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过程分析技术

仪器信息网过程分析技术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过程分析技术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过程分析技术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过程分析技术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过程分析技术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过程分析技术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过程分析技术相关的解决方案。

过程分析技术相关的论坛

  • 2014化工工艺优化及过程分析技术(PAT)应用交流会

    2014化工工艺优化及过程分析技术(PAT)应用交流会

    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上海张江生物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诚邀您参加2014年化工工艺优化及过程分析技术(PAT)应用交流会。免费报名地址:http://cn.mt.com/cn/zh/home/events/seminars/CN_AC_Pharmaceutical_Chemical_PAT_Seminars_2014.html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上海张江生物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诚邀您参加2014年化工工艺优化及过程分析技术(PAT)应用交流会,敬请从事化学反应工艺研发和结晶工艺研发、工艺安全评估与放大的专家学者和研发人员参加。时间:2014年3月14日 8:00 - 17:00 (8:00-9:00 报到,9:00正式开始)地址:上海张江生物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浦东张江蔡伦路781号三楼报告厅研讨会介绍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3/201403041547_491818_271_3.jpg近年来,过程分析技术(PAT)在化工、制药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美国FDA在内的官方机构正在积极推动应用PAT技术,力图从过程、工艺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改变目前只能依靠严格和生硬的认证规范的现状。PAT技术能够带来下列好处:a.消除产品质量隐患;b.提高生产效率;c.实现“产品质量是可以从生产过程中预见的,而不只是检测出来的”;d.节省分析成本。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3/201403041548_491819_271_3.jpg梅特勒-托利多提供的过程分析技术(PAT)——全自动实验室反应器技术EasyMaxTM/ OptiMaxTM和反应量热技术RC1eTM,实时在线颗粒分析技术FBRM® 和PVM®和实时在线反应分析技术ReactIRTM,能够帮您充分的理解反应过程,快速的筛选和优化工艺,安全的中试放大,从而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更快的得到安全、稳定、可靠的生产工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3/201403041548_491820_271_3.jpg在过去20年间,我们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制药行业、精细化工、石化及特种化学品、学术研究等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设备在实验室、工艺开发和生产中体现着优势,丰富的实际经验和全球化的支持帮助您充分了解和优化化工工艺的过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3/201403041548_491821_271_3.jpg演讲内容原位红外在过程分析中的应用应用在线结晶监测技术优化收率、产品品质及工艺性能PAT技术在药物结晶过程中的应用---从艺术到科学的蜕变RC1e/OptiMax HFcal反应量热技术优化工艺过程、安全放大工艺EasyMax/OptiMax全自动反应器技术及其应用热分析在制药行业的应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3/201403041548_491822_271_3.jpg演讲者本次交流会专门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的任国宾教授,他将为我们带来当代的PAT技术在结晶中的应用,真正实现结晶工艺研发的科学化;Ben Smith 先生将介绍工艺开发过程中应用在线颗粒分析技术进行结晶过程的开发和优化,以提高收率,产品质量及性能。梅特勒-托利多ReactIR全球市场经理Brain Wittkamp 先生,将介绍在线反应分析技术在高活性反应中的应用,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中,为工艺研发人员分享宝贵的应用思路和经验。同时,梅特勒-托利多的技术应用专家也将分享国外工艺研发实例。我们旨在通过面对面的专家交流和案例分析,为您今后的研发工作带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任国宾博士,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Brian Wittkamp 博士 梅特勒-托利多RA业务全球市场开发经理Ben Smith 先生 梅特勒-托利多PSC 业务全球市场开发经理刘慧敏 博士 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 销售市场经理王涛 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 高级技术应用顾问孔鹏飞 梅特勒-托利多热分析仪器部 技术应用顾问会务组联系方式何禄 先生电话:13601805504 或者 021-64850435*1100Email:lu.he@mt.com; 丁伟俊 先生 电话:13524428768 Email:dingwj@pvpt.com.cn;演讲者简介任国宾 博士,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任国宾博士,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晶体学会会员、中国晶体学会药物晶体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近年来一直从事药物晶体工程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固态表征技术、高通量结晶技术、药物结晶工艺优化与在线分析控制技术(PAT)等;曾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晶体工程研究实验主任,诺华制药(瑞士)药物多晶型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药物结晶及成盐实验室主任,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药化药学研发部高级研究员、专家组成员(药物结晶及固态表征技术专家)。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项,各种学术报告30余次;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Brian Wittkamp 博士 梅特勒-托利多RA全球市场经理博士毕业于美国北达科塔州大学,现任美国梅特勒-托利多公司自动化化学部ReactIR全球市场经理。专注于FTIR与FlowIR在有机化学和石化行业中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在国际知名化学刊物上发表多篇关于ReactIR在环境与流动化学方面的应用文章。Ben Smith 先生 梅特勒-托利多PSC 业务全球市场开发经理Ben Smith 先生专业背景为化学工程,是梅特勒-托利多PSC实时分析业务市场经理。在过去的14年中,他曾领导多个仪器和软件的开发项目和应用开发与推广,目前负责理解、优化和控制颗粒体系的在线分析技术的全球市场开发,擅长应用过程分析技术(PAT),发现并解决制药和化工从实验室到生产的工艺问题,优化工艺过程。刘慧敏 博士 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门 销售市场经理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工艺优化研究。2007年底加入梅特勒-托利多任高级技术应用顾问,一直从事在线分析技术的应用支持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任销售市场经理,负责应用于工艺研发和放大生产的在线分析技术以及全自动反应器在中国的销售及市场开发工作。王涛先生 梅特勒-托利多 高级技术应用顾问拥有多年的工艺研发经验,在有机合成、聚合等方面经验丰富,对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门的仪器及应用非常了解,目前负责全自动反应器及RC1反应量热等应用的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支持。孔鹏飞先生 梅特勒-托利多 技术应用顾问毕业于同济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2010年加入梅特勒-托利

  • 2015大连医药化工工艺优化及PAT过程分析技术应用交流会

    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诚邀您参加2015大连医药化工工艺优化及PAT过程分析技术应用交流会。本次交流会将邀请医药化工工艺优化领域的资深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龚俊波教授,为我们剖析医药化工工艺优化过程中的难点并为我们分享一些经典的案例。梅特勒-托利多的技术应用工程师也将为我们介绍PAT过程分析技术以并分享国内外工艺优化的应用实例。此次交流会旨在通过面对面的专家交流和案例分析,为您今后的研发及工艺优化工作带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3.gif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301117_544175_271_3.png会议内容1. 应用于医药化工工艺优化的PAT工具2. 医药化工工艺优化难点剖析3. 实时在线颗粒分析技术在结晶过程理解和工艺优化中的应用4. 全自动实验室反应器技术在工艺优化和安全放大中的应用5. 全自动取样系统介绍6. 医药化工工艺优化案例分享7. 实时在线反应分析技术在反应机理研究和工艺优化中的应用会议时间2015年5月7日 8:30 - 17:00会议地点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大厦A座会议费用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7.gif免费参加会议免费提供午餐和茶歇住宿差旅费请自理报名地址:http://cn.mt.com/cn/zh/home/events/seminars/product-organization/labtec/CN_AC_Dalian_Chem_Process_Optimization_PAT_process_2015.html

  • 现代过程分析技术与近红外光谱技术

    [b][b][font=宋体]一、现代过程分析技术简介[/font][/b][/b][font=宋体][font=宋体]现代过程分析技术([/font][font=Times New Roman]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PAT[/font][font=宋体])是融合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分析仪器、光学、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等学科与技术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分析化学家、过程化学家、生产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仪器设计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人员。根据[/font][font=Times New Roman]PAT[/font][font=宋体]的发展进程,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离线分析([/font][font=Times New Roman]Off-line[/font][font=宋体])、现场分析([/font][font=Times New Roman]At-line[/font][font=宋体])、在线分析([/font][font=Times New Roman]On-line[/font][font=宋体])、原位分析([/font][font=Times New Roman]In-line or In situ[/font][font=宋体])和不接触样品分析([/font][font=Times New Roman]Non-invasive[/font][font=宋体])。上述五个阶段的分析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font][/font][font=宋体]离线分析是指在生产流程中通过采样方式获取检测样品,然后将样品送往[/font][font=宋体]分析实验室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离线分析获得的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高,检测精度高的优点,但存在分析结果滞后,无法实时指导生产过程的问题。[/font][font=宋体]现场分析是将分析仪器设备放置在生产现场附近,将人工采样的样品送至分析仪器处进行分析。由于分析仪器在生产现场附近,现场分析的速度较离线分析有大幅提高,但其本质仍是离线分析的一种。[/font][font=宋体]在线分析是在生产流程中将所需分析的样品从侧线引出,再利用自动取样等装置将样品送入至分析仪器进行分析。在线分析有间歇和连续分析两种方式,前者是间断性将样品引出注入分析仪器,而后者则是将样品连续不断地流入分析仪器,可以为生产过程提供实时分析。[/font][font=宋体]原位分析是采用传感器或测量探头对生产流程的某一个特定部分进行测量分析,不需要将样品引出。因此,原位分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分析,但传感器或测量探头需要抵御测量环境的各种因素。[/font][font=宋体]不接触样品分析是在测量过程中传感器或测量探头不与样品实际接触,具有独特的优点。如对于有毒害危险的生产流程的检测监控,不接触样品分析可以减少操作人员遭受有毒物质危害的风险;对于高温流体的检测,传感器或测量探头不需要具备耐高温的特性。[/font][b][b][font=宋体]二、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font][/b][/b][font=宋体][font=宋体][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绿色的光学检测技术,可以满足生产流程中非接触式或原位分析的需要。随着[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仪器的小型化及抗振、抗干扰能力的提高,[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仪器不断走出实验室,并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农业、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的生产流程在线监测。一般来说,线近红外分析系统主要由光谱仪、取样系统、样品预处理系统、光源系统及测样装置等组成。下面以[/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个简单的实例阐述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的组成。[/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图[/font][font=Times New Roman]1-7[/font][font=宋体]为[/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Tùgersen[/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等人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1999[/font][font=宋体]年构建的肉品质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25][/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主要由绞肉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MM55[/font][font=宋体]光谱仪、电子控制单元、远程显示装置及计算机等组成。采用绞肉机将牛肉或猪肉绞碎,并通过螺旋搅拢输出。[/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MM55[/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光谱仪放置在肉流上方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25 cm[/font][font=宋体]处,并采用石英卤素灯作为光源。[/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MM55[/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光谱仪上安装有[/font][font=Times New Roman]1441nm[/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510nm[/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655nm[/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728nm[/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1810nm[/font][font=宋体]的滤光片,并以[/font][font=Times New Roman]20Hz[/font][font=宋体]的频率旋转滤光片,获得各个波长下肉制品的光谱吸光度,以非接触方式对肉流的脂肪、水分及蛋白质含量进行实时监测。[/font][/font][align=center][img=,482,2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6/202406242115108773_9634_6418678_3.png!w467x340.jpg[/img][font='Times New Roman'] [/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font=宋体]图[/font][font=Times New Roman]1-7 [/font][font=宋体]肉品质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25][/font][/font][/sup][font=宋体]示意图[/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font=Times New Roman]a-[/font][font=宋体]绞肉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b-[/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MM55[/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光谱仪[/font][font=Times New Roman] c-[/font][font=宋体]电子控制单元[/font][font=Times New Roman] d-[/font][font=宋体]远程显示装置[/font][font=Times New Roman] e-[/font][font=宋体]计算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font][font=宋体]肉流[/font][/font][/align][font=宋体][font=宋体]图[/font][font=Times New Roman]1-8[/font][font=宋体]为[/font][/font][font='Times New Roman']Maertens[/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等人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New Holland TX64[/font][font=宋体]联合收割机上安装的谷物品质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26][/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宋体]。联合收割机配备了标准[/font][font=Times New Roman]DGPS[/font][font=宋体]和谷物产量传感器,以及一些用于速度和作物入口检测的附加传感器。蔡司[/font][font=Times New Roman]Corona 45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NIR[/color][/url] 1.7[/font][font=宋体]传感器安装在净谷升运器的旁路上,对谷物的蛋白质和湿度进行在线检测。该系统的波长范围为[/font][font=Times New Roman]940 ~1700nm[/font][font=宋体],光源为[/font][font=Times New Roman]9W[/font][font=宋体]的卤钨灯。[/font][/font]

  • 第二期: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药品质均一性评价研究与应用,讲课内容!

    第二期: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药品质均一性评价研究与应用,讲课内容!

    【仪器微课堂·第2期】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药品质均一性评价研究与应用 2016年,仪器论坛将陪伴大家多年的线上讲座与微信直播相结合,推出【仪器微课堂】栏目!4月20日晚八点,【仪器微课堂·第2期】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药品质均一性评价研究与应用如期举行。分享嘉宾:北京中医药大学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吴志生分享形式:微信群中ppt图片+语音参与人数:357人内容整理:近红外光谱(NIR)版面版主 Rambo 吴志生老师在仪器微课堂群中进行了微信直播,主题为: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药品质均一性评价研究与应用,网友们反应热烈,表示受益非浅。为了让更多的版友看到这期讲座,Rambo版主整理了吴志生老师的讲课内容,内容包括图片与文字,图片为吴志生老师的PPT课件,文字为吴志生老师的口述,分享给大家。大家对讲课内容有什么疑问,可在近红外光谱(NIR)版块发帖,吴志生老师会去回复。嘉宾分享环节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125_590966_2542239_3.jpg讲述: 这个题目包括了三个关键词:关键词1 过程分析技术,它的定义是“应用分析科学检测和控制工业化学过程“。但从学科来看过程控制和过程分析是分开的。 参考褚小立主编的过程分析专著;关键词2 均一性;关键词3 中药制药品质,研究对象中药生产过程而不在于种植过程和炮制过程等。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144_590968_2542239_3.jpg讲述: 这次报告围绕以上三个关键词,从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主要技术平台、总结四方面介绍研究工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147_590969_2542239_3.jpg讲述: 一是政策方面,对于制药行业来说,2004年是特殊而且具有历史性的一年,这一年美国FDA发布了PAT工业指南,制药行业者开始纷纷投入这一领域。第二个政策纲领是2008年,ICH提出了质量源于设计,设计空间等理念和方法,进一步使先进过程分析和过程控制推向一个更加清晰的位置。 简单来说过程分析和过程控制,它是通过对关键质量属性和工艺指标进行实时测量,实现对产品质量设计、分析和控制的目标。制药过程分析与控制能够解决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问题。 第二,我们国家也在政策上提出制药领域的先进过程分析技术和过程控制方法应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立了不少重大科研课题,对于这个领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特别是当前,在我国加速医药工业化进程,实施医药制造2025关键时期。制药行业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重点领域。结合当前国际制药行业对过程质量控制新要求(PAT、QbD),“中药制药4.0”已引起中药行业和各企业的高度关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204_590972_2542239_3.jpg讲述: 首先,分析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了许多分析仪器,这些仪器满足了过程分析技术要求,快速、无损、简便和可靠的特性,从技术储备上为本领域提供了支撑。 同样也使得分析化学从静态分析到快速动态分析,从破坏试样分析到无损分析,从离线分析到在线分析的发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209_590973_2542239_3.jpg讲述: 图片中两个人是质量的鼻祖,朱兰提出的质量三部曲影响现代质量学的研究进程,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从这里,我们会问质量和品质有什么关系?质量是符合要求,而品质是高于符合要求。药品也不例外。药品质量围绕中心四个词安全、有效、稳定、均一。也就是从这个四个方面提高质量,提升品质。制药过程也是如此。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217_590974_2542239_3.jpg讲述: 围绕稳定、均一开展中药质量实时分析方面研究,围绕中药原料、生产过程、中间体、成品、工艺信息、质量信息开展研究工作,建立在线分析方法和快速分析方法。这些年,我们对一些共性检测指标,比如浓度、湿度、密度、包衣厚度、粒度等建立实时评价方法,对一些典型剂型单元环节建立实时评价方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222_590975_2542239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223_590976_2542239_3.jpg讲述: 过程分析技术大多数是多变量分析技术,多变量分析技术需要建立多变量模型,建立多变量模型需要化学计量学,这个领域里我们给他一个研究子领域叫过程化学计量学。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在多变量建模方法方面一些工作: 举个例子:大家多清楚,PLS模型在领域内运用广泛,但是实际在使用过程中,很多人对于数据预处理、变量选择和潜变量选择是单独考虑。 什么意思呢?比如:数据预处理,大家是否是基于一个固定了的潜变量和变量范围的模型,来选择数据预处理方法,而这个潜变量和变量范围往往不是最终模型最优的参数。 其实,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很好解释了这一点,以前是基于元素的局部优化构建模型,现在我们考虑元素和元素的关系,构建模型。 因此,我们建立的PLS模型,比原来绿色的区域模型质量更高,不单单用我们的数据,用网上开源数据也是这个结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02236_590977_2542239_3.jpg讲述: PLS实际使用过程用RPD和RMSEP指标评价模型,对于药学工作者,按照美国药典、中国药典、药品标准标准方法建立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因此,制药行业提出过程分析技术方法验证问题,建立PLS模型,统计学β期望参数90%、95%的置信区间来建立模型方法验证,包括方法验证的准确度、精密、不确定度等指标。也探讨中药不同体系、不同样本集、不同过

  • 为什么将近红外光谱列为现代过程分析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

    [font=宋体]现代过程分析技术是利用各类在线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对流程工业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与传统过程分析技术相比,其特征在于:[/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通常无需化学试剂或制样,即可实现现场分析或在线分析。[/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测量速度快(秒级或微秒级),并多以测量化学成分信息为主。[/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宋体])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定量或定性分析模型,并可多种物化性质同时测定,分析效率高。[/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仪器易损件和消耗品少,维护量小。[/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大多数光谱类在线分析仪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适用于环境较为苛刻的场合,并可对多路多组分连续同时测量。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技术完全符合现代过程分析技术的主要特征,能满足各流程工业的现代过程分析需要。[/font][/font]

  • 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低价、简便、高效的实时热分析技术研究

    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低价、简便、高效的实时热分析技术研究

    [color=#990000]摘要:差示扫描量热(DSC)和调制式扫描量热(MDSC)技术在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无法应用于固化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为解决固化过程在线监测难题、提高固化工艺优化效率和实现仿真计算的准确考核,需要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基础上开发低价、简便、高效和实时的新型热分析技术。本文介绍了近些年来在此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研究报道,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后续工作的技术方案。[/color][color=#990000]关键词:固化工艺、固化过程、固化度、差示扫描量热、DSC、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MDSC、MTDSC、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color][align=center]~~~~~~~~~~~~~~~~~~~~~~~~~~~~~~~~~~~~~~~~~~~~~~~~~~~~~~~~~~~~~~~~~~~~~~~[/align][b][color=#cc0000]1.问题的提出[/color][/b] 在复合材料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固化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而在复合材料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复合材料成品质量及生产的可重复性,理想方式是对复合材料固化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确保固化过程中各部分充分固化、累积残余应力和温度非均匀性引起的应变尽可能小、控制复合材料固化温度避免热降解以及降低完全固化的总时间。为了实现固化工艺研究和优化以及固化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需要针对材料固化过程中可监测的物理量,并结合固化过程中出现的物理化学反应特性,采用相应准确有效的测试技术。在固化工艺中,当前常用来判断固化是否完成的直接准则是最能表现固化反应的固化度,但在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度监测方面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1)现有扫描量热技术测试样品小,测试结果与实际生产现场有差异 目前用于研究固化工艺最有效的手段是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以及灵敏度和精度更高的调制式扫描量热(MDSC)技术,树脂供应商大多采用这两种技术提供树脂固化度信息。这两种技术的局限性是测试样品量很小,与实际固化过程中的产品尺寸和形状有巨大差异,扫描量热技术测试得到的固化工艺过程和参数很难在实际固化工艺中直接使用,还需要进行大量固化工艺优化研究工作。(2)现有扫描量热技术无法应用于在线实时监测 由于基于热动力学原理,并且可以与固化工艺具有完全相同的温度、压力和气氛变化过程,目前的各种扫描量热技术作为最成功的热分析技术,可以说是完美解决了微量样品层面的热分析问题,为固化工艺研究和优化、为固化工艺仿真计算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但目前热分析技术的最大局限性是无法推广应用到产品生产现场,无法采用扫描量热技术对固化过程进行在线实时监测,无法对固化工艺研究和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快速的在线实时验证。(3)现有在线监测技术无法达到扫描量热技术的准确性,未达到实用水平 尽管扫描量热技术无法推广应用到生产现场,但为了满足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需要,近些年来开发了许多新技术来进行固化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这些技术大多采用间接方法,而且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光纤法、超声法、电学法和热学法。尽管这些方法都证明了其在监测固化过程中的有效性,但也存在局限性,还都无法替代扫描量热技术的有效性,每一种方法只能监测部分参数,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选择评估,而且这些测试方法目前大多还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未看出具有多大的市场使用前景。[b][color=#cc0000]2.解决方案[/color][/b] 综上所述,为了准确了解固化中的吸放热过程、实现固化工艺设计、快速准确寻找最佳固化工艺过程,并能对整个固化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就需要在扫描量热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测试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固化工艺中,所开发的新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首先要解决大尺寸规则形状样品或材料的热分析测试问题,即在各种大尺寸的板状、柱状和球型模具/样品和构件上实现扫描量热测试功能,这相当于把DSC测试功能拓展到大尺寸规则模具/样品和构件上。 (2)解决材料热物理性能测试问题,即在DSC比热容测试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在整个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连续测量能力,在得到固化特性的同时得到复合材料传热特性,这相当于把MDSC测试功能拓展到大尺寸规则模具/样品和构件上。 (3)最终要解决单样品热分析测试技术问题,一方面要避免像DSC和MDSC那样需要同时进行参考样品测试,另一方面还要避免使用传统热物性测试中那样长时间稳态一维热流测试形式,而是需要仅采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模具/样品和构件内外的温度和热流变化,并在与固化工艺相同的升温、恒温和降温的动态过程中,同时测量得到多个热物理性能参数,如热扩散系数、热焓、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最终得到固化度等相应的固化工艺参数。[b][color=#cc0000]3.本文目的[/color][/b] 上述解决方案是当前复合材料固化度监测及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对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热分析技术在固化工艺和固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都开展了研究工作,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还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本文将介绍近些年来在此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研究报道,分析各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为后续的技术攻关提供参考。[b][color=#cc0000]4.温度调制型DSC:MDSC技术[/color][/b] 经典的DSC技术可以测量微小样品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特性,由此常用于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无法测量样品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因此采用DSC技术无法对固化过程中的热传递进行研究,无法了解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进而使得无法进行固化工艺的优化。另外,传统的DSC对于微量样品的微弱吸热和放热还是不能提供足够高的灵敏度和精度。 为此,结合传统的Angstrom技术,在DSC技术基础上开发了温度调制型DSC(MDSC)技术,即在以往DSC测试的温度变化曲线上叠加了温度调制波,由此大幅度提高了测量灵敏度和测量精度,同时还实现了热扩散系数的测量。 目前,MDSC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有相应的商品化测试仪器,如图4-1所示。很多研究机构采用MDSC仪器对固化过程中的热传递进行研究,如侯进森等人对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固化过程中不同纤维方向上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3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6583388_7031_3384_3.png!w690x230.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图4-1 MDSC测量原理和测试仪器[/align] 尽管MDSC已经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但这种技术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研究和在线监测中的应用十分有限,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1)样品量太小,很难保证样品对复合材料的代表性; (2)测试模型假设被测样品始终处于温度均匀状态,这就造成MDSC测试模型无法放大应用到大尺寸样品和固化部件的热分析测试; (3)与DSC一样,MDSC同样需要结合参考材料同时进行测量,这也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 (4)为了保证MDSC技术中规定的边界条件,在被测样品周围需要配备复杂的配套装置,这在固化工艺现场根本无法实现。[b][color=#cc0000]5.固化过程的其他热分析技术研究[/color][/b] 到目前为止,固化过程中其他热分析技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恒温固化过程中热物理性能变化过程的测量,重点是测量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然后用不同阶段的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C,即:[align=center][img=,690,5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7455522_5587_3384_3.png!w690x57.jpg[/img][/align] 式中,B、A和D分别是液态、随时间推移和完全固化状态下的热扩散系数值。[color=#cc0000]5.1. Friis-Pedersen等人的研究工作(2006年)[/color] 较早尝试将DSC热分析技术推广应用到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在线监测的是德国的Friis-Pedersen等人,他们模仿MDSC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研究中,模仿MDSC同样采用了Angstrom测量原理进行定点温度交变调制,模仿MDSC仪器结构搭建了一套经典的Angstrom法薄板热扩散系数测量装置,如图5-1所示,可以测量薄板材料(面积为100mm×100mm,厚度约为3mm)在不同恒定温度固化过程中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过程,并由此热扩散系数变化过程来表征复合材料固化度特性。[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2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7271162_7843_3384_3.png!w690x22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1 试验装置示意图[/color][/align] 尽管采用了已知热扩散系数的硼硅酸盐玻璃对此测量装置进行了测量误差考核,并标称测量误差小于3%,但从文献报道来看,整个装置简陋,重复性测量结果偏差很大。特别是对于低粘度未固化树脂以及厚度的变化情况测试会有很多问题。 Friis-Pedersen等人还分别采用两种DSC仪器分别对微量样品的比热容进行了测量,并结合上述装置测量得到热扩散系数和密度计算得到了导热系数,通过对比证明了固化度与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变化密切相关,采用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甚至在灵敏度上更优于比热容。 尽管Friis-Pedersen等人的研究工作比较简易,测量误差也较大,但在采用热物理性能参数来表征固化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获得了初步的结果,证明了采用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并具有显著特点。[color=#cc0000]5.2. Rudolph 等人的研究工作(2016年)[/color] 为了实现固化过程的在线监测,基于经典的Angstrom法薄板热扩散系数测试技术,德国的Rudolph 等人搭建了一套更简易的试验装置来测量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变化,并基于上述固化度的定义来对固化过程进行表征。 装置的测量原理基于经典的Angstrom法,如图5-2所示,不同之处在于温度的调制不是传统的正弦波,而是采用了三角波,相应的热扩散系数测量公式则采用了参数估计算法获得。[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1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091906_4688_3384_3.png!w690x13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2 基本思想是假设一维热流,评估两个温度信号之间的差异。a)样品描绘,b)顶部和底部温度信号[/color][/align] 为模拟在线固化过程,Rudolph 等人搭建的试验装置模仿了真空袋成型工艺,如图5-3所示,被测环氧树脂样品尺寸为直径29mm、厚度不超过3mm,样品装在外径为30mm、高度为4mm的铝制料盒内。试验参数中设置了温度振荡周期长度为4分钟,振荡幅度被设置为2K。[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1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230117_8499_3384_3.png!w690x13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3 实验装置:1)隔离试验箱;2)温度控制器;3)用于温度测量和控制的PC机;4)测量放大器;5)室温显示;6)带有温度传感器的样品;7)铝块;8)珀尔帖元件;9)散热器[/color][/align] 采用这套试验装置,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测试,热扩散系数转换为固化度后的结果如图5-4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400,3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383568_7396_3384_3.png!w690x519.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4 在不同温度下测量热扩散系数推断出环氧树脂的固化度[/color][/align] 通过上述Rudolph 等人的工作,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优缺点: (1)再一次证明了热扩散系数作为固化度评价参数的有效性; (2)对于板材结构的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可以用很简易的装置就可以实现固化度的在线监测,特别是仅采用单面加热和厚度方向双点测温的方式,就可以在线实时对整个固化过程的固化度变化进行测试表征,这已经非常接近实用化水平。 (3)出于测试方法需要,样品加热采用的是单面加热三角波温度调制方式,这种加热方式显然不符合常规固化工艺线性加热模式,增加了在线监测设备的复杂程度。同样,这种测试结构并不适合低粘度液体以及厚度变化的固化过程。 (4)Rudolph 等人的工作实际上为今后的实用化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这种单面加热方式完全可以拓展到常规固化工艺中的线性加热模式,即只需采用一个温度传感器测量板材中心位置在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就可以实现板材固化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卢少微等人出于对巴基纸(Buckypaper)作为温度传感器在固化工艺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借鉴了上述Rudolph 等人的工作,直接在真空袋固化工艺中研究固化度与巴基纸的电阻温度系数关系。尽管直接采用温度传感器在线监测固化过程的有效性十分有限,但他们对巴基纸的研究不失为给今后固化工艺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增加了一种可选性。[color=#cc0000]5.3. Struzziero等人的研究工作(2019年)[/color] 上述研究工作基本都是基于板材固化工艺的在线热扩散系数测试测试方法,但这些水平结构的固化过程并不适合流动性较强的低粘度液体树脂的固化过程监测,而且监测过程中样品厚度会发生变化而带来测量误差。为了提高材料的适用性,Struzziero等人采用了柱状结构的传热模型报道了在线固化监测的研究工作。 Struzziero等人研究的测试方法还是基于经典的Angstrom技术,在定点温度下交变调制加热温度来测量得到热扩散系数。设计的测量装置包括一个带冷却管的铜块,其中心有一个圆柱孔用于容纳直径为7mm、壁厚为1mm、高度40mm的空心铜管。该装置如图5-5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2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568815_9052_3384_3.png!w690x223.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5(a)实验装置;(b)截面图;(c)俯视图[/color][/align] 液体树脂倒入铜管,然后用软木塞封闭。软木塞在其中心有一个开口,以允许放置在中心的热电偶接触树脂。然后将铜管插入铜块的圆柱形孔中,两块隔热板放置在铜块的上下两侧,一根柔性电热丝缠绕在冷却管周围。铜块温度由温度控制器调节加热软线上的功率进行控制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由于树脂的热惯性,在树脂区域中心测量的温度是相位滞后的周期性曲线,树脂和铜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信号如图5-6所示,通过相位差的测量可以得到相应的热扩散系数。[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00,35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9092006_7113_3384_3.png!w690x405.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6 树脂区域边界和中心的温度变化[/color][/align] 每次测试前,树脂在铜管中的填充量为四分之三左右,用软木密封封闭,并放置在铜块中。随后,外径0.5mm的测量热电偶探针穿过软木塞密封件的中心开口,使热电偶敏感区位于树脂的几何中心位置。在测试过程中,铜块温度调制所采用的幅度为1℃、一个调制周期为4分钟。Struzziero等人采用搭建的测量装置对三类材料进行了测试,第一类是非固化材料甘油作为该方法的考核;第二类包括一种脱气、预混合、单组分树脂,专门设计用于树脂传递模塑工艺的环氧树脂RTM6和另一种为灌注应用设计的低反应性单组分液态环氧树脂890RTM;第三类是采用液体增韧环氧树脂的双组分系统,用于缠绕和拉挤成型的XU3508/XB3473。 Struzziero等人用上述装置测量了上述材料不同温度下的热扩散系数,并采用MDSC进行了比热容测量和固化表征,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固化动力学模型,由此来进行相应的对比和验证。 通过甘油的导热系数测量验证了与文献值相差约为8%,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偏差是包含了测量装置热扩散系数测量误差和MDSC比热容测量误差的合成误差。 Struzziero等人在此测量装置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在此就不再详细介绍。总之,Struzziero等人的工作再一次有效证明的热扩散系数表征固化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证明了测量液体热固性塑料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方面是可靠的,测量精度由树脂区域中心热电偶放置的精度控制,要求位置精度为0.5mm以将测量误差限制在3%以下。固化环氧树脂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显示出对固化度的线性依赖增加和对温度的反向线性依赖,所得结果可以根据声子输运解释为固化材料中的主要热载体。实验装置测量结果可用于生成材料表征数据,这些数据是建立固化模拟所需的精确导热本构模型所必需的。 Struzziero等人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验证了固化过程中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变化的准确测量,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获得可以更可靠地预测热梯度、放热现象和缺陷,如残余应力,有助于提高固化工艺预测的整体精度。另外,Struzziero等人的圆柱体测试结构,从测试模型上已经完全接近于实际固化工艺,而且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推广应用。[b][color=#cc0000]6.分析[/color][/b] 上述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模仿MDSC而采用了Angstrom技术,同时也证明了测量得到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完全可以用于固化评价。由于加热方式的复杂性,使得这种Angstrom技术还是无法应用到实际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的在线监测,还只能停留在样品级别的应用。为了真正在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采用热分析技术实现在线监测,依阳公司通过前期的大量研究,做出如下分析: (1)基于MDSC发展历史做出的分析:在DSC测试过程中,由于样品量小,样品的吸热和放热量以及热流信号都十分微弱,而Angstrom温度交变测试是一种灵敏度和精度很高的技术,因此MDSC采用了Angstrom技术实现了灵敏度和精度的大幅度提高,并同时实现了热扩散系数测量,结合已经具有的比热容测试能力,MDSC可用来测量导热系数。 (2)从实际固化工艺做出的分析:在产品生产固化工艺中,产品尺寸普遍较大,吸热和放热量以及热流信号普遍都较大,从信噪比分析来看根本无需高灵敏度的Angstrom技术。另外,在实际固化工艺设备上也很难实现Angstrom技术要求的温度交变调制。 (3)从热扩散系数测试技术做出的分析:尽管上述研究文献报道都是基于交变的Angstrom技术,但不采用这种交变技术,只通过加热变化过程也能准确测量出热扩散系数,而这种加热变化过程与固化工艺中的加热过程完全相同。这也就是说在现有固化工艺设备和固化加热过程中,通过工件中单点温度的测量,可以准确得到整个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变化。 (4)从比热容测试技术做出的分析:DSC和MDSC的强大之处在于可以对热流进行测量,从而量化得到吸热和放热变化过程,其技术关键是采用了参考材料的对比测试,这也是限制DSC技术推广应用于在线热分析的主要障碍。这个主要障碍目前也有解决途径,就是设法将参考材料等效到现场固化工艺加热装置上,从而可以具备DSC的所有测试能力。[b][color=#cc0000]7.总结[/color][/b] 通过上述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针对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技术愿景: (1)因为都是基于升温和降温过程,可以将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等效到固化工艺设备上,只通过简单增加相应的温度传感器等,就基本可以实现MDSC的大部分功能,至少能具备热焓、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测试能力,实现高效的固化过程在线监测。 (2)这是一种单点测温和基于一维传热的测试技术,可以应用在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造价极低使用便捷,单点植入式温度传感器对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影响小。 (3)随着分布光纤技术和巴基纸(Buckypaper)技术的发展,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分布式植入结构,将会更高效的进行固化工艺现场监测。[b][color=#cc0000]8.参考文献[/color][/b](1)王奕首, 李煜坤, 吴迪, et al. 复合材料液体成型固化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航空制造技术, 2017, 538(19):50-59.(2)侯进森, 叶金蕊, 王长春, et al. 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固化过程中的热导率测定. 复合材料学报, 2012(4):23-28.(3)Friis-Pedersen H H, Pedersen J H, Haussler L, et al. Online measurement of thermal diffusivity during cure of an epoxy composite. Polymer testing, 2006, 25(8): 1059-1068.(4)Rudolph M, Naumann C, Stockmann M. Degree of cure definition for an epoxy resin based on thermal diffusivity measurements. Materials Today: Proceedings, 2016, 3(4): 1144-1149.(5)Lu S, Zhao C, Zhang L, et al.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the curing degree 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with a carbon nanotube buckypaper sensor. RSC Advances, 2018, 8(39): 22078-22085.(6)Struzziero G, Remy B, Skordos A A. Measur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resins during cur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9, 136(5): 47015.[align=center]~~~~~~~~~~~~~~~~~~~~~~~~~~~~~~~~~~~~~~~~~~~~~~~~~~~~~~~~~~~~~~~~~~~~~~~[/align]

  • 【转】分析过程中新技术或新方法的应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是分离科学中的一个全新类别,它给实验室带来了新奇而强大的能力。UPLC™借助于HPLC的理论及原理,涵盖了小颗粒填料、非常低系统体积及快速检测手段等全新技术,增加了分析的通量、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UPLC的核心技述是使用了全新研发的专利1.7mm乙基架桥结构之氢化颗粒技术,层析理论告诉我们若使用越微小的填充粒子,在高线性流速的使用下可得到更高的层析效率,为了发挥如此微小粒子的优越效能,Waters设计了一个全新的LC系统,不但新的溶煤输送模组可在高压(15,000psi)下运作,超低的系统体积(130mL)、不同以往的管路及接头设计,再搭配上令人诧异的超低交叉污染样品管理模组及最低扩散、更高速的侦测器,这优化了所有参数的整体系统,突破了数十年来HPLC的使用极限,彻底实现了层析实验工作者对于速度、灵敏度、解析度的苛刻要求!ACQUITYUPLCTM超高效液相色谱的诞生开创了分离科学中的一个全新类别, 它给实验室带来了神奇而强大的能力. 同当前最快的工业标准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 相比, ACQUITY UPLCTM的速度快了9 倍, 分辨率高出2 倍, 灵敏度高出3 度.今天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质量被色谱柱的化学品所推动, 同时也被其所限制. 优秀的色谱填料会给色谱过程带来速度、灵敏度及分离度的提高. 其中, 填料颗粒度对色谱柱性能的贡献最大我们遇到的挑战是, 今天的仪器是否能够把更小颗粒度填料的性能表现出来. 因此, ACQUITYUPLCTM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综合的技术或领域, 这不仅仅是靠小颗粒填料就可以实现的技术.

  • 图像分析基本原理及分析过程

    图像分析基本原理及分析过程概述在生物及医学研究中,对图像的判读与分析特别是对显微镜下微观图像的观察研究从来都是重要的研究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分析图像的方法也从眼观尺量进入到了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的阶段。计算机软件的发展速度呈加速前进,采集图像的设备也不断更新,这使得我们能有更多的手段来分析测量复杂的生物图像。现在我们可以使用CCD数码相机来采集图像。使用功能比较强大的图像分析软件来进行图像分析测量。相比之下,在不太久远的十来年前使用的图像分析仪及单色的图像采集摄像机已经过时了。而图像分析的手段也比以前丰富。简单地引用以前的分析方法未必就是最佳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我们依据软件及相机的情况设计与研究目标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分析测量图像绝不仅仅是一个软件使用的问题,而是从实验设计开始,就要综合考虑研究目标、样品制作方法、拍摄方式、选择视野等各方面因素,最后才是通过软件实现最有效的图像分析测量。一个完整的图像分析过程应该包括:1.明确需要测量分析的对象。2.使用适当的方法拍摄下这个对象,包括进行适当的染色及取样,采集到突出显示的测量对象的照片。3.分析照片上的图像元素,确定能反映测量对象的图像图形4.测量照片上的图形的测量参数,进而得到测量对象的测量数据5.对测量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图像分析的最佳效果,是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可以自动地判断测量目标,准确分析测量出目标对象的数值。由于生物图像的复杂性,软件往往作不到这一点。此时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抽样统计,手工选择等方法进行近似的测量。测量方法本身有时候也能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 【原创】在线过程分析仪器市场寻求增长

    过程分析仪器市场复杂,应用领域特定,市场增长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除在生产流水线上用于过程控制的分析仪器外,过程分析仪器还包括批量测定、现场环境测定的便携式分析仪以及运输、边境安检部门用于安全监测的化学、生物及核探测追踪仪。根据行业分析人员的观察,虽然在线分析仪器在安检和环境部门的应用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但在制药和化工行业的应用情况仍不令人如意,未达到5年前预期的水平。这是因为尽管压力是来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但适用于工业的培训计划需要由规章制定机构和政府部门制定,而大量的技术开发资金则需要制造企业投入。ABB Ltd (Zurich,Switzerland)是全球最大的专业在线分析仪器供应商,通过其“过程分析解决方案”每年向各类制造企业销售分析仪器2.5-3亿美元;其次为Emerson Electric Co(St Louis,MO)的过程技术部门,其年销售额约为2亿美元;Siemens AG(Munich,Germany)、Yokogawa Electric Corp(Tokyo,Japan)及Sick Maihak Inc(Minneapolis,MN)三家公司以1.5-2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紧随其后。其它重要企业还包括年销售额约为1亿美元的Ametek Inc(Paoli,PA)以及年销售额约为0.6-0.8亿美元的Endress&Hauser Group(Reinach,Switzerland)和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下属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集团(Morristown,NJ)。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2005年过程分析仪器的世界市场规模约为50亿美元,其中包括了操作成本、维修和综合服务费用。2002年这个数字是47.7亿,预计到2008年就将达到55亿美元。在Frost & Sullivan咨询机构去年一份名为“世界过程分析仪器市场”的报告中,估计过程分析仪器2004年仅仪器销售额一项就约22.8亿美元,并预计到2011年这个数值将突破30亿,年增长率约为4%,这个增长率略低于PAI Partners(Leonia,NJ)三年前一份报告[见Instrumenta 20(17)4]中的4.5%的复合增长率的预计。当时报告认为2003年在线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在14.2亿美元。然而以上数据也是有争议的。2005年夏戴安公司成立了过程分析仪器中心[见Instrumenta 22(6/7)15],过程分析中心经理Rich Cooley(原Eli Lilly经理)告诉Instrumenta,随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过程分析技术创新行动计划(PAT)的公布[见Instrumenta 20(11)7],预计在制药和食品行业中过程分析仪器的市场份额将快速增长。根据Cooley的观点,过程分析仪器市场相当巨大而且在各领域应用都在增长,但是需要质疑的是所引用的数据的准确度如何,增长速度是否如市场研究报告所述那样快。Cooley认为至少对制药行业的情况估计过高,尽管市场具有很大潜力,但大多数行业对在线分析仪器的价值认识不足。与Cooley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去年Control Magazine 的高级技术编辑Rich Merritt 在一篇文章中发表如下评论:大量最新上市的在线过程分析仪器并未提及符合PAT标准的要求。在Merritt看来,制造商似乎对于过程分析中心(CPAC Seattle,WA)的新型取样/传感器的创新[NeSSi,见Instrumenta 19(14)4]闭口不谈。CPAC从2000年就开始寻求推进与生产线一体化的标准化平台的过程分析仪器的小型化和模块化的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企业都对PAT和NeSSi持拒绝态度,还是有大多数的大型制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已经投入人力专注于实施这两个标准。但是承诺实施并不等于许诺购买过程分析仪器。Cooley说,“PAT initiative实施5年了,虽然制药行业在此方面也有所行动,但是行动比较缓慢。因为制药行业具有谨慎的企业文化,所以人们对此并不感到吃惊。对于新技术的采纳,法律法规是一个很强的推动力,但是PAT并不是法律法规只是一种纯粹自愿的行为。过程分析仪器在环境监测领域的较快增长是因为在此领域法规执行严格并且力度大,在运输行业的安检因为有政府规章的强制,所以发展也很不错。”Cooley总结,“归根到底,虽然法律法规重要,但是财务利益才是关键。市场的真正增长来自于企业认识到在线分析仪器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最大的挑战是要使企业认识到将分析仪器移至生产线的价值。对于制药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范式转变。我想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转变行业文化观念。”Cooley指出,“应对这种变化,制造商将要做的是开发出比当前方法有明显优势的新技术。技术的成本、仪器的简单化和易于维护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在的技术在以上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但也表明企业有更大的机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的增长。分析仪器的小型化即是方向之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者也在期待这些新的技术。”Steve Walton(PAI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公司过程分析部门的主要分析专家)告诉Instrumenta :“关于PAT已经谈论很多了,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PAT是关于过程控制,分析仪器并不是必须要求的。基于这个原因,分析仪器的需求才没有厂商们预期的那样强烈,同时终端用户也还在观望。与过程分析仪器在制药行业的应用市场发展缓慢相比,NeSSi取得的成绩比较大,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增加应用在线分析仪器会带来经济利益。当然与石化行业的巨大市场相比,制药行业的市场相对较小。”Walton指出,“然而,这种情况也并非出乎意料。对于制药行业这个保守的市场,新技术的推广需花很长的时间,但经济利益最终将促进新技术的推广。”新技术可能改变在线分析仪器市场的发展速度吗?Walton认为,“仪器供应商并不能比现在更快地促进市场发展,培训才是市场增长的唯一重要因素。”

  • 【原创大赛】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人血白蛋白生产过程组分I+II+III上清液乙醇沉淀环节控制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 实验室规模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人血白蛋白醇沉过程进行监测,为提高组分I+II+III上清液乙醇沉淀环节收率提供支持。 方法 实验室条件下模拟8批正常过程和3批异常过程。定性模型以6个正常批次作为校正集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2个正常批次和3个异常批次作为验证集考察模型过程监测和错误诊断能力。定量模型以醇沉过程中人血白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作为建模指标,6个正常批次样品作为校正集,2个正常批次样品作为验证集,建立了可用于人血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快速准确测定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结果 定性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和定量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可实现醇沉过程的监测和错误判断。 结论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人血白蛋白生产过程中的FI+II+III上清液醇沉过程进行监测的方法可行。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组分I+II+III;化学计量学;醇沉淀 人血白蛋白(Human Albumin,HA)是最早从人血浆中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上的血液制品。组分(Fraction, F)I+II+III上清液醇沉过程是HA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目的是去除各种杂蛋白,得到FIV上清液,为下一步醋酸缓冲液沉淀过程做准备。目前人血白蛋白组分I+II+III上清液醇沉过程生产过程的控制模式大都采用离线的方式,即当乙醇加入到含量为40%时醇沉过程结束,然后取样进行实验室化验,其结果严重滞后于生产过程,无法实时的监测指导生产过程的进行。在制药领域,NIRS作为一种重要的PAT工具,已成功用于药物的原辅料质量评价、关键过程的监测和控制、成品的快速放行和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为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革新生产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利用NIRS结合化学计量学对HA生产过程中的FI+II+III上清液醇沉过程进行监测,以实现醇沉环节的过程控制。1 材料1.1 试剂FI+II+III压滤后上清液(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95%乙醇(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去离子水。1.2 仪器和软件 Antaris II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ourier Transform NearInfrared, FT-NIR)光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液体透射采样模块,内径为4×50 mm的玻璃小管(德国Kimble Chase公司);低温反应仪(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BF300恒流泵(保定齐力恒流泵有限公司);Alpha 1-2 LD实验室型冻干机(德国Christ公司);高速离心机(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MATLAB 2010a(美国Mathworks公司);PLS_Toolbox工具箱(美国Eigenvector Research公司)。2 方法2.1 醇沉过程正常醇沉过程:醇沉过程在低温反应仪中进行,温度设定和实际生产反应温度一致。每个批次取100 mL FI+II+III压滤后上清液置于250 mL的圆底烧瓶中,恒流泵加入95%乙醇的速度为1 mL/min。醇沉开始前以及醇沉过程中每隔3 min取样1 mL用于光谱的采集及蛋白含量的测定。异常醇沉过程:本研究中为考察定性

  • 【仪器微课堂 第二期】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药品质均一性评价研究与应用,开始报名啦!

    【仪器微课堂  第二期】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药品质均一性评价研究与应用,开始报名啦!

    各位小伙伴,喜大普奔!2016年,仪器论坛会推出仪器微课堂栏目,采用微信群直播的方式来给大家分享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技术或行业知识! 此前,线上讲座是论坛主推的栏目之一,主要是邀请业界专家就某一技术领域以图文的形式进行系统讲解,同时回答用户的提问,进行互动交流。 2016年,线上讲座会与微信直播相结合,推出仪器微课堂!在仪器微课堂微信群中,分享嘉宾进行现场讲解后,论坛会将内容以图文的形式整理出来,在论坛相应版面、技术讲座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供大家学习与探讨!免费哦~~~~~~~~~~~~~~~~~~~~~~~~~~~~~~~~~~~~~~~~~~~~~~~~~~~~~~~~~~~~~~~~~~~~~~~~【仪器微课堂·第2期】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药品质均一性评价研究与应用分享嘉宾:北京中医药大学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吴志生分享时间:2016年4月20日 20:00-21: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181057_590589_2984502_3.jpg~~~~~~~~~~~~~~~~~~~~~~~~~~~~~~~~~~~~~~~~~~~~~~~~~~~~~~~~~~~~~~~~~~~~~~~嘉宾介绍: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理事等等,重点研究领域:中药过程分析可靠性理论、中药过程分析共性关键技术、中药微区分析等。分享内容:1、制药行业在政策层面及技术层面的研究背景;2、药品均一性评价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应用;3、药品质量实时评价的技术平台;等。。。。可查看附件PPT。分享形式:微信群直播:PPT图片+语音+文字,分享结束后为问题解答时间。报名方式:加仪器论坛官号仪休哥好友(微信号:wayqsq),拉您进群哦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181638_590660_2984502_3.jpg

  • 分析仪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转载: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空分设备向大型化发展,ZR-LDE电磁流量计为了适应大中型空分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的需要,与之配套引进的气体成分分析仪器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这些先进的气体分析仪器对空分生产管理及气体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历史上的原因,大多数从事分析仪器应用和管理的人员都是来自热工仪表、自动化工程及仪器制造专业和部门,他们没有从事过或较少接触和研究过气体分析仪器的选型和应用技术,因此一些企业对进口的仪器设备选型不当,仪器功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在经济上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进口气体分析仪器作为一类高科技产品和高灵敏度、高精度的科技工具,往往由于对其使用要求认识不足及人员操作水平不高而应用不好,对空分生产及全面质量管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上这些问题在目前国内空分行业较普遍地存在,这一问题不妥善解决,则大中型空分的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空分设备安全、气体质量(尤其是高纯气体的质量)也难以有效地得到保障。1、气体分析仪器应用是一项专业技术气体分析仪器(本文专指为微量气体分析用的仪器)是一种用来进行气体成分分析检验的工具,借助它能得到某些成分种类和含量的数据。但是,气体分析仪器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它既不像流量计、压力表那样结构简单,也不像各种热工仪表那样易于操作使用。它是一类结构复杂、使用技术难度较大的工具,使用气体分析仪器是一项较复杂且不易掌握的专门技术。一般地说,气体分析仪器应用本身是一门独特的技术工作,而且是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工作。但是,这一点是不为行外人所认知和理解的。目前为止,国内空分行业气体分析仪器应用的技术水平与石化行业及化工化肥行业相比,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难以快速提高和发展,主要原因正在于此。2、气体分析仪器应用难点分析关于气体分析仪器应用的难点,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可以概略地了解一二。2.1气体分析是实现一系列的化工过程 一台气体分析仪或一套气体分析系统相当于一套完整的化工工艺设备,因此,气体分析仪器系统工作过程就是在实现一系列的化工过程。若想通过气体分析得到准确数据,就必须了解这一系列化工过程中各阶段的情况及变化,认真研究并掌握其中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测定的目的。ZR-LDE电磁流量计指出,不仅在一台气体分析仪器内部具备一套化工工艺过程的同样情况和条件,而且,有时在仪器前级的样气预处理部分(含取样系统)也同样是一套化32212艺过程。如遇到较复杂、较特殊的工艺技术条件的话,那么样气预处理系统所体现的化工过程还是非常复杂的,相当于一个小化工厂的净化处理工艺过程。由此可见,气体分析的过程就是在了解并掌握整个化工过程系统条件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各种影响测定条件的因素,从而得到工艺及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准确数据。2.2应用过程中控制影响因素和排除干扰因素困难较大在仪器应用的过程中,影响因素种类较多且变化较复杂,而要想有效地控制这些影响因素及排除干扰测定的因素则困难比较大。例如微量氧的测定,不但要严格控制系统材质和密封,而且系统的洁净等诸多因素也必须逐一解决好,否则,氧成分分析不会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而对于气体中微量水含量的测定,除了考虑以上提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到样气中的水在管道内的吸附平衡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妥善处理必须依靠反复试验,了解其变化情况和规律,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以便得到准确无误的结果。当然,使用气相色谱仪测定高纯气体中ppm—ppb级杂质成分含量要考虑和控制的影响因素就更加复杂了。2.3微量气体成分分析的影响因素更复杂气体成分在管道及设备中流动时发生的微观变化是复杂的、多变的。在常量气体成分分析时可以忽略的诸多影响因素,在微量气体成分分析时不仅不能忽略,反而必须认真对待,此时,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微量气体成分分析正确结果的主要矛盾,必须逐一排除和解决才能使微量气体分析仪器工作顺利完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取样管路内气体多次的反复混合;②管壁与气体成分的物理化学作用;③管路材质;④管路连接方式;⑤管路洁净程度。2.4仪器和方法验证是获得准确数据的关键之一仪器作为一种计量检测工具,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给出的数据绝大多数都是相对量值,测定数据是否准确及准确的程度(精度),仪器本身是无法提供的,也是无法证实的。必须依靠外围技术工作完成,这就是分析数据的验证工作。2.5分析工程师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分析检测技术 一个合格的分析工程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分析仪器的新技术及仪器分析新技术,并及时将其应用到本职工作中,以达到不断改进和提高分析检测技术的目的。一个分析工程师不但要能够尽可能搞好现有设备的应用,而且还应当在对现今使用的仪器原理、结构及性能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随时吸收国外及国内先进分析技术,不断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并提高现有仪器的检测水平,而不只是满足于简单操作。 自:智瑞科技

  • 实验室内部过程分析和确认

    [align=center][/align][size=18px]实验室对上述要求在现有管理体系中满足程度进行评价,找出差距,确定管理体系改进的方向和目标。[/size][size=18px]这项工作应在实验室最高管理者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对实验室各个[/size][size=18px]部门[/size][size=18px]的管理现状[/size][size=18px],[/size][size=18px]运用过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size][size=18px]确定各[/size][size=18px]部门[/size][size=18px]所需的过程,确定每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明确谁是这些过程的客户,客户的要求是什么 明确谁是这些过程的供方及供方应提供的资源是什么 确定谁是这些过程的主要责任人 明确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关系,绘制这些过程的总流程图,明确这些过程间的接口关系 明确需要哪些文件才能控制好这些过程,现在是否有这些文件,文件的描述是否充分、适当[/size][size=18px],[/size][size=18px]是否需要修改或重新制定 明确所期望和不期望的过程结果的特征是什么,分析和评价这些过程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标准,是否需要重新制定 从经济和效率方面考虑,如成本是否会降低,时间是否会缩短,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等分析评价这些过程的有效性 [/size][size=18px]确定每个过程需要配置哪些资源 如何实现过程间或职能间的沟通,确定沟通渠道和方式,谁来提供该过程的外部和内部消息,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如何监视过程的业绩,需不需要测量,需要什么样的测量手段,如何更好地分析收集到的信息,从分析中应得出什么结果如何改进这些过程,这些过程通常会出现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哪些纠正和预防措施可以将其消除等。[/size][size=18px]在此分析基础上列出现有的设施、设备、记录、表格、报告、职能、人员岗位及分工、法律、法规、详细的过程流程图、技术文件等信息和改进[/size][size=18px]部门[/size][size=18px]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议,提交给质量负责人,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推行工作小组按[/size][size=18px]部门[/size][size=18px]进行分类整理,并依据上述要求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实验室建立、实施和改进管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size]

  • 怎样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药物结晶过程?

    [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结晶是指溶质自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形成新相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溶质分子凝聚成固体,也包括这些分子有规律的排列在一定的晶格中。药物晶型的设计影响到药物的稳定性、纯度、溶出速率、流动性、压缩堆密度以及生物利用度,因此通过结晶控制实现对药物晶型形态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将近红外检测技术应用于药物结晶过程,可以实现在线结晶度的检测,确定多晶型,提供有关晶体结构的信息。[/font][/font]

  • 【转帖】断口分析技术及其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断口分析技术及其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1. 前言 断口是断裂过程的最真实、完整的纪录,从宏观到微观的断口分析可以揭示断裂过程中从裂纹的形核、长大到断裂的各个进程中主断裂面的受力情况、介质环境情况、材料制造情况、以及损伤过程等。 断口分析是通过肉眼观察,和借助显微分析仪器对断裂过程在断裂件上留下的痕迹进行的综合分析和检测,目的是通过分析揭示断裂的过程、断裂的性质和研究断裂机理。断口分析需要结合断裂件的材料组织结构特征和使用环境状况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断口分析的三大作用:1 作为结构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于研究材料的断裂机理;2 断裂失效分析; 3 评价材料 。 断口分析分为宏观断口分析和微观断口分析两部分,二者必须相互结合。宏观断口分析主要是用肉眼或借助普通放大镜进行观察,从而分析裂纹的扩展方向、断裂的起源位置、断裂过程的载荷情况等断裂的宏观特征;微观断口分析需要借助光学和电子显微分析仪器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对断口的微观形态、结晶学特征、残留元素成分等理化特征的分析,确定断裂的类型和断裂的机理。 断口分析是断裂失效分析的基础,它是建立在人们对各种材料和环境组合下得到的断口的宏观、微观特征和断裂机理研究的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断裂失效分析是断口分析最重要的运用方面,是判明断裂失效原因的唯一途径,其作用是:1 判定事故责任;2 寻求改善和提高;(改进设计、完善检验措施、 改善使用条件;从而使装备的整体性能得到改进)3 为改善管理、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提供依据。 因为断口是断裂过程的真实记录,是第一手最可靠的证据,因此断口分析的判断正确与否成为断裂失效分析结论正确与否的关键。 由于工程上的材料和断裂过程千差万别,而且断裂事件发生后,断口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坏,因此实物断口通常与我们在教科书上所见的不尽一样,甚至相去甚远,这使得工程上的断口分析变得相当复杂。常常能看见,对于同样的断口,不同人员得出不同判断的情况,往往是因为片面地生套书本所致。 2. 断口分析样品的制备 取样:最好采用手锯切割试样;采用砂轮切割要注意避免过热;采用线切割前要对断口进行保护;人工启开裂纹时最好将试样冷至材料低温脆性转变温度以下,但之后应及时烘干试样; 除油:一般情况下建议采用汽油或酒精,采用丙酮则发生二次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除锈:除锈前应对断口进行腐蚀产物等的分析,以免清洗后损失该方面的信息。根据材料的成份和锈蚀状态选择清洗液。 对于不能现场取样的断口,可以采用火棉胶复型等办法得到断口形貌复形,和萃取断口残留物进行显微分析。采用复型最重要的是避免假象。 通常推荐的断口清理和除锈方法 3. 判断裂纹源和裂纹扩展方向的原则 在有放射状花样的情况下,放射方向是裂纹扩展方向,沿反方向可追溯到裂纹源;分叉裂纹分叉方向是裂纹扩展方向。 弧线形的贝纹状花样是裂纹扩展速度发生变化在断口上留下的痕迹,一般情况下弧线凸向为裂纹扩展方向; 断口的色泽可资参考,如氧化情况、腐蚀产物的厚度、疲劳断口的表面磨光情况等等; 对于装备中多个元件发生断裂的情况,主要根据低应力断裂还是大应力断裂来判断首断件,一般是低应力断裂件为首断件。 对于韧性断裂,可通过裂纹的走向、鼓包、壁厚减薄情况等判断起爆点。 应力状态的分析 4. 断口微观分析的技术方法 断口结晶学分析技术 电子通道花样分析技术; 蚀坑分析技术; 二面角分析技术; 5. 断口分析实例 起源于表面损伤的疲劳断裂 热处理缺陷(回火脆、脱碳)引起的疲劳断裂 白点、疏松等缺陷引起的断裂 应力腐蚀 腐蚀疲劳 持久 氢脆 安装操作引起的失效

  • 典型热分析技术概述

    典型热分析技术DSC/TGA/STA三项技术以70%的应用占比,构成了热分析三大支柱。 一热重分析简称TGA为使样品处于一定的温度程序控制下(恒/降/升温),观察样品的重量随时间或者温度的变化过程,获取失重比例,失重温度(起始点/峰值/终止点),以及分解残留量等信息。二量热分析量热学是一门测量各种过程伴随热量变化的学科,相关实验通过量热仪进行。差式扫描量热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程序下,测量输入样品与参比物的功率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方法三同步热分析具有以下特点1 一次实验可以同时获得TGA和DSC两种曲线,节省时间,节省样品。2 从不同侧面共同反映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对样品的变化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DSC只能反映焓变而不能反映质量变化,TGA可以反映质量变化却不能反映焓变,两者联用可以搞清楚焓和质量在控温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 线束剖面分析的使用过程和图像分析

    [color=#2f2f2f]来源:http://www.dg[/color][url=https://links.jianshu.com/go?to=http%3A%2F%2Fbbs.elecfans.com%2Fzhuti_715_1.html]ti[/url][color=#2f2f2f]anze.com 作者:天泽精密仪器[/color] 对于人们来说,日常购买东西时,最重要的就是商品的质量,往往人们选择超市购物就是因为超市里的商品都通过了严格的质检,有着优秀的品质,购买大品牌的产品也是同样出于对质量的考虑,可是厂家在生产的时候,如何确定自己的产品质量达到标准了呢?这就是[url=http://www.dgtianze.com/]线束剖面分析仪[/url]的作用了。很多对于自己的品牌和质量有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厂家,对于自身的产品质量追求也非常的严格,在每个批次的产品出厂前,都要对产品做抽样质检,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线束剖面分析仪。首先要将需要做检验的线束切割成相应的端子样本,用来方便分析仪使用,接着就要打开线束剖面分析仪,待智能系统启动后,将相应的端子样本放到分析仪的端子夹上,分析仪就会通过全方位的扫描及图像精度放大来自动分析端子样本的组成成份、结构、图案规则等等数据,操作人员只需要根据不同的操作步骤对端子样本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配合分析仪的预设程序就可以,像是将样本放到腐蚀性能试验的专用小槽里,或是将做完检验的无用样本取出,清洁好分析仪等等,大部分的分析工作,都可以由分析仪自动完成。线束剖面分析仪在使用中会自动提示进入下一个阶段,操作人员只需要按着提示进行操作就可以,分析仪对端子样本的分析包涵了多个方面,包括承压力、拉力、韧性、强度、抗腐蚀性、耐氧化度等等,因此对于产品的性能检验是非常综合而且多方面的。[img]http://www.dgtianze.com/uploads/allimg/190810/1-1ZQ00R053920.png[/img]线束剖面分析仪是我们在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检测工具,如果检测结果并不是如此精确,就有可能使得不合格的产品随着厂家流入市场,所造成的安全隐患、经济效益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厂商的信誉问题,所以说,经过更新以后的线束剖面分析仪,不管是在操作方面、图形清晰程度还是数据读取分析对比上,都比过去得到了一个更明显的提升,有效的解决客户的困扰。在样品的截取、切割打磨的这一系列过程中,就使用了新技术的支持和进口产品的运用,让端子样品的横截面更平滑细腻,这样就便于下一步的图像采集,使得图像更清晰,减少误差和失误。在图片采集方面,线束剖面分析仪采用超高清的摄像头进行拍摄,所以图像的成像效果非常好,还原真实程度也很高,想要观察到更清晰的样本,还可以在显示屏上直接对图像进行放大,范围从四十五倍到两百五十倍不等,非常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和观察,这些都依托了摄像头所拍摄的超高清图像。观察图像的设备则采用最新技术支持,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和立体感。从寻找数据、研究数据、分析数据到得出结果仅仅需要短短几分钟。在分析数据和所得出的报告来看,不仅是速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个测量的过程也更完整更细致,包含多个步骤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

  • 逸出气分析-热分析红外气质联用技术

    逸出气分析是一种涉及多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技术,通过提供样品在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信息,获取样品的组分、反应过程、动态特征等信息。本节微课从逸出气分析的概念入手,介绍了逸出气的分析策略,重点

  • 网络讲堂:9月11日 热分析过程中的逸出气体分析

    网络讲堂:9月11日  热分析过程中的逸出气体分析

    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40801/540401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6_647490_2507958_3.gif热分析过程中的逸出气体分析时间:2014-09-11 14:30讲师:唐远旺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公司热分析技术应用主管,热分析专家,长期从事热分析仪器的应用研究工作,《热分析应用手册丛书》之《热塑性聚合物》、《逸出气体分析》等的译者,中科院研究生教材《热分析简明教程》编者之一,熟悉DMA、DSC、TGA、TMA等热分析仪器在各行业的应用。讲座内容: 热重分析(TGA)为我们提供了测试样品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而改变的信息。但是TGA技术无法识别或表征测试过程中逸出气体产物的性质。TGA与质谱仪(MS)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的结合可以对热重分析中产生的气体进行在线分析。本次研讨会中,我们将会讨论TGA-MS或TGA-FTIR联用技术的优势,并介绍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应用。-------------------------------------------------------------------------------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参加。2、报名并参会用户有机会获得100元手机充值卡一张哦~3、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09月11日 14:004、报名参会: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8/201408011630_508801_2507958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6_647490_2507958_3.gif

  •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日正在招聘,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过程分析,上海),坐标上海,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b]职位名称:[/b]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过程分析,上海)[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 石化、化工、空分、冶金等行业技术支持工作;2. 协助销售人员完成过程分析类项目的技术交流和方案制作;3. 协助销售人员制定招投标的技术文件和报价;4. 协助销售人员解决项目中的技术问题。任职要求:1. 大专以上学历,自动化、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3年以上分析仪器或相关产品技术经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红外分析仪、微量水分析仪、微量氧分析仪等分析仪器、配套分析小屋等过程分析类产品的技术支持或设计工作,有用户或设计院工作经验最佳);2.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善于自我管理,认真的钻研精神,能够承受较大压力,接受短期出差。[b]公司介绍:[/b] 雪迪龙是谁?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SDL Technology Co., Ltd.),国内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市场的先入者与领航者,专业从事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智慧环保及相关服务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Ø 2001年成立,2012年上市(股票代码——002658)Ø 注册资金6亿元,17家分子公司,75家办事处,员工16...[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5962]查看全部[/url]

  • 5.28《过程分析技术与中药智能制造实践探索》李页瑞(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font=Calibri][font=宋体]仪器信息网于[/font]5[/font][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月[/font]26-29[font=宋体]日组织召开[/font][b] [size=18px][b]第九届光谱网络会议[/b][/size][/b][/size][/font][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特邀嘉宾[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0]李页瑞(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url][/font][font=宋体],带来报告《[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497]过程分析技术与中药智能制造实践探索[/url]》[/b];[/font][/size][/font][font=宋体]欢迎感兴趣的你,报名参会![/font][b][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563c1][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CIEX522/]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url][/color][/font][/b]

  • 【分享】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导论(收集)

    1 在线分析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1.1 封闭的“原始”发展阶段(1956~1986的30年)最早的在线分析器是上海某公司合营厂生产的电厂烟气热导式CO2分析仪,72年笔者在重庆九龙坡电厂见识过它的残骸。至1985年的30年中,以比较原始,普遍的低水平尚不专业为其标志。这期间学习前苏联,大型石化、化肥成套设备的引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2 开放的“数量”发展阶段(1986年至2006年的20年)川分厂借助技术引进的良机,于1986年启动了与德国H&B公司在在线分析系统工程应用方面的合作,开国内之先河。至2006年的20年中,以专业队伍壮大,技术水平提高,国内外企业竞争加剧,出现爆发性增长的现实市场为其标志。但是本专业的理论水平却严重滞后,阻碍了在线分析技术的质量发展。1.3 专业的“质量”发展阶段(2007年— )以本次“21世纪前沿技术论坛”为发端,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将进入伴随着理论发展的质量发展阶段,绝不会错过当前的历史性大机遇。“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导论”实际上仍属概论或概述性质,目的是倡导和推进本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和质量的发展。2 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定义 气体分析仪 Gas Analyzer输出信号为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组分的浓度、分压、露点温度的单调函数的分析器。在线分析器 On-line Analyzer是在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和环境监测中,对物质化学成分及有关物理性质完全自动地长期连续分析和测量的分析器。也习惯称在线分析器表。 在线分析系统 On-line Analysis System是在线分析器与样气处理系统通过针对现场应用条件和样气条件的专业化分析系统设计,所实现的合理匹配与完善结合,能长期连续稳定、准确可靠,近于免维护运行的成套设备。也习惯称过程分析成套系统。 在线分析工程技术 On-line Analysis engineering是以工业生产和环保领域的在线分析工程项目为中心,开发出连续稳定、准确可靠、近于免维护的样气处理系统,进而确保在线分析系统高准确度、连续稳定的检测分析,适时监控物质成分量的工程技术。3 重新界定样气处理系统的地位功能本文所述的样气处理系统,过去却一直叫“取样预处理装置”,是在线分析器的附加部分和迫不得已的延伸,早期甚至直接组合在分析器机箱上,后来地位虽有提高,也就是到“预处理”止步,始终是分析器附带着“预处理”。“JB/T 6854—1993在线分析器器试样处理系统性能表示”的专业标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GB/T 19768-2005)已经在处理系统之前取消了“预”字,从中必然准确引申出“样气处理部件”和“样气处理系统”的技术概念和专业名词。十多年来,人们对此却视而不见,实在有负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发展的良机。本文为样气处理系统取消“预”字,以系统取代“装置”足可以证明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严密性。PLC的自控功能及其软件技术就是证明。H&B公司的60号干法高温取样探头系统曾在中国卖过135万元的天价是另一个证明。样气处理系统开始强有力地去促进和推广在线分析器的工程应用了。我们新的技术观 在线分析面对诸多十分艰巨复杂的技术难题,使得样气处理系统技术成为在线分析系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技术观和方法论都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我们期待样气处理系统从此走上自觉健康、高速发展的轨道。4 在线分析器工程应用的症结和最佳途径 4.1 在线分析器的工程应用长期存在三大症结在线分析的连续自动取样和样气处理技术,要求样气不失真和快速传输;在线分析的有效抗干扰,排除可能出现的系统误差,以保证必要的检测准确度; 分析系统长期连续运行的可靠性和易维护性。4.2 在线分析器工程应用的最佳途径 采用CAD技术的专业化、规范化、针对性设计的专用型在线分析系统; 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长期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集成,由专业化专家型人才集成所研发、制造的品质精良的在线分析系统。 实践工程学指导下的全过程技术服务,兑现“100%工程应用投运成功率”的承诺。5 在线分析系统的组成5.1 分析系统的硬件部分 一般由在线分析器、取样探头、压缩空气反吹单元、后级样气处理装置(样气输送、伴热和冷却、冷凝和排放冷凝液、抽吸或压力调节、粉尘过滤和除液雾、流量控制、气路切换、旁路流控制、尾气和冷凝液的集管安全排放、各种报警等)、PLC自控单元、信号输出处理及远传通讯、仪表盘和标准气,分析器器柜的加热或降温等。5.2 分析系统的软件部分一般包括选型及应用咨询、确定技术方案和系统配置、系统的针对性设计与制造、现场调试和操作人员培训、备品备件供应和应用整改等,应提供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全过程技术服务。6 在线分析系统的应用指南对于完善的过程气体分析,起决定作用的是使样气处理系统与千差万别的生产工艺条件以及环境应用条件匹配得当,组合完善。 样气处理系统与样气条件及应用条件的合理匹配,只有通过针对性的专用型在线分析系统的专业化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对在线分析系统检测分析结果的所有怀疑,只有正确地使用标准气,对分析器的零点和量程进行定期的严密校准,才能予以确认。为了提高过程气体分析的准确度,除了在线分析器的合理选型外,还应特别关注可能出现的干扰误差和影响误差,有时进行系统误差校正是十分必要的,此时专业供应商的经验和咨询建议尤其值得重视。7 在线分析系统的技术对策7.1 过程气体分析面对的困难和问题: 高温或低温、高粉尘、高水分或液雾、高压或负压、腐蚀性或爆炸性等恶劣样气条件; 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少维护量甚至免维护; 防尘、防溅、防腐和防爆等方面的防护要求; 较快的反应速度,系统滞后时间一般不允许超过60秒; 保证必要的检测分析准确度(即高准确度应用)。7.2 干法取样技术的必要性: 干法样气处理系统能有效地保证必要的检测准确度,可达到与在线分析器单机准确度相当的水平,干法取样当今已成为绝对的主流技术; 强调以实践工程学为导向,强调综合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最终应用效果为目标。7.3 高粉尘取样的综合技术措施示例: 高温、高粉尘、防堵塞连续取样技术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技术,属于带外过滤器的干法取样探头; 高精度过滤器,>0.3µ m粉尘的过滤精度可达99%; 采用压缩空气反吹单元,由PLC程控内外吹扫外过滤器,有完善的反吹程序; 过滤器及样气传输管线伴热,避免出现冷凝; 严格而富有实践经验的现场安装施工、调试投运技术。

  • 【求购】石油产品近红外在线过程分析系统,哪家更有优势?

    以色列Petrometrix 公司的Beacon 2000 II NIR在线过程分析仪。Petrometrix 从1992年开始做NIR在炼油和石化领域的研究,有近20年的技术积累和现场经验,有很多独有的技术。Beacon 2000 II NIR在线过程分析仪,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炼油厂和石化工业近红外在线质量监控和过程分析设备。主要优点有:单中心、多流程、多性质,可同时分析15个现场的油品质量数据,每个现场可同时分析多个性质参数(如汽油的辛烷值)等 ,最远的现场可达3公里远(一般的厂家都只能做到100米),最多可以分析750个性质参数,光谱分辨率高,可做二甲苯异构体的精确识别(一般的NIR设备都做不到)。一套设备可以替代多套常规的分析设备(如[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辛烷值分析仪、倾点分析仪、凝点分析仪、浊点分析仪等等),可以将工厂内分散的装置统一进行在线质量监控和过程优化。它可以同时用在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芳烃抽提、延迟焦化、柴油加氢、加氢裂化等大部分生产工艺过程中。且和工厂DCS(集中控制系统)、APC(先进控制系统)可以无缝集成,特别适合应用于油品在线调和等用途。整套系统维护量极少,现场单元是全光学的,不用电,免维护,本安型。系统不用对样品做预处理,也无须防爆设施,可为您节省一大笔费用。Petrometrix 还独有一套快速建模软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整套系统试车运行。

  • 【资料】在线分析工程技术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凌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金义忠

    金义忠于196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至1991年一直效力于四川分析仪器厂(即重庆川仪九厂),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引进仪器制造部部长、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和尝副总工程师等职。1978年主研CJ系列磁力机械式氧分析器,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并出席四川省科学大会;1983年主研RD系列热导式气体分析器;主研和参与管理磁压式氧、红外、紫外等三项分析器引进技术产品国产化,并于1991年完成国家级鉴定验收,被列为出口和替代进口产品。1992年授命重组濒临解体的成套科,更名为过程分析成套工程部,研发过程分析成套系统的高端新产品,开辟制造商——设计院——工程用户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新路。冲破种种阻力,首倡过程分析工程技术新专业,并撰写过程分析工程技术概论,为过程分析成套系统下定义,引领了过程分析工程技术第一个发展周期(1992——2007)的潮流,教授级高工推荐评语是“我国过程分析工程技术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主持并主研的1995年国家级火炬项目PS1000系列过程分析成套系统,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和重庆市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位列机电部1996年推荐重点扶持发展的八个仪器仪表名牌产品的首位。1998年主持并主研的PP1160干法高温气体取样探头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攻克在线分析工程技术的至高点。该大型成套设备已占据国内80%的市场。1999年主持并主研的PS3000系列过程分析成套系统,再获八部委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重庆市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退休闹市面壁几年,2007年重返分析仪器行业,迎来人生第二个创新高峰期:任重庆市凌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以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导论、在线分析仪器样气处理系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样气处理系统技术新论等三篇应征论文,出席2007年11月第二届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提出“样气处理系统技术是在线分析系统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的新技术观,得到广泛的认同。为推进在线分析工程技术理论的探索、技术的创新、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推广,在合作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开办“2008年在线分析系统技术研究班”,编写《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应用及发展的广义技术基础》、《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名词术语汇编》和《在线分析工程技术的研发、应用及实践》三本培训教材。2007年一次申请九项实用新型专利,2008年又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基础,研发的LKS1500系列在线分析系统,为“在线分析系统要有15年寿命周期”的工程设计新理念等核心观念的转变带了头。似乎他仍然是在线分析工程技术新发展周期(2007年11月国际论坛为标志)的引领者而不是固步自封的仿效者。金义忠自1972年进入在线分析工程现场(现重庆九龙电厂)至今已有36年,他在在线分析工程技术新专业上的艰辛探索、广泛思考、大胆立论和长期实践,并不断继续深入,其影响力正在继续扩大。金义忠的研究领域广泛,发表论文约30篇:代表性论文“论在线分析仪器的高精度应用”(《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知识竞技时代的技术专家塑造”(《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就荟萃》),“探索创新体制”(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受聘《分析仪器》杂志编委,受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高级研究员,2008年承担研究课题是“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与人才工程的实践研究”。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作品有散文集《梦飞阁随笔》和综合性长篇散文《生命之光》。金义忠有自己坚定的技术信仰,深信欲精技术,必先悟科学精神。长期深入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的成果颇丰,曾获四川省优秀专家、重庆市劳动模范和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等多项荣誉。

  •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过程分析/北京)职位,坐标北京,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过程分析/北京)[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 石化、化工、空分、冶金等行业技术支持工作;2. 协助销售人员完成过程分析类项目的技术交流和方案制作;3. 协助销售人员制定招投标的技术文件和报价;4. 协助销售人员解决项目中的技术问题。任职要求:1. 大专以上学历,自动化、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2年以上分析仪器或相关产品技术经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红外分析仪、微量水分析仪、微量氧分析仪等分析仪器、配套分析小屋等过程分析类产品的技术支持或设计工作,有用户或设计院工作经验);2.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善于自我管理,认真的钻研精神,能够承受较大压力,接受短期出差。[b]公司介绍:[/b]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SDL Technology Co., Ltd.),股票代码002658,创立于2001年9月,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国际信息产业基地;注册资金6亿元,是专业从事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智慧环保及相关服务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内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市场的先入者与领航者,公司业务围绕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化及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产品+系统应用+服务”展开,...[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48160]查看全部[/url]

  •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热分析技术是研究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产生某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技术。自1887年Lechatelier提出差热分析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热分析技术。因其具有方法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该技术及其分析仪器也得到快速发展。不久Sadtler的DTA标准图谱集,热分析专著《Thermal analysis》也相继面世。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也广泛应用,如化学药品的鉴别、理化常数测定、纯度考查、稳定性考察以及近年来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材真伪品的鉴别、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等。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把热分析方法作为控制药品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药典23版与英国药典1993年版均已收载了热分析方法。1 热分析技术的方法分类1.1 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  DTA是最先发展起来的热分析技术。当给予被测物和参比物同等热量时,因二者对热的性质不同,其升温情况必然不同,通过测定二者的温度差达到分析目的。以参比物与样品间温度差为纵座标,以温度为横座标所得的曲线,称为DTA曲线。1.2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ntry, DSC)  DSC是在DT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热分析方法。由于被测物与参比物对热的性质不同,要维持二者相同的升温,必然要给予不同的热量,通过测定被测物吸收(吸热峰)或放出(放热峰)热量的变化,达到分析目的。以每秒钟的热量变化为纵座标,温度为横座标所得的曲线,称为DSC曲线,与DTA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向相反。1.3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TGA)  TGA是一种通过测量被分析样品在加热过程中重量变化而达到分析目的的方法。即将样品置于具有一定加热程序的称量体系中,测定记录样品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重量变化。以被分析物重量(%)为纵座标,温度为横座标的所得的曲线即TGA曲线。其它尚有导数热重量分析、热机械分析(TMA)、质谱差示分析等。2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热分析技术常用于新药研究中。药物分析中应用最多的是将TGA与DSC联合使用。热分析技术可用于判断药物的熔点,确定药物的结晶水,测定药物的纯度,处方及辅料筛选等。2.1 药品熔点的判断  熔点是衡量药物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确定药物的熔点需确定这个药物是熔融同时分解还是熔点,再确定其熔融同时分解或熔点的具体温度。如果采用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毛细管测定法,很难作到准确判断。如采用DSC与TGA相结合进行测定,则可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80年代初重庆市药品检验所曾用DSC和TGA确定磷酸氯喹的熔点,1986年杨腊虎又用DSC测定九种熔点标准品物质的熔点。2.2 药品的纯度测定  利用热分析技术测定药品纯度的理论依据是范德霍夫方程,即药品熔点的下降与杂质存在的克分子分数成正比。采用逐步加热程序技术(step heating programming technique)可扩大测定范围简化测定过程并缩短测定时间。但此方程的适用条件为被测药物不能熔融同时分解,并药物与共存杂质之间不得形成固溶剂。当不需要得到药物的准确纯度时,可采用与对照品同时测定DSC或TGA曲线,通过分析热分析曲线来确定药物的纯度。文献报道了用热分析技术测定药物的纯度和用DSC测定硝苯地平的纯度。2.3 药物的多晶型分析  不同晶型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因而具不同疗效。区别药物的晶型,过去通常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X-射线衍射法。后来常用DSC或DTA分析法。用热分析技术不仅可区别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而且还可提供其热力学变化过程,为选择转晶条件提供依据。如对甲苯咪唑、多沙唑喹、法莫替丁、头孢新酯等的多晶型研究。徐坚等还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甲氧氯普胺两种晶型的互变条件及各自的溶解热。2.4 差向异构体的分析  不少的药物存在差向异构体,同一药物不同的差向异构体之间,其生物利用度不同。侯美琴等报导了用DTA和DSC分析双炔失碳的差向异构体,测定出其中α体的纯度,并为其制剂的剂量调整提供依据。2.5 药物中结晶水与吸附水的确定  确定药物分子中有无结晶水和结晶水的个数,过去常用卡氏水份测定法或在一定条件下测定干燥失重来决定。这些方法很难区分是分子中的结晶水还是吸附水。采用DSC-TG技术则可解决此问题。2.6 药物制剂中活性成份分析  热分析技术可用于药物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处方的设计。1980年有人报道不经分离直接用DSC技术测定磺胺类药物、硝基呋喃类药物以及解热镇痛类药物的胶囊剂和片剂。近年有文献报道用DSC考察了制剂中,活性成份间及活性成份与辅料间是否发生反应,即通过观察各活性成份、辅料以及制剂的DSC曲线的差异,发现是否出现新峰,以达到考察它们间是否相容,可否进行配伍的目的。2.8 药物的稳定性研究  汤启昭利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葡萄糖酸亚铁固体的稳定性,并与气相色谱分析结合,提高了热分析的研究水平;武凤兰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固体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分解动力学。

  • 【分享】表面分析技术

    【分享】表面分析技术

    表面分析技术 surface analysis techniques   利用电子、光子、离子、原子、强电场、热能等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测量从表面散射或发射的电子、光子、离子、原子、分子的能谱、光谱、质谱、空间分布或衍射图像,得到表面成分、表面结构、表面电子态及表面物理化学过程等信息的各种技术,统称为表面分析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超高真空和高分辨高灵敏电子测量技术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已开发了数十种表面分析技术,其中主要有场致发射显微技术、电子能谱、电子衍射、离子质谱、离子和原子散射以及各种脱附谱等类。70年代后期建立的同步辐射装置,能提供能量从红外到硬X 射线区域内连续可调的偏振度高和单色性好的强辐射源,又大大增强了光(致)发射电子能谱用于研究固体表面电子态的能力,开发了光电子衍射和表面X射线吸收边精细结构。此外,电子顺磁共振、红外反射、增强喇曼散射、穆斯堡尔谱学、非弹性电子隧道谱、椭圆偏振等,也用于某些表面分析场合,一些主要的表面分析技术的物理过程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11/200611261852_33688_1634962_3.jpg[/img]各种技术的表面灵敏度并不相同,单一技术只得到表面某一方面的信息。为了对固体表面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常采用同时配置几种表面分析技术的多功能装置。目前,各种表面分析技术的定量化尚待逐步完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