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交叉顺序

仪器信息网笔墨交叉顺序专题为您整合笔墨交叉顺序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笔墨交叉顺序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笔墨交叉顺序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笔墨交叉顺序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笔墨交叉顺序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笔墨交叉顺序相关的耗材

  • whatman带聚丙烯支撑环和顺序编号的PTFE膜
    whatman带聚丙烯支撑环和顺序编号的PTFE膜一张高纯度、薄的PTFE膜被固定在一个排列有序的具有化学抗性的聚丙烯支撑环中,用以室内PM2.5空气监测。Whatman PM2.5膜重量轻有利于重量的精确测定;热稳定设计,避免了膜的卷曲,平整的膜更利于自动化的操作。Whatman PM2.5 PTFE膜在一个干净的工作间里制成,这些抗化学腐蚀、低背景的膜确保了高灵敏度、无干扰的检测结果。膜直径46.2mm,不含结合物或黏合剂。 统一声明PTFE 滤膜按 EPA PM 2.5 方法的40 CFR Part 50的要求下生产出来的,生产商必须按照以下列出的测试来做。任何生产, 销售或提供销售专用于PM 2.5 参照方法的滤膜商家, 必须证明每批售出的滤膜都有一定数量(0.1%或最少10个)经过下列指定测试并且90%以上符合每一个测试项目:松散、表面颗粒污染(loose, surface particle contamination.(Drop Test-Weight Loss Stability)温度稳定性(温度—Weight Loss Stability) 任何生产, 销售或提供销售专用于PM 2.5 参照方法的滤膜商家, 必须证明每批售出的滤膜都至少有50个经过下列指定测试并且90%以上符合每一个测试项目:滤膜类型滤膜直径滤膜厚度滤膜孔径支撑环的宽度支撑环的厚度(总厚度)最高压力点(干净滤器)最高湿气点收集效率碱性特殊要求:包括XRF痕量金属分析和肉眼视觉引起的缺陷检查,比如:针孔、支撑环分离、渣滓或闪纹、松动、变色、滤膜不均匀或其他明显的滤膜缺陷。每批生产及销售的专用于PM2.5参照方法的滤膜,均符合EPA标准。
  • PTFE采样滤膜,含支撑环 顺序编码
    PM2.5手工参比和源解析专用 对0.3um标准粒子截留效率99.7% 滤膜被固定在化学惰性的聚丙烯或PMP支撑环中,每一张膜均已顺序编码 重量轻,有利于精确测定颗粒物浓度和手工参比 热稳定性设计,避免膜的卷曲效应,兼容自动化的操作,化学本底低,利于源解析 生产均按照40 CFR part 50要求生产,满足HJ 618-2011 HJ 656-2013要求 品牌:whatman 直径(mm):47 包装:50张/包
  • PTFE采样滤膜,含支撑环 顺序编码
    PM2.5手工参比和源解析专用 对0.3um标准粒子截留效率99.7% 滤膜被固定在化学惰性的聚丙烯或PMP支撑环中,每一张膜均已顺序编码 重量轻,有利于精确测定颗粒物浓度和手工参比 热稳定性设计,避免膜的卷曲效应,兼容自动化的操作,化学本底低,利于源解析 生产均按照40 CFR part 50要求生产,满足HJ 618-2011 HJ 656-2013要求 品牌:whatman 直径(mm):47 包装:50张/包

笔墨交叉顺序相关的仪器

  • AFS-9320型 全自动六灯位双顺序注射原子荧光光度计主要特点◇ 气路系统:电磁阀控制流量计、质量流量计◇ 进样器:三维自动进样器、极坐标自动进样器◇ 氢化物发生系统(蒸汽发生系统):蠕动泵、顺序注射泵◇ 原子化器:低温氩氢火焰原子化器(双层屏蔽式石英炉芯)◇ 激发光源:特制高强度空芯阴极灯(As、Sb、Bi、Hg等)。短脉冲大电流供电技术的应用,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均得到较大提高。◇ 检测器:日盲光电倍增管,检测波长范围160nm~320nm,极大地减弱了可见光的干扰。◇ 全自动双顺序注射进样系统:进样精度高、推进稳定、进样量准确、长时间使用进样量稳定。可靠大大提高了其自动化程度,可实现仪器的“智能”化操作。 应用领域:食品卫生检验、环境样品检测、城市给排水检验、农产品检验、地质冶金检测、化妆品检验、纺织纤维样品检测、教学研究、临床医学样品检验、药品检验、土壤饲料肥料检验等。 部分适用标准:GB 500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7-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T 22105-2008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HJ 542-2010 环境空气-汞的测定-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HJ 680-2013 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HJ 694-2014 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HJ 702-2014 固体废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_原子荧光法可升级功能模块:◇主机配自动进样器即可实现全自动分析;◇配直接进样测汞镉同测装置,可同时直接检测固体、液体样品中的汞和镉,无需样品前处理。AFS-9330型全自动六灯位双顺序注射原子荧光光度计主要特点:◇ 双道可同时测定双元素,并适用于As、Sb、Bi、Hg、Se、Te、Sn、Ge、Pb、Zn、Cd、Au元素的痕量分析;◇ 六灯位设计,计算机控制自动变更元素灯;◇ 全自动内置式顺序注射泵进样系统;◇ 可单标准自动配置标准曲线,在线自动稀释高浓度样品,在线自动添加还原剂(掩蔽剂)等试剂;◇ 用于原子荧光的双光束双检测器结构,实时监控光源的漂移和波动,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全密闭新型光源系统(测汞更佳);◇ 集束式脉冲供电方式,延长灯使用寿命,提高灵敏度和信噪比;◇ 低温自动点燃氩-氢火焰,屏蔽式石英原子化器;◇ 采用160位极坐标式自动进样器;◇ 开机自检,气路自动控制、自动保护、自动报警系统;◇ 具备化学气相发生气液分离装置,并采用了在线自动去除硼氢化钾气泡技术;◇ 采用原子荧光测量尾气中有害元素捕集阱装置;◇ 采用质量流量计气路控制模块,气体流量控制精密、准确、流量可以连续调节,一致性好,稳定可靠,关机可自动切断气路;◇ 功能强大的中英文软件操作系统,可实现自动系统诊断、自动样品测量、标准曲线法测量、多报告格式,并备存专家帮助系统,推荐仪器条件和优选方法,及样品预处理、标液配备等指南;◇ 支持多工作曲线,实现全面数据切换,支持复制、粘贴和图形存储;◇ 高集成度单主板模块化电路设计,高集成度模块化单板电路设计;应用领域:食品卫生检验、环境样品检测、城市给排水检验、农产品检验、地质冶金检测、化妆品检验、纺织纤维样品检测、教学研究、临床医学样品检验、药品检验、土壤饲料肥料检验等。 部分适用标准:GB 500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7-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T 22105-2008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HJ 542-2010 环境空气-汞的测定-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HJ 680-2013 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HJ 694-2014 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HJ 702-2014 固体废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_原子荧光法可升级模块:◇ 配形态分析部件和相关操作系统,即可进行As、Se、Hg、Sb等元素的形态分析,且As、Se形态可双道同测;◇ 配直接进样汞镉同测装置,可同时直接检测固体、液体样品中的汞和镉,无需样品前处理。
    留言咨询
  • 产品概述部分适用标准:GB 500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7-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T 22105-2008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HJ 1133-2020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硒、铋、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HJ 680-2013 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HJ 694-2014 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HJ 702-2014 固体废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_原子荧光法产品特点高精度双顺序注射进样系统双顺序注射进样设计,样品、载流、还原剂平稳推进,实现高精度在线反应。采用微升级取样精度和补偿技术,重复性优于0.05%。 高稳定性和准确性具备漂移软校准功能、QCP质控功能,支持多标曲自动检测,提高测汞稳定性。双注射系统去除还原剂气泡设计,减少气泡影响。电子流量气路控制,提高氩气流量准确度和稳定性。采用ARM + FPGA主控架构,核心部件独立MCU 控制,四核心协同运作。 高自动真智能简化您的工作仪器自动配置标准曲线,高浓度样品自动稀释。元素灯自动激发,智能识别,双道启辉。专用夜间模式,支持仪器运行结束后休眠,以及定时自动唤醒并执行预热功能。炉丝电流监测,自动判断炉丝工作状态。可选双偏心自校正无极调节机构元素灯架,适配不同偏心量的各种元素灯。超大容量溢流自动监测废液桶,软件智能提醒。 软件界面自定义具备强大功能软件实现全面自定义,功能窗口自由停靠。检测全流程界面监控,支持多道信号谱图实时显示。QCP质控功能,检测过程软校准,提高质控质量。提供向导式操作、审计追踪、用户权限管理、实时监控、自定义报告、样品信息自由复制粘贴与导入功能。 可升级模块具备形态分析扩展功能。预留元素形态分析串口,可升级为形态分析仪,测量As、Hg、Se等元素的各种价态。可选配160位或212位自动进样器,实现全自动分析。应用领域食品卫生检验、环境样品检测、城市给排水检验、农产品检验、地质冶金检测、化妆品检验、纺织纤维样品检测、教学研究、临床医学样品检验、药品检验、土壤饲料肥料检验等。
    留言咨询
  • Visiprep SPE真空固相萃取装置能同时处理12或24个小柱,现有防交叉污染型(DL)和标准型两种。Visiprep防交叉污染固相萃取装置消除了在同一位置上处理新样品时,可能产生的交叉污染。该装置中的一次性小柱连接管很好地起到了这一作用。这种小柱连接管是一根带有聚丙烯Lucer头的聚四氟乙烯管,将该管插入SPE装置的端口,样品就可通过每次更换小柱连接管,就可以避免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防交叉污染型和标准型的特点和优点:· 用于SPE装置上的专利螺旋式阀可精确控制流速· 玻璃缸不会因溶剂的存在而溶解、雾化或褪色· 盖上带有支脚。当使用者将盖从固相萃取装置上移开时,可方便地放在工作台上· 螺旋式抗溶剂真空减压表和阀提供较好的密封性和真空控制,阀与1/4英寸的真空管线连结· 聚丙烯收集管架能用于自动进样小瓶,小的闪烁管,10和16mm试管和1,2,5,和10ml容量瓶。24位固相萃取装置还可提供用于20min闪烁管的收集板。
    留言咨询

笔墨交叉顺序相关的试剂

笔墨交叉顺序相关的方案

  • 顺序SBSE萃取法提高饮料中极性VOC的回收率
    顺序SBSE,英文叫Sequential SBSE,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使用SBSE技术来采样:两个磁子,一个对样品萃取完以后,下一个再来萃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次的SBSE采样,使用的是两个搅拌磁子Twister,在不同的萃取条件下, 先后对同一个样品进行采样,最后两个Twister同时进行热解析。为了评估顺序SBSE对水样中气味化合物的分析的萃取效率,分别选取了16种典型的分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了醇,醛,酯,内酯,单萜,类单萜烯和酚。这些化合物的LogKo/w值在1.34到4.83之间,浓度都为100ng/mL 。结果与传统的SBSE加盐及不加盐的回收率进行了比较。
  • 加速溶剂萃取-顺序萃取法萃取陈皮中的橙皮苷
    中药陈皮中的橙皮苷具有抗氧化性,防止自由基的形成,能够作为功能性因子加入到食品中。参照2010版药典,对橙皮苷的提取需先采用石油醚索氏提取陈皮中的挥发油类成分,然后再进行橙皮苷的提取,该前处理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溶剂。赛默飞生产的加速溶剂萃取仪(ASE),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具有简单、快速、溶剂消耗小、萃取效率高及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采用ASE提取,建立序列(sequence)的方式,分别用石油醚和甲醇顺序提取,能够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处理好样品,大大的节省了前处理时间及溶剂消耗。
  • 锂电池陶瓷涂层隔膜前期的陶瓷浆料稳定性评估 - 之双重陶瓷材料的混合顺序
    隔膜性能决定了电池的内阻和界面结构,进而决定了电池容量、安全性能、充放电密度和循环性能等特性。因此需满足如下一些特性1、好的化学稳定性一耐有机溶剂 2、机械性能良好一拉伸强度高,穿刺强度高 3、良好的热稳定性一热收缩率低,较髙的破膜温度 4、电解液浸润性一与电解液相容性好,吸液率高。 陶瓷涂覆特种隔膜特别适用于动力电池,它是以PP,PE或者多层复合隔膜为基体,表面涂覆一层纳米级三氧化二铝材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和基体粘接紧密,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耐髙温性能和安全性。为了尽量减少在制造陶瓷涂覆隔膜时使用易燃、有毒、昂贵和非环境有机溶剂,目前人们开始广泛使用水性陶瓷浆料,但水性陶瓷浆料的主要问题是分散稳定性差。在前几篇应用文章里,我们介绍了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粉体,聚合物粘结剂,表面活性剂三者的添加顺序对水性陶瓷浆料的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涂层质量,仍然需要使用稳定剂和润湿增强剂等功能性添加剂,或者对聚烯烃隔膜的表面进行改性,使其具有亲水性。这些功能添加剂在锂电池中起着杂质的作用,可能影响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且隔膜的表面处理增加了工序数,从而降低了制造工艺的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在经济上是不利的。新的研究发现结合两种不同电极性和晶粒尺寸的陶瓷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使得在不需要使用分散稳定剂的情况下即可提高水性陶瓷浆料的分散稳定性。

笔墨交叉顺序相关的论坛

  • 【求助】水彩笔墨水粘度控制

    用SNB-2旋转式粘度计的0号转子测25摄氏度丙二醇的粘度,选择不同的转速,扭矩在20%-90%范围,测得粘度值大概相差2-3mpa.s,这是什么原因 请各位老师指点。另外我在网上差了很久,查不到丙二醇随温度变化,粘度的变化值。希望有资料的老师能贴一份给我。新手上路问题比较多,还想问一下,水彩笔墨水粘度控制多少较为合适。希望这方面的高手能帮个忙,谢谢![em09511]

  • 建立最优模型的顺序

    我现在对于建立最优模型很迷茫,不知道各位大神能不能明白我的描述首先问一个问题 我看书上说用内部交叉检验来确定主因子数,那么是不是选择RMSECV最小值的时候的阶数,而不考虑外部检验时的RMSEP了?其次就是假如用一阶导数的预处理RMSECV最小,二阶导数的预处理RMSEP最小,那我最终选择那种预处理方式呢?最后就是预处理方法的确定和主因子数确定的先后顺序如果先确定预处理方法,是假设主因子数为1,然后选择RMSEP或RMSECV最小的时候的预处理方法,再在进行预处理后选择不同的主因子数比较其RMSECV先确定主因子数,是假设在没有预处理的时候,先选择RMSECV最小的主因子数,再在主因子数确定的情况下对图像进行不同的预处理再做比较?如果我这两种思路都不对,正确的顺序如何呢?问题比较多,都是文献上没有说明的部分,希望各位大神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笔墨交叉顺序相关的资料

笔墨交叉顺序相关的资讯

  • 交叉学科热力学探讨|2024年热分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分会场直击
    仪器信息网讯 8月10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4年热分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市大成宾馆开幕。此次研讨会围绕“探索热力前沿,助力双碳战略”主题,针对当前热力学和热分析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内容涵盖能源、材料、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境等多学科领域。150余名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学者、技术专家和仪器生产厂商等参加学术交流和技术探讨。主会场现场会议第二天日程,前沿科学论坛、交叉科学论坛、青年科学论坛等三个分主题会场同时展开。以下为第二分会场——交叉科学论坛全天报告集锦,以飨读者。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天津大学梁红艳教授以《电催化剂的表面自重构行为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重点探讨了双碳背景下电化学在制氢和二氧化碳还原中的应用。强调了催化剂自重构行为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了解自重构机制、发展监测手段、分析影响因素以及利用自重构提高性能的研究思路。梁红艳详细介绍了在碱性环境中镍铁基催化剂和铜基催化剂的自重构行为及其对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还原性能的影响。也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控催化剂的自重构行为来优化其性能,为未来工业应用中的高效电催化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周清副研究员以《低共熔溶剂定向解聚废PET制备聚氨酯材料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强调了废PET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物理法和化学法在废PET处理中的应用。接着详细阐述了利用二元醇和聚二醇纯碱法将废PET解聚为小分子或大分子产物,并进一步制备聚氨酯弹性体的过程。也展示了所制备聚氨酯材料的优良性能,并介绍了离子液体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该研究为废PET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推动了相关数据库的发展。中国石油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李建申以《超高分子量枝链聚合物驱油剂合成及表征方法》为题分享报告。针对传统聚合物驱油剂存在的问题,如成本高、分子量低、配置复杂等,李建申提出了利用反向乳液合成具有高支链结构的聚合物驱油剂的方法。该方法合成的聚合物在静态下粘度高,动态下粘度低,有利于降低泵注能耗并提高驱油效果。报告还分享了该产品在岩心驱替实验中的优异表现,并透露目前正与大庆油田合作,计划开展现场试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德重教授以《功能化低共熔溶剂捕集二氧化碳的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必要性。接着详细阐述了低共熔溶剂的优势、捕集机理以及通过调节氢键强度和官能团空间位阻来优化捕集性能的研究。此外,也探讨了功能化低共熔溶剂在低温下的再生性能,为未来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江苏科技大学李照磊副教授以《受限条件下聚乳酸立构复合结晶的热分析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聚乳酸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立构复合结晶的重要性。随后探讨了分子量对立构复合结晶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分离、缠结和纯度中毒等可能的解释。他还发现了氢键和构象转变在结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最后,通过在纳米受限孔道中进行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受限条件对立构复合结晶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夏永鹏副教授以《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调控》为题分享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并指出固态储氢技术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接着详细介绍了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改进方法,包括合金化、纳米化和催化掺杂,并分享了通过这些方法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热/动力学性能的具体研究工作。最后,还提到了正在开展的数据驱动组件材料研发和原位装置搭建工作,以及联合复旦大学开展的仪器研制项目。厦门大学彭丽副教授以《多孔复合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在贵金属回收方面的应用》为题分享报告。贵金属价格昂贵且资源有限,因此回收废弃电子产品中的贵金属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介绍了两种复合材料:介孔二氧化硅和聚合物复合材料,以及微孔二氧化硅和聚合物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结合了二氧化硅的高比表面积和聚合物的功能性,实现了贵金属离子的快速且高选择性捕获。最后,彭丽提到这些复合材料在实际水体测试中表现出色,并有望与产业界合作,实现大规模生产和成本降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梅清清研究员以《废塑料绿色转化新技术》为题分享报告。对于废塑料资源化利用,传统回收方法如物理回收存在局限,而化学回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梅清清特别关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回收,介绍了一种通过催化剂将PET转化为高价值单体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回收塑料的经济性,还可能推动产业化发展。报告还提到了在PET回收中使用的催化剂,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提高产品纯度和经济可行性。该技术已在实验室取得良好效果,并正在进行中试和工业集成尝试。天津工业大学孙跃教授以《超分子手性膜及其对映体分离的热力学研究》为题分享报告。报告指出手性分子在医药领域的重要性,强调了对映体分离的技术挑战和应用价值。介绍了超分子手性膜的设计理念,包括促进传输和阻碍传输两种理论,并探讨了手性膜材料的精准合成与加工方法。孙跃团队通过主客体自组装和配位导向自组装,成功合成了具有特定空腔的手性大环化合物,并应用于手性膜的构建,实现了对手性分子的有效分离。此外,研究还涉及了光响应纳米通道和手性大环的合成及其在分离性能上的提升。最后,对未来手性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河南师范大学仇记宽副教授以《有机晶态多孔框架微环境调控及其在分离和光催化中的应用》为题分享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晶态多孔材料的发展背景和其在分离技术及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潜力。针对现有材料在分离效率和光催化效果上的局限性,仇记宽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孔环境调控和局部电子结构调控,以提高材料的性能。通过合成含不同羟基数量的框架材料,利用氢键作用增强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同时,通过引入光响应分子和制造框架结构上的缺陷,实现了氨气的高效捕获和低能耗释放,以及提升了材料的光催化效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也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郭然以《热分析联用-逸出物综合分析系统新进展》为题分享报告。介绍了热分析联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仪器的更新换代和联用接口的标准化,提高了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和兼容性。郭然强调了在面对样品复杂性提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更多维度的表征来获取样品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热分析主机与ICP-MS等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来实现有机和无机气体产物的综合分析。他还提到了数据处理的挑战,包括标准化方法开发和数据综合系统的研发,旨在提高热分析联用技术的准确性和应用范围。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合肥工业大学刘节华教授以《金属-H202动力电池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长续航动力电池的研究背景,强调了水下探测技术的进步和对高性能水下动力的迫切需求。重点讨论了金属双水电池的潜力,特别是锌、镁和铝双水电池,这些电池具有比传统锂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其团队通过合成新型催化剂和利用生物质材料,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功率密度和稳定性。报告展示了通过多策略合成的催化剂和生物质衍生结构在提高电池性能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双水电池在未来水下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高军研究员以《高选择性仿生碱金属离子通道材料》为题分享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仿生碱金属离子通道材料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材料能够实现高选择性和超快的离子筛分,具有在废水处理、提锂、石油增产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报告中,高教授详细阐述了实现高选择性离子传输的策略,即尺寸能量双匹配,并通过多孔冠醚晶体等材料示例展示了钠、锂离子的高选择性传输。此外,还提到了通过表面化学的调控来优化离子通道的性能,以及在实际应用中与油田合作进行的中试规模实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裴副研究员以《电催化界面微环境的构筑其对反应路径的调控》为题分享报告。首先强调了微环境对电催化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通过改变电荷和亲疏水性来调控反应路径的策略。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掺杂表面活性剂来改善催化剂表面的电荷性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修饰来提高特定产物的选择性,例如在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高效生成甲酸。此外还讨论了疏水性对反应路径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核壳结构稳定纳米颗粒并促进碳-碳偶联反应。最后,提出了对电催化界面研究的一些思考和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探索新的实验手段以直接检测局部电场和中间体吸附能等。北京服装学院郑佩珠副教授以《环糊精改性木屑对染料吸附行为研究》为题分享报告。指出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介绍了环糊精因其良好的水溶性和木屑因具有丰富官能团和孔洞结构而在污水处理中的潜在应用。详细阐述了通过将环糊精与木屑结合制备的改性木屑在提高染料吸附效率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改性后木屑结构更加疏松,有助于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木屑在吸附速率和吸附量上均有显著提升,且吸附过程受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影响。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揭示了吸附机理,表明改性木屑对染料的吸附主要通过物理吸附过程,且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TA 仪器(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郭艳霜以《热分析及流变表征技术在聚合物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示例》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塑料污染的全球性问题,并指出在传统塑料的优化和回收利用中,热分析和流变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接着分享了如何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来测定聚合物的特征温度,评估回收树脂对热性能的影响,以及通过调制温度DSC实验来分析共混材料的相容性。还讨论了热重分析(TGA)在评估聚合物耐热性和分解动力学方面的应用,以及氧化诱导期测试在快速筛选材料稳定性方面的价值。此外,也介绍了流变技术在评估聚合物加工工艺中的流动特性和粘弹性方面的应用,以及动态机械分析(DMA)在表征最终产品力学性能方面的重要性。按报告顺序排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太原师范学院侯玉翠教授以《离子液体萃取分离油酚混合物及共沸精馏脱除中性油的研究》为题分享报告。介绍了使用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来分离油酚混合物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煤焦油及生物质油中的酚类物质。她详细阐述了利用氯化胆碱与酚类物质形成低共熔溶剂的萃取过程,并通过反萃取和蒸馏实现分离与回收。侯教授还探讨了多种离子液体的萃取效果,并提出了通过多级闪蒸和共沸精馏降低中性油含量的创新思路,展示了工艺过程的节能优势。陕西科技大学何珍红教授以《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制备丙烯研究》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丙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宗的精细化学品的重要性,并指出传统生产方法主要依赖于石油、煤和天然气,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团队研究了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这一环境友好型替代方法,利用二氧化碳的弱氧化性催化反应,同时产生一氧化碳。重点介绍了使用氮化镓催化剂在分子筛上的改性工作,并通过调控分子筛的结构和酸碱性来提高催化性能。此外,团队还探索了光热催化路线在低温下的应用潜力。河南师范大学朱安莲教授以《离子液体对 NAD+反应性的影响和调控》为题分享报告。首先介绍了NAD+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接着重点探讨了离子液体对NAD+参与的两类主要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其团队通过离子液体筛选,发展了一种高效的立体特异性的ADP核糖化方法,并实现了ADP核糖化多肽的一步合成。此外,还初步探讨了离子液体对NAD+氧化还原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李荣斌副教授以《以矢量化思维开展反应过程的热分析以及智能化考虑》为题分享报告。报告提出,为了实现降碳目标,需要深入研究化学反应过程,并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工艺改进和优化。强调了热分析在研究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也指出了现有方法在处理复杂反应时的局限性。介绍了矢量化思维在解析反应过程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学化的方法定量分析反应过程,并构建了多维信息的矢量化方程。他还探讨了智能化技术在热分析领域的应用潜力,包括使用深度学习进行反应过程的智能解析和标定。最后,总结了矢量化热分析的优势,并展望了其与AI算法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合影留念
  • 安捷伦BioTek:医药研发和学科交叉研究拉动多功能酶标仪需求增长
    酶标仪问世之初,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专用检测仪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演变,酶标仪被赋予的功能日益丰富。由最初的吸收光(ABS)检测,到荧光强度(FI)、发光检测(LUMI),再到荧光偏振(FP)、时间分辨荧光(TRF)等检测技术,酶标仪早已突破了ELISA的范畴,在追“光”道路驰而不息。为帮助广大用户及时了解酶标仪前沿技术、主流品牌与创新产品、市场动态以及相关活动,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从光吸收到多功能,酶标仪的“逐光”之路》专题(点击查看)。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安捷伦大中华区实验室解决方案BioTek 市场经理赵黎明谈一谈BioTek酶标仪创新检测技术及她对酶标仪应用及未来市场的看法。仪器信息网:请点评吸光度(Abs)、荧光强度(FI)、时间分辨荧光(TRF)、荧光偏振(FP)和化学发光(Lum)等不同酶标仪检测方法的优劣势?赵黎明:对于功能全面的多功能酶标仪而言,可以使用一种检测方法来做多种应用,同时,一种应用也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实现,便于用户根据实验目的、原理、通量、成本以及便利性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吸收光是酶标仪最经典和传统的检测方法,优势在于技术路线成熟,商品化试剂盒选择广泛,兼顾定性和定量检测,典型应用包括ELISA,核酸蛋白定量和细胞活性分析(MTT,XTT)。而劣势在于检测目标单一,灵敏度相对低,大多为非均相实验,操作步骤较多,建议搭配洗板机来提高实验效率和数据重复性。荧光强度也是使用相当广泛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和动态范围远高于吸光度检测,定量准确且可以在蛋白水平或细胞水平中实现多重检测,但大多数荧光强度检测方法存在自发荧光干扰、荧光信号淬灭等问题。正因如此,时间分辨荧光和荧光偏振是在荧光强度检测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更高级的荧光检测方法,对检测设备的要求也更高。通常时间分辨荧光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联合使用,即TR-FRET,其一大优势可以设计成一步法的均相体系用来检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因其具有优异灵敏度和特异性常常被用于药筛。同上述提到的方法相比,劣势则是使用成本较高。荧光偏振与TR-FRET 的区别在于荧光偏振是采用荧光探针进行单分子标记,通常是标记小分子。主要应用于小分子和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检测,其特异性不如TR-FRET,并且建立实验体系需要一定的经验,但优点在于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大规模化合物初筛,比如皖南医学院陈云雨副教授团队利用荧光偏振技术建立的新冠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剂三明治样高通量筛选模型。另外,值得注意荧光偏振技术需要检测仪器能产生并检测偏振光,通常需要使用滤光片系统。化学发光检测涵盖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检测,是一种更灵敏的检测方式。该方法检测动态范围更宽,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代表应用包括报告基因检测、ATP 检测等。仪器信息网:请谈谈酶标仪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赵黎明:酶标仪研发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技术革新,就近几年看,单纯的酶标仪检测技术可以说趋近成熟,但很多技术的应用空间亟待开发,比如筛选成本相对较低的荧光偏振技术。用户需求一定是技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何帮助用户严谨可靠地解决现有问题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是厂商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安捷伦BioTek 前进的动力。BioTek Cytation 系列细胞成像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以应用为导向,率先在多功能酶标仪中加入了细胞成像功能,并将Hybrid 设计理念进一步延申。Cytation 系列创新性的将传统的微孔板检测与高通量全自动数字显微成像相结合,支持各种生物化学和成像应用的自动化工作流程,并为用户提供了将标准微孔板检测输出数据与通过成像收集的表型细胞信息进行相互验证的能力,使研究者得以将细胞功能、基因表达、信号通路、离子通道和其他研究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目前酶标仪在检测精度和灵敏度上已经达到了与工业发展相匹配的先进水平,那么下一步我们相信,未来微孔板检测一定是会朝着更加灵活的模块化设计、丰富的应用场景、高效便捷的工作流程上有更长远的进步。仪器信息网:未来中国酶标仪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最看好哪些应用细分?赵黎明: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市场发展十分快速,未来我相信会更加稳健和理性。随着医药研发和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多功能酶标仪将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更多的研究领域发挥作用。除了市场火热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生物制药(抗体药、小分子药物)、RNA 疫苗研究之外,在交叉学科领域也会有更多的应用,包括合成生物学、材料学、环境安全、食品与健康等,这些领域的实验室也需要进行分子表征或者细胞实验,将给酶标仪带来更多的机遇。仪器信息网:贵司目前主推的酶标仪产品是什么?请您谈谈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赵黎明:作为微孔板仪器和软件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全球领先企业,BioTek拥有一系列微孔板检测、成像、液体处理和配套自动化设备。目前主推产品是Synergy系列多功能酶标仪,该经典系列经过数年的硬件与软件升级演化出Synergy LX,Synergy HTX,Synergy H1 和Synergy Neo2四个型号,能够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Synergy H1: 模块化设计确保用于着眼于当前需求,并可随着实验室工作流程的演变,增加检测模式、气体控制和双试剂加样器。Synergy 系列多功能酶标仪核心价值体现在独特的Hybrid 设计,吸收光功能均采用灵活光栅系统,满足全光谱范围内的任意紫外-可见吸收光检测需求,用户使用时仅需输入检测波长范围内的任意波长即可,非常方便快捷。Synergy H1 和Synergy Neo2的荧光和发光检测则专门设计了光栅和滤光片两套独立系统,满足用户根据实验需求灵活选择检测方式,比如对灵敏度要求较高的荧光偏振、均相时间分辨荧光等实验,用户可以选择滤光片模块;而荧光波长扫描等实验,可以选择光栅模块。Synergy LX和Synergy HTX作为两款入门级的多功能酶标仪,非常适合荧光检测波长相对固定的用户;Syenrgy H1 则更适合应用更为丰富的实验室;而对药筛实验室或者对检测通量和速度有极高要求的实验来说,Synergy Neo2 是最好的选择。Hybrid 技术为微孔板检测仪提供灵活性和高性能此外,BioTek还有一系列重要的酶标仪产品,即Cytation系列,该系列产品在上述提到的Synergy系列产品优势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微孔板成像检测的选择。仪器信息网:贵公司酶标仪主要应用哪些领域的哪些实验环节?赵黎明:BioTek 微孔板检测设备对耗材和试剂拥有最大的兼容性,精细的辅助设计(温控、自动进样装置及气体控制装置等)和简洁的光路设计让每一款酶标仪都几乎成为了经典,在科研领域和工业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疾病研究中的细胞学分析、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研究、代谢功能、信号通路、靶点筛选、耐药机制、药敏测试;疫苗研究中的中和抗体检测、递送载体全生命周期质控;生物制药领域中高通量药物筛选、生物学活性检测、产品质量控制、化合物评价、自动化整合;农牧业以及环境研究中的化合物残留、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等都为用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请介绍贵公司酶标仪发展历程中里程碑事件。赵黎明:BioTek(现为Agilent BioTek)创立于 1968 年,创始人为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家 Norman Alpert 博士。怀揣向新兴生命科学市场进军的美好愿望和抢抓非同位素免疫测定发展机遇的决心,BioTek于 1981 年成功推出了第一款微孔板酶标仪。随着时间的推移,BioTek 逐渐发展成为以微孔板为基础,旨在提高医疗、制药、农业和研究等领域客户生产效率的解决方案市场的全球领先者之一。1996年,经过多次技术迭代升级的ELx 808自动化酶标仪成为了日后内毒素检测的标准设备,直到近几年才逐渐被多功能酶标仪取代。2002年,BioTek首款Synergy HT(HTX 的上一代机型)多功能酶标仪问世,随后十年相继推出了包括H1 和 Neo在内的6款Synergy系列多功能酶标仪,以满足不同实验室的使用需求。其中在2007年,Hybrid技术首次被提出,并于2010年得到重要升级,完善了四光栅和无光纤耦合式滤光片模块的双系统模式。为打破传统酶标仪在细胞实验中的局限性,BioTek于2013年推出了重磅产品——Cytation 3 细胞成像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将酶标仪与自动化显微镜相结合,让用户在细胞实验中成功实现“Grow it”“Read it”“See it”,帮助研究人员完成从细胞培养到图像采集再到获得可发表数据的全过程。同年,Cytation 3因其卓越性能和出色表现获得了2013 Drug Discovery Product of the Year - Scientists’ Choice Award。随后八年,BioTek 持续深耕该产品领域,先后共推出了8款微孔板成像检测产品,在2D 细胞、3D 细胞以及类器官与模式生物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初代产品——Cytation 3 细胞成像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2015年,BioTek发布了带有机械手的BioSpa 8自动化培养箱,可以与微孔板检测系统和液体处理系统对接,将活细胞自动化培养、图像及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通量提升到新的水平。2021年,BioTek Cytation C10上市,率先在基于微孔板的多模式活细胞检测系统上实现了共聚焦成像,使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今年,恰逢Cytation 3 发布十周年,安捷伦在上海隆重举办了首届细胞分析创新峰会,并为享誉全球科研学术界的安捷伦 BioTek Cytation 产品家族面世十周年举办了庆典。300 多位来自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到会,与安捷伦高层以及技术工程师共同探讨了先进的细胞检测、成像与分析技术在多学科中的深度应用。未来,安捷伦BioTek 将继续深耕微孔板检测技术,并不断的完善周边配套设备,联合安捷伦其他产品线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全面的解决方案。首届细胞分析创新峰会暨Cytation 发布十周年庆典安捷伦大中华区实验室解决方案BioTek 市场经理 赵黎明赵黎明女士,分子生物学硕士,安捷伦大中华区实验室解决方案BioTek 市场经理,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有近十年的技术推广和支持服务经验。如有技术干货、科研成果、酶标仪使用心得等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文章将在《从光吸收到多功能,酶标仪的“逐光”之路》专题(点击查看)展示并在仪器信息网相关渠道推广。投稿邮箱:zhaoyw@instrument.com.cn,关于征稿内容要求也可邮件咨询或电话联系:13331136682(同微信)。
  • 三院士谈“学科交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主任医师顾瑛是位一号难求的临床大夫,却“意外”出现在了今年中科院院士大会信息技术学部的会场。  “信息学部能选择激光医学,我感到交叉学科的春天来了。”顾瑛说。  感受到春天的不止顾瑛一人。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后,特别设立了交叉学科推荐机制,多位交叉学科新院士通过该渠道当选。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应用于医学,如果能用于诊治人类疾病,将是科技发展的更高境界。”顾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为此,她也抓住各种机会同其他院士交流,探讨如何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解决临床医学难题。  数据显示,百年诺贝尔奖有41%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且比例日益升高。近日,多位中科院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形势下,学科交叉步子应迈得更大。  顾瑛:两条腿不等长就会摔倒  作为信息技术学部的第一位临床医生院士,顾瑛认为,自己绝不会是最后一位,因为“信息学部包含的学科特别多,几乎没有一个学科是医学不需要的”。  我国的医疗数据量巨大,需要信息手段分析与应用,各种诊治设备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如刚刚兴起的数字医疗和便携式医疗设备,已经形成了颇为可观的市场。  “我时刻能感受到患者对医学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然而面对众多医学难题,单靠临床医生是很难解决的。”顾瑛说,“人是最复杂的生命体,人类健康不仅仅是医生和生物学家的事,也是全体科学家的事。有了其他学科的支持,医学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从事交叉科学30年,顾瑛最大的感受是,学科交叉融合之后,视野开阔了,技术手段丰富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效果绝对是“一加一大于二”。  但医学同其他学科融合也非易事。曾有科学家形容,刚开始时的感觉是“四处碰壁,困在‘小黑屋’里”。  对于这一点,顾瑛感受深刻:“我们团队30年才做出一点成果,长期没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我作为临床大夫还可以看病,但对专职科研人员来说就太艰难了,真需要有长期探索、甘于寂寞和另辟蹊径的勇气。”  究其原因,顾瑛指出:“最大问题在于两条腿不等长,比如临床医学这条腿长,信息技术就是短腿,两者差距太大时,根本走不了,一动就摔倒。所以必须找到相匹配的长腿,还要解决知识融合、协调前进的问题,这就是交叉学科为什么更强调团队合作与强强联合。”  此外,她认为,交叉学科面临的另一大困难是较为小众,评价体系不成熟,项目评审中很少有交叉学科的专家参加,还需要政策引导 第三大挑战在于突破旧思维、接受新概念。“不过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乐意接受挑战。”顾瑛说。  李衍达:不在乎成功只在乎兴趣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李衍达就是一个不畏挑战的人。  李衍达的大部分学术生涯都是在学科交叉中度过,60岁开始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是当时的“少数派“之一。现如今,很多大学都设立了生物信息学专业。  回忆起十几年前建立生物信息学研究组的初衷,李衍达说:“哪里有信息,哪里就需要我们。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数据量大增,我发现DNA实际就是个编码系统,这个领域全世界还没有人完全搞清楚,大有可为。”  从彼时火热的IT界转向较为冷门的生物信息学,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李衍达却不在乎:“我不怕别人笑话,只要感兴趣就研究。”  采访中,李衍达用的最多的词是“兴趣”,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转过几次行,每次对搞不搞得成功不是太在乎,关键是我有兴趣。所以必须让科学家自由探索,这是我的深刻体会。”  在生物信息学之前,李衍达从事过石油勘探数据处理和IT。每次转行,碰上不懂的知识怎么办?  “不怕,学嘛!”李衍达说:“谁不是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在大学里真正学到的东西有限,大部分是工作后自学的。我们团队有共识,只要不断学习,短腿也可以长长。”  如今,李衍达团队中一些自动化领域的科研人员甚至被误认为生物专业出身。除了具备基本知识,他还要求能够提出问题。“只分析别人提供的数据,是做不成大事的。要做到一流,必须自己提出问题。”  他说:“很多学科都是相互交融的,切忌学了什么就受到局限。结合自己的知识,可能还能理解得更深刻。”  如今,李衍达发现,分子生物学和信息学越走越近。“人体很复杂,比较难交叉,但这是未来发展趋势,做科研是问题出发,目的是解决客观问题,只要涉及到别的学科,就要学习。”  杨芙清:鸡蛋只有打破才能融合  “你看过电视剧《陆军一号》没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杨芙清兴致勃勃地问《中国科学报》记者。  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她哈哈一笑:“你去看看嘛,我看了三遍!”  杨芙清说这部电视剧中最吸引她的情节是,两军交战,失败的一方请教“成功秘笈”,获胜一方拿出3个鸡蛋代表其麾下的3个不同兵种,虽然放在一个碗里,但还是3个独立的鸡蛋,只有打破了才能融合起来统一指挥。  “这和总书记提出的思路是一致的,科技创新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杨芙清总结说,只有工业强、农业强、国防强,我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因此工程科技要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科等其他学科交叉,重点培养能交叉融合、系统创新的人才。  “总书记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现在需要交叉融合型人才,没有深厚的知识体系难以应对科技的迅猛发展,这是现在形势发展的需求。”杨芙清强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根据国家和国际发展趋势来规划。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的100个大项目,杨芙清所在的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第一时间学习、梳理出其中对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利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政策优势,重新调整了专业方向。  然而,灵活调整学科设置却是一般高校的奢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是高教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很重、责任很大。”杨芙清说。  对于未来,顾瑛也寄希望于教育。她说:“从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建设开始着手,交叉学科的创新活力才能真正迸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