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细胞截留设备

仪器信息网细胞截留设备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细胞截留设备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细胞截留设备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细胞截留设备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细胞截留设备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细胞截留设备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细胞截留设备相关的解决方案。

细胞截留设备相关的资讯

  • 艾力特成为refine细胞截留设备总代理
    艾力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10年12月正式成为美国refine technology 公司在中国区的总代理。 Refine technology 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究细胞截留设备,通过独一无二的refine ATM system 能够使细胞密度或产物得到极大幅度的提高。官方数据表明,至少能够帮助客户提高10倍以上。Refine system能够帮助您:改进您的工艺显著提高细胞密度提高细胞及产物产量独一无二的系统 ATF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运作流程,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以可控制流量的经过滤后的空气为驱动力的隔膜泵。空气流交替进出隔膜泵底部使得培养基可以在生物反应器和ATF系统间进行循环。每经历一次10-15秒的循环都会使得滤器得到反冲,这样的反冲效应在即使细胞密度达到108个/ml级时也能阻止滤器阻塞,这也是ATF系统独特的防滤器阻塞技术。目前证实可被应用的领域: 浓缩补料批次培养(Concentrated Fed-Batch,CFB); 高产率细胞连续培养; 病毒生产和过滤 XD&trade 工艺; 快速移除和更换培养基; 纯化和收获; 浓缩细胞和产品; 高密度细胞库以及快速开始生产; 高密度种子转移以及减少种子驯化步骤; 微载体工艺培养细胞时冲洗、灌流、渗滤、培养; 基交换以及细胞分离。 【关于艾力特】 致力于为中国实验室用户提供先进的实验室仪器、技术和实验室理念。通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正将涉及生命科学、生物安全、制药、精细化工、食品等领域的先进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源源不断的引入中国,为快速发展的中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们承诺为我们的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最专业的服务。由我们的技术应用专家,销售专家和售后服务人员组成的团队,将为我们客户提供优质和专业的售前技术咨询、方案设计和售后服务。艾力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办事处联系方式: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 820 2912上海办事处:上海市长宁区中山西路800弄55号9楼C座 电话:021-62297958 62299622 62290336 传真:021-62299650北京办事处: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1号院2号楼2107室  电话:010-59732137 59732138 传真:010-59732139广州办事处:广州市天河区马赛国际公寓C栋2213A室 电话:020-62819702 传真:020-62819932公司网址:www.alit.com.cn
  • 科技部财政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科研经费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新规于今年1月1日执行。新规加强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管理,明确规定科研项目资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合同要求进行管理,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和违反规定转拨资金,不得虚列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谋取私利。  新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规定了内部和外部监督制度,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并依法接受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新规进一步规范单位预算编制,要求单位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完善了预算编制程序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预算执行制度,尽量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调整 增加决算管理内容,强化决算管理,体现预决算管理的完整性。  新规规范和加强了收入支出管理。实行了“大收大支”管理,进一步健全了科学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制度。修改完善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定义,在事业收入中新增教学活动收入,在支出管理中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票据管理等制度改革和管理有关要求。
  • 生物反应器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与产品设计(上)
    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生物反应器在生物技术,工艺开发和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包括:1. 细胞株开发:台式生物反应器可用于评估各个细胞株的性能,包括生长和表达效率,这有助于确定最适合进行进一步工艺开发和放大的候选细胞株。2. 工艺开发:台式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工艺开发的早期阶段,包括了参数优化和工艺放大两方面,首先在较小规模上优化温度,pH,DO等工艺控制参数,然后再进行工艺放大研究,降低放大至较大体积的生物反应器中可能存在的成本和风险。更复杂的工艺开发包括了增强型工艺,例如灌流培养和连续培养。3. 培养基优化:台式生物反应器可以用于优化培养基和补料策略,以改善细胞生长、活力和蛋白质表达,有助于实现高效,稳定且成本可控的大规模细胞培养。4. 工艺表征:台式生物反应器可进行工艺缩小研究,在较小规模上模拟较大生物反应器的条件,有助于了解和解决工艺放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限制性因素,如氧气传质、混合效率、CO2分压和剪切力。5. 质量源于设计(QbD):可以在台式生物反应器规模实施QbD开发原则,系统地研究和优化关键工艺参数,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6. 临床样品制备:符合GMP要求的台式生物反应器系统,可用于临床前研究或早期临床试验中的小规模生产,以快速、经济地生产小批量的治疗性产品。Reference:cell culture bioprocess engineering, second edition细胞生长所处的生理压力生物制药中,CHO细胞作为常用的重组蛋白的表达体系,优化其生长和产物表达效率至关重要,然而生物反应器中CHO细胞却面临着多方面的生理压力,包括培养条件、营养供应和环境参数有关的各种因素,因此需要反应器提供良好的工艺参数控制,以维持合适的细胞生长微环境。 营养限制:CHO细胞的能量和生物合成严重依赖葡萄糖,葡萄糖浓度过低会导致细胞新陈代谢压力和活力降低;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特定氨基酸含量不足会影响细胞生长和蛋白表达;细胞培养基中的生长因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不足也会影响 CHO 细胞的生理机能。 温度:温度波动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对于细胞生长和蛋白表达通常所需最适温度不同,需要制定针对性控制策略。 pH值波动:pH 值的变化会导致培养基的酸化,影响分子的电离状态,并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维持pH值在最佳范围内对细胞活力和表达至关重要。 溶解氧浓度:溶解氧浓度过低会导致供氧不足,造成细胞应激,影响细胞生长和蛋白质表达。 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影响了pH控制,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需要加以及时的检测和有效的控制策略。 渗透压:代谢物积累或营养浓度过高导致的高渗透压会对细胞造成压力,这会影响细胞体积大小调节和整体细胞功能。 剪切力:生物反应器中的搅拌和通气产生的能量耗散会对细胞造成剪切应力,过大的剪切应力会损伤细胞结构并影响其生产率。 代谢副产物: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毒副产物(如乳酸、氨)的积累会对细胞活力和蛋白表达产生不利影响。 细胞密度:高细胞密度和细胞聚集会导致营养和氧气的限制,造成压力,有效的混合和充分的氧气供应对防止这些问题至关重要。理解细胞所处的生理压力环境对于工艺条件优化,增强细胞活率,获得高表达产物和目标质量属性非常关键。工艺过程参数的控制在了解了细胞所处的生理压力之后,遵循质量源于设计(QbD)的指导原则,通过风险评估的方式确定关键工艺过程参数(CPP), 重要工艺过程参数(KPP)及非重要过程控制参数(Non-KPP),制定参数各自的设定空间(DS),并在操作范围内进行控制,这整体上需要工艺过程分析技术(PAT)及生物反应器所配置过程控制策略,以提供一致的工艺性能和产品质量(CQA)。图片来源于网络生物反应器常用控制策略 开环控制:开环控制系统应用一组预定义的控制输入或设定点,而不连续测量实际输出,系统假定输入将实现所需的输出,而无需实时反馈。该控制策略的准确度依赖于高精度及快速响应的硬件配置。 闭环(反馈)控制:闭环控制使用传感器持续监测系统输出,将其与所需设定点进行比较,并实时调整控制输入以保持所需的条件。这种方法能更好地适应过程中的变化和干扰。该控制策略的准确度依赖于控制器模式,参数的预设和调节。 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可预测系统中的干扰,并在干扰影响输出之前调整控制输入。它是对反馈控制策略的补充。生物反应器控制器策略的应用 PID控制:PID 控制是一种闭环控制策略的实现形式,通过比较设定值和实际值(误差),使用比例、积分和微分项来计算控制输出。比例部分使用增益(Gain)乘以误差进行输出;积分部分累积 CV(控制输出)随时间变化的程度,以纠正误差;微分部分分析参数过去的变化率,并将其推断到未来,其动作单位为秒(你想推断多远),可以让回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做出反应,但很容易受到测量噪音的影响。 PID同时可以结合死区(DB, Dead Band)来使用,例如pH的PID控制,细胞对于pH有一个适应范围,设定合适的DB值,避免酸,碱的反复添加和渗透压的升高。 级联控制:级联控制涉及主控制器与子控制器,主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子控制器的设定值,从而更好地抑制干扰;子控制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通过顺序级联或同时级联,以满足不同复杂程度工艺的需求。例如DO控制中,主控制器为DO PID控制器,子控制器为Air,O2,搅拌等控制器。 Profile控制:为控制器的设定值设定随时间变化的程序,控制器接受该设定值进行开环或闭环控制。例如补料泵的控制中,根据预测的细胞密度增加情况调整补料速度供给率,从而实现对营养物质浓度的前瞻性控制。复杂工艺应用需求常见的细胞培养方式为补料分批工艺(Fed Batch),需要多级的种子扩增步骤,主反应器中也需生长至稳定期进行蛋白表达,因此所需设备成本高,占地空间大,生产效率较低且产品质量一致性存在差异。随着灌流培养基,细胞截留设备及PAT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增强型工艺(Process Intensification)在生物制药中逐渐得以应用。根据对细胞和蛋白的截留,增强型工艺分为Concentrate Fed Batch, Dynamic perfusion及Continuous Perfusion等不同形式。Reference:Perfusion Cell Culture Processes for Biopharmaceuticals灌流工艺的开发通常在台式反应器中进行,相比Fed Batch系统具有如下组成及特点: 反应器从结构设计到工艺验证上应能支持系统长时间无菌培养的要求。 反应器的通气及搅拌系统配置应当满足高细胞密度培养对于传质和混合的要求,并进行充分的表征,以评估放大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 细胞截留装置:支持切向流或声学细胞截留装置的无菌连接,截留装置控制器可选择接受生物反应器控制,细胞在截留装置中所受的生理压力(剪切力,温度变化,溶解氧浓度等)应当加以控制。 PAT整合:系统应当支持额外的电极整合,实时监控细胞密度、活力、二氧化碳分压等关键参数。 外置设备的拓展:可拓展外置天平等设备。 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应配置自动化灌流程序或配方,实现高精度自动化的灌流速率,反应器液位及细胞密度控制,减少灌流工艺长时间培养过程中复杂的人为操作所带来的风险。英赛斯NestoBR台式生物反应器NestoBR是一款基于生物工艺进行设计和研发的先进型台式生物反应器系统,应用于生物制药及生物技术等方向的工艺研究和开发,系统设计满足生物行业对于反应器的高性能及法规方面的要求,可降低用户实验的批次失败风险,提高工艺开发能力,加速生命科学的研究发现,实现稳健化的技术转移。NestoBR产品特点紧凑化的结构设计:集成式工业控制器,直观的用户界面与交互;减少设备空间需求,易于使用。严格的材料选择及处理:高硼硅玻璃,耐高温,耐腐蚀;316L不锈钢,表面抛光及钝化处理,,易清洗,易清洁;垫圈采用EPDM材质,符合cGMP要求。基于工艺理解的产品设计:从细胞生所处的生长微环境出发,进行功能设计,拓展工艺可操作空间,保障批次稳定。丰富的高性能硬件配置:灵活的硬件配置方案,满足不同细胞或工艺在培养体积、温度控制、搅拌控制、通气控制等工艺方面的差异化要求。高级自动化软件架构:ISA88批处理控制高级自动化软件架构,将物理硬件、操作程序和个性化工艺的紧密的结合,为控制系统提供安全性,稳定性保障。符合cGMP法规要求: 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从设计、测试、验证、文件等一系列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验证遵循ISPE GAMP5。快速稳定的自动化参数控制:控制系统配置不同的控制策略,实现快速,稳定,灵活的工艺过程参数自动化控制完善的批次过程监控与管理:系统配置趋势图,批次报告,用户管理,审计追踪功能满足复杂工艺应用需求:NestoBR提供长时间运行的无菌保障,完善的设备表征数据,可集成PAT,外置设备与灌流装置,可新增控制回路实现自动化灌流工艺操作。全面的安全性保障:提供生物反应器在使用,批次,软件,数据,工艺等方面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 不同细胞培养工艺生物反应器产率和培养基成本比较
    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简介/span/strong/pp  用于重组蛋白和单克隆抗体(mAb)生产的细胞培养工艺有不同的方式。补料分批(Feb-Batch)工艺由于操作简单,且较易规模放大,被临床和商业化生产广泛采用,目前的技术发展已可在18天内获得20-30x10^6cells/mL的细胞密度,同时获得 10g/L的滴度水平。/pp  灌流工艺以往更多用于生产不稳定的产品,如血液凝集因子和酶类产品,但也有用于生产 mAb产品,如Remicade(英利昔单抗)。在灌流培养中,通过培养基置换,降低产物在反应器内的滞留时间,而灌流速率取决于特异性的产物和/或工艺需求。/pp  近几年,在上游工艺中,基于灌流的工艺强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对降低成本和占地的需求,以及提高设备灵活性。随着细胞系、培养基和细胞截留设备的发展,现在的灌流工艺已可获得较高的细胞密度和产量,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包括mAb的生产。例如,在mAb生产中,结合2vvd的培养基置换速率,通常可达到50-60x10^6cells/mL的稳态细胞密度,以及高达4g/L/day的生物反应器产率。此外,浓缩补料分批(CFB)也可以通过培养基置换,维持高细胞密度,而将产物截留在生物反应器内。/pp  灌流和CFB的差异在于所用的中空纤维膜的孔径。对于抗体,使用Per.C6细胞系,可在12-13天内,达到21.4g/L的终产物滴度(峰细胞密度 150x10^6cells/mL),而使用CHO细胞系时,可在16天内达到25.3g/L的滴度,峰细胞密度 180x10^6cells/mL。随着生物反应器产率的提高,可使用占地更小、成本更低的一次性设备,来替代大规模的不锈钢设备(10,000-25,000L),通过增加设备轮转或连续工艺,生产等量的产物。/pp  尽管灌流工艺可使用基于过滤的细胞截留设备,如TFF和ATF,在生物反应器内获得并维持高细胞密度,但通常会要求使用较高的培养基置换速率,以将高密度细胞的活性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与不同工艺相关的培养基成本是评估其生产等量产物时经济性的关键因素。而即使单位培养基成本适当,较高的培养基置换速率也会显著影响生产产品成本(CoG),亦即,上游操作成本与培养基成本紧密相关。/pp  生产单位产品的总生产CoG和上/下游成本的比重会随产物滴度和设备尺寸的变化而变化。在分析CoG的所有输入值中,一旦工艺确定,培养基用量及其成本是固定的,不管设备、设施等是否发生改变。细胞培养工程师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降低培养基成本,同时获得高产量。本文使用相同的基础(basal)和补料(feed)培养基,稍作优化,开发了具有高生物反应器产率的不同细胞培养工艺(补料分批、灌流和CFB),并比较了不同操作模式的生物反应器产率及其相关的培养基成本。/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实验/span/strong/pp  实验使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重组CHO细胞系,不同工艺使用相同的3L生物反应器,培养基使用专利的基础(basal)和补液(feed)培养基,后者又分为两种补液-A和补液-B,均富含葡萄糖、氨基酸、维他命等。详细细胞系和种子扩增、生物反应器操作信息请参看原文。/pp  对于补料分批培养,反应器起始工作体积1.5L,接种密度为0.5或2x10^6cells/mL,后者通过3天的N-1灌流来达到目标密度。生物反应器补液以每日葡萄糖水平为基础进行。/pp  对于CFB工艺,使用50kD PS中空纤维过滤器的灌流设备,对于灌流,使用0.2μm PES中空纤维过滤器的灌流设备。接种密度1x10^6cells/mL,工作体积1.3L,一般第2天开始培养基置换,最大置换速率1vvd。灌流培养在第8天开始进行细胞废弃(cell bleeding),以维持所需细胞密度和活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370cbae-a09d-4aad-901e-9998bacb5c16.jpg" title="1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不同细胞培养模式图解(xu et al, 2017)/span/strong/pp  细胞培养每日取样分析,详细分析内容和方法,请参考原文。/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讨论/span/strong/pp  不同操作模式的细胞培养性能/pp  实验测试操作模式包括:补料分批、灌流和CFB,使用相同的3L生物反应器规格以及基础和补料培养基组合,以便比较细胞/生物反应器产率和培养基成本。/pp  补料分批模式 对于补料分批模式,接种密度为0.5或2x10^6cells/mL,后者通过N-1灌流,可使对数生长期降低2天,所以8天就可达到峰密度,而前者需要10天。两种条件达到的峰细胞密度范围均为20.2-26.2x10^6cells/mL。两种接种密度在第14天分别达到5.4± 0.1g/L和6.8± 0.2g/L的滴度。生物反应器单位体积产率(VPR)按最终生物反应器滴度除以培养周期计算。2x10^6cells/mL接种密度条件,相比0.5x10^6cells/mL,可获得更高的VPR(0.49± 0.01g/L/day vs. 0.39± 0.01g/L/day),主要是由于前者降低了起始生长阶段的时间,延长了生产期。/pp  灌流模式 在灌流培养中,使用了2种不同的培养基组成:1种只使用基础培养基,另一种为基础加补液-A。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合适的cell bleeding,维持较高的活性 85%。只使用基础培养基时,平均细胞密度为44± 4.1x10^6cells/mL,从第8天至32天的日产量为0.7± 0.04g/L/day。在基础+补液条件中,随细胞密度的增加,补液-A作为培养基置换的一部分,逐渐引入,而总培养基置换率保持为1vvd,平均细胞密度增加至73.9± 5.4x10^6cells/mL,日产量增加至2.29± 0.28g/L/day。细胞特异性产率从16.0± 1.2pg/cell/day增加至30.1± 2.3pg/cell/day,从而使反应器产量增加~230%。/pp  浓缩补料分批模式(CFB) 与灌流相似,评估了只使用基础培养基和使用基础+补液培养基的条件。与灌流工艺相比,CFB不需要进行cellbleeding,细胞质累积至更高的水平。当只使用基础培养基时,在第18天达到峰细胞密度72.0± 9.6x10^6cells/mL,上清液滴度为12.2± 0.6g/L。使用基础+6%补液-A+2%补液-B时,峰细胞密度为117.4x10^6cells/mL,第18天上清液滴度为21.4g/L,使用基础+8% 补液-A +8% Feed-B时,峰细胞密度为83.4x10^6cells/mL,第18天上清液滴度为36.7g/L。可见,增加补液-A和补液-B的量,可显著提高细胞特异性产率至45.1pg/cell/day。/pp  细胞特异性产率、生物反应器产率和产物质量/pp  当只使用基础培养基时,批次、灌流和CFB工艺可达到相似的qP,范围为14.7-17.1pg/cell/day。在此条件下,累积的细胞数量会直接影响产物滴度和单位体积产率。正如预期,批次培养的VPR显著较低,仅为0.08g/L/day,而灌流和CFB工艺由于可维持更高的细胞密度,可获得相当的VPR,0.68-0.70g/L/day。/pp  浓缩补液培养基通常用于补料分批工艺,以提高细胞生长和细胞特异性产率。在此研究中,补加补液培养基,可显著提高qP和VPR。对于补料分批培养,qP提高至29.4-32.0pg/cell/day,VPR达到0.39g/L/day(接种密度0.5x10^6cells/mL)或0.49g/L/day(接种密度2x10^6cells/mL)。N-1灌流获得的更高的接种密度可提高VPR,因为缩短了生长期的时间,延长了生产期,提高产量。但是,即使与只使用基础培养基的灌流和CFB相比,补料分批培养的VPR仍较低,因为细胞密度差别显著。/pp  相比补料分批工艺,只使用基础培养基以1vvd的速率进行培养基置换时,可轻松地将细胞密度提高2-3倍。而与只使用基础培养基的条件相比,在灌流培养中补充10%补液-A可使VPR提高~230%,qP提高~90%。相似的,在CFB工艺中,补充不同比例的补液-A和补液-B可将VPR提高至1.19-2.04g/L/day。/pp  最近有报道显示,长寿命的人浆细胞可在体外维持120pg/cell/day的IgG分泌率,对于基因工程哺乳动物细胞,最高生产速率估计为~100pg/cell/day。qP的提高将来自于细胞系和培养基的优化。所以,理论上,在灌流工艺中,如稳态细胞密度维持为100x10^6cells/mL时,每日产量可高达10g/L/day。/pp  实验同时评估了不同操作模式的产物质量特征,结果显示,CFB会形成更高水平的HMW和稍高的酸性异构体,主要是由于产物所暴露的细胞培养环境。在补料分批和浓缩补料分批中,产物滞留时间为整个培养周期。此外,在仅使用基础培养基的CFB工艺中,HMW最高,说明培养基组成可能在HMW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产生的HMW仍低于5%,且大部分可在纯化步骤中去除。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同的高细胞密度环境和相似的培养基组成,灌流培养的酸性异构体和HMW更低,可能是由于产物在罐内更低的滞留时间。/pp  培养基成本分析/pp  由于细胞系或培养基组成的变化会显著影响产物滴度/产率,所以对不同操作模式的比较需使用相同的细胞系和培养基条件才有意义。本文使用从小规模生物反应器获得的细胞培养性能,来比较不同操作模式的培养基成本,并假定在规模放大时,不同工艺没有显著的产率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实验中的灌流速率没有在对数生长期,以细胞特异性为基础,进行良好的优化。相反,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将灌流速率固定为1vvd。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对细胞特异性灌流速率进行精细调节,应可进一步降低培养基用量和成本。/pp  当只使用基础培养基时,生产每克抗体的培养基成本在批量和灌流工艺中都很高。加入适量的补料培养基,可降低每克mAb的培养基成本,且即使补料培养基相对较贵,细胞密度和qP的增加相比培养基成本的增加更加显著。/pp  使用N-1灌流的补料分批的培养基成本比常规补料分批工艺低,N-1灌流需要3x基础培养基置换,但因接种密度的提高,继而获得的滴度的增加,抵消了培养基用量的增加。N-1灌流的补料分批和灌流的培养基成本相当,~$10/g mAb。这说明,虽然往常认为由于较高的灌流速率,灌流的培养基用量更高,继而培养基成本更高,但只需要生物反应器产率达到一定的阈值,从培养基成本上来看,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pp  CFB工艺的培养基成本与其它操作模式的趋势不同。在只使用基础培养基的条件中,成本与批量和灌流工艺相当,但CFB培养基成本会随补料培养基的使用而增加,其相对较高的培养基成本( $17/g)可能是因为需要较长的细胞生长时间,在培养中,直到第10天,细胞密度达到峰水平,才开始出现显著的产物滴度增加。降低CFB培养基成本的一种方法是优化细胞寿命,延长批次时间,但更长的罐内滞留时间,可能会影响产物质量属性,或是进一步优化培养基,如替换昂贵的成分和优化其滴度。/pp  总生产COG/pp  除了培养基成本的不同,使用诸如灌流和CFB之类的工艺,结合一次性设备,在小规模上进行生物制品生产,可显著降低成本投入,从而获得更加灵活的生产策略,当产品需求增加时,可以快速地进行规模扩展(scale out),而不是规模放大(ScaleuP)。与传统不锈钢设备相关的固定成本,可以转变为“可变”的成本结构。基于此处的案例,灌流工艺的培养基成本实际上低于补料分批工艺。/pp  进行总成本分析时,如下游均以批量模式进行,且认为不同工艺的劳动力成本相当,则本文建模分析结果显示,N-1灌流的补料分批和灌流工艺的下游CoG/g相当,分别为$63/g和$59/g,而标准补料分批和CFB工艺的下游CoG/g稍高,分别为$71/g和$81/g。对于mAb和不稳定的产品,基于灌流的连续工艺都可以提供显著的经济优势。/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总结/span/strong/pp  在本研究中,比较了不同操作模式下,生物反应器的产率,包括补料分批、灌流和CFB工艺。对于研究的细胞系,qP高度取决于所用的培养基,不管采用哪种操作模式,这使得累积细胞密度成为决定产物滴度和生物反应器产率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补料分批培养生物反应器产率最低(0.39-0.49g/L/day),而基于灌流的培养方式,由于可维持更高的细胞密度,产率相对较高,灌流为2.29g/L/day,CFB为1.19-2.04g/L/day。灌流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可以达到并维持极高的细胞密度,用于产物形成。/pp  灌流工艺一个经常观察到的缺点是培养基用量较高,因为需要进行连续的培养基置换,以维持所需的高活细胞密度。这里的研究显示,高产率灌流培养的培养基成本实际上低于补料分批工艺。CFB工艺的培养基成本最高,虽然在18天内达到了36.7g/L的极高滴度,为降低CFB工艺的培养基成本,建议可以精调培养基置换率,以在起始的生长阶段获得更好的培养基利用,或通过培养基优化,提高细胞特异性产率。/pp  i小编出于交流目的编译此文,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详细内容,请参看原文。/i/ppi  原文:S.Xu, J.Gavin, R. Jiang, et al., Bioreactor Productivity and Media Cost Comparison for Different Intensified Cell Culture Processes. Biotechnol. Prog., 2017, Vol. 00, No.00./i/ppbr//p
  • 2022细胞产业大会-2022 第八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
    2022细胞产业大会2022 第八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大会介绍:近年来,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尤其是以干细胞、免疫细胞为核心的细胞治疗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在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上获得了许多成绩,在未来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细胞治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地方层面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干细胞、免疫细胞研究的发展。2009年单细胞测序技术强势问世,发展至今,单细胞测序技术已经在肿瘤、临床诊断、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应用地位,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焦点。研究范围也不再只是基因组、转录组学,而扩展到了表观基因组、空间转录组学、代谢组、免疫组、蛋白组谱系。这些“多组学”技术允许研究人员更仔细地观察细胞之间的异质性,更清楚地识别特定细胞及其功能。细胞与基因治疗改变了人类治疗遗传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方式,并正在撬动整个制药生态圈。在各种适应症需求的推动下,细胞与基因治疗快速发展,多种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疗法、基于腺相关病毒及慢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相继问世,为复发难治性肿瘤及严重的基因遗传缺陷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随着CAR-T免疫细胞疗法在国际以及国内获批上市,细胞和基因疗法进入了全新的赛道,整个行业进入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快速演进。细胞产业大会已成功举办七届,经过不断探索、发展、积累与沉淀,已成长为国内细胞行业的一大盛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蓬勃发展,人类对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拥有一个健康、幸福、快乐的生命周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细胞治疗是近几年兴起的疾病治疗新技术,二十一世纪将是细胞治疗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时代。2022细胞产业大会 2022第八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将于4月在上海举办,本次峰会紧密围绕政策规范、监管、工艺与产业化进展、干细胞临床前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干细胞存储与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细胞与基因治疗、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单细胞多组学、单细胞测序、细胞外囊泡分离及检测、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基因治疗及溶瘤病毒、实体瘤治疗及药物开发、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等话题,特邀来自国家药品审评监管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创新药企、生物治疗、生物技术和服务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园区、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位权威专家与产业先锋进行分享交流及产品展示。组委会竭诚搭建优质对话合作平台,诚邀您四月上海相聚,共襄盛会!谁来赞助:干细胞存储、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CAR-T/TCR-T细胞治疗、通用型CAR-T细胞免疫治疗、γδT细胞、细胞与基因治疗、实体瘤再生医学、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单细胞测序、单细胞技术、时空转录组学及多组学技术、流式细胞术、细胞外囊泡分离及检测、溶瘤病毒、腺相关病毒(AAV)、基因载体、慢病毒、腺病毒、细胞治疗产品注册与申报、细胞3D培养、类器官培养、生物3D打印机、3D细胞成像、mRNA疫苗/药物研发、创新药研发、PD-1/L1药物、早筛早诊、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监测、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外泌体临床研究与疾病治疗、靶向用药、NGS技术引领下的基因组科学与技术、数字PCR、质谱、PCR衍生技术、精准医疗产业化进程、分子诊断、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基因测序、液体活检及肿瘤早筛、肿瘤全周期、肿瘤临床治疗、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转化医学、生物制品、无血清培养基、试剂、仪器、耗材、CRO、CMO、CDMO、生物信息大数据、AI辅助诊断、体外诊断、抗体、MALBAC技术、Crispr/Cas9和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室管理与控制、临床应用与研究、肿瘤用药基因检测、政策监管、组学大数据、产业集群。谁将参与:全国各大医院的院长、医院管理者、肿瘤内科、肿瘤外科、生物治疗科、血液科、病理科、辅助生殖科、检验科等各科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生及从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科研人员、医药企业等;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技术服务代理商及投资机构、临床医生等;知名高校的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及生命科学专业、药学专业、医学专业、免疫学专业等;细胞及肿瘤抗体免疫治疗上游供应商、诊断试剂及设备服务商、技术与设备仪器提供商、IT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基因测序、基因检测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研发人员等技术人员、研发总监等;精准医疗方面的机构、企业、细胞存储与治疗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以及CRO、CMO等;CEO及药厂研发负责人:抗体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免疫细胞治疗及制品开发、溶瘤病毒、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免疫治疗药物、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的专家、临床研究人员、从业医师、研究生以及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医疗用品科研人员与厂商等;政府机构与代表、产业园区、招商局、投资孵化机构、咨询与培训机构、银行、律师、知识产权、证券公司等。拟邀嘉宾(具体依会议当天为准):讨论议题(最终议题以现场为准):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峰会干细胞临床前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干细胞治疗技术与临床研究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临床研究的制剂质量评价干细胞治疗质量控制管理的现状与未来干细胞与类器官研究干细胞外泌体的应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治疗难治性疾病新型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肿瘤免疫治疗产业转化领袖峰会细胞免疫治疗研发突破与商业化进程通用型CAR-T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质量控制&产业化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与商业化生产细胞治疗产品开发与工艺优化TIL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iPSC来源的CAR先天性免疫细胞及其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外囊泡的多组学研究细胞外囊泡RNA组分解析及其应用外泌体技术的开发与临床转化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峰会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技术致力于大脑发育及神经干细胞调控的研究单细胞多组学科学创新前沿及最新技术单细胞空间组学的开发与应用进展单细胞技术助力精准医学研究单细胞组学研究技术在肿瘤免疫与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单细胞技术在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细胞异质性探究中的应用单细胞测序结合多组学技术的应用细胞与基因治疗前沿技术应用峰会细胞及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与产业转化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基因治疗及溶瘤病毒产品的开发AAV基因治疗药物大规模生产工艺研究及成本控制基因治疗GMP病毒载体规模化生产基因工程化外泌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溶瘤病毒及RNA疗法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临床应用峰会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前沿进展3D类器官培养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类器官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类器官临床医学研究与应用类器官药物筛选与生物制造类器官技术的科研应用和临床转化类器官在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类器官在伴随诊断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和进展微流控器官芯片在精准医疗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往届回顾:2021细胞产业大会 2021第六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伴随着为期两天的会议和三天的展览于4月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拉下帷幕!本次大会集聚60+行业大咖到场分享精彩演讲,现场参观参会人数高达1800多人,共有100多家优质展商和60多家行业媒体列席,呈现出一场学术与产业紧密交融的盛宴。2021细胞产业大会 2021第七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伴随着为期两天的会议和展览于10月2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落下帷幕!疫情特殊时期,本次大会采用了“线上(约12万人观看)+线下(600多人参加)”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的,专家们以专业的视角分享行业动态,以战略的眼光探讨产业发展,共商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肿瘤精准诊疗的未来发展之路!合作媒体:活动预告:2022细胞产业大会2022第九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时间:2022年8月地点:深圳2022细胞产业大会2022第十届(武汉)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时间:2022年11月地点:武汉赞助/参展/参会:论坛组委会上海顺展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联系人:王 强 183 0175 7884微 信:18301757884邮 箱:wangqiang@shunzhanexpo.com
  • 综述:细胞外泌体颗粒表征测量技术新进展
    外泌体最早发现于体外培养的绵羊红细胞上清液中,是细胞主动分泌的大小较为均一,直径为40~100纳米,密度1.10~1.18 g/ml的囊泡样小体。  细胞外泌体携带多种蛋白质、mRNA、miRNA,参与细胞通讯、细胞迁移、血管新生和肿瘤细胞生长等过程并且有可能成为药物的天然载体,应用于临床治疗。然而,测量技术手段的局限限制了外泌体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总结了外泌体的纯化方法,比较了现存各种外泌体测量技术,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测量技术,纳米微粒追踪分析术,在外泌体尺寸和表征研究中的应用。  1. 外泌体提取及方法学评价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种方法能同时保证外泌体的含量、纯度、生物活性。  1.1 离心法  这是目前外泌体提取最常用的方法。简单来说,收集细胞培养液以后依次在300 g、2 000 g、10 000 g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和大分子蛋白质,最后100 000 g离心得到外泌体。此种方法得到的外泌体量多,但是纯度不足,电镜鉴定时发现外泌体聚集成块,由于微泡和外泌体没有非常统一的鉴定标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此种方法得到的是微泡不是外泌体。  1.2 过滤离心  过滤离心是利用不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MWCO)的超滤膜离心分离外泌体。截留相对分子质量是指能自由通过某种有孔材料的分子中最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外泌体是一个囊状小体,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一般蛋白质,因此选择不同大小的MWCO膜可使外泌体与其他大分子物质分离。这种操作简单、省时,不影响外泌体的生物活性,但同样存在纯度不足的问题。  1.3 密度梯度离心法  密度梯度离心是将样本和梯度材料一起超速离心,样品中的不同组分沉降到各自的等密度区,分为连续和不连续梯度离心法。用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的介质要求对细胞无毒,在高浓度时粘度不高且易将pH调至中性。实验中常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在离心法的基础上,预先将两种浓度蔗糖溶液(如2.5 M 和0.25 M)配成连续梯度体系置于超速离心管中,样本铺在蔗糖溶液上,100 000 g离心16 h,外泌体会沉降到等密度区(1.10~1.18 g/ml)。用此种方法分离到的外泌体纯度高,但是前期准备工作繁杂,耗时,量少。  1.4 免疫磁珠法  免疫磁珠是包被有单克隆抗体的球型磁性微粒,可特异性地与靶物质结合。同样,在离心法的基础上,预先使磁珠包被针对外泌体相关抗原的抗体(如CD9、CD63、Alix)与外泌体共同孵育,蒸馏水冲洗后,重悬于PBS缓冲液中。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外泌体形态的完整,特异性高、操作简单、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 但是非中性pH和非生理性盐浓度会影响外泌体生物活性,不便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1.5 色谱法  色谱法是利用根据凝胶孔隙的孔径大小与样品分子尺寸的相对关系而对溶质进行分离的分析方法。样品中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孔,只能沿多孔凝胶粒子之间的空隙通过色谱柱,首先被流动相洗脱出来 小分子可进入凝胶中绝大部分孔洞,在柱中受到更强地滞留,更慢地被洗脱出。分离到的外泌体在电镜下大小均一,但是需要特殊的设备,应用不广泛。  2. 外泌体测量各种方法的比较  2.1 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工作原理是以能量为1-30KV间的电子束,以光栅状扫描方式照射到被分析试样的表面上,利用入射电子和试样表面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成象,获得试样表面微观组织结构和形貌信息。高的分辨率。由于超高真空技术的发展,场发射电子枪的应用得到普及,现代先进的扫描电镜的分辨率已经达到1纳米左右,足够用来进行外泌体尺寸的测量。鉴于SEM的工作特点,在外泌体研究中,能够直接观察到样品中外泌体的形态。并且SEM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鉴别不同大小不一的外泌体。但SEM对样品的预处理和制备上面要求较高,样品的准备阶段比较复杂,不适合对外泌体进行大量快速的测量。而且由于外泌体经过了预处理和制备过程,无法准确的进行外泌体浓度的测量。  2.2 动态光散射技术  动态光散射是收集溶液中做布朗运动的颗粒散射光强度起伏的变化,通过相关器将光强的波动转化为相关曲线,从而得到光强波动的速度,计算出粒子的扩散速度信息和粒子的粒径。小颗粒样品的布朗运动速度快,光强波动较快,相关曲线衰减较快,大颗粒反之(图1)。  图1 大颗粒和小颗粒光强波动及相关曲线  在外泌体研究中,动态光散射测量敏感度较高,测量下限为10纳米。相对于SEM技术来说,样品制备简单,只需要简单的过滤,测量速度较快。但是动态光散射技术由于是测量光强的波动数据,所以大颗粒的光强波动信号会掩盖较小颗粒的光强波动信号,所以动态光散射不适合大小不一的复杂外泌体样本的测量,只适合通过色谱法制备的大小均一的外泌体的尺寸测量,并且无法测量样品中外泌体的浓度。  2.3 纳米微粒追踪分析术  纳米微粒追踪分析术(以下简称NTA)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研究纳米颗粒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和实时的观测纳米颗粒。NTA通过光学显微镜收集纳米颗粒的散射光信号,拍摄一段纳米颗粒在溶液中做布朗运动的影像,对每个颗粒的布朗运动进行追踪和分析,从而计算出纳米颗粒的流体力学半径和浓度。  NTA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一束能量集中的激光穿过玻璃棱镜对样品(悬浮颗粒的溶液)进行照射(光路图见图2)。图2 NTA激光光路图    激光光束从较小角度入射进入样品溶液,照亮溶液中的颗粒。配备相机的光学显微镜,被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收集视野中被照亮的纳米颗粒发射出的光散射信号。 样品池有大约500微米的深度,采样点激光照亮宽度为20微米,这个数值和光学显微镜的聚焦的视野深度相匹配。相机会进行60秒的影像拍摄,每秒30个采样画面。颗粒的运动过程被NTA软件进行分析。NTA软件在每幅被记录的画面中鉴别和追踪做布朗运动的纳米颗粒。  根据颗粒的运动速度,通过二维 Stokes-Einstein方程计算颗粒流体力学半径  在方程中2是均方位移,KB是Boltzmann常数 T是溶液的温度,单位是Kelvin;ts是采样时间,例如,1/30 fpsec = 33 msec;&eta 是溶液粘度;dh是流体力学直径。 NTA检测颗粒大小的范围和颗粒本身的折光指数相关。测量的下限取决于被研究颗粒和背景之间信噪比,也就是颗粒的散射光强度和背景的光强差距。颗粒的散射光强度根据Rayleigh散射方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其中,d是颗粒的直径,&lambda 是入射光的波长,n是颗粒和溶液的折光系数比。通常来说,生物样品,如外泌体等,折光系数较低,所以测量下限为30-40纳米。  由于NTA技术是直接追踪样品中每一个纳米颗粒,决定了NTA对复杂的样品具有极高的分辨率,为了证明NTA对于复杂样品的分辨能力,我们将100纳米和300纳米两种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颗粒按照5:1的数量混合,使用NTA进行测量(图3A)。尽管其分布图形有一定的重叠,但两种不同大小的纳米颗粒的峰清楚的区分开来。这种对复杂样品的分辨能力对于外泌体这样的研究对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NTA也能对样品浓度进行直接测量。对一系列浓度为1× 108-8× 108的100纳米单分散样品进行测量,可以看到NTA测量浓度结果和实际浓度存在着很好的线性相关(图3B)。对于多分散体系,测量结果的准确取决于仪器参数的设定(照相机快门速度和光圈),恰当的参数设定可以保证不同大小颗粒都被NTA软件追踪和计算。图3 A. 100纳米和300纳米混合样品NTA测量 B. NTA测量浓度和样品实际浓度线性相关  NTA还具有分析荧光样品的能力,NTA有四种不同波长405纳米, 488纳米, 532纳米和635纳米的激光器可以选择,在搭配相应的滤光片,从而实现对荧光样品的测量。将100纳米的荧光标记的颗粒和200纳米的非荧光颗粒用同一溶剂做成混合样品,使用NTA进行测量(图4),图4中,蓝色的线显示为NTA的光散射模式,可以看到尽管100纳米和200nm纳米颗粒的分布图有重叠,但还是清楚的区分了100纳米和200纳米的峰值。然后使用荧光滤光片进行分析,只观测到100纳米的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红线) 图4 NTA荧光样品测量  由于外泌体表面有标志物CD9,CD63等跨膜分子的存在,在复杂的背景环境下(如血清中),可以用荧光抗体标记外泌体,在用NTA的荧光测量功能实现在复杂背景下对外泌体的测量。NTA相比较于流式细胞仪的荧光功能,分辨率较高,测量荧光颗粒的下限可以达到30-40纳米,而流式细胞仪的测量下限为400纳米,即使对于最新一代的数码流式细胞仪,其测量下限已经达到100纳米,但由于它仍然建立在监测光信号的基础上,所以测量和准确性和分辨率仍然不可靠。所以在外泌体荧光功能测量上,NTA具有独特的优势。  3. 总结  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临床应用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在临床诊断中,简单快速的在复杂的生物背景下(如血浆,尿液)测量外泌体浓度,大小和表征数据是必备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方法都无法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NTA作为一个相对新的测量技术,具有实时观测,较高的分辨率,准确的浓度测量和荧光测量功能,提供了对外泌体大小和浓度研究的新的思路。  (作者:张帅,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生物科学专家,负责生命科学相关产品的推广与技术支持。)  注: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 肿瘤微环境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机制获揭示
    p  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调节机制。《临床研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该成果。/pp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特别是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和免疫节点治疗在临床上的成功,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pp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杨想平团队的研究发现,在小鼠模型中,皮下移植的肿瘤细胞在小鼠中生长更快,尾静脉注射的肺腺癌肿瘤细胞向肺转移结节在小鼠中明显增多,血管增多,巨噬细胞向促肿瘤表型极化增强。/pp  杨想平团队和病理系王国平团队合作发现,在人的临床肺腺癌患者组织中,肿瘤细胞能通过其代谢产物调控巨噬细胞囊泡水解酶表达,从而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编程重组为促进肿瘤生长的免疫细胞。/pp  该研究还发现囊泡水解酶表达高低可作为肺腺癌重要的预后标志,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p/p
  • 第六届IGC 2022定档8月北京,基因治疗、细胞免疫及干细胞治疗等多元化前沿技术荟萃!
    作为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领域产学研医转化影响力最高的年度品牌盛会之一,IGC 2022第六届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大会将于8月30-31日在北京盛大召开。• 对于前沿疗法的申报、技术评价、伦理遗传资源的政策与监管有哪些最新要求?• 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的非临床药理毒理、CMC该如何评价?动物及替代模型该如何选择?• 推进临床,IIT/IND该如何满足申报要求?首次人体试验我们该怎么进行剂量的爬坡、试验的设计?• 国内不同载体递送(AAV及其他病毒、纳米颗粒LNP-mRNA、外泌体等)技术、基因编辑技术、通用型细胞治疗技术、iPSC干细胞技术、再生医学基因治疗等的前沿研发与药物转化将有哪些突破与融合?如何应对CMC产业化挑战?• 应对实体瘤挑战,细胞免疫联合治疗将有哪些布局以及组合可能?临床前与临床进展几何?• … … 面对前沿创新疗法的成药性与监管挑战,IGC 2022全新升级启航!IGC将从4大会场14大细分专题出发,解析国内外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最新的政策与监管趋势,探讨国内外AAV及其他病毒载体基因治疗、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纳米颗粒核酸递送、外泌体等)、体内基因编辑治疗、通用型细胞免疫治疗、实体瘤细胞免疫治疗与联合、干细胞基因治疗、iPSC与MSC干细胞治疗等的新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的领先突破,促进国家产学研医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的产业转化!感恩回馈!老客户专享!6月17日前,5人组团注册报名,立减¥1380 起!更有限时早早鸟特惠!为感谢行业同仁对IGC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特面向IGC的往届参会嘉宾与参展企业,开放惊喜参会/参展折扣!详情欢迎联系组委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全新升级 | 大会结构百家争鸣:基因治疗技术创新与研发• 专题:基于病毒载体的下一代基因治疗研发• AAV 基因治疗• 其他病毒载体下的基因治疗• 专题:基因编辑疗法与新型非病毒递送下的基因疗法• 体内基因编辑技术与疗法研发• 新型非病毒递送系统下的基因疗法-纳米颗粒、外泌体等• 专题:基因治疗热点聚焦• 基因治疗IIT/IND申报与非临床评价• 基因治疗临床需求、申报及研发领先实践强强联合:下一代细胞免疫治疗与联合治疗• 异体通用型细胞免疫治疗监管与评价• 通用型细胞免疫治疗创新研发• 实体瘤免疫细胞治疗及联合治疗• 非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时代已来:干细胞治疗研发与产业化• 干细胞治疗监管与评价• 再生医学干细胞基因治疗前沿• iPSC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治疗研发• 下一代MSC干细胞治疗研发-外泌体、同种异体等精英荟萃 | 谁将参加?工业界药物发现、研发、药理毒理、临床部1. 细胞免疫治疗2. AAV及其他病毒载体基因治疗3. 基因编辑治疗4. 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核酸疗法5.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基因治疗6. 从事肿瘤联合治疗:免疫检查点抗体/溶瘤病毒/肿瘤疫苗科研院校研究员/学者医学院、生命科学、药学院、免疫所医院临床医生/研究员肿瘤科血液科生物治疗科眼科神经科其他上游供应商原料、耗材、仪器、设备、软件解决方案CRO/CDMO/法规/市场服务提供商政府/监管机构… … 百家争鸣 | 往届嘉宾盛况(列举)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Jonathan Sprent,美国科学院、澳大利亚科学院双院士罗建辉,国家药审中心生物制品药学部部长宾夕法尼亚大学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实验室Joseph Melenhorst,宾夕法尼亚大学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实验室主任袁宝珠,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细胞资源储藏及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G. Covington,Juno首席CMC法规政策和战略负责人颜光美,中山大学药理学教授,中山大学原副校长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韩为东,解放军总医院分子免疫学研究室主任蒋海燕,Editas Medicine临床前科学副总裁田志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免疫学研究所所长Saar Gill,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助理教授、Carisma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饶春明,前中检院生验所重组药物室主任,国家药典执行委员孟淑芳,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院生物制品检定所细胞室研究员张叔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高光坪,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医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于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重组药物室副研究员Sol Ruiz,EMA生物制品工作组主席、EMA CAT前沿治疗委员会西班牙主席、西班牙药监局生物药与前沿疗法负责人Mark A. Kay,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人类基因治疗学系主任,前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顾问委员会主席王建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副所长林欣,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基础医学系系主任Joe Fraietta,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教授与科学总监、DeCART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范勇,科济生物全球注册事务高级副总裁,前FDA、CBER药学审评员,国际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ISCT)孔祥银,安达生物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肿瘤与微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分子遗传学课题组组长李秋棠,纽福斯CSO、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眼科和视觉科学系终身教授刘卫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 … *更多往届嘉宾阵容及会后报告,欢迎联系组委:180 1793 9885(同微信)6月17日前,5人组团注册报名,立减¥1380 起!更有限时早早鸟特惠!扫码咨询共促发展 | 招展/论坛组织工作全面启动IGC 2022第六届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大会的招展/论坛组织工作现已全面启动。• 多种合作形式火热开放中!基于IGC在业界的品牌影响和优质口碑,现已与30余家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领军供应商企业达成参展意向。🔥主题演讲、包袋赞助、独家冠名等多种合作形式火热开放中!名额有限,详情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 IGC 2022 演讲嘉宾火热征集中!演讲摘要/论文投稿,经组委评估并确认的嘉宾将享受以下福利:• 获得一张免费全程参会证;• 会议期间午餐券、嘉宾招待晚宴;• 在会议期间专享演讲嘉宾休息室;• 组委会官方宣传与推广。投稿邮箱:igc@bmapglobal.com 扫码查看官网赞助 / 演讲 / 媒体合作事宜,欢迎联系组委会电话:+86 180 1793 9885邮箱:igc@bmapglobal.com网址: www.bmapglobal.com/igc2022
  • 8月30日09:30直播|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专场-第六届细胞分析大会
    全日程更新|8月30日开播!31位嘉宾云聚第六届细胞分析网络会议iCCA2023(点击查看)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08月30日-09月01日举办第六届细胞分析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Cell Analysis,iCCA 2023)。大会首日8月30日,特设【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专题会场,12位嘉宾在线分享类器官的构建及流式、细胞成像等表征分析技术的应用!在线免费向听众开放报名,欢迎报名参会!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ca2023 (点击报名)分会场设置日期上午下午08月30日类器官与器官芯片08月31日单细胞分析技术(上):微流控/质谱单细胞分析技术(下):测序/代谢组学09月01日细胞治疗产品的CMC质量控制分析细胞成像分析技术iCCA 2023 交流群 8月30日|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主题日程 精彩报告 速览《细胞(类器官)力学芯片研究进展》熊春阳 北京大学工学院 教授【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理力学微环境是机体生长发育、结构重建以及功能维持的重要因素,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微流控技术既可以在体外精确构建细胞(类器官)的物理力学微环境,也可以实现对细胞(类器官)表型的高通量、精确检测,为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次报告将介绍近期我们在细胞(类器官)力学芯片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安捷伦细胞分析技术在类器官领域的应用林鹤鸣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应用专家【摘要】类器官作为更接近体内真是水平的研究模型,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类器官的拍照成像,是质控类器官,了解类器官生长情况的最直接手段。 安捷伦提供了长时间,高通量自动化的成像分析方法,同时配合微孔板检测,流式细胞术以及细胞能量代谢等手段,让科研工作者更为深入全面的分析类器官模型背后的科学问题。干细胞与类器官王凯 北京大学 研究员【摘要】干细胞衍生的类器官能够复现人体组织的三维结构和特征,能够用于研究人胚胎发育的过程,构建疾病模型和作为替代性的细胞治疗疗法。Hamilton自动化解决方案在细胞高通量筛选的应用潘晓 哈美顿(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摘要】目前有多种细胞培养类型和基于细胞的系统用于基于细胞的试验;从传统的二维(2D)单层细胞到基于支架的3D培养(例如类器官),以及最近的器官芯片Organs-On-A-Chip (OOAC)。在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试验中,在培养细胞的同时需要评估大量化合物/条件。这些试验的效率及标准化通常是通过自动化得以实现。自动液体处理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关键因素确保整个过程的标准化,例如吸液和分液的速度、吸头在孔内的位置、移液步骤中板的倾斜、试剂在板上的温度和工作区域的无菌性。此外,自动化液体处理工作站可以通过96和384移液头显著提高通量,并整合第三方设备进行细胞成像。 在本次网络会议中,主要讨论如何使用Hamilton自动化液体处理工作站满足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要求。Application of organoid technology in prostate stem cell and cancer research蔡志伟(Chua Chee Wa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员【摘要】In the recent years, we have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androgen receptor (AR)-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AIPC) with the clinical use of second-generation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Upon the progression to AIPC, the remaining treatment options are mainly palliative but not curable.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cellular origins and dynamics involved in AIPC evolution is crucial for identifying timely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ese patients. In this presentation, I will first share with you the invention of prostate organoid technology, which facilitates novel discoveries in prostate stem cell and cancer research. Subsequently, I will talk about how we integrate organoid technology and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to identify novel AR-independent prostate luminal progenitor and cancer subsets. Our findings have highlighted the capability of organoid technology in preserving progenitor potential and tumor heterogeneity. Consequently, continual investigations using organoid technology should yield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emergence of AIPCs and identify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AIPC patients.复杂皮肤类器官构建及其应用冷泠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正高级/教授【摘要】冷泠研究团队基于空间基质组学技术及其研究成果,创建了一种具有表皮及毛囊附属器、真皮及神经系统的完整细胞极性的皮肤类器官。利用该类器官进行病毒的体外感染,首次为新冠肺炎和脱发后遗症之间的关联提供了证据;进行罕见病治疗研究,实现了该疾病表皮附属器和血管的新生,推动类器官在罕见病治疗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实时活细胞成像分析在3D器官细胞模型中的应用陆叶舟 赛多利斯(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生物分析产品应用科学家【摘要】 1. 实时活细胞成像与分析技术介绍 2. 实时活细胞分析促进3D细胞模型培养及应用 应用案例解析:神经肌肉类器官、食管类器官、胰腺导管癌类器官、肾脏类器官、胶质母细胞瘤球体、直肠癌类器官等基于微流控的细胞无标记分选和打印研究陈华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副教授【摘要】 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操控、培养和分析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已被广泛用于单细胞分析。本文主要介绍课题组在利用微流控芯片进行单细胞打印、克隆扩增、弹性模量测量和形貌分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课题组开发的一款集成两个气动微阀门的芯片,可以通过气压控制阀门的闭合程度,进而在单细胞尺度实现细胞大小的动态筛选。前后两个阀门分别控制细胞的尺寸上限和下限,符合尺寸要求的细胞可以在压力泵的驱动下被快速打印到384孔板内,实现每孔一个细胞。打印后的单细胞活性为97.2%。与对照组相比,打印过程未对细胞活性造成影响。此外,课题组还开发了一款集成颗粒分离和压力传感器以进行单细胞弹性模量精密测量的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可将细胞悬浮液中的杂志分离到侧通道,并使单个细胞在微流道中受挤压变形,同时由压力传感器记录导致细胞变形的压力。通过研究细胞变形量和对应的压力,并结合幂律流变模型,可以计算出细胞的弹性模量和粘度数据。利用该芯片获得了K562和人脐静脉细胞的弹性模量分别是64.2 ± 33.3 Pa 和383.4 ± 226.7 Pa。基于上述技术课题组开发了利用图像实时处理进行细胞大小、形貌和弹性分选的微流控系统,实现了混合细胞群体的无标记高通量分选打印。上述工作为微流控芯片在高通量单细胞分析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流式细胞术在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于化龙 贝克曼库尔特 高级应用专家【摘要】1流式用于类器官构建 2流式用于类器官质控 3流式用于类器官免疫监测 4流式用于类器官药物筛选TOPMOS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杨根 北京大学 副教授【摘要】本团队开发的肿瘤类器官精准药物芯片筛选(Tumor Organoid Precision Medicine On-chip Screening Platform, TOPMOS)平台可在短时间内高通量培养出大小可控、均一性高的肿瘤类器官,实现高仿生化模拟体内微环境和高精度模拟体内药代动力学,能与现有常规检测设备匹配,实现多药物多浓度的快速药敏测试。类器官多维度多模态显微成像应用游换阳 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应用专员【摘要】针对类器官成像复杂性,Leica提供全流程需要的设备,从类器官获取,日常培养观察,高清宽场和共聚焦成像再到最后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徕卡提供全流程成像分析解决方案,助力类器官科研。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与发展陈早早 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副总经理/副研究员【摘要】人体器官芯片并非电子产品,而是一种‘体外的活的人体器官’,简单的说,即科研人员利用人体自身的干细胞,在U盘大小的芯片上制作出微缩的人体器官,以模拟人体相应器官的功能,制造出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体外迷你的‘心脏’、‘肝脏’、‘肾脏’等等。人体器官项目正逐渐从研发端走到应用端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在药物发现、细胞分析、环境评估、精准医疗、航天医学方面都有器官芯片的应用。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
  • 微流控技术大有可为——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金秋九月,两年一度的行业盛会,第十九届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 2021)于2021年9月27-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8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和清华大学化学系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提供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微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会议当天参会人员逾百人,现场座无虚席。 开幕式现场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致辞会议首日,共有10余位专家分别作精彩主题报告:报告人:东北大学 王建华教授 报告题目:《等离子体质谱(单)细胞分析研究》王建华教授介绍了基于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单细胞分析研究。基于流式进样,用时间分辩ICP-MS分析单细胞中微量铬,发现细胞铬浓度与培养液中Cr(III)或Cr(VI)密切关联。三维微交叉液滴发生与ICP-MS联用,使多细胞事件概率小于0.005%,发现MCF-7细胞摄取金纳米粒子时存在明显异质性。利用平面和三维螺旋通道-惯性流辅助单细胞操控,实现高通量单细胞进样,结合ICP-MS分析单细胞对金属纳米粒子的摄取及分布。结合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与肿瘤细胞表达的biomarker蛋白的相互作用,可检测单个循环肿瘤细胞。报告人:复旦大学 刘宝红教授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检测》刘宝红教授介绍了一系列单细胞单分子成像技术。在生物体内,细胞生活在复杂的微环境中,细胞通过感知周围微环境的变化而调节自身行为和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基因表达、蛋白质水平和定位,因此,需要发展微纳尺度的微环境模拟和测量方法。在这些变化过程中,蛋白质及其微环境中分泌的特异性生物分子的差异表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课题组发展了一系列单细胞单分子成像技术,实现了对细胞内外代谢小分子、miRNA、蛋白质等的成像与监测;研究了在微纳限域条件下细胞及其关键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测量。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研究院 张鹏研究员(代厦门大学 杨朝勇教授) 报告题目:《单细胞精准捕获与测序》张鹏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开发高通量单细胞捕获和分析研究的进展。张鹏教授介绍了利用分子凝胶,实现适体文库三维结构精确调控;利用焓变驱动筛选,提高适体环境适应性。应用机器辅助学习,提高筛选效率。提出协同捕获策略,构筑系列仿生多价和刺激影响界面,实现临床外周血样品CTC高效捕获,开发了无创肿瘤筛查试剂盒。报告人:西安交通大学 赵永席教授报告题目:《单细胞核酸扩增分析》赵永席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单细胞核酸扩增分析工作进展。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重要物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增殖等基本过程。系统分析胞内的核酸序列、碱基修饰以及空间邻近关系等多层次特征,是理解细胞状态、探索生命过程的基础。此次报告将围绕细胞内核酸种类多、同源序列差异小、碱基修饰结构相似、空间邻近距离小所导致的分析检测难题,发展DNA编码扩增分析方法,实现核酸的精准识别与高灵敏定量分析,在单细胞水平解析生命过程与疾病进程中的核酸信息。报告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陆瑶研究员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泌分析技术研究》陆瑶研究员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泌分析技术研究工作进展。在单细胞水平对这一小部分细胞分泌的生物分子信号实现高灵敏的检测,不仅有助于更清晰认识这些细胞的状态、个体之间的差异/联系等群体细胞研究方法无法分辨的信息,也将有助于发现细胞分泌的异常及其与疾病、药物反应的关系。该课题组利用条形码微流控芯片围绕单细胞分泌谱多组学分析、单细胞分泌谱动态分析、单细胞仿生微环境构建及单细胞操控等方面开展研究,加深了对细胞分泌、通讯异质性规律的认识,并有望为稀有细胞分析等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报告人:华中科技大学 刘笔锋教授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新方法》刘笔锋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组在微流控芯片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新方法开发工作进展。单细胞分析是当前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对于揭示细胞异质性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在肿瘤、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和精准医学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刘笔锋重点介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析新技术,聚焦如何实现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包括单细胞水平的化学灌流刺激、药物评价和微生物筛选与分选等及其在生物医学与环境中的应用。报告人:深圳大学 张学记教授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细胞多维度分析》张学记教授介绍3D打印技术快速制备可拆卸的微流控装置用于重构肿瘤微环境,该方法极大的便利了以无标记的方式对细胞进行分析和测定。报告人:清华大学 何彦教授 报告题目:《单个纳米颗粒细胞摄取的动态过程分析》何彦教授采用单颗粒暗场成像技术,系统地分析了等离子激元金纳米棒 (AuNR) 在不同条件下的内吞动力学,为细胞摄取纳米颗粒提供了完整的物理图像,为纳米毒性和精准纳米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报告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孙佳姝研究员报告题目:《基于微纳传感技术的肿瘤液体活检》孙佳姝研究员介绍了细胞外囊泡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孙佳姝课题组开发了快速、灵敏、低成本微流控热泳适体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提高了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精准检测,该方法为无创活检提供了新思路。报告人:武汉大学 赵兴中教授 报告题目:《从循环肿瘤细胞到有核红细胞》外周血中的稀有细胞对作为精准医疗的前提和基础的精准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赵兴忠教授就循环肿瘤细胞和核红细胞这两种外周血稀有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了报告。报告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永刚教授 报告题目:《细胞代谢物的微流控检测》朱永刚教授介绍了用于检测细胞代谢物(如葡萄糖和乳酸)的微流控装置,并且介绍了基于液滴技术的单细胞蛋白质分析的发展现状。报告人:北京工商大学 林玲教授 报告题目:《3D微流控肿瘤微环境用于细胞代谢产物的研究》林玲教授介绍了基于微流控技术构建的3D细胞共培养模型以及3D肿瘤微环境模型,并介绍了这些模型在药物诱导以及代谢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报告人:岛津(中国)公司 韩美英博士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韩美英博士详尽介绍了岛津公司和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研发的CELLENT CM-MS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的功能、特点。CM-MS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物的真实状态,可为细胞代谢研究、药物代谢研究、疾病机理研究等领域提供强大有效的实验工具。随后,来自海南大学的周诗正分享了题目为《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图像激活微流控微藻细胞检测系统》的口头报告。至此,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第一天日程圆满落幕,会议受到了众多学者嘉宾以及参会人员的一致热烈反响。期待明日精彩报告继续!会议现场座无虚席参会者踊跃提问本文涵盖了9月28日当天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报告的部分精彩内容,而为期两天的报告会还将继续在会场二楼的E203会议室内进行,欢迎持续关注。
  • Cancer Cell | 单细胞图谱揭开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分类新标准
    免疫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虽然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与免疫治疗的响应应答相关,但是免疫应答与肿瘤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还知之甚少。2021年11月11日,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Miriam Merad研究组与Ephraim Kenigsberg研究组合作发文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esions refines tumor classification and patient stratification,通过建立病人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细胞的scRNA-seq以及CITE-seq分析,确定了肿瘤突变负荷以及TP53突变的情况,从而构建了NSCLC肿瘤的细化分类以及患者分层,为免疫疗法的响应提供了新的数据库参考。为了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的转录状态进行检测,作者们对未进行治疗的、早期的NSCLC患者体内的肿瘤进行切除并对细胞进行分析(图1)。作者们通过CITE-seq(Cellular Indexing of Transcriptomes and Epitopes by Sequencing)、scRNA-seq以及TCR-seq(T cell receptor sequencing)整合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的抗体分析生成了三个数据库。作者们对8名患者的肿瘤和非肺部组织进行了CITE-seq,对另外27名患者进行了scRNA-seq。CITE-seq中采用了15个用于注释细胞类型的抗体,并最终扩展到81个抗体进行更具体的研究。除此之外,作者们的还对三名患者进行了scRNA-seq/TCR-seq的联合分析。图1 对病人NSCLC肿瘤组织的CITE-seq、scRNA-seq以及TCR-seq分析总的来说,来自35个肿瘤和29个相匹配的非肺部样本中的361,929个单细胞被分为30个注释的转录状态细胞群。基于RNA的聚类分析,作者们共鉴定除了49个免疫细胞群体,包括T细胞、B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以及单核吞噬细胞等。CITE-seq数据使用成熟的蛋白质细胞标记物进一步确认了细胞身份。为了确定组织取样是否会导致分析结果的差异,作者们对8名患者的每个肿瘤的三个不同区域进行了取样对比分析。作者们发现免疫细胞表型的差异主要是由肿瘤之间的差异而非区域取样差异造成的。因此,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征稳健且可重复,促使作者们进一步分析其中转录状态的差异与肿瘤分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肿瘤的scRNA-seq以及CITE-seq分析,作者们发现肿瘤中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组分主要包括cDC1、cDC2、富含调控因子的成熟mregDC以及DC3类型(图2)。其中DC3是肿瘤中最普遍存在的DC亚型,并且在肿瘤中数量会增加,而mregDC是最为罕见的类型。先前的研究表明mregDC的激活对于诱导肿瘤定向T细胞应答至关重要,因此作者们想对单个载玻片上的肿瘤样品进行连续免疫组化染色,研究检测mregDC在肿瘤中的分布【1】。作者们发现在靠近T细胞的三级淋巴结构区域(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存在MYH11+滤泡树突状细胞的聚集。TLS结构的形成有助于患者接受免疫疗法以及预后【2,3】。通过对DC3细胞类型的分析,作者们发现DC3的特征介于单核细胞样细胞和cDC2样细胞之间。另外,通过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作者们鉴定发现一个DC模块基因mod28富集表达在肿瘤病灶区域,其中包括CD1A以及CD207基因表达,这些基因标记出LCH(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细胞,因此作者们又将该细胞群的分类名称为LCH-like细胞。随后作者们对NSCLC中的T细胞进行了细致分类。CITE-seq对T细胞的分析鉴定发现CD8+细胞具有自然杀伤细胞样(Natural killer-like)特征,另外也有多种因子表达的激活型T细胞等。除此之外,通过对病人体内的NSCLC肿瘤进行配对的scRNA-seq/TCR-seq分析,作者们发现激活型T细胞是肿瘤中存在最多的类群,而且与非肺部组织相比肿瘤内包含多种类型的T细胞,比如激活型T细胞、周期型T细胞以及调节型T细胞等。作者们对的肿瘤中免疫细胞的数量进行分析后发现,B细胞和浆细胞的数量在肿瘤中都出现了显著的升高,但是B细胞与浆细胞之间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为了建立起细胞表型驱动病人多样性的关联,作者们希望对细胞类型出现频率进行归一化分析。通过该分析,作者们发现激活型T细胞、IgG+浆细胞以及MoMΦ-II细胞对于肺癌的出现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作者们将该细胞组成称为肺癌激活模块(Lung cancer activation module,LCAM)。作者们可以根据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存在的免疫细胞的类型对病人进行分型,与已有的聚类方法Seurat【4】相比LCAM分型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对其他独立于本工作的数据库【5】进行测试也可以确认该LCAM分类方法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作者们发现LCAM评分与病人吸烟的情况具有相关性,该细胞模块的表达是对突变和异位表达的肿瘤抗原的适应性反映的标志。而且,LCAM与TP53突变负担也存在相关性,TP53突变的肿瘤与TP53野生型的肿瘤相比,LCAM评分更高。而且TP53的突变与肿瘤突变负担也存在相关性。为了鉴定这些发现在其他肿瘤中是否具有普适性,作者们在肺鳞状细胞癌中也进行了相似的分析,发现肺鳞状细胞癌中也表现出较高的LCAM评分水平。因此,LCAM与肿瘤突变负担相关,可能可以作为特异性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的非冗余生物标志物。 工作模型总的来说,该工作通过对35个NSCLC病人中相匹配的肺部肿瘤与非肺部组织的scRNA-seq、CITE-seq以及TCR-seq,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早期肺癌免疫反应细胞图谱,并通过对其中免疫细胞类型的分析建立了对NSCLC肿瘤进行详细分型的LCAM模块,LCAM评分较高说明患者正在经历一个更有力的抗原特异性抗肿瘤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同时说明LCAM可以作为更直接的衡量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激活的指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1.10.009
  • 2022“第六届细胞外囊泡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第六届)细胞外囊泡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高峰论坛于8月19-20日在南京长江之舟华邑酒店成功召开。开幕式由大会共同主席、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刘必成教授主持。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罗书琴、大会主席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教育委员会执行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会议学术顾问清华大学尹航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会议上,大昌华嘉科学仪器部应用专家—李亚威围绕细胞外囊泡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针对细胞外囊泡领域应用场景,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并于会后与参会嘉宾们就会议主题进行更深一步的学术探讨。本次展出的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ZetaView可谓是备受瞩目,由大昌华嘉科学仪器部所提供的专门用于表征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数量浓度、zeta电位等信息的经典NTA技术手段。尤其是在细胞外囊泡(EV)研究领域,它不仅可以测定EV样品的粒径、浓度、zeta电位等信息,还可以通过荧光标记的方式,完成EV样品的纯度检测、Colocalization检测等。另外,ZetaView因其测试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备受用户认可。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大昌华嘉向参会嘉宾们展示了外囊泡研究中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及最新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的外囊泡研究提供了诸多实用可靠的依据,拓宽了广大研究者的思路。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为将来外囊泡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期待不久的将来外囊泡研究取得更加突破性的进展。
  • Biohandler与美国知名微流控细胞分选设备公司Nanocellect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近期,Biohandler与Nanocellect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Biohandler将负责 NanoCellect 中 WOLF细胞分选仪、WOLF G2 细胞分选仪,N1单细胞分液器、消耗品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并取得了WOLF细胞分选仪的模块化和自动化整合的授权,将更好的为中国的医药研究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NanoCellect 的WOLF®细胞分选仪是对细胞分选的再定义,相较于传统流式具有很大创新,可抛弃式无菌微流控芯片完全保证实验全程无菌,无气溶胶生成保证生物安全;轻柔分选,细胞活性高达98以上;单细胞获取快、准、稳,设备无内部管路,无需管路清洗,无需定期维护等。适合单细胞测序、细胞系开发、抗体开发、基因编辑、CRISPR 编辑、T 细胞单克隆、B 细胞单克隆、hiPS细胞单克隆等应用。关于NanoCellect Biomedical公司 NanoCellect公司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旨在利用微流控技术为细胞分选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NanoCellect的WOLF细胞分选仪和N1单细胞分液器采用温和的分选方式以维持细胞活性,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以应用,包括抗体开发、细胞系构建、基因组学样品制备、CRISPR 基因编辑和植物/动物基因组学等。如有需要请联系
  •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p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8年9月25日,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主办的“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旨在进一步促进微流控细胞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发展。会议邀请19位国内外杰出专家学者作精彩报告,100余位从事微流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及企业研发人员与会交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alt="1.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d1202ce-e0a0-4d45-a320-4777a91e01b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会议现场/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致欢迎词。/pp style="text-indent: 2em "会议第一天,共有14位专家作精彩主题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jpg" alt="2.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3d8d662-abcc-46de-ac86-a95d035d3b0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Katsumi Uchiyama(内山一美) 首都大学东京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线液滴数字PCR方法》/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内山一美介绍了一种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线液滴数字PCR方法。通过喷墨打印技术产生可控大小的液滴,使每个液滴反应单元至少包含1个拷贝分子;随后将液滴以稳定分散体的形式引入毛细管连续流动式的PCR扩增系统;最后通过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对扩增后的液滴进行荧光信号的检测和计数。这种方法显著降低了实验试剂的样品量,并避免发生样品污染,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简易性,为在线全自动化的数字PCR提供了新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对重大疾病在早期进行单分子水平的检测,将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该研究由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团队与首都大学东京的内山一美教授团队合作完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jpg" alt="3.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f7984c4-4073-4473-b5e7-890e0b29d42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熊春阳 北京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细胞力学检测及应用》/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定量理解细胞的力学-生物学耦合过程对揭示疾病发病机理、发展新的诊疗方法及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熊春阳介绍了他和团队在微流控细胞力学检测技术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可定量表征细胞与胞外基质物理力学相互作用的细胞牵引力显微镜技术;基于介电泳力的细胞粘弹形变测量芯片技术等,以及它们在肿瘤细胞迁移侵袭、淋巴细胞活化、心肌细胞药物毒性测试等方面的应用探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jpg" alt="4.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0428c00-d2eb-4532-9054-33c2fe38c68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朱永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用于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的微流体设备》/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技术在生物制药、环境监测、疾病诊断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朱永刚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在单细胞及多重生物标志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磁珠和声波微混合技术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多重癌症标志物的微流体装置;用于大量单细胞分离、分析的可调节微通道阵列技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5.jpg" alt="5.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34fb666-91ad-46ac-8cfc-d7bc6dd34f4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刘笔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刘笔峰介绍了他和团队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包括:提出了单细胞蛋白质组并应用于神经与肿瘤细胞的表征;系统建立了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辨的细胞信号分析平台,实现了精准、可控、高时间-空间分辨和高通量细胞信号传递与细胞组分析;以线虫为模型,建立了活体原位水平单细胞信号分析平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6.jpg" alt="6.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62b470e-7dc4-422d-bb00-9f8b6b50558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陆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单细胞抗体条形码芯片》/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单细胞分泌蛋白分析是用于检测单个细胞间蛋白质表达的个体差别、鉴别细胞免疫功能差异得到方法,在疾病诊断、药物疫苗开发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应用。陆瑶和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高通量、高内涵单细胞蛋白分析平台(单细胞抗体条形码芯片),可对数以千计的活体单细胞所分泌的42种蛋白分子分别进行同时检测。基于此平台实现了单细胞功能蛋白免疫分型、单细胞分泌蛋白动态分析、单细胞三维培养/分析等应用。目前已有十余家国际大型制药公司利用该技术帮助CAR-T肿瘤免疫治疗药品开发及临床测试,被科学家杂志(The Scientist)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医疗技术发明首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7.jpg" alt="7.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1fe46dc-9849-42b5-8307-d6f333f94a8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陈兢 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有限公司/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Microwell as a biomedical device》/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微孔阵列在生物制药和临床领域的高通量筛选和单细胞测序研究中被广泛应用。PDMS是目前被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广泛采用的材质,然而与热塑料和玻璃相比,PDMS并不适合用于临床,且难以大规模生产。陈兢介绍了含光微纳的热塑料芯片注塑、玻璃芯片制模工艺和技术优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8.jpg" alt="8.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04dce68-4cf1-4b48-bb40-b442b54d7fa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杨朝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肿瘤液体活检新方法》/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是一项有望替代肿瘤组织活检的液体活检新技术。然而,目前依赖于单一上皮源性抗体的CTC免疫富集及计数检测方法无法对不同分型的CTC进行全面捕获、难以无损释放CTC、无法提供深度的分子病理信息。基于微流控技术,杨朝勇团队发展了高效核酸适体筛选方法,获得多条可识别不同CTC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核酸适体序列;利用流体调控与表面调控技术,构筑了基于细胞尺寸与生物识别特性协同捕获的微流控微柱阵列芯片,实现了CTC的高效捕获与无损释放;开发了一系列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用于揭示CTC的分子病理信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9.jpg" alt="9.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54fb486-89a4-4a0a-9a4d-7167ea5beac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黄卫华 武汉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细胞微环境构建及实时电化学监测》/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细胞在体内处于复杂而又动态平衡的微环境中。黄卫华团队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结合生物相容性材料,构建细胞生理微环境,在此基础上与电化学实时监测手段集成,实现了接近生理环境下的细胞实时监测,为在接近体内真实环境下研究细胞及组织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0.jpg" alt="10.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4ff17a2-55a3-4c40-b8a2-cadad2852dd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孙佳姝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循环肿瘤标记物检测技术》/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由于常规检测方法难以分离、检测外周血中的CTC和外泌体等循环肿瘤标记物,发展高灵敏、高效率的循环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和新原理是肿瘤无创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孙佳姝团队开发设计了多种以细胞尺寸为依据,根据不同原理分离细胞的微流控芯片,实时分选、富集、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开发设计了黏弹性流体微流控器件,实现了尺寸依赖的无标记外泌体和大囊泡的精准操控分离,分离效率和回收率均高达90%以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1.jpg" alt="11.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b68b5af-8d72-4513-b165-70a7404e653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许岩 大阪府立大学副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Pioneering Nanofluidics for New Chemistry,Biology,and Materials Science》/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许岩团队开发了“nano-in-nano integration”纳流控芯片,在纳米级的流路里可以整合流体学、电学、光学、热力学、磁学、化学、生物学等各种功能元件。利用该技术可以进行从升、毫升、微升,到纳米颗粒、单分子等不同水平的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2.jpg" alt="12.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bc6bf15-8387-486e-9468-ea4851db2c8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方群 浙江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液滴细胞分析系统的研究》/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3年,方群团队开发了顺序操作液滴阵列(SODA)系统,可自动完成对超微量(pL-nL)液体的复杂操作,包括微量液滴的生成、融合、分裂、定位与迁移等。在报告中,方群介绍了他和团队将SODA技术应用于微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细胞的药物筛选;在液滴系统内完成细胞的3D培养;建立半开放三维液滴链阵列系统;单细胞基因定量表达分析;单个鼠卵细胞的蛋白质组分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3.jpg" alt="13.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cd1a21e-763b-428c-9bee-1094e9a2f4d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王进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操控与分析》/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王进义课题组近年来一直以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生命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系列时空可控的“细胞-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和生理病理仿生微平台,并发展了系列基于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蛋白分析新方法,进而体外构建了肝小叶微器官及其药物互作分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4.jpg" alt="14.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c81bf58-a5d1-4efd-b259-96a000afdaa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梁琼麟 清华大学副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药物基因毒性筛选的单细胞微阵列-微流控芯片系统》/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将药物基因毒性的高通量筛选与缺氧微环境模拟结合起来,对于构建新一代肿瘤药物筛选平台具有必要性。梁琼麟团队集成了单细胞微阵列-微流控芯片技术,采用微流控耗氧反应构造了氧气浓度梯度细胞培养微环境,采用单细胞阵列凝胶电泳技术构建高通量基因毒性检测芯片,在同一芯片上对不同氧气浓度下药物作用后的肿瘤细胞存活率和DNA损伤程度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对抗肿瘤药物氧气浓度依赖的基因毒性评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5.jpg" alt="15.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f0f442d-8615-4815-81d0-a08faf3a118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罗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用于脂质分析方法研究》/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罗茜介绍了发展快速、高通量和高精度的微流控质谱技术用于分析血液样本中脂质的种类和变化。研究表明,黑磷基质对磷脂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富集效率,并可直接用于MALDI质谱分析。/pp style="text-indent: 2em "关于本次会议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p
  • 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
    成果名称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单位名称北京大学联系人马靖联系邮箱mj@labpku.com成果成熟度□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成果简介:电穿孔(电转染)是一种利用外加电场击穿细胞膜,使平时不能穿透细胞膜的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药物等)进入细胞的技术。电穿孔技术已在细胞实验、基因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目前的技术均需要金属电极,金属电极产生的金属离子渗出、气泡等对细胞有不利影响,降低了转染效率。此外,高压脉冲电源的使用使得目前此类仪器操作复杂、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电穿孔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工学院熊春阳课题组采用微流芯片技术,实现一种不需要微电极,仅利用简单低压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的细胞电穿孔技术。这一技术将大大降低仪器制造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高通量、高效率的细胞电转染系统。2009年,熊春阳副教授申请的&ldquo 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rdquo 项目得到了第二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课题组利用微流体中因尺度效应而产生的层流,用高电导率的液体来代替电极,将细胞悬浮液通过流动聚焦技术夹在高电导率溶液之间,形成三个平行流动的稳定流层。通过将电极与两侧的高电导率溶液相连,再与直流电源相连,电压会大部分施加在中间电阻较大的细胞流层。由于微流尺度较小,即使很低的电压都可产生较大的场强,从而可以实现细胞电穿孔。这项工作在基金的支持下得以顺利的推进,通过相关设备的购置和实验测试,课题组完成了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液体导电层的引入、不同类型细胞电转染参数的优化等工作。该项目目前已经顺利结题,相关成果已经申请中国专利,正在申请国际专利。应用前景:该项目实现一种不需要微电极,仅利用简单低压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的细胞电穿孔技术。这一技术将大大降低仪器制造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高通量、高效率的细胞电转染系统。由于课题组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工作可以打破目前国外同类仪器建立的技术壁垒,具备较强的市场推广前景。
  • 人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处理方法与培养步骤!
    人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处理方法与培养步骤! 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是起源于成熟NK/T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NK细胞和T细胞具有共同的祖细胞,两者在功能和某些抗原的表达上具有相似之处,NK/T细胞淋巴瘤因起源于这两种细胞而得名。 细胞说明信息平台编号:Bio-129794规格:1×10⁶ Cells/T25培养瓶细胞信息:SNK-6细胞名称:人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细胞传代:如果细胞密度达80%-90%,即可进行传代培养。组织来源:淋巴细胞培养条件:1640培养基(GIBCO,货号11875093) +10%澳洲来源进口胎牛血清(GIBCO,货号10091148)+1%双抗形态:悬浮;淋巴母细胞样规格:1×10^6 cells/瓶用途:细胞系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细胞收到后的处理方法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至良好状态后灌满完全培养液并封好瓶口是细胞运输的最好办法。收到细胞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后,先打开外包装,用 75%酒精喷洒整个瓶消毒后放到超净台内,严格无菌操作,培养箱静置 2-4 小时。镜下观察:未超过 80%汇合度时,可将瓶装的完全培养液收集至离心管中,加入 6ml 完全培养基,放入 37℃、5%CO2 孵箱培养;超过 80%汇合度时,根据情况传代或者冻存,具体操作见细胞培养步骤。(注意发货的是密封培养瓶的话,放入培养箱培养记得培养瓶盖子拧松) 细胞培养步骤1)复苏细胞:将含有 1mL 细胞悬液的冻存管在 37℃水浴中迅速摇晃解冻,加入 5mL 培养基混合均匀。在 1000RPM 条件下离心 5 分钟,弃去上清液,补加 4-6mL 完全培养基后吹匀。然后将所有细胞悬液加入培养瓶中培养过夜(或将细胞悬液加入 6cm 皿中),培养过夜。第二天换液并检查细胞密度。2)细胞传代:如果细胞密度达 80%-90%,即可进行传代培养。3)细胞冻存:1、细胞生长至覆盖培养瓶的 80%面积时,弃 25cm2 培养瓶中的培养液,用 PBS 清洗细胞一次;2、添加 0.25%胰蛋白酶消化液约 1ml 至培养瓶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待细胞回缩变圆后加入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轻轻吹打细胞使之脱落,然后将悬液转移至 15ml 离心管中,1000rpm 离心 5min;3、用适量的冻存液重悬细胞,并放置于冻存管中;4、先将细胞冻存管放置于-20℃ 1.5h,然后将其移入-80℃。 对于贴壁细胞,传代可参考以下方法:1、弃去培养上清,用不含钙、镁离子的 PBS 润洗细胞 1-2 次。2、加 1-2ml 消化液(0.25%Trypsin-0.53mM EDTA)于培养瓶中,置于 37℃培养箱中消化1-2min,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若细胞大部分变圆并脱落,迅速拿回操作台,轻敲几下培养瓶后加 5ml 以上含 10%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3、轻轻吹打细胞,完全脱落后吸出,在 1000RPM 条件下离心 8-10 分钟,弃去上清液,补加1-2mL 培养液后吹匀。4、按 5-6ml/瓶补加培养液,将细胞悬液按 1:2 的比例分到新的含 5-6 ml 培养液的新皿中或者瓶中。PS:若客户收到 2ml 小管细胞,收到细胞后,用 75%酒精喷洒整个管子消毒后放到超净台或安全柜内,严格无菌操作;将小管细胞转移至 T25 培养瓶或 6cm 培养皿,加入 5ml 左右完全培养基混匀,放入培养箱过夜培养后查看细胞密度:若密度未超过 80%,换液继续培养,视情况传代或者冻存。若密度超过 80%,可直接进行传代(方法同上)。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临床介导的 CD8+ T 细胞和 NK 细胞焦亡的发现揭示了黑色素瘤异质性
    黑色素瘤组织中,与细胞焦亡相关的基因(PRGs)GZMA、GSDMB、NLRP1、IL18和CHMP4A的阳性细胞比例低于正常皮肤。细胞焦亡是一种影响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领域。然而,细胞焦亡的作用仍有争议,部分原因是由于黑色素瘤的细胞组成异质性。2023年8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皮肤病研究所李斌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Disease杂志上发表题为 Clinical-mediated discovery of pyroptosis in CD8+ T cell and NK cell reveals melanoma heterogeneity by single-cell and bulk sequence 的研究论文。本文对黑色素瘤标本的单细胞转录组进行了全面分析。我们发现PRGs的表达在免疫细胞中,如CD8+细胞(代表CD8+ T细胞)和CD57+细胞(代表NK细胞)中失调。此外,免疫组化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GZMA+细胞和GSDMB+细胞主要在免疫细胞中表达,特别是在CD8+ T细胞和NK细胞中。黑色素瘤标本中,GZMA+合并CD8+ T细胞(0.11%)和GSDMB+合并CD57+细胞(0.08%)的存在量很少,而对照组分别为4.02%和0.62%。这些发现表明,肿瘤中免疫细胞的减少可能降低了细胞焦亡的能力,从而对抗黑色素瘤的特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我们根据单细胞和整体RNA-seq分析,构建了一个预后风险模型和个体化的预测模型(C指数=0.58,P = 0.002),提示PRGs在恶性黑色素瘤的预防中可能发挥作用。总之,通过实验验证鉴定了免疫细胞群和免疫基因模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黑色素瘤中的细胞焦亡。实验部分本文中,研究者使用TissueGnostics公司TissueFAXS Spectra全景多光谱组织扫描定量分析系统获取图像。获取到图像利用StrataQuest软件进行定量分析。Panel 1 :DAPI,CD8,GZMA,GSDMBPanel 2:DAPI,CD57,GZMA,GSDMB虽然细胞焦亡对癌症的影响尚为有定论,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针对细胞焦亡的研究仍然有广泛的未知等待探索。考虑到细胞焦亡的研究和炎症反应过程密切相关,借助于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结合多色免疫荧光染色,不但可以精准识别焦亡相关特异性蛋白表达的细胞,还可以实现对细胞焦亡水平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其他细胞类型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高通量、高精度、高信息量的定量分析。在单细胞定量水平上,先通过识别细胞核标记对细胞进行计数,继而借助于Tissue Cytometry的核扩张算法精准对细胞质/膜染色的形态进行识别。在获得单细胞真实染色的轮廓区域后,对每个细胞蛋白标记的所有像素强度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获得单个细胞蛋白表达的真实强度水平。这种方法用于阳性阈值的精准筛选划分,甚至更进一步鉴定了阳性细胞与相邻的阴性细胞的作用关系。在本文中作者还利用了多组学研究的思路,对黑色素瘤发病机制有关的细胞 - 细胞相互作用网络提出了新的见解思路,以CD8阳性T细胞作为研究线索观察到CD8细胞边缘浸润的失调,进一步为肿瘤免疫的相关机制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的广度。除此之外,针对NK细胞、GZMA 细胞和 GSDMB 细胞也均进行了原位精准空间定量分析,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这些研究中,在切片原位的多重免疫组化标记,针对不同表型细胞的蛋白表达及细胞分布分析,也都是利用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来进行的个体化精准定量分析。Figure 1 GZMA+细胞和GSDMB+细胞由CD8+T细胞分泌。A:对照组和黑色素瘤组织的多色免疫荧光染色图像。DAPI(蓝色)、CD8(粉色)、GZMA(绿色)和GSDMB(红色)。B:CD8+GZMA+共定位和CD8+GSDMB+共定位散点图。Figure 2 NK T细胞分泌GZMA+细胞和GSDMB+细胞A:对照组和黑色素瘤组织的多色免疫荧光染色图像。DAPI(蓝色)、CD57(粉色)、GZMA(绿色)和GSDMB(红色)。B:CD8+GZMA+共定位,CD8+GSDMB+共定位,CD57+GZMA+和CD57+GSDMB+散点图。
  • 专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工艺取得突破|上海发布促进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六大行动方案
    在11月15日举行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浦东新区促进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下简称“方案”)正式颁布。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下简称“科经委”)主任李慧对方案进行解读。李慧表示,浦东新区细胞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致力于打造比肩国际的细胞和基因产业地标,为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供更加有力的战略支撑。到2025年争取新增创新产品4至5个,其中1至2个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培养基本关键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若干专用科学仪器和关键设备工艺取得突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新增全产业链上市企业5家以上。据悉,接下来,浦东新区将实施创新领航行动、生态优化行动等六大行动来实现上述目标,具体为:1.创新领航行动。包括连接全球资源,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重点是推动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与大科学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实现关键原材料及设备工艺,专用仪器等国产化替代,并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主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国际技术产品,加强海外布局。2.生态优化行动。包括推动平台聚合升级,构筑人才支撑体系,打造产业交流平台等内容,重点是建立P3实验室,统筹全球生物样本库及各类平台建设与开放共享,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蓄水池,支持举办各类高规格活动,打造张江细胞和基因国际峰会这一合作交流名片。3.赋能提效行动。包括严审联动机制,支持监管科学研究,加强人仪伦理服务和生化出入境便利化改革。重点是依托国家药品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察长三角审评,构建严审机制。推动纳入有限服务通道,审批等前置服务,提速创新产品上市进程,开展监管科学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支持市场主体以及医院、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与指南,发挥浦东人与资源管理服务站的作用,提高审批备案效率,深化研发用特殊物品出入境便利化改革。4.能级提升行动。强化产业前瞻布局,加强领军企业引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是优化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投融资平台投新、投早、投小,对引领性、突破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支持高校院所,医疗机构联动产业资源、社会资本、建立概念验证中心。5.产医融合行动。重点是加强医学科技支持,推动示范应用推广。6.空间扩容行动。在空间布局方面,以国家级科教产业平台高度积聚的张江药谷为创新策源核心区,国际医学园为核心承载区,外高桥园为跨境、研发、生产先行区。形成中心辐射、南北联动、一体两翼,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细胞和基因产业带。在空间保障方面,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将拓展100万平方米物业载体,形成孵化、加速、中试到总部研发产业化的空间接力。在外高桥园区将拓展70万平方米的物业空间,重点打造跨境研发、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发展高地。在发布会现场,澎湃科技记者采访了浦东新区科经委总经济师凌刚,对方案作进一步解析。方案亮点:四个“最”凌刚表示,本次方案的亮点可以用四个“最”总结:第一,企业数量方面来说集聚了全国最多的相关企业;第二,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拥有最完整的细胞和基因研发产业链;第三,从研发管线的数量来说,目前浦东新区的研发管线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研发管线占中国的三分之一;第四,研发进展最快,目前国内在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两款个性化CAR-T细胞治疗产品均来自浦东新区,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复星凯特等产品。“此次制定的行动方案主要目的是加强规划引领,政策供给,服务保障,以此来推动细胞和基因产业在现有基础之上能够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升相关业融资,为整个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撑。”凌刚说道。凌刚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的赛道非常多,近期浦东新区也在谋划布局新兴赛道,同时,各方对新赛道的理解也有不同,浦东新区认为新赛道指的是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取得突破,市场应用前景已经初步展现的生物医药领域。所以此次方案也会在浦东新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新赛道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凌刚认为该方案还有几个亮点:第一,浦东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供给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将来会有明确的计划,用于指导建设包括外高桥区域在内的两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园区。第二,在产业融合方面,市委市政府在谋划推动建设三大产业高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如何将临床优势转化为研发优势、应用优势,如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医疗机构的学科优势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非常注重二者的双向联动发展,以此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将来浦东新区在加强产业融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将会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以及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举措。最大程度降低制度的滞后性凌刚还向澎湃科技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快速迭代的产业,所以促进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要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30年的重要路径,就是持续不断地优化创新生态。“当然,优化创新生态的要素和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人才发展、创新平台搭建等。但是重中之重还是优化相关制度发展,最大程度降低制度的滞后性,为企业和政府机构搭建沟通的桥梁。”凌刚解释道: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都需要企业和政府一起研究建立,有了规则指南后才能推动行业发展,因此制度的突破和创新,也是浦东新区科经委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之中,重点着力的方向之一。在此次方案里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联审联动,其中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希望能够搭建桥梁,让企业界和监管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总体来讲,相较于行业发展,制度规则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希望能及时联系产业各方,共同促进相关规则制度的发展。”凌刚表示。产医融合布局新赛道对于如何促进产业融合,如何积极布局新赛道,凌刚举例道:“比如合成生物学,虽然其产业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浦东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诞生了凯赛生物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企业,目前也正在积极研判是否要将合成生物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还有包括医疗机器人在内的新兴领域,也许目前还未形成实质性突破,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有了新发展,比如大家熟知的脑机接口等。”至于如何促进医学和产业融合,凌刚认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创新产品尽快进入临床,惠及更多百姓。这也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科技产业,也是一个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民生产业,“我们希望创新产品能够在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和科学验证的情况下,快速进入临床,这也是各方都非常关注的重点。”“所以总体来看,我认为未来会坚持两个导向,一个是创新导向,包括经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通道的一些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医疗药物创新,一个是临床价值导向,即创新产品的临床试验结果是否具有有效性。”据悉,本届张江创新峰会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支持,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市药学会、益诺思、药明康德、毕马威、再鼎医药、美迪西、罗氏、默克、ATLATL飞镖加速器等30余家企业机构联合承办。
  • 安捷伦细胞分析全面助力政府万亿贴息医疗设备更新改造
    政策背景|安捷伦细胞分析根据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主要覆盖对高校,医院和中小微企业等九大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申请贴息截止至今年12月31日。随后9月15日卫健委发布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预计将覆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及民营医院,要求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贷款使用方向也包括了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安捷伦作为生命科学以及临床诊断市场全球领导品牌,在仪器应用和检测技术方面优势突出。安捷伦细胞分析事业部为临床,生物制药以及科研客户提供了完整的细胞分析解决方案。
  • IVIS视角:“饿死”那些癌细胞——饥饿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
    肿瘤在体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停地生长!生长!生长!在生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所以肿瘤会构建自身的血管网络系统用于养分和氧气的输送,这些肿瘤内部搭建的血管就是肿瘤的能量供应站。因此切断肿瘤的主动营养供应,破坏肿瘤的能量代谢系统,就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饿死”癌细胞。但是,这种能量切断不是广义上的让病人减少进食,或者少吃营养的东西,这样会使正常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导致免疫力下降。真正的饥饿疗法具有选择性,可以特异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图1),实现对肿瘤的精准致命打击。图1 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级联纳米酶靶向肿瘤“饥饿”环境通过级联纳米催化药物的设计,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过氧化氢酶(CAT)通过pH响应的聚合物交联形成级联纳米酶,通过血清蛋白将纳米酶和抗肿瘤前药复合形成纳米药物。肿瘤的酸性环境可以将纳米酶释放,COx迅速消耗肿瘤细胞内的葡萄糖和氧气,产生饥饿和缺氧环境,切断肿瘤能量供应的同时提升前药系统的化学治疗效果,并且消耗葡萄糖产生的毒副产物H2O2也可以快速被CAT分解,以避免产生全身毒性。这种结合靶向饥饿环境并结合缺氧化学治疗的方案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不会产生毒副作用,通过小动物光学成像可以清楚的看到级联纳米酶颗粒在肿瘤部位的富集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48小时后纳米酶颗粒在各个脏器中的分布情况。图2 基于级联纳米酶的纳米药物设计以及在体内的靶向分布情况参考文献Ma Y, Zhao Y, Bejjanki N K, et al. Nanoclustered Cascaded Enzymes for Targeted Tumor Starvation and Deoxygenation-Activated Chemotherapy without Systemic Toxicity[J]. ACS nano, 2019, 13(8): 8890-8902.光照诱导肿瘤能量代谢阻断通过新型纳米颗粒的构建,利用肿瘤细胞高表达组织蛋白酶B的特性,设计酶剪切开关,将载有光敏剂的介孔纳米硅和和定位序列修饰的氧化钨颗粒偶联在一起形成行星-卫星结构。被肿瘤细胞摄取后纳米颗粒可以被高表达的组织蛋白酶B剪切,行星-卫星结构分开,配合不同波段的光照同时引发光动力和光热效应,切断肿瘤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过程,阻断能量供应,抑制肿瘤的增殖。通过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进行肝部转移肿瘤的体内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纳米颗粒配合光照可以有效诱导肿瘤细胞产生“饥饿”环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供应清除体内的转移肿瘤。而正常细胞内组织蛋白酶B含量不足,行星-卫星结构无法分开,在光照过程中光动力产生的单线态氧可以进一步氧化纳米氧化钨颗粒,阻碍光热反应的发生,不会影响到正常组织的代谢过程,证实了可以基于能量代谢的肿瘤选择性精准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图3 光照切断肿瘤细胞能量供应参考文献Huo D, Zhu J, Chen G, et al. Eradication of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is through induction of tumour specific energy deple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1-17.
  • 流式新技术|魏勋斌团队: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IVFC)揭示循环肿瘤细胞昼夜节律
    光域生物医学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点击查看此前报道)光域生物医学宣布已经完成天使轮融资,由专业医疗投资机构苇渡创投独家投资。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和临床技术创新。公开资料显示,光域生物医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其核心技术是国际首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基于该技术可实现免抽血、实时、动态、连续、无创、定量检测/监测人体或动物循环系统中的细胞、分子、纳米颗粒等目标物质,获取多维度的科研或临床数据,直接反映人或实验动物体内环境真实的分子、生理、代谢、药物等方面的参数和状态,区别于传统离体检测方式。光域生物医学即将上市发布的IVFC-1000系列科研仪器将成为国际上首台基于IVFC技术的商用仪器,开创一项全新的活体细胞学检测方法,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魏勋斌教授开发“体内流式细胞术”(IVFC)癌症是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癌症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肿瘤转移的临床生物标志物之一。目前检测血液样本中ctc的体外方法都是基于ctc在外周血中的分布不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假设 然而,最近的研究对这种方法的正确性提出了挑战。由于连续抽取患者或实验动物的血液,研究CTC计数的每日振荡是不现实的,理想的方法是在体内长时间监测CTC。在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x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魏勋斌教授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和同事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光学方法来监测异种移植瘤模型中的ctc。他们开发的光学系统被命名为“体内流式细胞术”(IVFC),这与传统的“体外”流式细胞术不同,后者只能在体外检测荧光标记的细胞。在IVFC中,调整激光聚焦于实验小鼠耳的微动脉。当荧光标记的CTC通过光片时,荧光被激发并被光电倍增管(PMT)检测。为了说明这种光学结构的意义,血液循环中的ctc可以无创、反复、连续检测。“我们的IVFC技术不同于目前用于CTC检测的实验室或临床方法。操作系统不需要抽血。由于反复采血不会破坏生物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长期定期、无创地监测ctc。”他们说。通过这项技术,他们在前列腺癌原位小鼠模型中监测了24小时内不同癌症进展阶段的gfp表达ctc。在CTC计数方面,他们观察到,在夜间开始时,也就是啮齿动物的活跃阶段,每天都有惊人的振荡。在第6天、第12天、第18天和第24天用IVFC实时检测ctc,结果显示在转移性循环早期出现了明显的爆发活性。结果表明,前期爆发的概率高于后期。“这些发现可能会扩展我们对ctc和时间框架之间关系的理解。ctc并非全天均匀分布于血液中。他们在白天和晚上是不同的。提示昼夜节律可能调节CTC释放。临床检测ctc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ctc似乎比人们预期的更复杂。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影响临床CTC检测的潜在因素。了解CTC是否昼夜变化和爆发,从而加深对其分布规律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IVFC技术不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重复的采血过程可能会改变生物环境。毫无疑问,我们越来越了解ctc和癌症转移。ctc的检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精确。”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说。用血管代替流动室,IVFC和FCM相似在使用这种类型的IVFC检测CTC之前,需要对感兴趣的细胞进行标记。 基于荧光的IVFC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FCM相似,只是使用生物体内的天然血管代替常规流式细胞仪中的流动室。 当荧光标记的细胞通过聚焦在血管上的激光束的狭缝时,可以激发它发射荧光。 然后可以通过PMT检测该信号(结构详见下图)。 因此,可以长时间获得生物信息而无需抽血。参考文献Wei Xunbin,Zhou Jian,Zhu Xi et al. A Noninvasive and Real-Time Method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J] .Methods Mol. Biol., 2017, 1634: 247-262DOI:10.1038/s41377-021-00542-5文献作者:魏勋斌,博士,博士生导师,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SPIE(国际光学工程组织)Fellow(会士)。1993 年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1999 年获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 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6 年任哈佛大学生物医学光学中心研究助理教授。2006 年回国,国内工作期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 973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共发表 NATURE、PNAS、NATURECOMMUNICATIONS 等 100 余篇,总影响因子400,他引 3600 余次。获得国家三类医疗注册证一项,国内外专利20 余项。1)可用于肿瘤光学早期检测的“在体流式图像细胞仪”; 2)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及近红外纳米光学探针技术; 3)活体光学细胞操纵技术研究; 4)激光医学与老年痴呆症的光治疗技术。
  • 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新原理、新技术未来可期
    2021年9月29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微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圆满落幕。本届论坛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和清华大学化学系联合举办,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提供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本届会议,共计20余位资深专家学者就微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分别作精彩报告!会议首日,10余位专家就器官模拟与细胞代谢分析等领域进行分享探讨(点击查看首日精彩报告:微流控技术大有可为)。会议次日,7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微流控新原理、新技术等方向带来精彩主题报告,详情如下:报告人:南京大学 李仲秋副研究员报告题目:《生物传感和能源转化的纳流控器件》李仲秋副研究员报道了各类纳流控器件应用于不同的材料与生物的成果,对比说明了纳流控器件之于传统器件在性能上的优势,并提出了纳米通道中分子检测方法的一般模型。报告人:南方科技大学 蒋兴宇教授报告题目:《微流控-液态金属的细胞调控与分析》蒋兴宇教授介绍了用微流控芯片来提升细胞分析检测性能的系列方法与各类应用,此外还着重介绍了结合微流控芯片的金属高分子导体(MPC),拓展了微流控芯片研究的新思路。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 汪夏燕教授报告题目:《基于超薄可控温微坑阵列芯片的单细胞胞内递送》汪夏燕教授介绍了一整套单细胞操作的基本流程,包括对细胞的捕获、固定到探针递送等步骤,结合三光路显微镜成像技术,能有效实现对单个细胞的精准检测研究。报告人:中国农业大学 林建涵教授报告题目:《用于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研究》林建涵教授提出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实现了对目标微生物的高通量检测;此外还针对提升检测灵敏度介绍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等有效新型分析方法。报告人:清华大学 梁琼麟教授报告题目:《药物分析“芯”方法》梁琼麟教授介绍了建立“芯片药物实验室”的基本思路,并基于此设计了一系列的芯片器官与仿生材料,以物理结构重现、细胞结构重现和器官功能重现为目标,完成了肾小球模拟的重要工作。报告人: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辑部 郭焕芳副主编报告题目:《中国化学快报进展》郭焕芳副主编介绍了CCL杂志的创办理念与该期刊目前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呼吁各位学者在撰写高水平论文的同时,保持学术端正。报告人:华中农业大学 何子怡副研究员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何子怡副研究员通过总结传统芯片液滴产生的模式,提出了基于声控产生液滴的新型方法,兼备了仪器的便携性与实验的可控性,为芯片液滴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报告环节过后,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就闭幕式致辞。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闭幕式致辞林金明教授总结了为期两天的专家报告内容,为各位从事微流控生命分析的学者们提出了期许,希望大家铭记该会议的追求创新的精神,共同推动中国微流控分析领域更上一层楼。后记放眼未来,林金明教授认为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分析等领域应用意义重大,将会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微流控细胞分析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与创新,也期待在下一届微流控细胞分析技术学术会议能继续为听众带来如此前沿技术的饕餮盛宴。
  • 371.5万!广州实验室流式细胞仪等设备采购
    项目概况广州实验室流式细胞仪等设备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www.o-science.com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1月17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OITC-G220290008项目名称:广州实验室流式细胞仪等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371.5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371.5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包号采购内容数量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预算金额(万元)最高限价(万元)1流式细胞仪1套否80.0080.00LTP刺激诱发记录系统1套是41.0041.00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1套是43.3043.302倒置荧光显微镜1套是27.8027.80蛋白纯化系统1套是52.0052.00多功能振荡培养箱1套是28.0028.003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1套是69.0069.00非接触式超声波破碎仪1套是30.4030.40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的2个月内交货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本项目不属于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监狱企业、残疾人福利性单位采购的项目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信誉,具有履行合同能力和良好的履行合同的记录,具有良好资金、财务状况的法人实体;2)为本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参加本项目投标;3)投标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4)按本投标邀请的规定获取招标文件;5)投标人不得为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 注1:1)信用信息查询渠道:“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等。2)信用信息查询截止时点:同投标截止时间,即查询投标人截止到投标截止时间的信用信息记录。3)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留存的具体方式: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将以网站截图打印稿形式与其他采购文件一并保存。4)信用信息的使用规则:如投标人为“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的供应商,或为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中被财政部门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则其投标将被拒绝。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1年12月27日 至 2022年01月04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www.o-science.com方式:登录东方在线www.o-science.com注册并购买。售价:¥6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01月17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开标时间:2022年01月17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地点: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67号楼14楼自编1401-1402(中科院创新大楼A座)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投标文件递交地点: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67号楼14楼自编1401-1402(中科院创新大楼A座)2.招标文件采用网上电子发售购买方式:1)有兴趣的投标人可登陆“东方在线”(http://www.o-science.com 招标在线频道),完成投标人注册手续(免费),然后登录系统浏览该项目下的“项目需求”,已注册的投标人无需重新注册。招标文件售价:每包人民币600元,售后不退。如决定购买招标文件,请完成标书款缴费及标书下载手续。2)投标人可以电汇的形式支付标书款(应以公司名义汇款至下述指定账号)。开户名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开户行:招商银行北京西三环支行账 号:8620816577100013)投标人应在“东方在线“上填写开票信息。在投标人足额缴纳标书款后,标书款电子发票将发送至投标人在“东方在线”上登记的电子邮箱,投标人自行下载打印。3.以电汇方式购买招标文件和递交投标保证金的,须在电汇凭据附言栏中写明招标编号、包号及用途,例如:OITC-G220290008标书款、OITC-G220290008第1包投标保证金(如未标明招标编号,有可能导致投标无效)。4.采购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1)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3)政府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4)政府采购鼓励采购节能环保产品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广州实验室     地址:广州国际生物岛星岛南路96号B2栋        联系方式:020-6272606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甲2号院科技园6号楼13层01室            联系方式:迟兆洋 020-87001523 ytlin@oitc.com.cn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迟兆洋、张君仙电 话:  020-87001523
  • 岛津公司金牌赞助“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
    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于2019年9月25-26日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举办。会议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等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微/纳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本次会议吸引了186位从事微流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及企业研发人员参会交流,共有20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岛津公司携最新应用信息亮相了此次盛会。会议由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主持。 大会现场传真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主持会议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赵玉芬院士为大会送上了诚挚的祝福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为开幕式致辞清华大学赵玉芬院士为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后,进入了大会报告环节。来自东京大学的Takehiko Kitamori教授做了题为“Micro and Nano fluidic for Bio-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的报告。Takehiko Kitamori教授介绍了微纳流控的生物和分析技术,包括有单细胞分析方法、设计微流控的操作单元及单细胞蛋白分析。随后,Takehiko Kitamori教授阐释了单细胞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可重复利用的fL-ELISA反应室的实验比对结果。东京大学的Takehiko Kitamori教授做了题为“Micro and Nano fluidic for Bio-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的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笔锋教授做了题为“Single cell cellomics with microfluidic chip”的报告。刘笔锋教授介绍了单细胞的化学刺激、对微流控芯片的详细研究和动态流式细胞仪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笔锋教授做了题为“Single cell cellomics with microfluidic chip”的报告 庆熙大学的Seong Ho Kang教授做了题为“Fluorescent-free 3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Wavelength-dependent Plasmonic Scattering Illumination”的报告。Seong Ho Kang教授介绍了基于波长相关等离子体散射光的无荧光三维超分辨显微镜。庆熙大学的Seong Ho Kang教授做了题为“Fluorescent-free 3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Wavelength-dependent Plasmonic Scattering Illumination”的报告 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为“Chemical operations on a living single cell by open microfluidics”的报告。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开放式微流控探针的制作流程,通过单细胞的局部预处理和分析,从而进行深入研究,对多种细胞部分染色。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为“Chemical operations on a living single cell by open microfluidics”的报告 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做了题为“Introduction of Cell Microchip Mass Spectrometer (CM-MS) instrument and applications”的应用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到岛津和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合作研发的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仪 Cellent CM-MS,是以细胞培养实时监测和在线质谱分析为一体的全自动产品。他还介绍了,Cellent CM-MS是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的动态培养、显微镜观察和代谢物的自动提取,来完成细胞培养与分析两个过程的自动化。因这款仪器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物的真实状态,可为细胞代谢研究、药物代谢研究、疾病机理研究等领域提供强大有效的实验工具。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做了题为“Introduction of Cell Microchip Mass Spectrometer (CM-MS) instrument and applications”的应用报告 闭幕式上,会议组对优秀墙报展进行了颁奖。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受邀作为颁奖嘉宾为英国皇家化学会的优秀墙报奖颁奖。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优秀墙报奖颁奖 为了给到场专家,学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在大会开幕式当天,岛津公司举办了“岛津之夜”晚宴。岛津公司分析计测市场部曹磊部长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他说到非常高兴能够借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与广大微纳流控生物医学领域的各位专家欢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和分享微纳流控芯片技术最新的进展和成果。CELLENT CM-MS以细胞培养实时监测和在线分析为一体的全球唯一一款全自动产品。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的动态培养、显微镜观察和代谢物的自动提取,实现了细胞培养与在线分析两个过程的自动化完成。希望这款产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最后他预祝了大会圆满成功。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岛津公司分析计测市场部曹磊部长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为晚宴致祝酒词
  • 单细胞技术之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应用|含肿瘤微环境会议预告
    肿瘤异质性对癌症预后和治疗反应有显著影响。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被广泛用于研究不同的癌症类型,在预测预后和对不同治疗的反应以及为癌症治疗提供靶点方面具有潜在作用。不同癌症类型的单细胞分析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详细信息在多种癌症类型之间共享。目前,自从发现检查点抑制剂以来,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肿瘤免疫微环境由非细胞成分(血管、细胞外基质、信号分子等)和细胞成分(T细胞、髓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成。尽管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也强调免疫相关途径和计算方法,并已应用于预测免疫细胞成分,但技术限制阻碍了时间的精确表征。传统的批量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获得的信号均来自不同细胞,掩盖了特定细胞类型和状态的识别。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已被用于探索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特征,但其产量相对较低。流式细胞术能够分析数千或数百万个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图谱;然而,这些方法需要事先选择感兴趣的抗体。随着细胞分离和测序技术的突破,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经能够在单次运行中在单细胞水平上对许多细胞进行无偏好的全基因组分析。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被用于分析单个细胞的转录组学,用于解析细胞间的异质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诊断、治疗和预测不同类型癌症的预后方面显示出了潜力。与传统方法相比,scRNA-seq可用于识别新的细胞类型和相应的细胞状态,加深了我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理解。1.介绍了scRNA-seq的原理,并比较了不同的测序方法。2.根据肿瘤免疫微环境中新的细胞类型、持续的过渡状态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通讯网络找到了癌症的预后预测和治疗的潜在靶点。3.总结出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应用scRNA-seq后发现的由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组成的新型细胞簇。4.提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耗尽的T细胞的发生机制,以及中断这一过程的可能靶点。5.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细胞相互作用的干预治疗进行了总结。几十年来,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定量分析已被应用于临床实践,预测患者生存率和治疗反应,并有望在癌症的精确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单细胞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并应用于临床。最后,作者提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些未来方向,并认为通过scRNA-seq对这些方向进行辅助。相关会议预告:8.30召开,点击报名scRNA-seq在刻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应用scRNA-seq技术进展scRNA-seq程序主要包括单细胞的分离和提取、cDNA合成、核酸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与传统的批量测序相比,scRNA-seq单个细胞中的RNA量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扩增方法。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单细胞文库构建过程,以产生足够的cDNA用于测序。单细胞分离和捕获是scRNA-seq在不同方法中的基本程序。目前单细胞分离和捕获的常用方法。这些程序分为四大类:激光捕获微切割、油滴包裹技术、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和微流控微孔技术。scRNA-seq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会降低成本并增加细胞产量,使scRNA-seq成为研究单个细胞转录组的标准工具。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包括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传统上被归类为基质细胞,因为它们在构建细胞外基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作者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包括在内,因为它们分泌丰富的促炎和抗炎因子来重塑免疫微环境。细胞毒性CD8+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并随后消除它们,是免疫微环境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免疫细胞。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依赖于CD4+T Th1细胞。其他CD4+T细胞,包括Th2细胞和Th17细胞,也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加剧肿瘤进展。自然杀伤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也参与其中。它们的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从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通常分为促炎M1和抗炎M2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主要由M2巨噬细胞组成,通过产生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生长、肿瘤存活和血管生成。DC对于T细胞的抗原呈递至关重要,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维持增殖和分泌调节因子,可分为炎症性CAF和肌纤维母细胞CAF。炎症性CAF具有较高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而肌纤维母细胞CAF高度表达收缩蛋白,成纤维细胞对免疫微环境起相互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募集M2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也被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会支持抗肿瘤免疫。除了分泌抗体,B细胞还通过产生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研究表明,B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并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B细胞也是最近引入的三级淋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B细胞的三级淋巴结构与各种肿瘤的生存和免疫治疗反应有关。先前的研究强调了细胞成分在时间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免疫细胞的鉴定常基于有限的细胞标记,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个体免疫细胞的转录组图谱是探索不同免疫细胞及其相应功能所必需的。为了理解细胞进化过程及其决定因素,有必要应用scRNA-seq观察每个细胞的转录动态。利用scRNA-seq探索免疫微环境的新发现聚类和注释对于解释scRNA-seq数据探索至关重要。根据细胞相似性对数据进行划分,挑战在于在不提供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估计固有的簇数或密度。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分层聚类方法来揭示细胞的分层结构,这也与细胞本体相一致。给定聚类方法产生的数据划分结果,需要细胞类型注释来提供生物学意义。注释的主要挑战是确定每个聚类中存在多少细胞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当前未发现的细胞类型。在实践中,研究人员通常首先识别每个聚类的标记基因,然后根据专业知识和文献对其进行注释。scRNA-seq使研究人员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将免疫细胞分类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亚群,描述了免疫细胞的常规亚型。利用scRNA-seq发现的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组成(图2)。人和小鼠样本的scRNA-seq表明,成纤维细胞可分为抗原呈递CAF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抗原提呈CAFs独特地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基因,包括激活CD4+T细胞的CD74。在结直肠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抗原提呈CAFs亚群。乳腺癌症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的scRNA-seq进一步鉴定了血管CAF、基质CAF、发育CAF和循环CAF。血管CAF、基质CAF和发育CAF似乎起源于固有成纤维细胞和恶性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时的血管周围位置。循环CAF是血管CAF群体中增殖的部分。在其他小鼠模型中也发现了血管CAF和基质CAF,它们在患者乳腺肿瘤样本中是保守的,并且发现它们会增加乳腺癌症细胞的转移。提高CAF的分辨率为开发精确靶向CAF的药物提供了生物标志物。另一项关于乳腺癌症的scRNA-seq研究将调节性T细胞分为五类:共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调节性T细胞、具有Ig和ITIM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受体,以及相互或仅表达相同基因的GITR和其他调节性T细胞,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预后的患者具有不同比例的调节性T细胞簇,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靶点。免疫微环境对T细胞和髓细胞进行了更详细的泛癌研究,发现存在颗粒酶K+T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T细胞、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在记忆性T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转录因子7+CD8+T细胞,ficolin 1+常规DC2、分泌性磷酸蛋白1+TAM,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叶酸受体β+TAMs。基于scRNA-seq数据,免疫微环境还发现了新的免疫细胞亚群。葡萄膜黑色素瘤的scRNA-seq鉴定了以前未识别的细胞类型,包括主要表达检查点标记LAG3而不是程序性死亡-1或CTLA-4的CD8+T细胞。同时,在肝细胞癌中发现浸润耗尽的CD8+T细胞和具有高表达layilin的记忆T细胞的克隆富集,这些研究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因为CD8+T细胞是参与消除恶性细胞的主要成分。大肠癌CXC基序趋化因子的scRNA-seq鉴定配体BHLHE40+Th1样细胞与干扰素-γ调节转录因子BHLHE40。在不稳定肿瘤中,这些细胞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有良好的反应,可能会提高免疫疗法的疗效。树突状细胞对于呈递抗原以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T细胞是必不可少的。胃癌的scRNA-seq揭示了一个新的树突状细胞簇,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和趋化因子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CL)22、CCL17、CCL19和白细胞介素-32,它们参与T细胞的募集。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还鉴定了除了常规细胞标记物之外还高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的树突状细胞簇。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对于催化色氨酸消耗和犬尿氨酸产生、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至关重要,这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此外,通过scRNA-seq鉴定了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树突状细胞,并且似乎是经典树突状细胞族的成熟形式。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DC可以迁移到淋巴结,并高度表达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配体。这些表达特异性标记物的新型树突状细胞簇的发现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用scRNA-seq在肺腺癌中发现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新特征基因,包括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CD81、具有胶原结构的巨噬细胞受体和载脂蛋白E。此外,乳腺癌症的scRNA-seq表明,除了M2型基因如CD163、跨膜4域A6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外,血管生成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受体和IL-8也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这些新的基因特征图谱与患者生存相关,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肿瘤样本scRNA-seq显示,一个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亚群呈现出SPP1、巨噬细胞清除剂受体MARCO和MHC II类基因的高表达。MARCO和SPP1是巨噬细胞激活中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信号,而MHC II类基因与促炎功能有关。其他scRNA-seq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经常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特征。这一现象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活化与传统的M1/M2极化不一致。图2:利用scRNA-seq揭示免疫微环境中的新的免疫亚群单细胞数据揭示免疫细胞进化大多数免疫细胞都处于细胞发育过程中。大量的免疫细胞处于发育轨迹的瞬态状态,而不是分化良好的细胞的离散状态。借助scRNA-seq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分化细胞的特征、特定细胞类型的转变及其可能的机制。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拟时序分析。轨迹描述了细胞的发育过程,其特征是基因表达的级联变化。分支点代表细胞分化的显著差异。各种机器学习计算方法已被用于构建轨迹,包括Monocle3、DTFLOW、DPT、SCORPIUS和TSCAN,这些方法已在单独的综述中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由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细胞代表了免疫微环境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类型,这里主要关注这两种细胞类型。scRNA-seq显示,TAMs经常共表达M1基因,包括TNF-α和M2基因,如IL-10,并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化和状态与其抗肿瘤作用直接相关。拟时序轨迹分析证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M1和M2表型之间连续转换。转录因子IRF2、IRF7、IRF9、STAT2和IRF8似乎在决定TAMs分化中很重要,并可作为表观遗传学靶点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从而产生促炎和抗肿瘤的微环境。使用环境刺激和抗原T细胞受体(TCR)刺激测定T细胞表型。不同状态的细胞之间TCR库的重叠,即TCR共享,也可用于研究T细胞的进化。结合scRNA-seq和TCR追踪在结直肠癌中发现20个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亚群。在黑色素瘤肿瘤的耗竭T细胞中发现了28个基因的耗竭特征,包括TIGIT、TNFRSF9/4-1BB和CD27,并且在大多数肿瘤的高耗竭细胞中也被发现上调。另一项关于T细胞的研究进一步鉴定了CD8+T细胞中的其他耗竭标记物,如LAYN、普列可底物蛋白同源物样结构域家族A成员1和突触体相关蛋白47。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T细胞在时间上处于连续激活和终末分化(衰竭)状态(图3)。已经进行了额外的研究来研究耗尽的T细胞的进化和逆转T细胞耗尽的潜在靶点。scRNA-seq与TCR分析相结合表明,功能失调的衰竭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在时间上与发育有关。因此,研究集中在CD8+T细胞从效应细胞到衰竭T细胞的过渡过程。scRNA-seq鉴定出两个CD8+T细胞簇为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先耗尽的T细胞。在肺腺癌中,预先耗尽与耗尽的T细胞比率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因此,在耗尽前中断预先耗尽的T细胞可能对癌症免疫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恶性细胞的进化在免疫细胞进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转移性肺腺癌的轨迹分支不同于向纤毛细胞和肺泡型细胞的正常分化。受恶性细胞进化的影响,正常的骨髓细胞群体被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和新型树突状细胞取代。T细胞也被发现会衰竭,从而构建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同样,另一项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症细胞来源于乳头状甲状腺癌症细胞亚簇,其中构建了不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预后显著恶化。图3:肿瘤相关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进化过程免疫微环境中不同细胞间的通讯网络免疫微环境上的细胞通讯与肿瘤进展有关。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通讯类型,对于构建免疫微环境和识别潜在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scRNA-seq是在细胞基础上进行的,这使得研究未发现的细胞相互作用变得可行。已经开发了许多基于scRNA-seq数据研究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分析工具,包括iTALK、CellTalker和CellPhoneDB。这些工具利用了已知配体-受体对相互作用的数据库。其中,CellTalker利用差异表达的基因,而CellPhoneDB包括配体和受体的亚基结构。其他工具,如NicheNet,也考虑了受体细胞下游通路的变化。在肿瘤进展过程中,恶性细胞导致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功能障碍,从而相互影响肿瘤的发生和恶性细胞的进化,形成恶性循环(图4)。发现TAMs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双调节蛋白配体受体对与恶性细胞相互作用。在基底样乳腺癌细胞系中AREG的调节导致抗炎TAMs的招募。同时,基于scRNA-seq,发现了一种EGFR相关的反馈回路可促进胰腺腺鳞癌的进展。来源于TAMs的抑瘤素M也与其在恶性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以激活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素受体与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配体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4-R-反应蛋白3的相互作用,发现CAF与胃癌细胞之间的通信,这些配体调节干细胞。此外,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揭示了TIGIT与T细胞和NK细胞中的甲型肝炎病毒细胞受体2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恶性细胞中的相应配体PVR和LGALS9,导致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和胰腺癌症进展。因此,基于单细胞数据探索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治疗靶点,以打破肿瘤进展的恶性循环。除了恶性细胞外,scRNA-seq和随后的分析还预测了免疫细胞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作用,这表现出相反的功能(图3)。例如,研究发现TAM降低了CXCL12-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3和CXCL12-CXCR4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鼻咽癌细胞毒性T细胞和Tregs之间的CD86-CTLA-4相互作用,导致肿瘤免疫微环境加重癌症进展。此外,CAFs通过分泌CXCL12募集Tregs,并通过periostin与M2巨噬细胞相关。图4: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通讯网络基于scRNA-seq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临床应用和潜在靶点几十年来,临床实践中一直采用时间的量化来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对治疗的反应。利用免疫组化分析的免疫评分,量化肿瘤中的原位免疫细胞浸润。与传统的免疫评分相比,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渗透免疫细胞分辨率。已经鉴定出与预后相关的新的免疫细胞簇。例如,在早期复发的肝细胞癌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低细胞毒性先天性样CD8+T细胞表型。这些T细胞过表达KLRB1,同时下调共刺激和耗竭相关分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CD28、诱导型T细胞共刺激因子、TIGIT、CTLA-4和HAVCR2。这种T细胞簇的浸润与癌症的不良预后相关。此外,基于scRNA-seq的细胞相互作用也被计算在预测模型中。基于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构建了机器学习模型,以预测肺腺癌的复发。将八个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和患者的临床信息相结合,获得了0.841的受试者-操作者特征曲线下面积。除了预后预测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独特的细胞相互作用也与免疫疗法的反应有关。scRNA-seq分析发现,抗PD-1治疗的应答者和非应答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细胞-细胞通信网络,有可能预测患者对抗PD-1疗法的反应。因此,在scRNA-seq的帮助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利用scRNA-seq在精准医学中具有启发性,例如帮助靶向治疗克服耐药性。例如,医生在使用替比法尼治疗的非CR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症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患者衍生异种移植物的scRNA-seq。在治疗后的PDX中发现PD-L1的上调,并降低了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因此,选择了用PD-L1抑制剂进行额外治疗。随后,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反应。此外,在单药耐药性肿瘤中,通过scRNA-seq鉴定了新的免疫亚型。用抗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阻断TAMs不能减少胆管癌的肿瘤进展。scRNAs-eq鉴定了表达APOE的粒细胞髓系衍生抑制细胞的补偿富集,其介导T细胞抑制。TAMs和粒细胞性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双重抑制与抗CSF1R和抗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G治疗联合增强了小鼠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效果小鼠模型,这在临床实践中很有前景。除了治疗耐药肿瘤外,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的应用也突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潜在新靶点。T细胞是免疫微环境中去除恶性细胞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然而,在不同的肿瘤中,耗尽的CD8+T细胞会导致不利的预后。除了众所周知的免疫抑制检查点外,scRNA-seq还鉴定了高表达内皮前体蛋白、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内皮素受体B型的耗尽CD8+T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作为新的潜在靶点。髓细胞是免疫微环境招募免疫细胞所必需的。通过scRNA-seq鉴定TREM2/APOE/补体组分1,q亚组分阳性巨噬细胞浸润为透明细胞肾癌复发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另一项研究证实,小鼠中靶向TREM2的抗体与缺乏MRC1+和CX3CR1+巨噬细胞以及表达免疫刺激分子的髓系簇的扩增有关,这促进了T细胞反应并导致更好的预后。细胞相互作用也可以用作治疗靶点。肝内胆管癌的scRNA-seq揭示了血管CAFs与肝内胆管细胞之间的串扰。血管CAFs分泌的IL-6诱导Cajal间质细胞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从而增强恶性肿瘤。因此,IL-6信号在Cajal间质细胞的中断变得非常有趣。表1总结了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表1: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总结scRNA-seq可以绘制全面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各种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和通讯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并有助于精确医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助力临床研究。作为突破性的新技术,单细胞分析技术有望逐渐取代传统的整体样本二代测序。单细胞分析技术在临床和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可以代替或补充分子、细胞和组织病理检测的现有技术,也可以用于新兴的细胞治疗。
  • 视频回放|第六届细胞分析技术大会iCCA2023圆满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细胞是生物体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析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本质的探索、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药物的筛选与设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细胞具有个体差异性,原位细胞分析、微流控技术、细胞成像分析、单细胞分析、流式细胞技术等创新的细胞分析技术发展迅速,使得对细胞进行精确操控、识别、分离和分析成为了可能。仪器信息网于2023年08月30日-09月01日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细胞分析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Cell Analysis,iCCA 2023)。三十余位业内资深专家学者、企业技术专家等,就类器官、微流控、干细胞、单细胞测序、原位测序、流式、生物制品、生物成像技术等各领域,围绕前沿创新的细胞分析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与解决方案多角度多维度分享。本次会议共吸引近2000人参会。应广大用户要求,会议主办方经征得报告嘉宾同意,特剪辑整理会议视频回放特辑,供从业人员观看学习。(部分报告内容不便回放,敬请谅解!)细胞分析技术微信交流群(进群后请及时添加群主微信 并发送 姓名+单位+职位 或名片)为帮助广大实验室用户及时了解前沿技术进展、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此约稿。欢迎投稿,投稿文章将于话题专栏展示并在仪器信息网相关渠道推广,投稿邮箱:liuld@instrument.com.cn,关于征稿内容要求也可邮件咨询或电话联系:13683372576(同微信)。会场一:类器官与器官芯片(08月30日)关键词Highlight:干细胞、类器官培养回放地址报告专家报告题目09:30-10:00熊春阳 北京大学工学院 教授细胞(类器官)力学芯片研究进展10:00-10:30林鹤鸣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应用专家安捷伦细胞分析技术在类器官领域的应用10:30-11:00王凯 北京大学医学部 研究员干细胞与类器官11:00-11:30潘晓 哈美顿(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Hamilton自动化解决方案在细胞高通量筛选的应用11:30-12:00蔡志伟 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员Application of organoid technology in prostate stem cell and cancer research午间休息13:30-14:00冷泠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正高级教授复杂皮肤类器官构建及其应用14:00-14:30陆叶舟 赛多利斯(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生物分析产品应用科学家实时活细胞成像分析在3D器官细胞模型中的应用14:30-15:00陈华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副教授基于微流控的细胞无标记分选和打印研究15:00-15:30于化龙 贝克曼库尔特 高级应用专家流式细胞术在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15:30-16:00杨根 北京大学 副教授 TOPMOS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16:00-16:30游换阳 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应用专员类器官多维度多模态影像应用16:30-17:00陈早早 东南大学 副研究员/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与发展会场二:单细胞分析技术(上)(08月31日)关键词Highlight:微流控、质谱、流式、代谢、电学特性分析报告时间报告专家报告题目09:00-09:30林金明 清华大学 教授 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药物代谢分析方法研究09:30-10:00马汉彬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基于有源微流控的单细胞分选和操控系统10:00-10:30陆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高通量单细胞分泌分析技术研究10:30-11:00丁琳 江苏瑞明生物 高级产品经理实时单细胞多模态分析仪的应用11:00-11:30马潇潇 清华大学 长聘副教授单细胞结构脂质组学及生物医学应用11:30-12:00赵阳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副研究员单细胞固有电学特性高通量流式分析技术研究会场三:单细胞分析技术(下)(08月31日)关键词Highlight:转录组、空间测序、原位测序报告时间报告专家报告题目13:30-14:00胡学达 北京百奥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裁基于单细胞测序的肿瘤免疫研究:从机制到疗效预测14:00-14:30左亚军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中心产品经理创新智造助力单细胞组学标准化和规模化14:30-15:00曹罡 深圳理工大学 教授新一代中通量FISH技术、自动化仪器开发及其在精准诊断中的运用15:00-15:30赵永席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单细胞核酸编码扩增分析 15:30-16:00郭旺昕 深圳湾实验室 博士后单细胞转录组学解析前列腺管腔干细胞身份属性以及谱系可塑性16:00-16:30崔淼 深圳湾实验室 工程师/测序平台负责人单细胞测序技术与应用解析会场四:细胞治疗产品的CMC质量控制分析(09月01日)关键词Highlight:CART、细胞治疗、流式细胞仪报告时间报告专家报告题目09:30-10:00原丽华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流式平台主管/高级工程师细胞治疗产品生物分析方法选择和案例分享10:00-10:30汪莹 博腾生物 分析研发部 生化分析经理细胞治疗药物产品IND申报的质量控制要点解析10:30-11:00杨英 北京昭衍药物检定研究有限公司 生物分析部总监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质量控制策略探讨会场五:细胞成像分析技术(09月01日)关键词Highlight:荧光探针、分子示踪成像、超分辨、单分子追踪报告时间报告专家报告题目14:00-14:30王璐 复旦大学 研究员蛋白响应型荧光探针用于超分辨荧光成像和生物传感研究14:30-15:00侯尚国 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基于目标锁定机制的三维单分子示踪光学显微成像15:00-15:30李迪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正高级工程师结构光照明超分辨荧光显微镜的开发和生物学应用15:30-16:00陈忠文 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研究员 细胞膜信号转导的单分子追踪
  •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第一轮通知
    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的支持下,清华大学林金明课题组成功地研制了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并由岛津公司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地联合举办了四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Workshop on Chip-MS for Cell Analysis),并在Springer 出版“Cell Analysis on Microfluidics”专著和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文版《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为进一步促进微流控细胞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快速发展,经与多位专家商量沟通,并与岛津(中国)公司商量,决定于2018年9月25-26日在北京西郊宾馆举办“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同期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举办“第5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会议面向广大从事微流控细胞分析及其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征集会议摘要,欢迎踊跃投稿并到会交流。本次会议诚挚邀请国内外相关企业到会展示微流控芯片及其相关产品,并介绍产品性能与应用领域。/pp  一、会议主题/pp  会议主题:发展细胞分析新方法/pp  二、会议日程/pp  报到时间:2018年9月24日下午/pp  会议地点:北京西郊宾馆(北京海淀区王庄路18号)/pp  会议日程:9月25日全天 邀请报告、口头报告/pp  9月26日上午邀请报告、口头报告/pp  9月26日下午 第5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CM-MS仪器操作演示及实验室参观(限定人数15名)/pp  三、注册费:学生 600元,工作人员:800元/pp  四、四、会议征文/pp  (1)凡与会议主题相关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均为本次大会的征文范围。/pp  (2)中文或英文摘要均可,包括标题、作者、单位、地址、邮编、E-mail地址、电话、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请标明与会作者(下划线__表示)和通讯作者(星号*表示)。/pp  五、联系方式/pp  联系人:林斌歆、许柠 电话:010-62798615/pp  Email:linlab@mail.tsinghua.edu.cn/pp  有关会议的详细介绍、组织机构、征文格式、日程安排、宾馆住宿等相关信息,请登录会议网址(http://www.linlab-tsinghua-edu.org/dh/)查询。/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组委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8年8月20日/ppbr//p
  • 中国学者揭示肿瘤组织中T细胞高表达PD-1的新机制
    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530080,81661128007, 81773062, 81788101)等资助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课题组揭示了具有干性的肿瘤再生细胞利用色氨酸代谢途径启动肿瘤组织中T细胞PD-1表达上调的机制。相关结果以“Tumor-Repopulating Cells Induce PD-1 Expression in CD8+ T Cells by Transferring Kynurenineand AhR Activation”(肿瘤再生细胞通过犬尿氨酸转移以及芳香烃受体激活诱导CD8+ T细胞表达PD-1)为题,于2018年3月12日在Cancer Cell(《癌症· 细胞》)上在线发表。黄波为文章的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免疫中心刘玉英副研究员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梁晓雨和董文茜为共同第一作者。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9fd5759f-c0c0-4d5f-a0d6-af4081a93b96.jpg" title="00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 TRC诱导激活CD8+ T细胞高表达PD-1的机理/pp  肿瘤免疫治疗是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通过利用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以控制或清除肿瘤,被认为是人类战胜癌症的希望所在。肿瘤免疫治疗主要依赖活化的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然而,免疫检查点(checkpoint)分子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程序性死亡受体1)具有重要的免疫抑制功能,在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表面表达上调,通过传递抑制信号阻止T细胞活化。因此,如果能阻断PD-1信号,就能够使T细胞重新活化。目前针对免疫检查点PD-1的治疗性抗体已在临床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PD-1抗体药物价格昂贵,且副作用大。因此,寻找PD-1的小分子阻断剂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但困难在于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PD-1分子表达上调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pp  色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其在体内不仅通过代谢生成5-羟色胺和褪黑素等重要活性分子,而且能够通过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催化产生犬尿氨酸(kynurenine, Kyn)直接激活胞浆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黄波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高成瘤性的肿瘤再生细胞(Tumor repopulating cells,TRC)中,IDO-Kyn-AhR通路非常活跃,而T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IFN-γ则进一步激活此通路,诱导TRC进入休眠(Nat Commun. 2017 8:15207) 另外该课题组还发现抗病毒的免疫因子IFN-β同样激活此通路,并更强地诱导TRC休眠(J Clin Invest. 2018 128:1057-1073)。T细胞可以通过IDO-Kyn-AhR通路调控TRC,TRC是否反过来也可以调节T细胞呢?对此,课题组通过将活化的T细胞和肿瘤细胞共培养,发现活化的T细胞不但无法杀死TRC,反而上调PD-1表达,提示TRC能够调节T细胞PD-1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T细胞释放的IFN-γ促进TRC显著上调色氨酸转运蛋白以及IDO,使得色氨酸大量进入TRC并代谢为Kyn Kyn被TRC释放到细胞外后,通过T细胞膜表面的Kyn转运子,又进入到T细胞内,从而激活T细胞的AhR,AhR入核后直接结合PD-1启动子,启动PD-1的表达(如图)。该研究发现,在理论上加深了当前对肿瘤免疫的认识,而且有望发展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p
  • 研究揭示仿生脂蛋白系统重塑肿瘤物理屏障增强T细胞浸润
    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免疫治疗正在成为一种革命性的肿瘤治疗方案,仅适用于一小部分癌症患者。ICIs的临床反应主要依赖于肿瘤组织中浸润的效应T淋巴细胞(CTL)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然而,肿瘤组织中CTL浸润较为有限,且复杂的瘤内物理屏障严重阻碍CTL的浸润,削弱了ICIs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重塑肿瘤内物理屏障以增强CTL的浸润成为提高ICIs介导的免疫治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张志文、李亚平,以及沈阳药科大学教授王思玲团队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以Bioinspired lipoproteins of furoxans-oxaliplatin remodels physical barriers in tumor to potentiate T-cell infiltra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该研究提出并证实利用仿生脂蛋白系统高效递送一氧化氮(NO)供体-奥沙利铂前药,通过重塑肿瘤物理屏障促进CTL瘤内浸润、增强ICIs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对乳腺癌及结肠癌的临床样本检测发现,肿瘤部位广泛存在各种细胞外基质组分但CD8+ T浸润严重缺乏。基于此,科研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细胞内还原响应的NO供体-奥沙利铂前药(FO),构建高效靶向瘤内各种基质细胞的仿生脂蛋白系统(S-LFO)。研究显示,S-LFO能够在肿瘤部位高效蓄积、渗透进入肿瘤深部区域,并可到达瘤内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血管内皮细胞(ECs)等基质细胞。S-LFO处理后能够显著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灌注能力和血管密度,降低TAMs和CAFs的比例,清除Collagen、Fibronectin和chondroitin sulfate等主要细胞外基质成分,为促进CTL的瘤内浸润铺平了道路。进一步研究发现,S-LFO能够显著增加肿瘤部位CD3+CD8+ T细胞以及表达IFN-γ、Granzyme B亚型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2.96、5.02和8.65倍,并显著促进CD8+ T细胞向瘤内4T1-GFP癌细胞区域的浸润和扩散能力,进而在胰腺癌PANC02、乳腺癌4T1和结直肠癌CT26等肿瘤模型中,与aPD-L1合用显著增强了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存活期的疗效。该策略为重塑肿瘤基质屏障提高CTL浸润增强ICIs的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新方法。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复旦-SIMM联合研究基金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开放式微流控及其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操纵是生化研究的基础,它需要用户友好,多功能和精确的工具。基于流动限域原理,开放式微流控技术可以精准控制液体在微尺度开放空间中的运动。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式微流控体系,开放式微流控系统中的任意位置都可以被外部装置所触及,因此人们可以对该体系内任意目标位置的细胞样品选择性地进行高时空精度的刺激、取样、原位分析等操作。得益于该系统独特的优势,图案化细胞培养、3D 组织建模、原位在线细胞因子分析、单细胞局部化学刺激、原位单细胞采样、亚细胞修饰等多种操作可轻易实现。在本文中,作者总结了开放式微流控设计的两个基本思想,解释了主流开放微流控方法的原理,介绍了它们最近的重要应用,并讨论了开放微流体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两个基本设计思想是开放式微流控网络和探针。微流体网络可以通过移除封闭通道的固体壁得到,它可以被用来操控流体在 X-Y 方向的流动,适用于大规模、长时间、多功能的细胞培养和刺激操作,典型的方法有槽状通道、悬浮微流控、“free style”微流控等。微流控探针可以被认为是将封闭通道折断,然后将通道折起来,使其断口对准细胞进行操作:它通常是在竖直(Z)方向上操控流体流动,适用于高时空分辨率的细胞操作,典型的装置有微纳玻璃管、流体力显微镜、推拉式探针及多出口微流控探针等。微流控网络和探针相互配合可以很好地满足多种多样的细胞研究需求,尤其是在单细胞乃至亚细胞水平。该成果以题为" Emerging open microfluidics for cell manipulation "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 上,该文章被选为封面文章(front cover)。该工作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张强,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和北京工商大学生物工程系林玲教授。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2034005, 21727814, 21804026, 21621003)。论文信息• Emerging open microfluidics for cell manipulationQiang Zhang, Shuo Feng, Ling Lin,*(林玲,北京工商大学) Sifeng Mao and Jin-Ming Lin*(林金明,清华大学)Chem. Soc. Rev., 2021, 50, 5333–5348http://doi.org/10.1039/D0CS01516D第一作者• 张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现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用于单细胞研究的开放式微流控探针方法开发工作。通讯作者林金学 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化学系1984 年福州大学本科毕业,1992-2002 年在日本留学和工作,1997 年 3 月获得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 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引进”,2008 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细胞分析、空气负离子制备与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研究。在 Angew. Chem.、Adv. Sci.、Chem. Sci.、Anal. Chem.、J. Chromatogr. A 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400 余篇,授权专利 30 项,并在专利基础上研制成功多款仪器设备,得到普及推广。目前兼任中国化学会监事会监事、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等多种学术委员会委员。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责任编辑,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Luminescence、J. Pharm. Anal.、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质谱学报》和《分析试验室》等期刊副主编。《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杂志》、 Sci. Rep.、Talanta、Anal. Chim. Acta、Science China Chemistry 等多种国内外期刊编委。林玲 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生物工程系2016 年 3 月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纳米/微流体活体单细胞分析。2016 年底加入国家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2020 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21 年受聘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目前兼任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生命科学仪器》编委、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 3D 细胞微球培养和细胞药物代谢分析方法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细胞在不同微环境条件下,药物分子对特定细胞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nal. Chem., Small, Biosens Bioelectron, Chem. Comm. 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32 篇,参编书籍 2 章。(文源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探索细胞分析技术的奥秘细胞是生命组成结构的基本单位,同时细胞研究是生命科学的根基。近年来,单细胞分析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其揭示在形态、功能、组成和遗传性能上看似相同的细胞的异质性。得益于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单细胞分析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和发展。单细胞分析技术的进步极大了推进了单细胞生物学,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然而,如何精准研究单个细胞,特别是细胞与基底间的关系,是当前单细胞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更好地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现状,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走进宝藏实验室”系列活动,以生动细腻的文字记录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以极具风格的拍摄手法呈现科学仪器行业实验室的多样性,领略国内顶尖实验室的独特魅力!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走进宝藏实验室”系列活动,第二期我们就走进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国内顶级学府科研实验室的风采。林金明教授为广大网友介绍了课题组实验室的背景情况、主要仪器设备和其在实验室相关测试、研究业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也随机对林金明教授研究组三位同学进行了快问快答对话,听听他们的研究方向,以及揭秘他们在繁忙科研工作中缓解压力的小窍门… … 快来点击查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