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数慧眼评级仪

仪器信息网数慧眼评级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数慧眼评级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数慧眼评级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数慧眼评级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数慧眼评级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数慧眼评级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数慧眼评级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数慧眼评级仪相关的资讯

  • DigiEye数慧眼图像颜色管理系统可以测试的标准
    DigiEye数慧眼图像颜色管理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色彩相关领域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准确的色彩测量:DigiEye系统通过高分辨率的图像捕捉和先进的色彩测量技术,能够准确地捕捉、测量和分析物体的色彩。它能够提供精确的颜色数据,以评估和控制色差和色调的变化。2.多功能的图像采集:DigiEye系统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对物体进行图像采集,如平面、旋转和立体等。它能够捕捉物体的不同角度和细节,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颜色数据。3.自动化的图像处理:DigiEye系统配备了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和软件,能够自动分析图像数据并提供准确的颜色测量结果。它可以自动识别和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以获得更精确的色彩数据。4.多种色彩标准支持:DigiEye系统支持多种国际标准和色彩空间,如CIE Lab、RGB、CMYK等,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领域的需求。它可以与各种色彩测量仪器和软件进行兼容和集成。5。数据管理和分析:DigiEye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可以存储、检索和比较大量的颜色数据。它能够生成图表、报表和统计分析,以帮助用户了解和优化色彩管理和控制。6.应用广泛:DigiEye系统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纺织、印刷、化妆品、食品、汽车等。它被用于色彩匹配、质检、色彩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方面,以确保产品色彩的一致性和质量。综上所述,DigiEye数慧眼图像颜色管理系统具有准确的色彩测量、多功能的图像采集、自动化的图像处理、多种色彩标准支持、数据管理和分析等特点,适用于广泛的色彩相关领域。符合标准: ISO 105 A11、GB/T 39648等标准行业应用
  • 借一双“慧眼”,将黑洞看得真切
    黑洞,这个词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并不陌生。许多以时空、宇宙为题材的电影作品,都出现过它的名号。30名研究人员耗时一年,用数千台计算机联网进行精确模拟,终于在《星际穿越》中大胆勾勒了黑洞的样子图源:sina.com 虽然是荧幕中的常客,事实上,我们对黑洞还知之甚微。它难以言喻的神秘、强大而诡异的美感,不光只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人类智慧进步的驱动力。一点一点掀开它的面纱,或许会使我们对宇宙、生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 引力的神秘孩子:黑洞和中子星 一颗苹果的落地为人类带来了“引力”的概念,而也正是它,在极端宇宙中孕育了各种神奇的天体。 当一颗大质量恒星以绚烂的超新星爆炸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残留质量如超过了太阳的1.4倍,就难以抵抗自身引力的拉扯,坍缩成了体积小、质量大、密度高的中子星。如果超过了太阳的3-4倍呢?那就厉害了!引力将狂暴地席卷一切,彻底坍缩为“黑洞”。中子星和黑洞。一颗中子星可能只有一个小城市那么大(典型直径20km),但质量却可能是地球的几十万倍以上。图源:《活捉黑洞:中国慧眼看到极端宇宙》 178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开了个清奇的脑洞,利牛顿公式他计算了逃离地球和太阳引力的速度,并推论如果一个质量足够大且足够紧致的恒星,其强大的引力场会使星体上的光都无法逃脱,也无法观测。十余年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也得出了类似的推论,并将其命名为“暗星”(Black Star)。这就是200多年前,我们对“黑洞”最初的认识。 这个概念直到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有了引力对光的协调影响的理论,才开始被世界接受。从此,它在科学家们的演算纸中,以数学模型的形式成长了起来,逐渐具有了更丰富的物理内涵。 上世纪60年代脉冲星(以均匀时间间隔辐射脉冲的中子星)的发现,证实了中子星的存在。原来一颗恒星真的可以坍缩至如此小!那拥有更大质量的恒星更剧烈的坍缩也不是不可能的了。这也大为振奋了深信“黑洞”(Black Hole,脉冲星发现后不久,就被一位美国科学家正式命名了)存在的科学家们。 第一颗脉冲星的发现者乔斯林贝尔脉冲星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图源:iflscience.com被称为“宇宙灯塔”的脉冲星示意图图源:ech.qq.com 很快,世界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乌呼鲁(Uhuru,原意是“自由”)在1971年为人类带来了“黑洞”存在的证据。它捕捉到的一个强X射线源,是一个不可见的、质量是太阳约10倍的致密天体——天鹅座X-1。如此庞大的质量,让科学家们认定它为黑洞无疑。 世界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乌呼鲁(Uhuru)”图源:baike.baidu.com 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将极端宇宙大门推开了一丝缝隙,感受到了门后世界的浩大和无尽神奇。理解“黑洞”,可能将左右人类对宇宙未来的认识和预测;而中子星作为天然的高能加速器,也可帮助我们进行无法在地球上的加速器开展的研究。不过,所有对于它们这样那样的推论和猜想,都需要用“看”到的实际证据来验证。 迢迢黑洞,一“线”牵 黑洞在宇宙中设下了“引力陷阱”,连光都会闷不吭声地掉进去,这样决心低调到骨子里的天体,叫人怎么能“看”清楚呢? 引导我们走近它的关键,就是X射线。 用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说法:长期在宇宙中“岁月静好”的黑洞却有一个天生的习惯,那就“贪吃”。当它旁边有物质存在时,霸道的引力会将这些物质统统“吃掉”。大快朵颐期间,由于它“嚼”得实在是太激烈了(毕竟引力技能满点!),带电粒子会在这样的高温、高密度、强磁场、强引力场等极端物理条件下产生高能辐射,这个时候黑洞就“亮”了! 不过发出的光并不是可见的光,而是比其高能成千上万倍的X射线,甚至是γ射线。一般意义上,辐射出的X射线能量越高就意味着越靠近黑洞。贪吃的黑洞图源:《活捉黑洞:中国慧眼看到极端宇宙》 不同物理条件的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的性质不尽相同。正因如此,通过研究宇宙X射线可帮助我们反推黑洞的物理状态。鉴于地球大气会将这些高能X射线吸收,所以卫星成为了最重要的观测工具。 1962年,美籍意大利裔天文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利用探空火箭,意外发现了除太阳以外的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天蝎座X-1,从此开启了X射线天文学。在“乌呼鲁”正式树立起里程碑后,从20世纪七十年代始,包括英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的X射线天文卫星,迈向了深空。 第一个探测宇宙X射线的实验Giacconi et al., Phys. Rev. Lett., 9, 439 (1962)图源:ihep.cas.cn 《仰望星空—探索黑洞的历程》 而之前被送往宇宙的诸多卫星,大多都“专情”于波长较长、能量相对较低(0.1 keV-10keV)的软X射线波段。虽拥有很高的灵敏度,却容易饱和,较擅长观测“安静”的黑洞。而那些迸射出波长较短、能量相对较高(10 keV -1000 keV)硬X射线的“暴躁”黑洞,容易被它们所错过。 和软X射线观测相比,硬X射线观测可以摆脱热辐射的影响;和γ射线观测相比,由于光子的流强足够高,更易于被观测,可用于黑洞附近区域的物理性质及变化的详细研究,这也让其也成为了X射线天文观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最新的一颗同时拥有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HXMT,就是在中国诞生的。 (本图为仅为示意) 终得“慧眼”,开启一场伟大的宇宙探索 20世纪80年代,李惕碚、顾逸东、吴枚等第一批推动我国空间天文和其他空间科学探测的科学家出现了。通过不懈努力,并在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先生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第一个用于空间高能天文观测的硬X射线望远镜,由高空气球“HAPI-1”送入了33千米的高空,飞行了8小时,实现了平流层高度上的天体X射线观测。 何泽慧先生在香河气球发放场图源:ihep.ac.cn 不过X射线,特别是硬X射线,波长极短、能量极高,如是普通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射线会直接撞击或者穿透镜面,无法发生反射和折射,进而无法成像。虽然编码孔径成像技术和掠射式镜面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运用这两种方法制造的望远镜都十分复杂和昂贵,对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和科技水平来讲都非常困难。 困局在1992年被打破了。李惕碚院士和吴枚研究员创新性的提出了直接调制成像方法,这种新的算法即使无法实现聚焦,仍可有效地将调制后的信号还原成图像。结合扫描探测技术,基于直接解调制成像法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的建议于1993正式提出。但由于太过“神奇”,经过了长达18年艰辛的理论、实验和数据分析工作,终于于2011年迎来了立项。遗憾的是,同年何泽慧先生与世长辞,为纪念先生,HXMT升空后被赋予了另一个名字——“慧眼”。左:球载硬X射线望远镜HAPI-4,对直接调制成像方法进行了验证右:1994年9月HXMT的项目建议书 HXMT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研究员曾介绍到,十八年间,科学前沿以及X射线探测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对这颗卫星的研究目标和手段也进行了调整,能区范围已经扩大到了1~250keV。不同能段的观测任务被分别分配到了高、中、低能望远上,其中最为受到关注的,则是高能望远镜上的18个主探测器。 “慧眼”的18个主要探测器 这18个主探测器每个直径19cm,总面积高达5000cm2,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空间X射线探测器阵列。它担任着高能能区,也就是硬X射线波段的探测任务,为我们捕捉光子的能量和时间等信息。之所以它可以敏锐的“看到”硬X射线,其核心部件——碘化钠和碘化铯的复合晶体可谓是功不可没。 碘化钠和碘化铯是两种对X射线非常敏感的晶体,它可以将“高深”的X射线“语言”转化为探测器可以读懂的“语言”(荧光信号)。然而,想将这样大面积且将多种厚度不同的晶体光导材料进行高质量的耦合,并实现在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密封性的基础上,达到世界一流的分辨率,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探测器是否优越和稳定,最终取决于封装工艺。 满足机械抗震指标是基础,实现高分辨率是核心,这需要拥有雄厚的技术功底。虽面临着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封杀”。但最终在负责HXMT高能望远镜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团队和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一系列艰辛的过程后(29轮试制,制作了30多个样品),终于解决了同时满足整体性能及抗震指标的大面积复合晶体封装问题,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滨松5英寸光电倍增管HXMT高能望远镜的主探测器(右下:复合晶体)。探测器读出端采用的是滨松公司的5英寸端窗式光电倍增管,除了良好的工作稳定性,抗震性能也是核心指标。为了保证产品整体性能达标,滨松公司也专门成立了抗震性能研发小组,在有限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供货,并额外提供了样品,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滨松公司生产的硅光电倍增管(MPPC)也被使用在了慧眼卫星的轨标定探测器中。这是硅光电倍增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被用于卫星项目中,也验证了其在空间使用的可靠性。滨松MPPC产品(部分)当然,历经艰难的不止只有高能团队,中能、低能望远镜及地面等团队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每一步的进展都伴随着起起伏伏,一条长征路走得艰辛,却也是单单一个“艰辛”所无法去涵盖和形容的。终于,伴随着HXMT的正式诞生,几代中国空间天文学研究者的梦想开出了珍贵的花朵。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慧眼” 2017年6月15日,HXMT卫星在酒泉火箭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在轨测试期间,通过多天区的扫描成像观测和特定天区的定点观测,以及伽马射线暴监测等测试,各项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验证,并取得了银道面扫描监测、黑洞及中子星双星观测、伽马射线暴、引力波电磁对应体探测、太阳耀发、特殊空间环境事件等初步科学成果。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2017年8月对引力波GW170817事件电磁对应体的成功监测,这也让人类在引力波观测中终于变得“耳聪目明”,慧眼卫星对其高能段的辐射给出了严格的限制,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慧眼卫星团队反应迅速,在全球70多个团队中,中国慧眼望远镜是第七个报告成果的,在本次引力波事件最重要的发现论文的正文部分有‘慧眼’的观测结果。此外,“慧眼”的详细分析结果以独立论文的形式于2017年10月16日同步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杂志英文版的网页版。 HXMT卫星成为了中国空间X射线天文的开端,实现了宽波段、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X射线巡天、定点和小天区观测,在世界现有X射线天文卫星中,具有先进的暗弱变源巡天能力、独特的多波段快速光变观测能力等优势,也将中国正式推上了世界空间天文的大舞台。2018年1月30日,HXMT卫星正式完成了在轨交付,如今它也正翱翔于宇宙,以一双“慧眼”,以期为人类探寻黑洞,以及更多的深空奥秘做出贡献。载梦翱翔于宇宙的“慧眼”卫星 参考文献: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巡天监测,刷新人类认知极限,倪伟波,《科学新闻》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特刊;仰望星空——探索黑洞的历程,李惕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官网;透视宇宙的眼睛——“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卢方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际太空》2009年第12期;“黑洞,我来啦!”:“慧眼”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自述,熊少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学大院公众号荔枝网转载;“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到底能做什么?,杭添仁,知乎;【人民日报海外版】人类首次“看到”引力波事件 中国“慧眼”做出重要贡献,吴月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报》 (2017-11-06 第5版 创新周刊) 探测引力波事件的“中国身影”,高雅丽。
  • 四川省纤检局顺利引进DigiEye织物色牢度自动评级系统
    中国纤检局官网发布:四川省纤检局已顺利引进DigiEye织物色牢度自动评级系统,正式投入检测工作。同时为全省纤检系统评级检验员目光统一提供仪器化的技术平台。DigiEye织物色牢度自动评级系统由上海罗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独家代理,利用数字影像技术—数慧眼,结合图像和真实颜色,使样品的实际由数码反映。颜色评级测试仪可使样品表面的纹理得到完整的记录,与真实颜色结合,使样品的外观和颜色可以从电脑屏幕上目视或以数据作色差等级的评定对比,该仪器同时能满足单一纯色产品、花边、印花、毛类、半透明等产品的测色评级要求,应用范围较广。仪器投入使用以后,将逐步取代人工评级,由于评级结果重现性较高,在耐光、摩擦、汗渍、水洗、皂洗等变色、沾色牢度评级中将有利于消除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使评级更加科学、结果更加准确。 DigiEye系统对变色和沾色试验的结果按照ISO或AATCC标准进行数字评级,符合ISO 105 A11等标准。
  • 中国慧眼极目精确探测“千年一遇”天体爆发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21时17分左右,一束束来自距离地球24亿光年的高能射线“惊动”了全球遍布天上地下的宇宙射线探测卫星与装置。  这一“千年一遇”的伽马射线暴事件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亮伽马暴——不仅将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其各向同性能量也打破纪录,相当于在1分钟内释放8个太阳质量的全部能量,而且还产生了极为狭窄、极端明亮、接近光速运动的喷流。  今天凌晨,全球40余家科研机构联合发布了对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的研究成果。中国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精确测量了这次伽马暴的完整爆发过程,为这个极端天体爆发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挑战现有模型,一分钟释放出8个太阳全部能量  伽马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剧烈的爆炸现象,好像宇宙深处绽放的焰火,但只有当它的喷流方向正对地球时,才可能被人类探测到。自1967年人类发现首个伽马暴以来,迄今已探测到近万例,而这一次则达到了“千年一遇”的级别。  “千年一遇,甚至可以说万年一遇。这意味着,上一次发生如此剧烈的伽马暴时,人类还处于蛮荒时代。哪怕千年以前,中国还在宋朝,望远镜都还没有诞生。”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教授张冰是此次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尽管地球上每天都能观测到三次左右伽马暴,但遇上最亮伽马暴并详细观测,对于天体物理学家而言,真是人生幸事。  引起此次伽马暴的,是一颗极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坍缩爆炸。科学家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这次爆发持续时间超过了2秒,前后共持续了几百秒。而另一种由两颗极端致密天体(中子星、黑洞)合并而引发的伽马暴,持续时间通常短于2秒,同时还会发出引力波。  “这次的爆炸地点距离地球24亿光年,在人类已探测到的伽马暴中并不算遥远,而它的爆发强度又很大,这都使GRB 221009A成为当之无愧的‘最亮伽马暴’。”张冰说,观测如此极端的爆发,对设备是极为严峻的考验,“根据测得的各向同性等效能量推算,此次喷流强度相当于将8个太阳的全部质量都转化成能量,然后在1分钟内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如果让太阳用长达50亿年的一生来释放,则需要1万个太阳。  这个“最亮伽马暴”拥有极窄、极明亮的喷流,而且以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产生,这对30年多来所形成的所有伽马暴起源模型提出了挑战。此次研究论文的另一位通讯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完美解释这个极端案例,“但现有模型必须经受住它的检验,才能成立”。  慧眼极目,“有容乃大”给出精确探测  就在约半年前的那个夜晚,最亮伽马暴的射线几乎“亮瞎”了所有观测设备,其流量超出了很多探测仪器的上限,其中也包括中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  然而,搭载在“创新X”首发星上的极目C空间望远镜却恰好处于特殊模式,能够记录极高伽马射线流强,避免了因极端亮度而容易产生的数据饱和丢失、信号堆积等问题,成功对该伽马暴极端明亮的主暴进行了完整而精确的探测。  基于极目空间望远镜的精确观测数据,研究团队发现该伽马暴具有迄今探测到的最高亮度,并将伽马暴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  尽管错过了主暴,但慧眼卫星凭借其配备的强大载荷,成功获得了伽马暴的前兆辐射和早期余辉的高质量数据。  “根据两大设备的联合观测结果推测,该伽马暴的余辉由慢衰减到快衰减的拐折出现得非常早,意味着产生伽马射线的喷流非常狭窄,是人类探测到的最狭窄的伽马暴喷流之一。”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极目空间望远镜首席科学家熊少林介绍,研究人员认为,极为狭窄的喷流可能是该伽马暴看上去极端明亮的原因之一。  “这些极高质量的数据源于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的巧妙设计。”早在本世纪初,意大利费拉拉大学教授菲利波弗龙特就带领团队参与到两个设备的研制中。他认为,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所获得的数据提供了切实的证据,证明伽马暴引擎可以发射非常狭窄而准直的喷流,这为研究新生致密星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崭新线索。  其实,那一晚,我国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极目空间望远镜和慧眼卫星同时探测到了“最亮伽马暴”。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对伽马射线暴的天地多手段联合观测,并独家实现了跨越9个量级的多谱段精细测量。其中,“拉索”利用其大量的甚高能观测数据,做出了多项重要首次发现,这些结果将在不久后发布。  “从2001年发射的神舟二号起,高能所就牵头或参与伽马暴相关的空间项目,至今已有20多年。”熊少林介绍,未来五到十年,我国还将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空间变源监视器、中国空间站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增强型时变与偏振天文台等空间设备,通过更多手段、从更多角度,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178位作者共同署名,来自全球30多家研究机构  这次“最亮伽马暴”全球发布的主会场设在美国夏威夷,由美国宇航局(NASA)主持。多篇论文同步发表在欧美专业杂志上。  张双南告诉记者,美国在这次观测中投入的空间和地面设备最多,由于中国的慧眼和极目在精确测量中作出了独到贡献,中国科学家也因此受邀参与同步发布。  这一次,由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牵头的国际合作团队撰写的论文,投稿到了中国创办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共同署名的作者多达178位,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30余家研究机构。目前,论文已发布了预印本,正式发表的版面还在杂志的审稿流程中。  德国图宾根大学安德烈桑坦格罗教授表示,当所有其他设备都被炫花眼时,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能够观察到整个事件,这表明“中国已处于世界高能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他认为,“这些空间项目将使中国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未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引领力将与日俱增”。
  • “慧眼”卫星又出新成果,科学仪器助力天文学研究
    近日,中科院消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卫星团队通过对X射线吸积脉冲星的详细观测,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得出其表面磁场强度约为10亿特斯拉。据了解,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与国外X射线卫星相比,具有覆盖能段宽、在高能X射线能段的有效面积最大、时间分辨率高、探测死时间很小、观测强源没有光子堆积效应等突出优点,因此具有探测高能量回旋吸收线的独特能力。2018年1月30日,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投入使用。慧眼卫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该星的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的新阶段,对提高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慧眼”卫星艺术图(图源 中科院官网)除了本次探测的成果外,“慧眼”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已经产出了多项科技成果。比如,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科学家利用慧眼卫星上X射线望远镜开展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定位精度达到10 km之内(3倍标准偏差),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器利用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深空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2020年9月21日,《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慧眼"(HXMT)卫星最新观测结果 :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ke V)的能段发现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QPO现象。这些科学成果的产出,离不开科学仪器的帮助,而“慧眼”卫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更是装载了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器,可观测宇宙中的X射线和伽玛射线。X射线望远镜(X-ray telescope)是为了探测地球大气层以外的源所发射的X射线,并把X射线分辨为一个图象而设计的一种仪器。由于大气吸收,所以X射线望远镜必须用气球、火箭或空间运载工具带到高空。气球运载的探测器用于探测穿透能力较强的(硬的)X射线,而火箭和卫星则用于在更高的高度上探测软的X射线。因为天体X射线源都是远而弱的,这些探测器通常都要有大的集光面积和高的效率,以便在宇宙射线引起的背景上探测到X射线。慧眼”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简称Insight-HXMT)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上世纪90年代由李惕碚和吴枚提出的直接解调方法自主研发的第一台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低能X射线望远镜(Low Energy X-ray Telescope,简称LE)是“慧眼”卫星的有效载荷的重要组成之一。其选用半导体探测器CCD236,总有效面积为384cm2,具有较高的时间响应和能量分辨,满足对低能X射线天体的光变和能谱研究的要求。对天体源能谱开展研究,首先需要获得探测器的能量响应,利用探测器的能量响应和实际观测能谱,依靠天文数据处理软件算法来得到天体源的实际发射能谱。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HXMT)应用直接解调成像方法,实现了宽波段X射线(1-250keV)成像巡天,其中20-250keV的巡天具有世界最高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HXMT实现了高灵敏度的全天巡天,分解宇宙X射线背景。中能X射线望远镜(ME)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有效载荷的分系统,其基本功能是进行5-30keV能区的巡天以及定点观测。ME可以有效填补HXMT高能X射线望远镜HE和低能X射线望远镜LE的能量覆盖空缺,可以与HE、LE一起测量天体的全波段X射线能谱和多波段时变特性。星载空间环境监测器为星上科学任务开展提供背景辐射实测资料。该监测器采用固体探测器望远镜系统和扇形阵列全新组合设计,可获取轨道空间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能谱、方向综合动态结果,给出更为全面的粒子辐射分布图像。在“慧眼”卫星的成功发射后,2018年3月,中科院启动了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天文台背景型号研究项目(enhanced X-ray Timing and Polarimetry mission,简称eXTP)。eXTP空间天文台的实施将使我国空间X射线天文学的研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eXTP空间天文台效果图(图源 中科院高能所)据了解,2007年,中科院高能所提出X射线时变与偏振探测(XTP)卫星概念,作为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的后续项目。2009年,XTP关键技术攻关获得中科院空间科学预先研究项目重点支持,2012年,XTP被遴选为中科院空间科学一期先导专项(第一批)背景型号卫星项目。2017年,eXTP获得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背景型号支持。  而eXTP卫星更是装载了能谱测量X射线聚焦望远镜阵列(SFA)、偏振测量X射线聚焦望远镜阵列(PFA)、大面积X射线准直望远镜(LAD)和广角监视器(WFM)四种有效载荷,预计卫星总重约4.5吨,将运行在低倾角近地轨道上,计划在2025年前发射,重点研究黑洞和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核心科学问题,成为在2025-2035年间在该领域国际领先的旗舰级X射线空间天文台。后续消息我们将持续关注。
  • 传感器:智能时代的“慧眼”
    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计算,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大为拓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CMOS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还有用于导航的地磁传感器、陀螺仪,等等。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设备,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风云卫星上的可见和红外光电传感器,能够不分昼夜地获取大气信息,精准预测天气,甚至在月球上、火星上都有传感器工作,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耳朵听不见次声波和超声波,对于“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也无法感知。这些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感知世界。1821年,科学家利用材料因温差产生电压的原理,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如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这类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输出模拟信号。上世纪末开始,数字化传感器快速发展,通过“模拟/数字”转换模块,实现数字信号输出。数字化传感器集成智能化处理单元,可以自动采集、处理数据,并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工作参数,数码相机中的光敏元件就是其代表产品。总的来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物质的电学特性会随环境因素变化。例如铂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率不同,硅在可见光照射下电阻会减小,石英受到压力后表面会产生电荷,等等。利用电阻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制成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给敏感元件添加隔热结构,依据敏感元件温度变化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制成红外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目标温度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制造出非接触测温传感器。人们熟悉的用来测量体温的额温枪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借助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人们制备出灵敏度比狗鼻子高1000倍、可以“闻到”气体分子的“电子鼻”,以及可以在黑夜中观察物体的红外相机等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的传感器。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是对事物属性的量化,并用数字将其表达为抽象结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存储、处理、传播各种数字化信息。传感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模转换电路将电信号用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当你拿出手机拍照片或视频时,光敏传感器会将接收的光强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按一定的规则用数字表达、存储,最终形成手机屏幕上的影像。数字化基于传感器获取信息。数字化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仅靠人工或者传统设备无法获取,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效、精准、快速地获取,于是有了城市大数据、天气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农业大数据等。利用各类传感器,人们可以召开远程会议、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由此发展出数字经济业态。数字经济涉及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各类技术,都与传感器息息相关。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信息高端器件领域的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辆汽车会安装压力、温度、位置、声音、光、电等超过100种传感器,由车载电脑进行处理,帮助驾驶员作出判断。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降低了驾驶汽车的难度,让汽车变得更安全、更好开。更进一步,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道路信息,一旦发现障碍物,便通过智慧分析及时避让。城市中高楼大厦、桥梁、隧道等建筑,也需要通过视频、温度、压力和烟雾等传感器实时监控安全状况,当数据汇总到一起,智能化系统便会及时分析,凝练出少量关键信息供使用者作出决策。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智能传感器开拓新应用场景当前,各类传感器都处在进一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向数字化、智能化、小型化微型化、绿色低碳、可穿戴等方向进化,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中,智能传感器、柔性传感器、新原理传感器的研发具有代表性意义,有望塑造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发展智能传感器是重要趋势。借助智能传感技术,人们设计制造出具备获取、存储、分析信息功能的各种传感单元及微系统,实现低成本、高精度信息采集。智能传感器广泛应用在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制造、运动定量监测等方面,还可用于开发无创或微创健康监测器件等。近年来流行的动态血糖仪是个很好的例子。糖尿病患者将柔性传感器无痛置入身体,传感器每5分钟测一次血糖值,并传送到手机应用中。患者可以观察血糖曲线变化,及时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调节血糖,有的患者甚至由此告别了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此外,人们还在研发可降解电子器件,让智能传感器更好助力低碳环保生活。发展柔性传感器是另一趋势。许多应用场景要求传感器制备在柔性基质材料上,并具有透明、柔韧、延展、可自由弯曲甚至折叠、便于携带、可穿戴等特点。目前制备柔性传感器的常用传感材料有碳基材料(炭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金属纳米材料(金属纳米线、金属纳米颗粒等)、高分子聚合物和蛋白纤维等。例如一种具有可拉伸、抗撕裂和自我修复能力的交联超分子聚合物薄膜电极材料,可用于制造下一代可穿戴和植入式柔性电子器件。将集成多功能的柔性传感器与柔性印制电路结合,可以制成“智能带”,把它穿戴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可实时监测与分析生理信息,帮助人们特别是感官退化的群体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新原理传感器也在不断出现。在基础研究领域,新的规律陆续被发现,人们正利用这些科学新认知制备传感器。同时,技术进步也对基础研究提出新要求。在生活中,人们希望提高相机的像素、灵敏度、速度等性能参数;在高速实验中,需要可以记录飞秒尺度信息的条纹相机;在量子通信中,需要灵敏度达到单光子的光电探测器;在空天科技中,需要实现对高速运动物体和冷目标的探测,等等。这就要求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物理世界,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提升传感器性能。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投入应用,性能更强、种类更丰富、智能化水平更高的传感器将创造更多工作生活新场景,帮助人们“感受”美好生活。(作者:褚君浩,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周维虎:给世博一双“慧眼”
    5月1日,当大批期待已久的中外游客涌向上海世博园时,带着“世博建设者”胸牌的周维虎匆匆登上了返回北京的飞机,他将迎接新的挑战。经过一年的苦战,由他担任项目负责人的“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已经交付上海用户,他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经过在世博园现场一个月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这个漂浮在世博园上空的巨大气球,形似“鲸鱼”状,携带有高清摄像机、红外相机、高光谱相机和气象监测设备的高科技监测系统,被称为世博园的一双“慧眼”,将为世博会安全保障、电视图像转播、综合节能、绿化和生态管理、精细气象等提供综合服务,为对平安世博、绿色世博和科技世博保驾护航。   第一次“抓总”   “做总体要求知识面广,不会不要紧,关键是要埋头学习、弯腰学习、拉下面子学习。做总体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吃苦、忍耐、受气、奉献、舍得,替合作对象着想。”   周维虎2005年来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主要从事光电系统项目总体设计工作。2007年,从没做过总体负责人的他被委以重任:作为负责人,组织团队争取上海世博会“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的研制项目。   总体是指一个项目的设计、抓总管理等工作。这不是件容易的活儿,需要有丰富知识储备、整体把握能力和极强的协调能力。   “可能是觉得我有一定的研发经历、协调能力比较强吧”,对于领导的信任,他十分珍惜,没干过不怕,总有第一次。   “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任务系统2007年立项论证时,系统包含的分系统多,接口复杂,使用环境恶劣,竞争异常激烈,时间又特别紧,缺乏国内外相关应用资料。总体负责人需要在这个时候拿出一个让人信服、科学可靠的论证方案,才能争取到项目。   为了拿到项目,他心急如焚。整个项目涉及多个专业,做总体的人不可能全懂,怎么办?只能迎难而上,进行“恶补”。为了制定系留气球优化的高精度稳定方案,45岁的他开始了一阵“苦学”。   他到处寻找材料和相关案例,向北航、上海交大、航天部33所、测绘研究院相关人员进行请教,“下狠劲”学习稳定指向技术。“那段时间头脑中整天都是稳定框架和坐标计算公式的影子”。当时正值盛夏,天天翻文献查资料,手上和身上起满了湿疹和水泡,医生诊断后告诉他,这是情绪焦急和失调引起。   好在项目最终顺利拿下,他的这身水泡也算是没白出。   把协调当作一门艺术   “有时候在节骨眼上找不到人顶上,就觉得队员不行,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工程研制项目中,任何个人英雄主义都是要不得的,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喜欢硬笔书法的周维虎,和人聊起起笔落笔的精妙总是神采飞扬。“写字布局很重要,先把结构安排好了,再来一个点睛之笔,这字就漂亮了。”   在带领团队时,他同样注重布局,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把对团队内外的协调也当作一种艺术。   由于光电院的新址正在建设中,系统集成测试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必须向外部门或外单位去借,这个过程在周维虎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经常有人问我,你用别人的仪器给多少钱?我说不要钱,他们都觉得吃惊,实际上,关键时刻是光电院各部门相互协作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告诉记者,这同样得益于协调。在总设计师王宇副院长的领导下,在科技处和质量处的大力支持下,光电院空间工程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为《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任务系统的成功研发提供了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在系统集成联试的关键时刻,空间工程部不仅提供仪器设备支持,而且还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操作仪器设备。在环境试验、联试、分系统验收的紧张时刻,总体室、专业技术室、新技术室、地面应用中心等部门从领导到技术人员,从老专家到年轻技术人员对项目组提出的请求总是不带任何条件,人员随叫随到,设备优先使用,体现了光电院各部门的精诚团结和载人航天人的胸襟和风范。项目组聘请中科院高能所系留气球老专家杨虎之作为顾问,对设计和验收进行把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   “课题组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二点,此时准备一些夜宵慰劳大家,加班也变得其乐融融,听不到怨言。”   虽然周维虎的笔记本电脑里专门建立了一个“儿子高考”的文件夹,可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他真正能照顾上儿子的时间却很少。 2009年系统研制的关键时刻,正值儿子备战高考,但是为了按期完成系统交付,有时候一个星期和儿子都难得见上一面。   从2009年年初到2010年4月系统进驻世博会现场服务于世博会,研究团队七名队员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每一个周六上午课题组都要对上周的工作进行总结,下午继续工作,周日也要经常加班,每次开会周维虎和课题组成员都会准时来到位于上地的会议室,从不缺席,他们戏称自己“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为了抢时间,2009年春节后正月初二,周维虎就奔赴外地,商谈技术协议。   世博项目告一段落,问起周维虎会如何补偿儿子,他说:“去趟世博园吧,让他看看我们的大气球。”   ———— 人在旅途 ————   不断定位新坐标   周维虎算是个“能闯”的人,喜欢不断有新的挑战。他的研究工作与空间定位有关,他似乎也不断地在给自己的人生寻找新的“坐标”。   与大多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相比,他的经历相对丰富:从原国防科工委研究所到美国激光跟踪仪公司研发部,再到法国仪器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再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每一步都是新的挑战,但对他来说似乎都充满吸引力。他评价自己的性格很open,有开拓精神。   1983年,20出头的周维虎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被分配到原国防科工委第一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工作。   “那时候我们算是八十年代新一代。”作为文革后第三批大学生,那时的他们还顶着“天之骄子”的桂冠。一两年时间,这个一身干劲的小伙子跟着老同志跑遍了位于西部山区的“三线”军工厂和军工基地,检定和维修了大量的精密仪器设备。   “好多进口仪器坏了就只能‘趴窝’,影响国防科研、试验和生产,就等着我们去呢。”20多年过去了,周维虎依然难掩当年的自豪。   几年下来,喜欢琢磨、干活又不惜力的他对各种仪器结构、性能和参数已了然于心。从工作第二年开始就参与起草了三坐标测量机、光学经纬仪等国家及国防系统检定规程。从1990年开始担任国防科工委“八五计划”课题组长,1993年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担任过仪器研究室副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说起来,他算是幸运的,喜欢挑战还就真的不断出现新挑战。由于工作出色,1985年他被选定为出国进修预备人员,1988年,他被派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做两年访问学者,研究光电精密测量技术。之后回国工作、读博士,再去美国做博士后。   从美国回国后,周维虎先去了一家法国仪器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当上了“首席代表”,可没多长时间,他发现这个挑战可能不适合他:联系业务和开拓市场的工作多于研究工作。三四个月后毅然辞职,转投刚组建不久的中科院光电研究院。   ———— 人物档案 ————   周维虎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上海世博会“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系统总体设计及集成测试、光电精密测量系统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空间领域、航天领域、精密仪器领域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同时,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发展战略、863发展战略及中科院发展战略等论证工作。   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1983年至1996年在原国防科工委第一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从事精密仪器及计量测试技术研究,1988年至1990年在法国Loui Pasteur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光电精密测量技术,2000年在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和美国Oakland 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担任美国Automated Precision Inc.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   5月1日,当大批期待已久的中外游客涌向上海世博园时,带着“世博建设者”胸牌的周维虎匆匆登上了返回北京的飞机……   ——相关名词——   系留气球   系留气球是使用缆绳将其拴在地面绞车上并可控制其在大气中飘浮高度的气球。球内充氢气或氦气。气球可携带自动记录仪器、无线电遥测仪器 或可通过缆绳传送信息的仪器 也可吊挂仪器在几个预定高度进行梯度观测。系留气球的工作高度取决于气球体积、载荷重量和系缆重量等因素,一般从几百米至3000米。   作为一种升空平台,系留气球可为球载设备提供较大的对地视角范围,滞空高度越高,覆盖范围越大。系留气球可用于大气和环境监测、缉私等民用领域,在军用领域,一般多用于预警、电子对抗、技术侦察与监视、超长波通信、信息中继等方面。   上海世博会所用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可同时获取世博园区高清图像、地面和水面目标的空间位置、温度、光谱特性和气象参数等综合信息,这些信息从空中经光缆实时传输到地面,经地面网络送至世博园治安派出所、世博园运营指挥中心、上海市民防办、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等重要部门,为安保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空中大范围监测信息,可满足世博会安全保卫、环境监控、综合节能、生态管理和精细气象的综合要求,对平安世博、绿色世博和科技世博具有重要意义。
  • 高光谱成像 一双慧眼“看”透千年壁画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339dab1f-d9cb-44b9-85bb-0c2609f20835.jpg" title=" 201822573270.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乐舞图》韩休墓中的一幅壁画《乐舞图》,左侧地毯前的男子可以隐约发现改动的痕迹(上图),经过对高光谱图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左侧地毯前的男子处原先画了一个小孩(下图),后来被修改成了大人。 /span /p p   高光谱成像仪获取的不再是可见光的图像,而是颜色光谱反射率的信息,所以不会产生普通相机在不同光源照射下呈现相同颜色的色差问题,进而完整且真实地还原色彩与壁画的状态。不仅如此,近红外波段到短波红外波段对颜料有穿透能力,这意味着高光谱成像仪可以透视壁画。 /p p   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在古代壁画典型颜料库建设项目和“流动博物馆”两个项目上开展合作。 /p p   这次合作的基础建立在西安光机所拥有的光谱成像技术、光学超高分辨率成像等先进的光学技术基础上。这些曾经在军工领域大显身手的前沿技术,在壁画发掘与保护工作中也脱颖而出,成为记录壁画原始信息、辨别颜料成分的“利器”。 /p p    strong 看出颜料成分 /strong /p p   在古代,颜料多以矿物质、植物等自然物质为主,经过几千年智慧的积累,同一种颜色可以用不同的物质表达,“比如红色就包括朱砂、赭石、铅丹等物质 黄色则可能是纤铁矿、密陀僧或雌黄等。”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基地办公室副主任王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举例说。所以即便看到同一种颜色,也无法立刻判断到底是哪种物质产生的颜色。“文保工作者看到壁画的第一时间就想知道颜料的成分。因为壁画的价值体现在表达内容上,颜料又是表达内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王佳补充道。 /p p   既然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得到结论,那么仪器分析就必不可少。“我们一直在尝试,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激光拉曼等手段分析,只是精确的仪器往往体积比较庞大,无法带到发掘现场。所以只能从壁画上刮取样品带回去检验。这样的取样化验的方法不可避免会对画作造成损害。”王佳无奈地说。 /p p   高光谱成像仪的出现,让这些“无奈”迎刃而解。“高光谱成像仪分析颜料成分时完全不需要刮取颜料,是通过与壁画保持一定距离而进行非接触式扫描实现的。它判断颜料成分的依据是不同矿物质具有的光谱特征不同。可以说,光谱反射率是物质的‘指纹’,可以用来识别物质。”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张朋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而且,相较于精确度与体积无法“兼得”的大型仪器,高光谱成像仪经过西安光机所的不懈努力,已经可以适应较狭窄的场地,进行现场勘测。这些都为建立颜料库提供了基础。 /p p   而在此协议签订之前,我国并没有对古代画作特别是壁画的颜料光谱特征开展过系统的研究。因为与其他文物的修复工作相比,壁画修复的工作起步较晚。“壁画的考古发掘工作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至今也不过只有六七十年的时间。国内开展颜料测定工作时间更短,所以目前并没有系统的颜料资料库。”王佳解释说。 /p p   发现高光谱成像仪可以分辨颜料成分起源于2013年,当时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正在发掘唐朝宰相韩休的墓葬。韩休墓的发现,与一起盗墓案密不可分。 /p p    strong 记录原始色彩 /strong /p p   2006年,陕西省西安市民警破获了一起盗墓案,在查看被收缴的硬盘时,发现了一组壁画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壁画绘制精美,人物神情惟妙惟肖。通过衣着体态和面容形象,专家判断这是盛唐时期的墓室壁画。经过几年的审问,盗墓人终于吐露,这是从位于西安南郊郭辛庄村的一处古墓内拍摄的。 /p p   2013年,这一墓葬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辛庄村被发现。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该古墓是唐代官员韩休与夫人合葬之墓。墓葬深约11米,坐北向南,墓道至墓室总长约40米。虽然遭到严重盗扰,但墓葬形制基本保存完整,还出土了鸡、鸭、牛、马、骆驼等陶质文物140余件。更让考古者们惊喜的是墓中的壁画几乎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且精美绝伦。 /p p   墓室内,东壁绘制的是乐舞图,西壁是6幅条屏式的树下高士图,南壁是玄武图,在北壁的东部则发现了山水图。但遗憾的是,西壁的6幅图中有两幅不翼而飞,南壁的玄武图也被破坏殆尽 幸运的是,东壁满绘的乐舞图是近10年来,陕西省发现的最完整的乐舞图,图中男性胡人乐队和女性唐人乐队就像斗舞一般,在春日的闲暇时光里为墓主人表演,“这幅壁画恰巧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为现代‘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了证据”。王佳说。更重要的是,北壁东部发现的山水画也将我国山水画成熟期提前。“以前,专家们一直认为山水画的成熟期是在宋代,但是这幅壁画中山水的画法显示,在唐朝山水画已经进入了成熟期。”王佳说。 /p p   为了更好地将壁画完整地记录下来,陕西历史博物馆邀请西安光机所加入到保护壁画的工作中。“因为墓穴打开后,空气会让颜料的成分不稳定,进而产生变化。高光谱成像仪可以第一时间将颜色记录下来。”张朋昌解释说。 /p p    strong 透视涂改痕迹 /strong /p p   高光谱成像仪果然不负众望,其可以接近100%复原壁画的被发掘的状态,甚至可以还原壁画曾经修改的部分。这双“慧眼”得益于高光谱成像仪可以覆盖范围更广的光谱。 /p p   从原理上讲,光是一种电磁波,但是人眼可见的波段有限,即400nm至760nm波段,普通相机拍出的照片呈现的便是可见光的部分。而在760nm~2500nm的波段,虽然人眼看不到,却可以被仪器捕捉到,比如一些红外相机等就可以呈现一部分波段的图像。 /p p   高光谱成像仪则覆盖了光波更广的范围,包括可见光、近红外(760nm~1000nm)和短波红外区域(1000nm~2500nm)。“我们可以再将400nm至2500nm区间的波长划分为宽度为N纳米的区间。对于同一幅场景,我们按波长从小到大依次用每一个区间波长的光去拍摄图像,将得到2500~400/N幅图像,这组图像作为整体被称作高光谱图像。”张朋昌解释说。 /p p   正因为高光谱成像仪获取的不再是可见光的图像,而是颜色光谱反射率的信息,所以不会产生普通相机在不同光源照射下呈现相同颜色的色差问题,进而完整且真实地还原色彩与壁画的状态。不仅如此,近红外波段到短波红外波段对颜料有穿透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透视壁画”。张朋昌说。 /p p   在对乐舞图进行扫描时,张朋昌等人就发现左侧地毯前的男子隐约有改动的痕迹。经过对高光谱图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证实了研究人员的想法:左侧地毯前的男子处原先画了一个小孩,后来被修改成了大人。更有意思的是,墓室壁画中类似的涂改还有多处,比如,在壁画右侧地毯左下角还有一处被涂改掉的兔子。那么,为何墓室的壁画会被涂改,这些被涂改的内容与后来的成人有何关系?高光谱成像仪的发现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p p   除了“看到”画中被涂改的痕迹,高光谱成像仪还能够将细小的裂纹完整呈现,“这些细节反映了壁画的健康状况,对后期对其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能提供思路,如果被忽略则可能错过重要的信息”。张朋昌说。 /p p   为了完美地将细节复原,高光谱成像仪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是极高的,“首先要摒除一切环境光的干扰”,张朋昌说。所以在工作时,他们会将墓室内的环境光屏蔽,同时打开自己携带的光源,“将无关光源挡住后才能保证高光谱成像仪采集的数据准确。”张朋昌继续解释道。 /p p    strong 效力后续文保 /strong /p p   参与韩休墓壁画的发掘工作让张朋昌难忘,因为这是对高光谱成像仪应用领域开拓的尝试,同样将这次经历铭记于心的还有王佳,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真正的墓室,之前我一直在博物馆内的文物修复室工作。”他还记得在发掘的不到两年时间内,作为发掘人员,他们经历了地上接近40摄氏度高温,墓葬中却只有十几摄氏度的高温差。“当时是夏天,室外温度极高,但墓室内因为在地下11米的地方,所以温度不高。而且里面空气不新鲜,我们每隔半个小时就要爬到地面上透透气。”王佳说,“计算下来一天的爬上爬下的距离与攀上30层楼相差无几。”而且,很多在实验室可以使用的材料在墓室内却失效了。于是一边开发寻找新的材料,一边抓紧时间进行壁画揭取工作。当王佳看到壁画安全运到博物馆并修复完成后,“觉得吃再多苦都值得”。 /p p   壁画的发掘工作的成功也让双方看到了进一步合作的前景。于是就有了签订协议建立颜料库的一幕。“我们将会从馆藏壁画入手,慢慢扩展。”王佳说,“希望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壁画的颜料库。”目前,我国古代壁画一般被分为三类,包括墓葬壁画、石窟壁画和建筑壁画。但有些壁画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保留在原地,就会被搬迁到博物馆或其他文保单位进行修复保护,被称为馆藏壁画。“目前,我国陕西地区大部分被发掘的唐代墓葬壁画都在陕西历史唐代墓葬壁画博物馆内。”王佳介绍说。 /p p   在发掘现场,韩休墓中的壁画除了一部分被高光谱成像仪扫描过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因为较为脆弱,不适宜当场扫描,直接被揭取后收入博物馆进行修复。现在,壁画的修复工作接近完成,接下来又到了高光谱成像仪大显身手的时候。“我们也是边实践边研究,关于算法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张朋昌说。 /p p   王佳也表示,除了颜料资料库的合作外,还能通过科技进行哪些文保工作需要具体再探讨。“我们将继续与西安光机所召开研讨会,先介绍我们修复的手段和过程,双方再从过程中寻找科技的灵感。” /p
  • 钢研纳克举办2012年度总结大会暨新年文艺汇演
    1月14日,钢研纳克2012年度总结大会暨新年文艺汇演在集团公司科技馆拉开帷幕。公司经理班子成员、干部职工近三百人参加了会议并观看演出。 总结大会上,纳克公司总经理贾云海总结了公司2012年工作并对2013年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党总支书记鲍磊宣读了公司2012年度表彰决定。领导分别对获奖人员进行表彰并颁发奖状。 总结大会结束后,紧接是新年文艺汇演活动,公司各部门员工分别一展所长,表演了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文娱表演,既有天籁之声般独唱也有优美深情的舞蹈,还有幽默风趣的舞台剧节目,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的掌声与欢呼声,文艺汇演活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其中,五位公司领导共同演唱的《北国之春》,更是将整场文艺汇演活动推向了高潮。本次文艺汇演,丰富了员工的生活,给员工提供了更大的展示舞台,同时文艺汇演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增进了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和归属感。
  • 中国“电镜第一股”诞生,华安证券:给予钢研纳克买入评级
    据悉,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端科学仪器支持鼓励的持续利好政策刺激,以及纳克微束(钢研纳克控股子公司)连续中标了国内顶级科研院所的多个1000万元级别大型设备订单的良好市场表现,11月21日华安证券发布研报称,给予钢研纳克(股票代码300797.SZ)买入评级,同时给市场更大的信心。作为拥有70年历史的上市央企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研纳克),秉承“守正创新”的光荣传统,基于多年潜心研发和深厚的分析仪器行业技术积淀,于今年11月1日成功召开“质镜新征程”——高端仪器装备产品发布会,现场同时发布了三款高端科学仪器,其中包括号称国产电镜“新旗舰”的国内首款具备高分辨力级别(1.5nm@1kV)场发射(双束)扫描电镜产品FE-1050系列,备受行业内外和多家媒体关注!该型产品的正式发布也标志着钢研纳克是国内第一支具备电镜产品线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是该领域市场上技术能力最强的电镜制造商。至此,钢研纳克也正式成为中国“电镜第一股”,持续回馈股民多年的信任。自1952年建院伊始,钢研纳克已随新中国走过了第70个年头,一直致力于为国计民生需要而研发国产好仪器的坚定信念。从中国第一台红外定氧仪,到世界第一台金属原位分析仪,再到质谱、波谱、场发射扫描电镜等等,钢研纳克填补了多个国内空白,创造了多个世界首创。在2022年11月1日召开的新品发布会上,发布由子公司纳克微束创新研发的国内首款高分辨力(双束)扫描电镜产品FE-1050系列(下图)。钢研纳克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植岗、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为国产旗舰机(双束)扫描电镜FE-1050揭幕长期以来,国产科学仪器的研发、生产、制造依赖国外先进经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作为钢研纳克控股子公司,纳克微束专注于以(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为代表产品的综合性显微成像解决方案的技术开发与探索,打造可以对标主流进口厂商的全品类电镜制造商,实现了传统电镜从分析仪器到科学仪器的板块跨越。可搭载聚焦离子束(FIB)模块的大型场发射电镜平台——FE-1050系列国产扫描电镜“新旗舰”机型,实现了高端国产仪器研发、生产、制造的突围。如今,钢研纳克成为国内首家可以同时自主研发、生产制造扫描电镜的上市企业,借助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良好的市场口碑,保持着中国电子显微镜技术引领者的行业坐标。国内首款高分辨力(双束)扫描电镜产品FE-1050系列在“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精尖技术创新成为“主战场”。有业内人士表示,纳克微束是钢研纳克在高端科学仪器领域的重点布局企业,将使钢研纳克成为国内仪器公司中技术领域覆盖最为全面的原创型高技术企业,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可以“抗衡”国外技术围堵的高精尖创新技术产品,这一举动也成为钢研纳克所被资本市场看好的原因之一,相信在市场的鼓励政策下,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纳克微束将迅速缩短与国际先进电镜制造商的技术差距,带来更多更具创新性的高端科学仪器产品。
  • 惠誉认为安捷伦发展前景稳健 评级为BBB+
    据外媒2012年4月17日消息,全球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确定了对安捷伦科技公司BBB+的评级。   BBB+的评级可转化为良好的信贷质量,肯定了安捷伦作为发行人的违约评级、高级无抵押循环信贷额度,以及高级无抵押票据。惠誉称,惠誉的评级影响安捷伦约26亿美元的债务,包括未动用4亿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该信贷将在2016年到期。   惠誉对安捷伦的评级是前景稳健。   惠誉指出,安捷伦加强经营状况,并继续使收入组合多样化,虽然目前电子测量集团收入仍然占到安捷伦总收入的一半及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但是,生命科学集团和化学分析集团所服务市场的更快更稳定的有机增长 “在中期将打破这种平衡。”   惠誉补充说,收购是更可能发生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业务中,而收购也将加速产品组合的转变。惠誉指出,大约两年前安捷伦完成15亿美元对瓦里安收购,而这给化学分析集团年收入新增了7亿美元,对生命科学集团收入的增加少些。   惠誉在一份声明中说:“尽管如此,未来的收购可能将是较小规模,专注于技术,可以利用安捷伦在全球的市场足迹发展业务。”   注: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并称为世界三大评级机构。
  • 医院评级应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
    近日,卫生部要求开展评审“回头看”,2011年后新增的240多家三级医院被视为无效,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为新增的三级医院颁发证书和等级标识,已发给的要立即收回。三级医院评审存在什么问题?医院等级评审制度意义何在?调查发现,除了“三甲”,需要“回头看”的还有医院等级评审制度本身。   □批量评审   乡镇医院挂上“三甲”招牌   1998年,我国暂停医院等级评审工作。2011年,卫生部重启等级评审,随后,各地医院掀起“争级上等”的热潮。   “全民皆兵,整个医院都在为评级做准备。”正在为晋级努力的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副院长王永光说,这对不少医院是头等大事。   “即使掉两层皮,也得冲进‘三甲’!”重庆一位“三级乙等”医院院长的“狠劲”道出不少同行的心声。   除省市级医院外,一些县级医院也加入进来。   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近日透露,自2011年以来,全国晋升三级的240多家医院中,一半左右为县级医院,有些10万人口的县就配置一家“三甲”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也挂上“三甲”。   2011年3月,浙江省卫生厅公布新一轮“三甲”医院名单,全省26家医院申报,21家通过,通过率达80.8%。同样在这一轮评审中,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等多家镇级医院晋升“三甲”。   □紧急叫停   评审结果须报卫生部核准   有条件的医院纷纷评“三甲”,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起码也要挤进三级。为此不少医院不断圈地扩建、大手笔引进设备。   刘勇认为,这种状态容易破坏整个医疗服务网络,如果当地的就医量无法支撑医院的正常运转,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控制医疗费用等造成负面影响。   此次卫生部要求开展评审“回头看”,就是针对部分省份评审缺乏规划、尺度过松、三级医院数量攀升等现象。卫生部专门下发《关于规范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新增的三级医院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发给证书和等级标识,已发给的要立即收回。各地“三甲”医院及规划新增三级医院的评审结果,须报卫生部核准。   □新闻背景   “三甲”是医院最高等级   医院等级评审启动于1989年,综合医院按任务和功能,由低到高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三级医院定位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医院。而每级则根据医疗水平及设施条件等,又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三级甲等”是目前我国医院的最高等级。   □利益驱动   晋级意味着更多收费更多病源   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比二级高出约30%,还能吸引来更多的医疗人才和病源,这样医院才能进一步发展。   “三甲”,意味着最好的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但其意义并不只此。“‘三甲’这块金字招牌,吸引着优质资源,对医院极具诱惑力。”北京一位“三甲”医院院长说。   只要晋升到“三级”,就意味着收费标准可以更高。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收费应与医院级别挂钩。级别不同,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收费等都应有所不同,以适当拉开档次。据悉,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比二级高出约30%。   “三级”意味着政策更优,可以购置更加高端的设备,享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如卫生部明确要求,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专科所在医院应为三级医院。   “三级”还意味着更大的平台、声誉,能吸引来更多的医疗人才和病源。王永光说,患者就医都有趋高心理,有了三级医院的标签,自然会成为患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医院有了病源,进一步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然而,医院等级评审背后,不仅仅有着不平等的待遇,还存在着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有的评审组到地方,都得警车开道!”一名地方官员说。   此外,医院等级评审多与其行政级别相关,在评选“三甲”时,省级医院比市级医院更有优势。  另有专家指出,政府主导的评级在基层容易变味。医学论坛丁香园上一位网友说:“评级花钱就能过,我们医院花了几百万,那么多问题都能解决。”   □制度争议   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   针对目前医院评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质疑,目前的评级制度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对医院又该如何分类管理?   对评级持肯定态度者指出,分级管理宏观上推动了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微观上鞭策了医院个体的成长。江西广济医院院长史希杰坦言,等级评审过程比较繁琐,从申报到评定结果出来耗时一年,但通过评审,医院的业务水平和内部规范化管理确实上了一个台阶。   也有不少医生抱怨,尽管评审的初衷是为促进医院发展,实际上却逼迫医院、医生做了大量医疗以外的事情。为了评级,一些医院比规模、拼设备、拼人财物、拼贷款甚至大量造假。   “医院的分级认证,不是管理行为,是一种服务行为,应该引入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既然是一种服务,等级认证不应该由一个部门垄断。”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说,“发展多元化的认证体系,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竞争,相互促进,这样才是完善我国医院评级制度的一个根本方法。”   曾在德国、荷兰留学的王永光说,在国外,医院只有类别之分,没有等级之分,有排名也是第三方的评价。他建议,基本医疗不应分三六九等,只按专科专项管理,收费标准在同一地区也应一致。
  • 生命科学仪器类股获巴克莱调高投资评级
    巴克莱分析师调高生命科学仪器类股投资评级,从中性调高至正向,因为客户与联邦振兴方案的需求增强,2010年这类公司应该会表现强劲。Agilent股价上涨1.62%,为28.83美元。分析师C. Anthony BuTLer 调高Agilent Technologies Inc.(A)与Waters Corp.投资评级,从表现平平升级至加码,他相信随着振兴方案的经费拨出,工业市场客户的需求将改善,其他客户也会增加支出。生命科学工具制造商未来几年将大为受惠於振兴支出,他首选个股为Waters与Life Technologies Corp.(LIFE)。他将Waters目标价从55调高至65美元,Agilent目标价从25调高至33美元。
  • 维萨拉喜获ESG评级机构Sustainalytics认可
    维萨拉喜获ESG评级机构Sustainalytics认可日前,在气象、环境和工业测量领域耕耘数十载的设备供应商维萨拉喜获国际评级机构Sustainalytics ESG风险评级高分9.7,位列电子设备行业前2%,属 ESG风险“可忽略”等级企业。这意味着,就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因素而言,维萨拉因其良好的ESG风险管理而成为低风险投资对象。维萨拉可持续发展经理Marjo Hietapuro表示:“维萨拉一直不断完善可持续领域的业务。很高兴看到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都体现在Sustainalytics的ESG评估中,这是对我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认可。虽然ESG风险管理很重要,但企业将其发展战略与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保持一致也很重要。维萨拉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就源于我们可以助力客户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来研究、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Sustainalytics的ESG风险评级旨在评测企业所面临的特定行业重大ESG风险以及管理这类风险的能力。这种评测ESG风险的多维度方法与管理和风险敞口的概念相结合,可以得出在所有行业中均具有可比性的ESG风险评估结果(也称为“未管理ESG风险总分”或“ESG风险评级”)。Sustainalytics的ESG风险评级对未管理ESG风险的定量评测分为五个风险级别:可忽略、低、中、高和严重。在评级中,维萨拉在碳足迹和供应链管理以及员工事务等类别均表现良好。2020年底,维萨拉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能源消耗设施就已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目标,并且在未来几年将重点转向减少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 范围3排放(供应链中其他间接排放)。Hietapuro总结说:“我们非常自豪能够获得Sustainalytics的ESG评级的认可,在未来,维萨拉还会不断与时俱进,持续精进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我们仍将继续发展,近期我们致力于设定一个基于科学的目标,同时更加关注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工作文化。”关于维萨拉维萨拉是气象、环境和工业测量领域的设备生产厂商。立足于 85 年以上的丰富经验,维萨拉致力于通过观测打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其拥有的技术在太空环境下亦能游刃有余,在火星乃至更遥远地点的探索任务中大放异彩。我们是客户的可靠合作伙伴,能够提供创新观测和测量产品及服务。维萨拉总部位于芬兰,拥有超过 2,000 名专业人员,公司在纳斯达克赫尔辛基证券交易所上市。
  • 『重磅』2022年度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发布
    5月11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第三版中国学科评级。基于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体系,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为中国大陆高校提供学科层面的全球洞见,以及与全球其他地区高校比较并展示学术实力的机会。今年的评级包括了91所中国大陆高校与其他1543所全球大学,采用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法,涵盖82门学科,以A+ 至C–的评分系统比较这些大学的表现。与其他主要学科排名或评级机构相比,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在中国学科分类体系下提供更多学科的全球评级结果。使用中国学科分类方法还可以帮助中国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学科做出明智的升学选择。2022年中国学科评级的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学科中,中国大陆高校的表现均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高校。总体而言,中国大陆高校的平均评级为B+,而全球高校的平均评级为B。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仍旧在评估的范围。但是相较于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国人民大学表现总体不佳,即使文科也仅一个学科进入A+(艺术学理论),其中在教育部评估中表现较好的哲学学科(教育部四次评估,第一次没报名,第二、三次居第二,第四次为A档),在该排名中则位居B档(第5档)。涵盖学科中国教育部以13个支柱领域对111门学科进行分类。本评级通过12个支柱领域来衡量82门学科的绩效。这些分类是:●农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工学●历史学●法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哲学●理学 泰晤士高等教育排除了14门强烈围绕军事和\或国家安全主题的学科,另外还排除了7门过于中国特有的学科,因为很难将它们与国际大学进行比较。泰晤士高等教育还排除8门学科,因为其数据质量不足以进行国际比较。评级资格大学须满足下列4项关键标准以被纳入本学科评级:●必须进入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必须符合与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相关的学科大类排名门槛●境外高校必须在提交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时选择了相关学科大类;中国大陆高校必须提交他们教授相关学科的证据●必须满足一个学科最低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2017至2021年间)满足这4个条件的大学将被纳入某一门给定学科的评级。所有被纳入至少一个学科评级的大学将进入总评级表单,旨在提供不同学科的绩效概览。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注:同一评级结果的大学不分先后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是唯一一个基于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以全球大学为参照的中国大学绩效评估表。该评级衡量研究密集型大学的所有核心使命,包括教学、研究、国际视野和知识转移。我们使用下列11个经仔细校准的绩效指标,以提供最全面而平衡的比较,因此深受学生、学者、大学领导、教育界与政府的信赖。这份评级涵盖82门学科,比现有任何其他主要排名或评级的范围更广。绩效指标可分为5个领域,分别是:●教学(学习环境)●研究(发表量、收入和声誉)●引用(研究影响力)●国际视野(国际教师、学生和国际合著)●行业收入(知识转移)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的数据来自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1年和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术声誉调查、2020和2021年的学术声誉调查以及爱思唯尔(Elsevier)文献计量数据库。
  • 2024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揭晓:仪器与材料两大学科哪些高校荣登榜单?
    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对1885所研究型大学的83门学科进行评估,提供了全球高校学科最详细、最严格和最全面的评估。本次中国学科评级中,共有448所高校在至少一门学科中获得A+自2020年问世以来,中国学科评级已成为唯一基于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标准,来将中国高校与全球高校进行比较的绩效评估表。在83门学科中,中国内地高校在3门学科中表现最佳,分别是天文学、航空科学与技术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共有86所中国内地高校获得评级。中国内地的高校总共获得了534个A+评级,其中33所中国内地高校在至少一门学科中获得了A+。在不同学科中获得A+评级最多的3所高校分别是浙江大学(72个A+)、清华大学(49个A+)与北京大学(43个A+)。由于评级涵盖的高校和学科数量非常大,因此小编只摘选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被评为A级别(包括A+、A和A-)的中国大陆高校,以飨读者。仪器科学与技术序号学校名称评分1浙江大学A+2上海交通大学A+3清华大学A+4西安交通大学A+5天津大学A+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7哈尔滨工业大学A+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9东南大学A10四川大学A11重庆大学A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A13江苏大学A-14南方科技大学A-材料科学与工程序号学校名称评分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2北京理工大学A+3复旦大学A+4哈尔滨工业大学A+5华中科技大学A+6南京大学A+7南开大学A+8西北工业大学A+9北京大学A+10上海交通大学A+11四川大学A+12华南理工大学A+13东南大学A+14南方科技大学A+15中山大学A+16天津大学A+17同济大学A+18清华大学A+1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20武汉大学A+21西安交通大学A+22厦门大学A+23浙江大学A+24重庆大学A25大连理工大学A26华东理工大学A27湖南大学A28东北大学A29深圳大学A30电子科技大学A31成都大学A-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A-33福州大学A-34江苏大学A-35暨南大学A-36南京师范大学A-37南京工业大学A-38青岛大学A-39上海大学A-40苏州大学A-41扬州大学A-42郑州大学A-
  • 大国重器!中信证券:科学仪器行业长期成长确定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科学仪器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色谱仪、光谱仪、质谱仪以及基因测序等科学仪器设备市场空间大,国产替代弹性高,应用场景广。目前国内科学仪器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占据,国产仪器在品牌力、产品力上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考虑到政策端对科学仪器行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部分国内领先企业的技术平台与核心部件不断突破,产品力加强,应用场景逐渐向生命科学等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因此我们认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长期成长确定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科学仪器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全球科学仪器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下游应用场景广阔。  科学仪器具备复杂而精密的技术体系,其制造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认为随着各个国家将资源集中到研发、教育等知识密集型领域,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不断增长将持续带动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根据Statista统计,2019年全球研发总支出约2.37万亿美元,2010-2019年CAGR为6%左右;根据SDI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科学仪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750亿美元,2015-2022年CAGR约为5.6%,其中,中国市场份额超过10%。科学仪器作为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特性的仪器,下游应用场景广阔,主要有食品、制药、农林水产、环境、第三方检测、化工、科研与教育等领域,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是其中最大的应用市场——根据SDI数据显示,生命科学领域合计占据分析仪器市场需求的41%。  ▍全球科学仪器行业格局目前仍以跨国外企竞争为主,中国科学仪器市场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已基本成熟,市场竞争格局较平稳,而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受海外品牌主导,根据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大型科研仪器整体进口率超70%,分析仪器的进口率超过80%,其中质谱仪作为“科学仪器的皇冠”,应用领域广阔,具有原理突破难、技术高精特尖和产业化难的壁垒,我们测算质谱仪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可达224亿元,2021-2025年CAGR为11%,但目前国内质谱仪厂商市占率仅25%,替代进口空间广阔。  此外,中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科研投入和技术研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7956.3亿元,同比增长14.61%,2010-2021年均复合增速13.32%。我们认为科学仪器应用场景广,市场空间大,国产仪器坚持长期投入,不断提高产品性能与品牌认可度,有望加速开启国产替代进程。  ▍政策东风渐起,自主研发+高效服务下国内科学仪器企业有望驶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国内科学仪器行业整体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所占据,部分品类的国产化率不到10%。站在当前,“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最高层强调打好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部分省市亦已推出国产采购优先政策,我们认为政策助力下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科学仪器企业注重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不断将优质技术商业化,目前已有少数国内领先企业具备了一定收入规模,并且切入部分高端客户,个别产品已经达到/超过国际标准,售前后服务及性价比突出,实现了进口替代,抢占了一部分重点市场份额。  考虑到国内客户对本土化服务能力的刚性需求,跨国巨头国内服务能力受限+科研产品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等),我们认为,参考海外巨头的成长经验,未来国内企业有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  ▍风险因素:  全球研发投入不及预期;国产替代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致毛利率下滑的风险;高端零部件采购风险。  ▍行业评级:  科学仪器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色谱仪、光谱仪、质谱仪以及基因测序等科学仪器设备领域市场空间大,国产替代弹性高,应用场景广。目前国内科学仪器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占据,国产仪器在品牌力、产品力上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考虑到政策端对科学仪器行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部分国内领先企业的技术平台与核心部件不断突破,产品力加强,应用场景逐渐向生命科学等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我们认为,参考海外巨头的成长经验,未来国内企业有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因此,我们认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长期成长确定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 首次!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揭晓 这些高校“仪器科学与技术”被评为A+
    p   7月2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首届中国学科评级结果。“中国学科评级”是唯一根据中国教育部学科分类将中国大学与世界大学进行比较的绩效表。该评级衡量研究密集型大学的四个核心使命:教学、研究、国际视野和知识转移。 /p p   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不同于之前的排名,因为它们为每个学科提供了“等级”,而不是具体的排位。  /p p   此次评级使用A+至C-评分系统,依照中国教育部学科分类,此次评级依照中国教育部学科分类,涵盖89个细分学科。80所中国大陆高校上榜,涵盖全球共1355所大学。 /p p   此次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涵盖的大学均是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的上榜大学,数据来源于2019年9月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2020年学术声誉调查和文献计量数据。 /p p   在首届中国学科评级中,中国大陆表现最好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他们所有学科的平均成绩均达到“A”以上。平均而言,中国大陆高校的表现优异,平均得分为“B +”,而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学则为“B”。在评估的89门科目中的70门学科,中国大学的得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67d3940-217b-40ee-9ff7-656ee3d98402.jpg" title=" 排名情况.png" alt=" 排名情况.png" / /p p span    /span 如下图所示,本文摘取了部分学科被评为A+的中国大陆高校进行展示。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A+的高校数量最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被评为A+的高校数量也不少,有10所。详情见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fa0d5aed-163f-4fe4-be8e-b5154b3fc22d.jpg" title=" 排名2_.png" alt=" 排名2_.png" / /p
  • 重磅!2022中国大学工科实力评级出炉
    刚刚(11月7日晚),软科发布2022中国工科实力百强大学排名。中国大学工科实力评级从37个学科的规模、实力、精度、高端人才、科研项目、重大成果、学术论文和科研平台8个维度,21项指标进行评价(具体学科及指标见文末)。其中,软科中国工科实力A+大学:工科实力全国前20名(相当于工科领域有得分高校的前2%);软科中国工科实力A大学:工科实力全国21~100名(相当于工科领域有得分高校的2%~10%)。清华大学凭借14个A+学科在中国大学工科实力评级中夺冠,在学科规模、学科实力、学科精度、高端人才、科研项目、重大成果、学术论文和科研平台8个评价维度包揽全国第一。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随其后,分列第二到第五。其他进入前10名的大学还有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软科2022中国工科实力百强大学排名,具体结果如下:中国大学工科实力评级的对象为所有被纳入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高校。工科的范围包括工学门类的37个学科,具体如下:中国大学工科实力评级包含学科规模、学科实力、学科精度、高端人才、科研项目、重大成果、学术论文和科研平台8个维度,21项指标。指标体系和权重如下:指标定义及数据来源如下:
  • 量子点与光谱仪成功结合 物质“指纹” 慧眼能识
    p   将来的一天,只要拿着手机轻轻一扫,就能知道想买的苹果是酸还是甜,喝的牛奶安不安全,食用的油是不是地沟油 戴上智能手表就能检测皮肤血氧含量,也可以检测是否罹患皮肤癌等疾病…… /p p   这不是天方夜谭,只需一个小小的量子点光谱仪就可轻松搞定。而研发这一“神器”的,正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鲍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4a940c7-58e5-4b82-bde9-03ad1332280f.jpg" title=" untitled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鲍捷 /p p   2013年底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学成归国的鲍捷,是学生眼中“最帅的导师”。作为“青年千人计划”学者,鲍捷以学报国,在光谱仪研发领域采撷了最亮的那颗星,成功研发量子点光谱仪,宣告全民光谱照相时代的到来。 /p p    strong 量子点光谱仪“惊艳”世界 /strong /p p   2015年7月,一篇名为《基于胶体量子点纳米材料的光谱仪》的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学界因之轰动。“这是人们第一次在光谱仪中使用量子点”“科学领域上最重要的科研工具之一现在适合于你的手机”……国外媒体的纷纷点赞,显示出量子点光谱仪的非同寻常。 /p p   论文的第一作者正是鲍捷。同期《自然》杂志还刊登了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的专题评论文章,文章说“这种优雅地将纳米技术与数码相机影像传感器集成的方法克服了多种现有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微小的、高分辨率的量子点光谱仪在太空任务或家居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中被应用”…… /p p   量子点光谱仪的横空出世,是量子点和光谱仪的首次成功结合,开辟了人类使用纳米材料的新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p p   光谱是物质的一种“指纹”,是其与生俱来的“身份证”,而作为分辨光波的神奇“眼睛”,光谱仪能准确测量物质“指纹”,从而“一眼洞穿”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然而,传统光谱仪受光栅分光的物理原理限制,在实际中难以做到小于一本字典的大小,且造价昂贵,高达数万美元。因此,传统光谱仪一直是实验室的“专宠”,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p p   想要改变,就必须突破。鲍捷上下求索,终于找到纳米材料领域的“新贵”——量子点。量子点具有吸光特性,将其缩小至人头发丝万分之一尺度时,量子点的颜色就会随尺寸改变而改变。“量子点是能在非常宽的颜色范围内连续地获得不同颜色的材料,基于这一独特性,它是用来辨别物质颜色或光谱的绝佳材选。”鲍捷说。 /p p   量子点光谱仪利用不同量子点材料的光学性质,取代了光栅的光学过滤作用,具有新型传感器小、巧、轻的特点。甫一问世,量子点光谱仪就“优雅地”惊艳了世界,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也让人充满期待。 /p p   strong  瞄准交叉领域闯新路 /strong /p p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跨学科的专业背景和长时间的观察思考,让鲍捷有了“后发优势”,他打破常规思维,以超然的研究视角,蹚出了一条新路。 /p p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阶段深造于美国布朗大学,5年内学过材料、光谱等4个专业,博士后则在MIT从事飞秒激光研究,短短10余年间鲍捷在化学、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方向游刃有余,学术视野空前开阔,最终“脑洞大开”,将量子点和光谱仪两种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做科研,虽然巨人难以超越,但巨人和巨人间有可供探索的广阔空间,交叉学科就是搭在巨人间的桥梁。”鲍捷说。 /p p   发现真问题,才有新突破。在美国求学时,细心的鲍捷发现很多人爱晒太阳,但紫外线太强可能诱发皮肤癌,这让不少人饱受折磨。“要是有一个能测量不同波长紫外线含量和强度的小型光谱仪就好了。”鲍捷暗自琢磨。 /p p   就这样,制作小型光谱仪的想法在鲍捷心里扎下了根,他推开一扇门,洞见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 /p p   苦心人,天不负。量子点光谱仪终于从理念变成现实。 /p p    strong 怀揣一颗报国之心 /strong /p p   海外负笈,以学报国,这在鲍捷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 /p p   “他身上有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子,怀着一颗朴素的爱国心。”课题组科研助理张大伟和鲍捷接触很多,这份情怀让他感同身受。早在回国前,鲍捷就在量子点光谱仪的研发上获得突破。“凭借这一颠覆性技术,他想要留在美国任教绝非难事。”张大伟说。 /p p   然而,鲍捷却并没想要留下来。当清华大学前校长2013年在美国问他是否愿意回国工作时,鲍捷没有丝毫犹豫,满口答应。 /p p   回到母校工作,实现了鲍捷的夙愿。归国之初,实验室只是几间空荡荡的小屋,一件像样的设备都没有,鲍捷一一购置,慢慢搭建起了完备的实验研究平台。在这里,他一次次地试验,成功研制出了量子点光谱仪,开了量子点和光谱仪巧妙结合的先河。现在,他又瞄准前沿领域,朝智能制造、智能传感、智能分析等领域迈进,准备攀登新的高峰。 /p p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做研究眼界一定要宽。”这是鲍捷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他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科研能力。 /p p   鲍捷对学生严格,“在算法精度上,别人能做到的,你们也要做到” 但他也很宽和,“我们实验室从不打卡,鲍老师不会强迫我们,如果状态不好,出去玩一天他也不介意。”博士研究生李思敏说。 /p p   实验室的一面墙上,贴着鲍捷跟学生们的不少合影。照片上,他总是站在最外侧,也像个学生一样,笑得灿烂。 /p
  • ATAGO(爱宕)获得标准普尔日本中小企业SME(中小型企业)最佳评级(AAA)
    ATAGO(爱宕)获得标准普尔日本中小企业SME(中小型企业)最佳评级(AAA)自2007年开始,ATAGO(爱宕)即被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评为日本最佳中小型企业(SME),最近这个评级经过了更新和延续. ■ 关于标准普尔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是国际权威评级机构,与美国穆迪Moody's公司并列为全球两大知名评级机构,也是日本金融厅指定的5大评级机构之一。■ 日本SME(中小型企业)评级是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与拥有日本中小型企业数字库的日本 RDB共同开发的中小型企业评级。评级被分为从AAA到CCC的7个等级。AAA的评级表示ATAGO(爱宕)的企业管理,产品设计,制造和客户服务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准.
  • 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获得邓白氏2A2信用评级
    2013年1月8日,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收到了华夏邓白氏信用评级报告,公司风险预警评分是3分,属于较低风险评估,财务实力2A级,综合信用评估是良好。      美国邓白氏公司(简称:邓白氏)(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DNB),是全球著名的商业信息服务机构。1841年成立至今,邓白氏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具权威性的商业信息、工具及专业经验,协助客户做出信心十足的商业决策。      邓白氏公司的历史几乎涵盖了整个美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史。更令邓白氏引以为傲的是,包括亚伯拉罕.林肯在内的多达四位美国前总统曾先后在邓白氏供职。大批一流的管理和专业人才,使邓白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2008年12月1日,邓白氏被标准普尔收录成为标普500(S&P500)指数股。2009年3月,邓白氏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2009年度全球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最受赞赏的企业。目前,全球超过100,000家知名企业借助邓白氏的专业服务为其商业决策获取信心和支持。
  • 齿轮制造有了国产测量“慧眼”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齿轮是现代传动装置中关键的基础元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装置和工业设备中。准确、快速地检测齿轮的各项误差是控制齿轮精度和提高传动质量的关键。然而,国内齿轮测量装置存在着测量驱动和误差评定系统不完善、测量效率低下的问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面对圆锥齿轮或特殊齿轮等复杂型面齿轮甚至出现难以测量的困境,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宋爱平带领团队进行了5年多的攻关,成功设计出一款齿轮激光精密测量装置,目前该装置已进行应用测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strong 自主研发 弥补短板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国内现有的齿轮测量装置可分为齿轮啮合检查仪、CNC齿轮测量中心、齿轮在线测量分选机三种,在设备稳定性、系统精度、适用范围,特别是测量软件和测量方式上与国外产品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这些齿轮测量中心专用设备并不完善,操作复杂、测量时间长、人工测量效率低下、精度不足,制约了国内齿轮制造精度的提高。”宋爱平告诉《中国科学报》,齿轮作为机械传动部件中的重要部分,其精度直接决定了机械传动的稳定性,因此对其生产制造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齿轮制造精度的检测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针对这些问题,从2014年开始,宋爱平带领团队开启了研发高效率齿轮激光精密测量装置之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宋爱平团队研发的测量装置针对目前接触式齿轮测量方法的不足,创新性使用了非接触式测量法,有效提高齿轮的测量精度与效率,同时建立齿面全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开发齿轮几何偏差分析软件,有效测量处理齿轮误差信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据宋爱平介绍,该测量装置操作简单,效率高并且能够适用于多种齿轮类型,可以对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以及摆线齿轮进行齿距、齿廓和径向跳动偏差的测量分析,弥补了国内齿轮测量装置在适用性、使用精度上的短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strong 推动齿轮制造精度提升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理想的齿轮测量中心应具备操作简单、工作高效、适用面广的特点。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宋爱平创新采用激光三角测距法,这是一种高速、高效、高精度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非接触齿轮测量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宋爱平解释说,与传统接触式测量相比,激光三角法测量避免了测头与工件表面的接触压力,同时解决了接触测头半径较大带来的横向分辨率问题,对比其它非接触测量方法,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对待测物体表面尺寸要求较低,可以胜任微小齿轮的轮廓测量和大型齿轮的形貌测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此外,激光三角法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法,能有效简化测量的前置步骤,从而提高测量效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该测量装置基于激光三角测距法,具有实现对齿轮形面的精密测量、对齿轮外表面实际形状的高精度几何建模、实现齿轮副的综合传动误差分析、保证测量系统对复杂齿形测量的适应性这几大创新点。”宋爱平表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激光测量可以不干扰被测物体的运动,具有精度高、测量范围大、效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同时,运用激光反射法能连续测量物体、单点采集形面数据,克服常用齿轮的齿面反射性不足等问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为实现对齿轮外表面实际形状的精确几何建模,解决测量驱动和误差评定系统研发的重大课题,宋爱平团队新研发的软件通过样条曲线构建齿轮截面轮廓曲线,将齿轮实测数据模型与理想模型相比较,采用图形变换、插值样条分析、多点曲线拟合技术,实现齿轮全方位几何偏差的测量与分析。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目前,该团队已研制出的齿轮激光测量装置可以对多种圆柱齿轮实现几何测量与基本偏差分析,并已申请“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齿轮测量装置及齿轮测量方法”“一种基于激光 位移传感器的齿轮测量装置”“一种多自由度激光位移传感器系统及弧齿锥齿轮测量方法”“一种蜗杆测量方法”4项发明专利,已授权2项。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宋爱平表示,希望随着齿轮测量方法的应用,可以解决目前国内企业齿轮测量方面的难题,实现国内齿轮检测领域的自主创新,推动齿轮制造精度的提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quot times new roman& quot " 《中国科学报》 (2019-08-22 第8版 装备制造) /span /p p br/ /p
  •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无源码的白盒化测试标准》和《红花籽油亚油酸含量检测与评级》两项团体标准
    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无源码的白盒化测试标准》和《红花籽油亚油酸含量检测与评级》两项团体标准已经完成立项、编制起草、征求意见、评审、修改、审查、批准及备案等标准制定流程。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审批通过,正式发布。具体标准名称、标准号、起草单位见正式文件。现予以公告,即日起实施。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2023年6月26日附件下载关于《无源码的白盒化测试标准》团体标准发布的公告.pdf关于《红花籽油亚油酸含量检测与评级》团体标准发布的公告.pdf
  • 最严限塑令下,慧眼识别各种塑料制品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超市的塑料袋变成了柔软的可降解塑料袋,外卖的吸管变成了厚实的纸吸管。这是由于塑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的污染问题。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各地都积极出台塑料污染治理方案。如今我国“限塑令”升级,上海、海南等地已经全面实施“禁塑”,监管监督齐发力,未来还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塑料已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如焚烧会产生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填埋则会加速土壤板结,也会让其他垃圾的降解速度变慢。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为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塑料垃圾中9%会被回收利用,12%被焚烧,剩下的79%将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需要200年到500年才会被分解。在积极寻找适合替代品减少塑料污染的同时,应该同步推广循环回收的理念,摒弃一次性消费文化。日本是世界上塑料循环利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2010年,77%废塑料被回收利用,超过英国的两倍,美国目前达到20%。为了成功地循环再利用,需要准确的鉴定并分类塑料样品。PerkinElmer的Spectrum Two红外光谱仪、DSC 4000差示扫描量热仪与TGA 4000热重分析仪,可为塑料回收利用领域提供快速可靠的鉴定结果。表1 聚合物识别代码(PIC)配有金刚石ATR附件的Spectrum Two红外光谱仪不同PIC类型塑料的ATR红外光谱图DSC 4000差示扫描量热仪红外光谱基本相同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DSC 4000可测试出明显的差异TGA 4000热重分析仪TGA 4000可用于分析塑料内部填充物,如玻璃纤维、碳酸钙、滑石粉等。了解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技术资料。
  • 巴克莱:维持 Waters Corporation ( WAT.US ) 增持评级
    巴克莱:维持 Waters Corporation ( WAT.US ) 增持评级 , 目标价由 375.00 美元调整至 345.00 美元。沃特世(WAT.US)公司简介:沃特世公司(Waters Corp.)是一家在分析技术领域(液相色谱、质谱、流变仪和微量量热仪)稳居全球领先地位的公司。沃特世公司分为两部分:沃特世和 TA 仪器。沃特世分公司设计,制造,分销和服务液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器,色谱柱以及其他化学消耗品,这些仪器可以与其他分析仪器集成在一起使用。TA 仪器流变仪和微量量热仪主要用于预测聚合物和粘性液体在各种工业产品、消费品和保健品中的适用性。同时,该公司还开发并供应软件型产品,这些产品可与该公司或其它公司生产的仪器实现连接控制。TA 仪器分公司的热分析仪和流变仪可用于预测精细化学品和聚合物在各种工业产品、消费品和保健品中的适用性。该公司由 James Logan Waters 于 1958 年成立,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米尔福德。
  • “慧眼”观微—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QT开箱测评
    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QT作为岛津近年来高端质谱领域发布的重磅新产品,融合光学显微镜、MALDI和Q-TOF的显微质谱成像技术很让人期待!成像质谱显微技术研究物质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优势,既可以对样品进行形态学上的细微观察,也可以得到样品上特定部位的化学信息,在医学、药学、农业食品、公共安全、资源环境、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份iMScope QT的详细图文测评报告,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对这款产品一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开箱初见 坐着飞机悄然落地实验室的大家伙终于迎来了开箱时刻,百闻不如一见,一起来体验一下吧!iMScope QT和MS-9030合体过程 岛津的成像质谱显微镜(Imaging Mass Microscope, iMScope QT),前端是搭载高分辨光学显微镜的大气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Atmospheric Pressure -MALDI),后端配置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Q-TOF)。 将光学显微镜和质谱仪整合成一体,既可观察得到高分辨率的形态图像,又可以对特定分子进行鉴定和可视化分布分析,可将两种不同检测原理的图像进行重叠分析,为成像分析提供了全新的工具。 镜质合璧,还原真实 作为一台搭载了光学显微镜的质谱成像仪,两种不同检测原理的图像如何进行采集,图像重叠分析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在下图中是从光学图像中选择肝门静脉进行质谱成像分析,可以清晰观察到肝门静脉周边的血脂和脂质的分布。 多角度测评环节正式开始 下面请随着小编从分辨率、扫描速度、灵敏度等几个角度进行测评。 空间分辨率“高清镜头”下的微观世界 作为一款搭载了光学成像镜头和质谱成像功能的仪器,iMScope QT的光学显微镜物镜最大可达到40倍率又结合质谱成像显微镜5μm空间分辨率,究竟能够将研究视野深入到什么样的微观水平呢?小编拿来了大家关注的亚细胞水平的组织器官,看看iMScope QT能观察到微观世界哪些变化。 以槲皮素为例,iMScope QT成功观察到其在肝脏部位的细胞水平分布,分析结果表明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质,充分显示了成像质谱显微镜分析亚细胞水平的可靠性。高空间分辨率对于药物动态分析、安全性评估和毒性机制的阐明,以及视网膜和皮肤等特殊组织的分析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速度快速制图“小能手” iMScope QT这款产品拥有超高质谱空间分辨率给细胞水平上的研究带来便利,但是小编担心如果没有快速的扫描速度作保障,在大面积样本成像时会消耗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分析。带着疑虑,小编准备了小鼠全脑切片(14ⅹ7mm),空间分辨率采用20 μm,扫描区域245000pix,2.6小时后我们获得一张高清晰度小鼠脑成像图。与同类质谱成像产品比,iMScope QT能够高速、高效地采集到高清晰度的质谱成像图。 小鼠脑成像质谱图 灵敏度“火眼金睛”看切片 质谱成像中高灵敏度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药物代谢研究中对低浓度代谢物分布的研究。iMScope QT在硬件性能上较之前作了较大提升,后端Q-TOF型LCMS-9030的接入提高了质谱检测的灵敏度。在本次开机测评中,小编分析了给药后的大鼠肺中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及其代谢物的分析,明确了药理学研究中的发现是胺碘酮副作用引起。给药后的大鼠肺部病理切片分析发现坏死区域质谱成像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及其代谢物在坏死区域的分布,明确了药理学研究中的发现是胺碘酮副作用引起。 系统扩展性成像定位分析与液质分析的完美兼容 cope QT不仅局限在成像分析,成像单元支持移动分开和组装使用,小编实验室就是将已有LCMS-9030的Q-TOF单元与成像单元连接后使用,确实可以实现质谱成像分析和LCMS-9030的兼用系统,既可以用于准确定性定量分析,也可以完成可靠的定位分析。 结语 整体而言,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QT将光学显微镜和质谱仪整合成一体既可观察到高分辨率的形态图像,为成像分析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在拥有高空间分辨率同时,还能高速扫描,高效获得高质量成像数据。同时还能保持系统的拓展性,通过一台仪器即可获得LC-MS的定性、定量信息和质谱成像的位置信息。期待iMScope QT能够为国内相关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带来帮助,落地开花结出硕果。 撰稿人:宋玉玲
  • 大幕将启丨DEKRA德凯邀您相约北京第六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
    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国家质量提升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技术支撑。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宣告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检验检测与大数据、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成为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 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指导,我要测网与战略合作伙伴联合举办的“数智赋能 聚势前行—2023年第六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将于2023年5月19日在北京雁栖湖会展中心召开。本届会议聚焦检验检测行业数智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解析第三方检测机构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实践案例及探讨未来发展的机遇及趋势。DEKRA德凯中国规划发展总监周旋先生将携主题为“DEKRA德凯数智化方案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新思考”的主旨报告。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大趋势,周旋先生将从DEKRA德凯近百年行业发展经验出发,为检测行业数智化发展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参会嘉宾及规模 1、政府及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领导; 2、协会学会相关领导; 3、产业园区负责人; 4、国内头部企业质量、生产、研发、合规等负责人; 5、第三方检测机构(国家队、外资、民营、事业单位)总监级以上; 6、仪器厂商商、代理商、耗材试剂标准等高层。 7、投融资机构负责人; 8、媒体单位负责人;我要测网联合战略合作伙伴,结合全媒体矩阵优势,拟邀请以上嘉宾近400人参与第六届检验检测高峰论坛。线下报名参会扫描二维码预约报名参会名额有限,报满为止(截止日期:2023/05/12)二、合作伙伴DEKRA德凯致力于安全近百年。1925年在德国柏林成立的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现如今已是世界知名的第三方专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2022年,DEKRA德凯营业总额预计达到近37亿欧元,业务遍布世界各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48,000名员工致力于为路途中、工作中以及家居中的安全提供独立的专家服务。这些服务包含:车辆检测、理赔与专家评估、产品测试与认证、工业检验、审核、培训及临时雇佣。2025年DEKRA德凯将迎来成立100周年,其愿景是 “我们致力于成为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里的全球合作伙伴。” 2022年,DEKRA德凯再次荣获EcoVadis铂金评级,位列前1%的可持续发展公司之列。三、产业峰会赞助\合作\咨询联系人:王女士联系方式:13346750063(微信同号)电子邮件:wangm@woyaoce.cn
  • 北分瑞利集团2011年工作会圆满结束
    凝心聚力 团结奋进 携手同心 共创未来--北分瑞利集团2011年工作会圆满结束! 2011年1月8日,北分瑞利集团成功召开了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携手同心,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11年工作会暨二届九次职工代表大会和2011年年会。京仪集团团委副书记、京仪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徐辉,京仪集团副总经理、京仪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崔健,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闫增序,京仪集团副总工程师、北分瑞利集团公司董事长董建伟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高玉清进行了题为《立足新起点 落实新规划 取得新突破 为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工作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中,高总针对2010年肯定了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技术质量创新、员工生活水平提高、安全稳定加强、人力资源工作加强、生产经营环境改善、营销体系建设等八方面的成绩,并认真分析了2010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会后,集团公司管理部室、营销体系、色谱事业部全体员工及参加职代会的干部和职工代表汇聚一堂,参加主题为“携手同心、共创未来”的北分瑞利2011年年会。年会对2010年“十佳员工”进行了隆重表彰,并颁发了奖金。之后,大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台精彩纷呈的由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汇演。汇演上,北分瑞利人尽献才艺,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一段段幽默的笑话,一个个趣味的游戏,把整个汇演一次次推向高潮,灿烂的笑容挂在每一张脸上,喜庆的气息充满每一个角落,展示了北分瑞利人乐观向上、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汇演中还穿插抽奖活动,更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欢声笑语话和谐,载歌载舞谱新篇。新的一年里,北分瑞利人必将凝心聚力,团结奋进 携手同心,再创佳绩!
  • 慧眼识酒香 岛津GCMS让您看得更通透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一直以来就备受大众的宠爱,酒中种类十分丰富的香味物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酒。香味是评判酒品质的一个重要感官指标,科研和分析工作者对这些香味物质的探究乐此不疲。 由于酒中重要香味成分的浓度一般都很低,在对这些低含量组分进行分析时就要对样品进行很大程度的萃取和浓缩,因此样品的预处理是测定挥发性物质的关键环节。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因其操作简单、不需要有机溶剂等特点常用于食品风味物质的检测,选用此技术分析酒样品时通常选择极性较强的聚乙二醇固定相的色谱柱,但由于酒中含有的脂肪酸的羧基会与色谱柱固定相中的羟基相互作用而导致其色谱峰拖尾,进而会妨碍共流出组分的检测和分析,给全面分析酒的香味成分带来了困难。 岛津提供基于AOC-6000 Plus多功能自动进样器和GCMS-TQ8050 NX联用的系统平台,通过采用具有更大承载能力的SPME Arrow技术、调整样品pH值的方法不仅获得了更高的萃取效率和灵敏度,同时也降低了脂肪酸对共流出组分出峰的影响,建立了含酸量较大的食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大大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同时萃取效率高,为复杂样品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 01实验内容在清酒样品中加入难挥发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溶液来调整样品的pH值,使用直接浸入式SPME提取(萃取纤维头PDMS),对原始样品及不同pH值下的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图1和图2。从结果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调整样品pH前己酸、辛酸、癸酸、十二酸等脂肪酸的色谱峰较大,并出现了严重的拖尾现象,干扰了其他共流出组分的出峰,随着pH值的增大脂肪酸的色谱峰明显减小,部分与其共流出的组分获得了很好的分离和检测效果。 图1 SPME Arrow-GC-MS法直接测定储存在雪莉桶中清酒的TIC图图2 不同pH值下储存在雪莉桶中清酒的TIC图 以上建立的方法在另一个应用中得到了验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式对含有大量醋酸的苹果醋进行分析,添加Tris调节pH值后醋酸出峰明显减小,多种之前共洗脱的组分被很好的分离(如下图3),进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图3 SPME Arrow-GC-MS法测定苹果醋的TIC对比图 02关联仪器AOC-6000 Plus +GCMS-TQ8050 NX 阿克级三重四极杆GCMS系统给您带来更好的体验 优异的性能:★ 全时三重降噪技术有效抑制中性噪声和干扰,获得更高灵敏度。★ 全新设计的高灵敏度检测器,即使应对超痕量级样品,也能提供很好的稳定性,成就阿克级IDL水平。 智能的操作:★ 基于保留指数的Smart系列数据库为不同领域提供全方位应用支持,从方法创建到数据处理全智能。 耐用的硬件:★ 高辉度抗污染离子源和全新长寿命检测器,确保分析工作长期稳定的进行。 灵活的搭配——多功能自动进样器★ 全新的SPME Arrow和ITEX DHS动态顶空富集技术,助力高灵敏度分析。★ 液体进样、顶空进样、SPME进样三种进样模式自动切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GCMSsolution软件嵌入式控制AOC-6000 Plus,轻松便捷。 文献题目《Analysis of Aroma Compounds in Fatty Acid Containing Foods Using SPME Arrow-GC-MS》使用仪器岛津AOC-6000 Plus +GCMS-TQ8050 NX作者Moyu Taniguchi1, Kazuhiro Kawamura2, Eiichiro Fukusaki1,31.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 Osaka University2. Analytical & Measuring Instruments Division, Shimadzu Corporation3. Osaka University Shimadzu Omics Innovation Research Laboratories 声明 1、本文不提供文献原文。2、所引用文献仅供读者研究和学习参考,不得用于其他营利性活动。3、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