计量的石墨烯基工程化、实用化的轻量级量子电阻标准实现方案,通过基于其量值的传递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电阻量值准确溯源的需求,补充国家计量基准向各个行业计量系统的量传链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该研究工作第一完成单位,陈令修、王慧山和孔自强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上海微系统所的王浩敏研究员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鲁云峰研究员。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B类计划和上海市科委基金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t.202201127
  • 宁波材料所在耐蚀石墨烯薄膜缺陷修复方面取得进展
    石墨烯以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不透过性被认为是最具潜力且已知最薄的防腐材料。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常用来制备大面积和高品质的石墨烯薄膜,但研究人员发现CVD法生长石墨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寸的本征缺陷,如空位、针孔、裂纹和石墨烯岛晶界等。缺陷的存在,导致金属基体直接暴露在腐蚀介质中,引发金属基体和石墨烯之间的电偶腐蚀,加速了金属基体的腐蚀速度。缺陷除了会降低石墨烯薄膜的防腐性能外,还会降低电学性能,尤其是在腐蚀发生以后。目前已有一些修复石墨烯缺陷的方法,比如通过原子层沉积(ALD)方法在石墨烯上沉积钝化氧化物(例如ZnO和Al2O3)。氧化物覆盖整个石墨烯表面,可以提升石墨烯膜层的耐腐蚀性能。但是,ALD方法需要数小时且对缺陷不具有高的选择性,沉积在石墨烯的无缺陷区域的氧化物往往会显著降低石墨烯的电学性能。到目前为止,修复石墨烯缺陷的最大挑战是高效性和精准性,同时又不影响其化学稳定性和电学性能。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实验室苛刻环境材料耦合损伤与延寿团队设计了一种快速、精准修复石墨烯缺陷的方法,可以在15分钟内高效地修复石墨烯上多尺度和多类型缺陷,在提高石墨烯膜层腐蚀防护性能的同时不影响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能。研究人员基于溶液蒸发过程中1H,1H,2H,2H-全氟辛硫醇(PFOT)分子在石墨烯缺陷位置的原位自组装(图1),通过硫醇与缺陷位点暴露的铜基底形成化学键快速修复缺陷。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联用技术验证PFOT修复石墨烯缺陷的精准度,发现PFOT选择性吸附在不同类型和尺寸的石墨烯缺陷上,在石墨烯完整区域没有出现PFOT分子。图1 CVD石墨烯涂层缺陷的快速修复过程示意图研究人员通过显微红外、XPS和DFT计算(图2)揭示了化学键的形成机制,实验表征和DFT计算得出的结果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PFOT分子与暴露在缺陷位置的基底铜原子和石墨烯缺陷边缘的碳原子形成非常强的共价键,并且,PFOT分子与完整无缺陷的石墨烯表面形成弱的范德华键,在清洗过程中很容易去除,这就是PFOT精准修复石墨烯缺陷的原因。图2 PFOT修复石墨烯缺陷的六种吸附构型此外,硫醇与基底铜原子和缺陷边缘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导致PFOT分子扩散到缺陷位置的Ehrlich-Schwoebel势垒降低。这就使得PFOT分子可以很快(仅在15分钟内)且精准的修复石墨烯缺陷。研究人员进一步使用FIB制样并采用TEM观察修复后缺陷位置石墨烯与PFOT分子的微观结构,发现PFOT分子只在石墨烯缺陷处的铜基底上生长,与无缺陷完整石墨烯具有明显且精确的分界,这充分验证了上述PFOT修复石墨烯缺陷机制和化学键合机制(图3)。图3 PFOT修复石墨烯缺陷的显微机制该铜基石墨烯缺陷精准修复的方法展现出普适性,除了PFOT分子以外,高效且长效的修复石墨烯缺陷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关键要求:(1)修复物质必须与金属基底有牢固的化学键合,确保长期的化学稳定性,使得修复缺陷具有长效性;(2)修复物质不会与完整无缺陷的石墨烯表面形成化学键,确保修复不会影响石墨烯优异的电学性能;(3)修复物质含有疏水性官能团,以降低腐蚀性介质在表面的润湿性从而提升石墨烯膜层的腐蚀防护性能。
  •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分析高盐样品中的锑元素
    三价锑有毒性,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因此对于该成分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可能含有锑元素的样品进行定量分析。但对于一些高盐且目标元素含量很低的样品,例如尿样,高盐背景会影响检测灵敏度。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盐样品的方法:将60μL样品和20μL基体改进剂,共80μL试剂注入石墨管,测定样品中微量锑元素。即使大量注入样品,也可实现高灵敏度、高精度的定量分析。高盐样品中锑元素的条件设置■ 样品制备模拟尿液:参照JIS T 3214 膀胱留置用导尿管*模拟尿液中钠浓度:5.4 g /L*样品:将模拟尿液稀释2倍,并向其中加入锑元素(硝酸5%)■ 基体改进剂配置选择Pd1000 mg/L(硝酸10%)和Pd+Mg 1000 mg/L(硝酸10%)两种基体改进剂进行比较,如下图所示,Pd1000 mg/L(硝酸10%)作为基体改进剂的吸光度更高,因此选择Pd1000 mg/L(硝酸10%)作为基体改进剂。 ■ 加热后注入条件设置什么是加热后注入?对于大进样量的情况,可将石墨管加热至预设温度后再注入样品,这样可抑制样品散开,使样品停滞在石墨管中央,由此提高重现性,增加了进样量。通过优化,加热注入温度设置为80℃。 另外对于大量进样的情况,还可以选择日立DII型双注入技术热解石墨管来进行测试。■灰化、原子化温度设置—温度程序自动生成功能【灰化温度设置】背景吸收现象主要是由尿样中的钠元素(5000 mg/L左右)引起的。灰化温度≤1000℃时,背景吸收值偏高,以至于很难准确测定样品。通过温度程序自动生成功能可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温度和吸光度关系图,由图可见灰化温度为1300℃时样品吸光度值最高,背景吸光值低,因此灰化温度设置为1300℃。【原子化温度设置】不同的原子化温度,原子吸收信号强度也不相同。通过温度程序自动生成功能可获得最佳原子化温度,如下图可见,原子化温度≤2500℃时,信号强度较弱。最终原子化温度设置为2800℃。分析高盐样品中的锑元素按JIS T 3214 膀胱留置用导尿管说明,配置模拟尿液样品。标准液是将关东化学社配置的原子吸光用标准液使用0.1%的硝酸稀释而成。■ 测定条件■ 测定结果上述是模拟尿样测定的结果:线性良好,回收率为97.3%,结果准确可靠。使用日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ZA3000系列进行高盐度样品分析时,先加热石墨管再注入样品,不仅可以增加进样量(最多可注100μL),而且分析灵敏度高;配合日立原吸软件的温度程序自动生成功能,可方便快速地对干燥、灰化、原子化温度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温度程序。
  • 石墨烯研究新成果 杀手锏级高端应用可期!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吴施伟课题组实现石墨烯中三阶非线性效应的电学调控并揭示其机理。他们的研究成果《石墨烯中无质量狄拉克费米子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的电学调控》于伦敦时间5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光子学》。复旦物理学系教授刘韡韬为本文的合作通讯作者,课题组博士生江涛、黄迪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石墨烯是仅由单个碳原子层组成的蜂窝状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晶格与能带结构,石墨烯中的载流子没有静止质量,运动速度大小固定,只能改变方向。它们的行为遵从狄拉克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故此也称为无质量狄拉克费米子。自发现以来,石墨烯的特殊性质、及其引发的许多新奇有趣的现象一直是前沿科学研究的焦点,石墨烯的非线性效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此前,科学界已注意到石墨烯强烈的三阶非线性效应,这使石墨烯在微纳光子学、激光产业、光通信、量子信息与计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过去的实验报道对石墨烯三阶非线性系数无法形成统一的观点,不同实验结果甚至有着高达6个数量级的差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吴施伟等意识到,石墨烯中的三阶非线性响应是由多个量子共振跃迁通道协同竞争形成的整体效应,提出了采用离子凝胶技术制备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器件,通过大范围调控石墨烯中的载流子密度和化学势来逐一控制相关量子共振跃迁通道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发现,石墨烯中的化学势会强烈地影响其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而且不同的三阶非线性效应对化学势的依赖关系完全不同。对于加法类型的三阶非线性效应,如三次谐波和加法型四波混频,当调高化学势关断单光子、双光子共振通道后,三阶非线性效应反而会极大地增强;与此相反,对于减法类型的三阶非线性效应,如减法型四波混频和光学科尔效应,同样对单光子、双光子通道的关断反而会使得三阶非线性效应的强度出现剧烈下降,对石墨烯非线性光学系数的微观量子理论计算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吴施伟解释道:“这种不同量子共振跃迁通道之间的干涉效应,类似于家喻户晓的《三个和尚》的故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石墨烯低掺杂的情形下,‘石墨烯加法三阶非线性效应’这座庙里,有相互拆台的三个和尚A、B和C,三个人不仅不合作挑水,反而还相互推脱偷懒,结果都没水喝(三阶非线性效应很弱);直到有一天,和尚A外出云游了(调高掺杂浓度),三个和尚之间的僵持被打破了,剩下来的两个和尚尽管还是相互不服气,但是和尚C能说会道,说服了和尚B一块挑水喝(三阶非线性效应增强);后来和尚B也外出云游了(进一步调高掺杂浓度),和尚C乐得清静,自己一个人担水自己喝(三阶非线性效应进一步增强)。有趣的是,在‘石墨烯减法三阶非线性效应’这座庙里的三个和尚D、E和F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这三人感情很好,都争着去担水,因此完全不愁水喝(三阶非线性效应很强),但是后来和尚D和E陆续下山化缘了(调高掺杂浓度),因此担水能力反而下降了(三阶非线性效应减弱)。概括地说,石墨烯三阶非线性效应的量子共振跃迁通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的机制,随着调节化学势,主导竞争与合作的力量会此消彼长,从而最终导致了研究成果中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团队揭示了跃迁通道间的干涉效应在石墨烯非线性光学效应中的主导作用,澄清了之前国际上不同课题组在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上分歧的来源,并且指出了通过化学势来大范围调控石墨烯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途径。与此同时,本研究工作制备出了国际上首个基于石墨烯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电光器件,电学的调控比可达几个数量级。鉴于近年来石墨烯在大面积低成本生长制备方面的重大突破,这一电光调控机制有望为石墨烯产业提供一种杀手锏级别的高端应用。 /p
  • 全球首台商用石墨烯飞秒光纤激光器问世
    记者从近日在江苏泰州举行的中国石墨烯标准化论坛上获悉,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商用石墨烯飞秒光纤激光器Fiphene问世,同时创造了脉冲宽度最短(105fs)和峰值功率最高(70kW)两项石墨烯飞秒光纤激光器世界纪录。   飞秒光纤激光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包括激光成像、全息光谱及超快光子学等科研应用,以及激光材料精细加工、激光医疗(如眼科手术)、激光雷达等领域。传统的飞秒光纤激光器核心器件&mdash &mdash 半导体饱和吸收镜(SESAM)采用半导体生长工艺制备,成本很高,且技术由国外垄断。   在飞秒光纤激光器领域,石墨烯被认为是取代SESAM的最佳材料。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撰文预测石墨烯飞秒光纤激光器有望在2018年左右产业化。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化,需要解决高质量石墨烯制备、大规模低成本石墨烯转移、石墨烯与光场强相互作用、石墨烯饱和吸收体封装以及激光功率稳定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研究,成功攻克了这些关键技术,率先实现了石墨烯飞秒光纤激光器的产品化,主要性能指标均高于同类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和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该产品被命名为Fiphene,取Fiber(光纤)和Graphene(石墨烯)两个词的组合。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以Fiphene为平台,推出更多石墨烯光纤激光器产品,将石墨烯的应用发展向前推进。
  •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溶剂中的铜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多用于测定水溶液样品,但有的时候也需要用有机溶剂来制备样品。下面就来介绍使用日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ZA3000,测定不同溶剂中铜的实验。实验分别以水、甲醇、乙醇、丙酮、4-甲基-2-戊酮 (MIBK)为溶剂制备样品,采用石墨炉法测定样品中的铜(Cu)。u 样品处理向水溶液中加入0.5 %的硝酸溶液,得到待测样品。向有机溶液(甲醇、乙醇、丙酮、MIBK)中加入0.5 %的硝酸溶液,得到待测样品。加入0.5 %的硝酸溶液,目的是为了维持铜在溶液中的稳定性。u 实验条件使用有机溶剂时,干燥温度可以稍微设置低一些。使用有机溶剂时,洗涤液可以用有机溶液,但在测定完成后,应使用纯水清洗或更换石墨管。u 实验结果? 原子吸收曲线图? 标准曲线即使溶剂使用有机溶液,也可在与水溶液基本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准确测定样品。五种溶剂的铜溶液在0μg/L~20μg/L浓度范围内r2 ≥0.9997, 线性关系良好。 从上面这个实验表明,日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采用双检测器系统,即使测定有机溶剂样品,基线也十分稳定,可以得到高精度的测定数据。
  • 中国的石墨烯来了!我们的产业要让世界刮目相看
    石墨烯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表示,石墨烯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材料中最薄、强度最大的材料,以其极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透光性而具备极其广阔的产业应用空间和社会经济价值,未来5-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会形成超过千亿美元的市场。  “石墨烯,我们来了,我们要让世界刮目相看。”常州国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成新材料”)董事长、CTO董国材说。  远赴欧洲,攀登知识之巅  1998 年,一个冬日雪后的清晨,伴随上课铃声的响起,黑龙江省一所高中的教室中传出了阵阵朗诵声。在所有高三的学生都还在为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而如临大敌之时,许多人眼中的“别人家孩子”董国材已然可以随心所欲的沉浸在自己喜爱的物理世界之中。那时,他已经获得了北京大学的保送名额。  1999年夏天 ,董国材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高手云集的北大,也掩盖不住他身上的“学霸”气息。在别人还在为考研而苦苦复习之时,他却在因可选择的保送学校过多而烦恼。最终,立志成为一名顶尖科学家的他选择了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物理所的科研实力特别强,当时可以说是国内这个领域里最强的。”董国材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刚刚进入中科院物理所,董国材就受到了导师薛其坤院士的重用,承担了开发一套RHEED震荡观测系统设备的重任。该套设备如果研发成功,将极大的提高相关领域的科研效率。几个月之后,董国材就做出了首台原型机,经测试完全超出最初设计标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中科院物理又复制了三套相同的设备,至今还在为中科院物理所、清华大学的科研不断做出贡献。  新设备的研发成功,让董国材成功跻身中科院物理所的“学霸”行列。此后,荷兰莱顿大学的交换生名额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他的身上。  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最具声望的欧洲大学之一,成立于公元1575年2月8日,是荷兰王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十二个创立成员之一,也是Coimbra Group、Europaeum等大学联盟的一员̷̷  然而,这些都不是吸引董国材远赴欧洲的理由。“荷兰莱顿大学,在仪器研发上一直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很多产品的技术参数都是世界第一。”他说。  从黑龙江到荷兰莱顿的大学的距离有多远?在董国材的眼中可能只有四个字:不断学习!  学成归国,探索产业路径  陌生的国度,并不能掩盖董国材身上的才华。“你要不要来我们学校读博士?”短短不足一年的交换期,他再次获得了莱顿大学导师的认可。  “导师,您说我要不要在莱顿大学读博士?”董国材拿起了电话打给了远在北京的导师薛其坤院士征询他的建议。最终,在导师的支持下,他决定选择到荷兰继续深造。  2006年,董国材正式加入莱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他到来之前,莱顿大学针对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发已经持续了八年时间,却迟迟未能研发成功。伴随董国材的加入,中西方思维的碰撞,让项目研发进入了全新阶段。两年后,设备的功能不仅达到了最初的设计指标,还在很多方面远远超出设计指标。诸如,高温下的空间分辨率小于1nm,创造了高温显微学的世界纪录。  “我们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仪器设备,那我们一定要选一个全世界最火的材料来做。”在一帮科学狂人的欢呼声中,石墨烯成为了他们的研究方向。  2010年,董国材在荷兰莱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2年,以博士后的身份正式毕业。莱顿的大学的6年学习生活,不仅提高了他的知识和科研水平,更让他对以后自己要走的路有了清晰的认识。  2012年,一个消息的传来,让董国材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到底在何方。那时,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在常州正式成立,朋友邀请他回国共同去研究石墨烯的产业化。  “回国,毕竟那里离家更近一些。”董国材告诉云投君,“我在下决定前和导师薛其坤院士聊了很久。他告诉我,现在国内不论是在学术氛围,还是在产业环境,亦或是创业环境上都已经不比欧洲差。而对家乡的思念,让我最终下定了决心。”  因为石墨烯,常州这个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城市,成为了董国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烙印。  筷子兄弟,让世界刮目相看  2012年,在董国材决定回国的时候。在中国常州,德国百尔罗赫中国研发制造中心正式开始试运营,它的掌舵者张泳用十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让德国人为之侧目的“中国速度”。那时,距离董国材与张泳这对最佳拍档的碰面还有两年时间。  张泳,199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常州化工研究所成为一名产品研发工程师。四年的科学研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丝绸精炼剂”、九五攻关项目“高效印花粘合剂” 的核心成员),两年的车间主任,后来从事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1999年担任研究所纺织印染助剂事业部总经理,2002年开始担任常州化工研究所总经理̷̷张泳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基层员工到企业掌舵者的蜕变。而这,也正是常州化工研究所蜕变的开始。  2007年,张泳被常州市授予: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十大明星。“我任职期间,在依托研究所原有的两块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向国际上需求比较大的、体现高技术要求的医药的ODM的业务转型,并与先灵葆雅、默克等国际一流药厂达成合作,为研究所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这不正是我应该做的吗?”在张泳的反问中,云投君听出了一个企业掌舵者的担当。  2010年8月,经过多番思量,张泳决定加入德国百尔罗赫。“这真的很难抉择。”张泳告诉云投君,“促使我下决心得很重要一点是,我长期在国内的企业工作,特别想看看国外的企业,特别是德国的企业是如何运行的,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高的。”  在百尔罗赫呆的越久,张泳内心的感悟就越深,“我经常在想,如果有德国一样的好技术、好产品,配上我们中国接地气的市场行为、推广、规划、执行,我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2015年年初,长期从事企业运营的张泳,和一直专注石墨烯和高温隧道扫描显微镜研究的董国材有了第一次的见面。  “我们聊得很投缘,经常在一起交流石墨烯的技术,还有高端科学装备等。”张泳告诉云投君,“我们两个人从性格、专业(他是学物理的、我是学化学的),经历(他有非常强的科学功底、我也有比较好的一个产品研发和新产品推广的经验 他在欧洲留过学,我在欧洲的公司呆过)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有好的技术,有比较投缘的搭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自己出来做一些有情怀的事情,做一些很值得若干年后回味的东西,做一些很拿得出手的产品,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事情。”  他们的相遇,将本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变为了一双“筷子”。而这双“筷子”,或将“夹起”石墨烯这个产业富矿。  中国合伙人,走出自己的产业路  世界上最稳定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在国成新材料的创业团队中,同样存在三个“中国合伙人”。除了董国材、张泳,天使投资人吴海宙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董国材与吴海宙相识于2012年,刚刚回国的他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一次活动上见到了吴海宙。一次简单的交谈,却像是见到了许久的老友。此后,两人每次相见都有聊不完的话题。而国成新材料的创立,则让两人的关系更近一步。  “吴海宙不仅是我们的天使投资人,还是我们的创始成员,是我们铁三角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三个人,因为石墨烯和创业有了第一次的头脑风暴。此后,就经常在一起聊我们的技术、潜在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经过很多次的头脑风暴,最后我们就把我们的业务方向定位为:石墨烯的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高真空的科学仪器。”张泳说。  为什么即做石墨烯,又要做科学仪器?“我一直坚信要靠做设备来做科研,要靠做设备来做产业。”董国材表示,在许多关键的领域,不在于你的生产、你的规模,而在于你的设备、你的技术。诸如,中国有无数的LED生产线,但几乎都是赚小钱的。这就是因为设备、技术不在自己手中。而石墨烯产业还有着一个非常特殊的特点,很难买到相应的生产设备。就算可以买到设备,那也是沿着别人的路径在走,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正是得益于国成新材料以一种接近半导体工艺的设备来做半导体的产业思路,国成新材料在石墨烯膜单层平均2英寸大小的环境下,做出了1.5平方米可称得上是国内最大的石墨烯单层膜。“就是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高温隧道扫描显微镜’,这个显微镜可以在1300K的温度下,清晰的观察到每一个石墨烯  原子生长的过程。因为我们有清晰的眼睛,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整个工艺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工艺,生产出优质的大面积的石墨烯膜。正是因为我们有了非常高级的科学仪器,所以我们才可能把石墨烯膜做的这么好。”张泳说。  在 “中国合伙人”的共同努力下,国成新材料用一年多的时间初步建成石墨烯薄膜宏量生产的示范超净间生产厂区,并开展石墨烯薄膜中试设计和部分部件采购 开始石墨烯薄膜应用产品的样品开发,包括smart window,电磁屏蔽膜 完成石墨散热产品的初步设计、验证和初样,有望送手机厂商测试 取得高温下扫描隧道显微镜等高端科学仪器及其部件的销售订单,并有望持续扩大销售规模̷̷一系列成绩。
  • 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制备获突破
    2月28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会明、任文才团队在石墨烯制备方面取得的一项新突破,他们通过金属外延生长方法,制备出了具有非常优异场发射效应的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及其薄膜。   石墨烯优异的电、光、强度等众多优异性质使其在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光电子学、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但大规模高质量制备技术是制约其进入实际应用的瓶颈之一。   目前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有胶带剥离法、碳化硅或金属表面外延生长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前两种方法效率低,不适于大量制备。而迄今由CVD法制备的石墨烯,一般是由纳米级到微米级尺寸的石墨烯晶畴拼接而成的多晶材料。   对于以金属基体生长的石墨烯,通常以腐蚀金属基体的方法来进行转移,不仅存在金属残存、转移过程破坏石墨烯结构的问题,而且污染环境、成本高、不适合贵金属基体。   成会明等采用贵金属铂生长基体,以低浓度甲烷和高浓度氢气通过常压CVD法,成功制备出了毫米级六边形单晶石墨烯及其构成的石墨烯薄膜。通过该研究组发明的电化学气体插层鼓泡法,可将铂上生长的石墨烯薄膜无损转移到任意基体上。   该方法操作简便、速度快、无污染,并且适于钌、铱等贵金属以及铜、镍等常用金属上生长的石墨烯的转移,金属基体可重复使用,可作为一种低成本、快速转移高质量石墨烯的普适方法。   该方法转移的单晶石墨烯具有很高的质量,将其转移到Si/SiO2基体上制成场效应晶体管,测量显示该单晶石墨烯室温下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达7100 cm2 V-1 s-1。   金属基体上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及其薄膜的多次重复生长,为石墨烯基本物性的研究及其在高性能纳电子器件、透明导电薄膜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 合肥研究院高结晶石墨烯宏观体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振洋团队在高结晶石墨烯宏观体的共价生长及其电学行为调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石墨烯是具有优异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的二维碳材料。石墨烯的高效制备与宏观组装对其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石墨烯宏观体的常规制备方法如液相自组装、3D打印和催化模板法等,仅能实现石墨烯片层间的非共价弱相互作用连接,导致石墨烯晶体结构的不连续,成为限制石墨烯宏观体电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鉴于此,研究开发了激光辅助的layer-by-layer共价生长方法来制备高结晶石墨烯宏观体。分子动力学模拟从理论上揭示了它的共价生长机制。共价生长法使得材料具有连续的晶体结构,且与非共价组装相比,其跨层电导率实现了100倍的提升。该材料有助于解决石墨烯规模化应用面临的层状堆垛、晶体质量调控、离子输运通道、体积效应等问题,为石墨烯的储能电极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此外,为了解决石墨烯电极中低自由电子浓度导致的电导率不理想的问题,研究将富含自由电子的铜纳米粒子引入到材料体系,在Cu与石墨烯界面形成了稳定的Cu-C键,从而通过电子注入实现了复合材料超高的导电性能,电导率达到与纯金属接近的0.37×107 S m-1, 是纯石墨烯的3000倍。研究进一步利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光谱,结合密度函数理论(DFT)模拟揭示了界面结构对电导率的影响,这对石墨烯的电导率调制以满足不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 高结晶石墨烯宏观体的layer-by-layer共价生长及其表征。  (a)不同铜含量的石墨烯电导率;(b)不同铜含量的石墨烯载流子迁移率和载流子密度。
  • 上海光谱悬浮进样石墨炉原吸技术获新进展
    悬浮液进样技术是固体进样方法之一。许多新型陶瓷材料难于在常规条件下用酸来溶解,而熔融方法会引入高空白和高背景,导致痕量元素难于测定,因此很难用常规方法(制备成溶液)进行原子光谱分析。进样技术和方法依然为原子光谱分析的瓶颈。将固体样品直接引入原子光谱分析系统则可有效地克服试样分解过程所带来的缺陷,如污染、转移损失、分析时间长、空白高及试剂和人力的消耗。   2009年11月10日,由上海市科委资助、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承担的《国产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用于新型陶瓷材料分析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08142201500),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本项目基于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SP-3802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研究了新型陶瓷材料(氧化铝和碳化硅)样品的高温、高压消解和悬浮液制备等两种前处理方法,建立了相应自吸背景校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氧化铝中痕量元素(Cu 、Fe、 Na)、碳化硅中痕量元素(Cu 、Mn、Ni 、Cr)的分析方法。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快速和简便的优点,并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可推广应用到高纯陶瓷材料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   2009年BCEIA展会,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将展出了SP-3802、SP-380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国内外首台SP—3880型全自动交直流塞曼原子吸收最新产品,欢迎从事相关行业用户、专家莅临展台指导和交流。
  • SUNANO将出席2016石墨烯高峰论坛
    为推进中国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发展,2016石墨烯高峰论坛将于4月14日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行。 本次论坛将继续以石墨烯基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器件、工业化应用开发等为主题,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和产业界人士,从学术和产业化视角探讨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的研究进展和产业发展现状,为国内外杰出科学家与企业家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巨纳集团SUNANO GROUP也将出席本次论坛,巨纳作为我国首个石墨烯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和组长单位,除了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之外,还会为大家介绍全球最 的多密度等离子体CVD系统-NEXTCVD。如果您正从事相关的工作,欢迎到现场与我们交流。 多密度等离子体CVD系统-NEXTCVDSUNANO多功能宽密度等离子体CVD结合了电感耦合和电容耦合辉光放电的优点,可在宽密度工艺范围(109-1013 cm-3)实现稳定的等离子体辅助CVD,具有优良的材料处理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是目前全球功能最强大的等离子体CVD系统。 主要特点 l 主要用于石墨烯表面层数减薄、刻蚀、修饰、改性l 多种工作气体下产生稳定的等离子体辉光放电: l 氩气、氢气、氮气、氧气、硅烷、硼烷、磷烷、锗烷、甲烷、氨气、六氟化 硫、四氟化碳、二氧化碳等等。l 等离子体密度可调,变化范围大(109-1013 cm-3)l 可与磁控溅射同时工作形成共沉积(最多可与四个磁控溅射靶材形成等离子 体辅助沉积),因而可沉积多种多样的化合物薄膜 广泛的应用范围 l 光伏行业(氮化硅/非晶硅/微晶硅/等离子体织构与刻蚀)l 新型二维材料(石墨烯/二硫化钼等的表面改性及制备)l 半导体工艺(刻蚀工艺/氮化硅与二氧化硅工艺等)l 纳米材料的生长与纳米形貌的刻蚀构造 热烈欢迎世界各界人士莅临巨纳集团展台,沟通交流,共商合作大业!
  • 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电子平台问世
    纳米电子学领域的一个紧迫任务是寻找一种可替代硅的材料。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电子学平台——单片碳原子。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该技术可以与传统的微电子制造兼容,有助于制造出更小、更快、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计算机芯片,并对量子和高性能计算具有潜在影响。石墨烯器件生长在碳化硅衬底芯片上。图片来源:佐治亚理工学院  研究人员称,石墨烯的力量在于其平坦的二维结构,这种结构由已知最强的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相较于硅,石墨烯可微型化的程度更深、能以更高的速度运行并产生更少的热量。原则上,单一的石墨烯芯片要比硅芯片内可封装更多器件。  为了创建新的纳米电子学平台,研究人员在碳化硅晶体基板上创建了一种改良形式的外延石墨烯,用电子级碳化硅晶体生产了独特的碳化硅芯片。  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束光刻来雕刻石墨烯纳米结构并将其边缘焊接到碳化硅芯片上。这个过程机械地稳定和密封石墨烯的边缘,否则它会与氧气和其他可能干扰电荷沿边缘运动的气体发生反应。  最后,为了测量石墨烯平台的电子特性,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低温设备,使他们能够记录从接近零摄氏度到室温下的特性。  团队在石墨烯边缘态观察到的电荷类似于光纤中的光子,可在不散射的情况下传播很远的距离。他们发现电荷在散射前沿着边缘移动了数万纳米。而先前技术中的石墨烯电子在撞到小缺陷并向不同方向散射之前,只能行进约10纳米。  在金属中,电流由带负电的电子携带。但与研究人员的预期相反,他们的测量表明边缘电流不是由电子或空穴携带的,而是由一种不同寻常的准粒子携带的,这种准粒子既没有电荷也没有能量,但运动时没有阻力。尽管是单个物体,但观察到混合准粒子的成分在石墨烯边缘的相对侧移动。  团队表示,其独特的性质表明,准粒子可能是物理学家几十年来一直希望利用的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
  • 新型石墨烯纳米抗菌材料研究获进展
    近日,美国化学会ACS Nano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在新型石墨烯纳米抗菌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Graphene-Based Antibacterial Paper. Wenbing Hu, Cheng Peng, Weijie Luo, Min Lv, Xiaoming Li, Di Li, Qing Huang and Chunhai Fan,ACS Nano, 2010, 4 (7), pp 4317–4323)。该工作发表以后,被Nanowerk、Qmed、Sciencedaily等多家媒体报道及转载,其中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办的Eurekalert!网站报道中指出,这可能是石墨烯重要的环境和临床应用。   研制和利用抗菌材料来抑制和杀灭有害细菌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抗菌材料,如抗生素、季铵盐等不但会导致微生物的抗性,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排列而成的二维晶体,其优异的电子传递、较高的机械强度特性使石墨烯成为纳米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应用的新贵。上海应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胡文兵等在樊春海和黄庆研究员的指导下,探索了氧化石墨烯的抗菌特性,发现氧化石墨烯纳米悬液在与大肠杆菌孵育2小时后,对其抑制率超过90%。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的抗菌性源于其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氧化石墨烯不仅是一种新型的优良抗菌材料,而且对哺乳动物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很小。此外,通过抽滤法能够将氧化石墨烯制备成纸片样的宏观石墨烯膜,也能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由于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简便、成本低廉,这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有望在环境和临床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 《西安宣言》欲推动石墨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9月20日,正在西安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由来自英国、西班牙、希腊等20多个国家石墨烯领域的代表联合签署了《西安宣言》,旨在推动石墨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这将成为全球石墨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在接受科学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每年大会期间,与会代表都会根据当年研发、产业状态,在举办地联合发布一份宣言。而从2014年外方代表勉强为之,到如今热切参与宣言初稿的修改、纷纷响应宣言落实,无不证明我国已在石墨烯产业形成了主导地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李义春还提及了签署《西安宣言》时的一件趣事:“签完字,西班牙纳米科技研究所教授斯蒂芬· 罗氏,还举起食指放在嘴边,问我要不要歃血为盟。”他认为,这是大家合作信心和决心的体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记者了解到,通过《西安宣言》,参与方将在石墨烯产业的标准化、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各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标准委员会主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1133标委会秘书长诺伯特· 法布利西斯还将在石墨烯创新大会闭幕式上宣读该宣言整体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刘忠范院士:“石墨烯热”中更需坐得住冷板凳
    “石墨烯产业必须要有‘杀手锏级’的应用,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瞄准现在,关注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强调。因在纳米领域做出的卓越成果,刘忠范获得第八届纳米研究奖。该奖项由《纳米研究(英文版)》(Nano Research)编委会、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施普林格出版社于2013年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在纳米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进而推动纳米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今年与刘忠范一起获奖的是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Cees Dekker院士教授。 我国位列石墨烯研究第一方阵在世界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刘忠范被公认为是先驱和重要领导者。他推动和见证了我国石墨烯产业的快速发展。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薄、最坚硬、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的材料,因此被称为“会改变世界的材料”,石墨烯产业也成为各国竞争的新材料领域之一。“我们国家起步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得益于国家对发展新材料的重视,这些年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很快。”刘忠范介绍到,截至去年底,我国石墨烯产业相关企业近17000家,论文总数占全球三之一强,专利数量占全球总数三分之二强,“不管从研究规模还是人才队伍看,我们已经属于第一方阵。” 石墨烯产业不能急于求成 刘忠范说,“石墨烯热”仍在持续,“最近,深圳石墨烯产业园揭牌,这是我国第三十个石墨烯产业园。”即便如此,在刘忠范看来,我国石墨烯产业才刚刚起步。“一个产业的发展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以碳纤维为例,“已经花了60年,还远没有成熟,而石墨烯从2004年在实验室被发现,迄今也才17年时间。”从这一角度看,刘忠范多次强调,我国石墨烯产业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放眼未来,要追求原创性突破和打造核心竞争力。“迄今为止,我们的石墨烯产业更多关注具体产品,如何挣快钱。”刘忠范介绍道,目前市场上石墨烯产品主要集中在三大应用上:一是石墨烯大健康和电热产品,如电热服和电暖画;二是石墨烯改性电池;三是防腐涂料。这三大品类占据石墨烯产品的近90%,但它们未必是未来的主导应用。反观国外,人们更多关注的石墨烯传感器和探测器、石墨烯可穿戴技术、石墨烯微波通讯器件、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海水淡化技术等。在刘忠范看来,这些东西不能立即变现,不能期待几年之内就有多么大的产业,但是它们代表着石墨烯材料的未来。专注寻找石墨烯“杀手锏级”的用途刘忠范担心,“我们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也是他一直强调要专注寻找石墨烯“杀手锏级”应用的原因在他看来,“杀手锏”级别的应用是建立在日趋完美的高性能石墨烯材料基础上的,“研究人员一定要有耐心和坚持,既需要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也需要精益求精的研发和持续不断的投入。”刘忠范还强调了材料制备问题。“未来的石墨烯产业依赖于石墨烯材料本身,没有好的材料也就失去了产业的根基,所以把材料做好是关键。”他说,目前的石墨烯材料质量还差得远,在制备技术上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不管是材料制备还是寻找“杀手锏”,都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我研究石墨烯十三年了,尤其在石墨烯薄膜制备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但仍有很多要解决的难题。”刘忠范说,此前自己已在纳米领域耕耘十多年,“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我们可能也不会很快在石墨烯领域取得这些突破。我们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学家要沉下心来,做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么‘上货架’,要么‘上书架’,不必操之过急,做基础研究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面向应用要提倡工匠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刘忠范强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熬”出来的。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为探索石墨烯“杀手锏级”的用途,促进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将于2021年5月11日举办 “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会议。邀请业内专家以及厂商技术人员就石墨烯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化等展开探讨,推动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日程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人9:00-9:30待定孙立涛(东南大学)9:30-10:00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晶圆生长研究进展王浩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10:00-10:30待定德国耐驰热分析10:30-11:00石墨烯材料检测方法介绍刘峥(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1:00-11:30二维半导体及异质结的生长与光电性能调控肖少庆(江南大学)11:30-14:00午休14:00-14:30待定谭平恒(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14:30-15:00石墨烯导热增强复合材料与热界面材料林正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5:0-15:30石墨烯结构表征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胡学兵(景德镇陶瓷大学)15:30-16:00石墨烯等低维纳米材料的标准化动态和展望丁荣(全国纳标委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进入报名页面。(会议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raphene2021/)报名参会加入会议交流群,随时掌握会议动态
  • 为石墨烯发展插上翅膀 多家仪器设备名企亮相2018石墨烯博览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8年9月19-21日,由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GIA)、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和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在西安召开。与大会同期举行的石墨烯材料应用博览会于9月19日上午正式开幕,吸引了近70家石墨烯材料与应用相关企业参与。赛默飞世尔科技、美国麦克仪器、苏州飞时曼、琅菱机械、安徽贝意克等仪器及石墨烯制备及前处理设备相关名企也在展览会上亮相。 br/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5073926-0968-4577-957c-c6826f0dafce.jpg" title=" IMG_4669.JPG" alt=" IMG_466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石墨烯材料应用博览会开幕剪彩仪式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展出的仪器和设备包括拉曼光谱仪、比表面仪、原子力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基因导入仪、试验机、面板激光TEG Prber、探针台、砂磨机、研磨机、分散机、乳化机、搅拌机、均质机、CVD系统、碳纳米线生长设备、超声喷涂系统、马弗炉等。作为研发、制备、检测的工具和手段,仪器设备无疑是石墨烯行业发展的重要翅膀,在博览会现场,展商们与参会领导、专家、用户单位积极交流,互动气氛热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部分仪器和设备厂商参展情况一览:(排名不分先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1c21c3d-18b9-44e8-bcec-2bc863fda6ea.jpg" style=" " title=" IMG_5185.JPG" / br/ 赛默飞世尔科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7ab3ccf-2296-498d-b128-9746a0cc5bf2.jpg" style=" " title=" IMG_5143.JPG" / br/ 美国麦克仪器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fe7a714-485c-4663-80d9-d8c82318e5ac.jpg" style=" " title=" IMG_4684.JPG" / br/ 安徽贝意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1f7ff13-081f-4778-93f6-252cb1696604.jpg" style=" " title=" IMG_4694.JPG" / br/ 琅菱机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41b2133-53ef-4878-8fd2-34b61e6b247a.jpg" style=" " title=" IMG_5131.JPG" / br/ 苏州飞时曼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8d1a050-1187-4ac1-9188-1bd9e6682d87.jpg" style=" " title=" IMG_5195.JPG" / br/ 咸阳鸿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95f6258-c6e5-4caa-8492-699835f96d17.jpg" style=" " title=" IMG_5200.JPG" / br/ 奎特(上海)机电科技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3c8844a-8ed8-4f38-8a11-90ea5718b9df.jpg" style=" " title=" IMG_5201.JPG" / br/ ATS安托司纳米技术(苏州)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b771296-569d-4d85-94c0-a897512ca985.jpg" style=" " title=" IMG_5204.JPG" / br/ 广东派乐智能纳米科技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a745e78-106f-48b7-8cfe-32b5c3f423ff.jpg" style=" " title=" IMG_5205.JPG" / br/ 杭州国彪超声设备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58b4743-6ec2-47b8-bfb1-ea569961639c.jpg" style=" " title=" IMG_5206.JPG" / br/ 上海东华高压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bbae437-5c8b-49a4-9831-f9a44558ed39.jpg" style=" " title=" IMG_5198.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申鹿 /strong /p
  • 清华大学王宏伟等研发新型功能化石墨烯,改善冷冻电镜优势取向问题
    单颗粒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是目前用于解析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结构的主流手段之一。然而,高质量的冷冻电镜样品制备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如气液界面、优势取向和背景噪音等,极大地限制了结构解析的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王宏伟教授课题组、饶燏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课题组合作研发了一种新型功能化石墨烯电镜载网,有助解决样品颗粒优势取向和气液界面等问题。在该研究中,他们合成了多种带有不同电荷性质基团(如氨基和磺酸根)的重氮盐分子,并利用这些重氮盐分子对CVD生长的石墨烯膜进行功能化修饰,进而获得带有不同电荷性质的石墨烯支撑膜。他们利用石蜡作为转移介质,将石墨烯支撑膜洁净转移到电镜载网上,用以冷冻电镜样品制备。经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重构表征,这种功能化石墨烯支撑膜保证了对目标生物大分子的有效吸附,避免了气液界面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另外,因为石墨烯表面修饰的基团带有不同的电荷性质,从而提供了与目标生物大分子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达到丰富取向分布的目的。单颗粒冷冻电镜数据分析表明,带有负电性修饰的石墨烯倾向性地结合生物大分子颗粒表面的正电性区域,而带有正电性修饰的石墨烯则结合生物大分子颗粒的负电性区域,实现了调控生物大分子的取向分布。乳酸乳球菌第二类内含子LtrBRNP在常规支撑膜上具有严重的优势取向问题,从而较难获得高分辨率重构。在该研究中,这种带有不同电性修饰的功能化石墨烯支撑膜能够调控LtrBRNP的取向分布,成功解决了优势取向问题,最终获得了分辨率达3.2埃的三维重构结果。并且,在三维重构过程中,相比没有修饰的普通石墨烯支撑膜,LtrBRNP在功能化石墨烯膜上的颗粒有效利用率也明显增加。这些数据表明这种功能化石墨烯支撑膜提供了一个较为友好的作用界面,有助于保护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20S蛋白酶体以及核糖体在不同电性修饰的石墨烯(NFG:正电性修饰;SFG:负电性修饰)上的取向分布该研究于11月7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带有多种电性修饰的石墨烯支撑膜用以单颗粒冷冻电镜结构解析”(Functionalized graphene grids with various charges for single-particle cryo-EM)。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王宏伟教授、生命学院博士后刘楠、清华大学药学院饶燏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陆叶、博士后刘楠,药学院2019级博士生刘永波以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郑黎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宏伟课题组王家博士、2020级博士研究生杨君豪、2020级博士研究生贾霞、2022级博士研究生资沁茹以及实验室其他成员对该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科学探索奖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579-w
  • 高性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电工研究所马衍伟团队联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在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研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2D Graphene/MnO Heterostructure with Strongly Stable Interface Enabling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Solid-state Lithium-Ion Capacitors为题,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 2022, 2202342)上。 锂离子电容器作为一种有效结合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的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具有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以及长循环寿命,有效弥补了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之间的性能差异。电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 精细的结构设计工程被认为是提高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式之一。马衍伟团队提出了一种通用静电自组装策略,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原位生长了具有卷心菜结构的MnO复合纳米材料(rGO/MnO)。通过深入的原位实验表征以及理论计算,证实了rGO/MnO异质结构具有较强的界面作用和良好的储锂动力学。由于rGO/MnO复合纳米材料具有高电荷转移速率、丰富的反应位点以及稳定的异质结构,基于rGO/MnO复合纳米材料制备的电极具有高比容量(0.1 A/g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860 mAh/g)、优异的倍率性能(10 A/g下比容量为211 mAh/g)以及长循环稳定性。因此rGO/MnO复合纳米材料可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理想的负极材料。 通过将这种高性能石墨烯基复合材料作为负极与活性炭正极进行组装,马衍伟团队成功制备出柔性固态锂离子电容器(AC//rGO/MnO)。经测试,这一电容器基于电极活性材料总质量的能量密度最高达到194 Wh/kg,功率密度最高可达40.7 kW/kg。这是迄今为止报道柔性固态锂离子电容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最高值。此外,在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AC//rGO/MnO电容器的容量保持率可达77.8%,并且安全性能高。 科研团队表示,这一研究提出的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设计策略在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柔性锂离子电容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大连洁净能源研究院合作基金、中科院青年促进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2342 石墨烯复合材料结构示意图和锂离子电容器原理性能图
  • 皖仪“高性能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
    热烈祝贺安徽皖仪&ldquo 高性能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rdquo 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 近日,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的&ldquo 2012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评选&rdquo 结果揭晓,我公司申报的《高性能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项目荣获&ldquo 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rdquo 荣誉称号。 &ldquo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rdquo 是由安徽皖仪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的一种高档分析仪器,它是指通过石墨炉高温使待测元素原子蒸汽化,利用待测元素原子的共振吸收,通过测定蒸汽化原子吸光度来实现对待测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它主要用于痕量元素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及选择性好两大主要优点。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现代重要的元素定量分析仪器之一,可直接测定金属和类金属的元素达70多种,是一种高档分析仪器。可广泛应用与生物、食品、地质、冶金、建筑、材料、医药、环境、石油、化工、机械等各个分析领域。 此款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具有6灯座同时工作或者预热、先进的元素灯切换装置、新型双灯双原子化器一体化、高可靠性自动进样器、快速波长扫描机构、高精密度、高安全性能等产品特性。它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原子吸收光度计的升级换代产品,将解决国内产品在石墨炉固体进样技术方面和国外产品的差距,也将进一步打破外国仪器及分析技术的技术壁垒,提升国产分析仪器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将改变我国此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实现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市场份额大幅度提升,对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以及中小企业的产品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有着深远意义。
  • 萃取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试工业废水中铊含量
    铊及铊化物都具有剧毒,铊对动植物的毒性远大于铅、镉、汞等其他重金属。《GB 31573-2015 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涉铊的无机化合物工业企业,其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的铊总量限值为0.005 mg/L。现行水质中铊含量测定标准《HJ 748-2015 水质铊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列出了两种测试方法:沉淀富集法和直接法。直接法对于基体复杂的废水样品而言,基体影响大,且灵敏度不足,准确性存疑;沉淀富集法则需要用到溴水(剧毒试剂)、离心机(额外的实验设备)等,对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较高,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珀金埃尔默开发了一种利用铁盐和溴化钾试剂对废水样品中的铊进行萃取富集处理的方法,有效去除碳酸锂生产企业排放废水中的复杂基质,并降低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灵敏度要求,大大简化了处理过程,节省企业的管理成本,结果准确可靠,是一种高性价比的企业内控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本次实验使用的是PerkinElmer™ 900T型火焰-石墨炉一体式原子吸收光谱仪,配置铊元素无极放电灯(Tl-EDL)。样品处理用到的试剂有:硫酸、磷酸、盐酸、铁(III)盐(即硫酸铁或氯化铁)、溴化钾、甲基异丁基酮(MIBK),纯度要求在分析纯以上。前处理精确量取废水样品25mL于烧杯中,加入铁盐试剂,盐酸,混匀后置于150 ℃ 电热板上加热,待无气泡冒出后,提高加热温度使溶液近干。取下稍冷后,加入硫酸(1+4),加热数分钟,用水转移至50mL比色管中,加水定容至35mL,加入溴化钾试剂,摇匀。静置,加入磷酸,加水定容至50mL刻度,摇匀。向比色管中准确加入5 mL甲基异丁酮(MIBK),充分振摇数分钟,待静置分层后,取上层有机相测试。样品分析仪器测试参数石墨炉升温程序标准溶液与样品测试谱图如下图所示,峰型左右对称呈正态分布形状,出峰时间在1秒左右,表明石墨炉温度程序对样品合适。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Tl测试谱图标准曲线和样品测试结果见下图,萃取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试TI的结果与ICP-MS法一致,加标回收符合方法验证要求。通过萃取富集的处理方式,样品中低浓度Tl元素可以浓缩至有机相中,相应的限量指标也从原来0.005 mg /L转变为0.025 mg/L,同时原本干扰大的基体组分也去除干净,大大降低对仪器的灵敏度要求。萃取富集石墨炉法Tl标准曲线AAS和ICPMS测试结果想要了解更多测试细节,欢迎扫码下载应用报告。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下载资料
  • 新世纪“材料之王”——石墨烯在空天推进和动力领域的应用
    太空环境由极端温度、真空、微流星体、太空碎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大变化组成。航天器和航天系统的设计和建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参数。暴露在这些恶劣环境下的系统表面由于原子氧的存在而产生破损。因此,高强度和刚度的先进工程材料使20世纪的月球探索时代成为可能,人类探索火星和更远的目的地将需要新一代的材料。20多年来,在纳米尺度(一维小于100nm)合成和加工材料的独特性能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关注,这些特性包括大表面积、高纵横比、高各向异性、可定制的电导率和导热系数以及独特的光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可用于制备高强度、轻量化和多功能结构、新颖的传感器以及具有高度可靠的环境控制能力、能够屏蔽辐射的储能系统。可持续技术改进的交织性质使纳米材料成为航空航天应用的理想材料。纳米材料可以集成到复杂的航空几何结构中,减少制造技术中的废物产生。这也可用于轻量化和无需耗时维护的机身和结构的设计。石墨烯结构由单层厚度的六方晶格碳原子组成,具有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高电导率和导热率。石墨烯具有高的载流子传输速率,表现出比铜导体好的导电性,比硅半导体更好的材料。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能有效地减轻重量,提高材料强度,从而减少排放,减少燃料消耗,最终实现更绿色和更清洁的环境。以石墨烯为基础的先进纳米材料在航空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综述: (1)简述石墨烯结构及其性能特征;(2)主要介绍石墨烯在空天推进和动力领域的热门应用方向,例如复合推进剂,热管理,电极材料,光帆材料等方面;(3)石墨烯未来在空天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一、石墨烯结构及其特性石墨烯由单原子厚度的sp₂杂化碳原子同素异形体组成,呈二维(2D)平面蜂窝状晶格。也是构成石墨、碳纳米管、富勒烯等多种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如图1所示,具有二维碳原子结构的石墨烯,可以通过堆叠形成三维的石墨,也可通过卷曲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或者通过包裹形成零维的富勒烯。图1 (a)石墨烯及碳的同素异形体;(b)石墨烯的晶格结构,属于相邻两个碳格A和B的碳原子以圆点表示;(c)石墨烯的能带结构;(d)石墨烯起伏表面模型图。早在1940年,就有理论认为,二维的石墨烯处于非稳定热力学状态,无法在有限温度下自由存在。因此,一直仅是一个学术概念。直至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利用简单的机械剥离方法成功获得单层石墨烯,从而证实它可以稳定存在。石墨烯的蜂巢晶格结构由密集分布在六边形点阵上的碳原子构成,原子排列十分紧密。碳原子以sp₂电子轨道杂化,在平面内形成3个σ键,键角120°,键长约为0.142nm(图 1(b)),2pz轨道电子在垂直于平面方向形成大π键。石墨烯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由简单的紧束缚模型可以计算得出,它的导带(π*带)和价带(π带)在布里渊区的两个锥顶点K和K´交于一点,称为Dirac点,进而形成圆锥状的低谷。同时,通过观测发现,石墨烯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平整的二维结构,而是在微观状态下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图 1(e)),这也被认为是石墨烯能够在室温下自由稳定存在的原因。由于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高载流子迁移率、低密度和光学透明度等特性,在传感器、光子和电子器件等领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材料。这一新型碳材料也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以其令人兴奋的独特性质,涉及的领域覆盖化学、力学、医学、电子智能及众多交叉学科,并由此创造了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二、石墨烯在空天推进领域热门应用方向航空航天应用历来是先进材料的驱动力,从太空飞行器的强化碳-碳热保护系统到先进的推进动力系统。只有工程纳米材料的应用才能满足需求,使得航空航天发展更进一步。(一)复合推进剂石墨烯的应用目前也已经扩展到复合推进剂领域,主要用于提高推进剂的热分解、导热以及力学性能。研究最多的就是复合固体推进剂含能组分的热分解,分解速率的提升对于提高推进剂的燃烧性能至关重要,而热分解又主要依赖于催化剂体系。传统上广泛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是一些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它们的催化能力依赖暴露出来的金属活性位点的数量,然而其往往容易发生团聚,降低催化活性。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纳米碳材料已经被广泛作为催化剂载体,以抑制催化剂颗粒的团聚,提高其催化能力。以石墨烯为基底负载无机纳米颗粒的方法主要有非原位复合和原位复合。非原位复合是将预先制备好的纳米颗粒直接附着在石墨烯上,但是由于兼容性问题以及改性剂可能影响到与含能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以原位复合方法制备复合推进剂的方法研究的较多。原位复合是通过在石墨烯表面上由各种前驱体制备出纳米颗粒的方法。根据制备手段不同原位复合可以分为还原法、电化学沉积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石墨烯原位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中,电化学沉积法、溶胶/凝胶法由于工艺复杂或原料昂贵,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水热法相对于化学还原法的优势在于避免了还原剂的使用,还可以负载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分散度高,粒径小且对负载纳米颗粒的性状调控性更强。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负载的燃烧催化剂选择不同的方法制备。DEY等采用微波法制备了直径约20~30nm的Fe₂O₃粒子均匀分散在石墨烯片上的Fe₂O₃/Graphene复合粒子,作为AP的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Fe₂O₃/Graphene含量的增加,催化作用也明显增强,同时指出Fe₂O₃/Graphene能够有效加快AP系推进剂的燃烧速率。复合固体推进剂的导热问题是导弹、火箭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由于推进剂不可避免地需要承受极端恶劣和复杂的温度环境,温度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内部应力的产生;另一方面,导热系数对推进剂的点火和燃烧性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以高分子粘结剂为基体的复合固体推进剂导热系数通常较低,这使得其在承受大幅度温度冲击时,热量无法快速传递,导致装药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或呈梯度分布,进而产生严重的内部热应力,直接引起内部裂纹甚至结构破坏。石墨烯由于具有极高的导热系数和较轻的质量,目前已经广泛作为导热填料用于复合材料。这种具有二维结构的新型轻质碳材料实际上已经在含能材料导热性能的提升方面发挥了作用,如对于高聚物粘结炸药导热系数的提升。张建侃等总结了石墨烯应用于固体推进剂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非氧化石墨烯由于导热系数高,适合经非共价改性后分散于推进剂基体中,增强基体的导热性能。此外,复合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不足将导致药柱无法承受冲击、振动、过载等复杂载荷的作用,进而产生裂纹,增大燃烧面积,引起发动机内压升高,甚至导致爆炸。为了提高复合推进剂的力学性能,在基体中添加纳米材料已经成为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文献指出,石墨烯应用于复合推进剂,可以有效增强推进剂的力学性质。(二)热管理石墨烯纳米材料目前正被纳入各种航天热防护材料和热管理,以提高在各种气或热流动条件下热稳定性和机械完整性的极限。为特殊航天任务材料系统提供多功能的研究也在进行中。由于航空工业的发展,复合材料基体的耐热性和烧蚀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树脂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等性能,被广泛用作耐烧蚀材料的主要基体。为了进一步改善烧蚀材料的性能,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等特点,是制备先进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这些复合材料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前缘的热保护系统、火箭喷管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部绝缘以及导弹发射设施结构。研究发现,氧化石墨烯/酚醛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烧蚀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是因为GO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良好,GO与酚醛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强,以及热解后的层状碳结构。与其他样品相比,GO含量为1.25%的样品在烧蚀率、热扩散率和热稳定性方面表现最佳。该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具有恒定的热扩散率,炭产率和烧蚀率分别提高了10%和51%。MA等为了提高碳纤维/ 酚醛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采用纳米填料对纤维增强体界面进行改性。首先,通过将低浓度的GO(0.1%)加入到碳/酚醛(CF/PR)中,结合实验和计算分析氧化石墨烯(GO)对提高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氧化石墨烯填充复合材料在热阻方面的优势与氧化石墨烯的加入提高了PR的炭收率和纤维的石墨化。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即使浓度很小,基体内的氧化石墨烯也可以作为炭化PR石墨化晶体生长的核剂。在极端烧蚀温度下,纤维-基体界面处的氧化石墨烯可以与纤维结合。促进了石墨烯-纤维界面stone-throwing-wales缺陷(xy平面)和sp₂杂化(z方向)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纤维的石墨化程度。文中还研究了两种纳米材料填充 CF/PR复合材料的界面、热性能和烧蚀性能。特别是,氧化石墨烯(GO)和石墨氮化碳(g-C3N4)被用于生产低负载(0.1%)的复合材料。通过氧乙炔火焰试验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石墨烯填充和g-C3N4填充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比原始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62.02%和22.36%,线性烧蚀速率的降低是导热系数、烧焦层和纤维石墨化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化石墨烯填充复合材料的机理是氧化石墨烯可以显著提高纤维表面的石墨化程度,并进一步提高其抗高温烧蚀的耐热性。而在g-C3N4填充的复合材料中,较厚的纤维直径和烧蚀区炭化层可以分散可燃气体,提高抗氧化性能。此外,将石墨烯均匀地分散在丁苯橡胶基体中,显著提高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多孔结构在烧蚀试验过程中形成,它增强了蒸腾和蒸发过程,降低了背面的温度升高。橡胶复合材料的极限拉伸强度和橡胶的肖氏硬度A得到有效提高,而断裂伸长率随着填料与基体比的增加而降低。与有机硅、天然橡胶和乙丙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相比,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在暴露于超高温和剪切流后显示出很好特性。ARABY等制备了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和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当纳米颗粒含量达到10.5%阈值时,产生导热和界面通道,此时导热系数最高。此外,如图2所示,辐射冷却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被动热管理方法,它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光谱辐射特性。通过机械可重构石墨烯的选择性中间膨胀发射率控制,其中机械拉伸和释放会引起石墨烯的受控形态变化。利用太阳光谱吸收太阳辐射加热(从200nm~2.5μm,可见到近红外波长)并利用大气透射窗口(从8μm~14μm,中红外波长),通过将热量重新发射到外层空间来冷却表面。用于航空航天应用的系统和表面需要动态温度控制以获得最佳系统性能,同时满足个人舒适度和维护设备功能的热需求,并避免过热。能够在不同光谱范围内加热和冷却否定了使用具有相当均匀的高或低发射率值的传统材料,并且由于缺乏对发射率的动态调制,可调节温度的需要是刚性冷却表面无法实现的。同时,由于石墨烯良好的导热性,基于废热反射导热的石墨烯散热器在空间光伏聚光器上得到了应用,不仅降低了成本,在降低质量密度,比功率的提升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2 (a)基于皱褶石墨烯的选择性发射;(b,c)褶皱节距的变化可利用太阳辐射和大气窗口来辐射冷却(10 μm)和加热(290nm)。(三)电极材料目前,小型化、自动化、以功能为中心的设备的快速发展,使星际任务和近地空间探索的实现更近一步。先进的纳米结构材料的引入促进了全球智能多样化的平台在电力、仪器和通信方面取得进步。然而,仍然缺乏高效可靠的推力系统,能够在长期部署期间支持小型卫星和立方体卫星的精确机动。此外,航空和空间系统需要可靠的电力生产、存储和传输,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活动。现有的能源系统正在被纳米材料创新所取代或补充。以石墨烯为基础的更好的工程纳米材料正在不断改进。MARKANDAN等使用氧化铝增韧氧化锆(ATZ)作为结构材料制造了一个微型推进器,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石墨烯(YSZ-Gr)作为电极材料。YSZ-石墨烯不仅可以作为电解分解硝酸羟铵溶液的电极,还可以起到阻尼作用。这种微型推进器作为主推进系统具有潜在的应用,可用于卫星星座编队飞行中的快速轨道转移。离子推进器阴极(如图3(a)所示)的关键挑战在于减少或完全消除阴极的推进剂消耗,显著提高阴极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白炽部分的热损失。通过使用纳米多孔材料、纳米管和石墨烯,可以确保减少气体消耗。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通过使用高发射材料和表面结构完全消除通过阴极的气体通量。垂直排列的石墨烯薄片显著提高推进器效率的,作为无推进剂体系下的良好候选者而备受关注,如图3(b)所示。图3 (a)常用的热发射阴极示意图;(b)纳米多孔材料,垂直排列的石墨烯薄片直接生长在纳米多孔氧化铝上(比例尺:200nm)。(四)光帆材料基于石墨烯的轻型帆的推进系统因其灵活性和无需携带燃料这一特性而成为行星际和星际任务的候选技术。轻型航行也是唯一现存的空间推进技术,可以让我们在人类的一生中访问其他星系。为此举办的蜻蜓计划竞赛,就旨在评估激光驱动的光帆星际探测器发送到另一个恒星系统的可行性。这种大规模光操纵石墨烯光帆对实现星际探索和直接空间运输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如图4(a)所示,ZHANG等使用大块石墨烯泡沫在宏观尺度上观察到其直接光推进。这种三维石墨烯材料的新形态,使其不仅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而且可以使用瓦级的激光,甚至阳光,按照一种新颖的光致电子喷射机制,直接推进到亚米尺度。如图4(b)所示,GAUDENZI与其合作伙伴制作了由铜网格支撑的石墨烯微膜二维帆叶,并在微重力环境下测试了光诱导位移。提出的材料设计消除了帆所需的光学和机械性能,从而大大降低了帆的总质量,并为利用石墨烯机械强度的高反射2D帆打开了大门。此外,PERAKIS等设计了石墨烯作为夹层的低密度和高反射率的三明治轻帆,达到指定加速度比目前最先进的镀铝的聚酯薄膜太阳帆材料性能更好。图4(a)石墨烯海绵在激光照射下向上推进和光致旋转示意图;(b)帆在激光照射下的垂直位移,显示了帆在微重力和真空中的不同位置(侧视图):释放后(左)和在450nm、100mW的激光下加速350ms后(右) 。(五)其他领域由于太空环境由极端温度、真空、太空碎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大变化构成,那么先进的纳米复合材料被用于航空航天飞机结构和太空环境恶劣气候的涂层以及微电子系统的开发就变得非常的有意义。石墨烯霍尔效应传感器具有低热漂移,适用于航空航天应用的电力电子模块中的电流实时监测,可在高达500K的温度下工作。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电子性质的变化,特别是载流子浓度和载流子迁移率的变化,这些参数是受实现传感器的石墨烯层狄拉克点Dirac点所独特影响的。利用门控优化石墨烯霍尔传感器可以实现低温度系数下的高灵敏度霍尔效应测量。此外,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境开发受到多种标准的制约,其中之一就是空间碎片的撞击破坏。Kuzhir在纳米级厚度的铜催化剂膜和介质SiO₂基底之间通过催化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合成Ka波段多层石墨烯薄膜,石墨烯薄膜的厚度由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表征,仅显示了样品上纳米级的小波动。所研究的薄膜厚度不超过5nm,且有一定的粗糙度。石墨烯只有千分之一的皮肤深度,吸收损耗造成的电磁屏蔽效率非常高,达到35%~43%的入射功率水平上。制造的石墨烯薄膜在室温下具有高度的导电性,在可见的范围内具有非常高的透明性,并具有非常好的热学和力学性能,可能成为制造纳米级厚度的电磁干扰防护涂层的有趣的技术材料。此外,特殊的三维导电链结构对轻质,柔性的导电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在降低材料的制造价格和良好的加工性能方面。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材料通过将石墨烯排列成仿珍珠层状序列三维结构,在石墨烯含量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出更高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电导率和优越的电磁辐射屏蔽效率。掺杂0.4%质量分数的导电颗粒电磁辐射屏蔽效率达到42dB,沿排列方向的电导率为32S/m。在2500 ℃下热处理气凝胶后,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辐射屏蔽效率和电导率分别变化为65dB和0.5S/m。在0.15%的超低浓度,热处理温度800℃条件下,其电磁辐射屏蔽效率可达25dB。表明各向异性石墨烯/PDMS层板在超低石墨烯含量下通过结构调控获得了更高的电磁屏蔽效率。环境控制和生命支持系统技术是纳米材料的沃土,长期的人类太空探索带来了最大的挑战。无论是在相对安全的低地球轨道内的短期任务,还是艰难的长期任务,如前往遥远的星球。可靠的空气、水和食物供应;废物管理系统;功能性的可居住空间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低轨道运行,已经为生命支撑技术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试验场,随着航天国家为前往火星等目的地的长期任务做准备,在低轨道运行中测试技术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指标。目前的生命支撑技术的可靠性和性能相对较差,需要采用高比表面积和导电纳米材料作为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的途径之一。碳纳米管仲胺功能化以实现二氧化碳去除,这是生命支持技术不可或缺的功能,并解决当前系统的局限性,包括可再生性和高功耗。在最好的条件下,水的净化和回收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微重力环境的增加和多年耐用性的必要性推动了基于纳米材料的水过滤系统的几个例子。富勒烯在水净化方面已显示出非常好的前景,美国宇航局赞助的使用碳纳米管的纳米级过滤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商业产品。尽管可扩展性仍然存在问题,但多孔石墨烯是一种积极研究的水过滤材料,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如图5所示。图5 (a)纳米多孔石墨烯水脱盐示意图;(b)具有亲水键的纳米孔示意图。三、结束语本文首先对石墨烯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介绍,并简要阐述各性能在具体应用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综述了石墨烯纳米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各方面(复合固体推进剂、热管理和智能光帆等)前沿领域的应用现状。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已得到较快发展。其中,石墨烯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提高推进剂含能组分的热分解和燃烧性能方面,而在导热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制备方法单一,以简单的共混为主,缺乏针对性的设计和性能的控制。而且对石墨烯的性能增强机理缺乏深入的分析。在热管理方面,导热系数、产炭性能和纳米颗粒分散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和绝缘性能都有影响。酚醛树脂仍然是这一应用中被广泛研究的聚合物,纳米陶瓷颗粒与碳基的复合纳米填料的结合似乎是下一个热管理趋势。此外,在太空电力推进领域,新型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和微电子机械系统支持的离子液体推进器解决方案,这是为微加工和纳米结构推进器阵列的实现提出了方案。另外,一种可能的低成本,高时效的纳米制造工艺,用于飞机储能和生命支持设备。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这些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了纳米材料的整合,并与太空任务和探索计划相结合,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石墨烯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石墨烯材料在极端环境中的行为将扩大我们的基本理解和潜在应用,将促进人类在太空的探索。石墨烯基纳米材料未来的研究重点需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向:(1)一种降低开发成本的潜在解决方案是创新材料-建模和模拟与实验测试和表征方法相结合,可以降低开发和鉴定成本。将有助于跨越纳米工程材料的性能转化为宏观尺度上的现实。(2)大规模构造石墨烯材料的集成方法,以保持在石墨烯纳米尺度上注意到的性能和批量实现。它们占地面积小,功耗低,耐辐射,非常适合太空应用。(3)将纳米石墨烯材料集成到最先进类型的电力推进装置中,利用纳米材料的独特特性,提高其效率和使用寿命。另外,进一步创造出一个自适应(自清洁表面,自愈合修复机制,自我愈合)推进器。
  • 重要里程碑!全球首个石墨烯半导体问世,天津大学领衔研制
    天津大学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的马雷团队攻克了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对外延石墨烯生长过程的精确调控,成功地在石墨烯中引入了带隙,创造了一种新型稳定的半导体石墨烯。该成果成功地攻克了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打开了石墨烯带隙,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一突破被认为是开启石墨烯芯片制造领域大门的重要里程碑。该项研究成果论文《碳化硅上生长的超高迁移率半导体外延石墨烯》已于2024年1月3日在《自然》(Nature)杂志网站发布。图源:天津大学官网石墨烯作为首个被发现可在室温下稳定存在的二维材料,具有宽带光响应、高载流子迁移率、高热导率等特性,是制备体积更小、更节能且传输速度更快的电子元件的理想材料。然而,石墨烯独特的狄拉克锥能带结构导致其“零带隙”的特性,即禁带宽度为零,无法在施加电场时以正确的比率实现打开和关闭,限制了石墨烯在半导体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零带隙”特性也成为困扰石墨烯研究者数十年的难题。马雷团队采用创新的准平衡退火方法,严格控制生长环境的温度、时间及气体流量,制备出超大单层单晶畴半导体外延石墨烯(SEG),即在碳化硅晶圆上外延石墨烯,使其与碳化硅发生化学键合,从而具备半导体特性。该研究成果论文显示,这种石墨烯半导体的带隙为0.6 eV,室温电子迁移率超过5000 cm² V ⁻¹ S⁻¹,表现出了十倍于硅的性能。其电子能以更低的阻力移动,在电子学中意味着更快的计算能力,优于目前所有二维晶体至少一个数量级,是目前唯一具有用于纳米电子学的所有必要特性的二维半导体。同时,该石墨烯半导体具备生长面积大、均匀性高,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弥补了传统生产工艺的不足。以该半导体外延石墨烯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高达10⁴,基本满足了当前的工业化应用需求。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摩尔定律所预测的极限日益临近,这种具有带隙的半导体石墨烯为高性能电子器件带来了全新的材料选择,其突破性的属性满足了对更高计算速度和微型化集成电子器件不断增长的需求,不仅为超越传统硅基技术的高性能电子器件开辟了新道路,还为整个半导体行业注入了新动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