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红外仿真实验

仪器信息网红外仿真实验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红外仿真实验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红外仿真实验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红外仿真实验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红外仿真实验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红外仿真实验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红外仿真实验相关的解决方案。

红外仿真实验相关的资讯

  • 教育部批准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 /p p   根据我部开展2015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经高等学校申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军队院校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遴选和网上公示,现决定批准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p p   有关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支持鼓励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要进一步完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共享平台,优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队伍教学和管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和支持服务信息化水平。 /p p   地方和军队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所属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激励和支持机制,积极组织所属高校学习借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优秀经验,充分开放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1fbd4e1e-0d87-449d-a0e0-46fec6e45a4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17794cfb-d7e8-4dcc-bdbc-407bad70749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a678669d-d6d1-4e46-bdd5-ead33f0de17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3941abb1-bc25-4afa-b005-ee2ed349f28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c58fc7ea-d21b-4acb-99b3-c21bae5ad2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69f5777f-120c-48a6-a514-11658ad4caa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ac844ba9-5ec3-470f-8622-a7b8c218ef75.jpg" / /p
  • 科学岛团队发展一种近红外光谱新算法鉴定作物品种真实性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作物品质智能感知团队发展了一种近红外光谱技术方向的新算法,该算法适用于高通量鉴定作物品种的真实性。相关工作被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接收并在线发表。   作物品种真实性在品种保护及品种选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作物品种真实性鉴定方法如DNA分子鉴定、同工酶鉴定、田间鉴定等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检测结果耗时、损伤样品、污染环境、结果滞后等缺点,亟需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实现作物品种真实性鉴定。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基于近红外光谱仪开发的光谱采集系统,可实现高通量采集作物单籽粒光谱。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卷积神经网络(CNN)已逐渐应用于分子光谱学,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计量学算法,CNN在识别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这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CNN:InResSpectra网络,用于小麦和水稻品种真实性的高通量鉴定。该网络对Inception网络进行改进,删除1×1卷积分支降低模型复杂度,同时增加ResNet网络的残差元素,加速了神经网络的训练,同时提升模型的准确率;同时,实验中对比研究了多种分类算法,不断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模型预测的稳健性。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开发的系统应用于鉴定24个小麦品种和21个水稻品种上,分别取得95.35%和93.07%的准确率(图1),为近红外鉴定作物品种真实性提供了有效方法。   李晓红硕士和徐琢频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琦副研究员和张鹏飞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InResSpectra网络识别小麦和水稻样本集的混淆矩阵热力图
  • 我国成立风能太阳能仿真检测认证技术实验室
    经国家能源局批准,以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为依托的“国家能源风能太阳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日前在北京宣告成立。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称,这标志着我国风能太阳能行业拥有了集仿真技术、标准研究、检测认证技术研究和实践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加快推动我国风能太阳能行业技术进步和国际化进程意义重大。   据了解,该实验室将紧密围绕我国风能太阳能技术领域的重大需求,着力完善风能太阳能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加强相关标准研究、产品检测试验关键技术研究和认证技术研究,重点建设风电半物理仿真中心、风电机组和太阳能测试中心以及风电、光伏发电远程监测中心等。   目前,重点实验室的风电设备检测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风电叶片与轴承检测中心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该中心全面建成后,可完成包括叶片原材料、叶片零部件、100米叶片全尺寸结构试验、无损检测、叶片跟踪测试等所有叶片相关试验测试,以及5兆瓦风电轴承和变桨系统的相关试验测试,试验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康谋产品 | 为ADAS/AD开创的次世代AutoGI仿真工具
    开创性ADS/AD仿真模拟工具康谋aiSim5是继康谋aiSim4后的开创性ADAS/AD仿真模拟工具,通过AI创作内容,配备高度优化的传感器模拟和提供确定且可重复的环境模拟支持,打破传统仿真的局限性,为下一代仿真工具的真实性、适应性和行业匹配度设定新的标准。,功能介绍仿真引擎康谋aiSim5搭载aiSim AIR仿真引擎,能够为ADAS/AD提供高质量的仿真传感器数据流,并通过高度并行化、减少内存占用、平衡工作负载和异步数据传输等方式优化计算资源的使用,康谋aiSim针对不同仿真需求提供多种渲染技术,包括实时性强的光栅化技术和高保真渲染的光线追踪技术。外部渲染API除此之外,康谋aiSim5新推出了外部渲染API,能够使用基于NeRF和3D Gaussian Splatting等AI算法生成的逼真环境,并实现混合交通场景模拟。自适应测试模块在康谋aiSim5中,提供了新的自适应测试模块,能够对数百个场景参数进行排列组合,创建出大量的变体场景,为ADAD/AD堆栈动态调整测试场景,轻松输出测试结果,并使用aiSim数据可视化的工具创建覆盖率报告。合成数据同时,康谋aiSim5创建出的大量多样的合成数据,包含了高保真的传感器数据流,与真实数据集高度相关,能够为AD软件测试提供Corner Case,填补了数据集的空缺,覆盖了感知系统测试的需求。(在同一场景中,aiSim4合成数据集、真实世界数据集和aiSim5合成数据集检测同一目标检测算法的结果。)如您对上述产品和解决方案感兴趣,欢迎联系我们了解更多信息。期待与您的交流!
  • 必达泰克公司拉曼光谱仪用于火星高仿真生命探测实验
    8月25日,据生活科学网站报道,科学家一直希望在登上火星进行生命探测前能在地球上能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实验。目前,科学家们在西班牙发现一条名为力拓河的河流(Rio Tinto),它的生态环境和火星非常相似。科学家已经在这条河流上开始利用先进的生命探测技术进行高仿真的实验,而且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其中,必达泰克公司的i-Raman小型拉曼光谱仪作为该项目的拉曼检测设备,对该河流中的矿物和有机物进行了无损检测。如果该项目进展顺利的话,该小型拉曼光谱仪有可能作为欧洲火星探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火星研究计划作出贡献。 费尔南多-佩雷斯(Fernando Rull Pérez)是一名来自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的专家,他一直在力拓河上对一项光谱生命探测技术进行实验。他所开发的这种装置采用了“ 现场光谱技术”(“in situ"” techniques),这意味着这种装置会对所采取的样本进行现场分析,而不会运回实验室。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样本在运回实验室的途中被污染的可能性,而且也非常适合在火星的环境下操作,因为科学家们不可能将火星样本送回地球进行分析。 佩雷斯指出,利用现场光谱技术对火星生命进行探测也是欧洲火星探测计划的一部分。欧洲太空总署计划于2013年发射一颗名为“ExoMars”号的火星探测器。该探测器上将会安装一个拉曼光谱仪(Raman BS),这个光谱仪所采用的技术就是现场光谱技术。现场光谱技术有两个光学镜头。一个安装在ExoMars号探测器的外面,主要用来确定火星表面可能有矿物质或者有机物的地点;另一个安装在ExoMars号探测器的的里面,主要用来分析探测器钻头所采取样本的成分。科学家们目前计划钻取火星表面下2米内的土壤样本,以便科学家来分析判断火星表面曾经是否有水、或者生命的存在。拉曼光谱仪相比其他生命探测技术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它不会产生破坏性,对所钻取的样本不会产生任何伤害。 参考网址: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080821-am-exomars-ramanlibs.html http://www.huelvainformacion.es/article/provincia/161948/rio/tinto/prueba/ya/una/nueva/generacion/robots/marcianos.html
  • 仿真人体器官芯片将用于临床前试验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354" title=" pharmon201602261436351926.pn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5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6fb8df3f-01c7-44f0-8bc7-6f93f4cdf95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一直以来新药研发筛选和试验都是一个耗资耗时的工程,通过海量筛选、临床前动物实验和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临床试验 /span /a 才能制筛选出具有运用前景化合物或蛋白质药物。在这过程中,从体外细胞筛选再到动物模型试验,如果这些化合物能达到预期的药效并对动物显示安全耐受。那么这些药物候选物就可以进入临床试验,然后通过观察这些药物在人身上的安全性、疗效作用及最适使用剂量。但是,往往一些药物在动物模型上显示安全有效,但在临床试验中遇到阻碍。这说明这些药物候选物虽然在临床前动物实验显示安全有效,但对其后期的开发(临床试验)没有准确的预测能力。 /p p   最近一次会议召集了微观生理学领域、干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和一些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领导。这些人聚在一起讨论了& quot 仿真人体器官芯片& quot 作为临床前对候选药物在人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检测的潜在发展前景和效用。 /p p   计算机的微芯片由硅树脂材料打造而成,而芯片仿真人体器官也建造于这样的材料之上:科学向经过专门蚀刻打造的模具中浇筑液态硅胶,模具上有很多槽道,因此硅树脂芯片上也就多了很多槽道。在这些槽道里,科学家安置培育了很多人体细胞。这些细胞从槽道的底部生长,而培养液则会在槽道中流动以便为细胞输送营养。于是,科学家就可以在培养液中加入等待测试的新药或者其他物质,观察其与细胞结合之后的情况。 /p p   在美国,NCATS,FDA,DTRA和欧洲的hDMT都认为这个系统具有运用潜力和开发前景。它能给药物、生物制剂和纳米治疗提供更好、更直接的临床前试验模型,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对人的疗效和安全性。 /p
  • 航天长峰:拓展红外光电领域产业链宽度,加强核心技术
    红外光电产业是航天科工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板块的重要产业方向,围绕航天科工产业发展方向,航天长峰充分发挥航天二院光电与电源产业骨干力量,突出强军首责,聚焦军工电子主业中的红外光电领域,下设北京长峰科威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峰科威”),致力于红外成像高科技创新产品研制生产以及前瞻性技术预研。依托航天科研优势,航天长峰在国内率先突破红外凝视成像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实用化的长波、中波和短波各种类型高端红外成像系统,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持续推进聚焦核心发展战略,落实“两个融入”的主要产业板块,军工电子产业持续融入二院强军首责产业链、供应链,为增强二院型号供应链韧性贡献力量,大力推进与院属单位联合研发,以内促外,强内拓外,实现产业化发展高速增长。——发展足迹——2002年2月,长峰科威正式挂牌成立,搭建起了国家八六三高科技中间成果推广应用的窗口、航天二院红外成像领域对外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平台。红外光电领域发展坚持“守好基本盘、拓展新市场”战略,以成功取得配套国家重点项目,与中航相关研究所签署第一份合同为契机,凭借极佳的产品性能与产业优势,红外光电领域接连成功取得国家重点型号红外组件研制项目并实现型号小批量试制,成为首个应用在该领域的红外探测成像设备;陆续配套各观测设备在国家重大型号试验期间表现优异,视频多次被央视采用;重点项目开始升级迭代。随着传统红外军用市场基本盘逐渐稳固,航天长峰积极开拓新领域,成功创造了领域内红外应用首个第一。专业精密光学机构实验室为不断提升红外光电领域长期核心竞争力,“定制化红外热像仪研发能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专业精密光学机构实验室(光机中心)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有序推进。光机中心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800套精密光学镜片和200套精密结构件的能力,助力公司研发能力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目前,航天长峰在红外光电领域拥有精密设备近百套,专利和软著62件,具有国内先进的覆盖长波、中波和短波等各类型高端制冷型红外成像系统的研产能力,产品质量与性能国内一流,广受用户好评。2024年1月,公司成功取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资质认定。取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资质认定红外光电领域精密设备——产业实力——勇做红外技术领域领跑者。聚焦深耕国产化全波段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领域,航天长峰承担了20余项型号红外设备预研及研制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打造的红外成像、模拟器、多光谱气体检测等系列产品,具备先进的光学系统、独特的系统噪声处理技术、精细的图像非均匀性校正技术和专家级的工程化技术。长峰科威检测中心作为CNAS实验室认证的检测检验机构,拥有先进的光学零件加工设备,具备透射式、反射式材料球面、非球面、洐射面、自由曲面等各类面型零件的加工、检测及光学系统装调能力和红外光学膜系研发试制能力;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具备复杂结构零件的试制能力,可实现各类精密零件高精度、高质量的加工试制。依托众多技术优势,航天长峰军工电子产业优势凸显,率先完成了国内全国产化红外成像设备及大变倍比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研制生产。检测中心通过CNAS实验室认证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红外光电领域引进了光电类场景模拟器业务团队,携红外场景模拟相关产品与技术亮相中国光电工程学会“第六届国际前沿光学成像与探测技术及应用学术交流会”,赢得了专家教授一致赞誉。同时,基于三维悬浮微桥阵列MEMS光热转换技术,成功推出了具有国内最高分辨率的红外场景模拟器,并首次将低温红外场景模拟器应用于导引头测试和半实物仿真实验。积极探索系统级产品,自动驱鸟系统稳步推进系统调试,电力巡检系统已开展样机研制。短波成像组件加快开发,产品谱系逐渐拓宽。红外场景模拟相关产品与技术亮相展会——再启新程——站在新起点,航天长峰将坚持践行强军首责,持续拓展红外光电领域产业链宽度,加强核心技术,全力以赴“挖潜能、调结构、出新品、拓市场”,立足原有红外市场技术优势,稳固传统红外军用市场基本盘,不断争取更多新型号市场份额,深入挖掘各军兵种试验基地半实物仿真、场景模拟器建设需求;提升核心能力,整合产品谱系,加快实现成像机芯研制系列化、标准化,大幅降低定制比例。将红外光电领域延伸至整机产品及系统级产品,市场领域除保持现有军品领域外拓展至更广阔的民用行业市场;保障新开拓领域产品交付,加大场景自适应红外视觉增强技术攻关力度,拓展模拟器产品、机场驱鸟系统等新产品线;深化数字航天,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全面落实数字航天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要素协同,持续推进产业发展新机制。军工电子产业将全面深化协同增效共赢发展行动,利用好二院及社会资源,共同探索产业化协同新模式、新实践。
  • 湖南大学282.95万元采购红外光谱仪,荧光显微镜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湖南大学ZJ-2022005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10-08 湖南大学ZJ-2022005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所属地区:湖南 - 长沙 发布日期:2022-10-06 项目概况 湖南大学ZJ-2022005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中技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湘府中路117号高升金典商务楼12层)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9月28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HNZJC2022-HW(2)-684 项目名称:湖南大学ZJ-2022005项目 预算金额:282.9515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282.9515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包号 包名称 分项项目名称(标的名称) 数量 是否接受进口产品 交货要求 分包预算(元) 备注 时间 地点 1 干细胞实验室倒置荧光显微镜 干细胞实验室倒置荧光显微镜 1台 是 2~3个月交货 采购人指定地点 285000.00 2 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1台 是 签订合同4个月交货 采购人指定地点 399000.00 3 血液肿瘤学实验室平台配套设备 血液肿瘤学实验室平台配套设备 1批 否 合同签订后30天内完成设备安装及调试 采购人指定地点 990000.00 4 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实验室平台配套设备 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实验室平台配套设备 1批 否 签订合同之日起 1 个月内到货并安装调试完成 采购人指定地点 885515.00 5 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软件 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软件 1套 否 签订合同6个月交货 采购人指定地点 270000.00 合同履行期限:具体内容详见本项目招标文件第五章“采购需求”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1)强制采购:政府采购实行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 (2)优先采购:政府采购鼓励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 (3)价格评审优惠:政府采购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包括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政府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2年09月06日至2022年09月14日,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中技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湘府中路117号高升金典商务楼12层) 方式: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原件或授权委托书原件(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原件)、个人身份证原件、投标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购买招标文件。 售价:¥4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09月28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2年09月28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湖南大学招标与采购中心一楼101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其他要求: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将拒绝接收。届时请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出席开标仪式,未购买招标文件的单位不得参加投标。 2、公告期限 (1)本招标公告在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index.shtml)、湖南大学招标与采购中心(http://zczx.hnu.edu.cn/)网上发布。 (2)在其他媒体发布的招标公告,公告内容以本招标公告指定媒体发布的公告为准;公告期限自本招标公告指定媒体最先发布公告之日起算 3、疑问及质疑 (1)投标人对政府采购活动事项如有疑问的,可以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询问。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将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2)潜在投标人认为招标文件或招标公告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在收到招标文件之日或招标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按《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政府采购质疑答复和投诉处理操作规程>的通知》(湘财购〔2019〕20号)规定,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质疑。 4、其他补充事宜 疫情注意事项:项目报名及开评标期间,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防止交叉感染,本次开评标将采取全部人员防护上岗措施,并在开评标场所入口处进行体温检测和人员信息登记。温馨提示: (1)为避免交叉感染,本项目各投标人委派授权委托人最多1人携身份证原件及其他资料参加报名和开标会议。参加开标的投标人代表应确保开标当日居民健康码为绿色,方可参加投标活动。 (2)请各投标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尽量提前到达开标现场,并积极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现场体温检测并进行健康信息登记。 (3)进入开标活动现场的人员应无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并按疫情防护要求做好有效防护措施。 (4)近一个月内有与新冠肺炎病人有接触史的,必须向代理服务机构特别申报。如不申报,将负法律责任。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湖南大学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联系方式:彭老师、周老师0731-8882151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技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湘府中路117号高升金典商务楼12层 联系方式:陈紫璇、聂艳君0731-8416965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陈紫璇、聂艳君 电话:0731-84169657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红外光谱仪,荧光显微镜 开标时间:2022-09-28 09:30 预算金额:282.95万元 采购单位:湖南大学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中技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湖南大学ZJ-2022005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10-08 湖南大学ZJ-2022005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所属地区:湖南 - 长沙 发布日期:2022-10-06 项目概况 湖南大学ZJ-2022005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中技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湘府中路117号高升金典商务楼12层)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9月28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HNZJC2022-HW(2)-684 项目名称:湖南大学ZJ-2022005项目 预算金额:282.9515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282.9515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包号 包名称 分项项目名称(标的名称) 数量 是否接受进口产品 交货要求 分包预算(元) 备注 时间 地点 1 干细胞实验室倒置荧光显微镜 干细胞实验室倒置荧光显微镜 1台 是 2~3个月交货 采购人指定地点 285000.00 2 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1台 是 签订合同4个月交货 采购人指定地点 399000.00 3 血液肿瘤学实验室平台配套设备 血液肿瘤学实验室平台配套设备 1批 否 合同签订后30天内完成设备安装及调试 采购人指定地点 990000.00 4 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实验室平台配套设备 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实验室平台配套设备 1批 否 签订合同之日起 1 个月内到货并安装调试完成 采购人指定地点 885515.00 5 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软件 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软件 1套否 签订合同6个月交货 采购人指定地点 270000.00 合同履行期限:具体内容详见本项目招标文件第五章“采购需求”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1)强制采购:政府采购实行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 (2)优先采购:政府采购鼓励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 (3)价格评审优惠:政府采购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包括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政府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2年09月06日至2022年09月14日,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中技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湘府中路117号高升金典商务楼12层) 方式: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原件或授权委托书原件(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原件)、个人身份证原件、投标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购买招标文件。 售价:¥4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09月28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2年09月28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湖南大学招标与采购中心一楼101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其他要求: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将拒绝接收。届时请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出席开标仪式,未购买招标文件的单位不得参加投标。 2、公告期限 (1)本招标公告在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index.shtml)、湖南大学招标与采购中心(http://zczx.hnu.edu.cn/)网上发布。 (2)在其他媒体发布的招标公告,公告内容以本招标公告指定媒体发布的公告为准;公告期限自本招标公告指定媒体最先发布公告之日起算 3、疑问及质疑 (1)投标人对政府采购活动事项如有疑问的,可以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询问。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将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2)潜在投标人认为招标文件或招标公告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在收到招标文件之日或招标公告期限届满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按《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政府采购质疑答复和投诉处理操作规程>的通知》(湘财购〔2019〕20号)规定,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质疑。 4、其他补充事宜 疫情注意事项:项目报名及开评标期间,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防止交叉感染,本次开评标将采取全部人员防护上岗措施,并在开评标场所入口处进行体温检测和人员信息登记。温馨提示: (1)为避免交叉感染,本项目各投标人委派授权委托人最多1人携身份证原件及其他资料参加报名和开标会议。参加开标的投标人代表应确保开标当日居民健康码为绿色,方可参加投标活动。 (2)请各投标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尽量提前到达开标现场,并积极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现场体温检测并进行健康信息登记。 (3)进入开标活动现场的人员应无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并按疫情防护要求做好有效防护措施。 (4)近一个月内有与新冠肺炎病人有接触史的,必须向代理服务机构特别申报。如不申报,将负法律责任。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湖南大学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联系方式:彭老师、周老师0731-8882151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技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湘府中路117号高升金典商务楼12层 联系方式:陈紫璇、聂艳君0731-8416965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陈紫璇、聂艳君 电话:0731-84169657
  • 东莞检出一批镍释放量超标进口仿真手链
    继今年2月检出1批土耳其进口仿真铜耳环镍释放量超标后,近日广东东莞检验检疫局再次检出一批进口奥地利仿真手链镍释放量超标。   日前,东莞某公司向东莞局申报异地调离进口1批奥地利生产的仿真手链。经检验检疫人员现场查验及抽样送检,检测结果显示手链中的玫瑰色接口扣中镍元素释放量为0.65μg/cm2/week,超过国家标准限量0.5μg/cm2/week的要求,判定该项目不合格。由于进口商无能力对不合格部分进行整改,东莞局按规定对该批手链作出退运出境的处理决定。   鉴于进口仿真饰品屡屡被检出不合格的情况,东莞局将进一步加强对进口仿真饰品的安全卫生项目的监控,对进口用于国内销售的仿真饰品逐批抽样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允许使用或销售。同时将案例向辖区内出口仿真饰品生产企业进行宣传,要求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控制,特别是加强对电镀类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监管,严格对电镀承包商的审核与选择,防止仿真饰品因电镀而产生镍释放量超标的情况。
  • 锂电池安全性多尺度研究策略:实验与模拟方法
    作者:甘露雨 1,2 陈汝颂 1,2潘弘毅 1,2吴思远 1,2禹习谦 1,2 李泓 1,2第一作者:甘露雨(199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安全性,E-mail:ganluyu@qq.com;通讯作者:禹习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比能锂电池关键材料、电池先进表征与失效分析,E-mail:xyu@iphy.ac.cn。单位: 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北京 100049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047摘 要 作为新一代电化学储能体系,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产品、交通动力系统、电网储能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在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中,安全性事故时有发生,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本文从电池安全性的三个研究尺度:材料、电芯、系统,综述了与之对应的重要研究方法,其中每个尺度均包括基于物理样品的实验方法和基于计算机数学模型的模拟方法。本文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在安全性研究中的适用场景和作用,并探讨了实验和模拟方法之间的联系,着重介绍了材料热分析、材料加热过程中结构分析、电芯加速度量热分析、电芯安全性数值模拟等方法。基于对多尺度研究策略的系统综述,认为安全性研究需要在各个尺度联合同步开展。最后,展望了下一代锂电池,如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可能面临的电池安全性问题。这些新体系的安全性研究仍处于早期,其材料和验证型电芯的安全性研究是当前阶段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实验方法;数值模拟;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始于1972年Armand等提出的摇椅式电池概念,商业化始于1991年SONY公司推出的钴酸锂电池,经历超过三十年的迭代升级,已经成熟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动工具等小容量电池市场,并在电动汽车、储能、通信、国防、航空航天等需要大容量储能设备的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自锂离子电池诞生开始,安全性便一直是限制其使用场景的重要问题。早在1987年,加拿大公司Moli Energy基于金属锂负极和MoS2正极推出了第一款商业化的金属锂电池,该款电池在1989年春末发生了多起爆炸事件,直接导致了公司破产,也促使行业转向发展更稳定地使用插层化合物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如图1所示,锂离子电池进入消费电子领域后,多次出现了因电池火灾隐患而开展的大规模召回计划,2016年韩国三星公司的Note7手机在全球发生多起火灾和爆炸事故,除了引起全球性的召回计划外,“锂电池安全性”再次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电动交通领域,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事故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提升逐渐增加,据统计,中国在2021年有报道的电动车火灾、燃烧事故超过200起,电动汽车安全性成为消费者和电动车企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储能领域,韩国在2017—2021年期间发生了超过30起储能电站事故,2021年4月16日北京大红门储能电站爆炸事故除导致整个电站烧毁外还造成2名消防员牺牲、1名员工失踪。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日益扩大,其安全性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图1 锂离子电池近年引起的安全事故在锂电池发展的早期阶段,产业界和学术界更关注锂电池发生安全性事故的本质原因,基于长期的认识积累,锂电池发生安全事故的本质可以总结为:电池在过充、过热、撞击、短路等异常使用条件下温度异常升高,引发内部一系列化学反应,引起电池胀气、冒烟、安全阀打开,同时这些反应会大量释放热量使整个电池温度进一步升高,最终各个化学反应剧烈发生,电池温度不可控地迅速上升,引起燃烧或爆炸,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电池的“热失控”。电池从异常升温到热失控过程中存在多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图2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诱发机制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关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逐渐深入,从早期简单的描述现象和定性预测,发展为在多个尺度、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安全性机理,基于精准测量和数值化模型准确预测电池安全性表现,最终提出应用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性研究策略。如图3所示,目前对于电池安全性的研究一般从理解锂离子电池电芯的热行为出发,包括利用各类滥用条件测试确定电池的安全使用极限和失效表现,利用绝热量热等手段具体分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和特征温度,以及利用热失控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电池的热失控表现;在认识电芯热行为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材料本质,利用热分析、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理论计算等方法理解电芯发生热失控在材料层面的反应机制,从而为设计制造高安全性的电池提供基础理论的指导;此外,电芯作为电池系统的基础,其热失控行为的精准测量和准确模拟也为在系统层面设计更高安全性的电池系统和管理预警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从材料热稳定性、电芯热安全性和大型电池系统热安全性三个尺度介绍安全性研究策略,着重介绍几种实验和模拟方法。基于商用体系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策略和成果,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方法对于产学研各界研发下一代锂电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图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策略1 材料热稳定性研究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根本原因是电池中的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不稳定,从而发生不可控的放热反应。目前商业化使用的电池材料中,与安全性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充电态(脱锂态)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充电态(嵌锂态)石墨负极、碳酸酯类电解液和隔膜,其中前三者在高温下均不稳定且会发生相互作用,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热量,而现行常用的聚合物隔膜则会在140~150 ℃熔融皱缩,导致电池中的正负极直接接触,以内短路的形式快速放热。研究人员自20世纪末开始进行了大量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以热分析认识材料热行为,结合形貌、结构、元素成分和价态表征综合研究内在机理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计算材料学的发展也为从原子尺度模拟预测材料的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1.1 热分析方法热分析是最直接和直观认识材料热行为的方法,指在一定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对于电池材料来说,一般关注其质量、成分、吸放热行为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可通过热重分析获得,吸放热与温度的关系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获得,TG和DSC可以设计在同一台仪器中同步测试,该种方法又被称为同步热分析。TG、DSC、STA等仪器通常采用线性升温程序,通过热天平、热流传感器等记录样品的质量、吸放热变化,由于发展时间较早,测试技术和设备工程化水平较为成熟,已成为认识材料稳定性最重要的测试手段之一。基于热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材料发生相变、分解或化学反应的起始温度、反应量和放热量,但在锂离子电池中,往往更关心充电态材料在电解液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反应热。良好的热稳定性是电池材料进入应用的必要条件,而产热量和产热速度则影响电池热失控的剧烈程度。用于常规热分析样品的坩埚一般为敞口氧化铝材质或开孔的铝金属材质,为了研究材料在易挥发电解液中的热表现,需要使用自制或设备厂商专门提供的密封容器。Maleki等通过STA系统研究了钴酸锂/石墨圆柱电池中各种材料的热分解行为,由于电解液采用高沸点的EC溶剂,所以仅在敞口容器中便可以测试,研究发现全电池截止电压4.15 V时,脱锂态钴酸锂在178 ℃发生分解,产生的氧气和电解液反应释放大量热量,释放的能量达到407 J/g,嵌锂态负极的SEI会优先分解,温度在125 ℃之前,之后会出现持续的放热反应,释放能量为697 J/g,而当负极发生析锂后释放能量会上升到827 J/g,这一结论有力支持了近年来析锂电池安全性下降的报道。Yamada等利用DSC确认了充电态磷酸铁锂(LiFePO4)的稳定性很好,与电解液的反应温度大于250 ℃,放热量仅为147 J/g,显著低于层状氧化物材料。Noh等利用密封容器系统研究了不同Ni含量的三元正极材料Li(NixCoyMnz)O2,比较热分析结果发现脱锂态三元材料的热稳定性与Ni含量呈现负相关性,且在x0.6之后加速下降。材料经过改性后,其稳定性需要通过热分析进行确认,研究人员基于DSC发现核壳浓度、包覆等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热分析的数据质量与实验条件、样品制备方法密切相关,目前并没有严格一致的测试规范,文献中不同单位之间的测试结果横向对比性很差,很多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尚缺乏准确定量的结论。除了DSC、TG外,还有一类特殊的热分析方法是利用加速度量热仪研究反应的起始温度。与常规热分析采用线性升温不同,ARC使用的升温程序是加热-等待-检索模式,即步进式地在每个温度点保持恒温,如果检索程序发现样品的升温速率超过0.02 K/min,则通过同步样品的升温速率保持样品处于绝热状态,从而跟踪样品的自加热升温过程,否则开始加热至下一个温度点进行恒温、检索。不难发现,ARC获取的是样品近似热力学上的失稳温度,由于检测精度高,获得的失稳温度往往比DSC、TG等方法获得的低很多。Dahn课题组基于ARC测试了大量材料-电解液体系的反应起始温度,基本均低于DSC数据中的放热主峰。事实上,Wang等在低升温速率的DSC测试中也发现充电态材料与电解液的放热起始点远早于剧烈的放热峰。这些信息表明材料失稳到完全失控的过程并不是突变式的,整个体系动态演变的过程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认识。图4 (a) DSC基本原理;(b) 脱锂态正极-电解液的DSC测试结果1.2 物相分析技术电池材料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相变和化学反应,其形貌、结构、成分和元素价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基于对应的方法进行表征分析,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热分解前后的形貌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和光谱学研究材料结构和元素价态演变。由于材料热分解和热反应存在显著的动力学效应,在加热过程中原位测试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物相变化的真实过程。目前较为成熟的原位表征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热分析仪器串联使用的质谱、红外光谱等,可以实时监测物质分解产生的气体类型,判断材料加热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另一类是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通过特制的样品台,可以在升温过程中实时、原位测定材料的结构变化,目前全球多数同步辐射光源和一些实验室级的X射线衍射仪上都可以实现原位变温XRD测试。Nam等利用变温XRD发现脱锂态LiNi1/3Co1/3Mn1/3O2结构在350 ℃向尖晶石转变,而加入电解液后该转变温度会下降至304 ℃。Yoon等在LiNi0.8Co0.2O2中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并发现MgO包覆可以改善脱锂态正极在电解液中的相变。图5展示了变温XRD和MS的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Ni含量的脱锂态NCM三元正极在升温过程中的结构和成分变化,研究发现三元正极失稳释放氧气的过程与结构在高温下转化为尖晶石相的行为直接对应,且这一过程的起始温度随镍含量的上升显著下降,NCM523的起始相变温度约为240 ℃,NCM811则小于150 ℃,从体相结构的本征变化解释了高镍正极在电池应用中热安全性差的原因。以上工作都是基于同步辐射光源实现的,由于同步辐射提供的光源质量高、扫谱速度快,更适用于研究与时间相关的动力学问题。除此之外,近年来基于X射线谱学以及拉曼光谱实现同步表征的方法均有所发展。结合通过热分析手段观察得到的材料热行为信息,并对升温过程中材料物相变化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材料演变以及电池体系热失稳的动力学过程,为材料的安全性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图5 基于原位XRD和质谱对镍钴锰酸锂结构稳定性的研究1.3 计算材料学基于材料原子结构计算预测材料的全部性质是计算材料学家的终极追求。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可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中判断材料稳定性的依据是反应前后的能量差ΔE是否小于0,如果ΔE小于0,反应能发生,则反应物不稳定,反之同理。Ceder等在1998年就计算了LiCoO2脱锂过程结构相变的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然而目前大多数热力学计算不考虑温度效应,且热力学只能作为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无法预测反应速率等动力学问题,考虑温度和动力学计算则需要使用成本较高的分子动力学、蒙特卡洛或者过渡态搜索方法。相对于材料本身的稳定性,计算材料学对于计算预测两种材料间的界面稳定性存在一定优势。Ceder等计算了不同正极和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稳定性,为选取界面包覆的材料提供理论指导。Cheng等利用AIMD模拟Li6PS5Cl|Li界面,发现界面副反应会持续发生,材料界面之间的副反应是自发发生的,与通常认为的界面钝化效应有所差异。此外,正极材料中的相变析氧、过渡金属迁移等问题的计算模拟也都处于初期开发阶段,仍需持续探索。总的来说,目前阶段材料层级的理论模拟技术与实验技术的差距仍然较远,需要研究人员的持续努力。2 电芯热安全性研究电芯指电池单体,是将化学能与电能进行相互转换的基本单元装置,通常包括电极、隔膜、电解质、外壳和端子。电芯的热安全性特征是电池工业界最关注的内容之一,它是电池材料热稳定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制定规模化电池系统安全预警和防护策略的基础。由于电芯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其安全性会呈现一些在纯材料研究中不被讨论的特点,使得电芯安全性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认识角度。工业上一般通过滥用实验来研究和验证电芯产品的安全性,近年来基于扩展体积加速度量热仪(又称EV-ARC)的安全性测试方法有较快发展,此外电芯安全性模拟方法也从早期的定性分析发展到可以准确仿真预测热失控进展的水平。2.1 滥用测试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险商实验室(UL)和日本蓄电池协会(JSBA)最初定义了消费电子产品电芯的滥用测试,模拟电芯工作可能遇到的极端条件,通常分为热滥用、电滥用和机械滥用。常见的热滥用为热箱实验,电滥用包括过充电和外部短路实验,机械滥用包括针刺、挤压、冲击和振动等。企业和行业标准一般将电池对滥用测试的响应描述为无变化、泄漏、燃烧、爆炸等,也可基于附加的传感器和检测系统记录温度、气体、电压对滥用的响应。电芯通过滥用测试的标准是不燃烧、不爆炸。锂电池应用早期研究人员大量研究了电池对各类滥用测试的响应与使用条件、材料体系、充电电量等的影响,提出了各类滥用机制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机理。滥用测试中最难通过的项目是针刺测试,近年来关于针刺测试的存废引起了较大争议,但提高电芯的针刺通过率仍是锂电池安全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滥用测试针对的是商用成品电芯和贴近真实的使用条件,目前更多作为电池行业的安全测试标准而非研究手段。2.2 EV-ARC测试早期的ARC只适用于研究少量材料样品的热失控行为,Feng等发展了利用EV-ARC研究大体积电芯绝热热失控行为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原理和结论如图6所示,由于EV-ARC的加热腔更大,所以需要更精准的控温技术和更严格的校准方案。基于EV-ARC测试可以定量标定出电芯热失控的特征温度T1、T2和T3,分别对应电芯自放热起始温度、电芯热失控起始温度和电芯最高温度,为评价电芯安全性提供了更精确定量的评价指标,标准化的测试条件可以帮助建立统一可靠的电芯热失控行为数据库,分析了不同体系电芯的热失控机理。Feng等利用EV-ARC首次提出正负极之间的化学串扰会引起电芯在不发生大规模内短路的情况下热失控,说明脱锂正极释氧是现阶段影响电芯安全性的关键因素。Li等研究快充后的电芯发现快充析锂导致T1大幅下降,说明析锂同样是电芯安全监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常规的滥用测试中难以定量验证的。图6 基于EV-ARC对电芯热失控的研究相比于普通的加热滥用实验,EV-ARC实验环境的温度由程序精确控制,获得的测试结果重复性更好、数据可解读性更高,近年来已成为评价和研究电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然而EV-ARC模拟的绝热热失控环境与真实的电池滥用工况仍有所差异,评价电芯的实际安全性仍需大量模拟真实严苛工况的测试手段。2.3 高速成像技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热失控过程中电池内部物质、结构的演化,研究人员发展了结合红外测温以及原位针刺等辅助功能的透射X射线显微方法如图7(a)~(c)所示。由于热失控往往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反应,同时伴随剧烈的物相、结构变化。这一特点给TXM表征方法提出了相当高的时间分辨率的要求。实验室X光源能够发射出的X射线光电子数量有限,采集一组TXM影像数据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观察剧烈变化的热失控过程,Finegan等在欧洲同步辐射实验室(ESRF)使用同步辐射光源将TXM的曝光时间降低至44 μs,配合针内预埋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针刺发生时电池内部形貌与刺入点温度的同步监控。该团队利用这种手段研究了刺针纵向与径向刺入18650商业圆柱电池时电池内部热失控行为的差异。Yokoshima等采用实验室光源进行连续实时的透射X射线照相技术,也得到了软包电池在针刺过程中结构随时间变化的一组透射投影图。该方法以4 ms的时间分辨率较为清晰地观察到了针刺入软包电池后电池内部每一层材料的形变过程,以及针刺深度与热失控程度的对应关系。图7 基于X射线成像技术对电芯热失控的研究由于透射投影图只能反映某一方向上二维的信息,如果要对真实三维空间中物质的分布做精确地定量,需要借助计算机成像技术。如图7(d)所示,Finegan等利用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高亮度的特征,在欧洲同步辐射装置(ESRF)的线站上搭建了一套集合原位红外加热、红外测温与高速CT的装置。使用红外加热,实现在线的18650电池升温,同时进行连续的X射线CT成像。连续扫描的TXM投影图能够反映极高时间分辨率的热失控电池内部情形。基于每500张TXM重构得到1个X射线CT结果能够达到2.5帧每秒,实现了一定时间分辨率的电池内部空间分布成像。通过CT结果能够清晰地看到热失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电池材料变化,如电极活性物质层破损、铜集流体融化再团聚等。结合TXM技术获得的投影图和高速X射线CT结果,可以清晰认识热失控过程中电池内部不同位置各个材料的反应、产气、结构破坏等失效行为。另一方面,配合诸如针刺、红外加热、挤压、拉伸等原位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与理解电池的各类宏观失效行为。2.4 电芯热失控数值模拟电芯安全测试的维度广、涉及的测试项目多,通过实验评价电芯安全性需要大量样品和时间成本。同时,产品级电芯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安全性评估往往处于电芯研发周期的后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电芯安全性测试表现可以大幅度降低实验成本,且在产品研发的前期便对体系的安全性做出判断,大大提高研发效率。电芯热失控数值模型的核心是准确描述电芯热失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及吸放热量,从而基于能量守恒模拟电池温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化学反应的吸放热一般通过Arrhenius公式描述 (1)式中,图片指反应的产热量;图片为反应物的质量;图片为反应单位质量的吸放热;α为反应的归一化反应量;图片为机理函数;图片为反应的指前因子;图片为反应活化能。通过热分析实验可以测定求解以上参数,这也是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电芯升温过程中内部会发生多个反应,它们对电芯升温的贡献可以看作线性叠加,通过准确描述所有反应即能较为精准地预测电芯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行为 (2)上述方程中,图片为电芯密度;图片为等压比热容;图片、图片、图片为电芯中沿各个方向的热导率;图片为对所有化学反应的产热速率求和;图片为电池与环境换热所引起的能量变化。预测温度变化需要求解二阶含时偏微分方程,如果认为电池中的反应和空间无关,电芯温度均匀上升且电芯体系与外界无热交换,也可简化为一阶微分方程 (3)基于该理论,Hatchard等将电池中主要的化学反应总结为SEI分解、负极-电解液反应、正极-电解液反应、电解液分解反应,计算了方形和圆柱电芯在热箱中的热行为。Spotnitz等总结了早期文献中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基于均一电芯模型系统预测了不同材料体系的电芯在各类滥用测试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模拟,可以仅基于少量小规模实验数据对实际电芯的安全性表现进行系统预测。Feng等、Ren等基于热分析动力学和非线性优化算法重新标定了电池中关键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了更准确的热失控模拟,他们的模型利用DSC测试获得的参数准确预测了电池在ARC中的热失控表现,可以进一步用于预测热箱、短路等条件下的安全性。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材料体系、配方和工艺的电芯中涉及的反应机制和动力学可能存在差异,如近年来电芯内短路、正极-电解液反应和正负极化学串扰三者是否均在热失控过程中主导发生的问题引起了广泛争论,安全性的数学模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具体实验和对电池内部化学反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由于算力的限制,早期的安全性仿真工作大多不考虑温度空间分布或只计算一维分布,而空间分布在大容量电池和真实工况中是不可忽略的,Kim等、Guo等较早提出了描述热失控温度分布的三维电池模型。近年来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和商业计算软件的成熟大幅降低了安全性模拟仿真的难度,Feng等利用商业化的有限元计算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大容量三元方形锂离子电芯的热失控仿真模型,可以模拟电芯在短路状态下热失控过程和温度的分布,与实测有较好地拟合结果。除了电芯的热行为,电滥用和力学失效对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目前,通过构建电-热耦合模型研究电池非等温电化学性能和短路热失效表现的方法目前已较成熟[59-60],而力学失效如碰撞、针刺等引起热失控的数值模型仍需要持续地开发。3 系统热安全性研究电池系统的安全性是目前锂电池应用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其研究重点是系统中热失控的扩展规律与抑制、预警措施。目前商品化电芯的热失控无法完全避免,在系统层面防止热失控扩展是可能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在系统层级开展实验研究的成本较高,但难以避免,在模拟仿真的辅助下可以提前预测优化系统设计,降低实验成本。3.1 热失控扩展和火灾危险性测试电池系统热扩展的实验研究成本和危险性较高,主要方法是通过加热、过充、针刺等方式诱发电芯单体的热失控,并利用接触式热电耦、红外测温等手段研究温度在系统中的分布和变化,这种方式只能获得局部多点的热失控信息。Wang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全尺寸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测试平台,用来测量大尺寸动力电池及电池组的燃烧特性,除了可以获得电池温度变化外,还可以获得电池组失控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火焰温度等信息,同时基于锥形火焰量热等技术可以测定大型电池系统宏观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与电芯EV-ARC等方法获得的信息不同,在真实环
  • 科研用户特价 | 钙钛矿/有机太阳能电池组件仿真软件
    ‍‍‍‍‍‍‍‍‍‍‍‍‍‍‍‍Laoss是一款用于设计、构建、仿真、优化钙钛矿/有机太阳能电池组件和OLED面板,对其热学、光学和电学性能进行仿真的软件。对于提高面板和组件效率、优化其性能、缩短研发周期、节省材料成本等有着具大的帮助。目前,针对中国科研单位用户,Fluxim 团队决定给予最大幅度的优惠,详情请与我公司联系。主要特点• 简单易用,快速有限元分析模拟仿真• 直观图像化用户界面以及Workflow• 普通计算机即可快速运行仿真计算• 具备可视化大范围输出数据及结果的功能分析方法• 基于电&热仿真的有限元分析法• 焦耳(电阻)加热的电热耦合• 强大的3D-Ray追踪光学模拟仿真计算,模拟&优化• 分析大面积组件/面板电极电损耗 for PV and OLED• 评估电极中的电流 for PV and OLED• 计算大型器件的 I-V 曲线 for PV and OLED• 优化太阳能电池组件效率 for PV• 计算组件/面板上的温度分布 for PV and OLED• 量化像素串扰效应 for OLED• 优化电极的几何形状 for LED and PV• 模拟缺陷和电分流对组件/面板的影响 for PV and OLED‍‍三大主功能‍‍‍‍‍‍‍‍‍‍‍‍‍‍1.电学模块• 仿真大面积OLED面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特性(填充因子vs电导率,2D电位分布,电流密度,欧姆损耗,总输出功率等)• 优化OLED面板和光伏组件中的电极设计以减少电功率损失• 研究非理想效应(例如电分流)• 自动化优化电极的几何形状‍‍‍‍‍‍‍‍• 了解RGB OLED像素数组中的电串扰‍‍‍‍‍‍‍‍优化电极设计:电势图电极优化:电势图非理想效应(电分流)研究自动优化电极几何形状:输出功率vs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宽度OLED 像素数组中的电势图:层与层之间的漏电流造成OLEDs未正常工作‍‍2.热学模块• 模拟OLED面板或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的热学和电流(电热耦合)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 在标准作业程序下计算OLED面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的温度分布• 分析由于电热耦合导致的OLED面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的非理想I-V特性曲线• 电热耦合可模拟热产生和电学性能两者之间相互作用‍‍‍‍‍‍‍‍‍‍‍‍(1)具有六角形栅极的组件中的电位分布(2)对应(1)的温度分布(1)双向电热耦合相互作用引起的温度分布(2)模拟I-V特性曲线3.光学模块• 仿真研究具有复杂3D光学组件或表面纹理化的OLED面板和太阳能电池的组件• 通过构建独立的3D光学组件来仿真其对OLED面板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贡献• 仿真OLED面板中的光学串扰• 可与SETFOS结合方便地分析光耦合几何特性‍‍仿真菲涅耳透镜或其他3D光学组件与太阳能电池或OLED耦合以提高效率光学串扰仿真曲面显示仿真更新后的4.1版本增加了以下功能1.交流模拟2.Laoss-Setfos整合集成一体化全面仿真3.金属栅线预定义:栅线数量、角度和base offset等4.预先定义像素形貌:XY方向像素数量5.几何设计导入和预定义几何设计6.可跳过在Laoss光学模块中切割三角形步骤7.固定偏振角 Phi 对于非偏振BSDFs8.关闭Laoss前检查改变参数,运行一个仿真或者加载一个不同的仿真9.Laoss光学:设定每个主要方向的独立边界形式10.Laoss光学模块:光谱图11.在XY结果图表中显示界面几何结构12.项目和模拟结果保存‍‍‍‍‍‍‍‍‍‍‍‍‍‍
  • 两批法国进口仿真饰品铅含量严重超标76倍
    11日,记者从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获悉,从法国进口的两批仿真饰品(项链)近日被重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出铅含量严重超标。这两批项链均为金属合金材质,经检测发现项链尾部重金属铅含量达55000ppm和76246ppm,分别是国家标准最高限量的55倍和76倍。   据悉,重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以上产品判定为不合格,对所有120件货物进行了监督销毁,防止其流入市场。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对从重庆口岸入境的仿真饰品,该局正连续进行铅、镉、汞、六价铬等重金属含量检测。   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家介绍,仿真饰品是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产品,佩戴铅含量超标的仿真饰品,轻则过敏造成接触性皮炎等,重则引发其它疾病。铅进入人体后不易代谢,会造成积累性中毒,危害众所周知。人体的神经系统最易受铅的损害,智力、记忆、视力会因此降低。除此之外,铅超标还易诱发贫血、慢性肾病等疾病。铅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危害尤为严重,会导致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若铅进入孕妇体内则会影响胎儿发育。   看起来光鲜的进口仿真饰品会重金属严重超标。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家介绍,仿真饰品主要由贱金属等材料所制,表面一般会用铅、镍等进行电镀,在不规范的生产工艺中,极易导致铅残留。而相当一部分仿真饰品进口贸易企业,自身无检测能力,在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时方知晓重金属超标。   鉴于此,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对进口的仿真饰品加大监测力度,督促企业杜绝不合格产品入境及进入流通环节。并向国家质检总局建议,请各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进口仿真饰品的检验监管工作,重点是铅、镉、汞、六价铬等重金属含量检测。   对此,该局要求辖区贸易公司高度重视进口仿真饰品的质量安全,产品入境前,每一批都要向境外供货方索取检测报告,避免产品入境后检出不合格,造成被销毁或退货的财产损失,该局还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标识不清或来源不明的仿真饰品 身体大量出汗时尽量少佩戴仿真饰品 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孩、过敏体质者更不宜佩戴仿真饰品。
  • 真实案例|FLIR自动化红外热像仪,成功协助企业工厂规避风险
    随着能源生产和大批量产品制造需求的增加,因设备故障导致停工停产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其中温差是显示设备性能下降、产品不合规的早期指标,那么能实时检测温度对比的自动化红外热像仪是企业工厂管理的良好选择之一!为何热像仪是良好选择之一?红外热像仪可以显示图像中每一像素的温度值,清晰显示检测区域的温差。一旦超过特定的温度阈值,自动化热像仪就会发出警报,或是在集成了其它控制过程的情况下,触发能够缓解问题状况的措施。比如利用自动化红外热像仪,生产车间可以在产品离开生产线之前发现产品或包装缺陷的工艺异常;安全经理可以在起火和火灾爆发前检测出燃料、危险材料和电气组件上的过量热堆积。通过部署红外热像仪进行状态监测、工艺控制和火灾预防措施,工厂企业领导能确保尽量延长正常运行时间,避免发生灾难。FLIR自动化热像仪的实际应用FLIR推出了一系列高效的自动化红外热像仪解决方案,下面小菲就给为大家介绍FLIR自动化热像仪是如何对工业领域中的关键设施产生影响的三则案例。炼钢厂和状态监测炼钢厂的钢包爆发具有非常严重的危险性和破坏性,钢水包或鱼雷外壳破裂后,会将数百吨温度高达1400℃的钢水倾注到工厂地板上。因为该设备的热点可能在一分钟内出现,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ANT Automation向其炼钢厂客户提供了一个连续红外分析(CIRA)平台。CIRA解决方案的基石是来自FLIR自动化热像仪的可靠红外成像技术,该技术可检测钢包和鱼雷的整个表面,提供历史温度数据以区分飞溅、外流或溢出的热点,并发送警报提醒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热点检测。结果,ANT Automation的客户获得更强的设备防护,支付更低的保险费用,且感到更加安心无忧。造纸厂和工艺控制在造纸厂,压光或让纸张通过硬压辊使表面平整光滑的过程很重要。但是,辊间纸幅上如果存在多余的水分,可能会损坏纸辊的包胶,引起停机。一家北美造纸厂每年平均遭遇30次水分潮湿事故,每次事故造成的损失相当于10万美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某制造商向Eigen(一家支持AI的视觉解决方案提供商)求助。然后Eigen提供了一个集成FLIR自动化热像仪、一台边缘计算设备和分析软件的解决方案。FLIR热像仪在纸张进入压光机之前对其进行持续监控,一旦检测到冷条痕就会触发卸载警报,然后工作人员可以打开压光辊组件,对辊子包胶进行清理。Eigen提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会带来300次卸载,共节省120万美元。废物处理设施与火灾预防拥有超过11,000平米设施(一半面积被覆盖)、27名雇员的Ecologica Tredi在特殊废料、危险废料和无害废料回收和处理领域处于领导地位。众所周知,处理厂的废料燃烧,会引起火灾,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包括有害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设备损坏和长时间业务中断等。为了增强工作场所安全性和合规性,Ecologica Tredi与致力于非传统型火灾监测系统的公司Thermostick Elettrotecnica合作。Thermostick Elettrotecnica提供一种全面的基于FLIR自动化热像仪的监控和报警系统。这些FLIR热像仪监测的作业和储存区,一旦发出警报,就会激活喷水灭火装置或水炮。Thermostick Elettrotecnica还部署了一台FLIR AX8热像仪,用于检测从粉碎机出来的传送带上的材料。一旦识别出异常高温,传送带停止运行。在完成工厂审计之后,内政部称Ecologica Tredi是防火装置配备先进的企业之一。像FLIR A系列智能传感器热像仪这样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避免意外断电、生产线关闭、火灾和其它会招致巨大破坏和经济损失的意外事件,此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案例。建议和部署如果您想要将红外热像仪部署到您的自动化系统中,您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精确的热像仪对于自动化,精确的辐射热图像是关键,因此需要选择一台能生成画质清晰、细节丰富图像的高分辨率红外热像仪。FLIR提供了两款红外探测器阵列,即320×240或640×480,在-40℃至2000℃温度范围内测量精度可达±2℃的红外热像仪。齐全的分析软件轻松将FLIR自动化热像仪与分析软件集成。FLIR热像仪目前集成的一些软件包括Cognex Designer Pro、NI Software、Pleora Ebus、Teledyne和Spinaker SDK。明确监测区域和报警设置确定需要检测热点或温度变化的关键区域,如果部署了FLIR红外热像仪,您最多可以选择10个关键区域。仅需使用移动设备或电脑上基于网页的配置窗口便可选择点、绘画框或创建自定义区域。通过定义数据采集输出类型创建您的报警参数以及所需的响应。集成控制过程为了改进干预,将FLIR自动化热像仪与其它控制过程集成。为实现这一点,确保您的自动化热像仪兼容GigE Vision、RTSP、MQTT、RESTful API、MODBUS TCP & Master、Ethernet IP和FTP等通信协议。
  • 全国首个仿真饰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仿真饰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及检测方法》标准草案通过了审定。该标准对儿童饰品和成人饰品、直接接触皮肤的饰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的饰品,都分别确定了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同时,还对仿真饰品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要求等做了明确规定。   该标准草案是由义乌检验检疫局联合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仿真饰品技术分会、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共同起草的。   据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仿真首饰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晓涛介绍,仿真首饰门槛低,工艺简单,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标准,难免良莠不齐,材质以次充好的现象并不少见。2007年1月~11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协会累计要求召回中国产儿童饰品27次,共计582.02万件,召回原因主要涉及铅含量超标。尽管27次中涉及义乌企业的只有一次,但还是给义乌的饰品企业敲响警钟:倘若再没有行业标准,整个行业很可能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该标准主要参考国际现行技术法规中有害重金属限量要求、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铅总量的要求、欧盟对饰品中镍释放量的要求和RoHS指令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规定,并结合义乌仿真饰品的生产和市场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该标准的推广和使用,将为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提供技术支持,为出口饰品的检验监管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也将在引导企业建立起以国际标准为主的技术标准体系、有效控制饰品的质量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确保饰品使用安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大连理工大学突破等离子体工艺腔室仿真软件,助力半导体关键设备研发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信息安全和国防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半导体芯片制备过程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工序要使用等离子体技术,因此配备等离子体工艺腔室的材料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是ULSI制造工艺的核心。目前,半导体工艺中最常用的两种等离子体源是CCP(容性耦合等离子体)和ICP(感应耦合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工艺腔室制造过程极为复杂,不仅涉及精密机械加工技术,还要统筹考虑电源、气体、材料等外部参数的优化,以及与晶圆处理工艺的兼容性。如果采用传统的“实验试错法”,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延长了设备的研发周期,将严重制约我国ULSI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采用建模仿真与实验诊断相结合的方式、为等离子体工艺腔室的研发与优化提供方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等离子体放电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受到多种外界参数的控制,如电源功率与频率、气体成分与压强、腔室尺寸及材料属性等。此外,等离子体系统还包含了多空间尺度和多时间尺度的变化,以及多物理化学场的耦合过程。例如等离子体、鞘层、表面微槽等空间特征尺度相差10个量级;电磁场、带电粒子、中性气体及化学反应等时间特征尺度相差9个量级。如此复杂的等离子体工艺环境,给物理建模和数值仿真都带来了巨大挑战。物理学院PSEG团队在王友年教授的带领下,自2005年开始,历经近二十年时间,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体工艺腔室仿真软件——MAPS(Multi-Physics Analysis of Plasma Sources)。通过采用物理建模、数值仿真与实验诊断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制约等离子体工艺腔室设计和制造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体工艺腔室提供了技术支撑。MAPS是一款专门面向等离子体工艺腔室的数值模拟软件平台,可以同时为等离子体工艺腔室的参数设计和表面处理工艺(材料刻蚀和薄膜沉积)的结果预测提供模拟服务。基于不同的等离子体模型,MAPS包含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如粒子/蒙特卡洛碰撞模拟方法、流体力学模拟方法、流体力学/蒙特卡洛碰撞混合模拟方法、整体模型模拟方法等。软件平台包含输入部分、输出部分以及七大模块,分别是等离子体模块、中性气体模块、电磁模块、鞘层模块、化学反应模块、表面模块及实验验证模块。此外,PSEG团队研制了结构可变的大面积、多功能等离子体实验平台和多套CCP和ICP放电平台,并自主研发了射频磁探针、微波发卡探针、光探针、吸收光谱诊断系统、布拉格光栅测温系统、悬浮双探针等诊断工具和集成了商用的Langmuir探针、质谱仪、离子能量分析仪、光谱仪、ICCD及光致解离负离子诊断系统等。这些诊断手段为等离子体源多参数诊断提供条件。大量研究表明,MAPS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在量级和变化趋势上达到一致,证明了MAPS仿真软件的可靠性。近期,针对工业中常用的CCP源,MAPS仿真软件提供了一种新的快速仿真算法:基于多时间步长、泊松方程的半隐式修正、超松弛迭代等,可以将模拟速度提高几十倍。此外,针对ICP源,PSEG团队也建立了一种新的双极扩散近似模型,可以对带有射频偏压的感性耦合放电过程进行仿真。该方法不仅模拟速度快,还适用于低气压放电。MAPS仿真软件具有外界控制参数多、耦合物理场多、数值求解器多、数值仿真模型多等优势,能够对ICP刻蚀机、CCP刻蚀机、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和PVD(物理气相沉积)工艺腔室进行仿真,支持对优化工艺过程参数的进一步探索,受到了国内的多家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的青睐。近十年中,MAPS仿真软件已分别为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拓荆科技、苏州迈为、武汉长江存储及理想能源设备(上海)等多家企业提供仿真服务。未来,PSEG团队将继续专注于对MAPS仿真软件的完善和升级,希望可以为半导体、光伏及平板显示等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 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地面验证实验结果公布
    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在月球表面工作超过40个月昼,其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随着巡视器的行走路线已测得多个位置的红外成像光谱数据。VNIS是用于研究着陆区月壤和月表岩石成分并追溯其来源的主要方法。然而,太空风化、颗粒大小与多次散射、仪器的光谱响应和观测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光谱特征,并导致由月球表面光谱数据计算得到的矿物成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定量评估不同 VNIS 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常睿在导师研究员杨蔚、副研究员林红磊的指导下,选择一块矿物组成与月球高地岩石相似的苏长-辉长岩进行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图1)。地面验证实验研究的岩石(CR-1)由扫描电镜测得其实际矿物模式含量为12.9%橄榄石、35.0%辉石和52.2%斜长石。为了更准确计算CR-1的光谱结果,研究者将CR-1中的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和斜长石从岩石样品中研磨并分选出来,由地物光谱仪(TerraSpec-4,ASD)测得各单矿物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结果(图2a),单矿物均具有各自的光谱吸收特征。由VNIS鉴定件测得的CR-1的光谱在971(±1)nm和1957(±8)nm波段处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特征(图2b)。该吸收特征与玉兔二号巡视器上VNIS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吸收特征相似。CR-1的VNIS光谱用Hapke模型计算出样品中矿物模式含量为7.5%橄榄石、39.3%辉石和53.2%斜长石,与其真实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根据该研究中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Yang et al.(2020)对嫦娥四号月表数据的光度校正,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更准确的矿物模式含量应为11.7%橄榄石、42.8%辉石和45.5%斜长石。巡视器在第26月昼又发现一块状月表岩石,其光谱吸收特征与第3月昼发现的岩石类似,其中矿物模式含量为3.2%橄榄石、24.6%辉石和72.2%斜长石。两月表岩石在“斜长岩-苏长岩-橄长岩”(Anorthosite-Norite-Troctolite, ANT)体系中均属于苏长岩范畴(图3)(Heiken G, 1991),意味着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下的岩层主要为ANT岩石。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26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含有更多的斜长石,并且更接近平均月壳的矿物组成。综上所述,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月球表面存在苏长质和斜长质的石块,分别代表了撞击熔融池中快速结晶形成的物质与平均月壳的成分。一方面,有撞击事件将月壤下伏层位物质挖掘至月球表面,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物质具有南极艾特肯盆地(the South Pole Aitken, SPA)熔融池结晶深成岩的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于SPA大撞击事件前的初始月壳物质也可以保留在SPA中。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mote Sensing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图1.(a)嫦娥四号第3月昼探测的月表岩石图像;(b)月表岩石的光谱探测状态(黄色圆圈代表近红外波段光谱探测视场);(c)本研究地面验证实验使用的岩石(CR-1)图2.(a)CR-1中单矿物可见-近红外光谱;(b)嫦娥四号第3月昼所测岩石与CR-1的VNIS测得光谱图3.嫦娥四号测得月表岩石中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矿物组成分布(Heiken G, 1991)。图中标注了月球样品采样点,例如:A-11是Apollo 11,L-16是Luna 16,(H)和(M)分别表示高地和月海月壤
  • 基于皮肤高光谱仿真技术,开启皮肤病精准医疗研究新领域
    日前,“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单位”正式发布,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色素性皮肤病(白癜风、黄褐斑)临床分期分级分区辅助诊断系统”项目上榜。该项目由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领衔负责,由中日友好医院、皑高森德医疗器械(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崔勇团队是在首先实现皮肤高光谱仿真技术突破、研发出皮肤成分无创定量检测医疗器械的基础上,获得适合皮肤病精准医疗的AI数据源—皮肤高光谱图像,开启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创新研究。项目负责人崔勇认为,该项目的特色在于几个重要创新:一是采用皮肤高光谱影像作为AI数据源,创建适合皮肤病形态学分析要求的“数字皮肤”模型,实现强病理关联;二是聚焦于皮肤病精准医疗方向,解决皮肤病,尤其是色素性皮肤病临床诊治中无法准确判断病情和评估疗效的痛点问题,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辅助确定、迭代和优化治疗方案,支持整个治疗过程,更有效发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临床价值;三是提出并初步形成较完整的通过皮肤成分分布形态分析皮肤病理的方法,基于此或将诞生“皮肤成分病理”概念,并成为“色素性皮肤病(白癜风、黄褐斑)临床分期分级分区辅助诊断系统”项目的理论支撑和建立精细化的数据标注的标准。崔勇表示,几乎所有的皮肤病都有自己的高光谱影像特征,训练好的模型具有泛化到其他皮肤病种的潜力,为皮肤科精准医疗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与互联网医院模式结合,通过皮肤影像诊断中心赋能,提升皮肤影像诊断能力。据算法科学家、皑高森德公司CTO陈威介绍,该项目的优势在于拥有皮肤高光谱仿真确定性Monte Carlo算法,实现皮肤光生物学成分的分离和提取,创建强病理关联的客观定量指标。基于这个算法,课题组研发出皮肤成分无创定量检测医疗器械(北京市创新医疗器械,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能够为皮肤病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开发提供合规的、高质量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据。同样基于这个算法,课题组研发的SCE(Skin component extraction)在实现大幅度降维的同时,解决了精细化的数据标注的医学可解释性问题。“色素性皮肤病(白癜风、黄褐斑)临床分期分级分区辅助诊断系统”项目的开发是这个技术的延伸和临床价值的提升。该项目由中日友好医院和皑高森德公司医工紧密结合、联合开发,并由中日友好医院协同其他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协同建立基于皮肤高光谱技术的大数据实验室和皮肤病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 《烈火英雄》真实震撼,致敬消防战士!
    最近热映的《烈火英雄》相信很多菲粉们都有耳闻这部电影向我们全方位的展示了火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事故现场,沿海油罐发生火灾火势快速蔓延并夹杂着不断地爆炸声如果不能及时救援爆炸威力相当于二十颗原子弹危险时刻,消防英雄无畏前行,承受冰火考验,上演热血救援用血肉之躯挡在了人民和“火魔”之间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烈火英雄》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当然生活中的消防英雄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让消防英雄们减少伤亡菲力尔不断创新发展努力完善FLIR K系列让它们成为消防员手中的战斗“利器”菲力尔 K系列消防工具需要满足苛刻的工作环境,菲力尔K系列红外热像仪专为消防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极端高温和浓烟环境设计,在明亮的LCD上显示更清晰热图像,能够轻松地穿过火灾并且做出决策。FLIR设计的K系列红外热像仪可以承受最严酷的消防条件,无论是从高达2米处跌落到混凝土地板还是被水柱喷射,都不能损其分毫,在260 °C(500°F)下仍可全功能工作长达5分钟,是消防工作的绝佳助手。另外,K65完全符合NFPA® 1801-2013消防用热像仪的标准要求。 K系列在消防中的“英勇”表现灭火在火灾扑救中,菲力尔K系列红外热像仪可以用于确定火灾中心位置、燃烧程度和蔓延情况。根据得到的信息,火场指挥员就可以正确地布置力量,有效地进行灭火。利用红外热像仪还能对建筑的完整性进行实时监视。当消防队员进入到建筑内部进行营救和灭火时,时刻监视建筑的完整性,当建筑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及时通知撤离,以避免造成人员的伤亡。搜救搜救一般由指导小组和营救小组共同进行。指导小组通过热像仪进行搜寻,确定受困人员的位置,设定安全、有效地的途径,布置一条指引队员进入和撤出火灾现场的标记线,并发现受困人员,指派营救小组进行营救,并使其沿标记线撤出建筑。查找隐患菲力尔K系列红外热像仪可以检测到电气设备发热点辐射出的红外线,得到与设备表面温度相对应的热像图,确定发热点位置和温度,液体汽化和气体压力变化都会吸收周围热量,用热像仪可以观察到热量的异常变化,因此可以观察出泄漏位置,从源头消除火灾隐患。火场清理火扑灭后,可能会遗留有大量的易燃点,在消防员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菲力尔K系列热像仪可以快速发现这些易燃点,进行处理,消除复燃隐患。“最美逆行”的消防战士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全球领导者菲力尔唯有不断创新技术努力研发更新菲力尔K系列让其成为消防英雄奋战路上的“利器”将火灾的危害降到最低!
  • 【综述】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选择性加热、可检测复杂工件裂纹缺陷的优点,是一种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的无损检测方法。近期,南京诺威尔光电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在《红外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以“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江海军,主要从事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及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与系统组成,并对国内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重点针对仿真研究、复合材料损伤、疲劳裂纹、金属构件裂纹、混凝土零件裂纹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展望了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超声激励系统装置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一般包括超声激励源、红外图像采集系统、红外图像处理系统;超声激励源包括超声电源、超声换能器、超声枪,红外采集系统主要使用红外热像仪采集红外图像,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红外图像采集和超声激励之间需要同步,当超声枪头能量注入到试件表面时,红外热像仪开始采集图像,采集红外图像包括缺陷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图1 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最早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于1979年开始研究,2000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Lawrence Dale Favro等人首先使用超声波焊接发生器作为超声激发源进行金属疲劳裂纹检测。2003年,南京大学张淑仪等采用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铝合金板疲劳裂纹进行了检测研究。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团队对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包括理论仿真、金属裂纹检测、疲劳裂纹检测、航空发动机叶片裂纹检测、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人员主要研究复合材料脱粘/冲击缺陷;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金属表面裂纹以及超声锁相红外热成像技术;陆军装甲兵学院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仿真、超声激励参数(预紧力,夹具,激励方式,激励位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将该技术引入到装甲设备缺陷检测;湖南大学研究人员主要对复合材料平底孔缺陷以及冲击损伤缺陷进行研究;火箭军工程大学主要研究合金钢裂纹缺陷、复杂型面裂纹缺陷、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福州大学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超声激励参数(不同方向、频率、幅值)对金属焊缝裂纹缺陷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超声激励对混凝土板裂纹的检测;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激发频率、功率、预紧力、声波吸收能力对混凝土裂纹检测的影响;中国南方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和南京诺威尔光电系统有限公司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航空发动机喷涂前和喷涂后叶片裂纹检测;武汉理工大学研究人员主要研究复合材料的螺栓连接件裂纹缺陷和分层缺陷的检测。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核心是预紧力单元和夹具单元,预紧力单元一般靠机械弹簧或者气动系统产生预紧力;夹具单元需要根据检测试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夹具单元采用医用胶带或者刚性耦合方式把超声耦合进试件中,从而会使得各研究机构的系统装置有所差异,图2展示了部分研究机构的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装置。图2 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装置主要应用领域仿真研究金国锋对不同曲率复合材料裂纹缺陷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构件曲率越大,温升阶段斜率越大,缺陷信号越容易被激化。田干等用数值仿真方式研究了多模式超声激励形态,仿真结果表明多模式激励方法对于消除驻波非常有效,同时产生更为丰富的次谐波和高次谐波,可有效提高超声激励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检测能力。徐欢等采用ANSYS和ABAOUS仿真软件对裂纹进行三维仿真,结合模态和谐响应分析手段,可以获取裂纹试件固有频率,对超声激励频率和裂纹生热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郭怡等对宽度为10 μm钛合金裂纹进行了检测,并采用ANSYS模拟数值分析,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蒋雅君采用ANSYS对混凝土板裂纹进行仿真,为混凝土裂纹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复合材料损伤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腐蚀、耐老化、耐热性的优点,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新能源、建筑、汽车、体育等领域。复合材料在低速冲击下,承载能力弱、抗冲击性能差,容易出现基体开裂、分层、断裂等。J. Rantala、G. Busse等最早采用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复合材料内部缺陷。田干等采用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航空复合材料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建立含裂纹缺陷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型。金国锋、张炜等通过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了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检测的适用性;吴昊等对复合材料螺栓连接件损伤检测,分析了螺栓预紧力对螺栓孔损伤生热特性的影响。李胤等研究了复合材料在不同冲击能量(24 J和29 J)的冲击损伤情况,检测结果与C扫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结果直观的优点。杨正伟等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冲击能量(15 J和30 J)冲击下,复合材料分层损伤情况,检测结果与超声C扫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超声C扫损伤检测误差在30%,超声红外热成像损伤检测误差在5%。图3为作者采用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在不同低速冲击能量(10~50 J)下,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检测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冲击能量越大,损伤区域面积越大,且对于编织型复合材料,损伤裂纹具有延展性。图3 不同冲击能量试件检测图像疲劳裂纹闵庆旭等验证了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金属疲劳裂纹的检测;高治峰等对航空航天7075铝合金疲劳裂纹进行检测,模拟和试验研究了激励参数和生热关系,并研究了检测参数对检测效果的影响;激励源距离裂纹15 mm时,检测效果最佳,侧面激励和正面激励都可以检测出7075铝合金疲劳裂纹,但侧面激励效果好于正面激励。郭伟等对喷涂层下基体疲劳裂纹进行检测研究,涂层厚度为300~400 μm,该方式可用于拉-拉疲劳载荷的二次拉伸制备的疲劳裂纹。韩梦等模拟裂纹开口宽度(5~30 μm)对激励后最高温度影响,开口宽度增加导致裂纹面接触降低和摩擦作用的减弱,导致开口宽度越大,最高温度反而越低,最后通过试验进行验证,如图4所示制作的宽度为20 μm疲劳裂纹以及检测结果。图4 金属疲劳裂纹检测金属构件裂纹金属构件,特别是异形结构的金属构件,其内部或者表面裂纹缺陷采用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都难以实现检测。Guo等检测重型铝制飞机结构裂纹,发现该技术对闭合裂纹的探测效果良好。李赞等对金属构件裂纹发热情况开展研究,研究表明当激励于最佳位置时,裂纹发热最高。江涛等对汽车轮毂裂纹进行了检测,同时采用磁粉检测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对比研究发现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更好检测出轮毂内部裂纹以及看出裂纹延伸方向。敬甫盛等对35 kg重量的铁路机车钩舌进行裂纹检测,检测出中部L型裂纹和角端裂纹。冯辅周等对装甲车底板裂纹展开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在3.5 s内实现对装甲车底板裂纹快速检测。作者采用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对8 kg锻钢块进行裂纹检测,裂纹位于试件端面,如图5所示,图5(a)为试件整体外观,图5(b)为试件端面图像,可以看出有一条无分叉的裂纹;检测结果如图6所示,展示了激励前后检测到图像的变化,对比激励前后图像可知,有一条裂纹信息,并且裂纹分叉了,存在一条隐裂纹,图6(c)中圈出部分,表明该技术可以探测到人眼看不见的裂纹信息。图5 锻钢块试件图6 锻钢块试件检测结果航空发动机叶片裂纹航空发动机叶片在交变拉应力、热腐蚀、扭转应力、高速冲击等复杂载荷的作用下,叶片容易生成裂纹。服役过程中,叶片裂纹在大应力作用下,小裂纹会扩展为大裂纹从而危害飞行安全。航空发动机叶片复杂,传统无损检测在复杂叶片时有各自的局限。借助超声红外热成像对试件形状不敏感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广泛开展了研究工作。Bolu等采用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对60个涡轮叶片进行检测,评估该技术对叶片裂纹检测的可靠性。寇光杰等采用ANSYS仿真模拟了合金钢叶片裂纹生热过程,采用激光切割预制裂纹进行检测,并分析了预紧力对检测效果的影响。苏清风对导向叶片和工作叶片服役过程中产生的裂纹进行检测,并测试预紧力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习小文等对航空发动机工作叶片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渗透检测进行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激励红外热成像可以检测出裂纹宽度为0.5 μm的裂纹信息,渗透检测无法检出,表明该技术对微小裂纹检测有优势。袁雅妮等针对2块无涂覆层和3块带涂覆层空腔叶片进行检测,并用荧光检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荧光检测对于涂覆层空腔叶片容易出现漏检,表明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受到叶片结构及涂覆层影响更小,能够检测含涂覆层空腔叶片裂纹。图 7为作者采用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对航空发动机工作叶片进行检测,同时采用渗透检测进行对比,图7(a)为工作叶片光学图像,图7(c)为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可以看到叶片中部有一个裂纹,图7(b)为渗透检测结果,除了叶片中部裂纹,在叶片四周由于清洗渗透剂不干净,导致叶片边缘也会出现零星亮点区域。图7 工作叶片裂纹检测混凝土零件裂纹混凝土结构常见的缺陷是混凝土裂纹,裂纹严重削弱了混凝土结构的承载水平,加速了结构的老化程度,并严重影响了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裂纹很难避免。一般来说,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和处理裂纹。谢春霞等基于红外热像检测方法推导出了混凝土缺陷深度的定量计算公式;胡振华等以混凝土结构缺陷为检测目标,采用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对其进行了检测分析,证明了超声红外热成像缺陷检测技术对混凝土试件中肉眼不能发现的微小裂纹或隐裂纹的检测能力。Jia Yu等使用振动热成像技术检测混凝土零件中的裂缝,开发了声激励设备(声波和超声以及低功率和高功率激发设备),并研究了激发频率,功率和预紧力对声吸收能力的影响。Jia Yu等预制了充满标准微裂纹的预裂混凝土标本,以量化裂纹的可检测性,结果表明,超声激发热成像可以有效地检测出宽度为0.01~0.09 mm的混凝土裂缝。任荣采用ANSYS仿真研究V形裂缝混凝土板裂纹生热机理,并对激励位置、激励时间、激励频率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模拟分析,图8所示为混凝土裂纹检测图像,圈出部分为裂纹区域。图8 混凝土裂纹检测发展趋势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金属材料中可识别0.5 μm宽度的裂纹,在复合材料中可识别1.0 μm的裂纹,在混凝土材料中可识别10 μm量级的裂纹。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选择性加热的特点,仅对裂纹区域加热,正常区域不加热,可检测复杂结构试件,非常适合于金属裂纹、混凝土裂纹、航空航天叶片裂纹、复合材料损伤等材料的检测。超声激励方式与光激励方式不同,光激励方式系统比较统一;超声激励方式由于试件结构复杂,同时需要夹具固定试件并对激励头施加预紧力,例如金属疲劳裂纹夹具、航空发动机工作叶片夹具、航空发动机导向叶片夹具都不同,需要根据试件制作各自合适的夹具,系统比较复杂与多样,但如果针对同一类型的试件,可以制作统一的夹具、形成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因此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未来的研究重点包括以下3个方向:1)激励装置的优化。激励装置需要具备夹具单元和预紧力单元,夹具单元需要根据检测试件单独设计,预紧力单元有机械结构和气动结构。机械结构体积小、设计简单,但施加/释放预紧力需要手动旋转手柄;气动结构体积大、设计复杂,但可设计为自动施加预紧力和释放预紧力,从而可以实现集超声激励、自动装配、红外图像采集、红外图像处理一体化集成的超声红外热成像系统,以便适用于工业领域裂纹检测。2)检测标准化。超声激励与光激励具有很大不同,超声激励与检测人员经验有关,超声激励位置、超声激励时间、超声耦合效率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针对该技术形成统一检测规范和技术,可以加速该技术工程实践应用。3)缺陷检测自动化识别。超声红外热成像需要采集数百帧序列图像,从采集数百帧序列图像中识别出缺陷信息,相比于自动视觉检测,该方式需要人工判断、准确度依赖于检测人员主动判断,容易导致缺陷识别出现误检、漏检等情况。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兴起,深度学习模型具有图像特征信息感知能力,在大量数据训练的基础上,更容易实现缺陷的自动检测。结语与展望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生热特性、仿真研究、缺陷可检测性和检测材料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在工业应用方面落后于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技术;闪光灯红外热成像技术已形成国家标准,应用在飞机复合材料胶接质量、航天飞机耐热保护层脱粘检测、热障涂层缺陷检测等,并且有成熟的工业检测设备。目前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还基本处于实验室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特别是航空航天对裂纹检测需求的提高,超声红外热成像技术也会从实验室逐步进入到工业、航天航天应用领域。论文链接:http://hwjs.nvir.c n /cn/article/id/6e1aff8c-e3f5-4c4d-aedd-d6074696f17a
  • 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网络会议圆满落幕!
    食品真实性,与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共同构成食品本身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的真实性研究能很好解决虚假标注,以次充好、掺假等问题,欧美发达国家要求政府和行业关注食品真实性,并制定相应法规和指导手册,用以指导食品企业加强食品真实性问题防范,我国也高度重视食品真实性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食品真实性检测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食品真实性辨别包括食品掺假、食品掺杂、食品伪造等分析,目前组学技术、同位素法、NMR技术、质谱技术、PCR技术、光谱技术、生物成像技术及各类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技术等在该领域应用较广。食品质量溯源技术可以采用自动识别和IT技术记录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信息,有效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目前区块链技术及与数据库双模存储机制为该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为一定程度促进食品真实性及溯源技术的进步,仪器信息网在9月13日举办“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邀请到了权威专家及厂商技术人员带来精彩分享,也把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呈现给大家。伴随着食品工业以“安全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食品化学危害物等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大幅减少、极大好转,而食品原料、生产、经营等全链条中掺假使假全球性痼疾却日益凸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成为困扰和制约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毒瘤和食品监管的新问题。全球供应链模式下,新业态、新模式、新食品不断涌现,给食品真实性带来诸多新挑战。因此,食品真实性成为新时期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备受国际关注的食品安全新兴研究重点,亟待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本报告综述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元素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在食品真实性鉴别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食品真实性国内外标准化情况进行了介绍。“油混油,鬼见愁”。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是政府重视、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该报告主要汇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食用植物油真实性鉴别技术方面最新研究进展,抛砖引玉,以期为推动我国食用植物油真实性鉴别研究提供参考。稳定同位素技术是食品产地溯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类的食品、农产品、中药材的产地溯源。以往基于稳定同位素的产地溯源多依赖模型算法对多种同位素进行降维和分类得到溯源结果,对同位素指标溯源的机理机制缺乏理解。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是食品产地溯源的关键理论基础。本研究将以葡萄和葡萄酒等植物性食品为例,介绍植物在响应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和生态学机制,研究区域环境对食品中稳定同位素分布的影响因素,旨在揭示同位素对产地指示的生态学机理。这将有助于理解不同尺度下,区域环境对生物体同位素变化的影响机制,构建更精确的溯源模型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报告以山茶油为研究对象,从产地溯源和真伪鉴别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和计算机视觉等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高准确率的定性和定量模型,以实现对山茶油的真实性鉴别。(1)首先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结合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分别构建产地溯源模型。(2)其次,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和智能手机分别测定样本的光谱信息和计算机视觉信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掺伪山茶油的定量模型。此外,使用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将两类单模态模型融合,性能有显著性提升。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或活体植物的分泌物或吸吮活体植物的昆虫的排泄物,带回巢房中储存,并加入自身分泌的特殊物质进行转化,沉积,脱水致成熟的天然甜物质。蜂蜜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蜂蜜的掺假在全球任然十分严重,因而如何鉴别蜂蜜的真实性成为国内外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蜂蜜真伪鉴别及蜂蜜形成机制的最新进展。大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来源,现已成为了日常主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是大米主产国,全国多地种植大米,也涌现出很多知名的大米,而在大米食味品质表征方面却千篇一律、差异很小。目前对于大米食味品质的研究,一方面是通过色谱法对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采用食味仪间接对大米的食味品质进行快速测定。为了更精准、更直接来表征和评价大米食味品质的全貌,离不开科学的感官评价,它通过口感、滋味、气味等感官属性来评价大米的食味品质。为了更好体现各产地间粳米食味品质差异,本报告主要采用感官分析技术建立一种评价粳米食味品质的方法,包括米饭怎么制备、指标怎么建立、食味怎么评价等内容,并对不同产区粳米的食味品质进行分析与表征,为各地大米的真实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DNA存储技术利用DNA分子作为信息存储介质,通过将数字数据转化成DNA序列,并经过合成、储存、读取、测序和解码等步骤实现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基于此研发的DNA溯源码能够对任何形态的产品进行编码,如批次号、生产地点、生产日期等。产品形式多样,既可以喷洒、印刷或涂覆到食品包装材料中,也可以直接添加到食品中,兼具极高的防伪溯源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和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为确定产品的来源、真实性、生产过程、运输流程以及安全性等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食品新鲜度高灵敏的智能化监测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减少食品浪费,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食品保障的重要手段。报告重点介绍了食品新鲜度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开发机理、食品新鲜度靶标物质的选择、活性功能元件的构建及智能监测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总结归纳了食品新鲜度智能化监测研究面临的诸多前沿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食品新鲜度高灵敏智能化监测提供指导。
  • 天津检验中心新能源汽车仿真平台开发成功,实现零突破!
    仿真分析是汽车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仿真分析工具是汽车研发强国的重要工业基础。多年来,汽车仿真分析平台,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仿真平台,主要由国外公司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日前,中汽中心检测认证事业部天津检验中心相关技术团队历经数年技术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仿真平台(VPAT2021,以下简称“平台”),实现了国内自主开发此类汽车仿真平台“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掣肘。平台以“人、车、路、云”四层架构为基础,进行机、电、热、液多场融合,控制域和物理域模型相互组合,实现了整车级、部件级的物理系统仿真。平台模型库涵盖整车和部件两个层级:整车级模型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覆盖传统车、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20余种车辆构型;部件控制域超过18个子类,物理域超过30个子类。与国外同类平台不同的是,该平台底层模型完全开源,各部件库即插即用,可实现自由组合不同构型的车辆、配置和自定义各种循环行驶工况、批处理以及矩阵计算。平台仿真结果能够直接输出车辆动力性、驾驶性、经济性、参考成本,兼备仿真结果与实车测评数据库对比功能,快速定位车辆的技术优缺点,有效缩短车型的研发周期。在内测阶段,已完成了30辆车的模型入库,预计每年将新增20辆以上新能源车模型。平台计划于2021年6月投入市场。新能源汽车仿真平台的成功开发为行业提供了丰富的车辆测评数据和模型,解决了国内此类汽车开发工具链条缺失的“卡脖子”难题,同时为中国工业软件自主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真实案例 | FLIR K系列保障比利时消防员安全救火!
    在传统的火灾救援中,因现场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所以导致消防员的救援工作很难开展,拖延了救援时间。而热像仪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红外热像仪具有非常强的浓烟穿透能力,能够轻易发现热源,使得消防员能够很快发现被困人员。下面,小菲就通过一则真实案例,说明菲力尔红外热像仪在消防救灾中的作用!热像仪使用历史已久FLIR红外热像仪卡尔姆特豪特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北部20公里。虽然只是个约2万人口的小镇,但当地的消防员们可是装备精良。除了执行常规的消防任务外,他们还要负责保护“卡尔姆特豪特荒原”自然保护区免受火灾侵害,热像仪自很久以前就是他们必备的装备。“最近,我们又采购了一台FLIR K50红外热像仪。这款热像仪比之前购买的FireFLIR红外热像仪产品更小巧,携带更方便。消防员可以很容易的将它挂在自给式呼吸器(SCBA)上。带着它不占用双手,用的时候拿起来就行。”“我们把FLIR K50装在到达现场那辆消防车的充电器上。FLIR K50启动时间非常短,这样我们需要的时候立即就能使用。”FLIR K50 和 FireFLIR红外热像仪热像仪及时发现“地下火”FLIR红外热像仪位于卡尔姆特豪特的自然保护区的卡尔姆特豪特荒原,在高温干燥的夏季很容易发生火灾。“2011年荒原发生了一场大火,”van Riel中尉解释说。火势蔓延的非常快,最终烧毁了600公顷的土地。为了挽救这片独特的自然保护区,上百名消防队员日以继夜的工作,有时候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此次扑救中,热像仪也派上了用场。在我们成功扑灭明火的区域有时会有“地下火”,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大火也同时在地下蔓延,这就很容易导致大火在距离火源几米以外的地方瞬间爆发。菲力尔红外热像仪向我们清晰的展示了地下火肆虐的热点,通过进一步灭火和冷却,我们阻止了大火自燃。”消防员正在使用FLIR K50红外热像仪“我们不仅使用手持式热像仪寻找热点,同时还使用配置了万向红外热像仪的直升机在着火区域上空飞行,帮我们找到有地下火的地方。”热像仪帮消防员避免伤害FLIR红外热像仪“发生火灾时我们经常需要进入到浓烟中。对于消防员来说有时甚至是伸手不见五指。有了红外热像仪,他们就能穿透浓烟,看清房间的布局,并确认周围是否还有被困群众,而且热像仪还具有测温功能,它能保护消防队员避免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滚燃。”滚燃是指大量未燃烧的、过热的气体聚集在屋顶或是着火区域上方时,真正燃烧的并不是屋内的材料,而是材料所释放出的可燃气体。一旦这些聚集起来的气体达到燃点,室内的温度就会瞬间升高。“当我们进入建筑物时如果发现可能会发生滚燃,我们就会在冷却浓烟的同时通过红外热像仪密切观察屋顶的温度。当温度超过某个特定值时,我们就知道将要发生滚燃。为了不危及消防队员的生命,我们就需要在滚燃发生前撤离房屋。通常我们会有至少两名消防员进入到着火的建筑物中。一名提水龙带,另一名拿热像仪,这样他就能展示建筑物的布局,帮助他的同伴将水枪对准需要的地方。”烟囱火地捕捉FLIR红外热像仪烟囱火通常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未燃烧的挥发物质被加热到了蒸汽状态,但由于缺少足够的热量或是与烟囱相连的装置中没有足够的氧气而没有燃尽。挥发性馏分进入到烟囱中,接触到冷表面就会凝结成类似于焦油的物质和烟灰。这些物质逐渐累积直到烟囱被彻底清洗或是当烟囱达到一定温度和氧气水平时,沉积物就会被点燃。“扑救烟囱火时我们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烟囱的温度Max点。这一点能在热图像上立即显示出来,这样我们就能使用热像仪监控灭火的进度。” 菲力尔消防用红外热像仪的升级FLIR红外热像仪为了更好地满足消防救援的需求,菲力尔K系列的消防用红外热像仪在不断改良升级,比如现在的FLIRK65是一款功能丰富的高级红外热像仪,是有严格NFPA® 合规要求的用户的理想选择;FLIR K55配有一块明亮的液晶显示屏,能显示清晰的热图像,有助于您更好地导航并加速作出关键决策;FLIR K1可作为火灾现场一双额外的眼睛,使消防指挥员、官员和检查员能够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透过烟雾快速完成360°全方位评估,指挥战斗。
  • “光化学实验”新时代:CO2同位素测试技术,弄清CO2还原实验中真实活性
    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未来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将不断提高,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变得非常重要。 CO2还原反应中,产物呈多样化,常见产物包括CO、C1类(CH4、CH3OH、HCOOH等)、C2类(C2H6、C2H5OH、CH3COOH等)及C2+烃类等。 在CO2还原反应中,并存的水还原竞争反应以及检测系统中引入的空气组分等因素均会对CO2还原反应产物的有效鉴定带来困难。 此外,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所用的溶剂、反应物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有机物质均可能在催化剂中留下碳质残留物,并可能在反应过程中分解成如CO和CH4等小分子产物,可能提升CO2还原反应过程中产物的产率,存在“虚假”产率的可能,严重干扰催化剂真实活性的判断。 因此,在衡量CO2还原反应中催化剂的性能,除了需要确认各反应产物的产率以外,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各产物的真实来源,即验证产物的生成是来自CO2的催化转化,而非催化剂内含碳有机质的分解,才能有效地衡量CO2还原反应中催化剂的真实活性。 目前,现有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CO2还原同位素溯源产物的技术,针对不同产物溯源时,色谱柱选择及测试条件并没有建立明确的标准。 现有GC-MS同位素溯源技术对CO2还原产物进行溯源的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 由于产物多样性及色谱柱分离能力的问题,不合适的色谱柱导致气相色谱的总离子流图中,单一峰组分并单一,在扫描模式下,会对产物的溯源产生较大干扰,在检测谱图中可以发现存在大量包括13C、N+、O+、HO+、H2O+等多种离子碎片在内的其他组分(如图1); 2. 在选择离子模式下对特定产物进行分析时,也存在无法通过质荷比进行有效同位素溯源分析的弊端。 当m/z=17时,有可能来源于反应物水的碎片离子峰(HO+)对甲烷的分子离子峰(13CH4+)造成干扰; 当m/z=29时,有可能来源于13CO2的碎片离子峰(13CO+)及空气中的自然丰度氮气同位素分子和离子峰(15N、14N+)对13CO的分子离子峰(13CO+)造成干扰。图1. 使用不具备良好分离能力色谱柱检测反应原料(13CO2及H2O)的GC-MS图谱(左); 使用不具备良好分离能力色谱柱检测反应原料(13CO2及H2O)及产物(13CO)的GC-MS图谱(右)因此,由于色谱分离问题,常见的色谱柱无法对反应物(如CO2和H2O)产物(如CO等)进行高效分离,13CO2进入质谱中,即会出现归属于13CO2分子离子峰(m/z=45),也同时会出现归属于13CO2的碎片离子峰(m/z=29,m/z=16 m/z=13)的谱峰。13CO2碎片离子峰的出现会严重干扰13CO等产物的检测。 要实现CO2还原产物同位素溯源数据的正确、可靠、一致性,离不开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的建立。现泊菲莱科技针对CO2还原反应中真实碳源追踪实验开展测试服务。 我们针对光催化/光热催化/光电催化/电催化等不同类型CO2还原反应中的不同产物,通过对色谱柱使用类型和测试条件的选择和优化,建立同位素的分离分析方法并获得标准质谱图,构建在线分析CO2还原反应同位素标记溯源产物的新技术和明确标准,可以对产物溯源分析有干扰的物质进行高效分离,实现总离子流图中每一个色谱峰均是单一物种的纯净峰,对CO2还原反应不同产物进行有效溯源,从而可以真实准确地衡量CO2还原反应中催化剂的真实活性。 泊菲莱科技针对光催化/光热催化/光电催化/电催化等不同类型CO2还原反应中的不同产物(如,一氧化碳、烃类、醛类、醇类、酸类等),进行13C、18O和D2O同位素溯源的定性及定量测试,专业测试团队,同时提供配套的图谱解析服务。《CO2 还 原 实 验 13C 标 定 测 试 委 托 单》请进入网页https://www.perfectlight.cn/technology/detail-43.html下载!
  • 研究揭示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对月球SPA表面物质组成的约束
    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在月球表面工作超过40个月昼,其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随着巡视器的行走路线已测得多个位置的红外成像光谱数据。VNIS是用于研究着陆区月壤和月表岩石成分并追溯其来源的主要方法。然而,太空风化、颗粒大小与多次散射、仪器的光谱响应和观测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光谱特征,并导致由月球表面光谱数据计算得到的矿物成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为了定量评估不同 VNIS 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常睿在导师研究员杨蔚、副研究员林红磊的指导下,选择一块矿物组成与月球高地岩石相似的苏长-辉长岩进行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图1)。地面验证实验研究的岩石(CR-1)由扫描电镜测得其实际矿物模式含量为12.9%橄榄石、35.0%辉石和52.2%斜长石。为了更准确计算CR-1的光谱结果,研究者将CR-1中的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和斜长石从岩石样品中研磨并分选出来,由地物光谱仪(TerraSpec-4,ASD)测得各单矿物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结果(图2a),单矿物均具有各自的光谱吸收特征。由VNIS鉴定件测得的CR-1的光谱在971(±1)nm和1957(±8)nm波段处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特征(图2b)。该吸收特征与玉兔二号巡视器上VNIS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吸收特征相似。CR-1的VNIS光谱用Hapke模型计算出样品中矿物模式含量为7.5%橄榄石、39.3%辉石和53.2%斜长石,与其真实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根据该研究中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Yang et al.(2020)对嫦娥四号月表数据的光度校正,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更准确的矿物模式含量应为11.7%橄榄石、42.8%辉石和45.5%斜长石。巡视器在第26月昼又发现一块状月表岩石,其光谱吸收特征与第3月昼发现的岩石类似,其中矿物模式含量为3.2%橄榄石、24.6%辉石和72.2%斜长石。两月表岩石在“斜长岩-苏长岩-橄长岩”(Anorthosite-Norite-Troctolite, ANT)体系中均属于苏长岩范畴(图3)(Heiken G, 1991),意味着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下的岩层主要为ANT岩石。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26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含有更多的斜长石,并且更接近平均月壳的矿物组成。  综上所述,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月球表面存在苏长质和斜长质的石块,分别代表了撞击熔融池中快速结晶形成的物质与平均月壳的成分。一方面,有撞击事件将月壤下伏层位物质挖掘至月球表面,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物质具有南极艾特肯盆地(the South Pole Aitken, SPA)熔融池结晶深成岩的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于SPA大撞击事件前的初始月壳物质也可以保留在SPA中。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mote Sensing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图1.(a)嫦娥四号第3月昼探测的月表岩石图像;(b)月表岩石的光谱探测状态(黄色圆圈代表近红外波段光谱探测视场);(c)本研究地面验证实验使用的岩石(CR-1)图2.(a)CR-1中单矿物可见-近红外光谱;(b)嫦娥四号第3月昼所测岩石与CR-1的VNIS测得光谱图3.嫦娥四号测得月表岩石中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矿物组成分布(Heiken G, 1991)。图中标注了月球样品采样点,例如:A-11是Apollo 11,L-16是Luna 16,(H)和(M)分别表示高地和月海月壤
  • 无处不在的近红外技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用不到的领域——参加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凌梦旋 张容玲 (指导教师:卞希慧)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为期三天的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于2022年10月20日正式拉开帷幕。疫情无情人有情,虽然此次会议由于疫情影响不得不在线上召开,但依然抵挡不住广大科研学者探求知识的热情。此次会议共安排了80多个报告,共计3000余人参会。报告者分享了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包含近红外光谱技术中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食品、疾病筛查、生物制药、环境、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多种近红外光谱仪的研究进展。会议伊始,由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发表致辞,并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褚小立颁发第四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的贡献奖、科技奖以及青年奖。徐可欣、杨辉华教授获得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王家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得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兰树明、李江波、李连、云永欢、杨敏博士获得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褚小立教授分别介绍了12位获奖人的研究贡献。相信在“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激励下,更多的学者会投入到近红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让近红外光谱仪更加小巧智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遍地开花。为期三天的会议,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王家俊高级工程师、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暨南大学潘涛教授等数十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从科研到应用,从技术到方法,从硬件到软件,涵盖了近红外光谱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参加全国第九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化学计量学方法是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核心本次会议中,多位专家对于近红外光谱中化学计量学中的建模方法、预处理方法、变量选择方法、模型转移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对近红外光谱中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建模流程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享。他强调在建模时,数据集质量是最重要的,要选择准确、分布合理的参考值和光谱,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模样本和外部验证集。同时,也介绍了多种模型优化的方法,但需要选择合适的一种,否则会产生过拟合现象。最后邵学广教授还介绍了课题组最近基于自动编码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近红外光谱建模中的研究,提出使用自动编码器技术可以实现不同仪器光谱的建模。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王家俊高级工程师根据自身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20年来的实践经验,从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与标准、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与数据挖掘应用、天然样品高质量光谱的测量与参考数据测定、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模型的应用与维护5个方面进行分享,为广大青年学者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华东理工大学的杜一平教授从样品中浓度相关性的角度探讨了近红外光谱模型的本质,通过3个实验得出浓度相关性越强,隐变量数越低,模型预测能力越好。在解吸过程中和栀子提取过程中组分浓度相关性对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也有影响,进一步说明了当样品中存在与被测组分具有相关性的组分时,可以“借助”这种关系进而提高模型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当样品组成改变时,相关性组分对模型的影响可能影响到模型的预测精度,因此要关注模型更新。建模是复杂样品定性定量分析的核心步骤。多模型建模是建模方法的发展趋势。温州大学陈孝敬教授针对PLS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偏最小二乘模型泛化算法(GACR)来优化子空间构建过程;同时,为建立更好的鲁棒性去除奇异点,提出了结合最小截断二乘思想的偏最小二乘模型(PLTS)和基于最小无穷范数的偏最小二乘模型(PLMS);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最小二乘模型的影响函数(IFSIMPLS)来应对函数无法应用于高维数据的问题。天津工业大学卞希慧副教授课题组发展了基于变量方向、基于样品方向、双集成以及分解集成多种集成建模方法。其研究生吴德云提出了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权重多尺度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并用于调和油和中药掺假的定量分析。另外近红外光谱容易收到噪声、背景、杂散光的影响,信号处理也是建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光谱存在的噪声问题,卞希慧课题组运用了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局部均值分解(LMD)、变分模态分解(VMD)等去噪方法。其研究生石梓彤通过两个仿真信号和实测拉曼光谱信号,将VMD方法在信噪比方面与EMD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VMD去噪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生凌梦旋针对噪声分布不均匀的近红外光谱,提出分段镜像扩展局部均值分解(PME-LMD)方法,通过仿真信号、中药近红外光谱和啤酒近红外光谱数据,将PME-LMD方法与SG平滑、DWT去噪、EMD去噪和全谱LMD去噪进行比较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线漂移也是近红外光谱分析常见的问题,西安工业大学的张峰老师针对基线漂移提出了一种自动基线校正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光谱数据划分为吸收区域与非吸收区域,然后计算非吸收区域的均方根误差,并对自适应平滑参数惩罚最小二乘法中的惩罚因子进行优化选择,最后选择最优的惩罚因子进行基线校正,利用扫描获得的正丁烷光谱对其方法进行验证分析。近红外光谱选择合适的变量是复杂冗长的建模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海南大学云永欢教授运用了多种变量选择方法如区间随机青蛙(iRF)、迭代保留有信息变量发(IRIV)、变量选择集群分析(VCPA)、基于PLS回归系数遗传算法变量选择方法(GA-PLS-LRC)、二步和三步联用的策略方法等,还系统性的总结了近二十年的变量选择方法。群体智能优化在变量选择中的运用尤其引起大家的关注。卞希慧老师总结了课题组近几年在光谱变量选择引入的萤火虫算法(FA)、灰狼优化算法(GWO)、鲸鱼优化算法(WOA)、蝴蝶优化算法(BOA)等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其硕士赵子贞优化了BOA的迭代次数并且改进了离散化函数,在最佳参数下对血液样品的胆固醇组分、生物样品的草酸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硕士张容玲针对WOA利用arctan函数对鲸鱼位置进行离散化,优化了WOA的迭代次数和鲸鱼数目。结果表明,采用预处理方法CWT与变量选择方法均显著提高了PLS定量分析六元调和油样品的预测性能,且CWT-WOA-PLS可以在变量数目最少的情况下提高预测精度。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胡云超采用二进制蜻蜓算法(BDA)方法,针对小麦粉蛋白质近红外建模中校正集样品问题,在适应度函数构建中引入校正集信息,优化校正集样品的选择,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在模型转移方面,华东理工大学的倪力军教授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 SIFT)算法、光谱标准偏差( SDSS )与相关系数分析相结合的三步波长筛选方法,根据主机样品光谱筛选出具有独立性强、能良好体现不同样品间光谱的差异及光谱的特征波长。以玉米中的蛋白质和油脂以及烟叶总植物碱所建立的模型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更 简洁 和稳健的模型。 杭州 谱育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 的 红外应用研究工程师查丽霞 通过分辨率控制和波数校准,自制在线FTIR气体分析仪基本可以实现模型传递,传递后的分析误差控制在2%F.S.的误差范围,列出了多套仪器的模型传递成功的应用结果,说明仪器具有较好一致性,可以大量减少重复性建模工作。当前,水光谱组学仍是一个研究热点,南开大学韩丽博士通过近红外光谱开展了水的氢键结构分析,充分利用水分子不同振动形式产生的近红外光谱信号来获得丰富的水结构信息。暨南大学的潘涛教授基于水光谱组学构建了一种多光程测量的多模态光谱融合建模方法,借鉴博弈论概率分析的思想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模式识别的一种模型补偿(Compensating)和投票(Voting)的策略。以血清乳腺癌与正常对照的二分类判别和饮用水三分类判别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模型融合方法取得明显优于单个模型的判别效果。山东大学的李连副研究员开展了以水为探针的无标记近红外光谱表征研究,通过利用氢键相互作用规律,揭示复杂体系下物质的关键分子的特异性识别、结构转化机制等,为近红外在溶液体系下的低含量物质表征提供新的分析策略。创和亿杯建模竞赛的获奖者分享获奖心得在邵老师的主持下,在创和亿杯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获奖者分享了他们的建模经验。南开大学的段潮舒博士分享她建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数据集及质量考察是建模的首要步骤,清晰的建模流程对于稳健模型的建立也很有必要。针对类间差异很小的样本,多模型投票机制的PLS-DA有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实现准确判别。华东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朱明旺详细讲述了机器学习建模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清洗、特征过程、模型建立和模型监控五大内容。西北大学的李茂刚博士针对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快速准确分析以及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借助变量选择WT-RF模型、Raman、近红外光谱与PLS的数据融合、模型转移WT-VIP-KDA-PLS等化学计量学策略建立了甲醇汽油中甲醇定量分析方法。同时邵学广教授也进一步建议以后的参赛者完善参赛文档的完整性,保证模型的可重复性,有利于建模技术的推广应用。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无处不在近红外光谱通过不同的专用测量附件,不需要任何的前处理,就可直接无损地对多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进行分析,例如农业、食品、疾病筛查、生物制药、矿物煤炭等。农业是人们生活的根本,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的王胜鹏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BI-PLS算法和GA-PLS算法分别筛选了建模的特征光谱区间和特征光谱数据点,准确地预测外部位置样品的品质得分,实现了远安黄茶品质的快速无损鉴别。在云、贵、川等省市,烟草是主要的地方财政经济来源,广大农民也依靠种植烟草为生。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刘泽采用WOA优化SVM参数的模式分类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识别烤烟产地的方法。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助理工程师郑博文采集工业分级前后的烟叶近红外光谱,然后再将经过预处理后的光谱进行PCA分析,发现工业分级后的烟叶样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此外,本次会议中多位老师还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土壤、水稻种子等方面的应用。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近红外光谱在对食品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也独具优势。近红外光谱能够对苹果、梨、柑橘等10余种水果进行质量检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李江波研究员建立了水果内部光传输特性分析系统,提出了多因子融合建模分析测定水果内部质量检测方法。湖南农业大学的李跑副教授利用光栅近红外光谱仪和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了近红外漫反射光对果皮的穿透能力。发现变量筛选以及模型的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隐藏在果皮内部品质信息的提取并且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消除光谱中的干扰。酒品的成分及其含量对某一个品牌是具有专一性,是保持该品牌质量稳定以及区别于其他品牌的关键,近红外光谱可以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牌、不同香型的白酒进行鉴别分析,还可测定酒的年份。四川轻化工大学宗绪岩副教授采用不同的光谱技术对白酒中不同成分进行检测,最后实现白酒年份的鉴别。酒醅是酿酒发酵的主体,成分非常复杂。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刘浩将长虹微型化近红外光谱仪采用四种光谱建模方式,从盲测、单模型预测以及集成预测对酒醅进行分析比较。桂林理工大学的陈华舟教授构建基于Levy飞行的神经网络(NN)优化模型,以提高鱼粉蛋白质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预测精度 并指出可尝试在物联网分布式节点联合分析中进行应用转化。另外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的专家杨海龙,温州大学的教师黄光等多位专家学者在肉类、制糖业、奶粉掺假,牛奶乳制品检测、花生冻伤检测等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穿衣和吃饭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在食品质量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纺织品的智能鉴别中也彰显魅力。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王悦利用自主研发的在线近红外分选装置采集光谱并采用8种预处理方法及其组合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并建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式识别,验证了对光谱进行预处理能够提高模型识别准确率,为废旧纺织品的在线高校识别与自动分拣提供创新的技术与装备。由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生物体的在体非介入分析和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上极具发展潜力的分析手段之一。韩国汉阳大学的Hoeil Chung教授通过采用二维异步(2T2D)相关分析和自编码器增强胆囊癌的鉴别能力,解决了目前基于图像的方法很难区分胆囊癌癌症和其他胆囊疾病的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尚慧采用反射式近红外光谱以及FTIR技术对结合机器学习,并利用PCA和Fisher判别分析(FDA)实现乳腺癌的识别以及早期诊断。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祖辈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然而,中药是一个成分众多、结构极其复杂的体系,近红外光谱技术凭借其快速、无损等优势,已成为中药检测的重要手段。山东大学李连研究员针对生产过程中光谱的稳定获取与预测,开发了集过滤、温控、消泡、取样于一体的药物提取预处理装置,并应用于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提取过程的模型建立与分析。不仅如此,多位学者也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针对黄柏、灵芝孢子粉、五脉绿绒蒿、唐古特大黄、菊花、天麻、三七等中药材定性和定量分析。随着塑料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塑料垃圾给环境生态带来了极大压力,尤其是微塑料的污染,是国际研究的热点。韩国汉阳大学的Hoeil Chung教授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全氟化碳(PFC)作为微塑料捕获介质,聚乙烯(PE)颗粒作为研究模型,能够快速、简单的检测水中的微塑料含量。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一次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的巨大飞跃。近红外光谱技术能用于野外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矿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杨敏高级工程师利用近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蚀变矿物的结构与化学成分信息展开研究,运用ASTER多光谱数据,以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吸收谱带位移机理为理论,说明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对蚀变矿物的结构与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作为人类生产活动中两种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和煤炭的分析领域也引入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瑞士万通的产品经理张闪闪实现了近红外快速分析油品和煤粉。对于煤粉建立了内水、灰分、挥发性、固定碳、硫分和低位热量的模型,采用R2和SEC对模型进行评估。在油品分析中,包括对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润滑油等进行现场油品分析。中国矿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田军设计了一种煤炭水分含量智能测量系统,将微波频谱分析与距离加权k近邻(DW-kNN)算法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水分含量的快速无损测量。通过基于MD-ICM的异常值检测和消除,可以有效提高建模波谱数据的洁净度并提高煤炭水分含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由于近红外光谱的发展之初就用于鸡蛋等复杂样品,因此人们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开发主要集中在粮食、肉类、水果、中药、生物样品、石油、矿石等复杂样品上。而实际上如果是几种纯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也一定可以实现其准确定量分析,如瑞士万通的张闪闪采用近红外光谱和偏最小二乘建立了由磷酸、硫酸、硝酸、氢氟酸组合的铜蚀刻液混酸的定量模型,并通过盲样测试实现了铜蚀刻液的准确定量。如果将近红外光谱用于化工行业中各种混合物的预测,将有很多用武之地。近红外光谱仪器新技术尽展风采近红外光谱仪器在小型化和微型化的道路上从未止步,车载台式、便携式、手持式和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人们的视野。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的Pérez-Marín教授将近红外光谱传感器用于食品质量、安全和真实性的问题,采用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菠菜中硝酸盐含量以及西瓜糖分的检测,还采用便携式仪器在没有任何破坏或损坏样本的情况下对活体动物进行检测,展现了近红外传感器在未来发展占有重要地位,能够灵活实时分析。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Christian Wolfgang Huck教授介绍了小型化近红外传感器具有灵活分析的优点,能够进行现场对活体植物进行测量,确保作物在生长阶段的质量。同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神经网络(ANN)等校正方法提高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的性能;采用二维相关光谱(2D-COS)提高了特定近红外波段中不同仪器之间观察到的相对灵敏度;以及采用近红外光谱的量子力学模拟增强了近红外光谱收集到的信息对小型化近红外传感器的优化。近些年,多家国内外仪器生产公司致力于开发近红外光谱仪的开发与应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近红外经理周学秋介绍了公司开发的Antaris工业专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可以适用于恶劣的工业环境,而且性能稳定。珀金埃尔默公司研发了二极管阵列式近红外光谱仪,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等多种近(中)红外产品并将其应用于农业食品、生物制药、石油化工等多种领域。奥谱天成光电有限公司研发的短波近红外光谱仪、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等多种仪器应用于农业与食品、遥感应用、光通讯与光纤传感等领域。合肥星月夜光技术应用研究所自主研发了国产领域配套近红外光谱仪与检测器件镀金积分球。四川威斯派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AQuant智能建模软件,展现了其优异的建模和预测能力。本次会议的每位报告人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呈现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了近红外技术的蓬勃发展。会议闭幕式上还评选了12位优秀青年报告奖,分别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潘玺、北京服装学院的王悦、南开大学的韩丽、山东大学的田伟路、武汉轻工大学的肖晓枫、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吴思俊、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龙若兰、中国矿业大学的田军、暨南大学的池焜平、天津工业大学的凌梦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杨可和北京工商大学的张倩。这将激励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入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中来。我们期待在下一届全国近红外光谱会议,我们能够再次线下相聚,共话神奇的近红外技术。
  • 考虑探测器非理想性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分析
    在背景与目标红外辐射量差距不大或背景较为复杂等情况下,传统红外成像技术对目标进行探测与识别的难度较大。而红外偏振探测在采集目标与背景辐射强度的基础上,还获取了多一维度的偏振信息,因此在探测隐藏、伪装和暗弱目标和复杂自然环境中人造目标的探测和识别等领域,有着传统红外探测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偏振装置的加入也增加了成像系统的复杂度与制作成本,且对于远距离成像,在红外成像系统前加入偏振装置对成像系统的探测距离有多大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上发表了以“考虑探测器非理想性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分析”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谭畅,主要从事红外偏振成像仿真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作者为王世勇研究员,主要从事红外光电系统技术、红外图像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将从分析成像系统最远探测距离的角度出发,对成像系统的探测能力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影响成像系统探测能力的各个因素,参考传统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模型,基于系统的偏振探测能力,建立了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讨论了偏振装置非理想性对系统探测能力的影响,并设计实验验证了建立模型的可靠性。红外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建模目前较为公认的对扩展源目标探测距离进行估算的方法是MRTD法。该方法规定,对于空间频率为f的目标,人眼通过红外成像系统能够观察到该目标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目标经过大气衰减到达红外成像系统时,其与背景的实际表观温差应大于或等于该频率下的成像系统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f)。②目标对系统的张角θT应大于或等于相应观察要求所需要的最小视角。只需明确红外成像系统的各项基本参数与观测需求,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系统的噪声等效温差与最小可分辨温差,进而求解出它的最远探测距离。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作用距离建模偏振成像根据成像设备的结构特性可分为分振幅探测、分时探测、分焦平面探测和分孔径探测。其中分时探测具有设计简单容易计算等优点,但只适用于静态场景;分振幅探测可同时探测不同偏振方向的辐射,但存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计算偏振信息对配准要求高等问题;分孔径探测也是同时探测的一种方式,且光学系统相对稳定,但会带来空间分辨率降低的问题;分焦平面偏振探测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系统集成度高等优势,可同时获取到不同偏振方向的偏振图像,是目前偏振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图1为分焦平面探测系统示意图。图1 分焦平面探测器系统示意图本文仿真的分焦平面偏振探测器,是在红外焦平面上集成了一组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微偏振片,一个像元对应着一个微偏振片,其角度分别为 0°、45°、90°和135°,相邻的2×2个微像元组成一个超像元,可同时获取到四种不同的偏振态。图1为分焦平面探测系统结构示意图。传统方法认为在红外成像系统前加入偏振装置后,会对系统的噪声等效温差与调制传递函数MTF(f)产生影响,改变系统的最小可分辨温差,进而改变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本文将从偏振装置的偏振探测能力出发,分析成像系统的最小可分辨偏振度差,建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探测距离模型。我们首先建立一个探测器偏振响应模型,该模型将探测器视为一个光子计数器,光子被转换为电子并在电容电路中累积,综合考虑探测器井的大小、偏振片消光比、信号电子与背景电子的比率以及入射辐射的偏振特性,通过应用误差传播方法对结果进行处理。从噪声等效偏振度(NeDoLP)的定义出发,NeDoLP是衡量偏振探测器探测能力的指标,即探测器对均匀极化场景成像时产生的标准差。对其进行数学建模,进而分析得到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图2 DoLP随光学厚度变化曲线对于探测器来说,积分时间越长,累积的电荷越多,探测器的信噪比(SNR)就越高,但这种增加是有限度的。随着积分时间的增加,光生载流子有更多的时间被收集,增加信号。然而,同时,暗电流及其相关噪声也会增加。对于给定的探测器,最佳积分时间是在最大化信噪比和最小化暗电流及噪声的不利影响之间取得平衡,为方便分析,我们假设探测器工作在“半井”状态下。通过以下步骤计算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最远作用距离:a. 根据已知的目标和背景偏振特性以及环境条件,计算在给定距离下,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偏振度差在传输路径上的衰减。b. 结合系统的探测器性能参数,确定目标在给定距离下是否可被观察到。如果不能则减小设定的距离。目标被观察到需同时满足衰减后的偏振度差大于或等于系统对应于该频率的最小可分辨偏振度差MRPD,目标对系统的张角θT大于或等于相应观察要求所需要的最小视场角。c. 逐步增加距离,直到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偏振度差不再满足观察要求。这个距离即为成像系统最远作用距离。τp (R)为大气对目标偏振度随探测距离的衰减函数,可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根据已有的测量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出不同探测距离下大气对目标偏振度的衰减,图4. 5给出了根据文献中测量数据得到的偏振度随光学厚度增加衰减关系图。这里给出的横坐标是光学厚度,不同天气条件下,光学厚度对应的实际传播距离与介质的散射和吸收系数有关。综上,我们建立了传统红外成像系统和考虑了偏振片非理想性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模型,下面我们将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分析讨论探测器各参数对成像系统探测能力的影响。验证与讨论由噪声等效偏振度的定义可知,其数值越小,代表偏振探测器的性能越优秀。下面我们对影响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探测性能的各因素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本文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偏振片消光比消光比是衡量偏振片性能的重要参数,市售的大面积偏振片的消光比可以超过200甚至更多。对其他参数按经验进行赋值,从图3可以看到,对于给定设计参数的探测器,偏振片消光比超过20后,随着偏振片消光比的增加,探测器性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对于分焦平面探测器,为实现更高的消光比,不可避免地要牺牲探测器整体辐射通量。由于辐射通量降低而导致的信噪比损失可能远远超过消光比增加所获得的收益。这一结果同样可以对科研人员研制偏振片提供启发,对需要追求高消光比的偏振片来说,增大透光轴方向的最大透射率要比降低最小透射率更有益于成像系统的性能。图3 偏振片消光比与探测器噪声等效偏振度关系图探测器井容量红外探测器的井容量是指探测器像素在饱和之前能够累积的电荷数量的最大值。井容量是衡量红外探测器性能的一个关键参数,井容量通常以电子数(e-)表示。较大的井容量意味着探测器可以在饱和之前存储更多的电荷,从而能够在更大的亮度范围内准确检测信号。这对于在具有广泛亮度变化的场景中捕获清晰图像至关重要。从图4可以看出,增大探测器井的容量,同样能很好的提高成像系统的偏振探测能力。图4 探测器井容量与探测器噪声等效偏振度关系图然而,井容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像素尺寸增大或探测器面积减小,这可能对系统的整体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设计红外探测器时,需要权衡井容量、像素尺寸和其他性能参数,以实现最佳性能。目标偏振度虽然推导出的噪声等效偏振度公式包含目标偏振度这一参量,但目标的偏振度本身对探测器的噪声等效偏振度没有直接影响。NeDolp 是一个衡量探测器性能的参数,它主要受探测器内部噪声、电子学和其他系统组件的影响。然而,目标的偏振度会影响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从而影响信噪比(SNR)。从图5也可以看出,探测器的NeDolp受目标的偏振度影响不大。图5 目标偏振度与探测器噪声等效偏振度关系图读取噪声与产生复合噪声比值读取噪声主要来自于探测器的读出电路、放大器和其他电子元件。它通常在整个光强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产生复合噪声是由光子的随机到达和电荷生成引起的,与光子数成正比。在低光强下,产生复合噪声通常较小;而在高光强下,它会逐渐变大。通过计算读取噪声和产生复合噪声的比值,可以确定系统的性能瓶颈。如果读取噪声远大于产生复合噪声,这意味着系统在低光强下受到读取噪声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优化读出电路和放大器等元件可能会带来性能提升。如果产生复合噪声远大于读取噪声,这意味着系统在高光强下受到产生复合噪声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信号处理和光子探测效率可能有助于改善性能。从图6可以看出,降低读取噪声与产生复合噪声比值可以有效提升系统偏振探测能力。图6 δ与探测器噪声等效偏振度关系图信号电子比例综合图4~6可以看出,提升β的数值可有效提高探测器的偏振探测能力,由β的定义可知,对于确定井容量的探测器,β的取值主要取决于探测器的各种噪声与积分时间,降低探测器的工作温度、优化探测器结构、减少表面和界面缺陷等途径都可以降低探测器的噪声,调节合适的积分时间也有助于探测系统的性能提升。实验验证根据噪声等效偏振度的定义,利用面源黑体与红外可控部分偏振透射式辐射源创建一组均匀极化场景。如下图7所示,黑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经过两块硅片,发生四次折射,产生了偏振效应,通过调节硅片的角度,即可产生不同线偏振度的红外辐射。以5°为间隔,将面源黑体平面与硅片间的夹角调为10°~40°共七组。每组将面源黑体设置为40℃和70℃两个温度,用国产自主研制的红外分焦平面偏振探测器采取不少于128帧图像并取平均,然后将每组两个温度下相同角度获得的图像作差,以减少实验装置自发辐射和反射辐射对测量结果的干扰,差值图像就是透射部分的红外偏振辐射。对差值图像进行校正和去噪后,即可按公式计算出探测器对均匀极化场景产生的偏振度图像。计算出红外辐射的线偏振度,为减小测量误差,仅取图像中心区域的像元进行分析。该区域像元的标准差就是该成像系统的噪声等效偏振度(NeDoLP)。探测器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图7 实验示意图表1 偏振探测器参数利用本文建立的探测器仿真模型计算出硅片的线偏振度仿真值,公式19计算出硅片线偏振度的理论值,与实验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图8展示了三组数据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组数据存在一定偏差,这可能与硅片调节角度误差、面源黑体稳定性、干涉效应、硅片摆放是否平行等因素有关,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实验验证了偏振探测系统的性能,也证明了本文建立仿真模型的可靠性。NeDoLP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图8 线偏振度理论值、测量值与本文模型仿真值曲线图表2 实验结果从上表可以看到NeDoLP的测量值与仿真值的差值基本能控制在5%以内,实验结果再次印证了本文设计的模型的可靠性。实例计算应用建立的模型对高2.3m,宽2.7m,温度47℃,发射率为1的目标的最远探测距离进行预测,目标差分温度6℃;背景温度27℃;发射率1;目标偏振度30%,背景偏振度1%,使用3.2节中样机的探测器参数,最后,采用文献中介绍的“等效衰减系数-距离”关系的快速逼近法对红外探测系统最远作用距离R进行求解,得到表3的结果。表3 红外成像系统的最远作用距离根据红外探测系统最远探测距离,利用本文第二节提出的方法,得到不同探测概率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最远作用距离结果如表4所示。表4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最远作用距离所选例子为目标与背景偏振度差异大于其温差,所以在这种探测场景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探测能力要优于红外成像系统。探测器的参数不同,探测场景与目标的变化都会对模型的结果产生影响,但本文提供的成像系统作用距离模型可为实际探测中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成像系统选择提供参考。结论针对不同的探测场景,红外成像系统与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在最远探测距离方面哪个更有优势并没有定论,探测目标的大小,背景与目标的温差与偏振度差,大气透过率,具体探测器的参数等因素都会对成像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产生影响。经实验验证,本文所建立的非理想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响应模型是可靠的,可以用于估算成像系统的最远作用距离,针对不同的探测场景,读者可通过实验确定探测器的具体性能参数,利用仿真软件或实验测量的方式获取探测目标的温度与偏振信息,明确探测环境的具体大气参数,利用模型对红外成像系统与偏振成像系统的最远作用距离进行预估,选择更具优势的成像系统。这项研究获得上海市现场物证重点实验室基金(No. 2017xcwzk08)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No. CX-267)的资助和支持。论文链接:http://journal.sitp.ac.cn/hwyhmb/hwyhmbcn/article/abstract/2023041
  • 真实案例|上海外滩古建筑的完美修复,FLIR T560热像仪功不可没!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历史的象征,其中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滩大楼是上海早期较有建筑特色的建筑之一。其建于1901年左右,已经历了百年风霜,虽然建筑建造技术高超,但也要定时维修维护。今天,小菲就来给大家说下上海建为历保科技公司使用FLIR T560专业红外热像仪,对古建筑外滩大楼进行维护的真实案例!“FLIR热像仪,非常专业好用”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其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建设项目文物影响力评估、文物修缮等服务,为文旅融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通常古建筑历史悠久,因此需要定期修缮,而修缮后的建筑既要保持原貌,又要坚固耐用。据上海建为历保公司的王工程师介绍:“我们需要定期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滩大楼进行维护修缮工作,在准备修缮之前,准确找出缺陷部位至关重要。FLIR T560红外热像仪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这款设备不仅运行流畅,操作方便,而且拍摄的红外图片清晰,细节可以看得很清楚,FLIR提供的专业软件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完成报告。”专业红外检测,故障“无所遁形”FLIR红外热像仪在这次古建筑维护项目中,主要应用以下几方面:1外饰材料出现破损,污渍等缺陷古建筑所需要的修补装饰材料涂上去之后既要保持古建筑原有的历史沧桑感又要牢固耐用。FLIR T560红外热像仪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找到空鼓缺陷的位置,及时作出修复。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污渍和空鼓缺陷位置 (由于外墙表面存在空鼓,空鼓中的空气与均匀的外墙表面比热和热传导系数都不一致,因此,在阳光照射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可以在看上去平整的外墙表面上看出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情况。)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污渍缺陷位置(图中矩形测温框的区域显示的温度比外墙温度高,这是因为污渍在阳光中吸收了比墙面更多的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能量。)2建筑表面受潮、渗水现象古建筑表面若有缺陷,会出现受潮现象,FLIR T560红外热像仪由于具有较高的热灵敏度,所以可以轻松发现这些问题。图中标记处可明显看到受潮缺陷位置(无论是渗漏水还是受潮原因导致的缺陷,都会因为水分的蒸发作用而降低外墙表面的实际温度。)3楼顶渗水现象古建筑楼顶年久失修,容易渗水。FLIR热像仪可以让检测人员在渗水发生之前,发现这些隐患,从而保护内部结构不受到损坏。(同样因为渗漏水的水分蒸发作用,让屋顶的温度远低于环境温度。)图中标记处可以发现明显的渗水缺陷位置4装饰墙表面涂层空鼓缺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滩大楼顶层的装饰墙表面均采用涂料装饰表面,由于经历风吹日晒,表面会有空鼓。所以定期进行非接触远距离红外检测,可以安全、快捷地发现这些隐患。图中标记处可看到空鼓缺陷位置(经后期触摸验证,此处确为空鼓)5内部木制结构缺陷古建筑内部采用木制结构,长年累月木头可能会有腐烂、断裂的隐患。通过FLIR热像仪可以找到这些微小的裂痕和空洞,维修人员及时的做出修复。图中标记木板存在空洞缺陷(图片中温度较高的木头中的热点,明显是因为木结构密度变小所导致的,很有可能是因为空洞、裂痕等原因所致。)FLIR T560:专业、智能、高效FLIR T560专业红外热像仪采用人体工学设计,镜头可以180°旋转;分辨率高,可生成高清、细节明显的红外图片。它能助力用户快速排查热点、找出隐藏的故障并确认维修结果。使用T560检测排查建筑物的隐患时,您可以这样做:由于建筑表面受温度环境干扰非常大,通常在拍摄之前要先查好天气情况,应选择晴天(并且需要关注拍摄前1-2天是否下过雨,雨水是否浸润到墙体中的可能)、低风速的条件,且风速不宜大于4 m/s,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拍摄的建筑需要与环境温度具有一定的温差,温差来源可以来自于阳光的照射,室内空调的加热或制冷来发现问题缺陷。室内如果有热源(比如空调、加热器等),会对目标外墙部分产生干扰,我们需要提前了解建筑内部是否有热源及热源位置,方便判断热工缺陷是否来自热源。如果发现某处有热工缺陷,但缺陷部位很小,我们可以打开仪器自带的UltraMax功能拍摄,这样像素就提高4倍,发现更多细节。拍摄的时候热像仪镜头要避开太阳,如果直接拍摄太阳会对热像仪探测器的寿命有直接影响。FLIR T560专业红外热像仪不仅可以生成细节清晰的热图像配上可互换AutoCal智能自标定镜头可完全覆盖近距离和远距离的目标满足各种检测工作精确测温的要求搭配FLIR专业软件可一键生成报告,及时分享检测结果
  • 近红外:“开放”的技术,共享的应用
    原想绞尽脑汁写些与众不同的词作为开场白,但在拜读了群里几位近红外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颇有建树的老师的关于“我与近红外的故事”的文章后突有感悟,近红外技术作为一项实用的检测技术,无需堆砌华丽的辞藻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只需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朴实无华的娓娓道来,其独特魅力已然跃然纸上。循此思路,我也讲讲我在近红外技术领域学习、工作与应用的经历和感受。  和很多从事近红外领域研究的老师一样,我是从读博士开始接触近红外的。所不同的是,我是因为导师有近红外方向研究的课题才读的博士,并且很幸运一开始就从导师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起步,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博士课题。2000年,我的导师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徐可欣教授刚从国外作为“长江学者”引进人才回到母校,需要博士硕士与其共同开始课题的研究,而我刚好硕士毕业,作为导师回国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当时课题组只有我和李庆波2名博士)进入课题组开始工作,也算近红外研究领域的“科班”出身吧。当时的研究课题是“人体无创血糖检测”。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这是近红外应用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可以说对影响近红外检测技术应用的难点该课题都有涉及,如光在人体中行进的光程不确定性,占人体大部分组成的水分、蛋白、脂肪的吸收对含量相对较低的血糖的吸收的干扰,人体结构的差异和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的差异都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另外,由于不能对检测对象(人体)做任何样品前处理,解决手段受到很大限制。所涉及到的学科除了属于物理学的近红外,数学的化学计量学,还涉及到医学等其他领域,导师把这一课题作为其终生研究的主方向,也直接影响了我直到现在仍然从事与近红外应用相关的工作。徐老师在课题研究上的两个“态度”使我印象深刻并受益匪浅。一是“开放”的态度,刚回国时,徐老师在无创血糖检测研究上已经处于世界上比较前沿的水平,但在科研领域并不墨守陈规闭门造车,就像现在很多不同领域的近红外专家一样,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取长补短,并经常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如OCT研究的专家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使我们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开拓眼界。除了每人发一本陆婉珍院士的红宝书《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入门的理论基础学习资料外,徐老师还把在国外带回的十几箱研究资料提供我们学习,使我们很快跨过了入门的阶段。另外,虽然以近红外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但并不排斥其他的可能解决方案如紫外、红外、微创、拉曼等等,这也为这些技术在课题组后来的其他检测研究上的良好应用打下了基础。他也始终坚持“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的解决才是目的”。二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既是天津大学的校训,也是徐老师从事科研工作一直坚持的态度,这点从其报告中会深有体会。他经常强调“失败并不可怕也并非一无所用,至少别人会从你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但为了成功去编造结果或数据是绝对不允许的”。对我们所从事的研究都要求尽可能的有实验数据支持,并且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具有复制性和可再现性,这可以说切中了近红外技术应用与推广的要点。这一思想对我影响深远,现在我和客户交流时还时不时冒出“我们用数据说话”的口头禅。为此,实验室把大部分经费都用在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耗材上,先后购买了PKI公司的傅立叶变换光谱仪,BRIMROSE公司的AOTF光谱仪,布鲁克公司和尼高力公司的光谱仪。对这些仪器的实际操作与理解,对于我现在从事的近红外仪器销售与推广应用工作可以说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为了得到实际的无创血糖近红外检测数据,我们实验室成员大部分都做过光谱采样的血糖抽血检测(连续糖代谢变化检测)的实验,可以说为科研工作真的付出过“血”的代价。我从事的课题是光子在组织中行进路线的蒙特卡罗仿真研究,除了计算机仿真外,实验室还搭建了不同光程半径的同心光纤环采样实验光谱仪,以及营养液和牛奶的激光穿透组织的模拟实验平台,以至于其他课题组的同期同学不无羡慕的说“你读个博士可真没少花老师的钱”。下图为当时的实验装置:  2003年博士毕业后,我就进入了瑞典波通仪器公司一直工作至今。我们公司早期生产滤光片型的近红外光谱仪,在面粉检测领域占领了80%以上的市场,但在其他领域鲜有建树。进公司的当年正好赶上公司刚刚推出了一款固定光栅二极管阵列的DA7200近红外光谱仪,其最大的卖点是“开放式”检测,即光从上向下直接照射样品,不通过任何石英介质直接照到样品上。当年只卖出了4台,习惯于在面粉这一狭窄的应用领域应用的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的销售对象在哪,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好这一卖点。第二年,在逐渐熟悉了我们服务的农业领域以后,我在学校时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发挥了作用:对近红外的扩展应用不应仅仅拘泥于理论,而是从整体上消除影响近红外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去适应样品的原生状态和客户的需求。而DA7200“开放式”检测设计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为此,我们开发了适合于液体,尤其是浑浊有沉淀或分层液体的连续流动椭圆石英样品池,采用后样冲前样的方式解决样品冲洗和交叉污染的问题,一下子在油脂和发酵行业打开了市场。针对单粒谷物漫反射信号微弱,谷物颗粒形状不规则导致静态检测时漫反射光各向异性无规律的问题,我们开发了凹面镜聚焦透反射增强信号并自旋转的微量样品检测附件,这又帮助解决了近红外在育种和农业科研领域应用的一些问题,对于象酱料、肉、蚝油等难清洗的样品,我们开发了成本极其低廉的抛弃型样品杯,对于象奶粉、面粉等因内部空气影响样品密度进而影响检测准确度的样品,我们开发了弹性压紧杯。这些改进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解决了影响近红外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样品形态或样品前处理因素。瑞典总部也对波通中国公司采取开放交流的态度,这些附件很多也在其他国家得到了应用。后来,DA7200的销售量逐渐上升,我们也达到了年销售过百台,现在中国市场DA存量过700台的业绩。虽然没法和布鲁克公司那300台的一单相比,但也踏踏实实的对近红外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下图是国内开发的部分检测附件:  从事近红外仪器的应用与推广工作,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客户,这也是我从事这一工作的另外一大动力源。记得刚到公司不久,我接待一个私人油脂公司的老板,我觉得这是展示我知识和能力的机会,我从横向比较讲我们仪器相对于其他如光栅、傅立叶变换等光谱仪的优势,纵向讲我们公司在粮油加工领域应用的历史和经验、业绩,为保险起见还增加了近红外原理等基础知识,以及近红外检测结果和化学值的关系,系统偏差,绝对误差,仪器重复性,误差的正态分布等等相关知识,足有1个多小时,听得我们公司经理频频点头,老板一个问题也没问,我也得意的想:这下把你老板镇住了吧。这时,一脸茫然的公司老板从包里拿出了两个棉籽样品(上图仪器左脚盘子里那样),说:“你说了半天,我几乎一句不懂,也不关心,你测测这俩样品的水分和含油,测准了我就买,测不准就拉倒”。我只好硬着头皮忐忑的开始安装曲线,检测样品,老板也拿着一张纸条不停的瞄着屏幕,应该是在对比检测结果。至今我也不知道检测结果到底准确度如何,只是老板随后的一句话让我如释重负:“我们谈谈合同细节和价格吧”。这件事后我感触良多,对于我们的服务对象,任何理论和分光原理都不是他们关心的,或者说不是最关心的,能够直接反映仪器应用效果的“稳不稳(重复性),准不准(准确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后者,前面我1个多小时的介绍基本清零。最终用户能够购买,另外一个因素是我刚刚得到了一个棉籽用户的数据库和曲线,至少仪器可以直观的显示检测结果,这对很多基础的应用用户是最有说服力的。由此后我们公司制定了政策:鼓励用户收集并提供数据库,而我们也把整合后通用的数据库终身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近红外的应用与推广。所以我认为近红外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数据库的“共享”,也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约10年前我去一个黑龙江油脂用户那回访,当时厂子的董事长指着院子里的帕萨特对我说:“我原计划要换车的,现在我的奥迪A6变成了DA7200,你们可要让我用好呀”。我顿感压力很大。今年开培训班时,该董事长特别让他们厂的化验室主任对我们公司表示感谢:“近些年国产大豆油脂行业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们周边的几个厂都倒闭了,我们及时转型代中储粮做玉米收购,同时改为加工生产米糠油,在此过程中近红外分析仪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关键作用,给我们带来了不知几个奥迪A6的收益。”我也很受感动,在培训班上以此为案例说明近红外模型共享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和直接收益,客户都很认可。从事近红外应用工作带来的酸甜苦辣不胜枚举,但解决实际问题后得到客户肯定带来的喜悦完全抵消了过程的辛劳,相信很多近红外同仁都有同感。  谈近红外的基础理论知识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在此我只结合自己实际经历谈个人对近红外应用的几点感受。  1、很多近红外的检测问题并不是分光方法和光谱仪自身的问题,同一个外壳可以装入光栅、AOTF、傅立叶变换等不同的分光系统,不同品牌的近红外仪器也可以使用同一厂家的光谱仪。单纯追求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并不会解决本质的问题,因为检测对象和周边环境或者安装点位置(对于在线)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仪器自身的误差或热噪声,往往进样方式是否合理就已经决定了一个应用的成败。  2、近红外的普及应用是近红外发展的源动力,近红外未来大量的使用还是在生产或贸易环节,只有把科研的成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解决现在生产环节的问题并产生经济效益,近红外技术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3、在线近红外分析仪和便携式近红外分析仪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如我们有用户购买了一台实验室近红外分析仪,却购买了8台在线分析仪,其需求比例决定了在线仪器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再如我们公司的IM8800便携式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因其检测结果准确,操作方便,在谷物贸易应用中很有市场,很长一段时间用户需要按交钱顺序排期等货,现在用户都直接称呼8800为“快速蛋白机”,以至于其他厂家推出类似功能仪器时直接介绍为“蛋白机”。如果在线仪器能进一步提高性价比,便携仪器能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前景会更光明。  4、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化学计量学如果解决了实验室来源不同的同类样品的数据库合并建模问题,无论使用线性还是非线性方法,并且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将对近红外数据库的真正共享起到决定性作用。  再次感谢我的导师,近红外光谱协会的各位专家对我近红外应用工作的支持,也感谢那些与我们共同开发,数据共享的用户们!
  • 教育部公布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立项名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实验教学育人能力,持续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展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工作。6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立项名单。请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组织和高校加强对项目的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经费和政策支持;项目团队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突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数字赋能,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围绕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并于2024年11月30日前报送结题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责任单位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国际比较研究李文新北京大学2基于XR沉浸式立体交互的多尺度透明地球的虚拟仿真实验研究张进江北京大学3世界一流高校本科实验教学比较研究周勇义北京大学4人工智能视域下新闻传播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研究周 勇中国人民大学5高校实验室安全发展方向研究艾德生清华大学6智能无人系统群体协同控制虚实融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研究范文慧清华大学7引入高端仪器开展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研究江永亨清华大学8工程训练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建设与发展研究李双寿清华大学9智能高速铁路大系统“建—造—运—维”全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房海蓉北京交通大学10本科教学实验室数智化建设模式研究荆 涛北京交通大学11大型客机数字化协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研究曹庆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2产科教深度融合的医工交叉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樊瑜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规范研究郝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产学研融合,数字化赋能,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研究姜 澜北京理工大学15新型工业化格局下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路径与模式研究刘检华北京理工大学16虚实结合的大化工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苏海佳北京化工大学17数字商科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研究徐丹丹北京工商大学18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智化实验室建设研究与实践卞佳丽北京邮电大学19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地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张 晶首都师范大学20企业金融管理虚拟仿真教学实践与探索王 辉中央财经大学21虚实融合资源共享的双碳新专业在线实验体系研究冼海珍华北电力大学22基于“三四三”模式的电子信息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孙桂玲南开大学23新文科高阶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涂 俊南开大学24基于新工科的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国际比较研究王 槿南开大学25AI赋能下的现代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张 金南开大学26机械大类卓越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智慧学习工场模式研究与实践孙 涛天津大学27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王成山天津大学28智造核心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师资素质提升实践张惊雷天津理工大学29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国际比较研究——以传媒学科为例任志波河北大学30面向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字化赋能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张小俊河北工业大学31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作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张永江河北农业大学32面向轨道交通的电气信息类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孙晓云石家庄铁道大学33大工程实景项目为载体的新工科创新性实验新体系研究姚建涛燕山大学34基于煤基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张 越山西大学35学科引领、多元协同——面向重型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马立峰太原科技大学36“产学研用”深融共促全员进阶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刘 俊中北大学37智慧矿业实验教学数字化研究董宪姝太原理工大学38“三层次四平台”力学实验教学数字化体系建设研究王志华太原理工大学39基于学科交叉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樊国梁内蒙古大学40产业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彭 军内蒙古科技大学41构建“政、理、实、创、研、用”一体化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唐术锋内蒙古工业大学42基础与临床一体化数字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包丽丽内蒙古医科大学43国土空间规划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长 安内蒙古师范大学44数智驱动,产教融合:经管专业“思数创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石英剑内蒙古财经大学45新文科ISEA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李淑云辽宁大学46“实践/创新/科研三层递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刘 新大连理工大学47虚拟仿真与数字仿真融合式实验教学研究刘志军大连理工大学48一体两翼多位协同的机械类数字化实验教学生态系统建设研究孙 晶大连理工大学49基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深化“石化+智能+绿色”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钱建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50面向新型工业化需求的“大化工”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许光文沈阳化工大学51新医科背景下“三元驱动”数字赋能基础医学实验数字教材建设研究曲 波中国医科大学52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智慧实验室建设研究齐鹰飞东北财经大学53生物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滕利荣吉林大学54“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数字化建设研究刘云清长春理工大学55价值引领、训赛融合、科创赋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张恩忠长春工业大学56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一中心、四层次、四结合”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杜 锐吉林农业大学57理念先导、课程支撑、模式赋能——生态与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冯 江东北师范大学58优质平台联动、深入推进大学物理实验数字化教学西部行研究李金环东北师范大学59场景驱动数智赋能项目式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沈 毅哈尔滨工业大学60能源动力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化建设帅 永哈尔滨工业大学61力学创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能力图谱建设孙 毅哈尔滨工业大学62新工科牵引下项目式教学重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刘志海哈尔滨工程大学63“两高两智”牵引驱动自动化类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2.0改革与实践赵玉新哈尔滨工程大学64数智化赋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综合评价研究章刘成哈尔滨商业大学65基于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的实验实训教学数字化典型案例研究王亚萍哈尔滨理工大学66植物学实验实习数字化研究常 缨东北农业大学67基于“一制三化”的医学生科研训练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周 钦哈尔滨医科大学68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刘永梅复旦大学69基于“课赛创”的实践育人体系研究熊振华上海交通大学70构建与运用实验教学MATE评价体系,全面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张雪洪上海交通大学71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赋能卓越工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刘金库华东理工大学72基于3D建模、打印技术的中药数字化标本研发与应用研究周 婉上海中医药大学73数字孪生技术支撑下的自然地理虚实融合实验教学与教学效果评估方法创新研究周立旻华东师范大学74需求牵引、数智赋能——新商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卞亦文上海大学75基于知识图谱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创客培养体系研究与探索陈 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76化学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俞寿云南京大学77科研引领的“AI+”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张徐祥南京大学78面向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深化探索与实践应用姚建林苏州大学79“智慧+综合”交通运输类专业在线实验室建设研究陈 峻东南大学80“虚实互补、融合共享”的土木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陆金钰东南大学81项目探究式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肖 建南京邮电大学82农林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应用模式创新研究张远兰南京林业大学83高校实验教学数字化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路径与聚成共享机制研究——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例邢卫红
  • VPIdeviceDesigner 2.7新版本发布:简化材料定义与强化3D设计仿真能力
    VPIphotonics公司近日宣布推出全新升级的VPIdeviceDesigner 2.7版本,这是一款专为分析和优化光学器件、波导和光纤而打造的多功能设计工具,特别侧重于集成光子学应用。它采用2D和3D全矢量有限差分光束传播法(BPM)和本征模式扩展法(EME)求解器来模拟光学器件,以及一系列半矢量和全矢量有限差分模式求解器来模拟由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材料(包括等离子体材料和旋光性材料)制成的直线和弯曲波导及光纤。VPIdeviceDesigner通过提供先进的数值求解器,能够精确模拟各种复杂光学器件、波导和光纤的光传播特性,支持多种材料和结构的建模需求,是集成光子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VPIdeviceDesigner 2.7版本带来了全新功能,旨在简化材料定义、优化3D设计流程以及提升光传播仿真能力。以下是该版本的主要更新内容:1、材料定义简化:分散各向异性和渐变折射率材料现在拥有专用类别,极大地提高了用户配置材料的便捷性。2、非晶半导体材料支持:新增Cody-Lorentz和Tauc-Lorentz介电常数模型,以支持非晶半导体材料的模拟。3、3D几何内核升级:全新的3D几何内核使得用户能够创建复杂的三维结构,如光子灯笼和锥形光纤耦合器等。4、S矩阵计算增强:EME和BPM求解器现在支持计算带有垂直位移端口和高折射率漏波基板的器件的S矩阵。5、EME求解器性能提升:自动仿真设置可加快收敛速度,尤其是在锥形区域,同时,更多的用户控制选项使得调整仿真参数和设置更加灵活。6、S矩阵界面改进:经过重新设计的S矩阵界面提供了包括相位展开、群时延以及实时最小二乘法拟合调整在内的多项功能。VPIdeviceDesigner 2.7版本在光子器件建模、光子波导和光纤仿真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新增了四个应用示例,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版本的各项功能:各向异性分散铌酸锂波导类多量子阱层叠结构的有效折射率模型多量子阱(MQW)波导中的高效模式计算基于光束传播法(BPM)的光子灯笼这些新增功能和示例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灵活的仿真工具,为光子学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除了强大的内置功能外,VPIdeviceDesigner 还支持与VPI生态系统(如VPIcomponentMaker&trade 和VPItoolkit PDK )的无缝集成,使得用户能够轻松地将设计的波导和设备集成到更大的光子电路中,并进行全面的系统级仿真。如需了解更多详情或进行版本升级,请访问VPIphotonics官方网站或联系凌云光公司。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