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红外干扰方法

仪器信息网红外干扰方法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红外干扰方法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红外干扰方法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红外干扰方法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红外干扰方法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红外干扰方法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红外干扰方法相关的解决方案。

红外干扰方法相关的资讯

  • 无干扰检测纳米材料张力新方法被发明
    本报柏林1月12日电 德国和西班牙两国科研小组合作,利用红外线纳米近场显微镜发明了一种无干扰检测纳米半导体材料张力的新方法,这一新方法为科学家研究半导体材料的物理性能,以及测量纳米级半导体元器件的性能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与这项发明的是位于德国慕尼黑的马普生物化学及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和圣塞巴斯蒂安的西班牙巴斯克研究所。一种无干扰和无接触的测量技术对纳米和半导体技术研究来说一直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该成果对纳米级范畴的材料张力特性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它可以确定高性能陶瓷物理特性,以及现代半导体元器件的电子特性。   德国马普生物化学和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首先开发出了一种红外线纳米近场显微镜,这种基于原子显微镜AFM的纳米近场显微镜利用20纳米至40纳米直径的可控光栅束作为光学近场记录,并运用可控光束拍摄并获取材料的光学和物理特性。   最新研究显示,红外线纳米显微镜还可以发现晶体材料中最细微的张力场和纳米级裂纹。在一项示范性试验中,科学家对一块试验钻石施以不同强度的压力,利用纳米显微镜跟踪材料在压力下产生的纳米张力场的变化,纳米近场显微镜拍摄的图片成功地显示了这一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参与试验的专家安德列斯• 胡伯评论说,相对于其他显微镜技术,如电子显微镜,新的测量方法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需要特殊地制作试样,因此也避免了对试样的标准化校正等麻烦的程序。   红外线近场显微镜的潜在应用还包括对纳米级张力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载荷密度和移动性的检测,应用于现代半导体材料结构的设计,定向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并使未来的计算机芯片更加小型化。
  • 近红外仿生荧光探针抗干扰检测农药残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Near-infrared-excitable acetylcholinesterase-activated fluorescent probe for sensitive and anti-interference detection of pesticides in colored food”为题发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杂志上。   基于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机理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广谱、便捷、高通量、低成本等显著优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筛查的重要手段。然而,天然色素复杂多样且存在于几乎所有植物源性样品中,极易对光学检测造成干扰,因而开发一种通用、抗色素干扰的AChE抑制检测方法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本研究根据天然色素光学背景特点,采用近红外(NIR)激发策略实现了不同植物色素共存下荧光响应信号的准确测量;通过仿生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构建了一种能够靶向响应AChE活性的NIR荧光探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的农药残留抗干扰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该探针,本工作实现了对甜菜根、胡萝卜、蓝莓、生菜等不同色系样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直接快速检测;对样品中敌敌畏的检出限(5.0 μg/kg)低于UPLC-MS等常规仪器检测方法。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计划研究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我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吴正浩为论文第一作者,郝振霞副研究员、陈红平研究员和鲁成银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科学家发明RNA干扰实验新方法
    在最新的《自然—方法学》(Nature Methods)杂志上,谢晓亮研究组再次发表文章,提出了利用其研究组自身研发的技术——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显微技术进行RNA干扰实验的新方法。  这种新方法利用无需荧光标记的受激拉曼散射显微仪进行定量成像,克服了生化分析方法繁琐的色谱分析等问题,以及CARS显微方法背景信号高,结果不精确等问题,是一种简单精确,适用于高通量分析的新技术。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就利用这种方法筛选发现了8个在脂肪储存调控方面的新调控因子。  肥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病症,会引起各种慢性疾病,比如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为了更好的了解肥胖,及其相关的代谢失序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脂肪在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堆积的调控机制,目前已经进行了一些模式生物的脂肪储存调控因子的全基因组分析,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一般线虫脂肪储存调控因子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比如进行线虫的固定染色,荧光成像等,近期一些研究组报道了利用CARS显微技术来分析。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些局限性,生化分析方法需要从线虫中提取脂肪,进行繁琐的色谱分析工作,这在基因组水平上是不可能完成,而且使用到的一些有机溶剂也会干扰实验分析。而利用CARS显微技术进行分析又存在背景信号高,灵敏度受限等问题。  这篇文章应用的SRS显微技术能通过对激光迅速反应,精确调制来去除背景噪音,从而不仅能够得到与传统拉曼光谱一样的谱图,而且信号强度高了几个数量级。利用这种方法和RNAi筛选相结合,研究人员就能在生理条件下寻找脂肪储存调控基因了。经过实验分析,研究人员从272个基因中找到了9个关键调控因子。  将SRS显微技术与RNAi技术结合起来,能帮助研究人员在线虫的活性生理条件下观察脂肪代谢调控,而且这种方法无需标记,极大的简化了样品准备过程,适用于模式生物的细胞追踪,也有利于高通量筛选分析。
  • 北京检验检疫局牛结核病γ-干扰素检测方法受好评
    日前,在北京检验检疫局组织的牛结核病γ-干扰素检测方法的验证和比较试验项目评估会上,以中国工程院洪涛教授为组长的评估专家委员会在听取了该局牛结核病γ-干扰素检测方法技术组的验证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后,一致认为:该验证试验证明此技术可以检测牛结核病,且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下简称:OIE)发布的信息一致,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建议将该方法尽快申请制定国家标准,以便该技术尽早用于我国牛结核病的普查、净化和进出境动物检疫工作。  据北京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马贵平院长介绍,牛结核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国家标准《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包括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实验、皮内变态反应,与OIE推荐标准相比,增加了动物接种试验,但缺少γ干扰素试验等方法。此次北京检验检疫局所做γ-干扰素检测方法的验证和比较试验项目即可补充牛结核病检测方法,以完善我国牛结核检测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在牛结核病的普查及监测中普遍使用皮内结核菌素试验,此方法是OIE规定的国际贸易指定使用的方法,被世界各国接受和采用。北京检验检疫局牛结核病γ-干扰素检测方法技术组即采用与皮内结核菌素试验相比较的验证试验,技术组对239头牛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牛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试验能检出早期感染结核杆菌的牛,可以作为皮内结核菌素试验的平行试验以最大限度地检出被感染动物,或者作为系列试验对皮内变态反应结果进行确诊或否定。
  • 抗色素干扰农残检测新技术研发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发出近红外仿生荧光探针抗干扰检测农药残留新技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据介绍,胆碱酯酶抑制法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具有广谱、便捷、高通量、低成本等优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筛查的重要手段。然而,天然色素复杂多样且存在于几乎所有植物源性样品中,极易对光学检测造成干扰,因而开发一种通用、抗色素干扰的酶抑制检测方法具有重要实用价值。该研究根据天然色素光学背景特点,构建了一种能够靶向响应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近红外荧光探针,采用近红外激发策略实现了不同植物色素共存下荧光响应信号的准确测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的农药残留抗干扰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该探针,实现了对甜菜、胡萝卜、蓝莓、生菜等不同色系样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直接快速检测;对样品中敌敌畏的检出限(5.0 微克/千克)低于液质联用等常规仪器检测方法。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计划研究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 谱育科技便携傅里叶红外参与国家标准方法验证工作
    近日,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在杭州监测现场开展了《固定污染源废气 氨、氯化氢的测定 傅里叶红外吸收法》方法验证工作。谱育科技EXPEC 1680 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受邀参与了该国家环境标准方法的验证实验。测试期间,谱育科技严格按照《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开展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正确度验证,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数据和服务支持。 标准验证过程中测试现场 标准参与单位 本次标准编制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委托,由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承担主导;谱育科技子公司谱育检测、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福建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绍兴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台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6家单位共同完成方法验证工作。 标准定制意义 此标准主要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污染物氨和氯化氢的现场快速测定,有助于提高固定污染源废气污染物氨 和 氯化氢现场测定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环境管理部门监管执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增强环境管理部门监管效能。截至今日,EXPEC 1680 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已多次参与浙江、上海、重庆等省市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制定与验证工作,为国家标准的制定与验证工作提供了相关的实验数据与参考意见。EXPEC 1680 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仪器无需进行样品前处理、不受水汽干扰,可直接进行烟气中SO2、CO、CO2、NO、NO2、HCl等因子的测定,全程高温伴热,尽可能还原烟气中真实的物质浓度。该产品的自主创新和成功研制,有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自仪器投入市场以来,成熟的技术和应用获得业界用户好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燃煤燃气电厂、垃圾焚烧厂、钢铁厂、快速应急监测等多个领域,为环境管理部门监管执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高可靠拥有更宽的温度、湿度的适用范围,IP53的防护等级,保证户外现场的正常使用;高集成➢可配置吹扫气瓶,可自动吹扫,无需人为干预;➢内置采样系统,实现自动控温、远程控制、连锁保护;➢自带北斗+GPS双定位系统,自动记录数据采集点信息,数据可追溯;高交互可视化触摸系统,仪器状态清晰,配有WIFI模块,实现远距离的无线通讯能力;多组分可实现多组分同时分析,快速扫描得到全谱吸收光谱图,同时定性、定量分析无机/有机气体。* 部分内容素材来源于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往期精选谱育科技助力淮安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练及培训活动
  • 普识纳米:785nm常规拉曼也能有抗荧光干扰能力
    拉曼光谱是表征分子结构的特征光谱,可以作为分子的指纹光谱,是物质定性和结构分析的依据,通过采集样品的拉曼光谱并与内置标准的数据库通过算法进行比对,即可确定被测样品的结构种类。发展高效和易于使用的小型便携式或手持式拉曼系统是拉曼光谱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从理论来说,拉曼位移与激发光频率无关。拉曼散射强度与激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蓝/绿可见激光的散射强度比近红外激光要强15倍以上。因此,在运用方案波长选择时,785nm是最佳波长选择。不仅在信号强度表现优异,而且技术成熟,性价比高超。但785nm有一个最为致命的缺点物质的荧光散射强度往往比拉曼散射大很多,容易把拉曼信号完全淹没。1064nm可以规避大多数的荧光干扰,但其信号强度弱,检测时间长,造价高昂,也成为不可规避的痛点。  普识纳米SERS智能处理强,基于785nm技术结合SERS解决方案,不仅保留了785nm波长的优势,而且解决了荧光干扰问题,从技术角度完全实现了对1064替代。普识纳米让785nm常规拉曼也能有抗荧光干扰能力。  不仅如此,普识纳米SERS智能处理器,还能对现有常规拉曼进行升级,兼容各大厂家产品,具有很强的普适性,目前能够检测60余种芬太尼以及140余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目前检测限可到10-9(1ng/g、十亿分之一),拥有国内外最全的痕量毒品检测数据库。  兼容性强,常规拉曼都可升级  步骤简单,检测时间短,检测限低  检测效果好,重复率高  普识纳米SERS智能处理器,由国际领先的厦大拉曼研究团队研发,核心技术登上世界最权威的《自然》杂志,获得了国际专利和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 食品加工分析中的近红外方法
    这种方法允许同时对多个参数进行快速无损地分析近红外分析是基于样品中分子对近红外辐射(800 nm-2500 nm)的响应。当近红外光照射到样品上,要么被样品吸收,要么就发生散射,从而产生了能够反映样品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光谱。近红外是一种间接的测量方式,必须借助于传统的标准化学分析方法的结果建立标定模型。采用化学计量学建立的模型可以用来分析混合物或者天然产物中物质的含量,如谷物和肉类。同时标定自身的数据丰富广泛,在日常检测时非常快速高效。优化近红外分析的小技巧1保持样品的一致性分析的样品应和标定在建模时使用的样品有相同的特性。例如,建模时使用小麦中蛋白质数据所建立的标定就不适用于其它谷物中蛋白质的分析。由于水分和样品颗粒大小也会影响近红外光谱,所以也要保证样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2校正样品均匀覆盖全部范围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建模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使得参考值均匀地分布在日常检测所期望的范围内。例如,少量且数值相近的样品建立的模型就无法对一个变化较大的属性给出准确的预测结果。主成分分析(PCA)是一个有效的对比样品差异性的统计工具。3关注参考值可靠的近红外标定依赖参考值。如凯氏定氮测蛋白、索氏提取测脂肪这些参考方法有助于近红外分析得到准确的结果。这些参考方法在整个近红外方法建立过程中都应保持不变,因为不同的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的都有所区别。考虑这些方法的标准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应为每项属性保留一份当前参考方法的记录。4使用近红外以辅助参考方法使用近红外方法,您能从批量化的检测中获益。专为离线和旁线设计的近红外分析仪器可以分别安装在实验室或生产部门,作为像凯氏定氮仪、脂肪提取器、色谱系统和滴定等传统分析仪器的补充。下述的例子就展示了使用近红外对节省分析支出的贡献:回报实例每天 10 个实验室样品可以节约花费月 15 欧元,一年以 200 天计算共节省 30000 欧元。假如一台近红外光谱仪的售价在 40000 欧元,只需1年就投资就能收获回报。获得额外的收益。试剂溶液以及其它相关实验耗材的使用量都显著地减少,近红外分析在极大地节约成本的同时还保证了安全性。此外,由于近红外分析速度的优势还能提升实验室的效率。步琦解决方案ProxiMate™ 是一台适合放置在产线旁的设备,它拥有 IP69 认证且支持触控,即使戴着手套也不会影响操作,具有强大且稳定的性能。不仅能够使用仪器提供的校准模型,而且也可使用整合在仪器中的自动校准 AutoCal 功能,轻松建立您的专属模型。步琦解决方案的更多信息:https://www.buchi.com/zh/products/instruments/proximate寻找更多有关我们近红外产品的信息:https://www.buchi.com/zh/knowledge/applications
  • 新方法实现中红外光室温探测
    据28日《自然光子学》杂志报道,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使用量子系统在室温下探测中红外(MIR)光的新方法,他们使用分子发射器将低能量MIR光子转换为高能的可见光光子。这项创新方法能够帮助科学家在单分子水平上进行光谱分析,这标志着科学家在深入了解化学和生物分子的能力方面的重大进步。研究人员解释说,维持分子中原子之间距离的键可像弹簧一样振动,同时这些振动会在非常高的频率下产生共振,它们可被人眼看不见的中红外区域光激发。室温下的键随机运动,因此,探测中红外光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避免这种热噪声。现代探测器依赖于能量密集型和体积庞大的冷却半导体器件,但此次研究提出了一种在室温下检测这种光的新方法。新方法被称为中红外振动辅助发光(MIRVAL),它使用既能成为中红外光又能成为可见光的分子。该团队将分子发射器组装成一个非常小的等离子体腔,该腔在中红外光和可见光范围内都是共振的。他们进一步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分子的振动态和电子态能够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将中红外光转换为增强的可见光。通过创造微腔,研究人员实现了低于1立方纳米的极端光限制体积。微腔是一种由金属面上的单原子缺陷形成的极小的空腔,可捕获光线。这意味着该团队可将中红外光限制到单个分子的规模。该突破能够加深科学家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并打开红外活性分子振动的大门,这在单分子水平上通常是无法获得的。除了纯粹的科学研究外,MIRVAL还可在许多领域发挥作用,如实时气体传感、医学诊断、天文测量和量子通信等。
  • 等离激元“拉满”红外“技能”
    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分子内部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频率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从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其“快速”、“无损”的特点,对研究生物分子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十分有利,因此受到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不过,微米级别的红外光波长和纳米级别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微弱,成为红外光谱技术长期难以突破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生物分子原位检测的水环境,是红外光谱最大的“忌讳”。  为此,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以下简称光子室)研究团队自主开发出一种石墨烯增强液相红外传感器,“拉满”红外光谱的“技能”。这一传感器不仅实现了在生理环境下原位识别纳米级蛋白质的振动指纹,还创新性地采用电学调控的方法有效消除了液相环境水信号干扰。  5月30日,这项研究成果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石墨烯增强液相红外技术原理示意图及相关实验数据(研究团队供图)  红外光谱难题待解  在生物学研究中,蛋白质作为复杂的纳米级分子机器,其纳米蛋白冠界面、病毒蛋白结构域与受体的结合界面以及纳米药物靶向作用位点也都在纳米尺度。作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杨晓霞告诉《中国科学报》:“开发具有纳米级分辨率的原位和非侵入性检测技术以了解生理环境中的生物界面和过程非常重要。”  许多研究者心目中,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物质鉴定的红外光谱技术备受期待。一束红外光通过某种物质,当物质分子中基团的振动/转动频率和红外光谱中的特定频率一样时,分子会吸收红外光的能量完成“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振动指纹”。这便是红外光谱技术用来鉴别化合物的基本原理。  然而,红外波长普遍在微米尺度,与纳米尺度的生物分子存在超过3个数量级的尺寸失配,导致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十分微弱。与此同时,水作为一种极性分子,强烈的红外吸收总是掩盖生物分子关键频段的振动指纹。  因此,如何克服信号微弱和水的干扰这两个“短板”成为红外光谱探测研究领域面临的大挑战。  石墨烯+等离激元  多年来,学者们想尽各种办法,希望用“增强”红外光谱的策略实现原位检测生物分子的目标。  作为导电材料上一种独特的物理现象,“等离激元”的应用被视为增强红外光谱的新方法之一。在等离激元现象中,入射光驱动材料中的自由电荷产生光频的集体振荡,形成的电磁模式可以“聚焦”和“放大”入射光的信号。  与此同时,2010年前后,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低维纳米材料,逐渐走进科研人员视野。石墨烯具有单原子层的厚度、高载流子迁移率、狄拉克电子特性以及电学可调的优势,是实现增强红外光谱的理想介质。  石墨烯+等离激元,会迸发出什么火花?过去已有研究证明,石墨烯等离激元在红外波段表现优异,其可以将90%的电磁场能量“圈定”在表面10纳米范围内,形成“热点”,处在热点区域的待测分子红外信号被有效放大。  但是,实际操作中,研究人员却遭遇新的困难。“石墨烯的特殊结构带来性能突破的同时,也使其等离激元效应容易遭受周围介电环境的强烈干扰。”最新发表论文一作、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吴晨晨告诉《中国科学报》。  为解决石墨烯等离激元易受干扰的问题,2015年以来,纳米中心光子室研究团队通过对石墨烯纳米结构设计和等离激元调控规律研究,突破了基底介电环境干扰,已经实现了微量固相有机分子薄膜和有害气体分子的高灵敏检测,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在《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等期刊上发表。  想法变成现实  科研团队在攻克固相和气相分子检测之后,又对石墨烯等离激元进行了“新技能”开发,即液相分子检测。  吴晨晨介绍,消除水的干扰是生理环境中分子检测遇到的最大挑战。一方面,通过双电层对石墨烯进行电学调控可将等离激元热点外的背景信号原位扣除;另一方面,石墨烯的疏水表面可以有效吸附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到其热点区域,并把水分子排除在热点区域以外,这两者协同作用,可有效放大蛋白质分子的红外信号。  这个想法看起来容易,想要真正做出一个实物却没那么简单。研究团队首先通过设计超薄透射红外液体流通池,保证了红外光在液体环境下的稳定光程和高透过率。然后,构筑了在生理环境中进行有效电学调控的石墨烯纳米结构。经过3年不懈努力,一种可调谐的石墨烯等离激元增强液相红外传感器终于出炉。  从一进入团队开始,吴晨晨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这个实验上,辗转于微纳加工实验室和红外光谱实验室。“从红外液体流通池到传感器的电路设计,理论上看起来是能走通的,但是在微纳加工实验室制备完传感器,去测试红外光谱之后又发现没有预期的结果。”她说,“就这样反复失败,反复查阅文献、找老师们讨论、总结原因,重新设计、重新制备传感器。”当然,她也获得一个意外的收获,微纳加工技术得到大大精进。  实验证明,这一液相红外传感器在生理环境下,有效激发了可调谐的石墨烯等离激元响应,不仅成功抑制了水环境的信号干扰,还将光谱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了2纳米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原位识别了纳米级蛋白质“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的振动指纹,并成功监测了纳米蛋白质的氢氘质子交换过程。  “几乎从零起步,看着这个一步步研究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技术,有很强烈的成就感。”吴晨晨坦承。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种自主设计的可调谐石墨烯等离激元增强液相红外传感器作为可拆卸附件,可以兼容商用显微红外光谱仪的测量模式。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吴晨晨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戴庆研究员和杨晓霞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近红外多维多目标成像方法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由浙江大学承担的“近红外多维多目标成像方法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在北京通过了专家验收。  项目组制备了一系列基于量子点—生物分子的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医学光疗窗口”的、可适合于活体多标靶多光谱荧光成像的高性能荧光探针 设计出一种在多维多目标分子成像应用中具有较明显优势的基于软纳米聚合物囊泡的分子荧光探针通用平台 研究出高性能近红外荧光探针试剂盒两套。项目组利用所合成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和平台开展了小鼠体内多标靶、多光谱荧光成像研究,并制备了可做小动物多维多目标荧光成像研究的实验装置一套。
  • 《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国标征询意见会召开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6年12月24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组织的《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国家标准征询意见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406会议室召开。国内外主要的近红外仪器公司代表以及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的专家用户共58人参加。/pp  随着我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用于多元分析用途的近红外光谱仪需求日益剧增,现有检定标准《JJG178-2007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侧重于分光光度计,无法满足现在近红外光谱仪的要求。迄今,我国近红外光谱仪还没有其性能测试与检定的国家标准方法。各家仪器公司的测试方法均针对自己生产的仪器性能,采用方法和标准不尽相同,致使不同仪器的性能无法进行比较,以至于政府和单位在采购招标缺乏科学依据,用户在购置近红外光谱仪后出现了送检不能检的局面。因此,制定《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国家标准对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pp  2016年12月8日SAC/TC481会议全体通过《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国家标准制定立项申请。为了征集各仪器公司各种类型的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试方法,以便近红外光谱分会能系统制定出一个近红外光谱仪通用性能测定方法,集思广益、兼容并蓄,特组织召开了此次标准征询意见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现场.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3639d4de-c931-4018-b767-62477805d2c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标准征询意见会现场/pp  此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组织,上海烟草集团北京卷烟厂(技术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电信学院承办,会议由近红外光谱分会马雁军常务理事和李军会常务理事共同主持。会议围绕《近红外光谱仪性能测定方法》标准中要测哪些指标、如何测、标准物质如何选取等问题进行讨论。赛默飞、布鲁克、福斯、ABB、瑞士万通、聚光科技、伟创英图、创合亿、华夏科创、凯元盛世、丰尔、星创众谱、威斯派克、棱光等仪器公司与会代表纷纷发言,不仅介绍了自家仪器性能测试采用的方法和标准物质,还对该标准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副理事长中石化石科院褚小立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和杨增玲教授、总后油料研究所田高友研究员、贵州中烟彭黔荣主任等专家用户从仪器使用者角度也提出了许多建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领导.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511c8eb6-0ae6-473d-98c9-2eda67d6365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农业大学电信学院副院长杜松怀致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宋.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e070a2fd-ee4d-4b37-852b-d5b0e4df000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北京化工大学 宋春风汇报标准相关工作/pp  北京化工大学宋春风副教授汇报《近红外光谱仪性能分析方法》国家标准立项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标准编写依据、标准计划的主要内容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d0e68ebb-7305-4a27-a541-823e2ed1c32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海烟草集团北京卷烟厂(技术中心)马雁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李.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45862dde-7fcf-4cbc-9591-73030c97a12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农业大学电信学院李军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袁.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156dd968-f0dc-481c-bac3-a11d288d21a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pp  最后,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感谢不同厂家和用户重视此项标准的研制,能在百忙之中来参会,与会代表提出各自使用方法与很好建议,项目组会后认真整理和逐步完善标准文稿,为促进近红外技术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欢迎有经验的厂家加入此项标准研究。调研会在热烈浓郁的学术气氛结束。/pp /p
  • 红外分光测油仪的检测范围及校准方法
    红外分光测油仪是一款可以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土壤中的矿物油和动植物油及废气中油烟和油雾排放检测的仪器设备,现在使用越来越广泛,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下红外分光测油仪的相关情况。红外分光测油仪检测范围:红外分光测油仪检出限:DL≤0.04mg/L(四氯乙烯空白液测定11次的3倍SD)方法检出限:检出限为0.06mg/L;当样品体积为500ml,萃取液体积为50ml时(HJ637-2018标准)最低检出浓度:0.003mg/L样品测量范围:0~100%油(富集和稀释)基本测量范围:0.0-800mg/L重复性:RSD ≤ 0.6%(30-80mg/L 油样测定 11 次 )准确度误差:≤2%相关系数:r0.999扫描速度:全谱扫描,快速模式45 秒钟/次,精密模式3分钟/次波数范围:3100cm-1 ~ 2800cm-1 (即 3200nm ~ 3570nm )红外分光测油仪如何校准?1.选择:选择一条空白检测的曲线作为检测页背景线条;2.清空:将已选择的背景曲线清空,检测页将不显示背景曲线;3.校正系数计算:根据上方所选的四类样品计算出XYZF的值;4.保存:将计算出的XYZF的值进行保存;5.选取数据:选取用于计算标准曲线法参数的数据;6.计算:根据所选数据计算出相应公式;7.清空:将已保存的标准曲线法参数清除;8.保存:将计算得出的标准曲线法参数进行保存。红外分光测油仪校准页为出厂前对光路、基本波长和三个检测点进行校准,由于红外分光测油仪出厂前已经校准完毕,用户不需要对其进行设置,直接进行样品检测即可。
  • 近红外光谱法鉴别珍珠粉将成国标方法
    仪器信息网讯 日前,国家标准委发布了2014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其中采用了分子光谱方法的标准有3项,分别是:《珍珠粉鉴别方法--近红外光谱法》、《纳米技术 单壁碳纳米管的紫外 可见 近红外吸收光谱法表征》、《拉曼光谱法表征石墨烯层数》。  《珍珠粉鉴别方法--近红外光谱法》  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珍珠粉的检测标准,市场上珍珠粉产品鱼龙混杂,低价的贝壳粉常常被不良商户以珍珠粉名义出售,严重危害了消费者利益。 本标准将利用近红外技术结合数学模型对珍珠粉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可靠。建立微米/纳米级珍珠粉精确检测方法,为市场监管提供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  《纳米技术 单壁碳纳米管的紫外 可见 近红外吸收光谱法表征》  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储氢、电子器件、传感器和探头、电子发射、电池和电容器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而决定这些性能的主要是碳纳米管的直径、纯度和金属性等。但采用单一方法对碳纳米管进行表征时,往往由于离心条件、制样过程和所使用的计算和处理方法的不同,而导致表征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阻碍了碳纳米管的研究和广泛应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计算分析,能够获得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纯度和金属性等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制定本标准以规范单壁纳米管的光谱表征方法。  《拉曼光谱法表征石墨烯层数》  石墨烯是纳米材料领域重点研发的功能材料热点之一。它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数十倍于钢铁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等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触摸屏、太阳能电池和复合材料等领域。目前工业界中把层数小于10层的石墨片层都约定俗成地统称为石墨烯。  根据有关披露信息显示,我国已有多家公司正在积极开展石墨烯材料的研制工作,部分公司已进入了中试阶段。中国宝安集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以及中科院系统各研究所等企业与机构都在积极探索石墨烯的量产和应用开发研究。  在石墨烯的制备、研究和技术交流中,石墨烯物理特性的精确表征技术和方法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中石墨烯层数的测定更是表征石墨烯材料的首要核心指标。目前,可用于检测石墨烯层数的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基于的原理和表征值不尽相同,造成了某些情况下测量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制定本国家标准,可为石墨烯材料的质量检验以及技术交流提供的科学、统一、广泛的技术交流平台。
  • 国产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新型场景校正方法
    现有国产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多采用挡板校正进行非均匀性校正,影响了红外探测器的观测效果与目标搜跟。近期,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在《光学与光电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以“国产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新型场景校正方法”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刘品伟,主要从事红外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提出了基于国产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新型场景校正方法。该方法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高频非均匀性的场景校正;第二部分是基于低频非均匀性的场景校正。通过对不同频域非均匀性分别进行处理来去除探测器响应的非均匀性。国产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非均匀性分析国产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工作过程中,探测器的状态参数会产生缓变,从而导致图像非均匀性的变化。图1所示是以黑体为目标的具有较强非均匀性的非制冷红外图像。图1 具有较强非均匀性的非制冷红外图像非均匀性包括低频非均匀性与高频非均匀性两部分。低频非均匀性表现为全局灰度分布不均匀,在图像中表现为平缓的明暗变化,如图像四周与中心灰度值差别大,如图2所示。低频非均匀性主要是由探测器及镜头不同位置温度变化不均匀引起的。高频非均匀性表现为局部区域灰度值剧烈变化,在图像中表现为亮暗点或条纹。高频非均匀性主要是探测器的响应不均匀引起的,如图3所示。图2 低频非均匀性的三维显示图3 9×9邻域内高频非均匀性的三维显示传统的场景校正方式很少涉及对低频非均匀性的消除,而对高频非均匀性的消除容易产生“鬼影“等副作用,同时消除低频与高频非均匀性才能真正提高图像质量。因此,本文将针对高频与低频非均匀性,采用不同的场景校正方法处理。基于高频非均匀性的场景校正国产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在工作过程中,随着探测器整体温度的变化,由于探测器响应的不均匀性,会出现较强的高频非均匀性,具体在图像上表现为散粒及细条纹,如图4所示。图4 高频非均匀性的不同类型目前常用的场景校正算法有恒定统计法、时域高通滤波法、神经网络校正算法、基于图像配准的校正算法等。这些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场景的信息自适应地补偿热像仪的增益和偏置的漂移,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类算法存在各种各样的使用限制条件。以传统的神经网络场景校正算法为例,该算法要求场景信息不断变化,否则会造成图像退化或者模糊,并且如果图像中存在较强边缘信息,该算法容易导致图像出现“鬼影”现象,严重影响图像质量。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新型场景校正算法来消除图像退化和“鬼影”现象。首先分析图像退化与“鬼影”现象产生的原因。当原始图像中存在较强的边缘信息时,低通滤波会使边缘信息产生损失,预测图像会产生模糊失真现象。若场景保持静止不动,随着场景校正参数的不断更新,图像就会逐渐退化失真;若场景长期静止后开始运动,图像就会包含静止图像中损失的边缘信息,也就是“鬼影”现象,如图5所示。图5 传统场景校正算法产生的“鬼影”现象为了解决传统场景校正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值滤波=2。同时采用时空联合阈值作为校正判断条件,选择更新系数与校正区域。时空联合阈值分为两个阈值条件:时域连续运动条件与空域邻域均匀性条件。针对高频非均匀性的场景校正算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的自适应场景校正算法。由于高频非均匀性中包含大量的散粒非均匀性,同时为了更好地保留图像的边缘信息,该算法采用中值滤波作为滤波器,中值滤波半径r。图6 高频非均匀性场景校正算法流程图分别用此算法与传统神经网络场景校正算法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比较两种算法是否具有“鬼影”现象。将热像仪静止工作500帧后,观察两种方法处理后的运动图像。可以看到,该算法基本没有“鬼影”现象,而传统算法“鬼影”现象严重。因此,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抑制“鬼影”现象。图7 本文方法与传统神经网络“鬼影”现象比较基于低频非均匀性的场景校正高频非均匀性去除后,图像仍残留有大量的低频非均匀性。低频非均匀性在非制冷探测器开始工作时较弱,随着探测器及镜头温度的变化,图像的低频非均匀性会逐渐增加,在图像上表现为四角与中心灰度值差别较大。如图8所示,可以看到,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四周有明显的光圈,影响图像观感与图像质量。图8 低频非均匀性对图像的影响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联合低频滤波的场景校正方法,通过在时域和空域同时进行低通滤波,分离出图像的固定低频非均匀性并进行去除。由于探测器输出图像的低频非均匀性在短时间内位置保持不变,当图像产生运动时,可以通过时域低频滤波对低频非均匀性进行分离去除,因此首先需要判断场景是否处于运动中。这里仍采用上节提到的连续运动条件来判断场景是否处于连续运动中。当场景处于连续运动时,采用基于自适应时间常数的时域低频滤波来筛选图像的低频信息。时域滤波结果包含低频非均匀性与部分边缘细节信息,因此还需要对在空域上进行低通滤波,以消除存在的边缘信息细节,达到获取低频非均匀性的目的。采用均值滤波进行空域的低通滤波。为了验证此场景校正算法的效果,对仅处理高频非均匀性的图像与高频低频非均匀性均处理的图像进行比较,如图9所示。可以看到,此算法对低频非均匀性有良好的处理效果,能够有效地减少图像四周与中央灰度差异较大的问题。图9 运动200帧后是否处理低频非均匀性图像对比为进一步验证此场景校正算法的效果,使用两台相同规格的红外机芯,第一台仅对高频非均匀性进行处理,第二台对高频低频非均匀性都进行处理,均在运动条件下连续工作1 h后,对同一温度黑体成像,计算其图像非均匀性。结果表明,仅处理高频非均匀性的图像非均匀性为2.3%,而对高频低频非均匀性都进行处理的图像非均匀性为0.5%,该算法有利于提高输出图像的均匀性。算法总体流程及效果图本文算法首先通过连续运动条件判断场景是否处于连续运动中,若处于运动过程则分别更新高频与低频非均匀性处理模块校正参数,然后进行非均匀性校正;否则直接进行非均匀性校正,整体流程如图10所示,最终效果如图11所示。图10 本文算法流程图图11 最终校正输出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新型场景校正方法。首先通过改进的神经网络场景校正方法滤除高频非均匀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时空联合的低频滤波去除低频非均匀性,得到最终校正结果。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鬼影”现象,有利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推广应用。
  • 血液中的内毒素含量测定与干扰物质的去除
    1、体液的组成体液包括血液(血浆、血清)、腹水、髓液、尿以及乳汁等,其中在临床上一般以血液的使用率最为普遍。我们知道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是由有形物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液体状血浆组成。其基本组成如下图: 2、体液测定评价通过对体液中的内毒素含量测定,可以对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败血症、菌血症、术前术后感染症以及真菌感染症等进行诊断,据国外文献报道正常人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在3pg/ml左右。通过对血液中的内毒素含量测定可对以下一些症状进行监控和了解。(1)早期诊断;(2)给治疗方案提供理论资料;(3)给药后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判定;(4)一些感染症状的鉴别诊断等。 3、干扰物质的去除由上述简介我们知道,血液的组成十分复杂,因此血中内毒素的测定将会受到来自血浆各种组分的影响,为了获得准确的内毒素测定值,除去这些物质的影响将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作为血浆的主要干扰物质有:a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剂,抗凝血酶Ⅲ,a1抗凝血蛋白酶,抗凝因子Xa,纤维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对于这些物质的去除方法有很多,如高氯酸法(PCA)法,即在血浆中加入PCA,通过离心将变性物沉淀除去。然后取上清液进行内毒素测定。
  • 科学家实现神经毒剂的超灵敏抗干扰快速检测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卢宪波和研究员陈吉平团队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发中取得新进展。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二维导电金属有机框架(cMOFs),在此基础上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实现了多种介质中神经毒剂的超灵敏抗干扰快速检测。相关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上。由于MOFs超高的孔隙率、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可调整的结构和性能,各个领域已经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然而,绝大多数MOFs的固有绝缘特性,阻碍了其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卢宪波和陈吉平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型纳米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快速检测上的应用研究。神经毒剂的急性毒性可致人、动物等死亡,其在化学中毒性疾病发病占比最高,亟需发展快速、廉价的检测方法满足应急检测需求。该工作中,团队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不同金属中心和共轭有机配体的cMOFs,其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以及纳米尺度上活性位点的有序排列展现出对提高传感器关键性能的优异协同效应,而良好的导电性源自于金属中心和共轭配体之间的面内扩展d-π共轭。研究人员通过对cMOFs结构的原子级调整,发现了金属中心的种类以及孔径大小在电化学性能中的决定性作用。超小的羟基苯醌配体(THQ)具有明显的二维螯合效应,进一步提高了cMOF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团队开发了基于cMOFs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发现基于Cu3(THQ)2的传感器性能优异,通过显著降低信号底物的氧化电位提高了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同时传感器灵敏度提高达到一个数量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Cu3(THQ)2上密集的混合价铜和分析物之间电荷转移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多种介质中神经毒剂的超灵敏抗干扰快速检测。这项研究展示了cMOFs作为新型电极材料在电化学传感上的巨大潜力。
  • 美开发出新型量子点红外探测器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量子点红外探测器(QDIP)。这种以金为主要材料的新型元件可大幅提高现有红外设备的成像素质,将为下一代高清卫星相机和夜视设备的研发提供可能。相关论文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网站上。  由美国空军科研局资助的这一项目,通过在传统量子点红外探测器元件上增加金纳米薄膜和小孔结构的方式,可将现有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提高两倍。  研究人员称,红外探测器的灵敏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在去除干扰后所能接收到的光线的多寡。目前大多数红外探测器都以碲镉汞技术(MCT)为基础。该元件对红外辐射极为敏感,可获得较强信号,但同时也面临着无法长时间使用的缺憾(信号强度会逐步降低)。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厚度为50纳米、具有延展性的金薄膜,在其上设置了大量直径1.6微米、深1微米的小孔,并在孔内填充了具有独特光学性能的半导体材料以形成量子点。纳米尺度上的金薄膜可将光线“挤进”小孔并聚焦到嵌入的量子点上。这种结构强化了探测器捕获光线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量子点的光电转换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增加重量和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该设备所获得的信号强度比传统量子点红外探测器增强了两倍。下一步,他们计划通过扩大表面小孔直径和改良量子点透镜方法对设备加以改进。研究人员预计,该设备在灵敏度上至少还有20倍的提升空间。  负责此项研究的伦斯勒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林善瑜(音译)称,这一实验为新型量子点红外光电探测器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路标。这是近10年来首次在不增加干扰信号的情况下成功使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得到提升,极有可能推动红外探测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红外传感及探测设备在卫星遥感、气象及环境监测、医学成像以及夜视仪器研发上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林善瑜在2008年时曾开发出一种纳米涂层,将其覆盖在太阳能电池板上,可使后者的阳光吸收率提高到96%以上。
  • 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检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新污染物不仅影响环境,还会威胁人类的安全,导致出现稀奇古怪的病症,因此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作为新污染物的“成员”,在社会上也受到了大家的密切关注。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我国对抗生素十分依赖,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不光是在人体上使用,动物也很多,它们经常存在于医院废水,制药废水,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已成为新污染物中监测的头号难题,目前已经证明,如果抗生素进入地表水系统(河流、湖泊和近海等),会对水生生物及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效应。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这些内分泌干扰物除了难降解,容易富集外,还很容易挥发。据统计,我们现在发现的内分泌干扰物高达70多种,包括农药,除草剂,防腐剂,重金属及部分植物激素,因此也容易在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及垃圾渗滤液里发现。一旦人体摄入了这些莫名其妙的激素后,可能会导致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混乱。为了了解当前抗生素与内分泌干扰物检测分析方法和应用进展,加强沟通交流,7月27日-28日,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在28日的上午,以“抗生素与内分泌干扰物检验检测”为主题的会议专场,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与大家分享当前针对该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等。“抗生素与内分泌干扰物检验检测”专场日程如下:07月28日抗生素与内分泌干扰物检验检测09:30--10:00海岸带区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及抗生素检测与综合评估吕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10:00--10:30Perkinelmer QSight LCMSMS应对环境新污染检测中的应用范莹莹珀金埃尔默 高级技术支持工程师10:30--11:00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及检测技术向华原质量控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11:00--11:30污水中抗生素前处理及检测方法翟家骥原北京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水质检测中心 技术主任/高级工程师嘉宾介绍:吕剑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海岸带区域环境污染与控制的研究,证实了我国整体近岸海域存在环境污染造成的潜在生态健康风险,揭示了新兴污染物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在海岸带区域展现出较高的潜在风险,发现了近岸海域新兴污染的超级隐形污染途径(海底地下水排泄),发现了海藻扩繁条件下近岸海域典型污染物的自净新机制,构建了基于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近岸海域污染源控制新技术体系。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环境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研究成果曾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担任环境领域国际主流SCI期刊Chemosphere(Top Journal)编委。范莹莹 高级技术支持工程师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液质联用高级技术支持工程师,主要负责QSight液质产品的售前及售后支持、方法开发等工作,从事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分析18年,在环境、食品、制药等领域具有多年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以及管理团队工作经验。向华 原质量控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水质监测站原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水质监测站(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海监测站)高级工程师、质量控制室主任。长期从事水质分析工作,主要负责水中有机物的检测、新增检测方法的研编和开发;在相关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现为东方国际集团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质量顾问,授权签发实验室水质、土壤、固废的检测报告。翟家骥 技术主任/高级工程师原北京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水质检测中心原北京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水质检测中心技术主任/高级工程师。1982年进入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污水处理研究管理所。在从业的30多年间历任班组长、化验室主任、化验科科长、技术部部长、分析部兼质控部部长,质量负责人,至北京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水质检测中心技术主任,技术负责人。 水质分析高级工程师,CNAS与CMA国家级评审员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水质检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免费报名点击: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pollutant2023/诚邀您的参与!
  • 【瑞士步琦】基于近红外光谱在酒醅中总酯含量的检测方法
    总酯含量的检测方法酯类是中国白酒的主要风味物质,其含量约占白酒风味物质总量的 75%~95%。酒中的风味物质是决定白酒香气、口感和风格的关键。除了原料中含有酯类外,大量的酯类物质是在酒醅发酵过程中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酒醅中总酯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发酵情况,通过测定酒醅的总酯,结合水分、酸度、淀粉、糖份和酒精度等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酒醅发酵过程的变化以及发酵效果,从而有效的调整酿酒工艺。酒醅检测是白酒生产过程中监测日常生产的重要环节,一般检验的指标有:水分、酸度、淀粉、糖份和酒精度。在 2004 年我国已成功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酒醅成分的分析,实现了水分、酸度、淀粉、糖份和酒精度的快速定量检测。但目前一些酒企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检测酒醅总酯的很少。本文着重介绍一下酒醅中总酯的近红外检测方法如下:01收集湿化学数据,酒醅总酯化学值的测定参考《T/CBJ 004-2018 固态发酵酒醅通用分析方法》中规定了使用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定酒醅中总酯的化学检测方法。02光谱采集:使用瑞士步琦傅里叶变换偏正干涉仪 N-500 和固测量池和自动旋转采样系统,利用配套软件 NIRWare Operator 采集酒醅的漫反射近红外光谱。仪器自动扣除内外参比;分辨率:8cm-1;扫描次数:32 次。酒醅样品光谱采集前都进行相同的混匀、装样,且每个样品平行测量三次。03模型的建立:采用 NIRCal 定量分析软件将酒醅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国标法测得的成分含量进行关联,建立酒醅样品中总酯的定量预测模型。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算法。04模型的评价:模根据模型的校正集的决定系数(R2)、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检验集的决定系数(R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来判断模型的质量,从而筛选出酒醅中总酯的最佳近红外定量预测模型。05在验证集浓度范围相同的前提下,相关系数越接近 1,回归或预测效果越好;SECV 和 SEPC 越小,预测结果越准确。06建立及验证酒醅的近红外模型后,在实验室或者车间测定未知样品只需要在 10 几秒即可得出样品的近红外预测值。07模型验证 验证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检测酒醅总酯的可靠性,可以将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 t 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 0.05 显著性水平下,传统化学值测量方法与近红外光谱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种方法不存在系统误差,因此证明了所建立的酒醅总酯近红外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以达到常规分析方法的精度要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绿色无损等优点,能够实现酒醅中总酯的快速准确测量。步琦近红外一直以来都是光谱技术的市场领导者,其产品实验室,旁线以及在近红外光谱仪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 粮科院开启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工作
    为高质量筛选粮食收储快速检测方法标准应用的测定产品,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拟于近期组织开展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工作,验证测试评价的项目为粮食中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验证评价项目表评价项目验证标准方法基质样品形态编号名称名称标准代号1水分含量粮油检验稻谷水分含量测定近红外法GB/T 24896-2010稻谷颗粒2粉末3粮油检验小麦水分含量测定近红外法GB/T 24898-2010小麦颗粒4粉末5粮油检验玉米水分含量测定近红外法GB/T 24900-2010玉米颗粒6粉末7粗蛋白质含量粮油检验稻谷粗蛋白质含量测定近红外法GB/T 24897-2010稻谷颗粒8粉末9粮油检验小麦粗蛋白质含量测定近红外法GB/T 24899-2010小麦颗粒10粉末11粮油检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测定近红外法GB/T 24901-2010玉米颗粒12粉末13粮油检验大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的测定近红外法GB/T 24870-2010大豆颗粒14粉末15粗脂肪含量粮油检验玉米粗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GB/T 24902-2010玉米颗粒16粉末17粮油检验大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的测定近红外法GB/T 24870-2010大豆颗粒18粉末按照通知要求,生产企业和单位需于2023年12月14日前提交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材料的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参与现场验证评价仪器设备的保障工作,提供至少3台(套)仪器参与验证,指派专人做好仪器设备操作、故障排除的培训工作,并协助国粮局科研院检测中心完成现场验证其他工作。详细通知如下:关于组织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工作的公告为高质量筛选粮食收储快速检测方法标准应用的测定产品,受中储粮质检中心有限公司委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拟于近期组织开展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工作。现面向社会邀约粮食近红外快检产品生产企业和单位参加,相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时间2023年12月20日至31日。二、验证评价工作地点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粮科大厦。三、验证评价内容本次验证测试评价的项目为粮食中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具体项目详情见附件1,工作方案见附件3。四、生产企业和单位需提交的材料1.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申请表(附件2);2.企业或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材料;3.产品合格证书、产品说明书和相关技术证明材料;4.用户使用意见或相关材料;5.有关部门提供的与申请内容密切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检验报告、环保许可证、环境评价证明、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证明等);生产企业和单位需提供包括上述内容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材料各一式三份(加盖公章);用于验证评价的仪器设备至少三台(套);生产企业和单位对所提供的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五、材料提交流程生产企业和单位需于2023年12月14日前提交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材料的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待验证评价工作人员确认后,各申请参与本次验证的生产企业和单位指定1名负责人(技术人员)与验证评价工作组联系,沟通验证评价工作的具体事项,签署技术服务合同,并将相关纸质版材料邮寄到指定地址。六、费用本次验证评价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工作的成本费用由各参加验证评价的企业和单位承担,用于支付验证所需的标准物质、试剂耗材采购等费用,以及承担验证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的劳务费、专家费等,按照“一项一申请”原则计算相关费用,每个项目收费标准6000元人民币。请各参与企业和单位签署技术服务合同后,按要求及时将款项汇至指定账户,本次验证评价工作只接受对公银行账户转账汇款。汇款账号信息如下:收款单位名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收款账号:110060774012015000329开户银行:交通银行北京百万庄支行七、工作组联系人韩老师:010-58523432 hyt@ags.ac.cn郭老师:010-58523432 gyy@ags.ac.cn纸质材料邮寄地址:北京西城百万庄大街11号1102室 100037附件:附件1 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意向表.doc附件2 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申请表.doc附件3 粮食近红外快检方法及仪器行业适用性验证评价工作方案.doc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2023年12月1日
  • 技术干货 | 无惧干扰,快速分析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污染
    锶-90(90Sr)是铀和钚的裂变产物,是核泄漏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半衰期为29 年,因此能够在环境中留存相当长的时间。90Sr 本身可以衰变为钇-90(90Y),然后再衰变成稳定的锆-90(90Zr)。当生物体摄入90Sr 时,该元素在骨骼中积累并持续产生辐射,可能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因此,评估环境中的90Sr 污染对当地人类和环境健康问题至关重要。常规的90Sr 测定技术通常耗时长(数天)、成本高,并且效率较低,无法实现大量样品的分析,从而快速确定源于核反应堆的90Sr 污染程度。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进行分析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同样存在巨大的挑战:90Sr 与锆(Zr)主要同位素的质量数相同(51.45% 高丰度),会造成质谱干扰;同时Zr 在正常环境样品例如土壤中的含量比90Sr 高约十二个数量级(Zr 含量在ppm 级,Sr 含量在sub-ppq 级)。必须克服上述挑战才能有效利用ICP-MS 测量土壤中的90Sr。样品在福岛第一核电站西北方向10 到20km 存在强辐射的区域内,在2cm 深的位置采集表层土样本(100-150g),并用塑料容器搜集、储存样本。样品前处理每个聚四氟乙烯微波消解罐中放一克干燥土壤,之后加入10mL 浓度为10% 的硝酸。按照表1 所示的微波消解程序进行消解,然后冷却至室温并保持20 分钟。之后将溶液转移至塑料离心管中,并以2500rpm 的转速进行10 分钟的离心操作。在进行ICP-MS 分析前,利用孔径为0.45μm 的滤膜过滤样品,留存上清液、去除沉淀物。可将同一采样地点采集的土壤样品同时消解和过滤后,将上清液混合在一起以增加总样品量。表1 微波消解程序由于90Sr 含量较低,所以采用珀金埃尔默FIAS 400 流动注射系统和50mm × 4.6 mm 色谱柱(Eicrhom Technology,Lisle,IL,USA,填料为锶离子选择性树脂,粒径50-100 μm)对Sr 富集并去除其他基体元素。先利用1.9 mL/min 的流速使样品流经色谱柱,然后以0.75mL/min 的流速将浓度为20% 的HNO3 泵入色谱柱,持续90 秒,以去除质谱柱中除Sr 之外质荷比为90 的全部其他同质异位素。最后,用流速为1.9 mL/min 的去离子水冲洗色谱柱90 秒,从而洗脱Sr。在去除基体和洗脱Sr 步骤之间,利用浓度为20% 的HNO3 冲洗整个系统(不包括色谱柱),以清洗阀门。FIAS流动注射系统经前处理后的样品溶液直接注入超声雾化器中,雾化后的气溶胶被导入珀金埃尔默ICP-MS 中,并利用氧气作为反应池气在DRC 模式下检测90Sr;仪器参数如表2 所示。每个样品的总分析时间是14.6 分钟,其中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预富集程序。表2 ICP-MS参数氧气反应消除干扰的原理Sr、Zr、Y 和氧气的反应速率常数如下所示: Sr+不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而Zr+ 和Y+ 均可与氧气快速反应,这说明氧气可以将干扰物90Zr+ 和 90Y+ 从90Sr+中有效消除。虽然这些反应似乎可以解决干扰问题且无需进行基质分离,但土壤中90Zr 和90Sr 之间显著的含量差异(6.5-11 μg/g 的Zr 与ppq 含量的90Sr)构成了挑战:在反应池中用O2 除去所有90Zr+ 时,与O2 分子的碰撞会导致90Sr+动能损失。鉴于90Sr+ 含量极低,这种动能损失足以造成90Sr+灵敏度过低从而无法检测。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前处理中特采用基质分离方法。然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基质分离步骤之后仍然存在显着的Zr 信号(分离之后色谱柱上仍有0.23% 的Zr 残留)。这此种低含量的Zr用氧气反应模式,则可以轻松去除,并且不会影响90Sr的灵敏度。因此,在预富集和基体分离之后利用反应池进行氧气反应去除干扰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可用以下方程式将质量浓度转化为放射性: 表3 记录了从福岛核电站西北10 到20 公里处所取三个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均取四个测量值的平均值)。运用本文所述方法分离样品后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常规方法进行90Sr 测定。两种方法的结果在95% 的置信水平上显示一致。之所以结果出现了少许不吻合现象,是因为90Sr 在土壤中分布不均。表3 土壤中90Sr 分析结果此项研究证实了采用ICP-MS 方法测量土壤中90Sr 含量的有效性;由于土壤中90Sr 含量低、Zr 含量高,因而此项分析工作颇具挑战性。运用基质分离/ 预富集步骤,可将大部分基质元素去除并对90Sr 进行预富集。然而,此步骤后仍存在基质干扰,需用动态反应池进行反应模式消除干扰。与传统的90Sr 分析方法相比,本分析方法在分析效率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想要了解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的应用报告。
  • 能谱知识学堂:乙醇红外光谱图测试会用到哪些红外附件?
    天津能谱科技红外光谱仪部门培训近日专门对乙醇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使用了各种窗片材料及膜层厚度在ican9傅立叶红外光谱仪上进行了反复多次红外测试,最终得出了一个极为满意的结果。具体的测试方法及膜层厚度数据都在密封池的使用说明书中有极为详细的叙述,保证您用这种标准密封池测试出你满意的图谱。2010版国家药典规定了乙醇必须用红外光谱仪绘制谱图,以鉴定其真伪及纯度。乙醇属于液体,一般是95%的酒精度,里面含有5%的及其他物质,在红外光谱仪上制图时样品膜层厚度要求尽量的薄,厚了是绘制不出峰来的。对于经常需要对乙醇进行测试的用户,可以使用天津能谱科技为你准备的长久使用的密封池,乙醇专用硒化锌密封池。其优点是:可以反复长久使用。缺点是:波长范围4000-440cm-1基本符合但稍短于药典规定的4000-400cm-1,透过率稍低,在70%左右。损失了红外光谱仪30%的能量,对于那些使用多年能量降低的仪器来说是致命的缺陷,会降低仪器的分辨能力而影响图谱质量。对于真正只想对乙醇进行测试结果,而不是为了上交图谱的用户,可以使用天津能谱科技为你准备的只看结果密封池乙醇专用氟化钙密封池。其优点是:可以反复长久使用,而且完全可以测试出乙醇的特征峰,因为乙醇的特征峰均在4000-1200cm-1而氟化钙可以在4000-1100cm-1,透过率高,在90%左右而不会损失仪器能量。缺点是:波长范,4000-1100cm-1不能符合药典规定4000-400cm-1,所以不能作为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图谱。对于正规的乙醇红外光谱图,国家药典要求在4000-400cm-1的波数范围内测试,那么必须使用天津能谱科技为你准备的低成本溴化钾密封液体池乙醇标准密封池。配备有4片溴化钾窗片。尤其是对于一般不是经常需要对乙醇进行测试的用户,一般是一两个月才需要测试一次的用户更是合适,其优点是:波长范围符合药典规定4000-400cm-1,透过率高,大于90%,不会损失仪器能量,图谱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缺点是:溴化钾窗片容易潮解,对密封防潮保管的要求较高。使用次数濒繁时透过率降低太快。只是经常使用会消耗较多的溴化钾窗片,增加了使用成本。延伸阅读:红外光谱仪测试样品送检要求?为了保护红外光谱仪仪器和保证样品红外谱图的质量,送本仪器分析的样品,必须做到:(1)样品必须预先纯化,以保证有足够的纯度 (2)样品须预先除水干燥,避免损坏仪器,同时避免水峰对样品谱图的干扰 (3)易潮解的样品,请用户自备干燥器放置 (4)对易挥发、升华、对热不稳定的样品,请用带密封盖或塞子的容器盛装并盖紧,同时必须在样品分析任务单上注明 (5)对于有毒性和腐蚀性的样品,用户必须用密封容器装好。送样时必须分别在样品瓶标签的明显位置和分析任务单上注明。 能谱科技作为国内先进的红外光谱仪制造商,生产的ican9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具有先进的红外光源系统、稳定的光学系统、高性能的电子系统、人性化的操作系统、极强的防潮处理、丰富的扩展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高校、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
  • 红外光谱为老磁带保护提供新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p  录音制品是世界文化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很多处于降解的危险当中,也许人类将永远失去他们了。日前,研究人员发现,红外光谱可以提供快速、非损害的方法来区分那些还可以播放,以及不能播放的磁带,有助于档案员知道哪些磁带需要特殊处理,以及需要快速处理,以防止它们更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144183935108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7994b373-8bd8-48a3-8105-cff6b61e4371.jpg"//pp  估计在美国博物馆和档案馆磁带的数量达到4.6亿 (录像带、盒式磁带等),约40%的质量状况并不清楚。许多录音带已经达到可播放的寿命,考虑到只有少数录音品质好的磁带以进行数字化处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录音带在其损坏之前都将进行数字化处理。/pp  磁带上的声音信息编码在磁性粒子上,这些粒子通常分布在聚酯氨基甲酸酯粘结剂中。暴露于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酯基与水反应形成羧酸和乙醇,使录音带产生粘性。最终磁带开始脱落聚酯氨基甲酸酯碎片,这个碎片可以粘住磁带播放器,损坏磁带和机器。目前唯一的补救方法是低温烘烤磁带,有时可以使他们播放很短的时间进行数字化处理。/pp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自动烘烤磁带,但是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 南卡罗莱纳大学的化学家和该项新工作的合作者Stephen L. Morgan解释说,“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个简单的,非损害的方法来确定最危险的磁带,这样他们可以优先数字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72px" title="ac-2015-018103_0009.gif" border="0" h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1003ffe0-79a5-4f1a-8845-6e761e2c0dd4.jpg" width="400" height="272"//pp  原文:emMinimally Invasive Identification of Degraded Polyester-Urethane Magnetic Tape Using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Anal. Chem. 2015.”/em/pp  在新的工作中, 国会图书馆的Morgan, Eric M. Breitung和合作者首先从国会图书馆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获得的录音带中随机选择了一些四分之一英寸录音带。然后用衰减全反射a title=""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1.html" target="_self"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方法对这些录音带的小片段进行分析,他们发现聚酯氨基甲酸酯降解产物的特征谱峰可以用来识别磁带是否可以正常播放,准确率可达92%,这些可以作为烘焙和迅速数字化的选择。/pp  费城的音频和视频保护主义者George Blood也参与到这项工作,他说,非常欢迎一些工具可以为按次序优先处理这些语音材料提供帮助,但是很多的工具很难使大家确信。“我认为该技术具有很高的潜力,”他说,如果该工具可以更便宜,更容易使用,他认为可以被接受。/pp /p
  • 可能你不知道,红外光谱法才是中药快速检测的不二之选
    中药检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气相色谱法、髙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等。通过这些光谱和色谱的鉴别方法,我们可以对中药材和饮片的理化性能进行科学分析,定性定量。由于全民保健意识的提高,我国中药质量检测越来越被重视。高效,快速、精准、低廉就成为选择中药检测方法的重要参考因素。红外光谱法就是符合以上四点的中药常用检测方法之一。通常绝大部分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无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都具有一定的指纹特征,所以就不需要再进行衍生等成分标记处理,尤其是表征一些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无机化合物等中药产品,红外光谱几乎都能直接进行表征其中的绝大部分成分,而且红外光谱法适用各种固体、液体、气体形态的中药药品,对于及时发现不合格样品,减少检测周期时间,大批量检测,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等各种需求都能满足。检测原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中的相关规定:除部分光学异构体及长链烷烃同系物外,几乎没有两个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红外光谱,据此可以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结构分析。中药药品的各种化合物成分的红外信号也是叠加的,如果化合物种类或数量不相同,那么红外光谱肯定就会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我们就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定性分析。此外,化合物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程度与其浓度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这也是红外光谱法得以应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检测仪器红外光谱仪是中药红外光谱法检测的主要使用仪器设备。这里我们可以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或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型红外光谱仪也就是红外分光光度计。通常这些设备性能符合《中药典》的规定即可。当然,我们在实际检测时,也会根据测试样品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附属装置,比如压片装置、衰减全反射测定装置等。当然有些附属装置还会配备透射、反射、光纤探头等装置。不过中药检测一般使用压片法和衰减全发射法进行红外测定。取样方法通常我们对一般药材和饮片进行红外光谱法取样时,要求每份试样的重量都不能少于100g;如果是均匀的粉末状药材或者饮片,则要求试样最少不能少于25g;液体药品则要求试样每份不得少于25 mL。当然,事无绝对,如果属于贵重试样,只要能保证试样具有代表性,则可以适当减少取样量。对于成分不均匀的固体试样要求进行粉碎处理,粒度要求能够通过100目筛。浓度较低的液体试可以进行浓缩处理或干燥处理后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前面我们也说了中药的红外光谱法,主要分为压片法和衰减全反射法。压片法主要适用于检测干燥的固体试样,或者是不会溶解稀释剂的液体试样。衰减全反射法则是永夜检测不同形态、不同含水量的固体试样或液体试样,这些试样一般不需要进行稀释处理,可以直接进行测试。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定性分析、中药定量分析是红外光谱法的关键所在。通常中药定性分析一般分为成分定性分析和类别定性分析两种。成分定性分析主要进行化合物结构解析、化合物定性检测;类别定性分析一般为对中药真伪鉴别,产品鉴别、登记鉴别,类别定性分析也分单类别分析、多类别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中药成分的含量或浓度进行测定。以上便是使用红外光谱法来进行中药检测的相关知识。我们在实际检测时,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够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所以当测试背景光谱与试样光谱的环境氛围差异较大时,光谱仪就可能吸收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的信号,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度。所以我们在检测时,一定要排除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的干扰,通过及时更新背景光谱,对测试设备进行真空处理,保持环境的温度、湿度,避免相关人员干扰,采取数学方法对相关信号进行扣除等操作,尽量消除空气中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的信号干扰影响。
  •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上)
    p  在庆祝《Spectroscopy》创刊30周年之际,该刊邀请多位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target="_self" title=""strong近红外光谱/strong/a技术领域的专家评论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pp  尽管近红外光谱不属于特别灵敏的分析技术,但由于该技术具有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特点,其非常适合于过程监测、材料科学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该刊邀请了多位本领域的专家就近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近红外使用者面临的挑战、应用领域以及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论。/pp  本文是该刊组织的6种光谱技术最新进展评述论文之一,其他6种光谱技术为中红外光谱、拉曼光谱、ICP-MS、LIBS和XRF。/pp  strong过去十年近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strong/pp  专家们认为近红外光谱技术最新进展主要是新成像系统和仪器的小型化。/pp  Pierre Dardenne是比利时瓦隆农业研究中心的部门主任,他认为近红外技术的两大进展是高光谱成像和便携式仪器。Gary McGeorge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高级首席科学家,他赞同Dardenne关于高光谱成像重要性的观点。“成像光谱仪和高光谱成像仪的商品化和应用是近红外领域过去十年的显著性变革”,他说,“成像技术可以给出药物中成分的微观分布信息,为进一步了解该药物的功效提供帮助。”/pp  McGeorge指出,这些成像仪器除了用于药品分析外,还可与机器视觉系统结合用于农业和食品加工领域。他说:“如果分析时只需要几个波长,这些成像系统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得到实时的图像,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pp  Benoit Igne是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也是近红外光谱学会(Council for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主席当选人,他认为主要的进展是近红外系统的小型化。他说:“过去5–10年,近红外最重要的进展是市场上存在的低成本、小型、专用仪器,它们可以替代大型仪器用于研发、现场和生产等场合。”Benoit Igne认为微型FT-NIR、MEMS-NIR、LVF-NIR可用于先前研究级仪器所应用的领域,例如实时分析、在线监测和过程控制。他补充说:“这类仪器的低成本特点,甚至允许仪器在出现故障时换一台新仪器,而不是维修,具备完全颠覆传统仪器生命周期的能力。”/pp  strong局限与挑战/strong/pp  下面专家们将讨论当前光谱学家在研发和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该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使用该技术的困难性。/pp  Benoit Igne说:“使近红外光谱这么令人关注,同时也是使其难以应用的原因是近红外光谱对样品的基体非常敏感。”他指出,除非建立的模型经过认真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否则所建立的模型极易受样品基体的影响,例如样品的颗粒度、密度、湿度和温度,而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Benoit Igne接着说:“我们需要继续做工作,以深入了解漫反射和透射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以开发出更有效的算法来消除基体对光谱的影响,从而提高模型的稳健性。”/pp  McGeorge认同上述观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重大挑战是建立稳健的模型。他说:“建立定量方法,必须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并且在多种变化的物理干扰物存在的情况下模型依旧稳健。在建立药物模型时,要设计并实现模型的稳健性非常昂贵。光谱学家需要掌握如何在最低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减少这些干扰物的影响。”他补充说到,如果模型没有能力适应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很难让企业的领导者相信近红外技术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pp  McGeorge认为药物分析对近红外模型有额外的稳健性要求,这是因为药片和其他口服制剂所用的辅料存在固有的易变性。他说:“辅料经常来源于天然产物,因此季节、地域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会使这些材料在物化组成上的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常常会对近红外光谱特征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模型建立和商务采购谈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动因素。”/pp  Igne认为,仪器设计缺少一致性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另一个重要问题。他解释说:“由于仪器之间不一致,不能将一台仪器上建立的模型直接应用到另一台仪器上,所以模型传递往往需要不小的投入并且可能会用到复杂的算法。”他认为,对于传统分析化学框架体系而言,这些建模和传递算法是主要的障碍。他补充说:“许多近红外使用者为了避免处理模型传递问题,在推广应用时不得不采用建模时使用的那款仪器。”/pp  Dardenne谈及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模型到处可见,许多论文只给出了随机交互验证结果,却没有给出独立的验证结果。”他认为,对于农产品应用,近红外光谱的检测限也是一个挑战,对于小于0.1%含量的分析物,近红外光谱通常无能为力。他说:“由于内部相关性,有些模型看上去很好,但待测组分的信息实际上被噪声掩盖了。”/pp  Igne补充道,在分析实验室近红外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他说:“即使近红外光谱方法被证明是成功的,但人们还是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湿化学分析方法。” Igne认为,只有在线和实时信息成为企业的必需时,近红外光谱技术才能得到迅速应用。/pp  strong人才的缺乏/strong/pp  近红外光谱的另一个主要挑战是,面对宽广的应用领域,严重缺乏具备充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员。因此,当企业想采用近红外技术时,很难找到可以胜任的人员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工作。McGeorge说:“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简单通过招聘的方法几乎不可能得到具有这方面技能的技术人员。”/pp  McGeorge认为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在药厂,PAT倡议计划引起了学术上的广泛兴趣,探索使用光谱如何能更好地理解制药配方和制药过程。”但是,很多学校只是使用现成的工具,而没有掌握和理解建模背后的光谱仪器和数学算法。McGeorge说:“而且,我认为许多用户被近红外仪器销售商的宣传所左右,他们将该技术宣传得非常容易,以打消用户有关建立稳健模型所使用复杂算法的顾虑。”因此,这些学校培养出的是缺乏光谱知识背景的药剂师或工程师,McGeorge说,这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对光谱没有足够的理解。/pp  Dardenne赞同在大学和高中阶段进行更多的关于近红外光谱知识的教育,他介绍说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Ana Garrido-Varo主席正在努力做这方面的事情。Dardenne说,他们正在建一个用于近红外光谱教学的虚拟平台,不久就可以使用并且给学生提供学分。/pp  strong如何应对挑战/strong/pp  Igne认为:“所有仪器制造商都在千方百计提高模型在不同仪器上的可传递性,我期待进一步减少仪器制造时的差异,那时上述传递的方法会更有效。”但是,他预计模型传递问题将持续到下一个十年。/pp  对于样品基体的影响,据Igne介绍,现在有不少团队正在深入研究散射和吸收现象,并着手开发更好提取相关信息的算法。他说:“我认为在学术圈,这方面的研究将持续一段时间。”/pp  对解决这一问题,McGeorge看到了一些进展。“随着问题的明确,化学计量学家正在研究一些绝妙的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McGeorge说,“外部参数正交化(EPO)就是一个例子,该方法可以消除已知的系统干扰物的影响,保证所建模型对这类变动是稳健的。”他补充说,该方法可以校正消除光谱仪或原材料的系统性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已知因素引起的。/pp  McGeorge还介绍了另一种提高模型稳健性的可能解决方法,“一种新的商品化技术,这种空间位移分析技术在一个区域照射样品在另一个区域检测信号。”他说,“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成熟,有可能成为实施近红外技术的一种完整解决方案,用于消除光谱中的物理扰动信号,从而更容易建立更稳健的模型。”/pp  Igne认为,让更多实验室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依赖于两件事:让使用者弄懂验证统计学和简化建模步骤。他说:“近红外迈向更广泛成功应用的重要一步是让非化学计量学专家更容易掌握该技术。”/pp  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911/172249.shtml" target="_blank" title=""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下)/span/strong/a/ppbr//p
  • 中国药典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将修订 或转化为方法通则
    日前,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课题拟立项目录公示文件。根据通知,本次标准提高工作,共有159个药品品种标准、80个通用技术要求标准列入项目课题。其中,“近红外光谱法的修订”课题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参与,执行周期为12个月。内容显示,该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根据国际上仪器标准、仪器的发展,修订现有指导原则中关于近红外仪器种类及校验的内容,评估其转化为方法通则的可行性。2. 增订近红外光谱法在药品生产和质控上应用的关键技术要求,建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具体药品CMC(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上应用的技术细则和指导原则。3. 结合ICHQ13中实施近红外光谱法开展过程监控的指南,探索近红外光谱法作为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增强近红外光谱法在制药领域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 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之精彩报告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日前在武汉顺利落幕。此次会议恰逢天时地利人和,与会代表、参展厂商和论文水平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是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届盛会。/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本次大会参会嘉宾将近300人,交流报告50余个,共收录了108篇论文。以下是本届学术会议的部分精彩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img title="吴海龙.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58c4aa99-eb8e-4ff4-bf16-34ab27f3ec1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报告题目:干扰共存体系数学分离及精准定量分析基础研究新进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strong  报告人:湖南大学 吴海龙教授/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吴海龙教授针对化学分析中干扰共存复杂体系难以直接、快速、同时、多组分精准定量分析等难题,介绍了干扰共存体系数学分离及精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其中详细介绍了多维荧光技术结合三维校正的近实时分析方法,用于在包含未校正的光谱干扰的人血浆中对NADH的降解反应和FAD的生成反应进行化学动力学近实时定量分析。可无损、实时地直接监测混合反应体系中待分析物NADH和FAD在反应开始后任意时刻的实时浓度。此外,还提出了一个基于四维校正的实时分析策略,作为高共线性体系的备选方案。该方法有望为复杂体系中多个反应的同时动力学定量分析提供一种具有实用前景的近实时、无损分析策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img title="邵学广.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912bc8bf-4452-4983-a0cf-fa6e811835d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与光谱标准化方法研究/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strong  报告人:南开大学 邵学广教授/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数据库系统、云计算平台等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海量近红外光谱数据随之产生,近红外光谱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由于实际应用中仪器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模型转移与光谱标准化技术研究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变得十分重要。而多数模型转移与标准化方法利用标准样品在不同仪器上的光谱差异建立校正模型,并且仅关注转移的效果,对光谱差异本身缺乏研究。邵学广教授在总结模型转移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研究不同仪器光谱之间的关系出发,建立了几种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与光谱标准化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无标样模型转移方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img title="袁洪福.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9097e151-f188-435a-b213-7fbb700288a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报告题目:建模样本选择新方法及其在模型传递中的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strong  报告人: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袁洪福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种光谱多元校正建模样本选择的新方法Rank-KS, 可以避免模型结果“均值化”。基于此方法进行建模样本选择,并分别以近红外光谱样本集和红外光谱样本集进行建模,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优于随机方法和KS方法。另外,将新方法用于烟草糖、烟碱模型转移,也获得了满意结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img title="潘涛.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401452cb-a6d8-406a-a3db-2b05700d331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报告题目:最优伙伴波长组合方法应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strong  报告人:暨南大学 潘涛教授/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对于一个复杂的分析体系来说,提高预测准确率、降低模型复杂性以及设计专门光谱仪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选择适当波长的近红外光谱显得十分重要。潘涛教授在本次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波长组合选择的新方法——最优伙伴波长组合偏最小二乘模型(OPWC-PLS)。该方法被用于土壤有机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实验中,与移动窗口模型(MW-PLS)相比较,结果证明,与PLS模型相比,OPWC-PLS和MW-PLS模型相都能显著提高预测准确率并得到几乎一致的预测结果,而OPWC更是明显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从算法的角度来看,OPWC-PLS简单、适用、重现性好,是提取波长信息,减轻多余波长的一种高效方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img title="杨辉华.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d53608dd-6f59-49e3-b4d3-fa062bd2ca3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报告题目: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近红外光谱药品鉴别方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strong  报告人:北京邮电大学 杨辉华教授/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在报告中,杨辉华教授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隐退深度信念网络(Dropout-DBN)的近红外光谱药品鉴别方法,其中引入随机隐退(Dropout)机制是为了克服小样本带来的过学习问题。通过以铝塑和非铝塑包装的琥乙红霉素药品及其它药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为实例,在不同规模的数据集条件下,应用Dropout-DBN进行二分类及多分类鉴别,同时与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以及稀疏降噪自编码(SDAE)等方法相比较,结果证明无论二分类还是多分类,Dropout机制课题提高预测准确率,Dropout-DBN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具有最好的准确率和算法稳定性。因此,Dropout-DBN可作为一种适合小样本光谱的有效的二分类和多分类建模工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img title="杜一平.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e67e2ecd-c6d7-475e-8fb7-c8e5c1c4d6f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报告题目:基于固相萃取(SPES)的新型快速检测方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strong  报告人:华东理工大学 杜一平教授/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紫外可见、红外、近红外、拉曼等分子光谱技术因其具有速度快、无或简单的样品处理、仪器小型廉价、操作简单等特点,是天生的快速检测技术,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然而其灵敏度和准确性却有待提高。/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而固相萃取是优秀的富集和分离技术,能显著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传统的固相萃取技术虽然有效地实现了富集和分离,但处理过程往往很繁琐、耗时。如果将富集与光谱测量有机结合,即富集后直接在介质上直接进行光谱测量,则免去了洗脱步骤,快速简单,同时由于很高的富集倍数大幅度地提高检测方法灵敏度,这项技术被称为固相萃取光谱技术(SPES)。/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杜一平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最近几年在近红外、紫外可见、拉曼光谱领域的SPES技术和方法,包括微量近红外光谱技术、膜富集/紫外可见光谱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等。固相萃取光谱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而且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img title="韩冬海.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86ed6ef5-460e-4adc-a5d2-b905d9d904d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报告题目: 近红外的CASE BY CASE/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strong  报告人:中国农业大学 韩东海教授/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近红外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样品选择、光谱采集、化学值测量、建模、验证,在实践中,只靠这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同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追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强调的是个性化与差异化,特别是在食品品质无损检测方面尤为突出,非常需要CASE BY CASE。/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韩东海教授在报告中通过各个生动形象实际案例说明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无损检测实际应用中的CASE BY CASE,让大家知道光谱采集位置会因水果不同而各异,光谱采集形式会因检测项目不同而变,光谱预处理因顺序不同而效果悬殊。另外,同是硬度指标因物料不同会导致结果差异,同为颜色指标却有时行有时不行,一种物料一个模型是常态,有时也可合并同类项,这些情况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br//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right "撰稿人:陈星羽/p
  • 国产高频红外碳硫仪:很好用,已够用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是进行碳、硫元素分析的有效工具,主要用于钢铁、有色金属当中的碳硫分析。国内生产高频红外碳硫仪的厂家有几十家,并占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随机采访了几位国产高频红外碳硫仪的用户,了解国产红外碳硫仪的使用情况。本次采访的用户使用过的国产红外碳硫仪生产企业有纳克、德阳科瑞、无锡金义博、无锡高速、上海德凯。  仪器挺好,够用了  令国产企业欣喜的是,在问及所用仪器的使用情况时,所有被采访用户的第一评价都是&ldquo 还不错&rdquo 、&ldquo 挺好的&rdquo 。  在采访中,数位国产碳硫仪的用户表示他们的仪器使用年限已达到5年,仪器性能依然不错,平时遇到的仪器故障都只是一些小问题。  问及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无锡金义博的一位用户表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在贸易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纠纷 一位同时拥有纳克和德阳科瑞的碳硫仪的用户表示德阳科瑞的仪器数据结果比较准确,并表示两家仪器都设有自动除尘功能,很少遇到气路堵塞的问题。  与进口仪器略有差距 用户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需要改进的问题,用户几乎都提到的问题主要是仪器的气密性。在采访中,国产碳硫仪用户普遍反映都遇到过漏气的问题。一位使用无锡高速HIR-944碳硫仪的用户表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炉膛气路漏气,尤其是在炉膛清扫后再使用总是存在测不准的问题。当然进口仪器也有此类缺点,一位同时用过进口和国产碳硫仪的用户表示,进口碳硫仪也会遇到漏气,但是几率相对国产仪器来说低很多。&ldquo 国产仪器的气路布置相比进口仪器比较杂乱。&rdquo   另外还有高频红外碳硫仪存在的一个固有问题&mdash &mdash 电磁干扰,一位用户表示,国产碳硫仪的电磁干扰问题不是很明显,但如果拆开仪器来看,一般进口仪器会采用多层金属来隔离辐射,国产仪器的金属防护层数相对较少。  钢铁行业一直是高频红外碳硫仪主要的应用领域,近年来,地矿领域对于高频红外碳硫的需求也在提升,一位在地质勘探系统的用户表示,在该系统的许多实验室都配置了高频红外碳硫仪,而且选用了同一国产品牌的仪器。据其介绍,在应用中整体使用效果不错,主要遇到的问题是测定高含量的碳、硫,比如测定黄铁矿中的碳硫含量时,分析结果就不是很准确。另外,还有碳硫平行测定时结果不及单独测定碳或硫的数据准确度高。  售后服务:用户满意度较高  售后服务方面,用户对国产仪器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比较满意,德阳科瑞和纳克的用户表示售后服务响应很及时,而且售后服务人员还会不定期上门查看是否需要帮助,无锡金义博的用户对售后服务也比较满意。  一位用户表示,上海德凯还与用户合作进行分析方法,举行研讨会,解决实际应用当中的难题。
  • 催化燃烧技术终结者——红外气体分析技术
    催化燃烧技术传感器应用广泛并且价格便宜,但易被污染中毒、缺乏安全自检、要求定期维护、标定以及使用寿命短。红外气体传感器这些年发展迅速,克服了以上催化燃烧的缺点,符合IEC61508安全标准,在检测碳氢化合物气体时可提供快速可信的检测结果。本文将就两种传感器的不同优缺点作出比较,以供大家了解。催化燃烧 催化燃烧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采矿业,早期简单的铂丝线圈传感器由于能耗大、零点漂移严重不适于连续操作。 当前催化燃烧检测器连接两个铂丝线圈,每个都包裹着氧化铝粘土。检测单元包裹着催化剂,可燃气通过时可促进氧化发热。 催化燃烧优点 1、 检测器价格低廉、供应广泛; 2、 可使用各种可燃气,如果方法正确,可用于特殊物质检测; 3、 装置简单,除了标准气,没有其他特殊的维护装备; 催化燃烧缺点 1、 易中毒,如果暴露在有机硅、铅、硫和氯化物组分中,将失去对可燃气的作用; 2、 易产生烧结物,阻止可燃气与传感器接触; 3、 没有自动安全防护装置; 4、 在某些环境下灵敏度会下降(特别是硫化氢和卤素); 5、 需要至少12%的氧气浓度,在氧气浓度不足情况下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6、 如暴露在可燃气体浓度过高的环境下,会被烧坏; 7、 使用时间越长,灵敏度越低; 8、 寿命有限,最长3-5年; 9、 需定期进行气体测试和标定;红外技术 包含一个原子以上的气体能吸收红外光,这样碳氢化合物和一些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能通过红外技术进行检测。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示意图 为了区分红外吸收,气体和其他物质比水,需要额外增加一个波长宽带为2.7-3um的传感器。碳氢化合物在此范围没有吸收峰。这可以阻止错误报警发生和减小干扰物质的信号。双光束设计就是被用来防止光学组分污染造成错误报警。 红外技术优点 1、 较快的反应速率:响应时间一般小于7秒; 2、 自动故障操作:电源错误、信号错误、软件错误都能反馈给控制系统; 3、 对污染性气体的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4、 寿命长,一般大于10年; 5、 维护成本低; 6、 无需氧气; 7、 高浓度可燃气体条件下,不会烧坏; 8、 不会烧结,相应的问题也不会发生; 红外技术缺点 购买价格高于催化燃烧检测器 催化燃烧需要定期测试(通过标气)。有些海洋石油平台通常每六周需测试一次,每3-5年需要更换一次,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不会烧结的红外气体检测仪器可自我检测,比检测如灯、传感器、窗口、软件等这些不可恢复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少的零点、量程漂移及高灵敏度意味着红外气体检测仪器的校准和常规维护少,一般为6-12个月。 同时,红外传感器的价格近年已经显著下降,虽然价格还是高于催化燃烧检测器,但实践经验表明,红外传感器的成本可通过减少维护成本来降低。故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取代催化燃烧技术大势所趋。 四方仪器自控系统有限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传感器核心技术为依托,成功研制红外烟气、沼气、煤气、尾气、天然气等节能减排仪器仪表,并已广泛应用于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石油化工、垃圾焚烧、厌氧发酵、机动车及发动机检测、石油天然气勘探、煤层气综合利用、空分、节能环保部门、科研院校及民用等领域。 红外传感器可检测特征吸收峰位置的吸收情况,以确定某种气体的浓度。这种传感器过去都是大型的分析仪器,但近些年,随着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传感器工业的发展,这种传感器的体积已经由10升,45公斤的巨无霸,减小到2毫升(拇指大小)左右。 微型红外传感器 使用无需调制光源的红外传感器使得仪器完全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实现免维护,有效降低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工业过程气体的监测成本。(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工业过程气体监测技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