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水平移动平台

仪器信息网水平移动平台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水平移动平台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水平移动平台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水平移动平台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水平移动平台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水平移动平台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水平移动平台相关的解决方案。

水平移动平台相关的资讯

  • 新品发布 | 移动实验室平台,让分析“移”步到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安全和公共安全等事关人类安全健康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移动实验室作为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活动现场检测的有效手段,其应用受到社会、政府和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在现场对待检样品进行快速、方便、准确、灵敏的检测已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和检测机构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 目前典型的移动实验室应用方向有:● 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可用于食品现场抽查工作。● 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可用于水、土、气等样品的全方位现场检测,可作为现有固定实验室监测网络的补充,用于环境领域日常监测以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在公共安全领域、公安司法领域、药物安全领域以及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等应急工作中均有针对现场检测、快速检测分析需求。近年来发布并实施的典型标准有: 2020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产品认证规范》和《常规检测移动实验室产品认证规范》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岛津正式发布“移动实验室平台” 1、专用车载配件,可将原有实验室仪器轻松搭载在各类监测车辆上,支持GC、LC、UV、Raman、MS、快速水分测定仪、天平等多样化产品组合,节省空间,方便灵活。岛津移动实验室平台是现有固定实验室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机动灵活、方便移动、有利于追踪现场、及时得到检测结果、应急能力强”等诸多优越性。 2、配套减震装置,可吸收车辆移动过程中上下颠簸和惯性所造成的震动,有效保护仪器。 3、分析设备性能稳定,满足运输、振动等可靠性测试要求。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运输试验”和“振动试验“测试结果显示:运输和振动试验前后,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检定规程要求。部分报告示例: 岛津移动实验室平台可满足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安全、公共安全、公安司法、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应急等领域的现场检测需求。
  • 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移动客户端上线运行
    p & nbsp & nbsp 日前,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移动客户端APP——“辽仪共享”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工作向“互联网+仪器共享”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br/ & nbsp & nbsp “辽仪共享”APP是由辽宁省科技厅牵头组织、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公室承办开发的,致力于推进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的信息化专业服务平台,是国内首个成功开发的省级平台网站实时协同工作移动客户端,具有仪器供应与需求两大模块,具备仪器设备及单位查询检索、仪器信息录入及共享服务信息发布预约、检验检测标准变更查新等重要功能,具有在线实时查询、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的特点。 br/ & nbsp & nbsp 大型科学仪器是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近年来,辽宁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数量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科研仪器设备还存在着重复建设和购置,部门化、单位化、分布不均和闲置浪费等现象和问题,科研仪器设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br/ & nbsp & nbsp “辽仪共享”APP高效整合了辽宁省11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单台(套)3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2141台(套)、原值16.7亿元,数量超过黑龙江、吉林两省之和,覆盖了主要的科研领域,将为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及时提供新进的科学仪器和专业实验人员共享服务,将大大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据统计,2014年以来,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累计为全省中小企业等提供共享服务3.7万余次,完成服务金额4.3亿元以上。 br/ & nbsp & nbsp 今后,辽宁省科技厅将充分利用“辽仪共享”APP,进一步整合优化省内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搭建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开放共享,为辽宁省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支撑。 & nbsp & nbsp /p
  • 国内首台水下工程多功能检测移动平台通过验收
    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1月8日消息,日前,由省港航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重大技术装备——“水下工程多功能检测移动平台”顺利通过验收,该装备是省港航集团承担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省级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尖30”攻关项目以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任务的重大科创成果。该平台通过多维度(水下的水下机器人平台、水面的无人船平台、水上的无人机平台)检测系统集成控制及智能算法等技术多源融合,实现专项检测、环境监测、现场指挥、应急救援四大功能,具备快速化反应、智能化检测、自动化预警、集成化处置等特性。该装备可广泛应用于水运水利等水下工程检测、水下地形地貌扫测、水上应急搜救等领域,大幅提升水下工程综合检测效率、能力和水上应急救助等能力,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15座船闸、43个港口码头、500余公里高等级航道和7座桥梁等水下建筑健康诊治中实现应用。
  • 赛默飞推出全新移动电商平台——掌上赛默飞
    近日,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正式启动全新移动电商平台——"掌上赛默飞”。赛默飞在电子商务领域一直积极布局,此次“掌上赛默飞”的推出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目前,“掌上赛默飞”已上线了四十多万种产品,涵盖生命科学产品和服务、实验室产品和服务、专业诊断以及分析仪器等几大领域。 “掌上赛默飞”将深入了解科研人员对产品和服务的场景化需求,并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内容,例如根据实验流程为其推荐所需的产品;根据用户需求为其提供相关培训视频等。“定制化”的内容将帮助科研人员在面对海量产品和信息时避免陷入“选择困难”, 大幅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赛默飞亚太区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副总裁崔康镐(Lewis Choi)表示:“赛默飞致力于打造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生态来为中国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作为我们数字化愿景的重要部分,‘掌上赛默飞’的正式启动将使客户享受到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掌上赛默飞”还是一个整合了多种信息的平台。科研人员可以一键查找有关产品价格、库存、促销等动态信息,更有效地做出决策,实现快速购买。同时,“掌上赛默飞”还拥有智能仓储,能够提供快速的物流服务,实现最快一小时到货。此外,“物流状态查询”和“在线客服”等功能,也将为客户打造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掌上赛默飞”采用渐进式网页应用(Progressive Web Application) 技术,用户无需下载应用软件,只需点击https://mapac.thermofisher.cn或扫描二维码即可轻松访问,享受个性化的便捷服务。
  • 华大智造三大移动平台亮相CMEF,赋能智慧医疗新未来
    5月13日至16日,第84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CMEF)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后疫情时代的第一场覆盖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大规模医疗器械展,本届CMEF吸引了众多企业携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亮相。其中,华大智造在户外展区展出“5G远程超声机器人移动车”、与戴纳科技联合打造的移动核酸检测车以及移动魔方实验室三款一站式移动解决平台。这三款一站式移动解决平台,可广泛应用于远程会诊、应急救援、智能健康管理等多个智慧医疗场景,推动医疗服务均质化,全面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021CMEF展会现场)打破时空限制 5G远程超声机器人移动车让诊疗服务“近在咫尺”5月13日户外展区人流熙攘,华大智造研发的“5G远程超声机器人移动车”引人关注。“5G远程超声机器人移动车”由检查区、信息录入区和血样采集区组成,随车无需配备专业超声医生,即可提供超声诊断一站式服务。该车利用便捷移动+智能化平台系统,结合远程超声机器人、手持超声、AI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可实现随时随地医学超声诊断及样本采集管理。(5G远程超声机器人移动车)“5G远程超声机器人移动车”可以面向缺少专业检测设备或检查人员等地区,提高超声诊断的普及性,打造可移动式超声检查服务站。超声机器人移动车的诞生,将如同给机器人添加了一对“翅膀”, 哪里有需要便开到哪里,使得超声检查不再受限于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犹如一个移动超声诊室。(5G远程超声机器人移动车现场真人演示)今年4月12日由华大智造研发的“5G远程超声机器人移动车”已正式落地,短短一个月时间,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例如在浙江省安吉县 “早筛、早诊、早治”项目中走进当地企业,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远程进行乳腺癌义诊,助力医疗的公平与高效,让科技惠及民生。随叫随到移动核酸检测车为突发公卫事件保驾护航在本次展会上,华大智造还带来了与戴纳科技联合研发的移动核酸检测车,该车可以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快速转运至任何指定地点,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提升当地核酸检测能力,一经亮相便成了会展现场的“明星”。(移动核酸检测车)(车内配备全自动MGISTP-3000分杯处理系统和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移动核酸检测车按照生物安全防护等级P2+实验室标准设计,具备十万级洁净环境,适应-50℃~50℃环境,搭配20KW柴油发电机即可使用,能够切实保障检测人员及周边环境安全。车内配置全自动MGISTP-3000/MGISTP-7000分杯处理系统、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以及智能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ZLIMS。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样本条码扫描、录入和分装程序,自动化提取核酸并实时监控管理核酸检测全过程,适用于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搭建,能效地满足海关口岸、疾控中心卫生检疫等部门工作需要。移动核酸检测车日通量最高可达到6万人份(10:1混检),极大满足大规模的核酸检测需求。凭借整体可移动、在户外环境运转、快速出结果等特色,华大智造的移动核酸检测车可广泛应用于COVID-19、SARS、埃博拉、HIV和流感等高致病性疫情检验检测,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核酸检测增容及承担重大活动的重要支撑装备,能够满足我国在疾病防控体系“平战结合”中“战时”迫切需求。5分钟搭建 移动魔方实验室满足便携移动作业需求此外,华大智造还带来了最新的移动魔方实验室。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个可以在采样点5分钟内原地快速搭建洁净实验空间,随时随地助力开展基因测序实验,实验室搭载了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生产的自动建库仪DNBelab-D4、便携式基因测序仪DNBSEQ-E5,具有高度便捷、高度定制等特点,能利用SUV运输,可灵活应用于偏远地区科考、环境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场景,满足多地点便携移动作业需求。(移动魔方实验室)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不断迭代,包括基因测序仪、自动化设备、医疗器械在内的细分领域都在向着便携、快速、智能等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移动化”成为重要趋势。特别是在重大疾病防控阻击战中,可灵活布控、打破空间限制的移动式技术平台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疫情之中,华大智造推出的灵活机动的移动核酸检测技术平台诠释了“中国速度”。 例如,华大智造的方舱实验室就先后助力了福州、阜阳、青岛海关、厦门、廊坊等地疫情防控,并协助济南市疾控中心破解进口冷链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难题。此外,它还落地瑞典及拉脱维亚等地,缓解当地核酸检测能力匮乏的情况。在疫情之后,该检测平台还可以为新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快速、精准的预警和检测能力。依托于强大的移动式技术平台研发能力,未来,华大智造将进一步开拓业务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生命科技核心工具应用的想象边界,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己力。
  • “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胜利收官
    p   2019年1月13日,历时半年的“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胜利收官,挑战赛成果汇报会在北京举行。汇报会发布了挑战赛成果报告,并评选出系统设计奖、实地展示奖、应用前景奖和探索奖等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af4c057-b33d-4701-a4ac-d05a04e600f6.jpg" title=" 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汇报现场.jpg" alt=" 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汇报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汇报会现场 /p p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以来,中国的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为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实施,提出“精准监管、精准施策”的要求。这就需要探索并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广覆盖、高时空分辨率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p p   为此,生态环境部积极推动环境监管技术创新,于2018年8月正式宣布启动“千里眼计划”。 /p p   “千里眼计划”明确提出,要深化构建“热点网格”试点,不断探索“热点网格+地面监测微站+移动式监测设备”的工作模式,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p p   自此,移动监测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p p   从推动热点网格管理,聚焦监管范围,到精准施策,禁止环保“一刀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而大气移动监测作为新兴的监测手段,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更大范围、更小尺度的地域覆盖,是对传统固定监测网络的必要补充。 /p p   在此背景下,为展示移动监测技术发展水平、为“千里眼计划”提出的移动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助力“蓝天保卫战”,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环丁联盟)于2018年6月5日联合发起了“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 /p p   活动举办过程中,地方监测系统和企业积极参与,河北省沧州市和湖南省湘潭市成为挑战赛的联合主办城市。2018年10-12月,参赛企业在沧州、湘潭进行了实地测试并提交监测结果报告。在挑战赛专家评审会上,各参赛单位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新技术在移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主办方组织专家对参赛单位提交的申报方案、实测结果进行了严格的盲选评议,并评选出系统设计奖、实地展示奖、应用前景奖和探索奖。 /p p   会上,美国环保协会、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硏究院(环丁联盟)与沧州市签署了《大气移动监测合作备忘录》。未来,四方将在建立移动监测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技术交流、推动技术创新、深化大气热点网络试点等方面开展合作。 /p p   今后,美国环保协会、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环丁联盟)还将寻求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创新和相关标准的制定,促进新兴技术与空气质量管理有效融合,为进一步推进热点网格工作寻找好技术、好方案。 /p p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曹立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主任李海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以及相关评审专家、挑战赛主办方、挑战赛联合主办城市、参赛企业、地方环保部门、投资机构等代表共100余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p
  • 大型光伏电站移动检测平台将于年内建成
    7月3日,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在南京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副省长徐鸣为中心揭牌。该中心的建成将显著提升我国太阳能并网发电技术的研究水平,为电网大规模消纳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供技术支撑。   这个中心依托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建设主要攻克光伏发电并网应用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太阳能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光伏电站对电网的适应能力和电网对光伏发电的接纳能力。该中心自主研发完成了世界首套小型光伏电站移动检测平台,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MW级光伏并网逆变器全系列测试能力和MW级光伏电站的全系列现场检测能力。大型光伏电站移动检测平台也将于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光伏并网发电全系列实验检测能力。
  • 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评议
    “国家计量基标准(化学部分)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专家评议   2009年5月24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在我院召开了“国家计量基标准(化学部分)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能力评议会。该平台在完善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以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分布式化学计量实验室网络为组织形式,服务区域遍及全国和亚非、欧美地区。已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临床与大众健康等国计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地震水质污染、奥运食品中兴奋剂检测、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等社会焦点问题中,成功的技术攻关和应用,取得了重大社会影响。在新材料性能检测、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年多来,我院联合43家参建单位对化学成分量、生化成分量和物化工程量等学科和食品、环境、大众健康、机电产品应对欧盟RoHS指令、能源与材料等应用领域的现有高端测量资源进行了整合和完善。完成了资源调查报告12份、制定管理技术文件41份 整合制定国家标准、检定/校准规范35项,完善测量方法110项 新增标准物质189项,开展国际比对65项,申报成功国家测量与校准能力178项,组织国内比对/能力验证22项 收集、整理化学计量基标准资源信息7800余条 开展国内外培训和交流活动,直接受训和交流人数达2000多人次 建立了涉及化学计量基准、标准、参考方法、参考实验室以及相关政策和技术法规的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 通过门户网站(www.nams.cn)、出版系列丛书、举办专业性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开办网上学习课堂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通过提供计量基标准技术服务、标准物质发售、参考方法的推荐使用、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等多种渠道,实现了实物资源的社会共享。   专家组在听取了我院化学分析所副所长马联弟研究员做的平台评议报告后,对该平台的建设成果及其共享服务的效果表示十分满意。特别对本平台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组织形式 服务于食品、环境、大众健康等重要领域的明确的针对性 通过国际比对和国际合作检验平台成果,实现国际接轨的工作模式等特色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有关部门对该平台给予政策和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进一步完善硬件条件及实验环境,以目前的成果为契机,不断做大做强,以提升我国化学计量基标准的质量与共享能力,支撑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该意见将为科技部、财政部确定平台转入运行服务阶段提供决策参考。   评议专家组由张玉奎院士、邓玉林教授、张新荣教授等9位专家组成。科技部平台中心,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计量司的有关领导及我院吴方迪、段宇宁副院长参加了此次评议会。
  • 《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及《基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第二次讨论会圆满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及《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二次讨论会圆满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100d325-e023-4627-8625-004e54e42ad2.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代表合影 /p p   《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及《基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第二次讨论会于11月22日在杭州白马湖建国饭店召开。会议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主办,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承办,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河海智慧水利研究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12382a6-96be-4dcf-98af-c4b74f4cc8c4.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邓瑞德理事长 /p p   来自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燕山大学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水环境集团、珠海云洲、中船重工七一五所、等业内领军与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二十余人参与了本次讨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acffa86b-fc04-4cf1-b2f6-74224e9decfb.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生态室副主任王建国 /p p   上午的《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标准讨论会议由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生态室副主任王建国主持。首先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邓瑞德理事长进行了开幕致辞。 /p p   邓瑞德理事长表示,水资源的开发、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对国家与人民都是大事,标准作为水资源调度的技术支撑,对于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调度行为本身的规范化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制定好的标准,为不同部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提供指导,尽快解决标准的缺失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希望在座专家本着“有用、能用、好用”的原则,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加快编制进度,争取标准早日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49d6d0a-6015-4a7f-b201-9e8ad40ffc8d.jpg" title=" image007.jpg" alt=" image0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刘业森博士 /p p   随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工刘业森博士代表标准主笔团队进行了标准编制工作情况汇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14da432-8f9c-4bc8-a745-2712128d32ad.jpg" title=" image009.jpg" alt=" image0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张晶博士 /p p   标准讨论环节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工张晶博士主持。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由场景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对标准的范围、格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并对标准制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安排和确认。 /p p   下午对《基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标准进行了讨论。会议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工曹峰博士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cbd0410-4ca8-4b30-a5a4-721e173ae1f7.jpg" title=" image011.jpg" alt=" image0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曹峰博士 /p p   首先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曹峰博士代表标准主笔团队对《基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标准进行了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并主持标准讨论环节。标准主笔团队就标准的编制工作情况一一进行解答,并对标准制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安排和确认。与会代表就标准相关技术参数、场景需求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及建议。 /p p   最后,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邓瑞德理事长进行了总结讲话。邓瑞德理事长表示,本次两项标准讨论会作为2019水环境大会的平行标准讨论会之一,为参会企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了解标准化工作,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机会。邓理事长指出,标准编制是公益性的活动,对于行业发展、科技进步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希望在座专家在会后继续保持交流沟通,标准编制团队尽快整理意见,修改完成。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多企业加入到队伍中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9797415-167c-4110-8ae5-c5ec71840e03.jpg" title=" image013.jpg" alt=" image0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讨论会会场 /p p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近年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水资源工作者在水资源的开发、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维护健康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将大数据与云技术引入水资源调度工作流程,以最尖端、最前沿的新技术助力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继续提升水资源工作者的资源管理能力与质量把控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p p   标准制定工作组 /p p   苑萍 /p p   18366223266 /p p   0532-80912156 /p p   lyndayuan@vip.163.com /p p br/ /p
  •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专家评议
    近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专家组,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子项目《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开放共享情况进行了评议。此次评议的目的是为了贯彻科技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工作的通知》精神,推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尽快开展共享运行服务。按照通知要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制度等开展自查、落实、形成了完整的开放共享工作总结报告。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批准,成为在建的34个平台中首批接受评审的9个平台之一。   该平台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和计量司的领导和推动下,通过建立规范的标准物质资源整合机制,整合了国内全部5000余种有证标准物质信息资源,并可随时提供4000余种标准物质实物资源。截止2008年底,累计实物资源共享量达85万份,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   专家组听取了平台负责人李红梅所做的《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共享落实情况》的报告,观看了《国家标准物质信息平台》网站功能演示,审阅了《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共享情况总结报告》以及相关资料,现场检查了国家标准物质实物库及资源共享服务情况后,对平台的建设成果以及在资源质量保证、评价与国际互认、资源更新维护、共享服务模式等方面形成的鲜明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对国家标准物质实物库今后扩大规模给予支持。专家组成员按照评议要求,对平台在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服务效果方面的情况给予评议,并最终形成了专家组综合意见,该意见将为科技部、财政部确定平台转入运行服务阶段提供决策参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张渝英副主任,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许增泰处长,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刘新民副司长、科技司张永华副处长以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吴方迪、段宇宁副院长参加了评审会。
  • 我国研制出首台考古“移动实验室”
    许多文物在发掘现场一面世就发生剧烈变化以至面目全非。如何减少失去珍贵信息的遗憾一直是考古学家们努力探寻的。我国研制出的首台可以在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探测与保护的车式“移动实验室”4日在西安亮相。   “移动实验室”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的结果。该研究经两年多,创新性地将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分析检测、现场提取,以及应急处置与保护等功能单元集成搭载在移动车上,实现了传统的实验室和保护修复室前置到考古发掘现场。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的能力。”   课题承担单位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苏伯明说,“移动实验室”不仅配备有智能控制、传感器、计算机、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还可以通过现场视频、温度、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实现对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   4日上午,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考古发掘现场,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的10位专家对“移动实验室”进行了现场验收。   在唐代围沟墓考古现场,科研人员利用实验车上搭载的考古机器人,预先进入古墓内部查看,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分析,对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进行现场数据测量和处理,再制订更加科学的发掘预案。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移动实验室”为文物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将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体系建设,提高考古发掘现场的多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能力。
  • 《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及《基 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标准启动会暨第一次讨论会圆满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及《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标准启动会暨第一次讨论会圆满召开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0de5ea1-0465-496a-a492-4d30382ac966.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代表合影 /p p   《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及《基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标准启动会暨第一次讨论会于9月23日在青岛金沙滩希尔顿酒店召开。会议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主办,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承办,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河海智慧水利研究院、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研究所联合支持。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4b48ee8-bc28-4ae5-ad2e-64e9ff50681b.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邓瑞德理事长 /p p   来自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海委科技咨询中心,南京河海智慧水利研究院、河海大学,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黄河勘测规划设计院、中船重工七一五所、新元易方、善思明、山东锋士、美国哈希、上海仪电、三泰环境、中天海洋、南京南瑞、聚光科技、诚悦光电、芯世界、青岛清万、怡文环境、清淼光电等业内领军与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五十余人参与了本次讨论会。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aed6cce-673f-4228-8b38-4d2786f4529a.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所长田兆硕 /p p   上午的《基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标准讨论会议由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所长田兆硕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邓瑞德理事长进行了开幕致辞。 /p p   邓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做好水资源的开发、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就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水资源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做好水资源保护治理、水资源分布与使用均衡。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统筹兼顾的工作要求,及时为广大水资源工作者引入最尖端、最前沿的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希望与会专家集思广益,做好本次标准制定工作,向国家70年诞辰献礼。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f1f0b879-104c-439a-8dc1-77652ec753b1.jpg" title=" image007.jpg" alt=" image0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苑萍 /p p   随后,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苑萍作了协会标准工作汇报。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3a68109-2040-48e6-bd59-dcdfd5940f4e.jpg" title=" image009.jpg" alt=" image0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工曹峰博士对《基于移动或固定式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解读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d841139-6f05-48a0-8e99-a5b98962021e.jpg" title=" image011.jpg" alt=" image0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曹煊博士介绍分享了山仪所的研究成果与产品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90427381-abe9-4eb7-b0d3-ca745a96af01.jpg" title=" image013.jpg" alt=" image0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标准化主管林煜超分享交流了七一五所标准编制工作经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fc355970-144d-4784-bcab-6546335e05cd.jpg" title=" image015.jpg" alt=" image0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讨论会现场 /p p   标准讨论环节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高工曹峰博士主持。标准主笔团队对标准的编制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对标准制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安排和确认。与会专家及企业代表由场景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对标准的格式、条款的设置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及建议。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5f094870-6f4f-4744-975e-5e066de75374.jpg" title=" image017.jpg" alt=" image0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生态室副主任王建国 /p p   下午对《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标准进行了讨论。会议由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生态室副主任王建国主持。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0cfa34e-df52-4ca1-bb04-69be00d618e9.jpg" title=" image019.jpg" alt=" image0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刘业森博士 /p p   首先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刘业森博士对《区域水网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技术导则》标准进行了解读。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5cb69996-86b4-467b-8aa0-4711e2bf2fcb.jpg" title=" image021.jpg" alt=" image0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实验技术研究所所长习晓红就黄河流域典型河段水质水量一体化调配进行了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5fe6f7cb-85b2-489f-a7cd-6f45724e1267.jpg" title=" image023.jpg" alt=" image023.jpg" / /p p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生态室副主任王建国作《西江流域鱼类繁殖期水量调度试验研究生态效果评估探析》的报告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3fa7e16-7cf0-496b-9cb7-ca79287e483e.jpg" title=" image025.jpg" alt=" image02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张晶博士 /p p   之后的标准讨论环节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张晶博士主持。标准主笔团队就标准的编制工作情况一一进行解答,并对标准制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安排和确认。与会代表就标准相关技术参数、场景需求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及建议。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8ae6af27-4b98-4986-b066-c89762dd512f.jpg" title=" image027.jpg" alt=" image0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河海智慧水利研究院、河海大学教授万定生 /p p   最后,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邓瑞德理事长进行了总结讲话。邓瑞德理事长指出,先进、科学、权威的标准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普及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企业参与到治水中来,直面挑战,在推动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将为企业自身带来发展壮大的机遇。希望各编制单位在接下来的标准编制工作中深挖市场需求,倾听行业呼声,积极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力物力支持,协助做好标准编写的后勤保障工作,争取早日圆满完成标准编写任务。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0ca97306-bf27-4a55-8d66-7125e7aaab3b.jpg" title=" image029.jpg" alt=" image0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讨论会会场 /p p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维护健康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了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两只手”统筹兼顾抓好水资源保护治理、水资源分布与使用均衡两项工作,以内陆水体浮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p p   本次会议所制定的标准将解决眼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标准缺失的问题,对于继续提升水资源工作者的资源管理能力与质量把控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系统治水的重要指导精神,加强创新攻坚,构建安全、健康、优美的水系,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p p   标准制定工作组 /p p   苑萍 /p p   18366223266 /p p   0532-80912156 /p p   lyndayuan@vip.163.com /p
  •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评议
    7月8日通过专家评议的“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已实现了标准动态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标准文献检索,标准文献全文传递和在线服务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获取标准信息难和标准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   据介绍,该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的6个项目之一,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经过3年建设,已完成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该平台以国家标准馆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在全国31个省市地方标准化研究院和62个行业部门范围内,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地方法规以及重要国际组织的标准、国际知名的学会和协会标准、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国的国家标准等各类国外标准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目前“标准文献平台”已形成了文摘题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内容揭示数据库等3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可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专业化标准信息服务。   据了解,该平台采用门户网站服务机制、协同服务工作机制、特殊对象服务机制、跟踪服务机制、咨询服务机制等五种形式的共享机制向社会服务,注册用户已达174015个,拥有重要用户1000多家。
  • 世界首套光伏电站移动检测平台研制成功
    近日,由国家电网所属国网电科院研发的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移动检测平台顺利完成现场试验,标志着该平台研制成功,国家电网公司已具备光伏电站并网性能移动检测能力,将为我国光伏发电检测认证体系的完善提供重大技术支撑,并为分析各种类型的光伏电站并网对电网影响以及客观评价光伏电站并网特性提供试验检测手段,进一步促进我国光伏发电并网研究能力快速提升。   该检测平台由设立在国网电科院的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试验)中心研制,是世界上第一套用于各类光伏电站现场并网性能测试的检测平台,配备电网扰动发生装置、防孤岛检测装置、先进的车载集控系统以及相关检测仪器和仪表,目前能够为额定容量不大于200千峰瓦,并网电压等级为380伏的光伏电站提供并网性能检测服务 并可对接入中、高压电网,单元功率容量不大于1.5兆瓦的光伏电站提供部分入网检测服务。   本次试验在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屋顶60千峰瓦光伏电站进行,试验内容包括光伏电站的电能质量、功率特性、电压/频率异常(扰动)性能、防孤岛保护特性以及通用技术等关键指标,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光伏电站并网性能现场测试试验。
  • 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研发
    文物出土现场记录、信息提取以及脆弱文物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考古发掘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也直接关系到考古工作研究和文物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质量。在我国,由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装备缺乏、技术介入程度不足,造成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脱节,考古现场记录方式不规范、导致珍贵考古信息丢失和有价值的文物信息提取不全。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珍贵脆弱的文物在现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常常导致现场文物一经发掘出土即遭毁损的现象发生,或者是现场虽然可进行一定的处理,然而由于方法简单、程序不全,反而对发掘出土文物的后续保护造成更大的困难。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也极大地浪费了本已有限的文物保护人力和财力资源。   考古发掘具有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同时并行的特点,加大科学技术和装备的运用,是保证考古发掘工作水平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文物出土现场调查发掘、信息提取记录和现场保护对技术、工具、装备和方法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些技术、工具和装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文物的保护成效和保护质量。建立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的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可以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现场第一时间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制开发可有效地促进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在理论观念和具体实践上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种技术建立考古发掘现场信息留存和文物保护的创新工作模式,也可提高我国文物保护与考古事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对文物出土现场突发事件的技术处理能力,为出土文物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同时使我国在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的技术装备和技术能力上,达到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   本课题旨在针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信息采集、现场脆弱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分析与环境监测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调查技术和信息提取、分析检测、保护等专用设备的适用性研究,研发考古智能化预探测设备,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察、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文物出土现场技术保护体系。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环境恶劣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大遗址现场保护的整体水平。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S系统集成 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采用GPS全球卫星移动定位技术导航,对移动实验室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高精度定位,对手持设课题主要   研究内容备进行定位跟踪和半双工语音通讯。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被跟踪对象位置轨迹的显示和监测手段。采用航空摄影(模型飞机搭载小型摄影设备)和常规测量方式(如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对考古工作区域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空间数据库,实现对采集数据的处理、存储、管理。通过考古现场地理信息系统将GPS、RS和GIS技术集成,实现考古工作的信息化。建立考古现场三维模拟环境,实现考古现场的三维模拟,在计算机上实现全方位的考古现场情况察看,再现考古现场环境。   2.智能化预探测系统 设计独立的无需外部能源的智能机器人携带视频、温湿度、气体等多类型传感器,对考古遗址内部空间和环境进行预探测,有效地实现对考古遗址发掘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保障。   3.现场文物保护专用工具包 调查现场状况,分析现场需求,研究现场文物提取、保护所需的技术,筛选现场保护必需的工具和材料。   4.分析设备集成 依据文物发掘现场的需求,研究现场所需分析检测的功能和仪器指标,筛选现场分析仪器的类型,采用系统研究仪器与现场实际需求、仪器与仪器和仪器与搭载平台的技术联系和逻辑关系,研究解决多需求、多仪器与移动实验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   5.环境设备集成 文物分析设备和文物现场环境的监测分析设备,构成对现场文物提取和保护的两大技术基础支撑。研究现场对考古发掘和文物提取保护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筛选适于现场应用的快速、准确的环境监测、分析设备。   6.集成系统的软件设计及控制 实现3S系统、智能探测系统、文物分析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数据传输等系统的集中控制和软件的开发设计,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远距离传输,强化系统的集成功能。   7.标准和手册 研究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的相关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应用标准等标准体系,编制移动实验室各子系统的应用管理手册和使用说明书,以利有效发挥文物出土移动实验室的强大功能。   8.移动实验室系统工程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文物出土现场所需技术和技术包的准确定位和试制、适宜现场分析的仪器的选型和配套、仪器装备性能发挥与长距离作业的关系、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改进、交通、通讯、分析、保护和数据传输等设备的集成和整合等。   五大研究成果   一、文物出土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研究   该专题研究选择山东寿光盐业遗址、辽宁小珠山遗址、洛阳盆地聚落考古资料等对象,完成了考古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部研究内容,包括GPS、电子全站仪、数字摄影测量、遥感考古研究等方面。其中,GIS技术是本专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介绍了GIS中各种数据的特点、地形图的矢量化、遥感影像的配准、考古发掘现场GIS的建设、聚落考古中GIS数据库的建设与空间分析等等内容。由于现有的GIS软件并不适合田野考古发掘现场GIS建设的需要,所以本专题又专门开发了一套田野考古GIS数据采集的软件,并且以辽宁小珠山遗址为例进行说明。   二、文物出土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研究   已经完成的文物出土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视频探测、环境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机器人以ATmega128微控制器为核心,包括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串口扩展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LED亮度控制电路电源等硬件功能模块,并辅以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信号采集等软件。实现了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的机器人设计研究。依据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实地调查,充分采纳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建议,提出并实现了分体模块化小尺寸机器人结构设计,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组装成整体式两种结构模式,以便利用小直径探洞或大直径盗洞进入下空墓葬。通过远程监控端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各单元的遥控操作,实现对古代墓葬内部结构状况和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环境指标(依据现场情况可通过更换传感器扩展探测气体的种类)预探测。   为评价该系统在现场的应用性能,先后对安阳、郑州、洛阳和西安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调研基础上,选定陕西省西安地区三个古代墓葬遗址,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下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迅速、准确,视频采集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满足考古发掘现场对下空墓葬预探测的实际需要。   三、文物出土现场应急处置与保护研究   该子课题主要针对目前考古现场出土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方面急需解决的诸问题,整理制订应急处置的操作办法。已完成田野考古发掘中普通遗迹遗物的应急清理、处置方法 田野考古发掘中濒危遗迹遗物的现场加固、封护方法 田野考古发掘中重要遗迹遗物的起取、迁移方法。起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处理手册》。就田野考古中常见的遗迹遗物之处置方式——包括检测项目、加固封护(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起取保存(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和记录方式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制定简便易行的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同时,完成考古现场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所需设备工具集成。   四、 环境设备集成与分析设备集成研究   1.环境设备集成—考古现场移动环境监测系统 为实时快速地获得考古现场特别是在遗物出土时的环境状况,为遗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参考,课题组研制了能够在考古现场使用的移动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10个数据传感器和2个无线汇集器、1个数据路由器和1台数据服务器。该系统充分考虑了移动考古的需要,将系统结构简化,簇成员数据传感器可直接连接到数据汇集器,更适合于小范围的快速部署。   2.分析设备集成研究 本课题既要满足考古现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测定仪器的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其稳定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埋藏土壤和分析检测的系统,达到查明文物出土现状的材质和病害基本信息的目标。为此,课题组对考古现场的检测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种类和材质繁多,有壁画、陶瓷器、纺织品、玉石器、金属、玻璃、植物纤维、生物体等,在划分两个部分的基础上,确认了不同的分析监测指标,从而也选出了为研究和监测这些指标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按照以上根据考古现场分析需求建立的分析体系框架,完成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离子色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文物保护和现场检测应用的分析报告,并结合莫高窟遗址对各种仪器可获得的信息进行了试验,试验初步证明,以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必要的水、电、气供给以及通风设备等,能够对各种文物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物出土时的物质结构、元素成分、光谱特征等,建立珍贵文物的出土时的科学档案,为文物的妥善处理和下一步的保护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此外,车载各种对文物赋存环境的快速监测仪器,能够准确获知文物出土时埋藏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以及酸碱度等重要参数,为实现考古现场保护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在仪器选型方面,课题组通过研究比较国内外各种同类仪器的性能测试指标,并对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各种指标测试分析手段进行了试验,制定了各种仪器的操作手册和各项指标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基于无损和快速两个特点的文物出土现场检测体系,在山东寿光考古现场的应用证明,在遗迹辨识、文物出土情况分析等方面对大多数考古现场提供有效帮助。山东考古现场对古代制盐工艺各种遗迹现象的检测数据表明,所取得的分析数据为考古学家解释和说明古代的制盐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的作用,预示着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必将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五、移动实验室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研究   本研究主要为结合我国各种道路状况和移动实验室的空间需要选择了适合的搭载底盘 根据野外工作条件和移动实验室个单元功能进行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各功能区细节设计,加工材质选择,固定设备设计加工和安装,实验室水路、气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车内工作站的安装,实验室内照明系统、空调系统、暖风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实验室特殊通风柜和文物充氮保存柜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实验室储物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制作安装,实验室整体VI设计、车模和动画演示制作等。本单元工作由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上海格澜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完成,最后由镇江捷城车载无线电厂制作完成,制作出我国第一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   八项创新   本课题已申请5项专利,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还有5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正在申请中,并已初步获得专利代理机构的认可。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已被列入国家特种新型车辆,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其创新性主要有8个方面:   1.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打造出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2.以GIS为核心,整合现代测绘和数字化记录技术,首次实现了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三维建模与数据传输的多手段并用、相互补充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   3.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采用视频探头、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小型化、模块化分体组装式设计,满足了探测系统沿发掘探孔进入的实际需求。解决了不产生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探测空间的进入方式之难点。   4.陕西三座古代墓葬的实地探测,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视频、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气体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5.依据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的种类和特点,总结提炼现有技术,研制缺环技术,首次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和使用手册。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具有配套齐全、应用灵活、针对性强、专业性高、便于携带等特点,充分满足现场应急保护需求,不仅能够提高现场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现场文物的完整提取和科学保护。   6.研发出文物出土现场温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依据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具有组合灵活、便于布点、数据准确、传输稳定、工作范围环境临界区间较宽的特点。   7.通过文物出土现场应用需求和国内外小型便携仪器设备的调研,筛选出一套适合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检测、材质分析、功能配套、便于携带的组合式分析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记录。   8.整合现场保护、智能控制、传感器、现代分析、计算机、通讯、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外观设计、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设备搭载和车辆选型,首次实现了国际上第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系统集成和研发。
  • 中国研制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2012年6月 一辆加长的白色厢式货车静静地停在陕西省高陵县院张村外的荒野上,车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旁十几米外蓝色挡板围起来的,是刚发现不久正在发掘中的明代家族墓葬。不时有研究人员从车上下来,带着各种仪器设备进入发掘现场。而车内,几位年轻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监测、分析工作。   这便是被称为“文物保护航母”的我国首个用于文物保护的“移动实验室”。   从2009年起,这辆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实验室”多次出现在山西、陕西、山东、湖北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在“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理念下,为考古工作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处理和保护。   考古现场亟待“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配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铁路公路等国家重大基础建设的考古发掘任务急剧增加,每年达1000多项。这对考古发掘速度和科学性提出了巨大挑战。现场考古发掘各环节技术支撑不足、出土文物保护方法单一、信息提取量低等问题,致使许多出土文物、特别是脆弱质文物在第一时间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上世纪50年代,定陵墓室打开的一刹那,五彩斑斓的丝织品瞬间失色。这个惨重的教训,成为我国从此不再允许发掘帝王陵寝的重要原因。而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时,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想法便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课题负责人苏伯民介绍,“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一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技术攻关由此展开。该“移动实验室”研发课题于2006年10月立项,由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共46人组成课题组共同研发。   创造数个考古领域第一   2008年7月,陕西西安庞留唐代墓葬发掘现场,炎炎烈日下,研究人员们紧盯着一块屏幕,上面显示温度、湿度、各种气体浓度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传回这些数据的正是研制中的“移动实验室”搭载的考古机器人,它正在未打开的古墓内部进行预先探测。   考古机器人直径10厘米,高39厘米,可根据需要像“变形金刚”一样组装成直筒式和履带式。“内部温度为17.5摄氏度、相对湿度82.3%。”当最终的数据传回,研究人员难掩激动心情,这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探明封闭墓葬文物埋藏环境的温湿度参数。机器人携带的摄像头还发现了墓葬内存在壁画等珍贵文物。这样的智能化预先探测在我国之前的考古工作中从未有过。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说:“这不仅有利于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对于重要文物出土后保存条件的研究,也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机器人预先探测是“移动实验室”的一大“亮点”。但“移动实验室”创造的考古领域的第一,还远不止于此。   “移动实验室”集成了一大批可用于考古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新技术。针对文物出土现场的重大技术需求,项目组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智能技术、图形图像、设计、设备制造集成等数十家科研单位,引入多学科相关高端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和联合攻关,研发了针对文物考古工地的三维信息采集与重建系统、考古辅助快速制图系统、飞行控制航拍、智能化预探测系统、考古现场无线环境监测系统以及出土文物应急处置系统技术及装备,建立了考古现场埋藏环境和出土文物现场分析方法。   最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移动实验室”是一辆11米长、2米多宽、1.83米高的白色长方形舱体。采用了先进的移动舱体制作技术,具有隔热、保温、防水、室外照明等功能,与承载运输的卡车底板结合紧密,形成一体,能够满足野外环境下实验室工作的要求。苏伯民说:“‘移动实验室’有4项基本功能:发掘前的预探测 通过测绘等手段对遗址空间信息的记录 第一时间对各种材质的出土文物进行分析保护 监测文物埋藏环境,为后续保护提供依据。”   实验室内则另有乾坤。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厢体内分为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图像观测与数据采集、处理设备,后半部分是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技术设备。车内几位研究人员正在不同区域对刚刚从墓葬中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便携式X荧光、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仪、X探伤、便携式显微镜、真空充氮保存柜等设备一应俱全。人性化的精巧设计为各项实验工作预留了适合的操作空间,让功能繁多的不同区域看上去井井有条。“在车上工作还是挺舒服的,并没有空间局促的感觉。”一位研究人员说。   参与项目验收的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能力。”   技术集成应用优于国外   近年来,“移动实验室”装备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在环境监测、疾病控制、刑事侦破等许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国际上,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等国已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考古现场调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   1972年,美国缅因州博物馆建立了“移动保护实验室”,对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以及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测绘、保护、修复和运输。1979年,加拿大保护研究所面向全国1500多座博物馆、文物遗址和发掘现场,推出了“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计划,对544座博物馆的文物实施了保护修复,激发了众多博物馆对文物科技保护的兴趣和需求,对加拿大的文物科技保护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欧盟“移动实验室”计划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   我国此次研制的用于考古现场的“移动实验室”,密切结合我国考古现场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引进相关行业高端技术开展研发,成为国内外首台装备了空间数字测绘技术、预探测技术、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现场文物监测分析技术、埋藏环境调查技术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及保存技术的综合现场考古的保护技术平台,并在现场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在技术集成和应用方面已超过国外同类技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为文物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将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体系建设,提高考古发掘现场的多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能力。   项目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敦煌研究院 国家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苏伯民 铁付德 范宇权 王学荣 刘建国 武 颢 王旭东 张文元 胥 谞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研制完成了我国首个文物出土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 解决了不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的难点,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温湿度、气体等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首次提出了文物出土现场的技术标准,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该项目不断拓展,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标志我国考古现场保护科技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促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新的保护理念 科学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   文物出土现场记录、信息提取以及脆弱文物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考古发掘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也直接关系到考古工作研究和文物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质量。在我国,由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装备缺乏、技术介入程度不足,造成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脱节,考古现场记录方式不规范、导致珍贵考古信息丢失和有价值的文物信息提取不全。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珍贵脆弱的文物在现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常常导致现场文物一经发掘出土即遭毁损的现象发生,或者是现场虽然可进行一定的处理,然而由于方法简单、程序不全,反而对发掘出土文物的后续保护造成更大的困难。   考古发掘具有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同时并行的特点,加大科学技术和装备的运用,是保证考古发掘工作水平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研发”项目组基于此提出了将实验室建到文物出土现场的想法,以便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的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美好的想法需要科学的研究作支撑。由考古、保护、高校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经过多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针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信息采集、现场脆弱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分析与环境监测等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技术路线:通过对调查技术和信息提取、分析检测、保护等专用设备的适用性研究,研发考古智能化预探测设备,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查、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文物出土现场技术保护体系。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环境恶劣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大遗址现场保护的整体水平。   新的技术与装备 构成实验室完整的系统工程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3年的时间,项目组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空间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系统,应急处置与保护,环境设备集成与分析设备集成,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等专题的研究,对文物出土现场所需技术和技术包的准确定位和试制、适宜现场分析的仪器的选型和配套、仪器装备性能发挥与长距离作业的关系、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改进、交通、通讯、分析、保护和数据传输等设备的集成和整合等。   空间信息采集 是以3S集成技术为前提而实现的。GPS全球卫星移动定位技术导航,对移动实验室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高精度定位,对手持设备进行定位跟踪和半双工语音通讯。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被跟踪对象位置轨迹的显示和监测手段。采用航空摄影(模型飞机搭载小型摄影设备)和常规测量方式(如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对考古工作区域空间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信息进行处理,将信息存储到空间数据库中。通过考古现场地理信息系统将GPS、RS和GIS技术集成,实现考古工作的信息化。建立考古现场三维模拟环境,实现考古现场的三维模拟。在计算机上实现全方位的考古现场情况察看,再现考古现场环境。在3S系统中,GIS技术是本专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现有的GIS软件并不适合田野考古发掘现场GIS建设的需要,所以本专题又专门开发了一套田野考古GIS数据采集的软件。项目组选择山东寿光盐业遗址、辽宁小珠山遗址、洛阳盆地聚落考古资料等对象,完成了考古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部研究内容,并以辽宁小珠山遗址为例对所开发的软件予以说明。   智能化预探测系统 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视频探测、环境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机器人以ATmega128微控制器为核心,包括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串口扩展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LED亮度控制电路电源等硬件功能模块,并辅以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信号采集等软件,实现了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的机器人设计研究。依据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实地调查,充分采纳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建议,提出并实现了分体模块化小尺寸机器人结构设计,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组装成整体式两种结构模式,可以利用小直径探洞或大直径盗洞进入下空墓葬。通过远程监控端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各单元的遥控操作,实现对古代墓葬内部结构状况和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环境指标(依据现场情况可通过更换传感器扩展探测气体的种类)预探测。   为评价该系统在现场的应用性能,先后对安阳、郑州、洛阳和西安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调研基础上,选定陕西省西安地区三个古代墓葬遗址,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下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迅速、准确,视频采集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满足考古发掘现场对下空墓葬预探测的实际需要。   应急处置与保护 针对目前考古现场出土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方面急需解决的诸问题,项目组整理制订了一整套应急处置的操作办法,包括:田野考古发掘中普通遗迹遗物的应急清理、处置方法 濒危遗迹遗物的现场加固、封护方法 重要遗迹遗物的起取、迁移方法。通过起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处理手册》,就田野考古中常见的遗迹遗物之处置方式——包括检测项目、加固封护(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起取保存(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和记录方式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制定简便易行的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同时,完成考古现场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所需设备工具集成。   现场环境与分析设备集成 文物分析设备和文物现场环境的监测分析设备,构成对现场文物提取和保护的两大技术基础支撑。为实时快速地获得考古现场特别是在遗物出土时的环境状况,为遗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参考,项目组充分考虑了移动考古的需要,研制了能够在考古现场使用的移动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10个数据传感器和2个无线汇集器、1个数据路由器和1台数据服务器。该套系统在在山东寿光考古工地试验后,性能稳定,数据传输快捷,与同时在现场测试的美国迪克森公司的产品相比较,具有更加优良的耐低温性能,且探头布置灵活机动,探头与车载的服务器传输顺畅,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种类和材质繁多,有壁画、陶瓷器、纺织品、玉石器、金属、玻璃、植物纤维、生物体等,为了满足考古现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测定仪器的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其稳定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埋藏土壤和分析检测的系统,达到查明文物出土现状的材质和病害基本信息的目标,项目组对考古现场的检测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在划分两个部分的基础上,选出了为研究和监测这些指标所必须的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分析体系框架,完成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离子色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文物保护和现场检测应用的分析报告,并结合莫高窟遗址对各种仪器可获得的信息进行了试验,试验初步证明,以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必要的水、电、气供给以及通风设备等,能够对各种文物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物出土时的物质结构、元素成分、光谱特征等,建立珍贵文物的出土时的科学档案,为文物的妥善处理和下一步的保护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此外,车载各种对文物赋存环境的快速监测仪器,能够准确获知文物出土时埋藏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以及酸碱度等重要参数,为实现考古现场保护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比较国内外各种同类仪器的性能测试指标,并对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各种指标测试分析手段进行了试验,制定了各种仪器的操作手册和各项指标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基于无损和快速两个特点的文物出土现场检测体系,在山东寿光考古现场的应用证明,在遗迹辨识、文物出土情况分析等方面对大多数考古现场提供有效帮助。山东考古现场对古代制盐工艺各种遗迹现象的检测数据表明,所取得的分析数据为考古学家解释和说明古代的制盐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的作用,预示着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必将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 本研究完成主要研究工作为结合我国各种道路状况和移动实验室的空间需要选择了适合的搭载底盘,并根据野外工作条件和移动实验室个单元功能进行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各功能区细节设计,加工材质选择,固定设备设计加工和安装,实验室水路、气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车内工作站的安装,实验室内照明系统、空调系统、暖风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实验室特殊通风柜和文物充氮保存柜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实验室储物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制作安装,实验室整体VI设计、车模和动画演示制作等。本单元由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上海格澜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完成,最后由镇江捷城车载无线电厂制作出我国第一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   新的成果 服务于考古现场   本项目针对我国文物出土现场调查、探测技术缺乏、装备落后、现场应急保护基础薄弱的现状,紧密结合我国目前考古现场的突出技术和装备需求,遵循将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理念,开展文物出土现场信息采集、智能探测、环境监控、快速分析、应急保护等项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制定了系列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我国首台功能全面、技术先进、设备齐全、机动灵活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形成了考古发掘现场调查、探测、保护等系列技术和装备支撑平台。   (1)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打造出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2)以GIS为核心,整合现代测绘和数字化记录技术,首次实现了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三维建模与数据传输的多手段并用、相互补充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   (3)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采用视频探头、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小型化、模块化分体组装式设计,满足了探测系统沿发掘探孔进入的实际需求。解决了不产生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探测空间的进入方式之难点。   (4)陕西三座古代墓葬的实地探测,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视频、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气体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5)依据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的种类和特点,总结提炼现有技术,研制缺环技术,首次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和使用手册。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具有配套齐全、应用灵活、针对性强、专业性高、便于携带等特点,充分满足现场应急保护需求,不仅能够提高现场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现场文物的完整提取和科学保护。   (6)研发出文物出土现场温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依据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具有组合灵活、便于布点、数据准确、传输稳定、工作范围环境临界区间较宽的特点。   (7)通过文物出土现场应用需求和国内外小型便携仪器设备的调研,筛选出一套适合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检测、材质分析、功能配套、便于携带的组合式分析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记录。   (8)整合现场保护、智能控制、传感器、现代分析、计算机、通讯、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外观设计、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设备搭载和车辆选型,首次实现了国际上第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系统集成和研发。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已被列入国家特种新型车辆。
  • 2023MWC | 信而泰精彩亮相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2023MWC | 信而泰精彩亮相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由GSMA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创办的2023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办。本届大会主题是“时不我待”,包含三大主题方向“5G变革、数字万物、超越现实+”,旨在展示中国及亚洲在科技创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先成果。北京信而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而泰”)携众多通信网络测试产品和方案精彩亮相,向与会观众展示了通信网络测试领域的创新产品和先进技术。信而泰专注于数据通信领域十余载,聚焦2-7层网络测试产品和方案的开发,先后推出了BigTao系列、DarYu系列、DarPeng系列等国产高性能网络测试平台,以及Xcompass系列网络损伤仿真平台、IP网络主动测评系统等产品。一路走来,信而泰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具备了能够替代国外优秀仪表和测试方案的能力。此次展会中,信而泰工作人员为参会嘉宾详细地介绍了公司最新的网络测试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的产品&技术演进路线;熙熙攘攘的人群与信而泰工作人员热情地交流,共同探讨国产网络测试产品的技术变革以及广泛的网络测试应用场景。作为国产网络测试仪的佼佼者,信而泰未来将继续在数据通信测试领域深耕开拓,将以更先进的方案和技术助力用户实现信息通信、数字生活及智慧城市等业务的建设。
  • 又发Nature!强磁场低温光学平台,高水平期刊收割神器
    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中的莫尔超晶格现已成为研究量子现象的有力工具和载体。该领域的研究也成为目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近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王枫团队利用超精准强磁场低温光学系统-OptiCool搭建了精密的低温光学测量系统,对范德瓦尔斯异质中的激子相关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相关成果在今年8月分别发表于Nature Physics[1]和Nature[2]上。单层WSe2和莫尔WS2/WSe2异质结中的关联层间激子绝缘体该篇工作对由超薄hBN分隔的WSe2单层和WS2/WSe2莫尔双层组成的双层异质结中相关层间激子绝缘体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发现当空穴的密度为每个莫尔晶格位置一个时,莫尔WS2/WSe2双层具有莫特绝缘体状态。当电子被添加到WS2/WSe2莫尔双层中的Mott绝缘体中并且相同数量的空穴被注入到WSe2单层中时,会出现一个新的层间激子绝缘体,其中WSe2单层中的空穴和掺杂莫特绝缘体中的电子通过层间库仑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层间激子绝缘体在WSe2单层中空穴达到临界密度前是稳定的,当空穴数量超过临界密度时,层间激子就会解离。本文的研究表明了由于莫尔平带和较强层间电子相互作用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双层莫尔系统中实现量子相的可能性。由WS2/WSe2 莫尔双分子层和WSe2单分子层组成的双层异质结示意图双层的相关绝缘状态范德华超晶格中层内电荷转移激子人们发现过渡金属硫化物双层异质结形成的莫尔图案是用于研究非同寻常的关联电子相、新型磁学及有关的激子物理学现象的平台。目前人们虽然通过光学表征方法发现了新型莫尔激子态,但是对这种莫尔激子态的微观性质并不清楚,更多的依靠经验性的拟合模型。有鉴于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枫研究团队和Steven G. Louie研究团队通过大尺度第一性原理GW、Bethe -Salpeter计算并结合显微反射光谱,确定了WSe2/WS2莫尔超晶格中激子共振的性质,发现一系列通过常规模型无法发现的莫尔激子。计算结果给出了不同特征的莫尔激子,包括可调控的Wannier激子和以往未曾发现的层内电荷转移激子。作者通过莫尔激子不同共振形成的载流子密度和磁场响应变化的特点,证实了这些激子的存在。这项研究展示了过渡金属硫化物的莫尔超晶格能够形成非平凡的激子态,提出了通过设计特定空间特征的激发态来调节莫尔体系中的多体物理的新方法。莫尔超晶格的重建旋转排列的WSe2/WS2层内激子的光谱和性质以上两个重要的科研工作中光学相关的测量是基于作者在超精准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OptiCool 系统上搭建的光谱学测量系统完成的。高质量的实验数据反映出了测试系统具有杰出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超精准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OptiCoolOptiCool是Quantum Design于2018年2月推出的超精准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系统拥有3.8英寸超大样品腔、双锥型劈裂磁体,可在超大空间为您提供高达±7T的磁场。多达7个侧面窗口、1个顶部超大窗口方便光线由各个方向引入样品腔,高度集成式的设计让您的样品在拥有低温磁场的同时摆脱大型低温系统的各种束缚。近期OptiCool又增加了新的选件,使得OptiCool的功能进一步增加,可以方便的应用于高压光谱和THz研究。OptiCool技术特点:▪ 全干式系统:完全无液氦系统,脉管制冷机。▪ 8个光学窗口:7个侧面窗口,1个顶部窗口▪ 超大磁场:±7T▪ 超低震动:▪ 新型磁体:同时满足超大磁场均匀区、大数值孔径的要求▪ 近工作距离选件:可选3 mm工作距离窗口,增透膜可选New▪ ZnSe窗口可用于THz研究New▪ 气路选件:系统可以集成气路,便于使用气膜高压腔进行高压光学测量New▪ 集成物镜:集成真空物镜、低温物镜、用户自定义物镜New▪ 控制柜电隔离:为确保微弱信号样品的电学测量,避免信号微扰的可能性New▪ 样品移动:可集成低温位移器New▪ 光纤选件:系统可集成光纤通道New▪ 底部窗口选件:可实现样品腔底部窗口,方面进行纵向的透射光学实验New参考文献:[1]. Zhang, Z., Regan, E.C., Wang, D. et al. Correlated interlayer exciton insulator in heterostructures of monolayer WSe2 and moiré WS2/WSe2. Nat. Phys.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2-01702-z[2]. Naik, M.H., Regan, E.C., Zhang, Z. et al. Intralayer charge-transfer moiré excitons in van der Waals superlattices. Nature 609, 52–5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991-9相关产品:1、超精准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OptiCool
  • “文物移动医院”载多台仪器开进三星堆
    内窥镜、显微镜、X射线莹光光谱仪……看到这些仪器,是不是想到医院?昨日,全国唯一“文物移动医院”在广汉三星堆遗址投入使用。有了这套设备,许多被遗忘的文物信息将一一展现出来。以后大家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形态上将更加完整。   昨天下午,广汉三星堆遗址青关山台地科技考古现场,一辆车身标有“文物移动医院”的白色依维柯停在现场。这是全国唯一的文物移动医院,总价值近400万元。   为何被称为“医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显丹介绍,考古工作者的职责,一是将文物找出来,二是让文物寿命延长,让它以健康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移动医院的作用,就是第一时间对文物实施急救,让它尽量完美、完善,“以前,这个步骤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现在在现场就能完成一部分。”   各种设备   X射线荧光光谱仪   治疗对象:粉状文物   在许多文物遗址里,会有粉状文物,比如碳粉、金粉、银粉等。文物医生郭建波说,即便是资深文物专家,有时也不能立即判断文物的品种,“金粉含量多少,肉眼根本看不出来。”   若在以前,他们会把这些粉状物打包带回实验室,再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品种。可事实上,有的粉状物在离开埋藏环境后会发生变化,即便是文物也只得忍痛舍弃。   如今,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在遗址现场发挥作用,第一时间知晓“病人”到底是谁。而这些粉状文物极有可能是“高官”或者“富豪”。   内窥镜   治疗对象:怕光怕空气文物   内窥镜,一根导管一个探头,它的作用就是“偷窥”。丝绸品、纸质文物等,最怕强光照射和与空气直接接触,“完好的文物,一旦被强光所照,立即化为粉末。”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显丹举例,假如发现一处墓葬,文物医生可先将内窥镜探头从缝隙处伸进去,“假如有丝绸品,可以在打开墓葬前做好应对准备,尽力保全文物的完整性。”   超景深视频显微镜   治疗对象:微量残留文物   移动医院“个头”最大的要属超景深视频显微镜,一台大显示屏外加一个手持探头。这套装备价值约80万元。   文物医生王冲手持探头,在一块玉璧上打探,显示屏上立即有图像显示,“这些图像,我们之前用肉眼无法看到,但又存在于文物表面。”王冲说,有的文物表面,会有颜料、丝织品等微量残留,借助这台显微镜,可将表面物体放大20-200倍,最大可放至5000倍。这些第一手信息,也能在第一时间由显微镜记录下来。   以前,这些微量残留可能无法收集,遗失的不只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还有重要文物信息。   木材水分检测仪   治疗对象:木质文物   拿木材来说,它埋藏的地方,温度、湿度不一样,会使它的水分饱和度不一样。如果木材本身水分饱和,而医生不知情,取出即干燥,极可能造成木材干裂、变形,失去文物本身的价值。而木材水分检测仪就是提前检测木材水分饱和度,指导“医生”对症处理。   进口手铲   如同医生手术刀   平常挖掘文物,工作人员也用手铲,不过大型号是描出尺寸请铁匠打的,小的就直接用竹签代替。这套全新的、有18个型号的手铲,是全进口产品,不仅外表光鲜,重要的是质地柔软。文物医生冯陆一拿着一把小号手铲,轻轻铲去象牙上的土,就像医生在病人身上动手术的手术刀一样高精密,“很软,对文物有保护作用。”这是全省唯一一套工具,有了它,竹签就下岗了,“竹签太硬,用力稍不慎,会碰坏文物。   整体设计灵活   移动医院除了文物医生、抢救设备外,还自带2套电力系统,可以自发电也可以外接电源,配有水箱、空调、照明和排水系统。移动医院的整体设计,与四川的山地地形相当,车型小巧,能在省内大部分路上行驶。移动医院的使用,也标志着四川文物保护进入新阶段,实现科技考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谈道,文物移动医院的概念是全国首创,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是全国第三个拥有文物保护移动车的单位,“以前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有。”不过,比起国家文物局的大巴式移动车,“这个针对性更强。”
  • 中科光电光化学监测移动方舱首现福州
    近日,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为福州市打造的光化学监测移动方舱正式上线了,它将为该市科学管控臭氧污染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名称:光化学监测移动方舱功能:  1、摸清生成臭氧的重点VOCs种类  2、掌握浓度水平和变化规律  3、支撑臭氧污染预防、监管、治理构成:集成何种设备,随你    移动或固定,随你大气光化学观测平台PM2.5和O3协同控制  众所周知,PM2.5和O3是近年来影响我国空气质量优良率的两大元凶。  自2013年颁布大气十条、2018年打响蓝天保卫战以来,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降低PM2.5浓度,重点区域的除霾工作很有成效。  但是分析发现,我国细颗粒物污染持续改善,大气臭氧污染问题逐步凸显,不仅浓度水平持续上升,而且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蔓延的趋势。  学术界就此达成基本共识——PM2.5和O3应协同控制。 大气立体监测网络——新成员  科学开展大气污染预防和治理,必须建立在弄清楚污染成因、来源、趋势的基础上。因此,大气污染防治需要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的因素。传统的自动站点状监测并不能满足了解大气污染时空现状的需求,大气立体监测应运而生。  此次,加入大气立体监测网络的新成员是光化学监测移动方舱,它利用臭氧探测激光雷达等设备获取O3廓线数据、VOCs组分数据、O3/NOX数据和气象场数据,实时识别污染类型、诊断臭氧成因,识别光化学污染控制区,并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打通“测”“管”环节,构建及时、精准、高效的监测、监管联动的环境管理体系。 大气立体监测网络——老朋友  为了守卫“福州蓝”,该市打造了“网格+地面空气监测站+移动监测设备”全方位监管模式,不断织密织牢防控大气污染“天罗地网”。他们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理念,推动网格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提高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效能。  这张“天罗地网”到底网罗了哪些高端装备呢? 大气环境监测走航车——说走就走,随时溯源便携式颗粒物激光雷达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  手动+自动,固定+移动,地基+高空,激光雷达、走航车等新型监测设备成为传统大气环境监测的有力补充,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支撑。  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够有效控制PM2.5和O3污染,让蓝天白云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 兰格数字化物联云平台, dLSP 500打造您的个人移动实验室
    秉持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技术创新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兰格 dLSP 500数字型实验室注射泵在原有的本地大屏控制、PC软件控制、平板电脑APP控制的基础上,全面进行了数字化升级。升级到1.3版本以后,客户可以通过PC端数字化云平台程序或微信小程序实现产品的远程控制、智能诊断,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数据上传云平台 远程操控一体化 远程控制及程序升级与传统手动操作模式相比,远程操控可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节省成本等。依托于远程控制,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远程配置参数并实现启停控制,特别适合长时间的实验。 远程控制启停操作 远程修改控制参数 远程在线升级设备软件 操作日志查询与导出 远程监控 远程监控本地控制状态:实验开始后,PC端数字化云平台程序或微信小程序可以收到实时通知,这将彻底解放双手,实现多任务处理; 历史控制记录查看:在远程可以回放或查看历史控制记录,实现数据追溯及实验记录; 故障显示报修处理:设备异常,可在手机端一键拨打400售后电话或拍照报修;多泵级联在WIFI连接的基础上,V1.3版软件全面支持有线以太网连接,网络连接更稳定、更快速,可实现多达99台设备级联与独立控制,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由于疫情和其他因素,世界已进入了一个需要新的运行模式的时代。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技术有巨大的潜力提升人员和运营的自动化程度。兰格实验室注射泵云平台产品的上市,将成为推动兰格公司产品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
  • 北京兴东达泰公司完成移动排放系统的服务
    北京兴东达泰公司最近完成了为通用(GE)中国公司的移动排放系统的安装服务。我公司的大型移动排放系统广泛应用于汽油,柴油机车及发动机的高精度排放测试,此次的系统使用了公司的大型ECCS软件,是仅次于CVS系统的大型排放系统。我公司的排放系统已在中国的船舶,火车,汽车排放测试领域有多套使用。
  • 移动源排放执法设备获多省市认可,湖北锐意助力蓝天保卫战
    一、背景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大气污染正在向工业燃煤污染与机动车排气污染复合型发展,机动车排气污染对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贡献率较大。特别是柴油货车和非道路机械的排放,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图1 2018年污染物排放对比图数据来源:《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19)》为了控制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国家出台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对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统一的部署和规划。对于柴油货车,明确要求:(1)加大路检路查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路检路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基本消除柴油车排气口冒黑烟现象;(2)城市在重点路段对柴油车开展常态化的路检路查,重点区域城市在秋冬季加大检查力度;(3)强化入户监督抽测。对于非道路机械,除了积极推进四阶段排放标准的实施之外,对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监管提出了如下措施:(1)推进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探索建立工程机械使用中监督抽测、超标后处罚撤场的管理制度;(2)进入重点区域城市划定的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作业的工程机械,施工单位必须依法使用排放合格的机械设备,使用超标排放设备问题突出的纳入失信企业名单等。在此背景下,各地区大力加强柴油货车的路检路查和非道路机械排放水平的检测工作,移动排放执法设备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湖北锐意作为一家高端仪器仪表专业制造商,推出了非道路机械/柴油车专用的移动源排放执法设备,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赢得多省市政府采购订单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订单。二、移动源排放执法设备的主要诉求柴油车路检路查和非道路机械排放检测具有“三不”的特点和“三高”的要求。“三不”特点指的是检测地点不固定、检测时间不固定、操作人员不固定。“三高”要求是指检测过程合规性要求高(执法要求),检测效率要求高(快速检测,快速通过,不影响交通),可靠性要求高(一旦出现故障,野外维修不便,影响检测任务达成)。上述几个特点对移动源排放执法设备提出如下诉求:(1)检测严格按照环保法规进行,全程录像和拍照。检测结果能够以无线方式上传到监管平台。(2)仪器操作界面友好,易于上手,满足不同人员的使用需求。检测过程快速高效。(3)高可靠性。应对路检路查和非道路设备检测的恶劣现场环境,例如高尘、高湿、震动等。自带电源,应对现场取电不便的问题。三、湖北锐意移动源排放执法设备解决方案(1)测试方法符合法规要求,设备可溯源,测量结果可直接作为执法依据无论是柴油车路检路查还是非道路机械检测,检测设备和检测过程都需要符合法规要求。其中GB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规定了柴油车的检测方案和检测要求;GB36886-2018《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明确规定了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的检测方法和排放限值要求。湖北锐意移动源排放执法根据法规要求,内置自由加速烟度检测程序,利用平板电脑作为可视化操作控制终端,具备转速、环境参数等参数的测量功能,测量过程全程可录像及拍摄视频。测试结果可以现场打印,并且实时上传至政府指定的监管平台。图2 湖北锐意移动源排放执法设备(2)产品设计友好,适应复杂现场 整体构造坚固耐用。采用优质工程塑料外包装箱,便于携带,适应路检路查和非道路机械现场恶劣使用环境。可视化操作界面,易于操作。(3)检测快速高效从开机到投入使用不超过5分钟。完成一个测试循环,不超过3分钟。确保快速检测,快速通行,降低交通拥堵风险。(4)自带电源,克服取电不便问题路检路查,特别是非道路机械野外工作,取电极其不便。湖北锐意移动源排放执法设备,按照两种模式进行电源配置:一是将电池模块集成在检测设备上,无需外接电源,并确保一次充电使用10小时;二是可根据客户需要,另加便携式移动电源作为补充,满足用户更长作业时间的要求。四、湖北锐意移动排放执法设备成功案例湖北锐意移动排放执法设备,凭借高精度、高可靠性、人性化设计以及7*24小时快速服务响应等优势,近期中标宁夏回族自治区大气污染综合监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贵州黔西南州生态环保局采购项目。在此之前,该产品已经批量应用于武汉市各区的路检路查工作。图3 武汉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项目验收会图4 贵州黔西南州生态环保局项目交付设备图5 路检路查和非道路检测现场五、结语加强在用车及非道路机械尾气执法监测,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对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湖北锐意将会长期关注这一领域,跟进法规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推出满足法规、易于操作、性价比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为蓝天保卫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与绩效考核工作启动
    2005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目前这些国家科技平台已进入运行服务阶段。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科技平台建设的指导,深化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平台运行服务,规范科技平台运行管理,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并向社会公布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其中,“认定指标”共分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包括“资源整合”、“组织管理”、“运行服务”、“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认定指标”从科技平台“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理念出发,重点考察科技平台资源整合状况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和长效发展能力。 “绩效考核指标”共分为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数量”、“服务成效”、“运行管理”、“资源整合”四个方面。“绩效考核指标”以“认定指标”为基础,突出科技平台的共享作用,重点考察科技平台的服务数量与服务成效,重视用户评价的反馈。   科技部、财政部决定近期对经国家科技平台建设专项支持并通过开放共享评议的科技平台试点开展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对于部门、地方科技平台,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也将陆续开展相关工作。经过认定评价后,部门、地方科技平台也可以纳入国家科技平台体系。对于通过认定的国家科技平台,两部门将定期组织进行绩效考核,并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对平台运行服务进行补贴,以推动全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国家科技平台服务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家科技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是规范平台运行管理,深化平台共享服务的有力抓手,是引导科技平台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今后,将进一步健全国家科技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国家科技平台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附录:   关于召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评审会的通知 各有关科技平台主管部门、牵头单位,各有关专家: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科技平台建设的指导,深化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平台运行服务,规范科技平台运行管理,日前,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公开发布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并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根据《通知》精神的有关要求,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财政部教科文司经研究决定于2011年8月11日至14日在中国职工之家饭店召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评审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面向经国家科技平台建设专项支持并通过开放共享评议的科技平台(具体名单与日程安排见附件1),开展认定和绩效考核评审。   二、会议地点   中国职工之家饭店C座六层十三会议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真武庙路1号   电话:010-68576699(总机)   三、会议议程   此次国家科技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评审同时进行, 采取“会议集中评审、平台汇报答辩、专家评议”的方式,每个科技平台汇报45分钟,专家质询评议15分钟,汇报内容包括建设运行总结和绩效报告的有关内容。   四、其他有关事项   (一)会务工作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负责。   (二)请各科技平台主管部门组织各科技平台充分做好总结材料和答辩准备工作。   (三)请各科技平台牵头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指标的有关要求,认真准备《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总结》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报告》,并于2011年8月9日前将纸质版材料(一式25份,报告封面加盖平台牵头单位公章)与电子版材料报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四)请各科技平台按照会议日程安排,依次到场汇报答辩,会议室备有投影仪,笔记本电脑请自备。   (五)会议期间评审专家的食宿、交通费用由会议统一报销 会议代表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评审专家请于2011年8月10日报到。   五、联系方式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联 系 人:黄珍东 袁伟   联系电话:010-58881120 58881115   传 真:010-58881116   电子邮箱: huangzd@most.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运行监督处   邮政编码:100862   附件: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评审会日程 时间 内容 2011年8月11日(星期四) 一、专家预备会 13:30—14:00 1.科技部计划司领导讲话 2.财政部教科文司领导讲话 3.平台中心领导讲话 4.解读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指标 二、平台评审会(专家组长主持) 14:00—15:00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15:00—16:00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16:00—16:10 茶歇 16:10—17:10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17:10—18:10 国家计量基标准(化学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8:30—9:30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9:30—10:30 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 10:30—10:40 茶歇 10:40—11:40 中国检测资源平台 11:40—13:30 午餐,午休 13:30—14:30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14:30—15:30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15:30—15:40 茶歇 15:40—16:40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 16:40—17:40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2011年8月13日(星期六) 8:30—9:30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9:30—10:30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10:30—10:40 茶歇 10:40—11:40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11:40—13:30 午餐,午休 13:30—14:30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14:30—15:30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15:30—15:40 茶歇 15:40—16:40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16:40—17:40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8:30—9:30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9:30—10:30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10:30—10:40 茶歇 10:40—11:40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11:40—13:30 午餐,午休 13:30—14:30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14:30—15:30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15:30—15:40 茶歇 15:40—16:40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16:40—17:40 中国数字科技馆
  • 5项移动实验室相关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p   日前,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通知,对《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等5个国家标准项目征求意见。详细内容如下: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097348765.doc" target=" _blank" strong 1、《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文件 /strong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的术语及定义、要求、试验方法等,适用于陆地使用的可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的移动实验室。 /p p   该项任务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为20171763-T-469,项目名称为《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首次制定。技术归口单位为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虹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沈阳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 /p p   “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件”是大气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污染源进行移动特性识别,建立规范移动特性参数和配备设施及设备等一系列特性条件,有利于保证移动监测车在移动中队污染源的检测效性,为推动国家环境移动实验室健康发展起作重要作用。因此,组织起草“ 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121832663.docx" target=" _blank" strong 2、《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文件 /strong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运输、随机文件等,适用于建设工程检测用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制造、验收、使用。 /p p   根据《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7年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7]103号),《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计划号:20171764-T-469)被列入此计划中,本标准由北京绿标建材产业技术联盟、沈阳紫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负责起草。 /p p   迄今为止,国外尚没有专门关于移动实验室的标准颁布。该标准为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的首个技术规范,该标准的推动对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的行业发展将起到规范性的指导作用。 /p p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146014479.docx" target=" _blank" 3、《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文件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以下简称移动实验室)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适用于陆地使用的可进行地表水参数快速检测的移动实验室。 /p p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安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正泰希尔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p p   随着我国对地表水现场检测的需求不断扩大,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因此对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的采样、检测仪器等相关设备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作为地表水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移动实验室平台,制定统一、规范的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用于地表水现场采样与检测等显得尤为必要。为规范和加强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管理地表水移动实验室快速检测设备的生产及推广,指导该领域市场拓展的发展方向,加强地表水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地表水环境监管体系,最终实现保护我国地表水环境的目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了《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170660292.docx" target=" _blank" strong 4、《移动实验室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文件 /strong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实验室在安全、环境、职业健康方面的术语及定义、安全技术要求、环境技术要求、职业健康技术要求等,适用于理化分析检测的移动实验室,其他用途的移动实验室可参考本标准执行。 /p p   本标准通过安全、环境和健康三个方面从实验室整体布局到内部细节规划对移动实验室的技术要求进行标准化。使其能够降低或减少有害物质水平,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完善实验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本标准首次发布。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194999351.docx" target=" _blank" strong 5、《移动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征求意见文件 /strong /a /p p   本标准立围绕移动实验室数据质量保证全过程,在移动实验室结构、资源、过程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对提出了规范性管理要求,对提高移动实验室管理水平、保障数据准确性、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意义重大。适用于各类独立的移动实验室和有固定场所(包含有移动部分)的实验室,规定了对移动实验室活动进行能力评价的通用要求。 /p p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标准计划,标准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负责起草,相关协作单位主要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国实检测技术研究院、辽宁通正检测有限公司、沈阳紫微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p p   据统计,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快速检测、气象监测、疾病检验检疫、电力设备检测、工程安全检测、计量等领域,处于监管的需要,这些行业对移动式实验室的需求较大,目前,在用的快检车、移动实验舱等在内的全国移动实验室已达10000余台,但目前我国由于未对移动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与检验检测方法标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资质认定评审中没有对其进行评审的依据,移动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无法通过资质评审,使得多年来移动实验室仅用于筛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潜在的巨大作用。 /p p   对移动实验室进行认可后,将大大提高移动实验室的工作效率、降低检验检测成本。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适应了认可事业的发展,填补了相关空白,预计能够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p
  • 交通气象移动观测新手段
    交通气象移动观测新手段背景 道路交通安全与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而变化多端的天气对道路交通运行安全与畅通具有极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公路运输体系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和安全理念的提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道路行车安全也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交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这些极端天气的影响体现在强风、路面积水、降雪、降温结冰、夏季高温(爆胎)、团雾等等。 为了缓解天气对于道路交通的不利影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生命损失,我们必须密切监测道路交通气象的变化。目前常规的监测手段是布设固定交通气象监测站,固定站点可以全天候24小时在线监测,但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一,覆盖面小,仅监测一个点,整个路段的代表性不足;二,高密度固定点 安装造成成本增加。Lufft作为交通气象行业的引领者,在道路交通气象安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整的解决方案,重点开发的移动路面传感器MARWIS-UMB为交通气象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移动监测方案 Lufft MARWIS-UMB移动式路面传感器能同时测量:路面状况、路面温度、环境温度、水膜高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雪厚、含冰比例和摩擦系数等环境参数。通过磁力吸盘方便地安装于不同款的车上,实时高频率采集道路和环境参数为各种应用提供数据决策支撑。由于开放的接口协议,MARWIS很容易地集成到各种监测系统中。 MARWIS的集成方式分两种:一,通过无线蓝牙接口连接到终端(手机、平板),经终端的网络传输数据到中心平台,如图1所示;二,通过有线RS485接口连接到本地数据采集器,经数据采集器的网络传输到中心平台,如图2所示。 图1 无线蓝牙模式 图2 有线RS485模式 产品特点- 动态实时监测路面和大气环境参数;-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精准测量水膜厚度;- 内部100Hz的采集频率,高密度采点;- 用于校准、数据查看和数据传输的APP;- 磁力吸盘,易于安装到各种车型;- 支持蓝牙、RS-485或CAN-BUS多种接口并行传输;应用场景- 构建移动气象站,弥补固定站点的不足;- 特种车辆限速预警;- 助力热谱地图技术采集关键指标数据;- 自动控制喷洒水或融雪剂;- 与机场跑道新规范无缝衔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为无人驾驶和车路协同护航;应用案例移动巡逻车机场跑道表面状况评估美国马里兰州道路实时监测(52台MARWIS)
  • 力合科技“移动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成功通过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评估
    2016年4月5日,力合科技自主研发的LFSZ-2008移动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成功通过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的建设行业项目科技成果评估。评估委员会专家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清华大学张晓健教授、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黄业茹研究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刘廷良研究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蒋云钟教授级高工、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刘文朝教授级高工、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振成研究员、山东省城市排水水质监测中心贾瑞宝研究员、北京市市政工程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郄燕秋教授级高工、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罗岳平高工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评估委员会专家对力合科技自主研发的移动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并听取了汇报,对力合科技在该产品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系统采用模块化、小型化、通用化设计,监测参数扩展性好,可实现近百项水质参数的自动监测,可满足不同现场水质监测需求。同时创建了完善的自动监测数据在线质量控制体系,具有运行过程记录、标准样品自动核查、加标回收率自动测定等质控措施,保证了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了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在现场与区域内其他监测系统组建动态监测网,对监测网络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快速排查污染肇事源的位置、有效处理应急事故以及分析巡检结果提供定性、定量的数据支撑。评估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在现场自动快速检测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同意通过评估。 评估会现场移动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力合科技2008年开始对移动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研发,该产品主要有由改装车辆、取水单元、水样预处理单元、检测单元、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和管理平台等构成,采用模块化设计与系统集成,将自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监测仪器相结合,具有水质的自动采样、预处理、检测分析、数据处理等综合功能,可满足不同现场水质监测需求。该产品经过不断改进和创新,自2012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在广东高州洪灾、广西龙江镉污染、天津港危险品爆炸、甘肃陇南锑污染等重大灾害及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多次获得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表扬。
  • 国际最高水平!中科院团队建成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
    PAPS项目验收专家组与项目建设相关科技人员验收会上合影。 中科院高能所 供图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获悉,北京怀柔科学城“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PAPS)项目”近日通过性能工艺验收,经过4年努力,该所PAPS项目团队已成功建成为建设国际最高水平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所需的大型技术支撑平台。中科院高能所项目团队介绍,PAPS项目为北京市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项目,2017年5月在怀柔科学城核心区启动建设,项目科研设备部分由中科院高能所承担建设,取得突破的系列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多个方面:科研人员围绕PAPS项目相关科研设备进行交流。 中科院高能所 供图超导高频系统每年可进行约200-400套超导腔/耦合器测试,约12-20台恒温器集成与测试;1.3G赫兹超导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低温系统总的制冷能力方面,成为目前中国已通过验收的规模最大和综合能力最强的超导腔低温性能测试和超流氦性能研究基地。精密磁铁系统将承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2000多台磁铁磁场精密测量、准直及电源测试,可为磁铁相关先进技术探索提供优质的研究条件。束流测试系统已建成直流电子枪和超导腔模组的束流测试平台。X射线光学检测能力更加系统和全面,实现多种姿态、多种面形、二维到三维、离线到在线的进一步发展;光学加工技术也得到系统提升,发展了复杂晶体制备、表面加工、光学镀膜、微纳刻蚀等超高精度光学加工能力,为实现高性能X射线光学元件国产化奠定坚实基础。在X射线探测方面,建立中国首个同步辐射探测器研发与测试平台,涵盖了完整的探测器研发与测试流程,实现高端X射线探测器的自主研制。在PAPS项目性能工艺验收会上,由中科院多个科研院所、多所高校及专业机构等19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经听取报告、查阅资料、现场考察及认真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PAPS项目各系统性能工艺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PAPS项目初步设计报告中的验收指标,实现该项目建设目标,并已建成与国际实验室具有同样研发环境和测试能力的平台。PAPS项目是北京市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项目中第一个完成性能工艺验收的项目,它是光源核心技术验证和设备测试的重要平台,其高质量完成建成、按时进行验收,将为北京怀柔科学城的核心项目、也是世界级光源项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也将在中国未来光源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 中科光电强势推出移动监测车大礼包
    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车简称“走航车”是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安光所”)刘文清院士团队带领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光电”)的小伙伴们一起自主研发的走航遥感监测产品。走航车可实现边走边测,既能说清污染成因、污染来源、污染趋势,也能起到及时发现污染源、精确定位污染源,在大气污染的防治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做到“测管”协同,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系统都有广泛应用。移动走航平台结合地基遥感监测设备带来了全新的监测模式——边走边测,解决了传统固定监测模式的局限,获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下面小编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中科光电的走航车是如何诞生的。车身结构:一辆优秀的走航车必须配备稳固的减震底盘、超长续航的车载电源、精密的遥感监测设备、流畅的软件支持系统、高精度三维电子地图和应急防护设施等。人机工程:还要有丰富的车改经验、合理的布局、人性化设计、流畅的人机交互操作。试验检测:走航车在出厂前要有严格的集成联调联试、防水减震测试;出厂后还需经历试运行测试,例如在大雪大雾,高温高湿等环境下连续走航。经过层层选拔、改装设计、极限测试之后,一辆优秀的走航车就诞生啦。就像中科光电的走航车,每一辆车的背后凝聚了众多人的智慧和心血。我们在刘院士团队的带领下,经过两年的技术论证、设计、试验,现已成功打造出5种不同类型的走航车,并多次投放于应急事故监测和杭州G20、北京一带一路、厦门金砖会晤等重大活动空气安保中。接下来,让小编向大家展示这3类车的详细内容吧。一、现有车型车型一: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车配备扫描雷达和DOAS,走航和扫描相结合的方式,边走边测,快速溯源,精确定位源位置,判别污染的类型及趋势。车型二:大气综合遥感监测车集成颗粒物扫描雷达,风廓线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臭氧激光雷达,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等,形成移动遥测站点。探测颗粒物、臭氧、SO2/NO2等垂直时空分布特征,联合风廓线激光雷达可定量计算污染物的输送通量,定量评估外来输送影响。多次为国家重大活动赛事提供空气质量安全保障。 车型三:大气环境遥感监察执法车搭载颗粒物扫描激光雷达、空气质量六参数(国标法),云参数、云台相机、打印机、定位仪,结合三维高精度电子地图,快速精准定位定量污染源,同时现场抓拍取证,实现测管联动,精准打击无组织排放,多次为国家重大活动赛事提供空气质量安保服务。 二、走航车5大技能技能1. “地空天”一体化立体观测,综合评价区域空气质量补充空间数据,观测大气垂直高度与大气水平结构的变化,绘制区域大气垂直高度上各类污染物分布趋势,综合评价区域空气质量。技能2. 污染物快速溯源,国控点数据质量保障国控站点的数据出现异常时,走航车随时出动,对附近区域进行污染源的快速定位,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出现的原因。技能3. 说清污染特征,科学评估大气污染类型及过程作为固定站点监测,准确获取颗粒物及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实现分析污染过程、污染特征及污染变化趋势,预判断污染走向及大气整体状况。技能4. 区域空气质量的督查、监察和执法。摸清区域大气污染基本状况,监测重点污染源测,调研排放因子及通量测算,现场指导环境监测和监察执法,保障区域空气质量。技能5. 提升重污染天气监测和应对能力,提高预警预报精度配备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能力提升系统,将实时数据导入模型对大气环境进行预警预报,有效提高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短期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的时效性和精确度。 三、走航车优势特点不少于8小时续航,能够说走就走;克服复杂地形,压过青天蜀道,趟过泥泞沼泽;应对风雪雨雾,不惧高温寒湿;已有20万公里走航经验,里程加起来绕地球5圈;走航期间无重大维修记录;灵活、快捷、实时、有效的捕捉污染变化,精准定位污染源位置。四、走航车应用案例:1.国控点空气保障监测2.高空外来传输走航监测3.工业园区实时监控(图为烟羽排放)4.赛事活动空气保障监测中科光电走航车先后为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G20、北京一带一路、厦门金砖会晤等重大世界级、国家级活动提供空气质量安全保障工作,获得了业内一致认可。五、走航车精彩瞬间 互联网大会 杭州G20峰会 柳州铁人三项 北京一带一路 厦门金砖会晤环保部李干杰部长一行赴总站调研公司走航车应用情况,柏仇勇站长做讲解 中国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前司长罗毅、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等一行在总经理万学平的陪同下参观走航车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污染源处扬子江处长一行参观 《中国环境报》翟主任等人参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中科光电一直在路上。
  • 全新VICAM移动应用程序可即时访问全球真菌毒素法规数据库
    App可从Google Play、iTunes Store或www.commodityregs.com下载 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今日宣布,VICAM® (Waters® 旗下业务)推出一款全新的移动应用程序,可即时访问全球霉菌毒素法规。该应用程序可从Google Play、iTunes Store或www.commodityregs.com下载,它可以在数秒钟内根据地理位置和商品或食品种类搜索出真菌毒素法规限量标准。 凭借全球真菌毒素法规在线数据库(Global Mycotoxin Regulations Tool&trade )移动应用程序,食品制造商和出口商无需进行网页搜索即可获得关键的法规数据,从而有效节约时间和资源。此外,客户还可以使用商品和成品图片来搜索产品,简化搜索过程的同时确保全球食品和农业市场相关人员可获取清晰且可追溯的结果。 &ldquo 全球真菌毒素法规在线数据库的移动应用程序进一步拓展了此工具的功能性,让农场、加工厂和出口商都能获得他们所需的数据。使用者可通过此工具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的需求,同时将真菌毒素对人体和动物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rdquo VICAM总经理兼运营总监Marjorie Radlo如是说。 无处不在的真菌是作物土壤的&ldquo 原住民&rdquo ,而真菌毒素则是真菌代谢产生的化学副产物。大量降水或严重干旱会促进真菌毒素的生成,真菌毒素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就很难进行处理,且几乎无法消灭。USDA(美国农业部)、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EU(欧盟)和其他国际政府机构针对真菌毒素的可接受水平制定了特定的法规和指导方针。生产者和出口商通常采用现场和实验室测试确保符合法规要求,避免人类和动物健康受到真菌毒素引起的相关疾病影响,包括癌症、呕吐和动物厌食。 查看详细信息或下载全球真菌毒素法规在线数据库移动应用程序,请访问commodityregs.com。 关于VICAM,沃特世公司旗下业务(www.vicam.com) VICAM是真菌毒素测试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先供应商。自1985年以来,VICAM一直致力于开发可获得USDA和AOAC(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批准的快速真菌毒素检测技术。VICAM的真菌毒素检测包为各种真菌毒素的快速定性筛查和定量检测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选择。在世界各地,我们通过无与伦比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支持为产品提供着更多的价值,赢得了大量VICAM产品使用者们的信赖。此外,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全球化科学和销售网络,可为10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产品开发、销售和服务,承诺为您带来专家级的技术支持和顶尖的客户关怀服务。有关更多信息,请访问www.vicam.com或致电+1.508.482.4935。 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 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通过提供实用、可持续的创新,使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从而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创造了业务优势。 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久的平台。 2012年沃特世公司拥有18.4亿美元的收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 Waters和VICAM 是沃特世公司的注册商标。Myco6in1+ 是沃特世公司的商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