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

仪器信息网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专题为您整合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相关的资讯

  • 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召开在即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是由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推动者、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林炳承老师发起,至今已近举办四届,初衷是主要围绕微流控芯片做技术层面的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微流控芯片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最初是把毛细管电泳的通道刻在一块芯片上,用以实现分离过程。林老师从2001年就开始组件团队,是最早在国内从事微流控芯片研究的课题组。随着流控芯片研究的深入,技术不断发展,影响力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关注该领域。全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中微流控芯片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突出。又因其由于它具有成本低、高通量、分析过程自动化、分析速度快、试剂消耗少、易于集成化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分析学科领域最活跃的发展前沿。微流控芯片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将不同的操作单元集成在一块片子上,即集样品前处理、混合、反应、分离、检测为一体的平台,可以有助于未来分析仪器向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该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经过专家们商定,今年的论坛,由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先平台,有幸成为论坛的协办单位,希望起到推动传统经典分析仪器领域与生物检测领域合作交流并实现技术与市场需求及时衔接的作用。此次论坛与以前的论坛不同的是,引入了“技术交流与产业融合”的理念,把会议打造成微流控芯片行业盛会,构建一个技术、产业与资本的一个融和交流平台。期待技术、产业与资本三方面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针对微流控芯片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一个思维碰撞交锋,增进沟通,增强理解,从而更好的推动产业发展。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微流控芯片在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发挥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附:大会主席林秉承博士简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80-1990年代从事毛细管电泳等分离分析研究, 1990年代后期至今致力于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1992年到2007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 出版中文著作7部,英文著作、年刊和专辑6部(期);持有微流控芯片等领域专利7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约70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1);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986-2016年曾先后受聘为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大学(UBC) 等六所海外大学客座教授或访问教授,曾为德国洪堡基金(AvH)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学者,Electrophoresis 杂志副主编, Lab on a Chip杂志第四届编委,现为亚太微分离分析系列学术会议(APCE)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 /p p 相关新闻: a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background-color: rgb(146, 205, 220)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01/234852.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46, 205, 220) " 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第二轮通知) /span /a /p p & nbsp /p
  • 集百家众长——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大会报告篇)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网讯 /strong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个学科交叉大融合的技术,物理、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均为微流控芯片技术做出各自贡献,可谓百花齐放,一起创造了微流控芯片领域的勃勃生机。微流控芯片技术也在该过程中“吃百家饭”逐渐成长壮大,并作为快速发展的颠覆性技术之一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会议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微流控芯片技术发展献计献策。(依报告顺序展示)& nbsp & nbsp & nbsp 相关报道链接: a title=" 肩负突破“十三五”规划颠覆性技术责任——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 style=" COLOR: #c0000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BACKGROUND-COLOR: #d8d8d8"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18/235992.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BACKGROUND-COLOR: #d8d8d8" 《肩负突破“十三五”规划颠覆性技术责任——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07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1c951af-4251-4bb7-b9d0-06cd894ba37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 nbsp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 林炳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微流控芯片的崛起和我们的责任》 /strong /p p   报告指出微流控芯片作为当代极为重要的新型科学技术平台和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已经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微流控芯片研究的主流已从平台构建和方法发展转为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从应用的需求中寻求科学问题,进而带动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在报告中林炳承以其大连研究团队的近期工作结合微流控芯片研究和产业化的新进展深刻并且扼要的阐述了其对微流控芯片这一“颠覆性”技术的看法。 /p p img title=" IMG_645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90b54d9-0627-453c-9cb5-c9a88a5a59e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张学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微流控芯片在肿瘤精准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张学记在报告中为我们带来了其课题组研究的IP-DO(Channel-Printing Device-Opening)assay方法分享,该方法不仅可以对多种细胞在同一块芯片上进行高通量成像分析,而且可以将10个左右目标细胞提取出来进行多基因转录水平分析,从而将细胞的图像信息与基因基因表达水平信息对应起来。张学记还分享了其课题组发明的一种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类似“乐高构件”的3D打印器件从而方便实现肿瘤细胞-体细胞的共培养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获取肿瘤细胞迁移和转移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并且操作简单灵活易于在普通实验室中推广使用。&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mg title=" IMG_03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4d346c0-5a1f-45fb-bd2a-c812b6ae752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Flexible Microchips》 /strong /p p   蒋兴宇报告展示的他们团队发的微流控芯片非常具有灵活性,一方面芯片应用具有灵活性,除了应用于检测还可以用于药物分析、药物筛选、组织工程等领域。另一方面芯片材质的灵活性,即芯片可以拉伸、弯曲、折叠,并可与穿戴性电子产品结合。蒋兴宇在报告中展示了新颖的纸张条码检测与多元层析结合研究成果,同时也分享了人造血管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33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c060430-7a0d-4a8c-b23d-b24ea0a5013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清华大学教授 林金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基于微流控平台的细胞共培养及生物微环境模拟的研究》 /strong /p p   林金明在报告中介绍了基于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共培养及生物微环境模拟部分研究成果。其中,林金明课题组在微流控芯片上培养了肝癌细胞,建立了一种微流控芯片上的肝肿瘤模型,成功观测到前体药物卡培他滨的代谢和作用,并与质谱联用对原药及中间代谢产物进行检测。此外他们成功构建的集成化微流控芯片,可用于细胞的共培养、缺氧诱导以及代谢物在线分析。林金明还在报告中大家展示了其设计的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38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8ef98d5-f4cb-4aac-8b25-db050435266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新材料、新技术与生物检测监测技术》 /strong /p p   周蕾指出临床检验、疾控应急、违禁筛查、食品安全等虽然分属于完全不同的行业,但其在具体的工作环节中都面临着“在现场条件下,最短时间内,筛查确定可疑靶标存在与否以及含量”的需求,即生物检测监测。周蕾老师研究的方向主要以上述需求为导向,兼顾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学研用及成果转化。周蕾团队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通过纳米材料、生物试剂、生物传感器的生产工艺研究,实现了产业化。并确立了“基于纳米材料、器件、生物应用探索的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科研方向,进而探索并挖掘了碳量子点、聚集发光材料等多种材料与器件的生物应用价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39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6a5c0d5-48eb-4d9f-b588-8d9c28ab2c1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 刘婷姣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CAF外泌体促进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研究》 /strong /p p   刘婷姣在报告中分享了其研究成果,即为了揭示CAFs及其外泌体是否能够在SACC细胞到达肺之前改造肺组织微环境,形成一个易于肿瘤细胞定植的转移微环境,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最后证明CAFs外泌体通过构建转移前微环境促进SACC肺转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4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48aeda00-87ce-42d0-abf7-0a80d4695f7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大学教授 黄岩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微流控芯片单细胞测序》 /strong /p p   黄岩谊报告中指出在单细胞和少数细胞水平上了解异质性、随机性和协同性在生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更好地把握关键生物事件如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为健康与医疗提供基础科学数据。黄岩谊团队通过微流控芯片,稳定进行单细胞俘获和定量观测,并进行单细胞测序的样品前处理,实现了高质量的哺乳动物单细胞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的测序,以及极其微量细胞的表观遗传组测序;同时还可以进行单细胞尺度上的微观定量图像获取。通过微流控技术实现针对同一个单细胞的多维度分析,由此建立两种或者多种定量测量方法间的相关性,使得很多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意义重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40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449b8f3-455c-4a73-b552-e264a324ff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海军军医大学教授 马雅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虫媒传染病媒介及其携带病原体快速侦检研究现状及其需求分析》 /strong /p p   马雅军报告中指出虫媒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曾对军队战斗力造成重大影响。随着我军执行任务的形式和环境更加多样化,虫媒传染病对部队战斗力的威胁日益增加。适于现场的快速、灵敏和准确的媒介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的一站式检测技术方法可为虫媒传染病的有效防控、以及流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马雅军在报告中也表示出她对微流控芯片技术解决该类问题的期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42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8bbb5e1-b054-42ab-868c-9a2a0710286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研究员 刘大渔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应对临床检验医学的挑战》 /strong /p p   刘大渔以一个在检验医学一线从事微流控体外诊断研究课题组的视角,扼要阐述微流控技术的优势以及临床检验领域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临床检验工作中的痛点问题,结合已有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和本课题组研究工作介绍了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在分子诊断、免疫检测以及病原微生物等三个领域的应用。刘大渔探讨了新形势下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微流控技术是应对临床检验医学挑战的有力工具,该技术将会对临床检验能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43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eaa6e02-91d9-46d6-9890-d6fc0b02a4b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 王琪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基于微流控芯片仿生肺模型的肺癌转移机制研究》 /strong /p p   王琪报告中分享了研究成果既采用PDMS材料,依据体内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培养介质、组织与组织间、器官与微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特性以及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和制作了一个能够接近肺解剖结构、模拟肺生理功能的微流控芯片仿生肺模型。通过重建肺的解剖结构,包括支气管和肺间质以及血流、气流等模拟肺的生理功能 同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重现肺癌发生及转移过程并进行相关机制等深入研究。该模型还可为其他肺部疾病的研究提供一种重要技术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74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8a5543f-2260-400b-bf20-d923d42b94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国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微纳生物颗粒的微流动操控:从惯性到弹性》 /strong /p p   胡国庆指出微纳尺度颗粒(细胞、细菌、合成颗粒、囊泡、生物大分子等)的精确操控在生物、医学、材料和环境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应用。以循环肿瘤细胞和外泌体为代表的稀有生物颗粒的高效富集与分离,一直是制约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的技术瓶颈。这些生物颗粒在血液样品中的含量极小,因此要求分离方法必须满足高的处理通量要求。胡国庆团队以微纳生物颗粒的高通量操控为目标,系统研究了惯性效应和黏弹性效应作用下微通道中微纳颗粒在迁移规律与操控机理,并将相关微流控机理成功应用于众多生化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74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818deed-da09-4373-96e2-809497f5f3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厦门大学教授杨朝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循环肿瘤细胞的识别、捕获与单细胞分析》 /strong /p p   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检测在肿瘤分期诊断、动态监测、疗效评估、药物开发和预后监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杨朝勇团队基于微流控技术,发展了高效核酸适体筛选方法,获得多条可识别不同CTC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核酸适体序列 利用流体调控与表界面调控技术,构筑了基于细胞尺寸与生物识别特性协同捕获的微流控微柱阵列芯片,实现了CTC的高效捕获与无损释放 借助微流体器件的精准操控优势,并开发了一系列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用于揭示CTC的分子病理信息。其所发展的肿瘤细胞的识别探针、捕获芯片与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在癌症的精准诊断、用药指导、疗效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5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0576640-cbe1-49ca-a43c-af1a0ca712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罗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基于肾和肝芯片的药物毒性鉴定新方法》 /strong /p p   器官芯片技术可以模拟器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仿生性,利用器官芯片进行中药毒性鉴定,结果既与体内结果比较接近,而且速度快,通量高,成本低,在动物实验前进行一轮器官芯片毒性筛查实验,可以大幅减少东阿不的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报告中展示了罗勇团队构建的两种仿生肾和肝的微流控芯片,并进行李茹药物毒性鉴定实验。结果发现顺铂的主要毒性部位为肾小管,肝微环境对毒性结果影响较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62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c40c809-5aac-459c-aceb-242635c2e86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盖宏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Digital biosensor and digital immunoassay 》 /strong /p p   盖宏伟在报告中分享了研究成果,其团队的建立了一系列基于量子点光谱成像的数字生物传感和数字免疫技术。该类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均相分析,可用于血液样品等特点。同时以微球为探针的超高灵敏免疫分析技术,可以实现10 sup -22 /sup 摩尔水平的生物标记物的绝对定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64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db307d0-74a1-4d69-8462-d87e09927ff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显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数字微流控芯片微反应器相关衍生技术的研究》 /strong /p p   在生化反应与检测如免疫样品反应与检测、珍贵样品合成、单细胞研究等具体应用中,存在对微小、微量样品捕捉、富集、纯化等特殊功能性需求。刘显明报告中展示基于数字微流控液滴平台的磁珠分离与清洗、液滴导入体积反馈控制、passive dispensing等功能性单元的研究工作,以上液滴的操作控制过程均在空气相中进行,不依赖于油相环境,生成物更加单纯,易于与检测仪器接驳且便于开展细胞研究等工作。与通道式微流控芯片相比,如果解决通量问题,数字微流控芯片作为微反应器在生化应用方面可能更具吸引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img title=" IMG_069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558f8192-4389-4bd5-a687-5142d65bf74d.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复旦大学教授 俞燕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及其微流控芯片构筑》 /strong /p p   俞燕蕾报告中展示了其团队对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并且将这新一代的光致形变高分子材料与传统微流控芯片结合,构筑出微流控芯片的核心部件,实现微管执行器到微流控芯片的制造升级以及芯片通道中生物样品输运的精确光控制,并且该方法驱动流体时无需特殊的光学装置和微组装过程可以最大程度简化微流体控制系统。为推动光控微流体技术在生物领域应用奠定了构筑材料和调控机制的重要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45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335957a-82ca-4caa-8261-3217d0dab0e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杜昱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营养代谢器官芯片的研发及其应用》 /strong /p p   器官芯片可以在细胞水平模拟组织微环境并且具有观察方便可实现实时监测,易于连接分析装置,成本低、周期短等优点。使用器官芯片代替部分动物实验进行营养代谢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杜昱光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在器官芯片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其建立的血管糖萼芯片的生理和高糖损伤模型;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层叠式大肠器官芯片 搭建了肠-肝-肾的多器官组合芯片模型。并且,其团队分别在模型上进行了实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078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9f8a922-29bf-4c4e-b1a2-bc16d29ce9a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 尹小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临床微生物检验:不足与需求》 /strong /p p   尹小毛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尽管临床微生物检验领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临床诊断需求,临床微生物检验尚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表示基于当前临床微生物检验存在的不足,医生和患者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快速、简便和准确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方法 样本检验方法以及相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和通量较高的全自动仪器 可以及时提供正确有效信息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报告和实验室对于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选择的可靠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9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9854b56-72ca-4150-9be2-9a8d62fc966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研究员 许文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作《微流控技术在生殖与围生医学的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 /strong /p p   许文明报告围绕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如,微流控技术在单个细胞分离、干细胞分离、3D细胞培养、组织芯片模型、精子优选应用等技术上的发展。并重点从生殖领域内的科研与临床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在上述领域的方向作了详细的梳理。他表示对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殖与围生医学,药物筛选与毒理测试等多领域的应用需要病人、医生、多学科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与交流。 /p p   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大会报告,包罗微流控芯片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应用,全景展示了我国微流控芯片技术研究水平以及未来发展和产业化方向。希望像林炳承老师期待的那样,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可以加入到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应用的队伍中,这样微流控芯片技术才能更加成熟,最终真正全面造福人类! /p p & nbsp /p
  • 肩负突破“十三五”规划颠覆性技术责任——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2月16日由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仪器信息网协办的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于北京中粮健康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的微流控技术与应用专家学者及投资方代表共1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共16个特邀报告和14个大会报告,旨在为技术、产业与资本搭建一个融和交流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2513b62-75a5-472d-83aa-a19488e5a8c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会议现场图 /strong strong & nbsp /strong /p p   本届会议为期2天(12月16日-17日),30个大会报告就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应用及市场进行系统阐述交流。会议还设置了“坐而论道”-----微流控产业沙龙环节,讨论我们中国的微流控芯片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我国微流控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9435616-5b53-49c0-89c7-64c36a156cf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strong strong 杜昱光 /strong /p p   16日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杜昱光研究员主持。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炳承与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张学记教授分别开幕式上做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34d945a-9e47-4ab2-a1d6-a6aa884312e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 nbsp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 林炳承 /strong /p p   林炳承为我们国家的微流控芯片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其培养的弟子中有20余人左右目前在不同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及医院带领团队从事着微流控芯片技术或者相关应用方面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1def6d6-d767-4ca6-82a6-80221744eb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张学记 /strong /p p   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张学记教授为大会致辞并以其课题组的两种技术为例为我们展示了微流控芯片在肿瘤精准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p p   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重要保障,如何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医疗是全世界科员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能够在纳升级别对溶液进行精准操控的研究平台,在解决应用于精准医疗时有着先天的优势。精彩并振奋人心的开幕式报告结束后,开幕式后是特邀大会报告环节,蒋兴宇、林金明、黄岩谊、杨朝勇、俞燕蕾、王琪、周蕾、胡国庆、马雅军、盖宏伟、杜昱光、尹小毛、许文明、周一林等14位专家及投资界代表在会议中分享前沿成果与产业化经验。更多报告详实内容,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的报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5c4a6f2-aa7d-412f-8055-fc87ed94e4a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坐而论道”——微流控产业沙龙 /strong /p p   该环节邀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清华大学林金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教授周蕾,高通亚太区IT总监周一林,北京百康芯董事长张国豪作为特邀嘉宾就人造器官芯片技术需突破的难点、解决方案、产业化方向以及微流控芯片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专利保护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表示目前器官芯片在仿生后进行药物活性检验而代替动物实验方面非常具有应用价值。而自主专利是技术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是保护自己知识产权专利筹码,同时林炳承教授也提醒大家关注微流控芯片标准问题。 /p p   与此同时,本次会议吸引了多家投资公司参与,多家投资公司代表全程参会对微流控芯片技术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高通的周一林带来报告《How China values its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area like Biotechnology》,强云资本的刘志强带来报告《医疗器械公司如何融资》,华大共赢的纪昌涛带来报告《生命健康领域内的技术与模式创新研究》。 /p p   此外本次会议也得到北京百康芯、中科芯瑞(苏州)生物、深圳博瑞生物、北京深蓝云生物、深圳合川医疗、杭州霆科生物等厂商的鼎力支持,并带来他们最新技术及产品展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 nbsp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ca46170-bbfe-47e4-8e0f-5db1df773932.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f31b2be-1a29-45d9-b837-98f1c98a0d8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公司展位现场交流图 /strong /p p strong & nbsp /strong /p p & nbsp /p p & nbsp /p

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相关的方案

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相关的论坛

  • 小的不能再小的微型实验室,微流控芯片实验室

    中国在微流控芯片领域的水平和国外相差不大,而且中国已经有微流控芯片研发生产企业,在网上直接搜索“微流控芯片”便可以找到生产企业和微流控芯片相关资料文章。 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在美国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在欧洲被称为“微整合分析芯片”(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s),它是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实现的主要平台,可以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有着体积轻巧、使用样品及试剂量少,且反应速度快、可大量平行处理及可即用即弃等优点的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微流控芯片采用类似半导体的微机电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建微流路系统,将实验与分析过程转载到由彼此联系的路径和液相小室组成的芯片结构上,加载生物样品和反应液后,采用微机械泵。电水力泵和电渗流等方法驱动芯片中缓冲液的流动,形成微流路,于芯片上进行一种或连续多种的反应。激光诱导荧光、电化学和化学等多种检测系统以及与质谱等分析手段结合的很多检测手段已经被用在微流控芯片中,对样品进行快速、准确和高通量分析。微流控芯片的最大特点是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形成多功能集成体系和数目众多的复合体系的微全分析系统?微型反应器是芯片实验室中常用的用于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构,如毛细管电泳、聚合酶链反应、酶反应和DNA 杂交反应的微型反应器等 。其中电压驱动的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 CE) 比较容易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因而成为其中发展最快的技术。它是在芯片上蚀刻毛细管通道,在电渗流的作用下样品液在通道中泳动,完成对样品的检测分析,如果在芯片上构建毛细管阵列,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对数百种样品的平行分析。自1992 年微流控芯片CE 首次报道以来,进展很快?首台商品仪器是微流控芯片CE ( 生化分析仪,Aglient) ,可提供用于核酸及蛋白质分析的微流控芯片产品。 微流控芯片的特点  芯片集成的单元部件越来越多,且集成的规模也归来越大,使着微流控芯片有着强大的集成性。同时可以 大量平行处理样品,具有高通量的特点,分析速度快、耗低,物耗少,污染小,分析样品所需要的试剂量仅几微升至几十个微升,被分析的物质的体积甚至在纳升级或皮升级。  廉价,安全,因此,微流控分析系统在微型化。集成化合便携化方面的优势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合成筛选、环境监测与保护、卫生检疫、司法鉴定、生物试剂的检测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我国在微流控分析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国外晚了四到五年,但在多个相关的学科领域都具有足够的积累与优势,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微流控芯片市场,用中国的芯片产品占领这一市场是我国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使命。3月26日多名微流控领域的专家也将参加在上海举办的2015(第三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峰会,共同对微流控的先进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我国的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进行更多的解读。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微流控芯片蓬勃的发展在我国很快将会到来。

  • 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征求《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意见的通知

    [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各有关单位:[/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根据《标准化法》、《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编制的团体标准《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征求意见。[/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诚挚邀请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上述标准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填写《征求意见表》(附件3)。该标准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2月29日,请在截止日期前将意见反馈至协会联系人邮箱。[/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联 系 人:韩沁沁[/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联系电话:027-87167501/13871460504[/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邮 箱:HBAEPI@163.com[/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 [/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附件:[/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1、《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2、《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3、《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表[/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 [/size][/font][align=righ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size][/font][/align][align=righ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2024年1月29日[/size][/font][/align][img]https://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img][url=https://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40129/6384213639830088554388813.docx]《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表.docx[/url][img]https://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img][url=https://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40129/6384213639881491493947482.docx]《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docx[/url][img]https://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img][url=https://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40129/6384213639914493385449783.pdf]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征求《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意见的通知.pdf[/url][img]https://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img][url=https://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40129/6384213639957995872751022.pdf]《用于水质检测的微流控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pdf[/url]

  • 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进展

    微流控芯片具有液体流动可控、消耗试样和试剂极少、分析速度成十倍上百倍地提高等特点,它可以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进行上百个样品的同时分析,并且可以在线实现样品的预处理及分析全过程。用于制作微流控芯片的加工技术大多继承自半导体工业,其加工过程工序繁多,且依赖价格高昂的先进设备。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显著简化微流控芯片的加工过程,在打印材料的选择上也非常灵活。http://www.whchip.com/upload/201702/1487123319960727.jpg3D打印基于毛细驱动的微流控芯片 浙江大学贺永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毛细驱动的3D打印微流控芯片(μ3DPADs),其无泵驱动的特点与现有的纸基微流控芯片类似。对于纸基微流控芯片来说,毛细驱动的优点是不需要外界泵驱动,体积小,成本低,非常适合于Point-of-Care(POC)系统等资源紧缺的应用场合。但毛细驱动的缺点是流动场都被动的由毛细力控制,无法实现复杂的流动控制及流场的可编程。通过3D打印可以将2D的纸基微流控芯片扩展到3D尺度。维数的增大带来的优势是我们可通过调控其流道深度来实现流速的可控(流场的可编程)。一系列的实验证实该微流控芯片是目前2D纸基微流控芯片的有效补充,该微流控芯片适合于希望以无驱方式简化流体驱动的同时又希望能实现一些复杂的流动控制。3D打印结合微流控芯片加速药物检测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维克森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科学研究所以及再生医学机构的助理教授Aleksander Skardal博士和Adam R Hall博士通过3D打印结合微流控芯片加速药物检测。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三维装置,将肝细胞包围在一个可以模仿ECM的生物聚合物中。肝细胞被UV交联水凝胶溶液混合在一起,放入装置内,实施定域光聚合技术,在原位生成组织结构。使用水凝胶是因为它能“特殊模仿自然ECM的特性,”根据研究显示。该结构在装置内可保持7天稳定。研究人员随后用0-500mM的乙醇,与上述结构混合进行毒理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乙醇的量对细胞活力有系统的影响。此外,对肝功能的分析评估表明,增加乙醇暴露后,人体血清白蛋白和尿素的输出量有显着减少。3D打印“器官芯片”此外,生物3D打印技术在制造复杂3D人体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潜力。微流控系统可以为3D 组织提供营养、氧气和生长因子,在实验室环境下重现各种疾病的微环境,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致病机理研究、细胞发育机制探讨等领域。未来,先进的生物3D打印机不仅可以打印微流控平台,还可以同时在微流控平台中直接打印出定制化的微观人体组织。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Towards Single-Step Biofabrication of Organs on a Chip via 3D Printing(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器官生物芯片的一步制造)一文中描述到,传统的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利于实验室进行芯片设计的快速迭代和快速制造。将3D打印技术用于制造微流控生物芯片则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实现微型流体通道的快速制造,有利于设计的快速迭代,提高了基于微流控研究的跨学科性,并加速创新。

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相关的资料

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相关的仪器

  • CellASIC 微流控细胞芯片实验室还原体内自然的细胞生长环境 将动态细胞培养与分析完美结合在体外环境中对活细胞或微生物进行功能研究与检测对于基础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各类生物学科以及药理学、基础医学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对深入了解细胞的生理代谢机制、生长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在整体实验过程中,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有着与遗传因子同等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实验数据结果。如何为细胞提供一个与体内环境相似的体外生长环境,是科研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无法对体外环境进行精确的动态监控,因此绝大多数实验采取的仍是终点检测法。其优势是利于实验操作,可得到大量的数据结果,但是对于一些瞬时反应结果或动态过程,例如加药处理后细胞的变化过程,神经细胞的凋亡及潜在机制等,却无法得到一个良好的动态监测结果。CellASIC 微流控细胞芯片实验室是专门针对这一空白领域设计的体外细胞培养与功能分析平台,这一体系建立在微流控技术基础上,涵盖了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微加工和生物工程的等多门学科,可对微尺度下的流体进行精确控制,具备小体积,微样本量和低能耗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体内生长条件,为细胞体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动态生存环境,使外界环境对样本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与显微镜结合,通过设定操作软件,自动完成对细胞生长状态的长期监控和功能检测如:细胞活性,蛋白转运与定位,趋化性分析,药物代谢机理等。
    留言咨询
  • 1、客户定制微流控芯片进样夹具简介:为了方便给微流控芯片进样,解决微流控芯片进样时接口不耐压、易漏液、密封性差等问题,中芯启恒可根据客户芯片图纸或者芯片实物,设计微流控芯片进样夹具。若客户有夹具图纸,也可以直接发图纸给我们加工。2、微流控芯片进样夹具的特点:1)夹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芯片循环使用次数,不易损坏。 2)温度和压力耐受范围广,可以配合光学检测系统,便于实验观察。3)接口处耐压性增强,密封性更好,不易漏液。 4)在芯片操作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导管的拆卸也更加方便。5)在重复实验时,客户可以很方便的更换芯片,提高了实验效率。3、微流控芯片进样夹具展示:
    留言咨询
  • Enplas融合了超微细精密注塑与加工技术,提供纳米级和微米级的高精度高性能微流控芯片和无内毒素的广泛产品项目。正因为需要精通从生物化学到电气、流体、机械、光学等广泛领域的见识,属于难以批量生产的领域,才能发挥恩普乐斯的本领。Enplas依靠模具设计、制造、评测的技术基础,不仅能够试制,而且还能利用专用生产线大量生产。可以与客户共同运用评测技术,以批量生产为目标,从各种角度提出合理建议,这也是Enplas的一大优势。 按照生物化学应用的需要,开发、设计、试制、制造高精度高功能塑料微流控芯片。不仅可以批量生产,还可以提供直到建立评测系统为止的广泛服务,以支持客户的开发。
    留言咨询

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相关的耗材

  • 微流控芯片光刻机系统配件
    微流控芯片光刻机系统配件专业为微流控芯片制作而设计,用于刻画制作微结构表面。微流控芯片光刻机采用多功能一体化设计理念,一台光刻机具有六个传统单一的表面刻划机器的功能,而且不需要无尘环境,用户安装使用不再需要单独建设超净间,从而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经济性和方便性。 微流控芯片光刻机全自动化和可编程操作,适合几乎所有常用材料,可以根据用户的芯片衬底基片尺寸,形状和厚度进行调节。微流控芯片光刻机是一种无掩模光刻系统,具有两个易操作的软件,用户可以创建个人微结构图案,从单个微通道到复杂的微观结构都可以创建。微流控芯片光刻机具有技术突破性设计和灵活性优势,非常适合加工微纳结构用于MEMS,BioMEMS,微流控系统,传感器,光学元件,MicroPatterning微图案化,实验室单芯片,CMOS传感器和所有其他需要微结构的应用。这款无掩模光刻系统可以快速而轻松地做出许多种微图案结构,从最简单到非常复杂的都可以。它的写入磁头装备有一个激光二极管(波长405纳米- 50毫瓦),光学扫描器和F-θ透镜(405纳米)。激光束根据设定微结构图案而运动。为了方便使用,较好的再现性和较高的质量,焦距是可以根据基片厚度进行调节的。图像采集期间可以使用控制面板调节焦距。几个基片厚度都可以使用。编程参数被保存以供以后使用,修改或其他用户使用。 编号 名称 MSUP 基于无掩模光刻系统和湿法刻蚀技术的微结构化表面的单位生产。
  • 微流控芯片lab-on-chip
    微纳立方为您提供了各种应用场合的微流控芯片,及相关附件,如下:微流控 PDMS芯片微流控 玻璃芯片塑料芯片细胞培养芯片微纳立方为客户提供用途各异的细胞培养芯片,示例如下:MicronitCellixVena8 Fluoro+TM Biochips 微流体芯片; Vena8 Endothelial+TM Biochips 微流体芯片 ;VenaT4TM Biochips 微流体芯片 ; Vena8 Glass Coverslip Biochips 微流体芯片; VenaDeltaY1TM Biochips 微流体芯片 ; VenaDeltaY2TM Biochips 微流体芯片 ;电阻抗测试芯片 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微流控芯片夹具类微流控芯片及附件毛细管,接头,插头等配件————————————————微流控产品:MFCS-EZ 微流体进样系统FRP流速监测系统恒流控制功能M-Swich通道切换解决方案微流控系统专用显微镜微流控分析系统… … 如上为微纳立方为微流控芯片系统提供的各种用途应用产品及附件,如有相关问题,欢迎关注微纳立方
  • 台盼蓝(TB)微流控芯片
    微米级的系统结构中包括了纳米司机包埋区、反应混合区、细胞均匀分布 的检测区等功能单元,通过专利技术实现了对细胞仰恩进行试剂染色、充分混合与均匀分布的精准操控,提高了检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基于化学、生物及细胞、器官中的流动,配合在低雷诺数层流、生物流体等理论,浚真生命科学团队针对微尺度下细胞的流动特点与细胞生长微环境研发芯片,用于细胞计数、细胞密度及活率分析,拓展功能包括微载体细胞分析、细胞凋亡、细胞转染、磁珠残余等,在生命科学研究、疾病模拟、毒性预测、新药研发及精准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专利纳米工艺包埋染料试剂,无杂质干扰;专利微流控芯片设计,大大减小了细胞损伤,提高检测准确性;微流控管路设计,避免流路污染,设备免维护;染色/混匀功能合一,精巧简约创新 专利ZL 202111262251.3设计 纳米试剂工艺稳定 精准控制染料比例 无杂质,免干扰高效 独特管路设计,免污染 TB包埋,自动染色

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