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研检测

仪器信息网华研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华研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华研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华研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华研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华研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华研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华研检测相关的资讯

  • 宜春烟花实验室满足欧洲烟花检测条件
    3月25日,欧盟烟花认可实验室考察团一行就烟花测试合作对宜春检验检疫局烟花实验室进行了专门访问,详细了解实验室在烟花药剂成分和安全性能检测方面的能力,认为实验室基本满足欧洲烟花标准的检测条件。   今年7月欧盟烟火指令将正式实施,要求所有出口到欧盟国家的烟花爆竹须加贴“CE”标志(欧洲共同市场安全标志)才能进入欧盟市场,企业将为此付出巨额的药剂检测费用。欧盟烟花认可实验室是欧盟授权指定的烟花测试机构,宜春检验检疫局烟花实验室将积极开展与该实验室的沟通联系,争取早日成为其合作伙伴,以降低企业费用,促进我省烟花爆竹出口。
  • SGS收购烟台华健检测工程有限公司
    瑞士质量管理公司SGS 14日称,已收购私人企业烟台华健检测工程有限公司,具体财务细节尚未披露。   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的烟台华健检测工程有限公司在19个省份开展业务,雇员总数超过120人。该公司为私人企业。主要业务为无损检测、理化实现和热处理等。
  • 验检测产业再添新引擎!华盛检测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
    2月21日,在近期入驻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的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里,员工们在舒适、宽敞、明亮的2栋检验检测大楼里,已进入繁忙的工作状态。   “我们这次将公司总部搬来西部(重庆)科学城,一期共计划装修了8700平方米左右,足以满足当前阶段的发展需要。而且公司能这么快顺利入驻新厂区,非常感谢园区服务专班、服务专员的各种帮助。”华盛检测总经理张雪松说。   重庆科学城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助力企业更好扎根西部(重庆)科学城,发挥“店小二”精神主动靠前服务企业,为帮助华盛检测顺利入驻科学城,成立了服务专班,专门负责该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   在前期准备中,重庆科学城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服务专班积极主动协助华盛检测办理工商注册、项目建设、部门协调、消防环评等相关行政性审批手续,并积极协助华盛检测争取相关国家级、市级政府财政支持。   此外,西部(重庆)科学城还专门出台了《重庆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扶持办法》等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对落户集聚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支持企业购置和租用重要设备、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检验检测企业集聚发展等方面都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   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做大做强国家质检基地,加快培育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地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以国家质检基地为核心,集聚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基地,国家电梯、升降机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检测中心,国家笔记本电脑质检中心,国家客车、摩托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消防及阻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6个国家级质量基础服务平台,技术能力覆盖相应产业90%以上的产品或参数,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车路协同及自动驾驶、能效测试等多个项目检测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质量技术基础的内涵集成,有效助推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据重庆科学城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集聚了美国倍科、华大基因、苏交科、国芯微、重庆建科院等国际国内众多知名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机构,招商车研、重庆赛宝、清研理工等检验检测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据了解,华盛检测成立于2009年9月,先后取得了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资质认定证书,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和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资质证书。业务涵盖见证取样、建筑制品、道路、桥梁、隧道、主体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边坡、建筑门窗、建筑幕墙、建筑节能、室内环境等多个领域。   “按照重庆市检验检测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规划,我们会将搬至科学城作为新的起点,朝着横向和纵向发展,为建设成为智能化、信息化的国内一流工程检测机构努力,同时为科学城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说到新年愿望时,张雪松满怀信心。
  • 华盛检测入驻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
    近日,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检测)总部搬迁至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并正式对外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检验检测产业再添新引擎据了解,华盛检测是一家具有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资质、建筑工程质量专项检测资质、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综合甲级资质和桥梁隧道专项检测资质的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科学城总部。华盛检测供图华盛检测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检测和交通工程检测等领域。华盛检测总经理张雪松表示,企业在大中型桥梁、隧道相关的检测,钢结构、道路检测等相关领域具有行业优势,在企业资质、仪器设备、实操项目经验等方面,华盛检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雪松。华盛检测供图据悉,重庆市仅有6家企业拥有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综合甲级资质,华盛检测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至2023年,华盛检测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建筑类AAA企业”。企业拥有包括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电子环刚度试验机、26m工作平台桥梁检测车等多项先进智能检测设备,总投入超过千万元。目前,企业经营项目1000余个,其中包含桥梁及相关类103个、隧道及相关类28个。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华盛检测供图据悉,郭家沱长江大桥建筑材料的交工验收、白沙长江大桥健康监测及成桥荷载试验、白沙长江大桥健康监测、同茂隧道定期检查等项目检测工作均由华盛检测承担。搬迁至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后,华盛检测科学城总部办公场地和检测区域达9000平方米,在重庆市同类检测企业中集中面积最大。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华盛检测供图检验检测产业加快集聚按照《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做大做强国家质检基地,加快培育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地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以国家质检基地为核心,集聚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基地,国家电梯、升降机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检测中心,国家笔记本电脑质检中心,国家客车、摩托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消防及阻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6个国家级质量基础服务平台,技术能力覆盖相应产业90%以上的产品或参数,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车路协同及自动驾驶、能效测试等多个项目检测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质量技术基础的内涵集成,有效助推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质检基地。华盛检测供图据重庆科学城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集聚了国际国内众多知名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和检验检测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据悉,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专门出台了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对落户集聚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支持企业购置和租用重大设备、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检验检测企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按照重庆市检测检验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规划,接下来我们也会朝着横向和纵向进行发展,横向包括开拓水利、铁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检测;纵向包括参与检测仪器设备、软件的研发等。”说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张雪松满怀信心。
  • 各大医院检验科自动化检测需求升温
    眼下,面对独立实验室的竞争,大医院的检测科已感觉到:亟需增强自动化检测方面的业务能力。   “检验科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日益凸显,而临床诊断对检验报告准确性和高效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实验室自动化一直是医院检验科建设的重要目标。”谈到医院检验科作用的时候,西京医院院长刘建中告诉记者。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医院检验科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需要多元化、可靠、有价值的临床检验服务及技术,帮助各科医生为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从而制定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同时,精确快速的临床检验报告也能帮助患者抓住最佳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以及患病期的生活质量,并可节约患者和社会的医疗开支。   医院实验室自动化可以为检验科进一步提高科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提供帮助,从而使检验流程更科学,整体表现更优秀,为操作人员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可见,实验室自动化已成为众多大型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高医院检测水平   随着医院规模的逐步扩大,更加需要通过检测系统的自动化来扩充能力和提高检测效率。   以西京医院为例,作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医疗服务中心之一,西京医院的高峰日门诊量超万人,为检验科实验室带来每日约6800份的巨大样本量。   西京医院检验科郝晓柯主任指出:“以检验科免疫组为例,标本的离心、开盖、分注和贴标签等前处理程序约占检验工作量的60%,易造成错误率达79%。”   仅仅依靠人工来完成检测工作,检验质量和出报告时间都难以保证。因此,自动化对确保临床医生作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满足门急诊、ICU、病房和手术室等部门对快速检验报告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医院越来越重视自动化检测对检测质量和时间的保障,很多大医院都愿意为此投入更多资金,自动化建设的展开也使大医院能够尽快追赶上独立实验室的脚步。   “样品前、后处理的自动化可大幅减少检验科作业量,患者也就能更快地拿到检测报告,对于一个每天处理6800个以上样品的实验室,输出能力能得到显著改善。”谈到实现自动化的效果时,西京医院院长刘建中如是说,“同时,还能防止混淆患者标本,提高检验质量,尽量减少人员暴露于检测样本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提高生物安全性,并可合理分配人员,让工作人员远离重复性的人工作业,转而承担实验室更具挑战性的角色。”   人才短板   “直到2006年,罗氏诊断才在中国的医院安装第一台设备,”据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介绍,“10年前我从新加坡来到中国的时候,当时有兴趣做自动化检测的医院很多,但大家认为中国的人力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由人力去处理这些标本更廉价。后来,医院的规模逐渐增大,发现仅靠人力已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   随着这些年的投入,我国医院的自动化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医院的自动化检测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刘建中表示:“我国的大医院,尤其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就设备来说,跟国外医院已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有些设备拥有的量要比国外还多,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上。”就目前来看,人才上的差距最明显。   据郝晓柯介绍:“以前医院的科室分为医疗科室和医技科室,检验科大部分都是叫医技科室。检验科属于辅助科室,从知识结构上都有一点欠缺。因此,很多医生不愿意去检验科工作。”   因此,强化检验医师制度对于实现自动化检测非常重要。例如协和医院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查房的时候,检验科的检验医师也参加,提高了检验医师的地位,使得很多医学生愿意到检验科工作。   为医院量身定制   现在,不少医院都已进入流水线阶段,不过,仅仅依靠流水线难以帮助实验室持续发展。   “流水线和非在线一定要结合好。单一的流水线无论是哪一个厂家的流水线,都只能应用于自己厂家的设备。”郝晓柯强调,“现在西京医院既有流水线,又有分流式的前处理,这样,我们可以把国际顶尖的检验仪器设备结合起来。用非在线的前处理方式把所有设备结合在一起。”   因此,检验科不仅需要流水线,还需要目标任务自动化,它使各工作站及由这些工作站所产生的数据通过实验室IT解决方案来连接和管理。目标任务自动化贯穿前处理、处理、后处理来实现检测过程完全自动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诊断设备提供商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罗氏诊断亚太区总裁罗兰迪格曼指出:“罗氏在给医院提供设备的同时,还要去跟医院配合,研究每个医院的不同,量身定制适用于每个医院的解决方案。另外,罗氏诊断的检测模块是很灵活的,可以随着医院的发展和规模的发展,相应地增加模块,满足医院的需求。”
  • 检验检测机构将“去部门化”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三定”方案正式发布,除了“接手”质监、工商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职能外,还与商务部、公安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部委联动调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有关专家指出,此次改革将进一步集中监管主体。检验检测机构也将“去部门化”,甚至成为第三方独立法人。   食药总局三定方案整合了原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部分职责,针对食品安全设置了三个监管司,其中一司、二司分别负责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相关问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指出,食品安全监管三司的职责描述不够准确,看似跟食品安全监管评估中心的职能重叠,事实上,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职责,而不应该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此前有地方质监人士认为检验检测机构涉及人员庞大,改革难以推进,罗云波就认为这主要看各省的推进力度,不排除有些检测机构会推出社会成为第三方法人。   食药总局三定方案还提出,“整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推进管办分离,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   罗云波指,这意味着检验检测体系“去部门化”,将来还将成为第三方独立法人,“过去食品检测机构隶属于不同部委,现在都被食药总局收编,将来还将成为第三方独立法人。”
  • 中国汽研:下一步将扎实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资源专业化整合
    在5月11日举行的投资者沟通交流会上,中国汽研(601965)表示,在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控股股东后,下一步公司将扎实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资源专业化整合,围绕大交通领域,整合集团内外部优质资源,持续推动公司与中检集团的文化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尽快释放专业化整合红利。据了解,此次交流会吸引了安信基金、中泰证券(600918)、弘尚资产、中国人寿(601628)等数十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万鑫铭、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刘安民、副总经理王红钢、总会计师黄延君进行了接待,围绕公司2022年年度及2023年一季度生产经营、战略执行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  关于中检集团入主后的后续整合计划,投资者普遍关心。中国汽研进一步介绍,一方面公司将主动融入中检集团的发展,承担集团交通运输产品线牵头单位职责,充分利用中检集团资质、客户、网络等资源,整合原有汽车、摩托车、轨道交通等领域检验检测认证优质资源,拓展延伸新兴领域赛道,确保集团交通运输产品线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在保持自身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延续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围绕大交通领域,加快在相关领域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布局,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能力,发挥“检测认证一体化”协同效应,促进经营业绩持续提升。  有投资者询问公司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公司称,该中心已于今年一月正式投产,其包括了电机电池实验室、燃料电池及辅件实验室、动力总成实验室、氢能整车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基于安全、绿色、体验三大技术路线,面向氢能领域、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储能、氢能装备部件,着力打造了集检验检测、标准引领、技术服务、装备及部件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提供包括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辅件、储氢系统、氢能动力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等领域的技术咨询及检验检测服务,为能源和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7月1日即将实施的汽车国六B排放标准所带来的影响,中国汽研表示,该标准早在2016年就已颁布,车企已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和新车型开发,对汽车改装和汽车检测业务不会带来明显影响。在汽车排放标准升级完成,燃油车新车型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公司环保排放相关业务将积极发掘市场需求,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动能,践行“双碳”战略,稳步推进中国汽车健康指数升级迭代,开展国七预研工作,积极布局碳排放研究、混动准入、非道路、排放监控平台、自愿性认证等业务,拓宽业务赛道,抢抓市场先机。
  • 检验检测湘军面对面丨尹小波:检验检测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检验检测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充分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湖南省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近日,央视网记者专访了湖南省检验检测学会会长、中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科技”)董事长尹小波。在这次专访中,尹小波对检验检测在推进产业发展、保障社会民生、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解读。  当好质量强国建设“把关员”  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的目标,其中涉及“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  “想要推进整体目标实现,我认为还是要从检验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相关检验检测设备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入手。”谈及质量整体水平提升,尹小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千岛湖赛区自行车赛事经过的桥梁运用的正是融合性的监测技术。通过中大科技提供的系统和硬件,工作人员可对应变、振动、梁端位移、V型墩位移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了确保桥梁结构健康的结果。  “这三项融合中,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高端检测设备,因为行业的趋势是在往设备方向发展。”尹小波表示,为实现“纲要”中提出的目标,中大科技正加快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干扰能力强的高精度检测设备。  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有创新突破,才能有前进动能。近年来,中大科技通过巨额研发投入和长期技术储备,已在检测装备各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比如我们的雷达产品——地基微形变雷达在工程检验检测行业,属于自主研发监测雷达第一梯队。”尹小波介绍,地基微形变雷达功能强大,可以用于应急救援、建设、交通、矿山等众多领域。  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检验检测行业确定研发方向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大科技对此进行了积极响应。  新疆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发达,但对于镓、锗、铼这些伴生矿面临着矿石指标检测不准和检测不出来等问题。“我们与中南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成立新疆有色金属检测实验室,共同针对稀有金属有没有、量多少、是否达到高精度标准方面进行相关设备的研发。”尹小波表示,目前,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色矿业产业链发展,中大科技已研发出便携式现场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定量精准检测设备。  截至2022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达到5.2万家,我国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已经占到全球认可总数的1/7,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  “我们更希望能作为先锋表率,与行业企业携手,向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让更多检测企业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尹小波说。
  • 宜春检验检疫局烟花实验室获挪威检测机构认可
    近日,挪威烟花研究检测机构(SINTEFNBL)对宜春检验检疫局国家级烟花爆竹检测重点实验室(江西)(CPTL)的现场管理、体系文件和试验测试进行了全面评审,最终,该实验室以评审要素全通过的满意结果获得了批准认可,这意味着该实验室在全面参与国际检测业务方面的水平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同时,该实验室获得国外认可资格,也为下一步获取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可烟火指令测试资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有利于打破欧盟烟花技术壁垒,为赣西地区花炮出口欧盟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促进对欧盟的烟花出口。
  • 推进检验检测数字化进程——“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发展研讨会”在慕尼黑生化展普析展位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7月11日,第十一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开展。7月12日,在慕尼黑生化展-普析展位举办了“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发展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主办,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承办,活动邀请了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的代表,长三角地区质检院的有关专家,相关检测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次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我要测视频号以及信立方其他平台全程直播的观看人数总计已超过7000人,观看人次2万次。活动现场研讨会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生飞主持,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Dr. Martin Lechner发表致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红梅,江苏中纺联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大经,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啸虎,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方,国贸食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佳,江西赣锋锂业集团检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力鸿检验集团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国强等分享报告。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 生飞 主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当前检验检测领域和检测仪器制造领域热门话题,也逐渐成为检测实验室创新发展和技术应用的一种趋势。生飞介绍道,目前大家对于检测实验室和检测仪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完全一致,由于应用场景、技术支持条件和方法的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都为检验检测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借鉴。此次研讨会在展会现场举办,搭建了检测机构和仪器厂家直接对接和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在参与研讨的同时,观摩和体验数字实验室,提出意见建议。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交流互动,共同分享、碰撞、合作共赢,加深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认识,共同推进检验检测的数字化发展。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Dr. Martin Lechner 致辞Dr. Martin Lechner表示非常高兴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成为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发展研讨会的主办方。他表示,检验检测领域目前是重要的高新技术行业,本次研讨会将参展厂商和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搭建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面向未来的智能化实验室发展,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普析的感谢,并祝愿研讨会圆满成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李红梅《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及应用》从实验室数字化系统与LIMS系统的不同之处讲起,李红梅分享了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对检验检测机构、行政监管部门、企业与公众等的重要意义,并基于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国内外检测行业数字化当前的现状与需求,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效,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及展望等。报告中她还特别介绍了由普析牵头的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动态多谱分析仪的开发及应用研究”的进展和成果。江苏中纺联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大经《实验室智慧化的理论与实践》潘大经认为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服务于实验室自身内部管理,更大的意义在于满足整个经济社会、传统产业供应链环节的需求,实验室的信息化水平要匹配生产制造环节的需要。从检测机构的角度,他谈到了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并表示检测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应该从实验室自身的条件做起。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曾啸虎《从华测数字化实践来思考TIC行业数字化转型》曾啸虎从华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数字化建设、华测对数字化的理解和实践、对TIC机构数字化的思考等展开分享。他提到数字化不是一蹴而就,也无法通过一次性购买来实现;数字化需要多种要素的加持、自上而下的规划及自下而上地务实地演进;华测在数字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成果。同时,他强调数字化的成长需要全员创新的环境,以及企业开放透明的氛围。他提供了一系列建议供大家参考。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振方《关于科学仪器数字化的一点思考》未来在硬件、操作软件上的创新可以为用户创造多少价值?科学仪器数字化、智能化的最佳实现路径是否从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向社会化……针对这些思考的问题,张振方分享了海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探索,比如通过提升仪器自动化水平、构建网络版工作站、积极对外合作的数字化实践等。国贸食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佳《检测实验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发展——人机合一、绿色发展》在下半场活动中,刘佳介绍了中粮质量管理体系、信息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即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库、网络资源,精准匹配品类检测项目、方法及价格等。同时,他也从企业食品实验室的角度,提出了食品检测方法、LIMS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检测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建议。江西赣锋锂业集团检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强《赣锋锂业实验室数字化管理与构想》李强介绍了一方实验室和三方实验室的区别,以及作为一方实验室,赣锋锂业实验室的挑战及愿望、赣锋实验室数字化建设构想等。报告中,他不仅表达了对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提升数据质量与追溯性、降低成本与风险等的数字化实验室的愿景展望,并对实现样品、设备、过程的数字化,搭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检测与管理工具、搭建实验室可视化管理与数据分析工具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力鸿检验集团新技术研究所所长 刘国强《大宗产品检测实验室数字化转型需求——以力鸿集团为例》刘国强向大家介绍了力鸿集团的技术成果,分享了力鸿集团实验室数字化实践心得。从实验室数字化需求分析的角度,他探讨了采样方案、解决方案的智慧化应用情况,对合作协同、智能化装备、云与互联网、大数据与区块链4部分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普析展位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在实验室仪器、检测行业深耕多年,在保证数据安全和保护客户隐私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和专业技术掌握,开发出了Dlabs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系统。该产品经过行业专家多次论证,并在多家有代表性的客户端进行了试运行,验证了系统的高效和平稳性。为了向大家展示这套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普析与多家联盟企业在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展出了他们的产品。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仪器信息网主持人进行了普析展位的巡游,普析相关人员为大家介绍了实验室数字化产品,展示了不同展区的仪器设备,包括微生物检测数字化展区、理化检测数字化展区、有机检测数字化展区、无机检测数字化展区、数字化实验室装备生态联盟展区等。仪器信息网 直播主持人(左)普析展位巡游选择数字化,就是选择未来,未来一定是数字化的时代,科学仪器行业也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活动期间,仪器信息网也采访了3位数字联盟伙伴,向大家介绍了数字化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互联互通。仪器信息网采访数字联盟伙伴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回看本次活研讨会全程过程:关于普析: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创立于1991年 , 是一家集科学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平谷,产品包括光谱、色谱、质谱、X 射线类分析测试仪器、移动检测车等百余种,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普析”品牌的销售网络和快速服务系统遍布世界,在全球拥有数万家专业客户,深得广大客户认可和信赖。关于益谷: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由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 益谷开展与检测科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应用、评估、技术研发;建设科普基地,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承接与检测科学相关的政府委托服务等业务。关于品牌合作伙伴:仪器信息网的品牌合作伙伴项目始于2006年,至今已有17年历史。每年精选30家拥抱数字营销,践行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链接仪器及检测上下游产业资源,共同引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请访问2023品牌合作伙伴专题,体验全新互动。仪器信息网品牌合作伙伴:https://www.instrument.com.cn/event/2023partner
  • CIMTE助力质量检验检测市场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食品、生活用品、生活环境等质量问题频出,检测对生活质量的保证越来越重要。质量检测关系到各行各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行业,而是成为每一个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据悉,国资背景的检验机构改制年后将尽快启动,整改完成后将推向市场,与民营实验室同台竞争。另据相关媒体报道,国务院将下发《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至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检测机构整合,推进检测行业的市场化发展 至2020年,建立起定位明细,治理完善、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   顺应市场经济趋势,为促进我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的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主办,世信朗普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中国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峰会暨国际质量检验检测与测量测试展览会(简称CIMTE)将于2014年5月21-23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   CIMTE以&ldquo 科技兴检、创新服务&rdquo 为主题,突出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致力于为国内外行业企业全力搭建一个拓展海内外市场、提升国际知名度的行业交流平台,打造一个集设备展示、商务洽谈、学术交流、技术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质量检验监测国际盛会和国内最权威的质检科技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现代科技与质检工作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质检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   CIMTE正在火热招商中,欢迎登陆www.qualitytest-china.com官方网站进行展会预登记或拨打010-62930809详询展会信息。组委会将结合您的要求,提供全程优质服务。CIMTE 2014热烈欢迎您的支持与参与!
  • 三维天地即将上市,检验检测信息化第一股
    三维天地是一家专注于检验检测信息化和数据资产管理领域的软件开发服务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与服务。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先后为全国多个省市级的疾控中心、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政府机构,以及华为、京东方、比亚迪、航天科工、中国海油、海康威视、宜家家居等大型企业集团提供检验检测信息化和数据资产管理等专业服务,在国内检验检测信息化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截至目前,三维天地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实施以及运维服务体系。公司在上海、深圳、西安、武汉、广州等地设立了11家分公司,在乌鲁木齐、石家庄、杭州等地区设立了多家服务网点,有效实现了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组织的营销覆盖,构建了成熟、稳定、多层次的营销服务体系。未来公司将立足于检验检测信息化管理、数据资产管理等领域优势业务,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业务变化,持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在检验检测信息化和数据资产管理领域持续投入、加强创新以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并以检验检测信息化客户积累的质量数据资源和数据资产管理领域的技术积累,打造中国质量大数据平台,帮助政府、企业和行业用户更好地整合现有的质量数据资源,给企业、政府提供质量数据服务。发行概况:证券简称:三维天地申购代码:301159证券代码:301159发行规模:1935万股申购日期:2021年12月27日缴款日期:2021年12月29日发行价格:30.28元/股三维天地董事长、总经理金震在路演致辞中表示,北京三维天地是一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公司。是国内技术实力较强、团队规模较大、项目业绩较多的检验检测信息化和数据资产管理软件与服务供应商。自成立以来,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工作,持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机制,以推动公司技术持续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及子公司拥有中国境内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42项,发明专利46项。产品广泛应用于政府机构、大型央企及世界知名企业,为其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本次在创业板上市,是三维天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次募集资金将为公司全面巩固和发展各项业务提供充足的资本和资金支持,并为公司研发更多的信息技术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公司扩张规模、提升业绩、吸引人才提供更大的空间,最终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合格评定助力服务贸易便利化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支撑多边贸易体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据统计,全球80%的贸易活动与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关,其中三分之二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合格评定活动。这是记者从2023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论坛上获悉的。作为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高峰论坛之一,2023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论坛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嘉宾认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贸易的桥梁,是贯通连接产业链各环节的纽带。质量认证是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有助于促进全球产业链安全畅通和优化升级。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在论坛上表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产业链的稳定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要围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创新能力;围绕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过程服务能力;围绕促进产业链开放包容,强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便利贸易能力。此次论坛发布了《中国质量认证国际合作报告》、质量认证“小而美”国际互认合作项目优秀案例等成果。《中国质量认证国际合作报告》显示,我国打造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衔接的质量认证服务链,覆盖了食品农产品、电子电器、机动车、新能源等各个领域,国际互认范围覆盖占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区域,显著提高了贸易便利化程度。以电子电器产品为例,中国已全部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四个合格评定互认体系,累计颁发IEC国际认证证书及检测报告5.5万张,惠及2万余家企业。此外,中国认证机构还通过获得境外认可、授权、签约海外实验室、设立分支机构、机构间合作等形式提高服务的宽度和广度,努力实现国际认证的“本土化”服务。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莉介绍了质量认证“小而美”国际互认合作项目优秀案例,这些案例通过开展互认合作,打通贸易堵点,在助力外贸保稳提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国务院:支持食品检验检测设备国产化
    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监管力度、主体责任、监管能力、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关注食品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发〔2012〕2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仍然薄弱,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制约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食以安为先的要求更为迫切,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监管手段,提高执法能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诚信守法水平,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总体要求。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全程监管合力。坚持集中治理整顿与严格日常监管相结合,严厉惩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强化执法力量和技术支撑,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坚持加强政府监管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强化激励约束,治理道德失范,培育诚信守法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夯实食品安全基础。坚持执法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工作目标。通过不懈努力,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二、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加强综合协调,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方式,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规范的原则,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检验检测等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完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结合本地区实际,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发挥监管合力,堵塞监管漏洞,着力解决监管空白、边界不清等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五)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食品安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隐患排查、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监管效能。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执法的密切协作,发现问题迅速调查处理,及时通知上游环节查明原因、下游环节控制危害。推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检验检测互认和监管执法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强化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支持配合。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从严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和信息公布程序,重视舆情反映,增强分析处置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奖惩约束机制。   (六)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并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与各行政管理派出机构密切协作,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队伍,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和乡村食品安全专、兼职队伍的培训和指导。   三、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七)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深化食用农产品(000061)和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整治,重点排查和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坚决查处食品非法添加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 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清理整顿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以日常消费的大宗食品和婴幼儿食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全链条安全保障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整治力度,组织经常性检查,及时发现、坚决取缔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工厂”、“黑作坊”和“黑窝点”,依法查处非法食品经营单位。   (八)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各级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大力排查食品安全隐患,依法从严处罚违法违规企业及有关人员。对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时移送立案,并积极主动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加强案件查处监督,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未及时查处、重大案件久拖不结的,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直接查办。各级公安机关要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对隐蔽性强、危害大、涉嫌犯罪的案件,根据需要提前介入,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公安机关在案件查处中需要技术鉴定的,监管部门要给予支持。坚持重典治乱,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九)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着力提高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活动的规范指导,督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落实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扩大对食用农产品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范围,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和生产加工环节。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商、经纪人的管理,强化农产品运输、仓储等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健全畜禽疫病防控体系,规范畜禽屠宰管理,完善畜禽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严防病死病害畜禽进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治理和污染区域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   (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严格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要依法及时纳入许可管理。不能持续达到食品安全条件、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撤销其相关许可。强化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审查。加强监督抽检、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完善现场检查制度,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退市、召回和销毁管理制度,防止过期食品等不合格食品回流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依法查处食品和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以及在商标、包装和标签标识等方面的违法行为。严格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准入管理,加强对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口商、代理商的注册、备案和监管。加强食品认证机构资质管理,严厉查处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标志等违法行为。加快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制度,建立与餐饮服务业相适应的监督抽检快速检测筛查模式。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小餐饮单位、小集贸市场及农村食品加工场所等的监管。   四、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十一)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验票、购销台账记录等各项管理制度。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和相应的经营单位要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保证必要的食品安全投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改善食品安全保障条件。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向社会公布本单位食品安全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及时。进一步健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并由单位组织定期培训,单位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要统一接受培训。   (十二)落实企业负责人的责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安全主管人员对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加强全员、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食品交易场所开办者、食品展销会等集中交易活动举办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等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从严追究其负责人的责任,对被吊销证照企业的有关责任人,依法实行行业禁入。   (十三)落实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处置及经济赔偿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落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召回和下架退市制度,并及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处置情况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对未执行主动召回、下架退市制度,或未及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的,监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执行 拒不执行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停产停业整改、吊销证照。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   (十四)加快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打造信誉品牌,培育诚信文化。加快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执法检查记录,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建设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等部门实现共享,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情况,发布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为诚信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十五)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配备和充实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重点强化基层监管执法力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装备建设,重点增加现场快速检测和调查取证等设备的配备,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加强监管执法队伍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十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坚持公开透明、科学严谨、广泛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尽快完成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加快重点品种、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实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各地区要根据监管需要,及时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切实做好标准的执行工作。   (十七)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强监测资源的统筹利用,进一步增设监测点,扩大监测范围、指标和样本量,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和能力。统一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规范监测数据报送、分析和通报等工作程序,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例行监测。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报告体系。严格监测质量控制,完善数据报送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判断,提高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强化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风险评估,充分发挥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风险预警相关基础建设,确保预警渠道畅通,努力提高预警能力,科学开展风险交流和预警。   (十八)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严格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新建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对检验检测能力薄弱地区和重点环节的支持力度,避免重复建设。支持食品检验检测设备国产化。积极稳妥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共享,逐步实现网络化查询。鼓励地方特别是基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积极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建立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检验检测体系。   (十九)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注重应用、安全可靠的原则,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资源,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各地区、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汇总、分析整理,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追溯手段和技术平台,提高追溯体系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二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各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风险评估、应急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能力,提升事故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治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平。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   六、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二十一)完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形成有效衔接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完善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相关法律依据,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各地区要积极推动地方食品安全立法工作,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等具体办法的制修订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情况检查,研究解决法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加强执法工作。大力推进种植、畜牧、渔业标准化生产。完善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提高食品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高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食品经营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食品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支持措施,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   (二十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国家建设投资要给予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更多支持,资金要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及行政管理、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科普宣教等各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切实加强食品安全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十三)强化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加强食品安全学科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化食品安全科研队伍。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科研资源,加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风险监测评估、过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科研成果使用前的安全性评估,积极推广应用食品安全科研成果。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库,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适用管理制度与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七、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二十四)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细化具体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落实财政专项奖励资金,合理确定奖励条件,规范奖励审定、奖金管理和发放等工作程序,确保奖励资金及时兑现。严格执行举报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对借举报之名捏造事实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十五)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类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各类宣传科普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构建群防群控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支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客观及时、实事求是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各级消费者协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充分发挥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引导和约束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   八、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切实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要认真分析评估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加强工作指导,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影响本地区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细化、明确各级各类食品安全监管岗位的监管职责,主动防范、及早介入,使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力争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   (二十八)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进行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创建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快制定关于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明确细化责任追究对象、方式、程序等,确保责任追究到位。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
  • 陕西: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
    记者从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获悉,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今年我省在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方面重点开展“十项行动”,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展认证检测强企行动。深化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提高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推动认证检测机构入驻“秦质享”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积极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深入推进养老、健康、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认证,促进民生领域服务品质升级。  开展认证检测强链行动。深化“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围绕重点产业组织“检企对接”系列活动。推动质量认证在航空、汽车等重点产业的应用,组织“质量认证三秦行”系列活动。推动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有效实施。  开展认证检测强县行动。推动洛川、吴起、富县、米脂、子洲、汉阴、镇安等县区深化有机认证示范区创建,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质量认证示范创建区,推动安康市开展富硒产品认证,支持长安区打造民宿服务认证区域示范,推进武功县电商企业售后服务认证提升项目。利用“标准+认证”方式,打造优质特色区域品牌。  开展绿色认证提升行动。推动建立绿色建材采信制度,大力推进绿色建材、绿色包装等产品认证。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开展监管效能提升行动。加强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部门联合检查常态化、规范化。  此外,开展安全工作筑基行动。加强汽车、电动自行车、消防产品、电线电缆、儿童用品、家用燃气器具等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开展共治体系建设行动。强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多元共治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公平竞争、良性互动的市场秩序。
  • 2016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计划公布(附名单)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下达2016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计划的通知各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  现将2016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计划印发你们。请各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按照有关工作要求,于2016年12月31日前完成计划的实施。  附件:2016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计划序号 检验检测机构名称 评审类型 地点 所属评审组 备注 1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计量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西安铁道2中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复查评审唐山铁道3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复查评审咸阳铁道4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贵阳华筑工程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贵阳铁道5中铁二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工程试验室复查评审成都铁道6中铁二局集团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成都铁道7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榆次铁道8中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质量检测中心 /安徽铁衡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合肥铁道9中铁八局重庆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重庆铁道10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成都铁道11中铁八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成都铁道12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泰安铁道13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天津铁道14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太原铁道15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复查评审洛阳铁道16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站复查评审厦门铁道17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复查评审太原铁道18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检测实验中心 /青岛铁信力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青岛铁道19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电气试验室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0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浙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杭州铁道21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试验中心复查评审深圳铁道22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新乡铁道23湖南铁院土木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长沙铁道24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5中铁丰桥桥梁有限公司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6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工程检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兰州铁道27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8北京铁路局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9西安铁路局供电检测所电力试验室复查评审西安铁道30青藏铁路公司供电检测所复查评审青海铁道31上海铁路局供电检测所复查评审上海铁道32郑州铁路局电力中心试验所复查评审郑州铁道33太原铁路局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太原铁道34武汉铁路局武汉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武汉铁道35南宁铁路局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柳州铁道36济南铁路局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济南铁道37中铁检验认证株洲牵引电气设备检验站有限公司复查评审株州铁道38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电气试验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铁道39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站复查评审北京铁道40国家轨道衡计量站复查评审北京铁道41深圳中铁二局工程有限公司试验室/深圳市恒义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复查评审深圳铁道42哈尔滨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低温试验站复查评审齐齐哈尔铁道43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移动通信实验室复查评审北京铁道二合一(同时申请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44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新材料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株州铁道二合一45中铁八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电气实验室复查评审成都铁道二合一46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德阳铁道二合一47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试验检测中心 /郑州蓝海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郑州铁道二合一48中铁宝鸡轨道电气设备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宝鸡铁道二合一49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铁路车站计算机连锁检验站复查评审上海铁道二合一50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工业太原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太原国防二合一51核工业天水地质矿产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天水国防52中航工业西北地区环境实验中心复查评审西安国防二合一53核工业新疆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国防二合一54中国兵器工业华北金属材料检测与失效分析中心复查评审包头国防二合一55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软件评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国防二合一56中国船舶工业导航产品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天津国防二合一57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复查评审成都国防二合一58中国船舶工业化学物质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邯郸国防二合一59东华计量测试研究院复查评审南昌国防二合一60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环境与可靠性实验室复查评审洛阳国防二合一61中核化学计量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国防二合一6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0二研究所复查评审北京国防二合一63中国船舶工业武汉机电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武汉国防二合一64核工业芜湖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芜湖国防二合一65中国船舶工业上海材料与结构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国防二合一66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检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西宁国防二合一67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咸阳国防二合一68中国船舶工业声学振动仪器检测中心变更评审上海国防二合一69核工业武威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武威国防70中国船舶工业铁电压电陶瓷产品性能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无锡国防二合一71中国船舶工业电工电子设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扬州国防二合一72中国航空工业华东电磁兼容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国防二合一73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三峡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宜昌水利74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丹江口水利75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春水利76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沈阳水利77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呼和浩特水利78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郑州水利79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武汉水利80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南宁水利81上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上海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复查评审上海水利82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拉萨水利83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杭州水利84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南京水利85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机现场检测站/山西泵站现场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运城水利86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郑州水利87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安全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南京水利88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试验中心复查评审宜昌水利二合一89河海大学实验中心复查评审南京水利90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检测中心(河南华水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郑州水利91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水利92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春水利93华东水文仪器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潍坊水利94中南水文仪器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沙水利95华北水文仪器检测中心复查评审石家庄水利96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心试验室变更评审广州水利97农业部种子及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98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99农业部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0农业部农药应用评价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1农业部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2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3农业部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4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复查评审天津农业105农业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复查评审天津农业106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复查评审天津农业107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复查评审天津农业108农业部薯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复查评审张家口农业109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家庄)复查评审石家庄农业110农业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家庄)复查评审石家庄农业111农业部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唐山)复查评审唐山农业112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复查评审呼和浩特农业113农业部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复查评审呼和浩特农业114农业部特种经济动植物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5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6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7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8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9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复查评审哈尔滨农业120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复查评审哈尔滨农业121农业部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复查评审哈尔滨农业122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复查评审哈尔滨农业123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复查评审上海农业124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复查评审上海农业125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复查评审上海农业126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复查评审上海农业127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复查评审南京农业128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复查评审杭州农业129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舟山)复查评审舟山农业130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复查评审合肥农业131农业部排灌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合肥农业132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福州)复查评审福州农业133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昌)复查评审南昌农业134农业部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昌)复查评审南昌农业135农业部农作物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复查评审济南农业136农业部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复查评审泰安农业137农业部纸及纸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郑州农业138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复查评审安阳农业139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复查评审郑州农业140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复查评审郑州农业141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复查评审武汉农业142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复查评审长沙农业143农业部剑麻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湛江农业144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45农业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46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47农业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48农业部热带作物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湛江农业149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50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复查评审南宁农业151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复查评审南宁农业152农业部热带作物种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儋州农业153农业部柑桔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重庆农业154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复查评审重庆农业155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复查评审重庆农业156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复查评审重庆农业157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贵阳)复查评审贵阳农业158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复查评审昆明农业159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复查评审昆明农业160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1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2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3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4农业部节水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5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6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7农业部动物毛皮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复查评审兰州农业168农业部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复查评审兰州农业169农业部枸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银川农业170农业部棉花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农业171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农业172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农业173农业部棉花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农业174农业部肉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变更评审南京农业175农业部农产加工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变更评审南京农业176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烟台)变更评审烟台农业17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复查评审北京卫生178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评审兰州卫生179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复查评审天津卫生180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评审成都卫生二合一181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评审昆明卫生二合一182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复查评审北京卫生二合一183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评审西安卫生二合一184国家海洋计量站上海分站复查评审上海海洋185国家海洋计量站广州分站复查评审广州海洋186国家海洋局滨州海洋环境监测站(滨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复查评审滨州海洋187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大连海洋188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青岛海洋189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环境监测工程院复查评审天津海洋190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烟台海洋191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复查评审上海海洋192广西科学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复查评审南宁海洋193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复查评审青岛海洋194国家海洋局文登海洋环境监测站(文登市海洋环境监测站)复查评审文登海洋195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变更评审太原环保196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复查评审哈尔滨环保二合一197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站变更评审呼和浩特环保198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南京环保二合一199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变更评审天津环保200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变更评审舟山环保201广东省环境监测辐射中心变更评审广州环保二合一202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变更评审上海环保203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复查评审西安环保204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变更评审沈阳环保205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变更评审莆田环保206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变更评审南宁环保207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复查评审杭州环保二合一208河南省辐射环境安全技术中心复查评审郑州环保209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复查评审上海环保二合一210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复查评审成都环保二合一211天津市辐射环境管理所复查评审天津环保212西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站复查评审拉萨环保21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查评审北京环保二合一214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复查评审广州环保215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16国家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17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复查评审长春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18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19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试验检测中心 /上海鑫鼎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复查评审上海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0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变更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1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变更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2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变更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测试中心变更评审济南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4国家冶金工业钎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沙分析测试 与冶金225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分析测试 与冶金226宝钢工程质量监督站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分析测试 与冶金227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环境检测中心/冶金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228国家冶金工业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229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物理勘查院测试中心变更评审保定分析测试 与冶金230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231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232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233清华大学结构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234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武汉高校235中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长沙高校236吉林大学工程装备实验中心复查评审长春高校二合一237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成都高校238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武汉高校239北京地大宝石检验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二合一240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二合一241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兰州高校242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查评审北京高校二合一24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复查评审合肥高校244安徽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中心复查评审合肥高校245国土资源部西宁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西宁国土资源246国土资源部保定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保定国土资源247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石家庄国土资源248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昆明国土资源249国土资源部中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武汉国土资源250国土资源部长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春国土资源251国土资源部长沙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沙国土资源252国土资源部华东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南京国土资源253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变更评审北京交通254北京港口劳动安全卫生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变更评审北京交通255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交通256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固安交通257中通汽车质检鉴定试验所变更评审南京交通258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变更评审广州交通259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道路与材料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交通260武汉水运行业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武汉交通261北京港口机械质量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交通262湛江港口环保监测站复查评审湛江交通263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西安交通264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变更评审上海交通265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变更评审天津交通266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远东防火试验中心复查评审上海交通二合一267交通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天津交通二合一268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交通二合一269重庆公路工程检测中心变更评审重庆交通二合一270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成都监测站复查评审成都供排水水质271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厦门监测站复查评审厦门供排水水质二合一272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长沙监测站复查评审长沙供排水水质273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珠海监测站复查评审珠海供排水水质274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呼和浩特监测站复查评审呼和浩特供排水水质275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南京监测站变更评审南京供排水水质二合一276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广州监测站变更评审广州供排水水质二合一277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温州监测站变更评审温州供排水水质二合一278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郑州监测站复查评审郑州供排水水质279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珠海监测站/珠海市城市排水监测中心复查评审珠海供排水水质280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厦门监测站/厦门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复查评审厦门供排水水质281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珠海监测站/珠海市城市排水监测中心复查评审珠海供排水水质282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天津监测站/天津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变更评审天津供排水水质283信息产业无线通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变更评审西安信息产业二合一284信息产业部半导体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变更评审石家庄信息产业二合一285中国赛宝实验室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变更评审广州信息产业二合一286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中国赛宝(华东)实验室变更评审苏州信息产业二合一287信息产业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信息产业二合一288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变更评审北京信息产业二合一289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变更评审北京信息产业二合一290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泰峰通信实验室复查评审上海信息产业291信息产业上海电话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复查评审上海信息产业二合一292化学工业气体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复查评审大连化工二合一293化学工业力车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军区锅炉节能监测站复查评审北京节能41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节能技术监测评价中心复查评审大庆节能41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化节能监测中心复查评审辽阳节能国家认监委办公室2016年3月18日
  • 安全监管总局开展烟花爆竹安全检测工作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   2010年度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厅管三〔2010〕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定于2010年12月中旬至2011年1月,组织开展2010年度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委托国家安全生产宜春、醴陵和浏阳三个烟花爆竹检测检验中心,对9个省(区)的180家生产企业和270家批发经营企业(抽检计划见附件)进行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以下简称总局委托抽检)。受委托的检测机构要认真制定抽检工作计划,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抽调精干力量,切实做好抽检工作,并于2011年1月31日前完成总局委托抽检任务,2月15日前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报送抽检工作总结和检测结果报告。   二、在本次总局委托抽检工作中,有关抽检品种数量、抽样方法、检测程序、检测结果判定、复检备用样本提取和封存,以及受检企业对检测结果提出异议的受理和复检等方面的要求,仍按上一年度相关工作要求执行。   三、要将烟花爆竹产品流向登记和购销合同签订情况纳入本次总局委托抽检检查内容。发现企业未按规定进行流向登记的,由企业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处罚并限期整改。在批发经营企业抽检时,要将该批次产品的流向登记记录及购买合同复印件作为检测报告附件 企业不能提供任何该批次产品合法来源书面证明的,视为经营非法烟花爆竹产品。对在生产和经营企业中发现的含氯酸钾产品和非法产品,由企业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封存没收并处以罚款,并由检测机构将有关情况记入该批次产品检测报告。   四、接受总局委托抽检地区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积极组织相关安全监管部门配合检测机构开展抽检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抽检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按照氯酸钾专项治理工作要求,认真做好2010年度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工作,并于2011年2月15日前,将本地区年度抽检工作以及对违规企业处罚情况的总结报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 BCEIA2023盘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检验检测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趋势
    实验室数字化是检验检测机构提升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是行政监管部门提升监管效率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服务于实验室自身内部管理,更大的意义在于满足整个经济社会、传统产业供应链环节的需求,可以为公众与企业提供更加值得信任和便利的检测结构。目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逐渐成为检测实验室创新发展和技术应用的一种趋势。实验室数字化分析系统主要着眼于采样、设备、数据、过程、管理和结果的数字化改造和利用。但由于应用场景、技术支持条件和方法的不同,提出的检测实验室和检测仪器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在BCEIA2023举办期间,普析、睿科、禾信等厂商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检验检测实验室数字化解决方案,以下为小编整理的相关介绍,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labs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系统展会期间,普析举办了“检测实验室数智化分享沙龙”活动,探讨了数智化创新技术成果、应用案例、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微生物检测数字化展区”、“理化检测数字化展区”、“有机检测数字化展区”、“无机检测数字化展区”四大展区以及“DLabs数字化检测系统”的应用展示。数智化实验室(DLabs)产品利用物联网、分布式存储、智能算法技术,提升实验室的物联网化、数字化、智能化三个方面的能力。物联网化实现从天平、前处理设备、检测器仪器接入实验室局域网络,利用分布式存储技术达到GB级文件数据快速的传输、查询和提取;数字化实现各类设备、多个厂家与设备数据提取解析,将原始图谱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标准化,按照样品编号等信息进行分类存储管理。智能化实现从任务生成、分配、检测SOP全流程仪器、耗材、人员的智能互联互动分析,保障数据全程追溯到原始记录的自动生成和审核,全面的提升检测实验室的效率、准确性。DLabs专注与具体实验分析工作的提升与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配合,可更全面提升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水平。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实验室在禾信展位上,小编了解到公司目前也正在做一些智慧实验室的相关项目工作,相关负责人李经理向我们介绍道,禾信智慧实验室的专属智能化自动化系统主要有能化前处理、高兼容、要素结合、数据互通、环节监控、数据有效性等六大特点。同时,他们还建设了智慧移动实验室,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设计,水、电、气整体高度集成,配备双重避震系统,具备现场快检+法检功能,定性定量、环境控制、监控录像、数据实时上传,智能运维等功能,解决检验检测最后100米的难题。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人化智慧化实验睿科在此次展会上也设置了智慧实验室区,充分展示了睿科智慧实验室技术成果及应用场景。睿科无人化智慧化实验室从1.0时期的单机设备起步,积累、储备了40+的功能模块。在1.5时期,构建可自由定制的全自动多功能样品制备前处理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液体处理、自动称量、样品提取、样品净化、浓缩纯化、传输移动等不同模块之间的串联与协调。2.0时期,睿科要全力打造集仓储体系、清洁体系、分析检测体系于一体的全流程智慧实验室。除此之外,谱育及汇像等公司也积极发展检验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AI和生命科学及高通量实验相结合上海汇像始终坚持将AI和生命科学及高通量实验相结合,致力于为生物化学、医疗医药及安全检验检测,提供从分子到细胞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汇像可以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自动化平台,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样本存储、样本制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实现完整的从样本进到结果出,全流程的无人化。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水质全自动实验室分析系统水质全自动实验室分析系统由全自动水质分析仪器系统、全自动样品管理系统、全自动分液工作站、全自动流转工作站、全自动留样系统、全自动清洗系统及全自动质控系统等组成。实验室由机器全自动开展国家采测分离“9+X”项目的监测分析,系统结合智能实验室保障系统,实现水质多参数无人值守全自动化分析。
  • 工信部发文支持食品检验检测设备国产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通知   工信厅消费〔2012〕1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盐业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食品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号,以下简称《决定》)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2]36号,以下简称《规划》)。为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任务,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现就贯彻《决定》和《规划》精神,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决定》和《规划》精神的重要意义   《决定》和《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大部署,对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把学习贯彻《决定》和《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系统培训,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按照分工和要求,抓好抓实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工作取得实效。   二、继续加强和规范食品行业管理   贯彻落实《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粮食加工业、马铃薯加工业、肉类工业、制糖工业、葡萄酒行业等重点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贯彻落实果蔬汁(浆)加工业、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落实产业政策,推进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食品产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围绕改进管理、提高素质,实施以对标达标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加强企业监(检)测能力建设 推进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建设,支持食品检验检测设备国产化。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进一步梳理食品行业标准,配合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检)测计划制(修)订工作。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做好食品生产供应应急保障工作。建立和健全食品加工、生产领域专家库,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加快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大力推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建立诚信管理体系 加快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全部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并通过诚信评价 继续组织编制食品重点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指南 配合研究制订食品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制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措施。加大诚信师资培训力度。继续加强诚信管理体系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 加强对委托评价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加快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加强地区间、企业间诚信建设经验交流,梳理总结试点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全面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地方和行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诚信信息互联共享。   四、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继续配合开展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食品等行业综合治理工作 排查和整治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支持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组织制定相关标准,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加强食盐行业管理,开展盐业专项整治活动 配合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不合标准的食醋、酱油、料酒等调味品生产行为 配合做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以及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工作 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加强“瘦肉精”、“三聚氰胺”和“塑化剂”等非食用物质生产经营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部署,配合做好食品安全考核评价、专项督查、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继续大力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在食品行业开展“讲诚信、保质量、树新风”活动,督促食品生产企业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培育诚信文化,打造信誉品牌 加强企业诚信自律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守法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继续开展“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加强对承诺企业的宣传,加大对企业履行承诺的监督力度,扩大质量信誉承诺活动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在行业内开展诚信宣言、公约、自查或互查等自律活动,提高全行业思想认识。继续配合做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防止传播和炒作虚假信息的行为。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实际,抓紧制定落实《决定》和《规划》的工作方案。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将制定的工作方案于2012年10月31日前报送我部(消费品工业司)。我部将适时组织对各地贯彻落实《决定》和《规划》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 烟气检测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
    近日,依托北京航天益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的&ldquo 北京市气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dquo 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环境监测重要设备&ldquo 紫外差分光谱烟气分析仪&rdquo ,打破了在低浓度测量领域分析仪表过度依赖进口产品的局面,降低了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的生产和维护成本。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是对污染源排放的烟气进行连续、实时地跟踪测定,实时监测各个污染源排放烟气中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SO2,NOx,CO)的排放浓度和总量。目前系统的关键设备-分析仪多来源于国外,占有率在80%以上。   该工程中心研制出基于紫外差分吸收原理的分析仪, 适用于我国燃煤排放源烟气脱硫后污染物浓度低、排气低温高湿的工况,在SO2、NO两个组份低浓度测量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提高了污染物监测的准确性,为准确评估我国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 烟气检测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
    近日,依托北京航天益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的“北京市气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环境监测重要设备“紫外差分光谱烟气分析仪”,打破了在低浓度测量领域分析仪表过度依赖进口产品的局面,降低了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的生产和维护成本。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是对污染源排放的烟气进行连续、实时地跟踪测定,实时监测各个污染源排放烟气中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SO2,NOx,CO)的排放浓度和总量。目前系统的关键设备-分析仪多来源于国外,占有率在80%以上。   该工程中心研制出基于紫外差分吸收原理的分析仪,适用于我国燃煤排放源烟气脱硫后污染物浓度低、排气低温高湿的工况,在SO2、NO两个组份低浓度测量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提高了污染物监测的准确性,为准确评估我国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文章转载自:北京市科委
  • 404万!烟台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计划采购检测设备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SDGP370600000202202000891项目名称:口岸所建设仪器设备采购预算金额:A包:118万元、B包:134万元、C包:86万元、D包:66万元;最高限价:/采购需求:详见附件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投标人的资格要求:1.投标人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1)须为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法人或其他组织;(2)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3)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4)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5)无不良信用信息记录。2.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三、获取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下载时间: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获取招标文件方式:登录烟台市公共资源政府采购交易平台(http://ggzyjy.yantai.gov.cn/)免费下载招标文件(文件格式.YTZF),不提供纸质招标文件。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截止时间:2022年10月11日14:30(北京时间)本项目采用不见面开标方式,投标人需提前下载腾讯会议软件,线上观看开标现场视频,腾讯会议房号:420-819-588,无需到现场参加开标会议。 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本项目采用“不见面开标”方式,投标人根据烟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的 “烟台市政府采购交易平台不见面开标系统操作手册(供应商)”(下载地址:http://ggzyjy.yantai.gov.cn/xzzxwd/165744.jhtml)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如有技术问题,请联系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系电话:0535-6788614。2. CA 数字证书办理:本项目采用电子标,凡有意参与本项目的潜在投标人须在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办理 CA 数字证书(电子印章)。请各投标人仔细阅读《烟台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CA 数字证书办理指南》(烟台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下载中心→下载数字证书办理指南)并按照须知要求办理。【数字证书(CA)办理咨询电话:0535-6788612 宋工,咨询 QQ 号:1063286986;电子交易平台使用咨询电话:0535-6788614、4009980000 使用咨询群:1124305721】3.投标人注册:凡有意参加本次政府采购的投标人必须提前在中国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http://www.ccgp-shandong.gov.cn)和烟台市公共资源政府采购交易平台(http://ggzyjy.yantai.gov.cn/)进行注册(已注册的投标人无须重复注册)。请务必确保中国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登记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与烟台市公共资源政府采购交易平台一致,否则将无法有效地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投标人未按上述方式登记注册导致无法投标的,由投标人自行承担相应后果和责任。4.下载招标文件:潜在投标人须在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登录烟台市公共资源政府采购交易平台免费下载本项目的电子招标文件(文件格式.YTZF),逾期将无法下载。5.为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充分利用政府采购合同的信用价值以及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形成的数据价值,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政府采购合同融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财政厅牵头开发了“山东省政府采购合同融资与履约保函服务平台”(网址:http://www.ccgp-shandong-rz.cn/),现已启动运行。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烟台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地址:烟台高新区海博路6号联系方式:0535-6243276-861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山东中宇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 址:烟台市莱山区迎春大街171号润华大厦2号楼24层联系方式:0535-6709837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孙浩杰电 话:0535-6709837
  • 张高丽:加快检验检测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11日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审议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听取了食安委办公室及其成员单位的汇报。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但是,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隐患风险依然存在,和人民群众希望还有较大差距,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张高丽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心系群众、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切实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大事、发展工程和政治任务来抓,作为检验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条重要标准。必须重拳出击、综合治理,紧紧围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品种、重点领域,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惩重处违法犯罪活动。要抓好源头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要强化过程控制,建立覆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从&ldquo 农田到餐桌&rdquo 的每一道防线。要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完善扶优汰劣的产业政策,加快提高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采取治本之策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张高丽强调,要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并抓紧配套法规的修订,健全食品安全标准。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地方监管体制改革 强化监管队伍建设,完善监管网络体系,充实基层力量 建立食品安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加快检验检测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提高食品安全工作现代化水平。   张高丽要求,要充分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和食安办协调指导作用,统筹研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地方政府&ldquo 守土有责&rdquo ,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企业承担主体首责,消费者主动参与、对自身负责,加快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汇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以食品安全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汪洋充分肯定了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重视发挥好各级食安委和食安办的作用,着力提高监管能力,深入开展治理整顿,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 广研检测将举办全国设备润滑管理与实用技术培训班
    2012全国设备润滑管理与实用技术培训班(昆明)通知 各有关单位:   “润滑”是一门传统的设备管理技术,随着现代设备向大型、精密、自动化发展,对“润滑”这门传统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何采用先进的润滑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设备的异常磨损,减少备件消耗,降低能源损失,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我国机械行业润滑技术归口单位,“广研检测”是广州机械院“润滑管理及检测”技术品牌,拥有“机械工业油品检验评定中心”和“广州机械院设备润滑与磨损监测中心”两个专业机构。三十多年来在设备润滑管理解决方案、设备润滑与磨损状态监测、设备磨损故障诊断、油品质量选型评定等多方面为大亚湾核电站、长江三峡电厂、壳牌惠州石化、本溪钢铁公司等数百家中外大型企业提供了长期技术支持和服务。   “广研检测”应广大工矿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在长期为众多企业开展润滑管理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润滑技术培训标准,结合数以百计的“设备润滑磨损诊断”案例,精心打造了本次培训教程,努力实现全新润滑管理理念与先进润滑技术的传播。培训班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润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协办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油液监测专业技术委员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摩擦学专业委员会   三、“广研检测”润滑培训与目前国内众多润滑培训班的五大区别   1. 培训教程的崭新设计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发的培训标准ISO 18436-4-2008《设备状态监测和诊断——企业现场润滑管理及检测人员的认证和评估要求》而制订,内容紧密结合“广研检测”长期积累的“设备润滑管理及故障分析”案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保证了培训内容的国际先进性和技术实用性。   2. 设备润滑机理深入浅出的推导   本次培训从典型设备(柴油机、透平机、齿轮箱、液压系统等)的润滑系统、关键运动部件的润滑机理、磨损失效机理、故障根源分析等多方面以图表案例形式,引导出对油品选型、日常润滑维护、润滑磨损故障处理的具体措施。   3. 润滑油知识以案例形式解剖   突破了目前国内传统培训方式,以大量真实的“新油质量检测报告”和“在用油使用结果分析报告”为讲解依据,详细讲解了“同种油品,不同质量等级的关键区别”、“国内外著名品牌的关键区别”、“伪劣假冒油品的鉴别方法”、“油品质量的关键指标”等实用技能。   4.润滑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务实讲解   突破了传统的“五定三过滤”的培训内容,以“广研检测”为众多企业开展的“设备润滑与磨损状态监测”案例为主线,详细讲解“油品选型优化”、“油品污染控制”、“换油标准及换油周期的制定”、“油品代用混用风险评价”等常见润滑管理方法和实施步骤。   5.油品检测及磨损故障分析的讲解:   针对油品的质量评价、油品的伪劣分析、磨损故障分析等内容,讲解检测方法和诊断步骤。   四、“广研检测”润滑培训学员将获得的直接收益   1. 生产和设备管理领导:通过本次培训,对国内外先进的润滑管理方法、具体措施和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有全面了解,为进一步完善本企业的设备润滑管理和预知性维修体制提供决策依据。   2. 设备润滑、维修工程师和技师:能有效提高自己对设备润滑磨损故障根源的分析能力,掌握现代设备润滑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步骤,能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关的润滑管理工作。   3. 油品采购及质检人员:能对油品质量深刻了解,掌握油品质量评定方法和选型优化步骤。   五、培训课程:   (一)全新的润滑理念与设备维护策略   1.设备维护不善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影响   2.全新的设备润滑管理理念   3.有效润滑在避免设备故障中的作用(案例讲解)   4.国外先进企业开展设备视情维护(CBM)的基本策略   (二)机械设备的润滑理论基础   1.机械设备的摩擦、磨损及润滑   2.设备传动部件的磨损形式、磨损失效机理(图解案例)   3.设备传动部件的润滑形式、润滑失效机理(图解案例)  4. 不同设备传动部件对润滑油品质的要求特点、对润滑系统的设计要求特点   (三)润滑油脂基础知识及产品发展趋势   1.润滑油、润滑脂、 基础油、添加剂的种类及功能特点   2. 国内外润滑油的最新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柴油机油、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的性能特点、质量鉴别和选型(案例分析)   4. 润滑油脂的的性能特点、质量鉴别和选型(案例分析)   (四)设备润滑管理及润滑系统的维护   1. 设备用油选型、换油标准及换油周期的制订(案例分析)   2. 润滑油的管理和现场加油方法(案例分析)   3. 开展基于油液分析的“设备润滑与磨损状态监测”   4. 现场润滑油误用或混用的鉴别及预防(案例分析)   5. 现场影响润滑油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温度、氧化、污染等,案例分析)   6. 设备润滑系统的污染控制及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案例分析   7. 油中污染颗粒的来源及危害及设备运动副“漆膜”的形成机理及预防(案例分析)   8. 设备润滑系统的污染控制方案的设计(过滤技术、过滤系统的设计和过滤器选择)   (五)国际先进润滑技术与方式的最新发展解读   1. 油气润滑技术、集中润滑技术   2. 固体润滑技术、纳米润滑技术   (六)油液分析及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   1.油品质量评价方法和润滑磨损故障诊断步骤。   2. 油液分析技术贯穿“设备润滑管理的全生命过程”   3.针对不同的设备确定监测项目、诊断标准的制订   4.润滑油品质量评价项目、污染评价项目、磨损评价项目解读   5. 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案例分享   (七)典型设备的润滑磨损故障机理对设备日常维护的影响   1.柴油机关键摩擦副的润滑磨损失效机理解读   1)柴油机润滑系统特点解读、故障征兆及故障根源分析   2)关键摩擦副(缸套活塞环、凸轮机构、主轴颈与轴承)的磨损和润滑失效机理   3)柴油机的润滑磨损失效机理对油品选型、日常维护、故障处理的指导作用   2. 透平机组关键摩擦副的润滑磨损失效机理解读   1)透平机组(燃气轮机、水轮机、压缩机)润滑系统特点解读、故障征兆及故障根源分析   2)关键摩擦副(滚动轴承、推力轴承、油膜轴承)的磨损和润滑失效机理   3)透平机组润滑磨损失效机理对油品选型、日常维护、故障处理的指导作用   3. 齿轮箱关键摩擦副的润滑磨损失效机理解读   1)齿轮箱润滑系统特点解读、故障特征及根源分析   2)关键摩擦副(齿轮齿面、轴承)的磨损和润滑失效机理   3)齿轮箱润滑磨损失效机理对油品选型、日常维护、故障处理的指导作用   4. 液压系统关键摩擦副的润滑磨损失效机理解读   1)设备液压系统润滑特点解读、故障征兆及故障根源分析   2)关键摩擦副(泵、阀、液压缸)的磨损和润滑失效机理   3)液压系统润滑磨损失效机理对油品选型、日常维护、故障处理的指导作用.   六、培训对象:   企业生产和设备管理人员 设备润滑、维修工程师和技师 油品采购及质检人员 可靠性工程师及预知维修技术人员 润滑剂行业专业人员、实验室分析师、运行经理等。   七、培训专家介绍:   贺石中: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机械行业有突出贡献润滑专家,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设备状态检测研究所所长、首席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会常务理事,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会刊《润滑与密封》杂志主编。贺石中教授是我国工矿企业设备润滑管理、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技术研究应用的开创者之一,在近三十年的大型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和磨损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现场问题解决经验。   冯 伟: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设备状态检测研究所高级技术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油液监测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设备摩擦学原理与应用、机械设备润滑磨损故障诊断方法、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开发。先后参与及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领域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丰富的润滑、摩擦磨损理论及应用经验。   八、培训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11月13至16日,13日全天报到,17-18日参观考察。   地点:云南省昆明市(第二次会议通知将告之具体会议酒店地址)   九、培训费用:   培训费:2800元/人,参观考察和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会后统一开出报销发票。   十、培训联系人:   钟龙风:电话020-32387916、15989124857   於 迪:电话020-32385309、18675961296   回执传真:020-32389648 邮箱:gti@gti-oil.com   十一、注意事项:   请参加学员务必带上身份证,并带两张大一寸相片办理培训证书。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润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年7月25日 2012全国设备润滑管理与实用技术培训班(昆明)回执 (此表复制有效) 单位名称 详细地址 邮编 姓 名 性别 职 务 身份证号 手机/联系电话/Email 是否需要住宿安排 单人间: 间;双人间: 间;共 间。 培训费用:□ 转帐 □ 现金 帐户信息:户名: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帐号:3602001309200039285 开户行:工商行广州黄埔支行 转帐请注明:润滑培训费
  • 银川“千人计划”专家“高端检测仪器国产化”等项目路演启动
    p   3月6日下午,“创意创新在银川”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第一期“千人计划”专家路演专场活动正式启动。 /p p   活动现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周华博士、陈为群博士、王天富博士、汪远昊博士就《高端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 ECP工模块制造设备国产化项目》《高端精密检测仪器国产化项目》《植物油基道路新材料项目》《全光谱吸收型二氧化钛及其衍生品的产业化》等5个项目进行了精彩路演,银川中关村意向签约企业中能电气、新武测无人机项目也参加了路演。北京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等15家区内外金融投资机构与路演嘉宾就项目如何落户银川进行深入探讨。当天,银川人才工作服务局与创业黑马(黑马学院)现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创设中关村创新中心· 黑马学院银川分院。同时,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还与4位“千人计划”专家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p p   3月6日起,银川市人才工作服务局联合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将在年内举办24场活动,其中12场路演活动,12场创业辅导讲座、论坛及培训,并计划于9月底举办10场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周活动。 /p
  • 专访|金震:数智化转型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破茧成蝶
    检验检测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发展无疑是一场脱胎换骨的系统变革与能力升级。一方面,检验检测过程数智化、证书报告数字化等生产经营方面的转型将有效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专业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化。另一方面,信息化与智能化也为检验检测行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虚拟产品模拟检验检测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有望提升检验检测行业的公信力。同时,万物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平台还将促进我国标准技术规范与国际对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建设质量强国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大发展战略。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该纲要的发布在我国质量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要“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我国质量管理的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空间。北京三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检验检测信息化管理和数据资产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与服务。近日,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副会长、北京三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震,受邀接受《质量与认证》杂志专访。双方就“检验检测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度探讨。金 震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副会长北京三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心中有数 拥抱行业的数字化变革随着工业4.0和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质量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但我国质量发展水平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将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检验检测作为新型的交叉学科,其专业覆盖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等学科,它是以标准为基础,以科学测量为工具,以数据为结果的验证科学,检验检测结果是产品交付、价值计量、贸易结算、货物交割、争议仲裁的科学依据,可以说检验检测是确保全社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促进社会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检验检测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检验检测与大数据、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与智能化赋能可促进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的提质升级,这已在行业内形成共识。金震介绍道:“一方面,检验检测过程数智化、证书报告数字化等生产经营方面的转型方式将有效促进检验检测服务水平专业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化。另一方面,信息化与智能化也为检验检测行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虚拟产品模拟检验检测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有望提升检验检测行业的公信力。同时,万物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平台还将促进我国标准技术规范与国际对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 对广大检验检测机构而言,信息化与智能化是提升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通过智能化数据采集技术,能够追溯数据产生的环境、设备、人员、方法条件,减少人为干预,还原检测数据产生的场景,从而极大程度地提升数据的可信度。◆ 对监管部门而言,信息化与智能化是提升市场监管效率的重要举措和抓手。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数据溯源功能,有利于监管部门开展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检验检测报告溯源查询过程数据和原始数据,为数字化监管提供依据和抓手。◆ 对企业和公众而言,数字化意味着更加值得信任和便利的检测结果,不仅能够获得检验检测机构为服务方提供的检验检测报告,还可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服务。依托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与公众获得值得信任的检测数据,真正让客户为“信任”买单。在数字经济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检验检测机构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通过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检验检测工作模式赋能,从而递进到检验检测数智化转型阶段。当前,制约检验检测行业实验室效率提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原始记录、移动办公等环节。其中,检验检测全流程大约有61%的时间耗费在样品预处理,27%的时间耗费在数据处理。因此,检验检测数智化发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管理分析能力和工作效率。2、手中有策 智能化实验室创新发展智能化实验室是未来检验检测实验室发展的主流方向。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检验检测行业数智化发展的核心场所。针对实验室数智化转型发展,金震认为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切入。(1)实验室自动化生产线系统以食品检测领域为例,从样品上天平称量到检测数据采集已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但是样品预处理阶段想要实现无人化,从技术实现和成本控制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北京三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开展检验检测机器人原型研发。集成化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助力检验检测实验室实现工业4.0。通过构建检测领域多产品并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台,可为客户提供领先的智慧实验室解决方案,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生物体监控等的互联互通,可视化识别各物体性能,并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实验的全程无人化、自动化和流水线作业,保障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智能检测,同步提升产品生产质量稳定性。(2)实验室物联网延伸产品检测行业依托的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技术赋能已经不局限在软件开发,也不限于简单的检测流程管理,物联网技术已可扩展应用到检测机构的运营管理上来。三维天地已掌握实验室各类采集接口和微型件加工,以及微型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研发、控制能力,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订制化实验室物联网系列产品。(3)数字化实验管理平台面向行业客户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三维天地以成熟的数据资产平台V12为基础,对传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功能进行延展升级,整合客户已有信息管理系统,搭建数字化实验管理平台,实现人力、采购、研发、销售和财务数据与检验检测流程数据的关联贯通和闭环管理,以数字形式助力客户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通供应链,实现从“业务数字化”到“数字业务化”的转变。(4)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三维天地服务政府监管,打造的多款产品,既可统一部署形成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也可单独部署提供专项监管服务。推行“大数据+检验检测”融合发展,可推动“质检”向“智检”转变。金震说:“主动面向行业客户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一方面,三维天地以成熟的数据资产平台产品为基础,对管理存储的海量专业数据进行深度清洗、分析和挖掘,对传统LIMS系统的功能进行延展升级,搭建数字化实验管理平台,实现人力、采购、研发、销售和财务数据与检验检测流程数据的关联贯通和闭环管理,以数字形式助力客户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通供应链,打通监管链,实现从‘业务数字化’到‘数字业务化’的转变;另一方面,数据资产功能可用于加强检验检测市场的监督,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工作更精准、更快速、更权威,促进检验检测认证从‘监管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从单一确认合格率向产业全生命周期技术服务转变,最终使社会大众受益。”3、肩上有责 探索行业发展星辰大海在数字化基础上,“数字化+智能化”形成了更高的转型发展诉求。企业运用新一代数字与智能技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更高经营绩效,更强竞争优势,更可持续发展。金震说:“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称之为检验检测行业数智化转型,它是传统产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必由之路。对于检验检测行业而言,其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正处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的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检验检测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是服务于国家质量提升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技术支撑。”检验检测行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拥抱更新的技术和更开放的架构。《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强化检测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智能检测装备感知、分析、控制、决策能力和水平。通过深化数智化技术在行业各环节的应用,实现行业各层面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加强检测工作的数据质量和智慧监管,释放数智技术对检验检测行业革新、模式升级的推动作用。因此,技术实力+生态协同能力是推进检验检测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基于智能实验设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机器人、流程控制和分析软件于一体的智能化实验室解决方案,可助力检验检测实验室实现工业4.0,实现实验全程的无人化、自动化和流水线作业,保障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智能生产,是未来检验检测实验室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更尖端的智能产品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必将成为检验检测企业在数智化时代构建竞争力的重点。因此,在横向强化自身技术硬实力的同时,纵向探索拓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开发更多服务场景,这也是对检验检测行业数智化转型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要抓紧开展检测领域多产品并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台、微型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等实验室物联网技术装备的研究攻关,力争在智能化实验室关键零部件、专用控制和分析软件、先进传感器技术及高端智能检测设备集成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数智化转型由“数”而积厚成势,因“智”而破茧成蝶。检验检测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发展已成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系统变革与能力升级。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需要积极把握大势、抓住发展机遇,以更成熟的心态、更理性的思维、更积极的行动投入转型发展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 中国标准化协会检验检测检疫分会在京成立
    9月21日,中国标准化协会检验检测检疫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大会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举行。中国检科院院长李文涛、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于欣丽共同为分会揭牌并分别致辞。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各会员单位代表共计70余人线上线下齐聚,共商检验检测检疫标准化发展。会议由中国检科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主持。作为检验检测检疫领域唯一的科研“国家队”,以及此次分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国检科院方面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中国标准化协会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要求,紧密联系标准化工作者,为检验检测检疫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标准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检验检测检疫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与会专家指出,分会的成立,旨在增强检验检测检疫标准化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此举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顺应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举措。据悉,截至成立大会召开前,首批已有11家理事单位、33家会员单位申请加入分会。
  • 市场监管总局深化认证检验检测改革 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国际贸易便利化”论坛在沪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传递市场信任 推动全球贸易”,旨在更好地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加强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为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表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支撑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也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架起了互信之路、便利之桥,共同推动全球贸易安全、均衡、可持续增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为更好适应全面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继续深化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改革,放宽认证检测市场准入限制,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进入认证检测市场,鼓励外资扩大在华认证检测领域投资,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全面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优化市场竞争环境;运用认证认可手段强化产品安全准入管理,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市场消费环境;积极推动合格评定领域国际合作互认,努力实现“一张证书,国际通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高燕认为,构建企业、市场和国家之间的信任经济,是携手应对挑战、释放全球增长潜力的有效途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是建立信任经济的重要方面,是减少国际市场壁垒、强化国内市场准入、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和通行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认证认可的互认,将大大便利国际贸易,降低交易成本。商务部愿与各方一道,加快贸易便利化合作进程,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进一步简化通关程序,开展监管信息互换和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来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际认可论坛(IAF)的嘉宾就“质量认证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中国检验检测市场开放与发展”“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的现状及发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对于全球贸易的重要影响”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知名专家学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国内外企业的代表围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如何服务国际贸易便利化,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p p br/ /p
  • 重磅!32部委联合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附全文)
    12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2个部委联合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战略目标,科学设定了认证认可强国指标体系。围绕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行业治理、产业发展、国际合作、基础工作,规划提出了6方面发展目标以及10个量化发展指标。  附件:质检总局等关于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ocx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统筹谋划“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紧贴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大力加强部际合作,紧紧依靠全系统全行业和社会各界,奋力开创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截至2015年末,共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45.8万张,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29亿份。保障质量安全更加有效,强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事中事后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由2010年的82%提高到2015年的92.5%,将水产品、肉类、乳品境外生产企业纳入进口注册管理,提升了进口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服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加有力,共授权设立了206家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批准上海静安、苏州吴中等6地创建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浙江制造、深圳标准等产品认证制度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扎实,新增低碳产品、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服务,获证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品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获证产品共节约或替代电能6890.91亿千瓦时,节约水资源1545.17亿吨。推动将有机产业发展状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全国共54家县区获批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植物类有机产品生产面积达197.5万公顷。建立实施了知识产权、保健服务、非金融机构支付、移动金融等新型服务认证,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基础地位日益提升。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创新能力、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以评价技术、质量保证技术以及相应的检验检测支撑技术为核心的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级科研课题73项,经费1.04亿元,在节能低碳、信息安全、海上风电、司法鉴定认可等多个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已经成为1.4万余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光伏、节能产品认证等被纳入政府采信范围,低碳产品认证被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有效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地区实现了机制化合作,51家机构加入了国际多边认证互认体系,在与新西兰、韩国、瑞士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口食品生产企业注册有力提升了我国与巴西等国外交外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制度,推动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整合,优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健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创新发展,“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日益完善。法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先后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共52部,提升了立法质量,巩固了改革成果。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执法监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认证执法监管区域合作机制覆盖到全国90%省区,省级质检部门认证执法监管体系建设覆盖面达到100%。认可制度进一步加强,认可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国际合作国内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二五”时期,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11类生产性服务业、8类高技术服务业以及9类科技服务业之一,写入有关重点规划和政策文件。到2015年,全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31343家,从业人数99.5万,营业总收入1934.95亿元。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初见成效,并涌现出了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专栏1“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累计增长服务发展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79.1145.866.7获认证组织总数(万家)33.15319.9认可证书数(张)529479642670对GDP贡献率(%)0.8850.9470.062创新驱动认证认可国家标准数(项)688921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数(项)377336产业水平认证机构数(家)17022151检验检测机构数(家)21960311229162治理能力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8292.510.5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协议数(份)7710326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检测认证机构数(家)325119国际组织管理层重要任职人数(人)21254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事业发展同样机遇和挑战并存。准确研判形势、分析任务,主动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十三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日益临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服务国家治理、提升质量安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政策和市场需求强劲。深化改革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和组织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亟待解决,使得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可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给产业发展带来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从而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确定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点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网络安全监测评估和标准认证体系、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的任务。新一代产业及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兴产业及新兴市场的形成发展,新技术的持续升级,带来了新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需求,也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加快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全面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将是检验检测认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合作重点,将为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促进贸易便利、增进双边互信、推动国际质量共治带来更大的作为空间 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会显著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创新水平,持续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必将面临众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但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监管体系建设有待深化,需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新趋势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以及新的消费趋势和新的增长动力,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如何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仍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资源、机构布局不尽合理,仍存在“小、散、弱”现象 认证认可制度供给和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能力建设尚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 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主动利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跟进服务的意识不强。创新发展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期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仍以模仿型创新为主,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原始创新有待深化,亟需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影响大的创新成果加以固化和推广。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巩固发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在国际同行业部分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为贯彻落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服务发展大局。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服务发展大局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基本功能。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优势。必须紧贴发展大局,充分体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价值和作用,并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自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夯实质量基础。创新是引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始终保持中国认证认可制度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引领作用。必须加强原始创新、系统创新和协同创新,构建完善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发展体系,进一步夯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质量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入新动力。  坚持市场导向,优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从业机构的主体作用,强化主体责任。限制政府对从业机构经营决策的干预,切实维护其自主经营权。坚持不懈优化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行业发展政策与财政、金融、土地、产业政策联动机制。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政策落地,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发展,促进深度融合,加快一体化进程,提升我国合格评定水平。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以改革举措推动解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以创新思维推动需求侧更加优化,实现两端发力。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兼顾政府和市场两种需求,着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在国内普遍采信和在国外广泛互认,为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统筹各行业、各部门发展需求,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推动各部门共同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优化资源布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化发展,在基础薄弱的地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区域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门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更优、作用更广 服务结果更加有效,在保障质量安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 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政府、市场及消费者中得到广泛采信,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快创新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原始创新比重,推动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创新取得全面进展。着力打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与产业、政策需求的连接通道,加快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绿色认证、服务认证等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引领国际同行业发展。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日益完善。进一步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到位。监管创新不断推进,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积极发挥作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能力不断优化。法治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体系不断巩固发展。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质量品牌提升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从业机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效应更加突出,行业营业总收入显著增长,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为最具增长潜力和市场活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门类之一和特色鲜明的技术性基础产业。  国际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双边合作机制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多边合作取得新的突破,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领域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国际互认取得显著成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初步形成规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卓有成效。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更加稳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自身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动力转换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保障作用。专栏2“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指标名称2015年2020年累计增长指标性质服务发展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145.824094.2预期性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数(亿张)3.294.41.11预期性认证覆盖率(%)4.14.60.5预期性对GDP贡献率(%)0.9470.960.013预期性创新驱动主导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标准项数(项)405010预期性绿色产品认证服务覆盖领域(个)2108预期性从业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比(%)5.460.6预期性产业水平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总收入(亿元)193530001065预期性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协议数(份)10311815预期性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检测认证机构数(家)516413预期性  三、发展任务  (一)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着力增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全面性、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大力强化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作用,使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1.服务质量提升  强化质量基础。以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促进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并为企业品牌建设夯实基础。进一步强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森林管理体系认证质量,优化服务内容,推动认证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延伸服务。面向行业质量提升需求,鼓励引导认证机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着力提升管理体系认证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租赁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的覆盖率。面向重点产品,推动建立追溯管理体系认证。  保障产品安全。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技术法规式的管理,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向产品标识制度转变,参照国际通行的技术法规形式,以发布产品认证通用要求为主,辅以适用目录的方式,形成更加通俗易懂、科学合理、边际清晰的认证适用范围表述。强化企业分类管理,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模式,在控制认证实施风险的前提下,推动“自我声明”模式由特殊化需求向制度化安排方向改革。严格市场准入要求,加大对获证产品市场监督抽查力度,强化指定机构和认证人员监管,提高发证质量。  强化信息安全认证。不断完善信息安全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完整统一的信息安全国家认证制度建设,与相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实现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检测和认证,进一步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建立完善全面覆盖信息技术产品、系统、服务、管理和人员的信息安全认证评价体系。按照促进产业发展、便利贸易的原则,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扩大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建立信息技术产品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推行国家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对政府部门、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支撑。推动实施信息安全保障从业人员认证。加强国家级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价规范。  筑牢进出口食品安全基础。推动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全面注册管理实施,充分发挥进口注册在进口食品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创新境外源头监管手段,探索推行进口商或进口商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检查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编号等产品标识管理。积极推动进口注册信息系统与其它政府监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通关便利化,建立进口食品企业社会信用基础档案。进一步完善出口食品企业先备案后监管模式,推进备案采信企业自我检查声明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等认证结果。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农产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储备、培育力度,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支持传统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完善专业化服务网点建设。推动中小微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填补生产和生活末端的检验检测需求。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部门建立质检中心。推进艺术品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系统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水平。  发挥认可作用。关注多元化服务需求,为政府及行业部门提供范围更广、效果更好的技术支撑服务,为认可对象提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能力证实服务。持续提升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机构认可水平,积极推进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低碳产品认证机构认可。保持实验室认可数量稳步增长,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节能减排、疾病防控、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气象和防雷减灾安全等领域的认可工作。推进医学类实验室认可技术研究,推动能力验证提供者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认可发展,加快完善实验室安全认可,推动形成四级实验室评价体系。持续推动检验机构认可。适应各行业检验活动发展新趋势,深化研究金融、信息安全、交通、司法鉴定等新领域认可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  2.服务供给侧改革  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产品认证协同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新兴产业崛起以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品认证在新兴领域进一步拓展,成为质量、性能/产品特性的主要评价手段。形成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产品认证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我国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认证机构为主体,国家统一推行、联盟区域认证、机构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并存,采信度高、有效性强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体系,有效改善认证制度(项目)供给结构和质量。重点推动光伏、风电、机器人、无人机、轨道交通、汽车联网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可再生产品和原料认证体系。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充满发展活力、规范有效、服务作用凸显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局面,在5-10年内形成一批社会公信、影响广泛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品牌。  服务绿色发展。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共性技术研究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出台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方案,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技术支撑和信息平台。研究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建立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共同推动,认证机构及企业自愿参加的绿色产品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森林认证,拓展认证范围,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水利认证,促进水利单位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和运行管理能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发展有机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食品增加值和农业质量效益。继续加强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农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建设,加快发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推动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发展 发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提高重点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研究论证清真食品认证问题。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追溯体系认证。提升管理水平,用3-5年时间在国内肉类、水产、乳制品等行业企业重点推行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指导出口食品备案企业内销转型,推动出口与内销产品实现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标准生产的要求。以推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农业规范应用与认证为主要措施,帮助出口食品企业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出口食品内销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高品质食品内销引导高端消费回流。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创新为先,提高宣传推广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动服务认证建立与实施。加强部门协作,推动政府采信,调动企业积极性,在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环境服务、知识产权、旅游、商务、体育、教育、中医药以及农村流通等领域加快建立认证认可体系。吸引更多社会专业力量加入,扩大服务认证影响力和公信力。  引导公众消费。主动适应大众消费结构转变的新趋势,加强消费品领域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技术平台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权威、可靠的专业技术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  3.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支持宏观政策实施。在产品、食品、信息安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手段创新,配合相关国家重大政策实施,提供评价手段,提升实施效果。推动认证认可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评价手段和技术支撑。推动绿色产品标识和认证在相关政府优先采购政策中发挥实施保障作用。  服务行政执法监管。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行政执法监管提供公正数据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的可靠性和公信力。构建信息平台,畅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信息渠道,加强对相应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质量的专项监督抽查。  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息与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第三方评价结果成为公共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大力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业务数据、监管数据、风险信息的统计和监测工作,推动重点信用数据和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专栏3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1.制造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聚焦工业强基,在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节能汽车、现代农业装备、文物保护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或完善一批认证制度(项目),科学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新增相关国家级质检中心。着力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领域认证认可关键技术,完善上述领域国家级质检中心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认证认可能力建设,强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应急产品、铁道及轨道交通产品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2.服务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推动认证认可在服务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交通运输、第三方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知识产权管理、金融普惠、金融服务、售后服务、农村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一批认证制度(项目),引导检验检测在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的领域跟进服务,加强服务创新。围绕居民和家庭、教育和培训、健康、养老、旅游、体育、中医药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认证认可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新增一批认证制度(项目),显著提高认证认可在生活性服务业的覆盖面。3.绿色发展支撑工程推动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建设。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推动在节能量审核、碳排放核查、碳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计、“两型”社会建设以及合同能源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探索引入认证认可手段。4.网络强国建设支撑工程以保障网络安全为目标,加强网络安全、智能网联、大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实现相关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认证制度(项目)的建立。5.农产品食品安全支撑工程加强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质量及覆盖面。探索建立木本食用油质量认证体系。“十三五”期间,建成100个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6.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提升工程。培育3-5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指导、支持机构着力发展品牌战略,做好品牌经营和品牌宣传,提升中国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形象,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专栏4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工程1.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工程在严格标准、规范要求、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再增加3-5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2.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管理与质量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工程推进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信息与检验检疫主干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进口食品境外企业质量信息的搜集、研判、处置等信息化管理,构建进口食品境外企业社会信用基础档案。3.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已有的出口企业(包括基地和果园)备案注册和认证信息,增加出口企业符合“同线同标同质”要求的自我声明、企业相关产品等信息。向相关商务服务平台开放相关数据信息,实现商务服务平台招商和注册备案认证信息的自动校验。加强对信息平台使用相关方的培训。4.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工程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构建中国大质量服务平台,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引领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电商化转型。  (二)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创新驱动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突出创新重点,提升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创新引领。以创新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基点,积极推动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变,改变不同领域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不均衡状况,加快提升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质量。面向从业机构,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和培训辅导。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从业机构的创新活力,鼓励从业机构进行内部创业机制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提升创新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推动技术、制度、服务、管理及营销模式创新。引导资源、经费和项目重点向原始创新倾斜。提高引进技术及项目的质量,鼓励引进基础上的二次研发和再创新。整合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技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组织开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攻克一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基本理论和政策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系统改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创新最为活跃、引领作用最为突出的组成部分之一。  2.健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  发挥从业机构作用。强化从业机构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从业机构面向市场和政策需求研发检验检测认证新技术和新认证项目,推动从业机构增加创新投入,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指导、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专利、版权、商标等形式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促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依法自愿转让,实现创新社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明确界定认证创新活动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对认证机构自行研发的认证项目以加注企业名称、商标等方式设立排他性名称加以保护。加强管理、服务创新,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从业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充分激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活力。  优化创新治理职能。科学制定规划、计划,加强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将政府投入聚焦于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攻关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上,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创新导向作用。加强重大创新活动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评估制度。建立创新主体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国家认监委统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创新发展工作,并负责强制性认证以及基础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公益性认证等制度创新的组织、建立和实施,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负责提出政策需求并协助建立实施相关认证制度,认证机构自行负责本机构市场化认证项目的创新及实施,各级地方认证监管机构负责相关认证制度(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快创新型认证项目及技术规范备案,逐步增加新增认证项目中原始创新的比重。探索设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引导基金、建立创新孵化器。  推动创新多元发展。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官产学研创新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支持以从业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等为主体组建认证(创新)联盟,自主研制标准规范,开展联盟认证。推动整合创新资源,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创新集群,探索跨区域、跨领域开展检验检测认证协同创新活动。加快建立一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基地,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建设。  3.聚焦创新发展战略重点  加快提升供给水平。以改革推动减少现有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中的低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以创新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进一步加大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调整发展重心由技术含量低、服务效果不明显、经济社会需求不迫切的传统认证领域转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推动作用明显、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型认证领域。在保障基本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检验检测供给侧的个性化、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紧贴国家战略要求。面向中国制造2025,加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支撑技术攻关,搭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服务平台。聚焦服务评价共性技术,突破服务认证发展瓶颈,构建完善的服务认证创新体系。按照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要求,推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纵深发展,探索知识产权服务认证,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依托行业及地方标准,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开发新型认证项目,推动行业、区域质量品牌提升以及特色经济发展。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纵深发展。针对市场差异化需求,探索开展定制服务,提供检验检测认证一站式服务。加快攻克快速检测、在线检测、智能检测等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认证评价技术和模式,提升认证活动的智能化、增值化水平。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创新营销模式,建设网上营销平台,打通检验检测认证走向企业和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专栏5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工程1.强化国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基地建设集聚行业创新资源,集中建设2-5家国家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研究试验基地,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并推进国家智能制造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2.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大数据应用和网上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大数据应用、产品质量治理和管控、在线服务等。3.推进国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和基准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基础环境、标准规范体系、关键认证技术、信息安全基准体系、核心机构技术能力。4.加强国家节能减排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攻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认证技术。组织开展碳排放核查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体系,研究建立我国的核查通用规范。  (三)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  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着力推动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完善“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行业治理体系,构建完善“放、管、服”三位一体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体系。  1.推进准入制度改革  继续推行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审查要求,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充分保障从业机构的自主经营权利和自主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与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二合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资格认定取消的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坚持统一性、开放性、便利性原则,统筹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建设,完善“通用要求+行业特殊要求”模式,减少各类资质资格审批,打破地区行业条块分割,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检验检测市场。探索产品认证“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建设,依托自贸区等制度创新平台,试点汽车平行进口等改革创新举措。继续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先备案后监管审批模式改革。  建立行政审批便捷化渠道。全面公开行政审批的依据、条件、流程、结果,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公正性。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实验室指定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网上审批系统。建立完善全国资质认定获证机构信息查询平台,推动社会各界监督。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全面建立从业机构信用承诺制度,明确检验检测机构违法失信经营应当接受资质处罚的情形、条件和程序,并对从业机构、地方监管部门予以公示告知。基于从业机构诚信经营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动态化、流程化监管惩戒机制,增强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退出机制的程序性、科学性。将失信联合惩戒记录输入相关监管信息平台,建立跨部门监督信息联动响应和失信联合约束机制。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改革。以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为契机,促进现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整体优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强做大,引导从业机构提升高效优质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新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各项准入制度的导向性作用,力争“十三五”末基本构建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区域行业发展协调、具有较强服务提供能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格局。  2.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和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事权划分,大力推进监管信息互换、执法互助机制建设,实现监管全覆盖。继续推动区域监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联通地方质检两局的全国执法监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认证执法监管体制,强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突出国家认监委的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职能,加强省级监管机构在认证监管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强化市县两级认证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认证监管行政指导制度,进一步强化执法层级监督。以资质认定制度为依托,加快构建检验检测领域行政监管体系。支持地方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对接地方综合执法平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加强基层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培训活动,建立新上岗人员培训档案。  加强监管制度创新。强化问题导向,丰富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将监管重点向高风险领域及对象转移,实现精准监管。全面推进执法内容、执法程序、结果处置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加强监管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以依法依规为核心的合规监管。  加强监管手段创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探索引入在线监管、全程监管,提升认证执法监管智能化水平。探索在生产、进出口、销售等重点监管环节利用物联网等手段进行跟踪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研究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食品消费品等重点监管对象以及检验检测认证证书报告的全程可追溯。  3.改进部际合作模式  深化“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面向市场需求和各产业部门的要求,重点推动国务院各部门主动参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共同实施认证认可制度,充分利用检验检测手段。完善部际联席会议运作机制,进一步充实职责、健全机制,加强宏观协调、强化动态协调、完善日常交流,为共同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提高共同实施工作力度,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各部门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参与程度,支持各部门开展相关认证评价活动,改进各部门“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采信机制。研究建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配合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实施的联动机制,逐步完善与各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渠道。提出政府部门在政策实施和技术监管过程中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工作措施,推动政府购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健全行业治理体系  强化主体责任。明确从业机构主体责任,推动机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在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健全自我承诺制度,建立各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工作规范,完善从业机构对检验检测认证过程内部监控机制。  改进认可约束。不断完善认可风险分析及防控机制,强化认可约束措施。进一步改进认可工作,充分发挥认可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作用。加大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专项监督、确认审核等监督检查的力度。建立健全认可工作警示机制,不断提升认可工作对检验检测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加强对认可机构的行政监管,提高其履行认可约束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完善行业自律。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新气象。为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政策环境,鼓励和推动行业自律组织以同行评议、通报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行业治理中来,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在认证有效性提升及行业自我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行政指导、监督检查,提升行业自律和认证人员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广开信息收集渠道。健全社会公众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申投诉渠道,完善调查、处置及回复工作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委托第三方调查等方式,收集舆情、调查行业满意程度以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信力状况。加强行风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建立联动机制。打通信息渠道,推动行政监管与认可信息互联互通、深度结合,探索在行政审批和日常监管工作中利用认可手段、采信认可结果。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有效互动。在有机产品认证监管等领域试点推行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各职能部门间执法监管联动机制。  完善治理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保障,推动建立认证认可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统计体系,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和宏观决策打下科学基础。深入探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规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先行先试。  (四)加快促进产业化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驱动,实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培育良好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第二、第三产业的重要桥梁,成为具有知识化、创新性和增值效应,特点鲜明的技术性基础产业。  1.增强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机构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上市。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改革,引导国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向关系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聚焦,向技术密集、资源密集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集中。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快具备条件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完善过渡政策。  引导促进第一方、第二方合格评定健康发展。支持和推广应用第一方、第二方合格评定手段,与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为产业发展和贸易便利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持相关各方采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减少重复检验检测认证,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通用性合格评定技术共享共用,推动第二方合格评定技术、服务模式创新。规范和促进第二方合格评定健康发展,构建合格评定市场新业态。  稳步推进公平开放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体系建设。简政放权,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推动形成竞争性检验检测认证全国统一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第二方合格评定服务。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引入境外资金和先进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过程监管,完善退出机制,切实维护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的公正性。  2.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转型  推动检验检测和认证一体化发展。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从提供单一合格评定服务向综合合格评定服务以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逐步提高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技术咨询、标准研制、培训等增值服务的比重,并在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检验检测认证规模化发展。鼓励从业机构通过资本纽带、市场运作等手段,以兼并重组、股权互换、资产置换以及投资建设等方式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加快各级各类业务相同、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整合,适度提高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集中度。  支持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品牌意识,鼓励机构实施品牌经营和品牌发展战略,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和推广,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和优势机构。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应急救援技术、消防、安防以及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鼓励专业化认证机构在本专业领域内开展认证标准、技术规范、特定性能等方面的深度研究与创新,切实提高认证技术的精细化和纵深度。开创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模式,提供以专项研究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平台。  3.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协调发展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检验检测认证公共资源重点向中西部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面向民生、安全、环保等领域分布。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优化地区行业布局,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中小企业、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一站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动供给侧改革和面向需求并重,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支持中部地区面向优势产业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东部地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鼓励“一带一路”核心区及相关地区发挥地缘优势,深化与中亚国家、东盟等经济体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发展。将集聚区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和服务,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五)显著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服务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目标,实施互利共赢的国际化战略,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双多边合作与互认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  1.开创国际合作互认新局面  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互认的质与量。机制化发展双边合作,扩大双边互认,拓展合作领域区域,积极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以及区域重点国家的双边合作,积极参与自贸谈判中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部分的磋商,推动双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与双边经贸合作同步发展。充分发挥IEC合格评定体系、国际认证机构和实验室认可互认体系等国际多边互认体系作用,稳步扩大加入国际多边互认范围,优化多边互认体系国内应用,强化双多边互动。开展国际合作互认评估,加强国际合作目标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研究、互认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互认策略和战略研究。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为试点,务实推动我国与主要贸易国以及区域重点国家对认证认可结果的双边互认。  构建大国际合作格局。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沟通联络,谋求国际合作互认的最广泛利益。建立国内从业机构国际合作联络官机制,加强国际组织国内对口工作组建设,扩大国际合作参与主体,支持从业机构自主开展国际合作,搭建高效信息平台,大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合作互认共谋共治共享。  全面参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球治理。加强在IEC、ISO等国际组织中的运作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国在IAF、PAC、ILAC、APLAC等认证认可国际组织中重要管理任职,加大技术层面参与力度,建立完善国内支撑体系。优化国际组织任职管理,加大复合型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确保国际任职的可持续性。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活动。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制修订,逐步实现由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增强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2.加快开放发展  推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落实《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逐年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覆盖率。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国别制度研究、标准比对、能力验证等活动,举办“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论坛,鼓励沿线各国从业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以体制、技术、能力互信促进结果互认,加大推介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共同推广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优良实践。  深入落实“走出去”战略。以自由贸易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走出去”战略研究和政策推进。在行政审批、结果互认、认可服务、创新支持等方面,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出口集中区域提供支持。加强部际合作,建立健全“走出去”联动机制,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加大“走出去”投融资支持措施,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政府援助项目、政府招标项目、亚投行项目等的深度融合,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竞争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积极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制度跟随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和先进产能“走出去”。  3.深化内地和港澳台合作  加快落实《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各项协议中认证认可相关内容,推动内地与港澳间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拓宽合作广度,加强合作力度,提升合作水平。积极围绕CEPA协议中认证认可相关开放措施,制定发布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切实提高合作成效。发挥港澳服务贸易平台优势,助力内地与港澳经济的共同发展。深化两岸认证认可合作工作组机制,积极促进两岸认证认可主管部门、认证检测机构和行业协会间的紧密交流,推进工作组下设各项目组的合作进程,扩展新领域合作。专栏6“认证中国,联通世界”工程1.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海外网络的既有优势,加强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及规范的推介与输出,加快推进国际互认,积极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制度跟随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和先进产能走出去。继续加大对重点国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援助力度,推动提升我国合格评定制度体系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力。推动高铁、电力、工程机械、化工、有色、建材等产品和金融服务认证认可结果互认和采信。2.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及技术研究开展重点国家认证认可领域国别研究。以梳理、分析各国认证认可管理架构、制度建设以及市场准入要求为研究重点。开展重点业务领域技术研究。以突破区域互认技术瓶颈,构建开放、共赢、共享的认证认可数据系统,探索区域贸易便利化认证认可互利共赢发展模式为核心,加快推进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汽车、食品农产品国际认证制度比较研究。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评价技术、许可制度研究。探索研究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认机制。  (六)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加强“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1.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改善通用技术能力。立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实际,围绕通用性评价手段和技术,加大认证认可基础技术、区域认证实施等效性评价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提升评价技术智能化水平和评价可靠性,为认证认可技术手段的持续创新奠定基础,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支柱作用。  强化应用技术能力。围绕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找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契合点,主动开展应用评价技术创新工程。以保障质量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信息、能源安全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在资源环境、信息产业、新能源、智能制造以及电子商务、旅游、养老、金融等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攻克一批急需的应用型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认证认可重大科技成果。  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协同发展,建立布局合理、领域完整、结构清晰、系统完善、功能协调的新型认证认可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协调推进检验检疫标准化改革,调整工作领域、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组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以先进认证认可标准保障技术能力的提升。鼓励用认证认可标准化手段固化和推广认证认可创新成果。力争“十三五”期间组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从业机构完成有关行业标准1500-2000项左右,承担国际标准达到50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提升计量服务能力。突出国家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建立一批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国家量子计量基准,紧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领域的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用先进测量技术保障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的有效提升。按照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的建设思路,拓展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平台、联盟整体发展路径,构建起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平台。探索推进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范计量校准市场,满足社会对校准服务的需求。  2.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用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业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公共服务”为抓手,推进“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深度融合。  突出大数据分析。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各类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深度挖掘、整合处理,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进行风险监测和预警,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各项决策和推进提供依据。  构建共享化网络。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加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共享管理服务网络。打通与各相关部门、从业机构的横向互联,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优化云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数据铁笼”建设,改进标准化业务组件设计,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倒逼行政审批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力争“十三五”末70%以上的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线上服务。规划建设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云应用体系,努力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云应用打造成面向公共服务的第一门户和行业大数据直接获取的第一入口。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化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符合国际化需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聚焦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着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与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共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专业门类和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管理。推进认证人员注册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独立性、公正性和在检验检测认证工作中的中坚作用。  4.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依托“世界认可日”、“全国质量月”、“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有机产品宣传周”等重大主题活动,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宣传、成就展示。巩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渠道,积极探索与网络、移动等新兴媒体的合作,做强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宣传载体。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接受舆论监督,加强舆情监测处置,建立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  扩大对外宣传。主动配合“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实施,加强对重要贸易伙伴、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沟通和宣传。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从业机构开展境外宣传、推介活动,营造认证认可对外宣传立体化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立法研究和协调,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法律框架体系。加快推动《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条例》立法。梳理现行部门规章,对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部门规章进行修订或者废止。利用部际合作和部省/市合作机制,推动在行业、地方管理和立法中引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加强配套政策支持  进一步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发展基金,发挥公共资金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引导效应。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配套政策落实。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发适合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从业机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强化重大工程引领  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调查研究,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的辐射作用,以财政资金保障工程实施,以工程实施带动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推进规划落实,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要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认证认可部际合作机制优势,加快制定各领域内的相关配套政策,共同推动规划实施。各级认证监管机构、认可机构、行业自律组织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并落实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依靠检验检测认证各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努力实现本规划关于服务发展、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的各项预期性指标和工作任务。国家认监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组织有关方面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 一地方出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聚焦“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规范化”发展目标,围绕服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创新集群,补齐产业链创新链中知识产权与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领域、服务能力的短板,打造高水平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创新集群,助力产业集群攻克卡脖子技术、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规模更加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超250亿元;营收超亿元的机构总数达30家;累计引育国内外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名机构、总部机构40个。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载体布局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领域重点项目,建成国家、省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9家。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成效更加凸显,3年累计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57000件,累计新增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000件,累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超350亿元;累计建成国家、省级质检中心、计量中心38个,累计获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18个。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大中城市领先行列。《行动计划》明确,检验检测认证发展围绕苏州市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及绿色低碳、民生保障领域六大方向,具体包括:电子信息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做专做精、装备制造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做大做强、生物医药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提档升级、先进材料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加快技术攻关、绿色低碳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拓宽覆盖范围、民生保障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做深做细。知识产权服务发展重点围绕知识产权数据加工与应用服务做强做深、知识产权代理服务行业提质增效、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做优做精三大方向。 《行动计划》要求,要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行业做大做强、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提升服务产业链能力、拓展国际服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协同融合发展、严格行业监管执法8个方面,推动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为推动该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从2023年开始,苏州市重点推进苏州国家质量基础基地、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平台等21个重点项目建设,在各地区全面布局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检验检测认证能力。此外,还将从开展行业调研、健全行业统计制度、加强地区考核激励等方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