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光解水制氢装置

仪器信息网光解水制氢装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光解水制氢装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光解水制氢装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光解水制氢装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光解水制氢装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光解水制氢装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光解水制氢装置相关的解决方案。

光解水制氢装置相关的资讯

  • 科普丨光解水制氢技术
    在当今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光解水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途径之一,是众多光催化实验研究者近年来努力攻克的主要课题之一。如何能高效的获取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制氧实验成果,一套好的反应系统必不可少。 光解水是利用光能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依赖于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吸收太阳光的能量,促进水分子的化学反应,从而实现氢气的生成。 光催化技术是通过光催化剂,利用光子能量将许多需要在苛刻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转化为可在温和环境下进行的先进技术。利用光催化技术分解水制氢,可以将低密度的太阳光能转化为高密度的化学能,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上具有深远的应用场景。美国能源部提出如果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太阳能转换氢能效率达到10%,太阳能制氢成本(包括生产和运输)达到2~4美元/kg H2,这项技术就有可能走向大规模应用。组成部分光催化分解水的原理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化合物。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增加的过程(▲G0),也就是说从热力学角度考虑,水分解反应是一个非自发反应,必须有外加能量才能进行。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反应,就是利用光子的能量推动水分解反应的发生,然后转化为化学能。具有高能量的远紫外线(波长小于190nm)可以直接分解水,然而此类远紫外线难以到达地球表面,所以普通太阳光照射难以实现水分解制氢。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利用一些半导体材料如TiO2的吸光特性,实现光解水反应的发生。半导体材料在受到光子的激发后,会产生具有较强还原能力的光生电子,可以将吸附在半导体表面的质子或水分子还原为氢气,从而实现光催化分解水制氢。shinsco产品展示产品详情近年来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超高纯316L不锈钢,符合SEMI F20标准,通过真空感应熔炼+真空自耗重熔(VIM+VAR),并使用特殊的工艺处理,对材料进行最大程度的提纯,进一步减少了材料中的的非金属夹杂物和气体成分。EP管(316L,VIM+VAR)是表面经过电解抛光处理,以提高产品内部的平滑性,并在金属表面形成富铬层以提高耐腐蚀性,电解抛光后的产品做钝化处理以去除游离铁离子。EP抛光产品经 SEM、 ESCA/XPS、AES分析,产品质量完全满足半导体协会 SEMI F20 标准。基于EP抛光(316L,VIM+VAR)技术的发展,鑫视科shinsco采用国内优秀企业生产的EP管(316L,VIM+VAR)和EP自动阀门,替换了光催化活性评价系统的原有玻璃管路和阀门,并实现了PLC全面控制整套系统,实现了SSC-PCAE光催化活性评价系统的全自动化运行。 SSC-PCAE光催化活性评价系统(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valuation system)沿用半导体行业的真空技术,将玻璃管路和阀门替换为EP管和EP自动阀,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全自动控制实验过程,全自动在线采样分析,实现了实验中真正的全自动运行。SSC-PCAE光催化活性评价系统主要应用于光解水、全解水、电催化、光催化CO2还原、光催化固氮、光电催化气体产物分析、耐压釜式反应、催化反应的微量气体收集等。产品优势封闭反应的产物气体收集、采样、在线分析的一体化系统;内置气体磁力增压泵,形成高强压差,实现气体快速混匀;全系统耐压-14.6psi ~150psi,实现了从真空到10atm的压力覆盖;应用半导体材料(TiO2、InO、C3N4、CdS等)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催化剂产氢、产氧、光解水的性能分析;催化剂二氧化碳还原的性能分析;系统可配和玻璃、石英、不锈钢、PEEK、PTFE等材料制备的反应器使用可满足光电反应、气固反应、膜催化、多相反应等特殊实验要求;系统管阀件全部采用EP(316L,VIM+VAR)管和EP阀,对气体无吸附;系统即装即用,可兼容任意厂家气相色谱仪,无需额外增加进样阀门;GC测试范围广,氢、氧、CO2、甲烷、CO、甲醛、C1-C5等微量气体;参数配置项目SSC-PCAE-150光催化活性评价系统系统真空度-0.1MPa(-14.6psi)系统耐压-14.6psi ~150psi管路材质EP电解抛管(316L,VIM+VAR);体积50ml±5阀门EP隔膜阀(标配)、250ml、25ml、50ml;石英通光
  • 上海比朗BGH-BL-PLH2O光解水制氢系统全面升级上市
    上海比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为适应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光解水系统更好的要求,为充分实现产品的更好的可视化,光解水制氢系统设备使用的耐久性、便捷性,做出了全面升级,既保证了实验原理的简便可行,又提高了设备的可操作性和扩展性。产品详细信息、实物图片、相关测试结果请电话或邮件索取!   上海比朗光解水制氢系统货源充足,可根据客户需求随时发货安装调试。   BGH系列新系统体现的几大特点:   1、玻璃管道系统安装于洁净工作室内,操作安全。   2、全自动采样器与气相色谱连接可实现全自动采样,无需人工看守。   3、数字显示真空度。   4、原装进口光源。   5、电磁气泵及控制器。   6、反应器QO250。   7、真空系统(含真空泵,管路,真空计)。   8、取样系统(含精密取样管,控制阀体,控制面板)。   9、冷凝回流系统。   BGH系列新系统技术参数:   光降解系统BGH-BL-PLH2O系统   玻璃管路系统玻璃光解型反应器,玻璃系统是包含透射式光反应器及石英发生器,石英玻璃组件系统,采用日本改进型的六通阀门控制的氢气流通系统氢气发生石英装置,该系统用不锈钢作为玻璃连接支架,该系统含(A-G)7套管路。   反应器150ml石英玻璃分体式反应器。   真空系统上海比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真空泵2xz-2, 以及与真空计连用的真空系统。可选德国进口真空泵(价格另计)。   采样系统全自动采样系统是一种可以用在气相色谱仪前端,按程序设定实现全自动进样的装置。可分步、可定时采样。   滤光片两片   A:透射式滤光片直径50mm   B:反射紫外部分,透射可见和红外部分,70mm*70mm 方片。   光源美国进口光源PE300BF,寿命长达2000小时   BL-GHX-Xe-300功率300W,外照式投射式,平行光输出。上海比朗生产   金属散热机组金属铝型材散热系统   光解水制氢系统典型用户: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陶氏化学、睿智化学、联合利华、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   电话TEL:021-52965776   传真FAX:021-52965990   邮箱Email:info@bilon.cn   商城Mall:www.bilon.cc   地址Add:上海市闵行区北松公路588号7号楼5层
  • ​ 王方军、田瑞军等用高能紫外激光解离质谱实现蛋白质识别机制解析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方军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田瑞军、副教授李鹏飞等人合作,利用193nm紫外激光解离—质谱装置,实现了免疫共受体CD28磷酸化胞质端与激酶PKCθ的C2结构域识别结合机制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与常规毫秒级碰撞诱导质谱解离(CID)相比,5ns单脉冲193nm紫外激光解离(UVPD)可直接激发非变性蛋白质骨架共价键至高能态引发高效解离,激发解离速率提升6个数量级,位点解离效率和碎片离子产率与其局部非共价作用和微观结构密切相关,通过碎片离子和解离产率分析可同时获得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信息。目前,193nm紫外激光解离质谱尚未商品化设备,仅在少数实验室有自主搭建设备。免疫共受体CD28是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其胞质端酪氨酸磷酸化激活引起的下游蛋白识别结合机制尚不清楚。本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光亲和质谱法发现CD28磷酸化胞质端与激酶PKCθ的C2结构域特异性结合;利用193nm紫外激光解离质谱对C2结合前后进行了全序列覆盖位点光解离效率的差异分析,发现了光解离效率显著下降的三个关键结合区域和核心识别位点K49、H63、R68;证明了高能紫外激光解离策略在蛋白质动态识别结构变化分析中的高灵敏度和单位点分辨高精度优势。团队通过交叉学科联合攻关,在大连相干光源搭建了193nm紫外激光解离-高分辨质谱装置,在前期工作中通过高能光子对多肽分子的高效激发解离实现了多磷酸化肽修饰位点精确定位和蛋白质组学规模化序列鉴定。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hembiol.2022.01.005
  • 王方军:高能紫外激光解离质谱实现蛋白质识别机制解析
    近日,大连化物所生物分子结构表征新方法研究组(1822组)王方军研究员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田瑞军教授、李鹏飞副教授等人合作,利用193nm紫外激光解离—质谱装置,实现了免疫共受体CD28磷酸化胞质端与激酶PKCθ的C2结构域识别结合机制解析。 与常规毫秒级碰撞诱导质谱解离(CID)相比,5ns单脉冲193nm紫外激光解离(UVPD)可直接激发非变性蛋白质骨架共价键至高能态引发高效解离,激发解离速率提升6个数量级,位点解离效率和碎片离子产率与其局部非共价作用和微观结构密切相关,通过碎片离子和解离产率分析可同时获得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信息。目前,193nm紫外激光解离质谱尚未商品化设备,仅在少数实验室有自主搭建设备。  免疫共受体CD28是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其胞质端酪氨酸磷酸化激活引起的下游蛋白识别结合机制尚不清楚。本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光亲和质谱法发现CD28磷酸化胞质端与激酶PKCθ的C2结构域特异性结合;利用193nm紫外激光解离质谱对C2结合前后进行了全序列覆盖位点光解离效率的差异分析,发现了光解离效率显著下降的三个关键结合区域和核心识别位点K49、H63、R68;证明了高能紫外激光解离策略在蛋白质动态识别结构变化分析中的高灵敏度和单位点分辨高精度优势。  大连化物所王方军和肖春雷研究员通过交叉学科联合攻关,在大连相干光源搭建了193nm紫外激光解离-高分辨质谱装置,在前期工作中通过高能光子对多肽分子的高效激发解离实现了多磷酸化肽修饰位点精确定位(Chin. Chem. Lett.,2018)和蛋白质组学规模化序列鉴定(Anal. Chim. Acta.,2021)。  相关研究结果以“Motif-dependent Immune Co-receptor Interactome Profiling by Photoaffinity Chemical Proteomics”为题,于近日发表于Cell Chemical Biology上。
  • 大连化物所等利用大连光源发现水分子光解是星际振动激发态氢气的重要来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研究员袁开军、中科院院士杨学明团队,与南京大学教授谢代前合作,首次测量了水分子光解中的氢气产物通道,发现这些氢气产物全部处于振动激发态。该光化学反应为星际空间存在的振动激发态氢气的来源提供了重要途径。  氢气是宇宙中丰度最大的分子,对宇宙的演化起到重要作用。星际观测发现星云中分布大量的处于振动激发态的氢气,尤其是在星际光辐射区域天文观测到超过500条来自于振动激发态氢气的光谱线。振动激发态的氢气因具有较长的寿命和较高的反应活性,对行星大气的组成和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星际理论表明,振动激发态的氢气主要有两个来源:恒星爆炸或形成过程产生的激波将氢气加热到振动态、氢气被紫外光激发随后衰变到电子基态的振动态。理论预测振动激发态氢气的直接形成也可能是这些高能量氢气的重要来源,而具体的形成过程尚不明确。  利用大连光源,袁开军团队探究了水分子的光化学过程。科研人员将解离波长调谐至100纳米到112纳米范围,利用离子成像首次观测到O(1S)+H2产物通道。实验表明氢气产物主要分布在第三或者第四振动激发态,理论计算构建了水分子的过渡态结构并解释了振动激发态氢气的形成机理。基于水在宇宙星云和彗星大气中广泛存在,水分子光解为星际光辐射区域存在的振动激发态氢气的来源提供了新途径,对建立星云和行星大气演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是袁开军团队利用大连光源系统地研究水分子极紫外光化学过程的新进展。前期研究进展包括:发现水分子光解产生超热的羟基自由基(Nat. Comm.)、观测到电子激发态的羟基超级转子的形成(JPCL)、水分子同位素诱导的偶然共振效应(JPCL),水分子光解形成高振动激发的OH是火星大气辉光的来源(JPCL)、水分子三体解离产氧是行星早期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Nat. Comm.),以及水分子光化学中的同位素效应是太阳星云中D/H同位素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Sci. Adv.)。  相关研究成果以Vibrationally Excited Molecular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the Water Photochemistry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态化学前沿研究中心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的资助。
  • 中国首台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废水示范装置正式投入使用
    5月19日,中国首个“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废水示范装置”项目在湖北省十堰市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我国首台用于医疗废水处理的电子束装置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国家原子能机构为应对新冠疫情紧急启动,由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承制的科研项目,是核技术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该装置已经在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试运行数月。经过第三方检测,电子束辐照组合工艺处理后的医疗废水指标优于国家传染病医院排放标准,对病毒有明显去除作用,其中甲型肝炎病毒和星状病毒去除率达到100%,粪大肠菌群数小于100MPN/L,能够实现医疗污水中抗生素的完全降解,出水水质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目前西苑医院示范装置及系统日污水处理能力最高可达400吨。本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利用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废水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核心设备——自屏蔽电子加速器(国家原子能机构供图)  据西苑医院院长刘振伟介绍,传统医疗废水处理方式是通过向污水中注入次氯酸钠等化学消毒剂进行微生物灭杀,易造成化学试剂残留,且无法降解污水中残留的抗生素,一旦被饮用可能导致人体产生耐药性。现在采用的电子束辐照处理技术,是通过电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可以与废水中的微生物DNA、RNA分子或细胞组织瞬间发生作用,损伤微生物活性,灭杀废水废物中的致病菌和病毒,灭菌效率高、无需添加额外消毒剂、不产生二次污染,并能降解废水中抗生素等残留物质。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所在地,确保水质对百姓健康意义重大。  中国首台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废水示范装置由中广核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也是首个采用先立项后补助模式并完成验收的核能开发科研项目。本项目创造性地将电子束辐照技术与医疗消毒灭菌相结合,研制团队仅用时5个月就攻克了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医疗废水领域应用工艺及核心装备等难题,自主建设了一套用于医疗废水辐照的自屏蔽电子加速器,同时建立了适用于医疗废水中病毒浓缩及检测的方法,为防止新冠肺炎病毒和其他潜在病原体在医疗废水中传播提供了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中广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长利向记者介绍,中广核集团在辐照消毒灭菌、医疗废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核技术优势,助力共同打赢疫情阻击战。目前中广核集团正在持续拓展电子束治污技术的应用领域,将陆续建成抗生素菌渣、危废浓液、医疗固废、制药废水、垃圾渗透等示范项目。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原子能机构围绕医用防护服灭菌、医疗废物处理等疫情防控堵点难点,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核技术应用论证,并紧急部署了一批核技术应用科研项目。中国首个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废水示范装置作为典型示范项目建成投运,是继今年3月份取得电子束灭活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研究成果之后,利用核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的又一生动实践。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张建华表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领域,年产值规模近万亿。国内核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广阔。下一步,国家原子能机构将统筹全行业技术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卫健委等有关部委共同推动核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促进核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人民生命健康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 大连化物所等研发新进展!利用红外装置揭示氢键费米共振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江凌团队、副研究员张兆军和院士张东辉团队,与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哲来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志锋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发现水-胺团簇中氢键的异常大幅度波动现象,揭示出多种分子振动耦合产生剧烈费米共振的氢键作用的本质。氢键是雾霾颗粒物、分子自组装、生物体系等主要分子间作用力。氢原子质量轻,本质上是波动的,这对确定结构、性能和反应机理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由于三甲胺分子的氮原子孤对电子可以与水和甲醇等溶剂分子形成较强的氢键,三甲胺团簇的研究备受关注。1962年,D. J. Millen等人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得了三甲胺-甲醇的红外光谱,发现了一个较宽的OH伸缩振动峰,但由于该红外吸收光谱的分辨率低,溶剂分子在氢键波动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样的分子运动引发了如此之大的氢键波动等关键科学问题仍没有答案。研究人员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装置,测得了中性三甲胺-甲醇团簇和三甲胺-水团簇的高分辨红外光谱,在三甲胺-甲醇红外光谱中,原红外吸收光谱中较宽的OH伸缩振动峰劈裂为2个峰。在三甲胺-水团簇红外光谱中发现至少6组氢键结合的OH伸缩振动峰。这些对比表明,三甲胺-水团簇的氢键波动比三甲胺-甲醇更剧烈。研究团队利用自行发展的全维势能面动力学理论方法计算了三甲胺-水团簇的红外光谱,利用非谐性量子化学理论方法计算了三甲胺-甲醇团簇的红外光谱,利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理论方法分析了这两种团簇的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在三甲胺-水团簇中,氢键结合的OH伸缩振动与水分子的多种运动模式(平动、摇摆和弯曲)发生了强烈的费米共振,从而产生了异常复杂的多组OH伸缩振动谱峰。当水分子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由于甲基的空间位阻比氢原子大,导致甲醇绕着氢键的旋转速度比水分子慢,大幅度降低了OH伸缩振动与甲醇分子的费米共振程度,从而简化了OH伸缩振动谱峰。该工作对理解氢键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和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动态化学前沿研究”科学中心项目、“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B类),大连化物所大连相干光源专项基金等的资助。
  • 国内首套千万方三甘醇脱水装置性能考核达标
    2月22日至2月27日,国内首套千万方三甘醇脱水装置——西南油气田公司相国寺储气库千万方三甘醇脱水装置分别以1000万立方米和1200万立方米日处理量运行72小时,各项运行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顺利通过性能考核。这套千万方三甘醇撬装脱水装置,是相国寺储气库扩压增量工程的关键设备。去年11月底,装置顺利投运,相国寺储气库日最大冲峰能力由原来的2800万立方米提升至3800万立方米,调峰能力再创新高。为保障装置考核期间安全平稳运行,自千万方三甘醇脱水装置投产以来,西南油气田公司与设计、施工、调试单位及设备厂家高效合作,开展设备调试,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同时,组织相关技术人才开展技术研讨,结合装置特点和储气库生产运行条件,制定《相国寺集注站千万方脱水装置性能考核方案》,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并开展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熟悉掌握操作流程和考核参数要点,顺利推进考核工作。落实专人专岗负责全过程,完善人员组织、应急物资准备,切实加大巡检力度,细化巡检要求,明确吸收塔压差、闪蒸罐液位等关键点,密切监控各压力容器的压差、液位变化情况,全力保障设备运行安全平稳。严格检测考核指标,每日对干气水露点、贫富液浓度进行两次对比,确保产品气质量达标、装置溶液系统稳定。同时,按照装置性能考核方案要求,跟踪装置考核运行全过程,及时分析讨论异常数据,优化运行工况,针对循环泵发生喘振问题,立即联系相关单位整改,全力确保性能考核工作稳步推进。下步,西南油气田公司将在此次装置性能考核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性能考核报告,为三甘醇优化运行和检修提供支撑。同时,进一步加强重点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做好后续技术改造,为三甘醇脱水装置高效、平稳、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 大连化物所“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和副研究员刘艳廷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价会由石化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副主任王秀江主持,深圳大学骆静利院士担任评价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魏飞担任评价委员会副主任。科技成果评价现场会上,邓德会作了题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的工作报告,介绍了技术背景、技术路线、创新点和知识产权情况等。评价委员会专家详细审查了报告及相关鉴定材料,并与研发团队就科学技术问题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研发团队开发的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主要利用碱性电解水产生的废热作为海水低温制淡水的热源,将碱性电解水系统与海水低温淡化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创建废热回收系统,实现了热量的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基于铠甲催化剂的25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中试装置。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石化联合会组织专家组对该中试装置进行了连续72小时考核。该装置实现了以海水为原料高效电解水制氢联产淡水,碱性电解槽直流电耗≤4.2kWh/Nm3H2@2300A/m2,氢气产能91.2 Nm3/d,氢气纯度≥ 99.999%,产生的淡水在满足自身电解需求的基础上,联产淡水29.3 kg/d,电导率≤ 20 μS/cm,盐度≤ 0.01 ppt。与传统电解水制氢装置相比,该装置的电能利用率提高了13.9%。最后,评价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创新性强,指标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工程化开发进程,早日建成工业示范装置。
  • 人民日报:科学装置半闲置谁之过
    最近,《中国科学报》一篇名为《“第一缕曙光”的美丽与哀愁》的报道,读后让人真的感到很哀愁。   探测“宇宙第一缕曙光”,是当代天体物理领域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它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研究“宇宙在大爆炸后什么时刻形成第一代恒星”,进而揭示宇宙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2007年建成的21CMA项目,被《科学》、《自然》杂志称为“可得诺奖的举措”。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耗资3000万元的21CMA建成后从未正常运行过。而且,由于很难再筹措到运行经费,今年8月份21CMA可能再次面临被关闭的命运。   据报道称,21CMA项目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案。很多已建成的科学装置,包括一些花钱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目前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科学装置成了鸡肋?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是科研立项时论证不严谨、审批不严格,二是科学装置类项目管理上的“重建设、轻运行”。   据业内人士介绍,有的科研课题在立项时未经同行专家的严格论证,有的项目提出人专门找“同意”的专家来论证,有的项目则是“领导拍板”。这就导致一些课题项目在未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   此外,我国的科学装置工程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运行”现象。相关部门往往是在装置建设之初很有热情,愿意花大功夫、投大力气,到后期运行时就缺乏系统的管理,当出现困难时甚至撒手不管。   如何防止类似的事情重演?   首先要把好课题立项和项目审批关。比如,在一个项目上马之前,必须经过多方权威专家长期深入调研和充分客观论证,不能只听一种声音。特别是对于像21CMA这类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但预知风险大的项目,在立项时更要论证充分,对项目技术方案的可靠程度、运行存在的困难等,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立项前要科学评估出心理所能承受的最大风险系数,当评估结果在这个系数以上时,就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   立项审批关把好了,不仅科研经费能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避免“饿的饿死、饱的撑死”,同时也可有效防控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和科学装置的闲置。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科学装置的运行管理。经过严格审批的项目上马建成之后,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维持运行。相关部门应给与充分信任,保证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如果项目在运行中遇到困难,也要尽最大能力帮助解决问题,不宜轻言放弃。
  •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通过验收
    3月8日至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教育部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进行验收。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化学科学部主任杨学明线上参会,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相关人员、项目验收组专家、项目四个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等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杨俊林和验收专家组组长主持。   谢心澄指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议专家在验收时重点考察仪器的原创性、研究目标的实现情况、仪器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和指标的先进性,以及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学科发展所取得的作用。他强调,部门推荐项目验收通过后,基金委适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后评估。因此,希望项目负责人加强后期管理,注重仪器的运行使用与开放共享,提高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和水平,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探索前沿和服务国家需求夯实技术基础。杨学明指出,过去5至10年,我国在化学领域批准建设的比较重大的科学装置对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证明化学领域和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合作可以把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做好,证明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研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实力。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代表项目四个承担单位发言。   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作的项目工作报告,以及监理组相关人员作的监理情况报告,并进行了质询和现场考察,听取了仪器测试组报告、财务组验收意见及档案组审核情况报告。经过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达到了预期研制目标,符合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集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大连化物所的相关优势,建设了一套具有先进水平的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红外到远红外波段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以及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光源的固/气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原子力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光解离光谱实验线站和光激发光谱实验线站五条实验线站。各实验线站分别在四个参研单位研制,最终搬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集成,经调试、验收后开放运行,为化学、物理、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研发平台。   该项目的仪器研制历经8年,在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克服各种困难,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覆盖中、远红外波段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具体包括:开发了包含光波导效应的光场数值计算方法和程序,实现了加波导的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的模拟;研发了2856MHz次谐波可调、高重频电子枪,实现了基于同一台电子加速器的中红外和远红外两套振荡器的运行;建成了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谱实验线站、上/下入射激发模式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原子力显微镜实验线站和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分子反应散射实验线站。   该项目中,大连化物所江凌研究员团队负责研制了一套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光解离光谱实验站,实现了金属化合物团簇的高灵敏红外光谱探测及结构表征,对诠释催化反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 世界上第一台岩石表面凝结水水量测量装置通过检测
    石窟文物防治水患保护取得重大突破   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完成的科研课题"云冈石窟凝结水监测研究",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岩石表面凝结水水量测量装置,揭示了云冈石窟洞窟内部凝结水形成机理和规律,并找到了减少石窟表面凝结水形成的方法,填补了国际石窟凝结水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10月30日被授予第三届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石雕的风化问题一直是困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难题,而水是引起石质文物风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影响石窟石雕风化的水主要有凝结水等四种形式,因没有建立起洞窟内部环境监测系统和合适的测量装置来准确测定岩石表面凝结水量,凝结水对石质文物的影响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凝结水形成规律与机理的研究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学术空白。   "云冈石窟凝结水监测研究"课题组为研究云冈石窟洞窟内部凝结水形成机理和形成规律,建立了洞窟环境监测系统并进行了连续观测,确定了控制凝结水生成的主控因子,揭示了洞窟内部凝结水形成的规律。课题组利用密闭气流循环干燥原理,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岩石表面凝结水水量测量装置,并首次测定了不同时段石窟内部形成的凝结水量和不同季节洞窟岩壁的渗水量。采用除湿机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找到了减少石窟表面凝结水形成的有效方法。课题于2003年11月开始,2006年12月提交验收并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验收,代表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并已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大足石刻、高句丽壁画墓等的凝结水研究中得到推广应用。   该课题由云冈石窟研究院黄继忠研究员主持完成。"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是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由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实施,每5年评审一次。"云冈石窟凝结水监测研究"是我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荣获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此前,由黄继忠博士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 "煤尘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曾于2005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黄继忠博士成为全国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权威学者。
  • 质谱仪器研制专辑分享十二——基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的超宽波段光解离光谱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近日,《质谱学报》出版了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组织,全国多家质谱研制相关课题组参与撰写的“质谱仪器研制专辑”,专辑主要包含四极杆的离子光学和串联振荡技术;四极杆的导向装置、四极杆质量分辨自动调节技术、三重四极杆仪器开发平台以及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软件等硬软件技术;双线形离子阱间离子传输技术和静电轨道离子阱离子切向引入技术;小型飞行时间质谱和离子束诊断飞行时间质谱;复合离子源技术和激光后电离技术;以及集成了质谱技术的超宽波段光解离光谱系统和调控纳微尺度分子组装装置的研制等内容。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仪器信息网授权对本专辑内容进行转载,以下为第2期题为“基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的超宽波段光解离光谱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的文章,作者 /span 张凯林,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通信作者 /span 孔祥蕾。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1.通信作者孔祥蕾,现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2003年于中科院安光所获博士学位。分别于2004及2006年在台北原分所和康奈尔大学从事质谱和离子红外光谱研究。2010年到南开大学任职,从事基于质谱和光谱的气相离子化学研究,已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与生物质谱分析新方法;新材料在质谱中的应用;光谱学;反应机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c3b80650-5df2-4142-9bdb-1bec1b3c7985.jpg" title=" 图3.jpg" alt=" 图3.jpg" /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基于质谱技术的光解离光谱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和可行性好的优势,近年来在气相离子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本工作基于一台7 T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 ICR MS),搭建了超宽波段的可调谐激光光路系统,获得了气相离子超宽波段的光解离光谱。该系统的光谱可调谐范围为192~3700 nm,是目前已知在单台质谱仪上可获得最宽波段的光解离光谱系统。超宽波段的波长覆盖范围使用两台宽波段可调谐OPO激光器实现,光路可以在真空传输,提高了紫外和红外激光的传输效率。该系统结合了电喷雾(ESI)电离源和FT ICR MS的高分辨能力以及超强的离子操控能力,可以获得目标离子的紫外-可见光以及中红外区域的光解离光谱,分别对应于分子的电子和振动能级,实现了分子结构信息的互补。以罗丹明110和色胺为例,获得了相应的离子在不同波段中的光解离光谱,初步证明了该仪器实现相关功能的可行性。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以下为论文内容: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62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76392738-66e9-4d26-b206-8ad6bbb9c603.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7.33.png" width=" 600" height=" 623"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7.3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77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17744f41-5bd5-410a-93c5-2d6087ac55e9.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7.48.png" width=" 600" height=" 779"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7.4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77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ecbb5f6b-1022-4a15-a41a-465c17aa9976.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04.png" width=" 600" height=" 777"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0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54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d70ee9dc-6b69-47a1-b904-36458d5c9618.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18.png" width=" 600" height=" 547"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1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77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4b227b28-1bf4-4a56-8fd0-fdca1426c681.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34.png" width=" 600" height=" 773"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3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59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2b72d939-2eca-46f6-8288-8f16d101e7ff.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45.png" width=" 600" height=" 598"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4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50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7baba6ac-ef80-4ec4-95b3-090291722de5.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54.png" width=" 600" height=" 505"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8.5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72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5e5b2894-5c59-46a1-8643-ab8161c1aa43.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9.09.png" width=" 600" height=" 726"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9.09.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76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4cfe37e0-fcd6-4ae4-9f38-82bf158c0d1e.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9.21.png" width=" 600" height=" 768"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9.2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7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6feaada8-9dc3-41e9-b0b7-99eab4bdde76.jpg" title=" 截屏2020-03-27上午10.09.38.png" width=" 600" height=" 757" border=" 0" vspace=" 0" alt=" 截屏2020-03-27上午10.09.38.png" /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br/ /p p dir=" ltr" br/ /p
  • 国产5吨/天大型氢液化装置研制成功
    近日,国产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吨/天大型氢液化装置通过测试验收。该装置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产业化公司中科富海共同研发、设计并集成制造,实现了大型氢液化装置国产化。▲理化所研制的全国产5吨/天氢液化器中科富海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装置采用氦制冷循环工艺流程,由3台气体轴承低温透平膨胀机提供冷量,配置了先进的催化剂填充型高效低温换热器,同步完成氢气的降温与正-仲氢连续催化转化。按照任务书指标要求,该装置系统满负荷稳定运行时间8.5小时、低负荷稳定运行时间73小时。在满负荷运行条件下,氢气液化率为3070.2 升/小时(约5.17吨/天),液氢产品的仲氢含量达98.66%,透平膨胀机绝热效率均超过80%,装置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了解,液氢是氢能大规模储存运输的重要手段,能够大幅降低氢的运输成本和综合成本。
  • 质谱仪器研制专辑分享二——用于低质荷比离子传输的射频四极杆导向装置的研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近日,《质谱学报》出版了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组织,全国多家质谱研制相关课题组参与撰写的“质谱仪器研制专辑”,专辑主要包含四极杆的离子光学和串联振荡技术 四极杆的导向装置、四极杆质量分辨自动调节技术、三重四极杆仪器开发平台以及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软件等硬软件技术 双线形离子阱间离子传输技术和静电轨道离子阱离子切向引入技术 小型飞行时间质谱和离子束诊断飞行时间质谱 复合离子源技术和激光后电离技术 以及集成了质谱技术的超宽波段光解离光谱系统和调控纳微尺度分子组装装置的研制等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仪器信息网授权对本专辑内容进行转载,以下为系列分享第二期,题为“ strong 用于低质荷比离子传输的射频四极杆导向装置的研制” /strong 的文章,作者贺飞耀,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段忆翔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段忆翔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是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的创始人。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负责人。自2010年8月回国至今,开发研制了系列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基于等离子体的便携式光谱仪,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离子迁移谱仪等多种分析测试仪器,已申请专利共计8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个国家、省部各种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其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新型质谱离子源与质谱技术、激光光谱分析技术、新型生物传感器及光纤传感技术、创新型分析仪器的研发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离子传输系统是质谱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将离子高效率地传输到质量分析器。文章介绍课题组研制了一种用于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系统的射频四极杆离子导向装置,四极杆长80mm,杆半径2.6mm,内切圆半径2.25mm,该装置可针对性地实现低质荷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离子的聚焦传输。利用SIMION8.1离子光学模拟平台对装置的运行环境进行仿真,然后在自行搭建的测试平台上对装置的工作条件,如气压、频率和电压幅值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仿真和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装置的工作气压范围较宽,在0.2-0.3Pa时的传输效率最高;当频率为3-4MHz,电压幅值(Vp-p)为500V左右时,对丙酮、甲苯等低质荷比VOCs(& lt m/z 100)的传输效率接近76%,且离子束直径≤0.7mm。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传输效率高,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有望应用于PTR-TOF MS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以下为全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55294ba3-ee3b-4a51-81b4-b3374bbcc574.jpg" title=" 2-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356e51c7-46c5-4f46-8b8a-736f2d0b82f9.jpg" title=" 2-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e67497d5-d30a-4397-bd61-d9d94f224799.jpg" title=" 2-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9ab83c14-288b-4340-af4f-8777b1bfc213.jpg" title=" 2-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81272aa9-5927-41fa-859d-e931819754da.jpg" title=" 2-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2bb18278-c628-4143-a84c-4b8d6e5caf15.jpg" title=" 2-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78d1ba65-cb14-452c-90a7-bcf34602c317.jpg" title=" 2-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来源:《质谱学报》 /strong /span br/ /p
  • 贺利氏光解技术 - 印刷废气VOCs篇
    你知道吗? 印刷也会产生有机废气VOCs事实上,大多数印刷行业的废气浓度并不高,如胶印、丝印行业,其产生的VOCs废气浓度一般不会超过200mg/m3。 这类有机废气的克星就是—— 光化学氧化技术光化学氧化降解污染物通常是指污染物在紫外光的激发作用下,污染物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键能变化),在氧化剂的作用下,逐步被氧化成低分子中间产物,有机污染物最终生成CO2、H2O, 而SO2、NOx等最终生成SO42-、NO3-。其具有以下特点:氧化能力强,臭氧、羟基自由基、光子协同作用;反应速度快;选择性小,与反应物浓度无关;处理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行成本低。这些特点决定了光化学氧化技术非常适合低浓度印刷废气的处理。 贺利氏,享誉国际的特种光源供应商贺利氏特种光源基于自身优秀的紫外技术,以长期实验数据为设计依据,针对不同的印刷企业提供定制化VOCs处理整体解决方案。贺利氏紫外产品在行业内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技术优势能耗低紫外线氧化催化装置主要消耗电能,贺利氏紫外线灯管电光转换效率达到35%-40%,在确保处理性能的同时,可以大幅降低客户的运行成本。光电转换效率高贺利氏紫外线灯管使用自产的高质量全合成石英做灯管材料,表面喷涂具有全球发明专利的长寿命涂层,从而高效确保紫外线输出效率。 寿命长贺利氏用于气体处理的紫外灯管使用寿命在12000小时以上,可大幅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降低客户的维护成本。精密的紫外模块设计贺利氏紫外线氧化催化装置紫外模块经过严格的空气动力学模拟和测试,可以确保装置运行过程中气体阻力和氧化处理效果达到最佳的平衡;贺利氏紫外线氧化催化装置的控制系统具备严格、稳定的系统设计,系统预留有外部接口,可以灵活的与客户已有的装置配合运行。 紫外高级催化冷燃烧技术(UCO)贺利氏针对非24小时生产工况的印刷行业废气处理,首创提出了紫外高级催化冷燃烧技术(UCO),是通过紫外光解技术、吸附氧化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的有效结合,针对中低浓度、非24小时生产的工况研发的一项VOCs处理技术。从而降低了印刷行业废气处理的投入,也增加印刷废气的处理效率。 处理步骤VOCs催化降解VOCs过程在工业生产产生VOCs污染的过程中,UCO中的紫外光解和催化氧化吸附部分,实现VOCs有效拦截与去除;光催化氧化再生过程在非生产时间,紫外线通过光解作用,配合特有的催化剂,实现催化氧化吸附材料的再生,将拦截下来的VOCs分解成CO2、H2O。
  • 岛津在日推出全新分析装置—成像质量显微镜iMScope
    对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样品可以直接实施质谱分析 - 应用于疾患相关物质发现与生物体机能阐明 - 成像质量显微镜 iMScope 岛津制作所现已推出融合了光学显微镜与质谱分析仪技术的全新分析检测装置&mdash 成像质量显微镜『iMScope』。『iMScope』采用本公司独有的高聚焦激光光学系统与高精度样品移动系统,能够以5微米以下的领先世界水平的高分辨率下,取得生物体样品的质谱分析图像,观察分子的分布状态。实现了大气压下的质谱分析,可以分析更接近与活体状态的组织。通过重合、解析从光学图像获得的形态信息与从质谱分析图像获得的分子分布状态,期待应用于疾患相关标记物发现、药物动力学观察等领域。 *作为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法的市售成像质谱分析装置,具有领先世界的高分辨率(据2013年4月本公司调查) 本产品将与自动前处理装置iMLayer共同出展5月14日在韩国举办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会(KSBMB)以及6月10日在北美举办的美国质谱分析学会(ASMS)。 【开发背景】 传统的质谱分析法是将生物体组织样品破碎等后、提取物质得到的混合液体,然后使用液相色谱仪等进行分离,测定目的分子。因此,无法得知某一分子在样品的什么部位高浓度存在或在样品中感兴趣的部位有什么样的分子高浓度存在。研究人员渴望有一种分析装置可以对见到的物质、见到的部位中所含的分子直接实施质谱分析,实现研究人员愿望的装置便是成像质量显微镜『iMScope』。 举例来说,『iMScope』对诸如生物体组织切片这样的平板状样品照射激光,电离所含分子并检测。并且按规定的间隔移动激光,连续检测样品上的离子。通过将激光照射位置信息与其位置上含有的离子量进行二维图像化,可以获知特定分子的分布状态。比如,即使在组织上极小的局部存在作为疾病指标的分子时,也可以将其分布以图像方式检出。并且,通过比较多个样品的结果,诸如组织差异所造成的含有分子或医药品和其代谢物的分布差异等,也可以以图像方式进行测定、比较。 具有光学显微镜并可以在大气压下实施成像质谱分析的全新分析装置iMScope是可以应用于广泛领域的划时代的新解析工具,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期待,可以在各个领域最为尖端的研究开发中发挥威力,比如,特定癌干细胞中高浓度存在的分子,并将此分子作为标记物的癌早期诊断法的开发;阐明医药品代谢、聚集过程的药物动力学观察;解明食品中有助于增进健康的有效成分的分布;以增加有效成分量为目的的农作物品种改良;电路板、化成品材料的缺陷解析等,不胜枚举。 『iMScope』是将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尖端计测分析技术?仪器开发计划所获成果实施产品化的产物。以浜松医科大学为中心开发了样机后,以岛津制作所为中心开发出来了实用装置。在实用化的过程中,庆应义塾大学也参与了开发工作。基于上述机构的高见充实了必要的功能,使之成为方便使用的产品,最终开发成功了『iMScope』。 【本产品的特长】 1. 高分辨率:实现领先世界水平的5微米高分辨率采用本公司独有技术高聚焦激光光学系统与实现高精度样品位置移动的三维样品台驱动系统,作为成像质谱分析装置,成功获得了5微米以下的领先世界水平的高分辨率的质谱分析图像。即使诸如视网膜等具有10微米左右大小的微细结构的组织,也可以观察其内部的分子分布状态。另外,利用同时推出的自动前处理装置iMLayer,能够以简便的操作准备适于高分辨率成像质谱分析的样品。 2. 采用大气压MALDI,可以直接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样品 离子源采用可以在大气压下进行离子化的大气压MALDI,可以直接对观察到的样品进行质谱分析。与真空MALDI法相比,不仅装置是启动时间短、测定时间快,更可以分析挥发性分子或接近活体状态的组织。 使用iMScope专用软件Imaging MS Solution,可以在光学显微镜图像上设置成像质谱分析条件,并且还备有若干已预先设置分析条件的文件,无需进行繁琐的条件设置,能够以观测光学显微镜的感觉进行成像质谱分析。 3. 高速分析:高于传统分析100倍以上的高速成像 iMScope的独有技术,以质谱分析仪保持使用1kHz的高速Nd:YAG激光进行多次激光照射而离子化的离子,一同进行质谱分析,与传统的质谱分析装置相比,实现了100倍以上(本公司内部比较)的高速成像。 例如,对2.5mm见方的样品以10微米分辨率进行成像质谱分析时,使用传统装置约花费10天的时间,但使用iMScope分析,则约3小时便可完成分析。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进行比较等时,需要获取2张质谱分析图像,即便如此,iMScope只需约6小时即可完成,即如果在白天调制样品,夜晚进行分析,第二天一早便可获得检测结果,大幅加快了研究开发速度。 ※『iMScope』源自Imaging Mass Scope的新词。 鼠视网膜脂质的分布。仅在10&mu m分辨率的图像上可以识别脂质多重层,也可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层(10&mu m)。 *分辨率20&mu m、50&mu m、100&mu m的图像是根据分辨率10&mu m的质谱分析图像使用软件模拟制作而成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部委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顺利通过验收
    3月8-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教育部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批准号:21327901)”进行验收。会议期间,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孙世刚教授的项目工作报告和监理组的监理情况报告,并进行质询和现场考察。在听取仪器测试组报告、财务组验收意见及档案组审核情况报告并经过充分讨论后,专家组认为项目达到预期研制目标,符合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由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并由我校孙世刚院士主持。四家承担单位集中优势建设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红外到远红外波段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和以红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光源的固/气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原子力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光解离光谱实验线站和光激发光谱实验线站五条实验线站。历时8年攻关,我校参研人员在孙世刚院士带领下建成了国际上首个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谱实验线站,首次实现了低至200波数的宽波段电化学原位红外检测,建成的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实现了低波数皮秒级时间分辨和频光谱检测。该装置的研制为化学、物理、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研发平台。
  • Milli-Q发布Milli-Q® IQ Element 水纯化及取水装置新品
    Milli-Q® IQ Element水纯化及取水装置适用于最严格微量元素分析的超纯水不要让痕量污染物干扰您的敏感分析。Milli-Q® IQ Element装置与Milli-Q® IQ 7系列纯水系统相结合,可提供分析级超纯水,适用于痕量和超痕量元素分析,包括ICP-MS、GF-AAS和痕量 IC。使用来自Milli-Q® IQ 7000或Milli-Q® IQ 7003/05/10/15系统的新制备超纯水,Milli-Q® IQ Element装置进一步对水进行纯化。在使用点取用的水被证实含有极低水平的元素污染物,从单个ppt到亚ppt检测水平*。专门从事超痕量元素分析的独立实验室已经验证了本装置的水质。设计适合您的痕量分析工作流程易于集成结构紧凑的装置设计适合无缝、无污染地安装于洁净室环境或层流罩中。易于使用触摸屏让您能够持续查看基本质量参数,只需点击几下,即可打印取水报告或设置所需的取水量。易于避免污染在工作时无需触摸本装置;只需用脚踏开关即可在使用点取水,完全解放您的双手。易于维护所有纯化滤芯的设计都方便更换。用户不需工程师现场服务帮助即可自行更换。易于数据管理永远都不会丢失对水质的跟踪。直观的数据管理系统让您只需点击几下即可监控、存储和快速检索水质数据——从单次取水到完整的历史记录。设计用来生产和保持高品质超纯水的纯度防止引入污染物Milli-Q® IQ Element装置不仅可以进一步净化超纯水至痕量(ppt)和超痕量(亚ppt)级别,而且其设计可以保护水免受环境中污染物的侵入。• 用于产水的所有组件均由精选的低溶出材料制成• 脚踏开关和取水臂可以完全解放双手,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工作环境造成的污染风险低• 从触摸屏显示器可以一目了然地监控水质直观的触摸屏便于控制、监测和维护轻松集成到您的实验室空间结构紧凑的Milli-Q® IQ Element装置可轻松安装在Milli-Q® IQ 7系列纯水系统的管路上。其简单的取水单元可以直接放置在您的使用点,在清洁和受控的环境中,没有被污染的风险。技术附录用来自Milli-Q® IQ Element装置的超纯水进行ICP-MS分析摘自ICP-MS分析,用的是连接到Milli-Q® IQ 7005纯水系统的Milli-Q® IQ Element纯化装置所生产的高纯度水。Milli-Q® IQ Element数据表中提供了其他结果以及详细的实验方法。创新点:Milli-Q® IQ Element装置与Milli-Q® IQ 7系列纯水系统相结合,可提供分析级超纯水,适用于痕量和超痕量元素分析, 包括ICP-MS、GF-AAS和痕量 IC。 Milli-Q® IQ Element装置进一步对超纯水进 行纯化。在使用点取用的水被证实含有极低水平的元素污染物,从单个ppt到亚ppt检测水平*。专门从事超痕量元素分析的独立实验室已经验证了本装置的水质。 Milli-Q® IQ Element 水纯化及取水装置
  • 氟化氢冷凝回流装置的构成
    氟化氢(hydrogen fluoride),化学式HF,是由氟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氟化氢是一种一元弱酸。氟化氢及其水溶液均有毒性,容易使骨骼、牙齿畸形,且可以透过皮肤被黏膜、呼吸道及肠胃道吸收,中毒后应立即应急处理,并送至就医。 ---以上摘自网络 尽管如此,氟化氢在工业上用途极为广泛,所有含氟的塑料、橡胶、药物、制剂、农药等等,都需要氟化氢。此外,氟化氢作为腐蚀剂,在玻璃工业、钢铁产品、原子能工业还有半导体工业上,都可用于酸洗、腐蚀、灰分处理等用途。 由于氢氟酸会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发生反应,因此在选择盛放器皿时,要求本底值低且耐温性好,不会与器皿发生反应。 那么,重点来了!!!我司特氟龙耗材均采用高纯实验级的聚四氟乙烯和PFA加工而成,未添加回料,具有低的本底,金属元素铅、铀含量小于0.01ppb,无溶出与析出,满足了用户对氟化氢反应的所有条件。关键是可以根据用户具体的实验和图纸,可定制!可定制!可定制!01PFA/四氟反应烧瓶 我司烧瓶有两种材质:PFA烧瓶和PTFE(四氟)烧瓶PFA烧瓶:半透明材质,可观察反应状态,最高耐温260℃PTFE烧瓶:纯白不透明,可定制任意形状,最高耐温250℃02四氟恒压分液漏斗四氟恒压分液漏斗可以进行分液、萃取等操作,它主要用于反应时滴加强腐蚀性反应物料。与其他分液漏斗不同的是,恒压分液漏斗可以保证内部压强不变,一是可以防止倒吸,二是可以使漏斗内液体顺利流下,三是减小增加的液体对气体压强的影响,从而在测量气体体积时更加准确。03四氟冷凝管冷凝管通常使用在回流状态下做实验的烧瓶上,或是收集冷凝后的液体时的蒸馏瓶上,一般“下进上出”。四氟冷凝管可用于冷凝腐蚀性气体,无析出溶出。04其他配件四氟搅拌桨特氟龙温度计套管PFA吸收瓶如果以上耗材您都有,恭喜您解锁新装置 蒸发冷凝装置
  • 日本艾狄克公司氢脆研究用测氢装置近期在一重天津验收完毕
    日本艾狄克公司氢脆研究用测氢装置近期在一重天津验收完毕 滨州创元设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权代理的日本著名高科技研究设备生产厂家R-DEC公司的真实大样品钢中氢含量-温度曲线测定装置HTDS002近期在天津塘沽经济开发区安装调试完毕正式交付使用。日本工程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得到大家一致好评。产品质量达到合约要求,顺利验收。 该仪器主要用于测量钢中的氢含量,可通过氢分析质谱仪对升温过程中从钢试样中逸出的氢流量进行精确定量地测量,并转化成氢含量从而获得真实大样品钢中氢含量-温度曲线。为轧辊材料以及大型铸锻件焊接组织的氢脆敏感性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实验数据。 该装置是该公司花费12年时间左右时间,和世界公认的材料领域界著名权威研究机构日本NIMS合作研制成功。继首台设备进入中国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以来,一重作为企业是首次导入该装置。标志着一重在该领域研究装置方面已经迈入世界一流水准。它将成为世界上氢脆研究领域定量测氢标准机。预祝一重天津能源所充分运用好该装置取得更多自主创新研究成果。 该装置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世界上唯一可以测得钢铁材料中氢含量-温度曲线的装置。可以慢速也可以快速加温。日本最新研究表明和高强螺栓氢脆最相关的是结合能低的扩散性氢。也就是低温时候(室温~300℃)从金属中放出的氢. 使得大样品或实际零件定量测氢成为可能&phi 20mm× 50mm 即使在大样品或实际零件条件下也可以获得定量测氢,精度为0.01wt.ppm,且具有良好再现性 只要保证试样尺寸在&phi 20mm× 50mm以内,不论何种形状均可测定。所以实际工况的环境中取出试样,简单清洗后很快即可进行定量测定。
  • 最强光催化剂“出手”“水变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在太阳光或一缕LED紫外光照拂下,玻璃烧杯中加入一点点白色粉末,无须加热也无须其他能源,烧杯里的水便可源源不绝产生氢气,且经过数百小时的实验,这种白色粉末的量并未衰减。在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实验室,你能见到这样的“奇观”。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洁净的氢成为未来的重要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氢,特别是光解水制氢是科学家研究的方向。1月10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云南大学柳清菊教授团队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唐军旺教授团队、华东师范大学黄荣教授团队合作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以单原子铜锚定二氧化钛,成功制备新型光催化剂,其分解水制氢量子效率高达56%,被审稿人称为“世界纪录”。这意味着“水变氢”有了一条可实用化的新路径。  提高催化效率 才能助推光解水制氢走向实用化  氢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燃烧值很高,可达每千克140兆焦耳,其具有来源丰富、燃烧产物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有望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因而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若能得以大规模实际应用,将为“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贡献。  “目前,制备氢的主要方法有化石燃料制氢和电解水制氢,但两种方法都需消耗传统能源。”柳清菊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化石燃料制氢,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每生产1千克氢气,将产生10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而电解水制氢也存在能耗和成本问题。“在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开发清洁、可持续、低成本的制氢技术,推进氢能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柳清菊说,采用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驱动水分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新方法。  自1972年科学家发现二氧化钛半导体具有光催化性能以来,光解水制氢一直受到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关注与重视。在能量大于或等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照射下,光催化材料价带中的电子吸收入射光子的能量跃迁到导带,形成“电子—空穴”对,空穴和电子迁移到材料表面,与表面吸附的水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电子与水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气,空穴氧化水产生氧气。  然而,由于电子带负电,空穴带正电,使得光催化材料中光照所产生的“电子—空穴”很容易复合,导致产氢量子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光解水制氢的发展。因此,如何阻止“电子—空穴”的复合,提高光催化制氢效率,成为目前国际上光催化研究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制约光催化制氢技术实用化的瓶颈难题。  这其中,光催化材料是核心。而光催化材料的活性、稳定性和成本是决定光催化技术能否实际应用的关键。  铜离子“补位” 新型光催化材料设计制备突破瓶颈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催化剂。相比传统金属催化剂,金属单原子催化剂中的原子以单个的形式负载在载体上,在催化反应中可充分参与反应,实现反应活性中心的最大化,利用效率可接近100%,在理论上可以同时提高催化活性并降低成本。然而由于单原子具有极高的表面能,在合成和催化反应过程中容易团聚、稳定性差、寿命短且制备成本高,阻碍了其实际应用。  “这次起光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钛,是一种钛和氧规则排列的晶体,我们通过独特的合成工艺,在其中生成大量的钛空位。”柳清菊向记者解释,有了这些钛空位,就可以请铜离子来帮忙“补位”。  “通过对钛基有机框架材料MIL-125中钛空位的设计和可控合成,我们研制出具有大比表面积和丰富钛空位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以此为载体锚定过渡金属铜单原子,使铜与二氧化钛形成了牢固的‘铜—氧—钛’键。”柳清菊介绍,在光催化制氢反应过程中,一价阳离子铜和二价阳离子铜的可逆变化,大大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和传输,大幅提高了光生电子的利用率,使产氢量子效率获得突破,达到56%。这项突破获得了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光催化和材料化学终身教授唐军旺团队的验证。  成本、工艺更“亲民” 光解水制氢产业已初露曙光  新研制的二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具有性能稳定、无毒、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且生物相容性好、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势明显。通常含贵金属的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但相应的成本也极高。“新材料中,我们用的是‘贱金属’铜,它储量大、价格低、易获得,这是成本降低的第一个方面。” 柳清菊介绍,此外,原有的催化材料中单个金属原子活性很大,很容易形成团簇,使得催化活性降低。研发团队将铜原子牢固地锚定在钛空位上,不容易团聚,创新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稳定时间很长,在常温常湿条件下,样品放置380天之久,仍然具有与新制备样品相当的产氢性能,进一步降低了产氢成本;另外,新型光催化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无需昂贵的设备,使光催化制氢更加“亲民”。  近年来,柳清菊团队在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合成工艺、机理研究、性能优化等,已获得稳定的高性能光解水制氢光催化材料的实验室制备工艺,正准备开展放大工艺研发,为后续产业化奠定基础。虽然传统的光催化材料成本高、量子效率低,国内光催化产氢市场尚未成熟,但随着产业链衔接及相关政策的完善,光催化制氢产业化已是曙光初露。  对柳清菊团队而言,56%的产氢量子效率也不是终点。“我们还在继续努力,使效率进一步提高,如果能够提高到70%以上,对生产应用的意义将是不言而喻的。”柳清菊说,找准了方向,效率再提升将不是梦。随着光解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和成本进一步降低,氢能时代将加速到来,人类也将还地球以绿水青山。
  • 大连化物所两项仪器装置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1月15日,分别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101组承担的“光学周期级飞秒时间分辨荧光亏蚀光谱装置”与11T2组承担的“气相纳米团簇负离子光电子速度成像仪”两项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组的验收。   中国科技大学的胡水明教授等5位专家,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刘世林教授等5位专家分别组成了两个项目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会前,由清华大学莫宇翔教授等3位专家和大连理工大学于清旭教授等3位专家分别组成的测试组对项目进行了现场测试,专家组各自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韩克利研究员和唐紫超研究员的研制报告、财务报告和应用报告、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查看了有关资料和档案,并进行了现场考查。   验收组专家一致认为,光学周期级飞秒时间分辨荧光亏蚀光谱装置将超短激光脉冲技术与荧光亏蚀技术相结合成功研制了一套光学周期级飞秒时间分辨荧光亏蚀光谱装置。经测试组现场检测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利用该套装置,观测到了LDS867染料分子电子激发态上的飞秒级量子拍频。该实验结果充分体现了此套装置在时间分辨上的优势。气相纳米团簇负离子光电子速度成像仪项目组圆满完成了仪器研制任务,主体设备和相关部件全部就位,仪器运行正常。仪器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任务书的设计要求。应用该仪器开展了贵金属氢化物、镧系金属氧化物等团簇的光电子能谱及成像研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973等项目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验收专家组认为两个项目组均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各项任务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 【超全解析】用于智能制造的滨松激光解决方案
    讲到滨松的激光技术,最早要从参与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讲起。为实现激光核聚变的能源开发,滨松与大阪大学的激光工程学院合作,共同推进用于固态激光激发的高功率输出LD的研发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滨松四大事业部之一的激光事业部 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滨松也希望将自身的激光技术带入产业应用中。以此为原点,积极推进了各类激光技术的研发。逐渐拥有了包括了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激光器配套附件、以及有着全球专利的隐形切割等产品。正在工作的滨松隐形切割引擎(SDE)世界首创也是唯一可进行晶圆内部切割的技术,与多个知名厂商有着紧密合作关系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深入推进,激光技术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在晶圆切割、手机屏幕粘贴、玻璃切割、塑料焊接以及表面处理等众多应用中都不可替代。而针对这些应用,滨松可提供从元器件一直到整套系统的全产线产品。并以各自的独特性能,为目前的技术应用带来更好的可能。 元器件产品半导体激光器泵浦源作为光纤激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半导体激光器芯片(CWLD)和快轴准直镜(FAC)封装而成。滨松拥有两款输出功率分别为12 W和22 W的 CWLD芯片,对应的条宽分别为100 μm和190 μm。由于CWLD发射的激光在快轴方向的发散角较大,大约达到25°,非常不利于之后的光纤耦合,因此需要在芯片发射前加上FAC,进行快轴方向光束准直。为此,滨松可提供在800 nm~1050 nm波长范围为内透过率达到99%以上的FAC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对于FAC的尺寸规格(长度、高度、宽度)以及有效焦距,可根据需求进行定制。模块化产品为了解决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的问题,滨松可为客户提供巴条模块和叠阵模块供选择。巴条模块主要有以下两款产品:L8413-50-808(808 nm)及L8413-50-940(940 nm),输出功率分别为50 W和60 W。巴条模块除了可以单个使用外也可以组合使用。多个巴条模块呈线阵排列,在与冷却装置配合使用时可达到高输出功率以及高可靠性。此外,滨松还可将多个巴条一起封装成940 nm的叠阵模块。该叠阵模块内含15个巴条,输出功率高达1200 W(80 W/Bar)。当然,我们可以在叠阵前面加上FAC,对快轴方向的激光进行准直,耦合效率高达95%。 叠阵模块可用于高功率固体激光器泵浦源或是材料的表面处理。巴条模块叠阵模块半导体激光器随着传统工业制造朝着更加精密的方向发展,激光焊接俨然成为激光加工领域的市场风口。激光加热光源(LD-Heater & SPOLD)作为滨松在激光焊接领域的主要产品,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激光加热光源适用于新型的塑料焊接和OLED屏幕焊接。这些产品主要有能量分布均匀的平顶光束、改变镜头实现可变光斑面积、可实时监测表面温度,加工效果“可视化”等优势。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滨松可提供波长为808nm、915nm以及940nm,输出功率从10W至200W的产品。目前在OLED屏焊接和无损拆解、智能腕表的防水焊接等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LD-Heater & SPOLD 除了激光加热光源之外,滨松也提供基于叠阵模块集成开发的直接输出半导体激光器(DDL)。该产品的中心波长为940nm,输出功率为4000 W、6000 W(可选)。主要应用为表面处理包括熔覆和淬火。为了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DDL输出的光斑为矩形平顶光束,即照射到材料表面光斑形状为矩形,并且能量分布均匀。此外,为了满足各种不同材料的处理需求,输出的矩形光斑的长宽比例可以通过附加镜头实现1:1~1:5改变。直接输出半导体激光器(DDL)光斑长度比 超快激光加工解决方案皮秒固体激光器(Moil-ps)与Wavefront Shaper空间光调制器模块的结合,是滨松可为超快激光加工提供的,包括激光器和整形系统的全套解决方案。滨松超快加工解决方案 此套方案可实现在ITO薄膜上同时钻孔1000个(单孔直径为1.5 μm),也可实现在电子元件上微型二维码的一次成型,大大提升加工效率。ITO薄膜同时钻孔1000个,单孔直径1.5μm电子元件微型二维码一次成型Wavefront Shaper空间光调制器模块是滨松在光束整形领域的新品。同时采用了均匀激光强度分布的匀化器、非球面透镜成像的光学系统等高性能光学器件并配合核心器件——滨松空间光调制器(LCOS-SLM),实现了高强度的激光加工。(滨松LCOS-SLM可以承受200W以上的平均功率)相对于元件级别的LCOS-SLM,Wavefront Shaper更容易连接到系统,可实现简单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各种DLL适配),并具备温度控制功能(提高激光毁伤阈值)。在光束整形、像差校正、三维加工、并行加工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滨松Wavefront Shaper空间光调制器模块 2019年,湖北工业大学-滨松中国-金顿激光共同建立的“激光加工联合实验室”。目前主要进行的,就是基于滨松空间光调制器的精密激光加工方案(钻孔、切割、打标等)的研究,包括不同应用的相位图计算算法、光路系统的搭建与优化、不同材料和应用的实验工艺验证等等。依托联合实验室,滨松也可以更快的为国内客户提供产品应用验证、打样等服务。激光隐形切割引擎&下一代激光加工引擎隐形切割可以说颠覆了现有的切割概念。该方法将激光聚焦至晶圆内部进行预切割,再通过扩张膜的张力实现晶圆的划片。相比传统的砂轮切割,可以实现完全干式工艺,切割后晶圆无崩片、高强度,并且可缩小切割道的宽度。滨松隐形切割是世界首创,也是唯一可进行晶圆内部切割的技术,目前在全球拥有600多项专利。为了提高使用的便捷性,滨松可为客户提供系统化产品——隐形切割引擎(SDE)。目前,已有4000台以上的隐形切割设备,在世界各大半导体工厂中稳定运行着。以深厚的隐形切割工艺积累,和卓越的SLM控制技术为基础,滨松最新开发出了下一代激光加工引擎JIZAI。其灵活性极强,客户可以自由选配SLM、扫描镜、自动对焦镜、物镜等内部器件,来获得不同成本和性能要求的JIZAI模块。JIZAI概念图这个小模块可以实现任意形状的加工光束,比如多点并行加工、像差校正、平顶光束等等。紧凑轻巧,可自由移动,在多点打标、内部打标、玻璃打孔、微通道成型等众多激光加工作业中都可应用。内部打标玻璃打孔微通道成型滨松成立于1953年,已有66年的历史,其与中国结缘于1988年合资工厂的建立。为顺应中国市场发展,2011年全资子公司——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于北京成立,负责集团在中国的产品技术、服务、市场以及销售,随后在上海和深圳设立了分公司,以更好地服务于各地区的客户。针对激光加工的市场需求,滨松中国于本土配备了专门的产品技术、市场及销售人员。在提供更快速、优质、本土化的服务外,还会基于滨松集团的广阔视野,为客户带去具有价值的前沿产品技术、应用、市场信息。同时我们也不断推进着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如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湖北工业大学-滨松激光加工联合实验室)这种方式,进一步优化产品的使用,加强与市场联系。以期为客户提供可更好满足应用需求的优质产品解决方案。
  • 远程监控原料奶掺假行为的装置研制成功
    新华网哈尔滨3月7日电 一项已通过科技部验收的项目——“远程控制在线乳成分分析装置”,将在技术上实现从收奶到加工等程序的质量安全监管。验收专家组组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朴范泽教授说,这个装置能有效监控掺杂水或其他掺杂使假成分的行为。   “三聚氰胺”“皮革奶”等事件牵动消费者神经,也对乳业质量安全监管提出更高要求。“远程控制在线乳成分分析装置”是由东北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主持开发的。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这项技术已于2010年12月23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目前正在推广使用阶段。   作为“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乳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课题的成果之一,“远程控制在线乳成分分析装置”可用于挤奶站现场的奶品质在线检测和监控。   课题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霍贵成教授说,这个装置须安装在挤奶站,远程监控所挤出奶的重量,同时检测脂肪、非脂乳固体、密度、蛋白质、乳糖等指标的精度,进厂加工前再检测同批奶,将前后数据比较,便可监测原料奶重量及成分的变化,以此判断这个过程是否加入水或其他成分。   霍贵成教授说,对于乳品行业,原料奶的质量安全很重要。现场的在线检测和监控是保证原料奶品质和安全的第一关,这个装置变被动的实验室抽样检测为主动的防御性监控。   专家介绍,这个装置运用了多种在线检测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技术、超声波成分分析技术、电子称重技术、体细胞测量技术等,是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能够连续准确记录特定饲养条件下的每个奶牛个体的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和牛奶品质。   这个装置的软件系统还可设定反映牛奶品质、奶牛健康状况等数据指标的阈值范围,实现实时报警。软件系统的关键数据采集均由外部设备自动完成,杜绝人为修改数据,保证其可靠性和可信度。
  • 重庆:研制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
    日前,重庆市印发《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计量发展主要指标。其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要大于等于95%。《规划》强调要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面向先进制造、贸易结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及养老、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溯源技术和计量装备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结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标准化、智能化、高精度计量器具的研制应用,提升重点领域计量装备国产化率以及国产计量装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其中,在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器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规划》提出要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涉及五方面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重点工作。其中明确提出在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方向,重点研发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开发发动机运行试验平台性能评价系统,研制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器具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规划》原文如下: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启全市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全市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计量基础建设、产业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已建成5个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计量检定和校准服务项目超过2300项,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达到95%。计量整体能力实现西部领先,计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给计量体系带来的全新挑战,我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与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新技术领域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部分产业计量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区域间计量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实质性确立。推进计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强化计量应用支撑,提升全市整体计量能力已成为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计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计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供给质量,为谱写全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创新突破。强化科技创新对计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计量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兼顾区域、领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攻克计量领域“卡脖子”技术,加速计量测试装备研发和国产化替代,推动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提高计量创新链整体效能。——坚持需求牵引、供需联动。把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计量工作的出发点,围绕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问题,明确计量技术研究重点和计量服务发展方向,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计量服务支撑,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计量发展新机制。——坚持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强政府对计量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将政府调控重点放在系统培育产业健康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计量机构在技术路线选择、服务领域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系统协同、融合共享。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计量的技术服务保障作用,强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协同服务和综合应用。坚持将融合发展贯穿始终,有序推动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计量发展新生态,合力开创计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基本建立,计量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计量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计量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充分激发计量技术机构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完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础理论和战略发展课题研究,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搭建一批产业契合度高的计量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全市计量技术能力提升。——计量服务保障效能日益提高。计量在全市重大战略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展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业计量测试装备,形成一批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趋完善。——计量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实施一批计量基础能力提升重点工程,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物质研制、机构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加速计量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统筹推进锻长板强优势和补短板蓄后势,全面提高计量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计量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持续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量监管体制,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强化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探索构建新型计量监管模式,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展望到2035年,全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与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计量整体能力跻身全国领先梯队。全面建成现代化计量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形成计量社会共治格局,区域计量能力高效协同发展。专栏1  计量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2035年指标属性1主持及参与编制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61030预期性2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5780110预期性3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计量科研项目(项)2510预期性4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计量科研项目(项)62686预期性5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84710001200预期性6建成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26预期性7建成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610预期性8建成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站(个)568预期性9建成国家计量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个)014预期性10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80%≥85%≥90%预期性11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78%≥85%≥95%预期性12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95%≥96%≥98%约束性13主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90%≥95%预期性三、强化计量科技研发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四)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计量战略发展和基础理论研究,创新计量应用技术。积极参与和推进“量子度量衡”计划,应对计量基准量子化变革,重点开展时间频率、力学、化学等计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开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专栏2  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方向1.计量理论研究。重点开展计量战略发展研究,量和单位、不确定度理论模型研究应用、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可计量性设计、计量整体解决方案研究,计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和效能评价研究。2.计量基础技术研究。持续开展力学计量、电磁学计量、化学计量等方面的计量基础技术研究。3.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高端数字测量技术、微纳米测量技术、图像识别测量技术、复杂几何测量技术、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和高端计量器件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和应用。4.时间频率及传递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长距离超高精度激光时频传递技术、光纤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应用,满足下一代时频同步精度需求的基于量子纠缠的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五)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面向先进制造、贸易结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及养老、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溯源技术和计量装备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结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标准化、智能化、高精度计量器具的研制应用,提升重点领域计量装备国产化率以及国产计量装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专栏3  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方向1.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器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2.贸易结算领域。重点开展天然气计量检测、电子衡器智能检定及防作弊监管、高速动态汽车衡检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3.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储供能、氢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4.医疗健康及养老领域。重点开展临床检验、医用诊断治疗、康复理疗、医疗环境监测、医疗器械安全监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5.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开展能源、气态污染物、能效水效、油气回收监测与检测等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六)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创新发展远程和在线计量技术、复杂环境和极值量计量技术应用,加快开展数字化模拟测量、工况环境检测技术、直流电能计量技术、计量设备虚拟仿真技术、智能电网量测领域质量数据分析及评价关键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强化涉及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多参数检测、在线检测、动态监测、远程监测、自动化检测等技术方法和计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增强快速检测能力。(七)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围绕国家战略和全市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卫星导航、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实施西部(重庆)科学城计量科技创新项目。发挥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科创引领作用,加速整合社会计量资源,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开展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合作,鼓励联合申报计量科技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实施重大计量科技攻关项目。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栏4  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重点工作1.强化计量央地合作。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国家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深度合作对接,力争在国家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技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突破。2.完善计量科技合作平台。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各专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围绕时间频率、导航定位和5G/6G通信等领域共建科技合作平台。3.建立重点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节能等项目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提升全市整体计量检测研发能力。4.服务众创空间平台。引导全市计量检测力量与各类众创空间展开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计量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水平,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八)服务制造业发展。实施全市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需求,搭建一批计量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全市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应用性、创新性、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和产业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及专用装备研制,为“重庆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实施制造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充分发挥计量对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实现计量对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撑、技术保障和创新服务。专栏5  服务制造业发展重点工作1.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入应用的计量服务需求,持续推动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通信领域全产业链、全溯源周期的计量技术开发与测试装备研制,重点开展5G/6G通信、毫米波传输、关键元器件、大规模天线阵列、空间射频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和分析应用。2.汽车摩托车产业领域。围绕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换电模式示范城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充电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安全与保障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开展电磁兼容领域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能效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建设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完整评价体系及规范性计量测试平台等。3.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顺应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新能源、增材制造等领域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重点开展数字化精密测量、大尺寸及微纳米高精密测量、复杂几何型面测量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持续完善装备制造计量服务能力。4.消费品产业领域。面向全市食品、特色纺织品、新兴消费品等领域消费升级需求,重点推动食品添加剂、有机化学品残留、包装材料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以及消费品中生化计量、电离辐射计量等前沿性计量技术研究和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5.材料工业产业领域。围绕全市增加高品质原材料供给和前沿材料工程化、产业化发展需求,重点开展面向绿色建材、化工材料等原材料,以及先进有色金属、石墨烯、气凝胶等新材料的前沿计量技术和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6.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面向全市居民健康管理、重大疾病发现、疫情防控保障等领域需求,持续推动远程医疗计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开展精密医疗设备检测、植入材料检测和蛋白质计量、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计量、核酸计量溯源技术研究。(九)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大计量对现代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助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服务我市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专栏6  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1.现代物流业。推进物联网核心元器件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研究冷链环境动态监控系统校准技术,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2.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面向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测试、检验等计量服务。重点发展在线检测计量,完善检验计量服务体系。3.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加快商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计量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加大计量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十)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面向高端仪器仪表和精密制造产业计量检测需求,重点完善压力、流量、电磁、光学、化学等仪器仪表检测能力开发,拓宽仪器仪表检测服务范围,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自动化水平。开展高端仪器仪表产业服务行动,建设一批计量测试共享实验室,解决企业生产设施不完备、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鼓励引导企业进行高端仪器仪表研发,拓展产品种类、扩大服务市场,在特色仪器仪表领域持续做大、做强、做响“重庆制造”品牌。专栏7  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重点工作1.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卫星导航、环境监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建立集成原子时标标准装置、高精度多轴转台标准装置以及大流量风速风向、微小流量、微小容量、高精度称重传感器、车辆动态多参数测量仪等检测装置。2.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开发发动机运行试验平台性能评价系统,研制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器具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3.面向高端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领域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包括曲轴洛氏硬度测试系统、动态力值压力校准装置、大口径气体流速流量检测装置、自由曲面自动检测系统、多参数危险气体在线分析仪器等。4.传感器。重点开展面向环境监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传感器检测能力研究,包括多维力值传感器、惯性运动参数传感器、动态称重传感器校准装置。5.特色仪器仪表。重点研发面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层民生计量保障领域的仪器仪表,持续提升智能水表、燃气表、流量计、加气机、热能表、焦度计、高压电能表等我市特色仪器仪表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十一)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加强计量与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强化互联网与物联网领域计量服务,高水平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研究智能基础设施计量测试技术,解决影响全市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计量技术难题。开展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整体测量性能。推进计量检测大数据采集,拓展“工业互联网+计量”智能检测的市场应用。加强智能传感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物联网感知装备质量水平。专栏8  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重点工作1.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测试评价技术及标准化测试数据集的研究。重点推进计算机视觉、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计量检测技术、关键参数测量与测试验证、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2.产业数字化领域。提高测量过程控制有效性,为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重点推进数字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在线监测计量体系建设。3.互联网领域。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促进5G/6G、区块链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物理信道、传输稳定性、功耗等参数的计量测试方法研究,提升数据传输可靠性。4.物联网领域。开展轻量级操作系统及测试技术研究,研究制定物联网感知装备测试标准和系统评价技术规范,开展测试评价。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十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标准体系,推动地区和行业碳排放计量标准方法研究,依法开展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提升碳计量和碳汇计算技术支撑能力。推进全市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工作,强化结果运用,促进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拓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和能源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技术服务。加大能源资源和环境卫生计量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利用,助力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提高能源计量动态监控能力,强化计量测试技术在碳足迹、碳追踪中的应用。专栏9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1.碳排放领域。加强“双碳”计量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碳市场基础标准、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和碳排放在线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组织质量法油流量标准装置、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在线检定装置的研发。2.能源领域。打造综合能源计量云平台,推进重庆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能源资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开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和能源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技术服务,重点研究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检测技术。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控制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电力碳足迹追溯、发输电能效提升以及特高压、清洁能源场景计量试验监测技术研究。3.环境监测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在线计量技术及装备、环境计量标准物质研究。加快用于水、土壤、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新一代智能监测装备集成开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类仪器的在线、便携、快速计量检测。重点提升环境、卫生领域污染物排放量监测能力,提升成品油、液化天然气、页岩气领域监测能力,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4.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研究,进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纯度定值,开展污染物颗粒尺寸定值及分布研究。(十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计量专业优势,围绕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完善能源保障体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大工程、重要装备、重点网络线路计量需求,开展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保障能力。专栏10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作1.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推进高铁装备制造、机动车测速、道路交通称重等计量技术升级迭代。围绕国际大宗高价值产品贸易,加强“渝新欧”港口计量体系建设和互认。2.城市交通领域。重点推进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及应用等技术,开展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智能城市交通系统涉及的信息、通信、传感器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为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提供计量测试数据,实现对交通运输领域能耗数据的动态监测。3.能源资源领域。重点推进能源资源计量领域的计量装备研制,制定修订能效水效标识产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创新能源资源计量检测技术手段,开展能源计量器具在线动态计量检测标准方法研究。4.水安全领域。重点推进城乡供水水源水质在线检测计量标准及计量技术研究,完善地表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水量计量、水雨情遥测、城乡供水监测、供水管网漏损监测、重点水源地水质监测计量标准及计量体系,重点提升漏水控制、污水处理、防洪能力等方面的计量检测技术水平。5.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面向5G/6G、千兆光纤、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等网络设施建设需要,开展互联立体网络体系计量技术及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试验计量平台,打造一批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计量基地。重点研发高精度守时系统,提供时间频率产品全产业链计量检测服务。6.自然资源监测领域。开展用于测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新一代地形地貌测量仪器校准溯源技术研究。五、夯实计量基础能力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十四)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体系,确保量值传递溯源链条的完备性。加快推进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在重点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率。专栏11  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工作1.国家计量标准。重点围绕保障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需要,立足我市时间频率、气体流量、卫星导航等优势计量专业,积极参与相关国家计量标准研究。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计量应用需求,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供给,加大关系民生和健康安全的相关产业计量标准建设力度,新建大长度、气体流量、膨胀法、真空等全市最高等级计量标准,填补西部地区相关领域量传溯源空白。3.部门(行业)计量标准。重点围绕部门(行业)发展需求,在能源、医化、理化、工业探伤、电力、水务等重点领域加强计量标准能力建设。4.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最高计量标准,加强计量标准能力建设,采用先进计量器具,提升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计量技术支撑能力。(十五)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研发应用的市场化培育,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高校、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加大对标准物质的研发投入,加强对涉及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发立项指导和知识产权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公益性标准物质推广应用,提升标准物质质量控制、追溯管理能力。(十六)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持续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普惠性、基础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技术资源配置,推动“一区两群”计量技术机构发展更加平衡充分。建立以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为龙头、市级计量测试中心为骨干、社会共建共享计量实验室为补充的全方位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具有产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计量测试机构。加强计量技术机构间的协同服务、协同创新,推动形成一批公共检测平台。专栏12  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重点工作1.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重点提升我市现有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技术能力水平。围绕服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新获批筹建一批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2.市级计量技术机构。重点提升市级法定计量机构技术能力,完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域法定计量机构保障能力。面向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监管、增材制造、石墨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性能评价实验室。3.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负责部门行业计量标准建设与维护、专用计量技术与方法研究、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面向电力、水务、气象、地质勘测等领域开展行业内计量风险收集、评估、监测、预警,承担政府及行业指定的基础保障任务。(十七)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加快计量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创新型团队建设。支持计量技术青年骨干参加国家级、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平台的研究、实验活动。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加快培养产业计量服务与民生计量保障需求的紧缺人才。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制度有效衔接。探索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机制。(十八)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通过分类指导,帮助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工业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计量管理人员与计量器具,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和管理。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服务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计量管理能力。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凡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十九)推动计量交流合作。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区域计量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计量服务区域合作,组建川渝产业计量技术联盟,建立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打造区域资源互补、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监管执法互联的服务平台。加强计量对外交流合作,推动计量领域高质量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计量援助和国际计量交流合作。六、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二十)完善计量法规体系。积极推动计量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完善相关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加快全市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建成符合市情实际、满足产业需求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成立重庆市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市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实施、评估和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计量技术规范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修订和宣传推广。(二十一)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推动计量监管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内部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实施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推动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重大专项开展量值保障能力验证,推动对计量器具、测量软件、测量系统、测量平台开展综合计量评价。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二十二)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卫生防护、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三农”领域延伸,持续提升乡村计量技术创新和服务供给水平,缩小计量领域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专栏13  民生计量监管重点工作1.民生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民生计量保障,实现涉及民生领域重点强检项目全覆盖。加大现场计量检定校准装备配置,实现民生计量检定校准便利化。2.民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加油(气)机、充电桩、出租车计价器、集贸市场(超市)衡器、民用“三表”和粮食市场在用计量器具等重点民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和商品过度包装的专项治理,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秩序。3.计量惠民专项行动。组织计量技术机构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进医院、进养老院,开展计量技术服务,打通计量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4.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行动。着力提升农村计量服务供给质量和效果,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强粮食收储、农资销售、农产品收购等重点环节计量服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二十三)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聚焦数字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模式,通过器具智能化、过程自动化、数据系统化,积极打造新型智慧计量体系。推广新型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务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二十四)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做好诚信计量建设规范宣传工作,在供水、供电、供气、成品油、验配眼镜等领域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诚信计量典型,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建立完善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落实。(二十五)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协作,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提升计量执法效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打击计量作弊、缺斤短两、伪造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计量业务监管和综合执法相衔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二十六)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开放、多元的法制计量格局。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持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七、保障措施(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全过程。建立重庆市计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计量工作,协调解决涉及全市计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县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支持计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二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将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预算。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计量检定相关优惠政策,努力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专项、重点工程及试点示范项目。加大对计量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计量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服务。(二十九)加强学科和文化建设。支持高校加强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育体系,在义务教育中增加计量基础知识教育内容,参与开展计量线上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深入开展计量科普宣传,推动计量科普基地建设,在“世界计量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对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计量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计量科学素养。大力传播计量文化,积极开展计量先进典型和榜样选树,不断增强广大计量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十)加强协调联动。加强市政府有关部门与区县间计量工作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计量功能布局、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重点工作。探索组建全市计量智库,广泛吸纳高水平计量人才,研究趋势性、前瞻性重大计量问题,做好计量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优势和作用,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努力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计量工作格局。(三十一)狠抓评估落实。各区县、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落实规划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市场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突破 新基质实现快速诊断
    疾病的非侵入性快速筛查方法在临床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然而传统的方法难以实现短时间大量样本的检测,急需发展一种高通量的体液代谢物检测新方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是一种高通量的电离质谱技术,MALDI质谱已经成为生物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代谢组学分析、小分子质谱成像等许多重要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学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聂宗秀研究员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开发高通量代谢小分子分析新方法,先后发展了用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的新基质和新技术(Anal. Chem. 2018, 90, 729;Chem. Comm. 2018, 54, 10905),以及新型基质喷涂装置(Anal. Chem. 2018, 90, 8309.)。最近,他们开发了一种TiO2/MXene纳米材料新基质,建立了基于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疾病快速筛查方法。利用该基质,他们提取了尿液样本的约550种代谢小分子图谱,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分析,显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小分子代谢物群的差异,正常组和疾病组的区分准确度为96.8 %,膀胱癌与尿路结石疾病之间的诊断准确率达到88.3 %。同时,他们还发现两组疾病在能量代谢通路,组氨酸、色氨酸代谢通路,嘌呤代谢路径,苯乙酸类化合物代谢路径中的46个小分子代谢物有显著差异,并鉴定出了其中的11个代谢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Adv. Funct. Mat. 2021, 31, 2106743)。第一作者是博士生陈俊宇,通讯作者是赣南医学院江丽霞教授、中科院化学所刘会会副研究员和聂宗秀研究员。
  • 皖仪科技申请质谱离子源进样装置及进样方法专利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质谱离子源进样装置及进样方法“,公开号CN117650038A,申请日期为2023年11月。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质谱离子源进样装置及进样方法,进样装置包括样品打印头、样品床、雾化器以及真空接口。样品的进样方法为,样品从样品打印头喷射到载样纸中;载样纸通过加热器加热,使样品的溶剂挥发,样品在载样纸中形成样品斑,同时,滚筒驱动载样纸绕着滚筒旋转,使样品斑朝向真空接口的方向移动;雾化器喷射的带电溶剂喷雾射向载样纸,使样品斑中的化合物在带电溶剂喷雾中溶解,并被后续的带电溶剂喷雾溅射弹起,形成带电样品‑溶剂液滴;液滴通过库伦爆炸形成带电离子;带电离子在真空接口位置被电场吸引,并进入真空接口内完成进样。该进样装置及进样方法,使样品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前处理可以直接上样,降低了工作量。
  • 【突破】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正式投用
    2021年9月17日,北京市科委验收专家组对燕山石化承担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用炼化工业副产氢气规模化提纯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进行验收。加拿大ASD公司提供的在线工业气相色谱KA8000Ex正式投用于该项目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北侧的分析小屋。 该系统可实现对氢气中低于4×10-9(ppb级)硫含量的准确分析,可实现对氢气中常规杂质与关键杂质硫的快速、连续分析,实现对产品质量精确可靠的判定,并帮助装置实现更优控制。在研制针对性、使用EPD技术检测极低含量杂质的灵敏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行业内首次应用,标志着燕山石化在氢能产品质量监控方面处于超前水平,同时也是对ASD的技术及团队极大认可,在行业内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石化新闻网》新闻报道【项目背景】燕山石化检验计量中心从2019年开始跟踪新技术,对电子行业使用的增强型等离子放电检测技术(EPD)在氢气产品检测应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学习研究,并与ASD公司进行广泛交流和实验工作,最终确定项目合作。这是和中石化石科院在实验室解决方案合作后,ASD再次为中石化服务,本次提供中石化系统首套氢燃料电池用氢在线测量解决方案,将运用于北京“2022冬奥会”氢燃料电池车辆的氢气品质检测,实现对电池氢产品质量的精确把控!该系统首先在燕山石化公司安装,不久之后将在其它地点陆续安装上线。ASD是一家专门从事研发和制造实验室气体分析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凭借三十多年的GC(气相色谱)创新经验,为绿色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多种技术和应用,更为燃料电池的氢气分析打造出独特的创新解决方案。
  • 两会热议:大科学装置如何推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
    “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到了转折点——数量已经不少,但面临着质量提高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科学装置建设,将其视为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促进相关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支撑。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布局建设57个,根据“十四五”规划,拟新建20个左右。如何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对建制化基础研究的推动作用,成为来自大科学装置领域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组织用户:围绕大科学装置,设立半永久性研究单元王贻芳的另一个身份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江门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大科学装置天然具备建制化科学研究的特点。”王贻芳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江门中微子实验,从装置设计、建设、运行到数据处理、科学研究,都采用有组织的模式,不仅有国际合作组、执行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各种管理委员会,还有不同的系统和子系统,这种金字塔型管理体系由专人负责。在这些大科学装置中,具体的研究课题一般由科学家提出。“有些课题提的人多,有些课题提的人少,所以我们从管理上会保持一些平衡,确保所有课题都有人做,同时保证不是所有人都集中在一个课题上。”王贻芳说。这样的做法,为其他大科学装置提供了借鉴。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国内,很多大科学装置的机时需要由科研人员或团队申请使用,用户来自不同的大学、研究所。建设运行单位在收到科研人员的机时申请后,会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可以获得装置机时。为了更好地组织科研用户,他建议,根据大科学装置的特点,建设若干个非法人、半永久性研究单元,再由这些研究单元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一些重要方向上形成相对固定的大团队,长期攻关,开展重大研究。“比如说,围绕同步辐射光源,可以在纳米、材料、生物、环境等方面组织研究单元,聚焦重大问题并解决问题。”王贻芳说。搭好平台:聚焦主责主业,强化观测手段和实验方法“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就是有组织的基础科学研究,而‘有组织’就是要‘定好目标、分好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散裂中子源探测器与电子学团队负责人孙志嘉说。孙志嘉所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之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于2019年2月2日完成首轮开放运行任务。2022年12月26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在大科学装置推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孙志嘉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身特长,以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和实验方法支撑科学研究。“推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大科学装置坚持不懈地探索,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观测精度;需要大科学装置的人才队伍、研发平台和专业设备保持稳定和持续迭代。”孙志嘉说。他认为,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中,需要做好主责主业,发挥各自长处,形成合力。“这就好比一个木桶由十块木板组成,每人手里有一块木板,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就是要把大家手里的木板拼到一起。每个人把自己这一块木板做得尽可能长,而且拼成木桶时木板之间不漏水。”对于如何让中国散裂中子源更好发挥对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孙志嘉建议,进一步扩充粤港澳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阵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光源”的落地建设,将散裂中子源与同步辐射光源组合,相互支撑和配合,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打造多学科前沿交叉应用平台,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迭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制造业发展。人才接力:大力培养青年人才,科学评价战略科学家对于全国政协委员、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新民来说,大科学装置能否带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关键要看人才是否可持续。过去7年间,张新民作为首席科学家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一直带领团队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处,建设我国第一台原初引力波探测大型装置。“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基础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周期长、耗资大、社会关注度高。装置的建设运行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很多单位的科学家相互协调。”张新民认为,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对于装置的重要性。去年全国两会上,张新民曾呼吁,加大力度培养从事大科学装置研究的青年人才,在人才评选过程中不以论文数量为主要标准,并对从事大科学装置研究的青年人才给予一定的倾斜。今年,他依然在关注大科学装置中的人才可持续问题。“一个大成果的出现,可能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年轻人一看前人花了几十年,一辈子都没得到认可,就觉得‘不要去做那些事情了’,最后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没人接棒了。”张新民说。与此同时,张新民认为,大科学装置要想带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应依靠一批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应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格局宏大、视野前瞻,及时关注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关注学科发展态势,探究交叉学科融合趋势,但现实中对‘战略科学家’的判断却与人才‘帽子’的多少直接相关。”他建议,打破对战略科学家的传统定义,不以“帽子”论英雄,让大科学装置中的战略科学家在推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