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最小检测

仪器信息网最小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最小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最小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最小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最小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最小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最小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最小检测相关的资讯

  • 国内最小甲醛检测仪在江苏问世 助力环境检测
    p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的液体,挥发性很强,有刺激性气味,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具、人造板材、各种黏合剂涂料和合成纺织品等等,尤其是新房装修时,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所以对于甲醛浓度的准确检测至关重要。 /p p   在2017年,市场上各类甲醛检测仪已经大热,市面上的家用甲醛检测产品品牌多达数百个,但是通过对这些甲醛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却大跌眼镜。2017年11月深圳市消委会发布的家用甲醛检测仪/盒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市面上热卖的7款甲醛检测产品全都不靠谱,最高误差达228%。同时国家质检总局组织随机检测的30批次手持甲醛检测仪样品竟全军覆没,无一合格。 /p p   市场上甲醛检测仪的发展现状强烈推动着真正准确高效的甲醛检测仪的出现。近日,根据苏州高新区的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透露,经半年多攻关,他们已成功研发出第二代甲醛浓度检测仪。他们自主研发的甲醛传感芯片及模块,弥补了目前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检测精度不够、无法连续测试、预热时间久、稳定响应慢、校准时间长、进口仪器昂贵等不足。 /p p   同时,该甲醛测试仪只有原‘电子钟’甲醛检测仪的十分之一大小,拥有完全自主产权,专利达到15项,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迄今国内最小的甲醛检测仪。 /p p   根据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产业化公司“国科芯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列甲醛检测仪准备春节后开始批量上市,价格也将从原‘电子钟’的近400元一个下降到200元一个。随着甲醛检测仪的普及,可以加强对室内环境的检测,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可以促进检测行业的发展和甲醛检测仪标准的制定。 /p
  • 据说是世界上最小的PCR检测仪
    无论是医疗诊断,还是环境检测,人们都需要小巧便携的检测设备。因此,体积小巧的PCR检测仪应运而生。近日,加拿大Spartan Bioscience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号称是世界上最小的分子诊断设备。  这款名为Spartan Cube的仪器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立方体,长宽高都是4英寸,也就是10 cm。整台仪器就像一个马克杯那么大,放在实验室、诊所自然没问题,你甚至可以带去亚马逊雨林,检测一下那里的水质。  Spartan Cube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最快可以在30分钟内开展不同的DNA检测。它与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无线连接,通过电脑上的直观界面显示检测的过程和结果。Cube整合了DNA提取、分析和结果,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开展DNA检测。  Spartan Cube就好比是Xbox,它是一个控制台,而检测试剂盒则是一个卡盒(cartridge)。Cube首先扫描试剂盒上的条形码。与Cube相连的平台电脑识别出试剂盒,并运行适当的程序。检测试剂盒含有你检测特定基因所需的试剂。  以检测遗传病为例,你采集脸颊拭子,将其放入卡盒中。之后,你将卡盒放入仪器,并按下开始。结果会在屏幕上弹出,告诉你是否患有这种疾病。从样本到结果,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另外,你也可以用其来预测药物反应,看看是否适合某种靶向药物。  “Spartan Cube是一个革命性的分子诊断平台。这台可捧在手心的设备实现了快速DNA检测,”Spartan Bioscience的CEO Paul Lem博士表示。“无论是在医生办公室内快速诊断病人,还是运行药物反应的遗传检测,Spartan Cube将随时随地提供结果。”  至于仪器的价格,Lem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将是人人都用得起的。他举了一个血糖检测的例子。早些年,你需要去医院检测血糖,等待好久才能拿到结果。如今,利用血糖仪和试剂,几分钟之内就有结果,价格也不贵。  DNA检测领域也是同样。如今,DNA检测设备的价格仍然很昂贵,大约在1万-5万美元。Spartan Bioscience希望推动价格降下来,让人人都用得起。不过,Lem博士并没有具体说明Cube和检测试剂盒的价格。  这项技术的开发者希望Cube能够实现个人电脑所做的。“过去,电脑的使用一直局限在研究与开发。̷̷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将释放音乐、游戏以及许多许多的应用。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是因为需要的硬件价格低廉,简单易用。”
  • X射线检测发现迄今最小黑洞
    美国宇航局的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在天蝎座方向记录到这一恒星系统发出的“心跳”脉动   北京时间12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通过X射线检测,天文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迄今发现的最小黑洞。科学家们没有办法直接观测到黑洞,但是他们通过对我们银河系中一对双星发出的X射线进行监测而获知这里存在一个黑洞。这种X射线波段的起伏有点像是心电图上记录的心跳,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仅仅获得过另外一个黑洞的类似数据。   美国宇航局的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在天蝎座方向记录到这一恒星系统发出的“心跳”脉动,这一恒星系统到地球的距离约在1.6万~6.5万光年之间。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名为IGR J17091-3624的恒星系统是一个双星系统,其中一颗是正常恒星,而另一颗成员则是一个黑洞。   意大利布列拉天文台研究员托马索贝罗尼(Tomaso Belloni)说:“我们认为这种脉动代表的是一个不稳定吸积盘上物质间歇性吸入与抛射构成的周期性循环,而在IGR J17091-3624恒星系统我们已经观测到7个这样的周期。能够确认第二起此类案例真是让人非常兴奋。”   天文学家们之所以能通过这种脉动并认为这来自一个黑洞系统,是因为这一恒星系统发出的脉动信号和之前一个名为GRS 1915+105的黑洞非常相似。   这个黑洞系统包含一个拥有14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它不断发出具有非常精确特定模式的X射线辐射,脉冲的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小时不等。相比之下,这次观测到的黑洞脉动信号要比之前那个案例要暗弱20倍,并且其脉动信号周期重复的时间也要比前者快8倍左右,最短持续时间仅5秒左右。
  • IMEC研发世界最小的生物传感器 瞄准高灵敏度DNA分子检测
    2020年12月底,比利时IMEC(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微电子研究中心)推出全世界最小的基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生物传感器(BioFET),尺寸仅为13纳米鳍宽和50纳米栅极长,并成功在其300毫米洁净室实现生产。目前该传感器可检测的极限为几十个DNA分子,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单个DNA分子的高精度检测。由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高集成度和低成本优势,其在DNA、蛋白质和病毒检测等生物传感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当生物分子与化学修饰的栅极电介质表面结合时,其阈值电压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可测量的信号。此次IMEC通过先进的CMOS FET器件,即三维栅FinFET,成功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灵敏度。基于实验和模拟,IMEC预测70纳米以下的FinFET可以实现信噪比(SNR)大于5的单分子检测。IMEC首席健康技术官Peter Peumans表示这项技术可能改变微观生命观测领域的游戏规则。
  • Servomex推出世界上最小的直装式TDL检测仪
    世界领先的气体分析仪制造商仕富梅 (Servomex)隆重推出SERVOTOUGH MiniLaser Oxy新产品: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直装式可调谐二极管激光 (TDL) 气体分析仪,也是全球唯一一款专为O2测量应用而设计的TDL分析仪。 仕富梅 (Servomex) 的光度测量产品经理Stephen Firth博士说:“基于仕富梅 (Servomex) 革命性的新型MiniLaser平台,在英国技术中心开发出来的MiniLaser Oxy比许多同类TDL分析仪产品在尺寸上小90%、重量上轻80%。因此,MiniLaser革命性的紧凑尺寸和显著降低的占用空间不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安装灵活性,而且还具有许多成本和性能优势。” 仕富梅 (Servomex) 最近推出了最新的优酷频道(?????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kwNDczNDc2.html)??,???发布了介绍新型MiniLaser产品巨大优势的最新视频。与笨重的传统TDL分析仪产品耗时的安装不同,MiniLaser只需一个人就能快速安装。借助于新型内置显示器的支持(无需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配置和诊断)以及改进的先进光学性能(可实现更宽的入射角),MiniLaser的安装极为简单。???? 为了确保从一开始就能精确对准,仕富梅 (Servomex) 还推出了用于多向调节的新型安装组件。该分析仪配备新型快速脱扣机构,每一次都能实现快速而精确的重新安装 – 无需重新对准操作。MiniLaser Oxy还采用了仕富梅 (Servomex) 的新型吹扫设计,可将每年的氮气 (N2) 和空气吹扫成本降低高达90%,这在计算寿命周期运营成本时是一项重要的投资回报。 MiniLaserOxy针对高温或危险条件下过程氧气的快速、精确和灵敏测量进行了优化,特别适合用于燃烧和过程控制应用。 MiniLaser Oxy是SERVOTOUGH Laser系列TDL分析仪的新成员,提供了等同于仕富梅 (Servomex) 原位直装和抽取式监测仪的业界领先性能。 仕富梅 (Servomex) 集团总裁Chuck Hurley说道:“SERVOTOUGH MiniLaser Oxy是TDL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也是仕富梅 (Servomex) 为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而持续投资于研发的直接成果。这是对整个业界在设计和应用方面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MiniLaser将成为气体分析领域的新一个焦点。”更多详情,可发送邮件至ybi@servomex.com咨询。
  • 山东省17市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结果 德州误差最小摘冠
    p   9日,记者从德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日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开展了17个市级环境监测站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考核活动,最终德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测量结果误差全省最低,考核结果位居17市榜首。 /p p   据悉,此次山东省17市监测站进行了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考核,测试结果通过标准样品给定标准值进行判断,测试值误差小于等于30%判定为“满意”,误差大于100%判定为“不满意”,其他结果判定为“有问题”。参加本次测试的17个市站中,有6个市站测试结果“满意”,10个市站测试结果为“有问题”,1个市站测试结果为“不满意”。其中,德州位居“满意”之列,且误差最小,位居考核第一位。 /p p   据了解,自2018年4月以来,德州市站连续6个月开展了环境空气中117种挥发性有机物测定,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为本次考核打下坚实的基础。考核结果充分检验了德州市站在环境空气采样分析方面的监测能力,为进一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p
  • 滨松开发出世界上最小波长扫描量子级联激光器,有望用于便携式火山气体监测系统光源
    此次,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在日本国家研究开发法人新能源与产业技术开发组织(NEDO)主办的“实现IoT社会的创新传感技术开发”项目中,利用独自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和光学封装技术,成功开发出世界上最小尺寸的波长扫描量子级联激光器(QCL),其体积约为传统产品的1/150。通过将其与日本产业技术研究所开发的驱动系统结合,实现了高速操作和外围电路简化,同时作为光源安装在分析设备上,使可便携的小型分析设备的开发成为现实。在本开发项目中,我们提高了二氧化硫(SO2)和硫化氢(H2S)的探测灵敏度以及设备的维修性,目标是实现在火山口附近对火山气体成分的长期和稳定的检测。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化工厂和下水道中有毒气体的泄漏检测和大气测量等。图1 世界上最小尺寸的波长扫描QCL,体积约为传统产品的1/150概要在火山爆发的前几个月,火山气体中的二氧化硫(SO2)或硫化氢(H2S)等浓度会开始逐渐上升,因此对该气体浓度的监测是火山爆发预测的常规方法。目前许多研究机构在火山口附近安装了电化学传感器分析设备,通过电极检测来实时分析火山气体的成分。但由于电极与火山气体的接触,容易出现寿命变短和性能降低的问题,因此除了定期更换部件等维护,监测的长期稳定性也是一个难题。这样,长寿命光源和全光学光电检测器分析设备则具有无需大量保养,还具有高灵敏度并长时稳定地进行成分分析的特点。目前因为光源的尺寸较大,尙难以将其安装在火山口附近。 在此背景下,滨松从2020年开始,参与了NEDO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产综研)的“实现IoT社会的创新传感技术开发”※1项目,积极投入研究和开发具有全光学,小尺寸,高灵敏度和高可维护性特点的新一代火山气体监测系统。 滨松公司正在该项目中承担了分析设备光源的小型化任务,并成功开发出中红外光※2在7-8微米(μm,μ为百万分之一)范围内可高速改变输出功率的世界上最小尺寸波长扫描QCL(Quantum Cascade Laser)。※3(图1、图2、表)。本次新开发的产品是通过将其与产综研开发的驱动系统相结合,实现了高速操作和外围电路简化,作为光源安装在分析设备上,实现了可便携的小型化分析设备。此外,本项目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可维护性,实现长时间稳定地对火山口附近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也有望应用于化工厂和下水道的有毒气体泄漏检测和大气测量等用途。产品特点 1、开发了世界上最小的波长扫描QCL,体积约为传统产品的1/150。 公司利用独自的MEMS技术,对占据了QCL的大部分体积的MEMS衍射光栅※4进行完全的重新设计,成功开发出新的尺寸约为以前1/10的MEMS衍射光栅。此外,通过采用小型磁铁,减少了不必要的空间,并采用独特的光学封装技术,以0.1微米为单位的高精度实现部件的组装,实现了世界上最小的波长扫描QCL,其体积约为传统产品的1/150。 2、实现中红外光在波长7~8μm的范围内的周期性变化输出 滨松利用多年积累的量子结构设计技术※5通过搭载新开发的QCL元件,实现中红外光在易于吸收SO2或H2S的7-8μm的波长范围内的扫描输出。同时,我们还开发了可变波长QCL,可以从7-8μm范围内选择特定波长进行输出。 3、可高速获取中红外光的连续光谱 与产综研传感系统研究中心开发的驱动系统相结合,实现波长扫描QCL的高速波长扫描。它可以在不到20毫秒的时间内获取中红外光的连续光谱,可捕捉和分析随时间快速变化的现象。图2 波长扫描QCL的结构表 本次开发的波长扫描QCL的主要规格未来计划滨松公司将与NEDO和产综研进一步构建新型高灵敏度和高可维护性的火山气体监测系统,同时推进多点观测等实地测试。此外,公司将在2022年度内推出将该产品与驱动电路或与本司光电探测器相结合的模块化产品,以扩大中红外光的应用。 “注释” *1 实现IoT社会的创新传感技术开发 项目名称:实现IoT社会的创新传感技术开发 / 创新传感技术开发 / 波长扫描中红外激光器 研究开发新一代火山气体防灾技术 业务和项目简介:https://www.nedo.go.jp/activities/ZZJP_100151.html *2 中红外光 是一种波长比可见光长的红外光,一般把波长在4-10μm之间的红外光称为中红外光。 *3 波长扫描QCL(Quantum Cascade Laser) 量子级联激光器(QCL)是一种通过在发光层中采用量子结构,可以在中红外到远红外的波长范围内获得高输出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光源。波长扫描量子级联激光器是将从量子级联激光器发出的中红外光进行分光,反射到MEMS衍射光栅,再通过对MEMS衍射光栅进行电控,使其的倾斜面发生快速变化,从而实现中红外光的波长快速变化并输出。 *4 MEMS衍射光栅 通过电流工作的小型衍射光栅。衍射光栅是一种利用不同波长的光衍射角度的差异来区分不同波长光的光学元件。 *5 量子结构设计技术 是一种利用纳米级超薄膜半导体叠层产生的量子效应的器件设计技术。在该开发中,滨松公司在QCL的发光层采用了独有的反交叉双重高能态结构(AnticrossDAUTM )。
  • 海克斯康推出世界最小红外触发测头
    世界最小的红外触发测头海克斯康M&h IRP40.50   小型-精密-优质,为紧凑空间提供   应医疗技术、电子、牙科行业及其他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开始应用迷你型加工中心,用于加工具有复杂几何形状和微小形位公差的复杂工件。但是,在机床加工过程中,囿于机床Z轴和刀具库的空间太小而无法安装机床触发测头,导致这些微小零部件的在机测量往往无法实施。直径仅为25mm和长度仅为44.2mm(不含刀柄和测针)的IRP40.50红外触发测头,适用于任何小型加工中心,它为机床Z轴方向留下了充足的安全空间,该款测头不仅仅具有高精度优势,还充分考虑到微小特征所能承受的低触测力局限,其触发力仅为0.7N(XY)。   HDR(高数据速率)红外线传输   即使是小小的IRP40.50,也采用了已被实践证明的HDR红外传输技术。该技术确保屏蔽干扰信号,只处理本系统内的信号,由此保证了可靠快速的红外传输。   可靠的激活   M&h IPR40.50凭借测头与接收器之间的双向信号激活,该过程采用单独的信号代码,就像机械方式一样的安全。同时,也能确保测头在被储存到刀具库时能够及时关闭。   经济节能型   IPR40.50迷你测头采用了m&h新开发的电子技术,这使得IPR 40.50具有更低的能耗,电池更换的时间延长,这不但减少了维护工作量,还节省电池费用,在降低用户费用的同时还保护了我们的地球环境。
  • 世界最小尺寸闪烁氙灯开拓应用新希望
    在世界芸芸的闪烁氙灯中如今有一张十分显眼的面孔,并且因其稳定性和长寿命已经获得高度认可,那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电池供电的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这张世界上最小的“面孔”已经出现在滨松的闪烁氙灯阵列中,闪烁氙灯是由充满高压氙气的玻璃封装组成。这是一个具有特殊的立方形外形的2W闪烁氙灯模块,并能够在电池电源下工作。现在让我们一探这款融合了创新思维和高科技制造含量的产品吧!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充分利用同时可分析多种波长的优势闪烁氙灯是在极短时间内发射高强度光的脉冲放电灯。它们作为光源在工厂自动化中被用于血液分析、环境分析以及产品检查。滨松公司原有的5、10、20和60W闪烁氙灯,由于稳定性高、寿命长,都能提供世界上顶级的性能特性,但是滨松工程师发现近来LED也是潜在的光源,其具有紧凑、价位低等特性,自然成为市场上的宠儿。因此滨松公司开始了LED光源的研究,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的开发工程师之一山下雄一(滨松电子管部门,第4制造部,负责设计与工程) 在介绍这款产品的时候曾说道:“这项工作使我们充分了解了LED光源的优劣。简单的说,LED是单色光源。如果想要同时分析多个波长,就需要多个LED光源。另一方面,在单个闪光内,闪烁灯的输出可以从紫外光到可见光,这对于同时分析多波长是理想的。”于是项目工程师们提出设想:如果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特性来创造能与LED竞争的闪烁灯,那么它将开启更加宽广的应用。怀揣着这种可能性,山下与另一位负责生产的滨松工程师斋藤展彰(滨松电子管部门,第4制造部)开始了评估产品外形。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研发工程师斋藤展彰(左)、山下雄一(右)山下认为,滨松研制的闪烁氙灯已经回应了市场需求。但是对这种2W模块,滨松现在要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能够使其在竞争中前进一步,所以这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了2W模块的产品,但是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在尺寸和外形上是完全不同的,开创世界前所未有的闪烁氙灯模块使用体验。面积42平方毫米——挑战世界上最小的尺寸滨松的之前研发的5W模块的外形是水平方向较长,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灯在较长边,另一种是灯在较短边。虽然具有两种类型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是具有相同性能的两种不同类型可能给一些使用者造成不便。所以,如今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则选择了一种能够满足任意客户需求的外形,即骰子状的外形,而这种外形几乎可以在任意的结构中使用。而且,将其制成一个单独的模块也能降低生产成本。这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方便和实惠的双重好处。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研发工程师竹内望但实现这个外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此,负责评估与测试的滨松工程师竹内望(滨松电子管部门,第4制造部)曾说:“外形当然是个难题,而制造比其他产品更小的尺寸也使我们面临之前从未处理过的问题。不像滨松5W闪烁氙灯模块42*42*100毫米的尺寸,滨松2W闪烁模块L12336系列的目标尺寸是42平方毫米和小于一半的体积比。基本上所有的元件和布局都必须要从草图开始进行决定,为了得到正确的组合,努力和尝试的过程是重复而又艰难的。”2w的模块体积小于之前的5w模块的1/2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和以前的5W型是完全不同的,这不仅仅是缩小和最小化元件尺寸的事,研发团队使用了以前完全没使用过的新的电子元件来重新设计电路。所以,尽管设备变得更小,但是也采取了措施来提高对整个新标准的可靠性评估。研发工作启动的6个月后进行了设计更改在开发过程中,滨松公司曾得到来自设备制造商的请求,他们想要能够进行室外现场测量的便携式或手持式设备。研发团队意识到,这个趋势将会蔓延到全世界的设备生产商,而他们必须制造拥有世界上最小尺寸的产品,并且该产品应使用电池供电已达到便于携带的目的。鉴于研发思维的变化,在距离研发工作开始大概半年的时候,整个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研发团队投入到了更改设计的工作中。而在研制产品的过程中,电池供电是最难的一个课题,但研发团队确信,电池供电这个特性是满足新的需求的要点。提供5V的电池电源要求电源供给的改变,但改变输入功率会破坏整体平衡,所以这迫使团队不得不重新选择元件来进行再次调整,以获得最优的性能。而元件之间也是有变化的,所以即使规格相同,每个产品的性能也有细微的差异。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闪烁氙灯模块将不能提供全部的性能。山下在描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曾回忆:“当我们终于完成了艰难的重新选择和元件调整后,然后给竹内去评估它。但是第二天他一脸失望地出现告诉我,我们无法得到想要的性能……”,在该阶段这种问题一直反复发生,山下和竹内两人严肃地窃窃私语,这种严肃的氛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只要客户想要,那么就永不言弃单位时间内闪烁频率越高,测量和分析时间就可以缩短得越多,这个特性也可为客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因此发光重复规格高达1250HZ亦成为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研发团队的另一个需要攻克的课题。在此之前,滨松所有闪烁灯都没有达到1250HZ,并且该模块还必须使用5V的低电压,在山下的报告中,经常出现:“斋藤先生,我无法给电源充电”的话语,而且报告也有一些其他不乐观的结果。给电路充电的研发工作花费了团队最多的时间。每秒发光1250次需要大量的电能,但是没有充足的供电,光每秒只能发射1000次。为了得到1250HZ的闪烁频率,研发团队不断地评估主要元件和电路系统。在降低电源电压、电流,选择保持低电流的元件的同时,还想减小灯模块的尺寸,所以保持平衡十分必要。研发过程艰难而又坎坷,但如果说放弃使用电池,可以增大电流,但相应的产品的性能就不能为客户带去便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团队未有屈服过,“甚至光发射速率达到了1250HZ,我们的客户也很快会要求在室外用电池供电使用这个设备,所以即使老板让我放弃,我也一直在努力。”斋藤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说到。来之不易的灯的稳定性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和普通成人小指的尺寸差不多,包括电极在内的每一个部分都非常小,这些连安装过程都要用新的技术和技巧。使灯保持稳定是其中最难的一个任务。山下和负责装配灯的人会面,让其做些小的调整,而自己继续修改零件、安装并评估模块,并花费了无数的时间来重复这个过程,最后终于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零件组合方案,通过装配后,最终实现了想要的规格,这对于整个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可同时进行多波长分析,因为一个闪光输出包含从紫外线到红外线。如果时间是微秒级的,脉冲照明型将从直流照明型获得大约1000倍的光输出。 技术难题的解决,是通过团队重新探讨了机械与电路设计,并在之后进行了多次检查电源匹配并对零件布局和方向做精确的调整来实现的。而工程师山下的经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产和进行研发工作的同时,富有经验的山下始终在检查在各产品中元件体现出的微小差异,当团队遇到困难时,这便成为了一个有力的帮助。这和滨松公司提倡将研发工作和日常生产工作联系在一起的理念有很大关系。广泛应用开拓的新希望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的诞生,让闪烁氙灯模块有了一个新的高点,并为新型的应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如今,实验分析仪器已经从原来大型的分析中心或者设备发展成为紧凑的桌面仪器。鉴于市场趋势,下一阶段手持设备将越来越多地用于现场分析和测量,而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便可以参与到其中。在医疗诊断领域把L12336结合在紧凑的设备中,更益于设备在病人护理现场或附近使用,例如闪烁氙灯作为宽光谱光源可以在小型生化分析设备中使用、作为激发光光源用在荧光检测领域,作为诊断设备中的光源产品,闪烁氙灯会把功耗小、小型化、长寿命、光产额高等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即时检测”(即POCT)设备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光源、探测器等元器件的高集成化、微型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将滨松公司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和滨松研制的世界上最小的光电倍增管“Micro PMT”(μPMT)结合在一起,以滨松μPMT作为光探测,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作为光源,使医学探测更加快速便捷,而这也有可能对新的医学治疗诊断做出真正的贡献。滨松该两类产品,均会在2015年3月的第12届中国检验医学展滨松中国展台(D区505、506展位)隆重展出,进一步向业内人士展示其在检验医学上的更多更广的应用可能。除此之外,滨松的高集成化、微型化的世界最小微型光谱仪C12666MA,以及最新多通道MPPC模块(硅光电倍增管模块)亦会出现在该展会上,共同印鉴“微”时代的到来。另外,关于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滨松工程师竹内还曾谈到:“当我们首次在产品展览中展示该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时,客户首先对它用电池驱动感兴趣。在减小设备尺寸成为主要趋势时,产品紧凑的设计成为另一个受到高度评价的特性。我们也听到了客户的评价,他们想在测量生物活体中尝试使用这个闪烁氙灯模块。”而在环境检测方面,滨松亦在研发不同的光源来替代在紫外区域发射高强度的汞灯,而一个有效的产品就是氙灯。根据不同的原因,这款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山下也希望,能够听到更多来自客户的对这款滨松2W型号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的建议。 更多滨松2W闪烁氙灯模块—L12336系列产品详细信息:
  • 关于天平最小称量值的常见误解
    关于最小称量值的常见误解我们想指出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误解:许多企业错误地认为,是否可以加上去皮容器的重量以符合最小称量值的要求。换而言之,这些企业认为如果去皮容器的重量大于最小称量值,则可以添加任何重量的物质,而最小称量值要求也会自动满足。这将意味着,您甚至可以使用足够大的去皮容器在量程为 3 吨的工业地磅上称量一克的物质,并仍能够获得要求的过程准确度。由于称量示值的化整误差是仪器的最低不确定度限值,因此,显然无论在任何去皮容器中称量如此小的物质都不会获得满意的准确度结果。这个极端例子表明,这种普遍理解是错误的。同样,假如在一个去皮容器中称量不止一个样品(例如,作为配方过程的一部分),每一个样品均必须符合最小称量值要求。 修订版 USP 通则 中也阐述了这一误解: “在称量样品时,为了满足规定的称量允差,样品质量(即净重)必须等于或大于最小称量值。最小重量是指样品净重量,而不是皮重或毛重。” 最近,我们遇到的另一个误解是关于最小称量值约 100 千克磅秤的分装应用和所测量的最小称量值。该公司称,他们每次分装 20 千克的物质,然而为了遵照最小称量值要求,往往会在容器中留下超过 100 千克的物质。该公司不明白,为了符合自己的准确度度要求,他们需要称量至少 100 千克(而不是 20 千克)的物质。 简而言之,不论是称量前或称量后,在配方、分装和类似应用过程中,每一个组件都必须符合最小称量值要求。为了强调必须考虑样品净重,皮重与是否符合最小称量值标准无关,最小称量值通常指最小样品净重量。超微量天平的优势创新调整系统新的 2 点式调整系统确保非常高的测量精度,同时减少线性误差,在整个称重量程内保证可靠结果。首屈一指的测量精度*新 Tegra 系列处理器与专为根据环境条件调整筛选而设计的原创解决方案相结合,确保出众的工作条件可重复性和快速结果稳定性。新的数据管理体验可扩大至高达 32 GB 的内存能够记录复杂报告形式的测量数据,以及显示统计数据等信息的图表。可重复性,符合 USP非常好的称重精度和 sd ≤ 1d 的可重复性,加上符合 USP 要求(第 41 和 1251 条),为重量测量品质树立新的标准。符合人体工程学,操作安全终端和称重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支持在层流柜和通风橱中使用天平。通过移动设备操作Wi-Fi 功能支持将天平数据传输到使用 iOS 或 Android 系统的移动设备。数据安全性由于采用 ALIBI 内存自动执行测量结果记录,您的数据始终安全,并且可以在需要时随时使用。
  • 震惊!最小毒贩14岁?毒 品贩运太恶劣,检测神器全面升级...
    广西日报讯近日,广西柳州鹿寨警方破获一起特大运输毒 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缴获毒 品冰 毒1505.39克,查扣涉案车辆1辆。案发当天,鹿寨县公安局禁毒大队联合城南、拉沟派出所,在鹿寨高速公路收费站对面一家海鲜店内,将贩毒人员廖某添(男,28岁)、邓某勇(男,29岁)、农某慧(女,14岁,均为龙州县人)抓获,缴获冰 毒1505.39克,涉案车辆1辆,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当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新一轮毒 品问题发展至今,其形势正在发生悄然质变。毒 品种类呈现多元化和精制化的重要特征,毒 品来源呈现“多头人境、全面渗透”和“国内制毒”的双重局面。境外毒 品渗透仍然十分严重,合成毒 品犯罪活动猖獗,走私、非法贩卖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严重。贩毒方式和贩毒手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单一来源到多头渗透,从原来的零包夹带到集装箱、邮包运输,贩毒方式方法的复杂多变为毒 品查缉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用于对毒 品成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搜查技术和仪器装备很多,但不同的毒 品查缉技术和装备具有不同的优点和局限性。同时,毒 品犯罪具有局域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缉毒部门需要根据缉毒现场及搜查目标方面对查缉装备进行最 优配备和使用。查缉过程的第 一步就是对车、物、人进行快速筛查,缩小可疑范围。第二步是对毒 品疑似物进行现场快速定性分析,确认是否为毒 品。第三步即将现场查获的毒 品送实验室,进行定性、定量鉴定。奥谱天成基于20年的行业经验,为缉毒方面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定性、定量的技术设备。现场快速定性技术主要用于现场发现可疑物品、可疑人员、可疑藏匿区域后,通过一定取样方式和分析手段,现场确认这类可疑物品是否是毒 品。基于此类技术的装备有:拉曼光谱检测仪(手持式、便携式)和毒 品痕量检测仪(毛发、唾液、尿液)。毒 品痕量检测是指利用各种核物理、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收集和分析包裹、人体、衣物、空气中痕量毒 品微粒残留的检测装备。实验室定性、定量鉴定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实验室分析方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的属性、纯度等,检测结果可以作为法庭证据。基于此类技术的装备有:科研级显微拉曼光谱仪。
  • 以色列研制世界上最小的陀螺追踪仪
    该陀螺仪基本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对每分钟的物理变化进行比较,无需外部参考点便可计算出一个新的位置,与飞机飞行和轮船航海船位置的计算原理一样。   从本质上讲,很多物体(无论是航母或者是更小的物体)都可以检测本身的移动位置。这个陀螺仪也是这样的,一切的微小变化都能了如指掌。一个小小的智能手机,就可以查到你在公寓或者一个山洞里的所有动作。不过可悲的是,陀螺仪仍然需要GPS,因为陀螺仪需要知道他们的确切位置之前,得先自己测出自己的位置。   这一突破将意味着有朝一日GPS重要性会变到最小,使用率会逐渐降低。这绝对是好消息,只要得到这个小小的微型陀螺仪就相当于得到了个小卫星,就算你追踪的目标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让你了如指掌。
  • Science Advances | 迄今最小纳米管造出自组装无泄漏管道
    科技日报北京9月7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研究人员设计出由最小纳米管组成的无泄漏管道,可自我组装和自我修复,且可将自己连接到不同的生物结构,这是创建纳米管网络的重要一步,该网络将来有望用于向人体中的靶细胞提供专门的药物、蛋白质和分子。研究成果发表在7日的《科学进展》杂志上。研究团队的方法基于一种既定技术,该技术将DNA片段用作“基础构建块”,以生长和修复管道,同时使它们能够寻找并连接到特定结构。以往研究制造出的纳米孔结构较短,且设计侧重于DNA纳米孔控制分子在实验室生长的脂质膜(模仿细胞膜)上的运输能力。现在他们造出了直径约7纳米、长度为几微米的“管子”,可以更有效的输送分子,并有望搭建成更复杂的“管道网”。新纳米管使用在不同双螺旋之间编织的DNA链形成,其结构有像手指网套一样的小间隙。由于尺寸极小,为了测试这些管子是否可在不泄漏的情况下将分子运输更远的距离,研究团队用特殊的DNA“软木塞”盖住管的末端,并用它们运输荧光分子溶液以跟踪泄漏和流入速率。通过精确测量管的形状、生物分子如何连接到特定的纳米孔,以及荧光溶液的流动速度,研究团队展示了管子如何将分子运输到微小的、在实验室生长的一种类似细胞膜的袋子中,这些发光的分子,在其中就像水一样沿着管道滑行。研究人员表示,使用这种管道系统可将某些材料或分子的流动引导到更长的距离,还可使用另一种DNA结构控制何时停止流动,这种结构能非常具体地与管道结合,作为阀门或接头来控制运输。此类DNA纳米管可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神经元如何相互作用,还可用于研究癌症等疾病,以及人体200多种细胞的功能。【总编辑圈点】科学家一直想要构建出不会泄漏的纳米管道,这次他们想出的办法是一种简单的自组装技术:将分子混合在溶液中,就能让它们形成想要的结构,搭建出的管子可以连接到不同的“端口”上,形成管道。而当这种管道足够长且四通八达,就可以实现让药物分子沿着纳米管“高速公路”运输,去往它们该去的位置。更进一步,管道不但能让分子在特定腔室或细胞内停留,还能将它们离开细胞后的情况,详细反馈给科学家。
  • DNA制成迄今最小天线可监测蛋白质运动
    纳米天线工作示意图 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2年1月10日报道,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方法》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利用DNA,制造出了一种5纳米长的天线,这种天线可用于监测蛋白质结构随时间如何变化(当蛋白质发挥生物功能时会产生独特的信号),有望在生物医药等多领域“大显身手”。  该研究资深作者、加拿大生物工程和生物纳米技术研究主席亚历克西斯瓦雷-贝利斯勒说:“近年来,化学家们意识到,DNA可以用于构建各种纳米结构和纳米机器。DNA可以像乐高一样组装,受此启发,我们制造出了这种基于DNA的荧光纳米天线,它可以帮助我们描述蛋白质的功能。”  他解释道:“就像双向无线电既能接收也能发射无线电波一样,我们制造出的荧光纳米天线可以接收一种颜色(波长)的光,并根据它感应到的蛋白质运动,以另一种颜色将光发射回来,通过检测反射光,我们可以了解蛋白质的运动情况。”  研究第一作者、蒙特利尔大学化学博士生斯科特哈伦解释道,使用DNA设计纳米天线的主要优势之一是,DNA相对简单且可编程,可用其制造出不同长度的天线,而且,研究人员很容易让荧光分子与DNA相连,然后将这种荧光纳米天线与生物纳米机器(如酶)相连。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天线有望在生物化学和纳米技术等诸多领域“大显身手”。哈伦说:“我们能在它的帮助下,首次实时检测到碱性磷酸酶的功能,这种酶与癌症和肠道炎症等许多疾病有关。此外,还可以帮助化学家识别有前途的新药,并指导纳米工程师开发更好的纳米机器。”  瓦雷-贝利斯勒强调:“这种纳米天线很容易使用,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它们来研究蛋白质,识别新药或开发新的纳米技术。我们计划成立一家初创公司,将这种纳米天线商业化,并将其提供给研究人员和制药行业。”
  • 最小最轻远程医疗显微镜面世 仅重46克
    最小最轻的远程医疗显微镜面世 可助资源条件落后地区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22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微型显微镜。该新型无透镜成像技术被认为不仅削减了与医疗照顾相关的成本,还将给资源条件有限的地区提供快捷、廉价的医学诊断,也将远程医疗向前推进了一步。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子工程副教授艾多安奥兹坎使用了一种“基于侧影成像的无透镜超宽视野单元监测阵列平台”(LUCAS)的成像技术。LUCAS的特点是,摈弃放大物体所用的透镜,通过采用发光二极管照亮物体及数字传感阵列来捕捉影像,从而产生微粒或细胞的全息图像。分析样本经由一个小芯片载入,芯片内装有用以监测健康状况的唾液或血液涂片。在使用血液涂片时,该显微镜能准确鉴别出细胞或微粒,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这台显微镜和一个鸡蛋的重量差不多,仅46克,是一个自成一体的成像设备,其仅有的外设为一个可与智能手机、掌上电脑(PDA)或计算机相连的USB接口,可经此供电。除了比常规显微镜更为紧凑轻巧外,该无透镜显微镜还省却了要经过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分析成像的需要,图像经由计算机分析后就可即时获取结果。再加上一些不太昂贵的附件后,还能改装成一个微分干涉对比显微镜(亦称诺玛尔斯基显微镜),改装附件的成本仅100美元至200美元。微分干涉对比显微镜可用以获取样本的密度信息,通过突出线条和边缘的对比度来形成看似立体的图像。   这台功能强大、成本低廉的无透镜显微镜可装入一个极小包装;大量设计元素将使其在资源条件有限的地区,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国家大显身手,帮助监测诸如疟疾、艾滋病和肺结核等疾病。   在以上地区,医疗的两个关键需求是:易用性和耐久性。该显微镜的使用将培训减至最低程度,其大视野成像的特点,令样本不再需要在显微镜内进行扫描或精确对齐;操作简单到只需将样本装满芯片,然后将其移至显微镜边上的一个槽内 由于其具有大孔径,还能避免因碎屑阻塞光源引起的问题 另外,由于几乎没有活动部件,使得显微镜相当坚固 而且还能被数字化集成为远程医疗网络的一部分,成为填补基础设施和移动工具之间缺隙的典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芯片实验室》杂志网络版。
  • 最小耐高温的等离子体晶体管问世(图)
    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了迄今为止最小的等离子体晶体管,其可承受核反应堆的高温和离子辐射环境条件,有助于研制在战场上收集医用X射线的智能手机、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的设备、无需笨重的镜头和X射线光束整形装置的X射线光刻技术。   这种晶体管有潜力开辟适用于核环境工作的新一类电子器件,能用于控制、指引机器人在核反应堆中执行任务,也能在出现问题时控制核反应堆,在核攻击事件中继续工作。   作为当代电子设备的关键组成元件,硅基晶体管通过利用电场控制电荷的流动来实现晶体管的打开或关闭,当温度高于550华氏度时失效,这是核反应堆通常工作的温度。而此次美研究人员将利用传导离子和电子的等离子体空气间隙作为导电沟道,研制了可在极高温度下工作的等离子体晶体管。它的长度为1-6微米,为当前最先进的微型等离子体器件的1/500,工作电压是其六分之一,工作温度高达华氏1450度。核辐射可将气体电离成等离子体,因此这种极端的环境更易于等离子体器件工作。
  • 世界上体积最小的近红外光谱仪登陆中国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4月15日,北京凯元盛世公司联合美国JDSU公司在北京召开“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从事近红外应用研究的专家近20余人参会,其中包括老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中国农科院蒋士强研究员等。 研讨会现场 美国JDSU公司产品应用工程师Chris Pederson   美国JDSU公司产品应用工程师Chris Pederson、亚太区市场经理邵勇健、亚洲区销售经理黄智昭及北京凯元盛世公司总经理田福成等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   本次研讨会讨论的产品是JDSU在Pittcon 2012正式推出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这款产品也是目前市场上商品化体积最小的近红外光谱仪,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体积小、性价比高。   据Chris Pederson介绍,“近年来,小型化已经成为仪器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近红外光谱仪方面,小型化主要依赖于Czerny-Turner正交型光栅技术及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但是利用如上技术,体积变小有限,或成本较高,或需要光源、光栅等移动部件。JDSU之所以可以将近红外光谱仪做到如此之小是采用了一项线性渐变滤光片(LVF,Linear Variable Filter)的技术制作分光原件。”   具体而言,LVF是一种特殊的带通滤光片,其使用了JDSU的光学镀膜和制造技术,制作时特意向特定方向形成楔形镀层,滤光片的穿透波长在楔形方向发生了线性变化,从而起到分光作用。Chris Pederson说,“在45*42mm大小的体积中,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包含了光源、滤光片、检测器等,完全不需要其他移动部件,其中光源采用双集成真空钨灯,检测器采用128线元非制冷铟镓砷(InGaAs)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由USB供电(在5伏电压是电流小于500毫安)。” 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内部构造 表: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主要参数 参数Parameter 规格Specifications 光源 双集成真空钨灯;1.8万小时寿命 照明几何 泛光照明/0角度观察 入射孔径 0.5x2.0mm 有效采样区域 2x4mm (窗口面) 分光元件 线性渐变滤光片(LVF) 探测器类型 128线元非制冷铟镓砷(InGaAs)二极管阵列 像素尺寸/节距 30x250um/50um 波长范围 1700型:950-1650nm 2200型:1150- 2150 nm 光谱带宽(光学分辨率) 4 OD (平均) 模数转换 16位 动态范围(最大) 1000:1 测量时间(典型值) 0.25秒 采样积分时间 最小100微秒;最大仅受限于暗信号 主机接口 USB2.0,最高速度(480Mb/s) 尺寸(直径x高) 45x42毫米 重量 60克 运行环境 -20~50℃,非凝结 存储环境 -40~70℃,非凝结 电源 USB供电(500毫安@5伏)   目前,JDSU有1700及2200两个型号,1700波长范围从950纳米至1650纳米,2200波长范围从1150纳米至2150纳米,同时其可以测试粉末及固体样品、液体及浆状样品,以及薄膜与不透明样品。此外,Chris Pederson还表示,“JDSU的主营业务是光学镀膜,并且从1948年就开始此项业务。LVF也是JDSU非常成熟的技术,除了现有两个型号产品外,我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更具灵活性。”   对于用户很关注的软件及模型转换问题,Chris Pederson说“目前,JDSU已经开发了实验室版本的软件,以及可以兼容USB的软件等。从Pittcon 2012推出产品以来,JDSU一直在解决模型转换问题,包括同类仪器之间的模型转换及与其他品牌台式近红外仪器间的模型转换。” 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实际应用   在应用方面,Chris Pederson介绍到,“JDSU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是针对现场、在线检测需求市场,而农业及食品是我们最先开展应用的领域,未来我们还将拓展其在制药、材料、刑侦、执法等领域的应用。” Chris Pederson还特别强调,“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并不是为了取代台式的近红外仪器而研发,而是为了解决那些不需要那么高灵敏度、而又需现场、在线测试的应用问题。我们很高兴,我们现有的合作伙伴已经做出了一些适合它的应用。”   最后,Chris Pederson说,“JDSU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在性能方面,与福斯的台式近红外光谱仪相比,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测试结果相近。而在价格方面,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价格也很具有竞争力。”   与会的专家对于此项创新技术都有较高评价,但也表示,目前,JD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仍然还处在从科研走向应用的路上。   目前,北京凯元盛世公司是JDSU在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通过北京凯元盛世,JDSU希望能开拓中国市场,找到适合此款产品的应用领域。(撰稿:杨娟) 合影留念
  • 你真的了解电子天平吗?——探秘“最小称量值”的那些事
    药品要有疗效,油漆要有正确的颜色,胶水的粘合力要有保证,蛋糕的味道要纯正,建筑水泥要有一定的强度,黄金首饰的质量要正确......这一切都需要有准确的称量来保证。作为在实验室中最常用的称量工具之一,电子天平的出镜率极高,尤其是在制药行业的研发和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整个药品实验过程中,准确的称量结果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研发成果的可靠性和最终产品的品质,而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和精密称定息息相关的天平“最小称量值”的问题。关于“最小称量值”的盲点关于电子天平的“最小称量值”,因为涉及到略微晦涩的药典规则和比较专业的计算公式,所以目前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即使是拥有多年天平销售经验的广大生产厂家的销售人员或者经销商朋友,由于对天平的专业知识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盲点,因此难免会对此问题产生误区。根据美国药典的规定,如果需要用分析天平精确地称量物质,则必须符合美国药典通则41的要求,即所称量物品的质量不能小于某个最小称量值。为此,奥豪斯的工程师在一次新产品经销商会议上抛出了一个问题:一款电子天平称量范围为0~220g,它的可读性为 0.01mg,那么可以用这个天平来称量10mg的药样吗?当场有许多经销商想当然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既然天平的可读性为0.01mg,10mg的样品肯定可以准确称量了,就算是1或2mg的样品,准确称量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大家讨论了一阵,工程师笑着给出了答案:“你们的回答是错误的!”很显然大家都误把最小称量值当成可读性了。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天平的最小称量值呢?如何定义和计算“最小称量值”最小称量值,也称样本最小净重量,在美国药典通则1251中有明确的定义,它描述了在保证要求的称量准确度的前提下,可以接受的样品量下限。为了满足要求的称量准确度,当样本被称量时,试样质量(如净重量)必须等同或者大于最小称量值。最小称量值只适用于样本净重量,皮重或毛重除外。它可通过以下公式表示:m min = k × s RP / U这里k是扩展因子(通常≥2),s RP是测试砝码不少于10次重复称量值的标准差(比如以毫克为单位),且s RP随不同的环境,所测算的具体值也不同,U是要求的称量准确度。其中中国药典规定,“精密称定”时U取0.10%,“称定”时U取1%。对那些必须精密称定的物料,美国药典通则41做了如下规定:如果重量值标准差的2倍除以砝码值,结果不超过0.10%,那么重复性则是符合要求的。在这个条件下,以上公式可简化为:m min = 2000 × s RP。如果得到的重复性小于0.41d,这里d是显示分度值(规定为0.01mg),则用0.41d代替。在这个条件下,以上公式可简化为m min = 820d。如何利用4Q认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天平听了这么多关于最小称量值的科普介绍,想必大家心中都已经有了概念了,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该如何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天平呢?其实,针对电子天平最广泛运用的制药行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规定,药品生产验证应包括厂房、设施及设备设计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即4Q认证,其中设备验证的主要程序为:药品安全关系人命安危,如若4Q认证未通过,则不能满足GMP的强制性认证规定,从而影响药品生产安全,继而带来安全隐患。反观到天平的选用上,4Q认证细化了天平的选用法则,而其中最小称量值在运行确认(OQ)部分中有被明确提到:A. 设计确认(DQ) — 根据细化客户的称量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天平参数B. 安装确认(IQ) — 验证产品的运输、拆箱、初次安装C. 运行确认(OQ) — 天平的各项功能检查,如按键、自动门 — 测试四角、线性、重复性 — 计算最小称量值D. 性能确认(PQ) — 验证产品符合设定的规格指标 — 用户需要制定标准作业流程 — 建议经培训的技术服务人员做周期性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天平的性能取决于它安装的设施环境,最小称量值重复性的计算必须随天平在使用场所被完好安装(安装确认)和运行许可(运行确认)后的性能确认中得出结果,且重复性决定了电子天平的最小称量值。所以大家在选择购买天平的时候,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结合天平的可读性和自己称量样品的最小值来选择对应的电子天平的重复性,这样才能购买到合适的电子天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什么选择奥豪斯电子天平 奥豪斯电子天平在制药行业当中应用非常广泛,为了满足通过药品的高精度称量要求,奥豪斯特别设计了Explorer准微量系列天平,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款精确到十万分之一的Explorer准微量天平到底是凭借什么来赢得用户认可及喜爱的呢?1. 智能软硬件:配备高速一体化传感器,拥有AutoCal™ 全自动校准系统,方便进行专业的线性化测试和校准,减小累积误差;2. 零接触操作:为了防止粉末状样品交叉污染,Explorer准微量天平还配备4个无线感应器提供非接触式去皮、清零、打印等常用功能操作;3. 消除外界影响:无线感应自动风罩门和内置静电消除器的存在最大程度地免除了外界因素对精确称量的影响;4. 管理员权限:每台天平可创建10个普通用户权限,1个管理员用户权限。管理员可以管理每个用户的权限开放选项,保护重要称量参数设置不被修改;5. 设置最小称量值:在参数设置中可确定要使用的最小称量值,用于判断样品是否符合USP要求。如果实际重量低于设定的最小称量值,称量数据显示值的颜色将改变为黄色以提示用户。 了解了这么多,您是否也对EX准微量天平有所偏爱了呢?如果您想了解更多Explorer准微量系列天平或奥豪斯其他天平家族的产品信息,或正在寻求更专业细致的选型指导,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的工程师们将会在第一时间为您提供专业的解答和建议!
  • 美造出最小和最高效的无阈值激光器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制造出迄今最小的室温纳米激光器以及一台效率很高的无阈值激光器,能让所有光子都以激光形式进行发射,不浪费任何光子。   所有激光器都需要源于外部特定数量的抽运功率来发射相干光束或激光。产生激光还必须满足阈值条件,也就是相干输出要大于产生的自发辐射。然而,激光器越小,达到发射激光的阈值所需的抽运功率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为新激光器设计了一种新方法,使用共轴纳米腔内的量子电动力效应来减轻阈值限制。该激光腔包含有一个被一圈金属镀层所包裹的金属棒,通过修改该激光腔的几何形状,科学家们制造出了这种无阈值激光器。   新设计也使他们制造出了迄今最小的室温激光器。新的室温纳米尺度的共轴激光器比两年前《自然—光子学》杂志介绍的最小激光器小一个数量级,整个设备的直径仅为半微米。   这两台激光器需要的操作功率都非常低,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这些小尺寸且超低功率的纳米激光器可成为未来微型计算机芯片上的光学电路的重要元件。这些高效的激光器可被用于增强未来光子通讯使用的计算芯片的能力,光子通讯领域需要使用激光器在芯片上遥远的点之间建立通讯链接。这种激光器需要的抽运功率更少,也意味着传送信息需要的光子数量也更少。   参与该研究的雅可布工程学院的Mercedeh Khajavikhan认为,这种无阈值激光器还能被缩小,这使其能从更小的纳米设备捕获激光,因此能被用于制造和分析比目前激光器发出的光波波长更小的超材料。超材料的应用范围从能看见单个病毒或DNA分子的超级镜头到能让物体周围的光弯曲使它“隐身”的隐形设备。(黄健)
  • 世界最小超声波传感器问世
    英国研究人员16日说,他们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声波传感器。它是如此微小,以至于可以在一根头发丝上排成队列。这一成果可广泛用于探索细胞内部等微观环境。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天发布公报说,该校应用光学研究小组制造出了这种微型超声波传感器。它比现有的超声波传感器要小许多,500个这种传感器排在一起才会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它同时具有超声波特性和光学特性,在感知到超声波时会微微变形,这种变形可以被照射它们的激光所探测到,从而获得超声波的信息 反过来,如果对它发出一个激光脉冲,它也可以受激向外发出超声波,探测目标对象。   研究人员马特克拉克说,纳米技术的兴起带来了对微型超声波探测器的需求,他们开发的新设备将超声波探测技术推广到了纳米尺度上。目前人们比较熟悉的超声波应用是医疗检查,这种新型设备就可以用来对一个细胞的内部进行超声波检查,提供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信息。   此外,这种超声波传感器的分辨率也很高,它所用的声波频率超出了可见光的频率,因此在理论上它可以获得比最好的光学显微镜还要清晰的图像。
  • 缩小10倍!最小的二氧化碳传感器
    在“TECHNO 2012”上,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Asahi Kasei)展出了采用红外线传感器的超小型二氧化碳CO2传感器模块试制型产品。该试制品的最大特点是,尺寸还不到现有最小产品的1/10。该模块被封装在外形尺寸为15.0mm×7.0mm×4.5mm的超小型封装中,体积仅为0.47cc。 由于采用了旭化成电子制造的高速响应、高灵敏度红外线传感器元件“IR1011”,产品的尺寸能够得到缩小。IR1011的尺寸只有2.7mm×1.9mm×0.4mm,气体传感器采用该元件后,可较原产品大幅缩小模块尺寸。此外,由于IR1011的灵敏度出色,因此可缩小气体浓度计指示灯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这也为小型化做出了贡献。另外,传感器试制品的耗电量只有3mW(电源电压为3.0V,测量周期为8秒时),也比现有产品大幅降低,使得该产品能够用于便携式设备。 图为展出的CO2传感器模块试制品,能够将测量到的CO2浓度数据直接显示在PC上。此次试制的传感器模块的主要性能参数如下。工作电源电压为2.7V~5.5V,工作温度范围为0~50℃。测量范围为300~5000ppm,测量周期为1~28秒。配备有有I2C总线数字接口。 图为连接电脑进行CO2浓度测量演示。显示的2190ppm是相当糟糕的空气了。 旭化成电子计划利用新产品小型化、低耗电的特点,将其用于便携式CO2监测计、空调CO2浓度监测以及在移动终端中嵌入CO2传感器等用途。
  • 赛多利斯“最小的用户”
    2010年10月27日,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宇光博士联同Heinrich-Heine-Gymnasium Ostfildern学校副校长Mr. Wolfgang HAUSSMANN向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赠送了一台赛多利斯BSA6202型号天平,北大附中的校长王铮代表学校接受了礼物,并表示了感谢。   众所周知,赛多利斯的天平一直广泛应用于大中专院校等高等教育领域。此次是第一次进驻中学校园,用于中学生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等。这批赛多利斯最小的用户将在他们的中学,大学,研究所直到工作岗位中延续使用赛多利斯高品质的产品,并将受益终身 同时,国家教委近几年强调要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实践和动手能力,赛多利斯品牌也将扩展到中等教育领域中,为中学生们提供卓越的实验仪器。     图 王铮校长(左三)接受赵宇光博士(左二)和Mr. Wolfgang HAUSSMANN(左一)赠送天平  图 赵宇光博士和王铮校长共同探讨中等教育中实验仪器的应用
  • 杨宗银:发明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光谱仪器件成本有望降至千元内
    1 月 22 日,由 DeepTech 携手络绎科学举办的 "MEET35:创新者说 " 论坛暨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2021 年中国线上发布仪式成功举行。来自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人士在云端共同见证了新一届中国青年科技领军人物登场。DeepTech 同 " 创新 35 人 " 2021 中国入选者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杨宗银,在光谱检测系列创新研究、技术迭代以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作为 " 发明家 " 入选的杨宗银,开创了基于带隙渐变半导体材料的全光谱发光与探测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工艺的研究,实现了多个 " 世界之最 "。因其从微型光谱仪、波长可调谐光源以及新型发光材料合成等方面突破了光谱检测设备微型化的核心技术瓶颈,并进行产业化研究成功入选 " 创新 35 人 "。获奖时年龄:33 岁获奖时职位: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获奖理由:他通过一系列全光谱发光与探测的开创性研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和超宽波长可调谐纳米激光器。光谱检测在化学分析、食品检测、生物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光谱检测设备由于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导致其难以大规模推广。然而,减小其内部光学和电学元件的尺寸,将导致其性能显著下降从而无法应用。因此,光谱检测设备的微型化是目前科技界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图丨杨宗银的研究成果总结(来源:杨宗银)为此,杨宗银进行了系列研究,包括发明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和超宽波长可调谐纳米激光器、提出两种全新的带隙渐变半导体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等。发明世界最小光谱仪,取得兼具小尺寸与高性能的世界性突破 在全光谱探测方面,杨宗银首次提出集分光和探测于一体的光谱仪微型化技术方案,开创性地将计算光谱技术与半导体纳米材料结合开发出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该光谱仪器件尺寸仅几十微米,仅为头发丝直径的 1/1000 [1] 。解决了在微米尺度上实现大光谱范围色散的科学难题,突破了传统光谱仪小尺寸与高性能无法兼具的挑战。据杨宗银回忆,该研究从 2011 年产生想法至今仍在研发。他表示,最初想通过半导体材料光谱吸收特性直接读出波长信息,后来证明该方法并不可行。2017 年,他开始尝试用计算光谱的原理提取光谱信息。2019 年,相关论文正式发表在 Science 上,证明这种方案能把光谱仪的体积做到 " 极致的小 "。此外,光谱学领域以及机器视觉领域的重要教材,还把该技术写入到最新版本。Science 审稿人对该研究评价:"该研究是集合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合成工艺、配上最高超的器件制作水准和实验技巧、再加上巧妙的算法得到的杰作。"英国皇家化学会专栏作家德里克 洛威(Derek Lowe)教授,在Science子刊上撰文,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项工作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将极大地减小光谱仪的尺寸和成本 "。图丨 ( a ) 微型光谱仪器件照片与显微照片,核心传感器部分尺寸仅几十微米,封装成芯片后长宽小于 1 厘米; ( b ) 纳米线光谱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 c ) 微型光谱仪综述论文封面,首次把光谱仪微型化技术归类为色散型、窄带滤波型、傅里叶变换型和计算光谱四大类(来源:Science)此外,杨宗银还在 Science 上撰写了微型光谱仪的综述论文。该论文规范了微光谱领域的术语,并深入浅出地总结出该领域的发展脉络,为将来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指明了方向 [2] 。杨宗银表示,"Science 综述文章数量非常少,一般只接收在领域里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的投稿。我们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此外,杨宗银在半导体材料合成领域也收获了重要成果。他首次提出了以移动源和移动衬底法生长带隙渐变半导体发光材料,是领域的 " 奠基之作" [3] 。图丨 ( a-e ) 通过截断带隙渐变纳米线获得不同波长激光的原理示意图; ( f ) 引入移动散色点实现激光波长连续可调的示意图(来源:Nano Letters )在全光谱光源方面,他开创性地将渐变半导体材料作为激光器的可变增益材料,发明了超宽波长可调谐纳米激光器 [ 4 ] 。杨宗银表示," 可调谐纳米激光器的纳米波长可调范围为几百纳米,甚至上千纳米。"其优势就在于可调范围非常宽,该激光器能覆盖所有波长。并且,该激光器原理巧妙,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材料,相当于可通过堆砌材料无限延伸激光波长。据了解," 可调谐 " 的背后是创新材料的支持,传统的均匀材料发光范围窄,该研究中采用了渐变材料,并且每种材料覆盖范围不同,因此可延伸范围广。该激光器可在微型光谱检测设备中作为光谱照明光源,并且,其在光通信、军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也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完成微型光谱仪的技术迭代,推动产业化发展 杨宗银在前期理论与实验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技术迭代,2019 年开始进行产业化探索。2020年初,他开发了和 CMOS 兼容的微型光谱仪方案,经过一年的迭代,在 2020年底实现了可在手机上演示的样机,尺寸小于 2*2*2 cm,并在 400-1000nm 范围内分辨率能稳定到 2 nm。" 该样机的性能比市面上同类的光谱仪好很多,并且,多次测量的稳定性、一致性非常好。但是,离我们自己的要求还有些距离。该性能对于大部分的光谱应用还不够,所以,我们至今还在不断迭代。" 杨宗银说。此外,他还对接产业界的上下游企业,完成了光谱仪手机模块的制作和测试。他认为,如果该技术未来大规模应用,光谱分辨率达到 1nm 较为理想,此外,在灵敏度、稳定性方面还有优化的空间。图丨微型光谱仪的技术迭代与产业化 ( a ) 从 Science 论文中报道的第一代纳米线光谱仪到薄膜光谱仪,实现了光谱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重大飞跃,并且完成了与手机电路兼容的相机封装; ( b ) 在手机中测试,实现了线扫描光谱成像(来源:杨宗银)微型光谱仪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市场上尚未有成熟的产品。按照传统的技术路线,小尺寸和高性能无法兼具,因此需通过计算光谱来解决。杨宗银表示,"但对于计算光谱,高的光谱分辨率和测量可靠性之间很难同时满足,需要非常巧妙的光谱编码设计,这也是我们迭代的重点所在。"另外,计算光谱的重构速度也是技术壁垒,这需要在算法上做大量创新来解决。据介绍,目前的算法可达到0.1 秒的速度,可满足单点测量的光谱仪来要求,但对于成像光谱还不够。此外,在手机传感器目前处于 " 瓶颈 " 的发展状态,微型光谱仪从长远看是 " 黄金赛道 ",但是短期内还有很多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尚未解决。" 技术一直在进步,我相信近几年,随着进入该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多,光谱分辨率和稳定性的问题会被很好地解决。" 杨宗银说。此外,找到契合并且是 " 刚需 " 的应用也是难点。对此,杨宗银表示,很多看起来很 " 酷炫 " 的应用其实在生活中并不是刚需,真正的刚需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应用。" 等市面上有了微型光谱器件后,各种应用会在尝试中慢慢被发掘出来。另外,器件的性能指标和应用是挂钩的,微型光谱仪性能进一步提高后,会开辟更多新的应用。" 他说。上百次失败的经验,却成为最好的科研 idea源泉杨宗银的科研之路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浙江大学光电系到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在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完成后,他选择到母校浙江大学任教。这一路充满无数挑战,包括上百次的失败。但他有坚定的信念,成果一定可以做出来。第一个挑战是 " 孤注一掷 "。在杨宗银读博期间,前三年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并没有论文产出。" 作为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没有经常和导师及学校解释自己在做什么,直到毕业时,导师才发现原来我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第二个挑战是对纳米材料的精确掺杂控制,为此,杨宗银投入很长时间做相关实验。" 虽然中途很多尝试看起来是无效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经历是一笔财富,现在有很多好的科研 idea 就是从那些失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其中,还包括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解决了能有巨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杨宗银说。图丨杨宗银(来源:杨宗银)对于光谱仪未来的发展,杨宗银表示,希望可以用来改善环境及人们的生活。" 希望尽早看到光谱仪大规模应用,将光谱仪嵌入手机或变成很小的部件,可以放在家里或随身携带。用来测血糖、测尿液等人体的生命健康指标。"杨宗银认为,光谱仪器件的成本未来有望控制在 1000 元以内,手机配件的成本则在百元以内。谈及本次入围 " 创新 35 人 ",杨宗银表示,其实有些担心这份荣誉会超过所做的贡献。" 我认为,得到与付出要‘守恒’。得到这份荣誉的同时,也激励着我去做更多的科研贡献,希望尽早将技术产业化落地。
  • 安捷伦推出世界上体积最小FTIR
    安捷伦推出世界上体积最小FTIR 2011 年9 月6日,北京—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推出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Cary 630 ,该仪器可提供卓越的性能,并能满足常规实验室固体、液体和气体分析的重复性。此外,Cary 630 是目前市场上最小、最轻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其使得仪器所占用的实验室面积显著减少。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Cary 630 该仪器是根据客户的应用需求而设计,创新的采样附件在几秒之内就能完成安装,并无需对齐。直观的软件让初学者在几秒钟内也能准确地分析样品。Cary 630 不再需要使用液体传输单元,而是通过安捷伦独特的液体取样技术DialPath 和TumblIR来实现对液体样品的分析。  安捷伦副总裁光谱产品总经理Philip Binns说:“安捷伦所有产品的改进都是为了提高客户的工作流程,提供节省时间和金钱的解决方案。Cary 630 将改变我们客户的测量样品的方式。它以市场上体积最小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提供特殊的价值、性能和可用性。”  Cary 630是化学和制药行业QA /QC的理想选择,也适合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实验室。对于制药行业的客户,Cary 630软件是完全符合21 CFR Part 11要求。  Cary 630尺寸为16 × 22 × 13厘米,是目前市场上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18,500名员工,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 2010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达到54 亿美元。如欲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
  • 世界最小晶体管问世 仅由7个原子构成
    5月26日,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与澳大利亚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由7个原子在单晶硅表面构成的一个“量子点”,标志着我们向计算能力的新时代迈出了重要一步。   量子点(quantum dot)是纳米大小的发光晶体,有时也被称为“人造原子”。虽然这个量子点非常小,长度只有十亿分之四米,但却是一台功能健全的电子设备,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用原子故意造出来的电子设备。它不仅能用于调节和控制像商业晶体管这样的设备的电流,而且标志着我们向原子刻度小型化和超高速、超强大电脑新时代迈出的重要一步。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量子电脑技术中心(CQCT)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联合小组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详细描述了这一发现。参与这项研究的量子电脑技术中心主任米歇尔西蒙斯(Michelle Simmons)教授说:“这项成就的重要性在于,我们不是令原子活动或是在显微镜下观测原子,而是操纵单个原子,以原子精度将其置于表面,以制造能工作的电子设备。”   “澳大利亚研究小组已可以完全利用晶体硅制造电子设备,我们在晶体硅上面用磷原子替换了7个硅原子,并达到了惊人的精确度。这是重大的科技成就,是表明制造‘终极电脑’(用硅原子制造的量子电脑)可行性的关键一步。”将原子置于某个物体表面的技术——扫描隧穿显微镜——已问世二十年之久。在此之前,没人能利用该技术去制造原子精度的电子设备,然后令其处理来自微观世界的电子输入。   西蒙斯教授说:“电子设备究竟能有多小?我们正在验证它的极限。澳大利亚的第一台电脑在1949年上市,它占据了整个房间,你只能用手拿着零部件。今天,你可以将电脑放在手掌上,许多零部件的直径甚至只是一根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   “现在我们已经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用硅材料在原子刻度下系统性制造的电子设备。这不仅对电脑用户具有特别的意义,对所有澳大利亚人来说都极为重要。过去50年来,电子设备小型化一直是驱动全球经济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个进程仍可以继续。”   美澳联合研究小组的主要目标是用硅原子制造量子电脑,澳大利亚人在该领域拥有独一无二的人力资源,同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台新电子装置表明,实现设备在原子刻度下制造和测量的技术已经开始来临。   目前,商业晶体管闸极(transistor gate,该装置可令晶体管充当电流的放大器或开关)的长度约为40纳米(1纳米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米),量子电脑技术中心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发长度仅为 0.4纳米的设备。   西蒙斯教授指出,20年前,唐艾格勒(Don Eigler)和埃哈德施魏策尔(Erhard Schweizer)在IBM公司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用氙原子造出了IBM公司的标识,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标识。二人利用一台扫描隧穿显微镜,将35个氙原子置于镍表面,拼出了“IBM”三个字母。   艾格勒和施魏策尔的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上,他们写道:“设备小型化的基本原理是显而易见的。”二人还在论文中多次提出警告,并在最后总结说:“原子刻度的逻辑电路和其他设备的前景距离我们有些遥远。”西蒙斯教授说:“当时看似遥远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现实。我们利用这种显微镜不仅可以观测或熟练操作原子,还能用7个原子制造原子精度的设备,令其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
  • 重大突破:最小纳米气泡有望革新医学成像和药物递送技术——颗粒与健康会议日程抢先看
    美国莱斯大学生物工程团队开发出一种超小且稳定的菱形气泡,约50纳米大小。它是一种气体填充的蛋白质结构,可自由浮动,有望彻底改变超声成像和药物递送。与目前太大而无法有效穿过生物屏障的微气泡或纳米气泡不同,这种气泡被认为是迄今最小的医学成像结构。微气泡在超声成像和超声介导的基因或药物递送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它们可作为造影剂,在分子水平提供有关靶向生物标志物或细胞类型的相关信息。但目前的微气泡体积太大,直径约为1-10微米,这一点限制了它们在一些组织中的有效性。相比之下,新气泡可穿透组织。研究表明它们能够到达淋巴结中重要的免疫细胞群。这为以前无法进入的细胞成像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淋巴组织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大型纳米结构队列聚集在细胞内,在先天免疫反应的激活中起着关键作用,表明它们在免疫疗法、癌症预防、早期诊断和传染病治疗中具有潜在用途。这一突破为超声介导的疾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影响未来的医疗实践和患者的预后。研究对治疗癌症和传染病具有显著意义,因为淋巴结驻留细胞是免疫疗法的关键靶标。微纳米气泡等颗粒在健康领域应用潜力巨大,有望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和创新。为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趋势,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颗粒学会于7月23-24日举办第五届“颗粒研究应用与检测分析”网络会议,并特别设立“颗粒与健康”专场。点击图片直达会议页面会议特邀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委会秘书长、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娟分享《基于同步辐射等技术微纳米气泡性质研究》,特邀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侯曙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原分享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与表征测量技术,特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立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所副所长高峡分享微纳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分析测试技术。会议日程
  • 全球最小二极管问世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北京时间4月5日下午消息,佐治亚大学和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DNA分子制造出了新型二极管。这被认为是全球尺寸最小的二极管。研究人员表示,这将促进DNA元件的开发,推动分子电子学的发展。二极管的功能是实现电流的单向流动。40多年前,科学家提出,可以将二极管和其他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缩小至单个分子大小。这促成了分子电子学的诞生,而分子电子学的研究成果有望推动计算机技术突破传统硅器件的限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f32193bc-d6bc-4fd2-9f3a-69a9864d9f7a.jpg" title=" 3f07b4fef509cc1.jpg_600x600.jp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DNA分子去制造二极管。基因科学的突破使精确设计DNA成为了可能,并使DNA成为了分子电子学研究中的最佳原材料。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被称作碱基对的分子构成。这一新型二极管的长度只有11个碱基对。通常情况下,每个DNA碱基对的长度约为0.34纳米。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DNA本身并不能发挥二极管的功能。不过,当研究人员向DNA内部某个位置插入2个小的Coralyne分子,并向其施加1.1伏电压时,可以发现通过该DNA二极管的电流在某一方向上要比另一方向强15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科学家表示,这一DNA二极管可以进一步优化,从而开发出可提供实际功能的分子器件。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化学》期刊上。 /p p br/ /p
  • 德国研制出世界最小光电信号转换器
    光纤网络是现代信息传递的基础,光电信号转换器是其核心,德国卡尔斯鲁尔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世界最小的光电信号转换器。其内部结构为平行排列的两个微小黄金电极,长度约29微米,两电极之间的间隙约为0.1微米,整个结构直径不到人头发的1/3,两电极之间引入变化的电压信号,其频率与传输的数据信号相关,在电极中间充填有特殊的塑料材料,其对光线的折射率随所施加的电压发生改变。在两电极的间隙中导入连续光束后,会激发出表面电磁波(表面等离子体),这种表面电磁波受到施加与电极间隙中充填的塑料材料中的电压信号的调制,而经过调制的表面电磁波又可影响穿过间隙的光束的相位,实现信息通过施加于两电极的电压信号调制光束而转换成光信号在光介质中的传输。经过实验验证,这种光电转换器可实现的数据转换速率达到40G比特/秒,可工作在目前宽带光纤网常用的红外光波长范围内(波长1480-1600纳米),工作温度可达85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型化的高速光电信号(相位)转换器,可用目前成熟的微电子技术手段进行规模化生产,并集成在微电子芯片中,可实现信息的高速率低能耗传输。
  • 安捷伦推出世界上体积最小FT-IR
    美国时间2011年9月6日,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宣布推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Cary 630 ,该仪器可提供卓越的性能,并能满足常规实验室固体、液体和气体分析的重复性。此外,Cary 630 是目前市场上最小、最轻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其使得仪器所占用的实验室面积显著减少。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Cary 630   该仪器是根据客户的应用需求而设计,创新的采样附件在几秒之内就能完成安装,并无需对齐。直观的软件让初学者在几秒钟内也能准确地分析样品。Cary 630 不再需要使用液体传输单元,而是通过安捷伦独特的液体取样技术DialPath 和TumblIR来实现对液体样品的分析。   安捷伦光谱产品副总裁Philip Binns说:“安捷伦所有产品的改进都是为了提高客户的工作流程,提供节省时间和金钱的解决方案。Cary 630 将改变我们客户的测量样品的方式。它以市场上体积最小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提供特殊的价值、性能和可用性。”   Cary 630是化学和制药行业QA /QC的理想选择,也适合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实验室。对于制药行业的客户,Cary 630软件是完全符合21 CFR Part 11要求。   Cary 630尺寸为16 × 22 × 13厘米,是目前市场上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华裔教授研制出世界最小半导体激光器
    美、中科学家联合研制出世界最小的半导体激光器。这项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激光技术”的研究在激光物理学界堪称里程碑,于八月三十日在《自然》杂志上刊登,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教授张翔率领的研究团队、北京大学戴伦教授及其博士生马仁敏共同完成。   两年前,张翔的研究团队开始与戴伦教授合作,使用戴伦等研制的硫化镉纳米线,这种纳米线比人类头发细一千倍。张翔将纳米线与银金属相隔,二者之间仅有深亚波长五个纳米的绝缘间隙,在这个比真空波长还小二十倍的空间里产生激光出射,由于激光大量储存在这个非金属的狭小间隙里,大大降低了光流失的可能性。   曾经因研制隐身衣技术被美国《时代》杂志列入二00八年十大科学发现的张翔教授三十一日接受中新社访问时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打破了激光限度的传统概念,人类第一次能够把光聚到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的范围实现激光出射,第一次实现了表面等离子体激光技术,这个尺寸仅相当于单个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已经很接近电子波长,光子和电子在今后能够真正实现相互作用。   这项技术对人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张翔说,这项技术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而且对生物医学、通信和电脑等应用科学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以生物医学来说,科学家可以在分子尺寸上检测DNA和癌症。而对通信和电脑技术而言,可以帮助实现更高密度的光或磁信息储存。”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张光盘可以储存一个图书馆的藏书量。   张翔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完成了学士和硕士学位,一九九六年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分别在宾州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二00四年回到伯克利分校,目前是Ernster SKur讲座教授,同时担任美国国家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他率领的研究团队去年八月研制出隐形材料技术,将人类制做隐身衣实现真正隐身的梦想变为可能。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