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田间气候观测仪

仪器信息网田间气候观测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田间气候观测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田间气候观测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田间气候观测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田间气候观测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田间气候观测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田间气候观测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田间气候观测仪相关的论坛

  • 当中国还在夜观天象的时候,欧洲发明了气候观测仪

    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始于远古,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能按照头天晚上的天象变化预测第二天的天气,曾出现了很多神人,比如诸葛亮,袁天罡等人。而且有很多著作,宋朝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概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走在气候观察的前面。然而进入仪器时代,中国就全方位落后了。真正运用仪器开始预测始于17世纪。1643年:在明朝灭亡的前一年,意大利人Evangeliste Torricelli 氏发明水银气压计。1648年:清朝8年,法国人Pascal 氏观测气压与高度变化。1810年:清朝乾隆年间,法国人Fortin 氏发明福丁式水银气压计。1847年:意大利人Vidie 氏发明空盒气压计。气象仪器经多年之研究与改进,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水银式气压计(Mercurial Barometer)、空盒或弹力式气压计(Aneroid or Elastic Barometer)、电阻式气压计(Resistance Barometer)、电容式气压计Capacitor's Barometer)及微压计(Micro Barograph)等。

  • 田间试验

    [size=16px][color=#333333]点击链接查看更多:[url]https://www.woyaoce.cn/service/info-40037.html[/url]服务背景[/color][/size][font=宋体][/font]德检肥料事业部,是青岛德检科技旗下一站式肥料技术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可靠的各类肥料产品检测、肥料产品登记、田间试验、企标编写等服务,覆盖行业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帮助境内外肥料相关企业更快赢得市场、政府青睐。[size=16px][color=#333333]检测内容[/color][/size]田间试验服务:借助于最新技术和设备我们能帮助您:确保您的肥料适应市场根据指导在相关地理和气候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确保您的肥料满足水平要求通过有效的田间试验示范,将农业化学品与未来大面积投入做比较。 我们可根据您的特定要求,种植多种农作物,并使用多种喷洒计划、化合物和混合物。我们能够开展各种快速、准确试验,为您提供以下服务:市场/销售支持试验产品比较试验序列比较定时比较种类示范田间示范中心多种病虫害交互影响灌溉、增强性条件可开展田间试验的农作物类别:蔬菜类:根菜类(薯芋类)、葱蒜类、绿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菜类、水生蔬菜类。如:胡萝卜、马铃薯、大白菜、黄瓜、茄子、豌豆等果树类:核果类、仁果类、浆果类、果类、坚果类、南亚热带和热带果树类。如:苹果、葡萄、核桃、荔枝、桃子等花卉类:观花类、观叶类、观果类、观茎类、观芽类。如:菊花、龟背竹、冬珊瑚、仙人掌等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气象观测站网

    气象观测站网  大气是个整体,要掌握大气变化的规律,就必须了解从地面到高空大气中尽可能多的情况。由于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地面覆盖的不同,各个地方各有自己的天气、气候特色。为了整体和当地的需要,监视天气、气候变化的气象台站遍布全球。无论天涯海角,到处都有气象人员在坚持工作,气象仪器在监视探测,夜以继日、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获取大量气象信息。  由气象观测所取得的数以亿计的气象数据,要为当前及今后全世界所公用,必须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因此从观测场址的选择、仪器的安装布置、仪器的性能型号、观测的手续、方法、观测的时间和时限、观测数值的精确程度,到计算、记录、统计、编发报的方法,都有国际上统一的规定。同时,为了及时的应用,大量信息又必须通过各种传送手段,迅速地集中到一定的机构。在这里经过编排、加工,生产出可供各方面使用的气象产品有组织地向外传送出去。

  • 【求助】生态定位观测的经验

    有哪位大侠做过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的,包括森林小气候、穿透雨、地表径流、总径流、渗透水。希望能分享一下经验,使用什么仪器,价格如何、如何进行,当然有些方案来参考一下是最好啦^_^帮助者将有积分馈赠!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 提到“地面气象观测”,人们一般会想到四四方方的气象观测场,洁白的百叶箱、温度计、风向标等,并把这些理解为地面的观测。不过这样理解并不全面,因为天上的云、大气中的声、光、电等天气现象,也都属于地面气象观测的范围。所以地面气象观测的定义应为:利用气象仪器和目力,对靠近地面的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测。 http://www.kepu.net.cn/gb/earth/weather/observe/images/obs001_pic.jpg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蒸发、日照、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在大气馆中我们会向气象爱好者介绍一些基本的观测项目。  地面气象观测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固定在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进行的,所以气象站的站址和观测场地的选择以及维护,仪器的安装是否正确,都对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有极大的影响。 一般说来,气象台站的地址应选在能代表其周围大部分地区天气、气候特点的地方,并且尽量避免小范围和局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不要选在山谷、洼地、陡坡、绝壁上。观测场要求四周平坦空旷并能代表周围的地形,观测场附近不应有任何物体。孤立、不高的个别障碍物离观测场的距离,至少要在障碍物高度的三倍以上;宽大、密集、成片的障碍物,距离要在障碍物高度的十倍以上。观测场周围十米范围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气象台站的房屋一般应建在观测场的北面。另外,一个气象台站建成之后,要长期稳定,不要轻易搬家,因为轻易搬家不仅会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影响使用,还会造成很大浪费。

  • 【求助】【已应助】田间持水量的测法

    大家好,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法除了威尔科克斯法,其方法是:将原状土样浸泡饱和后,置于风干土上,土样中的重力水在风干土吸力的作用下排出,经一段时间后测定土样的含水率值,即得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风干土需要一定时间,室外测定也不是很方便,请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阿[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40198]田间持水量[/url]

  • 太阳辐射观测站基准太阳辐射监测仪

    太阳辐射观测站基准太阳辐射监测仪

    太阳辐射观测站基准太阳辐射监测仪太阳辐射观测站使用温度补偿检测器技术,它特别适合于气象网络和1.66秒的响应时间降低(63%)符合太阳能应用的要求。防水插座安装的签名黄色信号电缆,可在一个范围内的长度,天生防水插头。整体水平提高到壳体的顶部,可被视为没有去除遮阳板重新设计的单元,其中也包括连接器。镀金触点的连接器可以很容易地交换和重新校准。在干燥筒螺杆易于拆卸和更换干燥剂填充包提供方便。[img=太阳辐射观测站,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50855440174_6281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辐射观测是地面观测业务中重要的观测项目之一,包括总辐射、发射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和净辐射,其中总辐射是辐射观测中基本的项目。太阳辐射观测站是一种应用于太阳辐射观测的短波太阳辐射观测站。它符合新的ISO和WMO标准的“一级”表技术指标。太阳辐射观测站是用来测量从180°视场,以W/m2为单位,入射在一个区域表面的太阳辐射通量,采取完全无源工作方式,利用一个热电偶传感器生成一个与辐射通量成正比的输出电压。由于使用了两个球型玻璃罩,减少了测量误差;特别是热偏差,所以传感器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太阳辐射观测站的使用十分简单,用户仅仅需要一个精确的毫伏量级的电压表来读取数据。要计算辐射等级,电压必须除以灵敏度,而灵敏度是一个每一台仪器都提供的常数。可以与大多数常用的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可以用于科学气象观测,建筑物理学,气候和太阳光采集试验。通常的应用是作为气象站的一个部分来测量户外的太阳辐射。[img=太阳辐射观测站,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50855590376_1581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气象五要素观测仪野外湿地应用

    气象五要素观测仪野外湿地应用

    气象五要素观测仪野外湿地应用气象五要素观测仪分布在各处的气象观测仪或气象站收集客户需要的各类测量数据,通过全网通数传终端将数据传送到中心监测分析系统,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各气象监测节点的实时气象监测数据。在气象中心可进行节点位置査看、实时数据显示、数据召测、历史数据/历史操作查询、时段统计、曲线分析、测点管理、登录管理等功能,同时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会以多种方式发出预报警信息,提示管理人员应对报警点予以重视或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气象五要素观测仪可定制多种气象参数,适用于环境监测大气测量。可提供多项联网或是不联网传感器,完全适用于室外工作,防雨雪,防干扰,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农业、校园、机场、医院、公园等多种环境。还可搭配GPRS主动上报功能,可将气象站采集到的数据主动上传到我们的云平台。云平台提供数据的记录、查询、导出、比较功能,发挥气象站更好的观测效益。[img=气象五要素观测仪,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8/202208170927269382_1205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需要使用很多观测仪器设备,这些设备都属于高集成的电子器件,受周围环境的影较大,若在观测场四周存在电磁场,极易使观测数据缺测,地温数据缺测的情况较多。另外,气象五要素观测仪周围的小气候环境及所在区域内湿度、温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发生变化也会造成观测数据缺测。仪器性能不佳也会引起新型气象五要素观测仪观测数据缺测。例如采集器供电电压异常;传感器和数据线之间的连接口出现松动;外部数据线使用年限较长开裂,这些均会造成观测数据缺测;网络故障使采集数据掉包引起的观测数据缺测。这些因仪器观测性能造成的观测数据缺测,隐蔽性较强,很难及时发现,需要人工逐一检查后确定。为了提升新型气象五要素观测仪观测数据质量,不断完善网络监测平台,同时还要做好监测管理工作。对气象要素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网络故障或数据异常,尽快使用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img=气象五要素观测仪,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8/202208170927472611_7786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气象台站

    星罗棋布的气象台站展开一张空白天气图,可以看到在以自然地理为背景的地图上,印有许多小圆圈,象点点繁星,分布于地球表面。这些小圆圈,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气象观测站点,全球约有一万多个,它们有统一的编号。这些站点一部分是天气站,一部分是气候站,事实上还有很大一部分站点在图上没表示出来,这些站也做类似的工作,统称为气象观测站,它们是监视天气的哨兵。我国气象系统目前有各类气象台站2610余个,其中气象站约2300个,气象台310个,遍及全国各县、市。另 外,军事、民航、农垦、林业、盐业等部门还各自拥有相当数量的气象台站,各类气象台站的共同任务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气象站是气象业务的基层单 位,其任务主要是进行气象观测、整理、积累各种气象资 料。在我国,根据当地需要和条件的可能,还要开展本地补 充天气预报。气象台是进行天气预报业务的专业机构,其任务是分析、研究气象资料,发布天气预报和警报,对气象站 进行技术指导。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都设有气象台,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因气象台的等级及所在地区 的经济状况而定。此外,还有为各类专业服务的气象台,如海洋气象台、盐业气象台、航空气象台等。

  • 气象学家如何利用气候模式 “算”出未来气候?

    吴统文熟练地在笔记本电脑中输入一长串指令,“啪”一声按下确认键。  几百米外的计算机机房内,一人多高的巨型计算机立即按照指令开始高速运算,计算从过去1000年到未来的气候演变趋势。这样的运算,最长的需要连续进行2个月。  吴统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主任、研究员,他计算气候变化趋势的帮手,除了耗资高达数亿元的巨型计算机,还有“气候模式”——一个由“很多很多数学方程组”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程序,是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为将于2014年出版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复杂程序  “气候模式”的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不过要复杂得多  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多少,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到6.4℃——这是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做出的预估。得出这一预测结论的,正是世界各国的气候模式,当时有24个模式参与,并提供了估算结果。IPCC提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证据,也是来自于计算机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  气象学家如何利用气候模式,“算”出未来气候?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吴统文说,“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编写很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的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气候模式要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你看,现在我们这儿有一个模式正在运算,目前已经连续算了11天了。”吴统文说。  关键词:继续升温  最新预测显示,未来全球升温趋势可能延续,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  最近几年,中国加大气候模式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模式的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在国家气候中心,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气候模式于2005年就投入气候预测业务应用。  我国国家气候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单位的数个模式,准备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国家气候中心对未来全球气候的预测结果,已经于今年4月提交到世界气象组织公开的网络平台,参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比较计划。除中国的模式之外,其余参与比较的模式都来自发达国家。  “这个计划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等情况。”吴统文介绍。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吴统文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可能延续,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是中国参与撰写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笔之一。他告诉记者,从最新的科学数据来看,气候变暖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不利的,挑战是严峻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很可能将强化气候变暖的科学事实,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可能会有极大推动作用。  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对计算机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不确定性  气候模式具有较高可信度,但其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看来,模式算出来的结果,还是比较可信的。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 丁一汇说。  丁一汇表示,气候模式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构建模式的基础是一套描述地球系统特征的物理定律和数学方程组,它们是被证明和公认的,包括经典的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等。  第二,气候模式能够“重现”或“复制”过去气候的特征。1850年后有仪器观测时期气候变化的许多特征,模式都能够重现出来。模式可以很好的模拟过去100年的全球温度变化,甚至可以模拟出每一次火山爆发造成的随后1—2年的短期气候变冷。  第三,IPCC1990年发布第一次评估报告以来,20年过去了,已有条件去检验数次气候模式预测的结果。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的比较显示,过去20年模式预测的全球温度变化与其后的观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模式预测结果的信心。  吴统文认为,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吴统文强调,“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极端天气(延伸阅读)  据世界气象组织今年11月发布的2011年全球气候报告,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11年全球多处地方发生了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其中主要包括欧洲春季大旱,非洲东部“旱涝急转”,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暴雨洪涝灾害,巴西出现洪水和泥石流灾害。  气象专家预计,未来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我们可能会更加频繁地遭遇“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  主要原因在于: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蒸发蒸腾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从而加大水循环的强度;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增加大气的持水能力,也就是说,大气中可容纳的水分更多了,降水强度会因此加强;气候变暖也将继续改变地球的热量平衡,导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

  • 免维护气象观测系统规格型号

    免维护气象观测系统规格型号

    免维护气象观测系统规格型号气象观测系统可以实时探测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紫外线、辐射等气象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观测气象数据。以下是气象观测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基本配置、观测的主要地面气象要素和技术特点。[img=气象观测系统,500,5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3/202203310906248443_5631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随着气象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观测系统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型气象台站和各种气象科研场景。气象观测系统通过气象观测,为天气预报、气象观测、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气象观测项目的不同,气象观测可分为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和专业气象观测三类。气象观测系统对地面气象的观测比人工观测所获取的气象数据更加便捷,气象要素观测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有所提高,减轻了气象测报的工作量,更好得反映出大气近地面层的真实状况。[img=气象观测系统,500,5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3/202203310905204949_2091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观测系统的各项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空气中的灰尘覆盖,从面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气象观测系统室内外各项仪器必须定期清洁。如清除温湿度表的外表灰尘,清洁温湿度感应器的头部保护滤膜,防比灰尘堵塞金属网孔,清除蒸发传感器金属网上的水垢和赃物,用湿布擦洗百叶箱,一星期更换一次湿球纱布,擦拭室内外计算机、户外显示器、自动采集器等设备以确保气象观测系统观测的准确度。气象观测系统的各项感应器,各种电缆设于观测场的室内外,观测场的环境变化会自接影响仪器的灵敏性,所以要注意维护自动观测站场地的环境。

  • 专家解读丨《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相关专家对《行动方案》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b]一、山东省的气候变化特征[/b]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山东省1961至2020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0年,高于全国0.26℃/10年和全球0.15℃/1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尤其自1990年以来增温显著,2011-2020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随着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近20年,山东省高温日数增加48%,暴雨日数增加9%。2007年济南“7.18”暴雨、2014—2017年半岛地区持续干旱、2018年“温比亚”台风等均造成严重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山东省平均气温仍将以[color=#0c0c0c]0.3[/color][color=#0c0c0c]℃[/color][color=#0c0c0c]/10[/color][color=#0c0c0c]年的速率上升,[/color]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台风北上影响山东省的概率明显加大。据统计,2009-2022年,山东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color=#0c0c0c]年为146.7亿元。同时,气候变化已对我省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等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农业、健康、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人居环境等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color][b]二、应对气候变化举措[/b]适应和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减缓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当前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color=#0c0c0c],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color],助力美丽山东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十大重点行动,涉及气象、自然生态、水资源、农业、城市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敏感二三产业、健康与公共卫生、国土空间、重点区域等十个方面。(一)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行动。完善多圈层多领域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水平。提升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二)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增强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加强水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四)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农业生产格局。强化农业应变减灾能力。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五)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六)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气候风险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突破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关键适应技术。(七)敏感二三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高能源行业气候韧性。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加强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八)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健康风险评估预警。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九)国土空间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国土空间布局引领。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强化国土空间协同适应。(十)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协同提高城市群和都市圈气候适应能力。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东段高质量发展与气候适应能力。持续提升沿海地区气候安全保障能力。[b]三、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b]依据上述重点行动,《方案》分别提出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行动目标。到2025年的目标是,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基本确立。适应气候变化的风险预测预警等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通过有效开展自然资源、水资源、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沿海、沿黄等重点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带动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实现天地空全覆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通过开展气候变化风险预警,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进一步提升,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阶段性进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取得显著进展。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先进适应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全社会开始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将在2025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明显增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干旱、暴雨、风暴潮等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 【转帖】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

    气候变暖,二氧化碳不是罪魁祸首  近几十年来,地球气候出现了反常现象。夏天,气温普遍增高,有不少地区曾多次出现 四十摄氏度 以上的高温天气;冬天,连续二十余年出现了暖冬。全球平均气温有所升高。高寒地区冰川消退,南北极广大地域冰山瓦解,冰川消融。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卫星最新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8年5年时间,格陵兰岛、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南极洲融化的冰川,已超过二万亿吨。又据参政消息 2009年3月15日报道,到2050年—2100年,北冰洋等将不再结冰了。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冰川时期将全部结束。这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带来巨大影响和严重威胁。  对此,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媒体、科学界人士以及不少国家元首等,纷纷对气候变暖给予关注和重视。他们普遍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是人类无节制的排放二氧化碳,使地球大气形成温室效应造成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高和集聚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形成温室效应。如,在封闭的温室内、在煤矿井下的回采区、在通风不畅的掘进巷道、峒室,尤其是下山巷道内,极易形成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积聚,能使该区域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但在我们生存的有80公里 厚的地表大气层内,空气在时刻不停的流动着,二氧化碳积聚的条件很难形成。而且这种气体极易溶于水,大气中有相当的湿度,还时常有雨雪降落,被溶于水之后形成碳酸,落在地表或江河湖中;再且,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植被、农作物和森林,它们都能吸收地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而进行正常的生存和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上小学时,就知道空气成分组成中二氧化碳含量仅占大气成分的0.1%。五十年后,在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中,我经常对煤矿井下有害气体进行检查鉴定,同时,也经常对矿山周边的山林、河谷、农村的空气进行测量。有时外出检查、参观,也对一些大型厂矿如炼焦厂、化肥厂以及一些空气污染的城市,都进行过二氧化碳含量进行测量,发现该区域的二氧化碳含量均接近零,最高在0.1%左右。这怎能说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呢?  然而,人们无节制的消耗能源,确实会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同时,在煤炭生产和燃烧过程中,产出的矸石、废水、废渣等都将严重污染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为了全人类的安全,健康和发展,全世界各国进行节能减排工程的做法,我举双手赞成。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气候变暖是地球极轴由北向南转动形成气候变化的一个阶段  气候变暖这一现象,早在1980年前,就引起了我的关注。对于地球变暖的原因,集世界各家之言,有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之论;太阳活动剧烈,辐射增强之说;也有的是地震海啸影响形成;还有地球极轴摇动造成等等。各种学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和地球地质史上曾出现过的重大异常事件、新的发现等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这些变暖的理由就显得偏颇和无力了。众所周知,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冰川时期。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内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化石树林,以及马、犀牛、鳄和狐等动物化石。这证明了在0.4~0.65亿年前,这个地方具有热带气候环境。瑞典的一名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发现冰川开裂后,冰下曾有热带楼房建筑,这也表明了大约在0.65亿年前,这里是热带气候。这些发现表明了大约在6500万年前,南北极极点和广大南北极地域经历了地球的热带、温带,然后慢慢的转入了寒冷的冰川时期。  综合上述现象和地球一些未解之谜,我认为:地球绕太阳运行,能形成地球上季节变化;地球绕极轴东西转动,能形成昼夜变化;如果地球极轴由北向南在天空中沿着同一个面转动一周,又回到原来位置,则地球表面各个地区都要经过寒带—温带—热带—温带—寒带,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气候变化过程。今天的气候变暖,正是地球南北极点和广大的南北极地域即将结束冰川时期,进入温带地区的一个转变时期。原因是极轴点通过极轴沿着一个固定面转动时,该点的纬度就降低。由于地球绕极轴东西自转的关系,南北极点和该地域的纬度都会相应降低,则太阳光照时间和辐射强度就逐步增强,促使南北极方向广大冰川地域就会逐渐消融和退缩。  为了验证地球这种北南转动的现象,在1980年我曾做了一个仪器进行观察。做一个两头敞口的木箱,一头开口处钉上薄铁皮,中间剪开一个10厘米 的窄缝,以便阳光射入。另一开口处安装带有刻度的玻璃,用来观察太阳射入光线的上下位移。将这个仪器放在室外固定位置,在每年的太阳回归日进行观察,如果光线上移,就说明地球极点纬度有所降低,也就说明地球极轴由北向南缓慢转动。  由于地球的这种转动极其缓慢,观察时间的仪器灵敏度不高(实验中使用钟表计时),再加上观测日,本人外出未归,所以历时六年的观测效果并不明显。但我相信,仪器位置固定,使用精确的测时钟表和固定时间并坚持长时间的观测,一定会观测到光线的移动,进而证明地球极轴的转动现象。     地球极轴由北向南转动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极轴由北向南转动呢?这主要是地球在形成之后,不断受到大大小小的星体和陨石的撞击而形成。  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形成之后,绕太阳运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各大行星之间的广阔空间还存在着不计其数的星体和陨石也在运行着。它们以各自的运行轨道和速度,有的绕日运行,有的被邻近行星所收编,形成该行星的卫星或天体,与行星一起绕日运行。  在太阳系形成的50多亿年里,形成了八大行星。在历史的长河中,行星的重量都在逐渐的增加。从卫星发回的照片可以看到在行星的表面上布有大量陨坑就可以证明。  行星增重的过程,也就是吸引力逐步增强的过程。在某行星所属空间,无论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如慧星等,还是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类天体或陨石,它们在天空中受各大星体的引力作用下,运行速度会缓慢降低。为平衡引力作用,它们和所属行星距离也在逐渐缩小。当这些天体和陨石速度降到所产生的离心力大大小于行星吸收力之后,这个星体或陨石,就被该行星所捕捉,就会向该行星撞去。从目前星球探索收回的照片看,水星、金星、火星、月球等表面都存在大量的陨石坑。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几十亿年来,大大小小的天体砸向地球的陨石坑无法查清。从目前已发现的大陨石坑就有90余个,最有名的是英国亚利条那州魔鬼峡谷的陨石坑。该陨石坑深度为180米,直径1265米。年代较早的如南非弗雷德福特坑,直径41.8公里,大约形成于20亿年前。年代很晚的如1947年形成的西伯利亚锡霍特阿林坑,直径20公里。  这些大大小小的天体或陨石在砸向地球时,由于运动速度和方向不一致,撞击地球所产生的作用力不同。一般来讲,像月球一样绕地球运行的小星体和陨石,在被地球捕捉后,一定会撞向地球地轴的东西两侧。而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如彗星等,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当它在运行过程中接近地球时,如果地球吸引力大于它在其轨道上运行的离心力,就有被捕获的可能。这时,它撞击地球的作用力将呈南北方向。  将砸向地球东西两侧的撞击作用力分解为沿地心方向和撞击点的切线方向。地心方向的重力只能促使地球产生位移的趋势,而切线方向力可使地球东西运转速度受到些许影响。撞击地球的天体和陨石的作用力呈南北方向时,可分解为地心作用力和呈南北向的切向力。正是这个呈南北方向的切向力,会是地球极轴产生北南转动的趋势。地球形成约50亿年里,谁也无法说清有多少次,有多大的天体砸向地球,但是它们所产生的较大南北方向切向力,就是造成地球极轴北南转动的原因,也就是出现周期性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聚力攻坚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自主可控,观测精密——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青年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为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紧紧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统筹规划,面向气象高质量发展对温室气体站网建设、能力提升和质量加强的业务服务要求,针对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为精确评估我国减排成效并“摸清家底”,在精密观测和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创新团队由来自青海、浙江、广东、黑龙江等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的20名青年组成。汇集了各单位的业务专业知识以及来自科研、高校、企业等优势资源,致力于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发展。该团队从我国温室气体观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包括由于观测装备国产化不足限制大规模开展、二氧化碳/甲烷缺乏国家计量基准、观测主要在近地面垂直观测资料缺乏、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设立了四个方面共计12项任务,努力推动装备自主、计量可控、观测立体、数据可靠、服务有效。这些任务旨在解决现有观测体系存在的瓶颈,推动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创新团队依托于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对温室气体基础设施和数据产品的要求,建立了高精度温室气体装备测试平台、运行监控和数据质控平台、标气管理和标准平台等业务信息化平台,为团队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了观测装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该团队在温室气体观测的立体化方法和技术上重点着力。为了弥补垂直观测资料相对较少这一不足,创新团队利用高山观测站和气象探空等平台,开展了大规模的垂直观测。以此成功获取了不同高度上的温室气体浓度和变化趋势数据,为气候模型和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观测装备的需求,该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在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噪声降低技术取得新进展。针对国产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艾伦方差所示低频噪声较大的问题,使用多手段降低衰荡时间不确定度。采用三角环形腔极大提升有效光程,进而提升整体精度;通过抑制高阶模引入的拍频噪声,利用稳频技术压窄激光线宽等方法降低背景噪声,提升信噪比,降低探测不确定度。目前,已在两个大气本底站国产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开展观测试验。该团队完成了低干扰进气除水系统的集成、测试和应用示范。结合大气本底站业务运行和维修维护经验,采用低露点无尘压缩气源、无损渗透除湿干燥管、集成组装式电磁阀组、定制低泄率无油隔膜泵、小型化气体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等多项新技术、新装置,优化了气路结构设计,形成集成紧凑的预处理系统。目前,已在浙江省多个温室气体观测站开展应用示范。此外,该团队还完成基于小型无人机的园区观测试验预研工作。10月,在上海东滩湿地公园完成两个航次500米以下的温室气体垂直廓线研究,获得初步的甲烷浓度廓线。针对超级排放源园区,确定大致羽流分布和羽流横截面浓度分布,制定观测实验方法。该团队非常注重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在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的发展,还为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align=right][/align]

  • 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基准辐射测量

    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基准辐射测量

    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基准辐射测量一般简单的太阳辐射传感器由于观测视野的限制,无法进行全向观测,而太阳的运行位置是在时刻不停地变化的。为了使太阳辐射传感器,尤其是在测量直接辐射(DNI)时,能够准确始终垂直于太阳,保证测量的准确性,绿光新能源推出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可用于光伏/光热发电、大气化学成分研究等领域需要用的准确的测光数据,是构建一座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光伏电站光功率预测的重要工具助手。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是目前市场上高准确性和高可靠性的一款高精度自动太阳辐射测量仪器。是太阳能和气象应用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太阳辐射测量仪器,其性能可靠,符合全球基准辐射测量网络(BSRN)级别。采用高精度蜗轮蜗杆传动系统,具有主动跟踪和被动跟踪相结合的方式,安装和操作比其他许多太阳辐射仪器都要方便。适合在重负载以及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使用。它不需额外的计算机支持,并且可通过GPS自动进行时间和位置修正。[img=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250912569137_1263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配置水平安装盘、倾角安装盘、可调天顶角支架(用于安装直接辐射传感器)和遮光机构等附件,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太阳辐射监测站点,最多可同时安装直接辐射,倾角总辐射各一台;天顶可安装散辐射,总辐射共3台或总辐射2台、云量仪1台等,总共5台辐射传感器;也可以增扩到2台直接辐射和1台镜面反射太阳光装置,用于测量电池板的洁净系数。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应用领域1.光伏电站光功率预测2.光伏/光热发电太阳辐射资源监测3.海洋气象光学资源监测4.高精度太阳辐射研究5.大气化学成分研究[img=太阳辐射综合观测系统,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250913237766_8811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分享】河南首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在平顶山试点

    经过前期的选址、土壤水分常数的测定等充足的准备工作,10月12~15日,由河南省气象局和市气象局共同筹建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相继在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西滍村及各县(市)进行最后的仪器安装、调试。至此,该市7家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全部完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落后的人工土壤水分观测工作,标志着平顶山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服务全市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该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较大,加之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干旱发生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多年来,气象部门始终把对为农业生产服务放在气象服务的第一位,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观天测雨,趋利避害,为我市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土壤水分观测是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土壤水分的监测,就是通过连续的、定点的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掌握土壤墒情的动态变化,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第一手实况资料。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在土壤水分观测设施和技术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的人工操作状态,这不仅不能适应目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为此,由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共同研究开发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经过前期的实验研究,目前已进入面对全国进行推广、安装阶段。根据中国气象局部署,河南省作为全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建设试点省,要率先安装并投入业务化运行;平顶山市是先期试点单位之一。  这次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建设,由中国气象局投资,河南省气象局和平顶山市气象局共同承建。首期分别在新华区、鲁山县、舞钢市等县(市、区)建立7个监测站,总投资约65万元。今后根据服务需求,还将逐渐增加观测点密度,扩大观测区域覆盖面,以便全面掌握全市各地土壤水分含量情况及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 一根豆角被"喂"11种药 从田间到餐桌一路"绿灯"

    一根豆角被"喂"11种药 从田间到餐桌一路"绿灯" 这11种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等3大类11种农药。其中,杀虫剂有7种,如点阵氟氯氰菊酯、功卡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菌剂有3种,如田园农 博士毒氟磷、中保克毒宝吗啉胍等;杀螨剂有1种,如哒螨灵。 为什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要喷洒这么多药品,为什么所有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没有监管部门,没有农产品残留检测。看到这些,你面对餐桌上所谓的绿色蔬菜,你还象往常一样大口大口咽下去吗。

  • 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环境观测站

    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环境观测站

    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区域环境观测站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探测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紫外线、辐射等气象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观测气象数据。下面介绍下气象自动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基本配置、观测的主要地面气象要素和技术特点。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具有对不同区域气候的观测功能。气象站的基本构造包括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气象站主机、控制台、专业气象数据采集软件组成。气象自动监测系统通过不同的传感器采集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网络统传输到气象服务器上,再经气象采集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观测的实时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通过专业气象软件传出,并在气象站主机上自观显示各项气象要素值,不同气象自动监测系统点所观测的气象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环境监测、风力发电、气象监测、桥梁隧道、航海船舶、航空机场等领域,无需现场维护何校准。超声波探头顶盖隐藏式设计,避免雨雪干扰,避免探头突出而影响风速。 ASA材质耐腐蚀性强,适合野外环境。一体式设计磨损小、使用寿命长、响应速度快。[img=气象自动监测系统,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90906375353_2689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按照气象WMO组织气象观测标准,研究而开发生产的多要素自动观测站。可监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土壤温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具有自动记录、超限报警和数据通讯等功能。自动观测站由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记录仪,气象环境监测软件三部分组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旅游、科研、气象等城市环境监测和其它专业领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功能特点:1、低功耗采集器:静态功耗小于50uA2、GPRS联网、支持扩展RJ45联网3、支持扩展传感器远传,30km以内lora透传,30km以外物联网卡传输4、支持LED屏显示z大兼容32768px5、支持扩展安卓屏显示、存储、扩展安卓屏支持2G数据存储、U盘数据导出6、支持modbus485传感器扩展7、太阳能充电管理MPPT自动功率点跟踪8、可选配2000mah-24Ah蓄电池9、配套物联网数据展示、存储、分析平台[img=气象自动监测系统,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90907023512_4838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ICP光谱观察方式比较:垂直观测、水平观测、双向观测

    在ICP光谱仪炬管组件中产生的ICP光源,其观察方式有3种,分别是:垂直观测(Radial)、水平观测(Axial)和双向观测(DUO),下面介绍他们的区别:ICP光谱仪垂直观测:又称为垂直观测或者测试观察,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谱仪炬管,“火焰”气流方向与采光光路方向垂直;从光谱仪能够接收整个分析区的所有信号。  对不同的元素不用进行炬管调节,是分析测试的常用观察方式。具有更小的基体效应和干扰,特别是对有机样品;对复杂基体也有好的检出限。可以测定任何基体的溶液,如高盐分样品测定、复杂样品的分析、有机物而积炭相对不严重的分析。较低的氩气消耗量。侧向观测方式的炬管是垂直炬,热量和分析废气自然向上进入排气系统。ICP光谱仪垂直观测示意图ICP光谱仪水平观测:又称为轴向观察或端视观测,是采用水平放置的ICP光谱仪炬管,“火焰”气流方向与采光光路方向呈水平重合;可使整个火焰个个部分的光都全部通过狭缝。  水平观测方式的优点是:由于整个“火焰”各个部分的光都可以被采集导致灵敏度高,对简单样品有较好的检出限;其缺点:基体效应和电离干扰大,线性范围小,炬管溶液积炭和积盐而沾污,需要及时清洗和维护,RF功率设置不能一般不超过1350W;使用于光谱仪水质分析中。ICP光谱仪水平观测示意图总体而言,ICP垂直观测检测的只是最佳分析区给出的发射信号,其特点就是干扰信号少,但分析元素的发射强度不如水平观测的效果好;水平观测检测的是整个分析通道的发射信号,其特点是分析元素的发射强度大,但缺点是干扰信号比较大。双向观测:  传统双向观测是在水平观测ICP光源的基础上,增加一套侧向采光光路,实现垂直/水平双向观测,即在炬管垂直观测的方向依次放置3块反射镜,当要使用垂直观测的时候,就通过3块反射镜把炬管垂直方向上的光反射到原光路中,并通过旋转原光路的第一块反射镜,使垂直方向来的光与原水平方向来的光在整个光路中重合。该观测方式的切换反射镜由计算机控制,该方式融合了轴向、径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增强了测定复杂样品的能力。改观测方式可实现以下3中方式的测量:  ①全部元素谱线水平测量。  ②全部元素谱线垂直测量。  ③部分元素谱线水平测量,部分元素谱线垂直测量。  双向观测能有效解决水平观测中存在的电子干扰,进一步扩宽线性范围。但是该观测方式需要不断地切换反射镜,可能导致仪器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径向观测的需要,炬管侧面必须开口,导致炬管的寿命大大降低,同时也改变了炬焰的形状。炬管开口处必须严格与光路对准,要不然炬管壁容易积累盐,会使检测结果严重错误;同时如果在开口出现积盐同样也会导致仪器检测结构存在严重的错误,必须注意清洗。而且增加了曝光次数,降低了分析速度,增加了分析消耗。ICP光谱仪双向观测示意图  在有上述考虑之后,需要改变传统,尤其是改变光路使其简单,几家都推出了双向观测技术。安捷伦的双向观测  首先是安捷伦的5100,它采用ZL的智能光谱组合技术 (DSC),以及全新的仪器设计理念,推出区别于传统的、极具创新的、全新概念的双向观测 5100 SVDV ICP-OES,可实现同步的水平和垂直双向观测分析。安捷伦5100同步垂直双向观测技术的设计原理  传统的双向观测 ICP-OES 需要人为定义测量 元素、分析波长及观测模式,无法完成同 步的双向观测分析。 某些系统甚至采用多狭缝模式,分别应对不同波段、不同观测方式以及不同灵敏度样品的分析要求,极大地降低了样品分析通量和测量效率。5100 SVDV ICP-OES 凭借独特的智能光谱组合技术 (DSC) 一次测量完成水平和垂直信号的同步采集读取,实现高速高效的样品分析,确保复杂基质样品的分析准确度斯派克的双向观测  斯派克公司也推出了双向观测技术  首先,斯派克专门开发了不需经过很多的光路反射、折射,而是采用了无需反射镜的MultiView 等离子体接口,让等离子体切换方向,真正实现直接观测。比如在贵金属分析中,贵金属作为基体元素,其含量90%多,其他微量元素含量极低;而对于贵金属冶炼厂家,矿样中贵金属则变成了微量元素,伴生元素很多;那么采用这种观测方式可以兼顾高含量元素的分析,也可以兼顾低含量元素的分析,同时还能满足复杂基体的分析。MultiView 的切换示意图  此外,斯派克的产品还采用垂直同步双观测(DSOI)技术,一种全新的等离子体视图设计方法,采用垂直等离子体炬,通过新的直接径向视图技术进行观察。两个光学接口捕获从等离子体两侧发射的光,仅使用一个额外的反射,以增加灵敏度和消除困扰新的垂直火炬双视图模型的问题。因此,垂直同步双观测(DSOI)提供了传统径向系统的两倍灵敏度,但是避免了垂直双视图模型的复杂性、缺点和成本。垂直同步双观测(DSOI)示意图  采用同步双向观测应用于斯派克的多款ICP光谱上,包括ACRO,SPECTROGREEN等。  除了观测方面,斯派克的ICP光谱整体采用的光学器件少,包括其不用中阶梯光栅,而用帕邢—龙格结构。优点包括:首先在很宽的光谱范围内分辨率是一个恒定的常数,因此能轻松区分谱线富集区域内相邻谱线,最大限度减少光谱干扰。而中阶梯光栅正相反,只是在200nm处有最好的分辨率,而到了300nm或400nm处分辨率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其次是线性范围宽,例如在做固体金属分析时,几乎所有光谱仪器都是采用的帕邢—龙格结构,因为一个固体样品里既有主量元素也有微量元素,高低含量元素都要兼顾到。帕邢—龙格结构线性范围很宽。第三点,帕邢—龙格结构系统采用的光学器件最少,只有反射镜和光栅,由于光路设计越简单,光量损失就越少,仪器灵敏度越高。帕邢—龙格结构的缺点是:仪器体积大。

  • ICP光谱仪之双向观测

    在光谱仪炬管组件中产生的ICP光源,其观察方式有3种,分别是:垂直观察(Radial)、水平观察(Axial)和双向观察(DUO)。  双向观测:双向观测是在水平观测ICP光源的基础,增加一套侧向采光光路,实现垂直/水平双向观测,即在炬管垂直观测的方向依次放置3块反射镜,当要使用垂直观测的时候,就通过3块反射镜把炬管垂直方向上的光反射到原光路中,并通过旋转原光路的第一块反射镜,使垂直方向来的光与原水平方向来的光在整个光路中重合。该观测方式的切换反射镜由计算机控制,该方式融合了轴向、径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增强了测定复杂样品的能力。改观测方式可实现以下3中方式的测量:  ①全部元素谱线水平测量。  ②全部元素谱线垂直测量。  ③部分元素谱线水平测量,部分元素谱线垂直测量。  双向观测能有效解决水平观测中存在的电子干扰,进一步扩宽线性范围。但是该观测方式需要不断地切换反射镜,可 能导致仪器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径向观测的需要,炬管侧面必须开口,导致炬管的寿命大大降低,同时也改变了炬焰的形状。炬管开口处必须严格与光路对准,要不然炬管壁容易积累盐,会使检测结果严重错误 同时如果在开口出现积盐同样也会导致仪器检测结构存在严重的错误,必须注意清洗。而且增加了曝光次数,降低了分析速度,增加了分析消耗。

  • 气相色谱法观测本底大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

    周凌NFDA1  汤 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张晓春 季 军 王志邦(青海省气象局,西宁 810001)Douglas Worthy Michele Ernst Neil Trivett(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ervice, Toronto, CANADA)摘要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网(WMO/GAW)开展全球温室气体监测的要求,建立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GC)法甲烷和二氧化碳(CH4/CO2) 连续观测系统.概述了该系统在加拿大大气环境局(AES)5个月的组装调试,以及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CGAWBO)一年多时间里的业务运行和标定情况.组装调试和运行标定,与红外吸收(NDIR)法、气瓶采样-实验室分析(FLASK)法数据,以及与国内外其它台站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线性、灵敏度、精度和准确度,其设计完全符合WMO全球大气本底测量的要求,具有高自动化的操作性能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所获我国大陆上空本底大气中CH4和CO2的浓度资料具有国际可比性,观测结果反映了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大气CH4和CO2的本底变化特征.关键词 甲烷;二氧化碳;[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大气本底.1 引言  近百年来,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及其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人类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对主要温室气体——CH4和CO2本底浓度的监测就显得十分重要[1]. 科学家们自60年代起开始了对主要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的连续监测和研究,并相继在全球的不同经纬度地区建立起主要温室气体的本底监测站网,但这些台站大多建立在岛屿及海岸,导致内陆大气本底观测资料的稀少.1989年起,中国气象局与WMO及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合作,在我国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瓦里关山顶 (海拔3816m,纬度36°17′N,经度100°54′E)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内陆高原型的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CGAWBO(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台).在进行温室气体/大气臭氧/降水及气溶胶化学/太阳辐射和气象观测的所有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中,它的海拔最高,具有开展大气本底监测较为理想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严格的国际检验比对技术基础上,使用先进技术设备建立起较为系统完整的大气本底监测体系,填补了WMO/GAW监测网在欧亚大陆腹地的重要地域空白[2,3].采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大气本底基准监测技术的GC-CH4/CO2连续观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监测项目,这种高度定型的装配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GC系统是在1981年发展起来的,它对CH4的测量精度是目前实际应用的连续观测方法中最好的,对CO2的测量精度已经接近通常用于CO2测量的红外吸收技术(NDIR)的精度水平,据报道,这种GC系统还成功地应用于对大气中微量气体如氧化亚氮和氟里昂的监测[4—7].瓦里关本底台的GC系统由AES根据中加双边大气科学合作协议援助提供,中方业务 人员在AES接受培训,并对系统进行了组装调试;1994年7月系统运抵瓦里关山观测基地,由中加双方的专家共同完成安装,对瓦里关山大气中的CH4和CO2浓度进行连续测量,开始系统的业务运行.  2 仪器系统及测量方法  该系统主要包括:装配有FID和HP19205A镍催化剂管的HP5890(Ⅱ)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HP3396Ⅱ型积分仪及HP样品/外部事件控制器 (S/ECM);带有HP82169C HP-IL/HP-IB接口的HP9122C型磁盘驱动器;用HP19238E阀加热器保持恒温的4路选择阀和6口进样阀;保存于高压铝瓶和钢瓶内的两个标准气、高纯氮气、高纯氢气;合成空气发生器.图1是系统工作流程的示意图.图1 工作流程示意图

  • 【求助】双向观测问题

    请问双向观测是不是既可以垂直观测有可以水平观测,如果是的那在仪器软件里面是不是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垂直观测和水平观测。顺便问一下,垂直观测和水平观测是不是就是指竞相观测和轴向观测,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问题有点多,就当给俺扫盲吧,哈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