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道路标准

仪器信息网道路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道路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道路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道路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道路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道路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道路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道路标准相关的资讯

  • 电力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复成立
    2月22日,由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芯公司”)申请筹建的电力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批复正式成立。据了解,本次获批成立的电力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和工业领域相关标准不完善的现状,在已开展的电力集成电路标准化相关工作基础上,聚集国内相关科研、产业优势资源,聚焦电力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利用技术创新建设与时俱进的电力集成电路技术标准体系,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提升标准竞争力,制定出具有高度、广度、深度、速度和满意度的电力集成电路团体标准。近年来,智芯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标准化改革政策,依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在国内工业领域率先成立了智能芯片技术标准工作组,先后参与并完成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同时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之一提出申请筹建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力推进适应国家标准化改革环境的新型集成电路技术标准工作体系建设。为支撑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电力集成电路技术和标准工作优势,2020年10月,该公司联合电力行业上下游单位经过深入调研,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筹建电力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申请,得到了来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南方电网公司、浙江大学等十余家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智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将认真履行秘书处单位职责,与各委员单位一道,共同推进国家集成电路标准化工作,促进工业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推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建设。
  • 工信部筹建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附委员单位名单)
    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计算机、消费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起到关键作用。集成电路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国内标准化需求迫切。针对于此,1月28日,工信部发布《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公示》,详情如下:附件:附件1: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申请书.doc附件2:委员单位名单.doc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公示为统筹推进集成电路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有关单位提出了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申请,秘书处拟设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将筹建申请材料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1年2月27日。如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将意见书面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电子邮件发送至KJBZ@miit.gov.cn(邮件主题注明: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公示反馈)。 公示时间:2021年1月28日-2021年2月27日 联系电话:010-68205240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邮编:100804
  • 历时两年,终于成立!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据媒体报道,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全体委员会议4月6日在京召开。会议强调,集成电路标委会要全面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加快建设与时俱进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增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有效沟通,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和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标准的实施应用。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紧迫需求,加强统筹谋划,强化国内外标准协同发展,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广泛动员产业链各环节参与标准化工作,加快集成电路核心关键领域标准制定,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实际上,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在2021年便传出。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计算机、消费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起到关键作用。集成电路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国内标准化需求迫切。针对于此,2021年1月28日,工信部发布《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公示》,最初参与筹建的委员单位共有90家,涵盖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科研院所、高校、用户等。其中,Fabless(仅设计)包括海思半导体、紫光展锐、兆易创新、龙芯中科、中兴微电子、汇顶科技等;Foundry(仅制造)仅中芯国际一家;封测公司包括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IDM(设计、制造、封测一体)包括长江存储、华润微、华虹宏力等;设备和材料公司包括上海新阳、南大光电、中微半导体、北方华创、上海微电子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微电子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用户包括华为、小米、中兴通讯、阿里巴巴、浪潮集团、比特大陆等。筹建申请书指出,标准作为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载体,在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产业上下游对接、降低开发运行成本、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时,建立、健全集成电路标准体系的工作尤为重要。“成立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着眼于集成电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需求,配套提出与时俱进的标准化发展体系成为当前集成电路标准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根据筹建申请书,委员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其一,完善集成电路产品考核的相关标准:开展新兴技术类型集成电路考核程序及要求的研究,固化创新成果 开展集成电路裸芯片考核要求的研究,组织制定相关标准。 跟踪新兴封装技术的发展,重点开展高密度FC-BGA封装、圆片级三维再布线封装、硅通孔(TSV)封装、SiP射频封装、封装体及超薄芯片三维堆叠封装等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并将成果固化为倒装焊、芯片级封装(CSP)、晶圆级封装(WLP)、系统级封装(SiP)的考核程序及要求。 针对新兴应用领域对于集成电路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开展研究及标准制定。如针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对其中配套量大、应用范围广的关键集成电路如微处理器、存储器、现场可编程电路、定制类电路、系统级电路(SoC及与之相关的IP核)等,开展相应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 开展参数指标体系和质量保证要素研究,制定空白详细规范,从而为集成电路产品详细规范的编制提供依据,确保产品参数指标能够充分满足上述应用领域对于集成电路的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以及信息安全保障要求。 完善测试方法、机械和环境试验方法标准体系,确保各项参数指标的测试、试验均有标准可依。其二,开展集成电路过程控制方面的标准研究与制定:围绕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重点领域产业链,分析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等各环节协同创新的标准化需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要求、设计验证要求等设计保证标准的制定,与产业链各环节协力发展。 加强工艺过程控制技术应用指南、工艺选择指南、工艺检验规范等工艺控制标准制定,固化提升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水平。 结合先进封装(例如高密度三维系统集成封装)等技术的发展,加强封装材料评价、封装工艺评价等指导性标准的制定。此外,国际上MEMS(微机电系统)标准主要以微结构的工艺和测试方法为主,器件产品规范相对较少,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对MEMS芯片产品的标准化需求会越来越多,技术委员会成立后会切合国内外需求,合理布局规划我国MEMS领域标准体系,推动我国的MEMS领域标准制定与国际有效衔接。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量为2598亿个,同比增长18.8%,出口金额为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4.8%;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为5435亿个,同比增长22.1%;进口金额为3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
  • 亮剑雾霾 环保部加速机动车标准实施
    p   近日,环保部发布了《2015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公布2014年全国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5-T000-1-1-1.html" strong 机动车污染 /strong /a 排放状况。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六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p p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汪键介绍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仍持续增长。2014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372.3万辆和2349.2万辆。按排放标准分类,达到国Ⅳ及以上标准的汽车占汽车总保有量的22.7%,国Ⅲ标准的汽车占52.5%,国Ⅱ标准的汽车占10.4%,国Ⅰ标准的汽车占10.6%,其余3.8%的汽车还达不到国Ⅰ标准。按环保标志分类,“绿标车”占93.2%,高排放的“黄标车”仍占6.8%。 /p p   汪键说,监测表明,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直接影响群众健康。2014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547.3万吨,比2013年削减0.5%,其中氮氧化物(NOx)627.8万吨,颗粒物(PM)57.4万吨,碳氢化合物(HC)428.4万吨,一氧化碳(CO)3433.7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NOx和PM超过90%,HC和CO超过80%。按车型分类,全国货车排放的NOx和PM明显高于客车,其中重型货车是主要贡献者 而客车CO和HC排放量则明显高于货车。按燃料分类,全国柴油车排放的 NOx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70%,PM超过90% 而汽油车CO和HC排放量则较高,超过排放总量的70%。按排放标准分类,占汽车保有量3.8%的国I 前标准汽车,其排放的四种主要污染物占排放总量的30.0%以上 而占保有量75.2%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其排放量还不到排放总量的40.0%。按环保标志分类,仅占汽车保有量6.8%的“黄标车”却排放了45.4%的NOx、74.6%的PM、47.4%的CO和49.1%的HC。 /p p   为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环保部近日特将我国两项机动车标准的实施日期提前。 /p p   根据油品升级进程,将分区域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GB18352.5-2013)和《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中第五阶段排放标准(以下简称国五标准)。(一)东部11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客车、重型柴油车(仅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二)全国自2017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客车和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三)全国自2017年7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柴油车,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四)全国自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柴油车,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 /p p   分布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以下简称《非道路标准》)。(一)自2015年10月1日起,所有制造和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其排气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本标准第三阶段要求。(二)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和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装用不符合《非道路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的柴油机(农用机械除外)。(三)自2016年12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和销售的农用机械不得装用不符合《非道路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的柴油机。 /p p   根据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我国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监测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定期对在用机动车进行排放检验 二是环保主管部门对停放地、维修地和道路上机动车进行监督抽测。目前,检验机构检验体系已比较成熟,虽然有众多数据造假新闻爆出,但各地已纷纷加强监管,如山东省正式启动机动车排放云检测,由传统黄绿标志管理转向数据管理。环保主管部门的抽查工作也在加强,多地区购买了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 /p
  • 丝绸之路质量标准国际论坛召开
    p   6月5日,丝绸之路质量标准国际论坛在陕西西安市召开。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p p   田世宏对陕西省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等重要论述,对“一带一路”合作交流中做好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他希望加强与沿线各国双多边合作,促进各国标准体系的相互兼容 推进共同制定国际标准,提升沿线国家标准国际化水平 搭建标准合作平台,分享推广我国先进标准技术。他要求,陕西要发挥好中亚标准化研究中心和新丝路标准化联盟作用,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国际标准化水平整体提升,以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 /p p   魏增军指出,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都离不开标准的互认互信。他提出国家标准委设立中亚标准化(陕西)研究中心,要进一步加大中亚国家标准化工作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p p   论坛期间,田世宏、魏增军见证了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签署标准化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标准委副主任郭辉宣布批准筹建中亚标准化(陕西)研究中心。田世宏一行还深入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实地调研质检和标准化工作情况。 /p
  • 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发布《建设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等九项标准
    由河南省豫建建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主编,有关企业和院校参编的《建设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钢结构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及构配件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建筑节能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建筑幕墙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桥梁及地下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及装饰装修检测人员职业标准》已通过评审,批准为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团体标准,编号依次为T/HACE 016-2023、T/HACE 017-2023、T/HACE 018-2023、T/HACE 019-2023、T/HACE 020-2023、T/HACE 021-2023、T/HACE 022-2023、T/HACE 023-2023、T/HACE 024-2023。现予以发布,自2023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负责管理,由河南省豫建建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 附件:1、建设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2、建设工程地基基础检测人员职业标准3、建设工程钢结构检测人员职业标准4、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及构配件检测人员职业标准5、建设工程建筑节能检测人员职业标准6、建设工程建筑幕墙检测人员职业标准7、建设工程桥梁及地下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8、建设工程市政工程材料检测人员职业标准9、建设工程主体结构及装饰装修检测人员职业标准 2023年7月11日关于发布《建设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人员职业标准》等九项标准的通知.pdf
  • 国内首个道路运输食用油罐式车辆标准发布
    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用油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有专家表示,长期摄入含有这些化工残留的食用油,可能导致人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消费者很难分辨出来。7月19日由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Z301039)牵头,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扬州中集通华汽车有限公司、洛阳中集凌宇汽车有限公司共同起草的《道路运输食用油罐式车辆》企业标准正式发布。《道路运输食用油罐式车辆》.pdf这是国内食用油罐式装备运输领域的第一个规范标准,对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促进食用油安全运输和食品安全以及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源:企业标准信息公开服务平台经调查发现,目前国内许多普货液罐车的运输介质并非固定,既运送可食用液体如糖浆和大豆油,也运送化工液体如煤制油,存在严重“混装”现象。此外,运输罐车品牌杂乱、材料品质良莠不齐,诸多“不规范、不合规、不合格”因素叠加,致使目前国内食用油罐式运输行业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道路运输食用油罐式车辆》标准的发布实施,是从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出发,追本溯源,从源头解决食用油罐车运输装备“本质”安全问题。标准规定了道路运输食用油罐式车辆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识、出厂文件、运输贮存等,让罐车品质“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查”,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在本标准中,对重要部件材质做了进一步明确要求:与介质接触的罐体材料食品卫生等级应符合GB 4806的规定,其中罐体的筒体、封头、防波板、法兰、管件材料应选用奥氏体不锈钢材质。其高度耐腐蚀和抗氧化性能,相对于低碳钢及铝合金,在抗菌、抗污染、重金属迁移等指标上更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将为防止油品被污染变质设置第一道有效保护屏障。在罐车整车技术方面,中集车辆以《道路运输食用油罐式车辆》标准为指引,依托全球资源平台,开展“中欧研发互动”、共享全球半挂车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组织,引入欧洲技术,定制生产符合国内食用油运输场景需求的专用罐车,整体提升了国内食用油运输车辆的卫生等级、易清洁和易检查性。专用罐车采用整体式防浪板和清洁环设计,内壁光洁度大幅提升,卸料残余率低、更易清洗;行业领先保温技术、高科技保温材料加持,更适宜食用油品运输;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智能化生产,品质可追溯、更稳定。多项行业领先技术,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本次粮油会议特别设立了“粮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题,其中对食用油中矿物油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届时,我们将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及相关厂商技术人员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呈现给大家。
  • 国产化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助力非道路国四标准实施
    非道路国四排放法规背景及要求HJ 1014-2020《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于2020年12月28日发布,要求从2022年12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和销售的560KW(含560KW)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及装用的柴油机,必须符合本标准。标准的发布,为国内非道路机械主机厂设定了闹钟,国四产品的准备正式步入倒计时阶段。该标准是对2014年颁布的GB 20891-201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第四阶段内容的补充。相较于原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增加了车载法检验的限值及检测规程,并对车载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的发展历程2015年9月18日,美国环境保护署指控大众汽车所售部分柴油车安装了专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的软件,可以识别汽车是否处于被检测状态,继而在车检时秘密启动,从而使汽车能够在车检时以“高环保标准”过关,而在平时行驶时,这些汽车却大量排放污染物,最大可达美国法定标准的40倍。该事件导致大众汽车支付罚金以及和诉讼和解金达数百亿欧元之巨,被称之为“排放门”。“排放门”事件导致了各国政府和环保部门对汽车在道路中的实际排放水平高度重视,仅仅在实验室台架上的检测结果已经不被信任。因此专门用于对车辆在实际道路中的排放水平进行检测的设备——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的普及。这种设备可以装在车辆上,随着车辆的实际行驶,实时检测车辆的排放水平,并通过时间积分得到车辆的总排放水平。非道路国四排放法规关于车载法检测的逻辑和意义非道路机械排放及管理现状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非道路机械的保有量巨大,工况复杂,过载工况非常频繁,实际的排放水平相对于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的劣化程度高;二是非道路机械用户分散,移动性较差,现行的GB 36886标准虽然对非道路在用机械的排放进行限定,但是通过类似于汽车年检的监管方式进行I/M管理非常困难。因此,在产品生产准入阶段增加PEMS检测,从源头上对非道路机械的实际排放进行总体管控,同时逐步淘汰国二、国三老旧机型,将逐步扭转非道路机械污染严重的局面。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国产化解决方案湖北锐意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锐意")为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665)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业提供气体成分及流量测量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于环境监测、过程气体监测、智慧计量等领域。基于四方光电核心气体传感技术平台的优势,湖北锐意开发了系列非分光红外(NDIR)、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激光拉曼(LRD)、超声波(Ultrasonic)、热导(TCD)、光散射探测(LSD)等技术原理的气体成分流量仪器仪表,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冶金、煤化工、生物质能源等各个行业,在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司从2005年开始从事汽车尾气及发动机排放检测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目前产品已经在发动机厂、高校及科研机构、汽车检测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2021年,针对国内急需的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需求,公司快速组织研发技术团队攻关,实现了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的国产化。其中,Gasboard-9805系列是湖北锐意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气体分析技术专门针对非道路国四标准开发的一款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图1:湖北锐意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产品特点• 自主研发的核心气体分析技术:红外NDIR技术测量CO、CO2;紫外UV-DOAS直测NO,NO2,精度高;• 模块化设计,使用灵活:GAS模块及PN模块均可单独使用,满足客户不同的测量需求。 • 操作简单,易于使用:操作简单、支持测试过程引导、测试结果的保存以及报告⽣成。• 续航能力强,满足随车测试要求:内置电池,续航4小时以上,无需外加电池,能完成⼀次完整的实际⾏驶污染物排放试验。• 性能优异,满足国标要求:满足《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 20891-2014)及《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HJ 1014-2020)标准要求。• 环境适应性好:系统环境适应性好,不受车辆震动、大气压力及环境温湿度变化的影响。图2:湖北锐意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系统配置相较于进口品牌产品,湖北锐意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能够完全满足《HJ 1014—2020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的要求;其核心传感器模块均为自主研发生产,性价比高,极大减轻非道路机械行业用户经济负担;产品操作界面更加人性化、易于上手;皮实耐用,适应非道路机械测量的恶劣工况。图3:湖北锐意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实测现场为推动我国非道路发动机和工程机械的高效低污染研究,实现我国高端尾气测试设备的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除销售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外,湖北锐意还向广大用户提供如下服务:1、为非道路主机厂提供法规及标准的讲解服务;2、根据客户要求,提供产品上门测试与展示服务;3、产品试用服务;4、提供上门检测服务,并出具检测报告。
  • Environ. Sci. Technol新成果!mIRage助力复杂道路灰尘内微塑料检测
    微塑料在我们的空气、水和土壤中无处不在,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其主要来源于城市灰尘、船舶涂料、个人护理产品、塑料产品、道路标志、合成纺织品和轮胎等,并以不同的形态如:纤维、微粒、颗粒和碎片存在。 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对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健康影响取决于塑料颗粒的大小、浓度、化学性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但由于微塑料尺寸过小和其混合存在的复杂性,传统方法针对这些颗粒的检测往往勉为其难。尤其是降解后的次级微塑料,其尺寸往往小于5μm,传统分子仪器分析方法如傅里叶红外光谱难以有效的对其化学成分进行表征。 非接触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受限问题。设备基于光学光热诱导共振(O-PTIR)技术,突破了传统红外光谱衍射极限,空间分辨率可达500 nm,有效解决了基本全尺寸微米和纳米塑料(MNPs)样品的化学成分信息、大小和形态表征问题。 图1 非接触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原理图 近期,来自美国圣母大学的Kyle Doudrick等人[1]使用非接触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的道路粉尘中的微塑料进行了表征。 道路灰尘含有由轮胎退化产生的微纳米塑料(MNPs),它们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和尼龙组成合成橡胶用于增强轮胎缓冲和弹性,而尼龙用于轮胎内层。道路灰尘还含有来自燃料添加剂的含氮硝基化合物。作者首先通过传统FTIR光谱来表征大块道路粉尘(图2a黑色谱线),在1100 cm&minus 1和1750cm&minus 1之间存在广泛的未解跃迁,表明粉尘中存在复杂的混合物质。而粉尘内混杂的微塑料颗粒却因为尺寸问题无法分析。 随后,作者使用采用基于OPTIR技术的mIRage系统,对粒径仅1μm的两个颗粒——颗粒1和颗粒2(图2d和图2e)进行成像分析,可以看到密集的道路尘埃聚集体和单个颗粒,并在1450cm-1和1650cm-1波数处出现强红外光谱吸收峰(图2f)。 图2表明,颗粒1主要由合成橡胶组成,在1451±4 cm&minus 1和1493±4 cm&minus 1处具有主要特征峰,并存在特征吸收在1500 cm&minus 1和1550 cm&minus 1之间的硝基化合物。颗粒2具有尼龙中常见的酰胺I和酰胺II过渡指示峰。同时具有与含硝基化合物如硝基甲烷(1383 m&minus 1和1573cm&minus 1)一致的振动(图2a)。 图2 粉尘内混杂的微塑料颗粒红外成像表征图 最后,作者对图2a中突出显示的单个颗粒1和2进行了分析。图2d、e分别为1450 cm&minus 1和1650cm&minus 1光谱特征的5×5 μm2 OPTIR显微图像。在1450 cm&minus 1和在1650 cm&minus 1处,颗粒1的化学性质与颗粒2不同。综上所示,作者推断出粒子1和粒子2可能分别由橡胶和尼龙组成,体现了OPTIR量化MNPs的能力,有效监测降解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并表征复杂样品(即道路粉尘)中单个和聚集MNPs的化学特性。这款创新设备有效克服了目前许多产品对MNP表征的限制,即同时量化颗粒丰度和形态的能力,致使mIRage系统成为分析复杂环境中MNPs的有效工具。非接触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优势: ☛ 可达500 nm左右的空间分辨率 ☛ 基本无需样品前处理,样品即放即测 ☛ 光源“探针”对样品无损伤 ☛ 同时、同位置进行红外和拉曼光谱测试,提供相互佐证的分析结果 ☛ 同时获得样品成分、形貌、大小等信息 样机体验: 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新型红外表征需求,更好的为国内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Quantum Design中国北京样机实验室引进了非接触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为您提供样品测试、样机体验等机会,欢迎各位老师垂询!参考文献: [1]. Kirill Kniazev, Ilia M. Pavlovetc, Shuang Zhang, Junyeol Kim, Robert L. Stevenson, Kyle Doudrick,and Masaru Kuno.Using Infrared Photothermal Heterodyne Imaging to Characterize Micro- and Nanoplastics in Complex Environmental Matrices: Environ. Sci. Technol. 2021, 55, 15891&minus 15899
  •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系统部署和科学规划汽车芯片标准化工作,引领和规范汽车芯片技术研发和匹配应用,推动汽车芯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见附件1)。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填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见附件2)发送至 KJBZ@miit.gov.cn (邮件主题注明: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反馈)。公示时间:2023年3月28日-2023年4月28日联系电话:010-68205261《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一、基本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构建跨行业、跨领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和规范性作用,有序推进标准研制和贯彻实施,加速推动汽车芯片研发应用,支撑和保障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立足国情,统筹资源。结合我国汽车芯片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鼓励行业机构、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协力制定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建设方案,建立与国家芯片等元器件标准体系相衔接,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基础先立,急用先行。分阶段规划布局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应用需求,合理统筹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度,注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外标准相协调,加快推进基础、共性和重点产品等急需标准项目的研究制定。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整体竞争力水平提升等方面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以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融合汽车和集成电路行业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和市场推广等方面优势,加强行业统筹协调,推动汽车芯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开放合作,协同推进。发挥汽车、集成电路标委会积极作用,构建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整合汇聚汽车、集成电路等行业优势资源,强化各方通力协作,注重与国际标准协调统一,以开放兼容的视野建立并持续完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形成标准对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三)建设目标根据汽车芯片技术现状、产业应用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分阶段建立适用我国技术和产业需求、与国际标准协调统一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优先制定基础、通用、重点产品等急需标准,推动汽车芯片共性技术发展;根据技术成熟度逐步推进产品应用和匹配试验标准制定,满足汽车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建立完善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引导和推动我国汽车芯片技术发展和产品应用,培育我国汽车芯片技术自主创新环境,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安全、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涵盖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通用要求,控制芯片、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要求,以及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以引导和规范汽车芯片产品实现安全、可靠和高效应用。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实现基础、通用要求、产品与技术应用以及匹配试验等重点领域均有标准支撑,加快推动汽车芯片技术和产品健康发展。二、建设思路汽车芯片标准体系规范对象包括汽车用集成电路、分立器件、传感器和光电子等元器件及模块。为保证该标准体系的可读性和贯彻推广,采用行业惯常使用的名称“汽车芯片”作为该标准体系的名称。整体建设思路:基于汽车芯片技术结构,适应我国汽车芯片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形成从汽车芯片应用场景需求出发,以汽车芯片通用要求为基础、各类汽车芯片应用技术条件为核心、汽车芯片系统及整车匹配试验为闭环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技术结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技术结构,以“汽车芯片应用场景”为横向出发点,包括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座舱系统及智能驾驶五个方面;向上延伸形成基于应用场景需求的汽车芯片各项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根据标准内容分为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和匹配试验三类标准:基础通用类标准包含汽车芯片的共性要求;产品与技术应用类标准基于各类汽车芯片产品技术和应用特点分为多个技术方向,结合我国汽车芯片产业成熟度和发展趋势确定标准制定需求,制定相应标准;匹配试验类标准包含芯片与系统和整车两个层级的匹配试验验证。三类标准共同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下汽车关键芯片从器件-模块-系统-整车的技术标准全覆盖,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技术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技术结构图应用场景:芯片在汽车不同零部件系统、不同工作场景的功能性能差异较大,因此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汽车芯片的应用场景。芯片在汽车上的应用场景按汽车主体结构,划分为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座舱系统和智能驾驶。基础通用:基于汽车行业对芯片的可靠性、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应用需求,提取出汽车芯片共性通用要求,主要包括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共4个基础通用性能要求。产品与技术应用:根据实现功能的不同,将汽车芯片产品分为控制芯片、计算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功率芯片、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其他类芯片共10个类别,再基于具体应用场景、实现方式和主要功能等对各类汽车芯片进行技术方向和标准规划。其中,控制芯片包括,通用要求、发动机、底盘等技术方向;计算芯片包括,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技术方向;传感芯片包括,图像传感器、红外热成像、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电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技术方向;通信芯片包括,蜂窝、直连、卫星、蓝牙、无线局域网(WLAN)、超宽带(UWB)、以太网等技术方向;存储芯片包括,静态存储(SRAM)、动态存储(DRAM)、非易失闪存(包括NOR FLASH、NAND FLASH、EEPROM)等技术方向;安全芯片包括通用要求等技术方向;功率芯片包括,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碳化硅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等技术方向;驱动芯片包括,通用要求、功率驱动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等技术方向;电源管理芯片包括,通用要求、电池管理系统(BMS)模拟前端芯片、数字隔离器等技术方向;其他类芯片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基础芯片(SBC)等技术方向。匹配试验:汽车芯片在满足芯片通用性能要求和自身技术指标基础上,还应符合在汽车行驶状态下与所属零部件系统及整车的匹配要求,因此需要对芯片与系统和整车匹配情况进行试验验证。其中,整车匹配包括整车匹配道路试验、整车匹配台架试验2个技术方向。三、标准体系(一)体系架构依据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的技术结构,综合各类汽车芯片在汽车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要求、功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架构定义为“基础”、“通用要求”、“产品与技术应用”、“匹配试验”四个部分,同时根据各具体标准在内容范围、技术要求上的共性和区别,对四部分做进一步细分,形成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界限清晰的17个子类(如图2所示,括号内数字为体系编号)。图2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架构(二)体系内容汽车芯片标准体系表见附件,涵盖如下标准类型及标准项目。1. 基础(100)基础类标准主要包括汽车芯片术语和定义标准。术语和定义标准主要用于统一汽车芯片领域的基本概念,对汽车芯片标准制定过程中涉及的常用术语进行统一定义,以保证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和含义的一致性,为各相关行业统一用语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他各部分标准的制定提供规范化术语支撑。汽车芯片术语和定义标准将在现行集成电路相关标准基础上,从芯片产品搭载在汽车上的实际功能和应用角度,对其特有术语进行定义和说明。2. 通用要求(200)通用要求类标准是对汽车芯片的主要共性要求和评价准则进行统一规范,主要包括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环境及可靠性标准主要规范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汽车芯片或多器件协作系统的物理可靠性,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故障,对芯片的可靠性提出要求,从而提高汽车芯片产品的稳定性。电磁兼容标准主要规范汽车芯片内部系统或多器件协作系统各主要功能节点及其下属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功能可靠性保障能力,其主要目的一是规定芯片电磁能量发射,以避免对其他器件或系统产生影响;二是规定芯片或多器件协作系统的电磁抗干扰能力,使其可在汽车电磁环境之中可靠运行。功能安全标准主要规范汽车芯片企业及芯片产品内部多功能模块的流程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要求,其主要目的是避免系统性失效和硬件随机失效导致的不合理风险。信息安全标准主要规范汽车芯片应满足的信息安全需求和应具备的信息安全功能。通过芯片的信息安全设计、流程管理等措施,避免因攻击导致的芯片数据、外部接口及软硬件安全等受到威胁。3. 产品与技术应用(300)产品与技术应用类标准主要规范在汽车各零部件系统上应用的各类芯片,因其特有功能、性能等不同所应具备的技术指标要求及相应试验方法。此类标准涵盖,控制、计算、传感、通信、存储、安全、功率、驱动、电源管理和其他10个大类。控制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汽车上用于整车、发动机、底盘等系统的控制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计算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汽车用于人机交互、智能座舱、视觉融合处理、智能规划、决策控制等领域执行复杂逻辑运算和大量数据处理任务的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传感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感知环境及汽车各系统物理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入信号的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通信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汽车用于内部设备之间及汽车与外界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和处理的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存储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汽车用于进行数据存储的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安全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汽车内部用于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功率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汽车用于各系统具有处理高电压、大电流能力的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驱动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汽车用于驱动各系统主芯片、电路或部件进行工作的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电源管理芯片标准主要规范汽车用于内部电路的电能转换、配电、检测、电源信号(电流、电压)整形及处理的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其他类芯片标准主要规范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汽车芯片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一般此类汽车芯片包括,尚在发展阶段的新技术、新产品,暂无法明确固定分类;或者对于汽车应用,该芯片数量较小,无法与上述芯片类别并列。4. 匹配试验(400)匹配试验类标准包括汽车芯片在所属零部件系统或整车搭载状态下的测试试验方法。系统匹配标准主要规范汽车各类芯片在所属零部件系统搭载状态下的功能及性能匹配试验方法,以检测汽车芯片在所属零部件系统上的工作情况。整车匹配标准主要规范汽车各类芯片在汽车整车搭载状态下的功能及性能匹配试验方法,以检测汽车芯片在整车工况下的工作情况。四、组织实施加强统筹组织协调。发挥好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作用,组织成立汽车芯片标准联合工作组,加强与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准化机构的工作协同,发挥标委会专业优势,做到以汽车行业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相关企业及高等院校等单位的积极性,持续完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各项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行业沟通交流。聚焦汽车芯片领域,整合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力量,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集聚相关领域内标准化资源,建立满足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实施定期动态更新。加强汽车产业发展中急需的汽车芯片标准需求调研分析,明确汽车芯片技术要求和应用需求,结合汽车芯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建立相关标准试验验证流程,持续完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为推进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跟踪研究,深化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UN/WP.29)、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家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活动,借鉴吸收国际先进标准法规,畅通国际标准及技术交流机制,在汽车芯片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中发声献智。附件:1.《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2. 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3年3月28日
  • 工信部发布2010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有关单位:   根据我部《2010年标准化工作要点》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2010年第二批工业和通信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标准化工作程序认真组织落实,具体要求如下:   一、标准起草单位要注意做好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处置、产业化推进、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   二、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技术组织等要做好标准意见征求和技术审查等工作,把好技术审查关。   三、部内相关司局应做好所辖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过程的管理工作,确保标准质量。   四、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如需对标准项目进行调整,按有关规定办理。   附件:2010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简 要 说 明   为做好2010年标准化工作,我们组织编制了2010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一、编制原则   (一)产业发展需求的原则。根据当前工业和通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标准 修订低水平标准,提升标准技术水平,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二)市场需要原则。围绕行业管理,产品设计、生产、检验、使用,市场营销等活动及行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制定行业标准,保证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   (三)协调配套原则。标准之间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二、编制重点   (一)优先编制有利于实施产业政策、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标准项目。   (二)突出做好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标准项目。   (三)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大装备及先进设计、工艺等标准项目。   (四)经复审急需修订的标准项目。   三、2010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共安排701项。其中制定405项,修订296项 产品类标准700项,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1项。 2010年第二批行业标准项目计划汇总表 行业 合计 性质 制修订 标准类别 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数 强制 推荐 指导 制定修订 节能与综合利用 工程建设 安全生产 产品类 标准样品 合计 701 0 698 3 405 296 1 0 0 700 0 31 机械行业 21 0 21 0 19 2 0 0 0 21 0 3 轻工行业 396 0 396 0 230 166 1 0 0 395 0 0 电子行业 173 0 171 2 62 111 0 0 0 173 0 28 通信行业 111 0 110 1 94 17 0 0 0 111 0 0   附录:本次计划中与仪器及分析测试相关的项目: 2010年第二批产品类标准项目计划表 机械行业 40 2010-2685T-QB 家具表面软质材料剥离强度的测定 推荐 修订 QB/T 3655-1999 2011 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 41 2010-2686T-QB 家具表面硬质材料剥离强度的测定 推荐 修订 QB/T 3656-1999 2011 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 43 2010-2688T-QB 家具实木胶接合耐水性的测定 推荐 修订 QB/T 1094-1991 2011 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 44 2010-2689T-QB 家具实木胶接合顺纹压缩剪切强度的测定 推荐 修订 QB/T 1093-1991 2011 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 47 2010-2692T-QB 家具五金 杯状暗铰链 安装要求和检验 推荐 修订 QB/T 2189-1995 2011 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 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 48 2010-2693T-QB 家用的童床和折叠小床 第2部分:试验方法 推荐 修订 QB/T 2453.2-1999 2011 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 国家办公用品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49 2010-2694T-QB 金属家具 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 推荐 修订 QB/T 1951.2-1994 2011 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50 2010-2695T-QB 家具表面漆膜耐盐浴测定法 推荐 修订 QB/T 1950-1994 2011 全国家具标准化中心 浙江省家具与五金研究所 185 2010-2830T-QB 日用陶瓷原料筛余量的测定 推荐 修订 QB/T 2435-992011 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 187 2010-2832T-QB 陶瓷器抗冲击试验方法 推荐 修订 QB/T 1993-94 2011 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 215 2010-2860T-QB 发酵酒中尿素含量测定方法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216 2010-2861T-QB 黄酒中微量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217 2010-2862T-QB 黄酒中主要挥发性醇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218 2010-2863T-QB 黄酒中主要挥发性酯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219 2010-2864T-QB 纳豆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等 220 2010-2865T-QB 葡萄酒中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221 2010-2866T-QB 葡萄酒中微量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222 2010-2867T-QB 葡萄酒中主要挥发性醇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223 2010-2868T-QB 葡萄酒中主要挥发性酯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 246 2010-2891T-QB 贵金属镶嵌首饰零配件技术条件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福建省莆田市华昌首饰有限公司、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省宝玉石协会、福建省贵金属和珠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47 2010-2892T-QB 贵金属艺雕复镶首饰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福建省莆田市华昌首饰有限公司、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省宝玉石协会、福建省贵金属和珠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48 2010-2893T-QB 首饰 金覆盖层厚度的测定 化学法 推荐 修订 QB/T 1133-1993 2011 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49 2010-2894T-QB 首饰 银覆盖层厚度的测定 化学法 推荐 修订 QB/T 1134-1993 2011 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50 2010-2895T-QB 钨合金饰品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厦门真男人饰品有限公司、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 251 2010-2896T-QB 高抗冲聚苯乙烯挤出板材 推荐 修订 QB/T 1869-1993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青岛宏达塑胶总公司 252 2010-2897T-QB 合成革用聚氨酯表面处理剂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江苏宝泽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53 2010-2898T-QB 合成革用抗菌剂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江苏宝泽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54 2010-2899T-QB 挤出聚丙烯发泡片材(XPP)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 255 2010-2900T-QB 家居用聚氨酯合成革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义乌鑫挺人造革有限公司 256 2010-2902T-QB 聚全氟乙丙烯薄膜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塑料研究所 257 2010-2903T-QB 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专用彩色共挤料技术条件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异型材及门窗制品专业委员会 258 2010-2904T-QB 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专用加工助剂技术条件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异型材及门窗制品专业委员会 259 2010-2905T-QB 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专用氯化聚乙烯技术条件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异型材及门窗制品专业委员会 263 2010-2909T-QB 人造革合成革试验方法耐黄变的测定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晋江翔大工贸有限公司 264 2010-2910T-QB人造革合成革试验方法耐水解的测定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晋江翔大工贸有限公司 374 2010-3020T-QB 鞋类 帮面试验方法 低温耐折性能 推荐 修订 QB/T 2224-1996 2011 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广东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375 2010-3021T-QB 鞋类 化学试验方法 皮鞋油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376 2010-3022T-QB 鞋类 化学试验方法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377 2010-3023T-QB 鞋类 化学试验方法 鞋垫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378 2010-3024T-QB 鞋类 化学试验方法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72 2010-3113T-SJ 喷雾式涂布设备通用规范 推荐 制定 2011 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74 2010-3115T-SJ 用等离子体感应发射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氢氟酸中钴(Co)、铬(Cr)、铜(Cu)、钙(Ca)、铁(Fe)、镍(Ni)和锌(Zn)的含量 推荐 制定 2012 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75 2010-3116T-SJ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硝酸中铝(Al)、钴(Co)、铜(Cu)、钠(Na)、镍(Ni)和锌(Zn)的含量 推荐 制定 2012 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76 2010-3117T-SJ 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测定硝酸溶剂中银、金、钙、铜、铁、钾和钠的含量 推荐 制定 2012 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135 2010-3176T-SJ 电子器件用纯银钎焊料中杂质含量铅、铋、锌、镉、铁、镁、铝、锡、锑、磷的ICP-AES测定方法 推荐 修订 SJ/T 11020~11027-1996 2011 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37 2010-3178T-SJ 电子器件用金、银及其合金焊料清洁性和溅散性测试方法 推荐 修订 SJ/T 10754-1996 SJ/T 10755-1996 2011 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38 2010-3179T-SJ 电子器件用金镍钎焊料的分析方法 EDTA容量法测定镍 推荐 修订 SJ/T 11029-1996 2011 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39 2010-3180T-SJ 电子器件用金铜、金镍钎焊料中铅、锌、磷含量的ICP-AES测定方法 推荐 修订 SJ/T 11030-1996 SJ/T 11031-1996 SJ/T 11032-1996 2011 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40 2010-3181T-SJ 电子器件用金铜钎焊料的分析方法 EDTA容量法测定铜 推荐 修订 SJ/T 11028-1996 2011 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湖南省工程机械管理服务协会发布《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相关单位、有关专家:《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有意者请填写《征求意见稿回函意见表》,并于2024年4月30日前将《征求意见稿回函意见表》以电子邮件或信函等形式反馈给协会秘书处,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联系人: 钟露 联系电话:13337219188电子邮箱:2623809691@qq.com 湖南省工程机械管理服务协会 2024年3月30日附件1 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检测技术规范.pdf附件2 团体标准编制说明.pdf附件3 征求意见稿回函意见表.doc
  • 这两项国际标准,我国主持制定!
    日前,国际铁路联盟发布实施由我国主持制定的《高速铁路设计 基础设施》标准和《高速铁路设计 供电》标准,两项标准均是相关领域的首部国际铁路标准。国际铁路联盟是铁路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国际标准组织。此次发布的两项标准由中国国铁集团组织专家主持,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20余名专家参与,历时4年编制而成。图源:视觉中国两项“标准”在总结世界高速铁路设计成功经验、系统集成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中国高速铁路总体设计理念,吸纳中国高速铁路列车荷载图式、线间距、路基填料分类、隧道围岩分类等基础性关键指标,推介中国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和动车组修程、接触网系统等优势技术,最终确立了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总体设计、线路、路基、桥梁、隧道、轨道、车站、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维修设施、综合防护、环境保护、牵引供变电、接触网、电力供配电和远动系统等领域的设计理念、关键参数和技术要求。为世界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高铁11项系统级标准填补国际空白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运里程突破4万公里,占到全球高铁总里程的2/3以上。近年来,国铁集团着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国高铁正从打造国家名片迈向引领国际标准。去年11月,国际铁路联盟曾发布我国主持制定的《高速铁路设计 通信信号》标准,此次发布的“基础设施”和“供电”标准是《高速铁路设计》系列第二、三个国际标准。近年来,国铁集团专家主持参与了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列车网络、制动系统等专业的60余项重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实施》和《高速铁路设计》两个系列等11项高速铁路系统级标准,填补了高速铁路实施、设计等关键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全面系统地纳入中国高速铁路从设计理念、技术装备、关键参数到养护维修在内的成功经验、主要创新成果和优势技术,并兼容了其它国家高速铁路的相关技术和需求。
  • 我国主持制定的UIC标准《高速铁路设计 基础设施》正式发布实施
    近日,国际铁路联盟(UIC)发布实施由我国主持制定的UIC标准《高速铁路设计 基础设施》(IRS 60680:2022),该标准是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设计领域的首部国际铁路标准,也是继《高速铁路设计 通信信号》(IRS 60681:2021)之后发布的第2部UIC《高速铁路设计》系列国际标准,彰显了我国铁路在推动标准国际化、促进制度“软联通”方面的新担当新作为。《高速铁路设计 基础设施》(IRS 60680:2022)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主持,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20余名专家参与,历时4年编制而成。该标准在全面总结世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设计成功经验、系统集成先进技术、充分吸纳先进科学理念的基础上,引入代表中国高速铁路顶层设计理念的总体设计相关内容,吸纳中国高速铁路列车荷载图式、路基填料分类标准及压实指标、桥梁梁部及墩台设计指标、隧道围岩分类标准等核心技术,吸收中国高速铁路设计超高、最小曲线半径、线间距等关键标准,推介中国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和动车组四级修程等优势技术,并首次纳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化手段,最终确立了UIC高速铁路总体设计、线路、路基、桥梁、隧道、轨道、车站、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维修设施、综合防护、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设计理念、关键参数和技术要求,为世界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铁路联盟(UIC)成立于1922年,是由70个会员国组成的非政府性国际铁路组织,现有成员单位208个。近年来,国家铁路局积极推动铁路行业相关单位参与UIC标准化工作,截至目前我国累计主持制定UIC标准31项(其中14项已发布实施),累计参与制定UIC标准30项,我国主导或参与的标准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
  • 道路积尘走航服务,打赢蓝天保卫战
    道路扬尘,是指公路上的积沉在一定的动力条件(风力、机动车碾压或人群活动)的作用下,一次或多次扬起并混合,进入到空气中形成一定粒径分布的颗粒物。随着工业污染和燃煤所占比重大幅减小,土壤尘(道路扬尘),成为雾霾主要污染源之一。北方城市PM10普遍偏高,多数是由道路扬尘造成的,由于公路两侧缺乏统一规划,特有的马路经济现象是公路扬尘的主要根源。在公路红线控制区内随意建房、办厂,甚至私填边沟;车流量大,重载车辆多,车辆遮盖不严,尾气排放剧增;道路破损严重,修复不及时;养护资金短缺,养护方式较为落后;公路沿线在建工地文明施工意识不强;一些工地未按照标准遮挡、渣土车进出不清洗,无扬尘监测设施、无降尘设施。为了改善道路积尘现象,不仅要加强施工工地监管,有效防止尘土入路,严格运输车辆管理,尽量减少物料撒漏;改进道路清扫方式,不断提升保洁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道路扬尘污染的监管,进行道路监测。然而目前道路扬尘排放监测手段单一,不能精确反应道路情况;交通扬尘排放因子计算方法不准确,土壤尘(道路扬尘)占比被低估;交通扬尘排放因子计算方法不准确,土壤尘(道路扬尘)占比被低估;环卫系统的降尘作业,没有可靠的数据指导,效率较低。国家生态环保部专门研究定制了《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环保工作将进入精细化、精准化阶段。环保细分领域将被重视,道路积尘走航监测日益重要。道路积尘负荷车载移动监测系统道路积尘负荷快速走航监测终端是对大气中颗粒物、道路车辆扬起的尘土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将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递到智能云平台进行处理,给予客户包括走航路线图,点位的颗粒物数值等多方面的监测信息。执法部门可以根据走航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道路扬尘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道路执法和保洁力度,加强对道路扬尘污染源头的追溯,提高精准治污能力。继续巩固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成效,减少道路扬尘排放,促使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中国计量院成功研制材料逆反射系数测量仪器
    4月9日15时左右,青海省西宁市纺织品大楼发生火灾。大火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预防火灾的警钟。在火灾现场,除了消防队员的及时救助,建筑物内的逃生指示标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现场断电、一片黑暗的情况下,具有高强度反光性能的指示标志能够指引人们按照安全路线迅速逃离危险。可以说,用于制造逃生指示标志的逆反射材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的安危。   逆反射材料是一种用玻璃微珠或微棱镜采用光学折射与反射原理制成的薄膜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被动照明的无源光学器件。这种材料具有将照射到其上的入射光按原入射方向大部分返回,提高自身能见度的功能,具有反光强度高、节能和防爆等明显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道路交通、航空管理和矿山坑道,在避免爆炸和应急逃生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所郑春第介绍,根据国外一项统计,鲜明的道路标志和行人着装给司机良好的条件反射,使用反光材料设置醒目的交通标志,车辆牌照,穿戴装饰有反光材料的服装,可使交通事故率下降30%~40%。“可以说逆反射材料性能的优劣与生产、交通安全息息相关。”   据介绍,我国是逆反射材料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年产值近6亿元人民币。随着政府对安全工作力度的加大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逆反射材料的应用已不仅限于道路交通,在矿山、消防、抢险、救援、环卫、市政、建筑等行业也开始广泛使用。据郑春第介绍,我国对不同级别公路的道路指示标志采用逆反射材料的反射强度有不同的标准要求。“例如,当车速为每小时100公里时,驾驶者通常需要至少380米的距离来准确识别交通标志,并迅速做出相应反应。如果制作交通标志的逆反射材料的反射强度不够,质量不达标,驾驶者可能在100米距离时才能看清交通标志,就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人们在对道路警示标志材料的高反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格外关注如何实现材料逆反射系数的准确测量,使之能够在相关领域发挥出显著的安全警示作用。   据介绍,国内相关行业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建立了测量逆反射材料性能参数的装置,但仪器的稳定性和测量准确度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不同实验室对同一样本的测试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逆反射系数测量标准和测量装置,导致生产企业对产品的性能评价和测量准确度无法确定,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郑春第带领的中国计量院研究团队历经4年,终于完成了“逆反射系数测量装置的建立与研究”。该项目研制的逆反射系数测量装置,成功实现了我国材料逆反射系数的高准确度测量和校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达3.6%(k=2) 该装置采用光强标准灯组对测量系统进行量值溯源,研究并实现了逆反射系数的照度测量方法 项目组同时还研制出了100mm×100mm和200mm×200mm两种规格逆反射标准样品,样品的均匀性达到了1%。生产企业或用户可以利用逆反射标准样品直接快速、便捷地进行量值传递和仪器校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有关人士评价说,该装置的建立为我国检验逆反射器件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合格评定提供了准确可靠的量值溯源保证,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对逆反射材料测量和性能评价不统一的问题 同时,该院将通过开展国际比对,使得我国的检测结果、检验报告和证书得到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为我国逆反射材料进出口贸易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进一步提高我国逆反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质检机构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强调   质检机构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日前,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在考察南京市质监局高淳质检中心时强调,质检工作是知识、标准和质量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是产业,也是服务业。检测机构要在服务大局、服务经济中找准定位,应以产业化、基地化为发展方向,从发展检测业务向打造检测产业转变,从开展单个检测项目向成为服务发展的整体支撑转变,加强检测基地建设,提档升级,形成以国家中心为核心,省、市中心为平台的检测服务基地,在南京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提高服务能力,创造质检特色发展道路。    朱善璐高度肯定了质监部门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做法,并对质检机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打开发展思路,通过建设检测基地,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并进一步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区域性的特色产业中心,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朱善璐此次考察的高淳质检中心,正是质检机构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服务基层要求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尝试。该中心的筹备、建设过程得到了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已成为该县唯一的综合技术检测平台。
  • 《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发布
    2024年是深入推进《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实现纲要2025年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2024年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深入推进纲要各项重点任务实施,落实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要求,以标准有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全力提升开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标准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标准化事业自身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推进新一轮标准升级1. 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农药、淀粉、石化、铀矿冶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引领传统行业升级改造。2. 加强涉及安全的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和实施,实现“当强则强、应强尽强”。3. 推动农机装备、数控机床等领域标准升级,促进装备材料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转型。4. 在新型储能、氢能、安全应急装备等领域超前布局一批新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5. 加快升级家电、家具、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家电能效水效、废旧家电回收相关标准,助力大宗消费品更新换代。6. 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完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标准研制。7. 推广新型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型基础设施标准。8. 加强高端消费电子、绿色产品等领域标准研制,满足高端化、绿色化消费需求。9. 健全适老家具家电、适老设备及互联网应用、康复辅助器具等适老产品标准,保障老年人生活安心舒心。10. 完善餐饮、家政、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领域标准,提振服务消费信心。二、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大力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11. 积极参与ISO、IEC、ITU等国际标准组织治理,在战略实施框架、评估框架、路线图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12. 修订《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办法》。13. 鼓励各方更广泛参与各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14. 推动设立文化遗产保护、数字营销等领域国际标准组织新技术机构。15. 在气候变化、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新能源、航空航天、船舶、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16.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新增一批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17. 探索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组建一批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库建设。18. 实施一批标准化能力建设合作项目,重点面向东盟、中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开展标准化培训合作,加强国家间标准互学互鉴。19. 加强标准信息交流对话,进一步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开展标准互换,持续推动电动汽车、农业、电力等领域中外标准互认合作。20. 推动举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标准化分论坛,搭建标准化高端对话平台。三、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一批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21. 健全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工业设计、工业仿真、数据库等工业软件标准,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22. 加快制定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关键金属件检测等标准,推动增材制造普及利用。23. 发布实施稀土采选精矿、稀土冶炼分离、高端稀土加工、稀土二次资源回收等标准。加快研制再生钢铁原料、再生高温合金原料、再生塑料和橡胶等再生材料标准。24. 以芯粒互联接口、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等集成电路标准研制为重点,加快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25. 推进机器人整机可靠性信息安全、典型场景应用要求等标准制定,推广工业、农业机器人场景应用。26. 制定一批北斗规模应用国家标准,延长北斗规模应用价值链。27. 开展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研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8. 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加强服务安全、人工标注安全、预训练和优化训练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安全标准研制。29.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安全,发布实施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系列安全标准。30. 制定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工程机械电动化标准,推动工程机械电动化转型。31. 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架构、云边协同、本地互联、产品评价等标准研制,实现智能家居互联互通。32. 统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同步推动技术攻关、标准研制、产业推广。33. 加强上下游标准化技术组织协调联动,综合运用各层级标准构建与产业链相适配的标准链。34. 发布一批标准稳链标志性成果,组织召开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范式。四、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新型标准体系、着重强化标准实施应用35. 持续优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在有色金属、塑料、土方机械、金属切削机床、风电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体系优化升级试点,围绕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加大力度整合一批、修订一批、制定一批、废止一批标准。36. 规范地方标准制定和应用,清理存量、严控增量,梳理、排查和整改地方政策措施引用地方标准不当,影响公平竞争的情况和问题,清理超范围制定、技术内容不合规的地方标准。37. 制定经营主体信用承诺、失信信息分类、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国家标准,推动评价信息有序共享和高效利用,支撑失信行为多部门联合监管。38. 优化产品缺陷与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前沿技术安全评估与缺陷分析关键标准制定。39. 推动构建协调配套的国家标准样品体系,加大绿色生态、生物技术、金属及非金属材料、能源等重点领域标准样品研制力度,丰富标准样品的种类和数量。40. 制定经营者公平竞争合规管理国家标准,为公平竞争合规管理提供指导。41. 完善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网络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一体化平台网络接入机构管理规范。42. 推进标准实施数据调查,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考核评估方案,形成“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43. 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统计分析点常态化开展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44. 建立健全法规引用标准、标准实施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提升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45. 加大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规范管理力度,统筹布局、系统建设,强化目标导向、效果评价,发挥点上发力、面上示范、整体带动的作用。46. 大力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形成一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方法和模式,推广一批标准实施效果典型范例。47. 建立标准化创新活跃度指数模型,分期发布全国、地方和企业标准化创新发展报告。48. 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标准体系,推进制定黄河流域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强制性标准,完善华北区域“3+2”标准化战略协作机制,健全长三角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管理制度,发布一批“同事同标”的区域协同地方标准。49. 聚焦食品、交通、现代服务业、涉水事务等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共需领域,公布一批“湾区标准”。50. 建设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为海峡两岸民众提供标准信息服务。51. 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推进国际标准化创新型城市和城市标准化创新综合试点建设。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52. 围绕消费品、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积极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水平。53. 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产业、贸易、科技和工程建设等领域合作需求,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加大中国标准海外应用和互认力度。54. 加快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相关规则协调对接,推动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互衔接。55. 研究制定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的指导意见,以高标准促进高水平开放。56. 提升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国际对应程度,提高技术委员会委员成为国际标准注册专家的比例。57. 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开展标准制度型开放试点,优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58. 推动我国团体标准组织国际化发展,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和培育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59. 更好发挥中欧、东北亚、中俄、中国—东盟、中德、中法、中英等多双边机制作用,开展标准化务实合作。60. 积极拓展阿拉伯、非洲、美洲等区域相关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签署更多标准化合作文件。61. 建立中美政府间标准与合格评定对话机制,加强标准化合作交流。62. 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合作平台,提出更多标准化合作议题。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机制框架下,谋划更多标准化成果。六、实现标准化事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着力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扩大标准化影响力63. 修订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农业农村标准化管理办法、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推动制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64. 探索建立行业标准代号年报工作制度。65. 大力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组织开展团体标准组织能力评价。66. 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标准实施监督的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监督抽查。67. 贯彻落实《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深入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68. 加快出台关于深化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指导意见。69. 统筹建设、科学管理各级各类标准化技术组织,围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前瞻布局一批标准化项目研究组、标准化技术组织。70. 积极推进标准数字化研究,开展标准数字化试点。71. 深入推进技术组织联络机制实施,畅通技术组织“微循环”。72. 持续开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际标准组织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考核评估,加强结果运用,实现“能进能出”动态管理。73. 组织开展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表彰活动。74. 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超过300家。75. 持续办好“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活动。76. 鼓励企业争创企业标准“领跑者”,深入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77. 持续做好农业农村、智能制造、循环经济、服务、社会管理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78. 用好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智库资源,加强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技术路径设计和发展趋势研判。79. 深入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完善标准化相关职业分类体系和职业标准,推进标准化人才职业建设。80. 开展全国标准化人才分类统计,建设全国标准化人才分类培养库。81. 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强化标准化相关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标准化技术专业,大力培养标准化应用型人才。加大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壮大我国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选拔培养企业标准化总监。82. 组织举办标准化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加强标准化政策宣贯解读。83. 进一步丰富标准云课、委员网络讲堂课程资源,加大标准化教材编制出版力度,全面培育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84. 综合运用各类媒体载体,通过专家论坛、内部刊物和“两微一端”媒体渠道,宣传标准化工作成效。85. 持续做好纲要实施的宣传工作,总结推广贯彻落实纲要的创新实践和有益经验。86. 开展重要国家标准宣传解读,通过一图读懂、小视频等多种宣贯形式,不断提升国家标准权威性和影响力。87. 举办世界标准日活动,广泛开展标准化宣传,营造标准化工作良好氛围。88. 新批准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修订《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同步推动技术攻关、标准研制、产业推广,及时将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提升标准水平。89. 批准设立一批国家标准验证点,制定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与管理办法。90. 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动纲要深入实施。
  • 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技术规定将发布
    为贯彻落实环保&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国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工作,结合承担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标准课题,环境监测总站于9月16日~17日在长春市召开了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座谈会,以摸清我国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了解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软硬件的技术特点,为制定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标准打下基础。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等16家省、市监测中心(站)的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总站傅德黔副站长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结合《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与《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暂行)》(总站物字[2011]200号)两项暂行技术规定,交流了各地噪声自动监测工作开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相关经验。环境监测总站详细介绍了《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技术规定(试行)》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征求意见情况。与会专家就该技术规定进行了充分讨论,在点位数量、点位位置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该项技术规定将在近期发布。
  • CATO:在“破茧”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仪器信息网讯 测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基本手段,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建立化学测量值溯源体系的有效工具,标准物质是生产检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标准物质的品质可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因此,标准物质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标准物质厂商该如何保障并提高产品品质?“十四五”期间,标准物质领域又将有哪些新的机遇?在ACCSI 2021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到广州佳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途科技”)董事长陈志东,并就以上问题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广州佳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途科技”)董事长 陈志东仪器信息网:请问2020年佳途科技整体发展如何?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亮眼的业绩?您对于2021年的业绩表现有何预期?陈志东:佳途科技是一家从事分析标准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一体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品牌“CATO”。成立至今,我们已为上万家企事业单位的分析检测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其中包括第三方检测、医药研发企业、食药检院、质检院、海关、疾控中心等单位。2020年,我们在优化客户服务上,重点做了以下两件事情:1、顺利通过CNAS ISO17034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体系认证,从而成为了全球唯一获得中国CNAS及美国ANAB ISO17034双体系认证的标准品生产商。这意味着我们的生产运营更加系统、规范,产品质控能力更强。2、丰富CATO标准品,可提供32379种分析标准品,涵盖医药、食品、消费品、环境、天然提取物、同位素等领域,及时减轻了因疫情导致国外产品供应不稳定的影响,有力支持国内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社会一致认可。2020年9月设立的国家标准样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标样专咨委),佳途科技有幸成为标准品业内唯一入选专家委员的商业企业单位。随后,公司被评为2020中国科技创新先进单位。2021是佳途科技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对自己的期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破茧”! 通过今年的潜心磨砺,推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更上新的台阶。如今,我们在“破茧”的道路上坚定前行。1月,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月,入驻山东青岛蓝谷“全国标准样品产业创新孵化器”;3月,推出6000+多肽药物杂质;4月,依托高难度药物杂质合成能力,提供药物发现-临床试验的全面化学合成服务;6月,总部迁往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百事高智慧园,公司在研发、技术、生产规模上都将实现突破式的转变。……几乎每个月,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公司预计2021年业绩较2020年增长120%,其中2021年第一季度较同期已经实现了126%增长。入驻 “全国标准样品产业创新孵化器”仪器信息网:通常,人们会习惯用一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总量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请问,2020年至今,佳途科技推出了哪些创新产品?您能否介绍下佳途科技在研发设计方面为提升产品品质做了哪些措施?陈志东:佳途科技在产品创新上主要有两个方面:1、全新标准品的定制合成。譬如我们配合药企的药物研发项目,进行特定药物杂质合成;我们根据法规对于产品检测的最新调整,进行相应新标准品的开发。这些创新产品包括小檗碱系列杂质、前列腺素系列杂质、多肽系列杂质、基因毒性杂质、磷系阻燃剂、新型增塑剂、REACH法规新增品种、兽药同位素产品等。2、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譬如我们推出的1-10多溴联苯混标、RoHS 2.0全套混标、40种糖皮质激素混标、18种磺胺药物混标等,有效优化了实验室分析检测的过程。我们注重从0到1的价值创新,从无到有,以及从10到1的价格回归,大幅下降稀缺产品的价格。CATO标准品为了提升产品品质,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体系建设和技术沉淀。其中体系建设刚才已经做了介绍,我们是全球唯一获得双体系认证的标准品生产企业。而质量一直是佳途科技生存发展的根本。目前我们合成及分析团队均由博士带队,包括海外博士在内,配备150台(套)先进仪器设备,有核磁共振、三重四级杆质谱等多种高端仪器设备。经过四年的努力打磨,我们的技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高度专业的水平。除了团队人员的引进,我们在2021年将上线一套更加完善的生产管理系统,结合物联网、5G技术,让错误无法产生而非降低。同时企业内部BI(商业智能)系统的投入,从数据分析、异常提醒、自动决策三个层次提高管理能力。多套管理系统的投入也将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如订单实时跟踪、储存条件和失效日期的提醒、精准称量的标签、在线证书下载等。这些创新性的服务将在2021年全部实现。我们的技术能力,在不断接受欧美、日韩、国内标杆用户的严苛考核及挑战中提升,也通过积极与国内外药典委的互动取得进步,其中我们对于美国、欧洲药典的一些建议,获得了对方的认可及承诺改进。同时研发人才引进以及研发系统的搭建也将在2021年完成并实施。研发人员的技术能力将会不断地沉淀,大幅度下降研发成本,从而产出更多性价比高的产品给予客户。仪器信息网:刚才您谈到,今年6月,佳途科技将入驻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百事高智慧园,本次新的改变将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陈志东:佳途科技入驻百事高智慧园,是公司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公司的整体实力将再次飞跃发展。在新的办公园区,我们的研发中心超过5000平方米,其中合成实验室将设多个小试及公斤级合成实验场地,120个通风橱,可实现各种复杂条件反应,从而更快地提升我们的产品研发能力、交付速度及生产能力,使我们更好服务于客户。我们也热忱欢迎新老朋友们能莅临新办公园区参观指导!分析/合成实验室实验室相关仪器仪器信息网: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的出台给标准物质领域带来了哪些机遇?对于此,贵公司做了哪些准备?陈志东: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出“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家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日益重视,将会加大对各类产品质量监控,从而产生新的标准物质需求及原有需求的扩大。同时,国家将对于提供质量准绳的标准品生产企业提出更高的规范化要求。作为国家标准样品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一员,佳途科技始终牢记委员会初心:深入推进国家标准样品改革,助推国家标准样品事业科学发展。我们将坚持严格遵循ISO17034体系规范化运营,同时为行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在首届国家标样专咨委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提出了两点建议:1、建立除国家标准样品以外标准品的选用指导,清晰对应供应商的资质要求;2、为拓展和增强国家标准样品的品种和技术水平,需建立国家标准样品的开发清单,依据清单的需求,各单位集中资源和技术,逐一攻克。未来,我们将依托过硬的技术能力,拓宽新产线,拓深现有产线,助力中国“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
  • 周生贤: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要着力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
    作者:周生贤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全局。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因素。“十一五”以来,环保部门围绕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在探索环保新道路过程中,环境科技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评价?面对“十二五”繁重的环境保护任务,如何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以满足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新要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科学分析“十二五”工作任务,系统梳理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探索环保新道路离不开先进理念引领,离不开强大科技支撑,离不开重大科技突破。   (一)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难点,根本出路是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在推动人与自然关系变革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使人从被自然“奴役”的地位具备“支配”自然的可能性。科学技术在使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达到了空前高度的同时,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陷入空前脆弱的地步,从而使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忧患和危险。解铃还需系铃人。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我们应该承认,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竭泽而渔”。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破解这一难题,归根到底还要靠科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进行的情景分析表明,随着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我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的任务异常艰巨。2020年,如果保持2000年的环境质量,那么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单位GDP环境影响要降到2000年的1/4 如果要求环境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有明显改善,则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8~10倍,单位GDP的环境影响要降到2000年的1/10。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资源的衰减、退化、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严重障碍。   从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实践来看,它们基本上都是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逐步转向了通过全过程控制,即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路子。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那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绝不能再走下去了。面对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如果在思想认识上麻木不仁、在环境管理上因循守旧、在环境技术上无所作为,必然付出沉痛的环境代价,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如果在认识上迅速觉醒、管理上不断创新、技术上勇于突破,就一定能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曙光。因此,中国要实现发展上的弯道超车,破解发展与环保的难题,实现又好又快的目标,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运用科技手段出奇制胜。   (二)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当务之急是科技突破   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事关群众健康和福祉。当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土地荒漠化扩大。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呈现出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事件,社会各界要求关注环境健康的呼声此起彼伏,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家园毁了,健康没了,发展何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没有科技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表明,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都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迎刃而解了。人类通过科学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的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更清楚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反应。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已经过去五六年了,但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仍记忆犹新。当时,正是依靠了科学技术手段,才使我们及时掌握了污染迁移规律,成功阻断了污染带扩散,准确测定了江水以及水生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含量,保障了环境安全,打消了群众疑惑,维护了社会稳定。所以,科学技术今天依然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探测新型环境问题、丰富环保工作手段、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的排头兵。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从环境中取得资源,经过生产过程使资源的一部分变成了各种产品,而另一部分则变成了废弃物。科技的发展和普及,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把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如核能),甚至把原来只能丢弃的废弃物进行利用,形成既减少投入,又增加产出的生产方式,进而使得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小,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少。   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变化,科技创新永无穷期。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也要及时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新化学物质、农村面源、土壤污染等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这些方面由于缺乏科研积累,我们对其发展规律和应对策略知之不多甚至存在空白,如果我们再不痛下决心,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探求根本解决之策,不断提高环保工作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以突破日趋强化的瓶颈约束,到时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治理压力,我们真要望洋兴叹,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三)确保环保工作不断上台阶出亮点,重要法宝是科技引领   纵观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思路与污染治理水平的跨越发展。在环境保护意识上,从《寂静的春天》中深刻揭示化学品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到《增长的极限》中深刻阐明地球支撑力有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效应关系,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立,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经历了一个从觉醒到忧虑,再到反省,最后积极应对的巨大飞跃。   在环境保护管理思路上,环境容量理论的提出,带来了污染物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的重大思路转变 环境质量管理的提出,标志着环境保护对象开始兼顾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 环境系统论的发展,带动了区域/流域环境管理思路的实施 排污收费制度的确立,开辟了以经济手段贯彻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 清洁生产理论的产生,使污染控制由末端处理向过程减排转移 风险管理理论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思路向事前预警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创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废物无用”思维模式,直接催生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经济的诞生。   “十一五”环保工作的最大亮点是在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的情况下,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污染减排目标提前实现,环境科技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实践表明,结构调整潜力相对有限,末端治理潜力有限,唯有科技进步的潜力无限。专家研究显示,在SO2减排量中,末端治理贡献率为8%,结构调整贡献率为26%,技术进步贡献率为66%。“十一五”期间,国家新发布502项环保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污染排放要求,专家测算,仅此一项,COD削减量达6.33%,火电行业SO2削减率达18.2%。技术进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北京市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实践。1998年北京有135万辆汽车,处于相对饱和状态,排放了全市80%以上的CO和40%以上的氮氧化物,致使部分城区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的征兆,为此,北京市断然采取措施,逐年实施日益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电喷技术和三元催化转化技术,使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到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万辆,而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9%,比2000年增加了97天,提高了26.5个百分点。如果没有电喷和三元催化等治理技术上的突破,没有环保标准的推动和引领,我们很难想象,北京会甩掉机动车“黑尾巴”,会如期实现“绿色奥运”的梦想。   可以看到,“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时期,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将更加复杂,减排压力将更加巨大。如果科技跟不上,我们就是瞎子摸象,不能及时掌握污染减排的规律,采取的措施将缺乏针对性,减排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当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风险控制和精细化管理要求日益迫切时,如果不在科技上早做谋划、超前研究,我们将很难打开工作局面。因此,我们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上能够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有多强,支撑和引领的力度有多大。   二、准确把握环保新道路中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内涵与特点。我国具有独特的环境和资源禀赋,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完全可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大家知道,传统的科技支撑体系是由科技资源投入,经科技组织运作,产生科技产品的系统。它注重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的整合,以追求经济最大化为目标。而在中国环保新道路中,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同时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提高,追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三者的协调统一。它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以国家科技政策为指导,以市场机制为协调,是由科技资源投入、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环境等组成的有机系统。它具有4个特点:一是前瞻性。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规律,通过探查和预测发展中遇到各类环境问题,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提供支撑其发展的技术条件、技术手段,并预见未来即将出现的对发展有影响的科技需求。二是战略性。主要是从战略的高度,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发展要求,为确定发展的整体目标、战略重点,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环境资源的作用,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基础性。主要是满足可持续发展大量基础性的共性环境技术需求,通过一系列科学发展规划的实施加以应用推广,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四是系统性。一方面科技支撑体系自身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同时要建立一个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系统,保证科技支撑体系满足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二)指导原则与主要目标。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构建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强化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突出自主创新、综合集成研究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优先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突破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构建体系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一是需求引导,自主创新。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引导,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二是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优先安排制约区域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或共性技术,以及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急需的科研项目,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区域和城市的环境质量。三是技术优先,夯实基础。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技术综合、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真正发挥环境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跟踪深化,注重实效。利用已有成果开展系统和深化开发,及时攻克实际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使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在知识创新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备解决区域性重大环境问题、保障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能力,建立适应全球变化和我国发展要求的环境理论与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建成生态、环境、气候综合观测/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到2020年,全面建立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环境科技支撑体系,环境科技达到国内一流,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和“十二五”重点工作。构建环保新道路的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任务是着重建立4个体系:   一是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环保新道路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管理技术研究,形成完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在环境问题诊断、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以及区域性重大环境问题解决方面,形成较强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出适应全球变化的环境保护理论,为全球环境履约提供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案。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由高校、中科院和环保公益性科研院所等组成的、稳定的科研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体系。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为环境保护参与国家社会经济综合决策和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二是环保标准规范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与探索环保新道路相适应的技术法规体系,为监督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各类环保标准的法律属性,实现责权统一。按照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的要求,加快建立比较完备的环保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国家环境基准体系,完善与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实施配套的标准支撑体系,强化环保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树立环境质量达标作为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核心的思想,加强环境标准工作。环境质量标准要集中体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加强区域、流域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促进环境质量的改进。   三是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其主要任务是以解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缺乏技术支撑问题、提高环境管理有效性为目标,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与我国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增强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和对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重点建设与环境标准配套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与科技创新体系配套的技术评估体系和技术示范机制。为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削减、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借鉴国外经验,突出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为基础保护环境的战略思想,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四是环保产业培育体系。其主要任务是构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环保产业培育体系,为环保事业提供物质保障。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加,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接近欧美、日本等环保产业发达国家同期水平,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环保产业大国。环境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环境服务业收入达到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0%以上 重大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几个主要领域的贡献率达到60%~80%,成为世界上环保产品与服务贸易重要出口国。实施国家环保产业重大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计划,最佳可行技术示范、推广计划和国际合作计划,全面振兴我国环保产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按照上述要求和部署,“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污染物科技减排工程,不断挖掘减排潜力,确保全面实现减排目标。进一步推动并提升结构、工程和管理减排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在污染减排中的贡献率,最大限度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和环境隐患。要争取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安排一批污染减排重大技术项目,攻克一批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重点研究污染物源头控制的工业链的连接技术、新兴污染物源头控制的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新型污染物的源解析理论和技术,构建污染物减排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理论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开展新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开展污染物减排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实验连续验证,建设污染物减排综合性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自主创新的基地,形成污染物治理的平台。加快组建一批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   二是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保持无限生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水专项实施方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突出重点,围绕“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水库等重点流域开展工作,重点突破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区域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质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 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技术、成套工艺与装备,引导和培育战略型环保新兴产业,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支撑示范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和保障饮用水安全。要加强流域顶层设计,体现“一湖一策”、“一河一策”设计思想。要加强专项任务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重大污染治理工程的衔接。要突出标志性成果产出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要创新专项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不断改善重点区域地域环境质量。要开展大气污染控制科技专项研究,阐明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与成因,研发常规和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调控方法,提出我国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确保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要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科技专项研究,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体系,形成若干解决不同地域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套技术,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维护土壤环境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要积极开展环境基准科技专项研究,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体系 初步形成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方法和技术规范 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评估、环境执法等相关配套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是发布一批急需的环境标准,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为监督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保障。按照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的要求,实现标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管理型转变,建立环境管理急需的标准簇,完成对空气、水、土、噪声等主要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估和修订工作 建立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应急性评价方法 初步建立与标准相配套的环境基准数据库 完成对污染物排放标准总体执行情况的评估 完成若干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制定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围绕同一环境问题,配套出台各类相关标准,形成解决项目环境问题的标准组合(标准簇),形成层次分明、协同支撑、相互配合的系列环境保护标准,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撑。特别是尽快形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控制等系列标准。   五是积极推进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引领环境管理方向。针对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污染物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制定污染物优先控制名录,严格环境准入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开展有效的疾病发生情况监测和跟踪等措施,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并使已经发生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全面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制定促进环境与健康工作协调开展的相关制度和环境污染健康危害风险评估制度 完成对现有环境与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综合评估,提出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的需求 完成国家环境与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实施方案的研究论证 加强环境污染与健康安全评估科学研究。   六是稳步实施气候与污染协同控制计划,增强应对能力,为树立我国负责任环境大国形象提供支撑。进行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气溶胶—云—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发展气候模式(全球和区域模式)与空气污染模式相互耦合与嵌套的集合模式系统。在空间尺度上从全球—中国—大城市(群),在时间尺度上从季—月—周—天,建立耦合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系统,为建立中国中长期空气污染及其环境和气候影响的业务预报提供科学基础和支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未来情景预测,提供对社会和经济部门影响的后果和严重性评估。开展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评指标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制定新的环评指南,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中。要在规划环评中考虑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在项目环评中,除了考察建设项目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之外,还应该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修改建设项目的设计参数,适应气候变化。制定相关环境经济政策时要对二氧化碳予以考虑,运用经济手段达到节能减排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多赢效果。   七是以环保服务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环保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尽快出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管理条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审批、治污方案审查中,强化对治污工艺参数、设备材质、自动控制、环保投资等技术经济评价力度,加大对治污设施建设内容的前置性审查力度。在“三同时”和环保工程验收中,增加对治理技术的采用及落实情况的评价和审查,要从工程设施性能、工艺水平、主要配套设备等方面对工程设施进行符合性检查。定期制定《限制和淘汰应用的环保技术产品目录》,对环保产业实施宏观调控。制定《环保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建立市场中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认定标准,建立环保企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产业信息平台,做好产业信息公开。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在具备相对垄断性、社会资源投入较大、环境安全敏感行业(如脱硫脱硝、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重金属废水处理等),试点强制实施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积极推进政府环境服务外包。优先发展生产服务性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在继续积累和发挥专家智库资源的基础上,以更高的国际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收和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环保力量,共同参与到中国环保事业中,把环境科技作为桥梁和纽带,通过国际环境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借用国际优势力量,通过环境科普开展全民总动员,结成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努力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齐心协力地为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 有人问:GE那么长的风机叶片都是怎么运输的?本期为大家揭秘!
    上次在文章中写到,GE的Haliade-X巨人风机一个叶片就有107米。(风机的叶片那么长,工程师都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有人好奇,这么长的叶片是怎么运输到现场的?那GE都是如何让这样的大包裹送到现场的?本期我们来为大家揭秘!运输风机叶片GE位于西班牙的LM风电工厂制造出了在当地最长的风机叶片,这些叶片将运输到港口装载在船上运到德国,最终安装在德国北部的默克尔风电场捕获风的力量。制造这个叶片并不容易,但运输一个比电杆还要长近7倍的东西也是个艰难的任务。LM工厂的主管和他的团队花费了13个月的时间,与州政府、地方政府及港务局合作,研究如何把这个庞然大物从工厂运输到46公里外的港口。2017年10月,巨型叶片终于出发了。经过的个别路段拆除了路灯、路标,在环形的道路上也铺设了道路,终于抵达了港口。原以为车技好就够了,看来还是得有些“硬手段”啊。那这样大费周折有必要吗?当然有!叶片越长,风机发电量就越大。LM工厂制造的叶片比上世纪80年代制造的普通叶片要大4倍,而发电量则提升了100倍。让风场以更少的风机产生更多的电自然是大势所趋。现在。风能占欧洲能源的11%以上,预计到了2030年,占比可能达到25%。运输风机机舱说完叶片,接着来说风机的机舱。叶片大,那么机舱也小不了。由GE可再生能源制造的6兆瓦风机的机舱重400吨,每一个都和一辆校车差不多大小,里面装载着风机的发电部件。2016年,5个机舱被装运到法国圣纳泽尔港口特制的“勇气号”上,他们将随着“勇气号”穿越五千多公里寒冷的北大西洋水域,抵达目的地——洛克岛风电场。“勇气号”可不是一般的渡轮,它长约132米,宽约39米,是一艘专门的风机安装船,一到目的地,它就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从船变成海上施工平台,将机舱悬挂并固定在风机的塔架上。2017年5月,布洛克岛风电场开始正式并网发电,发电量约为12.5万兆瓦时,足以为布洛克岛提供90%的能源。在大风机的助力下,布洛克岛的一家柴油电厂也顺利关闭。运输心脏今年4月份,马里兰大学和GE航空集团旗下的AiRXOS公司成功将一个人类肾脏从巴尔的摩圣艾格尼丝医院运送到4.3公里外的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整个飞行从当天凌晨0点30分开始,历时大约10分钟。44岁的Trina Glispy在凌晨五点接受了肾脏移植。过去的八年中,她始终依靠肾透析维持生命。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无人机运输用于移植的人体器官。美国每年大约有3.5万例器官移植。除了找到配型成功的器官外,及时将器官从捐助者送达接受者也是一个关键环节。运输上一旦延误,很可能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这些器官要么没有到达目的地,要么延误太久,以至于无法移植。无人机所处的120米以下空域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其承运能力还处在未饱和的状态。这为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器官和药物输送等应用场景创造了机会。AiRXOS也在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联邦航空局开展合作,通过制定标准、测试技术、构建无人交通管理系统和执行飞行操作等方式,定义未来的无人机行业。
  • “国四”即将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管控升级,崂应7004型为执法助力!
    2022年12月1日,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将正式实施,其中上海将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此次排放标准的升级,意味着国家对于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的监测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不仅关系着新车的市场投放,对于在用车的排放监测也必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和任务。 针对在用车排放监测,推荐使用崂应7004型透射式烟度计,此仪器主要适用于柴油车尾气检测、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尾气检测,可为相关执法部门提供依据。
  • 甘肃省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4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
    省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州、兰州新区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单位:现将《2024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4年3月6日2024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2024年是深入推进《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实现202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我省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标准化战略,持续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重点领域标准供给,统筹推进全域标准化建设,全力推动标准化开放合作,努力在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展现标准化工作的担当作为。一、推动标准升级,发挥标准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1.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全省开展的“三抓三促”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我省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强化标准提升和标准引领,以先进标准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不再列出〕2.围绕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目标,紧盯“牛羊菜果薯药”六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以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循环农业发展、产业链条延伸、农机装备研发等为重点,加强标准研制,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标准水平。〔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负责〕3.围绕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畜禽粪污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治理等领域标准研制与推广应用,深化和美宜居标准化建设。〔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突出标准对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标准研制力度,推动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和转型升级。〔省工信厅牵头负责〕5.探索制定能源管理、节能检测控制、节能优化运行、综合能源等节能标准。研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施工、绿色建筑设计等标准,积极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提质增效。〔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不断完善石化化工、冶金有色、钢铁水泥、淀粉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环保服务、碳排放管理等标准制定,发挥标准对低碳前沿技术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7.进一步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实施应用,研制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光伏发电、风电开发、氢能等领域相关标准。〔省工信厅牵头负责〕8.推广区块链技术、工业数据安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等新型基础设施标准。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卫生健康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等重点领域共性技术标准,加快前瞻性、先导性关键技术标准布局。〔省工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9.推广绿色包装、绿色产品、节粮减损、垃圾分类、低碳出行、文明餐饮、食品节约等领域标准,满足绿色化消费需求。〔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邮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0.在餐饮、家政、养老、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冰雪经济等领域开展标准研发,强化标准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增强消费信心。〔省民政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强化标准供给,发挥标准在产业稳链中的作用11.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在全省14条重点产业链中选取1-2条开展标准链研究,梳理相关环节已有和正在执行的标准,查找存在的标准短板、分析新的标准需求,编制与产业图谱相对应的标准图谱。探索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开展标准研制,推动形成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标准稳链标志性项目。〔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旅厅、省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2.发挥标准化技术机构作用,开展标准体系研究,完善智能装备制造、核与辐射技术、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等标准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链提供重点领域标准项目指引,“一链一策”助力产业链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以点带链推动产业链企业技术标准创新。〔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旅厅、省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3.高水平推进定西高原夏菜、定西当归、兰州肉羊绿色养殖、礼县淫羊藿种质资源保护、兰州新区玫瑰鲜切花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发挥标准化示范引领作用。〔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4.持续做好农业农村、智能制造、循环经济、高端装备、现代服务、社会管理等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加强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期间靠前服务,树立问题导向,为各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监督、指导和服务。开展好中期评估、验收前预评估,推进在建项目取得高质量试点实效。〔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旅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5.探索开展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省级重点产业链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项目,推动我省优势产业申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6.实施制造业技术标准突破行动,以制造业为主战场,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力争实现重点产业、技术、项目技术标准专项突破。探索开展部分产业链核心技术产品标准摸排,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标准清单。〔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7.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需求,聚焦金昌奶绵羊、定西中药材、陇南油橄榄、平凉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围绕产地环境、品种种质、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包装标识、分等分级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草局、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8.完善气候应对、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治理、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健全优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置、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等生态环保标准。〔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省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9.完善公共卫生预防控制、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普惠托育、医疗卫生、医疗保障、养老家政服务、交通运输、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优化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标准,健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减灾救灾标准。〔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旅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应急厅、省体育局、省疾控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大标准开放,发挥标准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20.围绕消费品、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加强对国际标准的跟踪,开展国内外标准比对研究,及时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1.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开展对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评议和重大贸易关注信息的收集、跟踪及反馈工作,帮助企业提升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2.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引导和支持更多企事业单位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核与辐射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遗产保护、中医药等各个领域,争取提出更多的国际标准提案。〔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3.强化与中央部委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对我省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更多支持。推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外文版编译,加大中国标准海外应用和互认,鼓励在国际标准组织及相关技术机构任职,争取在核废料处理、加速器等方面建设或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相关技术机构。〔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4.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新丝路标准化战略联盟建设合作,聚焦食品、交通、现代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发布一批“同事同标”的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省级有关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5.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事业单位按照《2024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推动更多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成为国际标准。〔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深化标准改革,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6.修订出台《甘肃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规范地方标准制定和应用,清理存量、严控增量,梳理、排查和整改地方政策措施引用地方标准不当,影响公平竞争的情况和问题,清理超范围制定、技术内容不合规的地方标准。〔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7.完善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推动标准实施数据调查,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常态化开展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加强标准复审工作,提高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8.深入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原则,引导更多企业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声明公开更高质量的标准。〔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9.重点选取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领跑者”工作。建立“领跑者”榜单企业联合研制团体标准机制,以标准赋能产业发展和企业品牌建设。〔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0.落实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产业上下游建立标准合作机制,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1.深入推进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工作,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增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的意识和能力,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工商联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2.在主要消费品、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和服务领域深入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3.加强对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引导和规范,大力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培育一批优秀团体标准组织,推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4.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持续推进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市场主体提升标准质量水平。〔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5.定期调度“两码”工作进展情况,指导有关单位保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传输的畅通稳定,保持商品条码系统成员保有量稳步增长。〔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夯实标准基础,实现标准化事业自身高质量发展36.加强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类组建,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开展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满足各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发展需要,筹建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循环利用、核与辐射技术及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7.强化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监督管理,通过领域整合、范围调整等多种方式对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提升标准化技术组织工作质量。〔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8.加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能力建设,优化甘肃省地方标准管理信息系统,组建标准化专家信息库。〔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9.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出台深化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实施意见。〔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0.积极培育和申报国家级标准验证点,构建标准验证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1.推荐实施效益显著、具有重大贡献的标准化项目申报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2.深入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1+X”标准编审职业证书制度和标准化人才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3.鼓励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开设标准化课程。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开展国际标准化相关培训,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推行企业标准化总监制度。〔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44.支持基层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各类专项培训,提升标准化专业队伍能力。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加大对标准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5.充分利用世界标准日、质量月、“315”等主题活动,突出抓好标准化法规政策、重点工作和重要标准的宣贯解读,扩大标准化影响。积极开展标准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普及标准化理念、知识和方法,增强全社会对标准的认知和运用。〔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 青岛容广电子道路积尘负荷走航车助力驻马店市城管局开展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提高中心城区道路扬尘治理科学化水平
    为深入贯彻2020年市委、市政府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道路扬尘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巩固和提升驻马店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市城管局首次采用车载道路积尘负荷测试仪对中心城区道路积尘负荷情况进行了走航监测考核,共走航监测主干道、次干道、支路136条路段,监测距离221公里。 容广电子 做放心产品道路扬尘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道路数量多、路线长、车流量大等原因,无法通过人工检测实现全路段扬尘实时性数字化浓度检测。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市城管局利用中国环科院研发的车载式道路扬尘走航监测系统进行走航式检测,快速采集大面积道路扬尘,采样过程中实时计算扬尘浓度,并上传到监控中心,保证数据的时效性。系统具备gps定位功能并配套数据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可显示当前采样车辆位置及新采样数据,并根据扬尘浓度和经纬度坐标描画采样轨迹,最终形成历史数据报表和浓度折线图。引进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技术后,大大提高了监测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容广电子 做放心产品通过走航监测系统平台对道路扬尘进行大数据实时分析,可以把握驻马店市中心城区各辖区道路和国控、省控站点周边道路的积尘负荷情况,对积尘负荷超标严重路段、不合格路段及走航过程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提出整改建议,为各辖区制定准、科学的道路扬尘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真正做到以克论净。 容广电子 做放心产品下一步,驻马店市城管局将充分利用青岛容广电子车载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系统,按计划组织常态化的道路走航监测,对中心城区各辖区道路扬尘治理工作进行考核排名,以强有力的举措不断巩固和提升市区空气质量,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
  • 牛憨笨:孺子牛精神照亮科研道路
    牛憨笨院士牛憨笨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牛憨笨(1940.2-2016.7),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原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作为我国电子光学理论和变像管诊断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深圳经济特区引进的第一位院士,牛院士主持成立了深圳大学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华南第一个光电博士后工作站、深圳大学唯一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国防建设和高科技发展,为提升深圳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特区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和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1项、苏联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各1项,2010年被评为深圳改革开放“30年30位杰出人物”之一。  ①热爱科研 每晚工作到10点钟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专属的小白楼里,有一间办公室几乎常年都亮着灯。从这栋楼314室发出的灯光,在夜幕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星。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就是牛憨笨院士。但是从7月5日这一天开始,这间办公室的主人不在了。因病医治无效,牛憨笨于2016年7月4日15时30分在深圳逝世,享年76岁。中央领导同志,科技、学术领域人士及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市长许勤等敬献花圈。  “牛院士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办公室的灯光。”弟子赵志刚说,“每天晚上经过老师的办公室,看见里面透出的灯光,都会很心安,学生有疑问也方便找他,直至晚上10点。”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2013年。他希望自己的这盏灯可以带动全学院实验室的灯都能一起亮着,为科研努力。2013年2月,牛憨笨被诊断为壶腹癌,开始接受治疗。  今年年初有学生去探望他,当时牛憨笨全身接满了管子,已说不出话,只能笔谈,病倒在床的他问得最多的还是实验室的事。当学生提出课题太难,能不能降低点难度,牛憨笨表示:按什么标准申请就要按什么标准完成,学术不能偷工减料,打一点折扣。如今这位可敬的孺子牛离开了,一位学生写道:“老师一路走好,自此再不见晚上10点办公室的灯光。”  牛憨笨1940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66年至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第二届王丹萍科学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和中国科学院模范导师。1999年,他带领科研团队来到深圳大学,成为深圳市的第一位院士。  从研究微光夜视开始,牛憨笨一直从事图像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显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变像管超快诊断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我国地下核试验、激光核聚变、光化学、光生物学、凝聚态物理、激光技术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多种超快图像信息获取手段。他创建了动态电子光学理论,负责研制成功的九种变像管和七种变像管相机,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禁运,并使我国超快诊断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为国防建设及核聚变新能源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老骥伏枥 南下深圳“科研创业”  1999年9月,牛憨笨率领10余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人员来到深圳。当时已年届六旬的牛憨笨,为何选择南下深圳?1979年8月,牛憨笨作为第一批出国人员被派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牛憨笨发现,在他们那个专业,两国的研究与技术水准非常接近,但是生活水准的反差却非常大。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为缩小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尽一份责任。在他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道路就是科研与产业化相结合,而深圳充满活力的经济和科研环境,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当时已经是院士的牛憨笨,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学术成就过上非常轻松惬意的生活,但他选择了一条拓荒牛的道路。刚到深圳时,现在的光电研究所当时还是一片竹林,从专业方向、人才引进到工程建设,一切从零开始,在高校开创一门学科的难度可想而知。来深前后,牛憨笨的体重一度下降了20斤。  在牛憨笨的带领下,深大组建了光电子学研究所和光电工程学院,建立了光学工程博士点、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3个硕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光学工程更被评为广东省攀峰学科。牛憨笨和他的科研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开展了多项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其理论建树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改善高速摄影变像管性能、研究瞬态电子衍射、瞬态显微技术和超短电子脉冲产生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开辟了高时空分辨生物医学成像新领域,在荧光纳米成像方面的研究瞄准了国际空白。  多年的工作中,牛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事事亲力亲为,全程参与。2012年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的《纳米分辨完整细胞三维成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课题,从提出申请到最终通过,用了四五年的时间,牛院士为这个项目屡次修改、论证、申请,自嘲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最后拿到这个项目,对深大一个地方大学来说,难能可贵。而七十高龄的牛院士,为这个项目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现任深大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屈军乐说,这个项目如今已经接近尾声,而在生命最后关头的牛院士,仍然会召集项目组到他病房里开会研究。  ③言传身教 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  牛憨笨的名字是祖母取的,对此他感激不已。他说,“它告诫我不学习就会变‘憨’,不勤奋就会变‘笨’。我应当像憨牛一样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耕耘不止。”牛院士从事科研工作50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光电子学事业,矢志不渝,一直到病重入院前,都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熟悉牛院士的人都说,在科研上,他以自己坚韧而执著的科学态度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位仁慈宽厚的长者,非常注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提携。工作久了,牛憨笨带的人多了,但不喜欢别人叫他“老板”,在争取到科研项目后,他不会做学术“包工头”坐享其成,而是参与到一线科研整个过程,只要有任何问题,都能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找到他。  为鼓励年轻学子,牛憨笨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设立了“牛憨笨奖学金”。“获得这份奖学金不仅仅是一份成长的证明,更代表着老师的认可,是学院里至高无上的荣誉。”曾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第九届“牛憨笨奖学金”的陈鹤介绍,奖学金专门奖励从事光电子学和光子学研究的优秀学生,每年暑假前颁发,直接由老师账户转给获奖者,十余年累计已有数十名深大博士、硕士研究生获此殊荣。  十几年来,牛憨笨院士在深大培养了近70名硕士、博士,每一个他都全力以赴进行“一对一”的悉心指导,学生说“做他的学生很幸福”。牛憨笨曾说:“我能做贡献的时代基本已经过去了,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科研当中来,他们才是未来科研领域的生力军。”起点高、动力强,牛憨笨带出了一支坚实的学术梯队,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深大青年教师、牛憨笨的学生雷耀虎回忆,“只要老师没有出差,早上7:30到晚上10:00,雷打不动他一定在办公室里。因此,做学生的更不敢有半分松懈,他想到什么问题,就会主动找学生讨论,经常会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实验。老师指导每一个学生都亲力亲为,不管硕士、博士,他从不假手他人̷̷老师的脾气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将我们带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崭新的领域。”  牛憨笨想做的事情很多,就在逝世前还在惦记着自己要出三本书,还有两个重要的课题,还在不停地指导团队。谈及退休问题,牛憨笨曾表示:“干到80岁,我希望在实验室,和学生们泡在一起。”
  •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转型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   部党组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系统地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基本理论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策略,为新时期环保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当前已从传统的技术层面全面融合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当中,成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环境保护实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同步”与“并重”,以及“综合”解决环境问题,要求环境监测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视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型,为环境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一、从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环境监测转型   在今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向全国环保系统发出了环境监测转型的动员令,明确提出要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命题统领新时期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要求我们基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全局来思考谋划环境监测转型。   (一)深刻认清环境监测转型的历史方位   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总体设计,而这个总体设计能否科学,关键取决于对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做出准确判断。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监测业务领域从最初的“三废”监测,发展到了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酸雨、生物、沙尘暴、土壤、污染源等众多领域,从简单的二氧化硫、重金属、化学需氧量监测,发展到了有机污染物、农药、持久性有机物、环境激素、温室气体等多要素的综合性监测;环境监测范围从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发展到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乃至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监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从手工采样监测,发展到自动在线连续监测和空间遥感监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向高、精、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监测技术和标准方法体系;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机构、人员已由当初几十个监测站发展到2399个,监测人员近5万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经组建了由覆盖全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759个断面、126个国家水质自动站、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站、7个近岸海域分站以及酸雨、沙尘暴监测网组成的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保护部已正式开始运行环境一号A、B卫星,初步具备了说清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的能力。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鲜明提出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其实质是要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从“对立”走向“和谐”。这使得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环保工作全局,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当前,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及时、准确、针对性强的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及时应对环境突发事件;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对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精度、代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我国开展环境国际合作和履行环境国际公约,需要以科学的环境监测数据印证环境保护成果和检验履约成效,当前发达国家环境监测的因子、手段、污染物种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监测质量管理、科研、环境质量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如果国内环境监测跟不上,将丧失话语权,使我国在环境外交上陷于被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与新时期环保工作要求和世界先进环境监测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国环境监测还存在缺乏统一监督管理、信息生产能力弱,环境监测网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仪器装备水平较低、队伍配置和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部党组提出推进环境监测历史性转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历史方位。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必须对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刻认识。如果不转型,环境监测的提升发展将成为空话,大好机遇将白白丧失。如果转型成功,全国环境监测将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开启新的航程。   (二)科学把握“转型”的总体思路   环境监测要转型,必须立足环保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对未来一段时期监测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筹划。   遵循“一个统领”——以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转型。环境监测的转型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为什么要转型和怎样转型的”的问题。一是始终保持工作理念的先进性。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环境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环境监测转型的理性思考,坚持以环保历史性转变的最新成果融入引领转型,将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具体的思路和举措。二是自觉当好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先锋队。要充分认识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在环保工作中,环境监测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体系,监测的装备水平、人员素质至关重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首先要求环境监测闯出一条新道路,即转型发展,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制度、方法等。   建设“一个体系”——大力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满足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需要而建立的一套先进、完整和符合国情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的综合体系,其内涵与环境监测转型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环境监测转型落实到工作层面,就是要牢牢抓住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这个根本,以宽广的眼界准确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科技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能力水平,开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局面,为适应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顺“三个关系”——理顺环保系统与其他部门、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监测系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部成立监测司之后,各省级环保厅(局)也将相应成立监测管理机构,新成立的监测行政管理机构也面临转型,其核心是营造和谐有序的监测格局。一是要处理好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要求,统一全国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发布,确立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的行业地位与权威。二是在环保系统内部实现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的科学分离。监测行政管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速推进法律法规建设、调整改革体制机制、科学编制规划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上;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特别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站要将工作重点从协助管理转到业务技术上来,“聚精会神抓业务,一心一意钻技术”,把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工作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不断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三是处理好监测系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对省、市、县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事权划分和职能任务的科学化、法定化,优化资源配置,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任务、投入、能力相配套,提升整体效能。   实现监测“三个说清”——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宗旨是“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紧扣这一宗旨,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环境执法提供证据、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为环境研究提供数据。   努力做到“三个说清”:一是通过加强污染源监测,努力说清污染源状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污染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通过深化环境质量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科学准确判断环境形势提供技术依据;三是抓好应急与预警监测,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及时发现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有效应对和控制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数据支持。要不断提高监测数据和监测信息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使环保工作由被动、事后、补救、消极转变为主动、事前、预防、积极,这也是环境监测转型的最终目的。   二、以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带动环境监测转型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环境监测转型的抓手和载体,要通过落实周生贤部长提出的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网络技术天地一体化的要求,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法制、人才、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   第一,以法制建设为牵引,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环境监测管理的转型重点是突破影响和制约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政府机构改革,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解决制约本地区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使监测工作真正做到管理顺畅,运行高效。同时,要通过各类配套监测法规、制度、办法的制(修)订工作,逐步规范环境监测网络和工作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国家环境监测网与地方环境监测网的业务关系,统筹整合环保系统内的监测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带动环境监测条件手段逐步改善。近年来,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整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差异明显。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投入,各级环保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按照全面加强省级站、重点加强地市级站、逐步完善县级站的建设思路,向基层、中西部及边境地区倾斜,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同时,还要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分析、农村环境监测、生物生态监测、有机物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等方面能力建设,以监测装备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转型提供硬实力支撑。   第三,以监测业务为平台,带动环境监测支撑效能充分发挥。各级环境监测站要大力加强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体系建设。一是优化调整环境监测网络,拓展环境监测领域,建立国家与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二是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水平。建立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制(修)订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技术规定,研究建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标准(规范)体系,使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更加准确、及时、针对性强。三是加强污染源监测与环境统计分析。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开展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大力加强环境统计工作,深化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研究,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全面提高各类环境监测信息、报告的决策参考价值。   第四,以监测科研为先导,带动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任何从未知到有知的探索性监测都是科研的过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从来都是以科研为先导的。一要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监测技术方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表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污染源监测、总量核算和应急监测等为重点,完善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标准方法、技术规范体系。二要在科研中体现管理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认真做好“水专项”等重大项目,加强“灰霾”天气表征等老百姓关心问题的研究,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日常监测能力的转化。三要加强监测科研管理,因地制宜建立环境监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高度重视监测科研规划和监测标准规划,建立科研项目库。监测总站要组织各级监测站协同攻关,解决监测领域重大科技问题。   第五,以质量管理为手段,带动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科学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的基本途径。目前,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全程序的质量管理还没有开展。要强化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以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探索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动全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要组织开展各监测领域、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逐步完善监测要素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实现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   第六,以技术培训为引擎,带动环境监测队伍素质整体跃升。目前监测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人员流动性大,素质整体还偏低,必须认真贯彻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的要求,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监测人员技术培训。要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中长期规划,编写高质量培训教材,建立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基地和专家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专业机构建立长效的合作培训机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将培训内容与日常工作、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全国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老中青相组合、高中初级技术人员相搭配、专业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监测队伍,为全面履行新时期环境监测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在支撑环境管理的监测实践中加速环境监测转型   环境监测转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将转型与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少争论,不折腾,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加速前进。   第一,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中提高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能力。当前,各级政府和百姓高度关注环境质量变化,监测系统要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上狠下功夫。一是积极拓展监测指标,探索将氮氧化物、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臭氧等指标转为常规监测的前期技术准备;二是着力抓好区域环境质量联动监测,在启动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启动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联动监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联动监测试点准备;三是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监测,研究制定技术路线,有选择地开展试点工作,对已经列入中央农村环保资金“以奖促治”的村庄(乡、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四是充分利用国家环境卫星遥感数据,从生态监测入手加快环境卫星业务化应用进度,把“天地一体化”要求落在实处。   第二,在做好应急和预警监测中提高说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在当前环境事故频发的形势下,必须下大力加强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牢牢控制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动权。要增强预警和应急监测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针对性预案,加强应急监测培训,适时开展流域、区域应急监测演练。要研究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环境风险级别划分与评价标准,全面启动空气、地表水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研究开发预警表征发布平台,根据自动监测和常规数据的异常变化及时开展预警,实现预测预警模拟分析的可视化表达。真正使环保工作在抵御和化解环境风险上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第三,在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是当前环境监测服务环保大局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健全节能减排的三大体系。作为三大体系之一的监测体系,必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线,及时跟踪、说清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一是做好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的验收工作;二是尽早出台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在确保在线监测的数据质量的同时,做好比对监测,逐步完善自动监测设备的监督考核制度;三是对未安装自动监控设施的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开展例行监督性监测工作;四是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探索扩充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指标,同时逐步实现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源排放总量。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监测实践,不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   总之,环境监测的转型势在必行,任重道远。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以务实敬业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举措埋头苦干,共同推进全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 10年创立 实验室前处理标准化道路上不断前行——“创新100”访天津语瓶总经理王长领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0月31日,第九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8)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召开。本届展会规模空前,近1,000家行业先锋企业齐聚一堂,展示尖端科技,解析热点话题,引领行业新高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93d7fed-1e58-401d-ae97-4435105add59.jpg" title=" 000.jpg" alt=" 0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天津语瓶总经理王长领接受创新100”项目组采访 /span /p p   作为知名国产实验室清洗设备生产商,天津语瓶仪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语瓶”)携全自动均质器、全自动酸蒸清洗机等新品第四次亮相本次展会。同时,作为国产中小仪器企业代表,天津语瓶也成功申报了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指导,仪器信息网主办的“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借此盛会,“创新100”项目组在天津语瓶展位现场视频采访了天津语瓶总经理王长领。请其就企业10年创立往事、发现现状、新品推出、市场布局、未来发展等情况进行了一一介绍。详情点播以下视频观看: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26F257CAA4D9D19A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span /p p   天津语瓶仪器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创立初衷是让实验室清洗流程标准化,让实验环境更健康,让前处理实验更加智能化,为实验人员提供更加实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语瓶当前主要产品有实验室洗瓶机、全自动酸蒸清洗机、全自动均质器、酸纯化仪等,公司以天津为中心,已在南京、广州、成都、西安、石家庄、济南等地设有服务中心。 /p p   深耕行业近十年,语瓶主打的洗瓶机产品收获了市场占有率和用户好评,典型用户包括USP美国药典标准开发中心、SGS亚太区实验室(天津、上海、韩国等地)、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华海制药等,仪器被评为“国产好仪器”和“2017年最受关注清洗类产品”,且最新中标了吉林省粮油项目8台实验室洗瓶机。 /p p   本次慕尼黑展会,语瓶也带来了全新的全自动均质器和全自动酸蒸水洗烘干系统等新品。语瓶的全自动均质器可以自动清洗刀头和自动添加乙腈,并配有排风装置,解决了用户在使用乙腈均质样品后需要清洗刀头等实际问题。全自动酸蒸水洗烘干系统针对目前实验室清洗微波消解罐酸味重,清洗残留要求高等问题推出的解决方案,全流程2个小时从酸蒸到水喷淋冲洗、烘干全自动完成。 /p p   王长领表示:“语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性能稳定、清洗速度快、清洗数量多、清洗洁净度高、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创新,引领行业的技术进步。”不难看出,语瓶下一步的战略布局是让实验室仪器智能化、自动化,让自动化仪器为实验室服务。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附:国产仪器腾飞行动“创新100”介绍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筛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通过公益性的报道、走访、调研,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助力国产仪器中小厂商腾飞发展。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一、“创新100”入选标准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 企业主营业务为科学仪器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 企业主营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创新性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 企业总部设在中国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 企业科学仪器产品的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下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 企业需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器信息网会员之一。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二、“创新100”申报流程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国产仪器腾飞行动“创新100”筛选流程包含以下环节:企业在线申报——企业创新能力审核——公益报道服务——线下资源对接——最具成长潜力企业评选。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三、“创新100”报名方式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cf2f7a3-00ba-4337-9397-757ac92a4d3b.jpg" title=" “创新100”预报名表单_副本.jpg" alt=" “创新100”预报名表单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255, 0, 0) " 扫描二维码填写申请表,完成“创新100”预报名。 /span /p
  • 锐意自控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助力尾气环保执法检测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大气污染正在向工业燃煤污染与机动车排气污染复合型发展,机动车排气污染对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贡献率较大,尤其是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的排放,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而污染治理,当以检测为先。一、 政策标准介绍我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的排放检测虽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上也形成了体系。生态环境部2018年第34号公告发布《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各地也纷纷出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防治污染条例或办法,严格控制柴油货车联合执法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执法监管模式,开展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监督检测。此外,GB 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GB 36886-2018《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明确规定了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的检测方法和排放限值要求。表一、GB 3847-2018排气烟度限值要求表二、GB 36886-2018排气烟度限值要求二、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监督抽检技术难点基于政策和标准的要求,国家和地方相关执法部门、第三方检测公司相继引进了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检测设备,国内做相关设备的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还面临着诸多难点:1、 检测数据输出的准确性和及时性GB 3847-2018和GB 36886-2018中对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检测设备的技术指标做了明确规定。此外,在路检和入户检测时一般要求现场打印检测报告,对设备的准确性和响应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表三、GB3847-2018和GB36886-2018中对检测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检测项目误差要求不透光度N最大允许误差:±2.0%光吸收系数K最大允许误差:±2.0%温度±4% (相对误差) 或 ±0.5℃(绝对误差) 湿度±5%相对误差或±3RH(绝对误差)压力±3% (相对误差) 或±2kPa(绝对误差)转速±50r/min油温±5℃2、 设备的便携性和电池续航能力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监督检查一般要求设备具备单人便携使用的能力,满足执法人员在路检或入户检查的时候通过手提或背负等方式实现便携移动。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烟度计需要连接电源或外接移动电源使用,无法满足操作便携性的要求,限制了其使用场所。3、 数据联网上传相关地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在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执法检测中要以电子监控、视频录像、摄像拍照、遥感检测等方式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状况进行取证,检测结果和相关数据须上传到监管平台。因此,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检测中APP的智能性和云端联网功能也尤为重要。三、 锐意自控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专为环保路检执法设计锐意自控基于多年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与设备研发经验,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积极投入研发资源,不断升级和完善产品以应对不同地区的检测要求,推出一款专为环保路检执法设计的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可同时测量排气烟度、转速、环境温湿度、大气压力等参数,也可选配油温传感器、视频摄像头及打印机。满足GB 3847 -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和GB 36886-2018 《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相关性能指标要求。产品特点:1、透射式烟度计采用分流式技术保护光学系统,不受排烟污染,满足GB 3847-2018和GB 36886-2018标准中±2.0%测量精度的要求,具备自动调零功能;检测室采用恒温控制技术,可有效防止水汽冷凝。2、便携式设计、操作便捷。烟度计主机集成高容量电池(12V/35AH),正常满电可连续进行12小时持续测量,不受现场使用场所限制。扩展单元转速表、环境参数测试仪采用一体化机箱设计,烟度计主机配置有拉杆式机箱,携带操作便捷,满足执法人员路检或入户检查的需要。3、配置Wi-Fi无线通讯模块,设备在单机模式下即可实现无线通讯;此外,通过物联网信息传输技术也可将测试信息上传至监管平台。4、使用智能平板和专业的非道路测试软件操作,将控制和测量单元分开,可连接打印机现场打印检测报告。也可选配视频模块,实时保存视频记录和测试数据,留存车辆图像信息,检验结果溯源清楚。此外,锐意自控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已获得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证书、软件产品等级测试报告。四、 锐意自控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应用案例武汉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机动车保有量近年来持续上升。2020年6月,经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0年9月1日起施行,同年7月印发《武汉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条例》中明确要求要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可以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状况进行现场抽测,通过电子监控、视频录像、摄像拍照、遥感检测等方式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状况进行取证,并规定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违规行为进行处罚。2020年12月,锐意自控参与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关于“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便携式设备采购项目”的公开招标,项目要求设备具备单人便携使用,满足路检执法人员通过手提或背负等方式实现便携移动,设备应自带工作电源,不受使用场所限制。项目将在入户检查、路检路查、机构督察等场景下为环保执法人员提供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的工具支撑,便于快速、精准、便捷的获取检测结果、录入和上报检查结果,提升现场执法效能。为满足招标需求,锐意自控制定了7天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协同内部技术人员不断的升级完善产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联合第三方测试机构在青山区、江汉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黄陂区、汉阳区、武昌区现场进行道路测试,现场操作人员对锐意自控的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的设备操作便携性、测量的准确性、报告输出的及时性和软件使用智能性给予充分肯定。在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的指导下,锐意自控顺利完成了本次“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便携式设备采购项目”的交付任务。锐意自控企业介绍锐意自控坐落于武汉“光谷”,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前身为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气体分析仪器事业部,于2016年正式作为四方光电的全资子公司开始独立运行,专业服务于环境监测、过程气体、智慧计量等领域。 锐意自控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依托母公司四方光电的核心气体传感技术平台优势,开发了基于非分光红外(NDIR)、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激光拉曼(LRD)、超声波(Ultrasonic)、热导(TCD)、光散射探测(LSD)等技术原理的一系列推陈出新的气体分析仪产品,主要有:烟气分析仪、煤气分析仪、沼气分析仪、尾气分析仪以及超声波燃气表和气体流量计。其中自主研发生产的便携式红外沼气分析仪、微流红外烟气分析仪、 红外煤气分析仪曾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红外煤气分析仪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秀产品奖荣誉,其核心技术获得湖北省发明专利金奖。 公司“微流红外烟气传感器研究及产业化”获得工信部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项目。
  • 四方仪器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助力尾气环保执法检测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大气污染正在向工业燃煤污染与机动车排气污染复合型发展,机动车排气污染对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贡献率较大,尤其是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的排放,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而污染治理,当以检测为先。  一、政策标准介绍  我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的排放检测虽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上也形成了体系。生态环境部2018年第34号公告发布《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各地也纷纷出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防治污染条例或办法,严格控制柴油货车联合执法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执法监管模式,开展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监督检测。  此外,GB 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GB 36886-2018《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明确规定了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的检测方法和排放限值要求。  表一、GB 3847-2018排气烟度限值要求  表二、GB 36886-2018排气烟度限值要求  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监督抽检技术难点  基于政策和标准的要求,国家和地方相关执法部门、第三方检测公司相继引进了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检测设备,国内做相关设备的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还面临着诸多难点:  1、检测数据输出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GB 3847-2018和GB 36886-2018中对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检测设备的技术指标做了明确规定。此外,在路检和入户检测时一般要求现场打印检测报告,对设备的准确性和响应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  表三、GB3847-2018和GB36886-2018中对检测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  2、设备的便携性和电池续航能力  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监督检查一般要求设备具备单人便携使用的能力,满足执法人员在路检或入户检查的时候通过手提或背负等方式实现便携移动。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烟度计需要连接电源或外接移动电源使用,无法满足操作便携性的要求,限制了其使用场所。  3、数据联网上传  相关地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在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污染执法检测中要以电子监控、视频录像、摄像拍照、遥感检测等方式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状况进行取证,检测结果和相关数据须上传到监管平台。因此,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检测中APP的智能性和云端联网功能也尤为重要。   三、四方仪器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专为环保路检执法设计  四方仪器基于多年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与设备研发经验,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积极投入研发资源,不断升级和完善产品以应对不同地区的检测要求,推出一款专为环保路检执法设计的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可同时测量排气烟度、转速、环境温湿度、大气压力等参数,也可选配油温传感器、视频摄像头及打印机。满足GB 3847 -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和GB 36886-2018 《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相关性能指标要求。产品特点   1、透射式烟度计采用分流式技术保护光学系统,不受排烟污染,满足GB 3847-2018和GB 36886-2018标准中±2.0%测量精度的要求,具备自动调零功能;检测室采用恒温控制技术,可有效防止水汽冷凝。  2、便携式设计、操作便捷。烟度计主机集成高容量电池(12V/35AH),正常满电可连续进行12小时持续测量,不受现场使用场所限制。扩展单元转速表、环境参数测试仪采用一体化机箱设计,烟度计主机配置有拉杆式机箱,携带操作便捷,满足执法人员路检或入户检查的需要。  3、配置Wi-Fi无线通讯模块,设备在单机模式下即可实现无线通讯;此外,通过物联网信息传输技术也可将测试信息上传至监管平台。  4、使用智能平板和专业的非道路测试软件操作,将控制和测量单元分开,可连接打印机现场打印检测报告。也可选配视频模块,实时保存视频记录和测试数据,留存车辆图像信息,检验结果溯源清楚。  此外,四方仪器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已获得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证书、软件产品等级测试报告。  四、四方仪器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应用案例  武汉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机动车保有量近年来持续上升。2020年6月,经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0年9月1日起施行,同年7月印发《武汉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条例》中明确要求要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可以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状况进行现场抽测,通过电子监控、视频录像、摄像拍照、遥感检测等方式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状况进行取证,并规定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2020年12月,四方仪器参与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关于“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便携式设备采购项目”的公开招标,项目要求设备具备单人便携使用,满足路检执法人员通过手提或背负等方式实现便携移动,设备应自带工作电源,不受使用场所限制。项目将在入户检查、路检路查、机构督察等场景下为环保执法人员提供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的工具支撑,便于快速、精确、便捷的获取检测结果、录入和上报检查结果,提升现场执法效能。  为满足招标需求,四方仪器制定了7天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协同内部技术人员不断的升级完善产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联合第三方测试机构在青山区、江汉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黄陂区、汉阳区、武昌区现场进行道路测试,现场操作人员对四方仪器的非道路机械/柴油车排气烟度检测系统的设备操作便携性、测量的准确性、报告输出的及时性和软件使用智能性给予充分肯定。  在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四方仪器顺利完成了本次“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便携式设备采购项目”的交付任务。  四方仪器企业介绍  四方仪器坐落于武汉“光谷”,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前身为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气体分析仪器事业部,于2016年正式作为四方光电的全资子公司开始独立运行,专业服务于环境监测、过程气体、智慧计量等领域。  四方仪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依托母公司四方光电的核心气体传感技术平台优势,开发了基于非分光红外(NDIR)、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激光拉曼(LRD)、超声波(Ultrasonic)、热导(TCD)、光散射探测(LSD)等技术原理的一系列推陈出新的气体分析仪产品,主要有:烟气分析仪、煤气分析仪、沼气分析仪、尾气分析仪以及超声波燃气表和气体流量计。其中自主研发生产的便携式红外沼气分析仪、微流红外烟气分析仪、 红外煤气分析仪曾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红外煤气分析仪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良产品奖荣誉,其核心技术获得湖北省发明专利金奖。 公司“微流红外烟气传感器研究及产业化”获得工信部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项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