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青蒿素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青蒿素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青蒿素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青蒿素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资料

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论坛

  • 关于青蒿素的测定

    1、近单位要开展青蒿素的测定,不知道哪里能买的青蒿素标准品,什么价位?2、测定青蒿素所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知道用UV9100能不能搞定?3、青蒿素的检测标准和方法?请有相关方面经验的同仁告知。谢谢[em61] [em45]

  • 青蒿素VS青霉素

    青蒿素的发现是全球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中国神药”。近日,上海又传出喜讯:交大教授张万斌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7年,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项科研成果的济世价值在于能使青蒿素更为易得、价格便宜。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部分地区生长的青蒿,才具有工业提取的价值。由于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药价昂贵。一吨黄花蒿可以提取6到8公斤青蒿素,每公斤青蒿素达4000至6000元,被称为“天价药”、“贵族药”。现在好了,张万斌团队使用一种特定催化剂,将青蒿酸还原后所得到的二氢青蒿素再次转化,以接近60%的高收率得到青蒿素。该项成果有望解决了困扰医药产业界三十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难题。二、三年后,有望每年把近百万人从死亡线上救出。从发现、提取到人工合成、批量生产青蒿素,中国的科学家作了40年的不懈探索。张万斌团队的功不可没之处在于:把实验室内取得的成果化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是一大飞跃。青蒿素将投产,使我想到了青霉素。青霉素与青蒿素,一字之差,疗效不同,但其发现和推广应用历程,则有相似之处,但青霉素目前的处境发人深省。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1928年夏季,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发现了它。过了11年,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学家钱恩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1942年批量生产。青霉素的问世,挽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但是,当时青霉素价格极其昂贵。解放前,一支盘尼西林值要用1两黄金。解放后,上海成立了青霉素实验所,1953年5月1日。在上海第三制药厂的1500加仑发酵罐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批国产青霉素问世。从此,青霉素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抗生素,走进全国各大中小医院。青霉素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一针灵”。纵然使用青霉素者可能引起皮试的过敏反应,但它的药用价值还是举世公认的。在欧美许多医院里,青霉素还是最权威、最有效的抗生素,被正常地使用着。但是,在时下中国的许多三甲医院里,青霉素已被“淘汰出局”,在医生的处方中难以见到青霉素的名字,医院的药品进货单上也把它抹去。青霉素的被打入冷宫的主要原因是其价格太便宜。其市场价是0.81元一支,出厂价更只有0.6至0.7元钱。但它的兄弟们——同类抗生素的身价,却高出青霉素的数十倍乃至一百倍,如一支头孢他啶要卖到18元—78元不等。有些院长和厂长对青霉素说,医院不是慈善机构,药厂也不是政府的救济部门,在你身上赚不到钞票,只好请你靠边站了。青蒿素有望投入批量生产,从“天价药”成为常用药,这无疑是疟疾患者的福音。但是,目前青霉素的遭遇,值得青蒿素的研制者注意。青霉素从“贵族药”成为一种“平民药”,但现在平民无法使用它。用这样一种势利眼对待青霉素,对不起弗莱明和弗洛里、钱恩,也对不起上海第三制药厂的生产者们。青霉素从发明到普及,科学家们花了80多年时间,将天价药变成了廉价药,随着制药工艺的改进,青霉素的过敏问题也可以解决。而现在某些医院和药厂为了多赚几个钱,却把被誉为“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武器”的青霉素弃之不用。这是非常可惜的。那么,有没有办法让青霉素重新为成千上万患者服务呢?有的。如果许多公立医院能走出“以药养医”的危局,医生处方不求最贵,而求最有效,处处为病人着想,青霉素也许就能堂堂正正地复出了。

  • 关于青蒿素的测定

    有熟悉青蒿素检测的没?帮忙看看我用以下的方法能不能测定出青蒿素的含量这个是根据《青蒿素提取条件研究》一文调整的测定方法,帮忙看看是否可行。1、称取1g青蒿素样品,加适量石油醚,加热到50度搅拌2小时。2、将提取液过滤,然后用2%NaOH洗,放去下层碱性溶液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3、放入通风橱挥干至2-5ml,用95%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待测。4、吸取2ml待测溶液至于20ml容量瓶,加入2ml95%乙醇,并用0.2%NaOH定容至刻度,50度水浴反应30min,冷至室温。5、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292nm处测定青蒿素含量。现在有这样的问题还是影响最后的测定: 在第4步中加如NaOH后,溶液马上就变成了乳白色,吸光度明显加大了。不知道是不是在第2步中NaOH洗植物蜡等物质没洗干净,又或者没有洗到中性。有过这方面经验的朋友请指教1、2。

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方案

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资讯

  • 屠呦呦:愿青蒿素的故事一直写下去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开发出更多药物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这样说。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奖项、荣誉,屠呦呦从未刻意追求;对采访、活动,她都是能避则避,“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年过九旬的屠呦呦心心念念的,还是青蒿素。  历经曲折 艰难寻药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祖国捧回的一件礼物。  1969年1月,屠呦呦了解到一个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它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  抗疟药的研发,就是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效果并不理想。  只好再努力。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 … 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给了课题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屠呦呦报告该结果后,“523”办公室要求当年就必须到海南临床,看一看效果到底如何。  上临床就必须制备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当时,药厂停了,课题组土法上马,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屠呦呦整天泡在实验室,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有了提取物后,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又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药理人员认为,只有确证安全性后才能用于临床。  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在医院严密监控下进行了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随后,屠呦呦亲自携药,去往海南昌江疟区救人。  结果显示,该药品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效果。再之后,屠呦呦课题组的组员分离出了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再后来,青蒿素从实验室走向制药厂… …   屠呦呦说,发现青蒿素,是一个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对青蒿素的研究远没有结束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和其他获奖科学家在瑞典和媒体进行了交流。  在场的记者回忆,屠呦呦回答问题时,多次提到“工作尚未完成”。她关心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关心青蒿素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时,屠呦呦也指出,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  屠呦呦常常问这三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没有消除疟疾?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做好传承创新,防控新的传染病?屠呦呦也知道,对青蒿素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升级,她希望能诞生更多的新药。“我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 祝愿他们超越我们, 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屠呦呦担任主任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围绕青蒿素的深化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团队一方面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围绕临床重大问题攻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重要的、基础的生命科学问题,打破思维禁锢,借助新兴的技术,为原始理论创新和创新药的研发打好坚实的基础。  此前,屠呦呦将部分奖金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激励他们产生更多发现和创新。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但青蒿素的研发历程显示,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也是一种驱动力。屠呦呦说,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投身于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也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 重磅!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再获新突破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p p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p p   “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全世界科学家都非常担心‘青蒿素抗药性’进一步恶化。” /p p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 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p p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p p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p p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p p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 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记者了解到,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p p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称,传统治疗红斑狼疮只能使用免疫制剂保守治疗,难以根治且存在继发感染等风险。 /p p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佩德罗· 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必须进一步根据国际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p p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p p   昆药集团医学经理薛乔介绍,在屠呦呦团队的指导下,该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 /p p   “报名参加该临床试验的中外患者约500人,经过‘疾病活动性评分’等多流程严格筛选,首批志愿患者已入组开展试验。”薛乔透露,“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 /p p   屠呦呦说:“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p p   记者了解到,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p p   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 /p p   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业界认为,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p p   据廖福龙介绍,题为“传统医药的典范——中医药”的章节已完成定稿,分为“什么是传统医药”“青蒿素等中药发现史、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和“传统医药便廉可及”四大部分。今年4月,该书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启动校对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再版。 /p p   《牛津医学教科书》主编考克斯教授说,对传统中医药论著即将纳入该教科书感到高兴。他说:“中医药章节既重要又具深度。这一切都是中国科学家杰出努力的结果。” /p p   佩德罗· 阿隆索等权威专家认为,屠呦呦团队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医疗法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因有效治疗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希望中国科学家在青蒿素研究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出更多声音。& nbsp /p
  • 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 屠呦呦领“准诺奖”拉斯克奖
    中广网北京2011年9月2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9月23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当地时间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北京时间24日凌晨,纽约,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这一奖项不但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大奖,更堪称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据了解,拉斯克奖的每个奖项设25万美元奖金。   挽救数百万生命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 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世界数亿人受益   拉斯克基金会网站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及其应用于疟疾治疗的工作。文章指出,几千年来,疟疾肆虐人类、蹂躏文明,2000多年前中国医书《五十二病方》首次记载了青蒿的药物功能,公元340年间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用于抗疟治疗。在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启动的“523项目”中,屠呦呦先锋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们将受益。“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通过将现代技术和严密性应用于5000多年前中国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她将这座宝库带入21世纪。”   激动心情难表述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屠呦呦还在接受美国《临床研究期刊》专访时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自己对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深感荣幸,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此感到自豪。   揭秘   古代中医药方化出神奇青蒿素   金鸡纳树短暂辉煌   人类对付疟疾的药物,最初并非来自青蒿,而是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奎宁,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   美国投巨资打水漂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漫长的探索中,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那是在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此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 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首先面临的问题仍是怎么找药。   搜集600多种草药方   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供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气,一岁一枯荣。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在众多中草药中,研究小组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然而,之后的重复试验中,青蒿的抑制率反而降低了。   190多次失败终成功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 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仪器

  • CO2超临界流体实验装置可以作为超临界流体的物质虽然很多,但从廉价易得、临界温度和压力较低、蒸发潜热较低、安全环保等方面考虑,仅有极少数的溶剂符合要求。考虑到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等因素,所以二氧化碳被作为zui适合用作于萃取的超临界流体。超临界CO2作为在萃取技术现今使用zui广泛的流体,并不仅仅是因安全、无毒、廉价等特性,而是因为和常规萃取方法比较,超临界CO2萃取具有如下的显著优点:(1)有效地防止了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降解,能完整的保留生物活性,而且能把高沸点、低挥发性、易热解的物质在远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萃取出来;(2)是zui绿色的提取方法,全过程不含有机溶剂,因此萃取物无溶剂残留,从而防止了提取过程中对人体有害物的存在和对环境的污染,保证了百分百的chun天然;(3)萃取和分离合二为一,当饱含溶解物的CO2流体进入分离器时,经过调节压力或温度,使得CO2与萃取物迅速成为两相(气液分离)而立即分开,不仅萃取的效率高而且能耗较少,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费用成本;(4)CO2是一种惰性气体,萃取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且属于不燃性气体,无味、无臭、无毒、安全性非常好;(5)萃取能力强,提取率高;提取时间快,生产周期短。(6)压力和温度都可以成为调节萃取过程的参数,只通过改变萃取温度和压力就可以达到萃取的目的,改变分离压力或温度就可以达到分离的目的,因此工艺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萃取的速度快。(7)超临界CO2还具有抗氧化、灭菌作用,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CO2超临界流体实验装置不仅在化妆品工业中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在其他行业也有较大应用,如在食品工业中,对各种天然抗菌或抗氧化萃取物的加工,啤酒花的提取,色素的提取等;在医药工业中,对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提取,生物碱类的提取等。
    留言咨询
  • 常规微通道反应器:工艺开发V4公斤级,小试V6年产吨级,中试V9年产千吨级结构有蛇形、心形、交叉形等适用于液-液非均相和均相反应、气-液反应、气-液-固三相反应,尤其适用于各种强放热、快速反应。已成功应用于氧化和过氧化(氧气、臭氧、双氧水等)、硝化(苯环、杂环、醇等)、重氮和叠氮化、氯化(氯气、液氯等)、光气化、氨基化等15类重点监管危险工艺光催化微通道反应器:UV-LED面光源波段 254-425nm蓝光波段 450-475nm绿光波段 520-550nm白光波段 4000-6000nm适用于:光氯化、光溴化、生产维生素D、光烷基化、青蒿素生产(抗疟药)、ε-己内酰胺的生产、光氧化、顺反异构化、氟化、氰化电催化微通道反应器:材质:德国SGL石墨,等静压成型,高度致密(可选配紫铜、发泡镍)材质:PFA薄膜(可选配离子交换膜)适用于:阴极还原反应(单向循环)、阳极氧化反应(单向循环)、氧化还原反应(双向循环)可按需定制特殊化需求的各种不同尺寸的微通道反应器!给我一份信任,还您一份真诚!欢迎来电洽谈、合作!
    留言咨询
  • 清好duclean品牌滤筒除尘器脉冲除尘器AP基本介绍清好duclean品牌单机除尘器AP系列,是一款智能型滤筒除尘器。采用了有别于传统脉冲除尘器的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检测自身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状况会及时报警并根据情况自动停机。 清好duclean品牌滤筒除尘器脉冲除尘器AP产品特点 1、多样的过滤器采用成型过滤筒,增加过滤面积的同时节省除尘器的空间;过滤器采用板式安装固定在卡板上,拆卸更换过滤器方便灵活。我们提供多种过滤材质的过滤器,可以应对多种工况下的不同类型粉尘。a) 标准过滤器,采用标准过滤材料,可以对应一般性干式粉尘;b) 阻燃过滤器,采用耐高温难燃过滤材料,过滤器在一定高温以及火花的情况下不容易燃烧。c) 防水过滤器,采用特殊的拒水性过滤材料,可以有效过滤含有水分的粉尘;d) 防静电过滤器,采用导电过滤材料,可以有效将粉尘携带的静电及时导走,防止静电累积引爆粉尘;e) 超细覆膜过滤器,也称PTFE热覆膜过滤材料,能够过滤0.3微米颗粒的粉尘,大大提升过滤精度;f) 防静电覆膜过滤器,采用导电涂层+PTFE热覆膜双重性能的过滤材料,能够同时除静电及高精度过滤,适用于碳粉等特殊粉尘。 2、智能型清灰我们采用了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清灰方式,既能更有效地及时清灰,还能大幅节省压缩空气使用量,两者具体区别如下:清灰方式传统脉冲清灰清好智能清灰工作原理除尘器一旦启动,就按照脉冲设置时间定时抖尘。除尘器启动后,智能检测过滤器压差数据,达到设置压差值时才会开始抖尘。用户还可以通过控制面板手动临时清灰,方便灵活。节能效果不管是否需要抖尘,脉冲抖尘一直循环运作,浪费压缩空气。智能检测压差数据,按需启动抖尘功能,节约压缩空气用量,更节能。过滤器寿命脉冲抖尘持续循环动作,对过滤器材料冲击的次数更频繁,过滤器寿命相对于智能型抖尘缩短约三分之一。智能检测按需抖尘,同样的开机时间内,抖尘次数减少,过滤器的使用寿命相对于传统脉冲除尘增加约三分之一。 3、涡轮风机采用自主设计并开模生产的涡轮式风机,具有大风量、高静压、低噪音的特点,使除尘器性能更优越。 4、智能控制系统除尘器配备的智能控制系统同样为自主开发设计,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实现功能多、集成体积小的特点。a) 控制系统通过监测运转电流、压差等数据实时监控除尘器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诸如启动电流异常、运行压差异常等情况及时报警甚至停机。b) 控制面板采用液晶屏显示与软触摸按钮,实时显示除尘器的电流、压差、运行时间、控制模式等信息,一目了然;操作者也可以通过软触摸按钮了解更多信息以及更改设置参数等(除尘器在出厂时已经默认设置好参数,客户除非需要实现某些特殊功能,否则建议不要更改默认设置参数)。c) 控制模式多样,除尘器提供面板控制、远程控制以及联动控制三种常用模式,方便客户根据使用需求灵活控制。d) 异常报警及数据记录,除尘器发生异常情况,显示屏会及时报警,并且一旦触发停机设置便会自动停机,控制系统会记录下相应异常信息,操作者可以通过控制面板查阅异常记录排出异常情况。 应用领域搅拌工艺、粉末投入工艺、电路板加工、装袋作业、金属加工、打磨抛光加工、切削加工、粉碎加工、雕刻加工等
    留言咨询

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耗材

  • 岛津 同位素标准品
    眼下全球生物分析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尤其在中国因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深入和推荐,生物等效性(BE)实验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健康的重视,临床医学精准检测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LCMS 仪器因其超高的灵敏度逐渐成为生物样品分析的“黄金标准”。稳定同位素标准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品,是在化合物生产合成中引入了如2H,13C,15N等稳定同位素对化合物进行标记,并提纯而制成的一类标准品。不含同位素的标准品(即原型化合物)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标准品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稳定性、溶解度和色谱性质。但是因为质量数上有一定差异,在质谱仪器上两者可以被区分出来。稳定同位素标准品作为内标来进行方法定量,已经成为 LCMS 仪器分析定量的“黄金标准”。
  • 尿素标准品
    元素仪测定CHNO用标准品 适用仪器及货号 Thermo finnigan、PerkinElmer、Elementar SA999925/5B
  • 美国珀金埃尔默钾元素标准品N9308222
    金属——有机型标准品珀金埃尔默金属有机标准品为您的应用需求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产品包括:• 用于分析烃油中磨损金属和金属添加剂的单元素和多元素标准品• 用于废油中分析燃料、烟灰、水、酸值、碱值或粘度的参考材料• 由聚硫油制成的硫标准品• 高纯度基质烃油和溶液• 具有即时反馈的能力验证标准每件产品运输时都附带一份综合分析证书。我们的金属有机标准品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在分析疑难样品时为您带来信心元素 符号 基体 大小 部件编号镍 1000 μg/g Ni 烃油 50 g N9308220磷 1000 μg/g P 烃油 50 g N9308221钾 1000 μg/g K 烃油 50 g N9308222钪 1000 μg/g Sc 烃油 50 g N9308223硒 1000 μg/g Se 烃油 50 g N9308224硅 1000 μg/g Si 烃油 50 g N9308225银 1000 μg/g Ag 烃油 50 g N9308226钠 1000 μg/g Na 烃油 50 g N9308227锶 1000 μg/g Sr 烃油 50 g N9308228硫 10 μg/g S 烃油 50 g N9308229硫 100 μg/g S 烃油 50 g N9308230硫 1000 μg/g S 烃油 50 g N9308231铊 1000 μg/g Tl 烃油 50 g N9308232锡 1000 μg/g Sn 烃油 50 g N9308233钛 1000 μg/g Ti 烃油 50 g N9308234钒 1000 μg/g V 烃油 50 g N9308235钇 1000 μg/g Y 烃油 50 g N9308236钇 5000 μg/g Y 烃油 50 g N9308323锌 1000 μg/g Zn 烃油 50 g N9308237锆 1000 μg/g Zr 烃油 50 g N9308238

青蒿素标准品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