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恒载荷测试系统

仪器信息网恒载荷测试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恒载荷测试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恒载荷测试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恒载荷测试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恒载荷测试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恒载荷测试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恒载荷测试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恒载荷测试系统相关的资讯

  • 小载荷疲劳测试,那都不是事儿~
    疲劳性能作为材料的一项基本性能指标,在日常的测试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有一些材料:如生物材料、电子元器件等,所用到的载荷较小,因此对试验设备配置的要求也更高。您是否还在苦苦找寻如何进行小载荷疲劳测试的配置?您是否还在担心小载荷疲劳测试结果不稳定且易受影响?别慌!英斯特朗给你支招!一般来说,低于10N的测试我们称之为小载荷测试。此类测试中有各种因素影响测试结果,如试样的制备、夹持和测量误差都有可能会导致测试结果的显著差异。英斯特朗Eletropuls动静态万能试验机结合专利的Dynacell动态载荷传感器以及基于刚度的调谐方式可实现精确的小载荷疲劳测试。另外,可配置高低温环境箱、水浴槽和非接触式视频引伸计等进行试样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材料力学性能。那么英斯特朗Eletropuls动静态万能试验机到底可以做哪些小载荷疲劳测试呢?让我们一起来一睹为快!英斯特朗小载荷测试应用案例1软组织测试一般而言,软组织材料如水凝胶、硅胶、树脂等,测试力值相对较低,因此,测试设备的配置和测试方法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Instron电子动静态万能试验机E1000非常适用于对软组织材料的循环或疲劳测试。在此类测试中,E1000将会配合小载荷传感器如250N Dynacell载荷传感器、100N、50N或10N静态载荷传感器用于更精确的载荷测试。以下为使用E1000配合250N Dyancell载荷传感器及水浴箱进行的水凝胶的动态拉伸测试,测试条件为载荷1±0.5N,2Hz。此测试优势在于应用250N Dynacell载荷传感器消除惯性力,并使用高级幅度控制方式确保载荷峰值。同时如需要消除测试过程中的外部噪音,可在软件中设置过滤消除噪音功能,确保得到您想要的测试数据。2金属薄片测试此测试是根据标准ASTM B593对电子元器件如电路板上、插座上的铜合金材料进行弯曲疲劳性能进行验证,确认其疲劳寿命。ASTM B593在该测试中,由于加载链运动会产生惯性力,使用Instron专利Dynacell载荷传感器可以减轻这种影响。由于惯性力和加载链共振问题,在任何试验机上实现对柔性样品的纯载荷控制历来都具有挑战性。ElectroPuls基于刚度的调谐考虑了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实现柔性样品的载荷控制测试。3该测试是对一种较小较薄的电子元器件材料进行循环测试。
  • “高精度衡器载荷测量仪开发和应用”通过验收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日,由福建省计量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 span class=" hrefStyle" 仪器 /span 设备开发专项“高精度衡器载荷测量仪开发和应用”项目以高分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综合验收,这是全国质检系统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中首个完成结题验收的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img title=" 149299750180709038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f526cdb-5f1e-4039-b6bb-1a064c67e69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验收会由科技部评估中心主持,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验收汇报、审阅相关资料、考察实验现场,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对提升我国大型衡器的整体质量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同时建议该项目加快工程化和产业化进程,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推广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该项目是国际计量领域的一个重大技术创新,研制出的高精度衡器载荷测量仪,具备体积小、重量轻、运输方便、自动化水平高等优点,可实现等同砝码检定大型衡器。该成果的应用意义重大,不仅从根本上解决计量技术机构检定大型衡器难的问题,而且有效助力衡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力促进衡器检测技术、制造技术及产品质量的提升。 /p
  • 祝贺长春机械院慢拉伸预裂纹(恒载荷)应力腐蚀试验机组在中船重工725所得到成功应用
    截止2013年12月17日,长春机械院慢拉伸应力腐蚀试验机组在中船重工725所得到了成功应用,725所成功获得第一批舰船材料应力腐蚀试验对比数据,该数据复合科研预期。慢拉伸预裂纹(恒载荷)应力腐蚀试验机主要用在检测、研究金属材料在极慢的拉应力和腐蚀介质环境双重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还可以用于模拟受恒拉伸力零件在腐蚀环境中的抗腐蚀情况,进行恒载荷预裂纹应力腐蚀试验,检测、研究金属材料在恒拉伸应力和腐蚀介质环境双重作用下的破坏性能。该试验机主机加载机架采用TPHS式双立柱框架组合结构,传动平稳、反应灵敏,速度范围极宽,既能实现以极慢的拉伸速度对试样加载,又具有较快的速度,便于调整试验空间装夹试样。整机采用高精度电子测量,机电伺服加载、数字控制器及计算机控制,具有技术先进、精度高、性能可靠,长时稳定等特点。该试验机配用我院独有的筒形腐蚀容器设计,容器可加热水浴,容器内腐蚀介质温度可控,试验时试样贯穿筒形腐蚀容器,试验操作方便、数据精确。中船重工725所是我国专业从事舰船材料研制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军工研究所,拥有船体结构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特种材料、焊接工艺、自然环境试验等多个重点研究领域,是我国舰船装备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长春机械院与中船重工725所开展的战略合作,已经结出硕果,这必将推动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希望长春机械院还要加强院所合作,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新型的海洋大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关注:【长春机械院】微信号:cimachtest
  • C919通过试验机极限载荷试验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昨天下午,C919大型客机项目双喜临门——C919-102架机顺利完成首次空中远距离转场飞行,静力试验机通过2.5g机动平衡工况极限载荷静力试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4时57分,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历经1小时46分的飞行,于16时43分平稳降落在山东东营胜利机场,顺利完成首次空中远距离转场飞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 C919-102架机的顺利转场,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开启C919大型客机多机场、多区域协同试飞模式,未来将接受各种复杂气象条件的严酷考验和系列高风险试飞科目的挑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几乎同时,在位于上海浦东祝桥的航空工业强度所上海分部,C919大型客机全机2.5g机动平衡工况极限载荷静力试验也取得圆满成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此次试验过程中,C919大型客机10001架静力试验机单侧机翼受到向上的载荷将近100吨。随着极限载荷(150%)的加载并保载3秒,静力试验机翼尖变形接近3米,变形和应变符合分析预期,机体结构满足承载要求,为C919大型客机后续试飞取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根据计划,C919大型客机10001架机未来还将开展一系列静力试验。中国商飞公司表示,在中国民航上海审定中心监督和审查下,由中国商飞上飞院和航空工业强度所组成的大飞机强度试验团队将以高度的专注、细致的准备和过硬的能力,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各项试验工作。 /p
  • 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磁力仪载荷实现全球磁场测量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量子磁力仪载荷——“CPT原子磁场精密测量系统”于7月27日搭载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发射。11月7日,国产量子磁力仪载荷的无磁伸展臂在轨展开,载荷进入在轨长期工作阶段,目前已获取五天的有效探测数据,实现了全球磁场测量,推进了我国量子磁力仪的空间应用研究。CPT原子磁场精密测量系统由CPT原子/量子磁力仪、AMR磁阻磁力仪、NST星敏感器、无磁伸展臂组成,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复杂航天系统与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制。无磁伸展臂一次性展开至4.35m后,处于伸展臂顶端的CPT原子磁力仪探头、AMR磁阻磁力仪探头、NST星敏感器远离卫星磁干扰和遮挡,开始获取有效探测数据。CPT原子/量子磁力仪在轨测量噪声峰峰值0.1nT。NST星敏感器获取了卫星在不同模式、不同时段下伸展臂的姿态变化实时数据,结合AMR磁阻磁力仪的三轴磁场探测,首次在轨验证了磁场矢量和姿态一体化同步探测技术。国产量子磁力仪首次全球磁场勘测图(空间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供图)CPT原子磁场精密测量系统载荷(空间中心、沈阳自动化所供图)无磁伸展臂地面展开测试(沈阳自动化所、空间中心和微小卫星研究院供图)CPT原子磁场精密测量系统伸展臂在轨展开状态示意图(微小卫星研究院供图)CPT原子磁力仪和AMR磁阻磁力仪在轨测量结果(空间中心供图)NST星敏感器相对于卫星本体坐标系的测试结果(空间中心、中科新伦琴NST星敏团队提供供图)
  • “夸父一号”卫星载荷“硬X射线成像仪”首图发布
    2022年11月21日下午,“夸父一号”(ASO-S)载荷“硬X射线成像仪”(HXI)首图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举行,会议同时向全国太阳物理同行网络直播。“夸父一号”卫星的全称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于2022年10月9日在酒泉卫星中心成功发射。作为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卫星的科学目标瞄准“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及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同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支持。作为卫星三大载荷之一的“硬X射线成像仪”,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负责研制,承担着“一磁两暴”中观测太阳耀斑非热辐射的任务。ASO-S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甘为群主持了发布会。在发布会上,HXI载荷主任设计师张哲首先介绍了ASO-S卫星和HXI载荷的设计、研制、发射及在轨早期梗概,然后详细展示了卫星入轨一个多月以来HXI载荷开展的各项在轨测试和定标工作,结果表明HXI载荷状态正常,各项功能性能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已顺利投入科学观测活动,后续将继续配合科学需求,做好仪器功能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图 1. HXI观测到的一个太阳耀斑,是一个较小的C级耀斑,发生在2022年10月22日。此图为HXI分析软件测试版中的耀斑光变。图 2. 左图展示了2022年11月11日01时发生的一个耀斑图像,背景是SDO卫星拍摄的AIA 1700 Å图像,叠加的等值线为HXI两个能段的成像(25-30和30-35 keV,注意这里的图像尚未进行光栅定标,位置为平移对齐,但图像和太阳自转轴的倾角以及平台抖动带来的影响均已修正),可以看出经典的双足点源结构,且其中一个在高能具有精细的双源结构;右图显示了该耀斑在全日面图像上的位置。图 3. HXI观测到的2022年11月11日03时耀斑的光变(左)及成像(右)。左图分别展示了全开探测器、背景探测器的光变和10-300 keV的动态能谱图,右图为峰值期间AIA 1700 Å图像和叠加的HXI 25-30 keV的硬X射线源。两者的一致性充分说明HXI优异的成像性能和成像算法的正确性。随后,HXI载荷数据科学家苏杨就HXI在轨观测数据及结果进行了详细解读。首先介绍了HXI的科学目标、性能参数、数据特点,科学团队在发射前、后的一系列数据、软件、算法、模拟方面的准备工作,然后重点介绍了HXI开机以来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成像结果。通过对比11月11日爆发的“双十一”系列耀斑的HXI数据和SDO/AIA图像,表明HXI各项功能指标达到预期目标,准直器性能、对齐精度、指向镜数据、探测器性能、成像算法、修正算法、能量定标算法均达到理想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准直器前后1.2米距离上最难对齐的36微米节距光栅子准直器(最高分辨率达到3.2角秒)在成像中也表现突出,这是很难得的一点。这说明在尚未进行光栅定标的情况下成像的优越性能已经超过HXI团队的预期,未来在进行详细的光栅子准直器定标后预计会达到更好的成像质量。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甘为群总结,卫星发射才42天,HXI开机不足34天,其硬件团队就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在轨测试工作,证明了HXI在轨性能几乎完美地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技术指标,为科学团队出成果创造了绝佳条件。HXI科学团队这段时间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由于准备充分,在HXI开机的第20天逮到第一个M级耀斑的当晚就获得了首幅太阳硬X射线图像。经过多方比对并经后续观测反复确认,这是我国首次获得太阳硬X射线图像,也是当下国际上地球视角唯一的太阳硬X射线像,其图像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硬X射线成像原理与普通光学成像不同,除了精密的“光学系统”,还需要后端的成像算法等一系列的处理。今天的结果展示,虽然只有几张图,但却代表着0到1质的提升。尤其是HXI硬件团队与科学团队的紧密合作,堪称ASO-S卫星工程的楷模。甘为群希望,在接下来的ASO-S卫星另两个载荷FMG和LST首图发布中能有新的惊喜。ASO-S科学应用系统指挥(代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范一中最后代表台领导对HXI团队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祝贺,也衷心感谢在长达数年的HXI载荷研制过程中,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希望在接下来的在轨测试优化和科学观测中继续发扬团结协作传统,精心策划,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 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能谱仪载荷研制成功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单旭为主任设计师,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院组成的空间等离子体科学探测载荷研制团队,联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3所等单位,近期成功研制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探测载荷。载荷研制成果论文被《开放天文学》期刊接受发表,首次在轨观测结果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 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能谱仪载荷在轨运行示意图 课题组供图空间低能离子是空间等离子体探测的基本要素,卫星载荷的原位探测数据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太阳风对行星际空间和行星磁场的作用、磁层结构及其动力学、磁场重联和环电流现象等空间物理,而且还能对空间天气极端事件予以预警,为卫星或飞船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因此,绝大部分的探测卫星都会携带空间等离子体探测载荷。与国际先进的低能粒子载荷相比,我国的同类载荷相对落后,获得第一手的基准数据较少,相关科学和应用研究受限。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水、窦贤康等人的倡议下,2012年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汪毓明团队、物理学院陈向军团队和安琪/刘树彬团队联合组建了中国科大空间低能粒子有效载荷研制团队,由单旭任载荷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2014年团队完成了空间低能离子谱仪原理样机和性能定标,2015年2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2016年3月团队承担实践十八号卫星载荷研制任务,得益于前期的技术攻关,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原理样机、鉴定件和飞行件航天产品研制,并于2017年2月交付装星,7月卫星发射。载荷研制成果论文于2019年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审稿专家表示:“看到中国大学研制出紧凑、功能强大的空间离子谱仪,非常令人鼓舞。与同类仪器参数相比,该谱仪比其它离子谱仪具有更高的性能”。2018年团队承担北斗三号卫星等离子体探测包的低能离子载荷研制任务,在上款载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离子能量探测范围;提高了能量和角度分辨率;减小了载荷功耗、尺寸和重量。载荷飞行件产品于2019年11月交付,2020年6月卫星发射成功。2020年8月27日首次开机测试正常,2021年9月23日正式开始科学数据测量。其中,首次在轨测量得出的离子微分通量定量数据,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Van Allan探测结果一致,数据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上,审稿专家认为:“结果非常具有吸引力,获取的科学数据对研究磁层离子动力学和监测空间环境很重要”。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载荷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科大空间低能粒子载荷研制团队和平台建设日趋成熟,已经具备承担相关国家空间探测计划任务的能力。中国科大单旭为上述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缪彬副研究员为首次在轨观测成果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汪毓明教授为项目负责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1431-022-2143-6https://doi.org/10.1007/s11431-018-9288-8
  • 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能谱仪载荷研制成功
    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由该校物理学院单旭副教授为主任设计师,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以及物理学院组成的空间等离子体科学探测载荷研制团队,联合航天五院513所等单位,近期成功研制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探测载荷(LEIS)。据了解,空间低能离子是空间等离子体探测的基本要素,卫星载荷的原位探测数据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太阳活动及太阳风对行星际空间和行星磁场的作用、磁层结构及其动力学、磁场重联和环电流现象等空间物理,而且还能对空间天气极端事件予以预警,为卫星或飞船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因此,绝大部分的探测卫星都会携带空间等离子体探测载荷。与国际先进的低能粒子载荷相比,我国的同类载荷相对落后,获得第一手的基准数据较少,相关科学和应用研究受限。2012年,中国科大空间低能粒子有效载荷研制团队组建。2014年,团队完成了空间低能离子谱仪原理样机和性能定标。2016年3月,团队承担实践十八号卫星载荷研制任务,得益于前期的技术攻关,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原理样机、鉴定件和飞行件航天产品研制,并于2017年2月交付装星,7月卫星发射。专家对此评价:“与同类仪器参数相比,该谱仪比其他离子谱仪具有更高的性能。”2018年,团队承担北斗三号卫星等离子体探测包的低能离子载荷研制任务,在实践十八号卫星载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离子能量探测范围,提高了能量和角度分辨率,减小了载荷功耗、尺寸和重量。载荷飞行件产品于2019年11月交付;2020年6月卫星发射成功;2020年8月27日首次开机测试正常;2021年9月23日正式开始科学数据测量,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范艾伦探测器(Van Allan)探测结果一致,数据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
  • 英斯特朗推出软件扩展模块可限制动态载荷下的试样自行发热
    英斯特朗,全球领先的材料和构件物性测试试验机制造商近期宣布,旗下最新研发的试样自行发热控制模块(Specimen Self-Heating Control 简称SSHC)将被添加到具有广泛用途的Instron ® WaveMatrix&trade 软件包中以对聚合物和复合材料进行动态疲劳测试。它可以把试样的温度保持在一个极小的变动区间内以助于在质量控制测试实验室以及开发和优化复合配方的过程中节省时间、成本和精力。 在循环加载或高温情况下,聚合物和复合材料会显著地产生自行发热效应,因此疲劳试验通常是在相对较低的频率下进行。试样自行发热控制(SSHC)扩展模块利用试样连续记录温度和预先指定的温度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在一个闭环测试中的频率。对于用比较小的载荷加载,所预期的循环到断裂数值大,该系统可以运行在一个较高的频率上以大大减少测试时间。对于大载荷加载,即使在测试后段也能保持一致的试样温度,但以往情况下,自热效应在固定的测试频率中会导致试验温度显著升高。 Peter Bailey博士,英斯特朗英国动态测试系统专家说到:&ldquo 对于复合材料结构,一个5 摄氏度的温度转变通常会比测试频率变化二倍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因此严格控制试样温度的好处远远超过在测试频率中的变化。试样自行发热控制允许测试始终运行在最高频率,同时尽可能保持样品温度恒定。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产量和最小的能源消耗来提供优化的成本效益。此外,对于以前试验温度无法达到一致的情况,此方法可以为聚合物和复合材料提供更好的一致性。 此温度信号可以通过任何标准的传感器系统提供,例如:通过USB热电偶集成和任何0-10 Volt模拟输入,包括红外传感器。用户指定的温度窗口可以达到的公差的仅有± 0.5 C。试样自行发热控制功能适用于任何只要可以安装试样温度传感器的几何形状测试,并且也兼容高低温试验箱测试。 最后,试样自行加热控制(SSHC)扩展模块可以适用于所有英斯特朗动态测试系统并提供安装8800数字控制器,同时还支持最新版本的WaveMatrix&trade 软件。 值得期待的是,10月16日-18日期间,来自英斯特朗的动态测试系统专家Peter Bailey博士将亲临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201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英斯特朗 E140号展台)上,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多英斯特朗在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介绍,欢迎莅临现场沟通和交流。 Instron ® WaveMatrix&trade 软件
  • 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探测专项载荷研制通过验收
    p   6月23日,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探测专项载荷在轨指标评价评审会在北京召开,评审组一致同意紫外临边探测专项载荷通过评审。 /p p   评审组由北京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中科院空间总体部、西安光机所、长春光机所和大气物理所等单位专家组成。 /p p   评审组专家认为:紫外临边探测专项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环形探测新模式,采用环形+前向联合探测新体制实现了多方位、多波段同时大气成份探测,两台载荷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满足研制任务书要求,考核评定为成功。 /p p   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探测专项载荷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该专项载荷搭载于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升空。发射成功后10小时,该专项载荷加电,1小时10分钟后温控达到稳定状态。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作为用户单位,在测试项目及内容覆盖了全部功能、外部、内部接口,并满足任务书要求的基础上开展了在轨指标评价工作。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行期间,该载荷对地球边缘大气层进行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临边探测,获取地球临边光谱数据。通过大气成分临边反演技术,获取大气成分如O3的垂直分布,并对大气气溶胶等信息进行反演试验性探索。 /p p   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探测专项载荷由紫外前向光谱仪和紫外环形成像仪构成,如下图所示,二者具有强互补性。环形成像仪提供大气辐射多方位空间分布与动态的宏观结构,前向光谱仪提供某一方位的精细结构。这是国内首次采用临边观测方式进行大气探测,并且可以实现对大气密度和臭氧等大气痕量气体浓度的同时遥感。 /p center img alt=" 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探测专项载荷研制通过验收" src=" http://images.ofweek.com/Upload/News/2017-07/10/nick/1499658005903068332.jpg" width=" 400" height=" 141"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紫外前向光谱仪和紫外环形成像仪 /p p   紫外临边探测专项的研制与空间实验室的在轨试验,为地球环境与气候预测、空间天气学应用和紫外姿态敏感单元研究等开辟了新方向,为空间大气临边成像光谱探测的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该专项载荷在大气痕量气体监测、大气与环境预报、空间天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
  •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EMI载荷进场动员会顺利召开
    7月7日,合肥研究院航天工程办组织召开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大气痕量差分吸收光谱仪(EMI)进场动员会。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安光所领导班子成员以及试验队队员参加动员会,动员会由安光所副所长熊伟主持。   安光所所长郑小兵宣读了试验队任命文件并做进场动员,要求试验队各岗位人员在发射基地始终秉承“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认真做好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和测试工作,确保载荷质量和安全,确保载荷在轨正常运行。   刘建国为试验队代表授旗,并作动员讲话。他指出,安光所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卫星载荷的研发,近几年研制的载荷相继搭载高光谱观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发射入轨,本次EMI载荷发射恰逢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意义非常重大。展望未来,希望在座的优秀青年科技骨干,围绕科学院聚焦主责主业的总体要求,承担更加重要的研制任务。他表示,合肥研究院将做好外场试验期间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期待试验队凯旋归来。   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可通过对多种气体吸收光谱“指纹”信息的准确识别,实现对全球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甲醛等污染气体的监测。   动员会之前,试验队队员参加了行前安全、保密教育等。
  • 上海技物所研制光学载荷随风云三号G星顺利入轨
    北京时间2023年4月16日9时36分,风云三号G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上海技物所研制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降水型)、高精度定标器、短波红外偏振多角度成像仪和红外地平仪(已在卫星入轨初期捕获地球)随星入轨,将按既定程序开展工作。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降水型)作为业务主载荷之一,单轨道规则刈幅达1200公里,可获取可见光/红外云图以及云顶温度、云顶高度、有效粒子半径和云形态学方面参数,辅助判断降水云的存在。   高精度定标器和短波红外偏振多角度成像仪是星上两个试验载荷。高精度定标器将首次开展在轨太阳交叉定标技术验证试验,并将高精度辐射定标结果传递给同平台或其他卫星可见/近红外遥感仪器,为星上光学载荷测量结果的统一定一个“标尺”,为未来卫星监测资料融合应用、建立气候数据集奠定研究基础。   短波红外偏振多角度成像仪使国内首次具备短波红外波段的偏振多角度卫星观测能力,将探索为实现云、气溶胶和地表等相关参数的高精度定量化反演提供观测信息,从而提高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和地球环境监测领域等方面的能力。
  • 上海大载荷系留气球垂直观测平台在京津冀地区首次成功升空
    p   2018年12月15日凌晨2点,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相关技术人员冒着零下8℃严寒,连续16小时作业一次性完成囊体充气和挂架合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8ecd249-9ec4-4fe3-a9f7-8bb18b1bf7f9.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搭载气溶胶和气象在线监测仪器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系留气球平台航拍图 /span /p p   中午12:00,第一根1000米大气污染物化学组分和气象参数垂直探空曲线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标志着以大载荷系留气球垂直观测平台为核心的大边界层污染加强观测实验在河北省望都县全面启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4942733-1811-4eff-99d9-c48b14d31c74.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12月15日600米、800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存在污染物高空传输 /span /p p   本次大型联合实验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陆地边界层大气污染垂直探测技术》的重点观测任务。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胡非教授主持,参加单位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九家单位。 /p p   本次投入实验的大型系留气球长32米,体积为1900立方米,有效载荷220公斤,升空高度可达1200米,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民用大载荷大气污染观测平台,艇上载有常规“六要素”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2.5、总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气溶胶质谱、粒径谱、黑炭和颗粒物计数等气溶胶化学组分实时观测仪器,同时还搭载有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三维湍流脉动风速脉动温度等气象要素观测仪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5ea6ca2-52fb-4292-8f96-3f259f7254e8.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2018年12月15日气溶胶化学组分垂直分布图,仪器:ACSM,表明近地面燃煤和生物质气溶胶排放的有机颗粒物和硫酸盐、黑炭贡献显著,硝酸盐则高空传输和地面累积同步存在。 /p p   自2012年以来,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带领下,由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所和上海民防办等五家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联合科技攻关,历经坎坷,最终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成果——安防气球系统改造为适用于大气环境科学研究的垂直观测平台,成为了一个悬置在边界层空域中的高空大气“超级站”。该系统于2013年、2015年、2016年5月、2017年和2018年在上海先后完成了3次冬季气溶胶污染和2次夏季臭氧污染垂直观测试验研究。团队连续攻克了高空与地面不间断供电、数据实时传输、高稳定度在线大气观测挂架设计、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多维度数据同步集成、倒挂式颗粒物采样气路设计等多重技术难关,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套以数值模型预报为指导、地基观测设备实时配套的近低空大气垂直科学观测方案,成功实现了在边界层高度的大气污染物的定点定时观测,弥补了在大气边界层高度长时间连续稳定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成因和传输影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高空观测技术手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eaa86ea-1fa0-4c38-8aba-6abc20d6f5bc.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12月19日张远航院士一行赴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系留气球观测现场指导观测实验 /span /p p   本次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的规模较大的多平台、多要素大气边界层综合观测试验,是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首次将该系统成功移植到京津冀地区,将获得冬季重污染期间点面结合、三维立体的大气污染垂直分布信息。系留气球垂直观测平台所获得的宝贵的第一手高空边界层内的污染物和气象参数的原位观测资料,将为不同大气污染探测设备的对比校验、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融合和归一化、标准化研究,以及大气污染模式的发展提供帮助。该实验和科学装备引发了大气科学研究界的高度关注,12月19日,张远航院士、柴发合教授等一行专家专程赶赴望都实验现场指导,听取课题负责人霍俊涛工程师关于气球垂直观测系统的详细介绍,并充分肯定了该科学观测系统对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7627da1-cdd9-4dbc-934a-3a9c1ef71aa5.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12月19日气球观测课题负责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霍俊涛工程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向张远航院士一行介绍气球垂直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观测系统 /span /p p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大载荷系留气球大气和气象垂直观测平台的成功研发和稳定运行,为大气预测预报、污染预警和雾霾治理提供了一把新的解密钥匙,是我国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大装备的又一重要标志性成果。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技术人员们,不畏艰辛,攻坚克难,为保障祖国的绿水蓝天、建设生态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f473542-22bc-4ac7-91d1-cd24bd365562.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12月15日凌晨(零下8摄氏度)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技术人员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现场调试仪器 /span /p
  • 中国首个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启动建设
    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筹)揭牌。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供图中国首个专门面向卫星有效载荷产品的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1月16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正式启动建设。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建设,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批复筹建的首个专门面向卫星有效载荷产品全研制周期、全链条质量检验检测的国家认证机构,定位于高端检验检测服务的提供者、行业领先者和技术高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介绍说,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将联合优势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商业航天企业等,共建从元器件、原材料、部组件、单机到有效载荷整机研制的全阶段、全链条的检验检测能力高地,加强质量基础设施(NQI)全要素的融合、科研与市场化的融合、建设单位全产业链的融合,打造形成“技术装备一流、环境设施一流、人才团队一流、科研水平一流、支撑服务一流”的检验检测机构,为中国卫星有效载荷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做好服务保障。中国最新启动建设的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将围绕新型有效载荷产品检测方法的前瞻性研究、检验检测技术体系与规范、商业航天等市场化开展建设,为实现航天强国、质量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支撑。
  • 仪器人的骄傲!北理工研制生命科学载荷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
    p   北京时间4日凌晨5时7分,由 strong 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 /strong 研制的 strong “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 /strong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空间中心由负责运营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平台的NanoRacks公司通过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乘坐龙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该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在轨开展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本次搭载项目的顺利实施,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根据双方协议,美方将把北理工校旗带到国际空间站,由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展开,这是中国高校校旗首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内,意义深远。 /p p   本次登入国际空间站的北理工空间生命科学载荷,是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和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专项支持下,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团队自主创新研制,是继该团队所研制的载荷在2011年神舟八号搭载、2016年长征七号首飞搭载以及2017年天舟一号搭载之后又一次实现太空之旅。此次北理工载荷将被带入到国际空间站美国实验舱,实验数据将传回给北理工研究人员进行后续的科学研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小实验”破冰中美太空“大合作” /strong /span /p p   能够由美方搭载,并进入国际空间站,除了北理工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充分认可外,也得益于中方团队对相关法律的认真研究,并形成突破。2011年,美国国会曾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与NASA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与中国航天领域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该法案为组织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垒”。北理工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带着北理工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创新精神,大胆尝试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在2015年8月与美国NanoRacks公司签署协议,并通过各项审查,为国际空间站带去首个中国项目,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p p   此次搭载是中美两国30年来在空间领域的首次合作,具有“破冰”之意义,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实现中美空间站领域合作,也为中美太空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开创了中美空间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小小”载荷开展“大量”研究 /strong /span /p p   本次北理工的空间载荷从关注航天员生命健康切入,延展到空间环境影响微(分子)进化的探索。空间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将面临多种健康威胁,其中空间辐射和微重力是导致航天员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团队负责人邓玉林介绍到:“在神舟八号载荷实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在空间环境中DNA变异的一些新现象,从而推断空间环境之于基因突变可能与生物分子进化有着重要的联系。鉴于抗体是人体中较为保守的重要生物学元素,我们提出大胆的创新设想,将抗体编码基因片段作为研究空间环境对分子进化影响的模型,开展了此次空间实验。” /p p   据团队主要成员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李晓琼介绍,此次载荷是采用微型微流控PCR仪,对抗体DNA片段进行在轨飞行状态下的基因扩增,来模拟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在空间飞行结束后,分析基因突变规律,进而探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的基因诱变机理。 /p p   “这是一项基础性生命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空间环境开展‘微进化’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空间环境对于生物进化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我们掌握基因突变规律,对其做出相应改变和修饰,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团队成员生命学院王睿博士介绍到。 /p p   此次空间实验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在技术上也做出了多种新的探索。据介绍,团队利用微流控芯片模拟人体发育过程,利用扩增技术模拟细胞中基因复制,实现对生命扩增与发展的动态过程模拟,从而掌握环境对基因扩增的影响 同时,团队突破了在太空变温条件下实现基因扩增的技术难题,“温度过高会给芯片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破裂。2011年‘神八’搭载时,我们就攻克了这项难关——用微流控芯片来实现变温PCR扩增技术,在‘狭小’的载荷仪器中,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李晓琼说。本次搭载共有两组、12块芯片,60个通道,将对20个基因在空间环境下进行突变规律的研究。“能在体积如此严苛的载荷条件下,实现20种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这一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王睿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未来还将与欧洲太空局合作 /strong /span /p p   神八、长七、天舟一号、国际空间站??每一次搭载都彰显着北理工国防新型交叉学科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在仪表、自动控制、信息电子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融合方面已经形成特色,展现出雄厚的技术实力,同时也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次任务由十余人的队伍完成,分为科学和载荷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青年教师和学生构成。邓玉林用“敢想、敢干、敢创新”来形容团队中的师生。他说:“无论是科学还是载荷,我们都做到了多项创新,面对空间辐射、复杂机制、规律难以把握、整体实验设计、核心芯片研制等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从老师到博士生,每个人都非常刻苦努力,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团队开辟了一种有效的模式,‘青年教师+学生’,并密切与企业对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模式范例。” /p p   邓玉林坦言,一项项科研项目的开展不仅仅收获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更锻炼了学生们攻坚克难的科研态度,加强了师生们的国际交往能力,历练了他们的大局意识、全局精神,对于未来独立科研和技术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p p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多年来在国防科技领域研究中积累的工程技术优势,加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着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实现了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在国家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在上级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机会,实现北理工空间生命载荷的多次搭载,为我国深空探测研究做出贡献,在国际空间研究领域形成影响。下一阶段,北理工与欧洲太空局(ESA)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已经启动,相信在未来,北理工将在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伟大征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笔触。 /p
  • 35800公里外为地球大气做“CT”:静止轨道红外干涉大气三维探测载荷技术|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静止轨道红外干涉大气三维探测载荷技术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完 成 人:丁 雷 等奖励等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天气变化影响着人们穿衣、出行,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气象开展准确监测是世界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相对地球静止不动,可以全天候获取我国所在区域的连续动态观测数据,犹如坚守岗位的“哨兵”。因此,发展静止轨道先进大气探测载荷技术是世界各国科技竞争制高点之一。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历经20年研究的静止轨道红外干涉大气三维探测载荷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取得突破,该所研制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装载于我国第二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卫星上,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大气温度、湿度垂直三维探测,有效提高了长期数值预报精度,对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在35800公里外为地球大气做“CT”,是我国气象预报当之无愧的“独门秘笈”之一。2018年台风玛利亚内部温湿度信息探测01群雄逐鹿 拔得头筹大气在空间分布上是三维的,其温度、湿度和压强会随时间而变化,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便是天气现象的本质。摸清大气垂直运动的“脉搏”,就能及时预报天气的发生与发展。如果能获取一幅动态大气三维“全息”影像,就能表征天气现象动态演变过程,为数值预报提供强有力的“诊断”依据,及时出具应急响应的“处方”。然而,在358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监测如同针尖大小地面上空大气层的变化,谈何容易,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国际上,静止轨道红外干涉大气三维探测载荷技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和中国先后开展了本项技术研究。由于技术难度大、不成熟等问题,原计划在美国GOES系列、欧洲MTG-S项目上实施的载荷至今尚未在轨实现。而本获奖项目科研团队研制出的两台GIIRS仪器已经在2016年和2021年先后进入静止轨道工作,连续为全球提供高时效大气三维探测数据超过5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的唯一数据源。“GIIRS实现了好几个‘世界首次’,在预报服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模式研发室副主任、风云四号卫星数值预报应用攻关团队首席专家韩威,给出如上评价。02自主创新 攻坚克难静止轨道红外干涉大气三维探测载荷技术究竟包含了哪些“法宝”和“绝招”,解决了哪些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呢?看得细——大气目标精细光谱探测。实现大气温度和湿度参数的三维垂直结构观测需解析不同高度大气的红外吸收光谱,要求光谱分辨率达到0.625波数,在35800千米距离上进行大气光谱探测,需要建立新的精细光谱测量技术体制。看得准——低能量的高探测灵敏度。由于对地观测距离超过35800公里,到达轨道上的地球辐射能量值仅为低轨道的数千分之一;同时探测大气要求的高光谱分辨率,使得目标的辐射能量减小1.5个数量级以上,研制出更加灵敏的“视网膜”,即高性能新型红外探测器来提高探测转换效率、降低测量噪声。看得远——载荷极高指向观测稳定性。针对远距离观测,提出了二维扫描镜扩大仪器的视场,离轴主望远光学系统收集大气能量、动镜式傅立叶干涉仪进行探测、通过机械制冷机冷却面阵探测器和辐射制冷器冷却后光路、高性能探测器进行光电转换的高光谱载荷总体技术方案,并研制了集成化的载荷系统,系统解决了地球静止轨道进行高光谱、高灵敏度、高稳定大气三维探测的三大技术难题。看得清——复杂空间环境下高稳定探测。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带来的载荷温度变化超过210℃与载荷光学系统温度稳定度要求小于0.2℃的矛盾,突破多温区的高稳定度控制技术,达到“身处水深火热,内心平静如水”的状态。03气象灾害 尽收眼底静止轨道红外干涉大气三维探测载荷技术在台风等灾害天气预报和建党100周年活动等重大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相关统计显示,预报台风登陆地点的路径误差每减少1公里可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人民币,仅在2019年,GIIRS对台风“利奇马”的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从75公里降到50公里,直接减损效益估计超20亿元。此外,GIIRS在GRAPES数值预报中的成功应用,促进了全球静止卫星高光谱观测系统发展。在2019年美国召开的联合卫星大会上,美国天气局(NWS)局长指出:静止轨道高光谱探测将是下一步最大的进步;美国国家环境卫星信息资料中心NESDIS主任评价该载荷技术:促进了全球静止轨道卫星大气高光谱探测系统发展和卫星观测同化应用。在学术贡献上,国际和国内气象应用专家还利用GIIRS高频次、高光谱数据,针对NH3、四维风场等探测要素开展研究。面向国家战略亟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创建了静止轨道大气三维探测全新技术体制,发明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谱载荷技术,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高频次的地球静止轨道大气三维结构精细探测,推动了风云四号卫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获得了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站在时代的潮头回望历史,我们的科研人员心中仍谨记着周恩来总理1969年1月29日的重要指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五十多年来,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走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功之路。回首风雨,展望未来,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将接续奋进,紧密围绕气象领域和我国大气探测的战略要求,瞄准国际竞争制高点,为我国大气探测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和逐步超越国际水平作出更多新的贡献!
  • 中国计量院为“夸父一号”卫星载荷提供标定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此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对“夸父一号”硬X射线成像仪(HXI)量能器进行了地面标定试验。   据了解,HXI是“夸父一号”科学卫星的三大载荷之一,主要科学目标是在约(30~200)keV能量段,对太阳耀斑的高能辐射进行能谱和成像观测。   2018年5月至2021年7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团队和中国计量院团队,利用中国计量院单能X射线标定装置,对“夸父一号”HXI量能器进行了地面标定试验。包括初样、鉴定件和正样共129个探测器的探测效率、能量线性和能量分辨率等指标的精确标定,总试验时长超过1000机时,能量范围覆盖(30-169)keV。   期间,为优化标定试验结果,中国计量院团队对单能X射线源的核心部件——单色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单能X射线的注量率水平和通量稳定性。   该试验相当于为星载探测器刻划了精密的刻线,使它能精准地测得宇宙射线的信息,为天体物理科学研究提供准确、有价值的观测数据,为“夸父一号”将开展的太阳观测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提升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 北京理工大学“空间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技术及应用”技术成果成功通过专家鉴定
    p & nbsp & nbsp 2018年7月10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组织专家组在北京对北京理工大学自主设计、研发的“空间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4ac7c47-8eca-4ed1-b33d-814e86c3b5df.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0723 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成果鉴定会会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a9b2e48-ea30-438c-ad16-0d46bb1ea585.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0723 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鉴定专家组听取研究报告 /strong /p p & nbsp & nbsp 会议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部主任汪正范研究员主持召开。首先,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胡晓珉秘书长代表校领导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组织本次会议表示感谢,对到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专家组对技术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秘书长张渝英研究员代表协会发言,指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对成果鉴定工作高度重视,安排专职部门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本次会议邀请了空间研究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对各位专家的拨冗出席表示感谢;推荐柴之芳院士做本次会议专家组组长,姜国华研究员和白明生研究员担任副组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3991e0e-eb1b-4e8b-96c7-e5ae329d5373.jpg" title="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部主任汪正范研究员主持召开会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72f17ef-0c8c-4810-bd79-656f5067fe40.jpg" title=" 0723 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胡晓珉秘书长代表校领导发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c5f5a5a-4690-40ec-b3b7-c4be5e410b4a.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秘书长张渝英研究员代表协会发言 /strong /p p & nbsp & nbsp 专家组组长柴之芳院士主持了会议的汇报和讨论环节。专家组成员认真听取了项目的研究报告、查新报告及应用报告,审查了专利、论文、其它相关技术文件及成果证明资料,并对项目的技术及应用核心点进行了详细讨论和质询,项目组成员对专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和阐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fe30365-fc92-4794-a937-0e21383a3bd0.jpg" style=" float: none width: 597px height: 583px " title=" image006.jpg" width=" 597" height=" 58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专家组组长柴之芳院士发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6b1829d2-c24c-49bb-a515-428c155bf229.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image0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专家组副组长姜国华研究员发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742ccb85-1154-4412-bc75-2d740b10e13e.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image0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专家组副组长白明生研究员发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85e3e1d-8939-4319-8a80-2e0607a5bf06.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image0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项目负责人邓玉林教授做成果汇报并回答专家提问 /strong /p p & nbsp & nbsp 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研究报告后,每位专家都对该成果的核心技术提出了宝贵意见,对“空间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p p & nbsp & nbsp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满足空间生命科学载荷的应用需求前提下,经过自主研发形成了包含“空间微流控芯片设计、制造技术”、“空间微流控芯片生物培养与在线观测技术”、“空间生物分析微流控芯片技术”及“空间生物载荷集成关键技术”四个创新点的研究成果,并开发了新型空间生物有效试验载荷,圆满完成空间生物培养及分析装置的四次搭载任务。该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性强,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种空间生物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检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ff355d3-e819-4af4-a7c6-a93bbcd8090a.jpg" title=" 0723 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鉴定会专家组成员合影 /strong /p p & nbsp & nbsp 鉴定会的最后,柴之芳院士总结发言,认为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带领的创新团队,经过十余年艰苦研发,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创建了多个空间生物培养及分析实验平台,形成了具有“新、高、难”特点的技术成果,成功完成了4次空间搭载实验,培养了一支多学科融合的载荷技术研发队伍,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期望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再接再厉,在现有成果基础上,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更加深入地开展空间生物分析检测技术及装置研究,再创辉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北京理工大学供稿 /p p br/ /p
  • 一批空间科学实验载荷和样品随天舟五号奔赴天宫
    1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近日随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上行了一批空间站舱内外科学实验载荷、实验单元及样品、支持类设备、备品备件等应用物资。其中空间冷原子干涉仪将基于天和核心舱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开展空间冷原子干涉等效原理验证实验。空间冷原子干涉仪是高精度加速度与转动的测量仪器,可服务于高精度重力测量和前沿科学问题探索研究。变重力沸腾实验装置将基于问天实验舱变重力科学实验柜,开展宽域(0—2g)、稳定、长时间的不同重力条件下池沸腾传热特性与气泡动力学行为研究,揭示重力对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机制,服务天地不同重力环境热能高效利用。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装置将基于问天实验舱变重力科学实验柜,开展不同重力条件下从静态松堆积到滑坡流变规律、三维密集颗粒物质中埋置物的运动行为等研究,可为空间不同重力场下颗粒物质操作、地面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等应用提供理论指导。细胞实验单元上行生保支持装置用于支持细胞实验样品上行,将基于问天实验舱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分化实验及小鼠成肌细胞自噬诱导分化实验。
  • 天宫一号有效载荷高光谱成像仪在多领域得到应用
    高光谱成像仪是天宫一号搭载的有效载荷之一。在轨运行期间,多个应用单位利用它的&ldquo 火眼金睛&rdquo 开展了地质调查、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查、森林监测、水文生态监测、环境污染监测分析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高光谱成像仪由中科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制,是目前我国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综合指标最高的空间光谱成像仪,在空间分辨率、波段范围、波段数目以及地物分类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同类遥感器先进水平。   &ldquo 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安排高光谱遥感对地观测,主要是利用高光谱成像仪&lsquo 图谱合一&rsquo 的特点以及在地表覆盖识别能力、蕴含地物光谱信息等方面优势,有针对性开展研究。&rdquo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介绍说。   在林业方面,高光谱成像仪在森林覆盖制图与变化监测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空间遥感可以获得较大范围的数据,因此利用遥感数据可较好地估算森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   高光谱成像仪在森林防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森林防火主要应用的是中低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对于较大面积火场非常敏感,但对燃烧初期的明火通常较难探测到。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可同时获取不同波谱范围的数据,更好地满足我国森林防火预警扑救的需求。   海洋遥感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对天宫一号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解译、信息提取,用于海岸带信息与海冰信息监测,同时针对土地利用、滨海湿地、潮间带、岸线变迁、保护区、石油平台监测等信息进行了制图。   在数字化土地利用监测方面,目前大多光谱数据由于受空间、光谱分辨率等限制,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具有较高光谱分辨率,在类别细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人员利用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对北京通州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测,并与同一时期其他来源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对比。&ldquo 对比显示,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分类结果更精细,可清晰识别出主干道、细小河流、田块边界等。&rdquo 遥感地球所研究员刘良云说。   6月中旬,我国将择机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继续实施交会对接试验。&ldquo 神十任务结束后,我们还会安排开展高光谱成像仪相关专题应用,比如湖泊生态监测、青藏高原监测以及城市环境监测等。&rdquo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系统工程部副主任李绪志说。
  • 美国宇航局在纳米卫星有效载荷上首次使用赛多利斯一次性无菌液体处理袋
    赛多利斯无菌袋随火箭进入外太空这是Flexboy不平凡的应用:美国航空航天局将首次使用50毫升和150毫升的赛多利斯一次性无菌袋进行外太空研究, 美国政府机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硅谷,CA,计划发射带有细胞培养载荷的纳米卫星进入太空,以检测在零重力环境下细胞的生长情况。这些细胞培养物将被存储在一个赛多利斯Flexboy无菌储液袋中。纳米卫星上配备一个微型实验室, 其中的光学传感器可以监测细胞生长情况,测量体积不超过一个鞋盒的大小,最多重15公斤或33磅。此项研究的使命具有和测试治疗真菌感染药物以及测试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药物具有类似的意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为长时间暴露在失重的条件下的宇航员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Flexboy令人兴奋的应用:参加美国宇航局的航天生物实验This is no ordinary application for Flexboy: NASA will be using the 50 ml and 150 ml version of Sartorius single-use bags for the first time to conduct research in outer space. The U.S. governmental agency,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Silicon Valley, CA, plans to launch nanosatellites, with a payload of cell cultures, into space in order to examine cell growth in a zero-gravity environment. These cultures will be stored in a Sartorius Flexboy. Measuring not much larger than a shoe box and weighing 15 kilograms, or 33 pounds, at most, the nanosatellites are equipped with a mini-lab, in which cell growth is monitored by optical sensors. There have been missions similar to these in order to test medications for treating fungal infections as well as antibiotics for curbing bacterial growth. Such research conducted by NASA is designed to provide better medical care to astronauts exposed to the conditions of weightlessness over long periods.赛多利斯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实验室仪器、生物制药技术和设备的供应商。实验室产品及服务部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实验室仪器如实验室天平、移液器和纯水设备、实验室耗材包括实验室过滤器和移液器吸头,以及优质的服务。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涵盖过滤、液体处理、发酵、细胞培养和纯化,并致力于生物制药行业过程控制。工业称重专注于对食品,化工和制药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称重、监控和控制。 赛多利斯集团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都拥有自己的生产及研发机构,并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及代表处,总共拥有5,000多名员工。 赛多利斯中国 电话:400.920.9889 / 800.820.9889 传真:021.68782332 邮箱:info.cn@sartorius.com 官网:www.sartorius.com.cn
  • 第1000台MTS 370系列荷载框架完成交付使用
    MTS 370系列荷载框架为Landmark® 和Bionix® 材料测试系统的基础。今年6月,随着第1000台MTS 370系列荷载框架成功交付给客户方DePuy Synthes(一家骨科植入物的生产商),MTS迎来了又一里程碑事件。 MTS向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DePuy实验室交付了10台材料试验设备,用于髋关节植入物的疲劳试验。迄今为止,截止2013年5月,MTS 370系列的载荷框架销售额累计达到1亿5千万美元, 安装范围涉及从阿尔及利亚到越南等39个国家,销售客户达到616家公司,其中13家公司已经先后购买了10台或10台以上设备。 近年来,MTS 370系列载荷框架产品的销售呈上升趋势。虽然前500台载荷框架的销售耗时3年多,但此后500台的销售仅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销售的上升一部分是由于一项技术发展计划,即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结合的技术:100多台载荷框架已经用于SAFRAN集团的材料试验,它们主要是给SNECMA/GENERAL ELECTRIC公司进行新技术的开发。 随着2007年开始启动高性能MTS 370系列载荷框架系列产品的研发,MTS开始了对未来事业的投资。MTS 370系列载荷框架设计旨在满足各种各样零部件和材料样品的动、静态试验要求。与以前产品相比,MTS 370系列载荷框架对零部件配件数量的要求大大降低,因此,MTS各种型号产品能够实现更加标准化及更加经济的配置及生产。 客户偏向于配置(能够满足其不同需求的)载荷框架 在开始启动Landmark系列产品之前的几年,Scott Firman利用了一套&ldquo 扑克牌&rdquo 对客户进行了调研。这些牌的一面是载荷框架的照片,另一面是客户偏好的主要特色。当他询问客户对标准化MTS产品最喜欢的特色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客户反馈他们希望根据自己的试验要求配置独一无二的载荷框架。 Firman说,&ldquo 我们对此感到很惊讶,客户想要的是能够准确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rdquo 。这就是Landmark产品模块化设计的优势。Landmark产品不仅能够使客户获得高度可配置的产品以便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而且还能使工厂获得标准化的产品所带来的一切便益。 客户其他的偏好包括: 准确满足其试验需求 易于更改试验设置 易于升级 易于安装 意外的试验中断不会损坏试件 易于购置 框架能够显示设备/试验状态 高性能设备 开关机简便 设备易于操作 易于确定(试样)性能 界面友好 外形美观 价格优惠 交货期较短 试验速度快 设计上优于最低安全要求 供应商遵循自愿性标准 正常运行时间长 设备运行操作无污染
  • 国内首台大型衡器自动加载温湿度试验装置研制成功
    国内首台大型衡器自动加载温湿度试验装置研制成功   该装置将大幅提升我国衡器性能试验系统能力   日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大型衡器自动加载温湿度试验装置,并通过专家鉴定。该装置通过机器人加卸载系统,无需拆卸衡器,便可自动化实现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大型衡器称量性能试验,整体技术指标优于国外现有装置,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衡器性能试验系统能力。   电子计价秤、电子汽车衡、轨道衡、定量包装秤、港口秤……种类众多的衡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衡器产品质量合格与否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贸易公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称量性能试验、重复性试验、除皮试验等在内的衡器性能评价试验是保证衡器计量准确、质量合格的主要手段。   据了解,根据国家相关衡器检定规程,衡器的性能评价试验,除了常温试验,还需要在温湿度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为完成温湿度条件下的测试,以往都是采用模块法,即将体积庞大的大型衡器拆开搬入温湿度试验箱,再由测试人员对各部件分别进行分析测试。但采用模块法进行试验不仅过程繁琐,而且测试人员进入温湿度试验箱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试验箱内最高40℃、最低-10℃的高低温和相对湿度85%的湿度环境,也使得测试人员难以完成加、卸载砝码等线性和重复性试验。大型衡器性能评价试验能力的欠缺,给我国的对外贸易、衡器评价试验和国际互认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此次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大型衡器自动加载温湿度试验装置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课题负责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质量密度研究室主任王健介绍,该装置主要由自主研制的机器人加卸载系统、温湿度试验箱和电动搬运车组成。通过机器人加卸载系统可在12分钟时间里完成(一个温度或湿热点的)10级载荷进程回程试验,无需测试人员进入温湿度试验箱,便可实现各种温度和湿热条件下的衡器的整秤评价试验,大大地缩短了大型衡器的试验时间。同时驱动和电气部件设置在温湿度试验箱的外部,有效避免了温度和湿热条件对设备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与损害。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该装置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硬件结构新颖,异型砝码组设计精密,组合方式科学合理,软件功能齐全。目前,试验装置系统运行平稳可靠,可为300~3000千克的大型、特种、异型衡器装置提供专用的温湿度试验环境进行称量性能试验、重复性试验、除皮试验等型式评价试验,测量相对不确定度优于5×10-6。   业内人士评价,大型衡器自动加载试验装置的建立提高了我国衡器计量检测能力,满足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有关衡器的国际建议和OIML型式评价多边承认框架协议(MAA)的试验技术要求,标志着我国衡器计量测试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 WB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电液伺服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主要用于各种地面车辆、空中飞行器以及舰船等受力复杂的行驶机构的总成、部件以及整机多点(协调)加载试验。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原子能、舰船、高等教育以及地面车辆等领域。   关于多通道耦合加载疲劳试验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通道之间不耦合,只有相位协调关系。   另一类是多通道的耦合加载,这类系统不仅仅是相位的协调关系,还存在各个通道之间的解藕问题,比如WB公司的六自由度的道路模拟试验系统,在车辆的一个轮毂的三个坐标上安装三个作动器,实现六自由度的加载,模拟道路载荷谱,这样的系统就不仅仅是三个作动器进行简单的相位控制就可以实现的,而需要将道路采集回来的真实路谱进行迭代。还有一种是简单的解耦,如太空穿梭游戏机,将规定的三维轨迹进行解耦,计算出每个作动器在时域的运动谱,然后进行分别驱动即可,这种模式技术含量相对低得多。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通道拟动力加载系统-供应   信息编号:T8342573 (虚假举报)   该产品独具特点:   1.为了保证整机工作状态稳定可靠,控制系统采用 配备了目前 较先进的PⅣ工控机。   2.作动器全部采用了AMSLER技术.   3.该直线式伺服作动器配置 位移传感器,使位移测量误差仅 2&mu m,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高精度要求。   4.负荷传感器 精度达0.03%FS的负荷传感器,保证了试验力测量精度。   5.在伺服油源系统方面,为保证多台作动器同时或部分投入工配置了由多套油泵电机组 组成的伺服油源,使用户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同时启动还是只启动一套   油泵电机组,不仅节省了能源,也降低了故障停机率。   1)由于该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大部采用了进口器件,并采用了当代先进的全数字闭环控制技术,使 整机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2)可进行等位移、等速率控制并可进行位移保持。   3)拟动力试验可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工作。   4)控制系统具有示波器检测接口。   一.DGS-通道全数字伺服控制系统   1.全数字控制系统组成   全数字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上位机   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   ?下位机包括工控机箱、主控及数据采集模板、通道伺服控制器模板、通道函数发生模板。   上位机、下位机通过高速数据传输线传输数据。   2.系统性能指标(略)   3.全数字伺服控制器系统软件   软件功能   ⑴.设定系统控制参数(P、I、D、F)   ⑵.传感器自动调零,   ⑶.传感器多点线性拟合标定   ⑷.系统安全保护软件   ⑸.静态试验、疲劳试验波形设定软件   ⑹.波形类型: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方波、随机波、组合波、斜波、锯齿波、外输入采集频谱   ⑺.系统控制方式:负荷控制或位移控制,且两种控制方式可以平滑无扰动切换   ⑻.通道分配:可随意设定试验所占用的通道   ⑼.试验波形方式设定:即设定试验的加载方式(载荷或位移),加载的各种波形、频率、相位、终值及重复次数等试验参数。   试验波形方式设定非常灵活,几乎可以模拟出任意形状的曲线。   ⑽.试验参数的设置:设置试验的控制方式及相关参数、卸载时间、试验的开始点等   ⑾.试验选择:将所设定的试验挂接在试验站上,可以只挂接一个试验,也可以挂接多个试验,且每个试验可以同时控制多个通道,   多个试验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分别运行。   ⑿.在试验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干预试验,如调整PIDF参数,阀控参数、保持、加速、增幅、减幅、卸载等,   以保证试验的精确性;   在此处加了管理员密码,有安全保护功能,防止设置参数被随意改动。   ⒀.控制方法:静态伺服控制,动态高频伺服控制,多通道解耦控制,动、静踏步法,幅值修正法,   相位修正法,幅相修正法。   4.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我公司的控制系统为多通道全数字式控制系统,   负荷控制系统的P、I、D、K 参数及位移控制系统的P、I、D 、K参数均为独立的两套参数储存于下位机及上位机的系统文件中。   二.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技术特点   1.伺服控制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协调加载控制系统的电器设计采用了多CPU系统,每通道自带CPU,实现各通道自管理。   测量系统大都采用美国AD公司先进的器件,采用调制载波及调制解调技术,即可实现快速连续长时间稳定测量,   又可以低速高精度、宽范围测量。   2)本系统可外接变形测量通道,可以提高系统对试件变形控制的精度。   3)软件采用Windows环境下虚拟仪器技术,界面风格人性化,操作方便。   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是WindowsXp、Windows2000,软件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灵活。   2.伺服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伺服关键元器件均为进口。   2) 油箱结构采用整体油箱,这样对油温的控制,液位的控制大有好处。   其他相关信息   (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压力试验机、卧式拉力试验机、岩石三轴试验机、钢绞线试验机、松弛试验机、引伸计、耐久试验机、拟动力控制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顶锻试验机、板材弯曲试验机、疲劳试验机 参考资料: 1.WWW.RUMUL.NET.CN 2.WWW.WALTERBAI.COM 3.loxofo@yahoo.com.cn 4.13709181703 5.13581584194 开放分类: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机系统/欧洲进口 疲劳试验机功能和技术要求 1. 基本功能:可适用于对各种大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件、桥梁、各种桁架等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和单向动态脉动疲劳试验; 可适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预应力筋用锚具等疲劳荷载性能试验检测; 2. 主要组成:疲劳试验系统由液压式脉动器、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作动器、加载龙门框架、液压管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等组成,系统控制通道数不少于10个。 3. 主要技术要求 1) 最大静态测试力:(kN):2000 2) 最大动态测试力:(kN):2000 4. 液压作动器数量和主要技术参数: 加载能力(静态/动态) 行程(mm) 振幅(mm) 频率范围(Hz) 数量(个) 10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2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1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6. 液压脉动器 1) 总系统通道数&ge 10个。 2) 液压脉动器排量(ml/次):0~800 3) 液压泵压力(MPa):21~28 4) 有温度超温报警、液位超限报警、油路堵塞报警及自动停机功能。 5) 管路。 7. 控制系统:实现对试验系统的电气控制和手动调节。 1) 可数字显示静态试验力,动态试验力的上下峰值,试验次数; 2) 应具有试验力标定、清零、动静态测量转换等功能,并具有试验力设定值过载保护功能。 3) 应具有润滑故障、试样断裂振动等报警显示装置。 4) 可显示试验频率、主电机工作电流。 5) 应配置试验力增减,振幅增减,工作频率增减等调节装置。 6) 应配置压力传感受器及进回油阀装置。 7) 可用劝卸除试验力。 8.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1) 可根据对试验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试验方案。试验条件等均可以事先在试验方案中设置完成。 2) 配置应用软件、波形发生软件及其他实时处理软件。 3) 信号处理、数采模板应既能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试验数据。 4) 配置可转换不间断电源;具有停电保护功能。 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电液伺服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主要用于各种地面车辆、空中飞行器以及舰船等受力复杂的行驶机构的总成、部件以及整机多点(协调)加载试验。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原子能、舰船、高等教育以及地面车辆等领域。   关于多通道耦合加载疲劳试验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通道之间不耦合,只有相位协调关系。   另一类是多通道的耦合加载,这类系统不仅仅是相位的协调关系,还存在各个通道之间的解藕问题,比如WB公司的六自由度的道路模拟试验系统,在车辆的一个轮毂的三个坐标上安装三个作动器,实现六自由度的加载,模拟道路载荷谱,这样的系统就不仅仅是三个作动器进行简单的相位控制就可以实现的,而需要将道路采集回来的真实路谱进行迭代。还有一种是简单的解耦,如太空穿梭游戏机,将规定的三维轨迹进行解耦,计算出每个作动器在时域的运动谱,然后进行分别驱动即可,这种模式技术含量相对低得多。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通道拟动力加载系统-供应   信息编号:T8342573 (虚假举报)   该产品独具特点:   1.为了保证整机工作状态稳定可靠,控制系统采用 配备了目前 较先进的PⅣ工控机。   2.作动器全部采用了AMSLER技术.   3.该直线式伺服作动器配置 位移传感器,使位移测量误差仅 2&mu m,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高精度要求。   4.负荷传感器 精度达0.03%FS的负荷传感器,保证了试验力测量精度。   5.在伺服油源系统方面,为保证多台作动器同时或部分投入工配置了由多套油泵电机组 组成的伺服油源,使用户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同时启动还是只启动一套   油泵电机组,不仅节省了能源,也降低了故障停机率。   1)由于该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大部采用了进口器件,并采用了当代先进的全数字闭环控制技术,使 整机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2)可进行等位移、等速率控制并可进行位移保持。   3)拟动力试验可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工作。   4)控制系统具有示波器检测接口。   一.DGS-通道全数字伺服控制系统   1.全数字控制系统组成   全数字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上位机   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   ?下位机包括工控机箱、主控及数据采集模板、通道伺服控制器模板、通道函数发生模板。   上位机、下位机通过高速数据传输线传输数据。   2.系统性能指标(略)   3.全数字伺服控制器系统软件   软件功能   ⑴.设定系统控制参数(P、I、D、F)   ⑵.传感器自动调零,   ⑶.传感器多点线性拟合标定   ⑷.系统安全保护软件   ⑸.静态试验、疲劳试验波形设定软件   ⑹.波形类型: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方波、随机波、组合波、斜波、锯齿波、外输入采集频谱   ⑺.系统控制方式:负荷控制或位移控制,且两种控制方式可以平滑无扰动切换   ⑻.通道分配:可随意设定试验所占用的通道   ⑼.试验波形方式设定:即设定试验的加载方式(载荷或位移),加载的各种波形、频率、相位、终值及重复次数等试验参数。   试验波形方式设定非常灵活,几乎可以模拟出任意形状的曲线。   ⑽.试验参数的设置:设置试验的控制方式及相关参数、卸载时间、试验的开始点等   ⑾.试验选择:将所设定的试验挂接在试验站上,可以只挂接一个试验,也可以挂接多个试验,且每个试验可以同时控制多个通道,   多个试验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分别运行。   ⑿.在试验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干预试验,如调整PIDF参数,阀控参数、保持、加速、增幅、减幅、卸载等,   以保证试验的精确性;   在此处加了管理员密码,有安全保护功能,防止设置参数被随意改动。   ⒀.控制方法:静态伺服控制,动态高频伺服控制,多通道解耦控制,动、静踏步法,幅值修正法,   相位修正法,幅相修正法。   4.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我公司的控制系统为多通道全数字式控制系统,   负荷控制系统的P、I、D、K 参数及位移控制系统的P、I、D 、K参数均为独立的两套参数储存于下位机及上位机的系统文件中。   二.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技术特点   1.伺服控制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协调加载控制系统的电器设计采用了多CPU系统,每通道自带CPU,实现各通道自管理。   测量系统大都采用美国AD公司先进的器件,采用调制载波及调制解调技术,即可实现快速连续长时间稳定测量,   又可以低速高精度、宽范围测量。   2)本系统可外接变形测量通道,可以提高系统对试件变形控制的精度。   3)软件采用Windows环境下虚拟仪器技术,界面风格人性化,操作方便。   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是WindowsXp、Windows2000,软件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灵活。   2.伺服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伺服关键元器件均为进口。   2) 油箱结构采用整体油箱,这样对油温的控制,液位的控制大有好处。   其他相关信息   (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压力试验机、卧式拉力试验机、岩石三轴试验机、钢绞线试验机、松弛试验机、引伸计、耐久试验机、拟动力控制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顶锻试验机、板材弯曲试验机、疲劳试验机 参考资料: 1.WWW.RUMUL.NET.CN 2.WWW.WALTERBAI.COM 3.loxofo@yahoo.com.cn 4.13709181703 5.13581584194 开放分类: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机系统/欧洲进口 疲劳试验机功能和技术要求 1. 基本功能:可适用于对各种大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件、桥梁、各种桁架等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和单向动态脉动疲劳试验; 可适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预应力筋用锚具等疲劳荷载性能试验检测; 2. 主要组成:疲劳试验系统由液压式脉动器、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作动器、加载龙门框架、液压管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等组成,系统控制通道数不少于10个。 3. 主要技术要求 1) 最大静态测试力:(kN):2000 2) 最大动态测试力:(kN):2000 4. 液压作动器数量和主要技术参数: 加载能力(静态/动态) 行程(mm) 振幅(mm) 频率范围(Hz) 数量(个) 10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2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1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6. 液压脉动器 1) 总系统通道数&ge 10个。 2) 液压脉动器排量(ml/次):0~800 3) 液压泵压力(MPa):21~28 4) 有温度超温报警、液位超限报警、油路堵塞报警及自动停机功能。 5) 管路。 7. 控制系统:实现对试验系统的电气控制和手动调节。 1) 可数字显示静态试验力,动态试验力的上下峰值,试验次数; 2) 应具有试验力标定、清零、动静态测量转换等功能,并具有试验力设定值过载保护功能。 3) 应具有润滑故障、试样断裂振动等报警显示装置。 4) 可显示试验频率、主电机工作电流。 5) 应配置试验力增减,振幅增减,工作频率增减等调节装置。 6) 应配置压力传感受器及进回油阀装置。 7) 可用劝卸除试验力。 8.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1) 可根据对试验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试验方案。试验条件等均可以事先在试验方案中设置完成。 2) 配置应用软件、波形发生软件及其他实时处理软件。 3) 信号处理、数采模板应既能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试验数据。 4) 配置可转换不间断电源;具有停电保护功能。 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电液伺服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主要用于各种地面车辆、空中飞行器以及舰船等受力复杂的行驶机构的总成、部件以及整机多点(协调)加载试验。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原子能、舰船、高等教育以及地面车辆等领域。   关于多通道耦合加载疲劳试验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通道之间不耦合,只有相位协调关系。   另一类是多通道的耦合加载,这类系统不仅仅是相位的协调关系,还存在各个通道之间的解藕问题,比如WB公司的六自由度的道路模拟试验系统,在车辆的一个轮毂的三个坐标上安装三个作动器,实现六自由度的加载,模拟道路载荷谱,这样的系统就不仅仅是三个作动器进行简单的相位控制就可以实现的,而需要将道路采集回来的真实路谱进行迭代。还有一种是简单的解耦,如太空穿梭游戏机,将规定的三维轨迹进行解耦,计算出每个作动器在时域的运动谱,然后进行分别驱动即可,这种模式技术含量相对低得多。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通道拟动力加载系统-供应   信息编号:T8342573 (虚假举报)   该产品独具特点:   1.为了保证整机工作状态稳定可靠,控制系统采用 配备了目前 较先进的PⅣ工控机。   2.作动器全部采用了AMSLER技术.   3.该直线式伺服作动器配置 位移传感器,使位移测量误差仅 2&mu m,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高精度要求。   4.负荷传感器 精度达0.03%FS的负荷传感器,保证了试验力测量精度。   5.在伺服油源系统方面,为保证多台作动器同时或部分投入工配置了由多套油泵电机组 组成的伺服油源,使用户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同时启动还是只启动一套   油泵电机组,不仅节省了能源,也降低了故障停机率。   1)由于该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大部采用了进口器件,并采用了当代先进的全数字闭环控制技术,使 整机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2)可进行等位移、等速率控制并可进行位移保持。   3)拟动力试验可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工作。   4)控制系统具有示波器检测接口。   一.DGS-通道全数字伺服控制系统   1.全数字控制系统组成   全数字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上位机   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   ?下位机包括工控机箱、主控及数据采集模板、通道伺服控制器模板、通道函数发生模板。   上位机、下位机通过高速数据传输线传输数据。   2.系统性能指标(略)   3.全数字伺服控制器系统软件   软件功能   ⑴.设定系统控制参数(P、I、D、F)   ⑵.传感器自动调零,   ⑶.传感器多点线性拟合标定   ⑷.系统安全保护软件   ⑸.静态试验、疲劳试验波形设定软件   ⑹.波形类型: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方波、随机波、组合波、斜波、锯齿波、外输入采集频谱   ⑺.系统控制方式:负荷控制或位移控制,且两种控制方式可以平滑无扰动切换   ⑻.通道分配:可随意设定试验所占用的通道   ⑼.试验波形方式设定:即设定试验的加载方式(载荷或位移),加载的各种波形、频率、相位、终值及重复次数等试验参数。   试验波形方式设定非常灵活,几乎可以模拟出任意形状的曲线。   ⑽.试验参数的设置:设置试验的控制方式及相关参数、卸载时间、试验的开始点等   ⑾.试验选择:将所设定的试验挂接在试验站上,可以只挂接一个试验,也可以挂接多个试验,且每个试验可以同时控制多个通道,   多个试验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分别运行。   ⑿.在试验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干预试验,如调整PIDF参数,阀控参数、保持、加速、增幅、减幅、卸载等,   以保证试验的精确性;   在此处加了管理员密码,有安全保护功能,防止设置参数被随意改动。   ⒀.控制方法:静态伺服控制,动态高频伺服控制,多通道解耦控制,动、静踏步法,幅值修正法,   相位修正法,幅相修正法。   4.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我公司的控制系统为多通道全数字式控制系统,   负荷控制系统的P、I、D、K 参数及位移控制系统的P、I、D 、K参数均为独立的两套参数储存于下位机及上位机的系统文件中。   二.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技术特点   1.伺服控制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协调加载控制系统的电器设计采用了多CPU系统,每通道自带CPU,实现各通道自管理。   测量系统大都采用美国AD公司先进的器件,采用调制载波及调制解调技术,即可实现快速连续长时间稳定测量,   又可以低速高精度、宽范围测量。   2)本系统可外接变形测量通道,可以提高系统对试件变形控制的精度。   3)软件采用Windows环境下虚拟仪器技术,界面风格人性化,操作方便。   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是WindowsXp、Windows2000,软件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灵活。   2.伺服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伺服关键元器件均为进口。   2) 油箱结构采用整体油箱,这样对油温的控制,液位的控制大有好处。   其他相关信息   (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压力试验机、卧式拉力试验机、岩石三轴试验机、钢绞线试验机、松弛试验机、引伸计、耐久试验机、拟动力控制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顶锻试验机、板材弯曲试验机、疲劳试验机 参考资料: 1.WWW.RUMUL.NET.CN 2.WWW.WALTERBAI.COM 3.loxofo@yahoo.com.cn 4.13709181703 5.13581584194 开放分类: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机系统/欧洲进口 疲劳试验机功能和技术要求 1. 基本功能:可适用于对各种大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件、桥梁、各种桁架等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和单向动态脉动疲劳试验; 可适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预应力筋用锚具等疲劳荷载性能试验检测; 2. 主要组成:疲劳试验系统由液压式脉动器、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作动器、加载龙门框架、液压管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等组成,系统控制通道数不少于10个。 3. 主要技术要求 1) 最大静态测试力:(kN):2000 2) 最大动态测试力:(kN):2000 4. 液压作动器数量和主要技术参数: 加载能力(静态/动态) 行程(mm) 振幅(mm) 频率范围(Hz) 数量(个) 10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2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1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6. 液压脉动器 1) 总系统通道数&ge 10个。 2) 液压脉动器排量(ml/次):0~800 3) 液压泵压力(MPa):21~28 4) 有温度超温报警、液位超限报警、油路堵塞报警及自动停机功能。 5) 管路。 7. 控制系统:实现对试验系统的电气控制和手动调节。 1) 可数字显示静态试验力,动态试验力的上下峰值,试验次数; 2) 应具有试验力标定、清零、动静态测量转换等功能,并具有试验力设定值过载保护功能。 3) 应具有润滑故障、试样断裂振动等报警显示装置。 4) 可显示试验频率、主电机工作电流。 5) 应配置试验力增减,振幅增减,工作频率增减等调节装置。 6) 应配置压力传感受器及进回油阀装置。 7) 可用劝卸除试验力。减,振幅增减,工作频率增减等调节装置。 6) 应配置压力传感受器及进回油阀装置。 7) 可用劝卸除试验力。 8.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1) 可根据对试验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试验方案。试验条件等均可以事先在试验方案中设置完成。 2) 配置应用软件、波形发生软件及其他实时处理软件。 3) 信号处理、数采模板应既能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试验数据。 4) 配置可转换不间断电源;具有停电保护功能。
  • 英斯特朗全新自动化测试系统大幅度改善您的试验效率
    美国英斯特朗是全球领先的设计评估材料及构件力学性能的检测设备供应商。近期发布了针对塑料的最新自动化测试系统:TM AT3(做拉伸试验)和TM AT3+(做拉伸、弯曲试验)。这些系统的设计是为了满足ASTM D638和D790,ISO 527和178以及其它测试标准的测试要求。该系统为英斯特朗全自动 AT6机器人系统提供的许多便利,仅占很小空间,但是却明显降低了成本。优点如下: 存储架可存放80个 试样(可基于样品的尺寸和几何结构调整) 每个系统可配置多个机架,在系统运行时允许操作者预先加载试样 当载物器异常,转换超时时,该系统可以手动操作 兼容AutoX750引伸计,应变测量时用户可选择自动、直接接触式引伸计,而不是使用不精确的横梁位移 标准选项有试样条形码的读取能力和自动双轴试样的测量 可连续性测试自动试样加载功能提高了测试和测试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使人为影响及人为误差最小化。 安全性&工效AT3和AT3+自动化测试系统通过保持操作者与试验区的距离来提高安全性,通过消除大量人工测试的重复运作来提高工效。 节省操作时间可节省机械测试时自动试样测量和处理的操作时间。操作者只需要连续装载托盘,运行系统。根据测试材料和准确测试操作,操作者可以节省多达75%的时间,所节省的时间可以做别的更有价值的工作。 以下是视频链接请观赏AT3/AT3+ Video: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5MjI2Nzg0OA==.html?from=y1.7-2 关于英斯特朗:英斯特朗(INSTRON )是全球领先的材料和构件物性测试试验机制造商,美国五百强公司ITW集团旗下品牌,从基本的软组织到先进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其产品被广泛运用于测试各种材料,组件和结构在不同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和特性。 自1946年英斯特朗成立并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闭环控制的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第一个应变片式载荷传感器以来,英斯特朗以成为公认的力学性能测试设备世界领导者为使命,通过提供最高品质的产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世界水平的服务,从而使用户获得拥有英斯特朗产品的最佳体验。 更多新闻垂询请联系:英斯特朗市场部Kelly Jiang Tel: +86 21-62158568* 8301E-Mail: jiang_min-hua@instron.com或者您可访问英斯特朗官方网站: www.instron.com用手机扫一扫,关注英斯特朗微信账号,获取更多英斯特朗的产品信息和测试tips
  • 灵活的Chatillon CS2 系列提供简单,低成本的力学测试系统
    LARGO,美国 – 当塑料产品和原材料进行力学测试时,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和文件化是重要的因素。用于进行力学试验的理想试验机应操作简单,试验结果应易于读取并可导出做进一步的分析。Chatillon CS2系列数字测力仪满足了这些要求,对于不需要复杂材料测试功能的测力应用来说,它是一种理想的低成本解决方案。CS2系列测力仪可以执行塑料行业中最常见的测试,从基本的静态力测试到多步测试、循环测试等等,而成本仅为高级材料试验机的一小部分。CS2系列测力仪的工作喉深可达180毫米,操作者不仅可以测试塑料产品,还可以测试各种塑料包材。CS2系列有两种负载配置,CS2-225可用于测试高达1 kN (225 lbf)的负载载荷,CS2-1100可用于测试高达5 kN (1100 lbf)的负载载荷。这两款测力仪都为操作人员配置了直观、易于使用的触摸屏控制台。独特的用户界面使得执行符合ISO或ASTM标准的拉伸测试,压缩测试,弯曲测试,或先进的多阶段测试轻而易举。大尺寸,坚固的触摸屏平板电脑操作简单,并提供了表格和图形结果与嵌入式SPC功能。常用的测试可以自定义显示在启动屏幕上,以便快速测试。数据可以在屏幕上显示或便捷的导出。测试结果存储为CSV文件,并可以通过以太网连接或WiFi通信自动导出到本地或远程驱动器,以及USB设备。测试结果也可以通过RS-232导出,便于生产管控。CS2系列是一个独立的、可灵活操作的试验系统,它不需要复杂的软件或编程语言知识就可以上手操作。为了提高安全性,CS2系列测力系统提供了两种级别的用户访问,并可以使用密码进行保护。关于ChatillonChatillon是AMETEK传感器、测试和校准仪器 (STC) 旗下的一个品牌,为测试医疗设备、药品、包装、食品、弹簧、塑料和橡胶等提供全面的力学测量设备。AMETEK STC是AMETEK, Inc.的一部分,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制造商,年销售额约50亿美元。
  • 四台“合肥造”大气监测荷载升天 提供国产高光谱数据保障
    9月7日11时0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观测卫星(又名高分五号02星)。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领域的高光谱观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将满足我国在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为全球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业务化运行提供国产高光谱数据保障。  据介绍,该卫星共搭载了七台遥感仪器,其中四台大气监测载荷由合肥研究院研制,分别是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GMI)、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高精度偏振扫描仪(POSP)。  GMI和EMI仪器入轨后将开展全球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监测。GMI可实现1~4ppm的二氧化碳探测和20ppb的甲烷探测,为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提供技术支撑。EMI具备0.5纳米的紫外高光谱探测手段,可实现单日覆盖全球,实现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甲醛等污染气体监测,服务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及“臭氧和PM2.5协同探测”等国家战略。DPC能实现全球大气气溶胶和云的光学及微物理参数探测,为全球气候变迁研究及对地观测高精度大气辐射校正提供有效数据。POSP可与DPC协同配合,用于PM2.5、雾霾监测,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本次发射的四台载荷研制工作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2019年初通过了正样设计评审,并先后于2020年通过了验收评审。为完成此次发射任务,该院于2021年7月7日召开了高光谱观测卫星4台大气监测载荷试验队进场动员会。两个月来,大气监测载荷研制团队全体成员,克服各种困难因素,以严慎细实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顺利保证了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  今后,四台载荷将在高光谱观测卫星上同步运行,对于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等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目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还承担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等多颗卫星载荷的研制任务,将为我国大气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 热烈祝贺Delta仪器荣获一种医用病床综合耐久性测试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近日,我司传来喜讯,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创新,我们成功获得了“一种医用病床综合耐久性测试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一殊荣不仅是对我们公司在医疗器械检测设备技术研发领域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创新能力和专业实力的有力证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在结构、形状或其结合方面具有了独特的创新点,这是公司科研团队长期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这一专利的获得,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我们的品牌形象,为我们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公司的科研团队,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一辉煌的成就。他们的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公司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进取、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不断深化技术研发,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我们也期待将这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以下为“一种医用病床综合耐久性测试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关于医用病床综合耐久性测试系统的产品介绍一、设备概述:医用病床综合耐久性测试系统满足标准YY 9706.252-2021医用电气设备 第2-52部分:医用病床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201.9.8.3.3 来自人体重量的动载荷;201.9.8.3.3.3 边栏强度和闩锁可靠性;201.9.8.3.3.4 拉升杆的动态试验;CC.2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设计制造,是医用病床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检验仪器,是医疗器械质量检测部门、医用病床生产企业必不可少的实验检测器具。医用病床综合耐久性测试系统二、主要技术参数:冲击测试:1. 试验工位: 1工位测试;2. 冲击次数: 1~999999次(可预设);3. 冲击测试速度:1~10次/min (可预设);4. 冲击高度:0~200mm(可设);5. 冲击器本体直径: Φ200mm;6. 组件总质量: 25Kg±0.1Kg;7. 本体及相关部件(减去弹簧)质量: 17Kg±0.1Kg;8. 组合后的弹簧系数: 6.9N/mm±1N/mm;9. 吸合: 电磁铁24V ;10. 冲击面为刚性圆形物体:直径200mm±5mm;11. 冲击面表面是凸球面 曲率半径为300mm;12. 冲击面前沿半径:R12mm;13. 控制及操作:采用DELTA智能程序+7寸TFT液晶触摸屏显示;14. 驱动方式:电动缸+运动模块;15. 设备电源:AC220V 50HZ 功率1.75KW。动载荷测试:16.试验施力: 0-3000N;17.试验次数: 0-999999次;18.试验时间: 0-999999S;19..载荷垫是一个刚性圆形物体,直径355mm±5mm,其表面具有800mm半径的凸球形曲率,前边缘半径为20mm;20.需要能够实现以下动作: a)侧向力反复动作循环测试。按照YY9706.252-2021中图201.117中E或F所示的方向,向边栏顶部中间部分施加100 N的垂直于边栏的力。反方向,重复3 000次 b)纵向力反复动作循环测试。按YY9706.252-2021中照图201.117中C或D所示,沿边栏纵向方向,对其施加100N的力。反方向,重复3 000次 c) 垂直力反复动作循环测试。按照YY9706.252-2021中图201.117中B所示,沿边栏垂直方向,对其顶部施加100 N的力。重复3000次。A方向不需要测试 d) 在完成a)、b)和c)后,沿着最坏情况下的位置,在YY9706.252-2021中图201.117的方向上施加静载荷。边栏不得变为解锁状态或产生其他不可接受的风险。拉升杆测试:21.拉伸杆的动态试验要求:21.1将垂直向下的安全工作载荷施加到拉升杆手柄处(至少750N)1000次。载荷施加期间和之后,检查拉升杆及其紧固件,并记录挠度和变形;21.2使用安全工作载荷过程中,拉升杆的挠度应不大于100mm,且在耐久性测试结束后的相对于床垫支承台永久变形不超过20 mm。边栏强度测试:施力方向: 上 .下 前 . 后 左 . 右,六个方向施力22.试验推力: 0-1000N;23.试验拉力:0-1000N24.试验次数: 0-999999次;25.试验时间: 0-999999S;26.私服电缸: 3套27.施力行程: 200mm三、客户案例(排名不分先后)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2、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器械检测中心3、东电检测技术服务(天津)有限公司4、上海创京检测技术有限公司5、天津津净检测计量技术有限公司6、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黑龙江省医疗器械检测研究中心DELTA德尔塔仪器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器械检测设备、分析仪器、模体销售和非标订制类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GB9706系列安全安规及可靠性检测设备,医用针测试仪器,注射器测试仪器,手术器械测试仪器,防护用品类测试仪器,康复辅助器械测试仪器,医学信号模拟器,医学测试分析仪器,超声检测仪器,辐射检测仪器,各类测试模体,客户需求定制服务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类医疗器械生产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医疗器械检验中心、康复辅助器械验中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医学计量实验室、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医科学院及三甲医院等领域。
  • MTS在首尔国立大学搭建两个独立测试系统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MTS系统公司今天宣布完成了对首尔国立大学极限性能测试中心的两个独特测试系统的搭建。这些具有高速冲击和高强度疲劳的测试系统,为新开发的高强度建筑材料和增材材料提供了所需的力量和速度。首尔国立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之一,被认为是韩国最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它的新研发机构——极限性能测试中心(Extreme Performance Testing Center)的建立,是为了通过模拟极限荷载和环境来研究如何提高结构的性能。该设施的研究人员将测试用于制造桥梁桥墩、道路车道屏障、建筑立柱和复合面板的高强度和增强材料。这些材料的性能如何在结构或响应冲击速度,如卡车撞击路堤或桥台,需要确定它们在实际应用之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首尔国立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之一,被认为是韩国最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它的新研发机构——极限性能测试中心(Extreme Performance Testing Center)的建立,是为了通过模拟极限荷载和环境来提高结构的性能。该设施的研究人员将测试用于制造桥梁、桥墩、道路车道护栏、建筑立柱和复合板的高强度和增强材料。这些材料在结构中如何发挥作用或对冲击速度(如卡车撞击路堤或桥台)的反应,需要在它们能够用于实际应用之前就通过测试确定下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如今,用于建造建筑物、桥梁、车辆、船舶和飞机的混凝土、钢筋和复合材料的强度远高于以往,这带来了新的测试挑战。例如,以前的混凝土可承受的最大载荷力约为21兆帕(3,000 psi),而今天的高强度混凝土需要在这一水平的5倍,即105兆帕(15,000 psi)。因此,对这些材料进行准确的测试并了解它们在预期应用中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当向现有设计或结构中添加强度/重量比更高的新材料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测试这些材料的另一个挑战是获得足够大的样本,来准确表征材料在结构中的性能。在极限性能测试中心的MTS测试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的结构荷载,并为高速率和高强度测试提供大型试件。MTS高速率测试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达到并保持10.5米/秒(34.5英尺/秒)的速度,同时实现330 kN(74200磅力)的拉力和320 kN(72000磅力)的压缩力。该高压系统最高能够加载试件到2500KN(57万磅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了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建筑公司和运输制造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高强度的纤维增强材料,而MTS公司有良好的设备来帮助验证这些新材料,”MTS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弗里· 格雷夫斯博士说。“MTS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的测试和模拟系统将继续推动创新,帮助研究人员评估加固桥梁和建筑以及轻型飞机和地面车辆所需的纤维混凝土、高强度钢筋、纤维塑料和复合材料。” /p
  • 英斯特朗携全新试验机触控测试系统亮相CISILE 2017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4月6日,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7)在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1979e58e-9038-4b58-a144-c4ba651fba5c.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英斯特朗展位 /strong /p p   作为是全球知名材料和结构测试试验机制造商,英斯特朗首次亮相CISILE,并与全球材料分析及消耗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制造领军企业美国标乐公司联合展出。此次展出,英斯特朗带来两款产品:配制全新触控测试系统Bluehill Universal的5960系列电子万能试验机、ElectroPuls E3000电子动静态万能材料试验机。其中全新触控测试系统Bluehill Universal更是作为全新的革命性智能操作系统首次在国内亮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e19b8614-2a6b-41c9-8e35-b250dfbad9ed.jpg" title=" 2.jpg" width=" 335" height=" 5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35px height: 5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展品一:5960系列电子万能试验机与全新触控测试系统Bluehill Universal的完美呈现 /strong /p p   5900系列万能试验机提供卓越的性能和设计,具有卓越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工效,整体增强了操作者的使用体验。产品拥有的卓越性能包括:载荷测量精度达到+/- 0.5%,到载荷传感器载荷的1/1000,同步数据采集速率高达2500点每秒。试验测试系统常用于拉伸、压缩、弯曲、剥离、剪切、撕裂和循环测试。配置系统完全能够满足ASTM, ISO, DIN, GB等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644137a7-7166-44ae-a476-79ce5c45ccfb.jpg" title=" 0.jpg" width=" 360" height=" 5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60px height: 5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全新触控测试系统Bluehill Universal /strong /p p   为应对全球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挑战,经过数年的研发测试,英斯特朗又一划时代产品——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t/BHUinstron"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全新一代触控测试系统Bluehill Universal /span /strong /a 于近期发布。Bluehill Universal 基于触控操作而开发,采用纵向布局,专业的视觉设计,完整的试验工作区视图,以大尺寸工业级触控操作面板呈现。大尺寸触控点和直观的操作方式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更智能的操作体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01d4464d-5ac3-488a-a662-4459358a589b.jpg" title=" 3.jpg" width=" 335" height=" 5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35px height: 5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展品二:ElectroPuls E3000电子动静态万能材料试验机 /strong /p p   ElectroPlus电子万能动静态材料试验机(含专利的拉扭双轴功能)是针对材料和部件进行动态和静态试验的最先进的试验系统,全电子化和数字化,无需要液压系统和压缩空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7f20d68f-7355-421f-9184-19e8b2c57461.jpg" title=" 00.jpg" width=" 360" height=" 5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60px height: 5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ElectroPuls可满足各种材料的疲劳测试需求 /strong /p p   据称,通过近十年的研发和数十亿周次的疲劳实验。ElectroPuls测试系统已经成为广泛认可,专利支持的线性电机驱动疲劳测试设备,最高载荷达到10kN的电子动静态万能材料测试系统满足客户从低速静态测试到成百赫兹高频闭环动态试验的需求。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