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天体物理光机

仪器信息网天体物理光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天体物理光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天体物理光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天体物理光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天体物理光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天体物理光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天体物理光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天体物理光机相关的资讯

  • 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启动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下,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JUNA)在位于四川西昌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原子能院副院长柳卫平在现场介绍,项目启动后,将向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最关键的“圣杯”反应发起冲击,为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和元素起源提供新的数据。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恒星经历着形成、演化、死亡的缓慢过程。这些星体发光发热的能量来自其内部发生的热核聚变反应。这不断发生的核过程为自然界所有化学元素提供了赖以生成的土壤。核天体物理主要运用核物理的知识和规律阐释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核合成的过程、时间、物理环境及丰度分布和核过程对恒星结构及演化进程的影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国际上,核天体物理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柳卫平说,开展关键天体物理核反应的精确测量是核天体物理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向。“圣杯”反应将会影响碳氧丰度比这一核天体物理基本问题。 /p p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CJPL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可以将宇宙线通量降到地面水平的千万分之一至亿分之一。同时,洞内岩体本身的天然放射性也极低。这些为暗物质探测、核天体物理、中微子实验等重大基础性前沿课题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我国已将该实验室建设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4年,我国启动了锦屏实验室二期(CJPL-Ⅱ)扩建工程,实验室空间从4000立方米跃至30万立方米。 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地下实验室,能够同时开展更多的深地科学领域实验项目,有望逐步发展成为面向世界开放的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自2011年以来,锦屏一期实验室已经开展了暗物质相关研究。此项目启动标志着CJPL-Ⅱ正式开展多学科研究。& nbsp /p p br/ /p
  • 天宫二号搭载中瑞合作科研仪器开展天体物理研究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成功,瑞士对此高度关注。瑞士主要德语报纸《每日导报》用两个整版篇幅介绍了中国航天最新成就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瑞士科学家提出和设计的观察太空伽玛射线的仪器“Polar”,由天宫二号送入太空,展开天体物理研究。  伽玛射线暴是来自太空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可以超过太阳在几十亿年中所发射能量的总和。发现此现象近50年来,人们对其本质了解还很有限。天体物理学家推测,它发生在恒星爆炸或者中子星碰撞的爆发过程。伽玛射线暴是目前天文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对研究宇宙早期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因宇宙伽玛射线穿透地球大气层后大部分被衰减,要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需要将观测装置送入太空。  瑞士保罗-谢尔科研中心设计制造的伽玛射线观测仪器“Polar”,性能居世界领先水平,这台仪器重33公斤,体积与普通打印机相似,主要部分为由 1600多根特殊合成材料制成的微条形成的伽玛射线感应器。瑞方曾尝试将该设备送入国际空间站和俄罗斯米尔空间站,但因各种原因均未成功。  中国科学院与瑞士保罗-谢尔科研中心自10年前就开始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次“Polar”由天宫二号送入太空开展科学研究,是中瑞科技合作的重要成果,中瑞双方将共同开展科研数据的分析,瑞方对这一合作研究的成果充满期待。
  • 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推广活动
    -第1站-新产品推广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南京大学2017年9月5日中午,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营销部宋鸿伟经理带队,与华东地区销售经理贾志强、市场科曹经理以及售后服务陆工,携带一台新研发的SGW® X-5显微熔点仪样机,来到南京大学,听取老师对这款新产品的使用建议。目的是让仪电物光开发的新产品,在功能、质量、用户体验度上不断优化,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新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打好坚实的基础。南京大学作为我们长期忠实客户,我们也针对以前购买的仪器进行上门维护和保养,解决老师们的后顾之忧。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就是仪电物光对用户的承诺。 -第2站-新产品推广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南京甘汁园2017年9月5下午,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营销部宋鸿伟经理带队,与华东地区销售经理贾志强、市场科曹经理以及售后服务陆工一行,来到南京甘汁园糖业有限公司,介绍仪电物光新开发的WJL-901糖浆结晶分析仪,就这款仪器的性能和用途向实验室负责人做了详细介绍,听取实验室负责人的建议。仪电物光开发的新产品,宗旨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细分行业市场应用,不断开发和生产用户需要的产品。 -第3站-行业推广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7年9月6日,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营销部宋鸿伟经理带队,与华东地区销售经理贾志强、市场科曹经理以及售后服务陆工,拜访了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就行业标准培训和产品推广与涂料院相关领导进行了面对面深入交流,达成了多项共识,关于下一步合作,也制定了具体方案。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使仪电物光产品在涂料行业有更好的推广与应用。
  • 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迁址通知
    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迁址通知 尊敬的仪电物光客户:为更好地开展仪电物光的企业经营活动、提高仪电物光的企业经济效益,根据仪电集团的部署安排,兹决定从2018年2月1日起,仪电物光公司由原来的上海市莘北路505号整体搬迁至上海市松江区徐塘路88号玛伊沙科创园7号楼办公,具体联系方式:上海市松江区徐塘路88号玛伊沙科创园7号楼 邮编:201613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仪电物光销售科(三楼) (直线)电话: 021-64700274 54481792 021-64515465 (总机)电话: 021-64700139转销售科 传真: 021-34529670 仪电物光公司网址: www.shydwg.com 仪电物光公司微信公众号: 仪电物光仪电物光维修部(一楼) (直线)电话: 021-64084830 64701659 (总机)电话: 021-64700139转维修部 传真: 021-64363700敬请各位客户,从2018年2月1日起按上述新地址联系。 特此告知,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2018年1月8日
  • 海能仪器物理光学产品新品即将推出
    海能最新全自动熔点仪系列即将推出,作为弥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全新视频熔点仪,将视频技术与熔点测量完美的结合,不单为用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熔点测试,还能直观的显示温度曲线和实时的视频图像,并实现了保存、回放、摄录等功能,可通过视频观察颜色变化和分解温度,深色样品熔点测试进入全自动时代。从此,中国人也有了自己的全自动视频熔点仪。 海能P800旋光仪采用光学零点自动平衡、红外计数接收、微电脑信息处理,LCD背景数码显示具有读数清晰、视觉舒适、寿命长等特点,RS232输出信息包括三次读数和平均值、样品批号、操作者和操作日期,并有中英文两种通信方式。 2012年10月16日&mdash 18日上海慕尼黑分析生化展,届时海能全新物理光学系列新品都会展出(展位号N2&mdash 2146),海能仪器热忱欢迎来自各大企业、科研院校、学校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新老朋友前来参观,一览海能仪器全方位的实验室技术解决方案成果。
  • 海能物理光学系列4S标准化技术培训圆满结业
    2012年9月10日,海能仪器针对代理商及部分售后服务人员关于物理光学产品的标准化技术培训顺利完成。   此次培训,由海能专业的物理光学工程师全程进行讲解与指导。培训内容涉及到该系列产品的原理、装配、调试、操作、维修、应用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在学习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与操作。共有来自广州、南京、北京、成都、郑州、兰州、武汉、哈尔滨的售后工程师及来自新疆、陕西、安徽、广西、海南、湖北的代理商参加了此次培训。最终所有人员通过了考核,达到了海能仪器标准化技术要求。考核成绩的前三名获得了由海能总部颁发的《物理光学考核证书》。   本次培训,进一步壮大了海能仪器售后服务团队的技术力量。海能的售后服务工程师也将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更加系统快捷的解决用户在使用中的问题,更好的诠释海能仪器的服务理念
  • 天体生态学:高新技术让跨界研究成为可能!
    在马来西亚的原始雨林中,生活着一群婆罗洲猩猩,如今,只有大约10万头生活在野外。去年春天,英国天文学家们使用无人机和红外热像仪跟踪研究它们,天文学家在生态学家的陪同下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人员将现成的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和从天体物理学中收集到的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起来,将天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新的协同领域:天体生态学。天体生态学的初步形成保护生态学的研究依赖于发现和监测动物,以了解对保护它们至关重要的因素。多年来,保护生态学家已经欣然接受了新技术,如相机捕捉和DNA测序。在过去的十年里,保护生态学家也开始使用装有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来调查公园和荒野地区。无人机可以快速探测大片区域,但破译所有数据非常耗时,特别是探测小动物,从遥远的空中很难看到。红外热像仪可以捕捉到动物的热信号,这是一种更可靠的识别方法,通过将红外热像仪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保护生态学家在大面积调查中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图片来源: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早在2014年,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LJMU)的环保生态学家Serge Wich在使用红外热像仪分析大量数据时遇到了困难,随后求助天体物理学家 Steven Longmore。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使用红外热像仪来研究恒星和行星系统的诞生。他们完善了去除背景噪声和图像伪影的技术,并开发了自动识别源的系统。LJMU的天体生态学家Claire Burke说:“动物辉光与天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的辉光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天文学的技术来找到它们。”Longmore和Wich开始了一项合作,后来扩展到一个由天文学家、生态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从那以后,他们的一次偶然谈话引发了大量新的研究。使用热像仪寻找动物在非洲平原中,寻找大象的身影并不难,但是在森林环境中寻找较小的动物时,这就很有挑战性了。因此需要较低的飞行高度来观察较小的动物,虽然覆盖范围比较窄,但数据仍然是有价值的。2017年,他们在南非寻找世界上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的河兔时,飞行高度只有20米。因为它们的总数大约只有1500只,能被观察到5次,也是很了不起的了。为了看到更清晰的动物热图像,天体生态学家通过选择观测的时间来增加热信号。夜间,地面环境温度较低,增加了物体与背景之间的温差。一些国家和许多自然保护区都有限制无人机夜间使用的法律,所以该组织经常选择在黎明后的早晨观察,那时地面仍然相对凉爽。FLIR T1040航拍的豹子Longmore想知道在温暖潮湿的丛林环境中探测动物热信号的有效性。“我们有点担心,”他说。“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即使在这些非常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红毛猩猩仍然能被热成像仪探测到。FLIR红外热像仪可自动校正天文学家们习惯于使用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红外热像仪,但商用红外热像仪通常是为工业工作而设计的,比如在玻璃和塑料制造业,而不是为了追踪濒危动物。LJMU小组使用的红外热像仪是专门设计用于测量7.5到13.5微米的光谱波段,场景温度范围跨越近600℃。因此,需要手动进行某些校准,以便在天体生态学中使用。Longmore说:“这些热像仪经过优化,可以在非常大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我们正在努力寻找优化摄像头的方法,以达到我们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了通过热成像来识别不同的物种,这些数据需要解决小至0.5℃的差异。此外,由于红外热像仪的广角镜头,研究人员还必须考虑其边缘的灵敏度下降,幸好FLIR红外热像仪有自动校正和校准的预编程序,但还需要额外的调整来增强动物跟踪的数据。FLIR T1040航拍的象群到目前为止,已经优化了一种热像仪,该小组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开发一种适用于其他仪器的通用校准。天体生态学小组还调整了校准图像的频率,以优化其空中应用的数据。研究结果的推广LJMU小组已经把他们的设备带到了世界各地。一个概念验证测试是在英国的一个牧场上进行的。从那时起,他们就飞到墨西哥寻找蜘蛛猴,南非寻找河兔,坦桑尼亚寻找偷猎者,马达加斯加寻找竹狐猴,巴西寻找河豚,此外,他们还在马来西亚与猩猩合作。Burke说:“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独特的体温特征,而且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LJMU小组已经从更复杂的天文识别程序中调整了机器学习算法,以更好地识别动物,并将它们与其他错误的来源区分开来,比如晴天里的热石头。该组织还在探索与气候变化和安全相关的问题。他们正在考虑将同样的技术应用于搜索和救援计划、监测野火以及识别地下泥炭火灾等。
  • 中国慧眼极目精确探测“千年一遇”天体爆发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21时17分左右,一束束来自距离地球24亿光年的高能射线“惊动”了全球遍布天上地下的宇宙射线探测卫星与装置。  这一“千年一遇”的伽马射线暴事件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亮伽马暴——不仅将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其各向同性能量也打破纪录,相当于在1分钟内释放8个太阳质量的全部能量,而且还产生了极为狭窄、极端明亮、接近光速运动的喷流。  今天凌晨,全球40余家科研机构联合发布了对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的研究成果。中国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精确测量了这次伽马暴的完整爆发过程,为这个极端天体爆发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挑战现有模型,一分钟释放出8个太阳全部能量  伽马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剧烈的爆炸现象,好像宇宙深处绽放的焰火,但只有当它的喷流方向正对地球时,才可能被人类探测到。自1967年人类发现首个伽马暴以来,迄今已探测到近万例,而这一次则达到了“千年一遇”的级别。  “千年一遇,甚至可以说万年一遇。这意味着,上一次发生如此剧烈的伽马暴时,人类还处于蛮荒时代。哪怕千年以前,中国还在宋朝,望远镜都还没有诞生。”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教授张冰是此次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尽管地球上每天都能观测到三次左右伽马暴,但遇上最亮伽马暴并详细观测,对于天体物理学家而言,真是人生幸事。  引起此次伽马暴的,是一颗极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坍缩爆炸。科学家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这次爆发持续时间超过了2秒,前后共持续了几百秒。而另一种由两颗极端致密天体(中子星、黑洞)合并而引发的伽马暴,持续时间通常短于2秒,同时还会发出引力波。  “这次的爆炸地点距离地球24亿光年,在人类已探测到的伽马暴中并不算遥远,而它的爆发强度又很大,这都使GRB 221009A成为当之无愧的‘最亮伽马暴’。”张冰说,观测如此极端的爆发,对设备是极为严峻的考验,“根据测得的各向同性等效能量推算,此次喷流强度相当于将8个太阳的全部质量都转化成能量,然后在1分钟内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如果让太阳用长达50亿年的一生来释放,则需要1万个太阳。  这个“最亮伽马暴”拥有极窄、极明亮的喷流,而且以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产生,这对30年多来所形成的所有伽马暴起源模型提出了挑战。此次研究论文的另一位通讯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完美解释这个极端案例,“但现有模型必须经受住它的检验,才能成立”。  慧眼极目,“有容乃大”给出精确探测  就在约半年前的那个夜晚,最亮伽马暴的射线几乎“亮瞎”了所有观测设备,其流量超出了很多探测仪器的上限,其中也包括中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  然而,搭载在“创新X”首发星上的极目C空间望远镜却恰好处于特殊模式,能够记录极高伽马射线流强,避免了因极端亮度而容易产生的数据饱和丢失、信号堆积等问题,成功对该伽马暴极端明亮的主暴进行了完整而精确的探测。  基于极目空间望远镜的精确观测数据,研究团队发现该伽马暴具有迄今探测到的最高亮度,并将伽马暴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  尽管错过了主暴,但慧眼卫星凭借其配备的强大载荷,成功获得了伽马暴的前兆辐射和早期余辉的高质量数据。  “根据两大设备的联合观测结果推测,该伽马暴的余辉由慢衰减到快衰减的拐折出现得非常早,意味着产生伽马射线的喷流非常狭窄,是人类探测到的最狭窄的伽马暴喷流之一。”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极目空间望远镜首席科学家熊少林介绍,研究人员认为,极为狭窄的喷流可能是该伽马暴看上去极端明亮的原因之一。  “这些极高质量的数据源于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的巧妙设计。”早在本世纪初,意大利费拉拉大学教授菲利波弗龙特就带领团队参与到两个设备的研制中。他认为,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所获得的数据提供了切实的证据,证明伽马暴引擎可以发射非常狭窄而准直的喷流,这为研究新生致密星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崭新线索。  其实,那一晚,我国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极目空间望远镜和慧眼卫星同时探测到了“最亮伽马暴”。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对伽马射线暴的天地多手段联合观测,并独家实现了跨越9个量级的多谱段精细测量。其中,“拉索”利用其大量的甚高能观测数据,做出了多项重要首次发现,这些结果将在不久后发布。  “从2001年发射的神舟二号起,高能所就牵头或参与伽马暴相关的空间项目,至今已有20多年。”熊少林介绍,未来五到十年,我国还将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空间变源监视器、中国空间站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增强型时变与偏振天文台等空间设备,通过更多手段、从更多角度,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178位作者共同署名,来自全球30多家研究机构  这次“最亮伽马暴”全球发布的主会场设在美国夏威夷,由美国宇航局(NASA)主持。多篇论文同步发表在欧美专业杂志上。  张双南告诉记者,美国在这次观测中投入的空间和地面设备最多,由于中国的慧眼和极目在精确测量中作出了独到贡献,中国科学家也因此受邀参与同步发布。  这一次,由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牵头的国际合作团队撰写的论文,投稿到了中国创办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共同署名的作者多达178位,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30余家研究机构。目前,论文已发布了预印本,正式发表的版面还在杂志的审稿流程中。  德国图宾根大学安德烈桑坦格罗教授表示,当所有其他设备都被炫花眼时,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能够观察到整个事件,这表明“中国已处于世界高能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他认为,“这些空间项目将使中国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未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引领力将与日俱增”。
  • 自研旋光仪颠覆传统 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CISILE2019系列采访之上海仪电物理光学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3月2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327/482440.s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9) /strong /a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p p   紧随科学仪器市场动向,反馈广大仪器生产商的声音,了解科学仪器行业最新动态。仪器信息网特在CISILE2019召开期间,选取40余家仪器生产商代表,进行系列展位现场视频采访,分别请其就近一年的业绩具体表现、参展新产品新技术、近来对科学仪器市场的感受和看法等进行现场分享。 /p p   本次来到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展位,该公司华北地区销售经理周捷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现场采访,具体内容请点击以下视频观看: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ACF447FFE52E435F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p    strong 视频内容摘要 /strong : /p p   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专注于自主研发生产物理光学仪器,公司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积淀,发展状态良好,销售额一直稳步增长。 /p p   本次大会,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携多款光学仪器参展。周捷经理着重介绍了公司最新推出的多波长全自动高速旋光仪。该系统采用数字集成编码,颠覆了国产旋光仪传统的设计理念。系统设置自定义模式,给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p p   公司研发的熔点仪符合GMP、FDA要求。该系统所配置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满足时下最迫切的需求。 /p p   更多相关报道内容点击: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isile2019" target=" _self" strong 【CISILE2019专题报道】 /strong /a /p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物理光学、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2008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分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分析仪器分会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在北京国际文化大厦顺利召开,二十余位行业专家、企事业领导应邀参加了此次年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闫成德理事长、刘长宽秘书长代表学会出席了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北分瑞利集团王建春总经理代表企业方致辞      上海精密分析物光产品部邵懿芳总经理代表企业方致辞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座谈光谱仪器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分析仪器小型化、专用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商谈“第十八届全国光谱仪器与分析监测学术研讨会”的研讨主题与会议相关事项 同时,与会专家对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这两个专业委员会今后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闫成德理事长做会议主旨发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秘书长发言        清华大学邓勃教授发言      天津大学范世福教授发言     国家有色金属研究院测试中心郑永章研究员发言   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发言   江苏大学陈斌教授发言   会议由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武惠忠副总经理主持,与会专家共同探讨目前物理光学、光谱仪器行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分别就仪器研发与基础研究、行业整体形势与行业竞争、仪器应用推广、国家政策扶持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上海精科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顾明弟先生主持讨论了2009年11月召开的“第十八届全国光谱仪器与分析监测学术研讨会”工作计划。      上海精科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顾明弟先生发言      北分瑞利集团武惠忠副总经理主持会议   北京市政协秘书长、北分瑞利集团教授级高工章诒学,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王绪明研究员,河北工业大学张思祥教授,《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胡柏顺主编,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钱光蓓副总工,合肥美亚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邓文平博士,原中科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所王联邦教授,北分瑞利集团曾伟副总工等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 王志刚先生谈海能仪器企业文化及物理光学新品——BCEIA 2011视频采访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0月12-15日,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1)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为让广大网友及仪器用户深入了解BCEIA 2011仪器新品动态,仪器信息网特别开展了以“盘点行业新品 聚焦最新技术”为主题大型视频采访活动,力争将科学仪器行业最新创新产品、最新技术进展及最具有代表性应用解决方案直观地呈现给业内人士。以下是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济南海能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刚先生的视频。   济南海能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主要致力于提供食品安全与营养及药品分析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海能仪器从最初只提供单一的凯氏定氮仪,到后面提供相应的消解仪、浓缩仪和专用滴定仪,再到推出脂肪测定仪和粗纤维测定仪,这几款产品是食品检测最常用的仪器;2011年,海能仪器又推出了旋光仪、折光仪、熔点仪等物理光学新产品。   在本届BCEIA上,济南海能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刚先生从特色展位角度谈起了海能仪器企业文化,并对公司仪器营销“4S”标准模式以及海能仪器品质控制和服务特色进行了详细解说,最后重点介绍了最新推出的嵌入了高端A级自动校准包的P850A全自动旋光仪、即将上市的i系列光度计产品等几款物理光学新品创新特点与市场应用前景。   具体内容请点击查看采访视频。
  • ASD | ASD LabSpec 4 地物光谱仪在近地天体群中识别人造天体的应用
    在2020年9月,由美国夏威夷的Pan-STARRS1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疑似地球的临时卫星,为地月系统带来了一颗新的天体。起初,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颗普通的阿波罗小行星科学家们发现,这颗神秘的天体每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其轨道偏心率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非常相似。天体在太空中的运动非常复杂,小天体容易受到大天体引力的扰动,因此其运动规律也十分复杂。但是因为它们与地球的相似性,反而显得更加神秘。即轨道穿过地球的天体,并将其命名为2020SO。然而,模拟结果显示,它将在10月变成一个绕地球公转的小天体,成为一个迷你月球。随后的观察结果则让天文学家更加困惑。 不仅如此,2020SO的运行速度也比普通的小行星慢,这一点与其他小行星有显著的不同。由于这些原因,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2020SO的真实身份。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3 月 2020 SO 绕地球和太阳的轨道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太空考古学家Alice Gorman表示,通过它的运行速度可以推断出其初始速度,从而推断出它的来源。现有的速度太慢,这让科学家们感到困惑。Gorman和她的同事还推测,2020SO可能是一块从月球上掉下来的岩石。对于这样的天体,速度慢一点是正常的。然而,实际观测表明,2020SO比这类天体还要慢。在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后,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最不可能但又唯一剩下的猜想:2020SO是一颗人造天体!根据其轨道的反向传播,2020 SO 被认为是从 Surveyor 2 号月球任务发射时发射的 Centaur 火箭体 (R/B)。来自亚利桑那大学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系列地面光学和近红外望远镜对 2020 SO 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反射光谱与在类似时间范围内发射的其他 Centaur R/B 的反射光谱一致,并且确定了 1.4、1.7 和 2.3 μm 的吸收带与当时 Centaur-D R/B 后舱壁辐射防护屏外部使用的聚氟乙烯一致。图 1. 1962 年通用动力公司正在安装和准备的Centaur照片。照片显示了不锈钢机身和发动机,后舱壁辐射防护罩上有白色聚氟乙烯。(图片来源:NASA GRC)ASD LabSpec 4 Hi-Res 地物光谱仪为了直接比较 2020 SO 与 Centaur-D R/B 上已知的材料,作者团队获取了 PVF 样本。光谱由ASD LabSpec 4 Hi-Res 地物光谱仪获取,该光谱仪在 0.70 μm 处具有 3 nm 分辨率,在 1.40 和 2.10 μm 处具有 6 nm 分辨率。图 2. Centaur-D R/B 上发现的两种材料的端元光谱图 3. 2020 SO 和 Centaur-D R/B 的近红外光谱显示出相似的特征。两个光谱均在 1.5 μm 处归一化。PVF 的两个吸收带与 2020 SO 上的吸收带一致,用垂直箭头表示。本研究展示了对 2020 SO 进行详细表征观测活动的结果,发现它的反射光谱与在类似时间范围内发射的其他 Centaur R/B 的反射光谱一致,并且确定了 1.4、1.7 和 2.3 μm 的吸收带与当时 Centaur-D R/B 后舱壁辐射防护屏外部使用的聚氟乙烯一致。证明 2020 SO 是 Surveyor 2 任务中的 Centaur-D R/B。
  • 我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正式运行
    我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正式运行 小行星、近地天体的搜索和危险评估是这台望远镜主要观测目标 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12月26日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鉴定。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据了解,这架目前国内唯一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具备口径大、视场大、探测能力强等特点,观测水平在国际同类望远镜中居前列。   为及时搜索出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联合研制了这台1米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捷兴介绍,这台架设于紫金山盱眙观测台的望远镜采用施密特型光学系统,改正镜口径1.04米,球面反射主镜1.2米,具有大视场、强光力的特点。该望远镜还配备了新一代CCD(电子耦合器件)探测器,这也是紫金山天文台自主研制的目前国内灵敏度最高的CCD探测器,具有漂移扫描功能。有了它的帮助,望远镜便可以将非常暗的星星拍摄下来。   2006年10月,该望远镜与CCD探测系统联接成功,随后投入了试观测。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26日在项目验收会上介绍,三年多的试运行期间,这台望远镜取得了一系列的观测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小行星、近地天体的搜索和危险评估是这台望远镜主要观测目标。据赵海斌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向国际小行星中心上报7万多个小行星的近30万次观测数据 发现了拥有临时编号的新小行星721个 发现并命名了一颗新彗星“P/2007S1(ZHAO)。   除搜寻小行星外,该望远镜还参与了多个国内外观测项目,包括同步轨道空间碎片国际联测、彗星国际联测、天体测量性能初步分析、死彗星候选体掩星观测等。   据介绍,进入正式运行后,紫金山天文台将充分发挥该望远镜在视场、精度上的优势,开展多方面的天文观测研究,包括近地天体碰撞预警、小行星及彗星的深空探测预研究 高轨道空间碎片和目标观测 系外行星系统搜索等前沿科学研究。
  • 西光所自由曲面冷光学红外探测在天体测量领域成功应用 顺利获得天文“首光”
    近日,由西光所飞行器光学成像监视与测量技术研究室设计研制的制冷中继长波红外探测终端,配合总体单位完成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2.4米口径天文望远镜外场的装机、调试和标定工作,成功实现了接近极限灵敏度的天文目标探测,顺利获得天文“首光”,助力总体填补国内天体目标特性测量领域的空白。  这也是西安光机所进入我国天体目标特性测量领域的首次尝试。作为研究所主责主业作用发挥的全新应用领域,项目组充分讨论用户应用需求,针对关键核心问题多次请教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紧密与总体单位的沟通迭代,在系统小型化、大视场和超灵敏的要求下,最终确定采用冷光学自由曲面探测系统实施方案。飞行器室项目团队在前期设计阶段攻坚克难、集智攻关,先后攻克了大视场离轴四反自由曲面中继系统设计、低温光学组件柔性支撑和装调、全系统红外背景辐射仿真和抑制、真空恒温器微振动主被动隔离等关键技术。整个项目仅历时10个月便完成了光学系统设计以及设备集成工作,在4个多月的连续观测中获得了大量高质量数据,充分验证产品性能指标的同时,也为总体后续的天体目标特性测量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近年来,西安光机所在创新领域布局以及先进制造能力提升方面不断下大力气改革,激光通信终端、全铝自由曲面相机、红外衍射相机的成功发射,科研生产体系重组显效,大口径光学载荷装配能力顺利建成,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更加紧密融合等都充分说明改革“组合拳”获得预期。该项目的成功,也是改革的受益者,飞行器室、空间光子信息室、热控技术研究室、装校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集中力量、通力协作,在加工和装配方面,解决了大陡度全铝自由曲面光学元件的加工难题 克服了低温光学组件制冷效率低以及全系统温度均匀性差的困难 实现了离轴多反冷光学系统的高精度快速装调和预置。除此之外,项目组还开展多项冷光学组件的指标检测方法研究和验证的工作,为日后在领域将路走宽走好做好筹划和准备。
  • 谈国内外激光粒度仪技术现状及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福根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首先要澄清一下,这里的“激光粒度仪”是指基于静态光散射或衍射原理的粒度分析仪器, 测量范围从大约100纳米到几毫米。与之容易混淆的还有另一种也是以激光作为照明光源的粒度分析仪器——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在国内通常叫作纳米粒度分析仪。本文探讨的产品是指前者。 一提起高端的科学仪器,大多数国人都认为进口的国外仪器比国产仪器先进。但是,对激光粒度仪,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总体上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水平相当,有些国产品牌甚至领先于世界同行。国外产品的价格确实高,但是技术性能一点都不高。所以,某些国家如果想在激光粒度仪上卡中国的脖子,不仅对中国的粒度仪应用产业丝毫无损,而且还会自行断送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对中国的上下游产业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能不能制造出高水平的科技产品,关键点有三:一是产品的设计,二是供应链(配套原材料),三是制程管理。 就原料供应来说,国内国外的粒度仪厂商都是全球采购的,相互之间没什么差别。具体来说,集成电路和部分电子元件大多是国外生产的,机械零件和光学镜头大多是中国生产的,有些国外品牌甚至连整机都是在中国境内、由中国工人完成组装调试的。某些国产品牌为了宣传自己的粒度仪“高大上”,声称光学镜头是某发达国家生产的,不知真假?但愿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真要为之惋惜了。其实,国产光学镜头完全能够满足激光粒度仪的使用需求。就连某些著名的进口品牌的镜头都是中国产的,说明国外同行早就认可中国镜头的质量。你又何必花高价到国外采购呢?要说卡脖子,电子元器件真是国产科学仪器“脆弱的要害部位”。激光粒度仪要用到的激光二极管,一些模拟集成电路,单片机等,都需要进口。但这不是我们激光粒度仪的厂商能够解决的。 至于制程管理,需要经验的积累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国产品牌或者其主要负责人,进入激光粒度仪行业都已超过20年,而且有些人曾长期在国外同行企业工作,再笨也学会该如何管理了,更何况中国人还是挺聪明的,至少不会在智力上输给西方人。对产品质量的态度,我认为几家主要的国产品牌都是很认真的。或许是激烈竞争的原因,大家都迫切地希望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时有良好的体验:精确、稳定、可靠。说到用户体验,我要提一句提外话:目前进口产品在售后服务上给用户的感觉都不太好:不仅服务不及时,态度不友好,而且收费巨贵。在这一点上,国外品牌就大大比不上国产品牌了。 最后一点就是激光粒度仪的设计了,这是硬核技术,也是本文要谈的重点。在供应链和制程管理不相上下的情况下,设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激光粒度仪的技术性能的高下。 下面将正式展开对国内外激光粒度仪的认知和设计水平的比较。表述听起来可能比较“学究”,请读者诸君谅解。这是因为不用专业的表达,就无法把其中的要点说清楚,就会显得模棱两可,给人留下质疑的空间。但是我会尽量表达得通俗一点。1. 激光粒度仪的光学模型及简要历史回顾 粒度仪器有多种原理,但大多数都把被测量的颗粒看成一个理想的圆球。尽管实际的颗粒很少是理想圆球,有的甚至远远偏离圆球,但是由于颗粒的数量太大,形状也是千变万化,如果连形状都要考虑进去,是一件无法完成的工作,所以只能把颗粒当作圆球来处理。激光粒度仪也是把颗粒当成理想圆球来处理,全世界的品牌都一样。 1.1 光散射的模型 光是电磁波。在均匀的介质中,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的途中遇到一个颗粒,光和颗粒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光波一部分可能被颗粒吸收,一部分则偏离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后者就称为“光的散射”。这种相互作用遵循电磁波理论,即麦克斯韦方程组。只要颗粒尺寸远大于原子尺度,并且没有原子激发辐射(荧光)现象发生,那么,电磁波理论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平面电磁波遇到圆球颗粒后发生的散射现象,可以有严格的数学解,称作“Mie散射理论”。不过这个解在数学形式上非常复杂、计算量庞大,物理意义很抽象。在颗粒直径远大于光波长时,散射现象可以用几何光学近似理论解释,这样物理意义就变得很直观了。 请看图1。在颗粒远大于光波长的情况下,颗粒对光的散射,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衍射和几何散射。从无限远(远场)的位置观察,衍射光的偏离角度只跟颗粒在观察面上的投影的大小有关,颗粒越小,衍射角越大,这部分信息可以用来分析颗粒的大小。几何散射光是指光线投射到颗粒表面以后,一部分发生反射,另一部分经过折射进入颗粒内部,又在另一个界面上发生折射(到介质)和反射的现象。散射光场是这两部分光的叠加。图1中只画出了衍射光和一次折射光。从远场看,几何散射光的相对强度分布与颗粒大小无关,只与颗粒的折射率与吸收系数有关。另外,当颗粒很大时,衍射光的分布范围远远小于几何散射光的分布范围,但是由于两种散射光的总能量相同,所以从小角度看,衍射光的强度要远远大于几何散射光的强度。这也是在小角度范围内观察大颗粒的散射光时,可以只考虑衍射光的原因。图1 光散射模型的几何光学近似 激光粒度仪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刚出现时,只考虑衍射光,所以颗粒可以看成一个不透光的圆片,见图2。根据光学上著名的巴比涅互补原理,一个不透光的圆片所产生的衍射场与同直径的圆孔所产生的衍射场只在位相上差180°,振幅则完全相同。激光粒度仪直接测量的是光强的分布,它是振幅的模的平方,跟位相没关系,所以一个直径为D的颗粒所产生的衍射光强的分布可以用等直径的圆孔产生的光强分布来代替。图2 从圆球散射到圆孔衍射的简化圆孔的衍射在19世纪末就有解析形式的理论表达。远场的衍射理论称为“夫朗和费衍射理论”。图2还表示出了观察远场衍射的经典装置:在圆孔后放置一个光学透镜,在透镜的焦平面上放置观察屏,这样在屏上看到的图像就是远场衍射光斑。衍射角度为的衍射光落在屏上的位置到屏的中心的距离为( 是透镜的焦距)。顺便科普一个光学名词:如果透镜是对焦平面消像差的,该透镜就称为“傅里叶透镜”。从图2可以看到,远场的衍射光斑由中心亮斑和一系列同心圆环组成,被称为“爱里斑”。理论上可以证明,爱里斑的第一个暗环内包含了大约84%的衍射总光能,所以习惯上把第一个暗环所对应的衍射角称为爱里斑的(角)半径。爱里斑的半径与圆孔直径、也就是颗粒的直径近似成反比,因此屏上的光强分布与颗粒大小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激光粒度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分析颗粒大小的。 1.2 国内外激光粒度仪的发展史 一个10微米的颗粒,如果用0.633微米(红光he-Ne激光波长)的光去照射,那么衍射角就是4.4°;100微米的颗粒,衍射角就是0.44°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粒度仪直到1970年前后(准确的年份有几种说法)才出现,就是因为它首先需要一种单色性、方向性都足够高、强度足够强的光源,这就是激光。所以它只能出现在激光器问世(1961年)之后。另外,探测衍射光场的分布需要硅光电探测器阵列,需要用到集成电路制作工艺;把衍射光的分布转换成粒度分布需要台式计算机,这些条件都是1960年以后才出现的。国内最早开始激光粒度仪研制的是天津大学的张以谟团队,当时是承接了国家科委的六五(1981年到1985年)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科委的技术鉴定。产品名称当时叫做“激光滴谱仪”,设定的应用对象是液体雾滴的粒度测量。比天津大学略晚开展激光粒度仪研制的单位还有上海机械学院(后改名“上海理工大学”)、山东建材学院(后并入济南大学)、四川省轻工业研究院、重庆大学和辽宁(丹东)仪器仪表研究所。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国产激光粒度仪的出现时间比世界上最早的同类产品晚了大约20年。早期国产仪器的落后,首先就是因为起步的时间晚。起步晚的原因有这么几个:(1)国外开始研发激光粒度仪的时间正好是中国的文革时期,闭关锁国,国内的科研人员不太了解国外的动态,一直到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国外的产品卖到中国,以及国内的科研人员到国外进修,才知道有这么一种产品。(2)激光粒度仪的应用对象是从事粉体、浆料、乳液、胶体以及喷雾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当时中国在生产和科研两个方面都大幅落后于国外。国内的应用需求对该产品的研发的拉动不强烈。(3)在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科研由高校和研究机构做,而生产由工厂做。科研单位感受不到应用的需求,而生产单位即使知道有需求,也没有能力设计一款光、机、电和计算机一体化的产品。(4)激光粒度仪作为当时的高精尖产品,需要激光器、电脑、形硅光电池阵列、半导体芯片等元器件和设备的配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很难获得这些东西。目前国内的情况已经完全改观:一是国内需求拉动强烈,二是各种电子元件、计算机软硬件等都能在全球采购,三是国内的研发人员理论基础雄厚,创新意识强,能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经过30多年的进步,国产激光粒度仪的技术已经能和全球同行并驾齐驱,并有一部分实现了超越。1.3 当前各种品牌对光学模型的应用从1.1节的讨论可以看到,如果只考虑远大于光波长的颗粒,并且只测量小角度的散射光(例如小于5°)的话,用衍射理论基本可以满足粒度测量的要求。衍射理论的优势在于数值计算相对简单,也不需要知道颗粒的光学参数(折射率和吸收系数)。但是如果想把粒度测量下限扩展到接近或小于光的波长,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更大角度范围的散射光了。现在的粒度仪测量下限可以达到光波长的1/10左右。图3表示出几种亚微米颗粒的散射光强分布。从图上可以看出,对小颗粒来说,不同粒径散射光强度分布的差别,主要在大角度上,甚至大到180°。这就需要仪器的光学系统能测量0°到180°全角范围的散射光,光学模型也必须用Mie散射理论了。图3 对数极坐标下亚微米颗粒的散射光强分布图中的坐标系是对数极坐标,方位角就是散射角,辐射线的长度是散射光强度的对数。(a)(d)分别表示1µm、0.5µm、0.25µm和0.12 µm的颗粒的散射光强分布。 目前国内国外的厂商,大多数采用复杂但严谨的Mie理论,但也有个别国外厂商还在用衍射理论。从所采用的光学模型来看,国内厂商与国外的主流厂商是同步的。相反,个别国外厂商还在用夫朗和费衍射理论,就显得抱残守缺了。1.4 对光学模型研究的新发现 激光粒度测试技术的研究者和厂商都隐藏着一个困惑:激光粒度仪无法正常测量3微米左右的聚苯乙烯微球。这是为什么? 国内厂商——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的联合团队发现了造成这个困惑的根源:爱里斑的反常变化(ACAD)。通常我们都认为颗粒越小,爱里斑越大,于是颗粒大小与爱里斑大小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所以粒度仪能够根据散射光的分布推算粒度分布。但事实上在有的粒径区间,会出现违反上述规律的情况:颗粒越小,爱里斑也越小。我们把这样的粒径区间叫做“反常区”。图4是根据Mie散射理论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出的聚苯乙烯微球的爱里斑的变化。图中粒径从3微米到3.5微米的爱里斑尺寸的变化就属于反常变化。对聚苯乙烯微球来说,3微米左右正好是在反常区,所以测量出现异常。研究论文发表于2017年。 图4 爱里斑的反常变化现象 该研究揭示出,任何无吸收或弱吸收的颗粒的光散射都存在反常现象。如果颗粒无吸收,则存在无限多个反常区。对粒度测量有影响的主要是第一反常区,其所处的粒径区间大约在0.5微米到10微米,具体位置跟颗粒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以及光波长有关。颗粒折射率越大,反常区中心对应的粒径越小。被测颗粒的粒径落在第一个反常区的话,通常的反演算法就难以根据散射光的分布计算出正确的粒度分布。反常现象对激光粒度测量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这将在第3节继续讨论。 爱里斑反常变化现象的发现与研究,是国内厂商与研究机构对激光粒度测试技术的创造性贡献,当然是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是领先于世界的。 2. 各种仪器的散射光接收系统 粒度仪的散射光接收系统决定了仪器能否获得充分的颗粒散射光信息,从而准确计算出被测颗粒的粒度分布。它是激光粒度仪的关键技术之一。 亚微米颗粒的散射光能分布见图5,其中假设了探测器的面积与散射角成正比,照明光是线偏振光,偏振方向垂直于散射面。其中图(a)表示全角范围内完整的散射光能分布。从中可以看出,垂直偏振散射光是分布在0°到180°的全角范围内的,对0.3微米以细的颗粒来说,散射光能的主峰分布处在40°到90°的前向大角度上。由于光能分布的主峰位置(如果有)与粒径之间有最显著的特异性,因此获取40°以上的散射光信息对亚微米颗粒测量至关重要。图5 亚微米颗粒的散射光能分布曲线(a) 全角范围的光能分布,(b) 正入射平板玻璃窗口得到的;(c) 斜置梯形玻璃窗口得到的 图6是当前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几种品牌的激光粒度仪的散射光接收系统的光路图。其中图 (a)称为经典光路,又称正傅里叶变化光路。是激光粒度仪发展的早期就开始采用的光路。其特点是用平行激光束垂直入射到测量窗(池),相同角度的散射光通过傅里叶镜头后被聚焦到探测器的一个点上。其缺点是系统能接收的最大散射角受傅里叶镜头的孔径限制。目前能达到的最大孔径角是45°。如果颗粒分散在水介质中,那么对应的最大散射角是32°。这样的系统能测量的最小粒径约为0.4微米。图6 各种散射光接收系统原理图 图6(b)是一种逆(反)傅里叶变换系统。它用会聚光垂直照射到测量池。在小散射角上也能会聚同角度的散射光。但是大角度的聚焦不良,不过可以在光学模型的数值计算上对此进行补偿,并不影响对散射光分布的测量。它的好处是最大接收角不受透镜孔径限制。空气中的最大接收角可达60°或更大,对应于水介质中的散射角为41°以上。如果前向散射角继续增大,大于49°时,就会受到全反射规律的约束,无法出射到空气中,该以上角度称为“全反射盲区”。盲区内的散射光也就无法被探测器接收。这将丢失0.3微米及以细颗粒的散射光能主峰信息,见图5(b)。这种系统一般还设置后向探测器,能接收大于139°的散射光。对0.1左右的颗粒测量有帮助。 图6(c)是一种是多光束方案,是为突破全反射的限制而专门设计的。它用一束光作为主光束,正入射到测量池,用另外一束或两束光作为辅助光束,斜入射到测量池。如果设置后向探测器,则只需一束辅助光。。通常,为了尽量扩大仪器的测量范围,主光束用红色激光,而辅助光束用蓝色LED光源。假设辅助光的对测量池的入射角为45°,那么在该辅助光的配合下,测量盲区可以减小32°。如果只有主光束时散射角测量上限为41°,那么现在的测量上限可达73°。但是它的缺点是,主光束照明情况下的散射光测量和辅助光照明下的测量(如果两束辅助光,也要分别测量)必须分开进行,两次测量的数据拼接,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如果辅助光和主光用不同的波长,还需要同时获取两种波长所对应的折射率。有时要得到一种波长的折射率都有困难,两种更难了。 图6(d)称为偏振光强度差(PIDS)方案(该图取自许人良博士未出版的书稿)。其特征是除了正入射的主光束以及配套的双镜头散射光接收系统外,另外串联了一个测量池,并在照明光行进路径的侧面设置对应不同散射角的探测系统。利用90°散射角周围垂直偏振的散射光与平行偏振的散射光的分布差异,分析亚微米颗粒的大小。存在的问题是: (1)主光束获得的信息与PIDS窗口获得的信息之间如何拼接?(2)PIDS测量利用了多种波长的照明光,要想获得多种波长的折射率是非常困难的。 图6(e)称为“斜置平行窗口”方案或“照明光斜入射”方案。作者最早于2010年提出该方案(专利)。它的优点是用一束照明光就可以突破全反射的限制,却没有多光束方案的数据拼接难题。比如说斜置20,被接收的最大散射角就可以增加到60°。但是要完全消除全反射的影响,必须斜置70°。此时入射光在探测平面上不能良好聚焦,从而影响了大颗粒的测量。这是作者没有在真理光学的产品中采用这种方案的原因,但有其他国产品牌在用这种方案。 图6(f)是真理光学在用的“斜置梯形窗口”光学系统。它只需一束照明光。测量池整体倾斜10°,不影响入射光的聚焦,测量池右侧的玻璃做成梯形,让接近或大于全反射临界角的散射光从梯形的斜面出射。这种方案能让前向最大散射角达到80°,使系统能够接收所有亚微米颗粒的散射光能分布的主峰信息,见图5(c)。这是目前前向散射接收角最大的光学系统,而且还只用了一束照明光,没有数据拼接问题。是一种世界领先的方案。3. 反演算法与粒度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反演算法就是把仪器测量得到的被测颗粒的散射光分布,结合事先根据光学模型的数值计算得到的预设的各种粒径颗粒的散射光能分布(组成“散射矩阵”),反向计算出被测颗粒的粒度分布的计算机程序。粒度分布是激光粒度仪输出的最终结果,它能否真实反映被测颗粒的粒度,是激光粒度仪性能的最终体现。3.1 获得真实的粒度测试结果的基本条件 能否获得好的粒度分布数据由以下三点决定: (A)充分的被测颗粒的散射光分布信息,最好含有光能分布的主峰(如果有); (B)利用光学模型计算得到的散射光分布与粒度分布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C)合理的算法。 各厂商的算法是技术秘密,外人无从知晓与评价。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条件(A)和(B)有缺失,一定会影响最终的粒度分布结果。从第2节的叙述我们已经看到,现有的各种散射光的接收方案都不能百分之百获得0到180°的散射光信息,但是有的方案好一些,比如图6(f)的方案;有的则有较大的信息缺口,比如图6(a)和(b)所示的方案。作者在第1节中谈到过,真理光学团队发现的爱里斑的反常变化,将导致在被测颗粒是透明的条件下,对于粒径落在第1反常区内的颗粒,条件(B)不能满足。 相对来说,国产的真理光学做得比较好。对条件(A),前向最大散射角(介质中)的接收能力达到80°,能捕获所有颗粒的光能分布主峰,并且只用一束照明光,避免了不同照明光的数据拼接。对条件(B),基于对爱里斑反常变化的原创发现和规律的深入研究,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基本上解决了爱里斑反常变化对粒度分析的影响。 现在国内外各厂商都宣称自己的仪器能测量小到100纳米以细,大到数千微米,全量程无死角的粒度分布,但是上述条件(A) 和(B)的缺失,从客观上限制了这些仪器的测量能力,使得它们宣称的性能难以实现。3.2 国外某仪器有多种反演计算模式,不同模式会给出不同的粒度分析结果 有些国外仪器有多种反演计算模式。同样的被测样品,选不同的模式就会输出不同的结果。图7 国外某仪器不同反演模式输出不同结果的案例 图7是该仪器的实测案例。图7(a)是标称D50为150纳米的聚苯乙烯微球标样的测量结果。选“通用”模式时,D50为121纳米,与样品标称值相差较远,且分布曲线明显展宽;选”单峰窄分布”模式时,D50为148纳米,与样品标称值相符。图7(b)是标称D50为3微米的标样的测量结果。选“通用”模式时,结果呈现多峰,与样品的单分散特征完全不符;选“单峰窄分布”模式时,与样品形态特征及标称值相符。图7(c) 是一个人工配制的3个峰的SiO2 微球。选“通用”模式时,结果只有1个峰,完全失真;选“多峰窄分布”模式时,曲线呈现2个峰,结果比“通用”模式接近真实,但还是有失真。 从使用经验看,该仪器在测量颗粒标准样品时只能用“单峰窄分布”模式去分析。因为颗粒标准物质就是单峰窄分布的,所以这种做法颇有“量身定做”的意味。如果用 “通用”模式分析标准微球时,则经常出错。人们难免要问:“通用”模式连最容易测量的颗粒标准物质都给不出正确的结果,如何保证一般样品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还有一个疑问是:一种仪器的不同模式给出不同的结果,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结果? 上述问题如果没有合理的解答,那么从基本的科学逻辑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仪器有多种分析模式是仪器性能不完善的表现。国产的真理光学的仪器就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它只有一个统一的反演模式,不论测什么样品,都用同样的算法。图8是上述3个样品用国产真理光学仪器测量的结果:150纳米和3微米标样的D50值和分布形态完全符合预期,实际样品的3个峰也能得到正确的体现。图8 国产真理光学的激光粒度仪对三个样品的测量结果3.3 国内外仪器对爱里斑反常现象的处理 爱里斑的反常变化会导致一种散射光能分布对应多种粒度分布的可能性,从而使粒度仪得不到正确的粒度分布结果。图7(b)所示的3微米标样在某国外仪器“通用”模式下给出的完全失真的结果,就是因为3微米标样的构成材料是聚苯乙烯微球,这个粒径正好处在这种材料颗粒的第1个反常区。该国外仪器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通用”模式下得不到正确结果,而只能选用“单峰窄分布”这种量身定做的模式进行“特殊处理”。如果是普通的待测样品,由于事先无法知道被测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不知如何去“特殊”,就难以给出正确的结果。 目前除了真理光学以外,国内外的激光粒度仪厂家的通行做法是,在计算散射矩阵(光学模型)时,即使被测颗粒是透明的,也要人为加一个吸收系数,最常见的数值是0.1。这样在光学模型中就不会出现反常现象,从而使反演结果稳定,或者看上去比较正常。问题在于实际颗粒是无吸收的,人为加吸收必然使测量结果失真。 图9是一个碳酸钙样品的粒度测量结果。该样品经过沉降法的分离,去除了2微米以细的颗粒(可通过显微镜验证)。碳酸钙的折射率是1.69,无吸收。图9(a)是真理光学仪器的测量结果,2微米以细的颗粒含量几乎为零,与预期的一致。图9(b)是在光学模型中加了0.1的吸收系数后的反演结果:在2微米后拖了一个长长的尾巴。我们知道真实的粒度分布中,这个尾巴是不存在的,这是人为加吸收系数所引起的错误结果。有些国外仪器为了避免假尾巴的出现,人为地在1到3微米之间减去一定比例的颗粒含量。这种人为主观的处理会引起新的不良后果:如果在该粒径区域真实存在颗粒,也会被人为减少其含量甚至清零。图8(c)所示的SiO2样品在1微米到3微米之间有一个小峰,但是用该进口仪器测量的结果如图7(c)所示:无论用什么模式分析,这个真实存在的小峰都消失了。图9 在光学模型中给透明颗粒加吸收系数的后果(a)实际的粒度分布 (b)光学模型中加0.1吸收系数后得到的结果 可见,当透明颗粒的粒度分布处在反常区时,通过人为加吸收系数的方法无论怎么做,都有问题。目前国产的真理光学是世界上唯一解决了爱里斑反常变化困扰的厂家。3.4 国内外激光粒度仪对亚微米颗粒的测量能力的比较 采用图6(b)所示的散射光接收系统的仪器是国外品牌,在中国占有很可观的市场份额。然而这种结构由于丢失了0.3微米以细颗粒的光能分布主峰的信息(见图5(b)),从而注定了难以很好地测量0.3微米以细的实际样品(有别于标样,因此通常都用“通用”模式)。图10 某进口仪器和国产真理光学仪器测量纳米硅碳颗粒样品结果的比较 图10是某进口仪器和国产真理光学仪器测量纳米硅碳颗粒样品结果的比较。图10(a)是国外仪器的结果,图10(b)是真理光学的测量结果。两张图中的上图是粒度分布,下图是拟合光能分布与实测光能分布的对比。比较两种结果,可判断真理光学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理由是: (A)真理光学的结果拟合残差只有0.43%,而进口仪器的拟合残差高达5.25%。前者拟合更好。 (B)真理光学给出的粒度分布曲线是单峰的,而进口仪器的结果是多峰的。经验告诉我们,正常制造出来的样品极少出现多峰的情况. (C)从光能拟合曲线看,进口仪器在第40单元后测量值(绿线)和拟合值(红线)之间出现较大的偏离,而国产仪器的两条曲线非常一致。 类似的0.3微米以细颗粒的测量案例还有很多。 4. 激光粒度仪行业的未来发展问题 前面三节从激光粒度仪的光学模型、散射光接收系统和反演算法及实际测量能力等三项硬核技术方面对比了国内外激光粒度仪的技术水平和测试性能,表明国产激光粒度仪不会逊色于国外同类产品。真理光学团队发现的爱里斑反常变化现象及规律、独创的斜置梯形窗口克服前向超大角测量盲区以及统一的反演算法等技术,则领先于世界同行。但是,对于激光粒度仪整个行业来说,还存在需要改进甚至急需改进的地方。我的建议如下:(1)国内外的厂家都应正视粒度测量数据对比困难的问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激光粒度仪测量实际样品时给出的数据经常是不可比的。对同一颗粒样品,不同品牌的仪器的测量结果不可比;同一厂家生产的仪器,不同型号之间的结果不可比;更绝的是同一台仪器不同反演模式给出的结果也不可比。到目前为止,对这三个“不可比”,都没有人拿出令人信服的、符合科学的解释。 作者尝试分析一下原因。从理论上说,大家测量相同的样品,使用相同原理的仪器,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两个结果如有不同,那么至少有一个结果是错的,甚至两个结果都是错的。这就说明当前国内外的各种激光粒度仪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完善包括:(A)光散射模型上,有的仪器还在使用夫朗和费衍射理论;(B)光的全反射现象的制约,或者大角与小角散射光数据拼接的困难,导致有的仪器没有获得或者没有准确获得大角散光的信息,影响了0.3微米以细颗粒测量的准确性;(C)爱里斑的反常变化引起粒径与散射光分布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破坏,除了真理光学,其他品牌都采用人为地在光学模型中给颗粒添加吸收系数的方法来敷衍性地解决,但是没有真正解决,导致结果失真;(D)一种仪器有多种反演算法,从逻辑上就可断定这样的算法是不完善的,而根据作者分析,这个不完善又和不完善点(B)和(C)有关。(E)仪器厂商为了迎合客户的偏好,对原始的粒度分析结果进行了失实的修饰,比如把多峰分布改为单峰分布,把粒度分布中粗、细方向的展宽改窄等等。 仪器技术上的不完善,需要国内外厂家去正视问题,然后改正原先的不足。(2)国内用户应破除对进口仪器的迷信心理 国内很多用户都认为进口仪器就是比国产仪器好。国内用户要是遇到进口仪器的测量结果与国产仪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第一反应就是国产仪器错了。我在前面分析过,进口仪器不比国产仪器好,请用户客观判断。 另一方面,国内有的仪器厂家也拿自己的仪器结果能和国外的结果相一致,来证明自己的高水平。这是自我矮化行为,当然也表明该厂家对自己制造的仪器没有信心。但是国内厂家的这种行为会助长用户原本就有的认为国产仪器水平低的心理。(3)激光粒度仪测量数据的正确运用问题 激光粒度测试报告的核心内容是体积粒度分布。形式上可以是表格或者曲线。有时为了简洁起见,用特征粒径来表示粒度分布。最常见的是D10、D50和D90三个数。其中D50表示样品颗粒的平均粒径(与之并行的也可用D[4,3])),而D10和D90分别表示粒度分布往小粒径和大粒径方向延伸的宽度。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粉体样品的平均粒径和分布宽度(或者均匀性)确定了,其粒度特征也就基本确定了。激光粒度仪国家标准(GB/T 19077-2016/ISO 13320:2009)中明确规定,不允许用D100的数值。这是因为从概率论分析,D100的数值是不稳定的,另外D100实际上并不代表颗粒样品中的最大粒直径。如果把这个值作为最大粒,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应用后果。 然而在有些激光粒度仪的应用行业,例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行业,其国家标准中就把激光粒度仪的Dmax(即D100)作为控制指标。该行业内上下游间的粒度控制指标中,不仅包含了D100,还包还可了D0和Dn10,这些都是误导性的应用。(4) 激光粒度仪的测量下限和上限被严重夸大的问题 目前激光粒度仪的测量范围动辄下限10纳米,上限5000微米以上。这显然被严重夸大了。这会误导客户,扰乱市场。需要行业自律。国家相关组织也要加强督导的力度。
  • 对技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访中国颗粒学会荣誉理事、真理光学董事长张福根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20年10月24-25日,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中国颗粒学会荣誉理事、真理光学董事长张福根带领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精彩亮相,并作题为《不同激光粒度仪测量结果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探讨》的精彩报告。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张福根,探秘真理光学的业绩表现与激光粒度仪的最新研究进展。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张福根表示,真理光学的业绩在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第二季度开始报复性反弹,随后进入平稳增长期,整体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长,但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据他介绍,除传统的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仪及喷雾粒度分析仪外,真理光学还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衍射法激光粒度仪可自动根据散射光分布计算出折射率,从而给出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谈及技术与解决方案,张福根满是兴奋。他认为,目前激光粒度测试技术是不完善的,物理上存在两大缺陷:大角散射光测量盲区和爱里斑的反常变化(ACAD)。前者影响0.4µ m以下细颗粒的测量,后者影响1µ m至10µ m之间颗粒的测量。张福根带领团队在技术上作了本质性改进,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基于这些独特的技术优势,真理光学的产品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采访最后,张福根说自己一直有个信念:相对完善的产品终将取代有缺陷的产品,先进的技术终将淘汰落后的技术,这是市场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视频查看: /p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56B40DCE22F8F7BF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 西安交大物理学院科研人员在星际未证认红外发射谱带载体指认方面取得新进展
    星际未证认红外发射(Unidentified Infrared Emission, UIE)谱是一系列波长处于3-20微米的分立的红外谱带。自1970年代天文学家首次在年轻富碳星NGC 7027中观测到UIE谱带以来,研究人员在包括原行星状星云、行星状星云、反射星云、银河系弥散星际介质、超新星遗迹和星爆星系等多种天体环境中都观测到了UIE谱带。其辐射能量约占银河系红外辐射能量的20%,足见产生UIE谱带的载体物质在星际环境中广泛而大量存在。理解这些谱带的特征、确认其载体物质和演化对理解宇宙恒星形成历史、星际化学、星系演化及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是天文学、天体物理和天体化学等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半个世纪以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波长位于3.3、6.2、7.7、8.6和11.3微米的UIE谱带主要源于多环芳香烃分子单光子吸收引起的加热激发。根据红外辐射模型和天文观测的UIE谱带强度,研究人员估算得到星际空间中多环芳香烃分子中碳元素含量约占星际碳元素总量的10-15%。但是,在目前得到证认的大约300个星际分子中仅有数个氰基化的芳香烃分子隶属于多环芳香烃物种,而它们可否贡献于UIE谱带尚有诸多谜团。与此相反,加拿大天文学家Jan Cami教授等人于2010年首次将实验室测量的C60富勒烯的四条红外特征谱线与Spitzer空间望远镜观测的年轻的行星状星云TC1的红外发射谱进行比对,提出认富勒烯可以作其中四条天文观测谱带的载体。随后,瑞士物理化学家John Maier教授等人于2015年通过测量C60+的近红外谱,提出其可以作为天文观测谱世纪谜团之星际弥散谱带(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DIBs)的载体物质,该提议最终于2019年由哈勃空间望远镜证实,从而得到学界的公认,使得富勒烯成为宇宙空间中得到明确证认的最大的星际分子。目前,天文学家已在超过40种的天体环境中观察到了C60富勒烯的四条红外谱线。但是,热激发模型和荧光模型均无法合理解释不同环境中上述四条UIE谱线的强度差异;同时,天文观测的红外发射谱中仍有诸多强度较弱的谱线的起源未知。事实上,诺贝尔奖得主Harold W. Kroto教授曾于1980年代末期提出假设:星际空间中富勒烯与金属或其离子形成的复合物可否贡献于天文观测谱线?然而,气相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高分辨光谱的实验室测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过去四十年来该假设未有任何的进展。鉴于此,西安交通大学侯高垒教授联合荷兰自由电子光源FELIX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利用自主研发的双激光溅射束流技术和惰性气体标记的红外光解离光谱技术(action spectroscopy),在实验上首次成功测量得到了多个气相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6-25微米范围的高质量红外光谱。研究人员通过将实验室测量的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红外谱与Spitzer空间望远镜的天文观测谱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发现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红外谱与天文观测谱之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不但合理解释10余条目前尚未得到证认的天文观测谱带,而且可以对四条归属于富勒烯C60的谱线强度差异之谜团提供一定的解释。结合理论计算与天文学丰度模型模拟,研究人员估算了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星际空间的含量,提出富勒烯-金属复合物为一类非常有希望的星际未证认红外谱带的载体物质,并可作为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范围的弥散星际谱带的潜在载体。同时,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星际空间的存在可以一定层面解释富勒烯在星际空间的高丰度及其形成机制,为研究星际富勒烯物质和宇宙碳化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7月首次在预印本网站arXiv(arXiv:2207.10311)公开后,迅速得到英国New Scientist等多家国际学术媒体的独立报道和超过30家媒体转载。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Pascale Ehrenfreund教授在报道中评价:This type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for identifying the existence of these molecules in future…their spectral signature in the visible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would be more unique to metal complexes。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致力发展可以实现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期望实现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多波段的光谱精密测量。研究人员期待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未来能够提供更高灵敏度与更高信噪比的天文观测谱来帮助研究人员认识这些谱线的起源,从而帮助宇宙演化模型的完善与生命起源的揭示。上述研究成果近期以“Buckyball-metal Complexes as Potential Carriers of Astronomical Unidentified Infrared Emission Band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3, 952: 13)。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侯高垒教授设计并领导了该研究,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物理学院和物质非平衡合成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的支持。西安交大“团簇谱学精密测量和结构调控”研究团队由侯高垒教授牵头组建。团队实验和理论并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要利用自主研发的多维度调控的高灵敏度高分辨质谱-光谱联用实验技术与仪器,开展原子分子团簇结构、光谱学及其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目前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能源催化转化、实验室天体物理与化学以及团簇基功能信息器件的设计与构建等开展。在JACS、Angewandte Chemie、Acc. Chem. Res.、PNAS、Nat. Commun.、Astrophys. J.和Phys. Rev. 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高端外专项目和陕西省科技科技创新团队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与国内外多个知名研究小组和大型光源装置如加拿大光源、荷兰自由电子激光光源FELIX等建立有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
  • 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在等离子体所召开
    受中国核物理学会委托,由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1月1日至6日在合肥科学岛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邀请专家主席台就坐   全国核物理大会是我国核物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本次会议内容涉及高能物理与强子物理、放射性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核反应与结构性质、核物理实验装置及探测技术以及核技术与交叉领域等。此次大会参加人数是历届最多的一次,来自全国近70家单位共400余人参会,会议接收摘要300余篇,学术报告250余人次。   本届全国核物理大会上,等离子体所所长李建刚研究员代表会议承办方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张焕乔院士、等离子体所万元熙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胡仁宇院士、快堆总工程师徐銤研究员等数十名核物理领域老前辈及国内顶尖专家出席此次大会并做大会邀请报告。 等离子体所所长李建刚致欢迎辞 詹文龙院士作大会邀请报告 学会理事长张焕乔院士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期间,中国核物理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并选举产生了由77位同志组成的第十届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出由26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一致选举张焕乔院士任理事长,詹文龙、朱志远、叶沿林和柳卫平为副理事长,推选朱升云为秘书长,推选袁大庆为副秘书长。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吴宜灿研究员当选为常务理事,中性束研究室主任胡纯栋研究员当选为理事。   会议期间还揭晓了第四届“胡济民教育科学奖”获得者名单并举行了颁奖仪式。会议决定第十五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2013年)将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办。   等离子体所反应堆技术研究室FDS团队承担了本届全国核物理大会的具体会务工作。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为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以及共同提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 大会会场
  • 真理光学发布LT2200系列全新一代激光粒度分析仪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真理光学隆重发布了新款产品——LT2200系列粒度仪,该仪器是真理光学基于用户对高性价比仪器的需求倾力打造而成,加持了多项创新和专利技术。是继LT3600系列激光粒度仪、Spraylink超高速智能喷雾粒度仪和Nanolink纳米粒度仪之后,真理光学的全新一代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分析系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真理光学技术团队具有超过二十年的粒度表征及应用开发的经验,汇聚了中国颗粒学会前理事长、珠海欧美克创始人张福根博士等精英人才,是中国乃至全球为数不多的既具有光衍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又具有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粒度仪产品能力的公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f0ded26a-bf60-48d2-b6c0-6ecb5f47c8cd.jpg" title=" 真理光学LT2200系列全新一代激光粒度仪隆重发布.jpg" /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LT2200加持了真理光学首创的衍射爱里斑反常变化(ACAD)的补偿修正技术,开发出全新的反演算法,无需为样品增加吸收系数等软件方面“特殊处理”,即可解决ACAD现象对光能数据反演的干扰。不仅如此,LT2200系列还对散射光能的反演算法进行了全面优化和重要改进,使用户无需选择分析模式,即可在全粒径范围获得准确可靠的粒度结果。此外,该仪器测量时无需更换透镜,也无需使用标准样校准,简化了测量流程,提升了检测效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LT2200系列激光粒度仪采用偏振滤波专利技术,摒弃传统的针孔和机械调整,实现了高稳定激光偏振设置和空间滤波;采用了真理光学独创的高速全息信号处理技术,测量速度高达创纪录的每秒20000次,测量时间典型值小于10秒;光路系统采用斜入射反傅里叶光路配置及格栅式大角度检测技术,确保不漏检任何粒径和形状的颗粒;测量范围为0.02um-2200um, 适用于制药,电池材料,地质,水文,化工和磨料等诸多行业的颗粒粒度分析。另外,LT2200系列粒度仪完全复合ISO13320衍射法测量技术标准,对全量程的米氏散射理论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两种光学模型都可选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一种超越。据真理光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真理光学始终秉承用创新和品质助力发展的理念,以科学为先导,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求为每一位客户提供精湛的技术、卓越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体验。让我们期待LT2200系列粒度仪的优良表现,也期待真理光学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p
  • 新品:真理光学发布LT2100系列激光粒度分析仪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9年3月,正值草长莺飞,春和景明之际。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理光学)正式发布了公司2019年首款新品仪器—LT2100系列激光粒度分析仪。该仪器是真理光学技术团队基于多年的科研成果,继LT3600系列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仪、LT2200系列激光粒度分析仪、Spraylink高速实时喷雾粒度仪和Nanolink纳米粒度仪之后的又一代全新力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1ce82cf2-946c-4185-86b4-75bfd9086926.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597" height=" 394" style=" width: 597px height: 394px " /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LT2100系列激光粒度分析仪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LT2100系列是由真理光学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及其领导的研发团队设计研创的高性价比粒度仪。相比于前代LT3600系列和LT2200系列,LT2100采用了独特的Hydrolink SM 手动湿法分散进样器,系统内置有高效防干烧超声分散器,保证了样品的有效分散和均匀输送。样品池标准容量最大可达500毫升,且具有悬浮式液面感知功能,可自动消除气泡,样品池窗口的拆卸也方便快捷,便于清洁。如此配置,使得LT2100的价格更加实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光路系统分析上看,LT2100系列主机采用激光衍射法的粒度分析系统,光学模型支持全量程米氏理论及夫朗霍夫理论可选。该仪器承继了真理光学前几代经典仪器的专利技术,采用全新的光路设计及改进型的光学模型和优化的反演算法,克服了爱里斑的反常变化(ACAD)对粒度分析结果的干扰。另外,LT2100采用偏振滤波技术,使用斜入射窗口及超大角检测技术,全角度范围无盲区,无需选择分析模式即可在整个粒径范围内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6a352395-e363-4bbd-8da4-5d8212daf400.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614" height=" 175" style=" width: 614px height: 175px " /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LT2100系列激光粒度分析仪主机原理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LT2100系列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光源采用波长638nm,功率20mW的半导体固体激光器,且集成了恒温系统以保证光源的稳定性。另外该系列仪器采用光路自动对中设计,软件具有SOP功能,自动化程度高。LT2100的粒径测量范围为0.1μm-800μm;高配版LT2100 Plus粒径测量范围可达0.05μm-1200μm。仪器实时测量速率高达每秒2000Hz,准确度和重复性都优于± 0.8%。该仪器在电池材料,制药,涂料,陶瓷,磨料,非金属矿,粉末冶金,化工,地质,水文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真理光学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是在颗粒学术界浸润近30年的大学者,其团队在颗粒表征领域具有值得称道的研发能力。2019年,真理光学将有多款多系列颗粒表征新品推出,敬请期待!& nbsp /p
  • 追求真理的科匠雄心——访中国颗粒学会荣誉理事、真理光学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
    p style=" TEXT-INDENT: 2em" 他享誉国内外,是研究激光粒度仪近30年的大学者;他胆识过人,30年前就敢辞职下海,誓将高校的激光粒度仪科研成果产业化;他创办了珠海欧美克,与进口激光粒度仪分庭礼抗;如今他又作为灵魂人物,带领真理光学扬帆远航。他就是中国颗粒学会前理事长,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在颗粒学术界他木铎起而千里应,在激光粒度仪市场中他也家喻户晓,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2018年8月9日-12日,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张福根博士在会上荣获中国颗粒学会荣誉理事证书,并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在此期间,对张福根博士进行专访,走进了他与激光粒度仪的深深羁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82022313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e6ce93a-5495-45a0-a3f2-f69a3cc3d54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strong 张福根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strong 吉光片羽谈传承——激光粒度仪科研群星闪耀简史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激光粒度仪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张福根的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张以谟教授从1980年承接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之时,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是第一代从事激光粒度仪研发工作的前辈之一。“我几乎算是见证了激光粒度仪在中国诞生至今的全过程!”张福根说道,他如数家珍地为笔者介绍了我国激光粒度仪研发的渊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致力于我国激光粒度仪研发工作的初代科研工作者们,可以从大学和科研院所两条主线追溯。其中大学主要有三个阵地,除张以谟教授的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上海理工大学(当时叫“上海机械学院”)的王乃宁教授,以及重庆大学杨冠玲、何振江教授夫妇两支研发团队。“后两位教授也是张以谟教授的学生,论辈份是我的师兄师姐,但是他们是张以谟教授早期的学生,年龄与之相仿,实际上应该高我一辈。”张福根笑着回忆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而科研院所也有三个流脉,其一是丹东仪器仪表研究所的肖松年研究员团队,丹东百特的总经理董青云就从那里起家;其二是成都的四川省轻工业研究院周定益研究员的激光研究室;再一个就是时任山东建材学院(现已与其他院校合并成为济南大学)颗粒测试研究所所长的任中京教授——济南微纳的创始人。“至于我和我的师弟葛宝臻教授、王乃宁教授的学生蔡小舒教授、沈建琪教授等都算是第二代的后继者了。”张福根说,“另外,杨冠玲教授调到华南理工大学后收的学生韩鹏教授,相关研究也做的非常好。他的年龄比我们小不少,很是能干,学界都很看好他。” 从与笔者谈话的语气中,张福根博士对往昔峥嵘岁月的珍惜之情不鸣自得,从当年那个求学天津大学的知青,到如今在业内举足轻重的老前辈,30年的光阴想必如走马灯一样在他眼前划过,而经过岁月的磨练,一颗专属激光粒度仪的灵魂也带着兹年的憧憬,愈加闪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strong 求学之路梦为马 & nbsp 实业兴国光引航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张福根与激光粒度仪的缘分始于投师张以谟教授门下,但是这改变其一生的机遇并不是得之偶然,而是科技创业、实业兴国的梦想种下了种子,在目标明确的追寻中水到渠成地开花结果。张福根博士是浙江丽水人,创业的基因从小就渗透进了他的血脉,本科杭州大学(现已合并为浙江大学)毕业后,他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做研究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当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汇聚科技创业公司的大本营,年轻的张福根为了采购电子元器件和数字产品配件多次前往,对那里心向往之,结合所学进行科技创业的决心就此下定。为了打下良好的基础,张福根决定从理转工,进一步深造。“我是理科背景,连机械制图都不会。但是如果要以产品科技进行创业,你首先要能够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到图纸上,于是我就决定攻读一个工学的博士,当时正好张以谟老师正在招生,因缘汇聚之下,就开始了与激光粒度仪的缘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张福根在博士期间主攻的方向是电子散斑干涉,相关产品可用于材料应变、缺陷以及无损探伤的探测。这本来是他准备创业的第一方向,但是随着对激光粒度仪了解的不断深入,他改变了自己的选择。当时在我国存在着一个怪象,一方面国家投巨资给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但成果出来后只要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技术鉴定就完事大吉,没有人去做产业化的工作。1987年,天津大学的激光粒度仪项目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不仅已经通过了科技部的技术鉴定,而且样机就摆在实验室里,每年能够卖1到2台。当时的进口激光粒度仪价格高昂天津大学的内燃机研究所就购买了一台,花了5万美金,折合当时的人民币40万。“我博士毕业时留校当讲师,一个月工资才129块钱,40万在当时是何等的天价数字可见一斑。”张福根皱着眉头说。两方考虑之下,张福根就下定决心,要让天津大学团队所研发的激光粒度仪走上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要制造出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这对有些人来说是一句大话,对我来说则是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激光粒度仪就是我实现梦想的第一个载体。”张福根坚定地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strong 捕捉ghost peak背后的秘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82022315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3c790b2-396b-4096-843d-ca94d634c79e.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 张福根博士在年会主会场作学术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在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上,张福根博士做了题为“激光衍射法粒度测量的若干基础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的报告,其中提到的爱里斑反常变化,成为了年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在采访中也就相关问题对张福根博士进行了请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在基于静态光散射法激光粒度仪的理想模型中,人们认为散射光斑(爱里斑)会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单调减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却发现,激光粒度仪的反演图谱上有时会出现假峰,国外学术界将之命名为ghost peak。张福根博士研究团队对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现了艾里斑尺寸的反常变化(ACAD)规律。“ACDC是这样一种现象,即虽然散射光斑总体趋势是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小,但是中间是有波动的,有时会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客观的物理现象,正是这种现象导致了ghost peak的出现。”张福根解释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在出现ACDC现象的粒径区域,激光粒度仪的测量就面临着同一尺寸的散射光斑对应2-3种不同粒径的缺陷。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我声纹一样,有一个人在隔壁听我们说话,他就无法通过声音判断我们谁是谁。声纹就相当于散射光斑,你我就相当于不同的粒径,ACDC现象带来的弊病就是造成粒度测量的不确定或者错误。”张福根博士说。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激光粒度仪厂商都各有独家“绝招”来对付这种现象,而真理光学则根据张福根博士团队的ACDC研究成果,开发出全新的反演算法来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并在LT3600、LT2200等型号的激光粒度仪中得到了应用。“我对我们的方法和仪器有信心,有底气!”张福根这样告诉笔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strong 新的起点 不变的情怀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世事变迁,物转星移。一转眼张福根与激光粒度仪研发及产业化的道路已走了几十年,这期间他经过创办欧美克的辉煌,到一度隐出业内,到再度出山成为真理光学的掌舵人,这期间的故事百转千折,早已被多家媒体报道。但是对于张福根来说,始终不变的是那颗赤子之心:追求真理,力争做最好的科学仪器,创造享誉世界的科学仪器民族品牌。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虽然是2015年成立的后起之秀,但真理光学的研发团队却占了公司总人数的1/3,除了三名博士外,还包含了光学、机械、电子等诸多领域的专业人才。“我们要始终坚守科学精神,做出理想的激光粒度仪,相信一定会得到客户的认可,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张福根自信地说。他表示,真理光学未来还将向颗粒形貌测量、分散体系测量(比如流变测量)等领域进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82022320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7a01bc07-0254-4247-aa62-2c3f1ab0fe8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张福根博士在学术研讨会上讨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他告诉笔者,除了ACDC外,其团队的环形样品池研发项目已经申请了专利,预计在2019年将进入市场。这一项目不仅能有效解决激光粒度仪全反射盲区的技术缺陷,还能带来很多崭新的应用。“我这次参加年会就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发现基于环形样品池的激光粒度仪在微纳气泡研究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张福根兴奋地告诉笔者,微纳气泡的应用领域很多,水污染处理、水稻增产、鱼虾养殖等都有广泛应用。“微纳气泡的粒径测量范围主要在50纳米到几百微米之间,同时样品又必须在原始的生成状态下测量,我们的环形测量池专利正好完全可以满足,而且同时还能检测粒度分布和微纳气泡浓度。” 张福根开心地介绍,语气就像发现了新游乐场的孩子一样。扎实的基础研究赋予了张福根博士强大的自信,在他的领路下,真理光学的未来也无疑值得更多的期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后记:张福根博士出生于1962年,已逾五十的他仍然精力充沛。他待人随和,聊天时不仅爱笑还喜欢开玩笑,让人不禁想起金庸小说中的老顽童周伯通。但是当遇到学术问题,他的认真和执拗相比于周伯通对武学的痴迷也毫不逊色。在访谈期间,笔者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光学结构图,那正是张福根博士不厌其烦讲解的杰作。而在年会期间的诸多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也多次看到他就着某个学术问题不停追问,激动处甚至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虽然有着实业兴国的理想,但是在张福根博士的身上,我们更容易捕捉到的仍然是醉心学术的学者气质,以及一颗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匠雄心! /span /p
  • 新品连发!真理光学PATlink 1000A在线激光粒度仪惊艳亮相IPB 2021
    2021年7月28-30日,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粉体加工/散料输送展览会(IPB 2021)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召开。展会开幕首日,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理光学)一改往日低调形象,高调发布两款新品:PATlink 1000A在线激光粒度仪与Nanolink S900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真理光学商务总经理秦和义,请他介绍两款新品与真理光学的创新之道。随着工业生产对粒度检测实时性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线激光粒度仪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PATlink 1000A在线激光粒度仪就是一款专为工业客户开发的全天候、全实时的在线粒度监测与控制系统。粒度分布数据可实时输送至客户的PLC系统,一旦粒度指标发生偏离,则可触发对生产设备的自动调整和控制,确保产品粒度满足客户设定的指标要求,从而助力客户降本增效。而Nanolink S900是真理光学基于多年的科研成果开发的新一代纳米粒度分析系统,除具备颗粒表征功能外,还能测量胶体的Zeta电位。“对真理光学而言,不断地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因此,年底之前可能还有一款到两款的产品发布。”除以上两款新品外,秦和义总经理还透露了接下来的新品计划。2021年,真理光学不仅新品连发,业绩表现同样不俗。秦和义表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市场复苏迹象比较明显,我们已经感受到整个销售额的增长也是比较快的,尤其是电池材料、超细粉体、航天和军工领域专用的特种材料等方面,业绩增长较快。另外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为医药行业,特别是疫苗研发与生产;我国作为疫苗生产大国,对相关粒度仪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国内激光粒度仪市场遍地开花,产品趋于同质化。谈到这一现象,秦和义说到:“尽管仪器硬件外观看起来比较相似,但实际上,有些产品还是具有特点的,这个特点不在于仪器本身,而是针对客户的某些特殊应用专门开发的功能,这些特殊的设计还是存在差异的。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谁就可能占据市场先机。真理光学自创立以来,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还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始终以追求创新为目标,旨在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以期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 真理光学隆重发布LT2200系列全新一代激光粒度分析仪
    真理光学技术团队具有超过二十年的粒度表征及应用开发的经验,是中国乃至全球为数不多的既具有光衍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又具有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粒度仪产品能力的公司。LT2200系列粒度仪是真理光学继LT3600系列激光粒度仪,Spraylink超高速智能喷雾粒度仪和Nanolink纳米粒度仪之后,基于用户对高性价比仪器的需求而倾力打造的全新一代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分析系统。LT2200系列激光粒度仪加持了真理光学的偏振滤波专利技术,摒弃传统的针孔和机械调整,实现高稳定激光偏振设置和空间滤波;真理光学首创的衍射爱里斑反常变化(ACAD)的补偿修正技术的使用,使用户无需选择分析模式,即可在全粒径范围获得准确可靠的粒度结果;LT2200系列粒度仪还采用了真理光学独创的高速全息信号处理技术,测量速度高达创纪录的每秒20000次,确保不漏检任何粒径和形状的颗粒; LT2200系列粒度仪的粒径范围为0.02um-2200um, 适用于制药,电池材料,地质,水文,化工和磨料等诸多行业的颗粒粒度分析。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一种超越。真理光学始终用创新和品质助力发展,力求为每一位客户提供精湛的技术,卓越的产品和最佳的体验。
  • 真理光学粒度仪新品及应用方案亮相2018全国碳化物技术交流会
    九月的古都开封,悄然间有了一丝秋意。9月15-17日,2018年全国碳化物粉体与陶瓷制备技术交流会在开封来旺达酒店顺利召开。大会聚集了全国碳化物粉体行业的知名专家、企业及用户,就此机会畅谈碳化物陶瓷制备和测试技术以及碳化物粉体在各领域的应用。真理光学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在会上作了题为《碳化硅粉体颗粒的表征技术》的报告,详细阐述了碳化物粉体的粒度测试原理和方法。 张福根博士在会场作报告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作为本次会议的赞助单位,展出了性价比极高的LT2200系列激光粒度分析仪。多位与会嘉宾在展台现场观摩仪器,更有产品经理向嘉宾介绍产品性能和操作步骤。不少嘉宾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会后能够深入交流。 与会嘉宾参观真理光学仪器LT2200系列是真理光学继LT3600系列激光粒度仪之后,基于用户对高性价比粒度仪的需求而倾力打造的全新一代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分析系统。LT2200系列加持了真理光学首创的偏振滤波专利技术和衍射爱里斑反常变化(ACAD)的补偿修正技术,用户无需选择分析模式,即可在全粒径范围获得准确可靠的粒度结果。LT2200系列测量速度高达创纪录的每秒20000次,粒径范围为0.02um-2200um,兼顾极高的灵敏度和重现性,能充分满足碳化物粉体行业技术研究和质量控制的需要。
  • 真理光学聚焦CPhI盛会 展现粒度分析技术方案
    2018年6月20日-22日,第十八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 2018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本届展会共吸引近4000家来自国内外的专业展商参加,同期举办了几十场高峰论坛,盛况空前。作为颗粒表征仪器领域的知名供应商,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受邀并携Nanolink S900纳米粒度仪、LT3600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仪、Spraylink 实时喷雾粒度仪参加本次盛会。展台吸引了众多客户和展商,观众踊跃咨询并洽谈,现场气氛活跃。展会上,真理光学技术人员向用户详细介绍了公司最新产品与技术,同期展示真理光学粒度仪测得的生物蛋白质、铝碳酸镁颗粒及鼻喷药剂的粒度分布,获得客户的一致认可。许多客户也表达了与真理光学进行深度合作的意向。 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既有能力从事颗粒表征基础理论研究又能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的仪器公司,可为制药行业用户提供原料药,固体口服制剂,干粉吸入制剂,鼻喷气雾剂,生物制药,病毒,抗体,蛋白质等多种药物的粒度分布。
  • 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在北大成立
    与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会议现场   2013年5月7-9日,中美两国核物理同行70余人在北京大学举行“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China-U.S. Theory Institute for Physics with Exotic Nuclei,简称CUSTIPEN)”成立大会暨“奇特核性质以及对核反应和核天体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成立仪式由CUSTIPEN中方共同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叶沿林教授主持,美方共同主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Danielewicz教授介绍了美国FRIB装置情况,国家基金委原副主任沈文庆院士、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张焕乔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原陈佳洱院士、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赵光达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瑚珊研究员、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邹冰松研究员等在成立仪式上致辞,祝贺CUSTIPEN成立并对这种新的合作方式寄予厚望。CUSTIPEN首席科学家、美国德州A&M大学Bao-An Li教授介绍了CUSTIPEN的宗旨和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CUSTIPEN执行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许甫荣教授介绍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现状。中美双方就“今后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研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成立仪式后,在北京大学举办首届“奇特核性质以及对核反应和核天体的影响”研讨会,中美两国核物理同行报告了他们近期的主要科研成果和进展,深入讨论了相关的物理问题。   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CUSTIPEN)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研究机构,已得到美国能源部(DOE)的批准和资助,并纳入中美科技合作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美国核物理界在奇特原子核方面的合作研究。奇特核研究是当前核物理的重要前沿方向,国际上近期相继投入巨资建造若干先进大型核科学工程,用于奇特核物理研究,例如美国能源部和密歇根州批准共同出资超过10亿美元建造新一代大型放射性核束装置FRIB,我国也新近批准建设“十二• 五”核科学大工程HIAF。这将给核物理研究带来巨大的新机遇。CUSTIPEN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中美两国核物理界近两年的商讨与推动成立的,是美国能源部批准资助的第三个类似合作研究机构(第一个是美日JUSTIPEN,第二个是美法FUSTIPEN)。在CUSTIPEN中,目前中方有21个单位、美方有24个单位参与,联络点设在北京大学和Texas A&M大学。CUSTIPEN委员会(Governing Board)成员有:叶沿林(Co-Director、北京大学),许甫荣(Managing Director、北京大学),詹文龙(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张焕乔(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马余刚(中科院上海应物所),任中洲(南京大学),张玉虎(中科院近物所),周善贵(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P. Danielewicz (Co-Directo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Bao-An Li (Principal Investigator, 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 W. Nazarewicz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nd ORNL), J. Piekarewicz,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 Sherrill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真理光学∣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涂料展精彩回顾
    2018年12月4日,ChinaCoat2018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涂料展在广州拉开帷幕。作为颗粒表征仪器领域的知名生产商,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携LT2200和LT3600激光粒度分析仪精彩亮相。真理光学技术人员向大家详细阐述了衍射爱里斑反常变化(ACAD)的补偿修正技术,斜置梯形测量窗口等专利,吸引众多观众前来问询,好评如潮。在涂料制造技术中,使用的颜料、填料的粒度分布对涂料产品的机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LT2200激光粒度仪采用了真理光学独创的高速全息信号处理技术,测量速度高达每秒20000次,粒径范围为0.02um-2200um, 适用于颜填料、乳液、粉末涂料的粒度测试。LT3600激光粒度仪是真理光学技术团队基于用户对高性能仪器的需求而开发的粒度仪,同样支持干湿法两用,可以胜任更宽粒度测试范围的检测要求,并获得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真理光学始终秉承“科学真理,引领仪器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自主研发,不断创新,竭诚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
  • 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逝世
    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逝世 享年97岁;系钱三强夫人     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6月20日消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长何泽慧先生,因病于当天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何泽慧院士1914年3月5日出生于苏州,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大学毕业后,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忱,她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1940年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她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为了更多地掌握对国家有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她于1940年进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当时已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   1946年春天,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大学时期的同学钱三强结婚,开始共同的科学生涯。他们一起在约里奥• 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径迹),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满怀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新中国成立后,她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对质子、α粒子及裂变碎片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核-2和核-3,在灵敏度等主要性能方面达到与英国依尔福C-2相当的水平,获得1956年度中国科学院奖(自然科学部分)。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相当长时间里领导当时的中子物理研究工作,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她还看准快中子谱学的国际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安排力量开展研究,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何泽慧1964年起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65年赴河南安阳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革”中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错误的审查和批判 1969年冬,下放到二机部在陕西合阳的“五七”干校参加农业劳动。   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何泽慧担任副所长,积极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她倡导和全力支持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宇宙线研究室通过国内、国际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胶室 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并相应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直到耄耋之年,她仍然坚持全天上班,关心中国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的发展。
  • 真理光学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 在伦敦国际标准化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福根博士,作为全国颗粒表征与筛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于2018年4月5日至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ISO/TC24/SC4国际年会。该组织专注于颗粒表征技术相关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会议期间,张博士参与了第6工作组关于颗粒表征—激光衍射法标准13320(2019版)以及第11工作组关于样品制备和标准物质的讨论。张博士详细阐述了颗粒散射光能分布的反常移动及其对粒度分析的影响,分享了真理光学技术团队原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这也是中国颗粒表征领域的专家第一次在ISO/TC24/SC4国际标准讨论会上就现行标准提出重大意见。 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专注于颗粒测试技术的开发和仪器的设计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既有能力从事颗粒表征基础理论研究又能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的仪器公司,已获得“环形测量池”,“斜置梯形测量窗口”,“微量进样器”“偏振空间滤波技术”等多项专利,并先后推出LT3600系列高速智能激光粒度分析仪,Spraylink实时超高速喷雾粒度分析仪及Nanolink S900纳米粒度分析仪,为广大客户提供从纳米到微米,从固体颗粒到液体雾滴等多种应用领域的粒度测量技术方案。
  •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 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罗杰· 彭罗斯(Roger Penrose),“因为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另外一半授予莱因哈德· 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 格兹(Andrea Ghez),因为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总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0万人民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449ddd7-63aa-41e6-a986-23fb4c1a9e3f.jpg" title=" 9379607C-3B0D-4474-8C68-55E4FBD8DE4B.jpeg" alt=" 9379607C-3B0D-4474-8C68-55E4FBD8DE4B.jpeg" /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E237DC15B15540A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罗杰· 彭罗斯爵士,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他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工作拥有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方面的贡献。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莱因哈德· 根泽尔,德国天体物理学家,出生于巴特洪堡。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安德里亚· 格兹,美国天文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动诺贝尔委员会对进入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场的人数进行了严格控制,全场人数不超过30人,并在进场时为每个人发放一个口罩。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