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低损耗激光镜

仪器信息网低损耗激光镜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低损耗激光镜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低损耗激光镜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低损耗激光镜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低损耗激光镜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低损耗激光镜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低损耗激光镜相关的解决方案。

低损耗激光镜相关的资讯

  • 极低损耗研究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如何尽可能降低损耗,测试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粒度和矿物组成?7月4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佘振兵、汪在聪教授科研团队在月壤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样品消耗极低的新技术,可同时测定月壤的粒度和矿物组成,对于解释月球深空探测轨道遥感光谱数据、理解月球岩浆活动和空间风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中英文版同时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该校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曹克楠,佘振兵教授为通讯作者,汪在聪教授等为合作作者。去年7月,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在聪领衔的团队申请到嫦娥五号首批月球样品,共200毫克。汪在聪介绍,“这批样品非常珍贵,我们获取的样品极为有限,可允许的损耗量仅为50毫克,要出更多研究成果,需要我们尽可能降低损耗。”自1970年代以来, 科学家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研究月壤样品,但前人所采用的方法通常需要消耗较多样品,并且难以同时获得矿物组成和粒度、形貌等多方面的信息。该研究团队基于拉曼光谱微颗粒分析技术,开发了以极低的样品损耗量,同时测定颗粒样品粒度和矿物组成的新方法,并成功运用到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研究,这一研究技术在月壤研究中的应用在世界上尚属首次,以往的技术通常只能开展粒度或矿物组成其中一项研究。该研究每次仅需约30微克样品,在获取多维度信息的同时,将样品损耗降到最低,并且样品制备简单,极大地降低了该流程可能带来的样品污染问题。另外,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一个矿物粒度和组成的多元化信息数据库,有助于发现稀有矿物相。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未来火星和小行星等其他天体返回的微颗粒样品,进行快速分析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该研究发现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平均粒度为3.5微米,且呈单峰式分布,表明其具有较高成熟度,即受到的太空风化强烈。“矿物粒度是指颗粒的直径,最细的面粉平均粒度超过100微米,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比面粉还细几十倍”,汪在聪表示,月壤粒度的测定对于研究太空风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研究团队还建成了一个月壤矿物的光谱数据库,并用它所分析的颗粒进行自动识别,获得每一种矿物相的粒度和体积等信息,计算得出不同粒径下矿物的模式丰度。研究人员发现在1-45微米粒度范围内的矿物组成为:辉石、斜长石、橄榄石、铁钛氧化物、玻璃等。该研究还识别出月壤中的一些微量矿物相,例如磷灰石、石英、方石英和斜方辉石等,其中斜方辉石的发现为首次报道,这表明嫦娥五号月壤中可能含有极少量的月球高地物质。上述成果为解译嫦娥五号着陆区的风暴洋北部地区光谱遥感数据,提供了地面实况信息,并为理解该区域深部和表面演化历史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使用的样品由中国国家航天局提供,分析测试由地大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技术预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 电子探针丨带您走进光纤的微观世界-低损耗光纤
    导语信息关乎一切,为满足信息化数字化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目标和要求,国家层面在算力枢纽、大数据和云计算集群、“东数西算”等工程作了资源调配和长远的规划。用户层面对高质量视频和数据传输需求、对低时延的更苛刻要求、5G技术使用的接入,以及千兆光纤入户规划,对超高速互联网接入的追求似乎永无止境。低损耗光纤的研究正是为了满足高质量的数据接入需求。岛津电子探针通过搭配52.5°高取出角和全聚焦晶体波谱仪,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征,可以为光通信企业及研究院的产品生产、研发、技术突破等方面,如未来的多芯或空芯的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光纤损耗小科普光纤损耗是指每单位长度上的信号衰减,单位为dB/km。光纤损耗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传输距离或中继站间隔距离的远近,对光纤通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光纤之父高锟博士提出:光纤的高损耗并不是其本身固有的,而是由材料中所含的杂质引起的。之后,科研人员和光通信企业开始致力于光纤损耗降低的课题研究。根据光纤损耗,把光纤大致分为普通光纤、低损耗光纤、超低损耗光纤三类,其中,&bull 普通光纤衰减为0.20dB/km左右,&bull 低损耗光纤衰减小于0.185dB/km、&bull 超低损耗光纤的衰减小于0.170dB/km。长久以来,国外厂商在低损耗和超低损耗光纤的研究中保持领先地位。现在国内新建主干网络以及骨干网的升级改造中已有大规模低损耗光纤的部署。岛津电子探针的特点岛津电子探针EPMA通过配置统一四英寸罗兰圆半径的、兼具灵敏度和分辨率的全聚焦分光晶体,以及52.5°的特征X射线高取出角,使之对于微量元素的测试更具优势,不会错过微量元素的轻微变化。【注:从微米级别空间尺度产生的元素特征X射线经过全聚焦晶体衍射后还会汇聚到微米级别范围,不会有检测信号的损失,也无需在检测器前开更大尺寸的狭缝,从而具有更高的特征X射线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注:高取出角可获得特征X射线试样在基体内部更短的穿梭路径,减少基体效应的影响,即更少的基体吸收更少的二次荧光等,从而具有更高的特征X射线检测灵敏度。】在远距离传输中,由于光纤材料的吸收(材料本征的紫外和红外吸收以及金属阳离子和OH-等杂质离子吸收)和散射、光纤连接以及耦合等方面造成的衰减问题难以避免,低损耗光纤的推出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骨干网改造、超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过程中,低损耗(Low-loss optical fiber, LL)、超低损耗(Ultra-low-loss optical fiber, ULL)光纤已有大规模部署。我们使用岛津电子探针EPMA-1720测试了两种低损耗光纤。&bull 第一种光纤为单模光纤,纤芯直径10μm,掺杂Ge+F。低损耗光纤元素分布情况测试结果如下:&bull 第二种光纤纤芯为比较高纯度的SiO2,在包层区掺氟降低折射率,未掺杂常规元素Ge。定量元素线、面分布特征分析见以下系列图。超低损耗光纤元素分布情况测试结果如下:结语信息通信是重要的国家级基础设施,通信光纤建设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对高质量数据通信要求都在不断提高。目前骨干超高速400G、800G乃至1T的工程规划都给光通信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研发和生产亦是永无止境。岛津电子探针有着高灵敏度和高元素特征X射线分辨率的特性,能够为光通信企业及研究院的产品开发、技术突破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检测和分析手段。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Advanced Materials: 可调谐低损耗一维InAs纳米线的表面等离激元研究
    亚波长下光的调控与操纵对缩小光电器件的体积、能耗、集成度以及响应灵敏度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外场驱动下由电子集体振荡形成的表面等离激元能将光局域在纳米尺度空间中,是实现亚波长光学传播与调控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表面等离激元技术应用的关键目标是同时实现:①高的空间局域性,②低的传播损耗,③具有可调控性。但是,由于金属表面等离激元空间局域性较小,在长波段损耗较大且无法电学调控限制了其实用化。可喜的是:近期,由中科院物理所和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报道了砷化铟(InAs)纳米线作为一种等离激元材料可同时满足以上三个要求。作者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场光学显微镜(neaSNOM, s-SNOM)在纳米尺度对砷化铟纳米线表面等离激元进行近场成像并获得其色散关系。通过改变纳米线的直径以及周围介电环境,实现了对表面等离激元性质的调控,包括其波长、色散、局域因子以及传波损耗等。作者发现InAs纳米线表面等离激元展现出:①制备简易,②高局域性,③低的传波损耗,④具有可调控性,这为用于未来亚波长应用的新型等离子体电路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该工作发表在高水平的Advanced Materials 杂志上。图1 neaspec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neaSNOM图2 InAs纳米线中表面等离激元的红外近场成像研究a) s-SNOM实验测量示意图;b) InAs纳米线的AFM形貌图;c) InAs纳米线的红外(901 cm?1)近场光学成像;d) 相应的模拟结果;e) c和d相应区域的界面分析;f) InAs纳米线的红外(930 cm?1)近场光学成像;g) InAs纳米线的红外(950 cm?1)近场光学成像;h) InAs纳米线的红外(930 cm?1)近场光学成像。该研究小组通过neaspec公司的散射型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配合901–985 cm?1可调谐中红外QCL激光器,采用neaspec公司具有的伪外差近场成像技术的neaSNOM近场光学显微镜,对约为104 nm长的InAs纳米线的表面等离激元进行了研究。从近场成像图(图2 c)中可以看出,在930 cm?1红外光及AFM探针的激发下,表面产生的等离激元沿InAs一维纳米线传播,并从纳米线边缘反射回来产生相应的驻波图形。另外,可以通过定量分析表面等离激元传播的相邻的两个节点((λp/2)的空间距离来推断表面等离激元传播的波长(λp)。同时,作者也在不同的红外波长下(930, 950, 和985 cm?1,图2 f, g, h)对InAs纳米线的表面等离激元进行了纳米尺度近场光学成像研究,结果显示出相似的驻波图形。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作者通过neaspec公司的散射型近场光学显微镜对InAs纳米线的近场成像研究成功观察到了InAs纳米线中的一维等离激元。该研究在通过s-SNOM红外近场光学显微镜展示了在InAs纳米线中等离激元的真实空间成像。作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其等离激元的波长以及它的阻尼都可以通过改变InAs纳米线的尺寸和选择不同基底来调控。研究显示半导体的InAs纳米线具有应用于小型光学电路和集成设备的巨大潜力。作者的发现开辟了一条设计与实现新型等离激元和纳米光子设备的新途径。同时,该研究也展示了neaspec公司的散射型近场光学显微镜在半导体一维或二维材料纳米光学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截止目前为止,以neaspec稳定的产品性能和服务为支撑,通过neaspec国内用户不断的努力,neaspec国内用户2018年间发表了关于近场光学成像和光谱的文章共14篇:其中包括4 篇Advance Materials; 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 Science;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和Nanoscale等。伴随更多的研究者信赖和选择neaspec近场和光谱相关产品, neaspec国内群的不断的持续增加,我们坚信neaspec国内用户将在2018年取得更加丰厚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Tunable Low Loss 1D Surface Plasmons in InAs Nanowires,Yixi Zhou, Runkun Chen, Jingyun Wang, Yisheng Huang, Ming Li, Yingjie Xing, Jiahua Duan, Jianjun Chen, James D. Farrell, H. Q. Xu, Jianing Chen, Adv. Mater. 2018, 1802551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802551相关产品及链接:1、 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 neaSNOM: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70040.htm2、 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94218.htm3、 太赫兹近场光学显微镜 THz-NeaSNOM: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70098.htm
  • 世界首台!我国成功研制双光子-受激发射损耗(STED)复合显微镜
    p   在常规光学显微系统当中,由于光学元件的衍射效应,平行入射的照明光经过显微物镜聚焦之后在样品上所成的光斑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点,而是一个具有一定尺寸的衍射斑。在衍射斑范围内的样品均会发出荧光,导致这些样品的细节信息没有办法被分辨,从而限制了显微系统的分辨能力。随着扫描电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的出现,实现纳米量级分辨率的观测已经成为可能,但是以上这些技术仍然存在对样品破坏性较大,只能观测样品表面等缺点,并不适合对于生物样品,特别是活体样品的观测。因此,研究人员们急需找到一种光学的超衍射极限显微方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们陆续提出了多种超分辨显微技术来实现超越衍射极限的高分辨率。在这些方法之中,以德国科学家S.W.Hell在1994年提出的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STED)的发展最为成熟,应用也最为广泛。 /p p   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STED)是通过受激发射效应实现减小有效荧光发光的面积。一般STED显微系统中包含两束照明光,一束为激发光,一束为损耗光。当激发光的照射使得衍射斑范围内的荧光分子被激发,其中的电子跃迁到激发态后,损耗光使部分处于激发光斑外围的电子以受激发射的方式回到基态,而位于激发光斑中心的被激发电子则不受影响,继续以自发荧光的方式回到基态。由于在受激发射过程中所发出的荧光和自发荧光的波长及传播方向均不同,因此探测器观测到的光子均是由激发光斑中心的部分荧光样品通过自发荧光方式产生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小有效荧光的发光面积,提高系统的分辨率。 /p p   目前,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的关键主要集中在损耗光斑的调制,激发光与损耗光激光类型和波长的选择等方面。 /p p   根据国家科技部消息,近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的支持下,由苏州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吉林亚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数字诊疗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双光子-受激发射损耗(STED)复合显微镜获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国内外首台双光子-STED复合显微镜样机。项目组完成了显微镜系统中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制,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面阵CMOS相机和长工作距离大数值孔径物镜等核心部件,打破了国外相关产品对我国的垄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003b5e67-5cf9-4afd-8932-d8a32c788f59.jpg" title=" 首台复合显微镜.png" alt=" 首台复合显微镜.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内外首台双光子-STED复合显微镜样机 /strong /p p   在当今生物学及基础医学的研究中,超分辨显微光学成像是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国外双光子-STED成像技术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都已经成功搭建了双光子-STED成像实验系统 而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双光子STED成像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国际上尚未出现相应的产品。因此,双光子-受激发射损耗(STED)复合显微镜的成功研制对于满足我国生物医学等前沿基础研究的定制化需求、提升创新能力以及推动我国显微镜行业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p
  • 鑫图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双光子-受激发射损耗(STED)复合显微镜”的研发
    2017年10月20日,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专项"双光子-受激发射损耗(STED)复合显微镜"项目(2017YFC0110200)实施交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鑫图总经理陈兵在会上作了关于"下一代sCMOS相机"的技术汇报。 该项目以研发及产业化双光子-受激发射损耗(STED)复合显微镜为主要目标,力图在"适用于双光子成像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基于中空贝塞尔淬灭光场调控的STED 成像技术" 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在长工作距离显微物镜、飞秒激光器和CMOS 相机等核心部件能自主研发,实现高端光学显微镜的技术创新与装备国产化。项目研发团队是由多名在光学显微成像领域有着丰富研究与产业化经验的资深人员组成,在双光子显微成像、STED超分辨成像及仪器化开发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基础。在双光子显微成像方面,项目负责人郑炜博士从2006 年起就开始双光子显微成像的相关研究,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双光子\谐波\光声三模态显微镜。在STED成像方面,项目核心成员席鹏教授是国内公认的STED技术领航人,是他首次在国内实现了STED超分辨显微成像,并将STED分辨极限推进到19nm的理论极限,刷新了STED在生物成像上的记录。在产业化方面,申报企业南京东利来公司是中国光学与光子学标准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单位,是中国显微物镜、目镜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福州鑫图光电有限公司依托其在科学相机产业化方面的优势有幸参与其中,承担该项目核心部件sCMOS相机的研制,助力核心部件国产化目标。
  • 詹求强教授课题组《自然通讯》新成果:非线性荧光损耗机理及超分辨成像技术获进展
    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教授詹求强课题组在非线性荧光损耗机理及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5月2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在荧光损耗物理机理上,提出了受激辐射诱导激发损耗新机理,“拔本塞源”式对敏化能级进行损耗,从源头阻断荧光的激发能量,新机理带来的“荧光损耗放大效应”大幅降低了超分辨所需要的激光光强,在低光强条件下实现了9种不同光谱探针的荧光损耗。在超分辨成像技术上,由此发展了一种通用性强的基于单对低光强、近红外、连续波激光的多色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多色STED超分辨系统所依赖的多对超快脉冲光束协同工作的复杂系统、高成本、低稳定性等问题。受激发射损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超分辨显微镜的概念由德国科学家Stefan W. Hell于1994年提出,该技术于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然而,传统STED显微镜存在原理性局限和问题:受激辐射作用如果要在与自发辐射(寿命有机染料通常为纳秒级)竞争中占主导,通常需要高功率的超短脉冲(飞秒/皮秒)激光作为损耗激光,这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光漂白、光毒性和重激发背景等问题。此外,多色STED超分辨技术和系统复杂度高、成本高、维护难。詹求强自2017年起带领研究生探索新机理,最终以STED原理性缺陷为突破口,提出全新机理解决了关键问题。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是一种纳米荧光探针,具有近红外激发、反斯托克斯位移大、无背景荧光、发光极其稳定等独特优势。上转换纳米探针通常是一个敏化-发光二元系统,敏化离子负责吸收激发光能量,然后传递给发光离子辐射波长更短的荧光。为解决STED面临的上述难题,詹求强课题组基于上转换荧光技术提出了全新的思路:抑制敏化离子和发光离子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就可以切断对发光离子的能量补给,使得发光离子被“釜底抽薪”,即受激辐射诱导激发损耗(Stimulated-emission induced excitation depletion, STExD)机理。结合上转换发光的多光子非线性泵浦依赖特性(非线性效应随泵浦的光子数增多而不断增强),实现了光子数越高的荧光能级电子损耗越强烈,STExD机理具有传统STED所不具有的对荧光损耗进行非线性放大的独特效应,与之伴随的技术意义就是可以逐级降低高能级荧光损耗所需要的饱和光强,这突破了传统STED中的饱和光强理论的限制(实验测得值显著低于传统理论值)。基于此,课题组使用740 nm的激发光和1064 nm的损耗光,在钕掺杂的上转换荧光探针中实现了高达99.3%的超高损耗效率,损耗饱和光强降低至23.8 kW/cm2,比传统STED探针降低了3个数量级。结合上转换发光一对多的敏化-发光特性,STExD可以实现一对激光实现对多种UCNPs探针的光开关控制。钕离子是上转换发光常用的敏化离子,可以单独或与镱离子联合敏化多种发光离子,课题组利用镱离子的能量传递桥梁作用,仅使用一组固定波长的激光器就成功实现了铒离子,钬离子的高效荧光损耗,损耗效率分别超过90%和80%。进一步地,也分别在镨、铕、铥、铽掺杂的体系中实现了高效的荧光损耗效应,总计实现9种不同光谱探针的同时荧光损耗。以此新机理STExD为基础,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单对低光强、近红外、连续波激光的多色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分别对钕(黄色),铒(红色),钬(绿色)掺杂的上转换荧光探针实现了不同颜色的超分辨成像,原始图像分辨率达34 nm,并进一步实现了钕、钬掺杂的上转换荧光双色超分辨成像。通过荧光探针的表面改性和特异性修饰,课题组成功将上转换荧光探针免疫标记到HeLa癌细胞的肌动蛋白纤维,实现了亚细胞结构的超分辨生物成像。该工作提出的STExD通用发光损耗策略巧妙地利用了上转换荧光的传能发光特性,为解决传统STED技术的问题、开发新型探针提供了新的方案,为开发低光毒性、深层组织(近红外II区损耗激光)的多色超分辨成像技术奠定了基础,在突破衍射极限的光传感、光遗传学、光刻等前沿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郭鑫、蒲锐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来自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的刘海春博士、Jerker Widengren教授等人以及詹求强课题组2016级黄冰如、2015级吴秋生等硕士生对该课题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詹求强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经费的支持。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0114-z
  • 双模微腔半导体激光器及应用
    双模激光器适用于光纤毫米波通信,甚至是速度更高的亚太赫兹的通信,即通过把两个模式的信号光通过光纤传输到信号的位置,在所需要的地点再用高速的探测器把微波信号发射出去。光纤通信相比于微波最大的好处是损耗更低,适用于长距离的传输。使用双模激光器,光纤毫米波借由光纤可以进行低损耗的传输,从而传输到很远的位置,直到需要的地方再转换成微波。  视频选自2020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与应用网络会议(报告人: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 黄永箴)
  • 半导体所等在高功率、低噪声量子点DFB单模激光器研究中获进展
    分布反馈(DFB)激光器具有结构紧凑、动态单模等特性,是高速光通信、大规模光子集成、激光雷达和微波光子学等应用的核心光源。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领域呈现爆发态势,亟需高算力、高集成、低功耗的光计算芯片作为物理支撑,对核心光源的温度稳定性、高温工作特性、光反馈稳定性、单模质量、体积成本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涛-杨晓光团队与研究员陆丹,联合浙江大学兼之江实验室教授吉晨,在高功率、低噪声的量子点DFB单模激光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采用高密度、低缺陷的叠层InAs/GaAs量子点结构作为有源区,结合低损耗侧向耦合光栅作为高效选模结构,研制出宽温区内高功率、高稳定、低噪声、抗反馈的高性能O波段量子点DFB激光器。在25-85 °C范围内,激光器输出功率均大于100 mW,最大边模抑制比超过62 dB;最低的白噪声水平仅为515 Hz2 Hz-1,对应的本征线宽低至1.62 kHz;最小平均RIN仅为-166 dB/Hz(0.1-20 GHz)。此外,激光器的抗光反馈阈值高达-8 dB,满足无外部光隔离器下稳定工作的技术标准。该器件综合性能优异,兼具低成本、小体积的优势,在大容量光通信、高速片上光互连、高精度探测等领域具有规模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Power, Narrow-Linewidth, and Low-Noise Quantum Dot Distributed Feedback Lasers为题,发表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图1. 量子点材料的形貌和荧光特性,以及器件与光栅结构图2. 器件的输出特性、光谱特性、光频率噪声特性和外部光反馈下的光谱稳定性
  • 一体化芯片同时集成激光器和光子波导,有望催生更精确原子钟实验,用于量子领域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了首款同时集成激光器和光子波导的芯片,向在硅上实现复杂系统和网络迈出了关键一步。此类光子芯片有助科学家开展更精确的原子钟实验,减少对巨型光学工作台的需求,也可用于量子领域。相关论文已发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实验概念图图片来源:《自然》网站集成电路出现后,科学家们开始将晶体管、二极管和其他组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这大大提高了芯片等的潜力。在过去几年里,光子学领域的科学家一直希望能实现同时集成激光器和光子波导。为研制出此类芯片,工程师们开发了插入式隔离器,以防止可能会出现的导致芯片不稳定的反射。但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磁性材料,而这也会引发新的问题。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创造出了第一个真正可用的集成芯片。研究人员首先在硅衬底上放置一个超低损耗氮化硅波导,随后在波导管上覆盖多种硅,并在其上安装了低噪声磷酸铟激光器。通过将两个组件隔离开,防止了蚀刻过程中对波导的损坏。研究团队通过测量芯片的噪声水平来测试其性能,结果令人满意,随后他们用其制造出一个可调谐的微波频率发生器。
  • 670万!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受激发射损耗(STED)光学超分辨率显微镜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HZ20220202-0139项目名称: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受激发射损耗(STED)光学超分辨率显微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67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包号包名称是否核心产品分项项目名称(标的名称)是否接受进口产品数量交货要求代理服务收费标准时间地点1中南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受激发射损耗(STED)光学超分辨率显微镜采购项目是受激发射损耗(STED)光学超分辨率显微镜是1台合同生效后,从合同签订之日起 6个月以内,或延迟到采购人指定时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学科研楼采购人指定地点具体收费标准详见本项目招标文件“投标须知前附表”否软件系统及工作站是1台否活细胞培养系统是1套否主动式防震台是1台否UPS电源否1台否除湿机否1台否电脑桌否1个合同履行期限:具体内容详见本项目招标文件第五章“采购需求”。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物理所等二维纳米材料锁模全光纤激光器研究获进展
    p   超短脉冲激光具有峰值功率高、作用时间短、光谱宽等优点,在基础科学、医疗、航空航天、量子通信、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快速发展的飞秒光纤激光器由于结构简单、成本低、稳定性高以及便于携带等特点,表现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光纤锁模激光器,包括其它类型的固体激光器,要实现稳定的锁模运行,更多时候还得依靠可饱和吸收体,但由于可饱和吸收体所带来的激光损伤及损耗等问题,不仅制约着所能产生的激光脉宽与功率,也会影响到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因此研究发展具有高损伤阈值及低损耗的新型可饱和吸收体,倍受激光专家及材料专家的关注。近十多年来,随着凝聚态物理与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碳纳米管、石墨烯、拓扑绝缘体等材料作为可饱和吸收材料相继成功地应用于激光锁模中,特别是新发展起来的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具备窄带隙、超快电子弛豫时间和高损伤阈值等特点,表现出优良的可饱和吸收特性,利用该材料的锁模激光研究也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 /p p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光物理重点实验室L07组一直致力于超快激光的研究,近年来针对小型化飞秒激光的发展,先后实现了多类晶体及光纤激光的可饱和吸收被动锁模。通过使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将锑化碲拓扑绝缘体材料均匀生长在拉锥光纤的表面所形成的可饱和吸收体,首次实现了光纤激光的混合锁模,得到了70 fs的输出脉冲结果。通过使用具备超短电子弛豫时间的二硫化钨作为可饱和吸收材料,结合减小拉锥光纤的纤芯直径,得到了67 fs锁模脉冲输出,验证了该混合锁模光纤激光具有脉宽更短、定时抖动更低等优点。此外针对暗孤子产生技术的限制,通过理论计算Ginzburg- Landau方程中光纤激光器的增益、损耗、色散和非线性等参数的关系,理论分析了暗孤子脉冲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获得了信噪比高达94 dB的结果,实验上实现了最宽光谱的暗孤子脉冲输出。 /p p   最近该研究组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将二硫化钨作为饱和吸收材料用于光纤激光锁模,进一步实现了脉宽246 fs的锁模脉冲激光输出,据知这是迄今为止过渡金属硫化物全光纤锁模激光器所产生的最短脉宽报道。相关结果发表在新出版的一期Nanoscale(2017, 9: 5806)上,并被该杂志选为Highlights进展作为Inside front cover论文刊出(如图所示),论文第一作者为刘文军,通讯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雷鸣及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魏志义。 /p p   该项研究获得了科技部“973”项目(2012CB821304)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674036, 11078022 和 61378040)的支持。 /p p   相关论文: /p p   [1] Wenjun Liu, Lihui Pang, Hainian Han, Wenlong Tian, Hao Chen, Ming Lei, Peiguang Yan and Zhiyi Wei, 70 fs mode-locked erbium doped fiber laser with topological insulator, Scientific Reports, 6 (2016) 19997. /p p   [2] Wenjun Liu, Lihui Pang, Hainian Han, Mengli Liu, Ming Lei, Shaobo Fang, Hao Teng and Zhiyi Wei, Tungsten disulfide saturable absorbers for 67 fs mode-locked erbium-doped fiber lasers, Optics Express, 25 (2017) 2950-2959. /p p   [3] Wenjun Liu, Lihui Pang, Hainian Han, Wenlong Tian, Hao Chen, Ming Lei, Peiguang Yan and Zhiyi Wei, Generation of dark solitons in erbium-doped fiber lasers based Sb2Te3 saturable absorbers, Optics Express, 23 (2015) 26023-26031. /p p   [4] Wenjun Liu, Lihui Pang, Hainian Han, Zhongwei Shen, Ming Lei, Hao Teng and Zhiyi Wei, Dark solitons in WS2 erbium-doped fiber lasers, Photonics Research, 4 (2016) 111-114. /p p   [5] Wenjun Liu, Lihui Pang, Hainian Han, Ke Bi, Ming Lei and Zhiyi Wei, Tungsten disulphide for ultrashort pulse generation in all-fiber lasers, Nanoscale, 9 (2017) 5806-581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00" height=" 395" title=" W020170616579709764036.pn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9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noimg/9d1831a1-51e9-41cb-a069-261a0f0bc4cb.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Nanoscale(2017, 9: 5806)论文被选为该期Inside front cover论文刊出 /p p /p p /p
  • 浅析高分辨率光学链路诊断仪(OCI)测试大插损光纤链路损耗
    武汉东隆科技有限公司自研的高分辨率光学链路诊断仪(OCI)是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OFDR),单次测量可实现从器件到链路的全范围诊断,并且能轻松测试出光纤链路损耗情况。据了解,光频域反射技术(OFDR)测试插损方式是依据事件点两侧瑞利散射信号幅值差异,其高分辨率特性可以定位到厘米级损耗点。通常高分辨率光学链路诊断仪(OCI)插损测量动态范围为18dB,反射式测量方式动态范围为9dB。当待测链路中累积损耗超出9dB时,超出部分瑞利散射信号会被设备底噪淹没,给测试带来误差。针对上诉情况,本文借助光纤环形器测试出大插损光链路单向累积损耗。首先,测试样品为可调光衰减器,借助环形器测试大插损装置如图1,将光纤环行器2端口接到OCI设备DUT口上,1端口和3端口分别与可调衰减器进出口连接。OCI设备输出光从环形器2端口进入,3端口输出,经过待测样品后进入端口1,最后从端口2返回OCI仪器。图1.借助环形器测试大插损装置示意图OCI测试整个光链路结果如图2,距离-回损曲线在2.95719m位置出现最大回损峰值,对应整个光传输链路。由于OCI仪器默认显示为反射式测量,而本链路中借助环形器是透射式测量,所以实际链路长度为显示距离的两倍5.91438m。同时,该位置积分回损为-25.69dB,是环形器和可调光衰减器单向累积损耗总和。图2.OCI测试环形器连接可调光衰减器结果图第二,使用OCI单独测试光纤环形器,损耗测试装置如图3。图3.环形器损耗测试装置示意图图4.OCI测试环形器结果图测试结果如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距离-回损曲线在1.86088m位置出现最大回损峰值(实际光纤环形器光链路长度为3.72176m),回损为-2.55dB,是环形器单向累积损耗总和。可调光衰减器插损为23.14dB (=25.69dB -2.55dB)。第三,使用功率计测试可调光衰减器插耗,测试装置如图5,测得可调光衰减器插耗为23.33dB,OFDR测量结果与功率计测量结果仅相差0.19dB。图5.功率计测试可调光衰减器损耗装置示意图改变可调光衰减器插损,按照上诉方法分别用OCI和功率计测试可调光衰减器插损值,下表为10次测量可调光衰减器插损值对比表。从对比表可以看出OCI和功率计测试可调光衰减器插损对比误差不超过0.3dB,且OCI测试值均比功率计测试值大,这是由于功率计测试链路时,比OCI测试链路多一个FC法兰。因此,借助光纤环形器,高分辨率光学链路诊断仪(OCI)可以透射式测量大插损链路总体损耗,测试结果和功率计测试结果对比准确。不同于OCI反射式测量光纤链路分布式损耗,OCI透射式测量光链路损耗是测试整个光纤链路的累积损耗总和。OCI透射式测量插损准确性依赖OCI测试回损(RL)的动态范围,动态范围高达60dB以上时,可实现超出动态范围的大插损光链路损耗测量,进一步扩展OFDR设备使用场景。
  • 技术更新|介损及体积电阻率测定仪可测介质损耗因数
    如今市场需求总体继续扩大,但增速下降。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基本原材料的需求还将保持一定增速,但增速会有所降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升级以及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将提高或改变市场需求,促进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石化化工产品升级换代。因此,预计“十四五”期间,传统石化化工产品,如成品油、大宗化工产品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消费保持低速增长态势,甚至有些个别产品还会有略微下降;而在与智能制造、电子通信、中高生活消费品和医药保健等有关的化工产品,主要是电子化学品、纺织化学品、化妆品原材料、快餐用品、快递服务用品、个人防护和具备特殊功能的化工新材料等,都将会有很大增幅。同时安全生产、绿色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石化化工生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特点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化工行业事故频发,特大恶性事故连续不断,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社会各界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原来远离城市的石化化工企业已逐渐被新崛起的城镇包围,带来了许多隐患。“十四五”期间,社会各界将更加紧盯各地石化化工企业,石化化工企业进入化工园区,远离城镇布局将成为必然要求,安全生产也将是企业必须加强的一门必修课。绿色发展已经在社会上形成共识,坚持绿色发展是行业必须要强化的理念,一方面要补足以往的环保欠账;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不断提高环保标准买单,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A1170自动油介损及体积电阻率测定仪符合GB/T5654标准,用于测定在试验温度下呈液态的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因数及体积电阻率,包括诸如变压器、电缆及其它电气设备内的绝缘液体。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商检及科研等部门。仪器特点1、采用中频感应加热,室温加热至控温(90℃)并恒温自动测量仅需 15分钟。2、同时测量油介损及体积电阻率或任选一项。3、采用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只需按照中文菜单提示,输入指令,仪器即可自动工作。4、具有通讯功能,可配置电脑进行实时监测,动态观察油介损值随油温变化并描绘成图。5、自动显示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打印保存。6、具有过压、过流、短路保护,并具有高压指示,还具有报警提示功能。技术参数体积电阻率测量电压:DC500V±10%体积电阻率范围:2.5×106~2×1013Ω.m精度: 高于±10%电阻测量范围:2M~2TΩ介损测量范围:0.00001~1介损值分辨率:0.00001电容测量范围:10.0pF~200.0pF电容值分辨率:0.01pF空杯电容:60±5pF 介损值测量精度:±(1%读值+0.02%)电容值测量精度:±(1%读值+1pF)工作电源:AC220V±10%,50Hz测控温范围:室温~119.9℃测控温稳定度:±0.5 相对湿度:≤85%介损测量电压:1.5kV、2.0kV、2.5kV(常规使用2.0kV)(正接法) 环境温度:-5℃~50℃外形尺寸:480mm×400mm×420mm重  量:25.7kg
  • 红外光谱测量数据显示 过氧化氯是臭氧损耗真凶
    新华网柏林7月18日电 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所17日发表新闻公报说,通过对大气红外光谱测量值的分析,该所科学家确认了过氧化氯在极地大气臭氧层损耗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这一研究反驳了美国科学家前些年对于极地臭氧层损耗理论的质疑。   公报说,多年来,大多数科学家都赞同这样的理论,即人类活动排放的氟氯烃及其在大气中化学反应的产物过氧化氯破坏极地臭氧层,这一理论已经成为国际环保条约的基础。这些条约的实施已使大气中氯含量开始缓慢下降,因而对臭氧层的威胁有所减轻。   根据有关理论,极地冬季日出后,过氧化氯经短波长的阳光照射,会迅速分解出氯原子并快速摧毁臭氧。过氧化氯受阳光照射后分解的速率决定了臭氧层受损的程度。   然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弗朗西斯波普等科学家于2007年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他们通过实验室测量得到的过氧化氯受阳光照射而分解的速率,比其他研究得出的结果要低得多。美方研究人员认为,过氧化氯受光照分解的速率不够快,不足以维持大气中氯原子的浓度而造成臭氧空洞。这一研究曾在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   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用热气球搭载红外线光谱仪,测量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地区2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该所研究人员韦策尔说,测量得出的大气中氯化合物的数据“清楚地反驳了美国科学家的质疑”,并再次证实过氧化氯在极地大气臭氧层损耗中起关键作用。
  • 国际光纤微弯损耗测试标准明年有望出台
    在近期举办的“国际光纤微弯损耗测试方法研讨会”上,帝斯曼光纤材料研发总监史蒂夫施密德向记者透露,帝斯曼在2009年提交了光纤微弯损耗测试方法和标准的立项工作,有望在2011年出台初步的测试标准。   随着光纤网络的不断发展,光纤微弯耗损已变得不容忽视。光缆的损耗,是导致网络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网络故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运营商网络成本。   Telcordia公司的首席顾问奥斯曼盖比兹利奥卢博士在会上表示,中国通信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光纤网故障证明了由于微弯和其他材料造成的损耗,对整个网络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因此,在采购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光纤微弯测试标准,以此来保证所用光纤的性能。   据史蒂夫施密德透露,帝斯曼一直致力于光纤微弯标准制定,在北美,光纤微弯测试标准已提交TIA组织,目前在搜集及提交相关的数据 在欧洲,帝斯曼重新启动了微弯标准测试方法的探讨工作,工作有望与北美地区同步进行 而目前在国内,帝斯曼在2009年已向通信标准化协会提交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标准的立项工作,在2011年有望出台初步的测试标准。   另外,据帝斯曼迪索亚太区销售总监、总经理林为斌透露,目前帝斯曼在全球涂料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0%,抗微弯涂料的市场占有率目前也在50%以上。
  • “高性能掺镱激光光纤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3年6月16日,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组织对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完成的“高性能掺镱激光光纤制备技术及应用”进行科技成果评价。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曹永红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所务委员冯玉涛、综合科研处及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相关人员参会。   评价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研究员任军江,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教授廉正刚,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晓辉,西安邮电大学教授惠战强,西安工业大学教授王伟7位专家组成,张卫红担任组长。   冯玉涛首先对专家组和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来所表示欢迎。他介绍,研究所自1962年建所以来,激光光纤的发展就始终与研究所一同壮大,尤其近年来在高性能掺镱激光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他希望借助此次评价机会,专家组在能力提升方面能给予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成果评价环节,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侯超奇研究员对“高性能掺镱激光光纤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进行详细汇报。该成果瞄准光子暗化效应导致激光稳定性差、光纤热效应引起模式不稳定现象以及光纤强度不足不利于小型化集成等核心难题,提出并突破了掺镱激光光纤光暗化抑制、低损耗高吸收预制棒制备、高强度光纤拉丝等成套关键技术,研制经历近十年。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论文27篇,开发的系列高性能掺镱激光光纤产品,成功应用于行业内领先企业的高功率连续、超快光纤激光器产品,应用效果良好。   评价专家组听取项目组的研制报告,审查了测试报告、科技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情况报告和社会经济效益报告等相关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认为“研制的系列掺镱激光光纤产品,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抗光暗化性能和光纤损耗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促进我国高性能激光光纤“卡脖子”难题技术攻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评价组一致同意该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最后,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郭海涛代表项目组对评价专家组的肯定致谢,他表示项目组会认真吸收专家组建议,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争取进一步扩大应用。
  • 为拯救1.88万亿元的食物损耗,哪些仪器将大显身手?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发布会暨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会上,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主持发布《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王加启所长(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供图)首先,报告全面分析我国食物生产与营养供给,2022年我国食物生产与营养供给呈现食物生产稳中有升、主要食物进口减少、营养供给持续改善等三个特点。其次,报告从数量、营养、经济等多个层面对我国食物损耗浪费情况量化评估,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率约为22.7%,损耗浪费的食物量可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折合经济损失高达1.88万亿元。报告中,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提出了政策建议:要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食物系统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依靠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升动植物蛋白供给;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减少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损耗;三是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减少餐桌上的食物浪费;四是依靠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意识。据报告称,谷物、蔬菜、水产品和水果位于浪费率最高的四类食物。 相应地,市场对于这四类食物的保鲜、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的需求将增加,气调保鲜,冷链相关的设备、检测仪器也将迎来大显身手的机会。基于本次会议,可以预见,未来政策将鼓励研究人员开展“降低农产品损耗,在线检测农产品质量与品质”方面的研究,相关仪器与设备需求也会增加。在本次会议中,饿了么即时电商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农业与食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联合课题组发布了《餐饮外卖营养健康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餐饮服务从关注解决温饱向关注营养健康转变,报告从八大营养健康消费趋势显示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关注。这八大趋势为:饮食丰富度增加,全谷物和杂粮食品流行,低卡食品受追捧,注重水果摄入,膳食补充剂消费大涨,水产品消费稳增,饮品减糖化,减盐意识增强。从此份报告中可推测,未来与全谷物、水果、膳食补充剂、水产品检测相关的仪器市场需求也会增加。附:会议简介本次会议以“强化营养导向、贯通食物产业链”为主题,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承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二级巡视员李家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等领导出席会议,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王晓举主持会议。仪器信息网全程参加并报道此次会议。
  • 863计划“先进激光材料及全固态激光技术”项目申请指南公布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先进激光材料及全固态激光技术”主题项目申请指南  在阅读本申请指南之前,请先认真阅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须知》(详见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的863计划栏目),了解申请程序、申请资格条件等共性要求。  一、指南说明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满足先进制造、精密测量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对全固态激光器的迫切需求,设立“先进激光材料及全固态激光技术”主题项目。  本项目通过突破人工晶体材料及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高功率、皮秒和紫外全固态激光器产品,促进我国人工晶体材料和全固态激光器产业的发展。  本主题项目的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项目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而不要只针对项目部分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  项目可以由一家申请,也可以由多家共同申请。对于多家共同申请的主题项目,由研究单位自行组合形成项目申请团队(一个单位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和申请负责人,由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申请。  项目申请要提出项目分解(包括任务分解及经费分解)方案,提出项目课题安排及承担单位建议,并填写课题申请书(项目拟分解的课题数最多不超过10个)。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先进激光材料及全固态激光技术  2、项目总体目标  突破人工晶体、全固态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出系列化高功率、皮秒和紫外全固态激光器产品并实现工业示范应用,促进我国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产业的发展。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深紫外激光器及人工晶体关键技术  KBBF/RBBF晶体生长、KBBF-PCT器件制备、激光高次谐波和激光线宽控制等技术研究。  (2)新型晶体材料及器件技术  超晶格晶体制备、超晶格可调谐锁模、Nd:YAG激光陶瓷材料制备等技术研究。  (3)千瓦级光纤材料及全光纤激光器  低光子暗化光纤制备、全光纤种子源研制、全光纤激光器整机设计和装配等技术研究。  (4)单频激光器关键技术  纵模控制、增益光纤与标准光纤熔接、倍频晶体抗光损伤工艺等技术研究。  (5)紫外激光器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光学晶体长寿命使用、激光器单元模块化、系统集成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紫外激光微加工应用技术开发。  (6)高功率激光器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大批量Nd:YAG单晶高质量低成本生长及加工、激光振荡放大、系统集成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高功率激光在焊接、表面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开发。  (7)皮秒激光器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皮秒激光振荡、再生与行波放大、系统集成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皮秒激光微加工应用技术开发。  4、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1)深紫外人工晶体及激光器  KBBF晶体尺寸15×10×4mm3,RBBF晶体尺寸12×6×1.5mm3,KBBF-PCT器件透过率95%@193nm 177.3nm激光器功率100mW。  (2)光学超晶格锁模器件  线性损耗0.5%/cm、尺寸≥20×3×1mm3 锁模激光器:1.0μm/0.5μm双波长和1.3μm 激光陶瓷尺寸≥100×100×20mm3、透光率≥80%@1064nm。  (3)千瓦级光纤材料及激光器  双包层光纤材料光子暗化12dB/m@633nm 全光纤激光器功率1.5kW、光束质量M21.5。  (4)单频激光器  倍频晶体KTP抗光损伤阈值2GW/cm2@1064nm/10ns/10Hz 单频绿光激光器功率10W、线宽2MHz、噪声0.03%RMS 单频光纤激光器功率5W、线宽10kHz、边模抑制比60dB。  (5)紫外激光器  功率10W/20W/30W系列,重复频率50~150kHz,光束质量M2≤1.3,8小时内功率起伏3%,无故障运行时间≥5000小时,实现与加工系统的匹配及定型生产。  (6)高功率激光器  Nd:YAG晶坯直径≥100mm、单程损耗≤2×10-3/cm@1064nm,键合晶体的键合面损耗≤0.1% 3kW和5kW激光器产品:光纤芯径为400μm,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5000小时,实现与加工系统的匹配及定型生产 激光器功率≥6kW,8小时内功率起伏±2%。  (7)皮秒激光器产品  千赫兹10~20mJ@1064nm、5~10mJ@532nm、1~2mJ@355nm,脉冲宽度≤20ps,光束质量M2≤2,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5000小时,实现与加工系统的匹配及定型生产。  5、项目支持年限为2年。  6、项目国拨经费控制额为9000万元,自筹经费不低于国拨经费控制额。  三、注意事项  1、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下设每个课题的协作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家。  2、受理时间:项目申请受理截止日期为2010年12月8日17时。  3、申报要求:项目申请采取网上申报方式,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请按要求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项目申请书》,具体申请程序、要求及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须知》。  4、咨询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咨询联系人:史冬梅  联系电话:010-88372105/68338919  电子邮件:shidm@htrdc.com  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办公室  2010年10月20日
  • 激光变形镜将在莞量产 投产后年产值5亿
    东莞首个涉及高端光学元器件—变形镜制造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迈出重要一步。12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嵇世山、清华大学精仪系副主任季林红教授等专家聚首东莞,对东莞市兰光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兰光光学)与清华大学共同承担的变形镜项目批量生产能力进行了论证和评估。评估组一致认为,兰光光学已经具备了该项目实现批量生产的基本条件。   东莞市科技局副调研员肖铮勇表示,该项目符合“科技东莞”的发展要求,对国家高科技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企业要以本次评估为契机,尽快列入政府“一事一议”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扶持,并不断完善项目,力争尽快产业化,并进一步将产学研合作做深做大。   据了解,变形镜批量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能够直接运用于大量民用领域,对东莞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将带动东莞激光器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变形镜是大型激光装置中的关键技术   昨日,评估组听取了清华大学关于《变形镜技术研制状态与对批量生产的要求》和兰光光学公司的《发展规划》及《为建设变形镜生产线所开展的工作》三项报告,并对变形镜生产车间进行了实地考察。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变形镜制造技术是现代高精度大型激光装置中的关键技术,也是开发新型、洁净和可持续的民用清洁能源的关键技术。   项目从2002年开始研发,到2011年工程样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在设计、制造、集成调试、控制和检测等五大类技术中取得重要突破,全套制造工艺流程也已初步定型,下一步将面临批量生产。   事实上,兰光光学一直将该项目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在组织结构、厂房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前期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600mm口径干涉仪等关键设备,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同时,牛憨笨院士也指出,由于项目技术难度大、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大,兰光光学目前距离完整的生产线要求尚存差距,比如欠缺大口径镀膜机、磁流变抛光设备、多槽超声波清洗机等高精密大型设备,需要进一步投入。   评估组建议兰光光学公司应尽快建立健全、深化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机制 清华大学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加快工艺转移、人才培养 校企双方应加强协同创新,以保证该项目批量化生产的顺利实施。   有望带动东莞整个激光器产业的升级   兰光光学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光学器件及产品科研、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其前身是一家生产天花板装饰材料的传统企业。在该公司董事长毛卫平看来,此次与清华大学合作,承接变形镜批量生产项目也是该公司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科技型企业转型的关键。   据了解,“变形镜”是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该项目是清华大学通过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已具备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基础。兰光光学公司就该项目与清华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   目前,兰光光学已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首条生产线的设备购置及体系建设,项目运行后年产值有望达到5亿元。   除此之外,该公司项目“工业用高功率固体紫外激光器”、紫外光学设备等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通过介入大型科研项目,也将加快企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步伐。   据了解,变形镜每套价值高达100万美元以上,并且作为长期运行的易损耗产品,每年还需要10%的备件,市场潜力巨大。   此外,变形镜批量生产所需的关键技术,有望辐射和带动东莞整个激光器产业的升级。据介绍,变形镜批量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能够直接用于大量民用领域,因此对当地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目前华南地区的激光设备出厂台数占全国的70%以上。”专家指出,这一项目投产后也将带动东莞乃至华南地区工业激光器行业上一个台阶。
  • 奥林巴斯激光共焦显微镜OLS5100,5G技术普及守护者
    说到5G技术,我们会想到一个字:快!更严谨的来说,5G技术有3大优点: 1. 超大连接2. 超快速度3. 超低延时高速,同样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传输损耗 研究发现,高频信号比低频信号更容易造成信号传输损失。所以,为了有效传输5G信号,需要使用传输损耗低的PCB板。这里说的PCB板主要是指应用在5G通讯基站上的高速高频多层板。多层板,是指拥有3层以上的导电图形层。通过在核心层的顶层和底层重复蚀刻过程和钻孔过程,可以形成任意数量的层。在高频的信号下,5G的趋肤效应更加明显。趋肤效应是指,高频电流流过导体时,电流会趋向于导体表面分布,越接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这是频率较低时,铜电路里面的信号流动区域,信号时充满整个区域的。频率增高,信号趋向于表面分布频率越高,铜箔表面的电流密度越大。这是电流与趋肤深度和频率的关系图: 原来在PCB的生成过程中,会对铜箔的表面进行粗化处理,从而得到较好的结合强度。但是在5G高频信号下,信号集中在铜箔表面。如果是在粗糙度较大的铜电路表面,信号传输的路径很长,传输损耗增加。 如果是在粗糙度较小的铜电路表面,信号传输的路径变短,传输损耗就会降低。 总的来说,铜箔表面既需要大的粗糙度来增强结合强度,同时也需要小的粗糙度来降低趋肤效应。所以,以下的两点在铜箔的检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非接触形式的测量2. 更小的粗糙度数值 还记得奥林巴斯上个月发布的新品OLS5100吗?针对上述这样较为严格的检测条件,奥林巴斯OLS5100的粗糙度测量功能,可以很好的匹配这样的测量诉求。接触式表面粗糙度仪用触针直接在铜箔表面划过,可能会损坏铜箔样品,难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OLS5100显微镜采用非接触的测量方式,不会损坏样品,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结果。OLS5100显微镜使用直径0.4μm的激光束扫描样品表面,这让其能够轻松测量接触式表面粗糙度仪无法测量的样品表面粗糙度。这种同时获取接触式表面粗糙度仪无法获得的表面彩色图像、激光图像和3D形貌,使得更多分析功能得以实现。同样的,为了满足非接触以及更为精细的粗糙度检测,对测量器材就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在物镜选择上。要想实现精确的粗糙度测量,选择合适的物镜非常重要。其“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就是帮助检测高效顺利进行的好帮手。 我们通过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只需选中物镜后启用智能物镜选择助手,单击开始,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就会告诉您该物镜的推荐程度。这样,就可以确定您所使用的物镜对于测试而言是否合适。 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通过三个简单步骤即可避免通过猜测为粗糙度测量选择合适的物镜。只需确定您的视场,启动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然后按下开始按钮,软件就会告诉您所选的物镜是否适合您的实验。 这样一来,就能顺利减少因错误选择物镜造成的实验时间浪费。 在智能物镜选择助手(Smart Lens Advisor)的帮助下检测过关的铜箔,就可以成为低耗PCB的材料,保证了大家在5G技术加持下,高速的网络体验。
  • 液相色谱柱损耗率高?五大维护关键问题必看!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色谱柱技术始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填料和填充技术的发展,色谱柱技术日益成熟,功能也日趋完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环保、材料、食品、药物开发等领域。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液相色谱柱在色谱分析系统中主要起着分离检测物质的作用,如同色谱系统的心脏,同时也是易损耗品。为了减少损耗,色谱柱的使用维护至关重要!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液相色谱柱使用过程常用问题包括色谱柱连接、色谱柱活化、色谱柱使用、色谱柱维护、色谱柱保存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f8604747-9570-4f4c-ab4c-38392323be4a.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1、色谱柱连接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色谱柱安装方向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色谱柱安装应按照同一个方向连接使用,且需要按照色谱柱上的方向指示连接, strong 尽量避免色谱柱反向连接!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常见色谱柱连接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安装色谱柱时管线伸出接头长度过长,使得螺纹拧入较浅,会导致密封性不好而漏液,进一步引起基线漂移或响应降低;反之,会在管线前段出现死体积,引起峰形展宽,灵敏度降低。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理想的接头连接应具备以下特性:管线与接口之间无死体积;在超高压和高温下始终避免泄漏;优异的长期使用稳定性,防止管线滑动;简便易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84c8701f-71fc-4530-a9f0-a1a71937ed61.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管线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分析型液相系统最常用的规格是0.12和0.17mm内径的管线。更换管线时首先要确认当前管线的规格、并更换相同内径和长度的管线,否则会造成更换前后结果的不一致,因为管线体积会影响系统柱外体积,从而影响峰形和保留时间。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反相柱活化平衡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1) 首先,使用甲醇或乙腈冲洗约20 倍柱体积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若流动相含有缓冲盐,使用与流动相中初始比例相等比例的超纯水和有机相冲洗过渡约20 倍柱体积,再用含缓冲盐的流动相平衡冲洗约20 倍柱体积或以上。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3) 若流动相不含缓冲盐,可直接用流动相平衡色谱柱,大约20 倍柱体积或以上。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4)当基线和压力平稳后测试,判断是否充分平衡以连续进样结果的重现为准。若不够可延长流动相的平衡时间。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3、反相柱冲洗保存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1)使用50:50 甲醇或乙腈与水的混合溶液冲洗20-30 倍的柱体积;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使用纯甲醇或乙腈冲洗20-30倍柱体积;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3)储存之前将堵头紧紧密封在柱端接头上,以免填料变干。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4、反相色谱柱清洗再生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清洗或反冲清洗反相色谱柱时,用以下溶剂至少各30倍柱体积冲洗色谱柱: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断开色谱柱与检测器的连接,将管线留在色谱柱末端,将其放入接收液体的烧杯中,先用不含缓冲液盐的流动相冲洗(水/有机相),然后用 100% 有机相(甲醇和乙腈)冲洗,检查压力是否回归正常,如果没有,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如压力没有回归正常,丢弃色谱柱或考虑用更强的条件清洗:75% 乙腈/25% 异丙醇、100% 异丙醇、100% 二氯甲烷 、100% 己烷。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84, 141, 212) "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使用己烷还是二氯甲烷,使用之前或恢复使用反相流动相之前必须用异丙醇进行冲洗。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关于色谱柱反冲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虽然色谱柱不应轻易反冲,但当明确知道超压来自颗粒物堵塞筛板或柱头污染时,反冲是最有效补救方法。反冲色谱柱可使颗粒物快速被冲出,此外还可快速冲出柱头强吸附污染物,柱子反冲后最好仍然正向连接使用。不过,反冲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可能导致柱床松动、发生保留时间改变、小粒径的色谱柱反冲可能导致填料流出等。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其中,可以反冲的色谱柱有:粒径大于2um的色谱柱(2.7、3、3.5、4、5μm等);而不可反冲的色谱柱有:粒径小于2um的色谱柱(1.8μm RRHD/RRHT;1.9μm Poroshell)。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5、色谱柱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液相色谱柱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pH值、温度、溶剂耐受、压力、样品等。色谱柱使用条件不得超出厂家建议的范围,包括最高压力,pH范围,水相耐受,柱温等。当测试条件接近色谱柱使用范围的极限值时,柱寿命会受影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59a6513a-a6d8-46e8-9bbf-8de6be7224c5.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问题集锦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1、C18柱子如何调PH和温度以提高分离度呢?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答:通过调整pH和柱温优化分离度,这是方法开发中非常重要的手段。简单来讲,中性或不可电离化合物对pH变化不敏感。对于可电离化合物而言,可以通过调整流动相pH值,控制化合物电离状态来改变化合物的反相保留。降低pH可增大酸性化合物保留,而提高pH则可增加碱性化合物保留。通过调整pH改变化合物保留进而优化各个组分之间的分离度。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通常提高柱温使得传质加快,保留也会降低,但是不同化合物保留对温度变化敏感程度不同,因此也可以通过调整柱温改变各个组分的保留时间来优化分离度。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色谱柱总超压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span /strong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答:超压一般是液相流路内部包括色谱柱在内可能有堵塞。需要先做分段排查确定堵塞的部位,再根据堵塞部位排查引起堵塞的可能原因。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如果是色谱柱堵塞,比较常见的原因有很多,如样品脏、基质复杂并且没有经过良好的预处理,或者预处理之后进入液相系统后又析出从而造成堵塞或污染(解决方法:加强样品预处理);色谱柱超压或超出pH范围使用导致填料碎裂,碎屑颗粒堵塞色谱柱(解决方法:根据测试条件选择合适色谱柱,避免超范围使用);仪器使用过程中部件磨损碎屑造成的堵塞(解决方法:及时更换受损部件)等等,都会引起系统色谱柱压力升高。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3、C18柱子出峰时间拖后是什么因素影响?用一段时间出峰时间就拖后了,请问与流动相有没有关系?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答:液相色谱中影响化合物保留的主要因素包括:样品,色谱柱,流动相(流速,组成,比例等),柱温等。使用过程中发现保留时间漂移的话,需要从以下几个影响因素进行排查:可以先通过对比保留时间漂移前后相同条件下的压力曲线是否重现,从而初步排查可能的原因。若压力曲线不重现,首先确认测试条件是否有改动,检查流动相流速,组成,比例等是否改变,是否存在漏液或进气泡引起的流速和比例变化;对流动相组成变化敏感的样品和方法,应确保每次配制流动相的重现性;检查色谱柱是否堵塞污染;仪器控温是否准确等等,可能的原因比较多,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排查。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4、色谱柱用什么流动相保存最好?用纯有机试剂是否容易干?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答:反相柱可以用HPLC级的甲醇或者乙腈保存,注意紧密连接堵头。正常情况下只要堵好堵头,溶剂是不容易干的。当然在保存溶剂中添加5%-10%的水,也没有问题。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5、乙腈流动相总是容易聚合,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答:乙腈的聚合需要一定条件和时间,务必使用品质可靠的HPLC级溶剂,并且保证所使用溶剂尽可能新鲜。如果是放置保存比较久的乙腈溶剂,使用之前先过滤一下再用会有一定改善。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6、小分子极性物质一般选用什么液相色谱柱?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答:可以先尝试用能够耐受高比例水相的柱子,提高流动相水相比例来增强保留。如果是可电离化合物,如酸性或者碱性化合物,可以在反相模式下先尝试通过调整流动相pH增大保留,酸性化合物需降低流动相pH,碱性化合物则提高流动相pH,根据pH条件选择可以耐受的色谱柱。如果调整pH后反相模式保留仍然很弱,您还可以考虑使用其他保留模式的色谱柱,例如HILIC柱,HILIC-Z,HILIC-OH5,或者纯硅胶的HILIC柱等等,也可以使用离子交换色谱柱或者正相色谱等。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7、柱子分离效果差了该怎么处理?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答:导致色谱柱分离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色谱柱柱效下降及色谱柱选择性发生改变。引起柱效下降的原因比较多,如果是连接不当造成的柱效损失,重新正确连接即可。如果是色谱柱使用中由于柱子污染引起的柱效下降或选择性改变导致的分离度降低,可以尝试对柱子进行清洗再生。如果是色谱柱本身的损伤引起的柱效下降分离度变化,这种通常是不可逆的,只能更换色谱柱,并且在后续使用新色谱柱的时候尽量避免各种损伤柱子的操作。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br/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i 本文根据安捷伦报告整理而成,欲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链接观看视频:& nbsp /i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13123.html" target=" _sel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13123.html& nbsp & nbsp /a /span /p p br/ /p
  • 北大开发出新型激光增强表面等离激元探测技术
    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马仁敏研究员和戴伦教授合作,实现了一种新型激光增强表面等离激元探测技术。  这种新型探测技术的强度探测品质因子比传统的表面等离激元(SPR)探测器高400倍左右。同时成本低,尺寸仅为微米量级,在一根头发丝的端面上即可制备数以千计的探测器。  “该探测器所具有的极高灵敏度、低成本和小体积的特点可能会使其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公共场所的安全监测和环境食品卫生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马仁敏说。  表面等离激元是一种局域在金属介质界面的局域电磁模式,通过将光频段的电磁波与贵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的振荡耦合,将电磁场的能量限制在很小的尺度内,其振荡频率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通过探测由周围折射率变化引起的等离激元共振模式的变化形成的表面等离激元探测器是一种实时和不需要荧光标记的新型探测器。近20年以来,其在疾病诊断、生物化学研究与应用和环境监控等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马仁敏说,用于产生等离激元共振的金属中自由电子的振荡所带来的欧姆损耗在传统的等离激元探测器中不可避免,从基本物理原理上来讲,是进一步提高探测器灵敏度的障碍。马仁敏研究小组将激光原理引入到了表面等离激元探测器中,利用激光中的受激辐射光放大补偿了欧姆损耗,在前期气相超灵敏爆炸物检测的基础上(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4),实现了液相激光增强表面等离激元(LESPR)探测器。  新的探测器主要包括金属层和增益介质层,增益介质层形成在金属层上 在增益介质层和金属层的界面上形成表面等离激元模式,此模式由增益介质层的边界限制从而形成表面等离激元激光腔 待测液体覆盖在增益介质层上 激发光经过待测液体入射至增益介质层,增益介质在激发光的泵浦下产生受激辐射,经由激光腔反馈放大产生表面等离激元激光,该表面等离激元激光的波长和强度与待测液体的折射率有关。  在实验中应用了戴伦教授合成的发光波长在700纳米左右的硒化镉纳米晶体作为增益材料,其发光波长正好位于生物组织和水散射和吸收较小的700纳米到900纳米的窗口波长。相比于通常应用于等离激元激光中的金属银,他们使用了金。  “金虽然具有较高的欧姆损耗,但其化学性质远比银稳定,适合应用于生物和其他复杂环境的应用。”戴伦教授说。  在实验中,除了预期的激光效应补偿欧姆损耗使得等离激元共振的谐振线宽显著变窄意外,他们还发现激光增强表面等离激元探测器具有传统表面等离激元探测器所不具有的高斯光谱线型和无背景辐射的优点。  “这些特点使激光增强表面等离激元探测器具有高达84000的强度探测品质因子,比传统的表面等离激元探测器的强度探测的品质因子高400倍左右。”马仁敏说,“同时,因为使用了微腔效应,整个激光增强表面等离激元探测器的尺寸仅为微米量级,在一根头发丝的端面上即可制备数以千计的探测器,具有低成本、小型化、规模化集成的优点。”  该工作目前已被领域内的知名期刊Nanophotonics接收发表,北京大学博士后王兴远,博士生王逸伦和王所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马仁敏研究员和戴伦教授为通讯作者。同时他们也为该探测器申请了发明专利。
  •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有机激光器研究获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激光课题组的电泵浦有机激光器的研究成果,以Light gain amplification in microcavity organic semiconductor laser diodes under electrical pumping为题,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光学和光电子方面的权威媒体Laser Focus World, Photonics Media和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Alert! Scince News报道了该项研究工作。 /p p   有机半导体激光器由于其材料丰富、低成本、柔性、可溶液加工等优点,是有机光电子领域的核心器件,在柔性可穿戴设备、智能互连、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引起国内外科学家及产业界的极大关注。然而,绝大多数有机半导体激光器只能在光泵浦下工作,如何实现电泵浦有机半导体激光器成为有机光电领域的重大挑战。其关键难点在于复杂的激发态过程和不合理的器件结构会引起巨大的光学损耗,而有机半导体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偏低,因此普遍认为要实现激射(净增益)往往需要极大的阈值电流密度(KA cm-2量级)。 /p p   针对上述难题,长春光机所有机激光团队根据腔量子电动力学原理、设计研制了高品质的平面光学微腔,有效调控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自发发射和受激发射特性,成功克服了器件光学损耗大的难题,从而在低阈值电流密度下实现了电泵浦有机半导体激光器。该器件以经典有机小分子掺杂体系(Alq:DCJTI)为增益介质,激光峰位于621.7nm,随着电流的增加激光峰位保持不变,表明该器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该激光器的阈值电流密度约为1.8mA/cm2,最小线宽约为0.835nm 在电流密度为16mA/cm2时的光增益达到最大,达到5.25dB。 /p p   Laser Focus World的高级主编John Wallace评价该工作,“该低阈值激光器的实现意味着室温、连续激射的可行性,是有机半导体激光器获得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此外,该激光器极低阈值电流密度颠覆了人们对有机半导体激光的认识,表明高品质因子微腔中的有机Frankel激子的激发态性质以及相关的受激发射过程发生很大变化。开展上述物理过程的基础研究将使人们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激发态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推动有机半导体的发展,催促全新型有机光电子器件的产生和广泛应用。 /p p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b010f5ab-c140-4f73-982f-1035b85305f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图1.研究结果被Laser Focus World报道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title=" 00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090d988e-9977-444a-845e-f8f2009c3eb3.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图2.电泵浦有机激光器件的阈值及光放大特性 /strong /span /p
  • 国产突破!中电科二所碳化硅激光剥离设备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据太原日报报道,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电科二所”)近日传来好消息,科研团队在SiC激光剥离设备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报道指出,目前,中电科二所科研团队已掌握激光剥离技术原理与工艺基础,并利用自主搭建的实验测试平台,结合特殊光学设计、光束整形、多因素耦合剥离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小尺寸SiC(碳化硅)单晶片的激光剥离。据介绍,SiC半导体材料具有高热导率、高击穿场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对电动汽车、高压输变电、轨道交通、通讯基站、卫星通讯、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因SiC材料硬度与金刚石相近,现有的加工工艺切割速度慢、晶体与切割线损耗大,成本较高,导致材料价格高昂,限制了SiC半导体器件的广泛应用。激光垂直改质剥离设备被誉为“第三代半导体中的光刻机”,科利用光学非线性效应,使激光穿透晶体,在晶体内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终实现晶片的剥离。这种激光剥离几乎能避免常规的多线切割技术导致的材料损耗,从而在等量原料的情况下提升SiC衬底产量。此外,激光剥离技术还可应用于器件晶圆的减薄过程,实现被剥离晶片的二次利用。中电科二所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方向,以解决SiC衬底加工效率这一产业突出难题为目标,将SiC激光剥离设备列为重点研发装备,借此实现激光剥离设备国产化,力争使其具备第三代半导体核心装备研发、产业化和整线装备解决方案的能力。目前,这一研发项目已通过专家论证,正式立项启动,下一步将依托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汇聚科研优势力量,聚焦激光剥离技术的实用化与工程化,积极推进工艺与设备的协同创新,研发快速生产化、全自动化、低能耗化的激光剥离设备。
  • 上海光机所在孤子锁模光纤激光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激光技术新体系融合创新中心在孤子锁模光纤激光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报道了锁模光纤激光器中色散波辐射的物理机制及其时域表征。相关研究成果以“Character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emporal Structures of Dispersive Waves in a Soliton Fiber Laser”为题发表于IEEE光学期刊《光波技术杂志》(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孤子激光器中的色散波在频域上以凯利边带(Kelly sideband)的形式与孤子一同产生,由S. M. Kelly在1992年首次发现并解释,由孤子脉冲在锁模激光器内的周期性放大和衰减所产生,体现在孤子光谱上为一系列关于中心波长对称分布的光谱边带,是与孤子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光波成分。在锁模激光器中,凯利边带的产生是限制孤子脉冲能量的重要因素,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方法加以压制;同时,色散波也可以成为孤子之间长距离相互作用的媒介,影响孤子序列的稳定性。之前绝大多数对于孤子激光器中色散波的实验研究集中在对于其频域特性(即凯利边带)的研究,而对色散波时域结构的研究却十分缺乏,不同激光器参数条件对色散波时域结构的影响尚无完整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建立了孤子光纤激光器中色散波时域结构的动力学模型,用以分析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腔内群速度延迟导致的相位匹配关系变化,二是腔内的增益滤波效应;从而推导出了具有双边指数衰减形式的色散波包络形态。在实验上,团队搭建了单向环形锁模光纤激光器,并通过调节腔内色散(改变腔长 30~110 m)以及腔损耗(0~7 dB),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色散波时频波形的调控与测量。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的预测一致。此外,团队也研究了色散波和孤子的响应时间延迟,色散波结构的对称性等色散波特征。这项研究可加深对孤子光纤激光器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也为超快光纤激光、光孤子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相关工作得到了张江实验室建设与运行项目、2021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后科学基金、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原创探索项目、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支持。图1 色散波产生原理图2 腔色散对色散波衰减速率影响图3 腔损耗对色散波衰减速率影响
  • 2015激光共焦超高分辨显微学研讨会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3月17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和北京市电镜学会主办的&ldquo 北京市2015年度激光共焦超高分辨显微学学术研讨会&rdquo 在北科大厦举行。该会议旨在推动北京市及周边省市激光共焦超高分辨显微学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广大相关工作者的学术及技术水平,促进上述学科在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会议得到了相关学者的热烈响应,约1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北京市电镜学会理事长郑维能、秘书长张德添,北大医学部何其华、北大医学部第一医院王素霞主持会议。   超高分辨显微技术进展   自荷兰博物学家、显微镜创制者列文虎克在17世纪第一次将光线通过透镜聚焦制成光学显微镜并用它观察微生物以来,显微镜就一直是生物学家从事研究工作、探寻生命奥秘必不可少的利器。正是因为有了列文虎克的这项伟大发明及其后继者对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人们才能够对细胞内部错综复杂的亚细胞器等结构的形态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过程和疾病发生机理,生物学研究需要观察细胞内器官等细微结构的精确定位和分布,阐明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如何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的活性因子如何调节细胞的主要生命活动等,而这些体系尺度都在纳米量级,远远超出了常规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约为200nm)。   为了解决生命科学研究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应时而生,并且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响应。2008年Nature Methods将这一技术列为年度之最。2014年,美国科学家Eric Betzig,德国科学家Stefan W. Hell,美国科学家William E. Moerner,因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报告人:北京大学 席鹏   目前,超高分辨显微技术虽然能获取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却总是以牺牲时间分辨率为代价。同时,这些方法技术复杂、系统成本较高,这给推广应用带来一定困难。如果人们希望显微镜能在生物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对其加以改进和提高。   北京大学席鹏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在报告中,席鹏介绍了超分辨显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研究的两类超分辨技术:多色联合标记超分辨技术和多模态三维超分辨技术。其中多色联合标记超分辨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出版的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多模态三维超分辨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pringer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Nano Research期刊上。 报告人:蔡司 库玉龙   库玉龙介绍了蔡司在2014年最新推出的Airyscan技术。Airyscan技术可以应用于蔡司LSM 800和LSM88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是第一款可用于正置显微镜观察的超高分辨率产品。据介绍,传统的共聚焦显微镜通过针孔来阻止非焦平面的发射光。Airyscan检测器不在针孔处限制光通量,而是直接用一个32通道的六边形平面探测器收集所有发射光,其中每个探测器元件都是有效的单个针孔。这一技术的使用,使LSM880的总体分辨率增加了1.7倍,即140 nm的横向分辨率和 400nm的轴向分辨率。 报告人:徕卡 吴立君   吴立君介绍说,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tefan W. Hell与徕卡显微系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从他还是博士生时,他就与徕卡共同研发超高分辨显微镜,至今双方合作超过15年。早在2004年双方合作推出了商业化4Pi超高分辨显微镜 2007年, Stefan W. Hell将STED(受激发射损耗)专利技术授权徕卡研发。   此外,吴立君介绍了徕卡推出的Leica TCS SP8 STED 3X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以及即将推向市场的光谱更宽、分辨率更高、样品保护更强的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新产品。 报告人:尼康 赵媛   赵媛介绍了尼康的N-SIM和N-STORM超分辨显微镜。据介绍,N-SIM结构照明显微技术专门为活细胞超高分辨率成像而设计,使用了全内反射结构照明(TIRF-SIM)来提高样品表面的空间分辨率,并且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0.6秒/帧。其中结构照明显微技术(SIM)由旧金山加州大学授权。   N-STORM则将哈佛大学授权的&ldquo 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术(STORM)&rdquo 与尼康的Eclipse Ti研究级倒置显微镜结合在了一起,能够显著提高分辨率,可达到传统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十倍或者更多,可采集纳米级的二维或三维多光谱图像。 报告人:奥林巴斯 方琳   方琳介绍了奥林巴斯近年来推出的多光子扫描显微镜和超高分辨技术。2013年9月,奥林巴斯推出了FVMPE-RS多光子扫描显微镜,具有高速高灵敏度双光子成像技术、空间精确红外光刺激和可见光光刺激及更深的成像深度,更长波长光校准及透过率系统。能够有效收集动态影像,如被标记的细胞在血液中&ldquo 缓缓&rdquo 流动,斑马鱼的心脏&ldquo 慢慢&rdquo 起伏等。   2014年10月,奥林巴斯推出了独创的超高分辨技术FV-OSR,结合了众多精良的光学部件和超高灵敏度探测器,成功将传统共聚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两倍,理想条件下XY水平分辨率可达120~150 nm。实现了简化操作和广泛兼容等新特性,将共聚焦技术与特制的超分辨光学附件相结合,可以在FV1000或FV1200共聚焦系统上升级。 报告人:珀金埃尔默 卢毅   高内涵筛选(HCS)系统可以对细胞形态或生化特性所发生的改变进行高通量分析。现在,高内涵筛选系统已经成为基础科学和药物研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卢毅介绍说,PerkinElmer在2014年推出了Opera Phenix&trade 共聚焦HCS系统。这款设备的设计旨在令速度最大化,同时不牺牲系统的灵敏度。对于HCS系统来说,在获取数据的同时进行数据分析会限制检测的灵敏度,不过这样能够节省筛选的时间。有时光谱重叠会导致不同的荧光素发生相互干扰,从而限制整个系统的灵敏度。而Phenix依赖于PerkinElmer的专利技术Synchony&trade Optics,该技术可以控制荧光素的激发,从而减少荧光信号之间的干扰,提高了系统的灵敏度。   超高分辨显微技术应用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光学显微镜技术无法突破&ldquo 阿贝分辨率&rdquo ,即永远不可能获得比所用光的波长一般更高的分辨率。然而近十多年来,科学家们在此领域获得了精彩的成果,突破了光的衍射极限分辨率。其中尤其是STED(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和分子定位显微技术,让科学家能在纳米水平观察到活细胞内个别分子的作用路径,可以看到分子是如何在大脑神经细胞形成突触的 也可以跟踪哪些与帕金森症、阿茨海默症等疾病有关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在真正意义上扩大了科学家们的视野。而这些都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的形成机理,帮助我们去克服治愈它们。 报告人:清华大学 谢红   清华大学谢红在报告中介绍了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在学习记忆和阿尔兹海默病研究中的应用。双光子显微镜现在已经成为活体脑功能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工具,双光子成像具有较深的穿透力、更为集中的空间聚焦、较小的组织损伤性等特征。因此,一方面利用双光子显微镜能够在细胞甚至是亚细胞水平上对活体中的神经细胞结构形态、离子浓度、细胞运动、分子相互作用等生理现象和过程进行直接的成像监测,另外还能进行光裂解、光激活、光转染和光损伤等光学操纵。 报告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李岩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岩目前的研究主要为:以果蝇为动物模型,探索高级脑功能的细胞分子机制,涉及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包括神经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学习认知行为的神经环路等方面。并以已有的行为范式,如进食,睡眠和学习记忆为基础,深入研究单基因对细胞形态、神经网络发育、及高级脑功能的作用,并探讨环境因素,如地磁场等对生物高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她的研究中,激光共聚焦超分辨显微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人:阜外医院 聂宇   阜外医院聂宇则介绍了激光共聚焦超分辨显微技术在&ldquo 激活心外膜&mdash &mdash 哺乳动物心肌再生调控的新途径&rdquo 中的应用。据介绍,由于心肌梗死发生后,梗死区被纤维组织替代,心脏泵功能受损,最终导致心衰和死亡 其原因在于心肌无法实现对损伤的自我修复,心肌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后,如果有充足的心肌细胞来源,对其进行替代和补充,将可能实现心功能的重新恢复。故而,心肌再生是目前心血管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撰稿:秦丽娟
  • 大族激光透露第三代半导体设备最新动态
    近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就大族激光是否有切割碳化硅的技术与设备,以及已量产的第三代半导体设备进行了提问。大族激光表示公司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的SiC晶锭激光切片机、SiC超薄晶圆激光切片机正在客户处做量产验证。有数据显示,大族激光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37亿元,营业利润6.8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6.31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6.07亿元。其中半导体及泛半导体行业晶圆加工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17亿元。今年5月份,大族激光的全资子公司大族半导体发布了激光切片(QCB技术)新技术,并同时发布了两款全新设备:SiC晶锭激光切片机(HSET-S-LS6200)、SiC超薄晶圆激光切片机(HSET-S-LS6210)。其产品性能非常优越,以切割2cm厚度的晶锭,分别产出最终厚度350um,175um和100um的晶圆为例,QCB技术可在原来传统线切割的基础上提升分别为40%,120%和270%的产能。据悉,我国计划把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写入“十四五”规划,计划在2021-2025年期间,在教育、科研、开发、融资、应用等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以期实现产业独立自主。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为主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高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速度、高热导率、高电子密度、高迁移率、可承受大功率等特点。以第三代半导体的典型代表碳化硅(SiC)为例,碳化硅具有高临界磁场、高电子饱和速度与极高热导率等特点,使得其器件适用于高频高温的应用场景,相较于硅器件,碳化硅器件可以显著降低开关损耗。 因此,碳化硅可以制造高耐压、大功率的电力电子器件,用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 在屏幕保护玻璃上“写入”光栅,为智能手机增加光谱仪功能
    智能手机自1993年推出以来,已成为全球广泛使用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电子设备。多年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新的传感器及其功能的加持,智能手机集成平台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正在取代摄像机、照相机、闹钟、手表、全球定位系统(GPS)、日历、计算器、闪光灯等等过去常见的设备,变得像一台可以上网的小型计算机一样强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作用,也凸显了智能手机在快速向大范围人群分发应用的能力。光子学是丰富智能手机功能并提高其潜力的极具前景的技术。全球主要智能手机制造商已经将新的光子传感器集成到了一些最新款的高端产品上,例如,面向增强现实(AR)应用的激光雷达(LiDAR),或者用于采集实时血氧水平和心率的脉搏血氧计等。与此同时,许多研究小组正在积极利用现有板载传感器或开发新的传感器,在智能手机上创建新的功能。利用智能手机摄像头及算法的显微镜系统,已被证明可以计数白细胞或红细胞,以用于血样分析以及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检测;还可以通过RGB摄像头评估蓝色和绿色光谱成分的比率来检测血糖水平;采用Mie扩散法还可以测量水的浊度水平;还有报道基于呼吸中酒精含量而造成的蒸发率差异的光学式酒精测试仪等。然而,这些新的功能通常需要添加占用空间的附加组件。对于尺寸敏感的智能手机来说,空间限制问题值得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apointe等研究人员提出了在手机屏幕前作为保护层的750 μm厚的康宁大猩猩玻璃上蚀刻光子器件的想法。借助1030 nm飞秒(fs)激光直接写入,他们展示了在1550 nm波长0.053 dB/cm的低损耗单模波导。他们还展示了一种基于玻璃表面倏逝场相互作用损耗的折射率(RI)测量装置。Davis等研究人员在1996年介绍一种玻璃材料的飞秒激光功能化。该工艺利用多光子吸收或隧道电离等非线性效应来引起折射率的永久变化。折射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和写入条件,并受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例如色心形成、玻璃基质的结构变化或导致密度变化的热效应等等。在高重复率下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热积累机制,会导致较大的焦外折射率变化。继Lapointe等人的研究,研究人员对通过飞秒激光改性的保护玻璃层机械性能的完整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飞秒激光写入对玻璃强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同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减少写入所需的光子数量(减少波长),折射率变化可以增加一个数量级。据麦姆斯咨询介绍,近期,加拿大蒙特利尔理工学院工程物理系的Jean-Sébastien Boisvert及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Fs laser written volume Raman–Nath grating for integrated spectrometer on smartphone”的论文,研究人员首先展示了一种没有热量积累的新写入方式,可以实现具有正折射率变化的高分辨率精细写入点。正折射率变化对于波导写入特别重要,而小折射率变化区域,对于写入具有精细周期的光栅至关重要。正如研究人员在两种不同的玻璃中所展示的那样,这种机制并不局限于个别玻璃。智能手机集成光谱仪原理示意图在该研究中,飞秒激光写入采用了来自Light Conversion的8W Pharos激光系统,该系统具有250 fs脉冲长度。激光器被耦合到Orpheus OPA以将频率加倍,从原来的1030 nm到515 nm。利用50倍Olympus PLAN 0.65数值孔径(NA)显微镜物镜聚焦飞秒激光脉冲,并将样品置于由AEROTECH 3200控制器控制的3轴写入系统上。使用脉冲选择器来控制激光器的重复频率以节省脉冲能量。激光的偏振与写入方向平行。所使用的写入速度在0.1~100 mm/s之间,脉冲能量在82~825 nJ之间。用于写入的玻璃有两种类型:康宁大猩猩玻璃(一种用于保护多媒体屏幕设备的碱性铝硅酸盐玻璃)和钢化铝硅酸盐玻璃(来自Bodyguardz的一种通用屏幕保护玻璃层)。两种玻璃以101 kHz重复率不同写入速度时,飞秒激光曝光下诱导集成折射率剖面断层扫描变化的演变采用这种新颖的写入技术,研究人员展示了在智能手机摄像头前以拉曼纳斯机制运行的体相光栅(VRNG),以获得一种集成的智能手机光谱仪。其关键是产生一个弱VRNG,不会显著改变相机的传统功能,但在暴露于强光照射时会产生光谱。(a)写入钢化玻璃的VRNG,置于智能手机前置摄像头前;(b)如果没有明亮的光源,光栅不会影响相机拍摄的日光成像质量,但如果有明亮的光线靠近光栅或在弱光环境中拍摄则会出现衍射光谱在热积累范围之外,两种玻璃都发现了一种产生正折射率变化的新写入方式。对于这两种玻璃,都发现了这种无热累积写入机制的上限阈值,重复率分别小于150 kHz和101 kHz,光通量分别为8.7 × 106 J/m²和1.4 × 107 J/m²。将尺寸为0.5 × 3 mm²、间距为3 μm的弱VRNG放置在三星Galaxy S21 FE智能手机前,以使用第二衍射级记录光谱。该光谱仪覆盖了401-700 nm的可见光波段,探测器分辨率为0.4 nm/pixel,光学分辨率为3 nm。利用该光谱仪测定了水中有机激光染料Rhodamine 6G的浓度检测限为0.5 mg/L。这一概念验证为现场吸收光谱法快速收集信息铺平了道路。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40909-9
  • 西安光机所在中红外空芯反谐振光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西安光机所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郭海涛研究员团队在中红外空芯反谐振光纤(HC-ARF)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研团队基于自研的硫系玻璃材料研制出一款“七孔接触式”HC-ARF,理论成功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光纤在中红外波段存在多个低损耗传输通带,兼具优异的高阶模抑制特性,并且存在进一步降低光纤损耗至0.01 dB/m的空间(比目前实芯阶跃型硫系光纤损耗低1个数量级以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ptics Express。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光机所博士生张豪,通讯作者为郭海涛研究员。21世纪以后,中红外光纤激光器的功率/脉宽不断突破,但红外光纤材料的本征缺陷也越来越突出,如非线性、色散、光致损伤、材料吸收损耗等,这在传统实芯光纤中很难获得实质性突破,这些特征也就成为了制约中红外光纤技术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基于反谐振效应的HC-ARF因其传输带宽、激光损伤阈值高、传输损耗低和模式纯度高等优异特性而逐渐获得关注。虽然HC-ARF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张,但光纤拉制难度也成为了笼罩在研究人员头顶的一朵乌云,实际光纤损耗一直徘徊在几个dB/m水平。诸多国际知名公司或科研机构都在集中力量攻克这一难题,国内也鲜有光纤实际制备的相关报道。该成果团队怀着“解放光纤技术应用中的材料限制”的梦想,开始了对中红外空芯反谐振光纤的探索。他们从实际制备和应用角度出发,基于红外玻璃材料特点,创新性提出“七孔接触式”结构,利用有限元法对光纤的限制损耗、弯曲损耗、材料损耗和高阶模抑制等光纤性能进行理论仿真,基于As40S60硫系玻璃结合堆积拉制法和双路气压控制技术,成功制备出结构复现性良好的HC-ARF。测试数据表明,该光纤具有高阶模式抑制特性和多个低损耗传输通带,在4.79 μm激光波长处损耗仅为1.29 dB/m。此外,研究团队还深入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光纤结构的演化规律,分析造成额外光纤损耗的关键因素,并对该结构光纤的理论损耗极限进行了预测,为HC-ARF的结构设计和拉制提供理论支撑。图(a)堆积拉制法和双路气压控制技术(b)光纤预制棒 (c)光纤的理论损耗与实测损耗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光纤传感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资助。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安光机所的优秀传统学科,它围绕高科技领域对光子功能材料和器件的需求,开展光子功能玻璃、特种光纤及器件的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玻璃-光纤-器件”全链条一体化研究平台,研制了覆盖“可见-近红外-中红外-太赫兹”波段的增益、通信、传能及成像光纤和器件,性能优良,是国内特种玻璃、光纤材料研制的优势单位之一。
  • 激光从蛋白质分子粗细的小孔穿过
    报讯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8月31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制出世界最小半导体激光器,能使激光从一个蛋白质分子粗细的小孔中穿过。相关论文8月3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网站上。该成果在激光物理学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有可能开创光学研究的新时代。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张翔(音译)说:“该研究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激光极限的认识,在生物学、通信和计算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在分子生物学上,纳米级的激光可用于对DNA分子进行探测和控制;在通信领域可大幅提高基于光传导的信息传送速度和带宽;在光学计算机领域对现有技术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观点看来,包括激光在内的电磁波最细只能聚焦到其波长的一半。经过努力,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将电子和光子相互震荡并让其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方法,才将激光压缩到几十纳米细,这种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电磁表面波就是表面等离子体。此后各国科学家开始竞相建造等离子体激光器,但由于金属内在电阻的干扰,表面等离子体在产生后极易衰减,研究人员不得不为此再制造磁场以汇聚光线。   张翔和他的研究小组破解了这个难题。他们用比头发丝还要细1000倍的硫化镉纳米丝在金属银的表面分隔出一个5纳米宽的缝隙。在这个结构中所产生的激光比其波长小20倍。由于光能主要集中在这个极为狭小的缝隙中,其在传播中损耗也被降到了最低。自发辐射率的增加程度是衡量该设备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该设备5纳米的间隙中测量到了6倍的自发辐射率。(王小龙)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9/02/content_100089.ht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